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享用不盡的書中法寶
12月20日去台北雲來寺參加法鼓山讀書會全省大會師,共有32個讀書會參予,有的甚至從香港、西雅圖回來,各地悅眾齊聚一堂,氣氛熱烈又溫馨。
果毅法師說,1995年聖嚴師父開始推廣讀書會,在農禪寺師父親自指導如何帶領讀書會,還找了四位法師示範。師父說:讀書是即知即行,體驗多少就能奉獻多少;要爲實踐而讀書,勿爲讀書而讀書。
台北大學社工系主任楊蓓教授跟悅眾分享她「一生享用不盡的書中法寶」,她說師父獲得中山學術獎的著作<天台心鑰>,啟蒙她的學佛之路,雖然至今她還沒讀懂。她讀的第一本師父的書,是:<禪的體驗與禪的開示>。
後來又參加精英禪三,從閱讀師父的著作、跟師父學禪坐,一步一步走進師父的世界,她說很多師父的書,譬如一本一本小小的智慧隨身書,也是她的隨身書,飛機上這裡讀一篇、那裡讀一篇;讀一篇,想一篇;再回頭看看自己,看看別人。打坐以後用什麼樣的眼光看這世界、看別人、看自己?慢慢的去整理自己的過去。
20幾歲去美國唸書,學的是心理諮商,有一天老師對她說,這一章非你莫屬:「東方心理學」,裡面的英文字她根本看不懂,於是取巧的跟老師說,「我既然從東方來到你們這裡,就是要來學習你們的東西,請你把這章讓給別人。」
1996年,身心陷入低潮,專業也遇到瓶頸,後來讀到師父的書,她慢慢感覺到可能是自己的專業不夠, 也可能自己不夠了解東方人,得從「東方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去了解華人的心理。因為讀師父的書,她說「我想辦法把它跟我的專業連結,在這裡我看到『禪』是心理學很好的出路。」
有位學心理諮商的女生,父母經常吵架,但母親過世前竟跟她說,「要好好照顧妳爸爸」,爸爸也講了很多媽媽的好話,完全推翻以前對他們的認知。她開始懷疑,有沒有夫妻每天嫌來嫌去,等到有一天一方先走了,才知道這也是一種恩愛?
楊蓓老師叫她回去問爸爸,爸爸斬釘截鐵的回答:「對!」。她又叫她問爸爸,「母親走了失落感是什麼?」,後來從失落母親的共同記憶中,他們開始分享彼此的心情,父女關係越來越好。
會場即景
楊蓓老師跟她說,佛法有很多地方和西方心理學不同,如果把它們讀通了,終生受用不盡。女學生問「可否先讀幾本書再來跟你討論?」,她建議讀<禪的體驗與禪的開示>。
讀了<神會禪師的悟境>以後,楊蓓老師告訴自己:不必開悟。她說人會痛苦是自造孽。人的開悟若對別人沒有益處,那個開悟有什麼意義?她開始去思考菩薩道。參加禪七,打坐前三天爲自己,後四天爲別人,因為走出禪堂必須頭腦清楚的面對現實環境,這本書對她影響也很大。
她曾經問師父:「開悟後性格會不會改變?」,師父說,「不會。開悟後要勤修,開悟只是一個『點』」。
楊蓓老師
又一本影響她很大的書是<法鼓晨音>,寫的是師父對出家弟子的早齋開示,這些內容不僅對出家弟子有益,對在家居士修行也很有幫助。她當初進入法鼓山就是跟僧團結的緣。
。
楊蓓老師還提到跟師父在台灣與國外互動方式明顯不同,在紐約,看到師父直接喊:「嘿,師父。」,在台灣信眾一見到師父馬上撲地頂禮,她覺得很不可思議,後來才慢慢思考是否該開始學習給師父頂禮。
會場即景
在美國象岡道場她第一次鄭重向師父頂禮,所有的愧疚全湧上來,「噗嗵!」一聲就跪了下去。師父說「你不是要搭飛機嗎?快點走!」
後來師父又拿了兩根香蕉追出來:「在路上肚子餓了可以吃。」她感動得又想撲下去頂禮,但在樓梯沒有空間,又怕自己飆淚拿了就匆匆離開。恍若親子般的深邃互動,在師父捨報後尤其令聞者動容。
法鼓山青年會表演
還有一本書:<我的法門師友們>,楊蓓老師說,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想理解師父跟這群同一個世代的人怎麼互動,這也是一種傳承。我這在家弟子要如何傳承?
師父成立聖嚴教育基金會,請當她董事,她說我是學社會科學又不是人文科學怎找我,師父說就因為她沒有立場才找她。把師父的著作從學術的角度做整理,對她來說就是一種傳承:不一定在事相上傳承,而是在「人」的傳承,因為有人的連結,這些東西才能傳承。
最後楊蓓老師呼籲悅眾要和人分享並學習師父的身教,把漢傳佛教傳承下去。
上一篇:參加「中區緊急救援教育訓練」札記
下一篇:放慢 放鬆 放下
新年快樂~~
平安健康 99 2010-01-06 16: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