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7 14:47:11迷途詩路
【憶難忘之三峽老街】
只因為八點檔連續劇的片頭場景,讓我再回到三峽尋根,說是尋根也不為過,出生在此鄉間的我,對於童年還依舊有著模糊的記憶,因而起身走訪我那十多年不見的家鄉,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大大的茶廠跟家後方的小溪還有過年清水祖師廟的殺豬公拜拜及每到冬天開滿的山茶花。
那些山茶花是阿嬤的心血,大大的雪白或淡黃,燦爛的開在大庭院的右手邊,而另一處阿嬤的寶地就是通往溪邊的斜牆邊種滿了各種蔬菜,順著家中後院中間的樓梯往下走就是清澈的小溪,溪邊站滿了一排排竹林,當清風吹來伴著淙淙水聲,夏季對於一群愛玩水的孩子來說一點都不酷熱,而在不遠的上游處或下游處不時有著洗菜的、洗衣服的嬸婆、歐桑她們隔著風隔著溪隔著我們這群嘻鬧的笑聲,一樣閒話家常的討論著鄉間大小事。
事隔多年阿嬷也已仙逝,回到老家,左邊當年給炒茶工人睡的大通舖棧間已經破敗不堪居住,門口那塊代表家族在三峽當年風光的匾額依舊,卻已不見山茶花的滿路盛開,老狗懶懶的躺在門口,親切來招呼我的是小嬸,往內走一堂兄堂嫂及堂妹帶著夫婿,大家正興高采烈的吃飯,我才想起今天是大年初二的回娘家日,也就毫不客氣的跟叔叔小酌了幾杯,當然最重要的目的是,「為我們老家留下紀錄」,叔叔欣然答應,並叨叨的跟我敘述著三峽的歷史。
三峽原叫「三角湧」也就是橫溪,大漢溪三溪匯流之地,從台北開車走北二高,經板橋,土城,即可到達三峽。還記得幼年住在老家,大大的廠房有工人們在爐灶邊烘茶,在庭院曬茶的場面,當機器沒有運轉的時後,也就是我們玩捉迷藏的好所在,而半夜最擾人的就是想要解手,卻還要通過長長的廠房後方的豬舍,一邊緊靠牆邊而走,一邊躲著暗夜的飛蟲,另一隻眼睛就要死盯著那些大豬公,深怕牠們撲了上來咬我一口。所以當然不能少了「」一遊,因為他是當地人的信仰中心,七個大姓的家族,每年都要舉辦養豬公大賽,並在大年初六,祭拜過清水祖師後輪流做東以所飼養的豬公為流水席的主菜。
清水祖師廟─共歷經三度重建,初創於乾隆三十四年,因大地震毀壞, 所以在清道光十三年又重建,另一個原因是甲午戰爭馬關條約,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但三峽居民不願被統治,以廟為大本營,所以遭日軍燒毀,一直到光緒廿五年再度重建。祖師廟第三次重建於民國三十六年,於是當地畫壇藝術家李梅樹花了畢生精力,把中國傳統的建築雕刻之美,做了最精采精典的呈現,這些樑柱使用的石材均為本地產的觀音石,與傳統廟柱造形多不相同,有龍柱、花鳥柱及刻上對聯之圓柱,顯得豐富而多樣。所此廟有著「東方藝術殿堂」之美名。並且成為大專院校民族藝術系的教學指引之一。由於每一處雕工均是匠心獨運的精雕細琢,已經遠遠超越廟宇本身的宗教意義,於是成為三峽鎮的觀光指標。
老街就在民權路上,是現在台灣保存最完整的老街,兩旁巴洛克式的紅磚建築,街兩旁的紅磚砌出了圓形柱和方形柱,頂起拱形樑,造就出富饒富韻味的亭仔腳。巴洛克式特色也就是屋頂的石雕壁面,通常會雕上當時屋主的姓氏以為標誌,另一方面也代表著家族的興或衰,在以往是最熱鬧的街,叔叔說阿嬤每天早上一定要到街上來走一趟,就因為它是三峽當年的市集,從日據時代開始建設起,所以這些建築物的一磚一瓦都是來自日本。叔叔還指著一棟建築問我說:「妳還記得你當時住在那一間的二樓嗎」?對於當時年僅四歲的我怎麼會記得呢?
走在街上尋寶,驚見一間都是古早物的店面,有著老唱機,舊式撥號的電話,嬰兒搖籃、唱片、還有一些農作物的工具,最令我想擁有的廣播期刊,還有那第一代的照相機,老闆說這都是非賣品,為得是保存給來往的遊客更了解三峽的歷史。其實,除了老街,如果細心的穿梭在小巷中,還可以發覺有一些沒被完全破壞的老房子跟巷弄,充滿了古樸的味道。
逛完老街,再介紹另一個很少人知道的景點,「鐘樓」就在老街後方,找到一個及陡峭的斜坡,開車技術不好的人千萬別逞強,找一個路邊的空處停下車走上山吧,因為越接近鐘樓的路越狹窄,只能容一單方通行又非常陡峭,如果兩方會車是很危險的。到了鐘樓整個視野都開擴了起來,一望無際的台北盆地就在眼前,北二高來往的車量就如遊戲場中的火材盒小汽車一樣來來往往,往下走一百公尺有一間咖啡廳,歇歇腳也不錯。
其實三峽附近的風景據點還有很多,例如白雞行修宮、鳶山古鐘、長城溪遊樂園、 成福茶市、龍山公園、滿月圓森林遊樂區、天雲閣休閒農場、 三峽觀光柑園、有木里休閒農場、駱駝潭、灣潭、歡樂谷、落鷹峽,鴛鴦谷、八仙橋、彩蝶谷等多處風景,時間充裕的話可以在此住上一兩天,沿著路邊指標前往一遊。
那些山茶花是阿嬤的心血,大大的雪白或淡黃,燦爛的開在大庭院的右手邊,而另一處阿嬤的寶地就是通往溪邊的斜牆邊種滿了各種蔬菜,順著家中後院中間的樓梯往下走就是清澈的小溪,溪邊站滿了一排排竹林,當清風吹來伴著淙淙水聲,夏季對於一群愛玩水的孩子來說一點都不酷熱,而在不遠的上游處或下游處不時有著洗菜的、洗衣服的嬸婆、歐桑她們隔著風隔著溪隔著我們這群嘻鬧的笑聲,一樣閒話家常的討論著鄉間大小事。
事隔多年阿嬷也已仙逝,回到老家,左邊當年給炒茶工人睡的大通舖棧間已經破敗不堪居住,門口那塊代表家族在三峽當年風光的匾額依舊,卻已不見山茶花的滿路盛開,老狗懶懶的躺在門口,親切來招呼我的是小嬸,往內走一堂兄堂嫂及堂妹帶著夫婿,大家正興高采烈的吃飯,我才想起今天是大年初二的回娘家日,也就毫不客氣的跟叔叔小酌了幾杯,當然最重要的目的是,「為我們老家留下紀錄」,叔叔欣然答應,並叨叨的跟我敘述著三峽的歷史。
三峽原叫「三角湧」也就是橫溪,大漢溪三溪匯流之地,從台北開車走北二高,經板橋,土城,即可到達三峽。還記得幼年住在老家,大大的廠房有工人們在爐灶邊烘茶,在庭院曬茶的場面,當機器沒有運轉的時後,也就是我們玩捉迷藏的好所在,而半夜最擾人的就是想要解手,卻還要通過長長的廠房後方的豬舍,一邊緊靠牆邊而走,一邊躲著暗夜的飛蟲,另一隻眼睛就要死盯著那些大豬公,深怕牠們撲了上來咬我一口。所以當然不能少了「」一遊,因為他是當地人的信仰中心,七個大姓的家族,每年都要舉辦養豬公大賽,並在大年初六,祭拜過清水祖師後輪流做東以所飼養的豬公為流水席的主菜。
清水祖師廟─共歷經三度重建,初創於乾隆三十四年,因大地震毀壞, 所以在清道光十三年又重建,另一個原因是甲午戰爭馬關條約,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但三峽居民不願被統治,以廟為大本營,所以遭日軍燒毀,一直到光緒廿五年再度重建。祖師廟第三次重建於民國三十六年,於是當地畫壇藝術家李梅樹花了畢生精力,把中國傳統的建築雕刻之美,做了最精采精典的呈現,這些樑柱使用的石材均為本地產的觀音石,與傳統廟柱造形多不相同,有龍柱、花鳥柱及刻上對聯之圓柱,顯得豐富而多樣。所此廟有著「東方藝術殿堂」之美名。並且成為大專院校民族藝術系的教學指引之一。由於每一處雕工均是匠心獨運的精雕細琢,已經遠遠超越廟宇本身的宗教意義,於是成為三峽鎮的觀光指標。
老街就在民權路上,是現在台灣保存最完整的老街,兩旁巴洛克式的紅磚建築,街兩旁的紅磚砌出了圓形柱和方形柱,頂起拱形樑,造就出富饒富韻味的亭仔腳。巴洛克式特色也就是屋頂的石雕壁面,通常會雕上當時屋主的姓氏以為標誌,另一方面也代表著家族的興或衰,在以往是最熱鬧的街,叔叔說阿嬤每天早上一定要到街上來走一趟,就因為它是三峽當年的市集,從日據時代開始建設起,所以這些建築物的一磚一瓦都是來自日本。叔叔還指著一棟建築問我說:「妳還記得你當時住在那一間的二樓嗎」?對於當時年僅四歲的我怎麼會記得呢?
走在街上尋寶,驚見一間都是古早物的店面,有著老唱機,舊式撥號的電話,嬰兒搖籃、唱片、還有一些農作物的工具,最令我想擁有的廣播期刊,還有那第一代的照相機,老闆說這都是非賣品,為得是保存給來往的遊客更了解三峽的歷史。其實,除了老街,如果細心的穿梭在小巷中,還可以發覺有一些沒被完全破壞的老房子跟巷弄,充滿了古樸的味道。
逛完老街,再介紹另一個很少人知道的景點,「鐘樓」就在老街後方,找到一個及陡峭的斜坡,開車技術不好的人千萬別逞強,找一個路邊的空處停下車走上山吧,因為越接近鐘樓的路越狹窄,只能容一單方通行又非常陡峭,如果兩方會車是很危險的。到了鐘樓整個視野都開擴了起來,一望無際的台北盆地就在眼前,北二高來往的車量就如遊戲場中的火材盒小汽車一樣來來往往,往下走一百公尺有一間咖啡廳,歇歇腳也不錯。
其實三峽附近的風景據點還有很多,例如白雞行修宮、鳶山古鐘、長城溪遊樂園、 成福茶市、龍山公園、滿月圓森林遊樂區、天雲閣休閒農場、 三峽觀光柑園、有木里休閒農場、駱駝潭、灣潭、歡樂谷、落鷹峽,鴛鴦谷、八仙橋、彩蝶谷等多處風景,時間充裕的話可以在此住上一兩天,沿著路邊指標前往一遊。
上一篇:出水芙蓉記2006
下一篇:【淡水情緣之漁人碼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