2021-12-27 21:28:59Tellme

靜思妙蓮華序品讀書心得筆記(十二)

修行在日常生活中,舉止動默無不都是法。

佛陀在世的時候,他在羅閱祇竹園,快要出城時,遇到一個牧牛的人手拿著牧牛鞭一聲喊叫,整群牛就開始起動向前走。

這群牛只聽命令於這個人,在走的期間,牛與牛互相鬥來鬥去,有的牛就鳴叫,就是這一大群牛這樣的生態。

佛陀說:「人生、眾生迷茫不覺。」

阿難向佛陀恭敬禮拜:「佛陀看到那一群牛,看到佛陀好像有心事,有這樣的感慨,佛陀一定有法,要向我們大家開示了。」

佛陀說:「你看到這些牛,這樣趕去城外荒曠的地方去吃草,下午他將這些牛再趕回去,有的牛發出聲音,是在叫、是悲傷、還是歡喜?看,牛群中的生命,每天每天在減少,牛群並不覺知啊!」

「但是人,不管是殺的人,不管是養的人,只是看在眼前,非常短視,目前的生活,感慨人生到底什麼時候,才能真正能覺悟啊。」

佛陀用牧牛的生態解釋,感慨地說眾生生命,生死不覺知,所造的業累,都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不同的生活,人有人的生活,牛有牛的生活,人與牛之間的境界不同,但是同一樣就是愚昧。

人在這個器世間,沒有離開物質,所以所有的一切一切,這都沒有離開,成住壞空的物理,它成、它住、它壞、它空,都不知不覺。

人在生活中,每一天都不離開三理四相。

三理四相就是一切種智,什麼叫做一切種呢?一切種,就是所有宇宙萬物一切,事、物、理無不通徹,這叫做一切種智,也就是,能知一切道種,差別之智。

四諦、十二因緣或者是六度,叫做三乘法。

佛陀適應根機來說法,雖然三乘之教法有差別,但是佛陀本意是沒有差別,對一個人說話,期待他能夠接受,能夠了解能夠解脫,期待能再將這個法去教導人。

大家還不了解的時候,彌勒與文殊菩薩互相對答,文殊菩薩提出,佛陀現在、過去諸佛都同樣,向眾生說法,沒有離開這三種方法。

發小乘心的人,自己要自思,就是自己要反省,好好思惟,在過去的四十年前,大家都還停滯在欣樂小法。

欣樂小法就是,四諦、十二因緣,執守偏空,都是執守偏空,辜負了世尊普令眾生,成一切種智的本懷。

人生,有的人一直求怎麼求都不滿足,有的人無所求,知足,歡喜輕安自在。

學佛者應該時時,要依止在「四念處」,好好保守住的心,除了「四諦法」知道人生的,苦、集、滅、道之後,還要在四念處住。

「四念處」: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

要內觀自省:

一、身念處 觀此色身 皆是不淨也

二、受念處 觀領受好惡等事 悉皆是苦也

三、心念處 觀此識心 生滅無常也

四、法念處 觀諸法從因緣生 皆無有我也

正法念處,要從自己的身體,身、心與周圍的事物,好好思考真正的學法,以戒德為師。

過去無量劫以前,日月燈明佛,來人間說法。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所說的都是勝妙的法。

文殊、彌勒對唱,文殊菩薩敘述,過去日月燈明佛他出現人間,同樣對當時的眾生,還是有初善、中善、後善。

「日」、「月」,表示「智慧」、「慈悲」,「燈」表示「光明」,引導眾生的方向,一而再、再而三,那就是鍥而不捨;芸芸眾生還是智慧未開,心地昏暗,所以不斷用燈來指路。

佛陀慈悲,用不同的方法來引導,目的只有一種,希望人人能夠徹悟,人人本具的佛性。

這二萬日月燈明佛最後佛,還未出家之前,有八王子。

「八子」就是表示「八識」,前五識五根緣外面的五塵境,會合回來就是意識,去納受名面的五塵,是因為五根,眼、耳、鼻、舌、身,這五根緣外面的五塵那個境界,全部納回來是意識,這個「意」來分別外面的境界,這都常常在說過。

所以除了六識,還有七、八識,凡夫停滯在八識裡面,第八識就是「業識」,既然佛,佛就是比喻「心王」,所以從「心王」,產生出了「八子」。

這「八子」的名字,都有一個「意」字。

第一名有意:眼,這就是代表眼識。

第二名善意:耳識聞聲善惡分明 善超諸有善入六塵故

第三名無量意者:鼻識嗅香 無形無量 無壞無雜故

第四名寶意者:舌識了味 資身命 又辯才無礙 宣出世法寶故

第五名增意者:身識覺觸 增減在身 增有為苦 減無為樂故 

第六名除疑意者:意識知法 除疑了達 除事理疑 了達生死惑故

第七名響意者:七識 相應 我癡等四 恆審緣八 為自內我 如響隨聲故 

第八名法意者:八識含藏有漏無漏 善惡邪正 一切諸法故

《無量義經》裡,人群中無量的智慧,不斷不斷現前,叫做轉識成智,自然通達諸法,所以每天所看到人、事、物,無不都是在增長智慧。

《法華經》佛陀入定「離言法華」開始宣說。文殊菩薩引述,過去日月燈明佛,兩萬位的日月燈明佛,最後一尊修行出家,還有八子同樣也出家 

《無量義經》說,一生無量,無量從一生。

一支蠟燭若點亮,無量的蠟燭,從這支蠟燭引光過去,不一定都從原本這支蠟燭引光,即使引過去的蠟燭,還可以引光給別人的蠟燭,同樣無增無減的光,那支蠟燭照樣發光。將心靈之光啟發出來去照耀他人,他人也可以將他的光,引發出來,這叫做大乘意。

過去的日月燈明佛,現在的釋迦牟尼佛,同樣待機說法。文殊師利把過去佛的心懷和現在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會合在一起因為釋迦牟尼佛準備要暢演他的本懷。(2021.12.27 夜)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