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0 12:13:29喬喬

兩億買《詭絲》的驕傲,划算嗎?!(上)

【編劇的蘇照彬】
蘇照彬,身為一位編劇而言,在台灣中存在一直是個異數。

台灣觀眾的習慣是電影本片一結束就離席,管你什麼演員表、Staff List,還是幕後花絮,或是導演為了騙觀眾繼續坐在椅子上所特別搞的「另個出乎意料結局」,除了明星之外,根本少有觀眾會在意誰拍了電影,有誰參與了拍攝工作。他們只關心誰「演」了電影。對台灣的電影消費者而言,電影這項表演產品是只有「明星」(演員)的存在,也難怪許多片商買片、投資、拍片最在意的,就是誰來演男女主角,只要有大明星,內容是啥都可以賣。電影製作人員,少有人關心。

不過,台灣觀眾有時候也會很有良心的關懷一下電影製作人員——只要你的名字可以擠在電影本片之前出現,那他們就願意坐在椅子上、少喝一口可樂、少抓一把爆米花,當成本片內容的留意一下。這個邏輯算下來,台灣電影製作人員可以被一般觀眾記得名字的,除了出錢的製作人外(在台灣,這項職務常被簡化成唯有這個功能),就只剩下導演跟編劇。

長久以來,台灣電影圈一向以導演獨尊,原因是台灣電影製作環境多以手工業方式進行,只要有一個強力領導者就可以撐起整部片的製作。再加上導演在片場的權力最大,電影製作Team就以導演為中心形成一個同心圓,所有業務、人員、運作模式都繞著導演運轉。而另個勉強被觀眾記得的編劇,在導演開始片場工作時就已脫離電影製作範疇,除非有時會在導演要求下作修改工作,勉強發揮編劇的殘餘功能,不然編劇跟劇組運作的距離頗為遙遠。編劇就這樣被誤會成導演附庸,可供觀眾辨認的電影製作人員就只剩唯一一個。

在這種慘淡經營的編劇生涯裡,蘇照彬竟然就以編劇的身份被大眾認知。這絕對是台灣電影圈少數的特例。其中最主要原因,是他參與了台灣許多大片的製作。

從哥倫比亞公司投資的大成本國片《雙瞳》開始,蘇照彬以編劇身份為人所知,之後再接再厲參與半自傳似電影《運轉手之戀》劇本工作,接著與另個導演合拍愛情喜劇電影《愛情靈藥》,然後到了《詭絲》這部高達兩億台幣拍攝成本的大手筆投資國片,已經是身兼導演及編劇雙重身份,但不可諱言,蘇照彬能成為蘇導,跟他細心耕耘編劇工作有極密切關連。


【難分類的蘇照彬】
蘇導創作故事的題材雖然多樣,但最被人認知成「蘇式題材」的劇本,還是在科幻驚悚類作品。不過,從《雙瞳》以來,常有人把蘇式題材歸為「鬼片」類別,但說實在話,蘇導作品裡的「鬼」,跟觀眾所認識電影裡的鬼極不相同,硬把「蘇式鬼」當成電影鬼,對蘇導或鬼來說,都不公平。

從《雙瞳》以中國道家思想來解釋鬼,到《詭絲》運用能量概念來解讀鬼,都讓蘇導作品裡的鬼很不像鬼——少了傳統電影裡鬼魅的神秘恐怖氛圍,反而在科學解釋下顯得有些尷尬,與其說觀眾透過電影瞭解了鬼的原理,倒不如說觀眾把鬼類化成有如週期表這種對一般人來說是「很熟悉」,卻又「極度陌生」的「專有名詞」。這也難怪《詭絲》會從原名《鬼絲》改名,鬼的氣息不再,懸疑詭異的科學解讀有餘,如果會讓希望看到傳統鬼片的觀眾期待落空,換成「詭異的絲」絕對是明智之舉。

也有人把蘇導作品歸類為科幻作品,這其實還是有點距離。會造成觀眾這種錯覺的原因是他的作品常以罕見科學專有名詞出發,但事實上作品的科幻味很薄弱,根本稱不上科幻。《雙瞳》以超能力來包裹傳說,即使在案情推展過程中加了再多邏輯推理,最基本的超能力、傳說之謎,蘇導仍是採取迴避角度,就算碰觸到了邊緣,也是趕緊繞過圈去;《詭絲》裡將鬼視為能量這種說法雖然像是科學,甚至還有「孟傑海綿」這種實際存在的科學,也不過是蘇導拿來加添電影趣味要素的佐料,並未往科幻方向去深究鬼與能量之間的科學關連。

即使是蘇導並未影像化的劇本《穿隧》,仍只是借用了量子物理學的專有名詞及原理而已——在無數次撞擊實驗下,會有一種微乎其微的可能性見到電子穿透的事實。於是蘇導大膽假設在大量人口之中,也會有種「微乎其微」的「人種」可以穿牆而過。這當然是個科幻題材,但蘇導還是迴避了科學原理的辯證,讓劇本往男女主角堅貞難圓的真愛方向發展。

這番解析並不是要斥責蘇導掛羊頭賣狗肉,相反的,更為讚許蘇導操作題材的高明。

台灣電影圈向來沒有科幻片,不但是電影圈能創作這類題材的編劇太少,而且是科幻題材向來不是台灣觀眾熱愛的題材(台灣人民的基礎科學常識也是叫人憂心…)。在沒有票房保證、沒有創作人才的窘況下,硬要拍出講科學道理的賣座科幻片,這才叫科幻呢!

而蘇導站在觀眾好奇的立場,以科學名詞為基礎發展出一種「猜想」來滿足觀眾知的慾望,單是他深入淺出去簡化科學複雜原理來讓觀眾理解,這就已經是編劇很了不起的體貼,更何況他還順著觀眾的意把戲劇重心放在角色人物間的互動,而非科學原理大辯證。

如果真要為蘇導作品找個類別,還是《X檔案》獵奇類作品最合適!

有人批評蘇導這種編劇法是「消費民間傳說及科學」,這種說法實在過於激烈了點。對從事科學的人來說,只要借用科學原理而不能像實驗那般完整推導,就是褻瀆科學;對篤信民間傳說的人來講,不能肯定那種模糊存在的堅定信仰,都會當成湊熱鬧。即使藉由獵奇角度來傳達想像力,都不該以「消費」之詞來蔑稱。就好像台灣電影圈過度沈溺寫實題材卻又往往陷入創作者狹隘眼界,或是滿坑滿谷同性戀愛作品也常常自憐自艾,觀眾也未必以「消費」來統稱一語帶過。真把這項指責掛在蘇導頭上,實在太沈重了。
喬喬 2006-11-15 23:53:15

非常同意網友「泡」的意見

但觀眾如何界定拍得好,依行銷學的標準來看,通常是指看完後感覺不能低於自己還沒看之前的期待。所以,如何讓片型落在觀眾的期待度上,這就是學問了。

2006-11-10 17:04:16

不管是不是純鬼鬼片,拍的好就是好片......雖如此,拍的好不好又要見仁見智了

2006-11-10 15:27:13

可是純鬼的影片才有看恐怖片的Fu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