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25 11:07:26張詩(李林、楚九葉)

中學修辭淺說(二)

六、引用

 

援引現成的語言文辭,來補充作者的論點,印證作者的看法,或強調作者的感情。

 

1. 明引:明白指出所引的話出自何處。例如:

 

(1)  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 陋室銘

 

(2)  杜甫寫螢,總喜歡強調流螢沾衣,因而有「簾疏巧入坐人衣」,「未足臨書卷,時能點客衣」之句。(南方朔 今夜看螢去

 

2. 暗用:引用時不指明出處。例如:

 

(1)  有時候「一行白鷺上青天」,背後還襯著黛青的山色和釉綠的梯田。(梁實秋

 

(2)    這大概就是所謂「遺世而獨立」的感覺。(路寒袖 守護灣潭的燈 

 

 

七、頂真

 

將上一句結尾的字詞,作為下一句的起頭。

 

1. 他媽罵搖搖頭道:「紅糖同白糖,不是差不多嗎?」(胡適 差不多先生傳

 

2.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木蘭詩

 

3. 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柔和。(司馬遷 張釋之執法

 

 

八、類疊

 

同一個詞語或句子,反覆使用。

 

1. 疊字:同一字詞接連使用。

 

例如:形形色色,蔚為壯觀。(洪醒夫 紙船印象

 

2. 類字:同一字詞間隔使用。例如:

(1)  不在高,名;水不在深,靈。(劉禹錫 陋室銘

 

(2)  多少西瓜,多少渾圓的希望。(余光中 車過枋寮

 

3. 疊句:同一語句接連使用。

例如: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 醜奴兒

 

4. 類句:同一語句間隔使用。

例如:朝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 騎聲啾啾。(木蘭詩

 

九、對偶

 

語文中上下兩句,或一句中的兩個詞語,詞性相同、字數相等、結構相似,有時還講

究平仄相對的一種修辭法。

 

1. 句中對:同一句中上下兩個詞語相對。例如:

(1)  物換星移

(2)  山明水秀

(3)  昏天黑地

 

2. 單句對:上下兩句相對。例如:

(1)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過故人莊

(2)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 山居秋暝

(3)  披鶴氅,戴綸巾。(羅貫中 空城計

 

3. 隔句對:第一句與第三句對,第二句與第四句對。例如:

(1)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吳均 與宋元思書

(2)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 陋室銘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生活點滴」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