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06 07:19:45splashing

《巴黎愛情故事》城市和愛情---唇齒相依

 
                             我一直很喜歡法國電影,總是以敘事為主,故事為重,而且節奏不快,有些甚至緩慢,能細細品嚐、充分玩味對白、角色;不像看好萊塢電影,總覺得有人拿著槍趕著你跑,氣喘吁吁卻不見沿途風景,時有白忙一場的遺憾。
 
                            舒服,是看完《巴黎愛情故事》的美好感受。電影節奏是造成舒服的最大理由。不禁懷疑,為何法國人的電影總是寫意,跟認知中法國人的浪漫、重感覺或許有關。很少在視、聽覺上「強迫」你,但卻能從心底打動你,或許,我一直喜歡這種「感覺」,才會變成法國片的「奴隸」。想想:就算當你的奴隸,我也心甘情願。
                           看電影前,迅速瀏覽各家影評,發現分數座落在6至7,真想「變節」去捧「空中殺手」的場子,好在「不得不」看《巴黎愛情故事》的理由救了我,沒讓遺憾發生。
 
                          《巴黎愛情故事》觸及的點很多,不外乎是巴黎人(在地人和外勞)的故事,在親情、愛情上的著墨甚多。當然,若是沒有造就這群巴黎人性格的城市,《巴黎愛情故事》或許無法跳脫通俗愛情故事的格局。巴黎的重要性在此片中不亞於愛情之於法國人的重要性,甚至我認為巴黎才是《巴黎愛情故事》裡最重要的角色,靈魂中的靈魂。
 
                           法國人以己身的歷史、文化為豪是眾所皆知的事實,那種自傲,不像是老美財大氣粗、沒文化的「無知」霸氣和「盲目」自信,而是當他們以「睥睨的」眼神打量著你時,可以真切感受到骨子裡的「驕傲」,讓你自慚形穢的恥感。
 
                           巴黎,任何對歷史有稍微基本認識的人,都知道她是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城,在十九世紀中大幅度的都市更新後,有了兼蓄古典和現代的風格,如今是歐洲名副其實的文藝、商業、政治、時尚中心,人口稠密。《巴黎愛情故事》加上了歷史學家的觀點,介紹巴黎的文化、歷史,一幅對照十七世紀和現代巴黎的城市藍圖,讓時空延續了四百年,串起巴黎的過去和現在。空有殼子,是探不到巴黎的靈魂的;在巴黎發生的故事,將靈魂注入巴黎。
 
                           《巴黎愛情故事》的現代巴黎,上演著無數個故事:有罹患心臟病、無法再跳舞的弟弟(何曼杜立斯飾),獨立撫養三個小孩的社工姊姊(茱莉葉畢諾許飾),偷渡客和市場魚販,重燃愛情火苗的大學歷史教授(法伊斯盧其尼飾),多年膝下無子的建築師,美麗的女大學生,上流社會的時尚名媛...導演塞德里克柯拉皮許巧妙地以巴黎眾身為點,用生活的偶然和巧遇為線,交織出一個面---巴黎這個城市的風貌。 從菁英至販夫走卒的社會階級,年紀從老至少,男與女,身體的不健康和心理的不健康,生命的無常和偶然,友情、愛情、親情,《巴黎愛情故事》像極了一首沒有押韻的詩,自由、寫意,讚頌巴黎這個城市的偉大和愛情的美好。
 
                            《巴黎愛情故事》的愛情可以是隨興所致、電光火石、深刻雋永,如同多情、浪漫、甚至「濫情」的法國人。
 
ps.這部片子的片名分明是《Paris》,卻非得要翻譯成《巴黎「愛情故事」》...(顯然又是票房考量...)。法、中片名相對照,更能捕捉「城市」和「愛情」唇齒相依的靈、肉關係。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