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5 21:51:09Tellme
人文真善美共修是技術的成長還是修行
今天(4/15)是幾日陰雨後的高溫放晴的日子,應該也人心「晴朗」的好天氣。
說好的,下午三點是湯爸最後遺作「愛之緣」的新書發表會。但是湯爸已經「走了」誰來發表呢?
愛之緣有兩位作者。原本預定在湯爸離開前,連同他的人生回憶錄同時發表。但是,時不他與,湯爸走了之後由陳美羿接續完成他的未竟之功。所以,若說今天是第二作者也是共同作者來作新書發表也不為過。
一點整,屏東區包括潮州和林邊地區承擔人文真善美的志工們,都已來到分會進了穿堂坐定。宗教處劉秋伶文發處吳明薰兩位師姊也蒞臨指導。
共修?何謂共修?為什麼要共修?需要常常共修?又該如何共修?
這是長久以來就存在的問題。
慈濟是宗教團體,是修行團體。上人常說,做中學學中覺。共修,說白了,就一群人聚會在一起,將所學所做所覺,提出來分享或「漏氣求進步(閩南語)」!
是這樣嗎?
簡單說是如此!上人常說,一個人無法吃完天下米。多人做一事,總比一人做一事來得完整。
人文真善美志工,不管文字筆耕、影視映像,一個人的紀錄再如何,都不會比團隊的多角度的觀察來得完整與盡善盡美。
此刻,共修的目的除了在於紀錄的討論之外,也可以在各項「技術」文字用字遣詞、取景方向意境內容的成長上,互相提攜成長之外,更可以在人事相處與同事利行的修行中相互成長。
二十年前,沒有派班出班的問題。當時有句話這樣說,慈濟的「治安」不好,手腳慢一些是「搶」不到「工作」的!
當年,每個月的行事曆出來,文宣志工聚會的一刻,當下「工作」就被搶光了!
當下,有了派班與出班的名詞之後,慈濟的「治安」變好了。當然社會時空不一樣,但是派班合宜否,出班人員充足否?竟然是當今最緊要需要解決的問題!
共修,需要實質技術的上課,但捫心自問一下,如此短時間的「上課」真的能成長?
個人常捫心自問的是,派我出班我真的有出班的「能力」?所作是否合宜?也正因如此,個人只要私事不甚牽掛的當下,儘管不在個的和氣轄區內,也喜歡前往「練習」增強功力。
做活動的紀錄,不是以完成某項「業務」為前題,個人真的很想做中學更進一步的做中覺!但是!這可能嗎?
今天,宗教處的劉秋伶與文發處吳明薰兩位師姊,似乎也沒有回應到這樣的問題。
兩個小時的共修中,志工之間目前共修的重點,似乎應該著眼在「同事」與「利行」上,或許如此這般的「用功」之後,才是成長的開始,也是共修的目的吧?
不知今天蒞臨指導,宗教處的劉秋伶與文發處吳明薰兩位師姊,如何思考今天的共修呢?(2017.04.15夜)
下一篇:愛之緣 湯少藩的回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