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思妙蓮華序品讀書心得筆記(五)
佛陀慈悲,示寂之前,遺留的教法,僧團,結集佛陀一生所說法。
迦葉尊者對阿難一番的刁難,責備阿難就是煩惱未盡除。阿難非常的慚愧懺悔,用功認真精進,忽然間覺悟得三明六通。
這應該是迦葉尊者他的悲智,希望佛陀的教法,能夠傳承在未來,他發揮了他的智慧鞭策阿難,這就是尊者的智慧,成就妙法傳世。
阿難還沒敘述佛所說法之前,他就開始唱言「如是我聞」,意思是說只是聽佛所說的法。
世間一切都要有緣,無緣絕對無法來接受這個時間,無緣不受化。
經的成就,從佛陀一生的說法結集,要有遵佛遺教,還有要斷眾疑,還有異外道。
「如是我聞」這個因緣,還有「一時」等等,總共有六成就。
六成就,缺一不聚會,若是缺少一個緣,諸事不能圓滿成就。
六種成就: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處成就、眾成就。
什麼是法體?說的人,聽的人,這種的法體,有為、無為,諸法之體性,叫做法體。
飯,是不是本來就有。不管是要吃稀飯、吃飯,稀飯也是米,飯也是米,你怎麼去把它造作,多一點水,那就是清粥,水少一點,那就是乾飯,這就是法。
飯是從米來的,米是不是原來就有。但是天下法,無為法,本來就是有,這個法性是永恆,這個法本來就是有的。種子裡面那個「因」,本來就是有,「因」看不到,就是要藉假的名詞,用這個名,有相,有相就有作為,所以叫做有為。
無為,就是無所作為,它本來就有了。這個稻穀本來不是稻穀,但是它有因的存在,有稻穀,有土、有水分、有空氣等等,就有秧苗出來。
有稻子、有稻穀、有米等等,有緣來會合,那就沒有作為了;有因、有緣來會合,就會變成了法體,就是有體相出來。
法,本來就存在,但是體,就是有作為,這就是叫做法體,因為法體就有六種成就,所以因緣很不可思議,佛陀說因緣果報,人人一定要信受奉行。
有了因緣會合,那就是這六成就,會合了。有為、無為合在一起,法是無為法,眾生本來與佛同等的佛性,因為一念偏差,所以生了不斷不斷的三細煩惱。
無明煩惱不斷造業造業變成懵懵懂懂,佛陀才需要再來人間開示,期待眾生能夠覺悟,能再入原來的本性。
這個六成就,第一就是「如是」:
「如是」者,舉所聞之法體有為無為,諸法之體性以有所作為故名有為。有為是無常,無所作為名無為,無為即是常也。
「如是」這兩個字,就是真實妙法,人人要相信,這叫做信成就。
靜思,本來有沒有。但是就是有了這分因緣,有靜思法脈,靜思法脈勤行道,慈濟這個團體就是因為,大家有志一同,願意共同一處來修行,大家要修行,要法入心,要法入心,一定要靜思,時時反省。
心若有靜思才能靜寂清澄,才能心包太虛志玄虛漠。
「我聞」就是能持的人,「一時」者就是聞持和合,是那個時候,佛陀那個時候,為什麼會說「一時」?。
在這個宇宙之間,星群裡面,地球、月球、太陽,有公轉、自轉,所以,不斷地在轉,時間都不同,所以稱「一時」,那就是光是說地球上面,時間就不同了。
佛陀的教法,不是只在人間是在六道,不只是在六道,是在宇宙無際的空間裡,所以就用「一時」概括。
佛的時間通稱「一時」一個時候,沒有標示其他的時間,就是以「一時」統稱。
佛就是大覺者,能說法者是「主成就」;王舍城耆闍崛山,這個地方是「處成就」;因為說話的人,聽的人,說法,法在這個地方說,所以王舍城,是講《法華經》的地方。
「如是」這兩個字,是包括了一切的真理,若相信,才叫做信成就。
信能成就一切因緣,如是善法菩提大道,時空人間世智辯聰,非興大教無以調適。
信,能夠成就一切的因緣,講一部經,不離開六成就,「如是」就是真實,真實是「如」是「是」,真實是真如本性的源頭,真如,能夠成就一切,一切萬事物的道理都是在真如。
如果缺了一個「信」,無法成就一切因緣。
靜思法脈,大家能夠共聚一處,同一個精神的理念,同一個方向,心志一致,這也是從一個「信」字開始。
慈濟宗門人間路,大家共同走在這個人間,成為人間有求必應的菩薩,就是從一個信字開始。
現在的時空人間,都是世智辯聰,現代和過去,佛陀二千多年前的時代不同了,現代科技發達,受教育的人愈來愈多了,學問愈來愈高,讀書讀得很多,不一定知道真實的道理。
在這個人間中會產生很多,世智辯聰的人,因為事情懂得多,卻是淹沒了真實的道理,只是靠書讀得很多知道很多,愈來就是愈驕傲、自大。
佛陀要來調伏眾生,讓眾生能夠啟悟,「開示」在佛陀,「悟入」在眾生。佛陀所看到的人生,根機高的低的差很多,人生的善良和頑劣的,也差很多。
佛陀把法,層層次次讓利根機的人,能夠接受,讓鈍劣的人,也能夠體會,用耐心、用種種的方法,慢慢來誘引,到了最後,正直捨方便,施真實大教,那就是《法華經》。
佛陀這場要講經之前,法還沒有開始說出,就有五千人因信心不足退席了。
佛陀說:「退亦佳矣。」
每一部經的開頭「如是」,到最後都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就是信。
開示悟入,如果沒有信,怎麼能夠悟?所以,信,一定要先培養信心。
五根要先有信根、精進根,念根還有定根,才能夠得到慧根,所以五力,信的力量、精進的力量、念的力量、定的力量、智慧的力量,五根五力,都在《三十七助道品》裡。
學佛,學字就是要成,學能夠成就。學佛,能按照,這條路的方向走,自然會走到聖道,走在成賢成聖的道路上,這就是菩提道。
諸善法中以信居先,「信」就是根本。
學佛,必定要從心境好好建立一個「信」字,信,才能成就一切因緣,信,如是,才是善法菩提的大道。
真理不離開真如,真如是實法,從一條正確的道路進來。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一切的善法都是從信根生出來。
功德是內自修,外能行,接受正法,對內自修堅定心志走入人群,所以內修外行,這就是功德。
眾生人人都與佛同等真如本性,只是凡夫一直受到外面的塵埃不斷污染,很多的人我是非,很多的欲望煩惱,起惑造業不斷地將我們的真如本性,一直把它埋隱掉了。
所以修行就是要用功,掃除內心的塵霾,把它掃乾淨,找到本性、真如,能夠發光發亮的本性。
「真如性顯、即塵去光現」光明就發現出來。
在佛經典中,很動人的經典故事。過去摩揭陀國有兩個童子,兩個人一起遊玩。
有一天,兩個孩子在那裡堆沙。
忽然間,佛帶著一群比丘,來到孩子面前,孩子抬頭望,這麼莊嚴的隊伍,佛陀如此莊嚴光輝的形象,不由自己很虔誠的起了歡喜心,抓了一把沙在旁邊做這樣的動作;趕快來炒,炒飯、麵,趕快來供佛。
佛陀微笑伸缽接受下來。
阿難看到佛微笑一定有因緣,請佛陀開示。
佛陀就說很歡喜,這個孩子的誠懇,這樣的虔誠無私,清淨的願,相信未來摩揭陀這個國家,將來會出現一位仁德的國王,未來這位國王能夠展現佛法興盛,能擁護佛法,未來佛法會興盛在這個時候。
經過了一百年後,這個國家確實出現了這位國王。在印度的史載,是佛陀圓寂之後一百年,那個地方的佛法非常興盛,而且佛滅後,還造了很多的塔。
這個阿育王,他是一位信佛最虔誠的國王,而且他供養三寶,造了很多寺院。佛陀圓寂之後,為佛舍利,造了八萬四千塔,後來有很多考古學家,就在那裡發現到,阿育王時代的佛塔舍利,這是真實的。
一念心清淨無私,這分的信念,它的功德是如此之大,一把沙供佛,那種虔誠恭敬,比幾十年有形的供養,但是滿心都是煩惱的祈求,就不同了,這種無求虔誠,天真無邪這就是如來的本性,這樣他就能如願了,真的能夠傳承佛法,這就是信。
學佛就是起那分虔誠的心,要清淨無染才是真實的真如法。(2021.12.20 夜)
上一篇:靜思妙蓮華序品讀書心得筆記(四)
下一篇:靜思妙蓮華序品讀書心得筆記(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