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上一篇: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中國低價商品再次衝擊全球市場 這次各國準備展開反擊 2024/04/08 中時 盧伯華
《華爾街日報》指出,美歐已威脅要提高針對中國製造的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設備的貿易壁壘。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表示:她多次警告中國官員不要通過大量生產廉價商品來刺激經濟。
從俄烏戰爭後,加上西方推動與中國脫鉤,新的中國衝擊可能加速全球經濟的分化。
不過,對世界的消費者來說,在飽受通脹之苦後,自中國的廉價商品可能是一種福音。
中國除了譴責保護主義抬頭外,還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出申訴。
相關新聞資料
中國歐盟商會前會長:超越電動汽車 中國造出帶輪子的手機
比亞迪登電動車王 美歐車企面臨存亡關鍵時刻 2024-04-07 文茜的世界財經周報
回應
靠補貼能世界第一,那裕隆應該宇宙第一了
大陸豐田轎車售價只有台灣的50—60%,當「生產的潘朵拉盒子」打開了,消費者才知道
一個正在崩潰的國家居然可以威脅發達國家的產業…該節目邏輯清奇,讓觀眾眼界大開…
中國不是都崩潰了30年嗎?怎麼又這麼強了呢?
一三五,中國威脅論;二四六,中國崩潰論;周日休息
日歐車統治天下時,沒見過這個節目悲天憫人過
文茜的美國周報
反華記者又發了一篇糞便新聞!所謂的“各國”無非就是一些被中國物廉價美的優質商品打的一蹋糊塗的反華西方霸權畜國(霸權帝國)!除了這些畜國外事實上更多的國家對於能夠買到優質又便宜的中國商品是歡欣鼓舞的!
我就知道這新聞又是盧伯華發的~~
自從歐美發現自己優勢不再,以前理直氣壯的自由貿易口號就消失不見了。
競爭不過就封鎖一直是西方世界的規則
這次是歐美石油資本家的反撲而已。電動車不只會消滅燃油車,更會讓汽油機油賣不掉!
傳統車企,不思進取,只想吃老本,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這老奶奶天天胡說八道,比亞迪車壓根就沒在美國銷售,什麼反傾銷關稅調查?
比亞迪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戰略,就是壓根就沒考慮美國市場。
無所謂,沒有美國市場,中國也是世界第一。
需要更正的是:不是電動車超越日本,而是整體汽車出口超越日本。
台灣人民被綠媒+民進黨+西媒抹黑中華人民共和國洗腦台灣人民成井底之蛙,都不知道中國大陸地區快速發展進步實力大增及國際地緣政治的快速變化傾斜
西方這些惡狼當初以堅船利砲強迫中國開放門戶、開放市場,現在中國並沒以武力強迫開放市場,怎好意思要制裁中國?
擺脫摩爾定律 陸清華大學開發光電類比晶片算力提升3千餘倍 2023/10/30 中時
北京清華大學官網宣布,該校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吳嘉敏助理教授與電子工程系方璐副教授、喬飛副研究員等人聯合攻關,提出了一種能擺脫摩爾定律的全新計算架構:光電類比晶片。經過實測,光電融合晶片的系統級算力較現有的高性能晶片架構提升了3000餘倍,能源使用效率更高達400餘萬倍。
據《快科技》報導,於1965年由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提出摩爾定律,即每隔約2年,積體電路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便增加一倍。但是隨著半導體製造技術快速發展,電晶體尺寸逐漸接近物理極限,近10年內摩爾定律已放緩甚至可能面臨被突破的境地。
報導說,這次北京清華大學研發的光電類比晶片,可能為擺脫摩爾定律開拓了新的方向。
研究人員指出,在光電類比晶片這一枚晶片上便突破了大規模計算單元集成、高效非線性、高速光電介面3個國際半導體學術界的難題。
根據官方的實測,光電融合晶片的系統級算力較現有的高性能晶片架構提升了3000餘倍。報導說,若以交通工具來類比的話,相當於將京廣高鐵8小時的執行時間縮短到了8秒鐘。
不僅如此,該晶片的系統級能效實測達到了74.8 Peta-OPS/W,是現有高性能晶片的400萬餘倍,相當於原本供現有晶片工作一小時的電量,可供它工作500多年。
此外,該晶片光學部分的加工最小線寬僅採用百奈米級,而電路部分僅採用180奈米CMOS工藝,就已取得比7奈米製程的高性能晶片多個數量級的性能提升。
該項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的論文指出,在清華大學團隊提出的超高性能光電晶片下,「未來電腦」的誕生似乎已不再遙遠。光電融合的新型架構,不僅開闢出這項未來技術通往日常生活的一條新路徑,還對量子計算、存內計算等其他未來高效能技術與當前電子資訊系統的融合深有啟發。
回應
整天吹噓,這就是土共的嘴臉!
人家的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是吹噓嗎?自己不行,還說別人吹噓,不覺得丟臉嗎?
普丁反殺拜登?缺晶片大哥出手救 連「中東密友」也爆賣俄 2023/03/03 中時
在美國制裁之下,低階晶片仍有管道流入俄羅斯,普丁有難不只大陸出手救,英媒金融時報披露,阿聯酋去(2022)年對俄羅斯電子零件出口成長逾7倍達2.83億美元,還向俄羅斯出口158架無人機,價值近60萬美元。拜登政府擔憂阿聯酋正成為西方制裁俄羅斯的破口,並將具有軍事用途的零組件產品「再出口」給俄國。美英與歐盟官員上月連袂訪問阿聯酋,並說明西方對俄貿易制裁的範圍,同時要求阿國官員打擊涉嫌違反制裁的行為。
相關新聞資料
比爾蓋茲:美國無法阻止中國擁有晶片
澳洲智庫:中國多項關鍵技術研究超過美國 有能力獲關鍵突破
德媒稱中國公司助俄生產自殺式無人機 中方屢批言論抹黑
烏俄購中國民用無人機用於俄烏戰場
烏總統澤連斯基:俄打擊烏能源設施,烏度過了一個非常艱難的冬天
若中國援俄將祭出制裁 傳美正尋求盟國支持 (回應:美找誰當盟友誰就準備倒大黴,烏已幾近亡國滅種,台也正跳入美國點的火坑!)
美聯社民調:援烏支持率從去年五月60%下降到48%
俄烏衝突以來首次,美布林肯與俄拉夫羅夫2023-03-01 G20外長會議上短暫面談 (回應:俄一國居然撐住了與整個北約的消耗戰 ,美著急了)
2018年,義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納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發佈了三段視頻,視頻中,一名中國模特艱難地用筷子吃義大利食物乳酪卷和披薩。被廣泛視為種族歧視,引發了強烈抵制,多家中國零售商撤下了該品牌的產品。
2019年,美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NBA)一名高管發表支持香港的網絡評論在中國引發抵制,其總裁稱NBA遭受了「重大」損失。
2017年,韓國企業面臨的抵制是最激烈的。當時韓國同意部署一套美國反導彈系統,北京表示,該系統可用於監視中國。韓國旅遊業造成收入損失達65億美元。韓國的化妝品和娛樂業也受到了打擊,使該韓國當年經濟增長減少了0.4%。最大的輸家是韓國的樂天集團,它為導彈防禦系統提供土地
,在中國損失17億美元。
十大世界體育運動品牌排名 2021-12-28 青鳥捷出體育文化
其中國際代表的是耐克(NIKE)、阿迪達斯(adidas),而中國國內的比較成功的代表是李寧(LI-NING)、安踏(ANTA)、特步(XTEP)。
1、耐克Nike
創始於1972年美國,蘇州耐克公司,世界500強
2、阿迪達斯Adidas
創始於1948年德國,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合作夥伴
3、銳步Reebok
創始於1895年英國,世界500強企業
4、彪馬Puma
創始於1948年德國,彪馬(上海)公司
5、斐樂FILA
創始於1911年由FILA兄弟在義大利BIELLA創立
6、美津濃MIZUNO
創始於1906年,美津濃(中國)公司
7、茵寶UMBRO
創始於1924年英國,天運 (深圳)公司
8、背靠背KAPPA
創始於1916年在義大利,中國動向公司
9、迪亞多納DIADORA
創始於1948年義大利
10、樂途Lotto
義大利足球,網球領域的領導者
相關新聞
世界十大運動品牌分別是耐克、阿迪達斯、CN帆布鞋、彪馬、李寧、亞瑟士、斐樂、安德瑪、匡威、NB。 2022-06-28 bilibili
耐克Nike兩季度蒸發8000億,市值暴跌85% ,首個因抵制新疆棉而破產美企?
回應
耐克2022-12-21發佈2023財年第二季度財報,營收超預期達133.15億美元。其中,大中華區營收同比增長6%至17.88億美元。
自從大陸牌子産品質量越造越好,我再不信外國名牌了,越南造的更差的無法接受,千幾港元一雙鞋,穿不到半年爛了,雨天更乜底,氣死,穿鞋費都二三百元一個月。
體育用品牌以前只穿 Adidas/Nike...潮牌,現在全家只用國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oWMdXXzzSI
Nike光環失色!中國國產運動品牌飆速成長 2022/04/11
大中華曾經是Nike、adidas等國際運動品牌旗下成長最快的地區之一,但如包括李寧、安踏等中國大陸國產運動品牌,在最新的2021財報,出現4到6成的巨幅成長;相對的,Nike、adidas等卻從去年第二季起開始出現負成長,關鍵的影響因素,包括去年3月爆發的新疆棉事件,以及從去年8月到今年2月的奧運話題。
新潮的設計與充滿活力的客群,這些受到中國民眾歡迎的產品,不是大家所熟悉的Nike、adidas等國際運動品牌,而是大陸國產品牌。排名第一的安踏,去年總營收493億人民幣,增長38.9%;第二的李寧,達225億元,增長56%;其他特步以及361度,分別是100億與60億。
2021年新疆棉花爭議事件--維基百科
2021年新疆棉花爭議,又稱新疆棉花事件、新疆棉花風波、新疆棉風暴,是於2021年3月起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爆發的抵制運動。源於2021年3月24日,瑞典時裝公司H&M因維吾爾人強迫勞動的相關報道和指控而於2020年9月發布一份聲明稱「不與位於新疆的任何服裝製造工廠合作,也不從該地區採購產品或原材料」所引起的一系列爭議。
H&M與新疆棉:遭到過抵制的西方品牌能否在中國市場復活 2021-04-27 BBC
「任何冒犯中國人民的人都應該凖備付出代價」,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最近被問及此事時直白表示。
H&M是此次抵制的主要目標,但耐克、阿迪達斯和彪馬也受到了影響。
張仲謀說全球化已死,其實是他狹隘的視野看不到全球而已 2022-12-17
回應
【本文來自《雁默:美國只是把台積電當寵物,還不讓它吃飽》評論區】
今天的台積電,靠臺灣人民和我大陸市場成就晶片奇跡,今台積電駕鶴西去,走就走唄!但我們得有個說法!以我大陸全球唯一最大晶片市場,我大陸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我大陸的全球最科學的體制機制,一個晶片產業必定功成業就。
轉一個我老師的觀點:“我並非瞧不起工程師,我只是瞧不起臺灣的美籍工程師。張仲謀說全球化已死,其實是他狹隘的視野看不到全球而已。本質上,是美國全球的霸權已死。全球化,正在深度進化。臺灣去中國化,其實是臺灣美分、日分想要美國化、日本化,恰恰是臺灣的去全球化,臺灣將成為新農村,一群悲催的工蟻而已。自甘為奴,不值得同情。”
回應
你老師情商不足,張忠謀說的全球化已死,指的就是政府強權干預企業產業鏈配製,逼迫台積電赴美設廠。台積電最理想的設廠地當然是來大陸,但是台政府限制差二代。
是美國不想全球化了。我們要堅持全球化,吸引全球到中國經營,新的世界新秩序正在建立中,全球化肯定打得過美國化。
我國光刻機發展怎麼樣了?2022-12-17
作為一個20年半導體老兵,01年從台積電fab3離職到大陸,2022年底上海微的smee將完成193nmArF准分子鐳射浸潤式光刻機的樣機,這對美荷asml售中光刻機談判。為什麼荷蘭誓死也要維護自己的利益,看看下張asm的2025年市場預估圖就知道怎一回事了。如果193nm ArF dry也不能賣中國,asml將達到一百台40億美金的銷售額。
回應
那時某機型據說換了渦扇10大面積趴窩,網上哀鴻遍野:有說材料不行得長時間試錯的;有碩研製思路走了彎路的;有說體制問題造成科研人員不思進取的;還有說等我們研製出來ws10,人家美國的更先進的什麼什麼發動機早就超我們兩三代了,根本沒意義…然後現在回頭再看,這些困難都基本被克服了。現在光刻機的研製也是這個調調。
日本旅遊狂走萬步都不累?內行曝原因:台灣真的廢到笑 2022/09/24 中時
台灣將在10月13日迎接「0+7」的檢疫模式,許多人迫不及待搶訂機票出國,而日前有網友表示,常聽聞去日本自由行「日走萬步不嫌累」,但在台灣就連到巷口都要騎機車,有內行人解釋,關鍵在台灣交通基礎建設缺乏人行道,甚至根本沒有,行人只能跟車子共用馬路。
回應
因為在日本沒有機車可以騎,坐計程車公車都很貴,只好走路
美國「晶片聯盟」圍攻大陸!日媒曝:考驗南韓忠誠度 2022/09/24 中時
日經亞洲報導,美國主導的「晶片四方聯盟」劍指大陸意味濃厚,但礙於台日韓各有顧慮,倡議提出一年多進度緩慢,初步會議仍未召開,細節無法敲定。
回應
機台與材料控制在美日手中,南韓敬酒不吃就吃罰酒了。
你自己奴才當得爽,可是人家有骨氣啊!你這隻得了軟骨病的綠龜,你主子把你踏平了你都會感謝的
考驗各國奴性度!
日經新聞:華為將組美國「黑名單」聯盟 最快年內復產成熟製程晶片 2022/09/23 中時 藍孝威
回應
是復仇者英雄聯盟
韓國DRAM晶片出口大減,全球需求降溫 2022-09-16
韓國8月DRAM存儲晶片出口同比下降24.7%,絕大多數電腦系統的DRAM晶片用於主系統記憶體。它的矽工藝經過顯著地定制,因此無法與CPU主機一起集成製造。韓國通過過去數十年的官商努力,建立了該領域的強大競爭優勢。
然而,在過去的幾個月內,隨著PC出貨萎縮,記憶體等元件價格持續下跌,DRAM價格創1年9個月以來新低。其中,8月為2美元左右,環比下跌3%,已連續4個月下跌。
分析指出,消費者一方面面臨通脹帶來的生活成本壓力,另一方面面臨央行加息帶來的借貸成本抬高,正愈發選擇暫緩購買新的電子產品。
其實,DRAM晶片出口量大幅下滑,部分反應的是去年晶片價受“晶片荒”所帶來的大幅增長,現在也可以說是一定程度上的常規回落。
回應
知道為什麼韓國記憶體價格跌出口也跌嗎?中國自己能做記憶體條了,長鑫顆粒,價格便宜量又足
還有,中國能做固態了,致鈦硬碟,現在組裝機市場,就是記憶體條和固態超便宜
長鑫和長江存儲應該把價格在降低50%,打3年價格戰徹底摧毀韓國記憶體條企業。當年三星就是趁著金融危機把記憶體價格降低還擴大生產線 直接把奇夢達搞破產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尤其是IT市場。一旦中國不買了。或者說由於美國的限制不賣了。那麼這個市場迅速萎縮。所以美國的晶片法案很有意思,如果沒有中國參與整個流程,就算美國可以做出高級的晶片,也沒有市場。
電子產品降價才是常態? 2022-09-16
號稱硬體利潤不超過5%,一個售價39999的大師電視現在跳水到1萬多還在賣。他把價格打下來了?小米從頭到尾都只是一個方案整合商,一手借花獻佛玩的好。中國需要華為,也需要小米。
地緣政治風險升 台積電首度招募政治學博士 2022-02-16聯合報
台積電過往徵才以理工科系人才為主,但近期卻在社群網站LinkedIn開出「商業情報分析」中高階職缺,工作內容為美中台關係研究、政治經濟學、市場趨勢報告,引發外界關注,目前已有逾百人報名。此外,台積電也開出一些暑假實習缺,向全世界誠徵政治系學生,除薪水外也會附來回機票,要吸引優質人才加入。
全球這波半導體技術保衛戰,迫使台積電必須面對地緣政治風險,就連在國內的設廠地點都有「政治味」。台積電相繼宣布在美國、日本、大陸布局,背後考量除了客戶所需,設廠時機、地點、製程也與國際區域平衡連動;在台灣同樣面臨諸多政治盤算及角力,例如前往高雄和台中等地投資設廠,任何發言都要小心翼翼,也反映台積電面對內外政治干擾愈來愈明顯。
業者指出,從美中貿易衝突爆發之際,半導體就成為全球戰略產業,主因是部分半導體晶片具備軍事用途,中國大陸又投入大量資源鼓勵發展,引起美國高度關注。美方面展開一連串供應鏈調查,一面又通過晶片補助法案,吸引包括台積電、英特爾及三星擴大在美國投資。
在美國開出第一槍後,台積電由於技術領先全球,因而成為各國爭取合作首選,加上新冠疫情又衍生出半導體晶片缺貨潮,歐盟、日本甚至中國大陸等群起效尤,爭相發展半導體。台積電一再向全球喊出是「大家的晶圓代工廠」,想藉此化解地緣政治緊張升高的對立態勢,但事態發展順應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所說:「台積電將成兵家必爭之地」。
回應
說實話,一旦五納米甚至七納米不再被臺積三星壟斷,就是臺積一路跌倒的開始
護國神山狂吸人才 「荷蘭病」浮現 2022-02-16 聯合報
台灣半導體產業面臨人才荒,過去其實不僅僅是因為被大陸挖角,半導體產業過度向晶圓代工傾斜,也吸走多數人才。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示警,台灣半導體產業人才紛紛投入晶圓代工業,已有所謂「荷蘭病」徵兆。
「荷蘭病」是「經濟學人」開創的名詞,用來描述荷蘭在一九六○年代過度仰賴能源產業發生的問題。那時,荷蘭在外海發現天然氣田,這個意外之財雖為荷蘭帶來大量出口收入,累積大量外匯,讓荷蘭盾大量升值,天然氣產業迅速發展也增加勞動力需求,使勞動成本提高。結果導致荷蘭其他產業出口競爭力下降,加速去工業化的現象,一度只有天然氣產業獨活。
中國半導體產量加速趕超 2022-01-21 環球時報
“2021年半導體產量猛增33%,將使得中國在2024年的半導體產量或趕上韓國。”《朝鮮日報》19日的報導發出這樣感慨。2021年的中國半導體產能可能已經超越歐日,並在兩年之內趕超全球第二大韓國。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SIA)預測,中國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份額將從2020年的9%增長到2024年的17.4%,僅次於美韓。
2021年中國半導體積體電路(IC)產量達3594億片,比上年增長33.3%,是上一年16.2%的兩倍多,目標是2025年自給率提高到 70%。2021年,中國宣佈28個額外的工廠建設專案,投資額高達260億美元。
德國《經濟週刊》20日稱,面對美國的制裁,中國在晶片產業上大踩油門。五年前,中國銷售130億美元,占全球3.8%。2020年猛增30.8%至398億美元,全球9%,緊隨歐日之後。
2021年全球晶片銷售總規模為5838億美元,同比增長25.1%。2022年預計增長8.8%,達到6010億美元。全球半導體製造商在2021年建造19座新的晶圓廠,並在2022年再建造10座,有15座是晶圓代工廠,月產能從3萬至22萬片晶圓不等。
ASML艾司摩爾CEO:中國獨立開發頂尖光刻機至少需要10年 2022/01/21 中時
ASML全球市佔率超過60%以上,3大設備出貨地分別是南韓(39%)、台灣(36%)、中國(17%)。
相關新聞
華為佈局光刻機技術 解決晶片卡脖子還有多遠?
林毅夫:光刻機禁售陸 ASML憂3年後將被陸反超並退出市場
回應
中時這則報導並不完整,原來的報導中,那位CEO加了個但書,認為中國正在傾舉國之力推進晶片製造技術,所以不要把中國造不出光刻機說得太絕對,不要小看了中國人。
土共發展出來現在的光刻機需要10年,問題是10年後科技不會停滯不前早就不知道發展到哪去了。土共永遠在後面追趕!
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光刻機是臺灣造的,原來自己也沒有核心技術,永遠是個搞代工的
目前矽片技術2025年左右就會到達極限了, 所以中國已經開始研發下一代晶片科技(碳納米管晶片)。這種技術不需要光刻機等現代科技。中國現在只是處於半導體臨時過渡期而已, 以中國當今的大量人才和資金, 十四五計畫後(2025年), 中國在半導體技術上超過美歐的機率是很大的。
不需要!張忠謀董說大陸五年趕上臺灣!德國之聲說大陸去年增二十八座晶片廠,占比超過台灣了!
2016美對中經濟戰(貿易戰中小勝、科技戰小敗),美先禁台韓售中高階芯片、再逼台積電到美設廠並交出商業機密,試圖重奪半導體霸權。而中從19「863」計畫就未大力重視半導體、直至芯片進口額超過原油、2014才訂出2025芯片自主70%之計畫、但至2021才17%,習近平乃仿「戰機引擎國家隊」(三年解決了軍方「心臟病」故可造出大量三四代戰機、在日台防空識別區「自由航行」讓日台軍機疲於奔命),重組大陸半導體產業,想在三年內拿下十至二十幾奈米芯片的自主生產能力,至於占10%的高階芯片則另謀彎道超車、譬如以石墨希取代矽。 阿里和浙江國資2021/11/17以500億人民幣接手重組紫光。紫光重組2021-12-12北京智路接手,阿里為何出局?(回應:北京智路有國資背景。)
欲做大陸國產CPU第一股 海光信息申請登陸科創板 2022/01/12 旺報
海光本次IPO,5.06億股,擬募資91.48億人民幣,研發新一代處理器。海光CPU一號、二號已商業化,驗證三號,研發四號。
相關新聞
國產龍芯CPU歷史性跨越,打破ARM和英特爾壟斷,
國產CPU的6大品牌,3大路線對比:2018年中興、2019年華為事件之後,國產晶片火爆了起來。至2020年10月份,已有27萬晶片企業。
中科海光7nm Hygon x86 處理器2020年底上市
雖然超微AMD已表明不會將Zen 2或以後的微架構授權給中科海光,但海光已成立超過500人的研發團隊將現有Hygon x86處理器14nm製程移植至7nm,放棄GlobalFoundries改由TSMC或Samsung代工。 中國計劃2020年換掉30%非國產電腦,2021年再換掉50%、2022年換掉最後20%,此外,以本土作業系統取代 Microsoft Windows。
2021年第一季超微桌上型CPU市佔50.8%,超越英特爾的49.2%。不過,英特爾筆記仍佔83.2%。一旦超微完善其7奈米,2022年5奈米的Zen 4架構之後,這與英特爾不可能在2023年之前推出相當製程的產品是一大打擊。
2021年Q3筆電市場排名,聯想連續4個季度奪下冠軍,出貨量1530萬台,年增5%,市佔23%;惠普緊1430萬台,年減5%,市佔21%;戴爾1220萬台,年增50%,市佔18%。
美國防部招標無人機挨轟:性能差還比中國貴8到14倍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內政部今年1月向拜登新政府提交的備忘錄中強調,由國防部招標、旨在替代中國產品的藍色無人機(Blue sUAVS)專案均價2100美元,相比中國產品貴了8到14倍;且由於設計問題,無法滿足內政部需求。如果只能使用五角大廈提供的產品,將導致美國內政部的態勢感知能力下降95%。
內政部擁有美國政府中規模最大的一支民用無人機機隊,廣泛用於山火、洪水預警與救災,野生動物、自然資源勘察與保護等工作。但是川普總統任上以國安為由,禁止中國無人機,內政部停飛了幾乎全部810架無人機,其中至少15%為大疆產品。此後,得到豁免,但不能從事監測野生動物等任務。內政部警告說,當前的狀態已幾乎不可能有效開展法律賦予的關鍵本職工作,比如為大片公共土地進行測量、保育等。
令美國尷尬的是,政府後來發現,藍色無人機的產品中至少4款的電路板等大量零件均產自中國。這份備忘錄反映出,美國在民用小型無人機領域,試圖擺脫中國技術的嘗試面臨重重困境。
不過,拜登政府仍未撤銷川普時期發佈的禁飛令,亦未將大疆公司移出實體清單。美國會也提出《美國安全無人機法案》,將要求政府從2023年起5年內禁止購買由中國生產或組裝的無人機。
回應
問題在於,對中斷供美台的半導體零組件后,大疆只能像華爲那樣一落千丈。
是台美高度依賴中國技術!5G半導體是華為設計,台積電按線路圖代工生產晶片!沒有華為5G通信技術,台積電沒晶片可代工!
相關新聞
華為以不受美限制的40奈米成熟製程生產OLED驅動IC晶片 台廠警戒
華為佈局光刻機技術
華為推出鴻蒙強調萬物互聯,挑戰iOS、Android
瑞典禁華為,愛立信二季度在華銷售額銳減六成.
至2020年底,中國線民達9.89億,5G超1.6億,全球占比89%。5G基站已建91.6萬個,占全球70%。
全球晶片荒創造中國新機遇,壓迫聯發科的中低階生存空間!
2021第2季小米擠下蘋果 躍手機全球二哥:三星市占19%、小米17%、蘋果14%、OPPO和Vivo都為10%。
劉鶴打赢中美貿易戰(2021年第1季出口美國同比增長62.7%) 領軍打晶片戰,將以28nm為新起點 14nm量產可望明年底實現
光刻機禁售陸 ASML憂3年後將被陸反超並退出市場
陸哪些高科技超越美?美國防官員語驚四座 2019/10/31
《美國之音》報導,美國防部創新實驗小組主任邁克爾.布朗(Michael Brown)星期二在一場有關管控對大陸技術轉讓研討會上說,中國在一些高科技領域已經在領先了。
他舉例說,在高超音速領域,美國扮演追趕的角色;在人工智慧領域與人臉識別方面,大陸已經領先;在量子科技方面,大陸在2016年發射了第一個自製的量子通訊衛星「墨子」;而在5G,看華為動作就知道;基因工程方面,美中沒有資料共用,但美國們使用大陸的基因測序設備,他們因此擁有更多美國人口的基因測序資料;在太空領域,大陸去年發射的衛星比美國更多。
布朗警告說,除了高超音速之外,其他幾個都是軍民兩用的領域。想像一下,如果中國大陸上述幾個關鍵領域制訂標準,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布朗不久前接受《華爾街日報》的訪問時列出一份大陸高科技領先美國的具體清單,其中包括5G、 移動通訊、加密貨幣、電子商務、鋰離子電池、電動汽車、人臉識別、基因資料、高鐵、高超音速、無人機、移動通訊設備製造、量子通訊、太陽能、釷反應堆以及風能。他說,這還不是全部的名單。
布朗說,未來美中競爭的根本就是科技的競爭。中國2015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戰略,上述幾個領域都在這個計畫內。
布朗認為,美國第一,加強監管以限制大陸獲得美國的技術,此外也要把美國的大陸理工科留學生設法留在美國。他指出,大陸學科技的學生數量是美國的10倍,美國大學裡25%的理工科學生來自大陸。第二,美國應該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擴大科技教育。
去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法律,要求對新興技術採取新的管控措施,但是到目前為止,政府內部尚未對管控範圍達成共識。
相關新聞
美高超音速武器為何測試失敗 因關鍵設備高超聲速風洞+超級電腦不如中國
陸30馬赫風洞JF-22飆車 高超音速競賽領先西方數十年
7家陸超級電腦遭美封殺,拜登出殺手鐧原因曝光,能否卡死中國騰飛夢
回應
美國在2015年禁止英特爾向中國的“天河二號”超級電腦出口晶片。中國當局之後投放更多資源,令研究繼續推進,2016年用中國自行設計的晶片,組建當時是全球最高效能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電腦。
相關新聞
華為2021-06-03發布國產手機操作系統鴻蒙2.0 正式取代安卓
林毅夫2021-05-27在中國企業未來發展論壇會上表示,光刻機龍頭ASML總裁稱擔心,若不把光刻機賣給中國,3年後中國就會自己掌握這個技術。屆時,ASML恐要退出世界光刻機市場。
連續畫餅失敗後,富士康將在美投資縮水80%以上 2021-04-21 觀察者網
赴威斯康辛州建百億液晶面板廠、誓言創造1.3萬就業崗位......富士康在特朗普執政時期不斷給美國畫餅,試圖換來當地數十億美元的天價減稅優惠。然而3年多時間過去,美國最高層已發生政黨輪替,郭台銘這項早已陷入窘境的投資計畫也隨即宣佈大幅縮水八成以上。
回應
當年就說了:一、美國基建不行、政策不行,這將導致連廠房都建起來;二、同時美國工人結構也不適合,富士康是需要大量工程、技工和普工的公司,而美國教育卻已沒這一塊;三、美國的供應鏈不行,IT製造需要大量的零配件,甚至是大量快速特製零件,在製造業空心化的美國,難!
這個項目就是美國重建工業體系的縮影,吹的時候震天響,真正實施一地雞毛,不是我烏鴉嘴,台積電那個項目也會是這樣。
英特爾重返代工重創台積電股價 11:05
英特爾2021/03/24宣布斥資2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新建兩座晶圓廠,並設立代工服務部門,衝擊台積電今天股價重挫新台幣18元。除英特爾外,台積電赴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預期亞利桑那州將成為一個半導體產業聚落。
相關新聞
英特爾CEO專訪:太多芯片在亞洲製造讓人「不甚滿意」 - BBC
英特爾CPU大單恐落空,台積電後市怎看? 2021-01-25
處理器龍頭英特爾(Intel)上週表示,直到 2023年多數產品依然會在自家生產。英特爾近年危機頻傳,不僅錯估市場需求,面臨14奈米產能不足,且10、7 奈米量產時程也相繼延宕。
晶片一路缺估到2023年 2021.02.08 中時摘要
1.聯電總經理王石表示,半導體需求成長幅度大於產能增加幅度的結構性問題難以解決,半導體產能供不應求恐延續到2023年。
2.由需求面來看,產能供不應求導因於去年到今年有三大趨勢同時發生,第一是4G加速轉向5G,5G手機矽含量與4G手機相較增加35%。第二是疫情引爆在家工作風潮,改變了生活習慣,帶動筆電出貨大幅成長。第三是去年第四季車用電子觸底反轉,導致現在車用晶片嚴重缺貨。
晶片缺貨引發各國對半導體生產積極投資,恐將導致未來市場崩跌 2021-03-28
為了擺脫東亞掌握全球80%晶片產能,各國政府開始用各項大規模補助計畫,美歐日本準備斥資數百億美元,中國2019年成立2019億美元的半導體投資基金,可能引發生產過剩造成市場崩盤的問題。
回應
5納米晶片除了高性能手機使用外用途真的不多,電腦CPU,14納米甚至28納米晶片基本上都可以滿足。
我們搞晶片,就像當年搞兩彈一星,必須破釜沉舟!任何產業,僅僅是我們自己龐大的市場就能完全支撐,外人必須要看我們的臉色,
為什麼中國互聯網正在告別矽谷崇拜? 2021-04-04
一、中國互聯網已經成長出一大批在美國找不到對標的大型公司和創新模式
美團創業之初的概念是從Groupon開始的,但如今的美團早已橫跨外賣、團購、O2O、酒店、共用單車、線上旅遊等多個領域,在美找不到在模式和規模上能和美團對標的公司。同樣,位元組跳動、拼多多、快手、YY、陌陌、在美找不到。
而即便是在模式上可以對標的騰訊、阿里、微博、嗶哩嗶哩、知乎等公司,其實也在中國獨特的競爭格局中走出了很多極具特色的發展路徑。
在模式層面,中國互聯網也探索了多條具有本土特色的道路——社區團購、直播帶貨、共用單車、二維碼移動支付、主權數字貨幣,——在美國並沒有成功的先例。
即時送達的模式在中國而不是誕生在美國興起主要由於兩個原因:中國的城市人口密度足夠高,能容納足夠多的需求;中國的勞動力人口足夠便宜,能找到足夠多願意加入眾包的騎手。
二、中國互聯網的很多創新在反向輸出給美國互聯網
1.蘋果iOS14發佈的“App Clip”,本質上其實是微信小程式在某種意義上的翻版。
2.美國的共用滑板的廣泛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也受益中國共用單車對這一模式的充分探索。
3.Facebook專門借鑒了Tik Tok推出對標產品Lasso,然而在美國本土被Tik Tok徹底碾壓。
4.WhatsApp等美國即時通訊工具也在事實上借鑒了微信。
5.最近大火的Clubhouse技術來自“聲網”,公司的創始人是YY曾經的首席技術官。
.......
中國互聯網也在印度、南美、東南亞、非洲等地被廣泛認可和借鑒——
1.Resellee是東南亞的拼多多;
2.IndiaMART被譽為印度的阿裡巴巴
3.Vskit是非洲版抖音;
4.StoneCo是南美的支付寶;
......
日媒:事實證明 輕視中國的技術實力是個致命錯誤
《日本經濟新聞》2021-04-03《圍堵中國企業只會適得其反》摘編如下:
中國的產業如今已經站上了技術創新的高地。例如,在金融科技領域,歐美銀行在技術層面已經落後於中國的銀行。在從人工智慧、量子電腦到電動汽車、電子商務的各個領域,中國與歐美相比都毫不遜色,甚至在有些方面更勝一籌。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對同中國合作嚴加限制。中國的火星探測器已對火星開始探測,還公佈了獨立的空間站建設計畫,這將威脅到美國在太空探索領域的主導地位。
即便是在一些歐美仍然領先的行業,從某種程度上說優勢也不再那麼明顯了。
可以預見的是,受歐美實施制裁影響,中國未來會越發堅定確保技術獨立和優勢地位的信念。
歐美企業如果因為採取限制措施而喪失在中國獲取收益的機會,規模紅利就可能倒向中國。
拜登政府試圖打壓中國的技術創新,其他國家可能不得不在歐美和中國之間選邊站隊。
德媒:中美晶片之爭 中國絕非美國想像的無能為力
德國《商報》2021-04-02“晶片之爭,中國絕非無能為力。”儘管美國正試圖通過限制半導體對華出口讓中國屈服,但這一目的很難達到,因為美國相關產業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由於未能獲得中國反壟斷部門的批准,全球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和服務供應商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宣佈,已停止收購原日立集團旗下的國際電氣公司。美國晶片公司英偉達(Nvidia)以400億美元收購英國晶片設計公司ARM的計畫,很可能會受到影響。
美國在晶片領域對華“卡脖子”不僅無法讓中國屈服,還會不斷刺激中國打造出自己具有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雖然這一過程需要時間,但在太陽能、火車以及汽車產業領域,中國已經證明了自己完全能夠迎頭趕上。
陸半導體與造船優勢讓產業鏈大亮紅燈 美國會思對策 2021/03/12 中時
「Breaking Defense」10日報導,隨著華府愈來愈重視中國在諸如半導體、造船等數個關鍵領域的壟斷優勢,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的威脅;涵蓋兩黨成員的聯邦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任務小組,正積極將研究報告寫入2022年國防預算中,以提高對國內產業供應鏈的支持。小組對於高科技與半導體製造中心,集中在台韓中,這次疫情讓美國產業鏈狂閃紅色警戒。2021年2月,拜登簽署行政命令,以審查美國在多個領域中的供應鏈,包括製藥、高能量電池與稀土。還要求國防部針對國防產業基地的潛在弱點,提供白宮研究報告,
回應
中國壟斷半導體?是最大市場那是沒錯,但都是40奈米~的低階芯片。
軍用芯片可靠性要求很高,仍用40奈米以上高度可靠製程!除非大牌旗艦型手機,還是14奈米甚至更低階(中芯早已量產14奈米,N+1製程也已研發完成,只是被卡在被美國抵制而無法購入EUV光刻機)。筆電不論多新都還是12奈米甚至更低階,車用晶片不論多新是都還是40-50奈米。現在全世界都把晶片當成戰略物資,那麼大陸只能全力奉陪到底了,很快就可以追趕甚至超越台灣。大陸也有自主研發的光刻機和蝕刻機等半導體製程設備,上海微電子的光刻機,10多年前就已達90奈米(28奈米預計今年推出),台積電用的就是上海微電子的設備。
相關新聞
美組科技民主聯盟 陸兩會反擊:十四五規劃科技自主與創新
中國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林毅夫:想卡中國晶片脖子只會加速中國進步,讓自己加速失去競爭優勢。
中國航空發動機水準能排全球第幾?目前至少並列第4 2021/03/05 新浪
第一美國。GE和PW航發領先至少二十年。理由:F119/F135推重比10級的大推力發動機別國沒有實際服役的產品。
第二英國瘦死的駱駝,全靠一個羅羅撐著,民航RB211/Trent長期和GE9家族對抗,軍航EJ200也是推重比9級的中推。
第三俄羅斯苟延殘喘也是只瘦死的駱駝,就靠蘇聯家底度日了,新東西不多,對標F119的“產品”30還沒出來。
老四法國後勁不足。軍航就守著個8.5推重比的中推M88-2混日子。民航仗著CFM56、LEAP的底子還可在15噸級上風騷一把。
中國眼下並列第四,不過前景最看好。j20的軍航大推渦扇15一直“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渦扇10改進型也可以扛一扛。J31的推重比9以上的中推渦扇19要更神秘一些。民用航發就看C919的長江CJ1000了,而遠程寬體C929的CJ2000還在核心機試驗階段。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1-03-05/doc-ikftssaq1459818.shtml
相關新聞
印媒:殲20仍飽受發動機困擾 而印度LCA卻能用上美F404航發
回應
j20已用上了國產ws10c。而印度只能花大錢買發動機,還有臉說比中國強?
相關新聞
運20運輸疫苗2021-02-28直飛菲律賓的背後--用上了國產渦扇18一年內消滅五大詬病:數量多了;動力好了;使用不受限了; RVSM設備認證有了;加油/預警/…系列化發展有了。2023年可能安裝大涵道比渦扇20,將徹底解決國產大飛機的“心臟病”問題。
陸十四五 拚科技自立自強 2021/03/06 工商時報
全國人大會議5日開幕,此次會議將審議「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草案,科技創新、自立自強成當中重點,AI、量子資訊和半導體則被列重點。雖未列出GDP增速具體目標,但要求保持合理區間,研發經費年均增長7%以上,數位經濟增加值要占GDP一成、高價值專利比例成長一倍等目標。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至65%、城鎮調查失業率5.5%內。
相關新聞
外媒:中國出人意料地設定了GDP增長目標
外媒解讀李克強總理GDP “溫和”增速6%“保守”、“謹慎”,認為可能超過8%。外媒報導兩會,塞進了自己的議程。
中國經濟永遠超不過美國?美華裔學者獨排眾議做驚人預測 2021/03/05 中時
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發表《美國對華政策的未來——對拜登政府的建議》中引用華裔學者易富賢的研究,表示中國人口的轉折點出現在2012年,經濟成長也在同一年減速,不只2028年超越不了美國,反而會在2035年速低於美國。
歐日曾跨過中等收入陷阱,但由於落入老齡化陷阱,然後重新回到中等收入陷阱。而中國生育率1991年已低於美國,2000年比日德希葡義還低,所以,人均GDP不可能達到美國的50%。
回應
美國人均GDP6萬7千美金,為何一般人過得那麼辛苦!
那可以叫美國不要整天像瘋狗一樣亂吠中國威脅論了嗎,別整天對中國沒事亂搞什麼貿易戰科技戰宣傳戰。
本文只是多年前中國崩潰論的變種版,內容雖略有不同,但還是先畫靶再找理由,聽起來是很有理,但其實只是一種心靈毒湯自我安慰的幻想。
賴岳謙:“窮台”真是促統良方嗎? 2021-03-03
觀察者網:您認為大陸暫停進口臺灣鳳梨,能否對民進黨起到警告效果?
賴:今天是鳳梨,明天是蓮霧,後天可能就是3C產品零部件了,這裡的想像空間就大了。2020年臺灣出口3452.76億美元,進口2864.86億,若扣除陸港的貿易順差866.73億,10年外匯存底就會用光,臺灣的GDP一定會是負增長。
觀:不少臺灣網友,建議斷供晶片“反制”大陸。這有可操作性嗎?
賴:國際並不是沒有替代品,台積電不供應,韓國三星一定會開心到不行,日本也推動其半導體產業重新復活。
觀:因為 台獨”勢力的攪渾,即使經濟上再怎麼“窮台”,臺灣依舊不大可能順利回歸?
賴:對的,其實大陸目前的手腕就已經很高明了,如果你民進黨屢教不改,那我就一個制裁接一個制裁地來。你民進黨內部要是一直借此操弄民粹,到最後貿然宣佈“臺灣獨立”,那就是大陸動手的時候了,正好也能師出有名;如果你民進黨龜縮了,越來越正常,甚至尋求跟中國大陸和解,那就能讓大家看到民進黨實則外強中乾,操弄“台獨”原是假議題。
回應
身為生在台灣的中國人,我必須沉痛地說,台灣媒體長期被民進黨收編;配合扭曲的皇民史觀教育,誠然窮台不足以翻轉台灣民心,但能讓台灣人喪失經濟動能與心理優越。
建立排除中國的供應鏈,這是癡心妄想 2021-03-03 環球時報社評
美國總統拜登上周簽署行政命令,要求對半導體在內的4項關鍵產品的全球供應鏈進行審查,建立將中國排除在外的上述供應鏈。
這是華盛頓的癡心妄想。全球已經形成共同市場,中國製造業的利益與各方利益息息相關,特朗普政府在過去幾年使出了吃奶力氣打擊中國的國際貿易,但中國的國際貿易占全球份額不降反升。
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國不會任由攻擊者下手,誰攻擊了我們,都要準備付出代價。中國一直很克制,但誰都看得明白,這個全球第一貿易大國並非赤手空拳。
不能坐視台灣經濟荷蘭病惡化 2021/02/20 中時社論
2020年台灣在全球新冠肺炎肆虐下,經濟表現亮麗,GDP成長率達2.98%,主計總處20日上修今年成長率至4.64%,主要原因是出口中國暢旺。去年出口成長率達4.9%,台灣經濟表現優於亞洲主要競爭對手,但亮麗表象下卻潛藏危機:鋼鐵-14.6%、鋼鐵製品-9.7%、有機化學-19.8%、礦物燃料等-51.7%、人造纖維等-24.8%、針織品-18.4%、無機化學品等-15.4%、紙和紙製品-9.7%(上述產業出口都在10億美元以上);加工之紡織物-21.4%、人造纖維棉-23.0%、精油、化妝品或盥洗品-20.0%、澱粉酵素等-11.9%、雜項物品-16.6%、各種織物-21.6%、圖書、印刷品和設計圖樣等-10.7%、針織衣著及附屬品-20.9%、皮革製品及手提袋等-17.3%、鞋類-17.1%、樂器及零附件-23.1%、木及木製品-13.1%、鐘錶及零件-10.9%(1億-10億美元)。這些傳統產業出口衰退的程度簡直令人怵目驚心,已經不是去年全球經濟負成長3.5%。
相關新聞
應對科技戰 習近平強調科技自立
拜登視訊G7揭示「美國回來了」:準備與中國長期戰略競爭,不過,歐對美「說走就走,說回來就回來」的做法已有反感。
拚經濟優先 G7峰會迴避大陸問題
今年經濟大好? 調查:民眾感受有落差 2021-02-21 聯合報
主計總處大幅上修2021經濟成長率預估至4.4%,創七年來新高,也高於金融機構預期。據國泰金昨公布最新國民經濟信心調查,民眾預期值為3%。
科技業目前占台灣出口比重近六成、占GDP約三成,去年某些大環境特定因素推升科技業表現,如遠距工作的需求,因貿易戰而來的科技產品急單,及企業在解封後重建庫存的「預防性」訂單,上述情境在今年重演的可能性偏低,考驗著科技業如何維持成長動能,必須持續留意對今年台灣經濟的影響。
另外,日前央行理事憂心,台灣因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出口暢旺,貿易順差持續擴大,使新台幣強勢升值,恐不利其他產業發展,恐出現「荷蘭病」(天然氣出口巨幅擴增使荷蘭幣大升,導致傳產喪失國際競爭力,加速去工業化)。
車用晶片為何大缺貨,會持續多久? 2021-01-12 天下
福特宣布肯塔基州廠停工一週,原因是晶片短缺,從螢幕到傳輸用的晶片供應都發生嚴重缺貨,汽車產量受到挑戰,復甦前景從美國沿海車廠開始一片黯淡。
其它像本田、飛雅特克萊斯勒等車廠也面臨到同樣的窘境,開始減少部分車款的生產。
本田汽車的北美供應商表示本週大概減產了2200台車,比原來預計的少了5分之1。本田表示還在評估相關的影響。
全球車廠才試著要從疫情的衰退中爬起來,現在又遇上缺料危機。
原因還是跟疫情相關,稍早因為疫情衝擊銷售,讓汽車業砍了晶片的訂單,結果現在車市反彈超乎預期的快,反而面臨晶片短缺的情況。又要跟消費電子搶貨,當全世界的人大多時間都被困在家中,使用3C產品,全球的晶片產業努力滿足這方面的需求。
近年來汽車業已經成為晶片的主要客戶,媲美個人電子。隨著愈來愈多新款汽車升級,車用更大的面板和更快的運算能力,以汽車為載體充分展現數位科技,也讓車用晶片的需求不斷上升。(看更多:「就像iPhone」又炫又實用!特斯拉6大優點,這3種人適合開)
分析師表示,燃油車轉向電動車的趨勢,也讓軟體系統的重要性更加被放大。
多數的車至少有40種不同的晶片,更高階的車款甚至會用到150種,「就算只是少了一種,你也無法發貨,」
上個月開始晶片缺貨的情況就已經陸續發生,福斯因此表示第一季在中國、歐洲和北美都將減產。
通用汽車在上個月也寄信給供應商,要求他們快速採取行動,囤貨以防止短缺。不過通用汽車發言人表示,目前生產量並沒有受到影響。
全球的半導體缺貨潮為汽車業帶來了挑戰,汽車業做為製造業的龍頭產業,「這可能對就業和經濟帶來連鎖反應,」福特在聲明中指出。
豐田汽車發言人也表示,預計晶片缺貨的情況將會持續到春天。
相關新聞
全球汽車缺芯陸芯片產業衝刺
汽車產業搶晶片,智慧型手機恐斷糧
全球汽車業晶片大缺貨傳美、歐找上台灣求助
台積電車用芯片猛漲價15%!聯電跟進!
綠媒炒作台積電主管跳槽大陸 網友:愛臺灣要脅人
2020-11-28,臺灣綠媒傳出台積電部門主管跳槽至大陸濟南南泉芯的晶圓代工廠擔任要職,並聲稱“擔憂技術外流”。台積電稱,對於任何可能違反離職後競業禁止約定行為,經確認屬實者,將立即追究其違約責任。
事實上,臺灣半導體企業員工跳槽大陸工作的例子並不罕見。一位半導體業內人士告訴觀察者網,大陸企業工資待遇很高,台積電人才流失十分正常。者舉例稱,在蝕刻領域擁有特長的周姓主管,還有一位曾在台積電南科廠擴散部的吳姓主管,二人均在泉芯工程部擔任高級主管。
觀察者網查詢發現,泉芯成立於2019年1月,註冊資本59.5億元,經營範圍包括大型積體電路生產及光掩膜製造、針測、封裝、測試及相關服務等。
濟南集芯產業發展投資合夥企業目前為濟南泉芯第一大股東,持股42%;逸芯集成技術(珠海)為其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41.2%。
“別人給的薪水高人才自然往那裡走,如果不想人才外流自然要提高薪水,少拿愛臺灣要脅別人,老話一句,只花的起香蕉,只能請到猴子。”一位臺灣線民評論道。
而被稱為“毒蘋果”的“蘋果日報”:“怎可以讓這幾個人將臺灣技術掏空”、“讓人憂心台積電技術外流至大陸”,並將這些人稱為“叛將”。
但臺灣線民顯然不認同這種說法。
“商場本來就是互相挖角,各憑本事,如有糾紛就是打官司,哪裡有什麼叛不叛的,都是蘋果新聞自己的‘仇中’意識形態在作怪。”
還有臺灣線民表示:一個人的跳槽是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的事,很多人離鄉背景去跳槽誰該檢討?
從F5戰機墜毀說起:台軍歷經幾十年變遷仍一塌糊塗 2020-11-02 觀察者網 席亞洲
F-5E年久失修已是一個“年經”話題了,其實和解放軍至今仍然在役的殲-7差不多一個性質——當然了,差別在於,還在用的殲-7基本都是90年代乃至21世紀生產的,,而且它們的航空電子設備也都改裝到了符合當代水準的標準。
F-5E在2018年就出現過一次集體停飛,之後2019年通過美國提供一批零部件恢復飛行,結果緊接著又出現雙機著陸時輪胎雙雙爆裂的事故,這表明這批飛機的零件也沒新到哪裡去,估計也是飛機墳場裡拆出來的舊東西。之後韓國空軍又“勻”了一些零件給臺灣,而這次墜毀的F-5E也正是去年使用這些韓國零件進行了翻新……但結果又出了發動機停車事故導致墜毀。
其實臺灣在2000年前後還折騰過一個雄心勃勃的F-5E性能提升方案,就是“虎2000”方案,打算把IDF的航電系統部分裝到F-5E上,改裝後的F-5E甚至能在機腹下攜帶一枚“天劍2”空對空導彈——頗有點法國幻影-III在中線掛架帶一枚中距導彈的感覺……
後來因為IDF的航電系統用的關鍵設備也要依賴進口,金貴得很,用來改裝F-5E顯得有些不值得,所以只造出一架原型機。
臺灣雖然號稱自己是“世界上的高科技,沒有我們臺灣,它搞不成”,但實際上臺灣的高科技產業是非常不完整的, 尤其是在軍事科技領域,無法直接使用民用元器件,那沒有就硬是沒有,說啥也造不出。所以雖然臺灣媒體整天自吹“資訊科技”如何領先,但其實臺灣軍用電子技術是一塌糊塗的。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11-02/doc-iiznctkc9010600.shtml
中國廣電網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中國廣電網絡公司2020-10-12在京成立,將按照“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統一標准、統一品牌”的要求,建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和廣電5G建設統一運營管理體系,進一步優化網絡資源配置,推動全國有線電視網絡升級改造,實現集約化發展,統籌有線、無線、衛星協調發展,以形成一個多功能的國家數字文化傳播網,建設兼具宣傳文化和綜合信息服務特色的可管可控、安全可靠的新型智慧融合網絡,強化有線電視網絡作為意識形態領域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切實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據介紹,公司將深入落實“智慧廣電”戰略,利用移動互聯網、智能操作系統等新技術搭載多元化應用,開發適應數字生活需要的智慧產品,為用戶提供超高清(4K/8K)等新業務新業態。
大數據賦能深圳推動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10-12 央視網
深圳,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為契機,以“數字政府”建設為抓手,從城市管理運行到百姓生產生活,一個大數據賦能的現代治理體係正在形成,推動著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圳連續兩年居全國網上政務服務首位。
幾天前,深圳推出政務服務“免證辦”,依託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居民身份證、不動產權證、營業執照等393項電子證照代替了實體證照,覆蓋了市民、企業日常需要用到的95%以上證照。
“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帶來的是近8000項服務事項都可以在一個平台上辦理,其中260項可以實時核驗、自動審批,“秒批”成為深圳一張“金名片”。
今年8月,深圳率先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目前已在交通、醫療、教育等多個領域開始試點應用。上午9點,在深圳市中心的一個路口,記者看到車流量雖然大,但通行順暢。
紅綠燈時間的長短是根據實時車流量計算的,這個平安智慧交通系統將通行的車輛轉化為一個個看得見的“數據”,再通過5G傳輸、AI計算,優化控制交通信號燈,實現了從過去車看燈、讀秒數通行到現在燈看車、讀車數放行。
在深圳政府管理服務指揮中心,大數據同樣改變著政府的管理和服務,這裡接入了全市82套系統,匯集各部門100類業務數據,是一個能看、能用、能聯動的智慧城市運行和指揮中心。工作人員點開“明廚亮灶”監控系統,近2萬家200平方米以上的營業性餐飲機構的後廚一目了然。
中國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國務院2020-05-19新聞發佈會,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指數,我國排在第15位:2019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位居世界第二。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比2006年增長6倍以上,占GDP的比重達到2.19%,與歐盟相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
過去一年,積體電路實現14納米工藝產業化,5G研發應用和產業化全面推進。169個高新區生產總值達12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1萬家。
同時,數十萬名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了1.15萬家企業。近年來,我國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成果轉移轉化機制不斷完善。2019年全國技術交易額達到2.2萬億元,超過了2019年度全社會研發支出總額。
推進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攻關,新增18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科技部會同12個部門組成科研攻關組,設立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檢測試劑等10個重點工作專班,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5個方向,部署83個應急攻關專案,形成了全國一盤棋的科研攻關格局。
澳農業部長:不反制中方大麥關稅,或向世貿申訴 2020-05-19 觀察者網
此前,澳媒曾多次炒作中方對澳大利亞大麥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並將此事與澳方所謂的“新冠病毒源頭獨立審查”相關聯,將中方正常的貿易調查稱為:“對澳大利亞開第一槍”。澳對此否認,並稱不會與中國打貿易戰,但可能會就此事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
中是澳最大的糧食出口市場,中方對大麥加征73.6%的反傾銷稅使澳農民們深受打擊。
澳在此次貿易爭端中並非“無罪”,在過去的十多年裡,澳對中國的鋼鐵、鋁和化工產品一直徵收著高額關稅。
回應
世貿的仲裁機構,法官湊不齊法定人數,沒法仲裁了。澳找特朗普罵去,都是美國人幹的。
總幹事提前離任 特朗普再轟世貿
世貿(WTO)總幹事阿澤維多2020-05-14宣布提前於八月底離任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炮轟世貿優待中國虧待美國。他以前曾威脅世貿若不改革,美國會退出世貿。有分析認為,之所以提前離任,與世貿近年來深陷困境有關,包括:美國一直阻撓成員遴選,有「全球貿易最高法院」之稱的世貿爭端解決機制上訴機構已徹底癱瘓;主要成員利益訴求不一,致世貿改革舉步維艱。
“五眼聯盟”如何擺脫中國產業鏈?英國智庫寫了份報告 2020-05-19 觀察者網
美國政府最近曾鼓吹要擺脫“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英國智庫亨利•傑克遜協會(Henry Jackson Society)2020-05-14發佈了一份48頁的報導,這裡頭詳細闡述了“五眼聯盟”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以及他們認為要如何擺脫中國產業鏈。
“五眼聯盟”依賴中國831種不同出口產品,其中260種是關鍵國家基礎設施所必需的。根據報告,這些產品包括筆記型電腦和手機等電子產品,抗生素、止痛藥、抗病毒藥物所必需的醫療成分等。
報告定義,一個國家某件商品有50%進口自中國時,這個國家就是這件商品的淨進口國:澳大利亞595種商品在戰略依賴中國,其中167種應用於關鍵國家基礎設施;新西蘭513種商品戰略依賴中國,其中144個應用於關鍵基礎設施;美國424種商品戰略依賴於中國,其中114個應用於關鍵基礎設施;加拿大367種商品依賴於中國,其中83種應用於關鍵基礎設施;英國229種商品依賴中國,其中57種應用於關鍵基礎設施。
回應
記得有個日本節目,挑選了一些家庭,然後要求主人搬走家裡標有中國製造的物品,結果房子空了一半。再把含有中國製造零件的物品搬走,結果....房子空了....我希望你們五眼聯盟說到做到哈。
五眼乾脆沒收資本家資本進入社會主義吧。然後組成經互會,這樣不就可以像蘇聯一樣游離於國際分工之外了。
別看這五個國家好像挺團結的樣子,其實在現實利益面前最經不起誘惑的也恰恰是這群人,中國只要拋出兩個桃子,他們之間立馬會為了搶桃子打得不可開交。
討論了半天,都是原則性的東西。怎麼替代、怎麼培育本國產業,一句話沒提。
想要在工業和貿易上戰勝中國,需要提高民智,加強基礎教育,提高普通人的能力。如果不進行基礎教育,繼續現有戰略,以美國工人現有能力,他們將在世界市場上,直接與中國工人較量…這…
死局……
川普「謀殺」華為!台專家去年就爆台積電剩1招保命:10年內發展一條100%非美半導體設備產線,來服務占台積電營收20%的大陸客戶(60%來自北美客戶)。
回應
世界最大半導體市場--中國會自己來100%向台積電說掰掰!
政府怎麼不協助台積電?
正是附庸政府主導
台灣~當棋子的悲哀!
被捏住了“命門”的華為 該如何突出重圍?
整個晶片產業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四大環節,中國內地最大的瓶頸是製造。封裝和測試,我們有全球排在前幾名的長電科技、華天科技;設計,更是有華為旗下的海思、紫光旗下的紫光等“硬核”企業。
新禁令還有120天才生效的緩衝期,華為已緊急向台積電追加7億美元訂單,華為手機的中高端已採用了7nm晶片,如遭遇斷供,華為就能靠著中芯已成熟的14nm和庫存的7nm“屯糧過冬”,等待著國產供應鏈的春天到來。目前中芯量產的還是14nm的晶片,不過,中芯正籌集65億美元明年將能量產7nm晶片。
無視美國警告,荷蘭巨頭向中企交付光刻機 2020-05-18
晶片製造不可或缺的設備是光刻機,當前全球光刻機市場基本都被荷蘭ASML公司所壟斷。由於《內瓦森》協議的存在,以及美國的多次干預,使得ASML不對中國企業出售。不過,當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強大後,雖然在美國的多次干預下,使得交付過程受到了一定影響。但如今形勢出現了轉變, ASML光刻機已經達到了深圳。結合此前中芯負責人所說的7nm工藝制程有望在今年投入量產的消息來分析,這批光刻機很大可能就是高端EUV。
回應
中美全面對抗的時代來臨了!我們應該在稀土上給美國斷供了,還有那些想跟美國一起打劫的都應該受到制裁。
美軍算帳:停用中國稀土需每年增加20億美元以上軍費
美國《防務新聞》網站2020-05-19報導,美國國防部建議立法停止將中國稀土用於製造導彈、高超聲速武器和輻射加固電子系統,不過他們為此算了個帳,預計增加成本在20億美元以上。
回應
沒事,美國如果能用20億來完善自身產業也是一次大賺的生意。可惜,美國自己的公司早年就算過帳,除了自身技術有點問題外,美國的產業鏈根本不支持這個需要投入的資金遠大於20億的項目。
北斗2019年產值達3450億元
2020-05-18,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在京發佈《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較2018年增長14.4%。北斗相容型晶片及模組銷量已突破1億片,衛星導航定位終端產品總銷量突破4.6億台,其中智慧手機3.72億台,支援北斗定位手機近300款。含智慧手機在內採用北斗相容晶片的終端產品社會總保有量已超過7億台/套,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企事業單位數量保持在14000家左右,從業人員數量超過50萬。
北斗服務全球,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
……
回應
那些天天叫著搞北斗花錢太多,不如把錢用來改善人民生活的垃圾們,站出來說話呀。
不行,上頭,美台幣沒到賬,不能說話。
他們的意思是不要自己搞,錢留著孝敬GPS,關鍵時候還能掐死自己。
紐時:美國打科技戰用台灣施壓 直逼中方紅線
台積電2020/05/15宣佈,擬斥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5奈米晶圓廠,預計2021年動工、2024年量產。台積電以成本為由婉拒美方提議好幾個月,但華府提出資金補助承諾改變台積電心意。美國商務部隨後16日,要求採用美國製造設備或依美國軟體與技術設計的海外晶片廠商,須取得美方許可證才能向華為供貨。華府打擊華為並將台積電拉近美方軌道,是可能導致美中衝突加劇的產業政策「組合拳」。
相關新聞
環球時報報導,若美方真的實施該項措施,中方也將依照法規,向高通、蘋果、思科等美企進行限制或調查,同時暫停購買波音公司飛機。
美國揚言斷供華為!華為33字回擊 全球光刻機巨頭剛出大動作
針對美國此次限制升級,5月16日上午,華為通過心聲社區發文稱: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
5月15日,台積電宣佈,計畫投資120億美元在美國興建並運營一個先進的晶圓廠。
國產晶片龍頭獲大基金力挺
國家積體電路基金等多方同意分別向中芯注資15億美元及7.5億美元,中芯一季度收入達9.05億美元,同比增長35%,淨利潤0.64億,同比增長422.8%。受此影響,公司最新市值已突破千億港元。
美國主導晶片供應,國產替代空間巨大
近些年來,美國先後多次通過各種手段對包括人工智慧、5G、安防技術、晶片等領域的科技龍頭公司進行制裁,中國科技的“缺芯之痛”也不時引發業內擔憂。2018年美國晶片公司依然主導了整個晶片市場,全球占50%。No.2韓國26%。3日本7%。中國僅3%。亞太地區占60%的市場需求。
國家大基金一期(2014-2019)投資約60家企業,規模達到1387億元。去年十月,二期註冊資本提升至2041.5億元。二期主要聚焦積體電路產業鏈佈局,重點投向晶片製造及設備材料、晶片設計、封裝測試等產業鏈環節。
5月14日,無錫高新區與阿斯麥ASML簽署戰略合作協定,擴建升級光刻設備技術服務基地。
重擊下,中國芯唯有拼出一片天地 2020-05-18 環球時報
日前,美國商務部宣佈將修改出口管制規定,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和軟體在海外設計和製造半導體的能力。
眼前,華為依然有騰挪的空間。通信系統的晶片量總體而言較少,以基站來說,一年發貨不過百萬。最近幾年,華為對目前這種全面打壓戰略態勢非常清楚,早已開始備貨,而且還有120天的緩衝期可以利用。此外,華為已經做出完全沒有美國產品的5G基站,絕大部分通信系統設備對於晶片的要求沒有手機高,國內企業進行代工也可勝任。
相比之下,華為的手機受到巨大影響,不過,華為下一代手機晶片麒麟1020 SOC應已在生產階段,再加上120天的緩衝期,Mate 40的晶片還是有保證的。一段時間內,華為可以把一部分產能轉到中芯國際這樣的企業。另外,台積電也在積極爭取從美國獲得許可證,華為還可以向高通、聯發科等企業尋求購買晶片,以保持手機產品供應的能力。
從長遠而言,即使台積電拿到許可證,暫時維持為華為代工,我們也必須丟掉幻想,下決心建立起自己的整個晶片產業鏈。在這方面,我們目前也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和優勢。
首先,今天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單一的市場,僅是中國本土市場就可以支撐起晶片產業。
其次,中國晶片設計水準基本和國際一流水準並駕齊驅:鯤鵬伺服器晶片、鯤鵬920電腦晶片、天罡5G通信基站晶片、麒麟手機晶片、升騰AI晶片、淩霄路由器晶片、5G基帶巴龍晶片等。
再次,積體電路製造目前確實還是我們的短板,但中芯也是知名的晶片代工企業,目前已經擁有14nm(納米)制程的量產能力,N+1晶片已接近7nm工藝,N+2研發。中芯以往技術進展較慢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足夠的客戶,華為把更多的產能轉向中芯,它在研發速度和產能提升上將會有一個大的突破。此外,華虹半導體、粵芯半導體等中游代工企業也有發展的潛力。
最後,如果有足夠的市場,在光刻機領域也可以有突破。華創、中微半導體、上海微電子、華卓清科這些企業在刻蝕機、光刻機市場也有一定的積累,科研的光刻機水準也達到11nm的水準。
總之,我們在近期要盡可能尋找各種機會保證華為的生產能力,長遠而言,整合產業鏈各方能力,加快晶片全產業鏈的突破。(作者是資訊消費聯盟理事長)
鄭州富士康掀離職潮:不加班工資低 月入兩三千熬不住 2020-05-14 新浪財經
近日,有傳聞稱因疫情造成蘋果手機銷量削減,進而導致富士康訂單減少、部分員工將從本月起放假4個月至9月1日。
對此,富士康科技集團表示,“目前集團大陸各廠區運作正常,並無所謂大規模裁員及休假情況”。
富士康佈2019年四季度,營收1.74萬億新臺幣,同比減少4%;淨利潤為477.66億,同比下降24%。2019年營收5.34萬億,同比增長1%,淨利潤為1153.09億,同比下降11%。
蘋果2018第四季收入同比下降4.5%,銷量下降15%。
相關新聞
中芯14納米營收增長近30%,資本支出翻倍至43億美元買設備
特朗普05-13延長行政令一年,繼續封殺華為和中興,晶片龍頭中芯暴漲10%市值破千億!
法國《挑戰》週刊:中國從曾經的世界工廠變成科技碾壓者
比亞迪複製富士康創收1300億“代工大王”將易主.比亞迪攻車用等半導體 衝擊茂矽等中小型台廠。 富士康敗走印度蘋果取消印度製造iPhone 11
新iPhone SE全球熱銷,第一天銷量12萬,網友:這銷量雷軍看了都笑而不語.
疫情影響電子斷鏈蘋果惠普缺貨新iPhone延遲發佈.痛失5G先機蘋果銷量下滑77%,全球大量關店. 華為2019年5G手機全球銷售第一1900萬支市占37%,三星36%但獲利失色4季劇減38%.
三星發佈全球首款5G量子加密手機 首批量產可達100萬部(回應:三星又搞噱頭?確實是噱頭,只是個亂數產生器,噱頭大於實用) “墨子號”首次實現量子安全時間傳遞
美擬切斷華為晶片貨源,川普制裁沒再怕!華為:2019年財報營收提升23%手機年增26%,已可不用美零件,轉與聯發科或三星合作,高通台積電慘了,美若切斷,中會反擊將調查蘋果等美企.
全球半導體支出估年減3%,傳華為轉台積電單中芯,台積電暴賺背後沒說的秘密是漫無止境資本支出。2016~2018年支出9742億2019年獲利3511億,還有燒台灣的電。
中微5納米刻蝕機04-23已獲批量訂單.
美04-27對中出口半導體新限制,台積電供貨華為摔跤,陸晶圓龍頭中芯有望爽吃轉單.
海思2020年Q1晶片出貨量超越高通首次登頂中國手機處理器市場.
日媒:中國科技專利9∶1領先美國. 5G專利量華為躍居全球第一,華為05-09攜手18家車廠成立5G汽車圈. IDC:到2022年5G將推動中國數字經濟25%的社會經濟增長.
因疫情中國加快發展5G、AI、數據中心、特高壓、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充電樁... 有別於「鐵公機」傳統基建,今年可期1兆人民幣投資,2025年底前至少10兆.
阪本幸雄出任紫光副總裁,開啟對三星復仇之旅 2020-01-03 觀察者網
日前,日本半導體巨頭爾必達原社長,72歲高齡的阪本幸雄出任紫光集團高級副總裁兼日本分公司CEO。
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存儲晶片產業曾經十分輝煌,日本東芝、NEC、三菱等企業的存儲晶片在市場上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打得美國企業節節敗退。不過,這種輝煌是建立在美國的縱容之下的。
然而,在上世紀80年代,中美迎來蜜月期,在蘇聯解體之後,美國必然會對日本收緊枷鎖,避免自己圈養的“惡犬”反噬主人。
日本在蘇聯解體後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也不再甘心唯美國馬首是瞻,開始在經濟上頻頻挑戰美國。
既然日本越來越“不聽話”,美國隨即轉變了對日政策。1985年,美國半導體協會以日本企業出口價格過低為由,向美國商務部提出了反傾銷訴訟。經過一系列博弈之後,雙方簽訂了《美日半導體協議》,引入了價格監督制度。加上廣場協議簽署後,美元相對日元貶值,這套組合拳直接降低了日本出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
在直接打壓的同時,美國還扶持韓國。韓企非常具有侵略性,三星等在商業策略上還有一個殺手鐧,那就是“反週期”投資,在行業不景氣的時候,三星反而大規模投資增加產能,當市場回暖之際三星就可以佔據先機。這套“反週期”投資比拼的就是財力,三星的營收占到韓國GDP的20%,三星就是用這套打法把爾必達、東芝、英飛淩等歐洲和日本廠商折磨的遍體鱗傷。
可以說,日本存儲晶片產業的失敗並非技不如人,而是大環境所致,在美國的打壓和三星、SK海力士等公司的一整套組合拳下敗北。
……..
回應
從阪本訪談來看,復仇的對象是日本政府。阪本多次提到,2008年金融危機時,爾必達面臨資金困境,而日本政府和日本銀行對日本這顆DRAM記憶體的獨苗,一分錢也不借,讓爾必達陷入巨大困境,最終在2012年壽終正寢。
除此之外,聯電已獲得三星LSI的28納米5G智慧手機影像訊號處理器(ISP)大單,明年開始進入量產,加上三星手機OLED面板採用的28納米或40納米OLED面板驅動IC訂單到位,第一季產能利用率可望達到滿載水準。
格芯差異化競爭
曾經在晶圓代工界排名第二的格芯,坐擁全球11座晶圓廠。但格芯近年的IC之路是艱難的,連賣4座大廠。在2018年8月,格芯宣佈放棄擱置7納米FinFET項目,放棄追趕最尖端的先進工藝演進步伐,轉而將發展重點放在差異化產品解決方案的市場之上。今年8月,格芯採用12nmFinFET工藝,成功流片了基於ARM架構的高性能3D封裝晶片。
中芯連年擴產
中芯這幾年發展勢頭正旺,從8英寸到12英寸,從180nm到280nm的產能都十分緊張,明年8英寸月產能將擴產2.5萬片,12英寸擴充3萬片,其中,北京以12吋線為主,上海和深圳各有一座8吋廠,天津是8吋廠的主陣地,有一個老廠和一個新廠,老廠的月產能約為58K,新廠則有望成為世界單體規模最大的8吋晶圓產線。
追逐先進制程的赤子心
除了英特爾、三星和台積電在積極的追逐10nm、7nm、5nm甚至更先進的進程,聯電和格芯又放緩了腳步,中芯這些年在工藝的突破頻頻告捷,國產晶片崛起可期。
從中芯Q3財報中得出,在工藝上,收入占比分別是150/180nm (35.8%)、55/65nm (29.3%)、40/45nm (18.5%)、110/130nm (6.6%)、250/350nm (4.2%)、28nm (4.3%)、90nm (1.3%),占大頭的依然是成熟的150/180nm、55/65nm工藝,最先進的28nm工藝占比只有4.3%,不過相比上季度的2.8%已經開始增長。
除此之外,中芯的FinFET技術研發不斷向前推進:第一代FinFET(14nm)已成功量產,四季度將貢獻有意義的營收;第二代FinFET(改進型的12nm工藝)研發穩步推進,客戶導入進展順利。
前段時間“EUV禁運”的事件引得業界廣泛關注,但ASML與中芯已經雙雙否認。但從這個留言我們除了看到EUV光刻機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到國人對本土晶圓廠的先進工藝的關注。如果7nm工藝研製成功,作為國產晶片製造的領頭羊,這對國內有很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將領先於聯電、格芯,縮小與三星和台積電的差距。
按照中芯所說的進展,中芯與國際最先進水準也就一兩代的差距。目前,中芯已經成功掌握 FinFET技術,只要掌握了EUV技術,就可以與台積電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因為7nm以下都是運用的EUV技術,中芯將在未來5年之內有望成為中國內地下一個台積電。
中國64層NAND量產後,三星赴陝再投563億建最大快閃記憶體基地 2019-12-11 觀察者網
三星電子西安快閃記憶體晶片(NAND)專案二期第二階段80億美元投資10日正式啟動。每月13萬片,新增產值300億元,解決上千人就業,並帶動一批配套電子資訊企業落戶,使西安成為全球水準最高、規模最大的快閃記憶體晶片製造基地。
三星西安快閃記憶體晶片專案一期投資108億美元,建成存儲晶片專案和封裝測試項目。二期專案總投資150億美元,主要製造快閃記憶體晶片。其中,第一階段投資約70億美元,明年3月竣工投產;第二階段投資80億美元,2021年下半年竣工。
2018年,三星占全球NAND市場份額的35%,其與美光和SK海力士等廠商幾乎壟斷市場供應。
今年9月2日,紫光集團旗下長江存儲宣佈,已開始量全球首款產基於Xtacking架構的64層256 Gb TLC 3D NAND快閃記憶體,性能逼近國際大廠的96層3D NAND,紫光或跳過96層NAND,直接研發128層NAND,2020年底,長江存儲產能有望提升至月產6萬片晶圓的規模。
回應
小編,老是消費一家說了幾年始終拿不出產品上市的長江存儲有意思嗎?!
三星對長江存儲的信心比你還大。
二線晶圓廠的角逐 2019-11-23 觀察者網
隨著工藝節點的推進,因為技術難度的增加,投入成本的大幅增加,先進制程現已經成為三星和台2019年第三季度全球晶圓代工廠商,僅台積電一家就佔據了一半的市場份額,三星今年也是發生了大躍升。聯電、格芯和中芯國際成為了二線的晶圓代工廠。
相對于先進制程的競爭,在二線的競爭更加慘烈,不但有看得見的“敵人”,還要提防潛在的“敵人”後來者居上。不同點是中芯國際作為中國晶圓廠的擔當,他們有一顆成為一線晶圓廠的心。
聯電工藝策略大轉型
聯電近兩年已經不再追逐12納米以下先進制程,主攻以車用5G、IoT為主。10月1日,聯電取得日本12吋晶圓廠三重富士通半導體所有股權,也使得聯電10月營收達145.87億元,月增34.7%,較去年同期增15.98%,並創下歷史最高營收記錄。順利並購後讓聯電在12納米以上制程的全球市占率有望突破10%。
財訊週刊/台積電叛將梁孟松偷絕招救陸廠中芯國際第3季獲利1.15億美元年增333.5%
大陸晶圓代工龍頭中芯最新財報亮眼,第3季獲利1.15億美元,年增333.5%,讓市場大感驚艷,預估第4季營收將續增2%~4%。這2年,中芯轉骨的背後大功臣,就是首席執行長梁孟松,業內人士認為,他將台積電管理思維帶進中芯翻轉營運,促使中芯今年首度轉虧為盈。
梁孟松曾任台積電前研發處長,之後帶槍投靠三星,當時令創辦人張忠謀相當無奈又惋惜,2017年底,梁再度跳槽至大陸中芯,僅1年多時間,就讓中芯卡關3年的14奈米製程大突破,更有望在今年帶來營收。
梁孟松上月在中芯法說會上表示,儘管過去2年半導體產業受大環境衝擊、充滿挑戰,但中芯已實現28奈米HKC+製程量產,14奈米也已量產,12奈米也將接棒,正在客戶導入階段,下一代 FinFET(N+1)也在穩步推進中。
事實上,梁孟松接任中芯聯席執行長親自操刀後,不僅縮短先進製程技術的差距,中芯的良率和生產效率均大幅提升,更讓公司營收保持成長態勢。
財訊雙週刊報導,知名晶片設計業者指出,梁孟松過去幾年助中芯大力改善內控,以及強化流程管理,並將台積電最新管理思維帶進中芯,取代早期張汝京創辦中芯的老舊作法,無疑是中芯徹底改造的重要關鍵。
相關新聞
中芯CEO趙海軍:華為帶頭採購 陸半導體迎春天
回應
作者意識形態作祟!梁孟松在台積電當個小小的處長懷才不遇有志難伸。他良禽擇木而棲是個人的抉擇,旁人應該只有滿滿的祝福!台積電或張忠謀要怪也只能怪自己當初大材小用。
管理模式的精進並非台積獨有的創新,嚴格來說台積的管理階層包括張前董事長也是將歐美的經驗延用到公司的管理,這並非台積獨有的管理模式,希望作者少用這種狹隘的語辭。
記憶體製造方面也看到中國業者展現初期成效,除長江存儲於9月量產64層NAND Flash、2021年計畫量產DRAM之外,合肥長鑫存儲則是於2019年底量產19奈米DDR4及LP DDR4 DRAM;另外集成電路設計方面除陸企持續在CPU、GPU、FPGA、類比IC、EDA等積極尋求突破外,AI晶片似乎也成為美中5G爭霸的下一個戰場。
9月平頭哥亮相的首款人工智慧推理晶片「含光800」,且不論其真正效能是否能與國際業者匹敵,但中國業者欲建構一套全面端到雲的晶片生態系統企圖心不言可喻。
中國半導體自主可控的硬體基石,本土突破正在加速,但仍不否認包括晶圓代工、記憶體製造進程仍是落後於全球領先梯隊,而關鍵核心晶片的專利、技術更非輕言可突破國際大廠所築起的高門檻。
幸好中國擁有龐大的落地應用,況且下游物聯網、汽車電子、5G終端等領域對於半導體產品的需求將直接推動中國半導體企業的技術與產業升級,加上電子零組件環節實力雄厚,因而上游半導體核心突破將是中長期大勢所趨。
大陸加緊衝刺半導體業 2019/10/27 劉佩真
中旬美中雙方貿易談判在10月中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但美中貿易戰從3月迄今,已歷經且戰且談、以戰逼和、實質協商等過程,加上根本性的結構問題使美中兩大強權難以於短期間內達成完全的共識,因而現階段美中貿易談判雖獲得暫時舒緩,但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依舊沒有根本改變,因此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的意志力只會愈來愈強,不會隨著美中貿易談判的變化有任何改變。
從中國官方政策面來看,10月上旬工信部宣佈積極部署新材料及新一代產品技術的研發,藉此推動工業半導體材料、晶片、器件及IGBT模組產業的發展。同時工信部也將啟動2期國家集成電路大基金,進一步推動國內外半導體資源整合與重組;2期大基金不同於1期著重於集成電路設計及製造環節,會重點部署半導體設備、材料、應用端,規畫以扶持行業龍頭、發展園區聚集資金、補助中國產業鏈等方式來進行,此皆宣示中國將持續以政策支持半導體業的發展。
從中國半導體企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科技紅利之有效研發投入,才是建立獨立自主核心技術體系的有效手段,即持續高效率的研發投入是科技企業成長的真正內在動力。中國半導體業者除在封測方面投入先進封裝技術產能的擴充,特別是Bumping、WLCSP等,為即將到來的5G通訊和物聯網發展商機提前佈局,以及晶圓代工方面力求2019年底前進行14奈米FinFET量產計畫,同時12奈米製程開發進入客戶導入階段。
近期台系晶圓代工廠投資動作頻頻,除台積電回頭興建8吋廠、世界先進購併GF Fab3E 8吋廠之外,聯電則是收購日本三重富士通半導體的12吋廠、整合中國轉投資事業並準備上市,且宣佈不再推進先進製程,反映台廠佈局有加重8吋廠、重啟購併策略之趨勢,以及二線晶圓代工廠將不再參與先進製程的競逐。
在世界先進、力晶營運潛力正在上升之際,需留意聯電未來的動向,若Global Foundries將股份打包出售予Samsung或聯電,或是中芯國際,將牽動全球晶圓代工2至5排名順序。(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研究員暨產業顧問)
相關新聞
聯想說自己PC第一,這次真沒人笑了
南韓半導體晶片出口萎縮,對中國大減二成
中國京東方擴產衝第一,三星獨霸OELD面板地位面臨挑戰
華為超蘋果趕三星2019年將成歐洲第2大手機廠商
因iPhone出貨量減少而裁員的富士康春節後招工,因獲得了華為手機訂單。
CNN:美國打擊華為攪亂了全球5G計畫 華為5G技術至少領先對手1年(瑞典的愛立信和芬蘭的諾基亞, 美國沒有這種級別的電信設備商)
美國堅決制裁華為的深層原因:華為嚴重威脅其至阻礙美國的全球監控計畫。
「五眼聯盟」成員英國國家網路安全中心打臉美國:華為風險可有效控制
3.22暫無一個歐洲國家禁用華為 歐洲空前團結打臉美國
華爾街日報:5G終將是中國公司的勝利
全球科技巨頭華為...默默備戰研發6G傳輸能力5G100倍,網路延遲從毫秒級降到微秒級。
美國批准6G試驗:容量為5G上千倍(回應:5g都沒有還6g呢?這就是發達國家的吹牛區別!)
蘋果求生欲有多強2010.3.5再次降價 (回應:飲鴆止渴。)
三星再開發類似華為Mate X外翻屏折疊屏手機(回應:什麼類似,明明是山寨華為! 幾天前還批評Mate X不科學沒人性的外翻屏,這就是典型的不要臉的棒子精神。)
疑三星Galaxy Fold開箱影片 網驚:螢幕摺痕超明顯!
美媒:臉書借鑒微信模式轉型(回應:中國像外國:山寨;外國像中國:致敬.)
硬體時代或落幕,蘋果將轉型數位服務(回應:小便瞎嗎?那張圖明明是蘋果服務占比是每年下降的)
兩岸晶圓代工業鴨子劃水 2019-03-25 旺報
台灣由於具備了人才庫和基礎設施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而展現了主導全球晶圓代工業務的能力,市占率超過7成,甚至台積電的龍頭地位將是其他競爭對手難以逾越,主要是台積電不但具備優異的製造技術、超高製程良率、設備共通性高、供應鏈角色顯著等競爭優勢,同時先進製程的進展藍圖更是具備可實現性。
不過仍需留意,美中貿易戰驅使中方更清楚半導體自主可控的重要性,故對岸廠商佈局晶圓代工市場的企圖心更加積極,特別是中國龍頭代表廠商中芯國際,加上以特殊製程、成熟製程為重的華虹半導體、先進半導體等。
中芯國際在戰術上採取成熟、特殊、先進製程的多元手段,在成熟製程上多元戰略發展,已有效的減少大幅投入先進生產線而產生的財務折舊壓力,況且在聯席首席執行官梁孟松的帶領下,除28奈米HKC+技術順利開發完成之外,2019年首季第一代FinFET 14奈米技術進入客戶驗證階段,產品可靠度與良率已進一步提升。
同時12奈米的技術開發也開始有所突破,而12奈米的部分則是14奈米FinFET製程的改良版,顯然在國家政策和集成電路大基金的支持之下,中芯國際將持續背負推進對岸先進晶圓製程的任務。
華虹半導體作為中國領先的特色工藝晶圓製程代工廠,近來充分受益於8吋產品線供需失衡,特別是IGBT、MOSFET、MCU、智慧卡晶片及電源管理產品的需求,相對挹注華虹半導體的營運績效。
另外在先進半導體部分,去年10月先進半導體與上海積塔半導體訂立合併協議。先進半導體擁有5吋、6吋、8吋晶圓生產線各一條,專注於類比電路、功率器件的製造。而積塔半導體是華大半導體旗下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半導體技術領域內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電子元器件、電子產品、電腦軟體及輔助設備的銷售。預料雙方合併後,將在人力資源、品質監控、工藝技術等方面充分整合,積塔半導體可優先為先進提供資金支援和其他行業資源,並減少土地與廠址選擇的限制和降低潛在關聯交易的風險。
IC大老換人:中國半導體年增106%,今年Q3首度超越南韓! 2018/12/07 钜亨網
SEMI指出,2018年第3季在南韓半導體設備出貨量為34.5億美元年減31%,與此同時中國成為最大的半導體設備買家,39.8億年增106%。2017年同期,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僅為19.3億只占南韓的40%。中國目前正在北京、天津、西安、上海等 16 個地區,打造25個FAB建設項目。 報告預測,2018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有望達118億,2019年173億,確保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美荷日傳統強國,仍然主導著半導體產業鏈的上游 ,而中國的優勢集中在晶片下游。隨著中國不斷投資設備,必須密切關注投資與技術改進和人才培養,才能真正趕上強國。
華映裁員2500人 將售2條4.5代線只留6代線
台面板廠中華映管2019-03-11宣佈將裁員2500人,只保留6代線,專注中小尺寸面板最具經濟效益的產線,另外2條4.5代線,未來將全數出售,也不排除出租。華映認為,中國大陸面板產能供過於求,主要來自於高世代面板產線,產品以屬於大尺寸的電視面板為主,6代線的主力是中小尺寸面板,影響相對較小。
相關新聞
中國面板製造商齊力扳倒LGD三星柔性屏市占率90%、驅動晶片70%的壟斷局面:中國內10條柔性屏AMOLED產線、8家晶片商齊發力
中國再開新產能 2019年面板持續供過於求:中國最大面板廠京東方10.5代廠2018年3月量產,2019又要建6代柔性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面板廠,全球大中小尺寸面板供過於求,競爭激烈。
5G、AI…半導體業新動能:半導體產業2019年雖遇逆風,但SEMI強調5G和AI將是產業下一波成長動能,2020年晶圓廠設備支出可望回升至670億美元,再寫新猷,年增27%。
半導體受寒 晶圓廠投資大減 2019-03-14 經濟日報
受記憶體報價大跌、美中貿易戰導致下游拉貨保守影響,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2019-03-13下修今年全球晶圓廠資本支出預估值至529億美元,年減14%,終止連三年成長。SEMI年初原估年衰9%,不到二個月再提出更悲觀的報告,凸顯全球半導體景氣下修幅度超乎預期。晶圓廠資本支出,主要來自於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大型晶片製造商投入的設備支出金額,隨著整體晶圓廠投資步調放緩甚至轉趨衰退,意味整個產業鏈景氣同步向下,從上游的高通、聯發科等IC設計商,到台積電等晶圓製造商,及日月光等封測廠,將受影響。
相關新聞
5G、AI…半導體業新動能:半導體產業2019年雖遇逆風,但SEMI強調5G和AI將是產業下一波成長動能,2020年晶圓廠設備支出可望回升至670億美元,再寫新猷,年增27%。
中國半導體設備需求高 哪些中國設備廠能搶商機 2019-03-11 钜亨網
根據SEMI預估,2018年全球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達到620億美金,年增28.6%,預估未來七年年複合成長率在8%~10%之間。從2017年開始,亞洲開始大積極投入晶圓廠建設,如中國有30家、韓國30家、台灣則約20家左右,是全球半導體設備需求的主要來源地。此外,在中國政府的獎勵之下,中國半導體設備需求占全球比重逐步提升,已從2013年15%提升到2018年27%。
半導體設備供給
從供給面來看,半導體設備供應端有兩大特色,第一規模成長穩定;第二則是市場集中度高。目前半導體設備主要供應商由Applied Materials(美)、Lam Research(美)、ASML(荷蘭)、東京電子、KLA(美)等國際大廠占據。若從2018年營收來比較,Applied Materials 市占27.5%、Lam Research市占 17.7%、ASML市占17.5%、東京電子市占16.9%、KLA市占6.4%。至於中國的北方華創及長川科技市占分別只有0.8%與0.05%。
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占低(目前小於3%),主要因為中國半導體產業起步時間晚,晶圓製造在全球比重低,如中芯國際僅僅占全球晶圓製造不到5%比重。不過,未來三年新建晶圓廠中有30%在中國,加上中階半導體設備替代率高,這給中國半導體設備企業帶來發展機會。
台灣3大王牌殞落?日媒爆慘輸陸韓3大敗因 2019-02-03 中時電子報
曾幾何時,國人引以為傲的台灣科技品牌,如今紛紛跌落神壇,到底台灣品牌遇到何種難題?日媒報導,台灣企業在市場激烈的競爭過程中面臨3大困境,包括代工產業的成功與消費市場產生利益衝突、內需市場太小,以及資本雄厚的陸韓企業崛起等。
華碩、宏碁與宏達電(HTC)等台灣的品牌,早期都是從代工起家,之後轉做品牌,但這些年下來,台灣科技品牌卻陷入發展的困局。日經新聞分析報導,華碩和HTC的智慧型手機全球市占不到1%,幾乎沒有存在感,即使在主場台灣,2家公司市占也不到15%,不僅被三星、美國打敗,甚至遭OPPO、華為和小米的18%市占超車。
HTC截至2018第3季,已連續14個季度虧損且不斷裁員,華碩的手機業務去年第4季暴虧62億元,宏碁的個人電腦業務同樣在夾縫中生存,目前全球市占也僅約6%。其實,台灣過去在科技產業起步較早,甚至在國際間與三星、LG等南韓大廠並駕齊驅,但後來在打造自主品牌上,逐漸與對手出現明顯差距。
報導引述亞洲經濟研究所主任研究員佐藤幸人看法,認為台灣科技品牌沒落有幾個敗因,首先台灣在代工產業的成功,與客戶在消費市場產生利益衝突,導致自有品牌未能發展起來;其次,台灣人口較少,無法撐起具有規模的內需市場。
反觀,南韓三星、LG品牌都是財團扶植,加上政府在背後撐腰,因此能與勁敵蘋果一拚高下,而台廠主推低價、具設計性產品,贏不過資本雄厚的南韓企業,又在2010年大陸品牌廠崛起後陷入困境。
儘管台灣在代工領域已經達到世界級的規模,如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和智慧手機組裝一哥鴻海,但仍寄望發展品牌走出另一條活路,因此鴻海在2016年收購日本夏普,努力發展自有品牌,而專家也呼籲台灣企業應在大陸勞動成本上漲與美中貿易戰之際,尋找新的成長模式。
回應
自立品牌?談何容易呀!基本人口不足當然是主要原因,但業者不重視自己手機相對應軟體,才是主因。軟體系統更新太慢,或根本沒有更新。相對應小米的成功,快速反應功能問題
韓國對三星等大財團的支援, 已經到官商勾結的地步了。 台灣的民心是仇富和反財團的, 臺灣政府很難做出同樣的支持
成在代工,敗也在代工!代工利潤雖薄、但風險也低,品牌商投資大風險高!代工做久了、就不再有冒險做品牌的企圖心!
孟晚舟與江丙坤 2018-12-21 旺報 龐建國
孟晚舟被拘捕,意味著美國乃至於西方世界對於中國大陸5G崛起的焦慮;江丙坤的辭世,則象徵了兩岸通訊產業交流合作的轉折。
2005年,在筆者建議下,時任立法院副院長的江丙坤,邀集台灣資通訊產業的重量級企業家成立了「華聚產業共同標準推動基金會」,與大陸工業和信息化部所屬的中國電子工業標準化技術協會與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對接,舉辦了第一屆「海峽兩岸信息產業技術標準論壇」,為兩岸資通訊產業的交流合作搭建了一個位階相當高的平台。
這個平台主要交流項目之一,就是通訊的傳輸標準。當時的研究探討還處於第3代行動通訊(3G)的階段,這個階段的通訊傳輸標準由歐盟的W-CDMA、美國的CDMA2000、和中國大陸的TD-SCDMA各據山頭。標準論壇為兩岸搭建了TD-SCDMA的交流渠道,讓台灣的技術研發單位和企業有機會參與大陸通訊傳輸標準的論證和推廣。
2012年第九屆標準論壇的時候,雙方的合作從3G提升到4G。此時,大陸主導了兩大標準之一的TD-LTE,與歐盟和美國採用的FDD-LTE打對台。2016年舉辦第十三屆論壇之時,海峽兩岸的交流合作更進一步往5G邁進。5G標準不再分什麼歐規、美規、和中規,而是全球一統,大家都把各自的專利技術經過論證比較,勝出者投放進同一個專利池中,建立全世界通行的共同標準。
從3G到4G再到5G,華為的身影在通訊標準的競爭行列中越來越清晰,排名越來越靠前。目前的情勢是,由中國大陸華為領軍的團隊和由美國高通領軍的團隊在5G標準中各擅勝場,同時,華為的後勢被許多人看好。
可惜的是,在江丙坤的帶領下,華聚基金會雖然幫台灣的研發單位和相關企業鋪了路,但是,從扁政府到馬政府再到蔡政府,都被美國牽著鼻子走,封殺華為在台灣的業務,所以,大家都不敢和華為太靠近。台灣的媒體和某些政治人物也受到美國片面說法的影響,以訛傳訛地渲染華為的負面形象。因此,在3G、4G、和5G的布局上向著歐美一面倒。
然而,在孟晚舟父親任正非的領航下,華為已經是千錘百鍊的一家企業。美國的奧步只能干擾而無法阻止華為的5G布局,何況中國大陸的市場再加上「一帶一路」的鋪陳,足以讓華為底氣十足地大展身手。大勢如此,台灣還要一昧地「親美遠中」嗎?
台手機廠潰敗 前11月出口減7成 2018-12-21 工商時報
財政部昨(20)日公布我國1-11月網通產品統計出口規模為11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年減15%,占總出口比重降為3.8%,官員表示,主因是手機出口持續萎縮及基期較高,年減71.9%則為歷年最慘烈。以106年與今年同期比較,手機產品占網通產品總出口值比率從11%下降至3.6%,手機零組件則是從13%稍稍下滑至12.7%,顯見我國手機產業鏈出口值有所下滑。
不過,官員強調,在交換器與路由器、印刷電路板組件與變壓器等項目,受物聯網應用需求激勵,占比逐漸提高,前者占比從17.7%提高到22.2%,後者則是從45.7%拉抬到50%。
我國手機在100年受惠於本土手機HTC、華碩、宏碁等品牌強攻國際市場有成,帶動網通產品出口達169億美元歷年高點,占總出口5.4%。
不過,近幾年中國大陸手機品牌搶占中階與低階機市場,加上南韓手機廠擴展產線,我國品牌因此失去市場優勢。以細項網通貨品觀察,100年我國手機出口規模達106億美元顛峰,但今年前11月累計僅4億美元、年減71.9%,創史上最慘澹,且7年間手機出口值縮減102億美元、跌幅約96%。
所幸我國在網路通訊、互聯網服務出口值逐年提升。官員指出,交換器及路由器出口逐年走高,106年27億美元創新高紀錄,今年1至11月更是較去年同期增6.9%,全年有望上探28.9億美元,主要出口地區為美國、中國大陸與香港。
若以今年網通訊整體產品出口地區觀察,今年前11月以中國大陸與香港占4成最多,對美占比則由100年之48.7%降至22.4%。進口方面,今年前11個月規模值59億美元,占我國進口比重2.2%,主要來自中國大陸與香港,占比約4分之3,越南占7.1%居次。
官員認為,我國在手機零組件、網路通訊設備等出口還是以美陸港市場需求旺盛,但進口部分可看出基礎零件製造廠雖多在中國大陸,但近年來有轉往東南亞如越南的趨勢。
晶圓代工陣營,中芯國際位居中間梯隊2018-10-02 半導體行業觀察
伴隨著Global Foundries宣布退出7奈米製程之爭,今後Global Foundries將專注為新興高成長市場的客戶提供專業的製造技術,包括射頻芯片和嵌入式存儲芯片等低功耗領域,並著重於FD- SOI的製程, 以及聯電重新調整營運策略,不再追求先進製程的追趕,反而聚焦於成熟及特殊的製程,並以購併、整合大陸子公司於A股上市籌資的方式來追求公司的獲利目標之後,全球晶圓代工三大技術、規模陣營就呼之欲出。
首先將是以繼續朝向更先進製程的台積電、Samsung、Intel等超級陣營,其次則是Global Foundries、聯電、中芯國際的中間梯隊,再者則是全球市佔率在2.5%以下的第三梯隊,含括Tower Jazz、世界先進、 力晶、華虹半導體等,顯示國際晶圓代工規模陣營分化態勢顯著。
其中台積電依舊是全球晶圓代工超級陣營的領頭羊,不但具備優異的製造技術、超高製程良率、設備共通性高、供應鏈角色顯著等競爭優勢,同時先進製程的進展藍圖更是具備可實現性,如導入極紫外光的7奈米強化版會於2019年量產, 全數採用極紫光外光的5奈米,則會在2020年量產,2022年則進入3奈米製程,況且台積電持續強化從晶圓端延伸的先進封裝佈局(如SoICs、WoW、CoW等),等同以先進晶圓製造製程綁定先進封裝來為大型客戶提供整合服務。
而在大陸晶圓代工方面,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則分別列居中間梯隊、第三梯隊,其中中芯國際近期除28奈米HKC+良率達到業界水平,22奈米研發進展順利接近尾聲之外,則致力於14奈米製程的突破,特別是在粱孟松共同執行長加入後, 該公司14奈米取得重大研發進展,第一代FinFET技術進入客戶導入階段,按照正常研發進度,可望於2019年上半年進行小批量試產,未來則端視中芯國際在成熟製程上的多元戰略發展, 是否能有效減少大幅投入先進生產線而產生的財務折舊壓力。至於華虹半導體作為中國領先的特色工藝晶圓製程代工廠,充分受益於近期8吋產品線供需失配的企業,特別是IGBT、MOSFET、MCU、智能卡芯片及電源管理產品的強勁需求。
英媒:中國大陸企業優厚待遇,吸引臺灣晶片人才
英國路透社2018-9-4報導,原題:中國大陸利用優厚薪酬和福利吸引臺灣晶片人才 薪酬大幅上升、一年8次免費探親之旅,還有一套享受豐厚補貼的房子……對臺灣工程師來說,這實在是難以拒絕的夢想工作。作為一名曾在頂尖晶片製造企業工作過的業內資深人士,這名工程師去年接受一家受北京支援的晶片製造商提供的工作,如今正在華東某晶圓廠帶領一個小團隊。
這名工程師加入到越來越多在中國大陸蓬勃發展的半導體產業就職的臺灣專業人士行列。從臺灣地區吸引此類人才已成為北京有關攻勢的關鍵部分——努力迅猛發展該產業,並降低從智慧手機到軍事衛星等各種產品對外企高端晶片的依賴。招聘企業和業內人士表示,這場始於2014年且如今因美中貿易戰而加強的攻勢,凸顯北京擔心過度依賴外國晶片。資料顯示,去年中國大陸進口2600億美元的半導體,超過石油進口金額,而國產晶片在國內需求中占比不足20%。
臺北一家招聘企業資料顯示,今年迄今已有300多名臺灣資深工程師跳槽至大陸晶片企業。此前,自北京2014年設立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來,已有其他近千名臺灣同行赴大陸工作。
這場高技能工程師爭奪戰,已引發臺灣擔心喪失關鍵經濟引擎之一。分析人士稱,儘管中國大陸在低端晶片生產領域突飛猛進,但在晶片設計和製造方面仍落後臺灣多年,而北京希望國產晶片在2025年占到國內需求的40%。大陸機構今年8月發佈的資料凸顯這種人才緊缺狀況:截至去年底,中國大陸約有40萬積體電路從業人員,遠低於2020年預計需要的72萬。
招聘企業表示,中國大陸也將韓日工程師列為引才目標,但共同的語言和文化使這場攻勢對臺灣人才最奏效。臺灣工程師被大陸晶片製造商提供的高薪、優厚福利和更高級別職位所吸引。他們中許多人都說,“在大陸3年掙到的錢相當於我在臺灣10年的收入。(這樣)我就能早點退休。”2016年跳槽至大陸企業的37歲臺灣晶片工程師湯米•黃表示,臺灣挽留人才的努力對他來說不奏效,“如果留在臺灣,你不會有機會。”
青島新成立的一家積體電路企業高管表示,近來招聘的120名工程師中約1/3來自臺灣地區,“我們不差錢,缺的是人才。臺灣工程師富有經驗並有助於我們培養本地人才。”
中芯Q2報捷 淨賺15.9億元 2018-08-11 經濟日報
大陸積體電路晶圓代工龍頭中芯國際昨(10)日發布第2季財報,淨利潤達5160萬美元,超乎市場預期,比市場預估2570萬美元翻倍,增幅42.3%。
市場評估除了大陸國家大基金加持外,還有從台積電轉戰三星再跳槽中芯的「梁孟松效應」發威。
從台積電轉進三星,去年再跳槽中芯的梁孟松,主要帶領中芯跳級到14/16奈米FinFET(鰭式場效電晶體)製程。
中芯表示,28奈米HKC+(金屬柵+高K柵介質)下半年進入量產、14奈米(nm)研發良率達95%,預計明年起量產。中芯國際(SMI)今日發佈2018財年第2季財報,中芯國際聯席CEO趙海軍、聯席CEO梁孟松、CFO高永崗出席會議。
據中芯第2季財報指出,第2季營收達8.9億美元,較第1季8.31億美元成長 7.2%,比去年同期 7.51億美元,成長18.6%。
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國家大基金)支持「全產業鏈國產替代」下,有望提高中芯製程技術的天花板,後來居上贏過聯電、英特爾。
紫光、日月光控股合作案 再添一樁 2018年08月11日 工商時報
大陸紫光集團,繼先前取得日月光控股旗下矽品精密在蘇州轉投資封測廠矽科三成股權後,昨(10)日再入股日月光控股旗下日月光半導體在蘇州轉投資封測廠日月新,將以總價9,533萬美元取得日月新三成股權。
和解高通 犧牲競爭受害者 2018-08-11 聯合報
二○一七年十月,繼中國大陸、南韓、美國後,公平會對美商高通的行動通訊標準必要專利授權模式,祭出裁罰,並處以史上最高裁罰。台灣裁罰後不久,歐盟執委會也跟進裁罰高通,一時間,高通成過街老鼠,在全球法律訴訟不斷。沒想到不到一年,公平會與高通在智慧財產法院的訴訟一審中,快速達成和解。
回應
台灣...美國的...
台企總裁:大陸半導體在崛起 但台仍有5年以上優勢
據台媒《經濟日報》2018-7-30報導,面對大陸半導體勢力崛起,日月光集團董事長張虔生認為,大陸人才不足,雖然砸重金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但臺灣半導體業從IC設計、製造到後段封測,還有五年以上的優勢,台廠要持續增強研發並投入更先進的制程,才能維持領先。
大陸有一套完整的半導體產業鏈,其中技術門檻最低封測領域,大陸與國際領先技術之間的差距最小,三年前收購了新加坡星科金朋的江蘇長電科技,長電科技目前在這一領域的規模已經躋身世界前三。
而在IC設計領域,華為旗下的海思,去年全年營收47億美元,已成為全球第七大IC公司,海思以361億的銷售額排在國內第一。
晶圓代工,是業內人士認為在整個半導體領域中技術門檻最高的,比如網友經常提到的光刻機、光刻膠等等。大陸一方面推進自研,一方面也在和國外先進企業如ASML進行合作。
目前大陸政府已經把重點發展半導體行業提升到非常高的高度,政策扶持、資金扶持樣樣都有。上海、北京、武漢、合肥、鄭州、廈門、成都、泉州、合肥、南京、重慶、深圳、寧波、淮安等地都有正在建設或已建成的晶圓廠。明星企業如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紫光晶片等都有自己明確的產品量產計畫表,未來發展的路徑十分清晰,對先進工藝也在做儲備。
在18年7月11日的尋找中國創客第四季夏季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電腦專家倪光南通過視頻致辭,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談到半導體行業,表示:“積體電路晶片的生產,要有長期的準備和投入,要用一二十年的眼光,不要期望一兩年、兩三年就取得回報。我希望投資界能夠真正把資金用在需要的地方,把眼光放遠一點,不要都把資金投入到比較容易見效的、短期能夠見效的項目上。”
大陸現在與臺灣半導體行業的差距在近二十年中是歷史最近,差距五年或者三年都只是一個比喻說法,後面的是整個中國大陸工業的不懈努力。
回應
摩爾定律快失效了,我們很快就能追上
國家隊出場,臺灣還有5年優勢?
@Raymond Lo: 我有同感成日彈人哋又唔增值自己(思想及科技)走向邊緣化仲喺度自大
樓上+1。有些人整天只知道噴別人,又不懂得去提升自己。思想和科技領域都走向邊緣化了,還在這裡自大!
@Leung Chi Fai: 台灣人最多再笑幾年,以後的大陸台灣人只能抑望。
台灣人最多再笑個幾年吧。以後的大陸,台灣人只能仰望了。
當然了,移動支付其實不算什麼特別新鮮的玩意,也非中國原創。
國外有Apple Pay, Android Pay, 還有世人熟知的PayPal (中文譯名“貝寶” )——PayPal全球活躍用戶多達1.9億,實力不可小覷。(當然了,這數量和微信支付寶相比還是差了點)
和Paypal比起來,支付寶有點像個中國版的PayPal。但在許多領域支付寶已經走在了前面……
和支付寶相比,PayPal似乎仍將重心放在支付處理這一核心業務上,而支付寶卻向前進了一步,並把業務從最初的核心擴大到其他相關領域。
此外,支付寶更多的融入了用戶的日常生活,並提供了更加完備的用戶體驗, 而PayPal僅僅參與了交易時的最後支付環節。
其實,不僅僅是支付寶和微信,也不僅僅是移動支付。
在科技創新領域,中國正在迎頭趕上,甚至有所超越……
“矽谷時常還有些人覺得,中國祇是在照搬他們的創意而已,但這早已是落後的觀念了。現在,我看到越來越多的西方企業在模仿中國。”
2018年,來到中國,每週都可以聽到關於特技與未來的討論:金融科技、健康科技、虛擬現實、人工智能……還有更多。
16年,中國的移動支付市場已是美國的50倍。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無人機,在歐美各大電商都能買到。
當西方國家都在觀察中國的發展勢頭,當中國的新科技不斷向外輸出,當全球各大公司都在研究甚至效仿中國充滿抱負、朝氣蓬勃的創業家們……
那位覺得“大陸太落後才用移動支付”的台灣盆友,我看你還是洗洗睡吧。
回應
我真是很欣賞台灣人這麼自信。這樣很好,不需要提醒他們什麼,跟清朝後期一樣,坐井觀天,最後自己消亡。這樣很好,不浪費一兵一卒[呵呵]
說得很好
對的,對的讓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意淫把
http://news.sina.com.cn/c/gat/2018-02-27/doc-ifyrwsqk0009830.shtml
順便再舉個例子。
許多人很羨慕的北歐國家——挪威瑞典丹麥,都已經把印鈔廠給全關了。
北歐和中國一樣都很cashless ,難道是因為人家太落後了嗎?
順帶一提,這位“台幹”還在帖子裡很有優越感地表示,大陸“很多地方其實是沒有室內電話的”…… 我都快笑哭了……
(我初中時家裡就把座機給拆了好嗎!現在我80多歲的農村奶奶都有手機,小孩子更是人手一個智能機,座機這麼落後的玩意留著幹啥?擺在家裡辟邪嗎?)
此外,這位“台幹”的帖子裡提到的所謂槽點,諸如假鈔多、提款機容易吞卡、銀行不能繳水電費等等……
稍微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這要么是故意把小概率事件放大為“常態”,要么是純粹瞎扯。
這智商……灣灣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上面這篇說“大陸太落後了才用移動支付” 的奇文,也受到了不少灣灣小伙伴的歡迎。(畢竟總有人好這口嘛)
但更多的,是一些表示“看不下去了” 的吐槽……
(以下翻譯部分鳴謝妹紙@Mon,部分主頁君自己連蒙帶猜,未必字字精準,大家看個大概意思就好)
@陳關樂:弱智。
@Ame Mc B:有支付寶咁方便,仲要提款機做
支付寶這麼方便,要提款機幹啥?
@Mei Kam: 即係話埋美國矽谷大力推既電子支付落後,睇黎最先進係台灣,唔怪之得曾經台灣引以為傲既htc要賣盤,可能台灣人希望回歸數字機既年代最先進,哈哈
也就是說,美國矽谷在大力推廣電子支付,也是因為他們落後咯?
看來最先進的還是台灣,難怪台灣曾經引以為傲的HTC要賣盤,可能台灣人想回到數字機(非智能手機)的時代?那樣才最先進?哈哈哈……
要噴之前先自己用一用好吧?人家支付寶簡單好用,不怕收到假幣,也不用擔心得帶太多先進上街(講道理香港就沒有假幣麼?)。香港的八達通(注:香港的交通卡,除了坐車外還可以買東西)確實很方便,刷一下就可以走人,但如果不是自動增值的話也很麻煩啊!而且有些人喜歡把八達通放在包包裡,隔著包包來刷,刷個好幾遍都不一定檢測得到,沒刷成功他又不走,擋住了後面好多人,這種人太多了好嗎…… 我今天早上還看到一個學生妹紙,把八達通放在袋子裡,直接拿袋子跟個掃把樣來回掃機子,簡直了……把八達通從袋子裡拿出來刷很難嗎!
台網友稱大陸太落後才用手機支付媒體:智商感人2018.2.27環球網
說到中國的移動支付,甭管你是用微信還是支付寶亦或其他方式,那都是相當方便省事的—— 而且,還時不時有點小優惠
無論如何,都比身上揣著一大把紙幣鋼鏰兒什麼的強。
移動支付的迅速普及,不僅讓中國邁入了令人羨慕的cashless society (無現金社會),還和高鐵、網購、共享單車一起,成為了老外心目中咱們國家的“新四大發明”。
別的不說,光是支付寶那5.2億的用戶數量,就猛甩Apple Pay之流好幾條街了。(據說前段時間Apple Pay在慶祝用戶數量破億,微信和支付寶都笑而不語了好嗎)
然而,就是移動支付這麼個大家都說好的東西,最近居然被台灣的盆友們給嘲諷了……
這是灣灣“知名媒體”自由時報前兩天的一篇文章:
文中提到了一個在大陸工作了十幾年的台灣人。這個人在某個網絡社區上,用充滿了污衊性的語言,闡述了自己的神邏輯:大陸為什麼盛行移動支付?就是因為大陸太落後了!
根據他的邏輯,大陸是因為“太落後”了才盛行移動支付,原因如下:
1、提款機密度不高
2、跨行手續費太高
3、提款機太爛,容易吞卡
4、假鈔太多
5、水電費、電話費等不能銀行直接按月繳付
6、人民幣設計有問題,最大面值才100
……
不知道大家看到他的這些“理由”作何感想。主頁君只為這孩子的神邏輯捏了一把汗:童鞋,你的因果關係顛倒了吧?
在更先進的移動支付已經足夠發達、便捷、完善、安全的地方,你為啥還要去糾結“提款機密度不高”這類問題?很多提款機就是因為移動支付的普及才撤掉的啊!
你家都裝自來水管了,還在感慨院子裡那口井打得不夠深?幾個意思?
不信來圍觀一下——
如果留心觀察,會發現周邊好多ATM機悄悄地撤走了。現金需求減少,自動櫃員機自然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現在絕大多數的運鈔車都是外包的,並不是銀行自己的工作人員在押運。運鈔業務減少,對於運鈔車的需求自然也減少了。自2015年起,運鈔車產量開始逐年下降。
此外,比較清閒的還有印鈔廠。
……看到沒,不是因為太落後、取款機太少只好發展移動支付,而是移動支付太先進太方便,相對過時的取款機只能讓位啊親!你想當噴子也得先帶點腦子吧!
日媒:半導體行業“紅色浪潮”湧來2018.2.22 觀察者網
據日媒2月21日報導,“已經達到能和蘋果相抗衡的水平了嗎?”2017年底,從事產品調查和分析的初創企業TechanaLye公司的社長清水洋治(55歲)感到吃驚。因為他們發現中國華為技術的最新款智能手機“Mate10Pro”芯片採用了與“iPhoneX”相同的最尖端的10納米電路線寬。
設計來自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缺乏進入世界前10的大型企業,但已擁有1200家相關企業。多為設計公司,製造則委託給台灣等地的代工企業。今後,中國政府計劃提供巨額補貼,國內工廠將增加。清水預測稱,“用不了10年,中國企業將席捲半導體市場”。
報導稱,在美國矽谷,中國企業也展開了行動。2016年秋季,擴張半導體業務的紫光集團建立了設計基地。
“正在開發新的存儲器”,一名40多歲的男性技術人員透露。從附近的美國美光科技和西部數據跳槽到紫光的技術人員超過40人。“為了戰勝三星,需要拼命工作”,據稱他們在聖誕假期中也在工作。紫光2015年向美光科技提出的收購被美國政府否決,但對於從美國引進技術仍難掩熱情。
據報導,而在沒有語言障礙的台灣,這些企業大張旗鼓的挖人也已開始。如果跳槽到大陸企業,工資將達到之前的2~3倍。台灣半導體巨頭的經營者感到頭疼,稱“去年被搶走100多人”。台灣理科頂尖人才集中於半導體行業,收入也很高。但是,在待遇方面難以抗衡大陸企業。
承擔世界IT產品組裝的中國每年需進口20萬億日元以上的半導體。在不希望看到外匯流出的政府的支持下,紫光旗下的長江存儲器投入合計6萬億日元,在中國國內新建存儲器工廠。紫光董事長趙偉國(50歲)表示,武漢工廠在2018年之前至少需要1000多名技術人員。
2017年在半導體銷售額方面居世界首位的韓國三星電子也表示,“令人恐懼的是中國”,難以掩飾警惕之心。如果中國掌握半導體製造業的主動權,供給量將迅速增加。低調的“紅色半導體”的攻勢蘊藏著劇烈改變供求環境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中國半導體量子芯片研究獲得突破:首次實現三量子比特邏輯門
這家網盤退出大陸台媒卻誇這麼做很“霸氣”2018-02-13 觀察者網
中時電子報12日報導,華碩雲端總經理吳漢章受訪時稱,大陸網絡服務競爭相當激烈,相關法規造成緊縮,而外資企業所提供網絡資訊服務也有限,經整體評估,決定關閉上海資料中心。
可台媒並不甘心看到華碩網盤就這樣退出大陸,為此他們還拉出蘋果“墊背”。
親綠媒體《自由時報》稱,由於大陸的《網絡安全法》,蘋果方面宣布將把大陸用戶的iCloud資料與數據,存於大陸境內,且負責聯合託管的“雲上貴州”公司,跟蘋果一樣有查看中國用戶資料的權利,這是蘋果在“妥協讓步”、“忍氣吞聲”、“令業界嘩然”。
相比而言,華碩“不願屈服”,拒不交出大陸用戶的資料,展現出“保護用戶資料的決心”和“令人敬佩的霸氣”。
那麼,蘋果又怎麼說?先來看看官方發給用戶的通知:1、數據轉移有助於提升iCloud服務的速度與可靠性2、遵守中國法規。此前iCloud服務在中國並沒有數據中心,用戶訪問iCloud,需連接到蘋果位於美國貝卡萊羅納州的數據中心之後,再跳轉回中國。中美之間,遠隔千山萬水。這樣的距離產生的不是美,而是各種網絡延遲、超時和無法訪問。在雲上貴州公司運營iCloud後,所有中國用戶的iCloud文件都將陸續被遷到國內。這就意味著,今後用戶在訪問iCloud時,網絡將更加穩定,下載速度會更快,丟包和網絡延遲現像也將大幅減少。
顯而易見,蘋果在貴安新區建立數據中心,不僅能提升iCloud的性能,還能降低數據存儲、傳輸等方面的成本,最終會提高用戶體驗,算不上是“妥協讓步”、“忍氣吞聲”。
回應
買電腦看到宏碁華碩就直接跳過,總感覺不靠譜.
可以啊,觀網登出來了。呆灣所有的媒體都用霸氣來形容華碩這次的關閉行為哦,破島上的民眾也高潮的不行。昨天高雄一家日本人開的小吃店,也霸氣貼出告示:因主廚是日本人,很注重禮儀,所以拒絕接待大陸客。呆灣的媒體和民眾又是一陣高潮,紛紛稱讚小吃店好樣的、霸氣!
霸氣的是百度網盤,把其他的都搞垮了,這個只是被打敗的之一.
技不如人,淘汰出局。就是這麼簡單,大陸市場是全球最大競技場,競爭激烈,高手如雲,沒幾把刷子敗走的多如牛毛,沒必要給自己加戲,台蛙!
在台媒看到過“旅行青蛙風靡大陸”的新聞,但裡面總結的原因是因為“大陸人嚮往自由”,可見他們的腦子裡真是空空如也。
國家隊一出,誰與中芯爭鋒
2017.12.22,紫光以4936.81萬港元購入中芯國際415.85萬股,目前累計購入中芯國際已超5%。
中芯11月最高價格到達14.76元,近2個月來,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帶動下,半導體集成電路行業引來了一波投資熱潮。公司在近期紫光增持過程中,再次不斷拉升。
目前已上市的設計公司超過20家,有70家半導體和元器件行業的A股上市公司,多家上市公司借力A股市場實行海外併購。機構投資者在半導體公司的股權佔比超過35%,有的甚至更高,看重的都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投資邏輯
芯片被稱作“工業糧食”,是小到手機、電腦,大到人工智能、大數據、網絡安全等的核心基礎。2016年,中國芯片進口總額高達2271億美金,折合人民幣約1.5萬億。
國家大基金總規模達到1387.2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企業和地方產業基金規模累計超5000億元。
中芯是世界排名前十的晶圓代工廠,也是中國內地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集成電路晶圓代工企業,提供0.35微米到28納米不同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2017年上半年收入15.44億美元,同比增長16.6%,毛利潤4.15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1.7%。
公司提供0.35微米到28納米不同技術節點的晶圓代工與技術服務,包括邏輯芯片,混合信號/射頻收發芯片,耐高壓芯片,系統芯片,閃存芯片,EEPROM芯片,圖像傳感器芯片及LCoS微型顯示器芯片,電源管理,微型機電系統等。
國內芯片企業生產成本更具優勢。SEMI預測17-20年全球將有62座新建晶圓廠投入營運,其中26座位於中國大陸,佔比42%;預計2018年中國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有望達110億美元,全球佔比20.7%。
中芯國際未來的佈局重點將包括:持續追趕先進製程、實施差異化策略、啟動產能擴張、跨界整合後段封測等;公司已經獲得國家集成電路基金的戰略支持,未來公司在中國半導體業發展藍圖上將扮演關鍵角色。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8-01-01/doc-ifyqcwaq6738901.shtml
他認為,兩岸可以互補合作。例如聯電與福建省晉華集成電路簽約合作,興建12吋廠,開發、生產DRAM。亦即台灣可以著重製程開發,大陸製造產品。而且台灣人到大陸從事半導體業,可以了解他們的發展態勢,未嘗不能開啟合作新模式。
不管外界認同不認同他,老劉說,「我到大陸幫他們發展半導體業,不是為了賺更多錢,而是想幫竹科人、半導體人才找出路!」
回應
蔡政府南進,台灣人民西進,你我各奔前程。台灣老板為控制成本壓榨勞工,蔡皇還落井下石,"最軟的那一塊" 帶頭欺負,人民生活大不易,若非家人因素,有機會當然往外發展,誰願意被這種僅出張嘴的政客繼續玩弄?
工程師紛紛轉向大陸 竹科老兵:台灣人再不抓緊機會都被外人搶走了2017-12-01聯合新聞網
兩岸半導體發展逐漸呈現彼長我消,台灣人才也紛紛向大陸靠攏,似乎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面對此情勢,多數竹科人都很矛盾,到底要不要去大陸?去了會不會又被罵說是幫對岸打自己人,甚至導致台灣半導體產業走向衰退。其實這也正是《遠見雜誌》11月報導「連年缺工7000人,竹科人才荒怎麼解?」所探討的問題之一。
有位在竹科工作近30年、退休的專業人士(化名老劉)說出為何年過60歲還要去大陸工作的原因。
某種程度,老劉的現身說法,也正是竹科找不到人的原因所在?
他曾在竹科國際大廠擔任研發設計主管,近年退休,經人介紹,到大陸某半導體大廠工作,簽約五年,年薪近千萬,還有配股,給予1/5的價格買房優惠。每年可返台探親八次,在當地住五星級旅館,機票和住宿費用全由大陸企業支付。
老劉語重心長說,大陸半導體已發展起來,台灣卻遇到瓶頸,除台積電敢喊投資5奈米、3奈米技術外,看不到其他半導體廠商有大型開發或投資計畫。竹科人看到大陸傾全力發展,會擔心未來五年,台灣的企業若不再投資,將被大陸趕上或打趴在地上,擔心受怕哪天會失業。
尤其是4、50歲的三明治世代,要照顧家人,可能還有房貸,當薪水與職位到達某個階段,可能變成職涯發展的負擔。加上台灣企業很少願意投資人才,儘量節省成本,總希望用薪資低、資歷淺的人,能做出高水準產品,資深員工更有危機意識。
於是,不少竹科的中高階主管開始往大陸求發展。目前,被挖角到大陸的工程師,薪水一般是三倍起跳,五倍也不意外。如果全家搬遷過去,還有額外補助。以老劉的公司為例,一般工程師每月補助4000人民幣,經理級主管是6000人民幣,小孩讀外語學校,學費可補助八成。
有人聽到老劉一把年紀還到大陸工作,也會質疑他:你都已經退休了、衣食無虞,為何還要幫助對岸打台灣?
他說,半導體業是資本密集產業,需要口袋够深的投資者。台灣廠商投資有限,大陸企業資金充沛,還有政府支持,願意砸重金,到全球找人才,「像我都已經退休,對岸還透過管道找到我」。
老劉的公司就像個小聯合國,人才來自世界各地,其中,台灣人、韓國人最多。「如果台灣人不抓住這個機會,機會就會被其他國家的人才拿走了,」他憂心說,台灣應該利用自己同文同種的優勢,加入大陸半導體徵才的行列。
封測業集團化的新挑戰2017.11.27 劉佩真
在歷經冗長的3階段審查之後,11月下旬中國大陸官方終於有條件通過日月光與矽品合組產業控股公司,顯然全球半導體封測行業已進入整併潮,同時封測行業集團化時代儼然來臨。
而目前全球前10大封測廠已呈現3大陣營鼎立的情況,包括日月光與矽品、Amkor與J-Devices及Manium、長電科技與STATS ChipPAC等,而3大陣營若不含IDM廠,則台灣的市占率將達到29%,領先第2大美國陣營的15%、第3大中國陣營的10%。
繼2015~2016年以來,國內外半導體封測購併、入股事件不斷之後,2017年除Amkor收購葡萄牙Manium、矽格收購新加坡Bloomeria之外,2017年第2季力成也完成日本晶圓測試廠Tera Probe公開收購案,持股提升到59%,同時力成也買下Micron秋田廠,一方面加強與Micron的策略合作關係,一方面看好日本半導體材料等技術仍居領先地位,總計力成收購兩家日本封測廠,未來將為公司每年合併營收帶來40億元的貢獻。
日矽併後雖可站穩全球半導體封測市場龍頭的地位,但仍不容忽視來自於大陸業者的威脅,主要是大陸封測行業隨著半導體產業向亞洲轉移,加上國家大基金支持收購國外優質資產,顯然半導體封裝及測試業必定是大陸半導體國產化最先突破的一個方向,大陸未來藉由購併方式來進行外延式擴張的機會將逐漸減少,恐轉為注重自身產品競爭力的發展。
整體來說,半導體封測環節是大陸半導體產業鏈中成熟度最高、技術能與國際一流廠商接軌的環節,現在又透過日矽結合成產業控股公司的機會,以交換條件的方式,讓紫光集團買下矽品轉投資大陸蘇州廠3成的股權,顯然未來兩岸封測產業的競合局面將更趨於複雜。
雖然對於矽品來說,未來可透過紫光集團的入股,而有機會獲得封測訂單,並強化與紫光集團旗下的展訊、銳迪科等手機與網通晶片封測訂單有更多的合作機會,但另一方面,台廠也需慎防大陸廠商覬覦半導體封測技術的情況。因此在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下,台廠如何維持自身的競爭優勢,且做好保護自身關鍵技術,將是未來日矽併後的經營策略難題。(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副研究員)
中韓半導體戰 明年全面開打2017.11.28旺報
近年來大陸傾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半導體作為南韓國家支柱產業,南韓一直憂心忡忡密切關注大陸發展半導體動態,深恐大陸「京東方崛起」的故事重演;日前,南韓朝鮮商務網站指出,隨著長江儲存在武漢的3D NAND(快閃記憶體)工廠,以及晉江、合肥 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工廠的陸續投產,中韓的半導體企業將在明年打響「全面戰爭」。
在半導體之前,大陸面板產業已經對南韓造成很大威脅,最近大陸的京東方量產了AMOLED柔性面板,打破了韓企壟斷的局面;其實,在90年代初期,全球90%的液晶面板在日本生產,後來南韓三星、LG兩家企業憑藉凶猛的進攻力,打敗了日本面板產業,如今京東方崛起,南韓認為,「京東方就是中國版LG、三星的故事」。接下來,大陸在半導體發展路上不斷前行,南韓也感受愈來愈大的壓力。
2年蓋15廠 逾台日韓總數
南韓《朝鮮日報》旗下朝鮮商務網站報導,大陸正在半導體領域投入巨量資金,從今年到2019年,大陸境內建設中的半導體工廠就達到了15家,比南韓(3)、日本(4)、台灣地區(7)加起來都要多,到了明年,大陸的半導體投資額將占全球的21%,僅次於南韓。
由清華紫光旗下的長江儲存在武漢建造的3D NAND工廠預計於明年第2季就可以投產,生產的記憶體距世界先進水平也只有3年的差距。而其他例如晉江、合肥的DRAM廠,預計到了明年末即可量產。南韓《世界日報》就預言,無論怎樣,全球半導體市場明年會有一場大戰。
美日韓人才 陸猛挖角
另外,大陸在人才上也奮起直追,報導指出,先前已有前台積電、三星的超級技術專家梁孟松被中芯國際挖去,之後又有聯華電子的50名工程師被中國企業一併召走。韓國半導體產業協會常務安啟賢表示:「大陸為確保半導體技術人才,正在以美日韓三國為對象展開全方位的招聘。」
最關鍵的在於大陸對於半導體有著巨大的需求。一旦大陸自己的產品出來,那麼就會有華為、小米、OPPO、vivo、聯想等一大批本土企業為它買單,大陸的半導體企業可以藉此輕鬆拿下中低端市場。這對半導體出口占了總出口16%的南韓來說,是致命的打擊。
憂心忡忡的南韓政府就力阻三星、海力士等在大陸建廠,但南韓《中央日報》指出,不是企業不怕技術洩露,而是中國市場那麼大,如果不在當地設廠,那就等於白白損失市場。沒有了市場帶來的資金支撐,韓企靠什麼維持自己的技術領先優勢?
中國大陸面板產業加速崛起2019年產能有望達全球第一
據中國證券網報導,在2017.10.16開幕的2017國際顯示產業高峰論壇上,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彭紅兵表示,2017年上半年,全球顯示產業銷售收入達497億美元,同比增長11% ;顯示產品出貨面積達964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了17%。
2017年上半年,國產面板達3182萬平方米,全球33%,收入1356億元,同比增長65%。全球前五,分別是京東方(佔22.3%)、LG(21.6%)、友達光電(16.4%)、群創光電(15.7%)以及三星(9.9%) 。
截至2017年6月底,京東方在智能手機液晶顯示屏、平板電腦顯示屏、筆記本電腦顯示屏出貨量均位列全球第一,顯示器顯示屏、電視顯示屏出貨量居全球第二。
京東方10.5代面板將在2018年投產,華星光電的11代面板將在2019年投產,這也將是全球最先進的面板生產線。在這些生產線投產後,中國大陸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面板生產地。
預計大陸面板廠商2017年營業額大概在1600億右,跟去年的1160億元相比,增長37%,但利潤相當微薄,而今年(大尺寸價格)有大幅度提高,這就反映了經過一年的努力,在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努力地優化產品結構、改善成本、改善客戶結構,由此實現了利潤的很好提升。
追趕韓國面板產業
在2010年以前,顯示屏的進口金額一度是僅次於石油、芯片、鐵礦石的第四大單一進口產品。當時,全球面板產業主要集中在韓日台。
2016年是個轉折點,因為日韓廠商都開始調整產能結構。2015年三星開始關閉5代線,2016年又關閉一條7代線,LGD也是這樣的,還有JDI很多4.5代都在陸陸續續關閉中。
目前美日德主要致力於行業上游原材料,而韓中台則主要在行業中游面板製造環節謀求發展。隨著大陸高世代線的相繼投產,如今的面板產業韓中台三分天下。
韓可能是把更多的資源放在大小尺寸的OLED上面。
而中台日,主要還是資金上比較缺乏。由於政策支持,大陸廠商能獲得補貼。而面板是一個很燒錢的行業,所以資金對投資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其實從2010年後,日本企業在大陸的投資就不是很積極,一方面是日本可能長期在這個行業的佈局比較偏向上游的材料和設備。
回應
發達國家粉碎機,把高端產業一個接一個低端化,白菜化,普及化。
然而面板市場已經開始出現產能過剩和市場萎縮了
下一步就是芯片了。到時候在經濟層面就再也沒半點顧忌,台灣對世界一些產業的影響將降到最低。
相關新聞
龍芯實現橋片和GPU自主化,長征之路又前進
遭批半導體過度投資?大陸回我們才剛開始!《57金錢爆》2017.09.20
這是大陸目前在製造業,所做出的投產安排,總投資金額已經超過了3千億美金!不管在12吋在8吋在16奈米、甚至14奈米…都有計畫準備量產或是已經開工,所以這個威脅,基本上不是對於韓國而已、不是對美國、對台灣威脅其實也非常非常大,尤其是韓國開槍制裁,打到了中國大陸產業最害怕的軟肋,今天市場民族心來了,您的觀察?
回應
韩国在作死,美国以前不是什么都封锁中国吗?看看现在呢,就像国际太空站,不让中国人上,现在中国已经有自己的太空站了,还有很多关键技术,军事,科技也是这样,韩国以为自己是谁?等死吧.
韩国半导体衰落远因是这次种下的,很快中国得半导体产业就会成长起来,满足自己市场需求,接下来就开始抢夺韩国份额。当初液晶屏就是这样玩的,这个教训没能吸取,很快又会发展成这样。无关立场,就事论事而已。
当年如果不是中国领导人为了照顾台湾同胞,现在台湾早被打趴了,也不会有三星的崛起,当时早就有人想发展半导体,但国家并不支持他们跟台湾同胞竞争,让大陆现在追半导体追的这么辛苦台湾同胞这四个字搞死了大陆
有点明白为啥老美总鼓捣着非要大陆民主化了,这种可以毫无顾忌的集全国之力大力发展一个产业,持续5年,10年,20年,而不用害怕在野党成天挑刺讲你这错误,那浪费,任何政策通过就要预备讨论个几年,实在是可怕。在野党可不管你真对国家有利与否,一个字"干",两个字"反对",目的就一个: 赶你下台我当家。这种名义是民主实际引发人性阴暗面的方式,造成的内耗,太可怕!
韩国在作死,美国以前不是什么都封锁中国吗?看看现在呢,就像国际太空站,不让中国人上,现在中国已经有自己的太空站了,还有很多关键技术,军事,科技也是这样,韩国以为自己是谁?等死吧.
要追上不是那麼容易的, 半導體對上的不光是台績電和三星.其實是對上整個西方世界,不過難追也得追就是了.
一个企业再牛逼也不要想跟国家抗衡。特别是中国这样的国家。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上认准的领域,会举国之力进行5年,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规划,集中资源来发展该领域。半导体,芯片显然是中国下一个十年的重点投入领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YzmYHr6Y1w&t=1090s
一個台積電新廠就超過整個東台灣.政府也只能再多燒炭...要限電各位想是限你家還是台積電先?
张忠谋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相信诈骗集团冥进党的话能用爱来发电,台积电被竞争对手超越只是时间而已。
沒有台積電,下個世代的物聯網,AI人工智慧,機器人,根本發展不起來,文科畢業的主持人+來賓,瞭不了?
我發現這邊有很多人不懂半導體產業,整個資訊工業是一個產業鏈。晶圓製造只是上游的一環,大陸在中下游部分已經發展很好了。大陸不是沒有晶圓廠,只是產能還不足。台積電過去大陸,有助於大陸在資訊工業產能的推動。再者,半導體的設備廠商才發展的關鍵。例如光罩曝光、化學蝕刻...等重要設備都是在美國與歐洲研發的,因為那需要基礎科學的能力。若一個台積電就能掌握世界半導體的命脈,那美國早期為何放寬晶圓廠到海外設廠? 所以說別把台積電當作宗教來崇拜,這是很幼稚的。我在半導體廠做過四年多,很清楚這個行業的情形。
真無聊~~~節目沒什麼內容了?依你這種邏輯,三星、Google、蘋果倒了,美韓經濟就會一飛衝天
真是想不通,现在台湾只有一个台积电是最高科技了,为什么台湾人还要想台积电死掉?
台积电死掉了没问题啦,人才立即来大陆,开5倍薪水!
電子貨幣股災時,就做一集節目,說比特幣是鬱金香詐騙,結果呢?比特幣又漲回4000美元.....。找幾個文組畢業的來批評彼特幣,不知道比特幣背後的原理是【數學】!數學是殺不死的!比爾蓋茲也這麼認為!
不用爭這種問題啦!再過幾年,你就會發現全世界都被虛擬貨幣、區塊鏈攻佔....
估計過幾年,大部分的虛擬貨幣都會一文不值,只剩下少數幾種活下來。跟一堆手機APP一樣的道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X_2KCSLEzc
相關新聞
不斷創新高!比特幣首次突破4千美元大關2017.8.14數位時代
陸全面封殺比特幣 投資人逃命2017.9.15
比特幣暴起暴跌 告訴我們什麼?2017-09-19經濟日報
陸擬封殺比特幣海外交易2017-09-20 經濟日報
比特幣泡沫化?太天真了(楨:?) by林義郎/雲林科大企管博士生
新華社:對虛擬貨幣隱匿犯罪零容忍 2017-10-04
全面封殺比特幣!中國央行將成首個發行數字貨幣的央行
把最好的通通給了台積電!?台灣得到什麼? 《57金錢爆》2017.10.03
世光為什麼說台積電應該倒掉?不是台積電公司不好,台積電公司太好了!也不是台積電的員工不佳,台積電的員工太優秀了!這兩個原因,讓台積電最好趕快關門,為什麼這樣說?
像台灣基本上,美元的風險我們要承擔,變成我們的內部成本,可是賺出來的錢,讓美國消費者用的很爽,就變成外部收益,所以這兩個拉扯,我們認為台積電,往這一塊的機會大一些,所以我們常常講,不是台積電這家公司不好?它太好了!福利好不好?太好了!台積電員工優不優秀?太優秀了!可是所有的好事聚在一起,變成了一個超級傷害台灣的企業,我們怎麼觀察?
回應
世光,你這一集做的真是好!也真敢講!!至少從這個觀點是把這些面向都真實的表漏出來.
台積電的成功對台灣最大的意義,在於給我們這些在產業界奮鬥的人無比的信心!尤其是在面對擁有大陸政府大量補貼的大陸企業的競爭時的信心!世光不要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
台積電並不是高科技,他的技術仰賴國際的半導體設備大廠。他只是在製程設計比較有經驗,在良率與周轉率表現較佳,因而獲得國際半導體下游廠商信賴與訂單。當然也有一些製程上的專利,但並不是核心科技。若把台積電捧得太高,可見對這個產業沒有深入的了解。
這個節目都是共產黨在台灣的走狗。
我並不說台積電很差,但是世光說得有些道理。台灣真的需要有見識,不能盲目地對科技業產生過度的崇拜,尤其是科技製造業。您可以想一想,若台積電這麼偉大,美國矽谷的投資者為何要在台灣設廠? 會在台灣設廠的主要理由除了美國將高耗能的製造業趕出國外之外,其次是產業鏈的問題,下游是低成本的需大量人力之資訊產品組裝廠,下游廠商的需求會拉動上游IC廠就近設廠,因此台積電當時會在台灣設廠,以美國的政策而言幾乎是必然現象。我在台積電與聯華電子各做了兩年多,因台灣科學園區的分紅制度越來越差才換公司。現在台積電的總薪資與紅利可能比15年前要差很多。據我所知,我以前的同事,大都往大陸企業流動。
胡說八道!3奈米廠在台南投資5000億,也帶動國外一線大廠到台南投資7500億,形成3奈米廠的科技聚落,台積電才是成功企業的典範!
這回有何不同?ZDNet主編迪格南(Larry Dignan)21日發表評論指出,這樁交易金額較小、合作架構看起來更像是雙贏局面,但除此之外,他不確定差別在哪。Google或許體認到硬體的重要性,可作為旗下人工智慧(AI)技術、廣告和Android的傳播管道。也或許是被亞馬遜Alexa所激。但這不表示Google能把延攬自宏達電的人才留下來,甚至成功整合至Google的屋簷下。
宏達電一直是Google堅強的合作夥伴,目前是Google Pixel手機的供應商。但宏達電手機銷售在2010年觸頂之後走下坡,能否持續提供高階硬體作為Google各項服務的展示平台,已令人起疑。究竟這樁交易對Google的利弊得失為何?迪格蘭試著列舉如下:
益處
●宏達電能提供供應鏈與製造專業。宏達電以代工製造起家,可望協助推廣Google的其他產品,例如Google Home智慧喇叭和Nest智慧家庭裝置。
●Google取得智慧財產、宏達電員工以及新的技能,同時保有一個重要夥伴。
●交易價格不差。Google若要迅速建立起像樣的硬體事業,所需花的錢恐怕不只此數。
●Google可加強控制Android。聯想、諾基亞和宏達電固然都承諾會跟上Android改良的步伐,並且避免因客製化而讓這個行動作業系統分叉得太厲害l,但Android手機一哥三星卻走自己的路。
疑慮
●宏達電出售Pixel手機代工部門時,在市場上已處於劣勢,近年來已不再是智慧手機市場的領導品牌。宏達電的穿戴式策略未見顯著成效。HTC Vive在虛擬實境市場深具發展潛力,但賭注也大。
●Google雖然以這樁交易出手搭救一個重要的硬體夥伴,但長遠觀之仍有可能失去這個夥伴。
●Google可能尚未從摩托羅拉經驗記取教訓。要讓併購交易成功,Google必須弭平文化隔閡。但Google未能成功整併摩托羅拉,現在難以斷定與宏達電代工手機部門結合是否比較幸運。
●宏達電實際能給Google帶來多少的創新,此刻尚難評估。Google的核心強項在廣告、人工智慧以及運算能力。收購宏達電的資產後,可能使Google的硬體夥伴選擇受限,進而使Pixel手機的設計受限。
Google買下宏達電手機ODM部門 彭博稱有5原因
科技業再拋出震撼彈,2017-09-20上午宏達電首度停牌,宣布與Google共同簽署協議,根據該協議,Google延攬原參與打造Google Pixel手機的宏達電成員加入Google,此外,宏達電也將其智慧財產權非專屬授權予Google使用,而此次交易,宏達電也將收到11億美元(約330億台幣)的交易價金;關於Google收購宏達電手機委外代工部門(DM)的原因,彭博報導分析出5點可能。
1.Pixel高端手機等自家硬體產品的掌控需求
因Google去年推出Pixel時,宏達電當時接單代工,若收購宏達電將對Pixel等自家硬體產品的掌控程度更高。
2.提振營收
儘管Pixel並非當紅炸子機,首季預估售出55.2萬支,但Google每賣出1支,就有助Google的流量獲得成本,也就是Google可減少支付給蘋果或電信業者安裝Google搜尋引擎的成本。
3.推廣Pixel成為Google發展創新軟體服務的重要平台
若Google對硬體掌握程度越高,就越有能力推出這類服務,將提升對蘋果iPhone的競爭力。
4.Google想擁有自己的硬體部門
若Google自己有個堅強的硬體部門,將有助提振其網路廣告事業的表現。
5.自行研發與設計智慧手機
Google想像蘋果一樣,自行研發與設計智慧手機,使該公司將Android作業系統引導至更理想的發展方向,且該公司過去就一直希望其他Android手機製造商與電信業者,能夠推出搭載有更新、更安全軟體的Android手機。
不少專家看好Pixel來勢洶洶的發展商機....
回應
我看到則是兩個字: 紓困
甚麼都賣那還剩下的是自己滿口袋的錢,股民心在滴血
沒有根的公司,又不願投資發展自有技術或產品,基本上走自有品牌就是這樣的下場!台灣人,你看到了嗎?
這裡面,在系統廠商裡,只有韓國廠商沒倒!靠OLED 技術, 韓國廠商搶下iPhone 先進顯示!還有DRAM,SRAM,NAND-Flash等!台灣眾多代工廠,X雞,X碩,X海,X寶,X創,...!你們還在混?還以為能在吃個幾十年?
一個時代, 今天正式宣告結束!大概再過十年, 台灣的系統廠商, 應該都凋零殆盡, 剩下的大型廠商都是在爭取 3~5% 毛利的代工機會!可悲!
Google買宏達電Pixel團隊 高招?蠢招?2017-09-21 經濟日報
2011年Google宣布以125億美元大手筆併購摩托羅拉,沒幾年又以29.1億美元轉售給聯想集團。當年Google買下摩托羅拉,取得手機硬體技術固然是一大理由,但更重要的是為了握有龐大的專利以抵禦專利訴訟。
龍芯2015年銷售首次過億元人民幣,是一家非常弱小的公司,2016年相信銷售額也是1億元多點的規模,而2016年中國銷售額過1億人民幣的芯片設計公司有160家,龍芯在裡面毫不起眼。胡偉武是個技術人才,龍芯現在的待遇,以及類似科研院所和國企的運行體制,也暫時無法獲得優秀的高端商業人才。龍芯在未來十年能夠做到10億人民幣,20億人民幣就很不錯了。即使到2027年能做到100億人民幣的規模,10年增長100倍,到那個時候龍芯也進不了中國芯片的第一集團。
中國芯片產業的未來必須要走商業化可盈利的路,從這條路來看,只有以海思,紫光,寒武紀為首的國產芯片公司,以及華大,大唐,士蘭微,匯頂科技等第二梯隊,以及未來可能成長起來的第三梯隊才是中國芯片設計產業的未來。
而芯片設計這個產業,從中國,美國,歐洲,韓國,日本,中國台灣六強的發展趨勢來看,中國保持現狀20%的發展速度,每四年翻一倍,到2025年將是現在的4倍,是未來美國最大的挑戰者,韓國依靠對存儲芯片的高強度投資,將保持世界列強地位。中國紫光的存儲芯片2019年才能夠量產64層的NAND Flash,那個時候距離三星和海力士還是有技術差距,所以短期內韓國存儲芯片產業是打不垮的。DRAM目前還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量產。
而歐洲,日本,中國台灣,由於其下游消費電子品牌的衰落,不可避免會影響到上游芯片的產值,這其中最危險的是台灣,因為歐洲和日本還有蓬勃發展的汽車電子產業,消費電子這邊衰落了,還可以從汽車那邊來彌補。例如日本,雖然東芝在衰落,但是瑞薩電子的汽車業務發展就挺好。
台灣就比較危險了,芯片設計業不斷下滑是大趨勢,因為消費電子品牌不斷往中國大陸集中,而大陸的自產芯片佔有率在不斷提高,而台灣又沒有汽車品牌產業來彌補損失,設計業下去了,保住台積電的製造業是台灣面臨的首要問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發展中芯國際抵消台積電的發展,就是促進兩岸統一
在後面的文章,我們聊聊芯片製造業和封測,半導體製造以及上游的設備是中國最大的短板。
回應
發達國家粉碎機不斷進行高科技白菜化,又一個被碾壓的行業來了!
台積電倒下的時候,也是台灣經濟徹底垮掉的時候,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http://www.guancha.cn/TMT/2017_09_18_427546.shtml
從以前的仰望,到現在超過台灣,並且在追趕日本,韓國和歐洲的路上,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進步有目共睹。2017年上半年,中國大陸芯片設計業同比增長21.1%,銷售額為830.1億元,繼續保持世界最快增長速度。
對中國的芯片發展要抱有信心,未來海思,紫光,寒武紀三大勢力將成為中國芯片產業的主力軍,寒武紀雖然現在銷售額不多,也還沒有開始盈利,但是這家公司必將崛起成為一方諸侯。
寒武紀需要解決的是商業經驗問題,創始人是中科院搞技術出身,在商業市場搏殺,需要有商業經驗積累和助陣,這是寒武紀需要解決的問題。
在三巨頭以外,很多專業領域的中國芯片供應商也會崛起,例如提供顯示面板驅動芯片的中穎電子,提供指紋識別芯片的匯頂科技等等。
另外呢,在國有企業大軍裡面(不要鄙視國企,紫光也是國企),也會有很多像大唐微電子,華大這樣的芯片公司來保證國家安全,比如下面這則2017年9月16日的新聞,華大發布的北斗導航定位芯片。北斗產業以後會是一個大型產業。
再比如應用於超級計算機的申威芯片等等。實事求是的說,這裡面大多數企業商業上不會很成功,例如像大唐這樣的國企,主要做各種金融和社保的芯片,雖然公司一直虧損,國家也得養著。當然北斗芯片可能是個例外,因為北斗未來會成為一個大產業。
還有像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下面的中科芯公司,這家公司2008年在無錫成立,我們最近天上在對接的天舟一號飛船的電子控制防輻射芯片,就是來自中科芯公司,這也是為了保證自主化和國家安全,但是航天飛行器在產業規模上註定不會像海思,紫光,寒武紀的市場那麼大。
另外網友比較關注的我國超級計算機上用的國產芯片,例如全球速度最快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芯片就是國產化的申威,指令集和架構都是在美國DEC公司的Alpha架構下擴展而來,但是這款芯片只適用於超算領域,在民用市場由於生態問題和性能問題,不會有競爭力。因此也是小眾芯片。
另外就是龍芯了,胡偉武博士是個堅持自主研發的人,他也培養出了寒武紀創始人陳雲霽,培養出了一批自主研發芯片的人才,我覺得這才是龍芯的最大貢獻。至於在商業化上面,龍芯幾乎沒有什麼希望,建立生態必須要有強大的商業實力和地位,目前龍芯芯片只能在一些專業領域,例如北斗衛星上用的防輻射芯片,或者一些專用領域比如服務器,工控,嵌入式控制等等。龍芯能在這些領域佔據較大市場份額,就是一種成功了。
半導體行業,美國超級強勢,韓國在存儲領域優勢大,歐洲有三家一流的半導體公司,NXP,英飛凌和意法半導體,其中NXP在和高通談併購,如果高通併購NXP併購成功,那麼歐洲只剩下兩家了。日本有三家一流半導體公司,瑞薩電子,索尼的CMOS圖像芯片和東芝半導體。這其中索尼的CMOS圖像處理芯片是近年來日本公司幾乎僅有的實現大逆轉的產業,索尼憑藉圖像處理芯片大大提升了市場份額,獲得了大量利潤。東芝在尋求出售,等東芝出售成功,那麼日本也只剩2家半導體公司。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超級強勢,中國,韓國都在上升,歐洲和日本在小幅衰退,除此之外,另外一個衰退比較嚴重的是台灣了,台灣半導體協會預估2017年台灣半導體產業整體產值較2016年小幅成長1%,而2017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將較2016年成長9.8%,也就是台灣“生命線”半導體產業世界份額在不斷下降。
以整個半導體產業的產值比較,2017年上半年台灣為新台幣11440億元,大陸約新台幣9900億元,台灣半導體產業險勝,但大陸在整個半導體產業發展速度明顯超過台灣,
根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17年1-6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2201.3億元,同比增長19.1%,而台灣呢,以2017年第二季度為例子,是衰退4.8%。
半導體的設計,製造,封測三大部分,設計和封測大陸均已經超越台灣,台灣在IC產業唯一有優勢的還是製造業,台灣GDP 2016年大約為5600億美元左右,而台積電的半導體製造一年貢獻100億美元淨利潤,另外提供數万個年薪40萬人民幣的崗位,以及大量稅收,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製造業不愧是台灣經濟的基石。台灣有三家半導體公司進入全球20強,和日本,歐洲並列都是3家。其中2家是製造(台積電,台聯電),1家是設計(聯發科) 2017年上半台灣IC設計的產值為新台幣2904億元、大陸為新台幣3735億元,大陸已經在IC設計產業追過台灣;
IC製造業領域則是台灣半導體的大本營,比較2017年上半兩岸的情況,台灣IC製造的產值為新台幣6268億元、大陸產值為台幣2570億元,台灣守住優勢, 在IC封裝和IC測試方面,2017年上半年台灣的IC封測產值為新台幣2268億元,大陸產值為新台幣3600億元,這部分大陸也已經超越台灣。
用中科院計算所的話來說意義是這樣的“指令集是計算機軟硬件生態體系的核心。Intel和ARM正是通過其指令集控制了PC和嵌入式生態體系。寒武紀在深度學習處理器指令集上的開創性進展,為我國占據智能產業生態的領導性地位提供了技術支撐。”
寒武紀人工智能芯片和傳統的通用處理器如何比較?寒武紀是人工智能的專用芯片。請注意專用兩個字,因此寒武紀的芯片和通用處理器並非替代關係。
由於CPU和GPU基本框架結構都不是為人工智能設計,如果要用通用處理器搭建一個人腦規模突觸的神經網絡,可能需要建一個電站來給它供電。AlphaGo下一盤棋動用了1000個CPU和200個GPU,每分鐘的電費就高達300美元,而網絡規模只有人腦的千分之一。”
寒武紀AI芯片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能在計算機中模擬神經元和突觸的計算,對信息進行智能處理,還通過設計專門存儲結構和指令集,每秒可以處理160億個神經元和超過2萬億個突觸,功耗卻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未來甚至有希望把整個AlphaGo的系統都裝進手機。
其他的FPGA方案雖然迭代快,但從計算速度和能耗比來說,和專用的人工智能芯片相比仍然有差距。因此除了寒武紀以外,其他國外公司也在跟踪寒武紀的研究成果,比如穀歌的TPU
寒武紀的AI芯片在兩個大型產業都可以有廣泛的應用,一個是雲端,一個是終端。在目前云計算蓬勃發展的情況下,雲端服務器面臨更大的大數據計算壓力,AI芯片逐漸必不可少。另外終端的智能化程度和計算要求不斷提升,也需要使用AI芯片。
2017年9月2日,華為在德國IFA展上發布麒麟970處理器,首先用於華為Mate 10智能手機上,雖然沒有公開宣布,但其背後的AI芯片就是來自寒武紀,麒麟970整合的人工智能芯片,華為稱之為NPU(NeuralProcessingUnit,神經處理單元)
搭上了華為這條大船,寒武紀的銷售額將會迅速增加,目前猜測,華為和寒武紀採取的是IP授權的形式,寒武紀作為全球第一家人工智能芯片獨角獸公司,也是全球第一家大規模量產人工智能芯片的公司,同時芯片架構和指令集完全自主,在未來大有可為。
我現在就盼著寒武紀什麼時候上市了,人工智能會是有一個超級產業,理論上所有的硬件都會需要實現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功能。
未來的希望:寒武紀
為什麼要特別提一下寒武紀,人工智能是人類所有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在這個領域,專用芯片將會成為未來的主流。幾乎所有的ICT科技公司,不管是國內的百度,阿里,騰訊,華為,還是美國的谷歌,facebook,亞馬遜,微軟,都在朝人工智能方向發展
2017年8月,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所)陳雲霽、陳天石兩兄弟創立的寒武紀科技(CambriconTechnologies)宣布完成阿里巴巴領投的1億美元A輪融資,此輪融資令寒武紀估值達到10億美元。這也是中國第一家集成電路產業的獨角獸公司(估值超過10億美元),這可以算作一個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寒武紀團隊成員的平均年齡只有25歲,很多骨干成員在校期間已開始從事相關領域的工作。創始人陳雲霽和陳天石是兄弟倆,都是學霸。
陳雲霽14歲進入中科大少年班,在創立寒武紀前,陳雲霽在大學的最後一年,就參與了中國第一塊通用CPU芯片龍芯1號的研製項目,2002年,陳雲霽來到了中科院計算所,跟隨現在的龍芯公司董事長胡偉武研究員碩博連讀,成為當時龍芯研發團隊中最年輕的成員。博士畢業後,他留在了計算所。25歲時,陳雲霽就已經成為8核龍芯3號的主架構師。
他在2015年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的全球最佳35名創新人士。
非常有意思,寒武紀推出的人工智能芯片型號名字叫DianNao,也即是中文電腦的拼音,目前DianNao已衍生出1A、1H等多個型號。DianNao這個型號名字來自寒武紀研發團隊裡一位法國人,這個法國人叫OlivierTemam,來自法國國家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Inria),他建議說,與其取一個平淡的英文名字,還不如反其道而行用中文的拼音來命名,這樣對外國人來說是“外語”,他們反而會覺得十分“洋氣”。
最值得一提的是,DianNao芯片不僅是寒武紀的自主架構,而且是寒武紀自主開發的指令集,名字也很有意思,叫DianNaoYu(電腦語), 這是世界首個深度學習指令集,DianNaoYu指令集的論文在2016年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頂級國際會議ISCA2016(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所接收,其評分排名所有近300篇投稿的第一名。具有突破性的意義。之前中國自主研發的龍芯芯片,也是使用的MIPS指令集免費授權的形式,雖然可以自主修改,也不會被限制,但是使用指令集還是來自國外。
長江存儲現在研發進度如何?根據長江存儲CEO 楊士寧介紹,其32 層3D NAND 芯片順利實現了工藝器件和電路設計的整套技術驗證,通過電學特性等各項指標測試,達到預期要求,2017年底將提供樣片,繼續向64 層3D NAND 發展,樂觀估計2019年量產。
目前韓國三星已經在2017年量產64層NAND,可以看出中國和韓國的技術差距在2年,2年看似很短,其實在競爭激烈瞬息萬變的市場,已經是極大的差距了。抗韓將是長期的進程。
但是,大家也不要覺得韓國半導體不可戰勝,事實上,韓國人在半導體領域表現強勢的也就是NAND FLASH和DARM存儲器領域,以三星為首的韓國公司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了存儲器的研發,早了我們二十年,我們要想超過他們,當然必須付出時間的代價,這個時間不是三五年,能夠十年追上就已經非常了不起。另外,韓國雖然存儲器強大,但在存儲器以外的其他領域,除了三星手機自產處理器和基帶芯片外。由於都不是大集團研發,韓國的芯片設計產業在中國的衝擊下衰退非常嚴重。以2017年上半年為例,根據韓國媒體Business Korea的報導,在韓國上市的韓國前15大IC設計公司中,有10家上半年營業利潤出現下降,50%的企業出現虧損,營收和利潤都增長的只有兩家。原因就是中國衝擊,例如液晶面板上面的驅動芯片,例如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觸控芯片,以及攝像頭等用的中低端圖像傳感器。
我在上一篇文章寫過,全球顯示面板向OLED轉移的趨勢已經不可逆,我國有一家做OLED驅動芯片的公司就在高速增長,那就是中穎電子,2017年上半年,中穎電子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12億元,同比增長30.65%;淨利潤為6208.01萬元,同比增長61.8212%;每股收益為0.30元。
因此,全球目前只有中國的瘋狂的投入存儲器的研發和製造,韓國人在存儲器領域未來被顛覆,只有可能是被中國,確切的說的是長江存儲公司。
從高啟全的話可以反應出他內心的想法,就是要在產業裡面做出一番事業,所以,只要我們提供的平台夠大夠好,不管他是什麼政治立場,一樣可以為我所用,台灣的舞台太小了。
除了高啟全,紫光集團還挖來了晨星創辦人楊偉毅出任紫光旗下長江存儲公司CTO,又延攬晶圓代工廠聯電前CEO孫世偉,擔任全球執行副總裁一職。這兩位都是台灣半導體業界鼎鼎有名的大佬級人物,像晨星,當年就是和聯發科並列的台灣兩大芯片研發企業之一,後來晨星被聯發科吞併。
台灣聯電更是台灣僅次於台積電的是第二大集成電路製造廠,2016年銷售額44.5億美元,對比下中芯國際2016年的銷售收入只有29億美元多點。
目前長江存儲在同時進行NAND FLASH和DRAM的研發,根據2017年4月高啟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長江存儲的研發團隊裡面,美國人、日本人、南韓人都有,絕不是只有挖台灣工程師,長江存儲內部是規定要用英文溝通,因為外籍主管很多,以國際化的規格在打造企業。”
現在的武漢新芯約1,200人,另外,長江存儲成立至今也招募將近700人,共計1900人左右。
長江存儲目前研發人員總共約500人,其中台灣人約50名。
根據2017年9月的消息,長江存儲將會在美國設立研發中心,並且趁著日本東芝在處於出售狀態的機遇,挖角日本的存儲器研發人才,日本很多年輕的工程師,受制於日本職場論資排輩文化的壓制,薪資和發展通道上本有很多不滿,加上東芝已經風雨飄搖自顧不暇,在中國高薪誘惑下,必然會有人加盟。
目前長江存儲的重心放在3D NAND flash的開發上面,同時也在推進20/18nm的DRAM開發。
NAND Flash肯定是長江存儲最先量產的產品,因為傳統2D轉3D NAND技術後,半導體機台設備幾乎都要換新,所以這時候投入是對的,每一個存儲器陣營都站在同一個出發點。
而DRAM技術,每轉進新一代製程技術僅增加20%的半導體機台設備,意思是,既存的半導體大廠的多數機台設備都已經折舊光了,新加入DRAM技術的人去買新設備來生產,成本非常貴,競爭力會很差。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要做好在存儲器領域長期燒錢的準備。
武漢新芯公司是湖北省和武漢市政府2006年為了進軍集成電路製造領域而成立的研發+製造一體的企業,實際上武漢新芯2014年底已經和美國的Cypress半導體公司開始聯合研發NAND Flash技術,但是業界並不看好,因為NAND Flash被三星,海力士,東芝,美光四家壟斷,不要說新芯公司研發實力不足,Cypress實力也不夠。
因此通過和Cypress和共同研發,武漢新芯已經有一部分的自主研發力量,只是非常弱小,這是中國自主研發存儲器的火種。
長江存儲成立之後,由於大量資金注入,在堅持自主研發的同時,開始大量從台灣和韓國挖人,如果留意最近的台灣和韓國的科技新聞,會發現他們的媒體經常抱怨半導體人才被中國以高薪誘惑流失。
紫光從台灣挖了多少重量級人才過來呢?
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高啟全,他是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2015年10月親自從台灣挖過來的重量級人物,高啟全被稱為台灣DRAM教父,他是本文前面提到的世界第一大NOR flash公司旺宏的創始人,同時也是台灣第一,世界第四大DRAM公司南亞科的總經理。同時還是南亞科和英飛凌的合資公司華亞科的董事長(華亞科目前已經被美國美光併購)。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量級人物。
很多台灣媒體把高啟全和梁孟松相比,梁孟松從台積電跳槽去了三星後,三星的代工製造業務突飛猛進,對台積電造成了很大威脅,製程竟然反超了台積電,優先量產14nm,一度還分食了台積電的蘋果芯片訂單。
2015年高啟全宣布退休後,加入紫光擔任全球執行副總裁。被台灣媒體視為和梁孟鬆一樣的叛將。
事實是,高啟全此人有無大中華情節不得而知,但是從他擔任紫光副總裁只有接受記者採訪的言論來看,他更多的是不滿在台灣發展空間狹小,根本不可能對抗一生的敵人韓國三星。
高啟全今年接受記者採訪時對媒體說,
“1985年,英特爾正式退出DRAM領域,在經歷了日本、韓國積極投入,後來者居上,韓國最終坐穩了第一把交椅。台灣在2008 年成立台灣創新內存(TMC/TIMC)計劃集中發展DRAM 產業資源,但終究因為資金問題未能如願,原本5000 億新台幣的資金需求,台灣政府僅提供了80億,遠遠達不到預期。
他強調,“現在唯一有機會成為全球抗衡三星勢力的只有大陸,紫光會把這夢化為具體的實踐!”一定要有人扮演在全球平衡三星的勢力,目前只有大陸有能力有資金投入進來,長江存儲就是基於這個出發點而誕生,也是大基金唯一真正投資的存儲器企業。”
全球六強之外,在這個僅僅0.9%的市場份額裡面,有一家中國小公司,北京矽成控股的ISSI,這是一家設計公司,在全球DRAM市場排在第八位,不過這個第八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兆易創新曾經試圖收購ISSI,進入DRAM領域,畢竟Nor flash市場還是太小,不過根據2017年8月的消息,收購沒有成功,原因為兩個,一個是價格沒有談攏,另外一個是台灣人的阻撓,排名世界第四的DRAM廠家台灣南亞科是ISSI的代工廠,如果ISSI被兆易創新收購,南亞科將會停止提供服務。
不過在DRAM領域,ISSI太小了,即使兆易創新收購ISSI成功,也不可能對抗韓系廠家和美光。
而在NAND Flash市場,DRAMeXchange的數據顯示,三星、東芝、閃迪、海力士、美光和英特爾幾乎壟斷了全球100%的市場。尤其是三星和海力士,合計佔了全球幾乎一半的份額。
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在DRAM和NAND FLASH領域,中國幾乎沒有存在感,在這個領域要突破,還是需要靠國家隊。之前誰說國企沒有用,只會搞壟斷來著?要是能在存儲器領域搞成壟斷,我看是好得很。
2015年7月,中國紫光集團曾經向全球第三大DRAM廠商,美國美光科技,提出230億美元的收購要約。結果被拒絕,背後就是美國政府的阻撓。
為什麼要收購美光呢?韓國太強大了,不管是DRAM領域還是NAND FLASH,美光相對於韓系的三星和海力士,都處於弱勢地位,尤其是在DRAM領域,美光的市場份額在韓國競爭下呈現不斷下跌的態勢,從2016年的28%下降到2017年上半年的18%左右。
從營業利潤率來看,三星DRAM的營業利潤率高達40%這個水平,美光只有20%這個水平,三星只要一降價,美光就是生死存亡,可以說三星完全掌握了美光的生死。
其實紫光和美光聯手研發,一邊有錢,一邊有技術,是中美雙贏的局面,奈何遏制中國的技術進步是美國更高層面的戰略,注定雙方聯合困難重重。雖然紫光至今沒有放棄和美光合作,但是目前已經被逼迫走上自主研發製造的道路,沒有別的路可以走。
目前存儲器自主研發的國家隊是紫光集團控股的長江存儲。
2016年7月26日,長江存儲公司成立,紫光集團擁有51%的股份,另外的股份由國家大基金持有25%,湖北省地方政府的基金持有24%,武漢新芯公司為長江存儲的全資子公司。
在Nor flash這個僅有三四十億美元的小市場裡面,我國的兆易創新是世界主要玩家之一,當然這個主要玩家,也就是世界第五,世界第一到第四分別是台灣旺宏,美國Cypress,美國美光,台灣華邦。
兆易創新2016年8月上市後,應該是半導體存儲行業唯一的A股上市公司。2015年、2016年度兆易創新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1.89億元、14.89億元、分別實現淨利潤1.42億元、1.51億元。到今年,由於nor flash多次漲價,兆易創新一季報業績增長迅猛。公司一季度營收為4.52億元,同比增長46.61%;淨利潤為0.69億元,同比增長94.20%。漲價原因呢,主要還是Nor flash行業的大佬在逐漸退出,排名第三的美光退出NOR Flash業務,有可能被排名世界第四的台灣華邦接手,排名第二的Cypress關閉中小容量的Nor Flash生產線,加上AMOLED面闆對nor flash有需求,因此帶來行業景氣。
另外,兆易創新還做MCU(單片機)產品,用於汽車和物聯網,2016年兆易創新的MCU銷售收入為1.97億元,同比增長55.2%。
在內存和閃存領域,韓國擁有絕對的優勢,而我國的長江存儲擔負起了打破韓國壟斷的使命。存儲器領域,DRAM和NAND FLASH,韓國三星和海力士都絕對的霸主,尤其是三星。韓國人在2017年的存儲器漲價中大賺特賺,三星電子2017年第一季度淨利潤高達67.8億美元,增長竟然高達46%,接近50%的瘋狂增長。到2017年第二季度,三星營收猛增19.8%,淨利潤增長89%,高達99億美元,不僅打破了自己的最高單季度淨利潤記錄,還首次超過了蘋果公司。SK 海力士在2017年第一季度營收38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2%,淨利潤達116億人民幣,同比增漲324%
華為上半年的閃存門事件,反應出中國在這方面的絕對弱勢地位。
DRAM是最大的存儲器領域,目前全球DRAM存儲器價格在瘋長,韓國人同樣在大賺特賺
2017年第二季度,三星電子、SK海力士、美光科技三家業內巨頭DRAM銷售額達44.3億美元,比上季度增長了30.1%。
其中三星電子銷售19.8億美元,比上季度增長36.5%,SK海力士銷售13.7億美元,增長28.2%,兩家企業市場份額合計占到全球的75.9%。美國美光銷售10.6億美元,增長22.0%,
下圖是2017年第一季度的全球市場份額,三星+SK海力士份額為73.5%,美國美光為21%,三巨頭為94.5%,剩下的台灣三家廠商南亞科,華邦,力晶佔了4.6%. 全球其他公司佔了0.9%。
第八名的大唐微電子是國家隊,現在的主要產品方向是身份證卡和金融社保卡芯片和解決方案,大唐的金融社保卡的市場份額佔據第二位,大唐微電子的金融IC安全芯片出貨量大約有2億隻。”除此外,大唐微電子也提供行業證卡,如居民健康卡、交通卡、市民卡、教育等方面的安全芯片和解決方案。另外大唐還和荷蘭恩智浦成立了中國第一家汽車半導體公司大唐恩智浦,開發新能源汽車電源管理芯片,電機MCU等。所以說白了,大唐是國企,也是做國家的生意為主。
第九名敦泰是台灣的設計公司,就不提了。
第十名的中星微,主要是做圖像處理芯片,攝像頭芯片等
看完了天朝IC設計的前十名有什麼感想?
這10家公司裡面真正算有前途的就五家:海思,紫光(包括展訊,銳迪科),匯頂,中興,士蘭微
例如杭州士蘭微2017上半年財報。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12.98億元,同比增長22.90%;實現淨利潤8442.55萬元,同比增長243.77%。保持了高增長的勢頭,利潤也開始逐漸恢復。其他五家:華大,大唐,智芯就是吃國家的飯。敦泰是台企,中星微主要做監控安防攝像頭之類的圖像芯片,技術水平一般,發展前景不明。
十強以外,還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中國IC設計公司。
首先是存儲芯片領域,中國每年進口的集成電路之中,存儲芯片和CPU佔了大概75%. 可見存儲芯片的地位。
在存儲芯片領域,有兩家中國公司在試圖進擊,一個是兆易創新,一個是長江存儲。
目前全球存儲芯片主要有三類產品,根據銷售額大小依次為:DRAM、NAND Flash以及Nor Flash,其中Nor Flash儘管排名第三,但與前兩者相比,市場規模仍然較小,僅為30億美元,而前兩者大致在400億美元級別和300億美元級別。
這三個究竟有什麼區別呢?DRAM就是我們手機裡面的1G,2G…..內存,NAND Flash就是我們手機裡面的32G,64G,128G….
Nor Flash雖然也是存儲,但是容量比較小,一般是64Mb以下,用於存儲一些驅動電路的算法和代碼之類,手機,汽車電子,工業控制等領域都會用到,因為很多電路的算法和代碼相對複雜,難以全部集成到IC裡面,需要用nor flash來進行存儲。
第三名的中興微電子主要是自家的通信設備用的部分芯片,手機芯片也還是外購
第四名的華大半導體就有點意思了,公眾平時很少聽到這個名字,居然是中國芯片設計公司的第四名,
華大半導體是中國IC設計的國家隊,隸屬於CEC(中國電子信息集團產業集團),CEC是世界五百強,是中國電子產業的國家隊,是中國大陸唯一涵蓋設計、製造、封裝、測試、EDA工具等積體電路完整產業鏈的企業。
當然還是要說,CEC看起來每樣都做,但是每一樣都做的不怎麼樣,規模不大,不過CEC的存在是從國家層面保障國家的集成電路能力。
華大半導體的產品有哪些呢,既然是國家隊,那麼跟國家安全相關的基本都承包了,包括我國的第二代居民身分證、中石化加油卡、社保卡、稅控IC卡內都有該公司設計的芯片。另外就是一個衛星導航芯片,包括北斗系統在內。網上有人散佈謠言說中國二代身份證技術來自日本,笑笑就好,二代身份證的芯片都是中國自主設計,製造和封裝。由國家隊主導
另外非常值得一提,華大旗下有全球排名第四的EDA設計軟件提供商——華大九天,EDA工具是進行集成電路設計所需要的軟件,目前國內主流還是用國外的EDA來進行芯片設計,比如Protel什麼的,但是華大九天的EDA至少也有一席之地,這是保留中國的自主能力
第五名的北京智芯微電子國人也很少聽說名字,這家公司隸屬於國家電網,我們智能電網裡面設備用的各種芯片,包括以後電動汽車接入電網,充電樁的芯片等,智芯微電子都有涉及,當然這家公司也不愁沒有訂單,畢竟電網是自家的產業。
第六名的匯頂科技我之前的文章也提到過,該公司在指紋識別芯片領域已經做到了世界第二,中國芯片公司在細分領域做到世界第二,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們手機上的指紋識別模組想必很多人已經在用了,匯頂科技2016年其營收是30.79億元,同比上漲175.04%,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是8.56億元,同比上漲126.46%。其指紋識別芯片營收是23.12億元,同比上漲788.66%,佔其總營收比例高達75%。匯頂科技在2017年第一季度已經徹底超越了老對手瑞典FPC公司,在全球範圍內僅次於給蘋果提供指紋識別芯片的AuthenTec
第七名的杭州士蘭微電子,這家公司LED照明驅動IC是其主要業務收入之一,另外杭州士蘭微是國內為數不多的IDM企業,也就是設計,生產,封裝都做。除了主要的LED照明驅動電路IC業務,士蘭微還給家電企業提供變頻電機控制芯片。另外MEMS傳感器和IGBT產品也研發成功推向市場。
2016年,中國已經有了160家芯片設計企業銷售額超過了1億元人民幣,可以說芯片設計正在中國全面開花。中國最大的兩家芯片設計公司海思和紫光展銳都已經躋身世界前十,2015年海思是世界第六,紫光展銳是世界第十,而且在前十名里面,海思和紫光展銳增長速度最快。
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芯片設計產業整體增長高達23.8%,銷售額達到351.6億元,中國自主設計芯片全球市場佔有率已經高達全球8%,中國市場佔有率達到13%以上。
按照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的中國芯片前十名,和IC insight的排名有所不同,下圖是2016年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公佈的中國IC設計公司排名,可以看出,通過紫光集團對展訊和銳迪科的整合,中國已經出現了兩家金額超過100億人民幣的本土IC設計巨頭,海思和紫光展銳。
我們看下這個榜單,相信前三名大家都耳熟能詳了,第一名的海思
各位用的華為手機裡面就有大量的海思處理器和海思基帶芯片,另外買的智能電視,安防系統也有海思的芯片,海思在長時間內將是中國最大的芯片設計公司,未來將隨著華為集團的增長而上升。
全世界做手機處理器的廠家,蘋果,三星,華為,小米,高通,聯發科,展訊七家而已。
海思目前是中國企業裡面最有希望登頂世界第一的,其目標應該是瞄準三星,英特爾,高通世界三強,挑戰他們的地位。當然差距還是非常大。世界純IC設計公司第一名是高通,2016年營收154億美元,是海思的3.5倍
當然從長期來看,海思超越高通,我認為問題並不大,畢竟蘋果,三星,華為這些公司都在實現芯片自主化,小米也在自己搞處理器,高通的空間是在不斷縮小的。
第二名的紫光展銳是展訊,銳迪科合併之後成立,目前是三星手機處理器和基帶芯片除自家產品之外的最大供應商,展銳的任務是戰勝聯發科。展銳是海思之外國內唯一一家營收超過100億人民幣的公司。
請注意,你買的三星手機,主要是中低端系列,裡面的芯片是紫光展銳的,我們還是芯片出口國,紫光展銳的芯片伴隨三星手機銷售到了全世界,是不是覺得有點小激動呢?
另外,紫光展銳在印度是份額最大的手機芯片廠家,因為中低端手機大量使用展訊的芯片,在非洲同樣是這種情況。
一家中國芯片公司,在十幾年前能夠做到這個水平是相當不容易的,然而炬力科技當然崛起的前提,也是國產MP3品牌在市場上佔據了大量份額,那個時候mp3播放器非常昂貴,不要說蘋果,三星的MP3了,我在2004年購買的北京愛國者公司生產的月光寶盒mp3播放器,價格高達900元人民幣,為此省吃儉用了很長一段時間。
在消費電子領域無法和美國競爭,
中國芯片產業卻意外的從電信產業發展中受益,由於巨大中華(巨龍,大唐,中興,華為)在電信產業的崛起,中國逐漸開始實現了通訊設備製造的自主化,通信設備製造產業的崛起,卻意外的給中國帶來了一個沒有料到的結局,那就是中國的芯片產業開始伴隨著中國通信產業崛起開始萌芽。華為的海思,中興微電子,大唐都成為中國最大的芯片廠家之一。
到了手機和平板電腦時代,由於中國本土手機廠家和平板電腦廠家的崛起,中國的展訊,全志,瑞芯微等公司也獲得了發展機會。
下圖是IC insight的報告,全球純芯片設計公司50強,2009年中國祇有一家,也是中國第一家闖入世界50強的是華為旗下的海思公司,2016年增長到了11家,包括海思,展訊,中興,大唐,南瑞,華大,銳迪科,ISSI,瑞芯微(Rockchip),全志(All winner),瀾起科技(Montage)。
可以看到前面九名,海思,中興,大唐都是電信產業出生,南瑞是為智能電網提供芯片,全志,瑞芯微,展訊等是為手機,平板電腦等提供芯片。
可見中國在通信,電網,消費電子產業的發展對上游的帶動作用。所以一個國家產業的發展,必然是整體性的,下游發展不起來,上游也一定發展不起來,中國芯片產業不可能脫離中國整體產業升級的大環境而獨立發展。
那麼我們能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或者說,現在處於什麼什麼水平呢?下圖是IC insight發布的2016年全球半導體20強,竟然前20位都沒有中國公司,這是非常罕見的現象。在其他幾乎任何一個地球上存在的大型產業,世界前20位都沒有中國公司的,幾乎找不到。
有9家公司營收超過100億美元,前20強的門檻是44.55億美元。
不過大家也不要灰心,我國半導體產業銷售額最大的公司是華為旗下的海思半導體,2016年銷售額為303億人民幣,折合美元也是大約44.5億美元,剛好和第20名的44.55億美元幾乎不相上下。所以不出意外,今年海思半導體將會中國第一家衝進全球20強的半導體公司。這將是歷史性的突破。當然,這意味著會有一個倒霉蛋被擠出全球20強,沒辦法,人生就是這麼的殘酷。
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達到4335.5億元,同比增長20.1%,
集成電路分成三個部分,設計、製造、封測三個產業銷售額分別為1644.3億、1126.9億及1564.3億,增長速度分別為24.1%、25.1%及13%。
這裡面有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增速20.1%,這是非常快的,四年翻一倍,8年後就是現在4倍的規模,這是非常驚人的。
壞消息是什麼呢,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這個4335.5億元銷售額是包括了在華外資企業的。所以要摸清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真正實力,還是要看血統純正的中國公司。
我們從設計,製造,封裝三個環節依次談起。本文先只看設計部分。
首先是芯片設計,大家都知道,在PC機的時代,Intel和AMD壟斷了電腦CPU市場,中國公司和他們的差距可以說隔著一個銀河系,只能站在地球上仰望外星文明。
在21世紀初,可以說中國唯一像樣的芯片廠家是珠海炬力科技,做出了mp3芯片,成為世界最大的兩家mp3 芯片供應商之一,我們看下當年新聞的原文:
“2005年炬力的SoC芯片出貨量達到了4980萬片,比2004年的1220萬片增長了308%。該公司的MP3播放器SoC芯片的銷售額也從2004年的5410萬美元增長到了1.479億美元。”
各位把這個數字,和我國每年進口2271億美元集成電路的數字對比下,我國一年的進口額是全球市場的67%,這並不奇怪,因為全球90%的筆記本電腦,90%的智能手機,還有其他的大量電子設備,都是在中國製造,中國世界工廠的名稱,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的。
因此,在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世界份額達到全球70%之前,我們都是要進口集成電路的。我國進口集成電路多,並且還在不斷增長,一方面固然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比起美國,歐洲,韓國,日本差距巨大,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們下游的製造業和自主品牌發展太迅猛,世界市場份額不斷向中國品牌集中所致。以2017年為例子,中國品牌智能手機已經占到世界份額50%左右,而蘋果和三星手機也大多是在中國製造。
基於這個現實:中國不僅是世界製造中心,而且在下游的消費電子品牌的份額也在呈現向中國品牌集中的趨勢,所以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還會維持集成電路高進口額的趨勢。
所以中國國務院在2015年發布的《中國製造2025》的報告裡面說,2020年中國芯片自給率要達到40%,2025年要達到50%,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高的目標,因為這意味著2025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占到全世界35%,也就是超過美國位列世界第一。當然這個是指總體產值,就產業結構而言,仍然是美國在高端,中國在中低端和部分高端。
如果按照工信部的規劃更激進,2025年要達到70%芯片自主化,也就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規模要占到全球49%, 這意味著什麼呢,2025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從產值來說將是世界最高的國家,不僅能夠供給全中國的需要,而且還要搶占相當一部分的世界市場。
不過我們也要注意,不管是國務院還是工信部的規劃,都是把在華外資企業算到國產裡面的,也就是說,即使2025年完成了70%自主化這一目標,我們占到了世界的49 %,其中仍然有一部分是在中國的外資企業完成的。
中國目前每年進口的工業品,只有兩個大類超過了500億美元,一個是汽車和零部件,我們每年進口746.1億美元,另外一個超過500億美元的進口工業品,就是大家熟知的集成電路了,中國每年進口的工業品,集成電路進口遙遙領先所有其他工業品,排在第一位,其進口金額2271億美元,是第二名的汽車及其零部件746億美元的三倍。
當然其實中國曾經有個工業品每年進口超過了500億美元,那就是液晶面板,例如僅僅5年前,進口液晶面板就有大約510億美元多點。
但是隨著以京東方為首的國產巨頭相繼崛起,在中國市場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液晶面板進口反而不斷下降,2016年已經下降到了318.5億美元。隨著今年所有國產面板廠家都在瘋狂提高份額和利潤,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幾年,液晶面板進口還會持續下降。戰場轉移到OLED面板領域,競爭對手只有韓國。
回到集成電路,我們看看下面一組數字,在過去的七年,我們的進口替代進行的如何?答案是令人遺憾的。
和其他行業我國製造能力逐漸上升,逆差逐漸減少不同,集成電路的逆差在過去七年處於不斷上升的狀態。從2010年的1277.4億美元上升到了2016年的1657億美元
2010年集成電路進口1569.9億美元,出口292.5億美元,逆差1277.4億美元
2011年集成電路進口1702億美元,出口325.7億美元,逆差1376.3億美元
2012年集成電路進口1920.6億美元,出口534.3億美元,逆差1386.3億美元
2013年集成電路進口2313.4億美元,出口877億美元,逆差1436.4億美元
2014年集成電路進口2176.2億美元,出口608.6億美元,逆差1567.6億美元
2015年集成電路進口2307億美元,693.1億美元,逆差1613.9億美元,
2016年集成電路進口2271億美元,出口613.8億美元,逆差1657.2億美元
到2017年,這個趨勢仍然沒有扭轉,1-5月中國集成電路(芯片)進口額為954.8億美元,同比上漲17.9%,出口256.6億美元,同比增長11.3%,逆差繼續拉大。
今天我們來探討下,本文今天的核心是,要看到差距,也要看到進步。
首先我們要知道集成電路這個產業,全球市場容量有多大?不同的機構有不同的數據,都稍微有誤差,我們就以IHS的數據為例子, 2016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達到3389.3億美元,同比小幅增長1.1%。
當然,全球市場規模的數據各家機構不一樣,有的是3300多億美元,有的是3400多億美元,不過基本是在這個區間。
半導體,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中國的芯片設計產業2017-09-18 寧南山
中國的經濟升級,最大的兩個領域是汽車製造工業和集成電路工業。反過來說,我們要實現最終打垮西方列強,也就是要在這兩個超級產業完成逆襲。未來的十年,我們要做好長期戰鬥的準備,如果我們成功了,那中國就是真正的超級大國。如果這兩個領域我們失敗了,中華民族復興就不能稱之為成功。
這個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它有哪些百億美元利潤級別的公司?除開能源和金融行業以外,有大約17家左右。Facebook,通用電氣,IBM,思科,英特爾,寶潔,強生,微軟,蘋果,沃爾瑪,迪士尼,通用汽車,甲骨文,Alphabet(谷歌母公司),Verizon,AT&T,Comcast
再具體一點,零售業1家,日化業2家,娛樂業1家,汽車業1家,其他製造業(通用電氣)1家。總共6家
ICT領域呢,11家!17家百億美元淨利潤公司有11家在ICT領域,因此可以說,ICT產業已經成了美國的立國之本了。谷歌,亞馬遜,臉書,思科,IBM,英特爾,微軟,甲骨文,Verizon,AT&T為美國貢獻了巨大的利潤。
美國的強大是什麼撐起來的?是這些偉大的公司。反過來說,這些公司沒有了,強大的美國也就不存在了。1945年,日本和德國都還有幾千萬人,日軍在戰場上不過陣亡了二百多萬人,為什麼完全無力抵抗了?因為本土的工業公司都被摧毀了,工業生產持續不下去了,強大的力量也就不存在了。
我們可以看到,在美帝立國之本的ICT領域,非常顯然中國是美國的最大挑戰者,中國移動,華為,中興,阿里,百度,騰訊,網易,小米,浪潮,紫光等不僅在中國本土獲得了優勢,而且在對外擴張中,同時這些公司大多數淨利潤超過10億美元,要知道全球淨利潤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全部算在一起也就是三四百家。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對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如此關注的原因,
集成電路是ICT領域的上游技術,是硬件的基石,如果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也起來了,受到衝擊最大的還是美國,而這是美國的核心領域之一。
看下圖,世界集成電路三強:英特爾,三星,高通。光是高通和英特爾兩家,每年就能帶給美國八九百億美元的營收,養活數万美國工程師,還能帶來一百多億美元的淨利潤。
除了英特爾和高通,美國還有德州儀器,Nvidia,博通,美光等一大票半導體公司。這個產業對美國的重要可想而知。
中芯於2014年8月成立,2015年12月高通對其進行增資,組建僅僅三年,於2016年實現了28納米和14納米矽片凸塊加工的量產,目前已實現12英寸晶圓單月超1萬片的大規模出貨。中芯在超高密度凸塊加工工藝上,不僅實現了業界一流的生產良率,並在接觸電阻、超低介電常數(ELK)材料缺陷控制等關鍵技術指標上,達到業界領先水平,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中芯將持續擴充12英寸矽片中段凸塊加工產能,專注發展先進矽片級封裝技術,為客戶穩定可靠的先進產業鏈需求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聯發科「認輸」:放棄挑戰高通 全力防守中端手機晶元
聯發科和高通基本壟斷了全球手機處理器市場,聯發科曾經不滿足於自己的中低端優勢,發布高端晶元向高通發起挑戰,但是這一努力最終以失敗告終。據媒體最新報道,聯發科已經作出了戰略調整,將停止高端手機處理器的開發,將資源和精力集中在自己還有一些優勢的中端晶元領域。
消息人士稱,按照聯發科的研發進度,到2018年,聯發科仍然難以推出採用7納米和10納米工藝的處理器,這使得高通調整了產品策略。
聯發科面向高端晶元的轉移,需要獲得中國大陸智能手機廠商的配合。但是在過去兩年中,聯發科在大陸手機市場遭遇了嚴重的挫折,高通處理器成為旗艦手機不約而同的標配,而許多聯發科的大客戶,逐步轉向了高通,這當中包括了廣東省的OPPO和vivo。
在山寨功能手機時代,聯發科依靠提供一攬子手機晶元解決方案一鳴驚人,隨後逐步建立了在智能手機晶元市場的牢固位置,不過聯發科一直是中低端手機晶元的代名詞。
蘋果在中國市場佔有率持續下降
美國西部時間2017.9.12,蘋果一口氣發佈了三款新產品,iPhone8、iPhone8 Plus和為慶祝蘋果進入智能手機市場十周年的iPhone X。然而,就在蘋果發佈會的一天前,小米發佈了和iPhone X一樣主打「全面屏」的新手機MIX2。華為則在更早些時候發佈了與蘋果對標的人工智慧晶元「麒麟970」,並宣布下一代旗艦手機Mate10將在10月中旬發佈。
無論國產手機廠商謙虛還是高調,蘋果在中國市場份額的下滑趨勢已相當明顯。從縱向來看,來自第三方諮詢公司的數據顯示,蘋果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量持續6個季度下滑;2017年第三財季大中華區營收同比下降10%,環比下降25%,相比2015年第二季度更是下滑超過50%。從橫向來看,2017年第二季度,華為、OPPO、vivo和小米排在中國市場的前4名,4家廠商的市場份額分別達到了20.2%、18.8%、17%和13%,同比均有增長。4家公司在中國市場佔比總和已經達到69%,蘋果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僅為8.2%,相比去年同期的8.5%進一步下滑。
相關新聞
被指買不起i8 陸網友:因為我們有華為、不炫富!
新蘋果陸續開賣,歐洲民眾抱怨嫌貴:iPhone X售價999英鎊,而在美國是999美元,因為英國有20%的增值稅,此外必要的分銷成本等因素也影響了售價。
華為Mate10首發手機晶片麒麟Kirin 970採用台積電10納米製程
蘋果新iPhone的A11晶片採用台積電10納米製程
台積電2017年10奈米晶圓出貨上看40萬片 贏者通吃
台積電10奈米障礙 紅色中國永難挑戰
張忠謀2017.9.12赴南京主持16奈米廠典禮
英特爾推10奈米強尬台積
台積電、三星7奈米策略大不同
死磕台積電!三星狂砸54億美元提前建7nm工廠
突破摩爾定律: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認為2D製程離物理極限還有8~10年,而3D製程更可延續相當多年。
中芯長電與高通共同宣布10納米矽片超高密度凸塊加工技術認證
2017.9.15,中國江陰——中芯長電半導體公司和高通共同宣布,中芯已經開始高通10納米矽片超高密度凸塊加工認證。這標誌著繼中芯長電經過一年大規模量產28納米和14納米矽片凸塊加工之後,工藝技術和能力的進一步提升;也標誌著高通對中芯長電綜合運營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的認可。通過認證後,中芯長電將由此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進入10納米先進工藝技術節點產業鏈的半導體中段矽片製造公司,繼續躋身於世界先進的工藝技術節點產業鏈。
此外由於台灣電子科技較強,對互聯網和信息技術類的新聞很敏感。所以大陸的超算頻繁刷榜,“神威·太湖之光”更是開了主機完全使用自主處理器的先河,世界互聯網大會、大數據峰會等商貿會議也頻繁在中國召開,這些都刺激著島內敏感的神經。綜上分析,台灣甚至還有媒體發出驚呼,面對大陸的進步“你不感到恐怖嗎?”
台灣政商精英呼喚改革
正因為台灣經濟已經乏善可陳,幾乎是走向了一條見不到谷底的下坡道,所以其政治經濟界呼喚改革的聲音不能不特別強烈。
....
推進台灣科技產業到底多有力
為了論證台灣“最大的精力,放在了科技產業的推進上”,作者例舉了這樣的例子,“1995年台灣地區財政經常性支出13284億新台幣,其中教科文項支出2599億新台幣,佔比19.6%;到2014年,台灣地區財政經常性支出26457億新台幣,其中教科文項支出6181億新台幣,佔比提升到23.4%。”
對岸政府如此重視教育,同是作為中國人我當然是很開心的,但是如果用來論證大陸不重視教育就有點搞笑了。畢竟重視教育早已深入中華文化圈的肌理。
2016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5885億元,其中,中央本級支出預算數27355億元。此中,中央本級的教育預算為1408.72億、科技預算為2706.43億、文傳預算為258.60億,合計4743.75億元,佔中央本級預算的約16%。如果算上這三大支出決算經常還超過預算3%-10%,大陸保障就業的資金還不列入教科文預算等因素的影響,中央本級財政的教科文支出比例僅比台灣略低一些。而剩下返還和補貼地方的資金與地方本級預算一起,也有相當一部分用於教科文事業。
相反台灣的科研投入很多淪為人事費用的替代或者教授升等的籌碼。台灣《今周刊》837期《當研發預算變成人事費用及論文資源》就揭露過這個問題。台灣科研投入大、論文多、專利多,但是付給國外專利費也高、利潤率低、主戰兵器完全不能自己生產。經過調查,對岸民意代表和記者的結論是——台灣千億科研預算形同虛擲。
.....
回應
那篇說白了就是台灣人或者舔台公知寫的,目的就是帶風向。
我也看見了,驚的我眼珠都掉了!現在公知門檻這麼低,寫東西都不搜資料嗎?
日吹見過,印吹見過,德吹見過,原來還有灣吹?長見識了。
呆灣也就是給發達國家先進產業做些配套吧,現在只剩下點半導體了稍微領先點了。
台灣已經前進無路,升級升不了,傳統產業回不去。
彼岸花在日本傳說中是通向地獄道路兩旁開花的花,若台灣是彼岸花,那豈不是一路開車到地獄?
余鵬鯤:中國產業升級的範例在台灣?2017.9.4 觀察者網
8月24日以來,微信朋友圈熱傳署名老蠻的一篇文章《彼岸之花——台灣經濟的真相》,本文一見面就“希望大家能建立一個最基本的印象:台灣始終堅守實業,始終保持著強大的製造業產能”,又提出“台灣是華人地區唯一真正的實現了產業升級的地區”的論調。
既然台灣那麼好,那麼“如果我大中國要實現真正的產業升級,可供我們學習的最好的範例,就是台灣”。作者繼續深挖台灣值得學習的理由,那就是“最大的精力,放在了科技產業的推進上”。最後深情的號召,由於台灣企業促進了大陸人民的就業,“從這一點上,我大中國老百姓,真的需要對堅守實業的台灣政府和人民,鞠躬致謝!”
看完全文,作者雖然說該文研究台灣“大概也算是填補國內經濟學界的一項空白了”,我卻感覺作者的研究論點先行,生造什麼“華人地區”的概念則更是不知所云,與科學研究不沾邊。至於把台灣當作大陸產業升級的範本,則是連作者試圖鞠躬致謝的台灣的經濟學家都不敢說的話。到底台灣經濟科研真相究竟如何?希望本文能夠提供一點不一樣的參考。
台灣群眾普遍不滿經濟現狀
十分湊巧的是就在8月28日,台灣一家親綠的媒體《美麗島電子報》發布的民調就顯示,台灣民眾對當前台灣整體經濟情況,11.6%認為好、78.3%認為不好。近八成被調查者都認為台灣經濟發展不佳,可說是台灣的普通群眾對於台灣經濟的總的看法。該調查還表明,深綠(最支持台灣“本土化”的人群)對經濟的滿意度也無非就在一成到兩成,台灣群眾對台灣經濟的負面評價是不分黨派、不分信仰的。
相反,由於島內“茶葉蛋教授”等抹黑大陸現狀的人物被揭露以及兩岸經貿往來的逐步拓寬、兩岸青年學子互相訪學的頻繁互動,越來越多的台灣群眾尤其是年輕人注意到大陸的經濟繁榮。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他們對大陸的發展既感到有點恐懼,又相當羨慕。
2016年天貓雙十一交易額達1207億,再次創造了世界紀錄。這一數字在島內引起了轟動,因為島內最知名的電商PChome在2015年全年的島內營業額也就228.87億新台幣,只折合人民幣50億,相當於雙十一的4% 。
其實現代科技軍民兩用本身就是混淆的,反而軍事上並不需要多先進的技術,比如CPU的製程,現在很多高科技的衛星上用的CPU依然是80nm等級的CPU製程,因為老製程經過多年的使用,反而可靠,並且很多導彈也好衛星也好不需要多複雜的計算。所以,瓦聖納條約的藉口本身說白了就是針對中國等國家的高科技打壓!PS:再順便說一句,雖然有瓦聖納條約存在,但實際上歐洲更放得開,比如法國都在軍事上和中國有很多合作,很多設備都是拆成零件後賣給中國的。利用瓦聖納條約最積極的只有美國!比如去年的日本網銀購買ARM時間,如果不是瓦聖納條約和美帝的阻止,中國肯多出一半的錢買,英國佬肯定會賣。對英國佬而言,賣給日本和賣給中國有什麼不同?ARM的授權機制使得即使是中國的廠商依然可以弄出公版或者指令集授權的ARM,只不過每片ARM芯片要交費用而已。但ARM芯片的授權費其實並不高,否則英國佬也不會賣了ARM了!所以瓦聖納條約本身就是個笑話!因為中國已經崛起了!瓦聖納條約只能算延遲了中國徹底崛起,但無法阻止中國崛起!
http://www.guancha.cn/ningnanshan/2017_07_10_417325.shtml
這反應出了日本企業在創新方面的日益頹勢,反應在市場上就是份額不斷下滑,利潤原地踏步甚至虧損。
在這種自身創新乏力的情況下,日本還在大量向國外轉移技術,同時引進的技術金額又偏少,
例如美國一年花900億美元引進技術,中國也在大力花錢購買各種專利技術進軍國際市場,而日本在自身創新乏力專利申請量和許可量都在下滑的情況下,卻只花200億美元引進技術,這種趨勢預示著日本科技的未來不樂觀。
回應
日本的衰落是不爭的事實,日本最要命的連文化產業都不行了。看看動漫最新的都是90年代作品續集,創新能力基本枯竭。安倍還酷日本我看是哭日本啊。
不是他們衰弱了,而是我們變得更強了。
去國外發達國家的的實驗室轉一圈,再對比下國內的各大高校實驗室,從設備和科研能力上來說,國內普遍同世界先進水平沒什麼差距,甚至還要更好
不不不,這個我還是要說一句的。就說生物醫學方面的事情:985和211的實驗室還好(我都去過),設備挺齊全,足夠完成高質量論文實驗所需的設備需求。設備使用的頻率也不是很高,平時都有維護。如果,能有更多的科研資金和設備進入非985、211大學,我國的科研實力絕對遠不止現在的水平。
頂!這個是事實,但還有一個事實,許多大型研究設備,比如醫學等都還是德國進口………………所以我們一直在路上!
哎,這個真沒辦法啊…… 材料、材料、材料。我國的現代化學、物理基礎起步太晚。我平時做實驗也想用國產的離心管啊,但是離心速度上了10000G,國產的離心管就會出現膨大甚至裂開。樣本如此的珍貴,到頭來還是要用Eppendorf的離心管。實驗室的老師,聯繫Eppendorf中國代理購買超高速離心機專用離心管,人家還拖延送貨…… 真是一把辛酸淚!只能期待我國材料科學的奮鬥者們了。
哪年的老黃曆?
現在還存在,巴統雖然隨著蘇聯消失,但依然有個瓦聖納條約,算是巴統條約的後續,巴統針對蘇聯,蘇聯完蛋,徹底完蛋!而為了防備崛起中的中國所以在1996年制定的瓦聖納條約,或許因為瓦聖納條約,所以美國才放心大膽的在中東逞威風,沒想到雖然中國受到瓦聖納條約限制,但依然靠山寨和國內13億的市場慢慢混出了名堂(在大環境下,瓦聖納條約也只能針對高科技,因為瓦聖納條約的藉口就是中國北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會將高科技用於軍事。俄羅斯也算)。
實際上,如果我們用高質量論文,也就是被引用次數排在全球前10%的論文數量來比較,中國現在也是世界第二;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比較世界各國被引用次數排在全球前1%的論文數量比較,中國也是世界第二。
例如下圖是湯森路透2016年統計的2004年—2014年全球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在前1%的頂尖科學家數量,注意這是10年的統計量,美國遙遙領先,頂尖科學家人數佔了世界的一半,47.5%,中國科學家有175人,佔世界5.7%,日本僅為74人,佔全球2.9%,可見其在基礎科學領域衰退速度之快。當然如果統計2007—2017年的高被引科學家數量,中國祇會更多,應該已經超過德國,躍居世界第三了。
我們再看世界頂級科技雜誌《自然》編寫的自然指數,統計68種全球影響力最大的科技雜誌發表的論文,根據不同權重做了自然指數,下圖是2016年2月1日—2017年1月31日的自然指數排名,WFC中國是6462.29,穩居世界第二,已經是日本的兩倍以上,當然比美國的15794差距還很大。日本只排在世界第五。
綜述,在日本文部科學省的這個報告裡面,基礎科學研究,按照引用次數排名世界前四名是美中英德,文部科學省的這份報告數據,和世界其他知名機構的排名基本是一致的,
例如《自然》雜誌的自然指數排名,基本反映各國基礎科學研究的情況,排名是美中德英。
湯森路透的論文引用次數全球前1%的高水平科學家數量排名,前四名是美英德中。
再看文部科學省報告的專利許可量,反應的是技術應用層面創新輸出,排名世界前四名是日美中韓。
這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排名基本一致,WIPO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016年世界排名前五名是美日中德韓。
看出來了嗎,在幾乎所有的反映科技輸出總量的排名里面,中國基本都在世界前三名,所以要有自信的說我們是世界科技強國。
我們另外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日本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已經逐漸落後其經濟總量的排名,在各項排名里面,日本基礎科學的輸出都已經跌出世界前四,低於美中英德。
但其目前在技術應用領域目前比較領先,專利數量和美國一起位於全球前兩名。
但是基礎科學的逐漸落伍一定會反應到技術應用上,實際上,不僅文部科學省的報告裡面日本近年來專利許可量呈現下降趨勢,我在之前的文章也寫過,日本專利特許廳統計的日本本土的專利申請量近年來也呈現下降的趨勢,如下圖,日本本土的專利申請量從2005年的40.87萬件下降到2015年的31.87萬件,10年下降了四分之一。
日本不管是論文數量,論文被引用次數,還是專利許可數量,佔世界比例都在不斷下滑,然而還有一個數據,也反映出日本經濟發展的前景不太好,那就是技術貿易額。
下面這張圖,日本每年技術貿易是順差,順差的金額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這張圖經常在網絡上經常被作為日本科技多麼發達的證據。
然而實際上,如果真的看下世界各國技術貿易進出口金額的情況,會發現日本的趨勢非常不好。首先日本的順差世界第二,並不是因為其技術出口世界第二,看看日本人自己的統計,其技術貿易出口額2014年為374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四,位於美國,德國,英國之後。
美國世界第一,出口1362.7億美元,德國第二,技術出口714.4億美元,英國世界第三,技術出口456.6億美元。
那麼為什麼日本貿易順差高居第二呢,是因為日本進口技術貿易額僅為208.7億美元,也就是日本引進的技術相對較少,而德國引進技術花了543.7億美元,美國引進技術花了894.2億美元,連GDP規模只有日本60%左右的英國,引進技術也花了194億美元。日本在引進技術方面,相對比較封閉。
實際上,日本在2003年以前經濟繁榮的頂峰時期,其技術貿易一直是赤字,也就是引進的技術多,出口的技術少,到經濟逐漸低迷之後,反而從2003年開始不斷增加技術出口和轉移,技術盈餘逐漸增大,這對日本是不利的。
這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只有在一個國家創新力不斷上漲的時候,技術盈餘的增加才是合理的,而在一個國家創新力在不斷低迷下降的時候,反而必須要不停的從外界輸入技術,加快本國的技術變遷,否則該國的科技和經濟競爭力一定會下降。
我們從日本人自己的科技報告看出,中國的科技投入和輸出都已經是世界第二位,同時還在快速發展,而日本的科研產出世界份額在不斷下滑,在自身科技發展停滯的情況下,日本反而加大對外轉移技術,同時引進技術方面又很保守,這不是一個良性的現象,因為這會大大拉近競爭對手和自己的差距。
只有在自身科技和經濟順利發展的情況下,對外技術轉移才是良性的,日本在自身技術進步不大的情況下,應該加大技術引進的力度,才能確保自己不要掉隊。而不是去追求那一點200億美元不到的技術貿易盈餘,這是戰略上短視的表現。
在日本人的報告裡面,他們用總論文被引用次數和總論文數量來衡量國家科研產出,
我們先看以論文為主要表現形式的基礎科學研究。
從1981年—2015年,美國,日本,歐洲國家的基礎科研成果世界份額都在下滑,而中國處於飆升,論文被引用次數從1981年佔世界比例不到1%,上升到2015年的佔世界13.5%,在全球範圍內僅次於美國。
首先是美國,1981年的美國,論文數量佔了世界38%,論文被引用次數佔全世界55%,都高居世界第一位,遙遙領先世界其他國家。
而到了2015年,論文數量下降到世界24%,論文被引用次數下降到世界22%,但是仍然是世界第一位。
再看看除了美國以外的世界其他國家。
下圖中,橫坐標是論文數量,縱坐標是論文被引用次數。
1981年,世界基礎科學研究第二強國是英國,論文被引用次數佔了全球10%左右,
德國世界第三,被引用次數佔全球大約6%,日本世界第四,佔世界大約5%。
中國呢?1981年論文被引用次數佔全球1%以下。
到了2015年,中國發表的論文被引用次數已經占到了全球的13.5%左右,躍居世界第二,對比下世界第一的美國是22%。世界第三是英國,大約7%,世界第四德國,大約6.7%,
右上角一枝獨秀的就是中國,下圖不包含美國。
1981年—2015年,日本科技成果跟隨其經濟發展,經歷了一個先盛後衰的過程,論文被引用次數從5%躍升到了世界8%以上,然後隨著失去的20年直線下降,來到了3.5%左右的位置。
我們再看下圖2011-2015年的科研成果變化情況,下圖不包括美國,只有中國在直線飆升,一路往右上角,其他主要科技國家,除了韓國以外全部是折線,不是往右上角走,而是往左下角回縮,這意味著德國,英國,日本這些國家科研輸出佔世界的比例全部都在下降。中國已經在總量上顯著領先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
看了基礎科學研究的輸出,我們再看看代表技術應用層面的專利數量。
中國專利申請的許可量2014年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位,注意是許可量。
再看各國申請人申請專利的許可量,
如果按照申請量來看,中國每年專利申請100多萬件,已經是世界第一專利申請大國,
但是我們還是要看許可量,這個比專利申請量更有意義。
2014年日本29.7萬件世界第一,美國25.6萬件世界第二,中國17.6萬件世界第三,韓國12.7萬件世界第四。
但是中國是處於迅速上升的態勢,而日本則從2012年—2014年專利許可量在不斷下降。
寧南山:從日本官方報告看中國科技實力
2017.6.13,日本經濟新聞發布了一篇新聞報導,叫做全球科技進入中美兩強時代,說明日本媒體也在開始逐漸正視現實,那就是中國和美國不僅在經濟總量上領跑全球,在最新科技發展上也是全球兩大核心力量。
實際上最近幾年中國科技的井噴式進展大家也有感受了,軍事上國產航母下水,國產萬噸大驅下水,新式火箭進入太空,貨運飛船成功發射,智能手機裡面開始逐漸用上了國產芯片,超級計算機領跑全球,量子通信,第五代移動通信都處於世界一流水平等等。
今天我們從日本人的視角來看下中國科技的實力究竟怎麼樣。
日本文部科學省官方每年都會對世界各國科技實力產出進行數據統計,以下的內容全部來自日本文部科學省2016年版報告,這個報告很長,我今天把這個報告的主要內容整理了下,有以下的內容。
1:中國的科技投入在2013年超過日本,同時在2014年達到了整個歐洲的56%,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技投入國
首先看下圖是世界各國投入到R&D研發的經費支出,按照日本人的統計,中國的科技研發支出在2013年和日本進行了一個交叉,在2013年研發支出超過了日本,2014年更是超過日本17.9%,達到22.4萬億日元。實際上,今天中國的研發支出已經是日本的兩倍了。
當然,韓國也進步神速,2014年研發費用超過了英國,和法國差不多。韓國崛起非常明顯。
2:研發經費佔GDP比例,中國已經和歐盟28國處於同一水平,在世界主要科技國家中超過了英國
中國2014年R&D研發投入佔GDP比例為2.05%,和歐盟28國平均的2.08%差不多,超過了英國的1.72%。日本是3.87%,日本在世界主要國家中僅次於韓國的4.29%
3:中國科技人才總量2014年為152.4萬人,超過美國的125.3萬人,僅次於歐盟28國176.2萬
資金和人才是一個國家科技發展的雙發動機,按照國家維度,中國的資金投入目前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人才投入則是世界第一,中國在科技領域大量的投入資金和人才,在這麼高強度的投入下,必然會帶來科研成果的爆炸性成長,有了資金和人才的密集投入,就一定會製造科技發展的風口,我們就從日本的官方報告裡面,看下目前中國的科技實力到了什麼水平。
我們把科研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基礎科學研究,一部分是應用技術研究,前者主要以論文為主,後者主要以專利為主。
陸晶圓代工業產能大躍進2017.6.29 劉佩真
當前大陸晶圓代工產能位居全球第2,2017年市占率將逾15%。大陸共有51條集成電路生產線,分布於北京、上海、天津、西安、廈門、合肥等多個城市。未來在中芯國際、華力微電子、台積電、聯芯、晶合、萬國AOS、德科瑪、紫光等持續投入12吋晶圓廠產線,加上德科瑪、中芯國際、士蘭微、Silex於8吋晶圓廠的產能擴充後,展望大陸晶圓代工產能占全球的比重將快速提升。
就大陸第1大晶圓代工業者中芯國際的發展而論,2017年以來中芯國際不論是總營業收入或是淨利潤,均持續展現雙位數的成長力道,主要是受惠於公司在28奈米業務持續增長,以及中芯國際積極宣示在2017年中將衝刺28奈米製程,並且進一步擴張產能;而且大陸本地及海外顧客在40奈米轉型及無線射頻的需求持續增加,加上2017年5月中芯國際新行政總裁趙海軍上任,有助於平衡公司的研發及生產管理之策略與費用。
不過中芯國際目前的先進製程與國際大廠仍有很大一段的落差,以我國晶圓雙雄來說,台積電2017年第1季16/20奈米製程比重已有31%,且28奈米製程比重高達25%,合計40奈米及其以下製程比重來到69%;聯電2017年第1季28奈米及其以下製程比重已有17%,總計40奈米及其以下製程比重達46%。
反觀中芯國際尚停留於28奈米製程,儘管公司預期28奈米製程占營收的比重將由2016年第4季的3.5%提升至2017年第4季的10.0%左右,但其多偏向中低階的28奈米Ploy/SiON技術,高階28奈米HKMG製程良率尚未如預期,更何況面臨聯芯28奈米以高良率的表現持續搶食客戶訂單,使得中芯國際28奈米製程產品被迫繼續降價,造成短期內中芯國際28奈米製程難以獲利的窘境。
整體而言,大陸晶圓代工業仍將延續先前成長的格局,主要是受惠於大陸強大的市場購買力與自有品牌不斷茁壯,況且大陸官方以政策主導來帶動中芯國際、華虹宏力、華力微電子等大陸晶圓代工業者的技術發展,並藉由先進製程、主流成熟製程、成熟製程等多元差異化發展來擴大晶圓代工的經濟規模,且12吋、8吋晶圓廠各有其鎖定發揮的領域。(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副研究員)
全球已進入移動世界《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台灣10年跟不上,人才也跑光
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2017.6.21表示,台灣曾是“電腦王國”,但全球早已進入移動世界,而在移動商業營運環境中,看不到台灣相關從業人員或企業形象,蘋果、騰訊、亞馬遜全把台灣業者遠遠拋在身後。同時,台灣的管理部門也錯估科技變動的影響,如果10年內台灣在政策上無法展現出引領進步的樣貌,台灣最優秀的人才都會向台灣說“再見”!
弗里德曼說,過去台灣在電腦時代的成功,讓宏碁Acer等電腦公司在世界發光,是遇上了對的時間點。如今世界已走到移動端,2007年蘋果手機iPhone誕生,加速數碼科技的整合,臉書Facebook、谷歌Google有了更多的發揮空間、隨後愛彼迎Airbnb(租房網站)雛形出現,最後在這個市場上,蘋果賺走移動市場的最大利潤,騰訊佔有移動支付領域,但台灣企業多數沒跟上,整整錯過一大輪科技變動。
弗里德曼強調,台灣很小,沒有自然資源又天災頻發。可是台灣很能儲蓄資源,人才很顯然是台灣最重要的資源,台灣科技業有很聰明的人才。然而全世界變動太快、各國家和地區都在競爭,若又不巧遇上糟糕的政治領導人,整個社會都會輸給別人,人才更因為是到處流動,一旦不適合發展就會離開,這是未來10年台灣面對的最大挑戰。
回應
此人不懂台灣,台灣最優秀的人都參政了。
不對,在打電話詐騙
不入流的台灣人搞科研;三流的台灣人開奶茶店:二流的台灣人忙選舉:一流的台灣早已走出台灣忙著打電話。
以前是說法是,台灣民主自由,思想開放,包容多元,所以台灣人具有創意優勢。直到今天才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啊。為什麼?
李開復在台灣某高校畢業生典禮上讚美台灣人具有濃濃的人情味。他沒有說台灣科技現狀,說出真相會成為全民公敵。台灣人現在更在乎台灣獨立。
http://www.guancha.cn/ZhuYunHan/2016_03_03_352804.shtml
而與此同時,大陸創業者拿著商業計劃書說服投資人拿到一筆啟動資金,然後迅速招人、做出產品,並根據市場反饋改變策略,錢燒完之前再融下一筆資金。這一點從之前的各大博客網站到BAT三巨頭,各大視頻網站催生的互聯網經濟,再到現在的ofo、摩拜、小藍車等層出不窮的共享經濟可窺見一斑。
這在台灣幾乎無法想像,折射出台灣創業風險投資普及程度不高,與製造業大佬沒有形成天使投資的風氣密切相關,而且即便其投資,也更青睞獲利較快的企業級產品,而不看好大眾級產品,資本不待見互聯網行業為創業者發展蒙上一層陰影。
比如,在前不久,台灣政論節目上熱議的“對岸在講大數據,我們在講滷肉飯”。
在貴州召開的國際大數據博覽會與機器智慧高峰對談會,台灣知名人力銀行資深副總洪雪珍有名在做兩岸交流的同學,積極拜訪台灣相關工會和企業,邀請他們到大陸參加上述活動,但通通被拒絕,甚至還遭訕笑表示,貴州除茅台酒外就沒其他產業,幹嘛要去?
結果洪雪珍的同學在現場發現門庭若市,有媒體報導與會人數多達5萬人,包括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到了,主辦單位更透露,從三個月前就不敢接電話,因為有太多人想去聽阿里巴巴集團主席馬雲、騰訊執行長馬化騰的演講,希望能搭上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的列車。
而台灣的“經濟部”卻在大搞“台灣滷肉飯”節,那不是應該“交通部觀光局”做的嗎?更何況除了長期在大陸耕耘的郭台銘等人去,其他台灣商人卻只在乎熟悉的一畝三分地。
......
回應
為台灣講話,不說句“濃濃的人情味”簡直是不愛台
在能源價格日漸高企的今天,台灣的核心競爭力不應該是“用愛發電”嗎?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AI 時代如果缺了人情味,人類終將被AI 終結
什麼是人情味?詐騙電話算嗎?典范長昭算嗎?台灣人也配講人情味?
濱哥哥:AI時代,為何台灣核心競爭力只剩下人情味2017-06-12
近日,沉寂已久的創新工場創辦人暨執行長、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長李開復,在台灣大學的畢業典禮上,發表了一場以“金字塔‧魔法棒‧愛心─進擊的AI時代”為題的演說。在演說中,李開復描繪了一幅盛大的人工智能未來圖景,最後落腳於台灣的核心競爭力是人情味。
李院長的本意當然是想說明台灣在AI領域的廣闊前景,然而筆者卻從中感受到了李院長心中深深的悲哀。但凡台灣在人工智能領域能有所競爭力,但凡台灣還有值得誇耀的成就,那麼對台灣頂尖學府的學子的勉勵,就不會落到虛幻的所謂人情味上面去。這背後的真正意涵,恐怕是台灣在其他可被量化的指標上都明顯落後,才需要用“愛”為自己打氣。
說起輝煌,台灣也曾有過。20世紀60年代,台灣在短短10年內實現經濟騰飛,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列,幕後功臣是其強悍的硬件創新實力,硬件、芯片和代工是當初代表高新技術的三個關鍵詞,湧現出HTC、富士康、宏碁、華碩、台積電等一大批明星企業。台灣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大量外資和技術,快速發展成為發達地區。
宏碁創始人施振榮曾表示,台灣教育發達,硬件研發能力很強,加上又是貿易港口地區,做硬件很容易實現國際化。不難看出,台灣製造業擁有搶占國際市場的先天優勢,不僅有利於企業做大做強,也成為經濟騰飛的中堅力量。
製造業所造成的成功,讓台灣邁入了亞洲四小龍時代。而這個成功也影響著企業家和創投機構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他們更熱衷於復製成功的模式。而對於以賣商業模式和用戶體驗的互聯網公司則大多不感興趣,從而浪費了台灣在硬件時代所創造出來的有利基礎條件:台灣享有最好的硬件和4G網絡。然而,沒能發展出本土強有力的互聯網服務,最受台灣年輕人追捧的前20大App,沒有一個本土應用。筆者在之前的文章就說過,台灣網友通過在Google play和Apple store上下載的遊戲,九成以上都是陸資的遊戲,營業的收入(約480億新台幣)通過以上兩個國際平台流入大陸,台灣完全無法收到錢,大陸廠商更不用繳稅。難怪有人感慨“台灣人在手機上被殖民了”。
電子級多晶矽實現“中國造”,為行業發展樹立了新的里程碑,而為了早日實現其全產業鏈“中國造”,則需要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力,在技術、融資、人才、項目合作等多領域,推進全產業鏈的進步。(來源:中國能源報)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6-07/doc-ifyfuzmy2462087.shtml
劉佩真》兩岸封測戰國時代2017/6/7
有關日月光與矽品共組產業控股公司一案,後續僅剩大陸的審查關卡,而日月光公告因大陸商務部需要更多時間審查,因此撤回原申請案並重新遞件。由於台灣封測雙雄的強強聯合對於大陸實為利空,因而未來大陸封測企業整合的預期恐將進一步增強,我方也須提防大陸針對日月光、矽品共組產業控股公司一案可能祭出有條件放行的策略,因此日月光與矽品是否能如期於2017年前完成合併,大陸商務部審核情況將成為關鍵,而此案也相對引出兩岸半導體封測行業的競爭情勢。
近年來隨著大陸半導體封測骨幹企業的技術突破,加上人力成本的提升,歐洲、美國、日本的半導體巨頭陸續退出封測領域,一方便將封測業務從發達國家向大陸進行轉移,另一方面則陸續關閉旗下的封測企業,故對岸的半導體封裝及測試業的全球市占率,已於2015年順利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2大供應國,目前市占率正大幅提升當中。
綜觀當前大陸前十大半導體封裝及測試業者情況,仍為外商獨資、中外合資、中資三足鼎立的格局,特別又以外資為重。這些外資都為國際大型IDM廠在大陸投資設立的後段封測廠,無論在規模上還是技術水準皆具有主導地位。
不過近年來大陸持續調整集成電路產業的結構,也已改變過去大陸半導體封裝及測試業占據集成電路總產值一半的局面,大陸集成電路設計在2016年首次超越集成電路封測產業,成為大陸集成電路第一大細分行業。
反觀集成電路封測業在大陸IC產業的占比自2006年以來呈現下降態勢,預料2017年一長一消的比重變化趨勢仍持續,顯然大陸集成電路產業結構正不斷的優化當中。儘管未來半導體封測業占集成電路產業的比重恐持續下滑,但對岸封測行業轉向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方向發展,此態勢將有利於提升競爭力。
整體而言,雖然短期內台灣在全球半導體封測的市占率仍高達5成以上,但兩岸在低階封測的競爭日趨激烈,仍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更何況大陸本土半導體封測大廠亦藉由整併手段快速提升其技術水準,甚至開始分食部分蘋果訂單,仍是台廠不能忽視的競爭對手。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產經資料庫副研究員)
“十二五”以來,青海省形成了“以矽為主、多元發展、集中佈局”的產業格局。青海省副省長王黎明強調:“青海將進一步加快技術創新,努力打造國內重要的集成電路矽材料產業基地,走出一條既符合國家戰略、又切合青海實際的綠色發展之路。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堅定不移打造千億元新材料產業鏈。”
據了解,青海已建成晶矽產能17500噸,2016年該省共生產單晶矽2635噸,多晶矽14228噸。
隨著《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中國製造2025》、《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我國電子級多晶矽的發展步入新階段。在政策環境利好下,黃河公司總經理魏顯貴表示,將致力於核心技術研發和質量提升,努力將國內電子級多晶矽市場佔有率提升至30%以上。
“黃河水電多晶矽” 打響了民族品牌,在價格上也幾乎與進口產品持平。“多晶矽國產化才剛剛起步,我們將進一步提高智能化製造水平和生產控制能力,確保產品穩定性,力拼工藝研發,發展才有持續性。”劉剛說。
電子級多晶矽國產化要協同發力(短評)
電子級多晶矽行業上下游之間的發展關係可以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形容。
我國將集成電路作為基礎性和先導性產業,附加在全行業中的關鍵性作用愈加凸顯,電子級多晶矽作為國家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戰略原材料,已成為我國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重要支撐。我國半導體行業市場目前位居全球第一、增速也位居全球第一。但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與先進產業國之間的差距較大,大尺寸晶圓的生產研發才剛剛起步,集成電路核心技術研發和關鍵元器件製造還面臨巨大的挑戰。
局部的突破不代表整個電子級多晶矽全產業鏈上的突破。以點帶面,求得全面突破才是眾望所歸。著力培育龍頭企業,力求產業鏈協同創新,加快推廣應用,完善產業環境,調動用戶企業積極性等顯得尤為迫切。
“全球電子級矽材料規模迅速擴張,技術要求日趨嚴格。得益於良好的發展環境,國內多晶矽產業和產品品質快速進步,技術要求向國際水平靠近勢在必行,行業內將不遺餘力推進國產多晶矽的應用。”有研半導體博士肖清華告訴記者。
填補國內空白
國內首條電子級多晶矽生產線的出現,經歷了近10年的時間。
據黃河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總經理劉剛介紹,“黃河水電多晶矽”的研發工作正式開始於2006年,於2010年全面投產,形成的2500噸高純電子級多晶矽產能,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國內市場佔有率達10%。2015年,黃河水電多晶矽完成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及成套工藝》(即“02專項”)全部技術指標要求。
多晶矽廠全貌
“黃河水電多晶矽”採用改良西門子法,年產達2500噸電子級多晶矽,實現完全閉路循環,節能低耗、安全環保,其氧含量<0.02ppma,碳含量<0.02ppma,受主雜質<0.03ppba ,施主雜質<0.05ppba,基體總金屬雜質<2ppbw,經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檢測,產品質量與德國、日本知名多晶矽質量相當。
“攻克電子級多晶矽的關鍵要素包括很多方面,對工藝、設備管道選型、儀表選型、潔淨室等級都有嚴格的要求,在施工及檢修時,需要按照最高潔淨等級規範,在原輔材料、中間產品、輔助氣體和介質方面也要進行完善的質量體系控制。”劉剛補充,“每一個細小環節都需要長期的實驗積累有效的數據,從中找出製約質量提升的因素。”
來自重慶的某下游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設備可以階段性引入,但材料必須是連續性的,我們曾遇到過某外國廠商的突然斷供,造成了很大損失。如果關鍵材料可以實現國產化,我們可以減少很多後顧之憂。”
步入新階段
電子級多晶矽國產化,率先在青海取得突破,一部分源於地緣優勢。
中國製造再次打破國外壟斷電子級多晶矽年產2500噸2017.6.7 新浪軍事
多晶矽是微電子行業和光伏產業的“基石”,是信息產業和新能源產業最基礎的原材料。一般電子級矽要求含Si>99.9999%,電子級多晶矽則要求達到9個“9”以上。作為戰略性原材料,電子級多晶矽的生產技術和市場長期由國外壟斷,制約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的發展。
據《中國能源報》報導,5月24日,國家電投黃河水電新能源分公司正式推出國產高純電子級多晶矽產品——“黃河水電多晶矽”,實現了電子級多晶矽的“中國製造”,打破國外壟斷格局。
全球多晶矽產能發展始於1980年,德、美、日採用改良西門子法,使得產能達到1000噸—2000噸。到了2000年,韓國加入,德、美、日、韓採用改良西門子法和矽烷法,生產出太陽能級產品,產能突破10000噸。
變化出現在2012年,全球多晶矽產能達到25萬噸、產量23.5萬噸,我國產量為7.1萬噸。到了2017年,全球產能達40萬噸、產量38萬噸,我國產量則達到21萬噸。
我國電子級多晶矽的研製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中期進入批量生產,至七十年代末改良西門子法的生產技術、工藝已臻成熟。那時儘管生產規模小,設備簡陋,但因當時國內需求少,生產的產品基本能夠滿足國內需求。此後由於國內產量不足、質量不穩定等原因,我國開始大量進口電子級多晶矽。
從進口數據分析,2013年至2017年,我國多晶矽進口數量從80653噸逐年攀升至144000噸。2014年,國務院簽發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同時成立了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電子級多晶矽迎來重大利好。
從近十年的發展狀況來看,雖然多晶矽在我國得到長足發展,但高品質多晶矽仍然需要進口。進口數據中所有的分立器件、集成電路用多晶矽和高效光伏電池用多晶矽全部進口,國內高品質多晶矽缺口仍然巨大。
有專家研判,國內電子級多晶矽的需求是4500噸/年。
首先,由於政治原因,中國還是可以從西方通過商業併購獲得一些相對落後的技術,雖然單純引進技術很容易形成“引進一代、落後一代”,但如果國內有實力強勁的技術團隊,從中藉鑒國外技術,從而提升自身技術水平,這還是有希望的。相比之下,俄羅斯在這方面基本不具備可能性。
其次,俄經濟狀況並不樂觀,特別是烏克蘭危機之後,俄先後在克里米亞和敘利亞出手,加上美國聯合沙特打壓油價,俄羅斯政府不可能像中國政府那樣耗費巨資投資半導體產業。
再次,中國半導體產業從原材料、設備製造、芯片設計、芯片製造、封裝測試整個產業鍊是完整的,即便局部不如西方,也可以就不足方面集中人力財力發展,補足自己的短板。而俄在蘇聯解體後,產業鏈破碎,很多方面要從零開始起步,如此追趕談何容易。
最後,中國有最龐大的電子消費市場,而且中國還有全球最龐大的受政府控制市場。正如幼稚工業保護論,在本國自主技術發展初期,必須有一個相對封閉的市場予以保護,在發展壯大之後才能與美國巨頭競爭。而中國的黨政軍、國企、事業單位等體制內單位有幾千萬台PC,以及海量的服務器等各種電子設備。根據相關計劃,到2020年黨政系統2700萬台計算機和60萬台服務器將全部換血。而這種規模的黨政市場是俄所不具備的。
回應
說的好像龍芯不是MIPS核心,沒找台積電代工、性能不有限一樣。真是含沙射影、指桑罵槐。
龍芯只是用了mips指令格式,設計實現是自己的,俄國是買的IP核,建議您先搞懂兩者的區別。
前蘇聯在電子方面就是垃圾,由於遭到封鎖,比現在還要垃圾(對照當時的平均水平)你看過蘇聯電視嗎?我看過,提著命看,隨時爆炸。而且電視後面的電子管還是什麼的,超長.再補充幾個家電的產量數據
電視機產量:1952年,蘇聯4萬台,美國575萬台,美國是蘇聯的144倍;1980年,蘇聯753萬台,美國1032萬台,美國是蘇聯的1.4倍。
洗衣機產量:1958年,蘇聯46萬台,美國377萬台,美國是蘇聯的8.2倍;1985年,蘇聯507萬台,美國546萬台,美國是蘇聯的1.1倍。
電冰箱產量:1958年,蘇聯36萬台,美國312萬台,美國是蘇聯的8.7倍;1985年,蘇聯586萬台,美國642萬台,美國是蘇聯的1.1倍。
以上數據來源於《世界工業統計彙編1988》
1985年的話,歐美家電市場佔大頭的是日本吧,而且生產量不等於銷量,得把從日本進口過來的加上。
http://www.guancha.cn/kegongliliang/2017_04_11_402998.shtml
到80年代,蘇聯的半導體工業進一步成長,進入了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微型機年產量突破60萬台,有5家大型工廠生產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微機,這些微型機被用於180多種工業設備和生活用品上。
特別是在超高速集成電路和集成電路抗衝擊方面,蘇聯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在其他方面,即便相對於美國,局部的差距最多不過5年。必須指出的是,蘇聯建立起了從原材料、設備、設計、製造等一整套完整的半導體工業體系,而且這整套工業體係是完整而獨立的,當時僅有美蘇具備這種實力。
俄羅斯無法效法中國發展產業
導致當今俄電子工業一蹶不振的原因並非是蘇聯體制問題。恰恰是蘇聯的舉國體制、高效的理工科教育和龐大人才儲備使蘇聯在半導體工業上得以快速發展。而蘇聯解體才是俄羅斯電子工業衰退的罪魁禍首。
在蘇聯的經濟佈局之初,斯大林為了加強各個加盟國的聯繫,就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把產業佈局按照上下游關係分配到各個加盟國。根據產業佈局,烏克蘭是蘇聯的電子信息工業基地,白俄羅斯是蘇聯的半導體工業和微電子工業基地,即便是波羅的海三國,蘇聯也曾經佈局半導體工廠。
而隨著蘇聯解體,直接導致蘇聯時代的完整的工業體系破碎化。加上俄羅斯寡頭和西方國家用非戰爭的方式洗劫了蘇聯人民的財產,導致原蘇聯各加盟國軍工領域許多專家、教授失業,大量一流的工程師陷入赤貧。
恰逢此時,美國、西歐和日本、韓國、中國不遺餘力的從蘇聯挖掘人才。
不過,在人才搶奪中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美國。美國從蘇聯挖走了不少出色的架構師,比如彼得希洛科夫,他是超標量之父,在英特爾期間提出了simd的概念,參與p3的核顯設計和英特爾3d工藝的預設。
正是因為蘇聯解體之後造成的經濟困難和人才斷檔,導致如今俄羅斯半導體工業實力有限。即便和昔日的小兄弟中國相比,差距都非常明顯。
就以軍用電子設備來說,中國在軍用電子元件上的自主化程度要比俄高得多,以某型預警機為例,其CPU、DSP、T/R組件等關鍵電子元件全部國產化;某坦克火控系統和很多導彈的關鍵電子元件也實現國產化;北斗導航衛星國產化率達到98%,“神舟”、“天宮”里大多都是國產電子元件。可以說,中國在武器裝備電子元件自主化方面已經遠遠超越昔日的老大哥了。
雖然目前俄羅斯也開始致力於發展半導體產業,但前景非常不樂觀。
雖然當今俄羅斯電子工業衰退的很厲害,但蘇聯時期家底還是比較厚實的。中國建國初期計算機技術從無到有,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蘇聯的技術,103計算機是根據蘇聯提供的M-3設計圖紙進行局部修改後研發的,運算速度達每秒3000次,該計算機共生產36台。104計算機根據蘇聯БЭСМ-II計算機為模板研發,每秒運行1萬次,共生產7台,在原子彈的研製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有一些觀點認為,是蘇聯的體制問題影響電子工業的發展,比如搞三進制和電子管小型化等等。
(採用超小型電子管的耐火箱)
但其實,這種解讀是片面的。蘇聯在50、60年代確實做過三進制計算機,只不過後續工作沒能得到上級的支持,導致三進制計算機研項目擱淺。
事實上,三進制計算機確實有其獨到之處,美國也研究過三進制計算機。如果把蘇聯研發三進制計算機歸結為體制問題,那麼美國也研究三進制計算機,這是不是也意味著美國的體制也有問題?
(真空管電子管)
同樣的,關於電子管小型化蘇聯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真空電子管雖然具有壽命短、容易碎裂、容易燒壞、體積比晶體管大的缺點,但優點在於工作穩定,而且抗干擾能力非常強悍,非常適合在軍用設備中使用。
特別是在冷戰中核大戰的陰影下(在核大戰環境下,存在大量的電磁脈衝,電子管基本不受干擾,而晶體管就呵呵了),蘇聯在軍用電子設備上選擇電子管也就合情合理了。
而且,蘇聯在發展電子管小型化的同時,並沒有放棄晶體管的研發。在1948年,蘇聯科學家亞歷山大•克拉斯洛夫與莫斯科化工學院蘇珊娜•馬多婭發表了蘇聯第一篇關於晶體管的文章。後來亞歷山大•克拉斯洛夫因在半導體晶體管研製方面的傑出貢獻榮獲列寧勳章。
1950年,蘇聯多家單位分別完成了類似的晶體管樣品研製。
(蘇聯第一個矽晶體管П104 )
1953年,時任國防部副部長的蘇聯科學院院士А.И伯格起草了一封上書蘇共中央委員會的信,建議開展對晶體管的開發工作。到1957年,已經有晶體管收音機進入蘇聯百姓家庭之中。
P-353“質子”電台,採用了超小型電子管,裝備蘇軍傘兵和克格勃特種部隊
不過,由於核大戰的陰影,60-70年代,超小型電子管和晶體管並存是蘇軍裝備的一個特點,比如蘇軍裝備的無線電台基本上都是超小型電子管和晶體管並存,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的優點。
從蘇聯時代曾經的輝煌(?),到如今的電子工業整體衰退。即便俄羅斯目前積極發展本國處理器以及半導體產業。但在如今的國際格局下,中國半導體產業茁壯成長,俄羅斯半導體產業走向沒落已經是定局。
貝加爾-T1性能有限且受制於人
貝加爾-T1其實是集成了兩個MIPS P5600 CPU核的SoC,由台積電代工。本質上,和國內ARM陣營IC設計公司購買ARM的IP授權集成SoC類似,真正由貝加爾電子完成的工作只有一系列的集成工作,由於設計CPU的過程中80%的功夫都花在研發CPU核上,這種從MIPS購買IP授權集成SoC做出來的芯片,其俄羅斯血統就非常有限了,而且還不能保障從MIPS購買的P5600 CPU核絕對沒有後門。
在性能上,貝加爾-T1也非常有限,其主頻只有1.2G,而且P5600也是性能比較一般的CPU核,是Imagination收購了MIPS之後,在2013年發布的一款產品,根據有限的信息判斷, P5600與ARM Cortex A15、龍芯GS232e大致處於同一水平,是一款嵌入式產品。
而從用途上,其實也能看出來貝加爾-T1芯片性能有限——主要用於路由器、IP電話、數據存儲、工業自動化、車載系統等方面。因此,貝加爾-T1顯然達不到桌面CPU的性能,即便是T-Platforms推出的搭載貝加爾-T1芯片的Tavolga Terminal TB-T22BT,其實也是一台瘦客戶端。
對於貝加爾-T1這款芯片,俄官方顯然是比較重視的,否則也無法獲得《2008-2015年電子元器件和廣播電子發展規劃》聯邦專項規劃的支持。但就意義而言,更多的在於解決有無問題,哪怕這款芯片是買IP做集成的產物。
俄軍用電子元件大量依靠進口
俄民用電子產品大量進口早已不是新聞,即便是軍用電子元件,俄也很大程度上依賴進口,比如俄羅斯最新服役的蘇35戰機上就有3000種外國組件,當中就有很多進口電子元件。再比如T-90等不少坦克的火控系統中就曾經集成法國的熱成像儀,而且原裝的俄國產熱成像儀連印度都嫌棄,印度在引進T-90的過程中,換裝了法國泰利斯公司的凱瑟琳熱成像儀。
(法國泰利斯公司的凱瑟琳熱成像儀)
在電子元件和模塊方面俄船廠對外國元件的依存度大約為70%。在烏克蘭以及克里米亞事件之後,西方制裁促使俄無法從美國採購電子零部件。
俄官媒引述俄羅斯宇航局消息來源的話說:俄宇航局目前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CASIC)合作,中方下屬的一些研究所已向俄方面提供了幾十種電子零部件樣品,這些配件或是能全部,或是經過少許改動後可替代美國進口貨。
772所研製的抗輻照芯片出口俄羅斯
對3平方米雷達反射截面積(RCS)的目標言,上視迎擊與追擊搜索距離分別為130公里與50公里,下視距離分別為120公里與40公里。這類目標通常為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攻擊機或者小中型轟炸機。但是與中國為殲-10、梟龍研製的新型雷達相比,Zhuo-M雷達性能並不出色,而且俄方面在宣傳上一貫性的誇大自身武器系統參數,真實性令人懷疑。
因為Zhuo-M的性能有明顯突破,給米格-29帶來了真正的對地打擊能力,在此之前米格-29和蘇-27很難有效捕捉和鎖定地面雜波中的目標:它有不同分辨率的地形繪製能力,可同時跟踪4個目標,能對海面目標實施探測。可以區分和跟踪移動的地面與海面目標,能夠提供超低空地形迴避飛行控制能力,能進行600公里距離的氣象探測。應當說,中國在這一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走了不少彎路。飛豹攻擊機在服役後十幾年裡根本不具備捕捉地面小目標的雷達探測能力,因此空軍一直沒有像海軍那樣裝備飛豹。直到配備真正出色的脈衝多普勒雷達的飛豹A出現,空軍才首次裝備了飛豹攻擊機。
按照俄最初的計劃,甲蟲ME雷達可以用於米格-29SMT等,甲蟲MFE用於米格-29SMT-2、米格-29K等。
與俄相比,巴也在裝備中國KLJ-7雷達之後,於2017年初決定將KLJ-7A相控陣雷達和意大利雷達,列為梟龍Block3改進型的雷達選項,進度未必慢於俄。當然巴在選定梟龍配備的中國雷達後,也沒有考慮使用俄雷達。KLJ-7A雷達是一種有源相控陣雷達,這又甩開了領先俄無源相控陣雷達的距離。(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回應
看評論就是一群不懂電子工業的人在那自我意淫淫,中國的電子工業很強?人家毛子做數控機床的時候你們這些人還在娘胎裡,能在八十年代做數控機床世界前三的國家你說電子工業很差?以為成天做殼殼做組裝做電路板就叫電子工業很強?
餵!你的磚搬完了嗎?你也不抬頭看看都啥年代了,你還活在八十年代看老黃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4-11/doc-ifyeceza2051357.shtml
戰鬥民族無法實現軍用電子元件國產化給中國什麼教訓2017-04-11科工力量
日前,俄羅斯貝加爾電子公司正式啟動了貝加爾-T1芯片大批量產,產量規模為10萬片。俄軟件協會專家對貝加爾-T1做出了評價,認為該公司在工程樣本發布後一年時間裡就實現了貝加爾-T1芯片的量產,並且芯片性能絲毫不遜於外國類似產品。俄目前電子元器件進口依賴程度已高達99%,包括關鍵領域的應用,微處理器的首批量產對於俄羅斯來說是一件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事。
俄戰鬥機雷達真的先進嗎在中國慘敗只有一個原因2017.4.11新浪軍事
“甲蟲”M改進型雷達,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工研製的一種先進戰鬥機雷達。
而且,它的特殊改型參與了中國殲-10與JF-17“梟龍”戰鬥機的選型競爭,但卻被中方直接拒絕。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這一改進型雷達,是俄為米格-29中期改進中規劃使用的先進雷達。它實際包含了兩個主要型號:甲蟲ME機械掃描雷達,以及甲蟲MFE相控陣雷達。後者又稱作RP-35,裝備FAR-700相控陣天線。
甲蟲M還有一種稱為Zhemchoug的奇特改型,這是為中國殲-10與FC-1/JF-17研製的,以爭取外銷合同,換取當時俄極其匱乏的外匯。這一改型雷達,配備中國模式的敵我識別(IFF)天線,天線口徑根據殲-10等具體情況進行了縮小。該雷達最大探測距離縮短為80公里,最大鎖定距離60公里,可以跟踪20個目標,同時攻擊4個目標。重180公斤。
但是,同一時期中國戰鬥機火控雷達獲得了巨大的突破,包括了隨FC-1出口的KLJ-7火控雷達等等,都有著接近世界頂尖水平的技術參數。這令俄將己方雷達出口到中國或者巴基斯坦的工作變得非常困難。最終這一計劃不了了之。
平心而論,與米格-29原本配備的N-019雷達相比,甲蟲M不論天線工作體制、作戰模式還是探測距離,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因此,對於俄自身來說,這些改型雷達仍有相當的實際價值。最初的Zhuk雷達,僅僅增加了模式,卻幾乎沒增加探測距離。裝備甲蟲M的米格-29SMT等中期改型,終於獲得了使用R-27ER/ET等真正的中遠程空空導彈的能力。也就是說,相關雷達首次賦予了米格-29視距外交戰的能力。
上述雷達的典型參數為:重220公斤,體積400立方厘米,天線口徑624毫米。天線增益34.5dB,尖峰功率6kW,平均功率1.5kW,故障間隔200小時。如果不做特殊修改,這一雷達並不能裝入殲-10機頭將,更不要說梟龍偏小的雷達艙內。
這一系列雷達有多種對空作戰模式:搜索與測速測距、下視下射、邊追踪邊掃描模式(TWS)等等。可以同時追踪10~20個目標,並同時控制多枚導彈打擊2~4個目標。還有格鬥模式、對付貼地飛行直升機的模式、辨識目標大小(小、中、大)模式、辨識目標種類(噴氣機、螺旋槳飛機、直升機、導彈)模式和判定敵機群內飛機數量的模式。
然而,國內每月需要的12英寸晶圓不少於45萬片,完全依賴進口,日本越新、SUMCO、Siltronic、MEMC/SunEdison佔據了超過80 %以上的市場份額。即便是8 英寸晶圓,國產化率也僅為10%。
還有很多原材料也被國外壟斷。比如光刻膠,光刻膠由感光樹脂、光引髮劑、添加劑、溶劑等組成,在光刻這個步驟中使用,能夠將掩膜板上的圖形轉移到晶圓表面頂層的光刻膠中。目前,半導體光刻膠市場也基本被JSR、信越化學、 TOK、陶氏化學等國際巨頭壟斷。
在半導體設備方面,ASML佔據了超過70%的高端光刻機市場,在離子注入機上,美國應用材料佔據70%市場份額,在塗膠顯影機方面,東京電子佔據90%的市場份額。
根據估算,2015年至2020年,國內半導體產業計劃投資650億美元,其中有480億要用來從國外進口設備,換言之, 95%的半導體設備依賴進口。
十年磨一劍技術比肩國際巨頭
本次最讓人振奮的,就是在中國最薄弱的半導體設備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中微半導體的16nm刻蝕機實現商業化量產並在客戶的生產線上運行,7-10nm刻蝕機設備可以與世界最前沿技術比肩。
……..
http://www.guancha.cn/kegongliliang/2017_03_15_398828.shtml
相關新聞
2017-03-11日CCTV2財經頻道節目報導,中微AMEC年底將量產目前世界最先進的5納米等離子刻蝕機。
晶圓代工去年成長11%,台積電穩居龍頭
全球12 吋晶圓產能,台積電輸給三星
聯電老三地位不保?陸媒:中芯恐取代成晶圓代工3哥
芯片廠商聯發科為何節節敗退 曾是中國手機市場翹楚
晶圓代工激戰 陸需求年增逾2成 4年內將建26座
紫光續擴張!今年再砸460 億美元,成都、南京建晶圓廠
如何阻止大陸半導體市場增速將成全球最快?台當局:沒辦法
鐵流:台積電要去美國建3nm芯片廠 把台灣急壞了2017-03-22 1
韓國樂金OLED面板技術轉售中國 韓業者擔心2017.03.26中時
年後台灣百名工程師 跳槽中國紫光內幕2017-03-24
麒麟筆記本配龍芯3A2000/3A3000處理器操作系統V7.0
澳媒稱中國半導體產業政策可怕:挑戰美霸主地位
美媒:2017版中國科技將稱雄全球的五個理由2017-03-22
皮尤:數字科技中國甩印度很遠2017-03-18
英媒:中國是世界金融科技領域的引領者!2017-03-07
港媒:報告稱2016年中國金融科技投資“爆炸式發展” 2017-02-23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近兩年或在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上赶超美國, 2016年,中興和華為分居世界前兩位,分別是41023份和36092份。
中國等離子體刻蝕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17-03-15 1觀察者網
日前,央視財經頻道播出的《感受中國製造》第五集《中國“芯”力量》介紹了中國在半導體設備和半導體原材料上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中國企業在刻蝕機上取得的成績——16nm刻蝕機實現商業化量產並在客戶的生產線上運行,7-10nm刻蝕機設備可以與世界最前沿技術比肩。
相對於中國在光刻機上與ASML的巨大差距,在刻蝕機上國內企業不僅可以滿足本國企業的需求,還能夠進入國際市場上與應用材料、科林等國際巨頭一爭長短。而這背後,是一群科技人才放棄美國優越的待遇選擇回國,並耗費十多年時間持之以恆的付出和努力換來的成績。
半導體設備和原材料是最大短板
半導體產業大體上可以分為IC設計、半導體設備製造、原材料、代工生產、封裝測試幾個部分。其中,封裝測試是目前發展勢頭最好的部分,國內封測廠商的領頭羊長電科技在大基金等國內資本的扶持下收購新加坡星科金朋後,一舉躋身全球封測廠商前5位,並有望在5年內赶超或接近中國台灣的日月光等封測大廠。
雖然封測和境外廠商差距較小,晶圓代工和IC設計就相對來說弱一些。就晶圓代工而言,國內有中芯國際和華力微等一批代工企業,而且發展勢頭也非常好,中芯國際也是全球前5的代工廠商,但在市場份額上,中芯國際只有台積電的十分之一左右,在技術上也有2代的差距,與台積電、Intel的差距非常明顯。
在IC設計上,論商業化而言,海思和展訊的銷售額位列Fabless廠商前10位,但能夠取得這個成績很大程度得益於ARM的技術授權。就自主性來說,國內也有申威和龍芯,申威26010被用於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在TOP500刷榜,龍芯多種芯片分別被用於北斗衛星、數控機床、特種裝備、網安產品和PC、服務器,不過龍芯和申威目前在民用市場很難與X86、ARM抗衡。
相比較之下,原材料和半導體設備就更弱一些。雖然在PECVD、氧化爐等設備上國內已經取得技術突破並且開始進入產業化應用階段,但在很多方面,與國外廠商的差距非常大,有的甚至完全依賴進口。
就以生產芯片所有的晶圓(矽片)來說,目前市場上在使用的矽片有6 英寸、 8 英寸、12 英寸晶圓,而晶圓尺寸越大就可以切出更多晶片,進而降低成本,除少數特殊領域外,採用大尺寸晶圓已經是大勢所趨。
樂金OLED技術轉售中國 韓業者擔心2017.03.26中時
韓國電子大廠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因為決定將生產OLED面板的關健設備賣給中國廠商天馬微電子,而該設備與樂金顯示器(LG Display)用在目前產在線的設備相同,所以引發韓國業界議論。業界擔心中國廠商取得設備,則將會縮短與韓國在OLED面板生產技術上的差距。
消息指出,樂金電子將出售的OLED薄膜封裝機,是用在紅綠藍(RGB)三色蒸鍍之後的封裝作業上,用以隔絕OLED受氧氣、水分滲透影響。封裝機採噴墨印刷方式,讓有機物層可在短時間內與無機物層交互堆棧,進而成保護薄膜。樂金電子這次賣給大陸天馬微電子的設備,與旗下OLED生產廠商LGD當前所使用的最新製程的設備相同。
韓國業界人士表示,有機物蒸鍍製程與形成保護膜的封裝技術,是OLED面板生產過程中的兩大關鍵。而LGD是三星顯示器之外,全球目前唯一擁有可量產中小尺寸OLED產線的業者。至於,深圳天馬微電子購得樂金電子的薄膜封裝機後,若搭配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PECVD)設備使用,幾乎將解決一半OLED製程問題,進一步縮短與LGD在生產OLED面板上的差距。
年後百名工程師 跳槽中國內幕2017-03-24
一位曾向紫光求職的台灣工程師透露,中國廠商競相爭挖台灣記憶體工程師, 薪水「高個兩倍沒有問題,三倍可以再談談」。
2016.12.12,美光高調宣布併購華亞科,成為台灣投資金額最高的外商;農曆年後,卻有上百位華亞科工程師集體跳槽中國紫光集團所屬的長江存儲,和安徽省的合肥長鑫。此時此刻,台灣成了中國半導體業競相挖角的人才庫。
然而,美光接手華亞科之後,反挖角的警戒也已達風聲鶴唳的高點。農曆年後,美光桃園廠區傳出,有離職的華亞科前員工「帶槍投靠」,攜帶資料去中國的某記憶體公司,回台灣後立即遭到調查局搜索的傳聞。業界並傳出,調查局曾進入美光廠區,調查是否有關鍵技術外洩。
記者向美光求證,美光科技企業營銷全球公關總監馬克斯(Marc Musgrove)坦言,「我們知道台灣的執法機構正在調查華亞科的資料可能遭到盜用,美光科技正與當局合作,但目前不能提供正在調查的任何訊息。」
…………
港媒:害怕吧,中國正走上獲全球科技支配地位大道
香港《南華早報》2017.3.24文章,原題:害怕吧,中國正在走上獲得全球科技支配地位的大道 我經常開玩笑說,美中之間的主要區別並非是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而是一個由律師治理,而另一個是由工程師治理。就此而言,最明顯之處莫過於中國在數字技術爆炸式增長中上演的驚人“追趕”大戲,以及將其應用到中國數億普通消費者日常生活的巨大成就。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中國科技時,大部分美國人或歐洲人仍報以不屑一顧的微笑,稱中國還是那個生產廉價仿造產品以填充沃爾瑪貨架的國度。這是一種危險的天真看法。我們注意到深圳的互聯網明顯快於舊金山、中國同行正用移動支付軟件購買任何商品或服務、華為17萬員工中的40%完全從事研發工作、過去一年來單車共享熱潮已經遍及眾多中國城市。此類電子支付革命已令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望塵莫及。如今,中國的數字支付市場是美國的50倍!更非同尋常的是,位於貴州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正在搜尋外太空生命。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中國國內專利申請量已比美國多出40%且3倍於日本。此類科技成就數不勝數。
這種從廉價仿造到世界級高科技的非凡轉變並非偶然,並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的政府中引發恐慌和抗議。
對那些曾在幾十年內親身經歷美國如何深思熟慮地利用政府出資的國防工業推動美國科技領先世界的官員來說,抱怨中國政府支持本國高科技研發聽起來未免有些許虛偽之嫌。當然,美國官員有理由為此感到氣餒並對中國正在發生的一切對全球的深遠影響保持警惕。畢竟,30年來中國正以令世界上其他大多數地區幾乎無法想像的方式高速躍升。只要中國由工程師們治理,我認為這種迅猛的轉變就將在未來幾十年內震撼、威脅並挑戰我們。我猜想美國人將以他們最擅長的方式應對這種轉變——就像律師們那樣。(作者杜戴維,丁雨晴譯)
相關新聞
美媒:2017版中國科技將稱雄全球的五個理由2017-03-22
皮尤:數字科技中國甩印度很遠2017-03-18
英媒:中國是世界金融科技領域的引領者!2017-03-07
港媒:報告稱2016年中國金融科技投資“爆炸式發展” 2017-02-23
在物價上漲的同時,台灣人民工資卻沒能與物價同步增長——台灣島內1-10月居民月平均薪資為4.94萬新台幣,較上年同期增加0.26%,為歷年同期最高;然而,扣除同期間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的因素,實質薪資則減少1.03%。
在台灣經濟整體不景氣的情況下,物價上漲又使台灣人民購買力下降,生活水平和質量降低,而這又反過來製約了台灣地區內需消費能力,使台灣的經濟高度依賴出口。目前,台灣經濟已經呈現出低增長、低工資、低利率的特徵。
在馬英九執政時期,由於開放與鼓勵大陸民眾赴台旅遊,在2015年突破千萬人次。
然而,隨著蔡英文執政後,兩岸關係漸冷,加上又發生了大陸游客重大傷亡事故,2016年1-10月,308.8萬人,年下降11.7%。陸客比重從2015年的40%下降為25%左右。對台灣旅遊交通運輸、餐飲、酒店與醫療等相關行業產生很大衝擊——自去年5月以來,已有20多家遊覽車公司倒閉,旅館住房率顯著下降。此外,台灣醫療美容業至少損失2.5億元。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就消費而言,中國台灣地區人口總計只有2000萬,內需市場原本就有限,加上工資增長趕不上物價增長,導致中國台灣地區內需消費疲軟。
就投資而言,2016年1-10月,外商對台投資項目為2838件,年衰退8.9%,投資金額達到102.9億美元,年增長178.9%。不過,投資金額的大幅增長,並非台灣經濟投資環境好轉的原因,而是源自幾起大型企業併購案的資本交易所致。2011年以來,台灣民間投資年平均增長率只有2%左右,在2016年上半年民間固定投資僅增長0.79%。相比之下,同期超額儲蓄率則為14.89%,為1988年以來的最高。
台灣1-9月經濟低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出口持續衰退,而台灣經濟指標能“保1”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出口指標好轉——在10月的出口金額達267.5億美元,增長9.4%,創26個月的新高。在11月的出口金額達243.4億美元,增長了12.1%,創下46個月以來最大增幅。
相關新聞資料
晶圓代工去年成長11%,台積電穩居龍頭
全球12 吋晶圓產能,台積電輸給三星
12吋矽晶圓漲20% 供不應求矽晶圓股漲價有理
晶圓代工超猛聯電、世界先進去年營收改寫新高
聯電老三地位不保?陸媒:中芯恐取代成晶圓代工3哥
芯片廠商聯發科為何節節敗退 曾是中國手機市場翹楚
晶圓代工激戰 陸需求年增逾2成 4年內將建26座
紫光續擴張!趙偉國喊今年再砸460 億美元,成都、南京建晶圓廠
如何阻止大陸半導體市場增速將成全球最快?台當局:沒辦法
鐵流:台積電要去美國建廠為什麼把台灣急壞了2017-03-22 1
日前,中國台灣媒體傳出全球芯片代工巨頭台積電可能會到美國建廠,將於2022年在美國的工廠實現3nm芯片量產,並在半導體製造佈局上形成美國頂尖、台灣次之、大陸最後的格局。而且整個項目的總投資超過1100億人民幣。消息傳出後,不僅中國台灣網民炸開了鍋,台灣政界也坐不住了,紛紛挽留台積電。
台灣“科技部長”陳良基主動向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打電話,雙方交談了10分鐘之久。台灣中央“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也表示,未來“行政院”還是希望台積電能在台灣繼續深耕下去。從政界到民間,之所以對台積電出走到美國投資1100億資金建設工廠如此敏感,是因為在台灣如今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台積電已然成為“台灣之光”。
近年來,台灣經濟持續不景氣,不論是宣傳台灣經濟“馬上好”的馬英九,還是宣傳“點亮台灣”的蔡英文,執政黨從藍營變成綠營並不能使台灣經濟實現騰飛。即便2016年的個別季度實現了經濟增長,但並沒能兌現蔡英文競選時許下的承諾。而且考慮到物價漲的比工資快的因素,台灣民眾的實際生活水平反而略有下降。
根據台灣當局“主計處”2016年1月29日公佈的統計數據,2015年第4季台灣經濟負增長0.28%,出口與民間消費都低於預期,連續兩季負增長,台灣經濟確定陷入衰退。加上第3、4季度台灣經濟都出現衰退,因此經濟增長率較原先預測數減少0.77個百分點,全年經濟增長率連帶下修至0.85%,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後最差,也是近6年來最低。
在2016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台灣經濟持續低迷,以至於台灣當局“主計處”在2016年2月和5月兩次下調經濟增長率力求“保1”,而民間機構則更為悲觀,普遍將經濟增長量下調至1%以下。在第三季度,由於全球半導體市場逐漸火熱,智能通信終端更新換代等因素,使台灣出口不斷增加,經濟也隨之好轉,隨著10月和11月的出口大幅增長,經濟數據隨之好轉。根據中國台灣當局“主計處”在去年11月公佈的數據,2016年全年經濟增長率為1.24%,但相對於中國大陸的經濟增長,依然遜色太多。
更糟糕的是,在經濟增長遲緩的情況下,2016年台灣物價普遍上漲,根據台灣當局統計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台灣2016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漲1.4%,創下近四年來最大漲幅,其中食品價格漲幅更是創下近八年來新高。特別是蔬菜和水果,在2016年兩者價格分別上漲了22.45%和18.81%,都創下近11年來新高。
回應
也許很快美國科學界就會感受到我國在80年代科學之春的感覺了。畢竟科技投入從占GDP的2.42%暴跌到0.8%,這樣的經歷著實不多見。
科學界支持民主黨,當年反對川普反的很強烈的嘛,求仁得仁
窮兵黷武是什麼意思,看看特朗普就明白了,呵呵!
川特派員幹得漂亮
特朗普這是勒緊褲腰帶擴軍啊,遲早被拖垮。上次這麼做的,有納粹德國、裡根時代美國和勃涅日洛夫時代的蘇聯。最後,德國發起了二戰,蘇聯解體,要不是拖垮了蘇聯美國也要垮台。特朗普最後會怎麼做?我只能說,放下幻想,時刻準備鬥爭。
舊手機回收率不足2% 正規渠道難給好價格2017-03-17人民日報
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國和消費國,但舊手機回收率不足2%,很多人家裡都有一堆廢舊手機。電子產品如果散扔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大量手機被閒置也是對其經濟價值的浪費。為什麼會出現廢舊手機“賦閒在家”的局面?未來,政策、市場如何協同發力,企業、公眾怎樣配合,才能讓這些舊手機“動起來”,轉化為更有價值的產品?請看本報記者的調查。
……….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中國近兩年或在國際專利申請數量上赶超美國
據俄羅斯衛星網2017.3.19報導,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報告,在過去的一年中,通過國際專利制度(PCT),從中國收到了430168份專利申請,比2015年的申請數量多了44.7%。在這個指標上,中國祇落後於美國(560595份申請)和日本 (450239份申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預測,在最近兩年,中國可能就會在通過國際專利制度申請獲得專利的數量上領先全世界。
2016年,中國的兩家通訊公司——中興集團和華為公司遞交的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分居世界前兩位,分別是41023份和36092份。
特朗普首份預算藍圖公佈科學界:陰暗的一天
“美國優先”的預算藍圖終於來了,2017.3.16,美國白宮公佈了美國2018財年(從今年10月1日至明年9月30日)政府預算綱要報告,這份文件大幅增加了軍事預算,並削減環保、科研、文化藝術及國務院等相關行政部門的開支。雖然這份預算案還有待國會批准,但方案一出即引發各界嘩然,備受爭議。
國防增長了523億美元,漲幅9%,達到5740億美元,是自裡根政府時代以來最大的軍費增幅。退伍軍人事務部和國土安全局預算分別增長6%、7%,而國家核安全局的預算也增長11%。
而美墨圍牆工程將立即獲得15億,今後還將再獲得26億。同時,預算提案還將資源集中在打擊網絡犯罪、恐怖主義及非法移民上。
衛生、環保開支很受傷
衛生和公眾服務部,預算將比2017年減少126億,即削減18%。環保預算從約83億降至57億,降幅高達31%,成為削減幅度最大的聯邦機構。《清潔電力計劃》、國際氣候變化項目及氣候變化研究與合作項目等將不再獲得資金支持,其中《清潔電力計劃》由奧巴馬於2015年推出,旨在削減美國發電廠的溫室氣體排放。
對外援助機構國際開發署的預算將從本財政年度的509億美元減至下一財政年度的376億。削減聯合國行動的開支,華盛頓“對聯合國維和成本的貢獻將不超過25%”,而目前的比例為28%。除此之外,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預算減少109億,降幅為29%。美國教育局,預算減少92億。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和能源部的研究部門也都面臨削減。
美媒:中國的上網和智能手機擁有率遙遙領先於印度
美國皮尤調查中心網站2017.3.16文章,中印兩個人口大國一直是競爭關係,且均已崛起為重要經濟體。但在數字化領域,中國擁有明顯優勢。自皮尤調查中心從2013年開始跟踪以來,中國人的上網和使用智能手機的比例就一直至少是印度的3倍。在最近的調查中,71%的中國人表示至少偶爾上網或擁有智能手機。相比之下,印度僅為21%。
印中之間的這種數字差距反映出兩國更廣的經濟發展軌跡。2001年至2011年,中產階層佔中國人口比例從3%躍升至18%,印度僅從1%增至3%。
2015年中國的人均GDP(按購買力平價)是印度的5倍多。還有,中國在科技上領先印度與北京對數字基礎設施的投資有關。
儘管中印的智能手機擁有率都存在城鄉差別,但兩國間的對比仍非常明顯。中國城鄉人口的智能手機擁有率分別為72%和63%,印度是29%和13%——且還存在性別差距。
印中之間還有另一種數字差距:社交媒體使用。每10名中國人中有6人使用社交媒體,而印度僅為14%。誠然,這種差距與中國人的上網率更高有關。近2/3的印度網民使用社交媒體。即便如此,中國人的比例仍然更高,為84%。
浙大28歲美女學霸科研成果:手機電池密度提3倍
2017.3.16,浙江大學官方微信發文稱,該校歸國女博導陸盈盈研究成果能讓手機三四天不用充電。陸帶領她的14人團隊,研究出了能量密度提高了三四倍的金屬鋰電池。不但續航能力大為增強,而且電池的充電速度會是現在的幾倍速度快。在安全性上,也更加有保障,目前正做著規模產業化方面的努力。
陸今年僅28歲,於2010年6月從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生物工程學院畢業,獲學士學位;2014年6月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在康奈爾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從事能源材料領域博士後研究工作。
2015年2月11日入選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計劃”,在所有41名“85後”,出生於1988年11月30日的陸盈盈是其中最年輕的一位。2015年8月全職回浙江大學工作,現為浙江大學特聘研究員。
還有很多原材料也被國外壟斷。比如光刻膠,光刻膠由感光樹脂、光引髮劑、添加劑、溶劑等組成,在光刻這個步驟中使用,能夠將掩膜板上的圖形轉移到晶圓表面頂層的光刻膠中。目前,半導體光刻膠市場也基本被JSR、信越化學、 TOK、陶氏化學等國際巨頭壟斷。
在半導體設備方面,ASML佔據了超過70%的高端光刻機市場,而且最新的產品售價高達1億美元,依舊供不應求,訂單已經排到了2018年。在離子注入機上,美國應用材料佔據70%市場份額,在塗膠顯影機方面,東京電子佔據90%的市場份額。就銷售額來看,應用材料(美國)、科林(美國)、ASML(荷蘭)、東京電子、科磊(美國)位列前五,佔半導體設備市場份額的66%。
根據估算,2015年至2020年,國內半導體產業計劃投資650億美元,其中設備投資達500億美元。而這500億美元中,有480億美元要用來從國外進口設備,換言之,就總金額來說,2015年至2020年間95%的半導體設備依賴進口。
十年磨一劍技術比肩國際巨頭
本次最讓人振奮的,就是在中國最薄弱的半導體設備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中微半導體的16nm刻蝕機實現商業化量產並在客戶的生產線上運行,7-10nm刻蝕機設備可以與世界最前沿技術比肩。
……..
回應
為什麼能做出如此大貢獻的都是歸國人才呢?之前有錢學森等等!我們的教育系統是否該重新認識自己的問題呢?
那是發達國家的先發優勢,工業積累的最終意義就是實現了精細加工,這跟教育系統有什麼關係?你腦子有坑麼?
這跟教育系統關係不大吧,先進技術和先進理論都在國外,依靠國內自主怎麼可能研究得出來,肯定要通過歸國人才不斷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才能在國內推陳出新。
怎麼講呢,和錢老那個時代一樣,國內知道有這種設備,但見過這種設備的人少之又少,接觸過、甚至深入到這種設備應用過程的人就更少了。如果國內啥人都有,啥都能做。咱早就成發達國家了。
http://www.guancha.cn/kegongliliang/2017_03_15_398828.shtml
相對於中國在光刻機上與ASML的巨大差距,在刻蝕機上國內企業不僅可以滿足本國企業的需求,還能夠進入國際市場上與應用材料、科林等國際巨頭一爭長短。而這背後,是一群科技人才放棄美國優越的待遇選擇回國,並耗費十多年時間持之以恆的付出和努力換來的成績。
半導體設備和原材料是最大短板
半導體產業大體上可以分為IC設計、半導體設備製造、原材料、代工生產、封裝測試幾個部分。其中,封裝測試是目前發展勢頭最好的部分,國內封測廠商的領頭羊長電科技在大基金等國內資本的扶持下收購新加坡星科金朋後,一舉躋身全球封測廠商前5位,並有望在5年內赶超或接近中國台灣的日月光等封測大廠。
雖然封測和境外廠商差距較小,晶圓代工和IC設計就相對來說弱一些。就晶圓代工而言,國內有中芯國際和華力微等一批代工企業,而且發展勢頭也非常好,中芯國際也是全球前5的代工廠商,但在市場份額上,中芯國際只有台積電的十分之一左右,在技術上也有2代的差距,與台積電、Intel的差距非常明顯。
在IC設計上,論商業化而言,海思和展訊的銷售額位列Fabless廠商前10位,但能夠取得這個成績很大程度得益於ARM的技術授權。就自主性來說,國內也有申威和龍芯,申威26010被用於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在TOP500刷榜,龍芯多種芯片分別被用於北斗衛星、數控機床、特種裝備、網安產品和PC、服務器,不過龍芯和申威目前在民用市場很難與X86、ARM抗衡。
相比較之下,原材料和半導體設備就更弱一些。雖然在PECVD、氧化爐等設備上國內已經取得技術突破並且開始進入產業化應用階段,但在很多方面,與國外廠商的差距非常大,有的甚至完全依賴進口。
就以生產芯片所有的晶圓(矽片)來說,目前市場上在使用的矽片有6 英寸、 8 英寸、12 英寸晶圓,而晶圓尺寸越大就可以切出更多晶片,進而降低成本,除少數特殊領域外,採用大尺寸晶圓已經是大勢所趨。
然而,就是這樣一款生產芯片的原材料,國內每月需要的12英寸晶圓不少於45萬片,但這些晶圓完全依賴進口,日本越新、SUMCO、Siltronic、MEMC/SunEdison佔據了超過80 %以上的市場份額。即便是8 英寸晶圓,國產化率也僅為10%。
郭接著問,台灣很多在大陸上市的公司,如半導體、機電設計的亞翔,1月到中國上市,連收16個漲停板,因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成長太快,他迅速得到各種訂單,1月市值達到186億,是母公司兩倍,這現像還在發生,這怎麼辦?
林全說,不能為了保護這些產業,不讓產業去謀求更多商業機會,但要切割清楚,商業機會的謀取沒關係,但不要妨礙到台灣產業發展的整個競爭力,這是要注意的部分,這裡是有紅線的,但他坦言這紅線不好切。
郭再問,未來5年,中國大陸的半導體投資如此之大,一年可能超過5千億美元,台灣半導體產業也步過去的面板產業的後塵,被迫要追求中國大陸市場,亞翔是第一個例子,日月光也是,現在輪到台積電,台積電過去的重要幹部陸續離開台灣到大陸公司,這趨勢怎麼阻止?
林全說,不完全能阻止也不見得要阻止,他們只要沒有違背企業禁止的原則,沒把商業機密帶去,或對方不是刻意用不正當手段“挖牆腳”都可接受。台灣幹部去大陸企業後,再拉台灣人才過去也難免,所以我們要有能力吸住人才,讓更多人才進來,他知道好幾個對岸刻意培養的產業,一直從台灣大量挖人才,但不允許用不恰當手段來進行。
回應
不但你彎彎阻止不了,世界都阻止不了了,我研究生考的就是半導體方向的,為了國家,看來我還得考博,啊,我自己都阻止不了我自己了!
這些人天天琢磨怎麼整垮中國,怎樣對抗中國,電視上竟還說這些人是同胞,真是倒了八輩子霉了.
最近幾天看台灣的電視節目,發現一個明顯的變化。以前稱呼我們腳“對岸”,“大陸”居多。現在民進黨就倆字“敵人”,國民黨用“共匪”。想起兩會時候咱們平潭縣的老大,張兆民,寧可我們沒有,也要台胞優先。感覺特別諷刺
整個報導用四個字形容“無能為力”
可憐的台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東風給力百花殘!
中國等離子體刻蝕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17-03-15 1觀察者網
日前,央視財經頻道播出的《感受中國製造》第五集《中國“芯”力量》介紹了中國在半導體設備和半導體原材料上取得的成績和進步。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中國企業在刻蝕機上取得的成績——16nm刻蝕機實現商業化量產並在客戶的生產線上運行,7-10nm刻蝕機設備可以與世界最前沿技術比肩。
“進入其他領域是各大手機芯片廠商實現轉型一招妙棋,”謝志峰說道,“目前來說,銀行支付、電源管理等方面所需要的芯片的毛利非常高,即便是規模不大的廠商,也能夠獲取50%的毛利率。而像聯發科這樣的在產業鏈上有規模化生產優勢的企業,可以讓生產成本更低、生產效率更高,其毛利率甚至有望達到70%。”
即便新市場前景光明,但複製曾經消費電子市場的輝煌仍非易事。就汽車電子領域而言,不像消費電子,車用芯片涉及車輛安全問題,在芯片架構上與消費級產品差別較大,對芯片的抗干擾、抗高溫要求嚴苛,因此對供應鍊和芯片認證有著嚴格的流程,進入門檻也相對較高。例如車規級別的芯片生產供貨週期有時在10年以上,對於消費電子元器件提供商而言,挑戰不言而喻。
“聯發科之類的芯片廠商目前想要打入汽車市場仍存在著一定壁壘,汽車的核心控制的芯片除了內部結構要足夠精細之外,還在於汽車對可靠性和穩定性的要求非常高。並且出於商業安全的需要,各大車廠幾乎不會向合作方透露旗下車輛的各項核心數據。”一位來自汽車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如何阻止大陸半導體市場增速將成全球最快?台當局:沒辦法
中評社2017.3.17消息,民進黨“立委”郭正亮當天質詢“行政院長”林全時提到,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在未來五年,將是世界增長率最快的,我們如何阻止這趨勢?
林全坦言,這沒辦法阻止。
對這一無奈,台灣半導體教父、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恐怕深有體會。早在2016年3月台積電不得不到大陸南京投資建廠時,他就曾感慨,“即使現在去也已經晚三星一年,但再不登陸,未來恐將毫無競爭力,實在是時間已晚,不得不去。”
郭說,IC設計龍頭聯發科的市場,有70%在中國大陸,看到聯發科用另一種策略來化整為零的出走,某些營業部分轉到大陸上市,有辦法防止這現象嗎?
林全說,類似聯發科等以大陸為主要市場的產業,在大陸合資發展製造業不可避免,但要確保的是台灣高新技術不能因此流失掉,這是兩階段策略考慮,但最終目標是不該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鼓勵往別的市場發展,要走全球化。他承認聯發科很多成功來自中國大陸市場,但累積實力後,應有往上走空間,不是陷在那邊永遠走不出來。
另一方面,聯發科也不得不面對智能手機市場增量放緩的狀況。根據IDC公佈數據,2016能年度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為14億7060萬台,僅增加2%。相較於前兩年動輒10%以上的增速,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明顯放緩。
轉型
如果說,2001年轉攻手機芯片市設計市場,是聯發科創建公司以來最為重大的一次選擇,那麼在2016或2017年對新市場進行佈局也將會影響到聯發科的未來。“儘管手機芯片的毛利率呈下降趨勢,但是例如聯發科一類的大廠一旦轉向其他類型芯片的生產,其低成本、高效率的規模化效應依然可以為其帶來競爭優勢,”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謝志峰介紹到。
聯發科對經濟觀察報稱,將繼續投入10納米先進工藝製成,不會放棄Helio的中高手機芯片市場。聯發科同時提到,要以“開拓新興市場”,改變低毛利現狀。
車聯網的廣闊前景讓車用半導體的需求日益增長。根據諮詢公司StrategyAnalytics報告,從2015年到2017年乘務車市場一直在增加,年增長率在2%到3%之間。車用半導體收入年均複合增長率保持在6.2%左右,超過了汽車本身的增長率。每輛汽車在半導體方面的支出2016年差不多是565美元,到2018年預計將達到610美元。
目前,各大芯片廠商開始佈局車用芯片領域的消息陸續傳來,高通已經於2016年宣布以高達470億美元價格買下車用電子大廠恩智浦。據稱,其目的是著眼在2020年後,跨入5G時代,將可藉由5G傳輸技術結合及自動駕駛車市場。
2016年11月30日,聯發科也宣布進軍車用芯片市場,併計劃從以影像為基礎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Vision-basedADAS)、高精準度毫米波雷達((MillimeterWave,簡稱mmWave)、車載信息娛樂系統(In-VehicleInfotainment)、車載通訊系統(Telematics)等四大核心領域切入。物聯網的要旨是物物相連,根據美國計算機技術工業協會(CompTIA)在進行相關調查後預測,從計算機到家庭監視器再到汽車,聯網設備的數量在2014年至2020年間的年復合增長率預計將達到23.1%,到2020年達到501億,網內每一個設備都具有至少一個基於芯片的模塊。
目前,聯發科自主研發物聯網芯片,已進入到應用階段。2016年6月30日,聯發科宣布其物聯網芯片平台MT2503獲中移物聯網有限公司認可,成功應用於中國移動新一代行車衛士終端——DMU產品上。據悉,該款芯片是全球首款整合2G基帶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GNSS)的芯片。
2016年9月,謝清江在發布會上首次宣布了HelioX30處理器的10nm製成工藝,該款芯片將由台積電代工。今年2月26日,謝清江在世界移動大會(MWC)上宣稱“正在進入大規模投產階段”,且首款搭載這款芯片的智能手機將於2017年第二季度上市。無論是哪一次公開露面,謝清江都似乎對這場高端產品競賽信心滿滿。
但壞消息接踵而至。2016年底,上游公司台積電出現產能下坡。台媒傳出台積電10nm工藝良品率不足,意味著雖然能夠量產但產能有限。
隨後,因X30的量產不足,vivo和oppo放棄聯發科轉向高通的消息傳出。同時,小米也放棄了該款芯片,在近兩年開始自主創新,於今年2月28日宣布研製出首款澎湃芯片。vivo和oppo作為長期大客戶,曾大幅拉動聯發科Helio產品銷售量,因此推動,聯發科在2016年1月創下營收歷史次高。另一方面,儘管魅族方面稱“國產芯片技術和市場基礎目前與國外大牌比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新品在大概率上會選擇國外企業的芯片。但一直以來與聯發科保持合作的魅族此次回復經濟觀察報,“高通和聯發科都是合作夥伴”。
一位電子行業分析師告訴經濟觀察報,當聯發科產能不足時,如果大客戶們選擇部分採購,還需向其他廠商補全需求,不如選擇高通完成全部採購,還能批量獲得低價。
聯發科還不得不面臨“後來者”的挑戰。展訊在2013年併入紫光集團後,就受到了紫光集團的大力扶植。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此前稱,最終展訊肯定會贏聯發科,“因為我錢多嘛!”。趙偉國坦言,紫光強大資本足以支撐展訊每年賠錢,以聯發科的資本以及上市公司身份很難這樣玩下去。
2016年12月20日,業內更是有因品牌的高端手機市場情況生變,聯發科近期向台積電下修明年度10nm的投片需求的傳聞出現。經濟觀察報向聯發科求證了該傳聞,聯發科表示不予回應。但公司在2016年Q4財報中確有“移動市場疲軟”的情況,公司同時告訴經濟觀察報,“這是定位高端的產品,我們不刻意追求出貨量的多少”。
這引起了諸多業內人士的猜測,市場受阻後的聯發科將會如何。前述電子行業分析師稱,手機芯片行業“強者愈強”。公司通常發布一代產品,儲存一代產品,一旦聯發科有一代芯片銷售不達預期或延期發布,便會導致低價銷售。影響下一代芯片研發預算,環環相扣,甚至此後每一代產品都落後於人。
芯片廠商聯發科為何節節敗退曾是中國手機市場翹楚2017.3.19 經濟觀察報
就像一匹高速馳騁的黑馬,聯發科用了數年時間便從一個DVD芯片生產商轉型成為了全球第二大手機芯片廠商。入行600多天,便在大陸3G手機芯片市場拿到超六成的份額。從2011年在中國大陸出貨1000萬顆到2012年出貨1.1億顆,創下銷量年翻11倍的爆發式紀錄。依靠著集成技術方案縮短生產週期、降低生產成本,以及被廣稱為“交鑰匙”的能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的服務模式,聯發科曾是中國手機市場上的翹楚。
走入智能手機時代後,聯發科似乎沒能繼續上演功能機時代的輝煌。尤其到了智能手機需求日漸飽和的現階段,在市場需求增長僅為個位數的大環境下,巨頭們都面臨著市場萎縮的難題。這匹曾經的市場“黑馬”,欲借助其新款明星芯片X30(HelioX30)衝擊高端手機市場。但在X30發布後,市場卻未表現出預期的反響。產品量產延期,導致大客戶oppo、vivo紛紛流失、小米又轉而研發出澎湃芯片自用,最後聯發科被傳下修訂單。一邊是加劇的市場競爭,讓老對手高通改變市場策略,保有高端市場的同時,也開始仿效聯發科“交鑰匙”的貼身服務模式;另一邊,背靠清華紫光的國產手機芯片商展訊,殺到比聯發科還低的芯片價格,迅速分食中低端手機市場;另外,大陸手機廠商越來越多地選擇垂直整合芯片設計公司,這些都一步步逼退著聯發科在中國市場的開拓。
聯發科的未來是什麼?聯發科對經濟觀察報稱,尋找“積極開拓”新領域的機會,將是公司的下一步戰略。
瓶頸
聯發科的毛利已經持續下滑。據聯發科Q4財報數據顯示,聯發科的毛利率已經跌破了35%,為34.5%。2016全年毛利也降至35.6%,減少了7.6%。聯發科預計今年Q1毛利率會在32.5%到35.5%之間。按照業內人士的估算,這樣的毛利水平,已大幅偏離了芯片設計公司的正常毛利水平。而業內也傳出聯發科將面臨首次虧損的消息。
聯發科將提升毛利的籌碼壓在了其新推出的HelioX30身上。聯發科副董事長謝清江曾在多個場合表示,HelioX30這一“重拳”打出,有望帶動毛利提升。
曦力X30(HelioX30),是聯發科為進軍高端手機芯片市場,打出的“一記重拳”,其採用了10nm的製程工藝,在提升性能提升35%的同時,將功耗降低50%。聯發科是首批在全球市場上推出這種工藝的芯片的廠商之一,與蘋果、高通、三星、華為一樣,聯發科將10nm製成工藝作為2017年的重頭戲。聯發科對經濟觀察報稱,這有助於保持產品競爭力和加強在高端市場的地位。
晶圓廠 陸4年內將建26座2017-01-14聯合報
據中國電子報報導,二○一七年至二○二○年,估計全球將投產的半導體晶圓廠共六十二座,其中廿六座在中國大陸,占全球總數的四成二,「集成電路產業正在加速向亞洲特別是中國大陸轉移」。但興建中產能接近現有產能的九成,市場能否消化如此龐大的新增產能將是一大挑戰。
中國電子報由大陸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隸屬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報導稱,大陸今後四年投入積體電路製造的資金將超過人民幣三千五百億元(約新台幣一點六兆元)。二○一七年預計會有六座上線投產,二○一八年達到高峰,將有十三座晶圓廠加入營運,其中多數為晶圓代工廠。
報導指出,大陸本輪積體電路投資具有幾大特點。首先,本輪投資以十二吋生產線為主。「中國大陸的本次產能,不僅僅是在製造生產線的數量上大幅增加,更是以相對高端的工藝技術為主。」
大陸半導體專家莫大康說,「觀察中國大陸晶圓廠財報可以發現,當前企業的營收主要來自五十五納米及以上的工藝節點。」中國電子報指出,在本輪投資後,未來大陸廠商將在先進技術領域與國際大廠進行更加激烈的爭奪,甚至挑戰更先進的技術領域,如廿八納米。
其次,若將大陸目前現存和在建的全部產能折合為十二吋產能,總量將達到每月一百五十六萬片,在建產能接近現有產能的九成。「如此之多的新增產能,是否能夠得到及時消化將是一個挑戰」。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教授魏少軍指出,十二吋晶圓廠建設,從產能總量上看,還未超出預期,「但布局分散,無法呈現規模效應,後續情況堪憂」。
相關新聞資料
晶圓代工激戰 陸需求年增逾2成
紫光續擴張!趙偉國喊今年再砸460 億美元,成都、南京建晶圓廠
2017年兩岸晶圓代工擴張投顧:耗材廠較有機會
晶圓代工超猛聯電、世界先進去年營收改寫新高
聯電老三地位不保?陸媒:中芯恐取代成晶圓代工3哥
12吋矽晶圓漲20% 供不應求矽晶圓股漲價有理
晶圓代工去年成長11%,台積電穩居龍頭
全球12 吋晶圓產能,台積電輸給三星
晶圓產能集中少數大廠趨勢日益顯著
張忠謀:不排除回美設晶圓廠 一例一休增加台積電製造成本
半導體廠 登陸大擴產 2016-09-12 經濟日報
日經新聞報導,全球半導體廠正計劃在中國大規模擴產,未來五年總投資額預料達500億美元,比過去五年增加兩倍以上。包括紫光集團240億美元的記憶體工廠在內,目前至少有10項新建或擴建工廠計畫。
在北京當局積極推動半導體製造部門成為主要產業下,英特爾和三星電子也計劃擴建現有工廠。
不過如此大手筆投資,卻也讓人擔心可能引發全球供需失衡。
美國顧問公司貝恩(Bain & Co.)的估計也顯示,全球半導體廠商未來10年在中國的投資,總計可望達到1,080億美元。
紫光集團計劃在武漢設立生產NAND快閃記憶體和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的工廠,最近也收購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公司(XMC),被視為是中國政府欲透過整合國內主要晶片廠,以提高投資效率策略的一環。
英特爾計劃擴展大連記憶體廠的產能,三星電子也可能擴大在中國的投資。其他計劃在中國設立新廠的半導體業者包括台積電和美國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
分析師表示,半導體廠商紛紛到中國設廠,除了能縮短與智慧手機和個人電腦等電子製造商的距離,也可能藉此尋求與北京當局建立更緊密的溝通,以拓展在中國的銷售管道。
受新興市場對智慧手機的熱切需求和物聯網正要起飛的激勵,半導體的需求預料將繼續擴大,但回想中國過去推動鋼鐵、造船、太陽能發電等產業的投資,每次都造成全球市場供需失衡,外界不得不擔心,下一回供給過剩的慘況可能就輪到半導體。
回應
暈。台積電也出走大陸了。
DRL:大陸只要10年.大陸將超越台灣的IC半導體事業,這是零組件.
DRL: 大陸早已經研製生產自己國家級CPU 使用在自己的系統上. 大陸早已經研製生產自己國家級尖端系統,軍民兩用IC半導體事業,使用在自己的國防內政民生經濟事業上
DRL:100%完全國產化的系統與國產化的伺服器.用國產化的CPU. 用國產化的OS.用國產化的文書資料庫等. 大型超級電腦.電腦工作站全是中國芯.這才是真正的資安.國安.
台灣走了37年電子業與半導體事業其結果如何呢?其事業體還不如真正的聯發科開發設計IC公司.台灣永遠只會代工,沒有前瞻性.
不管10年前後到期.只有合作.只有合伙,才是最後IC半導體事業生存之道.
台灣IC產業的死亡交叉2016/8/31 中時社論
社會高度關注政客民意調查的「死亡交叉」,卻少有人注意到另一個死亡交叉的出現,台灣IC設計產業的營收在今年已被大陸超越。蔡政府迫於情勢,近日傳出有意「默許」業者轉經第三地赴大陸投資。
我們認為,政府這種思維與作法只能以「一錯再錯」名之,先錯估產業發展趨勢與需求,強硬阻擋兩岸IC設計產業合作,確定情勢不利後,竟不肯「開大門,走大道」,企圖以「睜一眼閉一眼」方式解決,既不了解亦未解決真正問題所在,又置企業於風險之中。
民進黨的政策很明確是要阻卻兩岸產業往來,要企業「改西進為南向」,日前經濟部投審會駁回大陸立訊入股美律25%股權一案,可知政府態度堅定。
政府這種杜絕兩岸投資往來,自以為可保障台灣產業、避免技術外流的作法,恰恰可能是置產業於死地──而且時間可能比想像的來得快。矽品董事長林文伯日前就表示,大陸與台灣的半導體設計產業營收已出現死亡交叉,大陸超越台灣的IC設計產值,他呼籲「政府要看得清楚,大陸市場的成長是不可逆轉的」。
大陸電信大廠華為旗下的IC設計公司海思,其技術已快追上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紫光旗下的展訊亦快速拓展市占率,大陸明顯是以其國內廣大的市場滋養本土企業。而更讓國內業界憂心的是,下波IC設計的「大事情」,一個是物聯網,再一個是5G時代的來臨。大陸是擁有制定5G規模能力的大國,台廠如果不能加入、融入,與大陸的業者彼此合作甚至互相參股,台廠遲早會被大陸市場排擠出去。
林文伯說:「新南向跟半導體業無關,因為不知道要去做什麼?當地沒有產業供應鏈,市場也還沒成熟,連印度原有的8吋晶圓廠都沒了,南向根本沒有生意。」那請問政府要業者去幹什麼呢?
國內企業幾十年來,都有經第三地後赴大陸設廠投資,這部分根本不需要政府「默許」與否。兩岸業者需要的是能彼此投資參股,讓雙方從資金、技術、人員再到客戶,能彼此支援共享,共同發展技術、搶奪市場。我們還是再呼籲政府盡早開放兩岸IC設計等半導體相關產業的彼此投資,且萬勿希圖以「默許繞道」方式解決,否則台灣產業危矣。
警訊 陸IC設計產值贏台灣2016-08-14 經濟日報
據中國半導體協會統計,大陸第2季IC設計銷售值人民幣401.6億元(約新台幣1,935億元),超過台灣的1,697億元;台灣上半年合計則約3,149億元。
至於大陸半導體製造業銷售值,上半年也達人民幣454.8億元,年增14.8%;封測業銷售值人民幣708.8億元,年增9.5%。台灣目前在這兩項仍維持領先優勢。
但台灣半導體業者表示,大陸有10座12吋晶圓廠興建中,連台灣的台積電、聯電及力晶都前往設廠,預料在相關新廠陸續量產下,製造、封測兩項產業超過台灣是遲早的事。
再依大陸海關統計,大陸上半年進口半導體元件1,005.9億美元,已比去年同期下降2.3%,似乎也看到提升自製率後,相關進口半導體金額下滑;出口半導體金額29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2.8%。
從上述公布數字,似已看出大陸扶植半導體產業列車進展相當快,台廠若不及時把握先機,未來恐會遭遇龐大紅潮壓力,這也是近期聯發科等IC設計業積極建議政府開放大陸業者參股台灣IC業的原因。
半導體三強大投資 設備廠旺 2016-08-14 經濟日報
半導體三強台積電、三星及英特爾下半年都會擴大資本支出,台積電將比上半年大增逾九成,顯示三大廠衝刺先進製程腳步不停歇,預期將帶動供應鏈如漢微科、崇越、台勝科等設備廠營運動能。
市調機構IC Insights最新調查,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資本支出僅年增3%、但優於去年的衰退2%,台積電、三星與英特爾的投資動作都集中在下半年,資本支出總額有機會比上半年跳增20%,其中台積電、三星及英特爾三巨頭支出成長率更將高達90%,半導體設備廠營運升溫;其他半導體業者下半年資本支出則比上半年萎縮16%。
法人表示,台積電下半年資本支出集中在布建10奈米及7奈米先進製程產能及試產線,以及5奈米製程研發,預料採購設備仍集中於前段製程,包括浸潤機、極紫外光設備、光罩及離子植入、化學及機械研磨和晶圓缺陷檢測設備等,預料帶給相關供應鏈漢微科、應材、科磊、東京威力及科林研發等大廠龐大商機。
而在目前消費電子市場上的兩大熱門項目:VR 和無人機來說,ARM 也早就在布局,分析師早就表示 ARM 自家的 Mali 圖像處理單元,在 VR 市場上將會是 AMD 和 Nvidia 的重要對手;而意法半導體(STMicroelectronics)旗下之 STM32 處理器,幾乎是大部分無人機的標準配備。
可是,ARM 在手機以外市場的主流地位,並不是因為 ARM 很強大或很省電,而是……因為便宜。當消費電子產品還未並未進入智慧化世代,它們根本不需要高度的計算能力,要的只是一個廉價的嵌入式處理器來當主控晶片。
但在智慧化的世代,情況就完全不同:STM32 能應付無人機的飛控算法,但當無人機進入智慧世代,要應付視覺跟隨、雙目避障等計算機視覺需求,這種廉價的 ARM 處理器就變得不敷使用。
故此,大疆的新一代無人機 Phantom 4,在使用 STM32 做主控晶片以外,額外加入了 FPGA 做為視覺運算硬體。而 Nvidia 也在 CES 展出汽車電腦 Nvidia Drive PX 2,利用其強大的圖像處理能力來處理無人駕駛汽車的需求,其 12 核心的 ARM 處理器,反而是個配角。
事實上,物聯網也好、車聯網也好、VR 也好、無人機也好,這些新款智慧硬體由於體積遠較手機要大,電池容量也更大、有的根本不用擔心續航力,其發展關鍵已由低成本的主控晶片,變成高效的感應器及快速反應的網路。
以英特爾為例,他們以 5G 網路技術和 Realsense 計算機視覺,快速的往智慧硬體市場推進。
即使是還在使用 ARM 指令集的高通,旗下定制的非公版架構:驍龍 801(無人機平台)和驍龍 602A(車駕平台),均在 SoC 裡整合了大量的傳感技術。
軟銀所掐不住的未來
ARM 只賣 320 億美元,而不是 4,000 億美元;蘋果、三星沒有像瘋子一樣與軟銀搶購 ARM──這並不是沒有原因的。
ARM 的未來仍然很光明,他們在 2016 年 Q1 財報超出市場預期,利潤增長 14% 至 1.98 億美元,其主營項目晶片許可收入與同期相比增長 24%,而同期智慧手機出貨量增長僅 0.2%。
但如果說這群日本人透過購併,就能掐住科技界的未來,那就太看不起矽谷的精英們了。
http://technews.tw/2016/07/25/apple-samsung-arm%EF%BC%9F/
先不要說手機公司買了 ARM 後是否有能力拒絕授權,就算是任何手機公司想買下 ARM,也未必能得到反壟斷機構的批准──如果這次買主並非軟銀,ARM 能否成功出售還是個問題。加上,ARM 老早就與一大堆手機公司簽了授權協議,蘋果也好、三星也好,並非一下子就能停止授權;更何況在反壟斷機構的干涉下,即使任何手機公司買了 ARM,也可能需要承諾開放授權協議。
ARM 的影響力,沒你想像中的致命
智慧手機剛崛起之時,ARM 一直牢牢控制著指智慧手機晶片的指令集及架構。以 2009 年蘋果推出的 iPhone 3Gs 為例,他所用的系統單晶片為三星的 S5PC100,除了使用 ARM 的指令集之外,也採用了 ARM 設計(或稱之為「公版」)的 Cortex-A8(ARMv7 架構) 。
但在 2010 年開始,手機處理器開始出現重大的變革:蘋果和高通(Qualcomm)紛紛棄用 ARM 的固有架構,改為自己設計處理器架構。在第一代 iPad 登場的 Apple A4 (Hummingbird),以及在第一代 Google Nexus 所使用的高通驍龍(Scorpion)QSD8250,都並非 ARM 的公版架構。雖然,當年蘋果和高通基本上都是拿 ARM 公版略加改動而成,本質上仍然受 ARM 技術很大的影響。
但在 2013 年,三星和蘋果再分別給 ARM 公板架構投下兩枚爆彈。首先是三星在 2013 年年中宣布,下一代處理器將會使用自家架構。而蘋果在同年 9 月的 iPhone 5s 發表會裡,突然推出了全球首枚 64 位元的 ARM 處理器 Apple A7(Cyclone)──當時沒有晶片公司能夠趕及量產 64 位元的公版 Cortex- A57,反而是使用自家設計的蘋果,卻把同行甩出一個時代。
直到 2016 年,三星推出 Exynos 8 Octa 8890,開始使用自主的處理器架構,而高通在經過失敗的驍龍 810 後,新一代驍龍 820 也回到自主架構上。結果三大海外手機處理器生產商:蘋果、高通和三星,同一時間棄用 ARM 的架構;目前就只剩下華為的海思、大唐的聯芯、紫光的展訊和台灣的聯發科等,仍然留在公版 ARM 架構上。
ARM 的技術影響力雖然一樣很大,但已經沒有我們想像中的致命。
手機外的市場,智慧化的威脅
目前有 95% 以上的車載資訊娛樂系統(Infotainment)、60% 以上的無線路由器、55% 以上的消費電子產品(Consumer Electronics),都在使用 ARM 處理器。明顯可見,物聯網和智慧汽車將會是 ARM 市場未來的關鍵所在。
有人覺得蘋果在晶片設計上已經被軟銀掐住脖子,如果未來軟銀停止向蘋果授權,則蘋果的開發將會大受影響。
有分析師指覺得蘋果被掐住咽喉了,所以蘋果應該搶先一步先把 ARM 買到手。
有媒體覺得與其競逐 ARM,不如買 ARM 的替代品 MIPS。
為什麼 ARM 在智慧手機上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根據 ARM 公司在 2015 年 9 月的資料,逾 95% 智慧手機採用 ARM 處理器,在平板上的滲透率也超過 85%。
這代表任何一間公司買了 ARM 公司,就能掐住蘋果的脖子?或是蘋果買了 ARM,就能把三星致之死地?
休想。原因何在?
ARM 不會自己生產處理器,而是直接把 ARM 的技術直接授權給晶片製造者,讓他們自己生產使用 ARM 指令集的處理器。(下圖)
一般來說,只要是使用 ARM 指令集架構的處理器,我們都會稱之為 ARM 處理器。但儘管廠使用了 ARM 的指令集,但設計處理器晶片是個專門的技術活,所以 ARM 在授權指令集架構時,也會提供設計處理器晶片的技術──即處理器架構(architecture)。
然後,晶片生產商就會把其他不同的功能,例如圖像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 Unit, GPU)、內存(RAM)和基頻晶片(Baseband) 等,通通封裝在同一塊晶片裡,那就成為手機的靈魂所在:系統單晶片(System-on-the-Chips, SoC)。然後交由專門生產晶片和半導體的晶圓廠(Foundry)生產。這時手機處理器晶片的素質,就是靠晶圓廠的製程(Wafer Fabrication)所決定。
整個結構,就是:指令集──架構──整合──製程。而 ARM 的技術授權就集中於指令集和處理器架構,也是 SoC 最核心的部分,由於可知 ARM 的重要性有多大。
由於太重要,所以不重要
當年微軟壟斷了電腦作業系統市場,而 Google 控制了搜尋引擎和手機作業系 統,就接連惹上了反壟斷機構的糾纏。事實上,微軟和 Google 只是佔了市場的入口,令對手陷於不利的競爭環境;相比之下,ARM 控制了 95% 以上的手機市場,其壟斷地位比起微軟或 Google 有過之無不及,所以 ARM 的一舉一動,不可能逃過各國反壟斷機構的關愛。
首款性能追平Intel的國產服務器芯片發布 2016-07-27
日前,飛騰公司在其官網上公佈了其最新產品飛騰2000,性能上持平了Intel的E5服務器芯片。目前,在服務器芯片市場中,Intel的服務器芯片處於霸主地位,國內浪潮、曙光、華為、聯想等服務器廠商出售的服務器除少數外,基本上都是採用Intel的芯片,Intel佔據99.4%的市場,飛騰2000哪怕僅僅替換掉10%的Intel芯片,這個市場也異常巨大。。國產的申威、龍芯、飛騰的服務器芯片只是鳳毛麟角,不僅性能上和Intel差距較大,而且受制於軟件生態等因素,僅僅專供黨政軍市場,在民用市場缺乏競爭力。本次亮相的飛騰2000,則是國產服務器芯片第一次在性能上追平Intel。飛騰2000採用ARMv8指令集,集成64個自主設計的FTC661處理器核,主頻為1.5GHz~2.0GHz,製程為28nm,功耗100W。
雖然ARM一直想要開拓服務器市場,但由於在硬件和軟件上的因素使ARM至今沒能達成目標。
在硬件上,ARM的產品性能上相對於Intel始終有一定差距,特別是Intel Xeon D系列產品堵死了ARM通過低功耗服務器芯片市場侵蝕Intel市場份額的道路,使ARM進軍服務器芯片市場的計劃化為泡影。
在軟件上,雖然業界曾經傳言在2016年初ARM在服務器領域的生態會初成氣候,但時至今日,其軟件生態依舊沒能形成,這就給ARM芯片在服務器領域的推廣造成很大障礙。
過大的芯片面積會使芯片的成本比較高,再加上有產量相對有限,致使飛騰2000無法靠龐大出貨量平攤成本,這會使飛騰2000的價格會比較昂貴。
雖然飛騰2000存在一些瑕疵,但瑕不掩瑜,飛騰2000依舊是一款由國內一流技術團隊開發的優秀產品,特別是在當今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都沒有同類產品與之競爭的情況下,一旦ARM、谷歌等公司把生態建成,飛騰2000未必沒有一飛沖天的機會。
回應
希望中國有自己的指令集,這樣在世界上就更有話語權了。
自主指令集其實真沒什麼,自主指令集編譯器也同樣沒問題。問題在於有沒有這麼多的軟件商肯為你開發軟件。
為什麼蘋果和三星不買 ARM? 2016 .7 . 25 愛范兒
早前軟銀(Softbank)提出以天價收購 ARM 後,這個貌似躲在幕後操控、掌握逾 4,000 億美元智慧手機市場的「黑手」,突然浮出水面。但是,在大家突然發現這個的神祕存在體,突然就有各種不同的猜想:
對於使用液浸式光刻+兩次圖形曝光的ArF光刻機,工藝節點的極限是10nm,之後將很難持續。EUV光刻機,則有可能使工藝製程繼續延伸到5nm。
中國在激光技術上頗有成就,國內有的單位用汞燈做光源,還由單位研發出了獨一無二的固態深紫外光源,但目前,固態深紫外光源還並未用於光刻機製造,在光源上還無法徹底擺脫進口。在物鏡方面,雖然國防科大精密工程創新團隊自主研製的磁流變和離子束兩種超精拋光裝備,實現了光學零件加工的納米精度。但浸沒式光刻物鏡異常複雜,涵蓋了光學、機械、計算機、電子學等多個學科領域最前沿,二十餘枚鏡片的初始結構設計難度極大——不僅要控制物鏡波像差,更要全面控制物鏡系統的偏振像差。因此,在現階段國內物鏡也無法完全替代進口產品。據了解,光源和物鏡同屬核高基02專項重點公關項目之一,相信不久以後會有好消息。
結語
本次“光刻機雙工件台系統樣機研發”項目僅僅是核高基02專項的一部分,而且很有可能是第一個通過核高基02專項驗收的項目。相對於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製的紫外納米壓印光刻機,本次的技術突破——“光刻機雙工件台系統”則是用於65nm前道光刻機的一項關鍵技術。雖然在技術上而言,65nm光刻機與ASML的差距依然巨大,但卻是中國光刻機實現國產化替代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http://www.guancha.cn/tieliu/2016_05_16_360465_1.shtml
中芯Q1報喜 獲利大增六成 2016-05-14 經濟日報
大陸半導體龍頭大廠中芯國際昨(13)日公布首季財報,營收6.34億美元創史上新高,比去年同期增加24.4%;獲利6,140萬美元(約新台幣20.14億元),年增10.7%,比上一季大增近六成。
中芯國際執行長邱慈雲表示,受惠市場需求持續走強,訂單豐沛,公司收入再次創新高;市占率正在擴大,目標是今年營收成長超過20%。
財報指出,第1季公司表現不錯,收入年增幅逾24%超越同業。整體產能利用率達到98.8%,即使是剛量產的新廠,客戶需求也非常強勁。
中芯國際2015年營收和盈利均創下歷史新高,曾誇口訂單已接到第2季,2016年收入和產能的增長目標為20%;大陸專家直指,中芯國際是在官方《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的政策扶持下才有此優異表現(楨:?) 。
因此,筆者在這裡只介紹技術含金量最高的前道光刻機。前道光刻機經歷了六代改進:
第一代是接觸式光刻機。光刻機是掩模直接貼在矽片上曝光的,類似與投影,會造成較大的污染。
第二代是接近式光刻機。對接觸式光刻機進行了改良,掩模和矽片之間留了點空隙,但成像不好。
第三代是全矽片掃描投影式光刻機。光刻機改良了掃描投影模式,並加入了物鏡,進行光學矯正。
第四代是反射掃描攝影式光刻機。
第五代是步進式掃描投影式光刻機。顧名思義,就是採用了步進式掃描投影。
第六代就是EUV。EUV還使用反射鏡取代了投射鏡,還使用了極紫外光源,EU這倆字母就是極紫外的縮寫,波長是13.5nm。因為用波長極短,很容易被任何東西吸收,包括空氣,所以腔體內是真空系統。ASML研發EUV花了十來年時間,數百億美元,可知其技術難度。EUV光刻機的售價曾為1億美元一台。
驗收現場
光源、物鏡目前還無法完全擺脫進口依賴
光源是光刻機的核心部件之一。在光刻機改進中,所使用的光源也不斷改進發展:
第一代是436nm g-line。
第二代是365nm i-line。
第三代是248nm KrF。
第四代是193nm ArF。
最新的是13.5nm EUV。
目前,在集成電路產業使用的中高端光刻機採用的是193nmArF光源和13.5nmEUV光源。
193nmArF也被稱為申紫外光源。使用193nmArF光源的干法光刻機,其光刻工藝節點可達45nm,採用浸沒式光刻、光學鄰近效應矯正等技術後,其極限光刻工藝節點可達28nm。
浸沒式光刻是指在物鏡和矽片之間增加一層特殊的液體,由於液體的折射率比空氣的折射率高,因此成像精度更高。因此,也就有了浸沒式光刻的叫法。
而當工藝尺寸縮小到22nm時,則必須採用輔助的兩次圖形曝光技術。然而使用兩次圖形曝光,會帶來兩大問題:一個是光刻加掩模的成本迅速上升,另一個是工藝的循環週期延長。因而,在22nm的工藝節點,光刻機處於EUV與ArF兩種光源共存的狀態。
內部封閉框架、減振器:將工作台與外部環境隔離,保持水平,減少外界振動干擾,並維持穩定的溫度、壓力。
光刻機雙工件台系統樣機的意義
雙工件台
過去,光刻機只有一個工作台,所有流程都在一個工作台上完成。雙工件台系統的出現,使得光刻機能夠在不改變初始速度和加速度的條件下,當一個工作台在進行曝光工作的同時,另外一個工作台可以同時進行曝光之前的預對準工作,使得光刻機的生產效率提高大約35%——ASML 的TWINSCAN NXE3300B 型光刻機,分辨率小於22nm,生產效率可以達到125片/小時。
雖然看起來僅僅是加一個工作台,但技術難度卻不容小覷——對換台的速度和精度有非常高的要求,如果換台速度慢,則影響光刻機工作效率;如果換台精度不夠,則可能因此而影響了後續掃描光刻等步驟的正常開展。
特別是對浸沒式光刻機而言,由於物鏡和矽片之間增加一層特殊的液體,如何使液體在換台時依舊停留在物鏡和矽片之間,不因換台發生流動,則是一個不小的技術難題。另外,還有避免污染的問題。
現今技術成熟的雙工件台系統主要是導軌式,驅動方式主要分為氣浮驅動和磁懸浮驅動。目前,ASML公司已成功研發了磁懸浮工件台系統,使得系統能夠忽略摩擦係數和阻尼係數,其加工速度和精度是機械式和氣浮式工件台所無法比擬的。不僅如此,ASML公司基於磁懸浮工件台的基礎,研發了無導軌式的平面編碼磁懸浮工件台系統,通過平面編碼器對工作台進行精確定位,進一步提升了精度。
誠然,由於α光刻樣機採用雙工件台系統的具體技術細節還未披露,筆者也無從了解α光刻樣機採用雙工件台系統的定位精度、工件台和掩膜台之間的同步誤差等數據,以及是氣浮驅動和磁懸浮驅動,更無從了解α光刻樣機採用雙工件台系統是否能達到ASML公司的技術水平。不過,α光刻樣機採用雙工件台系統已獲得專利授權122項,而且專家組認為,該雙工件台系統的關鍵技術指標已達到國際同類光刻機雙工件台水平。
光刻機用途廣泛,除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前道光刻機之外,還有用於LED製造領域投影光刻機和用於芯片封裝的後道光刻機,雖然在前道光刻機上國內廠商和ASML差距如同鴻溝,但後道光刻機和封裝光刻機國內廠商不僅都能製造,還佔據了不低的市場份額。
光刻機工作原理和組成
光刻機通過一系列的光源能量、形狀控製手段,將光束透射過畫著線路圖的掩模,經物鏡補償各種光學誤差,將線路圖成比例縮小後映射到矽片上,不同光刻機的成像比例不同,有5:1,也有4:1。然後使用化學方法顯影,得到刻在矽片上的電路圖(即芯片)。
一般的光刻工藝要經歷矽片表面清洗烘乾、塗底、旋涂光刻膠、軟烘、對準曝光、後烘、顯影、硬烘、激光刻蝕等工序。經過一次光刻的芯片可以繼續塗膠、曝光。越複雜的芯片,線路圖的層數越多,也需要更精密的曝光控製過程。現在最先進的芯片有30多層。
上圖是一張ASML光刻機的簡易工作原理圖。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圖中各設備的作用。
測量台、曝光台:承載矽片的工作台,也就是本次所說的雙工作台。一般的光刻機需要先測量,再曝光,只需一個工作台,而ASML有個專利,有兩個工作台,實現測量與曝光同時進行。而本次“光刻機雙工件台系統樣機研發”項目則是在技術上突破ASML對雙工件台系統的技術壟斷。
激光器:也就是光源,光刻機核心設備之一,之前已經介紹過了。
光束矯正器:矯正光束入射方向,讓激光束盡量平行。
能量控制器:控制最終照射到矽片上的能量,曝光不足或過足都會嚴重影響成像質量。
光束形狀設置:設置光束為圓型、環型等不同形狀,不同的光束狀態有不同的光學特性。
遮光器:在不需要曝光的時候,阻止光束照射到矽片。
能量探測器:檢測光束最終入射能量是否符合曝光要求,並反饋給能量控制器進行調整。
掩模版:一塊在內部刻著線路設計圖的玻璃板,貴的要數十萬美元。
掩膜台:承載掩模版運動的設備,運動控制精度是nm級的。
物鏡:物鏡由20多塊鏡片組成,主要作用是把掩膜版上的電路圖按比例縮小,再被激光映射的矽片上,並且物鏡還要補償各種光學誤差。技術難度就在於物鏡的設計難度大,精度的要求高。
矽片:用矽晶製成的圓片。矽片有多種尺寸,尺寸越大,產率越高。題外話,由於矽片是圓的,所以需要在矽片上剪一個缺口來確認矽片的坐標系,根據缺口的形狀不同分為兩種,分別叫flat、notch。
的小批量生產,也存在一定風險——採用陶瓷加固封裝、專供軍用的龍芯3A1500和在黨政軍市場使用的龍芯3A2000,只能是小批量生產,而且在宣傳上也只能含糊其辭的說明是境內流片……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自主技術和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中芯國際 2014 年營收 19.7 億美元,營收不及位居全球代工廠第二的聯電的 46.2 億的一半,但是由於聯電已經在中國擁有和艦科技,並正在廈門投資建設 12 英吋半導體工廠,都在爭奪中國的客戶,兩家的製程技術差距較小,與台積電和三星的工藝差距太遠,故將這兩家當做直接的競爭對手來談。
中芯量產 28nm 製程,為的是與聯電競爭?
聯電一直以來都是全球半導體代工廠第二。雖然 2012 年格羅方德通過購併等方式在營收上超過了聯電,但是去年聯電在量產 28nm 製程,28nm 是前兩年台積電的天下。2014 年第三季為台積電提供了總營收的 34%,聯電量產 28nm 贏得了部分客戶推動營收增長 10.8%,是前五大代工廠中增長速度僅次於台積電的,並搶回了全球半導體代工廠第二的位置。
聯電早已經看中中國市場,並在 2003 年就開始在中國市場布局。受制於當時台灣的管制,聯電曲線在蘇州投資了和艦科技,目前已經將它收入旗下。不過和艦科技是 8 英吋半導體工廠,技術不夠先進,去年底獲得台灣當局批准在廈門建設更先進的 12 英吋晶圓廠。
中國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晶片採購市場,2014 年中國採購的晶片佔全球的過半占比,超過了進口石油花費的資金。中國去年成立 200 億美元晶片產業基金,推動晶片產業的發展,中國也在興起展訊、海思、聯芯、瑞芯微等晶片企業,海思的網通處理器目前正在使用台積電的 16nm(這個製程去年量產,與今年即將量產的 16nmFF+ 不同,其應用於手機晶片的時候能效甚至還不如 20nm,所以台積電要開發 16nmFF+)工藝生產。
聯電為了贏得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在自研 14nm 製程,同時與高通合作研發 18nm 製程。由於台灣的管制,聯電只能將落後一代的技術引入中國市場,要在這兩種製程之一在台灣投產,才能將 28nm 製程引入中國廈門工廠,聯電希望憑藉就近服務和先進製程的優勢爭取中國客戶。
中芯國際此時量產 28nm 製程無疑其直接競爭對手就是聯電,聯電去年才量產 28nm ,雙方的技術差距迅速縮小。在 40nm 上,聯電於 2009 年就開始量產,而中芯國際到 2013 年才量產 40nm,對比之下可見中芯國際技術進步之快速。
中芯國際今年第一季的財報顯示,其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佔比達到 47% 創下新高。
http://technews.tw/2015/08/11/smic-28nm-snapdragon-410/
為什麼是 28nm?
2013 年中芯國際就宣布開發 28nm 製程。28nm 製程有兩個方向,一個是高介電常數金屬閘極(HKMG),一個是低功耗型的傳統氮氧化矽(Sion),前一個技術難度要高很多。實現了 HKMG 技術,再向 20nm、16nm 演進就容易了。
中芯國際在 28nm 製程上的快速進展得到了高通的幫助,去年中國發起了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為了換取中國減輕處罰高通當時做出了一系列的讓步,其中之一正是與中芯國際合作研發 28nm 製程。目前中芯國際生產驍龍 410 正是採用 28nm HKMG 技術,這對中芯國際來說意義重大。
全球前五大半導體代工廠,現在都怎麼樣了?
從技術上說台積電和三星無疑是第一集團,今年台積電的 16nmFF+ 工藝量產落後於三星 14nmFinFET,這讓三星搶盡了風頭。由於台積電的 16nmFF+ 量產時間延後,這迫使去年轉單台積電的蘋果不得不將前期的 A9 處理器交給三星半導體生產,以趕上今年 9 月份的新款 iPhone 上市(編按:根據先前取得的消息,iPad 使用的 A9X 應還是交由台積電代工生產)。
憑藉自家 14nmFinFET 工藝的領先優勢,三星的 Exynos7420 處理器成為全球 Android 市場最強大的處理器,讓採用這款處理器的 S6 Edge 大受歡迎,扭轉了連續數季不斷下滑的趨勢,今年第二季其手機業務部門營業利潤為 2.76 萬億韓圜(約合 23.69 億美元),是過去幾季最高的。
台積電雖然今年在工藝製程競賽上落後三星,但是台積電的實力依然很強大。繼 2014 年營收暴增 25% 之後,今年上半年的營收依然獲得了 29.1% 的同期增長,原因就是三星半導體雖然技術先進,可是三星同時做手機、DRAM、CMOS、手機晶片等產品,這讓 IC 設計企業擔憂與它的同業競爭問題,而更願意將訂單交給台積電生產。蘋果公司同樣如此,在台積電量產 16nmFF+ 後有望獲得至少三成的 A9 處理器訂單。
格羅方德連續數年虧損後,曾傳出要出售的消息,不過似乎持有格羅方德的阿聯酉阿布達比先進技術投資公司(ATIC)並不甘心,先是向三星購買了 14nm 製程技術,研發了 22nm FD-SOI 技術,今年購併了 IBM 的微電子業務,似乎打算繼續在這個領域深耕。不過考慮到本文主要是談中芯國際,格羅方德目前與中芯國際直接競爭的關係不大,不在本文深談。
中芯獲利新高 專家潑冷水 2016-04-24 經濟日報
紅色供應鏈可怕嗎?大陸半導體龍頭大廠中芯國際2015年營收和盈利均創下歷史新高;中芯誇口「訂單已接到第2季,今年收入和產能的增長目標為20%。」
儘管中芯過去累計虧損尚有20億美元需要彌補,但大陸《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的政策,讓半導體廠獲得更大的扶持。
先是遭到中國反壟斷調查的高通,達成與中芯合作開發28奈米製程;而在2015年中成功量產28奈米PolySion(多晶矽)、今年將升級到28奈米HKMG(高介電常數金屬閘極),即將挑戰新一代的14/16奈米級FinFET (鰭式電晶體)。
大陸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2015年還出錢,投資港幣31億元認購中芯新股,幫助再建12吋半導體生產線。甚至「出人」,由工業和資訊化部總經濟師周子學接任中芯國際新一任董事長,主導與華為、高通、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共同投資中芯國際積體電路新技術研發公司,組成國際研發精英隊。
這使中芯2015年營收和盈利均創下歷史新高,最新業績顯示,中芯2015年營收22.36億美元,年增13.53%,淨利潤2.53億美元,增長65.66%。截至2015年年底,已連續14個季度盈利。中芯國際投資人關係部副總裁馮恩霖透露,接單已排到第2季,今年收入和產能的增長目標為20%。
中國經營報報導,曾任職中科院微電子所、美國應材中國區計數服務總監的莫大康指出,中芯不但沒有因此超越台積電,反而差距正在越拉越大。莫大康指出,中芯14/16奈米級要到2020年才能量產,台積電、三星目前已發展到14/16奈米,而且都爭取今年內量產10奈米,聯電今年也將量產14奈米FinFET,中芯還在遙遙苦追,備感壓力。
中芯國際為何率先量產 28nm 的驍龍 410 ? 2015 .8 . 11
中芯國際是中國最強的半導體代工企業,不過它在與台灣半導體代工廠和三星半導體製造廠的競爭中一直都處於不利的地位。2014 年在全球前五大半導體代工廠中,中芯國際和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是兩家營收下滑的企業,而台積電、聯電和三星的營收都是同期相比上升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是中芯國際的製程技術遠遠落後於另外四家企業,28nm 製程量產拉近了與全球第二大代工廠聯電的差距,對中芯國際無疑是強心劑。
兩大掌門人:任正非vs蒂姆·庫克
任正非比庫克大16歲,性格上頗多相似:低調沉穩,不喜歡張揚。兩位不同風格的掌門人正把兩家科技巨頭引向不同的方向。但任正非本人或許不喜歡這樣比較。2014年3月,任正非曾明確指出,華為終端業務不要盲目將三星、蘋果、小米作為對標企業:“第一,我們在短時間內縱向整合不了,做不了蘋果;第二,我們橫向整合不了,三星是依靠國家力量在支持,我們也做不了三星,”因此華為必須“要堅持走自己的路”,消費者BG要以利潤為中心,“別讓互聯網引起發燒”。
回應
那大家沒看出來庫克是吃老本嗎?
再給華為5-10年,絕對能站在手機行業的巔峰,任總是戰略家,企業家,不是以高利潤為追求的商販。
是嗎?華為手機要走的路還很漫長,還是先慢慢練功吧,10年後我們再來看評論。
相關新聞
華為去年全球銷售近4000億消費者業務增73%
國際專利申請數量華為連續兩年居全球首位
華為MateBook威脅聯想PC業務?別想太多
聯想2015年營收額逾3,000億元人民幣,淨利46.6億,年增12%,優於市場預期。
聯想財務投資淨利潤升1.2倍至41.3億人民幣 戰略投資布局思路生變
聯想重組設四大業務集團2016年內將分出10家公司以創投推動創新
IDC: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料將增長5.7% 中國市場飽和
中国城市地区苹果智能机份额25%居首 华为第二占24.3%
IDC:中國2015年內銷智能手機出貨增2.5% 小米第一
小米從雲端墜凡間,手機銷售比預設少1,000萬支 降價亮警訊
小米手機4S 發表,新增指紋解鎖
雷軍:希望小米能推動整個中國的新國貨運動
雷軍登《連線》封面號召西方山寨中國
台灣聯發科:含淚把精品芯片當地攤貨賣給小米
路透社:小米手機將啟用自主研發晶片
為什麼創新也拯救不了iPhone?
華媒:為什麼說中國互聯網能超越美國?
貿易懲罰波及中興通訊手機在美擴張受阻:中興智慧手機2015 總出貨量5,600 萬,美國1,500 萬,市占7%,蘋果(41%)三星(23%)LG(14%).
中興被美國制裁的真相:兩國相爭下的炮灰?
中兴遭遇美国出口限制 中國商务部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中兴通讯将就美国出口限制提起上诉
美国拟暂停对中兴制裁,美媒称消除一个中美紧张源头
敢叫板蘋果,華為的底氣在哪裡?
華為2016.4.1公佈的財報顯示,2015全球銷售收入為608億美元,淨利57億,而蘋果高達2340億,淨利534億。蘋果手機去年賣出了2.3億部iPhone,是華為的2倍多。但如果看去年四季度的數據,你會發現華為正在快速趕上:智能手機,在三大業務中所佔的比重也在迅速上升。
華為有一項數據超越了蘋果,那就是研發投入。2015華為研發92億,佔收入15%;蘋果81億,僅佔3.5%。你也許會說,研發投入不等於企業的技術實力。沒錯,很多研發成果最後都被市場無情“打臉”了。舉個例子,三星每年的研發投入全球第二,僅次於大眾。2013年,三星推出首款曲屏手機Galaxy Round,本想搞個大新聞,不料卻成了科技界的笑話。三星身上濃濃的“技術宅”氣質跟華為有很多相似之處。華為是中國唯一一家擁有自家手機系統芯片的公司。在這一點上,包括聯想、小米在內的眾多廠商都沒敢嘗試,原因無他,投資太大,風險太大。
華為做芯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4年。2009年,華為推出了第一款手機芯片K3。但因為產品不成熟,最後連華強北的山寨機都不願用。兩年後,華為推出改進版K3V2,用在了新上市的D2手機上。這是全球首個集成了4核ARM cortex A9的手機芯片方案,然而依然存在兼容性差、功耗大等問題。
再改,做出了910,用在P7、Mate2等機型上,成為第一款能用的芯片,功耗和性能為大眾所接受。
進一步改,做出920,用在榮耀6、Mate7等機型上。相比於處於同一檔次,並被媒體報導存在漏電瑕疵的聯發科MT6595,麒麟920在多核調度、性能和功耗的平衡方面做得更好。
然後就是930,華為第一個64核處理器;最新發布的950芯片功耗性能又有所提升,用在最新旗艦Mate 8上。得益於其出眾的功耗控制,Mate 8的續航備受好評。說它是目前市面上續航最好的手機也不為過。
相比之下,去年高通驍龍810處理器可是坑慘了一大批廠商。因為發熱嚴重,驍龍被網友戲稱“燒龍”。採用這顆芯片的手機如小米note頂配版、樂視M9、錘子手機T2等都銷量平平。此時,華為總算可以笑傲江湖了。
在代表研發實力的另一項指標——專利申請數上,華為去年是世界第一。
如果說華為是技術宅,那麼庫克時代的蘋果更像是營銷大師。....蘋果的營銷策略再一次大獲成功。iPhone SE發售首日即被搶購一空。但不滿的聲音也隨之而來:黃屏、電源鍵鬆動……這可能是蘋果手機被吐槽最多的一次。
合肥的存儲工廠在技術上比武漢新芯有著更強的對外依賴——合肥存儲工廠的合作方是兆基科技,雖然註冊地在香港,但實際掌舵人是前爾必達社長坂本幸雄,而且研發和設計由日本工程師負責,生產工藝由台灣工程師負責,合肥政府做的僅僅是成立公司和負責工廠的運營……因此,合肥投資460億建設存儲工廠,也被人戲言為“在爾必達被收購後,末代社長坂本幸雄匯集中國大陸資本和日本、中國台灣的工程師向韓國三星、海力士宣戰”。
雖然紫光並沒有宣布其技術來源,但聯繫去年紫光對鎂光不成功的收購和與海力士的對話,以及試圖借助西數收購閃迪,紫光的技術很有可能也是要仰仗鎂光、閃迪、海力士等海外公司。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質疑,找海外公司合作,真能學到先進技術麼?誠然,從公司的層面,境外公司是不會將先進技術授予中國的,改革開發以來的歷史已經證明了花錢是買不來技術的。但從另一個層面看,技術是和人走的,海外公司對技術研發死守,但技術專家卻是大活人,而且未必是鐵板一塊,只要合作,就會產生交流,就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學到一些技術,甚至將海外公司的技術專家挖走,化為己用。
在這方面,韓國的招數和手法可謂爐火純青——在早些年,日本工程師每逢週末就被韓國人約去打高爾夫、高消費,期間諮詢問題,並伺機高薪挖人,通過日積月累的信息獲取和人才挖掘,最終拼湊出完整的技術;就在最近,韓國三星之所以能領先台積電研發出14nm芯片生產工藝,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台積電的內部矛盾,挖走了台積電的技術骨幹。
因此,如果一味的“老老實實”合作,就有可能重蹈汽車產業技術受制於國外公司的覆轍,但如果效法韓國人的成功經驗,則一切皆有可能。
另外,存儲芯片通用性強,即便採用國外技術,所生產的存儲芯片既可用於X86桌面平台,也可用於ARM手機平台,還可以用於龍芯、申威等自主平台,不會像IC設計領域那樣在與海外公司合作/合資,或購買技術授權後被鎖死的情況。
雖然存儲芯片具有通用性強的特點,降低了產品市場化風險,但從實踐上看,合肥的fabless模式還是有一定潛在的風險的。
在半導體行業中,有三種運作模式:
一是從事能獨立完成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的公司,被稱為IDM(Integrat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比如Intel、鎂光、三星;二是只從事IC設計,但沒有代工廠,這類公司被稱為Fabless,像AMD、ARM等都屬於Fabless;三是只做代工,不做設計,這類公司被稱為Foundry,最典型的就是台積電。
鐵流:4000億能砸出中國存儲產業嗎?科技、金融觀察者2016-03-31
日前,武漢投資1600億元人民幣建設世界級存儲器基地,聯想到去年紫光竭力收購國際存儲芯片公司和之前合肥投資460億元人民幣建設存儲芯片工廠,以及最近紫光意圖在深圳投資300億美元建廠,國家為發展存儲芯片產業可謂人不惜血本。那麼,在如此力度的政策、資金扶持下,武漢新芯、紫光等中國企業能重演京東方在面板產業的逆襲麼?
早在2006年,武漢就投資100億元啟動武漢新芯項目,經過10年的磨礪和成長,武漢新芯已經和西安華芯等公司成為中國存儲器領域的龍頭企業。本次投資1600億元人民幣將主攻方向是NAND Flash(NAND Flash閃存是一種非易失性存儲技術,即斷電後仍能保存數據,比如手機上16G/32G/64G的閃存和電腦上的固態硬盤用的就是NAND Flash),首批產品將於2017年上市銷售,預計到2020年形成月產能30萬片的生產規模,到2030年建成每月100萬片的產能。
在武漢、合肥等5座城市爭奪存儲器基地並以武漢的勝出而謝幕之後,合肥依舊沒有放棄發展半導體產業的雄心,在技術上與日本前爾必達社長坂本幸雄合作,主攻方向是DRAM( DRAM是易失性存儲技術,斷電失去數據,電腦上4G/8G內存採用的就是DRAM),在資金上投入460億人民幣,該DRAM工廠預計量產時間為2018年下半年,屆時12英寸晶圓月產能高達10萬片。
3月24日,紫光制定了規模達300億美元的投資計劃,該存儲廠預計於2018年完工,2019年量產,首批產能為4萬片(規劃3萬片生產NAND Flash,1萬片生產DRAM),預計到2020年形成月產能30萬片的生產規模,到2030年建成每月100萬片的產能。紫光該項決策的執行者就是素有台灣存儲教父之稱的前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
一直以來,國內存儲芯片市場一直被外資佔據,武漢新芯、西安華芯、中芯國際的存儲芯片不僅市場份額小,而且大多只能在中低端謀生存,而本次國家在存儲領域發力,很顯然是為了解決在存儲芯片方面受制於人的問題。
技術上或多或少依賴海外
武漢新芯在技術上和三星、鎂光等國際大廠有不小的距離。因此,採取了與美國飛索半導體合作共同研發的方式——在技術上,雖然在過去10年時間裡培養了一批人才,積累了一定技術,但如果要想在技術上迅速縮小和三星、鎂光的差距,或多或少要仰仗飛索半導體。
西方國家絞殺+在沒有掌握核心設備生產能力+科研資金有限+技術團隊流失的情況下,上海微電子的光刻機無法升級,所以到現在一直卡在90nm。
雖然據小道消息稱已經成功研發出55nm級別的光刻機,但由於有國外大廠淘汰的二手設備的存在,使國產光刻機基本不具備市場競爭力。
最後,期待這些國產光刻機早日產業化,也祝愿國產光刻機能越做越好,縮短和ASML的技術差距。(作者:鐵流 微信公眾號:tieliu1988)
回應
小日本解決不了鏡片問題,德國的鏡片加上美國的光源才成就了荷蘭的光刻機,兔子這是在和全球高端製造業對抗.
我們每一項重大的技術進步、產業掌控。等於就是在別人口里奪糧。各種封堵,圈套,詭計那是必須的。而我們依然能從牢籠中衝出路來。那是需要很大的付出的。
說白了,都是生意,人家比你領先,就要製裁你,只能讓你用他們的東西。你做出來了,就把以前的垃圾便宜賣你,把你自主創新的動力根除,最後還是用人家的東西。雖然說個人在經濟屬性上是很右的,但也得承認,這種悶聲發大財,運氣憋大招的玩法,還是要靠國企。面對技術壟斷,民企的力量依然不足以撼動行業內老大的地位啊。
光刻機研發之路任重道遠,絕非一家之事,一日之功,需要多方配合和良好的大環境。另外,吹台積電的可以歇歇了,台積電的代工產業也不過是產業鏈的中游而已,根本不算是頂級的核心科技,若不是西方在高端光刻機上長久的對華封鎖,根本輪不到台積電做大
技不如人就要承認,半導體製造工藝不是那麼簡單,台積電14年的研發費用18.74億美元,要你說的那麼簡單,中芯國際的工藝製程還能追的那麼艱難?是不是核心科技跟產業鏈上中下游沒什麼關係,再說了,台積電投資AMSL也是提供了專利授權和技術支援的,呵呵,五毛真是噁心!
有事說事,有理講理,不要隨便給人扣帽子。“五毛”這個詞的意涵不是一個筐,啥種情形都可以往上套。
相關新聞
台積電2016.3.28證實張忠謀赴中國簽約12吋廠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科技100強》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金球資訊業(一)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其實,在半導體設備製造方面,中國和西方差距最大的就是光刻機 ——由於光刻機研發資金需求大,門檻高,從事光刻機研發的企業也越來越少,像日本的佳能和尼康過去也做光刻機,早些年Intel為了製衡ASML,扶持日本廠商與ASML對抗。但因日本金融風暴後失落的20年、少子化造成的產業衰退,佳能和尼康與ASML競爭中的劣勢越來越大,佳能已經基本放棄光刻機領域,尼康的光刻機能做到20nm左右,但市場份額已經被ASML擠壓,無力再繼續重金投入研發。
目前,光刻機業界龍頭老大是荷蘭ASML。而EVU光刻機量產型號已經做到14nm水平,現在Intel、三星的14nm光刻機都是買自ASML。光刻機研發成本巨大,Intel、台積電、三星都是它的股東,重金供養ASML,並且有技術人員駐廠,格羅方德、聯電以及中芯國際(大陸代工廠龍頭老大)等代工廠的光刻機主要也是來自ASML。
ASML EVU光刻機問世時售價曾達1億美元
Cymar製造的EUV用LPP光源系統
與ASML相比,中國光刻機企業就顯得相當寒磣——中國光刻機廠商有上海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合肥芯碩半導體有限公司、先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無錫影速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在這幾家公司中,處於技術領先的是上海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該公司已量產的光刻機中性能最好的是90nm光刻機。
早在幾年前,上海微電子就製造出90nm光刻機,當時國際主流代工廠的代工水平是65nm,平心而論,在這個情況下,製造出90nm光刻機,上海微電子還是蠻給力的,但因為最核心的光源是進口的,國外為了限制中國光刻機製造業,在核心零部件上限制中國,經常在核心零件上卡我們脖子。在技術上受制於人,導致上海微電子90nm光刻機無法規模化量產。
同時,西方國家對中國開放65nm光刻機,並通過各種渠道遊說中國政府和國企,中國能夠採購到比國產更先進的光刻機後,或多或少的影響了對光刻機核心零部件的研發,不同程度上減少了對上微的扶持力度。
因國內光刻機市場被外商佔據,上微重金研發的90nm光刻機因光源技術上受制於人,導致產能不穩定,巨額研發資金血本無歸。國家減少了扶持力度,導致上海微電子效益很差,研發人員無法安心研發技術,廠子人心浮動,造成大批技術骨幹流失。
中科院、上微自主研製成功新型光刻機有望局部實現國產化替代 2016-03-28
日前,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自主研製成功紫外納米壓印光刻機。與此同時,上海微電子也發布了平板顯示光刻機,產品良率高達95%(原本的良率為70%-80%)的高亮度LED光刻機,MEMS和功率器件光刻機。雖然媒體僅僅輕描淡寫報導,但這些消息卻蘊含著不同尋常的意義。
光刻機是芯片生產中最核心的設備,也是大陸芯片生產設備製造的最大短板。不少網友會將光刻機和刻蝕機搞混,其實,光刻機的工作原理是用光將電路結構臨時“複製”到矽片上,而刻蝕機是按光刻機刻出的電路結構,刻出溝槽的設備,是在芯片上做減法,與之相應的是做加法(鍍膜)。
光刻機用途廣泛,有用於生產芯片的前道光刻機,有用於封裝的後道光刻機,還有用於LED製造領域的投影光刻機。前道光刻機就是在芯片生產中將電路圖映射到矽片上的光刻機,後道光刻機也被稱為封裝光刻機、bumping光刻機,在芯片生產出來後,線路圖是裸露在外面的,還需要用後道光刻機來裝個殼,就是常見的芯片四四方方、帶針腳和商標的那一層。現在江陰的長電科技就是用後道光刻機來加工iphone 6芯片的。雖然在前道光刻機方面嚴重依賴進口,但在後道光刻機和投影光刻機方面,國內廠商還是頗為可圈可點的 ——上海微電子的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80%,全球市場佔有率為40%;用於LED製造的投影光刻機的市場佔有率為20%。
再來說說光刻機工作原理。通過一系列的光源能量、形狀控製手段,將光束透射過畫著線路圖的掩模,經物鏡補償各種光學誤差,將線路圖成比例縮小後映射到矽片上,不同光刻機的成像比例不同,有5:1,也有4:1。然後使用化學方法顯影,得到刻在矽片上的電路圖(即芯片)。
一般的光刻工藝要經歷矽片表面清洗烘乾、塗底、旋涂光刻膠、軟烘、對準曝光、後烘、顯影、硬烘、激光刻蝕等工序。經過一次光刻的芯片可以繼續塗膠、曝光。越複雜的芯片,線路圖的層數越多,也需要更精密的曝光控製過程。現在最先進的芯片有30多層。
回應
這就是日本式2B文青的目光短淺筆法,看似有一堆“數據”其實全是無用廢物,這樣的磚家在中國也多了去,這種人唯獨搞不清社會發展大趨勢。我懶得寫推論直接寫結果吧:未來10年,中國將在半導體行業尤其芯片集成電路方面會以摧枯拉朽的方式強勢崛起,現時的很多世界級電子大公司(尤其日本和台灣)將面臨倒閉破產潮。
貶中國人是日本人的劣根性,脫亞入歐,日本人變高等民族,中國和朝鮮是劣等民族,理應受日本人統治,這就是當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理論根據。可結果呢,日本人沒有能夠統治中國和朝鮮,反而被美國統治,成了美國人的一條狗。可日本這樣的邏輯還要玩下去,由他們說去,三五十年以後看,看中國還有什么生產不出來的。
先不說別的,個人主義、缺乏忠誠感這些在日本人眼裡的劣根性,不就是一些總喜歡感嘆日本人高素質,匠人精神的自由派大v們最喜歡宣揚的嗎?
一篇2006的文章,有什麼好說的?只要看看中國這些年來IC產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就能判別其對錯與否:IC全產業鏈發展情況如何?產值絕對值、佔國內消耗比、佔全球比例,等等。打嘴仗,無趣。
現在半導體產業品牌國際知名度,日本早就排不進號了,還不如韓國和台灣
這就叫做活在過去
http://www.guancha.cn/tieliu/2016_03_26_355096.shtml
中國真的無法培養出人才?
據2006年9月30日出版的《聖荷西新聞報》報導,僅在矽谷腹地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和阿拉米達(Alameda)兩個縣,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就有27.2萬人,其中有華人科技人員8萬多人,加上矽谷也有很多印度人,特別是很多矽谷科技公司的高管是印度人。因此,業界戲言美國IC(印度和中國的英文第一個字母)其實是中國人和印度人在做,沒有IC(印度人和中國人),也就沒有今天的矽谷。
實際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培養的海量人才相當一部分漂洋過海,為美國IC產業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智慧。過去,由於半導體企業實力有限,整個產業鏈也比較弱,無法為優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就業崗位、滿意的薪酬和發展條件,自然導致中國大陸的優秀人才前往美國尋找發展機遇。而因為理想留在國內的技術人才由於沒有優質的本土企業提供成長和鍛煉的平台,導致本土人才的培養困難重重——畢竟實踐出真知,只有在實踐中鍛煉才能成長。
另外,雖然客觀條件的限制導致中國大陸本土人才培養困難重重,但這僅僅是增加了人才培養的難度,並非無法培養出人才——在IC設計方面,由於西方的長期技術封鎖,導致中國技術人才只能苦苦在黑暗中摸索,龍芯、申威、飛騰在十多年的時間裡培養了一大批本土IC設計人才。以龍芯為例,其技術骨幹全部自己培養,而且技術骨幹中不乏85後年輕人。此外,龍芯還培養出一批從龍芯項目中成長起來,只是出於興趣愛好轉向其他科研方向的優秀人才,比如,開發出寒武紀神經網絡芯片的陳雲霽博士和陳天石博士。
結語
隨著近年來半導體產業鏈向中國轉移和中國政府不惜血本的巨額資金投入,相當一部分具有20年從業經驗的華人工程師開始從海外回流,加上本土企業的發展壯大和海外巨頭紛紛開始在中國合資建廠,具備供優秀人才成長的產業基礎是水到渠成之事,屆時,即可形成良好的產學研環境,中國本土半導體人才也必將隨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騰飛而茁壯成長。
以下為觀察者網對湯之上隆全文的獨家翻譯:........
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終究於2011年以人事鬥爭的方式爆發——在大股東大唐電信、陸幹與海外股東、台幹的博弈下,台籍高管個人的偷稅、多報銷費用等都成為博弈籌碼被公諸於世,並最終以王寧國離職和台籍高管在這次人事爭鬥中的失勢,使中芯國際進入了新國企時代。目前中芯國際的董事長為周子學,浙江江山人,1980年參加工作,198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加入中芯國際之前任工信部總經濟師,並歷任產業司司長、副司長及電子工業部副司長等職,兼任北航等高校教授,是土生土長的本土人才。
三是用中芯國際任用台灣、日本人才來論證中國大陸無法培養出技術人才是站不住腳的。事實上,美國矽谷大量聘用中國和印度人才,但這能證明美國不具備培養技術人才的能力麼?化他國人才為己用,讓各國人才為中國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貢獻智慧,其實是中國政治影響力和經濟實力與日俱增的具體體現。
對中國技術人員的看法值得商榷
文章中湯之上隆對中國技術人員有三點看法:
實際上,員工個人主義、偷懶、缺乏忠誠度這種現象並非僅僅存在於中國員工的特性,很多美國人、德國人、日本人都有這種特點,這些問題其實與民族、種族無關,而與受教育程度、責任心有關。另外,工廠在生產過程中也不可能按所謂“民族性”來組織生產,而是有非常嚴格的生產流程和規章制度。即便是在美國、德國和日本,如果生產流程和規章制度不明確,管理水平低下,同樣會存在個人主義、偷懶等情況。國內的IC設計公司中華為海思員工超過8000人,展訊員工超過4000人,但在雙雙擠入ICInsights發布的2015 TOP10名單(ICInsights是對不具備晶圓廠的IC設計公司以銷售額為標準做排名的評價),可見中國人並非像湯之上隆所描述的不懂得團結協作。而在ICInsights發布的2015 TOP10名單卻沒有一家日本IC公司上榜,這恰恰說明湯之上隆的看法是不科學的。至於員工掌握了技術就跳槽,關鍵還是怎樣留住人才的問題,員工的技術水平提高了,如果依舊用原來的薪資標準對待員工,那就不要埋怨其跳槽到工資更高的公司,畢竟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鐵流:“中國培養不出半導體技術人才” 日本專家說得對嗎
2016.3.23,日本Business Journal網一篇原題為《世界工廠中國,為什麼培養不出技術人員,簡要說就是做不到必要的開發和合作,還會偷懶》的文章被國內媒體摘譯並轉載,引發網友熱議。文章對爾必達前社長與和合肥政府合作建設DRAM工廠做了介紹,認為中國的半導體技術人才具有偷懶、個人主義、缺乏忠誠感的劣根性,並認為中國無法培養出本土人才。該文作者是日本微細加工研究所所長湯之上隆,曾在日立製作所、爾必達存儲器等企業任職,從事半導體技術開發工作長達16年。筆者認為,雖然文中描述的部分事實客觀存在,但其主要觀點與結論恐怕與事實不符。
對中芯國際的描述有誤導之嫌
在文章中,湯之上隆稱,曾在2007年拜訪上海中芯國際,指出“這個公司在2000年4月成立的,之後,一次也沒有獲得可觀的收益,一直處於低空飛行的狀態。要是沒有國家的援助的話,一定早早就倒閉了……訪問中芯國際之後,感覺到最大的違和感是,經理是台灣人,幾乎所有的技術人員不是日本人就是台灣人,中國人的技術人員只有極少的一小部分。”
雖然湯之上隆的描述,在他2007年拜訪中芯國際時確實存在,但在2016年的文章依舊引用9年前的情況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就非常不妥當了,有故意誤導讀者的嫌疑。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澄清。
一是中芯國際發展狀態良好。雖然在2007年中芯國際處於困境之中,但在近年來走上正規後發展勢頭良好,不僅早已實現盈利,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五。如果僅僅算為其他廠商代工的市場份額,把三星垂直整合部分(自己為自己代工)的產能削去,中芯國際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四,僅次於台積電、聯電、格羅方德,位居三星之上。
上圖為中芯國際財務報表,雖然和台積電有非常大的差距,但企業總體發展勢頭良好
在技術上,中芯國際於2015年開始為高通代工驍龍400系列芯片,在2016年初也掌握了28nm HKMG技術,併計劃以該製程工藝為大唐聯芯代工手機芯片。高通、華為、展訊、博通等公司也有意向將自己的部分業務交由中芯國際代工。
二是中芯國際高管早已由大陸本土人才出任。由於張汝京在中芯國際成立之處大量任用台灣人,而且台灣籍員工工資高,掌握話語權,自命高人一等,歧視大陸員工,導致台乾和陸乾之間矛盾尖銳,雖然在張汝京、江上舟時期矛盾被壓制。
三星電子是多層次存儲技術的探路先鋒(這一技術可以提高芯片的存儲效率),其他企業跟在後面亦步亦趨,也包括美國的英特爾和美光科技。Bernstein Research的紐曼稱,三星電子是目前唯一實現量產3D NAND的製造商,不過,今年這種芯片的生產成本已經降到比常規NAND芯片更低,因此將會很快普及。
對這項技術的掌握程度也是參差不齊:三星電子的技術可達64層,而據分析師說,武漢新芯只有8層。當被問及層數時,武漢新芯發言人不予披露。武漢新芯首席營運長洪渢在去年11月份的演講中指出,只要公司現在著手做,就很可能追趕上並有機會躋身世界一流企業行列。
回應
雖然值得慶賀,但是對於半導體這一技術成熟且存在國際壟斷的行業,踏出這一步意味著漫長的煎熬。希望國家支持到底!
記得錢學森說過863計劃雖然推動了中國高科技的發展,但最大的失誤就是低估了半導體產業,沒有預見半導體的重要性,沒有將半導體產業納入計劃中。怪不得一直感到奇怪,為什麼中國的半導體發展不起來,原來是以前不夠重視啊,幸好現在重視還不算晚。
去買人家不賣,沒辦法自力更生,以後在想賣我們白給都不要了!
落後不算什麼,主要是要做到自力更生以後不會被國外卡脖子。
加油吧,希望所有東西都能做成白菜價
DRAM實在談不上什麼高科技了吧?從製造技術上講,不會有太大問題,但商業風險還是蠻高的,重要的是良率控制、成本控制的問題。說到底,就是一個商業問題,提高到國家技術赶超程度,有些過分了。
你家閃存拿DRAM做?
這個得大力贊,如果台灣友好,那麼兩家合作,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是關鍵人家純當我們凱子。再給他們拖,眼巴巴等台灣人回心轉意,黃花菜都涼了,發展做生意不能義氣用事。
這是斷台灣路的節奏?
日本、韓國、台灣這些地區和國家的微電子產業和科技發展經驗,是中國微電子產業和科技發展完全可以模仿和移植的路徑,最終中國也將發展出自己的全新路徑。因此即有強大的國內市場和主體性的需求,又全面加入全球市場,並在所有的要素領域都逐步形成自己後發優勢的中國,一方面要充分運用自己的主體性國家意志和國家需求,推動中國微電子產業向最高端發展。另一方面又要運用全球化的要素流動和市場機制,快速推動中國微電子產業集群的興起和發展,將最後奠定中國在全球化市場和大國競爭中的絕對優勢。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3_25_355089.shtml
美媒:中國首家閃存芯片工廠下週開建真正走上自主之路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2016.3.25報導,中國正斥資240億美元打造一個世界級的半導體產業,將與一家美國公司合作生產廣泛用於電子設備的記憶芯片。武漢新芯去年與美國閃存生產商Spansion Inc. 結成合作夥伴,共同研發下一代芯片技術。Spansion後來在一樁50億美元的全股票合併交易中被柏士半導體(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 CY)收購。
記憶芯片用於在電子產品中儲存數據,目前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記憶芯片生產能力。在推動經濟從低端製造向更先進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半導體行業總體上已成為中國決策層扶持的一個主要目標。
中國政府成立了一隻國家級基金,用以扶持半導體行業;此外,自斯諾登(Edward Snowden)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利用一些美國科技產品的後門監聽外國政府後,中國也在推動科技方面的自給自足。網絡安全專家稱,記憶芯片並不是黑客的主要目標,但理論上也可能被入侵。
去年,中國國有企業紫光集團有限公司(Tsinghua Unigroup)試圖投資多家美國芯片生產商,美國政府對這類舉動相當警覺。到目前為止,這家迅速崛起的中國科技公司的這一嚐試一直未獲成功。
武漢新芯發言人稱,240億美元的投資將分三個階段部署,第一家工廠專注NAND閃存生產,第二家工廠專注DRAM芯片生產,第三個階段的設施將專為供應商服務。首批產品將於2017年上市銷售。
雖然武漢新芯的最新項目得到了中央政府的支持,但許多分析人士對該公司的前景仍表示懷疑。這家芯片生產商的知名度較低,而且此前中國在打造具有競爭力的半導體行業方面所取得的成功有限。
武漢新芯的起步較韓國三星電子落後很多年,同時,由於投資成本高昂,加上規模經濟的需要,存儲芯片行業對於陪跑者來說是一種頗具懲罰性的業務。十多年來,台灣已向DRAM芯片生產投入數百億美元,但未獲成功,結果是許多公司被競爭對手收購。
武漢新芯打算生產名為“3D NAND”的下一代閃存芯片,預計這種芯片將成為未來數年計算機設備的主流數據存儲工具。據首席執行長楊士寧(Simon Yang)描述,智能手機及其他產品目前使用的是所謂的“二維NAND”,相比之下,二維NAND就像是停車場,而3D NAND則是一個立體的停車場。
日媒:中國在全球電子產品中主導權上升排名第二2016-02-25 人民網
摘要:據日媒報導,美國高德納諮詢公司近日公佈了2015年全球“半導體採購金額”(速報值)的國家和地區排名,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排名第二,僅次於美洲。在按企業的排名中,韓國的三星電子居全球之首,其次是美國蘋果、中國聯想和美國戴爾緊隨其後。
人民網2月23日電据日媒報導,美國高德納諮詢公司近日公佈了2015年全球“半導體採購金額”(速報值)的國家和地區排名,中國首次超過日本排名第二,僅次於美洲。
所謂“半導體採購金額”指的是硬件廠商設計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以及電視等數碼產品時對半導體零部件的購買能力,是一項購買力指標,能夠直接反映出產品研發的主導方。
在按企業的排名中,韓國的三星電子居全球之首,其次是美國蘋果、中國聯想和美國戴爾緊隨其後。品牌影響力大的企業排名較為靠前,日本排名最高的企業是索尼,位列第7。
中國在地區排名中上升到第2位,是因為聯想和華為等中國企業的品牌影響力正在增強,中國製造正在逐漸轉型,從只能接受日美歐訂單的“世界工廠”,轉變為生產自主成品的創造方。
高德納日本首席分析師山地正恆認為,“日本研發新產品的能力正在日益衰退”。不能生產最終產品,就無法掌握零部件的主導權,可能會招致整個行業的衰退。
調查還顯示,與購買力持續低迷的日本相比,美洲自2007年開始市場份額就逐步擴大,儘管電子產品的製造業集中在日本、韓國、台灣、中國大陸等東亞地區,但蘋果等美國品牌影響力依然巨大,牢牢掌控著產品設計的主導權。中美正在爭奪全球電子產品的“霸權”,中國希望通過擁有13億人口的本國市場佔領更多份額,而美國不斷創造出革命性的新產品。在兩國巨大的陰影之下,日本的影響力正在逐漸縮小。
美媒:中國逐漸成為領先的科技創新國家將改變遊戲規則 2016-02-26 環球時報
摘要:” 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創新、研發方面帶頭的是中國,其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人口精於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美國和歐洲採取了日益危險的孤立主義態度,不願接受中國崛起為一個頂尖創新國家,他們的無知最終會制約西方的增長。
美國世界政策研究所網站2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逐漸成為領先的科技創新國家中國的經濟繼續發展,現在較少依靠低端、出口型製造業,多靠增加內需的高科技製造業與研發,“中國製造”不再意味著廉價小飾品和仿冒手包。在水石管理公司最近的一份報告《真正的中國威脅:創新》中,作者湯姆·曼寧稱,“中國的創新戰略轉向,將改變遊戲規則。”
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在創新、研發方面帶頭的是中國,其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人口精於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報告顯示,從2003年到2013年,中國加大對研發項目的投資,每年增加19.5%,增幅遠高於美國。
中國的高科技製造和知識密集型資源的增長堪稱顯著。據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的報告,中國在高科技製造業方面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
中國的創新和增長長远战略計劃,不同於西方的短期、以季度為單位的計劃。所以,中國政府對研發的投入越來越多。
我們開始看到中國在某些領域雄厚的技術和發展,這是世界其他國家為了解中國前進方向所需要注意的預兆。曼寧稱,在中國,有兩個創新領域,一是'智能城市 '計劃,二是太空計劃。
美國和歐洲採取了日益危險的孤立主義態度,不願接受中國崛起為一個頂尖創新國家,他們的無知最終會制約西方的增長。對於西方企業來說,應該考慮到來自東方的新競爭及中國成為一個新創新中心的事實。(作者丹·布拉恰爾斯基,喬恆譯)
日本正積極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夏普出售案正是外資觀察日本開放跨國併購的重要指標。稍早日方力阻這項併購案時,外資圈即指出,鴻夏戀一旦觸礁,必定影響國際社會對日本開放市場的信心,坐實日本市場太不透明的批評。如今,鴻夏戀出現積極結果,對日本而言,其實是一個正向指標,將增加外資參與日本企業的興趣。
回看台灣,近期國內正為紅色供應鏈來襲一事爭執不下;民進黨對類似案件一直持反對立場,但其理由僅有「影響國家安全」等空泛說詞。台灣究竟何種產業與技術必須保護,哪些產業在技術或市場面已走到瓶頸,必須藉併購、整合取得再生動力,政界和產業必須有更理性、務實的討論。
年初,大陸家電企業海爾宣布以五十四億美元收購美國通用電氣(GE)的家電業務,美國政府和民間並沒太多雜音。主要原因,通用電氣的家電業務對通用或美國而言,已不再是具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另外一案,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要審查紫光入股科技公司威騰(WD)一案,最後迫使紫光取消該收購;這意味,美國認為此案可能危及其科技產業的競爭力。
這些案例顯示,在愈來愈多的跨境資本併購中,各國都要在自身利益上決定什麼該「拒」、什麼該「迎」,在迎拒之間,找到產業發展與企業經營的最大公約數。這也正是台灣目前的困境所在,通常是企業界想「迎」,而政界卻選擇「拒」,而缺乏對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正確評估。就如民進黨在野時常操弄陸客來台的負面觀感,但執政後卻改口歡迎陸客,心中只有政治盤算。觀察鴻海的進擊,終於讓夏普低頭,這次商戰是值得反思的一課。
從「鴻夏商戰」看拒迎失據的台灣2016-02-26 聯合報社論
經過近四年的纏鬥,鴻海集團終於擊退日本官民基金「產業革新機構」等對手,搶下夏普的經營權。高達七千億日圓的收購代價,與變數橫生的纏鬥,凸顯了郭台銘勢在必得的決心。此案創下外資收購日本大型機電品牌之首例,突破保守、排外的日本企業高牆,也引起全球產經界的注目。
此案雖被稱為「鴻夏戀」,其實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激烈商戰;它影響的不僅是鴻海與夏普兩家企業,對全球蘋果供應鏈、面板業及台日產業的走向,都將有長遠影響。對鴻海而言,這次併購,是布局面板產業、白色家電及鞏固蘋果供應鏈的勝利。然而,以七千億日圓的代價收購市值二千億的夏普,也可能對鴻海造成沉重的財務負擔,甚至拖累其獲利。
夏普對鴻海遲未點頭,除了百年品牌拱手讓人的民族情結外,它不甘心的是自身的技術不輸人,在有機發光二極體等領域也擁有關鍵技術,卻在市場上節節敗退。夏普最終低頭接受鴻海併購,主要是鴻海提出的振興夏普方案含金量最高,讓夏普股東和債權人難以抗拒。
在收購過程,日本官方、企業界乃至夏普本身,都表露出欲迎還拒的矛盾心理。夏普最初只想得到鴻海的資金奧援,二○一二年它邀鴻海入股不到十%的股權,但當鴻海想要進一步掌控經營權時,夏普與日本業界的抗拒就一一浮上檯面。
日方與夏普最大的顧慮,並不是鴻海能否幫夏普振衰起敝,而是擔心夏普的關鍵技術外流,影響國家科技競爭,並損害日本的經濟競爭力。其背後,當然還有與中國大陸競爭的心結。儘管鴻海是台灣的上市公司,但日本業界擔心鴻海以大陸為主要生產基地,夏普的技術終將輾轉流入大陸。
也因此,夏普最後雖同意出售,但對保護專利不外流及員工權益等,設下了不少但書。外傳鴻海已同意接受夏普條件,提出一千億日圓保證金,作為鴻海履行此收購案條件的「押金」。但昨天傍晚鴻海宣布暫緩與夏普簽署「最終協議」,其目的,就是要確認雙方同意的條件沒有落差,以免大意失察。
福建物構所中科院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羅軍華課題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優秀青年基金和趙三根副研究員主持的海西研究院“春苗”人才專項等項目資助下,基於元素週期表的對角線規則,利用Al3+取代有毒的Be2+,設計合成了一種新型無鈹深紫外NLO材料Rb3Al3B3O10F(RABF)。該課題組與中科院理化所林哲帥研究員合作,對其光學性質作了第一性原理理論計算,其結果與實驗數據相吻合。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了美國化學會誌(J。 Am。 Chem。 Soc。, 2015, 137, 2207-2210)上,併申請了中國發明專利。該研究結果將促進無鈹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的發展。
回應
中國振動實驗台自用的五十噸,米國造不出,買中國的,但只有十五噸。但米國出口限制中赫然標明:嚴禁向中國出口九噸以上振動台........
祖國幾千年的傳統,就是勤勞,智慧,勇敢,精明,我們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做出了今天的成就,無不讓外國人刮目相看,我相信中國,看見祖國今天表現,非常激動,為祖國自豪.
你美技術封鎖我們多少年,我們哪有技術封鎖你。
在這一領域美國落後了我們15年。所以,不要老說我們落後美國多少年。
呼喚流浪,科技,q5,類人猿……各大神獸噴子們又怎麼噴~
按慣例無法噴的新聞就噴發動機或民生或油價
各位神獸,好好噴發動機吧,沒多少年可噴了!
不知大家讀懂了沒有,2009年開始追趕,啟動資金15萬美元,2011年追加50萬,正式研發,迄今耗資數百萬美元,即完成突破,效率很高,效費很低,顯現出美帝科技實力之冰山一角,不知道咱們有啥好得意的。
美國是用了15年的追趕才開發出來的這項技術。到你這裡就成了2009年開始追趕?你很賣力!
連寫文章用的那設備都不尋思造,吹什麼牛逼,哪天壞了沒美帝供貨能看清不?
美狗洗地辛苦!
迄今項目耗資“數百萬美元”?美國人真窮挖鼻屎
間諜的工資而已。
強烈譴責美國黑客竊取中國技術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金球資訊業(一) )
“晶體—光源—裝備—科研—產業化,深紫外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研製項目打造了一條自主創新鏈,涵蓋了從提出原創科學思想到實現應用成果這一完整的科學價值鏈,為學科交叉面廣、跨度大、探索性和工程性很強的原創性重大科研裝備創新積累了經驗,也為中科院各業務管理單元合理分工、深度融合、協力創新提供了典型樣本。”白春禮評價道。
美國《自然》雜誌文章刊登陳創天院士和他的KBBF晶體,文章中提到,美國曾試圖重金聘請陳院士到美國,被拒絕
“這僅僅是深紫外波段儀器應用的開始。”許祖彥透露,項目二期將從物理、化學、材料拓展到信息、資環、生命等領域,開展6台國際領先水平的儀器設備研製工作,繼續推動深紫外技術的深度開發。
同時,在一期任務順利完成基礎上,去年中科院理化所聯合北京中科科儀等單位,在科技部支持下啟動了深紫外儀器設備產業化開發工作,逐步將研製成功的深紫外儀器設備推向市場。
據查詢,正是從2009年開始,美國政府開始直接對APC公司的KBBF項目撥款,項目啟動資金約15萬美元,此後又在2011年追加50萬美元,完成了項目相關預研。此後進入正式的研製開發階段,迄今項目耗資“數百萬美元”(具體數字沒有查詢到)。
激光反導試驗飛機的發射功率就是1兆瓦。不過,深紫外波段激光在大氣層內沒有實用意義,很容易被大氣吸收
資料顯示,美國在70-80年代研究太空激光武器的時候曾研究深紫外波段的激光(176納米波長)攔截來襲洲際導彈的可行性
那麼,美國的進步是否動搖了中國在這方面的領先地位呢?
2015年8月,中國科學院網站上刊登文章《福建物構所發現新型無鈹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披露了一些中國在激光晶體研製方面的新成果。
文章提到:深紫外激光由於波長短、能進行更高精度加工的優點,在半導體光刻、激光光電子能譜儀和激光切割上具有重要的應用。目前,KBe2BO3F2(KBBF)是唯一能實際輸出深紫外激光的非線性光學(NLO)晶體,但是,KBBF含劇毒鈹元素且其晶體層狀生長習性嚴重,因此,急需探索新型深紫外NLO晶體材料。
美國耗時15年研發完成:成功突破了中國的技術封鎖2016.2.15 觀察者網
2016年2月早些時候,美國APC(先進光學晶體)公司網站發布聲明,宣布該公司與克萊門森大學合作,用15年的時間終於研製出氟代硼鈹酸鉀晶體(KBBF),這種激光晶體能夠用於製造深紫外激光器。聲明中說,2009年中國開始禁止向國外提供這種具有戰略意義的晶體。該公司聲明稱,他們製造的晶體可以與中國製造的晶體相媲美,在部分關鍵技術領域超過中國同類材料。聲明中表示,這種晶體將提高美國探測國防威脅的能力,同時也將為科學研究和測量技術提供新的能力,這種材料被認為是“遊戲規則改變者”。
不過,中國在這個領域並沒有坐等美國的赶超。據中科院網站報導,2015年8月,中國福建物構所發現新型無鈹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LSBO。報導稱,新發現的LSBO晶體有望成為下一代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優秀候選材料。
美國APC公司網站上發表的聲明稱:
........
(APC公司聲明譯完)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據國內相關資料,我國最早在1990年發現KBBF晶體,這種晶體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首先提出並研製成功,在紫外線波段性能全面優於當時已經發現的任何材料。它的研製成功在國外引起巨大反響。
2013.9.9,中科院網站公佈,我國深紫外固態激光源系列前沿裝備日前通過驗收,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能夠製造實用化深紫外全固態激光器的國家。
KBBF晶體是目前唯一可直接倍頻產生深紫外激光的非線性光學晶體,是在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領域中,繼硼酸鋇、三硼酸鋰晶體後的第三個“中國產”非線性光學晶體。
關於KBBF晶體基礎上製造的深紫外波段激光的應用,文章提到,如今,這8台科學儀器已經在石墨烯、高溫超導、拓撲絕緣體、寬禁帶半導體和催化劑等研究中獲得了重要結果。
以深紫外激光光發射電子顯微鏡(PEEM)為例,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光發射電子顯微鏡空間分辨率最高為20nm,而採用全固態激光器後能提高到3.9nm。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利用這台儀器開展了石墨烯/Ru(0001)表面插層反應原位觀測,為石墨烯等光電子材料發展和應用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手段。
詹文山透露,目前2mm以下的KBBF晶體已可小批量生產,滿足國內市場需求。8台科學儀器中,PEEM正在逐步進行產業化嘗試。
中電科建成國內首條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集成電路後封裝示範線,減薄機、劃片機、裝片機、引線鍵合機、倒裝機等集成電路後封裝關鍵設備相繼實現尺寸從6英寸、8英寸到12英寸,機型從半自動到全自動,封裝工藝從傳統封裝、晶圓級封裝到三維封裝的市場覆蓋。並為某客戶順利完成了批量化減薄、劃切、挑粒任務,全部100%良率出貨。
中微半導體已掌握能用於15nm—28nm及以下的芯片刻蝕加工刻蝕機的生產技術,產品遠銷韓、台、新,其中對韓出口占中微半導體營收三成。北方微電子的28nm刻蝕機被中芯國際批量採購。
雖然在前道光刻機方面,上海微電子和ASML有比較大的差距,但在封裝光刻機等領域,上海微電子的國內市場佔有率超過80%,全球市場佔有率為40%;在用於LED製造的投影光刻機的市場佔有率為20%。
國人可以期待,在10年之後,半導體製造設備全面國產化將不再僅僅是幻想。
結語
總之,中國在扶持本土半導體產業發展方面是從半導體材料、IC設計、代工、封測、半導體製造設備全方位的扶持,並力爭以全產業鏈的形式實現“通吃”。
一旦半導體產業被中國攻占,並將產品以“白菜價”向全球輸出,一方面能削弱美國製霸全球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將使中國在信息技術領域徹底擺脫產業發展受制於人,信息安全受制於人的不利局面。
想必這才是美國真正擔憂之所在。
晶圓代工領域
在資金上,集成電路大基金向中國大陸最大的芯片代工企業中芯國際注資30.99億元人民幣;上海市政府投入300億元集成電路製造基金,用來支持在滬興建新一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線。
在技術上,在中國政府的協調下,中芯國際、華為、高通以及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共同投資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新技術研發(上海)有限公司,著力研發14納米CMOS量產技術,而且研發將在中芯國際的生產線上進行。據小道消息稱,中芯國際將於2018年風險量產14nm芯片。
此外,中國政府還引入芯片代工業龍頭老大台積電在南京投資——台積電計劃投資30億美元在南京設立12寸晶圓廠(月產兩萬片),並於2018年下半年導入16nm製程。
封測領域
封測領域是中國大陸和海外公司差距最小的領域。2015年,紫光試圖收購矽品、力成、南茂備受矚目,由於在《紫光豪擲百億收購兩家台灣半導體公司會成為中國版三星嗎》已有詳細介紹,本文不再贅述。
相比較於紫光的買買買,江蘇長電科技成功擊敗台灣日月光半導體,和日本村田一同獲得蘋果SIP模塊訂單則更具含金量,而這也與國家的扶持息息相關——長電科技獲得大基金注資2.8億美元,並在大基金和中國銀行的支持下,以7.8億美元(其中集成電路大基金出資1.4億美元,中國銀行貸款1.2億美元)收購新加坡星科金朋。在實現蛇吞像後,又投資2億美元擴充廠內SIP模塊封測生產線。
製造設備領域
晶圓代工和封裝測試離不開光刻機、刻蝕機、減薄機、劃片機、裝片機、引線鍵合機、倒裝機等製造設備的輔助。為實現這些半導體製造設備國產化,中國政府不惜投入巨資扶持——上海市政府於2015年投資上海微電子2.2億元;集成電路大基金投資中微半導體4.8億元;七星電子募集9.3億元配套資金(國家集成電路基金認購6億元,京國瑞基金認購2億元,芯動能基金認購1.3億元),用於北方微電子“微電子裝備擴產項目”建設並補充上市公司流動資金。
雖然半導體製造設備市場份額大半被美國應材、ASML、東京電子等國外公司壟斷,但中國企業已經向該領域吹響了衝鋒的號角:
由於氮化鎵的優異材料特性——氮化鎵基LED比傳統LED外形更小、功率更高、發光度更強,使其在LED電視、顯示器和普通照明領域獲得大展拳腳的空間,而中國一旦完成對飛利浦旗下子公司Lumileds的控股,則有可能獲得氮化鎵方面的相關技術。
更關鍵的是,氮化鎵在高頻大功率應用方面,其功率密度是現有的砷化鎵材料器件的10倍,不僅可以廣泛運用於通信基站、電動機車、電動汽車、風力發電等民用領域,還可以用於相控陣雷達等特殊領域。
因此,無論是對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還是在軍事應用方面,氮化鎵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美國政府之所以阻止中國投資人收購飛利浦旗下子公司的照明業務,既有出於技術在軍事應用和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但更多的還是出於打壓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保持美國科技公司技術優勢方面的考量。
美國緣何“擔憂”
中國被一些網友譽為“發達國家粉碎機”——任何一個工業領域,只要中國人突破了技術門檻,那就基本沒外國人甚麼事了。部分發達國家在失去高附加值的工業品以剪刀差獲取高額利潤後原形畢露,在造血能力大幅萎縮後,又要維持高福利,進而產生“老歐洲病”,比如深陷債務危機的“歐洲四豬”。
在去工業化的浪潮下,美國本土勞動力密境型製造業大量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半導體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對美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來,中國以資金、政策,以及對外技術合作、海外收購等多種方式扶持本土半導體產業,不僅在投入上不惜血本,而且在局部領域成果斐然:
IC設計領域
一方面整合國內IC設計公司——紫光在2013年底以18億美元和9.1億美元分別將國內最大的兩家IC設計公司展訊和銳迪科收購,實現資源整合。
另一方面試圖引進國外技術——在2013年與VIA合資成立兆芯,並由兆芯承接核高基1號專項,給予不少於70億資金;在2014年與IBM合資,獲得資金不少於20億;2016年1月17日,貴州省人民政府與美國高通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成立華芯通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貴州政府出資18.5億佔股55%,高通以技術入股持股45 %;2016年1月22日,清華大學、瀾起科技和英特爾在華建服務器芯片合資公司……(不過,筆者對上述合資/合作仍有些擔心,發展路線一旦錯了很可能南轅北轍)
美為何否決中國購飛利浦憂中國將一設備賣出白菜價2016.02.10 觀察者網
2月5日,《紐約時報》刊登題為《美國對中國芯片雄心的擔憂與日俱增》的文章,文章中稱,“中國正投入巨資打造本國半導體產業,這一提升其軍事力量及本土科技產業的舉動引起華盛頓的注意”。而在2016年1月下旬,美國外商投資委員會否決了中國投資者以29億收購飛利浦旗下子公司的照明業務的提議,就是美國政府擔憂的具體體現。這早已不是第一次中資收購國外科技公司被美國政府阻擾,從早些年華為試圖收購3COM,到去年紫光提出收購鎂光被否決,中資在海外收購科技公司被行政力量阻撓已經屢見不鮮。
美國為何阻撓收購
美國政府要阻止的並非中國投資人所收購的照明業務本身,而是要阻止中國投資人通過收購飛利浦旗下子公司的照明業務後,進而掌握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氮化鎵的相關技術。
半導體材料發展至今已曆三代:第一代半導體材料以鍺和矽為代表,被廣泛運用於集成電路製造領域;第二代半導體材料以砷化鎵、磷化銦為代表,主要應用於以光發射器件為基礎的光顯示、光通信和光存儲等光電子系統;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則以氮化鎵、碳化矽、金剛石為代表,具有具有寬的帶隙、強的原子鍵、高的熱導率、高熔點(1700攝氏度)、耐腐蝕等優點。特別是在傳統材料的功率器件發展到材料極限,已經很難滿足高頻、高溫、高功率、高效能、小型化等方面新需求的情況下,氮化鎵則可憑藉其材料特性,在光電子、高溫大功率器件和高頻微波器件應用方面取而代之。
也正是因此,諸多科技公司紛紛致力於氮化鎵功率器件的研發和生產——2015年1月,富士通和美國Transphorm在會津若松量產氮化鎵功率器件;2015年3月,松下和英飛凌達成共同開發氮化鎵功率器件的協議;同月,東芝照明技術公司開發出在電源中應用氮化鎵功率元件的滷素LED燈泡……國內也有中航微電子、中鎵半導體等公司從事該領域的研發和生產,上海市政府則投入100億資金用於半導體材料的研發(不局限於氮化鎵)。
可以說,氮化鎵已經全球半導體研究的前沿和熱點。那麼,“高大上”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是怎樣和普普通通的電燈產生交集的呢?
MTK自己被紅色供應鏈吞併的壓力都很大,別說產品線了。台灣的經濟評論認為MTK這個時候進入紅色供應鏈,還能有好價位,越到將來,越賣不出價格,台灣整個半導體行業都是這個趨勢,再過幾年,面對大陸半導體行業,可能就徹底不值錢了。基本上台灣產業最後一條腿也快瘸了,而綠營現在要經濟去大陸化,口號很美,現實很遠,藍營擔心空心菜轉移矛盾,利用立法院優勢蠢蠢欲動。
蘋果iOS9.3Beta系統允許刪除預裝軟件但需付費750元
發表時間:2016-01-18 13:46:50
iOS系統上預裝的APP越來越多了,雖然它們還不至於偷跑流量,但有些APP是用戶根本用不到的,所以抱怨的人很多。畢竟像Watch、股市、地圖、iBooks等這些都不是系統應用,只因為是蘋果自己的東西,就要強制裝在我們的手機上,感覺很噁心。而且我們也有理由懷疑,隨著蘋果推出汽車、電視、VR眼鏡或者智能馬桶等產品,也會把相應的APP裝在我們的手機上。
回應
哎呀,腎都割了肯定不在乎那一點點小錢啦~
我真受不了你們這些買不起蘋果手機的人。這有什麼咯。當初我為了買蘋果手機,已經1年沒吃肉了,現在為了刪掉幾個預裝軟件,不就是少吃1個月的肉嘛,有什麼大不了的!
一股高大上的感覺~幸好我是華粉
所以還是買華為吧。
這種封閉系統最方便搞黑箱,誰知道在搞什麼鬼。
這事要發生在中國身上絕壁一堆不知是什麼貨色跳出來說流氓公司,看看國外公司的手機多麼的親民~~~
台灣聯發科:含淚把精品芯片當地攤貨賣給小米 2016-01-19
據台灣《財訊》雙周刊報導,2015年下半年,謝清江同意簽下一份小米合約。聯發科內部主管與員工都戲稱:這份合約,是把如精品般的高階4G芯片曦力,當作地攤貨在賣,因此讓眾多主管和員工對此相當不能諒解。為平眾怨,謝清江只好親上火線,在一級主管會議上,解釋當時同意簽署這份合約背後的諸多考量。
“我只有2個選擇,一個是含淚數鈔票,一個是含淚不數鈔票。”聯發科副董事長謝清江在2015年下半年召集的一級主管會議上,親自說明為什麼當初要忍痛,以低單價把聯發科高階4G芯片曦力(Helio)賣給小米。
“既然無論如何,含淚都是一定要做的,當然最好還是要數鈔票。”謝清江認為,高階手機市場已逐漸飽和,導致4G芯片價格已加速砍到血流成河,所以既然都要流淚,當然最好還是要能夠數鈔票,於是最終決定簽下合約。
再者,謝清江仍決定要低價搶單的另一大主因,是評估過當時小米的訂單量很大。
攤開全球前五大智能手機品牌商的財務報表,目前僅有蘋果與三星獲利,其餘手機品牌商都仍在虧損,因此對於價格錙銖必較。
“現在4G手機芯片的毛利率已經沒有40%,都降至35%以下。”一位產業人士不諱言,市場進入微利時代,價格肉搏戰天天上演。
在此前提下,2016年聯發科獲利勢必下滑。只不過,把精品用地攤價格賣出,之前發生的小米合約不會是聯發科的第一樁,相信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樁銷售案例。
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確實日趨飽和,增速明顯下滑。尤其是中國市場,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滑3.7%,六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另一個不利的趨勢是,“目前,蘋果與三星合計佔有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超過40%的份額,但他們都大力發展自主研發ARM架構的芯片。其他手機品牌過去大多采用高通、聯發科平台,現在華為也加大了海思芯片的採用比重。這自然會蠶食芯片廠商的市場份額。”從事智能手機ODM工作的一位人士表示。
回應
台灣人裝悲情好像是與生俱來的技能,給你訂單啊大哥
一飯之恩,當千金以報。可惡的台巴子,居然不思圖報,卻心懷“飢附飽揚”、禽獸之心。
綠蛙以前猛吹HTC,結果HTC現在完了。然又開始吹台積電,大家拭目以待吧。我不信這個外資控制的代工廠能有啥前途
量子通信將來的前景如何?
趙:我對量子通信前景是很看好的。因為量子密鑰分配是目前唯一已經被證明能夠對抗量子計算機超強計算能力的密鑰體系。
前段時間非常火的谷歌D-Wave 2X宣稱能攻破現有的密鑰體系,D-Wave 2X能破解中國量子通信密鑰體系麼?
趙: D-Wave 2X做不到。因為谷歌D-Wave 2X是購入的加拿大一家量子計算機公司的設備後加入了一些新的算法設計出來的,它只是在量子退火算法這個特定的功能上比傳統計算機快,只能加速計算優化問題,現在基本所有的量子計算機還都不是通用的量子計算機,它只能做某一種事情,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現在只能算作量子模擬機,而不是標準量子計算機。
那標準量子計算機也無法破解中國量子通信密鑰體系麼?
趙:是的。因為傳統RSA加密方法是利用計算複雜度的方法,而量子通信的機理和傳統RSA加密方法有本質的不同,是利用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確保安全,和算法無關。
也就是說,標準量子計算機會衝擊經典密鑰體系,但無法破解量子量子通信密鑰體系。
趙:是的。因為量子通信密鑰體系的安全性是不依賴於計算速度和計算複雜性的,所以仍然可以保持安全性。
http://www.guancha.cn/zhaoyifu/2015_12_30_346385_2.shtml
那些被竊聽者截獲的光子怎麼辦?
趙:只要通過對比就能知道,成功傳輸的有哪些,少了哪些光子,被截獲的光子就直接捨棄。反正傳遞的是密鑰,而不是信息數據,不需要有完整性。
剛才提到光子用光纖發射,也就是說現在的量子密鑰分配其實還是依托經典通信,只是增加了量子密鑰分配保障信息安全?
趙:是的,量子密鑰分配就是用來傳輸秘鑰的。
郭院士研究組實現的量子通信最大距離是多少?
趙:郭光燦院士研究組使用超導探測器,量子通信最大距離已經實現260公里了。
那遠程量子通信如何去實現呢?
趙:用中繼站,中繼站理論上有兩種,一種是量子中繼;另一種是可信中繼。
有什麼區別麼?
趙:量子中繼技術難度很高,安全性更好,但現在還開發不出來。可信中繼站是A把密鑰傳輸給B,B再把密鑰傳輸給C,中途密鑰要落地,B是知道密鑰的所有信息的,因此要求中繼必須可信。而量子中繼在中途密鑰是不落地的。
那如果一個中繼站被竊聽者控制,那麼就無法保障量子通信的安全性?
趙:是的,所以可信中繼必須是可信,一旦中繼站被竊聽者控制了,整個遠程量子通信就不安全了。
您除了是科大量子實驗室博士外,還有問天量子CEO的頭銜?
趙:問天量子其實是屬於科大量子實驗室的公司,是給科研機構做產業化的公司。
能具體說說問天量子的技術成果嗎?
趙:問天量子最突出的技術成果是擁有一個多國認證的量子密鑰分配專利,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個方案級專利,用這個方案做的系統非常穩定。另外,問天量子的量子路由器等產品也有多國專利認證。
現在問天量子設備客戶主要是?
趙:主要是國家推動的這方面客戶。
那制約量子通信商業化發展的因素是?
趙:量子設備昂貴,光纖租賃成本高。
量子通信在國防上的應用前景如何?能說說具體應用的例子麼?
趙:在商業領域,通信安全性要求不高,量子密鑰分配已經能完全滿足需求。
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完成的技術突破就是前面提到的量子隱形傳態?
趙:是的,成果非常重要。
能否具體介紹下量子密鑰分配?
趙:量子密鑰分配用弱相干光源發射光子,因為弱相干光源弱到一定程度,光子是一個一個往外蹦的,以此代替單光子源。把一個信息編碼在一個光子上,一個光子有著不同的量子態,代表著0和1,把光子通過光纖發射過去,接收方接到密鑰後進行解碼。
量子密鑰分配有什麼優勢呢?
趙:最大的優勢是安全。
能說說原因麼?
趙:一是光子不可分割。因為一個光子不能再分割,所以竊聽者不可能將光子切成兩半,拿走一半獲得密鑰,一半傳輸給接收方。二是光子不可能被準確的複制,因為它是一個未知量,所以光子無法被精確複製,竊聽者無法通過複製光子獲取信息。三是光子無法準確的測量,竊聽者無法通過準確測量光子,製備出一個一模一樣的光子。因此,無法將光子信息讀取出來後,再將光子發出去。一個未知的量子態是唯一的,接收者如果接收到了準確的光子,那麼竊聽者就拿不到任何信息。
也就是說單光子的不可分割性是量子密碼安全性的重要物理基礎?
趙:是的。
但是多光子脈沖不再擁有不可分割性,那麼應該如何應對光子數分離攻擊?(弱相干光源發射出去的是單光子與多光子脈衝的概率混合,在所發出的非真空脈衝中,有些是單光子的,有些是多光子,比如2光子、3光子……多光子脈衝即包含了多個全同偏振光子,竊聽者可將其分離,自己留下一個,將剩余光子送到遠程合法用戶。在這種情況下竊聽者的行為不會被合法用戶察覺。)
趙:光子數分離攻擊可以用誘騙信號量子密碼方案應對。用弱光替代單光子,有可能存在多個光子概率,有可能存在1個光子的概率。誘騙態方法是指發射2/3種不同強度的光子,經過信道衰減後,強度高的光子到達的概率高,強度低的光子達到的概率低,在正常狀態下,這個概率是成正比的。如果竊聽者採取從多個全同偏振光子中拿走一個的方法獲取信息,那麼光子的接收概率會和正常狀態下不一樣,這樣就可以監測出是否被竊聽。
之前提到量子疊加和量子糾纏,能解釋下麼?
趙:量子疊加指的是量子態可以同時處於多種狀態上,當對其觀測時,量子疊加態將隨機地以一定的概率呈現不同態的性質。這一點和經典情況有些不同。比如說,在經典信息論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經典比特。一個經典比特的值或者是1或者是0,不會有第三種情況。然而量子態疊加原理,卻允許量子信息理論引入一個0和1的疊 加狀態,這個狀態既不是0,也不是1,如果測量它,那麼它可能是1也可能是0。如果將處於量子糾纏中的兩個粒子分開很遠,當我們完成對一個粒子的狀態進行測量時,這時另一個粒子的狀態受到關聯關係的製約,會隨之發生變化,這種影響不受距離的限制。這一現像被愛因斯坦稱為“詭異的互動性”,量子糾纏態的關聯被稱為非定域的量子關聯。
實現量子糾纏就能用於量子隱形傳態?
趙:要達到理想的糾纏態,或者說最好的糾纏品質,必須經過糾纏純化。但是受實驗條件限製或環境噪聲影響,通常製備出來的糾纏態並不理想;而經傳輸後,糾纏態的糾纏品質還會有所下降。因此,可以通過對許多對糾纏品質較低的糾纏態進行聯合操作,製備出對數少一些,但是糾纏品質提高到接近最好的糾纏態。
能解釋下糾纏分發麼?
趙:將互相糾纏的物理客體分別發送到空間距離很遠的不同的地方,也就是糾纏分發。糾纏往往是存在於多個物理客體之間,如光子之間、原子之間,光子和原子之間,根據量子力學理論描述,2個處於量子糾纏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能“感知”和影響對方的狀態,而且這種影響是瞬間完成的。
那為什麼不用量子隱形傳態實現量子通信呢?
趙:一方面是技術上有難度,離產業化推廣還很漫長。另一方面,普通的弱光激光器經過衰減就能實現量子密碼通信的量子態製備和發送,而且已經證明該方案和糾纏態量子密碼通信是等效的,因此,在實際的量子密碼分配中不需要技術難度大,價格昂貴的糾纏光源或量子隱形傳態。
量子通信技術中美孰優孰劣?
趙:在量子密鑰分配方面局部互有優劣,總體上差不多。但在量子隱形傳態方面,中國走在美國前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名列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榜首。
趙義傅:中國量子通信密鑰體係可以抵禦量子計算機攻擊2015-12-30
2015年,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方面,中國可謂碩果累累—— 杜江峰研究組把金剛石的一個碳原子由氮原子取代,外加氮原子旁邊的一個空位,組成了NV色心結構,成為單自旋固態量子計算的載體,在傳統的糾錯碼下達到了非常高的操作精度,量子邏輯門精度達到了99.99%,其單比特門精度已經滿足容錯計算的需求,若能做到系統擴展,使成百上千的邏輯比特都達到滿足容錯計算的精度,那就能建成量子計算機。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名列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榜首。英國物理學會(Institute of Physics)新聞網站《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將其評為“年度突破”。
就在今年11月,谷歌推出的D-Wave量子計算機,宣傳其在解決問題時能夠比其他任何計算機都快出一億倍,並能破解任何秘鑰體系。那麼中國量子通信密鑰體系能否抵禦量子計算機的攻擊?日前,觀察者網專訪了問天量子總裁、中科大量子信息實驗室博士趙義傅,為大家答疑解惑。問天量子是以郭光燦院士團隊實用化量子通信技術為基礎,從事量子信息技術產業化的公司。郭光燦院士是科技部973項目“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技術”的首席科學家。
以下為觀察者網(鐵流)對趙義傅博士的採訪:
能給量子通信下個定義麼?
趙:量子通信這個名詞其實稍微有點爭議,現在把量子密鑰分配和量子隱形傳態都視為量子通信。現在已經商業化的量子通信的技術是量子密鑰分配,用來傳遞密鑰、分發密鑰,保障信息安全,量子隱形傳態目前還不能商用。
能否具體解釋下量子隱形傳態?
趙:量子態隱形傳態是一種傳遞量子信息(例如以量子疊加態編碼的信息)的技術。它首先要在信息傳遞的“本地”和“遠方”兩地間建立量子糾纏,將要傳遞的“目標量子信息”與量子糾纏的本地方進行測量,遠方的糾纏量子狀態隨即改變,但需借助兩地間必要的經典通信,即可將遠方的量子態重構成為“目標量子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原先攜帶“目標量子信息”的物理載體卻留在原處,不必被傳送。在這個過程中,經典通信是必不可少的,單靠量子通道無法實現這種隱形傳態,因此,此過程中量子信息的傳輸速度,並沒有違背光速最大原理。
回應
台灣人這智商真是越來越讓人放心了
這再次證明,不必去揭開灣灣那張遮羞布,讓他們繼續活在他們自己撒佈的謊言世界裡快樂吧!
我一直覺得自己對不住國家給我的九年義務教育,現在我終於有顏面去見我的恩師了。見到他還要鞠躬然後說:老師,雖然我沒怎麼好好聽課,但我知道的還真不少!這些人的存在喚醒了我的優越感。請你們繼續保持!
據說今年雙十一天貓屯了很多台灣大米,七八十塊錢一斤,本來估計要大賣的,結果最後無人問津。
什麼叫無人問津啊,明明是大陸人還在吃草,吃不起茶葉蛋,只有權貴才能喝可樂,吃個方便麵都很稀罕,黃金腐竹都沒見過,根本就消費不起呆灣大米
我在澳洲也吃過台灣大米,而且這邊的台灣大米一般價格要貴一些。感覺還不錯,不過也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它不像泰國的香米,也沒有東北大米的自然米香和那種彈勁。關鍵我看還是價格,在價格上這個台灣大米恐怕很難形成競爭力。
覺得挺可悲的。其實,漢文化圈的人都有這個特點,唯我獨尊,自尊心極強。以韓國,日本,越南,台灣為代表,他們表現出的就是所謂的“去中國化”,比如“崖山之後無中國”,韓國千方百計地想把我們的文化遺產認作他們自家的,越南自稱傳承了完整中華文明,最近的“正統中華文明在台灣”。這種自大和無知,清楚地反映在一些細節上,“大”日本帝國,“大”韓民國,台灣抱著繁體字嘲笑大陸的簡體字。而以中華民族為主體人口,以中華大地為載體而形成的中華文明在落後挨打之後,吸納了西方的工業文明和某些思維方式,結合自身特點發展出新的理論,即“中國特色”,包容進取,再次向前時,其他國家並沒有認識到,他們的所謂正統文明只是某個時段的碎片化的中華文明,而真正的中華文明是包容而不斷變化的。所以,他們不能接受自己邊緣化,千方百計地欺騙自己,即使是諮詢發達的今天也自動過濾中國的變化。而他們眼中的我們,早已經再次騰飛。可嘆,可悲。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壹淫媒 中國市場 對中貿易戰 貿易保護主義 《中國入世》 匪貨入侵 金酒登陸 陸酒不能 兩岸水果大戰 台灣茶VS大陸茶 賣台農業專家 漁工也不想來台 真有哈台族? 論語與中國風 去中國與俄國化 雙面君王與朝貢體系 )
教授節目現場遭嘉賓圍攻 因稱台灣農業不如大陸、水果不如大陸好吃
2015-12-26早上才說一家台媒醒了,立馬就被另一家台媒狠狠打了臉。這個節目叫《正晶限時批》,很耳熟吧,就是創造了“ 古今台外 ”的那個節目。11月初,他們還報導說,大陸封鎖了習馬會消息 ……
這一次,他們“指控”大陸偷了台灣的農業技術!節目現場,4、5個人合夥譴責一位農業方面的專家,其中一人悲憤表示,“你居然說台灣的農業不如中國、台灣水果比大陸不好吃,我實在是聽不下去了!”其他人附和,“太悲哀了!
先來一張嘉賓表情圖鎮樓,感受下節目的激烈程度
這個成為眾矢之的的“倒霉”專家,是屏東科技大學教授、海峽兩岸農業協會交流顧問孫明賢。12月24日晚,他被請去參加《正晶限時批》,探討兩岸的農業發展。近來,台灣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岳父被指向大陸“偷賣種子”,農業話題在台灣比較熱。
這位教授大概沒想到,好好的政經節目會變成“鴻門宴+奇葩說”。畢竟上次我們就說過,台灣政經節目一直是台灣綜藝的精髓嘛……
節目一開始基調就定好了——台灣農業技術比大陸進步,水果比大陸好吃。
主持人彭文正的表態:
嘉賓孫明賢教授的表態:
接下來的事情,正如你的預料……孫教授的觀點被現場所有嘉賓反對,其中一位嘉賓激憤難當的表示:
其他嘉賓也都類似態度,於是,孫明賢說話不斷被打斷,不斷……後來更演變成全場嘉賓+主持人一致對他開砲,根本沒機會說話……心疼老人家……
視頻在這裡,你們看。
微博網友已經忍不住各種吐槽了:
@KinRMB:“台灣在赤道周邊,水稻基本上可以一年三熟甚至四熟!大陸這邊緯度高,能達到水稻三熟,甚至四熟的地區寥寥可數,拋去緯度之說,如果按畝產一熟來講大陸都比台灣高!何況要比三四熟的台灣水稻產量更高!不承認大陸農業技術高?”
網友@海洋星球要“慣”著他們:“太可惡了,台灣就連在農業技術上也要對大陸進行封鎖,還要繼續保持20年以上的技術領先優勢,我們大陸的農業什麼時候才能發展起來!什麼時候才能像台灣一樣種出那麼好吃的水果,我祈求對岸幫助我們……”
@styrenes 講了一段他在台灣的經歷:“台灣水果很貴,我在台灣就發現水果攤很少,吃水果的人也很少,買水果的人也很少。不像大陸一堆人圍著買水果吃。吃的少當然覺得好吃,吃的多了,就會很挑剔。”
@光暗戒律者:“台灣朋友們,你們聽說過袁隆平嗎?”
@火槍手煎蛋:“台灣錯了,你們的水果是全宇宙最好吃的!”
短評-理性看待紫光2015-12-14中國時報
很少一個投資入股案,能引發社會如此多的情緒、怒罵。上周五紫光入股國內矽品、南茂案,就是這麼一個投資案。
矽品與南茂是以私募方式,讓紫光分別以568億、119億元入股擁有25%的股權;這是台灣企業從外人手中取得龐大資金,資金也是進入台灣而非外流,正常情況下,該是值得歡迎高興的事。
偏偏這不是「正常情況」,因為紫光是「中國國家隊」;紫光一天之內拿出近700億入股台灣科技公司,引爆社會的情緒;有人罵囂張,有人說是「侵略」,更有人罵矽品是引清兵入關的「賣國賊」。
在討論紫光投資案時,該先拿掉情緒與意識型態,回歸台灣產業與經濟的最大利益考量。矽品讓紫光入股,固然有抗衡日月光敵意併購的考量,但也不能忽略近1年來,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國內科技企業必須有所回應─是抗拒而自外於紅色供應鏈,還是攜手合作、甚至加入融合?
矽品、南茂,還有1個月前已讓紫光以近200億入股的力成,都給出答案了:他們選擇加入「融合」;不只這些廠商,正努力爭取開放的IC設計龍頭聯發科、已宣布赴大陸設12吋廠的台積電,他們的答案也相同。
廠商的選擇不讓人意外,因為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沒有廠商可以自外於此市場;而北京已非常明確地要全力發展半導體產業,在此產業仍具優勢的台廠,此時如果不選擇加入與合作,未來大陸本土廠商崛起後就會被邊緣化。
對政府而言,從過去20年兩岸投資管制的歷史來看,限制與管制結果幾無例外的是讓企業坐失商機、弱化台廠。經濟部審查這些投資案要面對的民粹壓力極大,但台灣最不缺、最不值錢的就是民粹,最缺的是專業。經濟部撇開民粹,社會拿掉情緒,回歸專業看待與審查紫光案吧。
另詳參【圖博館】:《科技100強》 《台灣資訊》 企業競爭力那去了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金球資訊業(一) 民粹亡台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高科技資匪無罪
“他們的IC設計不出幾年將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台積電執行長劉德音在近期採訪中曾如是說,他指的是積體電路(IC, 集成電路)芯片。
"不過該行業必須要激勵創新。不能只想要市佔率,向市場傾銷大量低價產品。這無益於中國IC設計業成長。
業內擔心中國會重蹈之前發展太陽能面板以及液晶顯示器(LCD)等行業的老路,當時過熱的投資導致產能過剩和產品價格重挫。
Bernstein分析師Li在近期報告中稱,去年中國在全球LCD市場佔有率為14%,2010年還只有3%,但同期該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從7.8%下滑到了1.2%。
相關新聞
北斗關鍵技術獲重大突破國產首款量產芯片發布
華為的這款芯片能否扛起中國芯自主可控旗幟
盤點那些中國未完善的軍工技能芯片與艦艇核動力
天河超算團隊首回應美限售令:國產芯片肯定能升級
中方如何應對美方禁售芯片:就算解禁也要查它
回應
如果是仿製當然是白菜,如果是創新當然也是白菜,知識產權是西方人給我們的桎梏,乾了它.
不會,西方暴利,養一坨天天在沙灘曬太陽的懶漢。中國祇需要微利即可
中國要把芯片“白菜化”爭奪行業主導權,必須做到!中國加油!
全球都知道壟斷是貿易公平的最大問題。而西方壟斷世界芯片市場獲取高利潤難道就是市場規則嗎?既然市場規則是競爭。但是不解的是美國認為中國的芯片發展是打破規則,豈不就成了奇談怪論。因此這種資本主義壟斷才是貿易不公平。發達國家老想長期事半功倍吸取不發達國家廉價勞動。如果這種壟斷規則不破不發達國家永遠是在為壟斷國家在抬轎。因為壟斷可以任意抬高價格,其實就是廉價吸取血汗。
另詳參【圖博館】: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專利權大戰 貿易保護主義 《科技100強》 韓檯面板大戰 《台灣資訊》 企業競爭力那去了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金球資訊業(一) 金球資訊業(二) 各國資訊業(一) 中國製造業 《龍行天下》 《中國國有企業改革》 《海峽兩岸技術資源研究》 《矽谷紅衛兵》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高科技資匪無罪 中國手機的虛與實 山寨經濟學 中國山寨經濟 《模仿是為了創新》《模仿律》
路透社:中國要把芯片“白菜化”爭奪行業主導權2015-12-09 觀察者網
英國路透社今日(12月9日)發表文章,稱中國政府斥資數十億美元推動國產半導體行業的大躍進,今年內中國大陸將從台灣奪走該行業第二的排名。文章稱:中國不走到主導市場的地步是不會善罷甘休的,而且沒有一次沒破壞行業的價值和經濟機制。
隨著中國政府斥資數十億美元推動半導體行業的自力更生,中國現已湧現出一批芯片(晶片)設計商,業內專家稱,這些公司有望最終與當前業內領頭羊高通(Qualcomm)和聯發科一爭高下。
目前在全球前50名芯片設計及銷售企業中,中國企業的數量已從2009年的僅一家增至九家。據數據分析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的數據,中國智能手機製造商等客戶也幫助本國芯片設計商們奪得全球近五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華為子公司海思和展訊通信等中資芯片設計商的崛起,與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緊密關聯。在2013年美國的全球性網絡監聽計劃曝光後,中國政府出資扶持本土技術,以降低網絡安全風險。
這些內情的曝光使得美國科技企業想在中國開展業務變得更難,高通上月就表示,其面臨著推遲敲定授權協議的窘境。相比之下,中國芯片設計企業營收今年料將大增,研究機構IC Insights稱,一些企業最高將增長40%。
行業專家及企業高管稱,中國芯片設計業者較主要競爭對手在技術方面落後四五年,目前還沒有能力打亂全球芯片供應鏈。
避免重蹈覆轍
中國廠商每年使用的芯片占到全球市場供應的逾60%,2013年中國的芯片進口額甚至超過了原油。為了促進國內芯片業的發展,中國政府已經給芯片企業製定了任務目標,希望在2030年將年營收提高逾20%,並打造出一批世界級的芯片產業。
承載著希望、被列入政府榜單的芯片設計商包括,海思、紫光控股的展訊和銳迪科、全志、聯芯、格科和匯頂。
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認為,只有成為市場領導者,才能實現獲利。
諮詢公司麥肯錫的調研顯示,通過一家規模達217億美元的國家基金,還有在北京、上海和南京等城市設立的至少五個由政府牽頭的投資載體,中國擁有大約320億美元的資金來打造芯片生態體系裡的國內龍頭企業。
另一方面,則是台灣自身的問題,尤其是投資環境長期無法改善的情況。11月底,馬總統赴台積電中科廠參訪時,張忠謀董事長就當面提出,限電與環保是台灣投資環境的兩大隱憂,其中因為供電吃緊,預估2017年台灣就可能面臨限電危機,這對半導體業的衝擊非常巨大;此外,台積電籌建中科15廠時,在環評過程中曾出現波折,雖然後來通過環評,但至今仍面臨環保團體的抗議。
張董事長提出的這兩大隱憂,不僅是半導體業面臨的問題,也是台灣目前許多重大投資案的共同疑慮。而且,台灣投資環境惡化的問題,也不只電力與環保兩項,事實上從行政效率不彰、法令落後、勞動力不足、政治掛帥及重大政策經常轉彎等,也都讓本地或外商企業詬病已久,這些因素長期存在又無法解決,也讓過去幾年外資投資金額大幅縮減,這是產業難以突破困境的重大因素。
因此,台積電赴大陸投資12吋廠,可視為是企業家展現布局全球的雄心壯志,政府當然不必要以「企業出走中國」來看待,更應該從檢討台灣自己的投資環境做起,加速提出改善對策,否則就難保未來不會有企業家真的是因為被逼而出走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台積電除了投資12吋廠外,還要在南京成立設計服務中心,建立在中國大陸的生態系統。晶圓製造服務與客戶形成一個設計服務的生態體系,這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過去台灣產業發展最重要的優勢,因此,當未來半導體投資重心逐步移往大陸後,大陸成長及進步的速度一定會加快,台灣更需要嚴肅面對及思考,未來要如何轉型升級的問題,這恐怕也是台積電投資中國12吋廠後,留給大家最大的考驗。
從台積案 看兩岸投資環境拉力與推力 2015-12-08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科技業龍頭台積電昨日宣布,將申請赴中國大陸南京市設立12吋晶圓廠,初步投資金額30億美元,規劃月產能2萬片,預計2018年下半年開始生產16奈米製程。
台積電是全球半導體晶圓製造業龍頭,也是台灣科技業的指標,過去投資重心都在台灣,僅有很小的比重在海外,其中12年前赴上海松江廠投資的8吋廠,規模及產能都很有限,也嚴格遵守台灣對大陸投資的規範,是台灣半導體業中最守原則、也最堅持投資台灣的模範生。
去年12月,張忠謀就曾表達過,十年前,台積電來自中國市場的營收幾乎是零,但去年已占台積電營收的6%,今年預估會達8%,已超過日本,並趕上歐洲客戶,成為貢獻台積電營收的第三大市場,排行在美國與台灣之後。因此,當中國本地客戶明顯增加,若能就近供應服務,當然是台積電這種晶圓製造服務業考量設廠投資的因素之一。
但是,中國客戶的比重增加,不必然是台積電赴大陸投資的主因。過去台積電有很長的時間,主要客戶都集中在歐美,但生產線幾乎還是全放在台灣,如今必須到大陸投資,至少背後有一拉一推的兩大意義,第一是大陸產業政策的「拉力」,讓大陸半導體產業鏈已經成形。第二是台灣投資環境惡化,已成為一股「推力」,讓企業不得不採取分散風險的投資策略。
首先,中國政府近來已把半導體視為國家重點發展產業,不僅透過大基金收購海內外重量級企業,國際大廠也紛紛將資源投入中國,讓大陸半導體供應鏈愈來愈成熟。更重要的是,大陸政府透過許多政策與命令,希望企業採購本地生產的半導體晶片,以此推動進口替代策略,這些作法都讓眾多國際半導體巨擘,有不得不將技術與訂單移至中國的壓力。
高通的合作夥伴三星也在發力,三星通過幾年的積累完成基帶處理器與應用處理器的融合,而且開始自己研發架構,即將發布貓鼬處理器很有可能成為性能最強的手機處理器
這樣一來,高通的市場份額被大幅侵占,一方面是競爭對手的性價比更高,另外一方面華為,三星,小米都在做垂直整合,它們能用自己的處理器,不用高通的。這讓高通很頭疼。
三、技術內憂與市場外患
高通從8260到驍龍801都有一定的性能或者功耗優勢。但是在驍龍801之後,高通研發遇到了麻煩。驍龍820研發受阻,回爐再造,週期被拖到了2016年。
採用ARM公版核心的急就章驍龍810因為工藝不成熟,發熱大功耗高,口碑不佳。而做低端的處理器,驍龍又不如MTK有性價比。
結果就是高通的處理器逐漸失去競爭力,市場份額進一步降低。
而更糟的是智能手機總體市場也已經飽和,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下降21%,2015年每個季度都在同比下降。
這說明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手機的過程已經結束,高通過去幾年依靠的大市場沒有了。
四、高通的未來
回顧高通的歷史,我們發現高通的崛起是非常快的。3G標準沒有幾年,智能手機沒有幾年,而高通就是利用這短短的幾年崛起成為巨頭。
高通現在在佈局智能家居,智能汽車……,試圖尋找下一個風口,但是在下一個風口真正出現前,高通的衰落是難免的。
而高通一直被激進的投資者困擾,面臨著分拆的選擇。分拆出利潤更豐厚的部門有利於股價提升,但是對高通的總體發展未必是好事。
回應
華為的處理期就是一個笑話(楨:?)
醜化高通是“專利流氓”、沒了華為小米就沒有高通,是多麼不要臉的邏輯!沒專利只懂偷摸拐騙、類似高鐵談判什麼“摔酒杯”自以為傳奇而實則流氓的行為的特色理論來成就自己(楨:?),才是世界唯一流氓!
http://tech.sina.com.cn/zl/post/detail/t/2015-11-05/pid_8495496.htm
另詳參【圖博館】:《我看英代爾》 專利權大戰 《科技100強》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金球資訊業(一)《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日高鐵之爭
高通週四股價暴跌14% 創年度新低2015-11-6
成也智能手機敗也智能手機:高通還有救嗎
日前,高通發布了2015財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高通第四季度MSM芯片出貨量下降14%,第四季度營收為5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7億美元下滑18%;淨利潤為1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9億美元下滑44%
在過去幾年,高通曾經是利潤率高於蘋果的暴利廠商,也是這一輪智能手機浪潮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專利更是賺的盆滿缽滿,如今為何利潤會下降?高通未來會走向何方呢?
一、高通的崛起是先手之利
高通早期是做高端通訊的公司,產品並不民用,後來依靠美國政府強推CDMA獲得商機,但是CDMA一直是被美國勢力保駕護航的,市場佔有率不及GSM。
高通真正的崛起是3G時代之後,因為3G時代的標準離不開CDMA的專利,於是高通化身為專利流氓,到處收取專利費用,獲得了高額的利潤。
在功能機時代,高通也試圖製造芯片做軟件平台,進軍手機市場,但是相對於GSM陣營下的MTK和展訊,高通的功能機平台太弱,沒有掀起什麼波瀾。
2007年,蘋果發布iPhone掀起智能機革命,2008年,安卓出現,有了統一的軟件平台。
這個時候,市場需要一個集成基帶處理器,應用處理器,容易開發的硬件平台,而當時的TI沒有做,三星沒有做,MTK錯誤的選擇了WM操作系統。這就給了高通機會。
從2010年到2014年,高通一方面收專利費,一方面高價出售智能手機芯片,伴隨著智能手機替代功能手機的過程大賺特賺,利潤率高於蘋果,銷售額也是節節上升,先手之利讓高通受益匪淺。
二、競爭對手的覺醒
一個高利潤,潛力巨大的市場當然不會沒有競爭對手。在高通得益之際,首先醒過來的是MTK,MTK在功能機轉智能機的過程中走了彎路,但是隨即調整過來,推出MT6577,MT6589等一系列新品,大獲成功,成功分走了高通的市場。
而展訊,聯芯這些本來做功能手機的也慢慢調整過來,開始繼續以前功能手機的道路,從最低端最廉價的智能手機芯片做起,分走高通的低端市場。
更糟的是智能手機廠商開始搞垂直整合,華為堅持用海思的芯片,到了麒麟920基本成熟,即將發布的麒麟950已經與高通下一代產品的驍龍820沒有差距。
國產最強芯:華為麒麟950處理器正式發布
2015-11-05,華為舉行了麒麟芯片秋季媒體溝通會,帶來了旗下最新的旗艦級手機處理器芯片——麒麟950。採用了全新工藝、新核心以及新架構的麒麟950性能強悍,可以說是國內的最強手機處理器芯片。
麒麟950採用的是台積電的16nm FF+工藝,4個2.3GHz的A72核心+4個1.8GHz的A53核心,搭載全新的MaliT880圖形處理器,性能提升11%的同時,功耗降低20%,圖形生成能力則提升了100%。
拍照性能方面,麒麟950採用了全新的自研ISP。重設Camera系統,支持14bit雙ISP,吞吐率性能提升4倍,支持混合對焦技術,可根據拍照場景自適應選擇最佳對焦方式,實現快速對焦。同時也提供了更多濾鏡效果給用戶選擇。搭載的新智能感知處理器i5能實現GPS、基站、WiFi、Sensor混合定位,其功耗降幅高達90%。
在現場展示的跑分中,麒麟950的成績也突破了8萬分,比三星旗艦芯片Exynos 7420高出了將近20000,成績非常彪悍。
據悉,麒麟950已於今年1月量產,8月開始穩定投產,首發搭載機型將是華為於11月26日發布的新旗艦Mate 8。
回應
到底誰第一?華為小米暗中“打嘴仗”
國際最有前途的手機設計製造商。
支持,中國國內企業要都以華為對標
處理器很不錯,但是你能擁有核心的技術嗎?不要拿偽國產刷國產的牌子,在核心技術上多投入一些。
什麼算核心技術?以前我們少年時代噴自己的國家技術不行,經常掛在嘴巴上的就是“設計得出來,你做不出來,頂個*用”。現在可好,在事實面前我們由噴子變自乾五了,做也出來了,現在開始噴做出來也“沒有核心技術”了。
光是手機芯片是不夠的,能根據手機芯片優化軟件系統或兩者互優才行。安卓基本能力還是差於蘋果,而芯片能力本身是差不多的。期待下一步。
有些噴子噴華為用的是台積電的技術,是的,現在用的確實是台積電的,沒錯。但你還得知道,台積電的存在,只是大陸政府為了表達善意而容忍存在而已。這方面中國已有相關企業表達了不滿,並已在上個月向國家申訴了,要求政府放棄對台積電支持。如果中央政府轉而支持本土市場,那麼台積電...
台積電生產線上的設備也不是台灣人生產的,我們自主技術的芯片生產技術和設備正在發展,加大投入升級換代速度將比台灣厲害多了。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11_05_340169.shtml
另詳參【圖博館】:金球資訊業(一)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由於走ARM路線技術門檻較低,本質上是高級一點的組裝產品——購買現成的IP核(ARM),購買GPU核(Imagination、Mali)以及各種接口IP核(Synopsys),通過一定的流程,集成(高級組裝)SOC。根本不涉及最核心的微結構設計,因此,在芯片的性能、功耗、安全性等方面ARM陣營IC設計廠商不具備話語權。
相對較低的技術門檻直接導致ARM陣營廠商的地位很容易被競爭對手取代——正如聯發科在幾年內就大片蠶食高通的市場份額,高通則將曾經的霸主德州儀器攆出手機芯片市場。
而在手機SOC中起到至關重要的角色的通訊模塊方面(基帶),海思可以背靠華為,聯芯可以背靠大唐,華為和大唐等老牌通信廠商的技術實力遠遠強於作為通信業門外漢的聯發科。因此,如果封殺聯發科,那麼空出來的市場會立馬被國外的高通、馬維爾,國內的海思、展訊、聯芯、瑞芯微、全志、新岸線等公司填補。
一旦對台封殺,像英偉達、高通、蘋果等國際巨頭就必須掂量一下了,如果將芯片都交給台積電和台聯電,那將勢必無法在中國大陸銷售。
因此,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就必須將一部分業務交給中國大陸的芯片代工企業和封裝測試企業來做——正如高通在被發改委反壟斷後將部分驍龍SOC的代工業務交給中芯國際——這將會給原本相對弱小的大陸企業發展壯大的機會,而且還能積累行業經驗,在實踐中學習和磨礪技術,並對中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起到很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雖然全面禁止台灣品牌芯片或台灣代工封裝的芯片在大陸出售可能缺乏可操作性,但對台灣集成電路產業進行適當的限制,縮小台灣在芯片封測、代工服務上的相對優勢還是可行的。
我們不能像台灣那樣,一味從意識形態出發,蠻橫干預技術產業與市場行為,但在適當的節點,可以巧妙地利用行政手段,扶植自己的產業。
清華紫光對政府的幾點建議或許多少夾帶了一些私心,但無論是調整對台讓利政策,還是扶持中國大陸集成電路產業茁壯成長,對台施壓以及限制台灣集成電路產業的建議都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http://www.guancha.cn/tieliu/2015_11_03_339800_2.shtml
因此,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和美國的馬仔們不同,中國是全球為數不多的具備全產業鏈優勢,並能實現自我升級,打破美國主導的全球分工秩序的存在。雖然目前實力相對有限,但發展潛力無限。
當然,在具備全產業鏈、門類齊全的光環之下,隱藏著是實力還不夠強的現實,特別是這些產業涉及的細節末梢又特別多,部分環節大陸企業缺乏足夠的行業經驗。
但這並不足以成為延續對台讓利的理由之一,雖然有些東西短期內無法替代,全面封殺等於自殺,但是可以通過限製手段,縮小台灣的芯片封測、代工服務的相對優勢,將天平向國內企業傾斜。
另外,經驗都是在實踐中積累出來的,以大陸現在的技術積累,只要高通、博通、英偉達、蘋果、馬維爾等國際巨頭將業務轉移到大陸,大陸芯片代工和封測企業就能在實踐中茁壯成長。而且,在很多領域,大陸企業已經能夠實現完全替代。
在CPU和GPU代工方面,國內有中芯國際、華虹等一批芯片代工企業。雖然中芯國際還未掌握14/16nm芯片的製造能力,全球市場份額僅為台積電的十分之一。但其所擁有的28nm芯片製造能力足以應對絕大部分IC設計公司的需求——AMD的很多CPU和英偉達maxwell架構的GPU都是28nm製程,現在手機芯片主流製程也是28nm。目前,部分高通驍龍400系列芯片已由中芯國際代工生產;龍芯3A3000也正在中芯國際流片,計劃採用中芯國際的28nm PolySiON製程工藝量產;海思、博通也看好中芯國際28nm HKMG製程工藝,與中芯國際簽約,成為中芯國際的客戶。
在DRAM生產方面,國內也有武漢新芯和西安華芯等廠家,搭載龍芯、申威、飛騰的安全可信PC的內存近乎全部來自這兩家企業。
在芯片封測方面,2014年國內IC封測產業的銷售收入規模為1238.5億元,同比增長23.8%,中國大陸IC封測產業不僅基本盤比較大,而且發展勢頭良好。 雖然國內封測產業以外資或合資企業為主,但內資企業中也有長電科技、通富微電、華天科技、晶方科技等龍頭企業,在大部分領域能實現對台灣封測企業的替換。舉例來說,蘋果6的SOC就是由長電科技使用國產後道光刻機封裝的。按目前的發展趨勢,在封測領域,5年之後大陸和台灣的差距會被拉近到微乎其微。
在芯片設計方面,大陸不僅有走獨立自主路線的龍芯、申威,更有屬ARM陣營的海思、展訊、聯芯等IC設計公司,此外還有與大陸外廠商合資或合作的兆芯和宏芯。
吃一塹,長一智。吸取教訓後,中國政府方才開始大力扶持京東方、華星光電等大陸面板企業。曾經是台灣支柱產業之一的面板業則遭遇滑鐵盧,在中、日、韓面板企業的夾擊下,舉步維艱,逐漸沉淪。
台灣當局在技術方面對大陸嚴格封鎖,比如台灣芯片代工巨頭台積電、台聯電,在中芯國際掌握28nm製程之前,嚴格限制該技術對大陸轉移,但當中芯國際掌握該技術後,立馬在大陸設廠與中芯國際搶市場。
每年對台輸血,未必能對兩岸和平統一起到多大的推動作用,反而有可能成為台灣當局敢於和中央政府唱反調的經濟基礎。
對台封殺,扶持大陸企業
對台灣企業進行封殺,禁止台灣品牌和台灣生產的芯片在大陸銷售,中國大陸企業是否能夠頂替呢?
雖然台灣在芯片代工、設計、封測等方面實力不俗,但也不必將其視為高不可攀的存在,因為這些本質上是美國主導的全球產業分工下的產物。
具體來說,台積電能代工生產芯片,但台灣卻不具備產業升級的能力——因為台積電芯片代工生產所需的光刻機、刻蝕機、物理化學氣相沉積等芯片生產設備完全依賴從歐美進口。比如,光刻機全部來自荷蘭的ASML;刻蝕機也是採購自歐美,甚至有部分刻蝕機採購自中國大陸的上海半導體。在這方面,同為美國馬仔的韓國和台灣如出一轍。
在芯片設計方面,聯發科不具備設計微結構的能力。聯發科的手機芯片其實是ARM的IP核與GPU(Mali、Imagination)等國外技術授權的組裝貨,雖然銷量非常大,但商業模式的成功無法掩蓋其在技術積累方面的貧乏,雖然市場化運營非常成功,但一直不具備微結構設計能力,與國內龍芯、申威、飛騰等有深厚微結構設計經驗和技術實力,但市場化運營非常渣的集成電路設計單位截然相反。
而中國大陸則擁有全產業鏈優勢,在光刻機製造方面,有上海微電子裝備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四十五研究所、合肥芯碩半導體有限公司、先騰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無錫影速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等廠商,雖然和ASML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中國企業始終沒有停下追趕的腳步;在刻蝕機製造方面有上海半導體和北方微電子等企業,其中,上海半導體的刻蝕機能加工14nm以上的芯片,北方微電子的刻蝕機能加工28nm以上的芯片,韓國、台灣、新加坡都曾經採購過上海半導體的產品,而中芯國際用來加工28nm芯片的刻蝕機則大多是北方微電子的產品。
那為何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紫光要向政府提出向台灣施壓呢?這就不得不提紫光在台灣的遭遇。
在收購展訊和銳迪科以及獲得集成電路大基金輸血後,紫光一方面和台灣聯發科血拼價格戰,將3G手機芯片壓到6美元一片,直接導致聯發科在3G手機芯片市場份額不斷流失,2015年股價累計跌幅超過50%,損失超過2000億元新台幣。另一方面,紫光積極從台灣招攬人才,截至目前,已從聯發科和晨星挖走上百位資深員工。
正當紫光順風順水之際,突然遭遇噩耗——8月25日,台灣“投審會”駁回了紫光集團子公司展訊在台設立分公司的申請。理由是此業務台灣並不對大陸資本開放,且未來展訊可以挖角台灣人才,因此不予核准。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趙偉國提議向台灣施壓一天之後,紫光集團與台灣內存封測龍頭企業力成科技簽署策略聯盟契約及認股協議書,紫光集團擬向力成科技斥資6億美元,獲得力成科技約25%的股份。該私募案若於2016年獲得主管機關核准,紫光集團將成為力成第一大法人股東。同時,趙偉國表示,“若台灣法令願意開放,我願意馬上和聯發科董座蔡明介見面,促成紫光旗下展訊、銳迪科與聯發科合併,攜手超越高通。”
11月2日,聯發科回應紫光的提議,表示只要政策許可,聯發科願意採開放的態度,攜手兩岸,共同提昇華人企業在半導體產業的地位及競爭力。在聯發科回應紫光後,帶動股價高開高走,盤中一度達270.5元,大漲16元,漲幅達6.28%。
不過,台灣官方對兩岸半導體合作限制頗多,而且依然沒有放鬆的跡象。當市場法則被行政干預打破之時,也難怪紫光要向政府建議向台灣施壓了。大陸對台灣開放的同時,台灣卻能對大陸各種封殺,或許是時候做出些改變了。
讓利政策對兩岸來說都是慘痛教訓
一直以來,政府奉行對台友善政策。以兩岸經貿協商與ECFA談判為例,台灣不僅多次公開表示多要少給,而且經常要求大陸做出更多讓步與讓利。政府為照顧台灣同胞,對此紛紛應允,對大陸的要求幾乎全部是高於WTO中的規定,而對台灣卻幾乎全部是低於WTO的規定。換句話說,大陸對台灣的開放程度遠遠超過台灣對大陸的開放程度,可謂仁至義盡。
但台灣方面卻對大陸的友善政策並不領情,而且採取對抗政策,結果從長遠來說,也未必給台灣自己帶來什麼好處。不妨以當年台灣在面板產業上坑大陸,最終自陷囹圄為例。………因為照顧台灣面板業,國家並未重點扶持本國面板企業,使中國面板企業痛失發展機遇期。
清華紫光緣何建議政府向台灣芯片施壓 by鐵流 科技觀察者
2015-10-29,在北京微電子國際研討會上,清華紫光董事長趙偉國提出要以更大力度扶持本土重點企業,向台灣施壓放開芯片產業,否則應禁止銷售台灣芯片。有趣的是,第二天紫光就宣布投資台灣內存封測龍頭力成科技6億美元,成為最大股東。趙偉國隨後表示,若台灣法令願意開放,願促成紫光旗下展訊、銳迪科與聯發科合併,攜手超越高通。聯發科本月2日對此積極響應,稱不謀而合。
該建議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台灣媒體和網民的廣泛熱議,台灣半導體面臨嚴峻挑戰、紫光進逼,台灣如何接招等標題躍然紙上,台灣媒體認為紫光這一建議不僅可以為展訊等大陸企業帶來雄厚的資金,還會對台灣聯發科、台積電、華亞科、南亞科等IC設計、芯片代工、封測公司產生衝擊。
台灣網民們也各抒己見,“就是要通吃!連台灣最後一片土地都要奪去!”,“開放後,台灣的晶片業還會有技術優勢嗎?面臨紅色供應鏈的挑戰?台灣還是必須自己掌握技術優勢,TPP開放,不要靠大陸,這才是長遠之道”,
集成電路產業是台灣製造業“最後一片淨土”
台灣緣何對清華紫光的建議反響如此激烈?因為芯片的設計、生產和封測,已經是台灣製造業的“最後一塊淨土”。2015年1~7月台灣出口至大陸地區的商品中,電子產品約為269億美元,佔台灣對大陸地區出口近41.67%,為最大宗的出口產品大類,其中四類集成電路產品佔台灣對大陸地區出口總額的2成。由此可見,台灣集成電路產業儼然成為台灣製造業的支柱產業。
紫光緣何建議政府向台灣施壓
清華紫光背景非常深厚,公關能力和協調能力異常逆天,在資本運作、國際投資和跨國併購方面,清華紫光可謂縱橫捭闔,氣吞萬里如虎——在2014年前後收購展訊和銳迪科;以25億美元收購華三公司51%的股權;豪擲38億美元收購西部數據15%股權,進而由西部數據出面,繞過美國政府的管制,擬以190億美元收購閃迪。
至於紫光的背景,就以2014年國家設立集成電路大基金來說,1200億的基金,紫光作為一家依靠收購展訊和銳迪科方才進入IC設計領域的新丁,在缺乏技術底蘊和技術成果的情況下,獨得100億,並獲國開行200億元貸款;相比之下,龍芯設計出中國最強的CPU微結構GS464E,開發出自己的LCC編譯器和Loongnix操作系統,並且已經能擺脫政府輸血,依靠市場的力量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卻沒有從大基金中拿到一分錢……
聯發科臉綠 IC設計業恐將洗牌 2015-11-01台灣醒報
本週許多上市公司將公布第3季財報,但IC設計龍頭聯發科已在法說會上預告獲利將大減4成,並預告第4季獲利再打折,使得法人紛紛看空,也對其他IC設計業者不抱期待。
逼台灣IC開放 紫光太丟臉 2015-11-02 聯合報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大陸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建議大陸政府應向台灣施壓開放晶片產業,否則就施行制裁。這實在是一個極為荒唐的談話,也充分表示大陸是一個落後國家,無法和我們競爭,只好採取這種行動。對我而言,我更加對自己國家有信心。
我卻認為立法院該修正禁止IC設計在大陸成立研發公司的規定,理由很簡單:
一、我們不能把銷售和研發完全分開
二、我們在大陸的銷售單位和當地的業界會有聯絡
三、任何國家都會對自己的極高科技禁止外銷
四、 任何公司都不太會願意將特有的技術流出去,不要說別的國家,即使在本國外流,也不會願意的。所以立法院不要成天擔心這種事。
回應
台灣人對大陸民眾,印象不佳佔 51%。
怎麼不看看:大陸人對台灣民眾,印象不佳佔 91%。
第一,紫光有权对就产业发展现状大陆政府提出建议,不是丢人。第二,台湾违反世贸条例,至今仍用行政法规违法禁止1000多项大陆产品入台,这才是无法抵赖的丢人。
丟臉的是台灣吧?靠大陸市場賺錢,自己卻對大陸設定貿易壁壘。李家同,你的觀點真是個屁。
人家只是要求大陆规范与台湾的经贸关系,建立对等(台湾人比自己的小命看得还重的对等)往来关系而已。这么大年纪了,连这道理都不懂?
形勢比人強!! 不能因勢利導就只能等著被消滅!
丟臉的是台灣及李家同!台灣一直詐騙人民說什麼台灣自由開放,根本就是詐騙人民的謊言!中國能逼台灣開放,是因為中國對台灣開放,人家才是自由開放不詐騙人民!現在有企業當然能主張若台灣仍然違反加入WTO承諾,繼續歧視中國,那麼中國當然可以用相同方式去處理台灣問題!李家同應在練肖話前自重!
紅潮捲走多少台灣人才 2015-10-31 聯合晚報
清華紫光集團董事長趙偉國以現階段兩岸晶片業不對等狀態,要求中國官方對台施壓要求開放,其政治意涵大於實質意義;但大陸若真限制台灣晶片進口,恐將兩敗俱傷,相信兩岸半導體業者都不願見到。
中國大陸每年進口半導體金額約2300億美元,龐大金額已超越石油,成為第一大入超項目,進口額更占全球半導體市場七成,半導體晶片自給率卻不到二成。2014年台灣半導體出口金額達3,137億美元,其中約40%出口至大陸,金額約1,254億美元,台灣占大陸進口總額近一半,兩地產業已經高度依賴。
由於半導體依賴進口,中國以國防安全為考量前提下,自2014年6月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宣告進軍半導體產業,建立自有的半導體產業一條龍式產業鏈,並國家釋出高達1200億元人民幣的國家積體電路產業基金,及300億元人民幣的北京積體電路產業投資資金,組成國家隊全力扶植中國半導體產業。
業者指出,清華紫光就是黑洞一般,產能、技術、人才一路吸進,其策略「能收購就併購,不能收購的,就挖人、挖技術」。因此,清華紫光對台灣IC設計公司有高度參股意願,惟台灣法規未開放,便以高薪先挖角人才、技術。
面對陸資紅潮來襲,台灣業者憂心忡忡,產業大老無不期盼政府正視人才外流問題嚴重性,因為技術才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根本。
回應
进大公司,有前途的公司,待遇好的公司就职,是地球人的共同目标。这种事也大呼小叫,也太愚昧了吧?
吸納?不是吧,應該是「大陸成就了多少台灣家庭」吧?
未來用腳投票,離開臺灣的人會更多。
綠潮+紅潮一推一拉才有效
被挖走的不叫人才,都叫老東西延長使用年限。這種台灣屆齡退休者,中國正可以用,這跟當年台灣用日本銀髮族一樣。台灣不必理會中國的廢。一個盜版抄襲為主國家,走到今日買不到任何技術,只能求台灣銀髮族,說來也悲哀!這是一個被美歐譏為有錢只會炫富買廢物而不會利用投資國
好大的牛蛙,好大的口氣,嘻....還好是在井底,不然台灣不天天吹颱風才怪
日媒:中企大手筆押注液晶顯示器面板瞄準世界第一2015-10-31 科技
日前,中國企業正大手筆押註生產平板電視機和移動設備所需的液晶顯示器(LCD)面板,目標直指世界第一。
10月31日消息,據日媒報導,中國四大主要製造商,包括京東方,將在全國各地興建大規模生產設施,今後3年的總投資額達到約250億美元。
報導稱,中國大陸是第三大LCD生產商,僅次於韓國和台灣地區。但預計到2018年,中國將躍居第一位。
由於LCD面板價格持續下滑,業界三大先鋒—— 日本,韓國和台灣的製造商正在研究新的商業戰略。
近來,韓國的三星電子和樂金顯示成為業界重量級企業。21世紀初,三星和樂金投巨資研發它們自己的平板生產技術。
但從2010年開始,中國製造商開始在本土市場銷售更多平板。在獲得基本生產技術之後,它們決定在關鍵生產程序上投入更多資金。
預計中國大陸的產能將在2017年超過台灣地區,2018年超過韓國。
京東方打算設立3家工廠,目標是從2017年或2018年開始投入使用。從電視機到智能手機再到汽車儀錶盤,該公司生產的面板將用於多種設備。
2011年收購日本電氣公司LCD部門的天馬微電子集團將專注於高清晰度中小尺寸面板,其大規模生產設施位於廈門和武漢。
TCL集團旗下的華星光電也正在武漢興建新廠。
報導稱,這些生產中心的總投資額極高,預計在今後3年達到250億美元。
三星電子每年在LCD業務上的投資額為35億美元至40億美元,而日本顯示公司——由日立、索尼和東芝的中小尺寸LCD業務組成——每年的投資額為8.2億美元。
技術實力並非華為海洋的崛起的唯一原因
華為被譽為是一家充滿狼性的企業,其奮鬥文化和拼命三郎的搏命精神廣為流傳。而支撐起這一切的就是華為獨特的股權模式——華為員工集體持股,並將金融投資客永遠排斥在公司股東的行列之外,股份子孫不能繼承,離開公司由公司贖買,退休後由公司回購股份。而且持股分配也比較公平,即使是任正非這樣的華為創始人,也只有1.4%股份。華為特殊的股權模式把給股東的分紅和給員工的福利合二為一,不僅避免了追逐短期利益的大股東的短視行為,使企業更具長遠眼光,更使員工獲得了實惠——在2012年時,華為年底分紅就高達125億,相信這也是華為高管陳黎芳在北大校園招聘宣講會上說“工資只是零花錢”的底氣所在。
此外,中國工業實力的整體進步也是華為海洋能在國際市場攻城拔寨的重要因素。上世紀80年代,中國先後在青島、錦西菊花島附近架設了2條海底光纜,但因海底光纜的鋼管單元需要從國外進口,不僅導致價格昂貴,在光纜長度、交貨期等都受到限制,制約了我國海底光纜鋪設能力。
直至90年代末,中國才以合資建廠的模式,掌握了生產、加工中心鋼管式的海底光纜的能力,但纜芯依舊要進口,而且在價格、單段長度和交貨期等方面依舊收到外商的製約。
近年來,以江蘇通光光纜為代表的國內企業開發研製了具有國際水準的海底光纜。至此,方才打破國外壟斷,使產業發展不再受制於人。同樣的事情還發生在海洋施工船、光纜布放船、水下機器人等領域,正是中國整體工業實力的提升,為華為海洋能在國際市場上攻城拔寨夯實了產業基礎。
http://www.guancha.cn/tieliu/2015_10_28_339084_1.shtml
而華為海洋經過詳細實地勘察,發現Mataram等五個島嶼上的中心站點間的海上路由距離基本上是300—400公里這個範圍,按照超過200公里部署的海纜就應該加裝海底中繼器以抵消長途傳輸導致的信號衰減的慣例,國際壟斷巨頭提交的方案確實是合情合理。
但華為海洋偏偏不信邪,敢於劍走偏鋒,成功研發出長距離單跨技術,實現海底光纜無中繼器信號傳輸超過400公里,這不僅大幅降低了海底光纜的建設和運營成本,更使華為一舉擊敗國際巨頭,贏得了客戶。
因此,華為海洋能夠屢屢虎口奪食,除了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在海底光纜設計、鋪設、和維護方面提供的技術支持外,華為在通信領域深厚的技術底蘊也是關鍵因素。
以技術突破提升市場競爭力
華為海洋不僅依靠無中繼器海底光纜方案大肆搶占短距離海底光纜市場。在長距離海底光纜市場,華為海洋也以技術為突破突破口,提升自己在該市場的競爭力。
要進入長距離海纜市場,必須要有海底中繼器。華為海洋開創性地採用UJ技術開發出2纖對海纜中繼器,並在此基礎上,成功研發出第二代海纜中繼器RPT1660和分支器BU1650。
RPT1660中繼器具有獨特的泵浦冗餘架構,可滿足區域和長距離海底光纜系統2對/4對/6對纖解決方案的高性能、高穩定性要求;分支器BU1650能滿足海底光纜能靈活登陸多個站點,客戶可以非常方便的進行海底設備和端站設備的管理。
兩者不僅在性能上處於國際先進水平,更開創性的採用重量輕、強度高的鈦合金作為外殼,能有效抵禦鯊魚及海洋生物的破壞,對抗深海海底的高壓、腐蝕等惡劣的使用環境。
另外,中繼器RPT1660和分支器BU1650還擁有纖細的體型,可直接犁埋並能很好適應敷設溝道,便於集成和施工,可大幅降低施工成本。至此,華為海洋已攻克長距離深海光纜系統所有難題,而且因為技術方面的突破和創新,使得華為海洋提交的方案無論從建設成本,還是日後的運營維護成本方面,都遠低於國際同行,在某些關鍵設備上更顯得尤為突出——Hibernia Networks首席執行長Bjarni Thorvardarson評估升級一組大西洋海底電纜所需設備的報價時,發現華為的大功率激光設備的價格只有其最接近的競爭對手報價的三分之一左右。
華為海洋緣何能屢屢斬獲海底光纜國際大單 by鐵流 2015-10-28
日前,華為擊敗阿朗、NEC、Tyco等國際壟斷巨頭,斬獲6000多公里的國際跨海通信工程——喀麥隆—巴西跨大西洋海底光纜系統。這是繼今年3月。華為海洋斬獲馬來西亞—柬埔寨—泰國海底光纜系統後取得的又一勝利。自2009年伊始,華為海洋先後於地中海、馬六甲海峽、塔斯曼海、鄂霍次克海接連收穫國際大單。為何成立於2008年的華為海洋能在短短7年裡就能具備挑戰阿朗、NEC、Tyco等國際壟斷巨頭的實力?
華為海洋緣何能屢屢斬獲國際大單?一切皆因有強有力的合作夥伴,有深厚的通信技術底蘊,有獨特的股權激勵模式和越發雄厚的中國工業實力。
強強聯合,取長補短
通信是華為的老本行,但在海底光纜的設計、鋪設和維護方面,華為就一籌莫展了。因此,想要進入海底光纜市場,就不必需尋找強有力的合作夥伴,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開始進入華為的視野。
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總部位於英國,是一家具有150多年曆史的海上工程公司,在全球海底光纜安裝和維護行業裡始終處於領先地位。在海底光纜安裝和維護、海上油氣田建設等方面具有豐富的從業經驗。而且有著與多國電信公司合作的經驗——與中國電信在中國合資建立的SBSS,與NTT在日本合資建立的NTTWEMarine,與新加坡電信合資建立的ICPL。
正是藉助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的平台,華為才能跨越在海底光纜鋪設方面的技術門檻——2008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與全球海事系統有限公司合資成立華為海洋公司,獲得了國際海底光纜市場的入場券。
千島之國一鳴驚人
光纖通信借助對光信號採用複用、放大、整形、補償等一些列手段,把信號進行超長距離的傳送。信號傳輸時有個特點,就是信號會隨著傳輸距離而衰減,每隔一定的公里數需要使用光纖放大器作中繼器。
而根據能量守恆定律,實現光纖的放大和光信號的再生就必須有能量供應,比如由端站PFE、海底光纜中的供電導體、分支單元和中繼器中的電力設備組成的海底光纜遠程供電系統。因此,如果採用無中繼器海底光纜,就可以省去供電系統和中繼器的建設維護費用,這樣一來。無論是建設成本,還是運營維護成本都會比有中繼器海底光纜要低得多。
中車研製出國產最高等級6500V高鐵“中國芯” 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
中國高鐵“空心化”的歷史正在終結。記者2015-10-23從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中國中車永濟電機公司已自主研製出我國最高電壓等級的高鐵“中國芯”——6500V/200A IGBT模塊。該模塊的誕生,填補了國內在高壓IGBT模塊自主開發領域的技術空白,標誌著我國擁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最高電壓等級IGBT模塊設計和製造技術。
每個6500V/200A IGBT模塊由8個指甲大小的“芯片”封裝而成,但就是這個比人手巴掌略大的IGBT模塊,卻是高鐵列車和大功率機車中最神奇的部件。據了解,作為新一代電力半導體器件,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是牽引電傳動系統的“高鐵之心”,宛若人體心臟,直接關係到機車的動力之源,是機車牽引系統中最核心的技術之一。IGBT模塊直接影響著高鐵列車能否瞬間起跑、舒適飛馳和穩定停車。高壓IGBT不僅應用在高鐵,在軌道交通、智能電網、風力發電等各領域,均能夠提高用電效率和用電質量,節能30%以上。
資料圖:國產高壓大功率IGBT芯片及模塊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IGBT消費國,IGBT消費市場目前約有80億元的規模。“中國製造2025”發展規劃頒布之後,工業智能化和綠色化發展成為主題,對智能控制芯片和IGBT等功率半導體有了更多需求。然而,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獨立自主的、完整的、強大的IGBT產業體系,高壓大功率IGBT芯片一直被國外企業壟斷。
國產6500V/200A IGBT模塊的誕生,為終結中國高鐵“空心化”奠定了基礎。它標誌著我國擁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最高電壓等級的IGBT模塊設計和製造技術,並達到商業化應用水平,正在替代國外同類產品在我國地鐵和鐵路機車變流器中的“核芯”位置,提升中國裝備製造業“走出去的”競爭力;並在推動我國高壓大功率IGBT芯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應用產業鏈的完善和形成的同時,力促實現“中國製造2025”。
京東方電視面板全球市占率 超越友達2015-10-21 中央社
中國大陸本土面板廠新產能不斷開出,市占率進逼台廠。研調機構WitsView指出,中國大陸面板廠京東方新8.5代線量產,前3季電視面板全球市占率超越友達。
WitsView調查,前3季全球電視面板市占率,樂金顯示穩居冠軍,群創暫居第2、三星顯示器第3,京東方擠下友達及陸廠華星光電,躍升第4。
今年異軍突起的中國大陸面板廠京東方,隨著新的8.5代線開始量產,32吋面板出貨量急速加溫,自今年5月始,每月出貨量都突破200萬片。
同時,京東方積極往大尺寸48吋、55吋發展,因此前3季整體電視面板累積出貨達2477萬片。第4季雖受淡季影響,可能較第3季衰退3%至4%,但全年總出貨量仍可望超過3400萬片,以爆發性的140%年成長率,擠下友達和華星光電,全球市占排名第4名。
調查顯示,9月全球電視面板出貨總量為2447萬片,較8月成長9.9%,較去年同期增加13.8%。第3季出貨6906萬片,較上季成長2.7%,較去年同期成長7.6%。今年前3季電視面板累積出貨已超過2.01億片,較去年同期成長10.6%。
WitsView研究副理胡家榕解釋,今年上半年電視面板拉貨力道逐季增強,加上面板價格從第1季底開始鬆動,雖然終端市場需求狀況不明朗,但品牌商拉貨意願依舊;第3季的面板價格續跌,及中國大陸產能逐漸到位,反而使品牌商為增加議價空間拉抬出貨量。
胡家榕指出,除了主流產品成本結構低於其他面板廠的優勢,樂金顯示在客戶群的布局也相當的完整,今年不僅持續扎根自有品牌樂金電子,對中國大陸一線品牌創維(Skyworth)或二線品牌的經營也相當積極,全年出貨將有機會達到5500萬片,年成長5.9%。
群創上半年受惠於墨西哥標案,整體電視面板出貨量隨之拉升。下半年雖有三星電子在39.5吋訂單的挹注,但墨西哥標案規模已大不如前。預估全年出貨將達5130萬片,年成長2.3%。
三星顯示器前3季電視面板累積出貨則達3876萬片,緊追群創之後。受自有品牌砍單影響,今年出貨出現6.6%的年衰退,預估全年出貨僅能達5170萬片,拱手讓出電視面板出貨的龍頭寶座。
友達前3季電視面板累積出貨2022萬片,除無新產能挹注外,產品結構往超高解析度、50吋以上大尺寸調整等因素,使出貨較去年同期減少6.5%。全年出貨預估2640萬片,年衰退8.3%。
韓媒:韓國成近十年亞洲四小龍中耀眼明星那台灣呢
中新網2015-10-15電据韓媒報導,數據顯示,近10年來,韓國的出口發展趨勢在亞洲“四小龍”中最為穩定,交上一份十分亮眼的成績單。
15日,國際投行JP摩根發布題為《韓國,在鄰國停滯中成長》的報告,稱過去十年間,全球出口規模中韓國所佔比重一直穩步上升。
去年,韓國出口規模佔全球比重為3.4%,比2010年提高0.3%,較2005年(2.8%)提高0.6%。
同為亞洲四小龍的台灣出口占全球比重從2005年時的1.9%,先後下降至2010年的1.8%和2014年的1.7%,在全球出口中的影響力日益削弱。新加坡佔全球出口的比重10年間無任何變化,一直為2.2%。
韓元雖在2010年後升值7%,但同一時期新加坡元和新台幣分別升值10%和5%,韓國出口的增長勢頭更加明顯。
JP摩根研究院金智元(音)稱,與新加坡和台灣相比,韓國的出口產品種類更加多樣化,即使亞洲新興市場需求持續低迷,但韓國所受的市場衝擊仍然相對較小。
然而,基於勞保年資的維持與健保福利的需要,即使長期派駐大陸,台灣總公司也未必會將這些台籍幹部自公司就業名單除名。如此,在台灣地區勞動力總數的統計就有「虛胖」的可能,從而使失業率的數字偏低。
其次,台灣近幾年來「非典型就業」盛行,派遣勞力在就業統計上也會帶來一些衝擊。政府機關受到預算員額限制,對於新增甚至例行業務,以派遣勞力支應,早已是眾所皆知的事實。民間企業尤其是接單生產的公司,更將派遣勞力的使用發揚光大。派遣勞力雖然掛名在派遣公司內,看似已經就業,但為配合雇主需求而彈性支援,使派遣勞力實際上並未如一般公司或政府機關員工全年全時間工作,因而在就業統計上,會使就業人數有「虛胖」的可能,從而使就業統計未能反映實際情況。
因此,與就業相關的其他數據,反倒較「失業率」更能顯現「出口連八黑」所造成的影響。例如根據「台灣就業通」網站資料庫統計,8月份新登記求才的職缺人數為126,650人,較上月減少3.30%;新登記求職人數總計65,624人,較上月減少0.34%,平均每一位求職者有1.93個工作機會,較上月減少,相對於5月2.29個工作機會,更顯示廠商求才意願轉趨保守、就業情勢趨緩。另外,勞動部公布最新無薪假統計,9月底實施無薪假人數達1,233人,較8月的669人增加了8成4,創下去年2月以來的新高。同時,今年1到8月大量解僱通報人數達11,448人,較去年同期增加4,569人。還有,請領失業給付的人數也在增加,今年7月以前維持大約5,000件上下,但是8月幾乎翻倍,增加為9,208件。
誠如統計學教科書提醒:「數字本身不騙人,但騙人的常用數字」。我們相信政府相關單位無意欺騙百姓,但發佈的任何資料若與總體經濟趨勢顯著背離,則宜剴切說明,或以其他數據釐清事實,才不致於在同一個中央政府的屋簷下,各部會的統計數字彼此雞同鴨講,讓民眾看得「霧煞煞」,從而影響政府的公信力。
中時社論-出口連八黑就業卻持續改善的怪現象2015-10-13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發布統計指出,由於風災、低油價與電子產品去化慢,這三大因素導致9月出口「連八黑」,年減14.6%,衰退幅度比八月年減14.8%微幅改善0.2個百分點,且創下連續四個月的二位數負成長;第3季出口因種種不利因素重擊,減幅擴大至13.8%,為今年來表現最差的一季。主計總處同時表示,九月單月出口225.4億美元,為2010年10月以來的新低(扣除春節因素);9月進口僅173億美元,是2009年11月以來的最低進口值,年減24.4%,則是六年來的單月最大減幅。這些數據顯示,台灣地區九月的進出口,幾乎是回到金融海嘯時的情況。
但在另一方面,台灣的就業情況卻持續好轉。主計總處最新的就業報告指出,8月失業率為3.90%,較上月雖然微增0.08個百分點,但較去年同期下滑0.18個百分點,創下近15年同期最低水準;前8月失業率平均為3.73%,也是近15年同期最低,年減0.26個百分點。8月失業人數為456,000人,較上月增加11,000人,主要是因為受應屆畢業生持續投入尋職行列影響。其中,初次尋職失業者增加6,000人,因工作場所業務緊縮或歇業與對原有工作不滿意而失業者分別增加3,000人和2,000人,因季節性或臨時性工作結束而失業者微增1,000人。
上述兩項官方統計顯示,出口連八黑對於就業似乎沒有任何負面衝擊。若用統計學的簡單迴歸分析,說不定還能導出具統計顯著性的出口衰退有利於就業改善的奇怪結論。然而,根據國發會較早以前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商品出口對就業人數的貢獻率大致在25.3%~28.9%之間,亦即全體就業人數中有四分之一至近三成是歸功於商品出口的帶動;根據這項官方研究報告推論,出口減少對就業應有負面衝擊。惟近一年來的官方統計數字所顯示的趨勢,二者之間南轅北轍,可說是近年來才見到之怪現象。
我們比較不懷疑海關統計數字,因為通關數字無法人為虛飾。當然,我們也不是說就業數字遭到人為的作假,只希望能找出就業數字亮麗背後的其他故事,讓事實真相有更清楚的顯現。且讓我們從社會變遷對統計分析的影響著手。
首先,台商到大陸設廠對台灣就業統計的影響,不應忽視。根據媒體報導,大陸官方登記常住之台灣人就超過150萬人,若再加上短期去大陸出差處理大陸工廠事務的員工,則每年總人數達300萬人之譜。這些長短期在大陸工作的人員,其勞動產出貢獻於大陸GDP的成長,因此不宜全算為台灣地區的勞動力。
首款國產商用GPU將進入尋常百姓家 2015-10-04
景嘉微的GPU技術源自國防科大的技術積累,而且因為軍用更看重穩定性和可靠性,對性能要求夠用就行,所有景嘉微的GPU性能有限。
那麼兆芯的GPU是天上掉下來的麼?顯然不是。
兆芯的GPU技術源自VIA從美國收購的S3 Graphics。雖然S3 Graphics在技術上已經被英偉達和ATI拉開了一大截,但以S3 Graphics曾經的技術做底子,能使兆芯能在相對高一點的起點起步,並少走很多彎路。
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要說了,兆芯的技術基本來自台灣VIA,那不是新時期的市場換技術麼?難道汽車、大飛機等產業的教訓還不夠么?
這個麼,其實,引進技術會有兩個結果,一個是像汽車產業那樣,在被市場換技術坑死。但是如果自己爭氣的話,也可以通過將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融會貫通、推陳出新,實現引進技術的本土化也未嘗不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引進米格21,然後各種魔改,改的連米高揚設計局都不認識了。
兆芯項目,本質上是上世紀80年代市場換技術的再現,是台灣電子產業整體衰弱和中國大力扶持集成電路產業背景下,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利益交換後的妥協產物——大陸可以獲得能商業化設計生產X86芯片的授權和GPU技術,台灣VIA可以獲得大陸的資金扶持、政策傾斜和市場。
言歸正傳,兆芯在購買S3 Graphics的技術後,發展出了自己的第一款集成了自主知識產權GPU的Elite系列SOC。
Elite1000集成了雙核ARM Cortex A9和自主知識產權GPU的SOC,能夠支持雙路同時編解碼1080P@60fps。
兆芯最新的GPU被用於Elite2000。根據第三方發布的跑分軟件顯示:兆芯最新發布的Elite2000集成的GPU大約和Mali 760MP8性能相當,性能基本相當於手機上用的GPU之主流水平。
搭載Elite1000的機頂盒,恰恰是廣電TVOS的御用機頂盒。
回應
配圖錯了,你拿梟龍的圖出來標mig21是啥意思
不算錯,梟龍就是在殲七基礎上發展的終極改進型,殲七本來就是米格21本地化後的改進型
關鍵要建立完整的生態體系,硬件需要主板、顯卡支持,軟件需要操作系統、開發工具、應用軟件、遊戲軟件支持,最後即便性能完全等同洋品牌,還要國人不崇洋媚外。
其實這種東西不是技術的問題,關鍵還是市場佔有的問題,如果不靠國家在市場方面扶持,永遠也不可能幹過國外成熟的企業,華為和高鐵就是很好的例子,國家採購中國的市場足夠把企業養大,然後技術也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10_04_336464_2.shtml
IC設計傳奇 瑞昱副總李朝政50歲墜樓亡 2015-09-08 聯合報
瑞昱半導體董事暨資深副總經理李朝政,四日下午被發現自八樓墜落竹科宿舍一樓身亡,究竟是輕生或運動失足,眾說紛紜,檢警仍在調查。
同業表示,李朝政畢業交大電子工程學系、台大物理研究所,學生時代就是全力以赴、責任心很重的個性,要做就一定做到最好的「技術狂」,是技術開發的靈魂人物。
家屬悲慟表示,李朝政沒有經濟、感情困擾,沒有理由走絕路,現場與家中都沒有找到遺書,親近好友也都表示他近日沒有異狀。
李朝政墜樓時著運動鞋,他平時有運動習慣,家屬認為可能至頂樓運動「不慎失足」,但檢警調查,頂樓女兒牆高一百廿公分、約到成人胸口,不至於「失足」。
人生勝利組 自殺高危險群 2015-9-7 聯合晚報
高薪、高學歷的人生勝利組竟成自殺高危險群,精神科醫師發現,門診中憂鬱傾向的高階白領階級越來越多,累積過多壓力,就可能釀成悲劇。
林口長庚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科技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科技大廠的高階主管時時刻刻處於備戰狀況,每一季都必須搶訂單,一旦無法承受的壓力,即成憂鬱症的高危險群。
張家銘說,許多民眾都以為人生勝利組應該具有高人一等的抗壓力,其實不然,這些菁英屬於工作狂、自我要求高,追求成就感,為配合國外工作時間,幾乎每個人都有失眠、睡眠不足等問題。
張家銘提醒上班族,如果長期間失眠、焦慮、憂鬱,不滿意自己表現,缺乏耐力,以及情緒起伏超過可控制的範圍,就應提高警覺,積極就醫。
「科技人講究科學數據」開業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如果經常出現頭痛、肩頸痠痛、腸躁症等自律神經失調等症狀,建議至精神科、身心科接受壓力指數評估,如果數據異常,即應接受治療。
楊聰財分析,具有憂鬱傾向的人生勝利組以男性居多,年齡約在40、50歲,具有A型性格(Aggression),人生目標就是「求勝」二字;建議應適度修正自己的個性,如有憂鬱症狀,可透過諮商減輕壓力。
相關新聞
瑞昱李朝政,門外漢變身竹科傳奇
累了嗎? 台灣科技人用生命拚奇蹟
分紅費用化 「科技薪貴」神話幻滅
多位大將英年早逝 科技業警鐘
陸生求學狠如狼 台籍生看傻眼2015-08-20 聯合報
兩岸學生大不同,當台灣大學生還愛掛在臉書分享吃喝玩樂,上海復旦大學台籍生丁于珍發現她的網路社交圈上,多的是大陸同學發表政策看法、時事分析;積極認真造就的硬底子,讓她深感陸生狼性十足,每天都在充實自己,好機會一降臨就狠狠抓住。說的難聽些,台灣不少學生像井底之蛙。
北京清華大學台籍博士生徐偉軒形容,大陸人考上北大、清大像「中狀元」的概念,從各地擠進窄門的學生,各個能力強到像「怪物」;上英文課時陸生拚命往前坐,跟老師對答如流,台灣學生則拚命往後坐,總要低頭討論後才敢回應老師。
為當上學霸(指很會念書),陸生早上七點到圖書館報到,深夜才回宿舍,時有耳聞,讓丁于珍訝異的是,即便是很小的作業,陸生都認真看待,分組、分配每人工作,就為了完美呈現,不像台灣大學生習慣「抄來抄去」。
陸生企圖心、目的性強,讓她感觸也很深。許多大陸學生從大一就鎖定職涯方向,積極到會計事務所、諮詢業徵求實習機會。陸生也很敢於推銷自己,不像含蓄的台生,選班長時總相互謙讓推拖,但陸生當選班長後的發言,卻是「我以前有過什麼經驗,可以幫助班上」,兩岸學生自信心高下立判。
回應
台灣的年輕人也很忙?忙著不勞而獲的募款?忙著抗議?忙著丟鞋子?忙著睡街頭?忙著連養他的父母都不要了?忙著被政客利用?忙著幫政客數鈔票?忙著當路人甲.乙.丙..?忙著選舉?忙著想一夕成名?忙著想一步登天?忙著想一夕致富?反正很忙?也很茫?非常的忙?也非常的茫茫茫.........?)
相關新聞
參觀上海醫院與機場 柯贊上海進步多稱回去要更努力(回應:台灣我去過,其南部,如果就城市建設而言,大概就是大陸縣級水平。台北、高雄和台中也就省會城市的水平。)
那個國家進步最快他的體制就是最好的體制!進步不進步你看不懂,數據你也看不明白嗎?中國增速7%,美國小於4%,這說明我們比他們先進才會進步的快,整天損中國的噴子你們真看不見嗎?
和噴子說這些有什麼用?他們吹著空調坐在電腦前嗑著瓜子,哼著小曲,微信陌陌勾搭幾個小妹,想著明天要不要去上班,反正家裡有父母養著。他們呼喊著社會的不公,只因為他們不能坐享其成,或者不是夢想的有錢人。
每次看到噴子說“不敢打之類的話”我就想笑了,你難道不知道武力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麼”,一天到晚叫著“打呀打的,”真打仗了,你們這些噴子願意上戰場?如果你們只是純粹的“無腦的愛國青年”那還好,當然如果是“國外僱傭的水軍,”我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又到了月初了,“發狗糧的時候了”.
套用網上流傳的一段話:中國真是真心不容易,國力要和美國比,福利要和北歐比,環境要和加拿大比,機械要和德國日本比,華為中興要和蘋果三星比,聯想要和IBM比,長城奇瑞要和通用豐田比,龍芯要和INTEL,C919要和波音空客比... 一個國家的製造vs整個世界全部高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5-08-13/0938836972_3.html
另詳參【圖博館】:超級電腦大戰 專利權大戰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中國製造業 大學評鑑 《龍行天下》 高科技資匪無罪 《模仿是為了創新》 中國山寨經濟 中國崛起(二) G2《中國模式》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渴盼輝煌》 中共的國企社保與醫保改革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中國軍工《中共科技先驅》中共軍質量何時世界第一?
客觀評價毛澤東時代的科技成就
問:中國重大的科技成就都是在毛澤東時代取得的,如兩彈一星、沙眼衣原體、牛胰島素、雜交水稻、青蒿素、哥德巴赫猜想的1+2。改革開放30多年,論文發了一大堆,有什麼比得上毛澤東時代的成果?
答:這種觀點雖然錯誤,但比前面的幾種觀點還是要高明不少。因為它舉出了若干項真實的成果,並且諷刺了科學的春天80年代,那時由於向錢看的社會風氣,經費不足,腦體倒掛,許多科研人員流失。
其實正因為那時成果比較少,所以才把每一個難得的成果都大加宣傳,寫進了課本里。而現在成果太多了,課本里寫不下,媒體和公眾的注意力也大部分轉到科技之外去了,所以對有些人造成今不如昔的錯覺。因此我想對這些朋友們說:我完全理解與支持你們對腐敗與社會不公的道德義憤,不過請不要因此影響對科技問題的客觀評價。
回應
難得的好文章,希望對那些低水平的噴子和眼界窄短的人能有所啟示,就怕他們連看完這篇文章的耐心和勇氣都沒有,那就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了。
你別忘記了,中國噴子數量也是世界第一的。你不懂大家都懂。
別意淫了,連款像樣的飛機發動機都造不出來,更別說其他領域的差距了。
別酸了,連像樣的高鐵都搞不出來,美國有什麼用
流浪恆星[遼寧瀋陽]這種話估計也只有中國人能說得出口,而德國日本法國這樣的鐵路技術翹楚都不會有這樣的豪邁氣概。
德國日本那叫過氣翹楚,法國麼。。。。。流浪你不懂的話,真的別發言好麼.
過氣?先不說德日、法國在化學、生物、航空製造、機械設備等領域處於全球尖端,德日的高端製造業同時都是世界一流,某大國製造業離開日德機床馬上就全部歇菜,樓上這個傻比哪來的自信。
如果你要是知道美國福特車使用的機床來自於中國製造,我不曉得你這個喜歡舔外國菊花的噴子有何感想?
有人說搞科研不需要很多錢,俄羅斯仍然有很多成就,舉出俄羅斯數學家格里戈里·佩雷爾曼的例子,但是這個例子很偏頗,因為數學和物理、化學、生物這些自然科學不一樣,數學命題無法用實驗來證明,只能靠數學家的頭腦。所以無論錢多錢少,所有的數學家都處於同一起跑線上。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數學方面的民科特別多,宣稱自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不計其數。自然科學就不是這樣,實驗是對理論最終的判決,而現代的實驗是非常燒錢的。拿個試管在自己家裡就能做出重大發現的時代,早就過去了。粒子物理的加速器花錢是以百億元計的。俄羅斯由於缺人缺錢,科研每況愈下,這是明擺著的事。
至於說俄羅斯以人為本,就更是笑話了。俄羅斯人的預期壽命是70.16歲,低於中國的75.15歲,酗酒的、販毒的、走私軍火的一大堆,葉利欽時代差點連核武器都偷賣給黑幫,真是相當的以人為本哪!
科研的總量與人均
問:中國的人口相當於俄羅斯或日本的10倍,發表論文數達到他們的10倍了嗎?
答:沒有達到。問題是,按照人口平均計算科技成就的意義很小。對於衡量國家實力而言,科技的總量比人均重要得多。
當然,如果要論科研人員的效率,人均指標是重要的。我們的人均指標確實不如俄羅斯、日本以及很多其他國家,需要大力改進。不過這裡要強調一下,我們的人均科研投入比許多國家少很多,這是人均產出比他們低的最直接的原因。現在已經有人在問:我們給大學投資了這麼多,為什麼還沒有產生世界一流大學?是不是體制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很滑稽。你覺得投資很多,那是跟自己以前比,橫向跟世界一流大學比一比,還是比人家少得多。
詐唬也是一種戰術?
問:聽說過去幾年美國突破了許多關鍵性技術,中美實力差距再度拉開了?
答:這種說法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中美這樣的大國,都不斷有許多進步。只提美國的進步,假想中國停著不動,才會得出這種離譜的結論。固然可以舉出美國突破的許多關鍵技術,但同樣可以舉出中國突破的更多關鍵技術。對於這麼大規模的問題,憑印象舉幾個例子是不夠的,需要定量統計。前面列舉的各種數據就是統計。任何沒有預設結論的觀察者都會看出,中美差距是在縮小而不是拉大。相信這種奇談怪論的,說到底是對科技了解太少,對美國迷信太多。
俄羅斯的正面與反面
問:俄羅斯的國際論文發的少,是因為他們不屑於在英文雜誌上發文章。俄羅斯的科技比我們強得多!更加以人為本!中國的高檔次論文超過俄羅斯,是恥辱而不是榮耀!
答:這也是一種典型的錯誤論調,錯誤在於混淆增量和存量。如前所述,我們爆炸式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短,某些領域科技的存量可能還不如其他一些國家,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俄羅斯。但是在各種增量指標上,我們遠超俄羅斯。這無論如何都是好事,把這當恥辱的人,心態太扭曲了。
俄羅斯的優勢基本只剩軍工、航天和資源開採,這都是蘇聯時期的老本。在其它大多數領域,俄羅斯已經顯著落後於中國。一個非常有諷刺性的例子是,中國一汽與俄高爾基汽車集團成立合資企業,在米亞斯烏拉爾汽車製造廠組裝解放牌卡車。一汽是當年蘇聯援建的,結果現在老師不會造汽車了,只好請學生幫忙。
蘇聯解體後經濟崩潰,俄羅斯科學界遭受了一場大劫難,許多科學家不得不離開了科研,或離開了自己的國家。普京上台後雖然有所改善,但投入仍然很不足。我認識的一位經常訪問俄羅斯的老師說,俄國的科研人員大都是50—70歲的,年輕人很少。因為科研的收入太低,年輕人大都在外面打兩份三份甚至五六份工,編程序之類。這樣還願意搞科研的,只能說是真愛了。
然後,中國的基礎研究已經對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李振聲的雜交小麥養活了全世界數以億計的人口,屠呦呦等人的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瘧疾患者,師昌緒的材料學研究大大提升了航空發動機的性能,徐光憲的稀土化學研究是中國稀土工業的基礎。看不到這些的人,是自己目光如豆。
最後,騙經費的人有沒有?有,例如偽造“漢芯”的陳進。但合理的結論是打擊假的,支持真的,有些人卻要把孩子連洗澡水一塊倒掉,那就太荒謬了。
諾貝爾獎情結
問:中國為什麼還沒人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答:其實得過了,楊振寧、李政道1957年拿獎時還是中國國籍。當然,如果把問題改成“為什麼還沒有新中國培養的人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那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了。對此簡短的回答是:不要急,會得的。諾貝爾獎授予的是經過檢驗、得到公認的成果,往往是幾十年前做出來的。日本近年來多次獲獎,是因為日本在20世紀80、90年代科研經費高速增長,獲獎者的成就大多是那些時候做出的。中國現在已經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果,如薛其坤等人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振寧認為這是諾貝爾獎級別的,而且還在不斷產生新的重要成果,如最近的預測和發現外爾費米子。可以確信,幾十年後一定會出現中國科學家獲獎的高潮。至於具體什麼時候得,誰因為什麼成就得,那就很難預測了。
重要的是,現在的基本圖像是百花爭艷,不能確定哪一朵最先綻放,而不是只有一兩朵,即使綻放了也不代表春天到來。在諾貝爾獎問題上,有些人處於悲觀的極端,認為中國永遠得不了(體制問題!),而另一些人處於憤世嫉俗的極端,聲稱諾貝爾獎純粹是西方的陰謀。這話用來說和平獎、文學獎或許可以成立,但用來說自然科學獎就離譜了。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耐心點,自信點。葡萄是甜的,而且你必然有吃到的那一天。
至於說中國的科學體制,當然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但這個體制畢竟實現了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可見總體上還是成功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體制再好,沒錢也乾不成事。用飛機來打比方,體制好比機身佈局,投入好比發動機。發動機推力不夠,再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機身也飛不起來。推力夠了,一塊磚頭都能飛上天。投入不足對中國科技的損害比體制問題大得多,許多被一般人歸結為體制問題的,其實是投入不足造成的。人云亦云地談論體制問題,是缺乏技術含量的無聊行為。
問:(某人對楊振寧《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的評論)我的天……最後一節完全不敢苟同……估計全世界都公認中國學生是最聰明最勤奮最守紀律的……可是……那又怎麼樣呢?看看現在的中國,問題難道是出在人還不夠聰明身上嘛?麻木冷漠的國人,專制獨裁的體制,沒有大無畏的勇氣挑戰這個社會的世俗,再聰明的學生也只是百無一用。
答: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觀點。它反映了一種很典型的錯誤思維模式:取樣錯誤。許多人看看自己和身邊的人,覺得都不怎麼樣,於是就對范圍大得多的問題喪失了信心。但是別忘了,搞科研的不是這些人,而是那些最聰明、最專業、最有好奇心的人,社會中最先進的少部分人。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普遍現象,如果你身邊的人水平都不高,那很可能是因為你的水平就不高。
許多領域都符合“二八定律”,即20%的人乾了80%的事。對於科研,這個比例相差得只會更高,比如說10%的人乾了90%的事,甚至是1%的人乾了99%的事。印度的文盲率比中國高得多,還有神奇的種姓制度,可是人家不照樣探索火星嗎?
星空與導彈
問:中國發了這麼多所謂高檔次論文,對生活有什麼影響?純粹是騙經費的!
答:這也是一種很典型的觀點,它反映了很多人的淺薄和傲慢。
首先,人類的追求不只有物質生活,好奇心與求知欲也是基本價值。你完全可以低頭看路,但不要冷嘲熱諷那些仰望星空的人。
其次,基礎研究決定了人類能夠達到的上限。
再次,基礎研究的效果要通過應用研究、生產試驗、工業生產等多個環節,才能傳導到日常生活。確實不是立竿見影,但這絕不是輕視基礎研究的理由。當然,中國的傳導機制還不夠通暢,成果傳化率還不夠高,在這方面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科技新聞在你身邊
問:中國的科學已經這麼厲害了?我怎麼感覺不到?
答:因為你沒有關心這方面的消息。如果你關心的話,就會看到很多。例如2015年3月,理化所和清華大學製備了一種液態金屬機器人,含鎵的液態合金吸收一小片鋁以後,就可以在電解質液體中運動很長時間,能夠蜿蜒前進和變形,被比喻為終結者。
2015年3月,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天津康希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發出了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針對性強,穩定性好,並具備大規模生產技術條件,優於美國、加拿大的需零下80度冷凍保存的1976基因型疫苗,已經治癒了一名英國女兵和一名意大利男護士。
2015年4月,科大建成國際最先進的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科大一環”,我為此寫了篇《科普核聚變》以及補遺。2015年5月,中國科學家研發的脫細胞角膜基質“艾欣瞳”上市,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完成臨床試驗的生物工程角膜,為全球6000萬角膜盲患者帶來復明的希望。2015年6月,南開大學製備了一種特殊的石墨烯材料,用光一照就可以運動,包括太陽光,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這樣的材料,可望實現光驅動的飛行。固然中國的科學宣傳還有很大的改進餘地,但你如果閉目塞聽,只關註明星八卦、飛短流長,那即使有再多的科學成就,你又怎麼會注意到呢?
人云亦云與取樣錯誤
問:中國的科學界不是黑幕重重嗎?中國的科學體制不是僵化落後嗎?中國的科學成果不都是造假的、花錢買的嗎?
答:中國這麼大,科技人員這麼多,自然難免有陰暗面。美國也是如此。但你如果以為全都很陰暗,那就大錯特錯了。向一流期刊投稿時,審稿人水平很高,而且卡得很嚴,一心想挑出你的毛病來把你拒掉,造假的有多大機率過關?至於說花錢買,就更可笑了。不要說一流期刊,二流的你去買一篇看看?這都是不可能的事。當然,有些低級的期刊上會有一些甚至很多低價值的以至造假的、花錢買的文章。不過學術界都知道這些期刊水平很低,不會把上面的文章當成像樣的學術成果。向一流院校求職時,低級別期刊的文章不但沒有正面作用,而且有負面作用。總之,把科學界當成商場官場,是無知無識者常犯的毛病。科學是最客觀、最公正、最富智慧含量的人類事業,許多在別的領域適用的在科學中是不適用的。
中國量子信息的成功之路
我們來看一個中國的例子。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是世界領先的,多次刷新了傳輸距離的世界紀錄,有一些試驗性的政務網絡已經在運行中。科大的上海研究院在研製一顆量子衛星,預計2016年發射,用來做衛星與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實驗。如果成功,就可望建立星地一體的絕對安全信息系統,有非常高的軍事與民用價值。
中國的量子信息研究一大半在科大,科大有三個大的研究組:郭光燦院士、潘建偉院士、杜江峰教授。這裡來講講潘建偉的成才之路。潘建偉在科大碩士畢業後,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安東·塞林格(Anto Zeilinger)教授組裡讀博士。1997年,他們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實驗量子隱形傳態》(Experimental 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文章,潘建偉是第二作者。此文第一次實現了量子隱形傳態,即科幻電影中的傳送術(電影當然是大大夸張了的),入選了《自然》雜誌的“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後來潘建偉回到科大工作,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人才缺乏。為此他自己繼續到國外開展合作研究,同時有針對性的選派學生跟隨自己或送到歐美各個先進研究機構學習。派出去的每個人做不同的方向,回來後互相取長補短,團隊逐漸成形,就一點點顯現出了合作效果。潘建偉團隊從當初的單方向派人去海外學習,已經變成有來有往,目前有2位外籍教授、6名外籍留學生,分別來自德國、法國、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國家。
我們來比較一下拉比、鮑林和潘建偉。他們的成長道路很相似,都是先到先進國家學習,然後回國建立團隊,把本國提升到先進水平。有些過於保守的人反對出國留學和對外交流,認為關起門來自己搞才是正道,這固然是錯誤的。但更多的人是過於悲觀,認為中國永遠都只能跟在人家後面跑,不可能搞好科學,這就更加錯誤。我親耳聽到過地位很高的人言之鑿鑿地說“中國人不會創新”,這種人的危害比保守派要嚴重得多。正確的態度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如果說中國沒人才,那麼耐心培養不就是了?以中國人的文化底蘊、勤奮程度和天分,只要按照科學規律做事,持之以恆地投入,沒有做不成的。
……如果這位學生被一些當時所謂的好老師所教育,這些老師所知道的只比學生多一點,並常常被學生超過甚至輕視,那麼沒有人會懷疑這位學生的品味低下。這位學生髮現只要他稍加努力,他就能超過他所在的大學中擁有最高榮譽的人;他開始認為自己是一個天才,工作的動力隨之消失了。旁邊的小土丘讓他感到自己是一個偉大的人,但他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他無法比擬的大山。……在美國人的心中,期望與賭博的慾望被混為一談,除了它們的名字不同之外,每個機構都在混沌中昏睡,期望時間的流逝能帶來繁榮昌盛。……有太多的地方學會被冠以大而不當的名稱,每個學會都有自己的知名人士,他們有特權將他們在早晨散步時發現的某些多出一支腳的螃蟹描述為無價之寶。……它(按:美國科學院)沒有辦法獲得像偉大的英國皇家學會、或者是在巴黎、柏林、維也納和其它歐洲首都和大城市的偉大學院的地位。……在科學方面,我們國家還沒有出版過或者即將出版任何中小學教材以上的書籍。……我們國家所做的物理學工作還不足以支撐一個物理學期刊。”
看到這些,你會覺得美國的科學弱爆了。當時肯定也有很多“良心”人士宣稱美國不可能搞好科學。但他又說:“慷慨給予是美國人最優秀的品質,這個國家所需要的將會在將來的資金中得到支持。……美國人在小事情上不缺乏發明和創造,當同樣的精神被用到知識和對科學的熱愛上時,它就會變成研究的精神。”羅蘭的結論是熱情洋溢的:“我們知道這個國家前進的速度:我們看見城市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其它的宏偉事業也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前進。我們看見了正在建造的物理學實驗室,我們看見了對接受過全面訓練又不懼怕數學的物理學家的大量需求,需要他們做教授或加入到所謂的現實生活中。也許我們與所有真正的美國人有著同樣的感覺,我們的國家正在走向繁榮昌盛的未來,我們將努力成為世界科學的領導,就像我們今天努力成為世界財富的領導一樣。”當時的美國和現在的中國是多麼相似!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有人有錢就能搞好科技,這個道理雖然正確,卻不容易讓人相信,因為許多人特別不自信,說得好聽點就是太有憂患意識,憂患過頭了。1999年左右,楊振寧到科大演講《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結論是:“以下的幾個長遠的因素是使得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能夠有輝煌的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一個是需要有聰明的年輕人,有頭腦做科學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視紀律、重視忍耐心、重視勤奮的社會傳統;第三要有決心;第四要有經濟條件。……中國在20世紀裡有前三者,到了21世紀我認為將四者俱備,所以我對21世紀中國科技的發展是絕對樂觀的。”當時我十分不以為然,因為中國有太多的問題,腐敗,專制,貧富差距,世風日下……所以,楊先生,您是不是老糊塗了?後來隨著眼界的擴大,卻越來越發現楊振寧講的是完全正確的。他這些道理看起來很質樸,簡直土得掉渣,但卻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這正應了《道德經》裡的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美國的昨天和中國的今天
其實從歷史上看,經濟強國科學崛起幾乎是必然的,過程比一般人想像得直截了當得多。19世紀末,美國已經是全球最有活力的經濟大國,但科學水平還很低。1883年,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會長亨利·奧古斯特·羅蘭(Henry Augustus Rowland,1848—1901)做了一個演講《為純科學呼籲》,被後世稱為美國科學的獨立宣言。他在演講中激烈批評了美國科學的狀況:“美國的科學只存在於未來,它沒有今天和過去。……我們厭倦平庸,這是我們國家所遭受的詛咒。……難道我們總是匍匐在塵土中去撿富人餐桌上掉下來的麵包屑,並因為我們有更多的麵包屑而認為自己比他更富裕嗎?……教學工作會消耗大部分精力,這也是絕大多數在教授職位上不進行任何科學工作的人的一個藉口。……這類的事實(按:美國的許多所謂大學只有幾位教授、十幾名學生和幾萬美元的經費)只會存在於一個民主的國家,它所自豪的是將所有的東西都降低到同一層次。……要讓他們(按:美國的大學生)知道他們只接受了一半的教育,他們與世界上的一些人相比如原子般微不足道。 ……那些拿最高薪水並擁有教授職位的人今天所做的事絕對不是純科學研究,而是科學知識的商業應用,目的是增加他們已經很高的收入。
電信,美國有思科,中國有華為、中興。4G標準,美國有FDD-LTE,中國有TD-LTE。搜索引擎,美國有谷歌,中國有百度。電子商務,美國有亞馬遜、eBay,中國有阿里巴巴、京東。社交媒體,美國有臉書、推特,中國有微信、微博。汽車,美國有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中國祇有奇瑞、吉利、長城。電動汽車,美國有特斯拉,中國有比亞迪。手機,美國有蘋果,中國有華為。高鐵,美國還沒有,中國占世界一半以上。大飛機,美國有波音,中國的商飛正在研製C919。液晶顯示,美國幾乎沒有,中國有京東方……這個名單可以列很長。基本的特點是,大多數領域美國領先,但差距在縮小中。也有些領域中國領先,如預警機、火力發電。有些領域美國占壓倒性優勢,也有些領域中國占壓倒性優勢。
能在幾乎所有領域和美國正面對抗,而且還互有攻防的,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家。其他西方國家由於體量較小,又缺少國家意志,在四代機、搜索引擎、電子商務、社交媒體、手機等領域基本都放棄了。日本放棄得更多,除這些外還有電信標準、導航系統、大飛機等。俄羅斯只能抓軍工和航天,在大部分領域裡都退出了競爭。只有中國在全面發力,在每場競賽中都不缺席。
這裡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對中國,大家批的是:為什麼汽車不如德國?芯片不如美國?機器人不如日本?液晶不如韓國?這種批評背後的意思是中國應該在每一個領域都做到第一,否則就是失敗。其實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是第一,這是個脫離實際的要求。怎麼不提德國的社交媒體不如美國,美國的高鐵不如日本,日本的手機不如韓國,韓國的太多東西不如中國?他們是不是也該痛心疾首地反思?
不過這個脫離實際的要求也有正面意義,就是說明中國人民內心非常驕傲,自我期許極高。我們銘記著天朝上國的榮光,知道自己在歷史上全面領先過。面對困難,我們總是認為內因是主導因素,自己搞好了就沒有過不去的檻,堅信人定勝天,君子自強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這其實是大國特有的一種自信,一種盲目的自信。大國的這種自信雖然盲目,雖然不合邏輯,但仍然是有價值的。它多次使大國的人民煥發出不可思議的勇氣和創造力,完成了許多偉業。
日常生活中反映的科技水平
看完這些統計數據,再來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現在一個典型的中國中產家庭擁有這些物質財富:房子,汽車,計算機,智能手機,大屏幕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多種家具、衣服等。在這些服務業上花費不菲:教育,醫療,養老,餐飲,電商,娛樂,旅遊,健身,美容等。享受這些公共設施: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飛機場,電信,醫院,學校,綠地,劇院等。還有軟環境:良好的治安,高效的政府服務,快捷的物流等。這樣的生活和美國中產家庭有多大區別?區別不大。中美中產家庭生活的相似之處遠遠多於不同之處。
區別總是有的,如美國人賺錢更多,買高檔汽車更容易,出國旅遊更方便,飛機場更多,如果能進名牌大學,就能受更好的教育。不過中國占優勢的地方也不少,如治安普遍更好,高鐵網絡更發達(美國還沒有高鐵呢),中餐更好吃(美國大部分的飯店就是悲劇),電信網絡覆蓋度更高(中國有村村通,美國在不賺錢的地方就不通)。2014年,中國人和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分別是75.15歲和79.56歲。總體而言,中美中產階層的生活屬於同一級別。不同之處屬於各有千秋,而不是瞠目其後。從收入看來似乎相差很多(中國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7),但實際生活質量卻相差不遠。這是因為中國的中產比例低於美國(但中產人口高於美國),也因為美國的貧富差距比中國大,少數的富人拿走了太多的資源,還因為美國是一個高成本的生活體系,消費效率比中國低。
工業技術水平
再來看生產中的技術水平。第四代戰鬥機,美國有已服役的F-22和F-35,中國有試驗中的殲-20和殲-31。航空母艦,美國有11艘核動力航母,中國祇有一艘從買來的瓦良格號改建的遼寧艦,蒸汽動力,據說國產航母正在建造。衛星導航系統,美國有GPS,中國有北斗。導彈防禦系統,中美都有。導彈打衛星,中美都有。彈道導彈打航母,只有中國有。有源相控陣雷達,中美都有。預警機,中美都有,中國的有源更先進。超高音速飛行器,中美都在試驗中。空間站,美國、俄羅斯等16國共用國際空間站,中國有天宮。太空探索,美國的探測器登陸火星,中國祇到月球。芯片,美國有Intel、AMD,中國祇有龍芯、華為麒麟。操作系統,美國有windows、iOS、安卓,中國沒有像樣的代替物。
五大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數據
基礎研究的產出可以用科學論文度量,下面我們再來看應用技術的產出,用專利度量。世界五大知識產權局是歐洲專利局、日本特許廳、韓國特許廳、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和美國專利商標局,五局處理了世界80%的專利申請,承擔了專利合作條約95%的工作。從2012年以來,五局每年聯合發布統計報告。
2014年五局共收到230萬件發明專利申請,其中最多的是中國,高達92.8萬件,佔了40%!其次是美國,57.9萬件。日本、歐洲、韓國分別是32.6、27.4和21.0萬件。這是中國連續第四年居於發明專利申請量第一的位置。跟2013年相比的增速,中國也是最高的,達到12.5%。美日歐韓的增速分別是1.3%、-0.7%、3.1%和2.8%。
再來看發明專利的授權。2014年五局共授權了95.54萬件發明專利,其中最多的是美國,30.1萬件,佔31%。其次是中國,23.3萬件。日本、韓國、歐洲分別是22.7、13.0和6.5萬件。中國的增速12.3%最高,美日韓歐的增速分別是8.2%、-18.0%、1.9%和-3.1%。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每個知識產權局的申請人都來自全世界,不只是自己國家。美國專利的國際化程度比中國高不少,吸收外國智力成果的能力值得我們學習。
研發人員與經費
看完了專利,再來看國家在研究上的人力物力投入。科技部《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我國的研究與發展(R&D)人員總數為353.3萬人,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4年中國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為13312億元,比2013年增長12.4%,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9%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前文中2014年WFC世界前十位的國家在2012年的R&D支出佔GDP比例是:中國1.98%,美國2.79%,德國2.92%,日本3.39%(2011年),英國1.72 %,法國2.26%,加拿大1.73%,西班牙1.30%,瑞士3.41%,韓國4.04%(2011年)。中國的比例處於中等偏低,不過在較快地上升,中國的研發支出將在2019年前後超過歐盟和美國,躍居世界首位。
高校與科研院所排名高校與科研院所排名
以上結果對科學界之外的人來說可能有點意外,但對科研工作者來說很正常,因為符合我們的日常感覺。僅僅十多年前,中國的一流文章還非常少見。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科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都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現在想在科大這樣的單位獲得副教授職位,五篇一流文章算是起步價。
美國的一流和二流大學的研究水平是非常高的,隨便拎出一個教授來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還有一大波諾貝爾獎得主。不過中國的進步非常快,現在中國一流大學的研究水平我覺得已經接近美國的二流大學了。
中國的上升勢頭之猛可以從各國2014年與2013年WFC的對比上看出來。美國下降0.8%,德國上升1.0%,日本下降2.3%,英國上升0.9%,然後六到十位的法國、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韓國都是下降的。中國呢?上升14.9%!這是個什麼概念?如果保持14.9%的增速,5年就會翻一番。如果中美都保持14.9%和-0.8%的變化率,8.7年後中國就會趕上美國。
然而這還沒完。WFC是每月更新的。現在顯示的是從2014年6月到2015年5月的統計,跟2014年12月的數據相比剛好過去了半年。僅僅半年時間裡,中國的WFC又從5026變成了6318,增長25.7%!按照這樣的速度,兩個半年即一年就會增長58%,達到7942。與此同時,美國的WFC從18643變成17448,下降6.4%;德國從4077變成3939,下降3.4%。在半年時間裡,美國對中國的比例從3.6縮小到2.8,中國對德國的比例從1.3擴大到1.6。如果這種令人咋舌的速度持續下去,中國超越美國所需要的時間就不是9年,而是3年!我們有可能在2017年就看到!此外,俄羅斯(338)排在第十九位,中國是俄羅斯的18.7倍。
發表在《自然》與《科學》雜誌的WFC,從2014年6月到2015年5月,國家中最高的是美國(860),然後是英國(144)、德國(116)、法國(67),中國(58)只排在第五位。研究單位中最高的是哈佛大學(75),而中國科學院(17)只排到第十五位。這裡固然有《自然》與《科學》對英美特別照顧的因素,不過也反映出我們在頂級論文中的地位比在一流論文中的地位低一截。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優勢主要在於次頂級的成果。後面將會談到,這是一個具有某種普遍性的現象,而且與中西的歷史與文化有關。
解讀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2015-8-13 觀察者網
【BBC關於中國教師在英執教的紀錄片,再度掀起了中西教育對比的大討論。在正反雙方的唇槍舌劍中,中國科技水平自然躺槍,比如缺乏重大突破,本土科學家沒有拿過諾貝爾獎等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真的是靠低技術撐起來的?中科大副研究員袁嵐峰博士賜稿觀察者網,詳細分析了中國科技水平在世界上的位置。(作者:袁嵐峰化學博士,中科大副研究員作者主編的《大復興》一書將收入此文,預計由中國發展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
科技與文明等級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誌。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跟美國有顯著差距,但屬於同一級別。
基礎研究的論文與期刊
更詳細地說,科學技術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業技術、生產經驗等多個層次。先在這裡介紹一下基礎研究的現狀。
自然指數
近年來,《自然》的發行者自然出版集團提出了一套衡量國家或研究機構基礎科研產出的指標,稱為自然指數。他們挑選了68家一流期刊,統計每個國家或研究單位在這些期刊上發表多少論文計數(article count,AC)。
2014年12月,自然公佈2014年(2013.12-2014.11)的WFC。美國排第一,18643。中國第二,5206。德國第三,4077。四到十位是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韓國,從3371到1151。超級大國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不在前十之中。可以看出美國非常強大,WFC是中國的3.6倍。但中國排第二,達到德國的1.3倍、日本的1.5倍。
再從研究單位的角度看,WFC最高的是哪一家?答案是中國科學院,高達1209,是第二位哈佛大學(852)的1.4倍。也許你會說這不公平,中國科學院是由許多研究所組成的,跟一個大學沒有可比性。然而第三位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729),第四位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721),它們都和中國科學院類似。可見至少在科學協會之間比,中國科學院排第一是沒有疑問的。再仔細想想,一個大學有很多院系和專業,而像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這樣的研究所只對應於大學的一個學院、一個系甚至一個專業,所以把協會和大學的科技產出做對比也未嘗不可。
很不幸,冷戰後瓦森納協定對中國的技術和裝備禁運限制,比對俄羅斯還嚴格.中國能拿到的半導體生產技術設備,往往是5年以前的.比如,台積電2015年能買到ASML10NM的光刻機.而大陸的中芯國際,2015年只能買到ASML2010年生產的32NM的光刻機.
1980年的中國,無法想像1999年的中國,同樣,2015年的中國,也不知道2050年會達到什麼程度,半導體整個行業的年齡也沒有共和國的年齡長,2050年的時候不知道這些公司能剩下幾家?
李克強:中國每年花2千億進口芯片和買石油的錢差不多
2015-7-27,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國家科技戰略座談會並作重要講話。會上,他多次講到要將中低端產品提升到中高端產品。李克強說,中國科學實力已經很強大,但仍有不足的地方,比如目前芯片還需要進口,每年要因為芯片進口花費2000多億(美元),這筆錢與每年進口石油花費的金額差不多,另外中國在美國等國際市場的產品份額正在被印度等國家追趕。
回應
待遇太低啊,一個華為海思的朋友,研究生進去快3年了,年收入27-28W。一個院士才40萬.據說龍芯團隊擁有5年以上IC設計的骨干年收入才10萬.
你不太了解實際情況,院士的待遇是根本無需你擔心的。北京將近200平米的房子,一切都無憂。
芯片開發是個燒錢的玩意,沒有大筆資金投入,創新的毛錢,中國如果有大筆的風投敢冒險的話很定有人才攻堅的。
一個老院士年薪才40萬,一個所謂明星剪個彩,錄期節目就幾十萬
只要是市場經濟就必然是這樣的結果,打籃球的詹姆斯比英特爾最頂尖的科學家收入都高。
中國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眼一號 將助FAST射電望遠鏡探測宇宙邊緣2015-7-29
作為我國九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天眼超級望遠鏡(簡稱FAST)單口徑500米,接收面積相當於30個足球場,預計2016年建成,遠在百億光年外的射電信號,FAST也有可能捕捉到。FAST的海量數據存儲和處理均需要強大的超級計算系統的支撐,每天需求的峰值計算至少要達到每秒200萬億次以上,存儲將達到10PB以上。面對龐大需求,天眼一號計算能力將達到每秒1000萬億次以上,將配備先進的分佈式數據存儲技術以及高達100Gb/s的高速網絡,,而且具有低功耗、低成本、高密度和快速交付等特點,為海量數據的高速傳輸和分析提供條件。
回應
千萬億次超算,相當於天河一號的運算能力,現在已是小菜一碟了
萬一外星人被中國人發現了,美國人會不會說中國盜竊51區的
中國9大科技基礎工程: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子午工程),散裂中子源,強磁場實驗裝置,武漢生物安全實驗室,FAST, 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航空遙感系統,遙感衛星地面站站網,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
英特爾美光公佈新內存號稱速度比老產品快千倍
網易科技2015-7-29 報導,英特爾與美光即將開始生產速度更快的新式內存芯片,新芯片中的3D Xpoint技術是25年來內存芯片市場上首次出現的主流新技術。據稱,新產品的速度比目前市場上的內存快1000倍。
回應
1000倍是不是誇張了,現有的接口都遠遠達不到標準。
全球五大半導體設備製造商,沒有一家是台灣或者大陸的.每一家都在半導體製造的某個分支領域擁有領先技術:AM,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平板顯示和太陽能光伏行業精密材料工程解決方案供應商。ASML,為半導體生產商提供光刻機及相關服務.Lam Research,電漿蝕刻設備為全球銷售之冠.KLA-Tencor-專精製程良率和提供製程控管量測解決方案.Dainippon Screen專職研究開發各項半導體設備、液晶生產設備及專業級印刷設備.世界上任何一個的半導體製造公司包括INTEL,都受制於這五大設備商提供的設備和技術.
華為手機業務營收增87% 蘋果市值3分鐘跌620億美元
蘋果2015-7-21發布財報,第三財季淨營收496.05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374.32億;淨利潤106.77億,同比增長38%。第季iPhone銷量4750萬部,同比增長35%;營收為314億美元,同比增長59%。似乎數據還不錯。不過,在報告發布的三分鐘之內,股價從每股130.75跌至119.96,大跌8%,蒸發了620億,近1.5個小米的估值。然而,財報中也有意外的驚喜。第三季大中華區iPhone營收132.30億,同比大增112%。如果沒有中國,蘋果的表現本來還會讓投資者更加失望?
今日,華為也發布半年報,收入90.9億,同比大增69%。
蘋果手錶賣了十多億美元 可是它還是失敗了?
去9 月首次發布的Apple Watch已經賣了3 個月時間,蘋果一直沒有透露它的銷售數字,也列入其它分類,好在其它產品的收入很低,只包括Beats耳機、Apple TV、下滑中的iPod,以及各類配件。其它產品本季收入26.41 億,同比增長49%,增長基本可認為是Apple Watch 的功勞。如取15 億,以每隻450 美元計算,賣出了333 萬。
2014 年全球智能手錶銷量為599.6 萬,其中排名前三的三星、Pebble 與Fitbit 分佔120 萬、70 萬和60 萬,與智能手機不同,都採用自己研發的系統而非Android 系統。在智能手機領域靠機海戰術取得領先地位的Android 系統,在智能手錶領域則完全敗給了蘋果的iOS 系統。不過,這並非因為Apple Watch 太厲害,而是對手太弱了。
相關新聞資料
買諾基亞認賠微軟 上季大虧32億 2015-7-20盤後挫4%
微軟芬蘭諾基亞裁員2300
微軟退出數位廣告市場,裁員1200
XP危險指數再增!微軟2015-7-14停止更新XP版免費防毒
Win 10改為免費升級微軟著眼市占率
2015年第2季全球智慧手機調查:三星市占率26.8%,蘋果16.4%,華7.6%,小米5.9%,LG 5.8%。全年成長幅度,將從預估的11.6%下修到8.2%。
回應
樓下的二等倭民,奴下奴,你的殖民主子日本,最了解你這種,下等物種,說你是「貪財,怕死,愛作官」,所以殺了四,五十萬的臺灣人祖先以後,你這剩下的順民,從此服服貼貼的 媚日哈日 , 不想作中國人了。蔣渭水也說過臺灣人「畏威而不懷德」,臺灣皇民,二等日倭,一向是敬酒不吃吃罸酒,給臉不要臉,才會四百年來悲情不斷,因為性格決定命運!
中國現在轉型不順,因為人民素質太差,沒救啦!而第一桶金用完了,亞投行又無執行力更缺資金,再加那批到處惹事生非的惡龍,反華潮蠢蠢欲動。打仗?可以!準備一兆美元再談,台灣樂見中國如伊朗伊拉克一樣打仗垮掉,然後四分五裂,中國人再去當乞丐,這樣才能消我們120年恥辱。
當年韓戰時,中共剛打完國共內戰,又窮又弱 。而美國是二戰大贏家,率領16國聯軍,都打不贏中共 。何況是如今大國崛起的中國大陸?還在作八國聯軍的夢哩!
鷄腸鳥肚的二等倭民,奴下奴,地方小,心胸小,作了百年洋奴,就以高等華人的買辦嘴臉,對大陸同胞驕其妻妾;如今面對中國大陸自立自强,大國崛起,不但不感謝替我們中華民族揚眉吐氣,反而因為靠洋人施捨幫忙而得來的優勢不再,心理不平衡;比諸歷史上令人鄙夷的:「漢人習得胡人語,站在城牆駡漢人」的漢奸,更等而下之。
王品混血王子的背叛 2015-07-07 聯合晚報
王品董事長戴勝益昨天宣布提前三年半退休,震撼餐飲界;戴勝益對退休的理由隱諱避談,僅表示這樣的安排是「希望公司內部能更順利運作」,業界猜想王品在中國的管理團隊即將取代台灣團隊,成為新王品的經營者。
近年台灣出口表現不振,今年上半年連五個月衰退,除了國際景氣的因素外,外界普遍認為是因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從過去兩岸的垂直分工轉為水平競爭,在台灣進步幅度不若對岸的情況下,出口表現每下愈況。
除了紅色供應鏈威脅台灣競爭力外,隨著兩岸經貿深化,台商身分的定義愈來愈模糊,台商從台灣出發,經歷中國市場的洗禮後回攻台灣市場成為新的競爭者,從早年的頂新,到這次的王品高層改組,都有類似的脈絡。
王品由台灣一家中小企業起步,到成為台灣觀光類股的股王,靠著在餐飲界的品牌經營與產品創新,建立起年營收近200億元的餐飲王國。
然而,台灣服務業的宿命是國內市場的侷限性,要從A做到A+,跨出台灣是必然的選擇。王品去年在台灣的營收116億元,中國營收53億,對岸市場已有急起直追之勢,媒體報導稱王品中國團隊自認「狼性」更甚台灣團隊,決定班師回台取而代之。
從台灣王品到中國王品,再到新王品,正是一個兩岸企業、品牌與經營管理混血的過程,類似案例還包括台灣品牌妙管家賣給中國企業,中國資金入駐台灣維格餅家。
不論是股權收購、品牌易主,或經營團隊變動,兩岸企業的混血,不但改變市場競爭態勢,更讓兩岸企業競逐,從過去涇渭分明的競爭,轉變成界線模糊,但廝殺更激烈的新局面。
20多年前,台商常稱在台灣混不下去,才會西進中國投資,要在對岸找尋事業第二春;20多年過後,中國的狼性創業者競相爭出頭,向外界證明,在中國市場活得下去,就有本事在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市場活下去。
王品高層變動,戴勝益與王品台灣團隊或許感慨遭遇中國團隊的逆襲,但商場無情,台商不能偏安台灣,與其感慨面臨混血王子的背叛,更要找回台灣創業者的狼性。
中芯與高通華為imec組合資公司著力開發14納米CMOS量產技術
2015-6-23中芯國際與華為、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以及高通簽訂合作協議,四家公司將共同投資成立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新技術研發(上海)有限公司,新公司將致力於開發下一代CMOS工藝。
這是近年來,我國和西方發達國家在芯片核心技術層面最直接的合作,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合作之一,過去,領先的芯片巨頭不在中國設立最先進的研發實驗室和生產中心,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但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市場,在與智能手機部件廠商的博弈中獲得了更多談判籌碼。據分析師稱,通過與中國公司更密切合作,外國芯片廠商也在支持中國政府希望擴大芯片研究和生產能力的產業政策。
新合資企業的第一個目標是,到2020年幫助中芯國際生產與部分競爭對手已經在生產的芯片同一代的芯片。據分析師稱,目前中芯國際在芯片生產方面落後兩代,因此這一時間表將幫助中芯國際把與英特爾等全球領頭羊的差距縮小一代。
相關閱讀
聯發科發力高端芯片 高通市場份額一年跌1/3
中國發布全球首款多核高精度導航芯片
中企推出取代英特爾至強新型芯片
三星誓言奪下一代iPhone芯片合同
台聯電投資62億美元廈門建x12英寸晶圓廠
回應
台灣又該緊張了
光刻機是關鍵。別人可能在這方面卡脖子。比如荷蘭的ASML公司,賣給台積電最新一代的光刻機,卻只會賣給大陸次兩代的光刻機。中國現在能生產世界唯一的深紫外激光非線性光學晶體,可以生產全球唯一的8倍頻的固態深紫外激光器,是對美國出口但技術封鎖的產品。並且也已經擁有納米級的離子束拋光技術,生產高精度的鏡頭。 是時候由國家出面加以整合,研發和生產世界最先進的光刻機了。
國務院出台“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5-6-24 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互聯網+”行動,促進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決定降低工傷和生育保險費率,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確定設立中國保險投資基金,以金融創新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中時短評-電腦展只剩自娛2015-6-19
曾經被認為是「亞洲最大B2B電腦展」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剛剛在冷淡與奚落聲中落幕。歐洲最大的科技新創盛會Web Summit創辦人兼執行者Paddy Cosgrave對該展的評語是:「辦活動的方式太過傳統」;而中國大陸的科技產業觀察家甚至以〈Computex 是台灣企業的一場自娛自樂〉為題,總結對2015Computex的觀察。
Computex只有老面孔,意味著主辦單位已經不太有能力邀請到業界國際級的A咖參加;缺乏新意的論壇,則顯示出台灣科技業者或者是對產業脈動與變化的嗅覺不夠靈敏,或者是Computex已經與科技最前線的創新思維有了落差。Computex的門前冷落車馬稀,正是台灣科技產業目前所面臨的窘境的縮影。
Computex的前身是1981年舉行的「台北電腦展」,到了第4屆,宏碁的施振榮建議改為現在這個名稱。在1980、90年代,台灣電腦產業起飛的年代,Computex曾經為眾多台灣中小型資訊企業與國外買家媒合交易、創造商機。但不可諱言的是,台灣產業轉型緩慢,在創新面已跟不上國際最夯的潮流;在製造面,也不斷被新興的生產大軍取代。
台灣科技產業因而呈現出一種「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窘境,這也是Computex難有新意的核心因素。Computex已無法再用30年前的定位來舉辦活動。當「電腦」已從科技產品變成家電時,「台北電腦展」這個名號顯得多麼老土;當Show girl竟成了Computex上的最大亮點時、當世界大廠不再以Computex做為發表新品的亞洲第一選擇時,Computex必須重新檢視自己還值得一年一年辦下去的理由和價值是什麼?
回應
台灣真可悲,別人看小也就罷,自已也在瞎附和,唱衰到了亡國時,就成大國一份子,屆時光榮自然來。
與台灣當前鎖國井蛙思想一致,呵呵!還有Computex什麼爛名字,難怪會敗。
所謂 國際展覽 當中, 自娛者又豈只 Computex 而已?
反應出台灣當前整體局勢的窘況
把科研成果從書架上轉化為實用產品是朱銳的追求。
早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朱銳就對光學情有獨鍾。碩士畢業時,他研發出了中國第一台3D眼科光學斷層成像儀,並用於臨床研究。
2011年,朱銳在香港大學電子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還剩一年多畢業。此時,他在一場創業大賽中獲獎。
朱銳說,當時擺在他面前有兩個選擇,一是把博士讀完再創業,另一個是抓住機會直接創業。思考了一天后,他覺得機會稍縱即逝,而且香港大學沒有休學的機制,所以決定退學創業。
扎針神器的成功也證明了朱銳當時的果斷選擇是正確的。去年,血管成像儀銷售量600多台,創造了數千萬元的市場價值,今年預計銷售量超過1500台。中科微光也積極開拓了海外市場,已有100多台銷往南美、中東、韓國等地區和國家。
專家點評
縱觀幾百年醫學技術的發展,工具的發展和技術的革新帶動著診斷和治療的進步。影像診斷設備在醫療技術中佔據極高的地位,全球醫院每年用於採購影像設備的開支占到總支出的70%以上。影像技術的創新會改變甚至顛覆現有的疾病治療方式。因此,在醫學領域最具創新性的公司將有希望成長為行業巨頭。
中科微光是創新光學醫療器械的代表。他們研發的投影式血管成像設備能幫助護士直觀看清原本模糊的血管,可廣泛用於兒童、老人、腫瘤病人等扎針困難人群,最早投放到我們醫院使用時,獲得護士一致好評。此外,中科微光正在研發的內窺OCT技術全球領先,將來可能成為繼X光、超聲、核磁之後又一項重要的影像手段。它的分辨率比超聲高10倍以上,造影探頭是現在最小內窺鏡的1/3,可實時對體內病變做三維斷層掃描,未來很可能在心血管、消化道、呼吸道疾病診斷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回應
誰說中國沒創意~~
給點時間吧,30年後世界上80%的創新產品必定都在中國年輕人手裡。
教育體制不行?中國人沒有創新能力?來看看丹麥人怎麼說的。
鼓吹西式反智教育的不是被洗腦了,就是國際反華集*來的敵特分子。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06_16_323567.shtml
另詳參【圖博館】:末代健保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中共的國企社保與醫保改革 海龜與烏龜 《公共知識份子》 中國製造業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中科微光研發出扎針神器 習近平陝西調研時曾體驗過
2015-2-15,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調研期間,專門到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察看了科技成果及產品展示。其中一個產品投影式紅外血管顯像儀,是光學與醫療的結合,能夠通過紅外光識別出血管位置和深度,被譽為護士們的扎針神器。
《中國經濟周刊》專訪中科微光CEO朱銳,詳解研發背後的故事。
扎針神器:8個月攻克難關
一個朋友帶著孩子打針,但是血管太細被扎了很多針也沒有紮進去,護士很難辦,家長也特別心疼。這個朋友就問我們能不能通過光學的方式把血管看清楚,我們當時就有一些靈感,在參考了很多文獻資料的情況下,經過8個月左右的研發,從概念到產品就出來了。
開始設計時,朱銳團隊分析了國外兩款類似產品在中國市場上遇到的瓶頸:一款使用紅外光源,但體積很大,價格昂貴;另一款體積較小,但運用的是激光掃描技術,在安全性上有欠缺。比如,激光直射眼睛存在安全問題,尤其是掃到兒童眼睛的話,會造成一些損傷;另外,護士長時間看激光也會出現頭暈的情況。
在解決了這些缺陷的前提下,中科微光研發的血管成像儀相比國際同行,在三個方面進行了突破:
第一,利用雙波長紅外光技術而不是激光掃描技術,不僅安全、無創,而且效果好,成本低。
第二,全球首創可同時識別血管位置與深度。在臨床過程中,護士不僅希望通過儀器能看到血管的分佈,還希望能看到血管的深度,這樣進針的時候就可以作為參考。針對這種需求,中科微光就研發了一種深度識別技術,來大致分辨血管深度,指導護士進針。
第三,在集成設計方面,把成本大大降低。成本的降低是緣於中科微光優化了很多核心算法,並且使用了一些基礎器件和量產器件來實現複雜功能,這樣就在降低成本的同時把體積縮小到國外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左右。
朱銳介紹說,血管成像儀最大的用處是幫助找血管,在醫療注射中都可以用得上,特別適合扎針常遇到困難的腫瘤病人、腎病病人、兒童和老年人。
今天中國在重型機械的製造上已經超過美國,中國的重型機械非常先進,有些地方處於世界領先,譬如重型和超重型的起重機,美國和英國製造航空母艦等大型船舶所用的龍門吊就是中國製造的。
中國建設與中國製造最令外國感到恐懼的就是中國速度,看看中國建造高鐵的工程速度就知道了,所有西方先進國家和日本都遠遠落在中國之後,他們競爭不過中國的,而且距離正在拉大。重型機械就是中國速度的基礎。
丙.科技指標
中國大陸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目、在專利申請上的數目、在工業生產上的創新項目這三個科技指標上如果不是在數量上領先也是在增加率上領先。而最令其他國家害怕的是中國的科技發展是全方位的,也就是說中國不懼怕外國的技術封鎖。如果西方國家願意出口最先進的產品,中國很樂意買;如果西方國家對某種尖端產品禁止出口,中國也無所謂,中國可以生產次一等的,然後研發更先進的。
目前西方國家領先中國的項目已經不多了,YST認為大概只剩下航太工業和生物醫藥兩方面,它們很快也會被中國趕上。
中國的大飛機C-919訂購的數目已經達到四百架,銷售不成問題。中國國內的市場太大了,根本不怕歐美國家的抵制。就像波音的飛機一樣,中國的C-929、C-939、C-949....會相繼進入航空市場,形成ABC(Airbus,Boeing與China)三足鼎立。
丁.一個中國軍事科技領先的例子
2014-9-26在世界尖端武器銷售上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土耳其政府在遠程防空導彈的公開招標上選擇了中國FD-2000(紅旗-9的外貿型)。………
中國以下科技夠都比日本強
2014年中國研發成大型脈衝實驗裝置
中國國產的正負電子對撞機
中國有國產蛟龍深潛器載人深潛7000米的世界記錄!!
中國自主造出人造黑洞裝置
中國自主研發出世界最深的地下暗物質實驗室
2013年中國研製成功全球最先進高超聲速激波風洞,超高音速飛行器的搖籃!
日本是沒有航空風洞體系的,飛機要拿到外國去吹風!遠落後中國!
回應
就這樣,中國還認為自己的工業落後英德100年呢,真實知恥而後勇啊。
中國人認為,最大的對手就是中國人自己!
有些東東是要擺出來的,增加國民信心,鼓舞國民意志.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720107-1-1.html
台灣YST:舉個例子說說中國科技有多牛了
甲.老觀念
三十多年前,中國剛剛改革開放的時候流傳一句話:中國用一億五千萬件襯衫換一架波音747。上面這句話令全世界印象深刻因為它非常正確又非常形象,它給世人的印像是中國是落後的,中國用勞力密集的低技術工業產品換取西方先進國家昂貴的高科技工業產品。
YST必須鄭重指出上面這個觀念今天已不再成立。真實的現況是,2012年中國大陸的國內生產總值(GDP)49%是工業產品,美國的工業產品只佔GDP的19%。中國大陸出口的工業產品大部分是有相當科技含量的機電產品,衣服、鞋子、玩具之類的低科技產品只佔中國出口的15%。
2012年,美國GDP的總量不到中國的兩倍,換言之,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已經超過美國。美國生產力的絕大部分是服務業,譬如律師、會計師、保險業、銀行業之類,這些在戰爭時期是沒有貢獻的。上面我們說的這些數字都是以美元計價,如果以購買力平價(PPP)來計算,中國的工業能力就遠超過美國了。
乙.現實情況
我們舉幾個中國高科技工業產品的例子。
1.電訊業屬於高科技。華為是中國最大的私人電訊企業,也是美國思科(Cisco)的競爭死對頭。最近思科競爭不過華為引起美國的恐慌(通訊是國防基礎工業),於是美國國會出手給華為在美國的銷售設置障礙。經過長時間的訴訟和爭論,華為不久前終於宣布撤出美國市場,即使在如此不公平的競爭環境下,華為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無線電設備供應商。
2.超級計算機也屬於尖端的高科技。中國大陸的天河二號在2013年重新奪回世界超級計算機的冠軍,而且運算速度是第二名美國泰坦的四倍,體積卻只有泰坦的1.5倍。天河二號全部採用國內技術包括自主研發的中央處理器,飛騰1500CPU。
3.重型機械也許不完全算是高科技,但是它是國家建設必不可少的工具,非常具有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代表性。記得中國建設三峽大壩的時候,為了阻止中國這項偉大的基礎建設,美國禁止生產重型機械的著名廠商Caterpillar參與競標,可見重型機械的重要性。
手機出口摔50%! 專家:應找出獨有「核心價值」2015-6-9
台灣手機產業近來面臨困境,財政部公布5月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其中資訊與通信產品出口只有9.3億美元,就是因為占比最大的手機衰退50.9%,台灣曾經最引以為傲的手機優勢不再嗎?專家指出,台灣手機雖然兼備軟硬,卻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應該要找到下一個可以讓人驚豔的核心設計,但台灣該憂慮的還有紅色供應鏈大軍壓境,專家指出,台灣恐怕只剩半導體產業可以期待了!
展場人員:「我們來自拍吧。」
3人一起拍照,黑色服裝女生變白也柔膚了,原來事先悄悄動了手腳。介紹人員:「這邊有個完美自拍,點進去後有個編輯個人資訊。」
只要經過設定,手機就能耍心機,因為手機已經認定你,別人不美肌就只有自己美美的,大陸品牌手機挾著美肌優勢來台搶市。
華為台灣總代理商許崇德:「硬體規格已經成熟,應該在更多消費者體驗跟軟體上面,會是後續更加著重地方。」
大陸品牌侵門踏戶,高喊體驗的重要性,更早起步的台灣品牌難道不懂嗎?看看財政部的數字,從2012年以來手機出口金額不斷走下坡,今年1到5月只剩13億美元,如果看不出嚴重性,我們從年增率來看,全部都是負成長,年減20%已經成了基本款,佔出口總額也越來越小,只剩1.16%,對台灣的整體影響不容小覷,5月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資訊與通信產品出口9.3億美元年減25%,最大原因就是占比最大宗的手機,大減2.5億美元,衰退50.9%,台灣手機失去優勢了嗎?
財子學堂創辦人林成蔭:「蘋果他所賣的不只是iPhone,他是賣蘋果整個生態圈,為iPhone打造的生態圈,不管是他的App Store,不管是iTunes或新推出的電台,三星則是有關鍵零組件,從面板到半導體,甚至還有自己的作業系統。」
台灣手機整合了軟硬,卻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過去的優勢被迎頭趕上,該強化的是長久經營的心態與決心。
小米總裁林斌(2014.2.21):「裡面用了聯發科6589芯片。」
但就怕國內不只手機產業,供應鏈也受紅流侵襲,小米採用聯發科晶片恐怕也成為過去式,現在乾脆自己來,這都只是個開始,就拿iPhone來說,從最早的連接線國內的萬旭、連展遭除名,由大陸「立訊」取代,電聲產品美律也遭殃,因為大陸「歌爾聲學」竄起,至於電池新普、順達受威脅,「德賽」、「欣旺達」吃下訂單,紅色供應鏈大軍壓境!
社論-透視「紅色供應鏈」的來龍去脈2015-6-6 中時
紅色供應鏈,是當前兩岸經貿領域的熱門詞彙,也是讓台灣產業界心驚膽顫的一個概念。它所指的是,大陸(紅色中國)經過多年努力,已經建起的「自我供應」生產體系。這個體系,正在排擠大陸自外採購機件物料的需求,台灣則是首當其衝。這種形勢,台灣究竟如何因應?
大陸紅色供應鏈的興起,台資廠商不但是初始的催生者,而且現在還是該產業鏈的一部分。當然這是指在大陸投資的台商而言;至於留在台灣的台資廠商,就邊緣化了,因為大陸上既然有了堅實的供應鏈,就要減少自台灣本地採購。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兩岸經貿能否持續穩健發展,實是個大問號。
回看過去,大陸紅色供應鏈的步步興起,其主事者的動機是擺明的,並不是在玩什麼「陰謀」;而紅色供應鏈興起的過程中,大陸台商的積極參與、加入,也是台灣方面耳熟能詳的事情。那麼,台灣的產官學各界,以往為何沒有採取有效的辦法,來防止紅色供應鏈過度排擠台灣產業呢?譬如,近年來台灣方面一直呼籲,兩岸雙方應該建立合理的「產業分工」機制,使台灣能保有優勢產業的生產體系,但這項呼籲,並未獲得具體成果。
另外,紅色供應鏈還有一個重要的「去脈」,就是大陸積極推動中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以及「一帶一路(海陸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計劃,都有擴大及優化產業供應鏈的設想。紅色供應鏈藉這兩大平台,肯定會越做越大、越做越強,這會給台灣方面帶來很大的壓力,即一方面會有更多台商西移,去加入紅色供應鏈,二方面則是台灣本土廠商,從大陸獲得的供貨訂單更為減少。
台商西移參與紅色供應鏈,並不是壞事,因其可以直接掌握大陸產業崛起的商機;儘管如此,留在台灣本地的廠商,卻也不能越來越邊緣化。兩岸產業的合理分工,確實很有必要,雙方主事機關,不妨在近期內就此課題,進行深入協商,並形成具體可行辦法,以讓台灣工商界放心。
回應
台湾不能指望别人不竞争,不发展。想赚对岸的钱,又把对岸当敌人,能撑到今天,也快到底了。
另詳參【圖博館】:別再施捨台灣 《絲路文化海上卷》 啥米係ㄟ擱發經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科技100強》 企業競爭力那去了 金球資訊業(一)
阿里每股68美元 IPO 募資218億美元 美股最大規模
中國最大線上零售商阿里巴巴2014.9.19在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根據新華社及路透社報導,最後以每股68美元訂價,總募資金額達218億美元,是美股有史以來最大規模。
躍居陸首富 馬雲將成香港公民(回應:中時記者太草率。難首臺灣的媒體就只會造謠嗎?馬雲都說了有人造謠惡意中傷,為什麼臺灣還會有這種報導?怪不得國外都說臺灣是井蛙呢!)
孫正義躍居日本首富:拜阿里在美上市IPO所賜,日本軟體銀行執行長孫正義的身價翻倍(166億美元, 全球第49亞太9),超越平價服飾優衣庫創辦人柳井正(162億, 53/11),躍為日本首富。至於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暴增183億美元,全球第34大富豪。
找暗物質/儀器設計 台灣5機構投入心血【聯合報
2014.09.19
「阿爾法磁譜儀」(AMS)計畫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研院院士丁肇中主持的大型研究計畫,團隊將一個大型磁鐵放上太空捕捉宇宙射線、反物質。台灣包括中研院、中科院、中央大學、成功大學和國家太空中心都參與此計畫,協助設計、校正觀測儀器或分析數據。
丁肇中昨在記者會中解釋AMS原理,他指出宇宙有許多不同的粒子,當它們經過磁鐵的時候,會受磁場影響偏轉,因為各自性質不同,導致偏轉的方向也不一樣,透過偏轉方向差異,儀器就可以辨識有哪些粒子被收集到。
參與計畫的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張元翰說,這次發表的研究成果,看到半世紀來最多的正子(即電子的反物質)停在某一特定能量點,且隨正子所帶的能量增加,數量也跟著減少;簡單來說,就是指觀測結果並未違反暗物質的模型走向,代表這些正子由暗物質碰撞產生的機率相當高。
但愈逼近完美,挑戰就愈險峻,AMS計畫面臨磁鐵不夠強大的問題,團隊要再往高能量正子觀測、探究,就愈難抓住這些正子。
當初丁肇中想把磁力更強的超導磁鐵送上太空,但發現不可行,只好使用永久磁鐵;當正子身懷巨大能量導致它跑得太快,永久磁鐵便抓不到正子彎曲軌跡,這個限制,正好擋在「能證明暗物質是否存在」的「急速下降數據點」前。
搜尋暗物質有三種方法。第一種透過大強子對撞機,利用粒子對撞產生暗物質。其次是散射實驗,利用暗物質能穿透深入地下的特性,以測量暗物質與純的液體或固體靶散射後反彈的原子核。第三種是湮滅實驗,因暗物質碰撞會產生多的反電子與反質子的特性,這是AMS主要目標。
(楨:永久磁鐵是陸製!詳參【圖博館】: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地球沒人較自然)
中國科技研發人員總數已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2014.9.3人民網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近日發布的《國家創新藍皮書》指出,2011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到6300萬人,其中,獲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有2740萬人;2011年投入研發活動的勞動力人數達到401.8萬人,其中,獲博士學歷的有25.2萬人、碩士學歷的有56.6萬人、本科學歷的有127.9萬人。
據科技部2012年第19期《科技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研發人員總量該數據是根據全球41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統計,這4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占到全球總量的98%,約為1138萬人。年國際上研發人員測度採用人頭數和全時工作當量(即“人年”)兩種量綱,國際上通常採用“人年”量綱,比2010年增長3.7%。自2000年以來,全球研發人員總量總體上在穩步增長,但受到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增長速度有所放慢,從2007年的5.2%下降到2010年的3.5%。
2007~2011年,全球研發人員總量年均增長率為3.7%,而我國研發人員同期年均增長率為13.5%,是全球研發人員增長速度最高的國家;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占到世界總量的25.3%,超過美國研發人員總量佔世界總量的比例(17%),穩居世界第一。
藍皮書指出,雖然中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穩居世界第一,但是人均產出效率遠落後於發達國家,高端的創新型人才仍非常稀缺。
2012年,我國勞均GDP勞均GDP指的是單位勞動力創造的GDP,即總GDP除以總的就業人口。(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為15868美元/人,居世界第57位,農業、工業、服務業部門的勞均GDP分別為4263.4美元/人、23344.4美元/人和17942.3美元/人,分別居世界第55位、第55位和第56位。我國每萬名勞動力擁有研發人員數量為38人/萬名,遠低於日本(133人/萬名)、韓國(135人/萬名)、德國(132人/萬名)、俄羅斯(111人/萬名)等國家。
在世界經濟論壇(WEF)發布的《201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我國勞動力效率排在第34名,高等教育的質量僅排在第70名。麥肯錫《新興市場人才報告》的數據表明,我國工程和金融方面的畢業生只有10%左右具備全球化企業所要求的能力,本土的MBA畢業生能夠勝任管理工作的不到20%。以IT服務行業為例,由於缺乏創新型人才支撐,我國IT跨國服務總收入中有65%來源於附加值較低的日本市場,高附加值的跨國服務收入只佔總收入的10%,而印度的這一比例為75%。高端的創新型人才不足是製約中國創新的瓶頸。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9-03/1636799012.html
美防長2014-9-4中俄追趕科技差距並研發抵銷美國傳統優勢的武器系統
彩虹4號無人機察打一體各項指標壓美軍捕食者2014.9.2 錢江晚報
回應
看了這個標題,只能呵呵,說白了彩4像小米,捕食者是蘋果,硬件不一定有優勢,但用起來就是比你好,中國太多的武器自稱世界先進行列都有這樣的影射,中國軍隊的信息化程度太低了
你說的正好相反,硬件相比我們有差距,軟件不說有多大優勢,但絕不輸美國。我們有時就是用軟件彌補硬件的不足。知道前些日子在俄國的坦克大賽嗎?我們火砲的高命中率軟件功不可沒。如見開發也是個勞動密集型產業,你信嗎?它屬於高知的勞動密集型產業。
好沙比了,還知道蘋果呢,蘋果現在都賣不動了,呵呵。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02756919
(詳參【圖博館】:中國手機的虛與實 海龜與烏龜 《矽穀紅衛兵》)
美專家稱太瘋狂:大批頂尖專家從美返回中國
據美國媒體報導,中國決意運用其充裕的財政資源,以及日漸提升的地位,招攬在改革開放期間流失的頂尖科學家及學者回國,美國一項研究更指出,未來中國將較美國更有能力把科研成果化為產品推出巿場。
2012年中國軍工科技迅猛發展令五角大樓震驚,這和大批人才回國分不開。
2008年,美國著名的馬里蘭州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向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家、美藉華人施一公頒發了1000萬美元的科研資助。
但美國學界並沒有對此感到驚訝。當時,從事細胞研究的施一公,在癌症治療的研究上開展了一條新的研究路線。他的實驗室佔據了大樓的一整層,並獲得每年二百萬美元的研究經費。
然而,令人感到驚訝及震撼的是,數個月後,歸化美藉、居住在美國18年的施一公,宣布放棄美國的一切,返回中國繼續進行科學研究。他回絕了千萬美元的研究經費,辭去了普林斯頓大學的職務,轉而任職北京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研究院副院長,現在,他已成為了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長。
施一公表示,“時至今日,許多人仍然未能了解為什麼我會回到中國,特別是當我身處在這地位時,我放棄了一切。”
普林斯頓物理學教授羅伯特。奧斯汀(Robert H. Austin)說:“他是我們其中一顆明星。”他在電話裡表示:“我覺得這事是完全瘋狂。美國應該阻止這樣事情的發生。”
過去十年,中國投資在科研的資金正穩定上升,現在已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美國正投入GDP的2.7%於科研之上,但中國的投入遠較其他發展中國家為高。
過去十年,中國科學家所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是他們每年所發表的論文數量的四倍。2007年,中國科學家的論文數量僅次於美國。就以正在冒起的納米科技研究而言,大約有5000名中國科學家投身於此。
2008年,佐治亞理工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不出十至二十年,中國將較美國更有能力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及服務推出巿場。
近年,許多像施一公同樣著名的科學家開始回流中國。他們的回流帶著一個任務:重組中國的科研文化,改變用人為親和碌碌無為的現象,這些都是追求科研成果的最大障礙。
報導說,他們均受到愛國主義的驅使,以及他們希望成為改變的催化劑,並認為中國政府會支持他們。“我覺得我欠了中國一些東西。”施一公說,“在美國,所有東西都幾乎已經建立了,但在中國,無論我做些什麼,其影響都較在美國大十倍,甚至百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c4d315810102v0xr.html?tj=1
中國國產超高純鈦研發投產保障大飛機生產
中新網寧波2014.9.3電(記者趙曄嬌實習生周佳)中國第一爐“電子級低氧超高純鈦”已在浙江省餘姚市成功研發投產,一舉打破了國外的壟斷。其主要研發者是浙江省“千人計劃”專家、寧波創潤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景暉。
在此之前,從國外進口的超高純鈦價格為120萬元/噸左右,受到提純工藝技術限制,全世界只有美國和日本的三家公司能夠生產超高純鈦。
寧波創潤新材料有限公司"年產250噸電子級低氧超高純鈦項目"的投產,填補了中國高端鈦材的技術空白,總投資約1.2億元,達產後預計年利潤可達2.1億元。
除了航天機身和核心零部件的眾多鈦合金應用中,如關鍵承力構件、發動機葉片等,低氧超高純鈦對於半導體、醫療器械、汽車工業等多個行業來說,意義同樣深遠。
“手機、電腦、身份證、'智慧生活'中廣泛運用的芯片技術,都離不開'超高純鈦'。”吳景暉說。
此外,由於可以用來製造水淨化裝置的濾芯,超高純鈦還在海水淨化、污水處理、製藥等方面有著不小的用處。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9-03/1551799002.html 2014-09-04 09:21:33
中國製造業
怎麼了,前評<炒作美國頁岩氣>才云:
旣然炒作中國的維和救災軍售軍費不能阻止中國崛起,那就炒作美國自己的頁岩氣能源業突破,製造業新生機,以及嬰兒潮進入退休期引發的醫療、休閒服務吧!
旣然叫炒作,就好比美日之前的房股滙市之泡沫,美國又再炒作新的泡沫罷了。再說,中國也有不輸美國的能源、製造、醫療、休閒產業!
如今換中國炒作製造業了?
中國製造業連德國都怕,何須炒作?只列最近相關新聞便可一目了然!
相關新聞
中國大陸機械設備2013年出口超日本居第三 挑戰德國
德國發出警告:中國機械製造業嚴重威脅德國
美製造業不振 2014.2.3全球股震 美大跌2.1% 日更重挫4.2% 歐股重挫
歐巴馬2014.2.25砸1.4億美元拚製造業(楨:1.4億算啥?)
美2014首季GDP負成長1% 3年首見
日2014-4零售額暴跌13.7%,12年最大
安倍2014-6-24第3箭 遭譏只是飛鏢
日2季GDP減6.8% 三年最差中日筷箭之爭
中美製造業PMI持續擴張 歐脆弱復甦
美股連四跌 今年漲的全數吐光
美失業率小升 四聲無奈 美國民眾無感經濟復甦
美國科普白癡多 1/4不知地球繞日
外媒驚呼中國世界最大口徑500米球面射電望遠鏡 超過美國的300米 將引領世界20年
中國天河二號再度蟬聯2013年全球最快電腦
中國重工受韓國求救起重12000吨打撈沉船:揚眉吐氣
海軍副司令:將派新裝備搜救馬航客機 可探深6千米
中國新型萬噸油壓機下線:可一體鍛造航母甲板
中國製造業不多是耗能/低價/山寨/頂多是假成本創新之名的才能龍行天下?
這個嘛!別老看反中的文宣,偶看央視以下紀錄片的宣傳,便可知中國是憑著堅強的裝備製造業、才能包攬多項世界大工程:
跨越中國製造:大國重器
中國現代奇跡
超級工程
國企備忘錄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9461482
我面板陸市占跌破3成 被韓超越【聯合報2014.06.17
智慧行動裝置崛起,面板出口溜滑梯。經濟部統計處昨天公布,近三年我面板出口金額「直直落」,年出口值從173億美元跌落至158億美元,年增率連三年陷入衰退。據統計,2009年以前,我面板在大陸市占率平均有35%水準,但三年前首次跌破三成,截至去年只剩27.4%。
經濟部官員指出,中國大陸及香港向來是我面板出口第一大市場,占我出口比重近九成,我更居市占率首位,但自從2009 年遭韓國追上後,至今仍居「二哥」地位。
官員說,2010年大陸祭出「家電下鄉」政策,推升彩色電視機需求,我面板出口值攀升到179.2億美元,創史上新高;但隨後因筆電、電視產品需求受智慧行動裝置排擠,國際市場競爭者眾,我面板出口的好光景不再。
不過,工研院IEK(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資深產業分析師劉美君觀察,儘管面對大陸自製率、韓國大廠競爭,我面板出口型態已逐漸轉變,「從成品轉向半成品為主」,因此產生面板出口值滑落、相關廠商營收卻增加的現象。
劉美君解釋,台灣面板廠供應鏈結構進入微調,不少大陸彩電廠商為壓低價格,向我採購半成品,再自行在當地組裝成機;且若以半成品銷售至大陸,部分零組件還可享用資訊科技協定的零關稅優惠。
劉美君說,消費者需求愈來愈難預料,我業者以往主攻大尺寸面板,漸轉移到中小尺寸,導致大尺寸供給下滑,以致今年首季,意外出現筆電面板(大尺寸)缺貨,急單湧現。
另外,隨景氣復甦力道放緩,目前除了中國大陸業者拚產能外,台、日、韓業者趨於保守,集中既有技術升級,少有大規模投資。
小米科技第二季出貨量首度站上中國市場之冠,贏過三星,也贏過多家中國品牌大廠。
2012年4月18日,我去了小米科技本部深入了解其發展布局,也是從那時候,我開始為宏達電的未來成長感到憂慮。
小米能夠在大陸市占率超越三星,主要來自於三大勝利方程式,在小米的策略思考中,電子商務、社交媒體是小米的銷售載體,論壇和粉絲可為小米打免費廣告,而自家研發MIUI的平台則能讓小米產品自身功能和應用不斷壯大。
三星智慧機 掉了兩個第一【經濟日報2014.08.06
行動電話銷售稱霸全球的三星電子痛失在中國、印度兩大市場的龍頭寶座,讓位給更能迎合當地市場口味的新秀——中國的小米科技與印度的Micromax Informatics。
根據研究機構本周公布的最新數據,小米科技在第2季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智慧手機銷售商,Micromax則奪下印度行動電話出貨冠軍頭銜,而三星在中、印市場排名都落居第二。
小米透過自家網站賣手機,藉此壓低售價,同時還運用社群媒體造勢,仿效蘋果的做法炒熱新產品。Micromax則在行動電信業者不提供購機補貼的印度市場,推出電池續航力較長的雙SIM卡智慧手機。
大宇證券首爾分析師曹宇弦(音譯)說:「市占率一旦流失,就難以奪回,所以三星勢必繼續盡量推出手機,以保住在智慧手機市場的優勢地位。」
研究公司Canalys 5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小米第2季以1,500 萬支的出貨量,登上中國銷售第一寶座,並拿下14%市占率。
三星出貨量1,320萬支,市占率12%;聯想以1,300 萬支出貨量名列第三;前十名當中只有蘋果和三星兩家外國公司,上季因中國移動開始供應iPhone,出貨躍增58%。
Canalys分析,小米的確有潛力在中國以外發揮破壞力量,國際廠商可要當心了。
另外,香港市場研究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說,第2季Micromax擠下三星、首度奪下印度市場手機銷售第一名,在印度取得16.6%的市占率,超越三星的14.4%;微軟旗下的諾基亞(Nokia)排名第三;第四名是印度本土製造商Karbonn Mobiles。
今年4月,Micromax推出搭載6吋螢幕、聯發科1.3GHz的雙核處理器、5百萬像素相機的Canvas Doodle3智慧手機,售價只需要8,500盧比(140美元)。
相較下,三星5.8吋螢幕、主要鏡頭800萬像素的Galaxy Mega,要價26,420盧比。
三星風險…財閥依賴症【經濟日報2014.08.06
南韓企業龍頭三星電子第2季獲利表現不佳,掀起外界對所謂的「三星風險」將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的擔憂,隨著南韓經濟力日趨集中於這類大財閥,財閥對實質經濟的貢獻卻愈來愈少。
漢城大學教授金相九(音譯)最近在韓國發展經濟學協會(KDEA)舉辦的政策辯論會上表示:「目前南韓的經濟掌控在由四大家族把持的財閥集團手中。(政府的)財閥政策眼下面臨兩個挑戰:阻止財富集中於頂級財閥,以及重組較不成功、資不抵債的小財閥。」
巴隆示警:台積晶圓代工獨霸地位動搖【經濟日報2014.08.06
專業財經網站巴隆(Barrons.com)引述國外分析師報告,對台積電長期獨霸的晶圓代工地位提出示警,認為除三星將瓜分先進製程市占之外,格羅方德產能總產出已超過台積電的一半,恐將使得聯發科和博通等產能短缺的IC設計商由台積電轉單。 2014-08-07 00:03:49
面板雙虎合併 政府不喬了2014-6-17
政府放棄推動國內面板雙虎合併!根據經濟部向行政院提出的「台灣面板產業合併可行性及利弊評估報告」指出,友達、群創等兩大面板廠因主導權爭議談不攏,合併一事已無可行性。
須大力介入處理債務
據了解,面板業者今年初盼由政府出面主導合併案,當時官方也抱持「樂觀其成」態度,經濟部並進行可行性評估,但經過數月研究,並與業者溝通後發現,若要強行推動合併,需採日本INCJ模式,意即政府須大力介入處理債務問題,但此舉恐將引發社會觀感不佳,更不力推動合併。
相關官員表示,結婚是兩個人的事,雙方談的好,媒人才有機會促成,外界不能一直逼婚。近來,因面板產業營運狀況回溫,加上政府並未有適量銀彈可幫忙,這樁婚事一直拖著,「喬」合併最終未能成局。
工業局長吳明機今年初曾分別拜訪友達、群創高層,雙方合併關鍵問題在主導權。外傳,友達對多年前未能合併奇美電,反遭群創捷足先登,仍抱遺憾,若想談兩大面板廠合併,友達想拿下整合權,且不希望群創經營團隊過度強勢,等於要排除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介入合併案,這說法也讓群創相當感冒。
經部認為1+1未必大於2
經濟部內部評估認為,國內面板產業合併確有助於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競爭力,不過,1+1的結果是否一定會大於2,卻被打上大問號。據悉,群創認為,兩家公司客戶重疊性高,且轉投資企業性質相近,合併效益很可能出現1+1小於2,還不如維持現狀。
評估報告指出,國內面板廠合併後,業者擔心陸、韓競爭對手可能會藉由反托辣斯法,以增加附加條件或阻撓合併進程,反而降低合併綜效。
雙虎債務壓力緩解可期
官員表示,友達、群創近年產品朝高值化發展,預期2016年主要設備廠房折舊成本陸續攤提,之後,產品利潤將有逾15%的上升空間,加上兩家公司也分別和銀行團完成融資「借新還舊」及「債務協商」,皆能紓解長期以來的債務壓力。一旦債務壓力獲得緩解,2家面板廠的財務體質獲得提升,合併一事似乎也就不那麼著急,在不合併的狀況下,將以商品競爭力和國外大廠一較高下。
「中國來了!台灣再見?」巴克萊證券前天出具研究報告,對台灣電子業前景發出警語。巴克萊分析師楊應超表示,台灣在太陽花學運後,政治陷入僵局,包括示範區條例等有利科技業競爭相關法案將困難重重,政府很難端出類似設立竹科的大政策,台灣科技業長期展望很難令人看好。
他還表示,大陸近年積極扶植電子零組件產業,打入品牌供應鏈,由於陸企與台企產品高度重疊,台灣電子零組件業將受到最大衝擊。例如觸控面板廠宸鴻,就面臨大陸競爭同業歐菲光搶單。
巴克萊認為,陸企在電子零組件領域能快速崛起,背後有三大成功關鍵,包括大陸市場主場優勢、高度執行力與彈性以及大陸政府的強力支持。
首先,大陸是全球最大電子產品市場,讓陸企取得主場優勢。大陸在二○○八年時,電子產品規模僅九百四十億美元,到去年已成長至一千五百萬美元,占全球比重二成,不僅是全球最大電視、手機、電腦市場,今年還將取代美國,成為最大平板電腦市場。
大陸品牌不僅在當地市場占盡優勢,國際競爭力也愈來愈強,更帶動了周邊零組件供應商。以聯想為例,旗下主要零組件供應商包括歐菲光、電池供應商欣旺達、藍牙耳機廠歌爾,經過本土品牌練兵後,這些零組件廠也逐漸獲得國際大廠認可。
巴克萊認為,由於日韓在電子零組件領域,主要著重在半導體相關零組件,和陸企重疊度較低,陸企崛起對日韓影響較小,相對之下,台灣廠商未來在電池、機殼、照相模組、手機天線與LED等領域,如果無法擺脫價格競爭魔咒,未來面對大陸政策的積極扶植,挑戰將愈來愈大。根據巴克萊統計,在機殼、LED、照相模組等電子零組件市場,全球規模約一千二百廿五億美元,其中台廠的市占率為百分之卅二,陸廠為百分之十五。
回應
什麼都要去中國製,全部被偷光光在來反咬,活該倒楣
期待,樂見,台灣電子業崩盤。 2014-06-27 09:08:25
美國大選鳴槍 晶片戰術上膛 抗議台搶美生意 川普喊收保護費 2024/07/18 工商時報
在13日遭遇槍擊之前,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於6月25日受訪時表示,台灣搶走美國的晶片業務,若是在今年總統大選勝出,台灣應該向美國支付保護費,美國多年來為台灣提供保護,台灣並未為美國做任何事。
相關新聞
科技股重傷!那指暴跌逾400點 輝達下殺6%、台積電狠摔7%
川普嗆收台灣保護費!最新2萬人投票網炸鍋:民進黨負責 2024/07/18 中時
美國總統候選人川普接受媒體訪問認為台灣應該多付更多錢,換取美國的保護,他還稱台灣搶走晶片生意。對此,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雙方之間過去友好關係,努力維持往好的方向走,雙方之間對於台海印太地區共同的責任,我們願意付出更多的責任,這是保障我們的安全。一份2萬人的最新網路民調顯示,有85%的民眾認為「川普講真話,美台關係要花錢買」,許多網友更是紛紛炸鍋留言表示「這是民進黨政府的責任,自己負責」、「100分的商人心態,勒索台灣=無底洞」,引發討論。
資深媒體人范琪斐表示,「我覺得他(川普)真的會做的,就是賣武器吧!」
回應
同范女士這個塔綠班御用美國走狗過去不是都說美爹很挺民進黨的嗎?現在被美爹丟包,照樣硬拗到底,現在要死忠仔出來從軍抗中保台了??快看看1450敢不敢出征這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