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5 09:38:35台兆國際股份公司

宏碁突破淨利率二%的放手一搏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第 1033 期
作者:曠文琪、王茜穎

一向一塊錢當三塊錢用的王振堂,背負買貴了的疑慮,也要花大錢,買下正走下坡的捷威。他到底在打什麼算盤?


這是宏碁成立三十週年來最大宗的購併案,卻也讓宏碁董事長王振堂,度過上任兩年多來最難熬的一段日子。

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五點,遠東飯店二樓,百位記者與分析師屏息以待,宏碁將正式宣布花七億一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三十四億元),購併美國個人電腦(PC)公司捷威(Gateway),成為全球第三大PC品牌。這將是繼惠普購併康柏,聯想購併IBM的PC部門後,最重要的一宗電腦購併案。

王振堂掃視全場後的第一句話:「讓燈光亮一點!太暗了。」的確,就在七月,宏碁原本打算購併歐洲的區域品牌佰德(Packard Bell),卻被聯想中途攔截,狠狠打了宏一巴掌。一個多月後,宏碁大手筆買下捷威,還利用捷威手中對佰德的優先購併權,一次吃下兩個品牌。

溢價五七%買下 股價連續兩天跌停

歷經一個多月的沉默低調,王振堂仰頭笑了。只是,他的笑容沒能撐太久。隔天,宏碁股價連續兩天跌停,市值少了兩百億元。

外資對這購併案投反對票的理由有四:一,太貴!以溢價五七%的金額購買營收正走下坡的捷威不合理,對比當年惠普、聯想的購併案,溢價空間都沒超過兩成。宏碁這次多付新台幣五十五億元(若以平均溢價約兩成推算),只為增加一‧七個百分點的市占率並不划算。

二,太難。跨國企業整合難度不低。三,宏碁過去的購併經驗幾乎都失敗。四,原本市場預期,手上有新台幣四百四十億元現金的宏將減資,拉高每股盈餘,如今希望破滅。

更糟的是,就在五月份,王振堂才斬釘截鐵的對媒體說:「那家公司(捷威)太貴,不會買它……,」但瞬間又以高價買下捷威。這個決策邏輯何在?

美國知名度不夠 營收占兩成卻拉低獲利

「這不是衝動,大家把事情太簡化了!」八月三十一日,王振堂接受《商業周刊》獨家專訪,兩個半小時的採訪,沒有一絲笑容。說到媒體與外資的負面評價「那種壓力排山倒海似的來,就像是殺無赦一樣,根本沒給我機會解釋,好像一次要把宏碁打倒一樣……。」

「你說太貴?這是相對性的,去年我們想買時,那時(捷威)的股價還在二‧五美元左右,到現在才下來(次級房貸風暴),等於是當時的一半……。」王振堂從各個角度解釋。

但這次的大手筆,跟過去主張一塊錢要當三塊錢用的王振堂,作風還是大不相同。

說到這裡,他才緩緩的說,買下捷威,除了堵絕對手(聯想)發展全球消費市場的戰略意義外,還有一個心頭大患要解決。

這時,他才吐露了宏碁非買捷威不可的真正理由:「我們的淨利率已經連續幾季停留在二%左右……。」

過去宏碁最自豪的是有一套獨特的商業模式,隨著經濟規模越大,它的淨利率水準還可以不斷提升。但是,自從二○○五年第一季達到三%高峰後,成長的引擎開始失靈,淨利率到今年一路降到二%。

關鍵在於,宏碁美國市場的營收自○五年起不斷竄升,到今日已占營收的兩成多,但該市場的利潤卻偏低,讓宏碁做越多,賠越多,拖累了其他國家的獲利。

檢討原因,「宏碁在美國的品牌知名度仍只有三五%到三六%。」因此,深陷低價泥淖。「那個(品牌知名度)有多重要,真正研究下去,才知道怕,以前,就像眼瞎的不怕大槍(台語)……。」

宏碁為此想了各種方法。

砸廣告?風險可能更大,動輒上億資金投入,「就跟石頭丟大海差不多。」放棄美國市場?「敵人太兇狠,這場戰爭已經不是你可以想像的!」去年上半年宏碁與惠普在歐洲市場的交手,讓王振堂做出上述結論。惠普用全球部署的資源夾殺以歐洲為主的宏。只花兩季,宏碁就失去歐洲第一的寶座,獲利與出貨量縮水,股價腰斬。

「縱深不夠,就不能有效周旋,」王振堂說,美國市場絕對不能放!而且,還要加速部署全球的格局。

這就是○五年剛上任時說出絕不購併的王振堂,終於鬆口的原因,他的辦公桌上開始出現各家銀行提出的合併企畫書。去年六月二十六日,花旗銀行遞出一份二十頁的企畫書,點名捷威是好標的,在美國有九六%以上的知名度,可與宏碁互補。

王振堂坦承,當時捷威價格太貴,因此宏碁是先與佰德洽談合作,打的算盤是,即便無法解決宏碁在美國市場的難題,也可確保宏碁在歐洲市場地位的鞏固。但卻因價格談不攏,而被聯想捷足先登。

八月初,就在所有人都揣測王振堂將很失意時,王振堂早已飛至捷威位於美國加州的總部洽談合作。

有效阻斷對手成長 讓別人再也沒有好購併標的

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此時,受到美國次級房貸風暴衝擊,捷威的股價大跌,更棒的是,捷威董事會確定要把賠錢的直銷業務切割出去,並已找到買主,對宏碁來說,現在,就是最好的購買時機。

「就像是拼圖一個個拼起來,那種感覺。」剛好,宏碁的現金水位也夠高,而又剛好,宏碁正與惠普在美國互控專利侵權,與惠普有簽下專利交互授權的捷威,或許可以幫上些忙。

國際數據資訊(IDC)副總裁唐尼爾(Bob O’Donnell)分析,這個購併一方面解決了宏碁在美國的難關,另一方面阻斷了對手靠購併成長的機會,「未來其他人要購併,幾乎沒什麼好標的了!」

「我沒辦法拒絕這個交易。」王振堂說,即使五月份他才說過不買捷威。八月二十七日下午兩點半,宏碁汐止大樓的七樓會議室 ,董事會所有人緊盯著四十二吋螢幕的宏碁總經理蔣凡可.蘭奇(Gianfranco Lanci),他正在捷威總部準備簽約。

三點半,螢幕那一頭傳來合約完成的訊息,台北的宏碁董事會立刻無異議通過此案。一個半小時後,站在記者會上宣布購併案時,「有種除了後顧之憂的痛快感。」王振堂說。

多花五十五億元的交易,王振堂認為划算,第一年,捷威的供應鏈與宏碁整合後,就可望節省約一億五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三億元)「透過這個購併案,明年的EPS(每股稅後盈餘)預估就可以再提高。」

只是,王振堂的挑戰不少,多品牌管理規畫是一個,此外,難道捷威不會如明基購併案裡的西門子的手機部門般,有偌大的財務黑洞?又或者,以一個台灣公司去管美國公司,不會出現文化整合的問題?

「電腦產業太成熟,過去的經驗讓我們知道哪裡會出問題,有去做嚴謹的查證。至於文化問題,我不是用台灣人去管美國公司,而是用全球團隊去管。」最後,王振堂還說,「我以前是最反對購併,又被公認最保守的人,但是證據告訴我,可以做。」

宣布購併案不到三天 員工已接獲明確工作清單

可以做不代表做得成,王振堂的自信哪裡來?事情發展真能如他所盤算嗎?

根據一位宏碁產品經理所述,購併案宣布不到三天,他們每個人都已經接獲明確的指令清單,詳列出後續的執行工作。

我們又想到,惠普當年與康柏的合併案,主導合併案的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並沒有讓這案子發光,合併的綜效,反而是在低調而有執行力的董事長馬克.賀德(Mark Hurd)手上出現,惠普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PC品牌。

看著王振堂,想到他如何靠著執行力把宏碁推到今日地位,我們似乎已找到他的自信由來。


宏碁購併捷威,幕後最大贏家是誰?

宏碁購併捷威,打擊了聯想,牽制了惠普,但合併綜效仍被股東質疑。那麼,這宗合併案的最大贏家到底是誰?答案是廣東出生的華裔商人——許立信,他專長買入小公司整頓之後,快速脫手獲利。

二○○○年,電腦公司Emachines虧損,許立信以一億六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十二億元)買下韓國大股東持股,進行整頓,讓其轉虧為盈。○四年他以二億九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十五億元)將其轉售給捷威。短短四年,他個人獲利逾新台幣二十億元。不僅如此,他還將當時獲利的一半,分配給一百四十位員工,平均每人得到五十一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六百萬元)。

而透過捷威購併案,許立信成為捷威第二大股東。去年九月,許立信原有意代表捷威從日本廠商恩益禧(NEC)手上買下同業佰德(Packard Bell),但董事會未通過。許立信轉而以個人名義買下佰德,前提是,他必須保證,若找到佰德的買主,必須讓捷威有四十五天的優先購買權。

有趣的是,許立信以九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九億元)買下佰德後,短短一個月內就與宏展開接觸,又跟聯想展開談判,外傳金額從一億美元到二億五千萬美元。即便後來宏以購併捷威的方式,強制使用優先購買權,讓佰德無法賣給聯想,但是,預估最後佰德賣出價,還是會比許立信買入時高。

原本一個不賺錢的區域小品牌,在許立信手中,卻能讓聯想與宏碁費心周旋,還可獲利新台幣上億。他不只洞悉二線品牌在PC戰局中的利害,還肯磨。光看他花了三年只為從恩益禧手上買下佰德就知道,王振堂說「這個錢,他賺得並不僥倖。」的評論,很中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