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7 12:35:00高木

老毛病(二)


因為之前的【老毛病】,讓我產生了很大的疑問。於是趁著每次讀書「之餘」(關鍵字),跑去上了一些網站、電子佈告欄的看版,也看了類似【親愛的爸媽,我是同志】之類的書。整體來說,同志與家人之間的關係,目前我的感想很簡單:

1、每一個同性戀的孩子都是出生在異性戀的家庭,這是不爭的事實。

2、面對與家人的告白,與單純的come out相較之下真的是難多了。就因為這層困難,不少的同性戀都會優先選擇與家人疏離,來避免這一層困擾。畢竟有些父母看起來很開明,但是開明的範圍有所限制。至於誤解父母開明的範圍程度在哪裡的同志,常會面臨與家人決裂的狀況。

3、父母如果看同志的新聞,例如同志大遊行,給予負面的評價,像是:「偷偷搞就好了,幹嘛弄得那麼旗鼓大張。」通常會讓孩子不敢和父母討論,等到他們發現有異狀時,孩子已經和家人之間具有很深的鴻溝了。

4、父母對於同性戀的瞭解,多半受到四、五零年代的性教育著作,當時將同性戀歸類為性變態章節的。讓孩子認為這有罪,讓父母認為這可以矯正,迫害居功甚偉。

5、父母得知兒女是同性戀時,雖然心裡很難受,但是一般都會優先跟孩子說:「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們都是愛你的。」、「只要你開心,什麼都好。」可是之後的父母鮮有貫徹他們的直語,因為縱使他們是真的很愛自己的子女,但是未免過份大看自己的感情能力。所有通常父母會出爾反爾一陣子。

6、父母親能夠輕鬆接受同性戀,通常是因為不瞭解同性戀。他們一旦知道所謂同性戀,包括和同性上床的時候,通常在想像之後就無法接受。

7、父母會試圖瞭解同性戀,化解與子女之間的尷尬。但是一般來說,幾年之內父母仍然不能接受。他們會試著用各種方式去影響子女,例如:「你確定你真的是同性戀嗎?」、「爸媽希望你能夠更加確定自己的性向,因為我們並不鼓勵。」云云。這個階段衝突會提升,因為對子女來說,父母的反應前後矛盾,而且自己的性向反應,認為自己不清楚是一種羞辱。

8、做父親的,也就是男人,一般比較理性,在理性上能夠接受同性戀。但是在感情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回歸感情面來說,男人是面對同性議題只能「事不關己」的論述者(搞不好我也是如此)。有少數父親堅持要確定孩子是同性戀,他們認為所謂同性戀必須有理性的科學定義,否則他就難以接受。但是性傾向難以定義,異性戀也一樣,要去特別定義通常是將其假設前提設為某一種程度的病態。

9、做母親的,也就是女人,一般比較感性,在理性上通常無法直接接受同性戀。但是在感情上通常先接受孩子,優先告訴自己孩子「同性戀不是錯的」,進而幫助孩子的通常是母親。所以多半實質處理家裡同性衝突的是母親。不過大體來說,她們都流下很多眼淚。

10、不論父親、母親都不知道怎麼和親友說明自己孩子是同志。大部分的父母都認為這是一件羞於出口的事情,他們多半使用拖字訣來面對好友的疑問。正因為如此,他們更無法面對自己坦然以對。

我自己整理的這十點都是現象,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可以是不讓描述的現象發生,但是通常難以駕馭自己的感情。我們會模擬孩子叛逆與冷淡,但是我們不會模擬孩子的性向。二十一世紀應該優先模擬孩子的性向,因為這一種衝突比任何一種衝突都要的大。

註:誰在圖書館看色情文物(vam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