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24 11:19:54Tellme
【Happy Office Lady】畫一個圈兒(2)
一條一米長的甘薯藤有幾片葉子呢?算它二十片好了。那一片乾薯葉有多大的面積呢?假設就像一位成年女子的手掌那般大。
幾年前的某學術年會上,李小二聽過某一位學長的論文發表如此提到,病毒在甘薯葉片上分佈並不均勻,同時一條甘薯藤上,並非每一片葉片都偵測得到病毒。
簡單的說,偵測不到病毒不代表它沒感染,沒有病徵也不代表沒病毒,自然裡原本就是如此的讓人無法掌握。
金絲貓離開前留下的memo裡有這一樣一則,網箱裡確定感染不同病毒mosaic和yellow dwarf的兩株甘薯,每隔半個月要拍照一次,確實紀錄病徵的變化。
兩個網箱裡確實各存在著一株,幾近乾枯葉片都掉光的甘薯!
問那兩位helper為何沒澆水呢?答案是,天氣太熱瓦盆太小,很快就乾了!
早晚各一次努力的澆灌,終於長出新芽,不到一個星期那葉片就有著小嬰兒的手掌那般的大小了。
但是,mosaic或yellow dwarf的病徵在那兒呢?每一片葉子都鮮嫩可愛呀!
查看前人的記錄和幻燈片,其實也沒有明顯可以判斷的病徵呀!這倒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將葉片採回實驗室,做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偵測,根本找不到任何的病毒!
這下可好,測不到病毒又沒有病徵,要拍什麼呢?
當然或許氣候壯況,讓病徵無法表現,依據學長的論文,「偵測不到病毒不代表它沒感染,沒有病徵也不代表沒病毒!」照片依然按時間拍。
這一天,李小二大發奇想的將新長出的葉片全部摘除,經過繁複的純化程序之後,竟然在電子顯微鏡下發現了病毒的particles,同時形狀與原來檔案中的照片是相似的!
果真應了那個結論,「偵測不到病毒不代表它沒感染,沒有病徵也不代表沒病毒!」
但是疑問也產生了,此病毒是來mosaic或yellow dwarf的病毒嗎?
依據病理診斷的柯霍氏法則(Koch's postulates),至少要滿足四個條件:(1)在病株內都能找到相同的病原;(2)由病株分離出來的病原能加以純化培養;(3)培養的病原接種到健康植株上會產生相同的病徵;(4)發病後應可自接種株再分離出同一種病原。
很明顯的,這兩株所謂病原母株的甘薯是有問題的。
李小二從附近農田裡找那長得十分良好的甘薯葉,帶回實驗室同樣以ELISA偵測,結果是偵測不到病毒的反應。
但是透過純化程序,竟然可以看到病毒的particles。
事實證明這兩種病毒的particles本然存在於甘薯上,然而甘薯本身一點病徵也沒有。
有病毒無病徵,這是一件很有趣的問題了,既然無病徵對甘薯本身的生長或產量也無重大影響,那原來的mosaic或yellow dwarf是如何判定與定義的呢?
查看燕子姑娘留下來的筆記和記錄,每當記錄實驗室工作討論的部份,她總是用螢光筆在金絲貓的交待後面畫上一個圈,圈裡用極細的筆寫下小小的字,然而這些字卻都暈開了,根本無法瞭解寫的是什麼?
幾次的翻閱終於找出其中的蛛絲馬跡,目前一般民間栽種的甘薯品種,是近年來臺南農改場育出的TN-66,然而網箱中的病源母株是那個品種呢?
李小二在網箱中的枯葉堆中努力翻找,發現陶盆裡發現一隻塑膠標籤,抹開厚厚的塵土,鉛筆書寫的TN-66赫然出現在眼前。
然而盆外一條乾枯的甘薯藤上,卻又發現另一隻用細鐵絲繫住的標籤,上面的標示是TN-63。
這一日Miss Chi請假,李小二找來Miss May詳細的詢問終於發現,原來的病源母株確定是TN-63,那TN-66是日前她們做的組織培養苗,為了讓它自然感染保存病毒而移入網箱中栽種。
可惜的是,病原母株早以發病死亡,偏偏這TN-66又是抗病品種,雖然感染了病毒,但是卻不發病當然也沒有所謂的mosaic或yellow dwarf病徵出現。
查看Miss May的工作日誌發現,她確實記載了這項移植TN-66的工作記錄。
同樣在燕子姑娘的筆記裡,也發現這項記錄。燕子姑娘在這記錄末了,同樣用螢光筆畫了圈,不過此回圈中的字卻十分的清楚的寫著「金絲貓」三個字。
顯而易見的是,這是金絲貓授意如此做的!但是她沒發現那原來的TN-63早已萎凋死亡,後來的拍的照片全是TN-66的健康葉子嗎?
Miss May的工作日誌裡,卻也沒有TN-63的死亡記錄,她說只負責澆水,枯葉不時都有,她那知那甘薯死了呢?
目前網室裡所有的甘薯苗,包括無菌室裡的組織培養苗全是TN-66,問那Miss May培養那麼多的種苗做什麼呢?
「老闆說,她回來後要做田間實驗的!」
田間實驗?李小二的心中升起了一個大問號,這將會是怎樣一個田間試驗呢?燕子姑娘的筆記裡,不時出現的圈圈又是怎樣的意思呢?(待續)
幾年前的某學術年會上,李小二聽過某一位學長的論文發表如此提到,病毒在甘薯葉片上分佈並不均勻,同時一條甘薯藤上,並非每一片葉片都偵測得到病毒。
簡單的說,偵測不到病毒不代表它沒感染,沒有病徵也不代表沒病毒,自然裡原本就是如此的讓人無法掌握。
金絲貓離開前留下的memo裡有這一樣一則,網箱裡確定感染不同病毒mosaic和yellow dwarf的兩株甘薯,每隔半個月要拍照一次,確實紀錄病徵的變化。
兩個網箱裡確實各存在著一株,幾近乾枯葉片都掉光的甘薯!
問那兩位helper為何沒澆水呢?答案是,天氣太熱瓦盆太小,很快就乾了!
早晚各一次努力的澆灌,終於長出新芽,不到一個星期那葉片就有著小嬰兒的手掌那般的大小了。
但是,mosaic或yellow dwarf的病徵在那兒呢?每一片葉子都鮮嫩可愛呀!
查看前人的記錄和幻燈片,其實也沒有明顯可以判斷的病徵呀!這倒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將葉片採回實驗室,做酵素連結免疫吸附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偵測,根本找不到任何的病毒!
這下可好,測不到病毒又沒有病徵,要拍什麼呢?
當然或許氣候壯況,讓病徵無法表現,依據學長的論文,「偵測不到病毒不代表它沒感染,沒有病徵也不代表沒病毒!」照片依然按時間拍。
這一天,李小二大發奇想的將新長出的葉片全部摘除,經過繁複的純化程序之後,竟然在電子顯微鏡下發現了病毒的particles,同時形狀與原來檔案中的照片是相似的!
果真應了那個結論,「偵測不到病毒不代表它沒感染,沒有病徵也不代表沒病毒!」
但是疑問也產生了,此病毒是來mosaic或yellow dwarf的病毒嗎?
依據病理診斷的柯霍氏法則(Koch's postulates),至少要滿足四個條件:(1)在病株內都能找到相同的病原;(2)由病株分離出來的病原能加以純化培養;(3)培養的病原接種到健康植株上會產生相同的病徵;(4)發病後應可自接種株再分離出同一種病原。
很明顯的,這兩株所謂病原母株的甘薯是有問題的。
李小二從附近農田裡找那長得十分良好的甘薯葉,帶回實驗室同樣以ELISA偵測,結果是偵測不到病毒的反應。
但是透過純化程序,竟然可以看到病毒的particles。
事實證明這兩種病毒的particles本然存在於甘薯上,然而甘薯本身一點病徵也沒有。
有病毒無病徵,這是一件很有趣的問題了,既然無病徵對甘薯本身的生長或產量也無重大影響,那原來的mosaic或yellow dwarf是如何判定與定義的呢?
查看燕子姑娘留下來的筆記和記錄,每當記錄實驗室工作討論的部份,她總是用螢光筆在金絲貓的交待後面畫上一個圈,圈裡用極細的筆寫下小小的字,然而這些字卻都暈開了,根本無法瞭解寫的是什麼?
幾次的翻閱終於找出其中的蛛絲馬跡,目前一般民間栽種的甘薯品種,是近年來臺南農改場育出的TN-66,然而網箱中的病源母株是那個品種呢?
李小二在網箱中的枯葉堆中努力翻找,發現陶盆裡發現一隻塑膠標籤,抹開厚厚的塵土,鉛筆書寫的TN-66赫然出現在眼前。
然而盆外一條乾枯的甘薯藤上,卻又發現另一隻用細鐵絲繫住的標籤,上面的標示是TN-63。
這一日Miss Chi請假,李小二找來Miss May詳細的詢問終於發現,原來的病源母株確定是TN-63,那TN-66是日前她們做的組織培養苗,為了讓它自然感染保存病毒而移入網箱中栽種。
可惜的是,病原母株早以發病死亡,偏偏這TN-66又是抗病品種,雖然感染了病毒,但是卻不發病當然也沒有所謂的mosaic或yellow dwarf病徵出現。
查看Miss May的工作日誌發現,她確實記載了這項移植TN-66的工作記錄。
同樣在燕子姑娘的筆記裡,也發現這項記錄。燕子姑娘在這記錄末了,同樣用螢光筆畫了圈,不過此回圈中的字卻十分的清楚的寫著「金絲貓」三個字。
顯而易見的是,這是金絲貓授意如此做的!但是她沒發現那原來的TN-63早已萎凋死亡,後來的拍的照片全是TN-66的健康葉子嗎?
Miss May的工作日誌裡,卻也沒有TN-63的死亡記錄,她說只負責澆水,枯葉不時都有,她那知那甘薯死了呢?
目前網室裡所有的甘薯苗,包括無菌室裡的組織培養苗全是TN-66,問那Miss May培養那麼多的種苗做什麼呢?
「老闆說,她回來後要做田間實驗的!」
田間實驗?李小二的心中升起了一個大問號,這將會是怎樣一個田間試驗呢?燕子姑娘的筆記裡,不時出現的圈圈又是怎樣的意思呢?(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