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21:30:10Tellme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化城喻品讀書心得筆記(六)

「三藏」,就是經藏、律藏、論藏。「十二部」,就是經典的體裁,分為十二部。正所謂:「長行重頌並授記,孤起無問而自說,因緣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共成十二部。」

證嚴法師說:「世間一切種種萬物事理,所依靠的就是因緣。因緣在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物之間,人與煩惱、無明、智慧當中,到底我們還是在無明中,或是已開啟智慧沒有?這都是要看我們所依的因緣,到底對法成熟了沒有?當中是不是有人事物困擾我們的心?這是我們要常常反觀自照,所以叫做擦拭心鏡。」

如何擦拭心鏡?佛陀常用的就是三藏十二部的譬喻。「法華七喻」無一不是直指人心。

什麼是修行?高僧說,內銷外行。將自己不良的習氣,自內心銷除再行之於日常身行。

但若法未入心,以何修行?「法華七喻」即是譬喻讓弟子法入心,增長慧命。靜思語說:「做中學學中覺。」在行經中讓法能體悟入心。

我們若能法入心,讓「八識田中」粒粒的種子都是清淨。《唯識學》說「先來後到作主公」八識將帶業往生或隨業投生,都在於這第八識的善業種子累積成果。當修行到帶業往生即能回歸到九識。第九識,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裡,這就是真法身。

眼、耳、鼻、舌、身所接觸造作的一切,由六識去歸納,六識去指導,第六識看到、體會到、感受到的,在第七識可能為無明的執著,讓惡業善業不斷的造最後完成的業的種子就藏到第八識,人過往之後不管是帶業往生或隨業投生,就是第七識與第八識的作用,回歸真如本性的第九識對眾生凡夫來說,似乎是遠不可及或根本不可及。

業種自無始以來就跟著眾生投生累生累積,在有佛的時代佛慈悲指出只要法入心,那心佛三無差別的清淨如來,就能依法修的修行,讓眾生也能找回清淨無染的如來本性而成佛,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法入心。

眾生根機因緣業報各有不同,因此佛陀透過三藏十二部的講經説法,讓五眾依法修行。

證嚴上人說:「已經因緣成熟了,在場的弟子聽法,現在已經『為說是經』。『是經』就是《法華經》,《法華經》就是大乘法,已經將小乘權法已經除開,然後很清楚明白講說大乘經,讓大家知道,過去是為了引導入門,現在要顯出真實法。因為佛也知道,此世已到時間的末端了,此法一定要說了。」正說明了能聽聞《法華經》大乘佛法,即開悟成佛又邁出一大步,唯重要的還是要法能入心用心修行。

一佛乘,就是佛心為己心,立志在菩薩道上。「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除了一佛乘外,沒有其他的法能眾生滅盡一切煩惱。也就是說除了這是一個大乘法外,沒有其他的二乘法能得滅度。一佛乘,就是佛心為己心,立志在菩薩道上,這就是叫做「一佛乘」。

佛講《法華經》依五眾根基不等,依譬喻施以「權教」如火宅喻中即以三車引弟子出火宅,再給予真正一佛乘的大白牛車。

佛陀在種種的經典,諸如「阿含」、「方等」、「般若」都有譬喻權教,主要是打開大家的心門,期以能法入心,真正以大乘法修行。正所謂:「明昔日權說之所由」這正是「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

靜思語說:「要求別人改變,易陷入『求不得』之苦;時時反觀自照、自我改變,則能隨緣在、隨境不染。」

佛陀應化人間講法四十一年,因材施教「佛為上根之人開示明三乘之權」。

事相都是在無常變化中,清楚了就要好好地將法入心。法若不入心,我們的根機不成熟,將永遠在三界六道中來來去去。

所以證嚴上人說:「……我們要好好地入法清楚,我們要好好地事相顯理,我們應該要深入了解,自然就是理事圓融,圓會貫通。一定要這樣,要不然我們一直在糊塗中過日子。要時時多用心啊!」

慈濟強調做中學學中覺,唯有勇於承擔才有「做」中學的機會而學中,在承擔的當下,慈濟證嚴上人強調要抹上「慈濟面霜」多飲「慈濟四神湯」這種出自內心用心付出的成果,將回映到三理四相,真正由心理轉為生理,能讓「面子」容光煥發者也僅此一方而已,同時還能增長慧命。

人的生活息慣其實是個人的一念心,有人早睡早起有人則喜歡熬夜日夜為工作拼命,如此自心無法調伏,正如「……法入心,法若入心,生活作息就會有規矩。規矩的作息,心就能夠按照日常生態。」

人心易受五欲影響導至難以調伏,導致弄壞小乾坤的身體狀況,因此心要定,先簡化生活,才有辦法身心清淨。

身心清淨才能法入心,也才能依法修行。

團體中修行,自然有規戒,人與人之間互相勉勵,彼此有互動的規則,就沒有機會「樂著諸有欲愛」。因此團體中,如證嚴上人説的「勇於承擔」從做中學學中覺,也在於團體中彼此鼓勵接受規戒,用心讓法入心自然能依法修行。慈濟十戒,正有如此的作用。

印度是數學的藝術家,以「由旬」來敘述天文數字的距離,一由旬四十公里,那五百由旬,是多遠的道路呢?

一百由旬為欲界、二百由旬為色界、三百由旬為無色界,佛陀要我們修行,要超過欲界,要超越色界,要超越過三百由旬…「破無明惑」則要到達五百由旬,才能到達是菩薩的境界。

這?佛陀應化人間講法四十一年,為上根之人開示明三乘之權,為的就是要三乘根基不等的弟子,一步步的穿越上百由旬的境界,走向成佛之道。

所以證嚴上人說:「我們要經過『五百由旬』,關關都有障礙,這障礙沒有什麼,就是煩惱無明來障礙我們;要經過『五百由旬』這個險道,煩惱若再出來,要走的路就又受到障礙了。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懈怠,因為會愈來愈覺得時間不夠了,世態愈來愈險惡,我們應該要愈來愈認真,所以要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除了法入心外還要多用心。

話說,「破無明惑」則要到達五百由旬,才能到達是菩薩的境界。但是這五百由旬並非平坦道途,一路險惡障礙不斷,其中墮入三惡道的「機會」很多,只要五欲守不住來生失去人身,那一切的一切就……。

慈濟有「四大志業八腳印」,上人曾譬喻這是一座座的化城,要弟子募心募款來完成。慈濟是宗教團體更是慈善團體,一切賑濟的資金全來自募款所得。上人強調募款要先募心,若募得捐款人的善心那捐款就充滿愛心,慈濟的八座化城就是這樣所建,雖是化城卻在人間不斷的渡化眾生。

靜思語說:「施捨,有強濟弱、上濟下的心態;喜捨,付出同時感恩對方成就。」

今天在這covid19造成全球上億人喪命,在臺灣學生的學習也受到嚴重的阻礙未能安心到校上課,對孩子的未來有著極大的影響。證嚴上人捐了五十億的疫苗,這也是一座「化城」五十五年來的募心,於此刻即顯露出「法入心」的成果。眾生本具的如來本性在此可逐漸清明,善心善念不斷湧現,在化城中埋下善因善種。

從作業員的數百元,老雜貨店老頭家娘的數千元,生意人的數萬元甚至百萬元,更有企業家捐出上億善款支持疫苗的捐款。化城雖然是化城,正因法入心善因善種即埋入第八識等待善果圓滿的因緣。

證嚴上人開示:「『經者,道也;道者,路也』,佛陀開始向我們講大經,那就是菩薩道,我們要趕緊前行,透過這條路,『方能上趨佛智』,才能接近佛智。」依著佛智法入心的向上向前,五百由旬其實也不算遠。

「慈濟面霜」和「慈濟四神湯」抹足喝足「做中學學中覺」在「先來後到做主公」的第八識中填滿善業的種子,如是這般「五百由旬」其實不算遠。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