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0 09:57:50張詩(李林、楚九葉)

略談北宋大文學家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無兩人耳!

國文課本裡面有教過宋代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相信大多數的同學都會非常羨慕古代人這般悠然的情趣。當然,蘇軾想要夜遊排解一下心情上的煩擾,首先必須要有一位體諒他的摯友張懷民。在我國文學史上像蘇軾這樣傑出的作家的確不多,無論他詩、詞、散文裏所表現的豪邁氣象、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呈現,是承繼歐陽修、梅堯臣等名士所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並且進一步發展的成果,堪謂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代表性人物。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生長在號稱百年無事的北宋中葉,詩文革新運動已取得勝利,社會文化在中唐以後又一次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同時由於豪強的兼併、邊備的鬆弛,及官僚機構的龐大而無能,北宋王朝的內外危機正在暗中滋長。蘇軾少年時期就積極關心當時社會的人情風俗,和北宋王朝的政治措施,希望能繼承范仲淹、歐陽修等的事業,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出身于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家庭,父親蘇洵早有文名,母親也能教他讀漢書。由於家庭的教育,前輩的熏陶,以及他自己的刻苦學習,青年時期的蘇軾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和多方面的藝術才能,為當時文壇傑出的領袖歐陽修、梅堯臣等人所稱許。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般,但如果沒有他自我的廣泛閱讀的認知,我想也無法成為後來文學史上的一顆亮麗的星辰。

蘇軾同王安石一樣,對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也感到不安,希望加強封建王朝的統治。仁宗末年,他向朝廷上制策,要求“勵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斷而力行”,表現出一個要求改革的政治家風度。然而由於他所處的中等地主階層的地位,不願意過多地觸犯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同時他三十歲以前絕大部分時間過的是書房生活,對當時社會因豪強兼併而引起的危機,遠沒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的改革多從總結歷史經驗出發,強調任人,而忽視變更法制,尤其反對急進的措施。當神宗初年王安石實行打擊豪強地主的新法時,他就上書反對,並以此出任杭州通判,轉知密、徐、湖三州。元豐二年蘇軾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後,責授黃州團練副使,這在課文上都有交代。蘇軾這時期在政治上的保守態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在文藝上的成就。

爾後,蘇軾經歷了從仁宗到徽宗的五朝,平生足跡幾乎遍及當時中國的重要州郡,而且遠至西北地區、海南儋耳。像他的前輩梅堯臣一樣,他把寫詩當作日常的功課,一直堅持到老年。他多方面向前代詩人李白、杜甫、韓愈等學習,晚年更愛陶詩。比之散文和詞,蘇詩的題材更加廣闊,風格也更多樣性。在蘇詩裏數量最多對後人影響也最大的,是許多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試看他的《遊金山寺》: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悵然歸臥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這是蘇軾因反對新法出任杭州通判經過鎮江金山時寫的。詩人從天寒的沙痕想起江潮的澎湃,從長江的到海不回暗傷自己的宦遊不歸,給讀者一種深沈而豪邁的感覺。最後從江心炬火假託為江神的見怪,流露了他對宦遊的厭倦情緒。

此外,蘇軾的詩有時能結合生活中所接觸的情景,表現他對事物的新穎見解,而不失詩的趣味,象下面兩首小詩。

已外浮名更外身,區區雷電若為神。山頭只作嬰兒看,無限人間失箸人。  ——《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視雷雨,每大雷電,但聞雲中如嬰兒聲,殊不聞雷震也》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 

離開放電的雲層越遠,聽到的雷聲就越低;從不同的方位可以看到山的不同面目,這本是尋常生活中的現象。詩人卻從此引伸出具有一定普遍意義的哲理:所謂“雷霆之威”對於一個不以個人的生命、浮名為重的人是不起作用的;局外人有時會比局中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真相。這就是前人認為表現了宋詩特徵的理趣。我們再欣賞他的另二首詞句的表現如何?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

在前首詞裏,作者幻想瓊樓玉宇的“高處不勝寒”,從而轉向現實,對人間生活寄與熱愛。後一首描寫了赤壁戰場的雄奇景色和周瑜、諸葛亮等英雄人物的形象,給人以壯麗的感覺。作者寫這些詞時正在政治上受到挫折,因而流露了沈重的苦悶和“人間如夢”的消極思想;然而依然掩蓋不住他熱愛生活的樂觀態度和要求為國家建功立業的豪邁心情。這時,蘇軾在語言上的呈現也一變花間詞人鏤金錯采的作風,他多方面吸收陶潛、李白、杜甫、韓愈等人的詩句經驗,偶然也運用當時的口語詞,給人一種清新樸素的感覺。為了充分表達意境的變動,有時還突破了音律上的束縛,的確是一位涵養寬闊有氣量的大詩人。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