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4 10:00:00天光

【突發災難是急性病?不,它是慢性病!】

【突發災難是急性病? 不,它是慢性病!】
不管哪個組織,無論營利企業、政府單位、公民團體、宗教機構、或慈善機構,一旦組織規模大了,就要小心這部大機器之中是否有某幾根螺絲鬆了、是否有某幾處裂縫忘了補。
不要小看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細節,有時整台大機器就是因為一兩個小細節沒處理好,而引爆整個災難。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查費曼,用簡單實驗證明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的空難,起因是一個小小的橡膠製O型環在低溫環境下會失去彈性。造價十億美元的太空梭和多年耗費心血培養的太空人生命,毀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零件上頭。
費曼認為NASA欠缺「安全文化」的官僚組織體系,是重要的問題肇因。他認為NASA管理層對安全與可靠性的評估,不同於數以千計參與實際工作的工程師的評估,是粗糙且不切實際的。他總結說:「想要在技術上成功,實情要凌駕於公關之上,因為大自然是不可欺騙的。」 
雖然在挑戰者號事故後,NASA已做出了重大的改革,但許多評論者仍然認為它在組織文化與管理結構上的改變未能(不會)深入與持久。
果不其然,美國在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再度產生空難。
哥倫比亞號事故調查委員會認為,NASA未能從挑戰者的事故中學到足夠多的教訓,特別是未能真正的設立獨立作業的安全監督小組;「造成對挑戰者號(事故)負有責任的制度失效原因並未消除」,意即導致挑戰者號事故「有瑕疵的決策過程」,在17年後同樣對哥倫比亞號失事負有責任。
結論:一旦組織規模大了,不只要小心這部大機器之中是否有某幾根螺絲鬆了、是否有某幾處裂縫忘了補;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實事求是、無私講真話、勇於直面問題、勇於解決問題,重視實質內容更甚於形象包裝的體制與文化,如此方可保障組織長久安全。
詳見: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C%91%E6%88%98%E8%80%85%E5%8F%B7%E8%88%AA%E5%A4%A9%E9%A3%9E%E6%9C%BA%E7%81%BE%E9%9A%BE


 
壹、小問題,大災難

不管哪個組織,無論營利企業、政府單位、公民團體、宗教機構、或慈善機構,一旦組織規模大了,就要小心這部大機器之中是否有某幾根螺絲鬆了、是否有某幾處裂縫忘了補。

不要小看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細節,有時整台大機器就是因為一兩個小細節沒處理好,而引爆整個災難。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查費曼,用簡單實驗證明1986年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的空難,起因是一個小小的橡膠製O型環在低溫環境下會失去彈性。造價十億美元的太空梭和多年耗費心血培養的太空人生命,毀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零件上頭。

費曼認為NASA欠缺「安全文化」的官僚組織體系,是重要的問題肇因。他認為NASA管理層對安全與可靠性的評估,不同於數以千計參與實際工作的工程師的評估,是粗糙且不切實際的。他總結說:「想要在技術上成功,實情要凌駕於公關之上,因為大自然是不可欺騙的。」 

雖然在挑戰者號事故後,NASA已做出了重大的改革,但許多評論者仍然認為它在組織文化與管理結構上的改變未能(不會)深入與持久。

果不其然,美國在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再度產生空難。

哥倫比亞號事故調查委員會認為,NASA未能從挑戰者的事故中學到足夠多的教訓,特別是未能真正的設立獨立作業的安全監督小組;「造成對挑戰者號(事故)負有責任的制度失效原因並未消除」,意即導致挑戰者號事故「有瑕疵的決策過程」,在17年後同樣對哥倫比亞號失事負有責任。


結論:一旦組織規模大了,不只要小心這部大機器之中是否有某幾根螺絲鬆了、是否有某幾處裂縫忘了補;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實事求是、無私講真話、勇於直面問題、勇於解決問題,重視實質內容更甚於形象包裝的體制與文化,如此方可保障組織長久安全。

美國太空梭事故資料,詳見維基百科(本文部份段落內容引用編寫自該文,特此聲明):



 
圖片來源:http://img.article.pchome.net/00/30/95/74/pic_lib/wm/Candlepower_2008.jpg





貳、建立安全文化,不能逃避變革

說到安全的組織文化如何建立, 除了組織管理學理論所提到的那些之外,從佛法的角度來看,還有三點必須重視。

第一,因果律是安全文化第一定律

要帶領整個組織上下遵循因果法則行事。易言之,要依循正道行事,承擔社會責任,重視公共利益,發揮人性光明面價值。


第二,長期累積的點滴溫和改善,勝過短期一夕劇烈變革

組織文化是眾人集體人性所共同形成, 因此組織一旦出現任何妨礙效率,抗拒進步,產生風險,忽視問題, 得過且過,因循苟且﹏等症狀;往往需要強人帶領才能改革,但強人的作風,所產生的系統反彈力量是很大的;因此風險與動盪就無可避免,就算改革成功,副作用也很大。

此外,巨烈變革引起的改造,並不等於確保組織長久健全的嶄新組織文化能夠就此生根。組織文化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足夠的時間來醞釀。如果結構變革速度遠大於文化演變的速度,則組織本身容易陷入動盪與危險。

因此,大多數情況下,在平時(而不是非常時期),改革者如果可以選擇較溫和漸進的路線,則通常應該優先選擇這個路線。溫和漸進的改革,或許速度較慢,但通常會比劇烈的一夕變革,讓組織與人事物都發展得更圓滿。

等待一陣子,細心觀照,妥善準備,如果因緣充分具足了,時機到了,做事情就容易安全順暢。只要時間許可,在非急迫狀態時,改革者必須要有點耐心, 避免去做自己不可能扛起來的事。多溝通、多觀察所有不同立場者的認知,多引導眾人朝健康的正念思維去行事。


第三、非常時期需要非常手段

如果組織明明已經病症嚴峻,但官僚習氣、便宜行事、因循苟且的慢性病早已很深,惰性很重,導致抗拒改革的心態強烈;則表示眾人集體的無明尚未克服, 福報與智慧尚未聚足充分, 貪嗔癡慢疑等五毒產生的業識,阻礙了眾人的潛能發揮。此時,勇於承擔的領導者,和決心改革的追隨者、主管、部屬,往往必須不計毀譽,才能推動某些重大變革事項。
 
這時候,整個組織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能果斷一口氣拚到底。(這種情況屬於非常時期,比較少見,但壽命夠長的組織,總是有可能會遇到這樣急迫的時刻,此時除了快刀斬亂麻外,別無它法。)

改革如此,改革以外的一切事情,也是如此。就算明明是在挑戰看看似危險的任務,當正因緣來時,也會展現無比的勇氣與智慧, 而將所有的逆緣,轉為增上緣。


推薦參考:
推動組織文化的健全,首推薦『第五項修練』這本書 ,不論哪個職位都適合閱讀。

請參考下列部落格文章 -林公孚 解讀《第五項修練》


(草稿撰於2015-04-13,今2015-07-04編修成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