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02 07:49:00安姬

兩三年前的老文章-在儒家思想的脈駱中,淺談批評

在儒家思想的脈駱中,淺談批評

 

本學期的每篇文章,都在我心中勾起「批評」這個主題。

 

一直覺得,儒家的思想主軸在於「思想控制」。這是一個洗腦的體系,運用一套精密的手法。

 

自古開始,經典就是這套體系的指導教材。而讀經,就表示進入一個符碼建構的世界,遵循著前人留下的教材(經典),甚至是些隱喻的解釋,去進一步推演更多的意義。

 

一旦進入孝父尊君重五倫的觀念中,背負著仁義道德,再圓滿經典的同時,也能圓滿成就自己的人生。而這就是這套手法的中心思想。

 

這是一種強力的洗腦,也是權力迅速滋生、擴散,到形成治國的藍圖。君權、父權、經典治國,代代相傳,控制了中國五千年文化的主流力量。

 

而在這主流之外唯一較大的反動力量,就是道家思想。在此就先略而不談吧!

 

經由本學期課程三篇文章(與楊德祖書、蘭亭集序、與元九書)的加強後,我從中認識了儒家思想的侷限,或者可以說是偏頗之處。

 


一、與楊德祖書

 

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論於淑媛;有龍淵之利,乃可以議於斷割。

 

這句話點出了儒家的自我矛盾之處。首先,誰來認定所謂的極限值呢?要好到一定程度才有資格批評別人,但這「好」的資格,是普遍化、大眾化的,是曾參殺人的,就是大家說好的才好、大家說美的就美?那所謂獨到之處在哪裡?

 

更矛盾的是,一輩子就非得活在他人的「審判」當中,等到達到他人的標準之後,再用更嚴苛的標準去審判他人。這就是我看到儒家第一可悲的地方。

 

這同時也讓我聯想到中國歷史上多少女人,因被眾人貼上所謂的「非貞潔牌坊」族類的標籤,而被浸豬籠、被人人喊打。沒人會在乎理由、沒人會在乎她的難處,只要違反了儒家的倫常,就活生生被虐死。這就是中國人!或者該說,這就是中國儒家思想的偉大,教育出一群不懂得問爲什麼,更不敢問自己是誰的「正常人」。

 

當然,在看曹植寫作時,單純的從文學角度欣賞,看他罵人是很痛快的經驗。只要不去細細揣想,這思想背後的立足點,我是很喜歡這篇文章的。

 


二、蘭亭集序

 

首先,這群人非常有閒時間與閒力氣在溪流邊玩水、喝酒、作詩。感嘆天也感嘆地,最後在感嘆一下生命的短促、罵一罵道家思想的輕挑。

 

最膨脹的是,他還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發自內心的認為自己的嘻遊玩樂都是很有益於後世(因為無益於當時),的確很懂得如何自我安慰。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飽受儒家思想洗腦的他們,除了相信自己重要到一定會對世界產生重量級影響外,對於生命別無其他更有創意的想法。所以當時代背景不允許他們在當時發聲、審判他人的時候,他們就攻擊與自己不同思想的人,殊不知,扁抑他人的同時就是在壓低自己。同時也完全無法製造讓他有活得更好的現實情感,因為他被洗腦成為一個沒辦法真開心的人。只要沒有在社會國家佔有一席之地、沒有掌握權勢地位到可以任意審判他人的時候,他就毫無價值。這是儒家第二可悲之處。

 

同樣的,不要去抽絲剝繭的看這些人的思想的來源,其實這也是篇幽默有趣的小品文,看看古人如何為自己找樂子,是很讓人驚歎的!

 


三、與元九書

 

我承認,白居易的寫作風格讓我感到不快,是因為讓我聯想起我自己。聽說人總是會特別厭惡某個具有自己缺點的人。看這篇文章就讓我想起這曾經讓我反覆咀嚼再三的心理學邏輯。

 

冗長、囉唆、繁複,這三個缺點我都具全,也是我看這篇文章怎麼看都煩的頭要原因。不過也有些是我欠缺的,例如他不停的在文章中敘述自己的豐功偉業、不停的提起自己著名的篇章作品、不停的批評他人!

 

儒家思想的終極膨脹篇。他在這篇有如老太婆裹腳布的文章裡,試圖建立他心目中文學的排名與順序,同時定義自己的作品次第,這當然又是給後人洗腦用的。他所謂文學要「為詩而作」,就是儒家最推崇的「遵從經典」的觀念貫穿全文,他不只是被徹底洗腦,而進一步重視社會評價至高,所以才寫了這篇文章,以免後世的人對他有所誤解。算是死前翻案文章!

 

如果套上曹植的說法,那麼白居易一定是自認穩坐中國史上最偉大文儒的寶座,才能批評他生前所有認識到的文人。而通篇對於自己困境的自我安慰,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亦其宜也、古人云名者公器不可以多取…今之迍窮理固然也,全歸咎於盛名之累。至少他的社會地位是穩固的,受到儒家思想認同的。這是文人的自我滿足,也是社會賦予他們的權利。

 


結語:

 

知識是痛苦的。當你一旦跨過了知與無知的那條模糊界線,就再也退不回去了。而受苦往往是創造文學的踏腳石,因為太過快樂的人生,實在沒有追尋知識與建構思想的必要性。

 

看著這些飽受儒家思想洗腦,痛並快樂著的文人。讓人很慶幸自己是活在現代,在這樣資訊爆炸的年代,我懷疑曹植、王羲之、白居易還敢如此自傲的寫下這些篇章嗎?在他們文人的血液裡,要是能夠受到世界廣大的文化衝擊,應該可以有更寬廣的格局與視野來寫下更深刻的文字,而非僅只是在倫常、經典這些小框架中打轉。不過,專家的意思古今皆然,他們依舊會幽游於經典之中,鑽研著字句當中隱藏的符碼秘密,建立自己的文學主張與論述,最終求的還是要得到社會認同與名聲吧!

 

看來,人並沒有多大的改變,至少在我看到的「批評」這點上。中國人擅長的一直都是認知一套規則,然後遵循、擴大。只為了有一天能夠「審判」他人,當那個名正言順可以「批評」他人的人。

 

批評與審判,是我始終無法投入儒家思想的主因,太偏礙了。嘴上嚷嚷生命渺小,卻自以為自己是神的批判與自己不同的他人,好奇妙不是嗎!或許我也陷入了儒家的主觀當中,所以才批評了他們的批評,同時也試圖審判了他們。

 


上一篇:末日預見

下一篇:期末思想史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