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7 09:56:57藥王﹐小沈 & 非頑童

太上道祖降序

白話醫道還元

 

太上道祖降序

 

妙哉妙哉至道淵流,統三教而一以貫之,從未有發其微而抉其奧者。

至道的源流是如此的微妙呀,用一個道理就能統括三教,這個道理從來都沒有被闡發其微妙之處,也沒有被剖析其奧秘。

 

夫道之入也至微,究其合而切于人,不外身心性命。

要進入至深微妙之道,要從最微細的地方開始,歸納統合到最後,究竟而又能切合到實際讓人可以做到的,不外乎身、心、性、命。

 

自宗旨不明于世,不知其幾千載矣。

這大道的目的和意義在世間始終未能讓世人清楚明白如何依循,不知道已經過了幾千年了。

 

談道者不入于雜法,則趨于枯槁,其間明道之士,把道而立說著書,又皆指東畫西,借端罕譬。

而在談論、教導、傳道的人不是參雜非正統道法,就是傾向枯燥無味的說詞,儘管有些明白道法的讀書人,無論是授課或是寫書,又都是顧左右而言它,談不到重點,憑藉許多經典言論就是說不清楚道理,或假託事由,用很少見的比喻,使讀的人更糊塗。

 

雖未嘗不隱寓至理,而無不令人迷目,甚至強猜誤解,貽累無窮。

雖然這些文字未必沒有在暗中包含至理,然而卻沒有不使人眼花撩亂,不明白究竟在表示甚麼,甚至會讓人勉強猜測而導致不正確的理解,這些誤解代代流傳下來誤導世人,是沒有止盡的時候。

 

求其源流畢貫,縷晰無遺者,考前代以來,未有如呂真此書之詳明賅括焉。

探索至道的源流及條理,清楚明白沒有遺漏的,查考前代以來,還沒有如呂真人寫的這本書來的詳細明白,義理概括。

 

淺而血脈關竅,周身之伏根起始,及病態之變遷,治法之委曲,罔不露于紙上;深而大化五行,運轉生克,亦賅管于行間。

從淺顯的如血脈關竅開始,到周身的伏根變化的起始,及病情的變化遷動,治法的委婉曲折,沒有不揭露在文字上;深入描述剖析五行的內涵與意義,進而了解運轉與生剋的道理,也都完全敘述在字裡行間。

 

舉登真証佛之階梯,直從調和血脈,徐徐引進,漸而入于深微。

本書舉出真正可以證道成佛的次第階段,正確的方式是從調和血脈(身)開始,慢慢的引導,才能漸漸的進入深奧微妙的境界。

 

要之大道無形,方能造就。

必須明白大道存在於無形之中,才可以體會明白成就證道。

 

諸書皆言丹還則轉老為少,百疾全消。

所有的書都說丹藥(內丹)煉成則轉老為少,百病全消。

 

自吾思之,盡美實未盡善。

就我本身的想法,這樣說很美滿但並不完善。

 

人雖由性命乖離,致心受其病,而后牽連于百脉。

人雖然是因為性與命兩分,使得心神未能合一,才導致受到種種誘因,而產生諸多煩擾,最後才牽連于百脈。

 

然百脉既受其病,又何暇講龍虎之交,龜蛇之會,救死尚恐不贍,縱有三家相見之法無從施,兩大締交之妙莫可措。

然而百脈既然已承受了性命背離的病因,又如何有時間與思緒來了解體會龍虎、龜蛇這些性命相交會的道理奧妙呢?要救命都唯恐不及,縱然有精氣神三家相見,可以讓他們治癒的方法也無從施展,最後性與命雙運的妙法也難以成就。

 

註1:龍在天為上,虎在地為下,龍虎交即指上下交。龜蛇合體即為玄武,暗指命基與命蒂的交合,是築基的修練功法。

 

執此與語禪真,是猶使餓殍荷千鈞之任也。

在百脉受病的狀態下,再與其談論禪心真性,這就好像是讓餓死的人荷擔千鈞的重任。

 

剝膚之災未去,奚暇治心完性命。

剝皮的災難還沒過去,如何還有空閒治理內心及完成性命雙修的至道。

 

今呂真之書,可謂無量度人。

如今呂真人的書,可以說是幫助多少無法估計的人啊。

 

得其要領矣,調百脈使歸安和,不異厥初,此身之還元也;修五德以達到無礙,不愧本來,此心之還元也;煉精歸氣,煉氣歸神,煉神化虛,反其當來,此性命之還元也。

這本書的要領是說,調和氣血使百脈歸于安和,與初生身2時無異,這就是所謂的身之還元;修仁義禮智信五德,以達到印心無礙的境界,無愧于本來面目,這就是所謂的「心之還元」;煉精化氣,煉氣還神,煉神還虛,返回生命最初的「天一清淨境界」,這就是所謂的「性命之還元」

註2剛出生時候的身體狀況。

 

醫中有道,道中亦要有醫,無非還本尋原之妙。

醫術之中有道,道法中也要有醫,醫、道微妙的地方,無非是還本尋原。

 

得其會宗,誰非乘雲之客,修到完固,可待出世之期。

體會證悟到最精髓的道法自然後,那個不是乘雲仙人,修到完善固密,解脫就只是時間問題。

 

三教同源,于茲可見。萬法歸一,舍此安求。

三教修的是同一個源頭,從這本書就可看見。萬法統歸于一法(性命雙修),捨此又如何能求得解脫之道?

 

道不遠人,在斯人之自証。法惟契我,實令我矢辭。後之學者,其無略焉可。

道不會遠離人,在於人的自我印証。道法會與每個人自證後相融合,這個實相讓我發誓一定要讓世人皆能知曉。往後學習道法的人,怎麼可以沒有修道的方法呢?

 

下一篇: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