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05 15:18:53chs

從郝龍斌跨黨談國共跨黨合作

開始慢慢把原本在yam天空部落格的舊文章搬過來,真是浩大工程,本篇文章原發表於January 20, 2006
---------------------------------------------------------------------------------------------------

圖片是李大釗: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圖片來源為新華網:www.xinhuanet.com,風流倜儻的革命家、帥吧!

這幾天針對年底台北市長選戰,藍軍當中最受矚目、前紅十字會秘書長郝龍斌已經舉行記者會正式宣布角逐台北市長。許多人批評他原本是新黨人,卻雙重黨籍又跑回加入國民黨,今天這篇文章一樣不是要討論政治,但我們來看看歷史上,共產黨人甚至大批地加入國民黨,為國民革命一起奮鬥,基本上我認為:只要能夠為全民謀最大的利益,雙重黨籍、跨黨合作都沒啥不好!

時光回到1922年8月29日的杭州西湖,這一天中國共產黨會議討論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的問題,更早前7月中共「二大」召開,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提議加入中國國民黨的組織。雖然當時如陳獨秀等都反對,但馬林強迫中共接受此一命令。1922年8月馬林帶著共產國際Karl Radch制定的指令與蘇俄全權代表越飛(Adofe Joffe)到了北京,他在8月28日至30日杭州西湖的中共中央擴大會議上,傳達共產國際的指示:要求共產黨成員加入國民黨,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1922年6月16日發生陳炯明中山艦砲擊孫中山事件,孫中山開始思考改造國民黨,8月中共創始人李大釗(*附註)到上海拜訪孫中山先生,對他表達慰問與合作意願。兩個革命領袖會談後討論很多關於「振興國民黨與振興中國」的問題。孫中山對李大釗的精闢見解極為推崇,邀請他加入國民黨。隨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提議召開會議,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高君宇,馬林和翻譯張大雷等人都參加,李大釗、陳獨秀、蔡和森、張太雷等便由張繼介紹,孫中山親自主盟,正式加入國民黨,但她們宣誓入黨詞不再是服從孫中山一類的詞句,而是擁護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宣誓後每個人都簽名。當時中共領導人還有張國燾不在上海,所以未能同時加入。後來張國燾到上海,與陳獨秀一起去見張繼,本來要請孫中山主持他加入國民黨的儀式,最後張國燾覺得不需要麻煩,就在張繼客廳由張繼主盟,參加了國民黨。

這段時期就是所謂「聯俄容共」的時期!後代歷史因為不同政治立場:有人認為孫中山太天真、也有人說中共主要領導人都參加了國民黨,雙重黨籍跨黨是一種滲透與破壞,但我毋寧認為那時中國軍閥割據,不管孫中山也好、共產黨也好,雙方合作是一種增加團結力量的好想法。

1922年9月4日孫中山在上海召集各省國民黨負責人53人,討論改組國民黨,陳獨秀、馬林和張太雷應邀參加。9月6日陳獨秀被孫中山指定參加由丁惟汾、張秋白等9人組成的國民黨黨務改進起草委員會,起草改組方案並草擬黨綱和黨章草案。9月18日孫中山在上海發表《致國民黨員書》,檢討了黨內各種分歧與今後的方針,決定聯俄聯共、徹底改組國民黨,最重要的是:實現中國的早日統一。同時中共也要求各級黨組織、同志立時全體加入國民黨,共產黨組織動員能量比較積極,以至於後來甚至主導各項發展,但這只能說是共產黨積極努力,凡事不就應該積極努力嗎?1923年1月1日孫中山發表《中國國民黨宣言》,強調革命必須依靠全民的力量,同月份經由李大釗、林伯渠安排,孫中山與蘇聯副外長聯名發表《孫文越飛聯合宣言》。6月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決議國共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那時中共黨員約420人。10月份被孫中山委為五人小組委員會之一的李大釗來到上海與孫中山商討國民黨改組事宜。年底兩人在廣州準備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籌備、接著孫中山發表《中國國民黨改組宣言》。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歷史上著名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孫中山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並提出新三民主義,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成立各民主階級的革命統一戰線、揭開中國革命新的一頁。那次大會孫中山先生以總理身份擔任大會主席,李大釗被推為大會五名主席團成員之一,在當時國民黨41位中央執行委員會裏面,中共掌握四分之一的委員(含正式、候補委員)。憑良心說中共的組織發展、以及工農組織的發展,的確對後來全國的革命氣息造成莫大影響。1925年共產黨發動著名的五三十運動、省港大罷工,迅速成為席捲全國的反帝國、反軍閥的革命風潮。而國民黨建立各地方黨部、發展組織,也加速國民黨革命化的過程。

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12月5日,毛澤東主編的《政治周報》在廣州出版,他是在國共合作情況下,由國民黨宣傳部主辦的刊物。好玩吧,應該沒人知道國民黨竟然幫他們口中「萬惡匪首」出版刊物,還公開發行喔!因此由歷史殷鑑來看,當時國共合作對中國有極大的利益,撇開立場不談、非常盼望國內的政黨能夠多學學你們的老前輩們!請多費心在合作為全民謀福利、少花點心思為個人謀權位吧!唯有如此人民才會站在貴黨這邊!

附註補充說明:

建議大家有空可以去讀讀「李大釗文集」,對當時中國的革命思想脈絡會很有幫助,書中對於哲學也有精闢見解,即便在現代讀來都還是鏗鏘有聲!真是一個天才書生!革命其實是他注定要走的路!

李大釗,字守常,原名耆年,字壽昌。清朝光緒18年9月14日(西元1892年11月3日)出生年出生在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1913年留學日本就讀早稻田大學,當日本向袁世凱政府提出21條喪權辱國條件後,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學說。1916年回中國,積極參與新文化運動,他抨擊孔子為主的舊禮教、舊道德。1917-1919年他和胡適展開「問題與主義」論戰,引起強烈迴響。1918年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後兼任經濟學教授,並參加「新青年」雜誌編輯工作,同年年底和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並在次年主編《晨報副刊》。他積極支持和領導1919年的五四運動、1920年3月在北大組織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0月在北京建立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他在中共第二、三、四次代表大會都當選為中央委員。1924年參加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年底任中共北方區執行委員會書記。因為不斷參與反軍閥活動,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張作霖逮捕,在獄中備受酷刑,但他始終大義凜然,4月28日在北京西郊民巷京師看守所被秘密絞刑處死,年僅38歲。算是知識份子革命型的好漢一條。

最後欣賞一首他的作品:

斯民正憔悴,吾輩尚磋跎。
故國一回首,誰堪返太和!

還有他的書法作品,取自智邦藝術基金會:http://www.arttime.com.tw/exhibition/gallery/54/54_6.htm#h32

原文是:雲飛人還尚有青山在,泉流月近絕無百處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