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9 00:52:17splashing
XXY--是「他」還是「她」?
XXY-我愛的到底是「他」還是「她」?
而我自己又是「他」還是「她」?
「排斥異己」是讓絕大多數人能安心活下去的方式。你根本無須扯到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例子,只要到國小的低年級教室走一遭,看看涉世未深的小孩,你會驚訝-他們年紀雖小卻早已知道凡事要「選邊站」的道理。如果你不想自找麻煩,千萬不可為了「非我族類」而得罪主流社會。人類為了不同的理由:宗教、種族、性向、美醜…等而清楚劃分了彼此的界線,從小社會(三人的小團體),到大社會(不同的國家或種族),「排斥異己」成為減低自我焦慮感、不安全感,讓自己活得「心安」最簡易的方式。人們除了要心安,當然還要「理得」,所以得同時自我催眠、合理化自己何故「狹隘」的原因-錯的絕對是別人而不是自己。當然,只要能說服自己,就能心安。但,誰不知道「排斥」容易,「接受」難呢?想想看,如果你唸國小兒子的老師是個gay?你會不會害怕哪天老師會搞到自己的小孩?或者,哪天小孩在耳濡目染下,也「潛移默化」「變成」gay?相信鮮少人能輕鬆看待這事,像是「喜歡黑色」或「喜歡紅色」般的簡單,尤其這些「異己」又扯上你或你的家人。如果把性向的不同,再擴大到信仰、物種、各種價值觀的不同…諸如此類「無限上綱」的田地,而立志要消滅「異己」的話,現今世界恐怕比當年「文革」、「納粹」的年代更可怕吧!
討論「性向」的電影很多,「男同」、「女同」、「變性」、「雙性」議題佔了大宗,卻鮮少有電影討論「雌雄同體」。試想-若你同時擁有男人和女人的性器官,你會想要如何使用它?上人(「一上零」還是「零上一」?)還是被上(「零被一上」還是「一被零上」?)?你會二選一?兩個都要?還是兩個都嘗試過了再選其一?
「XXY」這部電影以一個14歲「雌雄同體」的小孩為主人翁,不矯造地(應該說非常真實地)呈現了他/她在青春期面對「性」的困惑。心理層面的「她」喜歡「他」,而生理層面的「他」則喜歡「零號的他」。「Alex」的父母不想如大部分生了「雌雄同體」小孩的父母般,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替他/她做選擇,於是電影有了說故事的空間,而且說得很誠懇-真實反應了「她/他」擺盪在「他」和「她」的焦躁和恐懼,無奈和失落。電影結束的倉促(我不很喜歡這樣的安排),也沒有透露到底最後Alex選擇了「他」或「她」,然而,劇中自然穿梭的「笑點」無疑是觀看此片最大的收穫之一。
同時推薦:「男孩別哭」(Boys Don’t Cry)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港譯”妖型樂與怒”...忘了臺譯為何?)
「Watermelon Woman」
「放輕鬆,隨性做」 (Relax, It’s Just Sex)
「高檔貨」(High Art)
「驚世狂花」 (Bound)
「鳥籠」 (Bird Cage)
「Go Fish」
影集「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
電視單劇「早霜」(Early Frost)
而我自己又是「他」還是「她」?
「排斥異己」是讓絕大多數人能安心活下去的方式。你根本無須扯到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例子,只要到國小的低年級教室走一遭,看看涉世未深的小孩,你會驚訝-他們年紀雖小卻早已知道凡事要「選邊站」的道理。如果你不想自找麻煩,千萬不可為了「非我族類」而得罪主流社會。人類為了不同的理由:宗教、種族、性向、美醜…等而清楚劃分了彼此的界線,從小社會(三人的小團體),到大社會(不同的國家或種族),「排斥異己」成為減低自我焦慮感、不安全感,讓自己活得「心安」最簡易的方式。人們除了要心安,當然還要「理得」,所以得同時自我催眠、合理化自己何故「狹隘」的原因-錯的絕對是別人而不是自己。當然,只要能說服自己,就能心安。但,誰不知道「排斥」容易,「接受」難呢?想想看,如果你唸國小兒子的老師是個gay?你會不會害怕哪天老師會搞到自己的小孩?或者,哪天小孩在耳濡目染下,也「潛移默化」「變成」gay?相信鮮少人能輕鬆看待這事,像是「喜歡黑色」或「喜歡紅色」般的簡單,尤其這些「異己」又扯上你或你的家人。如果把性向的不同,再擴大到信仰、物種、各種價值觀的不同…諸如此類「無限上綱」的田地,而立志要消滅「異己」的話,現今世界恐怕比當年「文革」、「納粹」的年代更可怕吧!
討論「性向」的電影很多,「男同」、「女同」、「變性」、「雙性」議題佔了大宗,卻鮮少有電影討論「雌雄同體」。試想-若你同時擁有男人和女人的性器官,你會想要如何使用它?上人(「一上零」還是「零上一」?)還是被上(「零被一上」還是「一被零上」?)?你會二選一?兩個都要?還是兩個都嘗試過了再選其一?
「XXY」這部電影以一個14歲「雌雄同體」的小孩為主人翁,不矯造地(應該說非常真實地)呈現了他/她在青春期面對「性」的困惑。心理層面的「她」喜歡「他」,而生理層面的「他」則喜歡「零號的他」。「Alex」的父母不想如大部分生了「雌雄同體」小孩的父母般,在孩子未成年的時候,替他/她做選擇,於是電影有了說故事的空間,而且說得很誠懇-真實反應了「她/他」擺盪在「他」和「她」的焦躁和恐懼,無奈和失落。電影結束的倉促(我不很喜歡這樣的安排),也沒有透露到底最後Alex選擇了「他」或「她」,然而,劇中自然穿梭的「笑點」無疑是觀看此片最大的收穫之一。
同時推薦:「男孩別哭」(Boys Don’t Cry)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港譯”妖型樂與怒”...忘了臺譯為何?)
「Watermelon Woman」
「放輕鬆,隨性做」 (Relax, It’s Just Sex)
「高檔貨」(High Art)
「驚世狂花」 (Bound)
「鳥籠」 (Bird Cage)
「Go Fish」
影集「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
電視單劇「早霜」(Early Fr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