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7 05:00:00天光

【淺談】大眾文藝的三種類別

大眾文藝主要有三種:
  
1.知識菁英肯定,但底層大眾未必喜歡的作品。大多數是現實主義作品,題材必定緊扣庶民生活,也不避諱甚至刻意描寫庶民悲苦的面貌;悲劇比例高,經常引發社會人文主義者的反思。人道精神是其主流價值觀與意識形態。文(藝)以載道,是其最重要的創作動機與方法思維。
  
2.底層大眾喜歡,但知識菁英未必喜歡的作品。大多數是出於商業目的的娛樂之作。題材未必都與現實生活有關;但當其無關時,往往仍隱含庶民所嚮往或逃避的某種價值傾向,以之用於填補庶民內心當中缺少的層面。
  
這類作品通常採喜怒哀樂鮮明的風格。若為笑鬧之作,常與粗俗言語混雜。若為敘事性強的作品,則以誇張化、公式化的情節架構居多。若為追求美感之作,則常以俊男美女、視覺特效、夢幻的浪漫氣氛、或濃烈的情緒節奏...等方式,加以呈現。
  
由於追求的是娛樂效果,因此設法讓閱聽大眾能輕易理解,是第一要務。如此便喜歡避開任何深奧的理念傳達、嚴肅的題材探討、或細膩幽微的人性描繪,如此使知識菁英容易認為這類作品欠缺深度。
   
然而,這類作品的普及性與通俗性,則是其最大優勢;也因此,這類作品很容易反映出時代大眾的審美品味。
    
3.出於政治需要而進行的創作。由於其創作的強烈目的性,因此這類作品所引發的討論與爭辯,經常不是聚焦在作品的內容或美學意識,而是其所代表的立場,以及創作者的動機。
    
對不認同其立場的閱聽者而言,這類作品常被認為是欠缺真誠之作,因而難以共鳴;但對認同者來說,雖然可能意識到其創作的目的性與工具性,但仍然可以仔細欣賞體會,取得共鳴。也因此,這類作品的兩極化評價比率也是特別高。
     
  
   
  
日治時期台灣詩人楊華、戰後台灣鄉土詩人吳晟、工人作家楊青矗、近年來中國網路上龐大的年輕工人作家群....等,都是第一種。
    
台灣的豬哥亮、吳宗憲、全民大悶鍋,中國的網路流行文學,美國的辛普森家族,日本的櫻桃小丸子,亞洲各國的偶像劇、偶像歌手....之類的作品,屬於第二種類型當中的最典型代表。
    
至於共產國家的紅歌、工農文藝創作、文革樣板戲、以及今日中國的主旋律影劇、台灣早年的愛國電影...等等,無疑都是第三種作品的典型。而即使在民主國家,如今天美國或台灣政府委託民間創作的作品,或各政黨的競選歌曲...等,也仍歸類在這類別當中。
  
 

   
以上所言三大種類,並非說所有作品都可歸入這三個種類。某些藝文創作難以歸類,或同時兼具二種以上類型的特色,這樣的情況並不罕見。比如好萊塢電影當中,也存在不少既通俗賣座卻又表現出精湛電影藝術水準的作品;或者帶有明顯政治立場但仍引起絕佳共鳴的深度力作。
   
通常,從事文藝評論的專家,容易肯定第一種作品,也容易鄙視第二種作品,更容易排斥第三種作品。然而,從人類長遠的大歷史角度而言,這三種作品各有其扮演的角色,對歷史的影響也難分輕重,因此也都有其存在的價值與合理性。
  
    
圖:2017台灣燈會一角,筆者攝影。
  
(2017-05-16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