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8 17:35:27stone

【家族】艋舺 、剝皮寮、回娘家

以前外婆還在的時候,每年過年期間都會要「請女兒」,也就是所謂的回娘家。

現在,外婆不在了,由大舅舅跟大舅媽負責延續外婆的習慣,只是從此變成了「請妹妹」回娘家。雖然,大家長不在了,但這娘家,始終都在這裡 --- 萬華、或叫艋舺。



今年,選在萬華附近的「古拉爵」。
因為人數的關係,還是得拆成兩桌坐。



拍照是我的專利工作,但三舅卻不甘寂寞的拿出新手機,要炫耀一下照相功能。




古拉爵似乎是年輕人的飲食風格。
所以大家把吃飯的工作進行完之後,很快就撤退了。



不知道是誰先提起「剝皮寮」?!
所以大家決定由最年長的阿姨帶隊,從剝皮寮方向走回家。





結果,經過了整建過後的剝皮寮文化園區,緊鄰著老松國小的校園,大家便走進去晃晃。




猜猜看大家在看什麼?

是牆上的一幅草書。
我就說嘛......
沒事不要寫讓人看不懂的字...... ><"




古色古香,這就是萬華的特色。





媽媽跟大舅媽打起了傳統的彈珠台。

我跟大舅媽都很喜歡打這種傳統的彈珠,
三舅多年前曾經答應要釘一個給大舅媽,
結果遲遲還沒做出來,
我想,三舅應該是在等萬華獨立那天才要釘吧!=.="



突然間,大阿姨在牆上的照片裡發現了新大陸。
大家紛紛圍了過去,開始聽阿姨講故事。
原來,在萬華歷史的某個角落,
是家裡除了媽媽以外,其他舅舅阿姨們出生的地方,
據說,還是間鬼屋呢!

大阿姨比著牆上的照片,敘述著當年的故事。

媽媽是全家最小的,
當時,外婆已經搬到了我長大的地方 --- 梧州街,
媽媽也是在那裡出生的。

大阿姨說,外婆是夜裡生下媽媽,
隔天一早,二阿姨問大舅,怎麼會有嬰兒的哭聲?
當時九歲的大舅說:「噓,不要講,那是媽媽偷抱回來的......」




就是這張照片。



萬華的歷史文化相當豐富多元,草藥巷也是文化之一。
大阿姨很認真的看著那些草藥的圖片與解釋。





為什麼大家笑得有點尷尬?
因為------
那裡是以前的「史學」---用台語念。

台語的「史學」,即為茅坑,又名廁所。




換二阿姨開講。
但我個人認為,這張照片裡的人,最經典的應該是二舅!




早期的椅子也太大張了吧?!
兩個人坐剛剛好。



從文化園區看出去,我的媽呀,是發生啥米代誌?!
我知道萬華很熱鬧,但這人潮也有點誇張吧?

原來這裡就是電影「艋舺」拍攝地點。




剝皮寮文化園區。



大家繼續往回家的方向前進。



連路口銀行的牆壁,也用海報輸出,走復古路線。






最後,我們還是回到了在萬華的外婆家。




雖然電影「艋舺」以色情和黑道做為萬華的代表印象,
但對我而言,它不黑,也不黃。

別人眼中代表情色的華西街,是我從小穿梭買甘蔗汁、看著觀光客昏倒的地方 --- 因為殺蛇。

龍山寺是許多人的信仰中心,也是綠色的民主聖地。

已經不復存在的萬華戲院,原址旁還有著我從五塊吃到現在變四十塊的大腸麵線。

我念了四年的龍山國小,就在外婆家旁邊,我站在家門口,抬頭就是我的教室後門 --- 當時老師說我家住的最近,所以我要負責開門,結果,我都是最晚到的 --- 我沒有遲到,只是都在打鐘前一分鐘才從家裡狂奔衝進學校;第三天老師就換別的同學開門了。

更重要的是,我一直記得,小時候,我會在巷子口的鄰居家裡看小叮噹,打超級瑪莉,然後,在媽媽下班前,巷子尾傳來外婆叫我回家的聲音......


Elise 2010-04-29 22:06:24

好可愛的回憶。我家在板橋過度商業化 我都快忘了我小時候是長什麼樣子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