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2-05 23:39:33splashing

《艋舺》划著一艘叫做「青春」、也叫「艋舺」的小船

   

           逝去的,就很難再回來了。《艋舺》這原名為「小船」的地方,在80年代末隨著社會動盪的巨浪,搖擺顛簸。但終究還是被巨浪吞噬了。影片傳遞這樣的氛圍,保守勢力抵不過改變的力量,就連只有一回的青春,也隨著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電影《艋舺》電影的架構是明確的,86、87年一群高中生在龍蛇雜處的萬華,如父輩各據一頭,結拜為「太子幫」,在熟悉的地盤上演義氣、友情的故事。外頭外省幫虎視眈眈覬覦艋舺這塊肥肉,本省幫未有共識-本省黑道Massa老大雖然有意「合作」,但還是基於倫理尊重Geta老大的決定。至於Geta老大(馬如龍飾,戲中「志龍」的父親)這個傳統的地方角頭,深信「槍乃下等人玩的東西」(他甚至在太子幫出事後,把五個年輕人送到山上去學刀劍槍棍),面對外界的風起雲湧「船堅炮利」,他還停留在義和團式的信仰裡。艋舺內各角頭率領底下眾小囉囉過著太平日子,各自佔地為王,殊不知外面的世界早已改變,他們天真如山寨大王的心態,即將面對大環境的衝擊和扭轉。鈕承澤(豆導本身)恰巧飾演象徵外來勢力外省掛的頭頭「灰狼」(聽起來是否酷似「白狼」呢?),戲份頗吃重,光鮮亮麗的背後,恰巧對照「俗擱有力」的艋舺在地勢力。

          外面大環境和艋舺社群氛圍如此,籬笆裡頭上演五個大男生的青春紀實:DT、追風、名流;打摺褲、訂做制服與自尊鞋;打架、把妹、跳舞、鬼混...。五個人的生命汲取艋舺的血液伴隨上一代的緣份成長,除了外來客蚊子(趙又廷)帶著對父親的模糊記憶和被欺負的童年記憶,來到艋舺。為了一隻母親做的香噴雞腿而和陳漢典飾演的混混起衝突,揭開日後「太子幫」歃血為盟的序幕。《艋舺》最讓人感動之一的、也是這樣的電影主軸-絕對純真、無條件、甚至「盲目」的兄弟情-一種叫做「義氣」的高純度白粉。吸了後,一起high、一起衝!蚊子,這個自小不曾有過深刻友誼的或父愛的外來客,在草根艋舺找到了友誼和父愛的歸屬。趙又廷的演技自然且到位,可說是影片中最深刻的角色,主要的啟蒙也發生在他身上。阮經天銳利的眼神和篤定,拿捏天資聰穎、心向志龍的「和尚」不差(他的健美上半身和性感比基尼線再加分)。綠葉性質的黃鐙輝、陳漢典、蔡昌憲都有頗搶眼而稱職的演出。兄弟間情義相挺、照顧彼此,一起瘋、一起打架、鬼混、嫖妓...過著逍遙無冕王的招搖生活。而這拳頭裡的五根手指頭,又豈能料到日後彼此會隨著風雨飄搖的艋舺經歷一場「痛苦」的成長,揭露所謂情義、友誼的真面目?!

          《艋舺》在08年台片新高潮後,算是一部架構在兄弟情義上的青春之歌,雖然後半段因為更強烈戲劇張力的安排而顯得類似電視劇,阮經天的最後內心轉折(鈕承澤的亦同)和趙又廷躺在地上遙想父親和愛情的畫面稍顯牽強和夢幻,趙又廷和柯佳嬿的感情戲又太過重口味(他們之間其實很純情!),但《艋舺》的故事說得真是不錯,阮經天哭花的那一幕、趙又廷好幾處的表現,都讓我對這一世代的明星演員,留下驚艷的回憶!馬如龍演大哥根本不用「演」(他根本就是渾然天成的大哥角色啊!),本身就具說服力,他把阮經天打得半死的那一幕,真讓人「怵目驚心」啊!如果你喜歡《九降風》的同儕情誼,《艋舺》裡濃度更高兄弟情、義氣讓你體驗草根性的肝膽相照;如果你喜歡港片古惑仔或杜琪峰黑幫大哥或題材的電影,《艋舺》讓你見識本土在地的大哥類型和土親的生活面向。在參加完豆導與部落客的聚會,又看完《艋舺》對照豆導的自述後,心中竟出現不同的滋味。我默默地在心中建構了與導演不同的「艋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