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30 08:59:30張詩(李林、楚九葉)

回顧《國文獎》散文組決審入圍/張慶仁

《國文老師文藝創作獎》 散文組決審入圍作品~評語~

象牙塔的獨白

作者筆調有映畫般詩情,主體在兩種對立人格中往來對話,穿梭自如,忽而寫真,忽而寫意,自我在過往現實與夢境想像裡互競拉拔,抽象式坦露深處性情,時而見其在樂與憂間徘徊,反映出人的現世主體矛盾性格,自我虛懸,想像力用佳,隱喻筆法適切,兼具小說與詩的性格。躁鬱般狂舞即如其生命在筆下傾瀉,亦猶如在兩個世界裡迴盪不已,幾何式結構的鋪陳絮語,綴連成篇章,頗具後現代意味。

華燈初上

作者觀察細緻,用心體會,樸實裡豐富卻未覺堆砌,愜意裡不忘關懷生命。題文甚合,筆意流暢,結尾有力。尤其,在次末段裡隱現我國傳統生命哲學意味,或具教育意義,例如:人雖不免得在繁華世界裡沉浮,然總是一介過客,所有的樂與憂皆將快逝而去,生命總會返落自我原點,歸於寧靜,何在繁華俗世裡迷失真我,也是兩個世界裡的糾葛問題。視繁華夜市猶如人心的欲念客體,如烏托邦般盤據心底,糾結成根,難以清除,再採二元對立法,轉指人的初心,意欲返樸歸真而不已。

自然安息角-大塔山啟示錄

作者從仿經典古文出發,成功揣摩與繪出山的神隱、氣勢與鄒族的歷史傳奇,間及對自然生態的景仰。筆鋒磅礡有力,頗具批判性格。擅用類比喻義,強化文本正當性格。肅容下不失美感,顧盼裡挾帶傷懷,視人的經驗意義與文化意識為構築族群歷史情感的結構要素,宛如一首尋找已失落了血脈性靈之歌。

四季的醉夢溪

作者將大自然所見如影像般動態呈現,播放印象為映像,由事件時序到視景空間,由此拉開文本序幕,自幕景物件至精神性靈,從生活隨想到人生筆記,但見哲學影從與道家思維,既不失文學性情,也發人深省,頗具教育意味。

如歌的往事

作者從平凡往事的零散記憶裡,建構出一線動人的歷史故事,情節自然親切,典故扣人心扉,是一篇好的白話文學作品,不僅兼具對時代人倫的深刻描繪、諷喻與反省,亦蘊存對世代兩情的矛盾與無奈。

心城

作者綿綿絮語,心思細微,刻劃感人,文采豐富,辭藻優美。雖不免而嘆,卻能樂觀以待,頗有策勵自我之意味。

越南物語

作者旅遊其間觀察入微,物語刻劃細膩,幕景轉折自然,筆尖豁達流暢,使人如涉其境,親指可觸一斑,頗有蘇軾抒情寫景之效。

最初的告誡

作者善引庭訓以揶喻古文教化人心之效,從父子生活拾隅中掇例,省思兩代人倫在父權結構下的文化張力與傳統知識潛在危機。其次,力使經典馴文與當代日常生活對照互滲,進使文理能在古今輝映下,搖盪成一篇有趣的文作。唯,倘能減少古文晦澀文義的過多交織說理,當能更為呈現親切、審美與親緣於散文體裁。此外,該文似有文字誤植之處,值得觀察注意。



作者旁敘所見,文內充滿對生命的憂惜,在病弱老人與活潑少女間往來對照,反映出生命的幾許無奈,視美與殘、生與死為一線近界,覺出人的短暫瞬即,富含生命教育意義。唯,倘能交織以「晴」之第一主體述答切身往事,穿流情語,則將更能貼近真實,進而感人。

阿嬷的「卡其桑」

作者寫作極為用力,欲使悼念的思緒在時光飛河裡再現,不滅。文字往來於剛柔性情間,雖不免雕飾留痕,卻未失感性,筆調亦猶見飽實與挾帶出若干文學美感。倘能再次反覆閱讀,洗鍊修辭,將能更增其力與美的氣勢與首尾呵成。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