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9 10:56:04西爾法

水清水濁流~第四回,起家

第四回,起家

 

頭戴竹笠喂,遮日頭啊喂,

手牽著犁兄喂,行到水田頭,

奈噯唷犁兄喂,日曝汗愈流,大家合力啊,來打拼噯唷喂,

奈噯唷哩嘟犁兄唉,日曝汗愈流,大家來打拼,噯唷喂

腳踏水車喂,置水門啊喂,

手牽著犁妹喂,透早天未光,

奈噯唷犁妹喂,水冰透心腸,大家合力啊,來打拼噯唷喂,

奈噯唷哩嘟犁妹唉,水冰透心腸,大家來打拼,噯唷喂

手扶牛耙喂,來鋤田啊喂,

我勸著犁兄喂,勿通叫艱苦,

奈噯唷犁兄喂,為著顧三頓,大家合力啊,來打拼噯唷喂,

奈噯唷哩嘟犁兄唉,為著顧三頓,大家來拍拼,噯唷喂

~~台灣民謠

 

 

清帝國統治下的人民,深受寶島吸引而一波波遠離唐山前來開墾,餘三館的開台始祖陳智可,便是十七世紀末隻身來台投入興築八保圳水利的[唐山公]之一,他們胼手胝足將源自合歡山的含粘板岩的黑灰色濁水溪水,不捨晝夜地引入灌溉渠道之中,逐漸造就了曠野平疇的肥沃土壤。

 

移民日眾,1731年開墾總局成立,到了1813年此地開發已丰,為了商業貿易與人際交流,庄內的陳、劉、徐、林、邱、詹等各姓頭人,分股合資購置田畝,興建街屋市集。其中的陳姓頭人即指餘三館的陳德耀。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尤其是在儒教醬缸的洗浸之下,又復矛盾糐揉進了移民冒險犯難精神的海外唐人,每每會呈現出一種愛冤好鬥的情況,先後來台的不同族群總是在談不攏擺不平之後就打了起來,1826年的械鬥就把這片美好土地的一大部份硬生生給毀了。毀了的當然不只是街市,還包括了陳德耀大公宅的巨室。

   

1862年,戴潮春的抗清起義風起雲湧,雖然初期戴潮春主張起義軍內部漳、泉、潮等各屬應協衷共濟、不相欺凌,以避重蹈分類械鬥覆轍。但是,當戰況陷入膠著加上清政府刻意分化挑撥下,未能有效建立新秩序的起義軍與力求保庄護產的地方士紳所生的矛盾日深,因而,陳德耀的孫子陳義方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選擇了率領鄉勇協助統治者恢復舊有秩序的這一邊,也由於這個選擇,在事件結束後陳義方官銜五品並兼任該堡總理。陳義方去逝後,其子陳有光克紹箕裘,終於取得「成均進士」名銜,並重修族譜、重建祖宅祠堂,完成先人興復家族的遺願。

 

餘三館陳家在東螺東堡、武西堡一帶算是富甲一方的大戶人家,1884

起,陳家在原有大公宅基址上重行構築,歷時七載餘方建造完成,「餘三」

一說語出於三國董遇:「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以歲餘、日餘、時餘之意,期許子孫善用生命裡的時光與閒暇,以成就學業或事業。此外,宅中之對聯,亦見對自我及子孫之期許,諸如:

 

「餘業復恢且喜昌符五世,三升未遂還期讀書十年。」

「餘樂非他半耕半讀真事業,三生有幸克勤克儉舊家風。」

「餘地留存孫耕子種,三分退讓玉潔冰清。」

「餘紆守拙徒讀父書,三世遺規重開生面。」

「餘事話桑麻看仁里風追太古,三升隆俊秀願兒孫志奮凌雲。」

「餘者損之看破世情情自逸,三勿參焉認真己業業惟勤。」

「餘德持家假聾假痴家翁量,三移造世不秀不良士子羞。」

「餘有風流豈真才子,三無私意方是化工。」

 

宅第外貌兼容了潮、漳、泉移民的多樣風格,精神亦頗符當地早

[閩裔][粵裔][平埔人]交流影響下的地方風情。

 

基地的平面配置為三合院形制,方位坐西向東,地勢背高前低,排水匯聚於前方原為活水之池塘,其具有風水聚財、調節水量、平衡生態、營造宜人微氣候的多重功能。護龍向外發展時逐漸加長,具有圍護的作用並形成「凸」字型外埕。正身具寬敞的內埕,護龍各擁天井,避免了各樣活動彼此間的干擾

 

依李乾朗教授等學者的推測,磚瓦匠與木匠可能出自漳州、彩繪匠可能出自潮州。而且是從1862~1896年,同一群匠師在中部各地輾轉留下的作品之一。建材以磚、瓦、木、石為主,磚、瓦、木應為本島材料,石材則應來自唐山。紅磚砌法以「平砌」及「斗砌」為主,磚匠還將石匠常用的「和獅線」及木匠常用的「榫頭」巧為運用於磚之收邊與交角,非常細緻。木架構藉棟架、瓜筒、令拱等「語彙」、「法式」充分表現,承襲了福建南部及廣東東部的傳統。

 

※※※


孟冬某日,陳慶基隨帳房楊先生去拜訪了餘三館老頭家,見了大宅之格局,陳慶基心中萌起了大丈夫將來成家立業當亦若是的想法,自己書冊雖念不多,然而餘三館也是出了[生理子]之後白手起家而獲此家業,惟有策勵自己在此亂世,更加勤奮以圖未來。

 

透過帳房楊先生的親戚介紹,双方長輩樂觀這段姻緣下,陳慶基於189612月下旬與竹圍仔庄黃欣結為連理。

 

婚後的第二年,陳慶基依然忙碌於協助元裕號的生意,直到第二年,陳慶基才在獨鰲庄的頂坎向人買下了一間屬於自己的[橄ㄚ店],真正的開始了自立門戶、獨當一面的時代。

 

[橄ㄚ店]就位於恩烈祠附近。

 

此祠是附近庄民祭祀鄉里仗義之人的地方,東螺東堡及武西堡的居民十七世紀末因興築八堡圳而至此地墾荒,但貢租都得交給施將軍族人,然而後來的施家族人越來越不恤民苦,苛捐暴斂、剝削收成、逞盡威福,終於庄中有十三位仗義之人決定挺身去福州省城告官揭私,獲得官府賜予[公斗]以便今後於產地能夠就地憑量穀物。但劣紳並不罷手,十三位仗義之人在返鄉途中竟被施家族人唆兇一一毒殺!由於附近庄民感念其恩義,1885年草創簡單的祠堂,每年春夏之交都會演子弟戲敬拜,並傳承俠義之風。

 

[橄ㄚ店]能位於恩烈祠附近,或許是天公伯一種很有福氣的安排吧!每當[恩烈公生][橄ㄚ店]就有川流不息的生意,如大麵、粿粽之類總是供不應求,加上[嬷祖廟]也在附近,因此小市集也慢慢形成。至於平日,附近的農家、商旅也會來消費日用品、南北貨、農具等,讓陳慶基開始有賺到錢的感覺。

 

又過一年,喜事又到,陳慶基的母親盼到了長孫的出生,遵照祖譜取名為陳炳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