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氣脈理
六氣者三陽三陰也,脈亦有三陽三陰以應六氣。
脈之三陽者:浮、滑、長。
脈之三陰者:沈、澀、短。
舉之有餘、按之不足、脈位浮淺謂之浮;
往來流利、滑如走珠謂之「滑」;
過於本位者謂之「長」。
舉之不足、按之有餘、脈位低沈謂之沈;
指下如輕刀刮竹、澀滯不滑利謂之「澀」;
不及本位者謂之「短」。
脈有三陽三陰,其陰陽交錯則病理可見:
1一陰一陽:脈來沈而滑者謂之。(沈為陰、滑為陽)
若左尺脈出現沈滑脈則為正脈,左尺為腎、膀胱表裡經(屬水)的脈位,沈為腎經的正脈,滑為膀胱經的正脈,左尺為陰位,亦是腎經與膀胱經的正位,故知沈滑脈得正位而為正脈。
若沈滑脈出現在左寸,即為病脈,左寸為心經與小腸表裡經(屬火)的脈位,沈滑脈為水脈,水脈至火位就表示水病來剋火(逆位),也就是所謂的腎邪干心,沈為濕邪,滑為有痰,痰濕塞在心脈就有心悸或胸悶的病兆。
2一陰二陽:脈來沈滑而長者謂之。(沈為陰、滑長為陽)
此脈若在關尺(陰)位出現,就表示陽來乘陰,除了痰濕在中下二焦外尚有熱邪,在中焦則有痰飲,在下焦則燒肛便血尿血等的病兆。
3一陰三陽: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沈謂之。(沈為陰、浮滑長為陽)
這種脈象稱為陽伏於陰,意即陽氣下乘陰位過頭反而困在陰位而無法上升。有降無升若二寸無脈則有氣閉之患。
以上三種脈象指出脈的規律由正位至逆位,由陽來乘陰,再來陽困於陰中,再往下則氣閉陰陽不升降,再往下就陽脫,這種物極必反的陰陽規律,是初學者必需明白的消長規律。
4一陽一陰:脈來浮而澀者謂之。(浮為陽、澀為陰)
若右寸脈出現浮澀脈則為正脈,右寸為肺、大腸表裡經(屬金)的脈位,浮為大陽經的正脈,澀為肺經的正脈,右寸為陽位,亦是肺經與大腸經的正位,故知浮澀脈得正位而為正脈。
若浮澀脈出現在左關,即為病脈,左關為肝經與膽表裡經(屬木)的脈位,浮澀脈為金脈,金脈至木位就表示金病來剋木(逆位),也就是所謂的肺邪乘肝,浮為風病在膽腑,澀為氣盛而血少,所以膽火上逆而傷血有著口苦咽乾的病兆。
5一陽二陰:脈來長而沈澀者謂之。(長為陽、沈澀為陰)
長為陽氣熱盛,沈為裡證,沈澀為血少氣滯,故一陽二陰的脈象為氣血二虧兼內熱,也是陰來乘陽的脈象。
6一陽三陰:脈來沈澀而短時一浮謂之。(浮為陽、沈澀短為陰)
這種脈象稱為陰伏於陽,意即陰氣上乘陽位過頭反而困在陽位而無法下降。有升無降若二尺無脈則有痰厥之患,再往下就陰脫。
以上456三種脈象剛好是123的相反脈,明白了難經第四難及第廿難的脈法後,就能從幼稚園升級到小學程度,因為六氣脈理的導論說明了臟腑間有著氣機升降的機制,而不是單純地對症下藥。
既然不單純,那就弄複雜些:
1上述1-3條是陽盛乘陰的過程,陽氣過頭反被困在陰位,所以治這種病必需具備升降的用藥觀念。
2上述1.4條所舉例的正脈,若用在四時(春夏秋冬),便可以看出病的順逆,例如第1條沈滑(水)脈、正位在左尺(水位),但若在夏月左尺跳沈滑脈,此為逆天時,故亦為病脈。在冬月則為正脈或時脈故無病。
3既然脈有陰陽相乘之法,藥有升降浮沈之性,那是不是十二經脈也隨著四時的變化有著升降的區分?如果有!那氣血流注就不只是十二時辰的小流注而已,應該還有年、月的大流注。
4如果能找到年月的大流注,再配合脈象,藥理,才算是中醫對症下藥的基本心法。
以上四點就是由難經陰陽相乘的導論而演生的問題,但如果各位看倌您也認同這種看法,站在這個角度來看中醫,中醫學問實在是深奧難學,所以教主我說前面講的脈法只是小學的程度而己。
呀!糟了!教主我忘了吃藥想太多,所以一時胡言亂語,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台立場,大家就一笑置之包涵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