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在家做十六歲 活動 ~
(記者古秀美/台南報導)由於工商社會忙碌的生活型態讓傳統在家做十六歲風俗難以維繫,臺南市立文化資產管理處於101年8月4日(六)至31日(五)假安平海山館 (臺南市安平區效忠街52巷7號)及臺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辦理「在家做十六歲」活動,藉由講座、互動式展覽以及在宗祠做十六歲儀式,除讓民眾能夠瞭解早期府城之傳統禮俗之外,更使參加儀式之青少年能從中體認到成年後自己應更加獨立,並且對家庭以及對社會都應盡到一定的責任。
文資處表示,「做十六歲」成年禮是府城特有的傳統科儀,具有特殊的歷史背景與意義,若不善加保存、傳承,終將隨著時代變遷而不復見,年輕後輩則無法體驗這項別具意義民俗活動。
此次活動內容如下:
一、十六歲成年禮及七夕習俗展覽:主要展示七娘媽亭與傳統府城人家在家做16歲之供桌上之相關祭品等,以及對七夕相關習俗的介紹:例如拜魁星、曬衣、曬書、吃巧果等。
二、十六歲成年禮講座:講座內容邀請專家學者介紹臺南地區「做十六歲」沿革歷史及意義,並透過在地耆老的經驗分享與交流,讓社會大眾了解傳統府城的七夕習俗在傳統與及現代有何不同。
三、七娘媽亭DIY製作:由七娘媽亭製作之糊紙師傅帶領報名民眾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七娘媽亭,在讓民眾自行帶回,別具技藝傳承意義。
四、做十六歲成年禮:傳統府城人家習慣在家中為子弟做十六歲成年禮儀式。但工商業社會繁忙的腳步,讓民眾覺得在家做十六歲必須十分費力準備供品及七娘媽亭,而裹足不前。為回復昔日傳統,本處特別綜合做十六歲展示、講座及DIY自己動手做七娘媽亭活動,鼓勵今年有意做十六歲的父母學習儀式的形式及意義,延續在家做十六歲之行為。此外,本處也考慮現實面之困難,分擔市民準備供品之困難,特別輔導施姓宗祠處理「宗祠做十六歲」,藉由宗祠這一「大家庭」的概念,以及透過傳統科儀的完整呈現,使人感受到傳統民俗文化的精神內涵,以及共同分享成長的喜悅。
其中,舊時除了父母幫子女作十六歲外,外婆家還需準備衣服、鞋帽、手錶、項鍊、腳踏車等,在七月七日這天至七娘媽廟為其外孫(女)做十六歲,並設宴慶祝,惟此俗近年已不可見。故文資處歡迎家中今年有16歲之青少年朋友之外婆家提供給外孫之禮品,裝載在大型盛籃上,於8月23日「宗祠做十六歲」活動前進行「踩街繞行活動」,讓大眾一同來分享孩子成年的喜悅。
文資處竭誠歡迎民眾踴躍報名參加上述活動,「在家做十六歲」活動目的在於承續傳統,讓親友、街坊鄰居共同來祝福孩子的成長,促進親子關係,進而使傳統文化融於現代生活中,延續可貴之無形文化資產。報名請洽臺南市文化局網站「最新消息」或電洽臺南市立文化資產管理處
鄭 先生(06-2217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