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5-24智者樂水
白話醫道還元
卷五-五氣心法詳解-24【智者樂水】
靈明地上,活動儼若泉流。智慧囊中,靜深直似淵海。
【原解】
呂真人曰:何謂靈明地上?此指人心而言也。人心至靈亦至明,謂之靈明地。
然心之本來,雖至靈至明,而一自后起之緣紛至沓來,錮蔽而憧擾之,則靈明日失,而靈者不靈,明者不明矣。
究其靈明之本根,未必全失,猶有可以復之,苟能將此心放下萬感之緣,人欲漸消,斯靈地漸復,久之養歸完滿,亦不異于生初,好比三五夜月,自生明于初三,至圓滿而止也。
既能復其靈明,則慧光內含,而水德之內藏,自有莫罄形容之妙。
試就乎水德之活動而言之,無時滯機,直不啻泉流之活潑。所以孔聖云:“智者樂水”。又云:“智者動”。以其機之相似也。
人果能養成一心水德,則一心有無邊智慧,千里可達,百世可知,正不等于察察之小慧,果爾則一心即智慧之囊也。
蓋智為水德,一心既為智囊,自覺靜深而莫可窺其底蘊,無殊淵海之不可測焉。人共知淵海之深,而究莫量其深,智之靜深,亦居然一淵海也。
此一節,首揭水德之具於心,以起下文申論之意。
【白話解】
呂真人曰:何謂靈明地上?此指人心而言也。人心至靈亦至明,謂之靈明地。
呂真人曰:什麼是靈明地上?這裡指人心而言。人心本來至靈至明,稱為「靈明地」。
然心之本來,雖至靈至明,而一自后起之緣紛至沓來,錮蔽而憧擾之,則靈明日失,而靈者不靈,明者不明矣。
然而心的本來面目,雖然至靈至明,一旦受到後起的塵緣接連不斷的影響,錮蔽1而憧擾2之(五氣閉塞不能互通交濟,又受外界塵緣擾亂),造成靈明漸漸消失,而本來靈的(清淨的心)受到影響而變得不靈,本來明的(明亮的心)也變得不明。
究其靈明之本根,未必全失,猶有可以復之,苟能將此心放下萬感之緣,人欲漸消,斯靈地漸復,久之養歸完滿,亦不異于生初,好比三五夜月,自生明于初三,至圓滿而止也。
*推究這個靈明的本根,未必完全消失,還有可以修復的空間。如果能將此心放下萬感3的塵緣,人欲4漸漸消失,這個靈地漸漸恢復,時間長了就能調養回復圓滿的狀態,與受胎之初沒有兩樣,好比三五5夜月,自生明於初三6,至圓滿而止(自然能如同初三的月亮漸漸盈滿到滿月為止)。
既能復其靈明,則慧光內含,而水德之內藏,自有莫罄形容之妙。
既然能修復這個靈明的心,則慧光內含,而水德的內藏,自有無法形容的奧妙。
試就乎水德之活動而言之,無時滯機,直不啻泉流之活潑。所以孔聖云:“智者樂水”,又云:“智者動”。以其機之相似也。
試著就水德的活動而言,沒有停滯的時候,它就像泉水的流動,活潑而不停滯。所以孔聖云「智者樂水」,又云「智者動」。這是因為他們的動機相似。
人果能養成一心水德,則一心有無邊智慧,千里可達,百世可知,正不等于察察之小慧,果爾則一心即智慧之囊也。
人若能養成一心水德,則一心有無邊智慧,遠在千里可以通達,相隔百世可以知悉,正不等於察察7之小慧(這不等於是在細微末節的小聰明),果爾8那麼心就是裝智慧的袋子。
蓋智為水德,一心既為智囊,自覺靜深而莫可窺其底蘊,無殊淵海之不可測焉。人共知淵海之深,而究莫量其深,智之靜深,亦居然一淵海也。
因為智慧為水德,一心既然成為裝智慧的袋子,自然能夠感受到靜深而不可窺探它的底蘊,就好像大海的深廣是不可測量的一樣。人們都僅止於知道大海的淵深,而終究無法正確測量它的深廣。智慧的靜深,也居然如同大海一樣淵深難測。
此一節,首揭水德之具於心,以起下文申論之意。
這一節首次揭露水德是具足在心中,以做為下文申論的開頭。
註1錮蔽:禁錮蔽塞。
註2憧擾:紛亂不安。
註3萬感:種種感觸。
註4人欲:人的欲望嗜好。
註5三五:三乘五。指十五的夜月。
註6生明于初三:初三前三日為日月交並之期,初三月始明,至十五而月滿。
註7察察:形容專在細枝未節上顯示精明。
註8果爾:果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