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21 00:09:52石芳銘

無我


無我

孟子謂戴不勝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孟子說:如果你要你的孩子學美語,是要美國人來教,還是中國人來教?當然是美國人來教。如果一個美國人來教他,卻有許多中國人在他周圍說漢語來干擾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美語,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帶到美國去,住在美國的某個街市比方說名叫西雅圖的地方,在那裡生活幾年,那麼,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說漢語,那也是不可能的了。


佛教的基本理論是性空緣起,也就是說生命的本質是不存在的,生命是由外在因素造成的。比如說熱帶多雨區的樹木多是大而薄的葉子,寒帶少雨地區多是厚而細的葉子。寒帶地區的人鼻子高挺,熱帶的人鼻子扁平。這是大自然的氣候環境對生命形態的塑造,生命是適應環境而做調整的。

有人在某一國營企業單位服務,說一小時的工作可以搞到8小時才完成。有人在頗具競爭力的科技公司從事外包工作,可以把公家單位的8小時工作,用半小時就可以搞定了。是否公家單位的人比較笨,科技公司的外包廠商就比較聰明?當然不是,因為國營機構沒有競爭壓力,沒競爭的挑戰,心智活力就會日漸枯萎,得過且過混退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再多的聰明才智也會被消磨殆盡。這是人為的社會環境對心智的扭曲與塑造。

所以”我”是不存在的,”我”只不過是受環境塑造與欲望所控制的生命形態。生命受制於時空環境,受制於欲望,所以生命是不自在的。佛教的無"我"不是什麼境界,只不過是在論述生命沒有自主性,只是受外在時空環境與內在欲望所牽引的生命形態。

上一篇:孟母三遷

下一篇:往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