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影展2008】《阿拉斯加之死》孤獨而快樂的旅人
這部電影是改編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美國登山家兼作家)的小說《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而這本小說是強1993年一月在《戶外》(The Outside)雜誌特約撰寫《Death of An Innocent: How Christopher MaCandless Lost His Way in the Wilds》後所完成的。1992年九月初,在阿拉斯加荒野的廢棄公車上,獵鹿人發現一具無名屍體。死者是二十五歲的麥克肯多斯。來自良好家庭,大學以優異成績畢業,本身是個運動員---前程似錦的年輕人何以會葬身在阿拉斯加的荒野?車上留下來的手札、書、相機和物品,引發了克拉庫爾的好奇心,決定拜訪克里斯多福‧麥克肯多斯的妹妹、家人和他浪跡天涯時曾經「擦身而過」的朋友,拼湊克里斯多福死前的心路歷程,探討何以他會飛蛾撲火投身荒野懷抱的種種動機、遠因近因,因而試圖解開、還原在「死」背後的「真相」。《阿拉斯加之死》1997年在美國出版時,引發熱烈討論;有人為擁抱生命、追尋夢想的克里斯多福而動容,有人咒罵自私、留下無盡悲痛、困惑給父母、妹妹的他;當地人嘲笑他近乎瘋狂的「愚蠢」...無論如何,強‧克拉庫爾以自已對於大自然的深厚情感,類比克里斯多福‧麥克肯多斯的心態,「模擬」麥克肯多斯的生命圖像。
電影《阿拉斯加之死》讓觀眾隨著克里斯多福‧麥克肯多斯的腳步(在電影中他把自已的名字改成亞歷山大‧超級流浪者Alexander Supertramp)踏上探險的旅途,但敘述方式並不若亞歷山大‧超級流浪者的路線:一路從亞特蘭大繞了大半個美國,沿著西岸北上直到他魂縈夢牽的野地阿拉斯加,而是到了阿拉斯加後直到死前孤獨的113天和抵達阿拉斯加前沿途打工籌錢、與人互動、體驗底層人生...等遭遇並敘,間或穿插與克里斯多福最親的妹妹Carine的旁白敘述,讓觀眾從超級流浪者的言行、作為、至親、遺留的手札慢慢拼湊出克里斯多福‧麥克肯多斯的個性、想法和價值觀。在電影中所呈現的克里斯多福‧麥克肯多斯是個熱愛生命、勇於追求夢想、甚至固執的理想主義者。他唾棄美國社會過度享受物質、追求錢、權、名的價值信仰,唾棄活在謊言生活中的父母,拒絕接受既定的安排,在他決定「消失前」將父母替他存的讀書基金---兩萬多美元捐給了Oxford飢荒協會。大學畢業時成績優異、體能過人的他,放棄了一切「成功」的遠景,選擇他所嚮往的生活模式,並不顧一切地去執行、拼貼心中的遠景。
在亞歷山大‧超級流浪者獨自在阿拉斯加荒野求生的過程,觀眾看見一個修行者誠實地面對內心的快樂、充實、寂寞和恐懼。除了打獵、採野莓維持最低生命機能,流浪者閱讀托爾斯泰、傑克倫敦、梭羅...他最喜愛作家的著作,眺望曠野如詩一般的景緻,在河裡裸泳。一個在城市裡的邊緣心靈置入無垠的原始森林中,自然擦拭被塵垢遮蔽的心,心跳與大地的脈動應和,不能再純粹了。冰封下的荒野更聚焦了獨行者內心的辯證。
在抵達阿拉斯加前,亞歷山大‧超級流浪者並非是個自閉的角色。路途中和他萍水相逢的友人對他印象深刻,包括經歷失婚、子離之痛的嬉皮Jan;與克里斯麻吉的農夫偉恩;提議領養他的獨居老人Ron;迷戀他的嬉皮16歲少女Tracy和在電影中扮演自已、載送克里斯最後一程的Jim Gallien,他們與克里斯之間的互動塑型了一個溫和而堅定、勇敢而細膩的年輕人形象,一個珍視友誼、愛護自然的好孩子。於是對於他的死(餓死、誤食有毒植物),觀眾感到惋惜。
演而優則導的西恩潘所執導的《阿拉斯加之死》除了描繪強‧克拉庫爾眼中死於荒野的流浪者---克里斯多福‧麥克肯多斯之外,也增強了麥克肯多斯父母爭吵、謊言(唸高中的Chris從親戚嘴裡發現自已和妹妹是父親的私生子,媽媽不是元配而是小老婆)對於他內心層面的巨大影響,或許是為了增加本片戲劇性的緣故,在原著裡顯然未多著墨。飾演克里斯的男主角Emile Hirsch為此片消瘦,給了觀眾對去世時只剩下三十三公斤的克里斯一些想像。電影也邀請了Grunge樂團Pearl Jam的主唱Eddie Vedder替電影演唱了數首主題/插曲,不插電的單純與曠野阿拉斯加接近,Eddie滄桑而悲壯的嗓音則唱出孤獨旅人的心聲,讓《阿拉斯加之死》在聽覺上也充滿「空曠」、孤獨感,讓孤狼的身影更顯孤單。
在大都會汲汲營營、為生活忙碌奔波的人們,是否也常感受到不止一次內心力量的驅使,彷彿海上妖女對迷失方向的水手們唱出動人的旋律,催眠其心智、誘惑其跳入茫茫無涯的海,差一點點就豁出去了呢?亞歷山大‧超級流浪者像是人人心中所追求的夢。你會選擇像克里斯多福‧麥克肯多斯一樣---死的時候幸福而無憾,感謝上蒼;還是像其他絕大多數的人一般---穩穩當當、庸庸碌碌地過一生呢?你的成長是否會像亞歷山大‧超級流浪者那樣極端而快樂?抑或如果成長的代價那麼大,你寧可選擇原地不動?電影《阿拉斯加之死》留給觀眾心中一些回響和震盪,對於為人子女、為人父母者皆是。心中的渴望和恐懼同時現形。
PS.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美國登山家兼作家)1993年一月在《戶外》(The Outside)雜誌的文章《Death of An Innocent:How Christopher MaCandless Lost His Way in the Wilds》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