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9 06:54:14雅蜜拉

三寸金蓮變奏曲

纏足是中國固有的「傳統文化」,不過卻是大家並不這麼想要保存的傳統文化。根據高彥頤女士的考據,纏足始於唐朝之後到宋朝之間,最後約與清朝的帝制同時衰亡。

從小的教育中,纏足一直被當作是中國女性被壓迫的證據之ㄧ。從小被纏繞限制的雙足,包含女性自身的斑斑血淚。所以說反纏足可以說是一樣名正言順的女性解放,也成了民國初年作為證明國族已經文明與進步的象徵。

巨觀的來說,女性的雙足由裹腳布解放出來之後,似乎又一腳伸進西式的高跟鞋裡頭。高跟鞋並不是一種穿起來舒服的鞋子,尤其是尖頭高跟鞋,與自然的腳形完全不搭,穿上了三寸高跟鞋,拇指外翻,靜脈區張,各種不同的生理問題也會悄悄地爬上身。但是,各式高跟鞋還是成為東方婦女競相追逐的流行商品,嚴然是時尚圈裡不可或缺的話題主角之ㄧ。

俗話說,愛美不怕流鼻水(台語),追逐高跟鞋的原因無它,就是希望在忍受腳部不舒適的同時,能讓自己的腿部線條更美。嫌自己不夠高,蹬上高跟鞋,如果再加上巧妙的服飾搭配,腿不知不覺就又拉長了幾吋。覺得自己腳太大,高跟鞋則有在視覺上縮短腳長的功效。於是不需要從小纏腳,也可以在穿上高跟鞋時得到有如纖纖玉足的視覺享受。

說來說去,纏足與高跟鞋都是女人愛美的產物,只是隨著時代不同,審美觀也隨社會變遷而轉型了。纏足本身延續數個世紀,由對於男性於詩詞讚頌嬌小美足的暴力實踐開始,卻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傳統。它就像是高跟鞋樣式的流行一般,由女性對於足服(穿在腳上的一切飾物)的不斷發明與創新,產生為了配合不同足服的需求,的不同纏足手法,腳形的改變又刺激女性對足服款式的新構思。纏足與足服的相互影響又在帝國所及不同區域開枝散葉,發展出五花八門的纏足方法與足服樣式。屬於視覺系動物的男性對於各式金蓮有了不同的迷戀與遐思。這些遐思又進一步肯定了小腳的必要性。有了一雙周正的小足,才能得到好人家的青睞;此外,小足也成為炫耀女性社會地位的重要象徵。

「西服與小腳」裡頭敘述周幼儀被纏足時的痛苦哭喊為她掙得了一雙自然天足。在她長大成人的時代裡,小腳已經沒落,一雙大腳成了現代的象徵。但是高彥頤在書中則述及另一種社會景象,女孩(書中引用金素馨女士的自述,頁175)因為腳太大而被同儕與親友訕笑,於是立志努力實行纏足,務必為自己的雙足血恥,並為自己的成果引以為傲。

說實在的,人類為自我形象所進行的諸多改造工程,豈有隨纏足消逝之理。不過換個方式與場合進行罷了。

之前曾經聽過一種說法,身體較為肥胖的人常給人生活沒有紀律的印象,所以在求職的過程中也比較容易碰壁。因為肥胖造成的被排斥感,恐怕是許多人立志減肥的重要因素之ㄧ。甚至減肥減成了紙片人,傷害了健康也在所不惜。這種心理和纏足之自傷也足堪相比了吧?

君不見健身中心與孅體機構於城市街頭處處可見,網路廣告充滿健身減肥的妙法,相關出版品也族繁不及備載。纏足原是女性對於身體局部的整型工作,現在整型的潮流早已遍及全身,不分男女,侵入性的或非侵入性的都任君挑選。如果說減肥健身是為了反映一個人的決心與自律,整形是現代人對於身體美型的實踐(試驗?),那麼纏足是否罪惡也變得難以釐清。

誰說悅己者不包括自己呢?誰說姑娘們看自己努力塑造的纖纖雙足套上精心手工繡製的繡花鞋時,或許會覺得自個的辛苦終於開花結果,滿意極了!這和雙腳終於踩進那(勉強?)合腳的名牌鞋、終於甩去身上那多餘的贅肉、好不容易獲得了夢寐以求的雙眼皮後的滿足感,差異恐怕並不大。

所以與其說反纏足是人權的解放運動,不如說是西風東漸之下退流行的整型工作。反纏足過程中女性個體又纏又放的雙足,反而在生理與心理上更加辛苦。

當然,已然退去的流行不需要追逐,現在正在流行的,或許也不需要緊張的跟隨。自然或許不是美,但總是比較悠閒。

不過,小腹上那層多餘的油脂,我還是會努力地消除它……。

~~『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讀後感
(這本書有許多有趣顛覆傳統對纏足看法的思考,值得一讀。)

上一篇:言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