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是早慢的代誌
古蹟其實就是先人和時間的遺跡,遺跡應該不是被遺忘的事跡,不過遺跡常被世人遺忘而消聲匿跡,卻又讓考古專家循著蛛絲馬跡挖掘出來,這又稱作遺跡出土。
蹟和跡同音義亦同,在文字的堆疊應用實在有點麻煩。人們常把步行的遺痕用「跡」表示、甚至是事物的遺痕稱作「痕跡」,而把比較大如功名、建築,說成「事蹟」和「古蹟」。
常說忘了一個人或一件事很難,但是常常就在每天見他數回的狀況,非常輕鬆簡單的就把他給忘了,相信嗎?
每天洗澡沐浴總會看到自己的頭髮吧?但是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突然發現,怎又長長了呢?呵!
在路上遇見某人,卻一時想不起他的名字,這或許本來就不熟吧?但這能稱作遺忘的「事蹟」還是「事跡」嗎?
或許時常見面的人事物不容易遺忘,不!即使天天見面都能忘!
樹苗栽植時或許柔弱幼嫩,因此會以木架支撐甚或縛以繩索固定。
樹木成長或許緩慢,但是木質部和韌皮部構成的年輪默默的不斷成長,不管時間多漫長不管風吹雨打,在塑膠尼龍製成的繩索和鐵絲來不及腐蝕或腐爛前,早已被緩慢成長及每日行過人們的遺忘中給「吞噬」了。
如此遺忘下造成的「跡像」、「痕跡」可以說成「事蹟」或「古蹟」嗎?
或許時間太短,稱不上是「古蹟」但總是件「事蹟」吧?
若以龜兔賽跑來比擬,樹木是龜拆掉繩索是兔子,但這「事蹟」告訴我們,烏龜還是跑贏了兔子。
不過烏龜能跑贏兔子是時間的問題,樹幹吃掉繩索或鐵絲也是「早慢的代誌(閩南語)」早慢的代誌指的不也就是時間嗎?
所以要遺忘一件事甚或一個人,坦白說不也是「早慢的代誌(閩南語)」?
相關單位或許發現了,現在縛綁繩索前先圍上一圈塑膠布,如此這般將來行道樹上就不會發生樹幹吞噬繩索或鐵絲的「遺跡」了。
是吧?這種「早慢的代誌(閩南語)」時間未到怎知結果會如何呢?
在屏東縣的林邊國中校園內有一棵三百年的老樹,但這棵老樹是鳥榕和茄冬的合併。
那年見到時只有滿樹的茄冬葉,難道是鳥榕被茄冬「吃」了嗎?其實這也是「早慢的代誌(閩南語)」在某個人們遺忘的時間裡,誰吃誰都還不一定!
誰又能保證塑膠布不會被年輪「碾」過或吞噬了,真的這是「早慢的代誌(閩南語)」只是,這「早慢的代誌(閩南語)」還是在不意的遺忘中產生的「遺跡」呀!(101.02.01)
呵呵
原來是這樣
我也覺得奇怪
最近我婆婆家附近的路樹都綁上許多花
但都有一大片的膠布
就是為了怕樹把繩子吃掉呀~
早安安
楊兄
文筆流暢
一點
日後一洞天
一痕
路過崎嶇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