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療提醒美濃地震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CITY BEING 樂活城市新聞/記者古秀美/台南報導)
105年2月6日的強震至今已滿一個月,衛福部立嘉南療養院張芳榮主任提醒受災民眾及救災人員是否出現「急性壓力反應」,若有出現適應不良反應時,建議當事人應接受心理專業或醫療專業人員的評估與協助。
衛福部立嘉南療養院張芳榮主任表示,地震至今已滿一個月,要注意民眾是否出現「急性壓力反應」(Acute Stress Disorder, ASD)。急性壓力反應是類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症狀,但是持續的時間未達一個月。所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個體在遭遇到強烈威脅性的創傷事件後,所出現的強烈反應,它包括四類主要症狀:1.反覆重現災難經歷、2.逃避災難相關之人事物、3.負面情緒與想法、4.過度警覺,這些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並影響其生活及社會功能,稱之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創傷後的急性壓力症候群(ASD)的發生率,會因創傷類型的不同而有異,例如工業災難是6%、颱風的發生率是7%、燙傷是13%、暴力攻擊是19%、槍擊濫射是33%。我們可以看出自然災難後的急性壓力症候群的發生率是低於人為災難事故的。
國外研究結果認為有將近三分之一的民眾在創傷事件後會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而50%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會在二年內痊癒,而創傷來源為天災、疾病或意外時其復原的速度會較快。
根據美國的研究資料顯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終生盛行率為6.8%,其中男性為3.6%而女性為9.7%。兒童的研究相對較少,但一般認為兒童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機會較成人為高。有一個針對青少年的研究發現,青少男的六個月的盛行率為3.7%;而青少女則為6.3%。
衛福部立嘉南療養院張芳榮主任進一步表示,以台灣921震災心理相關研究結果為例,地震後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診斷的災民有74名為22.29%,其中男性18.52%,女性27.27%。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與地震中受傷,房屋損毀,服用安眠藥有關。地震中有受傷,地震後有開始依賴安眠藥者容易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蔡維謀;2002)
而針對921震災後,國中小學生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三年追蹤研究發現,仍有5.2%的學生為創傷後壓力症的高危險群,而有4.1%的學生有明顯的憂鬱症狀,這二項均以女學生的發生比例高於男學生的比例。焦慮在預測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較好的指標。兒童晚期比青少年初期更顯著表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高淑貞;2004)
台灣在921大地震後針對救災人員的創傷反應研究發現,專業救災人員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比率為19.8%;而志願救災人員的比率則為31.8%。(陳錦宏;2004)
這個研究提醒我們,不僅要關心受災民眾的心理健康,救災人員的心理健康也面臨同樣的壓力,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比例有時還高於受災民眾。
因此,提醒當受災民眾或救災人員出現下列的壓力適應不良反應時,會建議當事人應接受心理專業或醫療專業人員的評估與協助:
1. 嚴重的解離反應:如失真感、身心感覺分離、甚至是失憶。
2. 嚴重的情緒、記憶的侵入性症狀:如回憶重現、痛苦的回憶、夢靨。
3. 過度的迴避反應:如畏懼症般的社交退縮、如強迫症般的迴避反應。
4. 過度的警覺性:如恐慌症狀、注意力分散、甚至是失控的暴力衝動。
5. 過度的焦慮:如反覆地焦慮、嚴重的畏懼症狀、病態性悲觀、甚至覺得自己要失控了。
6. 嚴重的憂鬱:如失去生活的動力、無望感、自責或罪惡感。
7. 不當的物質使用:如酒精、毒品或藥物的濫用或成癮。
8. 出現或惡化的精神病症狀:如妄想、幻聽、幻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