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6 19:45:54

《法蘭克》因為虛假在掩飾,真相愈加令人好奇

 

《法蘭克》
Blue Monday,開完會回來之後便一直放著Autolux的專輯,他們是誰?電影《法蘭克》裡那個總是和法國佬同一陣線的酷酷女鼓手,在真實生活裡的團。
虛與實,電影不斷在操弄著這看似對立其實難分難解的二元世界。《法蘭克》的靈感來自於Jon Ronson的同名著作。內容敘述80年代英國一位奇特的搖滾歌手兼喜劇演員Chris Sievey的真實故事。他戴上頭套,創造了Frank Sidebottom這號人物,他的角色設定是一名失意的搖滾歌手,總是帶著哪來的天真熱情面對生活種種挑戰。現實的法蘭克如此善良率真,受到普羅大眾的熱烈歡迎,上遍了電視脫口秀等節目,就在這個時候Jon Tonson和Frank 合組了一個團《The Freshies》。他們紅遍曼徹斯特甚至整個英國,直到他的團員聲勢凌駕法蘭克之上…。90年代法蘭克突然銷聲匿跡,直到2010年被發現因癌症病逝家中,窮困潦倒。
電影中的法蘭克呢?他同樣純真有才華。看似荒誕地讓一個路人Jon(和Jon Tonson同名)加入樂團,取代嚷嚷要自殺的鍵盤手位置。在一連串的荒謬中展開了一段真實與虛構的後現代內爆融合。與真實情況不同,電影中法蘭克的樂團The Soronprfbs算是走另類實驗曲風的地下樂團,他們把自己關在愛爾蘭的荒野,任由法蘭克逼著他們超越才華極限,榨出最精萃的創作。法蘭克是樂團核心,是靈魂,是有能力將Jon的平庸音樂化腐朽為神奇的謬思。他們活在自己的小宇宙,不知柴米油鹽,生活看似虛無。反觀Jon是唯一與「現實」有所聯繫的人,他拿出預備救命金支援了整個團,讓大家得以安心創作;他是唯一對於進度有所意識的團員,為鞏固自己在樂團裡的位置不斷地有所表現;他將法蘭克與團員們的生活片段全都放上了Tweeter和youtube,不願法蘭克這樣有才華的人埋沒在虛無之中。
法蘭克到底是誰?到底是什麼樣的童年創傷或悲慘故事造就了他這樣的才華?Jon虛構了一種偏見人生,以掩飾自己對於缺乏天賦的不安。創作能量源自不幸,才華是一種補償,幸福必須以平凡作為代價。這是Jon的自我安慰,甚至是社會的集體自慰。
但是平凡到底有什麼不好?才華也是一種虛無。但轉頭看真實生活裡的瑣碎煩躁煩躁,才華或許是一種寄託,一扇逃離平凡的非常口,我們從來不願意正面看待平凡的踏實感,總是在尋找一種什麼,一種讓自己感覺好像有那麼一點不一樣的夢幻泡泡。一個讚、一個陌生人的追蹤關注、一句留言,我們成為虛擬世界中短暫的英雄,不斷重複Andy Warhol
所說的那” 15 minutes of fame”,在虛擬世界展開不一樣的人生劇本。
虛與實,到了故事的最後做了180度的反轉。Jon將虛擬世界的關注當作現實生活中自我肯定的證明,將法蘭克從真實的生活推向虛幻的掌聲之中,他不安地在自己已經偽裝的外殼畫上口紅、穿上洋裝,被社群網站上那些關注的虛幻數字給迷惑。當才華走向媚俗,注定是場悲劇。團員早已看見結局,戳破了脆弱的虛幻泡泡,率先求去。Jon迷失了,法蘭克迷惑了,才華迷路了,觀眾迷惘了…;Jon的實力在舞台上接受最殘酷的考驗,法蘭克被現實重重一擊。
赤裸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樣子是殘酷的,Jon不甘獨自品嚐這等羞辱,硬是逼著法蘭克摘下頭套,虛擬與真實世界同步崩塌,灰飛煙滅。
然而虛與實,唯有在勇氣之中得到和解。摘下頭套的法蘭克根本來自健全的家庭,所謂的才華不需要外力的「輔助」或「製造」;它存在,就存在。
法蘭克虛無的小宇宙,最終得到最真實的了解與認同;Jon轉身,回到現實,終究明白也接受了自身的平凡。我認為,真正悲劇性的角色,是當初找Jon加入樂團,最後在戴著法蘭克頭套上吊自殺的Don。我們永遠無法模仿或假扮別人,如果無法接納自己最真實的樣貌,假象最終會將真我啃噬殆盡,終將無路可去。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的音樂全都是這些演員們親自彈奏演唱的,假團真作的風格又玩弄了一次虛實之間的真偽難辨;而瑪姬葛倫霍真是性感極了。
平凡與才氣,有著不同版本的美好。虛構的劇情,讓我更想了解真實的法蘭克。讓我不得不猜想這或許,才是Jon Tonson真正的目的。正如法蘭克在電影裡說的:
 "I say, tell everyone everything. Why cover anything up, right?"
正因為虛假在掩飾,真相愈加令人迷惑好奇。越不說明白,我們才會越想知道。


Blue Monday,開完會回來之後便一直放著Autolux的專輯,他們是誰?電影《法蘭克》裡那個總是和法國佬同一陣線的酷酷女鼓手,在真實生活裡的團。

虛與實,電影不斷在操弄著這看似對立其實難分難解的二元世界。《法蘭克》的靈感來自於Jon Ronson的同名著作。內容敘述80年代英國一位奇特的搖滾歌手兼喜劇演員Chris Sievey的真實故事。他戴上頭套,創造了Frank Sidebottom這號人物,他的角色設定是一名失意的搖滾歌手,總是帶著哪來的天真熱情面對生活種種挑戰。現實的法蘭克如此善良率真,受到普羅大眾的熱烈歡迎,上遍了電視脫口秀等節目,就在這個時候Jon Ronson和Frank 合組了一個團《The Freshies》。他們紅遍曼徹斯特甚至整個英國,直到他的團員聲勢凌駕法蘭克之上…。90年代法蘭克突然銷聲匿跡,直到2010年被發現因癌症病逝家中,窮困潦倒。

電影中的法蘭克呢?他同樣純真有才華。看似荒誕地讓一個路人Jon(和Jon Ronson同名)加入樂團,取代嚷嚷要自殺的鍵盤手位置。在一連串的荒謬中展開了一段真實與虛構的後現代內爆融合。與真實情況不同,電影中法蘭克的樂團The Soronprfbs算是走另類實驗曲風的地下樂團,他們把自己關在愛爾蘭的荒野,任由法蘭克逼著他們超越才華極限,榨出最精萃的創作。法蘭克是樂團核心,是靈魂,是有能力將Jon的平庸音樂化腐朽為神奇的謬思。他們活在自己的小宇宙,不知柴米油鹽,生活看似虛無。反觀Jon是唯一與「現實」有所聯繫的人,他拿出預備救命金支援了整個團,讓大家得以安心創作;他是唯一對於進度有所意識的團員,為鞏固自己在樂團裡的位置不斷地有所表現;他將法蘭克與團員們的生活片段全都放上了Tweeter和youtube,不願法蘭克這樣有才華的人埋沒在虛無之中。

法蘭克到底是誰?到底是什麼樣的童年創傷或悲慘故事造就了他這樣的才華?Jon虛構了一種偏見人生,以掩飾自己對於缺乏天賦的不安。創作能量源自不幸,才華是一種補償,幸福必須以平凡作為代價。這是Jon的自我安慰,甚至是社會的集體自慰。

但是平凡到底有什麼不好?才華也是一種虛無。但轉頭看真實生活裡的瑣碎煩躁,才華或許是一種寄託,一扇逃離平凡的非常口,我們從來不願意正面看待平凡的踏實感,總是在尋找一種什麼,一種讓自己感覺好像有那麼一點不一樣的夢幻泡泡。一個讚、一個陌生人的追蹤關注、一句留言,我們成為虛擬世界中短暫的英雄,不斷重複Andy Warhol所說的那” 15 minutes of fame”,在虛擬世界展開不一樣的人生劇本。

虛與實,到了故事的最後做了180度的反轉。Jon將虛擬世界的關注當作現實生活中自我肯定的證明,將法蘭克從真實的生活推向虛幻的掌聲之中,他不安地在自己已經偽裝的外殼畫上口紅、穿上洋裝,被社群網站上那些關注的虛幻數字給迷惑。當才華走向媚俗,注定是場悲劇。團員早已看見結局,戳破了脆弱的虛幻泡泡,率先求去。Jon迷失了,法蘭克迷惑了,才華迷路了,觀眾迷惘了…;Jon的實力在舞台上接受最殘酷的考驗,法蘭克被現實重重一擊。

赤裸面對自己最真實的樣子是殘酷的,Jon不甘獨自品嚐這等羞辱,硬是逼著法蘭克摘下頭套,虛擬與真實世界同步崩塌,灰飛煙滅。

然而虛與實,唯有在勇氣之中得到和解。摘下頭套的法蘭克根本來自健全的家庭,所謂的才華不需要外力的「輔助」或「製造」;它存在,就存在。

法蘭克虛無的小宇宙,最終得到最真實的了解與認同;Jon轉身,回到現實,終究明白也接受了自身的平凡。我認為,真正悲劇性的角色,是當初找Jon加入樂團,最後在戴著法蘭克頭套上吊自殺的Don。我們永遠無法模仿或假扮別人,如果無法接納自己最真實的樣貌,假象最終會將真我啃噬殆盡,終將無路可去。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的音樂全都是這些演員們親自彈奏演唱的,假團真作的風格又玩弄了一次虛實之間的真偽難辨;而瑪姬葛倫霍真是性感極了。

平凡與才氣,有著不同版本的美好。虛構的劇情,讓我更想了解真實的法蘭克。讓我不得不猜想這或許,才是Jon Ronson真正的目的。正如法蘭克在電影裡說的:

 "I say, tell everyone everything. Why cover anything up, right?"

正因為虛假在掩飾,真相愈加令人迷惑好奇。越不說明白,我們才會越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