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22 12:02:19尚未設定

福利國家危機與當前台灣福利發展危機

福利國家的第一個危機是福利意識和價值衝突,其焦點在於福利國家標榜的「平等與正義」。當不同的主義或政治意識形態來談平等這兩個概念時,在運作上會出現非常大的差異。此意識反映在福利國家上,新右派抨擊政府對福利服務的諸多干預,特別是透過政府的力量來提供普遍性的免費社會服務(如醫療和個人性社會服務),以及所得再分配(如所得維持、福利稅),他們認為政府福利干預不但減少了個人的自由與責任,也降低了個人的經濟誘因,導致社會的衰退、破壞市場的健全體制,使政府得以無所不在地控制個人的行為。

相反的意識則為新、舊馬克思主義,皆強調平等的重要性,更視為基本人權之一其重視平等分享社會文化遺業與生活資源,此即是「社會權」。因此,個人需求的滿足不再完全由市場的購買力來決定,而成為政治決策領域的一部分,市場的資源分配功能乃一部分轉移到政府手中。但馬克思的主義的平等概念並非單指生活資源的平等分享,而包含經濟權力的一致。
  
在台灣,相對的意識形態也存在於福利政策執行的矛盾中,包含人民不願意提高稅率,卻要求更好的福利給付,衍生至福利放送不拿白不拿的撿便宜心態﹔政府部門間的協調﹔財經學者與福利學者之間的價值衝突﹔政府不同時機的兩極化說辭,平時教育民眾福利不是白吃的午餐,選舉前卻以此做為賄選的工具等諸多現象。

福利國家的第二個層面是出現在經濟領域上,尤其是通貨膨脹與失業率的昇高,以及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的減少(全國收支的概況來鑑別國家財務基礎的健全與否),顯示經濟體系無法生產足夠的財富以供消費,特別是在個人所得縮減的情況下,使政府必須進一步擔負起個人與家庭要負擔的責任,也因此要負擔福利支出的需求會增加,低收入戶也會增加,對經濟體系會造成巨大壓力。在此有兩難情況,政府若為了維持人們原有的生活水準,而增加福利支出將使得通貨膨脹變的更加嚴重。但若縮減福利支出反而會引起失業率上升的問題,將導致失業給付增加,進而形成下面的兩個危機。

政府過度干預的結果腐蝕了合法性基礎,破壞了資本主義的市場競爭規則:財貨和資源分配由市場決定,非由人類意識和行動所能改變。政府的干預引進有意識的政治決策、引導體系,雖部分抑制了市場循環性的危機趨勢,為此所付出的代價是資源分配不再由類似市場機制所管理,而政府的執行政策能力潛在的危機由經濟轉向政治領域。由於經濟衰退危機和政府干預市場的因素,導致在合法性危機出現後,政府為了鞏固政權會擬訂相關政策,像是失業給付、低收入戶資格放寬等措施,然後再依其執行政策能力的結果,決定是否再度出現合法性危機。

由於經濟衰退和執行政策的結果,將產生財務危機。福利國家的財政危機主要是發生在政府的科層體系中,尤其是福利成本的失控,主要原因有數項:公共支出的失控:缺乏有效的監督和評估機制﹔客觀因素導致成本的增加,如人口結構,老年人口增加、產業結構,企業外移和國家影響政治環境變動等﹔稅基的衰退影響政府的財政,如經濟的衰退、地下經濟的猖獗、軍教免課稅、企業逃稅等﹔抗稅活動:以政治性活動來反對某些稅收等等。

以台灣而言,以現今花費最多的社會福利支出比例論之,敬老津貼在作為選舉賄選工具的必勝籌碼,使得福利支出的極大比例都用於此,福利的意涵是否已被污名化,成為紅利的代名詞。另外,隨著經濟衰退、意識形態和政府面對合法性危機的處置交織下,而產生的 失業給付領取人數漸增和低收入戶戶數增加的趨勢,將成為台灣需要積極面對和處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