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7 11:47:39石芳銘

易經與五行的關係

五行與易經
易經繫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像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今就太極與八卦的發展過程用圖表示:



部落格專用相簿

五行與易經的關係:


五行是陰陽的五種不同的組合狀態。

畫卦要由下往上畫,下方代表時間的前面,上方是時間的後面。

水:老陰極限,冷(老陰),如冬天全冷。五行與陰陽的本質:

木:陰消陽長,暖(少陽),如春天,早期冷(一陰在下),晚期暖(一陽在上)

火:老陽極限,熱(老陽),如夏天全熱。

金:陽消陰長,涼(少陰),如秋天,早期熱(一陽在下),晚期涼(一陰在上)

土:陰陽平衡,平(太極),在立冬,立春,立夏,立秋前18天都屬土。

五是自然界中五種物質、五種能量、五種氣場。而五種能量會產生交流變化,就稱之為行。五和行合起來就是五行。五行生剋是代表物質、能量、信息的演化情形,生剋是能量信息的轉變狀況,如木生火是木的能量轉化變成火,金剋木是金可以控制木的能量運行,不是說用斧頭的金去伐木的意思。

 從陰陽的變化規律中可以看到,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的不同狀態只有五種:一是陰消陽長狀態(少陽春天);二是陽消陰長狀態(少陰秋天);三是重陽極限狀態(老陽夏天);四是重陰極限狀態(老陰冬天);五是陰陽平衡狀態(太極)。這五種狀態就是五行的真實本質。

 古聖賢認為,以陰消陽長狀態、重陽極限狀態、陽消陰長狀態、重陰極限狀態、陰陽平衡狀態用為日常的表達方式,在實踐運用頗有點複雜,不夠簡潔,而最大的缺點是不容易在普羅大眾中推廣。於是就把複雜的陰陽變化,歸納出五行的生剋原理。在知識嚴重不普及的時代,使一般大重能很簡單的掌握事物運動變化的基本原理,讓人們掌握這些知識,來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

 太過複雜的理論原理,不容易為一般大眾所理解,於是古聖賢採用了一種模擬化的形象表達方式,將陰陽變化規律中的五種狀態,以鮮明而具體的金木水火土形像作出簡單明白的表述。將陰陽運動變化產生的五種狀態,進行了具體形象的表達,大大地方便了記憶。以這些日常見聞的物質形態為形象,有這樣的最大好處是,在實踐的運用中,只要記住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就可輕易地掌握一切事物的五種運行與變化的特點。在長期的實踐運用中,五行的五種陰陽變化狀態逐漸被人們所淡化,而把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則被人們誤當做五行的本質,所以一說到五行,人們自然而然地會想到這就是在說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