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04 23:09:00綠駝

菊島行

五月,請車友到澎湖大倉來一趟「定點型無目的」旅行吧!或許會讓您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初訪澎湖是民國71年仲夏,迄今我已經20多年沒來澎湖旅遊,當龔會長提議3天2夜的「菊島踏浪」行程,登高一呼,眾車友望風而從,20餘人報名,雖經一波三折,014隊長全家福、溫仔賢伉儷臨時退出,最後共11人組團共襄盛舉,5月21日由台南安平出發。
傳統上,觀光客到澎湖旅遊,總是貪心的想在澎湖著名島嶼和每一處名勝古蹟前留影,總是匆匆停留,蜻蜓點水而已,大部份的時間花在交通上或採購。這次3天的菊島踏浪行,龔會長精心安排,前2天選擇面積只有十八公頃的大倉嶼定點旅遊,第三天自由行,路程雖趕,但匆匆行程中,略逛澎湖幾處歷史古蹟,也算是不虛此行。

第一天
約定時間抵達車店,見ㄚ棋、周仔、溫仔、龔會長等剛騎完車回店休息,連近來較少乘騎李醫生、阿湯哥也在行列,寒暄一番,在周仔等祝福下啟程,幸虧龔媽媽提醒,出發前買了4顆西瓜隨行,5月澎湖豔陽有西瓜解暑,勝過一切。依原計劃由龔會長與綠駝將汽車駛往回程港口嘉義布袋,會長福斯T4停妥再搭綠駝車輛到安平與其他車友會合,安平港我第一次蒞臨,遊客中心係一棟2層樓RC建築物,或許中午搭乘加班船旅客不多,遊客稀疏散佈四周候船處顯得空蕩蕩,ㄚ棋3人最後趕到,隨即出關檢查,天王星號客輪停在碼頭旁等待旅人光臨,遊客魚貫進入船艙,安置隨身行李,找好船位就坐,我如同幼童般雀躍情生,汽笛鳴響,客輪緩緩離開岸邊,我站在甲板上眺覽漸行漸遠台南市區,台南法院宏偉建築聳立天際,它曾是我工作上必訪之處,有時一個禮拜去兩三趟,持續達三年之久,從來沒有想像得到,冷峻法院感覺竟如此親切。

航行時間約2個小時,途中偶有巔波,大致上風平浪靜,只是船上的卡拉OK惱人清夢,索性到甲板吹吹海風,讓耳根清靜,申時一刻安抵馬公港,大夥照相留念,趨車前往後窟潭,龔媽媽親戚船老大已等候多時,依序踏上前往大倉接駁漁船,船老大熟稔轉動方向盤,往北而行,適逢農曆朔日大退潮之際,釣客或立或臥(簡易單人漁船)盤據一方,漁獲不一,20分鐘后駐在所映入眼廉,大倉到了,小昌女朋友雅倫隨興說出,漁船徐徐靠岸,龔媽媽第一個踏上石階,這裡有她太多童年回憶,此行多虧她運籌帷幄,食宿、行程上安排非常圓融周全,在此說一聲,謝謝你龔媽媽,辛苦了。
小吳最後一個上岸,分配住宿後,大倉10號島上唯一咁仔店,由龔媽媽四叔所經營,也是我們暫時消暑處所。見幾位學齡前幼童騎著單車穿梭巷弄之中,天真無暇表露無遺,早知道也把單車一道牽來,腳又癢了ㄚ棋無奈喃喃自語。約略休息十來分鐘,優閒踱步來到龔媽媽另一親戚處,廚房傳來熱鍋翻炒溢香,擺幾張桌椅,玳瑁石斑、薑絲薯鰻湯、小管陸續上桌,加上蒜泥、醬油佐料,令人食指大動,口味如何?請隊長、周仔….有機會自己嚐嚐看吧!
飽餐一頓,輕裝上陣,會長帶頭西行,巷口處,幾位當地居民敲打退潮的淺灘撿拾俗稱為「貓仔」的小蝦蛄,這是石斑魚最喜歡吃的食物之一,村民都拿來做釣餌,引誘石斑魚上鉤。續行,來到一淺灘,觸目所視一望無際,只有海水礁石、魚群、也許你會擔心太陽的燠熱,但冷冽的海水足以讓人「前嫌盡釋」。海參,我看到海參,與ㄚ棋同行于芳小姐突然發出驚訝叫聲,的確是一尾約一尺長海參,攀附珊瑚礁旁,會長走了過來,把握時機現場生態教學,會長博學多聞綠駝汗顏不已,潸然淚下。約莫10分鐘光景走到一廣闊海蝕平台,望向陸地,當地最高學府「大倉國小」矗立在前,緊鄰岸邊築有3階觀海平台水泥建物長約2百米,與鄰近淺灘、玄武岩自然景觀,顯不協調,聽龔媽媽說,當初興建時美其名讓居民、觀光客駐足欣賞落日餘暉,且不談興建過程生態環境破壞,人類恣意建設不尊重大自然,才是生態浩劫悲歌。
快來看,跨海大橋,姿妙拉著于芳的手,向西北方望去,橫跨西嶼(漁翁島)白沙兩大島嶼海上長龍宏偉壯觀,是澎湖著名海上地標,我佇立佈滿了美麗的珊瑚礁淺灘上,碧波萬頃的海天美景,盡覽無遺,對大倉有一種無法取割的情緒!
環繞到北側有陡峻的海崖,崖下就是白浪滔滔的海蝕平台,有數座已廢棄長方型由玄武岩砌成的石滬,利用漲潮海水覆蓋,魚群游進滬內,退潮之際,即可來個甕中捉虌。會長會心一笑,表示明天這裡將上演「特別節目」!續往東行,淺礁上幾位婦女手挽竹簍撿拾珠螺及其它貝類,或敲打躲在珊瑚石內的「貓仔」,可感受到與島上居民的生活是如此貼近。天色漸暗,晚霞灑落,太陽緩緩西沉,一會兒完全隱沒在蒼海之下,漁舟燈火點綴其中,海風清拂,大地一片寂靜………..
第三天
回到後窟潭重光漁港,接駁車將大夥載到市區,11個人承租了六輛機車,展開為期一天的馬公自由行,我與小吳合租一輛,到最近的加油站,加滿了油,沿縣道203往北而行,路面平直寬敞,非假日車輛很少,偶見觀光巴士呼嘯而過,騎機車拜訪澎湖有很多好處,費用低廉,可享受無目的樂趣外,亦可以在一些村落的巷道內行駛。縣道203種植了不少南洋杉,路旁枯黃雜草點綴幾朵天人菊,馬鞍藤、仙人掌、銀合歡,不知不覺中,車過中正橋,已到了以風車聞名的中屯嶼,沿途景觀頗佳,過了永安橋,即抵白沙嶼,在通粱古榕稍為休息片刻,附近聚集了不少商店兜售飲料、仙人掌冰、特產品。
續行,來到跨海大橋,停下車,不能免俗留下相片,續往目的地小門嶼前進,小門嶼位於西嶼北方,我停車於商店旁免費停車場,步上階梯往岬角方向行走,往前沒走幾步,左側有小門地質館,原想繞進去參觀,回頭一想,回程再訪,館內應有冷氣,可順便休憩,再向前走,遊客並不多,西邊有曲折岩岸,壯麗的玄武岩柱狀地質景觀,岬角西北海岸出現一巨大的海蝕拱門,即為著名的鯨魚洞,洞高約數米,站在這裡俯視鯨魚洞,但見驚濤駭浪,氣勢壯觀,稍早拂曉時分,會長一行五人也曾搭乘四叔漁船出海垂釣,遠繞至鯨魚洞外緣欣賞這海岸奇景。烈日當下,一路走來,汗流浹背,背包裡裡礦泉水所剩無幾,決定返回小門地質館休息,回途中,見ㄚ棋帶著姿妙、于芳往鯨魚洞走近,打聲招呼後,逕入館內,入口處有一台冷飲機,裝滿礦泉水,信步悠遊地質館。
小門地質館占地約四九八平方公尺,建築美輪美奐,設施新穎完善,展覽內容包括了介紹澎湖群島地貌、小門嶼生態區、人文區及海洋生態區,兼具遊憩活動需求及宣導環境教育永續理念。
回到停車處,重返203縣道,往西嶼西台方向前行,車速稍快,沒注意到左側指標,一路滑行到西嶼尾端外垵小漁港,居民指點迷津,抄近路爬一陡坡,終於到了列為國家一級古蹟西嶼西台。
我漫步於砲台,細覽一景一物,舊樸的水泥土垣透露出歲月的滄桑,西嶼西台是1884-5年中法戰爭後,為防衛澎湖海防,在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李鴻章主事興建,劉銘傳所督修,當時募二萬餘人,歷時近兩年才完成。堡上曾安裝十九世紀的英製「阿姆斯壯後膛砲」新式大砲四尊,以防止企圖侵入媽宮港的敵人,只可惜皆已不存。今評列為國家一級古蹟,予以保護。堡壘區面積約八‧一五公頃,分為內、外垣,四周高築牆垣,牆內則壘石成壇,壇上放置大砲,壇下建隧道,寬十三尺,高十一尺,成「山」字型。石壇拱頂縱橫貫通,與砲台互通消息,儼如一地下堡壘,固若金湯。內外牆之間有甬道相通為營房及彈藥房,堡疊規模相當完整。穿進甬道,我爬上隧道中的石階步上隧道頂,阿姆斯壯後膛鋼砲早已消逝無跡,僅剩4座車圓弧形的砲座,如今仍蒼勁地堅守於此,面對著波碧浪靜的馬公灣。而此堡也曾為清廷水師基地。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由總兵周振邦防守,駐軍增至五千人左右,足見此堡乃為當時的要塞重地,關係著澎湖的存亡。如今,雖事過境遷,然城堡猶存,置身其間,令人發思古幽情,而知先賢衛疆之艱辛。(參考澎湖縣政府網路資料)
回程,途經二崁聚落保留區指示牌,時間還允許,走進二崁村短暫停留,聚落顯得特別安靜,別有幽意,四處晃晃,村內多是典型澎湖姥咕石古厝,一路都可以看到閩南建築風格的古厝,是國內少見被選作聚落保存古厝,轉進一處約3尺寬巷弄,赫然發現名列國家三級古蹟的陳家古厝就在眼前,陳家古厝為具日式和西洋巴洛克建築風格風格的閩南五落式平房,也是西嶼鄉重要的文化資產。這是一處觀光客不會拜訪的地方,斑駁外牆上張貼參觀門票價格,門口端坐一位60餘歲出頭婦女,等待旅客蒞臨,時間上已不容許我入園參觀,我只好隨意走走,拍拍照,領略這古厝散發的濃郁古樸氣氛….
回到馬公市,先到臨海路遊客中心確定船位無誤後,離會合時間尚有半個時辰,小吳提議到天后宮,四眼井走走,這天后宮座落馬公市正義街熱鬧街上,是馬公歷史最久遠古廟,走過悠悠四百餘年歲月,是馬公開發史上重要見證。近幾年關懷鄉土意識抬頭,各地紛成立文史工作室,參觀古廟同時,解說員忙為一群莘莘學子義務解說,受時間限制,只能先拍照留念,擇期再訪。四眼井與天后宮只有一街之隔,也是馬公市區熱門景點,觀光客頗多,遊客總會好奇地打一桶水拍照,我一向不喜歡喧鬧場所,匆匆離開,往中正路而去。
中正路上商店雲集,四處林立的特產店、藝品店,另人目不暇給,出發前老婆大人一再交代,回程時買幾樣伴手禮帶回,正拿不定主意,左顧右盼,怕交不了差,剛好遇到阿潤帶著女友,從其意見,偕同到惠民街知名特產店,採買幾盒受很多遊客青睞的鹹餅、黑糖粿當伴手禮。
離開船時間也漸迫近,歸還了機車,坐上租車公司接駁專車到碼頭,返鄉人潮紛至沓來,雖非假日仍將候船室擠得水洩不通,車友陸續會合,等待出關檢查,明日之星靜默碼頭旁,登上客輪,按下相機快門捕捉龔會長賢伉儷安詳的一刻,從船艙往外望,心中有個聲音輕輕響起,我還會帶著單車再回來,也對澎湖SAY GOOD-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