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1-19 18:19:47天光

【淺談】從共產主義尋蔣經國,看李登輝

圖:幼年的蔣經國與其父蔣介石


日前我借回來看的公視紀錄片「尋找蔣經國」,共五集,非常欣賞。

這紀錄片在我看來,最大優點有幾個:

1.實景拍攝:全部依照蔣經國親身經歷歷史的地點,實地拍攝。

其中首集「紅色蔣經國」成本最大,親赴俄國拍攝蔣經國故居,且採訪俄國專研蔣經國的學者,和蔣經國當年在俄國的友人。俄國風光之美麗,確實令人嚮往。

第二集「有,我是蔣經國。」拍攝蔣經國在浙江、贛南的故居、工作場所。講述蔣經國領導青年團時期有「蔣青天」美名的“贛南經驗”。

第三集「鐵血蔣經國」拍攝蔣經國魄力十足卻不夠圓融的鐵腕作風,以及其主持蔣介石特務系統時造成的白色恐怖。該集至也特別至綠島拍攝。

第四集「雙面蔣經國」,將蔣經國任內十大建設、受民擁戴的貢獻,以及其鎮壓異議人士的殘酷同時並陳,延續第三集,而將蔣經國的雙面性格完整呈現。

第五集「尋找蔣經國」講述蔣經國晚年面對海內外民主化的風潮,以及國民黨政權本土化的壓力,再加上自身思想認知等因素,終於在晚年決定逐步實現民主化。

2.詩意般的筆觸:

整片除了畫面優美之外,敘事手法也是一流的傳記文學筆觸;五集中,都由俄羅斯風格的一種絃樂器音樂來串聯,音樂雖然簡單,卻充滿了電影般的史詩張力。

3.中立而全方位的歷史詮釋:

交代蔣經國自我定位的部分由蔣經國自己的當年寫下的文字作為旁白;而關於蔣在他人的眼中的觀感,則訪談眾多接觸過蔣經國的人。總計訪談的相關人員橫跨多國、多種角色,包含:台灣、中國、俄國、美國等各國的官員、學者、民眾、記者、親人...等各種人的各種角度。

對於蔣經國,正面與反面的部分,都做出完整交代。沒有偏頗詮釋,也沒有故意遮去不說的重要史實。整體而言,因為文學敘事風格而使蔣經國性格的正面部分受到許多美化,而缺少對其負面心理的深入探究,但由於對白色恐怖的史實有完整交代,因此尚不至於失去中立。

第三集中替蔣經國一生高度衝突的性格所下的結論說:「蔣經國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救苦救難的菩薩,卻受限於為了保衛國民黨政權的現實,實行種種迫害人權的措施,這樣的矛盾性格,已經註定使其一生成為歷史上的悲劇人物。」

4.重視心理探索:

歷史詮釋最重要的一個核心,在於對人性的探索。而這紀錄片則以文學史詩般的敘事功力,完成了「蔣經國人格特質詮釋」這一高難度任務。例如首集播放的共產國際「國際歌」,就是利用感性技巧感染觀眾去體會共產主義熱情的重要手段。

因為台灣人大多數反共,且由於中共政權被認知為敵國的緣故,通常難以感受那種解放奴隸的崇高理想的共產主義所帶給人的感動,而只認識到後來變種成專制暴政的共產主義。

當我首集中聽到共產國際的愛國歌曲「國際歌」感覺熱血沸騰、非常感動,這幫助我從感性層面理解了共產主義的情感。也體會到了為何蔣經國、李登輝這樣,親身經歷反共鬥爭的老國民黨,終其一生卻都無法忘懷左派的理想。

例如,國際歌的歌詞中有幾段:「起來,受壓迫的奴隸,起來,正受苦的人,....要為正義而鬥爭。」這樣歌詞令人感動,彷彿法國大革命時代喊出自由、平等、博愛,那樣的振奮人心;也像我們在奧運會時聽到選手奪牌時演奏國旗歌「毋自暴自棄,毋故步自封,光我民族,促進大同...同心同德,貫徹始終,青天白日滿地紅」那樣的感動。

說到此,插個題外話。綠色執政至今,雖然享有台灣認同的優勢,但卻未能充分握牢政權。我認為這顯然與缺少一首能夠感動無數台灣人的「台灣愛國主義歌曲」有密切關聯。因為目前能讓人在國家認同上感動的歌曲,都是“認同中國”的。雖然這兩種認同未必互斥,但由於“台灣認同”感性傳播的資源缺少,使政治效應明顯打折,而使“本土意識”與“國家認同”變得並非相等。

以往我只在理智層面理解共產主義,而在感性層面的體會只有60%,但聽了這首歌之後,感性層面的體會到了90%。剩下的10%沒有體會的部分是關於共產主義為何到最後變成了血腥恐怖的專制殺人國家機器,以及為何狂熱的工農惠肆無忌憚地宣洩恨意;我對其中人性的整個演變脈絡,感受程度仍有少許疑惑未解,但這些疑惑卻似乎更為根本、更為重要、影響人類更加久遠。

對於蔣經國,公視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但我仍感覺有所缺憾,例如以下部分未能有足夠的詮釋:


1.對於蔣經國一生如何認知其父蔣介石的部分,交代不多,這也許受限於資料不足的緣故。事實上,蔣經國從早年的親共並反對父親,一直到後來願意接掌其父的特務系統,支持反共政策。這樣的內心轉變,必定有緩慢但明顯的軌跡。可惜這部分,歷史學者或傳記作者都沒有提供足夠合理而完整的交代。

2.蔣經國一生如何認知其自身主管特務系統並實行白色恐怖的道德責任?既然蔣經國在自己的日記中不可能寫到這些,但多少總應該要從蔣的家人、朋友身上去挖掘,雖然很難挖掘,仍應該努力去做。但顯然地,這部分挖掘仍缺少投入。

3.蔣經國與其他親人之間的關係如何?沒有多少交代。僅交代了其少年時與父親決裂的過程,以及後來與繼母蔣宋美齡不合這一部分。但對於蔣氏兄弟之間、親屬之間是否曾有過爭權奪利的心理,或者完全密切互助合作,毫無著墨。

4.沒有採訪到蔣經國當年在軍中、在特務系統中的部屬,堪稱嚴重遺憾。這批人是親自見證蔣經國陰暗面的最直接目擊者,並且也最能體會之所以這樣做的心理動機,但採訪人員企圖心不夠,挖掘也不夠深入,忽視此一極重要的層面。

5.性格和心理的解讀上,太偏左派觀點,而忽略右派觀點。從左派的角度來思考,蔣經國的蘇聯經驗,是其性格當中扶持弱勢的正面因素,最主要的來源。但若從右派觀點,蘇聯經驗也是使其人格逐漸遭到扭曲,形成日後滿手血腥的行為深層心理因素。影片中花了大量筆觸鋪陳其左派思維的正面意義,但對於美國等右派人士對其蘇聯經驗和性格的評語,則較缺乏。影片中採訪美國外交官的內容,大多數是在談外交,而非談性格和心理。但在訪問俄國人、中國學者時,卻主要是在描述其性格和心理。


話說回來,蔣經國的蘇聯經驗,與李登輝的共產黨經驗,兩者其實可以看出些關聯性。但似乎沒聽見那個學者將此二者放在一起討論的。

影片中第五集提到,蔣經國臨死前五個月,居然在一次公開場合講話時講出:「制止資本家對廣大工農的剝削,是本黨自創黨以來的基本國策。」這樣突兀的左派語言,卻出現在一個堅定的右派親美反共政權的領導人口中,這說明了童年在蘇俄的經驗,是如何深深影響蔣經國的一生。

李登輝以蔣經國為師,繼承蔣經國大多數的政治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中間偏左路線」。例如近日李登輝多次在公開場合反對陳水扁施政上忽視經濟弱勢民眾的態度,嚴詞抨擊,這當然與李登輝早年加入共產黨的經驗密切相關。和蔣經國是相同的。

蔣經國當年之所以提拔李登輝當副總統,我相信,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李登輝曾經加入過共產黨。雖然這樣的經歷在國民黨大多數人眼中只是個污點,但在蔣經國眼中,卻可能是一個很大的優點。蔣經國顯然在李登輝身上,看到那個年輕時曾經被左派理想所吸引,後來又認清左派缺失,願意浪子回頭的自己之身影。

這樣也才能解釋為何李登輝即使已經到了政權輪替後,蔣經國早已從神桌上被請到地上的年代,仍然堅稱自己才是真正的「蔣經國學校」的學生。
圖:將經國授意解嚴的公文指示

藍綠雙方人士,在解讀蔣李二人關係時,都受到自身意識型態所蒙蔽,無法理解這段歷史奧秘,這是因為沒有從蔣李二人的心理層面去理解的緣故。

藍營不明白蔣經國當年為何選擇李登輝當接班人,誤以為李登輝只是個台獨騙子來欺騙國民黨,害國民黨失去政權。綠營則不明白為何李登輝至今仍尊崇蔣經國,更不明白為何李登輝今日寧可與馬英九合作,也不肯與陳水扁合作。

圖:蔣經國總統贈勛李登輝副總統 1985.11.5


在我看來,蔣李二人共同的意識型態再明顯也不過了,他們兩人都是對「國家主義」看得很淡,但是對於「扶弱意識與反抗意識」則十分強烈。他們二人真可說是彼此的知音。他們童年都曾經至海外留學,也都曾加入過共產黨。而共產主義運動的理想,最終正是要打破國界,打破“國家”觀念,建立一財產完全公共化的大同世界,而採取的手段則是反抗、鬥爭、革命。也因此,才會產生「共產國際」這一名稱。

蔣經國要扶弱的鬥爭層面有二,一個是弱勢的工農百姓,一個是退守台灣的弱小的國民黨三民主義政權。前者使蔣經國一生厭惡貪財者,當他槍斃貪污、走私者時毫不手軟;後者使蔣經國一生不肯向中共妥協,採取三不政策;也因為反共鬥爭,所以不肯放棄專制獨裁的恐怖統治,直到臨死前才願意放鬆。

至於李登輝,一生的「扶弱與反抗」主要是站在替台灣人反抗“外來政權”的立場。但李的方式是先向迫害者學習,等到自己羽翼豐滿後,便轉而鬥爭迫害者,解放受壓迫者。在李登輝眼中,日本人、中國人都曾經迫害過台灣人,自己早年以日本人為師,中年以中國人蔣經國為師,最終以鬥爭方式鬥垮國民黨內保守反民主勢力的一大批中國人,也利用鬥爭手腕將中共耍得團團轉,終於替台灣人製造了第一個本土政權上台。

不過,在本土政權有逐漸腐化濫權的趨勢下,李近日卻又轉向支持在國家認同議題上明顯屬於劣勢的國民黨,看在「認同台灣」的本土人士眼中,簡直錯愕,難以理解,何以一個差點成為「台灣國父」的人,會吃回頭草靠攏一個「終極統一」的外省人。其實,那是因為他們不了解李登輝。

要知道,當年李登輝的國籍先從日本,後來變成中華民國,並親眼見證過日本人、中國人對台灣人的無情屠殺,並且加入中國共產黨支援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卻被國民黨補獲,受蔣彥士營救,從此加入國民黨當官。這樣的經歷,已經註定使其對於「國號」這回事不可能太執著。「名」對於李登輝來說,遠不如「實」重要。這使他可以一下子支持中華民國,又一下子支持台灣正名,後又再回頭回到中間偏左。

其次,李登輝和蔣經國內在都具有共產黨的某部分性格。例如李登輝在“鬥爭”技術上,拉攏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的做法,是李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政治手腕,從「虎口的總統」時代,驚人地剷除俞國華、李煥、郝柏村、蔣緯國,到近年來與施明德、馬英九合作來鬥陳水扁,這一路下來的軌跡,都符合前述的那個基本共產黨式鬥爭技術。

蔣經國的共產黨式作風也很多,例如當年為了鞏固自己接班的地位,剷除孫立人、吳國禎,並鎮壓異議人士,殘酷無情;而面對群眾時,卻刻意營造出一幅親民愛民的形象,對貪財的資本家和貪官污吏則感到厭惡並保持距離,對基層大眾卻十分親近,飽受基層人民愛戴....。這些特質多少與史達林、毛澤東、鄧小平、胡錦濤等人作風有所相近。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可以解釋蔣李二人之間的微妙心理互動。李登輝身高很高,但蔣經國很矮。這反而使兩人產生微妙的視覺相對性。當兩人站在一起時,權力高者反而要仰頭很高來看權力低者。但當兩人一起坐下時,高度上的差異就立刻消失了大半,只剩下權力低者要正襟危座聆聽教誨。這樣的心理狀態,或許正好彌補了兩人下意識中的某個自我認知的缺陷層面,從對方身上發現自己所缺少而想要的元素。

總之,理解蔣經國,也有助於理解李登輝。台灣人一向欠缺對歷史深度的探索,歷史盲點甚多。歷史詮釋者對於此近在眼前的共通性,也似乎給忽略了。這說明台灣人至今仍未發展出如同美國人詮釋歷史時,那種對人性的深入探討與挖掘。台灣人眼中的「歷史」,仍停留在一堆事件、年代、人名、地名...這種“資料記憶”的層次,一直沒有深入到達「人性洞見」的層次,這也說明台灣人的文明深度,仍然淺薄。「台灣」二字要成為一個偉大的名字,路途還十分遙遠。



20080106 
圖:另一部值得推薦的紀錄片「台灣民主化之路」,全片採用李登輝為主角的觀點,並有李登輝親自口述,提及對蔣經國晚年主動解嚴推動民主化的推崇。
kevin趙 2011-10-06 08:59:33

大家都在看表面,您卻看到骨子裡。

劉泰英幫李登輝搞的錢,絕對比陳水扁弄得多;李登輝成立基金會,有控制權、使用權,但我們不能說他中飽私囊;

住翠山莊比帝堡還豪華,使用卻不擁有,你奈他何?

這就是有學術基礎、有腦袋的人,勝過槍桿子的明証;此外,他喝過洋墨水,功力勝過那個看不懂英文,欠缺世界觀,只會繼授法、翻譯法、沒有邏輯、卻愛耍嘴皮的陳阿扁。

版主回應
您好,

歷屆元首各有優缺點,有人喜歡這位,有人喜歡那位,各有立場與偏好不同。

關於政治,我一向不喜歡從單一立場看事情,而寧可從多元的角度看待同一件事。多角度觀察,會比單一角度的觀察,更全面,也更能幫助人們明白事件的本質。

「法律」是一種幫助人們實現正義的工具;卻無法等同於正義本身。

「惡法亦法」這種說詞,符合當權者的統治需求,但也會造成濫權而戕害正義。

「惡法非法」這種觀點,理想性雖高,卻容易導致混亂失控,從而也可能戕害正義;因「善惡」定義往往抽象而不易於現實中明辨,人言人殊而難有絕對完美的統一標準之故。

同理,「權力」也是幫助人們實現正義的工具;同樣無法等同於正義本身。

執政黨或在野黨(或各種政治派閥)的堅定支持者,迷信地認定只要自己支持的人當上領導人,就會執行己方意識形態與政策路線,如此國家社會就能實現正義;然而,這種心態正是當選者日後之所以敢於濫權、戕害正義、為非作歹的根由。

對台灣一部份人來說,陳阿扁是他們的救星,故他們能容忍扁「藏錢」,因為認定扁在執行其台獨建國的政治理想;

同理,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小馬哥也是這批人的救星。所以即使大賣黨產、帳目不清、種種令人非議的劫貧濟富政策,都是保障政權延續與兩岸和平之所需,所以可以容忍。

客觀而論,小馬如今所作所為,其實也和阿扁所作所為一樣,瀕臨「法律邊緣」(差別只在於手法不同);一旦下台,很難講不會面臨到陳阿扁今天所面臨的這一切。

就台灣整體利益來說,內部必須先團結;但如今朝野兩派所作所為,大多是在作短視近利、撕裂國家社會之事,此是台灣全體人民的「共業」,除非全體政客與人民齊心協力「誠心懺悔、痛改前非」,不然這劫難大禍恐難消除,亡國之日不遠矣。
2011-10-06 13:51:26
最近公視在播「尋找蔣經國」紀錄片 2011-09-09 20:58:53

有興趣的可以去看。

Emilia 2009-10-06 14:55:58

今天偶然拜讀這篇文章,覺得非常感動,終於有人能平心靜氣,以「人」、「心理層面」為本的觀點看待蔣經國與李登輝的歷史定位與貢獻。以往讀過的書,不是以「中國觀點」吹捧蔣經國,而不提及他早年特務的罪惡,不然就是講到民主化時,居然可以完全忽略李登輝的貢獻....版主,我們的觀點基本上是一致的。基於這難得一見的中立觀點,我向你表達我的敬意!

版主回應
我也要向您這位優秀讀者表達敬意。

探討歷史時,能夠不帶任何意識型態偏見,而回歸到「人」本身去探索,對多數人來說,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歷史詮釋。

詩人向陽有一首詩,很能表現出這種態度,分享給妳和板上諸位讀者:



【立場】   向陽作

你問我立場,沈默地
我望著天空的飛鳥而拒絕
答腔,在人群中我們一樣
呼吸空氣,喜樂或者哀傷
站著,且在同一塊土地上

不一樣的是眼光,我們
同時目睹馬路兩旁,眾多
腳步來來往往。如果忘掉
不同路向,我會答覆你
人類雙腳所踏,都是故鄉

-1984.03.24.南松山
2009-10-11 16:5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