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5-32慎守渾全
白話醫道還元
卷五-五氣心法詳解-32【慎守渾全】
悟此關頭,自是圓融境界。臻斯奧妙,難將底蘊形容。默而守之,道在是矣。
【原解】
呂真人曰:悟此關頭者,蓋指土德之妙機,與各宮之氣回環契合也。
人特患執迷不悟耳。苟能于此關頭恍然大悟,則以土德調護乎水火木金四氣,又以四氣之成能維持乎土之一德,久久功深效見,打成一片,結成一團,五氣還歸本體,則融洽靡間,圓光無礙矣。故謂之圓融境界。
修心功候,到此乃為純全,即天地統會于一心時也。人果能從此致力修持,臻于圓融之境,將見五氣德備,有淵乎莫窺其朕兆,欲即其中藏之底蘊,盡為形容,不可得矣。
然造到此境,其外雖無別功,而慎守之功,實不可失,其慎守之功安在?惟默默綿綿養其渾全之氣,以俟其牢固不散而已。
此中玄微,不可名狀,故特名之為道。太上云:“道乃強名”,即此意也。舍乎此,而道無可求,亦安可造?
謂之道在是,誰曰不然?但願同此禀氣者,勿忘勿助,以求咸歸于至道之門,斯不負吾著述之苦心也。
【白話解】
呂真人曰:悟此關頭者,蓋指土德之妙機,與各宮之氣回環契合也。
呂真人曰:悟此關頭,就是指領悟土德的妙機,與各宮的氣相互融合循環往復。
人特患執迷不悟耳。苟能于此關頭恍然大悟,則以土德調護乎水火木金四氣,又以四氣之成能維持乎土之一德,久久功深效見,打成一片,結成一團,五氣還歸本體,則融洽靡間,圓光無礙矣。故謂之圓融境界。
特別怕人執迷不悟罷了。如果能在這個關頭恍然大悟,那麼用土德來調護木火金水四氣,又以四氣完整的能力來維持土德,時間長了就會功深見效(用的功夫夠深便能看見效果),打成一片,結成一團,五氣還歸本體1,則融洽靡間,圓光無礙(圓光指佛或菩薩頭頂四週的光明),所以稱為「圓融境界」。
修心功候,到此乃為純全,即天地統會于一心時也。人果能從此致力修持,臻于圓融之境,將見五氣德備,有淵乎莫窺其朕兆,欲即其中藏之底蘊,盡為形容,不可得矣。
修心功候,到這裡才算是純全,也就是天地統會於一心的時候。人如果能從這裡致力修持,而達到圓融的境界,將會看見五氣之德已經完備,有淵乎莫窺其朕兆2,想要將其中隱藏的底蘊,完全形容,而不可得。
然造到此境,其外雖無別功,而慎守之功,實不可失,其慎守之功安在?惟默默綿綿養其渾全之氣,以俟其牢固不散而已。
然而到達這個奧妙的境界,其外雖然沒有別的功法,只能謹慎的守護,而慎守的工夫,實不可失。這個慎守之功3安在?只有沈靜連續不斷調養這個渾全的氣,以等待其牢固不散而已。
此中玄微,不可名狀,故特名之為道。太上云:“道乃強名”,即此意也。舍乎此,而道無可求,亦安可造?
這其中深遠微妙的義理,沒有辦法用語言形容,所以特別命名為「道」。道德經說「道乃強名」,也就是這個意思。捨棄了這個而道就無可尋求,又如何可以到達呢?
謂之道在是,誰曰不然?但願同此禀氣者,勿忘勿助,以求咸歸于至道之門,斯不負吾著述之苦心也。
所以稱為「道就在這裡」,誰說不是呢?但願稟氣相同的人勿忘勿助,以祈求全都回歸於至道之門,才不會辜負我著述的苦心。
註1中土脾胃主消化運送食物的養份,養份輸送到木火金水(肝心肺腎)轉化成四氣,當四氣飽滿時,會反哺至中土,中土再將反哺之氣轉化成元氣,然後存在下丹田,這種傳輸反哺的過程稱為「五氣朝元」。
註2有淵乎莫窺其朕兆:品德像淵水深沈,無法窺探其徵兆。
註3慎守之功:這慎守的工夫,就是般若觀照,綿綿不斷地般若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