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食俗文化體驗
上巳節食俗文化體驗
時間:
主講人:韓良露
活動地點:南村落(台北市師大路80巷10號)
參加方式:報名費400元,請以電話、傳真預先報名,共40名,額滿為止。
報名人數:29人
參加人數:17人
活動紀錄:
在介紹上巳節之前,老師同樣的帶大家一起區分節氣與節日的不同。節氣是具有科學性、邏輯性,亦即這樣的日子並不會隨時間年份而更改,中國和印度從古代就有太陽曆的用法,夏商周時便觀察日晷畫分出八個節氣,分別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節氣的『氣』代表的是溫度的轉變,而『候』則是景物隨溫度變化。到了漢代,一氣又分三候,原本的八個節氣增為二十四個,並均勻分布在四季中。每一個節氣代表著氣影響大自然的現象,例如:『驚蜇』就是打雷,每一聲雷響後,天空便會產生化學變化,使得空氣中充滿了有機氮肥,氮肥是土地維持地力的重要元素,是天然的肥料。古有農諺:『春分前種豆,春分後種菜,清明後種五穀。』意思是說,土地先種豆再種菜,種植過豆類和菜類的土壤因含有豐富的營養和礦物質可供五穀生長,因此便有這樣的習俗存留。
現在,由於國際分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加上科學的進步,糧食的生產和供應,專業化、科學化。全世界80%以上的黃豆由美國種植、出口,再加上糧食的需求大增,使得人們開始違背自然環境,種植不靠節氣,而是不斷的利用基因改良來改變植物的習性,以便供應全球市場。在古代,瞭解節氣、節日等應該是常識而非知識,可以口耳相傳,不需要上學讀書即可知道;但在現代的台灣或中國,這樣的常識卻知識化了,很多習俗也跟著消失。反觀日本,日本是唐宋文化的傳人,日本人過節氣,也過節份,他們守有許多節氣食俗,雖然這樣的文化因為明治維新後,日本改用西洋曆法卻沒有改變節氣之日期,造成今天過節氣但是並非是節氣真正的日子的怪異現象,但即使如此,日本所傳承的文化亦令人欣羨。
上巳節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該節日在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後來固定在夏曆三月初三。「上巳」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上巳節與水的關係就要從古代祈求生育開始講起,在古代3月3號是個女性的節日,在這天女性可以到水邊受洗,在禮俗尚不發達時是可以洗全身的,但後來就只能洗腳,本來部族的野合也因為禮俗等問題被廢除,因此便發展出上巳節這天婦女用曲水浮卵來祈求生育。相較於婦女祈求生育,上巳節對男人也有重要意涵,許多詩詞都會提到上巳節,宋代名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即是著作於上巳節,他們用曲水流觴的方式來吟詩作樂,因此上巳節更多了份文化上的意義。
老師帶大家讀了幾首有關上巳節的詩詞,便和大家一起共享有關上巳節的食俗,例如壽桃、雞蛋等。雖然在科技發達的現代,不需要用曲水浮卵的方式祈求生育,但是這樣的習俗還是可以保存下來,為文化的傳承祈福。
活動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