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27 00:40:58尚未設定
《哈爾移動城堡》之觀後感──許多問號?
評電影──《哈爾移動城堡》
《哈爾移動城堡》之觀後感──許多問號?
《哈爾移動城堡》(下稱《哈爾》)上映不足兩天,正面對AL的我已按捺不住,跑去看早上十點場。本以為早上人流會較少,票價又便宜,誰知道因為是復活節假期,數不盡的「一家大小」早已預購戲票,幾乎坐滿全場,只剩下大銀幕前的兩行座位,留給可憐的學生哥們,捲屈著身軀,一抬頭就是兩小時。
說回正題,《哈爾》是一部魔法幻想、新時代與舊時代三者衝突下的野心之作。故事講述一18歲少女蘇菲被荒野女巫的魔咒變成了90歲老婆婆,為找尋解除咒語的方法,偶然闖入了四處遊走、充滿機關和魔法的移動城堡,裡面一道魔法門,更可通往四個神奇世界……
城堡中,蘇菲遇上了魔法師哈爾。他英俊迷人,擁有不可思議的法力,但傳聞他專吃年青美女的心。蘇菲在城堡住下來,與哈爾的小徒弟馬克、火之惡魔卡西火和稻草人,展開了魔幻的同居生活,並逐漸走入了哈爾不為人知的奇幻世界,還發現自己也擁有一股神秘的巨大力量……
何以說《哈爾》是為野心之作?短短兩小時的片長,簡單的背景、情節,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卻超出局限。首先,《哈爾》的背景是十九世紀未,正在發動戰事的歐洲。女主角蘇菲出生於老舊的城鄉小鎮,蒸氣火車、電車在街上行走,是為舊時代;另一方面,皇宮一帶的城鎮上空,如獨木舟的新式飛行器在徘徊,是為新時代;而魔法師哈爾、荒野女巫等所代表的是幻想世界。頭二者,是互相衝突,是不能共存;第三者則是人類對烏托邦的渴望與追求。
這三者能並存於現實世界嗎?答案當然是:不能。可是,現實世界中,卻又實是存在「新」時代與「舊」時代的鬥爭──美國「協助」伊拉克走向「民主」。在這動盪不安的局勢中,《哈利波特》適時的出現,既掀起一種「新思想熱潮」,也使人類把希望寄託於虛構世界。怎樣平息戰事?怎樣把希望寄託於當代?其實一切皆是人為,《哈爾》中的神秘戰爭由慣於周旋於權術的官場高手──莎莉文挑起,也在她的一聲命下終結。
其次,《哈爾》中的主要賣點──愛情成就於戰爭裡,這與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不盡相同。哈爾愛美、自負,卻是因為渴望被愛。蘇菲的樣貌時兒年輕,時而老邁,但真誠的愛是不會隨時間磨滅。戰爭、魔法把他們連在一起,但他們之間並不是為生活而生活的「麵包愛情」,而是一種愛的相處態度。
許多人懷著興奮之心情進場,卻帶著許多問號離去,這是為什麼呢?一部分是因為他們僅為看戲而看戲,卻未曾咀嚼、反思。另一部分,也要歸咎於製作者,於《哈爾》前部埋下太多伏筆,卻因要合乎「戲劇準則」──戲劇性及高潮過後要「收尾」,讓觀眾不免感到結局草率、蒼白,浪費許多有意義的伏線,難以支撐起整個故事。
值得一提的,卡通可說是為兒童而設,也不是為兒童而設,這要視乎其性質與思想內容。《哈爾》是一部矛盾、複雜而又深沉之作,即使是成年人,步出戲院後,腦海中也會呈現許多問號。作為父母的,應為子女選擇合適的電影,如迪士尼之作品,宮崎駿的《龍貓》及《魔女宅急便》,內容直接、淺白易懂,又富教育意思。又或是,不妨於觀看後與子女交流、討論劇情,啟發他們的創意思維。
總括而言,《哈爾》是復活節假期間可觀性最高的戲劇之一,動畫生動有趣,音效立體、真實,配樂優美而激昂,配音(粵語)尤以蘇菲一角甚為出色,即使背脊、頸椎酸痛,也是值回票價。
26/3/2005
《哈爾移動城堡》之觀後感──許多問號?
《哈爾移動城堡》(下稱《哈爾》)上映不足兩天,正面對AL的我已按捺不住,跑去看早上十點場。本以為早上人流會較少,票價又便宜,誰知道因為是復活節假期,數不盡的「一家大小」早已預購戲票,幾乎坐滿全場,只剩下大銀幕前的兩行座位,留給可憐的學生哥們,捲屈著身軀,一抬頭就是兩小時。
說回正題,《哈爾》是一部魔法幻想、新時代與舊時代三者衝突下的野心之作。故事講述一18歲少女蘇菲被荒野女巫的魔咒變成了90歲老婆婆,為找尋解除咒語的方法,偶然闖入了四處遊走、充滿機關和魔法的移動城堡,裡面一道魔法門,更可通往四個神奇世界……
城堡中,蘇菲遇上了魔法師哈爾。他英俊迷人,擁有不可思議的法力,但傳聞他專吃年青美女的心。蘇菲在城堡住下來,與哈爾的小徒弟馬克、火之惡魔卡西火和稻草人,展開了魔幻的同居生活,並逐漸走入了哈爾不為人知的奇幻世界,還發現自己也擁有一股神秘的巨大力量……
何以說《哈爾》是為野心之作?短短兩小時的片長,簡單的背景、情節,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卻超出局限。首先,《哈爾》的背景是十九世紀未,正在發動戰事的歐洲。女主角蘇菲出生於老舊的城鄉小鎮,蒸氣火車、電車在街上行走,是為舊時代;另一方面,皇宮一帶的城鎮上空,如獨木舟的新式飛行器在徘徊,是為新時代;而魔法師哈爾、荒野女巫等所代表的是幻想世界。頭二者,是互相衝突,是不能共存;第三者則是人類對烏托邦的渴望與追求。
這三者能並存於現實世界嗎?答案當然是:不能。可是,現實世界中,卻又實是存在「新」時代與「舊」時代的鬥爭──美國「協助」伊拉克走向「民主」。在這動盪不安的局勢中,《哈利波特》適時的出現,既掀起一種「新思想熱潮」,也使人類把希望寄託於虛構世界。怎樣平息戰事?怎樣把希望寄託於當代?其實一切皆是人為,《哈爾》中的神秘戰爭由慣於周旋於權術的官場高手──莎莉文挑起,也在她的一聲命下終結。
其次,《哈爾》中的主要賣點──愛情成就於戰爭裡,這與張愛玲的《傾城之戀》有異曲同工之妙,卻又不盡相同。哈爾愛美、自負,卻是因為渴望被愛。蘇菲的樣貌時兒年輕,時而老邁,但真誠的愛是不會隨時間磨滅。戰爭、魔法把他們連在一起,但他們之間並不是為生活而生活的「麵包愛情」,而是一種愛的相處態度。
許多人懷著興奮之心情進場,卻帶著許多問號離去,這是為什麼呢?一部分是因為他們僅為看戲而看戲,卻未曾咀嚼、反思。另一部分,也要歸咎於製作者,於《哈爾》前部埋下太多伏筆,卻因要合乎「戲劇準則」──戲劇性及高潮過後要「收尾」,讓觀眾不免感到結局草率、蒼白,浪費許多有意義的伏線,難以支撐起整個故事。
值得一提的,卡通可說是為兒童而設,也不是為兒童而設,這要視乎其性質與思想內容。《哈爾》是一部矛盾、複雜而又深沉之作,即使是成年人,步出戲院後,腦海中也會呈現許多問號。作為父母的,應為子女選擇合適的電影,如迪士尼之作品,宮崎駿的《龍貓》及《魔女宅急便》,內容直接、淺白易懂,又富教育意思。又或是,不妨於觀看後與子女交流、討論劇情,啟發他們的創意思維。
總括而言,《哈爾》是復活節假期間可觀性最高的戲劇之一,動畫生動有趣,音效立體、真實,配樂優美而激昂,配音(粵語)尤以蘇菲一角甚為出色,即使背脊、頸椎酸痛,也是值回票價。
26/3/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