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16 19:59:36天光

【書評】夠了,創意!



20080912 晚上快十一點時,當我走進公益路諾貝爾書局,準備利用最後十分鐘在書局隨手翻閱時。書店人員卻正在搬書清空一個區域。我問工作人員為何搬書,一個女工讀生跟我說是要「打蠟」,也許是我聽錯了,說不定她是說「烤肉」。因為十一點關門時,我看到他們有人在走廊上烤肉。

之後我想颱風天,不知三民路那間24小時的墊腳石書局會不會開?所以就過去。在裡頭亂逛,大約十二點時開始看「夠了,創意」這本書。本來只是隨便翻閱。沒想到不看則已,一看則過癮,越看越多,乾脆下決心將整本書看完。看到快四點時,將一本書完全看完了。

以下內容全憑昨夜記憶寫成。在不到24小時之間,記憶應該還算清晰。如果有少許差錯,不是故意的,請本文讀者一切以書中真實內容為準。

本書的內容是作者對「創意」與「繁榮世界」這回事的思考,語調詼諧,具有洞察力、宏觀、且有獨到觀點。一開始作者將建構繁榮世界的四種重要創意人歸類,以一個矩陣來表示。

藝術家 科學家

設計家 工程家

作者自稱這僅是他的卡通式思考,並非嚴謹學術觀點。他並未將橫軸與縱軸畫出,也未下嚴謹定義,但可以看出一些規律。如果我替他畫出橫軸與縱軸,我會寫成這樣:

   感性   理性

理想 藝術家 科學家

實務 設計家 工程家


作者說矩陣中左欄與右欄的差異,也就是科學與人文的差異,恐怕還不如上列與下列的差異更巨大,理想與實務之間的巨大落差,才是這個繁榮世界最大的鴻溝。

作者仔細分析了上述四種角色對繁榮世界的形成造成何種影響。而繁榮世界有何優點、缺點,也一一分析。

作者說由於自己本身讀藝術,所以將藝術家特別做出三個分類:純藝術、流行藝術、民俗藝術。純藝術是終於創作者的內在感受,而流行藝術則重視閱聽大眾的喜好與品味,民俗藝術的定義則是用來進行社會人際互動的一種創作,主要目的不在於金錢﹝但純藝術與流行藝術都想換成金錢﹞,例如烹飪就算是一種民俗藝術。

作者說有人認為繁榮世界最大的損失之一。是民俗藝術幾乎完全消失。

作者說他喜愛自己的工作,好像一生都在創新,都活在創意的世界。但也反思說,自己可能也是一堆垃圾的製造者。

當每個人的衣櫥裡頭早已充斥一大堆各式各樣的衣服時,這個世界每天仍有無數件全新風格的衣服被設計出來、製造出來。這個繁榮世界彷彿是在製造一堆垃圾的社會。而建構出這個垃圾社會的上述四種創意人,顯然變成了「垃圾族群」。

作者對此有個生動的比喻。比如作者說自己就是那個在製造垃圾電視節目的製造者,但卻拒絕讓自己的小孩看自己所製作的節目。因為內容有些兒童不宜的內容。

但作者卻承認,他喜歡自己這樣的垃圾角色。並且承認他自己內在對於繁榮社會,有正反兩極的矛盾不時交戰。

作者還分析了創新的七大模式。

1.發明從需求而來。有問題需求,就會想去找解決方案。

2.天才之舉。靈光一閃的神來之筆。

3.演繹法。運用邏輯推理能力去展開,推估事物的演變。例如根據摩爾定律預測未來CPU的運算速度。

4.未來就在眼前。用想像力推測未來世界與未來技術。

5.殖民化。找到這世界還沒被「擁有」的事物,然後給予加工、貼上標籤,賣回去。

6.將成品做得更好。逐步改善現有狀態,使之更完美。

7.掌握新技術。很多時候,發明之所以產生,未必先有需求,而是因為發明者掌握了某種新技術,所以想要將此技術應用於發明上。



此外,作者認為繁榮世界有幾大弊端:

1.使世界看起來介於平庸與醜陋之間。工業化社會使大量廉價而欠缺美感的人造物充斥社會,使社會欠缺品味。

2.模糊了真實與虛擬之間的分際。例如人們不會去仔細分辨一隻真實的狗、電影中的狗、卡通的狗、設計的狗商標、以及「狗」這個語言文字之間究竟有何不同。人們就把這些當成同一回事。

3.全球性的巨大貧富鴻溝。資本主義高度成熟的社會,卻是依靠開發中國家大量廉價勞力的供應而堆砌起的繁華表象。全球仍有半數人口每天仍生活在不到2元美金的生活費用下。

4.資源枯竭。如果繁榮世界現在的發展方式不變,人類有一天遲早將石油、樹木等資源利用殆盡,後悔莫及。

5.毀滅世界。現在的發展方式,可能早已種下日後毀滅世界的種子。人類的科技一日千里,但毀滅世界的能力也一日千里。核武就是一例。在冷戰時代,尚可維持恐怖和平。但在數位時代,一切變得更不確定,風險更高。

對於繁榮世界的弊端,作者主張用前述創新七大模式加以解決。而且提出了一些他宣稱早已被他人提到過的解決方案。例如:

1.每人一生只能做五件東西。這樣會逼使每個人都只做出極為珍貴、有特殊價值的東西。

2.將高藝術品味的東西變成基本需求。寧可要一兩件上百美元的高級品味襯衫,也不要十幾件二十美元的廉價衣服。

3.經濟零成長。乾脆讓經濟成長率維持在零,而且讓所有物品都可以再回收利用。解決資源枯竭與垃圾過多的問題。

4.讓全世界人口只剩五億人。如此這五億人有足夠空間可到處移動,讓其他地方土地可以復育。


4.擁抱繁榮世界。既然地球人類只不過宇宙中太滄一粟,則毀滅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乾脆繼續享受就好。說不定未來的人類會依靠繁榮世界系統自我調節的能力而回歸平衡也說不定。


整本書充滿洞見,以詼諧幽默的語氣,一一陳述這些看似奇思怪想,卻又引人深思的觀點。而這些觀點之所以出現,也要歸功於作者橫跨多重領域的角色扮演經驗。

本書最後附錄,由作者遺孀瑪琳娜,也是一位數位藝術家,對其丈夫生平的多重領域詳細介紹。本書作者本身曾當過藝術家、設計師、科學家、工程師,且喜歡閱讀與寫作。這樣的經歷,使其有獨到的,跨領域的綜合性觀點得以呈現於世。

這本書的內容,原本都是作者放在自己部落格上供人下載點閱的文章。是流行於網路上小圈子內,只有行家才知道的私人珍藏文章。但其過世後,由於約翰‧前田的獨到賞識,使這些文章得以出版。成為大師級的經典作品,看過的人都佩服其宏觀論述,同時喜歡其幽默詼諧的語氣。

作者的名字,如果沒記錯的話,好像叫高爾﹝本書內容記得這麼多,連作者老婆的名字都記得了,怎麼最基本的作者名字反而記不太起來?﹞。他是2003年過世,本書寫於生前最後一年。他生前經常演講關於創意的話題。他的身分跨領域而多元。他拿藝術碩士,後來從事過設計、數位藝術、科學運算、資訊工程,童年時就喜歡寫作。是個難得一見的橫跨多領域的奇才。「簡單法則」作者,MIT設計學院院長約翰‧前田也如此稱讚他。

就泊自己的觀感來說。之所以一看到這本書,就忍不住一口氣將之看完,主因在於這本書的內容當中,對於「創新」這回事並非僅是如凡俗之作那樣歌功頌德,而是有所反思與批判,而這裡頭有醞釀在泊心中已久,尚未完整寫出的一些觀點,而作者搶先一步替我說出我想說的某些話。

當然,盡信書不如無書。當中的某些內容,其實難免有所爭議,我個人也不見得完全都贊同。但大體而言,仍然佩服作者將如此龐大的跨領域觀點綜合起來的整合能力。

泊看完這本書後,對其評價,認為這本書所帶給世界的宏觀反思,並不會輸給當年「第三波」這本書問世時的力道,也不會輸給前兩年引起討論的「國家的品格」一書。只可惜,可能由於作者的隨興語氣,與漫不經心、不追求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學術圈忽視這本書的觀點價值,而未能在學術思想界引起巨大波瀾。

不過,當年「第三波」以及「國家的品格」這兩本書,也曾被某些執著於實證嚴謹度的專家學者批評為「不嚴謹、東拼西湊、信口胡謅」。但我認為,這些專家只重視「可實證的理論系統」之嚴謹度,卻忽略了「不可實證的思想洞見」往往具有更高度的價值,反而暴露這些專家本身「見樹不見林」的思維毛病。大凡改變世界的偉大思想,剛提出之時,往往是被認為不夠嚴謹的。只有等待後世嚴謹的專家學者,願意以嚴謹的態度來證實前輩大師的思想理論,才會使得這些思想理論能被後世所普遍認可。

古代老莊智慧、孔孟聖道、墨子荀子、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諸大哲人對世界的描述觀點,又何曾符合現代專家學者眼中所謂的「嚴謹」?你要如何去證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道德原則確實有助於社會整體的和諧度提昇與犯罪率下降?

假如任何一句智慧洞見話語都要去追問來歷出處,用顯微鏡放大檢視,那樣等於硬給大智慧者穿小鞋,還會有人重視這些大思想家的智慧嗎?其對後世影響力豈非被剝奪了?

總而言之,「夠了,創意」我認為足堪稱為一部大師級的作品。對於曾經思考過現代社會種種未來展望的讀者而言,本書的觀點具有傑出的參考價值。

映彤 2008-09-30 00:33:23

希望今後我也能寫一些類似的讀書心得;
目前社會充斥著大量的粗製文化
質而精所呈現的,又曲高和寡,我以為藝術該注入於生活之中
,所以民俗藝術豐富又多元,表現在食衣住行上;其中的衣,是本人所
喜歡探究的,如我國少數民族,及傳統服飾的演變,就足夠啟發創意了,倒是那些廳堂藝術,少了某些貼近生活的興味!

謝謝泊的分享

版主回應
真正最貼近生活的藝術,其實是民俗藝術。

雲南少數民族的婦女,有不少人要親自織布,做各種各樣的圖案變化,目的往往只是想要給自家人做衣服來穿。

粗製而大量的商業流行文化,使人與人之間少了那種人情味兒,也喪失每一件物品應有的獨特性、個性與乘載的情感。

「物」當中所包含之「心靈」越來越不受到重視,這確實是當代資本主義大量消費的社會,最大的損失。
2008-10-02 17: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