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8 19:00:00D10144041王志文

雪梨歌劇院

西元1957年,替雪梨(Sydney)設計一座歌劇院的競賽,吸引了共來自三十二個國家的二百二十二組設計參賽,最後由丹麥設計師烏特尚(Jorn Utzon)榮獲冠軍。烏特尚從沒到過雪梨,所以,他也與其他許多設計師一樣,必須看著照片來設計。在雪梨又大又美的海港上航行的遊艇,啟發了烏特尚部分的設計靈感;其他的設計靈感,則來自墨西哥的馬雅及阿茲特克神廟。烏特尚設計的雪梨歌劇院,是澳洲最知名及令人嘆為觀止的人造地標

  雖然烏特尚的設計既奇特又令人興奮,不過他的設計還是很難讓人理解。建築的外觀與不斷攀升的成本,也引發了激烈的公共辯論。原先預訂西元1963年開幕,花費七百萬美金的歌劇院,事實上直到十多年之後,一共花費超過一億美金才完工。多出來的預算,大部分都是靠發行樂透彩來籌募的。 

   在持續不斷的爭議、猛烈的敵意與西元1966年烏特尚根本不想繼續設計下去的環境中,歌劇院的建造還是以某種方式在進行著。歌劇院橢圓形拋物線水泥屋頂的原始設計,被證實無法施工,設計圖必須重新修改。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一共花了數千小時做電腦運算修改,最後完工的勝利果實,則應由設計師烏特尚與興建工程的歐甫艾瑞甫(Ove Arup)共享。

 

一隻巨大的白天鵝

  完工後的成果,讓雪梨歌劇院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各國所興建的美麗大型建築物之一。事實上,雪梨歌劇院也是歷史上最漂亮的建物之一。海港外的海面上,是觀賞雪梨歌劇院的最佳位置,從那個角度看過來,雪梨歌劇院就像隻即將展翅高飛的巨大白天鵝。超過一百萬片瑞典製的防霉陶瓷磚,覆蓋在歌劇院的屋頂上。在白天的陽光下,這些瓷磚閃閃發光,而且永遠不需要清洗,天黑之後,則開啟強力照明燈照射。

  位於貝尼郎尖角(Bennelong Point)海港的雪梨歌劇院,是以澳洲殖民地首位總督的一位原住民朋友的名字來命名。劇院內部的效果更是驚人。鋼骨、水泥扇形裝飾及廣達6225平方公尺的著色玻璃,塑造出歌德式的空間設計。需要六個人一起拉、面積約93平方公尺的全球最大的劇院布幕,就掛在這座歌劇院裡。這面由澳洲設計師約翰高賓(John Coburn)設計,全部在法國編織完成的布幕,是用象徵太陽與月亮的奧布松織繡毯(Aubusson)方式織成的全羊毛布幕。雪梨歌劇院裡共有五座表演廳、一座展示廳、一間餐廳與一間小酒館。歌劇廳有一千五百五十個座位;演奏廳有二千七百個座位,同時,雪梨交響樂團、雪梨愛樂合唱團與雪梨劇院的總部都設立在這裡。

 

歷史

  1954    澳洲政府成立委員會,為新歌劇院籌款。
  1957    烏特尚在設計比賽中獲勝。
  1959    歌劇院興建工程動工。
  1966    烏特尚辭去設計師職務。
  28 Sep 1973 歌劇院劇場首演。
  20 Oct 1973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正式為雪梨歌劇院揭幕。

 

衣架橋

在雪梨歌劇院不遠處的雪梨海港大橋(Sydney Harboru Bridge),原本是這座城市最著名的地標。這座被暱稱為「衣架橋」(Coathanger)的灰色鋼鐵拱橋,外觀優雅,支撐力極強。這座橋是由出生在昆士蘭沙門(QueenslandSandgate)的澳洲籍鐵路設計師約翰布萊德福(John Job Crew Bradfield)所設計,橋上還有鐵軌。以設計師名字命名的布萊德福高速公路(Bradfield Highway)則橫跨橋上。

  以往要橫跨海灣必須仰賴遊艇,而興建一座橫跨海灣的橋的需求,可以回溯到幾乎是雪梨建城的最早期;當時有些人希望能興建一座隧道,而不是一座橋。最後,布萊德福的設計在西元1923年獲得批准,整座橋也在西元1932年完工。工程興建時期正值經濟大蕭條,因此只好使用最便宜的灰色油漆來上色。整座橋的總長度為1150公尺,主礅距為503公尺。拱橋頂部距離運輸繁忙的海面達134公尺。沿著橋東邊的人行步道,是同時觀賞海港與雪梨美景的最佳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