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22 11:03:49尚未設定

當代台灣地區少年圖像解讀及其福利意涵

目前少年人口比例逐漸下降,由87年9.95%逐年下降至91年8.58%。意味著數量的減少,而品質的必要提升。以下就升學-輟學,就業-失業等數據予以分析。

1.就畢業生升學率來看,國中畢業升學率在91年達到95.5%,顯示在目前升學主義的教育體制下,大多數的國中生仍以升學為主,在此所需檢討的面向應以休閒活動與相關制度、設計為主,而相對於體制結構內的升學機制對應的是結構外的中輟狀況。

2.就輟學情形而言(國中),男生輟學人數雖較女生多,但已有稍降趨勢,反觀女生則有上升的趨勢。不過以總體而論,輟學人數反映出男女輟學人數先降後升再降的起伏現象。而輟學率有先升後降的情形,至91年僅0.10%,與復學率相較91年65%,變動幅度不大,顯示制度面對中輟問題的處理以消極性處遇,降低中輟率為目標﹔並未著重中輟後復學工作的積極性處遇。

再以輟學的因素分析,可大致分為個人、家庭、學校、同儕以及其他五因素。87年至91年,個人因素皆占首位,然所佔比例逐年下降由87年47%降至91年33%,反倒是家庭、學校、同儕等因素逐年增加,由以學校因素增加幅度最大,從87年9%增至91年20%,增加11個百分點。有可能是升學壓力、師生相處等因素造成。

而家庭型態對輟學的影響可由單親家庭輟學生佔總輟學生比例的大幅增加,自87年28.85%升至91年45.09%,增加了17個百分點。探究原因,單親家庭家庭型態結構的不穩定性和數量的增加導致單親家庭輟學率高的事實,「單親」與「中輟」本身存在著高度的關聯性,但由於缺乏支持系統角色的介入,而使兩者轉為因果關係的完全確定性。在此所採取的處遇方式應將目標對象由中輟生個人轉為個人背後的中輟生家庭。將中輟單一現象的複雜化歸因給予服務整合的多元化處遇,並考量地區性差異及家庭個別性差異,對教育資源、福利資源及社會支持系統較缺乏的弱勢家庭(中輟、單親、原住民等家庭)提供服務和支持協助。而中輟的現狀將會隨著現行教育改革的執行效果:學生程度低落的事實,而由形式中輟轉變為實質中輟,從在教育體制外-流落在學校外轉為停留在教育體制內-仍待在學校裡的情況。要解決此問題或避免問題發生,應藉由學校輔導功能的支持系統來協助個人,並會同社會支持系統提供家庭服務,然最關鍵的還是在於教育制度的適當性和適切性,對學生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3.高中畢業生升學率91年達69.0%,而高職畢業生升學率逐年增加,從87年24.7%升至91年45.7%,增加了21個百分點,但仍僅有半數的高職畢業生在畢業後繼續求學,顯示有一半的高職畢業生已投入就業市場,但15-24歲失業率91年卻有11.91%,較87年增加了4.59%。在這裡所必須強調的是職業媒合、就業輔導、和在職訓練等等的措施安排與服務的提供和適切性。

另外值得思考包含兩個主體,就業者與升學者。高職畢業即就業,個體本身所含有的專業素質與程度是否足夠因應職業需求,並在一波一波的畢業潮中站穩腳步﹔而繼續求學者代表著專業能力的繼續培養,但這專業能力是否夠專業,相關學校、課程、師資及其本身的準備是否足夠,自我的定位與學習在這二年到四年甚至更久的時間裡是否能在畢業後獲得更好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