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8 23:04:46思惟學苑

念佛起緣彌陀觀偈直解

No. 1195
念佛起緣彌陀觀偈直解
阿彌陀佛身金色
  佛地論云:佛,覺也。覺一切種智;復能覺有情。如睡夢覺。故名為佛。又具一切
智,一切種智,出煩惱障,及所知障。覺了一切諸法性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
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華開。故稱為佛。又覺有三義。自覺。覺他。覺滿。
   阿彌陀翻譯。釋云無量。即觀經所稱無量壽佛也。諸佛如來。智慧。功德。慈
悲。攝化。神通。方便。及法身等。一切雖皆云無量。惟壽命之脩短。則各隨本願。
彌陀住世願深。壽命亦稱無量。故號之曰阿彌陀。

  身金色。身有三義。即法身報身應身也。法身者。即如來藏大涅槃體。生滅心滅。真如心現。即名法身。此身無土可來。無土可去。本法界身。心體本寂。故曰真如。取亦自心。離亦自心。余有偈曰。心惟自心取。即心成非相。非相宛轉生。故起眾生界。

世界悉幻法。皆即自心造。離心心亦空。幻法憑誰立。本無眾生相。那有諸法生。諸
法尚不生。世界緣誰起。此即妙真如。一路涅槃門。涅槃本如是。是即如來藏。十方
諸如來。同此齊超越。同此證究竟。當知此妙真如。即夾膇造之本智。一切如來平
等之法身。念佛者。若達其義。則一念在佛。即成一念智。念念在佛。即成念念智。
念到念無可念。念入無念。忽然念到心空解脫。萬境俱寂。當下瞥見彌陀現前。故知
即是本性彌陀。淨土出生。故知即是唯心淨土。悟自他分別之等非。獲感應惟心之妙
旨。然但是凡地脩行。一念甚微。若非仗彼果位之佛繫念。則此一念之力。果能破得
無明重障乎。果能斷得歷劫煩惱乎。惟既達得真如妙際。繫念一佛。則彼果位之佛心
。亦非定是他心。因地之念心。亦非定是我心。總之法身之圓滿也。又按華嚴。釋迦
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於此身中
普見。可證法身之充滿。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普現一切眾生前。  隨緣赴感靡不周。  而恒處此菩提座。知釋迦之法身如是。即知一切諸佛之法身。
亦知彌陀法身也。經云。一切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以上
俱指法身言。大約法身有三義。一平等無分別義。二寂體妝P義。三真如性無動壞。
一切能隨緣用義。故此法身。廣之原是法界。約之即是唯心。以法界心。具法界身。
而即造於法界不思議之緣。故既法界緣顯。斯得法界身彰。若具若造。俱莫思議。不
思議者。即是唯心。智者觀門。知我一心。具造法界。造亦唯心。具亦唯心。本不思
議。以即空。即假。即中。立不思議三觀。方是顯法界之真路。達唯心之妙旨。然彼
三觀。即是圓觀。云不思議。非是不可思議。直是不得思議。良由寂滅真心。非以思
議得入。以不思議中。正是發觀智之真路處。今不思議念門。與彼觀門。無二無別。
要須達得不思議。則彌陀法身不現而現。我念佛心。由本智顯。是名真實念法身佛。
此一法身。惟佛與佛。斯證究竟。報身者。莊嚴功德所報之身。此身本由攝受眾生願
力而起。故湧現為莊嚴功德之報身。亦是應化菩薩之身。所謂目廣如四大海。毫廣如
五須彌。一身之中。各有八萬四千光明相好。則身量亦屬無邊。惟大菩薩。斯能見得
。即所謂尊特身也。應身者。分身一切世界應化之身。或現丈六身。或現八尺身。其
身惟隨眾生身量之大小而應之。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項上圓光。及一身周圍之
光。所現廣狹。亦是不齊。惟頂上肉髻所現一相。更號之曰無見頂。雖大菩薩。終莫
窺其邊際。豈不即應化身。亦即見於無邊。此身四果弟子。及有宿緣眾生。皆得見之
。即所謂應化身也。今此句中所指之身。即是功德莊嚴之報身。金色者。不壞之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觀經言佛報身。具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
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乃至光中所現化佛。不可具說。昔賢所謂人若念佛。即有一化如來住頂者。洵然慈悲大願。成就如是妙功德力。巍巍如是。是為尊特。倫。類也。言無復其類與等也。三字一束。通透上下關節處。其佛光明相好。各分八萬四千者。在眾生。具有八萬四千塵勞。身生八萬四千毛竅。故到成佛。亦各分有八萬四千光明相好也。又按觀經。彼佛圓光。大如百億大千佛剎。於圓光中。恒沙化佛。乃至俱有無數化菩薩。云何圓光若此其大。當知彼大圓光。乃是顯報身佛之總光。此相好中各現光明八萬四千者。即是顯應身佛之別光。若總若別。各各俱有化佛應現秘密妙門。莊嚴如是功德性海。豈容思議。
 白毫宛轉五須彌
  須彌。山名。山在四大部洲之中。起自大海衝過日月。高出三百三十六萬里。週
圍之廣亦如之。又山四面之中腰。俱是天王宮殿。四大天王各據一面。各鎮一洲。故
此四洲。分四天下。因此山之高廣。分也。今報身佛。兩眉中間之白毫相。右旋宛轉
。大如五峙須彌。一相尚然。況八萬四千之全相乎。則其身之尊特何如。
  按。釋迦應世之身。其長丈六。眉間白毫。八稜中空。白如珂雪。長一丈五尺。
週圍五寸。右旋宛轉。如琉璃筒。從此放光。孚茧L際。雖鐵圍山大幽暗處。隨光所
到。一切皆闢。即此應身放光之毫相。可悟法界之性。唯一智境。知釋迦毫相如此之
勝。則知彌陀白毫。亦八萬四千中之勝相矣。故經云。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
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現。然在初心。
可準釋迦毫相之大小。先次現觀。則易成就。
  按寶王論。釋迦報身佛。所現眉間白毫一相。向上右旋。圓鬗T百六十萬里。此
則僅與一峙須彌。相去無幾。彌陀毫相。如彼其大。釋迦毫相。如此其小。何釋迦之
遜彼彌陀如是。噫佛則是同。非相遜也。特釋迦在娑婆。是穢土耳。土穢。則佛之淨
光易隱。故身量之現。自不能大。彌陀在極樂。是淨土耳。土淨。則佛之淨光易顯。
故身量之現。自不至小。今觀二佛毫相。則二土之優劣。亦可曉然。
 紺目澄清四大海
  紺即深青色之名。海即在須彌山四面者是。兩目長廣。如四大海之兩分。是即其
毫與目。俱無等倫處。以上毫目二相。俱出十六觀經。
  按目睛紺色而復澄清。色相之美。不待言矣。然佛清淨寶目。妙明智慧所報之目
。十方洞視。無復障礙。雖在眾生心念中者。佛眼悉見。則其色相之美何須論。第從
色相而言。亦是普利ˇ鰴B。菩薩見是色相。即得道種智圓。疾成功德報身。眾生或
見丈六。或見八尺二相。亦得諸根猛利。成熟法器。疾證不退菩提道心。當知見是色
相。即見佛心。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佛即分身世界之應身佛也。並在八萬四千光明中流光滿界。各現化佛。故曰光
中。又化有二義。一自化應身。則曰化佛。二化他成佛。亦曰化佛。彌陀在因地時。
已化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人同至成時。何況到今成佛已久。則分無數億應身
化佛廣化世間。其化更弘。而其化他。甯有億數可量哉。
 化菩薩眾亦無邊
  亦字。承上光中來。一化佛應身均各有。化菩薩應身為隨侍。故曰化菩薩。皉?BR>菩薩。雖即觀音勢至等所化應身。然亦須知三聖應身。俱同一體。何以故。諸佛一法
身中。原無分別相故。亦惟三相既備。法體斯全。何以故。仍即一佛三身義故。

 四十八願度眾生
  彌陀在因地時。號曰法藏比丘。誓有四十八願。謹出願文列後。                              眾生。眾緣和合而生之謂。眵野穸X生。本無自性。所生之性。皆由緣會。所會
之緣。皆因業招。在人有三業。身業。口業。意業也。佛立四十八願。攝授眾生。令
結淨緣。教以念佛見佛。謝彼塵業。勝緣一值。直往無礙。徑生淨土。徑入蓮胎。故
知念佛一門。非同小緣。乃彌陀慈悲開度之大因緣也。
 九品咸令登彼岸
  九品。先分上中下三品。三品之中。又各分三品。是謂蓮華九品也。眾生出生其
國。托胎蓮華之內。謂之蓮胎。與此土之投入母胎者不同。皉鼠從愛染生。彼則從
法化生。昔賢有願云。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
薩為伴侶。願中上二句。即是托胎蓮華之意。無生二字意甚奧。即是菩薩通達無我法門也。既無自性生。亦無自性死。出生入死。皆由諸緣為聚散。 若離諸緣。畢竟無生。故圓覺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非漸次。 此中當有一大悟處。若在此土修證未悟者。一到見佛。未有不悟。
第彼土蓮開有遲速。則見佛非無早晚也。大抵上品之蓮。其開最速。中品次之。下品
則遲矣。何以故。皉]此土眾生。有根器利鈍之不同。有功力淺深之不一。亦有生前
從未念佛。迨到臨終苦逼。經善知識指點。方始憶念者。勇猛以疾亦得生蓮。是以蓮
華之生則同。蓮華之開則不同也。若論往生一節。生時亦非無據。臨終必有瑞相現前
。或見金蓮擁足。或見彌陀來迎。或滿眼光明。遍照無極。淨土聖境。一時俱現。或
聞天樂。或聞妙香。此時定知決生淨土。乃至復有生前造罪。到臨終時。地獄惡相。
顯現在前。猛火燄燄。乘W來襲。忽化一陣清涼風。而送歸淨土者。此由悔罪猛利。
一念心疾。能抵百年悠悠業力。觀經下品往生之輩類如此。但到此時靠著念佛。定須
立起如山願力堅牢不動。決志求生。必令佛光從我照見。必令寶華從我擁起。則感應
道交。自然瞥見本性彌陀。自淨土來。自淨土去。我於爾時。隨從佛後。乘寶蓮華。
逕生其國。此即九品蓮華托胎之始。但在此時見佛。要知即是本性彌陀。何以故。一
切眾生悉各具有如是自性功德故。雖非現成所有。亦非假緣作合。特不蒙彼佛感應。
則不顯。當知自性功德。見佛即是具此功德性也。又見彼佛真身。必華開後方見。見則未有不悟。此則但是感應道交。故性佛顯。譬如鴻爪印泥。鴻杳而印在泥。若知自性由印而顯。則一時佛現在前。非同假緣。故知即是自性佛迎自性眾生也。
  咸令二字甚直截。佛以真如性海功德之力。成就如是九品蓮華。正為一切有情。
令得咸生也。但得眾生。信有淨土。立願求生。加以念佛功力。助彼信力願力。無論
根器利鈍。無論造有十惡五逆一切極重罪業。皆得帶業往生。何以故。一到見佛。則
未有不開悟故。況能至心向佛。即是悔心猛利故。所以不能害其往生信願也。要知彼
九品蓮。上攝利根上器。乃至一切菩薩。旁攝中下二根一切眾生。出十六觀經。
  彼岸。即指淨土。亦名極樂。蓮有九品。攝念佛者所登之地。彼對此言。岸對海
言。此土娑婆。是退地。出生入死。輪迴不息。一切悉苦。故又別名為苦海。眾生沉
溺其際。愛河浩浩。慾浪滾滾。那時復有出劫之期。彼土極樂。是不退地。無生死。
無輪迴。無諸男女愛染情慾。一切眾生。純以化生。衣食資具。均以法化。寶樓寶閣
。園林池沼。一切俱是法性莊嚴之功德。因是法性。敷演法樂。念念具足法喜禪悅樂
。增道損生樂。如是乃至第一義諦樂。非復此土所受人天諸樂。極樂如彼。娑婆如此
。正是濟此苦海眾生所登之岸。眾生何不求生。又況生彼國已。雖復回轉生死界內。
出入輪迴苦趣。開度娑婆一切情緣眷屬。亦永不退。是則所謂不退菩薩之乘權開化也
。當此之時。或出娑婆。或回淨土。所願隨心。豈不快哉。噫彌陀出世。實關一切眾
生無窮無盡不可思議之福量。眾生不信極樂。不信彌陀。則曷不信自性功德中之福量
哉。中峰懷淨土詩云。六方佛出廣長舌。俱讚娑婆念佛人。須信九品蓮世界。無時不
散劫壺春。念佛須期念到頭。到頭和念一齊收。娑婆苦海風濤靜。穩泛蓮邦般若舟
。願諸同志。勉旃勉旃。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導師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亦翻曩謨。亦翻那摩。亦翻皈依。亦翻歸命。釋有三義。一求自度。二為
他求度。三普為一切有情求圓度。發此圓度之心。即菩提心。依菩提心。稱南無佛。
是今釋法。華嚴所謂最初一念發心之時。便成正覺。即是此意。
  西方極樂世界。義已略出彼岸節。又彌陀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
。國名極樂。極樂去此十萬億。所隔甚遙。觀經云。到在彈指。又云。如一念頃。即
生彼國。良以心無涯際。離遠近相。離去來相。一念即生。是即生於吾心所具之土也
。故既託彼勝緣。得蒙感應。有何不到○按此土娑婆。具有四土。一凡聖同居土。二
方便有餘土。三實報莊嚴無障礙土。四常寂光淨土。又地獄餓鬼畜生阿脩羅人天六趣
為凡。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趣為聖。凡濁聖淨。一隱一顯。受分段身。與聖同居。故曰
凡聖同居。此土即是六趣眾生之界。證方便道。斷煩惱障。受法性身。尚餘無明一障
未破。故曰方便有餘。此土即是聲聞緣覺等羅漢所居。受功德莊嚴法性報身。色心交
澈。根塵互融。身土不二。無復障礙。即華嚴所謂因陀羅網世界也。此土圓位菩薩所
居。故曰實報莊嚴無障礙土。離身無土。離土無身。身土一如。湛然常寂。是名常寂
光淨土。此土惟佛所居。大抵析分則濁。圓融則淨。菩薩發菩提心。平等開度。已入
圓位。佛則圓極。如上四土。極樂亦同。第凡聖同居一土。惟極樂為獨淨。所以淨者
。他方佛土。六趣具足。彼國極樂同居一土。惟有天人二趣。地獄。餓鬼。畜生。脩
羅。四趣則無。且一佛攝化。又無邪魔外道壞亂佛法。所以天人二趣。俱發菩提道心
。純以蓮華化生。一一交接。悉是大乘清淨良伴。又天人二趣。交通往來。凡聖二途
。聖應時現。與此娑婆佛惟曠劫一出世者。相去懸殊矣。又況彼土眾生。功德。智慧
。二莊嚴相。同佛菩薩。是謂同居一土淨。則以上三土。益可曉矣。
  導師。謂引導眾生。入佛知見。故佛稱導師。佛居西方淨土。接引此方濁土眾生
。故復稱為接引導師。
  與一切樂。名大慈心。拔一切苦。名大悲心。經云。阿彌陀佛。慈悲光明。普作覆護。不令墜墮。慈悲願力。普作攝受。不令漏失。陰入界身。圻P法界。普令了悟。          不令退轉。念佛者。
發圓度之心。念樂土之佛。則功德巍巍。莊嚴可妒k界矣。安有娑婆世界。不即打開
淨土。安有願生淨土。而不即往覲彌陀也哉。噫因果一向頓圓。總不離乎當念。但在
因地發此大心。實是廣己福量。而在果位證此大心。

上一篇:中印禪宗傳承

下一篇: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