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4 19:00:00天光

【思惟修】柏拉圖哲學的「開悟」

    【柏拉圖哲學的「開悟」】
   
「開悟」翻譯成英文,就是enlightenment。這是古德翻譯時經過考慮,而決定採用的字眼。
  
enlightenment是從enlight來的。字面意義是「將之點亮」,因此有「啟蒙、啟迪、使明白」等含義。
  
當佛經初傳入西方時,應該不容易找到完全同於「開悟」的英文字眼,所以借用了enlightenment這個字眼。
  
西方人眼中的「開悟」,經常以柏拉圖哲學中的「洞穴寓言」來比擬。
 

 
「洞穴寓言」中,有一群一生只能住在洞穴中的人(被囚禁者),每天只看到洞外光線射入而產生的一堆影子;以為這就是真實世界的全貌,人生的色彩只有黑白。
   
直到某日,有人走出洞外,發現世界如此廣大,繽紛多彩,才知道之前的眼界如此狹窄,生命如此單調。可惜其他沒走出洞外的人,卻完全不能體會這一切的美好,不肯也不敢相信有一個遠比眼前黑白影子更美好、光明、廣大、繽紛的世界。
 

 
柏拉圖的洞外,指的是「理念世界(理型世界)」。
 
在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型」都是完美的。而世上的各種不完美型態事物,都只能算是完美「理型」的各個投影。完美「理型」就是洞穴外充滿光明的真實美好事物。
  
其實這觀念與一神教或東方宗教的「天堂」,或是佛教的「淨土」,有頗多共通點。
  
此外,柏拉圖的「理想國」當中的道德論證,與佛法或世上各大古文明的道德觀,有頗多共通處。尤其是提倡「無二、合一」的理念,與東方文化所稱的「佛性、如來法身、神性、天人合一」或西方文化所稱的「神、造物主」,簡直可說幾乎完全一樣。
 
柏拉圖眼中的「實在理念」就是指純粹的「善」。這和儒釋道乃至世界各大主流宗教哲學所提出的「本體論、本源論」,也如出一轍。
  
可惜的是,近代西洋文學或哲學,通常只講「意象世界」(想像世界)。凡是非物質現實的世界,都稱之。但這種觀點反而有意無意忽略「抽象」的世界的存在,將之歸於「形上學」的範疇,而不肯放在意象世界中討論。如此等於間接否定了柏拉圖的理念世界的「實存性」。這顯然有受到柏拉圖弟子亞理斯多德當年曾經否定柏拉圖哲學的影響。
 
這個淵源的影響後果,間接導致了這一回事-感官經驗主義加上實證主義,加上科學革命,促成唯物科學至上論興起;也成為今日世界局勢亂源之一。
  
科學沒有不好。不好的是某些人,濫用了科學。單單依靠科學無法解決生命根本問題。
 
想要導正今日過於偏重唯物實證主義的世局,就必須重新回到亞里斯多德與柏拉圖那樣的辯證;避免重蹈亞里斯多德否定柏拉圖的覆轍,重新肯定柏拉圖的抽象理念對於具體現實的貢獻!
 
(這也是世上一切佛法以及一切宗教哲理或心靈智慧之學的共同趨向!😃)
  
(本文圖片取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