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不癒的小孩
文/台大醫院小兒部兼任主治醫師 蔡銘哲
醫生驚治嗽、總舖驚吃晝,土水師驚掠漏。雖只是一句台語俗諺,卻傳神地道出慢性咳嗽診斷及處理的挑戰性。
小朋友感冒造成的咳嗽,頂多十來天就會結束。但是有些小孩,會在感冒完,拖著一個尾巴,咳個不停。或是不一定有其他感冒症狀帶頭,就是一直在咳。
慢性咳嗽的原因很多,有時在一個病人身上有不只一個原因。或是在不同時間,這些原因用不同比例的“貢獻“,造成好好壞壞的慢性咳嗽。下面提一些我們在基層診所中,最常遇到的、及沒那麼常見,但很重要的情況。當然還有其它引起慢性咳的原因(鼻竇炎、胃酸逆流,特殊的細菌感染、鼻涕倒流症候群等等),不在本文中提及。
*過敏性的氣管
氣管過敏是 過敏病中很重要的一環。患者常會有“過敏症候群”中的其他症狀。像是異位性皮膚炎,會全身東抓西抓;有過敏性結膜炎的,就會常揉眼睛;有過敏性鼻炎的人, 就會早上起來常常打噴嚏,或是有人掀棉被、掃地時,就一直打噴嚏、流鼻水、或鼻子癢。過敏體質的人常常有黑眼圈,或因為鼻子癢、眼睛癢而擠眉皺臉。
氣管過敏的表現很多樣化,最厲害的就是氣喘。病人會有呼吸困難、胸悶、沒辦法躺平睡覺、呼吸時肺部出現咻咻聲。不過在門診中有很多氣管過敏的病人是不會喘的。這種病人常常是在某一次感冒後,其他症狀都好了,就是咳嗽沒有好。這種咳嗽時常發生在快入睡時或半夜特定時間、快天亮時、剛睡醒時、或是運動、哭鬧之後。一進冷氣房或大聲講話就咳。
時而有痰,時而乾咳。症狀好壞跟天氣變化,有點關係。父母還以為是一直在感冒,或感冒治不好。
若是小孩有過敏體質,又久咳不止,不妨找過敏專科醫師看一下。因為過敏咳的肺部發炎,和氣喘的道理一樣,所以用的藥也類似,可能是口服或吸入性藥物。過敏咳對治療的反應通常都很好,治療期間也較短。當然,有機會復發,特別是感冒完,或變天、秋冬之際。
家長們請不用擔心說,小孩現在不會喘,會不會用了跟氣喘一樣的治療,以後就會變成真的會喘的氣喘?我的回答是,氣管過敏的小孩,大多是長大後越來越好。當然也有部分病人,之後產生氣喘。不過這不是之前的治療讓他變成如此,而是氣管過敏本來就有可能自己變厲害所致。
話說回來,也不是有過敏體質的小孩,又有慢性咳嗽,就是這種"不會喘的氣喘咳"。當治療反應不佳,就要反思是不是診斷有問題,或是有其他原因還沒治療到。
*習慣性的咳,行為的問題,身體沒問題
這種咳最常被誤以為是過敏性氣喘咳。用了許久口服或吸入性藥物,卻效果不佳。而且,錯貼過敏或氣喘的標籤,也會讓這種“身題沒問題的咳“更難好。 這叫做心因性症狀的fixation,就像被定格一樣,久了之後,醫師告訴病人氣管沒啥問題時,病人自己也不相信。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的官網上有這一段影片,是一個這種病人咳得樣子,大家可以上去看一下。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cgi/content/full/120/4/855/DC1 ,點該頁中間藍色字的 Video 2 and Figure 3: Habit Cough 。
這種咳的特點是,咳聲粗粗破破的(台灣話叫破罐頭音),有點像狗叫聲。很像哮吼(一種病毒感染,會發燒、咳嗽)時的咳音。一陣一陣咳,有時咳得很誇張、很戲 劇化,常常是身邊的人比病人更覺得受不了。有精神壓力或緊張時,可能會誘發咳嗽。當病人專注於喜歡的事時,像是玩Wii,或是開心地打球時, 症狀會減輕。甚至在睡著之後,一點聲音也沒有。這種咳並不是病人假病,裝咳要鬧人。所以請不要罵病人,或說他很煩。我常建議懷疑有這種咳的家長,用手機或 數位相機拍一段咳得樣子給我看,這對診斷很有幫助。
你 聽過"妥瑞症"這個病嗎? 這是一種神經行為方面的症候群。最有特色的症狀包括眨眼、扭脖子,聳肩等動作。另外病人會出一些怪聲,像倒吸鼻涕、清喉嚨、或發出狗吠聲、咳嗽等。這個病 有時候,在其它行為動作症狀尚未出現前,會單獨以清喉嚨或咳嗽的樣子來表現,造成診斷的困難。隨後,其他特別的動作症狀出現,藥物治療效果很好,才知道說 原來開始的咳嗽就是妥瑞症的問題。
所以,若你們家小孩的慢性咳嗽一直治不好,倒是要考慮這兩種特別的情況。
*氣管/支氣管太軟
氣管或支氣管太軟,會在吐氣時,氣管扁掉,管腔黏膜互相接觸,會造成刺激性的咳。裏頭分泌物,不易排出,又會造成感染,惡化咳嗽。這種情況常常嬰兒時期就開 始有症狀。常常有呼吸道感染,厲害時去住院,出院後症狀也沒有完全消失。家長會注意到,病人胸腔裡一直有痰,用手摸病人背部,有種痰在裡面跑、震動的感覺。
這種毛病通常長大會變好。不過易被誤診為氣喘,而用了無效、不必要的治療。還有的人,是心臟出來的大血管走的方位異於常人,也可能壓到氣管,造成上述症狀。這雖不多見,但我也遇到過,轉到醫院開完刀,就一切OK了。
慢性咳嗽的原因很多,有時不只一個同時存在。仔細向醫生描述症狀的特點,做過哪些檢查,以及對治療的反應,抽絲撥繭,就可以找到真正的原因,並避免不當診斷、治療帶來的身體和心理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