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世界大學排名「台大名次曝光」下滑20名 冠軍蟬聯9年 2024/10/09 中時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今天公布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台灣大學排名第172,退步了20名。此外,中國醫藥大學,排名位於第301至第350名區間。亞洲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和台北醫學大學等,落在第401至500名區間。
前10是英國牛津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和美國耶魯大學。
中國大陸清華大學(第12名)、北京大學(第13名)、復旦大學(第36名)。
回應
這個排名有客觀嗎?英美全包了!
所以亞洲應該有自己的排名,不能讓優秀亞洲學生外移到英美,損失自己人才。
從學生會到校長都綠油油,整天忙著去迎合綠蛆的指令,豈有閒暇工夫去治校?
日媒曝「亞洲十大美味泡麵」!台灣上榜3款 它勇奪亞軍2024/11/09 中時
《日本經濟新聞》發起亞洲泡麵評選,評審包括文化推廣大使、泡麵專家、烹飪研究員,記者、飲食文化研究員、泡麵愛好者等7人。他們選出的第一名是新加坡叻沙泡麵Prima Taste,湯頭呈橘紅色,由椰子粉熬成的,再搭配蝦肉。第二名是台灣熱「滿漢大餐:蔥燒牛肉麵」。第四名是泰國的Yum Yum奶油冬蔭功麵。6到10名分別為韓國八道的炸醬麵、農心的浣熊麵、台灣的曾拌麵「香蔥椒麻口味」、泰國iMee綠咖哩雞肉麵以及台灣KiKi推出的蔥油拌麵。
回應
要以銷售量排名
不能以銷售量排名,不然中國多第一
安排10兆為地方政府減負,對中國經濟又意味著什麼?
2024-11-08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近年來力度最大的化債措施: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6兆元,用於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兆元,為地方政府騰出空間更好發展經濟、保障民生。2028年以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兆元大幅下降至2.3兆元,化債壓力大減。
此次化債對地方政府有四重意義:
其一,債務置換實現了部分隱性債務顯性化,債務更加公開透明。
其二,以利率更低、週期更長的政府債券置換舉債成本高、週期短的隱性債務,以時間換空間,因此債務置換的過程也是降低風險的過程,體現了化債的本質是化解風險。
其三,債務置換減輕了地方政府化債的壓力,地方政府能騰出更多的財力和精力用於發展經濟和提供公共服務。
其四,債務置換有利於地方政府更好落實減稅降費,部分地區「亂罰款亂收費」等現象將明顯緩解乃至杜絕,有利於改善營商環境。
對於城投公司而言,債務置換有助於城投公司剝離歷史債務包袱,輕裝上陣,為城投公司的轉型發展提供堅實基礎。長期以來,城投公司作為地方政府投融資的重要助手,在推動基礎建設、促進城鎮化過程中扮演了不可取代的角色。
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政府負債比率顯著低於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2023年,國債30兆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40.7兆元,隱性債務14.3兆元,政府負債比率為67.5%。
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中央財政在未來還有很多可以實施的方向,要將其同改革緊密結合起來,透過財政資源的投入推動改革(例如農村的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醫療保障等),最終達到提升消費、促進投資的目的。
近兩年來,國家已經連續推出多項支持房地產的相關政策,包括降低首付比例、降低貸款利率等等,針對供給端的政策包括房企的「白名單」制度、用專款債券支持回收閒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儲備,以及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今年10月,少數一線城市和個別二線城市的房地產銷售市場已經有些起色。
回應
盡快化債,才能讓地方輕裝上陣,也能讓地方經濟再現活力,這是對全國人民都有好處的事。這個與發錢不同,是透過化債推進發展,再用發展的紅利來補償債務。而且從目前中的態勢來看,中國的科技離全面爆發最多五年時間,等到科技一爆發產業紅利會大增,到時候這點債不是多大的問題。
新課綱實施5年 文理補習班增966家 2024-10-11
108課綱實施後補習班家數不減反增!教育部統計,108課綱實施5年多,「文理補習班」增加966家,招收國小生的補習班更占所有補習班的61.88%。學者對此表示訝異,因為補習班數量增加,與教育政策應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方向背道而馳,而若小學生補習是為了進入私立中學,問題更嚴重。
教育部統計,相較於2019年,現在全國文理補習班1萬2395家,增加966家;外語類補習班3035家,減少490家;技藝類補習班2134家,減少167家。輔導學生功課及升學的文理補習班,這5年多來增加近千家。
以招生對象來看,現在收國小生的補習班有1萬0869家、占所有補習班的61.88%;其次是招國中生的補習班有2400家、占13.66%。國內補習班逾6成是招小學生,這種現象值得關注。
教育部表示,因為少子化,家長更願意投注資源讓小孩進行能力的補強及提升,而補習班業者以客製化或小班教學回應需求,致現在文理補習班數量較2019年增加約8%。此外,國小生除課業學習,有更多餘裕學習外語、音樂、繪畫等才藝,所以補習班招收對象以國小生為大宗。
新竹市教育處長林立生說,108課綱實施後,各版本教科書多元,考試沒有固定內容,希望學生學習增加廣度與深度,但也造成家長對學習內容不確定的恐慌,因為市場有需求,文理補習班數量就增加。
教育部國教署前署長、台北市立大學名譽教授吳清山表示,他看到這樣的數據感到訝異、覺得反常,因為補習班數量的增加,跟教育政策應緩解學生學習壓力的方向,是背道而馳。
吳清山說,現在許多私立中學以學科成績來篩選學生,每年3、4月都可看到招生盛況,而如果很多國小生補習是
相關新聞
中國為啥中小學教育減負,越減負擔越重?
回應
因為人類社會是金字塔結構,越往上,位子就越少。
多元學習 就是更多補習
越改越爛,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
清華北大聲譽排名再上升 專家指美英正在失去優勢2024/02/14 旺報
根據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公布的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顯示,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該排名榜首。同時中國大學排名也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泰晤士高等教育首席全球事務官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發生變化,中國兩所領先的清華與北京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
據介紹,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結果,是通過全球最大規模之一的邀請制學術問卷調查評選而出,根據發表過論文的資深學者意見,提供了全球最強大的200所大學品牌的最終名單。
據中新網引述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聲譽排名,哈佛大學連續第13年蟬聯榜首,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八年穩居第二位,史丹佛大學連續第二年排名第三。整體看到美國有52所大學進入榜單,較2022年減少了4所。英國數量居次共20所大學入選,也同樣較2022年減少了4所。
同時中國大學聲譽持續上升,共有15所上榜,其中8所進入世界前100名,清華大學最新上升至一位到世界第8名。北京大學也上升兩位到第11名。
菲爾·巴蒂表示,全球精英高等教育的影響力平衡明顯正在發生變化。雖然美國和英國可能仍然擁有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大學,但中國兩所領先的大學越來越接近世界大學聲譽排名的榜首,總體而言,美國和英國正在失去優勢。這對全球人才流動以及知識創造和創新的地緣政治具有真正的影響。
德國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分流了,中國中考分流是太早還是太遲?
目前全世界的學制分為這幾種:1.單軌(如美國,高中之後再分,表面看似公平,但地區間的教學品質差異很大,而且越向上越貴,貧富差距帶來的教育差距過大)。2.雙軌(如德國,學術與職業分開,學術線歸經濟、金融等高端行業走,主要是給權貴的,職業線歸藍領等中低端行業走,主要是給平民的。但是,德國的藍領工資並不低,所以大家能接受)。3.分支型(如中國,基礎教育單軌,高等教育雙軌)。
回應
德國製造業培養人才的方式非常好。中國企業招人太重文憑等外在的條件。
少些德吹吧,德國經濟負增長。
歐盟宣佈將對中國出口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中國商務部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
相關新聞
外媒評歐盟玩火自焚
中國車企撐起慕尼黑車展!比亞迪打響價格戰首槍|中國成世界最大電動車市場 去年銷量590萬 占全球58%
回應
其實不但電動車便宜,基本上凡是中國制的都比外國便宜。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想賺的是薄利,即便外貿品已經比內銷的貴了幾個價位。
物美價廉供大家使用也不行. 這些所謂資本家也太離譜了.
資本主義就是掠奪世界資源保障資本家的利潤不管人民生活問題。
中國電動車之所以價格低是因為完整的供應鏈和先進的技術 不願意承認自己已經落後了 不虛心學習而動用政治力量打壓 最後只能是越來越落後
美歐也對企業補貼 馮德萊恩怎麼不查呢
你看下歐盟區評價,全部在罵歐盟,自己的補貼比中國還多,競爭不過就加關稅,坑的還是歐盟區人民
相關新聞資料
八股文(英譯:Stereotyped Writing;Eight-Legged Essay),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指文體有八個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進入21世紀,八股文現象仍然存在。比如很多英語作文,採用固定的範本來寫。甚至一些考試中,如果不採用推薦的格式和範本,閱卷老師就會對此作文打低分。還有學生畢業論文,很多都是固定的。如有些學校就要求學生寫畢業論文“第一章緒論,第二章背景知識,第三章理論基礎,第四章實驗設計,第五章實驗結果,第六章結尾”。這也是八股文現象。
王士禎《池北偶談》:余友一布衣,甚有詩名,其詩終格格不通,以問汪鈍翁。曰:此君正坐未解為時文故耳。時文雖然無關詩與古文,然不通八股,理路終不分明。
寫八股文、試帖詩,其思維鍛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能達到如此縝密的程度,以此思維、以此文字,加以真情激動之時,去寫詩寫詞,自然如《儒林外史》中馬二先生所說,要詩是詩,要詞是詞了。這就叫過得硬的功夫。
《儒林外史》中對儒林的諷刺對象,也還是考不中的假名士為多,但對八股文本身,卻未有半點否定之意,反而在第十一回中,寫了魯編修沒有兒子,如何教女兒讀《四書》、五經,講書開筆作八股文: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隨你做甚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甚麼來,都是野狐禪!
(洪秀全的《述志》和黃巢的《賦菊》雖同是落第造反詩,但黃詩更佳,將菊花的陰柔秀美與黃金甲的鋼強壯美之意象對比的殺氣騰騰。)
《不第後賦菊詩》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述志》洪秀全
手握乾坤殺伐權, 斬邪留正解民懸。
眼通西北江山外, 聲振東南日月邊。
展爪似嫌雲路小, 騰身何怕漢程偏。
風雷鼓舞三千浪, 易象飛龍定在天。
今人深信不疑的“科舉最公平”, 隱含一個關於分配的嚴重曲解 2023-08-19 田方萌
【導讀】近期,無論西安中考“回流生”,再到美國社會爭議不斷的“平權法案”,都指向教育資源配置這一根本性問題。以配額制干預教育中的選拔過程由來已久,鑒於其應用廣泛,爭論也相伴而生。作者對歷朝選官制度的考察表明,配額制的出現早於科舉制,漢代的察舉制就已採用;元清推行干預力度更大的配額制,宋明則偏於憑才取士。本文指出,關於統治集團為何照顧落後省份,“保護弱勢群體”這一當代認知解釋力有限。就科舉制而言,為了拉攏邊遠地區的士人,也為了防止東南省份的政治勢力坐大,明清兩朝採取“地區平衡”的區域配額制。科舉制中配額制的實施大都是政治性的,以按照統治者更為合意的方式分配資源。相比之下,現代國家更多出於意識形態而採取配額制,並為其提供正當化的理由。
配額制的功能
一種觀點認為科舉制具有代議制的功能。19世紀末的美國觀察家丁韙良即認為科舉是“人民的投票箱和權利的特許權”,民國政治學者何永佶也將它看作“中國式的代議制度”。然而,歷史學家吳晗早就批駁了這種觀點:進士們滿足于做官,既不“代”,也不“議”。他們效忠于皇帝,而不是家鄉百姓。余英時也承認:“這(區域配額制)當然談不上是代議制,但不能否認科舉制有時也發揮了一點間接的代議功能。”
另一認為照顧邊疆地區的配額制有利於加強帝國的統治,將進入精英階層的通道保留給地方士人。不過,皇權時代的政治威脅來自邊疆地區的分裂,也來自內地省份的叛亂。從黃巢到洪秀全,歷代都有因科舉落第而揭竿而起的人物。
在現代政治中,意識形態更多地促使政府採用配額制,隨著反種族主義和女權主義興起,多個國家的平權運動推動 “教育公平”的配額制。
配額制的代價
破壞了普遍主義的選擇標準。
不重視成本和效率損失的代價。
假冒身份的問題。
減方不滿甚至憎恨增方。
受惠於配額制的增方考生都進入了超過他們實際報考能力的大學,使增方受害的錯配效應,實證研究,學生在學業和職業發展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傷害。
回應
八股已經把科舉的公平性拉到了極致,公平對生產力發展有利只存在於理論上。
沒有絕對完美的制度,科舉相對是最公平、最接近完美的取士制度
美國卡中國14項技術與中國領先美國的29項科技 2022-04-27
美國; 一、高端光刻機——中國自主生產中端光刻機。 二、晶片製造——已達3納米,中國中芯7納米。 三、電腦和手機作業系統——穀歌(Google)、蘋果(Apple Inc.)、微軟(Microsoft)等。四、核心軟體幾乎被歐美企業壟斷。五、觸覺感測器——工業機器人製造的核心部件。六.高壓柱塞泵——中國2017年成世界第二,35兆帕以上90%依賴進口。 七.透射式電鏡和掃描電鏡——中國國產只占市場10%。 八、高端電容電阻,日本MLCC可以做到1000層,中國300層。九、ITO靶材,高端被美日壟斷。十、高端銑刀、高端軸承鋼。 十一、微球——面板中的關鍵材料,只有日本可以提供。 十二、高端焊接電源仍被國外壟斷。 十三、超精密拋光工藝被美日企業壟斷。十四、iCLIP單核苷酸分辨實驗技術。
中方的超級電腦、太空站,飛船,反導反衛星導彈,高超聲速導彈,五代戰鬥機、航母軍艦、核武器、神盾艦等軍備技術都是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制裁中發展起來的。 在29項高科技領域甚至已超越美日。一,中國華為的通訊設備領先。二,合成航空煤油。三,量子技術。四,光伏太陽能發電技術占世界70%市場。 五,無人機。 六,火箭振動臺,美國才20噸,不得不向中國購買50噸級別。七,高超聲速導彈及反艦導彈。 八,中國壟斷無水氟化氫提取技術。九,世界第一的超50%熱效率柴油機。十,中國稀土加工技術第一。十一,光纖技術領先。 十二,艦艇全電推進系統。 十三,雷射技術領先。 十四,高鐵技術。 十五,核處理科技。 十六,超級風洞技術。 十七,煤制油技術。 十八,特高壓電網。 十九,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 二十,非線性光學晶體。 二十一,煤炭轉化技術。 二十二,三D鐳射成型技術。二十三,造島神器“天鯤號”。 二十四,微電子電晶體 二十五,單原子銥催化劑,可用于衛星推進劑。 二十六,盾構機。 二十七,自動化碼頭裝卸設備製造、海工機械特種船舶、集裝箱成套設備製造技術領先世界。 二十八, 6S50ME-B電控船用柴油機! 二十九,世界首創的潮流能CHD海洋發電站在浙江舟山建成 三十,稀土。 三十一,美軍七成武器零配件依靠中國。三十二,美大公司對中國的依賴。 三十三,美國螺母等緊固件零件靠中國進口。三十四,美國八成藥品依賴中國。
英媒:亞洲虎風光不再——日本科學家準備離開
英國TechHQ網站2023-02-23文章,日本科學家正在離開該國,前往中國的大學尋求更好的機會。中國在研發投資方面為其他國家樹立了榜樣,科學家們紛紛離開日本以逃避限制性的工作環境和缺乏資金的狀況。日本要提高其國際研究地位,就必須營造能讓科學家自由投入工作的工作環境。
過去20年,日本科學家持著“宿命論”的態度,對工作失去熱情,抱怨預算太少或沒有時間進行研究。相比之下,一名日本科學家記得2019年在美國參加會議時,看到一名中國教授吸引了一群中國學生,教授說服學生去他的研究中心。這名日本科學家找工作好幾年了,希望能去日本的大學當副教授,但一直沒有空缺職位。後來他得到了一份教職,並在2022年搬到中國。他說,中國的科學家們積極性很高,很少錯過發表研究文章的機會。
與日本相比,中國社會更加尊崇科學和學術。另一位科學家說,日本和中國實驗室的顯著區別在於交流。他也經歷了艱苦的求職,不得已移居中國,最終得到了比5年前高5倍的薪水。
在中國,研究人員似乎與實驗室的同伴和主管都有交流,而日本僵化的等級制度使社交變得困難。也許正是中國實驗室的互相交流而不是資金增加了他們的產出。這是笹川和平財團理事長、研究中國科學方法的專家角南篤的看法。他說,制度安排是關鍵所在。中國的大學改革給了大學管理層相當大的自主權。這使得年輕的科學家也可以自由研究,有機會贏得資助和晉升。
過去20年,中國和日本在科學影響力方面互換了位置。中國還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研究論文發表最多的國家,而日本已降至第12位。據稱,日本排名下降是“選擇與集中”政策的結果,由於資金有限,日本只對少數研究領域進行投資。這意味著預算集中在某些大學。要獲得長期職位非常困難,政府的補貼要麼被削減,要麼數額太小。
日本每年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在2006財政年度達到了17860人的高峰,近年來一直在15000人左右徘徊。而在中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從2005財年的26506人猛增到2020財年的65585人。
相關新聞資料
日本經濟新聞2023-02-20稱:日本高端外國人才66%來自中國,遠遠領先於印度韓國
日本高科技有多強?全球十大核心技術,日本都能主導! 2023-02-20 網易
半導體,光刻機,光學設備,精密儀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石化設備,發電用燃氣輪機,工程機械,關鍵材料。
回應
這麼牛逼為毛連個火箭都射一個炸一個
而且他們也很努力,有的人在國內已經成名,每天只睡4-5小時,一邊打工一邊讀書,還比我還讀得好。這讓我才有了危機感,覺得自己以前不過是小聰明而已。為了不落後,我就得更加努力,於是讀書就讀得很辛苦,覺得一輩子讀書最努力最苦的就是在博士期間。
所以總結,這個世界的聰明人是一座金字塔,金字塔有很多層次,你覺得自己聰明,是因為你還沒有達到你的極限,沒有見到更聰明的人。如果你努力,就可以在聰明的基礎上更進一層,更上一個檔次,你努力的結果就是和更聰明的人為伍。如果你自滿了,放任了,你就只能停留在較低的檔次,沒有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用到極致。什麼時候你覺得自己再怎麼努力都做不到的時候,那就是你才智的頂端位置,再也上不了更高的層次了。即使如此,在你的上面仍然是有更聰明的人在努力向上攀登。
回應
我在荷蘭讀書,一個數學方面的論壇,來了一個德國博士,一個英國博士,說是歐洲的青年新銳,他解決問題的數學工具那個水準遠超我的理解程度,隨便什麼問題很快就能找到對應的數學模型,交流起來處處碾壓。去公司實習來了一個愛爾蘭據說是數學第一的人,工作起來水準完爆我們什麼模型演算法都是信手拈來。
中國可能整體來說數量是很厲害的,整體都到了一個水準,但是頂尖的人跟西方都有差距,科學很多時候都是靠天才的火花一閃,我們這方面不擅長,我們擅長是靠大規模的人才作戰規模優勢。
相關新聞
美國《對話》網站2023-01-10文章:中國目前在高品質科學研究方面世界領先。2000年,美國還是中國的數倍。筆者驚訝地發現,2019年中國作者發表的最有影響力論文占比最大,達到8422篇文章,而美國有7959篇,歐盟有6074篇。2022年中國人工智慧論文數量是美國的3倍,在被引用最多的前1%,中美比例為2比1。還發現,中國的研究具有驚人的創新性和創造性,並非簡單地模仿西方。
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究所報告:中國科學論文數量占全球23.4%,躍居世界第一2022-08-11
南京理工和哈佛大學研究:中國科研文獻產出超過美國 品質也在不斷提升 2018-09-14
央視網評年輕人越來越反感“專家”,問題出在哪兒? 2023-02-09
近一段時間,一些專家頗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比如“年輕人沒工作可以先結婚生子”“專家建議年輕人不要為了錢而工作”“拿出三分之一存款買房子”“懲罰不生孩子的年輕人”“給00後增加工作強度”等。這些觀點,看似為年輕人好,實則惹年輕人厭。
“專家”作為一種身份,帶有“知識權威”屬性。專家之所以能讓年輕人信服,除了深厚的理論知識,還有共情心理和堅定的職業操守,他們的建議在客觀上起到了普及知識、彌合矛盾、引領輿論的作用。
但有的“專家”很不瞭解年輕人的生活狀態,從未考慮過年輕人的經濟壓力、健康壓力、就業焦慮和婚戀焦慮,每每以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紙上談兵”“站著說話不腰疼”“何不食肉糜”的姿態指點江山。
專家群體本身構成複雜,一些草根“偽專家”、“三無”研究機構的“專家”通過包裝,戴著五花八門的頭銜,湧向互聯網平臺,冒充權威之聲,甚至“跨界”對自己專業領域外的現象大肆評議,目的是為博知名度、最終實現“影響力變現”。還有個別專家,過度為商業利益代言。
“建議專家不要建議”,不是讓專家閉口不言,而是希望專家“從年輕人的利益出發”,少一些嘩眾取寵,多一些人文關懷,在理性溝通的基礎上,建立相互尊重的“公眾—專家”關係,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真知灼見。
回應
媒體和資訊的亂象,很大程度是媒體和自媒體過度追逐流量、製造焦慮,製造對立,以謀求生存。
媒體和自媒體是沒有匹配的能力從專業上進行吹毛求疵的,只能通過斷章取義甚至是歪曲和誤導才能引起爭議。其他包裝出來的“專家”,說話好聽,通俗易懂,或者語出驚人,能夠激發受眾的各種共鳴和情緒,這恰恰是媒體和大V的最愛。於是,所謂的“專家建議”,很多要麼是媒體加工出來吸引眼球的,要麼是包裝出來的“專家”。久而久之,專家已經被汙名化。
美媒:中國的這個“世界第一”,美國該擔心嗎?
美國《對話》網站2023-01-10文章:中國目前在高品質科學研究方面世界領先。2000年,美國還是中國的數倍。然而,20多年,中國發展國內科研能力,派遣學生和研究人員到國外學習,並鼓勵中國企業轉向製造高科技產品。2017年首次超美。西方研究人員一直指責中國的研究品質低下。筆者驚訝地發現,2019年中國作者發表的最有影響力論文占比最大,達到8422篇文章,而美國有7959篇,歐盟有6074篇。2022年中國人工智慧論文數量是美國的3倍,在被引用最多的前1%,中美比例為2比1。還發現,中國的研究具有驚人的創新性和創造性,並非簡單地模仿西方。(作者卡洛琳•瓦格納)
相關新聞
日本文部科學省研究所報告:中國科學論文數量占全球23.4%,躍居世界第一2022-08-11
南京理工和哈佛大學研究:中國科研文獻產出超過美國 品質也在不斷提升 2018-09-14
中國的學校在基礎教育階段,過於重視知識的記憶和訓練,非常輕視情商的培養 2023-01-06
【本文來自《我堅決反對基礎教育階段把數學搞的過難,而是建議全方位的培養,尤其是情商的培養》評論區】
事實證明,一個人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情商,而不是智商。至於智商的培養,可以在孩子們15歲以後,對自身特長和人生規劃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再根據他們的專業理想,安排適當難度的數學教育,其實一點也不晚!
回應
高中就常在《知音》雜誌中,看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但是我不明白情商是什麼。34歲前,領導都會通過各種方式提醒我,要注意委婉一些,也就是通俗的說:情商低”。34歲後,隨著人生閱歷的增加,我要對“情商更重要”的人說,去NTMD。以後我會對我閨女說,學好數理化,培養好智商,情商是你成為獨特的你的一部分,不需要改變什麼或者培養什麼。中國文化的影響,到了一定年齡的中國人,不缺情商,缺的真TMD是智商。
美國教育培養孩子們的情商,是通過寫作,演講,辯論,社會實踐,才藝展示,組織各類文娛和體育比賽,才讓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培養出情商。書本的東西,都叫“知識”。行為,實踐,動手,才是情商的源泉。
這個還是別學了...這種培養訴棍、政客、寄生蟲的教育模式已經成災了
美國人情商這麼高,也沒見他們國家幹件人事啊?光看老美教育出來的,算個乘法連腳趾頭都用上了。沒事都在天天撒謊吸毒,拿槍突突突,0元購什麼的實踐,這我們是沒法比。
曾仕強說過,美國人一生只幹兩件事:talk and show
然則歐美貴族學校玩的就是填鴨式教育,給平民才是快樂套餐。結果就是大英500年以來,能從底層爬到上層只有0.04%。
好笑的是,美國人這會兒正在痛駡自己的教育系統呢…… 建議作者有時間泡泡美國的論壇開下眼界
王文:中國智庫需要什麼樣的鬥爭性? 2022-12-17 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
【導讀】王文在《智庫理論與實踐》2022年第1期發表《論中國智庫鬥爭性:以十問美國民主研究報告為例的實踐研究》一文,羅列美國智庫對“鬥爭性”的看法及中國智庫“鬥爭性”的建議。
第一,中國學者需要認識到20世紀中葉以來美國智庫“鬥爭性”與其霸權護持密切相關的客觀事實。
第二,中國學者需要吸取美國智庫為過度追求“鬥爭性”而導致美譽度與國際口碑急劇下降的慘痛教訓。
………
回應
我從來不相信,那些在美國哈弗,耶魯大學喝了點社科洋墨水的人,回到中國就能解決中國本土問題。
中國智庫最好的鬥爭性就是自己敢於鬥爭,別一邊怕的要死,有什麼鬥爭性?只有投機性。
中國有智庫嗎?熱衷解讀、喊話、表決心的不是智庫...
蔡適應博士學位遭撤銷 民進黨論文門連環爆 鄉民:一屍X命持續發生中? 2022/12/03
今年九合一大選前,民進黨立委高嘉瑜就指出,林智堅論文抄襲案恐導致「一屍五命」的神預言令外界驚嘆,沒想到選後論文抄襲風暴仍舊持續重擊民進黨內,桃園市長鄭文燦、立委蔡適應都被學校撤銷學位,且蔡適應被撤銷的是博士學位。
蔡適應正式聲明致歉後,論壇PTT鄉民炸鍋,「一屍幾命了?」、「幾屍?」、「一屍X命持續發生」、「李眉蓁:好多民進黨陪我,真是溫暖呢!」、「民進黨可以改名抄襲黨了吧?」、「難怪一直挺小智,原來啊」、「又一個,也是明通師?」、「只有小智還在嘴硬,始終完全不承認抄襲」、「哈哈哈,又一隻,中自家側翼迴力鏢」。
相關新聞資料
英國行政法庭LSE列案將處理蔡英文博士學位 2022-10-10
倫敦大學改蔡英文學位頒發日期 旅美學者林環牆11-09批淪論文門共犯
英國資訊特任官辦公室(ICO)11-26判決LSE未持有蔡英文口試資料論
蔡英文學位門- 維琪百科
質疑蔡英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之博士學位真實性的人認為,由於蔡英文拿不出原本的學位證書(只有補發的)、倫敦政經學院圖書館找不到其博士論文(只有後來補送的)亦無博士學位口試資料、也未曾出示穿博士袍的畢業照。
記者臥底網課入侵群:“網課爆破”污穢不堪,涉嫌違法犯罪 2022-11-05
近日,河南省新鄭市第三中學一名劉姓歷史老師上網課後在家中不幸去世。據劉老師家屬提供的視頻和圖片顯示,上網課時,直播間被人故意播放刺耳音樂,有搗亂者惡意威脅,種種話語不堪入耳。目前,新鄭市公安局、教育局、網信辦等部門已成立聯合調查組。
網課參與者洩露網課會議號和密碼,隨後搗亂者有組織地“入侵”線上課堂,通過強行霸屏、騷擾資訊刷屏,乃至辱駡師生、播放不雅視頻等極端方式,惡意擾亂教學秩序。“入侵者”被稱為“爆破手”。
專家表示,“網課爆破”不僅擾亂了網路平臺的公共秩序,也給很多人帶來了實際傷害,當下,對“網課爆破”亂象亟待整治、精准打擊。
成員未成年人居多
回應
抓幾個,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就直接開除,成年的就進去。亂世用重典
事實一再證明,老師同普通人一樣,也是弱勢群體。
開除內鬼,不想上學就別上了,搬磚去吧
抓到的直接送去上山下鄉接受勞動改造!反正他們不願意過好日子
說了大半天,根源在於網課這種模式,面對面的課堂交流和授課才是真正應該儘快恢復的。
你以為會爆破網課的人現實裡會喜歡上課嗎?
法律要與時俱進了,這種不算犯罪,那王法何在?
人才回歸!著名科學家顏寧宣佈 自美回陸任職
2022-11-01,在2022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上,知名結構生物學家顏寧宣佈,即將辭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職,全職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學院由市政府設立,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不定編制,不定級別,實行社會化用人制度,面向全球招聘人才。
拜登報應來了?美國驚爆人才危機:大陸科學家掀回流潮 2022-10-21
中美關係漸趨對立,根據美國幾個著名大學調查,2021年至少1400名駐美華人科學家離開所任職的美國大學,轉投中國大學效力。表明美國政府的「中國行動計劃」政策阻礙了華裔科學家的研究和學術活動,引發了「寒蟬效應」。另一方面,中國赴美留學的人數也持續下滑,赴美中國留學生人數,2015年占比超過4成,去年僅剩2成5,美中對抗勢必延續,加速兩國的學術脫鉤。
回應
美國沒讀過李斯的諫逐客書!自己斷送來自華人的人才
相關新聞
寒冬來了...亞馬遜等19家美國科技巨頭裁員4.4萬名「科技人」失業 2022-11-04
清大輸亞大?全球大學排名的局限 2022/10/19 中國時報 廖元豪
最近,「泰晤士高等教育」公佈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結果讓許多台灣人既傷心又驚訝:台灣排名最前面的「自然」是眾望所歸的台大。但台大的世界排名一下子從113名滑落至187,這是因為台大的學術、教育水準真的一年內掉了這麼多嗎?與國人所知的「排序」有很大差異。尤其一向被認為是「頂尖大學」的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成功大學等校,都被私立亞洲大學超越。台灣前4名分別為台灣大學、中國醫藥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亞洲大學;輔仁大學排名全台第12,遠遠超出眾多國立大學。這些結果是不是很奇特?
其實「排名」是一種參考,也是某種遊戲,而不是「普世價值」。什麼叫做「好」大學?「優良」大學?全球這麼多國家,這麼多大學,種類特色以及目標如此多樣,能夠用一把尺普遍衡量嗎?「排名」之目的是什麼?是要幫助各國擬訂適當且符合國家需要的教育政策?還是要讓已經具有聲望的大學更容易募款?或是要提供學生選擇學校有清楚的指標?甚至是創造一個「評比排名產業」來獲利?不同的評比排名,會採取不同的標準,而得出差異很大的結論。我們該做的,是瞭解自己的目標,然後看看那個「排行」與我們的目標相關之處,藉此檢討、學習。而不是看「世界排名」、「全球評比」這類字樣就興奮得要去蹭。
這類全球排名,本質上就有一些學術圈都知道的局限,甚至可說是偏見。凡是以人文社會學科為主的大學,通常在這種排名遊戲中比較吃虧。更根本的問題,是「學術聲望」或「學術影響」其實不只是來自學術本身,更源自學術機構所屬的國家之國力。
留日留德的新進教授可能被迫要開設「全英語教學」的課程,社會科學的學者只想撰寫英文論文去投稿。學術的在地性、批判性,大幅被「蹭國際」取代。偏偏教育部與學界本該最有冷靜思考與看穿排名假像的能力,卻還一直以大學「排名前進」為目標,用各種補助指標去促使大學教授們做虛工。(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回應
妳/你還在看那個英國鬼扯唬爛瞎掰放屁的大學排名喔?「英國研究」,笑笑即可。
活在這個群體世界. 自古以來不管妳樂不樂意. 自然總有比較存在. 好壞. 強弱. 美醜. 大小. 窮富...相互競比. 比東比西. 甚至死後還逃不過比較的標籤. 貼來貼去!
美國高考成績跌至30年來最低,42%的考生掛了全科 2022-10-14 觀察者網
今年美國高中畢業生在ACT大學入學考試(與SAT同為美國高考)中創下30多年來最低成績,其中有42%的考生在所有考試科目中都沒有及格。
回應
美國90%都是缺知識少文化的人!快樂教育的後果!
他們成績變差了,但是他們擁有了自由!
美國的快樂教育,是從體制上毀人。
考得好有什麼用,你黑嗎,你gay嗎,你跨嗎,你lgbt嗎?有這些才管用!
日韓這種都是典型的勤學苦練亞洲發達國家,然而那麼努力人均還差歐美一大截,日本工人世界出名的認真努力的工匠精神,結果呢,收入倒回30年去了,人家都不想努力了 只想在家裡躺著。
你說日本製造可以吧,是可以,但是可惜精力沒用對地方
【本文來自《老朽去過日本,人家一線工人的認真工作的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評論區】
以前的日系製造還是可以的,但是工匠精神在很多領域就是令人不齒的一種自大傲慢。索尼的pspgo,製造精良,卻大大落後於同時代的ipad2,可以說做出來精緻的廢品
回應
有一說一,這個跟工匠沒啥關係,應該是跟公司的決策有關係
你怕是對工匠精神理解有點狹隘了。沒有決策上的支持,工匠從而養成?
學習是消化前人的最強智慧和成果。快樂教育只適合啟蒙階段。
【本文來自《真正的快樂教育,不是玩,而是在玩中學,學中玩!》評論區】
學習從來不是個輕鬆愉快的事,極少有人能在學習中得到快樂,或者說,在高密度學習中不可能有快樂可言。
回應
你理解“大多數人”是什麼意思就行了。
漢語英語哪個使用更方便?2020-10-13
首先,漢字和英文從字形結構上講,漢字屬於二維碼,英文屬於條碼。二維碼天生就比條碼蘊含更多的資訊,例子很簡單,聯合國同一決議五大語種中漢語版決議列印頁數最少。
第二,英語有複雜的語法,時態,詞性轉換,單複數,而漢語通通沒有,言為心聲怎麼想怎麼說。這種學習難度的增加是否帶來英語對於漢語特別的好處和優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成熟而完善的語言,都能夠準確清晰的表達其要表達的含義,不存在某種語言在交流傳播中明顯更精確更精准現象。至於網上很多文章指出歧義和準確性的問題,主要是使用者自身語言文字能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例子還是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同一個決議不會出現不同文字版的決議內容不同的情況,各種語言都能精確精准表達同一個決議內容,不會存在差別和歧義。
第三,漢字數量統計總共約9萬多,而英文單詞數量超過100萬。因為漢字發音為單音,而英語單詞發音絕大多數是多音,結果就是新詞彙漢語以組詞為主,英語以創造新單詞為主。
舉一個簡單例子:豬pig,肉meat,漢語很簡單豬+肉組詞為豬肉;英語沒有選擇簡單組詞pig+meat為pig meat而是創造了一個新詞pork。因為豬肉是日常使用的常用詞,而pig meat要發四個音,非常不便於日常的語言交流,太囉嗦了,為了提高語言的交流效率,英國人不得不創造一個隻發兩個音的pork來代替pig meat。
pig cattle sheep pork beef mutton 豬,牛,羊,豬肉,牛肉,羊肉,這就增加了英語學習記憶的難度,實際日常生活中文常用漢字3000個就可以覆蓋日常使用漢字的99%,而英語要做到這樣程度據說要2萬到3萬詞彙量。中國學生在小學就基本學完常用漢字,而英國學生甚至到大學還在學習單詞。
第四,英語屬性拼音文字,在掌握拼讀規律後,一個陌生的單詞不知其含義也可以進行拼讀,而很多漢字看字面是看不出讀音的。
另外個人認為在書寫方面,英文可以進行拼寫以及條碼的原因,應該比漢字更方便更簡單。在這兩點英語比漢語有優勢。
綜上所述,漢語英語在使用中各有優勢,但漢語優勢更多,使用更方便。
回應
雖然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但漢字通過形聲字(占了多數)讓你也可以直接拼讀。
現在是電腦時代,書寫變成打字了。漢語與英語誰打字更快。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
【本文來自《中國人要是老早就反封建,至於封建社會長達1300多年?》評論區】
中國的科舉固然害人不少,卻是世界至今最“民主”的選賢制度!拿封建、獨裁、民主幾個由後來人發明的詞來定義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無異於盲人摸象!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當然放在歐洲依然是好制度,現代公務員選拔制度,都是脫胎於科舉制度。
南宋或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都被戰爭打斷了,晚晴資本主義又要發展了,結果還沒起來,帝國主義就進來了。
回應
唐代科舉制度缺陷不少,文壇裡基本上誰出名誰就會中式,直到宋代中期把學子的名字遮蓋了,主考官不預知試題,批改試卷的官員和考官都是集中封閉的,這些措施才完善了科舉制度
我不這麼認為,明清不行了,不是因為考試內容有問題,而是皇權太過強大,文官集團毫無牽制力。
科舉一直是個好制度,問題出在考試內容上。
李遠哲22年的悔悟 沉重代價全民扛 2022/10/13 中國時報
李遠哲在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後,就被高高供奉在神壇上,政府想藉由他的聲望,凝聚共識,為政策背書,民眾仰望他的光環,希望他能指一條光明大道,2000年總統大選,李遠哲看好陳水扁是「向上提升的力量」,但未料扁在第一任就有陳由豪政治獻金疑案,即使如此,2004年大選,他依舊是挺扁;李登輝借助黑道做選舉樁腳的現象,李遠哲說看不下去,因此與李漸行漸遠,但民進黨至蔡英文執政,黑道勢力依舊存在,而且李遠哲的話,民進黨也不愛聽了。
李遠哲對蔡英文失望後,現在又把期待放在賴清德身上,認為賴清德是比較好的人選。但是李遠哲的「識人」眼光如何?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都是他一度支持的人,現在李遠哲又如何評價他們呢?
與其點評江山,李遠哲不如回歸科學家身份,科學家報國,這是最具體的作為。
相關新聞
李遠哲:民進黨執政後 腐化得比過去更快
被罵教改搞爛台灣高教 李遠哲嘆氣吐原因:當年李登輝和我鬧翻 2022/10/13 中時
李遠哲表示,廣設高中、大學並非由教育改革委員會提起,而是民間教改團體的意見,當時教改委員會走訪全台,徵求老師們意見,考量到政府沒有用經費辦好的學校,當初的廣設高中、大學,初衷是設立好學校,而非「浮濫設立」。
自此開始,教改委員會送報告書給李登輝時,李登輝下屬就會不斷說教改委員會壞話,更稱李遠哲要把台灣教育從根拔起,李遠哲感嘆,教改委員會花了2年時間所寫的報告,就這樣被李登輝冷處理,根本原因就是他沒答應當行政院長。
對於觀眾提出的技職教育「已經死了」,是教改當初規劃不當,還是後繼者執行不當,當時教育部長吳京提出技職體系可以升學概念,他不同意,認為學生應該先學基礎的語文、科學、數學等課程,最後3年才該學習技職教育。
回應
那既然教改有問題當年怎麼你連個屁也沒放呢?
千錯萬錯都別人的錯,可惜死人不會說話,否則真想看看狗咬狗!
雙十國慶青春無敵的橘高校,反思台灣功利主義至上的教育 2022-10-11 聯合報 林宜蘭
今年雙十國慶邀請到有著「橘色惡魔」之稱的日本京都橘高校吹奏部來台演出,以他們活力四射的演出形式,驚豔台灣,但也使得網路上許多網友開始比較一同演出的北一女中與台中曉明女中。
撇開團隊形式不同無法比較之外,即使在所有條件都一樣的狀態下,編制、人數、表演形式等,日本中學生也可以完勝北一女。如此說或許可能誇大點,但我認為這應該是事實。日本管樂實力非常強,第一是發展歷史悠久,從明治維新開始就帶入的西方管樂合奏,以振奮軍隊為目的,多少人才汲取西方精華歸國,累積、貫徹後逐漸推廣至民間,唯有時間別無他法。加上日本獨特民族性,職人精神的展現,造就了日本管樂對基礎功的重視。在每個拍點、動作與音色都會控制到整齊劃一,訓練扎實,精確又科學。硬要說這有什麼缺點,整體而言就是少了一點靈魂(至於台灣的風格不是有靈魂,應稱隨性。)
回應
笑死,講的好像全日本都是橘高校,完全忘了日本更多被雙親逼到精神異常,最後殺弒父母的案例…
日本就沒功利升學主義嗎?更嚴重好不好!京都橘高校有大學部, 在日本排200名左右的大學,就不是個走文理升學為主的學校。
因為一場國慶表演,把日本教育上台到神殿之上,真的是日本人!完全日本DNA!
作者應該沒在教育現場當過老師,1.我的職場中,早已沒見過和音樂、美術、家政借課的事。2.台灣的高中社團青春無敵,各校都精彩萬分。3.所謂不鼓勵社團,大多指的是投入社團後荒廢學業,身為教師,當你看見學生因為社團練習疲累,整堂課幾乎都趴著睡,就會感到心疼。4.許多國家的學校社團與球隊仍會要求成績,因為學習是一種生活態度。5.認真讀書不等於就是升學主義。6.我個人以為,校園中,興趣、娛樂與學習三者不要偏廢。這次橘高校的同學們在演出完立刻返回日本考期中考,媒體也捕捉到他們在台灣也是拿著書本埋頭苦念的畫面,這也是他們精采表演以外,另一個感動人心的時刻。
我的體驗是,鼓勵式教育,失敗的概率超過80% 2022-10-10
我有孩子。我的體驗是,鼓勵式教育,失敗的概率超過80%。為啥?因為鼓勵式教育,需要口才和情商,缺一不可。你得學會把握時機,選用恰當的語氣,合適的措辭,得體的口吻,還要一言誅心,正好說在點子上,基本上,至少是處級領導的口才,才會有用。你有這種才能嗎?我的感覺,越鼓勵,孩子越自滿,越沒有危機感,能學好才怪。所以,鼓勵式教育,是一句“真實的謊言”。總的來說,鞭策和激勵,結合著懲罰,立竿見影,效果明顯。不愛念書的孩子,除了此法,其他方式毫無用處。
回應
鼓勵還是批評得看孩子的情況的。還行的水準獎懲分明才有效。一塌糊塗同時士氣崩潰,那只能鼓勵了,說壞話只會更差。如果表現很好那最好閉嘴,不做干涉。
小孩為什麼不想學習只想打遊戲?因為現實裡都是挫折 2022-10-10
孩子不想學習,只想打遊戲,怎麼辦?不打、不罵、講道理?他也不聽,就覺得天天打遊戲翹課挺舒服。
小孩為什麼不想學習只想打遊戲?因為小孩想逃避現實,現實的世界裡學習考試沒有成就感,都是挫折,只能在遊戲裡面找了。如果孩子實在不是讀書考試的料,可以培養其他興趣,體育,音樂等等,多耐心尋找,家長還是要付出巨大的耐心和關愛的。
還有一種是孩子學習不錯也聰明但他發現遊戲裡面的樂趣遠大於學習的成就感,這屬於自律性差的,可以和孩子協商控制好遊戲時間,還是要家長花足夠的時間精力來管理孩子。
回應
我打遊戲充滿了挫折,老是死,幾乎沒有樂趣。
其實打遊戲最不“挫折”的地方是可以無限重啟,而每次重啟又給人帶來“希望”,然後就沉淪於這種“希望”之中——本質跟吸毒沒有區別。
遊戲確實比現實更容易有滿足感,也有成癮性,完全指望說服教育讓孩子不打遊戲是很難的。
退不了、進不來 中小學「老」老師惡化 2022-09-27 聯合報
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持續「老化」,四十歲以下教師占比已剩不到三成,「新陳代謝」緩慢。教團分析,少子化讓專任職缺大幅減少,年金改革則進一步讓教師退休意願降低,甚至被迫延退,導致年輕老師更進不來,教育部應正視並提出解方,否則將成台灣國教重大危機。
根據教育部統計,近十年中小學教師年齡結構出現劇烈翻轉,一百學年時(含長期代理教師)有約一半老師年齡在四十歲以下,但最新一一一學年,四十歲以下教師比率已剩不到三成;五十歲以上教師十年來占比則從一成上升到近三成,全國六十歲以上的國小教師超過千人。
以往教師年滿五十歲、年資達廿五年即可退休,但年改後,教師必須「年資+年齡」達一定基數才能退休,以今年來說,加總要八十才能退,明年還會增加到八十一,一直要到一一六年變成八十五為止,也就是所謂「八五制」;有些教師即使目前達到退休基數,但因退休金變少,退休意願也降低。
國教危機 解方在哪 2022-09-27 聯合報
師資培育開放後,非師範學院出身的大學生也能擁有成為教師的入場券,但師培制度實施廿多年,教育現場受少子化影響,已不再需要這麼多教師,正式教師缺愈來愈少,不僅流浪老師多,連既有教師也要擔心自己成了「超額教師」被頻繁調動。
儘管教團長年疾呼降低師生比,既保障教師工作權,學生也能擁有更精緻的教學品質。無奈政府調降師生比的魄力,遠不及生源雪崩式減少的速度。
年改更讓中小學教師新陳代謝更加「怠速」。過去大部分中小學教師,多在五十五歲前就辦理退休,但年改後,大部分老師的教學年資與退休年齡加總還不到基準,想退休也退不了。而年輕教師只能蟄伏於一年一聘的代理教師與教師甄試中不斷輪迴。
多個教團早在年改期間就預言,年改將造成教師延退、人力老化,影響教學品質,教育部當時雖曾喊話支持年改,但也承諾會研議校園師資結構改變後的職務運用,讓每位教師不論年齡都能為教育做更好的貢獻。但年改四年過去,仍不見政府對教師年齡結構問題提出具體因應作為。
無奈早就可預見的教學人力結構性問題,多年來卻未見教育部有實質解決,甚至昨天連回應相關議題都省了,教育部消極以對的態度恐更是國教危機。
華爾街日報:越來越多華人學者放棄美國終身教職,回到中國 2022-09-24
9月23日發佈的報告《捲入交鋒:華裔科學家的恐懼》,通過對比學術期刊上作者通訊位址的變化,2021年有超過1400名在美國接受培訓的華人科學家放棄了在美國學術單位或企業的工作,轉而回到中國,比前一年增加22%。
特朗普時期啟動的“中國行動計畫”已經公開調查了大約150名學界科學家,並對其中逾20人提出了刑事指控。
與此同時,中國對於留學人員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從2012至2022年已超80%破百萬,提高12%。
相關新聞
美國司法部取消中國計畫 華人教授仍被調查 2022-09-12
“海歸”光環褪色 中國留學生人數增長明顯放緩:自2018年中美關係惡化,以及2019年冠病疫情暴發以來,海歸光環褪色,中國留學生人數近年增長明顯放緩,從2019/2020學年的47萬人降至2020/2021年的37萬人,2021新學年同比減少18%。
政府不給力,名師兼職補習班成公開祕密,為何很少抓到?
違法開班兼課/打著名校光環 教師補習兩頭賺 2022-09-04 聯合報
台中一中教師違法在外補習,其中化名「劉○」的劉姓化學教師,也曾是台中一中科學班老師。本報掌握,劉師除自己開家教班,也在合法補習班授課,該補習班今年貼出榜單,有廿一人錄取台中一中科學班,占總錄取學生數七成,引發家長質疑。
台中一中澄清,劉師近三年來都非科學班任教教師,也未涉及科學班入學命題。台中市教育局表示,已請台中一中研議科學班命題方式,以國中教材為範圍,邀集其他設有科學班學校教師聯合命題,以求公平多元。
「補劉○老師的課,考上科學班就沒問題。」有家長透露,劉姓教師在南屯區大墩路一家補習班開課,業者會向上門洽詢的家長、學生推銷這名「王牌教師」。因科學班高三會到大學先修,加上新課綱重視在校學習歷程,聽到該師扛著一中招牌,對於想讀科學班的學生或家長,有很大誘因。
有高中校長表示,補教業會針對升學需求開班,想考科學班的人屬於少數菁英,專攻這方向的補習班也少,考取率自然也高。且補教業要開專攻科學班的課,一定得找到相關師資,才能說服家長、學生。不過,該校長坦言,教師頂著一中招牌去補習班開課,如果太光明正大,難免會被人眼紅檢舉,有時家長不滿意成績也會投訴,「已經違法在先,自然引來爭議」。
教育界表示,教師去補習班開課違法,多轉為私下開家教班,很難證明是兼職,成為灰色空間;通常老師私下指導幾名學生,業界多半能接受,若涉及公開招生,或家教班學生數過多,就會踩到紅線。
台中市家長會長協會理事長余海倫說,教師在外兼職補習,校長、主任或同事常心照不宣,但教師應負起身教、言教,不該睜一眼、閉一眼。
豈止一屍五命 蔡其昌恐也被波及 2022/07/29 葉書宏
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深陷論文門、棒球門風暴,「換堅」說法不逕而走,雖然目前民進黨中央、立院黨團持續挺堅,昨天行政部門也出聲護航、蔡總統則召林進官邸會商營救,但距選舉只剩四個月,林智堅若無法從這雙重風暴中脫身,民進黨要想全黨救一人,不僅衝擊北北基桃竹,更可能波及台中市,釀成「一屍六命」
對於立委高嘉瑜拋出「一屍五命」,黨中央斥為空穴來風,但從立委林俊憲曾示警論文門衝擊、前立委鄭寶清都直言基層憂慮擴大,再加上近日包括鄭文燦、林智堅的行程,已不再如剛徵召時屢屢合體,更遑論小雞們熱情不如以往。在黨內漸有「切割」跡象,若林智堅無法從風暴脫身,令不少民進黨人士憂心不已。
相關新聞
蔡英文官邸召見 要求林拿證據續說明
2020《遠見》5星縣市長:新竹市長林智堅
陳朝平快評》五星級市長大崩盤
余正煌7月27日出席台大論文審定會(林拒出席),駁斥自己有抄襲一事,也透過委任律師搬出鐵證證明論文原創是他自己。
陳明通繼7月23日的4000字辯護林是原創,31日再發2000字:雙方都無抄襲意圖,是他先修正林論文,再供余參考。 陳出品:香港議題碩論赫見5胞胎。
嚴重重疊抄襲!台大8月9日:撤銷林碩士學位/調查陳學術倫理,林:有沒學位不影響選舉,余將告林誹謗!蔡總統:相信智堅沒抄襲 下令全黨救林,學界連署:政治人物學位應有監督機制,涉違反學術倫理。綠政治操作潑髒水:台大轉移中國軍演焦點是藍營打手/中共同路人…,中共軍演神救援小智?「抗中保台」恐重傷民進黨大選。裴訪台/中軍演逼台積電出走,拖累晶片股。林8月12日宣布退選鄭運鵬接棒。林遭爆助理代筆,論文沒抄襲因為根本不是自己寫。台大08-16不續聘陳明通。中華大學08/24認定林抄襲,指導教授賀力行與口試委員李友錚也將被送至教評會審查。鄭寶清08/27宣佈參選,Yahoo網路民調:國民黨張善政42.7%,民進黨鄭寶清與鄭運鵬僅差0.7%。林智堅學位被雙殺、新竹市棒球場案、柬埔寨詐騙案、網路仲介法限制言論自由、疫苗採購保密30年,以及明德外役監獄管理疏漏導致殺警案等六大爭議延燒 蔡蘇信任度滿意度重挫4-5%。
回應
明通複製工廠
遠見雜誌可以不用買了,裡面的縣市長評比,都是用媒體購買行為得來的。
蔡假博士指導假碩士如何封存30年?自己的“論文”都說不清了,真是今年度最大笑話,不,塔綠班本來就是笑話,士大夫無恥是謂國恥,全國最無恥的都聚集在這個黑幫了。
拜登要豪擲3000億減免學生貸款,華盛頓吵翻!美媒:距中期選舉僅76天
隨著美國中期選舉日益臨近,美國總統拜登2022-08-24放出大招,免除最高2萬美元的學生貸款,這將需3000億。這一選戰意味濃重的計畫立即遭到共和黨人“歇斯底里”的攻擊,他們抓住“這對已經償還貸款或沒有上大學的人不公平”“這是讓藍領為白領還債”猛批,很可能在這些人群中引起共鳴。與之相反的是,也有團體質疑,為什麼不能將貸款全部免除?在一個嚴重分裂的美國,拜登的這個大招最終帶來的效果是正是反還很難說。
回應
感覺美國有永遠用不完的錢
阿富汗的七十多億還在美國手裡,拜登不還。
美國人免除自己國家學生的貸款,而中國卻在免除非洲的貸款...........
中國大學學費不貴,有學費減免/勤工儉學,助學貸款壓力不算大。美元都是印的,吸的全球血!我們免除的債務是美元債務,美元在國內沒法流通,只能花在國外,今日免債是為了他日的利益。“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有含義的,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已!
相關新聞
斯里蘭卡破產,總統首相落跑! 2022-07-16
美國策動“顏色革命”危害世界 2022-07-20
中國航太測量船「遠望5號」2022-08-16靠港斯里蘭卡,美印抗中角力受挫(回應:事實上斯7月12日就已同意靠港,但收到印關切之後,要求遠望5號無限期延後,中國外交部回應「以所謂安全關切為由施壓斯方,這毫無道理。」斯考量各種因素之後,准許靠港。)
肯亞總統候選人:當選就驅逐所有中國小販2022-06-22新頭殼。落敗反對派領袖08-17提選舉無效之訴 (回應:肯亞人這麼廢的嗎?連個烤玉米也烤輸大陸仔。 爛頭殼專門說謊,中共借錢叫「債務陷阱」,美國控制的世界銀行借錢叫做「皿煮借錢」,西媒台媒的雙標也太智障了吧! 這裡我支持中國人,非洲人短視近利,懶惰無能,窮還生一堆小孩又不教育,只會增加地球負擔。 台灣也一堆外勞開的越南、印尼、泰國零售小販,所以,當選總統,把外勞趕出去台灣。排華事件也有台灣華僑受難,都不知道小綠在高潮什麼鬼?人一綠…靠演講取得的政權,很快就會帶領國家走向滅亡。)
一邊不想發一邊不想去 美核發陸生留學簽證數量較疫情前腰斬 2022/08/12 中時
張留學生簽證,相較於新冠疫情前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據美媒指出,2020-2021學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20年來首次下滑的現象,這也是觀察中美關係變化的重要指標。
香港《經濟日報》引述美國國務院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美國一共向中國留學生簽發了3.1萬張F-1學生簽證。這一數字較2019年同期的6.4萬張減少了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在美國新入學的中國留學生或減少半數以上;2020-21學年,在美的中國留學生總數出現了過去20年來的首次下滑。
美媒《華爾街日報》對此報導稱,實際上在疫情之前,中國學生就開始在考慮把其他國家當作留學的優先選項,因為他們擔心在美國不受歡迎,或其他國家可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而疫情發生之後的旅行禁令、美國報告的新冠高死亡率等因素進一步加速了這一趨勢。
報導還提到2020年川普政府時期的一項命令,即禁止有軍方背景的學生入境美國,這項命令甚至導致一些沒有軍方背景的學生申請美國高校遭到拒絕,但是到拜登擔任總統後並沒有取消這一命令。有中國學生擔心,他們如果到了美國,可能成為美國政府針對的目標。
報導分析說,疫情發生之前,中國留學生是美國高校重要的資金來源,現在中國留學生的數量大幅下降,很多美國高校可能面臨經濟上的窘境。
獲發美國F-1簽證的學生一般是新入學的赴美留學生,F-1簽證的簽發對象為參加美國學術項目(Academic Program)的外國學生,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和高校生。
相關新聞
美硬實力危機 最新研究:2025陸理工科博士將為美2倍
大學分發缺額暴增 只是雪崩開始:受到考招制度改變和少子化衝擊影響,台灣2022年大學分發,有51所學校,出現1.4萬多個招生缺額,比去年大增5倍,也創下新高!公立大學部分,缺額最多的前三名學校,分別是嘉義大學、東華大學和屏東大學。另外,清華大學也有兩個幼教系缺額。私立大學部分,文化大學缺額2378個,也是全台缺額人數最高的學校,校方表示,未來招生人數 會做瘦身,也會以國際生來填補缺額!
“馬菲博士”就是“水博”?走出學歷鄙視怪圈 2022-07-27中國青年報
近日,湖南邵陽學院斥資1900多萬元引進23名菲律賓博士一事引發熱議。國內的高校教師去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的“注水大學”轉一圈,再以“海歸人才”的名義被原校引進,類似操作並非個例。但是,去東南亞讀博就一定是“水博”嗎?
比起去歐美國家留學,不管是從資金、語言要求還是地理位置上來說,去東南亞讀博的成本都相對更低,被視作是提升學歷的“權宜之計”。因此,有學歷要求的高校教師、學歷一般的高校畢業生、想提升簡歷的職場人,是前往東南亞地區讀博的主力。一條產業鏈也應運而生,從留學諮詢仲介、語言考試甚至到論文發表都有了比較成熟的運作模式。
但是,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有人想提升學歷,但也有人想潛心鑽研學術,受家庭、資金和語言能力等限制而選擇東南亞地區的學校。更何況,“馬菲博士”專案也絕不是“水博”的代名詞。來西亞排名前五位的公立大學,博士並不是那麼容易畢業,需要在全英文的環境下學習,也需要發表一篇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文章或者是兩篇Scopus(全世界最大摘要和引文資料庫)收錄文章。
回應
SSCI根本不能作為博士水準的評判標準。內行人都知道,多花點錢發篇SSCI一點都不難。
“馬菲博士”不一定是“水博”,不過湖南邵陽學院的一定是水博,這是學校有組織的出錢去訂購的啊。
鉅資“批發”東南亞博士,四線城市高校走不出的怪圈? 2022-07-25 教育觀察員常松
7月24日晚,湖南省教育廳,認為邵陽學院沒有結合學院發展實際科學制訂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在博士人才引進等方面存在不當做法。省教育廳已責成邵陽學院糾正不當做法。邵陽學院黨委書記彭希林被免職。
邵陽學院作為一個四線城市二本高校的縮影,肩負著當地高等教育發展大業,但其人才吸引力有限,在國內博士越來越嚴格的情況下,“投資小、見效快”的亞當森大學們,就必然成為“理想之選”。
此事給正在飛速發展的中國高校敲響了三聲警鐘:警惕教師為了“帽子”搞學歷注水;警惕學校搞突擊式沖業績;警惕學歷提升背後的利益輸送。
回應
指責和批評是最簡單的,不需要思考,不要費力氣。但是你要提出一個解決方案
方法就是,定位清楚,你是什麼水準的學校就做什麼事情,不要,中專變大專,大專升本,本科變大學,大學申碩,申博,所有人都往一條路上沖,所有大學都千篇一律,毫無特色。
中國參與國際奧數史上最佳成績 6名選手全部滿分強勢奪冠 2022/07/17 中時
參加63屆國際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6名大陸選手以全部滿分的6金成績奪下團體冠軍,這是中國代表隊第23次取得團體冠軍,同時也創下中國參賽史上最佳成績。這項榮譽在16日晚間的微博很快地就衝上熱搜排行第一。
數奧始於1959年,旨在激發青少年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性,提供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從1985年起,中國科協每年組織中國優秀中學生參賽,共累計選派218人參加競賽,獲得金牌174枚、銀牌36枚和銅牌6枚,23次取得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奧數熱--維基百科
奧數熱,是對21世紀初中國大陸學生、家長和教師大規模參與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及其他類似競賽有關培訓這一群體性事件的代稱。這一事件前後持續長達二十餘年,而其是否完結、何時開始及有無必要至今尚有較大爭議。
2019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中國代表隊無一人獲得金牌,「舉國奧數體制」失效了嗎?
今年的比賽結果公布後在網上引起爭議,不少網友把中國隊在RMM上的失利,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奧賽和升學掛鈎聯繫到一起。2001年,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規定「奧賽」成績不得與招生掛鈎;2010年,北京、廣東、河北、浙江、江蘇等地也陸續禁止舉辦奧數班、叫停「奧賽」。 2015年起,各地逐步取消奧數高考加分;2016年初,北京市教委要求公辦學校「不得將各種競賽成績、奧數考試成績、獎勵、證書等作為學生入學的依據」。2018年,中共教育部、民政部等四部門,通知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並嚴禁超綱教超前學等「應試」培訓行為。
一些和培訓多有掛鈎的競賽已被叫停:32年來共4000多萬學生參賽的「華杯賽」決賽被暫停、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被暫緩、「學而思杯」不再舉辦,甚至連長期參與培訓的家長微信群,為了防止被查,都連夜改了微信群名,刪掉「數學」、「牛娃」等敏感詞彙。
然而,五大學科奧賽獎項和科技創新競賽獎項依舊是高校自主招生最關鍵的指標,北大、清華還幾乎同時發出了「奧賽生召集令」。家長們對於官方「一刀切」的「減負」行動也並不領情。
未成年人保護法施行一年了,校園霸淩者們還囂張嗎? 2022-07-05
前幾天,連續兩起校園暴力事件登上熱搜。6月25日,網上流傳一段“漢濱區大河中學學生被扇耳光”視頻。同一天,上海市閔行區教育局在官方微博回應“童星邵一卜疑遭校園欺淩跳樓”一事。
提到校園暴力,大家都不陌生,80後、90後的童年更是我國校園暴力最猖獗的時代,近年來,多起校園暴力事件憑藉其手段之殘忍,後果之嚴重引起廣泛關注,在互聯網上大範圍傳播,刷新了很多人對校園暴力的認識。
校園暴力古今中外都是頑疾,至今都沒可以值得借鑒的治理經驗,比如日本成立了很多幫助受欺負孩子的民間機構團體;政府專門成立了檢查小組,監督教育那些無視甚至縱容校園欺淩的教師,文部科學省還制定了防止校園暴力問題的指導方針;還開通了24小時對話熱線。效果怎麼樣呢?僅在2017年日本全國發生的校園欺淩事件超過54萬件,比我國要嚴重得多。
德國採取預防性的措施,學校霸淩也是一個嚴峻問題,特別是在5-8年級,20%-25%的學生遭到過霸淩。
美國有各類預防欺淩、研究欺淩的機構和計畫,早在2000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過了禁止校園欺淩的法案。至於效果嘛,只看美國的校園暴力有多嚴重,還時不時有青少年槍支暴力犯罪,其規模和烈度,堪稱獨步天下。
這麼,中國,能成功嗎?
回應
現在的14歲比40歲的人還懂鑽法律漏洞。訓誡有毛用。
2018年,女兒深圳公立小學,搞了快樂教育,成績讓學校心都涼了 2022-07-05
我們前幾年某些人大聲嚷嚷的快樂教育,減負,就是走的美國公立教育方向,只是程度還沒到那樣而已。最近揭露出來的毒教材問題,本質就是全面向美國學習。希望能早點撥亂反正!
18年,我女兒在深圳一所新開的公立學校讀3年級,學校試著搞了一下快樂教育,語文學到13課了生字只寫到第9課,期末全班語文成績平均60多分,學校慌了,解聘了那批老師,換了一批嚴格的,也開始搞留堂,新的老師批改作業非常認真,標點符號,拼音注音,一些字的細小錯誤都被發現,4年級就好了。
回應
只有好的結果才能讓人快樂,過程永遠是痛苦的,只能苦中作樂。所謂快樂學習就是不學習,快樂教育就是不教育。
西方快樂教育都破產了。快樂教育帶來的分數和學習水準的貧富差距。美國精英都花大價錢送孩子去私立學校,學習壓力不比國內的高中生小。
美國記者對比中美學校的午餐,線民:學生的午餐錢都拿來打仗了 2022-06-27 觀察者網訊
對學生和家長集體抱怨學校午餐太差、吃不飽一事,上周,紐約市長埃裡克•亞當斯一句“(你們)只是沒習慣健康食物”引發群嘲。
近日,美國獨立記者丹尼•海豐直接甩出一張紐約學生和上海學生的午餐對比圖,美國線民破防了……15日,學生在市議會向教育委員會抱怨學校的食物太差,華夫餅不新鮮,雞塊和薯條甚至都沒熟,花菜像草做的汁,感覺我如果把乳酪放到襪子裡,再加熱一下,能做出一模一樣的味道,因此,不少學生將午餐直接扔掉了。
上海學生的午餐是一份魚香肉絲、一份番茄炒蛋、一份青菜炒豆皮,一份米飯,無論是菜還是米飯,量都非常足;紐約學生的午餐是一個小橘子、一小堆花菜以及一個切開的麵包,中間夾著一塊肉,以麵包的大小對比來看,這個餐盤並不大,但一份午餐連餐盤也沒鋪滿,看起來空蕩蕩,像是吃剩的食物。而他選擇的這張圖片已經是前述發帖線民發佈的組圖中相對豐富的一餐了。
看完丹尼發佈的紐約午餐圖,不少美國線民並不意外,“芝加哥也是這樣”“我孩子在洛杉磯讀書,上周有一天他們的午餐是一個蘋果和一包生菜”“這個水準是比較普遍的了,美國的食物真的是跟哪裡比都能輸” 。
回應
這上海的配圖比較普通的。我兒子小學是寶山區最普通的公辦學校,一般餐費每天10元,當地農村戶口免餐費。
我以前高中就是7.5套餐,當然是有政府補貼,外面這麼吃的話起碼二十起步。
深圳我兩個小孩一個幼稚園一個小學,午餐除了飯菜,還有水果。而且接受家長監督,如有不滿,投訴多了,立馬換新承包商。
我們老家鎮上中學都是免費營養午餐。還可以,一般是一葷一素一湯。
公司5元自助餐,每週一五中午,紅燒肉,現在魚貴了,改雞肉雞蛋豬肉。
我在美國的大學食堂,每天只有四個熱菜,怎麼和中國比啊!
唐獎得主蕯克斯談烏克蘭與台灣
2022年唐獎之永續發展獎頒發給哥倫比亞大學薩克斯教授。薩克斯是是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主席,並擔任3屆聯合國祕書長的特別顧問,他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也極有影響力。在蘇聯解體後,曾擔任俄羅斯政府經濟顧問,擘畫俄如何有序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薩感嘆美國政府內的右翼份子仍由地緣政治視俄羅斯為敵手,在俄經濟陷入困境時,拒絕伸出援手,任由崩潰。
蕯認識此次俄烏之戰乃因西方「挑釁」所引發,與教宗看法不謀而合。上週教宗針指出:1.俄是被Provoke (挑釁);2.北約在俄大門口狂吠;3. 不要相信俄烏之戰是正邪之戰的神話。
蕯認為美國政府有時並不冷靜,並不真正了解他國(烏台阿富汗…)的情況,也常誤判情勢。台灣人民應嚴肅思考蕯忠言。
回應
此人早已聲名狼藉,拿中共錢的舔共咖。
好好說話不好嗎? 教宗舔共?
「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文大教授周陽山)
兩年一度的唐獎,由於它的獎金特別高(新台幣5000萬元),自然而然引起媒體關注。但「唐獎非唐」的文化困境,卻令人擲筆三嘆!
在歷屆30多位唐獎得主當中(包括雙重國籍在內),英語世界的美、加、英、澳籍共25人,若再加上印度、南非、孟加拉等前殖民地,則逾三分之二。但日耳曼、斯拉夫、拉丁、伊朗、突厥等非英語系的重要文明圈,卻幾近闕如!至於大唐盛世接觸最多的中亞、中東、北亞等地區,也不見蹤影。海外華人得主,總共兩位。兩岸完全缺席。這反映「文化單一化」、「西方崇拜論」的執拗偏見,所謂的「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絕不現實。因之,唐獎既非「大唐盛世」的文化表彰,也不是「中國價值」的如實呈現。它要告訴華人世界,儘管我們豐衣足食、教育文化也日漸發達,但離先進、優越、自豪的西方文明卻還有很遠的距離。甚至連我們對自身文明傳統的研究,都遠不如西方人和英語民族。(作者為中國文大教授)
回應
唐獎是否以為大唐之名推廣中華文化,不得而知;不過用糖獎勵以昂撒為主的一小撮人,卻是顯而易見的。
搞個聲名狼藉的深綠李遠哲, 他認同唐/中華文化/中國價值嗎?
金馬57得獎完整名單出爐/《消失的情人節》奪5獎最大贏家
回應
關起門來自嗨,把金馬獎越做越小,從一堆沒演技的爛蘋果裡挑...可憐
第33屆金雞獎20/11/28晚在廈門舉行,紅毯眾星雲集,台灣藝人歐陽娜娜、王大陸、陳立農也有出席,最終影帝后由《烈火英雄》黃曉明、《少年的你》周冬雨奪得,《奪冠》拿下最佳故事片獎。
雙減新政策,騰訊禁止12 歲以下兒童玩遊戲!
農村老師工資並不低,但很多因素影響農村老師留任
兒子的同學去雲南偏遠貧困地區支教一年:結束後他非常失望,覺得自己做了無用功
職業教育搞了幾十年了,水準還是這麼差,為什麼?
多地政策頻出,學區房降溫了嗎? 2021-07-08 新華社
杭州2021-08-10禁止仲介炒作學區房、惡意哄抬房價(回應:學區房是客觀事實,和仲介宣傳沒太大關係,不讓宣傳學區房,可以換個名稱照樣價格飆升!)
台灣育才警訊 5成5大學生自認選錯系 2021-08-19(回應:教改/快樂學習/減負/學測/基測/會考指考/繁星錯在哪裡?)
回應
中國當今社會三大矛盾:家校/醫患/房產矛盾,都是極其複雜,醫改/教革/房革,一定要徵求各方意見,才能達成。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另參【圖博館】 習中國夢
相對於江澤民的「右」(海派文化)「南」(出生和文化性格皆屬江南),習的文化屬性「左」(習乃清大馬克思主義法學博士+中共的反資本反封建之本質)「北」(習和國母彭麗媛都出生北方)。江的海派文化雖開放包容,但也奢華、易生貪腐,民氣「仇官仇富仇名」。習上台後,民氣可用,先反貪肅腐、樹立官威,再私心自用「殺猴警雞」打壓各行各業。各行各業的猴王猴后再怎麼「狡兔三窟」---「虛薪」「虛職」「虛籍」,也無所逃於(習的)天地之間,若習有美帝惡霸長臂執法的硬實力、則全球難逃。故馬雲「以范(冰冰)為鑑」,不領薪、卸下阿里所有職位、在美上市,並在電商扶貧等政策配合習,但當螞蟻金服的數位私銀傷及習的傳統公銀利益時,仍慘遭「殺猴警雞」。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台灣育才警訊 5成5大學生自認選錯系 2021-08-19
三三會昨邀請台大校長管中閔演講「未來大學與未來人才培養」,管中閔語出驚人指出,根據最新統計,有5成5以上的大學生認為唸錯科系,導致1/7大學生離開,這對大學來說無疑是一大警訊。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更感嘆,在公司選任下一代(幹部),以前只要學校畢業、頂多EMBA就很夠用,但是現在單單學校畢業根本touch不到企業想要的。凸顯「產學落差」亟待解決。
台大新鮮人休學率近15%
管表示,2019年大學休退學人數超過18萬人,占比15%,有1/7的大學生進入大學後離開。統計也顯示,有5成5的大學生自認為選錯科系。另根據台大統計,大一休學的比率達到14.98%、退學比率9.26%,大一升大二申請轉系超過10%,轉系核准比率也達到6%。
104獵才資深副總晉麗明表示,台灣IC設計、半導體瞄準國際市場,技術具世界領先地位,但薪資卻無國際競爭力,外人早已虎視眈眈,要不是海外疫情起起伏伏、阻擋部分人才外流,否則,台灣科技人才的缺口恐怕更為嚴峻。
104人力銀行2021年半導體人才白皮書資料顯示,半導體平均每月人才缺口近2.8萬人,創6年半新高;五年前理工科系畢業生7.7萬人,現在恐只7.1萬人,下滑速度比少子化還快。
回應
教改/快樂學習/減負/學測/基測/會考指考/繁星錯在哪裡?
習近平2021-08-17在第9次中央財經會議定調財富「三次分配」重提毛澤東「共同富裕」
會議稱,要加強對高收入的規範和調節,合理調節過高收入,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要清理規範不合理收入,整頓收入分配秩序;要確保經濟金融大局穩定等。要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有評論質疑無異是新「打土豪 分田地」時代回歸。
早前,阿里巴巴、騰訊、地產公司SOHO中國等中國巨企,接連成為監管部門的整頓目標,施以巨額罰款之餘,再加以嚴厲規管。近日,高收入的娛樂圈人士亦受到針對。
回應
名為回報社會,實則搶劫捐錢,富人未來要嘛設法脫身閃人或出國,要嘛則是失去再創業動力.
相關新聞資料
馬雲演講:窮人鬥地主把地主鬥死農民不一定富來 2018-07-14
留學生上海機場排長隊赴美 票價10萬人民幣
北京華爾街英語破產居欠12億家長退費難
雙減(減輕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政策出臺後,全國20多萬家教培機構(北京9萬教培人全國千萬教師恐失業)2億多學生深受影響,老師更不敢負責了,各種盜版網課成了搶手資源。
領360萬元獎學金 5名學生棄台大讀亞大 2021-08-15 聯合報
台中市亞洲大學主任秘書施能義表示,指考採計科目在全國前3%,且數學、英文成績原始分數均達頂標以上,且第一志願選讀亞大的學生,最高可領取360萬元入學獎學金,外加海外雙聯碩、博士助學金最高120萬元,合計可領480萬元獎學金。至今已有5名學生領取360萬元、3人領取160萬元;領8萬到120萬元獎學金的學生超過百人。選讀亞大的台北市高姓學生分享,去年指考時,他可進台清交等第一志願,卻選擇亞大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領取360萬元獎學金。他很高興能到有潛力的國際化綜合大學就讀。在亞大唸了一年,覺得校園很美麗,將會利用這筆獎學金追逐自己的夢想。
新北市華梵大學今年3月宣布,110學年將續推大一新生免學費政策,只要參與每周5小時的校園共同維運實習,到課率達8成、學期平均成績達75分,並且遵守校園不吸菸的規定,即可獲得與學雜費同額的品德全額獎學金5萬4000元,相當於抵免學雜費。
華梵大學統計,品德全額獎學金措施推出後,109學年度上學期全校新生願意參加此方案且最後完成共同維運拿到全額獎學金的比率為76%,其中74%學生在到課率及學業成績部分皆符合續領資格,因此下學期可繼續領取全額獎學金。
華梵大學說,另針對大二到大四學生推出沒有名額限制的創新共學獎學金,只要組隊目標為共同學習,並互相砥礪提出創新共學計畫,通過審查者每人最高可獲得一學期5萬4000元獎學金。
新北市淡江大學近日也發布新聞稿指出,今年起每年頒發逾3500萬元招生獎學金,創校史新高。當中包括管科所校友徐航健設置的有蓮獎學金,每年頒發2000萬元,近百名獲獎學生每人可獲20萬元。數學系校友王紹新每年捐1500萬元,給予成績優異學生、實習或參賽學生以及經濟不利學生獎補助。
回應
笑死是在幫這些學店(淡江不是)打廣告?為了360萬放棄台灣第一學府有夠短視
有奶便是娘嘛~畢了業連學貸都還清了,少背債好幾年,“名校”能值多少錢?
我自己台大畢業,後來到德國拿博士,現在大學任教,我不認為這些學生笨。台大學歷沒那麼值錢,我看過很多魯蛇,台大學歷只讓他們更加難適應社會而已。
農村老師工資並不低,但很多因素影響農村老師留任 2021/08/05
一,師資不足。
二,學生流失嚴重。
三,老師隊伍不穩定。
四、農村學生缺乏學習氛圍。
五,教育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農村中拔尖去到縣城也就中下游水平。
兒子的同學去雲南偏遠貧困地區支教一年:結束後他非常失望,很少有孩子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基本上都是玩、混,盼著初中畢業後打工掙錢。
相關新聞資料
放假不准補習!陸祭雙減政策 補教業不死股價也半殘 2021-07-26 聯合報
北京學區房價格驟降 學區房時代是否終結? 2021-07-07 中國網
央媒批網路遊戲為“精神鴉片”,遊戲股全線重挫
雙減新政策,騰訊禁止12 歲以下兒童玩遊戲!
回應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另參【圖博館】 習中國夢
育:習的教改建立了全球最大量的義務、技職、高等教育體系,但高級技師、高等研究之質不足,更有「重理、輕文、貶藝」之傾向,其雖有「士農工商」排序和鄙視戲子之傳統,但更有文科畢業生掌握話語權、藝科則名利雙收之「仇富仇名」民氣可用,故可見習不時打壓掌握話語權的公知、對藝人更是「殺猴警雞」。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相關新聞資料
德國電視:警方拘留吳亦凡,為中國政府對加拿大外交反制措施的組成部分。
吳亦凡粉絲揚言要劫獄!
為什麼金庸古龍的武俠被奉為經典,現在網路中的玄幻小說卻不被廣泛承認?缺少文化內涵!
回應
70/80後成為社會中堅之後金庸才平的反,之前屬於精神鴉片。玄幻還要再等10年
相關新聞資料
為什麼奧運健兒們接不到代言,他們真的比流量明星差嗎?
回應
體育界一直有代言,且一度嚴重商業化,但成績一落千丈. 其實體育明星也是明星,飯圈邏輯兩者是一模一樣的,自然就是比誰的粉絲多,誰的商業價值就更高.)
農村老師工資並不低,但很多因素影響農村老師留任 2021/08/05
一,師資不足,我女兒從四年級轉到城裡讀,領的課本還是在原校領,只有語、數、英三本,其它的因為沒那麼多老師教,砍掉了,弄得我還要在網上買課本。
二,學生流失嚴重,往往幼稚園時還有三十多個同學,到了上小學一年級,往往只剩下十幾個,最低時只有個位數學生。
三,老師隊伍不穩定,學生流失嚴重,對很多老師來說教學毫無激情、農村工資低,學生很多無心向學,難教,學校隨時有撤並的危機,很多老師都在縣城買了房,孩子在縣城讀書,多數都想調到縣城。珠三角發達城市也經常來挖走山區縣的老師。
四、農村學生缺乏學習氛圍,比較注重學習的父母都送孩子進縣城讀書,留在農村的多數是家庭經濟比較拮据的或者對小孩學習持放之任之態度。
五,教育不均衡是客觀存在的,農村中拔尖去到縣城也就中下游水平,同樣縣城區域整體與地市省城相比也是一樣。我女兒在農村20多名學生中考第一,三科294分,去到縣城全班60多人中只排到第四十之外。
兒子的同學去雲南偏遠貧困地區支教一年:結束後他非常失望,覺得自己做了無用功
很少有孩子有強烈的學習欲望,基本上都是玩、混,盼著初中畢業後打工掙錢。
職業教育搞了幾十年了,水準還是這麼差,為什麼?未來的出路又在哪裡?
需要投入大量資金,還要培訓大量教師,給學校投資買大量新設備,至少需要二十年的持續大量資金投入才有可能達到這個水準。
回應
職教是實踐技能。讓一群有學歷,缺乏實踐的人去教,能有什麼好結果?
相關新聞資料
孩子沒有電子遊戲就專心學習啦?這是極其荒唐的想法
雙減新政策,騰訊禁止12 歲以下兒童玩遊戲!
回應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另參【圖博館】 習中國夢
育:習的教改建立了全球最大量的義務、技職、高等教育體系,但高級技師、高等研究之質不足,更有「重理、輕文、貶藝」之傾向,其雖有「士農工商」排序和鄙視戲子之傳統,但更有文科畢業生掌握話語權、藝科則名利雙收之「仇富仇名」民氣可用,故可見習不時打壓掌握話語權的公知、對藝人更是「殺猴警雞」。
https://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2
相關新聞資料
德國電視:警方拘留吳亦凡,為中國政府對加拿大外交反制措施的組成部分。
吳亦凡粉絲揚言要劫獄!
放假不准補習!陸祭雙減政策 補教業不死股價也半殘 2021-07-26 聯合報
2021-07-23,新東方等在美上市的教育企業股價罕見的斷崖式下跌,源於傳出大陸官方將要實施更為嚴格的教育領域監管政策。
濟學家羅奇表示:談到中國大陸,我原本是個樂觀主義者。但發現北京打擊在美中概股時(滴滴/新東方…等)是美中冷戰的初期階段 2021-07-26 經濟日報
多家教育機構回應“雙減”政策:堅決擁護,深刻領會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學科類培訓機構資產。教育部表示,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全面規範。
相關新聞資料
如何確保“雙減”工作落到實處?家長如何應對?
回應
沒聽一線老師和家長的意見。
從舒適的空調房裡發出的政策治不好中國教育。
禁止校外培訓,被證明是無效的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多地政策頻出,“學區房”降溫了嗎? 2021-07-08 新華社
新學年臨近,隨著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加快學區改革,施行多校劃片、分配名額、教師輪崗等措施,記者發現,一些地區學區房已出現降溫跡象。業內認為,仍需多措並舉,持續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
北京學區房價格驟降 學區房時代是否終結? 2021-07-07 中國網
過去北京市西城區採取單校劃片政策,一套住房對應一所學校。2020年7月31日後,西城區購房並取得房屋產權證書的家庭適齡子女申請入小學時,不再對應登記入學劃片學校,全部以多校劃片方式在學區或相鄰學區內入學。隨著新政進一步落實,北京市西城區的部分房價應聲下落,但這並不能表明學區房時代結束了。
短時間內學區房降溫,恐難! 2018-06-01 不動產
從最近北京二手房交易市場情況看,北京的學區房交易似乎再度進入活躍期。
北京市多校劃片政策將於明年執行,有助於學區房概念的降溫,但學區房的成交或將繼續上升。原因有二:一部分已購買學區房的家長恐價格下跌,會選擇拋售;而另一部分家長則可能趕在新政前「搭乘最後一班車」。
台灣國中生6/10,高中生1/3瘋補習!每年人均5萬新台幣 2021-05-02 聯合報
12年國教 補習班更擠了 2015-12-25 聯合報
12年國教上路兩年,家長一窩蜂把孩子擠進補習班、考私校國中部,甚至小三就惡補,壓力向下延伸到小學像倒退50年,回到仍要拚命考初中的6年國教時代。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問總統候選人,如何加強監督私校,讓國高中真正免試入學,挽救崩潰的國教理念?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也問候選人,如何推動高中職入學真正全面免試?如何看待明星高中存廢?少子化帶來的國中小廢校、私校退場等問題,如何解決?他希望新總統修法推動教師評鑑、積極淘汰不適任教師,維護學生公平受教權。
為上私校 不計成本 台灣學生補習成瘋 2017-06-16 人民日報海外版
位於台北車站附近的南陽街俗稱補習一條街
招牌林立的補習一條街,五花八門的補習班,講課眉飛色舞的補習名師……在台灣人的記憶中,補習班是從童年時代開始陪伴他們一路走來的伙伴。從小忙補習是台灣教育的一大特色。
2015年小學生7/10校外補習,支出總額601.1億新台幣,人均6萬元。
由於12年國教制度紊亂,導致很多家長一窩蜂想考私立高中附屬國中(初中)部,這樣可以不用通過中考,一路往上讀到高中畢業。
台灣從1954年到2001年,一直實行大學聯考制度,錄取率很低,一些專門針對升學惡補的補習班應運而生,補習風氣也愈演愈濃。
到2002年,台灣開始實行多元入學制度,即不光是文化課,特長生和藝術類學生照樣可以考大學。
之所以補習班能有那麼多學生追捧,原因在於這些名師不管學術功底如何,但至少都能說會道。因為可能學生課堂上聽不懂的問題,在名師們手上就會化繁為簡,清晰易懂。如教數學的名師一般都會掌握口訣、速算方法等等。同時,他們也在講課的同時也會講笑話、說段子,讓課堂更有趣味性和生動性。
文科生太多會掉進中等收入陷阱?歷史的無知! 2021-04-16 任大剛
最近,四名文科博士發表《關於我國人口轉型的認識和應對之策》論文,得出:應全面放開和鼓勵生育,切實解決婦女在懷孕、生產、入託、入學中的困難。
論文中提到,文科生收入低,甚至找不到工作,。東南亞國家之所以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中國不重視理工科教育。
四位不知,中國高等教育脫胎于蘇聯模式。上世紀50年代,中國成了全世界文科生比重最小的國家:1949年33.1%,1953年14.9%,1957年剩8%。
其實,粗通地理的都知道,東南亞地處熱帶,穿衣吃飯和居住也要比溫帶和寒帶易解,熱帶基本都不是工業發達的地帶,更應發展旅遊度假等第三產業,需要更多的文科生,而不是理工科生。
回應
要辯駁四博士說法,需要看採用的資料和推論的邏輯是否合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中國是否適用。
四博士說的是文、理科比例不太合適,文科比例偏大莫非文科能直接種出糧食、造出機器、建設成世界工廠?
中國古代科舉,100%文科生,還不是搞舊中國搞得GDP全球第一。
中國教育改革必須建立跨學科,才能克服文理分科的工匠體制 2021-04-17 陳平
回應
沒有一個擅長的學科,跨十個都沒用。
優生優育,最終結果是不生不育 2021-03-30 風聞
無論任何政策,都無力扭轉中國生育率日益下滑的現實,很多東西不是單純靠政策激勵所能實現的,太多的人把生育率低歸結於種種物質性因素,比如說:房價高,育兒負擔重,收入低,過度競爭等問題,實際上這些東西很難成為生育率中決定性的因素。以房價高為例,即便是全世界房價最為低廉的新加坡,生育率全世界倒數第一。
回應
生育降低的主要原因:
(一)社會要求更高,延長了受到教育年限,推遲了婚育年齡,造成生育能耐困難。
(二)社會福利保險制度建立,養兒防老的傳統需求消失。
(三)思想解放,個人的發展擺在第一位,主觀生育意願大幅下降。
(四)高度的專業化、分工、客觀減少了婚育年齡男女一起的時間。(長期加班、出差,兩地分居。)
結論:除非劇變,人口就這樣,慢慢的下滑。
給家長“減負”為何成社會話題? 2021-03-01 環球時報
近日,教育部表示,學校不得以各種形式給家長佈置作業,不得要求家長給學生檢查、批改作業。實際上,即便崇尚“寬鬆教育”“不留作業”的一些國家,也常有類似的爭議。
韓國奉行“寬鬆教育”,結果反而帶來家長負擔增重和課外教育盛行。在日益激烈的升學競爭中,寬鬆教育遠遠滿足不了家長和學生的需求。2019課外教育月均32.1萬韓元,創史最高,市場達21萬億韓元,大有超越公立教育的趨勢。
在國內很多人都會聽過傳言,“外國(歐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放學後沒作業”。然而並不屬實。英國1998年曾出臺過一個參考指南,規定小學生每天作業量上限,結果卻遭到家長抱怨。最終,英國政府2012年取消了這項規定。
然而,這並不代表英國家長就能在家裡參與輔導孩子的學習,英國家長平均每週僅花費3.6小時。除了工作和家務外,超過一半的家長沒有信心幫助孩子完成作業。文科出身的家長抱怨說,自己連化學元素都認不全,更沒有醫學經驗,想陪孩子在一個晚上完成作業,實在是不容易。
歐洲不少學校會留給學生在校寫作業的時間——德國中小學通常在下午一兩點放學;法國、義大利等國家也在下午三四點放學。學生可以在學校完成家庭作業再回家,有困難的話還有老師輔導答疑。
中國科技超過日本例證 2021-03-01
1,2019聯合國創新排名:中第14位。日15。
2,專利;2017年中 48,875第二。日48,206第三。
3,自然指數;美第一,18643。中二,5206。德三,4077。四到十是日英法加西瑞韓。
4,中2016年研發費用1.54萬億元,占世界超20%,僅次於美,超過歐盟28國總和;日排在美中歐之後第四。2006-2016全世界被引用次數排在世界前1%的頂尖論文,中國占12.8%,美第一,中二,英三,德四,日五。
5,2019世界五百強;中119家。日:52家。
6,中是第一工業國,產值5.59萬億美元,日只有8200億美元。
7, 2017年的最具價值品牌100強。中13家。日5家。
8,獨角獸企業國217家,日2家。
9,千億美元營收公司;中13家,日5家。
10,中國外貿第一,日本只排第三。
11,中國高端科技產品出口額從2000年9.4%升至2014年43.7%,位居亞洲第一。日本從25.5%降至7.7%。
12,從2010年始,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中國隊獲6次團體冠軍,日本只第八名。
13,泰晤士高等教育2019世界大學排名發佈:中國72所大學上榜,清大第22,亞洲第一;北大第31。日本只有兩所入200強:東京第46,京都第74。
14, 2018年度八家中國軍企進入世界軍企前22強;日本8家。中國武器出口567億美元,世界第二,日本出口零。
15,中國是第二軍費國,日本排不上號。
16,中國是擁核武器,聯合國有否決權的五強之一,發展航母導彈不受限的強國。日本被佔領,無自主權,給美治外法權的半殖民地。
回應
日本的技術,九成引進西方的專利,再自已延伸改進,一包裝就成了日本原創,新幹線就是例子。
只要商業能成功,能夠引進吸收再創新就行了……技術的發展本來就是這樣的!
日本科技方面吃老本還行,但是創新是真的落後了,我在日本做科研的朋友,說日本大學的科研經費是砍了又砍,教授老闆手裡項目少,基本只能維持實驗室運轉很難出什麼新成果了。
如何破解社科研究的學八股問題?目前有兩個主要思路。首先,革新科研邏輯,探索多元評價,回歸學生中心。不再堅持讓論文成為教師發展的唯一評價標準,讓大學教師回歸科研和教學的雙輪驅動機制。比如美國開展了30多年通過政策、基金支持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改革和大學教師發展專案的高等教育改革探索。其次,改造科研機構,宣導交叉科學,橋接真實問題。不再堅持讓各個學科涇渭分明,讓各學科的想法、方法以及資料充分流動起來。比如探索建立交叉科學研究機構,如麻省理工學院1985年創建媒體實驗室、東京大學2000年創建情報學環,多個學科的研究者可針對跨領域難題組建團隊,進行攻關研究;再如探索建立交叉科學研究課程,如大阪大學2013年開展的跨專業複合型人才指向的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專案超域創新博士課程。(作者是東北師範大學傳媒科學學院副院長、教授,日本大阪大學客座教授)
張海:如何破解社科研究學八股現象 2021-02-02 環球時報
社會科學研究承載著基於社會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形成理論體系,並進一步指導實踐的重要任務。但一些社科研究停滯化、同質化、返祖化、官僚化,問題缺失、關注失焦、對策模糊、結論空洞,已經產生嚴重的“學八股”現象。社科研究中的學八股現象因何產生,又應如何破解?
首先,從組織機制角度看,協力廠商評價機制和科研內卷導致大量低質社科研究的湧現。哈佛大學出版社主編在《不發表則滅亡如何導致學術的衰落》中,對學術界可信性危機的產生機理進行了深入分析。他發現這起因於二戰時期各國大學預算迅猛膨脹,市場機制和市場經濟運作的要素引入大學,績效與問責、競爭與壓力等產業邏輯逐步滲透到大學教師的工作評價、職務聘任和學術晉升中。教師的研究評價外包給協力廠商評價機構進行量化評估,研究者科研至上的行為邏輯成為行業共識,由此帶來研究的文化通脹和價值衰落。
另一方面,激增的快速發表需求、有限的學術發表平臺,導致學術語言越來越精緻、越來越複雜,但在同一水準重複、缺乏創新,呈現科研內卷化態勢。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累計招收博士生約115萬人,而國內高水準論文發表平臺相對不足。當前全球有超過4萬種學術期刊,中國只有179種被SCI收錄,僅34種在同類期刊中影響因數排名前25%。按照這些期刊的學術口味快速製造論文,缺乏時間通過真實問題驅動開展研究,通過流水線方式製造論文,成為力圖上進的科研人員的最優化選擇。
其次,從學科發展角度看,學科過度細分化構築了堅實的學科壁壘和組織壁壘,產生真問題缺失和充斥空洞學術語言的學術空心化現象。英國科學協會在1873年只有化學、動物學、生理學和地理學幾個部分。社會科學的細分化尤其快速,1892年美國心理協會成立時只有1個分部,2007年已經擴大到54個分部。學科壁壘,通過專業語言把學科領域的內部人和外部人分割開來,把學術研究變成小圈子的自娛自樂。同時,這種學科的過度專業化導致了研究的碎片化、不連貫和空心化。
科學哲學家庫恩則稱之為學術團體共有的範式,意思是學科是範式,規定我們和誰來往;學科也是容器,規定我們能知道什麼,能想什麼。
河南大學將與少林寺合作培養武術國際生:從普通進修生至博士
河南大學與少林寺2020-12-28合作培養武術國際生簽約儀式:百年老校千年古寺強強聯合,在全球範圍內招收漢語授課武術專業國際生,包括普通進修生、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河南大學與少林寺的合作由來已久:
2009年6月,少林寺方丈釋永信成為河南大學體育學院名譽教授。
2012年5月,河南大學/少林寺與美國體育學院在本科、碩士、博士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辦學,聯手打造國際知名教育品牌。
2018年,河南大學武術學院受少林寺委託開始進行《少林功夫段品制》的研究。2019年11月,《少林功夫段品制系列教程》于河南大學舉行首發儀式。
2019年12月27日至30日,來自海內外174名少林弟子完成少林功夫初段位學習,158名學員通過。迄今,舉行了四期初段位培訓班、二期中段位培訓班,共有近1000人次參加了少林功夫段品制的培訓班。
很多清北博士不也就考公務員當老師,如果別人本科就考上,難道多讀幾年書就更優秀?2020-12-28
回應
清北博士當公務員,入職一般就是正科副處,或者中央機關,升職是快車道,三年一提,十年就正處了,外放就是縣長書記。一般本科考公,進去科員,十年才到副科,二十年才到正科。退休也到不了正處。一輩子就是聽命行事,壓根就談不上抱負。這就是區別。
真酸。互聯網上很多的噴子的特點就是這樣。
為什麼大多數孩子從小學了很多東西,但長大就平淡無奇? 2020-12-26 西方朔
大多數孩子從小學了很多東西,但長大就平淡無奇,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大家特別喜歡給孩子報“短期收益大”的東西。比如跳舞、滑冰、游泳、下棋、模特、沙畫、XX突擊班。
回應
不是“跳舞、滑冰、游泳、下棋、模特、沙畫”沒有用,而是絕大部分小孩學了個兩三年就不學了,這才導致了作者認為的“平凡”.任何一個技能,沒有個十年八年的訓練根本看不出價值,就是自娛自樂。
大多數就是平淡無奇啊.如果大家都不怎麼讀書,那麼你九年義務教育就已經人中龍鳳了.如果大家都博士畢業,那博士畢業就平淡無奇啊.這玩意兒是比較出來的,所以你學了很多東西,別人也學了很多東西,那可不就一起平淡無奇嘛. 統計出來也是這樣,因為各行各業能夠出類拔萃的畢竟是少之又少,絕大多數人都是平淡的一生!
全球學校上課時間比一比 網一看大嘆:台灣根本血汗學生 2020/12/27 中時
近日有網友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國、高中生到校時間從7點半改為9點半,引發網路激烈論戰,對此也有網友翻出世界各地學生的上課時間,直呼台灣真的是「血汗學生」。
其中德國與墨西哥上課時間為早上8點至下午2點;日本與加拿大9至3點;美8點半英澳9點;南韓8點半到4點半;大陸8點到5點。
但也有人反駁:「這篇文章有點刻意誤導,重點應該是在讀書時間,其他國家學校上課時間短,但花在圖書館的時間比台灣學生長很多」、「美國給學生自主空間,但也造就學生能力落差極大,不是好學生就是廢X」。
回應
何不改中午12點到校,下午3點下課?
已經很爽了還要更廢當廢柴!
晚上不睡覺,早上日曬屁股才起,難怪台灣年輕人庸庸碌碌壽命短,稍加壓便猝死。
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目前,全球有70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國以外正在學習中文的人數約2500萬。
教育部2020-12-22發佈,“十三五”期間教育對外開放工作情況。全球參加HSK(中文水準考試)、YCT(中小學中文考試)的人數達4000萬人次。中國新簽11份高等教育學歷學位互認協議,累計覆蓋54個國家和地區。
截至年底,中國共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2332個,其中本科以上1230個。目前,中國國內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在讀學生超過30萬人。
2019年在中國學習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占比達54.1%。同年,來華留學學歷生比例達54.6%,比2016年提高7個百分點。
2016至2019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251.8萬人,回國201.3萬人,學成回國占比約八成。
十三五期間教育部持續拓寬港澳臺學生來內地(大陸)就學管道,具備港澳臺學生招生資格的院校超過400所,其中具備研究生招生資格的院校225所,高校共培養港澳臺學生約4.5萬人。
教育部:我國現有職業學校1.15萬所,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職教體系
2020-12-08,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全國共有職業學校1.15萬所,在校生2857.18萬人;中職招生600.37萬,占高中階段教育的41.70%;高職(專科)招生483.61萬,占普通本專科的52.90%。累計培養高等學歷繼續教育本專科畢業生5452萬人,開展社區教育培訓約3.2億人次,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
與此同時,我國創新開展起現代學徒制試點,先後布局了558個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覆蓋1000多個專業點,惠及10萬餘學生(學徒)。
全國職業學校開設1200餘個專業和10餘萬個專業點,基本覆蓋了國民經濟各領域,每年培養1000萬左右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另在現代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業院校畢業生。
在服務區域發展上,推進「東西職業院校協作全覆蓋、東西中職招生協作兜底、職業院校全面參與東西勞務協作」三大行動,累計投入幫扶資金設備超過18億元,共建專業點683個、實訓基地338個、分校(教學點)63個,共同組建職教集團(聯盟)99個,就業技能培訓14萬餘人,崗位技能提升培訓16萬餘人,創業培訓2.3萬餘人。
在促進教育公平上,我國中職免學費、助學金分別覆蓋超過90%和40%的學生,高職獎學金、助學金分別覆蓋近30%和25%以上學生。用三年時間擴招300萬人,服務「六穩」「六保」,踢出了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臨門一腳」。
日媒:咋回事?日本科研人才紛紛"投奔中國"
《日本經濟新聞》2020-11-23日文章,原題:日本研究人員持續流向中國 日本研究人員尋求在中國開展研究活動的動向引人注目。一方面,中國政府在全世界招攬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研究人員難以在國內大學等機構找到工作崗位。
在中國浙江大學任教的高畑亨從事靈長類腦基因研究。他說:“我也曾打算在日本工作,但沒找到職位。”2005年高畑在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自2008年起在美國作為博士後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他2013年開始為回日本就業做準備,但沒有找到工作。
高畑之後開始在其他國家找工作,並於2014年被浙江大學錄用。他在浙江大學的研究環境非常好。在新設的研究所有自己的研究室。雖然浙江大學在研究成果方面提出的要求很嚴格,但高畑表示,在中國取得成果的研究人員所獲得的報酬遠高於日本。
不僅年輕研究人員投奔中國。日本國立天文臺教授梶野敏貴(64歲)是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大爆炸宇宙學與元素起源國際交叉科學研究中心的主任。他作為理論物理學權威接到來自中方的熱情邀請,中方還為其提供豐厚年薪。梶野一半研究工作是在中國進行的。他說:“中國學生幹勁十足,讓我覺得指導工作很有價值。”
在中國從事研究工作的日本人不斷增加。據日本外務省統計,截至2017年10月旅居中國開展研究工作的日本人約為8000人。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在中國停留時間在一個月以內的日本研究人員2018年度約為18460人,比2014年度增加約25%,連續四年增加。
熟悉中國招聘人才情況的日本科學政策與社會研究室代表理事榎木英介表示:“研究能力很強的人卻總申請不到研究經費,崗位數量少導致研究者難以找到工作,而此時中國向這些人拋出了橄欖枝。”
2018年日本的科學技術預算大約是中國的七分之一。2016年日本大學教員中40歲以下的人所占比例為23.4%,是歷史最低水準,年輕人難以獲得職位。
工人日報:冠脈支架集采平均降價93%說明了什麼 2020-11-07
支架價格被國家醫保局壓低後,有媒體提問:“這麼便宜的支架(山東吉威原價1.3萬多開出了最低價469元),品質有保證嗎?”類似問題其實在前幾輪藥品國家帶量採購中就出現過。事實上,這些疑問在已經開始執行的帶量採購中都被一一解答。
支架生產成本其實很低不到600元,多數企業報出了700多元的價格,實際上已經充分考慮了企業的成本和利潤水準。很多企業採取的是代理銷售制度,出廠價格遠低於終端售價,這中間的差價就是各路經銷商“從中活動”的空間。如今,這部分空間被完全擠壓,就連企業的出廠價也要大幅壓減,無法保證擁有80%的淨利潤。企業讓利,患者受益,這本身就是國家帶量採購的初衷。
回應
一個出廠價3000元的心臟支架,賣到醫院的價格為1.15萬元,醫院售給患者翻倍至2.7萬元;而同類的進口支架,到岸價6000元,到醫院就成了2.3萬元,醫院售出則在3.8萬元上下。毒品都沒這利潤大啊!
就一點金屬,技術已經成熟,成本本來就低得很。倒是醫生的合理技術費該體現出來
丁是丁,卯是卯,不能用藥物、器械的超高價來彌補乃至掩蓋醫生的技術價值!
中國市場長期以來形成的慣性就是東西值錢,人工不值錢,只認產品不認服務。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家長代批次工作,最開始是家長要求的 2020-11-06
2018年出臺了《進一步推進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簡稱減負30條!要求:小學一、二年級不得佈置書面家庭作業,三至六年級每天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60分鐘以內,初中每天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90分鐘以內,還有就是第18條家庭履行教育監護責任。
方案實施後,學生成績大幅度下滑,最開始從上海開始的,學校和家長達成一個共識,就是老師還是以過去的作業量佈置,但家長要配合監督和落實!之後這一模式迅速在全國蔓延開來!
到了2020年,因為疫情,要居家隔離上網課!人也比較情緒化等等因數,矛盾開始激化,最後延變成現在這樣!
本來這一模式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事!見光死的!當地市局確定了重新回歸到減負30條!
改回原來的,又對誰有利!
本來老師就不需要佈置怎麼多作業量,家長支持還是反對有很大差別的,比如收入,城鄉,閒置時間,工作壓力等都不一樣!事實上對校外培訓機構最有利…
換句話說,家長還是要面對這個問題
①花錢上輔導班②走回減負模式!③自己花精力去輔導孩子!④擺爛,讓孩子真的快樂!
回應
我倒希望老師壓根就別佈置家庭作業,讓大多數孩子快快樂樂的成長比什麼都重要,真要那樣,我的孩子以後競爭就少了!
對,這才是那些喊減負的精英家長主力的想法.家長們一邊喊著減負,一邊給孩子報滿了各種培訓.老師們一邊支持減負,一邊課後掙外快.最後的結果就是國家整體完蛋,你的後代也好不起來。
一些老師老抱怨工資低,但從不考慮當地的工資水準,直接要跟一線城市比 2020-11-05
經常說工資三四千,麻煩你看看自己當地工資才多少,不要在內地十八線城市要跟沿海比,內地公務員跟老師也一樣的工資,怎麼沒看別人來抱怨,而且基層公務員加班不少。
回應
以你的理論,教師醫生這類高知的收入都低的合理了。
我什麼時候說工資低是合理了,我都說了兩個地方工資不同關鍵是財政收入.
中國醫生非要跟美國醫生比收入怎麼說?
他們可以去美國,沒人攔著他們。
我倒是十分期待你希望的醫療制度完全西方化,實話實說,市場經濟下,某些階級的人本來就看不上病早該病死了,不過是社會主義國家性質下強制的醫療制度壓低了醫療成本而已,難道你真覺得治病這件事,是理所應當天經地義的?
我在日本某末流“帝國大學”讀博士,日本科研下降,根本還是在於沒錢 2020-10-11
我現在在日本某末流“帝國大學”讀博士,類比一下大致相當於國內的top10末端學校吧。總體來說,日本根本還是在於沒錢。在國內讀研究生,甭管多少,國家有一筆補助、老闆多少要發一點,雖然依然不夠生活,但是至少能解決一部分問題,加上宿舍、食堂比社會化的生活成本低很多,學生生活相對單純的多。在這邊,學校老闆一分錢不發,甚至要自己貼錢;住宿所有人都是租房;食堂並不是一天三餐一周七天的供應。我在國內上過幾年班的,感覺在這邊照料生活上花的精力,一點不比上班少,投入科研的時間,也就是上班族的每天10小時。從科研硬體來說,國內至少有經費更新設備、雇傭技師;而我們實驗室的設備是30年前的了,沒錢換,所有工作也是學生老師來做,雇不起人。在這邊,高學歷出去以後的收入,相對於本科畢業,並沒有特別顯著的差別,上學還要花一大筆錢,這導致不少日本學生一旦有機會工作,就不會繼續讀書了。我們專業博士生絕大部分是外國人,我們課題組未來兩三年不會有日本博士。這些外國博士大部分是要離開日本的,這樣下來,科研能力的衰弱是必然的。應該說,科研上,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錢是萬萬不能的。我國科研的發展、日本科研的下降,其實是和國力的變化息息相關的。
回應
諾貝爾獎趕上日本了?
日本現在的諾貝爾獎,研發年代都是二十年前開始的了
十個諾貝爾獎能換來一個於敏一個錢學森?印度那麼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又怎麼樣了?
相關新聞
王元豐:諾貝爾獎越來越“過時”了? 2020-10-09 環球時報
人大教授翟東升:孩子在碩博階段才出國為宜,不然可能“白養”
中國大幅增加專業博士招生數量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2020-09-30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稱,到2025年,以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和社會重大需求為重點,增設一批碩士、博士專業學位類別,將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2/3。
針對行業產業需求設置了47個專業學位類別,共有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5996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78個,截至2019年,碩士累計321.8萬人、博士4.8萬人。
《方案》提到目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碩士類別設置仍不夠豐富,設置機制不夠靈活,個別類別發展緩慢,培養規模仍需擴大,培養模式仍需創新,培養品質亟待提高。博士專業學位發展滯後,類別設置單一,授權點數量過少,培養規模偏小,不能適應行業產業對博士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
《方案》明確博士生教育主要根據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需求,培養某一專門領域的高層次應用型未來領軍人才。
《方案》提出,強化專業學位論文應用導向,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可以調研報告、規劃設計、產品開發等為主要內容,以論文形式呈現。博士論文應表明研究生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並在專門技術上做出應用創新性的成果。
《方案》還提出,要破除僅以論文發表評價教師的簡單做法,將教學案例編寫、行業產業服務等教學、實踐、服務成果納入教師考核、評聘體系。
相關新聞
國務院08-04印發《新時期促進積體電路產業和軟體產業高品質發展的若干政策》:出臺財稅、投融資、研究開發、進出口、人才、智慧財產權、市場應用、國際合作等八個政策,大力培育積體電路和軟體企業. 中國十四.五計劃大力發展半導體產業晶片自給率從2020年30%提高到2025年70%.
華為08-04啟動「南泥灣」「鴻蒙」推出不含美軟硬件(體)技術的產品(手機、筆電、家電…) 美08-17加強華為禁令, 打擊亞洲半導體,三星Sony聯發電子股大跌. 中國加速去美國化,華為與中興通知供應鏈放慢出貨重新設計. 美對華為開小門,是想阻止中國製造業2025半導體本土化,而中國正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與研究生教育。 美國10-04制裁中芯,中芯建100%自主產線,加速去美化!
本人學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看到小學生倒營養餐,來說說學生餐為啥不好吃 2020-09-26
本人學校食品安全管理人員,兼任校園營養師。學生營養餐“難吃”的原因。1、營養要求。2、製作條件。3、運輸條件。4、套餐形式。5、員工技術和心態問題。6、套餐價格與成本。
1、營養要求:減油減鹽減糖。10g油2g鹽能出什麼味道大家?
2、製作條件:安全才是第一的。口味只能排其次。中餐講究火候。這個能做出什麼口味。
3、運輸條件:一家集中配送公司,一天能有5000多份飯,北京可能有萬份。這些飯菜,製作出來,再裝盒,裝車,運輸。趕到11點半附近陸續到學校。吃到學生嘴裡,都是3個小時以上的飯菜了。怎麼好吃呢。麵條都是坨的。最後只有大鍋飯,大炒菜。難吃哦。
回應
主要問題是大部分孩子真的不愁吃,家裡吃太好太舒服,有的還帶零食,運動量又不大,中午不吃也不很餓,所以特別挑,一不對胃口就倒。其次是小孩天然喜歡高熱量食物,重口味食物,這是人的本能。其實藥解決也簡單的,每天上午安排體育課,大活動量,比如跑個三千米,或是各種對抗性球類運動,中午就不太會浪費食物了。
學習是非常非常消耗能量的,更何況還有長身體,我當年吃的東西是表格裡的幾倍,也沒見長胖。
我認為是不能,食堂也可以做出好吃的,小炒!
不可能,學校食堂要求11:30所有菜做完,菜盛在不銹鋼容器裡,再放進卡槽裡,卡槽下面加熱以保溫,這樣一加熱,裡面的汁水就會滲出來,這樣所有的熱菜都水汪汪的。
餐標18元一人?現在幼稚園的餐標都沒這麼低了,一個幫廚小工如都4000收入,一個孩子一個月伙食費360?這比例正常麼?
上海的公立初中一頓才12元,基本很難吃。18已經很高了好吧。以前更低,才8塊,增加了沒幾年。
從我這麼年的經驗來看,食堂不好,只能是競爭不夠充分,但凡食堂數量超過四個的企事業單位(包括學校),食堂的服務品質和外面的店家沒啥差距。
學校食堂顯得緊張的問題是學生用餐時間相對集中而且做好的飯菜保溫和保持口感的難度大。做過餐飲的都知道,出現在新聞裡的,經常是些地方上的學校,關係戶承包的食堂,價格比外面貴,食材還特別差。
營養午餐國產肉 農委會:擬免產銷履歷 2020-09-25 聯合報
萊豬將開放進口,為了避免流入學校午餐,中央下令學校營養午餐未來都必須吃國產肉,要從食材登錄就開始追溯,但除了產業界認為要全面做到吃國產肉並不容易而不看好,團膳業者也認為成本提高,紛紛喊漲或增加補貼。
教育部國教署從一○七學年起,每年編列十二億元補助國中小每人每餐食材費三點五元。不過團膳業者反映,政府要求學校午餐要非基改,現在又要求全數採用國產肉,餐費不漲價恐難以承受,盼提高每餐獎勵補助。
廠商說了算 學校:肉品登錄 表面工夫
中央下令學校營養午餐必須吃國產肉,要從食材登錄就開始追溯,午餐肉品登錄「產地」已讓不少基層學校午餐秘書、營養師哀號;他們認為縣市政府要求學校營養師要確認,無限輪迴登錄卻不要求源頭頭管理,只要求末端去稽核,做這些文書工作表面工夫對食安毫無幫助。
此外,也有營養師抱怨,如果以為是國產,最後卻發現是進口的,「要把我們抓去關嗎」、「這些循環很瘋狂」,擔憂最後就跟蔬菜一樣,只能淪為「廠商自己貼」。
又一個!山東一學校將學生外賣扔垃圾桶,校方回應:接受批評
2020-09-20,安徽亳州宏志中學保安將學生外賣丟進垃圾桶的行為,讓網友們怒了。
同日,山東省萊陽衛生學校也通過學生會沒收學生所點外賣,再全部丟進垃圾桶。該校學生表示,學校不允許訂外賣,但食堂又貴人又多,很麻煩。9月22日,校方承認該工作方法簡單粗暴,並承諾會完善相應管理辦法。
回應
食堂是學校的財源,學生敢動學校的錢袋子,小小年紀不知道斷人財路更甚殺人父母嗎!
高鐵都可以訂外賣,難道鐵路不怕吃壞肚子?
後果不一樣,高鐵上定外賣吃壞肚子自己負責,學校定外賣吃壞肚子家長會找學校滴。
作為食堂管理人員談學生餐:沒有盈利餐標得壓低,有投訴就給老師做好點 2020-09-24
我是北京的學校食堂管理人員,和大家說一下集體食堂的困境。
盈利問題:社會說學生餐不能盈利,所以餐標必須壓低,壓低後利潤更少,就減少菜的品質。學生投訴,承包方就要想辦法活下來。那就給教師做好些,教師吃的好,回去做工作,就解決了。
物質條件:食堂是公立學校投資建設用的是財政的錢,一間大食堂,設備齊全還附帶冷庫庫房等,投資不小,我所在的城市學餐沒補貼。
以我為例,23名員工(小工4000 廚師6000 領班7000)支出就10萬,燃氣水電20萬。餐標18元一人,一月20天計算360一個月伙食費,2000人,收72萬。菜金62萬,一人一餐10.5元,8塊錢,能吃到什麼?
出現食品安全事故,校長和其他相關領導都要撤職了。但是光撤職,光輿論罵。是解決不了的。
我能想到的就是,真的推動學餐市場化,讓大企業進來,用大食品工廠生產標準化的半成品,或者淨菜,淨肉。讓有能力的大企業壟斷,以擴大規模,壓低成本,給他們利潤空間。
回應
好多地方的學校已由大規模後勤公司統一配送的食堂了,實際上還是一塌糊塗。總有人說市場問題市場解決,但這種東西不搞集體化或國有化解決,都要完蛋。
這是一篇標準的知乎式標榜自己是個業內人士。一個月的水電費你以為做兩個好菜就能免?減免是要白紙黑字寫在承包合同上的,而且要上報審批的。
農村教師的待遇要比城市的高,那為啥還是缺老師呢? 2020-09-24
農村教師的待遇現在比城市的要高:一、城鄉教師工資同步,包括績效工資和績效增量部分。二、農村教師每月有兩項農村教師專有的補貼,各地發展水準不同,同一薪級、同一崗位的教師要比市區的教師高600左右。
那麼為啥農村教育還那麼欠缺教師?我個人覺得有以下一些因素影響:
1.交通不便利。
2.農村學校學生少,編制的教職工較少,只有10-15名教師,每週大約要承擔17節課時,而市區則12-16課時。
3.農村學校也要像市區學校一樣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82盒台賬制度,無形中,又增加了農村教師的工作量。
4.農村學校的生源品質相對城市來說偏弱,所以有些志願教師職業的寧願報名市區學校也不願意去農村(畢竟投入的精力精神要比市區高等於變相提高了工作量)。
5.農村學校的家長比較難溝通。很多農村學校的本地家長都覺得,讀書學到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捱到義務教育結束就成年了,可以工作了。
6.教師榮譽獲得感太少。很多學生競賽活動的指導獎,這是教師評聘職稱的重要依據。市區學校,小型學校競爭不過大型學校,而農村學校則根本不參與。為啥?缺錢!像我們這裡現在每個學生每個學期政府撥款600元的教育經費。市區大的學校一間將近1500人,也就是90萬元左右的財政撥款。而農村學校,一間一兩百人,財政撥款也就幾萬乃至十萬元。
所以,解決農村教育問題,根子是在教師待遇上嗎?我覺得並不是!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這個議題,重點是均衡!怎麼才是均衡?教育資源的配置均衡、師資力量的配置均衡、教師工作量額定均衡、向弱勢地區傾斜!這些才是均衡。
【本評論由風聞社區撈取,來自《教育部:全國義務教育輟學人數由去年大60萬人降至2419人教育部針對60萬輟學學生建立台賬,每一個孩子都有一條記錄,實行銷號制度,勸回來就銷號。20萬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基本完成勸返。2019年全國小學淨入學率99.94%,初中毛入學率102.6%。》一文
回應
太艱苦,而且賺不了補習外快,也沒有家長送禮,反正再高我也不去。
相關新聞
八部門2020-09-24不得以中高考成績或升學率片面評價學校和教師
回應
扯淡,不用成績怎麼平均,家長學生會用腳投票
生源分配不均衡,好學生都擠到一個學校去了,這個學校能不好嗎?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兩級分化,無解
港媒:創紀錄“海歸”回國就業
香港南華早報2020-09-21,80多萬近來從海外大學畢業的中國學生已回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加入原本就已擁擠的國內就業市場。在新冠疫情和海外收緊移民及就業規定的雙重影響下,今年從海外回國的中國學生人數同比增加70%,還須與國內的874萬應屆大學畢業生進行競爭。
海歸中,約28.6%曾留學美國,英澳留學占26.3%和13.2%,碩士學位60%。 40%在金融或科技行業找到工作,僅有3%從事製造業,5.7%就職於學術界或政府機構。約5%獲得了30萬元或以上年薪,近40%年薪不到10萬元。2020年中國國內大學畢業生的月薪7839元,年薪9.36萬元。報告顯示
近年來,選擇畢業後回國的中國留學生已大幅增加,從2011年的18.62萬驟增至2015年的40.91萬,又上升到2018年的51.94萬。
德媒:中國學生的“美國夢”正在消退
德國《法蘭克福彙報》2020-09-21,中國學生到美國大學“朝聖”已有40年的歷史。如今,許多人更喜歡留在自己的國家。
自1978年以來,已有近600萬中國人到美國學習。去年,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達到了創紀錄的36萬人。
但自從美國的大學陷入美中兩國的地緣戰略衝突以來,“美國夢”已經破滅。
一家留學諮詢公司的調查顯示,40%的受訪學生有這種打算。
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2020-09-10回應填鴨式教育的質疑:沒有辦法的辦法
2020年高考,全國第一家公辦女子高中華坪共159人參加,其中150人考上本科,9人專科,70個一本,17個六百分以上。但是對於這樣的好成績,張桂梅卻並不滿意。“我的目標是人人都上一本,有個10%左右去上全國重點,有那麼一兩個能夠鑽進清華北大。”
是不是填鴨式,我們需要先界定概念2020-09-11
填鴨式:不管學生懂不懂——實際上大多情況下是不懂,只管硬著頭皮往下講,甚至讓學生死記硬背,尤其是理科的東西,又尤其是數學。文科,坦率的說,是需要一定的“死記硬背”的;當然學生年齡越大,越應該強調理解,這個另論。
很難想像華坪女高老師的好成績是在沒給學生講明白,繼續日常的課堂教學。我個人判斷,這真不是填鴨式,是講的清晰透徹,孩子都消化吸收了,效率很高。
回應
填鴨式可以培養一群80分的人才,啟發式可以培養1個120分的天才和一堆20分的傻瓜。
你想多了,120分的天才,不管填鴨還是啟發,都是120分
其實很簡單,鋼琴是不是素質教育,是,學鋼琴是不是填鴨式教育,是,那好了,大家別去學鋼琴。其實,人在世界上真的想學一樣東西,你都可以是“填鴨”。看看那些提倡“素質教育”的東西,馬術,高爾夫,西洋樂器,哪個不是“填鴨”?但是,你幾乎看不到誰去批判這些東西是“填鴨教育”。
法國理工教育就是“填鴨式”,意不意外?2020-09-11
我是從法國的大學校畢業的,法國19世紀至今大部分數學和理工科精英人才,都是通過這種高效“填鴨式”教學開始培養的。這個體制從拿破崙創設開始,直到今天都沒有變過。
高中畢業,成績前3%的學生,可以得到推薦,進入預科學校,每週32-35小時,每週六考試,累計成績,每年20%末位淘汰。兩年之後,全國競考,最好的大學校淘汰率90%.這兩年被法國人形容為“暗無天日”,比國內高三還可怕。進入大學校之後,前二年仍然要全校考試,排名決定你可以申請的M2和博士專案,乃至是否能進入工程師團。可以說過五關斬六將之後,你才有機會接受“啟發式”的教育,更多的把重心放在科研上面。
現代教育體系下,沒有填鴨式的奠基,人才就不可能在腦力最旺盛的年齡得到最好的教育機會。一個天才,如果不知道複分析,不知道群表示論,不知道流體力學,哪怕再啟發式的教育,也只是浪費聰明才智。
抖音創辦人是福建人TikTok是「七逃」「𨑨迌」的閩南音好玩的意思。
回應
沒用的, 台蛙根本不知道有福建同鄉人這事, 他們只認台蛙始祖倭奴。
川普08/07禁微信(wechat) 陸iphone銷量或慘崩9成(回應:美國還是民主自由的國家嗎? 美國就是流氓國家!)
大陸自然科學領域論文數量首次超越美國 躍居全球第一
中國在經濟、科技各方面追趕美國,引來美國近年來對華掀起圍堵、封殺等行動。不過,據日本官方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2020/08/07調查,40年以來,中國自然科學論文數首次超越美國,躍居全球第一,第三四是德日。20年前,中國僅列第九。2000年以來,中國大學經費增長了10.2倍,美國1.8倍。此外,大量留學生回中國後產出了大量論文。
回應
怎可以說大陸好。不符合台灣價值,會被綠油油圍剿。
中國產品大都是仿冒三無產品,舉國以欺騙為統治手段,世人竟然相信其論文世界第一,真是為虎作倀。
聯合國世界智產權組織(WIPO)去年報告專利申請:中國1,542,002件/美國597,141件.
人大教授金燦榮:TikTok離開美國,誰是最大受益者? 2020-08-05
金:我是84年研究美國,那個時候美國不僅技術領先,而且商業模式領先。但現在還真是發生了很根本的變化。美國現在整體上講想打壓中國的科技進步,打壓華為其實是打壓中國的5G進步。打壓TikTok是打壓中國商業模式的拓展。
金:其實美國是一個政治化很強的國家,誤解他是自由市場的天堂。一旦美國人對你有政治上的懷疑,他是無所不用其極的,而且一定用政治手段幹預經濟。
我們看到了美國政府不守商業信用、不尊重市場規則、人為幹預、扭曲市場。Facebook能不能真從中獲利,現在沒有結論。
相關新聞
推特只針對中俄媒體帳號貼“官媒”標籤,線民戳破“雙標”
TikTok瘋傳《這就是美國》MV週點擊率逼近一億諷美國歧視黑人
特朗普制裁TikTok,紐約街訪美國用戶:TikTok被禁是因人們在這上面反對特朗普.
川普選情告急06-18路透:拜登領先13%,為扭轉情勢不顧衛生單位警告06-20晚在奧克拉荷馬州杜爾沙舉行造勢大會號稱百萬人參與實際入場不到6200人(抖音青少年惡作劇?)
川普稱禁TikTok恐失青年票,改口:9月15日前沒人買TikTok就封禁(回應:抖音遭禁與國安無關,而是青年用戶故意放鳥川普! 流氓國家赤裸裸的搶劫抖音的幕後黑手微軟/臉書現形了. 美政商強買TikTok像極了紐約芝加哥黑手黨的行事作風. )
三、誰在美化民國教育
大多數是作家、業餘的歷史愛好者等。他們對於民國教育充滿著想像、浪漫描述,但那些是否就是民國教育的真相呢?
舒新城1924年曾就內地湖南所見聞的教育行政的混亂情形做過批判:內亂對於教育顯明的影響列下:(一)省教育經費積欠至十個月;(二)指定為省教育經費的鹽稅附加稅為軍人提去四十余萬;(三)地方教育經費隨時被軍人提取,致各地欠費自數月至十餘月不等;(四)地方教育機關,隨時被軍人佔據,學校常不能如期開學;(五)內地交通權完全為軍人佔據,學生不能按期到校,甚至於被危險;(六)教會學校特別發達。
進入國民政府時期,教育的情形並未得到根本改變。教育社會學家盧紹稷在1931年出版的《教育社會學》一書中曾說:我國教育,因承數千餘年“偏重個人”積習之故,所以近年以來,雖嘗聞有“適應社會”之呼聲,而學校畢業生尚未能皆為社會上實際有用之人物。試觀我國現今學子,除少數外國留學生與國內中等以上學校畢業生講求實學外,大都徒冒虛名,以“文憑”為目的,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無所裨益於社會。小學畢業生,知識幼稚,姑置勿論。中學畢業生,往往學農不農,學工不工,學商不商,甚至有在家賦閑,成為社會上之寄生蟲。至大學與專科學校畢業生,對於學問雖算有一點門徑,但嘗見有畢業於紡織專科,而為普通中學圖畫教員者;有以畢業於農業專科,而為普通行政機關助理員者,甚至有以留學歐美各國大學與專門學校畢業,歸而應考試於書業機關,充普通編譯員者。所用非所學,滔滔皆是。
1931年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的主筆陶希聖感歎說:“從小學到大學的幾層等級,逐漸把貧苦子弟剔除下來,最貧苦的農工子弟們沒有受初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升入中學的少數青年,大抵出於中資或富裕的工商業、地主、官僚家族,大學則是所謂的上層社會,即大地主、金融資本家、工業資本階級的領域,他們的子弟是最能住進大學的。”
回應
民國吹的主要是灣灣和其出資支持的要麼裝傻要麼壞的阿貓阿狗。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5497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家範:晚明江南士大夫的歷史命運 2020-07-12
晚明江南的社會經濟已躍居全國首位,經濟的發達,城鎮的繁榮,都為該地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不用說富有資產的官僚、地主,即使僅有瘠田十畝的一般農家,也總勉力讓子孫入泮,冀望其跳躍龍門。明代各地有府學、州學、縣學以至社學、私塾,江南又盛行書院,實則都是科舉預備學校。書院轉向科舉,學校與科舉並為一途,使明代學校教育更是走進死胡同。
江南生員舉子眾多,在顧炎武看來,何以不是文化繁榮、歷史進步的標誌,反成了社會公害呢?
中國生員的唯一出路是科舉——仕途,產生“人才過剩”現象,大量生員被擯斥於仕途之外,又皓首白髮以待“金榜題名”,別無所事。它既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一種病態,又成為加深政治惡化的病灶,惡性循環,幾成不治之症,到晚明竟成了深伏著亡國滅族的一個禍患。
晚明科場的競爭,已經不純是個人間的命運之戰,而是擴大波及為集團間的廝殺肉搏。為此,晚明江南士大夫的結社之風極盛,這種以文會友的結社或明或暗正與科舉——官場的角逐緊相攀染。
…..
回應
宋朝通過完善政治制度,早就完全解決的問題!
正是宋朝“完善政治制度”導致政府被士大夫階層利益裹挾,土地兼併嚴重,社會階層貧富差距嚴重。而王安石變法所採取的極端做法又招致士大夫階層的報復,終兩宋均是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態勢裡緩慢自殺。
1946年三名女孩考清華落榜,真相竟然是?
2020-07-08,有“大V”發佈微博稱“這三位大學者大專家的女孩因為差幾分沒有考上”,並配上一張四名女性圖片標注為“【教育的公平】1946年有三個女孩考清華落榜,這讓人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教育的公平和良心。”有“大V”附和“看這些也感動不了那些今天的高考腐敗者”。
民國時期的教育真的是這樣嗎?
一、照片中的女性並非梁再冰、馮鐘璞、梅祖芬,而是林徽因(右一)和她的表姐王孟瑜、王次亮和曾語兒。
二、三名女性落榜清華的真實情況是抗戰勝利後大學第一次招生,考生眾多,競爭激烈。大後方和收復區的應屆高中生,加上多年抗戰積壓下來的往屆沒有考學的高中生,還有大量的復員軍人,使得考生一下子變得特別多。清華不得不擴招新生八百七十人,錄取率也不足5%。
這一年,還有1500餘人次在藝術、體育、科技、社團等各級大賽中勇奪828項省級以上榮譽獎勵,突破60余項賽事紀錄。
學校開設禮儀學堂等100多門選修課程,不少課程均有100余名學生選修,拓展視野,張揚個性。衡中還有50多個社團,涉及藝術體育、科技創新、模聯商賽、作文大賽、命題演講、學科能力等。
普遍後勁不足?
目前粗略瞭解到,有一批衡中畢業生已經嶄露頭角,如2015屆畢業生王泰,喜獲浙江大學竺可楨獎學金、十佳大學生兩大獎項;2010屆畢業生竇琪獲香港科學會青年科學家稱號,全港當年所有博士畢業生僅評選一人;2003屆畢業生姜長青,所參與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衡中前些年的畢業生,已成為各行業的中堅力量,相信再有10年、15年,衡中畢業生在全球各地、各個領域一定會有領軍人才。
回應
神奇的高考工廠。還有毛坦廠中學。都神啦。高分實低能,低分反高能,北清有啥好?
葡萄太酸了!
相關新聞
秋季只開線上課程的大學 美國將不發給國際學生簽證
澳媒調查:計畫返澳學習的中國學生不到一半 啥原因?由於中西關係緊張+新冠疫情,家長對孩子在國外的安全以及可能遭受的歧視越來越擔心。
回應
美英加澳留學含金量太低了,研究生讀一年就可以畢業,和批發有啥區別?
還原真實的衡水中學:不“神奇”也不“暗黑” 2020-07-06 新華網
高考工廠、題海戰術、高分低能、後勁不足……每年高考前後,衡水中學總被熱議
近日,記者帶著備受社會關注的問題走進衡中蹲點調研,希望還原一個真實的衡中。
外界一些人說,衡中半軍事化管理,學生太苦、太累、壓力太大;也曾有媒體報導,衡中學生吃飯時間只有2分鐘,學校規定學生上廁所不能過3分鐘……其實,這都是對衡中的誤解。
衡中學生全部實行寄宿制,每天淩晨5:40起床跑操,校領導只要在校也按時陪伴,6:10晨讀,上午4節課、1節自習,12:00午飯,午休1小時,下午2節課、3節自習,下午6:15晚飯,6:40至7:10觀看新聞集錦,7:15上3節晚自習,晚上9:50回宿舍洗漱,10:10熄燈睡覺。
每天確保有8個半小時睡眠、1個小時體育鍛煉、半小時觀看新聞節目。高一二年級每天都有2次跑操,每週都有3節體育課,2節體活課,每兩周放假回家一次。
別人在打遊戲的時候,衡中學生在午睡;別人逛街追逐潮流時,衡中學生在看新聞聯播;別人點燈熬夜時,衡中學生睡得正香;別人課堂上睡覺的時候,衡中學生正在專注地聽課。“從外界看衡中很辛苦,可學生感覺不到辛苦,反而很充實。”
衡中每課時從50分鐘壓縮到45分鐘,再到40分鐘,這樣更符合學生成長規律,使學生上課更專注,而且還增加了課時數,保證每天至少有一半課時是自習,讓學生進行充分地自主學習。
同時,深入推進教學改革,鼓勵個性化教學,課堂上宣導教師連續授課不能超過五分鐘,每節課至少向學生提出五個有效問題,允許學生出錯、質疑、爭辯。
近年來,老師們先後有100余項教育教學科研成果獲國家、省級獎勵,200余位教師在省級以上教學大賽中獲特等獎或一等獎,1000余位教師赴全國各地講學或做公開課,許多教師已成為“科研型”“專家型”教師。
批量“高分低能生”?
衡中從2004年組建奧賽培訓興趣小組,2008年成立奧賽班,僅最近一年就斬獲全國金牌29枚、銀牌31枚,19人進入國家集訓隊並直保清華、北大。特別是鄧子傑同學,以總分世界第二、理論成績第一勇奪國際化學奧賽金牌。
深高南學位之爭:臨入學卻因房屋屬性被“踢出”學區房陣營 2020-06-13 華夏時報
記者瞭解到,義務教育階段積分入學的第一類才可獲得80分,其要求住宅用途商品房。而王先生所在的浩銘財富廣場,今年被劃分為第三類特殊房產,只能獲得70分,王家總分減少了10分,再加上家裡獨生子女1分(去年是5分)、住房4年5分、社保繳納超過二十年的10分,總分才86分。而若按照一類積分80分來算,今年他家現在已經有96分了,是有一定把握上學區內學校的。深高南入學積分近年來不斷上升,去年入學分數已經達到98.7分。按照目前這個情況,王先生的小孩今年無望就讀深高南。
官方通報回應業主並不認同
6月1日兒童節當天,涉事的8個社區數百名業主為孩子上學問題集體來到福田區教育局門口,希望能得到明確回應。其中多位業主,跪在福田區教育局門口,希望能夠獲得轉機。
6月12日上午,通報表示,在6月1日所謂“跪求學位”的7人中,也沒有一人今年有孩子需申請學位。
業主表示,此次變動,不光影響今年申請學位的家長,對明年、後年申請學位家長影響更大,他們面臨更多變數。買學區房申請深高南學位,家庭至少要提早4、5年,都是為了積學分。
與此同時,通報還表示,部分房產在甄別核實後確定的性質和類別與往年出現變化,但這只是回歸該物業本身應有的積分待遇,而不存在所謂因今年“政策變化”而“降低待遇”或者“損害權益”的問題。由此要求所謂“討還學位”或“恢復權益”的依據不足。
對於通報中提及“甄別核實”的依據,以及為何不提前發佈“變化通知”等情況,《華夏時報》記者多次致電深圳市福田區教育局官方電話,但都以“正在通話中”、或者“無人接聽”而告終。
相關新聞
中國教育部回應學區房價格大漲:正在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
新竹「八大學區」從小學念到大學家長400萬就能入籍卡位
學區-維基百科
學區制(district system),狹義上來說是盛行於英美的教育制度。廣義上來說指國民教育或義務教育階段招收學齡兒童的居住範圍,即所謂的入學學區。房地產業因此產生學區房的概念。
美國的學區,是美國公立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體系里地方政府對市、鎮居民區的一種劃分,以利於對各學校的管轄、撥款,並對哪些地區居民子女可以進入附近的公立學校作出規定。
最高800萬元!30多地買房給補貼,你心動了嗎? 2020-06-14 中國新聞網
這個消息不知打動了多少購房者的心。今年以來,各大城市的“搶人大戰”不僅在落戶政策上發力,在購房補貼政策上更是不遺餘力。初步統計,年內至少已有30多地發佈或調整購房補貼政策。
其中,杭州榮登“大手筆”“砸錢”地區的榜首。今年2月,杭州推出“戰疫引才、杭向未來”八大舉措,提高高層次人才購房補貼,A類頂尖人才最高800萬,B、C、D類人才分別給予200萬元、150萬元、100萬元購房補貼。
…….
回應
貧富差距就是這麼產生的
人類也屬於生物圈,有生命必有階級。
人才是可貴,但是納稅人的錢這麼用,呵呵了!
一路之隔房價落差10萬 由學區撐起的房價“等高線”處處可見 2020-06-13 華夏時報
素有“深圳版海澱黃莊”之稱的深圳百花片區名校雲集,目前百花片區二手房均價超過14萬/平方米。很多家為自己的下一代購買學區房,也讓北京、上海、深圳的一些老舊社區房子,因為優質學位而成為“千萬豪宅”。
記者注意到,與百花片區僅一路之隔的園嶺片區二手房均價為9.9萬元/平方米,二者均價相差4萬多/平方米。
中國城市經濟學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宋丁對記者表示:深圳人口增長特別快,特別是中小學生在全國已經超過北上廣,它的總量是最高的城市,人口密度大,但是學位供應又遠遠不足,尤其是名校資源被瘋搶,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從根本上來講,還是現有的教學制度,以及學位資源的嚴重缺失所導致的。”
深圳市教育局資料顯示,2020年將確保完成新增3萬個學前教育學位,公辦幼稚園在園兒童占比達到50%的任務。同時,新改擴建公辦義務教育學校30 所,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4萬個以上。新改擴建普通公辦高中學校2所,新增普通公辦高中學位6150個。
QS世界大學排名公佈:清華首進前15,中國內地6所高校進前100
2020-06-10,英國QS發佈了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9年第一,斯坦福和哈佛第二、三名。
清華從世界第16名上升到15名,在亞洲排名第三。北大23名,較去年降1名。復旦(34名)和上海交通(47名)也創下了各自的歷史最好成績,其中,交大首次進入全球前50名。浙江大學(53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名)
今年亞洲大學表現強勁,但英美大學似乎展露出疲態,不少學校的排名都出現了下滑。
美國高校依舊佔據了排名前三的位置,在排名前30名的大學中也獲得了14席,位居全球之首。不過,美國153所參與本次排名的大學中有112所排名下降,而入圍前100名大學的數量也從三年前的32所降至27所。
英國,牛津(4名)、劍橋(7名)、帝國理工學院(8名)、倫敦大學(10名)躋身全球前10名。84所排名最高的英國院校中,有62所的排名出現了逐年下降的情況。不過,英國在前100名中依舊占了18席,這一數字近五年來始終保持不變。
今年,有26所亞洲大學進入世界前100名,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一年。前兩名分別為新加坡大學(11名)和南洋理工大學(第13名)。
此外,本次共有83所中國高校入圍QS榜單,包括內地高校51所,香港高校7所(港大22名),澳門高校2所(澳門大學367名),臺灣高校23所(臺大66名)。
和往年一樣,2021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指標共有6項:
(1)學術聲譽40%:基於超過94000名學者的調查問卷回饋;
(2)雇主聲譽10%:根據超過44000名雇主;
(3)單位教員論文引文數20%:衡量學術研究的影響力,通過五年內大學研究論文的引用總數除以大學的教師數量得出;
(4)師生比例20%:代表教學規模,將學生人數除以教職員工人數得出;
(5)國際教師比例5%;
(6)國際學生比例5%:表明大學吸引世界各地人才的能力。
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榜單如下:
…….
回應
前49名,德國一所大學都沒有,香港有3所大學,哈哈哈,這榜扯的
這個排名也就看個熱鬧。學術聲譽和雇主聲譽都是主觀評價,更傾向於歷史印象,很難反映大學最新的發展。國際教師和國際學生的指標,基本是給英語系國家送分的,也難怪英美新港的排名普遍較高。
為什麼以東京大學為首的日本大學國際排名在下降? 2020-05-24
至於下滑的原因,很多人為東大抱不平,說那些排名老注重什麼國際生比例呀,英語環境什麼的,排名本身就有bug,還有人直接說原因就是排名垃圾,配不上東大。
說白了,不在他們自己。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科研基礎都在,淳樸務實的學風還在,嚴謹踏實的態度也還在,基本把研究室當成家的日本學者們也都在。
問題在哪呢,在經費,在錢,在money。
搞研究,特別是理工科的研究,特別是基礎科學,沒有錢,沒有資金,其他,基本都是空談。
這個問題,日本的學者們都明白,日本的各種大咖學者,都在不斷警告日本政府,再這樣下去,不僅日本大學排名和實力會繼續下降,諾貝爾獲獎者可能也會急劇減少。
咱來看幾組資料就知道了。
假如把2000年每個國家的研究經費預算標記為100,日本18年間,只增長了14.9%,但中國16年間,便增長了接近14倍。再看研究經費的絕對值上,日本也已經被美國和中國遠遠甩下。
從論文數量來看,2004-2006年,日本為第二位元,中國是第三位;但到了2014-2016年,中國成為第二,日本掉到了第4位;我知道很多人又得說,中國垃圾論文數量多,那我們只看top10%的資料。2004-2006,日本第4,中國第5;到了2014-2016,中國第2,占比從5%升到了17%;而日本從第4降到第9,占比從5.1%到2.9%。
回應
我早就說過,有錢就有高科技,高科技是靠錢堆出來的。尤其那些說中國教育有問題、沒有創新精神的言論,我一直認為是扯淡。
中原大學副教授招名威與民進黨立委何志偉05/11召開記者會,痛批中原大學只要陸生不要尊嚴踐踏國格,原因在於招在課堂上點名陸生「武漢肺炎」(回應:大學是講求學術自由的地方,就算不接受對方的談意識形態,也要有民主修養一笑置之,畢竟台灣是民主自由的社會,不是大陸一言堂的專制社會。 在綠獨下媒體、校園更是變相的獨言堂!有怎樣的817+1450學生,就有怎樣的老師.)
瘟疫哲學
釋曰佛無分別心,眾生皆有佛性。老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病毒自然對人類也一視同仁,不分國族、政體,都會演化出肆孽之道。但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以2020肆孽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為例,由下列相關新聞資料可知,愈有正知(病毒的肆孽之道)正信(知恥近乎勇)正行(勇於普查與隔離)者如中韓星,愈能違抗天孽,此乃真佛系防疫也。反之,愈是無知無恥(造謠信謠國族歧視政體鬥爭)無能(普查隔離很能歧視鬥爭)者如義英美日印(台港獨),不查當沒事、一查嚇死人,此乃假佛系真自孽也。
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相關新聞資料
.......
底層網文作者:過半月入2000元,“賣身契”已簽到去世後50年 IT時報
中小網文作者舉起“苦霸權合同久矣”的旗幟,中小作家們維護眼前可見的付費閱讀的分成,但平臺開始向免費閱讀、IP多元化運營轉移。
2020-04-27,閱文集團宣佈管理團隊調整…
5月5日,閱文作家集體斷更,在微博、知乎等社交平臺自發舉行“五五斷更節”,抗議閱文免費政策。
隨後,閱文集團發佈公告稱,文章對網上流傳的“作者被收走著作權”、“作者所有社交帳號全部歸閱文”等說法不屬實,並且再次明確“全面免費不可能”。
5月6日,閱文集團如期舉辦了作家懇談會,懇談會上閱文新管理層改革舊合同,明確著作人身權歸屬作者,而著作財產權的收益規則在經雙方協商後,在自願的情況下授予,並且免、付費模式由作者選擇。
中小網文作者的自由:“我們只有簽與不簽的自由,只有大神才有議價權。”他們擔心,免費閱讀會動搖他們的收入。
免費閱讀洩洪之勢
據2018年網路文學作家收入排行顯示,創作者已達1755萬人,日均更新8000字。“唐家三少”以1.3億元斬獲第一。但新入局的以兼職居多,月收入高於5000元者僅占15.4%,過半低於2000元。
讀者看一章2000字,要花1毛錢,作者賺5分,網站賺5分,看完一部動輒800萬字的網文作品,至少要花400元。高企的閱讀費用,給盜版滋生了空間,2019年網路文學盜版損失39.3億元,比2018年上升10.4%。
閱文每年處理侵權案件近2000起,僅2019年就發起民事訴訟1500餘起,下架侵權盜版連結近2000萬條。
從2018年8月開始,連尚讀書、米讀小說、七貓、番茄等主打免費閱讀的App相繼殺入,閱文旗下QQ閱讀等付費閱讀App首當其衝,平均月付費用戶由2017年的1100萬減至2018年的1080萬,付費比例也由5.8%下降至5.1%。
回應
一個人只要還有點本事可以賺到錢,有誰會去靠敲鍵盤寫小說?
李杜,柳永,徐渭,羅貫中,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蒲松齡等人表示羞愧難當。
那些人寫的小說真的沒賺錢。大把公務員在起點寫小說,只要爬到中上層,一個月(每日6000字)賺到的錢,做公務員一年也比不上。免費大旗一開,再也沒機會了,所以寫手們暴動了。
研究生疑因被導師刁難墜亡,中傳回應 2020-05-10 觀察者網
2020-05-09晚,自稱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碩士黃靜怡家屬的網友發帖稱,因薛姓導師不同意送審畢業論文,致黃靜怡精神崩潰自殺。
@中國傳媒大學10日發佈相關說明,內容如下:
我們對靜怡同學的離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對她的家人表示誠摯的慰問!
學院懷著悲痛的心情立刻成立了善後小組,與靜怡同學的家人保持聯繫並關心慰問,希望能夠與家人一起度過最痛心的時刻。
按照學校的要求,學院於事發的第二天就配合學校相關部門,啟動了對此事的核查工作。我們會針對家屬提出的一些情況,認真、負責地瞭解、核實,並將實事求是地回應各方關切。
一直以來,學院始終關注全院學生的學業與身心狀況,關愛每一個生命的健康與成長。
再次對靜怡同學的離世表示最深切的悼念,也感謝社會各界對我們的關心。
回應
必須嚴查!這樣的事不是一次兩次了,當學生的命運被一些人所掌握,那這些人必須要是負責且端正的人,對其中的一些渣子絕不能放過!
導師不同意送審就是刁難?這標題是不是帶節奏啊?現在碩士畢業生的畢業論文品質一塌糊塗達不到送評閱和答辯標準的難道少嗎?導師要把握學生畢業論文品質,合格的才能送外審,這是教育部對導師的要求,不履行教育部要事後追責的。這節奏帶的,未經調查就判斷是導師刁難?
導師有卡住學生論文的權利,而學生卻無處申訴,這令人遺憾。
垃圾論文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你以為翟天臨博士只是個例嗎?心理承受能力這麼差,做啥研究工作,新聞換個標題:導師答應送審論文,學生收回跳樓決定。
一個碩士論文導師不給送審便去跳樓,這件事情本來就很扯。二者的嚴重性壓根兒不對等。心理問題是主要誘因,可能是心理疾病,可能是各種壓力匯總的合理,也可能只是幼稚。哪怕因為非主觀原因,人力不可控的天災原因而導致整個碩士階段白讀,跳樓在這時也遠擺不上檯面。他論文不送審就自殺,那們這些讀博的一天到晚揪著腦袋上所剩無幾的頭髮,一個課題或一個方向可能弄半年發現是死胡同,是不是就得天天抹脖子了。
“SCI”神話早該破了!2020/02/26 瞭望智庫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強調,要準確理解SCI論文及相關指標,深刻認識SCI至上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積極探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推動高等學校回歸學術初心,淨化學術風氣,優化學術生態。
SCI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通過統計大量引文得出期刊的影響因數等量化指標來對期刊進行排名。按目前的國際慣例,一般用學術期刊的影響因數值來測度期刊的學術水準和論文品質。庫叔觀察到,學術界普遍存在對影響因數的崇拜現象。
…..
回應
那我問你,不靠SCI靠什麼評價科研水準?反對一件事卻提不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最後把事情搞砸搞亂。
靠中國國內期刊?國內能好到哪裡去?
靠科研經濟轉化?那大家都去做賺錢的課題,請問那些不賺錢的基礎科研,你讓誰去做?
靠同行內部評價?都是圈內人,沆瀣一氣?甚至一個方向上只有一個團隊做,你讓誰去評價?
靠給學生上課?那教學成果怎麼評?你上的課簡單,學生基本上都考90分,他上的課難,學生就算認真學都很難學好,最後成績60多,所以你教得就比他好?
最後一年教授名額就這麼多,一堆人爭,你說給誰?
論文門又有新爆料!?網看傻:出大事了! 2020/02/26
總統蔡英文的論文議題從選前燒到選後,資深媒體人彭文正的網路節目「政經關不了」中,不停揭露蔡英文論文祕密的神秘面紗,讓網友佩服不已,而這次又出現新的證據,讓人看傻了眼。
為什麼香港建科技城失敗,合肥卻成功了? 科技袁人Lite第96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nhSg5nocJk
導讀
一提起合肥,大家對它的第一印像是什麼?提起合肥,小猿最先想到的是袁老師所在的學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合肥現在折騰的研究技術含量有多高? 聽聽這三個項目: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和可控核聚變。實際上,合肥將自己定位為“綜合國家科學中心”還是近幾年的事情,相比合肥的快速反應,我們不得不想起最近很引人注意的香港,曾經香港也一度有計劃發展成“數碼城”,可是各方掣肘,最終不了了之。 香港在人才、科研基礎等等方面都非常有優勢,最終卻變成一個經濟中99%都依靠服務業的城市,這也反過來說明了要下定決心做出正確選擇是多麼重要!
.......
這完全符合我和外國學術界人士交往的經驗。 對他們來說,USTC(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經常在身邊遇到科大的留學生和科大出身的科學家,經常看到科大和科大人的研究成果,許多人跟科大有合作研究。
最近,科大又出了一個喜報:在新當選的64位科學院院士中,科大校友有14人。我的朋友、風雲學會會員陳經本科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碩士在香港科技大學, 他告訴我,相比之下,香港就成了一個反面典型。
同樣在2019年11月,香港的8所大學,不僅沒有為城市增光,反而因為本地學生鬧事,搞到全部要停課。 雙11的時候,大陸人民忙著購物,香港卻交通癱瘓。 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大學紛紛取消學期的剩餘課程,改為網絡函授;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更是被暴徒佔據大肆破壞。這些大學能否復課先不說,本地學生不愛學習只愛搗亂已經出名了,許多大公司拒絕招收香港大學生。
合肥的大學能為城市增光,香港的大學卻成為城市黑點,根本區別就在於學生的學風。
香港的大學教職員工待遇極好,教授是全球招聘的,水平很高,可以說教師水平不比中科大差。 區別在於,中科大是全國所有大學中學風最好的,號稱“不要命的上科大”。 而香港的本地學生,可以說是風氣全國最壞,不僅自己不學習,還把內地來的好學生也弄得沒法學習了。
下面,讓我們回顧一下合肥的歷史。
.......
https://xueqiu.com/4826147079/136763111
事實上,艾華特並不是被強硬退休、因而狀告牛津的第一人。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的莎士比亞權威學者皮契爾教授(Prof John Pitcher),也曾因為類似緣由在67歲時被牛津大學逼退,並且控告牛津大學違反英國《平等法》(Equality Act 2010),涉嫌年齡歧視與不當解雇。只是皮契爾的指控與賠償要求,卻都在2019年5月的一審判決中遭到駁回。
當時法官援引資料指出,英國高教確實存在男性、年長者、白人等優勢群體把持高等學術研究職務的現象存在,作為國際領航學術機構的牛津大學,透過EJRA以實現「建構大學職場的多元環境」,屬合法合理的措施。
但又是為什麼,這次艾華特卻能夠打贏這場可能動搖EJRA存廢的關鍵訴訟呢?其中重要原因便是,艾華特向法院提交了一份數據報告,「打臉」了牛津宣稱「EJRA能讓大學學者組成更世代公平、更多元」的說法。
「如果一項嚴重的歧視措施,只是為了創造出2-4%的新職缺,這完全不成比例。」法院在此次判決中表示。
在艾華特案極具指標判性的判決出爐後,目前上訴中的皮契爾,更有望援引艾華特案例與HESA的報告,做出更加有利的司法反擊。此外,不少同樣遭遇「被退休」危機的資深教授們,也受到艾華特案的激勵,決定拒絕配合EJRA,受限年齡而被強制退休。
不過,輸掉這場關鍵司防戰的牛津大學也透過發言人語帶保留地表示:「校方不排除持續上訴。」
英國大學的「老人歧視」?牛津教授「強制退休」的關鍵判決 2020/01/04 轉角24小時
「只因為年紀就逼學者退休,太蠻橫啦!」英國牛津大學的資深教授艾華特(Paul Ewart),因為在2017年時,遭牛津以極為爭議的「強制退休政策」解雇,不滿之下一狀告上法院;在漫長的司法攻防戰後,本周英國法院判決:牛津大學因為年紀「不當解雇」艾華特,明顯構成「年齡歧視」。牛津大學的強制退休政策,遭法院認證為「職場歧視老人」,艾華特案的關鍵勝訴,更再次點燃了英國高教界的「強制退休年齡」之爭,以及學術圈的世代資源分配問題。
現年73歲的艾華特教授,過去長達38年,都在牛津大學知名的克拉倫登實驗室(Clarendon Laboratory)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是原子與雷射物理學界的權威學者。但儘管在牛津任職的最後2年,研究生產頗豐的他,發表了15篇期刊報告,主導研究也取得重大進展,但仍在2017年因為年齡限制遭牛津大學「強行退休」。
牛津大學的「強制退休政策」,指的是校方於2011年擬定生效的《僱主判斷合理退休年齡》(EJRA)機制。根據校方政策:學術以及有關職員若年滿67歲,則必須從牛津退休。
牛津這項政策的推出,主要是為了因應同年,英國政府因高齡化與退休金儲備不足等問題,宣佈將逐步撤銷《常規退休年齡》(Default Retirement Age),使得雇主原則上將無法再援引DRA,強制員工於65歲退休。
然而階段性撤除的同時,英國政府也彈性放寬,「若雇主確有需求、且在客觀合理證明的情況下,個別單位依然可以擬訂強制退休的年限」。在此情況下,牛津大學的EJRA規範,也就在校方與學界激辯下爭議上路,並於2017年將退休年限往後延一年,調整為68歲。而艾華特教授就是在69歲時,被牛津依EJRA強制退休。
當前在英國對學者採取強制年齡退休的大學,一共有3間。除了牛津大學以外,另外2間分別為劍橋大學及聖安德魯大學(St Andrew’s,蘇格蘭最古老大學),都是英國拔尖的名流大學。
以牛津大學為例,校方聲稱之所以透過EJRA制定強制退休年齡,主要是為了平衡校內學術人員的組成結構,希望年長學者「適時騰出機會」,讓不同種族、族群的後進年輕學者,能獲得更多職涯發展與學術機會。然而這項政策是否真能達成「世代正義」與「族群資源」的平衡?還是淪為學術職場的年齡歧視?引發各界爭論。
…..
實驗成果無法重現!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撤回論文道歉 2020-01-04 聯合報
阿諾德與美國科學家史密斯(George P. Smith)、英國科學家溫特(Sir Gregory P. Winter)因酵素方面的研究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2019年5月她與Inha Cho和Zhi-Jun Jia,在《科學》期刊共同登出β-內醯胺類酵素合成研究(enzymatic synthesis of beta-lactams)。
但是這篇論文被指,經驗證無法得出相同實驗結果。《科學》指出,「仔細檢查第一作者的實驗筆記發現,缺少關鍵實驗所需的同期條目與原始資料」。複製成果是驗證科學實驗的重要部分。如果一項實驗成功,每次實驗理應會獲得相同的結果。
阿諾德2日推文承認錯誤並撤回論文,她表示:「雖然痛苦,但這麼做很重要,我要向大家致歉。我在倉促下交出這篇論文,沒有盡好我的職責。」
BBC指出,阿諾德的聲明反映了科學研究的「可複製性危機」。2018年10月《自然》期刊提出警告,有越來越多研究無法透過複製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一項早期問卷顯示,高達三分之二的研究人員試圖重現不同科學家的實驗,皆以失敗告終。
然而,學界對於阿諾德坦承論文出錯多半抱持正面回應。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研究人員胡格蘭(Dominique Hoogland)表示,「任何人都會犯無心之過,努力修正錯誤是最好的回應」。
回應
有錯就改不像有些人(韓春雨)嘴像鴨子嘴一樣硬
美國人造假又不是頭一次,美國人咋弄都有理。
後面出一個亞裔實驗員是什麼意思?
跟漢族研究者就會出事, Volkswagen排廢氣造假的軟體工程師就是漢人!
是Volkswagen白人經管高層的指示。論文造假的事件在每一個國家民族持續地發生著,不只漢族。
大學何必追求虛假排名 2019/12/24 黃丙喜
全世界學術界日前熱門討論的話題之一是,一篇由AI人工智慧寫的學術論文居然通過了SCl的審查。這意外引起了另一個高等教育的嚴肅議題一由論文、資料和真真假假的數字堆疊起來的大學排名真的那麼重要嗎?兩岸的大學教育真的要有新的思維和作為。
兩岸大學追逐世界排名由來已久,近年並且愈來愈走火入魔。台灣有些大學,例如,台灣科大、雲林科大和屏東科大的合併,本來是好事,卻因合併後一時之間的排名勢必退後而深受框框的阻礙。而在大陸,不少大學居然鼓勵有些新進博士做論文製造機,只要寫論文不用教書,薪資和升遷也以論文的多寡為唯一考核指標,不但誤解了大學教育的真意,對於學生的受教權和教師的職業倫理更是不公平的對待。
以商業利益搞排名
世界風行的大學排名種類繁多,很多是大外行的新聞媒體所為,奈何大部分大學卻隨之起舞,進而深深左右著治校的政策和治學、教學的精神。大學排名評比的可議之處在於,影響它的三個關鍵要素,一是量,師生的數量和師生比;二是質,論文的數量和被引用的次數;三是聲望,學校的社會聲望和校友的企業聲望。評比項目看似公平而且周道,其實,裡面卻充滿著各種商業利益的算計。
商業算計之一是,雖然世界大學排名的機構都公佈所採用的各項指標與比重,卻從不公開如何計算出數字,這於是成為這些排名機構的重要獲利來源。其二是,排名機構經常舉辦各種不同的研討會,參加的費用都不便宜,動輒萬元美金,他們三不五時就會送出一些推銷訊息,教你怎樣瞭解排名和提升排名。每年除了研討會,販售書面參考資料、專人諮詢與軟體等都是他們提供的商業服務。一年軟體的費用近乎上百萬台幣。
還有各式各樣的活動,例如,全球MBA機構參訪,QS Stars評級系統,都是廣為人知的商業手法。至於聲望調查,有付費的學校可能就會出現在下拉式選單,沒付費的就沒有,或排得較後面。(作者為芬蘭Aalto大學客座教授)
相關新聞
中國2020研究生招生開考341萬人報名創新高
中國近30所高校清退1300多研究生:讓嚴進嚴出成高校常態
中國教育部嚴管品質武漢大學近3年來退學474名留學生
國立大學也爆論文亂象? 航管寫美甲 會計寫風水 2019-12-22 聯合報 記
不符專業的碩士論文連環爆,除私立大學違規外,連國立大學也出現類似情況,例如有航運管理所論文寫美甲顧客忠誠度、會計所論文寫地理風水。但校方表示,這些是企管組或EMBA的論文。現在招生不易,為了搶學生,當然要設比較好招生的「企管」領域,且在研究所下設「分組」較容易。
本報日前獨家報導,中州科大的機械所碩士論文被爆寫命理和夜市等,建國科大電子工程所碩士論文也再被爆寫符咒和噴泉紓壓。現在教團和本報讀者相繼揭露,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航運管理學系的碩士論文題目「美甲消費者顧客忠誠度」,質疑「難道國立大學航運所學生,未來要在船上做美甲?」
上國家圖書館網站查看,發現海大航運管理學系的碩士論文,還有部分疑似與「航運管理」並不直接相關的題目,例如:新北市老街的懷舊行銷;法人說明會資訊揭露對股票影響;北北基地區農會經營績效;複合式電腦門市顧客關係管理探討;壽險業客戶管理影響要素研究等。
海大副校長莊季高表示,這些都是碩專班企業管理組或是碩士班商業管理組的論文,企管的題目本來就包山包海,包括商業行為、消費行為、公司管理分析等等。
莊季高說,少子化下,大學當然要搶「好招生」的企業管理的學生。但因為教育部對新增系所有管控,現在大學要設立新的系所很不容易,在現有系所下設分組較容易。海大有些系組是招生教學分組,不需報教育部,學校可因應社會所需做彈性調整。航管系下設企管組,招生面更廣,可招到更好的學生,但在職專班企管組是學籍分組,是報教育部核准的。航管系一般碩士班的商管組,則是招生教學分組。美甲的題目與系所名稱有落差,易被誤會,上周行政會議後,學校已通知所有老師,論文題目應與系所名稱相符,學校亦請各系注意學生送出的題目。
另外,全國私校工會也揭露,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會計系的碩士論文題目出現「地理風水運用科學堪輿探討居住環境」,也疑似不符系所專業。
彰師大公共事務中心執行長江啓聰表示,會計系EMBA開設的「企業經營理論與實務」課程,其授課重點之一包括探討孫子兵法與易經的管理哲學在企業管理的應用,他校管理學院與EMBA也多有開設相關課程與研究議題,為國內大多EMBA普遍受歡迎的課程之一。
回應
教授也需要糊口,若學校收不到學生怎辦?反正現今台灣社會只看外表不管內容。
日女為何不敢讀東大? 2019-12-12 聯合報
東京大學是眾多日本學子夢寐以求的第一志願,但要不要進東大卻讓一些日本女生遲疑,原因之一是日本社會長期歧視女性,認為女性最好當個賢妻良母,不用在教育和事業上追求太高成就。
●女生能力太強 日男會怕怕
許多日本男性也不喜歡比自己能力強的女生,連一些東大男生都排斥同校女生,偏好和其他學校女生交往。過去20年東大女生比率一直不到兩成,原因之一可能是這類不利女性的壓力和社會潛規則。
相較其他亞洲國家頂尖大學,日本名校的女生比率明顯偏低。大陸北京大學女生比率將近一半,南韓首爾國立大學為40%,新加坡國立大學則是51%。
在重視社會地位的日本,東大文憑很吃香,是通往政壇、企業、法律與科學界的門票。東大校友出任日本首相的人數最多,最高法院法官一半以上是東大畢業,東大出身的國會議員或諾貝爾獎得主人數也最多。
●說出性別歧視真相 男性會反彈
●奇怪的觀念:女孩不該功成名就
●「女生要當賢妻良母」 多數父母的願望
日本女生對追求高學歷也感到矛盾。
●「東大女生有點可怕」 同校男生不愛
男性起薪為何高於女性 紐約女性領袖發現是這個原因 2019-12-13 聯合報
一份針對工商管理碩士畢業生的研究顯示,男性的起始薪資平均高於女性7.6%。然而這並非男性能力高於女性,而是議價與否。這份調查顯示,半數男性畢業生在獲聘第一份工作時會商議自己的薪資,但女性畢業生卻只有八分之一會這麼做,近九成的女性根本放棄談判。
為什麼女性這麼少議價呢?她認為,這一切仍與討好他人的心態有關,女性為此對於開口議價倍感壓力,許多女性擔心會被視為盛氣凌人、霸道或甚至貪婪。
這便是男女不平等的地方—女性如果議價的話可能會為此受罰,但男性不會。法蘭認為,這正是為什麼那麼多女性不替自己議價的原因─女性清楚知道自己面臨著不公平的評斷,因而決定不要與之背道而行。
美國精英大學的青年,怎麼成了容易受傷的“巨嬰”?
華東師範大學法學院教授田雷
《文化縱橫》2019年12月刊
導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關注精英教育中出現的問題:為何擁有最好教育資源的常春藤大學,會培養出許多內心脆弱、容易被冒犯、拒絕不同觀點的年輕人,以至於連刑法教授在課堂上講解關於強姦的法律,都遭到學生以情感安全為由的抗議和投訴?為何享樂學習成為時代潮流,大學生的抑鬱症現象卻反而氾濫了?
通過譯介《嬌慣的美國心靈》一書,分析了美國新中產教育的“過度保護”和社交媒體時代“資訊繭房”對青年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
……
從前,孩子們的經典讀物是各種“歷險記”:擺脫大人看管,獨自一人在流浪途中結識朋友,解決問題,現在則是安全主義當道。
大學也慫了。漢娜•霍爾本•格雷,從1978年至1993年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是美國歷史上男女兼收大學的第一位女校長。她有一句名言:
“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讓學生感到舒適;它意在教會學生如何思考。”
學習從來不是雲淡風輕的事,快樂教育的表述本身即包含不可調和的矛盾,難以成立。但現在是公司化辦大學,資本主義模式管科研,行政管理的邏輯首先要免責,而學生作為高等教育的消費者,永遠是對的,享樂學習已經成為時代潮流。
書中指出,美國大學近年在生活設施方面的開支大增,遠遠超出對科研和教學的投入增長,成為豪華的“鄉村俱樂部”。安全主義當道,有教授甚至發明並不斷推廣“微侵犯”的概念,把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摩擦或碰撞解釋為他人的侵犯,放縱年輕學生以最大的惡意去揣測身邊的人和事,但問題在於,當你戴上了“微侵犯”的眼鏡後,你就會發現這種侵犯如影隨形,安全主義在此意義上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
正是感覺著校園危機四伏,校方才開始大張旗鼓地建設“安全屋”,專門辟出一塊空間,配置專業人員,把牆壁塗成粉色,裡面放上甜點和玩具,播放著舒緩的音樂……在作者看來,這些近來搞出的新花樣,壓根就不是教育的進步,而是大學的墮落。
回應
所以說快樂教育是看不清教育的主要目標了,學習的本質決定學習不會是一件快樂的事。
中國四省市2018PISA測試三項第一,專家:值得慶賀但要保持清醒
巴黎時間2019-12-03,世界經合組織(OECD)發表了第七輪國際學生評估結果(PISA 2018):北京、上海、江蘇省和浙江省組成的中國部分地區聯合體分別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三項測試均位居第一。在共有來自79個國家和地區約60萬學生參與的測試中,中國在閱讀(555)、數學(591)和科學(590)三項測試中遙遙領先,新加坡緊隨其後。OECD國家在上述三項上的平均成績分別為487分、489分和489分。
從2009年、2012年連續兩年排名第一,到2015年的排名第十,再到如今的回歸第一,閱讀、數學、科學三大基礎學科都取得了第一。即使是代表中國大陸參與測試的這四個省市中最弱勢的學生,其閱讀能力都超過了OECD國家/地區的平均學生水準,這與中國近幾年持續推進的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和優質均衡發展不無關係。但不是中國教育的全部,我們的基礎教育還面臨著地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2021年的PISA測試會增加創新能力測試,中國學生能否繼續拔得頭籌,值得期待。
閱讀進步、數理退步…台灣PISA成績背後的喜與憂 2019-12-05 聯合報
正面成效有三項:
一、素養教學:閱讀成績2015年497分,排名23,2018成長到503分,進步6名。
二、性別平等:在閱讀方面,女生雖優於男生22分,卻低於各國的平均值(30分),相對於2009年女生高於男生37分;此外,在數學和科學方面的成績,也無顯著的性別差異。
三、城鄉均衡:和2009年對照,都會工商區的學生表現進步7分、新興與傳統產業區進步4分,但低度發展與偏遠地區則大幅提高20。另外,有12%的弱勢學生在閱讀表現上,達到前1/4的成績,也略高於OECD的平均值(11%)。
仍然存在兩項隱憂,值得警惕:
一、名次停滯:數學始終維持在前5名(2006年第一名最佳),閱讀除2012年的第8名,都在20名上下徘徊,科學兩次第4名,其餘三次都在十名以後。同一時期,大陸、新加坡、澳門和香港盤踞各領域的前四名。
二、數理落後:數學排名不錯,卻以每年下降兩分左右。同時,今年七月揭曉的2019年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我國排名第21,歷年最差。
國台辦:目前台灣72專家 加入千人計畫 2019-11-28 聯合報
大陸國台辦新任發言人朱鳳蓮昨表示,台灣目前已有七十二名專家學者加入「千人計畫」,在大陸大專院校任教的台籍教師有一千六百多人。另外,大陸國家體育總局已修訂相關辦法,預計明年初符合資格的台灣運動員、教練與裁判等體育從業人員將可在大陸「持證上崗」。
朱鳳蓮昨介紹大陸近兩年對台措施落實情況表示,去年大陸開放一百卅四項職業資格考試,約有八百餘名台灣人考取相關職業資格。其中,五百七十三名台灣人去年九月報考大陸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八十一人通過考試取得資格證書;去年有一百卅三名台灣人報考導遊職業資格考試,其中四十八人拿到導遊證。
至於對台廿六條措施中涉及台灣運動員赴陸發展,朱鳳蓮表示,大陸國家體育總局正修訂「運動員技術等級管理辦法」,台灣運動員參加大陸體育賽事、達到相關技術等級且提出申請,大陸單項運動協會就會頒發運動員技術等級證書。
朱鳳蓮表示,台灣運動員也可參加大陸相關部門和協會的培訓考試並獲得相應證書。台灣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等在內的廣大體育從業群體以後都可以在大陸「持證上崗」,尋求更好的發展。
較受注目的是,七十二名台灣學者專家參加「千人計畫」,「千人計畫」是大陸吸引海外頂尖人才的重大計畫,曾遭美方質疑,並將參加「千人計畫」的專家學者列入重點調查對象。
相關新聞
學校赴陸交流須報備!綠色恐怖 政治之手返校
禁補習、小考、能力分班!教改逼瘋家長 台灣拜託別去這考察 2019-11-02 聯合報
事件的起因是,南京市教育局正在推動的教改,希望讓中小學生能全面發展,降低學生不合理的課業負擔,讓孩子能快樂、健康學習。為此,南京要求學校不許補課,不許考試,不許公佈分數,不許按成績分班。
但卻讓南京的家長們陷入一片恐慌,過去幾天「刷屏」的網文章:「南京家長已瘋」,反諷說,「來啊,一起做學渣啊!」
南京市教育局趕忙滅火表示,「存在對督查工作理解不準確、執行規定簡單化的現象,引起了社會和部分家長的誤解。」當地教育局承諾,將會防止和糾正執行簡單化、形式化、機械化現象,持續推進規範化辦學。
回應
台灣自己的教育制度就搞出一堆屁孩、學渣了!
王曉燕:日本“寬鬆教育”失敗的啟示 2019-11-02 環球時報
日本實施寬鬆教育政策時的教育發展階段與我國當前實施的減負政策非常相似,如果只是一刀切式的政策減負,但是課堂形式、教學方式、考試制度、招生錄取方式和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不改變的話,家長和學生會依然在追求分數的跑道上奔跑,就會造成“校內減負、校外增負”的嚴重現象。家長和社會培訓機構對政策的不理解、不配合是日本寬鬆教育失敗的最主要原因之(作者是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首席專家)
希望工程30年,受助者成為資助者 2019-10-31 中國青年報
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希望工程累計接受捐款150.23億元,資助困難學生594.9萬名,援建希望小學20110所,援建希望工程圖書室31109個,培訓鄉村教師114306名,促進了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工作的全面發展。
教育部質疑學貸免息套利 韓國瑜:把孩子當賊嗎? 2019-11-03 聯合報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韓國瑜深夜臉書分享他近來所提出青年政策,包括「政府讓您出國交換一年」、「就學貸款免利息」。面對教育部質疑恐有學生套利,韓批評這完全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想法,「是把我們台灣孩子都當成賊嗎?」
2018年國立臺灣大學校長遴選事件-- 維基百科
2018年國立臺灣大學校長遴選事件(臺灣媒體稱為拔管案、卡管案等)是指2018年國立臺灣大學(臺大)遴選校長期間所發生的事件,主要是以臺大2018年1月5日選出管中閔為臺大第12屆新任校長後 [1],蔡英文政府的教育部指出此案有嚴重瑕疵,拒絕發給聘書,但教育部的作為亦遭到各界大力質疑,衍生出一連串關於校長遴選制度以及學術自主的爭議。因此爭議延燒,一年內先後有潘文忠、吳茂昆和葉俊榮三任教育部長為此下臺,潘文忠部長事後回任。
2018年12月24日,教育部長葉俊榮宣布對臺大校長遴選委員會的決議「勉予同意」,但要請臺大提檢討報告,2019年1月8日管中閔正式上任,結束臺大 354 天 (2018年1月5日 - 2018年12月24日) 校長遴選爭議及 565 天 (2017年6月22日 - 2019年1月7日) 無正式校長的情況[2][3][4]。2018年12月25日,由於府院認為未和總統蔡英文、閣揆賴清德事先溝通,為此賴清德約談葉俊榮;葉俊榮表示會負起政務官責任並提出辭呈,賴清德亦批示「勉予同意」簽准葉俊榮請辭[5]。
相關新聞
沒完沒了的卡管案 公懲會2019-09-02判申誡 管委任律師:無法接受 管中閔:羅織入罪
公懲會委員長石木欽2019/09/12請辭,石於最高法院法官、庭長、高院院長任內,涉及不當行為嚴重違反法官倫理。
這些985、211高校,正在被城市“拖後腿” 2019-08-30 城市進化論
開學季來臨,又有800多萬新生即將開啟自己的大學生活。迎接你的,將是哪座城市?
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0多年間,已有超過1億人實現大學夢。而專業、學校以及城市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之後的人生軌跡。
與近年愈演愈烈的“搶人大戰”類似,觀察考生流向,就像觀察人才流向一樣,也是洞悉一座城市吸引力的途徑。
可以看到,一個趨勢正變得越來越明顯——即在考生填報志願時,“城市”成為越來越重要的砝碼。以至於,“城市第一,學校第二,專業第三”的說法,已然成為不少人的共識。
在這樣的背景下,寧要北上廣“二流”高校,不要二三線城市985、211,成為眾多考生的共同選擇。那些正在“失血”的二三線城市一流高校,還有希望嗎?
復旦大學高達73.86%選擇在上海就業,而吉林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本省就業率不足20%。
中國城市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能不能吸引人、留住人,關鍵要看是否能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
應該看到,目前,互聯網、金融等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幾乎都集中在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少數核心城市。這也是為什麼,雖然深圳一直被稱為高校“窪地”,卻源源不斷地收割著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畢業生。
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薪酬也反映出日益嚴重的地區差異,均薪排名前40位的高校中,超過一半不是985高校。而這些“逆襲”高校,無一例外都位於北上廣等一線城市。
回應
就業機會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我與這個城市的感情再深,找不到好工作怎麼辦?有些城市能提供的機會與一線城市真的不能比
985大學是教育部出錢,培養的是為國家服務的人才,自然哪裡機會多就會去哪裡。如果把考察的角度放到檔次低一些的學校,這些學校大多是省財政,市財政支持,培養出來的人才基本都是留在了省內,比如每個省會都有的衛生學校,員警學校,師範學校。基本上每個學校都會有自己的定位,如果空泛的討論畢業生去了哪,人才流失,沒有意義。
之前不是還推崇美國不少的好學校在小鎮嗎?
美國大學在小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鎮的地皮便宜。大學給的工資很低,如果在大城市,教授員工和學生都活不下去了。美國大城市都特別特別不安全,即便是小鎮,很多也都不安全。。美國已經沒有實業了,所以城鄉差異比較小了。在中國實業還在還能從工資上體現出差異,所以有產業的地方吸引力就大。
國際數學奧賽中國隊4年後重登第一,6名隊員均獲金牌 2019-07-20 觀察者網
2019-07-20,IMO官網公佈了各國數學大神的2019年第60屆IMO競賽成績,中國隊在4年後重登冠軍寶座,以227分的總成績與美並列世界第一,中國誕生了2名滿分選手,且6名隊員均摘得金牌,這也是8年來中國隊員再次全部摘金。
2019年2月,數學大賽中國隊全軍覆沒,不少網友對此結果表示不滿,甚至把失利的原因,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奧賽和升學掛鉤聯繫到一起。
針對我國此前連續四年沒有拿到IMO第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在中學時期滿分獲得第41屆IMO金牌的惲之瑋向觀察者網表示,短期內成績有起伏也是正常現象。美國近幾年在奧賽上著力較多,訓練系統性更強。很多美國華裔的孩子投身于數學競賽的訓練之中。
回應
前5名分別是中國一隊、中國二隊、南朝鮮、北朝鮮、泰國,西方是真的墮落了。
這麻煩了,中美並列第一。那到底是該“奧數無用論”上場還是“中國崩潰論”呢
想洗地還不簡單,中國是集中營訓練,是體制對童工的酷刑,掐滅了孩子創造力的火花。美國是系統性訓練,是教育對天才的培養,點燃了孩子邏輯力的火花。
2015-2018中國隊拿不到第一是受到“快樂教育”的負面影響,希望能儘快糾正過來。
施廷懋三米板三連冠 中國隊實現十連冠偉業
2019-07-19,韓國光州2019年國際泳聯世錦賽結束了跳水女子三米板決賽爭奪,11個跳水專案裡,中國隊全包攬11金,達成中國跳水隊在單屆世錦賽上最高奪金數。
回應
跳水隊,太不像話了,誰都贏不了…要是奧會像限制乒乓球一樣打擊我夢之隊怎辦?比如限制體重必須超過多少公斤,或年齡不小於25歲~
不一定非得包攬,弄得跟乒乓球一樣,到處受人堵截。
這樣說吧:只要組委會敢設(金牌),我就能拿走。
中國CSSCI 刻意收錄台灣學術期刊 2019-07-16 中央社
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11日在官網宣布,由其主辦的中國權威學術期刊目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確定納入15個學科、30種台灣人文社科類學術期刊。
根據公告,本次納入的期刊中,由國立台灣大學發行的學術期刊有7種、中央研究院5種、政治大學4種、台灣師範大學3種。
對學界而言,在權威資料庫所收錄的期刊發表文章,是學術人員升等、學校國際排名的重要指標。但CSSCI突然逕自宣佈收錄台灣期刊,自然備受關注。
有長期往返台灣與中國大陸講學的學界人士便認為,這是陸方透過學術領域,遂行「兩岸融合發展」手段的行徑。
事實上,台灣也有由官方開發的引文索引資料庫,分別為台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以及台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等。
相較於英語學界最為著名的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SSCI(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中國大陸自1998年開始,由南京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等學術機構合作,共同研製開發CSSCI資料庫。
根據CSSCI截至今年3月公布的最新資料,CSSCI「正式版」共收錄568種期刊,「擴展版」則收錄了214種期刊。除此之外,中國大陸還有「北大核心期刊」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人文核心期刊目錄」等體系。
陸方近期透過學術領域操作「一中」的小動作頻傳。例如其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6月24日在線上刊登一篇中國研究,由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發表,其中便將台灣納為「中國一省」加以比較。
相關新聞
副總統陳建仁不隨蔡英文競選2020連任,李遠哲力拱陳問鼎中研院
李無所不在 昔拱陳選台大校長
回應
一看標題就知道是中央社。每天抄一篇反華的文章
不要臉的東西,中研院變成民進黨的養老院啦?韓總統上任後應將這些人全數剷除,並修法刪除李遠折退休金
李遠折不死,台灣教育難活!
創新高!台90%大學生暑假選擇打工 2019-07-09 環球時報
暑假來臨,也是島內學生打工最旺的季節。有統計顯示,今年高達90%的大學生暑假都有打工計畫,創歷史新高。但也有專業人士擔憂,很多學生並非是為了增加工作能力、累積職場經驗,而只是單純為了賺錢。
受到物價上漲、父母薪資增長不易等因素影響,臺灣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中國時報》8日援引“yes123求職網”的調查稱,高達90%的大學生今年暑期有打工計畫,比例創調查以來新高。他們打工多半沖著“錢”去,平均每週工時達33個小時,希望在短短兩個月能拼到5.5萬元(新臺幣,下同)收入。有學生直言,暑假打工就是為了賺取生活費、學費、零用錢或降低學貸壓力,辛苦工作兩個月要吃半年。
該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觀察發現,大學生暑假找工作,真正為了累積職場經驗、替未來履歷加分的比例少之又少。他建議大學生工讀若能與未來職業生涯規劃有關係,有錢賺又積累工作經驗,才是創造雙贏的機會。不過,臺灣政大勞工所教授成之約認為,學生打工值得鼓勵,尤其男性服役期縮短,而企業最在乎的條件之一就是求職者的工作態度,即使只在超市、速食店打工,對客戶應對、人際溝通以及配合度上,履歷表都有加分效果。
《環球時報》瞭解到,一些技術門檻低的工作,如賣場、加油站打工等,幾乎只能領到基本時薪。在臺灣的加油站和超市,經常能遇見一些大學工讀生,他們每小時大概只能賺150元(新臺幣,下同)。為了賺取高時薪,一些新興打工職業也陸續出現,如才藝家教、陪讀、展場模特或直播銷售員成為熱門行業,像才藝家教的時薪一般在500-1000元,學科家教250-550元,直播銷售員250-1000元,另外還有提成。本月初,跨國軟體公司趨勢科技更宣佈推出“2019暑假最強打工計畫”,年滿16歲的高中職或大專院校在校生都歡迎報名。他們將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防護軟體及遊戲測試工作,表現優異者,薪資加獎金最高上看10萬元。
楊宗斌提醒,打工賺學費之餘也要小心陷阱,當雇主要求預繳保證金、訓練費、材料費等,統統不合法,更不要輕易簽署奇奇怪怪的合約或留下個人證件等,以免得不償失。(張雲峰)
朱熹不是狀元 2015-08-12 文匯報
關於高考狀元的話題,可謂延綿不絕,高考則在廢除了科舉之後方才出現,此兩者原本風馬牛不相及,人們還是樂此不疲,硬要將它們拉在一起,而且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高考狀元,每個省有,每個市有,每個縣有,文科有文科的狀元,理科有理科的狀元。
自有科舉以來,金榜題名的狀元出過不少,狀元們之文治武功實有建樹或文章詩賦流芳千古的,實在不多。朱熹不是狀元,就像魏徵不是狀元,馬周不是狀元,李白不是狀元,陸游不是狀元一樣。
朱熹不是狀元,就連榜眼、探花都遠遠不是,這原因肯定很複雜,我們只能分析,只能推測:或許因為他沒有以科舉考試為目標去做學問,沒有去研究去琢磨科舉考試的路數,並千方百計去強求自己適應;或許因為他沒有太把諸如狀元、榜眼、探花之類的名次當一回事,沒有去猜測去揣摩可能出現的考題,去打聽試官的人選以便迎合試官的口味,只求如實訴說自己對於經史的見識以及對於現實的思考;或許因為試官只按常規閱卷,看不出朱熹的策論高在哪裡妙在何處,當然,也可能朱熹考前根本沒有充裕的時間複習,或者臨場失手作文偏題——我已經說了,這都只是分析與推測。只有一點是肯定的,“狀元”不能說明一切,不能預定一生。朱熹不是狀元,但與他同科的進士卻要因朱熹而得以留名後世,連狀元故里之石碑也要借朱熹之名,沾朱熹之光,豈不發人深省?
北大清華去外地招生,因為爭搶“高考狀元”而弄得紛紛揚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樂,可以理解。“搶天下英才而炫耀之”卻大煞風景。人生的道路很長,高考只是其中的一個節點。是否“天下英才”,不是一次高考就能定論的。與其多搶幾個准“天下英才”進來,不如多教幾個日後真能成為“天下英才”的學生出去。不少市縣的一中,都是當地的名校,新生入校之時,都有一言代代相傳,叫做“今天我以一中為榮,明天一中以我為榮”。這是此類一中作為名校對于新生的鼓勵,也是此類名校教職員工對於自己的鞭策。在招生之時就想以“狀元”學生為榮,是否過於急功近利?
第二次參選總統大選的民主黨桑德斯2019-06-24提議立法:免除1.6萬億美元學生債務(相當於美國2018年GDP的8%)
根據桑德斯競選團隊的說法,為了給上述計畫買單,對華爾街的徵稅將在未來十年中超過2萬億美元。具體的實現方法是——對金融交易徵收一項新稅,包括對股票交易徵收0.5%的稅和對債券交易徵收0.1%的稅。根據聯邦政府的資料,在大約20年的時間裡,千禧一代的債務從900億美元激增至1.6萬億美元。
立場偏左的智庫世紀基金會的一份報告顯示,這種徵稅將抑制華爾街投機,同時減少收入的不平等。不過保守派人士警告稱,這將阻礙經濟增長和投資。
此類提議招致部分人群的強烈反對,其中還包括一些溫和派民主黨人。反對者們認為,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會因此得到納稅人的補貼,而收入較低的、只有高中學歷的人群卻是稅收的一個來源。
葉雙幫女兒還了幾十萬貸款發現被騙,媽媽拿出領養證:你不是我親生的
葉雙的女兒李玫,今年28歲,是成都某公立醫院的護士,陷入小額貸款中無法自拔。葉雙曾拿出23.8萬元幫李玫把小額貸款還清,以為從此女兒可以遠離網貸,然而“沒想到這是個謊言。”
掙扎良久,2019-06-20,葉雙作出決定,準備幫李玫所欠的40萬元貸款全部還清,再將其逐出家門。“我老了,再也沒有能力幫她改正,只有讓她走,看到社會上能不能改正。
回應
小孩是蠢,但是高利貸+黑社會才是最大的元兇該被嚴懲
這女兒不是蠢,是壞!明明是自己為了透支消費大肆借貸,非要把每筆貸款記錄偷偷刪掉,謊話連篇偽裝成是被騙了讓母親為她買單。你看明白,都是銀行的信用卡.不是高利貸. 錢自己花了.
《自然》指數發榜 中科院奪冠 2019/06/24 旺報
根據最新發布的「2019自然指數年度榜單」(Nature Index 2019 annual tables)顯示,國家排行前三為美中德,機構排名則由中國科學院、哈佛大學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
《自然》2014年11月首次發布的自然指數,為一個統計高水準論文發表資訊的資料庫,共計收錄68本(2018年6月起增為82本)獨立評選出的高品質自然科學期刊,所發表原創性論文的作者及所屬科研機構的相關資訊。
排在大陸前10的尚有北大(全球排名第10)、清華(第13)、南京大學(第15)、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17)、中國科學院大學(第24),以及浙江大學(第27)、復旦大學(第34)、上海交通大學(第41)、南開大學(第51)。
台灣排名最佳的機構首推中央研究院的第211名,台灣大學(第217)、新竹清華大學(第301);香港除以第111名排頭的香港科技大學外,香港中文大學(第155)、香港大學(第207)、香港城市大學(第272)也都排在300強之內。
整體而言,化學仍然為大陸實力最強的學科,包括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有5家大陸機構列入化學科研產出全球前10。
中澳科研產出正成長
根據調整後的2018年分數計量值(FC),排名前10的國家中,唯有中國、澳洲雙雙實現科研產出的正成長。過去3年FC值增幅最大的50家機構當中,大陸不但囊括43家、且包辦前10名,位居前五依序為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及四川大學。
「2019自然指數年度榜單」並首度推出經過歸一化計算的大學科研機構榜單,著眼於衡量一家機構已發表高品質科研論文的數量,在其自然科學論文總產出中所占的比例,結果排名全球前三位的大學研究機構分別為:美國冷泉港實驗室、奧地利科技學院、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院。
按照歸一化的計算方式,南京大學(第22)、香港科技大學(第23)、山東師範大學(第26)、南開大學(第27)及南方科技大學(第30)等,為大陸與香港名列前茅的大學研究機構。
2020QS世界大學排名:清華北大取得歷史最高排名
2019-06-19,英國QS全球教育集團發佈了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榜單。12所中國高校進入世界百強,其中清華大學名列第16位。
這份榜單總共囊括了1000所高校,橫跨82個國家和地區。排名前十的高校均出自歐美,麻省理工學院連續第八年蟬聯榜首,依次為斯坦福、哈佛、牛津、加州理工學院等。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南洋理工大學並列第11位,成為排名最高的亞洲高校。
清華大學在2015年QS採用新排名演算法後,去年排名第17,今年16力壓美國耶魯和哥倫比亞。北大也進步了8名,排在第22;而復旦、浙大、上海交大、中國科技大學等也都殺入百強。
值得注意的是,QS總共評估了中國大陸排名前十的大學中過去五年間發表的42萬8192篇研究論文,與此相比,美國排名前十的大學總共發表了44萬3996篇論文。這意味著差距不斷縮小,QS官方認為,中國大陸排名前10大學的學術實力已可與美國相媲美。
從榜單整體來看,中國共有66所高校上榜,其中內地42所、香港7所(香港大學25名)、澳門1所(澳大387名)、臺灣16所(臺大69名)。另外,中國有12所入選百強,僅次於美國(29所)和英國(18所);中國也是擁有世界百強大學最多的亞洲國家。
“QS世界大學排名”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以及“世界大學學術排名”被認為是世界三大最有影響力的全球性大學排名。
目前QS使用六個指標來編制排名——
(1)學術聲譽(40%):基於來自94000多名學者;
(2)雇主聲譽(10%):根據44000多名雇主;
(3五年內)每個教師的論文引用數量(20%);
(4)教師/學生比例(20%);
(5)國際教師比率(5%);
(6)國際學生比率(5%)。
2020QS世界大學排名百強榜單如下:
回應
我實在不明白為啥新加坡香港的這些大學排名能這麼靠前。
這還用問?這榜單就是意識形態混合物,擅長輸出西方經濟學。袋鼠國7所,真是個強國。俄羅斯只有1所,原來俄軍工、航太、空間站、反導彈系統、衛星系統、核武器都是原始人造的。
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9_06_20_506371.shtml
政治成熟的可能性:以“工業黨”和“小粉紅”的話語行動為例2019-06-17北大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吳靖/盧南峰
前言:理解新社會階層崛起及其話語模式的理論框架
當代中國活躍的網路政治生態催生了“公知”“自幹五”“小粉紅”等諸多邊界模糊的網路群體及與之配套的話語體系。近年來,在圍繞《臨高啟明》等網路小說形成的亞文化中, 在軍事論壇、知乎、觀察者網等言論平臺的知識生產中,在各種涉及科技和產業的自媒體公眾號中,在關於中美貿易戰的公共討論中,甚至在某些影像作品的文化表徵裡,比如《厲害了,我的國》《大國工匠》《戰狼2》《紅海行動》《流浪地球》等等,我們能識別出一支將工科和工程實踐領域的知識方法、生產力和技術至上理念、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立場相結合的網路話語力量,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觀察者根據一些活躍的核心人物的自我命名, 將這樣一個崛起的話語群體稱為“工業黨”。
首先,“工業黨”和“小粉紅”的話語風格、語彙與邏輯體系,相對獨立於學院派的人文與社會科學、公立學校教育中教條的政治常識,以及政治官僚系統中的檔式話語。他們利用市場化出版、網路論壇、網路文學寫作、自媒體、專欄寫作等方式,持續穩定地生產有關國家發展方向、歷史敘事、產業政策、國際政治、意識形態鬥爭等宏大敘事層面的內容,並且積極地參與到社會共識——包括社會精英共識的生產之中。
…
接下來比較兩者的文化生產與社會行動策略的異同,分析兩個群體在中國當代思潮光譜中的不同角色、位置和未來變化的可能性,借此理解當代中國不同都市中產階級新主體的生成與分野邏輯。
回應
唯一不同就是工業党是自己自信的稱呼,小粉紅是扣帽子貼標籤的惡意。
https://www.guancha.cn/wujing/2019_06_17_505894.shtml
學生很珍貴 文大取消雙二一 老師苦笑 2019/06/14 中國時報
又到期末打分數時節,文化大學本學期起取消大學部雙二一制(連續兩學期不及格學分數達該學期的二分之一),教師私下苦笑表示「學生很珍貴」;另淡江大學今年秋天起大一生也將不納入雙二一規定。 愈來愈多大學放寬退學規定,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梁學政說,這是大學自主範圍,尊重各校決定;但也希望各校一定要有配套,譬如提出其他輔導措施,以管控畢業生的品質。
私校工會理事長批高教沉淪 私校工會理事長尤榮輝則痛批,大學不是義務教育,且現在要學習專業知識技能也不一定要讀大學,既然選擇上大學,就應努力符合學校的要求,部分私校以少子化為由取消雙二一,這是高教的墮落與沉淪。 文化大學近日校務會議決議取消大學部雙二一。文大教務長王淑音解釋,文大不是第一個,靜宜大學、台師大都有前例;其次從校務研究的觀點,二一早已失去以前的警惕和品質保證功能,「現在被二一的學生一點都不在乎,他們變成一個pool(池塘),在各校之間轉學轉來轉去;要不然就是重新考回原校,因為現在考進大學也很容易!」過去收到的轉學生品質都很棒,現在卻千篇一律是被他校二一退學;若不准被退學學生轉學,又影響他們受教權,再者生源減少,這麼做也不實際,因此文大才決定改弦易轍,加強及早預警和輔導。
實踐認少子化更應有堅持 但也有學校堅持雙二一。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該校6月11日校務會議修改學則,由「累計」雙二一略放寬為「連續」雙二一,「在少子化的今天,有所堅持才能讓台灣高教健康、永續前行。」 台師大早已取消 但有配套 台師大早在2011年就取消雙二一退學,該校教務長陳昭珍表示,有分析過學生表現,並沒有因為取消雙二一致學生程度下降,反而表現愈來愈好;且取消雙二一要有配套,「預防勝於事後處理」,台師大實施雙導師制、專業輔導社群等,學生心態正確,就不會荒唐度日,也就不需要二一退學制。
中國成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
人民日報記者2019-06-03從教育部獲悉,2018年,共有來自196個國家和地區的49.22萬名留學生,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育機構學習、研修、培訓,中國繼續保持亞洲最大留學目的國地位。學歷生總數25.81萬人,占來華留學生總數52.44%,同比增長6.86%;研究生人數達8.5萬人,比2017年增長12.28%。同時,留學生的專業結構不斷優化。學習工科、管理、理科、藝術、農學的學生數量增長明顯,同比增幅超過20%,顯示出我自然學科專業教育越來越具有吸引力。
2018年共有來自182個國家的6.30萬名中國政府獎學金生在華學習。其中學歷生共計5.66萬人,占比89.86%,研究生共計4.40萬人,占總數的69.75%。中國政府獎學金對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不斷提升,引領來華留學向高層次、高品質發展。
相關新聞
美媒:中國留學預警令美高校忐忑不安
英媒:英國超美國成中國留學生留學首選地
日媒:中國留學生比日本學生優秀
回應
不僅要吸納外國留學生,還要學習美國,把那些特別突出的人才保留在國內,為我所用。
韓媒:大學畢業生創業率中國是韓國的10倍
韓聯社2019-06-03韓國貿易協會《韓中大學生創業生態圈比較研究》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為8%達63.7萬名,而韓國為0.8%僅4740人。
有意創業的中國大學生占比89.8%,韓國僅為17.4%。最近中國的獨角獸企業(成立10年以內、估值超過10億美元)劇增,大學生對創業的關注度大幅提升。截至今年1月,全球310家獨角獸企業中,中國企業有80家,韓國僅有6家。這主要因為,與高度依賴政府的韓國初創企業不同,中國支持初創企業的民間創業基金豐富活躍,韓中兩國大學生對創業的看法也大不相同。諸如清華、北大等中國高校均設有為創新創業項目提供實質性支援的民間創業基金。
中國通過民間合作等方式積極籌募創業基金,而韓國大學生創業基金有75%源自政府母基金,難以自主投資。
另外,中國的創業友好型文化逐步擴散,不少大學生將成功企業家視為偶像,而韓國大學生對企業家的負面看法仍較多,害怕創業失敗,偏好穩定工作。(作者高恩智)
相關新聞
中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升至3%成功率不足5%西方成功率20−30%(楨:?) 中國經濟週刊 2017-10-09
大學生創業三大短板:資金缺乏、管理能力弱、社會資源不足
香港青年創業成功率不到1%
經濟部統計:台灣青年創業五年成功率約1%(中國約7%)
復旦研究員沙燁:誰在供養中國的大學生?
我身邊有很多朋友對美國的教育系統推崇備至。的確,很多美國大學擁有積累數百年的資源。他們的校園基金往往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美金,能夠為學生提供卓越的學習條件和慷慨的資助。但是被很多人忽視的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大學,才真正為每個學生提供了普惠的支持和幾乎免費的教育。用一些簡單的數字分析能讓我們清晰地看到這一點。
美國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同時也擁有全美最大的校園基金,金額高達三百八十億美元。哈佛能夠用校園基金每年產生的巨額投資收入,支持學校的運營。但即使如此,哈佛學費收入仍占每年預算的21%。美國公立大學中最頂尖的伯克利大學校園基金為四十六億美元。作為最好的公立大學,伯克利每年獲得大量的政府撥款和研究支持,但伯克利學費收入占每年預算比例接近35%。
美國大學生中70%畢業時背負學生貸款,人均貸款額高達三萬七千美元平均二十年的時間才能還清,美國學生貸款總額已高達一萬五千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的7.5%。
相比之下,中國的大學雖然從1997年開始實行收取學費制度,但是學費標準由國家統一規定,金額很低。學費收入占學校預算比例要比美國大學低得多占比一般在百分之十幾。拿上海交通大學為例,每年近一百五十億的預算裡,約占2%。
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的學生都在以接近免費的成本享受著最一流的教育,我們每個大學生都從國家獲得了遠超過我們學費支出的獎學金。是國家和人民在培養我們,讓我們能夠輕裝上陣,全身心投入到我們的事業中。
得到如此多的支援,我們學生對公共服務的熱情和美國學生比卻少很多。哈佛大學的畢業生中有22%進入各種非盈利組織和政府部門。耶魯大學的比例為35%。而上海高校畢業生僅有3.74%就業於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
最新自然指數:中國科學院蟬聯全球第一 2019-05-01 觀察者網
日前,自然指數網站更新了2018年最新的自然指數排名(2017.12.1-2018.11.30),在全球大學/機構綜合排名中,中國科學院榮登榜首,繼續領先美國哈佛大學。在榜單的前100名高校中,還有11所中國高校入圍,其中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均位列前位。
自然指數於2014年11月首次發佈,採用加權分數式計量(WFC)方法,對前一年各科研機構在Nature系列、Science、Cell等82種自然科學類期刊上發表的研究型論文數量進行計算和統計。分為化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生命科學和物理學四類。尤其是CELL、生命科學類的比重非常大。
2010年自然指數報告顯示,2012年至2017年中國對自然指數的貢獻增長了75%,增幅顯著超出多個排名領先的國家,如美德英日。中國在全球科研產出份額也由9%上升到16%,中國在科研領域的投入和成果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
這並非是中國科學院首次位居榜首,近幾年,在化學、物理科學等領域中國科學院都位於榜首,尤其是地球和環境科學領域,自2012起奮起直追美國後,一躍成為該領域全球首屈一指的科研機構。
截止2018年11月,中國科學院旗下已有12個分院、100多家科研院所、3所大學、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中心、210多個野外觀測台站,承擔20余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行。承擔了多個國家級重點研究專案。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太、探月工程以及載人深潛、深淵科考關鍵核心科技問題的攻克。再到成功研製第一台電腦、曙光超級電腦、寒武紀人工智慧處理器,使其在我國電腦技術自主創新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骨幹作用。中國科學院非常重視人才教育和培養,成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立新中國第一家研究生院,率先實行學位制,率先建立博士後制度。中國科學院有院士800人。院內有300多位 “973”計畫專案首席科學家,1000余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40余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通過“千人計畫”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400餘人,900餘人在重要國際科技組織、學術期刊擔任重要職務。
回應
看起來很牛逼,實際上中科院有多少所啊
排名第三的德國馬普學會,第四的法國科學院;也是分成很多所的。如果排名不高,你肯定說國家不支持,中國人有劣根性;排名高了,那一定是中國人作弊了,一個中科院要分這麼多所去研究那麼多的方向。話都讓你一個人說完了……有些人啊,真是又瞎又濺!
清華博士畢業無需發表論文?誤讀! 2019-04-25 新浪網
前幾天清華修訂了博士的培養計畫,大家一看新培養計畫,那都是驚呆了,因為在新的培養計畫裡,沒有了“學術論文”這一硬性指標。把原來的方案,改成了申請的博士生,達到本學科的學術創新成果標準。大家一看都激動了,清華大學的博士難道不需要論文也可以畢業?很多人都在說這事,可惜的是真相並非如此。
清大說,博士在就讀期間不是不需要發表論文,這是徹底的誤讀。
原規定顯示:為取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博士生應該完成所在學科培養方案,撰寫博士學位論文,由同行專家評審,並通過論文答辯。同時,根據學校和所在學科有關規定,博士生在學期間要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
新規則顯示:清華大學不再從學校層面統一、強制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發表論文,而是將權力下放到各學科,各學科和院系有了更多自主決策空間,制定衡量博士生的畢業標準。
清華大學對博士學位無論文要求應屬矯枉過正 2019-04-28 中國科學報
根據最近幾年面試清華博士的經驗,我發現現在清華畢業的博士,一般都能發個5篇左右SCI,比較厲害的能發10篇左右SCI,特別厲害的甚至能發20~30篇SCI。
一個一篇論文也不能發表的博士對論文寫作和論文投稿等環節都不能熟練掌握,談何高水準原創成果。
愛因斯坦也是在著名物理期刊上發表了經典論文,科學界才認識到一顆新的物理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除了科研的深度,論文的寫作、論文的投稿、論文的修改等也是博士階段的基本科研訓練。做出好的研究成果,只是完成了一半科研,論文寫作、投稿和修改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現代互聯網時代,不同於以前的時代,資訊傳播速度太快,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有被推著走的感覺,不會再有牛頓和萊布尼茲獨立發現微積分的佳話了。
如果牛頓和萊布尼茨生活在現代,因為是萊布尼茨先發表,應該是牛頓剽竊萊布尼茨。
在當前國際學術界,科學家們不僅要發表論文,而且要抓緊發表論文,因為發表晚了等於白做,等於剽竊。
台校比心酸 7頂大加總不如1所武大 2019/04/29 中國時報
大學預算,比心酸!大陸直屬教育部大學預算近日出爐,「百億人民幣俱樂部」大學共有8所;相較之下,台灣包括台大等7所頂尖大學的預算加起來不到「百億俱樂部」吊車尾的武漢大學,台大2019年預算更不到大陸「首富」北京清華297.21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1364億元)的1/6。
台灣大專校院收入包括教育部補助的每生經費、學生支付的學雜費、競爭型計畫如高教深耕,以及校方產學合作、校務基金投資、捐款等自籌經費。不過一來教育部補助並不多,台灣大專校院學費又長年「凍漲」,加上台灣也不像香港有企業家捐款給學校的風氣,因此各校多是「自力救濟」,努力向外「找錢」。
記者搜尋幾所頂尖大學官網首頁的「校務財務公開資訊」欄,2019年各校預算如下:
台大205.86億元(業務預計收入+業務外預計收入)、成功大學62.38億(預計108年期初現金及定存)、新竹交大57.84億(106年度)、台師大55.4億(業務預計收入+業務外預計收入)、政大39.13億(106年度)、新竹清華年36.12億(108年期初現金及定存)、台科大28.62億。
總計7所頂大2019年預算485.35億元,甚至比大陸2019年「百億俱樂部」最後一名武漢大學106.44億元人民幣(約合488.72億元台幣)還少一些。
「這就是目前台灣各校面對的困境!」新竹交大教務長盧鴻興表示,如何有足夠資源培養人才、留住人才,以免被大陸、香港、新加坡等搶走優秀生源以及教師,一直是台灣大專校院長久以來的問題。
中國知網(CNKI)文獻總量超過2億篇,覆蓋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學術資源,是全球最大的中文資料庫,也是國內學術研究繞不過去的資料庫。早在2011年,有西電網友爆料,知網“向國外資料庫商學習”,要求陝西高校購買費用漲價10%左右。談判未果,知網就停掉了西電的存取權限。知網對不同學校機構報價不同,但報價不公開。據瞭解,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2010—2016年的報價漲幅高達130%以上,一度“用不起”。連北大也因為“資料庫商漲價過高”,在2016年考慮不再續訂知網。和大學哀嚎一片不同的是,知網2017年毛利率超過60%!
有專家估計,目前,我國每年發佈的外文論文約50萬篇,占全球的1/5左右,光發表費用就數以億計,同時,又為訂閱各種外文期刊和全文資料庫花費數十億元。學者為了在學界混出名堂,贏得教職、聲譽、社會地位,大學為了滿足教職人員的要求,都不惜把大量科研經費用在了發表和購買文獻上。最終,這些納稅人的錢,卻源源不斷流入出版商的腰包。
出版學術期刊,製作學術資料庫,初衷其實是促進知識傳播和學術交流。更深一層來說,拿出越來越多的錢供養學者、研究人員,從事那些可能永遠或者近幾十、幾百年都不會用到的科研、試驗,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體現。這個時候,也許需要我們考慮一下,學術出版為什麼變成了一門利潤驚人的生意?
回應
評職稱與工資掛鉤,職稱與發佈論文掛鉤,這個是根源!
這個漲價不是國內國外都在漲價麼,居然還把原因歸到國內模式。
國家已經出臺評審只需核心期刊一篇,但已經蠻長時間過去了,各個單位內部刪選、課題初審還是唯SCI論文分值一票決定。
美國的助學貸款也是,本來是為了助學,現在成了貸款為主。貸款畢業後十年都不一定能還清。
更“損”的是,一旦發現有新的學術資料庫出現,出版商們就千方百計地去買下來。比如,愛思唯爾2016年收購了全球最大的開放獲取知識庫“社會科學研究網路”(SSRN);2013年買下跨平臺文獻管理免費軟體和線上學術社交網路平臺Mendeley……
可以說學術界苦出版商已久矣,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國外,不少學者聯名不在付費的期刊上發文章,不為它們審稿。
還有更加理想主義的做法,當時年僅22歲的哈薩克斯坦女孩亞曆珊卓•艾爾巴金(Alexandra Elbakyan),創辦了一個叫Sci-Hub網站,從出版商的資料庫裡盜取了5000多萬份學術資源,放在網上免費供全世界下載。每天提供的下載次數超過20萬。這無疑動了出版商的乳酪,它們自然會花大力氣去“追殺”。愛思唯爾、美國化學學會兩次把她告上法庭,前者提出1500萬美元賠償,後者也提出480萬美元索賠。法院命令封殺了網站,為了避免被引渡,艾爾巴金還不得不躲藏了起來。
連哈佛大學也叫苦
中國更是出版商們眼中的香餑餑。
出版巨頭開始以低價進入中國市場,培養中國科學家的閱讀、使用習慣,形成“外刊依賴”,等像“吸毒上癮”,欲罷不能時猛提價格。還拿愛思唯爾來說,中國用戶2007年下載一篇論文平均價格只有46美分,還不到當時全球均價的17%。隨後,它逐漸減少對中國用戶的高折扣,最後和全球定價持平。比如,北京大學圖書館購買愛思唯爾科技期刊電子資料庫的費用,2008年是54萬多美元,2009年漲到57萬,2010年又漲到61萬。
連美國證券交易所Nasdaq都在感歎:學術出版是個大生意
一次,中國高校抱團採購談判時,愛思唯爾提出漲價15%,中國代表不同意,對方高層很不客氣地說,你們沒錢可以不買。中方一位女士當場被氣哭。目前,我國300多家機構訂購愛思唯爾期刊全文資料庫,2017年大連理工大學採購費達280萬元(近3年內每年漲價12%),國家智慧財產權局是648萬元,中國科學院達千萬元級別。十來年,中國大學圖書館平均電子資料庫購買費用增長了3倍多。像北大一年花出去了4900多萬。
其實類似的苗頭,在中國學術出版界也已經出現。
比視覺中國更野:壓榨全球學術界,哈佛北大教授都在給他們打工 2019-04-16
這兩天,“視覺中國”濫用版權牟利,成為落水狗,人人喊打。不過,還有比“視覺中國”更野、更暴利的路子。這就是:學術出版。比穀歌、蘋果等高科技公司還賺錢。遍佈全世界一兩千萬名大學學者、研究人員為他們打工。哈佛、耶魯等全世界的大學和學者們都不得不低頭,更不要說國內幾乎所有大學和研究機構了。但最終買單的卻是,每一個納稅人。
在大部分普通人印象裡,出版是個“夕陽產業”,出版專業學術期刊、書籍更加小眾,肯定更是沒錢可賺。實際上,學術出版不僅賺錢,而且能夠賺到大錢。據估計,僅僅科技、醫學出版的市場規模一年就超過250億美元,比全球音樂市場要大1/3以上。據估計,全球學術出版市場規模可能超過500億美元。
但更神奇的是,這個生意模式十分奇怪,奇怪到大多數人看起來可能都不可思議。德意志銀行在一份研究報告裡,概括為:三重買單模式。
簡單來說,目前學術研究的大部分投入來自政府。學者拿著公共財政投入做研究,寫出論文。論文要發表,必須通過出版商掌握的期刊。通常,作者不僅拿不到稿費,而且還需要向出版商支付一筆不菲的版面費。不少SCI期刊發一篇文章要5000美元,也就是3萬多人民幣。據統計,僅英文期刊每年發表文章就約有300萬篇。中科協調查發現,2015年中國在SCI收錄完全OA期刊共發表論文近4.4萬篇,支付了7200多萬美元(超過4.8億人民幣)的論文費用。
更神奇的是,即便論文是你發表的,如果你要從出版商的資料庫中下載自己的這篇論文,你還要交錢!
這個生意到底有多賺錢?
位於荷蘭的全球最大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Elsevier),2018年收入達到25億英鎊(近220億人民幣),利潤率高達37%,相比之下穀歌只有20%左右。
為了生意不擇手段
學術出版其實已經有三四百年歷史了。很長一段時間裡,學術出版也完全由非盈利學術團體來組織。但是在1970年代,不少出版商看到其中的商機,開始收購學術期刊。到目前,全球已經形成五大學術出版商集團:Elsevier、Taylor&Francis、Wiley-Blackwell、Springer、Sage。在1973年這些出版商只控制了20%的期刊,到1996年上升到30%,而目前五大學術出版商已經控制了一半以上的學術出版,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醫學等領域這種集中趨勢十分明顯。
美國人的科學素養啥水準?調查表明科學知識水準與教育密切相關
據《中國科學報》2019-4-9報導,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美國人的科學知識水準因教育、種族和性別而異。
白人在11個正確答案中平均得7.6分,西班牙裔平均得5.1分,黑人平均得3.7分。
不同種族掌握科學知識的差異可能與幾個因素有關,如受教育程度和獲取科學資訊的機會。然而,即使在回歸模型中控制了教育水準,種族之間的科學知識差異仍然存在。
此外,男性參與者平均答對7.4道題,女性平均答對6.0道題。大約有一半的男性(49%)得分較高,而女性只有30%。
回應
中國的平均科學素養確實遠比美國低,這是事實。
美國人的科學素養兩極分化,牛×的特別牛×,傻×的特別傻×。
米國邪教相當有市場,大大小小多如牛毛,最最著名的就是那個科學基督教,這個也是民眾科學素養的一種真實表現吧
不光邪教,反疫苗盛行也足以證明民眾科學素養水準。
相關新聞
好萊塢女星認罪 曾為邪教招募性奴
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 慈濟大學67台灣之冠 2019-04-05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3日發表「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University Impact Rankings),台灣有12所學校上榜,慈濟大學以第67名為台灣之冠,台大排名第70。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Education,THE)這項排行榜今年首度舉行,以17項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SDGs)當中的11項作為評核標準,包括學術自由政策,校方對於兩性平權和氣候變遷的努力等,和一般針對學術研究等標準評核的結果有很大不同。
排行榜涵蓋全球76國、462校。紐西蘭的奧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ckland)以總分97.2高居全球第一,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 McMaster University)第2,加拿大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和英國的曼徹斯特大學並列第3,倫敦國王學院第5。
奧克蘭大學在健康與社會福祉、促成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這兩個項目上排名第一,在性別平等方面也取得高分。2017年有將近三分之一(31%)畢業生就讀的是健康相關專業,更有將近半數(48%)的女性大學生是家中第一個上大學的成員。
台灣以慈濟大學以67名排名最高,其他依序為台灣大學(70)、成功大學(80)、亞洲大學(101-200)、彰化教育大學(101-200)、雲林科技大學(101-200)、朝陽科技大學(201-300)、中國醫藥大學(201-300)、中央大學(201-300)、高雄大學(201-300)、清華大學(201-300)、臺北大學(201-300)。
THE主編巴堤(Phil Baty)表示,這項排行榜「以另一個觀點評估大學的傑出程度」,並發展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看待大學在更廣闊層面形成的影響。
都柏林大學教授、「聯合國永續發展方法網路」顧問華爾希(Patrick Paul Walsh)表示,這是第一份對社會、環境、夥伴關係等影響力進行評估的大學排行榜。
回應
Harvard? Yale? Oxford....?
這個排名有點讓人納悶
英國人發神經病
英媒:美式招生醜聞在華不會發生
英國大學世界新聞網2019-03-31:美國招生醜聞不會在中國發生 美國近來被曝光的高校招生賄賂醜聞在中國見諸報端後,中國民眾紛紛搖頭表示不敢相信。見不得人的金錢交易、賄賂教練、名校招生持續受腐蝕,這些都沒有發生在當今中國。在中國,高考仍是大學的“守門人”。
在中國,防止美國式大學入學賄賂同樣適用於出資為學校建大樓等方面。2012年筆者在中國某高校任教的教室位於“10號樓”。中國大學也接受捐助,但有關建築統統被編號,捐贈人無法從中“獲益”。
20世紀初,妻妾成群的中國富人紛紛把眾多子女送到“學校”混文憑。在西方,此類學校被稱為“文憑工廠”,在中國則被稱為“野雞大學”。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再沒讓此類學校死灰復燃。
令中國人困惑的是,越來越少的美國院校要求申請人必須參加ACT或SAT入學考試。若美國大學繼續對學業要求越來越寬鬆以維繫學費資金流,“野雞大學”將再次肆虐美國。(作者理查•施洛克是美國恩波利亞州立大學生物學榮譽教授,王會聰譯)
陸名校推甄不收文組! 家長大罵歧視 理組卻都笑了... 2019-03-31聯合報
近日,大陸多所大學先後發布2019年自主招生簡章,不過,與去年相比,許多大學嚴格控制招生科系,大幅縮減人文社科類招生人數。
•文科標準難統一 不若理科可量化
理科網友這麼說:「但當今強國之間的競爭,本質上真的就是理工科的競爭,華為就是我們的榜樣。」
文科這麼說:「理工人士只知道鑽研技術,缺乏人文素養,缺少社會擔當。」
甄試過篩人數爆量之亂 台大教授:逼高中生出走 2019-03-31 聯合報
大學個人申請一階篩選27日放榜,各校系個人申請通過一階篩選的暴增,國教行動聯盟、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今(31)日在教育部門口抗議「同分亂象」,要求增加「學測鑑別度」。
相關新聞
申請、繁星同分暴增 家長淚訴同分增額亂象
管中閔稱18%建中生出走 教育部:占比不到3% 2019-03-25 聯合報
台灣大學校長管中閔日前在校務會議上表示,建中每年都有15-18%的人選擇出國深造,是「可怕警訊」。管中閔上週六首度主持台大校務會議他說,據他瞭解,建中去年有一成多畢業生到國外念大學,北一女出國念書也超過5%,「這是非常可怕的警訊」。建中校長徐建國也證實,指建中一年畢業生約1100人,前年至少58人、約5%出國念書,去年倍增為126人、至少1成3。但教育部統計,建中出國實際人數僅32人,管將申請人數誤會成出國人數。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朱俊彰分析,去年建中生赴海外,以美國12人最多,接著是香港11人、新加坡4人、英國3人,赴陸則有2人。反而是師大附中最多,畢業生899人,有62人出國,占比6.3%;北一女917位畢業生,也有57人,占比6.2%,皆以赴美、赴港為多。
「其實私立高中出國念書者也是大宗。」朱解釋,部分私立學校如康橋中學、華盛頓中學、常春藤雙語中學等,因設立國際部,採全英語教學,是俗稱的「貴族學校」,目標就是讓學生畢業後,赴歐美念書;另駐外、海歸及台商子女常就讀的竹科實中等,也有不少學子畢業後出國。
朱認為,國內高中生出國人數,隨著高教國際化市場,確實逐年上升,但去年24萬應屆畢業生,僅2142人出國,占比不到1%,非所有優秀學子都往外跑。
回應
愚蠢的教育部竟然還自我安慰人數不多,一成多的學生採取了行動還不知警惕,難道要等到人都走光了,才知道事態嚴重嗎?
好消息!劍橋大學承認中國高考成績 要求全省排前0.1% 2019-03-24 中新網
近日,又有一所重量級英國名校宣佈接受中國高考成績,據英國劍橋大學官網資訊,劍橋大學在“入學要求”裡明確指出,中國高考是劍橋大學認可的考試。
回應
沒覺得是好消息。第一,否定中國大學的教育水準。第二,搶奪頂尖人才,18歲依然處在可洗腦的年齡。
這思維也真是奇怪,劍橋認可中國高考,不正是認可中國的教育水準嗎?中國的優秀高中生去劍橋留學,也不是從今日起,只是以前不是以高考成績做考核標準而已。這次改革不過是個程式問題。去留個學就怕被洗腦,能不能有點自信。
掐尖中國學生,不付出任何成本,收割中國尖子生,打的好算盤。
中國發展得好,這些人會回國的,中國發展得不好,不回來了。就目前來看,歐洲會越來越亂
學校要求學生必修英語,是廢物技能、思想上自我矮化嗎? 2019-03-18
微博大V花千芳最近連發了幾篇微博,認為學校讓學生都要學英語是不合適的,英語是一件“廢物技能”,犧牲了孩子寶貴的童年。而“為英語呐喊”的人,有一部分更是“思想上自我矮化的奴隸”。
@花千芳 的這種觀點,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有過,大體上是說,學校裡學英語沒什麼用,耽誤工夫。有意思的是,很多民族主義者(在當時)持同樣的觀點,認為中國人學英語,容易導致崇洋媚外,而學校裡讓所有人學英語,更是會促使中國孩子從小就喜歡外國的文化,是“崇洋媚外”思想的推手。
上世紀末很多人面對外國沒有什麼自信心,原因是因為學了英語嗎?顯然不是,而是因為當時中國的國力遠不如西方,當看到外國人舊電視機都能扔垃圾箱而自己買電視機還要托人的時候,普通人是很難有太強的自信心的,無論他們學還是不學英語。事實上,當年很多老牌恨國公知,英文水準都不怎麼樣,這並不妨礙他們用二手三手得來的對西方世界的蹩腳理解來咒駡中國。反之,現在出國留學的很多年輕人,在國外求學生活,外語水準並不低,但仍然能夠客觀看待中國和世界,甚至有的人更是“出國之後才愛國”。
隨著中國和世界的聯繫日益緊密,英語對普通人來說,就是一項技能而已。它是否能承擔意識形態的功能,那要看中國國力如何,中國人的生活水準如何。如果還是像上世紀八十年代那種對比,不用說英語了,任何來自西方世界的東西,比如可口可樂、肯德基、星巴克,都會“自動地”承擔上意識形態和文化入侵的功能。除非你能把西方世界和中國完全隔離開,才能斷絕掉這種“文化入侵”。反之,以現在的中國國力,像肯德基這些曾經被視為“西方文化的象徵”,如今也正在變成普通的飯館,甚至還不是什麼高檔飯館。
我們的義務教育免費教授英語,是一項德政。因為它在就業市場和實際工作中是有客觀需求的。如果公立學校為了某些理由,不再教授英語,那麼這個市場必然會由私立培訓機構所填補,而這會進一步加速階層固化,實際上是“增負”。
回應
學英語肯定有必要。但是在高考占那麼高比重的分就未必合適了。高考總分480分英語120分,占四分之一。而物理化學這些專門選的科目卻不直接計入總分。
紐約頂尖高中放榜亞裔學生占一半,政客:考試不公平
紐約市8所頂尖高中頭上,被扣上的“種族隔離”帽子,估計一時半會兒還是摘不掉。
紐約市高中錄取結果已於當地時間2019-03-18出爐,資料顯示亞裔學生仍獲特殊高中最多錄取名額,比率為51%;其次是白人學生,占29%;非洲裔和西語裔學生的數量仍然很低,比率僅為4%和7%。
為了不讓亞裔學生“獨領風騷”,呼籲特殊高中“人種多元化”的美國政客們又坐不住了,要開聽證會繼續推動廢除特殊高中入學考試,提高非裔和西裔學生入學特殊高中占比。
這項被認為是針對亞裔學生的提案,遭到紐約同源會會長陳慧華怒批——“21世紀排華法案!”
1971年開始,紐約州為確保紐約市特殊高中公平錄取優秀學生,推出不涉及人種、種族、優待和家庭收入的特殊高中入學考試(SHSAT)。
紐約特殊高中屬於公辦高中中的頂尖高中,錄取流程類似於我國的省/市重點高中通過中考成績選拔新生。
今年特殊高中發出的4278份錄取通知書中,亞裔學生仍獲最多錄取名額,比率為51.1%,白人占28.5%,非裔和西裔學生被錄取比率繼續走低,分別為4%和6.6%。最受歡迎的史岱文森高中,在近900名學生中僅向7名黑人學生發出了入學邀請。
回應
確實不公平,真公平的話能占70%起
NBA招球員也不公平,黑人比例遠超一半,其他人種太少。
什麼考試不公,實際就是誰都不願承認的智商不平等導致。不過倒是支持他們搞平權,把好的拉下來,把次的拉上去。
支援美國不以分數作為錄取標準。強烈支持美國常春藤高校只錄取黑人及拉丁人入學。
相關新聞
美國大學招生醜聞,傷不到富二代的“安全網”
回應
如果我是真正的貴族,超級富豪,我寧願選窮人但是要真材實料的學生陪讀,也不願意與這些只會開PARTY的偽中產們混一起,這不像是窮人和富豪的對教學資源的爭奪,更像是超級富豪不滿中產拉低了教育品質罷了
所以你不會是富豪貴族,你的思路培養的就是個中產孩子。權貴富商上大學學習知識並不是主要目的,而是搭建上層的交際網路。人脈帶來的財富遠比知識多。
不要誇孩子“你真棒”! 斯坦福教授:請用以下12種語境表揚孩子! 2019-03-18 新浪育兒
讚揚比批評更容易使人進步,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誇獎孩子,也要講究方法。
我們常見的讚揚用語可能成為了口頭禪,比如“你很聰明”、“你真棒”、“很好,繼續努力”等等,但其實真正的表揚不是體現在這些泛泛誇獎上。
是表揚努力 毅力 細節 創意 態度 合作精神 領導能力 勇氣 細心 信用 謙虛 選擇
回應
MB,為什麼老外啥都TM對?
沒這麼講究,這些人吃飽撐的,這種日常語言也要琢磨來琢磨去,不見得按你的12句話,孩子會更優秀
一幫沒有孩子的出的書
美國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惡化 文化潮流或是誘因 2019-03-18 新華網
美國心理學會一項最新研究顯示,過去10多年間,美國年輕人心理健康狀況惡化。與2005年時相比,在2017年自述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青少年人數增長近52%。
研究人員分析美國“全國藥物使用和健康調查”資料得出上述結論。“全國藥物使用和健康調查”始自1971年,是美國關於12歲以上人群藥物使用和飲酒行為、心理健康和其他健康相關因素的一項長期調查。研究人員此次分析資料涉及2005年至2017年間超過20萬青少年以及2008年至2017年間大約40萬18歲以上成年人的答覆。
研究顯示,自述在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青少年人數2005年時為8.7%,到2017年時增至13.2%;18歲至25歲年輕人中,自述在過去一年裡有過重性抑鬱症狀的比例從2009年的8.1%增至2017年的13.2%。另外,2008年至2017年間,自述過去30天出現過嚴重心理困擾的年輕人比例從7.7%增至13.1%;同期產生過自殺念頭或與之相關想法的年輕人比例從7%增至10.3%。
有錢家長行賄幫子女進名校 耶魯、史丹福等都中招 2019-03-13 世界日報
美國聯邦司法部12日對50名大學教練及有錢家長控罪,指控這些教練接受來自包括知名美劇演員費莉希蒂•赫夫曼(Felicity Huffman)、蘿瑞羅夫林(Lori Loughlin)在內的家長賄賂,換得不計其子女能力,就能作為「體育生」進入菁英大學;史丹福大學、喬治城大學等名校均在列,這將是聯邦法庭史上規模最大的入學行賄案件。
檢方表示,這些有錢家長在2011年至2019年2月間,向一名入學顧問支付2500萬元美元,用來賄賂各名校教練及行政人員,將其子女標記為「已招募的運動員」,以增加錄取機會。涉案人員也為學生編造虛假運動員檔案,即便他們並不從事某項運動,也通過作假讓他們看起來更像強壯的高中運動員;顧問公司還賄賂主管大學錄取考試的行政官員,讓一名佛州男子代替學生考試,或在考試結束後,用他的答案替換學生的答案。
由於被告還包括出演「絕望主婦」(慾望師奶)而家喻戶曉的赫夫曼,以及出演熱播情境喜劇「歡樂滿屋」的路格林,此案更顯位高權重者透過犯罪來讓子女進入菁英大學的醜陋嘴臉。
羅夫林與時尚設計師的丈夫吉安諾裡被控行賄50萬元,以讓從未參與相關運動的兩名女兒,進入南加州大學賽艇隊。
赫夫曼則被控偽裝慈善捐款,向Key Worldwide Foundation基金會行賄1萬5000元,以便讓協力廠商修改大女兒的SAT考試成績;其大女兒的SAT成績為1420分,比早一年參加的PSAT考試高出400分;赫夫曼也想對小女兒「故技重施」,但未能得逞。
回應
美國沒有大學聯考或會考。招生全由學校決定,有很大機會黑箱作業。美國大學是漢朝制度
還是聯考比較公平,多元入學=多錢入學+拚爹(媽)入學。聯考會有遺珠之憾,那就再加一部份的甄試。
民主的燈塔會有賄賂?人家是合法操作。你知道吧?嘿嘿嘿嘿嘿
公開的秘密.在美國,這還算是個事?
政協委員建議:禁止將“雙一流”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門檻
澎湃新聞2019-3-5消息,自2017年教育部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以來,“雙一流”已然繼“985”、“211”後,悄然成為人才選聘的新標準。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對澎湃新聞表示,此次他帶來了多個提案,其中就有一條關注雙一流的人才就業選聘。他認為,這會帶來比以往更為嚴重的就業不公平,因此建議禁止將“雙一流”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門檻。
我國現有高校數量2914所,其中原211、985和“雙一流”高校僅占總數的3.4%,而這些高校大學生數量之和僅占全國高校大學生總數的不足8%。因此,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大量專門人才仍然是非“雙一流”高校的畢業生。
當前多地以“一刀切”的方式在政策制定中只關注“雙一流”高校;多地機關僅僅面向“雙一流”高校招納畢業生作為黨政儲備人才,拒絕了其他高校畢業生參與公平競爭;多地政府僅僅為“雙一流”高校畢業生的配偶就業、子女入學、人才綠色通道等方面設計各種優惠措施,剝奪了其他優秀人才享有良好待遇的權利。
回應
用雙一流這種標準來選擇人才就是懶人的做法。愛迪生、法拉弟、愛因斯坦、馬雲、馬化騰等都不是名校畢業的,但他們對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相反,近年來,一些名校畢業的官員坐牢的倒是不少。
企業沒你們想的那麼傻,不然早死了。不要把快樂教育擴展到快樂招工上。
即使沒有“雙一流”“211”“985”,社會也會自行找一套方法對高校劃分檔次的
人才不應分等級,應該是分工。不能所有崗位都一個調。
只能說是現實,一個崗位,應聘的太多,用人單位只能先按學歷排個檔,雖然不能說好學校的人一定是牛的,不好學校的人就是不牛的,但是概率上還是好學校出優秀的要大一些。雖然應聘最後看的還是能力,但學歷已經很大程度上成為一塊敲門磚。另外,中國學校太多了,有的我都沒聽過名字,上哪兒辨別。只能說,你說的確實對,但對企業來說,制定新標準所消耗的代價太大,況且,也沒那麼高的需求。又不是大規模招聘,只要招來的人他能用就行了。
某些科研領域的學術不端很可能危及生命。在“撤稿觀察”的榜單上以96篇撤稿量排名全球第二的,是德國麻醉研究者約阿希姆•博爾特,他的一大“發現”是含有某種膠質物的羥乙基澱粉可用於靜脈注射。在相關論文沒有被發現造假前,一些醫學機構曾將此寫入注射指南。但實際上人體腎功能可能因此受損,嚴重時可致死亡。
從更深層次看,學術不端損害社會誠信和人們的信任,以各種手段“輕鬆”獲得學業成績或學術榮譽的造假者會成為壞榜樣。美國也有類似案例。2010年,在北卡羅來納大學就讀的運動員馬文•奧斯丁發了一條推特,引發人們對其學業成績的質疑。媒體順藤摸瓜發現,從1999年開始,在北卡羅來納大學就讀的許多運動員就沒有正常上課,卻獲得了不應有的學業成績。輿論譁然,有關機構對這項醜聞的調查一直持續到2017年,大學進行了多項整改。
治理尚需協力
對於學術不端問題的治理,人們往往止步於關注對曝光個案的處理而忽視了全面的治理體系建設。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馬西婭•麥克納特等人在1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說,過去在學術醜聞之後,常有人提議建立一個全面協調的治理體系,但往往又隨著新聞熱度的淡化而被擱置。
文章指出:“在美國,過去70年裡保護著研究品質和誠信的系統是破碎的、低效的、不協調的,”美國應建立一個全國性的、跨越各個相關領域的“科研政策董事會”來維護科研誠信。
在中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去年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明確科研誠信建設各主體職責,加強部門溝通、協同、聯動,形成全社會推進科研誠信建設合力。
奧蘭斯基認為:“學術不端問題源於人性的缺陷,所以很難完全消除。我們能做的是通過制度建設來儘量減少問題發生的可能性。比如在論文撤稿方面,如果一些地方不過度獎勵論文,可以減少論文造假的動機,也許有助於減少撤稿數量。”
治理學術不端還要形成制度化的管理體系,比如從科研評價體系方面減少造假動機、加強科研誠信的教育和宣傳等。
去年全球論文撤稿1400篇 約六成與學術不端有關 2019-02-18
近日,演員翟天臨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成為國內輿論熱點。國際上,在翟天臨公開致歉的同一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馬西婭•麥克納特等人在英國《自然》雜誌發文,提出維護學術誠信機制的低效問題,呼籲建立專門機構維護科研誠信。
案例之外還有資料。因揭露學術不端而全球著名的“撤稿觀察”網站共同創始人伊萬•奧蘭斯基告訴新華社記者:“我們統計的全球論文撤稿量已從2000年前的每年不足40篇,上升到2018年的約1400篇,其中約60%與學術不端有關。”
國際上學術不端醜聞連年不斷。最近的重磅醜聞則是2018年10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宣佈曾在該機構任職的皮耶羅•安韋薩有31篇論文因涉嫌造假而要撤稿。由於安韋薩曾被認為開創了心肌細胞再生的新領域,這一消息震驚了全球學術界。
再往前追溯,還有連累導師自殺的日本“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事件、2005年韓國曾獲“最高科學家”稱號的黃禹錫事件、2002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科學家舍恩製造“物理學界50年來最大的造假事件”。國內也有受到廣泛關注的韓春雨事件等。
“論文撤稿是學術不端的常見後果。‘撤稿觀察’網站中主要收集了來自英文國際期刊的超過1.8萬條撤稿資訊。有些撤稿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甚至有一條在1756年。”奧蘭斯基說。“撤稿觀察”是目前國際上最大的撤稿資料庫,它顯示全球撤稿的數量一直在上升,不過由於論文總量也在增長,撤稿量在論文總量中的比例近年來維持在萬分之四左右。
雖然撤稿並不一定意味著學術不端,但奧蘭斯基表示,分析顯示從2000年至今,因各種學術不端問題導致的撤稿在撤稿總量中比例維持在60%左右,這說明學術不端一直是個困擾全球學術界的麻煩。
跟其他作假行為相比,學術不端的危害往往得不到充分認識。有些人覺得,無非是發了幾篇假論文,獲得“注水”的學位或榮譽,浪費了一些科研資金,不值得“大動干戈”。還有的機構諱疾忌醫,不願意公開和處理所屬人員的學術不端行為。
學測愈走愈偏 傷弱勢、損技職 2019-02-14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今年申請入學管道以採計三科最多,有七四四個系組,占三成八;其次為採計四科,有六八八個系組,占三成五;還有一些系只採計一科,大部分是國文或社會,亦即高中三年只要念好國文就有大學可念,造成投機考生增加,這就是為什麼今年屆齡考生(二○○一年出生)比去年少三萬多人,但今年共有十三萬八千多人報考學測,反而比去年增加一萬多人,顯然很多高職學生也來報名學測,這對招生已岌岌可危的技職科大將是雪上加霜。
學測改為最多參考四科最少可以一科後,社會組可以不用準備自然科,自然組可以不用準備社會科,甚至有的只要念國英數就可以有很多的選擇,這對考生知識的廣度受傷甚深。近年來各大學一直強調通識教育,但因考試領導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那些只參考一科的學生,進入大學後如何再補強其在其他各方面的知識和常識?高中課綱或許很完整,但學生的學習絕對是四分五裂了。甚至還有頂尖大學的材料系不參考數學成績,真不知這是愛學生還是害學生,數學不好的學生進材料系念得下去嗎?
大學對申請學生判斷的因素可分為主觀的成績和客觀的成績,學測科目的考試成績可說是客觀的,至於自傳、讀書計畫、面試的表現等則是主觀的,現在將學測的參考降至一科,最多限制四科,等於是將主觀的分數擴大,將客觀的分數降至最低,這對弱勢生絕對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弱勢生在資料的準備和面試表現也都比較弱勢,如果陳水扁生在現在是否還可以進台大法律系呢?
多元入學已被詬病是多錢入學,現在愈改愈複雜,學測改為「選考制」,美其名是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綱的變革,讓學生可適性選擇考科、專注準備,但犧牲的絕對是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未來若加上高中學習歷程的採計分數,等於在高中階段也時刻不得放鬆,任何考試成績都會影響到大學入學,快樂學習變成錙銖必較,同學關係也會受到影響。
現在任何入學制度的改變都是大學端在那裡協商怎樣對大學最好,完全沒考慮高中家長和學生的意見,難怪學生往大陸和外國跑的愈來愈多。
美稱中國領跑東南亞人才爭奪賽 用教育爭取年輕一代
據美國世界政治評論網站2019-2-8報導,教育和吸引年輕一代的競爭在東南亞最為明顯,因為這裡有年輕的人口、快速增長的經濟和一系列地緣政治熱點。
越南、印尼、泰國和菲律賓等國家——這些國家的中位數年齡在30歲上下——正尋求利用其年輕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勞動力大軍來促進經濟增長,並憑藉自身實力成為創新中心。
報導稱,伴隨這一創業趨勢而來的是對投資的需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未來四年東南亞地區的年經濟增長率為5.4%。日本是在政府、私營企業和地方大學之間建立夥伴關係的先鋒,這種合作不僅增加了東南亞的技術知識,還為日本企業提供了進入它們的供應鏈的現成勞動力。
報導稱,美國大學雖然在該地區保持著經久不衰的吸引力,但美國的努力一直停滯不前,而且資金不足,只有少數例外。2017年,卡內基-梅隆大學和泰國拉卡邦先皇技術學院宣佈在資訊技術、計算和自主技術領域進行長期合作,開展聯合研究和教育專案。麻省理工學院的全球創業研討會——去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企業家、學生、投資者和其他利益相關者來到曼谷——也是一所久負盛名的美國大學利用其號召力提升東南亞創業者的事業的一個重要例子。
報導稱,如果說中國大學在東南亞日益擴大的存在是一種跡象的話,那就是表明北京正迅速試圖將自己重塑為高等教育的頂層源頭。隨著中國深化與該地區的關係,包括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的基礎設施和發展項目,它將越來越多地利用教育來爭取年輕一代。除了致力於提高本國的教育水準外,中國還發起了一場多個層面上的運動,向東南亞輸出其教育模式。中國已在老撾、馬來西亞和泰國建立3個大學校園。2017年4月,北京的清華大學啟動了亞洲大學聯盟,最初成員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的15所大學。通過這種方式集中資源並加強亞洲各大學之間的科研合作可以鼓勵學生留在該地區,而不是向美國申請獎學金。
相關新聞
中美貿易戰讓陸生返不返國兩難:2018年42%陸生對美印象很差2016只29%,在美陸生36萬人,占美國際的30%,貢獻美經濟420億美元。
最後看新智庫。在今天中國的體制下,新智庫不僅冒起不易,出生都難,所以看新智庫,主要看各間大學,目前家家大學都在辦智庫,而地方智庫辦得好的不多,地方官府也開始重視所地大學的智庫,於是有了一些資源的扶持,這令研究區域問題、地方經濟,看地方智庫反而會有些收穫。
全球頂級智庫百強 大陸7家上榜 2019-02-01 聯合報
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研究項目編寫「全球智庫報告2018」2019-1-31在北京發布,2018年全球共有8162家智庫,其中北美擁有智庫1972家,歐洲2219家,亞洲1829家。在2018全球智庫最多國家排名中,美國以1871家智庫位列第一,擁有509家智庫的印度排名第二,中國大陸以507家智庫排名第三,英國、阿根廷、德國、俄羅斯、法國、日本、義大利分列第四至第十位。
百強中,7家中國大陸智庫榜上有名,分別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全球化智庫、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
亞洲90強榜單中,共有24家中國大陸智庫上榜,除上述7家智庫外,還包括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察哈爾學會、中國國際戰略學會等。有關中國大陸智庫的其他排名也值得關注。其中,大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4家智庫入選2018全球傑出政策研究智庫,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等6家智庫上榜全球最佳外交政策及國際事務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等4家智庫上榜全球最佳國際經濟政策智庫。
此外,全球化智庫等4家中國大陸智庫入選全球最值得關注智庫百強,「一帶一路」百人論壇研究院入選全球最佳新興智庫。
智庫排名榜 三大看點 2019-02-03 經濟日報 李春
中國改革開放40年過去了,這40年中有諸多變化,其中一個變化是最高領導層對專家學者取態(採取各方的意見及態度),由過去較重視名流的建議和上書,現在較重視智庫的報告,所以才有在2015年開始,高層部署的一個「建設國家高端智庫」行動。
三年過去,中國的智庫現在已多到難以分清,哪些是真正的高端哪些還比較低檔,哪個真正能影響到中共頂層決策,哪個又只懂胡吃海塞(意指胡亂收集資料)吹牛皮,還真的不容易弄明白。但好在有人幫忙,最新有一個智庫排行榜出臺,對認識中國的智庫及其變化,有不小幫助。
拿出這個排行榜的,是上海社科院智庫研究中心。雖然這個智庫排行榜打榜已打了四年,但關注度不是特別高,因大概一是中國講政治站位和部門級別,論英雄的方式標準不同;二是智庫也有文人相輕的毛病;三是時勢變化太快智庫起落盛衰也快。
這回智庫排行榜,前十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中國巨集觀經濟研究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等十大智庫。這十大智庫,排行大多數難以撼動,比如中國社科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中共中央黨校,就是官定的中央頂級智庫。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作為國務院智庫的角色、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作為「小國務院」智庫的身世,都不會改變。
第二看智庫盛衰,今年一大特點,是兩個智庫的進入前十,一個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一下子進入綜合影響力排行前十之第六。這家智庫是當年溫家寶批准合併成立的,現在也掛在國家發展改革委下面,但排行榜追貼上國家發改委親生兒子宏觀經濟研究院,是由第11位升到第五位,跟中美貿易戰有極大關係。第一家冒升的,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升進前十,成為第九位,大概與北大國發院的成員去年捲入多場爭議,以及在多個敏感經濟問題上發聲有關,這也說明智庫越敢言影響力越大。有盛就有衰,而且有的智庫排位低得疑問重重,比如五十人經濟論壇,創辦人主事人都叮噹馬頭,五十名成員個個都有份量,但在排行榜上,竟排在爭議性人物胡鞍鋼主持的清華中國國情研究院之後,就出人意料。
美聯儲:學生貸款已損害美國住房市場 2019-01-17 觀察者網
據《華爾街日報》2019-01-16報導稱,近年來美國圍繞學生債務對經濟的影響爭論不休,目前學生債務總額已經飆升至1.5萬億美元,超過美國人信用卡和汽車貸款。美聯儲指出,從2005年到2014年,24歲至32歲的人群房屋擁有率從45%下降到36%。儘管有很多因素影響了擁有房屋者的比例,但美聯儲表示,下跌的這部分中有2%,即大約五分之一與學生債務直接相關。這意味著,到2014年,有40萬本該擁有住房的人由於學生貸款而未能擁有住房。
美聯儲指出,這帶來了至少兩個影響,首先,很多借款者因學生貸款逾期導致信用受損,繼而影響了他們申請抵押貸款的資格。其次,很多人即使擁有良好的信用,但也可能因為要將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來償還學生貸款,不能或不願存下買房首付款。
美聯儲研究發現,農村地區借入學生貸款的人中有一半在背負債務的六年內移居到了都市地區。該研究使用一家信用評級公司的資料樣本以及社會保障號來追蹤借款者。近兩年美國經濟中兩個最大的難題——住房市場的復蘇處於歷史低谷、農村財富落後於城市。
不過,關於學生債務對住房擁有率影響的研究眾說紛紜,一些經濟學家就發現,即使背負債務,獲得大學學位所帶來的工資增長仍然會讓許多借款人更容易買房。
在美國,比起只有高中文憑的人,大學畢業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且掙得也更多。紐約聯儲的資料顯示,2017年,22至27歲、擁有學士學位的美國人的人均年收入為4.2萬美元;而一個只有高中文憑的普通工人是2.8萬美元。
學生貸款、高昂的房租和不斷上漲的房價,讓年輕家庭更難存下買房首付。
回應
我國的大學學費真的是良心價,一年學費5千多,連住宿費就七千左右,當然民辦,中外合作的會貴很多。
主要是沒有話語權啊,老被人埋汰,昨天我老弟還跟我說美國教育公平,你說中國好人家根本不願信
美國的大學平均一年的學費雜費超過4萬美元,再加上生活費,一年沒有5-6萬美元想都別想,再加上美國大學7成以上的學生都是6年才能畢業。算算大學讀完基本需要30-36萬美元,合人民幣200萬以上。中國什麼大學四年生活費+學雜費也不用20萬吧,只要你有心上學,我就沒聽過誰因為沒錢上不起學的。而且助學貸款那點錢,工作不差的話撐死兩年就還完了。
https://www.guancha.cn/internation/2019_01_17_487283.shtml
洪蘭/失禮不能當率真!總經理親自電話面試 短短幾句話讓到手的工作飛了 2019-01-17 聯合報
台灣少子化情況越來越嚴重,不僅小學關閉,中學招不到學生,連大學也恐慌起來,因為沒有學生就不需要老師,那麼過去費盡心血拿到的教授證就沒有用了(在美國升到副教授後就有終身教書Tenure保證)。
每個學校都很努力去招募新生,連國立大學也不例外。其中研究所受到的衝擊最大,因為收不到學生,連實驗都沒人做了。因此,現在老師還得替學生找工作,只有畢業生有工作,新生才願意進來讀。
我的朋友說,他有個學生成績不錯,就是找不到工作,每次面試後就沒有下文了。他知道我與某公司的人事室主任有熟(是我以前鄰居的女兒),便央求我有機會時,替他問問為什麼?
不久,鄰居嫁女兒,這個主任的妹妹要結婚了,我就抽空去喝喜酒,受人之託要忠人之事。想不到主任一聽他名字,眉頭皺了起來,告訴我,這個學生筆試第一名,因此總經理親自面試。
總經理很珍惜時間,不願年輕人舟車勞頓,而且能力已經確定了,只要應對得體,這工作就是他的了。所以用電話面試。
她是人事主任,也在分機上聽。只聽見這個孩子嘴裡一邊咀嚼食物,一邊接電話。總經理有點不爽,就故意說這電話收訊不好,聽不清楚。這學生不懂暗示,竟然建議「那你換另一邊耳朵試試,總經理不高興,很快就把談話結束了,跟她說:連重要場合都不懂得禮貌,以後怎能代表公司出去接待客人和談生意?
我聽了默然,現在很多學生不懂周公為什麼要一飯三吐哺。嘴裡有東西,講話不清楚,這是表示對他人的不尊重,極不禮貌的。
我們一再告誡學生:品德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當眾剔牙、摳鼻孔這些生活小事,會流失到手的機會,能力再強別人也不要,像這個學生一樣。
以前家長重視家教,教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我在大學教書,上課時常要說:第一排穿迷你裙的女生請你把腿併攏坐,不要讓老師看見你的內褲。我是女老師,如果我的眼睛都沒地方放,男老師上課該如何?(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被收養40年後他被趕出美國,當10萬亞洲孤兒在美國長大,他們究竟過得怎樣? 2018-12-21
2014年的一天,被美國家庭收養的華裔女孩Emilie Olsen,在位於俄亥俄州的家中開槍自殺,年僅13歲
隨著媒體鋪天蓋地的報導,一時間引發輿論譁然.
2002年的一天,當Emilie的養父母Olsen夫婦將這個9個月大的棄嬰小女孩,從中國帶回美國東北部一座小鎮時,這對善良的夫婦絕對想不到,這竟然成為噩夢的開始。
在Emilie生活的小鎮,她是眾多白人中少有的亞裔。在這片白人眾多、亞裔很少的地區,進入青春期的Emilie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感到自己與周圍格格不入,並且相當孤獨。在父親印象中,隨著女兒的年齡越來越大,她的麻煩就越來越多,還頻頻受到同學們從言語到肢體的侮辱,“學校裡總有人挑釁她,你為什麼這麼黑,你怎麼打扮都和大家不一樣,你父母能算你父母嗎?”五年級開始,原本成績優異的Emilie開始故意考差,並透露出想要退學的願望,而校園裡針對她華裔身份的攻擊,也開始從言語發展到網路。最終,13歲的Emilie在7年級時,因不堪重負在房間開槍自殺。
自1992年4月1日,中國正式開放涉外收養以來,美國逐漸成為領養中國孩子人數最多的國家,共計超過十萬的中國孤兒被收養,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女孩。僅2014年一年,就有2040位中國孤兒被美國家庭所收養,占所有國家被收養總數的31%。
而在海量資料背後不為人知的,則是這些孩子幾乎都與Emilie一樣,經歷過身份認同問題的困擾。
起初,因為他們尚且年幼,隱形的心理問題並沒有被大多數人所注意。但16年過去了,隨著第一代被領養孤兒逐漸長大,他們所面臨的文化差異、歸屬感不足,乃至遭受歧視等問題正在不斷浮現,並成為美國社會關注和討論的焦點。
紀錄片導演Linda Knowlton曾在紀錄片《Somewhere Between》中,追蹤了四位典型的、十幾歲時就被美國人領養的中國少女的生活。和所有青少年一樣,這些女孩子都在尋找自我,界定自己的身份歸屬。進入青春期後,女孩子一方面想要與眾不同,同時也希望合群。但在為期四年的拍攝時間裡,四位主人公在尋找身份認同、應對種族成見的過程中,也產生著各種困惑、疑問和掙扎。
陳平原:被排名坑慘了的中國大學 2018-12-21 中國科學報
[導讀]近期,因高校排名(特別是科研排名)而引發的爭議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例如江西、湖北等地的一些高校強力推行科研淘汰機制,某名校推行的“3+3”聘用制,更是被傳出大比例淘汰未完成科研指標的新進教師的驚人消息。這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於高校排名問題的反思。
前不久,在北京召開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五屆年會暨“重構教育評價體系高峰論壇”上,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陳平原在談及他眼中大學排名的是非功過時,直言“大學排名害慘了教學,也害慘了人文學”,學者不該做“深宮怨婦”,而應當積極介入排名規則、標準的制定中。
早在十年前,我就專門談到大學排名的問題,那時我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學排名對於中國大學的發展弊大於利,對於大學排名的合理性和科學性也存在質疑。目前,高校排名只靠數位,而數位是很容易做假的。即便數位不作假,也會有些數位有效,有些數位則無效。而人往往都會趨利避害,儘量生產對自己有利的有效資料。這種用“數位”的衡量方式,會使得大學的教學、科研等各個領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損害。大學校長對排名也是又愛又恨,明知這樣的衡量方式有問題,但迫於整個大環境,又不得不參與這樣的排名。
損害最嚴重的也是人文學科。這是因為自然科學成果的評定和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定,雖然標準不一,也受到很多人的詬病,但是相對來說還算是“靠譜”。然而,這種標準在人文學上就很不“靠譜”,人文學裡的特異性、精神性以及思想性最容易在排名中被抹煞。在社會更喜歡用數字和金錢等看得見、摸得著的指標衡量學科價值的今天,人文學科顯得更加脆弱,也更易受傷害。
回應
不排名,龍蟲如何區分?
不排名又怎樣?不排名,社會自有公論,學生報考和就業單位招聘自有其考慮。
確實如此。現在大學排名前十全是英美,前三十裡面歐洲大陸一個都沒有。平心而論,很多專業還是德國厲害的多,但現在就看排名,德國的大學甚至還比不上港大。
理工科技術發展的成果,往往是能夠客觀衡量的,而人文則不然,人文成果的衡量更容易被話語權所左右,因此同樣是號稱與國際接軌,放在人文領域往往是喪失話語權的表現。
文科整天翻譯西方華裔,整天忙著照本宣科教訓中國,你們的聲譽不是別人損毀的,而是你們文科自己。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65626
回應
小學教的東西跟數學無關,僅僅交了一些自然數的簡單運算規則。這根本不是數學。
建議你翻一下一年級數學書,裡面不僅僅是算術,數學的好幾個分支都涉及到了。
以前有研究討論,說是1、2年級孩子認知思維不完善,學數學很吃力。但三年級的時候大腦發育會有一個躍進,低年級學的吃力的加減法這時老師一點就透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小學階段的學渣,哪怕中學沒上,但成年後一般加減乘除也都會算的原因。
教育學有個格塞爾雙生子爬樓梯實驗比較有名。大概是說雙胞胎,一個提早訓練爬樓梯,一個先長幾個月再學,發現後學的反而速度快效果好。早教有早教的好處,晚學有晚學的優勢,不能看的太絕對了。
忽悠,繼續忽悠,豈不知,發令槍聲還沒響,早就有人跑出去了。更絕的是,你的終點是別人的起點。
這個實驗不錯。如果證明效果好,可以推廣。
居然有這麼多點贊的!你知道一年級到三年級是孩子認知打基礎的時候!數學邏輯的初步形成非常重要!你不能因為認知不完善,吃力就不進行科普和養成!我孩子所在的學校,老師們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和實際操作,她們認為,一到三年紀,一個孩子的成績好壞基本上就定型了,而語文和數學邏輯也是這個時候建立的!你的這種邏輯和理論就是,我現在不學習,等我成年了,學起來肯定非常快!因為我腦子已經成熟了,我認知思維已經完善了?!這是什麼邏輯?為不學習,為不努力找藉口嗎?哪些點贊的觀友們,就沒有一個想清楚的?如果這些研究有效果,為啥國家沒有大規模推廣(根本就沒有推廣好吧!)?你當教育體系和國家中央都是吃乾飯的?當年可是從幼稚園開始學數學,小學1年級已經會做100以內加減乘除根本沒有壓力,為何現在的小孩就不能做到了,人種退化了?
在知乎看到過一個評論。三年級班主任留言,他只希望期末考試他的班別在全市墊底,為什麼呢?因為一、二年級的時候這個班不佈置家庭作業,學生們開開心心上完課就沒事了。過得不要太開心了。到了三年級他接管發現小孩子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開始還債了,比其他學校的差一大截。基礎和學習效率跟不上。
“孩子在不認識字的情況下學習數學,很難掌握,在學校,老師讀題、講題意,在家裡,家長讀題、講題意。這就加重了學生負擔,耽誤了教學時間。”
“小學形象思維形成和發展時間,不適合學抽象思維的數學,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維再學就更好。”
“這麼多年招生來看,招一年級的學生,學生20以內的加減法都會了,數學書裡有重複學習的嫌疑。”
“一到小學,面臨兩門主課(語文、數學),壓力很大。小學二年級不學數學,多的課時怎麼辦呢?就加強語文教學,增加科學課,增加書法課,增加閱讀課。”
這項改革不是簡單地推遲上數學課,而是“小學課程整體優化”實驗,將一、二年級騰出的數學課時,用於學習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三年級採用正揚小學自編數學資料,到四年級後再採用教育部門編寫的教材。此次實驗目的是減輕學生課業負擔、開發學生潛能、打好素質教育基礎,提升綜合素養和核心素養。
實驗進行了3年多。首批實驗班的孩子在前不久的三年級期末統考時,數學平均分比普通班高11.5分;語文平均分高15.3分。在其他方面,實驗班的學生也表現得更優秀。該校舉行的“詞語聽寫大賽”“默寫競賽”“迎十九大主題朗誦會”等活動中,實驗班學生的獲獎率、高分率都高於普通班。
家長看法各異
該校多名參加實驗的孩子說,一、二年級學習很多語文知識,到了三年級數學題目都能理解,學起來很快,感覺和其他從一年級學數學的小朋友比起來沒什麼不同。
學生家長楊向玉說,孩子原來讀幼稚園常帶回一大堆作業,夜晚有時做著做著就睡著了,看了十分心痛。剛開始聽說一、二年級不學數學,心裡直打鼓,但信任吳震球校長的能力,最終將孩子送入實驗班。低年級不學數學,孩子沒啥作業負擔,課餘時間學習鋼琴、游泳、跆拳道,孩子變得積極開朗。到了三年級,孩子也很少帶作業回家,前不久三年級全市數學統考,孩子考了92.5分。“一打聽,這一分數在實驗班只算中等,但我已十分滿意了。”
也有家長擔心孩子在學習中掉隊。一位孩子說,自己的父母擔心他數學跟不上,在二年級時專門送他到校外學習了一年時間數學。
赤壁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這場實驗還有可完善的地方,比如實驗班與普通班是不同老師教學,以後可嘗試同一老師教學,評價指標會更有參考性。
不少網友肯定。
專家贊許
江蘇“史上最嚴”懲治有償補課等行為 37所學校50名教師被處理
上游新聞記者從江蘇省教育廳獲悉,2018-11-30是全省中小學老師簽署《江蘇省中小學教師拒絕有償補課公開承諾書》的最後一天。此前,江蘇省教育廳公佈了“史上處罰力度最大”的 “有償補課等違反師德師風行為查處情況通報”,13個市的37所學校被點名,50名教師被處罰。
此次被通報中,部分學校負責人被給予行政處分、訓勉談話,50名教師被處罰。其中,在對35名有償補課的在職教師處理中,除要求退還違規所得外,還被分別處以了停職反省、取消評優評先資格、扣發學年績效工資、黨內警告、記大過、公開通報等處理。而淮安市清江浦區北京路中學、淮安市清河開明中學的10名教師因違規在班級中推銷英語教輔產品、收受好處費被分別給予行政警告、黨內警告、黨內嚴重警告等處分。另外,徐州新沂市塘店中心小學3名代課教師被辭退。
5名教師因體罰學生也受到處理:泰興市實驗初中一教師被給予降低崗位等級、調離教學一線;常熟市淼泉中學一教師被給予行政記過處分;宿遷市沭陽縣華沖實驗小學一教師被給予停職反省,接受調查,目前其已自動離職;沭陽縣實驗小學一教師體被給予停職反省、公開檢討、取消年度評優評先、職稱晉升資格的處理;宿豫中學一教師被給予解除聘用並扣發學年度績效工資的處理。
回應
老師不准補課,那就社會機構跟進。有區別?
湖北一小學三年級才開數學課,用4年學完6年內容 2018-11-30 荊楚網
竟然有學校三年級才開數學課?
原來,從2015年秋季起,赤壁市正揚小學做了一次挑戰性嘗試:對小學課程優化,一、二年級不開數學課,學生從三年級起上數學課,用4年時間學完6年制小學數學內容。
要知道
在中國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下
不少家長在教育問題上都認為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更何況還是
具有嚴謹的邏輯性和高度的抽象性的數學!
那可是不少同學
學習上的“攔路虎”啊
三年級才開始學,還跟得上嗎?
校長回應
湖北這場教育實驗的宣導者是75歲的正揚小學校長吳震球。校長在接受採訪時稱,一二年級不開數學課有4個理由:
萬喆:幼稚園新規下的思考 2018-11-17 環球時報
日前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範發展的若干意見》由於對民辦幼稚園和學前教育發展給出新規,令一些上市的學前教育機構股票發生大幅波動,引起外界關注。
借著此次《意見》的發佈,我們應該梳理並找出過去在學前教育行業發展過程中的不足和缺陷。
第一,民辦幼稚園資質的審批制度似乎容易形成事實上的行政壟斷。《意見》提出民辦園一律不准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營利性幼稚園,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營利性幼稚園資產。應該說,其政策針對性是非常強的。能夠拿到“資質”的幼稚園便可以拼命擴張,轉而用這種無度擴張來上市圈錢。
第二,必須解決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的不足。幼稚園在中國變成稀缺資源也就是近十年的事,由於過去大量街道、行業、單位內部幼稚園被關停並轉,再加上近些年城市人口增多,導致學前幼兒出現入園難。曾有相關部門解釋稱,這是因為幼稚園不屬於義務制教育,因此相關部門沒有義務、責任建立更多的公辦幼稚園。這次《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普惠性幼稚園覆蓋率(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占比)達到80%;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偏低的省份,逐步提高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到2020年全國原則上達到50%;鼓勵支持街道、村集體、有實力的國有企事業單位,特別是普通高等學校舉辦公辦園。上述目標如果能落到實處,應該會大大改善學前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
第三,提高對學前教育的管理水準。從攜程親子園等案例上看,不僅審批的透明度、公開性、標準化程式存在缺失,不少民辦幼稚園的管理水準也堪憂。甚至,目前社會上仍有大量的無資質民辦幼稚園。
綜合來看,民辦幼稚園所牽涉的種種問題,其核心是明知供給跟不上需求,卻不去改善供給,只重“跑馬圈地”。筆者認為,要解決民辦幼稚園的“見利忘義”,不是要切斷其盈利,而是要提供更加充分的公共服務,進行更加嚴格的公共管理。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要義。(作者是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深圳大學給部分專業學生家長寄成績單 學生們慌了 2018-11-01 中國青年報
近日,深圳大學給部分專業的學生家長寄了學生成績單,快遞含有所有學期的成績單、績點換算說明、《致家長一封信》以及輔導員班主任聯繫方式!
此前,江西省內包括南昌大學、江西財經大學等多所高校都會把部分或者全部學生的成績單寄給家長,以便家長瞭解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
華東交通大學的這一做法已經堅持了二十多年,學工處處長楊東明表示“如果學生成績不太理想,家長收到成績單後,學生肯定會有一定壓力,但大學生都是成年人,我們相信這種壓力會轉化為他們學習的動力,激勵他們在大學期間真正學有所成。”
學校給家長寄成績單,你怎麼看?
回應
這完全是應該的也是十分必要,學校與家長們勾通及時反映學生的情況,這完全是正確的,就象中小學生時老師到家庭進行家訪一樣。
為什麼有人反對呢?因為你成績不好,因為你沒好好學,所以害怕所以反對。
侵犯隱私人權!
這與人權有什麼關係?學校對學生負責,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負責。
呵呵,成年人的隱私,麻煩你做個成年人,學費自己出吧!
除了哈佛 美國另一名校涉學術造假或被罰6億美元 2018-10-22
因涉嫌造假一下撤回31篇論文,80歲的哈佛醫學院前心臟病專家皮耶羅•安韋薩(Piero Anversa)從神壇落下,也讓哈佛名譽蒙羞,哈佛旗下布萊根婦女醫院也在2017年向美國政府支付1000萬美元,用以了結針對安韋薩提交虛假資料獲得研究經費的指控。
但,1000萬美元還只是“毛毛雨”啦。美國另一所知名學府杜克大學近年來的一樁涉嫌學術造假案,若罪名成立,或面臨最高6億美元的罰款。
依據美國1863年《虛假申報法案》,美國政府平均每年都能靠這項法案收繳35億美金的罰金,單在2015年,舉報者就憑藉近700起此類案件獲得了5.97億美元的獎金。不過目前該法案處罰的主要領域還是在保險、醫療、軍工生產以及銀行房貸。
康得是美國杜克大學生物學家,2013年因為盜刷學校公務信用卡並偽造收據,涉嫌貪污2.5萬美元被捕。校方當時就開除了她。
不過事情還沒完,校方開始圍繞康得的“學術誠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她的大量實驗資料無法被驗證,過半學術著作都被學術期刊“表示關切”甚至直接撤稿。
雖然杜克大學有意替康得遮蓋污點,但遭到杜克大學實驗室分析師約瑟夫•湯瑪斯舉報。
2015年11月,康得收到法院傳票,稱其偽造的資料或説明福斯特實驗室和其他研究機構騙取聯邦政府補貼總計2億美元,已涉嫌違反《虛假申報法案》。按照這項法案,杜克大學可能需要返還給聯邦最高3倍的補償款,即6億美元(約合41億人民幣)。
如果杜克大學這次的罪名成立,它將成為該法案迄今為止針對學術不端行為涉及數額最大的指控。
雖然目前波茨•康得案尚無最終定論,不過杜克大學在今年4月表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目前已經對其研究人員實施了更為嚴格的資金監管,包括要求杜克大學對來自HIN的資金的使用,不管有什麼調整,都必須事先獲得批准。
相關新聞
在哈佛大學揭露學術造假有多難:我們看看曾在哈佛大學工作數載、31歲被浙江大學破格評為最年輕教授、博導的國內學者郭磊的親身經歷…
回應
五十步笑百步還是百步笑五十步?
覺得幽默麼?其實是你對美國被揭出了學術不端問題出於無奈!
資料分析:48萬留學生回國,三成月薪不到6000元 2018-08-23
近日,第13屆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在北京召開,並發佈了《2018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
報告基於對2190份有效問卷的分析而成。
90後成為新生代海歸的主體
90後(1990-1995年)成為海歸主體占55%,年齡在23-28歲。六十多萬出去,五十多萬回來,大進大出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一個人才環流的現象。
出國讀本科的人越來越多
碩士最多占56%,學士38%,博士、專科和其他占比都在2%左右。與去年相比,碩士下降6%,學士上升7個%,出國讀取本科的留學生越來越多。
選擇出國留學的主要原因
2017年回國48.09萬人,留學的意義不局限於出國深造鍍金。體驗他國文化、生活,豐富個人閱歷是主原占76%。
英美仍為主要留學目的國
英美分別19%和18%,女性更青睞英國占22%,而男性21%選擇美國。主修科目中,經濟學與商學類占比最高,達到43%。文科(如藝術與人文科學、語言學等)女性占比高於男性,理工科上則男性比例較高。
海歸回國後處境如何
61%的海歸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發展,13%北京,8%上海,7%廣東。
海歸們回國後的工作狀況如何呢?
42%的海歸能在一個月以內找到工作;40%在1-3個月; 4-6個月13%;6個月及以上5%。95%能在歸國後的半年內找到工作,待業的越來越少。
海歸薪酬待遇有所提升但薪酬滿意度降低
80%認為收入低於預期,較2017年69%加劇。6000元以下33%。6001-8000的占比在25%,8001-10000的15%,10001-15000的15%,15000及以上的12%。
30%海歸創業選擇對口領域
大多數就職于金融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分別占比在14%和13%。緊後的是教育業,批發和零售業,文化體育娛樂業也是排名較為靠前的幾個行業。
回應
海外野雞大學太多了,遊學混的文憑值錢嗎?
美高中生數學能力再創新低 大學入學考試僅四成人達標
據《華爾街日報》2018-10-17報導,美國大學入學考試(ACT)委員會稱,在2018年參加ACT考試的190萬學生中,僅四成人數學能力達標。在不同種族背景的學生中,亞裔學生的成績排名靠前,且平均成績有所上升,而白人、非裔及拉丁裔學生的成績則在下滑。美國教育機構人士稱,這反映出美國高中數學乃至文化課教學存在嚴重問題,需要改革。
其中僅40%考生達到ACT規定的、可接受大學數學課程的合格基準,去年的這一比例為41%。此外,35%的考生沒達到四項必考科目(數學、英語、閱讀與科學)中任何一科的合格基準。在低收入階層和少數族裔中,大約僅1/3的學生達到合格基準。
今年6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取消了學生必須提交ACT或SAT成績才能入學的規定。有教育人士擔憂,若大學進一步降低門檻,可能會有更多高中生對自己放鬆要求。(李元)
回應
用“愚快”教育不知不覺就完成了階層分化,妙啊
說明美國的素質教育很成功,真正達到目的了
沒事,精英管理美國,沒能力的可以當流浪漢嘛,或者表演佔領華爾街!
在人生之初就用教育的不同分出美國社會的三六九等,這很民主科學
美國根本沒在怕的,到了大學還是世界第一,全世界培養出來的精英還是要跑美國常春藤,唉,真的很悲哀,中國不也是嗎?清華北大的天才沒畢業就跑美國去了,還很驕傲……
慣性而已。吃老本罷了。再過三四十年且來看他。
相關新聞
《平權法案》真的平權嗎?亞裔學生控哈佛招生歧視10.15開審
哈佛10.15撤回31篇造假論文就是捍衛真理?韓春雨撤回的時候可不是這麼說的(回應: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的雙標也不是一天了.)
《科學光譜》評論,這樣的標籤就像美國總統川普頻繁使用「假新聞」(Fake News)一詞來稱呼批評他的傳統新聞媒體一樣,導致部分的人不再相信這些新聞媒體;而部分德國媒體直接使用「Fake Science」一詞概括研究工作的所有問題,也會導致一般民眾對於科學抱持疑問態度,無助於讓民眾進一步認識科研工作與背後問題,反而恐怕傷害了學者與大眾之間的關係。這樣的報導,在批判「假科學」的同時,其實也不能說得上是個「稱職的科學報導」。
回應
在台灣,即使升等論文因抄襲被期刊撤除,教育部、科技部、媒體仍然主張沒有違反學術倫理,科技部續給計畫,向教育部補件升等。
台大醫學論文造假案-維基百科
台大醫學論文造假案發生於2016年11月,國外網站「學界同行審論平臺」(PubPeer)揭露台灣大學郭明良教授研究團隊涉及多篇論文涉及造假,其中校長楊泮池擔任數篇論文共同作者,使本次事件備受矚目,亦於國際上引起討論。教育部、科技部及台大特別調查委員會就本案經數月的獨立調查後,於各涉案人員依情節不同各有相應行政處分;教育部因此事件扣減台大106年度獎助經費5,400萬元。
...
一般來說,如果學術圖書館沒辦法負擔現行期刊的訂閱費用,學者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利用像Sci-Hub或LibGen的非法線上資料庫,免費下載他們需要的學術文章;第二則是把出版模式改成開放取用,將自己的研究結果刊登在智庫、自己的學院或大學,或者投稿給開放取用期刊,讓所有人都可以免費閱讀文章。
由於其他學者都有機會免費閱讀,這樣的文章引用次數也比在傳統期刊上出版的文章高出許多,即使學者在出版之前需要繳交可能是幾百歐元,甚至幾千歐元出版費,但若算上過去在傳統學術出版社免費義務提供的編輯工作、安排同行評審等成本,這筆錢可說是值得。
但開放取用的出版模式也讓掠奪性出版社跟著竄起,他們用類似「網路釣魚」的方法,「誘騙」正在尋找期刊出版機會的學者,收了出版費後卻又不進行應有的編輯工作或同行評審,結果又形成了如今媒體所稱「浪費納稅人的錢」的情況。
掠奪性期刊這個嚴重的老問題,早在2008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奧拉瑞亞圖書館館員傑弗裡.比爾(Jeffrey Beall)就已在自己的部落格上指出,並發表了〈比爾的掠奪性期刊清單〉。
此外,科普媒體《科學光譜》雜誌(Spektrum)跟《Heise online》,不只批評原本的報導模糊、聳人聽聞,更仔細地分析掠奪性期刊的問題,提出權威期刊過去的醜聞。像是2002年的舍恩事件,德國物理學家楊.舍恩 (Jan Hendrik Schön)研究結果造假,短短一年內在《自然》和《科學》發表的17篇文章,後來就有15篇被撤回。
其實這樣的造假研究比起掠奪性出版社對學術界的震動多出很多,對很多學者來說,掠奪性期刊的名聲已臭,他們閱讀這些文章也很容易可以看得出來文章的內容是不是正確、造假或根本是廣告。
但如前文提到的,《北德廣播公司》等媒體的報導把受騙學者在掠奪性期刊出版的文章,或在假學術研討會發表的真研究,一併說成「假科學」,忽略背後結構才是問題所在。
而拿到教授職位的重要條件,就是出版足量文章,還有多多參加研討會認識其他學者。德國學者因此常用一句英文來描述這個情況:不發表,就等死。(publish or perish)
意思是,學者得在上博士班、做博士後期間寫很多研究相關論文,然後最好在有同行評審機制的學術期刊刊登,否則很難爭取到教授職位。
「不發表,就等死。」要想拿到教授職位,就得出版足量文章,還有多多參加研討會認識其他學者,對學者形成莫大壓力。
但像《自然》或《科學》那樣世界有名、採取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接受的論文本來就不多,同行評審過程也相當耗時,因此很多學者們十分歡迎學術出版社主動聯繫。其中,若是收到掠奪性出版社邀稿的電子郵件,過去沒受害過的學者也不多想,相信了他們所提的學術標準就放心投稿,等到知道自己上當時,通常已經太晚了。
而掠奪出版社刊登這些正經學者的論文,不但可以收到出版費,也可以藉此提高自己的可信度;學術會議也是一樣,主辦出版社拿了學者的會議費之外,還可以順便利用與會學者的名譽。
不只是年輕學者上這些「詐騙集團」的當,經驗資深的教授們也不例外。但問題在於:受騙的學者通常因為覺得丟臉,事後也裝作若無其事,不與同事們分享這些公司的名字和手法,讓他們毫無防備。因此,已經存在好一陣子的掠奪性刊物,才會自2013年起,在德國暴增5倍(全世界則成長3倍)。
▌我們還能相信什麼?「假科學」後的真問題
▌掠奪性期刊的誕生:從傳統到OA期刊
與許多國際間的大學一樣,由於傳統學術出版社「坑錢」的營銷模式,德國近年來十分流行開放取用的出版模式。
像是愛思唯爾(Elsevier)等國際知名的出版社,為了提高利潤,收取的紙質版和在線版訂閱費用越來越貴,加上愛思唯爾的版權政策要求投稿學者把所有版權轉讓給出版社,但投稿者、評審與編輯工作卻都是免費提供給出版社,條件並不公平。
批評者也認為,學者投稿的研究結果明明是公款補助,為什麼又要被擋在付費牆之後,讓學術圖書館再以公款訂購?因此,英國數學家蒂莫西.高爾斯在2012年便發起了抵制愛思唯爾的「知識的代價」運動,獲得各國學者的支持;2017年起,德國學術大學也發起「DEAL計劃」,與愛思唯爾談判訂閱費用問題,僵持至今。
報導的核心是「掠奪性出版社」(Raubverlage)的問題:指的是像位於印度的OMICS出版集團或位於土耳其的WASET...等出版社,「誘騙」各國大學的研究者投稿給他們旗下的開放取用期刊(OA),收了出版費之後卻沒進行允諾過的同行評審(peer review),或是編委會的編輯,在沒有任何評審標準下就直接發表論文。
這些出版社也在世界各大城市主辦假學術研討會,不管學者的來歷資格,只要繳交會議費,人人都能參加、發表,騙取也浪費了正派學者的時間和金錢。據報導,德國有大概5,000位學者上這些掠奪性出版社與假會議的當,付費投稿或參加。但學者們,為甚麼會輕易上這些「學術詐騙集團」的當呢?
原因在於從事學術事業會面臨的幾種困境:首先,德國年輕學者的工作特別不穩定。
根據德國〈學術人員定期契約法〉,博士生或博士後學者在某一所大學的工作,各有6年的合約限制,6年後要嘛成功得到不限期的工作合約,要嘛要離開該所大學。但根據調查,德國初級學術人員(Akademischer Mittelbau)的職位,高達93%是有限期的約聘合約,而終身教授的職缺對年輕學者來說又供不應求。
這個問題其實存在很久了。2014年,柏林洪堡大學畢業的生物學博士安切.費舍爾(Antje Fischer)就曾向《時代週報》投稿〈正職在哪裡?〉一文,描述德國年輕學者的困難。
當時在哈佛大學做博士後的她,因為德國大學的不限期職缺太少,於是決定先離開德國到國外找工作;她尤其害怕:如果在德國做了6年的博士後,還是拿不到教授的終身職位,是不是「形同學術職涯被就此封殺」?
況且,就算能找到博士後的職位,也不代表她一定能拿到6年的合約,像她一位在德國某大學任職的朋友,在職4年間內,每3到6月就得簽一次合約,儘管這種短期合約在大學機構之外,已經是非法的了。那樣朝不保夕的情況其實也對學者的研究動力與質量造成阻礙。
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公開的《國情報告:2017年的年輕學者》中,也應證了費舍爾博士的看法:初級學術人員不穩定的職業生涯,導致大部分博士畢業生(81%)選擇離開大學機構;留下來的學術人員約有一半因工作不穩定,也不敢養育下一代。其中女性學者有49%、男性學者有42%沒自己的孩子。即使如此,要拿到終身教授職位,學者平均也得等到40多歲,才能知道他們的學術生涯能不能穩定繼續。
哈佛大學驚爆31篇論文造假醜聞!台大名譽教授/台灣細胞醫療協會理事長陳耀昌心痛:我幾乎視為聖經 2018-10-17聯合
世界大學連續排名第一的美國名校哈佛大學,竟爆出心臟病專家安斐沙(Dr.Piero Anversa)31篇論文造假,而且數據也是捏造,捲入其中的還包括哈佛大學所附屬的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該醫院不僅為哈佛醫學院的主要教學醫院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生物醫學研究機構之一。
據《紐約時報》報導,安斐沙的研究指稱,人體受損的心肌可透過c-kit幹細胞再生,幹細胞能轉換自己並重新再進入到其他不同的細胞裡進行修復。他和他的同事還宣稱,已經證明這種實驗結果可行。
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莫瑞教授(Dr. Charles Murry)和他的同事試了很多次,也得不出安斐沙的結果,他甚至還覺得安斐沙的研究「有很大的問題」,但安斐沙仍堅持自己是對的,並嗆大家說,「是你們自己不知道該怎麼操作。」之後雖然有愈來愈多的實驗室不放棄,繼續努力實驗,但是失敗的狀況卻不斷增加。
安斐沙被踢爆實驗數據是偽造的之後,他的實驗室也在2015年關閉,醫院同意向聯邦政府支付1000萬美元(約新台幣3.11億元)以解決此事,不過安斐沙和哈佛醫學院的形象卻嚴重崩壞,安斐沙過去曾獲得了多項表彰,其中包括美國心臟協會頒發的研究成果獎,該獎項在2004年還將他評為「傑出科學家」,
回應
這"台大名譽教授"程度實在不太好,有問題的論文其實做一兩個實驗就知有沒有造假。這個教授搞太多政治,沒真正做研究,才會把狗屎當聖經。
專拐讀書人:德國學界的「論文詐騙集團」 2018/09/11 衛易萱
2018年7月,德國媒體《北德廣播公司》(NDR)、《南德日報》(SZ)、《西德廣播公司》(WDR)與《德國廣播電台》(Deutschlandfunk),根據《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的國際合作調查,報導了一系列德國學界的「假科學」問題。
頂大也難逃!108學年有113個博士班招生數0或1 2018-10-18 聯合報
教育部近日核定108學年一般大學碩博士班招生名額,碩士班3萬8983人,相較107學年4萬0003人,減少1千多人;博士班核定4250人,相較107學年4242人略增8人,但有113個博士班的招生人數是0人或1人,面臨生存危機,連頂大也逃不過。
教育部高教司科長郭佳音表示,108學年度碩博士班招生名額總共是4萬3233人,但此數字是扣除康寧大學和華梵大學兩校,因為這兩校正在進行整體校內盤點。至於博士班名額會略增,是因為108學年有學校增設博士班。依照總量規定,大學新成立博士班第一年的招生名額以3人為上限。
教育部統計,108學年碩士班招生名額0人和1人,總共有56個系組,其中0人有49組,1人有7組;博士班招生名額有113個系組的招生名額是0人或1人,0人是37系組,1人是76系組。
碩士班名額略減,可能是因為學校認為招生情況不好,主動向教育部申請「寄存」名額,先主動刪減名額,寄放教育部,等未來招生回穩,再要回申請回復名額。另外也可能是因為招生狀況不佳,被教育部扣減。
108學年招生人數0人的博士班,包括清華大學先進光源科技博士學位元學程物理組等6個系組、交大加速器光源科技與應用博士學位學程生物科技組等8個系組。
108學年招生人數僅1人的博士班包括,台大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組等2個系組、清大歷史研究所等4個系組、成大太空與電漿科學研究所等4個系組、交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奈米科技博士班等3個系組等。
之前教育部考量博士班人才培育量太多,已達飽和,從104學年起控管博士班員額,每年收回10%至15%個名額。108學年度起,教育部則是不再統一扣減。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指出,系組招生名額為0的狀況包括:系組只招收外籍生,而外籍生是外加名額,所以不會列在這次核定名額中;另外是中研院的國際研究生學程(TIGP),招生名額也是外加名額的,約有250人。如果超過三年,系組招生仍不見起色,就會要求學校把系組關起來。至於碩士班名額減少,多數是因為連續兩年註冊率低於7成,因此被教育部扣減招生名額。
當然,各個行業對高學歷的需求也在增加,我們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更加廣泛,不僅僅大學和科研院所需要博士,其他崗位也需要高學歷的人,比如現在已經開始出現的博士農民。
但是並非所有博士都適合做中學教師,博士增加也並不意味著教師品質必然提高。
首先,博士經常並不“博”,而是“專”,對專業領域之外的知識,掌握的並不是很多,所以博士多出的那部分知識,並不一定可以直接服務于中學的教學。
其次,中學教師的職責是傳授知識,但是傳授知識需要教育的知識和技能,這在大部分博士培養中都是缺乏的。因此,要成為合格的教師,這些高學歷的博士們還需要學習很多新的知識,這需要他們具有出色的學習能力,能夠適應教師的需求,完善知識結構。
回應
何來浪費一說?願意的,就去,不願意的,人家強迫你了嗎?博士,就一定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還不是柴米油鹽過日子!別看是博士頭銜,能不能勝任中學教師一職,還是個問號呢!
工地扛鋼筋、不敢買肉包 貧生高分考上北京清華大學 2018-09-30 聯合新聞網
大陸一名18歲的年輕人單小龍家境貧困,母親臥病在床,他和父親、哥哥都在外打工,今年他在滿分750分的高考中,以高分676分考取北京清華大學電子工程學系,也是村裡第一個考取清華大學的學生。雖然這是件喜訊,但單小龍卻憂心忡忡,因為他知道上大學後得花更多錢,因此他得更努力打工賺取學費,才有機會繼續讀書學習。
回應
因為沒有言論自由! 所以在中國是無法靠教育公平受教育與評鑑的!共產主義是無法真正翻轉他真正貧窮的地位獲得真正的自由!
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有時間在這裡嘴砲不如多讀點書,怕的是向你這樣人窮智也窮還自以為高高在上的井底之蛙
在台灣這種情況已經不可能再發生了........真是悲哀!
台灣的大學貸奴/流浪教師博士一再發生了........真是悲哀!能考入清華就根本不用擔心學費問題了,清華助學金獎學金覆蓋率之高,連所謂的助學貸款都不需要,光靠獎助學金就能完全免掉學費,還有各種補助
博士當中學教師:大材小用還是人才浪費? 2018-09-30 北京青年報
一位理學博士應聘到一所中學任教師引起一些人的爭議,有些人認為博士做中學教師是大材小用,人才浪費,也有人認為博士做中學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結果。早年小學教師大多是初中畢業,甚至小學畢業教小學的事情也時有發生,但是現在小學教師中也有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有些地方已經將本科畢業作為小學教師任職的基本條件,如果照此推斷,中學博士老師也應該不算稀奇。
博士做中學教師並非偶然,有一些競爭非常激烈的中學早已經聘用了博士當教師,只是因為那些學校教師崗位競爭十分激烈,所以也沒有引起太多的爭議。博士做中學老師本不應該引起太多爭議,因為博士畢業做任何工作的都有,並非所有的博士都是在做相關的專業研究。如果說博士去做行政和企業管理,去做出版和傳播不是人才浪費,那麼去做中學教師自然也不是大材小用,推而廣之,去做小學教師或幼兒教師,也都是合理的。
博士從事非專業研究的工作可能會越來越普遍,這一方面源于博士的供給,另一方面也源於各種工作崗位對受教育程度的需求。隨著博士學位授予點的增加,博士研究生招生數量也呈直線上升的趨勢,比如2017年博士招生就超過了8萬人,在校博士達到36萬多人,對比1997年當年博士生招生人數僅有1.2萬,畢業僅有7000多人,在校的博士僅有3萬多人。20年間,中國的博士供給數量增長了7倍。1997年碩士招生數量也僅有5萬多,也就是說2017年的博士招生已經大大超過20年前的碩士數量。如果我們再回過去看,1977年全國大學本科招生人數也僅僅27萬,就可以想像現在博士是一個多麼大的群體。中國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研發人員,但是研發崗位的增加不一定能夠與博士數量增加的速度相匹配,許多博士不可能在專業研究教學崗位就業,必然轉向其他的就業空間,而中學教師越來越成為吸引人的職業,所以博士進入中學可能會越來越多。
除了數量問題以外,品質是另外一個方面的問題。任何產業都會出現不合格的產品,基數越大,出現不合格產品的概率越高。那些缺乏學術研究潛質的博士在拿到學位以後,必然會向其他就業管道分流,可以設想,未來的許多行業可能都會有博士們的進入。
女老師「肉體換好成績」 與學生發生多次性關係 2018-09-27 聯合新聞網
美國一名27歲已婚女老師竟以「肉體換好成績」脅迫一名17歲男學生,還表示如果不從將扣分,該男學生也因此在班上名列前茅,不過他日漸不滿這種生活,遂開始反抗老師,結果家長查覺其成績一落千丈,一問之下才知道事情大條。
美國南卡羅萊納州數學老師珍妮佛(Jennifer Danielle Olajire-Aro)2017年向一名男學生表示,若想獲得好成績就得和他上床,如果反抗還會遭到扣分,男學生因此去年與老師發生多次性行為,地點包括車內、學校教室及珍妮佛住處。
而該學生的數學成績也因此在班上名列前茅,但他逐漸不滿受老師脅迫的生活,便拒絕老師的性邀約,結果成績立刻從98分變89分,經查覺不對勁的家長詢問,學生才把老師的惡行惡狀曝光,家長氣得報警處理。
據美國媒體《The Post and Courier》報導,家長認為學校的疏忽及監督不周造成學生受害,希望學校提供相關賠償及支付學生精神醫療費用。
據美國《紐約郵報》報導,警方表示,去年經家長報警後已逮捕老師,上周男學生的律師也向法院提出訴訟。校方則表示, 珍妮佛從今年1月22日起,就不再是該教師,不過目前仍尚未看到訴訟內容。
相關新聞
卡瓦諾性侵指控不斷 川普9.28不排除撤大法官提名
泰晤士全球大學排名 清華大學躍居亞洲第一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2018-09-26公佈2018-2019年全球大學排行榜,中國清華大學表現搶眼,從去年的第30位連跳8級,今年位列第22位,擠掉新加坡國立大學,首次成為亞洲第一。
英美大學依然佔據該排行榜前列,牛津、劍橋、斯坦福分別位居前三。該排名涵蓋了全球86個國家和地區的1250所教育機構,中國大陸共有72所大學上榜。
製作該排名的編輯巴蒂26日說,由於中國和其他新興國家將大學置於國家經濟成長策略的核心地位,未來幾年有可能挑戰英美大學的主導地位,“中國的成功秘訣在於通過強化國際化與全球合作、持續針對領先機構大量投資、重視吸引全球人才等方式,大幅提升全球聲望,其他新興國家也已開始效仿。”“中國已將高校作為國家經濟增長戰略的重中之重,並逐年獲益。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已經躋身世界頂尖高校之列,而中國南方科技大學僅成立7年,就已經進入了全球前350名,這對首次入圍者來說是一項了不起的成績。”他說,中國高校成功的秘訣在於“提升其國際視野和加強全球夥伴關係,持續加大對頂尖高校的投資,將重點放在吸引和留住全球頂尖人才上”,這些做法已吸引其他國家效仿。他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國家在未來幾年很可能挑戰英美大學一直以來在排名中的主導地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以教學、研究、知識轉化、國際視野等多項指標衡量大學綜合實力,被視為最權威的世界大學排名之一。
繼哈佛之後 耶魯大學遭調查是否歧視亞裔學生 2018-09-27 聯合報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美國司法部和教育部已針對常春藤名校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是否非法歧視申請入學的亞裔美籍學生,展開調查,因其族裔背景在錄取過程中給予不同對待,比其他族裔的要求高,並非法設有配額限制亞裔學生入學人數。去年,司法部也對哈佛大學是否歧視亞裔學生展開類似調查。
另外,要明確具體處罰的程式。對於課堂教學,應給予教師處罰不遵守課堂秩序學生的權利,並明確處罰的方式。而對於學生違反校園公共秩序,則應該組建學生事務中心(由校領導、教師代表、家長代表、專業人士代表共同組成),負責調查學生的違規行為,舉行聽證會,根據調查結果進行處理。在新加坡,對於未成年的男生也有鞭刑的處罰,但執行鞭刑不是當事教師拿起鞭子就打,而是要經過調查,根據調查結果以及事先明確的處罰規定,決定打多少下、打哪個部位,並在執行時有其他教師、家長監督。這就是對學生進行規則教育、法制教育——讓學生懂得規則、懂得違規之後受什麼處罰以及怎樣被處罰。
具體到上述事件,就不應該由當事教師直接處罰,而應該交給學生事務中心進行調查、處罰。比如,在校內多次違規,根據有關規定應該給學生什麼處罰,就給學生什麼處罰(處罰規定事先告知學生、家長,違規之後嚴格按規定執行,學生、家長也很難有反對意見)。
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對,放任不管也不對。怎樣適當批評懲戒學生,關係到我國中小學的教學秩序,也關係到學生的健康成長,對此,不能再模糊處理,必須明確體罰、變相體罰與適當批評懲戒的邊界,以及適當批評教育的具體細節、程式。
回應
看看我們的媒體,教師節期間,報導老師辛苦的幾乎沒有,但說老師體罰和收禮的鋪天蓋地。
現在的孩子都是溫室裡的嫩苗、父母掌心裡的寶貝,哪裡經得起風吹雨打啊,你這學校不是自找麻煩嗎!
老師的體罰明顯沒有超出一般人的認知和限度,學生死因需要調查。
在民國上小學時我受過老師的如下體罰:1,沒能熟背課文遭老師竹教條打手撐;2,指定的毛筆書法字沒寫好,頭頂墨盤對著孔聖像罰站;3,因午間到校前違背校禁幾個同學偷偷下河游泳,在操坪罰站示眾。(偷泳的同學不少)。那年代沒有家長指責老師嚴管學生不該。
現在的學生嬌得很任性得很,不聽話,違反紀律校規,有的還說不得,說了家長
湖南某中學體罰學生致死:懲戒教育怎樣合理?
據媒體報導,2018-9-16日下午1點左右,湖南邵陽市新邵縣第二中學高一新生張某宇在被罰“蛙跳”過程中倒地,送醫院後搶救無效死亡。事發後,當地相關部門趕赴現場調查處理,縣紀委監委和縣教育局已對四名相關責任人立案調查。
因教師管教、懲罰學生而釀成悲劇,近年來可謂頻頻發生。每次事件發生後,輿論都會質疑教師的懲罰方式不當,侵犯了學生的人格尊嚴,要求嚴懲教師,加強師德教育;而教師群體卻感慨,今後再也不要管教學生了,誰知道批評、懲罰之後會引出什麼麻煩?但是,如果學校老師都不再管違紀違規的學生,學校教學秩序何以得到保障,而校園的欺淩問題、問題少年問題只會更加嚴重。
針對這類事件,在嚴肅調查追究責任的同時,必須反思怎樣才能既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又維護學校教學秩序,要給教師批評、懲戒學生以正當權利。只是概念化地強調要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或者概念化地說賦予教師適當的懲戒權,都無法走出當前的困境。
當務之急是,國家和地方教育部門要出臺學生違規違法處理的細則,要針對十分具體的校園違規違紀(課堂教學違規、宿舍管理違規、校園公共場合違規)行為做出處理規定,即具體違規情節應受到怎樣的懲罰?誰來執行懲罰?比如,學生上課不遵守課堂紀律,和其他同學說話,教師在口頭批評後無效,教師該怎麼處理?
在發達國家,對這類行為是可以罰站以及請出教室的。但我國現在只有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的原則性意見,而對於以罰站方式處理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通常會被質疑為體罰或者變相體罰,結果是老師乾脆就不管,隨便學生怎麼做。在制定處罰細則後,學校要把具體處罰規定告知家長和學生,並和學生、家長簽訂協定,讓學生、家長知道,如果學生違反了校規,將受到哪些處罰。不像現在,學生和家長會說不知道這類行為會受到什麼處罰,教師也不知道處罰的尺度是什麼,隨意性比較大。
教協:八成受訪教師受工作壓力困擾 近三成有中度或以上抑鬱徵狀
開學在即,教協一項調查發現,有八成受訪教師深受工作壓力困擾,逾半人有中度或以上抑鬱症徵狀,最嚴重者曾想過傷害自己身體。教協指,教學工作、學校監察及學校行政工作,是教師工作壓力主要來源。
教協聯同香港心理學會臨牀心理學組,2018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以電郵形式向教師發放網上問卷,有逾1800名教師回應。調查發現,八成受訪教師表示感到頗大或極大工作壓力,近三成人出現中度嚴重或以上程度抑鬱症徵狀,最嚴重者曾萌生傷害自己身體的念頭。大部分受訪教師的工作壓力,源自備課及評估等教學工作、學校監察及行政工作。
調查亦發現教師每周工作時數愈長,整體工作壓力愈大。當工時達每周55小時或以上,抑鬱症徵狀更顯著。另外大部分教師工時比本港一般僱員長,多於七成受訪教師每周工作50小時以上,三成受訪者達60小時以上,一成達70小時以上。
教協建議教育局增加「班師比」,及於學校加設行政主任及其他專職人員處理非教學工作,讓教師專注教學,並為學校教師設立情緒支援服務。
廈門大學剛解雇的“東海道子”是誰?
2018-9-1,廈門大學官網發佈消息,通報此前“田佳良事件”的處理結果。值得注意的是,該通報中還解雇了另一位“東海道子”。
“東海道子”的人原是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周運中。與田佳良以“潔潔良”的網名發表“精日”言論相似,周運中以“東海道子”的身份在微博發表不當言論,比如“中國人最高境界是說假話、做假賬、訂假合同。真是最劣等民族”等,令人震驚。
周運中專攻中國史,2005年獲南京大學歷史學學士,復旦大學歷史地理中心碩博連讀,2010年獲博士學位。
他曾著《鄭和下西洋新考》、《中國南洋古代交通史》、《正說臺灣古史》等,也在各期刊上發表過近百篇論文,從其論文方向來看,他偏向於歷史地理學、古代絲綢之路、元明史等。
周運中雖然曾身為歷史系助理教授,言辭中卻充滿著無知和偏見,透露出荒誕與偏激,攻擊國家,攻擊自己的民族。
他說“中國是最低劣的民族”、“中國人不配做人”、“思想落後,民性落後,制度落後”,很難想像,這樣的話竟然從一位歷史學助理教授的口中說出。
回應
廈大的政治思想工作太差了。
廈大的問題是全國大學教授裡面;相當多的漢奸/奴才/公知當道…沒有被及時剷除;這些人的危害才是最大的
說到底:思想領域裡面;党的領導渙散了;削弱了;而大學的教育思想出問題是很恐怖的;因為國家的前途未來與大學教育息息相關
我們的大學裡這類逆種“教授”不少。兩年前我在上海大學接觸過一個“研究生導師”,該人就認為中國一切都不好,西方“民主”國家一切都好。
讓孩子吃飽 「館長」捐20萬給鼓中舉重隊 2018-08-23 聯合報
本報日前報導,高雄市鼓山高中舉重隊,30多名隊員多數來自原住民族部落,家庭經濟弱勢,由學校承擔隊員的早餐和晚餐費用,但學生晚餐都是吃70元的便當,京首都體育學院的舉重教練到校指導看到提醒,「這樣的營養再練下去會受傷。」報導一出,引發社會熱烈回響,「館長」陳之漢也主動捐出20萬元給鼓中舉重隊,就是要讓孩子們吃飽。
高雄市教育局表示,高雄在地企業「捷利國際」與食材供應商率先伸出溫暖雙手,預計於下週一(27日)起免費供餐,用最好的食材與肉品讓學生吃飽。
舉重隊教練吳銘通表示,北京隊學生一人一天的吃飯費用,光是食材費就達人民幣150元(約新台幣684元),而鼓山的學生吃便當,營養不夠,選手就無法長肌肉,很可能會受傷。他和校長聽到也只能苦笑,「連吃飯的錢都很擔心了,怎麼讓他們吃得好?」
目前舉重隊一個選手一天早餐35元、晚餐70元,一天要105元,30個學生,一個月要9萬4500元,12個月要113萬4000元。莊福泰說,如果學生比賽得獎有獎金、體育署有補助,就可以稍微減輕負擔,但基本開銷80至90萬跑不掉。
回應
中國同胞比綠色詐騙集團還愛台灣人
高雄教育局本該管的事,怎麼還要人家披露,
悲哀啊,也就是說台灣的小孩拼的流汗流血沒人痛惜,最後還是中國隊的看不下去,說了實話
這裡有一個典型的錯誤看法是:如果高考用的知識,在公立學校都能學到,如果培訓機構和學校老師對學生的知識點傳授都是一樣的,那麼願意去私立學校私立培訓機構的人就會大大減少。
前面已經分析了,人和人之間有差距,同樣的知識,學生不一樣,老師不一樣,教學進度不一樣,考試出題的角度又可以靈活變化,最終,想要在考試中脫穎而出,還是需要高過別人的投入(天賦也算一種天生的投入吧),這場焦慮的教育軍備競賽是不會休止的。公立學校教得更深,只會適得其反加劇競爭,高考為了選拔就會出更難的題目(對,不超綱,但更難),課內都把進度提前了,課外輔導還不更加碼?為什麼60多年減負減不下來,應試教育的基本道理從來沒變過(強調一下,我支持高考)。
教育部應該努力的,是既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又盡可能不要讓這種教育領域的“軍備競賽”過度升級,其實也就是減負。減負就是一個度的問題,用行政命令宏觀調控這個度,讓高考的難度控制在一個合理的水準,使得貧困家庭不通過額外學習能夠有足夠的機會,而富裕家庭僅僅通過額外教育投入又無法取得決定性優勢。
衡量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要看其成果,也就是是否為高等教育輸送了足夠多合格的生源。
這些年,通過財政投入,中國大學的排名上來了(雖然為此在留學生上投入的資源又受到中產階級詬病,確實這裡存在執行上的嚴重問題),這使得高考的含金量進一步增加了,同時,中國培養了世界上最多的大學生,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高於世界平均水準,中國教育為社會提供了足夠的中國產業升級需要的人才,企業對國內文憑的認同越來越高,這些都是促進教育公平的成績,不應該被忽視。
回應
作者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教育部推行的“素質教育”實際上變相加重了學習負擔,導致孩子們課堂上學不到東西,必須課後學習。
作者引用了很多教育部的官方回答,然而始終沒有面對最直接的問題:從城市裡的家長都要節衣縮食把孩子使勁往私立學校送,往培訓班送的現實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城市裡的家長都認為公立學校沒有提供足夠的教育。
好了。接下來肯定有人會說,是政策的執行層面出了問題。
那麼我們就來假定按照不挨駡的方式來執行,教育部都聽這些批評的家長的,會怎樣。
1 錯誤的“減負”讓校內教學品質變差了,中國奧數連續三年沒拿團隊總分第一了
至於說校內教學品質變差,我至今沒有看到一篇文章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中國經濟在發展,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在增加,2012年以後更是一直超過4%,去年,國家教育經費更是首超3萬億,比這些中產父母讀書的時候高得多。居然反而覺得學生在學校學不到最基本該學的東西了,那他們小時候條件更差怎麼過來的?
當然,治不好他們的“教育焦慮症”,原因也簡單,他們就是通過應試教育成功實現了階層上升,他們要的根本不是基本該學的內容,或者說教學大綱內的教學任務,他們要的就是“成績好”,要自家的孩子超過別人家的孩子,但同時又不想出錢出時間課外補習,因為買了學區房,他們覺得國家應該替他們保證子女階層不下滑。
2 如果不搞錯誤的“減負”,富人家的孩子將不再壟斷優質教育資源,窮人家的孩子將獲得更公平的教育機會
不搞任何“減負”,也不可能讓老師僅拿公立教育的工資,一天上班8小時變成12小時,同時讓窮人家的孩子享受低價高質的教育,又讓富人家孩子沒有了課外輔導的時間。
假如教育部硬要這樣做,那麼富人家的孩子就會離開公立學校,這些家長支付更高的薪酬,優秀的教師自然就流動到他們的“貴族學校”,於是更多家長嚮往這些“貴族學校”,離開公立學校的人更多,公立學校品質越來越差。
即便教育部補貼公立學校的教師(注意是拿全體納稅人的錢,不是富人的錢),也攔不住課外補習,如果增加校內學時,這些願意額外投資的家長就會去教育部鬧,他們的理由就是孩子睡眠不足應該減負,這也是實情。
於是,教育部做了今天大家看到的事情,一面喊減負,撫慰這部分家長,一面強調不能課外超前學超綱教,要提升課內教學品質,撫慰另一部分家長,最後還要強調,用課後服務解決家長的接送難,但是課後服務是自願的哦,讓雙方都無話可說。
在“減負”這件事上,我要為教育部說句公道話 2018-08-09 大包隨筆
《作為中產 我對國家有哪些不滿》這篇文章,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國家欠我一套深圳學區房”。而在減負的問題上,教育部已經承受了過多的駡名,現在我要再來為教育部說幾句公道話。
首先要說明,“減負”政策承擔了太多駡名,其中許多並非政策的本意。
1 “減負”是不是國家為了推行教育市場化的結果?
不是。1955年7月,教育部就發出了新中國第一個“減負令”——《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指示》。這足以證明,出臺減負政策的初衷,並非某些人說的為了推行教育市場化。
據統計,60多年來,國家層面一共頒了9道“減負令”。許多家長說自己小時候公立教育不搞減負,現在開始搞減負是倒退,這與事實不符。
2 “減負”縮短學時,給家長接送孩子造成困難?
《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做好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將課後服務作為説明家長解決按時接送學生困難的重要舉措:充分發揮中小學校課後服務主管道作用。廣大中小學校要結合實際積極作為,充分利用學校在管理、人員、場地、資源等方面的優勢,主動承擔起學生課後服務責任。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解決校外培訓火爆問題,還需要加強中小學生課後服務,妥善利用好“三點半”後這段時間。去年教育部已印發指導意見,提出明確要求。今年還將出臺專門檔,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確保課後服務能夠高品質地開展起來。
3 “減負”讓校外輔導超前超綱的學習內容,實際給家長增負
上月,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談減負問題時,首先說的就是:今年初,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校外培訓機構存在安全隱患、證照不全、超前學超綱教等六類突出問題,教育部會同民政部、人社部、原工商總局部署開展了為期一年半的專項治理,全國各地都出臺並向社會公佈了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全面啟動摸排整改工作。
4 “減負”是教育部逃避公立教育的責任
大力提升中小學教育教學品質。為切實提高中小學教育教學品質,教育部正在研究起草相關意見,著力解決各種制約中小學教學品質提升的突出問題,不斷深化課程改革,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等,切實提高學校育人能力和水準,更好地發展素質教育,讓學生在學校能“吃飽吃好”。
周蓬安:真能落實“2030年小學近視率降到38%”?
為全面加強兒童青少年近視綜合防控,教育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共同起草了《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意見》指出,到2023年,力爭實現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在2018年的基礎上每年降低0.5個百分點以上,近視高發省份每年降低1個百分點以上。
我不相信教育部、國家衛健委制定的這個目標真能落實,還因為他們並未找到造成中國孩子近視率“世界第一”的真正原因:近年來,由於手機、電腦等帶電子螢幕產品(以下簡稱電子產品)的普及,中小學生課內外負擔加重等因素,我國兒童青少年近視率居高不下、不斷攀升,近視低齡化、重度化日益嚴重,已成為一個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問題。
我想問一問起草該《意見》的專家,孩子使用電子設備,歐美遠沒有中國普及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楨:戶外活動?) 。我在網上搜索,發現“美國德國中小學生近視率低於10%”、“德國學生的近視率一直控制在15%以下”、“歐美國家近視率19%,我國62.3%”、“我國中小學生近視率激增至80%,美國僅為10%”等資訊。
一年前,我在《摧殘一代又一代,教育官員該有羞恥感》一文中就曾直言不諱地提出:目前中國已經是教育理念完全顛倒,近乎變態的地步了。具體表現就在於孩子們在該玩的時候“拼命學”,即初中以下階段的孩子原本應該“玩得歡”,可他們卻在“拼命學”,弄壞了身體,害了自己一輩子;而在最該學習知識的大學階段卻“拼命玩”,弄壞了思維,也會後悔一輩子。
中國教育要想取得真正的進步,要想步入正軌,就必須廢除目前上大學的“嚴進寬出”制度,代之以“寬進嚴出”(楨:?) 。以“能否畢業”作為風險點,即可有效避免盲目“擠獨木橋”,讓孩子從小就自願接受貨真價實的素質教育。改革後,中小學階段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大學階段則通過限制一定比例的學生如期畢業甚至最終不能畢業,逼迫大學生們少玩遊戲,少逛街,多學習有用的知識。
回應
不但教育部門,周蓬安先生也沒有找准造成中國青少年學生近視率畸高的根本原因--數字遊戲。
英媒:中國超1/3以上兒童近視此比例大大高於西方
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2016.6.6報導,中國兒童室內活動太多,學業壓力太大,該國近視增加。如果不加干預的話,到2020年,近視人口將超過50%,達7億多人。
研究認為,主要原因是能讓眼睛注視遠處物體的戶外活動時間太少,且學業壓力太大,注視屏幕和書本的室內學習更多。
2012年近視的社會和經濟負擔為720億英鎊,佔GDP的1.3%,中國製造商瞄準了這一危機帶來的商機。
回應
死記濫背
現在的孩子確實太苦了,家長也辛苦!我們的教育部門應該想一想如何給孩子減壓,給家長減壓。說實在的,小孩子補課排的滿滿的。這是誰之錯啊!
台學童肥胖盛行率26.8%全球16 上網看電視時間是運動7倍 2012/10/21
看書和看APP對兒童視力影響無大差異2016-07-10
(楨:愈教改愈快樂學習愈懶電玩,故聯考和課業壓力非近視之因!詳參【圖博館】: 教改 快樂學習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電玩與暴力 3M博視燈 《減肥當然難了》 《愛慾》 《美之偽科學》)
比起中國的義務教育,日本的寬鬆教育輸在哪?
Chivn 慶應義塾大學政策學博士前期 2016-06-08
沒有野心,沒有競爭意識,沒有協調性。
“寬鬆一代”這是世人冠以他們的名字。
2002年的教育改革導入了每週五天制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減少、絕對評價的體制。
1987年出生的、被稱之為“寬鬆第一代”的他們今年29歲,面臨著人生的重大選擇。卻遇到美國次貸危機;好不容易進入公司,第一年的三月就發生東日本大地震。“因為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所以大家都是最棒的。”明明被這麼教育過,反應過來時才發現:“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社會。”以上是日本電視台於2016年4月首播的連續劇《寬鬆世代又如何》的預告簡介。而“寬鬆一代”在日本,基本上就是一個貶義詞。
回應
我只想說先別急著笑日本,我們很多地方都在重複日本教育這條不歸路!
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
素質教育就是有錢人家孩子搞音樂搞體育上名校,窮人家孩子瞎玩一通後進技校,這樣一來中國漸漸地就可以分成上下兩層啦。
BBC紀錄片中沒敢講的故事:西方寬鬆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會分層 是誰在污名化中國普及式的精英教育?目的是什麼?
說真的,亞洲人真心不適合“寬鬆教育”,亞洲人天生追求平等不喜歡階級劃分。
下大功夫趕走華為後 這個國家“抓瞎”了
英國路透社在2018-7-31的一條報導中揭露了澳正面臨的尷尬境地,及其國內正在醞釀的一場民意危機。
因為建設技術和速度統統跟不上,導致專案進展被拖慢、國內網速被拉低……目前,澳大利亞正遭受來自國內民眾的瘋狂吐槽,和來自南太國家的“悔不當初”……
據香港《南華早報》2016年6月13日報導,貧窮的所羅門群島和華為於2016年底商定,由華為建設一條從澳大利亞到所羅門群島的4000公里光纖電纜,以改善其落後的互聯網和電話服務。
次年9月,所羅門群島與華為公司正式達成了協議,當時有媒體預估,如果順利,電纜項目將於2018年年中投入運營。
但誰能想到,如今2018年早已過半,項目不僅沒有投入運營,還易主了!
所羅門群島突然“變卦”,轉而聯合巴布亞新磯內亞與澳簽署了海底互聯網光纜專案協定——專案主要由澳大利亞提供資金。總成本為1.366億澳元(約合6.73億元人民幣),澳方將支付其中三分之二的資金。
路透社指出,海底光纜項目只是美國及其盟友發起的旨在對中國進行遏制行動的一部分,目的不過是想重新確立自己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將華為從光纜項目“趕走”後,澳外長畢曉普一度辯解稱,南太國家之所以最終選擇澳大利亞,是因為澳為南太提供的是“速度更快,技術上更優越,而且更具彈性的方案”。
一個多月後,畢曉普的誇口言猶在耳,但澳所面對的尷尬局面卻是無論如何都兜不住了。
“這個耗資9100萬美元、號稱將連接南太數國的項目,正在讓澳人困惑不已——因為他們自己的網速還是發達國家裡最慢的。”
路透社毫不留情地如此說道。
報導指出,儘管澳大利亞的國家寬頻計畫旨在提供快速的、民眾可負擔的互聯網服務。但目前,該計畫進度滯後、預算超支、管理也遇到種種問題,因此民眾怨聲載道。
據悉,澳平均網速為11.1M/秒,僅排在世界第50位開外;相比之下,海底光纜速度極快,每秒可以傳輸20T比特的資料。澳網速是經合組織國家裡最慢的,明顯低於俄羅斯、匈牙利甚至肯雅。
而“驅逐”華為後,澳需要面對的“難題”顯然不止如此。
華為在5G的標準制定方面有著非常強大的地位。沒有華為的參與,澳5G網路的建設很可能變得更加昂貴、品質低下。
回應
我就想知道我國網速排第幾?我想看看澳那邊怎麼報導的,畢竟各國的媒體都只選有利的報導。
陰毛論又來了!關鍵它的工程完成了嗎?
台青掀赴陸求學熱潮 2018-08-02 旺報
和以往赴陸求學的台灣青年多為碩、博士群體不同,今年,受到《惠台31條》磁吸作用,不少台高中畢業生已將眼光投向大陸,希望提前至本科階段就進入大陸高校,使得今年以「學測」成績申請大陸高校人數較往年激增數倍。例如,以往每年報考廈門大學的台生人數約維持在幾十人至百餘人上下。而今年,廈門大學擬招收20名台生,僅進入面試的就高達215人;廣州中山大學擬招收30名台生,卻吸引580餘人申請;復旦大學擬招收15名台生,申請人數已超過600人。
赴陸生源品質提高
隨著申請人數的暴增,大陸名牌高校招收台生的最低錄取分數線也創下新高。幾年前,台高中畢業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北大、復旦等大陸名校需要拿到65級分左右,而如今則至少需要70級分甚至更高。例如,2016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台生分數線為71級分,2017年分別為71級、72級分,2018年則皆為73級分。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今年的面試門檻也分別達到70級分和71級分。
面對更高的錄取標準,來自台灣北、中、南部明星高中的優秀畢業生依舊展現極高的赴陸熱情。今年建國中學有70餘人申請,台中一中近40人,台南一中有近30人,高雄女中則有30餘人。其中,不少人的分數都是足以申請台清交和成大等台灣名牌大學。
以往,台生的志願基本上集中在中醫學以及法律等傳統文史哲專業。今年,除中醫學仍深受台生青睞外,電腦技術、軟體工程、通信技術、人工智慧等理工類專業成為了台生報考的一大新熱門。此外,以往台灣高校的傳統優勢專業,如財務金融與新聞傳播,曾是島內高分考生的夢想科系,也曾是開放陸生赴台之初報考人次最多的前3名專業,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台生卻選擇赴陸就讀這些專業。
報考理工人數增多
例如,今年報考上海交通大學的台生即以工商管理類和人工智慧類居多;而廈門大學今年擬錄取的128人中,有24人是電腦通信技術及軟體工程專業,37人是財務金融類專業,新聞傳播類專業則為12人。
隨著越來越多的台生、特別是來自台灣明星高中的優秀畢業生進入大陸高校,他們將有機會親身體驗兩岸的歷史文化連結,用實際行動破除「天然獨」的謠言。同時,每一個在大陸學習、生活的台灣學子,都在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著「兩岸一家親」的生動故事。未來,勢必會有更多台灣學子參與到兩岸大交流中來,與大陸學子一道打拚,成為民族復興的參與者、推動者、獲益者,共同加速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進程。
結語
“科舉”——這個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制度,有無數條歷史定論可說明其糟粕,也有很多經驗之談可證明其先進性。但不可否認,這一制度對中國的影響太過深遠,至今依然有著潛移默化的體現。這段歷史無關乎先進,無關乎正確,僅僅只是一條比較特殊的道路。我們的民族選擇了它,並一直走到了今天。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史的一部分,不容忽視,也不容否認。如今我們爭論制度的公平與效率時,尚覺有種種問題。倘若回頭看看這段歷史,答案可能就在其中。
參考資料:…
回應
中國古代,除了基礎科學這個短板,其他的都是太超前了,比如這個科舉。
相對地想想,也許不是中國多超前而已,也許實際上國外(主要是指歐洲、中東)的那個年代,不像他們現代人所吹噓的那樣先進而已!
中國科舉制的實現其實也是基於夏商對於諸侯的統治經驗和秦漢統一天下並開創郡縣制和中國特殊的,有利於統一國家的地理環境基礎之上,並不是一蹴,其他文明難以複製。就以日本難以複製科舉制為例。日本地緣破碎,國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統治核心,一個是土地最為肥沃,最有利於農耕發展的關東平原。另一個是土地較為集中,又有著優良的海運條件以大阪為核心的近畿平原。還有有著發達海運走私條件的安藝長州。日本因為地理的破碎難以形成一個能對整個日本進行有效統治的政府,日本的聚落只能形成氏族強權的莊園經濟,日本的最高統治者也無力觸動全國諸侯的土地利益,利益也只能在氏族間血緣傳承。所以科舉制文官體系替代門閥政治沒有條件實現。西方也是一樣,堡壘林立,只有在中國的造紙印刷術傳遞文明思想,統一了意識形態,中國的火藥大炮轟塌了中世紀堡壘之後形成統一的國家才有了國家考試,任命官員的條件。
https://www.guancha.cn/lisanguang/2018_07_28_465940.shtml
唐朝前中期的兵制,正是府兵制向募兵制逐漸過渡的時期。加上邊患增加,兵事頻繁,擴充軍備和軍隊平民化都成為了必然;另一方面,武則天創制武舉,正如其改革科舉一般,加強中央集權、豐滿自身政治羽翼、增加嫡系力量的用意十分明顯。這在隋唐兩朝是個敏感問題,很容易引發矛盾,所以後朝的武科發展非常不固定。
及至北宋,武科才發展的較為穩定,但考核內容明顯向軍事理論傾斜。因為“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導致武舉的地位並不高,而且越發的不受重視。蒙元入住中原後,需要壟斷軍權,遂廢黜武舉。
明朝前期,因朱元璋對武將權威的忌憚,遂不設武舉。直至成化年間之後,才正式恢復武舉。但與文科舉相較,其依然是不受明廷重視。滿清入關後,對武舉的重視程度大大超過前朝。特別是康熙年間對武舉的改革,改變了前朝憑文取中的武舉弊端。但隨著時代發展,武舉內容已遠遠落後於世界潮流,無法滿足近代化的需求。直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與科舉制一同走向了終結。
郭子儀是唐玄宗年間武狀元,也是歷史上唯一出任宰相的武狀元,在武舉行列中可謂顯赫至極
武舉本是科舉制的一部分,但卻與文科舉有著迥然不同的命運。兩者本皆為維護皇權、加強中央專制的重要工具,但文科舉一再成為時代的寵兒,歷代皆受朝廷的高度重視。武舉卻越發的不受重視,甚至成為皇帝要提防的對象。
究其原因,還是文武殊途的問題。武科終究是注重實戰結果的科目,縱然有兵法謀略的理論知識,若不能取得戰場上的勝利,一切僅為紙上談兵。但中華自古便是個農業帝國,承平日久才能維護經濟發展。不可能年年征戰,也沒有那麼多建功立業的機會;另一方面,自有科舉之後,中華帝國便逐漸走向了文官治國的道路。為了長期維護皇權,重文輕武是在所難免的了。
七、窮酸秀才多悲劇?
“百無一用是書生”本是清代文人用以自嘲的詩句,不想卻被世人傳為口頭禪,成了諷刺知識份子迂腐、無用的俗語。類似的俗話也非常多,“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秀才人情紙半張”“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等等,似乎在世俗眼中,書生、秀才這種所謂的低級知識份子,永遠都是社會底層的可憐蟲,正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那般。但是從原則上講,明清時期的秀才頭銜,可能遠比今天的高學歷更為實在。
秀才這一稱謂,久已有之。漢代即有秀才頭銜,但屬於察舉制的範疇。隋唐行科舉之後,制定了秀才科,屬於常科考試的一種。而我們印象中的窮酸秀才形象,其實大多來自於明清。明清時期,已通過地方院試的生員,即俗稱為秀才。他們可能正在積極備戰地方的鄉試,準備考取舉人。
而遠在京師的會試、殿試以及進士頭銜,可能還稍顯遙遠。如若不能順利通過鄉試,則依然是秀才出身,還需參加每兩年一次的歲試,否則就會被革去功名。
可以說秀才是科舉社會中最底層的階級,他們數量眾多,分佈於全國各地,是地方士紳階層的基礎。古代社會的平民識字率極低,但凡遇到文字工作或與官府交涉,秀才都發揮著最基本的作用,也承擔著教化一方的社會義務。
雖然實際享受的待遇不會太好,但他們也擁有過一些特權,例如:免除徭役、見知縣不用下跪、縣府不得隨意對其動刑、遇公事可稟見知縣、享受額外津貼等。
而且身為秀才,還可以用自己的身份直接賺錢——為他人作保。在地方縣府的童生試當中,每個考生必須有人當場為其作保,考生方能進入考場。作保這種瑣碎的基層工作,一般都是當地的秀才來承包。只需舉手之勞,便可賺得一筆保費。雖說算不得大生意,但也能營得一筆小利。今天的高學歷文憑隨處可見,但有幾個學位文憑可以合法的直接賺錢呢?
八、武舉的存在感?
在我們的印象中,“武舉”是一個熟悉的名詞,似乎與“科舉”可以相提並論,並行不悖。但若翻翻中國的科舉史,武舉卻是一個存在感比較弱的制度。
武舉出現的並不晚,幾乎是緊隨文科舉之後。武周長安二年(702年),女皇帝武則天始置武科。官府可從平民階層中,直接選拔武義超群、智略過人者,堪任將領。
誠如上文所言,唐代科舉的種種特點,都足以證明當時的舉制何其不公平。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隋唐時期的皇權並不強勢,科舉只能暫時為貴族門閥服務。但伴隨著改朝換代,中央集權無限加強,對科舉公平的需求愈發的明顯。“公平”,便成為了皇帝加強中央集權的理由和手段。北宋時期確立殿試製度,便是這種趨勢的集中體現。以“公平”之名,科舉變得更正規、更統一、更嚴格。
但是,這種嚴格的制度足夠公平嗎?唐朝初年進士多出自北方士人,但隨著中唐之後的一系列戰亂,北方士子逐漸減少,南方則發展更為穩定。北宋時期,南方進士的錄取率早已明顯高於北方。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發生了著名的“南北榜事件”,榜上一甲第一名(狀元)為福建閩縣人陳䢿,其餘得中進士者盡為南方士人。這引起北方舉子大嘩,聯名上疏指責湖南茶陵縣籍的主考官劉三吾偏袒同鄉、營私舞弊,嚴重危及了官府形象。
經過一番調查和權衡,朱元璋推翻此榜,親自閱卷,另開新榜,全部錄取北方士子。並且不顧青紅皂白的誅殺了一干涉事官員和進士,牽連入獄流放者無數。經歷了多年殘酷的暴力式矯正,宣德年間才開始實行“南北分卷制”,將會試考卷按全國南、北、中三個大區區分,制定了分區定額的會試錄取制度。
實行分區錄取政策後,“冒籍”考試的現象便屢見不鮮,與今天的“高考移民”十分相似。清末“狀元實業家”張謇就是冒籍考生,為此他曾受盡了敲詐、勒索和刁難。滿清入主中原之初,曾嘗試過修改錄取政策。康熙年間,最終確定實行“分省取中制”,即在明代分區錄取的基礎上,細化為“分省錄取”。朝廷根據各省的實際情況,分配錄取名額。這種“分省錄取”的制度,直今依然影響著高考的錄取模式。
若問公平與否,實在是眾口難調。但可以肯定的是,這種考試制度在維護公平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製造出另外的不均衡。因為有了科舉,全國的人才被牢牢掌控在中央政府手中,導致地方人才資源空虛,發展困難。強大而先進的中央政府與貧窮而落後的地方單位,“強幹弱枝”——成為了國家發展的重要矛盾之一,但這就不是考試能夠解決的問題了。
五、高端上檔次的殿試
都說科場得中者即為天子門生,但嚴格來講,這必須有一道程式,那就是“殿試”。現在學界普遍認為首創殿試者,為女皇帝武則天(另一說為唐高宗)。中宗神龍革命後,殿試製度被廢除。直至北宋改革科舉制,殿試才得以成為定制。殿試,顧名思義,即為皇帝親自主持,在皇宮內進行的考試。嚴格來講,這才是真正的“皇家考試(Imperial Examination)”。
但這樣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考試類型,終唐一代,僅武周一朝真正實行過,原因在於它嚴重破壞了原有貴族集團的利益。隋唐兩朝都是以關隴集團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帝國。所以朝廷的命運,很大一部分被門閥世族所左右。在這種情況下的科舉制,最大受益者必然為北方士族子弟。唐代舉制會那般奇怪,原因也在於此。
而武則天實行殿試,不免有為自己豐滿政治羽翼之嫌。使得新進士子,經過皇帝親自的嚴格篩選,進而完全效忠于皇帝個人,這是貴族們十分不願看到的局面。所以李唐復辟之後,門閥貴族重新掌權,自然不願保留殿試。
經歷了五代十國的戰爭災難,北宋的統治者深刻意識到文官制度的重要性,所以欽定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對於科舉的重視,自然也不在話下。一系列正規化的科舉改革應運而生,其中的殿試製度便得到了確立。雖然有時是委派大臣來主持殿試,未必都是皇帝親自主考。但從法理而言,確坐實了“天子門生”的頭銜。
不過這也再度增加了皇帝的個人工作量,同時又產生了不少段子。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殿試,原定狀元為江西豐城人孫曰恭,永樂帝見此人姓名酷似“孫暴”(古人書寫多為豎版,“曰”“恭”二字疊在一起酷似“暴”),甚為不悅,將其點為一甲第三名(探花);將安徽無為州進士邢寬(有“刑寬”之意),擢為一甲第一名(狀元)。由此可見,殿試製度確讓科舉更為正規,但也並非多麼科學的改進。
六、公平不公平?
有人說科舉制很公平、很科學,讓平民子弟得以正常穩定的進入上層建築,為國家貢獻了大量人才,理應算作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有人說科舉制依然不公平、不科學,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底層問題,還將知識份子奴化成了統治階級的奴隸。總之,是否真正促進國家的進步、社會的公平,今天關於科舉利弊的爭論,大多在於此處。其實,這一問題的爭論物件,恐怕僅適用于宋代之後,不太適用于兩宋之前的科舉。
為了能有更合理的考核空間和更正規的答題格式,以便考生在規則框架內有序競爭,“八股文”便成為了當時沒有辦法的辦法。使得科舉從科目的統一,最終走向了答題格式的統一。
從考試內容來看,科舉從最初開放、多元且不固定,發展為最終的保守、單一且固定,這才形成了“不分科”的刻板印象。
四、史上最強反作弊?
有考試,必然有作弊。從古至今,難以杜絕。
上文中說道,唐朝科舉流行“行卷”這一活動,恰恰反映了唐朝科考制度何其不嚴格、不正規,簡直是在縱容舞弊。今天的中高考都使用電腦閱卷,在古代則有個與之類似的制度,名為“糊名謄抄”。糊名,即為在閱卷時遮蓋住卷面上的考生資訊,以防有人串通考官;謄抄,是由專人將試卷內容完全抄寫一份副本,供考官閱卷使用,以防憑筆跡識人。這種制度為武則天首創,在北宋年間才徹底成為定制,終唐一代(武周一朝除外)並未完全實行過。所以唐代考生的身份在考卷上一覽無遺,使得考官有著充分的操作空間。
北宋開始,科場反作弊措施嚴格了起來,准考證上都要注明考生的面部與身形特徵,謹防冒名替考
另一方面,謹防考題洩露也是一大要點。明代著名畫家唐寅,在參加弘治十二年(1499年)會試前,與人結伴拜訪了應屆考官程敏政,結果遭人參劾,雖不能證明其參與舞弊,終難免被革去功名。但這樣嚴厲的規矩,也是在宋代逐漸形成的,在此之前沒有相應的定制。可想而知,唐代的“行卷”活動是何其繁榮,師生之間的“友誼”是何其牢固。
最常見的考場作弊手段,則非“打小抄”莫屬。所以在進入考前,都要經過嚴格的搜身,謹防夾帶。但歷代科考的安檢規則各異,與我們的印象也有些許出入。以北宋前期為例,進士科考生雖嚴禁夾帶,但可以攜帶《玉篇》《切韻》(相當於字典)等工具書入場。考場內還有專門的帳幕氈毯和茶湯,以供考生使用。
因為當時的進士科多以考詩賦為主,注重考核個人的文學表達能力,不太注重默寫背誦能力,所以相應的規矩會寬鬆一些;與之相對的明經科考生,就要慘的多了。嚴禁任何夾帶自不必說,考場內的毯席飲水一概皆無。因為明經科主要考核經義的默寫與背誦,故監考規則異常嚴格。諸多考生“渴飲硯水,致舉子唇齒皆黑”。
科舉一詞,本為“分科舉士”之意。但看看中國科舉歷程,只有隋唐時期,稱得上真正的分科舉士。隋煬帝大業年間,開設進士科、明經科。進士科主考內容幾經更改,大致在詩賦、經義、策問之間變動;明經科則以考經義為主。由於考試內容的不同,難度落差很大,享受待遇也不盡相同,故而有了“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
之後有了俊士、明法、明算等科,也算是較為主流的科目。至於唐代的那些奇葩科目,如博學宏詞科、文經邦國科、達於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種類繁多的科目,不僅名稱耐人尋味,且數量遠遠超乎想像。這不難看出,唐朝統治者在開科取士的問題上,敢於在制度上大膽創新,甚至到了不計成本的地步,十分的任性。
及至北宋前期,還是基本延續隋唐舉制。但宋廷逐漸意識到了的種種弊端,所以北宋歷朝皆有對科舉不同程度的改革,考試科目也隨之頻繁變動,時增時減。北宋神宗年間,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主張罷黜科舉諸科,改行“三舍法”。但朝野反彈強烈,新政沒能持久,變法以失敗告終。
經歷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改革嘗試,進士科最終成為了碩果僅存的考試科目,其他科目都因意義不大而被宋廷紛紛罷黜。自此之後,進士便成為了科舉絕對且唯一的主角,“考科舉”基本等同于“考進士”。為後人津津樂道的“狀元”“榜眼”“探花”,都屬於進士範疇內的頭銜。
蒙元一朝雖開科次數很少,但其對科舉改革的貢獻卻十分明顯。最值一提的,是欽定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經義題目的出題大綱,這一定制持續到晚晴罷黜科舉為止。
後人對於朱子之言,多為迂腐僵化、禁錮思想的惡評。腐朽與否,姑且不論,但規定朱子《四書》為考試大綱,在當時是受到普遍歡迎的。因為,在此之前的進士科出題方向頻繁更改,讓各種偏科的考生叫苦不迭。尤其是寒門士子,本身生活壓力巨大,還要花費巨大的財力與精力去應對考試的變動。如今官府規定了統一的考試大綱,不再更改,且朱子《四書》的內容篇幅適當,這明顯節約了考生需要的花銷與精力,尤其讓寒門士子減輕一些了負擔。
這種“一刀切”的改革確實帶來了相當好處,但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明朝的“八股文”隨之應運而生。後人對“八股文”的惡評如潮,在此不消複述。但其設計初衷,實為明朝考試科目較為單一,經義考題走入了瓶頸期,沒得可考但又不得不考。
隋文帝於開皇七年(605年),命各州“歲貢三人”。隋煬帝大業年間,開設進士科。從此,中央政府有了 “統一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但這樣看似公平、正規且高效的選拔制度,在隋唐創立之初,卻並不公平,也不正規,更沒有為帝國輸送絕大多數的行政人才。究其原因,則是隋唐門閥世族依然強勢,皇權並非絕對權威。這種政治環境下的科舉,帶有嚴重的貴族門閥色彩,並未徹底顛覆 “封建舊制”。
及至兩宋,科舉迎來了重大歷史轉折。北宋的數次變法以及黨政更替,大多伴隨著科舉制的改革,以致罷而又複。幾經周折後的科舉制度,更為公平、正規,較之隋唐更為成熟,極大地擴充了宋廷的官僚隊伍。蒙元入主中原後,開科次數較少,且受種族主義政策影響嚴重,使得科舉未能發揮根本作用。
二、一考定終身?
“寒窗苦讀十數載,一張白紙定終身”。一考定終身,是所有中國考生們的無奈。但隋唐時期的科舉,並非嚴格意義上的一考定終身。因為當時的考生在應試前,流行於把自己的作品呈送達官貴人或社會名流,希望這些上流人士能向主考官推薦自己,以期在科場上獲得名次,這種考場外的活動名曰“行卷”或“溫卷”。
這種等同于賄賂考官的行為,在明清時期是要殺頭的,在今天也要記入誠信檔案的,但放在唐朝時,卻是合理且合法的,並不算走後門。王維、白居易、杜牧等等,無數為官的唐代詩人,大都是這種制度的受益者。
另一方面,筆試也並非唐代科舉的全部。省試得中進士者,並不能直接為官,還須參加吏部主持的“關試”。而其重要的考核內容之一,即為面試。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就因三次關試而不過,最終心灰意冷的投奔地方節度使了。唐朝著名奸相李林甫,為閉塞言路,導演了一出“野無遺賢”的荒唐鬧劇,使當屆所有考生全部落榜。
這種制度的後果可想而知,無論是考場外的行卷,還是考試後的關試,士族子弟都擁有巨大的優勢。而寒門出身的考生,缺乏上層人際關係,很難被考官相中;其形象氣質、言談舉止,恐難以和世家子弟相比,也很難脫穎而出。所以,在唐朝的科舉中,考試並不十分重要,因為考試的結果,早已在考場外決定好了。這樣的考試,大抵流於形式,更談不上一考定終身了。
三、沒有科目之分?
“只有文科,沒有理科”“只考四書五經,不考真才實學”,後人這種對科舉“不分科”的負面印象,在隋唐時期並不太適用。
李三光:從高考開始,說說對於科舉的九大誤解 2018-07-28 觀察者網
今年的高考早已結束,高考成績也早已出爐,隨之又誕生了一批新的高考狀元。不知從何而起,我們沿用了“狀元”這一頭銜,來廣泛的讚美拔得頭籌者。
若刨根問底,這本是一個科舉制的專用名詞。有人說“科舉就是古代的高考”,有人說“高考是科舉的延續”。但無論如何,這個已經被打倒的制度,似乎總是“陰魂不散”,常常被拿來與當今的考試相提並論。其實,回過頭來看看這個影響了中國千年之久的制度,不禁要問,我們真的很瞭解它嗎?
一、千年之久,一成不變?
我們的中學歷史課本中,從周朝定宗法,到先秦獎軍功,到兩漢舉孝廉,再到魏晉九品中正制,及至隋唐才有了科舉制。這大致能梳理出一條,人才選拔制度的發展脈絡。但是,隋唐首創科舉直至晚清廢科舉時,已曆一千多年。這期中的科舉制又作何發展,在課本上卻鮮有提及,這就給我們留下了“一成不變”的印象。
其實縱觀中國後一千年帝王史,由唐及清,政治模式的改變十分劇烈,皇權急速上升,中央集權無限加強。上層建築如此巨變,為政府輸送人才的科舉制度,又怎會一成不變呢?
被大家津津樂道的歐洲中世紀題材、日本戰國題材,都是典型的封建時代。諸侯貴族世卿世祿,代代相傳。各級領主依次附庸,互相權衡。但是科舉的出現,從根本上消滅了這種封建制的基礎。英文中科舉一詞為“Imperial Examination”,即為“皇家考試”之意。通過考試之人,即為天子門生,由皇帝任命為官。
有這般正規而高效的上升管道,知識份子們誰還願做諸侯的附庸?誰還願做貴族的家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但在科舉制面前,沒有“附庸的附庸”,只有“皇帝的附庸”。沒有了附庸的貴族,不能算是真正的貴族;沒有貴族的封建,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封建。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科舉制瓦解了封建政治的一大基礎,但這個過程並非是一蹴而就的。
因為古代的科技不發達,君主想要維持遼闊的領土,只能通過封邦建國的形式實現,所以封建制才是當時世界的主流
教育部嚴打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 要求嚴肅追責
中新網2018-7-18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日前,教育部部署嚴厲打擊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
為進一步規範學位論文管理,加強學術誠信建設,提高人才培養品質,日前,教育部部署嚴厲打擊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對有關部門和各學位授予單位提出明確要求:
一是要切實提高認識。要深刻認識學位論文對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嚴厲查處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增強責任意識、健全制度機制、強化學風建設、嚴格論文審查。
二是要完善工作機制。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與當地網信、市場監管、公安等有關部門協調配合,採取針對性措施予以整治,形成常態化的查處工作機制,學位授予單位要明確工作職責,健全考評體系,完善查處辦法,規範查處程式,加大懲戒力度。
三是要嚴格責任落實。明確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學位授予單位、指導教師分別是查處學位論文買賣、代寫行為的監管主體、責任主體和第一責任人,要承擔各自職責。
四是要加強教育宣傳。學位授予單位要加強學風建設、學術道德和誠信教育,廣泛宣傳典型案例,曝光查處的違法違規行為,引導教師、學生自覺抵制學位論文作假行為,指導教師要教育和引領學生恪守學術誠信,遵守學術準則。
五是強化監督檢查。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位授予單位要設置舉報電話,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舉報。要做好學位論文抽檢工作。學位授予單位要利用資訊技術手段,加強對學位論文原創性審查。
六是要嚴肅責任追究。對不履行主體責任的學位授予單位和負責人要進行處罰和問責;對履職不力、所指導學生的學位論文存在買賣、代寫情形的指導教師,要追究其失職責任。對參與購買、代寫學位論文的學生要給予開除學籍處分,已獲學歷證書、畢業證書要依法予以撤銷和註銷。
回應
從大二大三開始做分部畢業課題才有充分時間。又要畢業又要找工作和學位。誰有時間呀。不像90年代以前工作是分配的。
現在的高校教師,誰沒有一兩個逾期的課題呢?別說逾期,就是最後黃了的也屢見不鮮。兩個半月的短時間內要結題這麼多項研究,其對於品質的要求自然是往邊上放一放了的心態。但是這樣的研究成果,有多少稱得上不是為“學術泡沫”加點料,又有多少是不被詬病為粗製濫造的呢?
逾期超兩年多,接近原定期限的兩倍時間,這當然是學者們的問題。但是學者們也很有苦衷。拿課題和發論文一樣,都是有門道的。掌握了門道,課題就常常不是一個了,很多學者身上背著大大小小多個課題,縱向的、橫向的,國家的、部委的、省市區甚至本單位的,主持的、參與的。教授們多忙啊,教學、參會、講座,有些還得做行政工作,拉來課題都是指望著學生做。“青椒們”指望靠課題評職稱,評各種人才,課題自然也是越多越好。申報的時候,跑、要、搶、爭,拿到了就達成目的,結果如何、品質如何,那就任由東西南北風了。再加上很多課題經費管理僵化,錢不好用,造成大家的積極性不高,對於課題取其“名”棄其“利”的情況也很常見。
首先,將課題和職稱掛鉤,將課題和人才評定掛鉤,比如評教授、副教授至少需要幾個課題,評青年長江學者至少需要重大攻關課題等等,這些規定是否科學合理,是否符合中國特色的人文社會科學發展,其實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課題管理辦法尚須與時俱進和進一步細化、人性化。事實上,目前使用的《專案管理辦法》仍然是2006年制定的,當時為了管理方便,對於專案的時間一刀切,其弊病已經連續多年呈現。而且對於懲戒描述極為簡略,3年不讓報課題對於學界大佬們來說毫無壓力,追回款項基本上也很難有實操效果。
此外還有課題評價等諸多問題,總之對於課題的管理,十多年之後的今天,亟需更細化更人性化的細則。
文章總結道,課題作為一種組織形式,是加強學術合力的有效形式;課題所附帶的經費和權力支持,是推動學術拓展的重要推力。但是課題本身不等於學術。尤其是在人文研究領域,中國學者更有自己獨立研究的傳統,課題如何促進研究,而不是擾亂研究,從而“讓經費為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而不能讓人的創造性活動為經費服務”,從近半逾期的2013年教育部課題來看,的確到了該系統反思的時候了。
教育部清理人文社科超期未完成專案 責任人3年內不得申報
據中國青年報2018-7-13,教育部發佈《教育部社科司關於清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的通知》,將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超期未完成的有關專案進行集中清理,總計1453個。
據悉,根據《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管理辦法》規定,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專案自批准之日起,研究週期一般為3年,特殊情況可申請延期12年。據此,本次專案清理的範圍是:2013年批准立項的所有未結項、申請結項未通過或經批准延期後到期仍未結項的規劃基金專案、青年基金專案、自籌經費專案。
《通知》要求,上述各類專案須在2018年9月30日前按照《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案成果鑒定和結項辦法》的規定程式和要求申請結項,並提交《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案終結報告書》及有關結項材料。
《通知》指出,上述專案如確有特殊原因需要延期的,由專案責任人提出延期申請。延期時間最長不得超過1年,到期仍未完成者將予以撤項。凡被撤銷的專案,由專案責任人所在學校負責追回已撥付經費,由學校計畫內財務帳戶原管道返回教育部帳戶;被撤銷專案責任人3年內不得申報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各類專案。至今未開展任何研究工作的專案,由依託學校追回已撥經費,並對違反規定濫用課題經費者追究責任。用專案經費購置的圖書、設備等屬於國有資產,按規定全部上交依託學校。
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超期未完成專案一覽表
...
回應
不點進來就知道有很多人黑社科…
社科很重要,甚至是非常重要,但中國目前的社科人才水準就差強人意了。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8_07_13_463917.shtml
1453個逾期科研專案將被清理:觸目驚心還是見怪不怪?2018-07-13觀察者網
教育部社科司近日發佈通知,稱將對研究超期未完成的1453個人文社科科研專案進行集中清理。這1453個專案不僅占了當年(2013)中標的課題的將近一半,其名單裡還涉及北大、清華等名校,以及多位知名學者。
這個數字看似“觸目驚心”,然而,圈外人看起來觸目驚心,但這樣的一條新聞,卻並未在學術圈內引發多大的震動。原因何在?光明網的文章寫道:看多了,也就見怪不怪。
回應
為什麼要學日本 是不是想多了 日本為毛老是自我感覺良好
美日寬鬆教育就是個笑話
中國教育很好,成就偉大,培養的巨量人才使中國短時間崛起,成為全球性大國強國。中國教育要的是總結經驗,找准方向,不是什麼反思。
鄉村教師為什麼不願當班主任
中國青年報2018-7-9報導了我鄉村教師不願意當班主任的問題,由於現在鄉村教師收入較低,部分教師把工作當做副業,導致鄉村班主任在經濟地位上沒有權威性。同時,鄉村教師怕出事,且管理制度上鄉村教師吃“大鍋飯”,導致大家沒有積極性。此外,學生難管理,家長不重視教育,教師普遍有本領恐慌也影響了鄉村教師的積極性。
...
回應
作者不是這一行的,還是不太瞭解老師不願當班主任的真相。我就是鄉村學校班主任,馬上要退休了,年輕一點的都不願意幹。不願意的主要原因是:
一、責任大。學生的安全時刻要關注,出一點問題吃不了兜著走。
二、身累心累。各種瑣碎的事情都要管,上面壓下來的、學校的各種任務,學生的各種調皮搗蛋,違紀問題、心理問題……忙了還不一定有效果,有時甚至會挨駡。
三、學生素質差,問題多,難管理。單親家庭、留守兒童是普遍現象,有點條件的都進城了,留下的都是成績不好走不了和家庭困難的,家庭教育大多都有問題。學生的學習基礎特別差、學習習慣不好,還有一些品行有問題,管理起來特別麻煩,如果不是有極大的愛心耐心或者極其的嚴厲嚴肅很難有效果。
四、與家長溝通難。離婚家庭的孩子許多有心理問題,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教師難以介入,隔代撫養老人除了保證吃穿根本就無力進行教育,家長疏于管理卻把責任推給學校,認為是學校管理不嚴,好老師都調走了。
當然,錢也不多,比其他老師多做許多事情,一學期多幾百不到一千塊錢。
法院建議衡水一中不錄取老賴子女,一經發現責令退學轉校
父母欠錢成“老賴”,子女入學要遭殃了。
“衡水桃城法院”微信公眾號2018-7-5消息,該院近日已向衡水市第一中學、衡水中學實驗學校等轄區內所有相關學校發出司法建議,對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的子女就讀高收費學校進行限制,一經發現,應責令退學或轉校到公辦學校。
回應
有失公允,難道也連坐,株連嗎,恨恨懲罰老賴就行了,收監坐牢啊,限制人身自由,子女何辜
子女花著賴來的錢就是應該的?再者現在只是讓你轉到公立學校又不是不讓你讀書,看清楚,建議書是發給高收費民辦學校的,老賴不該有任何高消費!
日媒對比中日高等教育:中國開始反思填鴨式教育,日式“寬鬆教育”不全可取
《日本經濟新聞》2018-6-27:中國高考和日本寬鬆教育 6月7日-9日,中國2018年高考,有的地方甚至出動了裝甲車。廣東省因為遭遇颱風,江門市出動特警裝甲車護送考生前往考場。安徽省也出現了警車為考生乘坐的大巴開道的場景。可以說這是全社會重視高考的體現,另一方面也有人開始反思灌輸式教育的弊端。
一考定勝負
中國的大學入學考試基本上是高考一考定勝負。各大學和學院幾乎不實施自主考試,也沒有二試。雖然有保送生制度,但名額很少。對於考生來說,2-3天的考試將決定一切。2018年全國高考人數達975萬人。能考入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等頂尖大學的只有3000到4000人。中國考生進入一流大學之路比美日考生艱難得多。
筆者多次聽到在日本居住的中國夫妻的焦慮,他們希望讓孩子早點回國,擔憂以日本的教育水準無法應付高考。中國高等教育曾在經濟改革全面啟動的上世紀80年代一度停滯,人才不足令人擔憂。但猶如在打消這種擔憂,在激烈的應試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年輕人支撐了各產業的增長。
反思填鴨式教育
以高考為目標的應試系統,本應是培養均質化優秀腦力勞動者的最佳機制。但是,近年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在中國的媒體和網路上,稱讚日本學校教育的內容越來越多,例如“日本的幼稚園不教學習,只教生活基礎知識”、“日本的高中生有社團活動,在體育、音樂和藝術活動中謳歌青春”。似乎中國也進入了意識到填鴨式教育弊端的階段。
日本在進入高速經濟增長暫退的70年代後,“寬鬆教育”得到重視。這是因為,追隨歐美實現增長的時代已經終結,開始出現提倡向需要創造性的經濟模式轉向的聲音。教育也需要從偏重知識轉向鍛煉思考能力的學習模式。就這樣,寬鬆教育從70年代末湧現。1980年時的日本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約為9500美元,中國2018年的人均GDP也有望達到1萬美元。
中國也將結束高增長時代,需要提高經濟品質。正處於和日本1980年前後相似的發展階段,出現中國式寬鬆教育也不難理解。“高考狂想曲”或許也將進入反思氛圍。不過,事情有些複雜的是,中國看到了日本教育的曲折。進入2000年代之後,有聲音批評日本的寬鬆教育招致了學力下降。在中國,認為不應重蹈日本覆轍的主張也有很多。
科研人員必看!經費使用自主權更大 薪酬激勵更多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8-7-4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擴大科研人員自主權的措施,更大釋放創新活力。
會議指出,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深化科技領域“放管服”改革,按照能放盡放的要求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活力,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
一是改革科研管理方式。凡國家科技執行資訊系統已有的項目申報材料,不得要求重複提供。減少各類檢查、評估、審計,對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和實施週期3年以下項目一般不作過程檢查。將財務和技術驗收合併為項目期末一次性綜合評價。允許科研人員通過購買財會等專業服務,從繁瑣雜務中解放出來。
二是充分相信科研人員,尊重人才,賦予他們更大經費使用自主權。對科研急需的設備和耗材可特事特辦、不搞招投標。科研人員在研究方向和目標不變的前提下,可自主調整技術路線。專案直接費用除設備費外,其他費用調劑權下放專案承擔單位。
三是對承擔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任務的科研人員加大薪酬激勵,對全時全職的團隊負責人及引進的高端人才實行年薪制,相應增加當年績效工資總量。
四是建立重結果、重績效的評價體系,區別對待因科研不確定性未能實現預想目標和學術不端導致的項目失敗,嚴懲弄虛作假。
五是圍繞提高基礎研究項目間接費用比例、簡化科研專案經費預算編制、實行差別化經費保障、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等開展“綠色通道”試點,加快形成經驗向全國推廣。
“對於學生來說,他們急需獲得的是知情權而不是參與權。”湖北第二師範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副院長、法學博士劉永存認為,上課之前,任課教師有義務向學生解釋為什麼選擇這本教材,然而很多教師都忽略了這一環節。他還建議將指定一本教材改為推薦幾本參考書,由學生自己決定選擇哪一本,通過何種方式購買。
劉永存分析,高校教材利用率低的一大重要原因在於“網路時代學生的學習模式與傳統的教育體系產生了衝突”,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和“有用即來”的學習理念讓學生們傾向于直接獲得答案,而不是通過閱讀教材建構系統的知識框架。
在劉永存看來,“執法難”也是盜版教材氾濫校園的原因之一,“這類書店和複印店規模小、數量多,違法所得金額難以統計,執法部門監管難度大,即使被查處,違法成本也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財政稅務學院教師、資深律師王敏敏表示,學校附近文印店小規模售賣盜版複印教材主要涉及的是民事追責和行政查處問題,即使情節嚴重,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也只是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複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
“不尊重教材編寫者的勞動成果,會導致教師沒有編寫好教材的積極性,教材由此粗製濫造的很多,這也是我國高校難有經典教材的原因。”談起盜版教材的危害,知名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盜版教材還應當為高校教材品質日益下跌埋單,而教材品質低下又是盜版教材氾濫的誘因,這其中的惡性循環“不單是依靠學生自覺、學校規範就能解決的”。
回應
還不是跟美國學壞了,書越來越貴
別好藉口,書貴不貴,你們都不會看,玩遊戲肯定捨得花錢。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8_07_06_462942.shtml
但由於老師的教學日誌中要求學生必須攜帶紙質教材,該班最終決定在網上統一購買一本盜版教材。
“實際上老師們上課大多不用教材,期末我們會把課件拷下來複習。”一年半下來,林峰能夠清楚地說出那些沒有用過的課本:“外國文學、現代文學、當代文學,還有兩冊英語書。”
大二下學期過後,李然花59.8元購買的《中文Premiere Pro CS5 視頻編輯剪輯製作精粹208例》和68元的《大師鏡頭:拍出對話場景的100個高級技巧》最終被束之高閣,“除非自己感興趣,有些書4年也翻不了一次”。
15級廣告學專業的阮楠則認為,很多課程在學校的圖書館裡都有大量的相關資料和論文,其豐富且專業的內容比起教材來說顯然有過之而無不及。她說:“我們上學期上的《廣告學概論》,圖書館的相關教材與資料摞起來足足有一層樓之高。完全可以起到代替教材的作用。”
如何扭轉盜版之弊
“希望學校在教材訂購和收費的過程中能夠更加公開、透明。”李然向記者表示。李然的室友劉希也持有同樣的意見,她認為學校應該將書單、費用、訂購流程和收費明細的相關資料公佈出來,讓學生也參與其中,而不是處於一種“除了交錢以外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
在山東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研究生張耀看來,大學生作為使用教材的主體,應該參與到訂購教材的環節中,促使整個制度更加公開透明。
“雖然通過學校買書會有折扣,但還是比盜版書貴不少。”徐芳坦言,統一訂購正版教材每學期要花費400元左右,買盜版書則會便宜一半。
越是理工科的專業,其教材也就越昂貴
除了價格貴,收費制度不透明也是某些大學生不願意通過學校統一訂購正版教材的重要原因。
李然清楚地記得,大二下學期,每名同學向班委交了265元用於購買本學期所需的4本教材,其中由學校統一訂購的3本教材定價分別是32元、45元和68元,老師要求網購的一本教材價格為61.6元,“怎麼算也沒有265元啊!”
“還有一本書正在加印中,多交的錢是那本書的訂金。”儘管班委努力解釋,但在李然和同學們看來,“教材費這麼貴,至少應該公示明細”。到了大三,該班五分之四的學生都選擇自己購買教材。
類似情況在高校校園裡並不少見。
漢口某學院一名大三的學生向記者透露,該校一專業的教材以往一直是按定價收費,本學期新換了一名輔導員後竟獲得了七折優惠,“同學們都在猜測上一任輔導員‘吃回扣’”。
與前幾所學校的收費制度不同,入學時,武漢某211高校會向每位新生收取1000元教材費,然後根據每學期費用自動劃扣,多退少補,一些院系甚至把大學4年所需課本一次性發齊。
領到教材之後,對照著本專業的培養方案,文學院的林峰發現自己少了《中國近代史綱要》等3本書,教務處的解釋是:“你們學院賬上的錢不夠了。”
“只讓交錢,但從不公示劃扣明細,難免讓人多想。”林峰說,班上同學私下怨言不少。
利用率不高廣受詬病
今年4月,武漢某工程類大學新開設了一門市場行銷的課程,班幹部在班級群裡詢問大家是否願意購買教材,立刻遭到了一致反對。
該班學生表示,根據以往經驗,教材上的內容老師的課件裡都會有,在上完課後,老師都會將講課時用到的課件上傳到班群裡,複習和考試時也都是參照課件和老師提供的相關論文,“現在我們上課基本都是用電子資料了,一學期的課下來,教材都沒用過。”“我都懷疑用了假教材。”
大學生為何選擇盜版教材? 正版教材太貴
中國青年網2018-7-7關注了大學生為何選擇盜版教材的問題, 中國青年網認為,首要因素是因為正版教材太貴了。除了貴,教材品質下降,教材使用率低,購買正版教材時知情權少也是影響大學生使用盜版書籍的因素。有專家分析認為,學校加強學生知情權的參議權可以部分改善這個問題,但盜版教材現象不單是依靠學生自覺、學校規範就能解決的。
一些大學生為何選擇盜版教材?
王超是武漢某一本院校內一家教輔書店的老闆,店鋪不超過20平方米,多數時候冷冷清清。但每逢開學初和考試月臨近,店門口就會變得門庭若市,學生會隱晦地問:“老闆,××課的教材有嗎?便宜的那種。”
王超從身邊剛運過來的幾個包裹裡翻出一本封皮慘白的書遞過去,“我們這有絕大多數的公選課教材,價錢都很便宜,很多學生用。”
與王超的小店一牆之隔的是一家列印店,同樣不大的門面裡也擠滿了學生,影印機“嗡嗡”地響個不停,灰濛濛的玻璃門上貼著幾個黑白大字“低價教材,量大從優”。
“我們全班同學都使用過盜版。”就讀於該校藝術設計學院的李然也曾多次光臨王超的書店,他告訴記者,全專業50多名學生使用的《市場行銷》和一本思想教育書籍都是盜版,而幾乎全校同學都在複印英語選修課的教材。
正版教材太貴了
“我們這屆150多個學生,只有十分之一在學校統一訂購正版書,其他的同學很多不是用二手書就是買盜版。”在武漢黃家湖大學城一所工科為主的學校,2015級學生徐芳做了一個小調查,她發現,盜版書可能占到班裡所有教材的一半。
武漢某985高校經濟學專業的研究生陳橙介紹,同學們購買的盜版教材還會以二手書的形式流傳到下一屆。
2017年年初,《中國青年報》對2001名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2.5%的受訪者曾購買過盜版教材,其中86.8%的受訪者覺得高校正版教材貴,21.5%的受訪者覺得非常貴。
2015級財務管理專業某班的吳柯還記得,大一時,班級的教材都是根據學校開具的書單在圖書館採買正版教材。後來有幾名學長不知通過什麼管道拿到了教材的電子資料,從此他們班的教材都是“複印”版,“我們專業的教材不但多而且貴,複印教材實在比直接購買正版教材要便宜得太多了。”
李然跟記者算了一筆賬,大二下學期,學生自己購買的3本教材中,有本市場行銷的教材定價是120元,複印只要12元;英語選修課的正版教材共有4冊,每冊70元,複印只需11元。
護航吳茂昆不問是非?來看民進黨最後怎樣自打臉2018-07-05聯合報
7月3日,監察院以13比0的票數,通過彈劾教育部前部長吳茂昆,理由是他在東華大學校長任內投資成立公司,違反兼職規定;並且將學校的研發成果轉給自己公司去申請國際專利,涉及圖利。由於監察院上個月剛通過修改監察法施行細則,必要時可以對彈劾案表決結果具名。吳茂昆也成為改制之後,第一個被監委們具名彈劾的官員。
今年4月16日,行政院記者會宣佈由吳茂昆出任教育部長,接替請辭的前部長潘文忠。4月19日交接上任,然而吳茂昆不斷被爆料各項爭議行為,終於在5月29日請辭下臺,任期僅41日,是目前中華民國任期最短的教育部長。
吳茂昆爭議「連環爆」而下臺,至今一個多月,政院還沒有擇定新任部長。對於蔡政府與賴清德內閣的形象傷害,可見一斑。尤其先前執政黨與「盟友」們對吳茂昆的肯定、聲援與辯護,如今都成為尷尬的紀錄。
……
翁啟惠涉弊 吳茂昆遭彈劾!自肥醜聞頻傳 中研院士光環消退2018-7-6中時
中研院第32屆院士會議昨選出21名新科院士,其中9人任職台灣、12人任職於海外。中研院院士過去在台灣社會享有崇高地位,但從李遠哲涉入政治角力、退休前自肥、再到翁啟惠捲入浩鼎案、楊泮池涉及假論文案、吳茂昆遭監察院彈劾,已造成院士光環消退,他們能否為台灣指引明路已是大問號?
用等級代替分數,利大於弊嗎?
2018-07-05,一則題為《家長投訴學校不公佈期末分數 校長:鐵律》的新聞,引發了網友的關注。
一位來自杭州的家長表示,全區其他學校的五年級學生都知道自己的語數英成績,只有自己孩子所在學校提供的期末成績報告單上只有優、良、差的等級評定。於是,他撥打了12345市長熱線投訴,要求學校給一個說法。
學校負責人則表示,早在1998年,杭州市就下發了《杭州市小學生等級制學業評定方案的通知》。學校嚴格執行檔精神,淡化分數競爭的攀比意識,為孩子減負,何錯之有?
細看網友們的評論,有人支持學校的改革之舉:
也有人聲援家長,批評等級制:
用等級代替分數,對於評價一個孩子來說是否科學全面?是否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人際交往?各位讀者朋友們不妨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回應
整天說中國沒工匠精神,百分制就是工匠精神啊,要追求第一名,追求更優秀。而等級制就是差不多精神,只會讓孩子感覺做到差不多就可以了,這是弊大於利
這麼說來,教育部官員,教育家,蘇聯,民國,美國的不少州,都不如你了?哪你去當部長吧!
美國去工業化的結果也好證明這種教育的領先?若不是國外留學生人才輸血美國科技已經滅亡了,還指望美國的教育經驗?蘇聯更別提了,都滅亡了還好意思吹噓先進教育經驗?
人的天賦是千差萬別的,我們的教育總想把所以孩子一個模子刻個完,天性適合他的模子的自然歡天喜地。不似他模子的孩子,天天受打壓。這怎麼成呢?這些孩子有罪嗎?這些孩子就該受傷害嗎?
因才施教,不是你說的混日子不學放羊讓孩子做喜歡的事。而是分層教學,更需要通過考核區別出不同層度的學生,用不用的方式教學。實際上重點班幹的就是這個事。
高考按分數決定生死,你在這玩模糊等級制除了蒙自己還能蒙的了誰?
上層階級總是會弄出一些新花樣來供自己的子女進入到他們的階層,同時又遮罩了其他孩子進入的管道。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以後生活的好一點,那麼就要跟教育專家反著來:他推行減負你就給孩子加負,他推行放棄分數你就按分數要求孩子,他推行綜合發展你就教孩子善待他人即可。
扯!年薪650萬的玉山學者 審查竟無需推薦信2018-06-28聯合報
近年大陸等地積極向台灣高教挖角,教育部推出玉山學者和玉山青年學者計畫,祭出年薪最高650萬元攬才。但有審查委員透露,這麼一個重要的計畫,申請資料中居然沒有「推薦信」,很難由手上的資料判斷個案的好壞。不具名台大教授說,連他的學生去申請出國開會補助兩三萬元,他都要幫學生寫推薦信,數百萬的獎金不看推薦信很扯。
「玉山學者」排除國內大學教授,限定國外攬才,每年除學校提供本薪約150萬元,教育部再給至多500萬元,年薪至多650萬元,一次核聘3年。大學若不聘玉山學者,也可轉為聘畢業十年內的「玉山青年學者」,1位玉山學者可抵3位玉山青年學者。玉山青年學者每年學校提供本薪約100萬元,教育部至多再給150萬元,年薪可達250萬元,一次核聘5年。兩者每年都有150萬元的行政支援費用。
有審查委員透露,玉山計畫的審查資料不需附推薦信,對此,教育部前部長曾志朗認為「非常不好」。曾志朗表示,沒有推薦信這個項目,導致學術審查過程不夠完備。如果要爭取某個教職,總是要有原單位同事的推薦信,但玉山學者沒有這項規定,「是很粗糙的方式」。曾志朗說,教育部所做的很多決定都不夠專業,不但倉促,也沒有經過很好的討論,「將來會出事的」。
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表示,推薦信只是細節,可以作為審查過程中的參考,但作用不大,因為大都是申請人邀請的。評審需要自己獨立搜尋申請人的客觀評論,才能公允。
陳培哲認為,重要的是這些玉山學者聘任,想要推動什麼項目,達到何種目的,透過公正客觀的考核,來決定聘任與否。大家關切的是單一外來的學者,可否和大學現在教研團隊融和,發揮加乘效益。「畢竟獨木難支,船過無痕。」
回應
不知道又要肥了誰!
圖利自已人
亞太大學排名退步4名 台大嘆:資源吃緊 頻被超車2018-06-28聯合報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倫敦時間27日發表「2018亞太地區大學排名」,台灣共有31所大學上榜,雖比去年增加5校,但最高排名的台大拿到第37名,比去年掉了4名。台大研發長李芳仁表示,相較其他亞洲地區的願意投入大量的高教資源,台大的研究資源吃緊。這三年的情況是,大家在賽跑,「台大並不是退後,而是其他國家一直在超前。」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今年是第2年製作「亞太地區大學排名」(Asia-Pacific University Rankings),分析東亞、東南亞以及大洋洲地區38個國家的大學,最後有13國284校上榜。
前10名亞太大學依序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墨爾本大學、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並列第6。8到10名依序是澳洲國立大學、澳洲昆士蘭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其中日本89校上榜最多,但沒有任何1所排名前10,名次最高的東京大學排名第12。其次是大陸63校,且北京清華、北大列為2、3名。接下來依序是澳洲35校、台灣31校、韓國27校及泰國10校。
台灣共有31所學校入榜,8校擠進百強,台大拿下第37名,比去年下降4名。再來依序是清華大學50名、台灣科技大學56名、交通大學67名、成功大學77名、中國醫藥大學88名、台灣師範大學91名、臺北醫學大學98名。
李芳仁表示,每個排名的評比項目不一樣,以國際師生數量,或是論文被引用率等等來看,台大就會掉到160、170多名。但以國際聲望來看,台大就比較有利。這代表著,台大學生在全世界的表現,大家都覺得不錯,但是師生在大學中的表現,例如研究論文量、國際學生數,或是重大研究發現等等就比較少。
李芳仁指出,這三、五年的情況是,「其他國家一直在超前」,關鍵是投入的資源差很多。他強調,研究資源要夠,有儀器和設備,好學生才會願意留在台大念研究所,學生才能無後顧之憂,專心做研究。
「這是一環扣一環的」,李芳仁說,學生的研究做得好,就會創造論文、專利、技轉,好的老師也才願意回來,帶領學生繼續往前衝。
回應
台灣才開始呢!
中國大陸只是恢復他在歷史上的地位
科技日報斥科研領域“幫派”怪像:占山為王,圈子間不時“火拼”
據《科技日報》2018-6-21報導,當前,科研領域存在著一些帶有江湖氣的“圈子”,雖然不是普遍現象,但也足以引起我們警惕。“占山為王,培植勢力,為爭奪資源,各山頭之間時不時還得火拼。”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抒這樣描述科研“圈子”。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但高抒認為,學術圈裡不應有“江湖”,科學探索同利益、恩怨等人為因素沾不上邊。
高抒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科學界本來有“學派”,即一個理論框架下聚集一群人,有時恰好一個理論是某個人提出的,但大家共同支持的是某個理論而不是某個人。不同學派會有對立,但學派間的競爭和交流是健康的,爭鳴有利於厘清事實。
…
回應
這文章寫的真讓人生氣,西方的家族科研是西方近100年來成功的基礎。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本上都有血脈聯繫,學生老師博士後。國內正是缺乏這種師承關係,各自為政才總是做不出東西。做實驗也好,理論也好,一個人一個組都是做不出來的,科研圈子都是人脈發展起來的。而且科研圈沒什麼火拼,大家忙著做科研還忙不過來還拼,我們老師有的全年無休幹活,誰去給你搞什麼勾心鬥角。
科學家也是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有江湖氣才是正常!江湖氣不僅僅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爭權奪利!江湖氣同樣也有著江湖義氣,有著熱血情懷,有著為理想而奮鬥的江湖傻氣…我們要提防的是科學界的“匪氣”!哪個圈子都有比拼都有爭鬥,理想化的完全和諧是不現實的!但是如何良性競爭,避免科研圈最後都成了資本土匪、和科技土匪…這才是方向!
由於我國開展留學生教育的高校,大多為教育部直屬高校,2017年來華留學生規模達到48.92萬,這些學生大部分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因此,部門預算中來華留學教育經費達到33億,是很正常的。而獲得政府獎學金的留學生,按2017年統計資料,只有11.97%,不是自媒體所渲染的個個都拿高額獎學金留學。
4大原因 陸生赴美留學熱潮減 2018-6-5旺報
中國僑網報導,2016年赴美的大陸學生在連續多年遞增之後首次出現下降,原因首先是美國的政治生態紛爭和公共輿論;第二是美國社會愈來愈頻繁發生的槍擊事件、仇恨言論;第三是各國大學吸引留學生的競爭也在加劇;最後是6月11日開始生效的「收緊高科技領域中國留學生簽證」政策讓人卻步。中國留學生已連續7年成為美國留學生最大生源國,約占美國留學生總數的1/3;2016年中國54.45萬留學生有32.88萬人去了美國,但這一年赴美求學的大陸學生也首次出現下降。
相關新聞
赴美留學生1/3來自中國大陸經濟貢獻近百億
陳寶生強調,寫好“奮進之筆”,建設高水準本科教育,要推動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突破。
一是內涵發展更深一些。要著力提升專業建設水準,推進課程內容更新,推動課堂革命,建好品質文化。
二是領跑發展更快一些。要加強新工科建設,加強醫學教育、農林教育、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持續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努力建設一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標杆大學。
三是公平發展更實一些。要補齊區域發展短板,充分發揮高等教育集群發展的“集聚-溢出效應”,引領帶動高等教育集群整體發展。
四是變軌超車更堅定一些。要推動優質資源開放共用,重塑教育教學形態,緊緊抓住資訊技術變革帶來的歷史性機遇,推動實現高等教育品質的“變軌超車”。
五是創新發展更緊迫一些。要不斷推動高等教育的思想創新、理念創新、方法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更加自信地在世界舞臺、國際座標和全球格局中去謀劃發展,參與競爭和治理,創建中國理念、中國標準、中國方法和中國模式,建設世界高等教育新高地。
回應
這個我是支持。畢業後就是要進入工作崗位的,太多渾渾噩噩的混4年畢業了還是啥都不會,進了用人單位又要從0培訓,浪費社會資源!
請把那50萬“留學生”的名額留給國人,請把那幾百億預算用於國內扶貧。
留學生是種教育輸出,文化輸出,沒看發達國家都很熱衷留學產業?大家知道中國有很多公知、美分,不少就是有留美經歷,從而接受了美國的價值觀。
“中國花33億買留學生,是國內學生撥款的一倍”是真的嗎?2018-5-26澎湃新聞
資料是真實的,來自於教育部公佈的2018年部門預算,用於小學教育的預算數為41661.72萬元,高中122569.77萬元,留學生教育預算數為332000萬元。可這是對資料的誤讀,把教育部部門預算,故意混淆為中央預算與全國教育經費預算加以炒作。教育部的小學教育、高中教育經費預算,是針對下屬機構包括直屬高校附屬小學、附屬高中的撥款,不是針對全國所有小學、高中的撥款。
文章提到我國義務教育小學、初中生共1.42億人(小學在校生近1億),教育部給小學教育撥款只有4.1億,算下來每個學生4元錢,這怎麼可能呢?根據2018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表,教育支出預算為1711.22億元,這屬於中央財政的支出。根據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全國教育經費當年總投入為38888.39億元。
教育部長:對大學生合理“增負” 改變輕鬆畢業情況
2018-06-21,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會上強調,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改變輕輕鬆松就能畢業的情況,真正把內涵建設、品質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
陳寶生指出,高教大計、本科為本,本科不牢、地動山搖。人才培養是大學的本質職能,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戰略地位的教育、是綱舉目張的教育。
高等教育戰線要樹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視本科教育的校長不是合格的校長”、“不參與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堅持“以本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前沿地位。高校領導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師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學校資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學條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學方法和激勵機制要首先在本科創新,核心競爭力和教學品質要首先在本科顯現,發展戰略和辦學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實踐,核心價值體系要首先在本科確立。
陳寶生強調,要推進“四個回歸”,把人才培養的品質和效果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一是回歸常識。要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改變輕輕鬆松就能畢業的情況,真正把內涵建設、品質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
二是回歸本分。要引導教師熱愛教學、傾心教學、研究教學,潛心教書育人。堅持以師德師風作為教師素質評價的第一標準,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中實行本科教學工作考評一票否決制。
三是回歸初心。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促進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用知識體系教、價值體系育、創新體系做,傾心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是回歸夢想。要推動辦學理念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傾力實現教育報國、教育強國夢。
回應
美國名牌大學的宗旨,就是培養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精英,以統治世界,當然也培養白人貴族。入學門檻那麼高,這是他們挑選人才的條件,把“非白人”“非貴族”“非財閥”淘汰出局。只要進入美國名牌大學,非貴則富,他們那些校友會集聚成小團體,有共同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準則,對外會排斥“他者”。校友就是人脈資源,對以後的發展大有裨益。配偶可能是同學,子孫可能也是讀同一大學的
坦率說,中國目前也在朝這個方向發展,學費越來越貴,文憑越來越不值錢,不是985,211的大學都不好意思說。
文憑不值錢?國家正規考試卡文憑卡的非常嚴重,公職、國企、等入職考試哪個不卡文憑?再說了,國內公立大學裡面對貸款上學的學生會欺負到用一生去還貸款嗎?各項減免償還額度的政策都在那擺著呢。現在一本學費加住宿費才5000多,不說其他,就一個住宿費,你在哪找這麼便宜的地方?再加上這種論文搜索,實驗學習,你在學校消費的資源恐怕很容易超過5000塊錢,這你都還不滿意?而且文憑怎麼就不值錢了?能拿高薪的人有幾個不是重點大學的?學生能進入的每一所大學都是你高中時的努力付出換來的,高中時候不努力,現在才抱怨自己進入的學校不太好,不是985不好意思說,怪誰呢?
任何東西都是物以稀為貴。985也好,211也好,98年高考招生改革以後,都在拼命擴招,現在國內大學的毛入學率都快60%了,而且研究生也在瘋狂擴招。但優秀學生的比例永遠都是有限的,加上近年很多優秀的高中生看不上國內的高校,直接出國讀本科,所以985、211的文憑自然也就越來越不值錢了。
一流大學、研究所招人,都要求雙985,大學本科、碩士都是985。你說的那些看不上國內高校的高中生已經被淘汰了,其實大多數去國外讀本科的高中生根本就考不上國內211院校。
可以說,在美國的大學錄取程式中,“種族”這一概念滲透到各個層面上。
美國醫學院協會發佈過一份報告顯示,非洲裔考生雖然平均分數較低,但是醫學院錄取率為56%。而如果一個亞洲學生的考試分數僅達到非洲學生的平均值,那麼該亞洲考生的醫學院錄取率僅為6%。
很多大學都宣稱自己在錄取中絕對沒有考慮種族因素,但是將兩所精英大學進行對比便可以得出看到真相。
加州理工是受到“平權法案”影響較小的學校,該校亞裔學生數量占到學校人數的43%。而在哈佛大學,雖然亞裔學生申請數逐年上升,但是亞裔學生占比只有18%,人們普遍認為哈佛大學歧視亞洲人就像他們當年歧視猶太人一樣惡劣。
那麼“平權法案”保護的非裔和拉丁裔美國人是否就得到了更多的錄取機會呢?其實也沒有……
那麼他們的就學機會被誰搶走了呢?
國際學生。根據《美國教育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7年資料表示,國際學生在美國高等院校中的比例遠遠超過他們在全美人口數量的比例。
在美國常春藤盟校中,41%的黑人學生其實並不是美國黑人。
根據《哈佛大學黑人生活指南/Black Guide to Life at Harvard》2004年資料顯示,在哈佛大學,超過60%的黑人學生都是國際學生或者新移民。
也就是說,這些精英院校中看起來好像是“少數族裔”的學生其實壓根不是美國人。他們跟這個國家沒關係,他們的祖先跟這個國家也沒關係,他們的祖先也沒有受到過白人奴隸主的迫害。但是他們卻享受到了“反迫害”運動帶來的優惠政策。
也就是說“平權法案”其實壓根沒有保護多少美國人……
這公平嗎?
當然不公平。
所以美國大學的招生辦公室索性從來不給出明確的錄取標準。
其實,錄取本身就是大學不願言明的巨大權力。不過在大量的抱怨和司法訴訟中,我們可以管窺一些錄取的標準,而這些標準並不好看。
首先,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名牌大學絕對不是成績最好的學生就能去。雖然哈佛大學裡頭很少能看到成績很差的孩子,但是並不代表成績最好的學生就能被錄取。更遺憾的是,成績最好的學生多數時間壓根無法進入哈佛。
那麼進入名牌大學到底有哪些潛規則?讓我們來聊一聊。
首先就是傳承式錄取。如果你的父母去了某名牌大學,那麼你進入這所名牌大學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
2011年,高等教育研究專家Michael Hurwitz針對30所美國精英大學進行調查後發現,父母是校友的學生,比父母不是校友的學生,獲得錄取的幾率高了45%。
另外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家Thomas Espenshade的研究發現,如果父母是名校校友,那麼申請該名校的學生就相當於高考加了160分。
背後的原因是大學清楚,錄取校友的孩子可以提高他們籌款的能力。因為多數大學的主要籌款對象就是成功的校友。
第二就是“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造成的優惠型差別待遇。也就是你的種族將會影響你的錄取率。
“平權法案”始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左翼思潮認為“誰成績好誰有權優先升學”對“少數族裔”(黑人、拉丁裔為主)不公平,因此該“適當照顧”這些他們。
但由於亞裔是美國學習最刻苦的群體,這種“平權”讓亞裔成為最大受害者。
統計顯示,普林斯頓大學亞裔申請者SAT成績需要分別比白人、拉丁裔和黑人高50分、235分和280分,而哈佛則要分別高出140分、270分和450分才行。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已不止一次公開表示,“平權法案”是合理的、有效的、公平的,而針對這種“實質上的不公平”進行的多次法律訴訟挑戰(多數是自感遭受不公的美國白人發起的),也大多不了了之。
面對這樣嚴峻的情況,理論上講高等教育機構應該提高自己的學術嚴格程度。但是恰恰相反。
調查發現,僅有9所高等院校要求學生在畢業前接受經濟學教育,僅有5所高等院校要求學生必須接受歷史教育。雖然越來越多的學校都強調多元文化,但是只有很少的學校要求學生修習一門外語。
更多的注意力都被投入到了自由派歡迎的學科中,比如“性別研究”(Gender Study)。根據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報告顯示,較之1990年代,“性別研究”專業吸引的學生已經上漲了300%。
本文並不想對專業本身進行評判,但是“性別研究”絕不是一個容易就業的專業。
大學課程變得越來越簡單,而大學畢業生也變得越來越低能。但是這一點卻無法反映著學習成績上。因為大學生的成績越來越好。
1983年時,大學畢業生平均GPA為2.8,而2013年時這個數字已經超過3.1。全美高等院校的“GPA通貨膨脹”都十分明顯,但是最明顯的是在私立大學中。
根據《紐約時報》研究顯示,目前全美高等院校課程中,給出最多的成績就是A,只有不到10%的成績是D和不及格。
換句話說,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生在卷面及格的表像下,是學習能力的不及格。學生學的越來越少,而學校讓他們看起來學到了很多。學校教學能力下降,但是學費連年上升。
試想這樣的高等教育機構是一家公司,這種行為可能會被政府起訴為欺詐行為。但是美國高校卻都在這麼做,每年還能獲得大量來自納稅人的財政補貼。
3、大學錄取猶如密室政治
如果進入名牌大學代表著能力和光明的未來,那麼在美國進入名牌大學卻是一個不那麼光明的事兒。
你可以試著詢問一個美國人或者任何一個中國的留學仲介:進入美國名牌大學的標準是什麼?
他們可能會說,高GPA,高SAT分數,盡可能多參加社會活動,有漂亮的推薦信,最好有一兩項少見的技能……
但是如果你再問:有這些就一定可以進入美國名牌大學嗎?
答案是不一定……
對於多數人來說,名牌大學的錄取辦公室簡直就是一個密室。名牌大學一直拒絕為招生設定明確標準,甚至有的時候人們需要將大學告上法庭來揭露他們的錄取程式。
花了這麼多錢,那至少美國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應該素養很高了吧?很可惜,也沒有……
2003年,美國教育部對1800名接受過大學人文教育的美國成年人進行了一次調查,只有不到1/3可以達到優秀水準。
而哈佛和麻省理工也對接受自然科學教育的美國成年人進行了一次調查,調查報告稱:
在大學物理課中獲得尖子生(honor grades)分數的學生通常難以解決基礎物理問題,而且一旦試題和他們課本上的形式稍作改變,他們就無法解答。
花了大價錢卻出現這樣的結果也並不意外,因為已經有大量調查研究顯示,美國普通大學生平均每天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不超過3小時。也就是說,其實送小孩去上大學,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就是花大價錢送小孩兒去度假。
2、大學文憑“通貨膨脹”
目前美國大學正在面臨一場學術領域的“通貨膨脹”,課程越來越簡單,分數越來越高,學位越來越不值錢,只好多學去競爭更高的學位。
目前美國大學本科教育正在面臨嚴重的下滑。
2011年,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學漂:大學沒咋學》。這本書由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教育學院院長Richard Arum根據自己的調查研究撰寫。作者針對24所大學2300名大學生從大一入學到大二結束的表現進行了調查。
調查發現45%的學生兩年學習後,在思辨,綜合推理和寫作領域沒有絲毫進展。而40%的學生在大學4年後,也沒有學到任何東西。
《華爾街日報》調查發現,15-24歲的美國人每天平均花費在跟學習有關的活動上的時間僅為2.24個小時。但是他們會在購物,吃喝和娛樂上總共花費7個小時。
另外在過去20年中,美國人的平均文化水準也有嚴重的下滑。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旗下的國家成人識字能力評估項目發現,多數大學畢業生的識字素養低於專業水準。很多人無法對不同新聞媒體的報導進行比對,缺少基本的生活數學能力。
2005年研究顯示,31%的大學畢業生無法順利閱讀並理解一本專業書籍。
《美國大學調查》顯示美國大學畢業生的文化素養比在所有發達國家中墊底。甚至有許多大學畢業生的通識考試成績和其他發達國家的高中生一樣。
想實現“美國夢”?上大學可能對你有害無利……2018-05-27
一年一度的中國高考即將開始,這是一場牽動了無數中國學子和家長的考試。因為人們知道,這場考試可能將會改變自己的一生。
中國社會一直推崇教育和讀書,認為一個人只要好好讀書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是在美國,讀書這件事本身,可能已經成為摧毀一個人改變命運機會的罪魁禍首。
美國夢有一個簡單的理念就是自己只要努力,就會過上比父母更好的生活。曾經推動美國社會上下流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
而在今天的美國,上大學已經失去了曾經的光環。它不單不能夠成為促進社會流動的助推器,還可能成為自給自足路上的絆腳石。
其中,學費越來越貴,學位通貨膨脹,社會學科越來越不接地氣成為美國高等教育問題的核心原因。
1、學費越來越貴
眾所周知,在美國讀大學越來越貴了。過去30年間,美國公立大學學費上漲了213%,而過去30年的通貨膨脹僅為111.8%。
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來自於助學貸款。目前美國有4千萬人背負著助學貸款的壓力。目前全美的助學貸款總額已經達到了1.4萬億美元,是美國2018年聯邦政府預算的1/3。
1993年,平均每名助學貸款持有者背負9400美元貸款。而今天這個數字已經超過35000美元。
而且有研究表明,很多學生在申請助學貸款的時候,壓根不去計算他們要還多少。有超過一半的助學貸款負債人都擔心自己可能一輩子都還不完貸款。
有一些專業容易找工作,有一些專業不容易找工作。但是學生在申請助學貸款的時候,政府並不幫助他們做考量。
2015-2016學年,美國聯邦政府總共給讀心理系的學生派發了40億美元的助學貸款,給表演系學生派發了35億美元助學貸款。
助學貸款債臺高築,也影響了美國政治文化的走勢。很多保守派人士就認為,助學貸款的存在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變成了社會主義者。這也成為2016年總統大學中伯尼•桑德斯異軍突起的原因之一。
赤字增 連早稻田都怕
遲來的瘦身外,地方性的大學與私校則開始爭取海外留學生,提供較低的入學門檻或獎學金;當然也有大學討論是否「合併」來解決經營困境,但每個大學的性質特色不同,合併談何容易。
原本以為大學大者恆大,有品牌、大規模的大學不需要太擔心,但不少老牌私校也有危機感。比如東京的早稻田大學,這幾年來大量招收外國學生,以填補赤字,但這一招似乎仍抵擋不住少子化的衝擊。
主因私校的財產是不動產,能夠用來投資活用資金只占收益的一成,因此多半仰賴學費收入。然而,日本物價這幾年停滯的情況下,想喊漲學費難上加難。種種原因導致老牌的私校也面臨經營危機。
另一方面,日本面臨中國磁吸作用。不僅是吸收優秀學生,也吸收優秀研究人才。曾畢業於東京大學,也曾在三菱電機服務過的郭登極,現在深圳大學擔任電子學院副院長,他近日在日媒《東洋經濟》撰寫分析中國如何磁吸世界人才。
大陸熱 孔雀東南飛
郭登極寫道,為什麼棄日本選中國,主因中國的論文數量與論文品質越來越好,而且若以經濟規模論,深圳是中國第三大都市,深圳大學便有「銀彈」本錢欖人。深圳市政府喊出「孔雀東南飛」的十年攬才計畫,號召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飛到東南深圳,只要有1年海外留學經驗者,到深圳大學就讀博士班,就能有許多優惠。
比如給創業金,平均一人可獲補助20萬美金;單篇論文獎勵金最高也能給到3萬美金左右;論文之外還給予研究補助費,能持續補助3年。讓人才可以心無旁騖地研究或在中國創業紮根。
「兩件事很要命」 唐湘龍:準備看年輕人如何修理民進黨!2018-05-24中時
檢調竟「約談」台大遴選委員、竟然「拜訪」高中校長,資深媒體人唐湘龍直指,這不是犯罪偵防,這是「政治偵防」,不管法律許不許可,「政治偵防」卻未停止過。以國家安全的名義,遂行當權者的政治意志,就是「白色恐怖」。這兩件事若不止血,早晚會要民進黨的命。他更直言,這股海嘯將沖垮民進黨,準備看年輕人怎麼修理民進黨!
日本大學倒閉潮來了!2018-05-24 世界日報
2018年是日本高教界最糟的一年。
18歲以下的學生比往年少4成,直線下降的學生數衝擊大學經營,不管是減少聘用行政職員工,或是恐面臨倒閉的私校,少子化的衝擊彷彿世界皆然,日本逃不掉這波潮流,私校倒閉、人才流失都不可免。
日本學生人數減少與大學擴張早在2000年出現死亡交叉線,學生人數持續下降,而大學數量卻持續上升。但是18年來大學改革卻遲無見效,大學狀況越見惡劣。
少子化 大學被迫瘦身
日本的大學今年起開始努力瘦身,尤其國立大學與研究機構,非正職員工很多,擁有3000人非正職員工的東北大學,從3月底開始陸續終止雇用。比如許多幫忙把日語翻譯成英語正式文件的秘書、留學生,或是協助教授管理行程或財務的職員等,都將被一一解聘。這些人數有多少呢?大約1000人!
這1000人背後代表的是超過1000名教授與相關研究室受到衝擊,「研究進行到一半,怎麼辦?」「沒有人幫忙處理英語相關文件,一定會造成大混亂!」許多東北大學研究室紛紛向日媒抱怨。
除了東北大學之外,東京大學、名古屋等大學也開始調整非正職缺,原本做滿五年非正職缺可以轉成正職,現在也全面取消,改成非正職無期限,不再讓非正職轉正職。
但是最優秀的那1%的英國學生都會選擇去考MAT和STEP,這兩個考試是專門為想要考牛津,劍橋,帝國理工,華威,UCL這種學校的學生設計的。題目難度跟進階數學天差地別,而且方法更複雜,套路少,靈活度大。
從Alevel數學,Alevel進階數學,到MAT以及STEP,難度是成幾何增長的。從英國學生對這三個考試的選擇,很容易看出學生之間的差距。
一些學生高二還在學Alevel數學P3的時候,很多私立學校已經把這兩年的課程壓縮到一年甚至一個學期學完,學進階數學去了。
而美國的情況則更極端一點。美國高考SAT/ACT數學的題目,我也不翻譯了,隨便挑幾道你們感受一下。
簡單吧?
SAT的數學部分大多數中國學生最後都能拿到750分以上的成績(滿分800),而最新的一次美國本土的平均分是541分。本土數學厲害的學生則都走了競賽路線,考AMC,AIME,USAMO去了(AMC和AIME是美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國家隊選拔賽的一部分)。
所以可以看出,美國學生兩極分化嚴重,數學差得很差,但有少數數學厲害的,那可是相當厲害:最後“做出超級牛的東西”的往往是後者。
總結:為什麼美國中小學生學的數學比我們簡單,美國人卻還能做出超級牛的東西?
1.不同階級家庭出來的學生的數學天差地別,精英階級不少學生數學非常厲害,他們的數學一點都不簡單。
2.美國靠福利吸引了很多外籍優秀人才,他們為美國很多高科技產業貢獻巨大,同時給美國提供了很多優秀的教育資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6ec33b7a0102xgkx.html
這些學校的優秀學生個個都以SAT滿分為目標,舊SAT平均分保守估計不會低於2100/2400分(SAT和ACT相當於美國的高考,考察英語閱讀,語法,作文以及數學。舊SAT滿分2400,新SAT滿分1600,ACT滿分36)。
私立學校的學生早就不拘泥於課本了。英美的優秀私立高中裡,高中生學微積分和線性代數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公立學校的學生還在對著Algebra II(代數2)發愁的時候,私立學校的學生早早就拿下了AP Calculus BC(微積分)的5分,我見過最誇張的一個修了12門AP,最後高三一共拿了9個5分。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那就是你會發現美國全國的智商好像都被精英階級吸走了。
我們看一組CollegeBoard的統計資料,這是學生平均SAT成績和其家庭收入的關係:
學生的SAT成績和學生家庭的收入有非常強的正相關性。越有錢的家庭孩子成績越好,所以不要說中國正在階級固化,這個東西還真是不分國界的。
英國也有相同的問題。
我現在讀的就是英國Alevel高中課程系統,Alevel的數學分為數學和進階數學兩個科目。
Alevel數學包括了中國高中數學大多數的知識點(純數學卷+力學卷+統計卷)。
用向量解決三維幾何問題啊,基本的複數知識啊,數列啊,函數啊,還包括了一點基礎的微積分,等等。另外還有兩卷分別考統計(基本概率論,排列組合,正態分佈,二項分佈等等),還有力學(連接體,拋體,圓周運動等等)。
進階數學的難度就比數學大很多了。它包括了一些中國大學裡面才會講的微積分,線代,統計,和複變知識。
二階齊次線性微分方程,矩陣的特徵分解,行列式,複變的歐拉公式以及利用其解決三角函數問題,還會結合微積分考察數學歸納法的運用等等;統計卷則會考假設檢驗,T分佈,負指數分佈,幾何分佈,置信區間,卡方檢驗,線性回歸,還會讓你用微積分算PDF和CDF;力學則會有簡諧運動,轉動慣量,比較複雜的碰撞問題和剛體平衡問題。此外,雖然不考,但是課本上也有群論之類更深的數學知識。
為什麼美國數學教育比我們簡單,卻高科技雲集、能做出很牛的東西?2018-05-06海外眼】
作為一個美式教育的親歷者,我不想為美國的數學基礎教育做任何辯護。
美國的中小學理科教育品質非常差,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既然美國理科基礎教育品質那麼差,為什麼它能包攬364個諾貝爾獎,33個菲爾茲獎,37個圖靈獎?它又是怎麼做出無數最先進的科研成果,建立起高科技事業雲集,還有坐擁全美三分之一風險投資總額的矽谷?
1.優秀移民的貢獻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得歸功於美國一個秘密武器,那就是H-1B簽證政策。
且不論矽谷裡面外籍員工的比例,光全美博士生就有超過一半都是外籍:這個國家就像是一個巨大的磁鐵一樣把全世界的人才都吸過去了。
物理學家加來道雄曾經在一次辯論中提到:
華爾街日報曾反駁過一個認為H-1B會奪走美國人的工作而支持廢除H-1B的議員。華爾街日報說:根本沒有美國人有能力做這些工作,這些都是高科技產業裡面最尖端的工作。不是他們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而是整個產業都是他們創造出來的。
不過最近大家也都看到,H-1B政策在特朗普這兒被收緊了,將來還有沒有那麼多移民科學家能留在那就成了未知數了。
2 教育階層分化明顯
美國科研實力強,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這個原因也是我最有切身體會的一個,那就是美國(英國也一樣)的教育資源的分配非常不均。往往是少數精英階級佔用了最優的教育資源,大多數美國人得不到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
即使在中學階段,美國學生和學生之間早有了鮮明的階級分層了。公立學校的學生放學以後高高興興的回家的時候,私立學校的學生仍然要參加各種補習班。
同理,在英國,任意找一個公立學校的學生和伊頓公學的學生比一比,高下立判。
伊頓公學的招生官曾經在我們高中宣講中,提到了伊頓對於學生的選拔和管理:
伊頓的初中招生是提前4年在學生9歲的時候就要報名,經過多層考試選拔出來的。學校全宿舍制,全軍事化管理,每年從1000個申請者中錄取250個,這250個人在6年後有28%都考入牛津劍橋,另外還有42%考入牛劍以外的世界名校。
雖然說並沒有到衡水一中的那種程度,但是大多數英國私立學校的學生都是不輕鬆的,每個學生肩上都有巨大的壓力。
美國也是一樣,類似Phillips Academy Andover,Lawrenceville School,Phillips Exeter Academy這樣的精英階級高中的學生,有33%進入了斯坦福、MIT這樣的常春藤名校。
日媒普遍認為,中國科學技術持續發展的動力來自豐富的資金和人才。據日本文部科學省統計,2015年中國的科研經費達42萬億日元(1人民幣約合17日元),增至1987年的近40倍。中國研究人員數量達162萬人遠超日本。
2011年中國政府啟動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畫”,並在去年提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雙一流”戰略。不僅如此,美國紐約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等海外大學近年也紛紛進入中國。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報告顯示,中國論文數在2016年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同年,中國成功研製出世界首根100米量級鐵基超導長線;在“科學最後的前沿”腦科學領域,中國定下15年內揭示人類大腦全貌的目標;今年1月中國成功繁育出帶有相同遺傳基因的克隆猴,創下世界首例靈長類克隆的成功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關注中國科技成就的同時,日媒也為本國科技發展的隱憂敲響了“警鐘”。
《日本經濟新聞》5月6日發佈了對日本研究人員進行的一份關於日本科技能力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0%的受訪者認為“日本的科學技術競爭力下降”,並且近70%的受訪者認為2030年前後日本的科技競爭力會比現在還弱。
日媒認為,該調查結果反映出日本的革新基礎發生動搖,人才空洞化現象嚴重。文章還援引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梶田隆章的話指出,從長遠看,日本無法做到人才輩出。
而日益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更是加劇情況惡化,日本《SPA》雜誌引述中日專家的話指出,中日經濟發展出現逆轉,中國如今出得起更高薪資,這意味著日本人才外流到中國已成無法阻擋的趨勢。
對於中日兩國科技實力的此消彼長,《讀賣新聞》評論說,“與其把中國視為威脅,對於日本而言,重要的是,將中國視為夥伴,互相交流和學習。”
看到日媒如此驚歎中國科技的迅猛發展,不少日本網友倒是“習以為常”,有人提醒說:“中國人是四大發明之父,中國人在今年幾乎所有的科學技術領域都發揮了很大的創造力。”
談到中國成為科技大國的真相時,一位網友揭秘道:“人才!要知道,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大多來自清華和北大,而日本的大學都擠不進前50”。
受單一人事制度束縛的日本也設立了對一流的外國專家提供高額報酬的制度,指定理化學研究所等三個機構為適用對象。2016年10月制度啟動以來,入選者僅為數人。指定機構的有關人士表示:“不僅在薪酬方面,有關機構在語言和生活環境等方面也要提供支援。為在世界範圍內的搶人大戰中獲得勝利,必須拿出更多的智慧。”
一位在日本研究機構工作10年多以後於2015年轉移到上海某所大學的澳大利亞研究者表示:“外國研究人員在日本很難晉級,職業前景很渺茫。日本是個‘想待卻待不下去的國家’。”
日媒:發生了什麼?日教授稱差點被中國超越2018-05-09中國網
日本《讀賣新聞》發表“中國改革開放40年”系列文章,連續多天密集報導,“緊盯”中國科學技術領域正引領世界的新趨勢。
報導稱,在許多過去曾是日本“拿手好戲”的科研領域,如今中國正在快速追趕日本。
得益于中國成功的人才戰略,在美國的矽谷,中國比日本的影響力更大。
日本的研究人員甚至感歎道,“在基礎科學領域,中國正在踏入他國難以涉足的領域,領先世界”。
報導舉例稱,東京工業大學的細野秀雄教授2008年在全球首次製造出鐵基高溫超導材料。這引發了全球的超導研究熱,但屢有新成果出現的卻是中國。這位教授回顧說:“每天一早我都會緊張地流覽刊登研究成果的主頁,很多次都後悔不已,一步之差就被超越了。”
為保證報導的真實和深入,《讀賣新聞》的記者實地探訪中國科研專案的最新進展,記者走訪了雲南生物科學研究所、廣東航空航太研究所、天津大學等地,通過與日本的資料和發展現狀對比,結合調查採訪、文獻資料等手段,從內在驅動、科研設施、人才引進、政策支持等方面,翔實介紹了中國在各項前沿科技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
日媒:研究環境好 中國正"吸引全球頭腦"
日本《讀賣新聞》2015-5-3:中國正在“爆買”全球頭腦 天津大學的前身是北洋大學,北洋大學是1895年成立的中國首個近代高等教育機構。在天津大學藥學院,英語已成為“通用語言”。
“嗨,實驗怎麼樣了?”
“正按計劃進行著。”
中國學生用英語自然地與身穿白大褂出現在實驗室的傑伊•西格爾院長進行交流。
為推動大學國際化和升級,2013年,天津大學聘用外籍專家美國人西格爾出任藥學院院長。
這一舉措立即取得了成效,填報志願時選擇藥學院的學生不斷增加,學生人數已比四年前翻了一番,外籍教員占比超過40%,學院氛圍發生了變化。
中央財政將給予入選專家每人100萬元的一次性補助,並根據工作需要提供科研經費補助。
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制定的“千人計畫”是中國2011年為聘用世界頂級人才而啟動的計畫。2017年,有報導稱,中國政府已聘用381名像西格爾這樣的外籍專家。“千人計畫”的特徵是政府提供破格待遇,除發放補助外,還提供寬敞的實驗室和公寓。
未滿65歲者均可以申報該計畫,所以很多研究人員選擇退休後到中國工作。東京大學教授藤田豐久(64歲)也申報了“千人計畫”,被廣西大學聘用。藤田教授是研究迴圈利用等資源處理問題的專家。他說:“如果在日本的私立大學,每年的研究經費可能是幾十萬日元。中國的研究環境是非常有魅力的。”
負責“千人計畫”篩選工作的有關人士透露,每年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人申報該計畫。西格爾表示:“中國的科學技術今後將繼續發展,為增進人們對國際化帶來的正面影響的理解,外國人從內部發聲是非常重要的。”
“搜羅頭腦”不僅限於“千人計畫”,美國紐約大學和英國利物浦大學等海外大學近年也紛紛進入中國。新加坡國立大學2010年在江蘇省蘇州市開設“蘇州研究院”,該大學是亞洲一流大學,在世界大學排行中也是數得上的。
在中國提供的資金支援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蘇州研究院從事生物工程和電路等方面的研究。院長許國勤表示,巨大的市場近在咫尺,對於我們而言是個很大的魅力。
是奧數天才的墜落,還是媒體的墮落?2018-05-05
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媒體”,這讓記者這個職業變得尷尬。對一個記者來說,最尷尬的是你寫了一篇人物故事,卻被當事人打臉。
《人物》的實習記者吳呈傑就遭遇到這樣的尷尬。
他寫了一篇《奧數天才墜落之後》,結果當事人付雲皓站出來說,“我沒有墜落,我正在腳踏實地處。”
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肯定會站在當事人一邊:你們記者才是墮落啊。(比墜落更可怕)
付雲皓的人生軌跡,其實非常簡單:
他曾兩次獲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的滿分金牌,被保送到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
大家(很虛的詞)都期望他將來能從事數學研究,成為傑出的數學家,但是最終付雲皓卻沒能從北大畢業,因為物理不及格,補考又不及格,失去了畢業的資格。
現在,付雲皓在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培養小學老師的地方,其實相當於上世紀90年代的中師)教數學。
從兩屆IMO金牌得主、北大高材生到給小學老師講數學,在吳呈傑看來,這無疑就是墜落了。
報導的問題在哪裡
《奧數天才墜落之後》這篇文章在最核心的事實並沒有問題:第一,付雲皓沒能從北大畢業;第二,他教未來的小學數學老師,不從事數學研究了。
有問題的是對這一事實的解釋。
在吳呈傑和《人物》看來,這樣的狀態就是一種“墜落”。“高處”確實是存在的,兩屆IMO滿分金牌得主,對很多人來說確實是高不可攀的成績。從高處到低處,可不是墜落嗎?
但是在當事人付雲皓看來,教小學老師學數學,也是“腳踏實地”。讓未來的小學老師學好數學,影響到更多的孩子,這不是很“正能量”的事嗎?(他確實使用了正能量一詞。)
付雲皓和公眾的反應,估計讓《人物》的編輯和記者很吃了一驚。
或許,如今人們已經普遍接受“平平淡淡才是真”了。在當今這個時代,要成為數學家,或者一個“傑出校友”都太難了。大家都是使盡全身力氣,卻仍然過著普通生活而已。
北大學生陸步軒畢業後賣豬肉
這種反應真的讓人欣慰。我們不再那麼勢利地看人了。一個“數學天才”,長大後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他可以教“二本”,可以賣豬肉,可以成為一個流浪歌手。
某種程度上講,媒體的墮落比奧數天才的墜落更嚴重,也更可怕。我們幾乎失去了討論嚴肅問題的平臺和心境,我們總能把嚴肅的問題變成各種撕逼和娛樂,最後像蒼蠅一樣,集體湧向下一個熱點。
有出國以後混得不好的。他們不好好學習,學會了吸毒,英語口語是在監獄裡練好的;還有國內的千萬富翁到美國裝窮領老年救濟;他們開中餐館做生意,卻學會了在小費上做文章,坑中國人的錢……數不勝數。
再來看看,那些回國後混得好的。雖然回來後,有車有房,有頭有臉,但是駕車撞人了,依舊不負責任,揚長而去;買了自帶泳池的豪宅,卻沒有時間遊一次;有了孩子卻沒時間接送他上下班,陪著他輔導作業;上班時間是你屬於工作,下班時間你屬於家庭,你就是沒時間屬於你自己一會兒。所以,混得好又怎麼樣?混得好不如混得幸福。
只要內心受束縛,到哪都是牢籠。如果你的幸福指數不高是由於你本身沒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那你到哪裡都不會快樂。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
▶錯誤三:扭轉人生只需一個決定或一次經歷嗎?
你希望你的一次經歷能就讓你逆襲,所以,你去經歷了,而你並沒有逆襲,所以,你有落差了,所以,你很不爽。
你不爽的原因就在於,你太急於求成:人的成長是螺旋式上升的,我們不能保證每一次決定都是正確的,也不能保證每一次經歷都能為你的人生加分。但是有人卻不允許自己的人生出一點錯,必須要保證人生的每一個決定都是正確的,每一次前進都是高效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必須有結果的。
試問人生有這樣的事嗎?人生的5%是歡樂,5%是痛苦,剩下的90%都是平淡無奇,都需要我們在每一個波瀾不驚的日子裡熬過去。其實,平淡的日子才是人生的常態。
正如電影《立春》裡說的:
'每年的春天一來,實際上也不意味著什麼,但我總覺得要有什麼大事發生似得,心裡總是蠢蠢欲動。可等春天整個都過去了,根本什麼也沒發生,我就很失望,好像錯過了什麼。'
每下一個決定,你都會給自己一個心理暗示:我的人生從此就不一樣了!但其實,生命的翻轉和改變是非常緩慢的。你今晚下定決心要減肥,但是應酬來了,你還是要付這場飯局;早上的鬧鈴響了,你沒有立馬掀起被子,還是會再睡五分鐘然後再起床;你決心以後發火的時候再也不吼孩子了,但是氣頭一上來,在你吼出去的那一刻,你才意識到自己不能這樣做,但話已出口,無可挽回。
所以,在國內上學也有很多出人頭地的,留學歸國的也不一定全是社會精英。具體怎麼選擇,到底值不值得,就看在你的三觀裡把什麼放在了第一位。
回應
中國沒有我們自己想得那麼差,國外也沒我們想得那麼好。
誰在剛步入社會的時候沒有迷茫過?誰沒在剛進入公司的時候低迷過?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式的人生規劃,但是留學生們憑藉留學時期鍛煉的獨立思考和自我決策的能力可以在步入社會後迅速地轉換角色,調整心情,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做出努力。
我們從小就是在獨木橋上一路打拼過來,老師和家長們一直告訴我們好好學習,能否成功完全取決於努力程度。小升初,初升高,上大學唯一的目標就是考高分,連大學選的專業都是聽了父母和老師的意見。而進入社會,一下子沒了管束和督促,沒有人再準確地告訴你下一步該如何走,但是又期盼你做出成績時,就像從獨木橋走到了大平原上,慌亂中失去了方向。
可是外國的大學恰恰最艱苦的階段,確實沒人管著你,也沒人督促你。但是你想偷懶都不行,因為這樣是絕對畢不了業。
所以你要自己找准方向,上什麼課,參加什麼活動,雖然會有老師給你提意見,但是如果你想換專業,沒人會跳出來告訴你不行,絕對不能換,如果你想修什麼課,也不會有人站出來告訴你這節課沒用,你不許上。發展的大方向和力度還是由你自己把握。
獨立思考和自我決策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練成的,留學生比國內的學生早那麼幾年進入了'平原',早走了那麼幾年彎路,就是鍛煉了自己獨立思考和自我決策的能力。
如果說在國內只有聰明、優秀、有遠見的人會注重鍛煉自己的能力,以求得到比一張文憑更多的東西。那麼國外大學的這種環境是無形中督促著每個入學的人鍛煉自己,不然畢不了業。
也許剛回國的時候還看不出來太大的差距,但是把目光放長遠些,以後進步快的、發展好的精英中絕對有他們的身影。
▶錯誤二:你喜歡的或許是那個想像中的幻影,而不是它本身。
換句話說,你把出國想得太美好。國外的教育一定比國外好,國外的風景一定比國內美,國外的文化一定比國內開放,國外的經歷一定比國內豐富,國外的成長一定比國內快……國外真的是天堂嗎?出個國真的有那麼了不起嗎?中國作為世界GDP第二大國是有多差,多讓你失望?
對於條件普通的家庭來說,當年砸鍋賣鐵攢夠了巨額的學費生活費,把孩子送出去鍍金,可是結果並沒有像他們想的那樣,孩子走向人生巔峰,當上CEO,迎娶白富美。事實上國外大學畢業回來的孩子依舊做著普通的工作,買房子還是要靠父母出錢。這落差確實挺大的。
你為什麼要回國?
說到這裡,有很多人會問,不回來不就行了?
現在如果你去問那些海龜,為什麼要回國?你可能會聽到'因為家里人在國內','因為國內發展好'或者'不喜歡美國'等等各種理由。但是最真實最基本的理由就是留不下來,沒別的。正規留在美國的方法只有那麼幾種,工作簽證,結婚,技術移民,投資移民。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工作簽證歸根結底也就是個簽證,跟著工作一起結束,而且還需要抽籤,中籤率極低。嫁給當地人是最簡單的,只要感情真就能拿綠卡,但是能不能找到一個這樣的人還真不好說。技術移民都是留給尖端人才的,一般人拿不到。投資移民,沒有500萬人民幣拿不下來,對於那些學費都需要砸鍋賣鐵來湊的家庭來說肯定拿不出來。如果不走那些邪門歪道的話,回國成了大部分人的選擇。
但是等等待著一腔熱血的海歸們回國了,才發現自己跟不上國內職場的節奏,沒有人脈,雖然有漂亮的簡歷但是依然處處碰壁。只能老老實實地從頭做起,要靠自己的能力買車買房還不知道猴年馬月呢。現實像一盆冷水給留學生們的內心澆了個透心涼。
出國留學,到底值不值?
問這個問題的人其實犯了三個邏輯錯誤。
▶錯誤一:金錢是衡量留學價值的唯一標準嗎?
現在看來,留學生們好像工資不高,發展龜速,但是出國留學是一段無法代替的經歷。學習能力和語言功力是最基本的,海歸們從這段經歷裡收穫的是一種生存方式和小強般的適應能力。有了在另一個國家生活的經驗,試問現在隨便把任何一個留學生扔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他們都能馬上適應,所有事情分分鐘自己搞定。
換句話說,留學生活會極大地開闊你的眼界,鍛煉獨立思考和自我決斷的能力,可以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這些能力遠比錢要管用。
8年前賣房去了留學不吃不喝21年才能買回2017-04-12這才是美國
8年前為留學賣掉深圳房子,如今不吃不喝260個月才能買回來:留學/出國到底值不值?
據匯豐銀行2016年的統計,美國留學的學費平均為一年33,215美元(大約22萬人民幣。)現在把這個數字乘以四就是13萬2860美金,也就是93萬。
當然只是個平均價,如果想要上一流大學,那麼一年的學費生活費起碼也要6萬美金,四年下來就是163萬人民幣。值么?
留學圈裡流傳這這樣一個老梗,說有一個人當年砸鍋賣鐵的去美國讀了博士,就為了光宗耀祖,好好掙錢。當他終於博士畢業攢夠了一百萬人民幣,準備衣錦還鄉的時候發現自己連家鄉的一個廁所都買不起了。
當時我們聽了就只是哈哈一笑,覺得這個博士真是倒霉催的。但是完全沒想過這種事情將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留學歸來,依然買不起房
8年前,小浩的爸爸為了給小浩出國留學賣掉了深圳的一套房子。當年的房價是一萬多一平,房子一共賣了60萬。如今小浩學成歸來,還在美國有兩年的工作經驗,整個人的感覺都不一樣了。
回國後小浩進了外企,做了一個小小的頭目,在深圳稅後8000,本來還可以更高,但是因為在國內沒有工齡,外企也只能給他開這麼多。
但是當初他爹為了他賣掉的房子,現在已經翻了好幾倍,標價是208萬。以小浩現在的工資,要不吃不喝260個月,也就是21年半才能買回來。
其實小浩的狀況算是好的,起碼他在有生之年還把房子買回來。畢竟當初為了留學賣了房子,現在一輩子都買不回來的大有人在。小浩的父母也不指望他回國以後就能賺錢養家,能養活自己就不錯了。
留學歸來,依然從底層做起
小浩回來能進外企,也算是跟他之前的工作環境比較相似,還是很適應的。但是還有更多人回來以後只能進國企和私企。
從美國畢業歸來的綿綿,回來以後通過家長的關係找到一份工作,可是每次老闆在非工作時間有什麼急事都找不到她,而且能感覺到每次要她加個班她都一臉不解。雖然綿綿專業知識過硬,但是這個工作態度,讓老闆不敢委以重任,只能放在最底層再磨練一段時間。
美國的職場上確實可以把工作跟生活分得很清楚,但是這回到國內的職場就有點水土不服。人情世故搞不懂,在美國習慣的那套隔中國根本就不實用。所以到頭來收入並沒有高出別人多少。
美國男人下班後愛打遊戲嗎?
近十年,電子遊戲帶給孩子們無限的歡樂,同時更多的遊戲也吸引了成年遊戲玩家。在美國平均遊戲者的年齡為35歲,
· 18歲以下游戲者有25%,
· 18-49歲遊戲者有49%,
· 50歲以上游戲者有26%。
其中男性玩家為60%,我們可以看到成年男性是北美遊戲市場的主力。
根據2017年的數據,63%的住戶中至少有一人是遊戲愛好者,每周大約投入3小時在遊戲上。近期更有報導稱,年輕一代的男性對遊戲上癮而疏於工作,這樣的趨勢值得警惕。
雖然遊戲與電視的數據相比,小巫見大巫,但是,下班後打遊戲的數據近幾年一直在上升趨勢。遊戲內容和形式在電競市場快速地更新換代,也許未來有一天將代替“電視”這項休閒活動也說不定。
美國男性下班後愛運動嗎?
近十年來,健身風潮從西方國家湧進了國內,年輕人越來越崇尚去健身房鍛煉或者在戶外慢跑等運動。熱愛運動也是我們對美國人的印象之一,那麼下班後的美國男性會花多少時間在健身房呢?
印像很豐富,但數據很骨幹,研究表明下班後,美國人對待運動並沒有很熱情。
2016年,只有21%的美國人下班後會去健身房鍛煉,男性群體數據為22.7%,絕大多數的美國男性在下班後並不會每天鍛煉身體。
也就是說,四個美國人中只有一個下班後每天會鍛煉,他們大部分錶示將鍛煉放在早上或者周末。
所以,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數據顯示,下班後的男性是這樣分配時間:(按投入時間多少排列)
· 第一名看電視
· 第二名社交(陪伴家人,好友)
· 第三名遊戲、電腦及電子產品使用
· 第四名運動等愛好
下班後,換個地方繼續工作?
根據2017年美國人工作狀況中心(AWCS)發現,美國人不能完成每週40小時的工作量,越來越多的人將工作帶回家。
因為工作的複雜內容充斥著私人生活,人們的壓力、休閒時間被打斷的頻率在持續上升,有一半AWCS受訪者表示,某些時候他們不得不將工作帶回家中以滿足雇主的需求,但對此態度很負面。
AWCS的報告中,2/3的人表示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成高強度和快節奏的工作內容。特別是35歲以下未上過大學的美國男性,工作時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同時還處於養育孩子尤為重要的時間段。
下班後的歡樂時光如何保證?如果這樣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提供“合理”工作時間的工作很可能持續減少,從而“過度勞累”“低薪”會成為新的現象。
數據來源:美國勞工統計局。
美國男人下班後做什麼?絕對想不到2017-08-21這才是美國
中國男人下班後愛有酒局,日本男人下班後愛去居酒屋,那麼美國男人下班後愛做什麼呢?
美國男人下班後愛看電視嗎?
隨著的互聯網和智能電子產品的普及,我們投入電腦、手機上的時間越來越長?電視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中國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轉型做網絡播放模式,是否因為我們有了手機、電腦,就產生了這種錯覺,電視不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
但是在美國,下班後休閒排名第一仍然是:看電視。其中,全美男性愛看電視指數遠超過社交、遊戲、運動等活動指數。他們平均每天看電視5.3小時/天(休閒時光)。
為什麼他們這麼愛看電視?看看他們是怎麼解釋的:
“看電視很輕鬆,一點都不費腦子,讓我遠離生活的枯燥和壓力”。
“下班後,我帶著孩子一起看,因為電視、ipad數碼產品能讓他們安靜”。
“大學時期party夠了,現在下班後筋疲力盡,我只想窩在鬆軟的沙發上看電視”。
“愛看電視的原因特簡單,這項娛樂不用付出體力和腦力,玩遊戲我都覺得廢神,不如坐著看電視就能使我快樂”。
“美國大部分地方都需要開車,晚上營業場所很少,看電視是最方便也不麻煩的放鬆方式。”
這也難怪,美國除了大城市(旅遊城市)的夜晚比較繁華,絕大部分地區的夜晚都寂靜得像“行屍走肉”裡的“無人區”。同時米叔也不建議晚上出去嗨,畢竟沒有天朝的夜生活安全又豐富。
米叔在美國時,就發現老美家中的電視特別多,甚至有任性的老美恨不得每個房間都塞一台,幾乎老美家中都有4-5台,當聽到米叔說自己家中只有一台電視時,很多老美投來了不解的目光。那時米叔內心一萬隻傲嬌馬奔過:在天朝,誰晚上守著看電視呀,和朋友出去擼串才是王道。
美國哪個年齡段的人看電視時間最長?
· 24歲以下,每週看電視2小時以上的
· 25-34歲,每週看電視26小時左右
· 35 -49歲,每週看電視37小時左右
· 50歲以上的美國男性看電視最多,有的地區數據顯示到達每週50小時
以上是看電視的數據,不包括看DVD,沒錯!美國人如今還有租DVD(電子版),每天有將近6百萬老美上網租看影片,每天3百萬的老美在公共圖書館租影片。
這讓米叔記起90年代去樓下影像店租碟,那時候施瓦辛格大叔、山村老屍姐姐、周潤發都陪伴著我們成長。美國如今還保留著租影片的形式,只不過更多是通過網絡付款後直接獲得電子版本。
► 然後就去上寫作課,老師一般就讓我們自己寫文章,然後教一些寫作技巧之類的。一般我寫兩頁只要30分鐘,之後我就默默玩手機。只要能及格,老師也不會說啥。
► 第四節課是剪輯課,有時候我就和班裡的漂亮金發妹子聊天,有時候就剪剪視頻。
► 第五節課是代數,挺簡單的。我前面坐了個學霸,我倆是朋友,所以有時候我讓她幫我做作業。
之後就是午飯時間啦!和12個最好的朋友一起吃好吃的,超開心!
► 第六節課是美國歷史。我就一邊上課,一邊和旁邊的妹子調調情~課也不難,只要背背歷史就可以啦。
► 下面還有駕駛培訓課,還有音樂課,之後就回家咯!一般我先去運動一會,然後去樂團排練。
► 我一般晚上6:00-8:00才回家。我不怎麼做作業,考試前突擊一下就能得個B。
► 9點左右我就洗完澡上床了。但是,我一般凌晨兩點左右才睡覺,這個時候是高中生最亢奮的時候啊!我一般找女生打電話聊聊天,或者和朋友玩網絡遊戲。偶爾會做作業,突擊一下考試。
總的來說,我的生活還是挺安逸的。其實作業挺多的,但是我不會太在意。只要學的差不多,老師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很多同學容易焦慮,我覺得是因為他們太在乎成績了。
5、 Annabella Paris 女高中生
上學超累的好嘛!
► 我訂了7個鬧鐘,從早上5點就開始響個不停。大概6點左右才能掙扎著爬起來,收拾收拾,急急忙忙去趕公交。
► 到學校之後,沖向衛生間,塗個睫毛膏,美美噠~ 然後踩著點去上課,上課超無聊的,我都不知道學這些有啥意義。下課了再去趕別的課,有時候那些高年級的還會在那指指點點,超沒禮貌。
► 再上兩節課之後就可以吃午飯了。學校真的很沒人性,午飯時間才給20分鐘!吃飯的地方就那幾個,但是有1200多個學生等著吃飯。一般買到飯之後我三秒鐘塞到嘴裡,然後狂奔到教室……
► 吃完午飯後還有一節課就放學啦!這個時候真是度秒如年……快下課的時候大家就開始收拾東西了,老師就在一邊抱怨,但是沒人理他。
►到家之後,我一般去咖啡店坐一會,然後走回家,玩玩手機,或者小睡一會。有時候看心情寫寫作業。通常我會去朋友家玩到9:30才回來。然後洗澡,玩會手機,上床睡覺。
我不怎麼在乎成績,也不怎麼寫作業。但是我不建議你們學我啊,我成績還是挺差的。
3、 Ryan 男高二學生
我的一天是這樣的:
► 1。起床,吃早飯,準備上學。
► 2。和朋友到處晃一晃,玩玩手機,然後上課。週一我就和朋友一起抱怨抱怨,如果是周五就和朋友一起激動一會!
► 3。上課,或者和朋友偷偷講話。好多人就乾脆玩手機。
► 4。吃午飯,和朋友一起去食堂,摸摸魚,吃吃東西。
► 5。接著回去上課,跟同學一起抱怨為啥還不放學。
► 6。最後一節課結束的時候,可以回家啦!有時候坐公交,有時候蹭朋友的車回去,或者溜達回去。
► 7。回家是最爽的。有些人就一直玩手機,有些人出去找朋友玩,或者做別的事。當然啦,有時候作業還是要做的。
► 8。吃完飯,上床睡覺,然後循環第二天!
在美國,老師可能不是特別嚴格,就算你不做作業也不會罰你什麼,最多就是給你零分咯。但是我覺得最爽的是,你可以選自己喜歡上的課!
4、 Adam Lee 男高三學生
身邊大神太多了,但是我就普普通通啦。感覺對於我這樣的一般學生來說,上學還蠻輕鬆的。
► 我6:30左右起床。額……有時候先把我弟弟叫起來,然後我再繼續睡20分鐘……
► 7:10,去把車發動,帶上咖啡,再檢查一遍書包,帶上弟弟出發!
► 第一節課是化學。其實我一整天就這一節正經點的課。老師就一直讓我們記筆記,煩死了。但是也還好啦,我的好朋友坐在我後面,還有兩個玩的好的妹子坐在附近,我老是開玩笑叫她們“老婆”,哈哈哈~最開心的是,有個超可愛的妹子坐在我前面,我喜歡邊寫筆記邊逗她~
► 之後就是樂團時間啦。其實,我是玩打擊樂的。高年級的同學會組織活動,我們關係也挺好的。基本上,我們就是坐那摸魚啦,隨便玩玩,但是該做的還是要做。
► 20:30 吃晚飯,然後,接著做之前的事。
► 22:00 嚴格來說,10點我就該睡覺了,但是實際上不可能這麼早睡。
► 24:00-1:00 睡覺覺!
我的時間安排可能有點怪怪的,因為我不參加運動,而且我選了三門大學課程,通常大家都只選一門。(美國高中生可以提前選脩大學課程,之後可以轉成大學學分)
2、Sierra Olson 女高二學生坐標印第安納州
► 4:30到6:00之間起床,有時候早一點,有時候晚一點。起來之後就看看手機,我知道這個習慣不好,但是無所謂啦~
有時候我在家裡吃早飯,有時候乾脆不吃了,或者去學校吃。之後換衣服,我也沒有製服可以穿,換完衣服有時候化個妝什麼的。
檢查檢查有沒有忘帶東西。我特別怕忘帶東西,有一次因為忘帶學生卡差點不能參加考試!
之後準備中午吃的便當。我們學校雖然提供午飯,但是要排很長的隊,而且食堂的東西根本不值那個價。如果還有時間的話我就坐著玩手機,時間差不多了就出發。
► 6:30左右我老爸會送我上學。學校也有校車,但是那個車簡直不是人能受得了的……自行想像吧……
► 6:45左右到學校,然後就站那等老師過來開門,我們一般都會提前到教室。
到學校之後,有時候去吃早飯,有時候我去自動販賣機買點飲料。
然後就看看書,玩玩手機,和同學瞎聊一會,或者把大提琴拿出來調音。對了,我加入了學校的管弦樂團。
► 從上午7:15開始上課,下午2:23放學。第一學期的時候,我放學之後一般會去練高爾夫球,玩到差不多4:45。週二的這個時候,我會去舞蹈社跳舞,大概3:30結束。如果是周三或者周四,我要一直練大提琴練到3點。週三或者周一的時候,就去參加合唱隊排練,從下午6:00練到8:00。
我一般在很晚的時候才開始寫作業,11點左右才能上床睡覺。在周日的時候,我會去給一個三年級學生輔導功課,大概從11:15開始直到12:15結束。我也有一些別的愛好,但是不一定花多少時間在上面。我覺得我去年的生活非常沒有計劃,所以,希望今年我能把自己的時間管理的更好!給自己點個贊!
美國高中生活很輕鬆?不存在的2018-04-19這才是美國
看看美劇和電影裡的美國高中生們,每天談情說愛,好像根本不需要學習啊?比如說美國經典青春片《歌舞青春》裡面的高中生,每天忙著打扮,各種課外活動,天天party,聊各種無聊八卦,議論帥哥美女,還動不動就唱歌跳舞!再看看我們,清一色的藍白制服,灰頭土臉,埋頭在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中……
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讓這幾個美國高中生用親身經歷告訴你,真實的美國高中生活是什麼樣的!
1、 Ashley Pione 女高二學生坐標俄亥俄州
我在美國俄亥俄州郊區的一所高中上學。我不知道其他學校是什麼樣的,反正下面是我的個人經歷:
► 6:50 起床,準備上學。首先,我需要先花一段時間翻箱倒櫃找各種東西……
► 7:10 公車來啦!公交可以坐30個人,一般我上去的時候裡面大概坐了10個人,所以還行吧,不會很擠。
► 7:20 抵達目的地,我每次到學校都很早,因為公車到站的時候通常還有半小時才上課。通常我就學學習或者上會網。
► 7:50 上課啦!第一節是化學課,因為馬上要考試了,我每天都要學好幾個小時,而且還有作業要寫。
► 9:47 化學課下課,下節課是美國研究,學一些歷史和語文之類的。這門課馬上也要考試了,所以大家都在復習。
► 11:31 美國研究課結束了,終於可以吃午飯啦!
► 12:00 午飯吃完了,現在去上高級科研課,這是一門教你獨立調研的課程。我現在手頭有兩個課堂項目正在進行,一個是自己編寫關於中風診斷的算法,還有一個是建立研究數據庫。但是,因為馬上要考試了,而且教這門課的老師人很好,所以我就用他的課來複習,準備下週的考試。
► 13:50 結束之後,我接著去上環境科學課,然後繼續複習。
► 14:42 放學啦!一般就可以直接回家了。但是如果有社團會議的話,一般就4:00-4:30回家。到家後我一般吃點東西,玩一個小時左右,放鬆放鬆。
► 16:00 通常這個點又要開始學習了。要學多久一般取決於今天忙不忙。但是基本上都要學幾個小時。結束之後,我就開始發郵件,找找實習,或者看看有沒有志願活動可以參加。
36%美國大學生吃不飽飯,超三成難支付住宿費2018-04-19
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與威斯康辛希望實驗室(Wisconsin HOPE Lab)最近聯合發布了一項調查。該調查在66所院校抽取了4.3萬名學生數據,然後用美國農業部的標準評估他們的生活狀況。
結果發現,36%的大學生食不果腹,36%的大學生和46%的社區大學生難以支付住宿和公共費用;過去一年中,9%的大學生和12%的社區大學生睡在避難所、非住房或流浪街頭。
《華盛頓郵報》、《新聞周刊》(Newsweek)、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財經頻道(CNBC)等美國主流媒體都報導了這一調查結果。
其實幾年前,美國大學生飢腸轆轆的報導就已見諸報端。2015年,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通過美國公共衛生協會公佈,三分之一的大學新生無法持續獲得足夠食物;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Sara Goldrick-Rab調研了美國10所社區大學的4000名學生,發現半數以上受訪者飲食不足。
作為堂堂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為什麼會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大學生面臨食宿困難?
從相關調查來看,貧富差距擴大、低收入群體增加,可能是美國大學生食不果腹的根本原因。根據美國Zerohedge網站的一項統計數據,2016年美國零資產或負資產家庭比例達到30.4%。華盛頓智庫Policy Studies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自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的大蕭條以來,有些美國家庭財富暴增,有些卻沒有,“數百萬家庭還在與零資產或負資產作鬥爭”, “30%的非裔和37%的拉丁裔美國家庭處於負資產狀態。”
低收入家庭成員進入大學後,維持學費已經不易,很難有足夠的資金應付食宿。
社區大學的學生,多是成家而未能立業者。年齡偏大、收入低下,既要養家糊口,又要學習進修,自然“壓力山大”,忍飢挨餓更是普遍現象。
然而,在低收入家庭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自2000年以來,美國公立和私立大學的學費卻像火箭一樣躥升,平均漲幅高達80%。低收入家庭需要拿出家庭收入的71%作為子女的高等教育經費。根據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據,截至2016年12月31日,美國學生貸款金額為1.3萬億美元。
助學貸款沒有跟上社會發展,是加劇部分美國大學生衣食無著的客觀因素。從歷史上看,高等教育是為中上階層準備的,助學貸款和獎學金的金額,也是以這些家庭為基礎設計的,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窮人孩子進入大學,而“美國的大學系統沒有與時俱進,高校與越來越龐大的困難學生的需求脫節。”
台青小確幸中青焦慮感?
(怪哉!兩岸青年明明是中強台弱分明,台青怎小確幸而中青則焦慮感?
莫非年青時當憤青的韓寒忘了自己曾貶中(之言罄竹難書)褒台(如「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公知大V噴子),人到中年當起公知大V不再憂國憂民反而販賣雞湯了?
別以人廢言,台灣在校教學生快樂學習,出校又要幸福經濟,故台青充滿小確幸。而中青則「教育/醫保/房產等三座大山壓力山大」故公知大V易販賣焦慮感。
另參【圖博館】:CP值與小確幸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鳥巢世代)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081283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作者:大V韓寒,你可以衣食無憂但千萬別教年輕人不焦慮2018-04-08
這兩天,一篇題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背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文章引起爭議。
大V韓寒批評該文:標題除了不夠嚴謹外,還在販賣焦慮,甚至是製造恐慌。
而被韓寒懟了之後,文章作者“王耳朵”昨晚又發了篇文章“回懟”。全文如下...
評鑑讓大學平庸化2018年04月08日 張瑞雄
國內大學約從20年前開始做系所評鑑,還特地成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來進行,然後將評鑑和經費補助掛勾,評鑑好壞也牽涉到申請教育部計畫是否通過,導致評鑑指導辦學的批評。教育部在立委和各界壓力之下終於宣布不再強迫系所做評鑑,只維持對大學做校務評鑑,系所評鑑由各大學自行決定是否要做。
但消息在宣布後,各大學並沒有因此鬆一口氣或高興負擔減輕,因為即使教育部表面說不強迫系所做評鑑,大學基於下列原因,還是會要求系所做評鑑。
第一是校務評鑑時委員們一定會看學校如何督促系所做好教學和研究,如果沒有系所的評鑑結果,各大學如何自圓其說,所以系所評鑑的成績絕對是校務評鑑的一環。
第二是系所申請教育部的任何計畫或系所的調整改變,教育部都會要求看系所的辦學成效,同樣地,最客觀的還是系所的評鑑成績。
第三是為招生需要。系所如果有掛某某知名單位評鑑通過的招牌,在少子化的今日,還是有助於招生。
第四是爭取國際知名度。對某些院系所而言,除了國內的評鑑,甚至要爭取國際機構的評鑑,這對於國際大學排名、國際知名度和招收國際生都有助益。
雪上加霜的是,以前教育部委辦系所評鑑,費用由教育部負擔,現在大學自行辦系所評鑑,費用由各大學負擔。以1個單位而言,1次系所評鑑,自評再委託外評,大約要花30幾萬,若1個大學有30個單位,1次系所評鑑就要花費約千萬元。雖然教育部說要補助,但只是部分補助,且不一定通過,各大學還是笑不出來。
其實評鑑的最大缺點就是導致標準化和一致化,因評鑑通過與否總要有客觀的依據,所以評鑑單位就會訂出一些條件和KPI,大學須滿足這些條件和KPI才算通過,最後就是各大學看起來似乎都一樣,失去特色,這對於研究最新學問和最強調創新的大學是一大諷刺。
在少子化的情況下是學生選擇學校,市場機制的競爭對各大學是最好的評鑑。教育部只需要求各大學的各種數據公開,如前陣子公布註冊率,家長和學生自然可從各種客觀的數據中了解各大學的特色和優劣。難道一群委員去學校看個1、2天,就可知道學校和系所的好壞嗎?
除了系所評鑑,教育部還有通識、衛生、交通等各式各樣的訪視和評鑑,大學經營已很困難了,請教育部不要再增加大學的負擔了。(作者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相關新聞
教部取消大學評鑑 校方哭:自己要花更多錢
台大兩派八小時交鋒 「卡管」敗陣2018-03-25聯合報
台大昨舉行臨時校務會議討論準校長管中閔聘任案;卡管、挺管兩派師生正面交鋒,歷經八個多小時討論,認定遴選無效等五項提案經表決全被擱置,卡管派敗陣。其中管被指違反學術倫理等爭議,校方都認定沒問題,並澄清管沒違法赴大陸、也沒到廈門大學等校兼課或指導研究生。台大代理校長郭大維說,校務會議很明確表示,不應處理這件事,「那請教育部就依法行政。」
相關新聞
教育部:盡快做適法性處理
若教部月底未核聘 律師團建議管提行政救濟
提案全擱置…曾志朗:有是非觀念 范雲:失望
聯合報直言集/尊重大學自治 管案該落幕了
回應
反管的那几教授也就是反服贸、反课纲微调,还有帮助谢十力选市长做录影带假证的教授,反正总是那几位
除了职业学生打手很像对岸文革中受毛与江青鼓动红卫兵之外,我尤其注意反服贸先锋經濟系教授鄭秀玲的表演真是无耻之致,出尔反尔,双重标准。可见过去反服贸的根本也非出自学者客观,典型意识挂帅。
20年前由台大發動的敎改,結果敎改失敗,毀了兩代台灣年輕人的教育根基,今天的台灣年輕人低薪、沒知識、沒専業、沒前途、沒未來、沒房子、沒婚姻、沒子孫後代,然後等著絶子絶孫,人生完全空茫無意義!有知覺者去國外做台勞,有知覺而憤世者;拿刀在捷運上殺人!其餘在追逐一些小確幸或避居家𥚃蹲,然後20年後的今天,年輕人選了一個搞鬥爭的政黨,並且利用卑劣的手段鬥爭台大,台大很冤嗎?報應而己!台大只是現世報罷了。
卡管失敗
[卡管失敗又如何?台獨的邪者磚家叫獸/織識分子,奧步可多?
如此的知識分子/教授治校/大學自治,會比本館《實然觀》下述還多嗎:
台灣教改失敗了又如何?在台獨眼中只要能達到文化台獨之目的(畢竟國際現實不可能搞法理台獨)、是可不擇手段的(如其名言「有比誠實更高的道德標準:台獨」),故見李陳蔡政權在島內肆無忌憚地:去中國化/搞台獨化,從上街頭砍老蔣銅像頭/拜日本人銅像頭,到教科書上大減中國典雅文言文/新增台日平庸文言文、大減中國史觀內容/大增台獨史觀內容、丑化明鄭滿清國府之治台/美化荷日之據台,再到教出太陽(大腸)花等反中獨(毒)生/台大只能選出綠獨校長(教改時宣稱「教授治校大學自治」的叫獸此時失聲了)……罄竹難書。
台灣教改之失敗,更表現在知識分子(公知)的雙標: 宣稱要解構(國民)黨(中)國結構、結果是建構(民進)黨(台)國結構,如同(國民) 黨政軍是退出了校園/媒體、(民進)黨政軍卻進入占據校園/媒體。這些邪者叫獸宣稱:國家不要有任何意識形態政策,故宗教、教育、文化、新聞(宣傳)等部都應廢!但在台灣意識、傳統威權遺習、及施展權力等因素下,又一一移到李陳蔡政權的台獨意識形態國家機器中,違背教改的目標:「民主、自由、多元」,難怪教改會失敗。
台灣教改會失敗(本館《台灣共犯體》1995.12.2早已析判教改將敗),除了古今「台」外共同的應然教改理想、違背了實然教育人性,人的才智演化是常態分配:左/右兩端的天才/劣才各約一成、中間多為庸才(故台灣教改前聯考和德港星大學升學率二三成合理/大陸五成尚可/教改後台灣十成連零分也可上大學荒謬),但源自法國盧梭/美國杜威的各種浪漫/人文主義教育觀、卻把所有學生當天使教,徹底地寬鬆/減負/素質/快樂等學習之結果,自然是天才突出、但不少庸才變不堪用之才、就整體社政經而言是利大於弊得不償失的(這或許是民主精英之陰謀、庸才好當選奴),幸好大陸的減負/素質還只是試點、畢竟二千多年前的中國首位教育家孔子早已言「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因材施教」,連百姓都會背《三字經》的「人之初性本善(雖是應然之希望但仍知實然是)性相近習相遠,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西方的民主和教育大師卻「逢民之惡」(對比於中國士大夫的「逢君之惡」、明/庸/暴君之比例約天/庸/劣才)。]
http://mypaper.pchome.com.tw/jsoujsou/post/1375021266
英華裔教師被學生罵“中國佬”反被解僱校長給出的理由亮了2018-03-22觀察者網
英國一名華裔代課老師剛踏進教室,就遭學生罵“中國佬”。儘管並不了解這群小學生知不知錯,但該華裔女老師上了半天班就因此被解僱,還被校長說“小題大做”。
校長竟然表示,學生家庭窮困,種族主義一點也是可以原諒的……
據英國主流報紙《衛報》3月20日報導,羅西塔•威爾遜現年45歲。按計劃,上週她將在倫敦南部一所有450名學生的小學代課一天。
據她稱,當她來到學校,剛與另一名老師踏進教室,一群從未謀面的5年級學生就對她的種族議論紛紛,不但叫喊著“中國人(Chinese)”,還很冒犯地稱她“chinky(中國佬)”。幾個學生叫了幾次後,才有人指責他們“粗魯”和“種族主義”。
報導稱,威爾遜對此倍感震驚,但她很高興有人意識到了這樣做是錯誤的,決定強調一下該行為的不恰當性。
隨後,45歲的威爾遜以一場“人生課堂”作為對上述冒犯的回應。她要求學生們設身處地地想像一下,遭受這樣的待遇感受如何。她還告誡學生,如果他們長大了還說這種話,找工作要吃閉門羹,因為種族主義言論是“不可接受的”。
但威爾遜之後又震驚了。她被校長叫去談話,後者稱她回應孩子們嘲弄她的方式是“不可接受的”,並因此要求她離開。此時威爾遜才上了半天班,尚未完成原定計劃的工作。
威爾遜補充道,校長對她說,如果她知道這些孩子的家庭有多貧困,那她就會明白在這裡,種族主義是可以被原諒的,他們只是不由自主。
但她認為,學生理解種族主義,因為其中一些就意識到了這是粗魯的種族主義行為,“但校長說我小題大做。”
據報導,威爾遜供職的機構正就此事展開調查。
美國一大學擬取消缺少就業前景的專業,包括英語、哲學、歷史等2018-03-22觀察者網
你認為一所綜合性大學裡應該有什麼專業?歷史?政治?哲學?其實世事無絕對。廣義上的大學應該是人文聖地,但是具體到每一所大學時,這都是一個個機構。當一個機構窮起來,什麼都不一定。
美國這所大學因為太窮了,打算揮刀砍掉一批專業,還都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專業。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威斯康辛大學史蒂芬斯角分校(UWSP)動議砍掉13個沒有就業前景的專業,包括英語、哲學、歷史、社會學和西班牙語。另外提議增設一個“清晰職業道路”項目,拯救入學率下降,和上百萬美元的財政赤字。
我在美國求學就是做生科的,還算有點發言權。首先不要跟瑞士比,這個國家多富先不說,你知道這月薪4萬有多少被收稅嗎?說不定7成都被當稅收了。其次,我國現在博士待遇跟美國比差不了多少,美國每個專業博士工資不同,文科不到兩千一月,理工科兩千多一月,助教一月兩千多,但是只發10個月的工資,畢竟暑假沒課教沒工資,而且工資水平依地區不同而不同,以上工資水平是在東西沿海人多的地方,中西部工資水平每月會低幾百刀。博後國內基本已經要碾壓美國了。美國博後工資有NIH制定,現在的標準為年薪5萬多,不到六萬,而且住房神馬的要自己解決;國內博後工資至少一月一萬,文章發的越好工資越高,我知道的有甚至一月2萬的。雖然根據匯率計算美國工資還是高,但要考慮稅收生活成本等很多問題。現在國內很多非一流大學為了招攬人才工資給的很高,但是千言萬語一句話,沒有好文章沒實力也吃不來高工資。我覺得更多地要關注國內本土博士人才,做得好的也要給高工資,比如獎金抽成什麼的,待遇要跟留洋博士同等化,這樣才有利於本土人才培養,如果搞學術崇洋媚外,那工資提的再高也沒有本土派的蛋糕一點用也沒有。
東北人才流失?瀋陽市長姜有為:去年接收7萬畢業生,人才回流態勢明顯
據北京青年報2018.3.20消息,面對外界關於“東北地區人才流失”的討論,以及二三線城市正在輪番上演的“搶人大戰”,曾經的工業重鎮瀋陽,正在面臨新一輪挑戰。全國人大代表、瀋陽市長姜有為表示,瀋陽接連出台多項舉措,希望在“搶人大戰”中占得先機。目前,新政效果顯著,瀋陽的人才回流態勢明顯。
回應
廈門才是人才流失嚴重,廈門大學的學生都留不住。
瀋陽目前對於畢業生最大的吸引力是房價8000/平,2環邊上的新房也不過1萬左右。在北京月薪2-3萬生活可能都很累,想買房更難。在瀋陽月薪7-8千生活就很安逸了
知乎上最恨最愛東北的都是東北人
愛之深,責之切
恨之深,責之切
丁仲禮院士:應提高研究生、博士後收入
2018.3.17晚間,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盟中央主席丁仲禮院士在人民網強國論壇接受訪問,提出要提高研究生和博士後的收入等建議。
2017年我國全社會的研發經費支出預計達到1.76萬億元,但和數據相對的則是不少一線科研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並不高。丁仲禮說:“ 跟國際上相比,我國研究生、博士後的收入較低,應該讓他們多參與科學研究工作,成為主力。今後,要建立一種機制,讓科研經費更多地投入到一線年輕人身上,讓向人看齊的概念得以實現,改變科研經費向物看齊的現狀。”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博士後收入水平基本上同其整體實力及科技水平相對應。以下是根據網上的數據對各國博士後的收入水平的大致盤點:
如瑞士、日本、澳大利亞和美國等科技強國的頂尖機構,博士後的年收入在稅後4萬美元(約25萬人民幣)左右,高的可達5-8萬美元 。瑞士的博士和博士後工資非常高,博士後每月平均工資6千瑞士法郎(約4萬人民幣)。
日本、美國、瑞典、挪威、香港、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多數機構,以及德國的洪堡獎金等,博士後的收入基本都達到稅後約3-4萬美元。
德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等國及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博士後年收入也在稅後2.5萬美元左右。
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以色列、加拿大、新加坡、台灣,以及東歐的一些國家,博士後年收入水平約為1.9-2.5萬左右。
中國的博士後收入隨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儘管近年來有大幅提升,如北京的博士後年收入據統計已達到20萬人民幣左右。但綜合來看,距很多高水平國家尚有差距。
回應
我現在在讀博士,每個月只有2100塊國家補貼,周圍碩士畢業工作的同學很多都可以拿到10k左右,等到畢業以後從事科研工作,月工資差不多四五千的樣子。要不是我自己有愛好,我是不會做出這樣選擇的。
這種說法是非常錯誤的。在西方國家特別是在米國研究生(碩士、博士)在校學習期間不是領薪水的正式員工,除了獎學金助學金外沒有其他正規收入,特別是碩士生大部分都是根本沒有任何獎助金的(校外校內兼職的不在此列),理工博士生則通常會有助研金。而博士後則是一份正式領薪全日制full-time工作(雖然有年限限制)。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研究生博士生畢業後正式全日制工作的初始起薪如何以及年增長率如何。另外在米國的學校做博士後的薪水與在企業工作比較起來是相當低的。
奧數盃賽被叫停培訓沒停家長擔憂孩子拿什麼拼名校
日前,教育部緊急叫停了原定在2018.3.10舉辦的第23屆華羅庚金杯少年數學邀請賽決賽,而此前,其還先後叫停了迎春杯、走美杯等小升初的熱門奧數盃賽——全國幾乎所有奧數盃賽都被叫停了。
奧數比賽停了,奧數培訓停不下來
記者走訪了上海幾家著名的數學教育培訓機構。無一例外的,這些培訓機構正照常給孩子們進行奧數培訓,也未見家長因杯賽叫停而要求退款、退課。
在上海,中學、小學的入學,分為公辦和民辦學校兩種不同方式。公辦小學、中學完全憑藉地段對口、就近入學,而民辦學校可以通過面談形式,擇優錄取適合學校口味的學生。從今年開始,上海市教委明確,公辦學校對口投檔和民辦學校面談錄取同時進行。
早前,一些熱門民辦初中在招生過程中,往往會優先考慮那些持有各種奧賽證書的學生,在家長中形成了“不上奧數、就上公辦”的不良風氣。此後,上海市教委通過多次政策變動,明確民辦學校招生不允許看奧賽成績,不允許收豪華簡歷,不允許進行語數外筆試。
但對奧數、奧賽的追捧,卻並未停歇。
上海相繼出現了偷偷參考奧賽成績、面試環節進行“口奧”測試的情況。這些做法因為手段隱蔽,不易被發現,一直沿用至今。就在前不久,上海還有一所全市知名的中學因面談測試“口奧”而被通報批評。
,教育部只是暫時叫停奧數盃賽,未來還會湧現出其他種類、其他名稱的杯賽,“哪怕什麼杯賽也沒有,數學成績是拉分項,不管什麼中學,總是會考慮孩子奧數能力的。”
回應
從小學就開始搞過奧數的基本都明白,數學天才就是生出來的,永遠不是培訓出來的。
就算天才是生出來的,也不表示正常人該放棄學習,長期學習至少能讓凡人變成專家,不學數學學什麼不會造成更大的浪費,學藝術學體育的成本多少,數學因為成本低效果大,已經是最好的選擇的
希望政府別關閉了上升通道
搞素質教育,推薦升學才是關閉上升通道。
身為家長,就算沒有奧數比賽,也還是會讓孩子學點奧數,趣味數學之類。這個真的很鍛煉孩子的腦子,對以後的學習有幫助,甚至我奢望孩子能從數學難題的解答過程中獲得快樂,代替玩遊戲,看動畫片的快樂。把老百姓的教育投資引導到數學方便也比彈琴跳舞之類的對社會貢獻大吧。
話說我真不知道停奧數的人怎麼想,這樣的比賽總比電競之類的有意義吧,現在大家競爭走向了歪路不想如何引導規範,直接一刀切,這麼粗暴真不像搞教育的。
AMC數學測驗承辦單位:前段學生成績滑落 頂尖人才培育警訊2018-03-18 聯合報
美國數學協會主辦的「2017年美國中學數學分級能力測驗」成績昨天揭曉,這次AMC8(相當於國二程度)台灣只有4人滿分,比前一年的22人滿分相比,退步不少,學者分析,顯示前段學生大流失,也呈現我國數學教育的危機。
共8人滿分 AMC8只4人滿分 遠遜前一年的22人
AMC由美國數學協會(MAA)主辦,是全球性的數學測驗。2017年台灣共有約2.1萬人參加AMC8、AMC10(相當高一程度)及AMC12(相當高三程度),我國學生滿分人數,分別是四人、三人及一人。
台灣承辦AMC測驗的九九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何焱銘說:「前段學生大流失」,從數據分析,台灣學生程度有下滑趨勢,2007年台灣學生AMC10的報名人數約占全球的1/10,程度前段的學生占全球快一半,但到了2017年,報名人數還是約1/10,前段學生卻只剩1/10,顯示近10年來成績明顯滑落,前段頂尖人才培育是個警訊。
何焱銘說,從2013年開始,AMC10的平均答對題數,每年以少1題往下掉,到了AMC12,更是明顯被美加超越。
對於參加國際數學競賽成績退步一事,台大數學系教授張鎮華指出,可能原因是多數台灣的學生和家長只重視考試結果,為了考試而學習,不是真正對學數學有興趣,學校老師和補習班的教法也就傾向用來「對付」考試,而不是根本、素養的教學。
回應
神經病,一個教授拿考試成績來批評家長「考試至上」,美國人出的題目就比較高級嗎?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把AMC8的成績列為入學標準,台灣的排名一定會世界第一。
讓我回想到以前有個機會聆聽來自韓國某大學的教授(她負責韓國的PISA)。她介紹PISA。突然間她問道:聽說台灣的補習班已經有在準備開PISA的班囉!
台灣的補教業真的是神通廣大!『作文:可以補』!所以PISA列為入學標準,那補習班將又「發」啦!
31條惠台措施推動“天然獨”轉變台民調顯示6成年輕人願到大陸發展2018-03-15觀察者網
今年全國“兩會”前夕,大陸宣佈出台31條惠台措施,以吸引台灣企業、社團、文藝等領域人士前來大陸發展,被境外媒體形容“為兩岸關係投下一顆震撼彈”,日前,台灣《遠見》雜誌一項針對31項惠台措施的民調顯示,18歲至29歲的所謂“天然獨”世代態度出現大轉變,有近六成年輕人表示願意到大陸發展。
回應
別看4年前“大腸花”鬧得特別兇,現在台灣的15—18歲這代人,跟大陸的同齡人思維越來越趨同。現在31條出台了,對台效應就像是往魚塘里扔了一顆雷管!
做人要有骨氣,要反就反到底,別讓人瞧不起
台民調看看就好。即便6成年輕人願到大陸發展也並非等於“天然獨”在轉變
算了吧,這樣不公平的政策少點好。
表面上來大陸工作,背地裡卻在網絡上噁心我們,像以前觀網的陳姓女士一樣,這樣的抬勞不來也罷。
政院定調:將「惠台」改稱「對台」2018-03-16 聯合報
由於教育部日前警告大學專任教授以專案方式到大陸任教或參與重點研發計畫,均屬「違法」,政府將嚴格處理,外界質疑政院因應對策是否偏於「防弊」?但據了解,行政院也將提出「興利」部分。
至於大陸以「惠台」稱呼卅一項措施,賴清德本周二在立法院答詢時,均已稱為「對台」措施,並以此定調;政院也指示各部會,統一使用「對台」一詞,釐清對岸這些措施的本質並非「惠台」,以正視聽。
回應
民進黨緊鑼密鼓研議了半個月的因應對策就只有「對台」兩個字
不管什麼"台"?總之,政府無能,全面出逃?
民進黨,明明是「惠台」,稱為「對台」.明明是「砍」軍人福利,稱「改革」.明明是「抄家奪產」,稱轉型「正義」
陳木柱說,台灣不能因為政治陷入鎖國心態,陸生來台的素質,並非最尖端,台籍學生「出走」到大陸卻是尖端,年金改革或多或少也影響了學者出走,聽到很多大學教授說:「薪水不高,退休還要被當肥貓?」如果大學都留不住老師,大學留得住學生嗎?
回應
民進黨消滅台大
「卡管」台大 輕放陽明?監委也怒了 撂下重話2018-03-16聯合報
監察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昨天通過,針對陽明大學校長遴選爭議,對教育部提出糾正。原因是教育部在102年所做的一則函釋,違法擴張解釋,大開方便之門,使得前疾管局長郭旭崧僅可以「相當教授」之身分參加遴選,創下首起以副教授身分成為大學校長的例子。
監委強調,希望教育部能明令撤銷102年的函釋,否則「以後誰都可以當校長」,將對台灣教育界造成災難式影響。
郭旭崧的另一爭議,是他與校長遴選委員會召集人張鴻仁,均曾任職心悅生醫公司,張為董事,郭為獨董
這與近日引發社會關注的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的爭議事件,幾乎如出一轍:管中閔曾任台灣大哥大獨董,而台灣大副董事長蔡明興則是台大校長遴選委員之一。
但教育部對於兩位當選人的態度卻明顯有異:教育部在遴選委員會再度通過認定之後,就迅速通過郭旭崧擔任陽明校長;對管中閔擔任台大校長,卻連發八次公文要求說明,被形容「八道金牌卡管」,至今仍在僵持中。
回應
對DPP,顏色對,什麼都對了。
難怪台灣的人才都要往大陸 或者海外地區發展 只怕是因為 折感實在太重, 不能選人唯才 難怪台灣的高等教育排名一直往下掉
中一中校長:大學留不住老師 留得住學生嗎?2018-03-16 聯合報
大陸惠台31措施出爐後,包括建中、中一中、南一中及台南女中等今年申請前往大陸念書的學生明顯增加,不少校長忙著替學生寫推薦函,認為國內高教趨弱是警訊。
建中校長徐建國說,今年感觸特別深,不少高分群學生都有意願到中國大陸讀大學,他已替50多名學生寫推薦函,保守估計赴陸學生有60至70名。今年建中有不少人錄取港大、港科大等名校,很多都支付全額獎學金,且很多學校今年又加碼4年免住宿費,搶高分群學生相當積極。
北一女表示,今年申請作業未截止,但承辦老師反映,欲申請大陸大學的學生變多了,不過,她們多半不會放棄台灣的大學申請機會,問過學生意願,多表示還要再評估。
北京、上海 醫商吸引力大
台中一中、台中女中今年有意赴大陸讀書的學生增加3倍,兩校指出,學生志願選擇以北京、上海為主,都是鎖定醫學系和商學院。
台中一中表示,去年有6名學生申請到大陸,含1名重考生最後去大陸讀醫學系,到昨天已有18人請校長寫推薦函;台中女中去年5人申請,今年近20人,人數都可能再增加。
台南一中往年申請赴大陸的學生只有一、兩人,今年增加到12人,校長張添唐這幾天忙著幫學生寫推薦函, 而申請的學生多數成績都非常好,申請的是一流的大學如北大、清華、交大等。
國內高教趨弱、畢業後在陸就業起薪高 都是推力
台南女中去年2人申請大陸的大學,今年增加到12人,學校表示,大陸近年開放台灣高中生申請門檻愈低,但不是讓學生申請增加的主因,因為學生申請的都是頂尖大學,成績也是頂標以上,而是受台灣整體環境影響,「台大連校長是誰都搞不定」,國內高教趨弱,世界排名比不上大陸學校,都會影響優秀學生。
世界排名輸陸 台校硬傷
台中一中校長陳木柱說,大陸惠台31措施出爐後,到對岸讀書會成為一股趨勢,台灣不能再鎖國,現在已留不住學者,未來若連大學生都留不住,台灣競爭力在哪裡?
陳木柱觀察,台籍學生想赴大陸有兩大原因:大學排名領先台大,更有競爭力;畢業留在大陸工作,起薪都比台灣高,很多高中生對台灣競爭力、前景都不樂觀,尤其低薪問題無法解決,「大學留不住老師,大學生留得住嗎?」
回應
別人都去參加高考他高中生去考研真是奇特
無非是說自己多聰明,多有才。到了這個歲數還要說這個,真有點不要臉的意思呀。
難怪了,原來就是學力不足、善投機取巧之徒。當年國家百廢待興,矮子裡面選高人,混進去了。本性一世難改!
其顏陰鷙,面色不善。我早就看出他不是好東西
既然毛澤東選集學這麼好,怎麼天天在微博宣揚美國自由民主好哇?
《人民的名義》那個誰還能背《共產主義宣言》呢。
學說是一回事,個人選擇是另一回事。
背《共產黨宣言》不難。當年有幾個不會背“老三篇”?曾經有人能背《資本論》哦。
易中天出名之後明顯膨脹,解讀華夏、伊斯蘭文明純屬瞎扯。
看評論,一堆人俯視芸芸眾生之感,敢問:評論裡頭有幾人能高過易中天?在網絡,人人都指點江山,眾皆渺小如螻蟻,對他人沒有一點點的敬畏之心,甚至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哪怕你是易中天、王健林、蒂勒森,甚至,特朗普都不如你聰明!
這和聰明無關,三觀的問題吧。
易中天出名之後明顯膨脹,解讀華夏、伊斯蘭文明純屬瞎扯。
其與央視中國詩詞大會的幾位嘉賓相比,從才氣、情懷和三觀上都相距甚遠。要說《品三國》,單田芳、袁闊成有話說。
易中天的《中國史》,草草一翻,作嘔之感,戛然而生。
敢問易中天評論的人又有幾人不如他。對歷史大放厥詞,沒有絲毫敬畏感,短短幾年就敢編著完中國通史,自認為無出其右,何其狂妄,何其目中無人。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8379
那麼,為什麼要為它費時間?
這成績,俺不要了。
何況當時規定考外語可以帶詞典,總不至於交白卷。
那就考多少分,算多少分。
政治課也不怕。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我都讀過,《毛澤東選集》更是讀過不止一遍,基礎好著呢。考試前一天,再請學校的政治老師輔導輔導,問問當前的時事政治問題,就OK了。
多出來的時間,全部給另外兩門課。
基礎課,是古代漢語。
專業課,是古典文學。
這個我有童子功,否則不敢報名,但仍然不敢掉以輕心,必須全力以赴。
我的辦法,是編教材。
至今我仍然認為,這是應付考試最好的辦法。你想啊,如果你連教材都編得出,還怕考試嗎?
“自編教材真跡,翻箱倒櫃找出”
所以這兩門課,我考得非常輕鬆。
出乎意料的是政治課,沒有什麼選擇題、填空題之類,每道問答題都是一篇小論文。這是很考人的。你得基礎紮實,你得會寫文章,更重要的是你得思維敏捷快手快腳。如果時間到了還沒做完,前面寫得再好也是白搭。
幸好,我很快。
當然,也很累。
走出考場,風清日朗。
那是1978年5月5日和6日,考試地點是烏魯木齊一中。每人一張桌子,相互隔得很開。其實那時很少有人作弊,而且就算想作弊也不可能。考生與考生根本就不認識,報考的學校和專業也不相同,考題自然五花八門,一間教室之內很難有兩張相同的試卷,誰抄誰呀?
其他方面就很寬鬆。可以看表,可以喝水,還可以抽煙。監考老師看著這群二十多歲到四十歲的考生,眼睛裡透出來的都是鼓勵和疼愛。
那時,整個教育界都有一個共識:
1978,真是個美好的時候。
自此,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
誠哉斯言!
易中天:四十年前我「考研」2018.3.15博客
四十年前的1978,對於我是重要的一年。
這年9月,女兒出生。
差不多同時,我被武漢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錄取,成為恢復高考制度後第一批研究生。
那時還沒有建立學位制度,因此不叫碩士生,就叫研究生。由於招生和錄取都在1978年,所以叫“1978級研究生”。寫成“1978屆”是不對的。屆是畢業的年份,級才是錄取的年頭。
這裡面很有些故事……
教育部的通知大約是一月份發出的,有三項規定特別重要:
第一條對我沒什麼意義,當時我才三十一歲。第二條就重要了,因為我只讀過高中。不限學歷,就能以“同等學力”參加考試。這四個字,常常被錯誤地寫成“同等學歷”,這也是不對的。學力不是學歷,請不要寫錯別字。
各單位不得阻撓也很重要。1978年還是計劃經濟時代,報名是要單位開介紹信的,而膽敢報名的差不多都是各單位的骨幹。谁愿意放走骨干呢?沒有這一條,估計很多人考不成。
三條政策,想得都很周到。
我不知道製定政策的是誰。但我知道,那時中央高層和各個部門的領導,都經驗豐富老成持重,也都一心一意為國為民。
1978,真是個特別的時候。
報名很順利,壓力卻是空前的。因為儘管有“各單位不得阻撓”的政策,我所在單位(烏魯木齊鋼鐵廠二中)的領導還是提出了一個條件:如果考不上,就安心留在單位工作,直到退休。當然,在此前提下,他們也給了我最大的支持:除了正常上課,可以不參加學校的其他活動,以便有足夠時間備考。
時至今日,我仍然很感謝他們。
不過,我畢竟是同等學力,而且這個學力還需要證明。
從報名到考試,卻只有三個月的業餘時間,而競爭者則是等待了十年之久的許許多多老大學生。
這就不能硬拼,還得有點策略。
當時一共考四門:政治、外語、基礎課、專業課。這裡面最難的是外語。讀高中時我學的是俄語,畢業後十幾年沒用過,33個字母都認不全了,怎麼考?好在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丟了外語的人多了去,北京大學甚至乾脆不考外語。於是我便給武漢大學的招生辦寫了封信,詢問武大是不是也能像北大一樣免試外語。
對方很快回信,全文如下:
我的神啊!這就是老天爺來幫忙了。
我又沒有問成績是否分記,你多此一舉幹什麼?喜歡推理的我馬上得出結論:外語成績是分開計算的,分數線只按照另外三門課的成績設定,上線就能參加複試。只有在分數相同的情況下,外語成績好的才有優先錄取權。
中科院副院長丁仲禮:高端學術人才斷層是個偽命題
據北京青年報2018.3.14報導,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重金挖人”能夠起到一些效果,但也會使得一些人變得浮躁。對於科學家來說,“情懷是第一位的”,自願為國家做貢獻,願意犧牲自己,“這就是科學家的情懷”。此外,他認為高端學術人才並未出現斷層,而是日趨專業化和細分化。
談學術風氣:學界多數人態度是端正的
一方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可能出現造假,不可能得以避免,只能是“有一次,打一次”。評價科技界,要看到造假不是主流,要看到絕大部分科研人員在誠實地工作。所以,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承認目前在學術界確實存在造假、剽竊的現象,但也要清楚,這種情況不是主流,是極個別現象。
另一方面,具體到醫學領域來說,作為醫生,主要精力應該放在治病救人上,要求醫生通過寫文章來評職稱,這本身就可能涉及到評價系統不夠合理的問題。
北青報:如何看待部分地方性科研機構面臨人才流失以及經費相對不足的情況?
第一,可能這類機構本身的競爭力不足,包括工資、經費水平等,這些都是構成競爭力的要素。第二,如果一個地方性研究機構能同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那在當下全民重視科技創新的大背景下,得到發展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反之,這類科研機構如果做不到同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就會出現沒有太多事可做的情況,也就得不到足夠的經費支持。自然而然,就會造成人才的流失,這也是正常現象。這麼多科研單位,在獲得經費支持方面總是會存在有高有低的現象。所以,出現一定的人才流失,甚至出現一定的淘汰,都是正常現象。
北青報:部分科研機構會選擇“重金引進人才”。對於科學研究而言,經費與人才之間是什麼樣的關係?
丁仲禮:兩者之間有關係。沒有足夠經費引不來好的人才,對哪個國家、哪個單位來說都是一樣的。所以,一方面不要把“重金挖人”想得太可怕,也不要輕易給它貼什麼標籤,認為它是一件糟糕透頂的事情。可能有些人會好奇,一些科研機構所謂的“重金”會重到什麼程度?其實也不太重。
另一方面,如果大家全部採取“重金挖人”的方式,那就可能有負面影響了。為什麼呢?因為那可能會把人才弄得很浮躁,也會出現一些待價而沽的“人才”。一定的,人性的弱點嘛!
美國大學生放春假了:公開濫交,禁區喝酒2018-03-13 觀察者網
這一場景是已經“控制住的混亂”:美國春假第一周,成千上萬的學生們在羅德岱堡(Fort Lauderdale)的Las Olas海灘公開吸毒、喝酒、濫交、跳艷舞。
一些學生豪飲伏特加、威士忌和藏在噴水槍中的龍舌蘭,另一些喝到不能站的學生不得不離開沙灘。
這些舉動都無視了沙灘上毒品酒精“零容忍政策”,大量警察、K-9警犬以及騎警部隊出現在沙灘。
一位當地的警察告訴《每日郵報》:“你們看到的已經是控制住的混亂局面,這還不是特別忙的日子”。
通常,在這裡看到的是行為不檢點、喝酒、打架等。他們會有人帶來一個大型的手提音響,所有人都會圍著音響。
“這里肯定有毒品,你都能在空氣裡聞到,所以我們經常帶K-9警犬一起。”警察說。
羅德岱堡是佛羅里達州最受歡迎的春假出遊地之一。最近調查顯示,最受歡迎的春假出遊地是奧蘭多(Orlando),羅德岱堡位於第二位,第三位是附近的邁阿密(Miami)。
回應
想像這批美國人會在十幾年後接替父輩成為美國的中流砥柱,我還是很開心的
美國精英階級的孩子未來還是精英階級,而這批人未來可能在監獄、在街頭、在遊行隊伍中
這就是“奶頭樂理論”的結果。讓人瘋狂享樂,不知不覺中完成階級分層,讓民眾被少數精英控制。
要警惕的是,國內的年輕人會不會把這些當現代文明的一部分繼承過來,把吸毒酗酒無節制狂歡當作洋氣時尚的東西全盤接收。
他們不會覺得這些是墮落,而只會覺得社會不理解他們,他們是走在大眾的前面。
有一天,我們未來的年輕人,也會像這樣嗎?我只知道,現在我和我的同學,每到寒暑假,心裡都會想著應該多看點書!雖然現在手機的影響很大,計劃不容易那麼完成,但好歹我們心裡是嚮往著好的事。歷來社會一旦富裕,道德就會淪喪於享樂之中……玩物喪志!
一直以來,國內各高校、科研院所對國外留學人才的青睞,是基於國外教育水平、科研水平相對較發達來考量。然而,隨著中國教育與科研水平的提高,與國外高校、科研機構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
“到今天,國內科研工作的水平也提高了,條件也很好了,很多優秀的人才,在國內實驗室做的工作不一定比國外差。”李林說。
王建宇舉了量子衛星的例子,進一步佐證了李林的觀點。“我記得當時有國外專家來了解量子衛星的情況時問我,'是不是你們團隊成員都是從國外回來的?'”王建宇回憶道,“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你們中國做了這麼尖端的工作,那一定是在西方留過學。”
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有幾個有分量的、國際領先的成果,比如量子、克隆猴,如果你仔細了解就會發現,除了尖端的領路人,團隊中基本都是清一色國內培養的人才。”王建宇說。
基於這樣的現實情況,馬蘭也覺得,我們該有教育自信了,而這種自信就體現在“對我們自己培養的人才有正確的評估”,與海歸人才一視同仁。
回應
國內還是奉行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的話,崇洋媚外的社會風氣就難以根除!
我國處於領先水平的科技,相關人才國外也培養不來,這些人在國內是正確的選擇。和國內人才一樣,海外科研人才也是素質參差不齊。比起簡單區分本土海龜,我們應該健全以科研能力和長遠眼光為評判標準的綜合評價體系,既不應該過分依靠國外背景,也不應該過分依靠國內人脈,走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才選拔機制。
還有一個不公平,北上廣的戶口海歸是可以直接入戶的,而且不佔企業指標,而國內研究生很難入戶,所以招聘時候大部分北京上海的企業都傾向於招海歸!
人大代表呼籲同等對待本土人才和海歸:待遇差別太大2018-03-11 中國科學報
“我有一個學生非常優秀,從做研究生開始就參與'墨子號'的工作,當時想都沒想就留在了國內。”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師王建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忍不住提到了自己團隊培養的一名學生。
王建宇對這名學生的評價是,當時整個項目的運行“我不在可以,他不在不行”。可這樣一位團隊中的主力,向上進步的路程卻走得有些緩慢,至今仍是一名副研究員,能夠獲得的支持與獎勵也寥寥可數。
“前段時間他評上了上海青年拔尖人才,我問他,'你評上有獎勵嗎?'他說,'王老師,沒什麼的,就給我15萬塊錢的科研經費'。”王建宇說。
和這位學生類似的,還有頗受關注的克隆猴研究團隊裡的一位博士。王建宇告訴記者,幸運的是,這位博士近期得到了破格提升為研究員的機會。只不過,這樣的“破格”機會對國內培養的年輕人才而言太難得。
體細胞克隆猴相關論文第一作者、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博士後劉真的例子證明,本土培養的青年科學人才並不比海外留學回來的差
反觀到國外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才引進回國後所能得到的待遇,則是另一番景象。
“國外引進回來的人才,為他申請教授都是墊底條件,還會給他落戶津貼、啟動經費,兩者一比差距很大。”王建宇說,自己的學生心態很好並不計較,但在意的科研人員可能就“跑掉了”。
全國人大代表、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院長馬蘭跟記者聊起人才培養問題時,也提到了一件糟心事。“我有一個學生畢業後留校成為教師,他通過海外研修計劃到國外,做得非常好,回來時他想申請'青年千人',結果去諮詢說絕對不行,因為你是學校派出去的。後來,他回來後便從復旦辭職了。”
為什麼國內培養的人才不能和國外引進的人才一視同仁,代表們有些困惑。
中國論文數超過美國施一公:“垃圾”太多2018.3.7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施一公在參與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發現,過去5年裡,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了兩倍,技術交易額翻了一番。“如果較真一點,假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從100增加到300,技術交易額從100變成了200,那麼單個專利交易額其實是不增反降了,是5年前的66%。”施一公算了一筆賬。
這一數據折射出來的,是科技評價體系的問題。施一公稱,在各個單位,不論是晉升還是考量績效,都會把專利、發表文章、文章的引用數和文章所發表雜誌的影響因子作為標準,而且這一風氣愈演愈烈。
他表示,各個學校、單位都辦了雜誌,想要提高影響因子,互相引用就可以,引用多了,'影響因子'自然也就高了。“中國這樣的國家,想要把這3個指標做上去,我認為是易如反掌。”在他看來,論文不足以說明科技實力,美國沒有這樣的評價方式,科技實力卻依然領先。“因此,論文和科技實力是兩回事,大家千萬要分開。”
不過他也承認,數字指標在各個單位都很重要,影響到評獎、評優、評先:“這是矛盾的兩方面,一方面如果沒有這些標準,如何反映科研的質量,但有了這些標準,大家拼命'做'這個數字怎麼辦?”
“有些文章,通俗點叫'垃圾文章',就是純粹為了發文而發文,這種情況太多了。 ”談到業內和社會各界出現的“論文無用”論,施一公表示“堅決反對”。“沒有論文,怎麼能有科學技術?但在追求論文的導向如此之強的時候,評價立場如此鮮明的時候,造成的負面影響其實非常大。”
如何改變現狀?“說實話,我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如果要提建議,就是應該進一步改進科學評價體系,這需要全社會達成一種共識。”施一公介紹,國際通用的方法是參考國際最頂尖專家的觀點:“這是一種'唯專家論'的方式,我不評價這種做法的利弊,但至少在很多國家都是這樣的。如果是將本領域所有專家聚在一起,通過抽籤確定評價委員會,在科學上,這樣的民主是不能帶領科學健康向前發展的。”
回應
實際上最後一段話更重要,施一公也承認自己沒有特別好的辦法,而且也反對照搬西方現在的評價體系。
說的就跟除了中國以外都是小白兔一樣,呵呵,當初是誰喊文章數?又是誰喊影響因子和雜誌?他媽的我做到了你的標準又變了。
這是真話,不過我相信質量將來也會是第一,需要努力加油了!
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7313
這也是在美國大多數華裔家長抱怨和喊冤的一點。大多數華裔孩子單就成績來講,都是個頂尖的,但是美國名校不僅看成績,還看其他方面。申請美國好的大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這個孩子如何能夠讓自己和別的申請者區分開來,如果能夠在某一方面脫穎而出,那一定是有把握的。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不僅成績要好,還要參加那麼多社團活動,並且要在這些活動中脫穎而出,這分明就是鐵人十項全能啊!不僅如此,美國的每個大學申請並不像中國那樣有個統一的標準—分數線擺在那裡,而是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偏好,並沒有任何成文的規定綱領可以照章辦事,所以說,中國高考不好考,你以為美國高考就容易啊?雖然中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被不斷地唾棄,但是我想高考仍然算得上目前中國最公平的考試了吧; 而美國的高考更像一個社會選拔,每個家長和孩子都使出渾身解數,就為了能夠鶴立雞群,而這背後的艱辛,又豈是中國家長能夠感受得到的?
下面這張圖表是二○一五年、二○ 一六年美國錄取率最低的十所大學,敢於報考這些學校的學生已經是絕對的出類拔萃了,但是錄取率仍然非常之低。史丹佛大學最近連續幾年擊敗哈佛成為美國最難申請的大學,作為史丹佛校友的我對此深有體會,也永遠忘不了曾經拚搏的日日夜夜!
我想告訴各位家長和孩子們:學習從來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情!無論是中國的高考也好,還是美國的高考也罷,沒有哪裡的學生可以不通過艱苦的努力就換來好的成績,作為家長也不要抱著僥倖的心理覺得孩子在中國學不好,到了美國就可以後來居上。懂得珍惜學習的機會,能夠吃得了學習這個苦,我想未來孩子無論走到哪裡都一定是很棒的!
回應
由此可知在台灣念大學真的很容易.
我在之前的文章裡曾經提到,美國教育非常強調培養孩子的領導力和團隊合作精神,所以除了分數外,孩子們還要盡可能地多參加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但僅僅只是「蘸醬油」混過可不行,還需要在這些社團裡謀個「一官半職」,無形中會占用孩子們很多的課外時間。
前面提到我的那位「學神」朋友的孩子,就身兼學校辯論社和電腦社的兩個會長。他說,「別看美國高中貌似下午三點就放學,我兒子一放學就要去圖書館查資料寫論文,完成作業後還要繼續和同學討論社團的活動方案。他們還參加了全美電腦程式設計大賽,參加的學生都是電腦程式設計高手,個個都異常亢奮,要想拿個名次可真不是容易的事情。」
除此之外,美國教育中「服務他人」的意識也被看得非常重,所以就算是高中生,每週花費一定的時間做志願者幫助社區做些公益活動,也是美國好的大學非常看重的學生品質。
而反觀中國的高三學生,別說服務他人了,在家裡父母恨不得把飯都餵到他們嘴裡,就是為了能夠讓他們多一點時間學習。
選拔什麼人才—中國選拔全才,美國更喜歡偏才
我曾經看過一張圖,我覺得很傳神地詮釋了中國和美國高考對於選拔孩子上的區別,中國的高考更像是「補短式」的選拔。我們常聽到老師對高三的孩子一再強調:「你們千萬不能偏科啊,某一科差一截的話,會把整個分數都拉下去的啊!」
而美國的高考選拔,更趨近於「揚長式」的教育。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在美國大學申請表上有一欄是「特長」,學生不僅需要列出特長,表格下還需要註明「得獎地區」:州、全國,還是世界級的比賽,如果不是成績特別優異,根本算不上特長。
舉個例子,在中國鋼琴十級算很厲害了吧。要知道美國鋼琴過十級的孩子真是多如牛毛,如果不是拿過州級,甚至是全國的鋼琴比賽大獎,只是鋼琴十級在大學申請表裡都不好意思當作特長,特長意味著必須與眾不同、出類拔萃,而如果特長欄空白的學生,基本上不可能被名校錄取。
有人曾測算過,美國高中生一年要背一百一十二磅的課本,約等於一百零四斤。美國教育從小強調批判性思考,所以很多時候高三的老師甚至不上課,讓學生泡在圖書館裡查資料、寫論文,所寫的論文並不是胡亂堆砌材料東拼西湊,而是要求自成邏輯、有獨特的見地!就這一點來說,學習強度完全不亞於中國高三的孩子!
分數不是萬能,但沒有好分數卻萬萬不能
中國的高考就算現在不斷地強調要摒棄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但是眾所周知,中國的高考仍然是唯分數至上。
而反觀美國高考,誰說分數就不重要了?在美國,分數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好的分數卻是萬萬不能。我曾經和一個美國大學招生組的朋友聊起美國大學對於孩子分數的話題,她是這樣跟我說的:「分數不代表你的智商,但分數絕對代表你的學習能力。如果一個學生只需要花費別人一半的時間就能夠學得和別人一樣好,那不僅說明這個學生聰明,更說明他比別的學生擁有更好的歸納、總結、梳理知識的能力,只會死記硬背永遠不可能獲得高分。」
另外,和中國的高中相比,美國的高中提供孩子們更多選修課的自由。比如開設除了英語以外的第二外語,學生們可以選修法語、西班牙語、拉丁語、中文等。除此之外,很多高中還會鼓勵高中生選修很多大學預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簡稱AP課程)。
我的那個美國大學招生組的朋友還強調,「當我們拿到成績單的時候,不僅要看分數,也要看科目,我們需要考查學生是否選擇了對他來說最具有挑戰性的科目。」舉個例子,如果同樣兩個華裔家庭出來的孩子選修第二外語,一個選修了中文,另一個選修了法語,那我們有理由相信,選修法語的孩子更願意挑戰自我,因為華裔家庭有學習中文的天然語言環境。
拚的方向不一樣—中國檢視分數,美國檢視能力
除了需要足夠多的最高平均成績四.○的分數外,美國的大學還要檢視孩子的其他能力。當孩子們在成績上難分勝負的時候,課外活動就成為競爭的另一個戰場。
據介紹,2018年將繼續做好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督導評估認定工作,實現全國85%的縣達到基本均衡目標。同時,啟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工作,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更高水平上不斷推進。
回應
扶貧難就難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衡上,城鄉教育資源到底均不均衡不是你教育部說出來的,有精力做這些明眼人一看就知是假的數據,為啥不花點時間多建幾間農村教室
又在講笑話,如果蓋個樓刷刷牆就算教育均衡了,那這事倒簡單了,我只知道我這裡有點門路的老師都調走了,然後用剛畢業的特崗老師來補充...
總有一些NC網友跳出來,說什麼什麼不平衡,大概在他們眼中,必須在山區給30多個孩子建一個北大,然後還必須讓全國優秀教師去授課,才叫公平。
農村與城鎮之間的教育是不均衡的,事實就擺在眼前。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也是正常的。
中國高考不好考 美國考大學就容易嗎?2018-03-01唐蘭蘭
我自認為這輩子讀書讀得不少了,這些年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我們認識的「學霸」「學神」 這樣厲害的人真的不計其數;但是說句真心話,無論哪國的孩子,要想考進一所好的大學,都同樣是異常艱苦的。我們常常看到中國媒體報導中國孩子備戰高考的情景是課本、試卷疊成書海,學生們兩耳不聞窗外事,深陷其中挑燈夜讀,中國很多家長卻在媒體的誤導下,以為美國孩子備戰高考是輕輕鬆鬆玩出來的。
其實不然!曾獲得最高新聞獎—普利茲獎的美國記者艾德華.休姆斯(Edward Humes), 曾經花了一學年時間,在一所美國公立高中蹲點。一年的體驗讓他得出這樣的結論:「四是有魔力的數字:四小時睡眠,四杯拿鐵,四.○」。也就是說,美國高中的孩子們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績四.○,他們一天只睡四個小時,灌下四大罐拿鐵咖啡,為的就是能夠熬過一整夜。
全國超八成縣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
截至2018-03-01 ,全國有2379個縣義務教育發展實現基本均衡,佔全國總縣數的81%;上海、北京、天津、江蘇、浙江、廣東、福建、吉林、安徽、山東、湖北等11個省(市)整體通過評估認定。
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局長何秀超介紹,2017年,全國有560個縣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吉林、安徽、山東、湖北4個省整體通過評估認定;1816個基本均衡縣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總體上略有提高,也有10個省份的15個縣出現滑坡;500多個尚未通過國家評估認定的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明顯低於國家標準,中、西部地區分別有16.3%、29.1%的縣尚未認定,將是攻堅難點地區。
據悉,自2013年啟動督導評估認定以來,各地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投入不斷增加,新建改擴建學校約26萬所,增加學位2725萬個,補充教師172萬人,參與交流的校長和教師243萬人次。目前,義務教育學校、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面貌得到較大改善,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逐步擴大,熱點難點問題得到有效化解,人民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其中,全國近5年累計建設各類校舍和附屬用房面積4.5億平方米、體育運動場館3.4億平方米、實驗室功能室746萬間,新增設施器材和信息化裝備價值3257億元、圖書14.4億冊、計算機1248萬台;全國近5年新補充教師中,音體美科學信息教師31萬人,佔新補充教師總數的18%;目前,全國6萬多個教學點實現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惠及400多萬偏遠農村地區的孩子。
據介紹,從2017年督導評估認定情況來看,儘管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人民群眾接受良好義務教育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包括部分地方政府推進力度不夠、部分學校標準化建設力度不夠、部分地區教師隊伍均衡配置力度不夠等。下一步,將依法依規持續增加經費投入,真正把經費投入向農村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解決當前義務教育發展中長期存在的、百姓反映強烈的擇校、大班額、學業負擔過重、豪華校建設等重點難點問題;大力推進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加快農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加強控輟保學工作;全面提升教師素養,深入推進“縣管校聘”管理改革,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機制吸引骨干教師和優秀學校管理人員合理向農村地區、薄弱學校流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加強課程教材建設,全面推進集團化辦學、學區製改革、學校聯盟、城鄉結對等,帶動薄弱學校更好更快發展。
英媒:中國人才流失“已看到盡頭”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網站2018.2.28:隨著投入獲得回報,中國人才流失狀況看到盡頭 多年來,在依舊處於發展階段的高等教育領域,中國的年輕研究人員仍在繼續向西方大學流失,即便該國對其到2050年“成為高等教育強國”的目標大舉投入也曾無濟於事。但如今在中國主要科學基金機構的負責人看來,該國遏制其人才流失的努力正在奏效。“就在10年前,人才流動狀況仍是大約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但目前是每7人中有6人回國”,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主任楊衛(已於近日卸任——編者註)表示,中國的“人才流失狀況幾乎已經結束。”
楊教授表示,這種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歸功於從國外回到中國工作的科學家增多和國內大學(水平)不斷提高的推動。“我們每年招收的博士生正越來越多——約7萬人——因此擁有龐大人才庫”,他說。目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200強排名中,中國大陸高校的數量並列第6位,北大和清華都已躋身前30名行列。中國最近實施的“雙一流”工程,旨在使其42所大學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中國的戰略主要聚焦於理工學科,NSFC的預算資金已從1986年剛創立時的1800萬元增至去年的286億元,如今每年處理20萬項經費申請。楊教授表示,他在擔任NSFC領導人5年期間經歷過多種“意外”。“第一種意外是過去5年來獲得(該機構資助)經費的人員遠比以前年輕”,他說,“在那些通常向所有年齡段放開的科研項目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能成為主要負責人。”
第二種意外是現在中國“與所有國家的國際合作增多。”NSFC每年劃撥11億元用於國際合作和研究交流項目——是10年前的8倍——以幫助中國與美歐和東南亞等地區的競爭者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更多的國際合作,也體現在中國科研人員如今發表的國際合作論文數量排名世界第二。楊教授表示,“國際合作正在提高中國的學術影響力。”
隨著北京著眼於打造現代知識經濟,中國對高等教育的投資沒有表現出任何放緩跡象,相信這也將進一步改善人才外流的狀況。
2018中國前600名大學排名新發:“清北浙交复”前5,滬上百強高校數量全國第三
百強高校的各省市分佈數量依次為:北京24所、江蘇17所、上海10所、湖北7所、廣東6所,遼寧和陝西各有5所。
作為全球四大大學排名系統之一,擁有15年曆史的“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最新發布2018“中國最好大學排名”。除我國港澳台地區外的實力最強的600所內地大學“排排坐”,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位列三甲,總分分別是95.3分、78.6分、73.9分。
上海8校躋身前50強
上海市共有22所高校上榜,其中10所高校入圍全國百強,百強高校數量位居全國第三——僅次於北京市、江蘇省。總體上,百強高校的各省市分佈數量依次為:北京24所、江蘇17所、上海10所、湖北7所、廣東6所,遼寧和陝西各有5所。
...
分析這份排行榜可以發現,“雙一流”相關高校在2018排名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排名前30位的全部是“雙一流”高校,其中28所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所是一流學科建設高校。而在百強大學中,“雙一流”高校有88所。上海地區進入百強之列的高校,均為“雙一流”高校。
與此同時,也有13所非“雙一流”的百強高校,憑藉過硬的指標表現上榜。這13所學校主要是醫科院校,以及地處江蘇(如江蘇大學、南京工業大學、揚州大學)、廣東(如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浙江(如浙江工業大學)、福建(如華僑大學)等沿海發達地區的高校。
中國最好大學排名的評價體系涵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國際化四個維度,採用體現大學辦學水平的關鍵指標,例如新生高考成績、畢業生就業率、論文數量與質量、成果轉化收入等,排名結果客觀反映大學的競爭性地位。
回應
一派胡言,鄭州大學雙一流B類,排到一百四十多名?瞎排名,一定道理也沒有
道理是有的,他心裡明白,我懂的,你怎麼就不懂?
排名所在地是上海吧?
清華95.3,北大78.6,這說明做這個排名的人裡十有八九有清華校友。
分項數據差異主要在錢吧,還有就是高引用論文數量。其他差距很小。
http://news.sina.com.cn/c/nd/2018-02-26/doc-ifyrvspi1832206.shtml
教育部“十項嚴禁”:提前招、重點班、宣傳中高考狀元
據人民日報2月23日電,近日,教育部印發通知,對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作出部署。《通知》強調,嚴格落實“十項嚴禁”紀律:嚴禁無計劃、超計劃組織招生;嚴禁自行組織或與社會培訓機構聯合組織以選拔生源為目的的各類考試,或採用社會培訓機構自行組織的各類考試結果;嚴禁提前組織招生,變相“掐尖”選生源;嚴禁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混合招生、混合編班;嚴禁以高額物質獎勵、虛假宣傳等不正當手段招攬生源;嚴禁任何學校收取或變相收取與入學掛鉤的“捐資助學款”;嚴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以各類競賽證書、學科競賽成績或考級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嚴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設立任何名義的重點班、快慢班;嚴禁初高中學校對學生進行中高考成績排名、宣傳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嚴禁出現人籍分離、空掛學籍、學籍造假等現象,不得為違規跨區域招收的學生和違規轉學學生辦理學籍轉接。
回應
重點班快慢班不就是因材施教麼,這都不允許了?典型的大鍋飯思維啊?
學習應該是辛苦的,但凡是應該有個度。很多媒體、學校熱衷排名,刺激家長的焦慮情緒,導致拼命報輔導班,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惡性循環。教育部的想法是好的。
這樣做效果基本沒有,反倒會削弱底層公辦學校競爭力。人與人的智力差別是存在的,如果聰明的與較笨的都在一個班,那麼為了全班的進度,老師必須照顧較笨的那部分學生,而對於聰明的那部分來說,也就是上課學到的知識不夠,這種時候他們必然會考慮教學更難一級的私立學校尖子班或者更上一級的學校(例如從縣級中學到市級中學),如果私立學校這時候再給點政策彌補經濟上的差別(獎學金、免學費),在教學水平有保證的情況下,這些尖子生會有不少去私立學校,最後的結果就是尖子生往私立學校集中,而公立學校被掐尖,最後的考試結果無論你宣傳不宣傳,家長自己也會去找渠道看的。
分重點、非重點班本就是底層公辦學校對上一級學校與私立學校競爭方式做的應對,強制性的取消只能是自廢武功,再者而言,優秀高中、優秀大學本就是稀缺性資源,設定獲得者是成績前茅那部分學生(大部分是聰明的那部分),強制要求教學一個水平(也就是按普通學生的進度授課),與最後升學考要篩選出來的那部分是有錯位的。
將優秀老師各校平均分配,就不會有這些擇校問題。
這些問題根源主要還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
現在好老師都是往貴族學校流動,要平均教師資源得先出錢搶人。
為發洩揍孩子日本真成體罰大國了嗎2018-02-19
日本天天“蔣”
大多數日本人認為,體罰是合理的。以至於下手沒輕重的家長讓孩子肉體、精神都受到傷害,想藉助打孩子發洩情緒的父母,又找到了一個絕佳的理由——“為了教育孩子”。
近日,日本公益社團 Save The Children Japan 對全國2萬人進行了關於家庭體罰的民意調查。其中,在“您怎樣看待以讓孩子們形成良好教養為目的的體罰?”問題中,1.2%的日本人認為應當對孩子積極進行體罰;16.3%的人認為有必要時應當體罰孩子;39.3% 的人認為沒有其他有效手段時應當體罰孩子。總的來說,56.7% 的日本人在不同程度上認可體罰作為教育孩子的手段。
事實上,體罰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有人認為打幾下重的就是家庭暴力了,也有人認為只有打斷腿才叫過分。日本人怎麼看?69.3%的人表示,打孩子屁股是在允許範圍內的體罰手段;65.5%的人認為打手背允許作為體罰手段。甚至,還有10% 左右的人認為用拳頭揍,用雞毛撣子揍也沒問題。另外,這份調查還對1030 位家裡有18 歲以下孩子的父母進行調查。其中70.1% 的人表示自己曾經打過孩子。
談及他們為什麼會下手揍孩子,排名前三的原因是“被孩子的言行激怒了”、“感到孤獨”、“育兒、家務、工作都要兼顧真的太難了”。不難看出來,很多時候日本父母揍孩子是在將自己無助的情緒訴諸於“體罰”和“家庭暴力”。
遭受到暴力的孩子們當中,很多也會在將來成為父母。有人銘記當初挨打時的恐懼而發誓不再打孩子,有人會延續父母的教育方法,認為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有何不可。或許只有到那個時候才能體會父母當初為什麼會有下手揍自己的心情。但是,不論如何,還是盡量少將情緒訴諸於暴力體罰吧。
回應
對待孩子使用暴力或放縱的方式都不可取,都是缺乏耐心的表現
英國公學,是私立中小學,教學質量居世界前列,公學,允許老師適當體罰學生,注意,適當,並且有嚴格細緻的規定,如我國私塾老師體罰是只能用戒尺打學生的手掌心,且不得過重。
而Ⅲ和Ⅳ類沒有對子代教育的足夠重視,子代參與市場機會競爭能力不強,在全國性勞動力市場和婚姻市場中均處於受擠壓的窘境,屬於技術含量不高的低端勞動力,只能從事低附加值行業或非正規經濟。但由於Ⅲ類型下父母有對子代極強的婚姻責任,所以可以通過深度動員家庭勞動力資源的配置,依托家庭勞動力的數量參與市場機會的競爭,以家庭代際合力的方式來幫助子代實現婚姻與家庭再生產的任務。因此,Ⅲ類型地區下的光棍是比較少的。而Ⅳ類下的子代在勞動力市場與婚姻市場的擠壓下,在沒有父代的強代際責任支持下,往往成為高度競爭環境下的“被甩出者”,陷入光棍、跑婚、離婚等家庭再生產困境。
在家庭資源充裕時,一般不會面臨父代對子代的婚姻與教育投資的選擇難題。往往是在家庭資源有限而匱乏時,父母就會陷入抉擇的困境。但是在全國性勞動力市場和婚姻市場已經形成的大背景下,需要鄉村社會的父母將眼光從村莊內部競爭轉化到全國性競爭上去,即此時競爭的場域已經由過去的村莊轉化為全國,這就需要父母在完成對子代的基礎養育責任的同時,還要重視對子代的教育,集中家庭資源培養子代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方是實現社會階層向上流動的根本之道。即使上了個“孬大學”,從短期來看是高投資、高風險、低收益的事情,但是收益不能僅僅看眼前的工資收入,勞動能力和質量的提高還存在很多隱性的福利和長期的回報,包括子代的眼界、勞動力增值空間以及子代的後代品質等各方面。總而言之,即使子代上了個“孬大學”,他也基本上完成了鯉魚跳龍門,也走出了村莊和進了城,他自己的子代就不可能再為農民,也就不會再重複祖代在村莊“生娃—放羊”時代循環的人生。
【回鄉記】供孩子上學還是給孩子娶媳婦,家鄉父母犯了難2018-02-17 觀察者網
一、高額的彩禮
.....
根據父代對子代的婚姻責任與教育責任兩個維度,劃分為四種類型:
Ⅰ類為“雙強型”,即將對子代的婚姻責任與教育責任都視為父代的“硬任務”,代際資源向下傳遞,不僅有利於提高子代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還有利於子代順利實現家庭再生產,這無疑是對子代最有利的。
Ⅱ類為將對子代的教育責任視為父代的“硬任務”,而將婚姻責任視為“軟任務”,此類父母注重的是培養子代參與市場機會競爭的能力,而子代的婚姻與家庭再生產則主要是子代自己的事情。這種類型是現代社會的家庭觀念,一代人只管一代,傳統的血脈傳承與傳宗接代的觀念已經很弱了。此類以筆者調研過的浙江上虞和江漢平原等地為典型代表,這兩地鄉村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子代的教育,進城買房主要是為了子代能夠接受城裡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年輕一代接受大中專以上高等教育的比例很高,浙江上虞鄉村的80後一代基本上都上了大學。
Ⅲ類為北方村莊將對子代的婚姻責任視為父母的“硬任務”,而將教育責任視為父母的“軟任務”,筆者的家鄉華北平原是此類的典型。此類型下父母注重的是血脈傳統的傳統價值,因此首要重視的是幫助子代娶媳婦抱孫子,實現家庭再生產的目標。
Ⅳ類為“雙弱型”,即將對子代的婚姻責任與教育責任都視為父代的“軟任務”,代際責任有限,父代主要將子代撫養成人,完成基礎的養育責任即可。此類主要以雲、貴、川、湖北秭歸巴東等高原山區為典型代表。在這種類型下,不管是子代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還是實現家庭再生產的能力,都是要靠子代自己去完成。
需要在這裡提請注意的是,在已經形成了統一的全國性勞動力市場與婚姻市場後,一旦父代通過重視教育投資培養子代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那麼教育文化資本是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本與婚姻資本的,也就潛在地提高了在全國婚姻市場上的婚姻競爭能力,即使不需要父代的幫助,子代靠自己也可以完成婚姻責任和實現家庭再生產。在這樣的大形勢下,我們就可以對以上四種區域類型的整體競爭力進行比較,無疑Ⅰ類雙強型區域競爭力最強,接著依次為Ⅱ、Ⅲ、Ⅳ類。Ⅰ類和Ⅱ類由於對子代教育的重視,注重培養的是子代參與市場機會競爭的能力,子代主要依托勞動力的質量參與市場機會的競爭,因此該類型下家庭的現代化與城市化程度比較高。
農村學校校園暴力我一看就笑了,當我們老師不存在啊,打打架是有的,有組織幫派的我上學就有,沒有更嚴重,還古惑仔呢,啥時候的片兒啊,作者二十年前發過的改改重發的吧
懷疑你當沒當過老師,居然沒有被(學生)打?或者你的武力值堪比喬峰,戰無不勝?
地域不一樣,情況是不一樣的。山東要好一點,沒有那麼嚴重。湖南湖北可能要嚴重一些。
父母才是子女最好的老師,校園暴力我自身也經歷過、參與過,但是,人一定要自己學會走出陰影,開闊心胸、視野,找到自己的方向,努力做一個有用的人。
農村沒有那麼慘,再怎麼慘,也比改革開放前好吧?關鍵是推卸責任,不要相信部分農民父母說的話,他們把自己教育子女不利的責任,都推到自己窮上,可是自己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了嗎?
你所謂的比改革開放前好,是指日常的物質生活。精神層面上已失之千里,特別是農村教育,文章說的有代表性。
想辦法改變大家的觀念,另一方面,加強義務教育方面的補助和管理,切實讓每個人都有出路,有奔頭。
我問你農村父母了解到了學習的重要性又怎麼了,拿什麼比城市裡2萬7千塊36節的藝術訓練班,600萬的學區房?100個入取名額有200個條子生的私立小學,條子只是必需品,有條子的還要拼面試成績,拼才藝表演?
經濟基礎的貧窮導致的視野的狹窄,思維層次的欠缺,進一步引發的教育失敗,導致貧窮代際傳遞,才是作者想要探討的問題所在。
可惜這是個偽命題。改開40年。農村比較有鬥志天份的都進城成為市民了。今天的農民大多是剩下的,一旦成功了進城了就被排除出農民隊伍。
階級的鴻溝早就在那裡了,努力所能做到的是有限的,你沒成功不是你不努力,而你努力了也會被和你差不多努力但是卻擁有你幾倍物質,社會基礎的同齡人碾壓。有了那麼嚴重的鴻溝、再不去努力才是最可悲的吧!
3.“寒門富養子女”的故事
筆者的親友中就有不少“寒門富養子女”的案例,以二表姐為例。.....正在撫育子女的農村年輕父母多數經歷了從物質匱乏時代到物質豐裕時代,總想著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生活,卻忽略了精神生活和行為教導。教育的缺失導致眼界的偏狹,父母無法為子女設計或想像更好的未來,他們對子女不恰當的愛和不到位的教育使得“寒門富養子女”的怪現像不斷出現。除了懶惰、追求更好的物質享受之外,子女在閒暇中沒有學到更多的東西。
在這種家庭生活下,年輕一代用懶惰、浪費、自滿、攀比代替了祖輩從生活中習得的勤勞、節儉、節制和謙遜等品質。這些孩子,只知道去與他人攀比外表的浮華卻不追究他人在背後付出的汗水和努力,諸事不順之後就向生活發出無盡的抱怨,卻不知自我反省、自我努力。經過青春的迷茫動盪期之後,他們重新走上父母一代的生活老路,回到了放羊娃故事的起點。
...
【作者簡介:魏程琳(1987-),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陝西省鄉村治理與社會建設協同創新研究中心講師,社會學博士;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人員。】
回應
作者寫的不錯,用心良苦,可惜缺乏基本的統計學常識,導致了作者這篇文章出現了嚴重的失誤,文中唯一有價值的圖表——【部分高校本科農村新生佔比】但是被統計地區,農村適齡青年和城市適齡青年難道是1:1?假如當地城鎮人口是農村人口的兩倍乃至三倍,那麼這個圖表反而說明了農村學生升學率高
但凡查一下中國的城鎮化率就可以知道,即便是以城鎮化率最高的2016年計算,城鎮人口:農村人口也不過是4:3。43%的人口出了30%的名校大學生,難度孰高孰低不是很明顯嗎?
對照之下的城市子女,他們自小便接受各種素質教育培訓班,在小學時便請家教或上輔導班,寒暑假還會有各種旅遊、素質拓展訓練,日常還要保持相當的閱讀量。我與許多年輕家長聊天得知,現在城市小學生能在晚上十點之前完成作業睡覺的都很少;而我老家在上小學的孩子們則沒有任何補習班,放學之後除了滿大街跑著玩無事可做,幾乎沒有課外閱讀,讀高中之前很少走出縣城範圍。
研究表明,技術類職工家庭的子女學業負擔更重,因為父母除了教育資本沒有什麼可以傳給子女。事實上,任何一個階層的城市父母都知道,為子女營造良好的學習成長環境是對孩子最大的負責,教育是最有價值的投資,而今的留學熱不正說明上層家庭更重視教育投資嗎?文化教育資本低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本不富裕卻還不努力,而富裕者不但努力而且努力得法。顯然,農民口頭上重視教育與現實中的不關心,使得原本已有差距的城鄉教育愈加擴大。
“寒門出貴子”所肯定的不是“家境貧寒”而是學子的堅韌,然而,殘酷的現實卻是在現代社會“寒門難再出貴子”,除了以上所提的校園環境、教育質量、教育觀念等因素外,還在於農村對於成功的重新界定。
傳統農業社會,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除了讀書極少有改善生活現狀的機會,故而,鄉村社會推崇讀書、尊重知識人,今天的社會高度開放,一切都可以貨幣化,成功的標準也貨幣化了,誰能夠掙錢誰就是成功人士,而讀書看上去並不是一種特別見效的投資,既然如此為什麼要讓孩子那麼辛苦?很多鄉民對目前吃喝不愁的現狀非常滿意,甚至無法想像更加美好的生活是什麼狀態,這種“小富即安”的保守心態在農村非常普遍。在這種缺乏想像力且自我滿足的心態下,“寒門富養子女”的怪現象進而出現——“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物質需求,決不讓孩子吃苦受累”——成為他們的育兒信條。
【回鄉記】和表姐聊了聊孩子教育,她說女兒和人私奔了2018-02-17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
【又到一年回鄉時。每年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重新回到那個生養自己的鄉村,以一個“他者”的視角觀察家鄉這一年人情世故的變化,有欣喜,也有憂思。與往年一樣,今年我們繼續與觀察者網合作,聯合發布“回鄉記”,希望這些觀察能幫助大家了解一個真實的農村,一個真實的中國。】
“教育是實現階層流動的最重要途徑”早已被理論和實踐證明,然而,人們意識的轉變往往比社會的轉變緩慢的多,尤其在鄉土社會。早幾年“讀書無用論”在鄉土社會頗為流行,有些家長用那些沒讀大學就買車買房的案例,來擠兌正在讀大學或大學剛畢業的人,筆者及身邊的博士研究生同學返鄉回來後對此都深有同感,讀書人不但不被重視,反而遭到不同程度的輕視,我們寧願這種輕視是未讀大學者的心理補償機製而非他們真正的認識,然而,我們看到的現實卻是大學雖然在擴招,家鄉讀大學的人數並未明顯增加,反而在學校質量上明顯下降,農民子女想要讀個“211”院校實屬不易。
1.校園暴力的困擾
2.陳舊的家庭教育觀念
費老在生育制度中指出,“生育”不僅包括生還包括“育”,相比於生、養行為,教育則貫穿子女自出生到組建新家庭的整個過程,更為重要。筆者近些年回鄉發現,老家人在生育上重視數量忽視質量,認為只要把子女養大成人即可,無論他是否得到良好的成長。
當你和一個個具體的父母交談時,他們都會“正義凜然”地說,“只要孩子願意讀書,我砸鐵賣鍋也願意供他。”然而,面對子女學習中的偷姦耍滑甚至逃學,他們卻不聞不問,總是說“反正不是讀書的料,再過兩年等他們長大了,帶出去一起打工”,如果你對其輕視教育提出批評,他卻有一番強有力的說辭:“如果人人都去讀大學,誰來種地;如果孩子都去讀大學,誰來看家護院、照護老人?”
當城市父母為子女教育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農村父母卻不斷地為孩子成績差找藉口和心理安慰。於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農村子女難以考取好大學了,而且據我們觀察,即使少數農民子女考上“211”“985”等優秀大學,他們在大學裡也馬上變得不優秀,他們既不會琴棋書畫,也不會各類體育運動,在社團活動中也難以突出,表現的更加迷茫和隨大流,因為除了學習他們一無所長。
大學自治 輸給一國兩制2018-02-11 聯合報 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
台灣人訕笑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認為香港行政特區所謂自治,無所不在受北京干預,尤其政治人物的政治立場,受到鉅細靡遺檢視,以至所謂自治,充其量是鳥籠自治。
不過,拿香港自治與台灣的大學自治比一比,就會發現,台灣的大學自治稱不上自治,香港才名副其實。
起碼,干預香港自治的制度管道,是透過人大常委會,而人大常委會,是大陸最高立法機關,相當台灣立法院。然而在台灣,干預大學自治的制度管道,可以低到教育部底下的處或室-教育部的人事處、高教司與法制處花了一個月,仍在咬文嚼字找問題,拒絕同意根據大學自治法選出的台大校長管中閔。
干預機關層級在台灣遠低於香港,說明自治在台灣輕佻得多。台灣就連干預的理由,也沒有基本原則或立場,遂行干預的教育部中低階官員,對於為何干預、如何干預、干預什麼都說不清,幾乎只能在枝微末節的文字上纏鬥。
在香港,干預內容具體,就是不准港獨,而這點本就是香港基本法立場,因此反對港獨任公職,不能算干預自治。充其量是,北京對香港各黨派人物,不掩飾其偏好,可稱干預。台灣則不同,干預內容因人而異,隨時創新,干預者的恣意毫不遮掩。
教育部干預台大的主要理由,是原本當選校長機會渺茫的管中閔,沒有事先揭舉自己的一個獨立董事身分,而其公司負責人卻擔任遴選委員,故兩者身分間涉及利益衝突,可能勾結。至於其他大家公認更有機會當選的幾位,竟跟一位遴選委員是同單位的同事關係,反而無人聞問。偏偏最有希望的幾位之間相互掣肘,讓管中閔勝出,突然就冒出對最小程度利益衝突的最大揣測。
攻擊利益衝突的幾位學者,幾乎都是積極深度的政黨菁英,當然就有明顯政治利益衝突。不過,他們用利益衝突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攻擊管中閔,鼓勵大家懷疑他。他們之所以理所當然聚焦在管中閔勾結遴選委員,是因為他們正是處處遮掩自己利益衝突的勾結老手,剛好自曝其短。
在台灣,干預者的層級低,講不準干預理由,干預標準因人而異,當選者不如己意才選擇性干預。在在說明,台灣訕笑香港自治,其實反映自己對自治不理解、不遵守、不在乎,就像攻擊管中閔沒有揭舉利益衝突,根本是反映自己隱藏利益衝突的齷齪。來回比較可見,一國兩制的自治才是玩真的。
外籍院士當面提發論文影響教學質量,李克強這麼回應
據中國政府網2018.2.6報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在華外籍專家,對他們的建議一一回應。
“當前影響中國大學聲譽和排名的主導因素仍然是項目申請基金和發表論文數量等,但這些指標與大學'教育下一代人才'的使命並沒有直接關係,反而讓老師沒有足夠時間開發課程、備課,這會直接影響本科教育的質量。”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學訪問講席教授霍普克羅夫特直言不諱對李克強總理建議。
“你的建議十分重要!”李克強回應道,“的確,評判大學教育質量不能僅僅依據學校發表了多少論文,而應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建立更加客觀的評價依據,特別是要有利於本科教育。 ”
.....
回應
以論文論英雄、限時、限指標,是當前最穩定、最成熟的、最主流的大學師資篩選方式,但也絕對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比如證明龐加萊猜想的菲爾茲獎得主(雖然他自己拒領)、俄羅斯數學家佩雷爾曼,就多次批評這種模式,因為他本人就是曾經因為研究週期過長,五年發文不達標而丟了飯碗。還有一位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年輕的時候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工作,也是類似的原因被趕出來。
你說的那是沒有終身教職的吧,美國大學是非升即走模式,就是入職短短幾年有一個很高的產出要求,達不到滾蛋,達得到獲得終身教職,類似我們的編制,基本上是鐵飯碗了。這以後就沒有那麼嚴苛的要求了。
說明經典的論文必然也是高引用的文章
是啊,幾十年後仍然被大量引用,那論文一定是經典。但是,評職稱必須因此等幾十年?
國內大多高校無論是招聘教師還是職稱評審都是數論文數的,根本不看論文有什麼價值或者真假,數量為王
數文章數不看文章價值,我真沒看到這樣的高校,求推薦我好去投簡歷
論文都是分級別的,一類,二類、三類、四類。不是簡單的看數量。你說的“根本不看論文有什麼價值或者真假”,這個太絕對了。一類,二類,這些高級別的論文,本身都是由專家同行匿名評審。難道這些專家都是吃乾飯的。
這種制度,或者類似制度,當然不能一下子完全推翻,但要思考怎麼改革。
不是說不讓發論文,而是這種唯論文至高的現象需要被重新研究,讓廣大教師,無論是喜歡立足科研,還是潛心教學育人,重新開發一套教師多樣化的評估體系,教育,任重而道遠!
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8_02_07_446126.shtml
我國在高考改革中已經明確取消錄取批次,但全面實現各類教育平等競爭、發展,讓每個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還任重道遠。一個學生在升學時,會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普通教育或職業教育,這是健康的教育生態。這樣,一個家庭才會首先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個性、興趣,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責任心,而不是把家長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除此,還要重視家庭教育引導。我國曾頒布家庭教育指導大綱,教育部等部門曾發文要求各地重視建立並發揮家長學校的作用,宣傳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育人觀。但總體看來,家庭教育還存在各行其是的問題。教育家長有正確的育兒觀,與建設好學校,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同等重要,甚至某種程度上說更重要。(作者是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相關新聞
姜朝暉:快樂教育切莫矯枉過正
熊丙奇:太看重知識教育,怨家長嗎2018-02-07環球時報
隨著中小學陸續放寒假,各種課外培訓班又火了起來。中國教育學會發布的報告顯示,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參加課外輔導的中小學生,占到在校生總數的70%左右。針對補課現象,有輿論指出,我國家庭太重視孩子的知識教育,忽視了孩子的生活教育、生存教育與生命教育,孩子的假期生活不應該還是被作業包圍,應該有一個快樂的假期,通過和家人的共同生活,了解社會,接受生活教育。可是,這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具體到現實,我國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都已經“知識教育化”。
近年來,家長陪讀的現像日益突出,學校以“家校共育”為名,直接給家長佈置批改孩子作業的任務;而不少家長在朋友圈吐槽輔導孩子作業的種種哭笑不得的經歷。這樣的教育已經異化,家庭教育應該是父母對孩子進行做人的教育,不是扮演作業批改員、校外輔導員的角色。
家庭重視知識教育,忽視其他重要的教育,與當前的社會環境和教育評價體係有關。在我國,教育還被賦予改變命運的功能。如果孩子進不了好高中、好大學,就會被視為“失敗”。這令很多家庭存在教育焦慮。
由於基礎教育的競技色彩濃郁,在當前的教育評價體系之下,凡是中高考不考試的科目,都被邊緣化,而納入中高考考試的科目,則被應試化,家長關注的不是孩子通過教育獲得怎樣的能力提高,而是能獲得怎樣的考試分數。這讓社會形成“分數至上”的教育觀和人才觀。這也是假期培訓班火爆的原因,用學生和家長的話說,假期是用來反超的,而培訓機構也用“提分”來招攬生源。
片面的知識教育,尤其是應試化的知識教育,不利於培養學生的個性、興趣和創造力,也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這已經是我國社會的共識。可是,要扭轉這一局面,卻陷入了“劇場效應”困境——大家都站起來看電影,沒人願意主動坐下來。
我國正在進行的中高考改革,都提出要把綜合素質評價納入,而要讓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真正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需要推進大學自主招生改革,否則,綜合素質評價會被敷衍對待。
提升智庫實力 兩岸還有空間2018.2.6洪鑫誠
近日,賓夕法尼亞大學智庫與公民社會項目(TTCSP)發布2017年《全球智庫報告》(GGTTI)。近年來,GGTTI報告除了綜合實力排名之外,已發展出基於智庫性質、專業領域等標準分類的數十項榜單,提供審視各國智庫的多元方位,也創造足夠的話題性。
對比今年與去年的報告,有幾點值得注意的變化。首先,全球智庫的總量在過去一個調查年度從6846增長到7815家。增速可謂驚人,遠高於2014至2016年間的年成長率。數據上看,這主要歸功於歐亞新興智庫近期的崛起。其中,長期緊隨北美的歐洲,現已實現反超,成為全球智庫最多的區域,擁有世界上26.2%的智庫。
其次,總量意義上的「南北力量對比」正在悄然生變。占據歷史先機的歐美集團「勢力範圍」正面臨新興國家和地區的挑戰。歐洲和北美智庫總和占全球的比重已從54.1%下降到51.4%。而亞洲、南美、非洲等發展中大陸持續興起,已接近世界智庫版圖的半壁江山。過去3個調查年度,亞洲智庫總數從1106到1262,再到今年跳躍式的1676,已逾全球兩成。
不過,對於以思想密度取勝的智庫來說,質比量更為重要。在此方面,歐美智庫還是第一集團,常常組隊瓜分各項榜單高名次。
兩岸方面則可謂一家歡喜一家愁。隨著智庫建設得到國家戰略的充分重視,大陸智庫大跨步前進。今年大陸已有512家智庫,比去年新增77家,這一數量仍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而台灣今年在智庫數量上排名全球第25位,共有58家智庫,比去年新增6家。
有趣的是,兩岸的智庫數量排名與各自GDP總量在全球的排位大致相當。不過,比起大陸頂尖智庫在各大榜單的穩步攀升,台灣智庫的戰績有些相形見絀。今年大陸共有7家位列全球百強。其中,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進入前30,而全球化智庫(CCG)則成為大陸首家進入全球百強的社會智庫。同時,大陸智庫在今年報告52個分項榜單中的38個都有斬獲。
台灣方面,除了中經院和工研院分別在分量較重的全球非美國智庫綜合排名及全球最佳政府智庫排名上榜,在其他分項榜單上僅有零星亮點。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智庫百強是台灣智庫唯一實現集團亮相的榜單,台灣民主基金會、台經院、中經院、政大國關中心等7家入選。然而,這一榜單的整體競爭力不如由中印日韓組成的「亞洲大國智庫」排名。(作者為台大政研所碩士)
高曉松真的是哈佛大學研究員嗎?
方舟子2018.2.4發推稱:“高曉松既不是哈佛大學研究員,也不是研究助理,只是一個自費去哈佛大學東亞系查資料(美其名曰做研究)的訪問學者。你如果有錢有閒有東亞系教授願意做監管人,就可以去,其實跟哈佛沒有什麼關係,哈佛不給任何報酬,自己掏錢,但是可以騙國內的粉絲說自己成了哈佛大學研究員,好勵志哦。”
在哈佛大學官方網站搜索高曉鬆的資料,可以得到下圖:
其中,高曉鬆的title為:“Associate of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可見,高曉松入職的是哈佛“Associate”的職位,那麼這個職位在哈佛大學代表著什麼呢?
根據哈佛大學官網的資料,被任命“Associate”職位的人是沒有酬勞的,通常在其他公司或大學有一份全職工作。
問題來了,成為哈佛大學的“Associate”需要符合哪些條件?
1、擁有學士或更高的學位。
2、在其他公司或大學有一份全職工作。
3、沒有薪水。
4、不會被認為是哈佛的員工,因此也不享受哈佛的員工福利。
5、最少在這個崗位工作3個月。
6、這個崗位可以延期,但每5年要接受院長審查
很明顯,從哈佛官方的定義來看,高曉松不是哈佛的員工。
不過高曉松好像不這麼認為,他在1月31日發微博稱:“今天正式在哈佛大學入職成為研究員,然後立即衝進圖書館,館裡老師們早已把我感興趣的材料整理了一大摞,專業精神令人感動。圖1-2孫中山先生手跡,比圖3林語堂先生的字漂亮多了。圖4賽珍珠、Janeway(危機經濟學作者)和林語堂共同成立編輯部的信。各種珍貴史料,愛不釋手。今後除了完成好阿里文娛國際化的工作,就在哈佛認真做點研究,努力做一個較好的知識分子。 ”
他在微博上曬出的門卡也被網友扒出來:“任何一個哈佛文理學院(FAS)的本科生、研究生、實驗員、臨時工、實習生都是這個門卡這個白頁。”
回應
現在信息如此發達,吹牛有風險,想吹請謹慎
幫渴望名利的小人,酸味十足地在嘲笑一個不看重名利的人,笑死人了。
高曉松如果是個看重名頭的人,他就會把清華讀完拿到學位,人家就是人性,清華學位都不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到哈佛是看到那裡資料多,想做點研究,根本就不是奔著那個研究員的名頭去的,他就不是個紮實搞學問的人,要那個研究院幹什麼?抨擊嘲笑的人不覺得自己愚蠢可笑嗎?
若無所圖,顯擺個啥?
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213
分分分,伊頓的命根,更是三個平民學霸立足的關鍵,三人馬上就要分出勝負,當然免不了臨陣再磨上一頓槍。
在離校前的最後一天,成績揭榜了。
西奧獲得了星級表現!這個結果有點意外,不過也在情理之中,三人當中,西奧機警像兔子——隨時關注競爭對手的表現;勤勞像蜜蜂——還記得他第一天就早起自習嗎?天道酬勤同樣適用於高手過招。
詹姆斯佛系裡帶點點遺憾:自我感覺不錯,但下學期仍需多努力。
一開始就撂狠話要“讓他們知道我是誰”的法拉和榮譽一步之遙,有點失落,拒絕在攝像機前曬成績單。
不過也不是全無收穫哦。
一場期末考,三人重新洗牌。他們靠著“掐尖”入學,即使保持高度“雞血”狀態,小心翼翼維持唯一的優勢,最後也只有西奧獲得了星級表現。
BBC沒有直白地告訴觀眾,那些權貴二代的成績是怎樣的,但是在選定的最公平的“考試”這條賽道上,從詹姆斯和法拉的失意來看,完全可以腦補出“比你有錢的人比你還聰明”、“比你聰明的人比你還努力”這一類的雞湯畫面。
伊頓或許是平民學霸的終點線,使出洪荒之力也只是將將拿到入場券。對於權貴二代來說,伊頓只是起跑線。BBC拍這個紀錄片的本意當然不是向普通人傳遞“階級固化論”,“努力徒勞論”,它只是非常真誠地告訴我們,二代們不僅佔據了更好的資源、而且跑得更快,什麼“快樂教育”、什麼“及格就好”,不存在的!就醬。
回應
拉倒吧,伊頓不公榜成績就說明了背後貓膩!家族實力就是其可以畢業的保證!這種學校的學生讓它到中國來做做卷子試一試!立刻露餡!
外國資本主義社會本來就是有錢人的天下,本身有錢加上結交的都是權貴更容易成為各層精英,感覺並不是他們的能力比別人都高多少,只是接觸的層面不同起點高罷了
http://lx.huanqiu.com/lxnews/2018-02/11582803.html
不管三人各自揣了哪些心思,既然被投上“戰場”,就必須遵守規則,為榮譽而戰——伊頓實行分級教學,每次期末考成績都決定著下一個學年是意氣風發地亮相高階班,還是灰頭土臉地擠在低階班。嘖嘖,這可比國內張榜排名那一套殘酷多了。事到如今,除了全拼,還有其他選擇嗎?
伊頓の初體驗
早上7點半,舍監阿姨挨個宿舍叫醒的時候,大學霸西奧已經開始學習了。“我想因為此刻其他人都在同一年級,都在比我更高的等級,所以我感覺自己有點落後了。”
上學的第一天,西奧就已經滿血狀態,體現出超強的時間管理能力和危機意識,大寫的“服”!
法拉還在打量和比較:伊頓也只是一所“上課下課,吃飯寫作業”的學校而已嘛。
詹姆斯慵懶中,“和所有那些有錢人一起,感覺不好,也不壞。”
下面是無獎競猜:三人當中,也許只有西奧聽到了起跑線上槍響的聲音,到學期末的時候,法拉還能保持領先位置嗎?
朋友or競爭者?讓成績來決定吧
伊頓的生活日復一日忙得腳跟打著後腦勺:早上7點半起床,一天上7節課,每節課40分鐘,課後還有社團活動、辯論賽,晚上還有一堆家庭作業。
它的競爭滲透在平時的每一次家庭作業、測試當中。
法拉成績最好,但是仍然時刻保持著警惕性,“總有人會跳上來,取代我的位置”。
詹姆斯不願意和其他人競爭,“我只想以某種方式做我自己。”對自己各科目的評價比較客觀,“我的地理學得不錯,歷史也不錯,拉丁語很糟糕,但實際成績不錯,但仍然糟糕。法語和西班牙語真的非常難,不過我還是喜歡” 。
看起來很開朗隨和的西奧,其實是個心機boy,一直默默觀察兩位小伙伴。
在一次小型家庭作業評分中,當得知自己被“朋友”詹姆斯打敗時,西奧馬上聯想到,“現在他的法學和神學都學得比我好。我們或許是好朋友,但我們也是競爭對手了”。在分數面前,友誼果然是塑料做的。
連學霸都顫抖的期末測試
經過12週、420節課、50個小時的家庭作業之後,決定榮譽的期末測試來臨了,這下連詹姆斯都淡定不住了。
按照慣例,西奧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競爭對手。
成績穩居三人之首的法拉向來傲嬌,現在也不得不重新評估兩位夥伴,“我不知道長假後詹姆斯發生了什麼變化,但是他變得聰明很多……所以我想不止是我和西奧競爭了”。在終極之戰裡,法拉還能繼續保持領先嗎?
超級平民學霸闖進頂尖貴族學校放話要碾壓權貴二代卻慘遭全面吊打2018-02-05
鑑於廣大吃瓜群眾,對生在終點線上的二代們的學習日常有一些“蜜汁幻想”,BBC特地製作了一個良心紀錄片,真誠地告訴大家:醒醒吧!別讓貧窮限制了你們的想像!
這部紀錄片主要講述了三個超級平民學霸在英國頂尖私校伊頓公學,與權貴子弟PK的過程。來,三寶先安利一波全英高貴高貴最高貴的伊頓公學:
伊頓公學堪稱英國王室、政/經界精英的“上書房”,它只培養英國0.04%的中學生,卻輸出了全英國最頂端的精英階層。
數百年來伊頓公學保持幾乎純血的貴族精英血統,近年來放下身段,每年向全球發出4個獎學金名額,只有天才級別的優秀平民學生,才有資格漫步五百多年的古老校園。
三個過關斬將、贏取全額獎學金的學霸個個來頭不小。
華裔男孩詹姆斯,純天然有機數學學霸,小學還沒畢業就取得了英國中學畢業會考(GCSE)數學考試的A,11歲又取得英國大學入學考試A-Level數學考試的A。為啥說是純天然呢?因為家裡開中餐館,爹媽不僅顧不上他的學習,生意忙起來還得喊兒子接聽電話送外賣呢。
黑人男孩法拉,從出生起,全家人就打上了雞血,為了實現伊頓夢步步為贏。他的成績應該是三人中最好的,所以有點傲嬌,也比較淡定。
白人男孩西奧除了學術過硬之外,還連續三年贏得全郡游泳冠軍,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典型好學生。他的媽媽對於西奧能夠進入伊頓只能用“受寵若驚”來形容。
三人暢想伊頓的時候,各自的畫風是這樣的:
詹姆斯的風格一貫佛系,“我不想趕上任何人,我只想為自己設定合適的目標。”
是不是很熟悉?是的,他的父母就是佛系養娃的代表,生意忙起來喊兒子送外賣也是日常畫風,所以詹姆斯也完美地傳承了佛係作風。
法拉成績最好,也最雄心勃勃,“我再也不打算裝模作樣隱藏自己了,我要告訴他們我是誰,來自哪裡”,甚至打算好了要將自己的下一代也送入伊頓——像其他的名流二代那樣,仰仗父輩之光,尊貴體面,而不是千萬人中搶奪一張入場券,就算贏得光明正大,到底還是缺那麼點底氣。
西奧同學的發言是教科書式四平八穩,“我感覺像是困在小池塘里的大魚,當我進入伊頓後,我又會再次變成小魚。”但是各位看客要小心了,學霸謙虛起來,通常都在憋大招哦。
自2005年起,我國養老金水平持續穩步提高,截至2017年已實現十三連漲。多位專家表示,2018年養老金十四連漲幾無懸念。日前,河南省人社廳就已表示,將持續調整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待遇,實現“十四連調”。
此外,隨著《企業年金辦法》的施行,企業職工也可能會額外增加一份退休收入,進一步提高退休後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最低工資標準有望調整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在該部2017年度四季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下一步,要繼續做好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和評估。
從2018年2月1日起,廣西已調整全區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增幅為20%。此次最低工資標準由此前的四類調整為三類,即由原來的每月1400元、1210元、1085元、1000元調整為1680元、1450元、1300元;非全日制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由原來的13.5元、11.5元、10.5元、9.5元調整為16元、14元、12.5元。
據公開資料顯示,今年上海市最低工資也會繼續有所提高。
回應
醫生老師憑本事上的崗,讀書的時候比你付出的多,家庭教育也比你付出的多,還是高壓群體。說別的群體待遇低的你倒是努力考啊?加薪沒毛病!
同是醫院工作,護士呢?
人家醫生讀書那麼多年付出那麼多努力你讀個衛校為什麼要求一樣?人家讀書的時候就比你努力
研究生和中專如果開的一樣的話,那才叫不公平啊
看到成熟理智的言論真的很感動醫生醫人教師育人這兩個職業的工作真的難度與壓力是外人難以想像的而且工資和付出完全不成正比感謝理解
說老師寒暑假的真是夠了,寒暑假都是平時攢出來的好不!老師早上七點多就開始上班上課了怎麼不說,正常五點就下班,趕上晚自習指不定到幾點,你以為除了上課判作業老師就呆著沒事乾了?教書是一方面、育人呢,不也得老師去幹,這些都不花時間啊
學校同工不同酬,幹的一樣的活,憑什麼高校的多。幼師算不算教師,她們的待遇漲不漲
幼師門檻提高了待遇就會漲了。
中小學教師就包括幼師,但是這些提升待遇的都是公立編制內的老師才會漲工資
http://news.sina.com.cn/o/2018-02-03/doc-ifyreuzn2410268.shtml
今年這三大群體待遇已確定提升還不知道的趕快看2018.2.3央視新聞
全科醫生薪酬待遇提升
截至2016年底,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達20.9萬人。但與專科醫生相比,全科醫生的薪酬待遇還偏低,職業吸引力還不夠。
①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工資水平,並與當地縣區級綜合醫院同等條件臨床醫師工資水平相銜接。
②聘用經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全科醫生的,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可給予進一步傾斜。
③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水平正常增長機制。
④合理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充分體現包括全科醫生在內的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
⑤完善績效工資分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內部績效工資分配可設立全科醫生津貼。
提高教師待遇
①完善中小學教師待遇保障機制,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或高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師傾斜。
②大力提升鄉村教師待遇,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政策,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提高補助標準。
③維護民辦學校教師權益,民辦學校應與教師依法簽訂合同,保障其福利待遇和其他合法權益,並為教師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
④推進高等學校教師薪酬制度改革,建立體現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機制。
加快提高技術工人待遇
目前,我國就業人員是7.76億人,技術工人有1.65億人。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是加強和健全人才激勵機制的一個重要方面。
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
會議強調,提高技術工人待遇,要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方針,發揮政府、企業、社會協同作用,完善技術工人培養、評價、使用、激勵、保障等措施,實現技高者多得、多勞者多得,增強技術工人職業榮譽感、自豪感、獲得感,激發技術工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重點群體將增收
據報導,2018年我國將進一步開展城鄉居民增收和專項激勵計劃試點,包括新型職業農民、科研人員等在內的其他重點群體增收專項計劃“正在路上”,新型職業農民增收文件也有望加快出爐。
退休待遇有望提高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指出,推動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逐步提高,確保參保居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中國土豪2017賬單:花3萬億買LV包像買白菜,被稱會走路的錢包 2018-01-31
中國土豪2017年花費3.13萬億人民幣,承包了全世界近三分之一的奢侈品。
據德國媒體《世界報》近期報導:管理諮詢公司貝恩及相關權威機構公佈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全球奢侈品行業銷售額增長5%,打破1.2萬億歐元的記錄,其中三分之一來自中國消費者。
雖然近年來各奢侈品大牌不斷進駐中國,廣開門店,電商服務也相繼上線。但在大陸的奢侈品消費只佔全球的7%,93%集中在境外。
國內專櫃的奢侈品稅率高,同款產品國內外差價大;水貨假貨多,消費者難以辨別……種種客觀因素的作用加上身處異地衝動消費的心理,導致中國消費者在境外旅遊時,常常瘋狂搶購奢侈品。
雖然中國遊客在亂扔垃圾、闖紅燈、圍觀起哄、插隊等方面存在較為突出的不文明行為,但因其的強大的購買力,與其拉動的經濟增長效益,使得外國人對中國遊客多持積極歡迎的態度。
...
而在鄰國日本,近年來中國消費者更是開啟“爆買”模式,從電飯煲、馬桶蓋到名品箱包,中國消費者的戰鬥力彪悍異常。在大田區流通中心的奢侈品大促活動中,日媒用“殺到”來描述中國消費者的出場,“幾雙手搶一條項鍊”,“買包就像在市場批發大白菜一樣”。
除小件物品外,豪車等大宗奢侈品依舊吃香。
英媒:手頭再緊,攔不住中國年輕人買奢侈品
英國路透社2018.1.31報導,在普遍的樂觀情緒推動下,在網購便捷的吸引下,在受益於該國經濟高速增長及房價飆升的父母們幫助下,中國千禧一代正推升國內外奢侈品市場。貝恩稱,去年千禧一代推動中國奢侈品市場增至1420億元,同比增長約20%,創下過去5年來最高增幅。中國奢侈品市場銷售額約佔全球8%,但中國消費者支撐著全世界32%的奢侈品銷售額。
但業內人士稱一些傳統品牌正面臨挑戰,因為中國消費者正擴大選擇範圍。他們“正經歷變化”,如今希望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購買高質量商品。因此,儘管中國消費者正增加支出,卻變得更為節儉。
這些年輕人還更加樂意購買二手貨。業內人士說,由於知道能出售二手貨,一些人在買奢侈品時不再精打細算。當然,贏得中國年輕消費者的父母們支持也很重要,因為他們通常是愈加熱衷借錢或貸款的一代人的“錢袋子”。
回應
虛榮心做怪,沒腦人多
中央發文要求提高教師待遇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
2018.1.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對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作出頂層設計。《意見》圍繞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提升教師專業素質能力,提高教師待遇地位,確保政策舉措落地見效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
截至2016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專任教師1578萬。與2012年相比,學前教育專任教師增加75.3萬,增長50.9%;普通高校專任教師增加16.2萬人,特殊教育專任教師增加9516人,義務教育專任教師增加18.7萬人。
師德師風 推行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
師範教育 嚴控師範院校更名為非師範院校
專業能力 逐步將幼兒園教師學歷提升至專科
教師待遇 鼓勵地方提高鄉村教師補助標準
《意見》還要求,高等學校教師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收入,不納入本單位工資總額基數。對專職從事教學的人員,適當提高基礎性績效工資在績效工資中的比重,加大對教學型名師的崗位激勵力度。幫助高等學校青年教師解決住房等困難。
46所高校要改名新一輪高校更名大幕正式拉開
每年的大學更名都會牽動無數人的心,今年也不例外。快來看看,登上考察名單的高校,都有哪些吧!
2018.1.20,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正式公佈了2017年度申報設置列入專家考察高等學校名單,共有46所高校入選,其中包括新設本科學校(21所)、更名大學( 16所)、獨立學院轉設為獨立設置民辦本科學校(6所)和同層次更名(3所)。
不過這只是列入專家考察高校名單,最終結果還需要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的最終評議。
從列入現場考察的高校名單來看,廣東、廣西、河南和山東高校入選數量最多,各有4所。
福建、湖北、吉林、陝西和四川各有3所,其他省份入選高校都在3所以下。
按照教育部規定,接到高校設置申請後,教育部啟動形式審查程序,納入各地“十三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且辦學條件達到設置標準者,經公示後進入高評委專家考察和評議環節。高評委將對照“十三五”高等學校設置規劃、設置標準等對擬設置本科學校進行考察和評議,評議結果報經教育部黨組審定並向社會公示無異議後,辦理批准文件。
....
回應
職校/學院,改名學院/大學都是一個目的:好騙學習不好學生家長的人錢!
高校更名沒毛病,與時俱進,更好發展!
學院就這麼丟臉麼?麻省理工學院!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8-01-22/doc-ifyqwiqi1628514.shtml
回應
這其實正是西方大學歐美國家傳來的,財團法人化,評鑑,教學評量,經費自籌...起因是兩大原因1)西方靠選舉制度,大學經費是政客最好動刀的地方,至於十年後的影響,政客才不管...因此西方大學普遍教育越來越簡單,老師越來越不敢要求學生.2) 西方的資本主義,造成出版社領銜的世界大學排名,排名來自於世界各地業界與老師的票選,而這種主觀意識下的排名,會發現幾乎所有的排名仍是跟國家排名相關.亞洲國家幾乎不可能有甚麼排名長久的進步...進步了也無實質意義,台灣若跟著走, 永遠只會更加沉淪!
別以為西方國家世界大學排名亮麗,就代表西方國家的社會與大學沒有問題,他們不出問題的原因是吸引各國移民,因此不缺人才.而且以世界大學排名來維持住了領先的假象.然而其實西方大學的問題重重,教授工作環境越來越糟糕.
高等教育本來就該審慎用錢。如果教授沒辦法幫學校爭取到經費,那就不該聘用那麼多教授的。西方國家辦大學...(a)美國的類型是鼓勵私校興學。廣開大學,學費貴。市場競爭,大學營運不下去會自然淘汰。(b)德國的類型是以公立學校為主,大學數目比較少,公立大學學費極低甚至免費,私立大學開不太起來。雖然各自作法差異不小,但是營運上都是要開源節流。不管是歐洲還是美國的大學,教授也要有學術地位才有終身職的。台灣的狀況,是廣開大學,教育部又卡死低學費,又不讓市場競爭。教授的話,沒有研究成果,拿不到國科會的計畫,拿不到企業界的專案,又討厭寫論文,又不願意離開學界去找工作。出的論文數量和品質很悲催,但是天天在幻想能拿美國正教授的薪資。
來自北海道大學,強大的一擊
就在大隅的得獎消息發布,前述的批判言論開始受到矚目後不久,猶如要幫大隅的批判背書一般,北海道大學提出了「六年內,裁員兩百名教授」的人事案。
事實上,在高教經費連年削減之下,有許多原本經費較少的大學,早已陷入窘境。例如新潟大學推出了遇缺不補、凍結升等與五十歲以上教師優退的政策。雖然降低了人事支出,但不僅導致許多領域師資不全,在職教師的負擔也節節升高。
筆者就曾遇見一位從新潟大學轉任更後段學校的教授,其表示「再待下去,就算不被裁,也一定會過勞死」。而新潟大學並非個案,另一位任職於某公立二線大學的教授也對我說,學校早已幾乎沒有助教跟職員,不僅是研究事務,從文書工作到訂便當搬桌椅等庶務,都得自己一手包辦。
即便如此,許多人仍認為,這僅是少子化下,後段大學生源與經費不足的自然現象。然而,當歷史與實績兼具的北海道大學,也宣布了裁員案時,顯然經費問題已非大學排名所能解釋,而是所有大學都面對了同樣的困境。
.....
進一步言,接下來為了開源,調漲學雜費與否遲早浮上檯面。實際上,年初北海道大學就以經費不足為由,將各宿舍的住宿費調漲了70%-100%。裁員尚有教授會議阻擋,但若拿學生開刀,以日本目前貧弱的學生自治力量而言,恐怕當今日本大學生們背負的沈重學貸壓力,又將雪上加霜。
讓國立大學從高度依賴國家預算的公務體系,走向法人化與自由競爭,是否就能夠帶給我們一個更好的高等教育環境?若否,又該如何面對少子化、國際化下的諸多挑戰?日本經驗,值得我們細細推敲,深刻省思。
法人化的悖論:越自由,越不自由
以法人化為由,政府開始要求大學放棄教授治校傳統,改為由校長主動體察國際趨勢、產業需求與社會期待,運用充分的預算與人事權限,來領導大學邁向卓越。
但國際、產業、社會的趨勢與需求,說來有理,實踐起來卻相當抽象,也未必能直接轉換為收入。在大學自籌經費能力追不上預算刪減幅度之下,各校校長實際上大力配合的,仍是國家所訂下的各項政策指標,以爭取越來越小塊的預算大餅,政府對大學的控制反而加強了。
另一方面,對基礎研究的忽視、教師員額大減、非典型雇用增加、在職者教學行政負擔加重等等,都是影響深遠的重大問題。長此下去,日本的學術研究,恐將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
「日本的科學正在空洞化」
去年獲頒諾貝爾生醫學獎的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名譽教授大隅良典,在得獎之後,其長期以來對於「日本的科學正在空洞化」的警告,也開始成為媒體焦點。在頒獎典禮後記者會上,大隅表示:「在年輕世代中,被要求在極短期間就交出研究成果的情況,越來越嚴重。我希望能創造出一個各人能盡情探究其志趣的科學世界。」
大隅所批判的,正是前述大學改革所造成的影響。由於以短期計畫與業績以爭取經費的需求,以及要求「實踐性」、「職業教育」的方向,這使得需要長時間投入,就業或產業導向又不明確的基礎研究,陷入資源不足的窘境。
在資源不足下,受到最大衝擊的就是尚未有實績的年輕世代。過往日本的博士生畢業後,大多會一面進行博士後研究,或擔任專任職的助教、講師,一面累積研究成果,找正式教職。但在預算刪減下,博士後、助教與講師的職缺均大幅減少。
減少的不僅是過渡性的職缺,也影響到專任教師的新聘,在一份2015年的調查中,有38%的國立大學採取資深教授退休後,遇缺不補的政策。而根據統計,35歲以下的年輕教師,在2004年佔全體國立大學的13.4%,當中短期約聘比例,在2007年為52.9%;到2013年,年輕教師比例下降為9.8%,但短期約聘比例則上升為73.5%。教師的平均年齡,則從2004年的46.4歲,上升到2013年的47.4歲。
從數據上來看,相關改革政策確實提高了競爭強度,但其負面效果則是讓年輕研究者越來越難以就職,就職後也不安定,反而使得日本學術界缺乏新血,更加高齡化。大隅的警告,顯然並非空穴來風。
兩百名教授,雖然在各系所強烈反彈下,暫時保住了飯碗,但日本國立大學在少子化的蕭條環境下,深陷缺乏學術新血注入、教學行政負擔加重,以及經費持續緊縮的泥沼,至今未能脫離這樣的惡性循環。這一切,都要從十多年前,日本國立大學的「法人化」說起...
高教改革,國立大學法人化
日本的大學,向來以諾貝爾獎得主輩出、具有深厚的研究傳統著稱;但另一方面,也令人聯想到僵固封閉、與社會疏離的象牙塔,學閥壟斷資源的陋習更令人詬病。為此,日本政府在2004年決議推動國立大學法人化,希望增進國立大學的活力與特色化,踏出了大學改革的第一步。
爾後,日本政府開始逐年刪減提供給國立大學的預算,在法人化後的11年間,相關預算總額總共減少了12%,約1472億日圓。另一方面,政府要求各大學應積極從產學合作與專利授權當中,提高自籌經費的能力。
,2011年國立大學產學合作與專利收入的總額,確實成長至2004年的一倍。而外部經費占國立大學整體研究經費的比例,也從法人化前的不足兩成,在2011年突破三成,並持續成長。
在法人化的基礎下,日本政府又次於2013年推出了「國立大學改革計畫」,針對少子化、全球化與國際競爭等問題,提出了強化產學合作競爭力、招募優秀人才、並在十年內達成十校世界百大、留學生倍增、與二十校新創產業等政策目標。
除了量的減少之外,經費的分配方式也有所改變。文科省要求各國立大學,必須提高「競爭性經費」的比例,透過預算分配的彈性,鼓勵競爭,令優秀的學者與研究能夠拿到更多資源,並爭取外國優秀人才來日。
至於什麼樣才是「優秀」呢?計畫中要求國立大學應該重新定義自己的「任務」,追求「實踐性的職業教育」,以回應社會與產業的要求。為配合此一政策目標,從2015年開始,有八成以上的國立大學著手進行系所的整併或重組,大多是以人文社會科系為主。
而為了貫徹前述的政策目標,計畫中也涉及了國立大學的組織重整。在大學自治的傳統下,至今國立大學大多是以教授會議為實質決策主體,由教授治校。但政府認為,鑑於法人化後國立大學已充分自主,已不需要大學自治來防衛國家對學術自由的侵害,有權無責又代表既得利益的教授會議,反而會阻礙改革。因此修法限制教授會議權限,以強化校長校務領導權力,提升國立大學治理效率。
然而,世界上的大學法人各有做法,大異其趣,要走對路,否則欲速則不達。若是吃錯藥,回天將力乏。
國際間大學法人做得最成功的是美國。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學之上有個「局外理事會」(lay board),以超然於校務的態度「監理」(不是「治理」)學校,負責監管財產,決定發展方針,審定預、決算,並組織「遴選委員會」物色校長。然而報載教育部的構想似乎要在校內設個「常設性自主委員會」,組成「包括校內教職員、產業及社會公正人士、教育部代表、校友代表等不超過15人」云云。在此必須提醒:若讓教職員參加這樣的委員會,必因「利益衝突」製造亂源,一開始就錯了。
而且成立「理事會」後,校務會議的角色必須調整而與「理事會」分享監理權,像是外國大學的「教師議會」那樣,絕對不能「成為校長的諮詢機構」!難道教育部希望校長一旦選出後,就成為校內的「專制者」?
預料許多國立大學的校長與教授會反對「法人化」,他們的顧慮主要有三:一、缺少保障;二、經費縮減;三、再也不能「選校長」。
關於第一點的顧慮不必也不應該,教授已有《教師法》等的保障,本來就應與公務員分途,教育部當積極疏通。關於第二點,既屬國立大學,教育部就應挹注充裕的經費;若是缺錢,何不關掉一些國立大學或轉讓地方,或考慮「國有民辦」。至於第三點,許多國立大學教授以為學校是「他們的」,要自己選校長。這當然是錯誤認知,不值一駁!
當局在考慮國立大學法人化的同時,也應徹底檢討這幾年「大學系統」的怪象。正確的做法是使每一「大學系統」由同一個「理事會」來監理,以期發揮整合功能。
希望這次「樓梯響」,不要「不見人下來」,而下來的是位有體有面的人!
日本學術寒冬:難以走完的高教改革2017.3.8 許仁碩
六年內要裁掉兩百名教授!
立校超過百年,曾出過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鈴木章教授的北海道大學,在不敵連年高校經費削減下,去年曾一度宣布預備大幅裁員,在當時為日本高教界投下一枚震撼彈。
北海道大學裁員的理由很單純:即便北海道大學每年都充分達成了日本政府各項教學研究指標,但國家在未來持續削減高教經費的方向不變,因此需在六年內再壓低14.4%的人事成本,相當於205名專任教授的薪資。
大學法人化 高教轉骨湯2018-01-21聯合報 王延煌/高中校長
教育部官員於大學校長會議裡宣布將推動大學法人化,目標設定為未來要打國際杯的大學先行。大學校長普遍表示肯定。
其實,早在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四年審議大學法期間,或二○○二年修正大學法時,國立大學法人化就曾經成為討論焦點。甚且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於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也將大學公法人化列入重要的政策建議。卅年過去了,大學法人化始終只是想法。這期間台灣的高教逐漸被超越,不僅落後大陸九八五工程大學或二一一重點大學,也被馬來西亞等大學追趕上來。
之前我們推出的邁向頂大、教學卓越、典範科技大學等計畫,以及即將上場的高教深耕計畫,都揭示要成為世界高教強權的一員,結果不僅事與願違,反倒日漸落後。主要癥結在於,國立大學仍處在公務機關的保護或限制下,欠缺由內而外的突破力道。國立大學要脫胎換骨,大學法人化是可行的途徑,讓人事、財務、採購與監督完全鬆綁,賦權於大學、課責於大學,高教方有突破現狀的可能。
過去國立大學法人化之所以無法落實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政治力介入學校董事會、規避考試院用人制度、預(決)算法與審計法和立法院的監督、影響教職員工的權利以及衝擊大學自治等。這些問題確實存在發生的可能性,但不應諱疾忌醫、裹足不前。完備法令規章,提升大學治理能力,借鏡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的實施經驗,相信可以走出台灣高教的新大道。
國立大學法人化要走對路2018.1.21劉源俊(東吳大學名譽教授、前校長)
教育部日前在大學校長會議中拋出「國立大學法人化,頂大先行」的風向球。我們的私立大學從來就是法人,但國立大學則是教育部附屬機關。「國立大學法人化」在30年前就是熱議的話題,但經過2次的《大學法》全文修訂,都胎死腹中。然而在這段期間裡,大陸在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與日本在2004年的《國立大學法人法》修法後,大學都已是法人了。現今世界上,大學不是法人的恐已所剩無多。
是法人,未必有自治權;但若不是法人,必然缺少自治權。國內的公立大學因為不是法人,多年來受政府行政體系、立法、考試、監察諸院的箝制,固難充分發展;私立大學也因教育部總比照管國立大學的心態加以限制,有志難伸。國立大學法人化是未來必須走的道路。
陳富榮介紹,轉山包小學屬於魯甸縣海拔2000米以上的45所冰凌學校之一。魯甸縣已對全縣留守兒童進行了排查,對85名特困留守兒童進行了資助和關懷。給45所學校418個班,每班級配備2個取暖爐。其中,還對海拔2600米以上的7所學校1300多名學生髮放手套、保暖衣服、鞋子等,計劃於20日左右全部到位。
此外,魯甸縣正根據每年的慣例開展溫暖過冬工作。目前,全縣已經投入了200餘萬元,用於保障困難群眾安全溫暖過冬。
相關新聞
給冰花男孩的捐款遭「官方分配」 大陸民眾罵翻天2018-01-17聯合報
回應
千萬別只給一人,否則不止這男孩,這一片都會被毀了
魯甸縣對捐款的事情做得好!
同樣條件艱苦的孩子還有千千萬萬,如果單憑一張照片一個人就得到30萬甚至70萬,一夜暴富可能是害了一個人。對其他孩子來說也是一種不公平,對社會也是個諷刺。成網紅就能暴富,那是不是鼓勵大家比慘呢?還有更貧苦的拍照發上網是不是也要捐幾十萬。應該關注更多的人而不是聚光在一個人身上。
肯定會有一部分挪做它用,比如招商引資了,墊付什麼費用了,反正沒人知道
那你咋知道呢,張嘴就造謠
雲南昭通公佈“冰花男孩”70萬善款用途2018-01-17中新網
繼昨天雲南魯甸教育局局長回應“社會捐贈30萬多元,'冰花男孩'只得500”後,今天,雲南昭通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公佈了善款使用情況。稱團省委、雲南省青基會累計下撥703067.74元在昭通市各縣區開展“青春暖冬行動”暖冬補助發放活動。共青團昭通市委、昭通市青基會通過11縣區,組織志願者入校、入村、入戶進行暖冬補助發放。
對70萬元善款的分配,昭陽區劃撥9萬元,魯甸縣11萬元,巧家縣4萬元,鎮雄縣16萬元,彝良縣4萬元,威信縣5萬元,鹽津縣6萬元,大關縣4萬元,永善縣5萬元,綏江縣3萬元,水富縣3萬元。發放記錄將及時公佈,並接受外界監督。
然而有網友質疑捐贈金額沒有全部發給“冰花男孩”。
16日,雲南省魯甸縣教育局局長陳富榮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回應,“社會各界的關心是要讓該區域內類似“冰花男孩”們分享,都感受到關愛,並健康成長。”
對於有網友質疑“社會捐贈30萬多元,'冰花男孩'只得500”一事,陳富榮表示,在捐贈人沒有指定的情況下,將用於解決類似小滿一樣的孩子們的問題,大家都能夠分享。“如果把30萬都給了小滿,這應該也不是捐贈方真正的目的,所以以點帶面,讓這個區域的孩子們都能夠實實在在得到社會各方面的關愛。”
另據《新京報》報導,陳富榮告訴記者,魯甸屬深度貧困地區,與“冰花男孩”王福滿遭遇類似者,尚有數以千計。教育局所接收的善款,屬於不特定用途捐贈,將用來改善更多的“冰花男孩”生存狀況。
陳富榮還表示,小滿性格開朗,學習刻苦,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將會在他今後學習中給予陪伴,讓他上好學,健康成長。
大陸高中生推薦該背的古文 增至72篇2018-01-16 聯合報
台灣十二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降低文言文比例,中國大陸反其道而行。大陸教育部昨天公布二○一七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十四門課程標準,這次修訂重點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且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題,其中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從十四篇大幅增加至七十二篇,今年秋季正式上路。
澎湃新聞網報導,大陸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委會主委王湛昨在記者會中表示,這次高中課程修訂有兩個重點,一是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二是加強革命傳統教育。與二○○三年實施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相比,新課程方案明確定位普通高中教育,「不只是為升大學做準備,還要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和職業發展做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王湛表示,在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面,一是內容更全,在「課內外讀物建議」部分,除保留原有「論語」、「孟子」、「莊子」外,還增加「老子」、「史記」等文化經典著作,要求學生廣泛閱讀古詩文,覆蓋先秦到清末各時期;二是分量更多,明確規定「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占二分之一」;三是要求更高,將原本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從十四篇大幅增加至七十二篇。
此外,美術、音樂、體育與健康、數學等課都增加有關傳統文化教育內容。如美術課增設「中國書畫」,內容涉及中國傳統繪畫、書法、篆刻等經典作品欣賞及傳統畫論,促進學生堅守中國文化立場,增強文化自信。
在加強革命傳統教育方面,要求學生廣泛閱讀革命先輩的名篇詩作,闡發革命精神的優秀論文與雜文,以及關於革命傳統的新聞、通訊、演講、述評等,課內外讀物推薦篇目涉及毛澤東詩詞,以及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艾青、臧克家、賀敬之、郭小川、周立波等作家反映革命傳統的作品。
同時,歷史課明確要求學生系統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歷程,還增設「老兵的故事」主題活動,讓學生感悟在歷史大背景下普通人物的所思所為,體會革命軍人崇高的精神境界。
不少大陸網友對於新增古詩詞比例表示認同,有人說:「雖說背古文很辛苦,但長大後每讀起這些古文,會不禁感嘆古人的智慧!」
不發出境許可 陸委會補助陸生來台實習傳遭封殺2018-01-15 聯合報
銘傳大學校長特別助理蕭耀文今天投書聯合報民意論壇,指出銘傳大學獲陸委會經費支持,已主辦多年的大陸法律研究生來台學習專案,原預定三月一日來的學生,現在卻紛紛傳出拿不到出境文件。他擔憂,今後得到台灣官方經費支持或補助的活動,恐將會一樣受到封殺的命運。
交流針對性提高 陸不再來者不拒2018.1.16中國時報
據透露,去年12月底,北京一場例行性的兩岸文化論壇,不但中央減少了補助資源,邀請台灣方面的出席者,也比之前精簡。
北大台研院助理王裕慶表示,過去交流活動邀請的台生,大多是意見領袖,現在更多是邀請一般台生,且減少透過協會組織找人,由主辦單位直接跟台生接觸。他認為,這種資源投放的變化是好事,讓更多一般台灣民眾有交流機會,話題也更生活化,使其更快融入大陸的生活環境。
據指出,大陸文化部負責對台工作單位質疑,該論壇近年邀請台灣人士重複率高,資源過度集中少數團體,對台工作效果無法擴及其他群體,可能是資源被縮減的主因之一。
針對大陸新做法,涉台人士解讀,首先在兩岸民間交流上,大陸將直接訴諸台灣社會的目標群眾;其次是大陸不再「來者不拒」,未來對台灣交流對象將保有更多的主動性、靈活性,讓資源最終達到「普惠」效果。
澳門理工大學名譽教授邵宗海也說,過去是台灣人有願意去就可以去(大陸),但現在是「大陸有無意願邀請你」;兩岸未來參與交流空間將縮小,大陸也會主動挑議題,並期待聽到特定領域專業見解。
這是一間專做醫藥互聯網的新創公司,開的薪水同樣很低,只有台幣2萬8000元,職務是文案企劃,我已經待了兩年多,工作一樣辛苦,也時常加班,但看得當前途。
才兩年時間,就一路被老闆重用,從文案連跳三級,現已是部門主管,薪水達到1萬300元人民幣(約台幣4萬8000元),還有配股。
此外,年紀雖輕,老闆已授權主導與政府、企業對接的工作,案子金額往往都在百萬人民幣以上。
雖然,現在所領的薪水,扣掉飄揚過海的機會成本,薪資不算高,但是工作充滿挑戰,學習機會很多,這些都是金錢買不到的。
有時想想蠻難過的,在台灣沒有公司要我,到了上海,卻被異鄉人看上、重用我。如果可以,我也很想回台灣,畢竟還是有許多難以割捨之處,生活品質也比上海好。
我時常與同為台灣人的上海朋友聊及台灣的事,都認為機會真的很少,許多人都卡在上面,領一份死薪水過活,也很難往上升,比如文案小編好了,在台灣幾乎不可能兩年間被大幅調升。
台灣的職場,多數主管為保住位置,時常不下放資源,我不奢望主管幫忙,只求別成為工作上的絆腳石,就已是萬幸……。如果台灣有機會,我真的很想回來。
回應
這人腦袋有問題嗎? 你一開始對兩份工作的態度就不一樣,台灣工作嫌東嫌西,大陸的不敢嫌 .
大陸崛起,加上民進黨看不清楚時代潮流,硬要和大陸對抗,螳臂擋車。 那些批評這個八年級生的多說無益。事實就是台灣薪水低,看不到前途。不然那麼多人出外謀生幹什麼? 誰願意離鄉背井?
在兩蔣時代,台灣走在韓國前面,沒有一個產業是落後韓國的。今天,在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二十年後,台灣全面被韓國超越,沒有一樣是領先的。台灣人天天清算兩蔣難道沒有一點羞愧之心嗎?
在高雄髮廊遭辱426 陸生心痛:我該被這樣對待?2018-01-15 聯合新聞網
一名從上海來台灣當交換學生的女大生,近日在網路論壇Dcard上發文表示,她來高雄已經半年了,她前陣子去高雄一家頗知名的髮廊剪髮,設計師請她稍坐要準備一下,剛開始她覺得服務還不錯,但緊接著設計師請助理幫她洗頭時,助理問說是哪位客人,設計師竟回說,「就坐在X號的426呀!」
八年級生告白:台灣企業都不要我 是被逼去大陸的…2018-01-16聯合新聞網
近日,批踢踢上一則文章「八年級生是否生錯世代」引起網友熱烈討論,文章提到:「他是八年級頭段班,沒見過台灣經濟起飛是什麼樣子,出社會領份吃不飽也餓不死的薪水……有時候覺得人生沒什麼意義。」
不少八年級生紛紛留言附和,「位置都被老人占走了,機會很少」,還引來「老人把房價炒高,年輕人反而都在擦屁股」「不像老人一樣,以前機會多,現在年輕人翻身很難」等一連串討論,顯示台灣世代紛爭愈演愈烈。
其中,高房價、低薪、沒機會等字眼,幾乎變成年輕人捅不起的馬蜂窩,從總統、政府官員到企業老闆,談到相關議題,往往引起正反兩方激辯。
包括蔡總統「希望起薪能三萬元起跳」、賴揆功德說,網路上甚至有大老闆「幹話」排名,表面上都是再談薪資問題,但,其實是世代觀念落差的衝突。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2017年世界人才報告」數據顯示台灣人才外流嚴重,在人才外流、對外籍技術人才吸引力、生活成本等,排名都在40名後。
《時代雜誌》也曾對此評論,台灣內部自1990年代後,薪水就少有起伏,加上中國經濟起飛,中國政府有意挖腳台灣人才,內憂外患下,加速人才流失。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國人赴海外工作人數統計」,2015年赴海外工作人數共72.4萬人,其中,中國就佔了大半。
面對低薪,有愈來愈多年輕人選擇到對岸工作,不少人看準經濟起飛的中國,就像70年代的台灣,機會較多,可先搶先贏。
法蘭克(化名),是到上海工作兩年多的八年級生,私校中文系畢業,曾在出版社做編輯,起薪2萬5000元,讓他大嘆,要不是起薪太低,甚至找不到工作,也不會到上海去奮鬥,以下為他的第一手告白:
若非在台灣找不到工作,我也不會選擇到上海工作,畢竟要捨棄原有生活圈,要有一定的決心。
我當完兵後進入職場,僅有私立大學學歷,第一份工作在小型出版社,月薪2萬5000元,因為沒有經驗,我也不敢挑剔。
但進去後,卻是無止盡的加班,被主管要求一個月內,編完半本書,且編採合一,既要採訪寫作,也要編輯。由於沒人指導,那一個月每天至少工作十幾小時,假日也要加班。
最後只好離職,後來投了好幾家媒體與出版社,根本音訊全無,只好先去書店打工,每個月領一萬多元,勉為其難在台北過活。
最後,有位在上海工作的朋友,介紹去大陸試試看。我在台北幾乎走頭無路,只好答應。
高校搶人學者身價飆漲有人開百萬年薪+800萬房補
2018.1.5,教育部發布了2017年長江學者名單,共有463名建議人選,其中特聘教授148名,講座教授51名,青年學者264人。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知名學者對於一所大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其中頭頂“院士”、“長江學者”、“千人計劃專家”、“傑出青年科學家”等帽子的高校教師更是成為了各個高校間爭搶的重要目標。
近些年高校之間的挖人大戰越演越烈,也越來越“土豪”,為了吸引人才有高校甚至開出了800萬房補、100萬年薪的天價。在比拼財力的挖人大戰中,一些中西部的大學被挖得傷筋動骨,還催生了一批“職業跳槽教授”。
........
回應
作者真的鼠目寸光,職業跳槽是發展的大方向,培養社會公共人才是學校的責任,一個學校培養的人才跳槽了,其它學校培養的人才照樣會跳進來,總之是平衡的是自由的人才流動,是共享資源,一個學校如果有這樣狹隘意識的作者,這個學校也就over了,作者還需要提高一下自己的修養再發表“高論”吧
自己不上心還埋怨別人,良禽擇木,誰都願意要更大的平台,學校有競爭這是好事,說明知識值錢了
沒問題,這些工資也不高(和明星比),至於中西部被挖,可以通過國家層面出來調控
韓寒:應該慶幸在中國,別真覺得讀書無用2018-01-11 觀察者網
韓寒,一個80後90後都很熟悉的名字。
他曾是桀驁不馴的代名詞,但凡反思中國教育的文章,十有八九會用韓寒作為論據。
30年河東30年河西。
最近,韓寒又因為“教育話題”上了頭條,畫風卻變了。
起因是他8日晚發了條微博,承認自己當年退學是很失敗的事情。
網友們看的一臉懵圈:
畢竟,他當年的慶幸退學,還引來過很多崇拜和模仿:
故意交白卷的徐孟南
退學去北大旁聽的鄭球洋
考上復旦卻主動退學的袁濤
或許是看輿論反響大,10日下午,韓寒又在微博發表了一篇長文《我所理解的教育》。
這篇文章更反常,韓寒誇獎了中國教育制度,稱“在中國努力學習,努力工作,進好的大學,學更多本事,最終改變生活,改變家族命運的可能性,一定比在發達國家要大得多。”
並且他還說道,中國的教育質量不是頂級,但整體不算差,無需妄自菲薄。
最後,韓寒還勸大家“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稱高考是最公平和有效率的。
網友們看完這篇微博,都覺得韓寒變了。
有人調侃是韓寒最近幫女兒輔導功課被氣到了,所以想徵集一個高材生;
有人懷疑從評論的互動看,這可能只是想推廣一下自己的APP;
還有人說是韓寒成長了,不一樣了;
沒錯,韓寒是變了,時代也變了。
回應
正常,你的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對事物的看法一樣麼
帶偏了一幫人,最後自己來個鳳凰涅槃?精緻的利己主義典範?
前幾天臺灣媒體還拿韓寒說事,説韓寒把中國一頓埋汰。
韓寒是怎樣不知道,他的書我也沒看過,可能是我這人比較落伍吧,再就我這人也不怎麼看書,不過看他說的這些話感覺還蠻真誠的
純潔的孩子啊
高曉松雖然說過無數不靠譜的話,不過有一句話我一直覺得挺對:埋怨被應試教育毀了的人,不應試也會自毀。
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8_01_11_442687.shtml
韓寒發文感慨: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2018.1.9新浪娛樂
前幾天接受了“一條”的訪問,聊了不少。我總結一下中心思想,這也是我這些時間的所想所得。
1:指責80後90後抗壓能力不強是不公平的,因為經濟和生存的壓力都比以前大很多,社會發展和歷史原因,給了這一代人太多的壓力。
2:雜文這東西,無論起初三觀多正,寫著寫著,會發現自己容易變成一個雞賊的人,往往情不自禁想怎麼樣煽動更多人的情緒,當我發現自己有這方面傾向的時候,就反思和停止了。
3:很久沒寫雜文也是因為悲劇的源頭往往雷同,除了宣洩情緒也沒有其他作用,況且很多微信號和微博已經寫得很好。我不認為這個時代裡,雜文可以成為作品,希望把更多的時間和感情留給小說散文和電影的創作。
4:為電影做了很長時間準備和學習的,有很強的表達願望的,轉行做導演很可能會成功。覺得當導演好聽又貼金,能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增加籌碼的,肯定會扑街。
5:退學是一件很失敗的事情,說明我在一項挑戰裡不能勝任,只能退出,這不值得學習。值得學習的永遠是學習兩個字本身。“學習”兩字,不分地點環境,是一件終老要做的事情。我聽到有人美滋滋得意洋洋說,韓寒,我學你退學了。我不理解。我做的不好的地方有什麼好學呢?為什麼不去學我做的好的地方呢?
6:自我表達是很奢侈的東西,你不能又要完全自我表達,又必須要市場為你的自我表達買單,否則這世界就多麼崩壞了。這也是一種自私的體現。表達的出口有很多,比如詩歌,比如寫作,比如唱歌,不是事事都有必要拍成人力投入和資金投入不菲的電影。而且據我所知,很多優秀的藝術片導演,其實很為他人考慮成本回收,根本不是人們想的那麼任性。不要讓信任你的表達的那些人賠個底朝天去喝西北風,這樣才能讓表達走的更遠。當然,如果你自己有錢任性,那就當我放屁。
台灣在政治上僵持對立、在經濟上一籌莫展,已經使有識之士扼腕久矣。如果名為社會良心的大學也如此沉淪,那將是國家何等重大的損失!我們認為,公立大學校長選舉,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目前的選舉辦法有三大缺失:一則是國際優秀人才止步,只剩下國內小圈圈人士彼此相濡以沫;二則選舉運作庸俗甚至醜陋,又使得國內潔身自愛者卻步;三則複雜的派系及政治圍事,再排除不願同流合汙的優秀人選。過去十多年,台灣若干公立大學曾在不同階段「做」掉了比較優秀的人選;遴選委員會在所剩「次次佳」人選中,又怎麼可能選出能有一番作為的校長?
屆復一屆,眾所矚目的知名大學校長選舉,就是在前述的扭曲環境下,任憑派系勢力操作,選出一任又一任的學術及人品不受尊重的校長。我們必須嚴肅而沉重地指出:這樣的局面必須改變。校長遴選委員會的任務,就是要替大學尋覓最優秀的人才。假如尋覓的範圍受到民粹的擠壓、可選擇的名單又受到明顯的操作刪除,那麼遴選委員會有責任向大學呈現問題、凸顯問題,而不是逆來順受並行禮如儀地再選出一個爛校長。台灣的大學校長選舉必須要改變,而且不能期待「由下一任次次佳校長」做出改變。
選出一位次次佳大學校長,有何意義?2018-01-03聯合報社論
台灣各公立大學校長的產生,自一九九四年《大學法》修法起算,迄今已廿餘年。當年修法的時代背景是「去威權化」,是要反抗威權統治下的校長官派;在這樣的大氛圍下,各校其實並未深思「大學校長應如何產生」。再加上李遠哲當年一句語意含糊的「教授治校」,台灣公立大學的校長選舉漸漸被帶向民粹、庸俗、派系運作,和台灣的政治角力相映。廿多年來,校園民粹之風愈演愈烈,不但校長的產生都是由校內教授「主場優勢」所宰制,甚至綁樁、圍事、放話、耳語,醜陋已極。這種種醜態,即使在台灣的龍頭大學,亦無法倖免。
以台大為例,因推動「校園民主」,由校務會議拚高票的「準普選」方式推選校長,辦法雖歷經若干改變,但校長選舉制度之弊卻日益明顯。客觀檢視這種民粹選舉的結果:一九九三年陳維昭任校長迄今,經歷三位校園選舉產生的校長,台大的世界大學排名每下愈況,被星、港、大陸名校遠拋在後,甚至發生校長捲入論文數據造假、氣功隔空抓藥等醜聞。然而,有些卸任校長始終不願放手,一再參與遴選或擔任召集人,繼續主宰人事決定。這些始作俑者的品格、自覺與反省能力,委實令人失望。
在校園民粹的風氣下,教授、學生、職員各方人員都要求參與校長選舉。於是,包括龍頭大學在內的許多公立大學校長遴選,遴選委員都要由校務會議選舉產生,委員組成要顧及各種校內勢力的「代表性」,候選人名單要經一百多位校務會議代表認可,可能人選則要經全校師生的公開質問,其過程則要現場錄影或直播。由於校務會議代表本身就由各學院產生,故在凡事經校務會議投票的制度下,每一個階段都有學院運作的空間,都可以做策略操作。也因此,諸如在校務會議投票先「做掉」優勢競爭對手、耳語放話誘導遴選委員投票行為等惡劣選舉操作,都在知名大學一再複製。
更嚴重的是,這種民粹與惡質的選舉操作,將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首先,越來越沒有校外甚或國外的優秀人才,願意拋頭露面來受羞辱,卓越的人才不願冒著遭暗箭中傷的風險來蹚此渾水。其次,能在民粹歪風下奪取勝利的,通常是工於操作之輩;從醬缸中出線的人選,恐難期待拿出廓然大公之作為。再者,拉幫結派的校園風氣與因此產生的當選人繼續惡化校園風氣,腐蝕大學根基,形成惡性循環。
中國大陸擬大舉聘僱我人才 馬英九:高興都來不及2018-01-03聯合報
蔡政府上台以來,力推新南向政策取代西進政策,但近日傳出中國大陸福建地區打算分3年聘3000位台灣博士,引發國內人才外流擔心。
馬英九今天上午出席「東吳大學嚴家淦法學講座」講授九二共識來龍去脈,談到中國大陸搶挖我國人才時,表示大陸願意提供給台灣年輕人很多機會,「這樣很好啊」,也可以帶動台灣薪資水準,不是壞事。台灣人才有一點過度供應,他們在台灣找不到工作,若能在大陸或海外有工作,不是很好嗎?大陸幫我們解決失業問題,「我高興都來不及」,我們人才可以再培訓也沒有問題,這樣雙方也能更交流。
回應
沒錯,走出台灣,開創新舞台,以後也能回饋台灣,我就打算讓我小孩去大陸讀書,早點走出舒適圈,不要關在台灣小確幸.
腦殘狗屎溟快吃屎去!
套句王定宇的話,台灣人才被大陸挖走=人才輸出強國
3000博士可能太誇張了, 300還差不多!
大陸會要台灣的爛博士嗎? 當然會挑優秀的! 爛的留給台灣自己收拾!
學繁體字怎能適應中國市場?大馬中學瘋傳“切莫留學台灣”公開信2018.1.4環球時報
信中稱,台灣因經濟低迷,大學教育素質每況愈下,同時面臨中國大陸及大馬高教的競爭,多家大學陸續面臨倒閉厄運。台灣各大學在馬來西亞招生活動層出不窮,提供很多優惠,“免費這個,免費那個,做一些垂死掙扎”。
公開信同時列舉台灣升學七大弊端,其中第三點是“不管你喜不喜歡,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只有繼續被邊緣化。以後我們孩子的台灣大學的同學人脈及資源,肯定在已經崛起強大的中國市場與發展上處於劣勢”。第七點提出台灣升學弊端的結論是,“大馬留台學生回到馬來西亞後,就業率只有10%,是一個非常恐怖與令人擔憂的情況”。
有分析稱,不管是否承認,台灣在兩岸教育中的劣勢越來越明顯,公開信上談的幾點都是事實,這意味著蔡英文“新南向”吸引東南亞學生到台灣就讀的計劃很可能失敗。根據台灣“教育部”去年1月的統計,馬來西亞在台僑生有1.6萬人,僅次於陸生。
回應
看看台灣的年輕人,大多連囫圇話都說不了一句,表達能力之差令人咋舌,寫的文章一句一行,邏輯混亂,文辭貧乏,教育水準一望可知
台灣都在去中國化了,也不承認自己祖先是中國人了,還去他們那裡學什麼?刻苦耐勞的學詐騙技術嗎?
讓孩子到台灣唸大學!大馬中學瘋傳黑函揭七弊端2018.1.3 聯合報
海外華文媒體多維新聞網近日刊登一封「為我們的孩子著想」信函,信中提到台灣因經濟低迷,大學教育素質每況愈下,也面臨中國及大馬高教的競爭,台灣多間大學陸續面臨倒閉厄運,還提到台灣各大學在大馬招生活動層出不窮,提供很多優惠,是在做一些「垂死掙扎」。
馬來西亞獨立中學、麻坡中化中學校長彭進財今天接受本報電話採訪時,證實確有此事。但他界定此信是「黑函」。信中提到台灣升學有七個弊處,他認為有些是「似是而非」的說法。
例如,台灣升學七弊處中的第二點指「台灣用的是繁體華文,又如何適應中國及亞洲簡體的華文市場呢?」彭進財校長說,馬來西亞的華文報紙是簡繁體併用,標題用繁體字、內文用簡體字,當地華人子弟閱讀繁、簡體都沒有困難,根本不是問題。
彭進財表示,麻坡中化獨中每年畢業生約300人,其中四分之一到台灣讀大學,但不可否認,近年中國大陸也很積極到大馬招生,包括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和北京師範大學都提供優厚獎學金,近年大馬獨中高中生赴大陸讀書的人數有在增加。
「黑函」第七點提出台灣升學弊端的結論是,大馬留台學生回到馬來西亞後,就業率只有10%,「是一個非常恐怖與令人擔憂的情況」。但彭進財校長說,該校赴台學生返國後,大多到私人企業就業,因為保有刻苦耐勞的精神,因此私人企業很愛進用,但由於大馬政府只承認台灣的醫科及牙科文憑,因此留台學生回到大馬不會進入政府部門工作。
回應
講得都是實話,怎麼是"黑函"呢?
身為台灣人就不想讓小孩留在台灣讀書了,因為台灣教育部只會誤人子弟.
台灣的大學考7分就可以進,太野鷄了。
進大學除了讀書,更要建立人脈,台灣只有獨派垃圾,不久就淘汰。去台灣讀大學是完全浪費時間。
北京今年高校畢業生72.54%已就業:專科生就業率最高
2017.12.28,北京市教委發布《2017年北京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截至10月31日,2017屆北京92所普通高校(不含科研院所)共有畢業生230290人,就業率為97.46%,其中,已就業167055人,已就業率72.54%;深造57384人,深造率24.92%。未落實的畢業生5851人,占到2.54%。
專科(含高職)畢業生34055人,占到14.79%,本科畢業生119087人,佔51.71%,碩士畢業生63268人,佔27.47%,博士畢業生13880人,占到6.03 %。
專科生就業率最高,達到98.28%。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就業率分別為96.98%、97.89%和97.60%。
2017年高校畢業生去各類型企業就業的比例為61.16%,遠高於事業單位的15.52%和機關的6.67%。從就業行業來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教育業以及製造業是畢業生就業人數最多的三個行業。
此外,共計有1425名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佔0.62%,其中,本科生比例最高。他們選擇創業的門類集中在財經大類、公共事業大類和藝術設計與傳媒大類。
回應
就業就看對自身能力的定位,專科生估計比較能認清現實吧,不做夢
就業率這東西,水分有點大
沒有就業憑證延遲發放畢業證書啊,當初看學校的時候發現不管什麼類型的畢業生就業率就沒有低於90%的,等到畢業才知道其中的彎彎繞繞。
只有農民能保證自己就業率百分百!其他行業都弱爆了!
就業容易,但工資不高,累成狗
分析顯示,在父母是否受過大學教育、是否為乾部、家庭收入、父母戶籍、性別、民族和入學年份等因素一樣的情況下,破格錄取生的大學成績班級排名顯著高於普通錄取生,但和優秀錄取生、掐尖錄取生相比並無差異。就是否獲得獎勵而言,破格錄取生、普通錄取生和優秀錄取生沒有差異,掐尖錄取生獲得獎勵的可能性比這三類人都高。破格錄取生在英語四級成績上和普通錄取生也無差異,而優秀錄取生和掐尖錄取生的英語四級成績比前兩類人都高。至於自我效能感,四組人群均無差異。
此外,研究者進一步考察了四類學生在入黨選擇和是否擔任學生幹部上是否存在差異。他們發現,自主招生破格錄取的學生比普通高考入學的學生在是否入黨、是否打算入黨和是否擔任學生幹部等政治傾向和組織能力的指標上都沒有明顯差異。
最後,他們還比較了四類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畢業規劃(參加工作、繼續深造、沒想好)和畢業後實際的去向(參加工作、國內讀研、出國讀研)上的差異,發現四類人群也沒有明顯差別。
簡而言之,這項研究說明了兩個問題。首先,家庭背景好的學生更可能獲得自主招生加分。其次,因自主招生加分而進入名校的學生們無論在學業表現、社會活動能力、非認知能力,還是就業去向上,都和普通高考統招生沒有明顯差異。
那麼,為什麼自主招生沒有選拔出更優秀的學生?論文作者提供了兩個可能的解釋。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自主招生的選拔標準比較模糊,主觀判斷空間較大,這會使得家庭出身好的學生更有可能獲得加分,而並沒有選拔出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優勢家庭更善於利用自身優勢為孩子安排各種課外活動,以此來迎合“素質教育”的各項標準。另一方面,或許是由於中國大學“重選拔、輕培養”,大學在破格錄取了原本應該更優秀的學生後沒有做到因材施教,使他們最終和其他學生表現趨同。
現有的高考制度是否公平?它能否有效選拔人才?應該如何改進高等教育選拔制度?這些是中國教育現在和未來的難題,有待於學者們進一步研究。
回應
這是國家的大學,別在搞什麼自主了,就應該是考試錄取,採取最公平的方法。現在要考慮的不是什麼減負,而是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每個人接受教育的機會和獲得的教育服務盡量均等。學美國人搞自主,美國的教育就是資本主義教育,權貴優先。
調研顯示破格錄取生與統招生學業無顯著差異——自主招生選拔出更優秀的學生了嗎
自2003年起,為了彌補高考“一考定終身”的不足,自主招生作為高校招生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已實施了十餘年。通過自主招生的學生能在高考錄取中享受降分錄取或優先選擇專業的“優惠”。據《科技日報》2017-12-29報導,最近,一項針對北大、清華和人大學生的研究發現,因自主招生而獲得破格錄取的學生在學業表現等多個評價維度與統招生並無顯著差異。
該研究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吳曉剛和深圳大學心理與社會學院助理教授李忠路。他們在這項研究中主要回答了兩個問題:“什麼樣的學生更可能獲得自主招生加分”和“自主招生能否選拔出更優秀的學生”。
首輪調查於2009年開展,對像是2006年和2008年入學的北京15所高校大學生,此後於2010年至2013年追踪調查了4次。由於早期自主招生僅在頂尖大學開展,所以這項研究僅分析了調查數據中北大、清華和人大的部分。
他們發現,相比普通統招生,獲取自主招生加分破格錄取的學生通常是那些來自城市,父母受過大學教育,就讀重點中學的優勢階層學生,而家庭收入和父母是否為乾部對破格錄取與否沒有顯著影響。重點中學的學生更有可能獲得自主招生加分,不僅因為他們在教學資源和教育質量上的優勢,還由於自主招生製度本身更偏向於重點中學,例如校長實名推薦只面向各省最優秀的重點中學。
那麼,這些通過自主招生進入名校的學生在學業表現上是否更優秀呢?研究者用4個指標來衡量學業表現:大學期間班級成績排名、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成績、大學期間是否獲得某種校級以上獎勵和學習效能感(對學業能力的自我評價)。
教部半夜公布大專註冊率 台灣大學4系所博士班掛0
教育部2017.12.27半夜在「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上公布各校註冊率及各系所,其中包括台大人類學系、社會系、分子所及免疫所博士班,1名學生都招不到。政大地政系、國易系及統計系;清大社會所;成大企管系、管理所(IMBA)、材料科學、能源工程等系所博士班;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奈米科技博士班;陽明大學的亞際文化、神經科學博士學位、生物醫學及衛生博士班註冊率掛0。
而學士班中,則包括遠東科大、大華科大、南榮科大、康寧大學、崇右影藝科大、和春技術學院2017年學士班註冊率掛0。
回應
人文社會系沒人就罷了! 連高科技學系都沒人讀, 顯然都跑到國外囉!!
頂大多所博士班註冊抱蛋 大學校長:台灣高教警訊2017-12-28聯合報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頂大博士班招生掛零,對台灣高教是一大警訊。台灣每年有700、800人博士畢業,找不到工作,且要讀博士的投資報酬率太低,與社會上的需求無法呼應,恐造成台灣高階人才的斷層。
少子化效應發威,高鳳及永達兩校已退場,大一新生,107學年24.8萬人,之後不斷下滑,110年20.3萬,117年15.8萬,未來11年,大學規模必須縮減1/3才能因應。
行政院日前通過「私校轉型退場條例草案」,私大若學生未超過3000人,以及連續兩年註冊率沒達到6成,會被列為將退場或轉型的專案輔導學校。
2017年全校註冊率低於6成以下的學校多達17間,其中,私大有5校註冊率低於6成,包括華梵、玄奘、開南、明道、台灣首府;至於私技,註冊率低於6成的則有12校,包括高苑、遠東、育達、中州、修平、崇右、和春、南榮、南亞、蘭陽、台灣觀光及高美醫專等。
11部門:校園欺凌情節惡劣涉事學生可送工讀學校2017.12.27澎湃新聞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防治中小學生欺凌,近日,十一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
....
5。問:怎樣有效預防中小學生欺凌事件的發生?
答:《治理方案》明確了積極有效預防學生欺凌的四項舉措:
一是學校加強教育。
二是開展家長培訓。
三是強化學校管理。
四是定期開展排查。
7。問:對實施欺凌行為的學生應該怎麼實施教育懲戒?
答:《治理方案》指出,對經調查認定實施欺凌的學生,學校學生欺凌治理委員會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一定學時的專門教育方案並監督實施欺凌學生按要求接受教育,同時針對欺凌事件的不同情形予以相應懲戒。
情節輕微的一般欺凌事件,由學校對實施欺凌學生開展批評、教育。實施欺凌學生應向被欺凌學生當面或書面道歉,取得諒解。
情節比較惡劣、對被欺凌學生身體和心理造成明顯傷害的嚴重欺凌事件,學校對實施欺凌學生開展批評、教育的同時,可請公安機關參與警示教育或對實施欺凌學生予以訓誡。
屢教不改或者情節惡劣的嚴重欺凌事件,必要時可將實施欺凌學生轉送專門(工讀)學校進行教育。
......
回應
我舉雙手贊成!必須讓這些小流氓知道代價!
早幹嘛去了?轉了一圈又回到以前,坑了多少好孩子。
全國一共也沒多少工讀學校了
政府應該在每個地方建立一所軍事化學校,專門容留那些所謂的“施虐者"!
有未成年人渣保護法呢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12-27/doc-ifypxmsr1133988.shtml
雲南因輟學引發官告民案勝訴後:1人懷孕休學2人在外打工
據《澎湃新聞》2017.12.23報導,雲南首例因輟學引發的“官告民”案件11月24日公開審理,當天,怒江州蘭坪縣啦井鎮人民政府將5名學生家長告上法庭,要求依法判令學生家長立即送子女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庭審後,當地政府對外通報稱,有3名被告家長送子女再度入學。
但政府和學校再次遭遇尷尬。
蘭坪縣啦井鎮一輟學女生小琴在庭審之後返校,向老師遞上一份當地醫院出具的體檢報告,體檢報告顯示其已懷孕90多天,另外2名學生因在外打工聯繫不上,只能等到他們過年回家時再執行。
啦井鎮中學校長楊慶文說,從2016年9月至2017年7月,該校一學年輟學學生13個,輟學率達2.21%,因家長重教意識差,輟學的學生絕大多數選擇出遠門打工,早婚的有三四個。
回應
這批人回到學校,也就為難老師啊,已經不肯讀書了
我帶鄉鎮初中,沒班有幾個不適合唸書的,上課打滾,玩鳥,摸女生,家長從來不問,每次一發補貼就來了
我作為本地人也許更能理解他們的想法,原因是成績差的讀書無用,考上了大學也不一定是好大學,而且現在不是都說大學一畢業就失業嗎?那麼何不現在就和隔壁某某某一起出去打工?我真心呼籲不要再擴大大學招生了,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擴大職業教育.
就是傻子,所以只能找個讀書沒用的理由,有些人沒文化鼠目寸光,還自以為小聰明能運籌帷幄。
我是農村出來的,我家小時候年收入才一千多塊,後來爸爸帶著我們全家到國有煤礦投靠舅舅、工作,家裡也一直在抓教育,雖然我只考了一個末流211,但是我覺得教育是個人投資最為廉價,回報最為豐厚的方式。
一個農村孩子在學校學習,按現在的政策,如果寄宿的話一學期一千六百的伙食(我們這是4.2元一餐,週五中餐免費。)如果是貧困學生有寄宿生生活補貼,我們這一期六百多。
日本學校的奇葩校規強迫學生染髮2017-11-14蔣豐
對於學生的儀容儀表有要求,不僅是中國的學校,日本也一樣。日本大阪府立一所高校要求所有學生必須是黑髮。對於大部分日本人學生來說,這只是要求他們不染髮。重點是,學校還要求天生茶色頭髮的學生以及外國學生必須染成黑髮,一旦頭頂長出原來顏色的頭髮,就必須再去染。
一位天生茶發的高三女生因為這樣的奇葩校規反复地接受學校方面的教育,感到精神上收到了極大的苦痛而向大阪府法院提出了訴訟,要求學校賠償220萬日元。該學生表示,去年9月,因為頭髮沒有染徹底而被學校禁止出席上課;明年10月的修學旅行也被禁止參加。目前,這名高三女生處於休學狀態。
不僅是大阪府的學校有這樣的規定,東京都的60%的高中也在採用類似的校規。如果天生不是黑髮的學生向避免染髮,就必須向學校提交“地毛證明書”,也就是出示證明頭髮未經染燙,天生如此的證明書,甚至有學校要求學生提供幼年時期的照片以作為證明。
在接受采訪時,教育委員會竟稱,對這種行為沒有了解,不在掌握之中。事實上,看似學生頭髮顏色的要求,但社會各界都認為事情不能理解為表面的“禁止”這樣簡單。
日本著名教育評論家尾木直樹表示,要求學生出具關於身體的證明書,是非常明顯的人權侵害行為。
更有人指出,學校這是在無聲無形地灌輸“以貌取人”的三觀,而這絕對不是學校、教室應該做的事情。頭髮顏色天生不是黑色,哪怕是不斷染色,也要向黑色頭髮的大多數學生靠近,這是抹殺個性的行為。作為“樹人”的機構如果“三觀不正”,那麼學生的內心收到傷害,成長也不會健全。
對儀容儀表的要求是學校教育應有的一部分嗎?如果是,那麼要求的界限又應該在哪裡?這是教育界需要考慮的問題。有人說,現在的學生變“矯情”了,過去也沒有出現過這樣強烈的反抗。對此,筆者只能遺憾地表示,這是因為教育界的成長沒有跟上學生的成長。
回應
規定過了,不是黑髮的要去染黑?果然,病態的日本社會。集體主義不是不好,過分強調就是罪了。
家長雇人替孩子寫作業 日本「寫手」氾濫2017-12-15 聯合報
日經中文網報導,寫手代替孩子寫作業和做研究的現象在日本氾濫。家長的想法是「把作業交給別人,從而讓孩子專心應對考試」,學校則回應「無法識別出自寫手」、「這樣做對孩子並不好」,感到很棘手。日本文部科學省也意識到專門寫手的存在,但很難插手。
11月上旬,在東京都西東京市的一間公寓裡,一家名為Otasuke Melon的寫手公司收到一封委託撰寫讀後感的郵件,委託人是一個小學五年級女生的母親,她是這裡的常客,從女兒2年級就開始委託代寫。
25歲女性寫手透過郵件問了一些問題,比如「這次讀完書後有何感想」等,然後寫出讀後感。她説:「會根據學生上課時的發言和性格撰寫,以免老師察覺有異。」
這名女性從2012年起代寫作業,2016年接到約100人的委託,其中有一半是「回頭客」,2017年暑假接到約50個人的約150份委託,包括做自由研究和寫作文等。這些委託根據科目和內容,由4名研究生分工完成。
費用方面,製作交通安全海報1份1萬5000日圓(約台幣4000元),代寫作文每400字3000日圓(約台幣800元)。她的本職是自由作家,2017年暑假通過代寫作業獲得40萬日圓(約台幣10萬6000元)的副業收入。
她透露,委託者很多都是「孩子因中學考試和暑假短期留學無暇完成作業」的家長,也有學生上網得知有代寫作業的寫手,瞞著周圍人悄悄進行委託。她說:「為避免糾紛,一定會和家長聯絡。」
目前網上有很多提供這種代寫作業服務的網站,還出現了將寫手們匯總起來進行比較的網站,介紹了服務的年級和費用。
教師對代寫現象的氾濫感到很棘手。神奈川縣一所公立小學的20多歲女教師憤怒地說:「作業原本是為了提高兒童的學習能力,培養學習習慣,由成年人代寫會奪走孩子成長的機會,也難以培養耐心。」
不過,代寫的作業很難識別。她說:「雖然有時認為一定是成年人代寫的,但沒有可靠證據。又不能逼問學生,只能在辦公室説『那個孩子有點可疑』。」
國內媒體曾報導清大向美國黑石集團創辦人蘇世民等全球跨國企業募款,設立了2.6億美元(約80億元新台幣)的「蘇世民學者項目」,以全球頂尖學者組成顧問委員會,每年招收中外各半的200名全球年輕領袖人才、提供全額獎學金,由國際最優秀的師資以全英語授課,來培訓全球領袖人物。北京大學立刻跟進,設立以研究中國為主的「燕京學堂」碩士學程,也由全球頂尖大學應屆畢業生選擇百位菁英,提供全額獎學金和食宿,培育了解中國的全球領袖人物。
觀察中國大陸各種新創政策,會有一種目不暇給的感覺;但仔細探索各種措施,不僅深含創意、具可行性、力道足夠,而且眼光遠大。反過來比較台灣的企業界和教育界,往往只看到不太足夠的資源,投注在影響不大的計畫,而諸多競爭者則花費力氣在有限資源的爭奪上。將時間拉長,又感覺大環境像一潭死水,缺乏讓人驚豔的規畫和執行。即使政策上偶有佳作,但沒有衝勁的官僚體系卻又讓成效層層打折,到最後「船過水無痕」,以致國際人才和企業都不想將眼光留駐台灣,在跨國企業大量流失下,年輕人很難找到舞台。
回應
年輕人出去吧,何必在一個沒有指望島上看一群政客自相殘殺!有民進黨就沒前途。
大陸磁吸人才 台灣擋得住嗎?2017-12-09 經濟日報社論
日本媒體報導,日本人才外流到中國大陸,已經成為一股趨勢。文中以中國電信巨擘華為的招聘廣告為例,以月薪40萬日圓(約新台幣11萬元)徵聘工程科系剛跨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足足是日本著名企業的兩倍。而這還不是誘人的挖角待遇,因為汽車大廠比亞迪對日本工程師的挖角價碼是年薪3,000萬日圓,另外提供住房津貼、司機和翻譯。
這種報導,告訴我們台灣人才被中國大陸吸引挖角,並不是單一個案,且主要目的也不是對台統戰,而是在一個超大經濟體迅速崛起後,大量的企業需求,形成對人才的強烈渴望。在全球化的今天,人才流動已經無法攔阻,於是我們看到人才一波波地往中國移動-不單單是台灣,也包括眾多其他國家。
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西方先進國家大量刪減教育和社會福利預算,中國政府於2009年初提出「千人計畫」,仿效二次大戰後美國搶奪德國人才的做法對西方爭取人才,以約略美國六成的待遇,搭配良好的居住和研究配套,引進全球頂尖人才,迄今已有6,000人在該計畫下赴中國定居就業,其中包括哈佛大學最先進的生物科技團隊。一位在紐約從事研究的澳洲年輕量子物理學家被該計畫延攬到上海的紐約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致力開發新技術,他認為「中國的量子物理學非常強,那裡的一流團隊放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
沒錯,上海的「紐約大學」。迄今,中國已經引進中外合辦的國際著名大學50所以上,包括美國芝加哥、杜克、柏克萊、卡耐基美倫、伊利諾香檳、約翰霍普金斯、密西根等著名學府,都在中國設有分校,提供國際化的師資和全英語的教學環境,吸引中國和周邊國家有國際化企圖心,但又不想遠渡重洋的學子們就近學習。被吸引到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台灣頂尖教授曾經對媒體表示,在北大除了學生優秀、尊敬老師、熱心學習之外,幾乎每月都可以和諾貝爾獎級的專家學者共聚一堂,交流研究心得和觀點、接受全球最新資訊;這是在優渥的待遇之外,極為難得的「待遇」。
各種跡象顯示,中國大陸的各種創新思維,已經逐漸超越台灣和周邊國家,形成對人才的巨大吸引力。除了企業界到處攬才、引進技術以外,北京清大和北大在去年又設立了延攬全球頂尖年輕人的做法,令人眼睛一亮。
它指稱,台灣的大學密度已經全球最高,高中入大學升學率逼近98%,文憑嚴重貶值之外,更使技術職業教育崩盤,造成台灣競爭力的悲劇。據統計,到2016年年底,全台灣大專以上學歷者共867萬人,其中擁有大學學歷者已達到506萬,占全台灣總人口數近1/4,這導致了高學歷完全不再稀有。人人能上大學,就意味著大學學歷不再重要。
雪上加霜的是,文章說,這些畢業只能拿22K的大學生們,其身上還背負這數十萬新台幣的學業貸款,卻做著與專科生甚至高中生一樣的工作。於是為了更加好找工作,只好推遲畢業,繼續讀研究生,再繼續讀博士生。有4成的大學生想要念研究所,以至於推高研究所氾濫現象,進行新一輪的「學歷競賽」。
最後文章說,這不能不讓人想到了同樣陷入大學氾濫的菲律賓,菲律賓有大約650所高等院校。菲傭大都是大專以上學歷,其中不乏教育、心理學、財會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部分菲傭還持有護士、醫師或教師執照。而如今台灣在面臨高學歷低薪的就業環境之下,也不得不選擇到大陸、香港、澳洲、新加坡去當台勞謀職。
它說,對於執政者或者校董們而言,面對的問題無非就是:到底是關大學好還是0分上大學好。
因此對於校長們來說,當然是0分上大學好呀。畢竟面臨就業問題的,不是他們。
在少子化的衝擊之下,台灣眾多學校特別是私人學校都面臨著嚴重的招生不足問題。數據顯示,2017年錄取率比去年低0.19%。大學考試入學分發委員會指出,此次高校招生缺額為3488人,創下8年來新高。近5年大學招生名額及錄取人數連年下滑,已連續3年跌破5萬人,今年的缺額人數更比去年大增18%。多達16所高校的261個系所產生缺額,整體缺額率7.9%,其中有7所高校缺額率超過50%,也創下指考招生史上最高紀錄。
在2016年兩岸關係惡化之前,為解決學生來源短缺危機,台灣高校招收短期來台就學的大陸研修生,這也成為了不少台校增加財務收入的重要途徑之一。學位生與交換生的名額有限,然而招收大陸研修生則沒有總量管制,即只要兩校有簽約,陸生幾乎是申請就過關。更重要的是,研修生要自付學費及住宿的高額費用。2010年福建省推出了閩台高校聯合培養人才項目,其中包含「3+1」專班計劃,每年派送陸生來台研修1年。而這1年裡的大陸研修生在台就學期間的費用全部都給了台灣高校,為台灣高校增加了不少收入。
但如今兩岸關係陷入僵局,據悉今年赴台的大陸研修生人數可能只剩下1/3。
在這種情況之下,台灣高校將目光瞄向了東南亞學生,配合政策改往南向招生。但是由於語言及風俗習慣差異問題,東南亞學生赴台進修的願望並不強烈。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在台灣進一步放寬對學生招生的要求,讓學生更輕鬆考入高校,就是最後的救命稻草了。
文章指出,台灣的大學沒有退場機制,上場容易下場難,大多數的高校根本不願意進行降格改制,招不到學生,往往就改系名專業名重新招生。在這種情況下,台灣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退場機制,免學測的政策出來,自然就不奇怪了。
陸媒評教改:台灣大學教育「走向菲律賓化」2017-11-30聯合報
大陸網媒《觀察者》今天刊登1篇文章指出,台灣的大學教育走向菲律賓化。
文章嘲諷說,台灣高等教育又改革了,力度之大,讓不少媒體驚呼「零分也能上大學了」!因為修改了新的課綱,為了配合新課綱的實施,台灣又進行了新的教育改革。從2019年開始,音樂、美術、體育的專業術科學校可以選擇不參考學測的成績,學生即可報名申請大學。以往學測必須考5個科目,以5個科目的成績作為高校招生的考量,而從2018年開始放寬要求,學生不必考5科,變成最多選4科,甚至1科的成績。按照台灣招聯會的意思,這是考慮到為學生減輕壓力,讓偏才的學生可以不勉強自己成為全才。
而這一舉措,也讓媒體紛紛擔憂私校為了招生,而不惜鑽漏洞,讓學生即便零分也可以上大學,使得台灣的高校進一步學店化。台大副教務長張耀文更是直言招聯會這項決定將導致學生素質完全沒管控,對台灣競爭力將是災難。
文章說,其實台大副教務長的擔憂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自然,對於台灣前段班的高校如台大而言,即便放寬了這個標準,他們依然能招收到學習成績前列的學生。學生們為了考入台灣第一學府,自然會拚盡全力考滿4科。然而,對於那些排在中後段的高校,特別是那些面臨招生問題的私人學校而言,這無疑是個好消息。這意味著這些學校在招生困難的情況下,可以進一步以更少的招生要求來錄取學生。而那些學習能力不強甚至低下的學生,在人人都上大學的情況下,自然會為了盡可能上大學而選擇那些只需要一兩門學測成績的高校。以此,形成了一個負面的循環,讓台灣學生的學習能力整體退步。
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進一步降低學生考入高校的要求呢?難道是真的為學生減負嗎?當然不是。
文章指稱,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上大學,台灣的高等教育在20多年前開始教育改革,這對台灣的發展無疑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時過境遷,在少子化的影響之下,衍生出了眾多的後遺症,很多職業學校紛紛升等變成大學,導致到了2017年,台灣的高校已經到了172所之多。而人口是台灣1/3的香港,高校也不過才8所而已,連台灣的1/20都不到,卻在國際排名上穩穩跑在台灣前面。有很多私立大學把學生當成是搖錢樹,學用嚴重脫節,教學質量與學生素質也不斷下降。
美國各個州也有各自不同的要求,我們拿華人最多的加州舉例,加州將幼兒園教師分為三個等級:教師能力測試、兒童培養助理教師以及兒童培養教師,等級也逐級遞增,而學歷以及選修課程的要求也逐級遞增。
另一個重視早教的國家英國,要求應聘者完成幼兒教育初級教師培訓課程,而對工作年曆不同的候選人,英國政府的要求也會相應不同。
在日本,幼兒園教師是一個社會地位很高且待遇優厚的職業。日本幼兒園教師屬於教育公務員,不僅要具備一般的教育教學技能,還需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與廣博的理論基礎,錄用比率非常小,只有小部分人畢業之後有機會從事幼兒園教師職業。
為規範幼兒園教師隊伍管理,確保幼教師資質量,日本相關法律規定只有持有幼兒園教師資格證書者才有資格成為幼兒園教師,而要獲得教師資格證,必須擁有短期大學(日本女子職業大學的一種)或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之後的在職進修中也有“素質晉級”要求,在職期間如果表現不好,很可能被炒魷魚。
這麼看來,相比較於國外,我們的幼教行業的確還存在很多不足。
有人說,中國的幼教行業的欠賬十年都還不清。我們倒覺得通過這些年暴露出來的問題,能吃一塹長一智,對中國的幼教行業發展未必是壞事。只是希望這種給政府、社會的教訓能盡快換來行業的規范運營和質量提升,父母們等不起,孩子們等不起,中國的未來更等不起。
相關新聞
紅黃藍幼兒園股東涉領導人親屬系謠言 造謠者被查
回應
很多家長只是寵溺自己家孩子,所以一個刁蠻任性沒覺得是什麼事。但是如果常年面對十幾二十個刁蠻孩子,很多人心態都會崩潰。這也是不少朋友反映幼教女友普遍心理不太對頭的原因。而且面對不聽話孩子,礙於家長面子和工作面子不能發作,也不能明顯發火,這其實更可怕,明面上的懲罰反而會扭曲成陰險報復手段。個人認為這已經不是提高工資待遇就能解決的事。而是父母幼教應該有協商,允許引入對孩子的懲戒規則,和不聽話孩子的退學規則。
而在美國,幼師的年薪中位數達到56387美元;英國則通過從業年限來定,最低的入門者工資也有1.8萬-2.2萬英鎊,而資深從業者能達到3萬以上;日本則是300萬〜350萬日元。
困境
壓力大,工資低,一定程度上消磨了幼師工作上本應有職業水準。而這個問題其實由來已久。
有調查數據顯示,1987年,國家教委“適應我國實情,提高幼兒素質”課題組,對十省市1000多名幼師及兩萬多名幼童做了調查。有34.3%的城市幼兒園教師,明確回答“對兒童的喜愛程度一般”,有3.26%的幼師直接說“不喜歡兒童”。
1993年,“當前我國幼兒道德啟蒙教育研究”課題組,對六省市964名幼師做了不記名調查。有31%的幼師表示,“對於有些孩子我就是愛不起來,有些討厭”。
2016年,有學者對Y市78名學前教育專業的準幼師進行調查,結果有34%的準幼師表示無法完全接受兒童調皮的樣子,甚至會因此而生氣發火,“做出不合教育的事”。此外,還有4%的準幼師認為兒童“無知、惡魔”。
工作熱情消逝,“厭童”心理滋長,大量的專業人才流失,幼師的供需矛盾迫在眉睫。這時候,大量沒有教師資質的“幼師”,走進了幼兒園的大門。
儘管國家規定從事教育行業,首先必須擁有教師資格證,但從目前的統計來看,幼兒園教師“無證上崗”的情況十分普遍。
2015年發布的報告顯示,全國擁有幼教資格證的在職教師佔比為61%,持非幼教教師資格證的佔比為17%,無證教師佔比則達到22%,這個比例,在農村地區更嚴重,高達44%。
眾所周知,幼師這個職業要求從業者有著異於常人的對噪音、啼哭、非理性行為、無序場景的容忍及處理能力。這個門檻有多高,每個在網上罵過“熊孩子”的人心裡都知道。
但是面對大量的入園兒童,這些要求似乎降得很低。
借鑒
我們不妨看看其他國家對於幼兒教育的情況。
國外在幼兒教師資格准入方面,是非常嚴格的。
在美國,幼兒園教師的學歷水平需達到本科以上,如果專科畢業想要從事幼兒教育,則需要把學前教育的課程都修學一遍,把證考齊了才能上崗。需要修學什麼課程呢?大腦研究與語言學理論、兒童心理、電子教學……
而且在技能要求上,有一個詞被也反復強調:“Love”,愛幼兒,也愛你的這份工作。
2016年全國新出生嬰兒數1846萬人,未來5-10年,我國每年新生兒將增加1700-2000萬。按每年新增1850萬,每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8‰的比例計算,至2022年,我國0-6歲幼兒人數將達1.28億,按照毛入園率90%計算,在園人數將達4955萬人。
如果現有狀況不改變,我國幼兒與幼師的比例失衡,將越來越嚴重。
門檻
相比於其他國家,在我國,幼師這一職業的准入門檻較低。
根據教育部發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以及《教師資格條例》,幼兒園園長及教師的學歷水平只需要在大專以上,而保育員擁有高中以上的學歷程度即可。
截至2009年,全國各層次學前教育專業的在校生數量為209626人,本科生僅佔3.1%,專科生8.8%,中專生最多,達到了184662人,占到了88.1%。
從上圖中能看出,2016年上海的本科學歷的幼師佔比最高,達到將近70%,而且已經完全不含高中階段以下畢業生。可是,還有數個省份有20%以上幼師學歷是高中畢業。
而同時,現在一些市場化的幼兒園入園費高昂,但幼師壓力大,薪資卻又很低。
據調查顯示,中國幼師普遍感到從事這一行業壓力大且收入低。壓力的主要來源是檢查、考核繁多,以及工作時間長,每天需要工作8至10小時,還有22.14%的幼師表示,工作時間超過了10小時。
而薪資方面卻與壓力不成正比。
舉個例子。這次出事的黃紫藍幼兒園,普通班孩子的每月學費大概在3500左右,國際班學費4800,不包括幼兒園興趣班學費、伙食費、一次性用品費等。但是這裡的教師月薪卻只在2000-3000之間。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中國2016屆“幼兒與學前教育”職業類的本科畢業生,畢業半年後的月收入為3504元,比全國本科平均水平低872元;2016屆高職高專畢業生中從事“幼兒與學前教育”職業類群體,畢業半年後的月收入為2706元,比全國高職高專平均水平低了893元。
這種薪資水平與城市的低端勞動力相比,沒有任何的優勢,更加不能讓幼師對自己的工作有強烈的認同感。
這也是為什麼在中國,高學歷人才對幼教總是敬而遠之。
俠客島:為什麼幼教行業老出事?這組數據你要知道2017.11.26新浪綜合
最近紅黃藍幼兒園的事件,鬧得沸沸揚揚。
今日,北京警方發布通告表示,對涉事教師劉某某已依法刑事拘留。而涉事園長也已經被開除。國務院緊急部署的全國范圍的幼兒園專項督導檢查也已經開始。
相信事實將不斷被公佈,亡羊補牢,為時未晚。不過,如果從深層次來說,這些年頻出的幼兒園體罰、虐待兒童事件卻給我們的幼教行業敲了警鐘。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深層次的體制原因和歷史欠賬,是我們通過這些事件更應該汲取的教訓和下手改革的切口。
對此,公眾號“虎嗅網”和“智谷趨勢”分別發表過文章,分析當前幼教行業的現實,俠客島做了綜合編輯,讓我們一同來思考和關心中國孩子的未來。
缺口
這些年,幼兒園出了不少事。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12月至今,媒體報導過的幼兒園虐童事件,北京與廣東6起;浙江、河南5起、河北、福建4起……其中,常見的虐待方式就是體罰毆打和扎針。
2016年中國幼兒園在園兒童(包括附設班)達4413.86萬人,僅從2011到2016這五年間,全國幼兒園裡就多出了990萬的孩子。
而與此對應的是,全國幼兒園所有教職工人數總和只有381.8萬人,教職工幼兒比約為1:12。這就是說,一個幼教職工要面對12個孩子。而如果只計算專任教師(教育部最新公佈數據為223.2萬人)與幼兒的比例的話,則更低,為19.8:1。這也就是說,中國一個經過嚴格培訓的幼教老師,他要面對的將是20個孩子。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
按照2013年教育部印發的《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暫行)》規定,全日制幼兒園的教職工與幼兒的比例需達1:5至1:7。
就拿1:7的目標來說,中國需新增幼教職工248.8萬人,而這幾乎是中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11年的總和。
11年培養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總和,連目前的基本需求都難以滿足。
而且,伴隨著全國二孩政策的放開,中國會迎來新一輪的幼兒出生潮。
後年起,台灣學生不考試竟也能上大學
今年,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公佈的大學排名中,台灣地區的高校創下新低,台灣大學排名從去年的195名滑落至198名。今天,台媒卻傳來驚人的消息,台灣的入學門檻又要降低了,後年起,甚至連不考試都能上……
據台灣《中國時報》2017.11.20消息,“台灣大學招聯會”表示,2019年起,推薦保送、或自主申請入學時,不再參考“大學學科能力測驗”(“學測”)5門成績,改為參考0至4門。也就是說,考生即使沒考“學測”,也可以報名申請部分院校。
對此,台大表示“震驚”,擔心以後私立學校根本不看學科成績搶學生,只要招得到學生就好,將對台灣學術發展造成傷害。
單科零級分仍可參加甄選
2002年,台灣取消了一年一度的“大學聯考”,改為“多元入學”方案。現在台灣高中生有相當於自主招生考試的“學測”,和相當於大陸地區高考的“指定科目考試”(“指考”)兩次考大學的機會。
除了一年兩次的考試機會之外,還有自己申請入學和“繁星計劃”等入學方式。“繁星計劃”是指採用各高中“推薦保送”方式辦理單獨招生,給予城鄉高中平等機會的一種入學方式。
以前,台灣“學測”必考5門,通過“繁星計劃”及申請入學時,最多參考5門“學測”成績。
“招聯會”執行秘書、台灣清華大學學教務長戴念華說,過去規定“學測”5門之中,考生有任何一門為零級分(“學測”採用級分制,最高15級分),就不能參加“繁星”或申請招生,但根據“招聯會”決議,2018年起取消此規定。
也就是說,2018年起,要求學生“學測”成績總和不得為零級分,但考生個別科目零級分,仍可參加“繁星”推薦或申請入學。
另外,為減輕學生學習壓力,2019年起,考生參加“學測”可選擇要考幾門、甚至可以不考,相關考核科目也會降到最多4門。
戴念華說,現在音樂、美術與體育等專科院校可不採用“學測”成績,考生憑專科成績即可參加“繁星”或申請入學。
對於未來有大學院校考核零門成績,戴念華表示,學校要自行管控,確保招收的學生適合讀大學。
回應
我覺得,台灣出台這個政策這應該是想對抗大陸吸引人才的政策,吸引台灣年輕人留在台灣。
可是,這樣的文憑還有什麼用?又有誰會承認呢
台灣徹底成為了毫無競爭力的垃圾之地。劣幣驅逐良幣,此狀態下台灣毫無希望。
20年後:打工主要是賺零花錢學日語
在《我們的留學生活》約20年後,“韓松們”那樣的生活在中國留學生群體中已經相當少見。筆者在研究科的中國同學們很少有人打工,日文課上認識的本科生們也大多以學業為重。如今教授和學長們在推薦你打工的時候,用的理由更多是“體驗生活”、“提高口語”、“感受社會文化”等等,顯然少了許多沉重。
與筆者聊到這個話題時,在早大讀研的陳同學說:“反正打工嘛,就是賺零花錢,幹得不開心就可以立馬辭掉。”“現在日本打工的人很缺,便利店門檻也低,以前很多中國留學生在便利店打工,現在都是東南亞人了。”她曾在學生會館、畫廊打過工,也做過翻譯和助教,這些工作在她看來既輕鬆又能練日語,可謂學習、外快兩不誤。
國際教養學部的本科生殷同學也沒有打工,她覺得非要說有什麼壓力的話,還是來自學業。“最近期中復習的東西很多,打工感覺也挺不錯的,可能會明年考慮?”她說。
總的來說,現在為了“生計”而打工的中國學生少了,但在消費水平較高的日本,尤其是東京這樣的都市區,在不影響學業的前提下打工對中產家庭的學生來說仍然“不無小補”。像翻譯、補習班教師這樣比較“學以致用”的工作對在讀生來說可謂相當理想,有不少就讀東大、早稻田、慶應等日本名校的中國學生會在遍布東京各地的“塾”或語言學校兼課。筆者離開東京之前,在東大讀博的好友便在飯桌上很欣慰地跟我分享他輔導的補習班學生考上心儀的“青山學院大學”的好消息。除此之外,他還接了給日本學生當中文家教的工作。正如數據顯示,日本學生留學中國的風潮漸起,中文在日本的市場前景自然看好。
2012年,日本作家池田信夫的代表作《失去的二十年》在中國翻譯出版。巧合的是,這一年剛好是中日留學方向發生逆轉的標誌性年份。而這二十多年來中國留日學生在日生活之變遷,似可作為那本暢銷書的時代註腳。
http://www.guancha.cn/HongXinCheng/2017_11_21_435720_3.shtml
在日外國研修生人數
但研修生的在日工作生活環境一直受人詬病,據騰訊評論報導,外國研修生問題律師聯絡會指出,許多接收方對研修生實施刻薄的管制,收繳他們的護照、健康保險證,還作出各種非法懲罰規定,工作時間上廁所,忘記鎖門以及穿拖鞋外出等都要被罰款。與此同時,外國研修生來日之前與當地勞務輸出方簽署的合同也存在侵害人權的內容。
日本《產經新聞》報導稱,2011年至2016年的五年間,“失踪”研修生人數不斷增加,“失踪”的中國研修生已累計超過一萬人。另外,《日本時報》2016年的一篇報導稱,2015年,共有5803名在日研修生失踪,其中來自中國的為3116人,占到一大半。過去5年,這個數字一直在不斷增加。而那些失踪的人口,則很有可能成為黑市勞動力。
中日國力格局之變翻轉留學方向
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隨著中日國力格局的不斷逆轉,我國赴日留學、研修的熱潮不斷退燒,中國留學生群體的生活狀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而由於日本近年經濟不景氣,又受到日元持續貶值影響,外國研修生的收入進一步縮水。另外,隨著中國收入的逐漸提高,願意遠赴日本賺辛苦錢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少。據中新網引日媒報導,截至2015年6月,在日中國技能實習生有96120人,與2012年末的111395人相比,降幅明顯。
有趣的是,中日雙邊留學格局亦正悄然生變。據統計,自2012年末到2015年6月,全日本在籍中國人留學生從113980人減至104051人。而日本文部省科學省資料顯示,2012年起,中國成為日本第一留學目的國,日本赴中國留學生已達2萬人,自1983年調查以來首次超過美國。
與此同時,中國留學生在日本就業層次不斷提高。2012年末,持有“技術·國際業務·人文知識”在留資格的中國人有54461人,到2015年6月,已增至59755人。同一時期,持有“經營管理”在留資格的中國人也從4423人增長至7318人。
對此,中國留日同學總會會長汪先恩先生在受訪時就表示:“現在到日本的留學生都有相對比較好的經濟基礎和語言基礎,學歷也比較高,很多都是過來讀研究生的,屬於鍍金性質。他們留在日本從事的工作也比改革開放前那一批更加體面。如今,在日留學生已經成為日中友好的橋樑。”
洪鑫誠:留日學生生活狀態變化,折射日本“失落二十年”2017-11-21
事實上,日本自近代以來就是中國學生的重要留學目的地。清末民初,一衣帶水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變得強大,是吸引中國學子留學的主要因素。另外,地理上相對鄰近,以及留學成本相對歐美便宜,也讓留學日本成為性價比極高的選擇。
這一傳統在我國改革開放後的留學潮中得到延續,尤其自上世紀90年代末放寬自費留學政策後,日本成為當代中國學生的熱門之選,留日學生人數節節攀升,直到近幾年才觸頂回落。若僅計算在日本各大學院校(即不含語言學校等)的人數,2015年在日中國留學生約有7.78萬人,這一數字仍高達日本國際學生總數的一半以上。
而從這一從不斷攀升到逐漸回落的赴日留學趨勢的背後,可以隱隱看到中日之間二十年來的國力消長,以及更顯而易見的,中國留日學生群體生活狀態的變化。
20年前:一天就是一個月的花銷
那個時候的中國學生到日本留學,學業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幾乎是標配。而事實上能付得起前期投入,把孩子送到日本正兒八經留學的,已經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這個群體即使最初很容易感受到國內外生活的巨大落差,但堅持一段時間的打工生活,加上家庭的支持,通常能夠順利考上大學,有一條較光明的發展道路。“打工”的經歷對他們來說,常常是一種值得銘記的“辛苦的成長”。
研修生:遠不止是辛苦
但對於另一群中國在日學生——研修生來說,“打工”這個詞意味的不止是辛苦。嚴格意義上來說,“外國研修生”並不算是“留學生”, 日本在1980年代基於“技能實習制度”設立“外國人研修制度”,即發展中國家的人才可以在最長3年時間內在日本邊勞動邊學習技術的製度。
然而,隨著日本社會逐漸老齡化而導致勞動力缺乏,研修生製度成了變相引進勞動力的方式。1993年日本推出“技能實習生”的在留資格,但是從事的勞動也多是日本人不願幹的低薪的“3K工作”(危險kiken,臟kitanai,累kitsui),這與培訓技術的目標日漸背離。
而由於過去中日之間存在較大收入落差,中國一直是這種研修生的最大來源國。研修制度的確為中國帶來了收益,緩解了部分地區的勞動力就業壓力,也客觀上增加了研修生們的家庭收入。
外國人:中國留學生是一群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2017.11.20中國僑網
據西班牙歐浪網報導,因中外文化差異、生活習慣不同,中國留學生在國外生活常會發生一些趣事,讓人捧腹大笑。
做飯好吃
1 公司一大哥,留德期間自學了一手好菜。據他講,德國豬蹄沒人買,5毛錢一個。他沒錢的時候,就大量的燉豬蹄吃。
久而久之,其他國家的同學就經常尋味而來,成了長期蹭飯的小伙伴。再後來,蹭飯的熊孩子們湊錢幫他去買菜,然後一到飯點,就準時來扒窗戶。
2 妹子在英國上學,在宿舍煮了一鍋雞湯,當時就有好幾個英國小伙子過來求婚
3 留學的時候,有次在宿舍燒了一鍋糖醋排骨。為了散味(日本房東沒抽油煙機),就把房門打開了。結果五分鐘後認識了全樓的鄰居。他們連汁水都沒剩。
4 做了紅燒肉,乾煸四季豆什麼的。紅燒肉不用說了,跪了一地英國人。我至今都記得我們老闆說,我長這麼大隻吃過水煮豆角,你這個簡直太好吃了!太好吃了啊!
比較大方愛買單
歐美國家大多認為還是各付各的不欠人情最舒服,但是中國學生比較大方。尤其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同學,我跟你關係好我就得給你買單。
如果你實在過意不去下次禮尚往來你買單好了,但是自己付自己的顯得生分,主要是文化差異。
大多比較用功
出國的並不是都像外人想的都是富二代,其實,還是有很多都是勤奮刻苦,鑽研學業的。
出國以後也是以掌握一門知識為己任,埋頭苦學,非常認真,老師交代的作業都好好完成,雖然課上互動可能不怎麼積極,但是好像總能找到辦法走上路。論學習成績應該說是兩極分化,好的基本上就是班裡的學霸那種。
比較會賺錢
這一點相信了解過的都知道,出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沒有不曾兼職過的。
非富二代中國學生也是如此,而且總是能想到各種不同的賺錢方式,打工、兼職等,甚至還有很多小生意,不僅幫家裡減輕負擔,還能鍛煉自己的生存能力。
以上的這些事件,讓外國人對中國留學生驚嘆之餘,也透露出“服氣”。
相關新聞
引進上海教師、教材等英國小學數學教育向中國取經
媒體:留學中國漸成世界選擇中國教育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
意媒:教育公平助力中國實現“強國夢”!
回應
“再窮不能窮教育”是中國經歷百年恥辱之後的深刻總結,教育乃國本,人類社會和經濟活動報酬率最高的投資就是教育,沒有之一,其巨大收益和對國力的影響是按百年為時間單位計算的。
中國會越來越強大的
我國教育財政投入首超3萬億北大教授籲警惕教育“拉美化”
澎湃新聞2017.11.17報導,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2016年首超3萬億元。在教育財政投入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對於如何把錢用在刀刃上等問題,北大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王蓉教授提醒稱,要警惕教育“拉美化”現象,即在人口收入差距顯著的社會中,大量中高等收入的家長可能逃離公共教育體係而在私立部門中尋求更高水準的服務,公立學校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公立學校逐漸成為低劣質量機構的“代名詞”。
....
回應
現在教育部教育局的一些政策客觀上在極大地削弱公立學校,比如所謂的不留作業減負,不允許排名,不允許批評處罰學生等等。這些官員的孩子都是有能力上私立學校的吧?
所謂“拉美化”,不如說“素質教育陷阱”。“還要防止其淪為少數人為固化階級而私有化教育的工具”
該來的,總是會來。你不可能一邊享受資本主義社會的迅猛發展,同時享受非資本社會的那些種種,比如權利的集中,政府可以把手伸到各個角落等等。識時務者為俊傑,看清我們所處的時代,把心思放在多弄些錢給自己、給家庭上才是正道。
第一,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資本主義。第二,中國自科舉制度開始,證明了只要下層的出路斷絕改朝換代就會發生,而不是想美英之類的貴族世代不變也沒有人反抗
意媒:捨得投入中國“優先發展教育業”不是空話
意大利歐聯網2017.11.3發表評論文章說,中國經濟發展一日千里,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勢必需要人才的支撐。因此,更應該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既要捨得投入,更要懂得如何投入。
2016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1396.25億元,首次超過3萬億元,較上年增長7.44%;佔GDP比例為4.22%,連續5年保持在4%以上。
2012年以來,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已經連續五年超過國民生產總值的4%,2016年則首次突破了3萬億元。
中國“優先發展教育事業”不是一句空話。可以預見的是,在優先發展教育的背景下,教育財政投入還將繼續增加。
辦教育捨得投入固然重要,而更為重要的是要把好鋼用在刀刃上。未來教育經費的重點,應該是如何把握好資金投入的方向,更合理、高效地使用資金,從而更好地實現各個教育發展的目標。
使用好教育經費,總的來說,就是要按照教育發展規律來利用經費,降低教育行政管理費用,尤其是要減少華而不實的教育政績工程,加強對教育經費使用情況的監管。教育經費投入還應該把重心放在增加優質教育供給、優化佈局、加大基層資助、建立系統完善的資助體係等方面。應該把資金更多、更為有效地用在一線教學,用在提高學生人均經費標準,用在改善教師待遇上。
此外,還應該把經費用於化解一些日益突出的教育問題,如學前教育入園難、入園貴,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而同時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教育領域同樣存在人民日益增長的對教育的美好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過去五年,中國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中西部和農村教育明顯加強。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當前的教育水平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中國經濟發展一日千里,飛速發展的經濟社會勢必需要人才的支撐。因此,更應該把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既要捨得投入、更要懂得如何投入。要讓每個孩子都有書讀,都讀好書,為中國未來更迅猛的發展奠定人才和智慧基礎。
全球就業能力最強大學排行榜出爐:北大超越牛津列第14位
考慮到如今昂貴的大學學費,人們最好希望找個物有所值的學校。作為衡量標準之一,看一下一所學校歷史上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大有裨益。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雜誌2017.11.16公佈一份畢業生就業能力最強的學校排行榜,這一排行榜使用的是法國人力資源公司新興人力資源公司設計的一個調查。
進入排行榜學校最多的國家依次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和瑞士,但亞洲國家正在穩步追趕。與2016年相比,英國大學的數量有所減少,報告認為是由於國際大公司擔心英國脫歐的問題。
以下是2017年全球就業能力最強的前25所學校:
1、加州理工學院;2、哈佛大學;3、哥倫比亞大學;4、麻省理工學院;5、劍橋大學;6、波士頓大學;7、斯坦福大學;8、慕尼黑理工大學;9、東京大學;10、耶魯大學;11、普林斯頓大學;12、香港科技大學;13、多倫多大學;14、北京大學;15、牛津大學;16、新加坡國立大學;17、帝國理工學院;18、麥基爾大學;19、東京工業大學;20、加利福尼亞大學;21、澳大利亞國立大學;22、巴黎綜合理工大學;23、巴黎高等商學院;24、IE商學院;25、倫敦國王學院。
中國高校中,香港科技大學排名全球第亞洲第二;北京大學排名全球第14、亞洲第三;上海交通大學排名全球第30位。此外,躋身全球150強的中國高校還包括復旦大學、清華大學、台灣科技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台灣大學、中國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台灣清華大學和台灣交通大學。
亞洲大學的排名較往年有所提升,其中來自中國大陸、中國台灣地區以及韓國的一些高校表現尤為突出,這種趨勢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亞洲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更加註重企業和時代的需求,因此獲得全球越來越多公司的認可。
不過參考消息網稱,對於這一排行榜要持一點保留態度。每年都有幾十種大學排名,使用非常不同的方法,它們通常相互矛盾。當然,實際就業能力與學校的關係遠不及與學生個人的實際技能的關係大。
回應
按就業率來排名的話,藍翔第一個不服
北大清華還有就業問題嗎?
杜建國:這幾年為什麼很少提“希望工程”了2017-11-13 觀察者網
在上一篇《脫貧攻堅為何成不了輿論熱點?》文章中,我談到近兩年參觀過多個省區的扶貧,親眼目睹中國政府為此投入了巨大的物力與人力。至少,我能肯定在以下三個方面的脫貧是很有成效的,是很明顯的,那就是住房、醫療與教育。在上述三個領域,現在的農村比過去要好多了。下面,我盡可能通過我的直接觀察,來介紹一下住房與教育改善方面的情況,醫療方面留待它文介紹。
一、在農村很難見到破房子了
....
回應
這幾年為什麼很少提“希望工程”了?也許作者故意遺漏了一點重要原因:因計劃生育和農村人口流動至城鎮,農村中小學生源驟減,希望小學被大面積荒廢。 據教育部原副部長劉利民在《求是》刊文稱,全國農村的小學從1985年的83萬所,到2000年只剩不到50萬所,近40%的學校被撤併了。而從2001~2010年10年間,全國小學由49.1萬所又減少到25.7萬所,其中農村佔減少總量的87.6%。初中由6.7萬所減少到5.5萬所,其中農村佔減少總量的91.7%。
近幾年來,一些人講中國農村怎麼破敗,甚至鼓吹要恢復什麼鄉紳制度,做為出生於農村,成長在國家級連片特困地區的我,很清楚現在的農村部分地區存在破敗的情況是什麼原因,中國農村的問題從來不是要把更多人重新拉回到農村,而是要盡可能的把農民送進城市!
完全符合我的觀點,農民要過上好日子,大量減少農業人口的基礎上重建規模化、工業化、集約化、合作化的新農村。
現在中國存在著一股強大的醜化城市化的思潮,其中最突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對舊北京的過度美化和對當代北京的過度醜化。多年來,媒體與學界大肆炮製“老北京”神話,把老北京吹噓為一個祥和、環保、宜居的古都,這是不符合事實的。老北京一刮風就是沙塵暴,一下雨就是爛泥塘,有什麼好?一個大雜院擠進去幾百人,無上下水,有什麼好?老北京的代表是什麼?就是老舍筆下的龍鬚溝,這能叫祥和環保宜居?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82歲、公園綠地星羅棋布、人均GDP已接近兩萬美元的當代北京,無論經濟、科技還是文化等都為中國做出了突出貢獻的、這樣一座吸引集聚了越來越多的人,並讓他們生活越來越好的超級大都市,怎麼就不如龍鬚溝了?怎麼就不宜居了?製造“老北京”神話,第一是為了醜化新中國,第二是為了誤導當下中國的經濟發展,讓中國去工業化、去城市化。
只能穿白色內褲、禁綁馬尾 日本「超奇怪」校規2017-11-13聯合新聞網
台灣國高中曾有鞋禁、髮禁等校規,讓不少學生覺得「很不合理」,但隨著時代改變,這些規定也已經鬆綁了許多。不過,日本中學仍然有不少嚴厲的校規,最近日本推特上掀起了「不需要這種校規」的討論風潮,網友們紛紛透露,自己的學校有不能綁馬尾、不能塗防曬乳、甚至只能穿白色內衣褲等「奇怪」校規。
根據《BuzzFeed News》報導,最近日本一名女高中生向學校提出訴訟,指出她被老師強制要求,將天生棕色的頭髮染成黑色,在國內引起了很大爭議。隨後,日本網友發起了,用「#黑心校規」、「#我不需要這種校規」等Hashtag分享不合理校規的風潮。
網友們紛紛舉出各種規定,例如禁止攜帶手機、不能到卡拉OK店、規定鞋子和襪子的樣式、禁止男女交往、不准染髮燙髮、頭髮長度只能到肩膀、不能穿著制服在自動販賣機買飲料等等,讓不少人直呼「學校也管太多!」、「這些校規有必要嗎?」
不少網友也指出,自己學校有不符合人性的「黑心校規」。有一名網友表示,校規手冊上規定「基於衛生考量,一定要穿純白的內衣褲,不可以有花紋,不可以有其他顏色」,而老師還曾經要求她,掀起裙子進行檢查。
也有網友說,他的學校規定,在上下學的路上不可以買飲料來補充水分,也不能攜帶水瓶到學校,而且即便到學校需要花40分鐘,還是只能走路上學。另有人指出,她的學校規定女生不能綁馬尾,竟然是因為「露出後頸」會激發起男性的慾望,可能遇到危險。
回應
變態!心理不正常!
日本是披着民主皮的封建国家
人家的校規就是這樣,妳管到日本去了.校規就是這樣,不爽不要讀.哪像有些人,每天在吵,鬧,鬥..
是在說菜爛府嗎?管到擦屁股的紙要那裡.
另外在學校社團活動方面,應該要聘請專業的社團指導員,並且納入校方管理,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學校教師兼任。至於教師備課的問題,中央教育審議會也認為,校方應該要增聘事務員,協助教師影印教材、整理講義、批改考卷、營養午餐收費等庶務性工作,讓教師的工作專業化、單純化,否則身處於雜務過多的工作環境,教師本身不但無法自我提升,教育界也無法吸引更多教育人才投入,這對於日本的基礎教育都會是嚴重的警訊。
雖然教師的薪資在日本社會並不算少,然而過重的工時不成比例,且教師並未列入勞動基準法的適用對象(另行以給特法為薪資支給基準),所以現有的嚴重加班狀況,並無法比照辦理,而是以額外增加4%的薪資,作為加班費的變通方式。
但教師的「加班費」有如杯水車薪,嚴重違反勞動人權。日本媒體就認為,這樣的薪資支給方式,是依據40年前的教師工作狀況而制定,但現今的教師勞動時數增加許多,早已不符合實際狀況。應該要作的改變,是推動教師打卡等措施,並且修改現有法律規定,將教師納入勞基法的保障範圍,確實支給加班費等,才能有效降低教師過勞。
教育是百年事業,維持教師的素質才是讓學校教育品質提升的唯一方式,然而目前日本的中小學教育,教師的工時過長,但實際上課的時間,卻比其他先進國家還短的畸形現象。
會出現如此的狀況,就是社團活動過長與教師的雜務太多所導致,也因此日本媒體與教育界人士,都認為政府應該要增加教育預算,讓中小學教師業務單純化,並改善教師的過勞實態,才能夠增加日本學生的競爭力。
而台灣的中小學教師,也有教師雜務過多的狀況,而且大部分的中小學,教師都必須身兼行政職,有所謂的「行政過勞」,讓許多教師深陷學校內的行政程序,各種行政表單與填報資料源源不絕,這讓教師過勞的狀況更雪上加霜。
因此為了改善現有台灣的教育環境,流於形式的評鑑以及行政職務應該要適當調整,並且參考目前日本與其他先進國家的狀況,讓教師們專精於學校教育,如此也才能提升教育品質,讓教師們不再過勞!
此外,擔任社團顧問是屬於「自願」性質,根據日本「給特法」(公立義務教育諸學校等教育職員之給予等相關特別措施法),在規定時間外以及休假日出勤是無法支給薪水,也就是做功德的,無法領到任何加班費,這樣的勞動條件根本比一般的上班族更糟。
根據文部省的資料統計顯示,2007年至今,日本的公立中小學教師,平均上班時間增加了30-40分鐘。但可預見的是,到了2020年,這樣的狀況會更加惡化,讓中小學教師的每日平均上班時數達到12甚至於13個小時之譜。
分析其中的業務內容,授課時間是3.5小時至4.5小時不等,而備課的時間需要1個多小時,接著是學生的成績處理、學校的行事、教職員會議、級任導師處理班級事務等,此外還有學生的個別指導、PTA與家長的對應、以及社團活動指導...各種雜務非常多,也因此不管是小學或是中學,這些教師們一天的平均上班時數,在2016年的統計中皆高達11小時15分與11小時32分。
此外,由於日本天災頻繁,地震海嘯與天候災害多,中小學教師必須身兼校內防災的指導者,以及地區居民的災害避難工作人員,然而如此一來,又更加重了中小學教師的工作負擔,搞得中小學教師宛如無敵鐵金剛般,都不用休息一樣。再者,教師因過重勞動,導致教學品質下滑,據統計全日本一年之中,有大約5,000名教師因不堪負荷而造成身心疲乏,精神崩潰而停職,到頭來受害的還是學童本身。
由於教師過勞的狀態已屬嚴重的地步,在文部科學省公布相關資料之後,各界也開始討論該如何改善教師職場環境以及過勞的狀況。事實上,早在20年前,日本政府就要求必須將週休二日的政策,確實導入中小學義務教育之中;然而20年過去了,這項目標並未落實。如今教師惡化的勞動條件,已經到了直接影響學生權益的地步,因此教育團體再度呼籲,政府應該要強制中小學實施週休二日,讓教師在假日能充分的休息。
為了提升教學品質以及學校業務效率,並且降低教師過勞,中央教育審議會也針對相關議題,提出緊急呼籲,教育單位應該增聘專科教師以及學生指導教師;例如2020年的新版教育要提升學生的外語能力,就應該要增加英語教師的人才,分擔現有教師的教學壓力,也能提升教學品質。
爆肝教室:日本中小學教師的過勞實態2017/11/10陳威臣
最近NHK公佈了旗下一位女主播佐戶未和,4年前因為超時工作,導致過勞死的新聞,再度引起日本人對於工作過勞的關注。事實上,除了媒體與先前引發過勞死爭議的廣告界和土建業之外,日本的教育界也屬過度勞動的族群,也因此近期日本政府開始將矛頭指向教育界,表示目前日本的高中及中小學教師,過勞的情況相當嚴重,因此將積極的研擬對策,改善教師的勞動條件。
依照日本的勞動標準,一個月加班時數超過80個小時,或是一週工作時數超過60小時,就屬於過重勞動。然而根據日本文部科學省所公布的資料顯示,2016年度日本的小學教師有30%超過這個勞動標準,中學教師比例更高,有高達60%的中學教師超時工作。
這項調查一公佈,可以說嚇壞了日本的教育當局,因為根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在已開發國家當中,中學教師的平均工作時數是每週38小時,對照日本的教師,工作時數幾乎是其他先進國的兩倍,也讓日本教師感嘆,自己根本是處在過勞死的邊緣了。
探究其原因,是因為日本在2011年改變原有的「寬裕教育」政策,進行中小學教育改革,改為「擺脫寬裕教育」。由於授課時間增加,教師的備課時間也相對增加,但教師的數量並沒有增加,反而逐年減少。
2016年財務省就曾以未來10年日本兒童逐漸減少為由,要將現有的69萬名教師,減少為65萬名左右,減少幅度高達4萬1,000人;然而,從2020年度開始,中小學的全學年課程時數,卻又會比現有多出35-70小時左右。在教師減少的情況下,此舉只會對現有的教師造成更大的工作負擔。
至於教師過勞的另外一個主因,就是學校的社團活動了;尤其是中學教師必須擔任社團顧問(指導老師),因此對於中學教師來說,身兼社團顧問一職,根本就是惡夢一場。
根據日本體育協會的統計,學校的社團活動一個禮拜超過6天的約有70%,其中還有一成是一週7天都有社團活動。此外,根據體育廳的調查,中學教師約有9成都身兼社團的指導老師,也因此週末沒有休假的人大有人在,也讓教師的工作時數惡化,形成教師多忙的現象。
雖然日本的中學生下午4點就下課了,但4點到6點是社團活動時間,身為社團顧問的老師們,也得要繼續工作。6點之後,老師們還得繼續留在學校備課,直到晚上8點到10點,才能夠回到家。然而隔天早上7點半之前又得到校上班,有時候一整天得上班13、14小時。
隨著台灣社會少子化日益嚴重,高校招生困難已成為公認的事實。1997年,台灣新生兒32萬人,可到了1998年驟減少到27萬人,2000年更是降到16萬人。但從1994年起,台灣進入高校“瘋長期”。1994年,全台只有23所大專院校,但為呼應所謂的“教改”,台當局此後鼓勵私人興學,使得大量高職、專科學校升級為大學。1997年,李登輝實行“增加高中和大學擴招”政策,陳水扁時代更加碼為“一縣一大學”,台灣就這樣進入高等教育的“黃金時期”,全台高校最高峰時達到160多所的空前密度。
除了“少子化衝擊”與台灣高校“瘋長”導致比例失衡,博士就業管道愈來愈不通暢,也是降低學生就讀意願的原因。台灣交通大學環工所招生承辦人就提到,學校整體研究所招生的狀況都不是很好,連碩士班學生都不願意繼續升學,“我們學校臨近新竹科學園區,大家都想早早畢業去工作”。台灣清華大學統計所也提到,碩士學生就已有很好的出路,所以相較於碩士班的熱門,博士班反而無人聞問,一度造成2014學年度完全“無人報名”。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辦公室主任陳書涵則表示,教育部門對博士生的規劃沒有長遠看法,“拿到博士學位的人找不到工作,絕非大學沒有教職需求,而是台教育部門放任師生比惡化”。
也有台灣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在接受《海峽導報》採訪時指出,在台灣少子化的趨勢下,未來台灣高校生源呈滑梯式下降。因此,想繼續生存的高校,必須拓展招生渠道,尤其是要增加對大陸和其它海外地區的招生。
相關新聞
台灣博士滿街跑“沒人要”在大陸謀職卻可年薪百萬
回應
台灣大學辦詐騙學博士班, 保證人滿為患.
台灣博士無人問津107個博士班招生不超過1人
海外網2017.11.13電 台高校近年來招生困難,台當局教育部門更是大砍博士班名額,最近核定2018年各大博士班招生名額僅有4493人,其中107個博士班招生人數是0人或1人,台灣媒體形容這是到了“生死存亡”關頭。
為避免“流浪博士”現象惡化,台當局教育部門近3年大砍各大學博士班招生名額,2018學年僅核定招4493人,比2017學年的4242人少251人、下降5.59%。台灣地區59所一般大學2017學年共有約900班博士班,但其中有34班招生人數是0人、73班是招1人,這107個博士班面臨生存危機。
2017學年招生人數0人的博士班,包括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清大、交大、陽明、中央等校組成)光電博士學位學程、北醫奈米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及東吳大學微生物系博士班等。招生人數僅1人的博士班,則有清大歷史所等5個博士班、中央財務金融係等10個博士班、中山大學通訊工程所等3個博士班、中正大學前瞻製造系統博士學位學程等8個博士班。
招不到學生正在苦撐的博士班,是不是該考慮退場?台教育部門和大學教授的看法截然不同。台教育部門“高教司長”李彥儀對撤掉這些博士班毫不猶豫的回答“是”。她表示,一些重點產業領域(如半導體),碩士生比博士生吃香,大學相關學系的重點就放在多招碩士、少招博士。
但台大農藝系主任林彥蓉說,他們系上有20多個老師,教育部核定的107學年博士班招生名額僅4人,一些研究將面臨“有將無兵”困境。現在系上老師執行研究計劃時,沒有博士生可用,非常依賴碩士生,但碩士生2年就畢業,深入、長期或難度高一點的研究不容易進行。
清大教務長戴念華表示,將一些博士班招生名額砍到剩下0人或1人,已讓他們快“無法呼吸”,清大向教育部門提出以學院方式統招博士生,之後再依考生志願分發到各博士班,提高報考意願。戴念華說,教育部門依就業市場需要調整博士班招生人數,出發點沒錯,但如果最後演變成學生不被鼓勵讀博士班、老師的研究做不下去,那現有政策就有必要再斟酌。
填鴨式應試教育,哦不好,於是就素質教育、減負,這是減的誰的負?素質教育了自主招生了競爭就不激烈了嗎?日本補習都補習出一個產業來了,台灣香港也有樣學樣,教育者不進學校當老師,專門進補習學校當老師,掙得多營銷得好,補習天王云云,大陸現在不也是這個趨勢?除了減了學校和老師的負,將教育進一步商業化,學生和家長的負不減反增。長此以往,窮的家庭負擔不起,富的家庭恨不得小孩什麼都出類拔萃,會是什麼結果?我們那時候還好歹只是大學收費不包分配,可小學到高中還是踏踏實實教了的,教育這是能產業化追求盈利賺錢的行當嗎?!
最不該產業化的兩個行業,醫療和教育,一個是治療肉體、一個是教授知識,反而是這兩個最重要的行業產業化了。
看來減負根本是個偽命題
減負的本質就是為了給私人教育產業開闢空間.
北京“宇宙補習中心”:培訓機構業務繁忙,孩子家長疲於奔命
人民日報2017.11.8報導,每逢假期,海淀黃莊,這個被家長們戲稱為“宇宙補習中心”的地方,總會越發擁擠——跟著變擁擠的,還有學生們的課程表。
“上午8點到10點英語、下午1點到3點半語文,晚上6點到9點上數學。”這是剛剛入學北航附中實驗班的王同學在今年暑假裡某一天的課程表。除此以外,他還報了物理和生物兩個補習班。實際上,根據北京市教育局課程設置,中學生生物是初一的課程,而物理是初二才開始的課程,“但是因為我們初中比較好,擔心跟不上,所以早在入學以前就開始預習了。”王同學說,“為了迎接入學,這個暑假本來也沒打算玩兒。”
王同學的情況並非個例。“我們班上32個人,2/3左右都在上(補習班)。”王同學告訴筆者。
除了學校課程內容的補習,興趣班也被安排在不少孩子的課表上。剛剛離職的演員安女士就給6歲的兒子報了游泳、武術、籃球、戲劇、鋼琴、書法6個興趣班,“遺憾的是,還有一個閱讀培訓班因為時間撞上了就沒報。 ”
節假日本該是學生放鬆休息的時間,如今卻被很多學生和家長視為“彎道超車”的“關鍵時期”。年初有媒體披露,全國中小學輔導機構的市場規模已超過8000億元,而節假日更是成為了教育培訓機構賺錢的“黃金期”。
......
回應
精英們一面強烈提倡素質教育,一面拼命給自家孩子上輔導班。
這不搞得就跟日本一樣了嗎,學校裡寬鬆教育,上午半天課下午早早就社團活動了美其名曰發展身體素質教育,然而除了寥寥幾個能憑體育特招進大學其他還不是該高考得高考,甲子園被打造成青春代名詞高校球兒能直接進職棒的每年才幾個?結果還是家裡那財力的進補習學校,天天補習到大晚上,然後好好讀書的考東大考慶應考正經大學,就學校裡蹦躂的進路懇談完直接進社會,高中文憑能做什麼?還不是上一輩做啥下一輩做啥,階級接著固化
安徽高考故意交白卷小伙10年後欲重新報考:一時衝動選錯路
2017.11.3,徐孟南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這些年他一直在外地打工,現在想通過大學學習來充實自己,10月23日已回老家報過名,準備參加明年高考。
2008年參加高考時,徐孟南效仿2006年河南“0分考生”蔣多多,在高考試卷上亂寫一通,以此表達對高考的看法。此後,因不再打算繼續上學,徐孟南便隨著父親外出打工。
“高考故意違規交白卷後,我承受了很多壓力,也讓父母極其失望,更錯失了大學校門。”接下來的兩年裡,徐孟南更加關注高考“0分考生”的報導。“我發現步我後塵的人很多。和我當年一樣,因為年少叛逆,一時衝動選錯了路。”徐孟南幡然悔悟,他覺得自己有必要站出來,以親身經歷告誡後來人。
2011年,徐孟南帶著條幅與4000份傳單,到南京、合肥等地學校宣傳,用他親身經歷勸告考生,珍惜高考這次人生難得的機會,希望大家不要效仿自己。
想讀大學改變生活
這些年來,徐孟南在全國各地打工,製作過廣告燈箱,幹過衛浴組裝,後來在江蘇親戚那裡幫忙做管理工作。如今,徐孟南已經成家立業,並且有了自己的孩子,收穫著一份平淡的幸福。可是,這種平淡又讓徐孟南感到一絲遺憾,他想重拾高考走進大學。
“人應該先駕馭好自己,然後再考慮其他事情。”徐孟南的生活歸於平靜。他認識到自己當年沒有認真參加高考,沒有給自己一個交代,最終影響的只能是自己。徐孟南說,最初的理想是當一個作家,現在工作之餘偶爾寫寫東西,調劑自己的生活。10月23日,徐孟南專門從外地趕回老家蒙城報了名,準備參加明年高考。
“這次高考,肯定不會再交白捲了。如果當初有過來人勸我,我可能也不會去交白卷。” 徐孟南說,他現在邊打工邊複習,希望明年能考出一個好成績。
回應
十年前如果有人勸你,問題也聽不進去啊
都被韓寒們害的
有什麼後悔的,不上大學成功的有的是。
反智主義,善於拿低概率事件來說服別人。
又是一個被忽悠殘的,現在知道後悔了?被現實打擊了吧!
現實是最好的老師。
現在大學生不值錢,但不是大學生更不值錢!
大學是座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裡的人去出去,人生大抵如此
大學不是城那麼簡單,大學是台電梯,高考就是這台電梯的票,不坐電梯也能到達想去的樓層,努力爬樓梯就是咯。
高階管理碩士一般都是在職的,這關乎人脈
,在中國的很多商業學院中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在此和黨以及當地政府中官員的交際網絡。根據估計,在中國有超過六十個高級管理碩士項目。
從2014年開始,政府收緊了黨政機關等領導幹部接受此類培訓的政策。從2016年開始,政府制定了錄取測試規則。據報導,2017年錄取的申請人從10000下降到2500。但是,和外國夥伴合作的學校,並不在此列。這可以讓它們和中國的國際合作繼續進行。
美國現在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讓重心往亞洲和歐洲轉移。美國總統特朗普嘗試針對八個國家的公民設立入境限制。美國大學的呼籲並沒有引起他的重視。
回應
學術商品化,文憑市場化
都是銅臭味
教師只為金錢,學生為文憑為國家只剩搖旗吶喊這是一個國家滅亡的徵兆。
這關乎你是關起門來自己和自己玩還是與市場玩,市場的決定不是個人和機構能夠改變的。
英嘉·米克勒:中國成為年輕管理人新的理想目的地
德國《世界報》財經記者2017-10-31
——管理碩士對高校來說是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
——和中國的合作可以幫助他們在國際排名中獲得好的位置。
——美國古典的天才搖籃已經不再是唯一的康莊大道。
美國凱洛格管理學院和香港科技大學的合作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至少備受關注的《金融時報》排名是這麼看的。
和中國的高校合作會對管理碩士的世界排名帶來影響,這並不是偶然。國際大集團公司,例如汽車生產商、消費品製造商和工業品供應商,在這個增長的市場中都開始擴張。對擁有“中國認知”的管理人的需求越來越急迫,他們也會獲得優厚的報酬。最好的商務學院開始重視這個事情。在《金融時報》排名上最好的七個項目中,有五個在中國立足。
德國、奧地利和瑞士的工商管理碩士項目(百分比),一共532個項目,其中全職佔比17%,遠程佔比21%,高階主管碩士(EMBA)佔比14%,兼職佔比48%。
在《金融時報》的排名中,薪酬佔據很大的比重。畢業後三年的收入以及通過工商管理碩士帶來的收入增長一共佔比百分之四十。在薪酬較高的中國擁有一個立足之地,成為項目的優勢。
在中國賺的錢更多
平均來說,凱洛格和香港科技大學的畢業生在畢業三年後年薪可以達到48萬美元。這比參加這個項目的學習之前增長了62%。這比排名第二的倫敦商業學院、香港商業學院和哥倫比亞商業學院高16萬美元,這些學校的學費都不低。
排名(較前一年的排名變化),學校(項目),國家,畢業三年後平均年薪和畢業之後的年薪百分比變化(單位美元)
1,凱洛格-香港科技大學商業學院:中國
2,亞洲全球高階管理碩士:哥倫比亞、香港大學、倫敦商業學院,中國、英國、美國
3,清華大學Insead雙學位項目:中國、新加坡、法國、阿聯酋
4,哥倫比亞和倫敦商業學院高階管理碩士:美國、英國
5,巴黎HEC商學院、倫敦商業學院、紐約大學的凱旋國際高階管理碩士:法國、英國、美國
6,上海交通大學安泰高階管理碩士:中國
7,華盛頓大學的華盛頓-復旦高階管理碩士:中國
8,Insead國際高階管理碩士:法國、新加坡、阿聯酋
9,牛津大學高階管理碩士:英國
10,ESCP歐洲高階管理碩士: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波蘭
23,貝森海姆凱洛格高階管理碩士:德國
31,ESMT柏林:德國
46,同濟大學和曼海姆商業學院曼海姆-同濟項目:德國、中國
47,艾斯克-曼海姆高階管理碩士:法國、德國、新加坡
中國留學生低齡化:小學就出國看不懂作業急哭退學2017-10-30
隨著中國留學生出現低齡化趨勢,參加新加坡公立小學考試的情況近年來並不鮮見。但由於競爭激烈,小留學生參加考試耗費大量精力,考上了也要面臨“水土不服”、難與家人團聚等問題,不可不慎重。
AEIS考試,由新加坡教育部於2010年開設。所有有意插班進入新加坡公立中小學的國際學生必須參加這一考試。考試通常安排在9月底10月初舉行。今年參加AEISP2/P3級別考試的有約1300人,參加P3/P4的有約1000人,而參加9月20日中學三個年級入學考試的有約3000人。按國別統計,以中國人和印度人居多。
回應
被各種留學中介機構忽悠瘸了,這麼小的孩子在一個完全陌生並沒有母語的環境學習和生活,本身就是摧殘。起碼國內本科畢業後再考慮留學的問題,小學就出去簡直就是瞎扯淡。太小了出國沒有中國邏輯以後很難再融入中國關係圈對未來發展就是限制。
喜聞樂見,多一些這樣的富二,富三代從小就出國留學,就可以把優質教育資源留給其他孩子了。而且就算這些受洋教育的長大,移民一些,回流一些,回流的估計接班的又佔一大部分,少部分流入社會,就憑他們的資質,中國孩子還怕跟他們競爭麼?
孩子連最基礎的父愛母愛家庭的溫暖都享受不了,談何教育?我一直覺得一個孩子成年之前家庭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尤其是性格心理方面。家庭幸福的孩子多半溫暖善良沒有心理障礙,現在卻是只關注學校教育了。問題是國外的教育方式未必就好呀。
我05年高中畢業出國,就被很多留學回來的說,這個年齡出國有風險,現在回想真的是這樣,廢掉的很多,低齡留學有風險,留學需謹慎
感覺現在很多父母對於讓孩子學英語有一種特殊的偏執。真的無法理解,英語學得好跟孩子有沒有國際視角有邏輯關係嗎?
英語說破大天,也不過是一種工具,而且一點都不難學,根本沒必要這麼早就學。有學英語的時間,還不如讓孩子學習下基本的科學知識、歷史知識,或者學學自然、天文、地理知識之類。這些東西對塑造一個人的三觀特別是世界觀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三觀正確了,學什麼技能都快。
世界最強:我國超強超短激光實現10拍瓦放大輸出
2017.10.24,中科院上海光機所和上海科技大學超強激光光源聯合實驗室傳出喜訊: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SULF)的研製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實現了10拍瓦激光放大輸出,這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高激光脈衝峰值功率,達到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
這是SULF裝置2016年8月實現5拍瓦國際領先成果之後再次取得重大進展。SULF裝置計劃於2018年底全面建成,2019年對用戶開放。
超強超短激光的科技前沿應用極為廣泛,故國際上多個國家投入巨資開展10拍瓦級大型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的研製,展開激烈的科研競爭。
超強超短激光,一般是指峰值功率大於1太瓦(1太瓦=1萬億瓦),脈衝寬度小於100飛秒(1飛秒等於1千萬億分之一秒)的激光。此次成功實現的10拍瓦激光放大輸出,則等於1億億瓦,相當於全球電網平均功率的5000倍。100飛秒是怎樣的瞬間呢?100飛秒相當於十萬億分之一秒,即使每秒飛行30萬千米的光,在這麼超短的時間內也只能走一根頭髮絲粗細的距離。此次激光脈衝寬度經過脈沖壓縮器壓縮後僅僅為21飛秒。
去年3月,我國科學家首次利用超強超短激光產生反物質。這還只是超強超短激光應用的冰山一角。超強超短激光能在實驗室內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時間尺度等綜合性極端物理條件,這是之前只有在核爆中心、恆星內部、黑洞邊緣才能找到的極端物理條件,可用於研製激光質子刀以治療癌症;製造台式化電子加速器和產生超快X射線源對蛋白質探測成像;研究天體物理和宇宙起源,將來還可能用於真空結構和暗物質的探測等。
超強超短激光研究推動著激光科學、原子分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高能物理與核物理等一批基礎與前沿交叉學科的開拓和發展。
同時這也將為相關戰略高技術領域的創新發展,如高亮度新波段相干光源,超高梯度高能粒子加速器、強場激光核醫學、聚變能源、精密測量等提供原理依據與科學基礎,對其有著不可替代的強大推動作用。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10_28_432636.shtml
城區即將新增25所優質小學或九年一貫制校
治理“擇校”,如同大禹治水,有堵還要有疏。從老百姓不能“擇校”,到老百姓不想“擇校”,其間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久久為功。
“就是要通過加強對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調整和分配,引導資源過於集中的學校扶持資源薄弱的學校,使生源、師資、教育經費投入等重要資源配置指向教育公平、均衡。”北京市教委副主任李奕指出。
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北京各區各有高招:海淀區在北部築巢引鳳,新建了一批名校分校,在南部通過教育聯盟,讓優質校整合薄弱學校,快速做大優質教育資源“蛋糕” ;東城區推行“學校深度聯盟”,由名校牽頭組建教育集團,通過乾部教師跨校交流、以街道為單位劃分學區等方式,進一步平衡校際差距;丰台區以龍頭校為主組建教育集群,構建集群內學校既自主又合作的“1+N”教育共同體,推動區域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一些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區,則把目光投向主城區。通州將與東城、北師大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展師生交流、跨區選課和戰略研究、質量監測;懷柔、延慶繼續與主城區優質校“手拉手”,懷柔所有學校與西城區優質校對接……從2012年至今,北京相繼建成了65所城鄉一體化學校,有力地推動了主城區優質教育資源向遠郊區輻射。
記者註意到,2017年義務教育入學工作意見中,“市級統籌”首次亮相,“兩三年內城六區新增一批優質學校;支持城六區幫助遠郊區一批學校提升辦學水平…… ”具體而言,2017年,城六區每個城區至少選3所普通校和優質學校合併或集團化辦學;兩三年內,在城區新增25所優質小學或九年一貫制學校,把轄區內最薄弱的學校併入優質教育集團或與優質校深度聯盟。2017年,城六區還啟動支持近郊、遠郊區辦學,幫扶15所薄弱校,城近郊區、重點項目和人才密集地區也將新建10所優質學校。
先做大“蛋糕”,再分好“蛋糕”。“北京市在促進義務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上取得了顯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特大城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道路。”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鍾秉林評價道。
回應
學區房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資源的不平衡.
你告訴我哪個國家或地區教育資源是均衡的?
“多校劃片”落地,“過道學區房”被禁
“往年僅有個別片區、學校'多校劃片',今年北京參與'多校劃片'的學校數量和區域大幅增加,包括西城、東城等熱門區的熱門校。”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個房子不再與熱點校“一對一”,還會被炒作得“價格上天”嗎?
“過道學區房”也被點中“死穴”。“今年3月,北京市教委會同市規劃國土委、市公安局等部門,明令強調過道房一律不能辦理不動產轉移登記、不准上戶口、不作為入學資格。”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一些區的要求甚至更加嚴格,如海淀區教委提出,“租住違法建設房屋、辦公用房、地下室、多人合租等情形,違反國家和北京市房屋租賃規定租住轉租的公租房、保障性住房、軍產房等情形的,均不得作為入學資格條件”。同時,“一套房產6年內只滿足一個符合條件的兒童入學”,也成為部分區的慣例。
“買了房子不去住也不再可行”,該負責人強調,今年,北京市強化部門聯動審核,區教委聯合街道、公安、學校等相關部門共同審查入學資格,“重點對過道房、車庫房、空掛戶等情況進行核查,凡不符合實際居住條件的,均不得作為入學資格條件”。
“多校劃片”在很多區邁出了實質步伐。在朝陽區,以今年6月30日為限,當日之後取得的不動產權證書所對應的實際居住地址,將不再只對應一所學校;在丰台區,以今年9月1日為限,購置“二手房”的房主,其子女將逐步通過多校劃片派位方式入學;在西城區,符合入學條件的單位集體戶籍適齡兒童、按本市戶籍對待適齡兒童、非本市戶籍適齡兒童,根據學校學位情況,通過多校劃片方式在全區範圍內派位入學……
如果面臨“多校劃片”,孩子將會“搖號入學”嗎?對此,北京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一種誤解。“多校劃片的實質和操作方式是統籌兩所及兩所以上的學位資源,包括優質資源,根據個人需求和志願進行統一公平分配。對完全符合學校單校劃片條件的,依舊採取'單校劃片';不完全符合、入學條件不完全具備,應當就近入學的,實施多校劃片。”那麼,什麼叫“不完全具備”?該負責人解釋說,這將由各區根據學位供給情況和戶籍、房產、居住年限等因素制定相應的辦法。比如,隨著學位逐漸飽和,對戶籍、房產、居住年限等因素的要求和審核將越發嚴格。
如何保障學區劃分透明、電腦派位真實可信呢?記者了解到,從今年起,北京統一使用市級“小升初”派位系統,每名學生的入學途徑將被精準監控。
擇校“退燒” 北京實現就近入學破解“小升初”亂象2017.10.26中國新聞網
作為一個擁有2100萬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和中國的首善之區,北京教育改革的一舉一動備受矚目。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教育系統從優化供給結構發力,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從取消“共建”、計劃入學、嚴格監管到九年一貫對口直升、優質高中名額分配比例逐年遞增到50%且一般初中校提前3年“校額到校”,通過招生槓桿引導義務教育資源均衡的方式方法縱橫交錯、全面打通,“機會均等”正在推進並不斷擴大。
截至2017年4月,北京共有中小學教育集團158個,逾80%的中小學通過縱向貫通、橫向聯手等方式,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重組。2016年,北京小學、初中就近入學比例分別達94.5%、90.68%,創下歷史新高。
從“16種擇校方式”到就近入學逾90%
“擇校熱”,在北京曾有多熱?3年前,有家長這樣總結北京的“小升初”:共建、佔坑、奧數……足足列出了16種。
“高燒”背後,是盤根錯節的利益格局,敢不敢向權力開刀,則成為能不能給擇校“退燒”的關鍵。“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一定會觸及一些群體的利益。但如果我們瞻前顧後,不敢碰硬,不敢打破利益格局,改革必然難以取得突破,只會引發群眾更大的不滿,最終不利於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北京市教委主任劉宇輝一針見血。
怎麼破局?北京鮮明提出,要以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大和重組為槓桿,撬動公平與均衡問題的突破,推動破解無序擇校的頑症;以入學改革和考試評價改革為槓桿,撬動素質教育與減負問題的突破,帶動首都基礎教育在更高起點上促公平、提質量、增活力。
藍圖漸漸清晰。2014年,北京鐵腕取消“共建”,特權入學的重要通道被堵住。同時祭出15條“禁令”,嚴禁學校違規提前招生和點招學生,不得將各種競賽成績、奧數考試成績、獎勵、證書等作為學生入學的依據,名校“掐尖”的念頭被遏制。
小升初“拼娃”,孩子為什麼這樣苦?很大程度是因為迎合名校“掐尖”,被綁在了“特長生”的戰車上。為了規范特長生入學,一場阻擊戰步步展開:2014年,大幅縮減體育特長生招生計劃;2015年,減少市級的藝術、科技類比賽,讓特長生培養降溫;2016年,要求“小升初”各區招收特長生應降至招生總數的5%以內;2017年,要求“小升初”各區招收特長生應降至招生總數的4%以內……
中國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新邊界改變以往認知
據《中國科學報》2017.10.23消息,近日,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研究人員劉超、徐岩等人使用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的紅巨星樣本繪製了銀河系外圍結構切面圖,發現銀河系的盤比以前認識的大25%。
他們發現,銀河系的外盤一直延展到19千秒差距,其間沒有看到銀盤的截斷,即銀盤沒有明顯的外邊界,而是光滑地過渡到了恆星暈。
以往研究認為,銀盤的半徑大約只有14~15千秒差距,之後會有一個明顯的截斷,很多理論研究據此推演銀河系的形成和演化歷史。儘管有研究在距離銀心20千秒差距的地方陸續發現了少量的年輕恆星,但是直到開展這項工作,人們才真正系統地看到了銀河系外盤的廬山真面目。這一發現對於理解銀河系的形成、銀盤的演化,特別是外盤如何自內向外形成都具有深遠意義。
這項研究的“副產品”是,研究人員發現,一度認為是星係並合重要證據的麒麟座環形子結構並沒有顯著出現在他們繪製的銀盤剖面圖中。這一結果在同行間引起熱議,本來就沒有塵埃落定的麒麟環子結構的起源問題再一次成為焦點。
此項工作第一作者劉超在最近於德國波茨坦舉行的國際天文聯合會第334號分會上,以邀請綜述報告形式展示了這一結果,得到了包括星系天文學權威專家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Ken Freeman在內的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這些發現作為一個系列工作的第一部分,已發表在最新一期《天文學和天體物理研究》上。
相關新聞
楊振寧攜妻參觀“中國天眼”:希望十五年內有好消息
回應
這類新聞都沒有人評論,可能是大家都看不懂.
這個新聞就是話語權,我有更好的技術科技,我說了算,你不信拿出更有力的科學技術。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10_24_432034.shtml
大學校長:大陸「不點頭」 兩岸推動雙聯學制「卡卡」2017-10-24聯合報
目前國內大學與大陸高校,雖有在運行兩岸雙聯學制,卻只停留在確定雙方有合作意向,具體執行起來有點「卡」,主因在於大陸規定,台生若要「登陸」讀雙聯學位,必須先通過港澳台聯招考試,也就是「碩士統考」,才能拿到大陸學校授與的畢業證,不然就只能拿到大陸官方發的學位證。相較之下,陸生只需向所屬學校提出申請,並提供相關資料,即可來台讀雙聯學位,取得台灣文憑。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朱俊彰表示,大陸學歷認證為「雙證制」,學生必須取得「畢業證」和「學位證」。學位證是大陸教育部發的,畢業證是學校發的。除非台生經過大陸入學考試,才能拿到畢業證。大陸對各國學生都是這樣,沒有針對台灣。
此外,大陸認為拿「雙證」,才是含金量最高的學歷,是最正牌、最正式取得的學位。
朱俊彰指出,台灣的大學如果要跟大陸或國外大學辦雙聯學制,通常都是兩校談好就可以。但是跟大陸高校簽學術交流協議或合作,情況比較特殊,必須先於兩個月前報教育部審查。此外,台灣的大學只能跟採認的155所大陸高校合作辦雙聯,相較跟國外的大學合作,比較不方便。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指出,依據教育部公告的《大學辦理國外學歷採認辦法》規定,申請人在獲頒學位的兩所大學,研修的學分數應各達所需總學分的1/3以上。但到目前為止,兩岸雙聯學制都未能突破、具體落實,據他了解,問題不在法規,而是因為陸方一直沒有點頭,「都是台灣一邊熱。」
他說,近年多次詢問大陸高校,對方都說是因為「上面」不同意,大陸台辦、大陸教育部對於跟台灣辦雙聯學制的態度「很保留」,不願開放。他推測,因兩岸學校的學分、學制和含金量都不一樣,牽涉原因很多。去年520之後,兩岸關係則更緊張。
陳振貴表示,如須去香港考碩士統考,等同要正式去大陸修碩(博)士學位,它也是兩岸高校雙聯學位實施的「障礙」,單向單方「雙聯」,與一般認知的定義有別,學生要去的意願自然會降低。
另外,因為台灣清華和北京清華,兩校是同根同源,推動雙聯學制上,只需申請即可。清華大學全球長趙啟超指出,清華大學有跟大陸的十幾所學校簽雙聯學位,主要是碩士雙聯。人數最多的是跟北京清華大學的碩士雙聯學制,目前兩校已有十餘名畢業生。
趙啟超說,兩岸清華大學簽署雙聯學制,能提升學生競爭力,對於以後要在大陸工作非常有利,因為清華在大陸是非常好的學校,只要聽到是清華畢業,都會另眼相看。
④預計今年四季度全國房地產市場還將延續成交量增速回落,成交價格趨於穩定的走勢。下一步將堅持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鬆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特別是按照這次總書記提出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
4.衛生與健康
①實現了異地就醫住院直接結算,保障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醫改前2008年40.4%下降到30%以下,也是近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②通過改革,取消了實行60多年的公立醫院“以藥補醫”舊機制,逐步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運行新機制。
③著力解決低價藥、兒童藥等臨床易短缺藥品的供應問題。堅持預防為主,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拓展到14類,優化重大疾病的防治策略,主要的傳染病發病率顯著下降。
④增加了產科、兒科等服務供給,加強生育全過程的醫療保健服務,保障母嬰安全。所以我們國家的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的死亡率都大幅度下降,提前完成了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
⑤在近期內,要繼續加大民生的保障力度,擴大家庭醫生的簽約服務範圍。特別是要對貧困人口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有些困難家庭、慢性病家庭、老人家庭要重點覆蓋。
5.社會救助保障
①全面完善救助保障制度,明確了“8+1”的社會救助體系,8指的是“最低保障、特困人員供養、災害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1,就是社會力量參與。前8項為政府行為,後1項是社會參與,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社會救助體系。)
②穩步提升救助保障的水平。全國城市和農村低保標準這幾年來年均增長10.7%和16%。全國農村特困人員的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的標準,年均增長13.7%和14.7%,全國農村低保標準是4079元,已超過了國家扶貧的標準2952元。
③各級政府用於社會救助方面的財政資金,從2012年的1800多億元,已經增加到2017年的2500億元,這個數字也是逐年增長的。
④不斷規範救助保障管理工作,與有關部門開展了戶籍車輛、銀行存款、證券財產、住房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對比,提高了救助對象識別的準確性,做到精準救助,應保盡保。
相關新聞
北京住建委解讀共有產權住房:永不可轉商品房
住建部:堅持調控力度不鬆勁
人社部:劃撥國資充實社保
陝西鼓勵創業寬容失敗:高校畢業生創業失敗可再享1年社保補貼
衛計委主任李斌:80%以上居民15分鐘內就能到達最近的醫療點
2.就業和社會保障
就業方面
①這五年,我們創造了超過6500萬就業崗位,也就是說,解決了6500萬人主要是青年人的就業問題。
②這五年,我們解決了2790多萬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
③這五年,我們解決了880多萬城鎮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其中包括28萬戶零就業家庭實現了動態清零。同時,在脫貧攻堅的戰役當中,解決了480多萬農村建檔立卡困難人員的轉移就業問題。
在社會保障方面
①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養老保險覆蓋了超過9億人。養老保險法定人群全覆蓋。此外,醫療保險覆蓋已經超過13億人,可以說已實現全民醫保。
②基本養老保險標準連年提高,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月平均水平已經超過2300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水平已超過120元。
③十九大報告講到的,要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這個全民參保計劃能夠登記到所有未參保人員的具體情況。通過這個計劃,動員那些沒有參保的人員參加到養老保險制度裡面來。
3.住房和城鄉建設
①住房保障成就顯著,近八千萬困難群眾改善了住房條件。五年來,棚戶區改造大力推進,有6000多萬棚戶區居民出棚進樓。同時公租房保障能力顯著提升,有1900多萬住房困難的群眾住進了公租房。
②房地產調控成效顯現,房地產市場總體保持穩定。目前,一線城市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漲幅回落,三四線城市的房價也趨於穩定。
③我們正在進行12個大中城市住房租賃試點工作,支持北京、上海市積極探索發展共有產權住房。房地產長效機制目前也在抓緊研究制定。
④預計今年四季度全國房地產市場還將延續成交量增速回落,成交價格趨於穩定的走勢。下一步將堅持調控目標不動搖,力度不鬆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特別是按照這次總書記提出的“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
4.衛生與健康
①實現了異地就醫住院直接結算,保障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從醫改前2008年40.4%下降到30%以下,也是近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②通過改革,取消了實行60多年的公立醫院“以藥補醫”舊機制,逐步建立起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運行新機制。
③著力解決低價藥、兒童藥等臨床易短缺藥品的供應問題。堅持預防為主,免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拓展到14類,優化重大疾病的防治策略,主要的傳染病發病率顯著下降。
五大部委發“紅包”了影響你買房上學養老
2017.10.22上午,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行記者招待會,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黃樹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部長尹蔚民,住房城鄉建設部黨組書記、部長王蒙徽,國家衛生計生委黨組書記、主任李斌介紹滿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在十九大報告當中提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有一句話,是“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對於民生領域的主管部門來說,這幾方面最難啃的硬骨頭是什麼?對老百姓來說,還有哪些民生紅包是可以期待的?
1.教育
①這五年,沒有一個孩子因家庭困難而輟學的目標基本實現。還有90%以上的殘疾兒童享有了受教育的機會。80%以上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就學,還可以在流入地參加高考。
②五年來,我們建立起了從幼兒園到大學,覆蓋各學段的資助體系。家庭困難的孩子,可以通過資助體系進入學校上學。
③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我國建立了教育合作關係,有47個國家和地區與我們國家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就是說雙方之間的學歷互認。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2049年将成世界第一。
④一批標誌性引領性的教育改革方案都已出台,教育新體制四梁八柱搭建起來。現在整體上已進入了全面施工,內部裝修的階段,像高考招生製度改革,上海、浙江今年落地,經第三方評估獲得了成功。
陳寶生在記者提問時表示,要給老百姓送出一串紅包:
第一個紅包,到2020年,學前教育(即幼兒園)毛入園率要達到85%,現在是77.4%。普惠性的幼兒園要占到幼兒園的80%以上,現在是60%多。
第二個紅包,著力化解“擇校熱”、“大班額”,到2020年,大班額必須完全消除。解決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特別是要化解好學校減負、校外增負的問題。這是義務教育階段的紅包。
第三個紅包,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正在打高中階段普及攻堅戰,到2020年,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現在是42.7%。達到50%,就是說高等教育基本普及了。
第四個紅包,送給老師們。要研究出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調動教師從事教育的積極性。
這是要讓台灣年青一代高考後就直接到大陸工作,生活,徹底融入啊……乾脆直接發身份證算了
來就來唄,大家怕啥啊~況且,這事兒除了向台灣青年拋橄欖枝之外,還能解決高校或為人口問題面臨的招生萎縮問題嘛。
顯然,一半的台生都可以申請免試,這個遠遠比例超過了任何一個省份,我們縣是革命老區,高中一個班50個人,每年能走的包括大專在內也只有10個人,增加的台生名額能否都在正常招生計劃外特批解決,不擠占不犧牲大陸學生的名額?如果這樣的話,我表示支持.
第一,每年到內地讀書的台灣新生也就2000~3000人,甚至還不到這個數,其中小一千還在暨南大學。第二,過去的入學考試是為了看看成績,台灣考生實際上要考兩次,在台灣一次,來內地再考一次,但其實這個成績是在台灣還是在內地考出來的也就那麼回事,學霸還是學霸,學渣還是學渣,高校也不會因為取消入學考試就收學渣。第三,內地的高考本質上也是高校按照成績挑選報名考生,只不過不會有高校放著學霸不要,要學渣,所以結果就是高分上好學校;現在把內地考生換成台灣考生,把內地高考換成台灣“高考”,你覺得還有多大的區別?
唉,雖然道理我懂,但是心裡還是戚戚然.
均標(前50%)的廢材就能申請?要知道我們廣東的985大學錄取率才1.8%,211錄取率4%,憑什麼給這些廢材如此大幅度的優待??
申請只是一個必要條件,就好像每個高考生可以報清華、北大一樣,至於錄不錄取要看這些學校。剛才看了一個資料,清華大學2016年針對港澳台只錄取了3人,優待在哪裡?而且在台灣招生,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進985、211的,有個對應關係,就是說,台灣考生在台灣的成績必須是能上台灣的類似的一本、二本大陸對應的學校才收。最主要的是這些都是計劃外招生,不佔內地指標,這是優待嗎?
台灣高中畢業生憑學測成績可申請大陸高校免試入學資格
中國台灣網2017.10.18消息,據就讀內地(祖國大陸)高校面向港澳台地區招生信息網(以下簡稱網站)最新消息,2018年,參加台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簡稱學測)成績達到均標記以上的高中畢業生,即可直接申請大陸普通高校就讀免試資格。據網站公開信息統計,大陸有307所普通高校免試招收台灣考生。
符合申請大陸求學台生資格翻一倍
學測是台灣地區最大規模的高校招生考試,每年大約有15萬考生參加。考試成績分為五級:頂標級(約18000名考生,佔參考人數總數的前12%)、前標級(約37500名考生,佔參考人數總數的前25%)、均標級(約75000名考生,佔參考人數總數的前50%)、後標級(約112500名考生,佔參考人數總數的前75%)和底標級。
據2011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部關於普通高等學校依據台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成績招收台灣高中畢業生的通知相關通知》規定,自2011年起,大陸高等學校可依據學測成績招收前標級(佔參考人數總數的前25%)以上的台灣高中畢業生。符合規定的台灣考生可直接向大陸高校申請就讀,經大陸高校面試合格後即可錄取。
根據2017年教育部印發的《通知》,自2017年10月1日,台灣考生的學測成績達到均標記(佔參考人數總數的前50%)以上,即可直接申請大陸普通高校。這意味著,符合申請大陸求學台生資格人數將翻一倍。
據海峽兩岸招生服務中心公佈數據,2016年,台灣地區承認大陸155所高校本科以上的學歷。因而,在大陸就讀的台生畢業後,無論選擇留在大陸就業還是回到台灣,將不再存在“障礙”。
(原題為《2018年大陸普通高校免試招收台灣考生》)
回應
這麼做有兩個目的,一個是讓台灣的年輕人看到真實的大陸,別坐在井裡被洗腦大陸有多落後,然後不願意統一。同時也打消台灣人的優越感。第二是擠垮台灣的教育產業。要知道台灣的年輕人台獨比例大幅增加,台灣的教育界可是罪魁禍首。
雖然心裡不爽,但還是支持一下吧。
国内的未成年人属于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从法律来讲,孩子们没法为自己所有的行为负责。于是学校在家长前需要为孩子负责,孩子出的任何差错都可能让家长产生不满,包括孩子在学校内抽烟喝酒,因为失恋得了抑郁症之类的事情。
可能会有很多人问,学校不是为了教育而创设的吗?我会说是的,但如今学校往往是没办法一心一意去搞理想中的教育的。
现今社会中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成为孩子父母眼中的教育”而建成的教育。每所学校都对于升学率都十分重视,而决定这些的便是分数。然而决定这种标准的并非完全是应试教育制度,而是父母对应试教育制度的重视。应试教育制度所取得的文凭,是社会公认的敲门砖,可以为孩子将来找到好工作省不少心。
而好学校扮演着的,则是将学生送入好大学的角色,大谈升学率。一般学校和差学校,则直指学生们将来的就业问题,有一技之长便可拥有工作,大谈就业率。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完全去指责学生们的父母。许多老一辈的人对教育的认知有限,并不一定能意识到教育的真正目的。而另一方面,父母为生存疲于奔波,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导致孩子最终有了许多的问题。孩子们不能理解为何父母为生活疲于奔命,只懂得父母的陪伴少了。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恐怕远比学校里的多。
然而,当父母失职时,他们往往会指责学校。学校应当负责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我的孩子在学校就应该得到全面的发展。孩子是在你这所学校里才学会了抽烟喝酒上网吧,学校你必须为这件事负责。
学校砸手机是学校的错吗?不!2017-10-14
前些天,河南南阳的某中学有一场大戏。几十部从学生手中没收而来的手机被扔进水桶,然后老师洋洋洒洒地用锤子砸了个稀巴烂。网友戏称,古有虎门销烟,今有中学砸手机。学校也对此做出了回应,表示是学校的规章制度,而销毁手机的事情孩子们的家长也十分配合。
关于这两件事,事后网上的舆论纷纷批判学校的做法。学校是中国教育的代表,学校尚且如此,国内的教育又是怎样?
然而学校真的做错了吗?我认为并没有。具体为何,且听我娓娓道来。
我们印象中的好学校,往往每个市里就那么几个,一般学校和差学校肯定要比好学校多。好学校有不错的师资能力,每年向大学输送大量人才,从而称为家长们心中的佼佼者。而差学校师资能力不一定比好学校强,纵然有优秀的教师,教育环境却不一定能称心如意。一般学校与差学校中的差生拉帮结派,抽烟喝酒,甚至殴打教师,这类事屡见不鲜。一些自制力本身就较差的未成年人聚在一起,完全不限制他们的行为,对于学校来讲可能会形成某种隐患。
为了向家长有个交代,学校只能选择类似的强硬手段,向父母交差。
军事化管理的学校曾经在国内火过几年,其主要原因也是,它让许多曾经许多自制力较差的未成年人有了转变。于是很多家长想利用这种严厉到近乎苛刻的教育来纠正自己孩子往日的缺点。换个角度来讲,其实就是那些家长促成了那些军事化管理的学校。
虽然学校是教育机构,但是在国情下,学校更多地是服务于孩子父母的。这也是为何学校砸手机前咨询了孩子父母的意见,却没去询问孩子。
美國的學校會砸學生的手機嗎? 2017-10-13
最近,方老師看到報導,國內某些學校舉辦了“滅手機大會”,把收繳來的學生手機統一用錘子砸碎,放進水里面泡,泡完了再砸,頗有鴉片戰爭虎門銷菸的氣概,只不過鴉片煙換成了手機而已。很多朋友就會問了:美國的手機相對中國來說,便宜得多了,很多美國中學生課餘打工一兩個星期的工資就能輕易買一支最高級的蘋果手機(楨:?) ,那麼美國的中小學學生有沒有手機的問題?美國的老師會不會砸學生的手機?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想一想:為什麼要砸手機?國內的教育管理者的答案很簡單:學生違反手機禁令,在學校使用手機已經到了失控的地步,玩遊戲,聊天,看視頻,上網瀏覽色情資訊,嚴重影響學習成績,影響休息,當然也影響了學校的聲譽和升學率,為了嚴格管理,砸手機就是一種手段。
美國的教育是多元化的。精英們進的學校也是多元化的,不會一刀切全都實行軍事化管理。因此,“砸手機”這樣的事情,在美國學校是有點匪夷所思的。
美國的教育管理者們對手機一開始的態度也是嚴格管理的,直接在校規裡面禁止。有的甚至寫進州教育法裡面了。但是,在發生了幾次大型的校園槍擊事件以後,以美國家長教師協會(PTA)為首的家長組織開始大力推動學校允許學生攜帶手機,因為在發生校園槍擊事件的時候,學校可以通過手機短信通知學生離開校園某個地方;學生也可以通過手機及時聯繫當局,在校園內何處有槍手;也能給家長報平安。
另外,新技術的發展,也讓人們越來越依賴手機而放棄電腦。從前,美國的公立學校會建議每個教室配備五台電腦,作為“標配”。但是,電腦需要人員維護,更新起來不方便。但是,智能手機和iPad的出現讓學生人手一台相當於電腦的東西成為現實。從前無法在課堂上做的事情(因為不是全班人手一台電腦),現在可以輕易做到。
最後,方老師想回答的,是“砸手機”這樣的行為,在美國是會被定義為暴力行為,本身就是不應該向學生展示的非法行為。此外,因為砸手機而對學生造成精神損害,那是屬於精神虐待未成年人,也是犯罪行為(楨:?) ,其結果可能是當事人會被吊銷教師執照或教育行政管理執照,失去公務員退休金,永遠不被教育相關機構錄用。沒有一個校長或者教師會拿自己的前途和老年生活開玩笑的。
相關新聞
砸爛學生違規手機河南中學被整改
山東建築大學一學院試點:大一新生上課前先上交手機
據齊魯晚報2017.10.14報導,在上百人的大課堂上,躲在角落裡偷偷玩手機——對走進過大學課堂的人來說,這個景象再熟悉不過了。不過,在山東建築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大一的11個班裡,上課前先收手機,斷了這些“手機奴”的念想。
“其實以前就有過這種想法,只是在這個學期和學院老師一拍即合,才開始在大一新生中進行試點。”今年讀大三的段興偉是山建大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自律會主席,這個上課、自習交手機的行動就是他帶頭髮起的。“由學院出錢統一購買手機收納袋,配置給大一的11個班,由班級負責人負責保管。”段興偉介紹,雖然交手機靠學生的自覺,但學生自律會的成員也會抽查,尤其是在晚自習的時候。
上課效果變好了,老師希望各年級推廣
早前報導:山東建築大學讓手機退出課堂上交手機再上課(齊魯晚報2014.9.10)
機不離手,就連上課也忙著刷微博、玩空間,不少高校學生變成了“低頭族”、“手機控”。然而在山東建築大學,不少學生卻在以實際行動“讓手機退出課堂”。對此不少學生表示支持,“交了手機心無牽掛”,也有少數學生忍不住吐槽“管得了手機管不住人心”。
回應
很多人一看到這個就覺得沒用,小學中學可以強制來做因為年紀還小,這是大學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完全無法強制。這種地方,跟大學兩個字不配,師生都不配。
你的理論很好,但現實很殘酷,大學生都是還沒樹好世界觀,他們成年只是年齡,但是心理年齡依然不一定夠。嚴厲苛刻的大學老師帶的學生水平一般比較高,這是客觀存在的。形成科研習慣了,扔進社會也不怕。
成年人就更應該懂得尊重,尊重父母每年花幾萬塊供你上大學,尊重老師辛苦備課上課。同時,這也是為出社會作準備,在上班或者開會時,低頭黨會不著待見的。
這也叫新聞,我們曲阜師範早就這樣了,考研基地可不是浪的虛名
我們學校都搞了一年多了,現在養機場基本是個擺設
高中的表示老師早就用上這招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啊!很多人有好幾個手機,上課交備用機,有的甚至交塑料機殼。
我們學校上課都可以用,甚至說需要用手機
我在手機上記筆記十幾年了,手機裡2004年到現在所有的會議記錄,紙質哪有這麼方便?
房價這麼高,佔消費比重這麼高。說啥我也不信。公佈一下不可以麼。
恩格爾係數和房價無直接關係,只有間接關係。房價越高,對買房的人來說,只可能造成恩格爾係數越低,也可能不影響。1、窮人:泡菜壇子撈房子——房價擠占了食品花銷——食品花銷絕對值下降——佔收入比降低.2、富人:富人也是人,吃方面開銷漲幅非常有限,總不能說富人一看房子大漲,立刻頓頓燕翅鮑,房子不怎麼漲,馬上豆腐白菜。所以可以認為即使富人,食品開銷也相對固定,富人只要每月收入沒有大漲或大跌的趨勢,恩格爾係數也是不變的。
在中國讀大學成本這麼低,真的應該知足,美國的學費對普通家庭是個不輕的負擔。
《華爾街日報》:美國人正對大學文憑失去信心2017-10-10 觀察根據
《華爾街日報》和NBC新聞最近的一項聯合調查,美國社會對大學文憑價值的信心正在下降,多達一半以上的年輕人、男性公民以及美國農村地區居民認為,大學文憑所帶來的收益難以平衡為其付出的成本。這項調查是由《華爾街日報》和NBC新聞聯合進行的。
回應
這何嘗不是一個機會,都不上大學,低素質勞動力就自然增加,那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就能回歸美國,美國製造的偉大年代就到了,不信你們看中國的發展道路,三十年風水輪流轉,期待美國再偉大……
很好,忽悠完中國之後開始出口轉內銷了…
什麼是恩格爾係數?
恩格爾係數(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總額佔個人消費支出總額的比重。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比例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
聯合國根據恩格爾係數的大小,對世界各國的生活水平有一個劃分標準,即一個國家平均家庭恩格爾係數大於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 40%屬於相對富裕;20%-30%為富足;20%以下為極其富裕。按此劃分標準,20世紀90年代,恩格爾係數在20%以下的只有美國,達到16%;歐洲、日本、加拿大,一般在20-30%之間,是富裕狀態。東歐國家,一般在30-40%之間,相對富裕,剩下的發展中國家,基本上分佈在小康。
回應
嗯,人人為房子背負N年債…
那燈塔國呢?
燈塔國每個大學生背一身債
基尼係數多少,能發布嗎
維基百科:吉尼係數(Gini index),是20世紀初義大利學者科拉多·吉尼根據勞倫茨曲線所定義的判斷年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是比例數值,在0和1之間。吉尼係數越小,年收入分配越平均,吉尼係數越大,年收入分配越不平均。要注意吉尼係數只計算某一時段,如一年的收入,不計算已有財產,因此它不能反映國民的總積累財富分配情況。各國吉尼係數:歐洲在0.24到0.36之間,美國較高,2007年為0.45,2013年為0.49。亞洲地區中國0.462,香港高達0.537,台日韓國低於0.4。
畢竟,你的成功可能只是因為你運氣好,所在的領域處於上升期。而真正的歷練,在於哪怕是失敗了、輸了,你能找到原因,並且等待捲土重來的時機。
在商界,除非生命終止,否則誰也不清楚自己下一刻是否還能成功。
對於中國大學生創業者,興許的確如有些人所批評的,中國的大學生缺乏足夠的訓練與教育,因此很可能連基本的創業能力都並不具備,這是與歐美國家大學生重要的區別。
大學生創業理應有“時代自信”
不過,不可忽視的是,中國這幾年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其市場規模、用戶人數遠超歐美國家的發展速度,這必然意味著在其中存在著許多商機與可能。
而這正是這一批大學生創業者所熟悉的領域。他們成長於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黃金時代,他們所看到的世界,是互聯網不斷顛覆現實、行業的世界。他們對此有著更為真實的感受與認知,也因此在創業中表現得更加自信。
當然,這種自信,可能某種程度上也將造成他們的盲目,或是輕視其中存在的風險與問題。
尤其是看到網絡明星的崛起,過度聚集於少數成功的幸運兒,某種程度上也在無形中導致他們對真實環境認知能力的喪失,忘記創業所需要的核心競爭力與真實需求,忽視自身的不足。
或許中國大學生在校園中缺乏相應的訓練與練習,但藉著這股創業的浪潮,對於參與其中的大學生創業者而言,或許將會是一次更為真實的洗禮與歷練。或許這一批大學生創業者失敗居多,但不能因此否定他們追逐時代潮流的勇氣,和為此付出的努力。
而當經歷失敗之後,再次進入互聯網的創業浪潮中,他們將能在其中保持相應的理智,成為互聯網浪潮真正的逐浪者,而非匆匆過客。
從大的層面上看,中國在互聯網領域的發展仍然方興未艾,創業者仍然有不少的機會可以大展拳腳。僅憑兩個數字的比較,其實很難說明實際問題。
尤其是,當中國的互聯網產品,逐漸成為歐美其它國家爭相模仿的對象時,我們就應該能明白,中國這一波創業浪潮所帶來的影響與成果:或許存在天生不足,但後天的努力與歷練,可以改變很多東西。
回應
可能是因為美國人創業人數少,所以顯得成功率大,因為我認識的美國人裡(大部分都是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沒聽說過任何人想創業的.在中國不拿工資自謀生路的人遠超30%,超過任何發達國家。中國開過淘寶店或者微店的學生超過20%。自主創業率遠超任何發達國家。原因不是很簡單嗎,中國是高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機會遠遠多於歐美日。
《經濟學人》專門寫了一篇長文,感嘆中國創業者的強大2017-10-10 長江商學院
談到中國創新,西方人可能還會想到模仿和復制,但著名的《經濟學人》雜誌卻認為,新一代中國企業家已經離開了之前的老路,他們大膽無畏、才華橫溢、目視全球。但西方媒體的視角可能還是有局限性,比如他們只把目光聚焦於創新企業對國有企業的競爭和超越,而忽略了正是中國政府的良治,才培育出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為全球企業搭建了良性競爭的舞台。
回應
這篇文章好幾處都在宣傳中國國有企業效率低,同時又說中國的基礎設施比美國更新更好,自己打自己臉爽嗎?
噁心的《經濟學人》,狗改不了吃翔。
不打擊一下國有企業就不是西方媒體
大學生創業成功率不足5%,這個數字很重要嗎?2017-10-10新京報
最近幾年,毫無疑問是中國創業者的黃金時代。移動互聯網的浪潮,改變了很多行業的發展路徑與商業模式。從O2O,到內容創業,到共享經濟,再到人工智能浪潮,每年不斷興起的新創業領域,都在為創業者提供無限的可能與商機。
而大學生創業,也成為了一種趨勢,大學校園裡的創業培訓班、創業比賽,不斷湧現。據媒體報導,中國五年來大學生創業率已經翻了一番,達到3%,超過發達國家近一倍。
創業失敗並不可怕
不過,或許由於大學生的實際經驗、經歷等限制,雖然有成功的大學生創業者,但多數人還是淪為炮灰。目前,中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最好的是浙江大學生,但也僅有5%,和國際平均水平及歐美髮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很大,歐美國家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平均水平約為20%(楨:?) 。
創業本身就是件風險極大的事,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尤其是在互聯網領域,沒有人能保證,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項目一定可以成功。我們每天雖然都能聽到不同的勵志故事,但成功永遠屬於少數人。
對於大學生而言,創業成功或是失敗,其實本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創業失敗,以及能否認清失敗的原因。即便是成功的創業者,也並不意味著什麼。
回應
文中的表述很多與高校實際情況不符。以我所在的985高校為例,研究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平均一個導師招不滿2個學生,這已經是包括工程碩士,如果僅算學術型碩士,比例還要更低。博導的數量比報考的博士研究生還多。每年為名額分配都頭疼不已。不是我們沒能力招,而是招生名額都是定好的,根本不存在文中說的一個人20多個研究生的情況。別說研究生,本科生畢業設計一個老師最多不超過4人。這麼高的師生比,能出多傑出的人才不好說,但是老師基本上都是深耕細作,盡心培養的。管理體制確有問題,卻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要我說,最大的問題是教育教學在工作績效評定中的權重太低,又不像科研工作那樣容易量化評定,很多老師重科研、重基金、重論文,卻沒有在教書育人上投入太大精力,這個最終還是要靠國家指揮棒來調整,老師個人扭轉不了。高校裡其他的負擔也比較重,三天兩頭的各種考核、認證、評比、評估受不了,反正填表、開會和報銷佔了我時間的一大部分。剩下時間做科研、教研不夠怎麼辦?加班、加班、再加班。
作為某211、建設一流學科高校的老青椒,我對本文作者描述的部分現象表示異議。導師指導研究生數量過多,並不是普遍現象,而是實際上招生指標的分配不合理;還有些地方並沒有說到點子上,如科研經費申請,以NSFC的面上項目為例,目前申請到的比例多年一直徘徊在21%左右,儘管資助總額、資助項目數都大幅增長,但這是建立在單項資助經費大幅升高、高校科研人員總人數大幅提高的基礎上的。有的組經費“用不完”,其實不是真的用不完,而是經費“ 重設備不重人員 ”,給研究生補助少得可憐,導師想提高都不能,因為這是管理條例禁止的。儀器報廢的標準一刀卡死,且手續繁雜;有些是科研必須花的錢卻因為種種原因不准報賬,結果到時間了還催著把經費用完...有些是明明走零星採購更省錢卻死活必須走所謂的網上招標,不一而足。建議作者還是更多、更廣地去調查一下高校教師的真正想法。
同意,設備可以隨便買,洋貨國產無所謂,但是人工費用,想都不要想,我學校規定學生出差賓館不得超過30元,所有差旅費用都要發票,......但是這個作者說的一點,考核,確實佔用了老師們的太多精力了,而且三年兩頭的換標準,各種考核都有自己不同的詳細要求,實在太累了,沒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和科研。我導師年輕時候給一個學生打分是不及格,結果領導讓老師寫這種原因說明及具體判分,導師感嘆:感覺自己像做錯事情受罰一樣。
在中國巨大人口基數和嚴格選拔機制的共同作用下,A類一流大學本科生的素質完全稱得上世界一流。想想看,一個高考大省一年10萬多考生,清華可能也就錄取七八十個,錄取標準甚至超過“千里挑一”。哪怕是哈佛、斯坦福這些美國名牌大學,也沒有這麼嚴格的錄取標準。
清華、北大、中科大等中國一流大學的本科生,在學業水平上足以把美國名牌大學的本科生碾成渣。近十幾年來,很多美國教授都非常喜歡招收這些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做自己的博士生,因為他們的知識基礎紮實,工作起來吃苦耐勞,表現出的鬥志和乾勁還真不是一般美國學生能比的。眾多美國教授的態度其實已經證明,中國一流大學的本科教育是非常成功的。
其實,美國名牌大學也有很多濫竽充數的學生——水至清則無魚,不然學費從哪裡來?美國頂級大學裡,諸如藝術史、文學之類的“養老院”專業,說穿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讓富家子女混文憑的。當然,倘若美國名牌大學裡面全都是這些花瓶,那早就與“世界一流”無緣了。真正為美國名牌大學撐起門面的,恰恰是培養研究型人才和科研管理的製度。
先說培養研究型人才的製度。中國一流大學的本科生教育非常成功,但是研究生教育卻存在著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某些大學下屬的各個學院,每年招收大量研究生,然後強行攤派到各個教職人員手下。對於教職人員來說,門下學生眾多未必是件樂事,“人多力量大”在學術環境下可真不一定成立。
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研究生培養制度,對於教職人員而言,不僅難以形成科研活動的助力,反而分散了大量精力、成為科研活動的負擔。而對於受教育者來說,粗製濫造的學習經歷導致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並不紮實。長此以往,就連用人單位對於研究生的期待值都降低了。例如,許多生物製藥企業在重要職位的招聘中,明確要求應聘者擁有在發達國家取得的博士學位,而不傾向於聘用中國大學培養的生物專業博士。這種態度其實就是一種市場的反饋。
.........
徐實:中國應如何建設世界一流大學?2017-09-28 觀察者網
日前,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剛公佈的名單立刻獲得了輿論熱議,因為“雙一流”的出現意味著耳熟能詳的“985工程”和“211工程”從此走進歷史。
進步
與“985”、“211”工程這些歷史概念相比,“雙一流”建設至少有以下這些進步之處:
1. 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雙一流”建設以學科為基礎,對建設過程實施動態監測和管理。
2. 建設過程中,將根據建設高校的建設方案和自評報告,參考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對建設成效進行評價。
3. 根據評價結果等情況,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提出警示並減小支持力度。
4. 打破身份固化、激發建設活力。將一流大學區分為A、B兩類,主要是為了督促被歸入B類的高校正視差距、奮起直追。原“985高校”絕大多數進入一流大學A類,被評為一流大學B類的只有東北大學、湖南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看來它們真要當心了。
5. 對於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大問題、不再具備建設條件且經警示整改仍無改善的高校及學科,及時調整出建設範圍。
“雙一流”的評選結果縱有瑕疵,其機制設計畢竟提供了修復的機會。“雙一流”建設以每5年為一個建設週期,名單會定期動態調整。這次沒有評上,下次可能會評上;這次已經評上,下次未必會評上。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真正公平的競爭機制,防止某些高校和學科不思進取。
差距
既然“雙一流”建設已經上路,我們倒應該認真思考一下,此次入圍的一流大學,與世界一流的水平還有哪些差距?找准了問題所在,才能找到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迅速提升建設水平。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不在於學生素質,而在於培養研究性人才和科研管理的製度。
這給了讀者一定的思考空間:近年來海外留學生在回國後找工作,多數的起薪普遍低於預期,留學花費的收益比問題相當突出,觀察者網對此也做過多篇報導,如“近半數海歸月收入低於6000元”;但對海歸黨來說,伴隨著薪水的貶值的同時看似也還有就業崗位的心理落差問題。
據海外人才專屬發展平台Lockin China聯合全球名校中國職業發展聯盟(GUCCU)發布的《2017海外人才就業分析報告》顯示,14.8%的海歸期待回到中國後進入金融行業,其次是互聯網行業,佔比11.2%;排在第三的是文化教育行業,佔比7.7%。供需不對口的問題很突出:最需要海歸人才的行業與海歸的期待無疑是有所出入的。
在海歸的工資分佈中,44.8%的海歸稅後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22.7%的海歸稅後月收入為6001-8000元,8000-10000元、10001-20000元的海歸分別佔比13.0%和13.7%,20001元及以上的佔比5.8%。
除了薪水、學科背景的心理差距之外,連帶的問題是海歸的“性別差”問題。2014年我國留學回國就業人員中,女性佔了六成,女“海歸”較多,主要是由於在海外找工作、戶籍、解決個人問題都相對困難,而且女“海歸”相對於男性回國後的職場機會也相對男性來說較窄,或許張女士的女兒在找工作的過程中也遇到過這個難題。
....
回應
今年國內名校it專業白菜價都30萬了。有能力的還是考國內大學吧。
有很多考不了國內大學才出國留的學。
我覺得挺搞笑的。中國工業實力經濟實力世界第二,不留在這個強國里讀書,跑到落後的外國留學.上次我朋友說我這麼喜歡航空,應該去澳大利亞留學,我問她,澳大利亞造出過什麼飛機了?她答不上來。當年殲20的總設計師在年輕的時候想出國留學,他的恩師(殲10總設計師)勸他不要出國,他聽從恩師的教導,留在國內深造。當年如果他出國留學,他後來根本就沒資格沒技能做殲20的總設計師。
中國在許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這並不代表中國每一項都是世界第一,你看看青千……在不妄自菲薄的同時,也別妄自尊大。
教育部:我國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佔世界1/5居世界第一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2017.9.28介紹,目前,我國普通高校招生規模已經達到748萬,畢業生規模突破700萬,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2年的30%增長到2016年的42.7%,我國正在快速邁向高等教育普及化。
吳岩說,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提高的同時,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以及對國家發展貢獻度顯著提高。一批高校和學科世界排名顯著提升,2012年至2016年,進入四大世界大學排行榜前500名的內地高校從31所增加至98所。高校科技經費總額達到6531億元,牽頭承擔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一大批973、863等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高校服務企業社會需求獲得的科研經費總額超過1791億元,佔高校科研經費總量的27.4%。科技成果直接交易額超過130.9億元,發明專利授權量超過全國年發明專利授權總數的五分之一。
回應
質量倒數第幾?好噁心的標題啊,教育部長
實事求是地說,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不在於學生素質,而在於培養研究性人才和科研管理的製度。清華、北大、中科大等中國一流大學的本科生,在學業水平上足以把美國名牌大學的本科生碾成渣。近十幾年來,很多美國教授都非常喜歡招收這些大學的本科畢業生做自己的博士生,因為他們的知識基礎紮實,工作起來吃苦耐勞,表現出的鬥志和乾勁還真不是一般美國學生能比的。眾多美國教授的態度其實已經證明,中國一流大學的本科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其實,美國名牌大學也有很多濫竽充數的學生——水至清則無魚,不然學費從哪裡來?美國頂級大學裡,諸如藝術史、文學之類的“養老院”專業,說穿了很大程度上就是讓富家子女混文憑的。當然,倘若美國名牌大學裡面全都是這些花瓶,那早就與“世界一流”無緣了。真正為美國名牌大學撐起門面的,恰恰是培養研究型人才和科研管理的製度。
如何看待海歸回國後薪水收入低於預期的現象?2017-09-25
近日觀察者網的一則報導再次吹皺了海歸職場問題的“一池吹水”。幾年前四川成都的張女士把剛剛初中畢業的女兒送到了澳大利亞讀書。不料女兒在國外迷上了按摩,並在畢業後回國在宜家中醫理療店找了一份按摩師的工作,這極其出乎媽媽的意外。而且當媽的認為按摩師這個職業有損體面,女兒的這個選擇讓爸媽顏面無光。
維吉尼亞理工大學一華裔教授被捕被控涉欺詐美政府資金
美媒2017.9.27報導稱,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生物系統工程學教授張以恆上星期三因涉嫌欺詐美國政府資金被逮捕,法官昨天晚上在維吉尼亞州西區聯邦法院召開的保釋聽證會上裁定他有潛逃可能,拒絕將他保釋。
調查此案的聯邦調查局探員在證詞中指出,張以恆和兩名研究員朱之光、尤淳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能源部和校方提交不實聲明,於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期間,申請並領取了五項總金額超過110萬美元的研究資金,其中包括為已經在中國完成的研究項目申請聯邦研究資金。此外,張以恆未按照規定,將得到的資金中的30%交給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校方表示僅收到張以恆約18%的款項。
調查顯示張以恆涉嫌為欺詐主使者,他被控有電信欺詐、謊報費用和不實陳述等多項罪名,聯邦法院指他“損害了美國政府的創新發展計劃“。此外,調查人員表示,張以恆還有兩項研究資金的獲取可能違反聯邦法律,目前正在調查中。
46歲的張以恆出生於中國湖北,2005年起受僱於維吉尼亞理工大學,2011年成為美國公民。他也是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員。
張以恆的律師思科特·奧斯丁表示,被告否認自己涉及任何不法行為,並將對有關指控提出反駁。
相關新聞
台灣大學排名直直落(台大198名,新大22,北大27,清華30,港大40) 教育部還在拚政治(課綱「去文留白」「去中台獨」)
大陸學者警告重建史觀就是台獨 大陸武統解決台灣?
文化界打贏文言文保衛戰 課綱文言文維持原定比例(回應:台獨意識形態不止,文白之爭不息)
課審大會9.23推翻上次文言文比例45%-55%結論,降至35%至45%。(回應:文言無罪中國其罪. 潘部長把教育變成了政治戰場(回應:教育搞民粹 校園變戰場) )
政大新校歌刪三民主義,遷移蔣介石銅像(回應:台獨意識形態不止,銅像之爭不息)
聯合報黑白集/改革假話莫過於此:在課綱改革的吵鬧聲中,傳出台大在世界大學排行榜已跌到一九八名的消息。台灣教改推動了廿多年,其間並數度砸下五年五百億的重金,但除了導致大學供過於求外,大學畢業生素質低落又普遍低薪,成為胸無大志的「小確幸」世代。廿多年來,在政治人物的主導下,課程越改越本土取向,目光越來越短淺,標準越來越低,教師越來越手足無措,世代競爭力越來越低。但政治人物仍不罷休,人民只得也任憑他們擺弄。 再看金融改革。扁時代進行了兩次金改:第一次金改花了一.四兆元,幫金融業打銷壞帳,並准許它們跨業經營,其實純粹是收拾善後。第二次金改名義上要促成公營機構民營化,並推動金融機構的大型化整併;結果,這卻變成扁家收賄的暗道,金融體質毫無改善。好笑的是,金管會正是當時的產物,現在民進黨又派出殺手高喊改革金融了。
勳章條例去蔣去國父 阿扁卻曾頒給自己
中國新歌聲2017.9.24將在台北開音樂節學生歡呼綠營卻稱統戰(回應:歌聲無罪,中國其罪)
中國新歌聲9.24濺血 柯文哲:看不出北市府有缺失(回應:單純音樂活動 變反中又打柯)
台大衝突警慢?預警台大 校方漠視拒絕,事後警察卻被記過、調職。
獨派喧賓奪主 台大生很無奈 來點文明的抗議吧(回應:原來是統獨派互毆!我還以為學生只被打。)
台剩軟實力 毀在綠文革小將(回應:台剩蝦米軟實力?)
大學四大困境2017/9/26 楊永年
理論上,大學是國家與社會的智庫,有責任引領台灣社會未來的發展,但日前國內頂尖的台灣大學發生「中國新歌聲」爭議,某種程度凸顯大學的四大經營困境。此困境不解決,影響世界大學排名事小,導致未來國家發展受限才更嚴重。此四大困境是:
一、大學的政治困境:大學應該是獨立超然的學術機構,卻難免也受制於政治困境。類似的政治困境,並非台灣大學所獨有,其他公立或私立大學亦存在。這需要透過政治的協助,否則類似的爭議會持續。造成大學政治困境的因素很多,除了兩岸關係,也和長期以來的高教管制政策有關。
二、大學的自主困境:目前大學治理自主性不高,除了政治的限制,還有政策、經費、人力資源的困境。例如,國立大學的主計與人事系統仍屬中央一條鞭的設計,在此前提下,大學其實還是屬於「公務系統」的範疇;也就是受國家主計、人事系統與法令所規範。另外,因為校園自主,阻絕了警察第一時間處理的時機,未來必須思考建構大學校園與警察的合作模式。
三、大學的經費困境:政府對大學的補助受限於政府財政因素,雖有固定的經費補助,但通常不會調漲。問題在於大學的支出年年增加,而且學費調漲都受到某種程度的管制。此外,公私立大學的募款或企業捐款也不興盛,「場地租借」成為重要財源之一。
四、大學的人力困境:大學人力困境主要原因來自於經費困境,因為經費不足與人力緊縮,或不易吸引優秀的教職員進入大學服務。以公立大學為例,通常教職員會有3種身分,包括公務員、校聘與專案人力。
大學經營困境的重要性與迫切性,可能不下於這次「中國新歌聲」事件的政治衝突,需要政府與社會大眾的關心。(作者為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治經濟研究所教授)
虛假學校如何炮製而成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購買虛假學校的學位證書手續簡單,只需選擇想要的專業,把簡歷和費用交齊,短時間內,假文憑就到手了,那麼,這些虛假學校又是如何炮製而成的呢?
“巴克利大學”(近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哥倫比亞納大學”(近似哥倫比亞大學)、“林肯山大學”(近似林肯大學)等學校,乍一看給人一種常春藤名校的即視感,實際上都是虛假大學。
購買這些學校的學位證書,過程非常簡單,通過網絡搜索假學校的網站,再打一通電話。只需選擇你想要的專業,把簡歷和費用交齊,幾星期後證書就到手了。
類似的學校還有很多,而炮製這些虛假學校的竟是一家位於巴基斯坦的名為axact的公司。
這家公司自稱是巴基斯坦最大的軟件出口商,實際上經營著全球最大的“文憑造假工廠”,擁有370多個精心製作的仿真在線高中、大學和語言學校網站。
這些網站乍一看很像正規學校的網站,但稍加對比分析,就會發現很多內容雷同重複,換湯不換藥。
據《紐約時報》報導,高中畢業證書售價約為350美元(約合人民幣2300元),博士學位售價則在4000美元以上(約合人民幣2.6萬元)。
Axact目前僱用了2000多名員工,通過向世界各地兜售假文憑,每年非法獲利高達千萬美元。
回應
公知大V噴子:一定是假新闻,民主的美国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骗子
国外也不太平
敢負責任地說,中國現在的學位有大半是假冒的!
那是你
中国的海龟有多少是拿的这类学历呢?阿哈哈哈
博士從專業水平很容易看出來啊,假的怎麼在圈子混攤手
假學位黑色產業鏈曝光:這100多所學校的博士是假的2017.9.25央視財經
近日,加拿大廣播公司發布一則調查性報導,曝光了北美100多所虛假學校和認證機構,只需一通電話,他們就能弄到一張博士文憑。
網購文憑任職律所騙取律師信任
伊納亞特·卡薩姆,來自加拿大安大略省。五年前,卡薩姆從網上買到了兩所美國大學的藝術類本科學位證書和法學本科學位證書,這是兩所完全不存在的虛假大學。
憑藉這些假學位證、假成績單,卡薩姆成功騙取了華人律師丹尼斯.楊的信任。於是,楊律師聘請卡薩姆幫自己管理在多倫多的新律所。而直到記者前去採訪時,他才發現卡薩姆的文憑是假的。
前聯邦調查局探員艾倫·埃澤爾,過去曾花費40年時間調查提供假文憑的虛假學校,參與撰寫了《文憑工廠: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售出上百萬假文憑》一書。據他估計,每年從美國正規學校畢業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數約為4萬至4萬5千人,而從文憑工廠購買獲得假博士學位的則超過五萬人,換句話說,美國每年出現的新博士中有一半多是假的。
偽造學歷從業“專業人士”露馬腳
接下來繼續跟隨記者的鏡頭,來看看這些拿著偽造學歷的冒牌“專業人士”的底細。
政治家、藥劑師、工程師,幾乎所有行業都有冒牌的“專業人士”。
為了了解這些冒牌“專業人士”的底細,加拿大廣播公司記者偽裝成需要解決情感問題的一對夫妻,來到心理諮詢所與阿爾佛雷德·奧喬見面。
奧喬說他曾經在尼日利亞和美國接受過教育。他的簡介裡顯示,他曾獲得美國“阿什利大學”心理諮詢碩士學位。記者事前已經知道,奧喬的學位證書是偽造的,但想看看他是不是有真本事。
諮詢中,記者發現奧喬在處理情感糾紛問題時只是在不停用抽象的比喻手法做心理疏導。
在加拿大韋仕敦大學心理學教授艾倫博士看來,這種疏導方式顯得很不專業。
了解了奧喬的真實能力,記者帶著“為什麼要偽造學歷”的疑惑再次來到諮詢所。面對記者接連不斷的提問,奧喬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緊張得開始冒汗。
當記者拿著攝像機再一次到諮詢所找奧喬,希望他對假文憑一事作出解釋時,奧喬沒有做出任何解釋,開車離開了諮詢所。
記者再次聯繫上奧喬時,他表示已經刪除了自己的網絡簡介,並且不再接待新顧客。
美國一社區大學學生帶著“巨型”小抄參加了期末考試…
據《每日郵報》2017.9.22報導,Reb Beatty是阿倫德爾社區大學的一名大學助理教授,他負責的會計課程近日舉行了一場期末考試。
美國的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是美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供兩年制的初級高等教育。它提供二年大學一般課程教育,學校會頒發副學士學位(Associate Degree),你可以轉到四年制大學或學院繼續唸書,許多學分都是大學承認的。
按照慣例,他允許學生在考試時帶上一張3*5大小的筆記。大部分學生“心領神會”地帶了3*5英寸的筆記。
然而,卻有一名學生帶來了一張可以鋪滿一整張桌子的3*5英尺筆記……
Beatty在自己的社交網站Instagram上無奈地寫道:“顯然我沒有規定筆記尺寸大小的單位是英寸。所以,是的,這是允許範圍內的。做地好,這算給我上了一課。”
這張照片被上傳至社交網絡後,受到了極大的反響。一些網民甚至表示,這名學生的智慧超過了這位教授。
“顯然,他是這是班裡最聰明的學生。”
“我真的挺想要這個學生來應聘我們公司的”
回應
這若發生在中國人身上,媒體就是一股腦的嘲笑與批判:不守規則,沒有誠信,鑽漏洞……甚至能上升到對中國國民性的批判。這發生在國外,媒體的報導就成了“發現細節的慧眼”、“重要的品質”、“最聰明的學生”……
社區學校,啥都是正常的。美國的社區教育和公立高中一樣被毀掉了~~~大家散了吧
為什麼中國小學勝美國?美媒:老師擁有尊重與權威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2017.9.22刊登題為《為什麼中國小學勝過美國小學?》的文章,作者是一位名叫萊諾拉·朱(音)的美國母親。這位美國母親在把兒子送進上海一所公立名校學習後,發現中國教育體係有美國亟須學習的東西——給予老師尊重與權威。
.......
相關新聞
兩辦:提高教師待遇平均工資不低於當地公務員
回應
然後教育部門的官僚主義和家長們的溺愛行為,以及垃圾媒體們斷章取義式報導導致的輿論壓力,正在摧毀老師們應有的教學權威!在三者夾逼之下,不那麼負責任的老師們開始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教學態度,因為負責任的老師們往往沒有什麼好下場。
早就沒有了,現在老師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打是打不得,連罵也罵不得,罰站都不行,一舉報就是老師的錯。老師只能冷處理。
以前我們上學是,調皮搗蛋,家長總是和老師說,孩子不聽話,你使勁給我打。和同學打架,父親來和總是先問對方小孩怎麼樣,先讓我道歉。因為和同學打架,從小也每少挨老師的打,還被老師罰過跪。不過現在想想,多虧了老師父親的嚴厲教誨,才讓我不至於二流子一類的去發展。但是現在的家長,就不敢恭維了,自己孩子只要受到一點委屈,不管青紅皂白,就一定是別人的錯,老師的錯,學校的錯,呵呵了。
這些東西確是在慢慢失去
中华民族何时成了一个只能学生骂老师不能老师骂学生的民族?如此以往见鬼吧,我们的梦!
老师只教书上的知识就行,教多了没人记你好还讨人恨。现在的小孩都跟老爷姥姥爷爷奶奶。学得不讲理蛮恨不讲理。
呵呵,等把所有愿意管教孩子,愿意惩戒孩子的老师全部逼走,当再也听不到老师打骂不听话的孩子,你再来看看在这样犯错成本极低的教育模式下教出来的是什么样的人
这个恶果最后是家长买单,社会买单,国家买单,青少年犯罪逐日增多呀!
老师和学生一出事,舆论矛头往往针对老师,没有弄清事情来龙去脉之前,根源在哪呢
对学生的恶劣行径视而不见最终吃亏的是孩子。但这样处理,恰恰是告诉老师们,别管了,随便吧,生气把道的图啥呢?反正也不少拿工资。真要这样的话,中国教育彻底完了,中国未来彻底完了。
老师骂得好,不打你就算很客气的了,现在的孩子欠揍!
现在还有这么尽心尽责的老师!
我们70后,小时候可没少挨老师打板子,戒尺打手。课堂纪律很好。
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人,必须指出:有的学生调皮捣蛋到了极点,叫人忍无可忍!这样的痞子学生,以后流入社会也是人渣,也是危害分子。但是,如何教育、如何管束是个问题,公开对骂肯定是不提倡的!再研究管束这些问题学生的办法吧……
天下没有交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用心的交老师,什么叫因才私教
你的评论里别字连篇。看来,你的老师也不会教啊!不过到底是老师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呢?
记得小时候我们如果在学校挨打或挨批,都是不敢跟家长说的,因为这样不光彩的事跟家长说了会更被家长狠狠打一顿,那时的父母觉得孩子被老师批评或挨打是因为孩子犯了较严重的错误,老师是为了孩子好才惩罚你,父母是完全支持和站在老师一边的,可现在由于一些媒体和家长过分强调,打骂孩子是侵犯人权横加指责。你也不想想如果不是你孩子做到那个份上,老师会打骂你家孩子?那个老师管孩子不是为了孩子好?自己教育不好孩子,又不肯让老师管,还护着宠着,这就是我们今天社会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多问题少年的原因。养虎为患,天下的父母醒醒吧,别在用自欺欺人的方法,掩盖自己溺爱孩子娇惯孩子的病态问题了。不然你养的孩子将来都是社会祸害,不但害己更会害人,到那时你后悔也晚了。
同意你的观点,社会风气这样下去就完了,这样的孩子不处理只处理老师是不对的。
女副校長與學生對罵被免:老師不當了也不慣著你2017.9.24中國新聞網
副校長與學生課堂對罵“×你媽”被免職
據了解,該副校長張某某2017年8月起在齊齊哈爾泰來縣第二中學任職。
9月15日上午9時30分、縣第二中學第二節下課期間,在教學樓二樓維持課間走廊秩序時,糾正四年三班學生於某某在走廊大聲喧嘩行為,於某某未予理會回到教室。
隨後,張某某來到學生於某某班門口讓其出來。隨後發生語言衝突,並導致激烈對罵,當日下午,該衝突視頻在網絡上傳播。
聽聽網友咋說的?
知情人說她為人正直
但脾氣也是眾所周知
“(張某某)副校長從來到二中這些年來一直都一步一個腳印,人品正直,這是公認的,就是因為這樣負責任的教師,敢管別人不敢管的事,才會讓二中在歪風邪氣中不受影響,”
有網友力挺老師
XING_shiqiang:我支持副校長的行為,都敢說老師不當了就不慣著你!沒逼急了一個成年人會這樣兒麼?都別站著說話不腰疼,人要指你鼻子罵的時候你啥反應?估計早就上手了。
周婷姐姐ayy:我入職一個月以來,才知道有些學生是真可恨,說著他不讓他幹嘛,他就故意幹嘛,讓他上課不許吃零食,話音還沒落,就往嘴裡又塞了一口,老師罵人不對,呵呵了,你越忍著,學生就越登著鼻子上臉,我只能說,是一個正常老師都不會跟老實孩子,好孩子著急生氣,能把老師氣成這樣,這孩子也無藥可救了。
也有網友認為
即便學生做得再過分
老師也不能罵人
北極n22:一個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老師,是位不合格的老師。
這事,你怎麼看?
回應
垃圾校长,滚吧,中国差你一个老师吗?这个畜生女校长。
你才是垃圾畜生!
当有一天学生们犯错误了,敢跟老师对着干了,敢公然顶撞老师了,敢蹦起来跟老师撸袖子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老师该怎么办呢?对了应该这样:“乖孩子,我们坐下来慢慢聊可以吗?别着急,老师给你倒杯水,先喝点水润润嗓子,然后在聊”或者是这样的:“大爷,老师求求你了,别犯错了,好好学习吧,求你了”或者是这样先给自己一个耳光然后:“某某同学,对不起,老师不应该说你,不应该管你,你尽兴,请原谅老师,对不起了”
"九年义务教育",居然成了品,行恶劣的学生的"免死金牌"了。啧啧!
中国就是这样了,犯错的没事,制止犯错的,就得倒霉!法律如此,教育如此...亡,指日可待!
大學教師不做研究,有型就行?2017-09-24 聯合報 翁履中/山姆休斯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美國德州)
常在網路和媒體上發言,並受學生歡迎的台大社會系老師李明璁,因不能在期限內升等,正面臨被台大解聘處境。消息一出,台大學生會聲明,會影響學生權益,而李老師也尋求行政救濟,來保障工作權。簡單說,學生和老師本人都認為,台大社會系似乎不能也不該解聘這麼優秀的好老師!
學生們不知道的是,大學設有限期升等的目的,是要求授課教授們,透過發表個人研究,跟上最新學術發展,證明自己有傳遞最新知識給學生的能力。面對台灣最優秀的學子,台大對於教授當然有更嚴格的要求。除了教學外,在台大任職的教授,更重要職責,就是持續在自己學術領域,發表新的研究成果。
所謂「不發表,就滾蛋」的學界生存法則,是世界每所研究型大學,衡量學術資格的慣例,並不是台大獨有。學生們不了解升等的要求也就算了,教授豈會不清楚?要在台大任教,平均一年發表不到一篇學術專業文章,這樣的學術研究表現,拿到任何一所與台大同屬世界前百大研究型大學,都絕對沒有辦法通過審查。
近年,台大排名下滑,研究經費不足,薪資待遇不理想,當然是主因。但是,另外一個更值得思考的,是學術研究導向大學裡,有不少不做研究又淘汰不了的教師。
在台灣,大學有時基於人情和學生要求,導致不能或是不敢落實對教授的考核,缺乏淘汰的退場機制。只要有人表現不佳仍然能獲得升等,後續教師升等審查就失去合理性。正因有太多前例,所以,沒有研究產出的教師,即使知道研究表現不佳,卻也認為自己夠格。
台大裡努力做研究,即使條件不佳,卻仍希望台大能更好的教授不在少數。他們忙著做研究,寫計畫,日夜顛倒,因為知道研究型大學的學術工作,本就不是只有教書。
台大社會系這次決定落實升等制度,不只是保障學生受教權,也是對真正學術工作者們的一種尊重。如果沒有研究表現的教師,可以透過行政救濟上訴成功,繼續占據大學教職,請問我們對台灣的大學教育品質和學術表現,還能有什麼期待?
回應
教育是服務業,服務的對象是學生。教學的內容受歡迎,就是好老師,發表幾篇文章的老師就一定會是好老師?這位作者真是個過期的學者,思想如此的和時代的脈動脫節,早該退休了,不要在這裡荼毒受教學子的權益。
台灣呆歹灣理盲濫情的噴子
教育部發布“雙一流”高校及學科名單(圖)2017.9.21教育部網站
[權威發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佈]日前,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於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公佈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
●解讀:“雙一流大學”遴選程序分四步走
2017年1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以下簡稱三部委)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 ,“雙一流”建設進入實施操作階段。“雙一流”建設高校通過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產生,四個步驟,有進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終身製。
回應
都是原來那幾家大學,原來的排名,不停地換名稱折騰
并不,我们成都理工大学总算入榜了!
http://news.sina.com.cn/o/2017-09-21/doc-ifymesii4627360.shtml
教育經費連續五年GDP佔比超4%:一場真刀真槍的保衛戰
據中國青年報2017.9.22報導:在教育部北辦公樓的五層,有一間“4%辦公室”。
當“4%辦公室”建立以後,不少人提出疑問,4%能不能保得住?這個“4%辦公室”會不會僅是曇花一現?
事實勝於雄辯。據最新數據, 2016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38866億元,比上年增長7.57%,首次超過3萬億元,佔GDP比例連續5年超過4%。
近年來經濟下行壓力巨大,財政收支矛盾特別突出。在增量非常有限的背景下,要集中財力保證教育的穩定發展就顯得十分困難。然而,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成了上下一致的信念和行動。
中國擁有世界最大的教育規模,中國總數為1.5億的9年義務教育學生普及率超過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兩項指標均高於世界中上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回應
日本韓國都17%,4%也好意思說
造謠兩張嘴,闢謠跑斷腿
文章裡有一個容易讓人誤解的地方。在講中國的數據是用了教育經費佔GDP總量的比例,但在用世界和發達國家水平是用了國家財政性教育投入上。2015年全球公共教育佔GDP比例平均水平是4.7%,高收入國家平均5.1%,中低收入國家平均3.4%,低收入國家平均4.0% .美國4.9% 日本3.8% 英國5.8% 法國5.5% 德國4.9%
金磚五國俄羅斯4.3%,巴西6%南非6.1%印度3.8% 超過7%的都是北歐國家,情況比較特殊,
在現實當中,被AA傷害最大的卻是另一大少數族裔,教育水平最高的亞裔,其次是被“逆向歧視”的部分白人。因為大學錄取按照種族配額,實際上的競爭都是發生在種族內部。典型的結果是很可能在同一所大學的錄取名單中,非洲裔SAT分數線1100, 白人1300,亞裔1500,——亞裔尤其是華裔,離開了亞洲結果還是無法逃離hard 模式,所謂”華裔數學沒有滿分就是不及格”。
目前的AA執行到現在,對非洲裔其實也是傷害。一方面助長了族群” 等靠要”的心理習慣,另一方面,即使很有才能,很努力的非洲裔青年,也往往在別人眼中會認為是靠AA照顧才能上大學/找到好工作的,對其自身成長也並不一定有利。
全美數學教師協會的聲明,不過是AA走向荒謬化,種族政治干擾教育的一個具體體現而已。至於美國的種族問題如何解決,在筆者看來現實中的美國政府已經沒有能力解決(我們可以和中國政府正在執行的2020扶貧攻堅戰對比一下執行能力)。
至於美國嚴重的貧富分化/階級問題,各種分析文章也隨處可見。具體到教育領域,美國嚴重的階級和貧富分化導致了與其相稱的教育分化。
通常來說,美國最好的學校是私立學校(不過私立不一定都是最好的學校),但是私立中小學1-2萬美元起步的學費,相對於美國大多數只有4-5萬年收入的家庭來說,無疑太過昂貴了。因此通常只有上層和上中層的家庭才能消費得起私立中小學。而美國的公立中小學,經費主要來源是社區的房產稅。那麼很自然的結果就是較富裕階層聚集社區---房價高---房產稅高—教育經費多—教育水平高。而貧困階層聚集的社區,則實現了完全相反的循環。
從這個角度來說,美國的公立教育完美地實現了階級的代際複製和固化。而對其進行任何重要改革,比如把主要來源於房產稅的教育經費在都市區甚至州一級等較高層次統籌使用,加強弱校, 在美國的政治體制之下,對任何政客來說都是無異於政治自殺的行為。
回應
這不挺好的嗎,筆者為什麼這麼替美國著急
不是替美國著急,看最後,我們的公立教育正在走美國的老路!
國內的素質教育派就是美國教育的追隨者啊,他們中可能大量存在美國間諜
我國的少數民族加分政策也是如此,應該針對貧困,教育資源貧乏的地區加分而不是一概而論的對民族加分
對國內各個族群分而治之雖然短期內能夠降低統治成本,但是長期來看有撕裂國家的潛在隱患,而現在的美國正在為其過去的短視付出代價.如果美國現在還不緊密地團結在川建國同志的領導之下,恐怕未來的美國兇多吉少啊
張岩:美帝藥丸?起底“政治正確的數學教育”
經略研究院研究員2017-09-20
近日,美國兩個全國性的數學教師組織,其中包括擁有八萬會員的全美數學教師協會(NCTM) ,聯合發表聲明,認為美國數學教育存在機構化製度化的歧視。通過數學的標準化考試成績,學校人為設定障礙,阻止某些族裔、性別、階層的學生學習高端數學,造成社會不平等。這種做法必須改變。數學教育與評估方式,應該根據學生族裔等背景作調整,不再成為歧視的工具。
這個消息傳到華人和國內圈子之後,一片嘩然,大家覺得荒謬之餘,紛紛驚呼美帝藥丸,還有不少人編了段子來諷刺,比如在知乎上:
“現在可以挖挖歷史上有哪個數學家說過種族歧視或者政治不正確的話,然後把他的定理都從課本上刪了”;
“我認為英語教育是一個機構化製度化的種族歧視。通過英語的成績,學校人為設定障礙,阻止某些族裔上大學,造成社會不平等。這種做法必須改變。美國大學不應該要求外國學生提交託福成績,美國大學必須提供以國際學生母語進行的課程,英語不能再成為歧視的工具。”;
“以後可以把數學分成黑人數學,白人數學,拉美裔數學,華裔數學等等,分開教學…”
本文作者打算在諷刺其荒謬之餘,深入剖析產生荒謬聲明的社會根源。
從大的方面來說,該荒謬報告是美國極其嚴重的種族矛盾和貧富分化在現實數學教育領域的映射。
關於美國種族矛盾的分析文章可以說已經汗牛充棟,應該說美國政府,社會為消除種族矛盾也做了不少工作,但由於能力有限,效果很不明顯。在上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之後,美國政府和社會開始實行對少數族裔的照顧政策,稱作Affirmative Action,簡稱AA。具體到教育領域,為了保證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少數族裔(以非洲裔為主),在大學錄取的時候採取降分錄取,種族配額的方式來保證以非洲裔為主的少數族裔的錄取數量。客觀地說,AA政策的願望是好的,也起到了一定的客觀效果。然而執行數十年以來,缺乏調整,積弊叢生。
對非洲裔為主的少數族裔的照顧政策只是手段,改變少數族裔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實際狀況才應該是目的。然而實行AA數十年來,非洲裔、拉丁裔的較低的教育狀況並未得到顯著改善,AA本身卻從手段變成了目的。打個比方,實行AA相當於把種族問題當做箭桿鋸了,然後假裝箭頭不存在。原因麼,可能是美國政府能力有限,力不從心,也可能是偷懶,甚至有人推測美國政府只是做做樣子而已,畢竟對於統治者來說,挑動群眾鬥群眾也不一定是壞事麼。
學生因舉報違規補課被勸退:我願做出頭鳥2017.9.21人民日報海外網
自今年3月7日開始,江西贛州於都實驗中學學生劉文展接連給多部門寫信舉報學校違規補課收費,被校方多次“談話”。本學期開學前,班主任以學校名義給其母親發來一條微信:請劉文展換一個學校。校方隨後回應,此舉系班主任個人行為,並稱已多次上門勸其返校,但劉文展拒絕返回學校繼續上課。據悉,目前,涉事班主任已被學校解聘。
北京青年報記者查詢到,一份3月16日發布的《關於反映實驗中學違規補課及收費等信訪事項的答复意見書》顯示,於都縣教育局調查核實認為,於都實驗中學組織週末補課問題“基本屬實”,但收取補課費“與事實不符”。
劉文展是在2016年9月以580分的中考成績(滿分780)考進於都實驗中學的。又因成績排名年級第20位,成為學校“免費生”,他不需要繳納高中的學費和資料費,包括被劉文展舉報的“補課費”,其實他都不需要交。
對於這樣的結果,劉文展稱他“不滿意”。他保持著幾乎每週一次的舉報頻率,舉報行為有線上的也有線下的。
北青報:你舉報的補課和收費是什麼形式進行的?
劉文展:我們高一、高二是每週上課六天半,休息半天,一個學期400塊錢吧。從未給學生開過發票,就是老師把名單上交了費的打鉤。每到臨近期末,學校以“定位費”名義,向每個學生收取1000元,其中600元為“定位費”,400元為周末的補課費。
回應
這個孩子真不錯,渾濁不堪的社會怎麼說呢,那麼多人就他站出來了,大部分人都是忍氣吞聲,希望紀檢部門接去好好培養
只知道補課如何如何不對,大家去深挖一下行不行?——為什麼補課?為什麼能補課?為什麼有課補?這些問題的源頭在哪裡?
中考總分780分,考580分還前2O名,這學校學生不補課,將來拿什麼跟人競爭?在江蘇這分數只能上職高。
這孩子腦子有病,上海社會培訓班補課一小時,收費近百元,學校免費或少收費本是對在校生的福利,你不去就是了,沒有反對的必要。像這樣的學生,沒有哪個好學校會接收。
偷偷告訴你,我上學那會,無論是成績好的還是不好的,都不願意補,全班都不願意
在你是未成年人時,家長說了算,你不願意補可以理解,但是家長呢?如果家長希望補或不補,是家長和學校的溝通問題。你希望不補,家長希望補,那是家長和你溝通的問題。
8月25日,羅永浩在得到發布了一封致歉信,在信中他表示因為對自己要求很高,這三個月每天耗在準備課程的時間需要4-6個小時,也努力與得到方面溝通希望能夠呈現更加精彩的課程,但目前自己的身心狀況和公司的現實發展局面確實不允許老羅繼續把課程繼續下去,無奈之下做出了停更這樣的決定。
在今年5月得到APP舉行的知識發布會上,羅永浩推出《羅永浩乾貨日記》,誰也沒想到,三個月後,這件事就黃了。
知識付費背後有哪些“坑”?
papi醬和羅永浩的退場,使得不少人再次把目光聚焦於內容生產、模式、知識變現等問題上。
新華視點指出,用戶願意付費的內容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具有強IP效果的經驗、知識,另一類是因版權限制不得不付費的內容。但內容提供者很清楚,用戶只願意為優質內容買單。在訂閱者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的背後,專欄作者及其團隊花費了大把的時間來製作內容。
因此也有人說,半路退場的兩位大V,都“大大低估了生產知識的難度”。
網絡平台用一種標準化合約交易的方式實現知識付費,是一種交易方式的創新,簡單、直接、高效,價值不言而喻。
但廣州日報評論員練洪洋認為,市場越來越大,消費者可選擇的範圍越來越大,如果管理跟不上,市場也可能慢慢被玩壞。從內容生產角度,除了服務合同、消費關係、著作權和隱私權保護等領域存在風險,還存在產品質量問題;為了吸引消費者,個別知識付費頻道存在產品營銷等現象;從消費者角度,貨不對板、影響用戶體驗是最大困擾。
比如,有消費者花了上千元向某個名人提問題,結果對方回答“不清楚”。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或者,回答者“顧左右而言他”。提問者認為不夠全面,價值不大,又該怎麼辦?
或許正如光明日報所說——知識付費是門好生意,但前提是先做足“知識”,再惦記“付費”。在此基礎上,才能討論下一個問題:知識付費時代,對為知識買單的個體而言,自我成長的期待能不能照進現實?
回應
乾貨不足當然只能退場
講知識的去佔據,付費的頂掉娛樂的,這不是好事麼?
撈夠了趕緊離場,肚子裡面沒貨了不然到C輪到D輪融不到錢了自己就垮了
這個還是比較正常的,或者就像部分網友的說法。乾貨不足當然要退。但是考慮到人群的年齡和專業分佈。其實高中低檔的深入的和浮淺的都是有市場的。搞好自己的定位還是可以乾下去的。只不過很多時候很多泛泛而談的剛開始營造了過分專業的形象(實際遠遠沒有達到)當然還是玩不下去的。但是靠賣知識賺錢是對讀書人的尊重。我贊同這個方式
“沒想到知識學習消費大潮說來真的就來了,這麼快!”一位網名為“讀書還要去模仿”的訂閱者留言說。
阿里應用分發平台近期發布的2017年二季度應用行業報告顯示,以“90後”為主的知識付費用戶已達到5000萬,預計今年知識付費的總體規模將達500億元。
知識付費火了,papi醬羅永浩卻退場了
被稱為“知識經濟”商人的羅振宇說,當前行業邊界正在消失,每個消費升級的行業都在爭奪用戶的時間,用戶選擇用學習來填充碎片化時間,是有價值的真實需求。
然而,知識付費的風口能持續多久?誰又能引領知識付費的潮流?這些或許都還是未知數。
今年5月,分答上線了付費社區,形成以“問答+小講+社區”為主的三角形知識架構。用戶加入社區可獲得原創文章、問答互動、內容分享和社群交流。7月6日,papi醬宣布加入分答付費社區,轉型做知識付費。papi醬在分答開設的付費社區主題是“不設限青年研究所”收費標準為99元/半年(2017年7月6日-2018年1月5日),在分答美識節期間,價格為79元/半年。
據網易科技報導,papi醬還邀請了姬十三、鸚鵡史航、王嘯坤、曲瑋瑋、傅踢踢、寺主人、倪一寧、韋思嘉、陳章魚、醉鵝娘、你好_竹子等名人作為社區嘉賓與用戶互動。
然而,在開通2個月之後,9月11日,papi醬在分答社區發布了停更聲明。
她給出的主要原因是:
除了每周音頻的錄製,每天都會抽時間在社區里和大家在線互動,隨著加入社區的人越來越多,需要在社區里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隨之劇增;
而在短視頻方面,粉絲們又每天都在等著更新;此外,還有頻繁的出差和日益增長的其他工作的時間消耗。
因而,只能放棄所有的休息時間來兼顧,白天努力地拍視頻,晚上熬夜準備社區的選題,生活節奏被徹底打亂了,連日超負荷的工作導致身體出現了各種不適,再三考慮決定停更分答社區。
為了彌補每一位papi社區用戶的損失,papi醬和分答將全額退還所有用戶預先支付的費用。有人根據點贊數量和評論數量估計,付費人數應該在1000左右,乘以79元的單價,這個付費社區的總銷售額應該不到10萬。
每經小編註意到,papi醬退出知識問答的理由,與稍早一些做出相同決定的羅永浩如出一轍——身體不允許+沒時間“兼顧”主業。
北大教授靠知識付費收入終於趕上了明星,但為何知識商人們卻在退場?
據每日經濟新聞2017.9.19報導,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最近,新華社報導,一位北大經濟學教授的網絡專欄,擁有超過17萬付費訂閱者,價值近3500萬元。
在崇尚分享精神的互聯網時代,為優質內容付費已漸成趨勢。知識付費火了,但papi醬、羅永浩為何卻退場了?知識付費背後又有哪些“坑”?
雖然經過新聞發酵之後,許多網友了解到,大學教師的主要經濟來源也可能來自校外,但8000多元的到手工資仍然讓不少人咋舌,同時引發了一個似乎有些老套的討論——大學教授年薪僅十多二十萬,而娛樂圈明星一部片酬就成百上千萬(甚至過億),多讀書還有用嗎?
答案自然是“有用”。小編註意到,近日一位北大教授就以親身經歷給出了回答。
在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多元化。據新華視點報導,一位北大經濟學教授的網絡專欄,價值近3500萬元。
從2010年起,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薛兆豐每年都在北大講授《經濟學原理》和《法律經濟學》兩門課。而如今,借助互聯網,他的學生已經超過17萬。
這些學生遍布全國各地,從事著不同的職業。他們並不坐在北大的課堂裡,而是每天拿著手機,聆聽薛兆豐錄製的10分鐘音頻課程,在線回答他前一天提出的思考題。“學費”是一年199元的專欄訂閱費。
顯然,該教授專欄近3500萬元的價值(也是營業額),正是來自超過17萬學生每人199元的“學費”。小編註意到,雖然3500萬這一數字與娛樂圈頭部明星的收入相比還有些距離,但至少能在一些明星收入榜“排上號”了。
數據來源:界面·頭條2017中國名人收入排行榜
而且,這還僅僅是眾多網絡付費內容中的九牛一毛。
新華視點稱,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深度普及,互聯網內容也雜亂無章、良莠不齊,為用戶帶來篩選的困難。優質內容越來越成為稀缺品,分答、得到、知乎live等知識共享平台的湧現,預示著知識付費春天的來臨。
在薛兆豐開設專欄的平台上,還有近30個不同領域的學者開設了付費專欄。比如天使投資人李笑來開設的“教你如何變得更值錢”的專欄,訂閱人數超過了17萬,科學作家萬維鋼開設的西方書單解讀專欄,訂閱人數超過12萬。
一家英語學習的知識共享平台推出的線上短期閱讀訓練營也十分火爆。每人收費近200元,僅僅一期的付費學員就超過400人。
■ 追訪
浙大師生
外界解讀很多是斷章取義
“《辦法》並不是說網紅文章就能作為學術論文來認定,指的還是對社會問題對公共事務有研究、有深刻見解的文章,如果在新媒體平台產生重大社會影響,可以和期刊論文同等對待。”這名老師表示。
他認為,《辦法》是鼓勵學者在新媒體平台發聲,不要局限於小圈子文化。學術刊物是小眾傳播,發行量不過是幾千份、幾萬份。如果是在網絡、新媒體平台針對公共事務、社會問題發聲,並產生重大的社會影響,它的社會傳播面更廣,價值比學術論文要高,帶來更多的社會效益溢出。
“有價值的東西如果沒有傳播,那價值如何體現呢?價值是在傳播過程中實現的,在當下的時代,傳播面越廣越好。”他說。
浙大一名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同學告訴記者,對於人文社科類的專業,有學術成果相對比較難,在學術期刊上發文也比較困難,新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學術的壓力。而且如果網絡發文可認定為學術成果的話,以後找工作在簡歷上也更好看。
記者註意到,上述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同學表示,他的專業更偏重實踐,很多同學也都在自己搞公號,對他們來講,正在做的事就是他們的成果,其實跟學術論文是一樣的。
理工科類專業的同學則表示,自己還是更傾向於在領域內的期刊上發表論文、申請專利等形式,但新規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沒有什麼不好,不論以何種方式,這都是一種自己能力的體現與證明。
.....
回應
不會降低學術標準?才怪!
是個不錯的做法。網上雖然爛文無數,但是還是有人認真寫東西的。有些具有相當的嚴謹性和獨創性。時效性也很強。能納入“論文”之列是好事兒。刷流量的文章,看一眼就知道水平了,不可能只看流量指標的。
浙江大學回复“網紅論文”:不會降低學術標準
新京報2017.9.20訊日前,浙江大學發布《優秀網絡文化成果認定實施辦法(試行)》,其中規定在媒體及其“兩微一端”發表的優秀網文,根據發布平台與傳播水平可認定為國內權威、一級、核心等學術期刊論文,納入晉升評聘和評獎評優。
該《辦法》一出,立即引發熱議。對此,浙大回應媒體稱,認定優秀網絡文化成果不會降低有關學術標準,成果申報需經專家委員會嚴格評審。
根據發布平台與傳播水平分級
根據《辦法》,優秀網絡文化成果包括在報刊、電視、互聯網上刊發或播報的,具有廣泛網絡傳播的優秀原創文章、影音、動漫等作品,原創文章字數應不少於1000字。
對於如何認定優秀網絡文化成果,浙大對申報等級作出了劃分,根據發布平台與傳播水平這兩項最根本的認定指標,劃分為三個等級。
例如,第一級能夠認定等同於國內權威學術期刊刊發的,是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求是》雜誌三家媒體刊發,並形成重大網絡傳播的作品。“重大”的認定為,作品被不少於20 家主流媒體及其網站、“兩微一端”以及重要商業網站及其“兩微一端”刊發、轉載。
同時,《辦法》還對刊發的媒體做了範圍的規定,中央級報刊、電視為《人民日報》、《環球時報》、《半月談》等9家媒體;主流媒體中包括《中國教育報》、《中國科學報》、《新京報》等影響力廣泛的媒體,以及各省市區黨報、電台等;重要商業門戶則包括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及其“兩微一端”。
該《辦法》一出,旋即在網上引起熱議,不少文章用《網文10萬+可算學術論文》為標題,認為《辦法》將“媒體點擊量”與學術論文的學術價值等量齊觀,極易導致學術之“退步”;也有支持者覺得浙大這一新規衝擊了高校現有的單一學術評價體系,是改革創新之舉,勇氣可嘉,值得提倡。
浙大方面表示,網絡文化成果是優秀的網絡文化原創作品,大學要鼓勵和引導師生產出高水平的成果。學校希望在這方面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嘗試,並在具體工作中不斷加以完善。對於滿足《辦法》中基本條件的成果申報,要由專家委員會以實事求是、嚴謹科學的態度,秉承嚴肅的學術傳統、學術規範和學術標准進行嚴格評審,來看是否能評定為相應的學術成果。
菲律賓一所學校的學生午餐,白米飯和幾塊燒肉配上醬汁,不知道為什麼沒有菜。
泰國一所農村學校的學生午餐,有魚有肉,吃的還算不錯,數量不多。
義大利一所農村學校的學生午餐,蔬果類占比較大,義大利炒麵、麵包加上奶酪、牛奶,營養比較豐富。
越南一所學校的學生午餐,越南農村學校沒有食堂,學生從自家帶的便當,春卷和炸肉片。
日本一所學校的學生午餐,湯、麵包、納豆、牛奶、醃漬黃瓜,看起來不怎麼樣啊。
中國四川省綿陽市的一所農村學校的免費午餐,孩子們吃的不錯。在中國農村學校,前幾年就實現了營養午餐全覆蓋,一些地方早已實行了學生免費午餐。
https://kknews.cc/zh-tw/education/6kp29ap.html
相關新聞
20個國家的「學校營養午餐」大PK,台灣雖比上不足但比下有餘!
5年過去了,中國農村仍有48%的學校營養餐未達標!2017/06/05 海外留學政策
2011年秋季起,中國開始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里的2300萬學生提供補助,用於「營養餐」。五年多過去了,6月1日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發布數據,仍有48%的學校營養餐在能量、蛋白質、脂肪以及兩種微量元素方面無法達到國家推薦標準。
媒體:新加坡“幼升小”門道多拼房拼爹又拼哥2017-09-15 中國僑網
新加坡公立小學報名分7個階段進行,歷時兩月,越先報名者進名校概率越大。而誰能優先報名?這裡面也很有點“拼爹”的意味。
拼房
按家距離學校遠近的原則抽籤
拼哥哥姐姐
即使同為新加坡公民,同樣要看“家庭出身”,如果家裡有人與此校有關則佔入學優勢。
外國人報名排最後
......
解決方法並不困難,羅團隊透過實驗得出結論:每天花15美分給孩子吃一顆維生素;每年花1美元給孩子4片抗寄生蟲的藥;每兩年花20美元給需要矯正視力的孩子配一副眼鏡,就可有效地提升他們的學習成績。經由他們培訓的母親照顧的幼兒智商都有明顯提高。
「中國政府對0-3歲的孩童投入是多少呢?」羅斯高教授說:「零」。
他忘不了自己在中國一個縣城看過的一座寶塔,到了晚上寶塔亮起燈來,美輪美奐。那是當地政府部門辦公的地方。他問過很多地方官員,為什麼不能給這裡的孩子提供營養午餐呢?每個人口中都聽到同樣的回答:「沒錢」。
美經濟學家稱中國半數農村娃智力發育遲緩。
回應
這麼可憐的貧病弱智中國小孩,怎麼長大了做生意把美國人打得落花流水呢?奇怪啊.
我不相信這段美國之音報導,雖然很多年沒有回中國,但從各種媒體影像看到,根本不是所形容中國大陸 .
相信這篇報導的,智商也不到85,一樓的,你呢?
12份農村學生午餐大比拼,中國的免費午餐營養最好2016-11-10 農里農氣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家庭的希望。農村學生在學校吃什麼樣發午餐,從側面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攝影師拍攝了這組各國農村學生的午餐,當然只有少數國家的學生午餐是免費的。
圖為英國一所農村小學的兩份不同午餐,右側意大利麵、麵包片、水果,左側辣椒、米飯、奶油蛋羹松糕和香蕉。學生選擇其中的一份。
法國一所農村學校的學生午餐,有米飯、麵包、沙拉(芹菜和胡蘿蔔)、桔子和油炸圈餅。
韓國一所農村小學的學生午餐,很有民族特色,泡菜、雞蛋卷、水煮蔬菜、醃魚乾、海帶湯、米飯,比較豐富。
俄羅斯一所中學的學生午餐,紅菜湯最具有代表性,米飯和麵包兩主食。
印度的一所農村小學學生午餐,學生們的午餐是一種糯米飯。
美國華盛頓州一所小學的學生午餐,這是兩份供選擇的不同菜品,一份是有蔬菜沙拉、麵包、紅辣椒、牛奶和雞肉等,另一份是沙拉、麵包焗芝士三明治、胡蘿蔔、梨罐頭等。
留守兒童免學費仍輟學農村 父母教育純放養
2017-09-17觀網報導了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羅斯高的一篇關於農村教育的演講。羅表示,中國勞動力中上過高中和高中以上的人口占24%,即4個中國勞動力裡面只有1個上過高中。
雖然這一數據與我國在2010年進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大致相符,但是有讀者指出,這並不能真正代表中國目前勞動力人口的教育程度。所謂的1/4是統計全年齡段。問題是60歲以上人口里高中以上學歷的百分比估計只有個位數,拉低了總百分比,但這些人絕大部分都退出勞動力市場了。
除了數據在統計過程中可能導致的問題,數據蒐集的時間也會有影響。羅的數據,幾乎一半的三歲小孩生活在貧困農村。而這些孩子作為未來的勞動力勢必會影響中國的勞動力水平。但是,我國的貧困人口是在2011年之後大量減少的。
據人民網統計,我國的扶貧標準自2010年的1274元翻倍提高到2011年的2536元之後,貧困人口總數曾出現了急劇上升,從2688萬上升到1.22億。但隨後,直到2015年,雖然扶貧標準一直穩步提升到2855元,但貧困人口數量卻是從1.22億降至5575萬。經過多年扶貧之後,現在生活在貧困農村的3歲小孩肯定是不到一半的。
回應
教育,說到底,還是取決於家庭環境,父母的言傳身教。
留守兒童綴學,是因為他身邊的整個環境都不支持他讀書造成的。
以我80後農村出生的學習經歷來看,農村的厭學情緒比以前惡化了,當時的農村人普遍都是把讀書當做唯一的好出路,不管父母自己讀書多少都是很支持孩子上學,現在的農村問題是一方面改革開放經濟發展太快太多的非讀書成功案例太多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讓農村低教育水平的家長,對讀書是唯一出路產生了很大的動搖.很多學生,都把打工和創業看得太簡單,以為打工掙錢養活自己一輩子和3年高中4年大學讀書比起來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以為既然世界上有一個比爾蓋茨,那麼所有沒有大學畢業證的創業就都能成功……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9_18_427664.shtml
美專家研究:中國農村2/3孩子病了2017-09-18 世界日報
美國之音報導,美國經濟學家羅斯高過去30年來,每年都在中國考察。他的團隊發現,近半中國農村幼兒智力發展遲緩,貧血、寄生蟲,視力問題得不到矯正。羅斯高心痛的說:「農村2/3的孩子生病了!難怪他們學不好。」
中國“腦計劃” 預計年底出台投資規模比肩美國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2017-09-18向第一財經獨家透露:中國“腦計劃”(腦科學研究計劃)計劃今年年底推出。早在2015年,中國科學家就對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在中國“一體兩翼”的部署達成初步共識。所謂“一體”,就是以闡釋人類認知的神經基礎(認識腦)為主體和核心;“兩翼”是指腦重大疾病的研究及通過計算和系統模擬推進人工智能的研究。
蒲慕明表示,中國“腦計劃”的投資規模將與美國“腦計劃”相當,但具體細節尚未敲定,中國政府將會投入巨資,民營資本也有望參與,“等計劃出台就好了,研發成果的推進和轉化也會加速。”
美國與歐盟的“腦計劃”投資總規模預期分別為60億美元和10億歐元(約合12億美元),期限則都長達10年。
“腦計劃”的推出,不僅能幫助科學家更好地認識阿爾茨海默綜合徵、抑鬱等疾病的病因,對於中國人工智能(AI)的發展也有極大好處。
文腦疾病是我國乃至全球人口健康領域正面臨的重大挑戰。全球有近10億腦疾病患者,每年約帶來經濟負擔1萬億美元。目前,絕大部分腦疾病尚無有效治療方法。
比如,科學家對於包括阿爾茨海默綜合徵、帕金森、精神分裂、抑鬱、藥物成癮以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等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的形成等仍沒有清晰的認識。科學家希望基於“人腦地圖”等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礎,對上述疾病做出早期診斷,並開發出更有效的治療手段。
南京大學用大數據分配新生宿舍按生活習慣“夜貓子們”住一起
堅持早睡早起的你已經打算躺下見周公,喜歡晚睡的捨友卻一臉亢奮“起來嗨”。學生時代的你,多半遇到過生活習慣不一致的捨友。如果同一宿舍的幾個小伙伴都是“夜貓子”或者都愛早起,那該有多好。這樣美好的願望對於南京大學2017級的部分本科生而言已經成為了現實。
據揚子晚報網2017.9.15報導,南大學工處通過新生調查系統,提前“摸清”了部分新生的作息時間、衛生習慣、學習特點等,通過大數據評估新生的相似度來給他們排定學號,安排宿舍。開學半個月下來,新生們相處得分外融洽。
....
回應
這個措施不錯,有人性化!
這個措施不錯,但是這種分析需要經過學生同意同時需要保障學生個人信息不外洩。
清華大學早就實行了的政策,在入學通知書的口袋裡直接有問卷表,你希望的熄燈時間是?南大看來實在拾人牙慧在這裡嘚瑟!
個人認為在學校和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接觸生活是種鍛煉。
那你可以去監獄做義工呀
學校可以鍛煉的人明顯比監獄多吧,時間也比去做義工多吧。
學校裡都是經過高考上來的人,如果不是垃圾學校的話,都差不多的,額呵呵!
如果這些學生中有且只有一個娘炮,那這個娘炮是要安置在女生宿舍嗎?
對,就應該這樣,直男住一起,基佬住一起。
其實我想說人的取向是會變的,和同性生活在一起並不能保證一個人永遠不喜歡同性
部隊裡都是大老爺們住在一起,你試著搞基看看?大家們不僅當你神經病,組織還會直接把你這種腦子有病的趕出去
11:30睡覺已經是夜貓子?!我想我已經是夜行動物了,天天晚上快一點才睡
一點睡就叫夜貓子了,科普一下,所謂夜行動物都是晝伏夜出的,也就是說當別人早高峰上班時,我是早高峰迴去睡覺。
中國工程院:院士五類行為喪失科學道德,應撤銷院士稱號
2017.9.14,中國工程院網站公佈了今年4月修訂後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違背科學道德行為處理辦法》。該《辦法》規定了院士違背科學的幾種道德行為,並列出了給予告誡談話、學部通報、全院通報、勸其放棄院士稱號、撤銷院士稱號等幾種處理辦法。其中規定,當院士的個人行為涉及喪失科學道德、背離院士標準時,應撤銷其院士稱號。
中國工程院院士違背科學道德行為處理辦法修改後版本:
第四條 院士違背科學道德行為是指:違反客觀、求實、誠信等科研準則的行為;有損院士聲譽和形象,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的行為;科技活動中的其他不端行為。主要包括:謊報發現或發明;編造數據,弄虛作假;剽竊、抄襲他人科技成果,侵犯知識產權;故意誇大個人科技成績,掩蓋或貶低合作者的作用;牽頭或參與偽科學活動等。
....
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王旭東表示除了中醫,很多人也建議京劇、足球等進小學,現在小學生負擔比較重,因此並不建議專門為中醫設置一門課程,可以在生活常識、相關課本中融入中醫方面知識,讓孩子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就可以。
回應
挺好的一件事,中醫不僅是一個學科,也代表了中國人的一種人生哲學。
讓小孩子學習這些不科學的東西,真是豈有此理。中醫是國粹,就像京劇一樣。就讓它保留在春晚吧。
只有豬才會相信中醫能治病
你媽,再不就是你爺爺。反正你家裡一定有豬,當然你自己也是了。
凡藥三分毒,治病就是以毒攻毒。中醫是植物信息一類毒素,更接近生物信息,西醫是利用化學毒素,化學分子信息屬於從組關係,冒險因素多一些。所以說啊,只要不列入強制科目,讓孩子學一點保健知識沒有什麼不好
以前是作為消遣看過《黃帝內經》,漸漸地喜歡上了中醫;凡指責中醫的,基本上沒有認真看過中醫書籍,建議國人多看中醫書籍,中醫理論對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健體,甚至接人待物都有裨益的,也是很好的“雞湯”
好!!!我以前都是看西醫,副作用大藥費越來越貴手術很傷害身體,偶然接觸了中醫,慢慢懂得了中醫的簡單深奧,用中醫小常識就能很好的調理各種慢性重大疾病,七年了再也沒吃西藥沒看西醫,省時間省錢安全!
浙江官方回應小學開中醫課:輔修課程不設考核2017.9.14新京報
新京報訊近日,浙江省“五年級小學生開中醫課”一事引發熱議。浙江省教育廳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教材編寫是為了弘揚傳統文化,主要由中醫藥管理局牽頭。面對中醫晦澀難懂的質疑,該工作人員稱,課程為輔修,課程也不會進行考試或考核。相關內容的審核不存在不恰當內容。
36課時基本每週一課
中醫藥與健康這門課被納入省級通用的地方課程教材,在小學5年級上、下學期使用,屬於小學生基礎教育拓展性課程體系的一部分。
教材共刊印70萬冊。教材分上、下兩冊,共36課時,基本每週一課,內容涉及中醫基礎、保健、運動,飲食、情緒、針灸和推拿的特色療法等。
反應褒貶不一
嘉興一位家長王先生告訴記者,女兒夏天喜歡一天到晚呆在空調房裡,不喜歡出汗,希望通過學習可以改變之前的一些觀念。
一位溫州某小學科學老師表示:“開設中醫課程想法很好,但是感覺比較難實施,各方麵條件還不夠成熟。”他表示,如果讓科學老師教授中醫課,很多人都沒有中醫基礎,很難勝任這項工作,而且有些學校師資比較緊張;另外,教材的內容也較為枯燥,不太容易引起學生興趣。
據報導,溫州市區一些學校已經在物色老師、準備課程,中醫藥與健康課程很快會出現在課堂上。
多地推中醫藥進校園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要求大力弘揚中醫藥文化知識,推動中醫藥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將中醫藥基礎知識納入中小學傳統文化、生理衛生課程。
對於中醫進校園,華東師範大學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副院長郅庭瑾認為,小學生即使到了五年級,但其認知和理解能力還不夠高,中醫是以醫古文的閱讀和理解為基礎的,至少需要初中以後再接觸相關知識,目前小學生還不太具備。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小學中醫課程可以作為選學課程,但沒有必要所有學生都上。目前國家規定義務教育課程最多佔學校課程的60%,實際情況遠遠達不到,因此除了中醫還可以開設其他課程,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他表示,如果大範圍學習中醫,首先面臨的就是師資問題,不是所有中醫都適合做教師,很多老師的專業也不適合教授中醫。
我們的同與不同
除了上述幾項較大的不同點外,大陸的幼兒園與台灣的幼托機構基本上共同
存在著許多類似的問題: 例如:男教師缺乏;新生代幼兒不會講本土語言(如:台語,上海話);學前教育經費不足(大陸幼教經費約佔全國 1.38%, 台灣約為
3.03%);才藝教學盛行;以及獨生子女教養問題等等。而與台灣較不同的是,大陸幼兒園還是存在著較重的政治色彩,例如每個幼兒園在園長之上還有黨方面的領導在園所,做一些監督管理。而幼兒園中也規定
幼兒必需上思想教育課程,灌輸幼兒一些愛國主義的思想(愛週圍的人、愛家鄉、愛祖國、愛山河)。因此,幼兒園都有固定的升國旗及唱國歌儀式,利用機會教
育愛國主義。此外,由於是較為威權式的社會,因此推行幼教政策也比台灣快得多,像是幼托整合這個部份,台灣從提出、公聽、通過法案、到正式實施起碼也
要 5-10 年的時間,但大陸卻可以在短時間完成。目前他們的幼兒園即是幼托整合的方式,每個幼兒園均有設幼托班。此外,品質較優的園所加收「贊助費」(約
台幣10-20萬)左右才能取得入園「門票」也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這次到大陸的交流訪談中發現,大陸幼教課程的發展雖不似台灣來得成熟,但卻進步得非常快。在硬體設備、師生比、幼兒保健衞生等項目上,甚至比台灣還要進步,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幼兒園民營化
這次的參訪發現,大陸就算是公立幼兒園,也開始要自籌一些經費。根據北京一所公立幼兒園的園長表示,目前國家資助2/3的經費,而1/3必需自籌。這與台灣幼稚園公辦民營的趨勢很像,政府漸漸把幼兒園的經營放給民間,成為市場的一種機制。
興趣班盛行
大陸興趣班的情形與台灣才藝班盛行的情形是相同的。
社區服務的推行
健康及衞生保健的重視
這次到大陸參訪最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幼兒園的幼兒都長得好「健壯」,有的幼兒看起來真像是小一、小二的學生。在詢問之下,發覺大陸非常重視幼兒的身體健康及衛生保健。依照規定,幼兒園每日必需安排幼兒2-3 小時的互外活動時間,且必需作活動記錄以備查詢,這些互外活動似乎對這些幼兒的體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幼兒都長得頭好壯壯。此外,大陸較優質的幼兒園都設有保健醫生,負責幼兒的醫護工作。
英語教學風潮
在參觀的四所幼兒園當中,有三所明顯地看到有英語教學課程,因此教授幼兒英語的比例非常高。就算幼稚園不教,父母亦將幼兒送往補習班學習。台灣幼教單位也許可以審慎思考培育正規幼兒英語教學的師資,不但解決了目前幼稚園英語教學師資品質不良的問題,亦對百禁不止的幼稚園英語教學亂象作一種較為有效性的解決。
幼師的薪資福利
師生比低
在北京參觀的三所示範園所中,基本上每班有二個老師 3 個小朋友,外加一個保育員。二位教師採輪流上課的方式,一位早上上課,一位下午上課,保育員則整天都在教室負責保育工作。當一位教師上課時,另一位教師則負責備課或是幼兒行為觀察。論起師生比,其實與台灣差不多,台灣公立幼稚園師生比約為1:15。唯一較為不同的是,大陸公立幼兒園中多了一位保育員,如此,負責上課的老師便可以利用半天的時間備課。
空間廣大
在北京參觀的三所公立幼兒園都是獨設的幼兒園,幼兒的使用空間非常大。每間教室都擁有一專門的廁所及臥室,臥室中每個幼兒都有一張小床,空間很寬廣,採光很好,互外也都有適合幼兒遊戲的互外遊戲器材及相關安全設施。相較之下,台灣的公立幼稚園多為國小附幼,通常是利用國小原有之空教室做為教室,許多設備(如:浴廁及洗手台)都不符合幼兒的尺寸,更不可能有專門的廁所以及臥室,空間相對來說狹小許多。再者,許多國小附幼的遊戲場是與小學共用,有些互外遊戲設施不適用學齡前幼兒,安全堪慮。
雖然二所示範園所已呈現出二期課改中「幼兒為中心」的理念,但在北京參觀的另一所公立幼兒園中,就較沒有二期課改的影子。雖然是公立幼兒園,但他們採用統一編製好的教材,且教材內容困難,有點類似小學的課本及練習本,大部份的教室中連角落的設置都沒,似乎還是屬於較傳統的教學方式。在上海師範大學附設幼稚園中,上課方式也非常傳統,教室的教具都放得高高的,沒有角落的設置,教學過程中也大多以老師為主導。
在上海師範附的座談中,幼兒園老師表示:雖然了解二期課改的精義,但是基於現實中教室空間的不足以及家長要求等種種因素,在實際運作上,仍採較傳統的課程模式。此外,幼兒園老師表示:老師都知道課改要以兒童為主體,還給兒童自由、尊重,但實際上要如何落實這些概念並不是很清楚。因此老師還是習慣用成套教材做為教學內容。幼兒為中心到底包括哪些現象?哪些教育行為?要如何協助現場幼兒園教師落實這些課改的教學理念?這些問題似乎是大陸幼教課程改革的一大挑戰。
其實大陸與台灣許多現行的課程模式,都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響。例如:維高斯基理論、皮亞傑的認知發展論以及人本主義觀都在不同時期對大陸及台灣的學前教育發揮某種程度的影響。現階段來說,美國的主題課程 (projectmethod) 、意大利瑞吉歐課程(方案教學)除了在台灣火紅外,也引起大陸學前教育界極大的興趣。但不論是大陸或台灣,在引進這些西方教育思想及課程時,並沒有經過本土化的思惟過程。有許多西方的課程模式其實與中國文化的教養觀及社會文化差異甚大,若未經過本土化的思考及轉化,有許多課程在進行上是有許多實際的困難。例如:大陸二期課改中所強調的「兒童為本位」、「尊重兒童的個別興趣及差異」其實與大陸集體主義的政治氛圍有矛盾。幼兒園雖然強調尊重兒童個別差異,以幼兒為主體,但大陸目前仍是一個集體主義的集權國家,強調的是團體控制與服從。若幼兒所處的家庭文化及社會文化仍是以集體主義為主,那麼以開放人本方式教育出來的幼兒要如何適應家庭的教養方式以及社會國家的政治氛圍?這是大陸幼教在實施課程改革時,必需深入思考的問題。
在華爾街日報的讀者留言中,有網友十分不認同大陸公幼的作法,且說「強迫孩子吃某些食物、不准孩子使用必要的藥物」等行為,讓人「不只擔心那些孩子現在的福祉,也擔心他們長大後的福祉」。還有網友指出,就算是美國特種部隊海豹部隊成員,也獲准攜帶治療氣喘的救命噴劑。並不令人意外的是,有網友稱萊諾拉為「虎媽」。
但也有網友說,此書摘讓人學到許多,例如在親師關係上,美國有許多家長自認是消費者,但在中國,教師是專業人員,美國應該提升教育機構的地位,讓家長了解到,關於如何教育孩子,家長並不是專家。
回應
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園開始,訓練他們的人民服從權力.
別聽這個女人扯淡,雖然中國教育蠻垃圾的,但我敢保證她在扯淡!她之前還出書說什麼幼稚園要學歌頌毛澤東的歌曲,簡直放屁。我1996年出生,在上海讀幼兒園讀小學,從來沒有遇到以上的情況。
上海、北京幼兒園參訪之感想
屏東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陳雅鈴
本校幼教系在今年(2006年)四月赴北京及上海幼兒園進行參訪及學術交流。這次總計參訪了三所北京公立幼兒園,及一所上海師範大學的附設幼兒園。除了參觀幼園兒外,會後並與幼兒園園長、老師、及學術單位進行口頭上的交流。
課程改革
在 1997年,大陸學前教育課程進行第二期改革,目標是以「兒童為中心」為主要的教育理念。在北京參觀的幼兒園中有二所為示範園所,在這二所示範園所中所看到課程主題,大都與幼兒生活有密切相關:例如:「沙塵暴」、「值日生」「我想像中的小學」等主題。而從幼兒的作品中,也可隱約看到老師引導幼兒獨立思考的過程,如:幼兒透過繪圖的方式將「當值日生會遇到什麼問題?你的解決方式為何?」「我對小學的感覺?」「我要如何面對這種感覺?」及「沙塵暴來了要怎麼辦?」的思考過程及看法呈現出來。此外,這二所示範園中都可以看到角落的規劃設置,課程及整個硬體設備似乎已某種程度反映出二期課改的中心理念。
又一個虎媽? 美籍華裔作家盛讚大陸公幼教育嚴格2017-09-10 聯合報
住在上海的美籍華裔女作家萊諾拉.朱(Lenora Chu)近日出版《小戰士:中國學校裡的美國男孩》一書,描述她將3歲大兒子雷尼送入中國大陸公立幼稚園的「學習」經驗,紐約時報及華爾街日報近日皆刊出書摘,華爾街日報在8日刊出後,那篇文章迅速躍登該報網站最受歡迎文章,且有300多則留言熱烈討論。
萊諾拉曾從事新聞工作,因夫婿接任國家廣播電台中國特派員的工作,一家四口搬到上海,她在書中描述兒子雷尼上大陸公幼前,本來不吃炒蛋,但老師強迫送入他嘴裡;雖然小男孩哭著把炒蛋吐掉,但老師第四度這樣做時,小男孩屈服了。
萊諾拉去找老師溝通,說美國人不這樣做,老師問:「那你們怎麼做?」萊諾拉說,美國人講道理,以便「激勵小孩做選擇,並信任他的決定」。老師再問:「有用嗎?」萊諾拉坦承沒成功。老師告訴萊諾拉:「在孩子面前,你該說老師是對的,媽媽也會做同樣的事。」
萊諾拉的小孩冬天常發氣喘病,但老師以可能讓班上同學分心為由,不准學生攜帶和使用氣喘噴劑。萊諾拉抗議時,老師說她可以選擇為孩子轉學。萊諾拉深刻體會到「沒人能得到特殊待遇」;她後來找到一種預防性的類固醇吸劑,讓孩子在家用過藥再上學。
藉由這些事例,萊諾拉思考中國和美國教育體系不同之處:前者放手讓老師做他們的工作,因此老師在中國備受尊重,半數中國人會鼓勵兒女從事教職;西方教師卻連維持教室秩序都忙不過來,須同時面對學生和家長的挑戰,不到三分之一英國和美國人鼓勵小孩長大後做老師。
雷尼進入中國學校體系已經5年,萊諾拉驚見他自立能力、紀律性、數學和中文水平都迅速提升;根據美國友人觀察,雷尼並未變得唯命是從,作畫也沒喪失想像力,依舊保有幽默感,網球也打得不錯,而且他慢慢明瞭,面對嚴苛規定,總有「變通」之法。
萊諾拉說,中國制度設計的目的是淘汰和過濾學生,而美國的目標則是「不落下任何孩子」,抗拒培養服從性高的愛國者。美國人會為小孩要求和教育無關的特權,在他們分數達不到標準時要求成績單保密,對老師的要求較高,但家庭願意承擔的責任較少。
“學生分不同的時間段來休業再學習這不是新鮮事,在歐美國家這是常態的事情,從某種意義來說這不是中國的創新,是世界高等教育一個普遍採取的做法。第二,現在中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的後期,馬上要進入普及化階段。世界聯合國教科文有一個概念,進入普及化階段,高等教育將是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不再是少數人的精英教育,而是大眾教育、普及教育。”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解釋,“高等教育不再是終結性教育,人的一輩子更多進入了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階段,因此每個人都不是入職之前進入一次高等教育,他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受教育,這將變成常態”。
不過據《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畢業半年後自主創業的應屆本科畢業生,3年後超過半數的人退出創業。即便在創業環境較好的省份如浙江,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也只有5%左右。
對此,吳岩認為,“創新創業教育,包括大賽不僅僅是培養了幾個蒜泥科技這樣的明星式的學生或者公司,但是更重要的是讓數以千萬計的大學生能有這樣一次人生寶貴的經歷,不但是成功的經歷,還要敢於面對失敗和挫折”。
回應
這百分比,不是我說啊,每年公佈的大學生就業率都有百分之97啊,原來還有百分之3是在創業啊,官方的數字真是同步率真高,高!嘿嘿嘿
創業、就業、上研、出國都算就業的。
不是把奶茶店也算進去吧?
如果大家都不算奶茶店,中國和外國的創業率之差比這裡更高
必須算進去啊,不光奶茶店,陶藝吧,燒烤攤都算是大學生創業的主業。
並不覺得自主創業是什麼好事!失業率高了創業的比率才高,都有工作了為什麼不先就業,有經驗有人脈了再創業不是更容易?
就叫創業小白鼠吧。現在國家經濟發展已經快到了無師可拜的地步了,誰都不知道經濟下步該從哪裡突破,都在盲人摸象。於是國家就鼓勵創業,多弄點小白鼠做實驗,說不定從哪個犄角旮旯裡就突破了呢,就像電子商務、共享經濟那樣。
摸著石頭過河。
教育部:中國大學畢業生創業率3% 超發達國家近1倍
2017.9.8上午,教育部召開第八場教育金秋系列發布會,介紹第三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有關情況。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介紹:“目前大賽已經成為覆蓋全國所有高校、面向全體大學生、影響最大的賽事活動,也成為高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載體。同時,每年賽事也是對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進行的一次大檢閱”。
“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於2015年由李克強總理親自提議舉辦,據了解,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將於今年9月16-18日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舉行,目前校級初賽、省級複賽已全部完成。
此次大賽參與高校有2241所,團隊報名項目達37萬個、參與學生150萬人,分別是上屆的3.2倍、2.7倍,呈現出“井噴式”增長。並且,大賽首次設立了國際賽道,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等25個國家和地區的116個大學團隊報名參賽。
據教育部介紹,現在全國高校開設了相關創新創業課程23000多門,線上線下,愛課程網、學堂在線還有65門在線課程。各地成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組織,包括協會、俱樂部超過一萬個。實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有千所學校的幾十萬大學生參加。
2016年,利好的國家政策及社會經濟環境孕育出了前所未有的“全民創業浪潮”,大學生更是成為了創業的主力軍。據教育部統計,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創業率已達到3%,超過發達國家1.6%水平近一倍。而據某機構日前發布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數據也顯示,大學生畢業即創業比例連續5年上升,從2011屆的1.6%上升到2015屆的3.0%。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高校建立彈性學制,允許在校生休學創業。今年2月,教育部新修訂了高等學校管理規定,對休學創業作出了更靈活的製度安排,對休學創業的學生可以單獨規定最長的學習年限並簡化批准程序。比如清華把學生休學創業的時間段延長到三年。
1981年出生於重慶的許晨陽,從當年憑藉數學競賽的優異成績,選擇保送北京大學數學系的那天起,遵從內心的選擇,重視興趣的所在,便成為他做出很多人生選擇的重要標準。
在北大完成三年本科學習和兩年碩士學習後,他選擇奔赴大洋彼岸,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繼續他的學習和研究。
在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許晨陽師從著名的世界級代數幾何學家János Kollár。
許晨陽主要從事基礎數學核心領域代數幾何方向的研究,在高維代數幾何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他證明了對數典範閾值的上升鏈猜想,極大推動了正特徵三維極小模型綱領,在對數典範奇點的極小模型綱領中做出突破;他證明了田剛和Donaldson關於K-穩定性定義的等價性,解決了《幾何不變式論》前言里關於典範極化簇漸進週穩定緊化不存在的問題,並系統研究和發展了對偶复形理論……碩果累累的學術成就使得許晨陽成為代數幾何領域當之無愧的青年領軍數學家。
2012年,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揭曉,許晨陽作為第一批入選的人才,獲得了回到北大工作的機會。而這也是他一直以來的心願,學生時代,他便立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幫助中國建設自己的代數幾何學派,回到北大無疑是實現其心願的最好契機。
2012年,31歲的許晨陽成為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第一位副教授。這是他的母校北京大學一個新設的機構。
隨後的5年,許保持了旺盛的創造力,成長為代數幾何領域的領軍青年數學家。他獲得了2016年度國際理論物理中心拉馬努金獎;他已受邀在4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45分鐘報告;他和一位意大利籍數學家被評為2017/2018年“龐加萊講席”入選者。
龐加萊講席累計入選的8人中,7人在北美,只有許來自中國。
未來科學大獎是個什麼獎?
未來科學大獎成立於2016年,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作為一年一屆的獎項,未來科學大獎的頒獎對像不限國籍,但需要是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台灣)完成研究的科學家,且研究要具備原創性、長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
回應
就應該重獎100萬美元
獎金是美元怎麼講?
你要先搞清楚這個獎,它是面向全世界的,不限國籍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9-09/doc-ifykusey6584342.shtml
80後重慶小伙獲“中國諾貝爾獎”他有啥來頭?
2017.9.9,被譽為中國諾貝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清華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施一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北京大學80後教授許晨陽分別獲得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獎金各為100萬美元。
去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兩位得主分別是生命科學獎得主香港大學教授盧煜明、物質科學獎得主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
今年增添了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旨在獎勵在大中華區取得重要原創成果的科學家。
他們為什麼獲獎?
施一公,1967年生於中國河南,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任教。現為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副校長。
獲獎理由:
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
施一公曾獲得多個重要獎項和榮譽,2013年,施一公獲愛明諾夫獎,2016年,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3年,施一公先後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
物質科學獎:潘建偉
潘建偉,1970年3月生於中國浙江,199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1995年獲該校理論物理碩士學位,1999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
獲獎理由:
獎勵他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
潘建偉教授和他的合作者1997年最早開始從事量子態的隱形傳輸,這實際上是拉開了量子通信研究的一個序幕。回國後他帶領團隊,把國家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方面,從追隨者變成了引領者。
潘建偉曾獲傑出科學家獎、中國青年科學家獎、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奧地利科學院Erich Schmid獎、歐洲物理學會菲涅爾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等獎勵。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許晨陽
許晨陽,1981年出生於重慶,2003年北京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2008年獲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博士,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現為北京大學國際數學中心教授。
獲獎理由:
表彰他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的貢獻。
改革假話,莫過於此2017-09-09聯合報黑白集
許多人聽到「改革」二字就肅然起敬,彷彿光聽口號,即已預見美好遠景。殊不知,有些改革只是政治人物的個人盤算,趁機要脅勒索,藉此壯大。有些改革,則是越改越倒退,例如廿年「教改」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
最近在課綱改革的吵鬧聲中,傳出台大在英國泰晤士報的「世界大學排行榜」已跌到一九八名的消息,遠遠被新大、北大、港大、東大拋在腦後。有些民眾也許不以為意,認為只要自己好,沒必要「跟別人比」。但如果台大「跟自己比」,七年來它跌了八十多名。如此嚴重失速的下滑,大家還是覺得無所謂嗎?
最近在課綱改革的吵鬧聲中,傳出台大在英國泰晤士報的「世界大學排行榜」已跌到一九八名的消息,遠遠被新大、北大、港大、東大拋在腦後。
台灣教改推動了廿多年,其間並數度砸下五年五百億的重金,但除了導致大學供過於求外,大學畢業生素質低落又普遍低薪,成為胸無大志的「小確幸」世代。廿多年來,在政治人物的主導下,課程越改越本土取向,目光越來越短淺,標準越來越低,教師越來越手足無措,世代競爭力越來越低。但政治人物仍不罷休,人民只得也任憑他們擺弄。
再看金融改革。扁時代進行了兩次金改:第一次金改花了一.四兆元,幫金融業打銷壞帳,並准許它們跨業經營,其實純粹是收拾善後。第二次金改名義上要促成公營機構民營化,並推動金融機構的大型化整併;結果,這卻變成扁家收賄的暗道,金融體質毫無改善。好笑的是,金管會正是當時的產物,現在民進黨又派出殺手高喊改革金融了。
本來就沒啥平等。考學已經是最平等的事了。至於有人家砸錢入重點,人家還覺得你直接在片區不用錢上重點不平等呢。有人天生適合學習,有人天生有其它專長,哪來的平等。
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教育(文化)再生產》。因為你窮,所以你提供不了後代文化知識資本,於是後代窮。法國不就是個階級固化的社會.
法國大學錄取不公平 馬克龍誓言改變抽籤方式
在法國,即便高中畢業成績很好,也不一定能讀上自己嚮往的專業和大學,因為當申請這些學科的人數超過招生數時,被稱為APB的高校報名錄取程序就要隨機抽選學生。醫學、法律、心理學和體育科技與運動學(STAPS)這些熱門專業都是這樣。
法國總統馬克龍2017.8.31在接受法國《觀點》雜誌專訪時對大學錄取問題的評論,再次引發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激烈討論。
馬克龍重申了高等教育部長7月17日展開的關於這個問題的廣泛協商,「我們必須讓大學錄取更加透明、清晰和實用,我們不會再抽籤選擇學生了」。今年夏天,在APB網站上填報志願而未被錄取的高中畢業生數量已經打破了紀錄,引起了社會普遍的憤慨和批評。
目前法國綜合大學只有不到30%的大學生在三年的學習後獲得學士文憑,在四年後獲得的只有40%,而職業類的高中畢業生只有2%獲得普通學士文憑。
以醫學著名的巴黎第五大學的校長達爾德爾向《費加羅報》表示,醫學院有12%的註冊學生沒有科學類的高中畢業證,他感嘆到:「六年來他們當中沒有人通過考試,我們把他們送進了死胡同。以平均主義的名義,我們用失敗的方式進行了甄選!」
其實,法國已經有55%的高等教育培訓是需要甄選的學科,匯聚了約65%的法國學生註冊預科班、大學校、大學技術學院(IUT)、高級技師(STS)和健康學科等。這些學科的平均畢業率和就業程度都比非甄選學科好很多。
劉煜:從“拼爹”到幼兒園教育的公共性危機
陝西學前師範學院博士2017-09-08
2001年國家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家園共育方面,不僅更加突出了家庭作為幼兒園合作夥伴的重要地位,同時使用“環境”“教育資源”等關鍵詞,首次提出家庭同樣是促進幼兒學習與發展不可忽略的教育資源。將家長的職業、經歷和愛好等作為教育資源吸收進幼兒園教育的論調(以下簡稱“家長資源論”),為近年的家園共育實踐開闢了新的路徑。
家長資源論的支持者通常認為,這一舉措的創新之處在於它突破了過去將家長置於幼兒園教育旁觀者的地位,使其參與其中發揮家長作為教育資源的重要價值。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將家長資源吸收進幼兒園教育的舉措,忽略了家庭因素對教育過程的影響以及由此加劇的不平等問題。
回應
為什麼有錢人都呼籲“素質教育,學校減負”?
因為只有用錢,才能在補課中學到知識的時代,才是金錢做主!
少見多怪!拼爹的鬥爭從他爹找對象的時候就開始了!
家長資源論其實也是中國攀比文化的一種助力和表現形式。
強調絕對的公平是沒有意義的。很多家長在這個問題上嘰嘰歪歪,無非是掩飾自己學不好,孩子又不學好的窘境。教育市場的火爆,並非什麼國家政策使然,而是這些家長自己搞出來的。有錢的就各種補習,沒錢的就使勁嚷嚷要公平。
剛生下來的小孩是沒有分別的,上一樣的公立幼兒園,上一樣的公立中學,一樣的公立高中,用一樣的教學大綱,盡量摒棄家庭因素干擾,加上統一考試,就是在盡量劃定盡量相同的起跑線。我覺得很現實呀。
人本來就是不平等的,追求絕對平等本身就是不平等啊.大家家境不同,條件不同,家長的經歷學識不同如何劃定所謂的絕對平等的起跑線?這根本是不現實的。這麼說吧非要達到這個目標,我看只有生下來就由國家託管,完全摒除家庭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從出生起統一接受培養,這樣現實麼?
在西方社會教育機會初始就不平等用來固化階層,目的就是讓那些上層家庭永遠上層;而在中國教育也是用來分層的,不過主要是要在全民裡面篩出來大概10%的確實優秀的人,所以競爭激烈,學校負責考試。
大學擴招才是階級固化的根本,當高考之後的大學畢業本科生氾濫,寒門子弟如何通過高考鯉魚躍龍門。真是可笑。教育公平最終導致了教育的不公平。
私塾教育質量只要不出大問題,只會比義務教育水平高,而且高得不止一個檔次。校園霸凌就不說了,對於大部分學生,義務教育本來的目標,其實都是失敗的。
看看大多數的高中畢業生吧。學了十二年語文,進了廠連個說明書都不會讀。學了十年英語,見個外國人不會說不會聽。十年時間啊,是頭豬,也能練得認出好幾個字母來。義務教育的特點就是,只有少數的精英都完整掌握義務教育的內容。私塾教育最大的問題,不是什麼教封建糟粕,而是私塾小班,有成型的有實際影響力的人格培養體系(學校),比一般的私人學校上更強大,把義務教育碾得更遠,更加加劇教育精英-學渣的分裂。所以教育部門對私塾打壓,不是擔心私塾把孩子教壞了,而是擔心私塾做大後,把自己的質量低劣的底褲暴露了。義務教育,就是個工廠的工業化大生產,別指望太高的質量,和私塾這種精工作坊比質量,是要被碾壓的,所以只能利用官權以不給證來壓制。
當然是好事了。私塾本來就是一種比較好的教育方式,只是不適合低成本大規模推廣而已。私塾裡邊出來的學生,至少不是私立學校裡邊教出來的滿腦子西化利己思想的人,在經典影響下,至少是個民族主義者。加速不平等也不是壞事,早晚如此,私塾的加速,至少比義務教育自己的分化還要好。分化是沒辦法的事情,難道你還指望你自己家鄉的一般中學,和北京的重點中學爭資源?我寧要私塾生,也不要北京重點中學的學生,前者老老實實真認自己的祖宗,後邊的,出個國,留個學,拿著中國百姓交的稅,直接做外國人了。
哦,了解了,幸虧您只能在網上指點江山
於聖明:現在我們究竟應該怎麼看“私塾”
就讀於南開大學歷史學院2017-09-07
最近,教育部相關人士稱,某些“讓孩子退學上私塾”的行為可能違法,隨著這一表態的做出,一個堪稱中國教育界老生常談的問題又一次引發了熱烈討論:以教授所謂“國學”為主要授課內容的“私塾”是否有其作用?
支持者認為將子女送進“私塾”而非接受常規的小學教育是讓下一代接受傳統文化熏陶,脫離“浮躁而物質的社會”乃至“獲得人生快樂幸福”的捷徑。反對者則認為,“私塾”實際上妨礙了青少年接受正常的義務教育,容易造成種種不良後果。那麼,我們在今天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種“私塾”教育呢?對下面幾個問題的回答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加理智和全面地看待“私塾”教育。
現代的“私塾”可以分為針對學齡兒童的教育型“私塾”和針對部分企業家等成年人的培訓型“國學班”,而前者又可以分為興趣班型的“私塾”和全日制的,代替學校教育的“私塾”。
主要面向少年兒童的“私塾”的問題則嚴重得多,此次被教育部點名的“私塾”就是前文所述的“全日制”私塾,這種“全日制”私塾經常因其“課業與現代社會脫節”而遭受批評,事實確實如此。
有人也許會辯稱,並非所有私塾都只教古文詩詞,有些也會同時提供數學等其他科目的教育。但私塾最嚴重的問題其實並不在於教授的內容,而在於其相對於正常義務教育的隨意性。
我們都知道,在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教材和教學大綱是要經過教育部專家審定公佈並根據現實需要隨時修改的,具體的教學計劃也是經過學校內部的各位相關授課老師組成備課組集體討論才能確定的。這些經過層層審議的內容雖然經常受到“千篇一律,不能因材施教”的指責,但最基本的授課內容的平衡性、科學性與多樣性還是能夠得到保障的。
加之現代教育體系中的教師都要經過一定年限的師範教育,授課者的教學能力也符合相關標準,其授課行為還能夠受到家校聯繫機制等一系列因素的監管,雖然不能完全杜絕諸如體罰等行為的發生,但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減少這類行為發生的風險。正規學校中的一系列相關設施和校工群體的存在則確保了學生在校學習時能夠擁有較好的學習環境。而所謂“私塾”則不然,......
回應
國學裡的大量糟粕現在又沉渣泛起,國學真又用的話,就不會被列強蹂躪近百年了!
很多私塾的確有問題,存在師資不合格,炒作,曲解,商業化等問題,但是有的人因為這些問題就否定國學和傳統文化,那就是另一種極端了.
留學6年底薪兩千:留學的價值與趨向需量入為出
留學生也跟國內大學應屆畢業生一樣,要參加企業招聘會,擠人才市場。甚至有知名企業HR(人力資源經理)放言:現在海歸研究生還不如985高校本科生!海歸貶值了。海歸的起薪,也從其期望的1萬元,驟降至6000元,而且相對於國內高校、特別是名校畢業生而言,海歸的優勢越來越小。(2017.9.6都市快報)
......
說這些,倒不是說要為留學選擇背書,而是秉持基本的理性,看待海歸貶值這件事。一方面,海外學歷相對貶值是教育大眾化、全球學歷貶值大潮的必然趨勢。別說洋學歷,就是北大清華等國內名校,學歷含金量的相對下降,亦是教育發展進程中的好事。另一方面,海外學歷貶值中“貶”去的的,首先是社會對之盲從與誇大的價值部分。海歸與精英之間的“等號效應”被現實歸謬,與其說是貶值,不如說是歸位。不過,顯然不能以學歷祛魅後的市場反饋,來直接對應留學的價值。不然,輿論便是從一種偏見跌落到另一種偏見裡。
海歸貶值這件事,既不要傻乎乎哂笑,亦不要酸溜溜暗爽。至於留學的價值與趨向,因人而宜就好,量入為出就好,兼顧“萬卷書”與“萬里路”就好。
回應
如果是哈佛牛津耶魯劍橋的海歸早被人高薪搶著要了那些野雞大學的國內老闆都不傻!
國外的碩士哪怕是名校的都不值錢
知識貶值就是歸位,錯了,不是知識貶值,而是沒真東西,現在的海歸艮本與80年代90年代無法比,社會進步靠科學知識,有過人的知識,創造社會價值,就不能叫貶值了.
學霸到哪裡都沒問題,學渣去月亮上也白搭。海歸不是金字招牌,因此,海歸月入2000元並不為奇,用人單位也要在使用的過程中,了解、認識其的真實能力和水平,唯文聘取薪、唯海歸取薪的時代估計是逝去了,因此,理性認識,不要大驚小怪。
旺報短評-台大加速落後北大2017.9.8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近日公布全球最佳大學排行榜,北大及北京清華雙雙排名再上升,分占27名與30名,台灣最高學府台大再跌落為198名,差點掉落200名外。兩岸大學教育嚴重失衡,冷不防哪天,台灣所有大學都將在亞洲抬不起頭。
面對如此排比,台大校方第一句話說,「沒弓無法射箭」。的確,看看近年不管是「頂大」計畫,5年500億預算最後還腰斬,今年推「玉山」,也只針對最優學者安排,台灣教育經費捉襟見肘,確是窘況百出。
大陸卻不同。大陸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各主要大學預算,前4名都突破百億人民幣,榜首北京清華大學,年度預算竟高達人民幣182億元,換算台幣逾800億,是台大5、6倍之多,比起台北所有大學預算加總還多,台灣整個被比下去。經費不足,是主要原因,但關鍵還在態度與體制。
台灣年輕人選擇學校,優先選擇是哪個大學的社團活動好玩,選課選哪個教授學分最營養。大陸年輕人選校優先考慮是前途發展,選課是學習收穫,名師的課擠破頭也要上。孩子的選擇也是大學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大陸教學早已國際化,不僅耶魯、哈佛名師往大陸跑,課程多樣化及全球化,台灣也望之莫及。更重要是,大陸的全國辦教育體制、傾全國之力再造輝煌的心態所致。
最近,哈佛8名中國博士集體回歸,轟動教育界,中國留學生返國人數至今超過265萬人,比例高達8成2,風起雲湧返國服務證明了大陸崛起後誘發的向心力。這給台灣執政當局,應帶來一些省思吧!
大學排名直直落 教育部還在拚政治?2017-09-08 聯合報 王伯元
最近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公布二○一八世界大學排行榜,台灣大學排名第一九八名;對比一一年的一一五名,是每下愈況。
亞洲鄰國的躍升,如新加坡大學(22)、北京大學(27)、北京清華(30)、香港大學(40)、東京大學(46)、首爾大學(74)等等都在百大之列。身為台大校友,感到遺憾,做為關心教育現況的國民,更加感到憂心。
台灣歷經二、三十年的教育改革,產生翻天覆地質變。學生學習壓力未如預期減輕,品質低落更讓人憂心。「教改」廣開大學窄門,畢業生滿街都是,但競爭力卻未提升。尤其很多原本可在職業技能上有一片天的,卻在一般大學打混,造成「學成無業、產業無人」怪象。
十二年國教又在未充分考量及完整配套下,以向下拉平方式消滅明星高中,結果造成前段生競爭更激烈,後段生挫折感更勝以往。我曾以教育當局「莽」、教師「茫」、家長「盲」、學生「忙」來形容十二年國教的倉促、紊亂、爭議與質疑。
最近高中課綱文白比例又是一例。國語文是競爭力根本,與學子閱讀理解、語文表達以及思辨能力有絕對影響,各國用各種方式增加學生語文能力,台灣反而倒退走。
推動「去文留白」的人質疑文言文比例太高,對學子言太難?但教育本就是由易到難,每一科教材都是,國文豈能例外。其實「去文留白」是假議題,最根本是要藉「文化台獨」行「去中」之實。但是教育是要放眼未來,被意識形態犧牲的教育內容,如何培養出具備文化底蘊的學生,又怎麼能帶給他們與國際競爭的自信?
我要對教育當政者提出嚴正警告。教育是百年大計,應該是超脫意識形態,具前瞻性與延續性的政策。然而過去因為政黨輪替,因為兩岸之爭,台灣教育已成政治犧牲品。正如文化部前部長龍應台的話,如果教育政策的擘畫者對於要傳承給下一代的文化素養及思想格局沒有看法,那要教育部何用?
回應
DPP政府將一切泛政治化,舉凡教育/文化/司法/經濟/財政/...無一不以意識形態掛帥,其結果就是台灣將進入黑暗時期!DPP的教育方針就是培養一群無思辨能力的台獨僵屍,學生的語文與文化的素質都不在其考量之內!
實際上,在過去近二十年的時間裡,包括美國華盛頓卡內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哈佛大學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化學所等單位聲稱合成“金屬氫”的報導已有6次之多。然而,尤金·格列戈良茨認為,“氫的金屬化問題從來就沒有真正解決,仍需要等待將來完成”。
回應
哼!樣品已經不見了!你們不准質疑!
韓雨春,快和別人學學
公知大V噴子我全對,你全錯,你錯是因為沒看懂我說話
不是消失了嗎?不能重複還叫做成功?
為什麼一定要挖美國這個金屬氫的新聞呢?因為這個新聞是美國搞出來的政治新聞。
今年1月,中國成功合成世界首個全氮陰離子鹽,佔領新一代超高能含能材料研究國際制高點。這種化合物含有全氮陰離子(N5-)。由此製造的炸藥的能量可達TNT3倍以上,具備高密度、高能量、爆轟產物清潔無污染(爆炸產物為氮氣,無污染)、穩定安全等特點。可以直接推動超高含能材料的快速進步,相關材料的研製成功有望在炸藥、發射藥和推進劑領域產生驚人的發展。緊接著,隔了幾天,美國這個早在去年10月就發表過一次、並被質疑過的製造金屬氫的新聞就被重新發表並報導了,和中國這個新聞爭風頭。有些網站直接製作了“中國的'N2'與美國的金屬氫哪個更厲害”的新聞。
然而又過了不久,當圍觀金屬氫的風頭過去以後,美國人說他們制出來的金屬氫不見了……這個事兒,很有意思。中美之間已經展開了全方位的競爭。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09_05_425827.shtml
中科院團隊質疑哈佛發現金屬氫哈佛教授回應:對方誤讀信息
據法制晚報2017.9.5報導,今年初,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發文,聲稱在高壓下發現了金屬氫,轟動科學界。而在此之前,世界上還從未出現金屬氫的樣品。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兩科研團隊針對今年初哈佛大學稱高壓下發現金屬氫的科研成果發表了不同看法,即在相同的實驗條件下,並未獲得氫金屬化的證據。相關科研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上。
據報導,來自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所極端環境量子物質中心的兩位“外專千人計劃”專家尤金·格列戈良茨和亞歷山大·岡察洛夫領導的團隊各自用充足的實驗事實和比較研究認為,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文章中的壓力標定、金屬化證據和所揭示的金屬氫特徵等“均經不起推敲,難以自圓其說”;固體所科研人員利用同樣的實驗條件和壓力標定方法所校準的實際壓力只是哈佛大學科研人員聲稱壓力的一半,並且在此壓力下,前人所得出的實驗結果都沒有發現氫金屬相的存在。
據介紹,關於超高壓的實現和測量一直是超高壓實驗中並存的兩個關鍵問題,尤金·格列戈良茨帶領的團隊在過去5年間進行了上百次超高壓實驗,在與哈佛大學相同尺寸檯面的金剛石壓力裝置下,有30次做到了300萬倍標準,而這已經是最高值,不可能達到哈佛研究團隊所說的近500萬倍標準大氣壓力。
此外,對哈佛發表成果中氫的“金屬化”的重要證據之一——展示樣品具有強烈反射的金屬光澤,尤金·格列戈良茨與合作者通過對比研究發現,哈佛大學的工作可能在較低壓力下就已失去氫樣品,因為隨著壓力的增加,樣品腔會不斷縮小,氫樣品會不斷擴散至金剛石和封載樣品的金屬墊片中。“這導致哈佛團隊未能提供氫存在的譜學證據,也使展現出來的樣品金屬光澤跟周圍的墊片光澤沒有區別。”
不僅如此,亞歷山大·岡察洛夫與合作者重新檢驗比較哈佛團隊聲稱的金屬化的反射率數據後表示,該光學特徵結果並不是來自於氫樣品本身,“由於哈佛大學研究者未能提供氫從氣態連續演化到原子金屬態的詳細過程和路徑,因而他們的觀察結果與氫性質的轉化沒有必然聯繫”。
整治傳銷活動真得很難麼 2017-09-03
近期,大學生、準大學生身陷傳銷組織喪失生命的消息一次又一次呈現在我們面前,觸動我們的神經。
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定義是:“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我一直不理解,為什麼要單獨列一條“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在我這個法盲看來,所謂傳銷,就是詐騙、或者敲詐、勒索。於是,我找來以上幾個罪名的資料學習。
.....
在這些相關罪名的處罰中,我發現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的處罰並不嚴厲!這是不是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呢?有領導說,傳銷活動不好查處,原因有取證難,主動告發的少,隱蔽性強等。然而,等死了人,天津僅用兩天時間查處傳銷窩點400多處!多快的速度,多高的效率!為什麼死人以前靜悄悄?是不是也跟我一樣,打了電話,這個部門推那個部門,或者口頭答應不見行動?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我想,整治傳銷,不外做好幾件事:一是管好房屋出租;二是重罰組織傳銷活動的人;三是加強社會和家庭教育。
.......
加強社會和家庭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防範傳銷活動的根本手段。傳銷為什麼能夠吸引人,甚至讓親人之間翻臉?就是為了利!是為了傳銷組織者虛構的一本萬利、甚至無本萬利。所以,參與傳銷者,並不是每個人都是無辜的,有的人就是妄想不勞而獲、一夜暴富。幾十年來,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的利益導向,是我們這個社會價值觀扭曲的根本原因。這個金錢勝過一切的扭曲的價值觀,不僅撕裂了整個社會道德,而且破壞了家庭和諧關係,金錢超出了血緣,一切悲劇都可能發生。組織傳銷者,只是無限利用了這種扭曲的價值觀,他們是人性弱點、陰暗面的挖掘者。
整治傳銷活動並不難。但是,根治傳銷存在的根本,很難。讓社會重塑正確的價值觀,讓社會崇尚有勞而獲、誠信友善,讓家庭關係回歸血緣體系,從根本上讓整個社會和民族正確看待金錢與成功,這一切都任重道遠!
回應
是的很難,因為人們的趨利性太強,人性的弱點搶車位
14名因校園欺凌獲刑女生到農場軍訓接受法制教育
據法制晚報·看法新聞2017.9.4報導,14名女學生因校園欺凌被判刑,其中最重的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緩刑二年,輕的行政處罰。為了幫助這14名校園“小霸王”們順利回歸校園,北京通州法院開展了“運河啟航計劃”之未成年犯少年課堂活動,聯合通州某學校,共同對14名罪錯少年進行為期一周的法制教育。
.....
活動內容包括軍事訓練、親情小屋心理輔導、敬老院義務勞動、法院案件旁聽、法制講座等活動。活動目的在於,通過軍事訓練提高他們的紀律性組織性,通過心理輔導幫助他們分析行為差錯的原因,通過義務勞動提高他們關愛別人的意識,通過旁聽案件和法制講座提高他們的法制意識。這是通州法院開展的“運河啟航計劃”中首次的未成年犯課堂活動。
據悉,這是通州法院對罪錯少年第一次在法庭之外進行法制教育。7天培訓後將進行考試後,合格者學校將考慮她們的複學申請。
回應
呃,她們接受了軍事訓練以後,會不會比以前更能打了?
回頭就判的更重!
這讓我想起了已經成為過去的工讀學校
就現在學生的狀態,起碼六成的學校都應該改制為工讀學校。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9_04_425665.shtml
北大還用考?曝露昔日台灣無知心態2017.9.3中時電子報/郭匡超
近日,台灣談話性電視節目中,一位北大畢業的台灣女博士表示,當初台灣同學們都質疑她為何不去美國、歐洲讀書,而選擇了北大。更可氣的是身邊居然還有一些朋友嘲諷說:「北大還要考嗎?不是花錢就可以讀嗎?」對此言論,除對當時大陸狀況無知外,媒體對大陸的宣傳不客觀,甚至醜化,不無關係。
據USnews公布2017年世界大學前100強排名,北京大學排53名、清華大學排57名。而台灣沒有學校進榜,當年,質疑這位北大畢業的台灣女博士決定,那些同學今日只能怪自已眼光短淺。不過,台灣政府對大陸教育資訊有意無意忽視,或法規排擠恐更難脫其責。
今日《旺報》刊登一篇報導「學術圈偏見 陸台籍博士回不來」,指近來不少台生赴陸攻讀博士,但多數人計畫留在大陸。究其原因,除台灣專任教授職缺僧多粥少外,大學聘用人才偏好歐美博士生、兩岸還存在論文認證系統不相通等諸多問題,造成在陸台籍博士根本「回不來」。論文認證系統不相通就是人為障礙,若自我排除在兩岸正常交流外,大學排名落後現象將擴及到其他領域。
學術圈偏見 陸台籍博士回不來2017.9.3旺報
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表示,目前台灣官方承認學歷的大陸大學達155校,但少子化問題已嚴重衝擊台灣高教體系,每年平均約4000名博士從台灣的大學畢業,全台年均釋出的大學專任教職缺卻僅約700個,如今連歐美名校博士生都難以在台灣找到教職,更何況大陸博士。
對陸文憑存刻板印象
來自金門、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所的徐偉軒,原本在金門縣立烈嶼國中擔任美術老師,4年前前往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儘管北京清華美院是大陸「九大美院」之一,極具聲望,該校學位仍無法幫助他在台灣找到教職。
徐提到,台灣高教多傾向於歐美文憑,喜歡聘用喝過「洋墨水」的博士,對大陸文憑仍存在刻板印象,即認為陸校的「高度」不如歐美大學。雖然現在常見台灣的大學教授具有陸校博士文憑,多數人都是在台校取得專任教授工作後,才到大陸拿學位。
兩岸論文認證不相通
徐說,兩岸論文採認系統不同,大陸採用的是中國科學引文索引CSCI,台灣則是TSCI;我在大陸念書期間,投稿期刊在大陸刊出、獲得認可,台灣卻不獲得採認。
北京清華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羅鼎鈞也說,在陸台籍博士生想回來也回不來,取得博士學位後,他計畫留在大陸北方城市找教職。
聲明提到,課綱輕率的改動,可能會讓菁英階層與非菁英階層的學生再一次分流:有能力的家長會為孩子尋求額外學習古典文學的機會,而弱勢學子則無所適從。“中研院士”、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王德威表示,若高中語文文言課數比率再下降,中產階級以上的父母,一定會把孩子送到補習班學習古典文學,“可能造成非菁英階層孩子學習機會的最大戕害。”
聲明指出,語文是台灣學子麵對世界的基礎。由專家組成的研修小組,兩年來耗盡心力建構課綱,展現思想源流、文類比例的考慮,不宜任意裂解限縮。
聲明提到,將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一刀兩斷,實則忽略彼此交織的事實;考試引導教學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推薦選文篇目的作法,實有保護學子學習之必要。爭論中的各版本推薦篇目,未顧及各文類的均衡,應交由熟悉文學的專家集思廣益。
聯署發起人包括:中研院院士王德威、曾永義、孫康宜、李惠儀、李歐梵、何大安,以及香港教育大學講座教授陳國球、“中研院”語文研究所長胡曉真等人。
至今,聯署人數破萬,包括知名作家白先勇、余光中、齊邦媛、渡也、簡媜、黃錦樹、蕭蕭、焦桐等都支持專業審定語文課綱。
相關新聞
台灣課改猛刪文言文龍應台怒批
台媒痛批課綱加日本人文章:蔡英文你是日本人嗎
回應
不好意思,原諒我無知,我一直以為余光中先生掛了。小學課本學的文章我都以為是逝去的人。
那首《鄉愁》我至今還記得呢,我們當年的鄉愁是初中課本
胡適本來就是沽名釣譽之徒,三十多個博士頭銜,卻沒有一部像樣的著作。
廢除漢字!使用台字!禁止使用漢字!不許開設漢語課程!最好都改學日文。
日文也特麼抄的古漢語
是誰說呆灣保存中華文化最完美的,出來走兩步
一幫文傻,至今都裝作不知道問題的根源在綠獨。
教育就是意識形態的戰場,不寄希望敵人主動放棄。只能主動出擊,牢牢掌握制高點把握主動權。
沒鳥用的台灣知識分子.中研院?算台灣的大腦、智庫了吧,說什麼教材不受政治干擾、不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這小白還是傻?經濟、文化,所有一切哪個不受政治統攝?哪兒有獨立與政治之外的國家教材。
還是那股子小清新的細聲細氣。教育是政治的延續,根本就不存在干涉不干涉
小白,白先勇,白崇禧的兒子。
余光中抗議蔡英文當局新課綱:文言文是我們民族的記憶!2017-08-30
台灣蔡英文當局“12年國教課程綱領”引發爭議,上週,王德威等台灣學者聯合發起“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聯署聲明,呼籲課綱拋開文白(指文言文和白話文)之爭,捍衛課綱修正不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至今聯署人數破萬,包括余光中等。余光中30日受訪時表示,“如果把文言文拋掉不用,我們就會變成沒有記憶的民族!”
余光中認為,文言文非常重要,它是幾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體,延續了老祖先幾千年來的思想、看法和結晶。語文的價值是永久的,特別是文言文,帶給人們的印象更深刻。余光中強調,政治不該介入語文教育,“如果我沒有文言文的背景,也做不出好文章。”
據海外網早前報導,台灣教育部門日前召開“十二年國教課綱課審大會”,普通高中組提出將“國文科必讀古文”由20篇將為10或15篇幅,竟然還要將嫖妓、歧視台灣少數民族的文章增列在候選新增課文的候選名單中。還有消息傳出,課本將裁掉若干歷代名家的經典之作,卻將日本人寫的文言文變成必修。
蔡當局該課綱草案一出,引發台灣社會各界的批評。而民進黨為了“順理成章”地讓文言文在“國文”課本中縮水,把胡適都搬了出來,甚至打著“專業”的幌子稱,“胡適曾批評文言文是半死的文字”,因此,要將台灣學生從這種“半死”的文字中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學習白話文。
不過,胡適對文言文的“批評”有著特殊的時代背景,台灣歷史老師曹若梅在台灣政論節目《夜問打權》中指出,胡適確實提倡白話文,但他從來沒有否定過古文的美。
曹若梅調侃地說道,“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要胡適怎麼用白話文翻譯?難道要說“兩邊的猴子一直叫嗎?”此時,在場嘉賓再度陷入一片笑聲之中。
對於新版“國文課綱”,馬英九29日在臉書發文質疑,在世界各地都在重視中華文史的今天,我們反而要減少文言文的比例,難道要開時代的倒車嗎?
台灣高中語文課綱刪減文言文白先勇、余光中等呼籲政治勿干預語文課綱
據台媒2017-08-30報導,針對台灣高中語文課綱減少文言文比例的爭議,日前6名“中研院”院士發動聯署,近日來仍不斷有島內外知名文學研究者、教授以及作家加入,截至30日已有15113人加入聯署,而聞名華人世界的作家白先勇及詩人余光中等人,也加入聯署,共同謹慎審議課綱,共同捍衛課綱修正不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
常去網吧不認定為貧困生?陝西教育廳回應:指與學業無關的消費2017-08-31
近日,陝西省教育廳等部門出台新規,規定高校家庭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其中指出,在外租房、經常出入網吧者不得納入貧困學生之列。
這讓人想起去年“穿耐克鞋被取消助學金”、“月話費超過30元不得申請貧困生”等事件,也讓網友吵翻了。
據陝西省教育廳網站8月30日消息,陝西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當日就《陝西省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工作辦法》回答記者提問。
......
其中大家比較關注的第四項“在校外租房或經常出入營業性網吧的”,指的是學生無正當理由不住學校提供的宿舍而私自在校外租房居住,或者學校提供有網絡學習條件但經常在營業性網吧進行與學業無關的消費活動,具體認定標準由各高校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回應
雖然這樣我還是要說,網吧目前是男人最廉價的娛樂方式……不服來辯
只知娛樂,不懂奮進人幫來何用?
支持!改變命運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別人!
在這個時代,離開網絡生存是不可能的,離開網絡娛樂是不可能的,離開網絡的生活技能是不可能的。
沒有說有電腦就不能享受了吧,仔細看看文章不是說明學校提供網絡服務
小兄弟,我沒說貧困生該干嘛,我觀點是網吧是廉價的娛樂場所,你不要混淆我的觀點,不過,如果你們學校都是貧困生的話.
高校都有自己的公共電腦室的。好的學校圖書館內也有,在查找資料方面比網吧厲害多了。去網吧為了學習?大家都是成年人,就別自欺欺人了。不知道媒體記者公知大V噴子 又想挑撥什麼是非!
我再說一遍,打遊戲是人身自由,不因為我窮就失去這樣的權利。
滿滿的美帝風格,目前所公示的條款都是大家比較公認的可行的必要條件,試想下一個拿著補助金的學生天天在網吧打遊戲,那些沒拿的同學心裡是什麼感受?另外,以後不叫打遊戲了,叫體驗,回頭還可以順便體驗下弄個腎7之類的。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8_31_425106.shtml
日媒:中美引領全球科研領域日本該如何打破現狀
《日本經濟新聞》2017.8.15報導稱,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與學術政策研究所最近發布的日本國內外研究動向調查顯示,在科學研究領域,呈現美國和中國引領全球、加強彼此聯繫的局面。日本在研究經費和研究人員數量方面居世界第3位,但在產生世界性影響的“受關注論文”數量上遠遠落後於中美,也落後於英國和德國等歐洲國家。日本面臨著必須採取根本性對策的局面。
該研究所發布了“科學技術指標2017”和“科學研究標杆分析法2017”,匯總了截至2015年的主要國家的研究動向。
在化學和物理學等8個主要領域,比較了主要國家的被其他研究者大量引用、被認為質量高的前10%的論文(Top10%論文)數量(2013-2015年平均)。
結果顯示,研究大國美國在物理學(份額佔43%)、臨床醫學(49.3%)等4個領域論文數居首,中國也在化學(33%)和工學(29.2%)等4個領域躍居首位。相比之下,日本只有排名第5位的化學(5.6%)比較突出。
此外,調查還得出了證明中美在科研領域接近的分析結果。分析美國2013~2015年與他國一起發表的論文的共同研究夥伴國後發現,在8個主要領域中,中國在6個領域居首。此外,物理學領域美國的第一大研究夥伴國是德國,臨床醫學領域則是英國。
日本排名最高的是居第5位的材料科學領域。在2003~2005年,還存在一些日美合作關係,如日本在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居第3位等。但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對美國來說,日本的存在感正在下降。
有分析認為,全球矚目的高質量論文更易通過國際合作產生。日本要打破現狀,必須加強與美國等的海外的合作,充實向大學引入優秀海外人才的措施。
回應
我只能說無法突破,心胸狹窄的小國寡民終究無法突破自己
我大中華沖瞌睡了100年,你嘚瑟一會兒也就算了,小日本你還真的以為自己是顆蔥啊?
日本怕給天朝進貢。
島國遲早要恢復小日本的傳統位置
韓媒:韓大學生創業數遠遜中國僅為中國十分之一
據韓國《亞洲經濟》網站2017.8.21援引韓聯社報導,韓國貿易協會16日發布了《中國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啟示》報告,去年中國的大學畢業生中有61.5萬畢業生選擇創業,佔比為8%。反觀韓國,以2015年為基準,僅有4626名大學畢業生選擇創業,佔全體的0.8%,為中國的十分之一水平。
報告顯示,中國在校大學生對創業的關注度遠高於韓國。一項針對31萬名中國在校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89.8%的受訪者對創業表現出了濃厚興趣,但韓國在校大學生希望畢業後創業或在創業型公司工作的應答率僅分別為2.8%和1.1%。
分析認為,中國大學生創業意願強烈與政府鼓勵創業、努力將IT產業邁向世界的社會氛圍有關。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中國政府於2015年設立了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助力創業創新和產業升級。此外,還推出了減免稅收、地方政府採購優先選擇大學生創業企業等優惠政策。
對此,韓國貿易協會負責人表示:“以上數據不難看出,中韓兩國大學生對於畢業後的就業意願存在較大差距。在此情況下,希望韓國政府應出台解決方案,鼓勵大學生創業。 ”
俄媒:三所中國高校進入RUR世界大學排名百強名單
據俄羅斯衛星網2017-08-28消息,北大、清華和復旦大學進入RUR世界大學排名百強。參與排名的共有764所高校,其中41所是中國高校。除北京大學(第45名)、清華大學(第75名)和復旦大學(第77名)外,上海交通大學(第110名)、浙江大學(第160名)、南京大學(第181名)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194名)也進入200強名單。
按照進入排名的院校數量,中國居第4位,佔5.2%.
美國的哈佛、加州理工和芝加哥大學排名前三。
RUR世界大學排名基於對一萬名學術界成員的調查結果。受訪者被要求按照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從自己的角度選擇15所院校。
RUR世界大學排名自2010年起每年進行大學排名。
相關新聞
美媒:中國大學畢業生正對跨國公司失去興趣
媒體:哈佛8位醫學博士後集體回國!是什麼吸引他們2017-08-28 中國日報網
科學島位於安徽省合肥市西北角,佔地2.65平方公里,科學島周圍環繞董鋪水庫。島上有中科院的10個研究所,十餘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不同領域的2400多名科學家。
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是簡單的。這從島上的生活設施就可見一斑:一個菜場,一個商店,一趟通向市內的公交車。
除了通勤時間,島上幾乎見不到什麼人。
科學島環境
這樣一個看似與世隔絕的小島上,卻有著創造世界紀錄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
在這背後,是哈佛大學醫學院八位博士後集體歸國的震撼故事。
他第一個回國:“之前感覺自己一直在漂”
王俊峰是八位博士後中第一個回國的。
......
新媒:全球大學學術排名清華大學首入50強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2017.8.15文章,原題: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清華大學首入50強
全球四大高校排名系統之一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今日發布2017年榜單。中國大陸共有45所大學入圍世界500強,港澳台地區有12所大學上榜,合計數量繼續增加,佔比11.4%。
英語世界的高校在500強中仍佔優勢。全球前20強中,美英高校共佔據19席。亞太地區大學中,日本的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表現最佳,分別位列24和35名。清華大學今年首次進入前50,北京大學進入世界百強。
剛公佈的2017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美國仍占主導地位,其中哈佛和斯坦福分列前兩位。排名前10的大學中,關鍵變化是英國劍橋大學超越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躋身前三。排名前10和前20的大學中,美國的大學分別有8所和16所,英國分別有2所和3所,其中牛津再次位列第7。唯一躋身前20的非英美大學是第19名的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在前100名和前500名中,分別有48所和135所大學來自美國。前500名中有57所來自中國、38所來自英國。
今年排名前500的大學中,來自中日韓等亞洲國家的大學數量增多,分別有57、17和12所。中國的清華大學今年排名48,首次躋身前50並在亞洲排名第3。位居清華之後的中國大學分別是北大(71)、復旦(109)。此外,墨爾本大學排名39位,俄羅斯僅有1所大學躋身前100名——莫斯科國立大學排名第93。
中國香港地區排名最高的3所大學分別為港大(126)、香港中文大學(167)和香港城市大學(206),總體上超過排名最高的3所韓國大學——首爾國立大學(120)、漢陽大學(217)和韓國科學技術院(222)。
該排行榜從2003年開始公佈全世界500強大學,號稱全球大學排名的先驅和“最可信賴”的排行榜。
洛杉基:文化台獨真的已經走火入魔了!2017.8.23中時電子報
作家洛杉基認為「文化台獨真的已經走火入魔了!」痛批為了反中、去中,獨派政府簡直無所不用其極,除了篡改歷史課本,連國文課本中的文言文教材都要去中? 除了抵制唐宋詩詞文言文,難道連媽祖、關公都要一起抵制?
教育部正在制訂12年國教課綱,花了2年時間,委託60餘位教授、並徵詢500多位高中國文老師的意見,最後訂出文言文占4成5到5成5、必讀古文20篇的草案。不過普通高中分組認為文言文比例及必讀古文篇數太多,提出文言文比例降到30%、必讀古文則減為10篇或15篇。
並將54篇古文放上網路進行票選,結果共571人投票,高中國文老師只占2成,大學生和高中生卻占3成8,其他是社會人士。得票最高的前10篇古文,只有4篇是之前國語文領綱小組的選文,其他6篇都是新增、與台灣相關的文言文。
這6篇台灣相關的古文中,蔣渭水的〈送王君入監獄序〉講到嫖妓,另〈大甲婦〉則有「土番蠢爾本無知」等歧視原住民話語,一些高中老師擔心,這種教材教育下一代,「國文浩劫時代來到」。
回應
相較於中國大陸、香港與馬來西亞高中國文教材,重視文言文與世界文學,台灣的變革缺乏方向,勢必導致高中國文學生語文能力、識讀經典文化的能力,將遠低於國際中文學習標準。
不到臺灣不曉得文革還在搞。
中國語文教材今秋第七次“大換血” 文言文比例飆升
2017年9月份,中國新一批入學的中小學生將迎來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這是白話文興起後,中國語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換血”。
本次“部編本”教材最引人關注的變化之一是古詩文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學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了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佔課文總數的30%左右。與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高中國文課綱減文言文? 看香港經驗2017-08-23馮駿松/開南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教育部課綱審查會欲將高中國文課之文言文降為十篇,平均一學期只需念一至二篇,在此願將香港近年中文文言文課程之變化過程提出供參考。
自一九九三年開始,香港教育局就將中學會考的中國語文科挑選了廿六篇範文列入課程中,其中十三篇為文言文,十三篇為白話文。但二○○七年起,改將課綱下放交由各學校老師設計合適學生程度的課程,中文科評級方法會取消了這廿六篇範文,也就是高中沒有文言文課文。
然而,在經過二○一二年首屆中學文憑考試後,不少人都認為中文科成了文憑考試眾多科目之中的「殺手」,在四個核心科目(英文、中文、數學、通識教育)中的整體公開考試及格率為最低,而學界亦把學生的中文水平每況愈下歸咎於中學文憑考試的課程取向,並重提加多文言經典範文篇數。
香港教育局最後提出十二篇必讀古文:宋詞三首(蘇軾《念奴嬌》、辛棄疾《青玉案》、李清照《聲聲慢》),唐詩三首(李白《月下獨酌》、杜甫《登樓》、王維《山居秋暝》),諸葛亮《出師表》,論語《論仁》、《論孝》、《論君子》,蘇洵《六國論》,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孟子《魚我所欲也》,韓愈《師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范仲淹《岳陽樓記》,荀子《勸學》(節錄),莊子《逍遙遊》(節錄),列入中學中文課程並列入二○一八年文憑試考核中。而這十二篇文言文也只是中國千年文學精髓之一二而已。
反觀我們課綱文言文網路票選的結果,文言文僅有陶淵明《桃花源記》、蘇軾《赤壁賦》、司馬遷《鴻門宴》、范仲淹《岳陽樓記》四篇入選,其餘均為台灣古詩文,其中「七星墩山蹈雪記」是灣生(日據時代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寫的文言文。兩相比較,直可讓有識之士毛骨悚然,在此拜託教育部高官三思之。
回應
這不叫墮落,甚麼叫墮落?國語文教育竟然連香港都不如?難怪說台灣高教沒有了國際競爭力!唉!
兩岸之間,北京已然搶站歷史的高度,主張危機控管,不希望造成對台灣民眾的傷害,不願不教而殺。
這次再發生中國研修生命案,不少日本網友表示應該廢除這一落後的製度。
研修生留日期限一般是3年,現在也有5年了。據說研修生經常加班,一個月只能休一天,一個房間內住2~4人,月薪大約12萬日元(約合人民幣7300元),還要扣除食宿開銷。
如果日本人的話,早就不干了。像這樣過三五年,不少人會逃走變成非法滯留人員,然後又引發其他社會問題。
沒有研修生,日本製造業好像就無法自立似的,希望廢除。但可能因為日本國力下降了,監督機構也睜隻眼閉隻眼吧。
一些企業惡意利用這項製度來支撐日本的製造業。如今,只有少數日本人才能忍受這樣的“黑企業”。
(研修生)拿著最低的薪水乾著最多的活,假期也加班,勞動環境和奴隸無異,簡直無視人性。
想要應對由於老齡化和少子化引發的勞動力減少問題,必須抓住轉變產業結構的契機。
....
回應
小編已經黑的有新華社水平了,此貼值100.
打死也不敢對比研修生和國內打工仔誰賺錢,哈哈
在祖國能掙7800元肯定不會去日本
一個月7300還要扣除食宿開銷,剩不了幾個錢哈哈
日本勞動力嚴重缺乏,為啥機器人還沒有應用起來?中國人多但是機器人都開始搶占工作崗位了!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8-23/doc-ifykcirz3867213.shtml
據日本法務省今年公佈的資料,2016年,日方企業或團體拒付研修生工資等行為共計383起。日本厚生勞動省的數據也顯示,發生傷亡事故的外國勞動者逐年增加,其中,研修生傷亡事故每年大約會發生500起,部分事故甚至致人死亡或留下嚴重後遺症。
為了保護研修生的人權,日本政府近年來也在採取各項措施。
去年11月,日本國會通過了《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規範化法》,設立相關機構監督僱傭研修生的企業,改善外籍勞工人權受侵害的現狀。
日本人怎麼看待研修生?
一方面,研修生在日本過著地獄般的日子,另一方面,大量研修生的湧入也給日本社會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比如,“失踪”問題。
一部分研修生由於無法忍受苛刻的勞動環境逃走,還有一部分研修生滯留期限到期後為留下來掙錢而逃走,成為非法滯留人員。
NHK曾報導說,2011年1月至2016年9月,在日“失踪”的外國研修生達21492人。
許多日本企業為了填補嚴重不足的勞動力而僱傭非法滯留人員。
居日本媒體報導,去年,日本一家公司職員因將“失踪”的300多名研修生派遣至食品加工公司工作,從中獲取6000多萬日元(約300多萬人民幣)中介費而被捕。
但對於部分企業和地區而言,研修生正在從“廉價勞動力”轉向“不可缺少的戰鬥力”。
很大一個原因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日漸嚴重,日本勞動力越來越缺乏。
2015年以後,日本政府將部分行業研修生的滯留年限從3年延長至5年。其中,最早延長期限的是日本的建築業,這背後還有一個原因:
東京奧運場館建設大量缺人。
日本人不愛做施工方面的工作,建築公司只能啟用研修生。大阪一家建築公司負責人稱,外國人(研修生)十分有乾勁,什麼都可以做,充滿戰鬥力。
赴日大陸研修生命案 疑男傷者單戀死者2017-08-23 中央社
據報導,日本靜岡縣富士市一間公司宿舍21日發生命案,一名中國大陸女子死亡,一名中國大陸男子重傷,日本警方已朝殺人事件調查。兩人同事指男傷者明顯喜歡死者,卻未獲對方接納。
南非吃人魔 吃膩人肉自首2017-08-22 中央社
南非警方表示,一名男子走進警局說他「吃膩了人肉」,連帶爆出共3名連續吃人魔。目前已知一名女子遭性侵殺害後,遭分屍分食,警方持續追查究竟有多少人遇害。
中國研修生在日遇害 日本網友:扭曲人性制度該廢了2017.8.22新京報
什麼是研修生?為何日本研修生屢屢曝出負面新聞?
研修生,通俗來講,就是在日本學習勞動技能順便打工的外國人。
外國人研修制度可追溯至1981年。為了把日本企業在海外僱傭的外國人送回日本短期受訓,日本政府制定了這項製度,作為一種工作簽證依據。1993年,更名為技能實習制度。
目前,通過研修制度赴日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日本企業在海外分公司的職員去日本總公司研修。一種是日本的商會、工會等監管機構與海外研修生輸送機構簽約,由海外輸送機構通過招聘考試等方式決定人選,並將其輸送至日本監管機構,然後將研修生們分配至下屬企業。
據日本法務省公佈的資料,以“技能實習”資格滯留日本的外國人呈逐年上漲的趨勢。
截止2016年年底,這一數字達到228588人,比前一年增長了18.7%,佔留日外國人總數的9.6%。
研修生主要幹什麼?
研修生大多在日本農、林、牧、漁、工業的中小企業中從事“3K工作”(骯髒、危險、艱辛的工作),其人權問題長期以來備受關注。
剋扣和拖欠工資是常態,上交護照被限制人身自由、長時間勞動、性騷擾和歧視現像也屢見不鮮。
美國國務院2007年發布的一份報告曾指出,日本接收研修生、技能生的情況實際上是屬於驅使奴隸般的“強制勞動”。
2016年,一名叫喬伊菲律賓男子因一個月加班122個多小時引發心髒病後死亡,曾引發輿論爭議。
但這並非個例。
玉山計畫能留住那些人才?2017/08/17
教育部長於日前公布「玉山計畫」,企圖以每位年薪六百五十萬延覽國內外近一千位的「玉山學者」,同時,也希望透過明年要推動的深根計畫給予教授彈性薪資,並調高教授的研究加給。
從此三項措施可以看出,政府已經感受到台灣高等教育人才頻頻出走的壓力,也開始反省台灣教授薪資比不上遴近各國的現象。
「玉山學者」以三年為限,是以臨時預算編列,並非是常態預算,也就是說經費用完了,這些「玉山學者」就回歸原點領一樣薪資。
另外,「玉山學者」的標準為何?由誰來認定評審,教育部並未公布細節,目前已有人擔憂,其對象是以正教授為主,恐無法帶動台灣高等教育的整體品質,這些正教授是否已高居學術頂端,並且已達屆退之齡,用此高薪恐怕只是延後退休之舉而已。
特別是評選的指標,是否又回歸到研究能量為量化標準,則這幾年好不容易才翻轉到以教學為主的大學教育,想必然在此「玉山計畫」的推動下,再度讓教授們從面對學生的教室走回自己研究室,關起大門,只關心自己研究計畫和論文寫作,對於學生問題就此打住。
看得出來,教育部提出「玉山計畫」的主要目的是希望用這些人才來提高頂尖大學的研究能量,透過這些人的研究量能來推動頂尖大學的世界排名,希望在三年內可以把這幾年一直落後的排名一舉向上提昇,攀上高峰,或可說是用錢來買大學排名。
留住高教人才並非用每年三十億就可以長久留住真正人才,以短利誘人必也會因無利可圖而走人,此種過以功利計算的留才方式實非長久之計。留住高教人才也不能製造高教人才階級對立,正教授是人才,非正教授就不是人才;能研究的就是人才,會教學的就不算是人才,能增加學校世界排名的是人才,不能增加世界排名量化的就不是人才。如此區分,恐會增加學校對立,更非良策。
有錢不一定好辦事,有錢更可能會辦錯事。教育部要看清高教人才出走,是指那些人才出走,是年輕學者看不到台灣高教發展希望才出走,還是那些想賺更多薪資的可退休教授的教授出走。留位高教人才,是希望這些人才夠將其所學教導更多學生,還是要這些人才只要待在研究室寫論文增加世界排名的量化工作就好。
「玉山計畫」以利留人,想藉此延覽高教人才,在其公布第一批「玉山學者」就可以看出是否能為台灣高教長期留住人才! 本文發表於八月九日人間福報社論
家長嚇壞了! 6%國小男生竟有性經驗2017-08-21 10:13聯合報
台灣孩子越來越早熟!一項針對兩三千名大專院校學生所進行的性行為調查發現,近六成大學生早已有過性經驗,其中6%男生居然國小就有性經驗,5%第一次性經驗在國中階段,17%則在高中生時期。
為了瞭解台灣大學生對於兩性生活態度及想法,保險套業者執行「2017年校園問卷」調查,實地走訪全國北中南15所大學校園,最後有效樣本達2477份。
調查發現,六成大學生已有過性經驗,四成仍為處男處女,進一步分析首次性行為的年齡,三成四受訪者的第一次性行為是發生在大學階段,一成七是在高中,8%發生在國小國中時期。
調查顯示,男性普遍較早「轉大人」,6%男生在小學就有過性經驗,對此,國內性學權威、台安醫院婦科主任陳思銘表示,這個數據比想像還要高,應該會讓許多家長擔心、害怕。
陳思銘表示,網路普及、3C產品盛行,國小學生幾乎都有手機,隨便一點,就可能連接到成人網站,這正是國人初次性行為年齡越來越低的原因,「家長阻擋、禁止也沒有用」。
陳思銘認為,國內性教育課程有提早的必要,家長也需多跟孩子討論生理發育等問題,多關心孩子的交友狀況。防堵為下下策,效果很差,還不如試著多與孩子對話,傳輸正確的性觀念,以及避孕措施。 在性行為對象方面,調查發現,以男女朋友為主,其次為前男女朋友、網友、陌生人,以及男女朋友的好友。除了一般的性行為之外,一般大學生還會嘗試手交、口交及肛交。
至於最近三個月內的性伴侶人,六成八授受訪學生表示,僅有一人,一成一則在兩人以上。在性傾向方面,約有一成學生自認為雙性戀、同性戀,北部學生自覺為同志身分比率,明顯高於中部及南部。
在安全性行為方面,近七成大學生每次做愛都會使用保險套,三成則是偶而使用或是從來不用。不愛戴套的主要原因為束縛感,其次為隔離感、潤滑不透、味道不佳、尺寸不合。
回應
這算是打著紅旗反紅旗了。你讓他把不合適的崇洋、宗教性質內容刪除,他就給你整難澀的文言文。總之,貼近時代、健康活潑、正面社會主義的內容是不添加的。
難澀的文言文?有英語難澀麼?有數學難澀麼?你不懂的永遠是難澀的。最後還是你不懂,當一個國家對自己的文化都感到難澀的時候那才是悲哀。
強烈支持增加文言文部分,特別是古詩詞.說說我個人的經歷,我從中學就是典型的理科生,理綜模擬能上290,語文則90分及格線上下徘徊,而且對文言文特別不行,基本文言文選擇題都是蒙的.但大學後尤其現在,對文言文,古詩詞,以及古代歷史(中學歷史也沒好好學...)特別著迷.現在真心後悔高中沒好好學.
再補充的最近的例子....最近在看秦時麗人明月心(拍的不錯,滿用心的,演技到位),在油管上看見一些評論,說實話,蠻傷心的.一些海外的中文評論,普遍說“ 他們說的話我好難聽懂呀 ”“ 好亂,看不懂呀 ”(這個看不懂指的是戰國時期各國的背景跟人物背景他們完全不知的意思)“ 好多詞我怎麼聽不懂?” 這些海外評論,多數都是海外華人,他們的教育明顯只有“華文”鮮有“古文”,更何況是中國古代歷史.
中國語文教材今秋第七次“大換血” 文言文比例飆升
2017年9月份,中國新一批入學的中小學生將迎來新版“教育部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這是白話文興起後,中國語文教材的第七次“大換血”。
本次“部編本”教材最引人關注的變化之一是古詩文篇目的大幅增加。小學一年級課本首次加入了古詩,整個小學6個年級12冊共有古詩文132篇,平均每個年級20篇左右,佔課文總數的30%左右。與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達80%左右。初中6冊選用古詩文的分量也增加了。
在此之前,文言文已經歷了在語文教材中的“變遷”。20世紀初,中國文化界發起白話文運動,文言文退出小學課堂,減少了在初中教材中的比例。新中國成立後,文言文比例又歷經起伏。上世紀70年代末,文言文又開始以較大規模進入小學教材,而中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文比例曾上升至22%。
本次教材變更消息公佈後,“語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飆升”成為中國網絡熱議的焦點,大多數網友對此表示了支持。
也有部分網友擔憂,文言文比例增長後又將增加小學生背誦課文的壓力。低齡年級學生難以理解古文的涵義,要求背誦為主的學習方式能否學習到古文的真正精華?
....
與語文教材“文言文比例飆升”相呼應的是近年來不斷掀起的“漢語熱”、“國學熱”。在中國,各類“國學館”、“儒學館”方興未艾,“儒學校園”成為許多中小學熱誠打造的“校園名片”。
2017年2月,以“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為宗旨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斬獲12.3%的高收視圓滿收官,節目累計收看觀眾超過11.63億人次,引發全民“自考”古詩詞。
李傑認為,社會令人矚目的“古文熱”現像是國學教育的成功,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增強的表現。
.........
相關新聞
英國小學迎來“中國製造”教材,輕鬆變學霸不再是夢?
2017世界大學學術500強:中國57所上榜清華首入50強
五問北京租房新政:房價跌房租漲?租房上名校? 新京報
符合條件的無房家庭租房,其子女可享受義務教育;京籍集體戶租公租房可以落戶……2017.8.17,北京發布的“租房新政”徵求意見稿亮點頗多。
同時,新政也帶來不少疑問。租賃住房賦權後,是否會拉高房租、平抑房價?是否會出現擇校熱、更多人往優質區域扎堆?在擁有優質教育資源的區域租房,就可以上名校嗎?專家表示,新政對平抑房價有一定作用。另外,符合條件者租房可享受義務教育,並不意味著就可以讀名校。
……
回應
據說京籍學生500分能上北大
北京卷客觀事實是:1、北京大學在京錄取分數線,2017年文科660理科671,2016年文科673理科678,2015年文科671理科693,2014年文科663理科683……所謂“北京籍學生500分能上北大”之類的是極其低劣的謠言。2、當年最早鬧喚“自主命題”那些省份裡的可沒有北京,“北京卷”也遠遠不是率先出現的自主命題試卷。3、恢復高考之初的幾年裡,國家根據各省當時的人口、高等教育教育經費投入等等客觀有據的因素,比較公平地將全國高等教育招生資源分配到了各個省份。在那之後,有些省份通過持續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嚴格施行國家政策控制生育、積極進行教育改革和提前分流等等有效舉措,高等教育資源緊張的狀況得以緩解。
以較典型的2015年高考為例:北大在京文科錄取分數線是671分,而北京全部16個區中,有9個區竟無一名考生過線(該分數線高於這9個區文科狀元的考分)!清華理科在京招生是一模一樣的現象。事實上,北京絕大部分進入北大清華等頂尖高校的考生,都集中在海淀區和西城區。這兩個區是全國精英人才尤其是政界、學界、財經界精英人才進京落戶的大門。這些全國精英的子女們在各種內外部條件上都全面碾壓全國絕大多數中下層家庭的孩子,也包括北京本地的,但他們全部佔用北京市的高考名額。“北京是全國人民的北京”!在全國的京黑噴子擼瑟兒嘴裡,這是一句可以讓自己罵北京罵得理直氣壯的口號,而對於幾十年來源源不絕從全國成功殺入北京的各路精英那裡,這只是一條無需多言的事實。
科研人員之困:經費成了火藥桶,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不敢接
長久以來,國家為了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確立科學家主題地位,保證激勵科學家的利益,一直在出台各種政策。但是同時,科研人員在成果轉化中的犯罪指控和審判卻也不絕於耳。
對此,財經網於2017.8.15發表文章《科研人員之困:經費成了火藥桶,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不敢接》,探究了科研人員的困境。
財經網認為,國內科研轉化率不足,許多科技成果實用價值有限,老師不願意接項目,但是同時,很多高校在評職稱的時候,條件之一就是主持過國家級科研課題,很多老師又不得不接。
另外,科研經費按照審計的要求規定過死,不利於科研的執行。而老師們在“靈活使用”經費時往往觸犯了法律,最後“出事”,鋃鐺入獄。
以下為文章原文:
要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需要確立科學家的主體地位,在經費使用等方面給他們更大空間,同時明確知識產權權益規則,給予科學家們合法、足額的激勵。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國務院至少發布了五份文件,力圖推動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和科技成果轉化。最近的一份,是7月27日發布的《關於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但在同一時間段裡,關於科研人員在科研及成果轉化中涉嫌犯罪的指控和審判,卻不絕於耳。
......
回應
我就是做項目申報的,雖然不是院校是科技企業,結題也是我們做,每次經費審查確實很麻煩,因為上頭規定得很死,但是實際操作中經費的使用情況其實是相對計劃比較靈活的,往往是a類用不了規定的那麼多然後b類又超了,但實際上總額依然在預算內。
我待過的家族外企,你生產研發哪怕買個螺絲釘都要通過採購,還每年總部派人審計好幾次,出現了計劃外的還要報國外總部批准,誰敢說什麼?實際工作裡誰沒點難處?還是國家的錢好啊,吃著肉還可以罵廚子。
企業跟科研人員是合同關係,給多少錢可以商量,按合同辦事,按合同拿錢,兩不相欠。國家級課題一般不允許項目組成員拿勞務費,而且買什麼東西都得走採購,有時候報賬比做課題本身還要費勁,所以很多科研人員願意接企業課題也不願意接國家課題。如果國家課題沒人願意做——那些以為國家的錢好拿的人又沒本事做——那麼問題就來了:這些課題誰來解決?這才是這篇文章的意思。
類似的問題,同樣出現在大陸不少留學論壇上。一些曾在台灣讀書的陸生,都不約而同的提出建議,要去台灣就讀理工科,不要讀文科。一位同學舉例,「大家都說輔仁大學的法律系很棒,但台灣法律學得再好,回到大陸有什麼用呢?還不如學習更有普遍性的理工科好找工作。」
而不允許校外打工的規定,進一步削弱了陸生在職場上的競爭力。目前,在台灣的陸生最多只能在校內做做助教,或者幫助老師進行一些研究型工作,而真正進入社會實習完全不可能。在銘傳大學就讀的金同學坦言,因無法在台灣打工實習,只能在寒暑假回大陸時,拼命多投履歷找實習機會,為的就是將來求職時不至於履歷一片空白。
報導也認為,事實上,台灣的高等教育水準近年來一直是在下滑。大陸清華、北大、香港大學、新加坡大學等重點大學得到的經費,都是台大等台灣重點大學的3至5倍,每校都有當地最好的學生及師資,相比之下,排名升降的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在英國高等教育調查公司(QS)今年6月公佈的「2018世界最佳大學排行榜」中,大陸39所大學上榜,北京清華大學排名25,北京大學排名40,復旦大學排名40,上海交通大學排名62。這一結果也讓越來越多的考生懷疑:大陸大學的排名越來越高,那為什麼還要捨近求遠去台灣讀書?
QS「2018世界最佳大學排行榜」中,大陸39所大學上榜,北京清華大學排名25,北京大學排名40,復旦大學排名40,上海交通大學排名62。這一結果也讓越來越多的考生懷疑:大陸大學的排名越來越高,那為什麼還要捨近求遠去台灣讀書?擷取自網路
回應
台灣的大學生連台灣人自己都看不起,讀書不行但是嗑藥,開趴,偷竊,搶劫,強姦,詐欺等罪行個個內行,大陸學生要珍惜自己的時光別來台灣自甘墮落!
陸媒:台灣學校含金量不高 陸生不願意到台灣讀書2017-08-15 聯合報
今年台灣有134所大學參與陸生招生,比去年減少8校,但招生情況更是大減逾半。大陸官方媒體環球時報解讀,除了「三限六不」為陸生政策帶來陰影、健保政策令陸生心寒之外,台灣各大學學歷的「含金量」不再,也是不少陸生不願意來台讀書的主因。
環球時報報導,銘傳大學本月13日在寧波舉行大陸新生歡迎會。這所招收陸生最多的台灣大學,連續第6年特地跨海到大陸舉辦迎新會,但卻遭遇到有史以來最冷清的場面,因為今年總計55名陸生來該校攻讀大學部,就算加上研究所也僅有86人,甚至不及開放陸生赴台讀書的第一年,也就是2011年的88名陸生。
在銘傳大學做過大陸交換學生的劉凱表示,銘傳大學在台灣私立大學中排名靠前,在國際上也有一定聲望,並且是對陸生最重視的台灣高校之一。但銘傳大學招收的陸生人數大幅下滑的同時,台灣其他大學也一樣難得陸生青睞。
報導解讀,作為「九二共識」的一項延伸,陸生赴台政策的基礎是兩岸關係。蔡英文政府上台一年多以來的所作所為,相信大家都看在眼裡,這無疑影響到大陸學生前往台灣唸書的大趨勢。多位正在、或者曾經在台灣讀書、交換的大陸學生發現,台灣一直以來對陸生的限制,甚至歧視,才是讓陸生遠離台灣的深層原因。
自2011年首招陸生以來,「三限六不」的嚴格限制,就讓不少大陸學生望而卻步。如果說其中多種選項都尚可以忍受,那不允許校外打工和畢業後不可留台就業,幾乎直接打消了大部分學生去台灣唸書的打算。
在台灣大學攻讀某社會科學專業碩士的林同學表示,當時她決定來台灣唸書時,遭到了家裡的強烈反對,而主要理由只有一個,因為又不可能留下來,不如在大陸考研究所。
而「三限六不」也是所有陸生心中的一片陰影,因為無論陸生怎麼努力,都沒有獎學金、沒有實習機會,更沒有工作的可能性,明年就要研究生畢業的林同學說,「或許來台灣唸書真的只適合富二代吧」。
「緊還要更緊」韓女高中生制服 竟比8歲童裝還小2017-08-14 聯合新聞網
韓國女藝人各個都腿長、身體纖細,讓人看了羨慕不已,不少韓國年輕女生為了達到偶像的身材標準,拼命逼自己減肥,而這樣的「瘦」即「美」的審美觀,已經影響到韓國女學生的制服樣式。近年來,韓國女高中制服有越來越緊身的趨勢,甚至有高中的女制服上衣版型小到只有8歲童裝的尺寸,讓不少女學生感嘆:「緊的快無法呼吸!」
「合身襯衫+膝上包臀窄裙」的超級緊身制服,原本只是在一些女學生之間流行著修改制服的長度與寬度,但大約從2000年開始,不少制服廠商推出了「合身款」制服,還打著「緊還要更緊」、「用外套強調腰身」等廣告標語,開啟了韓國的「緊身制服」風潮。
然而不少人也紛紛提出警告,太過於強調苗條身材的緊身制服,也會嚴重影響到韓國女高中生的身體健康。
在校女學生感嘆,「緊的感覺像被制服綁住了!」「穿上制服後,緊的很難活動手臂,坐著就會腰痛」、「尤其是吃完飯後很痛苦!」
回應
變態!
美流行超短女短褲 家長:「我家女兒不行穿」2017-08-14 聯合報
美國年輕女孩的短褲愈來愈短,家長對這種潮流的忍耐度則與褲長成反比,做爸爸的叫女兒換裝減少裸露,做媽媽的則埋首店內深處翻找保守款。有些家長已提筆寫信給服飾業者,要求提供較長的選擇。
青少年服飾店裡,最短的短褲從褲檔起算是2.25吋(約5.7公分),被歸類在小短褲、超短褲或熱褲,這些短褲是價值24億美元(近台幣732億元)女性短褲市場的亮點。超短褲是女性短褲裡賣得最好的類別。
時尚專家說,這種流行大約一年起延燒,去年先在高端市場展露實力,因為孩子們喜歡,今夏全面引爆。
“考試只是一個不完美的潛力測試工具”
能力、潛力以及社會效益,都不是清晰、直觀的數據。學校招生辦也不是萬能的,他們沒有火眼金睛。並且主觀性會——而且一般都會——受到誤導,哪怕也會有好的結果。因此我們需要監督。由於在大學的社會功能上缺乏一致看法,這項監督的本質會成為爭論不休的政治話題。
美國大學教育在很多方面都非常獨特——高度分散,大量自主。但對於錄取時重分數的香港本地大學來說,仍然可以學到許多。考試只是一個不完美的潛力測試工具。而現在考試成績已經和社會經濟地位相關聯了,那種純粹只看成績的招生系統也許能永存,但並不會緩解社會僵化。
回應
考試不完美,但還有哪種方式比考試更好,比膚色嗎?改變命運是靠努力,如果自身就放任自留,做個扶不起的阿斗,即使讓他進了大學,也只是混幾年,改變不了任何東西。或者就像美國正在做的一樣,取消代數,因為部份族裔不擅長此科目?
NBA不也對華裔限制,是不是要在NBA設定華裔比例,100米短跑是不是也應該對非裔人種做限制?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各個人種本來就有擅長的和不擅長的,中國人天生擅長智力運動,技巧型運動,不擅長重運動,卻被污衊為種族問題。
簡單說,按作者的邏輯,按種族錄取更多比例的低分人群對社會有利。然而很明顯,這加劇了社會的分裂,引起了種族間的矛盾,特朗普的當選就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非要說有利的話……大概是有利於維護白人那可憐的優越感吧,不然亞裔多了多沒面子
美國社會要種族平權,那就應該切實深入地改造黑人社區文化,配置更多的社會工作者去輔導,監督幫助黑人學生,確保他們能上課,去上課,去了聽,聽了想,想了練...從而最後得到與他們人口比例相當的入學率。
放著真正解決問題的困難艱苦的事不去做,盡做一些驢糞蛋表面光的政治正確花架子。這大美利堅怕是要完。
種族平等,是給予機會上的平等,而不是強求數量比例上的平等,不是說任何工作上都要分配同等比例的人種才算是平等,不能拿社會資源直接象蛋糕切來分就是平等的,這其中的浪費,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是有害的。比如,在打籃球這項運動上,黃種人就不如黑人,你能硬是要求安插一定的黃種人進去要平等?各個種族肯定有它的天賦,各取所長就行了,只要不進行壓迫,何必硬是追求形式上的平等呢?
彼得·戈登:為什麼我說人們關於哈佛入學歧視的指控
《亞洲書評》編輯,2017-08-13
彼得·戈登認為,亞裔美國人的確需要更高的分數才能被錄取。但是大學並不只是為了惠及學生而存在,它要考慮到什麼才最有利於社會。
哈佛大學曾被由幾十位亞裔美國人組成的團隊提出訴訟,控訴它在大學招生過程中存在歧視現象。他們聲稱亞裔需要更好的成績才能被錄取,而這從數據上看是很有道理的。
據報導,美國司法部正在推動案件調查。身為校友,又是兩個(現在大學已畢業的)華裔美國孩子的父親,我承認這件事和我並非毫無利益相關。
然而,儘管被稱不公,但在被錄取的學生中有超過20%是亞裔美國人,而亞裔只占美國人口的6%。因為人們認為能力在各種族之間是相等的,所以這看起來並不像是公平問題,而更像是關於什麼才算“更有資格”的疑問。
在這件事上,哈佛並非獨例。招生辦一直強調“整體性”評估和“多樣性”的適用,但不論這有多大好處,也不能勸阻那些因為要給另一些看起來“不夠資格”的其他族裔學生騰地方而被拒絕錄取的學生。
“成就也許與能力相關,但更與機遇相關”
很早之前,當我在香港為母校進行校友招生面試時,經常被問說“要怎樣才能被錄取?”通常我的回答是:“這並不是看你曾取得什麼成就,而是看你畢業後能做出怎樣的成就。”
我也不能擔保在招生辦大門後有著怎樣的操作流程,但大學應該以能力或潛力為基礎對學生進行錄取。不論是學術上的成就還是課外獲得的成果,它也許和能力掛鉤,但更與機遇息息相關。能力的確是平均分佈在社會經濟和各族之間,但機遇很顯然不是。表面上看,招生結果若與社區種族結構有明顯出入,會產生嚴重的問題。
這並不是說將種族本身作為標準就沒有問題了。但還有其他方式來調整這個範圍,比如將社會經濟背景納入考量範圍。有些學校就很看重這點。
因此,未來一個學生進了任何中學,除了獲得這所學校的名頭外,要想得到更大的好處,關鍵在班級的選擇上,而班級的選擇雖然是自由的,但卻是完全按照分數進行的,不同分數的班講課的難度、進度、師資、教材、考題、生源等都是不同的。
所以,家長們不要再被名校的光環所籠罩了,此名校已非彼名校,教育生態環境已經完全改變,我們的思想觀念要徹底轉變了!
4、培養孩子各方面興趣要常態化
雖然以後的高考取消了文藝、科技、體育等特長生的所有加分,這些興趣愛好似乎都不再重要了,其實這是重大誤解!
家長們必須要了解到:最多兩年以後,高考錄取將不再區分一本、二本、三本,甚至連考試大綱也要取消,大學的錄取將完全按照專業進行,學什麼樣的專業與孩子的興趣、愛好直接相關,能學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幹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就充滿樂趣也更容易成功、成才。
原來很多家長帶孩子學文藝、科技、體育特長主要是為了升學,功利性很強。之後學特長的出發點、目的都會不一樣,越早發現孩子的興趣、特長所在,家長就會越輕鬆、越坦然、越自信,孩子今後的出路也越平順。
5、高考改革後男孩更苦女孩更樂
男孩受自身生理特點的影響,頑皮,比女孩更難約束自己,好習慣的培養比女孩更困難。
語文變為第一學科後,女孩的自我約束和紀律性,使她們更容易也更願意接受家長、老師的建議去按部就班地提高語文水平。而男孩大多數一般還會依然故我。現在考上知名大學的女孩本來就比男孩多了,高考改革後女孩更是如魚得水了。
因此,男孩的家長們就得更操心點了,早點培養他們的好習慣,特別是閱讀習慣。總之,怎麼說也不能讓男孩子在這關鍵的一輪中再輸掉一局吧!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7-08-04/doc-ifyitapp0312019.shtml
3、外語考試
改革前:高考統考時只考一次,成績計入總成績;
改革後:增加聽力考試內容;高中階段會組織考試兩次外語,取成績最高分計入高考總成績;
新政實行時間: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即現在的初二生開始實行。
影響:外語考試在高中階段進行兩次考試,取成績最高者計入總分,這是高考科目改革的一個大手筆,順應了高校的英語課程安排,同時也減輕了學生的壓力,有兩次機會考試,這樣他們有更充足的時間準備和復習。
4、綜合素質考試
改革前:記錄學生高三學習成績基本情況,除了自主招生學校審核參考外,無其他用處;
改革後:根據學生三年在校表現記錄成案,內容包括:思想品德、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內容,不僅是自主招生要參考《素質評價表》,高考錄取也會參考。
新政實行時間: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即現在的初二生開始實行。
影響: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好處多多,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改變教師評價觀念,推動教學改革;變革考試評價制度,促進人才培養方式轉變;優化學校整體工作,彰顯學校辦學特色;培養誠信意識,優化社會風氣等等。
初中生如何應對這一變化
1、加分項目大幅縮減,分數將更重要
取消體育特長生加分項目;取消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加分項目;取消科技類競賽加分項目;取消省級優秀學生加分項目;在高中階段獲得省級優秀學生稱號的考生,不再具備高考加分資格;取消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蹟加分項目。考試將更公平,考分將變得更重要。
2、得語文者得高考
高考改革後,三門統考課語文、數學、外語,其中外語可以多次參考,取最高分計入高考總分,就高考總分的區分度來講大大降低;數學在今後的命題中要大幅度降低難度,區分度也會較大下降,只有語文的廣度、難度提升,因此語文在高考總分中區分度會最大,最容易拉開學生檔次。
3、中考擇區擇校重要,擇班同樣重要
之前擇區、擇校最主要的是獲得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之後擇班的重要性會被進一步強化。3+3和學業水平考試這兩項,反映在教學中必然的唯一選擇是:不久全國的中學校都將展開“分層教學”和“走班制”教學,這就會出現“同班不同學”的現象。
高考改革後初中生受影響巨大!男孩苦女孩樂?2017.8.4新浪綜合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高考改革趨勢明顯。國家教育部先後出台了有關高考的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加分項目瘦身與自主招生三個重磅文件,引起社會極大關注,也帶來很多猜測。高考改革後,初中生受影響巨大!男孩苦,女孩樂?
新高考制度對初中生的影響
1、考試科目的變化
改革前:改革前高考採取文理分科,考試科目一共有四科:語文、數學、外語、理綜(或是文綜);
改革後:改革後高考採取“3+3”的考試模式,即:語文、數學、外語為必考科目,剩下的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政治六科選三科進行考試,取消文理科考試區別;
新政實行時間: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即現在的初二生開始實行。
影響:文理分科,禁錮學習思維,不利於學生綜合發展。
在中學,實行文理分科之後,理科生只懂得一天到晚的理化生,題海戰術,進行邏輯思維訓練,然而表象之下卻忽略了日常情操和對於文史知識的了解,以至於到了大學之後缺乏文化底蘊。
而對於文科生而言,平常注重史政文化知識的積累,缺少思維能力的訓練,一到考試就使勁背,完全是培養了“應試性人才”,顯然,這也是有重大缺陷的。
文理不分科才是對於學生的未來負責,便於學生在中學階段掌握綜合的文化素質,在大學能夠繼續發揮綜合優勢,也為學生在大學階段提供了多種選擇渠道,更為以後的就業人生提供了更多的方向。
2、學業水平考試
改革前:九科集中在畢業當年一月份一次性考試,考試作為高招畢業和少數高考專業錄取的參考;
改革後:分為合格性考試和選考科目,合格性考試在高二、高三期末各組織一次(含補考),為高中畢業的依據;選考科目考試時間為高考結束之後,選三科考試計入高考總成績。
新政實行時間:2018年秋季入學的高一學生即現在的初二生開始實行。
影響:首先,高校會逐漸重視對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重視,有助於高三學生重視水平考試而不是單純當做高中畢業考試;
其次,改革後,物化生,政史地六科考試排在高考之後,也有助於減輕高三考生的壓力;
最後,三科選三門考試,有利於學生培養自己的學科興趣而不是機械簡單的應試。
最有希望進入國家“雙一流大學”的非211高校2017.7.29新浪博客
小編在這裡根據教育部一級學科評估(分數>80且位於非211第一位或兩個學科分數>80分)、是否擁有國家重點學科(含培育)和所在領域是否獲得國家三大獎(社科類為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為指標為你盤點出10所最有可能進入國家“雙一流大學”的非211高校。
燕山大學:我也是“土雞店”的王者
作為高考人數眾多的河北省但是僅拿得出手的幾所高校之一,其最初的血液來源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重型機械系,歷年來排名約在70位左右遠超部分211高校,但這不妨礙他在強手如雲、工科必備的“土雞店”(土木、機械、電氣)摘得機械工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和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12年的學科評估中高達80分,雖然僅排名14位,但是考慮到前面的高校都是上交、華科和清華等爭奪“國家一流大學”的種子選手,燕山大學作為一所以機械見長(三指標符合)、符合國家京津翼一體化戰略、工業4.0甚至是對沒有一所完整211高校的河北省的彌補,此次相當有希望進入“雙一流大學”建設。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黃埔捲土重來
位於西南雙子星之一的重慶市的西南政法大學來說,其沒有進入211應該是一種很難說清楚對錯的抉擇,所以作為一所擁有眾多知名校友、行業內影響力極大的“法學黃埔”出局令眾多人感到意外。西南政法大學在12年學科評估中,其法學以84分成績位居全國第五位,考慮到“一流大學”之後他的對手就變成了華東政法大學,但是考慮到西部開發、重點學科來看,西政又略勝一籌,加之校友和共建而言更是大獲全勝。在國家提出依法治國的今天,法學的發展似乎已經快迎來一次大的跨越,無論最終西南政法大學能否進入“雙一流高校”建設,這對於西政乃至所有法學高校而言其都是極大的利好。
西南石油大學:海洋油氣開發的先驅
首都醫科大學:帝都中被淹沒的一顆明珠
首都師範大學:最接近“雙一流大學”的社科類高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默默無聞卻從未平凡
南京工業大學:實力將證明一切
昆明理工大學:彩雲之南,心中的方向
河南理工大學:來自民族起源地的晨光
成都理工大學:窮究於理,成就於工
國家“雙一流大學”的建設必然打破現有的高等教育格局,值得每一所高校思考自身發展所局限和值得致力的地方,相信隨著建設的推進,我國的高等教育又將迎來一次騰飛。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7-07-29/doc-ifyinvyk1771286.shtml
其一,國家資金支持確實會對高校建設帶來極大的助力,但是獲得資金支持的高校與一些未入選的高校相比卻並不一定都很厲害。以學術科研為例,時下,一些人通過包裝概念拿到科研經費,但最後並沒有搞出有價值的成果,製造出大量“學術泡沫”。2013年《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更是顯示,95.9%的受訪者認為現在“學術泡沫”嚴重。
其二,從前文介紹可以看出,國家在評選高校名單時,其學科水平以及學術、科研水平是評選的主要依據,但是大學的好壞與否所包含的方面卻比這些廣闊得多。對於普通學生來說、尤其是對於沒有讀研讀博計劃的學生來說,這些“工程”、“計劃”只是擇校的參考之一,學校的教學水平、就業環境、實習機會、用人單位對學校學生的認可度等等其他方面也應該綜合考慮。
其三,比起即將公佈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名單,“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更需要注意。一直以來,為了讀“985”、“211”名校而無奈選擇了該校的弱勢學科,這種情況比比皆是。大家都很清楚,好的大學也並不是所有學科都好,但“985”、“211”的名校標籤效應太強,實在難以抉擇。“雙一流”名單公佈之後,或許有望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種困擾,所以考生和家長千萬莫只盯著前一個“1”,而忽略後一個“1”。
綜上這些信息,我們可以看出,與其說“雙一流”將取代“985”、“211”,不如說“雙一流”是“985”、“211”的整合和推進。可以說,即便沒有“985”、“211”了,但是“985”、“211”的概念、形像已經深入人心,而且即便官方不再強調,但“985”、“211”這些年的建設成果仍是其他一些普通高校難以在短時間內超越的。不過,一流大學從來不是“命名”的,而應該是競爭而來的,從“雙一流”的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我們可以期盼,在未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建設或將朝著更加科學化的方向發展。“雙一流”名單據教育部稱將在八月底左右揭曉,備受矚目的“雙一流”是否會成為新的報考指南針,我們拭目以待。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7-08-02/doc-ifyinvwu4313942.shtml
2015年發布的《總體方案》在肯定“985”、“211”成績的同時就指了出現有重點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身份固化、競爭缺失、重複交叉等”。之前的“985”、“211”工程,一方面是先自上而下圈定一批高校,而把哪所高校劃為“985”,哪所高校劃為“211”卻沒有一個科學、可以服眾的標準。就“211”而言,劃定之時就有很多辦學水平之外的考量,比如兼顧地方,每個省至少有一所入選,兼顧各個行業,保證每個行業至少有一所。另一方面,名單缺乏流動性,形同“終身製”,到了最近幾年索性徹底關上了“985”、“211”的大門。可是,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各高校的發展水平不一,已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名單之外的學校不管如何努力,辦學成績多麼優秀,都無法擠進這個排行榜。
不過,雖然《實施辦法》明確高校“雙一流”建設實行動態調整,並設立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綜合多方意見來論證確定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認定標準。但是這個認定標準如何具體設計以及實施,依然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而且之前“985”、“211”所形成的基本格局不是一朝一夕會被扭轉的,“985”、“211”所存在的“身份固化”問題,會不會因為“雙一流”的動態調整有所好轉,也未可知。
“985”“211”高校仍最有機會普通高校也有望翻盤
.....
Part3 該如何理性對待這些大學“標籤”?
繼“985”、“211”後,又要來一個“雙一流”,報考的風向要不要隨之而動,還需要理性看待,大學的好壞不能僅僅以國家政策傾斜作為唯一依據。一方面,學校實力與國家遴選相輔相成,“標籤”確實值得參考。這些學校之所以被選中,也正是因為學校在相關遴選標準中實力強大;而前文已經說明,國家政策為學校帶來了數額龐大的建設資金,例如原先水平相當的兩個高校,如果一個被選上而另一個落選,不出幾年兩所高校的差距就會被拉開。
但另一方面,考生和家長在報考時還是切忌掉入“唯標籤論”的陷阱,“標籤”對自身是否適用還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最新說法——“雙一流”將取代“985”與“211”?
從2006年國家實施“111計劃”到2012年啟動“2011計劃”,關於“'985'、'211'已經過時了,將要被取代”的傳言就從未停止,而這一次,“雙一流”將取代“985”、“211”的說法是否又只是謠傳呢?
教育部回應:將“985”“211”納入“雙一流”建設
之所以“雙一流”將取代“985”、“211”的討論相比於之前“111計劃”和“2011計劃”出台時更為熱烈,主要是因為2016年6月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語委聯合發文,宣布失效一批規範性文件,其中涉及“985工程”“211工程”建設相關文件,對此有不少人猜測“985工程”“211工程”將停止實施。加之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在這個實施辦法中已經沒有了過往我國高校常用的“985 ”和“211”建設的名稱。
實際上,教育部針對此事發出過回應:“985工程”和“211工程”將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雙一流”以學科為資助主體每5年調整一次名單
“985”“211”以學校為資助主體名單形同“終身製”
從目前公佈的信息來看,“雙一流”和“985”、“211”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個是“雙一流”是以學科為資助主體,突出以一流學科建設帶動一流學校建設,而“985”、“211”是以學校為資助主體。2015年10月教育部網站上發布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稱“要圍繞主幹學科,強化辦學特色,建設若干一流學科,擴大國際影響力,帶動學校進入世界同類高校前列”。
從前文介紹可以看出,在繼“985”、“211”工程之後,國家所實施的“111計劃”和“2011”計劃也都是圍繞學科建設來進行的。而且隨著高考改革的深入,例如上海、浙江兩地開始實行“3+3”新高考方案,新的高考政策也意味著考生往往在高一時可能就需要考慮自己的專業方向,高考的學科傾向逐漸凸顯。“雙一流”以學科為基礎,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為考生和家長在提早定下報考目標上提供參考。
第二個是“雙一流”建設名單將不再一層不變,會打破“身份固化”,引入競爭機制。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實施辦法》明確高校“雙一流”建設每5年為一個建設週期,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QS世界大學排名》等等這些常常能在網上見到的全球性大學排名,其排名衡量指標中,科研與學術佔有極高比例,例如《QS世界大學排名》的評價體系中學術領域的同行評價(包括獲獎、著述發表等)所佔比例就達到40%。在最新QS全球大學排名中,中國內地共有39所大學上榜,無一例外全是“985”、“211”高校,其中“985”高校32所,“211”高校7所。所以從很大程度上可以說“985”、“211”高校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候選人,這是國家“985”、“211”工程的建設目的,也是其建設成果。
教學與基礎建設
如果說高校在科研上的成就好像距離普通大學生還太遠,那高校在教育教學以及校園基礎建設上所採取的舉措,必然是與每個大學生息息相關的了。為什麼大家要追求“985”、“211”高校,從國家對這些學校教學和基礎建設上的要求,就能看出原因。
用人單位對“985”“211”高校認可度高
在招聘時,用人單位會對畢業生的學歷、甚至學校有一定的要求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企業這麼做是否合理另當別論,但事實就是如今不僅是學歷為畢業生尋找工作豎起了門檻,學校的好壞與否也成為了能否應聘成功的“籌碼”之一。究竟什麼樣的大學才是好大學?關於這個問題,不同的標準自然會有不同的答案。在這其中,“985”、“211”高校的確不一定就是好大學,但不得不承認隨著“985”、“211”的深入人心,它們已經成為公認度最高的、判斷學校層次的依據。而這個公認度的來源又與這些學校的強大後盾支持相關,可以說“985”、“211”的地位正是在這種國家支持和社會認可兩者的相互作用下逐漸鞏固下來的。
現在在招聘時,學校是否是“985”、“211”確實已經成為了大學生應聘的隱性壁壘,有的單位甚至會要求應聘學生的本科學歷也必須是“985”、“211”,也就是說就算是考上了這些學校的研究生也會被一些單位拒之門外。有媒體報導,對於招聘過程中設立門檻的情況,某大型地產集團人力資源部工作人員坦言,雖然公司在招聘簡章中沒有明確表明門檻,但在具體招聘過程中,會對“985”、“211 ”院校畢業生有所側重(信息來源於央廣網)。另外,教育部發布的2016年《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表明,不同高校就業率不平
Part2 “985”“211”、“雙一流” 這些標籤意味著什麼?
雖然前文已經解釋了國家在高等教育建設上所實施的一系列大型的“工程”和“計劃”,但估計大家依然覺得云裡霧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國家折騰出的這些個舉措,究竟意味著什麼?能憑這些來判斷大學的優劣嗎?
傳統序列——985>211>普通高校
現在“985”和“211”基本上已經成了名校的代名詞,而且在社會上、特別是招聘時也獲得廣泛認可。“985”一定是“211”,“211”不一定是“985”。在中國大學中,“985”、“211”、普通高校就像是金字塔一樣的層級關係。關於這些高校“常識”,考生和家長並不陌生,但至於它為什麼會成為判斷大學優劣的標籤,不少人卻說不出個所以然。
“985/211”高校資金相比普通高校佔有壓倒性優勢
從這兩項工程的建設內容可以看到,入選的學校都需要在教學、科研、基礎建設、國際合作交流等多方面全面進行改革和建設。為實現這些目標,國家每年在這些“985”、“211”高校投入的資金相比於其他普通高校,佔有壓倒性優勢,而39所“985”高校又是這一系列高校中的“高富帥”。在2017年教育部直屬高校部門預算中,居於首位的清華大學2017年預算數達到了233.35億元,而居於末位的中央戲劇學院(非985/211)經費只有3.98億元,不過清華大學的一個零頭。
科研
這些學校每年都會獲得數額龐大的科研經費,用以引進國內外人才、建設科研基地和實驗室、培養高水平的科研新人等等。
從2009年至2013年的數據顯示,“211”和“985”高校拿走了全國七成的政府科研經費,其中“211”高校拿走19.3%,為510.66億元,“985”高校拿走52.7%,為1394.94億元,其他高校只拿走28%,為742.1億元。另一數據是,“211”和“985”高校只佔全國高校總量的14.3%(信息來源於鳳凰財經)。
雙一流(即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雙一流”指的是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要求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槓桿、以改革為動力”的基本原則,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
111計劃(從國外引進海外學術大師)
該計劃指的是“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該項目從2006年起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實施。
項目旨在推進中國高等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基礎,以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為平台,從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優勢學科隊伍中,引進、匯聚1000餘名海外學術大師、學術骨幹,配備一批國內優秀的科研骨幹,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建設100個左右世界一流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努力創造具有國際影響的科技成果,提升學科的國際競爭力,提高高等學校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地位。
創新引智基地遴選範圍以“985工程”、“211工程”高等學校為先導,逐步擴展到有國家重點學科的高等學校。創新引智基地人員構成要求為:聘請不少於10名海外人才;配備不少於10名國內科研骨幹。
2011計劃(主要任務是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全稱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是繼“985工程”、“211工程”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高等教育系統又一項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舉措。該名稱源自2011年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在清華大學 ( 分數線 , 專業設置 )百年校慶上的講話,於2012年5月7日正式啟動。
“2011計劃”的核心目標是提升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的創新能力,工作重點是建立健全協同創新機制。該計劃由主體學科進入ESI前1%行列、並擁有國家重點研究基礎的高校牽頭,協同其他代表該方向國內最高水平的若干高校/單位/企業,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科學技術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益性問題建設協同創新中心。根據“2011計劃”重大需求的劃分,2011協同創新中心分為面向科學前沿、面向文化傳承創新、面向行業產業和麵向區域發展四種類型。
解密:"雙一流"名單公佈倒計時哪些高校能入選2017.8.2新浪教育
從2015年國務院正式公佈《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開始,國家“雙一流”建設正式拉開大幕,與此同時,關於“雙一流”將取代“985”、“211 ”的消息也開始甚囂塵上。去年教育部表示“985工程”和“211工程”將統一納入“雙一流”建設。今年6月,隨著網上有流傳42所雙一流大學入選名單一事,教育部回應:“雙一流”建設的有關工作仍在過程中,最終名單確定後擬於8月底左右正式公佈。這也意味著“統治”了大學江湖近20年的名校標籤或將進入更替倒計時。
隨著名單公佈時間日趨接近,“雙一流”是什麼?什麼樣的大學有機會進入“雙一流”?為何說會取代“985”、“211”?今天新浪高校駕到欄目將帶領大家提前做好功課,解密這些讓考生和家長困惑不已的大學建設舉措。
985工程(即我們常說的“985”高校)
1998年5月4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 ( 分數線 , 專業設置 )建校100週年大會上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會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
211工程(即我們常說的“211”高校)
“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於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後正式啟動。其目標在於,經過若干年的努力,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以及一批重點學科在教育質量、科學研究、管理水平和辦學效益等方面有較大提高,在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有明顯進展,成為立足中國國內培養高層次人才、解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重大問題的基地。
985平台(並不等於985高校)
985平台一般是指“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主要任務是以國家和行業發展急需的重點領域和重大需求為導向,圍繞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學科前沿,在行業特色型大學的全國頂尖的優勢學科重點建設一批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高校從中央部屬“211工程”建設的學校中擇優遴選。所以說,這個“985”和我們常說的“985”完全不是一回事,“985平台”高校不等於“985高校”。
玉山學者獎 無法獎勵未來2017-08-05聯合報 張顏暉/台大教授
這兩天教育部與科技部陸續提出獎勵大學教授的做法。科技部提高計劃主持費五千元,我們認為是往正確方向跨出了一步,但力道仍嫌不足。教育部提高教授學術研究費十%,可惜未同時提升副教授及助理教授之學術研究費,令人失望。至於玉山學者獎之設立,或有宣傳效果,但對留住國內優秀科技人才,恐無助益。
玉山學者加薪五百萬是一個蠻驚人的數字,得獎人的學術成就必然要很高,算起來大概只有中研院士、國家講座、國家學術著作獎的得主有資格拿到。我對這些人有很高的敬意,他們確實也應該比一般人領取更多的薪資(他們現在也確實拿較高的薪資,尤其有中研院院士頭銜者)。由於他們的成就及東方社會的敬老尊賢特質,這些人在台灣科技界有如一個個城堡堡主,他們悠游於台灣學術界,是所有計畫審查的最後仲裁者,也是台灣學術界永遠的大老;他們在世界其他地方不會有如此友好的研究環境,通常歲數也不低了,因此其實不必擔心這些人會離開台灣。
要留住國內優秀科研人才,重點應該是要留住已顯現出大將之風的研究學者,如拿到科技部傑出研究獎,或中研院年輕學者獎的青壯派。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得獎人每年不到百人,這些人是研究人員菁英中的菁英,是台灣未來科技研究的中流砥柱,也是國外大學或研究機關獵才的首要目標。
這些人年紀大概在卅五到五十歲間,領著微薄薪水擔負著沉重經濟壓力,可能還不太滿意台灣的中小學教育環境,如果我們不能給予獎勵,假如我是這些人之一,確實會嚴肅考慮離開這個選項。
陸開價搶才 最高年薪5400萬2017.8.05旺報
為了提高競爭力,大陸各城市一直以來積極向外招攬人才,尤其是號稱成都、長沙、西安等眾多新一線城市,近期的人才爭奪戰更是愈演愈烈,這些城市對於高端人才不惜祭出年薪50萬(人民幣,下同)至1200萬元,約台幣225萬至5400萬元不等的高薪條件挖角,更在落戶、住房條件上給足了優惠,其攬才手筆之大,與台灣低薪環境,人才赤字日益嚴重的情況,恰恰形成強烈的對比。
中國率先發現寨卡病毒“剋星” 受國際關注
中新網記者2017.7.26獲悉,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陸路、姜世勃研究團隊與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和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團隊,合作設計的“多肽類病毒滅活劑”可有效殺滅寨卡病毒,阻止其感染孕鼠及其胎兒,對研發防治寨卡病毒感染的藥物有重大意義。這項成果26日在線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引起世界醫學界關注。
據悉,寨卡病毒是一種有包膜、蚊媒傳播的病毒。1947年,該病毒首次在烏干達的恒河猴體內分離得到。2007年以前,該病毒只零星感染人類,但2007年後人類出現爆發感染。截止2017年3月,全球約80多個國家或部落報導了該病毒的感染。為此,世界衛生組織將南美地區發生的寨卡病毒“爆發式傳播”宣佈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據姜世勃教授介紹,寨卡病毒感染人類,通常只引起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結膜炎等症狀;但如感染孕婦,可能導致胎兒腦部先天性發育畸形,產生小頭症等;同時該病毒也是導致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的古蘭-巴雷綜合徵誘發原因之一;已有實驗證明,該病毒如感染雄性小鼠,會導致其睾丸受損,甚至不育。
目前,全球並無可有效防治寨卡病毒感染的疫苗或藥物,且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寨卡病毒的小分子藥物和抗體藥物。他指出,比小分子藥物更安全、比抗體藥物成本更低的多肽類藥物是新興藥物的研究方向之一。
兩年前,陸、姜研究團隊首先對寨卡病毒E蛋白的序列進行分析和研究,成功地研發出了一種能夠滅活寨卡病毒的多肽候選藥物(Z2)。研究人員發現該多肽可與寨卡病毒的表面蛋白結合,最終使病毒失去感染活性。體外細胞模型及體內動物模型上的實驗結果亦顯示Z2多肽可較好地抑制寨卡病毒的感染。
之後,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Z2多肽具有穿透胎盤屏障的能力,不僅能夠降低寨卡病毒感染孕鼠血清中的病毒滴度,還能顯著降低胎盤和胎兒寨卡病毒的感染率,阻止寨卡病毒的垂直傳播。此外,該多肽滅活劑對孕鼠及胎鼠均表現出較好的安全性,有望發展為可防治寨卡病毒感染的新型藥物,尤其適用於孕婦等寨卡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相關新聞
我國專家率先3D打印全頸椎助患者頸椎“再生”
http://tech.huanqiu.com/techchina/2017-07/11035742.html
為保護少數族裔人權美國加州社區學院考慮廢除代數必修課
代數是美國社區學院中最容易掛科的學科,對有色人種學生或第一代移民後裔來說,代數是他們獲取高中或大學文憑的最大障礙,而且這將進一步阻礙他們就業。有部分教育從業者出於人權和打破就業壁壘的考慮,已經嘗試在社區學院廢除代數教學,但在美國,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網站2017.7.19報導,加州社區學院(類似於國內的職業學校,觀察者網注)主管埃洛伊·奧克利近日接受該台採訪,就社區學院取消代數課程回答部分問題。
在美國社區學院,60%的申請者被要求修至少一門數學課,而絕大多數的申請者(約80%)會掛科。奧卡利將代數視為學生獲取學位不必要的障礙,尤其是對於一些不需要更高數學素養的學科來說,而他的這一觀點正變得越來越普遍。而持這樣觀點的教育者們,已經討論部分社區學院逐步取消抽象代數課,代之以引導學生重視現實生活中用得到的數學技巧。
.....
回應
挺好的,人權高於一切。堅定支持燈塔國人權,要給世界作出榜樣。
太好了。我建議,整個美國都實行。
因為對傻子學習很困難,所以大家都要變傻!很好,你們跟人權,我們要繼續不要人權。
我工作十幾年了,從來沒有用到過代數,不過天天要用到偷換概念。
你說得太對了,不過你可以讓你兒子孫子都不學代數,賤民沒必要學代數,掰手指頭能數清楚週薪有多少張百元鈔票就行,數不清楚更好,替公司省錢了。
其實我覺得,為了保護少數人權益。應該也不教書寫的。真的。
美國一向是教育精英化,並不奇怪。從總體上看,美國教育分兩塊,一塊就是面對大眾,意思意思就好了。另一部分是精英教育,訓練和要求都非常嚴格。
意思就跟印度一樣,一部分是人,另一部分不是!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7_07_22_419471.shtml
美國得克薩斯一學區重新引入體罰老師:等不及看到效果2017-07-22 觀察者網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意識到,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但是在大洋的另外一頭,美國人的想法卻出現了變化。據今日美國2017.7.21報導,美國得克薩斯州三河學區的學校理事會以6-0的投票通過了一條體罰令,學校校長和紀律檢察長有權利用“板子”懲罰不聽話的學生。而在此之前,該地區是嚴禁使用體罰政策的。目前政策還沒有正式實施,但是已經有老師等不及要看到對學生的威懾效果了。
根據規定,“打板子”並不是強制性的,在下學期開始前,家長們可以選擇是否接受新的“體罰令”。如果同意,校長和紀律檢察長就有可能讓家長的孩子撅起臀部,用板子狠狠抽一頓。值得一提的是,學校一般的老師是沒有權力做這些的。
美國目前有15個州在法律上允許體罰的存在,8個州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此次事件發生的得克薩斯則是15個體罰州之一。據英國每日郵報稱,當地法規定“體罰是故意使用板子、掌擊,擊打臀部或者任何物理方法使對象感覺到疼痛,目的則是為了強化紀律。”
當然,有支持者也會有反對者,美國教育部前秘書長小約翰•金曾經在去年11月寫了一封信給那些支持體罰州的州長,呼籲他們盡快結束體罰政策。他表示,在短期內,遭遇體罰的學生會表現出更多的反抗和侵略性行為。從長期看,受到體罰的學生在精神上會出現問題。
但是,“三河小學”的紀律檢察長安德魯說,他希望體罰能夠在短時間內起效,至少比停課和放學後留校這種懲罰,能夠對學生更加具有“威懾力”。
回應
說好的素質教育呢?這不打臉國內那些口口聲聲要向你們看齊的教育拱作者嘛
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不一定,英國的貴族學校哈羅德中學違紀也是要打板子的,無論男女。
加州為了人權廢代數,德州為了教育打學生。之前鬧獨立的好像也是他倆。美帝有這兩活寶,每天也跟咱們帶來不少歡樂。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7_07_22_419478.shtml
瀋陽一高校被指強制學生到富士康實習學校深夜致歉
據中青在線2017.7.21報導,當日凌晨,瀋陽城市建設學院在其官方微博發布了關於網曝“瀋陽城市建設學院學生被強製到山東煙台富士康企業實習”的情況聲明,向學生、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表示真誠道歉。
該聲明中寫道:近日,網絡媒體上出現了“瀋陽城市建設學院強制要求學生暑期到富士康(煙台)科技工業園實習,實習工廠環境差、工資低、管理混亂“的相關報導。我廳高度重視,立即調查相關情況,並作出相應處理。現聲明如下:
1.7月19日中午,遼寧省教育廳從新浪微博發現相關報導後,立即要求學校詳細報告有關情況。
2.7月20日,省教育廳兩次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學校情況匯報,研究事件處理方案,要求學校立即終止學生暑期教學實習活動。
3.組成專門工作組,赴煙台指導學校組織學生有序返程。
4.對瀋陽城市建設學院組織學生暑期教學實習活動開展專項調查,指導學校調整教學方案,規範辦學行為。
5.遼寧省教育廳向全省高校發出緊急通知,嚴禁在假期組織學生開展教學實習活動,鼓勵學生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或社會公益活動。
遼寧省教育廳在聲明中感謝社會各界對遼寧省教育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並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學校管理,指導學校規範開展學生教學實習活動。
“我們得救啦!”該校學生向記者發來消息,激動不已。
回應
這則新聞讓各大企業認識到了該院學生吃不了哭,於是紛紛放棄校招,那就美滋滋了
哪個企業招應屆不是先培訓後上崗?就那點實習時間企業還真不敢讓你們做點什麼,最多讓你們去挖點土
廉價勞動力,名為實習,實則被迫做工,學校與企業相互勾結,利益分成。
我告訴你們,企業根本不需要大學生來實習,就那群連書都讀的一知半解的大學生,企業還怕你把東西做壞了知道不沒讀過大學不知道大學生什麼能力的走開點,別湊熱鬧
高校強制學生到富士康實習:不去不給學位證
未來網2017.7.19電,有瀋陽城市建設學院大二學生反映,學校強制要求暑期到山東煙台富士康實習,輔導員通知,如果不實習或將影響畢業。未來網記者就此事多次致電城市建設學院和遼寧省教育廳,電話均無人接聽。
學生主要來自兩個院系——信息系和機械系,實習時間是從7月15日到10月15日,為期3個月。
據記者了解,許多學生並不能自主選擇實習單位,而是在不清楚實習單位的具體情況下“被動”到單位實習。
目前,為在與學校溝通無望的情況下,不少學生利用微博等網絡平台反映學校“強制實習”的問題,並在微博發起討論,該話題閱讀超過500萬,討論超7000條,一度躥到熱搜榜。有網友調侃:同一個世界,同一種學校。
回應
學校是最黑的中介所,在深圳,一樣的臨時工作,社會工能拿15塊一小時,而學生工只能拿10塊一小時,他們賺了多少。髙校實習應該與所學專業對口,不然將是誤個子弟。
首先說二個問題,第一.學校違背學生意願,與廠家下面有什麼東東肯定是不好的。第二。如果按照學習說的條件差,伙食差,培訓差,我倒認為現在的學生在矯情:A.依我的親身經歷,在伙食方面富士康比很多電子廠好多了,B.培訓想要大辦公室還是小會議室,哪你需要努力成為領導後才可以,沒有努力直接不能獲得的,很多歐美的企業培訓也是這樣啊,C.學生剛畢業前幾年還是要下基層,苦點對他們有好處,不了解基層,你如何管理他們,你管理不了他們,我如何成為領導,
我感覺,這種實習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好的機會,但是好多同學心裡不願意接受。我教過很多屆分院的學生,分院的學生優點是聽話,懂禮貌,缺點是學習的努力性需要加強。
利益驅使,奇葩頻現。學校都成了黑暗之山,哪裡還能有一片淨土?
實際工作中,比這差的多得多,這對自己進入社會,也是鍛煉,社會哪有儘自己心意的,適者生存
艱苦的環境可以鍛煉人,若干年後你會發覺現在經歷的苦和難是人生最寶貴的一筆財富。
http://news.sina.com.cn/c/2017-07-19/doc-ifyihmmm7607302.shtml
全國首設小龍蝦專業湖北這座職高火了2017-07-18
據澎湃新聞2017.7.17報導,近日,湖北潛江龍蝦學院因開設小龍蝦專業走紅網絡,引來公眾熱議。該專業首批86名學生將於9月1日正式開學。經湖北省教育廳同意,位於湖北省潛江市的江漢藝術職業學院自今年起,面向“潛江龍蝦萬師千店工程”,開展校企合作辦學,通過單獨招生考試錄取,培養普通專科層次的小龍蝦產業技能型人才,計劃錄取150人。招生對象為具有湖北省戶籍且年齡在40周歲以內的應往屆中職畢業生和往屆高中畢業生。學校3月8日公開招收首批學員後,參加報名的有162人,通過自主招生入學考試,實際合格錄取人數為86人。這批學生將於9月1日正式開學。
產業發展迅猛,欠缺專業人才
據6月出爐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7)》顯示,中國小龍蝦養殖面積和產量均持續快速增長。2007年至2016年,全國小龍蝦養殖產量由26.55萬噸增加到85.23萬噸,增長了221%。2016年,中國小龍蝦總產量為89.91萬噸(含捕撈產量),已成為是世界最大的小龍蝦生產國。同時,據統計測算,2016年小龍蝦養殖產業產值564.10億元,算上加工業和服務業產值,經濟總產值1466.10億,全產業鏈從業人員近500萬人。截至2016年二季度,全國小龍蝦專營店總量達17670家,是肯德基中國門店數量的三倍。
.....
回應
個人感觀,遠遠不止3倍吧!
什麼小龍蝦專業,不就是地方院校標新立異,地方政府推波助瀾,最後坑了學生
很實用的專業。再不濟也能自己用。
真挺好的,如果每個年輕人都能有一項實實在在又順應社會需求的技能,中國就真的是安居樂土了。
千億產業,育種養殖銷售烹飪一條龍的職業教育,不怕做不到更強更大。
小龍蝦是個年產值千億級別的產業,搞個龍蝦學院也是可以的了。
高考結束招生開始高鐵學校就業率是否真實2017.7.18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野雞學校燒旺“高鐵招生”虛火)
眼下,隨著各地中、高考錄取工作的開始,各類學校的招生廣告不斷刷屏微信朋友圈。其中,五花八門的“高鐵招生”廣告在火熱比拼之中,大有把高鐵專業打造成時下最熱門、最具吸引力的專業之一。
筆者分析,朋友圈流傳的此類“高鐵招生”廣告,其賣點有三:一是學校名稱一定要沾“高鐵”的光,如“××鐵道學校”“××軌道學校”,有的干脆就是“××高鐵學校”,凸顯其專業性較強,專業唯一;二是“高鐵招生”的廣告從形式到內容高度一致,圖片、視頻、文字介紹等幾乎出自同一個模板;三是廣告用詞極具煽情,富有誘惑力。“急招”“特招”“提前錄取”“名額有限”“畢業包分配”“100%就業率”“直接進入鐵路系統”“金飯碗”等,有的甚至還打著“精準扶貧”的旗號。
“高鐵招生”廣告是否含有虛假宣傳的成分,這還有待進一步求證。筆者絲毫不懷疑有些學校是實打實地辦高鐵專業並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有較高的辦學水平。不過,在稍具常識的人看來,大多數“高鐵招生”廣告明顯帶有誇大其詞的成分。
.....
回應
都是騙人的,為什麼中國有關部門不管
我鐵道大學不背鍋。
我也是鐵路學校的,就業率的話,只要是跟鐵路和地鐵有關的專業都比較好就業,其他的就是在坑人了。
我可以證明,就業率百分之九十九
回應
我認識的人家送孩子出國留學,大多數都是因為孩子在國內學習成績不好。但是很多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很聰明很天才,是國內教育體制限制他們了,所以一出國肯定就好了。
井底之蛙的台灣媒體的話也相信?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機會大大高於國外,科技也大大進步,為什麼不能學成了回國?待在經濟停滯的國外難道不是浪費時間麼?
英國的工簽要求幾乎變態,我有好幾個同學到了終面因為簽證問題被刷下來,這幾乎可以算是一種歧視了。回到國內還會被鍵盤俠和無良媒體酸,說是沒本事才回來。可這是我們的家啊,我們回來有錯嗎?幸好還有來這裡開招聘會的中國民企們,他們似乎比鍵盤俠們都傻,不遠萬里招回去一堆在國內考不上大學的人。
我高中同班同學出去留學4個,三個成績不好的,但是家裡有錢,兩個父母做生意的,一個老媽保險公司經理攤手人家家裡有錢不在乎,在江蘇他們根本上不了大學
我老公他弟弟法國呆了五年,回來找不到工作
華人移民生活差距大技術流更靠譜2017-07-17
週六的觀網跟讀者分享了一個移民故事。2007年,主人公周建辭去了在北京月薪近4萬的醫藥銷售經理的工作,變賣房產移民加拿大,卻始終無法找到合適的工作,也錯過了國內發展的機會。在經歷了離婚,抑鬱症等人生低谷之後,現在只能靠著一家洗衣店,租房生活。
據2015年聯合國全球移民報告顯示,全球國際移民人數在2015年已達到2.44億。印度是最大的移民輸出國,有1600萬人移民海外,其次是墨西哥和俄羅斯,中國排在第四位,有1000萬人。美國是中國人最愛移民的國家,剩下的前5名依次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及新加坡。
回應
最好公知全都移民,而且移民後不要回來賺錢,但是他們又不肯走,這才是讓人民最噁心的
最愛鼓吹國外的,就是代購、移民中介、海外投資中介、留學中介……一切靠忽悠你在國外花錢來賺錢的人。
我最噁心那些做代購的人,他們是最有動力鼓吹國外,貶低國內的人。
我辦公室就有一個做代購的,老公在國外工作,每天在微信上展示她的商品,那個語氣,真的讓人想扇她兩巴掌。國外的一個破東西,就吹上天,吹就吹吧,還拉中國的商品來貶低,順便呵呵呵呵呵一下。本來互相加微信,最後就直接把她刪了。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7_17_418628.shtml
大陸留美學生8成“裸歸” 台媒:適時回國是歸宿
台媒稱,2016年大陸留美“海歸”人數創歷史新高,但其中80%卻是“裸歸”──留美後僅拿到畢業文憑,未獲在當地實習、就業機會,且許多“海歸族”回來就業後呈現“水土不服”。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2017.7.17報導,對此,專家日前呼籲,對大陸海外留學生而言,並非以在國外就業為目標;累積國外就業積累工作經驗,適時回國融入創新創業大潮,才是歸宿。
報導稱,隨著大陸出國留學市場漸趨成熟,愈來愈多大陸留學生將獲得海外名企聘用,累積海外工作經驗,視為重要目標之一。由蔓藤教育、北京留學服務行業協會及騰訊聯手合作調研、撰寫的《中國留學生美國就業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日前在北京發布,頗受各界關注。
《白皮書》中指出,2016年大陸送出約55萬名留學生,其中約34萬人選擇赴美;2016年也是留美海歸人數達到歷史新高的一年,但“裸歸”佔比高達8成。隨著大陸在世界經濟中比重、地位日益提升,回國發展已成留學生畢業後的“新常態”,據教育部預測,預計至2017年海歸人數將達到66.6萬人次。
“當前美國對外國人開放的崗位遠多於特殊專業人員/臨時工作簽證(H1B)名額,能否找到合適的崗位更取決於內因,即學生選擇的專業與自身的綜合能力”。《白皮書》剖析,大部分留學生留美期間,往往缺乏對當地環境動態、就業需求的了解,通常而言,“技術含量”高的職位,最適合於大陸留學生就業。
具體而言,大陸留學生在美就業難可歸納為內因、外因,外因包括“工作和身份問題的限制”,但並非關鍵因素,《白皮書》認為,大陸留學生若未具備美國職場所需的“硬技術”、“軟技能”,難以戰勝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更不用說與美國本土畢業生競爭。
此外,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發布的《2017年度世界競爭力報告》顯示,大陸競爭力排名已由2016年第25位躍升至第18位,並在“就業表現”項目中,自全球63個主要經濟體脫穎而出、高居首位。世界經濟中心正在向亞洲、特別是大陸傾斜,累積國外就業經驗,適時回國融入創新創業大潮,才是“海歸族”的正途。
當前,大陸留學生在美就業“最高指導原則”,應在於提供有利於創新創業人才冒尖出頭的工作環境,啟動留學人才的內在動力、競爭力,進而創造出一個“百舸爭流、千帆競渡”的局面。傑出人才並非“培養”出來,而是經由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環境“培育”而成。
中國校服講究的是實用性和安全性,就拿基本的來說,各個學校每個年級都有廣播體操,如果是日韓的校服那一套下來簡直就是不該漏的都全漏了
學生穿超短裙本來就有問題,學生就是要學習。而且我覺得統一校服對於小孩子的心智成長比較好,無論家裡有錢還是沒錢,所有小孩子的校服都一樣,這樣就不會攀比。
校服其實只要合身也挺好看的,奈何現在有的學生就是故意要大碼的,鬆鬆垮垮。至於有些人總是盯著什麼越南、日本、韓國的校服來貶低我們的校服,樸素平等一類的冠冕堂皇的話我就不說了,我就一句話,有種等你女兒上學了要她穿那種衣服呀!
你知道學校的一套校服多少錢么?家長們都希望買大點能多穿幾年的。日本小學生背的書包必須是指定的統一款式的(顏色可以不同)但是非常非常貴、印像中折合rmb大約2000元左右。美其名曰“減少攀比”然後一大幫中國人嘖嘖稱讚…怎麼到了中國的校服(便宜、實用、這是真正的減少攀比)就開始嫌土嫌難看嫌壓迫孩子的天性了?(滑稽。記得我高中時候也不喜歡校服、學校規定週六可以穿便服上課、每週六同學們精心打扮一位位走進教室跟時裝週似的也是蠻好玩的。也算是所謂的“土氣”的校服反襯出的五彩繽紛的學生時代回憶了。
我來說吧,我一朋友,把兒子送到一私立小學,買校服,貌似是兩套運動服、兩套小西裝,外加一套風衣,合下來2000多,因為西裝和風衣必須要合身才好看,所以對於小朋友來說只能穿兩年,最多三年,就必須買新的,講真,如果所有學校都是如此,對不少家長來說這個負擔可能就比較大了。而運動服呢?我當過初中班主任,基本上就兩套秋冬裝和兩套夏裝,大概兩百多不到三百,買大兩個號,絕大多數學生穿三年沒問題。所以我實在想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一定要說中國校服不經濟?
成年之後這種校園風小短裙我倒是可以穿,但上學時的那些寬大的校服是不能再有了,現在再穿會有裝嫩的嫌疑,不是體育用品店買回來的運動服可以簡單替代的,說不上感覺,其實真挺懷念的。
上學那會午休,因為大,整個校服都可以蓋著半個身體和整個頭睡覺,因為衣服很寬鬆,所以整個人都趴在桌子上也很舒服,冬天的時候不用穿厚外套也能上早操,裡面套棉褲都不太能看出來,大家還是整齊一致,那時候上學拿個隨身聽,耳機線從袖子裡順出來,因為袖子寬大,就像普通撐著手聽講,上自習,根本看不出來。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7_07_16_418399_3.shtml
都說中國校服醜,但是韓國學生表示好想穿啊!2017-07-16
韓國的學生還在羨慕中國的校服呢!
不為別的,只是因為這校服看起來就很舒服的樣子啊!
鬆鬆垮垮的,想怎麼玩怎麼玩,穿著多舒服,多自在!
不像韓國的校服,穿著各種不方便…
“哇噻,看著就好舒服”
“我小的時候曾經在中國住過一段時間,那時候經常穿中國的校服,冬暖夏涼的,真的很舒服”
“這個真的很適合我,因為我總是一到學校就換運動服”
“啊,羨慕嫉妒恨啊,這樣最舒服了… 我們的校服是好看,但是穿著不舒服…”
“可以說非常羨慕了”
“看起來就挺方便,我們的校服太不方便了,學校就是學習的地方,校服方便點比較好吧”
這麼一想,好像確實哦...
我們的校服大是大了點,但是當的了抹布,禦的了寒,省錢又耐髒!
至於穿得好不好看,大概說到底,還是看臉…
@是一睿兒: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
@梨渦Dimple:穿的好不好看,主要還是看臉,扎心了啊
@丁丁小怪咖:講真,中國校服唯一的優點就是,完全不用去愛惜,穿上隨便坐地上,桌子臟不髒都可以趴
@夫洙:哦最後說一句…我怎麼抱怨這麼多…當然的確是好看的,當時剛領到也很開心…可是…日本校服!它!洗起來!真tm麻煩!!外套毛衣裙子,只能送乾洗店!!日本人講究禮儀啊,一周洗一次至少…我中國校服直接扔洗衣機甩甩就好了
@揉皺舊衫:脫了校服之後才發現最美的還是校服
回應
韓國學校的校服,把學生當什麼了?說到底,不就是西方紳士小姐的那一套嗎?
韓式校服長得好看的穿著是美,胖的醜的呢?羅圈腿粗胳膊的呢,不傷自尊嗎?學生階段還不要讓這些成人世界的審美印像到哪怕一個孩子比較好。運動服挺好。
日韓那校服援交專用,萬不可學,誤人子弟。
我們校服可以當運動服,人家校服可以當工作裝。
小孩在學校就是要多運動啊,難道還打算上班麼?
你太純潔了!他說的是腳盆(Japan)現在法律允許18歲以上的援助交際。
世界首創生物人工氣管移植成功患者恢復正常呼吸
據中新網2017.7.13報導,一女子因喉頸段氣管狹窄長約6厘米,不能口鼻呼吸,生活苦不堪言。近期,該女子在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進行了世界首創生物人工氣管移植術。該院耳鼻喉科教授崔鵬程13日向記者介紹,術後患者恢復良好,可重新使用口鼻呼吸。
6年前,56歲的患者範某因反复咽痛、咳嗽、發熱等症狀前往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就診,經檢查,CT顯示喉軟骨和氣管環大部分被破壞,喉頸段氣管狹窄長約6厘米,診斷為“喉氣管狹窄,復發性多軟骨炎。”
據介紹,喉氣管狹窄或缺損的患者,通過手術切除病變部位,將正常部分氣道吻合後均能治愈,狹窄或缺損長度超過5厘米時,則無法實施端端吻合,屬於世界級難題。國際上最新做法是同種異體移植,即器官移植,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對患者使用免疫抑製劑,易導致抵抗力下降,易發感染,誘發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
範某最初採取了保守治療,只能帶著氣管套管生活,不能口鼻呼吸,無法正常說話,導致生活苦不堪言。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專家經過4年多研究,首創不使用免疫抑製劑移植治療新技術,即生物人工氣管移植手術。該技術將捐獻的氣管經組織工程和器官保存方法處理,在去除氣管黏膜免疫原性的同時保留了軟骨活性和軟骨環完整性。
2017年3月,範某在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進行了新技術一期手術,將處理過的氣管埋植在頸部肌肉內使其血管化成活,6月進行了二期手術,將其移植至喉氣管狹窄處重建呼吸道。術後CT顯示,移植氣管軟骨環存活,管腔通暢,患者已能經過口鼻呼吸,健康狀況良好。
崔鵬程表示,生物人工氣管移植術的研發及臨床上的成功開展,是長段氣管狹窄或缺損患者的福音。更重要的是,這種去除免疫原性的同時保留主要功能細胞活性的思路,也為其他類似組織器官的移植提供了重要藉鑑。
“我愛我的母校,中科大!”Shannon在故事的結尾說,“我的母校有太多優秀的東西是我由衷認同的,氛圍、智慧、專注、低調等等。而這一刻,是一種直擊心靈的認同感。”
“還有這種學校,用心了。”“暖的,這才是帶有智慧的正能量!”“中科大真有人情味兒,也真厲害……”對這個“暖心智慧”的故事,網友紛紛點贊。
“中科大僅僅一個簡單的電腦程序,就解決了學子自尊和經濟窘迫的對立面。人文關懷,亦是對學子無聲的教育,大贊!”網友“金鑾鈴”說。
也有網友給Shannon留言,認為這種補助方式“有空子可鑽”:“你那個同學應該每次只刷一個饅頭送給你吃,然後到餐館點菜或者叫外賣!或者把卡借給貧困生用,這樣就可以領到補助了!”
用科學的方法實現人文關懷。那麼,這種補助方式是否仍存在“漏洞”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工部部長董雨告訴記者,這種方法的學名叫“隱形資助”,是中科大於2004年在全國高校中首創的,目的在於讓貧困生更加有尊嚴地接受資助。
“我們用一套算法在做這件事,初期的確存在一些'漏洞',比如有的女生因節食瘦身消費較低,也有兩個人合作一個人用卡打飯一個人用卡買菜,還有少數當地學生經常回家用餐,或者部分同學在校外吃飯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一卡通數據庫自動生成的數據與真實情況不符。”董雨說,為此,中科大從2005年起改進數據統計方法,利用網絡對新生心理和家庭狀況進行了詳細調查,綜合各院系平時掌握的學生生活情況,建立了每學期更新的貧困生數據庫。通過細緻的情況統計和優化的大數據分析,篩除不能反映真實情況的“壞數據”,為真正的貧困學生提供資助。
據了解,從2004年到現在,中科大已“隱性資助”貧困生4萬人次,累計資助金額達600萬元。近年來,全國多所高校到中科大“取經”,這種“低調而溫馨”的做法已在越來越多的大學校園中施行。
還有這種操作?這所大學偷偷資助“不捨得吃飯”的學生4萬次 2017-07-12
有哪些“還有這種操作?”的故事?這兩天,知乎這個問題下的一個回答火了。
“剛上大學的時候,由於家庭條件不好,我特別節省,每天在食堂吃飯不超過六塊錢,早餐兩根油條一杯豆漿,一塊二。午餐晚餐的話,我們學校的食堂是可以打半份菜的,所以每次就4毛錢米飯加3個半份菜,兩塊錢左右。晚上上完自習回來如果餓的話,最多再加個茶葉蛋。”
網友“Shannon”說,就這樣過了一陣子。突然有一天,收到來自校園一卡通管理中心發來的郵件,讓他去領取生活補助360元。
“我一下子就蒙了,我從未跟人說起我的家庭情況,儘管學費是父母貸款,但在大學裡我從沒跟任何人說過我的家庭情況不好啊。”Shannon跑到一卡通管理中心詢問:“為什麼要給我發放生活補助?我從沒申請過,你們肯定是弄錯了!”
工作人員說,學校會監測每個學生的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費情況,“如果每個月的消費低於200元,就會自動給你打生活補助。”這番話,讓Shannon瞬間熱淚盈眶。
“竟然還有這種操作……”Shannon的這個回答,在知乎上收到了3.9萬個“贊”。
故事沒完,還有“神進展”。一個“家庭條件特別好”的同學聽說了Shannon這件事。於是,“平常全身adidas”的他,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基本不去食堂刷卡吃飯了,改去餐館吃飯。這樣,他每個月校園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費不超過二十塊錢。他期待著一卡通中心的郵件,期待著輕而易舉白得的補助。
可是,日子一天一天的流逝,這位同學始終沒有等到郵件。他開始焦急,他開始瞎猜,他覺得有黑幕,他覺得學校的政策不公平、領導不作為、社會不公平……最終,他“正義凜然”的去一卡通管理中心質問。工作人員的答復是:“你的消費記錄很少在食堂吃飯,所以根據我們的算法,不認為你是貧困學生。”
在日華人學者日媒刊文:這個現象預示日本必定輸給中國!
《日本經濟新聞》2017.7.11刊發在日華人學者張石的文章,原題:留學狀況預示日本必定輸給中國 目前,中國人赴海外留學越來越火爆,而日本人的留學熱情卻完全無法和中國人相比,從兩國出國留學數字的比較能夠看出這個問題,而仔細研究一下統計數字的內容,更會令人吃驚。
2015年中國海外留學的學生為126.43萬多人,約佔世界國際留學生總數(500萬)的25%。日本84,456人,中國約為日本6.2倍,更令人震驚的是日本留學時間不滿一個月的竟達51,266人,一年以上的長期留學生僅有1,913人,
留學,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在國際化不斷深化的現代社會,留學尤為重要。
首先,留學可以學習先進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先進的社會與企業的管理、先進的文化。美國現在仍然是世界上在各方面都十分先進的國家,2015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為304,040人,佔全體留學生的31.2%。而日本人在美留學生的總數為 19,060人,僅佔全體外國留學生的1.8%。
第二,留學生可以通過留學,在留學目的國建立廣泛的人脈,通過師生關係、同學關係、交友關係建立人際關係網。
第三,目前,國家、民族、地區正從一個個分散而孤立的族群走向在世界規模的舞台上分工合作,互相競爭互相促進,互為補充互利共贏的整體。世界的重要地區,早已結成一個絲絲入扣、節節相聯、起承轉合、缺一不可的產業鏈、金融鏈、商業鏈甚至生活鏈。這樣,熟悉外國的語言、文化、國情和生活習慣的人才十分重要。“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大量的這樣的人才,才能在全球化的競爭與合作中取勝,失去了多少信息,就會失去多少機會,誤讀多少情報,就會增添多少誤解。因此,在留學上遠遠落後於中國的日本,在將來的國際化競爭中很難與中國競爭。
回應
很早就關注這點了。我在國外5年就見過1個正式的日本留學生。見過2,3個不超過3個月的日本學生。日本的經濟,社會觀念和阻止結構已經腐朽。除了精工,基礎材料學還可以(不過也是在慢慢的被赶超)。基本已經沒有了前途。
這個結論太武斷了。目前而言,我們依然要向美國日英德等國家學習。要頭腦冷靜,不能被捧殺了。留學生多就是好,不用看質量?你咋不說人家日本自己高等教育做的好,不用出國留學呢
中國落後太久了,有的人心理產生了習慣性的被殖民地思維,不管中國怎麼進步取得了那麼多的科技成就,總認為歐美國家和日本比中國強多了。
規範中考招生秩序別只針對衡水一中
2017-7-6,廊坊市教育局發文,對衡中系民辦學校在廊坊市域內的招生進行限制,其中明確提出,因在廊坊招生“計劃極不嚴肅、隨意更改”,故對衡水一中2017年度招生計劃予以核減。此前一天,包括承德、石家莊等在內的河北多個地市教育主管部門同樣以文件形式,對衡水一中的新一學年招生計劃進行限制,甚至提出3 年內禁入等。(7月7日《新京報》)
衡水一中在河北各地的異地招生工作中存在嚴重違規行為,擾亂了當地中招秩序,廊坊等地教育局按照河北省教育廳的精神進行整治和限制,這無可厚非,也是依法行政的必要之舉。但是,規範中招秩序不能只是針對衡水一中,而是要面向所有存在違規招生的中學,既不該有公辦學校、民辦學校之別,也不該有本地學校、外地學校之分。
從中招現狀來看,不是只有衡水一中異地招生違規,很多當地公辦中學同樣存在違規招生行為,紛紛以自主招生方式提前掐尖,增加招生計劃,甚至有地方教育局參與其中,為了保護本地中學,直接以紅頭文件方式限制、禁止本地學校去外地讀高中,剝奪本地中考生的選擇權等。去年就有媒體報導,石家莊中考分數線沒有公佈之前,石家莊室內各個高中已經提前開啟了 “掐尖大戰”模式,為了爭奪一個好生源,學校不惜開出多種不能保障可以兌現的優惠條件。按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衡水一中招生違規被治理,那麼其他只要存在招生違規行為的中學,也應按照同一標准進行治理和給予處罰。只處罰作為民辦中學的衡水一中,不處罰其他違規招生的公辦中學,這對衡水一中來說很不公平,也無法服眾。相反,只能說明行政亂作為。
事實上包括衡水一中、合肥168中學在內的很多知名民辦中學異地招生有市場,頗受當地優秀中考生的歡迎,積極報考,歸根結底不是衡水一中等民辦中學的違規招生搶人,而是公辦學校的教學水平太低,教學質量太差,逼得本地學生不得不花更多的費用去外地讀高中。而且,只要這種狀況不改變,公辦學校教學質量不提高,即便限制衡水一中招生,也不能徹底堵住本地優秀中考生進入衡水一中這類民辦學校讀書,有些中考生可能甘願不要學籍。因為按照高考制度,沒有學籍的學生仍然可以參加高考,只不過是以社會青年身份報考而已。
在校大學生拿了獎學金請室友吃飯,這其實是件很正常、平常的小事,本身並不存在任何問題。像十多年前筆者上大學那會,拿了獎學金的室友基本上會主動提出請客吃飯。
拿了獎學金的同學,要不要拿出一部分錢請同學、請室友吃飯,這是他們的權利和個人選擇,這一點沒什麼可爭議的。拿了獎學金的同學主動請客吃飯,這是客氣、是人情、是情誼。但是,即便他們當起一毛不拔的 “鐵公雞”,留著用於生活、學習支出,拒不請客吃飯,這也無可厚非,誰也不能強迫他們必須請客吃飯。因為大學生拿獎學金,完全是憑藉個人的本事和能力,是刻苦學習的結果和所得,而不是靠其他同學的幫助。更何況,有些拿獎學金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本來就不好,學費靠銀行貸款,生活費靠勤工儉學、獎學金、助學金,他們手中的每一分錢都得用在刀刃上。否則,可能要吃一個月的方便麵。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一些沒有拿獎學金的同學,用道德綁架的方式逼迫那些拿了獎學金同學請客吃飯,如果拿獎學金的同學不請客吃飯,或者請客吃飯的標準不夠高,沒有拿獎學金的同學就給他們貼 “摳門”“小氣”之類的標籤,甚至對其實施冷暴力、疏遠他、隔離他。拿獎學金請客吃飯儼然成了一種必須履行的義務,這就太荒唐,徹底庸俗了本應是純潔的同學關係。這實質上讓拿獎學金請客吃飯完全變味,失去了人情味,也讓很多拿獎學金的同學不樂意,影響了室友關係和大學校園裡正常的人際交往。
淨化校園風氣,純潔同學情誼,對大學生拿獎學金、助學金請客吃飯這股歪風邪氣確實有必要進行必要的遏制,不能放縱。但在路勁選擇上,應當盡可能選擇疏導的方式,引導大學生理性看待拿獎學金請客吃飯這件事,引導大學生不要用道德綁架的方式逼迫拿了獎學金的同學請客吃飯。對那些經濟條件許可的同學,拿獎學金請客吃飯,不應鼓勵,也不該反對。只有在引導方式毫無效果的情況下,才可以考慮以校規方式硬性規定獎學金、助學金的用途,禁止大學生拿獎學金、助學金請客吃飯,並配套處罰機制,比如剝奪吃請雙方領取獎學金、助學金的資格等,逼得沒有拿獎學金的同學不好意思逼迫拿了獎學金的同學請客吃飯。
謝師宴-維基百科
謝師宴起源自西周時期尊老敬長的「鄉飲酒禮」,目的是要人們領悟尊老敬長的概念。《禮記‧鄉飲酒義》記:「民知尊長養老,而後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國可安也。」意思是人們懂得尊長養老的道理,就能形成良好的風教。社會有了良好的風教,國家社會就安定了。
這個宴會並非專為老師而設,但從此而生宴請長輩之概念。
今日謝師宴
現在中學生和大學生畢業時也會有謝師宴,但除了傳統上「謝師」的意義外,還增添了同學臨別時聚會的意義,因此常稱為畢業聚餐。受美式畢業晚會的文化影響,參加的師生都會悉心打扮,希望有美好的回憶,多在酒樓或酒店宴會廳舉行。除了吃飯之外,還有遊戲、表演等節目。
爭議
謝師宴一般都在大型酒店舉行。無論選擇出席與否,所有畢業生皆需繳付租場、玩樂等費用,又不明文地規定必須盛裝出席,對一些家庭環境較差的學生而言,可能無法負擔。謝師宴扭曲師生的關係,令人以為謝師只是靠物質便夠表達,因此認為不必要用這樣方式。而且參加謝師宴的學生大多是入世未深的青年,此等活動錯誤灌輸他們奢侈的觀念,被喻為「一群小孩子在裝成年人」。有些學生會因為與其他同學和老師關係惡劣,而拒絕出席。但也有認為謝師宴是一種留下美好回憶的活動,也提供了讓學生歡聚的場合,因此有其意義。
道德綁架讓拿獎學金請客變味2017-07-11
大二快要過去的時候,在廣西某高校就讀的王斌獲得了一家單位贊助的校級三等獎學金,但為數不多的獎學金卻要面臨 “挨宰”的命運,王斌有些鬱悶。隨著獎學金的下發,學院裡似乎刮起了一陣“請客風”,微信朋友圈裡每天都有人曬飯桌上的合影,拿了獎學金的那個人往往被擠在中間的位置,尷尬地笑著。(7 月7 日《中國青年報》)
將聖潔的師生情誼現實化、勢利化、庸俗化,也是現在一些地方的一種流行風。教師節,要送禮。逢年過節,要隨禮。和老師拉近關係,要請客更要送禮。想讓老師對自己的孩子關照一點,不管是老師開設的補習班、小食堂、小公寓、小賣部,都要熱情支持,心甘情願的被宰被坑,更是時下一些地方師生關係 “鐵”的“法寶”。
謝師宴變謝生宴? 大學生這樣約、教授好無奈2017-05-10
畢業季將至,有些學生開始著手準備謝師宴。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感嘆,不知今年學生們,是否又會約好自己方便的時間,再「通知」老師們出席,呼籲家長除重視孩子的升學就業,也應教導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
劉宏恩8日於臉書表示,近日請一群學生吃飯,跟他們說,以前都是帶學長姐去OO餐廳吃,不料,幾天後,負責聯繫的同學告訴他,「老師我們討論好了,我們想要吃的是另一家XX餐廳。(別懷疑,XX當然是比OO貴)」。
劉宏恩指出,類似的事經常於大學內上演,像是謝師宴的季節快到了,不知是不是又有許多學校發生,「學生們自己約好了他們方便的時間,然後『通知』老師們那天出席,而且所謂的謝師宴學生沒有準備任何節目,唯一的餘興節目就是由老師們輪流上台唱歌娛樂他們、還有由老師們出錢買禮物給他們摸彩」,他大嘆,「好一個『謝師』宴」。
劉宏恩自嘲,大部份的大學老師頂多嘆口氣,但他總是「機車地」跟學生講,「你們這樣子不對」;他無奈地說,「其實我也覺得很累了,因為這應該是你們的爸媽從小應該告訴你們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呼籲家長「不要忘記除了升學就業,你的孩子還有其他應該學會應該重視的事」。
他的臉友也在底下留言,表示「我也經常納悶,這些道理,為何會一路漏網,到大學要畢業了,還如此天真」;還有人直言,「這應該不是『謝師宴』,更名為『謝生宴』!」也有驚呼,「這真是高教危機...」。
被綁架的“謝師宴”讓師道毫無尊嚴 2017-07-08 朱少華
小朱自稱是深圳實驗承翰學校的學生,她說,上月底考完中考後,她所在的 903班班級群裡,有人發出了一條消息,倡議家長們舉辦一場隆重的謝師宴。為什麼說它隆重呢?因為謝師宴的價格高得嚇人:每位學生要交一千二百元。小朱仝學提供的短信截圖顯示,這場謝師宴的預算中,不僅有聚餐的費用,還包括老師的禮物、感謝牌匾,以及場地佈置費等,加起來一共有三萬七千多元。面對這麼高的費用,部分家長雖然有些猶豫,但是組織者卻非常積極。(據7月8日深圳電視台)
對於那些家境富裕的學生和家長們來說,1200元錢不過是小菜一碟。但對於更多的家境狀況一般甚至生活困難的群體來說,好不容易“熬”到孩子中考畢業,正想鬆一口氣的時候,現在又冒出來天價“謝師宴”,這場宴會裡可就有點五味雜陳了。也許正因如此,倡議舉辦“謝師宴”的通知一發出,就有部分家長顯得“猶豫”。而且儘管“謝師宴”的組織者再三徵求意見,強調了“以自願為主”。全班43名同學,只有35位報名,仍然有8位同學不願“捧場”。雖然比例很小,但也有近五分之一。而這近五分之一的比例有說明什麼呢?
還有一點。這個學校口口聲聲表示,校方並不知情,老師也是明確反對的,似乎這一切都是部分家長或 “家委會”的所為,與學校和老師沒有半點關係。這樣的解釋顯然是蒼白的(楨:?) 。事實上,一個宴會的舉行從來就不是一廂情願可以辦到的。如果學校規定明確,態度堅決。老師們更不會半推半就,這樣的“謝師宴”怎麼可能舉辦?組織者雖然提出“自願為主”?大多數學生和家長都以行動起來,學校和老師的態度又很曖昧,你讓那些“猶豫”的學生和家長怎麼還能“不自願”?而實際上這個所謂的“自願為主”,不過是一種道德綁架。情況就在那裡擺著,讓這些學生和家長們“不自願也自願了”。
“謝師宴”顧名思義,重要的就在於一個“謝”字。而“謝”字更是一種心意的表達。古時候學生告別老是進行的是拜謝,行使的一種大禮。而現代“拜謝”形式就更加多樣了。鞠個躬是謝,寫封信是謝,就是一句話不說,用今後更優異的成績來體現,同樣是一種謝。這些謝師的方式雖然“廉價”,卻意重如山,更是高尚無比。而現在所有這一切竟然轉成一頓吃喝了,為了吃喝,更有一種“強人所謝”的味道,如此的“謝師宴”更像是在勒索,也是對某些學生和家長的“臨別一刀” ,不僅沒有半點謝意,也辱沒了作為一個學校一個師長最起碼的師道尊嚴。
卡拉為了報復盧卡斯,用謊言讓盧卡斯背負起了性侵女童的罪名,一時間,這個好好先生成為了整個小鎮排擠和壓迫的對象。
好友的憤怒,前妻的不信任,愛犬的死亡和陌生人的惡意讓盧卡斯幾近崩潰,而當小小的卡拉吐露真相之後,惡意卻並沒有隨著盧卡斯的重獲清白而劃下句點。
可以用一句中國古話來總結:“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這部電影呈現的是:如果證據不確鑿或者無法舉證,而只是孩子口頭聲稱發生了侵害,那會發生什麼?
電影裡,從孩子的老師、父母、鄰居甚至警方都選擇相信,“因為孩子不會撒謊”,並且在受害描述中細節豐滿。
這樣一來,盧卡斯就掉入了道德罪名的巨大深淵。警方無法判罪,所以無罪釋放了他,但是大家都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幼兒園把他解僱,超市不賣他商品,鄰居拒絕和他交往,女友和他分手,他因為莫須有的舉證,信譽一敗塗地,生活舉步維艱。
影片最後,盧卡斯帶著兒子到森林裡狩獵,突然一記冷槍眼前呼嘯而過.......
這部影片最容易被拿來與《熔爐》對比,所有人都相信侵害真相,但司法卻選擇性不作為,縱容了犯罪分子。我們痛恨熔爐中的校長,我們也痛恨狩獵中撒謊的小女孩,然而,一步不慎,我們也可能成為幫兇,畢竟我們是零危機。
有時候我們的正義可能是我們自以為是的正義,有時候我們堅持的真相也只是自以為是的真相。
抽離事件之外,站在上帝視角,誰都能抨擊兩句,不知不覺就形成了眾生相。
哪怕現在,事件還沒有水落石出,
《狩獵》並不是教育我們不去相信孩子的哭訴,任何事都不能因噎廢食,但是在信息傳播如此迅速的今天,多少人心浮氣躁,憑感情去評述。把《熔爐》和《狩獵》聯繫去看,我們需要正義,我們也需
而相對於有的媒體在市場壓力下“腿發軟”,在全媒體裹挾下“方向迷失”,出現價值追求和職業精神滑坡。當前信息傳播廣泛迅疾、新聞從業人員必須加強新聞的把關意識,克服從眾、低俗、衝動、自我的心理。隨著各種新媒體悄無聲息地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人們原來所固有的生活方式也受到媒體影響,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當然,網絡信息的虛假氾濫,加之商業利益的巨大衝擊,給媒體的生存帶來了巨大的考驗。在堅守社會責任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其巨大的利益誘惑及生存危機反复考驗著媒體的社會責任意識。
對目前的環境裡,還有不少網絡信息五花八門,其中各種涉警信息難免出現錯誤偏差,形成誤會誤解。而對於這種情況,指望所有網民都火眼金睛未免強人所難,那麼其間警方的說明義務顯然是大於普通吃瓜群眾的,需要更加坦誠、翔實的信息發布才能夠為警務公務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信息是群眾的第一文化需求,今天的社會已經走進了信息多源傳播時代,新聞傳播的規範就更是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具體的社會控制問題。
換句話說,或許類似的信息在網絡上還會出現,相信依然會有人為不平事吶喊叫屈。社會必須對新聞媒體有更客觀的認識和相應的約束,對新聞媒體而言,對社會、對國家、對人民負責,就需要在新聞報導和信息傳播活動中,對新聞事件的社會價值做出正確的判定,從社會價值考慮新聞傳播的可行性,突出新聞傳播的社會價值。諸如此類。
很多人知道韓國的《熔爐》,卻沒看過丹麥的《狩獵》 2017-07-10
剛剛看到河南12歲女學生被兩教師強姦一案有新進展,案情強烈反轉,女孩姑姑稱,醫院檢查得知,孩子的處女膜“未見明顯裂傷”。該女孩哭著向老師道歉,“強奸的數字是隨便編的,叔叔說為我做主,沒啥,為什麼要做主?我只是一直順著說下去…”
一股不可遏止的寒意陡然而生,心中只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這樣做?
很多人知道韓國的《熔爐》,卻沒看過丹麥的《狩獵》
影片講述了剛剛和妻子離婚的盧卡斯在一家托兒所工作,心地善良個性溫和的他很快就受到了同事和孩子們的喜愛,其中,一個名叫卡拉的早熟女孩對盧卡斯尤為的親近。面對女孩幼稚而單純的示好,盧卡斯只能婉轉的拒絕,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舉動將他的生活推向了風口浪尖。
“小學生被強奸案”反轉讓媒體何以自律
據中國青年報2017.7.10的消息說,,“河南省西華縣12歲女學生被兩教師強姦”一案有了最新進展。涉事女學生姑姑何爭先(化名)稱,在醫院檢查後得知,孩子何佳佳(化名)的處女膜“未見明顯裂傷”。何佳佳則承認“這是騙人,對不起老師”。而在在此之前,河南省西華縣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西華”發布,關於對網民“白衣天使茉莉花”(即何爭先)在新浪微博發布嚴重失實消息的情況通報。次日,河南省周口市公安局官方微博發布決定,由市公安局組成專案組,接手對該舉報案情的調查。將根據調查的結果依法依規處置,並主動提請檢察機關實施法律監督。
然而值得思考的是,不但一開始西華警方的發布引來一片罵聲,周口警方的發布同樣遭到眾多人的調侃和質疑。直到今天媒體報導何佳佳承認騙人,仍然有不少大眾表示不相信,懷疑何佳佳是迫於壓力,被逼認錯。由於連日來此事引發媒體普遍報導,同時周口警方以及檢方也都介入調查,如果說當地警方還敢向何佳佳施壓,未免有些“不知死活”,萬一施壓不成反被家屬爆出,那麼恐怕來自全國媒體和廣大讀者的口誅筆伐將鋪天蓋地。況且何佳佳認錯,同時還有當地醫院的鑑定,何爭先又通過私人關係找漯河市當地醫生對孩子進行檢查,得知結果並沒有什麼問題。
諸如像這般的事情,相對於媒體的自由及責任也是值得質疑的。通常來說,對於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在報導新聞和發布信息的同時,應該注意考慮是否符合新聞倫理,能否做到客觀、公正,擁有人文關懷,同時肩負起新聞媒體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而受眾在面對錯綜複雜的新聞信息時,也應擁有自己的看法,不能因沉浸在信息的海洋裡,而忘記了自己的見解和判斷。有次在前面新聞裡可以看出,就不知道是否對於孩子來說,該面對的事情由此使得媒體的新聞自由及責任也該是在對於事態予以自律了都。
在以往由於人們所理解的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也是新聞工作的準則,而且保持新聞報導的真實性,杜絕虛假新聞報導,是新聞媒體起碼的社會責任,也是新聞媒體人的道德底線。虛假新聞報導削弱了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使得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大打折扣,成為新聞事業的“毒瘤”。毋庸置疑,媒體憑藉自身擁有的資源,在傳播新聞、發布信息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所以職業教育要堅持三條:第一,職業教育必須要走出去,為國家大戰略服務;第二,職業教育要服務於實體經濟;第三,職業教育要起到精準扶貧的功能,職業教育是重要的教育扶貧方式。”姜大源說。
姜大源認為,每種教育模式都有自己培育的目標,不能混為一談。“高職教育不是培養科學家,而是大國工匠。一個人可以15歲當博士,但是一個15歲的人絕對當不了大國工匠,大國工匠是需要長期積累的”。
在堅持特色的同時,高職院校在發展中也應有前瞻性。
陳宇表示,如今科學技術發展快,產業升級也非常快,產業結構正在變化,工廠裡的生產技術在升級,生產在迅速數字化、程序化、智慧化。在這種變化中,企業對工人的要求已經不限於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而且要求工人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要更加靈活,更有主動性和創造性,更有創新精神。
“高職院校的核心課程要追踪技術革新和科技發展,不斷地調整和改進,讓學生掌握更新的技術,保持他們的優勢。”陳宇說。
回應
滿意度有卵用
一直懊惱自己不是本科生 今後找工作如何跨不是本科
本科有太多太多不必要的課程了,而高職院校全是專業課程,實用。
學歷這個門檻 高職真的比本科更容易達到認可嗎?
那些說高職比本科好的,你孩子以後能上本科你願意讓他去上高職嗎?
好好好,我把本科學位證扔了去辦個高職畢業證行了吧
又在騙人讀大專
高職的學生和重點大學的學生畢業後肯定會有差別,但是跟那些三本的學生我覺得沒有什麼差別,因為現在的高職不是說參加高考就可以上的,有的高職分數甚至比三本的分數都高。說滿意度高不高主要看個人努力程度。
對此,陳宇表示,這是兩種教育模式的不同。“高職高專不僅要教知識理論,更重要的是教實際操作和工作本領,這不是講一堂課就完了,還需要反复地練習,需要老師'耳提面命'、手把手地教,交流多一些也是很正常。但是,如今師生交流不夠確實是本科院校的一個缺點”。
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姜大源也認為,高職學生對課程滿意是當然的,也是因為高職學生的課程是工學結合,本科生則離工作實踐較遠。
姜大源表示,高職院校在課程開發等方面和本科院校相比有優勢。“本科院校的學生從高考200分到600分都有,但是差幾百分的學生用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都是一樣的。對於高職院校來說,教學課程是'躬行'的,不是'紙上'的,這是高職教育成功的地方”。
高職發展不要跟著普通本科“亂跑”
高職院校的教學受到學生的肯定,對於高職院校來說不僅是一種肯定,更應成為鞭策高職院校改革發展的力量。
《報告》顯示,2016屆本科畢業生和高職畢業生對於母校學生工作的滿意度均為84%;本科畢業生對於母校生活服務的滿意度為86%,然而高職畢業生對此的滿意度僅為84%;對於是否推薦母校給親朋好友就讀的比例,本科畢業生為68%,而高職畢業生僅為64%。
郭嬌表示,高職院校在教學方面仍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首先是要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報告》顯示,49%的高職畢業生認為這是母校教學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本科為46%。其次是部分專業的核心課程滿意度急需提高,以電子信息大類為例,核心課程滿意度在高職各專業大類裡最低,僅為65%,不僅低於高職總體水平(74%),也低於本科的工學(70%)”。
對此郭嬌認為,這些數據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在教學上有自己的特色優勢,未來高職院校發展也應堅持“特色”這兩個字。
姜大源也表示,高職院校在發展中決不能放棄自己的特點,“不要跟著普通本科亂跑”。“堅持高職院校的特色就是指不忘初心,要滿足社會的需求,因為高職院校是需求導向的,不是升學導向的。”
陳宇說:“高職高專教育本身有就業教育的特點。教學課程和實際生產結合得比較緊密,這也是學生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比較滿意的一個原因,因為學生學了這個課程,到工作崗位上就可以用。”
學生對上高職和上本科的期待不同
近年來,“大學無用論”和高職院校日漸上升的“人氣”形成了鮮明對比,不少職業院校校長因此認為,自己憑藉教學內容就可以“碾壓”本科院校,這一數據的出現更是讓高職院校有了“驕傲”的資本。
對於這一問題,中國職教學會質量保障與評估研究會理事長李志宏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職業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定位不同,對於學生來說,他們對於兩者的期待也不同。
李志宏表示,本科院校的學生對於大學的期望值會高一些,對於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他們中的大部分可能是貧困家庭學生,解決就業問題是他們入學的主要目的,人的期望值不同,滿意度也就不一樣。
“越是低層次的學校,老師們就越全身心投入教學。而在高層次的大學裡,老師的主要精力不在教學上,而在搞科研上,然而,學生期待有更多優秀的教授、院士直接授課,但是他們沒有精力的時候,學生的滿意程度就有了落差。”李志宏說。
李志宏表示,高職高專院校更專注教學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如今高職高專的生源越來越少,所以學校更會認真對待每個學生,防止學生退學。高職也需要藉此樹立自己的品牌,所以會更用心地對待教學任務。當然,高職的文化氛圍不如老牌大學,老牌大學可能成材率更高”。
通過《報告》可以看出,對於教學工作的組成部分,調查中一項“2016屆畢業生與任課教師課下交流程度”的結果顯示,2016屆有52%的畢業生與任課教師“每週至少一次”和“每月至少一次”課下交流,其中本科畢業生有23%與任課教師“每周至少一次”課下交流,低於高職高專畢業生(34%)。
高職畢業生對母校的教學滿意度高於本科2017.7.10中國青年報
又到了一年的高考志願填報季,每年這個時候,高職院校總會受到考生和家長們的各種質疑。雖然社會各方面都在強調技能人才的重要性,但當人們面對“自己家孩子”的事時,“能上大學就不去職校”成為絕大多數家庭的選擇。
然而,不久前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雖然在大學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方面高職院校較本科院校偏低,但是畢業生對於高職院校的教學滿意度、核心課程評價、任課老師與學生交流程度等方面的滿意度均高於本科院校。
這一數據引起了不少考生家庭和教育專家的關注,為何高職院校的教學更受到學生的認可?這是否可以扭轉人們對於高職的偏見?
高職畢業生對母校的教學滿意度高於本科
近年來,對於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討論一直不斷。有人說,如果能上本科就不要去讀高職,一個本科學生的含金量怎麼也比高職學生強;也有人說,近年來,二三本院校的辦學質量還不如好的高職院校,與其上一個無用的差本科,不如去讀高職學一門技術實用。
近日,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對於母校的總體滿意度方面,2016屆本科畢業生滿意度為91%,高職畢業生的滿意度為89%。
然而,在教學和課程設計方面,2016屆本科畢業生對母校的教學滿意度為87%,高職院校畢業生為89%;本科畢業生對於核心課程滿足度評價為72%,高職畢業生為74%;本科院校在校生到課率為86%,高職高專院校到課率高達91%。
對此,麥可思研究院執行院長郭嬌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從2013屆到2016屆畢業生的反饋來看,高職院校的教學滿意度已經連續4年提升,從84%到89%。而且,這一指標每年都高於本科院校2到3個百分點,數據變化的原因包括實踐環節、課程更新、核心課程以及師生交流這4個方面。
郭嬌表示,“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可以看出本科畢業生對母校的總體滿意度較高。但不論從畢業生還是在校生,不管從主觀評價還是客觀行為,不管是到課、測驗這些學習過程裡的投入還是畢業後的反饋來看,高職畢業生對母校的教學滿意度更高。”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差別?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陳宇表示,“這是因為高職高專課程更實際一些,他們教的內容可能更符合他們工作的實際需要。”
●院士不甘寂寞 發聲明譴責監院未審先判
事後,以陳良博為首,等多位院士發出聯合聲明,譴責監察院未審先判,也批評檢調單位未遵守偵查不公開與無罪推論原則,還說「這樣下去,中研院不要再辦了」,連署名單內包含李遠哲的哥哥。中研院士們如此大動作選在本月12日翁啟惠開庭前表態,無形中也對士林地院、監察院施加政治壓力,不過翁啟惠自清一說也越發讓人質疑。
捲入浩鼎案被起訴的翁啟惠重創中研院形象,現任中研院長廖俊智上任後,據傳為挽救中研院聲譽,大刀闊斧率先停辦在翁啟惠任內談成號稱東方諾貝爾獎的「唐獎」。今年六月,廖俊智出席台灣科技大學畢業典禮曾以「不該做的事不要做」、「把該做的事做好」回應台大涉假論文風波,但仔細一想這段回應也適用在中研院的政治紛擾上。
回應
新院長廖俊智是美國人,拿台灣錢, 繳美國稅,公開賣台 !
●郭位批判政教不分 李遠哲道歉又喊冤
曾被列為中研院長候選人的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說,政治政策跟教研應該是分離的,政治人物的手應該要離開大學、離開高等教育。如今台灣教育變成「政教不分」的混沌狀態,全歸咎於李遠哲發起的教改運動。
面對批評聲浪,李遠哲在2005年時曾公開認錯,從前與他過從甚密的前總統李登輝也倒戈批評「李遠哲引介的美國式教育漏洞百出,該為教改負全責。」不過,李遠哲在去年發行的自傳中澄清,指出20年前行政院教改會是建議「增加公立大學容量」,而非廣設所有大學,直指「前總統李登輝根本沒採納」「應該指責行政院、教育部,而不是當初寫教改報告書的人」。
●翁啟惠學術卓越 政商關係也好
翁啟惠2006年成為中研院院長,他當時提出構想,藉由國家投資扶植一間指標型企業,建立生物科技產業鏈。在時任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與國科會主委陳建仁等多方協調下,宇昌生技正式成立。
當時的立法院長王金平也領銜提出《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補足其法源依據。另外,由張念慈創辦的浩鼎生技公司的乳癌新藥OBI-822g4是翁啟惠的技轉,加上蔡家為浩鼎公司的大股東,又獲得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支持,由此可見翁啟惠政商關係良好,也讓這位有機會問鼎諾貝爾獎的中研院長增添政治色彩。
●浩鼎案涉貪遭訴 首任中研院長請辭下台
前年11月間,浩鼎生技公司主動對外宣布在明年2月提前新藥解盲,股價從原本的439.5元被拉抬至743元,直到隔年2月間確定解盲失敗。台北市士林地檢署也接獲檢舉「指訊息公布前疑有人預知解盲失敗而提早賣出浩鼎股票」,最後查出身為中研院長的翁啟惠將乳癌新藥技術轉移到浩鼎生技,但他沒有利益迴避,女兒翁郁琇持有浩鼎公司三千張股票,股票來源不明,涉嫌重大,最後被依貪汙罪起訴。
翁啟惠強調,他是為表現對自身技術的信心、做為浩鼎母公司創辦人的支持態度,才委託張念慈購入浩鼎股票,「替女兒認購三千張股票,都是我出資的,何來賄賂?」。去年5月,翁火速向前總統馬英九請辭中研院長一職,對外表現「不棧戀仕途,只醉心研究」,但本月初,監察院會以九比零無異議通過彈劾案,指出「浩鼎發布抗乳癌新藥臨床解盲結果不如預期,足以影響該公司股價,翁啟惠立即對外發表評論替其護航;又對外公開謊稱其未購買浩鼎公司股票,言行嚴重失當,違背誠信,傷害政府信譽。」移送公務員懲戒委員會,成為中華民國史上第一位遭到彈劾的中研院長。
中研院政治紛擾 昔日院長挺組黨 如今卸任院長遭彈劾2017-07-10 聯合報
明年為中研院成立第90年,中研院為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直接隸屬於總統府,致力於人文及科學研究,指導、聯絡及獎勵學術研究,同時也培養高級研究人才,不僅在學術上成績斐然,歷任中研院長不乏民眾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五四新文學運動推手胡適等。
綜觀九十年 撇不開的政治色彩
不過正因為中研院地位特殊,掌握資源豐厚,綜觀九十年光景,從胡適擔任院長時與蔣介石、雷震的互動,李遠哲推動教改失敗,到前中研院長翁啟惠因浩鼎案涉貪請辭下台,成為首位遭彈劾的中研院長,種種跡象看來,最高學術單位似乎還是撇不開政治色彩。
●1949年 中研院隨國民政府輾轉來台
1928年經國民政府修正中央研究院組織條例,特任蔡元培為中央研究院首任院長,同年6月9日舉行第1次院務會議後,中研院正式宣告成立,在京、滬兩地設立多個研究所,而後八年抗戰爆發,中研院西遷避難,於1949年時隨國民政府輾轉來台。
1958年胡適就任中研院第三任院長,任內期間他曾公開反對時任總統蔣中正違背中華民國憲法,三度連任總統職位,與《自由中國》雜誌負責人雷震、台、港黨外人士共同連署。在此之後雷震籌備組黨事宜,力邀胡適入黨,但他僅鼓勵支持並未參與。1960年9月,雷震因「共諜」案被捕,外界認為此案起因與組黨有極大關連。胡適聞訊後試圖營救,最終宣告失敗,於1962年中央研究院第五屆院士歡迎酒會時心臟病猝發病逝。前總統蔣介石致贈輓聯,稱讚胡適「新文化中舊道德之楷模;舊倫理中新思想的師表。」
●李遠哲推動教改引爭議
1994年李遠哲除擔任中研院長,同時受行政院長連戰請託,擔起教改審議委員會召集人,在《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中建議廣設大學、高中,同步推動多元入學以減輕學子升學壓力。未料此舉導致技職專校與獨立學院紛紛改制,整體大專院校數從1996年的24所,截至2007年暴增至100所。
大學浮濫加上少子化,大學招收幾乎零門檻,如2008年的大學入學指考,立德大學資源環境系只要7.69分便能上榜,平均每科考不到1分,致遠、興國、稻江3校缺額率更高達85%。外界學者專家撻伐教改失敗,要求政府為廣設大學政策負責,就連時任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也坦言,若校方再不想辦法,3年內將有學校因招生不足倒閉。
大學校長期盼「高教自由化」,新政府則力主「高教公共化」,「願景工程」透過各校普調及師生訪問,探討台灣高教的實況與未來出路,在聯合報及聯合晚報連續兩天刊出。
相關新聞
陳振貴:台灣高教不只教部管 各部會也五花大綁
劉維琪:大學只能吃大鍋飯 怎麼會進步?
潘維大:台灣對高教想法 與世界背道而馳!
黃榮村:教部管第一線細節 管得大家七竅生煙
頂大校長直言:當教部放手時 就是台灣高教起飛時
《為青年尋路三部曲—高教轉骨》導讀2017-01-11 聯合報
二○一三年八月,少子化開始衝擊高中職招生,末代國中基測登記分發,招生不足缺額高達六萬多人,許多私校招生慘兮兮,錄取人數只有個位數,面臨存亡之秋。
當時學者預言,少子化三年後、也就是二○一六年起將席捲大專,大一新生十幾年內將驟減四成多,一百四十八所大學「至少會倒五十所」。
大學高中化、質量失衡、七分就可上大學的台灣高等教育,在少子化海嘯下,該何去何從、如何提前因應?(大學高中化遍地開花反成致命傷)
聯合報願景工程因此推出「高教轉骨」系列專題,採訪團隊深入校園,並赴瑞士、法國、德國、南韓等國取經,從瑞士鐘表學校的師徒制(鐘表學校畢業比拿大學文憑難)及法國藍帶等頂尖廚校等先進國家的經驗(法國廚校學費百萬還要排隊),盼為我國高教找到脫胎換骨良方。
二○一三年八到九月系列專題推出後不久,將有大學倒閉的學者警訊言猶在耳,屏東高鳳數位內容學院、永達技術學院就先後傳出辦學危機,並於隔年停辦。
我們促成的正向改變:
1.教育部前部長蔣偉寧任內訂定「輔導私立大專校院改善及停辦實施辦法」,並推動大學整併,希望短期內把國內大專從一百六十一所減為一百五十所。
2.教育部訂定「技術及職業教育法」,加強技職教育務實致用、產學合作、及師資在職訓練。
3.教育部推動總經費逾200億元的「第二期技職教育再造計畫」,活化技職課程、促進就業。
4.教育部前部長吳思華任內訂定「高教創新轉型方案」,同時研擬「高等教育創新轉型條例」草案,盼加速大學轉型及退場。
校長發警訊:台灣高教再不鬆綁 5年後沒競爭力2017-07-10 聯合報
少子化浪潮持續發威,私校招生岌岌可危;年金改革箭在弦上,更加速高教人才進不來、走得快,使台灣高等教育競爭力快速弱化;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首度針對全國公私立大專校院進行調查,逾七成大學校長憂心:如果高教政策維持現況、無法鬆綁,台灣高教將只剩不到五年的競爭力。
高達八成六的受訪校長直言:「教育部管太多!」更有九成八校長贊成台灣高教應該朝自由化發展。
台灣的教改已經廿二年,每年檢討,至今未見有效解方。尤其少子化衝擊已到眼前,而邁向頂尖大學卓越計畫結束,高教深耕計畫仍未孵化,台灣高等教育走到了徬徨的十字路口。
「政府的高教願景政策何在?」不少大學校長圈裡,找不到方向,真的很悶。台灣高教何去何從?聯合報系「願景工程」策畫「高教十字路」專題,針對全國一百五十一所大專校院校長進行問卷調查,這也是國內首度反映大學校長心聲的普查。
當今高教面臨的險峻形勢,早在廿二年前推動教改的初始,就已埋下伏筆。一九九四年四一○教改行動標舉的四大改革訴求之一,提出「廣設高中大學」的主張,重點放在公立學校校數的普及,但未料到少子化帶來的招生荒。
二○○五年新的大學法公布後,教育部開始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等競爭型計畫,引領高教發展。然而,競爭型計畫造成各種評鑑文書作業不斷增生,校務評鑑、系所評鑑、教學評鑑、填不完的報表,弄得大學人仰馬翻;為了迎合計畫的指標,也造成大學同質性趨高,難以發展出真正的特色。眼看著各國致力高教發展,以及國際人才的激烈競逐,大學校長們透過本報調查傳達了「高教自由化」的心聲,希望政府重視。
檢視蔡英文總統的十年政綱「教育篇」,楬櫫的是「高等教育公共化」,要逐步調整公私立校院學生的比例,最終達到公立院校學生人數過半的目標。此一目標與提升台灣高教競爭力有何關係,至今政府高層及教育部尚未有進一步的闡述。
回應
不想留在華為遲早滾蛋。大學畢業生,北上廣平均月薪都沒超過5000元。華為一甩手就給你1.2萬,你們這些人就是大大嘴裡說的“吃鍋砸鍋”的混子!
華為的員工太小布爾喬亞了,這麼高得工資買一套房子當然沒問題,但買個別墅高級公寓當然有問題。這種文章不發也沒問題,發了就是來找罵的。比你華為工資低的人多得去了,難道他們就不想活了嗎?
畢業日平均需還40萬學貸英國近8成學生永無法還清貸款
據《每日電訊報》2017.7.5報導,倫敦智庫財政研究所(IFS)警告稱,現行的學貸制度存在嚴重問題,研究表明大部分畢業生到50歲都還要一直償還學生貸款。
2011年英國政府取消了生活補貼,自那以後,未能及時償還債務的畢業生數量幾乎翻了一番,約77.4%的畢業生將永遠無法償還全部的貸款,而此前這一數字僅為41.5 %。
據《每日郵報》報導,新的學貸制度致使畢業生平均需支付約50000英鎊(43.9萬元人民幣)的貸款,而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在其畢業時,他們的貸款更是高達57000英鎊(50萬元人民幣)。
2017-18學年英國學生需支付的貸款(橫軸為家庭貧富程度;圖線為用2011、2012、2017年標準計算的結果)
.....
回應
中國也在接軌,校園貸不是藉著互聯網金融的春風,大肆涉黃謀財害命嘛
校園貸和學貸有關係?
一個清華的學費才多少,你太窮有資助的,校園貸那是一些人自己沒有好日子卻貪慕虛榮
社會主義中國,上985大學四年算上生活費總共也得六七萬,畢業還不清就沒有畢業證。萬惡的資本主義好歹還是根據畢業後的收入來決定償還時間的。
我擦,畢業還不清(?沒工作合同!)就沒有畢業證,能上清華北大的我們高中立獎1萬,縣里獎1萬,這是05年的事兒了,現在不知道獎多少錢了。我們那屆那個上清華的,通知書沒到就有三個公司找家裡去了,上桿子給你掏錢,還每年給你發錢(前提是預簽一個合同,畢業後去該企業工作幾年那種)
大多數英國人的生活負擔還是很小,認識一個在美國住的印度人,哪怕一個月700美元也可以生活得很好,相比起來我國的房貸卻是1壓在年輕人身上無法免去的負擔,不過我國失業低。總體來說半斤八兩吧。
呵呵,“哪怕一個月700美元也可以生活得很好”的人有房貸嗎?
華為員工:表面光鮮工作十年買不起房2017-07-06 中國證券報
華為員工薪酬高,早已聲名在外。但相比近兩年深圳樓市的漲幅,華為的加薪幅度根本不值一提。去年“深圳高房價逼走華為”曾引發諸多爭議,雖然華為對此予以否認,掌門人任正非公開砲轟高房價卻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此輪上漲週期領跑的城市,深圳房價一路狂飆。2014年深圳新房均價每平米僅2萬出頭,目前已飆至每平米逾5.5萬,而好地段房子的價格遠高於上述均價。
實際上,即使在華為內部,也存在明顯的貧富差距。高薪的老一代員工多已成功置業,但新一代員工卻在高昂的房價前苦苦掙扎。有華為員工抱怨,房價漲得太瘋了,工作十年在深圳也買不起房。
我們先來看看華為員工的薪酬,究竟有多高。
華為的工資結構,主要由基本工資+年終獎+分紅組成。如果常駐海外條件惡劣的國家,還有艱苦補助和離家補助,補助的具體標準,因國家的艱苦級別而不同。比如肯尼亞,目前每天的艱苦補助約為70美元/天,而每個月的離家補助稅後約9000元人民幣。
華為員工是按級別來算薪酬,應屆畢業生剛進華為都是13級,每一級又分ABC三個小等級,正常情況下是每一年升一小級。目前,在華為內部系統可公開查詢到別人的最高級別是22級,23級以上則屬於級別非常高的boss,在系統上查不到。
與BAT相比,華為的基本工資不算高。如今剛畢業的本科生基本工資約1萬,研究生1.2萬,工作七八年的員工也就兩萬多。收入差距主要體現在股票分紅,其次是獎金,但新員工三年以內一股都分不到。實際上,2010年後進入華為的員工股票分的都很少。
華為每年按考評(分AB+BC)計算年終獎,考評越高,年終獎越多,得C的員工很可能被淘汰。
從今年開始,13級員工每個月增加3000元月度獎金(與考勤相關),14級每個月則增加4000元月度獎金。年度獎金計算也更簡單化:A 即4個月工資,B+ 即3個月工資,B 即2個月工資,以此類推。公司的人力導向是,3個人拿4個人的工資,幹5個人的活。
華為每年都會給員工漲工資,基本工資平均漲幅在20%左右。年終獎漲幅不固定,與公司整體利潤、部門總營收和利潤相關,每人的年終獎會因考評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
通常,在華為工作十年的普通員工,大概在16-17級,一年拿到的薪酬稅前在60萬-70萬元。刨去稅費、社保,以及在深圳較高的生活成本,一年能夠積攢下來的錢,不過二三十萬。而工作四五年的年輕人,薪酬遠遠達不到這個水平。
限制赴陸 蔡政府權勢薰天2017/7/6何展旭
為強化退離職公務員及軍職人員赴中國大陸的管理規範,行政院院會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對於退離職人員赴陸許可管制年限,從現行原則3年,修正為至少3年且只增不減,並增訂許可管制期屆滿後的申報制度。另針對特定身分之退離職人員,增訂參與大陸地區政治活動之限制,以及相關罰則,但這可能是過度侵害人權的違法之舉。
按「法律明確性原則」,此次修正草案有諸多規範含糊籠統、定義不明之處,實已違悖此一原則。例如草案第9條有關現行應受赴陸管制的「國家安全」相關機關之人員,修正為「涉及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之人員,將現行原本毫無爭議的國家「安全」及「機密」擴及至「利益」,但何謂「國家利益」卻是極度不明確,任何公權力的行為均可能涉及國家利益,如此一來豈非所有公務員都須受到管制?
又如草案第9條之3規定,機敏機關之政務副首長或中將以上人員,或情報機關首長,不得參與大陸地區黨政軍或具政治性機關、團體舉辦,大陸地區領導人主持之慶典或活動,或有妨害國家尊嚴之行為。其中「具政治性機關、團體」也非明確,以中共「以黨領政」的模式來看,大陸地區非黨政軍的機關、團體都會具有政治性,這樣空泛的規範,甚至據以處罰人民,豈是法治國家應有的行為?
其次,草案第9條第7項規定,曾任涉及重要國家安全、利益或機密業務者,於管制期間屆滿後,服務機關得限其在進入大陸地區前,仍應向服務機關申報。且不論此項修正理由只是「以利服務機關對特定人員赴陸資訊有所掌握」,規範目的之正當性已有可疑,於管制期間屆滿後又課予申報義務,無異是管制的變形延伸,甚至可要求終身的申報,這樣的裁量權又豈是「權勢薰天」所能比擬。
此外,草案規定原則上不得赴陸參與大陸黨政軍機關所舉辦,大陸領導人主持政治性活動或慶典,違反管制規範之處罰又操之於行政機關決定罰鍰、停發退休俸,或是追繳勳獎章。如此一來,此次修法的重點只在於賦予機關極大的管制裁量權,不但違反比例原則,更已過度侵害人權。
國家安全是生存的保障,但若認為國家安全是恣意侵害人權的尚方寶劍,這與法西斯的行徑又有何異!
另據“中時電子報”5日報導,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日前公佈“2017亞太地區大學排行榜”,新加坡國立大學第一、北京大學第二、墨爾本大學第三。台灣共26校上榜,其中台灣大學排名第33,是台灣高校排名最高的學校。調查稱,台灣最弱勢的指標為“國際觀”,推測因預算局限而影響學校表現,且沒有任何一校擠進前30名,“令人失望”。
回應
這種統戰方式和超國民待遇形成了對大部分人的逆向歧視,我本科就讀於廣東985高校,有很多人在大陸出生長大學習的人通過港澳台統考輕鬆進校,台灣學生通過他們的高考也可以。但是我認識的幾個基本上都是專業倒數,然而他們的畢業標準也比一般學生要低。更荒謬的是,畢業時出國學生反而顯得一視同仁有好有壞,而國內升學部分,在專業吊車尾的台灣同學上了清華,因為他們研究生入學也還有特殊待遇!
這是政治,有所得有所失
兩岸學生天秤傾斜2017/7/6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
大陸降低台灣學生的入學標準,現在只要均標就可以申請陸校,這對現在少子化的台灣可說是雪上加霜,中後半段的大學更是剉咧等,未來要招生和留住學生恐怕更辛苦了。
.....
對台灣的中後段大學而言,可能會感到芒刺在背,所以必須增加競爭力和吸引力來留住學生。或許很多大學會提供很多獎助學金或強調其優勢,不過對過度自由和鬆散的台灣學風,反而要嚴格要求學生,洗刷以往學力不佳和學用落差的惡名。否則長此以往,當台灣的企業喜歡大陸畢業的學生時,那才是台灣各大學的崩盤。
一般來講,台灣學生去大陸沒什麼限制,反之大陸對學生來台有諸多的限制,台灣對大陸來的學生也有很多限制,如三限六不等,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兩邊學生的交流數量恐怕會失衡,教育部應該要有所作為。而要有更多的學生來台,必須和對岸協商,但以目前兩岸的政治現況,兩岸要協商卻很難。
由兩岸的高等教育交流實況可知,執政黨的兩岸不交流政策在很多地方都會窒礙難行,兩岸的學生天秤恐怕會愈來愈傾斜。
大陸又對台灣放“狠招” 放寬台生申請大陸高校標準
據環球時報2017.7.6報導,大陸方面日前宣布放寬台灣學生申請大陸高校的標準,引發島內擔憂。有台灣高校的校長稱,大陸這波放寬會搶走台灣一些中等程度學生,對台灣中段大學招生造成重大衝擊。
據台灣《旺報》5日報導,大陸教育部近日印發通知,自2017年10月1日起,放寬台灣高中畢業生憑“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標準,“均標”以上就可申請,“等於把台灣一半學生都掃光”。
“學測”(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驗),是台灣最大規模的高校招生考試。考試科目5科,各科最高為15分,滿分75分。考試成績分為五級:頂標級(佔參考人數總數的前12%)、前標級(前25%)、均標級(前50%)、後標級(前75%)和底標級。大陸從2010年開始接受台灣學生以學測成績申請大陸大學,當年由於是試辦,門檻是相當高的頂標(前12.5%)。作家李敖之子李戡就是2010年以學測67分申請到北京大學經濟系。2011年,大陸把門檻降至前標(前25%)。
《旺報》稱,一名有意報考大陸知名藝術類大學的台灣學生4日高興地稱,“自己有機會了”。但報導也提到,學測成績均標是門檻,像北大清華等名校招收台生的要求仍是頂標以上。一名較熟悉大陸招生規則的台商家長表示,會收均標台生的陸校,多半是二本大學,若未來要在大陸就業,“還是要考慮到學歷含金量問題”。
台灣實踐大學校長陳振貴說,大陸一直加強對台灣學生招生的力道,且很多都是重點學校,甚至提出等同於大陸國民的待遇,對台灣而言是一個警訊。希望台當局投入更多高教資源,台灣的大學才有辦法跟大陸學校競爭。“大陸決策相當高明,這會對生源枯竭的台灣造成衝擊,尤其中段大學受到最大影響。”台灣世新大學校長吳永幹表示,台灣希望招到更多陸生,但現在兩岸關係低迷,大陸方面不斷出招,台灣當局卻提不出有效策略,讓人憂心。吳永幹建議,應取消“三限六不”,讓陸生納入健保,才會有更多陸生願意到台灣讀書。
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朱俊彰回應稱,為了留住台灣學生,“教育部”明年將啟動高教深耕計劃,提升台灣的大學競爭力。他還提醒有意赴陸的台生,注意所去學校的學歷是否被台灣所承認。台陸委會則稱,兩岸在政治、制度、法令規定、社會發展與生活環境等方面存在差異,學生評估是否赴陸求學時,應將上述因素及可能產生的風險納入考慮。
台籍博士在大陸求職,是否具備獨特優勢呢?受訪的老師們都認為,想找到好工作,還是實力見真章,也就是自己發表的學術論文夠不夠「硬」。不過,也不能排除一些政策因素的影響。
位在武漢的湖北經濟學院裡就有30多名台籍教師,據了解,湖北省台灣事務辦事處對此給予支持,而且校方考慮台籍老師發表的期刊種類差異,還制定了符合台籍老師需求的升等辦法。
王振源說,有些學校會把「境外師資」的人數列為學校評量指標,台灣籍教師也算是境外師資,且可能比請歐美外師要更為「划算」,彼此又容易溝通,所以受到一些地方學校的歡迎。
王振源2009年畢業於北大光華管理學院,至今已在大陸教書7年。他認為,台灣博士在大陸,能進入排名最前列的一流學校教書者越來越少,因為同時要跟眾多從海外歸國的博士競爭。
在湖北經濟學院任職的劉其享則認為,台灣博士教育仍具有一定水準,能跟國際接軌,這也是校方看上他們的原因。
劉其享在中央大學產經所博士班畢業,他發現台灣就業環境太困難,自己只能找到比較後段的私立大學教職,他擔心進去後除了升等壓力,要上的課也很多,還得擔負招生業務,不能真正做自己喜歡的研究。
在湖北教書一年半,雖然學生「太過乖巧」令他意外,但他認為學生可以透過教育改變,目前他有自己的時間做研究,對這樣的生活感到滿意。
如果台灣有好的教職機會,願意回去嗎?劉其享說,如果是隔了很多年以後才有好機會,他已經在大陸建立起人脈和資源,可能就不回去了。
大陸教授薪資差異大 台籍老師說分明2017-07-02 中央社
大學教職僧多粥少,越來越多台灣新科博士前往中國大陸尋找教職。然而,大陸大學教師的薪資彈性,合約種類、工作內容和學校獲得的補助資源都差異極大,覓職前應先打聽清楚。
一名上海復旦大學教授5月時在網路上貼出他的5月薪資單,引起大陸網友熱烈討論。薪資單顯示:這名教授的稅前應發薪資為人民幣1萬5335元(約新台幣6萬7474元),扣除各種公積金、失業金、醫療金、費用及1578元的教師公寓費用後,他實際到手的金額只有8200多元。
這樣不算令人驚豔的數字,可能才是多數教授的薪資真相。但也因此,有些人覺得在大陸當教授地位並不特別高,教出來的學生可能薪資很快就超越自己了。
來自台灣、目前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任教的王振源說,一名副教授的基本年薪可能約12萬元,若加上各種不同的工作任務,譬如:上課時薪、超時費用、企業管理碩士班(MBA)教學、在辦公室的坐班費、論文指導費等,年薪則有20多萬元,但是非常忙碌。
他強調,不同學校、甚至不同學院的老師收入就有差距,彈性很大。不像台灣,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的薪資等級是公開的,額外增加收入的管道有限,通常就是接國科會計畫。
除了編制內大學教師的待遇,備受外界討論的是更吸引人的「青年千人計劃」,提供年薪約35萬到55萬元(從助理教授到教授不等),外加180萬元一次性住房補貼。簽約期限6年,期間要求一定的學術發表量,能獲選的,也通常是已經有不錯學術成績的學者。
更有些學校徵求老師時採「一人一議」方式,提供優渥薪資福利,但通常有一定簽約年限。
好待遇自然不會白白給,老師要有好的研究成績,或者有非常繁雜多元的任務才能得到相應薪水,否則,期限一到就再見。
在教學的挑戰方面,有些學校會由校務人員或專門聘請退休教師隨機到課堂上點名或「聽課」,作為老師的年度績效或升等考核,不少老師對此覺得頗有壓力。有受訪者透露,被打「C」等級的還會影響校方對該學院的撥款。
王振源在MBA教書,更容易感受到大陸社會浮躁的一面,這些在職生希望學一些能立即在職場上派上用場的東西,並直接表達出對老師教學內容的好惡。老師能否在這種情況下堅持自己的教學理念,是個問題。
六、服從專業調劑會吃虧
服從調劑可以增加被錄取的機會,但可能被不喜歡專業錄取;不選擇調劑,如果定位沒做好,梯度沒設置好,可能導致考生的落榜。因此,對待是否服從所報院校專業調劑,考生要根據自身情況統籌考慮。
為什麼很多人上大學以後後悔當初填的高考志願2017.7.1新浪教育
這世界沒有什麼如果,但如果真的存在這個“如果”,我相信大學畢業以後,用今天的眼光去看高考志願,大部分的人都會覺得自己當初沒有把志願填好,沒有和自己的職業生涯匹配。
這又能怪誰呢?要么怪父母,要么怪自己。
填志願的時候通常會犯幾個錯誤:
1、不了解自己;
2、不了解行業;
3、不了解職業發展;
近七成家長看不懂高校招生章程到底如何看?2017.5.6新浪綜合
一、《招生章程》中的加分政策,不能太死扣
二、《招生章程》中的院校地址,不能想當然
三、《招生章程》中的錄取規則,切記囫圇吞棗
考生因志願填報失誤而落榜的最大原因,90%都是出自家長不懂並不尊重院校錄取規則。
比如:黑龍江大學招生章程中錄取規則第十三條部分內容重點有:
1、投檔成績相同,還要按照文理科的不同科目分數擇優錄取。如果你的單科分數不夠高,就別怨怪沒有被心儀專業錄取了,反而被調劑到冷門專業了。
2、退檔分為兩種情況。再一次說明如果你一定要進入某所大學,除了最低錄取分數線,“服從分配”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高三家長如何扮演好多個角色切記不要無事忙2017.5.5 新浪教育
在兒子高三這一年裡,我要做兒子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同兒子一起手拉手肩並肩,堅定地戰鬥下去。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重視“敵人”,調整好自己的心態,用平常心看待兒子的高考,做兒子的心理醫生、信息員、後勤員,具體地說:........
二、分析信息,科學選報
1、學習,所選報的目標院校的招生簡章,介紹了錄取原則、招生計劃、專業人數、專業錄取要求、體檢標準、招生政策、分析招生形勢。
2、閱讀研究,所選報的院校的專業介紹,主要包括:培養目標、核心課程、就業方向,注意事項、推薦院校,學科特點,專業優勢,全國排名等,通過縱向與橫向比較,科學規劃以孩子的實力與潛力可選報的院校與專業方向。
3、科學分析,本省近三年各批次招生計劃、專業招生人數、錄取情況。如目標院校在本省各專業錄取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最高位次、最低位次、平均位次等。往年情況來看,家長大多選擇新浪高考志願通來完成信息收集工作。
4、了解考生就讀中學近幾年的高考升學率、畢業生人數,一二本達線數、錄取院校情況、第一二志願錄取情況統計等,綜合研判,全面考量,對孩子可能考取的院校進行預測判斷。
三、當好參謀,尊重選擇
....
志願填報常見誤區走過路過一定要注意躲過2017.5.9新浪綜合
志願填報是高三考生要面對的一個難度不亞於高考的選擇題。它關乎我們未來職業的發展方向,人生走向。是考生和家長必須加以重視的問題。在實際志願填報中有很多誘導我們走入歧途的誤區,需要我們甄別並避開。小編給大家總結出這麼六個。
一、認為招生章程年年都一樣,沒有看的必要
二、將高校以往錄取分數線作為唯一標準
三、直奔名校,全選名校
四、專業選擇盲從,隨大流選熱門
五、平行志願無風險,總有一所能進去
平行志願填報雖然減少了志願填報的風險,但同樣存在風險。具體表現在以下三方面:投檔而被退檔的風險。雖然教育考試部門從減少投檔而被退檔的矛盾出發把投檔比例定位105%,但是仍有5%的考生投檔後可能會被退檔;定位不准確的風險;志願沒有梯度的風險。
全國68個高考狀元家庭教育方式驚人相似2017.7.1新浪教育
俗話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話放在家庭教育上同樣適用。
1。他們熱衷的不是學習,而是思考。
2。學霸也離不開愛的滋養。
3。深受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
4。好習慣跟“自小獨立”分不開。
5。因材施教,挖掘孩子的閃光點。
6。閱讀經典,擴寬思維。
7。狀元必備一本錯題集。
做題不在量在質,其實題型就那麼多,把盲點都找出來就無敵了。
8。作息規律,熱愛運動。
高三孩子成績上不去因為這12個習慣沒養成2017.7.2 新浪博客
首先,肯定不關智商的事!因為真正的問題出在孩子習慣上。
通過對比同一個班的學生我們可以發現,成績優秀的孩子往往都有以下12個好習慣。
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
自學預習的習慣
專心上課的習慣
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習慣
善於提問的習慣
切磋琢磨的習慣
獨立作業的習慣
仔細審題的習慣
練後反思的習慣
複習歸納的習慣
整理錯題集的習慣
客觀評價的習慣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3步驟:
第一步:說到做到,執行計劃
第二步:避開誘惑,控制自己
第三步:嚴格監督自我
男孩高考658分被打離家出走皆因志願起爭執2017.6.23新浪教育
2016.6.28上午8點,躍進村派出所值班室來了一位中年人,一進門就大聲地讓民警快點幫他找孩子。中年男子姓吳,兒子小吳今年19歲,剛參加完高考,理科成績658分。兒子考了高分,本來是件讓人高興的事,但父子倆卻在填報誌願時起了分歧。.....
家長在志願填報中的角色定位:
一、收集信息,避免盲從
1、收集孩子三年來各單科成績平均分,特別是一模、二模、三模中各科成績的平均分,班排名、校排名,省市排名。
2、向班主任了解孩子平時測試各科成績、心態特點、性格興趣、發展潛能、成績競爭力,優點與不足等各方面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為選報院校作準備。
3、收集教育部當年發布的招考信息。
報導稱,中國的大學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學生,包括亞洲、美洲、歐洲和大洋洲。亞裔國際學生的比例仍然遠遠超過了佔學生總數13%的非洲學生的數量。但非洲學生的數量是由2003年的2%上升的,每年都在增長,且比其他地區快得多。相比於世界其他地方的學生,每年有更多的非洲學生選擇來中國。在不到15年的時間裡,非洲學生人數增加了26倍,從2003年的不到2000人增加到2015年近5萬人。
自2006年起,中國製定獎學金以援助即將來華留學的非洲學生。例如,在2015年的一次峰會上,中國承諾到2018年向非洲學生提供三萬個獎學金名額。
互惠互利
報導稱,對中國來說,向非洲人提供教育是中國軟實力的延伸——培養下一代非洲學者和精英。這些學生在中國獲得的經驗能夠轉化為與中國合作的意願,對中國未來的內外政策有積極作用。
但是非洲學生的回報是什麼?中非學者發現,非洲學生對中國的關注有很多原因。一些人只是去追求一種經濟上負擔得起的教育,甚至沒有獎學金,而另一些人則有機會發展商業聯繫或學習一門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的語言。
多項調查顯示,大多非洲數學生傾向於中文課程或工程學位。對工程的偏愛可能是由於中國高校為國際學生提供的許多工程課程是用英語教授的。
一些研究顯示,非洲學生對自己的中文教育普遍滿意,只要能克服語言障礙就很滿足。另一些人發現,即使學生對他們的課程本身沒有印象,他們也很感激中國教育帶給他們的貿易和商業機遇。
回應
雖然不太能接受,但如果是真留學生倒是無妨,這些人學成歸國之後,幾乎都成為了當地的頂樑柱,對於後續長久的經營非洲,確實大有裨益。但要嚴控的是三非人員,全球的外國人來中國都得符合中國的法律,口子是絕對不能開的。
麻蛋,每個月都給你錢,當然會來啊,我們學校來的全是黑人
其實是因為中國人沒有歧視外族的傳統。某些軍事學院,出了不少的非洲總統和國防部長等。
美國的博士(PhD)項目如果不是學費全面外加每個月幾千刀的補貼,你覺得全世界有幾個人會跑去美國享受一年幾萬美元的高等教育?
http://www.guancha.cn/Third-World/2017_07_02_416089.shtml
女留學生在國外吸食笑氣成癮身體垮掉坐輪椅回國2017-07-03 北京青年報
一篇名為《最終我坐著輪椅被推出了首都國際機場》的文章,在網絡引發超過10萬次點擊。文章中,一名在西雅圖留學的中國女學生自述,因為好奇,在國外吸食笑氣,導致生活及身體機能全面紊亂,最終不得不放棄學業,坐著輪椅回國的經歷。
“笑氣”,化學名稱為一氧化二氮,位列危險化學品名錄。但這種危險的氣體,卻以另一種方式,在年輕人間悄然流行,同時,不可逆的傷害如影隨形。
......
回應
還回來幹嘛,國外不是有免費頂級醫療麼?
這就是傳說中的香甜空氣?
笑氣?吸毒就吸毒嘛,何必這麼委婉
楊振寧:美國是一個放縱的社會,好處是它容易促進一個人個性的發展,可是走得太極端了。一個中學生到美國,不管他進哪一個中學,都會有很多吸毒的同學。年輕人受了這些同學的影響,可能墮落,而且這個墮落是一下掉下去,就回不來的事情,這種危險是很多把小孩送出去的中國父母沒有想到的。
外媒稱中國成非洲留學生主要留學地:顯文化軟實力
美國“石英”財經網2017.6.30報導稱,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的數據顯示,美國和英國每年接待約四萬名非洲學生。2014年,中國成為僅次於法國的非洲留學生第二大熱門目的地,報告顯示在法非洲留學生人數超過9.5萬人。
“中國式家長“的N種爛觀念你是否中招?2017.7.2新浪教育
不能輸在起跑線式
含辛茹苦苦肉計式
用隔壁家的孩子如何優秀來激將
什麼吃虧是福,沉默是金等等屁話
變相拜金主義式
棍棒之下出孝子式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唯心式
父母是職稱式
中國式家長需要一次集體反思,不管年輕還是年老,這是一次救贖,為了自己也為了兒女。除此之外別無他法。坐下來聽聽他們的聲音,給他們成長的時間。
回應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说个行看看,你行吗?
美國研究指出:白人寧為“雞首” 華人喜當“鳳尾”2017-06-30 中國僑網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美國最新發表在《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期刊》的一份研究指出,由於成長文化的影響,使白人在選擇就讀學校與工作時,傾向於當“小池塘里的大青蛙”,而華人比較喜愛跳入“大池塘中當小青蛙”,而這種“白人寧為雞首,華人喜當鳳尾”的調查結果,或可詮釋為何華人總是熱衷追求“名校”與“大企業”的現象。
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到名校後學業表現可能會欠佳,但58%的華人,仍傾向選擇就讀排名前十的學校;而白人只有29%做相同選擇。在職場選擇上,將近三成的華人(27%)傾向到全球十大公司任職,有同樣意願的白人僅14%。
回應
創業“華人寧為雞首,日人喜當鳳尾”
不論老師、學生還是家長,對於“應試教育”的弊端其實都看得很清楚,在這方面並無爭議。譬如,誰都承認,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會扼殺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但問題是:我接受教育的目的,首先並不是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創造型的人才,而是為了“農轉非”、“工轉乾”。誰都承認,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愛好化學的學生不應強逼著他去學法律、學經濟。但如果從事法律、經濟工作的人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比化工工程師高得多,他當然會抑制住專業興趣,轉學自己並不喜歡的法律和經濟。
當學習的目的根本不是為了成長、成才,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社會身份,一切關於“素質教育”的說教,一切在教育系統內部發動的大小改革,就全都失去了著力點。
按照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每個人在市場面前做出的選擇都是理性的,對於其個人利益來說是最優的。我們無以指責這些受教育者的非教育動機。我們最需要做的,是盡快打破影響社會流動的種種壁壘,並儘可能為青年提供充裕的、多元的成長機會。
當赴美留學不再被中國學子看成自我發展的惟一最優選擇,而只是較好的選擇之一的時候,不管“托福”、“雅思”、“愛普”還是別的什麼考試,其成績的真實性就都不會再有什麼問題。當每個(?)青年都可以完全(?)憑自己的能力在全國任意一處城市或鄉村尋找工作機會的時候,中國的考試制度怎麼設計都可以,甚至保持現在這個樣子不改都沒什麼大關係。因為那時候,不管你怎麼考試,都不會再有“應試教育”了。
《外國素質教育政策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
從國際比較研究的角度,選取了美、英、法、德、日、俄羅斯、印度等九個國家,從他們類似於實施素質教育的背景、內容、效果和影響因素等方面對這些國家的基礎教育政策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看外國素質教育在中國的慘敗
在“托福”、GRE、“雅思”等等先後被我們的英語培訓專家研究得稀爛之後,又有一個叫“愛普”的傢伙要來考驗中國師生的應試教育能力了。
和“雅思”等初來中國的時候一樣,“愛普”打的也是“比托福更科學,更能考出真水平”的旗號。它號稱“由來自全球的命題委員共同設計,主要測試國際學生閱讀、寫作、聽說、理解英語的綜合能力”。
我們相信這不是故意吹牛,只是美國人天真。“愛普”的樣題,國內現在還沒人看到。一般評價,“雅思”考試比起“托福”來,那是更看重我們通常所謂“素質”的。據說,“雅思”的設計人曾自信地認為,如果你實際英語水平不高,靠“應試教育”的辦法,短促突擊,死記硬背,是不可能應付得了他們那張卷子的。結果如何?中國專辦出國英語培訓班的老師們迅即破解了“雅思”的命題規律。他們在課堂上公開宣稱,應付它,“不過是一個簡簡單單的體力活兒而已”。
過去,因為中國學生各種英語水平測試在全世界出類拔萃的高分,並且是大面積的高分,那些外國命題機構曾一度懷疑中國考場“漏題”、“舞弊”。其實哪有那事兒!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一心想糊弄,就總能找出糊弄的辦法。在強大的應試教育機器面前,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什麼“素質”試題。
我們現在就可以絕對肯定地預報:不管這“愛普”考試設計得多麼科學,只要咱中國學生願意考它,那麼我們的成績還將是世界第一。
連美國的考試我們都能把它們統統“滅”了,這說明,單純改革考試內容、考試方式、考試手段,根本不可能瓦解“應試教育”。大統考也好,小統考也好;政府命題也好,民間機構命題也好,大學自主命題也好;“+X”也好,“+綜合”也好;允許戴耳機、帶計算器也好,反正只要考試,只要按分錄取,我們就能統統用“應試教育”的手段把它消化掉。而縱觀全世界,考試是根本不可能取消的。
前段時間,有人鉤沉出抗戰期間西南聯大的招生試題,其語文只考一篇極具想像空間的命題作文。鉤沉者說:“看,那題出得多科學!”問題是,如果我們今天還考這樣的作文,學生只要背熟一二十篇模擬範文就足可以對付了,全國考出個十萬八萬張滿分卷子毫無問題。“應試教育”的病根兒,不在“應試”,也不在“教育”,而在於我們生活在一個機會極度短缺的身份社會。
大家都知道荷蘭是個開放自由,社會容忍度很高的國家,可是幼齡教育裡面首先教的是規矩以及對規則和權威的尊從。無論是對事還是對人,在沒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會容忍散漫無禮。言論自由,也是要在沒有歧視和對他人的人身及情感沒有傷害的前提下。
荷蘭老師不會姑息無理的發泄情緒的孩子,而教不好孩子的媽媽也要「培訓上崗」。
.....
別把任性當個性:外國素質教育其實很嚴厲 2014-11-19
很多年輕父母基於兒時成長經歷,意識到中國傳統教育存在壓抑個性的因素,於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十分強調張揚個性、保護天性,並把這種理念具化為對於規則的輕視甚至藐視。
然而規則意識和執行規則的能力不僅是保證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關係到將來的生活幸福和事業成功。在國外,規則教育就嚴厲得超乎想像,很像我們常常在歷史書或是名人傳記中讀到的「XX家風」、「XX家訓」。通過下面這篇文章,各位父母可以一窺究竟。
.....
都說國外素質教育好,難道外國爹媽就比國產父母好?!2017-03-14
全世界的熊孩子都一樣,沒錯!面對許多學校相關的負面新聞,許多做父母的,甚至孩子自己都在想或者曾經想過,是不是國際學校好一點?國外教育就會素質高一些?經過洋人調教會不會國際化更高?現實會告訴你,這些想法都是科幻片,其實,沒什麼卵用。
也許成人之間有人種不同三觀差別,可是在孩子中,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心理學家說,他們不會在意大人的選擇和思考,我行我素就對了。面對熊孩子,全世界都是一樣的束手無策,無論爹媽父母是什麼人種和膚色。
.....
https://kknews.cc/baby/6nva45p.html
從另一個視角看,家長將孩子送進各種輔導班,是試圖用經濟手段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當前,教育部門禁止幼兒園提前教授語、數、外等知識,不少老師當起了甩手掌櫃。從一種極端轉到另一種極端,這種教育模式難言科學。以此來看,只要量力而行,多元化探索未嘗不可。
有鑑於此,我們在看待“起跑線恐慌”時,必須看到這個問題背後的社會現實。相關部門除了在觀念上對家長多加引導,還應該做好兩項更務實的工作:其一,在小學入學、課程設置等方面確保公平,要讓那些沒上過輔導班的孩子也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其二,對於課外輔導班亂象,要進行必要的規範和治理。
回應
應試教育彻底失败
素質教育彻底失败
这些孩子长大后有心理障碍,没有快乐的童年呀!
快樂學習: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呼吁政府先把骗钱机构学而思关闭了!
学而思招你惹你了,你不学别人家孩子学。
你誤會了歐美的素質教育 2015-05-10
每次回國我都很容易看到以下的情景:年輕的父母帶著四五歲的孩子出來聚會,孩子完全不理會在場的人,到處亂跑,大聲喧譁,父母都會對我訕訕一笑:「我們現在也學歐美國家,讓孩子自由發展,少點規矩,多點個性!」
有的孩子已經十三四歲了,在聚會場合,父母還要督促他們問候其他人。孩子完全不融入聚會的活動,自己玩手機,父母此時也會對我說:「我們家很民主的,用歐美素質教育的方式帶孩子,多給孩子空間和自由,少干涉他。」
這種論調很讓我困惑,從一個四五歲的孩子身上,我連基本的禮貌都沒有看到;一個十三四的孩子連打招呼都還要父母教,都不具備一個正常的交流能力,談何「素質」呢?
光明日報刊文談"起跑線恐慌":焦慮源於社會現實2017.6.30
孩子上小學前應該學多少知識?據報導,天津一位剛帶孩子參加小學入學面試的家長給出的答案是:英語詞彙量4000左右,能寫300字左右的英語作文;心算1萬以內加減法、兩位數與一位數的乘除法,學過數獨;背誦約50首唐詩,學完拼音,認識1000多個漢字……在很多家長眼中,知識教育的起跑線已經提前,必須搶跑。
如今,“起跑線恐慌”盛行於各種微信家長群、同學群,而且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很多學齡前兒童過著“每天都要上不同輔導班”的生活,很多孩子被送到培訓機構上“幼小銜接班”,公立幼兒園的大班幾乎名存實亡。家長當然知道這種現像不正常,但為了不讓孩子掉隊,都選擇跟風而動。
不容否認,“起跑線恐慌”情緒中有很多非理性成分。比如,有些家長盲目跟風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甚至將孩子的“琴棋書畫”當作互相攀比、炫耀的談資。而一些家長之所以變成“虎媽”“狼爸”,是因為將自己成長的遺憾落在了孩子身上。在是否報班、報幾個班的問題上,家長通常既不講科學,更不徵求孩子的意見。
每當談及這個話題,總有一些人認為,那些被輔導班“綁架”的家長一邊樂此不疲,一邊叫苦不迭是一種矯情。坦白說,以前筆者也覺得很多家長誇大了所謂的學前教育焦慮,但在自己的孩子也開始面臨這些問題之後,逐漸多了一些理解。畢竟,所有的焦慮都源於社會現實。
課外輔導班行情持續火爆,是因為它滿足了日漸旺盛的社會需求。如今社會競爭漸趨激烈,父母總希望孩子能有更多勝算。如果別的孩子3歲開始學英語,自己孩子5歲了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心裡踏實嗎?有人覺得幼兒園就該玩,但別的孩子都在提前學知識,就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小學跟不上,他真能快樂嗎?
孫宏艷指出,調查顯示中國高中生的學習方法還有待改進,50.9%的中國高中生會“將所學的東西自己歸納整理”,低於美國(55.6%),高於韓國(47.4%)和日本(39.0%);20.8%的中國高中生“只要結果對了,不太去考慮過程和方法”,低於美國(26.0%),高於韓國(10.8%)和日本(9.6%)。
學習上遇到困難和疑問的時候,他們一般怎麼做?中國高中生的選項中排序最高的三項依次是“問同學或夥伴”(85.1%)、“上網查詢”(67.9% )、“問學校老師”(66.3%),美國高中生的選項中排序最高的也是這三項,但都超過八成,彼此差距不超過3.2個百分點。
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中國高中生選擇求助自己的比例最高,“自己看書學”的有63.1%,韓國、日本和美國分別為57.9%、45.0%和24.9%;中國高中生選擇求助家長的比例最低,“問家長”的有8.9%,美國、韓國和日本分別為58.0%、14.0%和13.2%。
.....
回應
好事。學生時代本來就是難得的提升自我,培養能力的時期。拿著父母的錢談戀愛,算什麼英雄好漢。
簡直屁話,樣本不單看數量,也要看範圍是否隨機。你全去北上廣深好學校當然會有這個結論。別說兩千人抽樣,兩萬二十萬都一樣。觀網也有人信這個,真是忘了自己讀書時啥德行了。還尊重老師呢
看樣子您上學時天天罵老師,搞對象?
2009年調查的四國學生的樣本量分別為1868人、1020人、1314人、3379人,2016年調查的樣本量分別為2499人、1540人、2015人、1800人。柳州市的高中生都不止2000人,這樣的調查和廁所紙有什麼區別。而且我猜調查者估計也就在北上廣幾個城市隨便搞搞完事了。
說這話你根本沒學過統計學,可能連統計學是什麼都不知道。
你連統計學最重要的幾個參數都不懂,還在我面嘰嘰歪歪。2014年中國有2400萬高中生,本次調研居然只調查了1800個學生,樣本佔總數千分之零點零七,按照統計學的理論,樣本佔總數比例越高越具有代表性,反之調查結果越偏離,像這次這種佔比可以忽略不計的統計,調查毫無價值。
統計裡有貝葉斯概率,這種調查都是這麼來算可信度的,只要取樣方法得當,再少一點的樣本也是可以接受的。至於要取更多的樣本當然更準,但是花錢多的事情谁愿意。
中美日韓高中生對比調研:中國高中生學習壓力最大2017-06-29中國青年網
近日,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了《中美日韓四國高中生學習意識與狀況比較研究報告》(下稱報告),在與其他三國的比較中,多項指標體現了中國高中生的特質。
該調查共實施了兩次,調查時間分別是2009年和2016年,調查對象為中國、美國、日本和韓國的普通高中學生,2009年調查的四國學生的樣本量分別為1868人、1020人、 1314人、3379人,2016年調查的樣本量分別為2499人、1540人、2015人、1800人。
我國高中生最重尊敬老師,最不看重談戀愛
調查顯示了一種耐人尋味的現像是,中國高中生最看重尊重老師,最不看重談戀愛,僅四成認為當班幹部重要,體現領導力意識的缺乏。
96.7%的中國高中生認為“尊敬老師”重要,為四國最高,與美國(95.0%)相差不大,但明顯高於韓國(86.8%)和日本(65.9%)。
42.8%的中國高中生認為“當班幹部”重要,在四國中居於第三,高於日本(34.0%),但明顯低於韓國(66.5%)和美國(63.9%)。在中國,隨著學生的年級升高,願意當班幹部的越來越少。
有這樣一組數據非常有意思,有18.5%的中國高中生認為在學校生活中“談戀愛”重要,遠低於其他三個國家,排序第三的美國為27.5%,韓國比美國幾乎翻了一倍,為45.8%;日本則過半,為55.5%。
與大眾認知不太一樣,大多數中國高中生對學習的情緒體驗是積極的。76.6%的中國高中生表示喜歡學習,排序第一,而日本(32.7%)、美國(31.9%)和韓國(30.6%)均只有三成左右。中國高中生表現出對求知過程本身俱有直接的興趣。調查同時顯示,53.2% 的中國高中生“時常帶著疑問或好奇心,努力去弄明白”,明顯高於其他三國,美國、日本、韓國依次為34.8% 、12.3%和10.5%。
“網絡環境中長大的青少年,更容易被各種媒體分散注意力。”報告稱,有35.1%的中國高中生“在家一邊看電視或聽音樂一邊學習”,雖然比例超過三成,但還是四國中最低的,美國、日本和韓國則分別為69.6%、65.6%和55.5%;有24.5%的中國高中生“在家一邊玩手機一邊學習”,這一指標也是四國中最低的,美國高達70.6% ,韓國和日本分別是41.7%和41.0%。
甘肅臨夏昔日高考狀元今成毒梟,做生意賠本四處舉債走上歧途
據華商報2017.6.27報導,曾是1986年甘肅省臨夏市高考狀元周某某因做生意賠本,四處舉債,最終走上了販毒之路。為了販毒,周某某不惜賣掉房屋籌集毒資,他在2003年11月16日被警方抓獲,判處有期徒刑13年。因在獄中表現較好,周某某減刑後於2013年獲假釋。然而,周某某出獄以後做非法融資的生意被警方查封,從親朋好友那籌集的錢也打了水漂,於是他又一次開始販毒,並於今年5月15日被警方抓獲。
周某某,男,49歲,甘肅省臨夏市人,為1986年臨夏市理科高考狀元,蘭州大學醫學院(原蘭州醫學院)臨床專業本科畢業後,被分配到臨夏市中醫醫院。在當醫生的兩年時間裡,因與單位領導理念不合,關係愈發緊張,後來辭職下海做生意。起初做郵票生意,賺了一些錢,但隨著郵票市場的不景氣,開始不斷賠錢。為了撈回成本,周某某四處舉債,一下欠了數十萬元的債務,之後又到上海開拉麵館,但生意仍舊不好。在此期間,周某某結識了販毒人員,急於翻回老本的他,隨即走上了販毒之路。
回應
聰明人走上邪路要比普通人容易。
所謂:線錯了,知識越多越反動
然而與他是不是高考狀元沒有任何關係
鼓勵大學生創業的雞湯真的應該少灌。現在做生意的淘汰率超高。
鼓勵大學生創業與郵票生意沒有任何關係。
又一個被中醫毀一生的人。如果當初去的是西醫院就沒這麼多事了。
每年學醫畢業後熬不下去的多了去了,怎麼到中醫這就成了典型了?
這麼多看報導的竟然都不明就裡,不知道臨夏威名!臨夏的三甲集鎮曾被美國《時代》周刊稱為中國最大的毒品集散地之一。三甲集的毒品吞吐量一度非常驚人,以車皮而非人次計算。全國馬姓大毒梟,十有八九是臨夏人。曾製造新中國最大販毒案的年輕女毒梟馬秀琴,也是臨夏東鄉人。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6_27_415290.shtml
雲南“在校生吸毒不得開除”引發討論專家:做法值得肯定
都市時報2017.6.27報導,近日,《雲南省禁毒條例(修訂草案)》(以下簡稱《條例》) 向社會各界人士廣泛徵求意見。《條例》提出,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將青少年毒品預防教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組織編制地方課程標準和教材;學校發現在校學生有吸毒行為的,應當及時報告學校所在地公安機關,通知吸毒學生家長,並配合有關部門進行幫教,督促戒毒,不得以此為由開除學籍,對戒毒返校學生應當加強教育和監督,不得歧視。
雲南省檢察機關統計,雲南省未成年人涉毒問題日益嚴重,其中以販賣毒品居多。敲響禁毒、防毒的警鐘勢在必行,家庭、學校和社會必須共同、積極行動起來,保護孩子免遭“毒”害,也給涉毒的孩子更多關愛和保護。
現狀
未成年人吸毒形勢不容樂觀
給吸毒孩子更多關愛和保護
回應
我吸毒,我賣淫,我賣屁股,我有艾滋,我紋身,我沉迷網絡,我裸貸,我整容,我墮胎,我劈腿,------請社會包容我,善待我,關愛我,保護我,我是未成年人我還小,我只是一時糊塗,我是祖國的花朵。
支持,浪子回頭金不換,孩子心智不全,犯了錯當是改了就饒了吧。
抱歉,吸毒的,一百個能有一個回頭的就燒高香,而且現在吸毒有一個問題,就是喜歡帶動旁邊的人一起吸,帶領廣大未吸毒同學加入吸毒大軍?話說吸毒是犯罪,這也分孩子大人麼?
值得肯定個屁!中國人民受毒品的害還嫌少嗎?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狗屁專家。
1、青少年吸毒,正因為他們心智不全,所以對社會的危害更大,不開除學校將永無寧日。2、你會放心地把你的孩子放在一個有吸毒孩子的班裡面嗎,專家們考慮過正常孩子的感受嗎?3、正確的做法,首先是開除,然後立即送往戒毒所。
這事兩方面說。一方面確實不應該直接開除,這是一種人文關懷的體現,是不可或缺的,除非那個同學做出了除了吸毒以外的其他過錯,比如教唆他人吸毒,在校園內吸毒,甚至販毒等等。但反過來說,不開除批評教育一下就完了嗎?顯然吸毒和上學遲到是沒法比的對吧。正確的做法是和當地公安機關和戒毒所聯繫,將其送入戒毒所強制戒毒,並在此期間辦理休學手續保留學籍,待戒毒成功後再繼續完成餘下學業。這才是認真負責的處理方法。
我只想對你說,聖母婊!吸毒分子的人文關懷你考慮到了,緝毒民警的付出你想到了麼?都TM大學生了,難道還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英國中學禁止男生穿短褲上課 男生紛紛穿短裙以示抗議2017-06-23
最近,歐洲多地迎來高溫熱浪,英格蘭德文郡埃克塞特(Exeter)ISCA中學的男生有感天氣太熱,要求校長批准穿短褲,奈何學校規定男生禁止穿短褲,即使是在熱辣辣的天氣裡也必須穿深灰色長褲。但是,女生卻可以選擇穿裙子。於是,不滿學校規定又申請無效的男生們,走上了無聲抗議的道路。
該學校的男生們為了涼快些,接二連三地穿上了短裙。這本是學校老師一句玩笑話,說學校規定不能穿短褲,實在受不了就穿校裙吧!校裙不違反校規。
有些男生家長的母親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家長里維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女生可以選擇穿短裙,而男生卻沒有其他選項,我覺得這太不公平了!而且我擔心高溫天氣會影響孩子身體健康。”她還說,自己的兒子向學校請求是否可以穿短褲時,學校方面居然回復稱,如果穿短褲來學校,就會“關小黑屋”。
最終,熱急了的男同學,還是去找了家裡的姐妹或同學借短裙穿,一開始只有五六個學生,後來慢慢發展到了五六十個。
但後來學校又告訴男生露著滿腿汗毛穿短裙十分不雅觀,於是學生們就抗議到底,乾脆把腿毛也刮了。
有網友說,這麼做沒毛病,校裙跟蘇格蘭傳統方格裙有異曲同工之妙,男生穿裙子有何不妥?
其實,在同樣被高溫襲擊的法國,有這麼一群大叔也因為天氣太熱而穿上了短裙。
據海外網6月22日消息,近日,法國幾名公交車司機,因公司不准穿短褲上班,車內又沒有空調,酷熱難當,於是集體穿上短裙上班,以表抗議。司機表示,熱浪來襲時,車內溫度最高可達攝氏50度,穿長褲實在令人難以忍受。但是向公司領導申請後,仍不被允許穿短褲。於是,司機決定改穿短裙,因為裙子也是公司核准的服裝。
中國網友看到這則消息後,又調皮了:我們的公交車,都有空調哈哈。
還有網友表示:一直覺得裙子不應該成為女性專屬,獲得不少網友點贊。
就是嘛!誰還不是個小公主了咋滴?
回應
上衣下裳,沒問題啊,中國以前也是這樣的
講道理裙子最開始不就是男人穿的嗎?沒毛病
裙子是愛爾蘭民族服裝。如果不讓穿,那就粗大事了。這些小孩,賊幾把聰明。
不是蘇格蘭麼?穿著裙子、吹著風笛上戰場。穿裙子不是不能穿內褲嗎?
蘇格蘭人非常不屑
http://www.guancha.cn/life/2017_06_23_414760.shtml
留學生活中充滿了無聊的自我感動,什麼從宜家組裝一個家具就覺得自己有多偉大啊,什麼熬夜趕了幾篇論文就覺得自己受了多大委屈啊。裝個櫃子就了不得想向全世界廣而告之,我老家的表弟十歲就開始挑水澆地,怎麼沒見他哪天斜上方四十五度角嘟嘴剪刀手自拍:“今天又挑了兩擔糞,累累噠”;說學業重,你那是間歇性的學業重吧,平時該逛街逛街該轟趴轟趴,deadline前兩天開始趕論文,你不通宵誰通宵。
我通過這幾年的觀察發現,底層人民的子女懷有著強烈的改變自己階層的願望。那些早早輟學打工的,真的是拼了命的再乾,不放棄一點掙錢的機會,還經常向我請教,問我有哪些的機會可以把我哪些的技能需要學習。而有些幸運的讀到大學的窮人子女,也明顯要比同班同學努力高出一個檔次,同時還當家教、做兼職補貼家用,最後在考研的時候拼搏一把更上一層樓。
相比而言,中產階級的子女可能在生來既有的小康生活和獨生子女的優越待遇下麻痺了自己的神經,完全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階層和自己父母的財富在經濟波動面前不堪一擊,反而在安逸生活中樂享其成完全沒有上升的動力。中產階級的代際傳承將是他們面臨的最大的危機。(對,麻痺了神經)
本文經作者授權摘自作者的新書《生而貧窮》,該書今年5月由中國發展出版社出版。
還有一個姑娘,我高中學妹,在香港城市大學讀的研,人比較漂亮吧,2015年畢業走校招進了中信銀行(說實話哦,銀行招櫃員啊客戶經理什麼的就是一個指標— —看臉),本來挺高興,結果分到了大興一個荒涼偏僻的分行,她進一趟北京城比從北京回石家莊時間都要長。各種各樣的業績壓力就不說了,五千出頭的基本工資,試用期六個月沒獎金,還天天被老男人摸大腿。找領導哭訴,領導語重心長的告訴她,我們的VIP客戶是默認可以吃客戶經理豆腐的,你要忍不了就走,後面人排著隊的等這個崗位。
在我所處的這個留學生群體來看,絕大多數的還是回到了自己家鄉所在的城市,靠著父母的關係,進了銀行或者事業單位,過著還算滋潤的生活,然後父母首付買一處房,再介紹個相親對象結婚,丈母娘家出一輛車……
為什麼我對這個劇本這麼熟悉啊,因為我見的實在是太多了。然後呢,有了孩子繼續送他上學,再送他留學混個學歷,再找關係給他搞定工作,再攢錢給他付一套首付,再給他物色個相親對象……
有木有很眼熟啊親愛的們,政治課本里的那個故事怎麼講的啊:記者採訪一位放羊娃“你在幹嘛?”放羊娃說“放羊。”“放羊是為了什麼?”“賺錢”“賺錢是為了什麼?”“蓋房子”“蓋房子是為了什麼?”“娶媳婦”“娶媳婦是為了什麼”“生娃”“生了娃又乾什麼呢”“放羊”。
中產階級對下一代的投資毫無疑問是將階級晉升的任務寄託在了下一代,即便一年二三十萬的花費對於一個中產家庭來說也絕不是小數目。然而毫無疑問這條路已經堵死,上升渠道就是這樣的狹窄,然而許多人還沉浸在一無所知的自我良好中,中產階級的子女,跟窮人家的孩子比,可以說,不爭氣。
我作為一個香港一年制碩士留學生,唸書過程中和畢業後就一直反思自己的選擇,我花了父母幾年的工資收入去讀書,究竟能產生多少回報?我究竟學到了多少能在未來工作中有用的知識?我是不是就拿著父母的錢去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體驗生活了?我覺得相比於大多數留學生,我能夠直面反思自己的選擇,我為什麼不考研,還不是想偷懶麼;我為什麼不選擇去含金量高的很多的美國,還不是不願意費力學GMAT麼。
但是就我看來,整個留學生群體瀰漫在一種自欺欺人的自我感覺良好中,你說他們他們還不高興,又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學歷不值錢,又不願意付出更大的努力改變自己未來的可預期的生活。
這種一年制的碩士有多火,在英國除了像牛津劍橋這種老派第一流名校還有點尊嚴,別的都是卯足了勁接收中國留學生,畢竟我大英帝國年景也不好,你們願意來交一筆學費(留學生的學費可是比他們本國人甚至是歐盟人高很多的哦),願意在我們這裡消費貢獻GDP,真是人傻錢多速來啊。
我看過知乎上的一個問題,問“留學在外結果發現一個班都是中國人是一種什麼體驗”,下面最高票的回答是“這是我見過的黑英國商科和法國奢侈品管理專業最狠的一個問題了”。
相信大家這樣類似的故事也聽膩了,一般英國學校這種一年制碩士的中國留學生在50%左右,像什麼諾丁漢、利物浦這種跟中國高校有合作的,一進去能有七八成的中國留學生,真是夢裡不知身是客,且認他鄉作故鄉啊。
毫無疑問,人們蜂擁選擇這種“一年制碩士”是有一種“投機取巧”的心理在裡面的,就像我前面說的,花費並不是不能承受,還能“鍍一層金”回來。然而市場並不會給任何人“投機取巧”的機會,當這麼多人都意識到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時候,這已經不能稱得上一種“投機取巧”。
英國學歷在回國找工作時候的劣勢非常明顯,許多大公司在校招中,篩選簡歷會自動篩掉這種偷工減料的“一年制碩士”,如果你的本科不是985名校的話那麼你有很大的機率連面試官都見不到了。畢竟嘛,現在就業形勢這麼差,中國那麼多名校的碩士還在那裡排著隊面試呢,幹啥要考慮你這個注水的研究生啊。
實話實說我這個香港學歷讀下來也是毛用都沒有,我要不是常年混跡於各大社交平台,懂一些互聯網的套路,現在可以找到互聯網方面的工作,那我也是茫茫多“海帶”的一員。
跟我同級的一個姑娘,在英國倫敦政經讀的金融,講道理我當年申請的時候倫敦政經金融是全國的top5,結果回來該找不到工作還是找不到,去證券公司,清華北大的研究生排著隊等著進;去銀行,又不想做櫃員和理財經理,那你想進中台後台又沒有關係誰給你進啊。結果現在,在北京機場免稅店當售貨員,一天穿高跟鞋站八九個小時。畢竟留學生,口語過關。
“高校排名的新秩序正在建立。這對那些名校來說,是一個清晰的信號,它們必須要努力為學生服務,而不是依靠先輩的聲譽來維持名聲。”萊瑟姆說,“這次排名對英國大學中盛行的獨立學習理論也是一個警鐘,學生的獨立學習必須建立在高質量的教學基礎上。”
對於諸多名校在這份榜單上表現不佳的結果,羅素大學集團執行主任蒂姆·布拉德肖(Tim Bradshaw)表示:“這份榜單沒有完全反映出教學質量,我們也向發布榜單的《泰晤士報》就該榜單可能會影響本集團成員聲譽等問題表達了關切。對考生來說,這份榜單必須有清晰的導向才可以。”
然而,在本月早些時候發布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英國名校的排名也出現了下滑的趨勢。
回應
外國的月亮真的圓麼?
你需要親身體驗下才能評論,光看環球和觀網肯定是不行的
偽命題式的回答,怎麼親身體驗?親身去把那些大學都讀一遍?
光看網易和凱迪網,更是不行的!重點是是否是真實的,是否是發生在外國的普通人身上(比如,美國黑人被美國警察擊斃,在美中國留學生失踪,倫敦巴黎的各種恐襲等等)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哈哈,《是,大臣》裡的梗
我覺得也很正常啊!排名前三的大學規模都那麼小,跟大型高校相比根本不具可比性。況且文中所提這項排名,本校學生評價佔很大比重。名校考試嚴格、課業壓力重、學位通過率也低,當然會招致學生不滿了。排名靠前的一些中小型學校本來在世界上排名就很靠後,好不容易有個給學校宣傳的機會,本校學生肯定巴不得給自己學校打高分呢。
那如何解釋牛津劍橋排名還不錯?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7_06_23_414719.shtml
趙皓陽:作為香港一年制碩士,我最有資格講留學熱中的焦慮2017-06-23《生而貧窮》作者,90後,互聯網從業人員
我作為一個香港一年制碩士留學生,最有資格來現身說法來講解這個問題了。中國的貴族階層,孩子自小就送到英美髮達國家接受精英教育。然而這種精英教育一年近三四十萬的花費、至少十年的周期,讓所有中產階級家庭望而卻步。所以為什麼英國這種“一年制碩士”速成班會這樣受歡迎:首先去留學,相當於鍍一層金;其次拿一個碩士文憑,論學歷怎麼也算到了讓人滿意的層面了;最重要的是這種一年制碩士也就二三十萬的花費,去倫敦貴一點,去香港便宜一點,怎麼也是可以承受的範圍。
2017.6.22,英國《泰晤士報》公佈了一項2017年度英國高校教學質量排名,即“教學卓越框架”(TEF),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等享譽全球的名校教學質量只屬於三流水平。
在接受評估的137家高校中,有45所得到最高等級“金級”,67所得到中間等級“銀級”,另有25所高校得到的結果是最差的“銅級”。
英國著名學府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以及其他六所來自羅素集團的大學——伯明翰大學、埃克塞特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利茲大學、紐卡斯爾大學以及諾丁漢大學都在“金級”之列。但是,其他一些英國名校,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南安普敦大學、利物浦大學、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等卻僅為列“銅級”。
而在排名倒數的25所“銅級”高校中,利物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和南安普頓大學等名校赫然在列。
對於這樣的評估結果,英國《每日郵報》評論稱,學生們或許將重新考慮,進入這些學校是不是個好主意。
該報稱,這項評估是由英國政府設立,以鼓勵高校在教學和學生職業發展等方面提供更好服務。而在此前,各種對高校進行排名的榜單側重於其學術和科研成果,而學生,尤其是本科生的教育往往被忽視。
這三個等級中的“銅級”表示該學校的教學質量“僅僅達到英國國家最低教學標準”而已。
此外,英國政府規定,只有在這項評估中至少達到“銅級”水平,自2018年起,高校的學費才可以因通脹等因素而上調。目前,英國本科生的平均學費約為9250英鎊/年(約合8萬元人民幣)。
《每日郵報》指出,通常被認為是英國高校高質量代表的羅素集團高校(共有24所)中,只有8所進入“金級”。考文垂大學校長約翰·萊瑟姆(John Latham)說,這次排名對那些享有盛譽的高校來說,應該是一個警鐘,讓它們不再驕傲自滿。
澳媒:澳多所研究型大學依賴中國留學生學費
據澳大利亞“新快網”2017.6.21報導,澳大利亞最新的高校分析顯示,該國多所研究型大學依賴中國留學生學費。其中全澳最老牌大學——悉尼大學,1/6經費直接來自中國留學生的學費。
據6月公佈的澳大利亞新州審計總長報告顯示,2016年,新州10所大學有24%的資金來自留學生,這一比例在2012年為18%。同一時期,澳聯邦政府下撥給大學的資金減少了6%。
新州的研究型大學最依賴留學生資金。悉尼高校2016年收入增長1.37億澳元(約合人民幣7.06億元),幾乎全部來自留學生。悉尼高校2016年的留學生招生數量增長5.1%,新州整體增長3.5%。
悉大稱,其招收的留學生來自全球超過100個國家,其中58%來自中國。悉大學生總數超過5.9萬名,中國學生超過1.2萬名。
悉大去年的運營收入為22億澳元,其中有3.54億澳元來自中國學生,佔比達16%。由於中國學生所青睞的課程均收費較高,因此目前數據可能大幅低於真實情況。有信源稱,悉大商學院(Business School)大部分都是中國留學生,而該學院的工商管理碩士(MBA)學費達到6萬澳元。但悉大發言人拒絕披露商學院的中國留學生招生情況。
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也拒絕透露中國留學生招生數量及其繳納的費用。其發言人稱,與澳大利亞其他大學一樣,該校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是中國,而中國“文化對教育看得很重”。
據了解,新南威爾士大學招收的留學生中,中國學生佔2/3,是其餘9大市場總和的2倍。該校2016年收入5.59億澳元,其中3.7億澳元來自中國學生,佔比19%。這筆資金並未包括中國通過合作研究或商業化注資所投的資金。有專家警告,中國留學生數量一旦下降,或為新南威爾士大學帶來財政災難。
英國多所名校教學質量排名墊底留學英國還值得嗎?
近年來,赴英留學漸成熱門,據新華社報導,儘管英國政府近年來對留學生的限制越來越嚴格,但是依然有不少人選擇前往名校雲集的英國留學。可是,英國高校的教學質量到底如何?是否與其遠播海外的名聲相匹配?
辭去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的終身職位,放棄500平方米的獨棟花園別墅……談起多年前的回國決定,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曾表示,“那只用了一個晚上”,“很多人認為我錯了,認為我瘋了……”
施一公回歸的祖國,早已不是那個剛從積貧積弱中爬起的國家。從科研環境,到機制和人才建設,都取得長足進展。但和施一公等人一樣,中國許多科研人員的歸國都源自那份對祖國難以割捨的情感。愛國者,欲其國之強也。
安諾傑特別強調了這一點:“中國政府在過去20多年,大力擴大科研人員數量,這包括推出了‘千人計劃’等各項措施,鼓勵海外華人優秀人才回國,成功地將‘人才外流’轉變為了‘人才流入’。”
遼闊地理優勢
在國家重視和人才回流之外,中國科技的許多突破還得益於一個人們較少探討的優勢,那就是擁有遼闊的國土,使得許多科學實驗能有合適的實施地點。在貴州平塘縣建設的“天眼”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因為那裏有得天獨厚的喀斯特地貌大窩凼洼地,並且少有電磁波污染,這一獨特條件讓它迎來了世界最大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南山南、興隆北,麗江古城醉;德令哈,雲在飛,阿裏天空美”,這首根據民謠《南山南》改編成的《南山南-量子星》中的歌詞,出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研究院從事量子通信研究的副研究員張文卓。其中提到了中國量子衛星的5個地面站:新疆南山、河北興隆、雲南麗江、青海德令哈、西藏阿裏。
這5個站點中4個在大西部。據了解,這既有量子糾纏分發遠距離傳輸的需要,也因為那些地方的空氣品質好,鐳射傳輸不易受霧霾等因素影響。所以,中國遼闊的地域也是量子衛星項目得以開展的一個獨特優勢。
在青海德令哈站,似乎能看到中國科技為何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這裡地處偏僻,從小城德令哈開車到地面站都要1個小時,但因地理位置適合量子衛星觀測,國家前幾年投資在這裡專門建設了量子通信實驗專用觀測樓和相關設備。這裡的科研人員因觀測需要而堅持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每天工作時間一般從下午6點到淩晨3點,但這些天輪值的李雙林說:“已經習慣了。做完實驗睡得香,倒是哪天不做實驗可能會失眠。”
天時地利人和,使得德令哈產出了重要實驗數據,小站的名字也隨著此次中國量子衛星團隊創下量子糾纏分發的新世界紀錄而傳遍全球。
新聞分析:為何中國科研能屢創世界紀錄
美國《科學》雜誌2017.6.15以封面文章形式,發佈了中國量子衛星實現量子糾纏太空分發“一步千里”的世界跨越;上個月,南海可燃冰試採成功奏響“冰與火之歌”;去年,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成為中國“天眼”……這些世界紀錄讓中國自主創新的進度條一次次被刷新。
為什么近代科學舞臺上,作為後來者的中國,如今能屢創佳績?國內外專家的觀點可以歸納為天時、人和、地利:近些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發展,海外求學的人才資源大量回流,中國遼闊的地域也是一個特殊的優勢。
國家重視投入
“經過30多年積累,科技發展從量變到質變,已到了突破的時候,”在談起這些成就時,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霍國慶說,科技戰略發揮了重要作用,“無論是國家科技中長期規劃,還是國家科技五年計劃,都引導了科技突破。”
國際著名科技出版機構“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也告訴新華社記者:“中國的一個成功因素是將資金、資源和人才投入科研時一直有明確目標,並有長期計劃。”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些傳統科技強國近來在面臨經濟問題時,往往想到的是拿科技經費“開刀”。安諾傑就提到:“當世界上許多國家科研資金增長乏力之時,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助推了研發投入的大幅增長。過去20年,中國研發投入每年都有兩位數的增長。”
世界首顆量子衛星誕生在中國就是一個很好案例。中國量子衛星項目首席科學家潘建偉早年在奧地利師從量子研究大師安東·蔡林格。蔡林格等人曾在歐洲申請發射量子衛星,但一直未獲批准。潘建偉回國後,中國的量子衛星項目很快推進,帶來了一個又一個新成果。
人才資源回流
人是科研中至關重要的因素,中國科研屢創紀錄離不開科研隊伍的成長和奉獻。霍國慶認為:“出現了一批戰略科學家,他們的眼界與視野影響了突破。”
在這方面,海外人才的回流引人矚目。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撐起了這個大時代,也撐起了更大的夢想。
潘建偉的回國,推動了中國量子通信事業的發展。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曾留學日本,領導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曾在歐洲和美國工作。
在美國發表的主要國際合著論文的對方國家・地區前10位(2011-2013年)
按不同研究領域看,也是與中國的存在感相比,日本的地位下降十分明顯。中國在8個領域中的6個領域佔據同美國合著論文對方國的首位。日本在材料科學領域排名第5位為最高位。在計算機科學・數學領域,從2001-03年的第8位大幅地將名次降至第13位,而中國在這一領域也是第1位。
近幾年,日本在信息通信領域大大地落後於世界潮流,已成了日本科技領域有關人員的共同認識。這從日本在計算機科學・數學領域前1%強高被引用論文數排名2001-03年的第8位暴跌至2011-13年的第20位這一點上也得到了證明。文/小岩井忠道(中國綜合研究交流中心
http://www.keguanjp.com/kgjp_keji/kgjp_kj_etc/pt20170217110120.html
另一方面,日本的科技實力下降同中國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樣看十年之間的變化,日本論文總數從第2位下降至第5位,進入前10%的高被引用論文數從第4位下降至第8位,至於進入前1%的高被引用論文數更是將名次從第5位大大地降到了第12位。在前1%強的論文產出數排名上,現在不僅落後於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意大利等排名上位的常客國家,就連澳大利亞、荷蘭、西班牙、瑞士都把日本甩在身後了。
按國家・地區排名的論文數、高關注度論文數(前10%強、前1%強):前十位國家・地區各國的大學及研究機關產出的論文數及其占有率
這一傾向從這十年裡的論文數的增長情況也得到了印證。同樣比較2001-03年的平均值與2011-13年的平均值,在總論文數上只增長了3%。美國、德國、英國、法國都顯示了30%以上的增長,至於中國甚至顯示了驚人的365%的增長。在主要國家中,日本是唯一一個論文總數增長率停滯不前的國家。
在高被引用率論文數方面,現狀也大同小異。在前1%高被引用論文數方面,雖然同美國一樣增長幅度為41%,但同中國的648%、德國的116%、英國的101%、法國的117%等主要國家相比,明顯相形見絀。在進入前10%強高被引用論文數方面,漲幅僅止於16%。被美國的37%、中國的543%、德國的78%、英國的70%、法國的70%,在這裡也拉開了很大的差距。
日本科研能力的停滯從其他數字上也可以看出來。從顯示2011-13年在美國發表的合著論文的聯名作者國家・地區分佈圖(表)上可以看出,排名第1位的中國占論文總數的17.3%。日本繼英國13.3%、德國12.4%、加拿大11.0%、法國8.2%、意大利7.1%之後,總算在第7位上露了臉。佔6.3%,僅為中國的約1/3。
放開想像翅膀!大陸科技和美並列最強!《57金錢爆》2017.6.14
從日本文科省的調查發現,現在全球科學研究,不管在電腦、數學、化學、材料工程,中國大陸不要說把日本甩開了,把美國也甩開了,所以按照目前觀察20年後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可以預告,到世光60歲退休的時候,每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絕對都會是由大陸人拿走,為什麼,因為中國大陸的年輕科學家發動的題目,應該可以囊括20年後所有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回應
国内高校现在靠论文数评职称想拿到教职就必须多发文章。这些人可以不睡觉,周末不顾老婆孩子泡在实验室里搞科研。发文章就如流水线一般。作为特派员,我负责任的说在国外是不可能有这种工作强度的。节奏和目的的不同就导致了数量的差异。之后只会越拉越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YY6AoxqZko
日本文科省研究所報告書:科研能力比較調查揭示中國快速上升、日本下跌
科技・學術政策研究所2016.11.29發布的《日本科學研究能力的現狀及課題》改訂版揭示了最近十年來日本的科研能力的變化情況以及與世界主要國家的比較結果。通過比較根據2001-03年的3年間與2011-13年的3年間的平均值顯示出來的各國論文發表數可以看出,最令人矚目的變化是中國的飛躍發展。不光是論文總數從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2位,進入被其他論文引用數前10%強的高被引用論文數排名也從第8位升到了第2位,並在具有更高價值的高被引用數前1%強的高被引用論文數排名中也從第10位快速上升到了第2位。雖然美國繼續在所有排名中佔據首位,但可以說中國現在已經確立了僅次於美國的科技實力保持國的地位。
今年,需要藉錢上學的學生(佔學生總數三分之二)在畢業時平均欠債33,798美元——是十年前平均欠債數額的兩倍。------呵呵,公知嘴裡收入高消費低的美國人這麼高比例的人需要藉錢才能上大學是不是體制問題?不要說什麼美國學生都是自己付學費所以需要藉錢,美國不少州法律明文規定大學學費是由父母負擔的,而且現在的美國啃老會讓中國年輕人都汗顏,美國的調查,在美國18歲到24歲的年輕人有53%住在父母家裡,25到34歲此比例為29%,都是歷史最高。不住在父母家裡的年輕人有22%需要父母幫付房租,23%需要父母幫付交通費用。即使年賺7萬5的(比80%的美國人掙得都多),1/4讓父母付食物等日常開銷,1/5讓父母買衣服。夫妻兩人都工作,還有1/10靠父母付手機費。
張維迎說:大學生上不起學是因為學費太低!現在中國各個大學的學費很多年沒有提高了,早先一年學費3500-8000確實很高,現在工資水平上來了,學費卻沒有調整。現在讀大學,壓力不是十年前那麼大了。而且中國大學生貸款讀大學的是少數,大概不到10%。中國年輕人房子自有率也很高,二三四線城市30歲左右基本上都買房了。
http://www.guancha.cn/AnthonyGrafton/2017_06_15_413336.shtml
以上兩種類型的書籍都沒能給一個正常智力的非專業人士——比如家長或學生,校監或校董——生動地描述大學中各種人群一年的生活和工作,更不必說清楚地解釋學術機構內的財政與教學、壞的意圖與好的管理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高喊“回去閱讀希臘經典吧”並控訴邪惡陰謀肯定是有趣的事情。但如果有了解情況的作者把握住美國大學的肌理與氣息,並像托馬斯·里克斯、伊万·賴特、伊麗莎白·薩默特以及其他作家描寫軍隊一樣令人信服地寫出來,公眾討論與審議會更有建設性。小說家很早就發現了這一領域。那麼偉大的記者在哪裡呢?他們會發現有些學生努力學習並取得了優異成績,也有更多的學生白白浪費學習機會,而他們也許能找出其中的原因。
回應
總結起來三個問題,第一是人員龐雜,結構臃腫,事幹的少,嘴炮多,第二就是很多人進了大學也不好好學,第三就是上學貴,上學難——這個套路如此的熟悉,但說的卻是美國的大學
能輕鬆獲得全球高端人才,還能免去基礎教育開支,幹嗎還要費心費力培養本土國人,資本是要追求利潤率的。從這個角度去分析美國,美國大學教育的所作所為,一直都很合理。
說白了,現在的美國大學已經無法培養合格的大學畢業生了。總說中國教育如何要向美國學習,但卻可以忽略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他們的教育水平真的先進麼?
中國學生的學業能力水平在各個年級都是吊打美國學生,包括大學生。在研究生領域有不足,那不是我們教育的問題,而是科研經費太少,科研設備太差的問題,與教育無關。
最後,在很多大學,雜耍取代了正事。競爭性的體育運動耗費了大量的金錢和體力,而一些恰恰可以用來給學生提高條件。在看到追求橄欖球榮譽給拉特格斯大學帶來的結果之後,很難不覺得悲慘,而它本有著很多優秀的院系,而且——考慮到新澤西州良好的財政條件——應該成為東海岸的伯克利或是密歇根大學。
拉特格斯大學每年花2690萬美元資助運動項目。同時,教職員工工資封頂,加薪被全面終止。歷史學家辦公室裡的固定電話被拆除。器械修護被推遲,而從早用到晚的教室則變得越來越破舊。
當批評家表明用教學的費用來支持橄欖球隊說不通時,拉特格斯大學一位官方發言人回答:“大學對運動項目的直接支持只佔大學預算的1%。”想必他認為讀者不知道任何大型機構的預算,前一年沒有計劃的數額最多佔整個數額的1%或2%——或者更具體來說,運動項目吞噬了那些本可以用作提升大學核心活動的錢。克里斯托弗·紐斯菲爾德也並不是唯一一位清醒、了解狀況的觀察者,相信政治精英正蓄意攻擊中產階級教育。
面對危機,我們需要怎樣的寫作?
或許這不是危機。總之正如很多觀察者指出的,這是我們現在的生存方式,例外和希望的空間同樣存在。依然,那些如同拿破崙的軍隊黯然離開俄國一般離開了大學的那一群被遺忘的學生,他們沒能在課程中受到啟發,他們被個人經歷的失敗所刺傷,背著債務負擔,他們也需要被人描述。
也許,那些認真對大學進行過論述的作者可以不再那麼關心誰進入哈佛、耶魯、普林斯頓,而開始關心那些大量沒能從伊利諾伊、西弗吉尼亞、佛蒙特和德州大學畢業的學生。《教育的終結:為何我們的高校放棄了生活的意義》(2007)一書的作者安東尼·庫朗曼對人文學科腐敗發起批判,關注多數美國學生的切實境遇,這樣的教師也很有教育意義。然而,關於人文學科之死的批判無論多麼雄辯,也不能補救每年數万學生所經歷的不人道的教育。
最好的則是讓出版商找到有興趣的作者,讓他們從細節上描述一些大學,包括它們的所有缺點。論戰的書籍,甚至包括那些有點內容的,最終成了扔泥巴,而不是擺事實——而扔泥巴,一如哈克貝利·費恩對湯姆·索亞指出的,不是講道理。多數實證研究都有意使用抽象的語言,並以價值中立、平實直接的方式寫就,難以吸引專業人士之外的讀者。
年紀大一些的學生——這些年,多數學生年齡都比傳統的大學年齡要大——往往需要全職工作,同時要照顧孩子、父母。那些容易遇到這些問題的學生也正是那些自出生以來沒有受過如何走出官僚體系迷宮的教育的人。他們沒有信心看到一扇打開著的門,那裡有友善的導師或教授願意幫助他們,他們身邊也沒有能為他們找尋幫助的父母。
幸運的是,很多學生不光走了過來,而且還在這些障礙的夾縫中茁壯成長。很多教職員工盡力幫助他們。大學文化如同政治,是很本地化的。很多州立大學都在掙扎——比如被媒體大肆宣傳的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很多大學嘗試給班級人數設限,讓教授們忙於教學。輟學學生和畢業生不同,但他們之間的區別並沒大到像溺死者和被拯救者之間的區別。
一些轉到了其他大學。一些人參軍、重整他們的生活,依靠退伍軍人權益法又回到學校,但畢業太遲,已不算是原來那一級。一些找到了秘書的職位來供養孩子,在中年讀完學士學位,獲得更好的工作。但這些例子仍然屬於例外。
知道這些情況以後,還如何能寬恕?這個體制的成功部分就是建立在失敗之上。行政人員所指望的學費是本科生借錢所交,而他們也知道本科生會在用盡學校服務之前就輟學。為了提供教學,他們剝削仍在研究生院的學生,他們也知道當中很多人也同樣會輟學,沒有辦法謀到終身職位。一旦教職員工自己工作穩定之後,他們就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也聽不到他們自己學生的哭訴。甚至當有改善的意願的時候,資源也常為完全不同的目的所用。
他們更多依靠私營貸款人——但丁會將這些貸款人連同信用卡經營者放入地獄的最底層。
正如我們所見,這些所有的支出都是為了負擔一個智識上收穫甚微的教育,而很多受教育者還冒著傾家蕩產的風險。當然,最不走運的則是那些退學的人,他們還背著這些貸款——儘管他們在不景氣的時候幾乎肯定比畢業生掙得更少,待遇更糟。然而甚至畢業生的失業率也在上升——學生貸款的違約率也同時在上升。
高等教育的泡沫要碎裂了嗎?我沒有答案。考慮更周全的作者們警告我們不要相信那些單一原因的解釋。比如博溫和他的同事考察過學生貸款對流失率的影響。他們得出結論,欠債並不是學生流失的主要原因。不過,這些造成學生流失的因素是互相交織的(可能不是立法者當初的意圖)。我們想像一下今天做一名普通學生是什麼樣的。你在高中表現好——甚至非常好。但你進到大學裡,沒什麼研究和寫作的經驗,也不了解你的學習跟之後的生活計劃有什麼關係。
你欠著債開始你的第一年,並且知道還會越欠越多。你在超市或者某個快餐店工作,以負擔日常開銷。你住在一個大而舊的宿舍,或是大而不結實的校外公寓,有著自己的單人間和浴室,雖然提供了隱私但也帶來隔離。你遠遠地看著教授(這種距離不僅是空間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坐在寬闊黑暗的大教室的後排,而你的同學則在用筆記本電腦上Facebook。
難怪在這些狀況下很多學生永遠不會真正體會新的大學功課的要求和標準。相反,他們周轉於課程之間,尋找娛樂和不費力就能取得的好成績。於是很多學生在遇到麻煩的時候還沒有做好準備也毫不令人驚奇。學生酗酒、抽太多大麻、玩太多電腦遊戲、遭遇車禍、懷孕、嘗試幫助厭食症室友而不知所措,還常常得不到之前父母提供的關鍵幫助,因為他/她也失去了工作。
最終公共投資的規模增大,成為高等教育資金的主要來源。因為國家通過稅收資助了大部分大學預算,學費較低。學生可以藉少量的錢來負擔他們的學費,用一些時間打工就可以賺來他們的生活所需,還能做到按時畢業,債務也不多。如果他們退學,他們則會遇到一些財務困難,但也不是災難性的,因為數額還比較小。
但自裡根革命以來——正如克里斯托夫·紐斯菲爾德在他對加州大學系統所作的細緻研究中所揭示的—— 各州將越來越多的教育成本由他們自己的預算轉嫁給了學生及家庭。旗艦州立大學將它們的學費設得比精英私立大學低,但它們所提供的教育以任何標準而言都不是廉價的。在密歇根大學,一個本州的大一學生共要花費25,204美元,大四要花費26,810美元。
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本州的大一學生今年需付的學費、雜費和生活費用總共為25,416美元。很多時候家裡出資、學生賺錢和獎學金加起來還是不夠,而學生和家長必須去借貸以彌補差額。今年,需要藉錢上學的學生(佔學生總數三分之二)在畢業時平均欠債33,798美元——是十年前平均欠債數額的兩倍。那四年在大學校園裡的輕鬆生活,相比之後10 多年負債的日子而言,未免代價太大。
一如馬爾科姆·哈里斯近日指出,美國人現在所欠的學生貸款大概有一萬億美元,比信用卡欠款還多。他解釋道,學生債務是“一種極端的處罰方式,既不能以破產的方式免除,也沒有過期時間,討債人可以用工資、社保支出甚至失業救濟金來抵債。”這一重擔的分佈可以用馬太效應的反面來描述:對什麼都沒有的人,沒人會給他任何東西。窮學生和少數族群學生比白人學生借得更多。或許因為並不了解相對便宜的聯邦斯塔弗德貸款(Stafford Program)與父母PLUS 直接貸款項目(Parent Plus programs),前者從這些項目貸款較少。
正如漫畫家魯布·戈德堡(Rube Goldberg)筆下的每個閥門都會漏油的機器一樣:在美國,高中生畢業率只有不到70%。大概70%多一點的高中畢業生會接著受某種高等教育。但只有略多於50%的讀本科的人能在6年內畢業,與此同時只有30%進入社區大學的人能在3年內拿到大專文憑。那之後,大部分人都不會畢業了。
看看那些提供大多數本科學位的公立大學吧。少數的一部分——維吉尼亞大學,威廉與瑪麗學院,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能有90%或更多的學生能在六年內畢業。另外的15%左右的大學6年內的學生畢業率在80%。其餘學校的狀況就更糟糕了。在新澤西,旗艦州立大學拉特格斯/新不倫瑞克校區(Rutgers, New Brunswick)四年的畢業率是52%,六年的畢業率是77%。在每年5835名新生中,有1342人沒能在6年內畢業。俄亥俄州立大學、印第安納大學、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愛荷華大學每年沒法畢業的學生的比例大致如此。
而在美國歷史上最棒的州立大學之一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只有48%的本科生能在4年內按時畢業,雖然6年內畢業人數又能多30%。然而這是公立大學的頂端,是冰山浮現在海面上的那部分。一些州立學院(再加上盈利性大學)的多數學生在畢業前就放棄了學業。美國曾是全世界教育做得最好的國家,而現在退到了第十位。
輟學可能還不是最糟糕的事情:有時候留在學校代價更大。無論是學生失去興趣還是離開就學的位置,他們和他們的家庭都負債累累。在1950 年代後期和1960 年代的擴招時期,有著大學文憑的美國人激增。同時開始盛行的做法是那些大學沒有提供技術訓練的職位也開始要求大學文憑。
這是一個危機嗎?阿若姆和羅克莎說不是。因為學生和他們的家長會繼續找尋並支付讀大學的機會,而政府和研究生院也會繼續接受大學畢業生,企業還會繼續僱傭他們(而且還每年花費50 多億美元培訓僱員所需的能力)。而那些出生於富裕、專業階級的人從最好的教育中所得到的收益則是不成比例的高。無論受到什麼樣的大學教育,你都會比沒有讀大學賺的錢多。
當然,不要指望你能賺到和那些斯坦福的應用數學畢業生一樣多。沒有人知道家庭還會願意負擔多久這樣象徵性的四年培訓,而且,這份教育正變得越來越昂貴,並且正逐漸失去影響力。
很多改革的議案在流傳——但多數只會使情況更糟。在德州,關於公立大學的辯論非常激烈,雄辯且資金豐厚的批評家要求教職員工以更低的成本教授更多學生。而實現這個要求,方式只有一種:讓小組討論完全由忙碌的研究生和兼職教員去輔導,而讓更多本科生進入大的講堂,但在那裡,他們與教授並沒有個人的接觸。
這樣做並不會讓那些年輕人打開他們的Kindle 電子書,在他們自己的時間裡閱讀。我們在開啟學生的獨立思考上已經做得很差了,難道我們想做得更差?另一種流行的建議——在線課程——只有在全天24 小時在線提供輔導的情況下能發揮作用。但這卻會使得這類課程跟普通課程一樣昂貴。
流失的學生
正如威廉·博溫與他的合作者在《跨過終點》一書中所寫,相比引導學生參與學術,我們的體制在另一層面上無可爭議的做得更糟。最近關於研究生教育的論戰中引證高輟學率來說明問題的嚴重性。例如尤其是人文領域,有將近50%的學生中途退學。研究生項目當然需要審查與改革。但它們的損失並不特殊。輟學是美國各級教育的普遍現象。
正如西蒙·海德在另一篇文章中所示,在英國,大學教師必須接受那些令人厭惡的機械式的生產標準評價。但英國有一個成熟的對本科生教育的外部測試體制,可以將全國的大學教育項目水平如實地反映出來,儘管多數學生能力不足,仍可確保一定的標準得以保持,並且在體制的每一層都為有能力的學生提供機遇。美國的高等教育並沒有可與之相比的測試體制,而每一層它所提供的機會都取決於個人的慷慨與投入。
預算問題,誰來為之買單
大學在近幾十年從很多方面重塑了自身,以符合現實的學生生活狀況。尤其是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領域,大學鼓勵教授們相信投入精力到研究上是合理的。他們有新的發現之時會獲得獎勵:減免上課時間。甚至那些沒有發現美國的人(一個意大利說法)也盡可能地待在實驗室或圖書館裡。教學越來越多的被重新分配給研究生和兼職教師,而不再是已經取得或者有望取得終身教職的人。
理論上,院長們很不情願採取這些措施,是預算的束縛迫使他們這樣做。而事實上這些措施有助於招募、挽留明星學者,他們的工資和研究支持金額很高。比起說服一位有深度的思想者一個學期教120 個小孩兒而言,說服他去西瓦什(Old Siwash)並帶幾個研究生更為容易。
甚至在這個據稱預算緊張的時代,收入不菲的行政人員與非教職的專業人員仍在激增——同時增加的還有他們所提供的價值昂貴的課外活動,從大一新生的團隊建設到校際運動。這些活動所傳達的意義很清楚:沒有人把課堂學習看作核心訴求。
在不同類型的大學之間情況差別很大。樣本中各個院校,無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小型學院,都有一些學生表現出眾,也有一些項目比其它項目讓人學到更多。但大抵來說,有兩點是很明晰的。第一,傳統的學科與方法仍有其教育價值。現在對基礎學科感興趣的學生遠遠比兩代前要少。
然而這些學習純學術專業——人文、社科、自然科學和數學——的學生仍然比那些學習商科、傳媒以及其他新的應用型學科的學生在測試中表現得更好。在目前全國的圖書館和教室都在為風靡一時的合作式學習而重新裝修時,花費大多數時間單獨學習的學生比那些跟別人合作學習的學生表現得更好。
第二,更令人沮喪的是,很多學生來到大學時並沒有對他們的課程有特別的興趣,也不了解這些課程如何為他們未來的職業打下基礎。阿若姆與羅克莎寫道,他們所珍惜的,則是實現“諸如《動物屋》(1978)和《留級之王》(2002)這些流行電影中所描繪的大學生活的文化圖景”。學術學習並沒有佔據他們頭腦中大學圖景的大部分,甚至在頂尖的加州大學,學生報告他們平均每週花“12小時與朋友社交,11小時玩電腦,6小時看電視,6小時鍛煉,5小時用在自己的愛好上”——而只有13個小時學習。
最終,對他們中的大多部分而言,大學所提供給他們的不是技能或知識,而是學歷:一張標誌基本工作紀錄和就業能力的文憑。那些成功學到知識的學生則往往——還好不是全部——來自受過良好教育的家庭,而且在頂尖的大學就讀。他們已是經濟、文化精英社群的一員。我們偉大的、民主的大學系統成為了維持社會僵化的支柱 ——一個破敗的社群,諸多成員漫無目的地通過其間,所學甚少,最終又回到他們出生時所處的經濟、社會狀態。
然而,當瑞里人云亦雲地根據幾個資深學者的論斷就否定大多數研究的意義,當金斯伯格把整班行政人員都貶低為無所事事、一心只想去夏威夷參加無聊會議的人時,他們不過是對空發炮,雖然讀來有趣,但最終於事無補。
另一類書則很不同。這些書經過認真研究,有著豐富的數據,有一些有圖表可能會讓外行覺得看不懂,諸如杰羅姆·卡拉貝爾的《中選》(2005),克里斯托弗·紐斯菲爾德的《公立大學的瓦解》(2008),威廉姆·博溫、馬修·欽格斯與邁克爾·邁克菲爾遜合著的《跨過終點線》(2009),以及理查德·阿若姆與喬斯帕·羅克莎的《不學無術》。這類書針對體制中某些具體問題進行專述,它們發掘出了許多醜陋的事實和難以讓人滿意的做法,反映出的真實與世界大學排名的光鮮宣傳大相迳庭。
令人失望的學習現狀
大學課程變得怎樣了?在《不學無術》一書中,阿若姆與羅克莎勾勒了一副令人心寒的圖景。核心論據來自於2322 名大學生所參加的標準測試——大學生學習能力測試(the 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這個測試在入校第一學期測試一次,而後在大學第二學年末再測試一次。考試並不是選擇題,而是需要學生閱讀一系列關於一個虛構的商業或政治問題的文章,寫一篇給政府官員的政策建議短文。
而來自全國學生參與度調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的數據——每年全國幾百萬學生填寫的學生自我學習評價——以及近年學生生活的民族志調查則提供了豐富的背景。
結果讓人警醒。大學生學習能力測試顯示出樣本中大約有45%的學生並沒有通過前兩年學習在批判性思考、複雜推理以及寫作上有實質進步。而看一下他們的學習情況就可以了解為什麼這樣了。學生報告每周平均花12個小時學習——比1961年的每週25小時和1981年的每週20小時都有所下降。樣本中有一半學生在前一學期沒有選修過任何要求寫20頁以上作業的課程,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上過任何一門每週要讀40頁閱讀材料的課程。
不難理解,為何大學仍抗拒使用哪怕很簡單的評估。現在的美國將近有5000 所大學,包括兩年制和四年制學校。有數百萬人去那裡讀書,包括了40%的18 到24 歲的美國人,還有很多年紀更大的學生。高等教育既有常春藤等私立名校樹蔭掩映的奧林巴斯神山,也有公立大學高大莊嚴的四方形建築,還有城市社區學校周圍每天運營12個小時、永遠不夠車位的停車場。它既有私有的也有公立的、既有大眾的也有精英的、既有古老的常青藤覆蓋的傳統、也有當代而前沿的風格。高等教育如此豐富多變的景觀無法用任何簡單的方式概括。
很多——或許是大多數——談論美國大學的書都可以劃入兩類。每週都可以看到長篇的怨詞。相當一部分屬於同一類,包含了來自不同作者群的多種著述,包括由優秀記者納奧米·施艾弗·瑞裡撰寫的對教授的抨擊一書《教員休息室》(2011),和政治學家本傑明·金斯伯格所寫的對大學行政的批判《教員的衰落》(2011)。這些書沒有從多個角度去審視大學裡複雜的群體,而是特別鎖定其中一群人作為批評的反面角色。
作者也並沒有選擇某個大學的具體情況進行描述,否則還可以讓讀者對學術生活的節奏與性質有所感受,而是從流行媒體和網頁中剪切故事,把它們堆積起來。它們講述個人經歷,總是選擇極端的壞例子,似乎這就是普遍現象,並且反複使用那些在之前的論戰裡用過的、老掉牙的段子。
儘管如此,並不是所有的批評都是無的放矢。瑞裡對兼職及臨時教員遭受的虐待進行了細緻、讓人壓抑的描述。金斯伯格則指出行政人員與專業人員的增長數量遠比教員要快,帶動學生和學生家庭所要負擔的費用上漲,但對學生的學業方面並沒有大的促進。
安東尼·格拉夫頓:美國的大學為何失敗?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2017-06-15
【當中國高校不斷倡導與國際接軌、創建國際一流大學,引進國外(尤其是美國)的種種高等教育方面的實踐經驗時,往往以偏概全地擴大了海外教育的優勢。歷史學家安東尼·格拉夫頓對描繪美國大學教育狀況的閱讀,呈現出高等教育充滿活力的表面下內部的千瘡百孔,或可給我們反思高等教育經驗和製度帶來另一種參照。】
美國大學:事實與批評
美國大學佔據了很多世界排名的前幾位,儘管這些評分基本只是大學行政人員和校友的娛樂活動,但還是反映出了一些事實。很多美國大學提供給教職員工的工資和工作條件、實驗室和圖書館都是其它地方的院校很難比得上的。而它們不光在工作人員那裡投入較多,在研究生和本科生上的開支也比海外的學校要多。
儘管以歐洲或亞洲標準看來它們的費用很高,但他們近年來努力給本科生提供優厚的經濟資助,給博士生支付全部學費,不讓貧困學生失學。在這一體制的每一層面,都有全心投入的教授們激發學生對一切都充滿熱情,從晶體結構一直到詩歌的結構。
然而,美國大學也受到了猛烈的批評,多半來自了解大學的教授和記者,這自然也情有可原。每個硬幣都有兩面,而每項優點也都有其對應的負面——相應地,每所大學也都有自己的膿瘡。在最富盛名的醫學院裡,教授們以個人名義發表研究,實際上卻是為大醫藥公司做付費宣傳。
在眾多州立大學及一些私人大學,橄欖球隊和籃球隊的教練們年薪幾百萬美元,他們的助理收入數十萬,只因為他們管理著半職業球隊。沒有幾個球隊為資助它們的大學掙錢,還有一些球隊赤裸裸地剝削它們的隊員。
在一些拔尖的私立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在每一屆都會給一些人留出名額,給校友和可能的捐款者們的子女;給運動員,儘管很多運動員不像他們的同學那樣充分利用學習機會;或者乾脆留給只要能出得起學費的人。在一些自稱致力於本科生教學的大學裡,有太多的教授每週只草草讀兩遍課件(PPT),而將面對面的教學交給廉價的研究生或者短期僱用的博士。研究生和短期教師們盡力將基本技能與量化分析傳授給學生,而每門課只能賺區區幾千美元。
李茂生用自身經驗安慰李家同「要跟上時代啊」2017-06-12聯合報
國立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日前參加金門大學畢業典禮致詞,看到不少學生在典禮中進出會場,認為不尊重講者,「如果在台積電工作,張忠謀講話時也這樣,可能留在台積電嗎」,引發熱議。
對此,台大教授李茂生在臉書表示,其實他覺得李家同似乎太在意這種事情了。「要跟上時代啊」。他幾年前被請去某高中演講,結果兩小時下來,只有前2、3排的高中生乖乖聽他演講,後頭的學生不是睡覺就是在打鬧聊天。事後請他來演講的老師一直道歉,他反倒是覺得沒什麼,還反省自己是不是沒有說到這些學生想聽的東西。
還有一次,「到某非常非常有名的男子高校演講,那次也很慘,兩個小時鬧烘烘的,害我數度停止演講,默默警告那些高中生乖一點」。他說,當然效果不彰,他完全被菁英高中生所忽視。
「其實,大學上課的時候也有相同的感受」。他說,上課時,進進出出,這還算是小事,直接拿起包包走人更是稀鬆平常。最誇張的是上課時一個教室容得下聽課的同學,但是考試時則必須開兩間教室才能容納得下所有考生。
他說,記得他只有1、2次經驗,上課時爆滿,考試時小貓兩三隻。原因在於旁聽的人太多。不過,這是因為初期大家以為他研究所考試會出獨門暗器,所以跑來旁聽,但是到後來,大家理解到聽也聽不懂,而且獨門暗器根本不成暗器,所以這種「盛況」只維持了幾年而已。
李茂生說,以往大學教授真的很有地位,現在呢?「任何人都可以恣意地侮辱你」。這就是時代的真諦。看看他臉書前幾篇的發文就會知道時代的轉變。「阿貓阿狗都上來汙衊,情何以堪啊」。其實,不爽就不要看,不爽就不要來聽演講或上課,不是嗎?不管是講者還是聽眾(觀眾)都是一樣的。
回應
出席率在美國佔課程成績的10%。一個有Prof.李茂生的態度的人不會得到升等的!
要跟上屎袋啊...這和「要跟上時代啊」沒啥關係,這是尊不尊重自己目前所處的身分,看看美國或是日本,不管新生入校或是畢業典禮,學生和家長都視為人生的一件大事,既然你選擇這所學校,從這裡畢業就是對自己的肯定,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就別怪別人鄙視你。
台灣教育被李遠哲改垮,只強調發展個性,不講道德和責任,不講團體紀律,鼓勵投機詐騙,培養出一代好名又自私道德敗壞的年輕人。追求自身利益,而且不擇手段,只顧自己的權利與自由,忽視其他人應享有的權利和自由。
台灣就是被這一類沒有教養沒有倫常的叫獸 搞成歹丸
這種“有限而零碎”能夠到達什麼地步呢?以天津市某年的中考英語二模題為例,其中一道選擇題為“Jilin province is in the ( ) of China. A.northeast B.northwest C.southeast D.southwest”。也就是問吉林省在中國的哪個方向上,出題本意是要考察學生對於東西南北方位詞的理解,基本屬於一道送分題。
但是就是這麼一道送分題,在考後的試題分析中發現,相比其他選擇題,這道題農村考生的正確率遠低於城市考生。原因就是,由於很多初中不開設地理課,學生又缺乏課外閱讀,導致很多農村考生不知道吉林省在哪,不是看不懂題,而是看懂了也不會選。既然如此,高考文科考試是不是應該干脆廢掉,以避免“對農村考生不利”呢?
當然,筆者舉了這麼多農村考生“先天不足”的例子,不是為了落井下石幸災樂禍。而是希望提醒那些動輒因“對農村考生不利”而批判試題的人,高考是一個中國公民所接受的十二年基礎教育的終點,指望靠改變終點來解決起點、中間點和轉折點不平等所導致的問題,無異於捨本逐末,同時也是在自欺欺人。因為改變些題目很容易,但農村考生基礎知識和課外知識雙重薄弱的問題依然存在,只不過被“更公平”的高考題掩蓋掉了。當農村考生進入大學、走向社會,又有誰為其薄弱的基礎和狹窄的眼界買單呢?
回應
作者說的確實是公允的,農村的教育落後是全方位的。農村地區分數線適當降低就夠了,而不是把福利發給在大城市裡享受了充分教育資源,卻又打著素質教育旗號給自己降分的垃圾們。
今年浙江試點“改革”,高考成績只佔一部分,還有高中學業考試成績,綜合素質考評,“亮點”是“素質”的30%由老師評,70%由同學評。以後“素質”高的人有福了。
好吧,以後高考分成城市捲和農村卷,怎樣? 明洪武三十年科舉會試北方舉人因成績不佳全部落選而鳴冤狀告主考“地域歧視”。為維持長江南北的政治平衡和打擊江南地主,朱元璋不惜冤殺考官和狀元,並將榜單中原先的南方人全部換為北方人,並在此之後分設“北榜”與“南榜”,是為明初著名的“南北榜案”。此舉開啟了為禍整個明朝時期的“朋黨之爭”的惡習。 難道現在要開歷史倒車?
試想一下,如果考題中出現“雜交水稻”“轉基因作物”“綠色種植”“退耕還林”“新農合”“精準扶貧”等農村考生的身邊詞彙,難道農村考生就能答得和城市考生一樣好嗎?筆者個人認為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略微悲觀地講,農村的現狀決定了,除非考怎麼種地和怎麼外出打工,否則只要考察稍微“高大上”一些的時事話題,就總是對農村考生不利的,不論這個時事發生在農村還是城市。既然如此,如果沿著因為“對農村考生不利”就要廢掉這道題的邏輯走下去,只怕整個文科高考都要被砍掉,即便不砍掉也要大幅閹割刪減考點。畢竟,歷史、地理和政治哪個與時事聯繫不緊密?
而且,理科考試命題在實施新課標後也強調了與科技前沿結合的要求,物理考試的迴旋加速器與粒子對撞機類題目就是典型一例,這些題是不是也得刪掉呢?當然,也不是沒有人對於高考考綱提出過系統性質疑,一位左派人士就曾撰文批評稱“理科指向現代工業,文科指向體制內的宣傳話語體系,這一切都與農村考生無關”——只怕真的是要考怎麼種地和怎麼外出打工才能滿足這類人的需求了。
退一步講,拋開時事題不談,單純只看課本知識本身,“對農村考生不利”的現象就消失了嗎?
還是以史地政為例,在很多很多縣以下地區的農村初中,整整三年是不會開設任何史地政課程的,儘管史地政明明白白地寫在初中課程大綱裡。這些學校最多在會考(學業水平考試)之前安排學生突擊複習一下,有時甚至組織、協助考生作弊以通過會考。
再加上農村地區的家長因為教育觀念落後,動輒禁止孩子看“閒書”,最終導致農村地區高中生的史地政基礎往往非常薄弱。
如果說中學的史地政知識是一座金字塔,高考考察的綜合運用能力是塔尖,那麼初中所學以及個人文史修養就是塔基,而很多農村地區學生的塔基與其說是塔基,不如說是巨石陣——有限而零碎,不成體系。
洪光:高考是“指揮棒”,不該反被考生指揮2017-06-09
剛剛結束的全國高考無疑牽動著很多人的心,而高考語文科目作文部分又是毫無疑問的焦點所在,網絡上有關作文題的討論鋪天蓋地。其中,全國一卷的作文題因其緊扣時事政治而反響最為熱烈,但是有關這個題目的評論也最為兩極分化:一方認為,作文題緊扣時事是進步,相比之前各類高度務虛、空洞無物甚至出現科學性錯誤的作文題更能考察學生的思想深度和寫作能力;另一方則認為,緊扣時事的作文題對於信息獲取與分析能力比較弱勢的農村考生不利,不如以往務虛類作文題“公平”。
那麼這道引起巨大爭議的作文題到底內容是什麼呢?根據網絡上流傳出的試卷截圖,題乾為:
據近期一項對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
應當說,這十二個關鍵詞確實都是熱度極高的詞彙,被出題人選來出題無可厚非。但是我們也應當承認,對於農村考生來說,這其中一多半詞彙也確實是他們很可能從未親身接觸過的,甚至有些連含義都不大清楚,反對者對於此題不利於農村考生髮揮的擔憂確實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僅僅是“對農村考生不利”,並不構成否定這道題的充分理由。
首先,由於城鄉二元結構、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以及觀念保守落後等因素,農村,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農村的考生確實消息比較閉塞,容易出現“雙耳不聞窗外事”的問題。但是這種問題不是只針對“共享單車”“一帶一路”等“城里人的事物”才發生的,即便對於農村的新事物,恐怕農村考生也同樣知之甚少。
回應
中國大學總體上重理輕文。當然,這些文科的不滿啊。
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這幫文科學者當然最希望現在能變成19世紀的民國啊,這樣的中國才是他們的天堂。
作為一個文科生,一個在美國的985高校讀博的中國文科生,我基本上完全贊同作者的說法。在文科生圈子裡,能這樣反思自己的太少了。幸虧我在讀歷史、語言和某些理論之餘,一直喜歡和科技、城建有關的新聞,小時候還算是半個軍迷,才讓自己三觀最終是比較正的。只補充一點:發展文科,不只是為了陶冶情操,那個不是第二位,是第三位。大學第二位的作用是爭奪自己國家和文化在現實和理論界的話語權,理清中國自己的發展脈絡和方向。知乎這個答案就是我想表達的意思,當然這知乎這個平台上應該是不受歡迎的吧: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5690702/answer/148207176
是啊,美國大學生,知識量還不如中國高中生,但美國許多領域科技水平卻大面積領先中國,是怎麼搞的?為什麼iPhone、微軟、IBM都是美國的,為什麼世界名牌大學前10名好多都是美國的?為什麼?
這個一點不矛盾。中國學生基礎紮實,這些和學校是否擁有高水平的科技文化成果無關,只和教育水準有關;人才的後期培養和能否出成果,就和師資、科研環境這些條件有關了,而是否擁有這些條件有和經濟實力有很大關係。美國之所以比中國在科技領域大面積的領先,完全是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起來的。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這種局面在不久的將來將會被大大的扭轉,這點已經在目前中國很多科研項目已經都在赶超美國的大量事實中得到證實。當中國的人才待遇和科研條件都超過美國時,美國優勢就會被中國優勢所取代。這也是美國害怕和遏制中國的原因所在。
而且我們更應該強調一個事實:中國大學的性能價格比遠高於同等美國大學。例如,清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大致對等。清華大學每年學費5000元,食宿費用約8000元;斯坦福大學每年學費4.8萬美元,食宿費用至少2萬美元。在本科學到的東西差不多的前提下,讀斯坦福大學的成本是讀清華大學的35.6倍。對於一個出身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清華大學就是最好的大學,沒有之一;這也是他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的最佳機會。至於清華大學在某些文科學者眼中算不算“近代型大學”,對這孩子而言沒有絲毫意義。
我國大學建設固然還存在許多問題,但不宜妄自菲薄。某些學者一說起外國大學就是“高大上”,一說起中國大學就是痛心疾首,這種心態明顯有問題。理工科人才對中國大學的建設水平倒是持比較積極的看法,因為近年來的學科建設成就是顯而易見的。在計算機、電子工程、自動化、建築等理工科專業領域,清華、北航、中科大等985大學已經不遜色於美國精英大學。2016年,清華大學在美國專利授權量名列全球大學第5位。
技術和人才的積累,再加上研究經費的增長,使得211 大學的科研實力也在迅速增強。以中國藥科大學為例,15年前要是有教職員工申請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那真是要好好慶祝一番;可是現在,全校一年少說獲得四五十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項目,司空見慣。當然,對於教職員工的考核也水漲船高:15年前發個影響因子為3的科技論文就算“重大科研成果”;現在這樣的小文章還好意思拿出來說?那些競聘教授的副教授們,哪個不是手裡攢著一堆高影響因子的科技論文?
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國的公立大學是屬於全體人民的,當然要為人民服務。中國大學辦得怎麼樣,象牙塔里一小撮學者說了不算,還是要看人民群眾的口碑。而且,建設更好的大學絕不等於建設更精緻的象牙塔——傳統書院沒法強國,學以致用才是王道。
985大學的理工科畢業生有很多到美國精英大學讀碩士、博士,其學業水平完爆美國同學,從本科專業知識的紮實程度就能明顯分出高下。211大學的理工科畢業生在美國名牌大學過得也不錯,以致這些大學的許多專業已被中國學生“霸占”。在過去的十幾年間,985和211大學的畢業生從相當程度上改變了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印象,讓美國教授和學生都覺得中國是個人才輩出、不可小覷的國度。此外,但凡在美國做過助教的朋友,對美國本科生的水平應該深有體會吧?助教自然有義務回答學生們的問題,不過70%以上的問題屬於很低級的問題,要是放在國內大學會被噴死的。
美國排名100開外的普通大學的教學水平如何呢?我經歷的真實案例倒是能說明些問題:幾年前我在美國企業主持面試,招收化學實驗員。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波莫納分校離公司挺近,當時有不少學生前來面試。從學校排名來看,這個大學對應的應該是國內二本。我心想,實驗員又不是一個要求極高的職位,報名應聘的也都是化學相關專業的學生,招個合適的新人應該還算容易吧?
可是,接下來的面試讓我大開眼界:我在面試中只問了一些高中普通化學的基本問題,比如滴定法和酸鹼平衡的基本原理,連續好幾個學生都回答不出來——這些人咱哪敢用?最後有一位學生勉強答出幾個問題,算是過關。可是她在接下來的測試中,配不平化學方程式,還能把摩爾濃度算錯,這可是國內高中一年級化學課的內容啊!這位學生的本科GPA在3.5以上,在學校裡應該還算個“好學生”,但我真想不明白她是怎麼在食品化學專業讀到大四的。不管怎麼說,國內二本的教學質量也沒有“放水”到這個地步。
大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對多數中國家庭而言是一筆可觀的支出。許多農村家庭是舉全家收入供養一個大學生,甚至可能犧牲其他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學生家庭出錢購買教育服務,當然有權利要求大學傳授有價值的專業知識和勞動技能,畢業生總要吃飽飯才能談理想和情懷吧?在大學裡培養“獨立之思想,自由之靈魂”固然是好事,但比這更重要的是培養勞動能力。勞動創造人類文明,如果畢業生連起碼的勞動能力都沒有,必然淪為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倘若連自己都養不活,連家人都照顧不了,“自由而無用的靈魂”豈不可恥?
某些學者之所以悲觀,是因為僅從自身狹隘的立場去看待中國的大學制度,而完全忽略了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從歷史的宏觀視角來看,為工業化、現代化提供技術和人才上的支持,才是中國大學最重要的使命。反過來說,倘若不能有效服務於工業化、現代化,再多的“近代型大學”又頂什麼用?
還有些“悲觀派”總覺得中國大學和世界水平有極大差距。放在十幾年前,這或許是實情;放在現在,還真不是這麼回事。
拿中國大學和國外大學進行比較,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比較方式。倘若非要拿國內不知名的二本三本和世界一流大學去比較,那豈不成了“田忌賽馬”?舉例來說,美國與中國的體量相近,那麼兩國大學之間合適的比較方式應該是:
985大學vs 美國排名前40名的精英大學(包括常春藤聯盟、加州大學系統等等)
其他211大學vs 美國排名40-100名的名牌大學(佛羅里達大學、普度大學這個級別)
國內二本vs 美國排名100開外的普通大學
國內三本vs 美國的社區學院
如果按照上述方式比較,那麼中國大學在研究成果上與同等美國大學尚有差距,但是差距在迅速縮小;而中國大學的本科生教育質量並不比美國同等大學遜色。
新中國的高等教育則具有鮮明特色,從1952年的中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開始,高等教育就有了非常明確的規劃。辦大學的現實目的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滿足中國工業化、現代化的社會需求。
2. 大批量培養人才,產生足夠的規模效益。
3. 提供公平的上升渠道,使年輕人能夠通過自身努力改善社會經濟地位。
那麼中國大學究竟做得怎麼樣呢?我們用數據來說話。
按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16年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居世界第25位,與澳大利亞和挪威等發達國家的得分非常接近。中國企業2016年專利申請數量激增了45%,專利申請數量有望在兩到三年內超過美國。
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2014年發布的《國家創新藍皮書》指出,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占到世界總量的25.3%,居世界第一。
根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2011屆畢業生3年來月收入漲幅比例為98%,遠超過城市居民同期平均薪資漲幅(17.4%),大學教育的長期回報是明顯的,讀大學比不讀大學在收入的長期提升中有較大優勢。
由此可見,中國大學很好地實現了上述三方面的目的,就整體而言辦得相當成功。
辦大學當然還有其他方面的目的,例如培養受教育者的人文情懷等等。但是凡事有主次,只有在主要目的得到滿足的前提下,才能去兼顧其他的次要目的。大學當然不能只談功利性,但更不能不顧及投入產出比。辦大學本身要消耗大量資源,其中國家佔大頭,學生家庭佔小頭。國家和學生家庭對大學的產出當然會有強烈的期待。
作為主要投資方,國家有權利要求大學提供必要的產出(高素質人才和學術成果),在這個大前提下才談得上“學術自由”。
徐實:我面試的美國大學生,知識量還不如中國高中生2017-06-09
高考帷幕剛剛落下,幾個月後,將有幾百萬新生心懷著對未來的憧憬,走入大學校園。近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國家在財政上的大力支持和青年千人計劃等人才引進措施可謂功不可沒。然而,中國大學究竟辦得怎麼樣,卻是眾說紛紜。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先生可能算是一個“悲觀派”。鄭先生在6月6日的《聯合早報》上發表了題為《中國知識的悲歌時代》的文章,在文中寫道:“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稱中國還沒有建立起近代大學,這話是很有道理的。可以補充的是,不僅沒有建立起近代型大學,而且也遠遠落後於傳統書院制度。實際上,無論是近代大學還是傳統書院,重要的並不是大學制度或者書院制度本身,而是大學和書院的主體,即知識人。”
類似觀點在國內輿論場其實並不少見。耐人尋味的是,某些文科學者覺得中國大學越辦越爛,而這與企業界和理工科人才的觀感恰恰相反。這種巨大反差得用“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來解釋了。某些文科學者從自身立場出發,覺得自己作為“知識人”缺乏話語權,覺得大學距離“教授治校”的理想過於遙遠,覺得學術自由的氛圍還不夠濃厚,覺得國家和社會給予他們的還太少,所以有許多悲觀的看法。然而,要評價“中國的大學辦得怎麼樣”,就必須先有一個評價標準,要先弄清楚“中國辦大學的目的是什麼?”
舊中國與新中國的高等教育完全不具備可比性。在兵荒馬亂的舊中國,中央政府從未對高等教育做出系統的規劃並付諸實施。所以早期中國大學的發展是“各行其是”——國立大學、私立大學、教會大學各唱各的戲,也可以說是漫無目的。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裡,1931年全國專科以上在校學生數僅為44167名,而整個民國時期理工科大學生的比例從未超過10%。所以說,舊中國的高等教育對工業化、現代化沒什麼顯著的貢獻。
報導說,在台灣大學研究所就讀的陸生張逸帆在《你們的健保很好,但我沒向你們乞討》一文中說:無法忍受在一邊肆無忌憚地辱罵著你的出身、一邊又以「文明與先進自居」的社會生活下去……真誠地告訴想來台灣求學的學弟妹兩個字:別來。「來前以為是民主自由基地,來後才知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句話在台灣的大陸學子中逐漸流行。
報導指出,近日,有台灣名流直言台灣不吸引大陸優秀學生是「路走偏了」,可惜這條路沒有反正的跡象,要繼續偏下去。
回應
來之前誤聽不實宣傳以為台灣開放多元,來之後才發現台灣社會封閉單一,沒有多元討論的空間,看事情偏激且政治意識形態掛帥。
「來前以為是民主自由基地,來後才知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話太經典了!
陸生來台怕像周泓旭那樣被民進黨台倭政棍蔡英文綁架! 台灣匪諜李明哲幾十年來是在搞國家分裂的台獨分子,他多次潛入中國,既不是去觀光,也不是去經商,他多次潛入中國幹什麼?他是與中國的邪教組織及恐怖份子聯繫去從事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的多項犯罪行為,被中國國安局查獲其不法犯行多達數十項。這不是犯罪,什麼才是犯罪?!大陸人在台灣若從事同樣的行為,也早被台灣收押了!對照民進黨台倭政棍蔡英文野蠻綁架陸生周泓旭事件,人家只不過交談幾句話而已。以中國對台灣的了解,豈會任命一個二十幾的剛畢業學生當共諜(法治國原則必然是罪刑法定主義,野蠻又人治的台灣沒有共諜罪也把陸生收押)?蔡英文台倭政棍指使一個外交部最底層的台獨的深綠公務員憑空誣指陸生周泓旭為"共諜",這個公務員連他的主管有小三小四都不知道,惟一知道的機密是他上班時間在辦公室隔壁的廁所打手槍(就是醫學上說的手淫啦),這個人身上會有什麼"機密"值得世界上最有名的情報員組織中國會要去刺探?但無恥台倭政棍們為綁架周泓旭即指使自掰的"檢察官"聲押,再指揮其自掰的"法官"將其收押。這不是蔡英文綁架陸生周泓旭,什麼才叫做綁架?!
陸生政策路走偏了 人民日報:將再偏下去2017-06-07 聯合報
大陸人民日報海外版今天報導陸生來台就讀人數「跌跌不休」,探討陸生來台就讀原來是躍躍欲試,何以如今卻一再創下新低。其中列舉含金量低、政策歧視與政府敵視三項主要因素。報導並說,台灣的一位名流說台灣的陸生政策路走偏了,這個條路並沒有反正的跡象,將繼續偏下去。
報導指出,今年到台灣求學深造的大陸學生數字跌至新低,減少16%,只有1693人。報導說,對比2011年台灣當局開放陸生赴台時大陸學子的興奮和踴躍,幾年過去,變化是如何產生的?第一項原因是: 「台灣的大學含金量低」。
報導說,幾年前台灣大學在國際上的排名還領先於香港大學和北京大學,但學子們赴台後,恰逢台灣高教大限浮上檯面。少子化造成高校生源不足,連台灣大學這樣的一流學府還接連爆出論文造假的醜聞,斯文掃地。台灣大學的世界排名也被香港大學、北京大學超越。
其次是歧視。「捆綁歧視令人不爽」,報導說,雖然台灣高校生源不足,但只針對大陸學生的三限六不仍未鬆綁,即限制採認大陸優秀院校、限制陸生赴台總量、限制採認醫學和關係「國家安全」領域的專業;不加分、不提供獎助學金、不能影響台灣招生名額、不允許校外打工、畢業後不可留台就業、不開放報考台灣證照。
它說,其中有一個最切膚的「不」,即不准享受健保,一位讀社工系的大陸女生說:「我們在課堂上常討論弱勢群體,我一邊參加討論一邊想,其實我就是弱勢群體。」
其三是台灣當局對大陸的敵視態度,也是銳減主因。報導說,陸生赴台將經歷觀感上的三級跳,每位陸生赴台求學的心路歷程大約三個階段。先是「我要去台灣」的喜悅,以2011年一個網紅的赴台博客為代表:「每個人都願意停下來告訴我路在哪裡,每個司機都願意停下車仔細問我究竟要到哪裡去,每個景點都熱心地給我地圖告訴我方向,每個小吃店都會看到熱情的笑臉……」學子們欣賞享受著台灣禮貌、有序、服務業周到的一面。但接下來,他們會在電視裡看到有人罵426(死阿陸)、共匪;在校園裡競選學生會幹部會被「查三代」;還會有莫名妙的「共諜」陰影上身……
詹天佑算是民國大師了,今天的世界大學全球排名,工程學這個領域全球前十名中國拿了3個,最近20年出現的世界超級工程,中國占了一半或更多,你聽說過幾個中國的工程學大師? 今天華為在世界通訊設備業已經處於世界一流水平,你聽說過幾個中國的通訊業大師?
http://www.guancha.cn/SunWu/2017_06_07_412045.shtml
回應
被人詬病已久的教育體制,照樣培養出了支持中國崛起的人才。從個人角度來說,知識改變命運,有的人覺得已經過時了,那我說個事。和我一個宿舍的師兄,某人口大省下某窮村子的人,今年博士畢業,做測控和傳感器的,三篇SCI,一篇小一區,現在在它們省會一個大學教學科研崗,光安家費就有28w,在他們那購首付最低標準了。倘若不讀書,那他大哥二哥就是參照。大哥在廣州打工近二十年(15歲去的),一年十萬左右,至今沒有買房,二哥在縣城教書,一年七八萬。說讀書不能改變命運的,你要知道,讀書改變命運,完整的說法是,讀書到頭才能改變命運。隨便讀個本科畢業,找不到工作,然後說教育體制怎麼樣,呵呵。順便一說,最後讀博士的,都是同齡人中不那麼聰明和優秀的人,聰明和優秀的人,往往在本科或者碩士畢業就選擇走上社會。只有我們這種智障人士,別的啥都做不好,那就乖乖讀書吧,2333。
揚還少說了一點,20世紀上半頁是科學技術大發展的時代,也是現代文科大轉型的時代,這種時代容易出“大師”。看物理學界,20世紀初連丹麥都能出哥本哈根學派,到世紀末,連美國都找不出一個大家能說的上名字的物理學家。在文科領域,現代考古在上世紀初剛進入中國,不管誰進去,都是開創一片天地的宗師泰斗。到世紀末,重大考古發現倒是有,可你記得有那位專家因此出名嗎?針對錢學森之問,我也可以提一個問題,為什麼二戰後美國得了那麼多諾貝爾獎,但能被大家認得的大師級人物幾乎一個都沒有?
有人說:還是民國的大師多! 那其實是因為當時的人才實在太少。這叫做: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當時中國人90%是文盲,這幫人在一群矮子中間顯大個了!當時那些大師的水平,跟他的世界同行比比,只能讓人呵呵一笑的居多。老蔣這個民國統治者。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預科班,上過兩年學,就憑這個學歷回國。就能變成孫中山心腹,並當上黃埔軍校校長和中華民國三軍總司令。其實,他的軍事水平,就是日軍裡邊一個相當於班長的水平。還有,如雷貫耳的黃埔軍校,別以為這是個什麼好學校,當時的黃埔畢業生,平均在學校裡就學了1年左右的時間,放在今天,連個中專都不算,然而,這就是民國將星們的搖籃。
現在中國一年畢業研究生50萬,985+211本科生60萬。博士7萬。截至1948年7月,國內各類高等學校統計共210所,在校生155036人,研究生424人,大學生130715人,專科生23897人。
對於朱清時院士追捧的西南聯大,楊振寧也談過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都討論過為什麼西南聯大那麼成功,這裡面有好些個因素,不是一個因素。我覺得其中有一個因素是大家不很重視但其實是很重要的,就是西南聯大恰巧是在一個關鍵的時刻:當時的學生後來恰好碰到了新中國開始建設和台灣需要經濟起飛的時代。所以,我同齡的那些人和比我晚十年的那些人碰到了這個時機,是新中國從一個封閉的農業國向一個開放的工業國開始發展,台灣也是這樣。”
中國近十年科技發展呈現井噴現象,在許多領域從追趕變成了平行甚至超越,2016年英國《自然》雜誌的WFC數據國家排名中,中國已多年位居第二位,且持續增長。2016年世界五大知識產權局共收到260萬件發明專利申請,其中最多的是中國,高達124萬件,佔了47.16%。
如果順著楊老的思路,或許也可以推出,中國經濟長達30多年的高速增長,是科技人才不斷湧現的一個關鍵因素,而教育改革可能是無足輕重的。對教育改革的實驗,國家並沒有禁止,而一些“改革者”卻自己越改越回去了,比如南方科技大學也開始注重高考成績:
朱清時院士自己也承認,培養大量的高素質勞動者,使中國製造業具備不可替代的競爭力,是大學擴招的好處。而他堅持精英教育應該和大眾教育分開,也不是什麼新鮮的觀點,這是任何國家都要面對的涉及教育公平的問題。
在中國的公立高校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教育,無論是師資還是畢業生的去向,都已經和國際接軌很久了,和普通的大眾教育本來就已分開,比如姚期智主導的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但無論國際化程度有多高,沒有人會說姚班要不要和清華大學分開,要不要和高考分開。至於是不是有朱院士所說的“不太適應高考但素質較高的學生”被姚班錯過了,大家並不關心,這類學生可以選擇出國,為何一定要考清華呢?
近些年,從“教育改革先行者”的位置退下來的朱院士還寫過“客觀世界很可能不存在”“物理學步入禪境”這樣一些文章,甚至對中醫也很有研究,看來在許多特殊領域,朱院士也要做先行者。
其實,錢學森晚年在《論人體科學與現代科技》也研究了中醫和氣功,只不過和“錢學森之問”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多少人會再想起。
孫武:錢學森之問是大學擴招造成的?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以鼓動學生“不參加高考”為改革的前南科大校長朱清時也接受了媒體採訪,談到錢學森之問。“過去中國的大學生很少,但出了很多拔尖人才;近幾十年我們的大學生增加了很多很多,拔尖人才卻難出現了。這就是錢學森之問啊!”
朱清時認為教育資源稀釋後,素質好的人才拔尖就變得很困難,擴招的主要弊端是使精英人才的培養變得更困難。
錢學森之問是大學擴招造成的?
中國大學擴招自1999年始,教育部出台《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適齡青年的15%。當年招生人數增加51.32萬人,招生總數達159.68萬人,增長速度達到了史無前例的47.4%,此後擴招幅度開始逐年縮減,大學生人數則逐年增加。
溫家寶總理看望錢學森的時候,是2005年,那時候錢老說,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此時擴招才過去6年,擴招進來的學生本科畢業才2年,許多還在學術深造的過程中。如果說當時中國缺少傑出的人才,肯定不是指這一代擴招進來的學生。
據說錢老當時感慨說:“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當時,擴招進來的學生顯然還沒到談學術成就的年齡。
這個鍋,擴招肯定不能背。何況,對錢學森之問,也有必要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當代中國的科學界,缺少大師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李振聲的雜交小麥養活了世界數億人口;屠呦呦等人的青蒿素拯救了百萬計的瘧疾患者,這樣為全人類做出貢獻的成就,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有幾人達到過?
現在,一些普通大學在《自然》、《科學》這樣世界頂級期刊上發表封面文章也不是奇聞,許多重大科研成果都是擴招後進大學的科技工作者們幹出來的。
至於年輕一代中為何缺少明星級人物。楊振寧先生曾談到,在他讀書時物理學博士往往三年就都畢業,現在要五六年甚至更長。清華大學常鬆博士在《5個問題解剖中國科技界》一文中總結得很好:當今的科學研究已經很難像過去那樣單打獨鬥。越是重大的課題,越需要團隊的合作,比如暗物質研究,要么上天,要么入地,試驗平台都是需要相當大的投入,而一項科技成果最終轉化為產品,是需要產學研各個環節上的配合,某一科學家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已經遠不及半個世紀之前。
但如此想法,未免失之偏頗。
儘管毛坦廠中學設立復讀班使用金安中學的名義,但是在招生和宣傳的時卻利用了毛坦廠中學的名聲和師資,並且在實際操作中,以此繞過有關部門的審核。因此,毛坦廠中學所設立的補習中心,難說是純碎民辦性質。
況且,《安徽省中小學辦學行為規範》早有規定,嚴禁公辦學校校內設置民辦校或民辦班。而該補習中心就設在毛坦廠中學的內部,招生簡章上,也出現了毛坦廠中學的字樣,如此做法,是否屬於違規招生呢?
其實,類似做法絕非只是毛坦廠中學一家,而屬於大部分超級中學的通病,理應加以遏制。以衡水中學與某企業合作建立的衡水一中為例,衡中在全國范圍內大辦分校時,往往以衡水一中的名義進軍全國市場。如此操作,既可以利用衡水中學名氣,又可在招生時間、收費方面擁有更多自主權。譬如剛剛被頂上輿論風口浪尖的衡水一中平湖分校,以及剛剛獲批落地的衡水一中蘭州分校,都是此類變通操作的產物。
最不合理之處在於,毛坦廠中學在篩選學生的時候,也滲入了自身利益和成本觀念。實際上只歡迎兩種學生:一是高分複讀生,因為能夠幫助學校提升升學率,間接助長學校名氣;二是願意支付高學費的學生,可以為學校帶來直接可見的物質回報。如此做法,自然是排斥了成績平平的寒門子弟,也與“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相悖。
毛坦廠中學作為一所超級中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看作是平民突破階層限制、向上浮動的絕佳平台。但是,毛坦廠中學最高4.8萬元的收費標準正在拒絕平民子弟。
回應
至少這裡收平民子弟的4.8萬錢,你媒體讓平民子弟去人大附、北京四中交錢試試。
請作者先去查查北京名牌學校复讀班的價格看看到底誰才是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再來這里胡噴
“最高4.8萬”,關鍵詞“最高”。另外,4.8萬很貴麼?
幾十萬一年天價幼兒園是合理的,幾萬一年的複讀就是斷了平民的路?
复讀又不是義務教育……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一本線以下166分。願意收就不錯了,公立名校給錢都不收,考這麼低要么是學習能力不行要么是學習態度不行,收了拖累其他學生還拖累升學率。
不管怎麼說,明明白白的規則在哪裡,一視同仁,有什麼不好?最起碼相對公平。許多名校是黑箱操作,條子滿天飛,普通人家的孩子連進門的機會都沒,你怎麼不批呢?這樣的文章就是攪屎棍!有錢有權的孩子會去毛坦廠复讀嗎?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6_06_411838.shtml
媒體:毛坦廠复讀最高收費4.8萬,超級中學正在拒絕平民子弟
2017.6.5上午,著名的“超級中學”之一——安徽六安毛坦廠中學再度迎來傳統的“送考節”。28輛送考車載著考生前往六安參加高考。今年,毛坦廠中學共有一萬餘名學生參加高考。今日場面雖與巔峰時期相去甚遠,但依然震撼。
對毛坦廠中學而言,從來都是“神話”和爭議相伴而生,亞洲最大高考加工廠、大學生加工廠,這些稱號幾乎成為毛坦廠中學的代名詞。今年4月,中國青年網微信號曾採訪兩名毛坦廠中學畢業生,在她們眼中,毛坦廠中學不是別人口中的高考加工廠,而是“普通孩子的造夢廠”。
據微信號“六安新聞網”6月2日轉發一份毛坦廠中學聯合六安金安中學補習收費標準的內容顯示,按考分收費,最高4.8萬。這裡所指的“補習收費”,事實上就是高考复讀班。對此,中國青年報6月6日刊發評論稱,超級中學民辦校該治治了,毛坦廠中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看作是平民突破階層限制、向上浮動的絕佳平台,但最高4.8萬元的收費標準正在拒絕平民子弟。
超級中學還是“寒門子弟”的跳板嗎?
澎湃新聞6月2日轉發“六安新聞網”微信號的一份毛坦廠中學招生啟事,其中顯示,复讀分數線收費標準與高考成績相掛鉤,如下圖所示:
同時,在這份《六安市毛坦廠中學六安金安高級中學2017年補習中心招生簡章》的“相關說明”中提到,補習中心設三個實驗班,校方承諾達到一本線的歷屆考生可進實驗班。
對此,中國青年報6月6日刊登一篇署名“韓中鋒”的文章稱,“复讀毛坦廠先交4.8萬元,超級中學民辦校該治治了”。文章稱,設定最高接近5萬元的補習費極不合理。直接使用價格槓桿過濾學生數量,無疑是剝奪了部分平民家庭進入毛坦廠中學補習中心的資格。
原文如下:
澎湃新聞網報導,毛坦廠中學與金安高級中學近日發布2017年招收補習生收費標準(第一學期)。這份收費標準相當吸睛,是按學生自己本年度高考成績分數與一本招生分數段相差多少進行收費的,其最少收費為2800元,最多收費4.8萬元。
此事頗具爭議性。支持者認為,民辦學校在招生收費方面有較大自主權,金安中學為毛坦廠中學參股的學校,性質上屬於民辦中學。在市場條件下,以金安中學的名義辦補習班,不應當被過度干涉。更況且,學校分梯度收費也是利用價格槓桿,過濾掉部分學生,否則,學校師資也難以滿足所有報考學生就讀。
回應
科研不是閉門造車,這位老兄自己躲進小樓,說好聽的是沉迷數學研究,說不好聽的就是藉著數學逃避世界。
有人說他是“千里馬”,可是千里馬也得去跑啊。這麼多年,他從來沒有自己主動的投寄自己的研究成果,還是他的同學幫他投寄。結果外國數學家看到第三頁,中國數學家看到第五頁,就都認為論證出了問題。他所謂的研究沒有任何的價值和意義。他並不是什麼“千里馬”,只不過是一匹一直站在原地,既不願意賽跑,也不願意拉車,還不願意耕地的劣馬而已。
可惜了當時沒有伯樂發現他!
錯,當時明明有人幫他,還找了名師看他的論文,人家還指出了論文的不足,他自己不珍惜
別扯什麼千里馬的犢子,說白了就是一個大三時期掉入“民科”的大學生罷了。文章歸納下就是,論文多次給xxx教授甚至院士看,然後人家說你xxx不對,結果“民科”對此不屑一顧,你沒能證明不代表我不能證明。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6_03_411470.shtml
他16歲考入哈工大鑽研數學20多年後放棄如今生活難自理2017.6.3 揚子晚報
中國人民大學女生伍繼紅,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最後流落到贛北山區,淪為赤貧之家六子之母的新聞,曾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記者近日獲悉,泰州也有一個與伍繼紅境況相似的名校生。他,16歲就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哈工大),從大三開始,因痴迷數學放鬆了對專業的學習,最終沒能拿到畢業證書。回家後的他,繼續沉迷於他的“數學研究”,一干又是20多年。最終,他選擇了放棄。既無一技之長,又乾不了體力活,如今的他僅靠政府每個月400元的低保收入維持生活。
....
曾經的他意氣風發
1980年16歲走進哈工大 一篇文章讓他迷上數學
......
1989的一天,劉漢清告訴他的這位同學,他的研究已經有了初步成果。“他當時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該拿這成果咋辦呢?當時美國已經有了因特網,我想到一位在美國工作的同學,請他將劉漢清的論文公佈在網絡上,希望能有國外行家評判。不久,一名挪威數學家有了反饋,對論文第三頁提出一點疑問,劉漢清做了解答,又請美國同學翻譯過去。但此後就沒有了下文。”
為了驗證劉漢清的研究成果,劉漢清的這位同學決心幫助他找國內最頂尖的數學權威做鑑定。幾經輾轉,最終找到瞭如今已是中科院院士的潘承彪。潘院士多年從事數論研究,與其兄潘承洞合著的《哥德巴赫猜想》,被認為是國際上有關這個猜想的論述最全面最完整的一本專著。當時,潘承彪是北大數學系的客座教授。潘教授審閱了劉漢清的論文,一個月後給了回复。“我記得潘教授信的大意是,第五頁上有個論點未經證明,接下去的論證沒有意義。意即不需再往下看了。但劉漢清認為,未經證明並非不能證明,只是他沒有證明。”
.....
沒有工作,沒有結婚,不能幹農活
......
新華社調查“男孩成長女性化“問題教育偏差應如何應對?
新華網長沙2017.5..30,孩子多被女性家長帶大、學校教師幾乎都是“娘子軍”……由於普遍成長於女性行為範本為主導的環境下,在基礎教育中,部分男孩展現出內向、柔弱、膽怯等性格特點,甚至出現男生過早被邊緣化的現象。男孩的教育偏差該如何解?記者進行了走訪。
部分男孩“成長女性化”引擔憂
男性角色缺失易導致“男孩危機”
“男孩危機”亟待教育“補位”
記者了解到,各地針對“男孩危機”,已有些新嘗試,“男孩班”“男班主任工作室”“男生教材”等相繼出現。如“男生教材”主要致力於幫助男孩了解生長過程中所需要面對的一些性別困惑,旨在提升男孩敢於擔當的勇氣與素養,對孩子進行有益的個性塑造。
周淑群表示,家庭裡父親的角色“補位”也極為重要,“對男孩子來說,人生中最重要的角色、行為範本就是父親,父親對男孩的影響甚至遠遠超過老師。”周淑群建議,家庭教育可以通過設立“家風家規”,引導男孩培養獨立、堅強、陽剛的性格。
回應
不僅教育如此,整個社會都有這種奇怪的趨勢,娘炮韓星一堆,小鮮肉一坨。
高中同班一個娘炮,還有點彎(手機裡都是猛男照),高考失利去了西北某大學學獸醫……大一朋友圈照片技驚四座:此君不僅變成了個面龐棱角分明、鬍子拉渣的糙漢子,還交了個漂亮妹子——大西北風沙錘煉人,名不虛傳
參軍兩年可解
相關新聞
2017年2000餘所高校掛牌設立徵兵工作站,大學生新兵數量屢創新高
社保繳費基數有兩個標準,最高標準與最低標準。 如果一個人的工資是在最高和最低標準之間,則按照自己上一年的月平均工資乘以繳費率來繳費;倘若一個人的工資大於最高標準,則按照最高標準來繳費,多出部分不繳錢;如果一個人的工資是低於最低標準的,那麼得按照最低標準來繳錢。
比如說,天津公佈的2015年最低標準是2812元,而天津當年的最低工資是1680元,這意味著收入在1680元——2812元這個工資區間的人群都得按照2812元乘以繳費率來算應該上繳的費用,而不是以他們的實際工資作為基數。
以工資2500元的人為例,應該上繳的個人賬戶養老金為225元(2812×8%),相當於自己工資的9%。 而如果一個人工資是2000元,上繳的同樣是225元,光是上繳到個人賬戶的養老金就會占到自己工資的11.25%。
要知道,這還僅僅是從工資裡扣到的個人賬戶裡的錢。
大家還需要承擔的醫保、失業、工傷等等其它社保項目,都是以這個基數來算。
甚至,很多地方要求,企業交的那部分也是以社保繳費基數為基礎。 羊毛出在羊身上,企業的負擔重了,自然員工的薪酬福利很可能會小,甚至有的效益不好的企業還會千方百計逃費。
回應
哪有扣多少,公寓费用,你住了学校的房子,交房租很正常啊。我知道很多老师在外面住,但宁愿交房租也不退学校的房子,因为房子租出去给外人,拿到手的房租比交给学校的多多了。剩下的职业年金和公积金,说白了还是个人的,到时你还是能拿回的。特别是公积金。
我一个堂堂正正的211一本大学生每月到手工资才3000多,累的跟孙子似得,8000多还嫌少?
我985毕业的工作20年了才8000,你211毕业的不知道长江学者吗?全国有多少长江学者?他的价值是你的几万倍你知道吗?
单从这张工资条看,一名计算机硕士毕业生在上海每个月的收入都不止1.5w,一名中国高等学府工作30年的老教授这份收入太低了,这样也是很多优秀博士毕业生选择背井离乡的原因之一吧。希望能够普遍提高高级知识分子,科研人员的收入,而不是仅仅关注一些顶尖人才,ps:科研工作真的很费钱。
也可以这么说,到手的就不少了,隐形的更多。
现在的教授有几个是用工资吃饭的
不靠工资靠什么?靠受贿?没权谁贿赂你?不知道就不要瞎喷!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5-25/doc-ifyfqvmh8792906.shtml
由上可以看出,計算機與數據處理、互聯網開發及應用、經營管理、房地產經營等屬於起薪高、漲薪快的職業類,在收入方面較有優勢。然而收入不應是職業和專業選擇的唯一衡量標準,在選擇專業和職業時,除了月收入,社會需求量、個人興趣愛好等都應考慮在內。一些職業類比如醫療保健/緊急救助和農/林/牧/漁等,雖然起薪平平,但是中長期薪酬發展較好。另外由於宏觀經濟形勢對行業的影響,從業人員的薪酬也會產生波動。建議考生和家長結合長期數據和信息綜合判斷。
復旦老教授工資條震驚眾人:應發1.5萬到手8千多2017-05-25中國青年報
而與此同期,上海住家保姆的月工資是五千左右,月嫂工資過萬。 這都是實實在在拿到手的錢!
以下是複旦這位名教授的工資明細:
也就是說,總額一萬五多點,扣掉雜七雜八的,實際到手卻只有八千塊錢多一點! 這是一位中國著名高校教授的收入!
為什麼工資其實不低拿到手的卻很少?
雇主每月付出了14410元,職工個人拿到了7454.30元。 之間6955.70元的差額,究竟去了哪裡? 下面再以圖表作出說明。
當然,你可以辯(?)說,那些“五險一金”還是有相當一部分會回到我們手中的。 我不管過幾十年後還能不能拿回自己的養老金,就算能百分之百(2百?)拿回,並且拿回的錢也已經早也貶值。
被扣得多,別流淚,你可是在“好”企業。
(1)至多只有五險的勞工,他們一定是在中小企業工作;
(2)擁有完整五險一金的勞工,他們一定是在大企業或上市公司工作,這類就業也稱為正規就業,或稱體面工作;
(3)擁有豐厚的五險兩金的勞工,他們大多是在壟斷或暴利行業工作。
我國社保繳費率世界排名第一,繳費基數是鄰國的4.6倍。
據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的測算,中國五項社會保險法定繳費之和相當於工資水平的40%,有的地區甚至達到50%;我國的社保繳費率在全球181個國家中排名第一,約為“ 金磚四國 ”其他三國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歐五國的3倍,是G7國家的2.8倍,是東亞鄰國的4.6倍。
社保繳費上漲已成全國趨勢
我們梳理髮現,除天津以外,福建、江西等地也上調了社保繳費基數的下限和上限。 廣西、湖北等地社保部門介紹,近年來社保繳費基數年年都會上浮,一般會根據上一年的“社會平均工資”確定。
社保繳費基數漲了,低收入人群的繳費佔工資比例也大大提升
2017年大學畢業生“吸金”職業類排行榜2017.5.24新浪綜合
高考在即,專業、職業與就業這三“業”成為了考生和家長填報誌願時的關注點。哪些職業類“錢途遠大”?麥可思為您揭曉最新一屆大學畢業生從事的高薪職業類和漲薪最快的職業類。
《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就業藍皮書)將於6月12日正式發布,敬請期待。
主要結論:
互聯網職業類平均月入5679元領跑本科高薪榜
經營管理、房地產經營為高職高專高薪職業類
律師律政、醫療、計算機職業類月收入漲幅大
基本發現:
互聯網開發及應用平均月入5679元領跑本科高薪榜
經營管理、房地產經營為高職高專高薪職業類
麥可思數據顯示,在2016屆本科畢業生從事的職業類中,“互聯網開發及應用”職業類月收入最高,畢業半年後平均月收入為5679元,其次為“計算機與數據處理”(5636元)。互聯網行業的迅速發展促進了有關職業的旺盛需求,讓計算機、軟件工程等專業畢業生成為“土豪”。
在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從事的職業類中,“經營管理”類職業(4557元)平均月收入最高,其次為“房地產經營”(4494元)。近幾年,房地產交易火爆和房地產行業較熱可能是房地產經營職業類月收入較高的因素之一。
律師律政、醫療、計算機職業類月收入漲幅大
畢業三年後收入翻番不是夢
根據麥可思數據,2013屆本科生畢業三年後月收入漲幅最大的職業類是“律師/律政調查員”(半年後:3388元,三年後:7656元),漲幅為126%,其次為“醫療保健/緊急救助”(半年後:2908元,三年後:6407元),漲幅為120%。“農/林/牧/漁”(半年後:3001元,三年後:6579元)位列第三,漲幅為119%。
2013屆高職高專生畢業三年後月收入漲幅最大的職業類是“經營管理”(半年後:3185元,三年後:7133元),漲幅為124%,其次是“計算機與數據處理”(半年後:3015元,三年後:6564元),漲幅為118%,“房地產經營”(半年後:3257元,三年後:7078元)位列第三,漲幅為117%。
英國首相欲取消免費小學生午餐
英國定於2017.6.8舉行議會選舉。英國媒體20日報導,大選進入倒計時之際,首相特雷莎·梅宣布,保守黨計劃取消一至三年級所有小學生的免費午餐,取而代之的是免費早餐。不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將可繼續得到免費午餐,並把這項提議寫入執政黨保守黨的競選綱領。
競選綱領同時寫道,目前已有證據顯示,在學校吃早餐對促進學生進步同樣有效。
根據保守黨的說法,這一做法將使政府每年在每名學生身上省下650英鎊(約合5830元人民幣),每年總計可節省40億英鎊(358億元人民幣),將用於增加學校經費。
針對這一提議,英國不少民眾表示反對,一些名人也站出來公開向特雷莎·梅“叫板”。“眼光短淺”得不償失。
研究發現每週每天吃早餐次數越多學業成績越高2017.05.23 新文化報
一項涉及浙江約8萬名中小學生的教育質量研究發現,吃早餐對學生學習的積極影響遠超學生參加校外補課、家長教育水平或家庭收入等方面的優勢。該研究數據顯示,每週每天吃早餐次數越多的學生,學業成績越高。
浙江省每天吃早餐的小學四年級學生為87%,而八年級學生僅為67%。其中,四年級女生每天吃早餐比例高於男生,八年級女生每天吃早餐比例少於男生。
從研究結果看,吃早餐,是一件“小投入、大回報”的事。
劉堅說,父母家庭教育參與在兒童發展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通過對父母在子女日常生活、學習活動的參與狀況的研究,發現父母參與程度較高的學生成績均顯著高於參與程度較低的學生,而且四年級的成績差值更大。建議家長積極參與,多多陪伴,習慣為重,合理期望。建議家長的參與形式主要有:合理且有頻率地關心學生在校表現、關注學生作業完成情況、陪伴課外學習、參與孩子感興趣話題的討論、陪伴子女一起鍛煉身體、督促子女每天吃早餐、盡可能多地陪伴子女一起晚餐等。
回到教育公平上,清北這樣的重點大學,把話說開了,他的大門就不是面向99.99%的孩子開的。他就做不到公平,公平就不是他的任務,他的任務就是挑尖子,挑智商高的,挑最好的苗子來培養。這一條你得認,你要連這都不認就沒法繼續聊了。面對這個門檻,家庭背景肯定有影響,但歸根結底還是得你自己的娃給力才行,說白了就是“天資”,進這種學校光知道刻苦都沒用。您還別說拿著條子平趟什麼的,小孩兒要是不靈,進去都是受罪,你以為周圍一圈學霸就你一學渣你不會有心理陰影? 再說家庭環境的影響,我大學同學也有農村的,父母大字不識,但人家明白事,真是豁出一切全力保障小孩唸書,他爸爸就是,全村第一個裝空調的,給他兒子的屋裝,夏天讓小孩更舒服。有的家庭,父母把孩子撂給老人,一年見一面甚至幾年見一面,恨不得初中沒畢業就讓小孩打工掙錢,你家就真缺小孩打工的那點兒錢嗎?家庭該盡的責任和義務你沒盡到,擰身讓政府和社會去背這個鍋,讓家庭責任都缺失的孩子也要上重點大學,沒道理啊。在上大學,上好大學的問題上,不管你出身哪裡,所有孩子都在努力,都在拼,不能說你出身工農努力了就一定要有好結果,沒有好結果就是社會不公,這個邏輯其實是太霸道了。 最後說說社會資源,政府對教育資源的分配力求公平,這個目標和要求肯定是沒錯的。但是列位也要明白一點,政府能做的,只是最基本的保障和托底,只能是保證娃們考分夠了有學上,不能保證每家的娃都能上重點,上名校,雖然所有的娃都苦都累都為了高考掉幾層皮。打個比喻,你去商店買東西,你也得看兜里有多少錢吧,你不能揣50塊就指著愛馬仕說我要了吧。教育也一樣,政府保的,就是大超市,老百姓都買得起,餓不著,政府不會保大家人人開寶馬住別墅。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5_20_409228.shtml
老實說我是覺得這個寒門的討論意義不大。中國是一個階層和等級觀念最不重的國家,也沒有歐洲特別常見的那種百年家族,與他們相比,我們強調的還是每一代人自己的能力和素質,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你說的太對了,因為中下層的平均智商要比上層低不少,而高考說白了其實是個篩選智商的事情,所以下層錄取率低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你這就是社會達爾文主義,信奉這個的,一般都是低智商人群,他們偏向認為自己是捕食者,卻不知道自己其實不過是些獵物而已。一些獵物,卻為了真正的捕食者張目、鼓吹,只能說這些人智商低下。
還是別駁斥了,中國現有的趨勢就是教育資源越來越偏重富裕階層。看看高招改革後的北大清華的招生吧。大部分名額都被原來高招補充的自主招生給佔了,未來教改的趨勢就是學習美國的教育制度,越來越多的好學校趨向於自主招生,這些自主招生的學生是出身寒門?以前可以寒門出貴子,不代表現在以後可以?
教育質量出現差距,是因為重點大學必然集中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域,自主招生必然會選擇貧困地區拔尖,經濟發達區域經濟富域階層.
為啥這些大學選擇在北京?因為挨著中央,有政策有錢。那為什麼到了地方就沒政策沒錢甚至直接就產業化了?中國教育的問題,尤其是高考的問題,很容易被帶到指責北京的方向上,實際上還是和組織建設有關,和地方政府懶政、資本侵蝕社會有關。觀網大部分能看到教育和階級固化之間的關係,但是可惜對北京高考為什麼站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上認識少,甚至節奏被帶跑。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不過這也挺難的,媒體一直在渲染這些,我大學同學在我解釋之前也這麼認為呢。
中下層人員佔全部人口八成以上,但佔重點大學生源只有六成以上,這雖然不算教育不公平,但還是說明中下層出生的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和社會資源的確比上層出生的孩子要艱難的多,不是嗎?
首先,你非拿重點大學來衡量,本身就是一種潛在的不客觀,這就好比在討論醫療資源的分配上,非要用三甲醫院專家掛號費太貴來吐槽普通老百姓看不起病一樣,其實誰都知道,社區醫院也能管得上事,不是大病急病沒必要去三甲。
北大清華,在河南招生百十來個,復旦甚至十來個,還要怎樣洗地啊,這就是資源嚴重不平衡。北京本地的四百多分就能上重點,河南山東的六百才能上重點,怎樣平衡,這就是限制
真的是這樣嗎?那為什麼以前全國統一考卷的時候,河南河北山東湖南湖北的清華北大錄取線總要比北京上海高一百甚至兩百多分呢?難道北京上海比這些地方都落後嗎?
就知道北京孩子又要被黑了,我是16年高考畢業生,普通家庭,是這60%之一。高考645分,按某些人說法是不是清華北大妥妥的了?連北師大都不夠,政法大學法學院都不夠。我同學去清華北大都在680分以上。16年北京如果不上600基本上就沒有什麼說得過去的大學了,我有一個清華的同學,他們寢室有一個雲南的考試,真的是從大山深處走出來的,清華給他降了幾十分招他,但是他在清華讀得還是很吃力,用我同學的原話來說就是跟不上,跟其他從全國各地正常錄取的同學比。那麼這是不是一種教育資源的擠占?但是北京的孩子,其他省正常錄取的孩子,也要為這種特招讓路。.......真正的問題在於教育資源的不平均。浙江大學70%以上都是浙江孩子,各地招生都會偏向本地生源。義憤最大的山東河南,因為這些地方本身沒有好大學,所以只能去外地,但是外地大學再怎麼也不能做到招外地和招本地一樣,再加上眾矢之的清北要給少民、特困的名額,給人的感覺就是這些地方的考生要付出更大努力才能考上好大學。這個問題只能依靠國家投放教育資源,強行要求優質教師呆在還沒有高度發展的地方,有點類似上山下鄉,但是這樣又會遭到口誅筆伐了。還有一個就是地方政府,寧願搞點房地產賺錢也不願賣賣力氣弄個像樣的學校,把高等教育市場化給了私人資本,能有好學校才怪了。
呵呵,前天剛駁斥一位觀友的觀點,今天就看見基本數據了。還是那句話,寒門難出貴子的論點,至少在現階段的中國是不成立的。如果看不到新中國在教育公平上取得的巨大進步,那就真是屁股問題了。我們的國家在進步,社會在進步,未來20年,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會越來越多,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僵化地用農村城市二元法來劃分中國的所謂“貧”“富”“貴”“賤”,除了發洩情緒,沒有任何積極意義。人活一世,還是要靠自己,打破階層固化,更要靠我們每個人的努力。
報告:中低收入階層子女佔重點大學生源60%以上2017-05-20光明日報
近年來,關於“教育資源分佈不均、底層上升渠道變窄、寒門難出貴子、貧窮代際相傳等”的擔憂甚囂塵上。由南開大學副教授陳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組於2016年1月-2017年3月對中國若干地區以985、211高校為代表的全國重點大學生源狀況進行了抽樣調查。調查結果發現,在所調查的高校中,來自農民家庭的生源佔30%以上,佔比排名第一;其次來自商人、國有或公有企業職工和普通工人家庭,三者之和占比在30%以上。
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早就發現,不同社會階層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比例是不均的,不同背景和職業的人口,其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同樣是不均的。在20世紀60年代的法國,農民的兒子上大學者不到1%,70%的工業家兒子上大學,自由職業者和高級職員的兒子上大學的比例超過80%。同時,不同社會出身的人,進入不同類型院校和不同類型專業學習的條件概率是有顯著差異的。譬如,中低收入階層的農民、工人、服務人員、一般僱員等的子女主要選擇理學和文學等未來前景相對較差的院校和專業,其條件概率大致在30%~50%之間,選擇法學、醫學和藥學等未來前景更好的院校和專業的條件概率在3%以下。
布迪厄認為這種選擇和不利表現完全是無奈之舉;而工商業主、高級職員和自由職業者等高收入階層的子女,則主要選擇醫學、藥學和法學類院校和專業,其條件概率大致在4%~11%之間,遠高於中低收入階層。造成差異的各種因素中,布迪厄認為社會出身對差異的影響最大,超過了性別和年齡。
那麼,中國重點大學農村生源減少是個別現像還是整體現象?
.........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來自中低收入階層的子女至少佔全部生源的60%以上,符合中國的現實國情,同時也表明了中國政府在推進高等教育公平方面所做的努力。近年來,中國政府積極實施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國務院幾乎每年都召開常務會議,研討擴大重點大學農村和寒門子弟生源的對策措施,積極推進教育公平。調查結果部分驗證了中國政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回應
得看相對比例,高收入階層只有不到百分之十,但佔有了40%的名額,還說什麼。
吹毛求疵,你要考慮高收入教育投入和觀念。低收入對教育的觀念和投入。
科學家:網速太慢會導致嚴重疾病
據俄羅斯衛星網2017.5.19報導,瑞典科學家小組經研究得出結論稱,網速太慢會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為開展研究項目“視頻卡住時人的應激反應”,科學家請求200名志願者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看視頻,並在他們看視頻時測量他們的脈搏、腦活躍程度和眼球活動速度。
結果表明,如果視頻順暢播放,人的反應是平和的;但如果視頻卡上幾秒种,人的心率會明顯加快,同時,人還會感受到如同面臨巨大壓力時的情緒緊張。科學家認為,這種情緒波動會對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甚至會導致嚴重疾病。
回應
說得好有道理啊。看視頻看得投入時,突然網速不給力卡上一把,真是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這回我是信了科學了。
如果是中國科學家這麼說,我決定眾籌殺手去刺殺這樣吃白食浪費國家財產和科研資源的垃圾!
開頭都說了,是瑞典科學家……
第二個因素是中國消費特點變化快。中產階級擔心產品的快速更新無法保值以及房價不斷上升等問題,所以他們對花錢更為挑剔。這會有兩個影響:1)用通過共享經濟省下來的錢購買其他優質產品。2)共享為獲得優質體驗——比如在度假時共享一個很好的房子——創造條件。
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消費者愛用移動支付系統。去年中國的移動支付規模比美國大50倍。現如今,中國消費者在結賬時拿著手機掃描二維碼已是司空見慣,許多時候支付的錢可能數額極小。也難怪一些投資者認為雨傘共享服務可行。
在這種宜人的環境下,世界共享經濟的許多創新可能開始出自中國,而不是矽谷。沒準教世界如何共享的正是中國。(作者亞當·明斯特,向陽譯)
相關新聞
共享經濟令“中國創新”走紅世界中國抄襲美國時代已過去2017-05-09
美媒:只帶手機!美記者體驗無現金“暢遊”北京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2017.5.15文章,原題:你的移動貨幣——不帶現金或銀行卡在中國生存一天 北京的易觀國際說,智能手機支付業務量已經出現爆炸性增長,去年的支付額達到驚人的1.85萬億美元(1美元約合6.9元人民幣)。阿里巴巴子公司螞蟻金服和騰訊的財付通所推出的支付應用程序是行業內的領頭羊。
《福布斯》記者王悅(音)在北京體驗了一天無卡無現金只帶手機的生活。現將文章摘編如下:
沒有現金?你的智能手機能發揮很大作用。習慣於將辛辛苦苦掙來的錢花在技術上的中國消費者越來越依賴技術解決方案來進行各種支付,從早餐到預定度假服務。
........
回應
移動支付很先進嗎?我們沒覺得呀,這些個老外真是少見多怪。
在我們的生活中,移動支付,家常便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是因為移動支付開始普及。但是,中國以外的地方,如果沒有這樣的支付環境,那就感覺不方便了。
不知不覺悄莫聲息的走在前頭了,以後說不定還能成為標準的製定者,阿白得向我們看齊嘍
中華民族將引領世界新潮流!
專家說法
校園是創新試驗場
也有專家認為,所謂“懶人經濟”無外乎是供需關係的樸素表達,並不一定都是壞事。由於校園的特殊環境,學生的社會身份,和“懶人”這樣帶有強烈道德暗示的標籤放在一起,就會給人以不一樣的感覺。
種種案例證明,校園是社會創新的試驗場,而不是保守價值的大本營。很多創新都從大學校園發端,學生的需求反映了社會大眾的需求,學生的市場帶動了整個龐大的社會市場,“懶人經濟”自然也不例外。
要知道,校園裡每一個“懶人”的背後,可能有10個以上的勤快人為他默默服務,而那一個懶得上食堂、去商店的“懶人”,也可能是創業小有所成的牛人。
近年來很多創新的經濟模式,都誕生於校園,當前最火熱的一款餐飲外賣平台,就誕生於上海一所知名大學的學生宿舍——當時還是學生的創始人通過校園“懶人經濟”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美媒:3條理由使我們相信中國將是共享經濟的未來
彭博社2017.5.19文章,原題:中國是共享經濟的未來 最近幾個月,中國共享經濟的初創公司可謂好事不斷。允許手機用戶共享電池的公司近幾週籌集到了至少1.5億美元。與此同時,一家初創公司最近宣布今年要在廣州共享起碼50萬把雨傘,而嘉興的一家籃球共享公司獲得了官方媒體的正面報導。
在20年前,這種商業模式在中國還容易遭人嘲笑。但現在,對不少初創企業而言,即便錢白花,公司合併或倒閉,發展共享模式在中國都比在幾乎世界任何其他地方都要有前途。有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共享公司籌資將近250億美元。該行業的發展遠遠超出了汽車和住房。
筆者認為樂觀的理由有三條。首先是中國的人口狀況。中國的千禧一代如今是該國電子商務及其衍生的共享經濟的發動機。許多中國人把買車甚至手機電池的錢省下來,體驗其他生活如旅行,或者是自創公司。同時,中國老人們的天性更為節約,他們將更有可能會接受共享模式。
負面影響:長期宅著,精神萎靡
高校“懶人經濟”予以學生方便的同時,也揭示瞭如今大學生存在的不少問題。
“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宅在宿舍,享受上門服務。” 北京交通大學一位溫姓輔導員表示,“有些人長期宅在宿舍,整日與手機、電腦為伴,生活不規律,精神面貌不佳。”
在該輔導員看來,“懶人經濟”“宅經濟”在高校日漸流行,背後的原因有二:一方面,大學生對新事物接受度高,新興的購物方式在大學能很快流行;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沒能適應“放養”的生活方式,沉迷於網絡,缺乏自律。
同濟大學一名張姓學生談起自己的一位同學,十分惋惜,“大一時成天宅在宿舍打遊戲,也不跟人交流,餓了就叫外賣,最後被學校勸退,如今被家里人送去當兵了。”
有專家分析,大學生的許多跑腿需求實際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習慣的延伸,長此以往,容易造成與現實社會脫節,影響精神狀態和社交能力,值得警惕。
沒了底線:“代課”“代考”風盛行
隨著各種“懸賞群”的野蠻生長,是否會讓學生形成“花錢才能辦事”的思維,從而導致助人之德被金錢至上取代?更有甚者,懸賞群是否已經成了逃課、代考等亂紀行為的溫床?
在QQ上以“替課”為關鍵詞搜索QQ群,全國各地的高校替課群有二百多個。“有償替課”儼然已經形成產業鏈,替課明碼標價,替課者可代答到、幫記課堂筆記、回答問題等,根據替課要求不同,價格不一。在課堂上替“雇主”喊次“到”就可以輕鬆賺到一二十元錢,有的“替課族”甚至能月入千元。
在杭州一個高校懸賞群中,群公告明令禁止出售代考信息,嚴禁發送所有違背學校規定的懸賞,而群裡依舊熱火朝天地代替上課,代做實驗,代寫某課作業。
記者所觀察的三十多個懸賞群,無一例外盛行此風。“上午找替課,私聊。”“下午第二大節可替課,有意私聊。”替課QQ群中時不時會彈出諸如此類的信息。
記者統計發現,僅11日一天時間,在山東某高校替課群就有21條尋找替課同學的消息,並都迅速成交。
有大學生在懸賞群給記者演示:“懸賞週五晚上代課。”3秒之內,有7人同時私信他,表示“接單”。
懶人經濟席捲高校3元代取快遞20元代課替考2017.5.19三湘都市報
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打開手機叫外賣、上門送快遞等服務已是常態,他們習慣於足不出戶。然而,如今大多數高校都限制外賣、快遞等進入校園,這些限制讓這些“懶得出門”的大學生叫苦不迭。
有需求就有市場。於是,“有償跑腿”現像在高校盛行起來。在一些手機軟件或者微信群裡,只要花點錢,就有人替你“跑腿”:2元代送一個充電寶,3元代取一次快遞,5元借一把傘,20元代上一次課……
這些高校中流行的“懶人經濟”現象,折射出的“大學生變懶了”,到底是好是壞?其中又揭示了什麼社會問題?我們又該如何正確對待這種現象呢?
大學生:互惠互利,叫好者眾
在大學生中,“花錢辦事”已經成為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QQ軟件中,可檢索到全國各地上百個高校懸賞群。武漢的一所211高校的懸賞群——“供需撮合平台”已經2000人滿群,又開通了“供需撮合平台2”,供校友加入。
記者下載了一款號稱專注於高校跑腿服務的手機軟件,學生通過該平台可發布跑腿需求和相應的賞金,若有人響應接受任務,完成後即可當面獲得賞金。任務內容包含取快遞、買外賣、代打卡等,賞金由5元到20元不等。
“跑腿”服務的範圍事無鉅細,覆蓋了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次我發高燒,室友都外出很晚回來。我只能在群裡發布懸賞。買藥的事立刻就解決了,接單的同學還很貼心地買了水果。”天津某985高校學生甜甜說,懸賞群給學生提供了便利和互相關愛,並不只限於金錢。
對於一些時間方便的學生來說,幫忙跑腿成了閒暇時的小兼職。一些家境有困難的同學,也把“接單”作為賺取生活費的來源。某高校大學生劉子鈺偶爾也會接受一些代跑腿的任務,賺點賞金,“算是互惠互利吧。”
北京某理工大學學生董雲逸表示,校園人口密度高,需求更多樣,學校提供的服務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懶人經濟”的存在是對資源的優化配置。
難道還要褒獎婚前性行為?!說的好像,宣揚性行為開放,不講性責任,能讓婚姻更穩定似的。
關於“貞操”,首先我們不應該歧視那些在跟一個人戀愛前跟別人發生過性關係的人,只要這性關係不是一種商品交換,在今天這個時代就不應該看成失去貞操。但這個講座的觀點沒有打錯,錯在用詞不當。婚前性行為不一定是“貞操”的問題,更多的是對待婚姻和人生的態度的問題。
女人確實不要穿得太暴露,這有什麼錯嗎?
只不過語言過於陳舊,建議用新的表達方式傳達正確理念。
我真搞不懂了,人家女性愛怎麼穿怎麼穿,現代社會已經解放了,你當現在還是古代嗎?總比那些穿個醜死的“漢服”,讀著封建書籍,整天吵著要復古的人好吧
日本人穿和服,韓國人穿朝鮮服呢?
莫名其妙,穿著暴露就是跟上時代的節奏?性開放就是自由、民主?我們的文明一直是包容的,現在不是五四,不是舶來的都被崇拜,祖宗的都是糟粕,發展也要繼往,否則就是另一個印度、另一個台灣。另外,別用滿清來噁心中國人。
我建議女性應該戴頭巾,把臉漏在外面還是太暴露。這樣子容易辱沒先人。試想如果一個男的看到你的臉長得好看,那也可能會來侮辱你的。所以要把所有的身體都遮蓋住,那才是最符合德行的穿著。
不要極端,世界上不只是伊斯蘭要求女人不要暴露吧?你摸著良心說,除了那些土著和美國的流行文化外,還有什麼文化是鼓勵女人穿著暴露的?
中庸之道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不用太保守,也不要太開放。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5_18_408886.shtml
江西九江學院女德講座引爭議校方:講座無任何不妥言論
未來網2017.5.16報導,近日有網友在微博爆料稱,江西九江學院舉辦的傳統文化進校園公益講座上,主講人丁璇提及的“女人衣著暴露易失身”、“女孩最好的嫁妝就是貞操”等言論引起爭議。對此,記者求證九江學院黨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表示,該校的確舉辦了此場公益講座,但是網上爆料的爭議性話語圖片並非當天講座內容。工作人員還強調,“當天講座並沒有任何不妥言論。”
另據觀察者網根據網友爆料線索查詢,17日一名自稱原微博PO主的匿名網友在知乎聲明,ppt照片皆為事實,不存在是為了舉反例,講座不允許拍照,爆料圖片均為偷拍;不過出於事態發展及自身安全,現已刪除原微博。而@九江學院、@九江學院大學生記者團等微博發布的講座預告、講座內容也已經無法找到。
點擊查看大圖
據記者了解,該講座是5月14日下午在九江學院逸夫圖書館報告廳舉行,主題為“傳統文化進校園公益講座—做新時代的窈窕淑女”,主講人為中國婦女聯合基金會傳統文化公益講師丁璇。
講座引起輿論爭議後,九江學院16日發表公開聲明表示,“該講座目的在於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丁璇老師的講座,旨在指導在校女大學生,端身正己,自尊自愛,找到獲得幸福人生的密碼。”聲明還強調,“該講座組織方式為學生自發自願前往聽講。”
對此,九江學院在公開聲明中表示,“部分網民發布的丁璇老師講座內容有斷章取義,部分PPT圖片並非在我校使用等情況”,“講座沒有反黨反社會主義,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
回應
我覺得挺好,教女孩學會自愛,不過如果能連同男孩一起教育效果會更好!同時也能堵住一些女權主義者的嘴
雖然西式的性放縱不好,但是搬出封建禮教出來就太搞笑了。
要允許百花齊放,言論自由
言論自由也是要有底線的。這種歷史倒車開到封建時代,妄圖重新建立封建時代人身依附關係的“言論自由”,我表示不能接受。
我個人是婦女解放運動的支持者!我覺得怎麼穿是女性的自由,可以引導婦女同志自愛,自尊、自重。但婦女絕對有任何權力對自己的身體有支配權
典型的唯已主義和雙重標準,“言論自由也是要有底線”,那對身體的解放就可以沒有底線?
放狗屁!女孩自愛和封建社會女德有一毛錢關係?自愛的提是自尊。女德是要把支配身體的權力百分百交給丈夫,是要讓女性心甘情願的做到人身依附,人格獨立都沒有,自愛你個大頭鬼!
《紐約時報》報導稱,全美約有超過65個亞裔兄弟會和姐妹會,但大多數組織會員較少,而且沒有固定的總部、專業工作人員或校園會堂。
據報導,亞裔兄弟會的申請入會難度大,曾被當作亞洲黑幫。同美國許多傳統兄弟會一樣,亞裔兄弟會申請入會者需要接受身體和心理的多重考核,操作不當常會引發嚴重的受傷事件。
報導稱,人中王國際兄弟會(Lambda Phi Epsilon International Fraternity)是規模最大的亞裔兄弟會之一,擁有數十個分會。
回應
其中一個兄弟會成員告訴調查人員,他們堅決不叫救護車,是因為查了費用,覺得價錢太貴了。
這四個長得真不像是中國人哪。
美國的亞裔應該是不單指華裔,還包括日裔、韓裔、及東南亞裔……
被老外的兄弟會排擠,所以自己搞了個兄弟會,然後玩的也是老外那一套?
美國的校園文化
為什麼要參加兄弟會?參加了能有什麼好處?不參加會怎樣?
沒啥好處,如果有好處就是你成為了這類社團的頭頭。但你不參加,你在學校就無法立足。中國的學校可能會有恃強凌弱的行為,但絕不會把對學生的管理權交給另一夥學生。歐美的學校則不然,把對學生的管理權交給學生自己組織的社團,你不參加學校的某些社團,你就會被排擠出學校,參加了這些社團,社團的擔任頭頭的學生為了保持鞏固提高自己的權威,往往會強迫社團所屬的學生進行某種強制性的活動,這種活動的目的就是要你服從社團頭頭的指揮,所以往往帶有欺凌和虐待的性質,弄過火了就會造成死亡傷殘的事件。香港的大學就傳承了歐美的這種做法,稱之為“堂舍文化”,如果你不參加他們組織的種種活動,學生社團的頭頭不僅可以動員同學孤立欺凌你,還可以用取消你的學校學生宿舍的居住權來迫使你就範。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7_05_18_408875.shtml
美國紐約一華裔新生遭凌虐致死4名亞裔兄弟會成員認罪
過去二三十年間,因受美國白人校園兄弟會排斥,亞裔移民後代廣泛建立屬於自己的兄弟姐妹會。然而隨著數量增加,成員被欺凌致死的事件時有發生,引發社會關注。
據美媒消息,當地時間2017.5.16,四名被控謀殺的紐約曼哈頓巴魯克學院兄弟會成員選擇認罪,以獲得減刑。這四人涉嫌於2013年凌虐一名大一華裔新生並致其死亡。
據《紐約時報》報導,2013年冬天,美國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的迎新會上,18歲的華裔新生鄧俊賢(Chun Hsien Deng)想要加入亞裔的派-德爾塔-普賽兄弟會(Pi Delta Psi),在參加一個名為“玻璃天花板”的儀式後死亡。
所謂“玻璃天花板”儀式,就是被蒙住雙眼並且背著一個裝滿沙子的背包,嘗試穿越結冰的庭院。檢方稱,在他失去知覺後,兄弟會成員遲遲沒有尋求幫助,並且試圖掩蓋他們參與其中的事實。
根據2015年發布的大陪審團報告,在鄧俊賢因凌虐昏迷後,兄弟會成員將其放置到火源旁邊,幫他換了衣服,嘗試給他餵水和吃巧克力,試圖讓他甦醒過來。但鄧俊賢的呼吸已經變得吃力。
報告稱,兄弟會成員沒有打醫療求助電話,而是打給了一名全國總會的干部,後者指揮他們將所有兄弟會的標誌都藏了起來。其中一個兄弟會成員告訴調查人員,他們堅決不叫救護車,是因為查了費用,覺得價錢太貴了。於是,他們轉而上網尋求指導,搜索了“腦震盪醒不過來”之類的關鍵詞。
一小時後,三名兄弟會成員才開車將鄧俊賢送往醫院。第二天早晨,鄧俊賢死於嚴重的頭部創傷。
鄧俊賢事件發生後,巴魯克學院永久取締了派-德爾塔-普賽兄弟會。
37人被起訴5人被控謀殺4人認罪
亞裔兄弟會或姐妹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16年在康奈爾大學成立的Rho Psi。它由幾名中國人成立,因為當時他們被所有白人兄弟會排擠。
我操,剪发也能剪成副教授,也是醉了。
行行出状元,祝这位姑娘前程万里。
行行出状元啊!有政工师,经济师,明天门房出了个传达师,洗脚洗出个院士来!
杜十娘是烟花柳巷的状元,自己养自己,因为她是民营,不在编。国家没补助一分钱。
国务院津贴用在这上?
美学是艺术,你懂不?
剪个头都能扯到美学高度,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的作品她看得懂吗?五一技校就是个中职校
现在拍卖行卖1个亿的宋瓷都是以前的工匠做的,把理发做到极致也是一门艺术。
中国古代好多艺术品,我估计他们也看不懂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的作品。但反过来,美的东西,需要得到所谓的行家认证它才算美吗?就算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光有科研人员设计,没有中职校毕业出来的牛X技工,也一样做不出来。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这对于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深入,第三产业是未来发展重点。
http://news.sina.com.cn/s/wh/2017-05-12/doc-ifyfeius7852245.shtml
23歲姑娘剪髮剪成副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7.5.12重慶晨報
造型師和副教授,聽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在重慶五一高級技工學校,有個美容美髮專業23歲的重慶妹兒,把這兩件事同時做到了!
技能界“奧林匹克”冠軍
她叫聶鳳,通過6年的刻苦訓練,2015年她在巴西舉行的技能界“奧林匹克”-世界技能大賽上,作為中國的唯一代表,一舉奪得美髮行業冠軍,實現中國美髮行業零的突破。
憑藉這個成績,她不僅享受到了和奧運會冠軍同等的待遇,還破格成為副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
聽起來很簡單對不對?其實很辛苦。6年時間裡,聶鳳每年休假時間不超過10天,每天進行2000米的跑步訓練,剪掉了3000多個頭模,花了100多萬!
目前,聶鳳除了在校任教,還在自己老師何先澤的工作室剪髮,價格200多元。經她手剪出的髮型,不僅好看,而且妝容、造型都符合人的性格,能展現人的個性。
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
聶鳳說,目前她正在準備到澳大利亞留學半年,到北岸職業技術學院跟全世界最牛的髮型師多娜學習。
未來,她打算回到重慶開一個自己的工作室,讓美容美髮行業更加規範健康,讓匠人的手藝更加有價值。
回應
奇葩国度奇葩事,花纳税人的钱不手软
这不是她的钱,是国家培养她的钱。国家奖励她不是因为她剪的好,是因为她在外国人面前得奖了。
姑娘花了100多万去练习剪头。
获一次奖就得终身待遇,下一位怎么办?
每两年选拔一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由国家一次性发给人民币20000元,免征个人所得税。
老外的理发师来中国找的钱,比这多多了好不!技能理发是个职业,有能力的人,国家为什么不给津贴?老外砸开国门的180年了,我们还有这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封建时代。
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網站顯示,神經生物學系現已被細胞生物學系兼併。據系內教師透露,這個擁有先進的實驗儀器,建立了成熟的分子以及細胞生物學與動物行為學研究技術平台的實驗室,內部的儀器設備和實驗空間在不久的未來將被重新分配。(文中張述、劉立梅、李琳及徐路均為化名)
回應
為了報銷一些程序繁瑣而又合理必要的費用,以及在經費未分期到賬時維持實驗室運轉”這一點就確實是體制的鍋了,甩都甩不掉。好多項目8-9月份申報,10月批下來,12月撥付第一年的經費,然後就要趕緊花完,花不完第二年就收回,所以很多實驗室就以試劑耗材的名義大量存到試劑耗材供貨商那裡,這筆錢怎麼花都可以了。好在去年國務院發文,經費可以滾動到下一年,比以前好了很多。
說是體制問題,哪裡有問題提出來嘛,拿出具體的改進方法來啊,像這種鑽了空子,事發了推給體制,制再不健全,如果自己有基本道德,有底線,也不會把公家的錢、集體的錢、別人的錢,揣自己兜里吧?
個人感覺科研項目最大的問題還是驗收時候水分太大,應該寬進嚴出,取消缺乏科研能力的人的項目申報資格。能完成項目目標的課題,經費花費不用管就行了,人家能省錢是人家的事,只要花了那些錢能辦成事就可以了。
科研經費是國家撥給項目的費用,至於如何使用,應該是項目負責人支配,只要按項目的成果確定是否完成目標任務。項目組不會有一個專業的法律團隊全程支持,相反發放和審批該項目經費的反而有一大波專家支持,卻一直疏於日常管理,所以,專家型的研究人員出現這樣的問題,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待遇或者應該免於這樣的起訴。
真正在做科研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比例。這位教授為了實驗室的科研工作,自行墊付的100萬由於體制的程序問題無法報銷,該怎麼辦?難道科研工作者就必須安貧?很多高層次人才外流,也是無奈之舉。
客觀說,科研經費管理制度確實比較僵化,一刀切。課題千差萬別,一些規定確實很難普適。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5_11_407740.shtml
1999年開始,山東大學醫學院正式開設神經生物學課程。2006年10月,神經生物學的教學任務開始由神經生物學研究所承擔,“這是目前山東省內高校開設的唯一一門神經生物學課程”。後來,系裡一度有包括陳哲宇在內的10名教師和博士後工作人員。
據陳哲宇的二審辯護律師和家屬透露,出事之前,陳除了擁有“長江學者”“泰山學者”的稱號,還是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他也曾在各種科研大賽中獲獎。據律師和家屬提供的資料,陳哲宇曾榮獲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美國NARSAD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山東省留學人員回國創業獎獲得者、山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
事發前的3年間,神經生物學系共在《Science》《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國際知名SCI期刊上發表了科研論文近30篇,合計影響因子100餘分。
“山大神經生物學學科在陳哲宇的帶領下,經過10多年努力,已進入ESI(基本科學指標數據庫)全球排名前1%,研究成果在《科學》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同時擁有多項發明專利。”周澤說。
此外,陳哲宇也作為國內著名的神經科學專家,承擔著國家97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多項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
2015年11月,被採取強制措施後,陳哲宇承擔的科研項目中斷。作為山大神經生物學科僅有的一名博導,事發後,陳哲宇所有的博士生、碩士生被迫轉了導師和專業,重修缺少的課時。
實驗室每年招收的研究生也從之前的8至10名降到了1至2名。處在上訴階段,目前張述和劉立梅還暫時在系所裡承擔之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曾有近30名學生的神經生物學系,現在只剩下7人,其中5人今年6月畢業。
研究人員稱,為了以更低價格拿到試劑,同時賺取一點兒利潤,陳哲宇決定與另3名實驗室的同事——時任山大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副主任的張述、神經生物學系副教授劉立梅以及實驗師李琳——也是這個學系最初的研究力量,共同成立了湖星公司。陳哲宇實際控股52%,另外3人各持股16%。
按照李琳當時的調研,通過這家註冊資本50萬元的公司,試劑購買的價格比進價高出百分之三十左右。2015年2月,湖星公司註銷。研究人員解釋,因為該試劑2014年年底價格下降,他們無需再以公司的名義購買,負責打理公司的李琳也提出“無暇照看”。
這家公司引起了麻煩。2015年10月,因涉嫌貪污罪,陳哲宇被刑拘。2016年12月8日,濟南市天橋區人民法院一審認定,陳哲宇等4人套取科研經費用於個人註冊成立湖星公司,後又將50萬元註冊資金私分並佔為己有。其中,陳哲宇拿走了30萬元。
判決書認定,依照銀行走賬的流水,50萬元註冊資金來自陳哲宇2011年長江學者學科建設經費及另兩個科研課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聯繫到山大科研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欒維東,他表示,科研項目的認定需要評估教師的能力及精力,比較公平。但他同時承認,國家發放的科研經費實際存在一定的滯後性,很多項目經費發放都比課題下來晚。比如正常應該年初下發,最後九十月才到位,按照管理要求,這些錢年底又必須花完,否則就收回。
陳哲宇的一審、二審辯護律師均認為,不能割裂地看待陳哲宇墊資和分配科研經費兩個事件。
“神經生物學實驗室是山大的,陳哲宇本來沒有義務去墊支,但由於科研需要,他墊支是事實。在實驗室發展起來後,科研經費充足的情況下,雖然方式不當,但實際上是拿回自己的投入,沒有損害國家集體的利益,也沒有給公共財產造成損失。”他們表示。
導師被抓後學生被迫轉專業
出事後,山東大學神經生物學系的官網撤掉了陳哲宇、李琳的名字,即使他們是系裡最初的科研力量。
該系官網顯示,現代神經科學是20世紀中葉才形成的一門新興科學,近10年來,神經科學已受到科學界的高度重視,得到迅速發展。
山東大學一長江學者分掉50万科研經費被判貪污本人稱是體制問題
據中國青年報2017.5.10報導,擁有長江學者、山東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山大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主任等多個頭銜,陳哲宇卻被50萬元“絆倒”了。2016年年底,濟南市天橋區人民法院一審判處他及3名同事犯貪污罪,陳獲刑4年、被處罰金25萬元。
按照陳哲宇的說法,為了報銷一些程序繁瑣而又合理必要的費用,以及在經費未分期到賬時維持實驗室運轉,他和同事通過虛開發票的方式陸續套出400萬元的課題經費設立“小金庫”,後來,根據科研貢獻多少分掉了“小金庫”中的50萬元,這成為他們被指控貪污的源頭。
50萬元全部來自科研經費,還是有部分是被混用的員工個人存款、原公司盈利?陳哲宇及其辯護人主張後者。並且,在他們看來,學校還有數百萬元陳哲宇應得的收入、為實驗室建設先行墊付的資金未支付給他,這部分金額抵扣之後,貪污事實上無從談起。
被以貪污罪名起訴1年多,陳哲宇始終認為自己的行為違規但沒有犯罪,“這是體制問題”。在他看來,國家支持科研工作的經費不夠匹配,作為科研工作者,自己及團隊的待遇也未得到保障。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審判決的前幾個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從經費預算、開支範圍、勞務費用、橫向課題經費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再之前,山東大學的相關管理規定也經歷了變更。陳哲宇的二審辯護律師、北京澤博律師事務所律師周澤認為,對陳的判決應該充分考慮政策走向。
日前,陳哲宇已向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他的一審、二審辯護律師也堅持為其做無罪辯護,遞交了新的辯護意見。這樁備受關注的長江學者貪污案,也是一次對我國科研體制的問診。
被分的50萬元是否全是科研經費?
為什麼要成立公司?按照幾名涉案研究人員的說法,實驗室常年需要使用多種試劑,由於進口限制,2012年,他們從山東經銷商處購買的價格上漲數倍,遠高於全國總代理商,甚至有時會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可總代理商又拒絕向終端用戶直接供貨。
有了“買榜單”還不夠,還需要“買通訊錄”。在畢業季,學生畢業時為了方便以後繼續聯絡常會製作班級通訊錄,於是補習班就會花錢去買各個班級的通訊錄(當年行情是一個班級500元台幣)。拿到學生的電話之後,便請工讀生開始“奪命連環call”,在暑假期間天天打電話問候、勸說,是不是能找時間來補習班“試聽”(成功call來一個人給500元獎金)。於是乎,“試聽”也成為一個重要的招生環節。
就筆者的經驗,“試聽”是攸關未來是否決定在此補習的關鍵,可以觀察這補習班的師資是否優良、上課型態是否能夠讓我理解、環境是否良好等。然而,除了上述由陌生的工讀生打電話或街頭髮傳單招攬來的新生之外,還非常仰賴“同學帶同學”的人情。畢竟“熟人介紹”總是比陌生人更值得信任,運用這種心理,補習班頒發獎金(帶一個人來給500元)給帶新生來“試聽”的老生,於是學生們更有動力拉自己的同學來補習,有學生願意來,留下繼續補習上課的概率就能提高許多,人潮也帶動錢潮。
在台灣,補習班之所以能這樣蓬勃發展,關鍵還是在考試招生製度。筆者升高中的年代,尚有高中聯考(類似大陸的中考,只有一次考試機會),所以所有學生都必須拼這次升學的機會,考得好,未來考上重點高校的概率也就更大;考不好,可能只能上職校、高中畢業就工作。教育法規嚴禁學校額外多補課,家長、學生都非常焦慮,擔心考不好,補習班也就應運而生。
如今台灣將高中/職納入“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中,升高中/職考試改為會考(一年兩次),雖說不再是“一考定江山”,但高中/職階段成為義務教育,所屬學區和在校成績也變得十分重要。越早將戶口登記在學區之內,越有升本地好高中的可能,以及學校內的每次大考和小考,都變得斤斤計較,學生的壓力不僅沒減輕,“出身”不如人的,還必須更加努力的考好每次考試,於是補習班的生意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回應
可以說因為“減負”,島內補習產業大步發展,有人賺的盆滿缽滿。可是對於孩子們來說,負擔真的減輕,成績真的提高了嗎?今天島內的情景,就是大陸教育的明天!
我這個城市現在也一樣了,老師上課留一手,讓你周末補習,錢是好東西,迷人眼睛!
這種事再陪著'素質教育''減負'的風一吹…可悲的是有錢有時間有精力的家長開始替代孩子,拼自我的十年寒窗被扭曲,而古代門閥世家壟斷經學教育和解釋的那套再一次上演
教育產業化的必然。
http://www.guancha.cn/xuchenpin/2017_05_10_407562.shtml
於是學生們在學校經歷一整天的學習之後,身心俱疲的又被逼著去補習班聽課,對於補習班老師還是有所期待的,特別是面對沉重的升學壓力、心中苦悶,有能在課業上解決困難、與自己年齡接近、又沒有父母耳提面命般說教,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對愛情都有憧憬或嚮往的學子來說,補習班老師自然深得學生的心。一些別有用心的狼師,正是就此趁虛而入,或半哄半騙、或霸王硬上弓,本文開頭的林奕含便是這樣成了受害者。
補習班介於學校和一般普通機構之間,既有師生關係,但又不如學校裡的師生關係那麼嚴肅,亦師亦友成了狼師親近學生的藉口。在得逞之後,又拿出“老師”的身份威脅學生不許聲張,學生缺少經濟能力、無法自行更換補習班上課,又為了應付考試升學,必須定期到補習班報到,於是狼師有了一而再、再而三性侵女學生的機會。本文開頭提到的案例中,林奕含不敢告訴父母,擔心公諸於世後自己將遭受社會的指責,只好忍耐下來。惡性循環,許多女性也因為這種模式成為狼師的禁臠。
除了補習班男老師在班內擁有許多女粉絲或女寵之外,補習班另一亂象就是黑函攻擊與謠言。筆者曾去補習的地方,與另一間補習班因在同個學區,彼此是競爭關係,抹黑、造謠對方更是層出不窮。有的僅是在學生里放出謠言,說對手不好好教書只會炒股票、上課講閒話;有的是在校門口發小傳單、打電話給家長說對手的壞話;更過分的是趁晚上補習班關門後,找人去把對手的教室玻璃打破、貼滿警告文字。還有找學生去對方補習班裡“臥底”,成為“臥底學生”,除了收集上課講義或教材,還趁機取得對手的生源資料(姓名電話地址),再來挖牆角,無所不用其極。
到了每年六月的畢業季,更是各補習班大舉出動招生的時刻。招生手法除了上述攻擊對手的“奧步”之外,最常見的還有“買榜單”、“買通訊錄”和給予“試聽獎金”。眾所皆知,補習班和學校一樣都重視升學率,如果自己補習班學生考上的學校都不理想怎麼辦?那就花錢買。此時補習班會去找尋考得好、在其他補習班上課或者根本沒有補習的同學,給他們一筆錢,讓他們同意自己的名字掛名在補習班的榜單上,以壯聲勢。在榜單貼滿一整面牆、密密麻麻時,除非剛好認識,不然榜單上的人是否真的在此補過習根本無從查證,這就是所謂的“買榜單”。
從補習班的空間分佈情況來說,全台有75%的補習班集中在台中市、新北市、台北市、高雄市、台南市和桃園市,恰好就是台灣目前的六大直轄市。而這六都,剛好佔了全台70%的人口數。連江縣是台灣地區唯一沒有補習班的縣市,代表教育資源城鄉差異嚴重。
可見補習班的設立,與人口密集程度與繁榮程度有正向關係;人口越多,學生的數量越多,升學的需求量大,補習班的供給也越多。在補習班招收對像上,則是以小學生為大宗,佔了將近整體的半數(45.6%);收國高中生的補習班總數(主要針對升高中和升大學)僅有15.5%。
至於為何會造就這麼多補習班,作為過來人,筆者倒可以講講自己的親身經歷。
筆者從小學到高中都在台北市求學,因升初中時是按照戶籍所屬學區升入公立學校,沒有經過考試,所以“小升初”這個階段筆者很輕易就完成升學。進入初中之後,方聽聞學校排課是排到第七節,加上一節名為課後輔導的第八節,往後就不允許學校再排課;在周末假日和國定假日,也嚴禁各級公立學校給學生補課,一經查獲,對學校和老師都給予重罰和懲處,再加上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稽查方面平時抓得嚴,確實是從源頭上減少了學生的學習時數。
按理說,學生的學習時數被控制在一定量以內,學習負擔應該會減輕,事實上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學校放學之後,有些老師會“鼓勵”同學到自己開設的補習班補課,甚至與學校成績掛勾,要是不去,在學校拿不到高分不說,也別想有好臉色看,加上家長求好心切,學生只能被迫下了課之後繼續去上課。
還有的老師會在學校“藏一手”,在學校打混摸魚,教學省略許多內容、只教“簡配版”,把補習班當主業、把學校當作副業,“鼓勵”學生到補習班上課才能“解鎖完整版”,這種運用師生不對等的權力關係,造就個人財富的累積,實在有違“為人師表”。筆者在求學階段也曾遇過上述不肖教師,在學校裡學習效果不好,於是也被逼著去了補習班。
然而在補習班裡,我也看到了另一番光景。
補習班從業門檻比學校低,只要是相關科系畢業、口才好就可以來教,而生動活潑的敘述、年輕亮麗又帥氣的教師群,經常成為補習班的亮點與賣點。
挺陳星是仗義直言!劉毅發信給補習班同仁2017-05-10 聯合報 記者張錦弘╱即時報導
國文補教名師陳星被影射捲入已故女作家林奕含案,遭指為「狼師」,他神隱多日,直到昨晚才發聲明說。
陳星發聲明前,英文補教名師劉毅(劉曉山)6日就公開力挺,聲稱他認識多年的陳星是「正人君子」,而遭非議,更引發「案外案」,台北市議員童仲彥率北市府官員到劉毅旗下補習班稽查有無違規,補習班力抗童仲彥,還糗他捲入家暴案,反將一軍。
今晚又傳出「劉毅寫給同仁的一封信」,除感謝補習班同仁日前阻檔童仲及媒體干擾,讓快要參加國中會考的補習班學生安心念書,也解釋之所以力挺陳星,是仗義直言,以自己「為朋友第一個時間站出來」這件事為榮。
不過,劉毅補習班仍重申,這是劉毅就他所認識的陳星發表的評論,和補習班教學無關,補習班尊重司法調查結果,盼社會能理性討論。
據了解,全國有上萬名學生、年收入上億元的劉毅英文教育機構,因為劉毅這次「仗義直言」,已感受到相當壓力,傳出家長紛紛要求孩子退掉補習班,但劉毅向來有話直說,補習班員工也很無奈,擋也擋不住。
許陳品:逼死美女作家的狼師補習班,我也去上過
台灣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中華青年發展聯合會評論員
如果不是26歲美女作家林奕含的自殺,台灣補習界的黑暗恐怕還將繼續掩藏下去。
林奕含自殺引發台灣社會各界展開獵巫般的人肉搜索,媒體也給予了連篇累牘的報導,扒出犯罪嫌疑人的各種信息。在新聞獵奇的背後,我們更應該看到,其實這個看似普通的社會案件,卻真實反映出台灣的嚴重問題:補習班產業與升學制度的關係。
根據台灣教育主管部門委託調查統計顯示,截至今年1月,全台灣現有18492間補習班,是全台便利商店(約1萬間)的1.8倍,與20年前比更是成長了12倍,在台北甚至有一條著名的補習街。而主打升學的文理補習班,更有11045間之多,若加上外語補習班,更是占到補習班總數的84%。而“資策會”曾在2013年估計,台灣補教產業年產值約1500億新台幣(約合344億人民幣)。三年多時間過去,補習班數量比當年增加2000間,產值可能再攀新高。
重點是好好一個女孩怎麼輕生了?
您去看看她的臉書就知道了,她在一般人的標準裡,絕對不是「好好的一個女孩」,才氣逼人但同時非常扎人,瞧不起世俗也被世俗瞧不起。她知道自己在統計學上是個廢物,大學唸不完,沒有工作,會在自己婚禮上拿著麥克風發牢騷,無法接受別人要她「忍耐」與「克制」。 她有接受治療,但最後治療救不了她。好萊塢的政治正確告我們,把心理的陰影找出來攤在陽光下,你就得癒。現實不是這樣,她花了好年博覽名家著作,只為了把心中這個故事好好寫出來。 出版後,可能力氣放盡了,留下的理由也沒了。最後一條是猜的。
只要幹在一起的時候是自願的,就不是強姦。 只要當時不是強姦,以後就沒資格後悔。要後悔也只能怪自己,不能怪別人。老賊當年沒拿刀逼她上床,後來也沒糾纏她。 那自殺是誰的責任? 是誰在跟自己過不去?
就算能此次能全身而退,夜路走多了,總是會遇到的,遇到這種一次就身敗名裂了,該還的還是要還的。
如果誘姦事實是成立的(無論是始亂終棄或是好聚好散),只要跟林亦含交往是16歲以上,那法律上是沒有誘姦這條罪名的!完全相信林奕含,如同當初鄉民相信那個媽媽嘴女殺人犯一樣,歡迎所在愛管事的到法院講!
做這種聲明也要冒很大的風險的, 就算沒辦法抓到性侵的證據定罪, 但光是兩人何時相識, 何時開始交往這種時間點的事可不能亂說, 要找到的證據相對容易. 譬如兩人是否16歲時素未謀面? 若當時就相識不可能是一對一認識的吧? 一定有旁人可以佐證兩人是否16歲時就認識. 然後只要被抓到其中一個時間點不對, 那麼整篇聲明都可以作廢了.
這個聲明和林父的聲明其實也頗吻合。
林父指8~9年前,個人以為應該是8年前,哪有自己的女兒被拐的時間會搞不出清楚?
8年前就是18歲左右,9年前就是17歲左右,差在成年與未成年之間,林父應該是故意這樣講的。然後不講性侵而是講誘姦,因為是兩人是情投意合在一起,但父母反對,所以認為陳星誘拐她女兒。目前的事實所顯示的、可以譴責的點只有一個...陳星外遇出軌、始亂終棄。其他的似乎沒啥問題。
滿16歲的合意性交就不違法律,再者非校內教職也沒所謂職業倫理問題,頂多道德有缺。 老牛啃嫩草,應該也沒違法 .始亂終棄,在台灣也沒罪,現代陳世美連譴責都沒辦法,因為現代男女陳世美多到離譜 .
無論是司法官或具有司法屬性之官署,必須要有能獨立於政治、輿論之外,依據法律、本於良知獨立執行職務的能力與作為。檢察官若因為「民氣可用」,就膽子大了起來(平常沒民氣可用的話,膽子就自動變小),進而濫用法律上所賦予的同意搜索權限,此絕非自詡為獨立官署的檢察官所當為。
案無大小,不管輿論是否已過度關注,檢察官仍應本於專業及良知而為行止。檢察官不是行政官,非為配合政策而為相應作為,辦案也不需大快人心。但南檢的偵辦作為,恰似披著司法官的外皮在做行政官的事,著實令人失望。
女作家之死 補教名師陳星發表聲明:曾交往兩個多月2017-05-09 聯合報
被指涉入女作家林奕含之死,神隱十餘天的的補教名師陳星(本名陳國星),今晚發表聲明表示,沒有逃亡、沒有神隱也不是狼師,承認確實與女作家交往過,但兩人交往約2個多月後,林家父母知悉,要求分手,對於林家父母疑將死亡原因直指他本人,沒有選擇第一時間出面澄清,是在靜待司法機關調查釐清真相,將配合調查
聲明稿表示,現在回憶林小姐也曾因課業壓力及志趣不合而快樂不起來。她說她是一個文學的靈魂卻禁錮在理工科的軀殼中。對於書中「狼師」的描述,他認為小說中的時空錯置、跳脫、幻想的手法,並非自傳。
回應
若看過她的專訪,就知她這個人不簡單。她說李國華是「胡蘭成縮水了又縮水了的贗品」,說「在奧斯威辛之後,詩是野蠻的」(奧斯威辛,納粹集中營,林奕含反駁集中營是最大的屠殺,而說房思琪式的屠殺才是最大的屠殺),說她這本書寫得很墮落,低到塵埃裡但不會開出花(張愛玲在胡蘭成面前「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 她斥責胡蘭成和李國華(縮水兩次)和中間那個縮水一次的老師,一個真正相信中文的人,「他怎麼可以背叛這個浩浩湯湯已經超過五千年的語境?」她為自己的受傷找救贖,她想有機的傷害那個人,最後卻選擇有機的傷害了自己。「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 林奕含控訴的對象可能也包含自己父母呢!但這方面我也不想多說了,自己看她文章吧。她承認他想傷害那位老師,但她做不到,我相信她也不屑用世俗那種下三濫的手法搞髒搞臭他,把他押進牢裡之類...她是用更厲害的招數,要他愧疚一輩子,就像趙敏要在張無忌手上狠狠咬上一口。
我認為雙方是願打願挨關係,雙方我都瞧不起,雙方都隱匿不利自己事實,完全相信死者,看小說編故事,乾脆再牽亡魂辦案好了!
偵辦林奕含案 南檢:解鈴還需繫鈴人2017-05-10 中央社
林奕含輕生掀起熱議,網傳陳姓補教老師發出聲明,更引起關注,台南地檢署昨晚證實,已依法傳喚陳姓補教老師到案說明,並經其同意搜索住處及帶回相關證物調查。
南檢發言人陳建弘今天說,檢方會查證網傳陳姓補教老師聲明內容是否屬實,必要時將再傳喚陳姓補教老師,但全案偵查不公開,檢方不便透露內容。
陳建弘表示,檢方曾發傳票給林奕含父母,但對方還是未出面,檢方連家屬是否握有此案物證或有人證,全不知情。
陳建弘認為「解鈴還需繫鈴人」,希望林奕含父母能夠出面,以利真相的釐溝,檢方也將再發出傳票通知。
回應
但怕是誣告呢。從女作家自己的心情寫作來看,這案離性侵相當遠呢。
再不出面, 那也不能排除另一可能性, 就是其中有瞎掰的成份在了.
司法不能僅靠一本書辦案,這家人不出面,時限到當然可以不理
辦案不能為大快人心2017/5/10鄭深元(律師、前特偵組檢察官)
報載台南地檢署於9日上午傳喚補教名師陳星,經取得陳星的同意,即指揮一組已經在陳星台北內湖住處待命的檢察事務官進行搜索。
姑且不論本件涉案的陳星因被害人林奕含之死而成為媒體焦點,因此檢方難免對本案以高規格偵辦,高規格偵辦並沒有錯,但是仍應遵守法定程序,檢方權力之行使,包含傳喚、同意搜索,也應該有所節制,不能因被告係知名人士或權貴,即產生差別待遇。
案件必有被害人到場提出告訴或告發,始得分案進行辦理,本案似乎是檢察官自動剪報分案。依規定,應在被害人父母、前配偶的筆錄後,始有進一步傳喚被告到案調查之必要。在未取得被害人筆錄之前,一般而言,不可能直接傳喚被告到案。惟本案南檢已先行傳喚被告到案說明,此為一大缺失,也坐實檢方偵辦案件大小眼、差別遇待、因人設事、標準不一之指控。
被告經傳喚到南檢訊問時,檢方另安排一組檢察事務官先行前往陳星台北內湖住處待命,俟檢察官取得陳星同意後,即入門進行搜索,程序上似乎符合同意搜索之條件。惟以類似強制性交或合意性交案件,一般現場無從留存證物,且事發迄今已有多年,是否有搜索被告住處取證之必要,實有疑義;在無搜索必要之情況下,要求被告先行同意搜索,難謂無濫權要求被告自證無罪之疑慮。況且,在類似案件史前無例的情況下,無異以大炮打小鳥。
“五四”活動,成都學子竟然穿漢服行跪禮
2017.5.3,來自成都青蘇職業中學的50餘名學生和家長及教師共同參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詩聖文化—五四成人儀式”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仰止堂舉行。
現場沃盥之禮、男子加冠、女子及笄、三加禮服,十五組家庭體驗古代成人禮。身著古裝的家長在司儀的帶領下,為子女進行加冠、加笄古禮,完成一次具有特殊意義的成人跨越。
禮畢,家長代表將對子女的深深地祝福化作誠摯樸實的語言,祝福所有孩子們帶著勇氣、知識、信念、擔當和感恩去創造新生活。教師代表在寄語中表示,希望即將跨入成人行列的同學們秉承杜甫精神,切實擔負起國家、社會、家庭所賦予的神聖而莊重的使命,切實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化作實際行動,用青春和智慧書寫更加絢爛的篇章。
回應
1919年的五四青年可是要“打倒孔家店”摧毀一切中華傳統的,現在的青年(包括我)卻在以如此傳統的方式紀念五四運動,不得不說,歷史還真是充滿了諷刺
這不叫跪,這叫拜。是禮,是文化,不是奴才。
拜父母,拜師長,拜先賢,沒問題。只不過時間點不對,五四應該有五四的樣子,而不該是盲目復古。
我知道,你們不太在意文化方面的東西。沒事破個四舊,批林批孔
五四舊青年
話說回來,五四“打倒孔家店”那一套也不全對,當時大形勢下,很多人選擇了激進地反對一切傳統,甚至連漢字都要廢除,改成拼音文字(當時有些鄰國就是棄用漢字,完全換了一套文字),現在看來,顯然不對,不過因為某些原因,現在不提五四中不好的那一面而已。
穿漢服很好呀!這麼多的驚詫幹嘛呀!難道穿著西裝就高大上了,穿著比基尼就上檔次了?。漢族人穿漢服咋的啦?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咋就對著漢服指指點點呢?又沒有逼你穿。
推崇漢文化不代表全盤照搬,既然推廣漢服、書法、戲曲,那麼裹小腳、龍眼之好、跪拜就不能也跟著推廣。
你經過了什麼研究手段得出裹小腳和龍眼之好、跪拜是同性質的?
他們在倡導恢復漢家衣冠,是數典忘祖的人,無法理解的!人家至少是在做有意義的事,還被一群不知所謂,無所事事的人亂噴。五四節就不能穿漢服了?就不能拜父母師長了?告訴你,漢人穿漢服,天經地義!狗屁的人才穿旗袍當唐裝!(?)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7_05_05_406835.shtml
中國在建的最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堪稱“超級顯微鏡”
2017-05-02 “中科院之聲”刊文介紹我國目前在建的最大科學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CSNS)項目。CSNS於2011年10月在廣東省東莞市正式開工, 規劃用地1000畝,首期用地400畝。預計總投資為二十三億元人民幣。目前土建工程已經竣工,各工藝設備正在緊張安裝調試中,其中直線加速器首段成功完成調束,快循環同步加速器各系統已開始調試。加速器、靶站和譜儀工藝設備的批量生產在全國近百家合作單位完成,許多設備的研製在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6%以上。CSNS建在13米到18米的地下、一期工程中子譜儀數量為3台(最多可建20台),束流功率為100kW,且預留了進一步提高束流功率到500kW和增修第二靶站的升級空間。
該科學裝置主要用於研究中子特性、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和運動,簡單地說,它是一個觀察微觀世界的工具,就如一台“超級顯微鏡”,用中子探測來研究DNA、結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質的微觀結構。項目建成後,中國將成為繼美國、日本、英國之後,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脈衝式散裂中子源的國家。散裂中子源和利用X光探測核外電子來研究物質結構的同步輻射裝置互為補充,都是研究物質結構的強有力工具。
………..
事實上,無論是高鐵的輪軌,還是飛機的渦輪、機翼裡面都有應力,它決定了高鐵和飛機使用壽命和安全性。但是,這個應力看不到、摸不著,對它的研究成了避免類似災難發生的關鍵。現在科學家已經可以在散裂中子源上測量研究輪軌和機翼的剩餘應力,優化機械加工工藝,使高鐵和飛機變得更安全舒適。
CSNS裝置的建設大大加強了國內中子散射科學和應用界的國際交流和合作,為我國的中子散射技術和應用在國際前沿領域佔據一席之地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回應
這個怎麼噴!在線等,挺急的!
西部人民還在吃草,西部的小學生還在吃很差的午餐,國家竟然有錢去投入到短期看不到成果的研究中,你看人家美國玩剩下的東西,這筆錢要是發給每個人,一人一個億還能剩9個億,國家啊,停下你飛奔的腳步,等等你的民眾,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這個國家是怎麼了,吃虧的總是民眾,一定是體制問題。
特此通知: 你被養豬網錄取了,明天一早來上班!
http://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7_05_02_406371.shtml
孩子被欺負怎麼辦?四川一幼兒園六成受訪家長稱“打回去”2017-05-02
小朋友之間時常會有點小衝突。如果孩子在幼兒園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你覺得該怎麼辦?據《成都商報》報導,近日,針對這個問題,四川省樂山市啟明星幼兒園對該園小朋友的家長做了一份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60%的家長表示應該培養孩子強硬的性格,被欺負時要“打回去”;有25%的家長則認為,孩子被欺負後,應當遠離施暴者,而不是以暴制暴。
家長:不還手就別回來哭
老師:小伙伴間打鬧很正常
調查問卷顯示,有超過90%的家長反映,自己的孩子有和小伙伴起爭執或被欺負的經歷;9%的家長承認自己經常打孩子,86%的家長表示偶爾打過孩子;有34%的父母表示,曾當著孩子的面在家裡吵過或打過架。
在楊姣看來,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和小伙伴發生爭吵甚至動手,都很正常,家長無需過分擔心,更不要將孩子之間的矛盾上升為家長之間的“戰爭”。孩子受欺負,一定要了先解其中的緣由,再確定應對之策。
專家:家長應告訴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熊丙奇表示,如果教孩子一味忍讓,確實會讓孩子變得懦弱,但如果片面強調以暴制暴,孩子一旦形成習慣,會變成一個攻擊性強的兒童,這對其將來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所有家長都應該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動手打人肯定是不對的,但如果確實超出了普通打鬧的範圍,家長也應該告訴孩子保護自己的方法。
回應
我能說這專家說了一堆沒用的廢話麼?對施暴者施以暴力,是製止暴行的最佳手段。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有問題嗎?
打不過很正常,但是要有還手的勇氣,氣勢足了對手也會老實一些
喜歡打人的本質上就是缺教養,這種人往往也是最欺軟怕硬的,所以如果你軟弱,那隻會讓這種人更爽,反而是懟回去,往往對方下次就不敢欺負你了。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5_02_406327.shtml
潘攻愚:歐美小孩到底學過乘法表和乘法口訣嗎?2017-05-03
近日,觀察者網花邊欄目一則“沒有中國的九九乘法表,外國人是怎麼算乘法的?”一文引起了不少讀者的興趣。
吐槽者甚眾,無非是抨擊歪果仁喜歡“化簡為繁”,這些奇技淫巧的展示不但不能證明西方人的聰明,反而帶有呆傻愚笨氣;相比之下, “九九乘法表”琅琅上口,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記憶,計算速率方面遠勝“畫線乘法”術。
不過這次筆者仔細留意並細細梳理了“畫線乘法(multiply numbers by drawing lines)”的來龍去脈,覺得確實比想像中有意思,完全不是惡搞或者歪果仁在“自污”他們的數學學習體系。
“畫線乘法” 是怎麼來的?
這則視頻誕生於2014年的四五月份,作者名叫Presh Talwalkar,美國斯坦福大學的高材生,主修經濟和數學。他的視頻推出後,不長的時間內居然有了上百萬的點擊量。下面的讀者有不停地在問問題的,如“這個視頻能解決xxx乘法嗎”;還有很多讚歎的“很棒!很厲害!”這也恰恰可以證明“畫線乘法”術對外國人本身來講也是很新奇、很怪異的,而不是像某些人炒作的那樣說是他們慣用的一個計算手法。
……
我們的“乘法表”和“乘法口訣”而自豪,筆者承認它確實推動了國人在幼年階段的計算能力,尤其是其中一些口訣等變成了一種坊間俚語,更是強化了這種計算記憶。
那麼,歐美國家的孩子,有“乘法表”和“乘法口訣”嗎?
答案是有,而且大有特有。
…….
回應
筆者果然是學文科的。九九乘法表是可以無限發散的好吧。而且中國孩子四年級開始學習四則運算,都是有技巧的,並且這只是小九九,大九九大多了……另外有一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小數目的計算大多數都會應用心算,而這幾乎不需要刻意訓練,老一輩很多人可能小學都沒讀,字也不認幾個,但是這類計算毫無障礙.
為什麼外國人學乘法不如我們方便,說到底還是得益於我們漢語單音節語言的優勢,要說“畫線乘法”幾何和代數結合,不如上解析幾何好了。
人的思考是大腦用一個虛擬的聲音去思考的,所以語言有多快,思維就有多快。用英文和中文分別背一次九九乘法表,就知道漢語的優勢了。
http://www.guancha.cn/pangongyu/2017_05_03_406427.shtml
一滴血可測癌存在誤讀專家:誇大其詞誤導百姓2017.5.2未來網
2017.5.1,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測癌症已被批准臨床使用》的文章火遍網絡,文章裡提到:“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羅永章團隊自主研發出了一種專門檢測熱休克蛋白90α的試劑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於癌症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注:沒說一滴血就可以測出癌症)。”網友紛紛表示:“如果這是真的,那是重大喜訊啊!”
全球還沒有一個血液標誌物 能百分百地診斷腫瘤
對此,浙江省腫瘤醫院蘇丹教授表示,通過一些血液腫瘤標誌物的檢測,的確可以對人體癌變提供指示和判斷,可監測腫瘤的進展和預後。但在腫瘤早期診斷方面,這種判斷通常需要與傳統、經典的檢測方法聯合應用。
以肺癌為例,低劑量螺旋CT是全球公認、可提高早期肺癌檢出率,降低死亡率的經典篩查手段,專業醫生會建議肺癌高危人群,如重度吸煙(20包/年)、50- 74歲人群,至少一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
儘管如此,低劑量螺旋CT有高達96%的假陽性率,也就是96%的肺部結節是良性。如此高的假陽性率,需要有其他輔助方法來克服。如果有類似熱休克蛋白90α的腫瘤標誌物聯合檢測,將有助於降低篩查的假陽性率,在一群假的肺癌患者中“揪”出真正的患者。
羅永章也曾闢謠
一滴血可監測腫瘤而非測癌症
體檢單上“腫瘤標誌物”升高
並不意味著一定患癌
所謂的“一滴血”查癌症,就是查血中的“腫瘤標誌物”。什麼是“腫瘤標誌物”,簡單點說就是由惡性腫瘤細胞異常產生的物質,或是腫瘤刺激人體產生的物質。
像肝癌的腫瘤標誌物是AFP、肺癌的是CEA、卵巢癌的是CA125、乳腺癌的是CA153、胰腺癌的是CA199等。這些腫瘤標誌物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腫瘤的發生、發展,對監測腫瘤治療效果和預後有一定的幫助。與其他腫瘤監測手段相比,腫瘤標誌物檢測更方便、快捷,成本也大大降低。
回應
無知媒體傳播謠言,要不要負責
本來就是忽悠百姓,現在無良媒體太多,寫篇軟文掙個百八十萬,又不用負什麼責任。反正中國百姓不禁忽悠,一忽悠什麼都信。以前的打雞血,甩手療法,喝紅茶菌到後來吃綠豆包治百病等等已經充分的說明了這點。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5-02/doc-ifyetwsm1575594.shtml
需要指出的是,能進入美國名牌大學的,畢竟都是百里挑一的尖子學生。這些名校每年錄取率在7%左右,競爭非常激烈。美國學生想進入這些名校,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和造化,也要靠家長堆進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財力。可以說,在美國要進名校,不靠“拼爹”,全靠自己拼,比在中國考上北大、清華要難得多。這就是為什麼美國的家庭平均收入6萬多美元,而在斯坦福和哈佛,能享受到學費全免的家庭年收入在6萬美元以下的孩子不到兩成。美國名校本來就是培養精英的,對於下層社會的孩子,名校確實為他們開了一道門,擠進去了不用為學費發愁,但要想擠進去,真的很不容易。
很多中產階級家庭孩子上大學的最佳選擇是進入本州的公立大學,因為州內學生能節省一半左右的學費,如果加上助學金和獎學金,經濟負擔會更輕。根據美國大學理事會的報告,2013到2014學年,美國4年制公立大學平均學費是8893美元。多數家庭更關心的是,大學的學費能不能漲得慢一點?過去十幾年,美國大學學費連年大漲,扣除物價漲幅因素以後,私立大學平均每年漲2.4%,公立大學每年平均漲幅近6%,讓人叫苦不迭。可以想見,對於年收入5、6萬美元的中產家庭而言,如果家裡有兩個孩子同時上大學,即便全上本州公立大學,每年5萬美元確實讓他們不堪重負。這就難怪美國學生舉債上大學很普遍,美國大學生助學貸款餘額超過1萬億美元,超過美國人的信用卡債餘額,連美國總統奧巴馬直到前幾年還在還當年上大學的學債。還有很多貧困家庭和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以及新移民的孩子,選擇上社區學院,“曲線救國”。社區學院相當於中國的大專,多是兩年制,學費只相當於私立大學的十分之一,公立大學的三分之一左右,但這種學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沒有競爭力,但他們可以在兩年之後轉到本州公立大學,省一點學費。
當然現在也有更多美國家長和學生意識到,與其花昂貴的學費,去上一個不知名的大學,將來畢業了找不到好工作,還不如去學一技之長。我曾看到一個新聞報導,說是得克薩斯州一名青年,父母都是博士,在大學搞科研,而他高中畢業後不去上大學,而是去得克薩斯州立技術學院學了兩年制的焊接專業,工作第一年就掙了14萬美元。一位高中輔導員說,並非所有人都需要4年制的大學學位,但真正麻煩的是如何說服學生家長。
美國平民孩子上得起好大學? 2015-06-07
中國網絡上關於美國普通百姓家的孩子是否上得起好大學的辯論很多。其實對於美國華人而言,這也是他們的頭等話題。美國大學學費高,家庭負擔重是事實,但對於真能被名牌大學錄取的普通家庭孩子而言,基本上不用顧慮交不起學費而被迫放棄。
美國的大學在考慮助學金時,通常會以年收入20萬美元為界線,在這條線以下的學生,或多或少能得到助學金;超過這條線,基本上就不要想得到任何助學金了。要強調的是,美國大學的助學金發放,基本上只面向有納稅記錄的美國居民,國際學生很難享受到。中國極少數留學生拿到美國大學的全獎,那是大學吸引優秀學生的獎學金,而不是助學金。
名牌大學因為財力雄厚,美國本土的本科生有一半左右或多或少能得到助學金,這些名牌大學的每年學費和食宿費掛牌價大多在5萬多美元,但如果扣除學生獲得的經濟資助,每年平均實際開銷大多在1.5萬美元到2.5萬美元之間。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甚至能給普通人家的孩子以更優惠的政策。比如哈佛和普林斯頓都給家庭年收入在6.5萬美元以下的孩子全免學費,斯坦福大學對家庭年收入在6萬美元以下的孩子全免學費和食宿費,同時校方希望學生在暑期或業餘的校園工作中每年掙到將近5千美元,以貢獻於教育開支。
這個排名與總體排名沒有很大差異,主要是因為這些名校財力雄厚,為了吸引優秀的平民孩子,有許多獎學金,比如哈佛和普林斯頓大學會給美國本土家庭年收入在6.5萬美元以下的學生全免學費,但這項政策並不面向留學生,而且哈佛、普林斯頓的門檻那麼高,能被錄取的平民孩子一定是尖子中的尖子。一般的美國平民孩子,為了省學費,上本科時通常會選擇本州的公立大學,這樣大約能省一半的學費,學生所在地州有較好公立大學的,比如加州、弗吉尼亞、北卡羅萊納等州的居民就比較合適,而對於留學生而言,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學費差別不大,最好還是多關注實際的專業排名和性價比。
美國大學理工生與文科生“錢景”天壤之別 2015-08-30
在美國,大學畢業生中理工專業與人文專業的就業前景和薪水起步價可以說有天壤之別。美國薪酬數據公司PAYSCALE對數百萬專業人士進行的調查發現,美國大學畢業生起薪最高的15個專業全是理工科專業,其中前十位依次是:石油工程、化學工程、計算機工程、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電氣與計算機工程、電氣工程、航天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
比如石油工程專業畢業生起薪平均為年收入10.23萬美元,10年後平均達到17.63萬美元;化學工程起薪6.96萬美元,10年後平均達11.67萬美元;計算機工程起薪平均為一年6.73萬美元,10年後平均10.86萬美元,10年薪水增幅都在6、7成。
反觀美國大學畢業生起薪最低的十幾個專業全部是文科,最低的十個專業是:早期教育、孩子和家庭研究、烹飪藝術、孩子開發、學前教育、社會工作、音樂教育、小學教育、廣播通訊、人類服務。尤其是早期教育和人類服務專業,不僅起薪低,薪水增長還很慢。比如早期教育專業畢業生,平均年起薪不到3萬美元,僅是石油專業畢業生起薪的不到3成,十年後早教人士的平均年薪也就是3.8萬美元,是石油專業的四分之一不到。小學教師平均起薪一年3.36萬美元,十年後也才4.55萬美元,增幅為3成5。
前年喬治城大學也曾做過調查,美國大學畢業生工資最低十大專業:戲劇寫作,起薪2萬6,失業率7.8%;人類學/考古學2萬8,10.5%;健身3萬, 8.3%;美術3萬,12.6%;社工3萬,6.6%;哲學/宗教學3萬,10.8%;心理學3萬,7.6%;人文科學3萬,9.2%;電影攝像3萬,12.9% ;音樂3萬,9.2%。
說說美國大學排行榜與名校選擇 2014-04-07
大學排行榜是美國家長和學生非常關注的,每年由“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評選的大學排行榜總會被廣泛報導。2014年美國大學排行榜,普林斯頓大學力壓哈佛大學,名列榜首。哈佛大學屈居第二,耶魯大學列第三,哥倫比亞大學名列第四,斯坦福大學與芝加哥大學並列第五,杜克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並列第七,加州理工學院與達特茅斯學院並列第十。
這是美國的全國性綜合大學的排名,前十名中有6所是常青藤聯盟的學校,說明美國的東北部地區依然是美國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地區。美國的高等教育水平較高的依然是私立大學,前30名中,由政府主辦的公立大學只有5所,排名最高的是名列第二十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其次是弗吉尼亞大學。
這些美國的頂尖大學每年平均學費都在4萬到5萬美元之間,前十名的大學中,前五位的錄取率基本上在7%左右,後五位錄取率錄取率基本上在13 %左右。而報考這些大學的本身都是自身綜合條件非常出色的學生,華人學生的SAT成績基本上應當都在2250分以上。最後的錄取率依然這麼低,就可想而知要進入美國名校,競爭有多麼激烈。
儘管美國有教育專家批評,這種排行榜對美國學校的攀比熱,抬高學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更多平民的孩子上不起名校,但多年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推出的大學排行榜在美國已經積累了很高的知名度,是學生報考大學和教育機構研究大學水準的重要參考。
中國學生要留學美國或者華人學生報考大學時,肯定多多少少都會參考這個排行榜,但我覺得更重要的還是要因人制宜。上面說的排行榜只反映了大學的綜合實力和知名度,但具體到某個專業,排名結果卻是大相徑庭,有些總體排名在幾十位甚至100名開外的大學,某些專業可以排進前十名。比如要來上理工科研究生的學生,報考學院時會發現,排名前三名的是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而不是綜合排名前三名的普林斯頓、哈佛、耶魯。再比如學習美術專業的學生,耶魯大學、羅德島設計學校、芝加哥藝術研究學校列前三名,而多數名校榜上無名。
另外學生報考大學時,除了看總體排名,更要看性價比排名,也就是這個學校的學術聲譽與學費減免後實際支出之比。2014年美國性價比排名前十名的是: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斯坦福、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加州理工學院、達特茅斯學院、康奈爾、楊百翰大學。
多年來美國各地教育部門並非沒有想辦法促進學校的多元化,但實際效果似乎不明顯。俄亥俄州曾經嘗試公立學校跨片入學,但結果是有能力的走了,沒能力的留下,原來學校的族裔分野現象更加嚴重。
族裔多元化和移民(微博)大量湧入後形成的隔離居住現象,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有大蘋果、大熔爐之稱的紐約和移民最多的加州,反倒是學校種族隔離現象更嚴重的地方,就說明美國實現種族平等依然任重道遠。
即便是享受好社區、好學校的亞裔,在校園中依然存在族裔分野現象。小萱說,在學校里亞裔學生聚到一起,多討論作業難不難,課餘上什麼班等話題,而白人學生聚在一起更多討論美國主流社會的時尚。在學校裡,亞裔與白人學生的交往基本上是“公事公辦”,如果誰跟另外一個族裔打得火熱,反倒顯得有點另類。亞裔第一代移民家庭保留的母國文化氛圍,使第二代亞裔雖然生長在美國,但與白人文化仍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閡,由此產生的族裔鴻溝,恐怕不是一兩代人就能完全彌合的。
相關新聞
第二道墙 下令暫停向7個伊斯蘭國家發放簽證
各方硬懟特朗普 美國紐約一名聯邦法官下令暫停驅逐穆斯林
違憲、危害法律!美多城市長抵制特朗普移民政令
罕見! 美國代理司法部長 拒替川普移民令背書
罕見!川普火速開除代理司法部長 重批她背叛
美國900名官員抗議特朗普入境限令 白宮:不執行就走人
川普頒七國移民禁令 美機場示威亂糟糟
特朗普移民令生效 百餘人在美國機場遭扣留
美大學校長不滿川普行政令 矢言保護學生
「禁穆斯林是歧視」 麻州總檢察官控川普違憲
美聯邦法官封殺移民禁令 裁定全國暫停實施
川普推文批西雅圖法官裁決 誓言推翻
川普再輸 聯邦上訴法院拒絕白宮上訴
川普上任廢除奧巴馬政策:醫保/氣候計劃/TPP/限制移民
限制移民新健保法不過關 川普經歷任後最大挫敗 下一步力拚租稅改革
醫改失敗降低特朗普威懾力 美企大批出走墨西哥
墨拒為美修牆掏200億美元 特朗普:進口稅20% 墨嗆退出NAFTA
川普惹怒鄰國墨西哥 恐引發貿易戰報復 20墨城市 爆反川普示威
川普2017.1.20總統就職演說 強調美國優先美國第一
西方主流媒體評特朗普演講:毛骨悚然
史無前例!全球抗議特朗普就職美217人被捕
全球女性反特朗普200多萬人示威
川普為何偏愛超長寬版大紅領帶?「陽具」的影射,雄性超強控制慾和權力。
CNN民調:川普就職支持率史上 最低只有40%
不支持率超支持率 特朗普只用了8天
上台不到一個月 美國近百萬人連署彈劾川普
這是美國好學區公立學校的典型場景。在這些外人看來的好學校裡,亞裔學生比例遠遠高於本地區人口中亞裔的比例,亞裔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眾,數學、科學奧林匹克班,亞裔學生更是大顯身手,學校樂隊中亞裔學生佔一大半,但在體育場上則多是白人學生的天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校園族裔分野現象。而在另外一些貧困人口聚居的學區,學校裡非裔或拉丁裔學生佔絕大多數,白人學生屈指可數。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民權項目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紐約州公立學校的族裔分野情況在全美範圍內最嚴重。很多學校連一名白人學生都沒有,僅有非裔和拉丁裔學生。2009年到2010年,紐約州的白人學生佔學生總數的近一半,但非裔學生常去的學校,白人學生平均比例僅佔17.7%。
以全美最大、有110萬學生的紐約市學校系統為例,過去12年內建立了許多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s),但73%的特許學校僅有少於1%的白人學生,其他多是非裔和拉丁裔學生。特許學校經常設有項目,專門面向貧困家庭。民權項目主任兼該報告作者奧菲爾德(Gary Orfield)稱,很多非裔和拉丁裔學生註冊那些窮學生比例高的學校,而在收入和膚色多樣化的學校裡,非裔和拉丁裔學生的學業表現,通常比那些在族裔分野現象嚴重的學校的學生好很多。
其實這種學校種族隔離在全美範圍普遍存在。根據這份報告,這種現象嚴重程度排在紐約之後的依次為伊利諾伊州、密歇根州和加州,比如在加州,非裔學生集中的學校,白人學生比例平均只有18.9%。
報告指出,學校的族裔分野現象,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住房分佈。美國的公立學校是劃片入學,學生只有住在這片區域裡,才能到管片學校(home school)上學,於是形成富人和中產階級中上層聚居的地區學校較好,而窮人和中產階級下層聚居區學校較差的現象。現實生活中,非裔和拉丁裔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滯後,貧困率較高,其子女也只能在較差的學校裡就學,形成惡性循環。而本來居住在這些區域裡的白人則逐漸搬離,或者讓孩子去讀私立學校。比如華盛頓國會山以東區域,已經成為非裔聚居區,但有一片仍是白人聚居區,但那個區域的公立學校裡,卻幾乎看不到白人學生。
奧菲爾德表示,如果紐約想要一個社會和經濟多元化的未來,它的決策者和公民應該要盡快意識到多元化的價值和不平等帶來的危害。
多年來美國各地教育部門想辦法促進學校的多元化,但實際效果似乎不明顯。俄亥俄州曾經嘗試公立學校跨片入學,但結果是有能力的走了,沒能力的留下,原來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更加嚴重。族裔多元化和移民大量湧入後形成的隔離居住現象,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移民最多的加州和紐約,反倒是學校種族隔離現象更嚴重的地方,就說明了美國實現種族平等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即便是融入好社區、好學校的亞裔,學生在校園生活中也依然存在族裔分野現象。在好學校裡,亞裔學生聚到一起,多討論作業難不難,課餘上什麼班等話題,而白人學生聚在一起,會更多討論美國主流社會的時尚。在學校裡,亞裔與白人學生的交往基本上是“公事公辦”,亞裔第一代移民家庭保留的祖籍國文化氛圍,使得第二代亞裔雖然生長在美國,但與白人文化仍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閡,由此產生的族裔鴻溝恐怕不是一兩代人就能完全彌合的。
美國學校“種族隔離”現象讓族裔鴻溝恐難彌合2014-04-15
實這種學校種族隔離在全美範圍普遍存在。根據這份報告,這種現象嚴重程度排在紐約之後的依次為伊利諾伊州、密歇根州和加州,比如在加州,非裔學生集中的學校,白人學生比例平均只有18.9%。
小萱是生長在美國的華裔學生,小時候上幼兒園時,她有許多白人小朋友,經常互相邀請參加生日聚會,她最要好的小朋友也是一個白人男孩。然而隨著年齡增長、年級升高,轉過一次學的小萱上小學以後,白人朋友越來越少。而她所在的小學天才班28名學生,一大半是亞裔,一小半是白人,非裔和拉丁裔學生分別只有1名。
從去年開始,小萱上了她家所在地區的好初中,學生構成類似,基本上是亞裔與白人平分天下,非裔與拉丁裔寥寥無幾。現在小萱最要好的是一名韓裔女生。她說,在學校裡休息吃飯時,基本上都是亞裔與白人學生各自扎堆聊天,相互間很少湊到一起。
美國學校不同族裔各自扎堆現像明顯 2014-11-16
從上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以來,美國反對種族歧視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很少有人敢公開宣揚種族歧視的言論。不過美國不同族裔之間的融合仍有長路要走,校園裡族裔分野的現像明顯。在華盛頓周邊所謂的好區好學校,基本上都以白人和亞裔學生居多,好學區的天才班項目,更是白人和亞裔學生一統天下,黑人和拉丁裔學生難覓踪影。
亞裔學生比例遠遠高於本地區人口中亞裔的比例,亞裔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眾,數學、科學奧林匹克班,亞裔學生更是大顯身手,學校樂隊中亞裔學生佔一大半,但在體育場上則多是白人學生的天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校園族裔分野現象。而在另外一些貧困人口聚居的學區,學校里黑人學生或拉丁裔學生佔絕大多數,白人學生屈指可數,某個學校學生幾乎是單一的少數族裔,成為美國教育界更關注的學校種族隔離現象。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民權項目最近發布研究報告說,紐約州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情況在全美範圍內最嚴重,很多學校連一名白人學生都沒有,僅有非洲裔和拉丁裔學生。2009年到2010年,紐約州的白人學生佔學生總數的近一半,但非洲裔學生常去的學校,白人學生平均比例僅佔17.7%。紐約市75%的非洲裔學生集中於少數族裔學生佔90%以上的學校。2010年,紐約州公立學校約有一半的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其中主要是非洲裔和拉丁裔學生註冊的學校中有接近70%的低收入家庭學生,而白人學生較多註冊的學校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只佔30%。
其實這種學校種族隔離在全美範圍普遍存在,根據這份報告,這種現象嚴重程度排在紐約之後的依次為伊利諾伊州、密歇根州和加利福尼亞州,比如在加州,黑人學生集中的學校,白人學生比例平均只有18.9%。
這種學校種族隔離現像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住房分佈,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被鼓勵多元化的政策減輕。美國的公立學校是劃片入學,學生只有住在這片區域裡,才能到管片學校上學,於是形成富人和中產階級中上層聚居的地區學校較好,而窮人和中產階級下層聚居區學校較差的現象。現實生活中,黑人和拉丁裔的貧困率較高,其子女也只能在較差的學校裡就學,形成惡性循環。而本來居住在這些區域裡的白人則逐漸搬離,或者讓孩子去讀私立學校。比如華盛頓國會山以東區域,已經成為黑人聚居區,但有一片仍是白人聚居區,但那片區域的公立學校裡,卻幾乎看不到白人學生。
這些考試時間的統計,並沒有包括AP課程、SAT、ACT這些非強制性的考試,而實際上學生為了報考大學,可能花更多時間來準備這些與美國大學錄取相關的考試。因此可以說,美國學生經歷的考試其實確實是挺多的。我女兒也告訴我,她所在的學校基本上是兩天一小考,3天一大考。越是好學校越是如此。
美國的家長對美國學校考試越來越多正表達憂慮。蓋洛普公司曾對4500名成年人進行的民調發現,近三分之二的成人認為,美國公立學校裡過於強調標準化考試,五分之一的人認為正合適。美國教師聯合會主席溫嘉頓說,限制考試數量是一種共識,會得到絕大多數美國人的支持。奧巴馬政府曾在2015年底發布政策指導綱要,推動所有的公立學校將標準化考試所用時間限制於學生課堂學習時間的2%以內。
我覺得要客觀看待考試多少的問題。標準化考試多少合適正在成為美國有爭議性的話題,因為自從小布什政府實施“有教無類”法(No Child Left Behind)法以來,美國的公立學校在3年級起到8年級就要進行一系列的標準化考試,通過學生成績的評比,看哪個學校不達標,就要進行整改,否則學生有權利要求轉學或額外補習。這個法律在許多校區引發教師的抵觸情緒,有些校區拒絕執行,也有一些國會議員揚言要廢除這個法律。
美國人一方面抱怨考試太多,但另外一方面,許多學校的評比機構正是依靠這些全國性的標準化考試的學生通過率來給不同的學校打分。而所謂的好學校,好學區,就是通過這種打分體現的,亞裔和白人中上階層家庭買房時會非常重視這個。越是好學校,對學生抓得越緊,考試也更多。總體而言,私立學校的考試比公立學校也更多。
所以這裡存在一個政治正確的問題,大家都喊考試太多了,要給學生減負,要讓老師減壓,教育不是為了培養考試機器,但實際上想出人頭地的人其實希望有更嚴格的考試,才能比較公平地測定學生的學業進展狀況。如果沒有考試,光靠老師主觀判定,也很難公平公正地衡量學生的學術表現。美國學校裡學生的GPA就是靠平時學習中無數考試和測試綜合而成的,在大學錄取中也是很重要的指標。
因此當時奧巴馬政府限定標準化考試時間於2%之內的措施出台後,引發了爭議。大家多認為,限制考試氾濫是對的,但硬性規定時間多少是不對的,重點不是考試多少,而是考試的內容與有效性。
美國人的考試怎麼那麼多?
很多人一定以為我吃錯藥了,昏頭了,美國的考試難道比中國還多?在中國,幼兒園升小學要考試,小學升中學要考試,中學升高中要考試,高中升大學更要考試,研究生要考,博士生要考,考英語,考職稱,考級別,考學位,老師考學生,學生考父母,父母考關係,……
你知在美國要考到會計師執照極難嗎? 一般成績好的也要考數次才能考到, 考建築師執照最少要考十次, 一級級考才可達到, 邊考邊做工, 五年七年是很通常的, 考精數師執照可能要花一生也考不到, 世上沒有很多考得過的精數師, 一旦考到通常都是大公司財務部或是保險公司的主管人才. 公司的CEO可混出來, 靠關係靠小聰明, 但有些工作考不過就無希望. 轉行比較好.
美國的考試真是多。今天是否吃飽了,可以作個測試;今天會不會長胖了,可以作個測試;你是否合適當售貨員,可以參加一個測試;你是否能成為飛行員,可以參加身體、心理的綜合測試;你是否能勝任總統職位,你可以參加全國選民對你的測驗;……
SAT和ACT考試是美國大學的主要入學考試內容之一,所以這類考試的補習也是華人家庭的重中之重。這裡的課外補習班幾乎成了孩子們的一項必須的課程,不僅有補數學英語的,還有補習物理化學的,五花八門,若不參加補習就有在華人的競爭中落伍淘汰的可能,孩子們早出晚歸非常辛苦,與在中國的孩子無異,甚至更甚,因為在美國,僅僅是學習成績是不夠的,參加課外社團、體育愛好都是申請大學時所必備的。
美國學校考試到底多不多?2017-04-30
說起考試,咱們中國人都有切身之痛。從小到大,哪個中國學生不是身經百戰?可是你知道麼,美國人也嫌他們的考試太多了。
根據美國大城市學校委員會對全美66個學區的調查,美國學生從學前班到高中畢業,這13年里平均要進行112次強制性的標準化考試,平均每年要花20到25小時在考試上。2014到2015學年,標準化考試最多的8年級學生,每個學生花在強制性考試上的時間平均為4.2天,約占美國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的2.3%。
美國學校考試到底多不多?
與此同時,2013年美國共簽發中國中學生來美留學簽證近3.2萬個,是8年前的50倍,增速之猛令美國教育界人士乍舌。中國已超過韓國,成為在美留學的中學生最多的國家。
中國學生紛紛放棄高考來美留學,當然主要是因為高考競爭太激烈,家長心疼孩子,焦慮著急,只要經濟條件許可,許多家長願意讓孩子提早出國留學,以期以同樣的努力能進入更好的大學。當然也有的是因為孩子在國內學習成績不佳,希望在競爭不那麼激烈的環境中有更好的大學可上。
放棄高考,送孩子來美留學,我覺得當家長的要注意幾個問題。首先,除了自己是留學生、訪問學者或者公派來美工作的人的孩子,可以免費上美國的公立學校,絕大多數孩子只能上私立學校,這種學校每年的學雜費多在4、5萬美元,家長首先要考慮自家經濟條件是否能否承擔,還要考慮孩子的性格、生活的獨立性、學習的自覺性,從國內學校到美國學校之間的銜接等問題,沒有必要盲從,別花了錢又給孩子放了羊。
其次,高中直接考SAT和ACT的學生,在報考美國大學時要知道,美國大學的錄取絕不僅僅是看學業成績,尤其是美國大學招生人員發現,現在中國高中生申請美國大學,造假現象非常嚴重,導致現在美國大學在招手中國學生時更加小心謹慎。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是在國內本來確實學業出眾的孩子,放棄高考,出國留學,最後因為中國學生申請者之間的惡性競爭而去不了理想的學校,就非常可惜,還不如在國內考上一個好大學,到研究生階段再出來留學,更順理成章。
至於想通過移民讓孩子避開高考,在美國上大學,也要避免幾個誤區:第一,並非在美國買了房子就能獲得綠卡,就能在當地公立學校上學,必須走正規的移民渠道。第二,投資移民現在已經出現排期,等待期大約3、4年,而且投資額要求也有可能提高,有人說可能從50萬美元提高到90萬美元。家長要規劃好,免得孩子已經要上大學了,投資移民還沒有批准下來。第三,即便獲得了綠卡,上居住地的公立大學,並非所有的人自動獲得州內學費待遇和獎助學金,要有兩年的納稅記錄和資產證明,如果上私立學校,優惠得併不是很多。而且某種意義上,同樣學業優異的學生,從中國申請來美留學,進入好大學的機率並不比從美國申請小,因為美國名校對本土學生更多考慮全面發展、族裔平衡,而在中國因為其他方面難以判定,學校最終可能更多地從學業成績和SAT、托福等成績來判斷,反而更簡單一些。
對於學生來說,要想明白自己去留學的目的何在,是想出去開開眼界、見見世面呢,還是想有真才實學,謀劃未來的人生之路。如果是前者,我覺得要慎重,因為對於多數家庭來說,留學的經濟負擔很重,在美國大學留學,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留學生能拿到獎學金,75%主要靠家庭和個人支付費用,一年開支基本上在5萬美元左右,如果只是想開眼界,不如拿這個錢去旅遊;如果是想為將來的人生找個更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那就要想好自己喜歡什麼專業,適合什麼專業,將來哪些專業比較好找工作,從中求得平衡。一般來說,在美國學習理工科和經濟金融專業比較好找工作,經濟待遇也比較好,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就很難在美國留下來,即便找到工作待遇也不會太好。
對於家長來說,要想清楚自己的孩子是否適合出國留學。孩子到底什麼時候出去留學比較好,需要根據孩子是否具有獨立性、自覺性、自律性而定,否則大人無法在身邊管教引導,很容易出現孩子花光了錢,卻學無所成的現象。另外,留學是孩子移民的一條途徑,但絕不是坦途。美國一年給外國人的工作簽證配額就8.5萬個,而全世界在美留學生76萬人,加上全世界想去美國工作的人,有多少人能夠通過留學留下來,簡單算算就知道了。即便留下來了,轉身份、辦綠卡,也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
中國中學生紛紛避開高考來美上學2016-05-01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快到了,人們一向以“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來形容中國高考競爭的激烈,然而近年來隨著移民熱、留學熱的興起,中國學生留學低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中國學生有了更多選擇。許多學生高中就直接出國留學,或者在國內完成高中學業後,不參加高考,直接通過考托福、雅思、SAT、ACT等,報考外國大學本科,而美國是這些學生出國留學的最大目標地。
有數據統計,近5年來中國高考棄考率基本穩定在10%左右。2014年全國939萬高考生中,有近百萬學生棄考,其中因留學或移民而棄考者佔兩成一,相信今後還會持續增加。2012年到2013年,中國內地學生赴港參加SAT考試人數接近4萬,2014年有近萬名內地學生參加在香港舉行的首場SAT考試,比2007、2008年增長了6倍左右,引發了各界人數對低齡留學的關注。
現在美國大學留學的中國學生超過30萬,占美國國際學生總數三分之一多。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佔一半,而且本科生增加的勢頭迅猛,成為中國留學生猛增的主要動力。
美國的公立中小學確實是很寬鬆,寬鬆到所謂的差學校你不做作業、上課睡大覺,老師也不會管,到時候差不多就讓你高中畢業,因為美國公立學校沒有升學率的競爭,只要學校不是爛到連最基本的州內統考都有多數學生通不過時,就不會有人管。
美國的學校從初中開始就沒有班主任,有問題需要孩子自己去找學校的輔導員,一個輔導員管上百號人,哪裡管得過來?在很多哪怕是不錯的學校,吸毒和未成年性行為,都是令家長很頭疼的問題。
私立學校為了自己的聲譽和生意,確實抓得比較嚴,但孩子的成長教育除了學校和老師,家長和學生因素也很重要。如果家長不在身邊,對孩子缺乏關愛照顧與監督,而小孩學習不自覺,生活上缺乏獨立性,也很容易放任自流,到頭來的結果很可能是人財兩空,也就是錢花了,孩子沒成才,與父母也疏遠了。這樣的例子這幾年已經見得太多了。前兩天網上有篇文章是在美國中學任教的華人寫的,說是小留學生在美國學壞比學好要容易得多,說得一點都沒錯。
中國學生留美熱緣何高潮迭起? 2012-11-18
過去5年來中國學生留學美國的熱浪出現“井噴”勢頭,留學美國的中國大陸學生數量連年以2到3成的驚人速度猛增。美國國際教育研究所發布的最新“開放門戶”報告發現,2011到2012學年,有19.4萬中國大陸學生正在美國的大學裡留學,比上年增加23.1%,連續第三年高居美國國際學生來源地之首,遠遠超過排第二位印度的10萬人。如果加上台港澳的留學生,目前有22.6萬兩岸四地的大學生負笈美國。
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熱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與移民熱、出國旅遊熱是相伴興起的。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人們口袋裡的錢更多了,有能力出去了;其次是國內民眾和用人單位對洋文憑和洋學歷的看重;第三是家長對中國大學教育體系和質量不滿意,而美國高等教育質量又是公認的世界一流;第四是許多家長將孩子出國留學,作為下一代移民的一條出路;第五是美國歡迎國際學生,降低了留學生的簽證門檻,留學簽證的簽成率非常高。僅去年一年,國際學生就給美國經濟貢獻了227億美元,以中國學生佔四分之一估算,中國學生大致一年就為美國貢獻了57億美元。
面對高漲的出國留學熱,我覺得學生和家長還是要保持清醒冷靜,不要盲目跟風。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孩子的狀況。高中時期孩子的世界觀、性格多數還有完全成型,如果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好學上進,獨立性強,比較自律、刻苦的孩子,早點出國留學沒問題,但如果孩子平時就不愛學習,對父母依賴性強,自律性差,這樣孩子讓他們獨自出去留學,純粹就是糟蹋錢。近年來小留學生在外生活糜爛、奢侈消費、聚眾賭博、甚至違法犯罪的負面報導已經很多,可能多數孩子不至於這樣,但虛度光陰,把錢花完了,學無所成,兩手空空回來的,大有人在。
現在的小留學生出國熱,很多時候其實是家長意志,不管孩子自己的意願、興趣和能力,家長包辦一切,籌劃孩子的未來。最近《世界日報》就報導小留學生春節期間因為想家,偷偷溜回國,又不敢告訴父母,躲在自家車庫裡,讓父母四處尋人,最後找到了,堅決不願再回美國,父母只好把給孩子在美國留學而買的房子讓別人住。這其實並非極個別的現象。 如果孩子有意願、有興趣在高中時就出國留學,做父母的第一要先考察學校,選擇合適的私立學校,未必一定要是名校;第二要委託一個可靠的監護人,因為美國的寄宿學校到了節假日會關閉,如果有好的監護人,孩子在外能感覺到溫暖;第三,家長自己要多花心思,關心在外留學子女的學習進展、身心感受和生活狀況,幫助孩子及時調整適應。
小留學生在美學壞比學好更容易 by美國客 北京新浪網
中國家長熱衷於送未成年孩子出國留學,很重要的考慮是讓孩子避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中國高考的激烈競爭壓力,當然也想盡快為將來上美國的大學鋪路,也有的是想通過孩子留學打開移民之路。不少家長擔心,送孩子出來晚了,就學不到地道的英語,對美國文化的了解就不夠深。於是,中國家長經常糾結的一個問題是:到底什麼時候送孩子出去留學比較好?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真得因人而異。首先要看自家有沒有那種經濟能力,高中出來比上大學本科出來,至少多花20萬美元,比上研究生出來,至少多花50萬美元。如果是砸鍋賣鐵,自己勒緊褲腰帶,就為孩子早幾年出來留學,實在沒必要。
其次要看孩子自己有沒有留學的主觀意願,不要把家長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更重要的是,要看孩子的獨立性、自律性、自覺性、主動性如何。有些家長以為,國內中小學教學束縛學生個性,到了自由寬鬆的美國校園,孩子的潛能充分發掘,自動成才。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中國小留學生湧向美國 2013-03-24美國客
在中國大學生掀起來美留學高潮的同時,中國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也湧動著來美留學的熱潮。美國國土安全部最新數據顯示,2012到2013學年,美國私立高中有23795名中國學生,而2008年到2009學年時還只有4503人,4年工夫增加了近5倍。
如果再跟更早的數據相比,就更能感受到這股熱潮有多驚人。美國國土安全局統計顯示,2005到2006學年,中國僅有65名中學生持因私護照在美國讀中學,2010到2011學年,有6725名中國學生持因私護照來美讀中學,5年增長了100多倍。
調查統計數據顯示,國內學生最感興趣的留學熱點國家前五位分別為: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美國占比33%,成為中國學生最熱門的留學目的地。
而在美國這邊,許多私立高中正面臨生源萎縮,財政困難的局面。美國私立高中學生數量從2005年的610萬下降到2009年的550萬,經濟不景氣使得私立高中的籌款更加不易,亞洲學生蜂擁而來便成了這些私立學校的生財之道。華爾街日報最近就報導說,俄勒岡州的一所教會私立學校,中國學生一年要花費49600美元,而當地學生只需要交12600美元,扣除中國學生的食宿和醫保費用,中國學生交的學費依然是本地學生的兩倍。這種現像在私立學校中是非常普遍的。
因為美國的公立高中一般不招收國際學生,即便招收,也是以交換生的名義來,簽證只給一年有效期,因此對於父母沒能在美國工作和長期生活的孩子來說,上私立高中幾乎成了唯一選擇。一般4年下來總開銷至少要20多萬美元。 面對小留學生出國熱,家長最重要的還是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因人制宜,不要盲目攀比,趕時髦、追熱潮。所謂實際狀況,一般包括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自己的經濟狀況,對於工薪階層乃至中產階級而言,4年高中25萬美元再加4年大學20萬美元的費用,絕對不是小數目,所謂“出國要趁早”的說法,我覺得是一種誤導。
有意讓孩子出國的家長要考慮性價比,一般而言,研究生出去留學最省錢,但有人會擔心出去太晚了,學不到地道英語,或不容易融入當地社會,但高中就出去留學,我覺得對於多數家庭而言,付出的代價與可能的收穫不太成比例。
為此,美國新總統提議2018財年的防務預算為6030億美元。理論上講,這可增加540億美元的防務開支。
不過,即便如此,這仍不足以滿足美國軍隊這個吞金巨獸所需,恐怕短時間內美軍仍需面臨在預算上的萬分窘迫。
現在美新開發的無論哪種武器,都是吞金獸。比如“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的首艇造價已經達到了130億美元,增幅近50%,甚至超過了一艘“尼米茲”級航母的費用,幾乎接近最新“福特”號核動力航母137億美元的造價,而“福特”號核動力航母大幅超支已經臭名遠揚。所以,如今美軍申請的軍費開支,幾乎是杯水車薪,根本不足以堵上美國三軍的巨大資金缺口。另據國會預算局說,按照美軍提供的可供選擇的時間表,採購和運營的總成本會比目前美國海軍制定的為期30年的造船計劃高出3000~4000億美元。所以,在當前美國國防預算不斷削減,多項高科技武器研製項目因經費問題紛紛下馬的背景下,最終這些項目能否如期實施還是一個大問號。
那麼,美軍為何如今比什麼時候都急於獲取新型武器呢?分析認為,在中東問題、敘利亞問題、伊朗問題、北韓問題、烏克蘭問題以及克里米亞問題紛紛吃緊的情況下,美國現在在歐洲、中東和亞洲的任何潛在衝突將對美國經濟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而一個強大的美軍則能夠阻止上述地區的衝突,在外交干涉失敗的情況下,使用武力迅速解決問題能夠大大減輕戰爭對美國的影響。因此,現在的美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迷戀先進武器的功效,以為只要加速把各種武器現代化,並使之領先對手1~2代,那麼美軍在與任何對手的較量中,就會永保不敗。但如今美國早已不堪的虛弱國力,根本就很難支撐美軍連續不斷的大價碼索取,所以美國新政府只能從稅收、福利、金融加息等渠道想方設法獲取。不過,這並非解決問題的根本之路,面對無窮盡的追加,新總統恐怕也難為無米之炊,也許政府再次關門只是一個早晚的問題!(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4-29/doc-ifyetwsm1100161.shtml
日本停滯三十年,中國都趕不上,更別說美國了。人家玩兒的是真科技,我們玩兒的是圈錢
那你還不趕緊移民去日本,在靖國神廁給自己求一個位置。中國不需要你。
你娃眼鏡瞎了,趕快去看醫生。就如你說的:日本的量子衛星、航天科技、超級計算機、高鐵、大型高壓鍛壓機、衛星專用振動台,超大型光學反色鏡面(全世界只有中美能造,你們bb的日本光學技術零線全球在哪裡?)這些日本都遠遠強於中國~~~厲害嘛,嘴炮又贏了~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4-28/doc-ifyetwsm0932536.shtml
美政府又要關門?美軍欲大購武器抗華但預算嚴重超標2017.4.29新浪軍事
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哈里斯上將26日對眾議院軍事委員會說,駐亞太地區的美軍希望獲得更遠程的武器和更多的潛艇。“中國已經研發並部署了挑戰我們地區海上優勢的能力。我們需要更強的致命性,具體而言就是配備了攻擊速度更快、存活能力更強的武器系統的軍艦和飛機,每個平台都必須加載更遠程的攻擊型武器,然後我們必須把這支力量連成網絡。”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報導稱,在哈里斯上將的這份很長的所需裝備清單上,目前美國海軍尤其缺乏攻擊型潛艇。
如今的美國,可謂急火攻心,因為軍方多次施壓美國政府,要求大幅增加軍事預算。在美國海軍,軍方要求大幅增加DDG-51“阿利•伯克”Ⅲ型的採購數量並要求加快建造速度,並且對更多的“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求之若渴,同時也在期待“哥倫比亞”級戰略核潛艇的到來,當然也試圖擁有更多的F-35B/C戰機;而在美國空軍,已有聲音以F-15和F-16戰機的服役年限接近30年時間太久為由,要求盡快更新替代這兩型戰機的機隊,當然還需要加快購進KC-46A新型空中加油機,且對採購B-21新型轟炸機也急不可待;雖然美國陸軍對新裝備的需求較小,但是當前的陸軍規模已創下二戰以來的最低水平,在58個作戰旅中只有3個旅當前處於備戰狀態,主要的武器型號系統持續老化且未被更新換代,其中M1A1/A2坦克已服役37年如今一直無法替換,老舊的M113裝甲戰車幾乎要掉牙了仍在使用。
造成這一切的主要原因,除了近年來美國國內經濟持續衰退外,當然還有前蘇聯解體後的麻木,因為美國失去了樹立多年的對手。現在,美軍一直在試圖重新樹立新的敵手,以便將美國政府和民眾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並迫使美國國會掏出更多的錢來。而現在,美國新任總統在競選時就承諾,要大幅提升美國的國防開支,以便讓美軍重新戰無不勝。
此外,特朗普政府還否認全球氣候變暖的事實,腰斬新能源開發計劃。指定石油利益集團的核心人員出任能源部主管,讓反智人士掌管疫苗接種委員會。刪除政府網站上的科學數據庫,限制環境保護和公共衛生機構與公眾的交流溝通。這一系列舉措惹怒了美國科學界,美國諾獎得主Harold Varmus 曾在《》上撰文,呼籲學界和公眾聯合起來反對特朗普大幅削減科研經費。在幾天前,美國很多科學家和熱愛科學的人們走上街頭,舉行“科學大遊行”,反對特朗普當局的一系列政策。
中美科學技術支出此消彼長值得關注
透過這些現象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在削減科研經費,並且讓某些利益集團的核心人員出任要職,握更多話語權和資源分配權。同時,刪除政府網站上的科學數據庫,限制環境保護和公共衛生機構與公眾的交流溝通這種行為其實是將科學家和普通人隔離開,如果進一步在普通群眾中推廣反智主義,民眾的科學素養會進一步降低,科學家將失去群眾基礎。
當民眾缺乏科學的基本素養,政客們又把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凌駕於科學精神之上,科學家們將成為孤立無援的可憐團體,將處於資本大亨、政客、普通民眾的圍攻之下。而且在特朗普削減科研經費的大背景下,由於得不到充足經費的支持,科研效率會越來越低,科研成果也會越來越少。
在特朗普上台之後,其削減科研經費,重用石油利益集團的核心人員等舉措誘發了“科學大遊行”,而中國在2017年一季度的科學技術支出增幅49.3%。很顯然,中國在以財政政策和大筆真金白銀力度推進科學技術進步。與特朗普上台之後的一系列做法形成鮮明對比。
也許正如一些美國學者認為,80年是美國發展的一個週期——從獨立戰爭勝利到南北戰爭是一個週期,從南北戰爭到二戰是一個週期,從二戰到202X年又是一個週期。每個週期都使美國的國運發生改變。而下一個改變美國國運的新周期就在幾年之後,也許美國“科學大遊行”和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及佔領華爾街運動類似,都是美國國運轉變的一個先兆。
回應
雖然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是出現財政赤字可不是什麼好現象,缺的錢從哪裡補呢?社保那幾萬億還空著呢!
政府出現盈餘也不是好現象,適量的赤字是最好的。
瞎說了,美國有民主光環根本就不用花錢搞科研都甩開中國十條街,人家領先中國一千年
300年以前地球上有美國嗎?
對啊,民豬光環可以加無敵buf.刀槍不入,天天睡大覺都比天天干活的牛❌
而且3%的財政赤字率其實也不高。美國在2009年財政赤字曾經高達1.4萬億美元,財政赤字率高達10%左右,在2016年,美國財政赤字率也有3.2%。根據美國國會預算局預測,2017年的財政赤字率為2.9%,2021年的財政赤字率將達3.6%,2025年的財政赤字率將達4.5%,2027年的財政赤字率將到達5%,而且財政赤字金額將與美國2009年的財政赤字金額相當。
從美國的例子可以看出,即便中國在2017年的財政赤字率達到3%,也低於美國在2016年的水平,考慮到美國GDP中有很大一塊是金融業這種水分比較大的,而中國的GPD組成中(相對於美國),更加偏向於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實力也就意味著造血能力。即便出現高於美國的財政赤字率,其實也無需大驚小怪。
特朗普政府大幅削減科研經費
在特朗普競選之時,其發表的一些言論已經讓科學家們惶恐不已。在擔任美國總統後,其一系列舉措更是讓美國的科學家們感到憤慨。
首先是大幅削減科研經費,根據特朗普政府於上個月發布的2018財年預算草案,該草案在提升了美國國防部、國土安全部預算的同時,大幅削減了農業部、勞工部、環境保護署以及國務院等超過18個部門和機構的預算:
環保署的科研總經費被從81億美元砍至57億美元,整整削減了31%,而且預算案還提議削減美國環保署3200個工作崗位,相當於該機構必須裁員20%。
化工安全委員會的命運就更悲慘,這家負責對重大化工事故進行獨立調查的機構,其經費被整體取消。
國立衛生研究院的經費降至259億美元,預算被砍掉了18%,這是過去15年來的最低水平。國立衛生研究院是美國主要的醫學與行為學研究機構,不僅資助大學和醫院中大部分的疾病研究,還有自己的研究項目。
能源部的預算為280億美元,被砍掉了17億美元,獲得的財政經費下降了5.6%。雖然5.6%的降幅看起來下降的並不大,但具體到能源部下屬機構之間的分配則會發現:除了負責管理美國戰略核武庫的國家核安全中心經費增加11%,其餘部門經費普遍被砍了18%左右——比如能源部科學辦公室,其50億美元經費被砍掉9億美元。而這家機構負責管理的10所美國國家實驗室不少聲名顯赫,比如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這些國家實驗室的很多研究都需要大量燒錢,而科研經費撥款下滑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
在所有機構中,最幸運的莫過於美國航天局,其2018年預算相較於2017年僅下降4億美元,是預算下降幅度最小的非國防聯邦機構。
中美科技支出此消彼長的背後將將影響兩國國運2017.4.28觀察者網
2017年一季度,中國財政赤字為1511億元。今年一季度出現了財政赤字並非海外一些唱衰中國的學者聲稱的“中國快要崩潰”的先兆,而是國家要以更積極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社會發展的體現。特別是科學技術支出增幅49.3%這項數據尤為亮眼。
相比之下,美國特朗普政府則在大幅削減科研經費,重要某些利益集團的核心人員出任要職,並誘發了美國“科學大遊行”。這種對科研經費投入截然相反的做法,也許會在今後的十多年裡產生深遠的影響。
財政收入並未下降,只是支出增長更快
今年以來,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和部分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帶動以現價計算的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同時,受價格回升等帶動,企業生產趨於活躍、利潤明顯增加、投資信心增強。經濟運行中積極因素增加,帶動了工業和服務業稅收增長。加上一般貿易進口價量齊升,進口總額大幅增長,帶動進口環節稅收同比增收較多,拉動全國收入增幅3個多百分點。
從財政收入方面看,在2017年一季度,收入不僅沒有下滑,反而同比增長14.1%。因此,一季度出現財政赤字,並非“中國經濟疲軟”或“中國經濟要崩潰”的先兆。而是在財政收入增長的同時,財政支持增長的幅度更大。根據官方數據,1-3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45917億元,同比增長21%。
從支持項目的佔比情況看,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教育支出、城鄉社區支出、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佔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較大,合計金額23824億元,超過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一半。
從指出項目增幅看,科學技術支出、住房保障支出的增幅數據比較亮眼,增幅分別為49.3%和46.8%。從數據中可以折射出,在宏觀上國家有採用積極財政政策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意圖。
財政赤字無需大驚小怪
對於在第一季度就出現財政赤字,雖然有媒體報導時候會帶上“一季度罕見財政赤字1551億元”、“今年一季度出現了財政赤字,這是近一二十年所沒有的”等字眼,但根據政府工作報告:今年財政赤字率(財政赤字與國內生產總值比率)擬按3%安排,財政赤字2.38萬億元,比去年增加2000億元。加上國務院常務會議公佈了簡併增值稅稅率等6項減稅舉措,預計全年給各類市場主體減負3800億元。在今年一季度就出現財政赤字看似偶然,但背後也不乏合理性因素。
呂同學是山東一所大學2015年的畢業生,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本碩連讀)。呂同學跨界頗多,在普外科、泌尿外科、神經科學頗有建樹,可惜這次三篇論文被撤稿了。他的論文連累了包括母校在內的多家學術機構和多位有影響力的學者,還有即將畢業的同門博士韓某。
據筆者查證,呂同學在校期間表現良好,堪稱“學霸”。除了論文入選國際刊物,他獲得了校級科技創新獎,並完成了大部頭的新生代農民工調查。一貫的優等生呂同學或許在向我們描繪學術界的前景:浮躁風氣普遍化,學術失範低齡化。
回應
《腫瘤生物學》每年10期,每期刊出100-140篇文章,這是很少見的“高產量”學術期刊,而文章主要來自中國,少量來自亞洲其他國家。每期10-15%的綜述文章,這也是很少見的現象。查看該刊2016年下半年的3-4期,每期背後都有撤稿通知,這也是很少見的。----結論,這個期刊就是為了騙錢。
資本主義利潤至上,這事現在全世界都無解。
這是內行
又看病又科研本身沒有錯,科研成果就是為了看病,但看病時間太長影響身體和科研。再者醫生競爭壓力太大,身邊全是碩士博士在競爭,簡直生無可戀,何況看病科研一起搞。
應該說現在的技術晉級制度缺陷嚴重,在學校老師有時間搞學術研究,寫論文是可以的,但是,在醫院和企業就非常不現實,大量的崗位是職業性的,對你的要求是做好工作,具體工作內容雖然要求很高的技術和知識。現在需要實事求是,採用一種更為符合現實的技術晉級制度,這種晉級制度的基本目標是做好本職工作,作為醫生就是要在最大程度上解除病人的痛苦,盡可能降低患者和家屬的負擔,大部分醫生不需要進行科研。
職稱制度真是要改了,太注重發論文,不注重實際工作業績。在學校裡面也是,評副教授、教授要論文,這辛辛苦苦上課的,不算;在醫院裡面也是,要晉升職稱,要論文,治了多少病人,挽救了多少生命,也沒多大用;就是弄個普通的工程師,也不是看你參與了多少項目,首要標準還是論文一篇。我們的高校教育也是這樣,個個都想培養成研究型人才,985、211是這樣就不說了,普通一本、二本、三本的,都是一個模式,其實大部分能具備職業工人的素養就行了,又不是所有人都要去搞科研的。還有就是太過於強調英語,以前好多學校都規定沒有英語四級,沒有學位證。說句老實話,很多人畢業了真的是一輩子都用不上英語,這是何苦啊。
http://www.guancha.cn/DengBoZuo/2017_04_26_405405_2.shtml
自然,對學術的追求和對學術民工的需求,讓頂級醫院必須把學術作為重要的人才考核手段。儘管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體制的建立,讓醫學新人不用選擇科研也有條件在高水平醫院學習臨床技能,但是頂級醫院是唯一能夠實現體面醫學夢想的地方,吸引了一茬又一茬的醫學新丁為之傾倒。
學術不端有錯,但挑撥醫患關係就是另一回事了
學術不端行為,錯了就是錯了,沒有任何藉口。據微博博主@一個有點理想的記者調查,本次遭撤稿的論文,存在幾種情況:1. 內容和投稿均由第三方公司造假。2. 內容真,第三方虛擬了評審專家。3. 內容真,根據雜誌社推薦的第三方專家評審,但恰好那些專家是過去第三方公司虛擬的假專家。這三種情況顯然面臨著不同的問責。
同時,根據論文署名原則,論文工作的主要完成者或第一主筆通常是論文的第一作者。由於學生、博士後等人員的流動性,論文往往署名導師作為通訊作者,通訊作者直接與編輯部溝通改稿事宜。慣例上,為青年學者提供主要學術觀點指導其研究的資深學者充當通訊作者。一篇論文的主要責任人基本是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論文的其他作者根據對論文的貢獻程度不同依次署名。在論文內容為真但被第三方公司所誤的情況下,第一作者都不能一棍子打死,其他作者更為無辜。在責任主體不明的情況下,問責醫生甚至挑撥醫患關係顯然是不對的。
但比起又一輪針對醫生群體的發難,更讓人震驚的是這戲劇性的一幕:
北京協和醫院查證,日前媒體羅列的撤稿論文作者中涉及到的呂某,並非該院醫生,而是從山東一所世界一流大學前來做課題的學生。很多研究機構都有這樣“掛單和尚”式的外校研究生,前來做幾個母校完成不了的實驗就走。據媒體報導,山東一所世界一流大學的韓某、呂某團隊的論文涉及了16名作者,影響面很廣。
但據筆者查證,呂某撤稿論文是採用“元分析法”對其他學者統計數據的再分析(所謂元分析法,即對具備特定條件的、同課題的諸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的一類統計方法。也就是用別人論文中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論文的通訊作者係冒名,多位合作者實際是他的分析對象論文的作者,包括韓某在內的合作者表示對“合作”一事或“合作”細節不知情。
不僅是醫生,護士、技師、技術工人晉升職稱也是論文為王。每到職稱季,醫院裡就開始流傳段子:“傳達室秦大爺今年符合晉升標準,他有兩篇文章發表在'中華級'刊物,一篇發在《中華釣魚》,一篇發在《中華象棋》。”
人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美國的醫生培養體系,讀完八年制臨床醫學課程後可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即MD。MD在日常行醫中是不必考慮科研的。MD畢業再攻讀三年,可獲得Ph.D學位,即理學博士雙學位,既能做科研又能搞臨床。在Ph.D學習期間,博士生僅在暑假返回醫院,平常根本不顧及臨床。
但在中國,醫生必須在臨床和科研間“蠟燭兩頭燒”。顯然,大批醫生既沒有心思做好科研,又不想屈就低職稱,畢竟職稱跟收入、醫療權限掛鉤,畢竟會治病的人當主任總比讓只會寫論文的同事當主任更有利於病人。於是,普遍存在的論文注水、論文造假和龐大的論文發表需求,醞釀出了一個代寫論文的黑色產業鏈。
學術醜聞的背後
由於我國醫學事業起點較低,為了盡快滿足人民需求,建國後形成的醫學培養體系較速成。完成理論學習的醫科畢業生在臨床思路、經驗和能力上幾乎都是一張白紙,需要畢業後在工作中慢慢積累。由於不同醫院臨床思路和水平的差異,同一所學校的畢業生,行醫多年之後臨床能力的差距可謂天壤之別。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群眾對醫療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此時,必然的解決方案是系統性的提高臨床醫學教育的規範化程度,縮小各級醫療機構之間的水平,手段是延長醫科畢業生在規範程度高的醫院的臨床技能培養時間。
此時又恰逢高校和醫院追求科研與論文,客觀上對科研能力等於臨床能力的錯位推波助瀾。高水平大學附屬醫院的醫生不單是普通的治病醫生,而應該是醫學科學家、醫學教授、醫療技術的創新者。
但科研這事也是“一將成名萬骨枯”,一位成功醫學家的背後,需要無數人默默奮斗在鼠籠前,還要保證臨床工作的運轉。
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的比例是世界平均的6成,是美國的三分之一;科研投入佔GDP的比例更不能沿用發達國家的標準,雖然校長和院長們盯著的排行榜都是發達國家的,可是研究生的津貼一個月只有二三百元,研二開始就能給醫院值夜班了,因醫德問題被病人投訴一次還得罰一百塊,多好的人才啊!
又看病又科研,醫生承擔的是不是太多了by鄧鉑鋆 醫療行業財務專家
2017.4.21,世界最大學術出版機構之一施普林格出版社發表撤稿聲明,宣布撤回107篇2012至2015年發表於旗下學術刊物《腫瘤生物學》的論文,原因是同行評議造假。這些論文來自125家中國研究機構,4個國外機構。論文作者多數來自國內各個醫院,涉及524位作者。據媒體整理出的資料,國內多所知名大學和頂級醫院都受了牽連。
醜聞暴露了什麼
這次重大學術失範問題,讓“同行評議造假”進入了公眾視野。通常,學術刊物的編輯相對作者可能學術能力有限。為了確定投稿論文的價值,編輯將論文交由水準公認的內行專家,聽取專家的意見,決定論文發表與否。此次事件是出版社發現一些“審稿專家”的回复時間過,並且意見多為過份褒獎之詞(通常審稿專家要提出完善意見,如補充一些實驗等,有時還要親自重複論文中的實驗,耗時較長),進而發現大量所謂的“專家”竟然是論文投稿公司冒名的槍手。事情發展到這裡,引出了醜聞的另一個關鍵字:論文公司。
論文公司有三種主要業務。
代發表論文。經常跑報稅大廳、車管所、房產大廳的朋友可能有這樣的經歷,自己辦理要費盡周章才能辦妥的業務,請專業人士代理事半功倍。至於這些中介施展了哪些手段,外人就看不透了。此次施普林格出版社撤稿的107篇論文,統統由中介公司代發表,採用相同的捷徑:虛構一個不存在的審稿專家、或者冒用真實專家的身份,然後再編造出這些所謂審稿專家的郵件地址,供編輯選為審稿人。之後,就是中介公司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了。
代做實驗。公司幫助客戶完成他們沒有條件完成的實驗。既然是生意,當然視顧客為上帝,充分滿足顧客實現預期目標的心願;為了利潤,當然實驗能省就省,只要數據編的能夠幫助客戶得出他們預設的結論即可。
代做課題。只要客戶有想法,公司為你編寫標書申請實驗經費,替你完成直到發表的一切工作。假如說第一、二類業務涉及的論文還或多或少凝聚著署名作者的心血,第三類業務就是赤裸裸的買賣了。
代寫論文黑色產業鏈
此次學術醜聞,大批的臨床醫生出現在了公眾視野。醫生除了看病還要科研,這可能脫離了一些人的認識,但這就是行業的現實。
現在醫科生入職大醫院,學歷門檻是博士學位,授予標準是SCI影響因子2-3分甚至更高的論文;門檻高的醫院甚至規定求職者擁有影響因子5分的論文。醫生入職後晉升職稱,必鬚髮表多篇SCI論文,甚至有的醫院規定必鬚髮表在核心刊物。
記者:做的過程中有什麼感覺?
陳女士:沒啥感覺,反正我感覺我一直在睡覺,
這位患者是這家醫院裡第3578位接受海扶手術的人。而早在1988年,當時作為婦產科醫生的王智彪就想用聚焦的超聲波給病人在體內做手術,想把這個聽起來不可能的設想變成現實。通過查詢資料他發現,美國人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就提出了類似的想法,但是當時在世界上還一直無人實現,更不用提用在臨床手術上。
長期以來,在我國,進口的醫療器械數量的市場份額一直都達到70%以上,而高端、大型的醫療設備,更是被進口產品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因此,當1999年中國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醫療器械——“超聲聚焦刀”誕生時,所有看到的醫生都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
王智彪:超聲波診斷的第一例病人不在中國,第一例CT也不是在中國,第一例核磁也不在中國,第一例PET也不在中國,第一例試管嬰兒不在中國,就是手術類,腔鏡都不在中國,但是第一例聚焦超聲手術在中國,而且這個不是一個病人第一例,剛才我說的骨癌、肝癌、乳腺癌、胰腺癌、子宮肌瘤都在中國。
海扶設備賣到22個國家國內市場亟待政策扶持
……….
半小時觀察:
統計顯示,2016年全球醫療器械產業的前十強均為歐美企業所佔據。不過,這樣的情況正在改變。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製造2025》提出,要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
隨後,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出台配套措施,對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或重點研發計劃的醫療器械和臨床急需的醫療器械進行優先審批。近年來在多項政策扶持下,在部分領域,國產醫療器械已經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在個別領域,國產醫療器械甚至已經國際領先水平。
不過,從海扶刀推廣的經歷,我們也看到,醫保政策成了海扶刀落地最大的障礙。我們希望相關部門能加快審批速度,能夠讓更多的患者更快、更早地享受到新技術給他們帶來的幸福。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4-26/doc-ifyepsec1174089.shtml
中國這一創舉震撼全球:可用超聲波迅速消融腫瘤2017.4.26央視財經頻道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在自然界中,蝙蝠可以利用一種特殊的聲波在黑暗中飛行並捕捉食物。由於這種聲波的頻率超出了人耳聽覺頻率識別的範圍,因而人們把這種聽不見的聲波就叫做超聲波。超聲波可以應用在醫學上,我們經常使用的B超就是利用了超聲波的原理。除了傳統的B超,眼下,隨著科技的進步,超聲波已經可以用於治療腫瘤、癌症等疾病。
中國這一創舉震撼全球!用超聲波消滅腫瘤,已有數千人獲救!
王智彪是超聲醫療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也是重慶海扶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當著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的面,王智彪演示起超聲波聚焦產生的威力。在黃色的球面部分,每一個點都在發出能量較低的超聲波,這些超聲波在一個精確的點聚焦,就產生了3000倍以上的能量。
王智彪把把一塊有機玻璃放在焦點的水面處,短短兩三秒時間就打碎,溫度高得燙手。而在焦點以外的區域,超聲波的劑量則是在安全範圍,記者把手放在水面以下,幾乎沒有任何感覺。
把這樣的超聲聚焦現象應用到醫學上,應用到為人治病上,會有什麼樣的效果?這個問題,王智彪已經思考了29年,實踐了29年。王智彪和團隊的這項發明,先後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是國產醫療器械行業迄今為止獲得過的最高的科技獎項。
王智彪:你可以看到,當溫度、當能量足夠高的時候,它轉化成溫度,立馬就把那個高溫區域裡面的腫瘤細胞殺死。
高強度聚焦超聲技術的英文縮寫為HIFU,也常常被稱作海扶。利用聚焦超聲的原理,可以實現穿過人體,不造成損傷,並對體內需要進行手術的部位直接進行消融。
王智彪:那我們可以看到那個白點,它跟周圍的非白點之間邊界很清晰,說明什麼呢?說明它這個熱的釋放、能量的釋放非常的陡峭,就像刀一樣,所以我們俗名也叫海扶刀;傳統的我們看開口子的,一刺就可以見血的,那以後我們過渡到用腔鏡,打三個洞,把那些器械伸到肚子裡面,這也叫做開刀,這叫做腔鏡開刀。那現在到未來,今後體外到體內開刀,就是我們叫聚焦超聲手術。
在“焦點”區形成足夠的強度,達到60℃以上的瞬間高溫,導致目標區域的組織凝固性壞死,壞死組織在體內可逐漸被吸收或變成瘢痕。隔山打牛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已經成為了現實。
…..
湖南一女生兩次作弊被同學舉報留遺言跳樓身亡
據綏寧新聞網2017.4.20下午2時左右,湖南省邵陽市綏寧縣綠洲中學初二175班學生龍某(女,14歲)從學校教學樓五樓跳下,經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綏寧縣委政法委事故調查組在綏寧新聞網上發布通報稱,該女生20日在期中考試中因作弊受到監考教師批評,隨後又有作弊嫌疑被發現,留下遺言後從五樓教室窗戶跳下。
點擊查看大圖
通報稱,死者龍某系綏寧縣綠洲中學175班學生,在校表現尚好,但成績較差。4月20日,綠洲中學組織期中考試,龍某在第一場考試中因作弊受到監考老師批評,事後班主任老師對其進行誠信考試的教育。第二場考試後,班上同學發現龍某又有作弊嫌疑並報告了班主任老師。龍某心感不安,留下遺言,於下午14時許,突然從座位站起,從教學樓5樓教室窗戶跳樓,在場的同學沒有拉住。隨後,120趕至現場實施搶救,後至縣人民醫院急救,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死亡。
回應
举报违纪呢哪里错了?那举报贪官贪官跳楼了是不是举报者也要去坐牢?
举报作弊本应该的,但是导致了这么严重的问题,可以想象给举报者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唉,学校,老师,家长,学生都存在问题。希望媒体不要再撒把盐了,还是本着拯救孩子为要,多关心孩子而不是看热闹不嫌事大。
不撒盐的媒体还是“媒体”吗?
可能媒体再趁机炒作一下,把举报者也"推"下楼去就满意了。
对孩子挫折教育缺失带来的惨痛教训。惯子如杀子啊!还有多少还记得有个儿子临刑枪毙前要求吃口妈的奶,结果把妈的奶头咬掉的故事!
叹息,现在孩子承受能力越来越差。既然这么担心作弊后果就开始不要作弊呀。如果要想成绩好还是得自己努力学习而不是靠作弊。
这么一点点事情都承受不了,以后如何适应社会。
自作孽不可活,自寻死路,自我淘汰,不值得可怜
或许是个内心比较敏感的女孩,没有经历什么挫折,应该是个好女孩,缺的只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唉~
我也是这么想的。其实这样的孩子只是经历的太少了,性格上有点关系,家庭的教育也有一些关系。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太弱了。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4_23_404942.shtml
武漢水果湖高級中學新校服,讓網友感嘆生早了2017-04-19觀察者網
嗨同學,你還記得自己穿校服的模樣嗎。
這樣?
還是這樣?
要說中國學生共同有一個心結的話,可能就是校服不夠好看了……
但是現在在中國,有一種校服,叫武漢水果湖高級中學的校服!
武漢這所高中的新校服,讓網友連聲感嘆生早了
能不能轉校,能不能複讀,能不能重生
回應
我們高中校服確實挺醜的。大家都經歷過青春期,喜歡漂亮進步的東西。
穿個媚日媚韓的超短裙就代表進步了? 淺薄!
穿傳統的校服,漂亮的人看起來依舊很撩人,而現在這種校服,適合的看著漂亮,不適合就會彆扭至極,衣服漂亮,不代表穿著就漂亮。
首先你得有封面妹妹的身材,和雪白的皮膚!180斤跟80斤穿出來是兩個效果!
長的醜或者胖穿這個真的難看
人醜校服背鍋。
水果湖高中早些年的時候幾乎就是x二代學校,現在不清楚了。
校服這東西,沒什麼意義,取消更好。要考慮各地實際情況,中國家長願意每年花錢定制好幾套校服的可不多,別忘了中國還沒那麼富裕。
其實還是那種醜醜校服更合適,降低孩子的攀比心理。降低購買和使用成本。降低性別特徵的吸引力。醜點好,醜點不早戀不影響學業。所以其實以寬大運動服作為校服,是對學生和家長負責。
我以前的高中也搞過日本風格的絲襪短裙校服,結果四個月兩個女生懷孕。
只搞了一個學期就乖乖換回了米口袋校服,其實老校服好,耐用,寬大,可以穿好幾年,孩子們長身體的時候穿著合身的校服基本上每年都得換,想買大幾號的校服那反而是多此一舉。
首先,公知大V噴子要求改我們的校服。最後,他們終於暴露目的了,是想開闢中學援交新市場
經驗之談啊,我也是過來人,初高中生對感情的控制力度和經驗還不夠,又是男女天天十多個小時共處一室,這六年間,不喜歡某位同學是不可能的,醜校服把大家穿得黯然失色,都免不了天生麗質的擦槍走火,這麼漂亮的衣服,男生看了留口水,女生穿了頻頻顧影,沾沾自喜,實在是分心。上學放學女生也不安全。
什麼時候觀網的評論都變成這樣保守不認理了?一群應試教育萬歲,合著按你們說法,素質教育就該死,學生就不應該有什麼個性與興趣。國家進行多年的教育改革根本就是胡鬧,你們都比中央明白。
可以預見,來觀網的人相當一部分都至少當爸當媽的了
http://www.guancha.cn/life/2017_04_19_404383.shtml
大連1所高校禁叫外賣:違者斷電3天舉報者獎500
2017.4.18,一則落款為大連財經學院後勤集團的通知,引起該校學生的不滿。學生除吐槽獎懲措施外,也反映就餐只有校內食堂這一個渠道,但食堂就餐席位緊張,午飯就餐高峰排不到位置坐。學校方面表示此舉是因為訂餐量大,殘羹剩飯給校園和公寓環境管理帶來負擔。
聲音一:學校勵舉報這事兒太噁心
聲音二:學校做法欠妥學生也該加強運動
在留言中有網友指出,雖然覺得學校做法欠妥,但是作為學生是否也應該加強運動,不要做宅男宅女,好吃懶做不是當代大學生的風采。
然而這樣的說法,依然引來不少留言反駁。梳理這些同學的留言,其不滿主要是學校食堂就餐席位緊張,趕上午飯就餐高峰時段,排不上位置坐。
採訪中學生指出,因為學校的位置在山上,因此不像其他學校那樣周邊有別的商家,可以通過外賣軟件進行訂餐。學生訂餐的渠道只有學校食堂或者校園內的商家,這些商家均歸學校後勤管理,負責送餐的也是本校的學生兼職。
學生:四個食堂倆校共用就餐高峰席位緊張
採訪中學生表示,尤其作為女生,確實有人不希望在寢室吃飯,因為寢室人多空間小,在寢室吃飯對環境衛生和空氣有很大影響。
但是也有一個現實情況是,學校食堂就餐席位緊張,趕上午飯就餐高峰,打上飯後找不到位置坐下。
記者了解到,該校共有4個食堂,分別為一食堂、二食堂、中心食堂和安順食堂,而目前在校生有11000餘人,現有的這四個食堂也是和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與信息工程學院兩個學校共用。
學校:殘羹剩飯導致校園和公寓環境負擔重
已有餐飲企業因違規使用一次性餐具或送餐被罰萬餘元
回應
自己做的難吃還怪別人搶生意。東北經濟就是這麼不好的。
一切有環保意識的人,一切有志於環境保護的人,都應該抵制外賣。
支持,現在的學生很多一部分好吃懶做吃不得一點苦,就該這樣做才能教育他們學會做人
這樣就能教育他們?
最有素質是幼兒園的小朋友,然後越往上素質越差。垃圾遍地扔的就是大學生
http://news.sina.com.cn/s/wh/2017-04-20/doc-ifyepsea9609400.shtml
湖北發文:校園暴力學生屢教不改者轉專門學校
2017.4.17,湖北省教育廳聯合省內8部門發文,要求“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其中明確提出,對“屢教不改、多次實施欺凌和暴力的學生”,“必要時轉入專門學校就讀”。
新京報記者從湖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獲悉,所謂“專門學校”,即指曾經的“工讀學校”,在滿足九年義務教育的同時,對在校學生實施重點看護。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長期致力於研究校園暴力及應對措施。他表示,普通學校在校生轉入專門學校,目前實行“三同意原則”,即本人、學校及家長均同意,以保障未成年人權益。也正因為此,目前國內各地“專門學校”普遍存在生源不足的狀況,而大量需要特別看護的未成年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專門教育。
法律層面修改表述後,“工讀學校”被“專門學校”取代
“工讀學校”是指國家為有輕微違反法律或犯罪行為未成年人開設的一種特殊教育學校,未成年人入讀工讀學校,不屬於行政處分或刑罰的範圍。工讀學校的教育內容,在常規的學校教育外,另有職業技能教育以及相應的法律道德教育。從管理上來說,工讀學校比普通學校嚴格,部分有條件的地區甚至實行一對一看護,學生普遍為寄宿制,學制通常為兩年。2006年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均將條文內涉及“工讀學校”的部分,修改為“專門學校”。從文字變動可以看出,國家層面對於青少年權益認識程度的提高。自法律條文修改後,“工讀學校”逐漸淡出公眾視野。
回應
施暴者同意轉入“專門學校”?恢復勞改/工讀學校,建立少年監獄!沒有懲罰就不會敬畏法律!沒有隔離就不能保護無辜!
多次施暴?如何定標準?屢教不改,多少次教育算屢教不改?這些規定都是模模糊糊的,毫無實施可能。殺人犯的父母都還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進監獄呢,要一些“只是調皮一點,有時會開玩笑過了頭”的孩子的家長同意送他們的孩子去“專門學校”,簡直天真得可笑!只是調皮和開玩笑,只是不懂事,等他們長大了就好了。
這個不用界定那麼清楚,那些實施校園暴力的搗亂分子的確是害群之馬。只要能減少其中一部分,也是造福社會了。對校園暴力熟視無睹的人才讓人覺得不可救藥。殺人犯的父母只想子女肇事逃逸,難道善良老實人的命運是由他們來主宰嗎?施暴=調皮=玩笑?等長大了就好了?你是在裝天真嗎?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4-20/doc-ifyepsea9608369.shtml
美國學貸泡沫 面臨破滅危機2017-04-15經濟日報
美國民間債台高築是金融市場面臨的最大風險之一,就學貸款泡沫更日益危險。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學貸規模在過去十年劇增170%至1.4兆美元,超越車貸與信用卡債務,成為美國經濟成長的隱憂。
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的專家指出,美國已從2008年的房市債務泡沫,轉為面臨學貸泡沫。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杜雷也說,學貸規模與違約率高檔是經濟活動的不利因素。
美國約4,400萬人背負學貸,其中800萬人拖欠還款,違約率比金融危機前的水準還高。美國大學調漲學費使問題雪上加霜,四年制州立大學2016年至2017年公布的學雜費已上漲9%,私立大學更調漲13%。
美國學費漲價,主因為學校聘請更多行政主管,並興建昂貴校舍來吸引富有、能全額支付學費的學生,不僅導致許多大學超額舉債,也加重學生負擔。美國大學畢業生平均債務在過去十年已提高70%至3.4萬美元左右。
學貸攀升將影響許多面向,包括降低民眾首購住屋比率,推升房租、家電與家具的採購減少,進而衝擊消費者支出,或引發貸款人憂鬱等健康問題。
許多背負沉重學貸的學生試圖半工半讀償還債務,影響學業而中輟,使學貸問題更形複雜。這些人將無法取得提升所得所必需的大學學歷,導致惡性循環。
金融時報指出,美國政府不得不面對學貸泡沫問題。正如同先前的房市危機,債務正從民間領域外流進入公領域。在2007年以前,多數學貸是由銀行或其他私人金融機構承作,如今九成新貸款都由美國教育部發放。
胡說八道。中國有幾個諾貝爾?日本有幾個諾貝爾?還不知廉恥地跟日本比教育。
諾貝爾也不是馬上給的,通常一個成果要經歷20到30多年的驗證,才會決定給不給諾貝爾。日本近期的諾貝爾,都是30多年前的成果。中國屠老師也是,她的成果70年代就出來了
諾貝爾獎是西方白人社會拿出來收割非白人科學家研究成果的工具,一般被這個獎看中的話,表示很快就有人帶著鈔票,房子,綠卡來請你去他們那邊當客座教授,或榮譽教授,還會很好心的幫你移民。
還諾貝爾?先進工作者,先進標兵,新長征突擊手,紅旗模範….等等, 有沒有你?法國資產階級作家薩特說: 是一種保留給西方作家和東方叛徒的榮譽
浙江教育界憑什麼看不起衡水中學?2017-04-12
衡水中學在浙江開分校引發軒然大波。這似乎是以衡水中學為代表的應考教育對於浙江的素質教育公然的挑釁,難怪浙江教育界要惱羞成怒了。
浙江省教育廳方處長的這番表態顯然是有看不起衡水中學的意思,這種源於素質教育的優越感可以讓人理解。但是作為教育主管部門的官員,如此表態,足以說明浙江教育缺乏包容的態度。衡水中學是以“高考工廠”聞名,是應試教育的代表,但求學的人卻絡繹不絕,這是為什麼?是因為現行高考制度的必然結果。分校能開到浙江,說明在當地仍然有這樣的需求,倘若浙江的素質教育深入人心,即使應試教育來了,教育部門又慌什麼?
至於浙江引以為傲的素質教育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了?我沒有做過調查研究,不該有什麼發言權,但是僅從網上的新聞就知道,杭州同樣是各類補習班扎堆,一到寒暑假家長們同樣是忙著給孩子報輔導班,什麼衝刺班、精品班、強化班、提優班、1 對1 名師輔導班等等,五花八門,目的就是為了能提高孩子的考試成績,因為高考同樣是靠分數,這與應試教育是殊途同歸,只不過應該教育敢於把這個目的當口號喊罷了。
再來看所謂的素質教育,是以發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為目的,但是如何提高?如何有時間提高?這都是問題,如果你把琴棋書畫之類的當成一種素質教育,但那隻會讓孩子背上更沉重的學習壓力。素質教育是應當建立在與之相適應的教育體制之上,但目前具備了嗎?當孩子們的沒日沒休的學習只為擠那條獨木橋的時候,素質教育還離我們有多遠?又憑什麼看不起應試教育?
當買房成為人生的首要目標,以任何合法手段實現這一目標,都是值得同情與理解的。以前當“房奴”可能還讓一些人覺得不好意思,但現在及時當上房奴意味著“上車”成功, 它甚至已經可以成為一種值得炫耀的身份。正如有人所說的,10年過去了,“房奴”終於成了一個驕傲的階層。
面對現實,誰還能站在道德製高點上批評這個觀念呢?實際上,時代在變化,在大眾認知中,“啃老”早已完成去道德化的過程。本質上,“啃老”不過是家庭這個小共同體內代際之間的相互扶助而已,是一種合理的家庭財富分配手段。
父母無法為年輕人提供支持怎麼辦?只能靠自己的努力。階層流動確實很難,但互聯網時代也提供了大量的造富機會,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階層固化,能夠讓有才華的年輕人脫穎而出,而不論身份。如果年輕人能抓住機會,短時間內實現買房目標,也並非絕難的事。所以,面對這個時代,年輕人如果有財力充足的父母可以依恃,對減輕未來生活壓力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而如果沒有,好好訓練自己,抓住機會,同樣有翻身機會。
相關新聞
北京部分高校加快向郊區和雄安新區疏解
雄安新區火了之後:清華北大變雄大?
北京最貴學校匯總 上海土豪孩子在哪讀書
放棄天價學區房的他對這些民辦小學情有獨鍾
李克強:對校園欺凌後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懲處
日本減負30年:家庭負擔倍增國民學力下跌
回應
西方精英上私立學校,競爭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殘酷。中國的腦殘們只盯著西方失敗者子弟上的公立學校。
西方的教育資源都集中在私立學校,西方精英肯定上私立唄。中國是反過來,本來私立就沒多少,上私立做什麼。倒也不是沒有好的私立,北京上海多的是國際學校,有錢你就去讀唄.
沒事,平民們接著跟著權貴們的步伐哭著喊著喊醫改教改吧。
學生本來就應該靠成績說話,只不過都是為了學習西方模式,很多人開始動搖了
正解,日本三十年來試過的錯,中國正在重複。
問題是日本的創新力下降了麼?
日本的創新能力現在還在吃70、80年代的老本,再過5年它的創新能力還有一個變化。不能只盯著這幾年,再過30年,你看看日本還剩什麼?當年的大英帝國也不是一天衰落的,的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只要這麼搞,遲早事…
要幹啥?房奴終於成了一個驕傲的階層?2017-04-13中國青年報
在一個房價遠超年輕人支付能力的時代,年輕人“啃老”、靠父母買房實在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更應該思考的是,是什麼讓年輕人買不起房並讓他們陷入無窮焦慮?
英國匯豐銀行一項調查發現,中國七成“千禧一代”名下有房,比例高達70%,居全球首位,而在無房者中,91%今後5年內有購房計劃。調查還發現,年輕人的買房驅動力更多來自父母,購房首付也大多來自父母和長輩的支持。
西方所謂“千禧一代”大致相當於中國的80後和90後。也就是說,根據這份調查,每10個80後、90後中,就有7個人有房。而且,即便剩下的3個人暫時沒房,在未來也幾乎注定是要買房的。這項調查準確性如何,我們不太好下判斷。但從身邊經驗來看,買房確實是年輕人普遍意義上的剛需,買房成了年輕人步入社會後的第一要務。
同樣訴諸經驗,絕大多數年輕人買房資金來自父母的結論,大概也是沒有問題的。小縣城暫且不說,在省會城市尤其是京滬深這樣的超大城市,如果一個年輕人在畢業3到5年之內靠自己的能力買上房,他一定會是別人眼中的勵志模範。沒有過人能力與超拔毅力,恐怕做不到這一點。絕大多數有房的年輕人,都是靠父輩幫襯,這也是沒人能否認的現實。
自力更生當然讓人敬畏,但靠父母支持買房,就不光彩了嗎?未必。購房置業是一種財富積累手段,只要來自父輩的支持是合法的,年輕人就不該受到過多的道義指責。只是相比之下,靠自己買房比靠父母買房,住進去感覺是不一樣的,因為這所房子體現的個人價值不同。但與強烈的住房需求相比,個人價值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很多人而言,房子才是衡量他們幸福感的根本標準。
房子成了區分一個人生活質量好壞、階層高低的關鍵參考物。有了房子,你才能活得更從容,可以更好地規劃下一步的人生,而沒有房子,總感覺“生活在他鄉”,難有歸屬感。所以,在一個房價遠超年輕人支付能力的時代,年輕人“啃老”、靠父母買房實在不是一件丟人的事。更應該思考的是,是什麼讓年輕人買不起房並讓他們陷入無窮焦慮?
年輕人的焦躁多於淡定,緊張超過從容,其中一個重要的壓力來源就是房子。你可以說他們應該向西方人學習租房的生活方式,不必鑽買房的牛角尖,但在一個“有恆產者有恆心”觀念濡染千年的國度,在一個房子與婚姻深度捆綁而且房價飛漲的時代,讓他們轉換觀念、拋下精神包袱,實在有些一廂情願。
其三,認識到“寬鬆教育”政策實施過了頭,日本政府下決心扭轉政策方向,有計劃地提升基礎教育的課程標準,增加必修內容和學業挑戰度。2008年開始,小學課本增加25%的頁數被視為轉折性標誌。
中日兩國相似的社會背景,使得日本30多年“寬鬆教育”的經驗教訓對我國有很大的借鑒意義。相似性包括同屬於東亞儒家傳統文化圈具有很強的學歷社會意識,家長努力供孩子上學、希望上好學,人口直接影響考試競爭激烈程度。以及經過一段時期經濟保持高增長,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家長既希望孩子在學業競爭中優勝,又不希望孩子學習太辛苦,全社會批判“應試”,呼籲“減負”。另一方面,中日政治經濟體制不同,政策抓手和落實條件也很不同。 我們認為,我國更有可能通過強化公辦教育配置來弱化家長和私營培訓市場的捲入,在育人和應試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我們還建議全面振興公辦教育,激活公辦課外教育,為家長減負,釋放中產家庭的生育意願,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學業挑戰,同時為國儲才選才。(作者為複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回應
我覺得可以把中國那些鼓吹減負的教育學家們一起打包到日本去
所謂的素質教育最終的受益人就是這些搞私利教育的,什麼人支持素質教育,就是這些人!當公立學校開始破產,一個國家的教育必然淪為金錢的奴隸!希望國家一定要重視這一點!
現在國內補課班遍地,有的老師乾脆課上什麼都不講,自己辦補習班吃的腦滿肥腸,在這麼整我覺得藥丸
我還是堅持素質教育,強調創新減負。不要拿國外幾個貴族都是如何教育來舉例子。
連幾道試題都做不好的,也就別談什麼素質了。
能別把素質教育跟創新能力關聯起來麼?
沒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的素養,談什麼創新?你所謂的創新是個什麼東西?所謂的“素質教育”不過是這個時代的愚民而已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7_04_12_403239_2.shtml
正規學校教育要能提供足夠的學業挑戰才不會被輕視。學校和教師要理直氣壯地承擔更多課業教育而不是變相地把充實、提高的內容轉移到課後家庭輔導。每個人學習不同科目的能力不同,心智發展速度不同,興趣方向也不同,課外補缺、拓展和提高都是自然的需求,不以盈利為主要目的的公立學校、公辦少年宮及其師資也應該能提供這些教育,如果把這部分空缺出讓給私營機構,應試壓倒育人就可想而知了。再者,符合選才規律的競賽、測試要視作國家選才系統的一部分以充分的規模定期實施,既不能氾濫,也不能取消。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回歸教育規律,擺正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自己各所應當的位置。
學業挑戰未必成為負擔,不能因材施教才構成負擔
因材施教是最大的教育規律,每個人的學習和成長都是獨特的,每個人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學科領域、不同心智狀態下能夠接受的學業挑戰度千差萬別。
統一以某種平均水平對待施教勢必形成學業負擔,在這個方面低於平均水平者感覺吃力和沮喪,高於平均水平者感到無聊和無精打采。在現代學校制度下,一定程度上實現因材施教、促使學生多元化發展,成為優質中小學的標誌性特徵。如果能夠幫助學生髮現自己擅長的事,鼓勵他們投身並樂在其中,“減負”便已經發生。所以,越是那些優質學校素質教育做得越好,學生學習越不苦,並不是無稽之談。
當然,前兩條還是製度上、結構上的問題,這個層面上的“減負”最深入教育內容實質,更需要時間、耐心和愛。減輕學業負擔的命題到了一線教師這裡絕非單純地降低學業挑戰,而是轉化為要實施更好的教育——提升自我的教育教學素養,因材施教,激活學習。
強化公辦教育配置,弱化家長和私營培訓市場的捲入
對照以上三條,可見日本何以實現了“減負”又反思“減負”。其一,人口減少、高校大肆擴招致使高等教育錄取率陡增至90%以上,大批學生入學使得大學失去選拔性,基礎教育學習目標鬆弛,是學習變輕鬆的決定性因素。其二,日本政府對私營教育機構管制不多也缺乏手段,主要依賴市場機制,長期下來能夠提供個性化教育、提高教育水平的機構幾乎全部屬於私營機構。雖然總體錄取率大增,對於希望上一流大學的學生而言,競爭依然激烈,家庭負擔、學業壓力依然很重。
政策只能在短期內改變遊戲規則(拼才智?拼努力?拼特長?拼體格?拼品德?拼爹媽?)——卻無法改變競爭的烈度。1976年至1990年(“寬鬆教育”政策的頭15年)高等教育錄取率不斷降低,考試競爭變得更激烈而不是更輕鬆了。1990年以後,錄取率卻高歌猛進地上升,從60%升至90%以上,什麼原因使上大學變得如此容易了?1992年日本18歲人口達到戰後第二次嬰兒潮高峰後,直至2014年的22年間,18歲人口從205萬減少至118萬,降幅達42%。此間,日本高校在校生規模卻從295萬增長至304萬。高等教育錄取率更是一路攀升至93%,意味著幾乎所有申請者都能夠被高教機構接納。日本現今超過40%的私立大學招生不能達到滿員,這對於積存基金薄弱、運營高度依賴學費的日本私立大學來說是存亡攸關的危機,近半數大學招生工作本質上從選材變為營銷,入學選拔形同虛設。
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政府沒能適時控制私立高校的盲目擴張,出台限制性政策反應滯後,導致競爭選拔進退失據而飽受詬病。所以,密切觀測人口變化,預估並適當地調控教育供給,保持選拔活力和學習積極性才是教育政策的應然。
超量補習的負擔要回歸教育規律來化解
如何判斷補習是否超量?在補習產業高度市場化的今天,摸透瞭望子成龍、爭先恐後心態的商業營銷會大大異化家長和學生自己的判斷。深度捲入補習市場的家長不由自主地站在了應試主義的一邊。
負責任地講,整個基礎教育階段始終離不開一對對立統一的命題:從教育者視角來說是“培養”和“選拔”,從學生視角來說是“成長”和“應試”,兩者相輔相成。正如日本的歷史教訓所示,當教育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應試壓力,卻得到了缺乏求知慾和進取心、圖安逸不勤奮、害怕擔負責任、受不了批評、整體學力跌落的“寬鬆世代”。所以,在基礎教育實踐中能取得育人和應試的平衡兼顧就是最大的成功。
超量補習的發生意味著應試壓倒了成長,要遏制超量補習就得重申育人和成長的主題,讓真正懂得教育規律、懷有育人之心的教師和學校獲得更大的話語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獲得更大的尊重。更重要的是,限制正規學校教育的上限與邊界不僅加重了家庭教育負擔,還削弱了學校和教師的威信。
自主選擇適合的教育資源既超出了學生的能力,也超出了多數家長的見識水平。除非精通教育和社會規則的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多數家長在為孩子做學業選擇時手足無措,心態焦慮。私營培訓機構的營銷誘惑、家長間的模仿與攀比、恨鐵不成鋼和病急亂投醫等心態都會造成超量教育、過度補習,結果又加重了一重學業負擔——不僅無效,更可能適得其反。
有一系列暢銷書名叫《中學生的考試9成靠父母》,非常具體地傳授家長應試技巧。日本應試學習之發達,已經不只是學生的事,應試負擔已經不可避免地延伸至家長。
國民學力顯著下跌、教育負擔抑制中產階級生育率
如果說“寬鬆教育”政策下,教育供給由公立向私立轉移,教育費用更多采取受益者負擔原則,只是不同政經路線的變化,全家動員參與培養子女也不是一定有害,那麼以下兩大弊害足以促使日本政府徹底放棄“寬鬆教育”。
第一,國民整體學力連年顯著下跌。在四年一次的國際PISA標準化測試中,1999年,日本的數學應用和科學素養位列OECD15國第一,閱讀理解位列第八;到了2003年,數學跌了5位,閱讀理解跌了7位;2007年,科學第六、數學第十,閱讀理解已經淪為墊底的第十五位。近年日本國內還有調查稱,小學生4人中便有1人弄不清“平均”的含義。“大學生數學基本調查”結果也非常不樂觀。日本的高中要為初中補課,大學的第一年要為高中補課的現像已經司空見慣。
“寬鬆教育”政策降低了達標的底線要求,卻完全不為最優秀、最努力向學的學生提供國家教育支持,甚至不提供榮譽感——因為寬鬆教育反對大規模的競賽、考試和選拔。努力學習、追求出類拔萃得不到承認,寬鬆無壓力才是正當的。如果在達標線之上還想學更多,那就要自己負擔所有成本。
第二,我們已經分析了寬鬆教育政策下家庭支持成了學業競爭中的決定性因素。經濟水平太低的家庭將得不到入場券,經濟水平足夠高的家庭可以購買到最好的私立教育,而日本的中產家庭卻承受著最大的學業競爭壓力,他們本身對下一代也抱有最強的通過受教育來維持階層或向上流動的願望。所以,家庭教育成本越高,中產家庭生育率越低。這類使得國家教育供給空洞化的政策最終會抑制中產階級的生育率,長期動搖國本,很可能是當初政策制定者始料未及的。
三種學業負擔根源不同
考試競爭烈度取決於適齡人口數和高教資源供給
原本佔據優勢教育資源的公立中學只能提供寬鬆的托底教育,無法為想要上好學的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幾乎所有志願上一流大學的中學生都投入私立中學,隨之,沒了要讀書的學生,公立中學的優質師資也不斷流失。以從1960年到2005年考入東京大學的前20名高中為例,私立高中和公立高中,此消彼長十分鮮明。在日本,私立學校的教育費用通常是公立學校的2~3倍。
要考上好大學,僅僅上私立學校還不夠,課外補習學校(日本稱“學習塾”“進學塾”)專門為應試做好準備,這幾乎成為日本家庭的一般常識。根據文部省官方調查,全日本中學生上課外補習學校的比例從1976年的38.0%上升到1985年44.5%乃至1993年59.5%。小學生上課外補習學校的比例也從12.0%、16.5%到23.6%,節節攀升。
幾十年來,課外補習產業蓬勃發展,經過一番市場競爭兼併,構成了著名的首都圈“四大塾”格局,由四家機構把持補習產業。由於人們趨之若鶩,“四大塾”各自設置了不低的入學選考門檻,且不說高昂的學費,許多家長發現,如果在家中不做充分的預習準備,連較好的補習學校都進不去。中學期間上不了好的“學習塾”,就很難上好大學。究竟是誰在為國選才?
中產家庭教育負擔倍增
“寬鬆教育”政策改變了整個社會的教育供給,日本中產家庭若在子女教育上要求上進,勢必付出巨大——經濟負擔、選擇焦慮和全家被裹挾參與應試成了壓在頭上的三座大山。
日本數量龐大的中產階級家庭無疑為上述私營教育機構作出了巨大的經濟貢獻。在日本國民可支配收入中,教育支出和補習教育支出從1970年左右開始顯著上升,1976年開始實施的“寬鬆教育”政策完全沒有影響到這個上升趨勢。換言之,1976至1995的20年間,家庭的教育經濟負擔沒有下降,反而一路攀升,更可怕的是,升學率卻一路下滑至1970年後的最低谷。可想而知,在此期間的學生和家庭的升學壓力越來越大,對家庭經濟條件不夠好的學生而言,不公平也在擴大。
除了經濟壓力,“寬鬆教育”政策整體上降低了必修的教育標準,看似學生有了更大的自由選擇學習的空間,其實這個年齡的學生既不充分了解自己,也不了解社會需求,甚至不夠了解競爭遊戲規則。
30年前,日本對“只認分數”的大學入學考試帶來的基礎教育應試化和學業負擔過重現像大肆口誅筆伐。在人口稠密、民眾普遍重視學歷的東方國家,這樣的“考試地獄”現象高度相似。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成就一方面使家庭可支配收入顯著增加,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訴求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經濟條件優越起來的家長對激烈的競爭壓力導致高強度的學業要求產生質疑。圍繞教育如何適應經濟高速繁榮,日本社會進行了大量公共討論,減輕學業負擔、改革大學入學考試的呼聲甚至成了政治上的關鍵問題。
上世紀70年代的考生多數出生於二戰結束後,經歷了經濟、社會、文化從戰敗的低谷到不斷上升的青少年時代,在穩步上升的社會環境下同時也面臨著各方面競爭不斷加劇的情形。他們的父輩則出生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從二戰中倖存,並成為參與創建戰後新社會的中堅力量。父輩的成功是白手起家的成功,而不是擠過高考獨木橋後獲得的成功。所以不僅出於慈愛之心,父輩們有理由對應試苦讀、對人為設置考分選拔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產生強烈懷疑。
生活條件大幅改善了,我們的孩子為什麼還要學得那麼苦?學生學習負擔過重,怨聲載道的社會情緒迫使文部省在1976年12月18日發布教科答复報告《關於改善小學、中學及高中的教育課程基準》,指出“精選教育內容,旨在實現學生過上寬裕而又充實的學校生活的目標”。這個答复報告直接依從了民眾緩解下一代學業壓力的訴求,成為著名的“寬鬆教育”的標誌,成為此後主導日本基礎教育30年的方針。
“寬鬆教育”方針下的30年間,日本中央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實施了一系列政策,大體包括:降低教學大綱的標準(縮減課本)、減少規定學時和公立學校去重點化。例如將小學至高中的總課時從5821課時減少至5785課時,《中學指導要領》的冊頁從261頁減少至123頁,公立中小學每週上課5天(原本6天),學生報考公立中學不能填學校志願,只能按片區隨機入學等。問題是,這些直接減負的政策手段根本沒有達到減負的效果,還產生了系列副作用。
“寬鬆教育”的三大惡果
公立瘦弱,私營肥滿
由於寬鬆教育政策只能約束公立教育部門,民眾的升學需求和競爭態勢並沒有變化,可想而知,對更有競爭力的教育需求只能通過私營辦學機構來滿足。
人才磁吸效應 引爆大陸「海歸潮」2017-04-13經濟日報
人民日報報導,大陸正出現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海歸潮」(海外留學人員歸國潮)。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中國大陸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2016年回國43.25萬人,過去五年回國人數更占70%。
央廣網則指出,根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6)」與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相關資料顯示,十年前,中國每送出三個留學生,平均只能迎回一人。如今,每送出三人,平均能迎回2.4人。
此外,中國透過「千人計畫」引進的海外高層人才已達到6,000多人,地方引進高層次留學人才5.39萬人。2016年引進的教授級人才數量更是1978年至2008年30年引進總量的20餘倍。
央廣網稱,這些數字和事實表明,中國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展現出強大的魅力,「人才磁鐵」效應愈發明顯。
人民日報表示,大陸省部共建的留學人員創業園目前已經有49家,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347家,入園企業超過2.7萬家,7.9萬名留學人員在園創業,形成了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
報導指出,針對留學人員回國創業長期以來面臨的「六難」問題:優惠政策享受難、落戶就學辦理難、開戶融資難、知識產權應用難、政策限制放開難、文化理念融合難,近日召開的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已重點研究破解之道。
報導稱,會議強調,要完善政策措施,構建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引才制度體系,加大留學人才引進力度,同時積極配合中共中央組織部做好「千人計畫」工作任務,繼續實施「長江學者」、「百人計畫」等項目,持續吸引高層次留學回國人才為國效力,同時鼓勵支持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創新。
日本教育減負30年反思:公立瘦弱私營肥滿國民學力顯著下跌
2017.4.10日,《中國青年報》刊登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一的文章《日本教育減負30年反思》,內容如下:
□日本“寬鬆教育”政策降低了達標的底線要求,卻完全不為最優秀、最努力向學的學生提供國家教育支持,甚至不提供榮譽感
□經濟水平太低的家庭將得不到入場券,經濟水平足夠高的家庭可以購買到最好的私立教育,日本的中產家庭卻承受著最大的學業競爭壓力
□日本“寬鬆教育”政策下,教育供給由公立向私立轉移,教育費用更多采取受益者負擔原則
四、治理理念的變遷
由於橫向學術共同體性質的共同變化,學術人員越來越傾向於自我認定為獨立的研究者,與大學只有契約關係,他們獨立於橫向學術共同體之外,不願投入精力促進橫向共同體的發展,卻更加關心個人職業的發展。同時,終身教職評定標準與學術職責觀的變化,迫使研究人員將更多時間與精力投入研究活動。兩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使組織成員特別是學術人員失去了參加人際交往(包括治理活動)的積極性,大大削弱了共同治理理念代際傳遞的基礎。因此,至21世紀初,印第安那大學的治理理念已發生重要變化,行政管理者主動諮詢、學術人員積極參與、互相協商、共同治理的觀念漸漸淡出了組織成員的記憶;行政管理者不再以長輩的姿態愛護、扶植與幫助學術人員,相反,他們開始採取管理主義的態度,把學術人員當做被管理者,審核評價他們的「研究業績」。同時,學術人員也不再熱心參與印第安那大學的共同治理。
1.行政領導管理主義理念的興起
隨著學院式治理理念淡出,管理主義思想開始興起。行政領導不再像30年前那樣,真心培養、愛護、扶植學術人員與學生,不再將其作為不可推卸的行政責任及促進院系發展的根本途徑。相反,他們開始將自己視為大學的主人與管理者,將學術人員看作雇員與被管理對象,單方面作出行政決定然後強加給後者,用績效觀審核他們的「研究業績」。10位受訪者提及了這種趨勢。
2.學術人員參與共同治理理念的削弱
三十年後印第安那大學的組織文化觀念發生了轉折性變化。21世紀初,組織成員普遍認為:公立研究型大學的首要使命是提高研究質量,獲得國內與國際學術聲譽;研究在各項組織職責中占壓倒性地位,是衡量學術人員價值的首要標準;平等、融洽、開放的學院式理念受商業思潮的侵蝕,功利主義價值開始占主導地位,人際關係日漸冷淡,個性選擇受到限制,異議與分歧受到打壓;因此,學術人員不再將受聘的大學作為情感歸宿,轉而視提高研究水平為終身使命,將縱向學術共同體看作精神家園;同時,學術人員不再對參與大學共同治理懷有熱情,行政人員的管理主義思想由此上升。
造成觀念轉變的原因主要在制度層面。州政府撥款政策、終身教職制度、財政預算制度與退休制度的改變,均改變著大學對自身使命的認定及社會對大學的看法。21世紀初美國大學面臨許多深層的價值衝突,借鑑需謹慎,「拿來」應慎重。
https://read01.com/jy2BxP.html
三、橫向學術共同體理念的變遷
編碼結果顯示,三十年間,印第安那大學組織生活的情感方面發生了深刻的改變。由於州政府撥款下降,印第安那大學不得不嘗試各種措施開源節流。為了開源,它不斷開闢新的經費來源渠道,增加技術轉化、徵收版稅、積極與企業合作、提高學生學費。為了節流,它採用了責任中心預算制,開始了各學術單位獨立運轉、自主經營的實踐。制度的急劇變化打破了原本的寧靜,深刻改變了橫向學術共同體的觀念。筆者首先呈現商業主義思潮的來源與衝擊,以及人際交往淡化造成的危害,然後呈現雙重衝擊下傳統學院式理念的遺失,組織成員忠誠度的下降及身份認同結構的改變。
1.商業主義思潮的侵蝕
2.人際交往淡化的危害
3.雙重衝擊下傳統學院式理念的遺失
商業主義思潮的侵蝕,人際交往的淡化,雙重變化衝擊著橫向學術共同體,傳統學院式特性被大大削弱,成員間的人際關係變得冷漠。這種趨勢幾乎在所有受訪者的敘述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為簡潔起見,筆者首先引述最能凸顯這一趨勢的物理系喬治教授的敘述,然後再分別展現學院式理念喪失的具體表現。印第安那大學失去傳統學院式共同體的特性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個人選擇空間受到限制。三十年前,印第安那大學的學院式理念崇尚、尊重個人選擇,允許學術人員追隨學術興趣,自主決定教學與研究的內容。時至20世紀初,學術人員的自主空間已受到明顯限制。
(2)對分歧的容忍與開放程度降低。隨著學院式理念的消失與大學人口組成結構的變化,橫向學術共同體漸漸失去往日的包容性,公開表達意見、在求同存異中相互理解的組織文化觀念日漸勢微。壓制言論、掩飾分歧的觀念日漸抬頭。不和諧的氣氛籠罩著原本平等融洽的學術共同體。
4.組織忠誠度下降、縱向學術共同體身份認同加強
因為橫向學術共同體理念與學術職責觀的雙重變化,21世紀初組織成員對印第安那大學這一學術組織的忠誠度已明顯下降,橫向學術共同體內成員的情感疏離,新一代組織成員越來越傾向於自我認同為縱向學術共同體的一分子,並將這個共同體視為終身歸宿。
近年來,國外大學特別是美國大學成為我國建設高水平大學借鑑、學習的主要對象。到目前為止,對美國高水平大學的研究多以老牌私立大學為案例,對其他類型大學所知甚少;多限於國外大學政策描述,對政策產生的價值和社會效益探討較少。因此,筆者嘗試以21世紀初美國公立研究型大學為案例,呈現其目前狀態及潛在的問題。
一、大學理念的變遷
1.教學、研究與服務的分離及研究的突出地位
至21世紀初,案例大學中教學、研究與服務活動的內容已越來越清晰具體,各自標準越來越高,學術人員已難以全方位兼顧,不得不取捨工作重點。終身教職的評定標準已不可逆轉地偏向研究活動,因此多數學術成員傾向於將研究認定為首要職責。這種觀念變化在15位受訪者的敘述中均有反覆、強烈的體現。
2.跨學科研究與團隊合作的制度化取向
三十年間,印第安那大學跨學科研究與團隊合作觀念仍得到了很好的延續與保存,較之其他主題與二級主題,該文化觀念發生的變化最小。三十年前這一觀念就通過本科生與研究生階段的跨學科課程制度得以發展;三十年後,課程這種高度制度化的方式,仍在保存組織成員的跨學科研究與合作觀念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且他們越來越將這一觀念與制度聯繫在一起,而漸漸忽視了制度化程度不高的人際交往可能產生的積極作用。這種制度化取向在10位受訪者的敘述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令人印象最為深刻的敘述如下。
二、對外部利益相關者態度的變遷
從第二組織文化要素來講,三十年前印第安那大學主要接受州政府資助,定位為公益性學術機構,將本州公民認定為主要的外部利益相關者,希望通過教學活動提高他們的受教育水平,增強印第安那州的經濟活力。編碼結果顯示,21世紀初該大學對自身性質、外部利益相關者及服務方式的認定均發生了明顯變化。
1.州政府撥款力度下降與大學公益性減弱
2.不同的外部利益相關者
盈利考慮要求大學像企業那樣突破地域限制,擴大生源、積極開拓國內外教育市場。同時,對研究活動的重視需要大學跨出本州邊界,提高國內甚至國際的學術影響力。在這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21世紀初,大學弱化了本州公民享用教育服務的優先地位,試圖將服務範圍拓展到一切潛在的教育「消費者」。這種變化趨勢在以下敘述中得到了突出體現。
新法案涉及理科教育主要包括:舊法案中對於州統考必須包括數學和自然科學的要求不變;州政府制定的教學目標中數學、自然科學作為核心科目不變,同時加入計算機科學作為新的核心科目。設立“理科教學大師團”,這是新法案中增加的項目,目的是鼓勵優秀理科教師;穩定優秀師資,特別是在落後學校;對其他教師起到示範作用。白宮具體公佈的執行計劃中提到要用4年向1萬個模範理科教師提供最多每人每年2萬美元的額外津貼作為鼓勵。同時,還包括定向資助地方教育機構的有利於提高理科教育水平和學生參與度的項目。
在簽署《每一個學生都成功法》時,奧巴馬說:“有時改革就是需要你試一下,發現行不通,於是你得到一些教訓,再做調整。”NCLB是影響全美的一項重大改革,ESSA是對前一次改革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後一次改革總是針對前一次改革存在的問題的,因此,會有一些暫時的效果。但由於理念未變,只是改變了策略,改革是否能夠解決根本的問題,還需時日檢驗。正如當年戴安•拉維奇(Diane Ravith)提出的質疑:要改進教育就必須回到教育本身,形成好教育的觀念,重視課程質量,建立公平的評價體系,引進、培養和留住好教師,形成一個學校與社會的關聯繫統。她強調,教育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像早年那樣,用紮實的知識和正確的價值觀來培養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才是教育的本質。
參考文獻:
[1]戴安•拉維奇.美國學校體制的生與死:論考試和擇校對教育的侵蝕.馮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美國公立研究型大學組織文化變遷
作者: 任玥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作者簡介:任玥,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北京 100024 任玥(1982- ),女,北京人,中國傳媒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教育學博士,從事比較教育、外語教育、社會語言學研究。
內容提要:大量訪談顯示21世紀初美國公立大學組織文化觀念出現了重大轉折:其首要使命變為以研究獲得國內外學術聲譽;研究業績決定教師晉升;商業思潮淡漠了昔日學院式的人情味,功利主義抬頭,個性與異議受壓;孤立化的學術人員轉以學科共同體為精神歸宿,對治理大學興味索然;行政人員由此開始自視為大學主人。
當然,新法從名稱上看就體現出更為積極的信號,以緩解各州、學校和教師的壓力。許多專家指出《每一個學生都成功法》針對舊法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社會各界包括學校和教師的強烈反感,以及傳統政治體制格局的矛盾做出了修改。其中最重要的差別在於:管理由集權回歸分權。教育管理集權化是當前各國改革的共同趨勢,但美國《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的改革將過去以州管理為主改為實行聯邦集權,結果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新法將教育的控制權還給了各州和地方學區,下放了集權層級。由於這一改變,引發了提高教育質量的一系列策略的調整。
質量標準的調整——由劃一轉向自主。《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逐步推行以由全美校長理事會等組織在2009年提出的共同核心標準為共同的衡量標準,以統一全國的質量標準,但執行很不順利,新法允許各州接受共同核心州際課程標準,但沒有要求各州必須這樣做。
監測方式的調整——由統一轉向靈活。《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規定了各州必須進行考試的學科、年級和次數,造成學校以應試為目的,導致學生負擔過重,家長反應強烈。新法雖然認為各州必須進行考試,但在如何和何時進行考試方面各州具有靈活性。同時,過去單純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校績效的依據,在新法中也強調利用多種方法來評估學校績效。
問責制度的調整——由嚴責轉向激勵。由於《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硬性規定不切實際的目標,即2014年前實現100%通過率,實際又無法實現,越來越多的學校被貼上了“失敗”的標籤,從而極大地挫傷了校長和教師等一線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新法規定將問責的目標完全歸還於各州,各州和地方學區有權為了其基於證據的學校改善而構建有力的問責制度。
《每一個學生都成功法》還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強化了學前教育的部分,正如民主黨的默瑞議員所說:“這是聯邦教育法案第一次承認了早期學習的重要性,並提出了獎勵計劃”,獎勵計劃將從既有財源中撥款,幫助各州提升學前教育品質;二是關注學生理科特別是信息技術教育。理科教育的重要性在新法案中沒有減弱,而且還增加了一些新的內容。對於教育要向理科傾斜,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是有共識的,這應該與美國的“新工業化”發展趨勢有關。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是兩黨的共同成就,它正在取得成功。我們有責任為美國兒童、他們的父母和他們的老師加強這一良好的法律。
不可否認,這一法案推進的改革對提高美國基礎教育質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從法律通過起到執行過程中,就一直存在不同的聲音。在布什總統下台後,這種爭議就更加激烈。美國前教育部長助理、著名教育史學家戴安•拉維奇(Diane Ravith)本是改革的倡導者和策劃者,但她出版了《美國學校體制的生與死:論考試和擇校對教育的侵蝕》一書,對教育改革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她對改革的觀念基礎、考試、問責制和特許學校等進行了反思,指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並未讓不達標學校的家長和學生享受到相關福利,導致應試教學,擠壓了非考試科目的教學;標準化考試,從檢測學習的其中一個途徑變成了目的本身;特許學校,平均而言對成績的提高並不比普通學校強,且使公立學校生源和資源外流;教學責任制,沒有提高學業標準,很多州反而通過降低標準來掩人耳目,將教師工資與學生考試分數提高掛鉤是“對教師迫害”。黛安•拉維奇的倒戈行動引起了很大震動,該書也成為2010年全美暢銷書。2013至2014學年時,奧巴馬政府開始採取了“免除”政策,陸續接受各州放棄執行《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的申請,允許其執行本州教育發展計劃,到後來美國已有43個州和華盛頓特區以及波多黎各自治邦的申請獲得批准,這些地區的教育改革可不受《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的束縛。特別是2007年,美國國會就第一次尋求對《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進行修改,然後是2011年、2012年和2013年連續三次醞釀修改。
終於在2015年11月19日美國眾議院和參議院協商委員會上達成一致協議,形成了《每一個學生都成功法》(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簡稱ESSA)。12月1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正式簽署了這一法案,取代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這個法案一般認為是保守派的勝利,因為傳統保守派一直認為原法案放大聯邦權力,違反地方自治的憲法原則。同時,很多民主黨人因為被教師工會遊說,也反對原法案對教師壓力大的部分。
新的法案儘管有重大變動並被宣傳將載入史冊,但並不是目標的改變,而只是策略的改變。新的法案肯定並且延續了舊法確立的目標,就是解決美國中小學教育質量低下的問題。同時,仍然以學業成績作為質量監測的主要標準,以考試作為質量監測的主要方式,同時繼續實行問責制。
拉維奇認為要改進教育就必須回到教育本身,形成好教育的觀念,重視課程質量,建立公平的評價系統,引進、培養和留住好教師,形成一個學校與社會的關聯系統。她強調,教育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像早年那樣,用扎實的知識和正確的價值觀來培養學生的思想和心靈,才是教育的本質。
—個難題,兩種策略——評美國《每一個學生都成功法》
2016.1.8《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作者:陶西平
奧巴馬在2013年連任總統後的演說中用高亢的言辭重申了實現機會平等的承諾。他說:“如果一個生在赤貧之家的小女孩知道她和別人擁有同樣的成功機會,因為她是美國人;她是自由的,平等的,不僅在上帝眼中,也在我們自己眼中。這時就表明我們忠於了自己的信條。”但是時隔5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約瑟夫•施蒂格利茨就寫了一篇文章發表在《紐約時報》上,題目是《平等的機會,美國的神話》,指出:理想與現實差距大,“美國是機會之地”的說法不過是個神話。而機會不平等最重要的原因在於教育,包括質和量兩方面。
的確如此,美國的基礎教育無法保證教育質量的公平,一直是歷屆政府面對的難題。特別是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有色人種學生、殘障學生,以及處於移民狀態的學生無法接受保證質量的教育,這不僅擴大了美國的貧富差距,也已經嚴重影響到美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因此,從1983年美國高質量教育委員會提出《國家處在危險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1985年《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的出台,1991年老布什總統簽署《美國2000年教育戰略》,1994年克林頓總統簽署《美國教育改革法》,直至2002年布什政府推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簡稱NCLB)都是試圖解決美國中小學教育質量低下的問題。當然,這也自然成為美國總統競選的重要承諾和政黨鬥爭的重要話題。
小布什在得克薩斯任州長時,就開始採用標準測試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並以此對學校進行獎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因此,他將改進中小學教育作為總統競選的一個中心內容,贏得了不少選民的支持。當選後,2002年他簽署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這成為他的主要政績之一。2008年,在他最後任期一年的國情咨文演講中說:6年前,我們共同通過了《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今天,它的成果無可否認。去年,4年級和8年級學生的數學分數達到最高紀錄,閱讀成績正在提高,非洲裔和拉丁裔學生的成績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第二節 州政府加強管理的方式
一、加強制定政策法規
(一)制定政策
(二)立法
二、運用財政資助和預算
(一)提供大量財政支持
(二)積極資助私立高校
(三)通過財政預算施加控制
三、設置與調整高等教育治理與協調機構
四、加強高教規划
五、介入高等教育評估
六、州司法系統的介入
第三節 州政府高教管理的集權和分權趨向
一、州政府管理的集權趨向
(一)高校系統的聯合與協調
(二)高校兼並
二、州政府管理的分權趨向
(一)大學系統的權力分散
(二)改變州政府的協調職能
(三)增強大學事務控制的彈性
(四)推動分權的三種理念
第五章 二戰后:美國大學自治權的分化和維護
第一節 美國大學內部自治權的分配變化
一、大學董事會仍是大學管理的最高權威
二、校長仍是大學的最高行政和學術長官
三、大學行政人員權力的增強
四、大學教師和學生對大學管理的參與
第二節 美國大學自治的維護機制
一、董事會的維護作用
二、中介組織的維護作用
三、辦學財源多元化的維護作用
四、法院判決的維護作用
五、市場競爭的強化作用
小結
結語 自治與干預的動態制衡
——美國大學與政府的權力關系特點與發展趨勢
一、美國大學與政府權力關系的重要特點
(一)大學自治模式的穩定性
(二)政府干預的社會動因主導性
(三)政府干預的差異性
二、美國大學與政府權力關系的發展趨勢
(一)政府干預的總體趨勢加強
(二)大學自治的特色不會改變
(三)自治與干預的協調:永久的任務
美國學校體制的生與死:論考試和擇校對教育的侵蝕
作者: (美)拉維奇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內容簡介
美國前美國教育部助理部長、著名教育史學家黛安•拉維奇在本書中對對教育改革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和反思,她對改革的觀念基礎、考試、問責制和特許學校等進行了反思,分析了改革模式封閉獨尊、改革方式強制推行、改革效果誇大宣傳、改革受政治經濟利益驅動等問題。
第二章 建國后至二戰前:有差異的大學自治與有區分的政府干預
第一節 私立大學自治地位的鞏固:達特茅斯學院案判決的影響
一、達特茅斯學院案的發生與判決
二、達特茅斯學院案判決對大學自治的影響
第二節 有差異的美國公立大學自治模式
一、公立大學自治地位的變遷
二、州立大學的自治程度各異
(一)弗吉尼亞大學早期的自治
(二)密歇根大學早期自治狀況的變化
第三節 聯邦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干預:巧妙介人
一、創建國家大學計划的失敗
二、立法資助大學的成功
(一)土地法令和西北法令
(二)制定《莫里爾法案》推動贈地學院運動
(三)制定《哈奇法案》等進一步資助農工教育
(四)制定《史密斯一休斯職業教育法》等資助高等職業教育
(五)資助和規范初級學院的發展
第四節 州政府對大學的管理:加強控制
一、州政府對私立大學的有限控制
二、州政府對州立大學控制的逐步增強
(一)控制增強的歷程
(二)控制的狀況
第三章 二戰后:聯邦政府對大學干預的加強
第一節 歷史背景
一、二戰后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聯邦干預階段的划分
二、二戰后聯邦干預高等教育的理論導向
三、聯邦政府各部門的教育管理職能
第二節 聯邦政府加強干預的方式
一、制定政策法規干預高等教育
(一)干預各時期的重要政策法規及對大學自治的影響
(二)制定大量規章 干預高等教育
二、運用財政撥款和資助干預高等教育
(一)給大學科研活動財政撥款和資助
(二)給高校國際教育活動資助
(三)給學生提供財政資助
三、聯邦司法的介入
四、設置和調整聯邦層次的高教管理機構
(一)聯邦中央教育行政機構及其職能變化
(二)建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其他科技管理組織
(三)建立國際教育交流職能機構和組織
五、介入評估和提供信息服務
(一)介入高等教育評估
(二)提供信息服務影響高校決策
第四章 二戰后:州政府對大學控制的加強——集權和分權並存
第一節 州政府的高教管理部門及其職能
一、州長的職權
二、州教育委員會及州教育官的職權
三、高等教育治理與協調委員會的類型與職能
陳文干,男,1978年生,浙江常山人,教育學博士。1996~2007年就讀於浙江大學,2003年師從於著名教育專家徐輝、徐小洲兩位教授,研究方向為比較高等教育。現任教於杭州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曾在核心期刊上發表《「大學自治」內涵新探》、《二戰后美國聯邦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干預一政策法規的視角》等;參著、參編的著述有《自主與制約:高校自主辦學政策研究》、《大學生創業教育》(普通高校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4S」專題教案》等。
目錄
導論
一、研究的緣起
(一)大學自治與政府干預的博弈:世界性的課題
(二)大學自治與政府干預:美國大學發達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三、大學自治的概念界定與內涵闡釋
(一)大學自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學自治內涵的進一步闡釋
四、現有研究成果綜述
(一)國內的相關研究
(二)國外的相關研究
五、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的創新與不足
(一)創新之處
(二)不足之處
第一章 殖民地時期:「天然」的大學自治和有限的政府干預
第一節 美國殖民地社會的自治傳統
一、殖民地的自治傾向
二、殖民地鄉鎮的自治特色
三、教會的獨立自治
第二節 殖民地學院自治模式形成的影響因素
一、法人理論和組織形式的影響
二、歐洲大學學術法人制度的影響
三、清教思想的影響
第三節 殖民地學院的自治模式
一、殖民地學院的法人自治地位
(一)哈佛學院法人地位的確立
(二)其他殖民地學院法人地位的確立
二、外行董事會掌管大學的內部自治架構
(一)董事會成為學院最高權威的原因
(二)殖民地學院董事會制度
(三)校長是學院的最高行政首腦
第四節 殖民地政府對殖民地學院的干預
一、控制特許狀的授予
二、安置校董和保留檢查權
三、通過資助干預
我國碩士教育發展在過去的30多年里,經歷了補償性增長和不斷調整的發展,總體而言發展速度十分迅速,2003年,我們的碩士生招生規模為220185人,在校生數為514573人,到2013年,招生規模達到666805人,在校生規模更是達到1494960人,2013年無論招生規模還是在校生規模都差不多是2003年的3倍;學位類型也更加豐富,專業碩士學位就達到39種。規模和類型迅速的發展促使我國碩士生教育正在經歷一個極其重要的轉型期,由培養學術人才為主轉向大力發展專業學位,學術型和專業型人才齊步發展的局面。2013年,我國專業學位碩士生的招生規模達到348378人,占碩士生招生總規模的52.25%,專業碩士學位在校生規模也達到了30.46%。但如此大規模的碩士研究生究竟如何分類培養並保證其培養目標的高質量實現卻是擺在我國研究生教育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本書對於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的發展極富啟發意義(?),尤其是職業發展型、學徒型、社區中心型學位點的辦學經驗對我國探索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有諸多可借鑒之處,而專業學位研究生究竟如何培養?如何區別於傳統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這正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界共同關心和正在探索的熱點問題。為此,我們專門和該書的主要作者康拉德教授聯系,希望他惠允我們譯介本書。康拉德教授在接到我的信件后,非常慷慨和高興我們翻譯此書,並親自幫助聯系出版社轉讓版權事宜。
美國大學與政府的權力關系變遷史研究
作者: 陳文干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內容簡介
如何處理好大學與政府的權力關系,真正落實高校辦學自主權是21世紀初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熱點問題。較之我國,西方國家的大學有着悠久的自治傳統,特別是美國大學在如何處理與政府及社會的關系方面有着獨特的歷史經驗。拙作從歷史發展的維度總體上考察了美國公私立大學與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權力關系,探索其不同歷史時期的特點,並總結其歷史發展趨勢。陳文干編寫的《美國大學與政府的權力關系變遷史研究》通過對美國大學與政府的權力關系變遷歷史的梳理,希望能為我們思考如何協調我國大學與政府的權力關系提供借鑒。
專業歸屬感在這里十分重要——教師在行業里耕耘並通過指導年輕學徒來「回饋」行業,學生通過學習「技藝」成為專業領域里的有用人才。該類型學位點的特征是:教師高度重視「以實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位點參與者之間的友好共事關系,以及教師對碩士教育和碩士生的重視,而這種重視源於為其所在領域培養「未來專業人才」的責任感。
第四類是社區中心型學位點,主要出現在教育、環境、社會相關的專業。在該類型學位點中,師生作為一個學習社區中平等的參與者,對本領域相關問題形成批判性的理解和實踐方法,從而為本專業以及更廣闊的社會服務。此類學位點的培養目標主要是高素質、高技能、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專業人員,教師希望碩士生所學到的觀點和技能,能夠通過他們的社會管理實踐擴散出去,影響到社會上其他個體、專業群體、社區乃至整個社會。其碩士教育有三大特征:在一個學習者社區中師生的積極參與;通過跨學科和體驗式學習活動,將理論和應用相結合的課程模式;教師對碩士教育尤其是碩士生的有力支持。許多學生和校友都指出他們之所以攻讀碩士學位就是為了服務所在的社區,他們將專業活動視為一種「實踐智慧」——個體利用自己的經驗和對現有理論的詮釋來批判性地考察實踐活動,從而更加深思熟慮地參與到專業活動中。
在對美國碩士教育進行了理想類型的歸納后,作者基於47個案例總結了高質量碩士點的特征,批判了傳統的碩士教育質量觀——資格考試、撰寫論文、要求住校、嚴格招生——的局限性(?)四個方面提出了新的質量觀:從學位點的氛圍來說,重要的是相關人員目標的一致性,學習環境的豐富性——強調合作和相互支持,同時又嚴格而富有挑戰性;從學位要求的角度看,有計划的學習經驗是提高碩士教育質量的重要課程特征,如核心課程學習質量、師生的專注、以實踐為中心的學習、因材施教、有形成果的多樣性和適切性(論文、項目或大報告)、必要的課外活動等;從學位點資源的角度看,學校和院系的支持非常重要,充足的資金支持、設施設備、學校和院系合理的激勵結構是高效能碩士點的基礎;從領導力和人的因素來看,認可碩士教育的重要性並努力投入其中的教師,有豐富的大學外工作經歷的全職和兼職教師,帶有多樣化背景和經驗的專注的學生,以及能夠凝聚人心的學位點領導人都能給碩士教育帶來活力。
而且,碩士教育比本科教育和博士教育更加靈活地適應了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培養了大量的教育、商業以及各行各業需要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同時,也正因其靈活性,碩士教育呈現出極大的復雜性,以致長期以來人們對美國碩士教育的全貌缺乏清晰的理解。
康拉德(CliftonF.Conrad)教授攜課題組成員,努力將碩士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而非依附於本科教育或博士教育的體系開展研究,對美國碩士教育進行了有意義的類型划分。依據各種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特點,作者將美國現有的碩士學位點歸納為四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類是附屬型學位點,這類學位點的碩士教育處於博士教育之附屬的次要地位。此類學位點主要出現在全國性大學和致力於贏得全國聲譽的地方大學,碩士教育被視為博士教育的墊腳石,為學生提供學術基礎和學術訓練,為教師提供觀察和選拔博士生的機會,對那些不能或不願讀博士的學生提供一個「安慰獎」性質的終結性學位。此類碩士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通過教師主導的學術訓練強調學生對基本理論和技能的掌握;將大學外的專業工作場所所需的知識和經驗「邊緣化」;對碩士生培養的行政支持和教師投入不足。對於附屬型學位點,一方面教師和學生欣賞其扎實的學術訓練和文憑較高的含金量,但另一方面由於它對工作場合所需的實踐知識強調不足,許多用人單位認為這類碩士點在培養實踐工作者方面效果不佳。
第二類是職業發展型學位點,這些碩士點是以學生-客戶為中心的、職業導向的、以培養專家為目標的,教師賦予學生的是在學術界以外促進專業生涯發展所必須的知識、技能和准入資格。該類型學位點主要在商業、工程和教育領域,對學費高度依賴,普遍具有這樣的信念——碩士教育應該積極回應和滿足外部市場需求,培養有能力和文憑的專業人才。職業發展型學位點具有五大特征:對固定課程的高度依賴;從理論到實踐的教學模式;大量邀請行業專家擔任客座教師或兼職教師;一種「顧客友好的」服務模式;學位點教師和管理人員對碩士教育提供的戰略支持。許多受訪者對此類學位點感覺良好,十分看重學位點給予他們的專業技能培訓和文憑資格。
第三類是學徒型學位點,在這類學位點中,碩士教育被理解為一種行會學徒型經驗,在其中作為「師傅」的教師協助作為「學徒」的學生成長,傳授給學生特定技藝領域中的高級知識與技術,幫助學生探索個人興趣、培養專業歸屬感,努力將學生培育成為行會中的有用之才。
而且,碩士教育比本科教育和博士教育更加靈活地適應了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培養了大量的教育、商業以及各行各業需要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同時,也正因其靈活性,碩士教育呈現出極大的復雜性,以致長期以來人們對美國碩士教育的全貌缺乏清晰的理解。
康拉德(CliftonF.Conrad)教授攜課題組成員,努力將碩士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而非依附於本科教育或博士教育的體系開展研究,對美國碩士教育進行了有意義的類型划分。依據各種碩士研究生培養的特點,作者將美國現有的碩士學位點歸納為四種不同的類型:
第一類是附屬型學位點,這類學位點的碩士教育處於博士教育之附屬的次要地位。此類學位點主要出現在全國性大學和致力於贏得全國聲譽的地方大學,碩士教育被視為博士教育的墊腳石,為學生提供學術基礎和學術訓練,為教師提供觀察和選拔博士生的機會,對那些不能或不願讀博士的學生提供一個「安慰獎」性質的終結性學位。此類碩士教育的主要特征是:通過教師主導的學術訓練強調學生對基本理論和技能的掌握;將大學外的專業工作場所所需的知識和經驗「邊緣化」;對碩士生培養的行政支持和教師投入不足。對於附屬型學位點,一方面教師和學生欣賞其扎實的學術訓練和文憑較高的含金量,但另一方面由於它對工作場合所需的實踐知識強調不足,許多用人單位認為這類碩士點在培養實踐工作者方面效果不佳。
第二類是職業發展型學位點,這些碩士點是以學生-客戶為中心的、職業導向的、以培養專家為目標的,教師賦予學生的是在學術界以外促進專業生涯發展所必須的知識、技能和准入資格。該類型學位點主要在商業、工程和教育領域,對學費高度依賴,普遍具有這樣的信念——碩士教育應該積極回應和滿足外部市場需求,培養有能力和文憑的專業人才。職業發展型學位點具有五大特征:對固定課程的高度依賴;從理論到實踐的教學模式;大量邀請行業專家擔任客座教師或兼職教師;一種「顧客友好的」服務模式;學位點教師和管理人員對碩士教育提供的戰略支持。許多受訪者對此類學位點感覺良好,十分看重學位點給予他們的專業技能培訓和文憑資格。
第三類是學徒型學位點,在這類學位點中,碩士教育被理解為一種行會學徒型經驗,在其中作為「師傅」的教師協助作為「學徒」的學生成長,傳授給學生特定技藝領域中的高級知識與技術,幫助學生探索個人興趣、培養專業歸屬感,努力將學生培育成為行會中的有用之才。
《美國如何培養碩士研究生》論述謹嚴、內容豐富、條理清晰,迄今仍被視為美國碩士教育研究中最出色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極為現實的政策參考價值,對指導當前我國碩士研究生教育轉型提供了直接的可借鑒經驗。
克利夫頓•康拉德,曾任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高等教育所所長、美國高等教育協會主席等職,自1980年起作為高等教育專家長期為美國政府提供咨詢服務。
詹妮弗•格蘭特•霍沃思,芝加哥洛約拉大學副教授,研究興趣主要包括高等教育中的學科質量評估、研究生教育中的課程與教學等。
蘇珊•博雅德•米勒,康奈爾大學人類學博士。
目錄
第一部分背景介紹
第1章古今視角中的碩士教育
第2章特定立場主體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決策情景
第3章主要決策情景:教學與學習方法、培養導向、院系支持
第4章次要決策情景:校方支持和學生文化
第5章決策情景和學位點類型
第三部分碩士學位點的類型
第6章附屬型學位點
第7章職業發展型學位點
第8章學徒型學位點
第9章社區中心型學位點
第四部分增強碩士教育的生命力
第10章高質量碩士教育的特征
第11章毫不聲張的成功:美國的碩士教育
序
碩士生教育究竟在美國整個研究生教育體系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歷來人們對它的認知都不夠全面,尤其對其地位的認識頗有不公(?)往往只是把它當作一種過渡性學位看待。其實,美國的碩士學位的特點遠不是過渡性或獨立性所能簡單概括的。《美國如何培養碩士研究生》這一基於嚴謹調查和大量案例的專着為我們揭示了美國碩士生教育成功的秘密。
碩士教育在美國所得到的關注遠不如本科教育和博士教育,但從數據來看,從1970年到2011年,美國的學士學位授予量增長了113%,博士學位(含特殊職業學位)授予量增長了162%,而碩士學位的授予量則增長了220%,從占學士及以上學位總授予量的20%增長到28%。
台灣和韓國幾乎在同時間被日本殖民統治半世紀之久,日本人留下來了許多基礎建設,而其中影響最大的,我認為就是中小學的教育體制。看看近四十年來,台灣和韓國的經濟奇蹟和文化發展,人民的努力和其它條件的配合當然不能忽視,但是絕對不能抽離中小學基礎教育的重大影響,任何否認日本教育在這方面的偉大貢獻的人,若非因為仇日的心態作用,便是無知。
台灣近十年來的遲緩不進,固然和政府的經濟以及兩岸政策有關,高級人才的流失,但是盲目引進美國教育模式和思想,造成多種教育問題,以及台灣學生品質的少有進步,也是不能忽視的原因。
為什麼是研究所和專業所?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美國人抄德國大學教育,不把它放在美國大學部,而卻是另外建立研究所和專業所呢?
這個我沒有研究,也還沒有讀到相關的研究,如果有人知道文獻,尚請告知,但是我有一個假設。
有人可能會認為是因為美國大學部講究通識教育、不分系所,和德國高等教育有所干格。從現在的角度來看,或有些道理,但是我的假設有更大的原因,這個假設是:美國高中畢業生的平均素質太低,因此難以將該制度實施在大學部裡,只好另起爐灶,發展研究所和專業所。
這個假設是有事實根據的:近半世紀來,美國研究所和專業所,仍然充斥外籍學生。基礎科學方面,那根本是外國學生的天下,不僅美國本土的學生奇少,連美國本籍的教授都是寥寥無幾。專業所裡的醫學所和牙醫所,外國人第二代比例也相當的高。
美國如何培養碩士研究生
作者: (美)克利夫頓•康拉德等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內容簡介
美國的研究生教育被譽為美國高等教育的「皇冠」,尤其是碩士研究生教育在適應美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滿足美國國內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求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並成為世界各國積極效仿的榜樣。
《美國如何培養碩士研究生》基於對美國11個學科、47個學位點、800余人次訪談的實證調查,將美國碩士教育划分為四種理想類型,總結了高質量碩士點的特征,並從學習氛圍、學位要求、資源支持、領導力與人的因素四個方面提出了新的碩士教育質量觀。
德國駐美國大使館針對此事有一間接評論,說德國的強制教育是希望保證教育質量。但是有趣的是,美國人選擇在家教育的原因,第一項就是“在家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48.9%)。其他原因依次是宗教原因(38.4%)、學校學習環境(25.6%)、家庭原因(16.8%)、能夠提供更好的個性和品德教育(15.1%)。
不過所有的反思,最後都會落到環境問題上。美國政府和美國家長能允許這麼大規模家庭私塾的存在,體現了其教育環境的寬鬆,這是很多國家,包括其他發達國家很難超越的一點。當然,美國的教育狀況,美國人自己並不滿意。各個時代,尤其是蘇聯衛星上天,日本經濟崛起,中國全球稱雄的時候,美國人總是受刺激,總是高喊教育危機來了。可是多少年下來,為什麼這個國家還是人才輩出,拿諾貝爾獎如囊中取物呢?關鍵還是其教育不拘一格,各種教育形式並行不悖,這有點像我們百家爭鳴的那個時代。
德國教育在德國、日本、和美國崛起扮演的角色2007/05/14
德國的前身是普魯士,在普法戰爭獲勝後,當時擔任首相的俾士麥說,戰爭勝利的最大功臣是全國的小學老師。一個戰爭的勝利,有很多原因,但是他這一句話,沒有誇張。德國基本教育的高效率和高效能,可能是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
日本在一八六零年代,還是個鎖國,十年後,明治維新,不到三十年,分別擊敗當時的帝俄,和滿清帝國,成為世界強權之一。明治維新的成功,有許多原因,但是其中的最大關鍵之一,還是普及國民教育,而日本國民教育的體制,就是主要模倣德國教育模式而來。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為世界超強,美國成為世界超強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時以及之後,從國外吸收了大量的高級人才和熟練的技術工人,最開始還是德國人,之後才是東歐和亞洲人。高級研究人才進入兩個領域,一個是是企業界的研發部門,一個是美國大學的研究所。
十九世紀時,當日本從德國抄來了中小學教育時,奠立了堅實的人民素質基礎;而美國則從德國的大學教育裡,抄來了研究所和專業所教育,提供了高級人才的培養溫床,再加外國精英的不斷進入。因此儘管美國中小學和大學部的教育,品質嚴重低劣,導致人民平均素質低落,本土人民一代不如一代,還是能維持其一定的地位。
德國和美國教育的差別:“搞活”教育才能多出人才
2010年1月底,美國田納西州移民法官勞倫斯•歐波曼(Lawrence O.Burman)宣布,批准德國家庭羅邁克(Romeike)一家的政治避難申請。該法官表示,“我們沒辦法讓所有國家都按照我們的憲法來行事……不過,此案中被侵犯的權利,是一種基本人權,是任何國家都沒有權去侵犯的。”
什麼權利如此神聖,以至於一個歐洲發達國家的公民,在柏林牆倒塌之後,要來美國避難呢?原來,羅邁克夫婦是虔誠的福音派基督教徒,由於德國公立學校的教育和聖經教導距離越來越大,夫婦倆決定自己動手,在家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根據德國法律,兒童必須進入公立或私立學校就讀,否則父母將接受罰款,甚至被捕入獄。2006年10月的一個早晨,德國警察就進了羅邁克的家門,強行將孩子帶走,送往學校。2007年,德國上訴法庭規定,在特別情況下,德國社會服務機構可以將孩子從父母身邊帶走。這個時候,羅邁克夫婦決定離開這個國家,“投奔自由”,結果和當年逃避迫害的清教徒一樣,遷到了美國。
這個政治避難,可能是最沒有政治含量的“政治避難”了。他們避的不是難,而是一種教育體制。那麼,是不是德國教育本身存在問題呢?在歐盟,德國、荷蘭、比利時是三個率先實行18歲之前義務教育的國家。但根據2006年聯合國發布的一份特別調查員報告,德國的教育系統裡存在隱形的不均衡,比如存在針對貧困家庭、移民家庭的學生和殘疾學生的不公待遇。聯合國的報告中特意呼籲德國政府開展全國性的辯論,為弱勢群體的學生,尤其是移民家庭的學生提供均等機會。
但是,羅邁克夫婦的在家教育案,更多是暴露了德國和美國之間教育思維的深層差異。在給予羅邁克夫婦避難申請的時候,法官說德國的做法“古怪”而“愚蠢”。在美國,父母如果對學校不滿,決定在家自己教育孩子,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誰也不能阻擋。選擇不進入正式教育系統的學生是一個龐大的群落,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在家生”(homeschoolers),或許我們也可以稱為“私塾生”,只不過私塾的先生往往是學生自己的家長。由於統計的困難,在家接受教育的學生人數眾說不一,但一般認為是在90萬-200萬之間,2009年《今日美國》上一篇文章給出的數字為150萬。
3. 大學數量
根據美國教育部的統計,截至2011年,美國私立大學所占比例達到60%,而在德國,私立大學的比例不到1/3。
歐洲國家的大學多數建立於幾百年前,教學目的是向最精英的人才施教。這意味著只有相對一小部分人能夠獲得高等教育,因此政府也能負擔得起這筆教育支出。
在上世紀60年代末,歐洲一些國家的學生試圖打破這種局面,尋求機會均等,爭取為每個人獲得受教育的權利。
1968年5月,巴黎的一些學生領導了教育改革運動。之後,德國學生也發起運動,要求增加學生對學校的控制力。
在美國,教育向每個人開放,當美國政府意識到自己無法為這麼龐大的受教育人群支付大學費用時,更多的私立學校及非營利教育機構便應運而生。到目前為止,美國私立學校除了從政府那裡獲得部分資金外,還通過學費及校友會捐款來維持運作和管理。
長期以來,美國學生和選民對支付學費已經習以為常,不太可能很快改變這種做法。
4. 就讀大學的人數
雖然在德國上大學是免費的,但進入大學學習和獲得畢業證書及學位的人數卻比美國少得多。
在德國25至34歲的人之間,只有30%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學業,其中包括獲得學位及職業培訓的人。在美國的同齡人中,有45%的人獲得了高等教育學歷。
德國是一個資源並不豐富、人口密集度高的國家,但他們的最大資源是擁有許多高技能的勞工。德國的大學及職業教育學校都是培養優秀勞工的來源,而且完成職業技能培訓的人同樣受到尊重。而在美國,職業教育學校數量非常少,人們幾乎只能通過上大學為自己爭取未來的成功。
在德國,許多公司都與職業培訓學校建立聯繫並為學校提供教學資金,這麼做也緩解了政府為大學教育承擔費用的壓力。
目前美國和加拿大也意識到他們缺乏職業培訓學校。南加州大學教授Tatianna Melguizo說,美國公司需要與社區大學建立更緊密的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職業培訓教育,增加美國的高等教育渠道。
美媒:德國免費大學教育在美國難以實現
德國社會對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承諾如此認真,以至於在德國的美國人也可享受免費的大學教育,而在美國實現免費大學教育的目標卻相當困難,這主要源於兩國人在意識形態、歷史背景、納稅及對高等教育選擇方面存在的差異。
《洛杉磯時報》2015年10月29日報導,儘管加州在1960年就推出了一項為當地學生免大學學費的總體規劃,但今年加州大學可能還會考慮增加學費。
據德國學術交流服務北美區總監萊蒙斯(Nina Lemmens)介紹,德國大學通常只收學生的註冊費。雖然各大學在收費上有細微差別,總體看德國大學生平均每年的註冊費約不到600美元,此外沒有其它收費。與加州大學每年5,472美元的學費相比,德國大學的收費算是鳳毛麟角。
文章說,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四方面:
1. 意識形態不同
在美國,人們對成功的定義主要是指通過個人努力付出而取得成功。
在德國,整個社會普遍認為高等教育是一種公益事業,應該是免費的。
德國政府曾經主張向大學生收取學費。2005年,德國高等法院還廢除了一項禁止學校收學費的法律,允許各學校自行決定是否收取學費。在隨後的幾年中,德國有10個州的大學開始要求繳納學費,金額為每學期500歐元(約545美元)。
隨後有學生抗議這種做法,選舉人也反對這麼做,因為德國社會的普遍認為教育是一項公益事業,不該收取費用。
去年底開始,這些收費的德國大學又主動否定了這種做法。
2. 稅收不同
不收大學學費不等於沒有人支付這筆費用。在德國,稅收比率高出美國許多,這也使得政府獲得更多資金,投入學校。這或許就是高稅收,高福利的做法。
在歐洲,實行高稅率的國家不在少數:
比利時的平均稅率:42.3%
德國: 39.4%
丹麥: 38.4%
奧地利: 34.6%
匈牙利: 34.5%
意大利: 31.6%
荷蘭: 31.4%
芬蘭: 28.8%
法國: 28.7%
土耳其: 27.4%
英國: 23.7%
美國的平均稅率為24.8%。
此外,德國大學的校舍及教學設施也沒有美國大學的豪華和講究。
異域察論:德國和美國教育學研究
作者: 彭正梅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內容簡介
德國教育學和美國教育學代表了西方教育學的大陸傳統和英美傳統。前者強調教化,后者強調經驗的不斷改造。
「教化傳統」強調以知識為中介的、人與世界的異化與復歸的無窮辯證,指向人的內在完善;「經驗不斷改造的傳統」則關注經驗的開放性及其社會可能性,強調教育對社會的改造。就學校教育而言,前者強調指向某種社會共識的教學論,后者強調指向動態及多元的課程論,前者與人文主義傳統關系密切,后者與心理學和社會科學關聯較深。
彭正梅,安徽六安人,生於1969年11月,1993年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化學系,1999年於華東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曾留學德國和美國,長期致力於德國教育學、西方教育哲學、知識論、比較課程論與教學論研究。
目錄
第一編 德國部分
第一章 赫爾巴特的審美的世界展示和道德教育
第二章 赫爾巴特教育學思考的辯證特性及其與杜威的比較
第三章 生命、實踐和教育學學科身份的尋求:「教化」的歷史考察
第四章 教化:對人文學科的一個基本概念的確定與界定
第五章 現代教育學的若干成就
第六章 重建北美教師教育中被遺忘的關聯:莫倫豪爾與教育關系
第二編 美國部分
第七章 美國個人主義精神與教育思想
第八章 布魯納的新自我觀及其教育意義
第九章 赫什的新保守主義教育思想研究
第十章 康茨的改造主義教育思想研究
第十一章 伊里奇的非學校化教育思想研究
第十二章 諾丁斯的教育思想研究
第十三章 施瓦布的教育思想研究
第十四章 格羅姆的宗教教育思想研究
第十五章 美國多元文化傳統與課程意識形態
結語 美國教育的危機抑或杜威作為未來
附錄:德國普通教學論傳統、危機與新方向:對德國教學論專家邁爾的訪談
微課/慕課設計、制作與應用
作者: 倪彤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1
內容簡介
主要介紹使用Camtasia Studio軟件進行微課視頻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內容涵蓋了「互聯網+」教育、微課制作相關軟件、微課設計、微課制作和慕課等。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使用《教師信息技術培訓項目指定教材:微課/慕課設計、制作與應用》,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在主要的知識點都配備了相應的微課視頻供讀者學習。
倪彤,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中國教育信息化專家庫收錄專家。
目錄
項目一「互聯網+」教育
任務一了解可汗學院(Khan Academy)
任務二了解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
任務三了解微課(Microlecture)
任務四了解慕課(MOOC)
任務五了解混合式學習(Blended Learning)
項目二微課制作相關軟件
任務一PPT美化大師
任務二億圖圖示專家
任務三思維導圖
任務四圖片動畫
任務五字幕制作
任務六錄屏及后期制作
項目三微課設計
任務一微課選題
任務二微課教學設計
任務三微課錄制總體原則
項目四微課制作
任務一圖片素材處理
任務二視頻素材處理
任務三片頭片尾制作
任務四PPT型微課
任務五拍攝型微課
任務六屏幕錄制型微課
任務七手寫板型微課
任務八混合型微課
項目五慕課
任務一慕課時代下的課程平台
任務二注冊登錄
任務三創建課程
任務四建設課程
任務五開展教學
五維突破:互聯網+教育
作者: 楊曉哲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內容簡介
互聯網+教育,以及更廣泛的教育與技術結合,正在給教育帶來更多的可能性。本書通過五個維度展開介紹教育與技術的融合,分別包括時代原點、虛實結合、工具立體、教師智慧和學生創造。通過閱讀本書,一線教師能夠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找到自己的切入口,在常態化的教學中尋求突破;教育管理者和相關企業能夠更好地規划未來,合理地創新機制;家長也能夠真切地了解到正在進行的教育與學習轉變。
楊曉哲,華東師范大學教育技術系博士。專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小學教育與技術結合。一對一數字化環境下的教學變革、互聯網教育等。與廣大一線教師一起分享探討教育與技術結合的各種可能性。師從任友群教授、黎加厚教授深入研究教育信息化。
目錄
01 第一維度 時代原點•新時代與教育期待
這是最好和最壞的時代
時代轉場的分割線
教育的目標變了嗎
時代原點策略單
02 第一維度 時代原點•新技術與教育聯想
可穿戴設備
沉浸式設備
三維打印技術
不一樣的網絡方案
萬物互聯
大數據分析
腦電波技術
記憶改寫
機器人
人工智能
03 第二維度 虛實結合
各類虛擬空間搭建
二維碼背后的連接
群里的角色與規則
游戲化思想的運用
虛實結合魔法單
04 第三維度 工具立體
手機,不教也會
碎片化學習的三種常用工具
那些神乎其神的答題利器
用 A PP 玩轉結構
如果人手一終端
移動設備常態化的喜與憂
工具立體策略單
05 第四維度 教師智慧
技術在教育里真實
數字化教師的七個轉變
學科與技術深度融合
什麼樣的學校文化適合信息化
傳奇人物可汗
徘徊在 MOOC 之間
課程的選擇權與重構
教師智慧策略單
06 第五維度 學生創造
自帶設備常態化
泛化的學習共同體
拓展創造的邊界
學習者尋變
學生創造策略單
北大去牛津開分校,把英國媒體嚇到了2017-04-06觀察者網
據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官網消息,今年2月,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與英國開放大學正式簽約,購買其位於牛津市的校舍,著手創辦北大匯豐商學院牛津校區( Peking University HSBC Business School Oxford Campus, 簡稱PHBS Oxford),該校區將成為中國大學第一次在海外獨立建設,自主管理的實體辦學機構。
匯豐商學院開辦牛津校區的消息備受矚目,英國廣播公司(BBC)、《衛報》、《泰晤士報》等英國主流媒體均予以報導。另一方面,對於這一消息,英國主流媒體依然不忘“政治化”,《泰晤士報》稱,這一舉措是中國試圖提高國際形象,並加強意識形態控製作出的。
北大匯豐商學院成立於2004年,主校區在廣東深圳,前身為北京大學深圳商學院。招收全日制碩士研究生、西方經濟學專業與企業管理專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等。博士生基本學習年限為4年,西方經濟學專業畢業生可獲得北大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北大經濟學博士學位證書,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可獲得北大博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北大管理學博士學位證書。
據了解,匯豐商學院購得的這座莊園始建於1880年,20世紀初被伯克利八世伯爵收購。伯爵邀請當時著名的建築師歐內斯特•喬治(Ernest George)主持了宴會大廳、塔樓等設施的改建和裝飾工作。從1976年開始,這裡成為英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 Oxford Campus)的牛津校區。擁有草坪、湖泊和三棟主要建築。其中,主要建築總使用面積3600平米,包括40多間辦公室,5間教室,1間圖書閱覽室,2個集會大廳以及其他設施。
回應
老佛爺,洋人要來咱們牛津辦大學了
老外的大學在中國的分校早就開張了
很好,中國大學總有一天會走向世界的,不管北大的這次嘗試目的為何、結果為何,它總會為將來後續走出去的大學提供經驗,或者教訓,這有何不可呢?
五部委給高校徹底鬆綁涉及編制職稱學科專業
人民日報2017.4.6報導,教育部、中央編辦、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
意味著,圍繞高等教育改革發展中的學科專業、編制、崗位、進人用人、職稱評審、薪酬分配、經費使用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將進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權,給高校鬆綁減負、簡除煩苛,也就意味著,高校將擁有更大辦學自主權。
其中,新增碩士博士學位授權可不再要求培養年限,落實和擴大高校專業設置自主權,高校自主公開招聘人才、政府各有關部門簡化進人程序,將職稱評審權下放到高校,高校科研人員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收入、不納入績效工資等,都令人眼前一亮。
為啥改?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內涵式發展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必須要加快推進高等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破除束縛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進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權,給高校鬆綁減負、簡除煩苛,讓學校擁有更大辦學自主權,激發廣大教學科研人員教書育人、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創新人才,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教育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出台《意見》,是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舉措。近年來,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體制、現代大學制度、辦學體制、推進管辦評分離等多方面改革取得很大進展。由於我國高等教育處在社會轉型和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相互疊加的歷史時期,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仍存在諸多體制機制障礙。在當前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切實增強科研創新能力、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的新形勢下,加快推進“放管服”改革變得尤為迫切。
回應
放寬自主招生權,那就是固化階層嘍
不光是固化階層問題,還有腐敗問題,有了權利尋租的機會。自主招生就該徹底廢止,高考就該全國統一命題統一分數線。歸中央政府管理的大學每個省的招生比例應該一致。教學質量不好的學校就該關閉。
你這句話那看到的,我怎麼沒找到。
是啊,我都沒見到,主要是學科設置,學位設置,人事關係方面的
通篇未見提及“招生”兩字。兩個睜眼瞎在那高潮,一群不看內容的給點贊,觀網現在某些讀者的素質令人嘆服。
自主招生那不是有錢人的遊戲嗎?中國的教育要脫離廣大人民?以後這些學校成為西方顛覆政權的大本營怎麼辦?
文章都不看就評論?這次改革是高校急需的,中國的高等教育問題實在是多
我認為: 首先,自己皮膚的顏色,已然成了美國各個族裔攫取自身政治利益的工具,公平在美國,是不能用自身奮鬥實現的; 其次,美國黑人,還有拉丁裔,確實都很懶,把考綱先給你,十年的學習時間,都不願意去努力; 再次,之前那個華裔(台灣移民)教授,抨擊當代中國人和新移民的為人出身,其實是他自我標榜的一部分——既要少數族裔的身份,又要融入白人至上主義; 最後,以史為鑑,美國版的“選賢與能”衰敗的政治後果,我們中國人,可以從自己南北朝時期的史書中,略窺一二。保持科舉制度的接班者,高考制度,才能保證教育,牢牢掌握在TG手中,才能保證共產主義理想的傳承。
“共產主義”不是信仰,而是方法論。贊你這個觀點。
同贊同。當年儒家雖然提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這種非常劃時代的思想,但是在方法論上還是局限在“超人哲學”上,還是希求有一個哲學王去實現他的目標。和一個不適合後代社會發展的“井田制”,所以幾千年來都是阻礙重重,成為空想。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公有製就從社會經濟結構上,為“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指出了一條出路。而現在中國的“公有製占主導的中庸混合體質”有更加契合目前社會,讓社會主義“天下為公,選與賢”變為更加切實的現實。而仔細看現在中國“公有製占主導的中庸混合體質”其實也體現著“井田制”的精神。“國企”就類似是當年的“公田”,而“私企”就類似當年的“私田”,這兩者同時存在,同時滿足了人性中“天下為公”相互協助的願望和個體“個性自在發揮”的願望。
美弗吉尼亞大學招生辦記錄:對捐款者特殊照顧2017-04-02觀網
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該報獲得的一份文件顯示,多年來,弗吉尼亞大學籌款部門一直為富翁校友以及突出捐贈者的子女申請入學提供幫助。
據報導,校方否認該校招生辦對錄取決定有任何影響。文件內容顯示,該部門對某些特殊申請人的身份作出了詳細的說明並記錄。
在弗吉尼亞大學,這份記錄被稱為年度“觀察名單”。《華盛頓郵報》稱,學校會注意捐款家庭或者未來可能捐款家庭的申請人。
2011年,一個有希望被錄取的申請者被標記為拒絕。然後,一位招生辦官員在跟踪文件上記下“500k”(50萬美元)。
2013年的記錄顯示,一位捐款家庭的申請人被放在等待錄取名單里之後,捐款者感到失望。“根據與他交談的人士,(這個人)對這一決定感到生氣,”一位招生辦官員在跟踪文件中寫道, “要盡可能快地解決”。
回應
在美國,憑關係憑捐助進名校?這不是正常的事嗎?在中國,憑關係憑捐助進名校?體制腐敗你國藥丸。
謝謝觀網,前幾天室友一臉正義的說,我就是認為外國比中國公平,今天正好拿這懟他
小時候,天朝的自由派精英們,天天在心靈雞湯裡說,西方國家是絕對自由平等的,高官權貴都沒有特權,一視同仁!他們作為精英出國去都是端盤子洗碗工作!現在才懂,都是謊言啊.
現在有關係了,潘某人1500萬美刀的捐款,不知道買到了多少張錄取通知書。
美國現在推崇的這種“推薦信”制度,其實就是中國隋朝之前,已經腐敗了的末期的“九品中正制”。個人一直認為,“共產主義”不是信仰,而是方法論,是TG引入,解決中國古人最高政治理想之“天下為公”的。美國在近現代之所以強大,其實是因為美國解決了中國古人最高政治理想的後半部分“選賢與能” ——美國絕對不是個“民主國家”,這有點思考能力的人都應該自己能分析出來,而當他們這種“遴選天下英才為我所用”的“現代九品中正制”,也開始腐敗時,就是美國衰落之日了。再提一下個人經歷,讓大家明白美國人的教育觀: 和一個白人老師討論美國能否推行“全國統一考試”,他給我的論點是:黑人因為家庭原因,不能夠和白人應用一樣的考試標準(讓我吃了一驚,公平何在?),即使這個標準早早確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準備,黑人也不願意去參與考綱確定。出身的差異,不能通過自身努力彌補,必須差異化標準,“撈”下面的人上來。所以,他的結論是,美國不應該有高考,應該保持各大學自主招生。這體現了什麼?
世界首例!讓手臂長出耳朵 再移植到頭上2017-03-31聯合報
西安醫生成功將患者前臂再造耳朵移植到頭部,這也是世界首例成功的臨床病例。
觀察者網報導,歷經七個小時的手術,西安20多名醫護人員29日創造令人驚歎的醫學奇蹟。
報導指出,4個月前,患者吉某因為嚴重車禍導致右側頭部嚴重外傷,經過搶救,患者的生命保住了,但少了一隻耳朵,因此非常痛苦。經多方打聽,他慕名找到整形美容頜面外科的郭樹忠教授。
郭樹忠是大陸著名的耳再造專家,世界第二例、亞洲第一例換臉術的主刀醫生,在整形美容外科領域已有34年經驗。
郭樹忠和學生宋寶強先在患者前臂埋置一個皮膚擴張器的手術,並且手術後每天向擴張器內注射生理鹽水,逐步將前臂皮膚擴展開,先造出用於耳再造的皮膚。
經過4個月左右的恢復,吉某的前臂再造耳朵形態逼真並與前臂組織完全融合,為剝離移植頭部做到第一步。
29日在西安交大附屬醫院三樓手術室第5手術室,郭樹忠進行全世界醫學界首例,將前臂預製的耳朵移植到患者頭部的臨床手術。
中美兩國的教育到底有多大區別?在我曾經編輯過的一本著作《透視美國教育(第二版)》書中,作者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而全面的回答。他們根據自己的深入研究、親身實踐和觀察分析,確認:美國教育的“成功”和“失敗”自有其歷史的、文化的、制度的多種原因,但不容置疑的是,美國當前仍然是毫無爭議的教育強國,仍然在許多方面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這本書的主編王定華博士曾任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教育領事、交流與調研組組長;書中的20位作者都在美國長期學習、生活過,有的學成歸國供職於國內大學,有的仍居住在美國,任職於美國大學或教育部門。
在這本書裡,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黃全癒博士的表述非常生動,他說:“中國教育培養的是聰明的孩子,美國教育培養的是智慧的學生。”兩者的區別如下:
聰明的孩子 智慧的學生
1.能夠知道答案 1.能夠提出問題
2.帶著興趣去聽 2.表達有力的觀點
3.能理解別人的意思 3.能概括抽象的東西
4.能抓住要領 4.能演繹推理
5.完成作業 5.尋找課題
6.樂於接受 6.長於出擊
7.吸收知識 7.運用知識
8.善於操作 8.善於發明
9.長於記憶 9.長於猜想
10.喜歡自己學習 10.善於反思、反省
對照思考這個表格,對我產生了很大的觸動——在國際化的今天,我們期望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擁有最強的全球競爭力,將來可以選擇過自己理想的生活……這顯然需要“智慧”,而不僅僅是“聰明”。
全球留學首選地,美國教育牛在哪? 2017-03-28
2017年3月1日,教育部召開新春發布會,介紹十八大以來留學工作情況。數據顯示,2016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教育部國際司司長許濤稱,較2012年增長14.49萬人,其中本科生已經占到30.56%。
龐大的留學生大軍都在哪些國家征戰?美國毫無疑問是首選目的地。
2015/2016年度,美國高校共有1,043,839名國際學生。其中,中國留學生有328,547人,佔總數的31%(這只是在美高校的留學生數量;僅在2015年,中國就有4萬多名留學生在美就讀高中)。其他主要的留學生來源國是印度、沙特和韓國。
有人說:“美國教育發展是一個奇蹟,兩百多年締造出一個教育超級大國。”也有人說:“美國教育危機不斷,質量提高舉步維艱,失敗的教訓相當深刻。” 前者對應的“美國教育成功論”和後者對應的“美國教育失敗論”都對我國教育產生過並且正在產生著巨大的影響。
“成功論”的影響顯而易見——介紹美國教育的書籍汗牛充棟,研修美國教育的會議延綿不絕,交流美國教育的項目遍地開花,最直接的表現是我國優秀學生的留學目標幾乎都首選美國。
“失敗論”最近些年也開始廣泛影響,諸多事件似乎都在表明美國教育不成功,我們不應再把美國教育放在榜樣的地位。其中一個典型事件,當屬2012年的PISA測試(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國中學生代表在三個領域全部獲得了第一名,韓國、芬蘭、香港、新加坡、台北、日本等位次分列靠前,而美國中學生在參賽的65個國家中,科學位列23,閱讀位列17,數學位列31。美國《》當時的報導,不無緊張地引用裡根時代教育部官員的話,將此事與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相提並論。
在這諸多的表象之後,究竟哪些才是美國教育的本質屬性和發展主流?作為家長,我們關注的除了宏觀國策,更多其實是教育的日常,是每天都在發生的從家庭到學校、從學生到老師、從作業到考試等等都在怎麼進行。著名教育學者顧明遠先生就說:“對美國教育,用任何一種簡單話語去概括,都容易失之偏頗,不能停留在是好是壞的議論上,不能止步於基本學制的介紹,而必須要認真觀察,深度分析,努力發現其內在邏輯。”
大學入學 注定是個「賽局」2017-03-31聯合報 翟敬宜/大學教師
大學考招制度要變了,搞得家長目不暇給。太多主張,一下考科變少,一下調整採計項目,各種提案又都有人批評。有個聲音倒是很清楚,許多人都很在意「這樣改公不公平」。
事關升學,就面臨公平的質疑,光是現在的申請入學,就很有得說。只提備審資料不用面試公平嗎?(資料大可有人捉刀)。只面試不看備審資料公平嗎?(又不是所有人都口齒伶俐)
做為應屆考生家長,還在陪孩子南北奔波參加面試,一番顛簸倒也帶來了若干實戰心得。
首先說說「公平」。多數人都明白一試定高下非上策,所以才有多元入學。而在保留諸多彈性的設計下,早就無法衡量多元入學的公平性。
執意想著公平,可能會畫錯重點,不如趕快調整。對高三生來說,大學入學已注定是個「賽局」。家長可以協助的是靜觀其變,在既有規則下,陪孩子一起思考最適合,或贏面最大的賽局策略。
同時不斷地選擇:要參加繁星嗎?繁星上了後來想想不喜歡怎麼辦?申請入學第一階段六個校系怎麼選?選系選校或自由配?第二階段備審資料怎麼做?如何準備面試?或者索性拚指考?
每一關都有不確定性,要跟看不見的對手對賭,怕一步錯步步錯,且時而慶幸時而失望,好運不會永遠站在你這邊。考生的挫折壓力和情緒起伏是必然的,但這就是生涯抉擇的體驗。
客觀而言,申請入學的過程,倒是很值得年輕孩子去經歷。做備審資料和準備面試,都讓考生必須認識申請的科系,思考為什麼選它,以後想往哪個方向發展,並試著清楚表述出來。等於給自己機會再想一次。抱持這樣的心情,對考招制度會怎麼改或「公不公平」,或許就能釋懷許多。
不論學測要考五科或考四科,申請要不要採計在校成績,作文考一篇還是兩篇。我們更該想的是,孩子透過大學教育,能否成為一個有態度、能理性思考、有求知熱情、會溝通會合作,並懂得自主學習的人。
畢竟這個時代,十年後會出現哪些新工作新產業已無人能預料,這些核心能力才是可以帶著的基本功,這需要台灣高教品質的全面提升,也需要新一代能充滿為自己努力的勇氣。
考招制度只是個過場,我們更該關注孩子即將進入的大學是否已做好準備。那些花花綠綠的招生術語和辦學績效,比考招制度更讓人霧裡看花且擔憂。
誰能展現足夠的能量和誠意,幫助我的孩子成為更好的人,誰才能得到認同並繼續存活。對大學而言,這也是一場必須面對的賽局。
能力Capability
這個應該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比較好理解,就是所謂的硬條件。你是否有完成學業的學術能力?這個包括你的分數,比如:SAT、在學校的平均分GPA、英語考試成績托福、GRE、GMAT等。當然,還有就是你是否在相關專業的研究成果和論文等。現在申請美國頂級名校競爭激烈,對於考分普遍較高的中國學生來說可能更是如此。
夢想和激情Dream & Passion
現在我們中國越來越多談中國夢,實際上美國人最喜歡談夢想,比如美國夢。美國大學也不例外。美國大學特別是美國的頂尖大學可能比其他國家的學校更加重視文書的內容,你自己的興趣、激情和夢想是什麼?是什麼促使你來選擇這個專業和學校?完成學業後,它能夠如何和你要實現的夢想聯繫起來?這些在你的文書中都要自圓其說。一些學生的誤區是:把那些看起來很牛、很高大上的經歷或者獎項都一股腦兒放到文書或者簡歷中,其實關鍵是要能夠證明你和要申請的學校和專業的相關性。比如,你如果想申請公共管理或者公共政策專業,那你需要突出寫和公共領域相關的活動、參加過的項目或者做過的論文。如果列出的是那些在純粹以盈利為目的的私人領域經歷,比如投行的經歷,你覺得很高大上,但實際可能起副作用。
膽量Guts
每一個人在自己生活和事業的道路上都會面臨重大選擇甚至重大挑戰。能否在關鍵時刻有膽量去承擔考量過的風險(calculated risk)(注意不是盲目冒險),這也至關重要。能否從你的過往經歷上看出來這一點呢?如果只是一個一輩子中規中矩的乖孩子,可能也並非最佳選擇。
遠見和洞察力Vision & Insight
馬雲在15年前看到電子商務在中國的潛力,可惜當時很多中國的土豪都沒看到,反倒是一個叫孫正義的日本人和一個美國的互聯網公司雅虎看到了,他們現在可以阿里巴巴的大股東,看看今天他們的收益多麼驚人。因此,不管是領導一個城市還是一個企業,遠見不可或缺。
領導力Leadership
這個可能是哈佛比較強調的。當然,對於領導力的定義可以是多樣的:學生會主席叫領導力,甘地或者馬丁•路德金叫領導力,喬布斯或者馬克•扎克伯格領導科技創新的極客(Geek)也叫領導力。
這讓我想起1975年加州森尼韋爾市的一名高中畢業生。他申請了斯坦福和另外一所學校,得知被斯坦福拒絕,他十分沮喪,但後來被另一所名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錄取了。
他在麻省理工完成了博士學位,隨後成了華盛頓卡內基學院的研究員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教授。2003年,他加入了斯坦福醫學院,並在2006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一個斯坦福的本科學位,亦或是任何一所常青藤盟校的本科學位,在漫長歲月中只會成為你簡歷中最不起眼的一行字而已。所有正在申請大學的學生和家長應該懂得的是:不論你被錄取還是被拒絕,進入大學,相對於漫漫人生路來說,只是一個簡單的紀念碑。
哈佛錄取六大標準,聽哈佛全額獎學金獲得者解密2017-03-18
冉維,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總裁助理兼新航道留學服務中心總經理,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管理碩士(MPA),哈佛大學全額獎學金獲得者。他曾是新華社駐伊拉克戰地記者、駐華盛頓外交記者,2013年獲得共青團中央授予青年的最高榮譽“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雖然我拿著獎學金進了哈佛,但老實說,之前我對於哈佛的錄取標準到底是什麼並沒有清晰的了解。我一直好奇,招生官到底是按照什麼標準來篩選申請者的。於是,一天,我自己真的抽時間去了學校的招生辦公室,親自向一位招生老師請教。這位招生官說,錄取根據多個因素綜合評估,要說清楚招生的標準可能需要較長的時間,但在有限的時間內,他跟我分享了幾個大的原則。
人品Integrity
中國直譯是正直的意思,我更願意翻譯成人品。也就是說,學校首先要看這個人的人品如何?這個需要從申請者的簡歷、課外活動、工作經歷、參加過的學生活動以及別人的推薦信來判斷。我想學校不光希望看到學生能夠自己成功,而且希望看到他能關心別人和社會。比如哈佛肯尼迪學院招生辦主任馬特•克萊蒙斯就說過,他在看申請者的時候,不光要看候選人是不是在不斷努力提升自己,還要看他(她)是不是在這個過程中對別人和社會產生了積極影響。為何要如此?我認為,從淺的來說,如果一個學生極度自私,只關注自己如何成功,那麼他即使成功,也難以回饋社會,也很難回饋他的母校,那現在培養他幹什麼呢?
斯坦福大學寫給被拒學生及其家長的公開信2017.03.30青年參考
近日,斯坦福招生官理查德-肖寫給被拒學生及其家長的一封信,在網上引發熱議。很多人早已度過了申請大學的人生階段,但這封充滿正能量的信仍然值得一讀:每個人都難免遭遇挫折,請不要放棄努力和期待。
即使我已負責招生工作30年之久,在這個週末,我依然為那些沒能如願拿到offer的年輕人而感到遺憾。同時,我也能預見很多家長會因為孩子有著優異的教育背景、很高的SAT成績卻被斯坦福拒絕,而感到心煩意亂。
我一直相信,斯坦福的教育水平是無與倫比的,但經驗告訴我,當這些孩子被斯坦福拒絕,他們的家長往往更加沮喪。我能體會到這些家長的感受。女兒等待大學的錄取決定時,我也曾緊張不安。鑑於孩子們已經承受了太多壓力,在這裡,我想與你們分享三條理念。
首先,一切都是相對的。雖然每年錄取的本科生人數已數年保持不變,但斯坦福像其他同級別的學校一樣,每年收到超過42000份申請。不論學校對某一學科的側重和傾向問題,每年也會有數千學生被無情拒絕。毫無疑問的是,這些被拒的學生中,絕大多數是符合斯坦福的申請要求的。實際上,有著GPA 4.0或更好成績的申請者數量,是我們實際錄取人數的四到五倍之多。
我也希望能有個公式來解釋誰能夠被錄取,誰會被拒,但決定是否錄取一名學生是門藝術,而非科學。每一個課堂就像一個交響樂團,需要有獨特的組合與聲音。我們意在營造一個和諧而多元的環境,這就意味著額外的貝斯手是沒必要的。另外,在我的同事內部也對申請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但我想告訴你們的是:世界不會因為你被斯坦福拒絕了,而否定你的價值和努力。
其次,看得長遠一些。現在,媒體稱年輕人是垮掉的一代,然而就我所審核的這些申請斯坦福的年輕人來看,他們的出色無與倫比。這些被我們拒絕的學生,通常會被其他同一級別的大學錄取。從高中升入大學是人生一個重要里程碑,對於年輕人來說,如何完成這個轉變、從此走上人生新的階段,要比在哪裡完成轉變重要得多。此時此刻,家長們需要關注的是孩子取得的成就,以及享受4年大學生活帶來的驚喜。
這就要提到我想說的最後一點上了:教育成就人。不可否認,不同大學之間存在教育資源的差距,但它們都能給予學生學習、成長的資源和空間。
為什麼送?
僅15.60%受訪者送禮為單純表達謝意
對重慶市民的調查結果顯示,34.97%的受訪者給老師送禮是因為其他家長都給老師送上了各式的心意和禮品,加上不想給老師留下小氣的印像對孩子產生影響,自己也只好跟風送上;32.98%的受訪者送禮是希望受惠者能夠給自己的孩子更多的關照;16.45%的受訪者甚至擔心如果只有自己家沒有送禮,老師會對自己記仇並對孩子不過多關注;僅有15.60%的受訪者給老師送禮是想衷心表達對老師教書育人的謝意。鄰近的成都,幾乎同樣的調查顯示,33.3%的受訪家長認為送禮是尊師重教,理所應當。
送出去了嗎?
被拒絕的僅佔14.41%
據了解,在美國,按照規定,每名學生的禮物價值不得超過5美元,否則一旦被發現,老師很可能被辭退。反觀國內,禁令倒是很嚴格,可在實際操作上,往往是流於形式。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送禮被老師拒收的,僅佔14.41%;32.88%的受訪者表示受贈老師對於禮品的態度是習慣性笑納;52.71%的受訪者表示老師通常在一番推讓之後還是將禮品收下。
送禮有用嗎?
超五成家長認為至少不會有壞處
對於送禮之後的作用,52.93%的受訪者坦言,根本就不知道是否起到了作用,但至少不會有壞處;僅有13.81%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送禮的作用能夠得到一些體現;其餘33.26 %的受訪者則表示自己贈送出的禮品根本沒有體現出作用。
據《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的2017年全美最佳大學排行榜來看,排名前五的大學均為私立大學──普林斯頓、哈佛、芝加哥、耶魯、哥倫比亞,全職教授平均年薪分別是200403、230292 、225729、198369、209475美元,其中僅耶魯略低於20萬美元,最高的哈佛大學,教授平均年薪約人民幣159萬元。
《高等教育紀事報》也分別列出了美國公立和私立四年制大學教授的平均年薪,二者相差不多,公立是113707美元,私立是122413美元)。利用該刊的“全美教職員薪資數據”也可通過搜索特定的學校名稱,查到副教授、助理教授或講師的平均年薪,且可以區分性別,或查詢通貨膨脹調整後的數字。
新浪教育 新浪教育 > 教育信息 >正文
為啥給老師送禮?15.60%受訪者稱單純表達謝意2017.3.31 重慶晨報
家長究竟要不要給老師送禮?這個在以前不是問題的問題,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大問題。開學、過節、甚至考試前,不少家長都會給老師表示一下“心意”。而這個“心意”從一束鮮花一點土特產,逐漸升級為提貨卡、高級時裝、化妝品,還有“與時俱進”微信轉賬的。最近,在“華宇人家”微信群裡,金沙時代的婷婷貼出了自己所在一個寶寶家長群的微信截圖,上面說,有的孩子還在讀幼兒園,家長給老師送禮一年都要兩三千!還說有的老師是“送的沒感覺,不送的就必須有感覺!”沒想到一頓吐槽,引起群裡鄰居們的熱烈共鳴。有表示無奈跟風的,有發誓堅決不送的,也有表示要看情況的。看來,給不給老師送禮,還真是讓不少家長困惑的難題。
送過,只是一點心意
不送,不能縱容這種風氣
中立,好老師還是很多的
老師說老師更在乎被學生記住
送不送?
79.53%受訪者認為給老師送禮很普遍
送什麼?
27.88%受訪者選用購物卡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27.88%的受訪者給老師送禮選的是購物卡等儲值消費卡類,26.43%的受訪者選用的是較為傳統的菸酒類產品,9.44%的受訪者選擇贈送名牌化妝品或珠寶首飾等物,9.29%的受訪者選擇的贈送禮品是營養保健產品,iPad和iPhone等價值不菲的電子產品也是8.6%受訪者所選擇的禮品,甚至有8.74%的受訪者選擇直接送現金紅包,還有9.62%的受訪者的禮物是其他類型。
首先,應為部分“人才工程”加上空間限定,避免出現“跳槽型鍍金”現象。受訪高校管理者坦言,目前諸如長江學者等人才工程都對西部有所傾斜。一些“跳槽型”教授鑽了製度的孔子,以此鍍金,在東部激烈競爭中難以獲取頭銜,就跳到西部參評,再“衣錦還鄉”。
“能不能在人才工程中加以空間限定?比如,如果是因區域照顧政策從東部跳到西部評出的長江學者,應走單獨序列,如再跳回東部,要重新進行評定。享受了區域照顧的學者,如果跳槽,頭銜就應該有空間限制。”一位受訪高校人事處長建議。
其次,搭建高校教師信息共享平台,讓職業誠信有跡可循。“我們學校在引進人才的時候,有兩種人是堅決不要的。一是看過去的簡歷,超過兩次跳槽的,不要。二是看兼職數量,兼職過多,不要。”一所985高校人事處處長透露。
然而,這樣的標準執行起來仍有難度。“現在哪個教師在哪些學校有職務,我們都是'兩眼一抹黑',沒有一個信息共享的平台,只能靠自己上百度去查。”受訪專家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搭建高校人才交流信息共享平台,人才跳槽履歷、兼職信息等都可進行查詢。這樣一來,聘用單位就能對人才的職業誠信進行評估預判,同時,也倒逼人才自我約束。
第三,調整考核指揮棒,避免“金帽子”催生人才異化流動。中南大學 ( 分數線 , 專業設置 )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張少雄認為,像“職業跳槽教授”這樣的人才異化流動,根源是考核指揮棒下的投機行為。“一些高校寄希望於找到'僱傭軍式'的科研團隊,一是'金帽子'多了指標好看,二是論文和項目多了業績好看。殊不知,學科能力、學校建設,都是慢慢沉澱出來的,不能急功近利。”
受訪的高校管理者們呼籲,對於學校、學科的撥款機制和考核指標,應弱化對某一類人才的數量指標要求,更注重長效積累。“強不強,不能單看有多少個'金帽子',否則,'職業跳槽教授'野火燒不盡。”
美國教授年薪有多高?哈佛教授平均20萬美元起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2017.3.29報導,《美國高等教育紀事報》近日公佈了美國4700多所高等院校2015-2016的教職員薪資,頂尖大學全職教授的平均年薪大致從2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38萬元)起。
“我們有一個學院院長,是青年長江學者,年薪大概40萬。前兩天,廣東一所學校開出130萬的年薪來挖他。因為博士點要開評了,想挖個'金帽子'去增加籌碼。”一所985高校的人事處處長說。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告訴記者,“跳槽型”教授的出現有一個背景,那就是學校“挖人”存在一種短視行為,“引進就可以了,至於以後他要為學校發揮什麼作用,並不考慮,主要是為了滿足人才考評指標。”
與名校相比,一些普通院校受“金帽子”思維影響更甚。
中部一所普通院校的人事幹部告訴記者,省屬高校的經費主要來源於省級財政撥款,與部屬高校相比“人才少,錢更少”。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有著“長江學者、國家傑青、千人計劃專家”等頭銜的教授,可能會給學校某個學科帶來質的轉變。
“我們不是從9變10,而是從0變1。所以我們特別願意付出大量成本。但是,當我們把有限的經費集中花在某一兩個人才上,引回來的卻又是跳槽型的人,就會對整個教師隊伍的心態造成很大的衝擊。”這位人事幹部憂心忡忡。
這樣的擔憂並非多餘。記者了解到,西部一些省屬高校,在人才數量考評指標的壓力下,一方面無法拿出大量經費提高教師隊伍待遇,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花有限的經費吸引拔尖人才“衝指標”,導致教師薪酬天平嚴重傾斜,教師隊伍心態受到衝擊。
一位高校人事處處長將這樣的情況比喻成“等紅燈現象”:“本來大家都在過馬路,一群人老老實實等紅燈。突然有個人從天而降,直接就殺到了馬路對面,也沒人抓他。其他等紅燈的人就會蠢蠢欲動,覺得傻等不公平。這就對整個人才市場的公平造成了破壞。”
最令人憂心的還在於,一些地方院校在遭遇“幾連跳”後,卻無法追回損失。“就算有些人在合同沒到期的時候就跳槽了,該賠償、退回的部分有時拖一拖,也就賴掉了,多大的資源浪費!”
受訪的高校人事工作者透露,面對不合理的“挖人大戰”,目前基本還是靠道德層面的契約精神進行約束,真正能訴諸法律的少之又少,“這是最後一招,基本不會用。”
多管齊下治理“跳槽病”
完善機制•搭建平台•調整指揮棒
受訪專家、高校管理者及一線教師認為,“職業跳槽教授”的出現,是高校人才機制不夠完善、教師信息平台建設不健全、考核政策有調整空間的一個表徵。要治“跳槽病”,需多管齊下開藥方——
湖南一所地方院校的人事處處長向記者坦言,“蜻蜓點水”型的教授最讓人頭疼。此類教授往往資歷較深、學術水平不錯,有廣泛的社會關係,會趁著五年聘期期滿、商量續約時開出天價條件,不滿足就跳槽。
“這些人很聰明,跳到一個單位可以迅速適應,拿項目、出論文。但是我們發現,他們的科研成果往往是重複性、短期性的,自己履歷漂亮了,學校的學科建設、人才梯隊培養似乎都和他們無關。”上述人事處處長說,學校如今已經被“跳怕了”,甚至不敢對某一位教師進行長期的大量投資,“錢花下去,聘期一到人跑了,怎麼辦?”
狡兔三窟:兼職東家一大堆,科研成果沒幾件。一所高校的青年學者王曉(化名)成功申請到一個國家社科項目,並成為項目主持人。靠著國家社科項目主持人的身份,他先後到好幾所普通院校任教。“先到一個地方,拿了安家費,弄到了房子,然後又到另一所學校再來一次。”
王曉原來所在高校的人事處處長說,後來學校收到一所省屬院校的信,質問這位老師的行為,“但當時人已經不在我們學校了,對方院校為了引進人才,本身很多人事手續就不規範,最後只能吃個暗虧。就連分給他的房子,產權都拿了,頂多是過幾年再出手唄。”
不少受訪者稱,一些高校教師在多個單位任職或兼職,擁有光鮮頭銜的更是“多頭聘用”,獲取多方的巨量投資,兼職身份一大堆,科研成果卻少得可憐。
一位受訪專家告訴記者,無論是“蜻蜓點水”型還是“狡兔三窟”型,目的無外乎兩種:逐利和謀官。“40歲開始跳,65歲退休,聘期一次五年,至少可以跳個三四輪,每一輪都賺一筆安家費,幾次倒手收入可不少。”還有一些人,在原有部屬高校無法謀得一官半職,兩三年間便通過工作調動的方式,跳往省屬高校擔任系副主任,不久再跳往市屬高校擔任系主任。
“金帽子”思維之害
一些地方院校成“幾連跳”重災區
“今年,有200多個學位點要啟動評估。所以各大高校都開始'挖人'了,不少'跳槽型'教授蠢蠢欲動。”受訪的多位高校人事工作者坦言,每當有涉及高水平師資數量的考評啟動,就會讓許多高校進入“人才動盪期”。
因此,王樹國認為,“相關的傾斜政策不是要額外給予人才一些'好處',而是應當為他們提供和東部相近的工作、生活、科研條件,這樣中西部和東部高校才處在一個平等的競爭平台上。政策傾斜應當傾斜的是這一部分,而不是強制不讓人才流動,或者給他們很多'好處'。”王樹國說。
“強制留人,留不住心。”王樹國說,強行控制人才流動是治標不治本的,如果一個人已經要走了,學校不放人也是沒有意義的,因此要讓人才能夠自願留在西部,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回應
現在連用腳投票都不可以了?人才流動就是市場行為,你非得用政策的手段來強行干預,這不是扯淡嘛
高校“挖人戰”下的職業跳槽者:逐利謀官而動2017.03.31新華記者
“高校教師跳槽,這事兒有點像某些人離婚,越離越不珍惜,越來越沒感情。”西部一所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導師,無奈地如此比喻身邊一些大學教師的頻繁跳槽。
在數千公里外,東北一所高校的長江學者張龍(化名),正在上演“離婚再婚秀”。每隔三五年,他就換一所院校,最近一次跳槽,校方支付給他6000萬元科研經費,上一位東家投入的2000萬元科研經費就此閒置,圍繞他組建的科研團隊也被迫解散。
這位教授在40多歲時評上長江學者,如今已是第三次跳槽。
毋庸置疑,高校間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動,整體上確能促進人才成長、有利於智力資源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作用。但與此同時,一些高校間出現的人才非正常流動,打起“挖人大戰”,消極作用也越來越不可忽視。像張龍這樣的“職業跳槽教授”,正是高校“挖人大戰”消極作用的縮影。
蜻蜓點水、狡兔三窟
“職業跳槽教授”逐利、謀官而動
“這樣的人就是鑽制度空子,讓國家資源流入自己腰包。”東北一所985高校的人事處處長告訴記者,“職業跳槽教授”大致分兩類:“蜻蜓點水”型和“狡兔三窟”型。
蜻蜓點水:一個聘期換一個單位,每所學校待三五年。“聘期一結束,立馬大抬身價,如果學校不給錢,就跳走了。你要說他違法違規,從法律上他沒問題。可你要說他沒造成傷害,怎麼可能呢?”
然而,左東嶺表示:“現在一些高校花大價錢挖來的人才可能是請來了個'太爺',這樣的人請來了,學校'養不好',他們可能還會走。因為你的學校提供不了他需要的平台。”因此,他認為學校也要正確判斷本校的科研條件,對“挖人”有個理性認識。
人才流動不要緊,關鍵是怎麼流動
不少專業人士認為,人才流動的亂象,實際上是高校人才管理上的亂象。
對此,方精雲建議,國家應出台政策,遏制人才引進工作中的無序競爭。“我國要建立規範的人才薪酬激勵約束機制。在國家層面建立合理的薪酬指導體系,確立相對規範的待遇標準。”
方精雲解釋,除國防科工等特殊領域的人才外,應設定人才年薪上限標準;對於住房等福利待遇,也應按照國家的相關政策進行統一監管,即一人不得重複享受住房等福利待遇。
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也提出,是否可以嘗試足球明星轉會的方式,讓人才流動不再無序。
“就像足球的'轉會費'一樣,我國應建立人才引進補償機制,避免單位之間無序競爭。”方精雲說,一個單位引進人才通常會付出較大代價,因此對約定服務期未滿的人才,調入單位應徵得原單位的同意並給予原單位合理的經濟補償,以避免人才無序搶奪的亂象。
方精雲還建議,國家應建立全國系統配套、有效銜接的人才政策體系。“國家應該統籌人才經費管理,將地方性人才計劃經費納入中央財政統一監管。建立全國相對統一的人才引進待遇標準,遏制一些單位為引進人才無序、隨性、不合理地提供高得離譜的待遇等亂象,以減少國家財產的浪費和流失、保證學術生態環境的相對純潔性。”
西部需要的政策支持,是補齊地區差異這一缺口
科研平台的差距、生活條件的差異、福利待遇的不足等問題,如今都成為阻礙西部高校留住人才的壁壘,如何將這些短板補齊,成為了不少西部高校面臨的重要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採訪時表示,西部高校需要的政策支持,是讓國家替西部高校將人才經濟、生活等方面的差距補上來。
“我接觸過很多優秀的科研人員,他們追求的並不是錢,所以我們不要把這些年輕人才看作是見錢眼開的人。在我看來,他們需要的是開放的視野、研究的平台和一個職業發展的空間。而一些西部高校由於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大環境限制,確實提供不了這些。”
別讓西部高校唱“空城計”2017.03.27葉雨婷 張帥禎
“你把人家的人才挖走了,不是'抽血'嗎?你挖人家的人才,實際上是在挖人家的命根。”在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記者會上說。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陳寶生第一次這樣呼籲。在此前的全國政協教育界別聯組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工作推進會等多個場合,這位曾經在甘肅生活工作多年的部長多次提到,“東部院校要對西部手下留情”。
“孔雀東南飛”一直是西部院校心中的痛。在這次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都在訴說自己所在學校人才流失的“血淚史”。不少人認為,要留住人才,關鍵是留住人才的心。
“挖人”到底有沒有用
在3月7日舉行的全國政協教育界別聯組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方精雲表示,目前一些高校不計成本引進人才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也出現了很多無序競爭的亂象。
“尤其是最近,一些高校以建設'雙一流'為目標導向,利用各種優厚條件,如高薪酬、高房補等,不計成本地吸引人才。”方精雲說。
另外,方精雲表示,部分“引進人才”為獲取個人利益,頻繁跳槽於不同單位,不僅在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方面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更給國家和用人單位帶來巨大的財物浪費和諸多的棘手問題,損害了我國本已脆弱的學術生態環境。
對於這個問題,陳寶生也在3月12日召開的記者會上提出,各高校要對人才聘用合同契約加強管理,對引進的各種人才加強規範。
“像'長江計劃''千人計劃''傑青'等人才,要讓他們遵守契約,在約定期內不要跳槽,按契約辦事,不然就惡化了人才流動環境。我們有一些人就是這樣,今天跟甲方談,明天跟乙方談,後天跟丙方談,營造對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流動環境,這不行。”陳寶生說。
而在全國政協委員、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左東嶺看來,人才流動是必然的,但人才、高校和科研機構都應擺正心態。
“實際上,無論是在高校還是在其他行業,職場上的人才流動都是必然的,這是一個大趨勢,不能強制大家'不流動'。”左東嶺表示,人才流動是否會產生負面影響,關鍵是要看怎麼流動。
“首先我們要明確,'挖人'到底有沒有用,如果說讓國內一個領域的優秀人才能夠聚集在一起工作,並產生了一定的競爭力、影響力,這樣的情況是好的。”左東嶺說。
研究者還使用美國物理學會1893-2009 年發表的所有期刊論文,以及科學網1955-2012 年收錄的所有期刊論文,對該方法的穩健性進行檢驗。結果發現,這個算法具有很強的穩定性。
這項研究等於開發了一款功勞分配的自動識別系統,有助於揭開論文署名的奧秘,並為準確快速判斷作者的功勞提供依據。但是,要想更準確地評估科學家的相對貢獻,還需要輔之以其他信息,如是否屬於通訊作者。
此外,它也有助於激勵科學家持之以恆地專注某個方向開展研究。“搞一篇” 後“躺在功勞簿” 是不行的,因為會被合作者赶超和替代。要知道,想要得到科學界的認可,除了活得足夠久,還要比合作者寫得更多更好。
回應
現成的國內有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你來分析一下是否符合你的文章中的判斷
如果一個作者對某項研究的貢獻最大,並且持續開展相關研究,那麼行內人會一眼識別並持續關注他或她的相關研究。因此,如果其中一位作者後續單獨開展了大量同主題研究,並被他人反復引用,那麼就可以說這位作者的貢獻最大。
反之,如果一個作者只是“掛名” 或“亂入”,他或她就不會在這個領域深耕細作,久而久之就被人遺忘了。
據此,學術界會識別和界定誰是某項研究的主要貢獻者。因為這種差別就會表現在主要作者同主題研究被引用的總體情況,所以綜合他們的其他論文引用率,就可以輕鬆判定誰的貢獻大。
諾貝爾獎“猜一猜”
為了檢驗這個方法的準確性,研究人員收集了過去20 年諾貝爾獎的得主資料,涉及學科包括物理學、化學、生物醫學和經濟學。因為不同學科的諾貝爾獎從不同年份開始公佈得獎者的主要著作,所以上述學科的數據取自不同年份。
研究顯示,與得獎論文的其他作者相比,得獎人後來發表的同類論文得到了更多的引用。當然,這是建立在得獎論文作者都健在的情況,否則作古的話就沒有資格獲獎了。
對63 篇得獎的合著論文進行分析發現,其中51 篇都“預測” 準確,準確性高達81%。獨著論文的獲獎作者顯而易見的,如果將此考慮在內,則“預測” 的準確率提高到86%。
與基於作者順序“瞎猜” 的正確率相比,這項研究提出的方法在判定準確性方面表現出眾,正確率更高。該方法判斷錯誤的,也是較為異常的情形。其中一例是2011 年物理學獎,Filippenko 在兩篇得獎論文都有署名,但都不是主要貢獻者,所以沒有得獎。
另一例是1997 年物理學獎,Ashkin 在與朱棣文合作前就發表了高影響的論文,所以獲獎呼聲很大。但是二人合作以後,朱棣文後來發表的論文影響更大,因此最終勝出。因此,科學界固然存在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但創新是年輕人的世界,只要持之以恆,仍然有翻身的機會。
此外,對於同屬一個研究領域卻沒有合作關係的科學家,該方法也可以評估他們對該領域的貢獻大小。只要有論文同時引用他們的研究,就可以採取類似方法予以判斷。比如,2013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對希格斯粒子發現者的認可,就同該方法的判斷較一致。
論文作者功勞分配難?他們有絕招!2017.01.05馬亮
如今,科學研究已進入合作時代。科學論文寫作“多作者合署” 的模式,也不斷取代著“一人獨著” 模式的地位,逐漸成為主流。在1900 年,只有12% 的科學論文是合著完成的,而到了2012 年,這一比率已經躍升至90%。像歐洲電子對撞機這樣的大型科學工程,相關論文寫作的署名作者數量甚至創造了超過千人的記錄。
論文作者這麼多,每個人都應當根據其貢獻獲得相應的榮譽和獎勵。不過,如何從這麼多署名作者中判斷出誰的貢獻最大呢?
按照排序進行斷定並不是完全準確的。比如,2007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一篇論文的第三作者和另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但是2012 年則頒給了獲獎論文的最後一名作者。
在一些自然科學學科領域,論文的第一作者是乾苦力的學生或“青椒”,最後的通訊作者是“老闆”,中間的都是“打醬油” 的;在經濟學領域,論文作者是根據姓氏拼音排序的,可謂“見者有份”,每人平分貢獻;在其他社會科學領域,論文的作者順序至關重要,排名第一的貢獻最大,次而次之;還有一些領域是一視同仁,所有作者都等於發表一篇論文。但是這會導致學術界的“通貨膨脹”,特別是對數十位作者合寫一篇論文的研究更是如此。
儘管一些期刊要求作者說明署名作者們分別做出了什麼貢獻,但是“小字輩” 們可能懾於“老闆” 的淫威而不敢邀功,致使作者陳述的真實性值得懷疑。因此,這一方法可信度不夠,而且不利於快速識別。與此同時,學術界對如何創新的關注程度更多,但對如何更公平地進行功勞分配的問題關注不夠。
那麼,究竟有沒有一個好辦法,能判斷出不同作者的貢獻,並據此分配功勞呢?
中國科學院沈華偉與美國東北大學的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在最近一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自動判別法,命中率接近90%。
科學研究不是“一錘子買賣”
科學界有約定俗成的不成文規矩,會對科學家的貢獻進行判定。對於局外人而言,多位作者誰的貢獻大很難說清,但對行內人來說卻是一目了然。研究人員基於這種非正式的行規,開發了一套算法。
這個方法的思路是,對論文作者的貢獻判斷,不能只看一篇論文的質量,而是要看後續多篇論文的引用情況。
這些行業含金量超高年收入十萬起很多人不知道2017.3.28央視
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關於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提出,要提高科研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等群體的收入。這些行業的前景和收入如何?小編對此進行了梳理,發現國家支持的行業都有一個光明的“錢景”和未來!
01、科研領軍人才:有高校開出百萬年薪
實例: 800萬元房補,100萬元年薪……這是華東政法大學在2017年高層次人才招聘公告中,給學科領軍人才開出的該校“史上最高”待遇。“雙一流”大幕開啟,各地高校“挖”人才的決心可謂不惜血本,其中尤以資金實力雄厚的東部理工類高校為最。
02、高技能人才:僅獲獎就能收入數十萬元
實例: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出台《深圳市鵬城工匠評選辦法》規定:每年將評選10名“鵬城工匠”並給予表彰獎勵每人50萬元。不少地方都出台了重獎技能人才的相關政策和文件。
03、新型職業農民:年收入可達幾十萬
實例:自2014年開始培育認證“新型職業農民”以來,陝西目前有幾百人獲得“新型高級職業農民”稱號。這些高級職業農民,有的年收入可達幾十萬。
04、優秀醫務人員:年薪數十萬外加其它福利
實例: 30萬元以上年薪!這是深圳市羅湖區2015年底招聘優秀全科醫生時開出的價碼。不僅如此,這些全科醫生還能享受羅湖區針對高層醫療人才給出的住房安居、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補貼和保障。
05、“互聯網+”人才:不少地方重金支持
實例:福建省近日確定40人及其項目為2016年該省互聯網經濟優秀人才創業啟動支持對象。由省級新增互聯網經濟引導資金分別給予30萬元、50萬元、100萬元創業資金支持,主要用於創業啟動、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改善工作生活條件等。
回應
小編羅列這麼多,還不如房地產一個小中介或者炒一套房。醫生不收紅包,不索藥品賄絡怎麼能達到年收入幾十萬、上百萬?貪官隨便幾百幾千萬呢
你不覺得你在胡說嗎
這些是行業裡的尖子,說這些有P用,全國十幾億人,能做尖子的有幾個?
知識淵博,給國家貢獻大,能為民造福就應該拿高薪。
http://news.sina.com.cn/c/nd/2017-03-28/doc-ifycstxp5301275.shtml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現在大學裡的慕課建設都在動員式地搞,紅頭文件下來了,從上往下地指示,好經都給念歪了。”
據他觀察,有的學校老師強迫要求學生必須註冊學習,慕課學習成了任務,指標數字上來了,但學習效果怎麼樣反倒沒有人關注了。
高校“搶占先機”追風似的一哄而上搭建慕課平台,該專家認為,這是片面追求數量反而失了質量。
“如果全國都不辦大學了,所有學生只看清華大學等名校的慕課,這種教育模式合理嗎?”黃慶橋表示,慕課的價值在於打破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壟斷性,使得人人都具有了接受優質教育資源的可能性和條件。但是在現實當中,“不能把慕課建設當做一種政績工程來做”。
“慕課永遠只能是配角。”他斷言。
黃慶橋認為慕課的存在有其合理性。發展慕課想法是好的,但是新事物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要時間去理順學分認定、翻轉課堂等一系列事情。
在他看來,大學不同於中小學教育,也不同於講座,更強調互動學習。“教育是有很多功能的,不是看看錄像就可以完成的”。
慕課最大的問題就是傳授的知識碎片化,它使得“知識與思想的傳授失去了連貫性、邏輯性和深刻性”。黃慶橋覺得,這與教育的本質是相違背的,“越是高端的教育,面對面交流越重要”。
武漢大學教授陳國恩也提出了類似看法:“慕課不可能取代大學課堂,尤其是基礎課和專業課。”
他覺得在素質性的課程當中,慕課有其用武之地,“這類課程只要求能對學生有所觸動,不需要很多的專業知識。”
他認為:“要給慕課一個理性的定位,過分地誇大慕課的作用,以為慕課可以顛覆教學,都是不切實際的,都是炒作。”
針對慕課輟學率高的問題,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劉志軍則提出了不同看法,“慕課特點是開放,有的只為了看其中一章內容註冊,有的是為拿學分”。他認為輟學率高並不意味著慕課就不成功,“這與線下傳統課堂教育是不同的,不一定要全部通過”。
回應
學習,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存在著強制性、組織性、紀律性。離開了老師的約束,班級授課的組織性,紀律性,學生的自主學習多是美麗的童話。班級授課制出現以前,人才率不高,並非古人笨,不想學好,而是缺乏一個學習的強制措施,缺乏一個排除學習干擾的強制機構。讓個人、社會在自由、散漫中組織開展學習,個人覺得太過浪漫,太過理想化。
媒體評高校慕課扎堆:學生“輟學率”高不珍惜免費資源
2017-03-27,中國青年報刊發題為《高校慕課成長的煩惱》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出:一方面,中國高校掀起慕課建設的浪潮,但是另一方面,學生的“輟學率”較高,“免費的視頻資源大多不珍惜,純粹靠興趣去學習的很難堅持下去”。以下為文章全文:
每逢開學季,武漢高校大三學生小張的郵箱裡總會收到多封慕課網站開課提醒郵件,為他推薦“不可錯過的海量免費課程”。不過,小張常常順手一點,郵件被丟進了垃圾箱。
大二時,他在一家知名慕課網站裡一口氣選了包括“心理學概論”、“新媒體概論”在內的多門課程,想藉助慕課學習知識。最後因為缺課太多,小張沒能拿到一張結業證書,到現在,連網站的登錄密碼都記不清了。
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之為“慕課元年”,網絡視頻教學平台迅速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而據2016年中國MOOC大會信息顯示,清華大學慕課建設數量已經超過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躍居世界第一位,一時間慕課成為各大高校教學改革的“排頭兵” 。
然而慕課——這一原本發端於網絡、呼喚打破優質教育資源鐵壁的新生事物,如今也遇到了自身“成長的煩惱”。
高校掀起慕課建設浪潮
…..
一些高校學生慕課“輟學率”高
…….
近期,湖北校媒聯盟在武漢部分高校進行的一項調查,在一定程度上仍與這一結果相呼應。在參與調查的112人當中,了解慕課的占到一半左右,註冊過慕課網站的人有30%以上,而堅持使用的寥寥無幾。
慕課的應用問題在國外也出現過。
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調查研究:斯坦福大學提供的人工智能課程吸引了16萬註冊學生,但僅有20%多的學生完成了課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在線開放課程也有近16萬人註冊,但實際完成課程的只有7157人。
去年6月召開的“中國第三屆慕課大會”上披露的一組數據值得反思。全國高校現代遠程教育協作組常務副秘書長李德芳提到,世界上已經出現了32個較為知名的慕課平台,其中美國14個。據統計,在註冊數量排前25位的國家當中,中國居18位,但在前30名獲得證書數量的國家中,沒有中國。
如何破解慕課在高校的“成長的煩惱”
近年來,慕課在高校扎堆建設的現像也惹來了不少的爭議。
當時的大英帝國,世界第一強權。想當年,英國攜堅船利炮,踹開無數國家的大門,殖民地遍布全球。那時的英國米字旗在全球各處驕傲地飄揚,人稱日不落帝國,好不得意。
那時英國的女王,站在白金漢宮的陽台上,得意洋洋地喊道:“艦炮在手,天下我有!”於是天下臣民齊聲高呼:“女王陛下千秋萬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一百多年如白馬過隙,物換星移、人事全非!時間到了2016年9月15日。年邁的女王老眼昏花地坐在白金漢宮的夕陽下,坐下的首相大臣低頭匯報工作:“女王陛下,洋人要給咱修核電站了!”
女王猛然站起來,怒道:“混賬,咱大英的核電品牌不是響噹噹的嗎?什麼時候輪到洋人給咱修核電站。”
首相大臣低聲說道:“女王陛下,那都是過去了事了。咱大英的核電敗得連家底都沒了。現在要錢沒錢,要技術沒技術,不讓洋人修核電站,全國電力缺口無法填補,您老只能再用蠟燭了。”女王聽了,沉默良久。
沒過幾月,2017年3月14日,英國決定全套翻譯上海小學數學課本供英國學生使用。大臣向女王匯報工作:“女王陛下,你的子民要用洋人的數學課本了!”女王聽了,一聲長嘆。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回應
這件事必須佩服英國人,當初我們的老佛爺能從善如流,國人也許就沒有後來半個多世紀屈辱
腐國絕對是實用主義者識時務者為俊傑
看看英國人的表現,有些地方還真的很讓人佩服。英國人是真的實用主義的大本營呀。
這件事必須佩服英國人,當初我們的老佛爺能從善如流,國人也許就沒有後來半個多世紀屈辱
人家老牌帝國不務實怎麼混,你看人家退歐加入亞投行就很務實。
在京重點高校自主招考今年呈三大特點2017.3.25新華網
近兩年來,北大自招一直堅持“量身訂製”和多樣化的測試方式,並明確提出“寧缺毋濫”。報考北大自招的考生須具備“有發明創造或參加科技類、人文社科類競賽全國決賽或國際比賽獲得優異成績者”等條件之一。
人大今年招生計劃比去年有所增加,達到130人,其中物理學和化學專業各增加5人。考古學、歷史學、漢語言文學等專業的面試都將採用現場抽籤答題和評委自由提問兩種方式,重點考查考生知識水平、理解與表達能力及學術發展潛力。
北京林業大學今年自主招生資格認定、筆試科目等均有變化。該校對今年工學類的潛能測試分值進行了調整,為引導面試多元化發展,增加了實驗操作部分的分值,此外對園林類的高考成績降低要求。
今年各高校對自招入選考生依然給予不同程度的降分優惠政策,在錄取政策調整上有鬆有緊。對特別優秀的入選考生,不少名校可降至一本線錄取。
北大今年給予入選考生的優惠分值為降20分到60分不等錄取,清華降分幅度為10分至60分,對特別優秀的學生,兩校均可給予降至一本線的錄取優惠。
人大今年對理科試驗班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給予“降60分錄取或降至一本線錄取”的優惠政策,而此專業去年降分幅度為30分。北理工今年為考生增加了“可獲得當地同科類本科一批模擬投檔線下降60分錄取”的優惠政策。
針對今年實行高考綜合改革的上海市和浙江省考生,北師大、北理工、北化工等高校今年明確了對浙江、上海入選考生的優惠分值。例如,北師大“引領計劃”中規定,“浙江、上海考生,高考投檔成績達到省級招生考試機構劃定的高校自主招生參考錄取控制分數線上40分或30分,即予錄取”。
招生更陽光全程監督自主招生選拔
北大今年學校將在選拔中更加嚴格規範,初審環節由學校本科招生專家委員會組織專家進行嚴格審核評價。學校紀檢監察部門將全程監督初審和測試過程,測試過程全程錄像,專家名單和麵試順序由抽籤隨機確定。
人大實行內部和第三方雙重監督機制。內部監督由學校監察處負責,全程監督自主招生選拔,第三方監督由人大聘請的社會監督員組成的社會監督委員會負責,社會監督員有權參與招生選拔過程並提出意見。
之後,Bareburger 的43 家門店、以及Impossible Foods 在紐約、舊金山和洛杉磯談下的一些高級餐廳,都會開始限量發售以人造肉為原料的漢堡。而公司創始人Patrick Brown 立下的宏願是,今年年底大部分美國人開車半小時內能到達的地方,都能買到他們的產品。
要做到這一點,最快的方法還是和麥當勞這樣門店眾多的快餐品牌合作。但雙方談判時麥當勞表示,除非工廠能做到大量、穩定供貨,否則不會接受Impossible Foods 的產品。同時,麥當勞也不會在人造肉產品上只選擇一家供應商——這意味著這個新興市場內部也要打架了。
實 在不行,他們也會自然地轉向開發其他類型的“肉”,比如雞肉、魚肉和豬肉。Impossible Foods 的首席運營官David Lee 還特別提到了中國市場的豬肉剛需、以及這對穩定全國物價的影響。而拿過李嘉誠投資的背景,可能也能讓他們更快地打開這個市場。
但同樣是維港投資看中的“未來食物”項目,那個人工蛋黃醬公司Hampton Creek 就曾在去年被指讓經銷商回購超市內的貨品、甚至是扮演好奇的消費者去打客服電話諮詢,以造成人造蛋黃醬熱銷的假象。
所以,Impossible Foods 這個看似開足馬力的人造肉工廠,到底是確實為那麼多的市場需求而建,還是說會變成這個行業新一輪刷量、造假、泡沫的一部分?
回應
天朝的人造蛋出來,被說是假冒偽劣產品。美帝的人造肉出來,就成了高科技!
一個月頂兩千頭牛的人造肉,原料是什麼?如果是石油、乾草之類,倒是高科技。如果原料是大豆,我寧可吃素雞素鴨素火腿!
國內早有了。豆腐就是我們的人造肉,歷史悠久,天然健康,做法多樣。
你的知識點要更新了。
不用更新,把中美兩國全部科研資金都丟給美國這個公司,也做不到在十年內把細胞培養人造肉商品化。你當生物技術和芯片技術一樣,兩年翻個身啊?美國的這個人造肉,就是大豆蛋白重溶後紡絲,混以碎肉酶水解物後再以酶接合成餅,純講蛋白絲束肉的嚼勁,吃起來比真肉還好!這個老漢的學弟們都玩過,只是各種原因,沒做到底變成技術產品。甚至美國的這個技術,可能還不如老漢說的蛋白紡絲重合這麼高端,畢竟這是老漢七八年前摸過的技術,現在看仍然非常先進,美國人未必做過這事兒,美國技術更可能是工藝改良後的豆腐乾加酶解肉。
“農村以留守兒童居多,而農村隔代監護人受教育水平偏低,他們對食物營養與食品安全認知匱乏。”劉璐說。
此外,近年來,城鎮食品安全管理越來越嚴,但部分基層執法部門對農村市場重視程度不夠,農村也就成為監管薄弱地帶。在一些中小學外,記者發現存在著不少的流動商販,也給監管帶來難度。
“農村市場很大,我們監管隊伍人員又少,也缺乏必要的檢測設備。雖說通過不間斷的檢查監管收到一些效果,但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你去檢查沒收了,走了之後他們可能又會銷售。”河南省延津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工作人員說。
美國人造肉工廠開工月產量頂兩千多頭牛
據好奇心日報2017.3.24消息,大概是從2015 年初開始,食物看起來就成了下一個要被矽谷徹底改造的行業。就連人造蛋黃醬、人造肉、人造蜂蜜這樣價格不菲、量產難度大的“替代性”食物,概念也被炒熱了。
如果要從這些方向中選一個創業的話,有Beyond Meat、Impossible Foods、Mark Post 和Memphis Meats 等好幾家創業公司的人造肉算是相對擁擠的“紅海”了,就連美國最大的肉類提供商Tyson Foods也在去年12 月宣布了一項相關的投資。
但最早讓人造肉從實驗室走向餐桌的,可能還是獲得過Google Ventures、比爾•蓋茨,以及李嘉誠旗下維港投資支持的Impossible Foods。昨天,這家公司發佈公告稱,他們在上一輪融資中抽出1 億多美元建設的工廠已經建成,人造肉量產項目啟動在即。
根據公告,這家工廠的生產實力不凡,每月可產出100 萬磅(約合45.4 萬公斤)的人造肉。如果按照肉牛的平均產肉率計算,就相當於一個兩千多頭牛的農場了。如果再換算成漢堡肉餅的話……那可真是算不過來了。
目前,全美餐廳每年的碎牛肉消耗量在50 億磅,而且由於生產成本降低,美國農業部預測,整個市場的消費量到2025 年還會再增長1.7%。所以,在先前接受英國《衛報》採訪時,Impossible Foods 的高管團隊強調稱,人造肉市場目前主要的問題不是需求,而是供應能力。
他們還邀請這位記者在紐約的連鎖快餐店Bareburger 嚐了一個人造肉漢堡,據說就著奶昔吃下去,跟普通的漢堡根本嘗不出區別。
“五毛食品”包圍農村校園 如何捍衛孩子們舌尖上的安全 2017-03-23 新華社
近年來,農村食品安全問題屢屢被曝光,尤其是包圍校園的“五毛食品”,破損溢油的小包辣條,“傍名牌”的山寨食品、過期食品堂而皇之地湧進農村小賣部。農村校園正在成為“五毛食品”的消費市場。
“五毛食品”瞄向農村市場
記者在多地農村採訪發現,在學校附近,大多會有這樣的小賣部,或是流動攤販,他們售賣的主要是一些包裝粗糙、口味濃重的食品。這些零食單價往往低於1元,被人們稱作“五毛食品”。不足15平方米的小賣部,一年收益近10萬元。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彭亞拉曾就農村兒童營養和食品安全開展長達3年的研究。研究團隊深入江西、湖南、河北、四川等多地農村實地調查發現,農村學校周邊出售的零食中,許多是劣質小零食,生產廠家地址、電話等信息虛假的比例高達30%。這些劣質小零食中,僅“辣條”類就有30多種,且均產自小村鎮的小作坊。
“傍名牌”、亂添加誘發舌尖上的安全隱患
除了衛生狀況堪憂外,“五毛食品”添加成分對人體危害也很大。彭亞拉的研究團隊通過對30餘種“辣條”的簡單分析發現,一些產品加入的化學添加劑多達22種。
“添加劑不是天然的食品成分,在食品中加入過多食品添加劑的話,對人的身體危害是明顯的。輕的會導致一些小病,出現急、慢性中毒問題,嚴重的甚至會致癌。”河南省腫瘤醫院醫生莊昊說,長期過度食用添加劑超標的食品,危害人體肝臟及神經系統,對代謝排毒能力較弱的小孩危害更明顯。
“調味劑食用過多會影響孩子健康成長,還容易造成飽脹感,影響兒童正常進餐攝取營養。”劉璐說,農村孩子患高血壓的概率要高於城市,主要是因為當孩子吃了太多重口味的食物後對鹽的攝入就會增加,很容易誘發此類慢性疾病。
“五毛食品”緣何屢禁不止?記者採訪發現,學生“停不下來”、家長“視而不見”、監管疲軟無奈是導致農村學校周圍垃圾食品氾濫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父母們的教育觀發生了變化,對孩子的一些物質要求不再像過去那樣控制,而孩子們的辨別能力並沒有想像中的強,很難擺脫對來源不明食品的誘惑。
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不可逾越的規則,處處受限,需要尊重這些規則,這是美國孩子從小就要明白和學會的。那他們有沒特別寬鬆自由的地方呢?有的。
“我的地盤我做主”
在美國,孩子們最先佔領的“自由區”是自己的便當盒。很多孩子,從幼兒園起就可以自己決定每天的午餐吃什麼了。
興趣愛好也一樣,很多老美爸媽都怀揣著一種相當樂觀的“觀望+支持”態度。
除了“吃喝玩樂”,在學習上,美國孩子的自主權也比較大。
在逃逃他們學校的課程安排裡,每天都有自由閱讀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們可以閱讀任何自己想閱讀的書,可以在教室讀,也可以在圖書館讀,可以趴在地上看,也可以躺在椅子上看,還可以一邊吃零食一邊看,五花八門什麼姿態都有。如果你在這個時候走進教室,肯定會感嘆,這也太寬鬆散漫了吧~~~
美候任駐華大使:女兒收到北京一所國際學校聘書
艾奧瓦州當地電視台WHOTV稱,美國艾奧瓦州州長佈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2017.3.21前往得梅因市區教堂參加一個家庭教育午餐會,透露了一條涉及家人的消息:女兒通過Skype面談,已經收到中國一所國際學校的聘書。 布他也開玩笑說,特朗普政府正在密切審查自己的背景。“填寫不計其數的文件。難以置信!它至少花了我們6個星期的時間。”
你以為美國孩子多自由其實一點不比你孩子多2017.3.24新浪教育
總的來說,美國大多數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管教也是很嚴的,甚至可能比我們想像中還要嚴,有時候一個手勢、一個語氣,就能震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不過在其他很多情況下,美國的孩子們又比我們想像中更“自由”一些,他們可以不經過爸爸媽媽的商量和同意,自己處理、決定不少事。
這其中的寬和嚴,“自由”和“不自由”的界限究竟在哪兒呢?
言語和行為很“不自由”
美國孩子首先感到的不自由是“言語不自由”,有些話不能不說,有些話又絕對不能說。
美國家庭經常會讓孩子們組織各種派對,邀請小朋友們到家裡來玩。你會發現,當派對結束小主人送走每一位小客人時,都會十分禮貌地說:“Thanks for coming。”(謝謝你能來。)而這時候,小客人也會非常禮貌地回應說:“Thanks for inviting me。”(謝謝你的邀請。)
在孩子還不能熟練運用這兩句用語時,雙方家長必定在一旁鼓勵和監督,反正這話沒說完整,派對是結束不了的。
但有些話又是一定不能說的,被視為禁忌。比如在逃逃的學校裡,stupid(愚蠢的)、dumb(愚鈍的)這類詞彙(其實我覺得dumb好像也沒那麼嚴重,但學校規定是不能說的)是絕對不能出現的。
言語受限只是美國孩子“不自由”的一部分,他們的行為更是被各種各樣的規則所束縛。比如在逃逃的學校,從學前班開始,遲到就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等同於曠課,如果累計次數超過規定範圍,就會被開除需要重新申請學區。另外,他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要學習各種行為規範和社會規則,比如關於垃圾的分類,就花了好幾週的時間來學習和練習。
而當孩子漸漸長大更多地接觸到社會時,他受到的限制也隨之變得更多。上週逃逃有個關於釣魚的作業,本來我想著就是直接去湖里釣一下體驗過就算完事了。後來發現沒那簡單,說是釣魚作業,但在真正開釣之前,得做很多功課,得搞明白一堆釣魚規則。
在美國釣魚是要有許可證的,在釣魚之前,必須去申請釣魚許可證。而且針對不同的湖,可能還需要有不同類型的許可證。另外還要查看每個湖的具體要求,有的湖是只能在岸邊釣,而有的湖則可以開著船去湖中釣。對於釣上來的魚,也有規定,如果比規定的尺寸小,還必須放回湖里去。
要想在美國愜意地讓孩子們垂釣一番,還真不容易啊!
史密斯就是通過朋友介紹了解這裡,並遞交簡歷申請學習的。可以肯定的是,他和他的團隊離開佛羅里達海牛紀念醫院後,那里至少有兩週時間不能進行肺癌手術了。但史密斯覺得,這樣做值得。“我把美國所有醫療中心都學了個遍,沒有哪家醫院像上海市肺科醫院一樣,給我這麼大的震撼。”史密斯說,他最欽佩中國醫生診斷病情的能力。
以肺部疾病中最普遍的肺部磨玻璃影來說,在美國,因為醫生判斷不准這種影像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大多數情況下會建議患者觀察。但,“觀察”的後果可能是,等這塊陰影發展壯大了,它已經轉變成惡性腫瘤了。
回應
中國外科醫生水平高,一方面是中國患者多,另一方面也是外科醫生超負荷工作造成的。是好事,外科醫生的水平得到了鍛煉。是壞事,醫生工作量太大,獲得的報酬與付出不成正比。我國斷肢再植技術是世界第二位的,僅次於科技水平世界第一的德國。不過我國骨科技術是遠遠把第二位的德國骨科甩在後面的。
中國大醫院的醫生的水平很高,無他,手熟耳。沒有哪個國家的醫院人流量能超過中國的大醫院。
對,比如肝膽外科,有些醫生十幾二十年能做近萬台手術,外國醫生簡直不敢想像。
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醫師的經驗都是決定性因素。所以既要讀萬卷書也要看千例病!
真不知道天天吵吵去外國手術的國人怎麼想的,還有那些去外國生孩子的明星.富人,風氣就是從他們帶起來的
你傻啊!有錢人出國治病不花你錢不花國家錢,在國內又不和你搶病房,這對我們這些平民豈不是件好事?
說的很對。尤其是那些去外國生孩子的明星、富人,最好都移民出去。
這個題材比【白色巨塔】一類的要強不少吧。中國如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直不缺少真實生動的職業劇題材,結果就是一直被所謂的“職業編劇”們視而不見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3_23_400094.shtml
“單孔胸腔鏡”手術,能在微創情況下,挽救早期肺癌病人的生命,是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的一張“王牌”。
菲拉斯•阿布阿卡現在是上海市肺科醫院一名長期進修生,學習期為9個月,所有食宿、交通費用自理。實際上,這個34歲的年輕大夫,早在2014年時就成為以色列耶路撒冷地區第一名單孔肺葉切除術的主刀醫生。彼時,他剛剛從上海市肺科醫院完成兩個星期的“單孔胸腔鏡學習班”。
在阿布阿卡眼中,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是全球最大的、最規範安全的科室,擁有全球最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做個簡單的比較,阿布阿卡在以色列服務的阿瑪卡斯慈愛醫院和沙爾澤戴克醫療中心,一周可能只有2~4台中小規模手術,一年只有20~40台肺葉切除手術;而在上海市肺科醫院,一天就有20~40台肺葉切除手術,阿布阿卡一天至少要觀摩學習4台手術。
今年,他決定來上海“回爐”。9個月後,預計他將成為耶路撒冷地區最年輕、經驗最豐富的胸外科大夫。
“你可能覺得中國祇是病人多、手術量大而已,但你不知道,對於一名外科大夫而言,手術量的累積直接決定了你的手術水準和質量,發多少論文都抵不上幾台高難度手術。”美國人史密斯在上海,幾乎一天到晚“泡”在手術室裡,除了單孔胸腔鏡手術,他還觀摩其他各類高難度胸外科手術,比如姜格寧的氣管手術。有時候,哪怕是一個中國的主治醫生開刀,也能讓他“學到些東西”。
中國醫生的診斷能力、手上功夫令人驚嘆
每一名剛到上海市肺科醫院的發達國家外科大夫,多少都有些傲慢。但只需要在手術室跟上一兩天,他們大多就要開始“認真學習”了。
對中國醫生的看法,也會從最開始的“哦,中國大夫……”轉變成“噢!中國大夫!”。最讓老外震驚的是,一名工作不過10年左右的青年主治醫生,他對病情的診斷、動刀子的技術,都有可能比一名國外資深胸外科主任來得“老到”。
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行政副主任朱余明介紹,近年來到上海市肺科醫院學習的老外,層級一個比一個高。他們可以支付本人甚至整個醫護團隊在五角場附近五星級酒店的住宿費用,可以暫時放下在自己國家的部分肺癌病患,專門到上海來學習兩週。
“他們的身份,在國外都是廣受當地醫生景仰的。”一批一批學成回國的老外,通過口耳相傳這種最原始的方式,把上海市肺科醫院在海外醫生圈中的名氣打響了,“來過一個荷蘭的醫生,他之後,荷蘭所有胸外科醫生幾乎都來學了一遍。”
數百名發達國家醫生自費來上海學“開刀”
與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布拉登頓市生活相比,中國上海的生活空間對於海牛紀念醫院胸外科主任讓•史密斯而言,實在是有些狹小了。據《中國青年報》2017.3.23報導,每天,他和他的一名手術助手、一名護士要在20多平方米的酒店房間內討論一天的學習所得,就像回到上學時一樣。
47歲的史密斯,是個勤快的學生。他每天要在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觀摩5到8台各類手術。他的目標是——兩週內,讓自己和自己的醫護團隊都學會怎麼做“單孔胸腔鏡”手術,同時,要學會判斷肺部磨玻璃影手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只有上海市肺科醫院,擁有讓我短時間內學會的最大可能。”史密斯團隊此番赴華,為期兩週,往返交通費、在滬酒店住宿費、餐費全部由他自掏腰包。
據了解,過去3年來,總共有近300名來自美國、德國、荷蘭、俄羅斯、西班牙、以色列等國的外科大夫自費蜂擁到上海市肺科醫院參加為期兩週的“單孔胸腔鏡”手術學習班,或為期數月的胸外科全科手術學習班。所有人都通過電子郵件發送簡歷自主報名,目前,年紀最大的“學生”是一名80多歲的以色列胸外科專家。
為什麼是上海市肺科醫院
西班牙人蒂亞戈•剛薩雷斯是第一個發現上海市肺科醫院的“國際伯樂”。他在2013年一次應邀參加學術會議的過程中發現,中國上海的這家醫院,用“Amazing”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直到現在,他都會用“Amazing”這個詞兒來向胸外科界的各國大夫介紹這家醫院,“我會告訴他們,上海時髦、摩登,還有一家全世界範圍裡,能讓你用最短的時間學會各種手術方法的大醫院。”
這家醫院,就是上海市肺科醫院。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主任姜格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胸外科去年一年進行了約1萬台手術,其中肺癌手術約7000例,而這7000例中的80%都屬於早期肺癌,使用單孔胸腔鏡微創手術就行。術後這類早期肺癌的5年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
《中國腫瘤雜誌》2016年第一期刊登的文章《中國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分析》稱,全國2012年新發惡性腫瘤病例約為358.6萬例,發病率第一位的就是肺癌,每年發病約為37.8萬例。惡性腫瘤病死率第一位的也是肺癌,每年死亡病例約為56.9萬例。
美國“破產之城”底特律近200所學校成廢墟
據德國《明鏡》周刊網站2017.3.19報導,近幾年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關停了近200所學校,大多數學校關閉後再無他用,閒置並荒廢。近年來,底特律糟糕的經濟狀況導致教育經費吃緊,教師拿不到工資,教育質量得不到保證,生源也大量流失,不得已關閉許多學校。
據人民網報導,去年4月8日,底特律公立學校董事會起訴密歇根州州長里克•施耐德等州政府官員,指責州政府連續更換學區危機管理官員,對學生造成長遠傷害,侵害了學生的憲法權利。同一天,底特律校區3名校長被告發收受賄賂,此前已經有十幾名校長、學區領導人接受調查。
去年3月24日,密歇根州議會通過一項臨時援助法案,對瀕臨破產的底特律公立學校系統撥款4870萬美元,用於發放底特律公立學校教師的工資,這項撥款能使底特律公立學校運營至6月份。不過對於底特律公立學校的巨額債務問題,州議會尚未找到解決方案,也沒有批准州長施耐德的援助計劃。
回應
要是中國,不可能會讓一座城市破產而不顧
中國無數小學也是如此,我們村子的小學關閉了,因為人數太少,沒必要開下去,而縣城倒是建立了好幾所高大上的公立小學。
湖北小學六年關閉3500多所,還是中國歷害,論關閉速度,美國佬永遠都比不上。
2013年湖北人口5799萬,底特律人口68萬,你居然拿一個省的數據來和一個市的比?國內的是農村併校,是整合分散的教育資源,底特律這是徹底玩完了,你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能看到底特律這盛況?
謠言四:美國大學學費便宜
我同時把幾所美國著名私立大學2012-13的全部費用也羅列在這裡,供讀者參考:
哈佛(Harvard University) $54,496
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58,600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54,506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 $61,642
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 )$55,016
卡內基•麥隆(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 $59,710
從這些數據不難看出,到美國留學的話,每年開學之前先要交給學校5-6萬美元,才有機會走入美國的校門。
謠言五:美國房子有永久產權,地下地上都是戶主的,可挖地下礦產。
真相:美國買房只買地面,地下部分不會賣給房主。地面部分可算永久,前提是記得交房產稅(幾十年後房產稅的總額將遠遠高出當初的房款)。
謠言六:美國沒人喜歡當公務員。
真相:美國公務員是最熱門職業。根據調查,給美國大學生46種雇主,政府是最熱門的,給了260個具體單位,最熱門的15個中有5個是政府的。
謠言七:美國人素質高,不闖紅燈,一律排隊
真相:美國行人基本闖紅燈,大小城市都一樣。排隊與否看情況,大部分時候排得很好,因為人口密度小資源豐富。在人多時爭搶比中國還厲害。
其實關於上訴謠言的爭論並不是筆者今天想闡述的重點,我想大聲的質問那些傳播者:究竟是什麼讓你們對我們的祖國有了所謂的思維定勢?
似乎只要在網上出現一條批評的小道消息,就會引來你們這一堆人的破口大罵,愛國不愛政府的口號迭出,全是偷換概念,是“以美為尊”者的拿手好戲,你們的骨子就是一個媚字!
出現一條誇大美國的謠言的時候就一窩蜂的當作真理的轉`發、宣揚、評論,你們是否認為這樣就體現出了民族責任感?你們是否覺得這樣是胸懷天下疾苦的表現?
看看那些崇洋媚外的臣妾們吧:瘋狂英語逼死了傳統國學,無數留學生非驢非馬,電影院排片好萊塢為尊,醫療美國最安全,房價美國最合理,工資美國最高...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我們可以窮,我們可以慘,我們甚至可以投降、割土獻金,但絕不能淪落到“認外國人為祖宗”這一令人髮指的地步。
只要你相信護照上的美國,舌尖上的韓國,夏令營裡的日本,自由火車上的印度,沒有官二代的沙特,百廢待興的伊拉克,平安幸福的阿富汗,民主和平的敘利亞。那你的“媚”眼中肯定有個地獄般的中國。
美國的這些謠言太可怕:中國人不要再被騙了 2017-01-21 1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在享受網絡信息時代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深受謠言、誹謗的侵擾。如今的各種社交平台的朋友圈裡可謂是各種謠言滿天飛,尤其是關於美國的謠言多如牛毛。筆者今日做一回謠言終結者。本篇僅收錄那些流傳極廣、影響極大,但又最滿口跑火車的美國式謠言。
謠言一:“美國護照和中國護照的區別”
謠傳美國護照上寫著:不論你身處何方,美國的政府和軍隊都是你強大的後盾。中國護照上寫著:請嚴格遵守當地法律,並尊重那裡的風俗習慣。
點評是:美國說:出去了有人欺負你,招呼一聲咱修理他。
中國說:出去了老實點,聽人家話,少給老子惹麻煩。
噴子們看見了肯定高潮了吧?很多不明就裡的、不明覺厲的人一看到之後,我想都會無條件轉`發吧(又逮到機會黑國家了)
真相:不好意思,美國護照沒有這些霸氣外洩的字語。這是網絡、媒體杜撰的謠言的,用來誇大美國愛護其公民,以抹黑中國對其公民漠不關心。
世界各國的護照內容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的
美國護照裡寫的是(翻譯後):美利堅合眾國國務卿在此要求相關人士給予該美國公民/國民通行便利及在需要時提供合法的幫助與保護。
中國護照上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請各國軍政機關對持護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協助。世界各國的護照內容其實都是大同小異的。
謠言二:“美國宣布轉基因有毒!中國轉基因食品黑名單曝光”
這個謠言在朋友圈可謂是長盛不衰,讓人一看:尼瑪,這還得了?!但仔細一想,美國正式宣布?外交部?白宮發言人?軍方?再看消息來源是“美國環境醫學科學研究院”,經筆者一查,這啥玩意啊?
真相:這貨就是個不靠譜的民間機構,並且除了簡簡單單的一句宣布,相關的證據什麼也沒有。雖然有個“高大上”的名字,但其可信度無限接近0。
謠言三:美國急診免費
國內一直流傳美國急診室是來者不拒、看完後可以不交錢走人。有不少人還說自己到了美國,在醫院看到一個告示,上面明確說聯邦規定不論病人支付能力如何都要一視同仁給病人看病;甚至有人說自己就是在美國急診室看了病沒有付錢就回國了。更有甚者說不只是急診這麼處理,美國所有醫院部門都是這個樣子的。
真相:美國急診先看病後收費,收費很貴。據統計,美國一次急診平均費用是1200美元,高的幾萬美元也不少。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農村幹什公都得找關係,還是大城市相對公平些;--為了下一代,勇敢地在大城市打拼下去吧!
不公平是絕對的,公平才是相對的。
達不到的他鄉,回不去的故鄉
有點悲情,不過頗有道理。過去的已成歷史,回不去。向前看,儘管曲折,總能走出一片天地,退縮是弱者的選擇。人來到世上,怎能只是安逸的生活,寧願當炮灰都不苟且!
老家是大多數人心中無法割捨,卻又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喲,連退路都堵死了。乾脆把各大機場、車站都封了,只許進不許出,為京津冀做貢獻!
挺悲情的,難道不是麼,每個個體都裹挾在歷史的洪流裡奔騰向前,遙望著回不去的過往...
說白一點,人就是不甘寂寞,哪里人多往哪裡鑽。
再說像我太太這樣的資深文學青年,讓她跟我回老家,天天和家裡親戚七嘴八舌、打牌玩耍,剛開始可能會覺得其樂融融,恐怕用不了一個月就會膩歪了吧。何況,就像我跟她說的,如果回老家後兩個人鬧點小彆扭,她肯定會覺得是被欺負了,畢竟那是我的老家,而不是她的老家。
所以,逃離大城市對我們來講,充其量只是發發牢騷而已,根本沒辦法當真。
我這算是代表了從小生活在農村,長大後“泥腿子進城”、在大城市里安家落戶的一部分人的想法吧。這部分人裡,可能還有不少已經實現“財富自由”的人,對他們來講,搬回老家就不能叫“逃離”城市,基本上就是“衣錦還鄉”了。
至於那些在大城市裡還沒站穩腳跟的年輕人,他們雖然有隨時逃離的“自由”,但從社會資源、事業機會以及個人成長看,其實並沒有太多選擇。
2016年12月,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心發布了一份《社會心態藍皮書:中國社會心態研究報告(2016)》。調查顯示,由於返回小城市後面臨“工作機會少,做什麼都需要靠關係”的局面,身在異鄉為異客,回到故鄉仍為異客,令不少年輕人又萌生了逃回北上廣或者從四線城市重返二、三線的想法。
2015年年初,騰訊做過一個基於QQ用戶的大數據分析,即“QQ大數據之逃離北上廣深”,調查結果頗有意思:當年春節過後,約1084萬的人逃離了北上廣深,同一時期又有超過兩千萬新的QQ用戶來到北上廣深“尋夢”。調查還顯示,在逃離的人群中,有27.1%的用戶想重回北上廣深。
從這些調查來看,從北上廣深逃離的人,何嘗不是在為後來進入者“讓路”。
一個人逃離大城市,並不說明他就是一個loser。但總的來講,大城市意味著更多機會更多選擇以及更多可能性,這些東西可以豐富一個人的人生,滋潤一個人的心靈,還可以幫助一個人實現夢想,而這一切可能是曾經滋養過我們的老家所無法給予的。
無論走到哪裡,老家總是令人惦記,這是一種濃得化不開的鄉愁。只不過到了今天,在各種資源日益向大城市聚集的時代大潮中,鄉愁更像是一封貼上郵票卻不知寄往何處的信件。
人生沒有B計劃,活過的日子就是歷史。醒醒吧,別再以為自己還有回老家這條退路。
回應
確實如此,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什麼都上漲,農村經濟你也不一定消費的起
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況吧,比如我剛畢業,來到大城市,房租水電費好貴好貴的,在此打拼不如回老家找個工資低一些的工作。也不用租房。
她本身並不是福建人,但每次回泉州老家,看到那裡的天空總是那麼藍,空氣質量那麼好,海邊沙灘風格無限,海鮮既新鮮又便宜,加上那麼多親戚大人小孩湊在一起那麼熱鬧,她就覺得在老家過日子比在杭州肯定滋潤多了。
有時候我自己也會感慨,費盡力氣才在城市里扎根,工作生活也穩定,可回頭一看,自己所追求的品質生活,真還不如老家的好。
我也經常跟她說,早知道這樣,還折騰啥呢。
只不過,這時候不管我們誰說:兒子讀書怎麼辦?另外一個人馬上沉默無語了。所有事情我們都想得開,可一旦碰到這個問題,我們誰也不敢率性了。
這倒不是說老家沒有好學校。說來好玩,我在老家住的地方,現在竟然是文教區了。在老家生活了二十幾年,真沒發現這一點。你看,我家與當地一所大學僅一牆之隔(村里就有學生街),小學、中學也在周邊,近年來一所全省重點高中也搬至附近,這條件無論是放在北上廣還是杭州等二線城市,必須就是學區房啊。
但是,且不說兒子回老家能否上重點學校,兩個地方的教育環境和氛圍肯定不一樣,成長條件也不一樣。這就意味著,如果要回老家,首先在兒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就可能需要作出妥協,至少是要賭一把。只要看到各大城市裡那麼多家長為子女上學問題擠破了頭、花費那麼多精力,又怎麼賭得下去?
說得更悲情一點,我們這代人好不容易才擠進城市,讓子女能夠理直氣壯地成為“城里人”,要是再回老家,豈不等於讓子女重走“長征路”?
更有經濟條件的,有些人已經走得更前面,帶著子女移民出國了,還有些人乾脆把子女生在國外,把自己變成老外他爹(媽)。不移民也就罷了,再把子女“整”回農村,哪怕生活條件不會太差,又於心何忍?
這還只是子女教育問題,個人的工作、生活、交際方面,也不能不考慮。別看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似乎在哪裡進行工作都沒問題,實則不然。
就說碼字這個職業吧,或許比其他朝九晚五的工作自由,而且只要帶著筆記本,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開工。實際上,長期生活在哪個地方,對個人的識見與判斷能力,還是會有潛移默化影響的。雖然這更多取決於個人,但並不是說周圍環境、人際交往就一點都沒有影響。
話說當年,自己可不就是因為感覺與周圍人群格格不入,這才逃離故鄉、漂泊在外的嘛。
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別以為還有回老家這條退路2017-03-19魏英傑
近期,幾個一線和熱點城市房價又蠢蠢欲動了。其實這波樓市熱一直就沒消停,只是最近人們才猛然醒悟,原來統計數據上所說的成交量回落、價格趨緩是怎麼一回事。說白了,就是控住新建樓盤的上市時間和價格,讓數據好看一些。
於是,在一種“再不買票上車就將永遠錯過”的焦灼心態下,許多購房者又一頭扎進樓市。有購房者價格談著談著,談到最後出手的價格比最初還高,就是這麼來的。
據悉,北京在五環內已經找不到單價6萬元以下的二手房,上海、深圳則已超過單價5萬元。當然,這只是泛泛而談,具體地段、樓盤價格都不一樣,不能簡單對比。
若是從切身感受來講,冰川思想庫的任大剛同學提到過,他十多年在上海買了一套房子,去年的總價夠他在四川老家的縣城裡買12套房子。前幾天他又說,現在的總價對比去年,還可以多蓋幾間店面。
人生就是這麼奇葩。你在一個地方工作十幾年,不吃不喝攢的錢,到頭來還不如一套房子隨便一漲賺到手的錢。
這也讓許多人痛心疾首,當初為什麼相信專家說的房價會跌,導致一失手成千古恨,至今還只能租房子住。眼見這房價還在蹭蹭漲,再摸摸口袋裡的銅板,當初沒買的,現在恐怕更加買不起了。
所以,最近朋友圈裡又有人說起,大城市房價太高買不起,不如逃離,收拾收拾回老家去。
對此,身居北京的冰川思想庫的龍樹同學又說了,北京房價還會再漲10年,這是因為經濟創新的活躍度與房價之間有強烈的正相關。然後他話題一轉,勸告那些聲言要逃離北京的人,只要不放棄財富逆襲、階層上升的夢想,總有屬於自己的機會。
高房價不是促使有些人產生逃離念頭的唯一原因,還有不少人是因為工作壓力大、生活成本高以及空氣污染嚴重等因素而想離開大城市。
但不管什麼理由,這裡想補充一句:別淨瞎想在大城市裡混不下去的話,還有回老家這一條退路。
這條路早就給堵死了。
這裡所說的“老家”,特指那些連三四線城市都不是的五六線城市和農村地區。
像我們這些十幾二十年前就從農村進入城裡打拼、娶妻生兒育女的60後、70後,老家更是越來越遙不可及,哪怕想回也是回不去了。
從我個人經歷來講,就能說明不少問題。
比如這幾年,由於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沒規律,我太太不止一次跟我說,其實咱們把杭州的房子賣了,回福建泉州老家生活也挺好。
同時,從國內合作辦學的走向觀察,國內院校已經不甘心於做國外大學的生源輸出地,教育部主導的4 0等合作形式,明顯在提升國內大學的主動性,同時向外方施加壓力,加快引進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師資、教學大綱、教材、教法等),這也符合國家的人才戰略。
“公平優質教育”需要市場機制的保障
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而中國教育改革,同樣面臨著深層次的體制矛盾。
2016年5月14日教育部針對江蘇、湖北高考“減招”風波做了官方回复,“支持西部”的言論總體看還是“拆東牆補西牆”的傳統邏輯。希望“先富裕起來”的東部向相對落後的西部輸血,從而達到“共同富裕”,不能建立在強制、命令的基礎上,否則只能是短期效應。
“減招”仍然是典型的計劃體制形態,發展西部教育如果還是靠行政干預和指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很可能費力不討好,兩邊得罪。
“減招”的出現,再次證明了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匱乏的現狀。而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教育,需要體制外教育形態的補充,這裡麵包括民辦教育和國際教育。
解決“減招”問題,根本上說要加快中國教育多元化,接納更多的體制外教育形式作為有益的補充,如此才能形成所謂“倒逼機制”,反過來擴大體制內教育的規模,提高辦學水平。
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這一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清理規範192項審批中介服務事項。
這其中,留學中介資質審查制度的取消,標誌著中國出國留學進入全面市場化的新時期。政府行政審批權“退市”,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政府對出國留學的“主導”地位已經不復存在,相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相繼與政府脫鉤,曾經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職能,逐漸轉變為依托市場的服務職能。
當然,中國政府以行政、財政手段推動出國留學市場的歷史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也符合中國自上而下改革模式的運行規律。如今政府在市場中居於次要位置,也是審時度勢、深化改革的英明之舉,客觀上促成了留學行業“國退民進”的市場化態勢。
中國教育國際化,本質上需要教育市場化的機制保障,從而實現“辦好公平優質教育”的目標,“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夢想、更多家庭實現希望”。
早些年,西湖湖畔中國美院“精雕細刻”的豪華校門還曾經引起輿論的嘩然,那時的焦點是從政治角度審視的“過於張揚”、“不夠穩重”。而今,城市中最壯觀、最現代、最漂亮的建築已經不再是政府辦公樓,而越來越多的是中國大學的教學樓。
對教育——而不是權力——的崇尚和追捧,才是我們民族興盛的決定力量。
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繼續超過4%。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上述數據表明了政府對教育的重視,要知道,4%是中國教育界多年呼籲、但未能實現的國際通行標準。
從現實感受來看,教育投入中的相當一部分流向了教育地產,也就是說,教育的基建投資占到了很大比重,成果自然是顯著的,很多中國大學的基礎建設遠遠超過了國外大學的水準。
而教育的內容、理念、風格,或者說是“軟實力”,恐怕是下一步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國際化是“雙一流”建設的必然結果
除了環境質量外,“在住房、教育、醫療、養老、食品藥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人民群眾還有不少不滿意的地方”。
《政府工作報告》列舉的當前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中,教育的排序已經上升到了環境、住房之後的第三位,其中高等教育的問題很突出。
一方面,中國大學固有的“嚴進寬出”的“潛規則”,造成一些高校學術荒蕪、學習廢弛;另一方面,中國仍有大量學生因教育資源短缺而被高考、學費等門檻拒之門外。
面對國內教育資源緊缺、教育質量偏低的現狀,大約兩年前,我所工作的英國諾森比亞大學與國內合作院校交流時,就听到有關“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說法。
“雙一流”建設的目的大體分為兩個層面:用教育國際化,將教育資源延伸到國外,擴大中國學生的選擇範圍;用教育國際化,引進優質教育資源,倒逼國內高校“去行政化”、回歸學術和科研。
面對國內3,000所高等院校,以公立教育體制為主導的英國一百二三十所大學成為供不應求的國際先進教育資源,中方引進模式從2 2、3 1、1 1,到目前流行的4 0,再到聯合辦學機構,中國高等教育的2.0升級正在進行之中。
雖然2016年英國大學招收中國學生的數量還沒有官方公佈,但從2016年增幅銳減的大環境推算,英國留學的數量維持不變、穩中有降的可能性最大。
這裡面的原因還要從中國學生的專業傾向做分析。多年的市場經驗告訴我們,來英國讀書的中國學生,70%是商科專業,很多排名較高的英國大學的商學院,已經出現中國學生人滿為患的局面。上文已經分析,這不利於英國教育倡導的文化多元化原則,同時,中國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有限,往往低於雅思考試反映出的高度,導致英國大學負責學術的院系主任、教授、講師,對中國學生的錄取持謹慎態度。
這裡必須說明的是,英國大學行政與學術是分離的,行政無權干預學術,也就是說,院系認為某個學生不能錄取,國際辦公室、招生辦公室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樣一來,英國大學商科招生人數的相對停滯或下降,有可能影響整體上留英中國學生的數量。
不過,正像幾年前在澳大利亞和美國學習本科的中國學生超過碩士生一樣,英國的本科階段學位課程的學習將逐漸成為英國留學的主流,這符合中國出國留學低齡化的趨勢。
留學大環境:政府工作報告引導中國教育國際化走勢2017-03-05
《政府工作報告》引申出的中國教育基礎建設、“雙一流”建設、市場機制建設,對研究中國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走勢很有幫助。對學生和家長而言,這其中描述了日後留學的大環境。
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人大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教育的相關問題做了深入闡述,作為中國市場上國際教育的從業人員,對此的解讀自然是圍繞中國教育國際化的政策走勢。
中國教育基建升級的顯著進展
“海外高校促進會”的成員大多是國外大學的校方代表,英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等國教育界的同行,每次國內出差似乎就是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見證。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自不用說,即便是南寧、合肥、南昌、鄭州、佛山等二三線城市,也已經是廣廈林立、地鐵縱橫、立交飛架、大路通天。
中國城市化的“教育解讀”中,高校的巨變首先是校區的拓展。數不勝數的“大學城”拔地而起,風頭蓋過了曾經如火如荼的“經濟園區”、“高新工業區”等。
高校校區的擴大與中國大學的擴招是同步的。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得到了高等教育的機會,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享受了過去無法想像的高規格的教育硬件設施。寬敞舒適的學習和住宿空間、質量一流的多媒體設備、供教職員工使用的人性化的辦公環境成為標配,也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外部標誌。
國外教育(主要是公立教育)作為特殊商品,受到所在國教育主管部門、獨立評估機構的監控,並非一般商品銷售時單純的利潤追逐,而是兼顧文化多元化、師生比例、學習體驗等多種因素的“管制型”服務商品。
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增幅下降,從國外教育資源角度分析,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管控”影響,畢竟班裡都是中國人的感覺對誰來說都不爽。
同時,從國內合作辦學的走向觀察,國內院校已經不甘心於做國外大學的生源輸出地,教育部主導的4 0等合作形式,明顯在提升國內大學的主動性,同時向外方施加壓力,加快引進更多優質教育資源(師資、教學大綱、教材、教法等),這也符合國家的人才戰略。
即使如此,對中國出國留學市場的增長,大部分人仍抱有樂觀的態度。
回顧歷史,1854年美國耶魯大學的優秀畢業生榮閎學成歸來,協助當時的清政府,推行體制內的官商經濟(洋務運動的早期模式)和人才培養(早期公派美國留學)。
特別是後者,即成建制留美幼童的派遣,帶動了民間留學風潮的興起,打破了中國原有的傳統教育模式,中國人的視野開始擺脫舊體制的約束。
沒有西學東漸,沒有教育國際化的嘗試,就沒有當今中國國運的上升勢頭。
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不再有民族危亡的桎梏,但我們的內心還是那樣躁動、起伏、甚至惴惴不安。因為我們西學東漸的旅程還沒有結束,我們教育的國際化還沒有完成,新的文明因子還沒有真正植入到民族的機體之中。——拙作:【歷史反思錄】清華大禮堂的《國際歌》
英國留學的新趨勢是什麼?
與其他留學目的地國相比較,英國的地位非常特殊,很多數據與全球總趨勢並不相符。從學歷層次看,2016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攻讀本科以上學歷近七成,其中碩博研究生35.51%,本科生30.56%。考察中國學生在英國的學位層級,多年來一直是以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為主,保守估計應該在60%以上(曾經高達70%)。
原因很簡單,中國留學市場的總體反映是,英國碩士學制短(大部分英國碩士是一年制),省時間,也省錢,屬於“短平快”的實用資源。
本科階段,英格蘭地區的高校大多是三年制,雖然也省時間,但英國本科階段入學大多需要讀預科,很難與中國高中、高考實現無縫隙對接,這樣一來,到英國讀本科的人數遠遠不及美國和澳大利亞。
在英國讀本科的中國學生中,通過2 2、3 1等校際合作項目來英國讀書的比重很高。
中國出國留學市場誰來主導?
官方大數據中有這樣一段評論:
2012年以來,自費留學的比重持續保持在92%左右,已初步形成公派留學為主導,自費留學為主體的留學工作格局。
需要說明的是,“公派留學為主導”的評價有些言過其實,放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是適用的。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迅猛,但人民生活水平還比較低,政府資助的留學形式可以算作主導力量。
而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前十年,中國出國留學市場的自費留學比重飛速增長,那時英國大學在中國設立的代表處、派遣(或僱傭)的校方代表簡直是如日中天,幾乎坐等中介送申請上門,國內院校也主動輸送學生,堪稱“黃金時期”。
官方數據說得很清楚,近五年來,“自費留學的比重持續保持在92%左右”,這與政府的“主導作用”已經沒有太大的關聯。特別是近期,留學中介資質審查制度的取消,標誌著中國出國留學進入全面市場化的新時期。政府行政審批權“退市”,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政府對出國留學的“主導”地位已經不復存在,相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相繼與政府脫鉤,曾經的自上而下的管理職能,逐漸轉變為依托市場的服務職能。
當然,中國政府以行政、財政手段推動出國留學市場的歷史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也符合中國自上而下改革模式的運行規律。如今政府在市場中居於次要位置,也是審時度勢、深化改革的英明之舉,客觀上促成了留學行業“國退民進”的市場化態勢。
中國出國留學還會持續火爆嗎?
在教育部官方網站上,有一個補充數據,從1978年到2016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到458.66萬人。這個數字看似不小,但從中國社會的結構分析,仍然是不成比例的。
作為全球留學最重要的細分市場,中國出國留學市場發展了近四十年,2015年首次突破每年50萬人,但相對於1.09億的中國中產階層、數千萬中產家庭而言,應該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需要注意的是,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到54.45萬人,比2012年增長了36.26%,但與2015年相比,僅增加了3.97%(教育部網站數據),增幅明顯下降。
留學圈內人士一直在揣測中國出國留學的拐點。
其實,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其內部蘊藏的購買力讓世界震驚。澳大利亞的奶粉、日本的電飯鍋、法國的箱包、德國的刀具……當然,還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的教育,近年來中國人掃貨的熱情給經濟疲軟的世界帶來了福音,但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與此同時,中國高校的“雙一流”建設中,已經把校內師生出國進修的比重作為學校國際化的指標。這說明“留學紅利”還在起作用,儘管相比“行政化”的體制,它還很微弱,但政策層面的倒逼機制,終究會打壓行政級別對學術、科研的干擾。
“留學紅利”之於個人的影響,也是一個曲折的過程。海歸面臨的是與國家相反的發展路徑——本土化。
我們曾經期盼的“留學光環”,其實也就是那一紙文憑。當然,這還有用,畢竟有出國留學經歷的人,在中國總人口中的比例還很低。而更多情況下,市場需要的已經遠不止學位本身了。
同學中、熟人裡那些千萬富翁的老闆、全球500強企業的高管、律師事務所的合夥人,哪個不是左右逢源的“網絡(關係)專家”!
這些人,大都沒有留過學,卻深諳中國市場的生存法則。而海歸想像的比別人多的“優勢”,現在看來,除了海外學位,似乎也沒有太多值得炫耀的了。
其實,海歸在充分釋放自身能量之前,還是需要認清國內市場的特性。
海歸在國內外體制的齟齬中,遇到了太多困惑和不適應,很有些“夾縫中求生存”的味道。其實,反過來看,這也是海歸的“賣點”——在中西文化間調和陰陽。
保持獨立人格、獨立思考、獨立價值觀,其實與是否留過學沒有必然聯繫,無論是誰,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應該如此。
海歸的傲氣需要在平凡的工作(或事業)中盡快散去,把對外的抱怨漸漸變為自我內心的解放。
我一直欣賞莫言的那句話:一個作家需要自由的空間,但外界的自由並不意味著能寫出好作品,內心的自由才是創作的源泉。
內心的自由,也是海歸延續“留學紅利”的基礎;靈魂的自由,是海歸要補上的中國教育曾經擁有、當下卻失去了的道德平等、人格平等、尊嚴平等的教化,這幾乎是中國版的精神“獨立宣言”(引自錢穆的《中國歷史精神》)。
數據與經驗的反差:2016年中國留學市場的另類解析2017-03-03
作為留學業界混跡十幾年的英國校代,我從官方發布的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大數據中,觀察到了一些與經驗不符的地方,並著重分析了中國出國留學市場的主導權、發展前景、英國留學的新趨勢,以求更多的學生、家長、同行能更客觀地看待留學的現狀和未來。
2017年3月1日中國教育部發布了2016年出國留學和來華留學統計數據,官方數據和分析與留學從業人員的經驗和感受之間還存在著一些差異,本文就此做進一步的解析,以求對中國留學市場的客觀描述。
19世紀60年代初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以優異的成績從耶魯大學畢業回國,拜見當時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曾國藩時,大談自己在美國名校的經歷。
曾國藩對“耶魯”不以為然(很可能是毫不知情),對這個誇誇其談的所謂“名校”畢業生並無好感,不過鑑於當時去過美國的中國人還不多,曾國藩讓容閎跑跑腿,督辦引進美國技術、建造兵工廠(這就是後來的江南製造局)。
除了介入當時的官商經濟(洋務運動的早期模式)外,榮閎貢獻更大的是人才培養——成建制留美幼童的派遣。早期公派留學造就了詹天佑(著名鐵路工程師)、唐紹儀(民國初年國務總理)、唐國安(清華大學校長)、梁敦彥(清朝交通總長)等一批彪炳史冊的棟樑之才。
同時,公派留學也帶動了民間留學風潮的興起,打破了中國原有的傳統教育模式,中國人的視野開始擺脫舊體制的約束。
清政府改革自新的措施,是為了扭轉1842年鴉片戰爭以來的頹勢,是為了醫治華夏文明舊有機體腐朽、癌變的晚期重症。
不過,人之所以成才——不論是本土精英,還是海外俊傑——除了自身素質外,還有外部環境、機制的巨大作用。多少滿腹經綸、意氣風發的有識之士,最終也難逃制度、文化的束縛,或隨波逐流,或黯然離去。
海歸榮閎的雄才壯志,換來的也就是個“五品候補同知銜”,在幾十年的人生沉浮中,他在體制內的最高成就,充其量也不過是個“高級跟包”兼翻譯。
1881年清政府停止了派遣幼童赴美計劃,榮閎極度失望,痛心疾首地回到美國定居。
從國家的角度說,“留學紅利”只能伴隨國際化的新體制、新機制、新文化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近代的海外學人,從技術層面為中國帶來了些許改變,但無法撼動積重難返的舊體制、舊機制和舊文化,早期的被動式開放、“受迫性”國際化,不可避免地失敗了。
新中國經過了多年“受迫性”封閉後,終於走向了國際化的軌道。
從1978年到2016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到458.66萬人。儘管相對於13億全國人口、1.09億中產階層,這個數字的佔比還很低,但近四十年中國教育國際化的嘗試,已經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數量最龐大的留學群體!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數據顯示,“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繼續超過4%”,這表明了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要知道,4%是中國教育界多年呼籲、但未能實現的國際通行標準。
症狀三:不適應“寬進嚴出”的管理模式
國外“寬進嚴出”的理念對學生的學術成績、自律表現等方面有明確規定,一旦不符合要求,留學就失去了價值。
不知道是否因為國內管得太嚴,有一些中國學生在國外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的自律方面問題比較嚴重。
我在英國學院工作時,一個負責宿舍管理的老師經常抱怨中國學生在房間抽煙燒壞地毯,在衛生間隨地吐痰,用電爐子煮方便麵造成整個宿舍區多次跳閘。
後來我還被要求打印“禁止吸煙”、“禁止隨地吐痰”的中文標識貼在走廊和洗手間裡。我屈辱地照辦了,要知道這個宿舍裡住了十幾個國家的學生,而標識的文字除了英語,就是中文了。
比宿舍更麻煩的是有些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兩三個學生經常不交作業,也不願意溝通,其中一個女孩子基本上一言不發,造成教研室的憂慮。
在實習項目上,學院協助兩個中國學生好不容易找到了希爾頓飯店的實習機會後,他們在客房裡抽煙、睡覺,被飯店方面退回,其中的一個中國學生被學院書面警告。
這些“症狀”會直接導致留學的失敗,這個階段的學生往往“病入膏肓”,只能送回國內了。
當然,“被留學”的症狀可以通過留學去改正,但國外教育體制的嚴格要求,又不會預留太長的緩衝期。因此,爭取化被動為主動,認真研究這些留學可能遇到的問題,看看自己是否能駕馭留學。
海歸,你算老幾:“留學紅利”能維持多久?2017-03-18
“留學紅利”,之於國家,需要製度保障;之於個人,需要保持內心自由、靈魂自由的“本土化”。內心的自由,也是海歸延續“留學紅利”的基礎;靈魂的自由,是海歸要補上的中國教育曾經擁有、當下卻失去了的道德平等、人格平等、尊嚴平等的教化,這幾乎是中國版的精神“獨立宣言”。
據說一個留美博士受聘回到國內某研究所,與本土博士在課題經費分配上發生了爭執,被對方反駁了幾句:“我這個研究員,大小也是個項目負責人,你剛從美國回來,還沒有評級,做事情也得有個組織觀念吧!”
涉及到經濟利益,有時很難說清誰對誰錯。但只言片語間,卻體現出體制內外的碰撞。
而此時的摩擦、衝突,彷彿一百五十年前,一雙充滿鄙夷、不屑的眼睛,冷冷地盯著另一雙充滿期盼、希望的眼睛……
有種病叫“被留學” 高考後容易發作2017.3.17趙剛
“被留學”是一種病,病根在於一個無端的假設:高考不理想就去留學好了。“被留學”的症狀可以通過留學去改正,但國外教育體制的嚴格要求,又不會預留太長的緩衝期。因此,爭取化被動為主動,認真研究這些留學可能遇到的問題,看看自己是否能駕馭留學。
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匱乏,使得體制外形態的教育服務成為必要的補充,比如海外留學。
如今,從某種程度上說,留學瓦解了國內教育公平的製度約束,相當於把高考志願(當然還有研究生志願)向海外延伸,增加了備選方案,不再是“一考定終身”的獨木橋。
不過,這些“備選方案”並不是簡單的“填志願”,而是要做好“個人國際化”的準備,如果沒有準備好,就是“被留學”了。
“被留學”是一種病,病根在於一個無端的假設:高考不理想就去留學好了,反正很多國外大學入學門檻也不太高。
把國內教育體制與國外教育體制如此簡單地對比、搭配,是以下病症的共性。
症狀一:專業、院校選擇的盲從
我在英國大學中國區首席代表(不是中介、代理,而是校方駐華代表,學校的員工,拿英國大學的薪水,工作地點在國內)的崗位上已經乾了十幾年,耳邊總有這樣的聲音:“老師,您看我學哪個專業好?”
我會冠冕地說,你應該服從自己心底的聲音,不要受世俗的干擾……其實我只是沒好意思說,我高中畢業、大學畢業那會兒同樣是心里白茫茫一片。
中國學生經常陷入一個邏輯怪圈:不知道自己的興趣點,所以不知道該去讀什麼專業,於是會看看大多數人選擇的專業,然後跟進,至於選什麼國外大學,也是看看排名就行了。
簡單化的跟風,人云亦云,表明學生已經有“被留學”的早期症狀了。
症狀二:學術文化的缺失
我的一位英國同事提到的問題更值得思考。
她說很多中國學生在英國學習時,完全不具備“學術文化”素養,他們上課一般只會看手機,不回答問題、不參與討論、不與其他國家的同學交流,課下不回复老師的電子郵件、不加入社團活動,對他們而言,留學只是一個位置的移動,而他們封閉的狀態,形成了一個個與世隔絕的孤島。
我感覺這已經到了“被”留學的中晚期了,不好治療了。
公平是相對而言的,比如美國孩子不論你是不是非法移民只要在美國生活,12年免費的公立學校教育是可以保證的,但是同樣是公立學校評分從1-10(滿分)教學質量是不一樣的。因為租房就可以就近入學所以其實窮富對於接受教育質量的影響並不大我認為有兩點阻礙了一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第一是父母不重視,比如寧願住便宜大房子而不去好學區租小房子,比如寧願花錢在娛樂項目而不是給孩子付培訓班課外活動的錢.第二是社會福利相對完善,窮光蛋餓不死,有些工薪階層生活質量甚至比白領高,所以如果孩子父母本身教育程度不高不重視教育孩子,自己對學習也無所謂.要知道只要你想學肯學基本上,所有的課外活動班都是提供低收入家庭的課時費減免的,只要你是真的窮拿政府補助的填個申請單就可以.
義務教育給你就近上一所公立垃圾學校,你願意麼...私立學校好是好,可在富人區,怎麼辦?在那個區先買套房唄.
美國教育系統簡單公平高效,唯一的評判標準就是錢。有錢上私立,沒錢上公立。中產可以通過租/買學區房曲線救國。當然,成本也是不小。我家旁邊有個公立中學,基本見不到白人小孩。
看了目前的六個答案,沒有提到美國中小學教育最根本的製度"學區製"。美國除了夏威夷之外,所有其他州實行的都是學區製。你在哪個學區住並交稅,通常孩子就上哪個學區的學校。學區校舍的建立,校車的購買等等花銷,很大一部分來自學區內居民的稅收。這樣的話,就會有好學區和壞學區之分。比如很多黑人學區學風不好,學生成績差。好學區的話,學生比較好。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華人花重金住進好的學區的原因。學區居民對學校的很多決定是可以乾預的,例如,學校如果要脩大樓,支出巨大,學區內的居民需要投票通過。如果不通過,就不能建。我在美國的時候,恰逢我去的那個學區高中部遷址重建,當時整個學區的居民進行了投票,最後通過。因為遷址重建的話,學區內居民需要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交納更高的稅。所以我的理解是,美國擇校的話,你可以上私立學校,非常貴。你也可以在好學區購房,讓孩子上好的學校。
教育資源有限,教育水平高低不同,明擺著的事情,美國也是如此,要么貴價學區房,要么給錢上私立,加拿大如此,香港如此,其實大陸也是如此。同樣,爛學校未必就不能出人才,好學學校也不全是精英,但是概率不同,也是全世界都如此。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596646
另外我家娃到美國後讀了prek和kindergarten,prek學費每月$900,k每月$1200,我們都還是就方便選的,並沒有費力去選。好學區的房子老且貴,爛學區房子便宜還新,我們問娃,你是要住個好房子去個3分的學校,還是去個10分的學校住個差房子?娃想了想說,還是差房子吧。想想當年Jobs爸媽就為了他換個好高中花全部積蓄20w買了個學區房,才有後來的Jobs,我們還扯什麼公不公平呢?
我親戚在加拿大,多倫多。兩個小孩。如果他家庭的年收入過了中產標準,大概是五萬加幣稅前,他的兩個小孩上幼兒園每個月就要交兩三千加幣! 如果是低收入線呢,就基本上不用交錢,政府給。五萬加幣,就是三十萬人民幣。發達國家的福利政策,我覺得對懶惰或者沒能力的窮人是真好,但是對於努力工作,有一定能力的中產階級,我覺得是真差。我親戚經常抱怨,隔壁屋的老墨,墨西哥人,生七八個孩子,靠吃政府補助,天天不上班,生活水平和他天天上班的,基本相差無幾。我覺得這其實是另外一種不公平!
先說結論:美國的義務教育公平性比中國更堪憂。我不知道中國擇校費是怎麼個操作流程。我上學的時候聽過但並沒有自己經歷過,那時候絕大部分學生是憑考試,分數到了就上。那時候如果誰是交了錢才能進某學校的普遍要被大家鄙視...和現在捧著錢還得看人家學校願意不願意收的情況不太一樣。美國這邊,雖然沒有擇校費,但是有房產稅。房產稅在我住的這個小區大概有3點幾,意思是每年的稅要繳房價的3%多,50萬的房每年要交一萬五的稅。這個錢的一部分就是用來維持當地義務教育的。所以顯而易見,高房價的學區公立學校質量一定不會太差,因為學校不差錢,從而保證了上中產後代繼續接受優質教育(但是競爭也非常激烈的)。因此比起中國來,美國更是從孩子小時候就用父母收入劃分出了三六九等。在我上學的那個時期,班裡各種背景的孩子都有,而在美國,你不太可能看到超市收銀員、搬運工和醫生教授的小孩在一起上學一起玩。他們在生活中甚至都不會互相接觸到。換句話說,美國的階級劃分比中國更牢不可破。所謂的義務教育公平並不存在。現在北上廣和美國情況幾乎完全一樣,雖然沒有稅,但是買學區房本身就是一個篩選父母收入的過程。我家的學區房已經漲到了九萬一平米……小學而已。至於美國私立學校,學生家庭背景和上中產更不在一個水平面上,他們接受的也非義務教育,因此不做討論。
公立學校就近入學,也就是說同樣有學區房,不過租房也可以。好的學區房價高的不是一點半點,無論租或者買,和中國一樣。不好的學區糟糕程度遠高於中國,曾去過芝加哥多民族聚集的小學做義工,學校裡學生95%來自貧困線以下的家庭,學校本是要被裁掉後來靠社會捐款維持,學校光榮榜名冊紀錄著在這讀過書後來有所“建樹”的校友,一個女孩讀了當地的一所我們沒聽說過的大學會計畢業去某會計師事務所就是他們最牛掰的之一了。學校還未開學,我們在二年級幫忙整理新書。老師是個年輕女性,但話很少很少,還有羞澀。我當時擔心她能不能教好小孩子說話(不是知識,僅僅是表達而已)。正巧來了家長帶個小孩子,是新學期要來讀書的,老爸老媽都很胖很胖,老爸全程在神遊一句話不講,小孩子極為羞澀一直躲在媽媽後面,直到他媽說帶他參觀下教室,他媽說“看這是書架”,小孩就說“哇,書架”。他媽說“這是櫃子”,他就說“哇,櫃子!”以這樣的模式走完了不到40平的教室。小孩子驚呼時,我看到他眼裡真的閃爍著羨慕與期待,我不知道為什麼,但覺得很酸。 我無數次和人探討過美國教育的公平問題,因為從我的角度來看,美國遠不及中國公平。我們是一紙高考決定了一輩子命運,可窮人的孩子還是有機會,而美國這機會太小太小,好的大學裡都是來自中產階級的。坐在200人的教室裡,放眼望去就2-3個黑人,雖然黑人不等同窮,但是多少反應了問題。美國高昂的大學學費也阻攔了許多人,cmu本科生學費一年5w多,加上生活費四年大學估計要30w,試想父母要年薪多少才能出得起這筆錢?所以當老外聽說我們一年學費只要不到1000刀時有多震驚! 另外申請到好學校的都是什麼人?既然單單一個sat不是衡量的唯一標準,那麼德智體美勞全面衡量下誰有優勢,必然是富人的孩子!他們父母有能力更重視他們課外活動,體育音樂社會活動,他們都可以參加輔導班,我知道的留在美國的中國人家長絕大多熟送小孩去各種班,七歲女孩學畫畫游泳小提琴中文體操圍棋,平均每天都有一節課。這壓力比國內小嗎? 說遠了,關於九年義務教育,美國應該是12年,你若願意可以在公立裡一路讀完,不用花錢。但是大多數人會去讀私立或者打破頭的去考academic學校。我曾問一個mit的abc小時候會因為學習好體育不好被疏遠嗎?他說不會,academic學校裡學習好依舊是老師的寵兒。所以你看社會是一樣的,公平永遠是相對的。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依然有一定的淘汰機制在起作用——比如相對普通公立學校繁重的多的家庭作業,更長的教學時間,比如要求家長密切參與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有定期的考試評分制度,其嚴格程度甚至不亞於一些國內的重點學校——所以有些堅持不下來的學生也就轉回所在學區的公立學校,空出位置來給那些等待入學的孩子,但能一直堅持下來的,就會得到比在原有公立學校更好的教育,更大的上升空間。Charter School出現於上世紀90年代初,現在已經發展到全美各地,2014年的時候估計有6400所,而且還在高速發展中。 3、私立學校(Private school)私立學校的資金基本上靠自籌,來源是學生學費和社會捐助。私立學校的招生完全自己做主,想要誰就要誰。只要校方有能力,搞的多高大上都行。教師質量也是水漲船高,只要有錢,教師陣容可以非常強大。私立學校在教學上完全自主,可以非常有特色,有針對性。比如一些私立的藝術類高中。但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私立學校都是針對富裕階層,比如某些天主教會旗下的學校,家長送孩子去只是為了讓孩子從小在天主教的氛圍裡成長——但不能強制學生信教。這種學校的學費並不高,但可能會有些別的特殊要求。 4、家庭學校( Home school )家長自己,或者幾個家長合夥自己教孩子。資金自籌,課程自定。但很多家庭學校用的是普通教材,同時讓孩子參加公立學校的考試和課餘活動。隨著在線教育的發展,Home School也在增長,2011年有3%的,5-17歲年齡段孩子在Home School接受初級教育。 不管你上的是什麼學校,都可以參加統一的大學入學分數測試,也就是SAT。由於美國大學錄取並非只以SAT分數論英雄,所以家長在選擇教育形式的時候也很自由,完全可以參照家庭,社區,孩子和發展願景的具體情況而選擇,這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過程。所以“是否有擇校費”這個問題實在太中國化了,學校的體制區別這麼大,是很難類比的。
換句話說,這種學校就是保底教育優先,不過在好學區的話,這個底線也比較高,而在差學區,這個底就會確實比較低。如果家長希望讓孩子上個好的公立學校,換個好學區的房子是最簡單的方法,在美國祇要是在學區內租房,有租約或者水電費賬單,就可以送孩子入學了,不需要什麼戶口,居住地,父母工作地等雜七雜八的限制。在我居住過的四個州,好學區內的房子都並不難租到。實在堅持不下去的公立學校,可以從聯邦政府獲得一定的補助金來協助學校的運作,但一般是補不了大窟窿的。公立學校的好處和壞處都很明顯,好處是能保證一個底線,讓哪怕是貧困生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壞處是學校的好壞完全根據學區劃分,很難為那些身處底層的優秀生提供更高的上升空間。 這也就產生了第二種學校,2、特許經營的公立學校(C harter School )這種學校的產生源於大家對公立教育系統的不滿.在比較差的學區,雖然有些孩子和家長滿足於現狀— —大學上不上不打緊,當個汽修工也挺賺錢。但其實也有很多有上進心的好孩子和家長想把孩子送進大學,以後當個醫生什麼的,但由於一時經濟上沒有條件,不能搬到好學區,孩子就被耽誤了。於是就有一批人提出,政府無能,機構僵化,不能因材施教。收了稅金都打了水漂,不如把錢給我們,我們來搞更有水平的教學。經過一番掙扎,政府終於妥協。Charter School的資金來源主要還是來自於稅收,每收一個學生,政府都會把相應的資金撥款給學校,另外,學校本身也可以開源節流:向外界要求募捐助學,並削減一些在公立學校必須提供的福利性質的支出,比如校車,而把錢用到刀刃上——教師質量。一般來說,Charter School的教師質量會比普通公立學校高一個層次。在招生上,Charter School的生源也並不局限於所在的學區,一般來說,鄰近學區的孩子均可報名入學。如果報名人數過多,就抽籤決定誰能入學,抽籤也沒抽到的,還可以列入等待名單,一旦有了空位,就先排者先得。Charter School在教學上有很大的自主權,有些強調數理化特色的Charter School在學前班就開始教比較複雜的數學,而高中時期必須完成一定的AP(大學預科)課程才能畢業。
近些年,美國義務教育有從13 年邁向15 年的發展趨勢,即將義務教育向下延伸兩年,從3 歲的娃娃開始實行全免費學前教育(Preschool)。目前美國各州已經到位的是由聯邦或州政府針對低收入家庭的專項資助項目,這些家庭3到4歲的幼童可以免費進入公立學校的學前教育項目,在此基礎上,一些州已經實現在整個州範圍內不分家庭收入情況而一概提供全免費學前教育(UniversalPreschool)項目,譬如佐治亞州(Georgia )和奧克拉荷馬州(Oklahoma),其它如紐約、新澤西、康涅尼格、西弗吉尼亞等也在局部地區或城市開始實施,其他有些州正著手準備進行中。給3歲和4歲幼兒提供免費學前教育,將是美國義務教育發展的趨勢。
回應
這種非常真實而客觀的報導應該盡量多點,讓我們中國人更加公正而清醒地來評估中國人民的實際社會福利水平!作為公眾媒體必須把真實的世界告訴人民,如果總是貶低人家;美化自己,否則其結果是十分可怕的了!
把幼兒園教育納入免費教育,給小學初中生提供營養餐以及在校午休的環境.不要說經費不夠,少養點官員,多辦點教育吧,否則一定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擇校費是中國特有的嗎?美國孩子義務教育階段是如何入學的?
中國義務教育階段有擇校費、贊助費等等費用。美國如何保證義務教育階段的公平性?比中國更好嗎?------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偏見、歧視與不公,更多…顯示全部
回應
要談這個問題,首先你要分清美國初級教育系統中幾種不同的學校。1、普通公立學校(Public School)這種學校完全由本地學區的稅收支持,資金來源單一,拿人錢就手短,所以對本地學區的責任更重。只要是在學區內的孩子,無論是購房的還是租房的,只要來報名上學,都必須接納。在生源上,完全取決於本地生源的質量,可想而知,在低收入水平的學區,這種學校在生源上就會落後一節。而由於本地房價肯定不高,所以資金上也受到限制,因為房產稅是本地稅收的大頭,房價低了就弄不到錢。由於生源質量不高,資金來源有限,普通公立學校在教學內容上也有限制,一般來說,必須結合本地社區現狀來教學,而且不得不有所遷就,比如在某個西班牙裔扎堆的社區的公立小學,在一年級二年級甚至不得不使用西班牙語教學,三年級才開始教英語。這在其他課程上當然就要因此而做出讓步。
美國究竟有多少年義務教育?2017.3.17心路獨舞
最近有幾個讀者留言問我,美國究竟有多少年的義務教育?簡單的回答是絕大多數州為13年,不少的州目前在向15年過渡。
在美國,公立學校提供的基礎教育統稱為K-12教育,是從幼兒園到12年級一共13年免費義務教育的總稱。其中的K代表Kindergarten(幼兒園),以我所在的弗吉尼亞州為例,幼兒園一般是4到5歲的兒童,而1到5年級(個別州會到6年級)涵蓋的是6到11歲的孩子,K-5(或K-6)年級加在一起構成了美國的小學(ElementarySchool);中學(Middle School)通常是6到8年級,就讀的是12歲到14歲的孩子;高中(High School )是9到12年級,就讀的是15歲到18歲的孩子。
美國公立學校從幼兒園到高中12年級一共13年的教育是非常貨真價實的。這表現在一律不收學雜費,甚至書都是免費的,學校會低價提供早餐和午餐,按照家庭收入水平的情況每頓收費0到2美元不等,每天接送上下學的校車完全免費,雖然學校偶爾也會動員家長自願捐助一些辦公用品,或繳納幾美元幫助學生購買課題項目所需要的原材料,但次數並不多,一個學年下來20美元以下絕對可以搞定。
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教育是各州政府的職能,聯邦政府只是給予法律支持,並通過專項教育撥款來支持50 個州教育事業的發展,其中尤其這兩個法律:一是1965 年頒布的《中小學教育法》(Elementary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縮寫ESEA)並撥款130 億美元;二是2001 年頒布的《決不能讓一個孩子落後》教育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增加11.5%的國家教育經費預算並追加44.5 億美元支持全國的義務教育。除由聯邦政府統一撥款外,另一部分教育經費由學校所在的郡市提供,主要來自當地居民交納的地產稅。有人會說,正是因此才導致了美國教育質量的貧富差異,因為房產貴的地區教學經費更高,學校的教學設施和教師的收入也高,教學質量必然更好。這個問題的確存在,美國公校都是就近上學,不同學區和學校的教學質量會有差別,人口少、房價高的學區學校教學質量會相對高一些,但不可否認的是,上面提到的聯邦政府的兩個法律也絕對保證了人人都能享受基本義務教育的權利,近二十年,美國義務教育適齡學生的入學率一直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認為,現在大學生對健康概念的理解和生活中的自控能力與受教育的程度是不相吻合的。在他看來,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應該是良好生活習慣的踐行者,先進文化的引領者,但目前看來,大學生們扮演的角色與社會的期望值有較大的差距。我國目前居民健康素養的水平僅為9.48%,而大學生的健康素養水平可能會更低一些。大學生生活方式暴露出來的問題與電子產品、睡眠習慣及大學生的自控能力相關。教育部在2008年頒布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規定,要確保青少年休息睡眠時間,保證小學生每天睡眠10個小時,初中生9個小時,高中生8個小時。但是從實際生活來看,大多數遠未達到。此外,大學生運動習慣沒有養成,除了體育課,仍有運動習慣的大學生僅有8%,這個數字遠低於美國、日本等國家。
陸網民近8成曾失眠 上海人比例最高2017.03.17中央社
大陸2017年中國網民失眠地圖顯示,近80%民眾有失眠經驗,其中上海、廣州比例最高,長沙、北京、深圳緊追在後,難以入睡是最主要的失眠表現。
澎湃新聞報導,「失眠知多少?失眠行為網路大調查」歷時1個月,調查大陸各地民眾的失眠經驗、對失眠危害的認知以及治療態度。
失眠是指,非常想睡覺但上床後睡不著或夜裡容易驚醒、入睡困難、入睡時間超過30分鐘;整夜醒來2次以上;睡眠品質下降、總睡眠時間低於6小時及早晨醒後身體無恢復感等情況,最重要的是伴有日間功能障礙,感到疲勞或全身不適。
調查顯示,57%網民不能全面了解失眠的危害,堅決不吃藥,僅4.5%網民認為應該馬上治療。許多人不知道失眠與某些癌症有關,不了解失眠會增加糖尿病、高血壓或肥胖風險,以及可能導致精神問題。
北京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王玉平說,研究顯示,失眠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等疾病有直接關係,甚至可能提高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癌症發病率,還可能引發精神障礙,因此應該盡早就醫。
高校為何盛產熬夜族:79%受訪大學生23點後入睡
2017.3.13,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全國20701名大學生投票,數據顯示,23點之前就寢的受訪者佔21%,23點到零點之間就寢的佔52%,22%的受訪者表示在零點到凌晨2點間就寢。在受訪者中,認為就寢時間在23點之後即為熬夜的佔35%,選擇零點之後的佔53%,選擇凌晨2點以後的佔12%。
大學生熬夜理由特別多
科研之路上,很多學生整個寒假都“泡”在實驗室裡。
天津一所高校2014級本科生陳倩倩在上一個寒假和同學參加了“2017全美數學建模大賽”,比賽一共4天,他們在賓館裡“關”了4天,也熬了4天的夜。
與陳倩倩不同,浙江一所高校的戴晴視熬夜為“家常便飯”。她是一家社團的第一學生負責人,同時活躍在校園裡不同的舞台和杯賽中。在她看來,零點之後睡覺很正常,忙的時候就在社團辦公室通宵。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您熬夜的原因”問題中,74%的受訪大學生選擇“上網玩手機、看小說、刷劇”,35.7%的受訪大學生表示“習慣,晚睡強迫症”, 24%的受訪大學生選擇“學習”。選擇“失眠”的佔30.65%,選擇“工作”和“遊戲”的分別佔14%和15%。
離開校園後更關注體質問題
“新聞裡那些熬夜猝死的都是熬夜四五年的,而我已經達到6個將近7個年頭了,所以非常害怕。
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熬夜對您或您身邊的人產生的負面影響”問題中,72%的受訪者表示“皮膚變差,有黑眼圈或長痘”, 45%的受訪者選擇“視力下降”。52%的受訪者表示熬夜後,第二天感覺“疲乏”,8%表示“非常難受”,28%表示“正常或精神飽滿”。
大學“代課族”愈演愈烈:每堂收費20元至50元
2017.3.7《錢江晚報》發布一則新聞,記者稱目擊高校“代課族”,每堂收費20元至50元。校方表示,如果查實學生找人代課,會給予處罰。
“必修課選逃,選修課必逃”,這是大學裡流傳已久的一句“玩笑話”。一些高校為了根治大學生逃課的現象,對於大學生的出勤率有著嚴格的要求。對於學生來講,出勤率和學分息息相關,關係到能否順利畢業;對於高校老師來說,學生的出勤率也是學校對老師的重要考核標準。代課是一個由逃課的大學生為保證不掛科而催生的“行業”,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有產業。需要代課的同學可以花錢買到自己的空餘時間,幫忙上課的學生可以用自己的空餘時間賺錢,看起來是互惠互利,各取所需。
細究起因,有同學可能會說自己兼職太多,或是課程無聊,還有校外考試臨近等原因,而有的同學甚至是因為冬天早上起不來而需要代課。大學生的主要任務難道不是學習嗎?寒窗苦讀的目的難道就是來大學睡覺?且不說曠課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行為,找人代課更是一種褻瀆知識的表現。
當代大學生多為95後,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95後養成了自由散漫的習慣,大學也一直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被塑造成了自由的天堂。在熬過了12年的寒窗苦讀進入大學後,大學生對於自己的身份出現了模糊,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主,自己的時間也可以自己安排,而學習似乎成為“多餘的任務”。學生的身份漸漸淡化,自然也就沒辦法回到初高中時代按部就班的上課狀態了。
不論大學生的社會生活有多豐富,大學生依然還是學生。這4年的時光是大學生最後的充值時間,有的同學可能會說,在大學期間找實習增加經驗對自己今後找工作有很大幫助,所以上課變得不重要。實習固然重要,但是充實自己才是最有遠見的投資。
北京大學自主招生:最高可降100多分錄取
北京大學2017.3.16發布2017年自主招生簡章。專業類別分為普通類和醫學類兩大類,其中普通類中下設18個文理專業(理科12個、文科6個),醫學類下設8個專業。要注意的是,普通類和醫學不能兼報。
2017年高校自主招生簡章、問答及報考詳解大全
2017自主招生報名開始,90所高校的招生簡章陸續公佈。目前,已經有多所高校公佈了2017年自主招生簡章,現將已經公佈的高校自主招生簡章、常見問題解答及報考政策詳解匯總如下,持續更新中。
大家也可以下載免費APP——高考升學幫,點擊APP資訊欄目的自主招生子欄目查看。小編會在第一時間為大家奉上高校自主招生報考政策詳解。
美國大學生學習成本增加難以按時償還助學貸款
據英媒2017.3.15消息,根據美國消費者聯盟(CFA)對政府數據的分析顯示,去年無法按期償還助學貸款的大學生人數增長了17%。截止至2016年底,共420萬名借款人超期違約,即超過了還款期限270日;而這一數字在2015年底僅為360萬。截止到2016年底,4240萬美國人拖欠貸款累計已經達到1.3萬億美元,其中還不包括私人學生貸款、信用卡和房屋淨值貸款。
過多的貸款拖欠對於聯邦來說將是個災難,因為和其他的債務類型不同,大多數聯邦政府的學生貸款不能在破產中被解除。那些正處於債務困境中的學生還面臨著扣發工資、信用受損、利息及訴訟費的壓力。與此同時,教育成本的上升讓還款變得更加困難。2016年,經過多年的累計增長後,借款人的平均負債額上升到了30650美元(約合人民幣21.1萬元)。相比之下,2013年該數據僅為26300美元(約合人民幣18.2萬元)。
福建高校現自動打飯機30秒能打10份飯糰
據福建日報2017.3.19報導,近日,福建師範大學食堂出現的一台自動打飯機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據悉,使用者只需將鐵碗放進卡槽,刷飯卡後,自動打飯機就會“吐”出一團壓成長方形的飯糰。一台自動打飯機可以滿足1000人的需求,30秒就能打10份。
“機器目前還處在試用階段,一餐一般可以售出兩百份飯,如果反響好,接下去會在大學城內推廣。”食堂負責人表示。為盡快讓廣大學生適應用機器取飯,食堂專門安排一位工作人員在機器旁指導學生使用。
因自動打飯機仍處於試用階段,食堂打飯人員並未撤除。“最近工作強度沒以往那麼大了,輕鬆了許多。”負責打飯的一位大叔說。
回應
此類低技能含量,體力要求高工作崗位→盡快由人工智能機器取代。機器越用越便宜,人力越用越貴!
有人要失業了
怎麼可能,只是打飯的可以去打菜那邊幫忙了!節省學生排隊時間,這是好事!
好,人口老齡化壓力不斷增大的同時,逐漸實現各行業的自動化,可以減少對崗位的需求。我們需要的是人才,不是人工
回過頭來看中國大陸高校在今年排名的具體表現,前10名分別是:北京大學(2)、清華大學(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5)、復旦大學(16)、上海交通大學( 18)、浙江大學(19)、南京大學(25)、中山大學(47)、武漢大學(49)和同濟大學(61)。
其中,除同濟大學外,其餘9所高校均入圍2017亞洲前50名,比去年多了1所(武漢大學)。入圍前100名的高校數延續多年增長態勢,達到24所,比去年增加2所,入圍前200名的高校也由去年的39所增至54所。
同濟大學今年進步明顯,躍至中國大陸第10名。取得類似進步的還包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東南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這3所高校升至亞洲前100名之列。
2017年亞洲大學排名:北大清華分列二三位
2017.3.16,《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發布了2017年亞洲大學排名。
與去年排名相比,今年亞洲大學排名入圍高校數增至300所,但前10名高校還是那些學校,只是有的學校排名出現波動。
《泰晤士高等教育》往年多在6月公佈亞洲大學排名,今年提前一季度公佈。它是根據教學、研究、論文影響、國際表現和智財收入共5大績效指標進行評分。據香港星島日報網16日報導,新加坡國立大學和北京大學連續第二年排名第一和第二,北京清華大學拿下第三,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居第四,香港大學排名第五。另外進入50強的還有5所香港高校,其中科大維持第6名,中文大學排第11,理工大學首次進入前20。雖然港大和浸大總體分數上升,但排名因進步不及其他大學快而下跌。
從國別來看,仍然是中國和日本實力最為雄厚。
前300名高校中,包括港澳台在內,中國共入圍87所高校,高於日本的69所,整體表現最為突出。但我們也必須看到,雖然新加坡只有2所學校入圍排行榜,但卻分別高居第1和第4名,高端質量仍然突出。
令人意外的是,今年,印度超越韓國,在入圍高校數量上首次進入三甲,名列第3名。去年,印度就有高校首次成功入圍排行榜前30名,今年當地學校繼續強勢表現,最終在前300名中入圍33所,比去年排行榜入圍數多了1倍。
亞洲哪個國家會在高教領域成為“下一個印度”?排行榜認為最有潛力的是馬來西亞,他們共有7所高校入圍前200名,比去年多了3所,其中就有馬來亞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alaya),該校雖然今年才首次入圍亞洲大學排行榜,但甫一入圍,就排在第59名。數據還顯示,如果只計算國際化指標,馬來亞大學甚至能排到第20名。
與之前公佈的全球排行榜相比,《泰晤士高等教育》2017亞洲高校排名雖然採用了同樣的13個指標,涉及教學(Teaching,權重25%)、科研(Research,權重30%)、國際化( international outlook,權重7.5%)、論文被引(Citations,權重30%)和產業收入(Industry income,權重7.5%)等4大方面,但為突出亞洲高校的優勢,在一些權重設計上做了特別調整。
北京大學中文系才子賣豬肉 年營收58億元2017-03-19中央社
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陸步軒,17年前開始賣豬肉,他曾表示「我給母校丟了臉、抹了黑,我是反面教材」,如今他開的連鎖豬肉店遍及北上廣並挺進寧波,年營收達新台幣58億元。
綜合寧波日報甬派客戶端等陸媒報導,有「北大才子屠夫」之稱的陸步軒位於寧波的門市昨天一早就排起長長的人龍。陸步軒戴著眼鏡,高舉手上的刀子,刀鋒直落下去,切的豬肉剛好一斤(500克),放在秤上幾乎分毫不差。
陸網民針對才子賣豬肉這件事線上投票。在「你覺得北大才子賣豬肉是人才浪費嗎?」的題目設計中,27.47%的人表示,「『才子』跟『豬肉』不太配」,有72.53%的人認為,「不是。才子賣豬肉,不覺得很萌麼?」
陸步軒1966年出生於西安市長安區,1985年以長安區文科狀元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9年畢業至長安區柴油機廠工作。經一番波折後,他開始學習做生意,將豬肉賣得有聲有色,2013年4月還受邀至北大演講。
陸步軒近日帶領一群高學歷的「豬肉佬」和大陸最大土豬品牌「壹號土豬」殺進了寧波。雖然陸步軒賣的豬肉價格比一般貴一些,消費者還是很捧場,顧客陳奶奶說,畢竟是有品牌的,價格還能接受,也想嘗嘗鮮。
陸步軒表示,「壹號土豬」自2007年開業以來,千家連鎖店已經遍布北京、上海、廣州等,去年的營收為人民幣12.88億元(新台幣約58億元),已經成為大陸最大的土豬鮮肉食品連鎖企業。
他說,這次寧波開的7家店和同期開業的無錫店,只是「壹號土豬」今年大規模布局浙江的第一槍;未來,寧波「壹號土豬」門市將達到100家,在杭州也將擴充到200至300家。
回應
職業不分貴賤 ,行行出狀元
我不知道除了中國,郭還能在哪裡找到2萬個“動手能力強”的大學生?大學生等於熟練工人?!那藍翔、新東方不是要關門了。大學要是專門為郭台銘的富士康培訓基層流水線工人那才是毀了教育。郭台銘,你要熟練工人請自己培訓去,大學沒有那個義務。
未來對人的要求會高的多,我現在也感覺到有些壓力,工作3年,感覺一個大學生出來乾一個月就能差不多處理我的工作,如果不能對專業有更深入的研究,早晚會被淘汰。
確實,現在的很多大學生眼高手低.台灣就是反例,幾乎所有年輕人都是大學生,但只有少數職位才是坐辦公室吹冷氣的,其餘的不管是大學生不是碩士生,該曬太陽還得曬太陽,該淋雨的還得淋雨,該端盤子還得端盤子,該當門神還得當門神,不然就自己當老闆,去開個小店擺個攤什麼的。
要大學生去到企業就能頂上生產線,你老郭連培訓費都省了,做夢吧你!大學教育本身就是通才教育,樣樣會點樣樣不精,因為學生不能確定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需要有從事各種工作的初步經驗,除非是定點定向培訓,連勞動合同都沒簽就要按照你老郭的要求去學習,如果沒有你的錄用還沒飯吃了。
別亂聽別的,多讀書,十年寒窗苦,能考好學校就考好學校,社會需求量很大,公務員需求也多,能力的話,頭兩年顯現不出來,時間越長越能顯現出來,他們說多麼需要技工因為有利益在裡面,最後畢業時候要在可選擇範圍內挑最好待遇的,別聽亂說什麼剛開始工作要什麼什麼,都是扯,找不到工作那是眼高手低,不挑個好的那也是扯,記住在可選擇範圍內!再多說一句,郭台銘心裡想的都是利益,就特麼是一個免費勞動力,還特麼的一年一換
大學生動手能力差是因為缺乏相應的工種訓練。但如果提供同樣訓練條件下,大學生不管學習效果還是學習速度,秒殺職校生毫無疑問。因為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就在學習能力上秒殺過職校生一次,所以大學生最後才能讀大學,而職校生最後只能讀職校的原因
很多大學生可能更適合課堂,完全不知道該做什麼,怎麼做,還有些看不起技術工人,管理上技術只要1,2個大學生就夠了,其它大學生下基層,根本不能靜下心來工作,總嚮往辦公室。過去說是腦體倒掛,現在大學生,一抓一把,高水平的技工卻極缺。你有一個高級焊工證,完全比一個工科本科收入高。
我看了下高級焊工證要求工作十年,那真不如去考個CPA frm 一級建築師什麼來的提升高,別說技工哪個行業不缺高端人才?
目前,市場中甚至還存在著這樣的情況,連一些製造業企業賺了錢都想著去資本市場獲利,而不是投入到製造業中。政府將致力於鼓勵製造業從低端向高端發展,“製造業收入是很低的,我們鼓勵企業向兩端發展,向研發領域、服務業發展,增加企業收入。”
在談到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時,苗圩說,ARJ21-700新型渦扇支線客機正式投入商業運營;C919大型客機完成大部分地面試驗即將首飛;長征五號大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全球首顥量子衛星發射成功;中國標準動車組成功完成世界首次420km/h交匯試驗。
要充分的依托企業來聯合高校和研究院所,加快推進新材料、機器人等創新中心的建設,指導和推動省級的創新中心的建設工作,開展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產業化的應用示範,破解行業的共性技術、供給不足這方面的難題。
政府將繼續實施核高基、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大飛機、兩機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啟動實施重點新材料研發和應用的重大工程,加快論證天地一體化的信息網絡,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等重大工程,加快車聯網的推廣和應用。
附:郭台銘和苗圩對話實錄
回應
郭台銘需要的是血汗勞工!大學生去了給那麼點錢還要不停的加班做工,人才留不住怪誰!
一面壓榨勞動者要求他們有“工匠精神”有奉獻意識,一面又威脅要用機器人取代他們,新時期資本家的套路
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力資源層次多,這就決定中國需要解決各種層次各種類型人員的就業問題,需要華為,也需要富士康;需要格力,也需要寶成;需要中航,也需要中建。中國企業轉型升級,不等於排除低端製造企業,不過是通過各種生產要素的優化升級,提升品質,提升企業和國家的競爭力。像富士康這類兼具高科技和勞動密集型雙重特性的企業,正是目前中國所需的。那些動不動拿富士康說事的人,要么偏執,要么不懂,要么裝逼。最可惡的那群裝逼的人,人家起碼為中國發展和就業做了大貢獻,你除了信口雌黃,又做了什麼?
不好意思!富士康有什麼高科技了?一個代工廠!他們有什麼科技成果了還是技術創新了?我只知道富士康連續跳樓後,他想的不是給工人改善工作環境和待遇,而是給高樓加裝了防護網!他在大陸設廠不是他心向祖國,是因為這有個大市場,有能吃苦耐勞的優質工人!因為自己想做面板,就在大陸呼籲大陸政府去面板產能,結果沒多久他收購了夏普!他每次拋出一個話題,後面都有他的算計,而且全是利己傷害他人的算計!
郭台銘吐槽大學生動手能力差工信部長:給點時間
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於2017年3月18-20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主題為“中國與世界:經濟轉型和結構改革”。工信部部長苗圩和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等人出席了19日論壇,並作發言。
郭台銘向苗圩提問稱:“我們最近希望說能夠徵求到將近兩萬個大學生下工廠,可現在都是用大數據、雲計算來算這些模具。學校的教育跟實際的現場有很大的差距,這些人才如果不下基層政府有沒有什麼政策可以鼓勵跟獎勵?”
對此,苗圩回答說,每年政府都要為近800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想辦法,但製造業需要的具有動手能力、操作能力的高級技術工人卻極缺。教育體制確實需要改革。“我們現在培養的大學生不具備這方面的能力,知識層面很多,動手能力很少,我們當年讀大學時還得去工廠實習呢。過去我們在學校學習前還要到工廠去實習,親自動手操作,現在很多學校已經沒有這個安排了,都是在紙上談兵”。
苗圩稱,必須要加大職業教育的培養力度,“中國不需要800萬大學畢業生都去做工程師、科學家,更大多數的畢業生是要從事生產工作的”,苗圩稱,“郭先生還得給我們一點時間,我們逐漸把短板補起來,如果沒有一批掌握高技術實操的工人,中國要想建成製造強國,這也是一句空話而已”。
苗圩還說,“中國製造2025”有11個配套性文件,其中有一個文件就是製造業人才發展指南。
此外,苗圩還在其發言環節就中國製造等問題發表了看法。
在談到創新問題時,苗圩表示,政府鼓勵企業創新的政策目前還存在執行不到位問題。支撐企業開發創新的公共服務平台數量還不夠,能力還不夠強。歡迎更多國家、企業、機構參與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分享發展機遇。
在談到製造業發展問題時,苗圩稱,社會有大量的資本找不到投資的方向,製造業又需要大量的投資,特別是中小企業需要大量的投資又找不來錢,所以社會資本避實就虛的現象必須得改變。
而且,我們銀行資本很多並沒有投入到實體經濟,而只在體外循環,以錢生錢,這種運行模式是很危險的,這就是泡沫,如果不改變這種現象,儘管短期內銀行的效益會非常好,但是積累起來這就是一個系統性的風險。
怎麼培養出大師呢?高抒認為,第一去行政化,第二鼓勵創新,還要營造好的環境來培養大師。
回應
去行政化?是為自主招生,進而壟斷優質教育資源!
教育部談“毒跑道”:喜歡低價競標誰低誰中標
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新聞中心於2017.3.12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邀請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教育改革發展”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陳寶生:毒跑道事件輿論普遍關心,社會關心、家長關心、政府關心。事件發生後,我們認真研究,對每一個事件都調查處理,發現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跑道建設,材料、工程、設計等沒有標准或者標準陳舊。
在製度安排方面也有缺環,主要是招投標,都喜歡低價競標,誰的報價低誰中標,沒有質量意識。另外也缺乏人才,老師們對這個行當不清楚。
解決這個問題要抓3個方面。1、修訂或者新建標準,這兩年我們和有關部門研究機構合作,對跑道建設材料設計建築等方面分別制定了標準,完成後標準就對外公佈。2、制度上作出修改,招投標制度不是按誰價格低就讓誰中標,要按照標準和質量要求辦理。3、靠實責任、落實地方政府監管責任。
4.3萬參賽費擋住鄉村孩子機器人大賽總決賽之路
據現代快報2017.3.12報導,2017 RoboRAVE國際機器人大賽亞洲公開賽中,由江蘇如東縣河口鎮4名景安小學學生組成的隊伍,擊敗了那些由專業機構培養出來的競爭者,奪得騎士比武挑戰賽小學組冠軍,拿到了進入國際總決賽的門票,即將遠赴哥倫比亞為國爭光。
夢想之路就在眼前,卻也可能破滅。因為每個孩子4.3萬元的參賽費,遠遠超出了普通農村家庭的負擔。目前,學校和當地教育部門仍在籌措經費,據了解,當地鄉村中小學由於經費問題,放棄此類比賽已經不止一次。
近年來,隨著“特色學校”這一概念的普及,不少學校開始著力打造特色項目,但其所需要的經濟支持卻往往跟不上發展的腳步,在教育資源相對薄弱的鄉村學校,這種現象尤為突出。
搞特色教育,鄉村學校“先天不足”
回應
在鄉村小學開展素質教育如此艱難的現狀,江蘇還要把音樂美術納入中考科目呢,司馬昭之心
經濟好的也只是一部分人,江蘇鄉下人告訴你,大部分人都一般,而且沒條件。鋼琴一節課200+,一般樂器也是一節課100以上,一個小時,鄉下老師還缺乏。
這種遊戲變成了有錢人家給自己孩子鍍金的手段了
這都是專門為家庭富裕的孩子準備的,用來刷成績單的,比如寫作,比如這個機器人。窮人家的孩子就參加下奧數啥的性價比高的比賽就行了。當然,現在奧數什麼的也已經被噴的不行了。
這類“素質教育”是為“自主招生”,進而壟斷優質教育資源配套的。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3_12_398306.shtml
委員:高校辦了幾十年不出大師說明辦學有問題
未來網北京2017.3.12電(記者楊佩穎)“我們大學最大的困難是沒有培養出大師來。”全國政協委員、華東師範大學教授高抒在接受未來網記者的採訪時如是說。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提到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並提出以教育現代化支撐國家現代化。在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方面,報告指出,切實落實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落實股權期權和分紅等激勵政策,落實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制度改革,讓科研人員不再為雜事瑣事分心勞神。
按照我的教育系統朋友的解釋,這些民辦學院的成立主要是為了給那些沒有北京戶籍的精英家庭孩子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機會。而我的猜測,民辦學院的設立,使公立學校可以在體制的框架之外滿足部分體制內精英對於教育質量更高的需求,以解決公立學校教育資源被均衡化、被稀釋的問題。到底哪個才是正確答案?我其實並不確定。但我想通了很多道理,時代的變化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快很多,我們的工作中,很少是當年老師教給我們的內容,而我們想教給孩子的也未必是孩子將來要用到的知識,我們只能教給他們生存之道,而這些道理,亙古不變。
回應
國際學校,上了學,錢就都當學費流走了。學區房,保值啊!小孩讀完書賣了還能賺一筆。還是女的精啊
願買願賣,有什麼好矯情
這是在耀富,大夥都散了罷。
為什麼就要在北京讀,如果你孩子是學習的那塊料,走哪都能好好的,如果不是住2個億得房子都白費,幾百萬的房子,就不能找一個二線城市過一個富裕的生活,非要到一線城市過乞丐得生活,真還不懂。
孩子能不能成才是他自己的造化,不成器再教也是無用
買這種房子的人不知道怎麼想的?難道買了這個房子將來小孩讀書就能成才了嗎?讀書之根本道理這些做家長的都不清楚!怎麼培養小孩啊!
確實不一定能成才,但是也不能學壞啊。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共同影響。呆在爛學校就可能學壞,一些學校的學生打架吸毒,小學生初中生就早戀。大家能夠不小心嗎,況且到好的學校雖不一定成才,但是機率更高啊!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3-12/doc-ifychhuq3987884.shtml
2016年上半年,我偶然聽說一個口碑很好的國際學校要在距離我家1公里遠的地方開設新校區。當時,我孩子在我們住的小區內私立幼兒園上學。我對這個幼兒園不算很滿意,於是趕緊去報名試試。幸運的是,正好趕上了當時有一個名額空缺出來,也通過了面試。於是,我開始和國際學校教學體係有了親密接觸。
原來聽說國際學校經常有早戀、抽煙、打架的情況,甚至還有孩子吸毒,攀比風嚴重。但是我的孩子入學後,我發現這個學校的校風非常正,孩子們每天穿著樸素的校服,只能穿黑色的鞋子去上學,不允許帶花哨的首飾,除此之外,老師對教學也抓得非常緊,不亞於公立學校。和公立名校相比,這裡的硬件可能沒有那麼高大上,但也沒有公立校的一些痼疾,比如像不久以前轟動教育圈的校園霸凌事件,也沒有公立常見給老師送禮的情況。
到了去年下半年的新生招生季,這個學校就很難進了,錄取比例大約10:1。此時我開始慶幸孩子能在合適的機會進入這所學校就讀。但這時候孩子爸爸卻又和我產生了分歧。他最擔心的一點是目前對於中國孩子就讀國際學校的政策,按照民促法的規定,國際學校的中國孩子必須使用義務教育教材上課。但是,孩子爸爸依然不打算買學區房,所以,按照他的思路,孩子只能就讀於家附近的劃片小學。
正在我滿腹糾結時,一個朋友和我聊到這個話題。她說,哪個學校都有好老師,也有不好的老師,挑學校沒有太大的意義,孩子從來就不是學校教出來的,是家長教出來的。而且買了學區房就能保證你家孩子上那個你想上的學校嗎?幾年後,孩子上小學或者小升初的時候,政策是什麼樣誰能預測得到?就算上了好學校,你又能保證他考上好大學,保證他以後事業成功嗎?
事實如此,她說的每一句都是對的。原來我堅持一定要上好學校,是看到了階層固化的局面,我不願意孩子因為上了菜場小學而耽誤未來。然而從現在教育改革的趨勢來看,公立學校將以保證公平為主要宗旨,不再以選拔體制內精英為主。就連過去在房價領域十年來被證明是正確的任志強,在談到學區房問題上時也說,教育資源會趨於均衡。從實際情況看,好的公立學校也在紛紛收購和成立分校,還有很多成立民辦學校來滿足市場需求。
這兩個校區的房源中,還真有一個價格相對便宜的小區,只是小區的名字叫做“XX大廈”。這個大廈有部分房源是商住性質,另一部分房源是20年產權公寓,可以落戶。我有點不太放心,先是打電話,後來到現場諮詢。於是我和孩子在入學諮詢日起了個大早,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
排隊中,一位操濃重北京口音的家長說,她家孩子不一定能上這個學校,今天來試試運氣,孩子戶口挂靠的姑姑房子名下,從錄取排序上靠後,她埋怨到,“都是外地人擠掉我們北京人的入學名額。”旁邊有人說:“外地人上不了,都得有北京戶口。”她說:“那不是有很多外地人都拿到北京戶口了嗎?”
回顧那天諮詢時的心情,那時候的我還非常確信我會買那個小區的房子,也非常確信孩子可以上這所學校,我至今清楚地記得,招生老師笑盈盈地耐心回答了我的每個問題,甚至能感覺到招生老師對我和孩子的印像不錯。很遺憾,今年孩子真正的入學招生登記日期即將來臨,而我和我的孩子不會在那條美麗的小胡同里乘著樹蔭,在數百年曆史的校門口排上一個多小時的隊了。
錯過那套房子的原因也令人痛心,當時中介告訴我們,這套房子的價格可以往下談5萬-10萬元,於是我先生堅持要業主在總價上讓步。但是業主本人並沒有到場,而是派了一個下屬,下屬表示自己不方便作主降價,給業主本人發消息,也未得到回复,於是,我先生沒同意簽,回去等消息。就在當天晚上,房子加價3萬成交。
那段時間學區房的價格一天一變,眼看著學區房價格越炒越高,我感覺從投資的角度越來越不划算,看房的興趣也消磨了大半。這時候,我聽到一個小道消息,說今後北京的商住兩用房可能可以落戶了。於是,我又打了雞血似的去看了一輪學區附近的商住房。在這輪看房過程中,我找到了一些總價低得出乎我意料的房子。不過,沒過多久我就確認了這個小道消息並不靠譜,所以最終沒有下賭注。
(四)
過去的兩三年,我一直對國際學校有所耳聞,但一直沒有太當回事。當時我堅定地認為,我家孩子是走公立路線的。讀公立一方面可以省一大筆開支,而且孩子上學後出售學區房可能還能掙一筆錢,另一方面,很多家長都說國際學校的教學質量整體來說不如公立學校,尤其是公立名校。
後來,經紀人帶我重新去看了那套四合院,非常可惜,它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樣子,兩棵百年老樹已被砍掉,幾間破舊的房子用最便宜的建築材料草草裝修。中介痛心地說,這是個文保四合院啊,就這麼被毀了。顯然,這座四合院是被專門做這類倒賣生意的投資公司拍下來的。之前看過幾個投資公司整修的四合院,都是這個路數:先把四合元整座買下來,辦個析產手續,拆成每間房一個房本,再把房子重新整修一下,每間房蓋個自建,裝上洗手池和蹲式便池。這樣就可以相當於整座買入時的1.5倍到2倍的價格出手。
這個時候,四合院析產後的房本還沒有下來,在中介掛牌單價將近20萬元/平方米。我特地詢問了業主派來現場接待客戶的小伙子,土地證是否可以一起過戶,但小伙子堅稱,在房產過戶時,原來的土地證就作廢了。我問遍了中介,也都是這麼說。於是我當天就決定出手,並簽了定金合同。簽了定金合同我還是不放心,又去打國土局電話諮詢了,得到的答复卻是土地證不會自動作廢,要買賣雙方一起去國土局辦理變更手續,才能進行變更。可業主依然說手裡沒有土地證,因此不配合辦理土地變更。由於這套房此前就存在二次抵押,為了避免買房後可能發生的糾紛,我決定不再為這套房子買單。就這樣,我錯過了一次關鍵的買房契機,但後來也從未後悔過。
那段時間,我還去看了周圍一些別的四合院。但因為各種原因錯過了。
(三)
由於孩子爸爸對平房很不感冒,說不適合人類生存,我心灰意冷了一段時間,沒有再看房了。後來我們又開始看樓房。平房的好處是不佔用購房名額,缺點是無法貸款,又很少有自住所以很少能接觸到房東本人。樓房剛好相反,看樓房的過程中也了解了好幾家的故事:有一對老倆口想賣了房子住養老院,女婿因為看好學區資格不同意。有一家老人不讓孩子把戶口遷進去,父母就造了個真實房源的假房本想給孩子上學,但最後被戳穿被判了刑。
那段時間,我們關注的學區房價格漲了不少,總價最低的也在500萬元以上。當然有一些地下室的單價要便宜一些,但地下室的落戶政策越來越緊,我們不敢冒這個險。
一年多前,兩所“菜場小學”掛上了名校的牌子,中介說那兩個新校區的新生已經開始在本部上學,於是我又開始關注這所學校新校區的房源。
我立刻就心動了,趕緊拉了幾個感興趣的朋友商量。朋友們情況不太一樣,有的孩子已經在這個四合院所屬學區上學,買房單純為投資,也有像我這樣的剛需家庭。我向大家解釋了操作過程:先拍下房源,交款,辦理過戶,再進行重新測繪,分房。但裡面有幾個難點,一是誰都想要面積小總價低的房源,面積大的房源分給誰,二是門洞怎麼辦,三是如果有人臨時退出怎麼辦。
不過,大家很快商量好房源和資金分配方案,甚至約定到時候把四合院一起整修,作為私人會所或辦公室整租出去,每月按投資額獲得租金收入。大家又分頭了解了房源的情況,其中有一位朋友非常給力,交了二十多萬元拍賣定金,聯繫到了法官,給我們開門看到院子內部:雖然房屋比較老舊,但基本還保持著原來的格局,院子裡還有兩棵大樹,很久沒有人住,地上已經長出蘑菇。
當天,我們見到了法官,了解了該套房源權屬之爭的複雜性。雖然法官表示即便存在二次抵押,通過法院拍賣獲得的房產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因此不必擔心拍下來後面臨糾紛。但另外一個信息讓這件事發生了轉折:原來,該套房源此前之所以能辦出二次抵押,和權屬登記部門的內部人員違規操作有關,因此權屬登記部門成為被告。如果我們拍下這套房產,過戶時的權屬轉移登記還是要由本案被告部門來辦理。由於與此房存在利害關係,權屬登記部門可能會拖延辦理產權過戶登記的時間。
買房團裡有人認為,會存在房屋無法順利過戶的風險,還有人擔心短期內過不了戶會影響孩子入學,投資客則擔心資金無法及時變現。我先生本來對此事就不看好,現在看到這樣的局面,正好勸我打消念頭。於是買房團作鳥獸散了。拍賣當天,我們聚在一起吃散伙飯,席間得知房子拍賣價已經超過了買房團約定的最高價。而次日最終的成交價比頭天看到的最高舉牌價還要高出100萬元。
幾個月後,我再看那家中介的房源時,發現市面上多了很多套那個學區的平房房源。照片裡的房源,非常像之前那套法拍房,於是我電話問那位最初推薦房源給我的經紀人,他說正是那套四合院拆分上市了。而且經過不同尋常的操作,析產後增加了房子的間數,原來只有9間,經過拆分,變成了十多間。這樣一來,每間房的面積和總價更低,作為學區房每套可以賣出更高的單價。當然,這種增加間數的操作方式並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當時,我和一個在教育系統工作的朋友一起看了幾個樓房。朋友還沒有孩子,學區房的需求並不迫切,但那時北京的機關單位和央企催促有房的員工把戶口從單位遷到自己房子裡。又正值東西城合併的消息甚囂塵上,她最迫切的需求是要在東西城買套房落戶,所以,她順便也跟著我一起去看學區房。
剛開始看房,我並不著急,東西城到處看,只要是好一點的學區都看了個遍。而跟我一起看房的朋友很快就出手買了一套非學區大房子。現在著名的“學區聖地”德勝片區,當時最便宜的房大約在250萬元左右,單價大約在七八萬元。而其他片區則還有不少150萬-250萬元之間的房源。
那段時間,我見識了很多奇葩的學區房,尤其是老平房,有的房需要穿過鄰居家才能進去。有的房只剩半面殘牆和兩根柱子撐著,牆縫里長滿了雜草,售價是20萬元一平。還有的被其他房包圍在中間,幾乎暗無天日。甚至見過一個房本上有好幾間1平方米的房子。
這些老平房通常都論間賣,每間有獨立房本,面積通常在5-15平方米,價格一般在150萬-250萬元之間,沒有市政給排水系統,頂多在院子裡蓋一個自建,裡頭有個小便池和一個水龍頭。由於下水管較細,大號得去胡同外的公用廁所。
這樣的房子看多了,你就能摸到一些規律,如果某間房子單價較低,就要格外注意是不是門洞或過道。早幾年,門洞和過道是允許戶口遷入的,後來管得緊了,戶籍部門發了通知,買這樣的房子風險就大了,等孩子上學後再轉賣更成問題。
(二)
與樓房相比,北京的平房交易市場相對不太透明,大品牌中介也較少涉及,房源主要掌握在幾家規模不大的中介手中,運作模式和大中介有很大差別。看了一些平房後,我開始失去耐心,因為這裡面的假房源太多,中介往往會上傳一些明顯低於市場價的房源作為誘餌,先帶客戶去看實際不存在的在售房源,之後以各種理由給客戶推薦別的房源。
期間,一家大中介的經紀人問我對整座的四合院有沒有興趣。我說當然有,只是沒錢。中介說,可以找幾個人合著買,折下來每間要便宜得多。於是,某天傍晚中介帶著去看,那是個法院拍賣的院子,坐南朝北,南北西三進,土地面積有200多平,建築面積也有120多平。中介拿了把鑰匙想帶我進去,卻打不開鎖,發現鎖已經被人換了。那次去看的時候,法院二拍已經流拍,三拍的起價降到了不到1000萬元,單價來明顯低於市場價一大截。
一位家長親歷:看完110套北京學區房是何種體驗?2017.3.12經濟觀察報
上週,孩子學校找家長談話,了解升學意向。老師說,一旦選擇了國際學校,孩子將很難再回到公立體制,所以一定要想好。我(陳文雅)和先生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分歧,我傾向於繼續上國際學校,而孩子爸爸認為應該上公立校。
說來好笑,半年前,我們倆的觀點恰恰相反。兩三年前我開始看學區房,直到孩子已經就讀國際學校一段時間了,我還是一個學區房買家團的成員,堅定地要買一套能讓孩子就讀北京歷史最悠久學校的房子,而且非常確定一定能買到。我先生對學區房這件事絲毫沒興趣,他認為大不了去國際學校,他很多客戶的孩子就是在順義的國際學校裡上學,也挺好。
在那兩年中,我看的學區房不下百套,期間常常和經濟觀察報的前同事,也就是這篇稿件的編輯分享經歷,她問了我好幾次,要不要把你的故事寫下來呀?拖了大半年,覺得特對不住她,才開始落筆,回想起兩年多來的細節歷歷在目,但彼時的信念和焦慮卻一去不返。我只好安慰自己,寫這篇稿子依然有現實意義,更重要的是我已經能更冷靜和客觀地看待這件事。
(一)
2014年夏天,我開始研究北京的學區房。當時,北京義務教育改革方案已經明確,幼升小一房一校、高考鎖區,這些政策引發了廣泛的爭議。但很多孩子還在上幼兒園的家長都在觀望,並不著急出手。
那時候,學區房價格雖然已處在快速上漲的階段,市場需求也很旺盛,但遠沒有到後來那種飢渴和瘋狂的狀況。
我所在的朝陽區,是北京城區的“教育窪地”。由於歷史原因北京的名校大多集中在東西海,朝陽幾乎排不上字號,所以一聽說高考鎖區,最著急的就是朝陽區的家長。我住的小區就配套了一個很一般的小學,俗稱“菜場小學”。但那個時候,身邊很多鄰居並沒有把買學區房這件事放在心上。其中一個鄰居家有套房子劃在西城什剎海片區西什庫小學的範圍內,但她家並沒有把孩子戶口轉過去。另一個鄰居的老人戶口和房子在海淀區万泉小學,她覺得那邊的房子麵積太小,打算就在小區學校上學。
中國科學家4篇論文齊上《科學》封面:合成完整活性染色體“再造生命”近一步
據人民網2017.3.10報導,這4篇長文介紹了生物合成研究的最新突破:我國科學家利用化學物質合成了4條人工設計的釀酒酵母染色體,標誌著人類向“再造生命”又邁進一大步。我國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具備真核基因組設計與構建能力的國家。
國內外同行指出,這是繼合成原核生物染色體之後的又一里程碑式突破,開啟人類“設計生命、再造生命和重塑生命”的新紀元。
人工合成酵母染色體,意義何在?
曾參與“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的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院士介紹說,合成生物學是繼“DNA雙螺旋發現”和“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之後,以基因組設計合成為標誌的第三次生物技術革命。
他指出,生物學界內最重要的分類依據,既不是植物和動物,也不是多細胞和單細胞生物,而是以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來區分。細菌、病毒等原核生物的基因組相對簡單,而動物、植物、真菌等等真核生物的基因(DNA)既豐富又復雜,通常會包含數億至甚至數十億鹼基對信息。
同時,作為遺傳物質的DNA通常被分配到不同的染色體中,而這些染色體又深藏在細胞核的特定區域。所以,合成一個真核生物的基因組是一項非常艱鉅的任務。但是,如果生物學真正做到引領技術革命,合成真核生物基因組技術必將發揮非常核心的作用。
……..
回應
啥意思? 每個字都認識,連起來什麼意思?那位大仙給翻譯一下,請說人話
生命密碼研究三個階段,第一個是發現DNA第二個是測序DNA現在是第三個編程DNA.
意思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可以把一些功能性的基因整合進酵母的基因。而另一個就神奇了,比方說用一種生物的細胞膜,另一種生物的細胞核等等“元器件”,攢出來一種以前地球上根本沒有的細胞,而這項工作,某種意義上就剝奪了“上帝的權利”,因為在西方神話中,萬物是上帝造出來的。
以在他國雜誌封面露臉為榮,不如自己也有頂級期刊,至少人們看得到中國字,買的容易買得起。
英文期刊,也是靠人家美國科學家自己的努力才登上現在的位置。世界科學的語言,從德文轉變為英文,也是靠美國科學家幾十年的努力。一百年前的Science,也只是歐洲科學家根本就不看的東西,更新速度遠遠落後於歐洲。與其抱怨為什麼以別人的期刊為榮,不如想想如何做好自己的研究。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7_03_10_398100.shtml
時間晶體被證實存在可用於研製量子計算機
“時間晶體”(time crystal)是由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於2012年首先提出的概念。最近,有兩組實驗科學家分別製造出了“時間晶體”,這或有助於量子計算機的研發。
中科院物理所2017.3.9撰文介紹,如果說一般晶體最核心的特徵是空間上的周期性重複特徵,那時間晶體就不僅存在空間上的重複,而且存在時間上的重複。更奇怪的是,它們處在持續振蕩的狀態中,卻沒有任何能量。
目前,這個概念已經得到學界的證實!去年8月,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Norman Yao及合作者詳細報導瞭如何製造與刻畫這種奇特的晶體,將論文發佈在預印本網站arXiv上,近期發表在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而實驗科學家在看到發佈在arXiv上的這篇論文後也開始進行實驗研究,已有兩組獨立科學家團隊表示,他們已經根據這一藍圖在實驗室中製造出時間晶體,證實了這個全新物態的存在。
這個發現聽起來可能很抽象,但它卻預示著物理學的一個全新領域的存在。幾十年來,我們一直研究的都是處於“平衡態”的物質,比如金屬與絕緣體間的平衡。然而,科學家認為,宇宙中應該還存在著一些處在非平衡態的奇特物質,時間晶體就是其中一種。我們之前很少研究這些物質,但是現在我們知道這樣的物質是真實存在的。
什麼是時間晶體?
為研發量子計算機鋪平道路
回應
我就問一句:這個“時間晶體”到底是晶體還是時間?時間怎麼和物質本身的排列扯上關係的?
是晶體啊。一般的晶體是空間上週期性排列比如ABABABAB,這個晶體是時間上週期性排列.比如某一秒是ABAB,下一秒是AABB,再下一秒又變回ABAB,這種排列的變化一旦產生,還不需要外在能量的激發可以永遠震盪
你這個解釋,比文章簡潔明了
看了解釋更加蒙蔽。還是老老實實吃瓜吧
原來如此,完全看不懂。
不過大膽預測又會有很多望文生義或別有用心的人在各種渠道發表各類牽強附會的民科言論了。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7_03_10_398144.shtml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可免費下載社科論文2017-03-07澎湃新聞
2016.12.30,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http://www.ncpssd.org)正式上線。近日,該文獻中心提供免費論文下載的消息刷爆了學者、人文社科類學生、研究者的朋友圈。
與知網等數據庫相比,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的優勢在於免費。目前,新上線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主要開設有資訊、資源、專題、服務四個欄目,資源包括中文學術期刊7000多種,還有外文圖書、古籍等四類,上線文獻數據超過1000萬條,與國內60多家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網站導航鏈接,初步形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數據庫,外文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成果數據庫等特色資源數據庫。
未來網站將不斷完善,建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服務平台,為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提供開放型、公益性、權威性和學術性的文獻保障與知識服務。
知網受到挑戰?
從事學術研究,獲取文獻,尤其是中文文獻,中國知網(cnki)是最主要的途徑。國內大部分高校都會購買中國知網的服務,因此在校園內,使用學校IP地址一般可以免費下載。
回應
知網用別人的論文收錢,給作者一份嗎?無恥!
知網等論文數據庫認為,我整理、檢索、存儲這些文章,需要成本,所以就需要付錢。也就是說,論文付錢,付的是整理、檢索文章的服務費,而不是為文章本身付費。感覺知網的邏輯就像強盜邏輯。
知網一頁0.5元也不算貴了。你去問問Elsevier,去問問Wiley,Springer一篇文章多少錢。ACS上一篇普通的通訊類文章,2-4頁,一篇電子版就收你幾十美元,還只能個人用。如果你是個獨立科學家,沒有依附單位,想發表論文,基本上得查閱數十篇文獻,光下載的費用就是上千美元。
知識的傳播如果能免費,自然是對整個人類的進步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有利於全人類的進步。但是,知識的產生(科學家的事),以及收集、整理、分類、檢索、出版(出版集團的事)是需要勞動的,而且是代價高昂的智力密集型勞動,其成本是巨大的。如果數據庫收費就會受到大家的譴責,假設數據庫全免費了,其成本如何解決呢?其質量又如何能夠得到保證呢?尤其是目前國家撥款基本上算是杯水車薪的情況下。希望網友們也能討論深入一點。
據中青在線調查,博士研究生有多慘呢?網上有人說,在碩博生活中存在一個可喜可賀又可畏可怕的現象:高中、大學、碩士、博士同學紛紛結婚,大紅請帖接踵而至,為同學感到高興的同時,尷尬的是囊中羞澀之極!
有研究生給中國青年報留言:“平常除了學校發的600元補助,我們導師每月再發200元,成了我們專業最好導師,因為其他導師一毛錢都不發。”這一留言獲得幾百個贊。
據悉,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期的研究生,讀研時享受的國家助學金是同類單位工作人員工資的75%,即使八十年代的研究生,他們領取的國家助學金也能達到同級別公務員工資50%左右,遠高於目前施行的標準。
眼瞅著要“加薪”的博士研究生們,在座談會上備受重視。環保部部長、清華大學前校長陳吉寧也替他們大吐苦水:“文科更差,只能發幾百元左右,個別學生甚至會白天在實驗室幹活,晚上去打一份工。”
李克強責成有關部門抓緊研究提高研究生基礎補貼標準,調動青年人才積極性。
此外,在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黃震也在小組討論會上提議,要建立博士研究生助學金補助和城鎮職工工資標準的聯動機制。他認為,2009年,我國城鎮在崗職工的年平均工資收入是32000元,到2015年已達62000元,翻了一番。然而,目前中央部門所屬高校博士研究生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2000元,地方所屬高校博士研究生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10000元。“可以說,博士研究生如今在城市裡屬於低收入人群,也是一個貧困階層。而且對於博士研究生而言,因為學制比較長,所以他們一般畢業的時候,跟同齡人相比,收入更是落下了一大截。”黃震強調。
黃震建議,“還是希望能夠形成長效機制,而不是說今年總理報告講了以後提了,那明年怎麼樣?後年怎麼辦?希望能夠和我國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標準有一個聯動機制,工資標準提上去了,助學金也應該有個聯動。形成這樣一種機制,使我們最優秀的學生願意去考博士,願意去做博士研究,我認為這很重要。”
回應
我師兄感動得要哭了
哥沒趕上,但還是為師弟師妹們感到高興!好好做實驗好好寫文章吧
明年要畢業了,心裡話,我們這些某985的博士生窮怕了!
共產黨不是看輕博士,是忽略知識而已。做了黨員,去做官,再弄個博士,那是人上人。反之,吃都成問題。
你不知道當年共產黨打敗你們就是因為比你們有文化有知識嗎?現在共產黨領導的中國發展比你們快,你以為還是靠血汗工廠?我看,某些人要是不反共,真的是吃都成問題。
此外,高管減薪還有其他一些好處,比如“你看老闆都只領1塊錢了,員工每月還這麼高工資,是不不太合適?”,“高管年薪只有1塊,企業所繳的個稅也能少一大塊”。
就像黃奇帆說的,“創新需要人才,這類人才一般是高薪階層、中產階層,降低這一群體的稅負,有利於聚集人才,有利於稅基擴張,有利於營造創新環境。”
“很多私人老闆不拿工資,因為把錢放在企業裡交的稅反而少。另外,一些年薪一兩百萬的白領有條件將發工資的地點選在香港、新加坡。這就造成中國個稅大部分是低收入群體交的,高收入群體只佔小比例。”
此外,黃奇帆還建議把稅率調低,使高收入群體更多地交個稅;同時提出,應該效仿國外,對轉移資產到海外的要收稅。
黃奇帆說:“降低稅率不是幫富人說話,是為了形成更公平的稅負。轉移稅也一樣。”
回應
你有張良計,他有過牆梯,沒有有效監管和相關法律,富人避稅手段永遠比窮人多。可笑我小時候看著讀者雞湯文還真信這些大富豪只領一美元。
小時候被讀者的雞湯感動是因為有時代局限性,可笑的是這年頭還有傻鳥喝假洋鬼子熬得外國雞湯,還特碼喝上癮了
全球化時代,國際化企業、國際化利益,導致國家,這一傳統管理模式,出現大漏洞。中國已有很多,黴國更是大坑。應該在聯合國討論,制定統一國際稅法,堵死國際避稅路徑,顯著提升稅收公平度。
我們應該慶幸兔子高層還沒有像美帝那樣揣著明白裝糊塗,至少還敢給資本家揭畫皮,不過兔子你老這樣,那些大資本家能不恨死TG嗎?
博士生要漲補貼!李克強:有錢不給學生,你拿它幹什麼用2017-03-07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要提高博士研究生國家助學金補助標準。這意味著博士研究生期待的補助提高將很快實現。
李克強在座談會上稱,“我覺得還是兩條腿走路,第一就是基礎的助學金,1000塊錢確實太低了,而且是若干年前的。第二,還是要鼓勵競爭機制。”他還叮囑,“財政部和教育部,你們抓緊解決。”
每年領1元,大佬們真的這麼傻?
精明的商人們早就為自己在“1元年薪”的背後設計好了一套周密的“致富經”。
雖然每年只拿1元年薪,但根據京東的股權激勵計劃,劉強東已被授予2600萬股A類股股權,相當於公司所有流通股的0.9%。 劉強東獲得的這筆股權每股執行價格為16.70美元(相當於每股ADS 33.40美元)。 在該10年期限內,公司不得再向劉強東授予額外股權。 遙想當年,京東2014年上市前夕,董事會曾將公司股權的4%直接獎勵給劉強東。 當時這筆期權的價值為6.06億美元,這直接導致京東在2014年第一季度大虧37.95億元人民幣。換句話說,未來10年內,只有當京東股價達到或超過33.4美元時,劉強東才能將他那部分股權進行套現,以獲得利益。 如果以33.4美元的行權價計算,劉強東這些股權的價值為4.3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6.95億元。
當然了,作為一家企業的“龍首”卻只拿1元年薪,很容易引起大轟動,吃瓜群眾也為大佬們只領一元年薪操碎了心。 但實際上對他們來說,工資並不代表他們全部的收入構成,甚至只佔很少一部分。 數據顯示,11位年收入超過3000萬美元的CEO,其工資佔總收入的比例僅為2.7%。
所以,上述這些大佬們根本不指望用工資養家,他們隨便用手中的股權套點現,就夠咱普通老百姓吃個幾年的了,人家如何養家根本不用我們擔心。
領1元年薪“好處”多多
一般來說,1元年薪大多是在企業有了困難時,企業高管對內和對外展示出的一種態度。 將自己的利益和公司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既為了表明力挽狂瀾的決心,也為了激勵員工和穩定軍心。 此外,CEO們拿1元年薪一定程度上也為企業節省了數百萬成本,節省下來的成本反應到股票市場會增值多倍,對企業發展有益,老闆也收穫長期利益。
不論這些高管們是否是以避稅為目的宣布自己只領1元薪水的,但無論怎麼說,企業高管低薪、免薪確實在客觀上起到的避稅的效果。
首先是個人所得稅。 企業高管們常常是百萬年薪不在話下,按照我國目前企業所得稅的徵收稅率來說,45%的稅幾乎是將高管的收入“攔腰減半”,這一筆稅若是省下來,從企業的角度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好處。
對此,也有學者分析認為,像劉強東這樣只拿很少工薪甚至不拿薪水的情況,在國內很多有實際控制人的公司中都存在,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一個問題:高收入者實際上有著更多的避稅渠道。
而且,很多高管的個人消費都是由公司承擔的,高管減薪不意味著高管的個人消費會受到影響——他們通過報銷費用的方式,獲得收入。
該委員同時表示,一線城市不僅房價上漲快,房租上漲也很快,因此部分租戶覺得,“與其交高租金,還不如承擔房貸進行購房。”事實上,《證券日報》記者也曾在2月份的走訪中發現,部分租戶因為覺得“交房租不如交月供”,由求租轉而尋求購房。
曾任職於住建部的一位委員則強調,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房價的上漲是由各地購房人的需求共同推高所致的;二線省會城市的購房需求也包含了周邊很多地級市購房人的需求。此外,目前來自中國購房人群的強大購買能力甚至推高了澳大利亞等外國和地區的房價,並觸發“國外版”限購。
討論中,也有經濟界委員指出,房地產中介市場的一些不規范運作也推高了房價,“中介機構大量工作人員扎堆於住宅小區門口,忽悠業主出售房屋,並抬高報價,目前中介機構推介的房屋價格與政府部門評估價格相差較大”。
回應
鏈家後面到底誰啊
房地產商後面的干兒子一個比一個厲害!
房地產業的錢都是你們銀行借出去的!汗
不得不說,房價上漲是老百姓財富升值保值的最佳手段。老百姓幸苦一生買套房,不停貶值最後成破爛了,這更不合理。什麼時候我們二三線城市也能大漲一把,期待中。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3-08/doc-ifycaasy7930514.shtml
劉強東賈躍亭等高管年薪1元真高尚? 黃奇帆一句話戳破真相
2017.03.07,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黃奇帆的一句話點破了真相。黃奇帆說,有的企業高管拿一元工資,這樣就可以避免繳納個人所得稅,然後把個人開銷算在了企業的費用上。
領一元工資的都有誰?
京東董事長兼CEO劉強東
三一重工董事長梁穩根
中國平安董事長兼CEO馬明哲
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
國外大佬更愛這麼幹
在國外,“1元年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9年,而且數量奇多。
克萊斯勒總裁李•艾科卡
思科CEO約翰•錢伯斯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
惠普總裁兼CEO梅格•惠特曼
Facebook創始人兼CEO扎克伯格
雅虎曾有4位高管選擇1美元年薪
谷歌創始人布林與佩奇 前CEO現Alphabet董事長施密特年薪也只拿1美元。
甲骨文聯合創始人兼前CEO拉里•埃里森的年薪也為1美元。
此外,花旗集團前CEO維克拉姆•潘迪特、全食公司CEO約翰•麥基、夢工廠CEO杰弗瑞•卡森伯格等等也都是“一元年薪俱樂部”成員。
在今年減稅政策中,有兩項是專門為中小微企業制定的減稅政策,一個是擴大企業所得稅減半徵收的優惠對象,擴充至年應納稅所得額在人民幣5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在此之前,只有所得額在3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才能享受這項優惠。其次,就是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比率由50%,提高到75%,也就是說,在計算企業所得稅的時候,中小企業可以將更多的研發費用在稅前扣除。
除了減稅,肖捷說,還要進一步降費。降費包括全面清理規範政府性基金,包括取消城市公用事業附加等基金,授權地方政府自主減免部分基金。
而最讓企業有感的是,將取消或停徵35項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
涉企行政事業性收費包括保存人事關係及檔案收費、企業註冊登記費、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費等,這些中央涉企收費項目減少一半以上,還剩下33項,直接減輕企業稅負達人民幣3,500億元。
再加上進一步清理規範經營服務性收費,適當降低「五險一金」有關繳費比例,預計將再減少涉企收費約人民幣2,000億元。
肖捷估算,今年的減稅降費政策加在一起,企業直接減輕的稅費負擔約有人民幣5,500億元。
不過,減稅降費支援中小微企業,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然而財政支出就要傷荷包了,估計今年財政赤字率3%,赤字規模比去年再增人民幣2,000億元。
肖捷指出,要做到預算收支平衡,坦率地說很不容易,只能想盡各種辦法做好「加減法」。
尤其是「減法」,肖捷說,要求政府部門帶頭過緊日子,嚴控三公經費、壓縮會議費等支出,原則上重點專案支出都要壓減5%的預算幅度。
經濟界委員熱議房價上漲銀行和地產從業者也稱買不起2017.03.08證券日報
3月7日上午,房價話題引爆了經濟界別全國政協委員的小組討論,部分委員甚至開始“現場追責”。
“學區房每平方米14萬元是超乎想像的。”經濟界別全國政協委員36小組一位曾就職於大型房地產公司的委員發起了關於房價的話題,會場氣氛瞬間被引爆。該委員認為,目前的房價是令人難以接受的。
當場有學者型委員立刻指出,“房地產業的錢都是你們銀行借出去的!”該學者型委員認為,房價上漲和地價上漲的原因要多方面分析,其中也包括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基礎設施改善快,房屋建築水平國際化等原因。
2017年這九筆收入將打入你的賬戶:請注意查收2017.3.7央視財經頻道
1、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准上調
2、最低工資標准上調
3、失業保險費率下調
4、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提高
5、7大群體增收激勵計劃實施
6、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財政補助標準提高
7、城鄉低保標準科學合理確定
8、營改增減稅7000億元
9、更多旅遊景點門票免費
當然,2017年,與咱們錢袋子相關的利好消息還有很多。包括2017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30%以上,年內全部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遊費,小微企業雙創獎勵提高等等。一起期待這些好政策吧!
回應
說的比唱還好聽,但實際上平民百姓沒有得到半點經濟增長紅利,相反卻是被教育、醫療、住房三座大山壓得喘不過氣來。
能做到這些已經不容易了!我們不能苛責,中國還在發展進步中!
得了吧,都是些不疼不癢的,真正的租房公積金、養老保險繳納基數為什麼不下調?企業已經不堪重負了。
那員工當然希望交的多哦,民意不可抗
看來你是小老闆啊,交不起職工的養老保險你就倒閉關門給別的能交的起去打工,職工養老保險已經很低了還要下調?你讓退休職工吃空氣?
http://news.sina.com.cn/o/2017-03-07/doc-ifycaasy7909549.shtml
挺中小企 將減稅費2.5兆2017-03-08經濟日報
大陸財政部長肖捷7日出席全國人大記者會表示,今年將取消35項涉企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對中小企業不僅減稅,還降費,直接減輕企業稅負估計達人民幣3,500億元(約新台幣1.6兆元)。
同時,財政部還將進一步清理規範經營服務性收費,包括降低「五險一金」繳費比例。
肖捷表示,今年的減稅降費政策,給企業直接減輕的稅費負擔加在一起,約有人民幣5,500億元(約新台幣2.5兆元)。而這項改革,連台商也有感。
政協一號提案:建議將學前3年教育納入義務教育
2017-03-03,《每日經濟新聞》獨家獲悉,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提案0001號題目是《關於將學前三年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第一提案人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校長王廣謙。該提案指出,與九年義務教育相比,學前教育仍是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學前教育的投資少、資源總量不足、師資短缺、辦園水平參差不起、“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突出。
回應
太支持了!這絕對是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教育基礎就是要從小抓起!而且邀請最好的師資力量,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啊!
這個要支持。現在九年義務教育開始於小學階段。幼兒園還是收費而且費用不低,如果幼兒園也納入義務教育,解決很多家庭的負擔,年輕人也願意養二胎了。
事兒是好事兒,但現在大量存在的私人幼兒園該怎麼處理會很麻煩
收購,轉為國有。
現在我們一個小縣城的幼兒園學費每學期都要4000,加上供樓的壓力,想生二胎真心怕負擔不起。
以為財政的錢是從天上掉下來麼?福利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差,這就是結局。
好事!新疆已經開始推進15年義務教育了!新疆縣級市,一個月1100了,普通幼兒園,好點的不說了,三千起一個月
提的好!這樣才能正真鼓勵二胎
義務教育根本不該搞,居然還要擴大義務教育範圍。再擴展到高中幼兒園試試看,一定死得很難看。義務教育那麼好,大學也來義務教育呀,培養高級人才,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轉型呀。
實話說,學前教育並非必須,教育學上有生理優先原則存在,從六歲開始正規學校學習是完全足夠的,人的幼年時光對一個人的性格發展起著決定作用,我們主張學前時間盡量和父母在一起,和自然在一起,盡情玩耍,而不是學習什麼文化知識。
當然這不是美國這種考試的一種不公平之處。首先美國大學招生就是不透明的,是自主招生,他可以說這個人分數很低、但是綜合能力強,就把這個人錄取了。所以,在美國想讀常春藤,關係是有用的。校友子女、捐款人是很容易合法地照顧的。
其次,申請美國大學要證明綜合能力。所以光靠分數是不夠的,要課外活動、推薦信。一般的高中老師的推薦信有啥特別高的價值?但是富家子弟就不一樣了,靠自己父母在金融圈子裡的地位參加金融活動,獲得金融界名人的推薦信。
比如說某銀行,為中高端客戶的子女提供實踐基地,子女在高中就可以參與銀行運維、金融管理等活動。這種讓美國大學招生官認為你實踐經驗豐富、潛力出眾的活動,普通老百姓的子弟就很難獲取到了。
還有那種支教團,付費的,讓那些富家子弟們去山溝溝裡去“支教”一個禮拜,然後組織者請幾個有點名氣的人寫實踐證明和推薦信。然後他們自己寫申請說明的時候也說自己支教經歷讓自己感受多深、感覺多偉大云云的。
再次,考試成績。SAT這種考試考題重複利用,所以就有很大的作弊空間。還有一點,就是多動症可以享受優待的。經過申請證明有“多動症”的考生可以享受超時答題、多次休息等優待項目。你懂得。至於怎麼獲得這種優待,就要考驗父母的資源和人脈了。比如說,請不請得到有資格出具證明的私人醫生?
http://www.guancha.cn/WangXiao2/2017_03_02_396731.shtml
拋開這些明顯的作弊手段,學生之間的“經驗交流”已是一個非常模糊的地帶。如在2001年成立的collegeconfidential.com就是一個供大家進行考試交流的平台。每次考試之後很多人都會在此進行經驗交流,過程中你一言我一語,眾人拾柴火焰高,足以把考試題目一直複述到具體的段落甚至詞彙。有心人做個資料匯總,複製粘貼就可以把一個考試的題目全都拿到手。由於這樣的情況過多,CB人員對此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根本沒有人力物力進行管控。
所以,在獲得了幾套真題,計算出考試內容的重複機率,以及大量的刷題和測評,具備較強判斷能力的人幾乎都可以推測出某一次考試的大概題目,得個高分也就不是什麼不可能的事情了。
那麼,問題來了。
SAT考試作弊由來已久,而且這也不是CB第一次搞突襲,為何此次取消6月份的考場卻引起瞭如此的軒然大波呢?
要知道美國大學的申請截止日期多在年末或次年年初,因此對於準備出國留學的考生們來說,通常的考試時間方案是一年兩次,而第一次往往會選擇在有較長時間可以復習的暑假期間,即6~8月份。由於6~8月份多以增加實戰經驗為主,因此不一定會得到理想的成績,也因此考生們最晚會在10或11月再考一次。一旦暑假期間的考場被取消,就代表著考生們失去了一次重要的試手機會,而10月的考試就成了他們申請年中最後的機會,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參考一年只有一次機會的中國高考)。
一些學生希望通過考SAT II來增加自己的競爭力,爭取進入全美排名前50的名校,甚至是常春藤盟校。SAT II的考試時間設在5、6、10、11、12月,而傳統的備考策略是先把SAT I考完,再全力準備SAT II。
這樣的變動將會讓所有考生措手不及,甚至很可能被迫延長一年的申請時間。
……..
回應
我能說這是為了配合川普移民政策搞得麼 讓學生都去美國考試吃喝玩樂帶動美國經濟美國優先!
以老美的“作弊”標準,那俺們刷題備考的不都成了作弊
完全不一樣。中國高考、考研本來就是每年單獨命題的。中國那些真題解析的書都是正規出版的,經過審批的出版物。
而美國這個是有一個題庫,裡面的題目反複利用。只有確定不再使用的老真題才會出版成正規的題目書。CB官方也做這個生意,出版官方的應試書。
而作弊的,就是請槍手去把還在題庫裡面,後面還會繼續考的題目抄出來,然後請專人做出答案之後通過網絡等渠道地下銷售。
王驍:SAT取消考場,嘴上說公平,心裡全是利益
美國愛荷華大學歷史和國際關係雙學位.
2017.2.23.日,美國College Board(以下簡稱CB)突然宣布,取消美國以外其他國家考場6月的SAT I 考試(American College Test)。此消息一出,給所有準備前往美國留學的學生和他們的家長來了個措手不及,因為這直接影響到他們的留學計劃。
SAT被中國留學界稱為“美國高考”,分兩個部分:SAT I是基礎能力測試,其內容是寫作、閱讀和數學;SAT II則是學科測試,對於希望申請具體專業的學生來說,如果參加了SAT II的考試,會為自己增加一定的競爭力。這兩門考試分開進行,並不硬性規定都要參加。
其實這已不是CB第一次搞突然襲擊了。2013年,CB曾一次性取消韓國所有考場的成績。無獨有偶,2014年在中國香港和韓國參加SAT考試的學生也出現了成績被無端取消的情況。2016年1月,有部分考場被取消。今年最新消息表明,不單單6月的國際考場將被取消,就連7、8、9月的國際考場也有被取消的可能。
SAT經常搞突襲的主要原因是嚴重的作弊問題。
雖然美國國內SAT考試也存在作弊情況,但作弊的重災區還是在海外考場。這一現像在留學圈內也是公開的秘密:由於美國目前仍是全世界留學大軍的主要目標國,所以在中國就有大量的留學培訓機構以此為生。而其中某些機構為了保持盈利則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作弊”系統。
筆者也曾是一名時差黨,經歷過留學前的考試準備階段,所以也算是有一定的發言權。就我所知的作弊方式就有如下幾種:
首先,SAT一年開放多次考試機會,加之在全球都有考場,所以每一次每一地的考試都出新題是一個過於消耗成本的事情。美國的考試題經常在海外考場中被重複使用,而這就給考試機構提供了鑽空子的機會。
1、一些考試機構會派人前往美國參加SAT考試,而這些“特派員”將會通過記憶或其他高科技渠道獲取考題。
2、還有些利用時間差,派人前往當天開考較早的地區參加考試,再將題目郵件告知後考試地區的考生。
3、甚至有一些培訓機構的特派員會利用中場休息時間將答案發給考生,或者發到考生的科學計算器上。
4、最為乾脆的,還有人直接找到和考生容貌相似的人進行代考。
總而言之,作弊的方法花樣百出。
科學家用雷射光 發現1億年前近鳥龍之謎2017-03-01中央社
科學家今天說,1億6000萬年前生存在地球上、體型有如雞鴨且長有羽毛的近鳥龍,有助於讓飛禽和走獸之間失去的環節具體浮現。 圖/擷自 Phys.org
法新社與科學新聞網站Phys.org報導,中國和美國科學團隊利用雷射來研究侏儸紀時期恐龍「近鳥龍」(Anchiornis)的骨骼軟組織,而這些骨骼現已成化石。
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報告執筆人之一、香港大學的皮特曼(Michael Pittman)說,化石輪廓顯示,近鳥龍有著「鼓槌狀的腿、細細的尾巴和像是現代鳥類翅膀的手臂。」
他在影片說明他的發現時說:「我們甚至在近鳥龍化石中發現它足部的鱗狀物,就如同現在的小雞一般。」
目前仍無法確定,近鳥龍是否會飛。
科學家對恐龍身形的了解,多半是根據其骨骼化石,並與現存的恐龍親戚鳥類和鱷魚加以比較而得知。
皮特曼及其團隊利用強力雷射光來研究化石所附著的岩石,並憑印記分離出肉質部分。
皮特曼說:「我們把近鳥龍標本上放在黑暗的房間,再用紫色雷射光照射,結果標本自己在黑暗中發光,讓我們發現了這些驚人細節。」
「這是首次揭露出羽毛恐龍各種十分詳細的輪廓。」
科學家相信,對於近鳥龍的研究,是打開鳥類和飛行起源的知識之鑰。
據悉近鳥龍生存的年代與地球上最早出現鳥類的時間相同。
校方:非“禁令”,是倡議
至於提出這一倡議的原因,他也做出了解釋:子江中學禁止學生帶手機,也嚴格要求學生必須穿校服,學生就開始攀比鞋子。葉姓教師稱,這種攀比之風讓學校和家長飽受困擾:“有的學生(對家長)說,你們不買好的鞋子我就不上課。”
該教師稱,上千元的國產鞋很少,相反,進口的鞋子很多都很貴,“我們也不允許學生穿這種高價位的國產鞋。”
對於這一倡議推行後的效果,葉姓教師表示,家長“都是理解且支持的”,目前只有個別的學生對此有看法,沒有按要求執行。
評論
誰有功夫去比鞋子啊?有病麼?
你知道為啥只禁鞋子不?因為校服都是統一的,只有鞋子不一樣。
國外好像有不少學校要求穿校服防止攀比,雖然不能說很成功,至少比完全不管攀比好吧,不少國人似乎自由過度了,完全不願意接受任何管束,根本不管有理沒理
國外直接規定,禁止戴頭巾的.................
挺好。我還在讀高中那會,我們這的州一中規定必須穿校服,學生們就全部在比鞋子,這個的鞋子幾千那個的鞋子幾千,老子到現在都沒穿過這麼貴的鞋子。
如果真有這種事,學校應該引導風氣,而不是這種禁止!你越禁止,這東西對小孩來說就是一種刺激,比不了鞋子比其他的不行?
不光是鞋,全身從裡到外都統一,上學不能穿別的。這不但能鍛煉集體感,防攀比,安全,健康,還能防止學生去不適合的地方,抽煙喝酒,打架鬥毆。
攀比文具啊!攀比眼鏡啊!攀比水杯啊!一群叫好的真是傻到家了,這看起來初衷是好的,做出來跟個傻叉一樣,下面的人就這麼沒能力?
小的時候沒有什麼攀比心理,覺得大家就那樣。等步入社會後一個比一個會打扮,看多了接受不了,覺得父母無能,沒有給自己一個好點的背景,然後心理畸形
都說了是試點。就是不贊成也請閉嘴。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試點的目的難道不是發現問題,改正問題嗎?什麼時候試點時連話都不讓人說了?
試點剛開始,發現問題在逼逼,別一上來試點都反對。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3_01_396596.shtml
學校出招 學生校服不合規定請家長帶回2017-03-01 21:48聯合新聞網
介於11歲到16歲的75名就讀英國伯明翰史密斯伍德體育學院(Smiths Wood Sports College)的女學生,日前被學校臨時通知家長來校帶回她們,因她們的裙子不是太短就是褲子太緊,不合校服規定,有些學生因此受驚嚇而落淚。
根據英國「都市報」METRO報導,一位被通知離校的學生家長海莉哈德森(Hayley Hudson)表示,她的14歲女兒凱麗唐尼(Keely Downey)在學校買不到合身的制服,而且這套制服她已經穿了4年。另位家長裘蒂派德森(Jodie Patience)說,她13歲女兒穿的褲子不是緊身褲或瘦腿褲,也被告知要帶回家,重新買制服。
史密斯伍德體育學院在官方網站上展示合格校服圖解中要求,裙子是純黑色,長度約在膝蓋上下,褲子是黑色寬鬆的直筒褲,長度到腳踝,而牛仔褲、綁腿褲和緊身褲,則被定義為不合格校服。
學校希望學生離校期間,家長能幫她們重新購買合格的校服,同時也希望她們能在考試前統一回到學校。
無獨有偶,台灣的中女中日前曾爭取服儀解禁,希望能穿短褲上學;北一女中也爭取尊重服儀自主,上學可以混搭,不用穿校服進校門。爭取多時後,教育部終於在2016年5月針對學校服裝儀容部分,增列「且學校不得將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作為處罰依據」,等同學校不得以「服儀不整」為由記過等處分,此舉被學生稱「解禁了!」
福建晉江市子江中學學生被禁穿進口鞋,校方:試點看防攀比效果
澎湃新聞2017.3.1報導,2月24日福建晉江市子江中學一則通知在網上走紅,此通知面向學生家長,要求學生不得穿進口鞋,校方稱這只是為弘揚勤儉節約的美德的倡議,並且只在某個年級試行。
針對該校禁止學生穿進口鞋的做法,網友回帖不乏犀利言辭。有網友提出質疑,稱校方規定有明顯漏洞:難道“國產鞋“就意味著價格低廉、勤儉節約?
澎湃新聞就論壇中幾位網友提供的某國產運動品牌的一系列運動鞋,在某購物網站上進行搜索,發現該國產運動品牌系列運動鞋普遍價格高昂,有的鞋款甚至賣到兩三千元,而限量版可以突破七八千元,超過了不少進口品牌運動鞋的價格。
有網友稱:由此可見,“國產品牌”的鞋子也並不意味著“勤儉節約”。
還有網友為該校學生出主意稱:“你把鞋標裡的made in China翻出來給她(老師)看”,指出許多進口品牌的運動鞋都屬“中國製造”,並不能嚴格算作“進口”。
後來初中高中大學我都是住校,父親也管不到我了,我從自己的繪畫特長中找到了自信和快樂, 性格才慢慢開朗,(80年代的父母很多不支持孩子畫畫,我畫畫是會挨打的, 畫不知被父母撕了多少,我爸覺得“畫畫能當飯吃嗎?寫一筆好字對將來找工作有利”)回憶起小學自己幹的事,覺得有些可怕,這些事,我從沒對我爸媽說過,我心裡明白他們是愛我的,只是教育方法有問題。我這樣說,不是讚同歐美放羊式的“輕鬆教育”,我是認為嚴格教育不能以恐嚇和侮辱人格為方法——哪怕你的意圖是善意的。
素質教育出了一群聖母,我小時候我媽打我,掃帚都打散架。否則我估計早進監獄了。那時候為了玩遊戲偷家裡錢,天天撒謊.
孩子不聽話是在是苦惱,只能打了,也是實在找不出更好的辦法,何況我小時候不也是被打出來的麼.
一農村校長的2個女兒,我可是看著長得,他的這兩個小孩如果是行為習慣的毛病,如;不認真、懶惰、罵人不按時完成作業,那皮帶抽起來就像不是親生的。大女兒高中一畢業,就考上重點大學,大學一畢業就考上四川的公務員,現在省會工作。小女兒去年就考上研究生。我想我這個身邊的現實可以駁倒你。當然教育不是萬能的。不過我要告訴你的事,就是這個校長,每個星期一的列會都會反復告誡他手下的教師,不要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要遵守教師法。這,你該高興了吧。
大家討論這個話題都忘記了一點是要因材施教,同樣的教育小孩也要根據小孩的性格採取或嚴或鬆的教育方式,比如那種自小內斂,父母一說重話就嚇得心驚膽戰的小孩,那麼父母就應該鬆一點,應該認真溝通為主,但是還有一類小孩養成了壞習慣如文中偷人東西的小孩,如果不採取強力措施他根本不把你當回事,甚至表面答應不再乾了,實際上過後繼續幹,這個時候你還是只是言語上的教育,那麼其實是溺愛了,小孩會認為你除了嘴上說說罵罵不敢對他做什麼,要糾正他的行為唯一辦法就是讓他對這種行為的後果感到害怕,我相信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對一件事感到害怕多半就不會再去做了,那麼對於小孩來說讓他感到害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皮肉之苦,即便當時小孩心理面不理解恨父母,但是如果能夠靠著這種內心恐懼就此糾正這種行為,長大之後還是會感恩的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7_02_28_396308.shtml
四川:父親把7歲兒子捆綁吊起欲放河中因偷竊屢教不改
據中國新聞網2017.2.28報導,四川眉山,父親教育兒子,竟用繩子將7歲兒子綁住慢慢放到通惠河中。當事父親講,因孩子偷東西屢教不改,為讓孩子長記性才如此。
孩子父親表示,因為現在孩子還小,家庭教育為主,如果他到了社會,滿了18歲了,國家的法律就要製裁他。我掉他的意思就是要他說話算話。最主要是以後不要去拿別人東西了。
許多網友紛紛吐槽,對孩子來說,童年應該享有更多的輕鬆和歡樂,而絕非只有學習的壓力。大家都不認同這種極端、粗暴的教育方式,即便是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但這樣的方式很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其對立的情緒,更可能會導致孩子以後遇事也通過極端方法來處理。
回應
一看就是親爹,那些叫囂愛的教育的才是坑爹。
這孩子要是僅僅因為學不好的話,扔河裡是過頭了。
只有我注意到是那個小孩偷竊,屢教不改嗎?
這樣的老爹才是真正關心自己孩子未來的,不努力學習,哪裡來的本事。我女兒小的時候不好好學習,我拿鞋底子打屁股,好容易管教過來了。咪了個的網絡上天天有人喊愛呀,孩子應該玩,開心的童年啊,扯淡。小的時候心收不住,長大就完蛋了。都他媽的玩啊,樂啊,功夫怎麼來,一幫腦殘鍵盤黨話說什麼應試教育沒有創造力,扯,沒看現在國內科技井噴,沒看我們的墨子號衛星,悟空衛星,量子通訊,銀河超算,天眼嗎?沒看老牌帝國英國都引進中國教育模式了嗎?
作為一個從小被嚴格教育的過來人,我想說——嚴格教育可以,但要講究方法,小時候我父親用耳光責罵和竹板教我練書法,我書法的確在小學時期寫得不錯,所有的假期我都在父親額外佈置的書法,作文,數學題中度過,書法我還拿過小獎。但是我從此非常恨和怕書法,因為回憶起書法,我沒有任何愉快的回憶,只回憶的起耳光。我自己知道,我父親逼得最狠的一段時間,我的心理是不太健康的,我不敢對嚴厲的父親說“不”,那段時間經常拔家裡鴿子的毛,折磨小昆蟲看它們慢慢死,看著它們同樣痛苦我就覺得沒那麼痛苦壓抑了,那時候我經常用刀割自己的手臂玩,站在陽台水泥護欄上幻想跳下去我爸會不會後悔,我覺得我小學時候離心理變態真的只有一步之遙。
北京一39平學區房賣1200萬?中介:沒那麼高,每平20多萬
回應據每日經濟新聞2017.2.28報導,2月26日,一則題為“北京小學學區房25萬一平仍搶手”的新聞再次挑起人們的敏感神經。報導稱,一位買家出資1200萬買走豐匯園小區39平方米的1室1廳,只為讓孩子就讀宏廟小學,而這套房子的報價最初為25萬元/平方米(總價約977.5萬元)。
豐匯園小區的房價真有這麼高嗎?26日下午,記者以購房者身份諮詢某知名房產中介平台,“其實沒賣到那麼高”,房產經紀人介紹稱,該小區前天(24日)以930萬元成交了一套39.1平方米的房子,目前均價在20萬-22萬/平方米。
……..
“學區房”不是中國特色
古有“孟母三遷”,教育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實不惟中國人,對於“學區房”的熱忱似乎是家長的本能。
據《中國日報》報導,美國的公立小學和中學,也是採取“就近入學”的原則,而且公立中小學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學校周邊地區的房地產稅,社區建的好,學校優異,有錢人就會蜂擁而至,房價也水漲船高。而不少並不富裕的美國家庭想出的辦法是:先租個“學區房”,等孩子入學再搬家,
澳洲知名地產網站Domain2017年2月初在其官方網站發布消息稱,數據顯示,購買受歡迎的悉尼學區房已經變得更加困難,一些公立學校學區房價格已較去年飆升了三分之一。而墨爾本憑藉著優秀教育資源和人口城市的持續增長,在學區房價格增長方面領跑全澳,小學學區房漲幅最高達41.3%,初中學區房漲幅最高達31.9%。
“怎樣教育你的孩子做選擇可能是個充滿情緒和爭議的話題”,在Domain網站文章的最後,作者總結道。
回應
學區這個政策是怎麼想出來的,比原來的擇校費還坑爹。以前經濟一般的家庭,咬咬牙還能湊出擇校費,現在學區房一般人買得起?
中國人嘛,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精英,沒認為自己孩子是藍領。
完全是腦子有病了,花八九百萬給小孩讀個小學,按照這個節奏,初中、高中和大學完整的一套下來,兩三千萬就花出去了,有這錢,還不如讓孩子在普通的二線城市,正常的升學讀書直到進入社會,然後再花百八十萬去國外留學鍍金幾年,變成海龜再回來.期間,這家長拿千八萬在一線城市做些投資,搞點不動產,多好.幾代人都滋潤了
呵呵,所以你不是老闆,高管,你的腦子跟人家比才有病呢 .人家孩子上完學不會再賣了嗎?說不定還保值增值外帶孩子上好學校兩不誤呢
從“海歸潮”到消滅“留學赤字”有多遠2017-02-27徐立凡
近來,楊振寧、姚期智兩位院士“轉籍”的消息引爆了輿論。當然,這並不是個例,背後是洶湧而至的人才“歸國潮”,留學生便是其中一環。國外媒體評價,全球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重視、這樣大規模、這樣專業化地吸引人才回國。十八大以來,我國形成了最大規模留學人才“歸國潮”。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回國呢?我國“留學赤字”有望被消除麼?
我國對人才的吸引力正顯示出強大的“人才磁鐵”效應。如今出國與回國人數比例已從2006年的3.15:1下降到2015年的1.28:1,且呈現人才加速回流態勢。有專家預測,未來5年,我國將從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國轉變為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國,逐步成為國際人才競爭格局中的重要一極。
空前“海歸潮”的出現,預示著我國正處於“留學赤字”減少並趨向消滅的歷史拐點。這一拐點的出現,大約源於四方面的原因。其一,國內育才用才機制在持續改善,有競爭力的“海歸”回國後能夠被市場發現,得以充分發揮用學所長;其二,留學生對國內發展前景的預判越來越趨於樂觀,相較於歐美澳等中國學生的主要留學地,無論在經濟增長、人才容納空間還是個人價值實現機會上,近年來國內已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其三,家國情懷濃烈,故土難離;其四,留學期間的近距離觀察體驗,對於國外教育、就業體制和社會形態有了更客觀的評判。機制化的歧視、被固化的“他者”形象、美英等國的工作簽證和移民門檻提高,也加速了“海歸潮”的形成。
不過也要看到,儘管在宏觀環境變化的影響下,“留學赤字”已大幅減少,但從“海歸潮”的人員構成和所學專業上分析,中國由“智力淨出口國”轉為“智力進口國”仍有一段距離。留學歸國人員中,尖端頂級人才、特別是有資格享受國家和地方人才工程項目資源支持的比例仍不算高,多數“海歸”與國內畢業生相比已不具有競爭優勢,且專業多集中於商科、社科、冷門學科和短期教育項目,要么與市場需求不盡匹配,要么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證,由此也出現了海歸“去光環化”、薪酬水平下降、就業難等現象。假如以商品貿易和服務貿易相類比的話,可以說,“留學赤字”中得到較大改觀的是高替代性專業、高替代性人才,高附加值、低替代性的專業和人才的進出口仍不夠均衡。
當然,這種失衡不能完全以國家需要、市場需求這一視角看待。從根本上說,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程度和對社會的貢獻率,並非由學什麼專業、是什麼文憑決定。
由於操作失誤,我在實驗室製造的奇點、黑洞、宇宙、一億人民幣……都沒了……我也很絕望……
我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有女朋友啦!然後一個故障•••漏氣了
這下好了,學術造假死無對證
我感覺到了騙經費的深深套路。
已經告訴過你了,科學論文和科學結論不是一回事。條件苛刻,實現一次也可報導;條件易實現,重複3次還不頂用。無論如何,論文只是中間一環,離最終結論還遠著呢。1、要多了解事實;2、要講邏輯,至少不要像你那樣整出個“經驗論”居然連跳神算命和搶劫也能劃成科學。
按你的邏輯,那也不能叫“科學論文”啊!你為什麼要冠“科學”二字?
按你的經驗論,現代科學也都是偽科學了!因為很多也只能建立在經驗和推測基礎上!比如大多數實驗都不能在上面做的人體。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7_02_24_395789.shtml
解聘郭明良 不懲處楊泮池2017-02-25聯合報
台灣大學教授郭明良論文涉造假風暴,台大一月提出階段性調查結果後,昨再度召開教評會,決議解聘涉案的台大教授郭明良、張正琪,張正琪並撤銷教授證書,五年內不受理教師資格之申請與研究補助。而博士後研究員查詩婷已離開台大,研擬追回其博士論文。台大教授林明燦五年內不得擔任主管與申請補助。台大校長楊泮池則不在懲處名單之中。
教評會下午兩點開始,經歷近八小時馬拉松會議,約昨晚十時才做出決議。一位參與會議的中研院院士說,這是「具高度共識」結果。
去年十一月爆發郭明良論文涉造假,台大今年一月提初步調查結果送交教評會,判定博士後研究員查詩婷、台大教授郭明良、林明燦等三人違反學術倫理。據了解,郭明良本人昨亦赴教評會說明。
在多篇涉假論文中,台大校長楊泮池擔任共同作者,第一階段調查卻未提及楊泮池責任。當時台大副校長郭大維解釋,涉造假的論文中,還有八篇正在進行調查,其中也包括楊泮池列為共同作者的論文,不會刻意迴避校長的責任。
此一說法受外界質疑、抨擊當楊泮池仍擔任校長,身為下屬如何公正裁決。本月廿日起,學界發起「匡正學術倫理風氣連署書」,要求台大校長楊泮池暫停行政職靜候調查、科技部與教育部成立跨部會學術倫理辦公室審查學術倫理案件,連署五天來已有一千九百四十九人連署。
楊泮池曾表示,如調查認定他涉及蓄意造假,願意請辭負責。
相關新聞
台大教授:校長楊泮池應負論文造假行政責任
由於操作失誤世界上唯一一塊金屬氫消失了
據英國《獨立報》2017.2.22報導,哈佛大學物理學家1月曾宣布,製造出了地球上首塊金屬氫,這項研究引發了廣泛關注,同時也引起了一些爭議。但現在,由於操作失誤,這塊金屬氫樣本消失了。
自理論物理學家於1935年首次預測金屬氫的存在以來,在實驗室製備出金屬氫成為很多研究者的夢想。根據理論預測,用足夠的壓力擠壓,氫就能獲得導電性——金屬態的標誌。科學家們認為,金屬氫可能是超導體,能顯著提升電學設備的性能,有助於製造出運行速度更快的計算機、新一代電動汽車以及性能更好的火箭燃料。
今年1月26日,艾薩克•席維拉團隊在《科學》雜誌上撰文稱,他們將氫氣樣本冷卻到了略高於絕對零度的溫度,在比地球中心還高的極高壓下,用金剛石對氫氣進行壓縮,成功獲得了一小塊金屬氫,這塊金屬氫樣本被保存在兩塊微小的金剛石之間。
艾薩克在哈佛大學發布的新聞公告中說:“製備金屬氫是高壓物理學的聖杯,這是地球上首個金屬氫樣本。”
但現在,當他們嘗試用低功率激光器測量壓力時,聽到了微弱的“咔嗒聲”,表明其中一塊金剛石已碎成微塵。艾薩克說,“我的心沉到谷底”,這一災難性的失敗使樣本消失了。他們認為,金屬氫可能消失在位於兩個金剛石之間、被用來裝金屬氫的金屬“襯墊”內;也可能因為不穩定,在常溫常壓下變成了氣體。但也有科學家稱,金屬氫可能根本就沒有研製出來。
金剛石對頂砧產生的壓力甚至超過地球中心壓力
在壓力足夠的條件下,透明氫分子轉變為黑氫半導體,再轉變為金屬氫原子
艾薩克表示,通過顯微鏡觀察,氫樣本閃閃發亮,且會以金屬氫應有的方式反射光線,這意味著他們製備出了金屬氫。但有科學家認為,他們觀察到的閃亮金屬到底是不是氫還遠不清楚;另有人指出,這種閃亮的金屬可能是氧化鋁,因為金剛石上鍍了一層氧化鋁,氧化鋁在高壓下也可能出現不同的表現。為了讓眾人信服,艾薩克必須使用同樣的方法重複實驗。
回應
中國合成出全氮陰離子鹽,近幾天時間,美國發現金屬氫,這一個月不到的時間,金屬氫沒了?沒有的話,同樣的過程複製一邊再造出來,不就行了,現在說成唯一的一個,逗我呢?
有請國內職業質疑者們出來就這個事情說兩句!鼓掌!
仿照韓春雨的例子,如果不能盡快重複出來的話,應該撤回論文。
湖北高校首開“小龍蝦”專業計劃招生150人2017.02.24長江網-
(記者譙玲玲 通訊員鞏平)“小龍蝦”今年起將走進湖北高校成為正式專業。湖北省招辦昨發布消息,經省教育廳同意,江漢藝術職業學院自2017年起,面向“潛江龍蝦萬師千店工程”,開展校企合作辦學,通過單獨招生考試錄取,培養普通專科層次的小龍蝦產業技能型人才。
位於湖北省潛江市的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是2004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備案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該校的“小龍蝦”專業2017年計劃招生150人,專業為烹調工藝與營養(2年制)、餐飲管理(2年制)、市場營銷(3年制)。招生對象為具有湖北省戶籍且年齡在40周歲以內的應往屆中職畢業生和往屆高中畢業生。
錄取至“小龍蝦”專業的學生修完教學計劃規定的課程,經考核成績合格者,可以頒發普通專科畢業證書。有意向的考生於2017年3月8日前,登錄江漢藝術職業學院招生信息網,點擊“單獨招生網上報名系統”,根據系統提示填寫相關信息,完成報名流程。
省招辦提醒,一旦被江漢藝術職業學院“小龍蝦”專業招生錄取後,不得調整或轉入其他專業。
學生完成全部課程,考試合格後,由江漢藝術職業學院頒發普通專科畢業證書。學生參加職業資格和技能認定考試,合格者頒發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等級證書。學生入學簽訂“就業三方協議”(用人單位、學生、學校),畢業時由潛江市龍蝦產業發展局、潛江市蝦府餐飲管理公司、潛江市楠鼎眾創空間服務公司按“潛江龍蝦萬師千店工程”工作要求及協議妥善安置工作。
回應
四本的吧,中专戴帽子的,不值一提
原来是野鸡大学!
这专业!
臭豆腐和麻辣燙表示鴨梨很大,要迎頭趕上!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7-02-24/doc-ifyavvsh6181285.shtml
然而,現實卻是受制於投資者與辦學者的理念,在學校管理上存在較多的非標準化、家族式管理方式和機制。
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修改決定將於2017年9月1日起實施。在有關修改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新聞發布會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許安標表示,此次修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對民辦教育實行分類管理,並對兩類學校做出明晰的界定,“還將依據分類製定相應的收費、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用地政策”。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民辦教育促進法的修改對國際教育行業的影響還需等待更多細則出台,不過目前國際學校存在的諸多問題既需要政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同時也要靠市場調配、優勝劣汰的競爭等方式解決。
《中國國際學校報告藍皮書(2016)》則建議,保證教育質量是民辦國際學校要正視的問題,完善政府部門在低齡留學人群的監管與服務也是解決行業監管現狀的途徑。此外,合理配置本土教師、外籍教師和海歸教師,是維持國際學校教學穩定、借助國際課程教學經驗改革本土課程、實現國際學校長久發展的重中之重。
對於民辦國際學校存在的亂象,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也有觀察,他認為,國際學校在監管上是有空白的,“民辦的國際學校按照私立學校在管理。而在教育上,因為這類學校被要求要完成中國所有公辦學校規定的課程,所以他們把課程列在課表上,但不會按課表教學”。
陳志文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需要對國際學校進行監管,“首先要從法律層面重新定義國際學校,另外,也需要對相應政策進行調整,畢竟按照私立學校的監管標準,很多學校實際教授的課程體係是非法的”。
回應
國外真那麼好混嗎
歡送這種人趕快出去
外國人要從小培養。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2_24_395712.shtml
“學校宣傳得太過頭了。在我們精英班,有同學的托福只考了很低的分數。”就讀於北京市昌平區某國際學校的一名同學說,在學校高三最好的班級,一般只有一半的學生能考進美國排名前30的學校。
在包小娟看來,如果家長在選擇國際學校前對國際課程完全不了解,只是因為孩子在公立學校太累,那麼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反而是件壞事。
對此,瑛子的媽媽深有體會,“剛從公立學校轉到國際學校時,孩子的英語完全跟不上節奏,只能補課。用了兩年時間,我女兒才從國際學校的雙語班轉到完全的英文班”。
在很多人看來,孩子進了國際學校,家長就可以放鬆了,實則不然。
“在北京、上海的很多國際學校或國際班,學校為了保持高畢業率,會在學生畢業前一年勸退成績不好的學生,或者讓這些學生復讀。但是,這些被淘汰的孩子只有出國這一條路可走。”一位母親在某教育論壇上這樣寫道,她的兩個孩子在北京某知名國際學校上學。這位母親發帖說,“為了讓孩子的成績提高,我又急著給他找家教,教他SAT、TOEFL等。一對一的私人家教很貴,通過私人關係找到的是300多元/小時,通過機構找的需要四五百元/小時。兒子還得同時補好幾門課,兒子出去補習一次,一兩千元就沒有了。走這條路的家庭,經濟壓力越大,對孩子的要求往往越高,家長的情緒也越容易失控”。
加強監管迫在眉睫
對於目前的國際學校“熱潮”,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已經引起了有關方面的注意。以上海為例,不少代表提出,教育本不應該是一個賺大錢的產業,我國法律也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民辦學校必須是非盈利的。有些“貴族化”的國際(雙語)學校,真正的目的不是培養人才,而是瞄準了家長的腰包,把學校當成了搖錢樹。這些學校的教師流動性大,良莠不齊,辦學質量也可想而知。對於這樣的“國際學校”,家長們應當警惕。
2016年11月,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和北京王府學校聯合發布的《中國國際學校報告藍皮書(2016)》顯示,在缺乏有效行業監管與行業自律的現狀下,我國國際學校滋生收費標準不一、教學質量良莠不齊、辦學機制多元且權責不清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學校市場的良性發展。
在《2016中國國際學校發展報告》發布方新學說傳媒CEO吳越看來,國際學校作為一個複雜的教育體系,從宗旨、教學到招生、市場,都需要建立一套符合國際標準的治理結構、運營管理機制以及具體的操作執行系統。
對於國際學校的問題,在女兒就讀3年之後,鄭勇華也有不少感觸。
“上海最近開始整頓國際教育市場。一方面原因是最近十來年發展太迅猛,出現了不少不合理現象。據我們家長了解,一些國際學校打著公立學校的旗號招生,中間出現不少腐敗和利益輸送。”鄭勇華說,還有一些國際學校管理失當、教學質量低,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生源質量下降。學校招生不滿,就會降低標準,為了盈利放任各類學生進來讀書。好孩子進去了反而不能忍受不學無術的風氣。
包小娟回憶,一次開家長會時,有位家長當場發飆,她問道:“我初中那麼優秀的孩子,現在為什麼變這麼差?”
答案是多方面的。“公立學校的老師比家長還急,一個班幾十號人,老師並不是只關注特定的孩子,而是對每個孩子的一點點進步和退步都不漏過。但到了國際學校,孩子和家長的感覺可能就是沒人管了。與此同時,這些不以高考為目標的孩子,一方面要參加高中會考,拿到高中畢業證書;一方面要拼命適應國際課程,爭取被國外大學錄取。孩子的壓力非常大,可是他們一下子找不到學習國際課程的方法,有些孩子的成績退步特別大。”包小娟說。
留學宣傳言過其實
不少國際學校往往對外宣稱:入讀美國甚至世界前一百名學校的機率高達90%以上。這樣的宣傳語也成為一些家長選擇國際學校的動力。
“進國際學校完全就是奔著出國的,除了家裡有企業和不想出國的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就只能多花錢出國。”一名在國際學校就讀的學生毫不諱言。這名學生的家長在國內一所大學工作,因為對國內大學的某些現狀存在擔憂,於是將孩子送到國際學校讀高中,繼而考取國外的大學。
去年12月,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副編審範皚皚、深圳市教科院教授張素蓉、成都市教科院教育改革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史玉組成的課題組發布了《高中留學意願報告》,其中顯示,國際班學生作為留學群體的典型代表,有著更為突出的特徵,學業成績排名在26%至50%這一階段的學生就讀國際班的比例最高。這說明就讀國際班的學生是成績次優的中學生。
此外,在調查中,家庭年收入在50萬元及以上的學生中,超過一半就讀於國際班。由於我國目前國際班實行單軌制,就讀國際班便不可以並且也很難再參加國內高考,所以一旦選擇了國際班,也就相當於選擇了低齡留學。
儘管出國留學的目的很明顯,但對於國際學校宣稱的“去國外都讀名校”,不少學生認為有“過度宣傳”之嫌。
不過,時下家長們談論最多的“國際學校”,也是最受歡迎的,卻是另外一塊“是非地”。
記者採訪了解到,70%以上選擇“國際學校”的家長,送孩子就讀的實際上是公立中學開辦的“國際班”——提供高中課程,但孩子在中考結束後就進入到出國程序。這裡面有真正的國際班,只招收外籍子女或國際留學生,也有90%的學生都是中國籍的高中國際部。
無論是名校,還是普通高中創辦的“國際班”,幾乎從誕生之初,就因其亂象叢生、利益鏈複雜,質疑聲不斷。
學習氛圍不敢恭維
了解了國際學校的來歷,不少家長可能想知道,這些國際學校除了收費貴,還有什麼?
“就課程來說,這類國際學校的教學部分完全以外籍教師為核心。課程設置要么選擇英國體系,要么選擇美國體系,或者兩者兼用。”曾經在北京某國際學校擔任老師的包小娟向記者介紹說,這些外教教師的質量是“一分錢一分貨”。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儘管是貨真價實的外教,但也有不少學生即便在高中畢業後仍玩不轉英語。“在學習方面,也要看學生的自主性,很多國際學校管的不嚴,學習風氣並不好。”包小娟坦言。
除了開設國外課程,國際學校還會提供多種特色課程。在一些國際小學,鋼琴和游泳是與語數外一樣的必修課,中學還開設諸如陶藝、戲劇、攝影等課程,並要求在自然科學(生物、化學、物理)、社會和文化類(商管、經濟、歷史、哲學、藝術等)中選修課程。此外,每科都會佈置論文,要求用英語寫作。
學生們還有豐富的社團活動,涵蓋運動、商業、藝術、公益等多個種類,每天有固定的社團活動時間,學生也似乎更熱衷於這類活動。“我不敢保證學習一定比外面強,但是自主意識、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培養,一定比外面學到的多。”一位曾在北京王府學校就讀的女生對記者說。
“國際學校最顯著的社交特點在於隔離性。學生以語言分群,說中文的在一起混,說法文的在一起混,說英文的在一起混。在這種環境裡,最吃香的是會多門語言的學生,能在各個圈子裡都混得開。”包小娟說。
對於不少家長關心的學習氛圍,“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講,這裡的學習氛圍差強人意。去年,我們學校的平均畢業成績在全地區排名第一,遠超國際學校的世界平均分,然而懶散、享樂仍然是這裡的主題詞。”包小娟說。
在江蘇省蘇州市工作的程雪梅也告訴記者,因為丈夫有加拿大國籍,為了讓女兒今後能上蘇州的國際學校,她準備帶孩子到加拿大生活幾年以取得加拿大國籍。
然而,有錢、有外國籍,還不是進入國際學校的全部門檻,還包括孩子的英語水平、家長的空閒時間等。
“如果沒有英語基礎卻想讓孩子考國際學校,這不是開玩笑嗎。先不說學校能不能錄取你,就算孩子進去了,能適應全英文教學嗎?能與老師同學愉快交流嗎?孩子能適應嗎?”鄭勇華對記者說,孩子即便進入了國際學校,也非萬事大吉。“國際學校的課時相對較少,孩子的假期多,還鼓勵家長高度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除了和孩子有關的各種節慶表演活動,還有媽媽沙龍、讀書會、家長聚餐、教育講座等,假期裡最好還能帶孩子去旅行”。
國際學校是什麼來歷
五花八門的國際學校、國際班經常讓“小白”家長一頭霧水。記者發現,在北京市,各類國際學校就有數十家,陸琴為了考察學校,花費了半年時間準備資料。
“除了少數供外國使館工作人員子女上學的純國際學校外,大部分國際學校的主體性質其實是民營教育培訓機構。這些民營機構的出資方千差萬別,可能是某個知名教育家,也有可能是某個煤老闆。”陸琴說,這類學校通常會挂靠在一個國際文憑組織的旗號之下,“比如英國的愛德思和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瑞士的IB等。國際學校和國際文憑組織的關係是,前者是後者在某個地區的認證考試中心和教學點。後者為前者做資質考核和監督,但前者俱有完整的人事權”。
“很多圈內人告訴我,挂靠在國際文憑組織的學校只要能通過考核,之後的管理和運營一般都不會被國際文憑組織過問。”陸琴說。
據介紹,目前比較好進的國際學校屬於中外學生同堂,被稱之為“提供國際課程的中國民辦學校”。
1997年,北京私立匯佳學校開設了國際文憑課程。2000年,世青國際學校成立,外籍學生佔65%,中國籍學生(含港澳台)佔35%。此後“民辦洋教育”風生水起,2005年樂成國際學校成立、2006年海嘉雙語學校成立……這些學校的創辦者,多為企業家,如王府、樂成、新英才等學校的背景都是房地產開發商,有些則原本就是教育從業者,其中就有原來北京五十五中國際部的負責人。
然而,當她看到所有作業後,這個在上世紀70年代讀五年制小學的北京白領沉默了:語文複習5節,聽寫生字背課文、複習聲母表、改小卷子,還有一頁漢字要寫;數學口算練習一頁,改卷子、複習;英語複習3課單詞、背誦……
瑛子的父母最終決定讓孩子離開公立學校的原因在於,瑛子在設計黑板報時沒有按照老師的規定畫線,被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責罵,繼而因為瑛子說了自己的理由,被罰站一個中午。
“我發現孩子的眼睛已經不亮了,所以下決心離開。”這是瑛子的媽媽給記者發來的微信。
“假如我在上海有房且家庭年收入60萬元以上,我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送孩子讀初中,中考後上普高,高考後上大學;第二種是送孩子去讀國際學校,考國外的大學。前者學費大概是後者的1/20。然而,就大學的錄取難度而言,復旦大學和交通大學在上海的錄取難度遠大於去國外讀個相似排名的學校。此外,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孩子可以更早和國外接軌。”在受訪者中,鄭勇華說得更“實際”,他的女兒目前在上海就讀國際學校。
“在國際學校裡,學生的家庭背景非富即貴,家長基本上是各個領域的精英。把孩子送到這些學校也是希望幫孩子從小打造一個人脈圈子。”鄭勇華說。
國際學校門檻有哪些
不管是陸琴還是瑛子的父母,又或者是鄭勇華,他們送孩子上國際學校的理由很多,但最重要的前提是,這三個家庭的年收入很高。
在很多人看來,有錢是上國際學校的一個重要前提。
“入學以後,學費每年至少10萬元,這還不包括住宿、生活費,不包括課外補習班、興趣班。”鄭勇華告訴記者,另外還有各種國際旅行、冬夏令營和所謂的“開眼界”活動。年級越高越費錢,因為各種遊學、社會活動會增加開支。
當然,除了高額開銷,國際學校還有其他門檻。
鄭勇華告訴記者,目前國際學校之火爆,已經遠遠超出想像。“特別是北京的國際學校,已經不像前幾年那樣只要報名就能上。想讀國際學校,不光要求學生參加選拔考試,一些學校對學生身份、家庭等情況還會做出要求”。
“除了一些國際學校要求孩子持有外國護照或綠卡,同時還要求入學申請者父母至少有一方持有外國護照。有的國際學校甚至對父母的家庭教育理念都做出了要求,比如有的學校會要求了解父母是否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甚至家長對國際學校以及國際課程的熟稔程度也被納入入學考查因素。”鄭勇華說。
國際學校調查:教學質量良莠不齊學習氛圍不敢恭維
法制日報2017.2.24發表題為《國際學校,沒有想像中那麼美》的文章指出,在缺乏有效行業監管與行業自律的現狀下,我國國際學校滋生收費標準不一、教學質量良莠不齊、辦學機制多元且權責不清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際學校市場的良性發展。
以下為文章全文:
調查動機
近年來,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掀起了一股“國際學校”熱,不少家長將孩子從公立學校轉入國際學校,以避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同時為未來的出國留學鋪路。然而,上國際學校就真的能與國際接軌嗎?國際學校真的適合孩子們嗎?
放下電話,本來還在侃侃而談的陸琴,默默地嘆了一口氣,“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陸琴所說的“次”,指的是一家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國際小學,每年學費18萬元。陸琴本想讓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國際學校,但因孩子不是外國籍不得不放棄。“原來以為只要父母一方是外籍便可,今年卻多出了孩子也必須是外籍的條件”。
近年來,不少學生家長因種種原因,將孩子的受教育路徑從公立學校轉向了一條非主流的教育道路——國際學校。
“我越來越感到,孩子之間的競爭實際上是家長之間的競爭。這個競爭是個無底洞,沒有標準,沒有底線。”一位曾輾轉於公立、私立、國際學校的家長在某教育論壇上留言,“平心而論,無論走哪條路,都能達到同樣的目標,家長應該根據自身和孩子的客觀條件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這也道出了不少選擇國際學校的中國家長的心聲和邏輯:國際教育終是件“奢侈品”,動心可以,買下卻需要冷靜又冷靜。
為什麼要去國際學校?答案五花八門。
陸琴的答案很明確,儘早接軌,“因為我們家的生意已經逐漸轉向國外,我們打算過幾年移民,國際學校和國外教育體系更加接近”。
不過,除了這種解釋,陸琴還有一些話,“孩子在公立小學上學太辛苦”。
北京女孩瑛子選擇就讀國際學校,也有類似的原因。3年前,瑛子的生活是這樣的:每晚寫作業要花3個多小時,到晚上9點才能做完功課。瑛子的媽媽曾經以為,做作業花3個多小時是女兒拖沓造成的。
教育部:不得擅自以在家學習替代國家統一義務教育
據教育部網站2017.2.22消息,教育部今日發布關於做好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強調要高度關注接受“私塾” 、“讀經班”等社會培訓機構教育的學生,對因身體健康等原因確需緩學的,應向縣級教育部門提出申請,獲批准後方可緩學,不得擅自以在家學習替代國家統一實施的義務教育。
《通知》從鞏固三年改革成果、有序擴大覆蓋範圍、統籌城鄉招生工作、規範學校招生行為、強化履行各方義務、加強學生學籍管理、做好宣傳引導工作等七方面做出部署,要求各地繼續深化改革,確保教育機會公平。
《通知》要求,2017年19個副省級以上重點大城市各區(縣)要實現100%的小學、95%的初中劃片就近入學。經審批的初中特長招生比例,控制在區(縣)初中總招生人數的5%以內。
各地要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夠均衡、群眾擇校衝動強烈、“學區房”問題突出的地方,穩妥推進多校劃片(隨機搖號、派位),片區調整時要按照依法治理的思路和辦法實施,增強劃片工作的認可度和公信力,新舊片區變化要設置合理的過渡期限。
要落實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的比例不低於50%的要求,並向薄弱學校、農村學校傾斜。要繼續加快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切實簡化隨遷子女入學流程和證明要求。鄉鎮寄宿制學校要優先安排留守兒童住宿。
回應
課餘時間怎麼教,可以根據學生、家庭的情況自行安排。但是主要課業時間必須接受國家統一的義務教育。這是一個通過教育實現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過程。
義務教育不單是福利,更是公民應該履行的義務…用古代的話說,跟勞役一樣的…不讓孩子接受義務教育,就是公然跟國家作對
教育部此說法沒有任何作用,無非就是刷存在感。試想,我在家教孩子,你教育部管得著?還是立法更靠譜,所謂依法行政。
第五十八條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無正當理由未依照本法規定送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接受義務教育的,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給予批評教育,責令限期改正。
政府力量不夠,其實應該剝奪監護權,換句話說,小孩沒收。
為什麼我看見很多蘭州拉麵之類的店裡面很小的小孩,絕對是適齡兒童,根本不上學?
那些可憐的孩子的路已經被選好了,就是繼續開拉麵館
韓二不知道耽誤了多少人
韓二又沒進私塾,9年義務制教育還是完成的
那些不送子女去義務教育的,是社會達爾文獎獲得者,自我淘汰啊
這些資本性、專利性收入,現在中國的大學教授都能得到,而那些計劃性色彩的福利、老幹部待遇,你在資本主義根本享受不到。何況像楊老這樣搞理論物理的,談不上什麼專利收入。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超越你的層次,在你眼裡很重要的東西人家根本不看重。
不要等老了才歸根!
老毛還說中國人要對人類做出更大貢獻呢。你是不是也要把老毛抓出來批鬥一下呢?人類需要你貢獻麼?咋不讓聯合國去貢獻呢?廢材一般都你這樣想法。供養這種大師,真的是一種資格,全世界只要腦子還算正常的國家,搶著要,你這種人不懂,我理解。幸虧中國不是你這樣的政治正確的民粹分子當政。幸運。隨便你評價,但不能阻止我,你這種人的評價的評價。就一句詩,“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楊的學術專長是理論物理學。老成歸國有獨特的價值,因為楊在美國工作幾十年,對西方科技發展的製度精髓已經完全看透了。楊曾多次講,只要中國人有心學術,政府多投入,中國科技大爆發的時代一定會到來。當時許多人不以為然也!
楊振寧為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拉巨額科研經費,私人推薦1200餘名年輕學者出國培訓。“無償協助建設實驗室幾十座”(葛墨林院士語),以清華名義發表SCI論文幾十篇,“將清華三個物理研究領域提高到世界一流”(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語)”,楊振寧還個人捐獻600萬美金以上給清華大學,用於引進人才。楊振寧還邀請、安排林家翹、聶華桐、姚期智、張首晟等多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到中國工作,其中做到中科院外籍院士的就有7人。楊振寧還一手促成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的創建和第四代光源——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試驗裝置的大項目在中國落戶。據李昕,楊振寧還與恢復高考有關,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7_02_21_395252.shtml
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楊振寧推動了香港中文大學數學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南開大學理論物理研究室、香港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基金會和中山大學高等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
姚期智簡介:
姚期智(1946年12月24日~),祖籍湖北省孝感市孝昌縣,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2000年圖靈獎得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1967年獲得台灣大學物理學士學位;
1972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博士學位;
1975年獲得美國伊利諾依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
1975年至1986年曾先後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系任助理教授、教授;
2004年起在清華大學任全職教授;
2005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現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回應
說一句公正話,以楊振寧的學術地位,真的不需要回國蹭飯。搞理論物理的朋友說,他當世理論物理第一,有史以來前五,12項諾貝爾獎級別的貢獻。去全世界哪個大學都會享受最好的待遇。改革開放後,他竭盡全力指導國內科研,爭取資源。這次轉國籍估計是楊老想真的的落葉歸根,大限之期能以中國公民的身份離開這個世界。
楊振寧帶了個好頭,以後中國會像二戰後的美國一樣廣納人才,從此天下英雄盡入吾國轂矣。
其實這些老教授已經不能做出什麼研究了,但是千金買骨,可以吸引更多青年科學家回國,是一個很好的示範作用。
還不是圖利,外籍院士退休待遇有中國那麼好嗎?中國的院士我估計退休待遇至少是當國寶一樣比照那些省部級離休老幹部吧,免費醫療,專屬秘書,公車代步,各種領導人年節探望,商業性論壇、廣告代言的車馬費,要不怎麼爭破頭。而外國是資本為大,你就算是美國院士,你的養老主要靠大學終身教職的收入,加入的國民養老金計劃和股票投資,又或者同跨國公司產學研研究轉化的專利收入。
楊振寧姚期智已放棄外國國籍轉為中科院院士
據央視新聞2017.2.21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了解到,已放棄外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的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楊振寧、姚期智兩位教授日前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楊振寧資料圖
楊振寧院士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先後創立“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和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因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原理而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姚期智院士長期從事計算機科學和量子信息科學研究,2000年獲得計算機科學領域最高獎圖靈獎。
因外籍院士提出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學部歷史上是首次,無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學部專門製定了《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暫行辦法》。按照新制訂的程序和規則,楊振寧院士加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姚期智院士加入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中國科學院院士目前人數為754位,外籍院士人數為78位。
楊振寧簡介:
楊振寧(1922.10.1~ ),出生於安徽合肥,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因提出“宇稱不守恆”觀念被實驗證明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進中美兩國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
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
1945年,獲庚子賠款獎學金,赴美留學;
1948年,獲芝加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任芝加哥大學講師、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研究員;
1955年,任美國普林斯頓高等學術研究所教授;
1966年,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長;
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
1998年,任清華大學教授。
2009年,公司老闆派“大班長”到中國大連出差三天。回來以後,她對中國的印象全變了。她告訴日本同事:那裡有高樓大廈,一點都不比日本的矮;那裡有小汽車,在馬路上跑得歡著呢,動不動就堵車;自己在酒店吃自助餐,要什麼有什麼,真的是眼花繚亂。不過,她回過頭來又對中國研修生說:“你們中國太亂了,人太多了,車太多了,樓房也太高了,文明程度不好,還是日本好”。但是,那小眼神裡,已經比不屑多了一點羨慕的感覺。
我們幾個中國研修生聊天的時候說到她,原來是覺得中國“落後”,後來是覺得中國“文明程度不好”,對於她來說,這已經是認識上的進步了。我們還知道後來她多次找公司老闆,說是還想去中國出差,但不知為什麼老闆就是不同意。於是,我們就主動向她介紹中國。有的人把家里通過微信傳來的照片給她看,告訴她我們的家鄉發生了什麼變化;還有的人給她播放小視頻,還有日語比較好的中國研修生給她講各種各樣的中國事情,還有的中國研修生休息的時候給她包餃子。
慢慢地,這位“大班長”變了,有時會跟我們說:“我退休以後,一定要去中國旅遊,因為我開始喜歡中國了。”(蘇靜)
回應相關新聞
外媒:超萬名中國研修生在日“失踪”成黑市勞動力2017-02-16
日媒:赴日研修生近5千人“失踪”大多咋是中國人?2015-12-21
日媒:在日研修生講述日本“大班長”眼中的中國變遷
日本新華僑報網2017.2.18文章,原題:一位日本“大班長”與中國研修生的交流 一位中國研修生講述自己在日本生活期間的故事,特別提到公司裡有位元老級人物,講述了他與研修生的日常交流及他對中國的一些看法。文章摘編如下:
多少年過去了,我還是難忘研修生生活期間遇到的日本公司的那位“大班長”。
這位“大班長”是這家小縫紉公司裡面的元老一級人物,從18歲開始就在這里工作,而且一直是前沿陣地的骨幹。有人告訴我,如果“大班長”是個男的,可能早就當上公司的常務、專務這類管理幹部了。但是,日本社會講究“男尊女卑”,她就是一直升不上去,圍著縫紉機轉了不知多少年。
那麼,為什麼喊她“大班長”呢?因為她“個頭大,嗓音大,脾氣大”,與日常所說的“大和撫子”完全不是一回事。她只要一聲喊起,整個車間就都知道“大班長”在鬧脾氣了。不過,“大班長”雖然脾氣是大了一點,但在男人面前還是會“裝嫩”的,其撒嬌本領也是公司裡面一個看點,有時連日本員工都感覺要起“雞皮”了。
“大班長”每天工作的主要任務是檢查做出來的衣服質量,還要看著中國研修生的干活情況。心情好的時候,她會誇獎中國研修生心靈手巧,雖然日語說的不好,但活干得不錯。心情不好的時候,她也會把中國研修生找出來撒氣,把這個中國研修生負責的工序地方都找出來,讓其一個一個去修改。所以,那時我們中國研修生每天進入車間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先看看今天“大班長”的心情如何,如果感覺是陰天,都會躲的遠遠的。
“大班長”以前沒有去過中國。在她的腦海裡,中國就是一個落後的國家,沒有高樓,沒有汽車,甚至還沒有家用電器。所以,她總感覺中國研修生一個個都是太窮的人,都是沒有見過世面的人,經常和中國研修生說的一句話就是:“還是日本好吧,什麼都有,你們在這裡是不是感覺很幸福?”說完,還會露出那不屑的小眼神。
一些日本雇主批評研修生幹活不認真還容不得說。
而研修生工資低,很多住得偏僻且基本不會日語,娛樂等精神生活貧乏。有人在重壓下走上絕路。
一名中國研修生2013年在廣島縣一家牡蠣加工廠用刀具和鐵鍬打死社長和一名員工、打傷6人後,用鐵鍬和牡蠣加工工具自殘。他供述,自己不懂日語,易被孤立,工資低還挨老闆罵,不由心生怨恨。
姜先生還提到研修生的養老問題。他說,如果研修生在日本期間沒加入年金體系,或加入了但不能與國內的銜接,就會影響其老年生活。從國家角度來看,一個人年輕力壯時為外國政府所用,上年紀後回國享受社會福利,這個賬怎麼算都虧本
【現代奴隸勞動制】
日本厚生勞動省1月27日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0月底,在日研修生超過21萬人,同比增長25.4%,他們支撐著日本的農業及漁業。
日本政府說,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有助於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是日本通過技術轉移為國際社會作貢獻。而日本共同社評論,原則與實際相差甚遠,已經到了該從正面討論此制度的時候。
札幌律師會的律師豬野亨直言,低工資、長時間勞動,這是藉勞動之名的奴隸待遇。技能實習制度在實踐中成為補充日本勞動力不足、殘酷役使被欺騙來到日本的外國人的製度,是偽裝成合法的現代奴隸勞動制。
日本眾議院去年10月25日通過《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規範化法案》和《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修正案》。前者旨在改善研修生工資待遇;後者增添了一項新的在留資格——“護理”。日本媒體認為,這將推動外國護理人員大幅增加,緩解超老齡化日本社會護理人員嚴重不足的現狀。
豬野亨指出,日本政府將護理、建築、第一產業等日本人敬而遠之的工作都讓外國人來幹,至少應該讓外國研修生與日本員工處於同一工資水平並禁止中介榨取。
如視頻末尾所示,一些日本網民認為,研修生不是正式勞動者,當然不能給勞動者的錢;還有人留言“要是有意見就別來日本”
而豬野亨認為,日本社會既然依賴外國勞動者,就需要認識到:“我們的勞動力正在退化,自己都沒有辦法生產大米和建設道路,請世界各國的朋友來幫忙。
http://opinion.haiwainet.cn/n/2017/0213/c345437-30726692.html
曾有一名女研修生給在日華人打電話,哭訴自己遭受虐待。她說,自己偷偷打來電話,怕被日本老闆發現。
了解中國研修生情況的在日華人魯蓬人說,有的研修生“就像生活在監獄中”,被禁止獨自出大院,與過去的勞工相差無幾,只是多了個休息日和小範圍的自由活動區。
研修生往往被攝像頭監控。有些女研修生反映,她們的宿舍也有攝像頭。
日本厚生勞動省2016年8月公佈的數據顯示,在2015年被調查的5173家僱用外國研修生的日本雇主中,七成違反勞動基準法或勞動安全衛生法等法律。
日本時事社評論,由於日本勞動力短缺,對外國研修生這種“廉價勞動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利用外國人不熟悉日本勞動法的弱點惡性僱用成為普遍狀態。
【被騙交錢白乾活】
一名遭壓榨的中國研修生說,日本老闆拿合同威脅她,按照合同她似乎還不佔理。
魯蓬人說,研修生都是被“高收入”忽悠而來,所簽合同大多非常不公平。而不少研修生並不清楚合同的具體規定,有人的合同都被日方收走了,自己連憑證都沒有。
中國人要想去日本當研修生,通常要向國內中介交高額手續費和押金,如果未能履行合同,要支付高額違約金。即使如期回國,押金也可能要不回來。
這名已經回國的研修生以前在日本岐阜縣工作,赴日前給了中介4萬元人民幣,回國後一分錢都沒拿回來。
一名山東小伙子當研修生時干活手受傷,休息了一周就被老闆要求立即回國,回國後欠了一屁股債。
魯蓬人說,近幾年日元急劇貶值對研修生打擊太大了,掙的錢都蒸發了,再扣去中介費等,幾乎是白乾。
【失踪自殘咋養老】
了解中國研修生情況的在日華人姜先生說,研修生當初被忽悠說到日本能掙大錢,但現實是既學不到技術也攢不下錢。有些中國研修生實在受不了日本雇主的壓榨,感覺“唯一的出路就是逃離”。
魯蓬人和在長野、名古屋、岐阜、廣島、山口、熊本等地工作的研修生都有聯繫。他說,有很多研修生想從工廠逃出去,他勸他們不要冒險。
還是有不少研修生逃離,成為“失踪”人口。
日本法務省去年10月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研修生失踪人數達5803人,其中3116人是中國人。自2011年起,5年間已有超過1萬名中國研修生在日本失踪。
即便是真留學,留學費用並不高,包括生活費在內的每年全價一般在12萬人民幣左右,注意,這不包括合法打工收入,而留學生可以合法打工每週28小時,按一線城市時薪60人民幣的收入算,即1680人民幣每週,每年即便只工作50周也有33600,而一般學校,讀書能有中游以上成績即可取得獎學金,金額在3萬至20萬不等(對,就有這麼高的,我過去一個手下,在日本留學4年沒打過一天工,不問家裡要錢,還能每年往家裡寄錢!),按照低值3萬計算(你不超時打工還不能取得中游以上成績,那你還不如索性打黑工吧!),每年實際收入約6.3萬,僅需家裡支援5.7萬人民幣,而這個金額,在中國二本以下學校,夠不夠一年讀書全部費用?顯然不夠!
那麼問題來了,是在中國讀二本以下學校,還是去日本留學?一樣是垃圾學校,至少還多學好一門外語不是?如果略微超時打打黑工(基本上都超,週六週日兩天就能幹24個小時了,28個小時不超別人都不願意僱你),不花家裡錢留學日本那才是日本留學生的常態好不好!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7_02_21_395190.shtml
中國研修生在日境況牛馬不如2017-02-13新華社
摘要:日本一檔披露日本雇主欺壓中國研修生(技能實習生)的電視節目近來頗受關注。一些日本網民認為節目內容是假的:“日本人不可能剝削,應該是中國人在日本剝削中國研修生。”真相如何?請看調查。
日本1981年確認“外國人研修生”在留資格,1993年設立外國人技能實習制度,即發展中國家的人在日本研修結束後,可與企業簽合同,邊勞動邊學習技術,最長3年。在日華人一般將研修生和技能實習生統稱為研修生。
這些研修生大多從事日本人不願幹的低薪“3K工作”(危險kiken,臟kitanai,累kitsui)。
研修生聽起來好聽,但實際上作為低端勞動者,大多學不到什麼特殊技能。記者在北海道水產品加工廠和養牛場看到,中國研修生從事的是往鮭魚身上抹鹽、擠牛奶、清掃牛棚等簡單工作。
在這檔引起爭議的節目中,一名中國妹子訴說她們這些研修生被日本雇主壓榨、性騷擾的境遇。
在日華人李先生說,這個節目說的是事實。他的朋友在香川縣高松市一家接收研修生的手機廠當翻譯,經常聽到類似情況。研修生不僅在薪酬方面與正式的日本員工差距巨大,有的還遭受性騷擾、經常無償加班。
新舉措引發混亂
日本政府2008年發表“留學生30萬人計劃”,預計在2020年底將外國留學生人數從當時的14萬增加到30萬。受此影響,日本國內針對外國留學生的日語學校數量增加,以九州地區為例,截至2016年9月底,九州地區共有64所日語學校,較十年前增加一倍。
法務省的這項新舉措從3月中旬開始實施,部分赴日留學申請已經受到影響。
“在越南和緬甸,很難讓留學生準備新增的財產證明資料,混亂已經在擴大,”一名日語學校工作人員說。
……
回應
一方面加強研修生的引入,一方面限制留學生的進入。說白了就是只想要廉價勞動力充實“3K”職業而不想被優秀人才搶工作嗎? 日本人之虛偽可見一斑!
說實在的,也不明白這些留學生腦子怎麼想的,能去留學的,至少家庭應該還可以(如果家庭貧困還為一己之私讓家裡出錢去留學,那這種人基本也無藥可救了),為什麼要留在日本當黑戶也不願當個正常人?話說日本還是相當排外的國家,不是尖端人才,在日本當黑戶基本也是被歧視的命,幹嘛還前赴後繼呢?
不知道你憑什麼說這些話,而哪些頂你的人又是憑什麼覺得你說的是正確的。
毛主席在《反對本本主義》中教導我們:“你對某個問題沒有調查,就停止你對某個問題的發言權。”“注重調查!”“反對瞎說!” 首先,日本留學費用,以打黑工為目的的留學,其費用只有首期學費與初期生活費而已,並不要留學全部費用。
日本將對包括中國在內5國留學生強化入境審查2017-02-21
據新華社2017.2.21報導,《西日本新聞》稱,日本法務省入國管理局2月向幾所日本當地日語學校通報,稱今後會對中國、越南等5國留學生採取更加嚴格的入境審查制度,要求這些日語學校在接收留學生時讓對方提供包括銀行賬戶流水、存摺複印件等新的財產證明材料,否則不予批准入境,以此防止留學生在日非法滯留。
不過,因劃定對象時缺乏公正客觀依據,該舉遭到當地語言學校批評。據法務省統計,2015年非法滯留日本的韓國人最多,但韓國並不在強化入境審查名單之列。
劃定標準不清不楚
日本法務省將中國、越南、尼泊爾、緬甸、斯里蘭卡5國留學生列入強化入境審查名單。一名法務省負責人說:“這5國留學生人數多,非法滯留情況增加,此前有報告稱留學生在日本非法就業。”
不過,根據法務省統計,2015年在日非法滯留人數最多的國家為韓國,有1.3萬人,其次為中國大陸約8700人,泰國和菲律賓緊隨其後,越南名列第五,而尼泊爾、緬甸、斯里蘭卡甚至不在非法滯留人數前十國名單內。為何忽略其他國家,選擇中越等五國作為嚴控對象,日本國內業界對此表示疑惑。
赴日留學生通常會先在日語學校進行半年以上的日語學習,然後再考取日本其他大學。留學生在向日語學校提交相關申請材料獲得法務省批准後,方能取得留學簽證。
法務省2月通報了2015年開除學籍或退學人數達到10人的日語學校,被通報的日語學校數量約為全國一半。被通報學校今後招生時,需要5個對像國的留學生出示家庭賬戶流水、存摺複印件等新的財產證明資料,而此前只需提供賬戶存款餘額證明即可。
一名日語學校工作人員向《西日本新聞》表達不滿稱:“也有留學生是因為升學、生病或者回家照顧父母等正當理由退學,難道這也要被列入處罰對象嗎?”對此,法務省承認:“(開除學籍或退學)10人以上這個數字沒有依據,只是為了將半數以上日語教育機構列入適用對象,這個政策也不是處罰。”
老實說,寫到這裡,我真有點為普通大學的精英們抱不平——你們很努力,很優秀,也許比名校學生更出類拔萃。可因為你們的學校在名氣和資源上不夠給力,所以沒法給予你們一個高平台、一條快車道、一份加速度。
我們無法撼動這個現實,但我們可以繞過它——憑努力,考進一所好大學。同樣優秀的兩個人,那個擁有更好平台和資源的人,往往會有更大的勝算,不是嗎?
回到文章的最初——上一所好大學,有什麼好的呢?
希望上面的三點,給出了一部分答案。
大多數人一輩子只會讀一次本科,有的人會再讀個碩士/ 博士。一生就這一次,那麼為何不上個好學校呢? 況且,好大學還有很多其他“好”:更棒的伙食,更美的校園,更多的獎學金……上大學,真的不只是為了拿一紙學歷,而更是為了——在各方面讓自己變得更好。
( 文章摘自《不如去闖》一書,作者:李柘遠,90 後,耶魯大學本科畢業,哈佛商學院MBA 新生。曾任職於華爾街著名投資銀行高盛公司(The Goldman Sachs & Co.) )
實習面試開始前,幾大投行的招聘團隊通常會舉辦宣講會,跟申請者“親切見面”——告訴學生們投行是乾什麼的、“高大上”在哪裡。那年9 月,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瑞銀等幾乎所有投行陸續造訪耶魯。他們派出的公司代表,從大老闆到初級分析師,也多是耶魯校友,與學生們“嘮嗑”時毫無距離感,除了分享正經的實習申請秘籍外,還會聊聊哈佛耶魯橄欖球賽勝算、耶魯最好吃的食堂,甚至當年曾有過的校園羅曼蒂克。
一眾世界頂級投行的職員代表放下光鮮甚至自傲的姿態,在白天忙得焦頭爛額之後,再搭兩小時火車從紐約風塵僕僕趕到耶魯,就是為了能吸引更多這裡的學生應聘實習崗位。他們青睞“耶魯”品牌,信任耶魯學生的能力。這種待遇,是普通大學學生幾乎沒法得到的。
與我同屆的一位高盛實習生來自美國南方一所普通大學,從大一便開始積累銀行、證券公司的工作經驗。平心而論,他能力出眾,踏實肯幹,絕對不輸給任何一位常春藤大學的實習生。可他費了比我多得多的努力,才換來實習機會:沒有一家投行到他的大學開宣講會,他只得數次請假飛到紐約,參加各大投行在華爾街總部的“集體宣講會” ( 面向所有院校學生開放); 幾乎沒有一位大學校友在投行工作,為了取經和“套瓷”,他只得千方百計在宣講會上要到了大佬的聯繫方式,數次發郵件毛遂自薦,才爭取到一兩個珍貴的面試機會; 面試時,他甚至收到“不公正待遇”——當他問到無法進入下一輪選拔的原因時,某投行招聘經理竟非常不專業而旁敲側擊地說是因為他來自xx 大學,而不是哈佛耶魯等” target school ” ( “目標學校”,華爾街幾大投行通常在target school 招收絕大多數實習生) ……
作為耶魯學生,我比他幸運、幸福了許多。除了讓學生們在家門口參加宣講會之外,數家投行為進一步表達誠意,還在耶魯組織了幾十場一對一的coffee chat ——員工請學生喝咖啡( 注意,是投行掏腰包) ,為他們的實習申請出謀劃策。高盛甚至專門請華爾街上著名的金融培訓師到耶魯,給學生們上課,一切免費。首輪面試,一些投行更是將考官團隊“運”到耶魯校園,免了學生們趕火車去紐約的麻煩。而普通學校的同學呢? “抱歉,我們不會在你校組織現場面試。”“抱歉,我們沒有針對你校學生的實習培訓課。”“抱歉,你需要自行預定航班飛到紐約面試。”
畢業後我喜歡穿著帶有“ YALE ”四個粗體字母的耶魯汗衫出遊。而這個耶魯人的標誌,也幾次幫我邂逅校友。有次去北海道的函館旅行,穿著耶魯汗衫在漆黑的山頂看夜景時,走來一位日本老先生,激動地用英語問道:“你在耶魯讀書嗎? ”聽聞我剛從耶魯本科畢業,他更加激動地握緊了我的手,祝賀我完成學業,“我是1972 年從耶魯畢業的! ”在這座偏遠的日本小城偶遇大學長,我也很激動,用日語跟老先生聊起耶魯往事。臨別前,老校友遞給我一張名片——原來他是三菱集團一位剛退休的關鍵高管。“ Leo 君,下次來日本,只要你在東京,就要聯繫我哦。”
還有一次到洛杉磯出差。在半島酒店,我穿著耶魯汗衫坐在大堂吧寫文件。大堂的女鋼琴師滿臉笑容地朝我走來,“你一定是耶魯人吧?(You must be a Yalie?) ”得到肯定答復後,鋼琴師說她的丈夫和女兒都是耶魯畢業生。“看到你真親切,你讓我想起了我女兒。Leo ,如果你還能在這里呆上一陣,一定來參加校友會的活動。下週,洛城的耶魯校友會在好萊塢舉辦一場派對,梅里爾- 斯特里普( 耶魯畢業的著名女演員) 可能也來參加。”
說起耶魯的人就激動,有些扯遠了。總之,若想在青春最好的幾年裡,結識一群高智商、高情商的人,和這群人成為朋友/ 事業夥伴/ 愛人,讓他們給你帶去源源不斷的積極影響和改變,你就應該努把力,考上一所好學校。我相信,哪怕是只有一丁點上進心的同學,也希望與優秀的人為伍,而不是和終日打遊戲吃泡麵/ 發自拍修美顏/ 戀愛對象換不停/ 渾噩度日胸無大志的同學玩在一起吧。
名校 = 更好的平台,更多的資源--> 離“成功”更近
如果使人受益一生的學習能力塑造和出類拔萃的師生這兩點“好”還不能說服你下決心為名牌大學的入場券拼一把,那麼我們再聊一點實際的“好”。
好大學帶給學生的機會和資源往往是頂尖的。而抓住一個好機遇,你的起點就可能比別人高一截,畢業後直接進入人生髮展的快車道。好大學,好平台,好機遇——這點其實挺不言而喻的,但我還是想分享一個在耶魯的小故事。
大三上學期,我決定申請投資銀行的暑期實習。每年夏天,華爾街的幾大投行都會錄取一些大三升大四的實習生,把他們分配到投資銀行部、股票銷售與交易部、研究部等部門實習8-10 週。實習生最多能拿到一筆相當於人民幣8 、9 萬元的薪水,表現優秀的還能提前獲得全職錄用。這麼好的香餑餑,自然受到一眾大三學生的爭搶。
每個耶魯學生的“厲害”都體現在不同方面。有才華方面的“厲害”:滿分學霸,音樂詩人,發明天才。有閱歷方面的“厲害”:十年級的暑假一路賣藝遊遍南美寫出一本暢銷遊記;18 歲和22 歲代表美國連續參加兩屆奧運會擊劍比賽並獲獎牌; 幼時倖免於盧旺達屠殺,與家人十年後在美國重聚,長大後代表非洲難民在聯合國演講。當然,還有家庭出身方面的“厲害”: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唯一的外孫,印度首富唯一的千金,全球著名金融大鱷的小兒子……
我和這些厲害的同學們一起揉著惺忪睡眼去趕清晨第一堂課,在圖書館啃書到天亮,在星期五晚上的大派對上喝酒唱歌,在周末乘火車去紐約逛博物館和藝術館… …我們探討政治民主、生物實驗與倫理道德、同性戀權利等深奧話題,更會一起在星空下暢想人生未來。每個耶魯學生都在釋放著積極上進的氣場,在友好和諧的氣氛裡你追我趕。和這樣一群人在一起,壓根不敢偷懶,更不可能頹廢。那些家世顯赫的學生,也絲毫沒有紈絝子弟之氣。從他們身上,我感受到了低調、謙遜、彬彬有禮。
耶魯的教授們,是一群實力引領學術界,影響力延至政商、文藝等各個領域的牛人。大學四年裡,我有幸跟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 施勒教授學習“金融市場理論”,同摩根士丹利前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 羅奇教授討論中國未來的經濟走勢,向著名的耶魯大學投資辦公室首席投資官大衛- 斯文森教授討教投資秘籍。除了上課時能近距離接觸傳說中的各位“人物”,我還有幸和教授們在生活中切磋交流:跟日文教授學習劍道,到德國籍的歷史教授家裡啃豬手喝黑啤,幫英文寫作課教授打理後花園的花花草草。
因為四年的同學情誼美好而難忘,大家在畢業以後仍舊保持著密切聯繫,以耶魯校友身份為傲。不誇張地說,地球的每個角落都有耶魯人在積極改變著這個世界,哪怕是一座只有兩個耶魯畢業生的小鎮,也可以成立一個校友會。而紐約、舊金山、倫敦等歐美大城市,更是有上千上萬耶魯人,從近百歲的老翁到二十多歲的小伙都活躍在校友活動中。
再舉個例子。在一些學校寫論文,有時不得不說就是個“東拼西湊”的過程。“稍微查點資料,這裡抄一些、那裡再補一段話,改改措辭變成自己的“論點”,看上去八九不離十,只要教授別刁難就能過關。”
在耶魯,每篇論文都可以寫得艱苦卓絕。為了理出一篇論文的arguments ,我經常要幹掉幾本書、跑上幾次圖書館、查過幾回期刊數據庫,有時還需要和麵對面教授交流觀點。寫的過程更是絲毫不能馬虎,文章邏輯、遣詞造句等方面都需要“莊嚴”對待; 引用別人的觀點和數據時,必須仔細做好註釋、寫全“參考文獻”,否則就算抄襲,可能被追責。有些大四學生甚至會用一整學期來“憋”一篇畢業論文。當終於得到教授的肯定時,我有兩個大四好友竟然當場喜極而泣。
經歷這麼多的“折磨”與歷練,有必要嗎? 作為過來人,坦率講,當年熬夜苦讀時,確實有過累得想罵人的時候。但學習之後的成就感和長進,就好像品過好茶後的無限回甘。知識學得很紮實這點自不用說,更重要的收穫,還是通過深度學習所提高的各種能力:閱讀力,寫作力,分析力,批判性思維等等。這些能力綜合在一起,就加強了一個人的自學力。而好的自學力不但在讀書時有幫助,在未來幾十年職場的摸爬滾打裡,也會使一個人獲益無窮。
好大學,好在“好教授,好學生,好校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婦孺皆知。還有一條更通俗的理論,說一個人的水平,大約是與他交往最多的五個人水平的平均值。對大學生而言,這五個人幾乎就是朝夕相處的同學和教授,父母都不一定算得上。
20 歲出頭的年輕人,三觀尚未完全形成,性格也仍有可塑性。在蛻變成大人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身邊人潛移默化的影響。若想當一個優秀的人,就最好多和比自己優秀的人在一起。
好大學,關鍵的一“好”在於 “人”好。沒有一所好大學不是人文薈萃、牛人輩出的。在人才濟濟的校園里呆四年,你會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才,通過和他們一起上課、寫作業、運動、聊天、旅行、談戀愛,你將一直被他們的正能量氣場籠罩,不知不覺汲取到他們的優點、逐漸變成更好的自己。
耶魯四年,讓我倍感榮幸的一大收穫,就是與一群“超級厲害”的人成為師徒、同窗和校友。
大學生真的沒什麼了不起的。你一出去大放厥詞,談人生談理想談國家大事,頭頭是道,可人家當你在放屁。你自己有獨立人格嗎?你的觀點不曾剽竊嗎?你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嗎?你始終不背叛理想嗎?當別人把你的話當成屁的時候,你是否在私底下譏笑對方早已被現實所挫敗?大學生沒什麼了不起的。當你在經歷社會現實的多年磨洗,依然堅持當年深信不移的原則,依然沒有把當年的理想污染,你才算有本事。否則,那些話真的只是屁話而已,甚至,你本身就是個屁。
請不要再把自己當成天之驕子,倘若無權無勢,邁出社會的大學生只會發現自己原來是“添只轎子”,抬人的轎子。苦逼的大學生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呢?既然預定的局,已經身陷其中,就算不能做出改變,至少別繼續淪為傻逼。如果可以改變,請堅信苦逼的生活,不能阻止追逐牛逼的腳步。
“女生讀大專,不如早早去做雞”的怨言,當然是極端的,是一種由於攀比而帶來的自怨自艾。人生,應該學會忘記攀比,學會生活,如果我們去攀比,有錢人可能羨慕沒錢人的快樂,沒錢人也會羨慕有錢人的金錢,而自己是否快樂,只有自己心裡清楚,所以做好自己,知道自己想要的,好好努力就行了!
為啥一定要上一所好大學? 2017-02-20
好大學不只教你知識和技能,更教你怎麼學知識長技能
我認為,優秀大學和普通學校在學習上的關鍵性差異,不在於“學什麼”,而在於“怎麼學”——學習的方法和過程,有時真的很不一樣。因為好大學不只教你知識和技能,更教你怎麼學知識長技能。
同一個知識點,普通學校的學生可能只掌握了皮毛,背一背概念,練幾道習題,淺嚐輒止; 名牌大學的學生卻可能通過教授講解、小班討論、課外研究、文獻閱讀、論文撰寫等多種方法,很深刻立體地消化一個知識點。
以博弈論(Game Theory) 這門課為例。開課時,教授先帶我們一起看了《美麗心靈》這部講述博弈論大師、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約翰- 納什的電影,讓我們初步了解了納什其人、感受到博弈論的美麗。學習博弈論最基本的“納什平衡”時,教授不但通過“囚徒困境”等經典例子解釋這個概念是什麼,還讓學生們試著設計出不同的博弈論情景題,發給班裡其他同學去找“納什平衡”。這樣,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就能引申出各種learning practice ,而每種practice 又加深了我們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直到今天,我還對博弈論的各種概念記憶猶新,這一定得歸功於當時的深度學習。
聽到這句話,我不由驚詫了一下,這種髒話竟然出自一個女大學生!難道讀書真的這麼沒用了嗎?其實也不是,不但不是,我認為現在反而要讓小孩讀書,否則更跟不上社會發展節奏,因為改革開放那段容易發財的年代已一去不返了。至於現在大學生,為什麼處於這麼尷尬的境地,我們不煩來分析一下原因。
若說三十年前的大學生叫做奇貨可居,那麼現在這貨早已供過於求,隨著物價的飛漲而迅猛掉價。在二十世界末那兩三年,本著提高國民總體素質的美好願景,將高校擴招的步子扯大。不料,步子扯大了,頭便矮了一截,所以實際效果反顯得大學生的總體素質在下滑。
所以說,當代大學生多數成了悲劇的產物。因為標準降低,所以大學生群體數量劇增;因為數量劇增,所以良莠不齊;因為良莠不齊,所以差評爆滿;因為差評爆滿,所以出路渺茫。往日的國家分配製度早已無法承受龐大的貨,只能讓他們自生自滅。剛邁出社會的畢業生不再能引以為豪了,厲害的考研去咯,不行的混得比文盲還差,例子不勝枚舉。
企事業單位吃了熊心豹子膽,居然開始拒絕大學生了。他們認為,這是一夥只會吹牛不會做事的笨蛋,聘用無非是浪費資源。興許,浪里淘沙,裡面還有些能幹的,那就先試用瞧瞧看。反正大學生滿街走,不愁沒有。至於選擇自主創業的大學生,其失敗率是有目共睹的,除了在地下通道擺地攤的小,還算事業有成。這樣的現實令許多祖國的花朵嫣了,痛定思痛,不敢面對,終於躲進溫室啃老去了。
現在社會對大學生的普遍印像是:高不成低不就。好的崗位看不起你,普通的崗位你又看不起。其實,大家都是想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賺大錢最好,優待遇最好,有前途最好,有面子最好,環境好最好……應該說,同位競爭者太多了,以至於多數人的夢想只能是夢想。
可這樣想有什麼錯呢?父母辛苦操勞二十多年,寄予殷殷期望,以為上得起大學便了不起了,哪知傷不起的大學生起不了。特別是農村的父母,那些學費對於他們來說可不是平平凡凡的數字,物質的付出,心靈的付出,只想熬出個光宗耀祖的後來人。結果順著學校讀書這條路走,直到被套牢,難以自拔。
於是,這條絕大多數人選擇的出路,成為一些人的死路,大學生自殺並不罕見。這些人用生命的代價,卻仍無法撼動中國父母將上大學視為子女唯一出路的死心眼,所以中國大學不怕倒閉,所以騙子公司不怕高學歷的傻逼上鉤。父母的錢,總是最好賺的。
回到縣城,無意中遇到幾位初中同學,說到初中同學,總覺得自己欠著一個感情債,那就是初中畢業十六年了,至今未開過同學會,而自己卻是當年的班長,似乎難辭其咎。剛好有兩個月的時間,足以籌備同學會了,於是讓幾位同學聯絡一些小有成績的同學,作了動員,也一起唱K。說起同學會,十幾位同學非常熱情,真達到舉四隻手贊成的地步,同學會經費願意出一萬元以上的也有好幾位。於是,在微信同學群發了通知,定於春節初六舉行同學會。按道理,人大部分找到了,又有經費,幾十人的聯誼會是很容易的事情。
出乎意料的是,幾天后有同學帶動幾位同學宣布退出,並退出同學群。自己一直想完成的心願,胎死腹中,也就算了。自己尋找原因,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已沒有號召力,另外同學情誼淡薄,這不在話下。只是,有一種現象,特別明顯,如果排除家境因素,竟然越有錢的同學,基本上越是早輟學的同學。這是怎麼了?曾經以為自己讀了大學高人一等,曾經在畢業後上班那幾年春節回家過年,一襲西裝革履,曾經認為是衣錦還鄉。可如今,連到一些沒讀高中的同學企業打工都不夠資格,這不是一種諷刺嗎?
無獨有偶,去年在廣州由於校園推廣項目認識了兩位今年應屆畢業的學生,一位今年基本不用回學校可以直接找工作的,到處去應聘碰壁,最後給他介紹到熟人企業去上班;另外一位是要實習兩個月回學校的,年前參加了研究生考試,竟然春節後要找份實習的工作還真不好找,幸好前幾天研究生成績出來,考了高分,全力去準備面試了。這是怎麼了?他們可是本科生呀。
今天這件事,讓我深深感觸了。今天是周日,從縣城到市區去走下親戚,返回時與一位女生同乘一輛的士,聊到了工作。原來,這位女生今年26歲,2013年大專畢業,在深圳工作了三年多,如今回到家鄉上班,月薪3500元,週日輪班,家住縣城,每天打的士往返加乘坐三輪車車費需要30元,中餐10元。我問她,為何不在深圳繼續上班,她說深圳的工資5000多元,但是房租要1000多元,現在是父母逼她回家鄉上班,目的是物色對象了。她說,畢業三年多了,讀書的錢還沒有賺回來,現在面臨嫁人了,真感到對不起父母。她衣著樸素,好像素顏,可見平時是很節儉的。令她感到有壓力的是,她還有弟弟妹妹在讀書,而家境相對困難,最後,她坦言後悔當初不該一味追求讀書,竟然說:“花了父母那麼多血汗錢,自己真過意不去,如果早知讀書這樣無用,還不如早早去做雞!”
楊小楊:曾經以文化課考大學根本就是做夢,文化課300多分怎麼可能上大學?學了美術不僅考上了本科還是二本。而且藝術真的陶冶情操,是一技之長。就算畢業考不上公務員,自己作為自由職業者也是挺好的。
膨:藝考是越來越熱了,我是2008年考的,當年學校就6個美術生,學校也不管,去考試也是自發的,兩三年後,美術生已經成為一個大班了,有規模了。這個我覺得併不能怪學生,很多學校為了升學率,會專門勸說學生去考藝術類,高中生很多都是對自己的前途不清楚的,在中國高中學習能選擇的出路又太少了,難免會造成這樣的情況。
是我本人:我是十年前藝考出來的,中間經歷絕對是個精彩的故事。在突擊藝考的過程中,在學習時間、精力、物力、人力、財力上遠遠超過普通文化課考生,藝考的狀態可以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藝考可以說是臨近衝刺高考的又一道起跑線,然而其中情況也並非那麼明朗透明……說說現在藝考生畢業就業情況,大體可以分為三個方向:師範類、設計類(較實用/設計的範圍也廣/收入較高)、繪畫類。
小彭:曾是藝術考生,發表下個人意見。如果你是想靠藝術升學的,而沒有對藝術熱愛的,沒有將來打算一直堅持搞藝術的,還是早早放棄另擇出路吧!選擇自己熱愛的喜歡的,並不是一定要升學才有出路的!
蕙質蘭心:很多考生當年並非熱愛藝術而是因為文化課成績相對差一些,走藝術生這條路好高考。現在的整體經濟下行壓力大,整個藝術文化領域受影響比較大。想在藝術圈混口飯吃也不容易。
zero-era:我覺得現在很多藝考生並不是真的喜歡而去考試的,很多是看到藝考文化課分數低去的。可是,藝考要算文化課分數和專業課分數,反而比純考文化課耗時間。真正可以考上的,還是那批熱愛專業的娃!想投機取巧的,還是一個悲劇。所以,藝考且考且珍惜。
http://collection.sina.com.cn/plfx/2017-02-19/doc-ifyarrcc7953923.shtml
女生讀大專,不如早早去做雞?2017-02-20
一直想寫點東西,卻沒有什麼心情和動力。我畢業整整十年了,可如今卻一事無成,現在甚至連家庭都無法保障生活。去年春節前提前兩個月辭工回家,公司都註冊好了,一方面要保護“天貓之戀”這個商標,另一方面也該創業做點生意了。
在省外的知名類藝術院校中,靈活就業的畢業生佔比同樣很高。在中央美術學院,畢業生主要去向為自由職業、簽署三方協議和國內升學。其中自由職業的佔比50.7%,簽署三方協議的佔11.9%,國內升學的佔11.5%。上海戲劇學院2016屆畢業生中,55.4%的人選擇了自由職業,13.7%的人與用人單位簽署了三方協議,10.7%的人與用人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
藝術生為啥偏愛自由職業?對此,201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的夏然認為,“原因說起來主要有兩個:一是他們能靠技能養活自己,不是很缺錢;二就是不想被人管。”他的這一觀點獲得了不少業內人士的認可。
山藝傳媒學院院長劉昂說,“當然,自由職業者也並不是像聽起來這麼輕鬆,很多學生都要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兩三年才會慢慢有所起色,自主創業的學生,困難可能會更大一些。”(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郭立偉實習生侯春碩)
為什麼藝考比公務員還要熱2017.02.19美術報
卿卿:培養孩子一門愛好就好,其他順其自然!
安宣媚:可能剛開始是猶豫的,但是經過班主任說服,於是選擇了這條路,但是久而久之,發現自己是真的喜歡美術這個行業,慢慢開始到熱愛,不是所有藝術生都是因為文化課不好,而是真的慢慢發現自己的熱愛,就算藝考成績不理想,也不能打擊到自己的這份熱忱,沒有誰是天生的藝術家,半路出家未必不可,重要的是要堅持,堅持自己的夢想。也許之前只是為了考大學,但是現在更是為了自己的夢想,既然走上了這條路,就算所有人都不看好自己,我也會堅持。
東方畫室:中國藝術考生有三分之一是家長的主觀選擇,而非考生本人意願,這種現像在發達地區和城市尤為普遍,先不說前期大量的經濟投入,單是四年昂貴的大學藝術專業學習費用,也並非一般家庭能承受得了的。
貓耳朵:對藝術不感興趣的人,選擇通過這種方式上大學,又有什麼意義呢?浪費的時間和金錢如果用在文化課上,即使是上大專,那也比浪費四年光陰強。選擇了藝術就選擇了寂寞,大學書法老師的名言,給各位同學提個醒。
大象:家長以前覺得學藝術畫畫的太高冷,找不到工作,現在慢慢知道學藝術還可以是學設計,還是很實用的,收入又還可以,家長就是這麼現實。
彧雅:藝考不是成功的捷徑!一時興起的藝考會給你帶來此起彼伏的應考!藝術是寂寞之路,對綜合文化素質要求極高!
每天只睡兩個小時 跟女友合吃一碗麵
“當年父母勸我找個安穩的工作,我說,至少等我把上學的學費掙回來。”黎亭亭2014年畢業於四川的一個藝術類院校,他介紹,他上學時的學費每年能達到一萬六到一萬八左右,加上生活費,大學四年下來,他至少花了十萬元。不過,畢業兩年後,黎亭亭和他女朋友就順利組建起了一個小團隊,平常為某知名電視欄目專題做製片,私下里,寫寫他們自己想寫的劇本。作為自主創業者,雖然幹得時間不長,但黎亭亭已經做得有聲有色,在業內開始享有一定知名度了。
但其實,從2014年到2016年的中間這兩年間,黎亭亭過得卻並不輕鬆。這中間,他曾在濟南一電視台欄目工作過兩個月,也曾去西安為某院線劇本拍過影片,還曾跟拍過婚紗攝影。“幹婚紗攝影的時候,連續五天,每天只睡兩個小時,只賺了700塊錢。2014年跟著劇組做跟拍,手頭實在緊,曾經和女朋友合吃過一碗泡麵、喝一瓶水。”由於不想開口向父母要錢,黎亭亭說,那時他和他女朋友只能死扛著過日子。
“說實話,10個參加藝考的孩子,可能有9個是為了拿證,很多學生進了大學之後,四年基本全荒廢了。我學的是導演專業,我們班當時有30個人,現在除了我和另一位同學,大家都轉行了,要么去做銷售,要么輾轉去了機關單位。”黎亭亭說,由於自己是打心眼裡喜歡這一行,所以不想放棄。
“自由職業也不好乾,吃兩三年苦頭很正常”
據了解,省內不少藝術類院校“靈活就業”的畢業生人數將近一半,而省外選擇成為“自由職業者”的藝術類畢業生人數更是超過了一半。
以省內的山東藝術學院為例,根據其《2016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在已就業的畢業生中,靈活就業的佔41.54%,簽勞動合同的佔28.48%,自主創業的佔2.51%,個體經營佔7.21%,基層項目佔0.18%,公益性崗位佔0.09%。而該校2016屆畢業生就業單位中以企業為主,其中佔比最大的為“其他類型企業及個體工商戶”,佔72.92%。再比如省內的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其2016屆畢業生中,勞動合同就業率為37.43%,其次佔比最大的就是靈活就業和其他方式就業,佔比為28.88%。
過半藝術生畢業後成自由職業者有人學文身2017.02.19齊魯晚報
18日,2017年山東省藝考已經接近尾聲。隨著一批又一批的藝考生進入校園,藝考生的就業也成為大家關心的問題。據了解,省外超過一半的藝術類畢業生選擇成為“自由職業者”,而在省內不少藝術院校中,選擇“靈活就業”的畢業生人數也達到了將近一半。對此,有專家認為,“想讓自己活得自在一點”、“不想被別人管束”,是很多藝術類畢業生在就業時作出這一選擇的重要原因。
換過多份工作後 最終決定學文身
曹叡是2012年畢業於安徽某藝術類院校的美術考生。他介紹,“我上高中的時候,學習成績確實很差。我從小沒美術功底,但當時班裡有幾個學生想學美術,我就跟著學了。那大半年的時間,確實天天撲在畫板上。但是考上大學後就變懶了。說實話,大學四年拿畫筆的數量,還不如我高中備考時一個月拿得多,好像一晃就畢業了。
曹叡說,由於他就讀的學校僅是一個普通類本科院校,他畢業後回到山東老家,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工作。這期間,他在老家幫父親打理過飯店生意、進培訓班當過輔導老師、學過廚師,但都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中間一耽擱就是三四年。
現在,曹叡在濟南一個文身館做學徒,他說,雖然很多年不碰畫筆了,但是最後想來想去,還是覺得這個跟自己所學專業有點關係,就選擇試試這一行。“現在他每個月學費5000塊錢。聽說學三四個月就可以出師了,我現在已經學了兩個月了。”曹叡說,等他學會基本操作,加上自己的美術功底,剩下的就是經驗積累的問題了。最多一年後,他也想要開自己的文身店,但是現在文身店數量每年都成倍增長,他也說不清這一行業的前景如何。
根據山東省藝考近幾年的數據,美術類考生一直佔據著藝考生中的“半壁江山”。山東省2016年共有104642人報考藝術類專業,其中美術類46576人,2017年全省美術類考生有46684名,比2016年略有增長。“說實話,藝術生還是需要悟性的,每年美術類畢業生這麼多,真的沒有這麼多崗位容納這麼多學生。可是,這些孩子也真的需要一個大學的敲門磚。如果你考不上大學,可能找不到一個好的工作,但是對很大一部分沒有藝術天賦的藝考生來說,你考上了大學,將來可能也很難找到一份好工作。”曹叡說。
就業頻亮紅牌 音樂類藝考考生為何仍爆滿
“考場三分鐘,台下三年功”。2017.2.17,煙台魯東大學和煙台大學音樂類以及舞蹈類藝考正在進行中。不少考生和家長千里驅車奔波就為現場3分鐘的考試。雖然近幾年音樂類專業就業頻頻亮紅牌,但依然阻擋不了考生和家長的報考熱情,其中,魯大音樂藝考報錄比例超過30:1。
據了解,魯大音樂類專業聲樂方向招藝術文40人,器樂方向招藝術文30人,學費每年8800元。雖然僅僅招考70人,但魯大招辦工作人員介紹,今年網上報名人數有2200多,其中聲樂方向有1500多人,器樂方向有700多人,報錄比例超過30:1,競爭之殘酷可想而知。為了應對大量考生,魯大考試每天從上午8:30開始一直持續到晚上10:30,煙大明確考試不超過3分鐘。
考進來不容易,學了四年找工作更不容易。教育部此前發布的低就業率專業名單中15個專業被亮紅牌,其中就有音樂類專業。而據魯東大學最新公佈的該校2016屆畢業生就業報告,音樂表演類就業率僅有77.78%,位列全校倒數第一,遠遠低於全校93.93%的就業率。
藝考考試時競爭激烈,考進去畢業出來找工作還是競爭激烈,可為什麼還是人擠人?記者在魯大招考現場調查發現,依然有過半考生把藝考當升學捷徑。記者採訪的50名考生中,有31名考生明確表示,參加藝考就是為了考大學,而且他們都是高二“半路出家”,之前並沒有接觸過自己報考的專業。有16名考生表示,自己從小喜歡音樂,去特長班學習過。到了高中以後,由於學習成績一般,便重新把這個愛好拾了起來,希望能憑藉這個愛好,考取一所自己心儀的大學。
2016年魯大省內音樂學聲樂方向錄取最低分僅為308分,器樂方向僅為312分;煙大音樂類錄取最低分是309分,而2016年魯大省內文科二批普通類最低521分,煙大二本文科最低分528分,相比之下,二者之間相差200多分。由此看來,雖然競爭激烈,財力、精力花費也不少,但藝考依然是升學捷徑。“分數不夠,'錢'來湊。成績不行,為了考學,咱可以多拿點錢,多費點精力,多折騰點,驅車千里就為那幾分鐘也無所謂,只要考上就值得。”一位家長說。
太好了,我們的企業有救了,我們的環保局也可以鬆口氣了
需要警惕,關鍵的問題是:1.這種納米材料能否在較短時間內降解成完全無害的自然成分?還是會長期留存在土壤中? 2.如果這種材料隨農作物到餐桌再以附著食物形式(或以任意食物鏈形式)進入人體以及在人體中累積會有什麼後果?另外,這種材料對以后土壤微生物群落會有什麼影響和危害?以及對水源和自然生態系統?這些問題是否應當作出全面的安全評估?
謹慎樂觀,我在本領域也算浸淫20年的專家了,各種奇幻的納米材料最終只出現在論文中,更不要提用在成分十分複雜的土壤了。看上去非常理想的實驗室成果真用起來未必那麼好。世上沒有無副作用的科技手段,沒有數字計量的技術成果不具有說服力。還是說說有效率吧,百分之幾的重金屬離子可以被抓取出來?用多大的劑量可以使土壤的Ph值達到什麼樣的數字?此方法的副作用是什麼?現在頂著納米名的高科技產品多如牛毛,多數不實。小編在採用此類消息時應徵求第三方專家的意見,避免文科病。
這只是新聞通稿,又不是科普文,讓大家知道有這個事就是了,真要往細裡說,那得出論文啊!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7_02_17_394801.shtml
中科院成功研製土壤修復新材料每畝成本不超30元
據新華社2017.2.16消息,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專家研製成功一種新型納米複合材料,能夠高效抓取和轉化酸性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屬離子,且畝均成本不超過30元。
世界上約30%的不凍土都是酸性土壤,不僅造成農業減產,還會激活重金屬離子,加劇重金屬對人體的危害和對環境的污染,是我國乃至世界農業和環境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土壤酸化就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據2014年4月17日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公佈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我國嚴重土壤污染區就達320個,約548萬公頃。此外,我國至少還有近3000萬公頃的污染土地,包括接近2000萬公頃耕地受重金屬污染,500萬公頃土地受石油污染,200萬公頃土地受礦區污染,5萬公頃土地受固體廢棄堆放污染。除卻被污染土壤,我國自然酸性土壤分佈遍及14個省區,總面積達2.03×108hm2,約佔全國耕地面積的21%。
目前,土壤修復常規處理方法有植物修復和化學修復兩種,但存在成本高、週期長、效率低等缺陷,且治標不治本,這也是製約酸性土壤和重金屬污染治理的關鍵技術瓶頸。
但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技術生物所吳正岩研究員課題組研製出一種複合納米材料,將黏土、生物炭等天然材料復配,使其由聚集態變為鬆散態的網狀結構,既能將土壤ph值提升至接近中性,又能夠高效地富集和抓取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屬元素,同時還能將“六價鉻”等有害元素轉化為安全元素“三價鉻”。
這種新型的土壤修復材料畝均成本只有10元至30元,修復過程直接融入耕種流程之中,不僅使用便捷,相比傳統修復方法效率也大幅提高,並且可以製作成粉劑、液體、顆粒等各種形式。專家表示,該材料應用前景廣闊,明年有望實現量產。簡言之,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環境友好、使用方便、材料易加工等優勢,對現代生態農業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並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這項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美國化學會的綠色化學領域核心期刊《美國化學會可持續化學與工程》(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上。
回應
科技興邦,向科學家致敬!
重金屬不還在土壤裡嗎?
重金屬不在土壤裡難道還飄在空中?或者你認為這技術可以消滅重金屬以打破質量守恆定律?農作物吸收的是重金屬離子,不是單質和化合物,酸可以使金屬單質和化合物形成離子,如果控制了土壤的酸性,就能減少重金屬離子
比如美國的中小學階段很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積累以及學習技能的培養,對孩子的教育多采用鼓勵的形式,教育方向也是朝著孩子的興趣愛好發展,因材施教,這是我們教育體制未來的發展方向。假如有一天我們國家也實行這樣的體制,一樣鼓勵學生注重自己的興趣發展,那難道只要有興趣,不努力也能取得成功?
我們認為:興趣也許是最好的老師,是孜孜不倦學習的動力,但這只是學習的啟始動力,許多孩子對很多方面都有興趣,但是並沒有成為他們以後的成功能力,原因很簡單,他們並沒有為這個興趣而努力。比方說喬布斯,有人認為他的成功是因為有著非凡的天賦,但是這種天賦也是要在漫長的過程中不斷經歷痛苦,不斷嘗試失敗或積累下來。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樣優秀的人也是要通過不斷努力,辛勞地付出才能成功。比如一個小孩,他是很喜歡畫畫,但是他並沒有為此而努力過,那他以後就能成為一個畫家嗎?孩子因為有興趣,所以對某件事更加努力學習,更加有目標去學習,甚至為此做出很多犧牲,這才是他以後成功的原因。所以不要以為孩子有興趣就會喜歡學習,這只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假象。
學習中要培養孩子的綜合能力,否則長大都很難有成就
在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下,一些學生在高度的學習壓力下,學習很努力,幾乎兩耳不聞窗外事地學習,成為大家熟知的書呆子。真正良好的教育,不但要讓孩子學習到知識,還要培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的綜合能力,團隊精神,情商逆商等。單純為了考試而考試,這絕不是科學的學習方法,孩子也只是成為會考試的機器。但是如果因此就極力排斥學校的教育,也只是走上另一個極端而已。
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起來的寶貴品質是會伴隨他們一生,這些都能讓他們在今後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更好地工作生活,而這才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
孩子天性就喜歡玩,家長不讓他們知道學習是辛苦的,他們怎麼可能主動努力學習?
現在零零後的孩子,生活基本上沒有負擔,他們從小生活中一種沒有壓力的環境下,他們感受到的更多是快樂,他們從小就沒有為生活而擔憂的必要,所以快樂對他們而言是理所當然,而辛苦付出就是一種不必要的想法。沒有目標,沒有壓力,強調快樂,這是當前大部分零零後孩子的生活狀態。如何培養孩子努力付出,幫他們樹立長遠的目標,為目標而努力,這是家長和老師們的一種責任,也是孩子通過學習要培養的一種能力。
回應
是的 科學告訴我們沒有寓教於樂,只有苦逼的刻意練習
讓孩子知道,努力學習是一種責任
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要讓孩子在努力學習的情況下,辛勞付出,培養出他們的向上、拼搏的精神和責任感。孩子在上學階段,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努力學習就是他們的責任。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在小時候不努力學習,沒有目標,不懂得付出,整天吃喝玩樂,長大後在工作過程中會變得肯付出、肯努力、肯拼搏。
所以與其說在孩子教育中培養孩子能夠自主學習,具備勤奮拼搏的精神,不如說是在培養他們自小樹立起積極向上,有責任感的優秀品質,讓他們長大後踏入社會後具備積極向上,努力付出的責任感,這才讓孩子在努力學習過程中學習到的最重要目標。
美國為什麼要研究我們的應試教育,因為我們會吃苦
現在很多人都在詬病中國的應試教育,呼聲最高的就是孩子負擔重,扼殺孩子的天性等。不能否認,有些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不是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甚至很多學習的內容對孩子以後的成長並沒有什麼用,孩子沒必要花太多時間去學習,這個情況並不是我們今天要重點討論的內容。我們關心的是,在目前中國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果你不能改變這種體制,那如何去適應它。
所謂適者生存,教育也是一樣,比如高考,如果是按照所謂的素質來招生,中國有多少寒門學子能進入清華、北大這些高等學府?高考制度不能改,是因為我們暫時找不到比高考更好的製度,同樣現在面臨的應試教育,誰都知道它不是最好的教育制度,但我們並不可能很快就能改變它。在這種體制下,孩子能做的,就是去適應它,必須要學會努力,勇於挑戰,只有這樣才能在這種體制下生存。美國許多重點大學每年招收的學生中大部分都是中國學生,所以美國反過來研究為什麼中國的學生如此“優秀”。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應試教育反而培養了中國學生在千軍萬馬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能力,這背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肯努力,會吃苦,為了考試我們不惜一切代價的努力。
不要以為孩子有興趣就會喜歡學習,這只是一種理所當然的假象
我們有些家長總是羨慕國外的教育方式,事實上除去偏見,外國有些優秀的教育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
請嚴肅地告訴孩子:學習肯定是辛苦的!全世界都一樣! 2017-02-14
人生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學生階段,學習掌握知識,為他們以後的人生獲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們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使命。為了這個使命,他們必須要學習忍耐、學會放棄、學會付出,這不僅僅是學習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種修煉。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國外也一樣
縱觀我們身邊的人,但凡取得一定成就的都是要經過艱苦的努力,天下沒有掉餡餅的事,只有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刻苦鑽研才有成功的可能。學習也是一樣,誰不是一路考試拼搏上來的,誰小時候不也是一大堆家庭作業,有時做得不好還要被老師批評兩下?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在這過程中更加感受不到什麼快樂。
有一些家長以為國外的教育就是快樂的,其實在國外,優秀的學生他們一樣要很努力學習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成績。比如新加坡的小學教育,教學領域非常廣泛,除了一些專門的課程之外,還有藝術、語言方面等領域,充分開拓學生的天賦。但是新加坡的中小學教室後面不也經常懸掛著一把戒尺嗎?據說,孩子表現不好,老師是要照手心打三下,而且是要兩個老師在場才能執行。
所以,讓孩子快樂成長是正確的,但是學習過程一定是要辛苦的,寓教於樂的教育方式,並不意味著孩子課外不需要復習,不需要刻苦學習。
沒有經過無聊和辛苦的學習過程,就不可能有快樂的學習成績
絕大部分孩子都不可能把學習當作是一件快樂的事,優秀學習成績的取得,需要孩子在別人玩遊戲的時候,別人在看電影的時候,靜下心來學習。有的孩子心智比較早熟,從小便有自己的遠大志向,所以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自己的奮鬥目標,並為此而努力;也有些孩子沒有樹立遠大的目標,但至少有一個像考上好中學或好大學這樣的短期目標。
但無論是那種情況,他們首先是有一個目標,並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努力付出,這個過程是談不上快樂的。快樂是體現在學習的結果上,當孩子取得優秀的成績,辛苦的努力得到回報時,學習的快樂才會顯現出來。但是也不排除極少部分智商很高的人,本身俱備極強的天賦,不需要太努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績,但這只是個例,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內。
中國學者參與首次發現氦化合物科研改寫化學常識
據微信公眾號“知社學術圈”(zhishexueshuquan)2017.2.10刊載的文章,中國科學家和俄、美、意、德等國科學家一起,發現了在極端條件下惰性氣體氦的化合物,改變了現代科學對氦的基本認知。而此項成果的公開過程也是一波三折,該微信號說,科研團隊花了兩年時間才說服審稿人和編輯,將這一成果刊載在今年2月的《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雜誌上。
作為惰性氣體的一員,氦是化學元素週期表中最不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元素。在極端壓力條件下,其他惰性氣體都已經顯示出形成化合物的能力,但氦依然非常穩定。現在這一“化學鐵律”已經被來自南開大學的王慧田、周向鋒團隊及其合作者打破。他們創造出了穩定的氦鈉化合物,這撼動了現代化學的基本認知。
發表在《自然化學》上的論文截圖
我們知道,氦是宇宙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是六種惰性氣體元素之一,很難與其他元素發生作用。然而,在極端條件下,惰性氣體又可以分為兩類:其中氪、氙、氡相對活躍,而氬、氖、氦則非常冷漠。
文章共同作者,猶他州立大學亞歷山大•波吉列夫(Alex Boldyrev)教授說:“極高的壓力,比如在地球的核心或者其他巨型星體中,能夠完全改變氦的化學特性。”
研究人員通過“晶體結構預測”模型進行演算發現,在極度的壓力之下,一種穩定的氦鈉化合物能夠形成。然後他們在金剛石壓腔實驗中真的創造出了前所未見的化合物:Na 2 He。實驗可以為氦和鈉原子提供相當於110萬倍地球大氣壓的條件。
這一結果太出人意料,因此發表的時候遇到了巨大的困難,研究人員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去說服審稿人和編輯。
回應
化合物的構成並不需要任何化學鍵——這已經屬於物理了,跨界了大神。
現代化學的理論本來就是泡利在量子力學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
這不是常規化合物,是極端條件下的化合物。
對於宇宙來說,哪怕億萬分之一的可能,都是必然。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7_02_10_393640.shtml
我認識一位收入屬中產階級上層的醫生,原本住在城郊別墅(生兒育女時買下的),孩子上學後發覺校內太多非裔阿裔,恐拖小孩後腿,不得已花大價錢擠進巴黎西郊富人區,讓孩子得以擇校。傳統和現實都注定了在西方社會,學習和考試不是撬動社會階層轉變的主要槓桿,更不是唯一槓桿,小孩成績好壞學校不抓(老師才不會為抓成績加班),父母著急也沒用,這與中國的情況截然不同。
此外,我們今天看到的西方公共教育,直到五、六十年代都並不是“成績好壞不在意”的,是七十年代以後生活逐漸富裕、生育率大幅下降、加上受左翼思想(普世價值)影響搞“寬鬆教育”的結果。
戰後經濟起飛的那三十年,正是通過嚴格的教育(課程、學時比現在多得多,中小學一直保留體罰),土著白人下層社會(工、農、小職員)最後一批可造之才得以擠進了中產階級中、上層。之後兩個因素終結了這一上升通道,一個就是為“人”著想的“寬鬆教育”,幾乎把生來沒有上升渠道的平民子弟單憑苦學翻身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另一個是整個社會智商高的人之比率遠不如中國社會,中國社會的聰明才智往往不分社會階層,早就被打散了,且時常越往下走越精明狡猾;而西方社會聰明人有規律地集中在上層,越往上走越精明狡猾。
西方這幾十年“寬鬆教育”的結果是文科讀寫水平大降,法國現在一個高中生的讀寫水平不如五十年代一個小學生,最嚴重的是理工科水平下降,自產的科技人才一年比一年缺乏,幸虧還有一個補救措施:搜羅第三世界的科技人才。不光研究所有越來越多的有色面孔,連醫院、學校外裔人員也不斷增多,不光搶奪亞洲、南美、東歐的科技人才,連本來就少得可憐的非洲醫生、工程師都一併搜羅。然而,即便有劫才的便利,發明和創新總體水平近年也已開始下降(不要盲目相信一些“國際”組織的“客觀”排名)。目前法國已有所醒悟,但教育之事“放”容易“收”談何容易,教育一垮就是幾代人的事。
中國教育單純圍繞著高考,的確有其弊病,尤其當教育變成了只培養技能和考試技巧的工具,卻忘了一國教育之最主要目的是傳承自身文明(哲學思想、文化藝術)、塑造自我意識,而不僅僅是培育靈魂空空的職員、工程師,更不是像如今這樣專門為外國培養無魂而有技能的移民後備軍。所以,我們必須慎談教改,因為切入點有一點點偏差,就會將“改”變成“放”,而誤以為“放”即“改”是非常本能的行為,一旦形成慣性,對教育本身及國家未來有百害而無一利。
中西教育之細節差異 2017-02-10邊芹
任何社會都是有組織的,都會挑出模范家庭向外展示,越“理想”的社會組織越嚴密,你可以讚美某個理想的“點”,但不能以“點”作“面”。一些社會調查及很多文藝作品顯示,德國社會家庭成員間是相當壓抑的(紀律與規範嚴密),由此生育率極低,德國育齡夫婦選擇不生育的人數多於法國,人口危機處西歐之最。西方父母與孩子間時常是一種深及靈魂的控制,遠非中國父母能及,更非中式思維的人能體察。
中國父母想的更多的是孩子未來的福祉(當然也有以此為自己打算的),為此不惜代價和精力投資教育、關注成績;西方父母則更在意孩子是否能成為自己思想行為的承繼者,為此註重行為馴化和思想灌輸。由此西方小孩成人後與父母的關係往往兩極分化,未馴化成父母思想行為複製品的孩子會一生叛逆,與父母形同陌路,甚至斷絕來往;反之則與父母成為志同道合的同伴。與之相比,中國孩子成熟後與父母關係不是向兩極分化,而是往中間靠攏,很少單靠志趣維繫,更少意識形態紐帶,同時卻能為情所動,浪子回頭。
此外西方父母並非無所謂小孩成績好壞,但的確不像中國父母那麼掛心,這是由幾個因素促成的。首先歐洲自古沒有不分社會階層、不分血統單憑文化考試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傳統,下層子弟紙有通過進入教會方可識文斷字,進而擺脫卑賤命運,但代價是教士不能結婚、沒有子嗣(宗教改革後有部分改變)。直到工業革命以後,傳統才得以改變。十九世紀後公共教育漸次普及(而我們的私塾早就是一種公共教育),對科學人才的需求和公務員考試制度(比我們的科舉考試晚了上千年)的建立,使得一個人靠學習成績晉升社會階梯成為可能。但由於傳統,也由於社會階層已處在一種固化狀態(西歐工業革命以後除兩次大戰沒有大的社會革命),學習、考試改變人命運的比率較之中國不可同日而語。
兩次工業革命完成以後(上世紀八十年代後),一個工人或農民子弟,靠文化考試一步翻進上層建築的門檻,以我長期觀察的法國為例,機率之低可以不計。土著白人基本上是父母吃什麼飯孩子吃什麼飯,例外的幾乎只有一些外裔移民家庭,那是因為高智商的父母移民後落入社會下層。中產階級上層和富家子弟很少不讀私校的,是這些私校本身而非成績界定子女未來的社會地位。連公立名校也多是中產階級上層子弟進入,這些學校都座落在城市的好區域內,沒錢的住不進學校附近的學區房。
中國棋院圍棋部部長王誼(56歲)表示,“在圍棋方面,我們從日本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現在年輕棋手層出不窮,中國的實力增強,還要感謝日本”。
中日之間通過圍棋進行交流的傳統從二戰前一直延續下來,不過2017年將迎來一個重大節點。3月份,大阪將舉辦由中日韓三國頂尖職業棋手與日本開發的人工智能(AI)軟件共同參加的國際圍棋賽。日本的參賽選手是在2016年前無古人地奪得7冠的井山裕太九段(27歲)。中國的參賽選手並非柯潔,而是21歲的其他年輕希望之星。三個國家的頂尖棋手實力大比拼,再加上“人類對戰AI”的元素,此次比賽必將備受矚目。
回應
因為圍棋的誕生地就是中國!
圍棋曾是日本的看家本領
是嗎?找優越感不能這樣找吧
確實很長一段時間是看事情要客觀!
那是真的,清末民國時候,日本一個普通的棋手都能橫掃中國。像吳清源這樣的天才都要去日本學棋。中國重執棋壇牛耳,是國家慢慢強大起來以後的事。
現代圍棋確實發源於日本。在日本,率先廢除了座子,這個舉措代表著變革。從清末民初到建國初期日本的圍棋水平遠遠超越其他國家。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的最強者陳祖德憑藉中盤戰力才擊敗日本職業棋手,然後九段。中日兩國近代的圍棋水平對比完全和國力對比相一致。被日本授予名譽七段的陳毅說:“國運盛,棋運盛”。
大秦帝國里,衛鞅也是這麼評價圍棋。
日本圍棋最強盛時的代表人物卻是從中國到日本的吳清源,說變革或清流他也當之無愧!
跟國運相關,沒錢時候玩個屁。經濟強大了,才有閒錢去培養閒情雅緻發展興趣。
看過棋魂就知道了,日本的圍棋圈子相當封閉,基本上已經喪失了吸收新鮮血液的能力。
日本人自大到了一定程度了。中國不是超越日本,是超越韓國。早十幾年前日本就被韓國超越了。
我們只不過在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而已,各方面都是這樣,你們日本人要習慣,反正你們都習慣了一兩千年了。
以後被超過的更多,先慢慢適應!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7_02_07_392911.shtml
中國父母拼命為孩子尋找特長還有另一個理由,那就是特長和升學密切相關。雖然各地區多少存在一些差異,但中國孩子上初中一般都要考試,這時候有特長能加分。不管是什麼特長,都能加分,提高成績。
報導稱,加分同樣適用於中考和高考。就連北京大學這種中國的代表性高校,高考成績沒過線的學生也能通過體育及文化等特長加分入學,這種情況並不罕見。像世界圍棋界的一流選手柯潔一樣擁有卓越才能的人會進一步受到優待,無需參加高考,就能進入喜歡的大學,這就是當今中國的實情。
柯潔的母親周柳萍說:“兒子的圍棋前輩也在30多歲時進了北大。現在忙於圍棋,等穩定下來之後,將來打算讓他到北大或清華上學”。正因為如此,除了學習之外,中國父母為讓孩子學習特長付出非同尋常的努力。從英語到鋼琴、小提琴、繪畫,中國到處都有面向幼兒開設的培訓班也是正因於此。
報導稱,雖然幼兒教育存在過熱問題,但中國長期受到詬病、偏重記憶的“填鴨式”應試教育也因為實行加分製而多少得到一些糾正。為培養柯潔這樣的天才提供了沃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柯潔8歲獨自前往北京,11歲成為職業棋手,13歲進入國家隊,為實現飛躍奠定了良好基礎。在座落於北京市中心的中國棋院,目前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約60名國家隊隊員聚集在此歷練棋藝。隊員是從約400名職業棋手中選拔出來的精銳,都是16~30歲的年輕一流棋手。
國家隊隊員切磋棋藝(2016年11月,位於北京的中國棋院)
雖說是國家隊,但並沒有報酬,唯一的好處是能出名。為了生活,他們只能作為職業棋手贏得比賽,自己掙錢。年輕職業棋手的年收入為15~20萬元人民幣左右。雖然與一場比賽就能賺到6萬的柯潔等一流職業棋手存在差距,但年輕棋手們仍然懷著對將來的憧憬,每天堅持與隊友們一起歷練棋藝。
特長培訓和激烈的競爭改變了全球圍棋界的勢力格局。日本棋院副理事長山城宏(58歲)介紹說,“感覺現在的國際比賽中,進入前8的棋手裡有6個是中國人,2個是韓國人。奪冠的幾乎都是中國棋手,遺憾的是日本棋手連進入前8都很困難”。
據介紹,在日本圍棋巔峰期的1986年,圍棋人口達到了約1000萬,後來因圍棋下法多樣化,減少到了目前的300~400萬。20世紀90年代,韓國棋手崛起,2000年代中國棋手崛起,逐漸取代了日本的地位。
日媒:中國如何超越日本成為培養圍棋高手國家?
據日經中文網2017.2.7報導,被稱為“史上最強”柯潔年僅19歲就達到九段,是中國圍棋界的瑰寶。不光柯潔,近年中國陸續湧現了很多年輕的圍棋高手。圍棋曾是日本的看家本領,為何如今中國能夠超越日本,培養出眾多棋藝高超的年輕棋手呢?為了尋找答案,記者走訪了柯潔生長的地方——浙江省及北京等地,了解到了中國的特殊國情。
點擊查看大圖
田沐沐(左)和周宗強對弈(右)(2016年11月,中國浙江省麗水市)
柯潔的家鄉是浙江省麗水市。2016年11月,記者來到柯傑曾經學習過的圍棋培訓班,目睹了那里大力培養新棋手的場景。
“在柯潔之後,過了大約10年,我們又發現了一個能力這麼強的孩子。他可能跟柯潔一樣,兩年後為了當職業棋手去北京”,在圍棋培訓班裡,周宗強( 45歲)一邊跟學生對弈一邊對記者這樣說。他是這個最初教會柯潔圍棋的培訓班裡的老師,棋盤對面是6歲的田沐沐,念小學一年級。
周老師所說的“將來可能會超過柯潔”的田沐沐來圍棋培訓班還不到1年時間,但現在“他已經能跟45歲的我一爭高下了”,周老師認可了田沐沐的才能。每天田沐沐放學後一來到培訓班,周老師就陪他下棋。
記者拜訪培訓班那天已經是晚上7點多了,外面已漆黑一片,但同一個樓上的其他培訓班還有十幾名小學生在跟著一位老師學圍棋。這種培訓班還有很多,每天有將近100名學生放學後去學圍棋到晚上8點半。大家都面帶笑容,看上去很開心的樣子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培訓班的負責人李守勝(43歲)介紹說:“光我們培訓班的孩子就有700人。這附近(麗水市蓮都區)學圍棋的孩子大約有1000人”。
圍棋為何如此受歡迎?周老師介紹說:“現在中國競爭激烈,父母們都很拼。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般從小就開發孩子的才能,圍棋只是其中之一。不過,認為圍棋有助於開發兒童潛能和提高智力的父母越來越多。柯潔的出名也帶起了圍棋熱潮”。
柯潔的父母(2016年11月,北京)
其實,柯潔的父親柯國凡(49歲)、母親周柳萍(44歲)從小就開始拼命尋找柯潔的特長。周柳萍稱,“試了美術、籃球、奧數等很多科目,最後決定讓兒子學他喜歡的圍棋”。
由歷史經驗可知,後進國如戰前的德日蘇或戰後的中共南韓新加坡等,甚至民主自由化身的美國也將教育當成資本主義的政治意識形態及社會化之工具。(《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一書透過統計資料的實證研究和美國教育發展史之分析,認為:1.美國盛行的經濟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個人發展的類型,主要受到界定資本主義制度的市場、財產與權力關係所限制。2.美國的教育並不增減整個不平等的程度以及壓制性的個人發展。相反地,它最好被理解成為一種制度,這種制度藉著增進年輕人順利地整合入勞動力中,以幫助永遠保存決定這些型態的經濟生活的社會關係。3.美國的教育制度以這種方式來運作,與其說是透過教師和行政人員在日常生活裡有意的意圖,不如說是透過管制工作場所裡個人互動的社會關係與教育制度的社會關係二者間的符應);即使李陳政權的教育體制亦然(到杜正勝當教育部長時乾脆不務正業,不辦教改專事台獨教育)。
他們的共通處是教育做為一最重要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它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執行統治者(不論有意或無意)建立國家及民族文化意識的工具,至於操用工具時的嚴酷或和緩程度,取決於其外在環境挑戰及內在所想達成目的之難易。
英媒:美國破天荒地在國際奧數比賽擊敗中國
據英國《衛報》2015-7-報導,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英國隊的領隊、巴斯大學的傑夫·史密斯博士說,這是自1959年開始舉辦的奧賽歷史上最難的一張試卷。
來自康涅狄格州的美國隊員、17歲的邁克爾·庫拉爾說,整個六月,他和隊裡其他五名16歲到18歲的隊友待在集訓營裡。
回應
說好的美國素質教育呢?
素質教育搞的不僅創新比不上美國,奧數也比不上了
奧賽不敵美國後的中國教改思考 by陳志文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2015-7-21
最新一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美國21年後第一次超越不可戰勝的中國,獲得第一名。好事者還貼出了2010年奧巴馬總統在白宮接見奧賽獲獎學生的照片。
與此同時,奧賽在中國一片喊打聲中,從政策層面全面退出各級保送生與加分的指標體系。
但美國的大學卻一如既往地喜歡這些奧賽的獲獎者,不僅歷屆在奧賽中獲獎的美國學生都如願進入了名校,中國的留學顧問也會告訴你,美國高校最看重的,第一類就是各類奧賽的成績。赴美的孩子們如果有這樣一個獎項,GPA差點兒也沒關係,因為這是你最重要可靠的學術水平與能力的證明。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PISA就是一個針對全球15歲學生能力測驗,主要考試內容有閱讀能力、數學和自然科學。
自從中國在2009年加入PISA後,第一名就沒有其他國家的份了。
在西方教育的觀點裡,中國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只是應試機器。
連續幾年的PISA第一其實沒什麼。
畢竟那些都是試卷上的東西,要比就比試卷上沒有的。
比賽結束 中國4:1丹麥
幾場考試後,有一個孩子說出了:“我個人覺得,中國人將來有一天會征服世界”
通過這些考試,終於讓丹麥的老師們意識到了,基礎知識的教學上,丹麥的初中學生其實還差的很遠。光是有創新的思維,卻沒有基本知識,也不算牛逼。所以,儘管丹麥的專家還是對於一個班四五十人,每天上課10多小時的教育方式接受不了。但對於十幾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應試教育算是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
中國教育並沒有那麼呆板,也沒有那麼沒有人性。“我覺得西方的文化有嚴重的問題,我們會在驕傲和自滿中,被人超越.他們已經從我們的手裡,搶走了那些研究性的工作崗位他們其實比我們強,我們未來靠什么生存呢?”
回應
其實這個視頻,去年我已經看過了,但我還是必須指出: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
對待叫不醒裝睡的人,最好的辦法是從他們身上踩過去…
沒有基礎,何來房子?當然睡帳篷的那叫創新?
但是隨著快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推進,大陸在這一點上快和台灣統一了
我們的大學以前的學生不輸任何國家(不管他們是哪種教育模式),但上了大學就垮了,所以我們要反思的不在於中小學,而是大學教育。
總是有人在貶低國內的大學教育。其實無論從前或現在,好學生依然還在那裡,並且日後成為棟樑之才。大學教育問題在於,很多應該去技職的學生混到了大學裡。教育分流已經提出多年,但社會觀念卻依然停留在以文憑定九流,而不是如同德國等工匠文化國家那樣,以個人收入定九流。
天天黑教育的人然而提不出一個更好的,適合31個省,從貧窮到富裕,從夢想到貧瘠,面面俱到,更廣闊公平的辦法,甚至他們不懂平等和公正的差別,真要認真和他們較勁,他們最後只有三個結果, 1. 有錢人上有錢人的學校,沒錢人上沒錢人的學校,以後怎麼辦,那不是教育的事了,是社會的事. 2 .全部放開,放開成什麼樣,教什麼不教什麼都交給私人和學生雙向選擇. 3.中國干嘛要這麼大?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10_12_376975.shtml
英首相特蕾莎•梅擬恢復精英教育遭國內批評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2016.9.9宣布,政府將改革現行教育體制,讓所有學校通過能力測試選拔學生,從而使脫離歐盟之後的英國實施“精英教育”。但她的主張遭到國內多方抨擊。
英國的文法學校相當於公立的“重點中學”,其教育水平不亞於優秀的私立學校,但學生不用繳納高昂的學費。文法學校與普通中學的唯一區別在於,申請入讀時需要經過嚴苛的考試。入學考試在學生11歲(小學六年級)時進行。未能參加考試或落選者將按其所在學區就近入讀普通中學。
要求放寬天主教會辦學限制
遭國內多方抨擊批評
回應
人家都兜了一圈回來了,我們還要邯鄲學步嗎?
而我們國家正在解構公立重點學校,代之而起的是高昂學費的私立貴族學校和公立學校的劣質化。
英國工黨就是偽裝成平等主義者的資本家走狗。理由很簡單,英國工黨的所謂平等遊戲的參加者沒有富人,富人的孩子有錢都去私立學校了。不約束富人的平等就是偽平等,讓窮人在少量有限的資源中自己搞平等,或者說煽動窮人嫉妒窮人,踩踏窮人,也就是以窮制窮,讓窮人永不能與富人競爭的偽平等遊戲。英國首相特蕾莎的建議是從窮人中提拔人才,與富人競爭,不至於全部被工黨的偽平等遊戲幹掉。這仍然不是真正的平等遊戲。真正的平等就是取消私立學校,不管有錢人還是窮人都接受一樣的教育,只要成績好就能上好學校,也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不觸及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是戲弄窮人。叫工黨的不一定是為工人服務的,反而是工賊。為什麼特蕾莎提出恢復英國文法學校設立呢?理由也很簡單!單靠有錢人那麼點人才是不足以產生強大的競爭力的。工黨的偽平等遊戲害苦了英國,讓英國在盛世中逐漸死去。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6_09_11_374085.shtml
丹麥初中不服中國教育於是跟中國學生PK了一場2016-10-12
到底中國的教育怎麼樣,其實有一部紀錄片在三年前就告訴你們了。這部片來自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丹麥.拍完之後,他們幸福指數下降了!
因為這片子顛覆了西方人對中國人應試教育的過往呆板印象。
在片中,丹麥一直用自己的教育制度實力打臉說話,狠狠的表揚了中國教育。
而這部紀錄片的起因,都是PISA挑起來的。
8000所小學將用中式方法教數學 英國網友怎麼看?
英國教育部2016.7.12宣布,半數小學將採用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的數學教學方法,涉及的小學總數約8000所,撥款達5400萬美元,觀察者網此前也做了報導。
然而,這幾天陸續有國內媒體發表評論,稱“英國孩子們也要死記硬背學數學了”,“'死記硬背'法的漂洋過海,或有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徵象,但也不足以體現填鴨式教育的高人之處”。
當然,這種論調在英國也有市場,可隨意貼標籤的說法早就被英國官方打臉了。英國教育部說,這種精通式數學教育方法(mastery approach)包括全班教育(as a whole class),並使用高質量的課本。
全國數學優質教育中心網站上對精通式教育方法的說明
全班教育則強調集體互動,而不是在教師解釋後,由個人或各小組較為緩慢地互動練習。另外,將更為重視課本,而不是現在的學習單。教育部還指出,將鼓勵小學生使用物品和圖片,把數學概念,如抽象思維、數字和符號等具象化。“精通式教育方法”讓全班共同進步,同時鼓勵出色的學生深化理解。
重視基礎、加深理解,哪裡就等於“死記硬背”了?
據BBC報導,源自中國的方法在2014年就開始引入試點。他們還在試點至今的Elmhurst小學採訪了已經接受兩年教育的小學生。小學生說:“我喜歡數學的每一方面,數字、計算,通過每一步去發現答案。”“我喜歡代數,那就像解謎。”
BBC報導說,在中國人眼裡,“更好的辦法是先讓學生理解每一個概念,再繼續向前”;而英國的教育根基太淺:“有一英里長,但只有幾厘米深,太多的東西填進來。”這聽著才像“填鴨”啊……
回應
感覺吃大虧了,類似孫子兵法被老外學去
為什麼要教他們痛苦學習?讓他們快樂成長!不快樂,毋寧死。讓他們在快樂中爛下去吧,求求你們別管閒事。
幸虧教育部當年沒聽網上那些雞湯忽悠
一個國家是否生機勃勃,關鍵在於這個國家是否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善於學習,勇於改變。從這點上看,英國在近代是所有國家中做得最好的。
需要告訴大伙的是,英國是歐洲列國中最擅長調和折中,最不死守偏見教條的國家。遠有光輝孤立,折衝歐陸;近有加入丫頭行一聲驚雷,華麗轉身。現在放下BBC常見的架子,帶頭直接學習中國作為後發者的製度,不過是民族特性的又一體現罷了。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07_17_367762.shtml
百思不解,基礎不行,可美國人創造力怎麼那麼厲害?比如蓋茨,一個肄業生,考試肯定不是學霸級,可是世界首富,不勝枚舉。
然而,心靈雞湯沒告訴你的是,蓋茨他母上大人是IBM董事,巴菲特的父上大人是高盛高管,連特朗普創業父親僅僅借給他100萬美元(80年代)… …
挖槽!這心靈雞湯騙了我20幾年。
蓋茨是哈佛大學優等生,他所謂的肄業,其實本碩連讀畢業,他的學分已經夠本科畢業了。
人家是什麼家庭背景?你都不想想?你一個窮人如果玩蓋茨這種,保管你一輩子翻不了身!還是好好讀書吧!
說明單純的創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眼光,把創新的東西和現實結合,把科學和商業結合,真正提升生產力,財富會滾滾而來。當然,懂得如何去結合,這本身也是創新的一種。重要是是爹媽有關係。人家明明在賣東西的時候,是把關係網和政治結合。
考試雖然不是學霸級的,可是美國排名靠前的大學真不是隨便進的,而且美國好的大學也不是隨便畢業的。你上網絡公開課上看一下就知道美國知名大學一堂課的信息量有多大!不是我們國內進了大學反而會鬆懈的情況。所以美國大學的創造力也是靠刻苦讀書發掘出來的。這一點,你去知乎上搜留學生的生活就知道了。
很簡單,試問一個智商160的從沒上過學不識字的人有一個智商120的家庭富裕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創造力高嗎?評判任何一件事要看當時的歷史經濟和文化背景。 新中國是一個在一片廢墟里成長起來的國家,這個國家成立伊始,連讀過幾年私塾的都被看成寶貝,大部分人連飯都吃不飽,等到我們和西方這些富裕國家經濟基礎差不多的時候,再比一比,你就知道西方所謂的創造力就是個渣了.
歐美的創造力我承認,但是你說有多厲害或者想說中國沒創造力那就不對了,他們所謂的創造力是基於多年的基礎教育和社會經濟條件優於世界其他地區還有工業化的基礎上的。現在中國在各方面慢慢趕上來了,以後中國的創造力恐怕會讓世界都震驚,等著瞧吧.
自由民主在美國的功效- 美國屁民自由民主的上學(上不起學):美國數以萬計屁民退休後還在還學貸;美國高等教育非常不平等....總之,美國教育體制的本質是:讓有錢人接受好教育,讓貧窮者接受爛基礎教育!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5_12_31_346545.shtml
國外一些嬉鬧散漫的所謂現代公立教育,其實不過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標準公共產品。我們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西方教育的真相。中、日、韓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顯得比西方社會要殘酷,但這恰恰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一旦所謂素質教育的改革,讓貧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那麼用更加殘酷的平民教育來填補差距就成為了必然,而這恰恰是超級中學出現的根本原因。
芬蘭經濟只贏希臘 誰害的?2015-11-27 聯合報
扣除希臘,哪個歐洲國家今年經濟表現最差?答案令人意外,竟是芬蘭。今年第三季芬蘭經濟萎縮0.6%,正邁向連續四年經濟衰退之路。自2008迄今,芬蘭經濟產出衰退6%,只比義大利的8%略好。
回應
是哪個賤錢眼開的雜誌前幾年一直在捧芬蘭?
這個賤錢眼開的雜誌也一直在捧教改
根據天下雜誌第384期,內容是「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還好他們還有世界第一的教育,經濟才能贏過希臘?!還是說,因為他們的教育是世界第一才拖垮他們的經濟?!....
輕輕鬆鬆就爽爽過日子?遲早要露出馬腳! 民粹黨也一樣!
台灣有很多媒體非常喜歡吹捧表現突然很好的國家,知前愛爾蘭也是這樣被捧,沒多久也成了歐豬四國之一。
亞裔學霸讓本土學生患心理疾病 美國名牌學校取消期末考
by張小茸 韓旭陽(新浪國際駐美觀察員 新浪國際高級編輯)
2015-12-15,就在美國全國為歡慶聖誕節做準備的時候,新澤西州格羅夫爾中學會議室內,卻在進行一場氣氛緊張的學校董事會討論。主要議題就是是否要降低四、五年級的數學教學標準,因為來自亞洲的學霸,已經讓本土美國學生不堪壓力,甚至患上心理疾病…… 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學校董事會最終決定對教學大綱進行簡化,相關改革還將包括晚上不佈置家庭作業、取消高中期中和期末考試等。
本土家庭支持“找回童年”
亞裔家長反駁減壓就是反智
回應
我覺得還是讓美國人每天玩玩,做做遊戲,不用考試,這樣挺好,只是不要影響咱們國家就行.
贊同!美國人有蠢的權力!
我又問道,“那為什麼不去免費的公立學校呢?”這位同事笑笑的表情像極了國內到處借錢買學區房的家長。幾年以後,我去了美國,發現當地小學下午3點放學,但是只有黑人鄰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歐美的中小學的確與中國的中小學存在巨大不同,在那裡,學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壓力。然後在快樂幾年之後,大多數的孩子也就這樣了,他們或者去社區大學再混幾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層的體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開始拿失業補助,在街上閒逛。在美國,一個不去輔導班補課、不花大價錢去學習才藝參加社會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歐洲的情況好一點,因為當地的社會福利較高,很多學生能夠較容易地進入好大學,可是這不並意味著在公立中學沒有打下良好基礎的他們能順利畢業。我在魯汶時曾驚訝於大學生天天狂歡,一位教授冷冷地告訴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過是來這裡吃喝幾年,體驗一下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拿不到學位的。”
說到底,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不同,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雖然都被冠以公立的稱呼,但西方的公立教育是大眾教育,中國的重點公立中學是精英教育。兩者比較其實是拿我們的上馬比英國的下馬。以此來判斷誰的基礎教育更好,其實完全偏離了真相。與自由散漫、福利過度的公立教育不同,西方私立精英學校的風紀嚴格、學業壓力巨大,要想跟上其教學進度絕非易事,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坦率而言,如果中國老師遇上這樣的學生,可能展現的將會是另一個效果。
在近十年來,中國的教育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中小學,都經過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既出於中國教育對中國社會快速變動的回應,也在很大部分出於向西方學習的目的。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學校來做素質教育的模板,強調快樂學習,強調減負,結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內容上的縮水,質量上的下降。這實際上逼迫著家長們在課外時間投入更多的資源,而無力購買教育資源的孩子則越來越難以通過自己的勤奮在課堂上彌補這種資本上的差距。
奧數在中國近年經歷了一場罕見的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近些年備受抨擊,乃至被妖魔化,似乎教育的種種罪責,奧數第一。
奧數万惡嗎?奧數本無罪。有罪的是異化奧數背後的東西。但不幸,奧數繼高考之後,成為中小學教育的萬惡之源並被狂轟濫炸。直至今年,其終於被正式取消了在各級升學考試中的標杆與尺子的價值。有人恨不得對其斬盡殺絕。
顯然,不是打倒奧數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這甚至會帶來更大的負面效應。但是近年的教育改革,卻往往在輿論與“公知”的裹挾下,被迫推出了許多值得商榷的做法。
長期以來媒體輿論,以及很多“公知”對各級考試題橫加指責批判,認為考試難度推動了負擔的加重。無論什麼考試,動輒被扣上偏題難題怪題的帽子,於是各級選拔性考試不斷退讓,降低難度。考試越來越趨於模式化,向水平測試邁進,“萬年不變”的基礎題分量越來越重。包括高考在內的考試開始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女狀元越來越多,高分考生也越來越多。
難度降低,考試水平化,模式化——要得高分,核心就是仔細、不出錯——這正適合了女性性格特點。以分數為核心錄取依據的背景下,這種選拔性考試水平化,恰恰強化了應試教育,而不是緩解了應試教育。
寬鬆的西方教育,偷偷完成社會分層by儲殷 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一部由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正在中國網絡世界走紅,有關中外教育比較的話題也再次引起公眾關注。紀錄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與中國教育的刻板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印證了某種長期以來的“常識”。
大多數剛到歐美髮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 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閒聊時的重要談資。
可是在這些印象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故事。我在聯合國機構工作的時候,曾經有一位特別不喜歡當地的美國同事,每天都在計算回家的日程,幾乎是熬著過日子的節奏。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回國工作呢?他告訴我,在這裡熬著的最重要原因,是聯合國能為其僱員報銷三分之二的子女教育費用,而他回國祇是一個普通教授,很難負擔起孩子上私立中學所需要的學費。
林建甫表示,「快樂學習」應用在國小、國中階段可能有意義,但高中課程深度明顯提升,而大學教育內容廣無邊際,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從中獲取所需的技能與知識。若學生不能了解學習的不快樂需要意志力來克服,那永無垂手可得的果子。
「減輕壓力、快樂學習」的教改已走過頭,林建甫認為,未來的教育應往「適度壓力、熱情學習」的方向調整,才能培育出更好的下一代。
相關新聞
林建甫專欄-快樂學習?那是騙人的!
教改本質:邏輯邪53/66
台灣教改運動的人本本質會變質為國本,其因如同台灣的其它民間社會運動、都與反國府運動共犯之外,如屍哲所戲論、教育本質上就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台灣教改在反國府壟斷教育、升學主義及浪漫人文主義弊病等因素下,由史英的森林小學和人本教育首先發動。與反國府運動共犯結果雖造就了人本教育的教改風潮,但教改也被李政權收編、與民間社會運動等共同支撐著李陳政權的權威。
台灣教改運動雖與其他社會運動均具有泛政治性的反國府特質,但由於教育--不論源自中國傳統的儒家科舉或延自西方十九世紀以來的國家教育體制--均具有位居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和社會黨國化機制之首位的屬性,於是自大陸民國時代建立起來為重振中國民族文化自尊和救國救民的國府教育體制,在屬性上與國府構成實體性關係。這種教育雖有效地達到黨國化、重振、救國和發展經社的目的,但主因於升學主義的種種教育弊病,卻提供了教改運動者外在客觀的不滿氛圍。
批評黨化教育者的重心在將黨化教育與政治統治、中國民族文化等結合起來,而疏於分析國府教育體制的外在客觀的時代背景和內在的教育理路。國府教育體制的目的是為解決清末以來中華民族文化沈淪、追求中國統一、及建設國家,在達成這些目的時不可避免地存在矯枉過正的沙文主義或政治意識形態。
由西洋教育史的發展可知,從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西方各國從德俄到法意英美,不論基於國家發展或擺脫傳統教育體制,均大力推行國家教育。西方如此,受西方壓迫的後進國為擺脫外來殖民帝國、內部傳統封建及反叛勢力等的阻力,當然更會推動「黨國教育」。
八月初,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表一份報告,凸顯流行教育觀的盲點。研究人員分析了四百卅個人的資料,其中最重要的變項是:四歲的行為特徵;七歲的語文與算術測驗;大學畢業與否。他們發現:學齡前的行為特徵最能預測此人是否能夠大學畢業,而不是七歲時的語文、算術能力。孩子若從小就表現出專注、又能遵循指示的性向,最有可能在廿五歲前完成大學學業。「遵循指示」是最基本的學習能力;在許多情境中,就是背誦。
我們自命為萬物之靈,相信理性是人類最寶貴的天賦,對理性有無限的信心。可是學者(如二○○二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卡尼曼)早已發現,攸關我們生活、生存的許多認知技巧,不出自理性,而是直覺,或者說簡單的公式(heuristics)。顯然大自然對於我們的理性並不那麼放心。也難怪,十八世紀偉大的蘇格蘭哲學家休姆一語道破:理性只是熱情的奴隸。我們不禁好奇:批判背誦的熱情,到底哪裡來的?
美國法律竟然允許老師體罰學生 2010-10-15東南新聞網
在美國有21個州依然在法律上保護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體罰的合法性,而對學生體罰最常見的方式竟是用木板打學生的屁股。在2007學年,美國共有22萬3190名中小學生遭受到體罰。
在這張美國地圖上,藍色代表已廢除對學生體罰的州,紅色代表依然保留對學生體罰的州。准備送小孩到美國讀書的父母,可要選擇好。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10/15/7236916.html
教改走過頭 快樂學習不快樂 2015-7-14
教改打著「快樂學習」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修改課綱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但沒有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拉低學生的平均素質,給廠商難以提高薪資的藉口。台經院院長林建甫今日投書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認為,教育應加入適度「壓力」,讓學生學會克服學習的不快樂,才能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自我學習能力。
日本2002年也推行所謂「寬鬆教育」,將教學大綱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減少了3成,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但事後發現,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下降,學習態度也不佳,讓整個「寬鬆世代」被認為難以和以前的世代相比,也引發階級不易翻轉的憂心,
王道還:背誦是最基本的學習方式【聯合報╱王道還2012.08.31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背誦」成為關心教育的人最痛心疾首的議題。論者口誅筆伐,視背誦為教育的對立面,完全忽略了:教育的具體內容,是傳授值得背誦的知識。
將背誦視為教育的對立面,出自一個直覺的誤解:以為動用理性的過程才是「理解」,而背誦只是不經大腦的機械過程。由於科學一向被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最高成就,科學教育更強調理解。背誦無異放棄磨鍊理性的機會,更令人難以容忍。
這個看法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越是基本的科學事實,越沒有什麼道理,無從理解。例如我們從小就聽說過:光速每秒卅萬公里,是運動速度的極限。這個說法怎麼理解?當然只能死背。光速的值是實測的結果。物理學者測出光速後,不研究物理的人都能利用這個只好死記的數值算出:從太陽發出的光必須旅行八分鐘以上才抵達地球表面。這個發現令人驚訝、感動:原來我們一直生活在八分鐘以前的世界裡!莊周夢蝶的故事在這個科學事實的襯托下,突然產生了新的意義。
科學的原型是西元前四世紀成形的歐基里德幾何學。這套幾何學是以定義、公設建構的體系,而定義、公設都不是理解的對象。學生先死記,然後學習運用定義、公設演繹出規範圖形、空間的規律—定理—以及利用它們描述現象的技巧。學習這種知識體系,越深入越依賴記憶力提供的便利。健全的知識體系,產生的知識哪怕學生只會背誦,依舊是有用的知識。不會證明畢氏定理,並不妨礙學習這個定理的應用範例。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他的意思是:利用知識、能產生力量。而理解未必產生力量。
即使最偉大的科學家,都不強求理解。牛頓發明萬有引力概念,解釋太陽系各行星的運行。他拒絕對萬有引力做進一步的解釋,許多學者都覺得困惑。牛頓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描述自然;好的理論能精確描述自然、精確預測自然的運行。至於追根究柢,是哲學家的事,因此他不對萬有引力的緣由做任何臆測。
英國研究:適當壓力 有助應付考試【台灣醒報2011.05.06
根據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人員羅爾表示,處於壓力狀態下會分泌皮質醇和腎上腺素,因此強化基因外修飾(epigenetic modification) 機制,改變腦部神經元內的基因,腦部儲存資料時間更久。
羅爾表示,「學生在面臨考試或是繳報告的壓力時,這些壓力無形中反而可以提升學習效果,」他也補充表示,人的一生偶爾都有不好的回憶或經驗存在,無形中形成壓力,若從人類自古到今的演化的過程來看,這些過程反倒可以幫助人類,避免再繼續重蹈覆轍。
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健康資源網絡」(Health Resource Network)統計,美國民眾75%的人,平均每2周會有遇到一次壓力情況。
壓力大掛嘴邊 如何面對競爭【聯合報╱蘭馨/教 2011.08.04
筆者非常贊成三日「一味減壓,免試到博士就業」一文中,教會學生認識、面對、解決壓力的觀念。
因為壓力議題滿天飛,學生已經常把「壓力好大」掛在嘴邊,家長也束手無策,只好順應孩子的要求。
班上有位同學換過三家安親班,都是因老師太嚴格及適應不良,壓力太大為理由,家長害怕孩子想不開,所以最後都無法守住原則。
學校社會和家庭,有必要教導正確的處理方式,而不是讓孩子們在無壓溫室讀書,畢業之後才真正體會社會競爭的激烈與殘酷。
亞洲倒數第十【聯合報╱黑白集2011.09.14
最近全球托福考試統計出爐,台灣學生成績平均為七十六分,在亞洲卅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十。
有人會說,托福成績不代表英語能力,英語也不等於競爭力;有人會說,台灣不是沒有英語頂尖的人才,他們只是不想去美國留學罷了;或者說,台灣參加托福考的人太多,拉低了成績,沒事的人不該去考等等。
總在為成績欠佳找藉口,絕不是面對問題的辦法。如今該問的是:在過度強調本土化、過度擴充高等教育後,我們是不是把下一代教得太過自滿於現狀,而忘了周遭具競爭力的勁敵環伺?
學生上課睡覺、啃雞腿,我們說那是自由;學生蹺課去打工,我們說經驗更重要;台灣學生托福成績要從亞洲的尾巴倒數,我們要怎麼說?台灣年輕人找不到工作,我們還剩下多少藉口?
高考改革方案_百度百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決定 》2014.9.4正式提出,推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 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註冊入學。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 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這也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製度改革。
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 虎媽戰歌掀戰火【聯合報2011.01.15
「虎媽」女兒 被哈佛、耶魯錄取
華爾街日報八日刊出耶魯大學法學教授蔡美兒新著「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書摘,標題為「中國母親何以更優越」,引起廣大迴響,新書在出版當天即攀升到亞馬遜網站銷售排行第六名。亞裔移民紛紛就她描述的中國式管教發表意見。有人認為她有道理,有人表示她已接近「虐待」女兒。
只能拿第一! 印度也掀虎媽潮【聯合報2012.03.11
美國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美兒「虎媽的戰歌」一書爆紅,使華人虎媽受到舉世矚目,然而人口眾多的印度也不遑多讓。蔡美兒認為,印度的虎媽可能比中國大陸還多。
有些印度父母求好心切,動輒辱罵子女,甚至強迫他們下課後再念10小時書,禁止他們參加朋友聚會,並且退訂第四台。
三月初發布的官方調查顯示,99%印度學童曾被老師甩耳光或用藤條抽打,81%學童曾遭師長責罵書念不好。孟買「DNA報」評論:「硬逼子女讀書就是印度的虎媽式教育。」
沉重的學習壓力讓印度學子撐不住。2010年,印度有2479名學生因學業成績不佳而自殺,比2001年的1571名增加900多人。
歐巴馬:加強教育提升美競爭力【聯合報╱記者傅依傑2011.02.20
美總統歐巴馬19日上午(台北19日晚)在每周例行全美廣播指出,美應加強數學與科學教育,以提升創新與就業,美私人企業應參與此一努力。
尼古拉斯•麥爾告訴記者,他在美國加州認識很多中國家長,他們總是盯著孩子的成績不放,對成績的要求遠遠超出一般的美國家長,所以他覺得中國孩子們只會讀書 。在聽說要參觀幾所中國的中學、參觀中國的創業孵化器後,他覺得應該和美國完全不一樣。
他特別注意創新精神的培育,他認為,如果一個學生只是學習而沒有其他任何娛樂活動的話,那他一定是一個缺乏創新力的人,因為他沒有想像力。但在最近,被認為創新力很弱的中國,卻不斷在美國創造奇蹟,我的很多學生在使用小米手機、華為手機和聯想電腦,這些都是中國的品牌,他們很喜歡。
揭秘國外面對高考有多雷 2013-6-9 新華網
6月7日~8日,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高考日,高考又一次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話題。實際上,不只是中國人如此關注高考,在世界很多國家,每年都會在某個時期進入高考時間。尤其是在中國的近鄰日本和南韓,高考所引發的緊張氣氛與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日本,考生的父母避免在考生面前說出“摔倒、跌落”之類的話,以免不吉利,而有的考生則會去動物園“拜見”猩猩,因為猩猩不會從樹上掉下;在南韓,每到高考時間,幾乎是全民動員,上班族調整時間為考生讓路;就連股市也推遲開市、提前閉市。
南韓高考:商店股市調整時間
輔導班佔盡課餘時間,聯合國也批評
高成就:進入“老三大”
入名校=入上流社會
日本高考要考“兩輪”:拜見猩猩求吉利
無奈的高考“浪人”
美國“高考”怎麼考?
開始時美國的大學招生都是自己出題,但後來發現這樣做缺乏一個可供比較的標準,於是一種以測試學生學習能力為主的考試SAT便應運而生,成了事實上的高考。
英國:高考前學校放假兩周
英國中學生初中畢業後就要參加一個重要的GCSE考試(類似于中國目前的會考),即普通中學教育證書考試。希望繼續進大學深造的學生,則還要繼續在高中學習兩年,專門為進入大學的高考做準備。這種教育在英國也叫做延續教育。高中二年級的考試稱為A-LEVEL,即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考試。只有優異成績的,才能被一流大學錄取。
法國:上大學須參加普通科會考
法國高中生進入大學深造的必要條件是首先得到由學校統一頒發的高中畢業證書,然後再參加高中會考,法國普通科高中會考及格者中大約有94%的人可以直接進入高等院校就讀。
奇特的“知識就是力量”
KIPP其實是美國公立學校系統中的一個特許學校,其在招生、募款、課綱、校規都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平均每所KIPP學校獲得的捐款也比普通學校更多。這所成立20多年的學校目前在全美有162所分校,學生人數超過6萬人。相比一般的普通學校,就讀KIPP的學生中,黑人和西裔比例超過9成,而領取政府補貼免費午餐的窮人孩子更是佔據87%。其畢業生94%的高中畢業率,82%的大學錄取率都要高於全美平均水平,後者的這兩個數字分別是91%和64%。如果拿美國貧困家庭子女8%的大學入讀率來衡量的話,KIPP已經不折不扣地成為窮人孩子心目中的一所夢想學校。
勤奮和獎懲成關鍵詞
………
http://sh.xinhuanet.com/2015-06/10/c_134314212.htm
相關新聞
別拿美式衡水中學作類比 2015-6-12 光明網
專家稱衡水中學是國際教育的奇蹟
中新網衡水2015-3-14電,來自山東、遼寧、海南、四川等25個省、市、自治區的千餘名教育工作者云集河北省衡水中學,第十八屆全國高中教師專業發展論壇暨高三教學策略研究衡水中學現場會在此間召開。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嘗試教育專家、特級教師邱學華稱,衡水中學是國際教育的奇蹟。
邱學華說,從國際上來看,能不能找到一所學校像衡水中學一樣高質量的?沒有!美國哪一所中學能夠每年有100多人考入哈佛、麻省理工……不可能,英國、法國也沒有。衡水中學一年考入最頂尖學府的是104人;86.6%是一本線,且含金量很高; 2600多個畢業生考入211重點大學……。
只要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只靠加班加點、死讀書來考上清華、北大是不可能的。據邱學華介紹,現階段媒體已經把衡水中學妖魔化,好像孩子們都是在監獄;理論界也是是非不分,搞得老師糊里糊塗,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邱學華表示,取得這樣的成績首先要有好的領導班子,要有一批高質量的老師,再就是德育為先,讓學生自己學,這需要很多綜合條件才能成功。
美國學霸驚呼原來中國人不是那麼死讀書2015-6-10 1 中國青年報
當美國查普曼大學市場學助理教授尼古拉斯•麥爾走進上海的中學後,這裡的景象令他驚訝不已,“我原來以為中國學生成天就是埋頭讀書,除了讀書沒有其他生活,現在看來完全不是這樣。”
芝城"特許公立高中" 弱勢生全上大學公視(2010-03-13)
偏遠地區或是先天條件較差的中學生,也有機會上大學,這是國內「繁星計畫」最重要的目的。而國外的經驗又是如何呢?在美國芝加哥南區一所「特許公立學校 」,今年度畢業的一批107位學生,統統都符合上大學的資格。他們是怎麼辦到的?一起來看看。
金恩4年前依法申請政府補助,在以非洲裔為主的芝加哥南區,創辦這所特許中學。當時只有百分之4的學生功課還跟得上,平均程度相當差。 為了激勵學生,金恩設計了特別的領帶,並要求學生隨時服裝筆挺,果然在學生心裡建立了榮譽感。其次,每個入學的學生會領到一只手錶,意思是要學生上課不要遲到。當然,光是這樣還不夠。這間學校的學生,每天的上課時間從早上8點半一直到下午4點半。換言之,他們比其他中學生多出72000分鐘的上課時間,幾乎等於多念一年。
這種特許公立學校,是從1990年代開始風行。由政府出資,以公辦民營的方式經營學校,也就是說,創辦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設定特別的校規。 例如提姆金恩的做法就是,這間學校只收男生,因為他希望這群大男孩,把過人的精力拿來念書,而不是去泡妞。果然,今年度畢業的107位畢業生,不必經過特別加分優待,統統都獲得4年制大學院校的入學許可。這在以非洲裔為主的社區,是非常難得的成就。也因此,這類型的特許中學,在很多地方,人氣遠超過傳統的公立學校,成為一般家庭家長送孩子上學的首選。記者徐家仁報導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00313/2881268.html
不只中國有毛坦廠美國也有高考工廠2015-6-10 新民晚報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河北衡水中學、安徽毛坦廠中學這些高考工廠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而在美國,一所與中國的高考工廠有幾分類似的學校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也在最近悄然走紅。特立獨行的規章制度,毫不避諱地升學目標,這是一所並不那麼自由的學校,卻正在給它的學生帶去夢想。
東亞的教育體制呢,一方面,養活了龐大的低效率又思想陳舊的各類公私教育機構(這一點類似蘇聯工業集團),另一方面,通過對學歷的看重,占據社會中高階層的,多半都是最適應這個體制者,而這個階層又通過在應試教育上的更多支出,保證自己的下一代在這個考試體系中也能脫穎而出,從而把自己在社會地位上的優勢又傳給了下一代(這一點又有點像種姓制度)。
這個急需改革的體制,就這樣在各個社會集團的共謀下愈發僵硬了。
https://read01.com/on5NB6.html
時代雜誌:美國衰落 始於懶惰【聯合報2011.09.27
美國國力陷入衰退,輿論出現一片對中國大陸的責難聲。但在「時代」雜誌發表全美巡迴採訪日誌的專欄作家克萊恩,在一篇以「懶惰的美國人」為標題的日誌中指出,他發現美國人不再抱怨中國大陸的不公平競爭造成美國衰退,反而反求諸己, 認為美國人的懶惰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阻力。
阿肯色州牙齒協會會長菲利普斯說:「我認為我們的國力已達顛峰,正在走下坡。我們就像昔日的英國,變得懶惰。我們有了所有東西,成為一個消費國家,即使最窮的人也有空調和電視,人們沒有理由再努力工作,不像我們的父母。」
在密西西比河岸城市賽奧拉當牙醫的懷蒂茲說:「就像羅馬,我怕我們正從內在崩潰,吸毒文化失控。很多人請我給他們開止痛藥。」
克萊恩在聖路易市踫到五名華盛頓大學男生。讀政治學的梅塔說:「我擔心我們的教育制度。我們在退步,世界排名好像落到第17名。」另一名學生多西說,「自滿」是美國衰落的原因。他說,他中學在北卡一所保守的私立學校就讀,很多同學都認為他們不用太費力氣,就能上大學,找個好工作,畢業後能賺很多錢。他們說,他們家什麼事都能解決。他們超過半數都不用功,每晚花兩個小時玩「臉書」。
中學讀東北部私立學校的席格爾說:「只有來自市區貧苦家庭的小孩用功讀書,他們靠獎學金進入我們學校。一般來說,女生比男生用功多了。」漢米爾頓說:「女生沒有染上男生懶散的文化。」懷特說:「圖書館裡七成五都是女生。」女生為何較用功?這五個男生認為,女生不像男生那麼愛打電動和看體育節目。
所以要成為好學生,不是像體力勞動者一樣忠實地完成老師的作業,而是要像知識工作者一樣,具有有效性,也就是」做好該做的事情」。好學生一定得做到:要自我決定學習的側重,衡量自己知識的掌握度,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這就需要具有極大的主動性和自由度。
所以,悲劇的是,由於東亞教育體制的工業時代基因,他們是用訓練體力勞動者的做法,來培養他們心目中未來的學者和企業家,這不免就南轅北轍了。
四、東亞教育急需改革,卻越發走向僵硬
東亞教育體制長期以來是利多於弊的。在工業化時期,可以為新建立的工業短期造就大量可堪一用的工人和初級工程師。所以東亞各國在二十世紀的飛速發展,這種教育體制有很大貢獻。但是隨著技術和經濟的演變,這種體制就變得越發不合時宜。
這一點可以模擬成蘇聯時期的重工業。在這種體制下,採煤業是為了冶鋼,冶鋼是為了機械業,而機械業又是致力於生產採掘和冶煉機器,這樣形成了內部的自我循環,而無視市場和競爭的實際需要。這種重工業在蘇聯的工業化時期, 確實製造了大量本來缺少的工業製品,很有用處。但是到了某個發展階段,其缺乏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的弱點就暴露出來了。到如今,蘇聯這個曾經的第二工業強國,他的汽車工業、機械工業還有什麼價值呢?同樣,東亞教育體制曾經批量培養出的大量標準化人才,不是也將會在新時代里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麼?
更有甚者,為了脫離這種體制,很多東亞家庭送了孩子去歐美留學,可是除非他們留在國外,如果回國就業,海歸們還是要以他們畢業的各種學校為求職砝碼,這就又陷入了比較學校名氣的漩渦。就好像中世紀時印度很多低階種姓為了擺脫種姓制度的壓迫,皈依了外來的伊斯蘭教,但是在無所不在的種姓思想下,穆斯林也被視為一種種姓,同樣還是陷入這個等級體系之中。所以托福、SAT這些美國考試製度, 在東亞也無形中被融合到富有東方風情的應試主義和學歷主義的體系里。
這種體制由於造就了多個既得利益階層,所以很難撼動,甚至會像上面說的蘇聯重工業綜合體或印度種姓制度一樣,」病得至死方休」。蘇聯時期的重工業不停地製造對社會無益的武器,形成一個利益相關勢力,浪費了大量社會資源,直到整個國家體制崩潰。而印度種姓制度,從佛陀時代就飽受批評,卻一直禍害了印度幾千年,直到今天還是印度前進道路上的巨大障礙,就是因為背後有大量的高種姓的既得利益者。
而具體到學校和學習的具體操作上,為了適應工業化的人才需求而專門設立的東亞教育制度,比起自然發展的西方體系來說,更有工業化追趕期那種對效率的瘋狂追求。這樣,這些後進工業國的教育體系,反而比前驅工業國更像工廠的流水線一些。
在二十世紀初,泰勒制(Taylorism)在美國產業界盛行一時。泰勒認為、管理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效率。為此,他採取了制定工作定額、選擇最好的工人、實施標準化管理、實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強調僱主與工人合作的」精神革命」等。
這就將工人的潛能發揮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有人形容,在實行泰勒制的工廠里,找不出一個多餘的工人,每個工人都像機器一樣一刻不停地工作。泰勒理論的前提是把作為管理對象的」人」看作是」經濟人」,利益驅動是該學派用以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寶。現代最著名的泰勒制工廠莫過於富士康了。從報導中大家也可以猜想到這種高壓環境對工人心理的影響。
而如果把東亞教育制度和泰勒制工廠來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幾乎是一一對應的關係,制定很高的學習量和需要考核的大量知識點、選擇成績好的學生組成重點學校、全國統一的考核標準、大量考試形成的刺激性獎懲、還有學校內部的各種打雞血活動。學校目標也是要發揮學生的潛能,每一分鐘都要致力於得到最好的成績。
所以批評這種教育體系的人經常說,孩子好像是流水在線的工業製品,或者說,學生是老師的童工,他們的成績就成為老師的績效,所以師生的利益關係經常不是一致的,是相反的。這並不是簡單的激憤之詞,而是有一定的內在邏輯。
當然,因為東亞國家的勤勞傳統,孩子們這麼辛苦,如果確有效果,也不是不能接受。但問題就在於這個有效性上。
這種教育上的泰勒制,本質上是把學生當成體力工作者來對待。對於體力工作者,因為他們的工作狀態是可見的,所以工廠管理比較容易,對他們的要求是」把事情做對」,而不是」做對的事情」。
而現代學生呢,我覺得更像德魯克所定義的」知識工作者」 (知識工作者不生產有形的東西,而是生產知識、創意和信息,誰也看不出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而且從培養目的上也是要大多成為知識工作者。學生時代的真正成果,不是他們交上去的作業和考卷,而是他們所真正學習到和思考的內容。這些在技術上是無法進行嚴密的督導的。
就以日本為例,15至19世紀,日本人口波動在1000萬到2000萬之間,約為英國同期人口的四倍。龐大的人口賴以生存的適耕土地,面積僅相當於英格蘭的一個縣,生產力卻又不及英格蘭的一個郡縣。所以在德川時期,為了維持生存,日本人不但把勤勞節約發揮到了極點,甚至有兩個匪夷所思的現象。
一個是日本政府出面來鼓勵溺嬰,以至於300年間人口零增長。另外,因為寶貴的土地不能用來給家畜提供飼料,日本人系統性地取消了車輪和家畜的使用這兩項基礎性農業技術,其結果呢,來一個形象的比喻,他們把鼻子保持在水以上,只要發生意外災難或意外支出,就可能慘遭溺斃。這種東亞民族特有的匱乏和焦慮心態,不管是東南亞的土著民,歐美人,甚至非洲人,都無法理解。
所以對於教育資源,如果是狹義地理解為配備良好的教室、高階教師之類的,那確實是有限的,對於長期處於稀缺的心理狀態的東亞人來說,是一定要參與爭奪的。
但是,實際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資源,其實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價值觀的言傳身教、志向和視野的潛移默化,那根本和那種」你上了這個學校我就上不了」那樣的零和博弈無關了。
而且,如果家長在稀缺心態的驅動下,讓孩子從小沉浸在補習班和題海里,希望能先去搶到眼前看起來很稀缺的學校資源,也許從長遠來看,就反而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愛之適足以害之了。
4、工業化追趕帶來的心態
影響近代工業化的起源在西歐,所以他們不管是經濟社會還是教育體系,都有個比較和緩的自然進化發展期。而東亞國家是被裹挾進現代社會的,為了趕上其他國家,在工業體系上無一例外的採取了國家層面上有計劃的指導下的發展。日本的工業化要歸功於通產省的官僚們,韓國則是政府支持幾個財閥來配合整個發展計劃,而中國現在還有那麼個五年計劃在指導。
這種國家級計劃是建立在十九世紀的理性主義的基礎上,其內含的想法,是認為世界上沒有問題是不能解決的,因而可以通過科學的考察而預測出事物將來準確的發展方向。
這種想法運用在教育體制上,就是假定某個機構可以準確地預測某個年紀的孩子需要掌握什麼樣的知識,某種考試可以選拔出什麼樣的人才等等,這種自信令人細思恐極。
這幾年有個流行的一萬小時理論,對反覆練習好像是個理論上的支持。但是,這種論述的多在認知複雜性較低的活動,如象棋、鋼琴、籃球、計程車駕駛、拼寫。但是,對於【認知複雜性】較高的活動,如創作、管理等作用就很難找到足夠的證據。其實,這一點反而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鋼琴小提琴這類技藝的訓練在西方業已式微,而在東亞國家卻大為興盛。
這類十九世紀就已經蔚為大成的技藝,特點是難度訓練階梯比較固定,知識總量也已經限定,只需要多加練習即可,而且學習的進度,又可以通過曲目難度或考級來衡量。這正好切合了東亞偏愛的學習法。
所以東亞國家這些琴童家長,多半既沒有音樂愛好也不了解古典音樂背景知識,卻讓孩子花了大量時間練習,其內在出發點,就好像著名笑話中那位因為路燈比較亮,就只在路燈下找鑰匙的愚人一樣。
3、平均主義和匱乏心態的影響
很多對聯考的辯解,都是說,雖然聯考不盡如人意,但是是最公平的。這是儒家傳統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的影響。公平並沒有錯,但是如果為了公平,就反而一刀切壓制了不同類型的人才發展途徑,那就很可悲了。東亞國家的人口基數那麼大,這種人才浪費的機會成本也是高得很難估量。
舉個其他國家的例子。歐洲學術界有個比較,像英國和德國都算是古典學術的學霸類國家,但是英國這方面的人才要出色不少。究其原因,反而是因為英國的教育制度不夠公平。 英國有一些中學進去後由於傳統原因,上好大學的可能性非常高,這樣裡面的學生很早就可以不慌不忙地淫浸在龐大的古典學術中。
反過來,德國比較公平,所有學生上大學都要通過考核,這樣,學生反而要花更多精力在通用的備考科目上面。結果英國這種表面的不公平反而有可能造就優質人才。
另一方面,東亞國家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的學習卡位戰和爭奪戰,其實質是對有限的高質量教育資源的爭奪,這個並非沒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為何這個地區的爭奪會達到這樣的火熱程度呢?那也許要歸咎於長期物質匱乏導致的稀缺心態。
我覺得稀缺是東亞民族特有的狀況。因為這些國家幾千年來都是水稻密集型種植經濟,一方面是可以在同等耕地情況下養活更多人,一方面當然是需要付出更多勞動和忍受更大擁擠。到了十七世紀後,就都陷入了內卷化的陷阱。
如果要和科舉模擬的話,現在的對應物應當是公務員考試或者某些大公司的入職考試。因為這些考試和科舉一樣,是需要選拔出已經訓練有素的成年人,馬上就可以從事某些工作。
而大學入學考試,目標則是要選出可塑性強而又有志向者進行下一步的教育,這樣的人要好像從熔爐里取出的液態玻璃,可以旋轉拉長,可塑性極強。
此外,考試是個用處非常有局限的工具。古代的科舉對人才的遺漏盡人皆知,而現代不管哪種考試,能考得出考生的興趣、志向、想像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的有哪些呢?即使是已經看起來最客觀最可衡量的數學考試,也會遺失很多東西。
所以,雖然考試是很重要的,但是社會必須能認識到考試的極大局限性,並削弱它在選材中的位置。
美國的教育制度以雙保險的方式抑制學生在在考試上過分浪費精力:其一,SAT的考分只是錄取考慮的諸因素中的一項,過於重視SAT是不明智的;其二,SAT每年有6次報考機會。
台灣、中國的教育制度則以加倍的方式促使學生浪費青春:其一,聯考分數是錄取與否的決定性因素;其二,聯考一年一度。
2、東亞國家對複習的過度重視
2009年釋出的」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顯示:78.3%的中國普通高中學生平時(不包括周末和節假日)每天在校學習時間在8小時以上,韓國為57.2%,而日本和美國幾乎不存在這樣的情況。中國學生每日學習的時間最長。各國學生所學內容的多少相差不會太大,那麼如果學習時間過長,意味著什麼?意味著複習時間所占比重過大。這是扼殺學生想像力、創造力的最大手段。
說起複習的重要性,人們經常會引用」學而時習之」, 這個」習」就是複習。但是,孔子時代與今天社會有個巨大差異,是學習的內容。孔子時代的主要學習內容是」禮」,扮演者唯反覆演練才可達到效果。
但是,人類的社會生活演化到近現代,學習的主要內容由」禮」轉變為認知。認知是拓展和變化的,其本質是創造或學習新的東西。如果教育過度強化複習,是產生不出創新人才的。
二、東亞教育具有循規蹈矩的 「普魯士基因」
現代各國的標準教育模式,是我們已經以為天經地義的幾個基本要素:
早上七八點鐘走進教學樓;
在長達40-60分鐘的課程中全程坐著聽課,在課堂上,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
穿插在課程之間的有午餐以及體育課的時間;
放學後,學生回家做作業。
在標準化課程表的禁錮下,原本浩瀚而美不勝收的人類思想領域被人為地切割成了一塊塊,一塊塊便於管理的部分,並被稱為」學科」。同樣,原本行雲流水、融會、融會貫通的概念被分成了成了一個個單獨的」課程單元」。
這個模式,是在18世紀是由普魯士人最先實施的。是他們最先發明了我們如今的課堂教學模式。普魯士人的初衷並不是教育出能夠獨立思考的學生,而是大量炮製忠誠且易於管理的國民,他們在學校里學到的價值觀讓他們服從包括父母、老師和教堂在內的權威,當然,最終要服從國王。
當然,普魯士教育體系在當時的很多方面都具有創新意義。這樣的教育體系讓上萬人成了中產階級,為德國成為工業強國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原動力。基於當時的技術水平,要在普魯士王國實現人人都接受教育的目標,最經濟的方法或許就是採用普魯士教育體制。
然而,該體制阻礙了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對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不過,在19世紀,高水平的創造力邏輯思維能力也許不如思想上服從指揮、行動上掌握基本技能那麼重要。
在19世紀上半葉,美國基本照搬了普魯士的教育體系,就像在普魯士一樣,這一舉措能夠大力推動中產階級的構建,使他們有能力在蓬勃發展的工業領域謀得一份工作。除了美國,這個體系在十九世紀也被其他歐洲國家仿效,並推廣到歐美以外其他國家。
但是,如今的經濟現狀已經不再需要順從且遵守紀律的勞動階層,相反,它對勞動者的閱讀能力、數學素養和人文底蘊的要求越來越高。
三、普魯士基因以外,東亞教育還深受儒家傳統和科舉制度影響
東亞三國在19世紀末為了追趕西方列強而開始引進這種現代教育制度時,又不可避免地由於自己的儒家傳統和科舉制度,而對這個制度作出了潛意識的扭曲和偏重。
1、對大學入學考試和科舉制度的混淆
東亞國家對大學入學考試,總是會和他們長期的科舉傳統混在一起。古代社會對創造力沒有那麼大的需求,所以科舉是個很好的制度,以最小的衝突完成了社會管理者的選拔,且完成了一個以智力取代門閥的準繩的建立。
看幾個諾獎的實例吧,2002年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柴昌俊教授的工作是通過超級神岡探測器驗證了同時得獎的戴維斯教授提出的中微子質量與理論值的差值,或許在一些人看來戴維斯教授的工作要更加高大上一些,但其實上小柴教授的工作更加艱鉅,光建造這個“超級神岡探測器”的工程問題就是幾乎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所以諾獎委員會把獎授給了他們兩個人。2010年的化學獎是授予發現“根岸偶聯反應”的根岸英一教授等三人,簡單地描述他們的工作過程就是在已知的試劑中篩選出一個最合適的出來,與其說需要憑空而來的創造力,不如說更加需要對枯燥的重負勞動的忍耐力。2014年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藍光LED也是這樣,基本上已經知道了方向,也知道實現的不同方法,剩下來的就是咬定一個方向,考驗的是耐久力和工藝經驗。2012年得到諾貝爾生物學醫學獎的山中伸彌教授的iPS細胞也還是這樣,就是在不同的組合中尋找出那個可能的組合,與其說創造力,不如說是運氣。
更重要的是,以上這些諾貝爾獎得主還全是臭名昭著的“應試教育”所培養出來的,怎麼辦?輕易地斷言應試教育培養不出諾貝爾獎得主的那些人能不能休息一下?
至今為止中國確實還沒有得到過諾貝爾理化醫三獎,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最不是原因的還就是經常受到反智主義者指責的“應試教育”。
http://dajia.qq.com/blog/232760106999386.html
諾貝爾獎得主: 東亞教育浪費了太多生命 2016-11-03
日本獲得這麼多諾貝爾獎項,日本的科研環境、評價機制以及經費保障等因素都功不可沒。但對於日本的教育現狀,以及整個東亞教育體系,中村修二(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表示擔憂。
中村修二認為,亞洲的教育制度是浪費時間,年輕人應該學習不同的事情。東亞國家現代的普魯士教育體制阻礙了學生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對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害無益。
中村修二是個非典型的日本科學家:出身普通漁民家庭,考試能力也平平,上了日本三流大學德島大學;他動手能力非常強:上午調儀器,下午做實驗;自學能力非常強:中村對物理學具有深刻的理解,但他完全是靠自學而來的。他讀的德島大學甚至沒有物理系。
這樣的人在日本飽受壓制,他對於日本教育制度的批評,也是言出有因。
一、東亞教育:效率低下,所有人都深受其苦
就是這個教育方式和教學方式和中國幾乎一模一樣的日本,卻先後有22人獲得諾貝爾獎,除去兩名文學獎和一名和平獎之外,得到物理、化學和醫學生理學這三獎有19人,裡面雖然有兩人在獲獎時已為美國國籍,但是所受教育以及獲獎工作都是在日本國內完成的,是歐美國家之外獲獎最多的國家。
不知道那位教授應該如何解釋這個現象?順便說一聲,還有一個有名的填鴨應試教育大國叫印度,也有過六位諾貝爾三獎得主。
現代社會中“應試教育”是絕對必要的,在中國的科舉考試方式作為“merit system”(資格任用)被西方文明引進之後,現在無論是大學入學或者企業招人都採用了考試的方法,因此現代教育就其本質來說就只是也只能是“應試”的,特別對於資源貧乏國家來說,除了向教育要人才之外更無別的出路。
至於應試教育或者填鴨式教育和所謂“創造力”之間的關係,沒有任何可以用來證明這種論點的材料,用鼠標和触屏驅逐了鍵盤和按鍵的喬布斯有天才的創造力,但是在他過世之後,那些和他大致相同教育背景的蘋果公司的接班人們就再也沒有了創新,所以說有些能力僅僅是天生的,和後天的教育沒什麼關係。
很多人對諾貝爾獎有一種誤解,一說諾貝爾獎就是愛因斯坦,一說愛因斯坦就是廣義相對論,就是質能方程E=mc,似乎諾貝爾獎得主就是成天坐在那兒瞎想,最後琢磨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程式的主。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就是把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抄上一遍都是苦活,而真實的諾獎工作中又髒又累又危險的多的是。
有人曾經把學生做題和做科研做過一個比較,結論是:“除了做題知道肯定有一個答案,而做科研不知道有沒有答案之外,兩者其實是一回事,而且使用的方法也大同小異。”應試教育中的題海戰術不會窒息創造力,反過來說如果沒有被“題海戰術”所訓練出來的耐心和體力,還真不容易完成科學研究呢。
而且並不是所有的科學研究都是發現一個什麼規律或者是找到一個正確的結果,確認一個錯誤的方法也是科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這段時間以來又開始了對“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的批判,只不過現在的批判不是出於意識形態,而是出於什麼人道主義的普世價值,其實兩種批判都一樣,都是在趕某種時髦,只不過時髦的內容從“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換成為“拯救童年”罷了。
除了有出於悲天憫人的慈悲胸懷而批判的人之外,還出現了有從功利觀點出發來批判的人,最近有一位中國名校的教授撰雄文抨擊“應試教育”,說是應試教育使得“中國教育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得不到諾貝爾獎,這位教授無比痛心疾首,呼籲要想拿諾貝爾獎就要取消應試教育。
如果僅僅是那些悲天憫人的夢囈則可以完全置之不理,因為選擇教育方式是個人的自由,誰要是覺得哪種教育方式有問題則完全可以不選擇那種教育方式,可供的選擇有很多,只要不去干涉別人的選擇就沒有問題。
但是把中國至今還沒有拿到諾貝爾獎的原因歸罪到教育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那樣就從根本上否定了現存的教育制度,根本就取消了民眾的選擇權,所以就要認真對待了。
中國教育是不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完全可以討論,但是“最危險時候”的表現是不是就是因為沒拿到諾貝爾獎,以及“最危險的時候”的根源是不是就是因為在進行應試教育呢?
筆者這就舉一個反例,這個反例就是日本。
“應試教育”指中學教育,顧名思義,這種教育的目的就僅僅是為了通過大學的入學考試。在日本有一個“偏差值教育”的名詞,名稱的由來是這樣的,日本高考是各學校自己出考卷,有人根據統計規律計算出要被各學校錄取所必需具備的統計偏差值,正式高考之前的各種名目繁多的模擬考試的考分都折算成了相應的偏差值,這樣考生就在自己的偏差值容許的範圍內選取所報考的學校以避免失敗。要考上更好的大學就需要更加提高自己的偏差值,“偏差值教育”也就是“應試教育”,而且還是導入了數理統計的更加科學的“應試教育”。
日本全國上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應試教育,用來形容進入好大學的話是“通過了考試戰爭”,教學方式當然就是“填鴨式”了,日本留學生在外國大學一直有“不愛發表意見”的形象,因為他們沒有這個習慣,聽老師講課記筆記還忙不過來呢,下課之後學生的複習採用的方式也是中國學生最拿手的那種“題海戰術”。
張維為:三問諾委會主席
【2016.12.19,中挪雙方發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挪威王國政府關於雙邊關係正常化的聲明》,這也標誌著中挪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六年前,諾貝爾和平獎評審委員會鍾情於劉曉波“人權鬥士”的“光環”,張維為先生當年的一篇舊文,以對諾貝爾和平獎委員會的“三問”,道出了“全球普世人權”與“西方話語霸權”二者的虛實關係。】
第一,什麼是人權標準?
第二,這個世界上應該由誰來裁定侵犯人權?
第三,人權到底能不能超越主權?
回應
美國以及西方鼓吹的人權就是強盜邏輯,美國西方的人權高於別國的主權,美國西方人的利益高於別國人的利益,殺人放火掠奪別國的財富你不能反抗,反抗就是侵犯美國西方的人權。被害者沒有人權,殺人犯的人權要被最尊重,這對強盜有利當然要鼓吹。在別國搞顏色革命也是一樣。比如在中國,美國西方維護那些垃圾與人渣的人權,就是好讓這些人顛覆推翻共產黨的領導,分裂中國。
應該讓張維為去領導外交部,讓中國在世界風雲場上能挺起胸,收起窩囊相。
學者是研究成果出來,外交是決定要不要拿來用你的邏輯是只要出成果就要用,外交不能這樣幹,外交要平衡國家利益,不是你手上有個石頭就要打人,你可以把石頭放兜里,決定什麼時候用.
中日都填鴨,結果大不同—— 談應試教育和諾貝爾獎的關係by俞天任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的文革的一個重要側面就是“教育革命”,從那時開始一直到現在,中國始終有人在批判中國式教育方式和教學方式,分別將其稱為“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說這種教育方式為了應付高校的入學考試而把知識強行灌輸給學生,像填鴨一般把含糖高的飼料通過特殊的裝置強行塞入鴨子嘴里而催肥一樣。
其實填鴨並沒什麼不好啊,做北京烤鴨的原料北京鴨就是填出來的。
“北京鴨就是填出來的”,這句話當年就是那些“臭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抗教育革命的一句反動話,絕不能大聲說,要不然讓人告了密弄得不好都可能會坐牢,這種反智主義的胡鬧一直到文革結束才結束。
比如從亞當•斯密一直到第二次大戰之前,世界上著名的經濟學家不是英國人,就是在英國工作的外國人,其他地方有,但是很少。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上大師級的經濟學家,基本上不是美國人就是在美國工作的外國人。
為什麼會出現時空的相對集中呢?因為經濟學的理論,是對社會經濟現象觀察的一套簡單邏輯,來說明這個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實際上是根據你所解釋的現象的重要性,現象重要,解釋這個現象的理論貢獻就大。那什麼叫重要現象呢?發生在重要國家的現象就是重要的現象。
我們知道從工業革命以後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的中心在英國,因此英國的現象就是最重要的現象,解釋那些現象的經濟學家就是經濟學大師。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到美國,所以一段時間之後,美國是世界的經濟中心,解釋美國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家,當中做出貢獻的就是世界經濟學大師。
我們知道21世紀到二三十年代,中國經濟一定會變成全世界最好的經濟,發生在中國的經濟現象,一定會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現象,解釋中國經濟現象的理論,一定是做出最大貢獻的理論,提出這種理論的經濟學家就會變成經濟學大師。但是到你能夠進入諾獎評審委員會的那1500個人,可能需要一到兩代人的時間。
所以我倒覺得年輕學者,如果能夠沿著我前面所講的本土化思路研究本土問題,而且用初生嬰兒的眼光看問題,不用任何現有的,不管是亞當•斯密、馬歇爾,還是凱恩斯、哈耶克的理論,而是自己看這種現象,了解這種現象,把它背後的理論總結出來,這樣的理論就是對經濟學發展真正做出貢獻的理論。也許經過一代人,隨著中國綜合實力越來越高,主流期刊上發表研究中國現象的文章越來越多,到那個時候,很可能就會有人得到諾貝爾獎,但那就是我的學生,或者是我的學生的學生的事了。
......
回應
美國倒是有好多好多諾獎經濟學家,可惜不能挽救日益失衡的經濟和越來越難看的GDP數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和文學和平獎一樣,都是美國統治世界的輿論工具而已。
獲得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們,其成績就是製造出各種經濟危機罷了,然後就會有一批人分析“為什麼會爆發經濟危機”並因此獲獎,如此不斷循環下去。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6_09_28_375667.shtml
邊芹:諾貝爾文學獎早被某些國際組織操縱了2016-10-14
諾貝爾文學獎如何變成了諾貝爾政治獎 by張旭東 紐約大學教授
社評:挪威用6年搞懂了“不應惹中國”2016-12-20 環球時報
但是諾獎的評審是一個相當繁瑣的過程,首先由諾獎委員會邀請大約1500名在國際經濟學界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做推薦人,經過投票選舉,連續幾年進入前五名才有機會。所以中國經濟學家要得諾獎,首先要發大量文章,被主流經濟學界所了解和接受,這需要我們年輕一代經濟學家經過一、兩代人的共同努力。
林毅夫:我常常說我不會得諾貝爾獎,因為我知道諾貝爾獎現在的選舉規則。基本上是由瑞典的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發出1500封推薦信,邀請1500個人推薦。推薦裡麵包含幾種人,第一,北歐四國現有經濟相關院校的正教授。第二,已經得了諾貝爾獎的人。第三,現在在國際上各個領域的領頭學者。
我了解到這1500人當中,有一半的人會推薦自己,基本就是750票了,另外750票當中會非常分散,相對集中的大概也就十幾票,不到二十票,然後從連續幾輪都得到十幾票、二十票的人當中挑選五個人,再仔細看他們的貢獻是什麼,最後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委員會來做一個推薦。那麼這相對集中的二十幾個人,都是誰推薦的?大部分是那些人的學生。
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學家當然也有不少人有機會被推薦,但只有一兩票,是不能進入的,如果你真想拿諾貝爾獎的話,還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可以進入那1500人名單當中的學生,也就是說,你必須教出四五十位在國際上領先的學者。
但是我們知道,現在按照西方主流理論寫文章容易發表,但是你也很難進入到前面四十位,因為你是按照人家的理論來寫,你可能發表很多,但是你不會變成領頭的。如果你不按照他的理論,而是按照我的理論來寫,是跟他們現有理論抵觸的。現在主流雜誌的評審人,都是按現有主流理論來看,他老是給你挑刺,所以你就不能發表。
所以我的學生如果按照我的方式來寫,不太容易發表,即使能夠發表,我什麼時候能夠培養出五十個人?所以我在1995年《經濟研究》創刊40週年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叫《本土化、規範化、國際化》,認為這是我們研究經濟學的方向,研究本土問題,用規範方法,寫出來的成果,就是對經濟學添磚加瓦的知識,就是推動人類對社會經濟現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現象認識的理論,應該就是前沿的理論,就是國際化的成果。
我也曾經在1995年的那篇文章講,21世紀會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21世紀會是經濟學大師輩出的世紀,我當時的看法是,從亞當•斯密以後,世界上經濟學大師的產生是相對集中的。
日稱中國人或將頻獲諾貝爾獎 科技水平是否已超日本
日本《產經新聞》2016.9.22文章,原題:中國科技水平已經超過日本?“我正在想,運用高科技的自動駕駛時代已經到來。如果(日本)不努力的話……”日本科技政策擔當大臣(兼)鶴保庸介9月6日在記者會上強調說。鶴保之所以對日本科技的未來表示擔憂,是因為近年來日本的科技水平明顯下降,而中國卻急速赶超。有專家甚至斷言稱,“在科技領域,中國無論質還是量都已經超過了日本。”
在日本被譽為“夢幻反應堆”的“文殊”號核反應堆在竣工時被寄予厚望,但因故障頻頻目前實際上已經處於廢棄狀態。還有因人為失誤運行不到3個月就停擺的X射線天文衛星“瞳”等,這些都令日本“科技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的自負心理深受打擊。相比之下,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舉全國之力提昇科技水平。中國的研發投資已遠超日本。2013年,中國的研發費用高達35億日元,約為日本的2倍。而且,這一差距今後還將擴大。在研究人員數量方面,日本目前為84.2萬人,而中國有148.4萬人。中國的研究論文及被轉載的論文數量也遠超日本。
15年前,日本的科技領先於中國。但之後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第3個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並且實現了探測器的月表行走。今年8月,中國又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海洋開發領域,中國研發出超過日本“深海6500”、探測水深達7000米的海洋調查船。中國自主研發的超級新型計算機性能也勝過日本的“京”計算機。
雖然日本人近年來在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這3個分量很重的自然科學項目中屢獲諾獎,獲獎數量也在亞洲名列前茅,但大多是以數年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獲獎。再過10年或20年,中國人頻獲諾獎的時代或許會到來。去年,中國本土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似乎預示著這種趨勢。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9-23/doc-ifxwevmf2068507.shtml
林毅夫:我為什麼常常說自己不會得諾貝爾獎?
2016年4月,林毅夫接受搜狐採訪時提到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話題。林毅夫直言,我相信新結構經濟學應該得諾獎,新結構經濟學衍生出來的很多領域也該得諾獎,比如最優金融結構理論、潮湧理論、超越凱恩斯主義等等,這些方面的理論貢獻都是原創的,而且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地解決發展中遭遇的問題。
應試教育的日本人 為什麼拿那麼多諾貝爾獎?2015-10-10周末畫報
日前,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物理學獎與化學獎,日本人將其中兩枚獎項收入囊中,中國也收入一枚生理醫學獎。此時,韓國《中央日報》登出韓國與日本、中國,在諾獎自然科學領域的獲獎比例分別為0:21與0:1。明明都是亞洲典型的應試教育國家,日本人為什麼這麼能拿獎呢?
【日本科學技術基本計畫】
自2001年以後,每隔幾年,就有幾個日本人獲得諾獎,原來,這是因為日本有一個科學技術基本計畫,2015年已經是該計畫實施的第四期。而具體的做法之一,便是鼓勵學者發表更多的高品質論文,增加發表論文在國際上獲得好評的比例,像諾貝爾獎獲得者輩出的歐美各國一樣,在50年間爭取有30人獲獎,其二,是在日本創造更多集合各國優秀研究者的研究據點,創造出世界高水準的研究成果。
2002年獲得諾獎的日本人有2人,2008年有4人,2010年有2人,2012年有1人,2014年有3人。僅僅12年間,就有12名日本人得獎。從PDCA循環原則的C(CHECK,檢查)來看,在計畫經過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前,就完成了三分之一的目標,則視為計畫順利執行。接下來,日本政府也將進入PDCA的A(ACTION,行動)階段,對科學技術基本計畫進行改善,以更好地完成30人諾獎目標。
【大學才是研究者的基礎教育】
【金磚四國或將成為下一輪諾貝爾獎的霸主】
回應
在亞洲國家中,日本國內能培養出眾多拔尖學者與曠世研究,主要因素我認為是
1. 日本在亞洲現代化較早,引進科學教育和建立科學資源較其他國家早。戰爭加速科學發展,雖然日本戰敗,但在機械,土木,農業,醫學,理化等領域已經成就了與亞洲國家非常大的差距。而中國在二戰時期的科學能力相當落後,二戰後又因內戰與鎖國等造成國內科學的進展緩慢。韓國則是被殖民,國內資源被掠奪,統治者而並未留下太多科學能力。這樣的先天差距,所表現出來的諾貝爾得獎指標大概也反應2-30年間的落差。
2. 日本經濟有一段長時間的富裕且為亞洲獨強,政府與私人機構有能力投資在廣泛的基礎研究,並承擔風險。以維持科學領先的優勢。日本在基礎科學的投資上嚐到好處,因而能持續長期的支持,甚至成為一種國民風氣。
3.日本國內人口超過1億,且國民教育水準非常高,因此各項領域人才資源充沛。
這些要素與是否同為考試教育系統的國家,其實關聯不大。
輿論場上對這個事情眾說紛紜。有人說這是捍衛傳統文化,大快人心;有人說這是小題大做,本不必如此嚴肅;還有人說這有妨礙宗教自由之嫌,於國家形像不利。立場不同導致觀點不同,有多種聲音也很正常。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國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不過聖誕節,不僅有利於培養社會良俗,也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宗教自由是個人的信仰自由,而不是宗教組織的行動自由。我國宗教組織的活動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在宗教場所之外的傳教活動都被視為侵犯公共空間,屬於非法活動。國家不能也不可能允許任何宗教組織打著“宗教自由”的旗號為所欲為。換句話說,壓根就不存在信了某個宗教就可以無視國家法度的什麼“自由”。
其實我國為宗教活動設定的法律框架非常合理——將宗教“限制”在宗教場所,恰恰是對宗教及其信徒的最大保護。如果放任宗教活動滲透至公共空間,那麼各宗教群體在試圖瓜分公共空間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尖銳矛盾——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黎巴嫩和印度的宗教衝突持續數十年,導致成千上萬平民死亡;波黑的慘劇就更不用說了。所以,科學無神論統治下的公共空間,對人民群眾來說才是最安全的。一切宗教活動都必須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如果宗教活動和國家安全產生衝突,那麼宗教一定是錯誤的一方。
回應
洋節本身也是這幾年搞出來的,其實還是消費營銷產生的,對於年輕人來講這些節日本身是用來玩和消費的一個藉口,他們聖誕節會就教堂參加彌撒嗎?不會,所以這不是洋節,而是消費節本質上和11•11一樣。
1,聖誕慶祝活動≠傳教。2,正常或不正常,除了活動地點外,主要看活動的內容。3,是有的高校自己規定,不是政府(國家教育部)規定。據稱,全世界只有文萊索馬里和塔吉克斯坦三個國家明確規定禁止慶祝聖誕節。
都說了學校裡不能搞。你要在商場搞是商業行為。你要是今天允許搞聖誕,明天msl就要搞開齋節,後天佛教徒搞佛誕節。然後阿貓阿狗的都來學校拉橫幅搞慶祝。一再歪曲別人的觀點有意思嗎,學校是公立的事業單位,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是宣傳科學理念和無神論的前沿陣地,禁止在其中公然組織聖誕節這種以宗教為基礎的節日再正常不過,你個人想過聖誕節完全沒問題,出了校門有人阻止你嗎,有誰限制你吃喝禱告加打炮的權利了嗎?別動不動就拿宗教自由當幌子,無論哪種自由都不是絕對的。
http://www.guancha.cn/xushi/2016_12_25_385967.shtml
Hottolink 的數據分析還發現,如今的日本,甚至新年都比聖誕節更受歡迎。聖誕節是基督教新年,和日本新年相差不到一周。日本慶祝新年的風俗傳承了上百年,已經成為傳統節日,相當於中國的春節。這一天,日本家庭都會家人大團圓,而不像聖誕節,僅僅限於情侶及朋友慶祝。去年12月至今年1月之間,日本包含“大掃除迎新”關鍵詞的推特數量達到了5萬7362條,遠遠超過了關於聖誕節的推特。也就是說,日本人將“迎新年”又玩出了新樂趣,“掃除迎新年”成為了人們相互比拼的新項目。有人抱怨不想打掃,但最後還是不想讓家人看到自己家裡的邋遢樣,壓力山大之下只能刷新;有人在大掃除的辛勞後向大家曬出各種亮閃閃的得意成果;有人吐槽新年了自己還沒完成掃除,這個新年算是沒法過了。其實,這也是潔癖的日本人慶祝新年的特殊方式。而再看看聖誕節,遠沒有這麼熱鬧。
Hottolink 公司的調查數據同時顯示,聖誕即將到來之時,也是日本新年即將到來的時候,在推特上祝福他人“新年新氣象”的人越來越多,而“祝聖誕快樂”的用詞頻度卻大幅下滑,年輕人群中尤為明顯。在推特上發送新年祝福,是日本年輕人在寒風陣陣的世道,與過去正式告別,元氣滿滿邁向新開始的一種儀式。在不少日本年輕人看來,把新年擺在比聖誕更重要的位置,說明自己告別了年少時的輕狂,開始成人。而要成為一個對社會負責的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告別聖誕,迎接新年!
回應
蔣先生所言極是,日本年輕人對“聖誕節”,“情人節”之類的洋節日確實沒有中國年輕人那麼高的熱情。他們對自己的民族節日“新年”和“盂蘭盆節”的參與熱情真的值得我們反思。任何一個民族絕對不能輕易丟掉自己的傳統,去盲目崇拜異民族的東西。
過聖誕節的中國也很少,它畢竟是宗教節日。是商家在操作而已。
日本年輕人之所以不願過節,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經濟不景氣,沒錢過節了。
徐實:高校禁止慶祝聖誕,是為了個人能更純粹地過節2016-12-25
聖誕來臨,就在大大小小商家、公司努力營造節日氛圍,爭著過洋節時,一則新聞引起了熱議:全國多地高校禁止慶祝聖誕,溫州市教育部門還專門發布通知,禁止各級學校舉辦聖誕慶祝活動。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國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近年來已多次作出相同表態,拒絕過聖誕節。
日本年輕人為何無情拋棄了聖誕? 2016-12-26
又是一年一度的聖誕節。日本人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大概又是那一樣:去看“銀河星光”。早在聖誕前的一個月,日本各地為了慶祝就開始“聖誕燈光秀”,六本木的櫸樹街道上,安裝的120萬個LED彩燈,是每年的重頭戲。可見,聖誕節在日本是一個重要的日子。
當然了,“重要”二字,說到底還是對商家更重要,畢竟每年大肆渲染的聖誕節氛圍,正好藉機打撈一筆。聖誕蛋糕要預定,平安夜餐廳要訂位,連家門口連鎖炸雞店的聖誕套餐也眼花繚亂。聖誕節在日本真有那麼火爆嗎?也不見得。
其實,一個沒有文化根源和宗教意義的聖誕節,本身是很容易被動搖的。這不,最早“脫亞入歐”的日本,聖誕節也開始快速邊緣化。最近,日本著名的大數據分析公司Hottolink 開展了一項關於聖誕節的調查,利用推特大數據分析日本年輕人對聖誕節的態度變化,結果十分有意思。
從去年與今年的12月統計數據來看,在開通推特人群暴漲的背景下,第一周關於聖誕的推特發布數量卻已經連續兩年大幅減少,尤其是今年的推特數量更是比去年減少了10%。從減少“發推”的年齡層人數來看,20歲以下的人最多。聖誕節對於日本年輕人的吸引力,已經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Hottolink 公司的分析員指出,現在日本的聖誕節與中國一樣,是名副其實的“虐狗節”。在日本,聖誕節平安夜當晚,如果一個人想逛街,最好還是打消這個念頭。大街上到處都是“虐狗”的情侶,甜甜蜜蜜恩恩愛愛,根本不可能驗證“日本年輕人不願意談戀愛”的說法,年年如此。於是日本的“單身狗”都不願意慶祝聖誕節。而日本單身人群的數量一年超過一年,不願意過聖誕節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而且,萬聖節還有取代聖誕節的趨勢。日本是一個Cosplay大國,全民參與Cosplay狂歡的那幾天,一定是萬聖節前後。萬聖節的澀谷街頭,各種妖魔鬼怪,恐怖的、可愛的、搞笑的和無厘頭的,年輕人對這個節日幾乎沒有抵抗力。比起聖誕節,萬聖節似乎老少皆宜,更具有年輕人喜歡的屬性。
對於這一教育模式帶來的後果,日本社會早已開始反思:飽受詬病的“寬鬆世代”,由高昂的補習費進一步拉開的貧富學生差距。就連日本學界也痛感,今天的教育下,也許很難再出現連續獲得諾貝爾獎的盛況。
甚至李女士看到的“日本式”課堂有多大程度的普遍性都很難說。我的學生親身經歷的日本課堂,確實有不經教學直接讓學生做練習的教學方法,他們稱其為“挑戰”,每堂課的“挑戰”只有5-10分鐘。其他時間,通常還是老師來講授。
至於學生上課回答問題舉不舉手,這主要取決於老師的性格,多數老師還是要求學生舉手的。面對冷場的同學,其他同學是否會認真傾聽,則是取決於學生自己,愛聽的自然會聽,不愛聽的也不會因為“無所事事的體貼”就認真聽了。
李女士誇讚的“天堂教室”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契合了她心中的“教育烏托邦”?是日本的驕傲,還是日本的“病兆”?大概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作為公立學校的教師,我也發現包括上海在內的中國大城市,基礎教育存在一定的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即使培養能力,也只是培養運用知識來解題的能力,而非求知的能力。甚至會以損害學生求知慾和求知能力為代價來拔苗助長。
李女士的設想固然美好,但也失之偏頗,過於理想化。在結尾我不得不說一句“正確的廢話”:實踐之中更多是創造與知識的平衡,玩耍與遊戲的平衡,這才是適用於絕大多數普通人的教育——當然,這很難。
回應
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了這麼多年,日本的所有東西都深深的影響台灣,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會把日本看作完美也不難理解。
那個磚家是台灣人,就是來大陸忽悠人的,把你後代忽悠成傻叉,對誰好誰心裡明白!台灣人就會騙不是嗎?
寬鬆教育,快樂教育都是藉機完成社會分層而已,日本也不打算玩什麼快樂教育了,要回歸嚴厲教育了,怎麼開始借台巴狗忽悠中國來了。。
不必對台巴的話太當回事,一個七分上大學的地方,能有什麼教育水平。。
所謂天堂教室,寬鬆教育是騙普通老百姓的,溫水煮青蛙而已。
http://www.guancha.cn/suzhelun/2016_12_20_385087_2.shtml
“天堂教室”真的管用嗎?拋開中國國情,我們就看“天堂教室”本身,在教育資源充沛的情況下,它是否真的有利於培養一個學生呢?
本質上學校對學生有兩大任務:一是讓學生受到好的教育,二是讓學生升入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兩者相輔相成,但不是完全等同的。而前一個任務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二是讓學生具備求知慾和求知能力。
而李女士所見到的“日本式”課堂,顯然是重視第二個方面。理論上,求知慾和求知能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具備了求知欲與求知能力,就可以更好地去獲得自己當下需要的知識。
然而這又是有些人想當然的“美好”願景。脫離知識積累而談求知能力就如同不練拳腳招式而論內功心法,即使在武俠小說裡,也只有帶著“主角光環”的武學奇才,方能做到。
這當中有對求知能力獲取方式的理想化——以為只要給時間、互相幫助就能激發能力;也有對知識本身的誤解,知識儲備與求知欲本該是相輔相成的。
“天堂教室”的教育方式為了培育學生的求知慾和求知能力,犧牲了太多傳授知識的時間。或許也許有人會說,養成了能力,來日方長,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有得是時間學。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知識的機會成本是越來越高的,尤其是大學高年級之後。可以說,“天堂教室”對高年級學生肯定不適用,對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管用嗎?組織得當的話,或許是管用的。但不論怎麼說,三年級還在學習71×8,真的是太慢了。
“天堂教室”,連日本也無福消受
碰巧我班上的學生,因為父母工作的緣故從幼兒園到初中斷斷續續在日本讀過幾年書,我拿著李女士的文章向他請教。
他向我提供的信息是:至少在上高中之前,日本的公立學校課上幾乎不教什麼東西。公立學校的任務是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不包括學業。想要考東京大學?那就花錢補課吧!我在日本旅遊時也發現,熊本這樣的小城市,大街上補習機構的密度遠超上海,跟香港差不多。
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除去女主角,多數學生對學習心不在焉。
那麼私立學校呢?私立學校確實對學習抓得很緊,但數量極少。以名古屋為例,私立小學一共也就只有兩三家。日本教育更多是“天堂教室”的功勞,還是滿大街的大小補習機構的貢獻,還要打個問號。
沒有哪一種教學方法是完美無缺的,灌輸式教育看似弊端很多,但同時也成就了學生在視野、知識面上的開拓。如果世界舉辦一場知識競賽,我相信沒有一個國家的學生會比得上中國;啟發式教學看著很美,但同時也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很多人都說日本的孩子讀書太輕鬆了,上課沒有壓力,課後作業又少,這樣必然也會造成學生成績的不如意。
但有一個事實必須承認:啟發式教學最大的優點是教會孩子們學會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中國很多學生看似很聰明,看似很成熟,但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他們所說所做的,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模仿家長,模仿明星,卻沒有自己的個性和主張;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去追問,這樣訓練的結果,必然是對歷史問題、對生活知識形成一個自己的判斷和理解,然後用自己的理解去發聲。這樣的表達可能依然幼稚、不成熟,但沒有關係,至少他們是在用自己的腦子發聲,而不是嘴巴。
日本的發明和科研成果始終在世界位居前列,每年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中,也經常會看到日本人的名字,取得這樣的成就,日本學校開展的啟發式教學不得不說是居功至偉(?)。當然,換一種思路去想,現今很多日本人依然持有一種奇怪、自相矛盾的二戰歷史觀,甚至粉飾那段歷史,不知道這是不是也與日本的啟發式教學有關聯呢?
回應
可是日本教科書到底有沒有好好正式歷史,特別是二戰史
中國學生勤奮、刻苦,學習成績好,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
蘇哲倫:台灣教育者的“天堂教室”,我們無福消受2016-12-20高中語文教師
不久前,觀察者網刊發了一篇台灣教育專家李貴玉女士談大陸教育的文章。這篇文章中,她說到“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這裡見不得冷場……只要發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馬上有十幾個尖子生爭著舉手”;而作者在日本聽課時得到了另一種體驗:即使一個學生站起來半分鐘說不出話來,大家也會禮貌地等待他慢慢組織語言。在李女士看來,這可以讓學生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老師和同學們都成為學習的伙伴。
台灣教育工作者描述的“天堂教室”
中國教育的理性公平
一味追求互幫互助,追求學習進度的公平,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我們不希望學得快的壓制學得慢的,學得慢的被落下;也不希望學得慢的拖累學得快的。要在這兩個結果中找平衡,這便是老師的責任之一,而非依靠學生緩慢地在互幫互助中摸索。
日本啟發式教學讓學生上課帶腦子 2016-12-05
最近,日本長野縣某中學的一堂歷史課,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天,學生們學的是日本近代史,是關於日本戰敗後簽訂的兩項條約內容。一個是《舊金山和約》,一個是《日美安全保障條約》。
與國內老師在台上講課,學生在下面專心聽講、記筆記不一樣的是:日本的老師是將條約的內容向學生作了解釋,然後讓學生們分組討論,討論該條約的簽訂是好還是不好。好的話,好在何處;不好的話,又是為什麼?
學生們經過討論以後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舊金山和約》好的方面在於:避免了戰敗後的賠償問題,日本就此重歸了國際社會;不好的方面在於:留下了至今未解決的北方領土問題。沒有中國和朝鮮這樣的戰爭被害國參加的條約簽訂,是不合理的。關於《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好的方面在於沒有戰鬥力的日本有了美國的保護,不與美國為敵比較好;不好的方面在於致使美國的軍隊至今殘留日本,留下了沖繩美軍基地問題。
這種教學方式在國人看來,既新鮮又大膽。新鮮在於以前國內還很少有這樣的教學方法,大膽則在於關於歷史教育,在中國都是已經定性了的,讓學生去討論歷史問題的好與不好,似乎有悖政治正確的原則。
其實,這也形像地體現出中日兩國教育的差異。中國學生勤奮、刻苦,學習成績好,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每年的奧賽、華人在異國他鄉的就學成績等,都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不過,在肯定中國孩子學習成績好的同時,認為他們頭腦不太靈光、不會思考,則是另一個不得不正視的事實。
簡單一點說就是中國學生愛背死書,往深一點說,中國式的教學方法也存在問題,它主要是一種灌輸式、填鴨式的教育,老師恨不得把自己擁有的知識一夜間全塞進孩子們的腦袋裡,即使已經塞滿了也要再擠一擠,摁一摁;而學生呢,則是老師講什麼我就接受什麼,從來不會去想:老師講的都正確嗎?是事實嗎?這件事情的另一面又是什麼?
而在日本,目前採取的大多都是啟發式教學。也就是老師給你佈置一個題目,提出一個思路,接下來的答案,則要交給同學們自己去完成。比如上語文課,老師會讓同學們輪流讀課文,然後把課文的主題和中心思想等讓同學們輪流發表,老師一條條寫出來後,做最後的總結。最後讓同學們寫在作業本上,交給老師。這堂課就這樣結束了。
當然,這些網友收集的奇葩規定中,肯定有真有假。不過有些規定,卻是白紙黑字擺在那裡,對此也不必大驚小怪。比如日本中小學規定學生需要穿著“全白或膚色”的內衣褲,就是因為女生穿著夏季白色水手服時會很透明,如果穿著深色或花色內褲既有礙觀瞻,也會給周圍的同學帶來困擾。
其實,站在學校的角度,這一規定或許並無不妥。而站在學生的角度,或許會認為學校管這些會不會有點狗拿耗子?
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主張個性解放,關注個性自由。奇裝異服、紋身、肚臍鼻孔穿眼,被很多青少年看作個性張揚的表現,“我的身體我做主,誰也管不著”。但是學校卻是學生的集合體,強調規矩和秩序的地方,會更多從學生整體來考慮,而不會把個體的差異化需求放在優先位置。這就導致了學校強調秩序與學生追求自由之間的衝突。日本中小學生在校服上做點個性化小改動以強調自身無可厚非,很多人也確實這樣做了。但是,做得太出格,在行為舉止上脫離了學生身份就值得商榷了。畢竟校園不是“秀台”,也不是菜市場。
在很多青少年看來,中小學是一個封閉與禁錮個性的地方,然而,很多人走出校園步入社會後,在充分享受“個性自由”的時候,反而會懷念起當初校園生活的純淨和簡單。那麼,日本中小學乾涉學生穿內褲究竟過不過分,不妨還是交由時間來給出答案吧!
最後,家庭與學校的互相推責。在日本,有很多家長認為只要把孩子交給學校,其他的事情就不用管了。而學校則認為,溫暖的家庭是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政府則覺得,解決校園欺凌的主要責任在學校和家庭。於是,孩子出問題時各方推責,讓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這是校園欺凌屢禁不止的體制原因。
校園欺凌問題涉及到政府、家庭、學校、社會等方方面面,是個系統工程,不是唱唱高調,拿幾份規定就能解決的。日本應該在此問題上投入更多精力,否則校園欺凌將會走上完全失控的軌道。
日本中小學檢查學生內褲是不是“校園暴政”? 2016-11-09
太陽當空照,花兒對你笑。背上小書包,天天不遲到。滿心歡喜來到校園,突然學校門口跳出一個表情嚴肅的老師,厲聲呵斥:“花子,今天你為什麼穿黑色內褲?!”這樣的場景是否充滿了驚悚感,並且非常無厘頭?
這並非杜撰,也不是影視劇裡的內容,而是來自日本一些中小學的真實規定。最近,東京都文京區議員海津敦子投書媒體,稱現在許多中小學明文規定學生必須穿著全白或膚色的內衣褲,上面不得有花色圖案,校方也把規定寫入學生手冊中,讓她不禁想問“這種規定校方到底如何落實?每天檢查學生的內褲嗎?”海津敦子還表示,有些規定不僅限於內衣褲,就連襪子顏色、裙子長度、髮型、頭髮長度等,甚至學生放學離開後也要按規定嚴格執行,去朋友家及其他各種場所都有規定。
說來說去就一句話:日本中小學是不是管得過界了。對於同樣受過學校“壓迫”的中國小伙伴來說,這一事件也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吐槽“校園暴政”的好機會。有好事者整理了一份日本各個中小學令人吐槽不能的“奇葩神校規”,看過只能說是“哭笑不得”。
比如老師進教室的時候要以熱烈鼓掌迎接;教室裡禁止帶橡皮擦;不能把漫畫帶到學校,如果是帶來借給老師另當別論;女生和男生單獨在教室要把門窗全部打開;廁所小便30秒內,大便3分鐘內;廁所一次不能兩個人一起進去;第一個進教室的人,要幫全班擦桌子;如果圖釘掉在走廊上,不能撿起來,要先報告老師;如果上電視就退學;不可以持續注視異性的重要部位超過10秒;男生女生不可以手牽手;禁止學校指定以外的髮型;不准騎馬上學;回去的路上順道去哪兒,需要父母在學生記事本上簽字然後交給班主任……
校園欺凌已成日本治不了的頑疾 2016-11-02
最近,日本文部科學省發布的一份統計報告,再次引發各界高度關注。2015年日本全國的中小學共發生22萬4540起欺凌事件。比2014年增加3萬6468起,創下了歷史新高。其中,還有9名兒童因欺凌選擇自殺。日本的校園欺凌狀況,已經陷入了“越治理越嚴重”的境地。
8月19日,青森縣東北町一名初一男生在家自殺。男生在遺書中寫道:如果沒有人欺負我,我還能活的更久一點。可是很遺憾。他還說,有些人叫他“人渣”、“笨蛋”。而他的母親稱,他在6月份經常說“不想去學校,還不如死了呢”之類的話語。母親向學校反映此事後,卻並沒有獲得學校的重視。學校總是很曖昧的說:“先指導一下,看看情況。”然而,這種敷衍的回答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就在暑假即將結束時,少年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花季少年因校園欺凌屢屢走上絕路,一再引起日本社會的反思,可是卻不僅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
為了防止校園欺凌案件,日本出台的政策和法律,拿出的措施可謂車載斗量。然而,從目前的狀況看,效果並不理想。那麼,校園欺凌屢禁不止的原因是什麼呢?
首先,互聯網的普及令校園欺凌多樣化。日本文部科學省的調查顯示,通過移動互聯網誹謗或中傷的欺凌案件佔4.1%。而且,多方證據顯示,手機欺凌呈現出不斷增長的趨勢。此前,日本就發生了一起因不回同學信息而被圍毆致死的案例。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一些傳統的防欺凌辦法已經不起作用,這是校園欺凌屢禁不止的技術原因。
其次,弱肉強食的進化論觀點作怪。日本開國後,“優勝劣汰”的叢林法成為主流思想,讓日本社會形成了“強者淘汰弱者天經地義”的意識。直到現在,這種狀況也沒有太大改變。有些學生因種種原因處在優勢地位,一些成績不好或身體素質差的學生,自然就成了被欺負的對象。這是校園欺凌屢禁不止的文化原因。
再次,仁愛教育的缺失。日本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時是有選擇的,刻意忽略了其中的“仁愛”精神,而片面加強了“忠勇”教育。缺乏仁愛,就導致在他人犯錯時,日本社會很難寬容,這也是很多日本武士犯錯後以自殺謝罪的原因之一。雖然日本戰敗後,引入了西方的人權觀點,但在學校教育中仍然缺乏寬容的人文精神。這是校園欺凌屢禁不止的教育原因。
細數日本教師界三大墮落現象 2016-12-16
近年來,不論是從諾貝爾獎獲獎人數,還是日本學生在國際比賽中的表現,都可以看出日本的教育在某些方面是可圈可點的。然而,俗話說教書育人,光鮮的成績背後,日本教育體系的道德墮落也是不爭的事實。教師對人的影響大約和父母能夠相比較,所以教師和父母一樣,他們如何表現對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不得不說,日本教師隊伍當中的“人渣”越來越多了。說起來,日本教師隊伍當中的人渣,主要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參與和助長校園欺凌現象。教師不僅要負責學生的學習,也是維持良好校園風氣的重要角色。事實上,不少日本教師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倒“作惡多端”。隨著“ 3 • 11大地震”及福島核電站事故,不少災區孩子成為難民,離開家鄉去往其它城市上學。由於“難民”的身份,總是有人認為他們帶著會傳染的“可怕東西”。令人驚訝的是,新潟縣一名40歲的老師被揭發,在點名的時候總把一名從福島縣出來避難的孩子叫做“細菌”。橫濱的一所學校,一名13歲的男孩也被同學叫做細菌,他曾經向老師求助,卻沒有人回應他。教師的沉默,無疑是助長罪惡。
第二類是猥褻學生現象時有發生,以至於日本人看到這類新聞時已經司空見慣,只能感嘆一聲世風日下。去年,東京三鷹市的一位小學老師讓班裡的男孩子去他家,並強迫他們脫光衣服,拍下了照片。受害者最少有10名,而最久遠的照片可以追溯到7年前。此外,他還強迫班上的女孩子坐在膝蓋上,對她們進行威脅。雖然“變態教師”最後被警方以強迫猥褻嫌疑逮捕,但是這種行為不僅是對學生造成陰影,還會對行業、對社會造成不可抹去的刻痕。這種“變態教師”被舉報的案例層出不窮,而藏在地下的更是無法估算。
第三類是體罰“狂魔”教師。首先舉一個駭人聽聞的數字,2014年,日本長崎縣有432位教師因為體罰學生受到教育部門處分;山形縣有115名教師被處分;岩手縣有64名教師被處分。學生上課走神,考試成績糟糕,作業完成不了等原因,都會成為這些教師藉以發洩自身壓力和暴力傾向的理由。近年來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大阪市立櫻宮高中的一名學生因為教師的體罰行為而自殺。自此之後,文部科學省開始嚴密監督學校教師,一旦有體罰行為被告發,教師姓名、工作學校等個人信息都會被公佈。
不過,要說相同也有不同之處,最大的區別就是中國的孩子們在學校愛勞動,回到家裡則成了大爺,恨不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過來伺候著;而在日本,似乎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該是孩子自己做的,其他人絕不插手。因此,你可以看到,即使是日本的幼兒園,父母們雖然也會接送孩子,但是書包則統一是要孩子們自己來背的;兩三歲的孩子穿衣換衣,父母們也不會幫忙;甚至在幼兒園大便,孩子們都要自己擦屁屁。也就是這種通過對勞動意識的傳導,培養起孩子的自立意識,這樣的孩子,自然成長的快,也成熟的快。不像很多中國的孩子,像溫室裡的花朵,永遠長不大。甚至是,家裡一幅表現,學校一幅表現,表裡不一。
除此之外,日本學校還會刻意鍛煉孩子從小能吃苦,寒冬臘月裡只穿一條短褲進行耐寒鍛煉;日本學校雖然沒有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共產黨的內容,但也同樣把熱愛祖國、熱愛家庭、熱愛生活融合到日常的教育當中,其實質與我們的三熱愛也都是想通的。因為只有懂得熱愛,才會懂得更好地去學習,去生活。
所以說,中日兩國的教育雖然有差別,但是在對一些基本道德品質的教育培養方面,都是相似的。當然,相似雖然相似,最終教育的效果卻是不盡一樣。這其中,只能說是教育的過程和方法的問題,而不是教育本源的問題。
日本學校也有“五講四美三熱愛” 2016-12-26
提到“五講四美三熱愛”,這是一個暴露年齡的話題。至少在中國,對於八零後九零後零零後來說,這是一個極為陌生的語境。可是,如果換成六零後、七零後,他們則會微笑著回應道:“是的,沒錯,我們小的時候學校就經常講這個!”代溝不代溝,一句話就可以涇渭分明。
說到“五講四美三熱愛”,在這裡需要普及一下:五講是指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是指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三熱愛則是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它可以說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校園裡最為經典的一句口號。
雖然說,現在中國學校裡“五講四美三熱愛”不怎麼提了,但是回過頭來看,這裡面的內容其實還是挺不錯的,如果中國的學生們都能夠做到“五講四美三熱愛”,相信也就不會有那麼多問題學生,也不會有那麼多校園欺凌、輟學、網癮等校園問題了。其實,不管是什麼體制的國家,也不分國內國外,有些人類都認同的品質,其實都是相通的。比如說勤奮、勤勞,比如說誠信、誠實,相信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的國民會以此為恥,反而以懶惰、虛偽為榮的。
所以,如果說日本學校也有“五講四美三熱愛”,我們大可不必為此大驚小怪。因為,對於學生在文明禮貌、衛生秩序等方面的要求,可以認為是人類對於教育原則的根本性要求,它是普適性的。雖然可能在“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內容上會略有差異,但總體要求都是一致的,都是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熱愛學習、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對自己對社會都懂得負責的人。
比如說在講文明禮貌方面,日本學校從幼兒園開始,就注重對孩子們開展禮儀方面的教育。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會反复灌輸給孩子們:“微笑的你最美麗”。因此,不管什麼時候,都要保持微笑。一開始,這樣的訓練可能會略顯刻意,但如果當微笑成為一種習慣,它也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影響到孩子的心情,繼而讓他們的心態更加陽光更加樂觀。除了微笑之外,日本學校強調最多的還有一句“感謝”,感謝老師,感謝家長,感謝園丁。這樣培養出來的懂禮貌的孩子,誰能說不喜歡呢?
再比如在講衛生,愛勞動方面。這一點,中日兩國的學校極其相似,都會要求學生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義務勞動,有時是在校園裡,有時則是在校外。
理想的家長,應該在兒童的早期的智力開發方面下功夫,先天智力畢竟無法更改,後天智力確有極大的挖掘潛力,這是其一;愛孩子,重視孩子,但不能溺愛,滿足合理的要求,但要讓孩子自己明白,哪些是不受鼓勵的;嚴格要求孩子,但應給孩子適度的活動空間;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特別重要,這是決定孩子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以及培養孩子興趣愛好的重要階段,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一個良好的經濟觀念,以及好的性格, 都將要影響孩子的終生,都將決定你的孩子的成就!現在的家長,卻過於實用主義,眼睛只盯著初中高中,卻沒有明白,初中高中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於小學養成的習慣與逐漸形成的性格。
回應
培養孩子,就是要讓孩子有自信,怎麼自信,在現階段的中國教育成績好就自信,成績不好,自信何來?中國教育有其優點,歐美教育有其缺點,盲從不行…
說的有點兒片面,中國家長已經不是從前的老樣子了,國際化培養已經成為很多高素質家長的首先,人才國際化,是未來發展的主流,個人職業發展優勢能力集群培養的導師指導模型,獎成為中國教育的引領者。
請問那到底孩子怎麼教育?!到了逆反期簡直悔死了,生什麼孩子呀!!!
子女知道做自己或反抗一點點的話,就不會慣出那麼多中國式家長了
反抗?知道什麼是天高地厚麼?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是對的!沒有疼怎麼知道自愛!
中國教育方式很成功,沒有知識,光靠作人道裡衛星上不了天
http://edu.sina.com.cn/zxx/2017-01-26/doc-ifxzuswq3296022.shtml
(六)自家蘿蔔型
俗話說, 自家蘿蔔天大個,是啊,情人眼裡出西施,家長眼裡出天才,自家的孩子什麼都好,稍微的出眾,在有的家長眼中都是天才的舉動,即使有不好,那也是別家的孩子不好,是老師學校的不好,是社會的不好,自家的孩子絕對不會不好!這種情形,相信讀者也曾見識,其中危害,就不贅述了。
(七) 崇尚暴力型:
“棍棒下出孝子”, 仍然有部分家長崇尚用武力解決問題。特別在孩子調皮不聽話的時候,在氣頭上,對孩子拳腳相加的,仍然大有人在。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逆反心理以及長大後崇尚暴力解決問題的惡劣影響,很難消除。暴力調教的孩子,要么逆反心理特別強,要么特別懦弱,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很少不崇尚用武力解決問題!……
(八)《大話西遊》唐僧型
這部分家長相對比較溫和, 但又失之偏頗,當語言說服不能解決問題時,就難免絮絮叨叨了,好比是《大話西遊》的唐僧念經,兩個小鬼實在受不了,只好上吊自殺了。現實之中,有的家長的確過於嘮叨,這種環境長大的孩子,男孩對別人的囉嗦過於敏感,女孩則成為長舌婦(當然,我的結論可能不科學)。
(九) 百依百順奴才型:
經濟條件的改善, 孩子數目的減少,一個孩子,可能是祖父祖母的期望所在,外公外婆的期望所在,叔叔阿姨的期望所在,父親母親的期望所在,這樣,造就了一大批“小皇帝”,自私自利,沒有愛心,唯我獨尊,最後不容於社會也就必然了。
(十)理想型
最後一種,作為理想的家長的總結,因為文章主要探討的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弊端與危機,所以好的家長類型不作重點的論述了,只是作為補救以上一些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的建議。
卻沒有料到,人的思慮有限,自然的造化無窮!這樣的做法,製造了許多肥胖兒童與厭食者,製造了免疫力極差的孩子,製造了龐大的厭學者隊伍,製造了離開父母一無所能的孩子。溫室的花朵,禁不住一點點風吹雨打,“溫室”培養出來的孩子,離開父母,卻無法適應於社會,最後父母只好哀嘆自己無法與天地同壽了!
(三)極力壓榨型
這種模式多出現在孩子的讀書過程之中。教育的社會性與個體的特殊性之間必然有矛盾,在目前形勢下,高等教育與高中教育沒有普及,大學生的就業率很低,迫使家長對孩子提出過於苛刻的要求,以使孩子能夠上一所名校,有個教好的前程。縱使學校能夠減負,家長也未必讓孩子減負,連小學生的作業,家長都要求孩子完成兩套三套,而學校面臨的生存壓力,教師面臨的考核壓力,也使學校的減負成為鏡花水月。
在平時,孩子們都被迫學習到晚上10點以後,而假期,更有各種補習班、特長班在等待著被壓榨得燈枯油盡的孩子!教育科目的設置不合理、教育模式的缺陷,在扼殺孩子的創造力,而家長們,不設法補救,卻推波助瀾,成為扼殺孩子天性與創造力的同案犯。
(四)經濟刺激型
物質的社會, 造就物質的方式,一切以經濟為中心,教育模式也被產業化,很多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是“向錢看”!考第一,獎勵多少,考前十名,獎多少,在不少家庭,都成為製度!特別是龐大的打工隊伍中的家長,對留守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以錢來“遙控”孩子。小小的腦袋,最終只容納了一個龐大的“錢”字,洗自己的衣服,可以, 拿錢來;幫你做作業,可以,拿錢來;幫爸爸買包煙,可以,拿錢來……
(五)原始放牧型
這類模式多出現在打工家庭或者問題家庭, 父母忙於打工掙錢,無暇關注孩子,或者婚姻破裂,根本就不顧及孩子。當然也有現實的家長,認為讀書無用,孩子未必能考上大學,大學畢業未必能找到工作,不讀書也同樣可以掙大錢,甚至成為黑社會的流氓,也一樣“出人頭地”!乾脆就任其自生自滅!這種模式的後果,就是把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推給教師,現在雖然有“教育萬能”的理論,這世界上卻沒有萬能的教師!
中國式家長的十大特徵2017.01.26 現代家庭報
子把父當馬,父望子成龍,可憐中國父母心!舔犢之情,不能不令人感動,然而舔犢的方式,恐怕尚待改進!縱觀中國的家庭教育之弊,放縱者有之,溺愛者有之,施暴者有之,粗略的劃分一下,大致有如下類型:中國式家長的十大特徵
(一) 模具製造型:
持此類教育方式的家長,大有人在。此類家長,屬於自以為是之人,總以為自己的想法不會錯誤,總以為自己是愛孩子,為孩子好。對孩子的要求極嚴,孩子的舉手投足,都給予詳盡的指示,從生活習慣、活動的範圍方式,到讀書的範圍方法、興趣愛好,甚至到高考專業的選擇、畢業工作的種類,都受到強制性指導。
殊不知,人是萬物之靈,人最大的長處,是善於思想,善於學習,善於在學習中創造,而這種教育模式,無形之中,就抹殺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與創造能力。在這種模式之下,不否認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卻成為模具製造的產品,家長原形的克隆,人的獨立思考與創造能力,在這些克隆產品中黯然消退。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在這種模式之下,恐怕龍鳳老鼠的後代,都是“老鼠”了!
(二) 溫室培養型:
經濟條件的改善, 孩子數目的減少,使家長更有能力精力來教育培養孩子。捧在手中怕掉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給予孩子最好的學習與成長條件,彌補自己少時的缺憾,,這是生在艱苦年代的家長的普遍做法。
孩子的吃,要操心,總擔心孩子缺鋅少鈣;孩子的穿,要操心,噓寒問暖,從孩子房裡的太空被空調,到出門武裝到牙齒的裝備,無一不體現了家長細膩的愛心;孩子的行,要操心,在學校附近春遊,父母也要請假奉陪;孩子的交往,要操心,本著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孩子只容許與“優秀”者(大多以學習成績為標準)交往;孩子的學,更要操心,從胎教,到小時候的藝術素質的培養(比如學琴畫畫),到入學的學校選擇、老師選擇,無一不體現了家長的“智慧”,直到孩子的畢業,專業的選擇,工作的選擇,愛人的選擇,仍要操心,有道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知識與實作雙管齊下的職業培訓,以及高能見度的美好職涯保證,2015年德國15~24歲青年失業率降至歷史最低的7.25%,在OECD 36國中僅次於日本的5.58%,並在世界打響德國製造等同高品質保證的名號。而18~24歲受訓者中,有52%留在原培訓領域工作,32%在與課程相關的領域就業,更反映德國技職教育體系的成功。
不過,職業教育也不全是政府單方面的責任,企業也應盡一己之力。由於美國技職教育弱化,使德國在美國設立的3,000多家製造子公司經常陷於人才缺乏的困境。德國美國商會企業展望調查指出,2015年有高達69%的公司反映美國勞工工作技能短缺,且徵才困難度提高,令業者決定複製德國的學徒制度,實施內部訓練與測試,將員工技術能力提升至必要水準。經過在職培訓後,有高達59%表示對培訓成果非常滿意或滿意,僅有11%不滿意,顯見大多數企業投入培訓所創造的效益,遠超過花費的成本。
由此可知,回流美國的製造業未必能立即獲得足夠且合適的人才,協助其順利運作,進而帶動美國經濟成長。同理,與美國技職教育陷入相同困境的台灣,應該盡快恢復對高品質技職教育的重視與投資,並建立起社會對匠人精神的尊重,改變唯有讀書高的落伍舊觀念,預先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打好堅實的人力基礎,改善自2001年起持續超過10%的青年失業率,並在先進製造業即將如火如荼發展之前,號召企業一同加入,共同落實蔡總統就職演說中承諾的給予年輕世代有希望的未來。
回應
感謝李遠哲給我們一百多個野雞大學。
從美國製造 看台美技職教育弱化2017-02-02經濟日報社論
在美國總統川普的威逼之下,不少製造業企業取消原定於墨西哥的投資,或表態要增加美國本地的投資,「響應」川普增加工作機會的政見,進而協助美國社會重建消失的中產階級。但實際上真能如川普為關鍵選民所勾勒出的願景那般美好,或許還要多觀察,因美國與台灣一樣,勞動市場都有高素質技術人力嚴重不足問題。
回顧過往,美國也曾有過一段幾乎人人有工作的時光。那是在二次大戰後,職業教育興盛的幾年間,許多學生接受完學校紮實的技術性課程訓練後,搖身一變成為飛機機械師、汽車維修技術人員等藍領中產階級,成為美國經濟的中流砥柱。不過,隨著經濟逐漸朝服務業方向發展,白領工作機會、報酬與聲望皆水漲船高,加以1963年的職業教育法(Vocational Education Act),明令90%的補助經費用於社經地位不利者,令大眾易將家貧與吃苦耐勞的藍領工作連在一起,致使學生爭相投入以基礎學術研究為目的的大學,將成為優秀工匠當成次佳選擇,扭曲政府原先的美意。
久而久之,職業性向不合的學生在大學適應困難,學藝不精,為高學歷高失業率問題種下遠因,技職教育質量更因設備投資與教師培訓減少而直線下滑,釀成日後實務工作常態性地缺乏專才,以及產業被迫出走海外的問題。如今,川普政府要求製造業回流,廠商是否能尋得合適的人才,便是問題之一。
此情此景,台灣亦深有體會,且大學及以上學歷求職者長年供過於求,造成求供倍數從2005年起即未曾高於0.5,使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每月平均經常性薪資成長緩慢,2015年僅較2011年提高0.9%至27,655元、研究所畢業為32,638元,不如高中職以下初任人員薪資增幅,反映高學歷光環明顯褪色。
誠然,隨著經濟發展,服務業成為產業主流,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減少,以及社會潮流漸以身為白領為榮,恥於成為藍領,實屬自然。但德國經驗可證實,只要職業教育符合產業脈動並洞察未來趨勢,其訓練的人才就可憑藉熟練之技能獲得高薪。因此,德國至今仍有55%的學生就讀技職學校,並通過認證考試,以獲取穩定領得高薪的技術執照。
各國教師薪資落差大 最優渥的國家是...2017-01-30聯合晚報
每到寒暑假,老師紛紛出國旅遊,羨煞一般上班族。許多人認為台灣老師福利好,那麼,其他國家老師的待遇如何?
在一些國家,教師的收入與其他受教育程度類似專業人士相當,甚至更高。
在美國,教師收入不高,尤其是小學與中學教師。他們的薪資與福利年年被砍。
其他國家不然。在部分國家,例如盧森堡,一名中小學教師如果工作滿15年,年薪可達13.8萬美元(新台幣443萬),是美國教師平均最高年薪6.6萬美元的兩倍有餘。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最近公布一項報告,顯示各國教師每年的收入落差甚大。網站Chalk行銷主管奧斯塔普查克表示,問題不只是教師收入多少,還有他們的工作量是否與收入相配。有人說,教師收入不高的主因之一是,每年休假三個月。
在這方面,盧森堡教師同樣拔得頭籌。美國教師的工時幾乎比其他國家的教師來得長。這還只是合約規定的工作時間,不包括準備上課材料、批改作業或接聽學生家長來電所花費的時間。
在盧森堡,教師的收入比他們一旦轉行多出大約三分之一。美國的情況相反。前者約僅後者的四分之三。
重點不在於教育程度與工時,而是各界是否重視教育工作。在盧森堡與部分國家,教師獲得高度尊重,相對導致他們收入優渥。美國完全相反。
各國教師不同年資的薪資。表整理自OECD。
https://udn.com/news/story/6812/2239592?from=udn_ch2cate7225sub6812
接棒985、211 陸高教雙一流頒布2017.01.27 旺報
大陸教育部「雙一流建設計畫」辦法日前出爐,將鼓勵競爭、不搞終身制!針對大陸高等教育,即將接棒「985」、「211」的「雙一流」工程實施辦法,終於趕在農曆年前頒布,但究竟哪些學校能雀屏中選?大陸教育部強調,將不再由國家指定,而是擬以每5年為一周期,改由專家委員會採「認定」的方式遴選學校。
簡稱為「雙一流」的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是大陸針對高等教育所推出的教育政策,並將按照「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兩大類標準,遴選出大陸當前的一流大學院校名單。
反覆論證認定標準
自2015年10月,大陸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後,大陸教育部即將其納入2016年工作要點,直至今年1月24日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及財政部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下簡稱《實施辦法》),並明確指出「雙一流」建設將以每5年為一個建設周期,首輪自2016年開始起算。
此外,《實施辦法》提及,未來將設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由政府有關部門、高校、科研機構、行業組織人員組成,並採取「認定方式」確定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學校及學科。
針對遴選程序,《實施辦法》也指出,主要遴選工作將以專家委員會進行,再由專家委員會以明文規定的遴選條件下,透過國內外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情況及其他要素,反覆論證確定建設高校的認定標準,選出一流大學的名單,最後上呈至大陸國務院批准後確定。
提高科學性、權威性
對此,大陸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負責人回應表示,《實施辦法》的總體考慮按照「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兩大方向同時進行,「且每5年一個建設周期,將可控制建設高校的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
另一位大陸教育部負責人也表示,「採用這種遴選方式可充分發揮專家作用,提高遴選工作科學性、權威性,避免重複評價以及突擊申報、片面追求數量指標等不良現象。」
有本事當官的別送孩子去美國唸書。有本事就別讓有錢人選擇移民。有本事就別讓有才的人選擇移民。這些一代的價值遠比幾個完蛋二代高的多。他們移民為了小孩那都是次要的。主要問題還是這些人本身。關起門來自嗨解決不老絲毫問題。
這個段子喊了二十幾年,你嘴中的人也走了二十幾三十年,你嘴中整體自嗨的人卻把國家弄成了現在的模樣,我也不知道打的誰的臉。你壓根就沒有想過移民數量佔總人口的分量是不是足以造成中國的動盪和混亂,在你心裡也沒有普通人或者是有錢人、有才的人追求自己生活方向的權利,更不明白對於中國來說,不斷湧現的新一代年輕人對人才庫的補充是多麼的可怕。總的來說,眼光太淺、格局太低。
亞洲媒體跪舔白人的現象確實太嚴重了,“白人至上”在亞洲媒體人心裡是被廣泛認同的。這些媒體人不光自己認同,還希望所有的人都認同,稍有異議,立馬扣上“民族主義”的大帽子進行打壓。
精神殖民,而且,在日韓,台灣,香港,新加坡應該說很成功,本質類似印度的種姓制度,這也是印度人只要一看就知道他是什麼種姓,因為外邊,種族。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7_01_20_390356.shtml
報導稱,網友ArmorUSA的言論給民眾敲響了警鐘,想要移民美國的人需要將其提到的困境考慮其中。同時希望華裔二代美國移民更有自信,能夠面對生活中的更多挑戰!
回應
現在還是需要鼓勵移民,尤其是那些被皿煮茲有洗腦的,走得越多越好。同時對移民之後再回來賺錢然後國外消費的人要提高門檻,這才是外匯流失的大頭。
中國應該鼓勵移民,憑啥白人可以佔據世界上最好最廣大的土地?中國就只能萎縮再國內?努力向外才是
主要是這些移民不給力,在美國一百多年了,居然在政治上沒什麼影響,如果在外國的華人聯合起來,這國家擁有話語權才行,否則人家說搶就搶,說殺就殺,財富不過是孩子手裡的金元寶
相反!中國人移民太少了。聯合國的數據,中國人移民率僅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遠遠低於印度菲律賓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也遠低於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CCTV上移民廣告天天都有,這應該是政府對移民的態度。
中國有些父母總拿孩子當藉口和轉移問題。說什麼為了孩子好,其實內心為了自己。
大概是五六年前吧,我聽到一些加拿大移民二代的完全相同內容的吐槽(其中有幾個是當事人親口對我說的),他們中許多都選擇了拋棄父母、回國工作,他們都說憎恨擅自改變自己命運的父母。加拿大的情況應該已經比美國寬鬆很多了。我把這些當時講給那些各種段子天天辱罵“天朝”、一心要移民國外的朋友聽,結果對方不禁嗤之以鼻,而且甚至背後發微博恥笑。今天我不會把這篇文章到處轉發了,因為我真心期待他們移民。
阻止華人進軍世界,其心可誅。大家知道中國並不是移民國家,過多少年中國都是中國人的。只要大家堅持移民美國20年,那20年後,那美利堅和眾國也是我們中國人的。眼光要放長遠啊,人多好辦事。辦事,辦,事。
亞洲媒體跪舔白人的現象確實太嚴重了,“白人至上”在亞洲媒體人心裡是被廣泛認同的。這些媒體人不光自己認同,還希望所有的人都認同,稍有異議,立馬扣上“民族主義”的大帽子進行打壓。
只要華人二代認同中國,我感情上也認同他們。
認同是文化認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想佔中國便宜的還是別認同了。還有,那些外國人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啥時候清理出去?
問題是你如何判斷他們認同中國?光嘴巴上說就行?
帶著美國的高科技回國吧,我們歡迎
同時,他們僅能得到一些美國文化的元素,但由於他們不是白人,因此不能實現作為美國人的所有利益。白人尊敬權力、權威、金錢和影響力,而不僅僅是溫順融進白人裡的人,僅僅作為一個華裔二代,是不可能獲得白人的尊敬的,很多在權力和商業要職上工作的白人更尊敬中國人而非在華裔二代。華裔二代美國人不缺乏社會技能,但美國的環境並不尊重華裔二代,美國社會存在著種族歧視。華裔二代缺乏中國本土長大的人的自信,華裔二代恐怕是最不自信的一群人。
眾多華裔二代網友看後紛紛留言,毫不吝嗇地坦言他們的苦水。
我能理解這些經歷當我與我以前的新移民室友談話的時候。他不是90後富二代,但他對西方的想法與我們父母那一輩的人更像。基本上,你不可能理解他。
像他和我們父母明顯是移民,他們有嚴重的口音,並不被看成是一種威脅。(白人)對待他們並不像對我們那樣充滿敵意,因為我們的講話和舉止與白人在一個層次上而這種平等是他們不能容忍的。
最大的問題是亞洲的媒體愚蠢地從好的角度描述西方/白人。我聽說過各種各樣的原因,但要緊的事是消滅這種無稽之談。這些媒體簡直在馴養一群送入狼口中的羊。
對。為什麼亞洲的媒體總是把白人描述成好人而西方媒體把我們描述成要么邪惡、懦弱、書呆子,要么他們用亞洲的刻板形象把自己裝成亞洲人。
精彩的分析。華裔二代群體太弱了,根本不能與全球白人至上做抗爭。任何抗擊全球白人至上的努力必須來自中國的平衡槓桿。我看不到其他的任何方式。
白人被認為是優越的,但是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白人相對於美國來說是大大減少的。即使我能閱讀中文,我沒有能夠居住在中國的合適的語言。對我來說沒有很多的選擇。沒有地方是完美的。
同意。這個國家對我們的標准設置得太高,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比得上在中國(不同之處是中國關注硬性的考試分數,而在這裡面臨對好成績和課外表現的壓力)。無論哪種方式作為一個亞洲人你都注定要在這樣的壓力下生活,但是如果我必須選一個的話,我更偏向於生活在中國,在那裡我不必感覺到自己在生活的多方面都生活在“食物鏈的底端”。在中國,有其他地理歧視,但是總體來說當我給中國人當面講作為一個華裔二代的經歷時,他們中的很多人會說他們寧願在中國做一個普通人而不是做一個孤獨的華裔二代,拼了命而獲得很少。
這篇美國華裔二代的吐槽帖,火遍美國論壇2017-01-20
近日,一名自稱7歲隨父母移民美國的華裔二代在美國最大的華人論壇文學城上發帖稱,對於想移民至美國實現“夢想”的父母,其建議應該先仔細考慮移民會對孩子造成的具體利弊再選擇是否移民。因為父母一廂情願的移民夢卻往往也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作者ArmorUSA稱他發帖的目的是為了告訴和他一樣的華裔二代美國移民的中國父母,他們在打著讓他們的子女追逐夢想的旗號匆忙來到美國前,應該充分了解出生在美國的華人在美國是如何被對待的這一現實。帖子發出後很快被轉載到其他華人論壇上,包括美國本土最大的在線論壇Reddit,迅速引起華裔二代移民的共鳴。
首先看看ArmorUSA在Reddit上是如何陳述他的觀點的吧。他說,坦白來說,他認為華裔二代美國移民在美國面臨的種種現實其實是他們的中國父母的責任。作為他們的孩子,他們不能夠責怪他們的父母在他們年齡很小的時候把他們帶到美國來,因為這些父母已經做了他們認為最好的事情並且沒有人可以精確地預見未來。然而,作者不得不說的是,一旦這些父母帶著他們的孩子來到美國,他們就故意讓他們自己看不到西方世界的現實以及美國白人對亞洲人的看法。他們被自己的老觀點所欺騙,即“美國是一片充滿機會的土地”,以至於他們不能理解或是聽得進去其他可能的觀點。
作者接著說,最糟糕的地方是中國父母總是在自己的圈子裡說著讀著中文,卻強迫他們的孩子經歷“真實的美國”。但是當他們的孩子回家後向他們訴說美國並不是簡單地如同他們父母所說的那樣美好時,他們的父母總是讓孩子收回他們的話,並告訴孩子父母才是真正了解美國的人。作者認為這一邏輯是愚蠢的。
根據作者ArmorUSA,華裔二代美國移民必須經歷這些痛苦。首先是他們必鬚麵對兩層歧視:地理上的和種族上的,而美國白人只需面臨一層,即地理上的歧視。其次,華裔二代美國移民沒有一個真正屬於他們的強大的網絡,因此他們不得不依賴他們僅有的來自中國的權力和影響力。作者過去常常有讓美國二代華裔社區與白人特權抗爭的想法,但這一想法無法得到支持,甚至是來自他們父母的支持。作為成長在美國的二代華裔,他們喪失了作為中國人的利益,喪失了中國文化,不會說中文,並且不能被中國人民所接受,而這一點他們的父母是根本看不見的。
台灣:中學生參加音樂比賽沒黑皮鞋用膠帶貼球鞋面
據台媒2016.1.5消息,台灣花蓮縣化仁國中打擊樂團參加比賽沒有足夠資源,只能租借樂器,比賽當天,學生沒有黑皮鞋穿,竟用黑色膠帶貼球鞋面。校長梁仲志說,再困難,也要為有天賦的孩子找舞台。梁說,十多年前碰上九二一地震之後,學校經費一直相當拮据。
回應
簡直是胡鬧!難道就不能用茶葉蛋換黑皮鞋嗎?
不會吧?一雙黑皮鞋才幾個錢?上淘寶嘛!
統一後淘寶上幾十塊人民幣一雙的黑皮鞋一大把還包郵,這是你們自找的冤不了別人。
呼籲在台有親人的大陸居民,下次去探親的時候把平常不穿的舊衣舊鞋,尤其是黑皮鞋,給帶上一大包,怪可憐的
人均2萬多美元的台灣省學生買不起一雙皮鞋?人均啊,全家以4口人計算就有就有10萬美元,6口就是15萬美元,買不起一雙皮鞋你在搞笑嗎?所以這一定是假新聞。
觀網讀者現在就是遇到台灣就嘲諷,真偏激
這是噴體制?更像是暴發戶心態
哈哈哈哈我就是暴發戶怎麼了,暴發戶不准噴人嗎?他們噴我們好幾年暴發戶了,我今天就遂了他們的心願,當一回暴發戶又如何?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7_01_05_387887.shtml
“少女作家”楊玲玲:憑文學申請破格讀本科未果欲起訴高校遭反對
以下全文轉載自《中國青年報》2016.1.5日01版報導。
楊玲玲是誰?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名字有些陌生。
但如果回到2009年的浙江桐鄉,你將見證這個彼時13歲的初一女生“一夜成名”:當地媒體驚訝其“六年級寫成7萬字婚戀小說”,省外報紙讚她可能是“下一個張愛玲”,中央電視台也聞訊趕來。熱度持續到2013年,她高喊著“要么當作家、要么做乞丐”現身東方衛視,她的“未來”被嘉賓升級為或將成“下一個諾獎獲得者”,當這個學習成績不佳的高中生歪著頭說出“我要退學”時,嘉賓驚呼“她在戰鬥”。
楊玲玲資料圖
楊玲玲最終並未退學,但她所在的桐鄉二中已然轟動。在一些教師看來,楊喜歡“表現”:會主動把文章給教師“提提意見”,曾想在學校辦專場講座,甚至高一就希望破格當文學社社長。
事實上,“破格”正是楊玲玲殺入這所高中的“秘籍”。2012年,她的中考分數僅過職高線,可開學不久,這個“少女作家”直奔教育局,此後命運反轉。
那一年,韓寒已退學12載,並在兩年前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封面;蔣方舟剛拍完清華大學畢業照,準備赴任《新周刊》副主編;再過一年,《小時代》即將上映,迎接又一輪口水戰的郭敬明也步入而立之年。人們不自覺地將他們視為楊玲玲的成長參照。
故事的結局並非喜劇。今天,楊玲玲沒有叱吒文壇,可依然“迷戀”著“破格”——兩度高考,她試圖憑文學特長申請讀本科,均止步大專;當被四川某“985”高校拒絕之後,她怒而網上籌款,欲提起訴訟,但應者寥寥。一些支持者也開始反對她。
………..
回應
真這麼能寫何必要強行上大學?
好好寫作,讀大學乾嘛,出來搬磚啊?
網絡小說一搜一大把也不缺她一個
既然自視甚高又何必糾結於那一紙文憑呢?
和韓寒蠻配的
因為沒個韓作家父母代寫,代炒作
找南方周末吹吹才能破格錄取
雞湯喝多了…
韓騙中毒,可以去混娛樂圈
液態金屬能跑跳 陸研究驚全球 2017.01.04 旺報
北京研究人員將液態金屬滴入盤中。(CFP)
電影《魔鬼終結者》中,讓人印象深刻的,就屬堪稱無敵兵器的液態金屬機器人T-1000,可任意變換容貌、改變形體並自動修復傷口。現在這項科技應用,正在現實世界逐步成形,大陸清華大學研究鎵銦合金液態金屬,利用電場令液態金屬能跑、能跳,意味柔性機器研製有了進一步突破。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聯合清華大學研究組,近日發表柔性液態金屬的節律性自發振盪效應和跳躍現象,可利用柔性液態金屬「車輪」載著3D列印的塑料小車或小船,在電場中進行各種複雜運動並搭載物件。
將成新一輪軍備競賽
這項研究由清華大學教授劉靜領軍,他以「震撼」形容首次觀察到液態金屬驅動的固體金屬絲呈現出節律運動的當下反映。劉靜一直在探索如何讓柔性金屬具有像生物一樣的功能,發現含鋁的液態金屬,接觸銅絲後,會進行往返運動,並可利用不鏽鋼絲調控銅絲的振盪頻率和幅度,「這種形態以往從未被觀測到。」
研究發表後引起全球關注,物理學家組織網站、英國《每日鏡報》等學術雜誌或媒體都做了報導,美國《科技新時代》雜誌甚至認為液態金屬可能是「新一輪軍備競賽的第一步」。
柔性液態金屬是可變形金屬,科學家期待液態金屬有更多的「智慧」,包括能夠自主運動、能夠具有生物體的基本功能。液態金屬研究一旦取得突破,將會顛覆智能機器人製造、國防軍工、生物醫藥、電子學、材料學等領域。
魔鬼終結者製造者
劉靜在2013年6月,把液態金屬做成列印「墨水」,研發出紙上直接生成電子電路技術。隔年又研發出世界首台室溫液態金屬印表機,藉助該設備,只需在電腦上設定程式,就可「印」出客製化的電路系統。劉靜的團隊被稱為「魔鬼終結者」的製造者。
過去液態金屬機器均以液態方式呈現,劉靜表示,先前研究工作若說是培育柔性金屬的「細胞」,2016年一系列發現,就是讓柔性液態金屬有了功能性內外「骨骼」,可以在未來應用提供更多可能性。
液態金屬
是非結晶的固態,在常溫下為固體,和一般金屬沒兩樣,外觀類似玻璃,又稱金屬玻璃,特色為強度高,可打造得更薄並且耐腐蝕,成了IT產業十分看好的未來零件材料。
大陸清大教授劉靜研究的液態金屬則是鎵銦合金,在常溫下也能保持液態,且具更多新神奇特性,屬於尖端科技探索。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104000807-260309
宗教自由是個人的信仰自由,而不是宗教組織的行動自由。我國宗教組織的活動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在宗教場所之外的傳教活動都被視為侵犯公共空間,屬於非法活動。國家不能也不可能允許任何宗教組織打著“宗教自由”的旗號為所欲為。換句話說,壓根就不存在信了某個宗教就可以無視國家法度的什麼“自由”。
其實我國為宗教活動設定的法律框架非常合理——將宗教“限制”在宗教場所,恰恰是對宗教及其信徒的最大保護。如果放任宗教活動滲透至公共空間,那麼各宗教群體在試圖瓜分公共空間的過程中必然產生尖銳矛盾——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黎巴嫩和印度的宗教衝突持續數十年,導致成千上萬平民死亡;波黑的慘劇就更不用說了。所以,科學無神論統治下的公共空間,對人民群眾來說才是最安全的。一切宗教活動都必須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如果宗教活動和國家安全產生衝突,那麼宗教一定是錯誤的一方。
回應
三八節五一勞動節元旦都是洋人節日,我們過的星期,週末週日都是洋人的,用的公曆是洋人的。
五一是紀念國際工人運動,平安夜是基督教創的挨炮節再說了,文章裡說的是國家機關單位和高校不可搞事,你去搞事也沒人管~
洋節本身也是這幾年搞出來的,其實還是消費營銷產生的,對於年輕人來講這些節日本身是用來玩和消費的一個藉口,他們聖誕節會就教堂參加彌撒嗎?不會,所以這不是洋節,而是消費節本質上和11•11一樣。
我們是一個以無神論者為基礎的世俗國家,不過任何宗教節日。我們有春節端午中秋,節日內涵非常豐富,但缺乏爭奪世界話語權。
1,聖誕慶祝活動≠傳教。2,正常或不正常,除了活動地點外,主要看活動的內容。3,是有的高校自己規定,不是政府(國家教育部)規定。據稱,全世界只有文萊索馬里和塔吉克斯坦三個國家明確規定禁止慶祝聖誕節。
都說了學校裡不能搞。你要在商場搞是商業行為。你要是今天允許搞聖誕,明天msl就要搞開齋節,後天佛教徒搞佛誕節。然後阿貓阿狗的都來學校拉橫幅搞慶祝。一再歪曲別人的觀點有意思嗎,學校是公立的事業單位,是共產黨領導下的國家機器的一部分,是宣傳科學理念和無神論的前沿陣地,禁止在其中公然組織聖誕節這種以宗教為基礎的節日再正常不過,你個人想過聖誕節完全沒問題,出了校門有人阻止你嗎,有誰限制你吃喝禱告加打炮的權利了嗎?別動不動就拿宗教自由當幌子,無論哪種自由都不是絕對的。
http://www.guancha.cn/xushi/2016_12_25_385967.shtml
宗教自由是個人的信仰自由,而不是宗教組織的行動自由。我國宗教組織的活動受到法律的嚴格限制,在宗教場所之外的傳教活動都被視為侵犯公共空間,屬於非法活動。國家不能也不可能允許任何宗教組織打著“宗教自由”的旗號為所欲為。換句話說,壓根就不存在信了某個宗教就可以無視國家法度的什麼“自由”。
徐實:高校禁止慶祝聖誕,是為了個人能更純粹地過節2016-12-25
聖誕來臨,就在大大小小商家、公司努力營造節日氛圍,爭著過洋節時,一則新聞引起了熱議:全國多地高校禁止慶祝聖誕,溫州市教育部門還專門發布通知,禁止各級學校舉辦聖誕慶祝活動。其實這並不是第一次——國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近年來已多次作出相同表態,拒絕過聖誕節。
輿論場上對這個事情眾說紛紜。有人說這是捍衛傳統文化,大快人心;有人說這是小題大做,本不必如此嚴肅;還有人說這有妨礙宗教自由之嫌,於國家形像不利。立場不同導致觀點不同,有多種聲音也很正常。但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國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不過聖誕節,不僅有利於培養社會良俗,也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聖誕節是基督教神話中耶穌誕生的日子,是一個宗教性節日。基督教徒私下慶祝聖誕節屬於個人的信仰自由,無可厚非。對於許多並不信仰基督教的年輕人而言,聖誕節不過是一個約朋友出去吃飯、看電影、找樂子的藉口,他們自己高興就好。許多商家在聖誕節舉辦優惠活動,屬於單純的商業行為——這種做法不必禁止,亦不必鼓勵。但是國家機關和包括學校在內的國有企事業單位,於情於理都不應該為宗教性節日舉行任何慶祝活動。
慶祝宗教性節日必然引起意識形態領域的混亂。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一貫以科學無神論作為信仰。早在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宗教工作的決定》就明確指出:“共產黨員不得信仰宗教,要教育黨員、幹部堅定共產主義信念,防止宗教的侵蝕。對篤信宗教喪失黨員條件、利用職權助長宗教狂熱的要嚴肅處理。”在2016年的全國宗教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黨員絕不能在宗教中尋找自己的價值信念”。由此可見,執政黨對有神論的寬容並不等於對有神論的認同。
如果國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也湊熱鬧慶祝宗教性節日,這些單位的負責人算不算“利用職權助長宗教狂熱”?而且這種行為還會造成負面的示範效應,使得許多黨員和群眾誤以為執政黨已經放棄了科學無神論的信仰,不再堅持意識形態領域的嚴肅性。黨領導的官方和半官方機構必須堅持意識形態的嚴肅性,慶祝宗教節日等於人為製造意識形態領域的混亂。
學校就更不應該慶祝宗教性節日了。根據我國有關法律和製度,任何人不得在公立學校傳播宗教。學生正處於世界觀形成的階段,傳教對他們造成的影響可能伴隨一生。在人類文明史上,慶祝宗教性節日其實是宗教活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關新聞
國防部道歉 戰鬥營穿納粹服 軍方拍照PO網2011-07-08 中時
軍方舉辦暑期戰鬥營,四日竟有三名學生耍帥穿著二戰時德國納粹黨衛軍軍服,大剌剌地走進陸軍裝甲兵學校報到,更扯的是,軍方不僅未意識到納粹軍服的敏感性,還為其拍照刊登在國防部軍聞社官網上;原本是為宣傳全民國防的暑期戰鬥營,結果卻莫名為納粹宣傳,讓以色列經文辦事處感到震驚,差點釀成外交風暴。
國防部昨天為此已召開記者會公開向以色列和社會致歉,並立即將照片從網站撤除,同時將由副部長楊念祖率相關人員向以色列代表處致歉;軍聞社社長田文輝坦言是自己疏失,將負起責任自請處分,軍聞社今天會召開人評會檢討懲處及責任。
據軍事發言人羅紹和轉述,經他與三名學生電話連繫後,三位學生對鬧出此事感到很抱歉,表示自己因為是軍事迷,不僅蒐集德國軍服,也買了美國軍服,連國軍最新的數位迷彩服也很想有一套,當天只是因為覺得好玩,所以相約穿德國軍服到暑期戰鬥營報到,沒想到會鬧出風波。
據了解,這三名學生分別就讀大二、大一和高職,從小就是感情很好的鄰居,三人都是喜好蒐集軍品的軍事迷,也因為對軍事有高度興趣,所以一起報名國防部的裝甲兵戰鬥營,因為覺得這身打扮很好玩,為了耍帥才會以這身造型直接進入裝甲兵學校。
軍方指出,三名學生昨天得知自己行為鬧出風波後,都感到很後悔,也希望外界給他們自新的機會,三人參加的暑期戰鬥營行程將在今天下午結束。
軍方強調,三名近二十歲的年輕人,都是無心之過,希望外界不要對他們太過苛責,有錯是錯在軍方的疏失。
國防部昨天坦承,對於納粹這類敏感議題,軍中的警覺性不夠,除會強化軍中文化教育外,也會對軍聞社的新聞處理作業進行檢討並改進。
相關新聞
納粹風波國防部致歉 以色列接受
建中歷史老師:缺乏國民素養
青少年無知 副部長失格
穿納粹軍服 教育難辭其咎
無知、輕忽 捅出大紕漏
(楨:凡犯強以者雖遠必殊!不是無知、輕忽、失格,而是被猶太主義強暴洗腦了!另參本館:《德國與日本的省思》《一個猶太人的反省》 以入侵巴 圍牆易穿心牆難越 以巴衝突 美伊與中東 美以伊朗《辛格勒名單》《消失的1945》《出埃及記》 猶太人建國 《美麗天堂》)
“教育部長”道歉
蔡當局下午表示,有關中學生在校慶期間穿著納粹服裝表演,這是對曾經遭遇戰爭迫害苦難的猶太人民極其的不尊重,更是對近代人類歷史的無知;蔡英文當局強調,教育單位的責任,是要教導學生和平與多元的價值得來不易,自由的思想要建立在正義與尊重之上,而非放任不恰當的言行舉止,這件事所引發的爭議,這更代表了轉型正義的教育刻不容緩。
“總統府”說,將請行政部門追究校方責任,要求校方嚴加檢討、了解並強化相關教育,並向相關國家致歉。
面對“總統府”向相關國家道歉,“教育部”大動作“咎責”,中時電子報25日刊載評論指出納粹標誌代表的是曾經的迫害,的確不可用玩笑看待,但對與猶太人大屠殺齊名的日本侵華事件,“教育部”卻仍想延續杜正勝時期,過度美化日本殖民、掩飾日軍屠殺的罪行,面對同樣的殺戮,“教育部”不應兩套標準面對。
評論指出,除了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相同屠殺行徑、藐視人權和壓迫的南京大屠殺,以及割台後日軍種種屠殺台灣人的事件,在民進黨政府試圖塑造的史觀中,卻遭淡化,令人不禁質疑,“教育部”大力捍衛別人的歷史,怎對自身血淚輕輕放下?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教育部長”杜正勝任內曾大幅修改課綱,將“日據”列為“不客觀歷史價值判斷、刻意褒揚或貶抑的非中性詞彙”,“日治”才是官方認證的正確用語。
直到國民黨執政的蔣偉寧時期,試圖去除歷史課綱中過度美化日本殖民的史觀,結果被罵慘,甚至一路延燒,導致吳思華任內發生的反黑箱課綱事件,當時過度聚焦在台灣史觀和大中華史觀的爭議,不但對日治或日據的正當性輕輕帶過,更沒發現原來國際觀才是台灣教育的大黑洞。
“教育部”面對同樣殺戮卻用兩套標準,若某天島內也出現學生裝扮侵華日軍的事件,怎能期待“教育部”拿出同樣魄力,予以更嚴厲的譴責?
回應
“高中生的思慮哪能想得到這麼遠?”——你們都有能力審核課本,有能力參加太陽花了,咋還那麼謙虛?發現事情鬧大了,找的藉口吧!
智商捉急,不愧是7分大學生
島上有600萬日本人的後代,懷念一下當年的盟國有什麼奇怪?
我來洗個地:至少說明台灣學生知道希特勒,有一定的國際觀和歷史修養,並不是井蛙
歐美一指責立即整改。好乖。
http://www.guancha.cn/local/2016_12_25_385945.shtml
台灣扮納粹學生“喊冤”:沒想那麼多,動機是行善2016-12-25觀察者網
“只是單純校慶活動,不需要太認真吧!”新竹市光復中學在一場納粹變裝鬧劇後,一夕之間成為島內甚至國際關注焦點,甚至引來了“以色列駐台辦事處”的抗議。儘管校方再三強調立意單純,但仍挨批“學生無知,老師也沒警覺”、“踐踏歷史”,但也有學生高呼冤枉。
24日適逢週末,到校學生不多,幾名來校準備回收變裝器材的學生低調表示,他們以為遊行是以藝術和公益為主,沒想到居然能跟國際政治扯上邊,“高中生的思慮哪能想得到這麼遠?”“老師說可以辦就辦啊(納粹主題)!”
該校綜合高中部陳姓學生表示,他看過納粹符號,但直到變裝事件爆發後,才從媒體上知道希特勒當年靠納粹屠殺了這麼多猶太人,“要是變裝的同學也知道,應該就不會這麼打扮了吧!”
“不要再霸凌了!”另外一名鐘姓學生則氣憤說,變裝遊行立意良善,主旨還是感恩活動,邀請華山基金會照顧的孤獨老人來觀賞,會後師生還捐了5960張發票,“大家都只看我們笑話、輿論霸凌,不知道我們也在低調行善!”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直言,光復中學是綜合性質高中,長期以來以技職為主體,在歷史等國教教材方面,相對不會刻意要求來學才藝的學生,可惜連最基本的歷史常識都沒有,他相信學生只是基於好玩,沒想過後果。
校長程曉銘昨強調會將納粹虎式坦克、旗幟等一併摧毀,不讓外界再多做聯想,部分學生對這批數月累積而來的心血感到惋惜。王姓學生說,雖然不是他班上的作品,但每個人都用心投入才能扮得這麼逼真,“好可惜!”
校方:學生模仿了社會的無知
光復校方24日發表聲明稱,這是每年例行活動,今年主題是古今中外歷史人物,希特勒僅是其中一名。252班的班主任事前已確認遊行過程並無無殺戮情節、偶像崇拜或口號呼喊,絕無支持或認同納粹暴行之意。
校方說,參與學生穿著的服裝,僅是西裝校服拼貼而成,造型戰車也是用紙箱製作,主辦單位純粹尊重學生創意發想,絕無支持或認同納粹暴行之意。對於造成誤解,學校將更審慎加強學生歷史教育及國際觀,避免造成無謂的聯想。
據中時電子報24日報導,光復中學認為,社會與政治的影響太大了,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模仿了這個社會、這個政治下的無知,孩子們覺得好玩,只是不知道這種好玩會傷害別人。
校方強調會繼續努力,“也希望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的大人們,也要給孩子們好的示範。”
觀網是個男性佔絕對多數的地方。評論變成這樣早已料到。這很正常,男人腦子裡都希望有個千嬌百媚百依百順最好還能接受其他“姐姐妹妹”的老婆。女人也希望男人能幹體貼溫柔帥氣,不介意自己和“藍顏知己”的友誼……人的劣根性而已。所以感謝法律和道德存在。在戰場上扛槍的就是奉獻,在家裡操持家務帶孩子伺候爸媽的不是。保家衛國的戰士灑熱血值得尊重,那些幾年見不到丈夫一面、老人的身體孩子的學習家裡衣食住行全包的女性貢獻誰看得到?非要比貢獻,那就全都比,不要只看得到熱血與英魂,看不到家長里短消耗的青春。這就像是覺得警察偉大環衛工人不偉大一樣。為這個國家社會奉獻了什麼?——如果沒有人照應著一家老小,英雄敢衝上去奉獻嗎?所以我說這篇文章是侮辱,當你們漫不經心覺得沒什麼問題的時候,到底有沒有註意到這種言論給學生普及的是什麼樣的價值觀?還好,有女生不甘,會發聲,會表示不滿,不肯把自己定位為一個依附者。如果所有人都理所當然地接受,然後一個個女生學習微笑學習柔腸百結,但是家里水管爆了不知道怎麼辦只知道哭,我很好奇你口中的奉獻者該怎麼辦。英雄的孩子又會被教育成什麼德行
你說的這些貢獻?現代年輕女性有多少能做到?連孩子都不願意生了,還什麼照顧一家老小呢!現代女人,很多都覺得,保家衛國得男人上,做家務做飯還得男人,養家得男人來,哄女人開心還得男人來,還有幾個女人有你說的這些優點和貢獻?上觀網的多數為男性,女的干嘛去了?恐怕很多在追偶像劇追小鮮肉,追歐巴去了吧。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12_25_385968.shtml
諷刺啊,如果把這篇文章裡的男性和女性對調一下位置,那就是一篇很隨處可見的教男性如何討好女朋友的文章了,而且現實里大多數男性也是按這個思路做的。但這對於女性來說就成了性別歧視。我看這不是女權,只是女權癌
公主病而已。
支持讓校方檢討。
1.學校承認此次選材不妥;2.學校表示本篇文章觀點僅是作者觀點,不是學校或出題老師觀點;3.學校表示以後不再出現類似選材。————女權靠的是女性的生產力,不是嘴皮子。要是那個群體對關於自己的文章有所不滿就禁止別人發表觀點,那我們還說什麼話? 真是無理取鬧
舒服不舒服,都是閱讀材料,難道因為你不舒服這種文章就不存在了?
有的話是不能說出來的,就好比大部分男性都是因為外表開始追求女性,這是心照不宣的事,但如果說出來,就變了味,人之初性本惡,人需要努力用道德束縛自己的天性中的自私,校方確實應該檢討。因為他們承擔了社會的道德導向
吃著喝著住著別人的,所以人格低一等,沒有經濟獨立就沒有人格獨立,有了經濟獨立,自然也就人格獨立了。所以別折騰這些嘴皮子,自己經濟獨立之後什麼都獨立了,想結婚就結婚,想叫鴨就叫鴨。過的比男人還舒服呢。至少沒有這麼大的生活壓力
想在中國搞政治正確,我最討厭這種人!還拉媒體和稀泥?我媳婦兒不會做飯,全我做,我搬到了她家所在省,父母都照顧不太到,工資上交,天天當司機,男的不容易了,何必再搞政治正確欺壓男性?
雖然我是個見著女權癌就必然會冷嘲熱諷的犬儒主義者,因為自從新中國成立之後主流意識形態早就摒棄了女性三從四德的儒學道統,女性能頂半邊天是毛主席說的,在意識形態上壓根兒就沒有男尊女卑的市場,所謂的女權主義是西方的歷史遺留問題,結果伴隨改革開放,好的壞的一股腦全被吸收了,碰著點兒什麼事兒都往女權上扯……如果你不是女權至上主義者,如果真的是平權主義者,請各位女性和各位女性的媽注意,在結婚時不要彩禮、不要求男方出婚房應該是你們邁向所謂的平權主義的第一步,別一看能佔便宜就說是文化傳統、佔不著便宜就為受苦受累受壓迫的古代女性帶鹽,這除了臭不要臉什麼都說明不了
天津一大學考題現“性別歧視” 校方:符合規範
2016.12.21,天津城建大學學生在微博上爆料稱,該校面向2015級全體本科生的公共英語考試試卷中,出現了涉及“性別歧視”的閱讀理解題,她們認為:文章直白地表達了女性應該如何改變自己以取悅成為男人的理想型,在兩性相處中保持一個讓男人感到簡單、舒適、不用做任何事的關係,從而讓男性求婚好把自己嫁出去。該校女生認為這樣的考題令人不適,性別平等應該是教育者的必修課,並希望學校給2015級全體參加英語考試的女生一個道歉。
那麼這道閱讀題到底考了什麼內容?城建女生在網上貼出了一些段落:
此後,該校同學在網上搜到了這篇閱讀題的原文,題目叫《為什麼一個男人會娶你?》。
以下為觀察者網搜索到的該文章英文全文:
……
回應
我又看了一下這篇英文和整篇新聞,我認為那些學生不僅是女權癌,而且英語極差,還很不要臉地進行了斷章取義和帶節奏。綜合整段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就算你把一切都給了男人,你也未必能得到他的婚姻!新聞裡面的翻譯根本就把意思弄反了!只要把這一段的意思看明白,你就能搞清楚:這篇文章根本就不是在搞直男癌,它是在鼓勵女性做好自己!結合上下文,最後一段的easy relationship根本就不是新聞裡說的那樣!而是說,你做好自己的事,性格好、有目標、對事業有熱情,就能自然切入男人的生活,而且男人要的就是這樣簡單的關係!新聞裡的翻譯偏到哪裡去了!?偏到半人馬座了吧!這事情根本就不是男權、女權的問題,而是一群英語爛到家,而且心術不正的女婊在鬧事。那幫學生看不懂就是算了,觀察者網的編輯也都看不懂?這樣弱智的新聞,觀察者網裡面居然沒人能指出來?是因為皇帝的新衣,還是水平太爛?還TM讓學校道歉,要我說,這幫學生都得掛科。可能沒看清,waiter看成waited,自己心裡就開始跑火車了,建立先入為主的觀點後,後面的全翻譯偏了。
如果這樣的文章是性別歧視,那麼,要男性顧家、掙錢給老婆花、婚前婚後一個樣的文章也是性別歧視
一篇大實話的文章,講的是什麼是男性理想的妻子,以及女性如何成為這樣的妻子。身邊圍著眾多備胎的女神和根本找不到男朋友的女屌看了不生氣才怪。多數的女生未必會真正反對,因為一般來說她們會成為文中表述的人,雖然未必情願,至於寧可在寶馬里哭不可在自行車後座上笑的綠茶估計會覺得找到了知音。
值得注意的是,兩者的求職期長度也是不同的。
一般本科生學制4年,碩士研究生學制2至3年。通常來說,本科生的畢業壓力相對小於研究生,這導致許多本科生很早就開始找工作,有些甚至大四上學期就步入職場;而研究生論文壓力較大,特別是臨近畢業時,根本無心求職。總的來說,研究生的求職期只有半年,而本科生的求職期則將近一年。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隨著不斷擴招,研究生教育摻水,其學歷“含金量”確實有所下降。研究生擴招始於2003年,當年全國高校共招收研究生26萬人。2016年,全國共招收51.7萬名研究生,13年間研究生招生規模翻了一番。
2004年-2016年全國考研報名人數與錄取人數
有專家表示,在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的同時,高校的教育資源卻沒有同步增長和提高,一名導師帶數十名研究生的實例屢見不鮮,論文抄襲等問題層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很多不盡如人意,用人單位常常發出質疑。
……..
回應
研究生的含金量很大程度取決於導師。然而,大約二十年前,很多研究生導師的平均水平就大幅滑坡了。要真正學到東西,恐怕不靠讀研究生。
中國整體的科技實力在提高,研究生導師的整體水平至少沒有滑坡。20年前中國大學訂不起外文期刊,大學教師幾乎沒有外文文獻可參考,外語都未必過關。現在的研究生導師基本都是博士畢業,看外文文獻都無問題。
理工讀研有些幫助和意義!文科讀研?在互聯網時代,呵呵 能出類拔萃的不易啊。
你為了工作,本身就不值錢。學習這玩意,真的很大程度上是過程,當然結果是可以讓社會認可你。可是過程才是你自我的提升。
今年201萬學生考研專家:研究生學歷還值不值錢?
據財經網2016.12.25報導,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昨天起舉行,今年研究生招生考試報名人數大幅增長,共有201萬考生參加了考試。
近十年來,每年考研的報名人數均在120萬以上,但同時專家也指出,今年是因為把在職的研究生納入統考之後出現的大幅的反彈,而非考研報考實際人數增加。
事實上,2014年以前的20年,我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熱度一直升溫,報名人數平均每年增加10萬-15萬人。但從2014年起,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出現下滑,保持多年的考研熱持續兩年“降溫”。
雖然因經濟增長乏力,就業形勢嚴峻等導致2016年度研究生報名人數出現明顯反彈。有關人士依然分析稱,考研熱降溫將成為“新常態”,學歷貶值或是生源危機主因。現在的研究生真的不“值錢”了嗎?
研究生就業率不如本科?
研究生就業率竟不如本專科生,這樣的新聞自2009年起就從未間斷,儘管高校畢業生就業率“注水”早已不是新聞,但是每年類似的報導還是將研究生教育推到社會的風口浪尖。2009年至2011年,曾經出現研究生連續三年就業率低於本科生的狀況,這讓很多研究生覺得很心塞,“找工作時,我還沒本科生搶手,這研究生讀的真鬧心。 ”
然而,就業率的統計數字是一組容易被誤讀的數據。
一方面,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求職檔位不同。據業內人士透露,如果研究生放棄同檔競爭,選擇“降檔求職”時,研究生更有優勢。換言之,研究生降檔競爭優勢巨大,本科生升檔競爭幾乎沒有勝算。
此外,“就業率”包括繼續深造人數。在就業率統計中,繼續升學深造被視為已就業,考研升學可以說已成為當下本科生畢業後的重要“出路”,乃至造就了本科生較高的就業率。與此相對的是研究生讀博的比例要遠遠小於本科讀研比例,人們對此並非不了解,而一旦談及具體的就業率時,更多地只看整體,卻很少細究其中工作簽約的比率。
以上海市某所高校2011年的就業數據為例,研究生總數為3487人,其中升學和出國人數分別為118人和187人,簽約人數為2428人,佔總數的69.63%。
反觀本科生,總數為3044人,其中升學和出國人數分別是852人和760人,簽約人數則僅有1149人,僅佔總數的37.74%。
這意味著,從傳統意義上的就業指標即與第三方法人簽約的數量來看,研究生的就業率可以達到69.63%,本科生僅有37.74%,而超過50%的本科生都要通過在國內或者國外讀研深造來完成“就業”。
作為公立學校的教師,我也發現包括上海在內的中國大城市,基礎教育存在一定的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即使培養能力,也只是培養運用知識來解題的能力,而非求知的能力。甚至會以損害學生求知慾和求知能力為代價來拔苗助長。
李女士的設想固然美好,但也失之偏頗,過於理想化。在結尾我不得不說一句“正確的廢話”:實踐之中更多是創造與知識的平衡,玩耍與遊戲的平衡,這才是適用於絕大多數普通人的教育——當然,這很難。
回應
台灣被日本殖民統治了這麼多年,日本的所有東西都深深的影響台灣,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會把日本看作完美也不難理解。
那個磚家是台灣人,就是來大陸忽悠人的,把你後代忽悠成傻叉,對誰好誰心裡明白!台灣人就會騙不是嗎?
寬鬆教育,快樂教育都是藉機完成社會分層而已,日本也不打算玩什麼快樂教育了,要回歸嚴厲教育了,怎麼開始借台巴狗忽悠中國來了。。
不必對台巴的話太當回事,一個七分上大學的地方,能有什麼教育水平。。
所謂天堂教室,寬鬆教育是騙普通老百姓的,溫水煮青蛙而已。
http://www.guancha.cn/suzhelun/2016_12_20_385087_2.shtml
“天堂教室”的教育方式為了培育學生的求知慾和求知能力,犧牲了太多傳授知識的時間。或許也許有人會說,養成了能力,來日方長,活到老學到老,知識有得是時間學。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知識的機會成本是越來越高的,尤其是大學高年級之後。可以說,“天堂教室”對高年級學生肯定不適用,對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管用嗎?組織得當的話,或許是管用的。但不論怎麼說,三年級還在學習71×8,真的是太慢了。
“天堂教室”,連日本也無福消受
碰巧我班上的學生,因為父母工作的緣故從幼兒園到初中斷斷續續在日本讀過幾年書,我拿著李女士的文章向他請教。
他向我提供的信息是:至少在上高中之前,日本的公立學校課上幾乎不教什麼東西。公立學校的任務是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不包括學業。想要考東京大學?那就花錢補課吧!我在日本旅遊時也發現,熊本這樣的小城市,大街上補習機構的密度遠超上海,跟香港差不多。
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中,除去女主角,多數學生對學習心不在焉。
那麼私立學校呢?私立學校確實對學習抓得很緊,但數量極少。以名古屋為例,私立小學一共也就只有兩三家。日本教育更多是“天堂教室”的功勞,還是滿大街的大小補習機構的貢獻,還要打個問號。
對於這一教育模式帶來的後果,日本社會早已開始反思:飽受詬病的“寬鬆世代”,由高昂的補習費進一步拉開的貧富學生差距。就連日本學界也痛感,今天的教育下,也許很難再出現連續獲得諾貝爾獎的盛況。
甚至李女士看到的“日本式”課堂有多大程度的普遍性都很難說。我的學生親身經歷的日本課堂,確實有不經教學直接讓學生做練習的教學方法,他們稱其為“挑戰”,每堂課的“挑戰”只有5-10分鐘。其他時間,通常還是老師來講授。
至於學生上課回答問題舉不舉手,這主要取決於老師的性格,多數老師還是要求學生舉手的。面對冷場的同學,其他同學是否會認真傾聽,則是取決於學生自己,愛聽的自然會聽,不愛聽的也不會因為“無所事事的體貼”就認真聽了。
李女士誇讚的“天堂教室”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契合了她心中的“教育烏托邦”?是日本的驕傲,還是日本的“病兆”?大概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我所在的學校已經是傳統意義上的“重點學校”,即便是這樣,如果把課堂變成李女士所推介的“日本式”的,讓全班40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言、講解和討論的機會,教學進度至少要拖慢到原來的1/5。
在一個多樣化班級裡,如果實施李女士口中的“天堂教室”,課堂節奏就取決於全班學得最慢的一批人。當然你可以說優等生給“差生”講解題目,可能比老師來講更讓人印象深刻;你也可以說優等生在給別人講解的過程中可以鞏固自己的基礎。前一個判斷對不對?很難說。後一個判斷可能正確,但對於學得快的學生,主要任務可不只是鞏固基礎。在升學壓力下,即便學生們沒有意見,如果你是優等生的家長,會對此泰然處之嗎?
那麼是否能通過調整班級分配,讓各“層次”的學生分別採用這種方法,減少討論的“損耗”呢?
也不行。上海在基礎教育階段不允許存在“快慢班”,所謂的“實驗班”、“科創班”已經是“擦邊球”,人數最多佔學生總數的20%左右。因為我們的教育工作者也深知,如果將學生按成績分成三六九等,物以類聚,看似能讓老師選擇最高效的教學方式,結果卻是趨同的集體無益於學生的發展,更不用說“差班”還有集體自暴自棄的風險。
一味追求互幫互助,追求學習進度的公平,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我們不希望學得快的壓制學得慢的,學得慢的被落下;也不希望學得慢的拖累學得快的。要在這兩個結果中找平衡,這便是老師的責任之一,而非依靠學生緩慢地在互幫互助中摸索。
“天堂教室”真的管用嗎?拋開中國國情,我們就看“天堂教室”本身,在教育資源充沛的情況下,它是否真的有利於培養一個學生呢?
本質上學校對學生有兩大任務:一是讓學生受到好的教育,二是讓學生升入更好的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兩者相輔相成,但不是完全等同的。而前一個任務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向學生傳授知識,二是讓學生具備求知慾和求知能力。
而李女士所見到的“日本式”課堂,顯然是重視第二個方面。理論上,求知慾和求知能力比知識本身更重要。具備了求知欲與求知能力,就可以更好地去獲得自己當下需要的知識。
然而這又是有些人想當然的“美好”願景。脫離知識積累而談求知能力就如同不練拳腳招式而論內功心法,即使在武俠小說裡,也只有帶著“主角光環”的武學奇才,方能做到。
這當中有對求知能力獲取方式的理想化——以為只要給時間、互相幫助就能激發能力;也有對知識本身的誤解,知識儲備與求知欲本該是相輔相成的。
蘇哲倫:台灣教育者的“天堂教室”,我們無福消受
高中語文教師2016-12-20
不久前,觀察者網刊發了一篇台灣教育專家李貴玉女士談大陸教育的文章。這篇文章中,她說到“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這裡見不得冷場……只要發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馬上有十幾個尖子生爭著舉手”;而作者在日本聽課時得到了另一種體驗:即使一個學生站起來半分鐘說不出話來,大家也會禮貌地等待他慢慢組織語言。在李女士看來,這可以讓學生學會自己去解決問題,老師和同學們都成為學習的伙伴。
台灣教育工作者描述的“天堂教室”
李女士在文中著重介紹了日本的一節小學三年級數學課,學的是兩位數乘以一位數的計算:在沒有經過任何教學的情況下直接出了兩道題71×8、56 ×8讓學生算,全班毫無懸念地只有極少數學生算對。然後老師再進行講解,過程中耐心地聽學生提出的諸如進位的疑問,然後由學生上台演算,同學們共同探討,在這期間老師適時地“消失”。
這是一個“天堂”般的課堂。如果能夠選擇,我也希望能在這樣的課堂上工作。在這裡,學生熱愛學習,勤於思考,每個人的努力都能夠得到尊重。大家彬彬有禮,齊心協力解決問題,老師也可以做一個“工匠”,而非“工頭”,看似順其自然,實則無為而治……每個學生因此得以培養出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而不是被灌輸。而老師呢?也就跟著活出了人的尊嚴。
日本對教育的重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諸如“甲午賠款第一投入軍火第二投入教育”、“二戰後日本勒緊褲腰帶給學生提供免費午餐”這樣真真假假的段子把我們的耳朵都磨出繭來。日本教育的成就不容忽視:21世紀以來,日本科學家幾乎年年獲得諾貝爾獎,且獲獎者中相當一部分是在日本大學接受的博士教育。在2015年的PISA測試中,日本中學生的表現排名第二,中國大陸則位居第十。
如此傲人的成績,日本教育當然有值得我們藉鑑的地方。實踐中,中國基礎教育界歷來重視日本的經驗,現在大行其道的“三維教學目標設計”就很大程度上受到日本教育學家梶田叡一的影響。但對於李貴玉女士推崇的日本教育模式,筆者作為一名大陸基礎教育工作者,恐怕不能完全同意。
中國教育的理性公平
那樣的“天堂教室”在中國的教育現實下不太可能實現。我們的教育資源總體是緊缺的,而且地區間差距極大。在筆者工作的上海,教育條件在大陸可以算得上名列前茅,但不同學區間仍有較大差距。
在運用上述獨創設備的基礎上,本次實驗中使用的打印“墨汁”——生物磚技術則是該實驗成功的核心。康裕建說,生物磚是一種具有核殼結構、由生物可降解材料作為保護層、內含種子細胞與活性調控物質的基本單元。
“實驗中,生物磚用於復制胚胎髮育時期的各種微環境,使乾細胞在體外可以得到精確的定向分化控制。將生物磚作為打印'墨汁'的基本組成,具有維持幹細胞乾性、定向分化或去分化作用及抗機械損傷能力,能夠保證打印過程中細胞的完整性與生物活性。”
目前最成熟的3D生物打印技術
據悉,該技術將用於心血管疾病治療。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為全球第一。全球每年有約1.56億人、國內約1900萬人有人工血管移植需求。
藍光發展公告稱,下一步,公司3D生物打印血管將向有關監管機構申請臨床試驗。
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分子資源中心(Molecular Resource Center)執行理事唐納德•托馬森(Donald Thomason)在藍光英諾發表成果時表示:“雖然世界各地都在發展生物材料3D打印,但這個項目的成果……是我見過最成熟的。”托馬森教授預計,通過臨床試驗,技術有望在5到10年內大規模使用。
3D打印血管價格更低廉正研究應用到其他人體器官
“會比現在便宜,而且是自己身體的干細胞,沒有排異反應。”對成本,康裕建透露低於目前人工血管。
托馬森認為,該項目為3D生物打印技術用在更廣泛醫學領域提供了可能。
康裕建表示,目前已在嘗試打印類似管腔材料:膽管、輸尿管、輸卵管、食管,同時對肝臟、心臟等人體器官也在研發中,“借助該技術還將促進損傷器官再生,在人體器官出現問題苗頭時即予以修復。”
不過,米斯也表示,該成果有待發布,實驗步驟也要在其他實驗室重複進行。她估計至少要20年時間才能將心臟或腎臟等更複雜的3D打印器官移植到人類病患體內。
談及此項技術的未來應用,康裕建說,配合生物磚技術成功實現血管再生,將是構建一切人造生物活性器官的基礎。
未來將在胚胎學研究、細胞疾病模型,細胞治療、誘導組織再生、誘導血管再生及用藥預測、損傷修復、再生醫學、替代病變組織和器官等領域發揮突破性作用。
他介紹,該動物實驗將持續到明年5月,後續階段將完成3D生物打印血管移植手術程序的標準化。
(綜合科技日報、中新網、FT中文網等)
http://www.guancha.cn/YiLiao/2016_12_16_384638.shtml
全球首例!中國科學家成功將3D打印生物血管植入恒河猴體內2016-12-16
據科技日報報導,康裕建表示,“過去的人造血管不是生物材料,無法產生內皮細胞,其進入生物體後容易發生堵塞、凝血等問題。而此次實驗打印出的生物血管,則能夠生成血管內皮細胞,保證血液流動暢通。”
此外,傳統人工血管約10年後就需更換。新技術解決了該問題,打印血管可終身使用。另外,移植傳統人工血管患者需終身使用抗凝劑,而打印血管將這一時間縮短到術後5天,此後無需任何藥物治療。
血管內皮細胞通常指襯於心、血管和淋巴管內表面的單層扁平上皮,它形成血管的內壁。它們具有吞噬異物、細菌、壞死和衰老的組織,還參與集體免疫活動功能。
康裕建稱,在本次實驗中,團隊首先利用取自恒河猴自體的脂肪間充質乾細胞進行培養,隨後用獨創的“生物磚”技術將脂肪幹細胞轉化成生物“墨汁”——幹細胞可以分化為機體的任何一種細胞。
然後用3D生物血管打印機構建出人造血管,最後植入實驗動物體內,利用動物體內自主再生能力,形成完整的血管功能。
據中新網報導,具體來說,他所帶領的團隊從恒河猴身體中取出約5克脂肪,提取出脂肪間充質乾細胞製成3D生物打印所需的“墨汁”,再用特製設備打印出血管,並置換該猴體內一段約2厘米的腹主動脈。
康裕建介紹說,術後1個月,打印血管已與恒河猴自身腹主動脈融為一體。
據悉,自2016年5月正式開始進行3D生物打印血管動物實驗,截至2016年12月1日,藍光英諾已在30只恒河猴進行體內植入實驗,實驗動物術後存活率為100% 。
以乾細胞為核心的四大核心技術
據悉,此次3D生物打印技術促進人工血管內皮化研發項目,由藍光英諾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再生醫學研究中心、四川省生物增材製造產業技術研究院共同承擔研究,並且入選了國家“863 ”計劃。
康裕建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美國從事幹細胞研究,他介紹說,“利用乾細胞為核心開展的3D生物打印,包括3D生物雲計算平台、生物磚、3D生物設備和3D打印後處理系統四大核心技術體系。”
2015年10月26日央視報導全球首台3D生物打印機
去年10月,藍光英諾成功研製出全球首台3D生物血管打印機。這台獨創的3D生物血管打印機,擁有3D生物打印空間旋轉平台、精確協同工作的雙噴頭打印技術、可視化的互動打印操作系統、噴頭及環境控制系統等一系列創新。
爭創雙一流東部高校猛挖人中西部被搶得傷筋動骨
為爭創“雙一流”,不少高校不惜血本到處“挖”人,只認錢不認情的流動讓許多高校頭疼。2016.12.15,中國青年報《高校“搶人”背後的作繭自縛》的評論認為,一所大學,只顧門面和指標,只能是地基淺淺。
12月5日,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的教育廳領導和來自75所部屬高校的分管校長參加研討。部分高校呼籲,相關部門要出台政策,規範人才的無序流動。
“對於我來說,特別害怕聽到某某某又被評上了長江學者、某某又被評上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這類消息。因為他們一旦有了什麼頭銜,就會被人盯上,不少學校開出的優惠條件就來了,年薪100萬元+1套房子+200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有的甚至更高。 ”
校長們的苦惱這些年一直沒有間斷。最早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的孔雀東南飛,中西部高校的有實力教師被吸引到東部發達地區。此後,這種流動一直存在,東部發達地區高校院所借助自己的地理、經濟及其他優勢,不斷挖人。一些原本整體實力雄厚的高校,被搶得傷筋動骨。歷史悠久、學術聲名顯赫的蘭州大學,甚至出現過某一學科人才斷檔的局面。群英薈萃的蘭州大學被網友評為“最委屈大學”,人才流失是重要原因。
被掠奪的高校當然奮起自我保護,比如簽訂合約、要求經濟補償,甚至拒不放人、不給辦理人事調動等等,但這些在搶人高校給出的科研經費、安家費、一線城市住房戶口、子女入學等條件面前成不了障礙,教授“裸奔”出走不是個別現象,接收學校通常採取的做法是:可以不要人事檔案、不要戶口、不要調動手續。
對於這種無序、惡性流動,教育部2013年年末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和規範高校人才引進工作的若干意見》,可以說,這是對處於劣勢地位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高校的必要、合理保護。
…….
回應
不反對這種行為,大家都在憑真金白銀搶人才,人家既然能提供的了更好的待遇,更好的科研環境,阻擋人家追求進步是不可取的。
大學教師是真工資低,尤其是青年教師,他們不這麼搶給錢多,青年教師根本買不起房。
我就問問,蘭州大學的校長,你的子女,是安心在西部工作呢,還是出國了,去東部發達地區,你自己的子女都不願意呆在西部,你憑什麼要求學校的老師留下?
楊剛:沒想到會引發這麼大影響,我基本不是網民,不太懂新媒體和網絡。但我們所有初衷都是做好教育,對每個孩子負責,今後依然是這個思想。
我們在處理過程中有不足,首先是面對新媒體的發展,我們每個人,至少要了解互聯網,不能僅站在教育的範疇內看問題。另外學校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具體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在今後工作中,可以把學校的保障機製做得更到位,為孩子提供更安全健康的環境。
記者:學校接下來有什麼打算?
楊剛:發生這樣的事情,作為校長我深深自責,也表示深深歉意。我們處理這件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孩子,希望盡快解決,希望孩子們受到的傷害最小。我們會盡最大努力,讓明明能夠早日回到校園,老師同學們還是一樣愛他、喜歡他。我相信,只要堅持為了每一個孩子好,不摻雜成人的主觀臆斷,這件事肯定能解決好。愛每一個孩子是老師的天職,這也是教育的本質。
相關新聞
126• 中關村二小出示4份報告與家長《霸凌》文有較大出入
回應
孩子就是擋箭牌,你的管理在哪裡?
學校不是監獄,不能把孩子鎖在課桌上,所以別拿管理說事。
先否認事實,再推卸責任,最後聲稱保護孩子。總之校領導總是有理
哪隻眼睛看到他否認事實了?他只是不認同家長發文強烈控訴的那種蓄謀惡意的暴力行為,事實上,從公開報導的內容看,圍觀群眾大多數認為這只是偶發性的熊孩子的搗蛋惡作劇。人家孩子,家長,學校都道歉了,這家長還要擺出一副不拉出去槍斃十遍不罷休的架勢,現實生活中看來也不是什麼好惹的鳥。家長自認為自己有發聲渠道(媒體人嘛),自認為自己強勢,得理不饒人,其實是情商太低太低,也不相信將來自己孩子在學校里和同學和老師繼續怎麼相處下去。
作為一個老教師,我認同校長的話:…….
這校長不錯,措施也合適,保護了學生,請不懂教育的家長就別嘰歪了,學校的地盤學校做主,沒有你撒歡的份。現在這個社會就是對個別家長太客氣,導致學校工作不好做,受苦的還是學生。我知道一定有人跳出來反對,但作為教育工作者,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
學生時代,學生們之間沒有永遠的矛盾,尤其是小學生,他們前一秒鐘打架,後一秒鐘就和好。老師的處理,懲罰兩方,沒等勞動懲罰結束,他們早就嘻嘻哈哈玩在一起。愛子心切的家長掐起來,怎麼也拉不開。兩極分化的對事態度,實在讓人頭疼。
新華社對話中關村二小校長:孩子的問題不能用成人的手段解決
2016-12-13晚,新華社記者來到中關村二小,該校校長楊剛及三位孩子的班主任呂老師,就校方回應為何滯後、為何校方認定此事為“偶發事件”等社會關注問題作出回應。校長表示,會盡最大努力,讓明明早日回到校園。
記者14日從學校獲悉,亮亮(化名,扔垃圾筐的同學)和軍軍(化名,發笑的同學)的家長已向學校提交書面道歉信,向明明(化名,受到傷害的同學)及其家長致以深深的歉意,表示“這事對3個孩子都是人生的一次經歷”,將對孩子加強教育。
記者:學校為何不在第一時間澄清真相?
楊剛:當時不發聲是為了保護孩子。我始終認為,教育的問題不能用社會評判來解決,孩子的問題就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解決,不能按照成人的手段,把孩子的問題推到社會的風口浪尖。我們必須保護好三個孩子,保護好學校所有孩子。包括學校發的第一個聲明,也是希望大家善待這件事。很多人可能產生誤解,認為我們強硬、態度不積極,其實不是這樣。
楊剛:根據我們調查了解,這三個10歲孩子不存在一方長期的、想好了就在這個時間、地點對另一方進行攻擊的“蓄意或惡意”,他們平時關係還不錯,彼此交往也是平等的。孩子在做事時有非理智成分,有時是突發奇想,沒有考慮後果。扔垃圾筐和發笑的兩個孩子都是偶然去上廁所,不是約好的。
事發後,學校一直積極協調,三個孩子很快就和好了,兩個欺負人的孩子也認識到錯了,只是家長間還沒協調好。對於孩子出現的矛盾,我們完全可以用孩子的方式去解決,但現在往往用大人的方法去解決。
此外,何為“校園欺凌”,雖然國家出台了相關規定,但比較寬泛。不同年齡有不同情況,行為、語言的界定也需要細分。即便界定清楚了,怎麼去處理?處理最終的目的是什麼?我以為,是教育而不是懲罰,學校不是法院,不是評判的角色。
記者:三位孩子的性格特點如何,平時相處如何?
呂老師:三個都是好孩子,是正常的同學關係,平時沒有異常的情況。明明是體育委員,作為班幹部很負責,對自己要求嚴格,學習成績不錯,而且興趣廣泛;亮亮比較內向老實,平時話不多,特別愛看書,會好幾種樂器;軍軍性格比較外向、調皮,成績也不錯。
記者:學校在處理過程中有哪些不足和難點,為何小摩擦會引發如此大的輿論?
台灣教育專家李玉貴: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這裡見不得冷場
本文原文刊於《當代教育家》雜誌2016年第9期。
李玉貴,台灣著名語文教育專家、台灣師鐸獎獲得者,日前在第十屆“新經典”大講壇上表示,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只要發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只要他說得磕磕絆絆、支支吾吾、斷斷續續,馬上就有十幾個尖子生爭著舉手。這時候,如果老師沒有專業自主又喜歡熱鬧的場面,他就真的會去點其他舉手的孩子,還會對原來發言的孩子說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說。
以下為文章全文:
作為老師,我們每天最努力要做的,是讓學生成為互學共學的伙伴,而不是學科教學。學生如果不互為學習夥伴,有再好的想法他都不會想跟同桌、跟好朋友分享,只會想舉手告訴老師,老師就只有累死。可是,正是我們塑造了這種文化,讓小孩誤認為,他的想法要得到老師認可才有存在的價值。
那麼,什麼才是“學習共同體”下的聽和說呢?
………
我在大陸上課很緊張,因為只要發言的小孩說得比較慢,只要他說得磕磕絆絆、支支吾吾、斷斷續續,馬上就有十幾個尖子生爭著舉手。這時候,如果老師沒有專業自主又喜歡熱鬧的場面,他就真的會去點其他舉手的孩子,還會對原來發言的孩子說一句:下次想好了再說。
告訴你,那已經是他這輩子想得最好的時候了。他正在努力搜尋、組織、關聯你的話題跟他的思緒的關係,他試圖將零碎的思維片斷組織成語言來跟大家溝通。但你卻因為沒有專業直覺而點了別的同學,而且別的同學回答得又快又好。於是,這個小孩就只能得到一個很差的自我印象,儘管老師和同學完全沒有惡意,但事實上他會越來越不愛講話。這就是課堂文化的敏感性。老師帶著溫暖的心去聽、去等,這些敏感性就會出現。
要建立學習共同體,需要改變的地方很多很多:誰在說話,為什麼要聆聽,怎樣溫暖地等待,等等,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們要一直研究自己的課堂,請記住:修,是為了行。
回應
台灣日本都是一群玻璃心,小清新,不知道反躬自省,改過遷善,反倒無知有理,向短板看齊,想要拉低全世界智商去適應他們,真是病得不輕。
這就是教出日本“夏令營一代”和台灣“太陽花一代”的原因?
日本新一代比中國大陸的強嗎?我只看到台灣人無差別全角度跪舔。
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後半句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別忘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按照PCT條約的規定,藥品專利享有自專利申請日起20年的專利保護期,加上各國藥監機構所提供的延長保護期,已經能夠充分保障製藥企業的商業利益,《專利法》之外的行政條例自然顯得多餘。對中藥處方組成和工藝製法進行保密,保護的是手工業作坊而不是公眾,您不妨認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如果處方組成不合理,有嚴重的毒理作用怎麼辦?公眾豈不是蒙在鼓裡?
2. 如果病人服藥後出現不良反應,由於不知成分,醫生無法做出可靠的分析判斷,如何處理和救治?
3. 如果允許藥物不公開成分就上市,其質量如何由包括政府藥監部門的第三方機構來監控?
由此可見,“國家中藥保護品種”與現代藥事管理的理念格格不入,對藥品安全監控的負面作用倒是非常明顯。
有些朋友不禁要問:中藥產業雖然亂象橫生,難道一點希望也沒有了嗎?也不盡然。發展中藥產業要打破舊思想、舊觀念的束縛。要想使中醫不致亡於中藥,唯一的出路就是將中藥生產納入現代製藥科學的框架,實現鳳凰涅槃、浴火重生;而中藥生產的傳統格局必然被歷史淘汰。
………
回應
這就是典型的打籃球的想管足球的思維,對中醫的認識非常皮毛。只是想把中醫廢掉,成為西醫的附庸而已。
這位大專家懂什麼叫中醫嗎?中醫最科學的所在就是一人一方,如果都變成工業化的中成藥,無疑就是一件衣服給一億人穿。
西醫對某些疾病束手無策,中醫幾千年卻又針對性的藥物,“經驗醫學”一樣有奇效!說到底,西醫不過是“原理更通俗”的中醫而已!
西醫治療皮膚病,各種藥膏名不副實,皮膚都變厚變質變色了,病還沒治好。小小的皮炎,腳氣,達克寧之類的激素類軟膏,擦了管幾天,不擦就復發!最後你皮膚部位都增生變硬了!但去中醫,人家開了種擦腳的,幾種沒聽過的莫名其妙的中藥名,擦兩次腳氣就治好了。----哦,這藥可沒被人家FDA審批,不知道是不是“副作用致命”哦!
我身邊就有很多病例,本來不開刀動手術,吃中藥還可以繼續活下去,但開過刀的,一般活個大半年就上山了。因此,當前年有個醫生建議我媽開刀動手術拿掉個小瘤子,我家人親戚都勸我媽別做,現在還活的好好的,只是預防不能感冒。
目睹中藥產業的問題,許多有責任感的中醫藥人士坐不住了。他們力求變革、積極推進中藥的標準化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2010版《中國藥典》增補了大量中藥材的內容,並首次編纂中藥飲片卷;2015版《中國藥典》在這些方面又做了更多完善。中藥飲片是指初步加工或經過炮製後,可直接用於配方的中藥。說得通俗一些,從傳統中藥舖子裡直接買到的藥包都算中藥飲片。
有標準總比沒標準要好,《中國藥典》的修訂客觀上有助於減少中藥產業的混亂狀況,但這遠遠不夠——脫胎於手工業作坊的中藥生產,與GMP(藥品良好生產規範)環境下的現代藥物生產,仍然存在著巨大差距,絕非一部藥典能夠解決。
中藥飲片的砲制技術列入保密技術的範疇,是典型的手工業作坊的利益訴求
由於歷史原因,我國許多與中醫藥相關的法律法規,反映的其實是手工業作坊的利益訴求。例如,多項法律法規將中藥飲片的砲制技術列入保密技術的範疇。《中國藥典》不敢碰這個雷,所以採取了“打馬虎眼”的做法,收載的中藥飲片標準僅規定了終端質量檢測指標和粗淺的工藝製法。然而諸多事例表明,僅憑藉終端檢測指標難以對中藥飲片質量實施有效的監管。
中藥飲片的地位類似於現代製藥科學中的藥物中間體。幾乎所有藥物中間體的化學合成路徑,都有大量的學術文獻報導,為製藥企業開發和完善工藝流程提供了許多便利。如果藥物中間體的生產工藝已獲批專利,其內容在國際專利系統(PCT專利合作條約)的數據庫中可以公開閱讀和下載;待專利期滿後,生產工藝便可供各製藥企業自由使用。正因為如此,原料藥和藥物中間體的市場存在充分競爭,各製藥企業都致力於不斷改進工藝、提升產品質量。
唯獨中藥飲片的砲制技術屬於“保密”的範疇,這就是典型的手工業作坊的利益訴求——嘿嘿,只有我的作坊才能做,其他人都別想插手。它起源於1992年頒布的《中藥品種保護條例》,其中規定:“中藥一級保護品種的處方組成、工藝製法,在保護期限內由獲得《中藥保護品種證書》的生產企業和有關的藥品生產經營主管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及有關單位和個人負責保密,不得公開。”
該條例的頒布發生在中國加入PCT專利合作條約(1994年)和世貿組織(2001年)之前,在知識產權制度尚不健全的當年,該條例確實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保護手段。然而時過境遷,“國家中藥保護品種”現已變成一個過時的、應當廢止的事物。
中藥材由野生變為家種,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生產,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自然界的中藥材產量非常有限,遠遠無法滿足社會需求。早在清朝初年,東北地區就已出現破壞性採挖野生人參的現象,以致清朝政府不得不實行許可證制度製止濫採。即便如此,自然生長期很長的野生人參在東北地區已基本被採絕。還有霍山石斛,命運則更加不幸——毀滅性的採掘已使霍山石斛成為瀕危物種,被列入國家優先拯救物種名錄。
對野生中藥材的痴迷和熱愛意味著對物種乃至自然生態的嚴重破壞。只有實現中藥材的規模化生產,才能在不引起生態浩劫的前提下滿足社會需求。現如今,藥店裡能夠買得到的人參絕大多數都是種植出來的,吉林省的人參產量佔世界的70%;安徽省霍山縣的石斛種植也初有起色,使得霍山石斛勉強逃過滅頂之災。“純天然”的野生中藥材,大家最好還是別指望了。
中藥材歷來強調原產地,追求“道地”。“道地”這個概念類似於歐盟農產品原產地名稱保護製度,例如,只有安徽省宣城市出產的木瓜才能叫做宣木瓜。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曾表示,需要堅持以道地藥材生產技術的集成創新為支撐,從源頭上保證優質中藥材的生產[5]。想法雖好,實難實現。
如果把某種中藥材和某原產地掛鉤,那就意味著只有該原產地才能合法生產該中藥材,於是一堆問題接踵而至:
1. 原產地的產量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怎麼辦?
2. 不同地區的企業乃至地方政府出於經濟利益,競相爭奪“原產地”的頭銜怎麼辦?
3. 原產地之外生產該中藥材的企業和農戶又該怎麼辦?誰有權力讓他們就地停產?
恐怕沒有哪個機構有能力擺平如此復雜的利益衝突,所以也就不會有力量來推動所謂的“道地藥材生產技術”。
既然原產地名稱保護製度行不通,中藥材在原產地之外的異地種植便成了必然。有些中醫藥人士主張,異地種植必須保證三代藥材的療效和原產地藥材一致方可上市。然而,這個聽上去挺美的想法明顯不具備可操作性:沒有臨床實驗就沒法檢測療效,如果以療效作為異地種植可行性的檢測標準,豈不意味著異地種植都應該先配套臨床實驗?可是臨床實驗的成本如何?即使藥物只需口服,只設置1個月的治療和觀察期,病人不必住院,正規臨床實驗的費用也可能高達200-300萬元。恐怕沒有中藥材生產企業和農戶願意來這一出吧?
用“砒霜”治白血病獲突破原衛生部長陳竺拿下國際醫學大獎
2016.12.5在美國聖地亞哥,美國血液學會(ASH)頒發了本屆歐尼斯特•博特勒獎,獲獎人員為來自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的陳竺教授,以及巴黎圣路易醫院的Hugues de Thé 教授。
APL(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曾是一種極為凶險,死亡率很高的惡性血液疾病。陳竺團隊應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三氧化二砷系砒霜主要成分)對APL進行聯合靶向治療,使得這一疾病的5年無病生存率躍升至90%以上,達到基本“治愈”標準。
同時,陳竺團隊從分子機制上揭示了ATRA和砷劑是如何分別作用於APL致病分子PML/RARα,將白血病細胞誘導分化和凋亡,從而達到疾病治療的目的。這是一項真正的結合臨床醫學與基礎生物學的研究,是東方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結合的典範,開啟了在惡性血液疾病中轉化治療的重要篇章。
……
回應
砒霜不是有毒嗎?有毒不是就不能用嗎?
水喝多了都會水中毒(不是撐死),脫離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救命砒霜是良藥,錯補人參是大毒。
以毒攻毒,彼之毒草,我之仙草
砒霜自古以來就是中醫藥的傳統藥材之一,一直以來民間就有民間醫用砒霜治愈血癌(白血病)的,這是當年上海醫學院的教授們在被下放的五七幹校時在農村親眼所見的。關鍵在於“量”,用多少?怎麼用?所以說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如今大多失傳了。現在年輕的科學家終於把這個問題解決了,可喜可賀啊。
和屠嗷嗷一樣,是中醫中藥與現代科學完美結合的典範,真正能出成果的現代中醫都是基於科學的手段在做研究,也正因如此才能取得醫學的突破。而那些教條主義的朋友圈中醫愛好者卻一直在反智的高端黑中醫,用宗教式的方法禁止他人對中醫思考,簡直就是中醫在現代發展的豬隊友。
徐實:中醫毀於中藥,中藥毀於手工作坊?
生物製藥專家,投資顧問2016-12-12
前日,新華社發表了一篇情真意切的時評《不能讓中醫亡於中藥》。此文坦言中藥材生產面臨的嚴峻挑戰:野生變家種,道地藥材異地無序種植,種植過程中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土壤重金屬超標等,都直接影響藥材品質。時評指出,中醫中藥不分家,要扶持中醫就要先搞好中藥。然而,中藥的品質之所以難以保證,恰恰因為中藥的生產方式脫胎於手工業作坊——如果不能實現從手工業作坊到現代工業技術的轉變,前景恐不樂觀。
陳天橋給美國高校捐1億美元中國科學界炸了
2016.12.7,盛大創始人陳天橋宣布成立10億美元基金支持腦科學研究。首批將向加州理工學院捐款1億美元,用於大腦基礎生物學研究。
支持和反對饒毅的人立即開始站邊。
畢業於加州理工學院的浙大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王立銘反駁說:“這是好事。特別是他的選擇,最前沿的領域——神經科學,加州理工學院,DavidAnderson教授,這些都是很好的選擇。”
上海科技大學的胡霽教授也強烈支持 “富豪關注科研是好事,陳天橋有超越大多數中國富人的科研視野和追求,這是純粹的慈善,值得鼓勵。”
而在仇子龍看來,在中國科研實力完全能夠達到國際頂尖水平的前提之下,錢捐助給中國或許是個更好的選擇。他認為,我國的神經科學起步晚,總體實力不及發達國家,但最近10餘年,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成就,也建立和發展了一大批優秀的研究機構。比如由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蒲慕明先生領銜的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北大清華的麥戈文腦研究所,浙江大學醫學部的神經科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腦研究院等研究機構都已具有世界一流腦科學研究的實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國內現在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科學家,他們大都在國際頂尖研究機構經過嚴格科研訓練,完全能夠達到國際水平,而且他們的研究才剛剛起步,更需要資助。因此如果陳天橋把錢捐給中國,從推動人類科學發展事業的角度來說一定會取得同樣的效果。1億美元對於美國可能不算什麼,對中國科研界來講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我們中科院的每一個課題組每年的科研花費大概不會超過200萬元人民幣,50萬~100萬元的資助對我們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陳椰林研究員表示同意仇子龍的看法.
也有持中立態度的科學家。中國科大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薛天表示:“對於富人的捐款,不能追加道德的約束,尤其是這樣的捐款是為了促進全人類科學的,捐給加州理工學院本身是好事。陳天橋的這些錢如果投到中國可能格局可以做得更大,與此同時不確定性也會更多。我們更應該自省,國內有什麼樣的製度和機制欠缺阻礙這類科研捐贈。”
………
回應
捐給北大能讓他孩子上北大嗎?不能吧,所以他捐給加州理工了,就這麼簡單。
計算機的表示5000很正常啊,就鄭州,拿到手的四千,實習期一天一百也快三千了,還可以加班。還有去北京搞前端網頁java的甚至八千,拿到手六千多,剛畢業的,別的行業不清楚,我是211的,別的學校也不清楚。想當年報大學,計算機紅牌,我學了通信。然而計算機現在急缺人,同學都搞it去了。現在畢業生報個培訓班,第一個月都能拿4000+
同學畢業碼農每個月都一萬多,ios安卓大數據。
沒錯,學計算機就是好就業,學別的比如能源類呵呵
3869這個工資沒假,就是去電子廠實習不請假什麼的還是有的
咱們搞電子的就別來摻和了,金融計算機兩個本來就是高薪職業,別人是不會理解你們為啥那麼高薪的。我都快過勞死了,咱們實習基本也一天一百了,有的還要高。
從醫的表示本科畢業5年,工資2500
當年我畢業還拿五百呢
說明中國進步了很多!
我畢業那年去的某投行,才20萬年薪,現在的年輕人就是熬不住苦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12_13_384031.shtml
董明珠回應全員加薪1000元:我明年還加1000 你倒是也加呀
據央視財經2016.12.12報導,董明珠在今天出席央視財經論壇時,就“野蠻人”敲門、自己卸任事件、以及格力全員加薪1000塊等在業內引起了廣泛爭議討論的問題進行一一回應。
董說,目前格力電器淨利潤率能達到13%,2011年格力電器人均產值90萬元不到,現在人均產值翻了一倍,營收1000多億,7萬多個員工,包括8000多人技術專家人才,人員足足減少了一半,勞動果實要大家分享,所以提高1000元工資。買格力的股票,你是在投資,而不是在投機。用經濟槓桿來發財,是對實體經濟的犯罪
“有人說我董明珠是因為賭氣,集團董事長免了,銀隆收購也沒成功。如果我是在賭氣,就不會走到今天。也許又有發展,我明年繼續加1000元,那些問我'你加1000我們怎麼辦'的人,你們倒是也加呀?”
回應
用經濟槓桿來發財,是對實體經濟的犯罪,說到骨子裡了
格力和寶能,創造和收割。雖然目前野蠻資本尚無法律去徹底約束,但合法不代表合理。
衝著“每人加1000元”而不是“每人平均加1000”給點贊!
這是真正的漲工資,我最怕的是每人平均漲1000.我一個25年工齡的普通工作人員,每次漲工資都沒有達到平均數。
報告:大學畢業生淨就業率90.58% 平均月薪3869元
2016-12-12,《中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發展報告•2015-2016》在東北師範大學發布。該報告數據顯示,畢業生淨就業率為90.58%,平均月薪為3869元。
從就業區域看,選擇在沿海地區就業的人數依然最多,比例為67.03%。從就業行業看,選擇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與軟件行業、金融行業和教育行業就業的人數位列前三,比例分別為12.76%、12.38%和11.48%。從就業單位類型看,選擇在民營企業就業的人數最多,比例為57.34%。2016屆畢業生就業滿意度為73.88%,專業匹配度為67.97%,
2016屆全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率為2.93%。其中,藝術學、經濟學和管理學專業的畢業生創業率較高。五成以上的大學生創業者將創業地點選擇在高校所在地。“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製造業”與“批發和零售業”是他們創業選擇的前三位。
51.47%畢業生認為“工作1~3年後”是創業的最佳時機,有45.03%的畢業生對創業感興趣。普通本科院校的創業者最多,比例為44.50%。從學歷類型看,本科生學歷的創業者最多,比例為69.40%。
影響創業的主要因素依次是“學校創業教育影響”、“接觸商業、企業活動”和“朋友影響”。同時,他們認為影響創業成功的三大客觀因素依次是“人脈關係”、“市場環境”和“資金”。
僅有17.43%的大學生創業者接受過系統的創業教育。創業講座、媒體和社會宣傳、親身實踐是創業者獲取創業相關知識的三大主要途徑。
大學生創業者面臨的主要困境位列前三的依次是“個人創業經驗能力不足”“團隊合作不好”和“難以找到合格、穩定的員工”。而入駐創業孵化基地、社會專業機構提供的創業服務和高校開設創業指導課是大學生創業者最需要的創業幫扶。
回應
大學就業率水分多大,上過大學的都心知肚明。
逃課上網泡馬子,畢業還想輕鬆找工作,你咋不上天。
就業率估計有這麼高,只是平均收入很低,2000元到3000元左右佔絕大多數,這是在廣州的情況。勞動力嚴重過剩,某些不用太動腦就可以畢業的專業氾濫成災是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
不考慮地域發展差異,只看平均數,就是耍流氓。二三四五六線城市,很可能是2869元。
我小時候是深受校園暴力傷害的,有的惡霸學生根本就是屢教不改的。給老師說了沒用,老師不可能隨時保護你,你給老師說他們出了學校找你算賬的多的很。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只欺負比自己弱的,從來不敢欺負比自己強的。我們班的體育生他們從來不敢去欺負。以後我的孩子,我一定經常帶他鍛煉身體,營養條件跟上,我絕不允許他欺負別的同學,但是也要做到別的同學不敢欺負他!
老夫小的時候進城上學,因為成績好經常得老師表揚,也是經常受小城市裡霸道的孩子嫉妒欺負,後來加強鍛煉身體,假期練飛腿、甩飛刀、扔石塊,還自製了一支火管槍隨時藏書包裡,後來沒人敢欺負了,直到順利看上大學!
校園暴力已經瀰漫中國校園幾十年,相比八十年代的氾濫已經明顯好轉!隨著人口素質和受教育程度提高,校園中以“混社會”為美的價值觀逐漸失去市場!但這種思想的孩子家長多半是含辛茹苦卻受教育較低的工人、農民!家庭教育的畸形導致欺凌問題沒有絕跡!一些家長忙於生計疏忽了對孩子的教育,自己身上的惡習侵浸著孩子!家長是第一責任人!
有道理,農民的孩子就是天生地養,所以如此。
這就是為什麼北京的家長不歡迎外地孩子在班裡上學的原因,遲早把北京孩子帶壞了。賣菜的、收廢品的、開摩的的、做小買賣的全把孩子弄北京來了,齷齪的習慣和家庭成長環境全部帶到班裡,這就是為什麼北京人的素質越來越低下的原因。以後更可怕。
現在學生教育缺的是懲罰,多的是保護。小樹長歪不修枝,還要加圍檔。法律是保護,學校是保護,家長是保護,社會是保護。這樣全一味護著能有好嗎!?
為了所謂教育公平,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廢除了開除,工讀學校等懲戒措施,對於學校來說,出了事情就是息事寧人,和稀泥,對於差生(沒必要迴避,就是有)和其家長(若家長不講理),學校幾乎沒有任何辦法和手段,這種現象造成的惡果在初中階段會更加的明顯
對於不良學生,就該直接讓他滾,別要禍害一群好學生。
關鍵是去哪兒?
以前有少年工讀學校。現在鬧人權, 沒地收這些小混混了。
今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又聯合印發了《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提出“中小學校要製定防治學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依法落實家長監護責任”等多個要求。(完)
相關閱讀
媒體調查北京小學欺凌事件:被欺凌家長稱可對質
新華社評北京名校欺凌事件:學校為何如此冷漠?
回應
這位塚長好高尚,大家去霸凌下他小孩,讓他做個示範!
“雙方都有責”的說法無恥!一方欺凌另一方,怎麼能叫雙方都有責?!
國外叫bullying. 在很多發達國家,一旦接到家長投訴,學校都會高度重視並按法規嚴肅處理。沒想到國內對這樣的事情在認識上會有這麼大的分歧,竟然還是在北京!
拋開其他因素,這兩個犯錯的孩子應該受到什麼樣的處罰?是全校通報批評還是開除?如果你是個教育者,你會怎麼辦?現在都講所謂同理心,請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學校有問題啊!你一句開玩笑就帶過所有責任!既然孩子已經被診斷出了問題。說明就是一起霸凌事件。
你們真是瞎激動啊,霸凌事件大家都是反對的!但這位旁觀的家長已經說的很委婉了。就是這個被欺負的孩子或者他的家長也是有責任的!網上已經好多版本了,譬如這孩子先把尿撒到別的孩子身上,才引發了後面的報復,譬如這位母親在校門口曾堵門暴力威脅其他孩子和家長。雖然不止真假,但僅憑單方家長的一篇文章,你們就先別急著當聖母或者道德法官了!了解了全部事實再說話!
我兒子就碰到過類似情況,當然情節沒這麼嚴重,當時我火氣很大,威脅班主任不解決下次我讓兒子發狠把對方蛋踢碎,另外也發了微博,有個編劇看到熱心為我聯繫心理專家@海英博士為我專業指導,得到指導我冷靜很多,後來解決得也不錯,如今我兒子很優秀。這種事不宜擴大,求助專業,及時解決對孩子才好。
讀書的時候,我也常常被欺凌,但是我每次都能強烈反擊,以弱勝強,成為勝者!記得有兩次我把欺負我的人頭打開花(用東西砸的),後來他們就不敢欺負我了。現在我也有了孩子,我就告訴他,在學校首先你不能欺負比你弱小的同學,但是如果有人欺負你,你就不能認慫,即使互相打的頭破血流,也要讓對方知道,我不是被好欺負的!
我小的時候在學校也是遵從叢林法則,受欺負?沒說的,打!第一次不還手,以後次次都欺負你,最後忍不住了還是要還手!第一次就還手,90%不會有下次!
中關村二小在這份聲明中呼籲,“讓教育問題回歸校園進行處理。”
北京市教委:要教育好身邊的孩子
10日夜間,北京市教委首次回應,稱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僅是家長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門工作的重中之重;從一切為了孩子身心健康出發的角度,高度重視。要教育好身邊的孩子,不做有害他人的事情。
海淀區教委:確保不再發生校園傷害事件
12日晚,海淀區教委就此事予以回應:該區教育系統將認真貫徹落實教育部等九部門《關於防治中小學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導意見》,確保不再發生校園傷害事件,確保每一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
追踪:涉事家長有沒有散佈不實言論?
此事經網絡傳播後,引發較大爭議,褒貶不一。
一些支持者表示,孩子如何與人為善、如何正確玩耍、如何面對逆境,均需要家長和學校的正確引導,不能簡單以“開玩笑”定性,對“熊孩子”不管不教。
一些反對者,諸如自稱中關村二小學生家長的網友SunFuJie認為,要以客觀和理性的態度處理事件,不要把孩子推向風口浪尖。
在媒體報導中,另有“中關村二小其他學生家長”等爆料稱,發帖的“被欺凌”學生家長“誇大事實、借題發揮”。
針對網絡上的各種聲音,“被欺凌”學生家長11日在微信公眾號上發文稱:“有些明顯是捏造事實甚至人身攻擊的,明顯地並不關心這件事本身,只是一味攻擊母親攻擊孩子。比如所謂爆料作者媽媽是東北人這樣涉嫌地域歧視的言論。”
中新網記者註意到,該家長在文中對中關村二小聲明中的“不實言論”也進行了回應,她寫道,“對於是否有不實言論,我們只能說:誰主張誰舉證。如果能明確提出哪句或哪段是不實言論,我們完全可以質證。”
不過截至目前,絕大部分信息是爆料者單方面的敘述,涉嫌欺負同學的學生家長尚無直接說法,因此目前還無法確認事情真相。
背景:什麼是校園欺凌事件?
近年來,中小學生欺凌事件時有發生。根據教育部統計,今年5-8月,共上報68起校園欺凌事件。
頻發的校園欺凌事件也引發了官方的關注。今年4月28日,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關於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
在這份通知中,官方明確了“校園欺凌事件”的範疇: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校園欺凌事件,損害了學生身心健康。
針對網上對此事的熱議,該家長指出,“單憑家長發一篇文章就下定論有些欠考慮”。
另一位家長表示,現在不清楚具體情況,“都是從網上看到的,現在大家可能最想知道的是真相。”當被問及如何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校園霸凌事件,她表示,“小孩子不知道輕重,但很多時候是受家庭環境的影響。”
北京校園欺凌事件多方表態仍有諸多不明之處2016.12.12中國新聞網
連日來,經網絡爆出的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二小學“校園欺凌”事件持續發酵,引發社會關注。截至目前,儘管已有包括涉事學校、海淀區教委、北京市教委等多方面的回應,但事情真相究竟如何,仍有諸多不明之處。
12月8日晚,一篇題為《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的文章,開始在微信朋友圈等平台刷屏。
文章作者自稱是北京中關村二小四年級一名10歲男孩的媽媽。她在文中表示,孩子在學校被同學用廁所垃圾筐扣頭後,出現失眠、厭食、恐懼上學等症狀,後被醫院診斷為急性應激反應。
據稱,這名男孩在學校長期遭到同學欺凌,從三年級開始就被罵“侮辱性外號”。
文章作者還表示,她向學校及海淀區教委反映此事,惡作劇的兩個孩子供認不諱。但一名對方家長覺得“就是孩子淘氣”,拒絕道歉。老師定性此事為“就是開了一個過分的玩笑”,並讓她放棄“處理、懲戒施暴的孩子”“讓施暴者的家長道歉”等四點訴求。
這位母親還表示,在與校領導、班主任等的面談中,一位校領導對其態度粗暴,認為“孩子在學校受傷就該學校管,家長不可以有意見”。
“我們明明是受害者,只要求學校處理和道歉,為什麼要被如此對待?”她在文中發問。
涉事學校:讓教育問題回歸校園進行處理
上述文章經廣泛傳播引發關注後,10日,中關村二小通過官方微博及微信首度發聲。
聲明稱:近期,一起發生在我校三名中年級學生、家長之間的事件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從事發到現在,學校一直在積極努力協調,客觀、公正地處理幾方家長間的相關訴求和矛盾糾紛。本著保護好每一位未成年孩子的合法權益,特別是事件中提到的受傷害的未成年人原則,學校還將做持續努力,力爭達到多方認可的結果。
上述聲明強調:針對近期網絡上出現的關於我校以及相關事件的不實言論,我校將保留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學生及學校聲譽,並追究相關主體責任的權利。
中關村二小家長談霸凌:熊孩子不會平白無故養成2016.12.11中國新聞網
2016.12.10,中關村第二小學就該校發生的學生“霸凌事件”做出回應:“近期,一起發生在我校三名中年級學生、家長之間的事件引發了社會的關注。從事發到現在,學校一直在積極努力協調,客觀、公正地處理幾方家長間的相關訴求和矛盾糾紛。本著保護好每一位未成年孩子的合法權益,特別是事件中提到的受傷害的未成年人原則,學校還將做持續努力,力爭達到多方認可的結果。”
為進一步了解校方態度,12月10日下午,記者走訪中關村第二小學。門衛保安告訴記者:“週末老師不上班”,並表示不知道該校發生的學生霸凌事件。
隨後,記者在校門口隨機採訪兩位等待接興趣班下課的孩子的家長,對於網上熱議的“中關村二小學生霸凌事件”的看法,其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父親表示:“首先對這個事,我持懷疑態度,因為現在只是網上這麼議論,我沒有聽到關於這件事的可靠消息。”
他說:“有句話說得好,熊孩子一定是熊孩子家長和熊孩子團隊養成的,孩子不會平白無故就會變成這種(欺負弱小的孩子)”,該家長結合自身經歷指出,很多還在幼兒園的孩子,看到別人有好吃的好玩的就要搶,他要玩的東西別人都得讓開,不讓就打人。他認為,孩子的這種行為與家庭環境有著密切關係。
“我站在一個客觀角度說,這種事應該是雙方(家長)的責任,不能說是學校的責任。”他表示,“一個班四五十個孩子,老師不可能時時刻刻跟著每個學生,這需要學校、家長加強教育、提升學生素質,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如果我的孩子出現這種被欺負的情況,我首先會從我自身的角度找原因,為什麼不欺負別的孩子就欺負我的孩子,我會考慮如何加強對孩子的教育,或者提升我們家長自身。然後再去通過和老師、學校溝通,盡量把對孩子、對學校的影響降到最小,我不希望把這種事變得所有人都知道。”該家長說。
他指出:“遇到這種事,學校首先不應該藏著掖著,一定要透明化,讓所有的人知道我哪有不足,以及我將怎麼改進,公平地對待這件事。既不能說站在學校的角度說這一定是學生的責任,也不能說站在學生的角度說這完全是學校的責任。”
同時,他也表示,學校應該站在一個公平的角度盡量協商雙方圓滿地解決問題,不要推卸責任,要有擔當,不論是學校還是雙方家長都需要大度些,拿出解決問題的態度。
世界各地的核聚變科學家被中國的資金和機會吸引過來,他們渴望一勞永逸地解決世界能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問題。
許多美國研究人員參與了EAST的1分鐘H-mode實驗。羅廣南說:“近年來在我們進行的每一次實驗中,參與的外國研究人員數量都經常超過100人。”他承認,沒有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中國不會取得這麼快的進展。
報導稱,然而,中國的快速發展引發其他國家的擔心。它們擔心,如果中國成為第一個實現聚變技術商業化的國家,那它將在經濟和地緣政治上取得優勢。ITER項目的其他6個參與方——日本、韓國、俄羅斯、美國、印度和歐盟——甚至討論要把中國踢出這個項目,因為擔心中國將利用從ITER獲得的知識加快CFETR的建設速度。
可是,如果沒有中國的支持,被多年的延遲和大大超支困擾的ITER將無法繼續下去,而且近年來中國在該項目中的影響力顯著提高。ITER的中國籍僱員人員最初在7個參與方中是最少的,如今已經是第二多的,僅次於歐盟。
牛津大學基督聖體學院院長、前英國卡勒姆聚變中心主任史蒂文•考利教授說,對其他國家來說,最好的選擇是接受甚至支持中國領導聚變研究。
報導稱,但中國政府可能有其他考慮。雖然尚未公開CFETR項目的估計預算,但建設一個聚變堆的費用很可能大大超過商業裂變堆,而且仍存在許多技術障礙。
例如,最近的EAST實驗不得不中止,因為研究人員擔心實驗時間過長可能對設備造成無法修復的損傷。
報導稱,中國還著手世界上最雄心勃勃的常規核電站建設計劃,大量的投資可能造成CFETR這樣的大型實驗項目能獲得的資金減少。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2-10/doc-ifxypipt0797960.shtml
中國核聚變創造一項世界紀錄將他國遠甩後面2016.12.10 觀察者網
據香港《南華早報》2016.12.8報導,核聚變研究人員讓電離氣體穩定燃燒了兩次,持續時間和四年前用同一座反應堆創造的紀錄一樣長,這座科學島上有中國一些最大型的研究設備。
EAST(先進超導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大科學工程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羅廣南教授說,先前的一些聚變實驗持續了100多秒,但它們就像“騎一匹烈馬”,難以控制不穩定的等離子體。不過,8月時在EAST上進行的實驗更像是一次盛裝舞步表演,處在被極強電磁場屏蔽的一個環形室中的等離子體被控制在一種高效穩定態H-mode(高約束模式) 。
羅廣南說:“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它增強了人類利用核聚變能的信心。”
物理學家認為高約束模式是未來核聚變電站的最佳工作狀態,而這一分鐘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中國政府近年來對聚變研究的大量投資。
雖然仍遠遠達不到使這項技術商業化所需的持續時間——以幾十年而非幾分鐘計,但科學家說,這項突破顯示中國聚變研究的發展速度把其他國家遠遠甩在後面。
報導稱,這還會有助於加快政府批准建設世界第一座核聚變電站——擬建的中國聚變工程試驗堆(CFETR)——的速度,中國在合肥啟動強流氘氚聚變中子源(HINEG),目標是用核聚變技術生成世界最強的中子束。
當兩個氫原子核聚合成一個氦原子時就發生聚變,在這個過程中,少量的質量轉變成巨大的熱量。問題是要能控制這一能量。為解決聚變控制問題,世界各地建立了許多聚變實驗裝置,在建的最大設施——法國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預計將在2025年點火,產生第一束等離子體。不過,此類設備都相對簡單,都不能把聚變能變成電能。
擬建的CFETR將在2030年投入運轉,最初的發電量為200兆瓦,在隨後10年把發電量提升至1千兆瓦左右,超過大亞灣所有商業裂變反應堆的發電量。
中科院知名的聚變研究科學家萬元熙上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一次國際聚變科學會議上說,希望CFETR的建設計劃能在未來5年內獲得政府批准。
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使EAST團隊能夠在過去幾年進行一系列重大升級,也使在ESAT上的1分鐘H-mode突破成為可能。相比之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Alcator C-Mod託卡馬克聚變堆由於美國聯邦政府削減預算而在9月關停。該反應堆在運轉的23年中曾創下眾多世界紀錄,在運轉的最後一天,創下最後一項世界紀錄——最高等離子體壓強。
教育出口大國英國的教育問題:該不該加強考試?
2016-12-09,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第三期《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5)調查結果。結果顯示,英國排名幾乎沒有進步。9日,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米蘭達•格林撰文反思教育大國英國的基礎教育問題,認為師資短缺是一個“主要瓶頸”,而知識測試派和技能教育派的爭執不下,可能讓英國教育長期原地踏步。
…………
回應
人權高於一切!考試就是侵犯孩子的人權!英國應該堅持自己在教育上的特色,首先要教孩子們學會敏主和練好競選演說的能力,不必什麼都學,快樂教育是必需的。
英國絕大多數中學的狀況全面落後於中國,但是精英教育學生綜合素質普遍優於中國重點高中的學生。
有卵用!英國當年強大靠的可不是精英教育體制英國佬的那點精英也撐不起一個大國.
英國當年的教育體制其實是和今天東亞教育體制一樣的。那就是無條件的灌輸科學理念,而且考核也相當嚴格。課堂上學生也很尊師,老師對不聽話的學生也可以毫不留情的體罰。但那是有特定需求的。首先英國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然後滿世界有大量的殖民地需要管理。這就要求這個帝國的管理體系裡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這個量是貴族學校和私立學校提供不了的。所以就更突顯人才缺乏,必然就實行的是類似東亞這樣的教育制度,以期能讓每個英國人都有高水準的科學素質以便管理整個帝國. 二戰後,隨著殖民地的各自獨立,以及婦女權利的興起,人才的市場已經供多於求,而且高素質人才在英國國內的淤積又威脅到了貴族精英階級對國家上層的佔據,於是必然的要放棄全民高強度的科學灌輸式教育,人口素質從新適應國內社會分工.於是,所謂的素質教育應運而生,是卻在私立學校和貴族學校繼續保留高強度的教育體系。 哪知道,蘇聯解體後,世界開始了全面的全球化。這個時候英國要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佔據有利地位時,又被國內的教育體系拖了後腿,成工業無法與其他國家競爭,科技也只能依賴美國,唯一起支撐作用的是牢牢掌握在貴族和精英階層中的金融體系,而金融體系既不能創造大量的就業,又容易在政局動盪中遭受衝擊,還有個最致命的問題是金融體系中的資本,毫無國界概念,說跑就跑。 所以現在的英國中堂們也急啊,一個被掏空的國家,眼看就要無以為繼了,老百姓卻還在鴉片館中吞雲吐霧(不思進取,不講義務,只高舉選票要福利),老佛爺還伸手要錢俢園子。
http://www.guancha.cn/europe/2016_12_09_383572.shtml
在江蘇,今年3月,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新城初中開辦了首屆“男孩班”。據了解,該校從初一年級95位報名的男同學中,篩選出30名男生組成一個班級,男老師擔任班主任。在此之前,2012年,上海八中獲批成立了男子高中班。
此外,為增添小學生的陽剛之氣,一些學校還開設了父子課堂、男班主任工作室。在湖北武漢,今年3月,武漢市育才小學開發區分校設立“男班主任工作室”,10位男老師將在新學期共同研究如何為小學生增添“陽剛之氣”。
在上海,靜安區閘北第三中心小學至今仍開設父子大課堂的教學形式,邀請男生父親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
什麼是陽剛之氣?專家稱核心在於責任感
針對一些學校推出的旨在培養男孩陽剛之氣的措施,張玫玫表示樂見其成,她指出,當前社會越來越多元,男孩體魄不夠健壯並無太大關係,只要內心有責任感、有擔當,同樣也是陽剛男子漢的表現。
張玫玫說,“講求陽剛之氣,並不是要求男生身上有肌肉、臉上有棱角、有炯炯有神的目光、有高大的身材,男孩的陽剛之氣主要還應體現在要有擔當及責任感。 ”
張玫玫表示,“以往,在男生身上,我們賦予了勇敢、堅強、韌性等特質,但隨著社會發展,女性也具備了同樣的特質。不過,畢竟女性有著特殊的生理構造、存在生理期等問題,因此,男生在社會中需要承擔更多責任。”
如何培養男孩的陽剛之氣?張玫玫建議,首先要從鍛煉身體開始,這樣才能具備擔當責任的體魄;其次,要培養男孩的意志力;再者,學校也應開設相關的課程,讓男孩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最後,要讓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在男孩成長過程中,挫折教育必不可少。
回應
為什麼女孩子不能陽剛?為什麼要專門推出男孩子的而不是針對每個孩子的?這還是性別不平等,封建的手段強制給人類定義社會分工,女人必須做家務帶孩子,男人必須外出工作。
張玫玫表示,“以往,在男生身上,我們賦予了勇敢、堅強、韌性等特質,但隨著社會發展,女性也具備了同樣的特質。不過,畢竟女性有著特殊的生理構造、存在生理期等問題,因此,男生在社會中需要承擔更多責任。”
朋友,我並沒有讀出來女孩子不能陽剛, 而是男孩子趨向女性化。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12_09_383538.shtml
全國首本小學男生性別教材在上海推出為培養男孩陽剛之氣2016-12-09
日前,上海推出國內首本小學男生性別教育教材,這也讓“男孩危機”再成熱點話題。近年來,許多學校推出了諸如“男孩班”、“父子課堂”等舉措,不過收效甚微。那麼,“男孩危機”到底該如何破解?
2016.12.7,小學男生性別教材《小小男子漢》的新書發布會在上海靜安區閘北第三中心小學舉行,這本書被譽為全國首本男生性別教材。據了解,該教材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共分六個篇章,包括“我是男孩”、 “擁抱我自己”、“好想長大”、“親近大自然”、“社會大衝浪”、 “活力美少年”等。
為何推出這部教材?該教材主編,上海閘北第三中心小學校長尤睿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在應試教育等眾多因素影響下,男生的健康成長備受關注,尋找'小小男子漢'也成了一個社會話題,本課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男孩危機”來了?女性強勢是一大誘因
該教材的推出,也讓公眾再度關注到“男孩危機”的話題。有觀點稱,從小學、中學、大學到研究生,男孩已經讓女孩全面超越,“陰盛陽衰”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尤其,一些男孩“娘娘腔”,衣著打扮趨向女性化,外形柔美,更讓社會重視男孩陽剛之氣不足的問題,並引發擔憂。
那麼,“男孩危機”真的來了?有專家分析,如今,在校園內,男孩無論在學業方面、心理方面、體質方面、社會適應方面都遜於女生。
以成績為例,此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生家庭教育現狀調查》課題組對2萬名小學生進行的調查發現:成績優秀的男、女孩比例分別為45.35%和52.11%,女孩比例明顯高於男孩。
“男孩危機”緣何出現?對此,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張玫玫在接受采訪時分析,諸多原因導致了“男孩危機”的出現,一方面,由於當前女生越來越強勢,尤其在性格表現上,讓一些男生越來越顯得靦腆;另一方面,由於在教育過程中,父親的缺位使得男孩所受的挫折教育不足,尤其在80後、90後群體的家庭教育中,媽媽扮演著主要的教育角色,這讓許多男孩更多地受到了女性化的影響。
“此外,還由於'日系'、'韓流'文化的影響。通常而言,在日本、韓國等文學、娛樂作品中,多把女性塑造成比較凶悍的形象,而男生則主要為花樣美男、柔美性男神,這也影響了許多男生。”張玫玫說。
記者註意到,“男孩危機”的出現,也引起越來越多學校的重視,“男孩班”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中國將在智利建設第2個海外天文觀測基地
在地球上最適宜天文觀測的地區之一,中國正在規劃自己的天文台。2016.11.22,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智利總統巴切萊特的見證下,中國國家天文台和智利北方天主教大學簽訂協議,將在智利北部合作建設天文觀測基地。該基地一旦建成,將成為繼南極站後,中國又一個海外天文觀測基地。
就在不久前,科學家們在智利北部的帕拉納天文台發現了一顆離地球僅4光年的行星,它被認為很可能存在生命。該天文台位於阿塔卡馬高原沙漠邊緣,海拔2600米。中國計劃修建的基地,就在距離帕拉納天文台直線距離約30千米處。
帕拉納天文台(資料圖)
為什麼是智利——公認的地面天文觀測最佳地點
因為這里海拔高、晴夜數多、視寧度好、空氣乾燥、夜天光暗,是天文學界公認的地面天文觀測最佳地點。
帕拉納天文台是歐洲南方天文台設在智利的3個頂級觀測基地之一。太平洋在這裡遇到了突然隆起的安第斯山脈和阿塔卡馬高原,從海平面到2600多米的山巔距離不到12千米。再加上太平洋洋流等因素的影響,這裡的雲層幾乎恆定維持在海拔約1000米的高度,帕拉納天文台也就擁有了超乎尋常的穩定天空氣象環境,以及一年里約320個無雲之夜的極佳觀測條件。
天文學家在觀測天空時,會按照所處的北半球或南半球觀測地,將天空對應分為北天區與南天區。南天區有很多優勢資源,銀河系的中心就在南天區,距離銀河系最近的恆星星系大小麥哲倫星雲也在南天區。除了天區互補,東西半球存在的時差也使在智利的觀測與中國本土觀測具有高度時域互補性。
正因為此,智利如今已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光學天文實測基地,歐洲、美國、日本等長期在此發展天文科研,這裡集中了全世界大部分口徑8—10米的光學望遠鏡。到2020年,預計全球3/4大型望遠鏡都會集中到智利。
回應
我很好奇,我國土地那麼大就真的沒有最合適的?就為了最好的跑去國外搞麼?我總有一種在別人的家建自己的東西遲早有一天會變成別人的感覺。
我們國家也有適合天文觀測的地方,像新疆,但是智利那個地方受秘魯寒流和安第斯山脈等影響,那里海拔高,氣候極其乾燥,是世界上最幹的地方,典型的沙漠氣候,而且遠離大城市,很適宜天文觀測,相比國內的條件要好。另外一個條件就是他處在南半球,可以觀測到北半球看不到的天體,這對中國來說算是最大的優點了。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12_10_383642.shtml
最新國際學生評估項目出爐:新加坡第一中國第十
當地時間2016.12.6,總部位於法國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第三期《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5)調查結果。上一次PISA於2012年舉行,上海學生在科學、閱讀、數學測試中二度名列首位。今年則由北京、上海、江蘇、廣東參加測試,可是表現稍微遜色一些。今年測試中,新加坡以數學564、閱讀535、科學556的成績取得總分第一,日本、愛沙尼亞、中華台北、芬蘭、中國澳門、加拿大、越南、中國香港和中國(北上廣蘇)分居二至十位。
PISA自2000年起每3年進行一次測試涵蓋三個部分:科學、閱讀、數學。測試在2015年4月和5月舉行,全球共54萬名、來自72個國家的15歲學生參與測試,這屆測試以科學能力為重點評估範疇。而PISA 2015也由以往筆試模式轉為電腦化評估。
回應
中國的素質教育見效果了,從原來第一掉到第二甚至第十.
中國應該警醒了!基礎教育難度不斷降低,綜合性挑戰性的知識體系持續刪減。
亞洲學生都這麼厲害,為什麼還在給美國打工?
不要瞎講,大家要不開心的。
美國人的存款比中國人少多了。
中國:殲20,運20,直20,99A坦克,001A航母,天宮飛船,嫦娥飛船,北斗衛星系統,全球高鐵第一,C919大飛機,50噸級火箭振動測試台,長征系列火箭…新加坡有什麼?沒有美國扶持新加坡有個毛海運。沒有英國扶持,當年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矛盾,早滅國了。中國靠的是自力更生為主的發展模式。
真眼說瞎話,也好,就讓西方人繼續陶醉在鏡花緣裡吧.
這種測評是最好的麻醉劑。我們甚至可以投資去給新加坡台灣搞,讓他們一直排名第一。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12_07_383213.shtml
勞動部善意 意外砸了兼任教師飯碗?2016-11-27聯合晚報
適用勞基法,反讓兼任教師工作不保?勞動部10月預告,大專校院未具本職的兼任教師,明年8月1日起適用勞基法,各大學需幫教師提撥6%勞工退休金、寒暑假兩個月的勞健保費。立意良善的修法,卻有不少大學傳出小動作,逐一清查兼任教師身分,預計修法上路前先砍人,讓兼任教師更弱勢。
教育部統計,大專校院兼任教師共4萬893人,沒有其他本職工作,只靠四處兼課賺鐘點費的未具本職兼任教師,共有8118人。勞動部規畫,私校必須要幫兼任教師投保,幫教師提撥6%勞退金,明年8月1日上路。
最近實踐大學高雄校區院務會議,主席宣布105學年度第二學期,不要新聘未具本職的兼任教師,明年第一學期起,不再聘任未具本職的兼任教師,堅持要聘,衍生的相關支出,由各系自行負擔。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學院委員會寄信給校內老師,信中指出,為配合教育部和勞動部的相關法規,106學年度起,優先聘任具專職身分、友校專任教師、公司具專職工作。
至於其他學校,包含世新、輔仁、文化、朝陽都傳出以電話或mail等明查暗訪方式,調查老師的身分。
在輔仁兼課的陳姓老師表示,時薪才六七百元,錢已經夠少,也沒像專任教師有助理幫忙,期中考都得一個人改一百多人的考卷。近日接到系上助理打電話詢問,是否有其他正職工作,也沒說調查原因,讓她憂心是否現在連工作都不保。私校因經營辛苦,大量聘用兼任教師節省成本,原本立法是要保障老師的工作權益,現在卻讓學校找到漏洞,害到最弱勢的老師。
陳老師表示,校內很多學生認為通識老師教的內容,比一般專任教授精彩,可彌補一般只懂理論的專任教師,在實務不足的部分,如今教育部和勞動部互推皮球,抹殺當初學校聘用業界講師的美意。
世新大學兼課的老師郭耀中說,學校不再聘用無本職老師,準備進入學校的年輕老師,得不到教學與實習經驗,更難成為專任教師。
高教工會政策部主任林柏儀表示,試算兼任教師納勞基法後,雇主要增加勞工退休金6%的支出、寒暑假兩個月的勞健保費,每一所大學負擔的成本約13萬元,平均每位兼任老師也才5579元,不可能讓兼任教師沒頭路。勞動部因為對專任與兼任教師的差別待遇造成問題,早應一體適用,教育部應出面制止大學這樣的惡行。
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 (Solar wind Magnetosphere Ionosphere Link Explorer,SMILE)是擬於2021年發射的科學衛星。
磁層位於地球空間的最外層,太陽風與磁層的相互作用是空間天氣變化因果鏈中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揭示地球空間天氣基本規律的前沿課題之一。地球空間由於時變、多成分、多自由度的關聯相互作用使得傳統的理論分析變得非常困難。發射這一衛星將對人類進一步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等離子體環境和空間天氣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回應
應該弄一個通用太空望遠鏡和韋伯爭一爭高下。這不但具有極其重大的科學意義,科普意義,還有巨大的軍事威懾效果——哈勃太空望遠鏡同款衛星其實就是美國的軍事偵察衛星。
發射攜帶大口徑望遠鏡的衛星,借助“天眼”搜尋類地行星的計劃已列入中科院專項任務,據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王思潮介紹,我國計劃進行系外行星的探索,稱作“STEP”,已被遴選為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背景型號任務。
四光年之外,有一隻亞光速艦隊正徐徐駛來。😏
看到這些起名,想起規定科研人員必須懂五行等中國文化。如果不了解這些,以後中國人研究出來的的東西起的名字都一股洋味。
行者孫、孫行者、者行孫……
我覺得應該是悟能、悟淨、白龍馬,唐三藏、觀世音••••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12_02_382674.shtml
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先後發射了70多顆太陽探測相關衛星進入太空。中國的太陽物理研究位居世界第二,但用的都是“別人家”的數據。讓中國自己的太陽衛星“飛天”顯得迫在眉睫。
衛星的研製週期一般都很長,從最初的概念提出到最後發射上天一般需要10到15年,甚至更長的時間。ASO-S從2011年獲得預先研究支持起算,到2016年4月完成背景型號研究,已經走過了近5年的時間。
太陽活動具有11年的周期。目前太陽處於第24活動週的下降期,預期太陽活動25週將於2020年左右開始,極大預計在2023年至2024年。中國科學家團隊正全力以赴推進太陽探測衛星計劃。他們希望趕在下一個太陽活動峰年的前夕(即2021年),將其射入軌道,以完整記錄太陽活動第25週的“太陽風暴”。
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計劃,將在國際上首次通過利用對水要素敏感的三個主被動微波的傳感器聯合的探測,實現包括對土壤濕度、雪水噹量、地表凍融、海水鹽度、海面蒸散與降水等水循環關鍵要素時空分佈的前所未有觀測精度和系統性的同步觀測;進一步發展基於衛星觀測數據的水循環相關模型參數優化方法以改進水循環過程模擬能力,並綜合觀測和模型以及歷史觀測數據的校正進行集成分析,揭示全球變化背景下水循環的變化特徵與趨勢和水循環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與反饋作用。
2016年,由我國科學家提出的國際上第一個對全球水循環關鍵多要素進行同步觀測的科學衛星計劃——“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已完成了主被動協同反演和有效載荷關鍵技術的攻關和試驗驗證,背景型號研製通過驗收,為接下來的工程研製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十三五”科學衛星計劃的實施做好了準備,將爭取在2019~ 2020年發射。
這將對人類進一步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等離子體環境和空間天氣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應用價值。
全球水循環示意圖
磁層-電離層-熱層是相互耦合的圈層,對於人類航天活動的安全及導航/通信系統的正常運行有著重要影響。對該區域的探測研究蘊涵重大的科學意義並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對於深入理解空間天氣的一些重要物理過程有著重要意義。
“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2010年前後在國家民用航天空間科學預先研究的支持下,完成了探測方案和有效載荷配置研究;之後在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支持下完成了背景型號階段研究,目前正在開展科學目標和有效載荷配置方案的深化論證工作。
“悟空”之後中國未來5年將再研製發射5顆空間科學衛星
據中青在線2016.12.1報導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消息,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後,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現已全面啟動,爭取在2020年前後,研製發射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ASO -S)、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WCOM)、磁層-電離層/熱層耦合小衛星星座探測計劃(MIT)、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SMILE)等科學衛星。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主要用於研究黑洞和引力波
據資料,愛因斯坦探針衛星的主要科學目標是:
1)通過捕捉黑洞偶或產生的X射線暫現信號,發現和探測幾乎所有尺度上的沉寂的黑洞,它們是宇宙黑洞的主要存在形式。特別是發現星系中心黑洞潮汐摧毀併吞噬恆星產生的X射線暫現爆發;
2)與國際上第二代引力波探測設備相配合,探測引力波爆發源的電磁波對應體並對其精確定位。
3)開展最深靈敏度的、高監測頻度的大視場時域X射線監測,實現對暗弱和遙遠的高能暫現源的全天普查監測,開展大樣本X射線源的時變的巡天監測。
這些科學目標涉及的天體包括:幾乎所有尺度的黑洞、引力波源的電磁波對應體、超新星激波暴、活動星系核、中子星、X射線閃、伽馬暴、恆星冕活動等。通過衛星的數據分析,將探究黑洞在宇宙中是否普遍存在,證認引力波暴的天體物理起源並理解其產生的物理過程,揭示強引力場極端物理條件下的過程和規律。衛星的主要科學目標圍繞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兩個預言——黑洞和引力波,科學影響將涉及大部分的天體物理學分支。其暫現源和爆發源的數據及時發布將產生重要的國際影響。
先進天基太陽天文台(ASO-S)的科學目標,是觀測和研究太陽磁場、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三者之間的關係,簡稱“一磁兩暴”。
太陽風示意圖
為實現這一目標,ASO-S上將搭載3個主要載荷:全日面太陽矢量磁像儀(FMG)、萊曼阿爾法太陽望遠鏡(LST)、太陽硬X射線成像儀(HXI),它們將分別用來觀測太陽磁場、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
太陽上的物理現象十分豐富,其中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是太陽上兩類最劇烈的爆發現象,對地球空間環境的破壞性最大。現在一般認為,這兩種現象均是由太陽磁場引起的。
陳丹青《圓桌派》談美國:中國夢在實現美國夢其實有點過時
2016.11.30,“聊天真人秀”《圓桌派》請來了知名藝術家陳丹青。
主持人竇文濤提到,美國依然是中國移民存量最大的國家,依然是中國移民的最主要方向,但就美國的現狀來看“中國人的美國夢碎了嗎”,還能讓孩子去美國留學甚至留在美國嗎?陳丹青認為這都無關美國,而是“事關中國的心態”。
他還講述了自己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說美國如何如何荒涼。美國是老牌工業國,而中國是個“後發”國家,一切都是新的,主要是中國在變。
但另一位嘉賓,作家、音樂家劉索拉就認為,中國年輕人不像那邊(外國)的年輕人有安全感,這是因為他們的又老又舊又破,是一種系統,一種長期延續的生活方式,讓人有一種意識。
再談到“超英趕美”,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竇文濤問這意味著什麼?
陳丹青的回答是“意味著世界大趨勢”。“其實不是美國夢怎麼樣,而是中國夢慢慢在實現,至少強國夢,在世界上有地位實現了,初步實現了。”
他還說:“美國夢其實是一個有點過時的東西。”
節目最後,竇文濤向陳丹青轉述網友提問:你以前一直說美國好,中國教育制度有問題,但現在全世界都看著中國,“美帝”都快內戰了,“你現在還怎麼說?”
面對質疑,陳丹青沒有反駁,只是說“我投降,但我不會改變一個字。”
作為著名“知青畫家”、曾被稱為“江蘇列賓”的陳丹青,一度因驚人言論引起廣泛爭議。80年代,陳丹青高調赴美,定居紐約,後被聘回國任博士生導師。著名美術家劉海粟的學生簡繁,曾在文章《陳丹青的影響力僅限於中國人?》說:陳丹青在美國十幾年,江河日下,境況慘淡。回到中國,在辭去清華美院博導之後,國家畫院為他無償提供工作室和模特兒,他的條件比之美國天壤之別,但他在藝術上,卻未能有正比的建樹。
回應
嘴上說的都是主義,心裡其實都是生意啊,陳丹青也就是個兩邊倒的牆頭草
在美國混不下去,就回來騙吃騙喝,
看來床破上台斷狗糧是要來真的了
蘇聯就是被這種陳丹青韓寒之流的公知大V噴子弄解體的。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6_12_02_382654.shtml
回應
留學真的已經成了圍城,裡面的人拼命想出去,出去了的人都想回來。
因此有人說出國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基本符合事實。對中國看法更負面的那群人基本上分幾種:1.小白,在國內沒接觸過負面新聞,出國之後才知道有大某元、新某人——但這種負面不會持續太久;2.特殊身份,在國內自認為受到壓制,或者認為在美國才能安身立命,不外乎同性戀和基督徒——一樣有例外,愛國的同性戀和基督徒我都見過。
對美國看法更正面的我覺得是這樣:國內從小就報導美國治安差。事實上,確實差……但地區差異大,在學校周邊一般還可以;工作了的中國學生一般掙得不少,住在安全區域也感受不到。再說,墨西哥治安比美國還差,我去了一趟也沒事,有個概率問題。所以這方面可能會覺得“美國也沒有那麼危險啊”——當然上了新聞的那種危險基本上也就要命了,概率這個是感受不到的。
對美國更負面是這些方面:1.階級與種族;2.媒體與權貴;3.人民科學文化素質堪憂;4.橫穿馬路、惡意鳴笛、開遠光燈、路怒症、變道不打燈,我不知道別處什麼樣,我來波士頓五年多以來感受很深。當然,波士頓被評為美國開車習慣最差的城市恐怕也不是浪得虛名;5.基礎設施。一般第一個教訓是手機信號。在波士頓周邊知名學校,校名里都散發著“先進”氣息的地方——樓裡沒信號,除非是verizon。6.騙子——我在craigslist上被騙過,在國內沒被騙過。7.白左自由派壓制言論自由,洗腦年輕一代。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6_12_02_382656.shtml
美國調查:中國留學生對祖國態度更正面對美國看法更負面
據美國亞洲協會網站2016.11.30報導,去年一年從中國赴美留學生有328000人,這個數字是十年前的五倍,也使得中國留學生成為美國最大的國際留學生群體,占美國國際留學生的三分之一。
這些赴美留學生數量增長的同時,也被認為將在中美社會發揮重要的影響力。因此,這些留學生如何被美國的教育影響,成為太平洋東西兩岸共同的關切。
美國普渡大學近期對該校中國留學生的調查對這一問題給出了新的註解。這份調查涉及面很廣,包括對政治、宗教的態度和社會、文化體驗。參與該調查的960名中國留學生佔該校中國留學生總數的23%,而普渡大學的中國留學生數量在美國大學中排名第三。29%的受訪者表示,來美後對美國的看法變得更負面,26%表示變得更正面,其它人保持原有的態度。調查顯示,44%的受訪者表示對中國的看法變得更正面,僅有17%持相反觀點。對於“社會穩定比個人自由更重要”的說法,37%表示同意、33%保持中立、30%不認同。
調查的負責人說,中國留學生可能對赴美後的生活勾畫了一幅美好藍圖,但當他們在這裡生活一段時間之後,會發現現實複雜得多。他指出了美國犯罪、社會穩定性較差和經濟增長相對較慢等問題。同時,15%的中國留學生表示,曾受到種族問題的負面影響。他也提到了這次美國大選對中國留學生的影響。這次大選可能在中國留學生面前暴露了美國許多根深蒂固的問題,展現了一個特別分裂的美國。
事實上,美國人也很好奇,這麼多中國學生在美國學習,接觸了美國引以為豪的生活方式,會改變以往的觀念和思維方式,還是會堅持固有的觀念和生活習慣?因此,《外交政策》雜誌2015年對此也進行了調查。
調查顯示,中美在教育體系、媒體、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差異讓這些中國學生對美國青睞有加,但同時,他們對中國政府治理偌大的一個國家心生敬意,也意識到美國並非遍地黃金。
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對美國的尊重增加並不意味著對中國的抵觸。55%的人認為在美學習後,對中國形象的看法更加正面,只有22%持相反觀點。
對此,加州大學政治學教授黃海峰(音)說,信息的自由流動和和各種觀點的交流,讓一些留學生逐漸理解:治理體量龐大、國情複雜的中國絕非易事。
一位受訪者說,“我喜歡美國,但我愛中國,因為那是我的祖國。”
回應
妥妥的諾獎級技術啊
人工合成胰島素也是中國發明的,也屬於諾獎級的
這技術如果要是大規模推廣的話,不知有多少西方生產疫苗的企業要倒閉呀。簡直可以成為“世界公敵”了。今天的最好消息!哈哈哈哈哈哈…
這技術運用前景不可限量,不過人類的某些進化有時候可能是由於病毒引起的,這樣徹底杜絕所有病毒感染的方法,對人類進化是禍是福?又該如何取捨?
你的思維方式是以西醫的方法來考慮的,但如果你以中醫思考方式來考慮,就不會有這樣的憂慮了!因為在中醫理念中,藥就是毒,毒就是藥!所以你所說的病毒是不是會全部捨棄,以中醫來看的話,是要根據病人全身運行體係來判斷的,而不是獨立地去判斷病毒本身的好與壞!
牢記,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病毒是很厲害的。
在保留病毒完整結構和感染力的情況下,僅突變病毒基因組的一個三聯碼,使流感病毒由致命性傳染源變為了預防性疫苗,再突變三個以上三聯碼,病毒由預防性疫苗變為治療病毒感染的藥物。並且隨著三聯碼數目的增加而藥效增強。前面網友說得好,這是策反啊。
中國顛覆性新技術:活流感病毒直接轉化為疫苗
據科學網消息,2016.12.2,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發表了北京大學藥學院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周德敏教授/張禮和院士課題組的突破性研究進展,他們以流感病毒為模型,發明了人工控制病毒複製從而將病毒直接轉化為疫苗的技術,該研究成果被稱為是一種“革命性”或“顛覆性”的發現。周德敏博士生司龍龍和徐歡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題為“Gener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as Live but Replication-Incompetent Virus Vaccines”(“製備複製缺陷的活流感病毒疫苗”)。
據周德敏介紹,流感、艾滋病、SARS和埃博拉出血熱等致命性傳染病及其周期性爆發,時刻危害著人類健康和社會穩定,其幕後黑手是結構多樣、功能複雜且變異快速的病毒,而疫苗是預防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當前臨床使用的疫苗或因病毒滅活致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差,或因製備工藝複雜而不通用,或因病毒突變致免疫逃逸失效,從而使人們往往談病毒色變。
在國家創新藥物專項、基金委和國家“973”計劃的支持下,周德敏/張禮和課題組發現的這種人工控制病毒複製從而將病毒直接轉化為疫苗的技術,即在保留病毒完整結構和感染力的情況下,僅突變病毒基因組的一個三聯碼,使流感病毒由致命性傳染源變為了預防性疫苗,再突變三個以上三聯碼,病毒由預防性疫苗變為治療病毒感染的藥物。並且隨著三聯碼數目的增加而藥效增強。
這一“四兩撥千斤”技術不僅使疫苗研發不再复雜,而且擺脫了對病毒生物學知識獲得的依賴,並適用於幾乎所有病毒。這一發現顛覆了病毒疫苗研發的理念,成就了活病毒疫苗的重大突破。
周德敏介紹,他們研發的疫苗是活病毒疫苗,即保留了野生流感病毒完全的感染力,只是將它感染人體後在細胞內的複制和生產新病毒能力剔除了。通過這種方式,他們保留了病毒感染人體引發的全部免疫原性,即體液免疫、鼻腔粘膜免疫和T-細胞免疫,而對人體的毒性被控制了。
周德敏表示,這種方法完全不同於當前使用的僅部分免疫的滅活疫苗,也不同於仍然保留弱複製能力而有毒性危險的減活疫苗。這種通用方法可以做包括艾滋病、SARS和埃博拉出血熱等幾乎任意致命性病毒的疫苗和治療性生物技術藥物,並且可以用來開發影響國防安全的預防性生化武器。
護短是對的,用暴力是不對的。我看到新聞就能想到觀網評論一邊倒。畢竟荷爾蒙充沛的憤青從來都不知道什麼叫做“辯證地看待問題” 如果是為了製止暴力而使用暴力,那還無可厚非,但直接跑到人家班級裡扇別人耳光,這種當眾復仇的行為,看似熱血沸騰,實則是理性下線的表現。
這個老師抽耳刮子確實有些過激!但是在知道自己的學生被人兩次進宿舍抽耳刮子後,對於一個把自己學生當人看的老師來說,做出這個舉動是可以理解的!我不在乎我他說什麼。拿出解決方法,不然就別站在道德製高點清談和批判。
支持女老師,記得以前學校同學被打也不敢告老師,告老師也沒有用,老師頂多批評,但那同學下次要挨更重的打。未成年人保護法要改,只改一條,未成年人打未成年人,打人者以成年人論處!
我覺得未成年人保護法和九年義務教育有很大的問題。中小學的混混天天打架,高中偶爾打架,大學沒遇過打架的(我的個人經歷),這不是沒有原因的。中小學的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又有九年義務教育,在學校天天欺負同學,同學大都不會告訴老師,告訴老師也沒用,老師頂多只是批評,呵呵,想到初中的幾個同學,他們成績不好,但人老實,性格內向,這樣的人天天挨打,而且混混們要他打飯要他們洗碗要他們買零食甚至要他們曠課去街上買黃色小說,這樣還要天天挨打,從教室的這端打到教室的那端,拳打腳踢,還會拿棍子抽,那樣子我看了身上都痛。但是挨這樣的打也不會告訴老師,告訴老師只是批評,但是下次你會被打的更慘!別說什麼拼命,混混們人又多長的又高大,打也打不贏。高中以後好多了,混混們第一次打架學校警告處分,第二次直接開除,所以記得除了高一有混混欺負學生外,後面倒是沒有了。大學更別說了,打架別說開除,嚴重派出所還會介入。我覺得現在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的竟是壞孩子,壞孩子藉著未成年人保護法欺負那些本應被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的孩子,還肆無忌憚!
東莞女教師因本班學生被外班同學毆打怒扇打人者5個耳光
自己班上的學生被其他班的學生欺負,班主任老師怒氣沖沖地跑到打人學生所在的班級,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怒扇了打人學生5個耳光。據《南方都市報》2016.11.22報導,近日,廣東東莞東城區朝暉學校裡上演了老師打學生的一幕。
事後,被打學生的父母非常生氣,幾次來到學校討要說法,要求打人的老師要么在全校大會上公開道歉,要么一個耳光一萬塊錢的賠償。打人的女老師一度壓力太大“失聯”不肯現身。11月21日記者獲悉,目前打人老師已向被打學生及家長道歉,東城教育廳辦公室針對此次事件提出初步處罰建議。
…………
回應
這樣的老師可以有,沒毛病
有些小屁孩,打幾個耳光都是好的,該用棍子好好“教育教育”,不痛不長記性。
支持護犢子的班主任老師。
雖然方法不當,但是個好老師。
現在中國校園暴力呈上升趨勢,有孩子因校園暴力不堪忍受而自殺。如果他欺負的是你的孩子,你又無法在身邊保護他。這時,你是否希望有一名老師挺身而出?
家長也必須向老師和第一個被毆打的孩子道歉!教子不嚴,責任為何不去承擔!?老師行為雖不對,但有如此愛護學生的老師,幾乎將自己學生當自己孩子看,這是學生的幸事!父母不在身邊,老師不維護公平誰去維護!家長把需要自己負責的教養教育責任甩給了學校,臉真大!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現在學校校園暴力屢禁不止,被打的學生求助無門。這位老師站出來為她的學生“討還公道”的方式,應該講方法欠妥,但是如果僅對打人者說服教育,又解決不了問題,他們只會加倍對“告狀者”使用暴力,悲劇的發生讓我們反思,但是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原因。孩子的成長教育,家庭是最重要的,從文中看被老師扇耳光的學生家長的態度就能感受到,一個巴掌一萬元,你要把孩子教育成碰瓷專業戶嗎?你平時怎麼教育孩子的?老師打孩子是老師不對,她也會付出相應的代價,但是她為什麼打學生,這幾個學生到底有沒有欺負其他班級的學生。難道我們不應該去了解嗎?
他為什麼回來?因為他老糊塗了,對美國沒用了啊。
他也許不能直接投入學術研究了,但他可以培養人才。畢竟是當今物理學界唯二的頂尖人物,比霍金不知道強到哪裡去了。
有些人對於楊振寧噴他50年代未歸來,從道德大義上綁架他。對於這一點我想說,楊是搞基礎物理研究的,他回中國來,貢獻就是零,中國用不上,他本人也廢了,結果只能是他轉專業,這樣真的好嗎。楊回來還是不回來其實沒什麼影響。在之後70年代開始楊就開始回國了,之後他的貢獻非常多,有些人的發言說他沒有貢獻,這種人懶得都不去百度一下,楊本人支持中國搞國防、材料等反對高能物理粒子之類的研究,這才是真對中國用心的。
噴子都是一樣的思維方式,非黑即白,非好即壞,非左即右。立場可以從極左可以一夜之間變成極右。說到底極端的人都是極其自私的人,缺少廣博的胸懷,悲天憫人的心。
不說歸國的中國人,鄧稼先、錢學森之類的大家。幾個得了諾貝爾獎的華裔,還有從前的一些華裔科學家,確實在之後幫了中國不少忙,但是這個楊振寧呢?他只是帶了一張嘴回來,回來之後有人供吃供喝,至於娶了一個小媳婦,倒是沒什麼好說的,個人選擇。其實最關鍵的,還是他對中國沒有絲毫貢獻,你除了聽他發了幾篇文章,還見過他做了什麼?一把年紀的,指望他講課講的多精彩,帶出什麼有為的學者大師?這個人,對於國家的概念,完全沒有,中國對他來說,只是個搖錢樹、養老地而已。
人是複雜的、多層面的,對於楊振寧的評價也應該如此:學術貢獻、男女方面、愛國貢獻等等應該分開評價,不應該用一個否定另一個!
無論你們如何詆毀楊振寧,他依然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和愛國者。
對,但是是不是達不到錢學森水平的人都不能稱之為愛國?
你腦子有問題還是閱讀理解有障礙啊?哪裡說不如他就不愛國了。照你的理解,我們都比不上孔子的品德,豈不是我們都是流氓啊?
一個美國人,老年娶少妻,阻擊尖端科技,他為他國家攻擊中國的意識形態的貢獻不遺餘力!
他為他國家攻擊中國的意識形態的貢獻不遺餘力?——請舉例證明你這句話
楊是理論物理學家,在國內接受的教育,然後去國外深造,留在國外學術上做出了傑出成就,也給華人增光,於國於己至少都不是壞事;其他回國的人,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楊也承認他們的工作更有價值,這就夠了,不要太強求。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11_24_381759.shtml
楊振寧:中國發展最前沿基礎科學,需要慢慢建立“傳統”2016-11-24
94歲的物理學家楊振寧依然活躍在中國科學圈。近幾年,他都會如約出現在“求是獎”的頒獎典禮上,為一撥撥華人科學家頒獎。頒獎典禮後會有一場討論會,今年的主題是“原創基礎研究——中國的時代到了嗎”。在10月15日的討論會上,楊振寧做了簡短的發言,在他看來,在原創基礎研究上,中國不要著急,“要想有最重要的原創基礎研究,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你知道什麼問題是當時最重要的”。
當澎湃新聞11月上旬在清華園的科學館見到楊振寧時,他發表了一致的看法。在一個小時的對話中,楊振寧聲音洪亮,反復強調的一個詞是科學的“傳統”。他提到自己在芝加哥大學求學時的經歷,一個具備長期科學積累的地方會營造一種科學的“空氣”,在那裡可以捕捉到對於當時而言最重要的研究方向,可以知道該用什麼新角度去摸索。這也是他認為中國科學在發展路徑中以前所沒有的,現在還未建立起來的。
但他並非對中國科學發展抱有消極態度,也不認同“中國科學發展得不行”的觀點。至於科學的“傳統”如何建立,他說這不是一天、兩天的,是要慢慢來的。
在專訪中,楊振寧愛舉例子,他想從科學史的故事中傳達的是,顛覆性的科學成果有時就在一個細小的想法中萌生了,有偶然性。但楊振寧也提到,儘管對於基礎科學來說,往往沒有預先準備好的方向,但不意味著無需準備,需要在各個學科有紮根於此的科學家,培育起科學的“傳統”。
至於如何在有限的科研資源下選擇重點發展的項目,楊振寧說這正是最難的問題,他不覺得有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法,這也並非只是中國的問題,而是全世界的難題。
在楊振寧對於中國科學如何發展的看法中,有一個他堅持了幾十年的想法是,科學的發展應該與國家的全面發展之間做平衡。“每個科學家都希望他自己的東西可以發展,可是你要看整個國家,不只是他一個領域。”楊振寧說。
中國現在科學的成功和當年西南聯大時的是一樣的,不足之處也是一樣的
………..
回應
慚愧!粒子對撞機的事情后,對他的看法才有轉變,即便他90多歲了,還在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老楊的貢獻是主要的,圈外人很難理解。但看看海外獨輪運集火對他的攻擊,再看看極左極右對他的集體嘲諷,也就明白了。
中國成韓國最大留學目的地學中文利於個人發展
據人民日報2016.11.21報導,長期以來,美國是許多韓國學生留學的首選目的地。在他們的觀念中,赴美留學相當於一隻腳踏入了成功的大門。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韓經貿關係的日益緊密,以及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韓國人的留學觀念正悄然發生轉變,他們更加願意走近中國,了解中國。韓國教育部最新統計顯示,目前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韓國最大留學目的地。截至2016.4.1,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課程的韓國留學生共計約22.39萬人,其中,赴中國留學人數共計約6.67萬人,佔29.8%;赴美國留學人數共計約6.37萬人,佔28.5%。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韓國最大留學目的地。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之後,韓國人看到了中國在經濟社會等各領域取得的巨大進步,韓國人愈發希望加深對中國的了解。此後,赴中國留學的韓國學生明顯增多。”在一家赴華留學教育培訓機構工作的尹敬真告訴記者,現在不僅是韓國,整個世界都十分關注中國。作為韓國的鄰國,中國在留學方面的性價比高,優勢明顯,對韓國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
……..
回應
幾千年來不都這樣麼。
沒什麼自豪的,一堆混子,我們班級就有4個根本沒怎麼上過課,有一個一直在外面陪女朋友旅遊
真這樣的話,國家還是收緊了好,浪費大好的資源,還壞自己的牌子。
都是混文憑的!不過這也說明我們的教育被世界所認可。
來花錢的,怎麼會不歡迎呢?
我們學校也有韓國人,素質差、自私、自認為高人一等。還在我們校長信箱說住宿費怎麼這麼貴,應該要跟我們差不多。我也是醉了,咱們大學生是有國家補貼的啊,一個外國人還想跟我們一樣?而且住的是留學生宿舍1或2人一間,還嫌貴。都享受了我們的低價水電和食堂了,外國人還專門有另外的獎學金,住不起就別來。任何一個國家的留學生收費都不可能和本國一樣。
何況現在西方各國遵循“政治正確”,保證“移民權利”,女性即使受到侵犯,法律都不一定支持她。前不久瑞典發生的移民性侵坐輪椅的殘疾女性,法官居然判為無罪,理由竟然是“該婦女沒有努力反抗,而且沒有試圖逃跑,無法證明她是被強姦”。西方遠不是他們自稱的和中國某些媒體宣稱的那麼美好,留學生一定要小心再警惕。
留學潮
美國際留學生破百萬3成來自中國
回應
有這樣一類人:外國人拿他當中國人,中國人發現他是外國人;那麼他到底是哪里人?他自己也不知道,故美其名曰自詡“世界公民”.....
做中國人好,還是外國人好,這在今天還算是個問題嗎?
留學人群從來都是兩極分化,學霸不必說,學渣……算了,人艱不拆啊。
三流的孩子,總想混成一流的地位與錢途,父母也是拼了!於是有了高考大放開閘門,於是有了外送國外鍍金混文憑,回來好定向謀取好位置。
女白領花數十萬留英學習回國後月薪縮水7000元 2016-10-28
近年來,我國出國留學生數量呈現爆發式增長,越來越多工薪家庭也紛紛選擇送子女出國留學。2012年出國留學39.96萬人,其中自費留學37.45萬,回國27.29萬。2015年留學52.37萬,回國40.91萬,較上一年增長了12.1%。而1978-2015的37年間,留學生累計達404.21萬人,畢業後回國發展的佔79.87%。隨著大量的海歸歸國,留學生的光環逐漸淡化,以往只存在於國內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也開始困擾海歸,缺乏職業規劃,盲目追求熱門,以下幾位從“海歸”變“海帶”,他們理想的工作也還在找尋中。
-----
然而,龐大的留學生群體,一回國便麵臨了前所未有的尷尬:一邊是國內大學生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不斷刷新著“最難就業季”的峰值;一邊是受整體經濟形勢影響,就業崗位需求逐漸下滑,使得越來越多留學生加入“慢就業族”。
….
實力不強關係不硬只能等待
….
回應
中國的基礎教育做得好得很,能考上二本大學的人都不差,除開自身努力外,視野、環境、人脈最為重要。當今出國含金量降低,在於出國去一般學校,並不能迅速擴大視野、也不見得有個良好環境、更無任何人脈可言。
開始還甚為驚訝,後來慢慢也體會到,西方崇尚個人自由和權利,獨住獨吃的不在少數。就算有時參加個活動聚會,也遠遠達不到中國人之間的親密程度。雖然過分親密了不是好事,但過猶不及,人和人之間太疏遠了也不是好事。發生了事,有什麼鬱悶,都沒個傾訴發洩的渠道,時間久了難免憋出病來。
而中國大學生四五個人同吃同住三四年,早晨一塊跑個步吃個早餐,中午互相聊聊新聞和怎麼去交女朋友,下課一起踢個球,到了晚上集體再去吃個烤串兒,想抑鬱都抑鬱不起來。而且一旦學生進入社會,你不可能保證所有人都喜歡你,也不可能保證你喜歡所有的人,如何同不喜歡自己以及自己不喜歡的人相處,這都需要慢慢體會摸索,大學就是一個最好的鍛煉期。
另外筆者衷心地建議學生家長,如果您的孩子在國內成績不好,沒有學習能力和習慣,尤其是沒有自律能力的話,您就不要指望他到了國外就能變好學成什麼。國內八九十分的孩子在國外基本還是八九十分,但國內五六十分的孩子到國外很可能就是三四十分了。沒有家長的管束,手裡又有了錢,放縱起來是很容易的。
筆者知道不少學生上個一個月的課,就成天悶在住處打遊戲,還有曠課出去玩的,反正家長管不著,也不知道。考試不過關,或者留級,或者換個地方接著混,留學生變成遊學生或油學生的大有人在,鬧出事故乃至進了法院的也有。您若不能保證孩子出去會自覺自律地學習,花錢買個文憑都比送他出國強,至少省錢還放心。
法國的治安總體上其實還不錯,但惡性事件也時有發生。2008年3月16日,幾名中國留學生在中餐館吃飯出來後與當地法籍阿拉伯人發生爭執,後被趕來的多名阿拉伯人圍毆,其中一名中國留學生身中四刀不治身亡。
現在暴力事件不斷增長,對人身的危害程度也越來越大。每年筆者接待新來的學生,都反復強調,一定要遠離危險人群,碰到有挑逗或挑釁性的情況,盡快離開,不要糾纏。晚上八點以後,除非是本國的完全可信任的人之外,外國人、尤其是某些國家的男性,是絕對不能放進房間的,甚至連笑臉都要謹慎。因為對某些國家的男性來說,你對他們笑,就是你在勾引他們;晚上讓他們進房,就是默認他們的侵入。
現在歐美都承認中國大學的文憑,如果學生沒有本科畢業文憑的話,到歐美大學多半要從一年級開始,念完碩士總要個五六年的時間吧。而一旦有了中國的本科文憑,可以在歐美直接申請研究生,最多會被要求重念大學本科的最後一年級,再進入研究生班,總共三四年時間就可以研究生畢業。不僅省了時間,學費生活費也能節省不少。
歐美大學越是低年級的課程越繁重複雜,越難合格,包含了相當多的基礎內容,少不了大量的參考書和作業,對非母語的中國學生是最吃力的,而且有不少內容以後在中國工作用不上。當年筆者第一年有一門藝術史,實際上一大半都是基督教史,因為西方的藝術離不開宗教,十二使徒的聖績簡直讓人頭昏腦漲。而到了比較高的年級後,進入較多思考和自由發揮的階段,對學生的個人能力和經驗要求的多,學校灌輸的內容反而有所減少,課業負擔也會輕一些。
第二,中國的大學期間對學生了解中國、體驗社會有著很大的作用。
學生在中學大多過著家和學校、學校和家兩點一線的生活,注意力大部分集中課堂學業上,而且學生那時年紀尚小,很難了解中國社會所發生的種種現象並加以分辨和思考。如果高中後直接去了國外,念個幾年書再回國,那麼他們對中國不了解,對外國也很難稱得上熟悉。一問兩不知,反而不如在中國本土深造的同齡人。這也是近年來海龜們身價大跌的原因之一,啥都不知道,要你幹什麼?
而中國本科的四年裡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了解和認知中國這個社會,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人際間的各種信息交流都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了基礎。現在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世界渴望了解中國。就像不久前中國在美留學生說的那樣:“我的語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觀點可能也很平凡,但即使是這樣的我,也能在課堂上永遠有一絲話語權,因為他們覺得,中國很重要,中國學生的話,一定要聽。”這一絲話語權,也意味著學業的成功率,來自於學生的言之有物,來自於在中國的經驗和積累。
第三,中國的大學生活對學生的情感生活和培養社交能力極其重要。
筆者在法國過了這些年,有一個感覺就是似乎西方年輕人很容易得抑鬱症,比例比中國高的多。自己經歷的就不下三四個,聽說的也有七八個了,甚至最小的一個十四五歲就開始吃抗抑鬱藥。
苗柔柔:留學還是不留學,這是一個問題
法國“中國與盧瓦爾協會”秘書長 2016-11-21
從十月起,筆者就陸續接到親戚朋友、乃至親戚朋友的親戚朋友打來的電話,內容都是詢問他們的孩子應該留學還是在中國上大學?大部分孩子是今年剛剛進入高三,明年要畢業考大學,有兩個是今年剛進初三,詢問要不要明年去歐美念高中?甚至還有一個孩子今年剛剛進小學,當媽的就已經開始操心考慮孩子將來要不要留學以及要去哪個國家留學的問題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碰到這種情況,筆者都是上來先問一個問題:“你們將來是想讓孩子在外國生活工作,靠外國吃飯,變成外國人,還是希望他們將來回到中國工作,做中國人,靠中國吃飯?”如果是前者,那麼筆者建議他們盡快把孩子送出國,越小越好;如果是後者,那麼誠心建議您,如果覺得孩子能夠考上一本的話,最好還是等他拿完本科畢業文憑,再去外國申請研究生。
先要確定目標,才能決定實行的手段,目標不同當然實行的手段也不同。家長的目的其實很簡單,都是希望孩子將來過得好,能有一份好工作,能有一份好生活。孩子本人的努力固然有著極大的作用,但是這個“過得好”實際上有很大程度是取決於孩子將來所生活的環境,也就是他將來所生活的那個國家的經濟、人文等諸多狀況的。
假如家長希望孩子將來當外國人,那當然是越早出去,越容易融入外國的社會生活,起碼語言就學得越快。但在這裡筆者要提醒各位家長,孩子有多快接收外國的語言和文化,就意味著他有多快脫離家長的母語和母文華,和家長產生距離和隔閡。因為家長畢竟是在純中國的環境下長大的,而孩子是在絕對外國的環境中成長,他將來是否能夠和家長保持同頻率同範疇的交流,很難說。
如果您的孩子中文只會說“你好,謝謝,對不起”,如果您不能和孩子在學習、生活上進行有效有深度的交流溝通,如果他的一切思維和習慣都和您不一樣,那你們基本就是生活在一起的陌生人,不要指望什麼中國式的養兒防老或天倫之樂了,您的孩子不是為了您自己養的,他是您為了外國養的。都說留學是小別離,變成這樣就是永別離了,不是身體上的,也是心理上的。筆者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相信同樣的情況絕不會少。
如果希望孩子將來回中國,筆者建議,假如他能考入一本的話,還是拿完本科畢業文憑以後再出國念研究生的好。
理由有三:
第一,這是一個最省時省力省錢的辦法。
俄媒:在華阿穆爾大學生希望留下在中國工作生活
俄羅斯 “2×2”網站2016.11.18文章,原題:在中國的阿穆爾大學生們 俄羅斯阿穆爾地區與中國相鄰。近年來,有許多阿穆爾大學生前往中國的大學學習。儘管存在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問題,但幾乎所有人都不想返俄。
在哈爾濱學習的阿穆爾大學生認為,住宿舍要比租房子便宜得多,宿舍中的物品一應俱全,每層樓都有廚房、淋浴和洗衣機。大學生安尼婭•葉列梅耶娃稱:“宿舍唯一不足之處是,有時未提前通知就停水。”她在哈爾濱一所大學的世界經貿系已學習3年時間。她說自己不僅適應了這裡的生活,而且從內心愛上了這座城市。
同樣在哈爾濱讀書的尼基塔•馬克西莫夫表示,中國的教學方式與俄羅斯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聽課的學生更多,老師不得不使用話筒讓學生們能夠聽清。中國學生與俄羅斯學生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總是到圖書館學習,有時甚至學習到晚上11時。
安尼婭說:“在2年內我不會返回俄羅斯,畢業後準備留在中國,找份工作,過中國式的美好生活。”名叫羅克薩娜的大學生也表示:“我也想留在這裡,中國已成為我的第二故鄉。”(作者奧利嘉•米洛涅科,週州譯)
相關新聞
美調查:近7成受訪美大學生錯誤認為“中國經濟規模比美國大” 2016-09-14
香港大學生:在內地體會到"超級聯繫人"的真正含義2016-07-27
俄媒:中國大學生就業為何會盯上IT、商業和醫療?2016-06-30
回應
有出國的,有進來的。很正常,應該歡迎。
中國不是排外國家,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只要熱愛她並肯和我們一道來建設她,我們都歡迎她留下。
應該規範外國人在華行為
中國科學家首次摘得超算應用最高獎“戈登•貝爾”獎
據科學網11月18日報導,美國鹽湖城時間11月17日下午1:20時許(北京時間18日凌晨4:20時許),2016年度“戈登•貝爾”獎的謎底終於在美國鹽湖城舉行的國際超算大會(SC16)上揭曉。此前被寄予厚望的中國團隊不負眾望,中科院軟件所楊超研究員與清華大學副教授薛巍、付昊桓等人聯合北師大組成的研究團隊憑藉在“神威•太湖之光”上運行的“全球大氣非靜力雲分辨模擬”應用一舉摘得該項錦標,實現了我國高性能計算應用成果在該獎項上零的突破。
“熱烈祝賀楊超師弟、薛巍、付昊桓等團隊!祝賀神威太湖之光研製團隊!”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計算機學會高性能計算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雲泉第一時間發朋友圈送上祝賀,並高興地稱:“2016年可以稱作'中國超算年'!”
此次全球共有6項應用成果入圍“戈登•貝爾”獎最終提名,其中3項都是依托“神威•太湖之光”完成的。其餘2項應用分別為國家海洋局海洋一所與清華大學合作的“高分辨率海浪數值模擬”和中科院網絡中心的“鈦合金微結構演化相場模擬”。
設立於1987年的“戈登•貝爾”獎被稱為“高性能計算領域的諾貝爾獎”,是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的最高學術獎項,由美國計算機協會與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聯合頒發。戈登貝爾獎通常會在當年TOP500排行名列前茅的計算機系統的應用獲得。比如,美日研究人員憑藉運行在美國“泰坦”超級計算機、日本“京”超級計算機上的應用,都曾經連續獲得該獎項。而事實上,近30年來,該獎項一直被美國和日本壟斷。
超算應用水平是一國超算軟實力的象徵。一舉拿下了戈登貝爾獎,表明了我國超級計算應用軟件研製水平和應用水平已得到顯著提升。另據SC16大會消息,在大會期間舉行的大學生機群大賽中,中國科技大學安虹團隊取得了總成績與HDL的雙料冠軍,“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科技前沿
《新聞聯播》:杭州城市數據大腦用人工智能治堵
中國首次參與製定5G核心標準!
中外大咖熱議習近平在互聯網大會重要講話
回應
彎彎:假的,那是大陸13億人算的
以前超算登頂,有人說硬件行應用不行,現在應用也行了,你該怎麼噴?
還有素質,硬件軟件都好,就是沒有素質!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11_18_381065.shtml
教改失敗誰之過? 李遠哲怪李登輝2016-11-16聯合晚報
教改失敗責任誰該負?前總統李登輝曾受訪指出,李遠哲引介的美國式教育漏洞百出,認為李遠哲該為教改負全責。不過李遠哲在今天出版的首本傳記《李遠哲傳》揭露,教改失敗,是因時任總統李登輝根本沒用教改審議委員會的建議,只用當時教育部長吳京之見。
李遠哲在傳記中指出,1996年台灣首次舉行總統直選,李登輝在選前召見他,希望他同意選後出任行政院長,但李遠哲覺得自己是科學家,不適合從政,後來依蕭萬長建議,回覆李登輝「等選後若還需要我幫忙,我再幫忙」。
傳記中指出,選後李遠哲到總統府面賀李登輝,但感覺李登輝表情不大友善,而李登輝也如蕭萬長選前所料,未再邀李遠哲組閣。不過李登輝仍常諮詢李遠哲意見,曾問他教育部長換吳京合適否;李遠哲雖覺吳京才返國未久,並不適合,但李登輝最後仍用吳京,且竟屢次公開表示是李遠哲建議。
傳記中指出,不久中研院舉行院士會議,李登輝未出席,時任中研院院長的李遠哲感到李登輝已和自己拉長距離。他認為,這是因李登輝耳根子軟,相信別人挑撥,指李遠哲到美國時偷偷跟中共官員見面。
李遠哲在書中指出,他應時任行政院長連戰擔任教改審議委員會召集人,但1996年底,他將教改報告書交給行政院後,行政院根本就沒真心接受。1997年行政院長由蕭萬長接任,教改推動小組召集人換成章孝嚴,吳京在此時仍推動自己的教改政策,教改聯盟的理念根本沒人理。
直到1998年林清江接任教育部長後,讀到之前的「總統聽取教改資料」等文件,才赫然發現李登輝根本都只照吳京的想法實施教改,「我非常非常難過,李總統只聽取片面之詞,否定教改委員會兩年多的努力」。傳記並形容李遠哲有如「誤闖政治叢林的小白兔」。
回應
兩李終於承認教改失敗了!害慘了萬千學子!幾巳動搖了國本!說他倆禍國殃民不為過!監察院應彈劾這兩位
狗咬狗一嘴毛,再把责任推給过世的吳京。此双李,乃台湾二大害!
相關新聞
昔提拔今重批 李登輝11.16批小英沒決斷力和勇氣;外交的新南向政策空洞;兩岸「維持現況」的主張背離民心,他認為蔡英文的支持度還會繼續下探。(回應:台灣父女反目成仇! 另參【圖博館】:台灣父子反目成仇)
回應
發動機還沒過關,又開始大吹特吹。
WS-10B過關, WS-15過關中!中國就是存在你這樣的一群廢物,自己什麼都不會幹,別人幹得事情還亂噴
笑死人了,裝三代發動機的五代機,真可笑
噴子,你就繼續酸
裝懂的人才會天天拿發動機說事,一架五代機涵蓋了多少先進技術和科研人員的汗水,就你一句發動機不行就給否定了?不行你倒是說說怎麼個不行法
你的“經費充足”是以老百姓買天價房,幾億房奴代價換來的
噴狗,既想拿高收入,又想買便宜貨,這樣的好事如全讓你佔完,建議你搭個狗棚還是住得起的。
相關新聞
台媒稱殲10C批量交付解放軍具特殊隱形能力不輸F22
回應
別說戰機!神舟天宮全面超過美國,超算超過美國,中國宇航員馬上登月,無人機世界第一,海軍井噴似發展,中國有超一流的科研團隊,而且人數非常龐大,美國人已經沒有科研經費,欠了外國債務就高達將近20萬億美元,美國也只能是個架子,還在哪兒支著……
台灣人才說出了一句人話,實事求是!中國的各樣戰機向井噴式發展,美國已經被包圍,現在正研製第六代機,大陸的茶葉蛋馬上就會打向台灣……
台灣人的智商堪憂! 一下說殲20是假貨,一下說殲10是隱形,台灣佬你能正常一回嗎?
告訴你個秘密,什麼殲20、殲10都是ps的,其實打不贏F16。
中國隱形技術越來越高超越來越成熟了!殲20隱形、殲31隱形,現在連殲10都能隱形,加上隱形轟炸機,再加上數不勝數浩如星群的隱形無人機,成千上萬的隱形機,加上隱形導彈……中國用不了多久,就會擁有一支無比強大的隱形天軍,無影無形的天兵天將,戰無不勝,所向披靡!台獨已永遠沒有出路,台灣還是儘早放棄抵抗,儘早和平統一,儘早投入祖國的懷抱吧!
相關新聞
收入分配改革提速這些人的收入將發生大變化
中新網北京2016.11.12電 最近,涉及到科研人員的好消息接連不斷。先是國務院10月21日公佈《關於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決定對科研人員等七大重點群體實施激勵計劃,帶動城鄉居民實現總體增收。
緊接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提出逐步提高科研人員收入水平,鼓勵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獲得合理收入,並允許科研人員從事兼職工作獲得合法收入。
根據上述《若干意見》,未來,科研人員的基本工資將穩定提高,績效工資分配激勵力度將加大,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也將提高。經單位同意,還可以到企業和其他科研機構、高校、社會組織等兼職並取得合法報酬,甚至可以離崗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等創新創業活動。
這樣一來,長期以來存在的科研人員實際貢獻與收入分配不完全匹配的問題也有望得到一定程度解決。
不過,科研人員兼職兼薪需要注意一些約束性規定。兼職要經所在單位同意,履行好崗位職責,完成本職工作作為前提,完不成本職工作去兼職單位肯定是不允許的。而且兼職的行為不能損害原單位的利益,不能洩漏原單位的技術秘密。
中國投產新戰機全球第一殲20助空軍重歸頂級水平
2016年11月1日,第十一屆中國航空航天博覽會在珠海拉開帷幕。本屆航展雲集了全球42個國家和地區的700多家參展商參展商,130餘架參展飛機,數万件代表當今航空航天最新成就的高精尖展品,價值超過400億美元的合同協議,以及36萬人次專業觀眾和普通觀眾(2002年第四屆珠海航展時專業人士3萬人次,普通觀眾2萬人次)。
中國空軍共有18型飛機、地導、雷達等主戰裝備,39型配套武器、車輛,共110餘件參加本屆航展,包括轟-6K戰略轟炸機、殲-10B多用途戰機、空警- 500預警機等。對全國乃至全球的軍迷來說,最大驚喜,無疑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形戰鬥機殲-20的首次亮相。重型雙發戰鬥機以雷霆萬鈞之勢從藍天上呼嘯而來,兩架殲-20首先低空通場從觀眾頭頂掠過。隨後一架殲-20戰機表演了空中滾轉、小半徑轉彎和高速垂直爬升等機動動作,動作敏捷優美,展示出優秀的機動性能,短短一分鐘的表演,轟動了世界。
中國在三十個科研前沿表現卓越排名世界第二 2016.11.16中國新聞網
中國科學院日前發布《2016研究前沿》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在世界180個熱點前沿和新興前沿中,中國表現卓越的有30個,在世界各國中位列第二。
《報告》是中科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與克萊立飛分析公司(原湯森路透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合作完成的。研究者從近6年文獻共被引聚類分析形成的12188個研究前沿中,遴選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10個大學科領域排名最前的100個熱點前沿,並遴選出近兩年發展迅速的80個新興前沿,分析其國家和機構佈局,進而展示當前全球的科研前沿態勢;評估了美、英、德、法、日和中國等國家在180個前沿的貢獻和潛在發展水平。
《報告》指出,中國表現卓越的研究前沿有30個,佔六分之一,在世界各國中位列第二(美國以106個居首位)。這30個前沿覆蓋了8個領域,在化學、材料科學領域比較集中,在物理、生物、工程、數學、計算機等其他領域分佈比較均勻。30個研究前沿中重大問題催生的研究前沿佔多數。中國在禽流感病毒、聚合物太陽能電池、黑磷、外爾半金屬和雲製造等前沿主題上表現非常突出。
在前沿引領度方面,美國在152個前沿有通訊作者核心論文入選,佔比近85%,優勢仍然明顯。中國在68個前沿有通訊作者核心論文入選,佔比近40%,在該指標上小於英國的90個,位於第三名。
通過持續跟踪全球最重要的科研和學術論文,研究分析論文被引用的模式和聚類,可以發現研究前沿。《報告》在遴選出180個熱點和新興前沿後,分析其國家和機構佈局,進而展示當前全球的科研前沿態勢。比如,物理領域有20個研究前沿,主要集中於高能物理、凝聚態物理、理論物理和光學。以高能物理為例,中微子振盪和引力波探測依然是今年的熱點前沿,暗物質間接探測也備受關注。
回應
進步是顯然的,但似乎與美、日等距離還尚顯遙遠,以諾獎為標準,不可盲目自大。
差距好大,中國30美國106,而且中國的30比第三強不了太多,稍微變動就被反超了!這個第二有點虛。
噴子心裡又不是滋味了
科研資金實用率不超40%就已有這成績,如果貪腐沒那麼嚴重,資金使用率再高點就更好了
講點好話會死嗎?總是雞蛋裡挑骨頭。
如果警察找上門問他:你的數據是從哪裡來的,噴子肯定說聽別人講的。
論文造假延燒 台大校長楊泮池掛名論文也傳撤稿2016-11-15聯合報
台大生醫研究論文涉及違反學術倫理而撤稿的事件越滾越大,除了導致郭明良教授辭職的論文已撤稿,現又有一篇台大現任校長楊泮池(Pan-Chyr Yang)2006年與郭明良共同合作發表的論文也撤稿。
郭明良帶領的研究團隊,上月宣布成功解開組蛋白甲基轉移酶(G9a)如何調控大腸癌幹細胞分化能力的分子機制,並提出新的治療方向,相關研究成果刊登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細胞生物學》,卻遭控涉嫌數據造假,其中第一作者查詩婷因圖檔複製明顯違反學術倫理,研究團隊主動從期刊撤回該文章,查詩婷及郭明良上周先後宣布辭職以示負責。
而日前經「學界同行審論平台」PubPeer揭露,郭明良帶領的團隊,至少有5篇研究被指出「有充分舉證指控」的論文,其中台大校長楊泮池在2006年也掛名的論文,也是癌症相關研究《Knockdown of Contactin-1 Expression Suppresses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Lung Adenocarcinoma》也主動聲明撤稿。
台大主秘林達德昨天針對此事回應表示,楊泮池只是共同作者之一,並非第一作者,「責任歸屬要符合比例原則」。
延伸閱讀
教授研究風波 台大將成立倫理調查小組
高醫副校長郭明良與台大團隊 癌症研究涉造假
研究團隊論文涉造假 郭明良辭台大教職以示負責
回應
詐騙集團上台後
上騙下騙大家騙
你騙我騙齊來騙
快快加入一起騙
類似情況發生在馬英九身上, 猜猜 綠色 會怎麼攻擊?
2、民辦學校招收各類學生,均應按照本市義務教育階段招生管理程序進行,學校要做好招生諮詢服務工作,但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招生。
3、按照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有關規定,外資可依法申請與本地教育機構合作舉辦幼兒園、高中, 但不得舉辦義務教育階段學校。
4、根據《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課程設置由國務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確定,國家實行教科書審定制度。
“這不是新政,是老政,”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向記者澄清。
所以,那些說“去國際化”、“叫停國際課程是怕外國勢力對中國人的思想滲透”的可以歇歇了,一切本來就該按照“基本法”辦。這次,IB、A-level、AP等高中階段的國際課程根本沒有受到影響。
當然,近年來國際課程學校的發展失控,甚至打著“落實並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旗號。比如西方國家比較推崇的PYP、MYP課程悄悄進入義務教育階段,一些學校則在小學、初中階段採用借鑒其課程主要內容的“全課程”。
以北京十一學校亦莊實驗小學的“全課程”為例:
…….
回應
去不去國際化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我讀過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之後,我不缺鈣了,我能站起來了。
公知大V噴子不是擔心中國教育去國際化,而是擔心中國教育去中國化不夠!
我在國外讀大學有個同學,土生土長上海人,從小讀美國學校的,死都不說一句中文:) 堅決不跟中國人玩:)
好事啊,以後我們的子孫又少了一個分桃子的。
國際化不是英語化,不是歐美化,你要能逼著世界學漢語,那我們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國際化的。事實上我們龐大的市場加上即將到來的龐大富裕群體,足以逼迫世界其他國家融入學習漢語的大潮,還記得特朗普外孫女唱“小白兔白又白”嗎?
同意,國際化不是歐美化,不是全盤西化!國際化最重要的是要有國際化的知識面和視角,但立足點是對中國自己文化的深刻認識和了解,不然不是虛無主義就是蜻蜓點水的跟風。
中國某些方面是過分了,比如聖誕節、情人節、鬼怪節。中國講究的是逝者安息,而不是與鬼狂歡。
外媒開始焦慮中國孩子“去國際化”了?
2016.10.19,上海市教委基教處召開了“上海市涉外民辦學校政策解讀會議”,指出目前上海部分民辦中小學校存在一些問題,並對此制定了相應措施,涉及暫停涉外民辦學校的審批、外資或中外合資背景的民辦中小學校必須制定外資退出方案、融合了境外課程的中小學校要嚴格審核等內容。
隨後,在焦慮的家長轉發之下,“上海將收緊國際學校”“2017義務教育又要變天、雙語學校或將受重大衝擊”等解讀在朋友圈和各個升學群流傳。有媒體稱這是“上海民營學校的第一場雪”。
英國《金融時報》則發表中美教育研究者Jeffrey Sprafkin的文章《中國孩子會“去國際化”嗎?》,稱“真正的輸家可能是中國家庭以及工作在中國教育一線的教育者本身。”
作者認為,上海“新政”的目的是重申:決定孩子在他們成長關鍵階段學習的所有或者大部分內容,不是由“市場”決定的,而是由國家決定的。但輸掉的是中國孩子,因為技能和知識的“市場”已經遠遠超出了上海本身,甚至已超出了中國,孩子技能和知識的“買家”可能包括孩子想在國外就讀的大學,畢業後想要工作的國際公司。
不過作者也讚賞上海推行教育政策的必要性,承認“遵守規則”是重要的,“中國政府想要把大量的政治和歷史知識嵌入到教育課程中,許多國家的政府都是如此。在美國,即使小孩子的課本中也會嵌入某些特定的歷史和政治觀點的解讀。每天早上,我們向國旗敬禮並宣誓效忠祖國,在有些社區還會有祈禱的流程。”
雖然這位作者試圖盡量顯得客觀,但他還是認為“新政”會導致“教育者將避開教室裡的創新和實驗”,“填鴨式教育使孩子發展技能的時間變少”,馬上又回到了西方的中國教育觀察家的老套路里。
可惜,除了作者讚賞的“遵守規則”,別的分析幾乎都是過度擔憂,庸人自擾,因為所謂“新政”本不過是既定法規政策的重申和強調而已。
對於朋友圈的曲解甚至謠言,上海市教委新聞辦及時做出回應說明:
1、本市中小學有四種辦學形態,分別為公辦、民辦、中外合作(僅限高中)和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僅可招收境外學生)。本市外籍人員子女招收政策保持穩定,沒有發生變化,境外學生可申請入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及公、民辦學校。
此外,公立醫療機構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量內根據考核結果自主分配績效工資。薪酬總量核定和個人績效工資分配不與醫療機構的藥品、耗材、大型醫學檢查等業務收入掛鉤,薪酬分配體現崗位的技術含量、風險、貢獻等,嚴禁給醫務人員設定創收指標。
在外界看來,隨著卸下創收“包袱”,薪酬適度增長,醫務人員的待遇將穩步提高,有助於提高醫務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回應
本來就高工資的教師醫生公務員還漲工資,底層溫飽線掙扎的勞苦大眾何時才有出頭之日?
聽你的語氣你應該就是自己所謂的勞苦大眾吧,這個問題我可以回答你,你應該這輩子沒出頭的日子了,怪你自己不爭氣。腦子是個好東西,可惜不是每個人都有。
什麼年代?什麼地方?勞苦大眾會有出頭之日?那裡都不會!想出頭,努力點吧
抱怨什麼,教師醫生公務員是怎樣走上自己的崗位的,想想你年輕的時候別人早早起晚歸的學習,你在遊手好閒地玩樂,到了自己養活自己的時候了你卻抱怨社會對你不公?
一個人的收入高低跟職業無關,跟市場的認知有關,一個庸醫他就應該受窮,一個活人無數的名醫就應該高收入;一個成果豐碩的科研人員就應該高收入,一個弄點破論文混職稱的專家就應該是窮光蛋。市場才應該是個人收入的決定者,行政加薪只不過是加大貨幣供應量和扭曲貨幣分配。
我看到一個現象,如是北斗、J20等也沒有幾個喝彩的,而這邊有個什麼風吹草動的,造謠、攻擊和不滿的遍地都是,由此可知,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都是些什麼貨色!
本來就高工資的教師醫生公務員還漲工資,底層溫飽線掙扎的勞苦大眾何時才有出頭之日?
那你去做教師醫生唄,不就有錢了?
窮人都是低文憑,或是高文憑,低智能,因此生話只能在底層。富人除了巧取豪奪的,剩下的是智力和各界精英。從而形成目前的各個階級,貧富懸殊是常態,從而引發國家的不穩定。
為什麼中小學老師就該,眼看著自己的妻兒過著清貧的生活,卻無力改變?甚至找不到心儀的對象?如此的職業,有多大的吸引力?沒有優秀的師資,談何優秀的教育?
說實在的,現在中小學大部分教師的能力不是很高的,擴招後有多少人願意讀師範的,大部分都是成績不是很好的上,這些人的能力和現在的待遇應該是相對匹配的。
http://news.sina.com.cn/o/2016-11-12/doc-ifxxsmuu5420554.shtml
收入分配改革提速這些人的收入將發生大變化
中新網北京2016.11.12電 最近,涉及到科研人員的好消息接連不斷。先是國務院10月21日公佈《關於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決定對科研人員等七大重點群體實施激勵計劃,帶動城鄉居民實現總體增收。
緊接著,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了《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提出逐步提高科研人員收入水平,鼓勵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獲得合理收入,並允許科研人員從事兼職工作獲得合法收入。
根據上述《若干意見》,未來,科研人員的基本工資將穩定提高,績效工資分配激勵力度將加大,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也將提高。經單位同意,還可以到企業和其他科研機構、高校、社會組織等兼職並取得合法報酬,甚至可以離崗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等創新創業活動。
這樣一來,長期以來存在的科研人員實際貢獻與收入分配不完全匹配的問題也有望得到一定程度解決。
不過,科研人員兼職兼薪需要注意一些約束性規定。兼職要經所在單位同意,履行好崗位職責,完成本職工作作為前提,完不成本職工作去兼職單位肯定是不允許的。而且兼職的行為不能損害原單位的利益,不能洩漏原單位的技術秘密。
高校教師收入渠道增加
《若干意見》,允許高校教師從事多點教學獲得合法收入。高校教師經所在單位批准,可開展多點教學並獲得報酬。鼓勵利用網絡平台等多種媒介,推動精品教材和課程等優質教學資源的社會共享,授課教師按照市場機制取得報酬。
開展多點教學並獲得報酬,這對於工資收入水平偏低、來源單一的高校教師而言,增加了收入渠道,無疑是一大利好消息。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兼職兼薪僅限於高校和科研單位,不涉及到中小學。
醫務人員薪酬將適度增長
根據《意見》,地方可結合實際,按有關規定合理確定公立醫院薪酬水平,逐步提高人員經費支出佔業務支出的比例。
其中,對工作時間之外勞動較多、高層次醫療人才集聚、公益目標任務繁重、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公立醫療機構,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予以傾斜。
回應
都說不退學了還跳什麼樓
就是臉皮太薄了,太老實了
意欲用小書桌打值班老師--- 這是老實人的行為?
我有一個地方不明白.在宿舍的床上玩手機.到底有什麼問題呢? 實話實說.如果我娃某一天進的學校.如果有這樣的規定.我馬上帶娃走.連這種規則都有.對於這間學校的生源與師資.就可想而知了.
實話實說,學校肯定希望你把孩子盡快帶走,不要留在高三的宿舍裡玩手機,還跳樓禍害他們。
你在中國找到允許學生玩手機的學校估計很困難。再說你可以不認同校境規,不來上就是了,來了就表示認同學校的規章制度卻又明知故犯,何必呢。
這種人,性格這麼衝動、極端,如果不是這次殺自己,就是以後殺別人了。
這學生的確太容易走極端了,不過學校也別動不動以退學威脅學生,學生為什麼下跪,能上學是一個學生的底線,動不動搞一個處分,退學,這樣的學校教育能起啥作用。
上學乾什麼呀,為了手機和學習的選擇,就要打老師了,手機比學習重要多了,幹嘛還要在學校?去社會大學玩手機不是更好嗎?他的底線是玩手機,不是上學。
分析的很有道理
留校察看,學校至於鬧這麼大動靜麼?過於冷血和殘酷了吧?死者為大,不要妄加誹謗。
不是所有的死者都為大,有的人死了,只能讓人不屑和鄙夷。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多了。
這事兒按新聞內容來看,不怪老師。是學生承壓能力太差所致。我還是覺得,應該給老師適當體罰學生的權力比如打手板。當然,如果只是想培養學生的個性,那就需要西式教育的寬鬆條件。但西式教育,開槍打死同學的不少見。只說現在這種嚴格紀律約束中式教育,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可是,為了向西方靠齊,使老師沒有了適當體罰學生的權力,只能採取更嚴重的處罰方式——叫家長。對學生來說,這比打手板更可怕。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的神經崩的更緊也更容易崩斷線。所以,覺得還是給老師適度體罰學生的權力合適一點。中國幾千年來都是這樣過來的。不新鮮,但管用.
學生玩手機被老師建議退學下跪求諒解後墜亡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從江油市委宣傳部獲悉,綿陽江油中學2014級高三學生唐某2016.10.20中午從宿舍樓墜亡後,公安機關及時介入調查,還原了事情經過,於21日晚向家屬通報調查情況,目前家屬對調查結果表示認同。
根據公安機關調查,2016.10.19中午12時50分左右,江油中學值班老師在學生宿舍進行例行巡查,發現學生唐某在床上耍手機。按照學校規定,值班老師要求唐某交出手機,在多次請求遭拒後,唐某情緒突然失控,意欲用小書桌打值班老師,被同寢室同學攔下。值班老師在收繳手機未果後離開,電話將情況報告給值班領導和唐某的班主任。值班領導接到情況報告後,到唐某寢室對其進行了批評教育,當場收繳了其手機,並將情況通報給年級領導。19日下午2時許,年級領導找到唐某交流,唐某認識到玩手機和不服從管理要打老師的錯誤,答應通知家長到學校配合教育。
20日上午10時左右,唐某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學校德育處,德育處主任、年級領導、班主任和19日值班老師等參加了對唐某的教育。在研究對唐某違反校紀校規玩手機和不服從管理要打老師行為的處理過程中,值班老師建議學校對唐某進行退學處理。為了取得諒解,唐某突然下跪道歉,在場老師見此情景立即上前將其扶起。唐某父母見狀也跟著要下跪求情,均被在場老師迅速扶起。隨後,德育處主任又與值班老師進行了單獨溝通,值班老師接受了唐某道歉和父母求情。學校按照管理規定,給予唐某留校察看處分,唐某本人在《處分決定》上簽字確認,隨後在父母的陪同下返回教室上課。20日上午第五節英語課的中途,唐某被父親叫出教室大約3分鐘左右,然後返回教室繼續上課至12時。
12時放學後,唐某徑直回到宿舍樓,通過調取監控視頻顯示:唐某獨自一人從寢室出來,直接上到6樓,然後從6樓跳下。當即被寢室管理員及一名回寢室的同學發現,寢室管理員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因當天江油中學正在進行國家體能測試,宿舍樓不遠處就停有一輛救護車,這名回寢室的同學叫來了救護車。救護車及時將唐某送至江油市第二人民醫院進行搶救,17時30分唐某經搶救無效死亡。
公安機關綜合現場走訪收集到的證人證言、提取的書證、調取的視頻資料,以及現場勘驗提取的相關痕跡物證等證據,調查認為:唐某死亡原因排除他殺,系高墜死亡。
目前,教育部門正在與家長溝通協調,積極妥善處理善後事宜,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依照相關規定和程序,及時進行處理。
51位中國科學家獲何梁何利獎61%成果領先世界
2016.10.21下午,何梁何利基金獎在北京頒獎。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昌智,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以及各部門領導同志在釣魚台國賓館向51位獲獎科學家頒發獎牌和獎金,以表彰他們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經專家分析評估,51位獲獎科學家成果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37%處在“並行”狀態,61%已居於“領先”水平。獲獎人年齡最大的70歲,年齡最小的41歲,平均年齡為52歲,較去年降低5歲,整體年齡結構趨於年輕化。其中,45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約佔10%,45歲至60歲的,約佔68%,60歲以上的約佔22%,這說明中青年科學家已經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先生共同捐資港幣4億元,於1994.3.30在香港註冊成立的公益性科技獎勵基金。其宗旨是通過獎勵取得傑出成就的我國科技工作者,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激勵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學技術高峰。22年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以其公正性和權威性,在我國科技界及社會各界享有盛譽,在海外及國際影響與日俱增。
回應
這還叫年輕化?
這不叫年輕,難道你讓幼兒園的小朋友就搞出世界級科研成果?
看看老輩的港人,看看現在的年輕港人,十足的不孝子孫。
隨著我國科學家整體實力的提高,終有一天我們的國內獎就將超過炸藥獎,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了!
台灣職校校長:看習近平祝教師節快樂我很心酸
據中評社2016.10.21報導,“看到習近平主席向老師們恭祝教師節快樂,我們還是有些心酸,台灣沒有教師節”。花蓮縣上騰高級工商職業學校校長溫智雄昨天在北京參觀八一學校,期間接受中評社採訪時感嘆。
在溫智雄看來,大陸教育投入多,有前瞻性,注重培養學生的競爭力。台灣教育注重學生的創新和批判精神。他呼籲,在教育的過程中,老師要發現孩子的潛能和興趣。待學生對自己人生的定位清楚後,就可以朝向一個明確的方向發展。
第一,政府對教育的投資不遺餘力,經費龐大。幾乎每個學校都有大電視牆,相比之下,台灣多用投影儀,一些設備比較落後或者不夠齊全。但因為目前台灣經濟情況不樂觀,所以這個問題難以在短期內解決。
第二,學校教育有自己的核心價值,明確了要達到的目標。
第三,學校教育具有前瞻性,能夠充分掌握時代脈搏,而不只是局限在一個小世界內,自我感覺良好。
第四,教育人員有風骨,在教育方面奉獻非常多的心力。溫智雄認為,台灣教師這樣的素質在慢慢流失。
中評社問,台灣和大陸的教育有哪些可以互相借鑒的地方?
溫智雄認為,大陸的學生感覺都很乖,很聽話,制服穿的很整齊,行為舉止都合乎規定。
相比之下,台灣的孩子比較活潑。他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接受了自由民主的教育方式,孩子勇於發表不同的意見,也敢於挑戰。這有助於腦力激盪,擦出火花。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就會形成自己的想法。這種獨創性是未來公民必須具備的素質和基本能力。
但他也批評說,這樣的方式也容易出現,因為意見分散而難以達到應該有的績效的情況。這也是台灣經常陷於無謂的爭鬥之中的原因。現在在台灣,包括政治、教育、社會、甚至政府的運作,什麼都可以批評。
溫智雄還指出,大陸重視培養學生的競爭力,這一點非常值得提倡。
他也注意到,在高中階段,大陸更傾向讓學生就讀於普通高中。“現在台灣有一個很不錯的現象,大陸可以參考,就是我們現在在重視普通高中的同時,也重視職業教育。”
回應
創新和批判精神?呵呵,沒有基礎的創新叫欺騙,沒有常識的批判叫謾罵,外行批評內行就是民主?
台灣一堆小確幸,有個屁創新!還是一股子西方教條的陳詞濫調! 大陸的各種創新層出不窮,台灣能創新什麼?只能創新用愛發電,小學生審科綱!呵呵額!
15私校退場名單瘋傳 被害學校擬提出法律行動 2016-10-21聯合報
「你的母校溺水了嗎?」一名網友發表一份「2016大學退場名單預估排名」,昨天開始在大學校長圈流傳,有15所大專校院被列在紅色警戒名單,直指少子化趨勢至2028年達谷底,大學生總人數只剩75萬人,如同「大學版的雷曼事件」;台灣觀光學院被列在退場高危險名單,校長劉國成今天接受本報記者訪問表示,學校今年獨招成績進步,在105高教大限年,招生逆勢上漲,該份排名對學校名聲傷害很大,校方正在評估是否提出法律行動。
劉國成表示,富比士雜誌近年公布了美國的大學排行榜,前十名的大學中,排名第二的Pomona學院只有1586名學生、排名第六的Swarthmore學院只有1545名學生、排名第九的Williams學院只有2126名學生。以觀光旅館教育出名的瑞士,有學校學生數小於500人。此外,世界一流的美國茱麗亞音樂學院,從大學部到博士班,全校學生約一千人。
劉國成說,台灣觀光學院在大陸比在台灣有名,因為位居花蓮,很多家長會直接想到地震、颱風、蘇花斷路、火車票難買,而不捨得把孩子送到花蓮就讀。但事實上,學校辦學以觀光餐旅教育為基本核心,特色鮮明,畢業生和實習生受到各界的肯定。近年獲得教育部大專院校評鑑餐旅類第一名、「遠見雜誌」報導技職校院聲望全國第二名、家長滿意度全國第三名、「聯合報」報導畢業生就業率排名全國技職大學前10名、「商業週刊」報導台灣觀光學院是最受歡迎之新名牌大學。2016年更榮列天下雜誌最佳大學指南「各地區企業最愛」最佳大學第二名
「台灣大學排名網」是採用公開的政府資訊,包括2016年各大學缺額率、缺額人數、2015年註冊率、總學生數等數據計算,扣除戲曲學院、法鼓文理學院、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等特殊性質學校,將全國142所大學進行積分排行,分數愈高愈危險,積分10分以下屬安全名單,共有87校,台科大註冊率100%、是全國唯一總積分「0」的大學。
回應
請這些大學注意,教育部雪上加霜,鼓勵高中職畢業的學生,先就業,政府補助一萬元,教育部不務正業,將大學辦好,為了蔡空心的奇怪想法,要大學一家一家倒閉。
早該退場的學校有資格聲稱自己是受害者?
荷蘭和台湾,人口土地相當,但荷蘭只有10幾間大学,台湾有100多間大学,所以台灣大学太浮濫,當初的一縣一大学,專科升大学,綠的教改錯誤政策是始作俑者。
體罰定義模糊 「一整周不准下課 不變態嗎?」 2016-10-19 聯合晚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要求教育部落實零體罰,並修法解聘體罰傷害兒童的教師。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會成立工作小組,檢討易被「誤用」、有模糊空間的懲罰規定,做到零體罰。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陳鐵虎則表示,零處罰「太over」,如果孩子作業都沒寫還不處罰,根本是放牛吃草。多數家長還是希望孩子受到適當的管教和教育,應該要給老師一點適當管教的空間,應區分處罰和體罰,不要對孩子身體造成傷害。很多孩子父母可能因要工作疏於管教,只能仰賴學校教育,如果連在學校課的行為、品格沒有達到老師的要求還放任,就是「放牛吃草」,質疑「老師什麼都不管,孩子還去學校幹嘛?」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則質疑,「罰一整周不准下課,這難道不是變態嗎?」懲罰學生的原因多數是學業不符合要求,「不是說十二年國教免試入學嗎?」為何被處罰的比率還增加?教育部應推動完全免試,因為只要有考試,老師就會要求課業。
回應
應立法學校及教師對學生「零管教」才是正途!學生所有不當/不法行為均應移送人本/司法機關處理,教師絕對不可私下執法。
老師本來是可以賞罰分明,以身教言教方式教導學生,就是出現這些恐龍家長和人渣,老師還能做什麼?
人本史英力挺爆粗口被解聘的蕭曉玲
台灣教育最大的劊子手就是自一為偉大的【人本】,逼得老師們只能擺爛、無為而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這就是你們要的教育
禁體罰立法10年 管教不了老師 2016-10-20 聯合報
人本教育基金會昨公布體罰問卷調查,發現逾3成5國中生、近2成8小學生曾在校被體罰;且9成國中小學生曾看過或受過體罰,且多半因課業被體罰;更有2成多學生曾被教師辱罵,甚至有老師要學生「滾」、「去死」。體罰種類以罰站最多,其次是跑操場、交互蹲跳等、及老師打人或叫學生互打。其中有2成多國中小學生曾聽老師講過讓學生不舒服的話,包括貶低能力、批評特質、取笑性向、批評父母或出生背景、少數甚至罵髒話。
回應
教育部長潘文忠,自己當過老師,最清楚教育現場,教書食有沒有體罰過學生?站立反省(罰站)、靜坐反省(不准下課)、調整座位(特別座)是體罰嗎?零體罰太over(過頭),老師不能管學生,難道要「放牛吃草」?
那麼會說,人本自己去作嘛!不要只辦給有錢人參加的營隊,給有錢人唸的學校,把真正需要用心的學生丟給學校再來罵。
日媒:在日留學生45%為中國人 畢業普遍不留日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2016.10.18報導,按生源地來看,亞洲留學生超過19萬人,來自中國大陸的達94111人,是最多的。
外國留學生中,70%的本科畢業生希望在日本就業,但實際只有30%找到工作。取得博士學位的也低於20%。每年共有1萬名留學生在畢業後到日本以外的國家就業。
熟知日本的外國高端人才的“流失”問題日漸深刻。
這種趨勢不僅限於留學生,1999年-2013年日本有近9000名外國人才淨流出。在納入調查對象的25個國家和地區中,日本的淨流出高居第3位。而美國和中國則是近1萬人的淨流入。
日本的企業文化是人才流失的一個背景。很多外國人認為日本企業存在“職責和工作內容不透明”、“基於能力和成果的人事評價不充分”和“長時間勞動”等問題。有留學生表示了不滿,“日本就職活動的機制很獨特,難以理解”。
此外,外國人才對日本居留資格製度的不滿也很強烈。外國人要想獲得日本永久居留權,需要連續在日本居住10年,從申請到批准也需要數月時間。對此,有人表示“批准條件嚴格”、“手續麻煩,耗費時間”。
中國前三季度GDP增速6.7%之外,還需讀懂這些經濟數據 2016-10-19
就業好於預期,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預期目標。9月份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低於5%,這是自2013年6月份以來首次低於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長3.5%,第二產業增長6.1%,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則增長7.6%。過去我們常常說“保八”,因為只有在8%的增速下,就業才能得到有效保證。而現在之所以無虞,皆因服務業的飛速發展。
劉迪:“低智商社會”,我們能避免嗎 2016-10-14 環球時報
《低智商社會》是日本企管學家大前研一2010年出版的暢銷書。在書中,他辛辣地展示、批評了日本社會諸領域智商集體下降的問題。該書並未直接涉及中國,但據說大前曾在訪華觀感中提到,中國街市按摩店林立,而書店卻難尋踪影,國民讀書量不及日本數十分之一,中國也具備“低智商社會”一些特徵。
在日本,大前給人的形像是特立獨行,他的許多言辭比較激進,但他數年前指出的問題依然存在,且更加嚴重。
儘管有研究稱,人類的“視覺空間智商”不斷增加,但這種“智商”的增加,無法解決我們人類生存的困惑乃至危機。那個時代,我們在竹簡、木簡、玉帛、銅器、鐵器、動物骨頭、羊皮、石頭上記錄人類文明,不斷再定義自己的本質。
我見我思:周韻采》高教屍速列車 2016/10/14
高教自20餘年前廣設大學以來,走向產業化道路,再加上少子化壓力,使得大學間彼此高度競爭。師資是大學的無形資產,故開始以績效考核教師的教學、研究表現,強化大學排名。然而師資又是大學經營的成本,故在教育部凍漲學費上限及少子化雙重壓力下,學校不斷縮減教師員額,並央求現存教師超教鐘點或兼行政職,以降低財務負擔。
在這樣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剛出爐的博士不是鎮日惶惶,不知何時才能覓到專任教職,只得四處流浪於各校之間,靠巨量授課時數賺取生活費;幸運獲得專任教職的,卻又煩惱於不合專長、地點偏僻、過多行政消耗研究能量。
原是學術新血的他們,卻像韓片《屍速列車》裡的僵屍,前仆後繼,奮力躍起追趕已經疾駛的火車,卻無法抵擋學術產業的壓迫,消失在夕陽餘暉中。這是高教史上對年輕學者們最黑暗的時刻了,但在可預見的未來,也沒有改變的契機。
此時,大學教授們開始疾呼博士班等無人的情形,會造成數年後師資的供給失調。教育部因此啟動獎助專案,提供博士生1個月4萬元,至多兩年的補助,藉以吸引學生就讀。對我而言,這像是用感冒藥治癌症的政策。若嚴峻的學術就業環境未改善,博士生獎助反而給學生錯誤的訊息,以短期利益反換來長期時間投資的成本無法回收。
甚而因為就業前景差,反讓學生有誘因延遲兩年畢業,亦造成博士班經營成本增加及人力資源閒置的問題。這也是德國人文及社會科學博士就讀年限動輒10年以上的原因。
大學教授們為什麼那麼在乎有沒有人念博士班呢?實肇於共犯結構。教授有績效壓力,需要「新鮮的肝(腦)」協助研究和生產論文。我輩其實是高教開放的既得利益者,當年畢業時有許多工作機會,也有大批優秀博士生可供差遣,是為學術勞力密集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眼下畢業即失業的現實,年輕人自然不願意再成為底層學術勞工。教授們唯有自宮一途,不再將博士生視為俗擱大碗的生產人力;亦即,博士訓練必須轉向,不以進入學術圈任教為目的,研究分析與管理領導能力的培養並重,才能彰顯博士學位於產業及社會發展的價值。否則年輕人不念博士,也只是生涯規畫中剛剛好的選擇。(作者為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
袁隆平青島研發海水稻:鹽鹼地變良田可養活2億人
2016.10.12,隨著袁隆平院士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李滄區的簽約落戶,標誌著青島的“鹽鹼地”也可變身“良田”。袁表示,將在3年之內,研發出畝產300公斤的海水稻,明年4月播種,明年秋天收穫。
袁表示,之所以要研發“海水稻”,主要考慮到我國耕地資源不多,卻有不少鹽鹼地。目前,我國內陸海有15億畝鹽鹼地,其中有兩億畝具備種植水稻潛力,我國鹹水湖泊儲水總量超過淡水湖,如果可以推廣兩億畝,畝產200-300公斤計算,可增產糧食500億公斤,多養活約兩億人。
所謂海水稻是指抗鹽抗鹼性水稻(簡稱“海水稻”),就是在現有自然存活的高耐鹽鹼性野生稻的基礎上,利用遺傳工程技術,選育出可供產業化推廣的、鹽度不低於1%鹽度海水灌溉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且產量能達到200-300公斤/畝的水稻品種。
海水稻發明者為陳日勝青島非首例產區
事實上,海水稻的發明者是湛江人陳日勝,陳的海水稻引起了“雜交水稻之父”袁的關注,隨後在2014年的10月18日,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副主任馬國輝受袁委派,專程到湛江海水稻發源地考察並為之申請海水稻項目國家立項。
據了解,1986年11月,陳發現了可能是生長在鹽鹼地裡的野生水稻,隨即取下那株野生海水稻的522粒種子開始育種工作。到現在30年的培育、試種過程中,陳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2015年,已經培育海水稻29年的陳將命名為“海稻86”的種子,送到東北三省、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等全國16個省區進行試驗種植,希望培育可在全國各種鹽鹼地種植的“海稻”。而今年剛剛成立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並非首例產區。目前海水稻主要在南方種植,想要全面推廣,還需突破75—150公斤/畝的低產量現狀,以及克服南北方土地酸鹼度的差異問題。
回應
袁老可比菩薩功德更高啊,每次提到他的新聞也都心中感嘆人的壽命太短了,袁老這樣的應該偉人真的是全人類的英雄。
別忘了,陳日勝可是最早開發的,而且還開發了30年,袁只是在他的研究成果上錦上添花,再上一層,30年的付出,陳也很偉大!
是不是用劑量跟時間可以限制住?比如只有治療期間用藥了(或者註入了因子),骨骼才生長修復,一旦停藥一段時間,不給藥了,就停止生長了。還是說一旦使用骨骼生長因子,就產生連鎖反應,無法停止?中國要是這個領域突破了,絕對的諾貝爾醫學獎,解決了幾億骨骼有問題的人的問題。
我並不從事具體研究。但是一定劑量的生長因子一旦注入人體部分,它的濃度控釋的速度和擴散程度都是非常難以把握的,而且人體的個體差異又非常大。而且外源性的生長因子本身就是個危險的外來物,弄不好,就變成腫瘤形成因子了。現在的醫學在這一部分的機理研究還遠遠沒有搞清楚。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劉月蓮教授搞的就是這個領域,你的問題估計得去問她了。
到底是運用這樣的原理,在人體壞掉的骨骼和關節處再長出(發育出)正常的骨骼和關節,還是說在外面先製作出壞掉的骨骼和關節,然後再植入相應位置替代掉壞的,這是兩碼事,後面這種情況其實跟金屬關節,陶瓷關節植入的效果類似,但是因為植入物跟骨骼成分類似,可能排異反應小或者沒有,我希望是第一種情況,這個就厲害了,壞掉的骨骼再生正常。
我說的就是第一種,你所說的第二種美國曾經有個別成功案例。這也屬於組織工程。最早成功的是上海九院的曹誼林教授,就是在老鼠背上長人耳朵的那位。美國有把整個膀胱泌尿系統支架在體外培養,然後再移植進人體體內生長的案例,但是遠期效果還不明確。第一種目前小範圍用於口腔拔牙後的成骨。就是在口腔領域,大範圍成骨(垂直高度成骨)我們叫做on lay成骨,這個成功率就很低。目前只有拔牙窩成骨效果是不錯的。所以我說很多人盲目樂觀,以為HA真的了不起,其實HA和真正人體骨缺損成骨的臨床實踐還差十萬八千里呢!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10_12_376942.shtml
你這個問題倒是很真誠!不像那些只是踩我的。真正搞生物工程的都知道,HA的化學合成來源並不難。上海交大醫學院搞無機物的陳德敏教授很多年前就能夠製備了。然而,這就像蓋房子,現在不缺磚,缺的是怎麼把磚蓋成大樓!所以我們老年人吃再多鈣片沒用,因為人體有一個自我調節機制,多餘的統統被排掉了!現在醫學界的難題是怎麼打開這個機制,讓需要骨生長的人能把進入人體的HA在特定的部位、時間形成骨骼,不需要的時候又能夠停掉它。這個是國際骨結合領域的大難題。而你提到的是類似於組織工程的問題,現在的進展是,要么乾脆搞同種異體骨(就是人的屍體捐獻),這方面提純技術是大難題,只有美國少數大的骨科公司產品質量過硬。國內有幾個公司產品都不行,活性很差。還涉及到倫理問題;另外就是你說的組織工程,具體細節我也不知道,因為都是最前沿的技術秘密。但我所知道的,目前據說實驗室出來東西還不錯,但是保存條件苛刻,價格昂貴。FDA批准了幾個產品了,但是臨床上大家都不太敢用,因為因子的退出機制不明確,很容易過度生長從而形成骨腫瘤。
我國科研人員研製出人工珍珠母可用於骨骼修復
美麗的珍珠,需要耗時數年長成,而科學家們卻成功在兩週內“複製”了這一過程。2016.10.11,記者從中國科大了解到,該校俞書宏教授課題組製成了有高度相似化學成分、微觀結構的人工合成珍珠母,這一突破性進展刊發在了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天然珍珠母的形成過程很巧妙,貝殼首先在腔體內有特定有機材料構築層狀框架結構,層間填滿富含蛋白質的膠狀物質,然後在層間不斷富集碳酸鈣並使其礦化。”俞團隊在實驗室模擬了這一過程,並設計了一個“循環系統”,即通過一台作用類似於人體心臟的蠕動泵,不斷向腔體內的框架裡泵入飽和碳酸氫鈣溶液,同時帶出反應後的殘餘廢料,在兩週內就能“複製”珍珠母長達數年的自然形成過程,速度超其百倍。
難成首飾卻能為病患帶來福音
“這種人工骨骼、牙齒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也是我們課題組目前正在致力於研究的課題之一。”俞書宏說。不僅如此,這種溫和而便利的方法還可推廣到其他材料體系,用於製備多種具有仿生結構和特殊功能的複合材料。
創新沃土讓眾木成林
成果屢屢登陸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科學》雜誌,實驗創新頻頻斬獲國家科技獎等高含金量大獎……近年來,科大為創新創業提供沃土,通過資源的無障礙共享、 “科教結合”研究生培養模式一系列新政,讓創新之樹匯聚成林。
據悉,該校集中資源建設的理化科學等六大公共實驗中心面向全校和社會開放共享,為每年500多個科研項目的順利開展和1000餘篇SCI、EI論文的發表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已經成為該校名副其實的科技創新“總裝備部”。學校“搭台”,學科群“唱戲”,這種模式使各個分中心依託所在學院的學科特點,探索出適合自身的管理模式。
中國基礎研究
我國科學家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韓春雨:誰重複了實驗,我暫不便透露
13位科學家呼籲調查韓春雨:為了中國學界聲譽
回應
唉!講真,其他來源的HA(羥基磷灰石)並不少見。目前骨的形成障礙主要是活性因子不足。所以真正熱門的rh-BMP-2或者10這樣的活性因子。國際上像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大學之類的是目前該領域最領先的。單純的HA之類的,即便進入人體,如何誘導成骨仍然是大難題。所以,這個在醫學應用前景,不看好。
雖然這場比賽像是中國孩子贏了,在其他方面,還是跟丹麥的孩子比還差的遠。我們可以不知道披頭士是什麼。但是,不能不知道避孕是什麼。
我們嚮往著西方式的教育,比如他們自由的上課氛圍,或是更注重個人發展的教育模式,或者,我們只是為了鍍金而出國學習。
我們一個勁的批評自己的教育,也一個勁的讓別人批評我們的教育。但在批評的過程中,我們一直自怨自艾,但是我們忘記了反思,思考著,在沒無法改變命運的時代中,如何正視自己。或許,高強度的基礎知識教育並不是沒有道理。
“我們首先要學習的,就是尊重學校,尊重都是,和相互尊重”
而在經過了一次次比賽之後,讓我們有壓力的,是丹麥人已經開始反思和改變,我們如果只看到自己贏在哪,其實那些真的沒什麼鬼用。
回應
其實這個視頻,去年我已經看過了,但我還是必須指出: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
對待叫不醒裝睡的人,最好的辦法是從他們身上踩過去…
沒有基礎,何來房子?當然睡帳篷的那叫創新?
但是隨著快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推進,大陸在這一點上快和台灣統一了
我們的大學以前的學生不輸任何國家(不管他們是哪種教育模式),但上了大學就垮了,所以我們要反思的不在於中小學,而是大學教育。
總是有人在貶低國內的大學教育。看看社會對三本大學畢業生的鄙視程度及他們的就業困難,這些學生怎麼會有動力在課堂上。自覺努力的從來都是有天分的學生,這群人在社會青年總人數中的比例是一定的,就那麼多,無論最終擴招後的學生總數是多少。所以從前的精英制大學裡面,你看見的全是努力的學生,如今幾乎氾濫的大學裡則到處是混日子的。其實無論從前或現在,好學生依然還在那裡,並且日後成為棟樑之才。大學教育問題在於,很多應該去技職的學生混到了大學裡。教育分流已經提出多年,但社會觀念卻依然停留在以文憑定九流,而不是如同德國等工匠文化國家那樣,以個人收入定九流。
天天黑教育的人然而提不出一個更好的,適合31個省,從貧窮到富裕,從夢想到貧瘠,面面俱到,更廣闊公平的辦法,甚至他們不懂平等和公正的差別,真要認真和他們較勁,他們最後只有三個結果, 1. 有錢人上有錢人的學校,沒錢人上沒錢人的學校,以後怎麼辦,那不是教育的事了,是社會的事. 2 .全部放開,放開成什麼樣,教什麼不教什麼都交給私人和學生雙向選擇. 3.中國干嘛要這麼大?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10_12_376975.shtml
這些書上有的測試其實沒啥大不了的,要比就比書上沒有的。
第三項:團隊合作
團隊合作的測試方式就是4個人為一個小組,用4卷膠帶和50張白紙,蓋一個能容納4個人的紙房子。
中國孩子分工明確,目標專注的做好了自己房子。
而丹麥的孩子更注重自己的發揮,以個人意見為主,所以整個合作還是稍微有些困難。所以,第三輪的比賽,中國勝。
聽聽專家怎麼說:“在我們看來,中國學生團隊合作的表現最好”
第四項:創造力
創新思維的測試,他們又開始預言打臉了。
“我們從小被培養的方式,能讓我們放開大膽地創新”
對於又有時間參加課外活動,又有安徒生撐腰的丹麥孩子覺得自己肯定贏定了。
中國學生每天上課10多個小時回家還要做作業,怎麼還有時間去創新呢。
但是越是有信心的預言就輸得越慘。
測試的題目,就是一張畫了兩個括號,運用這兩個括號的白紙上畫畫。
中國學生畫的有:“一個男人在跳舞”“正在彈豎琴的人”“森林法則,弱肉強食”
丹麥學生唯一能挑出來表揚的畫:“度假天堂”
最後專家評判,中國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分比丹麥學生高了100%。
所以,第四輪的比賽,中國勝。
在連敗的狀態下,丹麥總覺得面子上過不去,只好放大招:考英語。
第四項:英語
不得不說,丹麥語和英語同屬日耳曼語種,其實有些詞彙的結構是相似的,就是讀音不同。所以,東北孩子的英語就沒有考過丹麥孩子。最後一輪的比賽,丹麥勝。
比賽結束 中國4:1丹麥
幾場考試後,有一個孩子說出了真理:“我個人覺得,中國人將來有一天會征服世界”
通過這些考試,終於讓丹麥的老師們意識到了,基礎知識的教學上,丹麥的初中學生其實還差的很遠。光是有創新的思維,卻沒有基本知識,也不算牛逼。所以,儘管丹麥的專家還是對於一個班四五十人,每天上課10多小時的教育方式接受不了。但對於十幾億人口的中國來說,應試教育算是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
中國教育並沒有那麼呆板,也沒有那麼沒有人性。“我覺得西方的文化有嚴重的問題,我們會在驕傲和自滿中,被人超越.他們已經從我們的手裡,搶走了那些研究性的工作崗位他們其實比我們強,我們未來靠什么生存呢?”
丹麥初中不服中國教育於是跟中國學生PK了一場2016-10-12
自從前段時間火過的《小別離》之後,讓很多人又開始討論中國教育了。
到底中國的教育怎麼樣,其實有一部紀錄片在三年前就告訴你們了。
這部片來自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丹麥
拍完之後,他們幸福指數下降了!
因為這片子顛覆了西方人對中國人應試教育的過往呆板印象。
在片中,丹麥一直用自己的教育制度實力打臉說話,狠狠的表揚了中國教育。
而這部紀錄片的起因,都是PISA挑起來的。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
PISA就是一個針對全球15歲學生能力測驗,主要考試內容有閱讀能力、數學和自然科學。
自從中國在2009年加入PISA後,第一名就沒有其他國家的份了。
在西方教育的觀點裡,中國學校教育出來的孩子只是應試機器。
連續幾年的PISA第一其實沒什麼。
畢竟那些都是試卷上的東西,要比就比試卷上沒有的。
BBC曾經出了一部關於中國教育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學校》
他們派了中國老師去英國用中國教育方式教英國學生。
英國的教務老師是這樣說的:“中國老師的課,要無聊的撞桌子了”
所以我們的教育模式,歷來並不受西方人看好。
在PISA的測試之後,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丹麥,表示不服!
丹麥胡奧斯市(9年級的班級)VS中國哈爾濱市69聯中(初三班級)
PK項目有5項:
閱讀理解、數學、創造力和團隊合作,以及英語。
丹麥人覺得,這些測試都能證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確的。
可是他們沒想到,這是一條打臉的不歸路。
比賽開始
第一項:閱讀理解
讀著安徒生童話長大的丹麥孩子,表示閱讀理解根本就不算啥。
可是測驗成績是,丹麥9班學生的平均分低於哈爾濱聯中的孩子。
雖然在丹麥有幾個孩子的成績考了滿分,但是還是因為被部分學生拉低了平均分。所以,這一輪的比賽,中國險勝。
第二項:數學
第一場雙方用的是中國的數學試卷,第二場是丹麥的數學試卷。
考試開始前,專家預言說,丹麥學生肯定考的好。
但是考完之後,這位自信小胖徹底傻眼了…….
“中國的數學考試太瘋狂了,這些題目簡直就是給工程師做的”
在由於兩國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不一樣,所以,在丹麥學生考的中國數學試卷裡,已經去掉了一部分題目。但這場數學測驗90%的中國學生作對了,丹麥學生只做對了30%。第二輪的比賽,中國完胜。
《自然》刊登中國科學家在煤化工領域重要突破:合成氣製烯烴
據《光明日報》2016.10.6報導,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科學家聯合研究團隊在合成氣直接製烯烴方面取得重大進展,10 月6 日出版的科學期刊《自然》發表了這一研究結果。
烯烴是一種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生產高級潤滑油、合成橡膠等都要用到烯烴。烯烴往往通過石油冶煉獲得,但我國具有缺油、少氣、富煤的資源特點,科學家們一直在嘗試用煤製造烯烴。目前主流工藝是“兩步走”:首先以煤或天然氣製備合成氣(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氫氣),然後由合成氣轉化製得甲醇,最終通過甲醇轉化路線生產出烯烴。用費托反應(一種煤間接液化技術)雖然可以簡化生產流程、直接用合成氣煉製烯烴,但會生成大量甲烷,烯烴產量比較低。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既能簡化生產過程,又能多產烯烴?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上海科技大學聯合科研團隊找到了解決方案——他們研發出一種全新的催化劑,不僅能在溫和條件(較低的溫度和較低壓強)下用合成氣直接製備烯烴,而且產量比較高。這項研究的領導者、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員鍾良樞研究員說:“應用這種方法,總烯烴選擇性高達80% 。”
鍾良樞介紹,科研團隊接下來將與生產企業在催化劑放大製備、反應器設計及工藝過程開發等方面合作,力爭盡快實現工業示範和產業化,促進我國煤化工的發展。
回應
用煤製烯烴?有種碎書造紙的感覺,資源不平衡帶來的無奈……
利用我國豐富的煤資源多多開發相關衍生產品一舉多得值得深挖。
以後能源結構慢慢會偏向於石油和可再生電力,而逐步減少煤使用量,以減少污染。煤的主要作用開始偏向於化工,好事。
這種學校種族隔離現像很大程度上歸因於住房分佈,同時在一定程度上被鼓勵多元化的政策減輕。美國的公立學校是劃片入學,學生只有住在這片區域裡,才能到管片學校上學,於是形成富人和中產階級中上層聚居的地區學校較好,而窮人和中產階級下層聚居區學校較差的現象。現實生活中,黑人和拉丁裔的貧困率較高,其子女也只能在較差的學校裡就學,形成惡性循環。而本來居住在這些區域裡的白人則逐漸搬離,或者讓孩子去讀私立學校。比如華盛頓國會山以東區域,已經成為黑人聚居區,但有一片仍是白人聚居區,但那片區域的公立學校裡,卻幾乎看不到白人學生。
多年來美國各地教育部門想辦法促進學校的多元化,但實際效果似乎不明顯。俄亥俄州曾經嘗試公立學校跨片入學,但結果是有能力的走了,沒能力的留下,原來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更加嚴重。族裔多元化和移民大量湧入後形成的隔離居住現象,也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學校的種族隔離現象。移民最多的加州和紐約,反倒是學校種族隔離現象更嚴重的地方,就說明了美國實現種族平等的道路依然任重道遠。
即便是融入好社區、好學校的亞裔,學生在校園生活中也依然存在族裔分野現象。在好學校裡,亞裔學生聚到一起,多討論作業難不難,課餘上什麼班等話題,而白人學生聚在一起,會更多討論美國主流社會的時尚。在學校裡,亞裔與白人學生的交往基本上是“公事公辦”,亞裔第一代移民家庭保留的祖籍國文化氛圍,使得第二代亞裔雖然生長在美國,但與白人文化仍存在一定的文化隔閡,由此產生的族裔鴻溝恐怕不是一兩代人就能完全彌合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知道,美國之所以不推廣類似於中國的“普通話”那樣的“普通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甚至一直鼓勵公立學校開辦各種語言的沉浸課程,希望學生多學各種語言,有他們的道理。他們認為保留和保護方言和語言是關係到人類文明傳承的重要任務。同時,也是防止強勢民族歧視少數民族的重要做法。
美國學校不同族裔各自扎堆現像明顯 2014-11-16
從上世紀60年代美國民權運動以來,美國反對種族歧視的觀念已深入人心,很少有人敢公開宣揚種族歧視的言論。不過美國不同族裔之間的融合仍有長路要走,校園裡族裔分野的現像明顯。在華盛頓周邊所謂的好區好學校,基本上都以白人和亞裔學生居多,好學區的天才班項目,更是白人和亞裔學生一統天下,黑人和拉丁裔學生難覓踪影。
美國學校不同族裔各自扎堆現像明顯
亞裔學生比例遠遠高於本地區人口中亞裔的比例,亞裔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眾,數學、科學奧林匹克班,亞裔學生更是大顯身手,學校樂隊中亞裔學生佔一大半,但在體育場上則多是白人學生的天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校園族裔分野現象。而在另外一些貧困人口聚居的學區,學校里黑人學生或拉丁裔學生佔絕大多數,白人學生屈指可數,某個學校學生幾乎是單一的少數族裔,成為美國教育界更關注的學校種族隔離現象。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民權項目最近發布研究報告說,紐約州公立學校的種族隔離情況在全美範圍內最嚴重,很多學校連一名白人學生都沒有,僅有非洲裔和拉丁裔學生。2009年到2010年,紐約州的白人學生佔學生總數的近一半,但非洲裔學生常去的學校,白人學生平均比例僅佔17.7%。紐約市75%的非洲裔學生集中於少數族裔學生佔90%以上的學校。2010年,紐約州公立學校約有一半的學生來自低收入家庭,其中主要是非洲裔和拉丁裔學生註冊的學校中有接近70%的低收入家庭學生,而白人學生較多註冊的學校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只佔30%。
其實這種學校種族隔離在全美範圍普遍存在,根據這份報告,這種現象嚴重程度排在紐約之後的依次為伊利諾伊州、密歇根州和加利福尼亞州,比如在加州,黑人學生集中的學校,白人學生比例平均只有18.9%。
這個笑話其實說出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美國人大部分不相信“統一的語言”可以增強國人的愛國心和凝聚力。美國人相信:美國之所以那麼強大,那麼吸引全球的人才,正是因為美國對於各民族和各文化的包容,讓每一個民族的人來到美國以後,不僅不需要放棄自己的語言文化,強迫“融入”所謂的“主流文化”,而且,還能夠把自己文化中的優點發揚光大,這樣的“沙拉碗”,當然就比“民族大熔爐”更有活力和競爭力。
其次,美國的語言學界認為,每一種方言或者語言,都像生物的基因一樣,是有特別的功能的,必須加以保護,以盡量保留多樣性。因為我們都知道,基因的種類越多,應對環境改變的能力就越強,這也是我們拼命保護在自然選擇中被淘汰的生物(比如熊貓)的重要原因。沒有人會那麼蠢任由方言或者語言滅絕的。比如,他們指出,雖然滿語曾經是統治了中國幾百年的清朝的官方語言,但是才過了一百年,現在全世界懂滿語的人已經不足四百人了,大量的流傳在世界各地甚至埋在地下的重要滿語文獻可能隨著這種語言的滅絕而永遠無法被解讀。把某種語言設定為“官方語言”,不僅看不到增強國人愛國心或者凝聚力的功用,反而會給強勢語言壓迫和滅絕弱勢語言以藉口。所謂“方便使用不同語言的人交流”這個藉口,並不需要以滅絕弱勢語言或者方言為代價的。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會明白為什麼美國沒有“標準英語語音評測”或者“普通英語語音證書多少級”那樣的考試了。因為英語本身就有不同的語音,來自英國的,來自南非的,來自澳洲的和來自印度的人說的英語都帶有自己的口音,而這個口音是很難按照美國英語的發音來改正的。即使是在美國,加州人的發音,跟阿肯色小石城的人的發音也有非常大的不同。更不用說美國的黑人說的英語了,他們還一直在推動他們說的不是一種方言,而是語言呢!假如要弄一個“標準語音”,美國的黑人首先就要抗議說歧視他們,因為黑人英語甚至連方言都不是,正在向一種語言發展了,你現在竟然還想讓黑人放棄他們的方言?那根本就是赤裸裸的歧視好不好?然後,來自中南美洲的拉丁美洲裔移民也要抗議:我們占美國的百分之三十了,漸漸不是“少數民族”了,我們不要求西班牙語成為美國官方語言之一算給面子你們了,你們竟然還要規定英語的發音怎樣才標準?我們說西班牙話的,怎麼可能輕易改變自己的口音?
美國為什麼不推廣“普通英語”? 2015-01-30
舊金山的胡佛初中,有一個中文沉浸課程,學生全都是學了八年的粵語的美國出生的孩子。每年,他們八年級的學生都要去廣州進行文化交流,順便也可以跟廣州的同學練習廣州話。
可是,最近兩年,這些美國孩子碰到了非常尷尬的情形:首先是跟他們進行文化交流的學校不再安排講粵語的老師跟他們上課了。其次,是他們發現,跟他們交流的中國學生,在校內下課的時候是禁止講粵語的,甚至回家以後也說普通話,有的中國同學,雖然是土生土長的好多代的廣州人,父母也說流利廣州話,可是粵語甚至沒有美國來的黑人同學說得好。一問才知道,原來政府和學校在強力推廣普通話,連課餘時間也禁止學生們說方言了。中國的家長問美國同學的問題就是:美國難道不推廣“普通英語”嗎?美國有沒有像中國的“普通話水平檢測”那樣的“英語語音水平檢測?”
跟很多人想像的不同,英語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之一,可是卻不是美國的官方語言。推動英語作為美國官方語言的團體雖然一直在致力推動美國國會立法把英語作為美國的官方語言,甚至還推動全國的公投,可是一直都沒有成功過。目前,美國的政府文件,還有選舉的選票,都經常可以看到除了英語之外,還有漢語和西班牙語。舊金山的公立學校,根據統計,學生的家庭說27種不同的語言,於是,一些教育局的官方文件,竟然要花錢翻譯成27種不同的語言寄給這些家長,讓他們能夠及時得到官方的信息。這也是推動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團體的理據之一:假如英語是美國的官方語言,每年政府可以節約很多公帑把很多文件翻譯成多種語言。
為什麼推動“官方語言”的任何嘗試在美國都失敗了?難道美國不擔心“祖國語言文字的統一對凝聚人心和愛國心”的重要嗎?在加州雙語教育年會上,著名的雙語教育理論家J. Cummins在演講中,說了一個笑話,他說:“為什麼我們不要'官方英語'?很簡單,中國有'官方漢語',他們推廣普通話,可是人民都想移民到美國來。可是,美國沒有'官方英語',很少聽說我們誰想移民去中國的。所以,我們為什麼要'官方英語'?”
第三,在體育比賽場上,中國人使用歧視語言公開進行地域攻擊,根本就是常態了。比如稱廣東人為“猴子”,廣州恆大足球隊為“猴子隊”(雖然隊裡面不知道有幾個球員是廣州人,連隊裡面的白人都跟著遭殃了)等等,不僅充斥網絡(完全不會受到美國媒體傳說中的中國網絡“監控”或者“屏蔽”),而且還在電視上公開出現這些歧視性的標語。
最後,這位美國老師認為,雖然美國媒體一直在傳說中國如何“監控”媒體的言論,可是,她發現這完全不是事實。比如,在美國,關於重大民生事件胡說八道,不屬於“言論自由”的範圍。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在擠滿人的劇場大叫“著火啦”,引起民眾恐慌踐踏,是要負嚴重刑責的。可是,在中國,任何媒體好像都可以胡說八道。一些胡說八道是無傷大雅的,有“言論自由”還說的過去,比如很多網絡媒體宣傳說美國的寶馬跑車賣三萬美元一台,還有美國的房地產稅是3%到4%,美國的小學生寫寫論文,玩玩,長大就進哈佛之類的胡扯還可以讓美國人當笑話看。但是,宣傳板藍根可以抗病毒,吃鹽可以治療豬流感病毒,肯德基用六隻翅膀的轉基因雞,用有毒化學品增味,還有什麼美國人用轉基因的食品運到中國毒害中國人... ...這樣對民生影響重大的謠言,居然沒有任何的政府監管,也沒有嚴重的法律責任和後果,實在令人出一身冷汗。
這位美國教師還發現,美國人可以隨便說的,反而中國人不能公開說。比如美國的媒體可以經常罵布什是弱智,罵奧巴馬無知,弄出來的政策禍國殃民,下一屆選舉絕對不投他們這些個黨的票,等等。但是,中國的媒體是不能說政府或者領導人的壞話的。美國教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公開號召學生打倒共和黨執政黨政府,不要投共和黨的票,因為共和黨全都是保守傲慢的老有錢人,可是中國的教師就不能號召學生反政府。更奇怪的是中國的課本是避免告訴學生歷史上某些政府最高長官的姓名的,比如中國沒有學生知道董必武當過國家代主席;但是所有美國學生都知道每一個美國總統,雖然某些總統糟糕透頂。
總的來說,這位美國教師認為,中國人享有的言論自由比美國人多得多了,具體表現在沒有政治正確的詞語限制,可以肆無忌憚地攻擊性別,種族,性傾向和身體殘疾群體而不受什麼懲罰,同時,媒體公開造謠,影響民眾,也沒受什麼監管,明明一看就知道是謠言,各大網站照樣轉,微信朋友圈照樣流傳,最多加個“傳”在前面,就不需要負責任了。所以,說中國沒有言論自由,是不對的。
美國同事到中國,最不習慣的就是中國不存在“政治正確”的“敏感詞”。在美國,教師無論在課堂上說話還是寫東西出來,都必須遵循“政治正確”的原則。比如,提到第三人稱單數的時候,不能說“他”,一定要說“他或者她”(He/She),否則就是男權主義,歧視女性;延伸到所有的第三人稱形容詞如“他的”,就要說“他或她的”(his/her)。中文的口語沒有第三人稱單數性別之分,說出來無法區分,但是,中國的出版物完全無視,除非確切知道那個人是女的,否則一律用“他”;反而在網絡上很多人使用"TA "這個中性詞。
中國人可以使用任意的言論攻擊任何群體。
首先是中國的種族歧視言論比美國自由得多了:美國教師在課堂上連稱黑人為“Blacks"都涉嫌種族歧視的,一律要稱黑人為“非裔美國人”(African American),假如稱黑人為“黑鬼”,被吊銷教師執照都有可能。可是,這位美國教師竟然聽見中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說:“廣州的黑鬼太多了,晚上我都不敢到XX地方去,只看見白色的牙,黑乎乎一片。”這樣嚴重種族歧視的話竟然出自一個教師的口中,令她感覺十分震驚。她說,中國還有一種牙膏,竟然用黑人有白色牙齒來做商標,還大打廣告,在美國,這樣的牙膏公司不被告到破產才怪。
其次,中國人歧視殘疾人,歧視同性戀的詞語公開說,甚至製作成公共標誌。比如,她不止一次聽到她工作的學校的同事說“基佬”如何如何,還看過嘲笑同性戀的電影可以公開放映,學生告訴她關於同性戀的惡俗笑話(比如“撿肥皂”)之類,教師說,學生之間也說,完全沒有顧忌。至於歧視殘疾人,更加是嚴重得令人震驚的地步。比如,中國大部份公共交通和城市道路設計都不考慮坐輪椅或者聾啞,盲人的,即使有,也經常壞。很多火車站要旅客拎著行李爬上爬下幾百級樓梯,上下天橋沒有升降機等。而殘疾人的稱呼也沒有敏感詞。她就看到有個英文標誌竟然寫著"Crippled people not allowed to enter" (殘廢人不允許進入)!她說,在美國,老師現在上課說殘疾人為"disabled",都有點政治不正確了,要說"physically challenged" (體力受到挑戰的人士),在中國,竟然可以公開說殘疾人為“殘廢”的,太令人震驚了。
中國的超名牌大學比起美國本來就少太多了,而進不了重本和一本大學的人,前途就已經堪憂了,哪家學校敢告訴學生和家長:我們全面學習美式做法,不考試,以學生為中心,自由讀書,徹底減負?君不見有些學校宣稱寒假沒作業,不補課,已經受到家長強烈質疑和抗議了!而中國的“專家”和公知們,卻一邊不遺餘力地攻擊中國教育“應試”的不人道和殘酷,一邊自己就把孩子送到最應試最嚴格的學校去讀書,除非那些早就有能力把孩子送出國的人以外。這種矛盾的做法,其實就已經告訴了我們,在資源缺乏,競爭嚴重的中國,目前教育的那一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假如不通過嚴格考試訓練的應試作法,還有什麼更公平競爭選拔方式?
因此,中國基礎教育在資源缺乏,人口眾多的情形下,把學生弄成乾巴巴的機械產品,只會應試,是精確反映了社會需求的最好辦法。假如取消了應試,改為給予學生完全的自由的話,只會有兩個後果:要么就是有權有勢有錢的子弟霸占所有資源,中產和底層人民的子弟沒有任何機會。(因為不必通過考試擇優錄取了,大家都拼爹)要么就是培訓班生意火爆,沒有錢補習的學生還是沒有機會。(因為考試還是那麼嚴格,老師上課卻沒有任何針對考試的訓練和補習)
所謂“失去自由,教育恐懼終將束縛教育前進的步伐”這個論調是完全錯誤的,讓學生失去“教育自由”的,並不是教育,而是社會的現實需求。假如中國也像美國那樣,在社區大學讀兩年,也能拿一個“飛機維修技工”或者“X光技術員”的證書,一畢業出來就年薪超過十萬美元的話,恐怕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擠破頭都要去擠985,211學校或者非北大清華不去了。只要中國仍然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以製造而不是研發為主的話,“失去自由”的“教育恐懼”將一直存在,這是不管人民怎麼不滿,怎麼希望改革教育,都無法改變的。
美國人認為中國比美國更有言論自由 2015-07-15
最近一位美國同事到國內去教了幾個星期英語,同時又聽了一些中國老師的”家常課“。回來以後,對美國媒體認為中國“專制”,“沒有言論自由”感到不可思議。她說:“我們美國的媒體記者們肯定沒去過中國,中國應該是世界上言論最自由的國家之一!”為什麼這樣說呢?這位美國教師給出了下面的理由:中國沒有“政治正確”的“敏感詞”;可以任意言論攻擊任何群體;對於重大民生事件的公開造謠監管也很有限。
這種“自由”思想,無論在中美教育界,都是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徵是:
1. 用歷史虛無主義,攻擊目前或者過去的教育制度方針教學法等,認為“老”的教育方法是徹底的失敗,需要改革了。比如昨天我參加的一個會議,主持人一開始就說美國當前的教育需要改革,因為從前所有的一切都是失敗的,培養出來的人全是垃圾廢物。我忍不住舉手問:“您說美國教育徹底失敗,那麼請問波音,蘋果,微軟,谷歌,英特爾......等等等等影響了全球的公司,都在中國,還是全都是印度人創造出來的?”
2.認為“壞”的教育是以“應試”為主,不給學生自由,好像製造業一樣,扼殺學生創造力的魔鬼。提倡讓學生有充分的自由決定學習什麼,同時,一切以學生的興趣為中心,不想學的東西絕不強迫。“快樂學習”是一個目標;“以學生為中心”是另外一個目標。
無可諱言,中國教育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應試唯一教育,學生負擔重,學生缺乏創造力......等等。然而,“自由”絕對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靈丹妙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上存在的問題,並不是靠攻擊或改革教育就能實現的,因為教育根本就是社會需求的反映。
對美國教育盲目崇拜的人,很喜歡簡單地移植美國教育的作法。比如學分制;大學自主招生;小學教育以玩為主;還有“建構學說”;還有自己想像出來的“素質教育”等等。但是,這些簡單移植引進美國教育方式的決策人們,都忘記了一點:美國之所以存在這些教育方式,根本就是由美國的社會現實需求決定的。比如,美國的高中實行學分制,那是因為學生的程度參差,不可能讓小學程度的學生跟大學程度的學生在一起上課;美國有“建構學說”,“以學生為中心”,那是因為很多公立學校的老師無法上課,學生太搗亂了,只好編造些理由來騙自己騙校長,讓學生在所謂的“小組協作探究”活動裡面合法地談天說地聊天說閒話,不必安靜聽老師講課。大學自主招生,是因為美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學生們根本就不需要擠到一兩所超一流的大學才有前途,即使高中畢業,不上大學,也能過體面的生活,有房有車根本就不是什麼很奢侈的事情。
為什麼中國教育必須“應試唯一”?為什麼中國教育要把學生變成乾巴巴的製造業產品?因為這完全是由中國的社會需求決定的。
文革時期的”早請示“,”晚匯報“,向領袖效忠的儀式,現在看來非常腦殘,可是那麼多在美國留學的學生,居然沒有任何人對美國小學每天升旗要向美國念效忠詞,向上帝效忠;美國中小學集會之前一定要請出國旗州旗,大家起立念效忠詞這樣的洗腦儀式說過半句。另外,中國的高中現在應該沒有一門叫”政治“的課了吧?高考也沒有”政治“這一科了吧?但是,美國高中就有”美國民主政治“這科,而且還有這門課的AP課程,”高考“也要考的!最後,美國公立學校的老師,大部分是屬於自由派的,因此,一直不遺餘力對學生用自由派觀念洗腦。於是,給他們教育出來的學生,基本上都認為”共和黨是壞人,民主黨才是好的“;”富人都是在窮凶極惡地剝削窮人的。有錢就是罪惡,“等等。當今中國也不會一直說”美帝國主義是死亡腐朽的資本主義“給學生洗腦了吧?
最後,國人認為”人家美國的大學是寬進嚴出,而中國是嚴進寬出“,這明顯又是一個錯誤的認知。美國的好大學錄取率才百分之六到八左右,這叫”寬進“?在美國,真正能夠學到本事而且容易找到工作的大學生,基本沒有畢業於”寬進“的大學的,所以,即使大家都”嚴出“,跟中國一樣,美國也是畢業於名校的學生比較吃香!
所以,對於美國教育,不要一味帶著粉紅色的幻想去看,了解了真相,會讓我們在學習別人的長處的時候更加留意,而且,也不會因為道聽途說而影響了自己的判斷力。
自由”是中國教育問題的靈丹妙藥? 2015-02-12
最近,在方老師的朋友圈裡面瘋傳一篇文章,以一個中國人想像出來的所謂“瑞士鐘錶匠”塔布克(不是沙特阿拉伯的一個省會麼?)“預言”金字塔並非奴隸,而是一批“自由人”建造的故事,來說明中國基礎教育缺乏的是“自由”。作者甚至乾脆加入直接攻擊中國教育的行列裡:“ 我們已經把水靈靈的教育業,弄成了乾巴巴的製造業。製造出一個又一個外貌不同,行為相似的產品。”
想讓基礎教育“自由”,是美國教育界的左傾自由放縱派一直在推崇的東西。早在2006年就被徹底推翻的所謂“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學說”指導下的教學法,就是把這種“自由”發揮到極致的東西。到了現在,在美國不少地方,“以學生為中心”的陰影仍然徘徊不去,頑固地通過當年的教師執照課程學生,當今的各級教育行政領導,在影響著不少公立學校的教學。
可是,國人可能不少人不知道美國的SATII統考有七十多科,AP統考有三十多門,中國高考的科目,無論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七門課,到當今的“3+X”之類,跟美國這些“高考”比起來,簡直就不在一個層次上面,說“小巫見大巫”都算客氣了,一般人根本就不可能全部都考;另外,國人可能會覺得美國的所謂“高考”,題目絕對沒有中國的高考那麼難,那麼變態。這種想法絕對是錯誤的。中國的高考,再難的題目,也是高中學習的內容。但是,美國的AP考試,考的內容是大學二年級的課程內容,假如也說比高考“容易”,這樣的學霸基本就不用讀大學了吧。
其次,“(美國的)統考是全國統一標準”也不完全正確。美國這些大學入學考試評分的標準是全國統一的沒錯;可是錄取標準就不是統一的了。這跟中國一樣,假如考全國卷,評分標準當然是全國統一的,可是為什麼北大清華在北京的錄取比例要比其它省份高?說明錄取標準不統一!美國也一樣,大家都考SAT,評分標準都一樣,可是華裔孩子要比白人孩子和黑人孩子分數高很多才能進入名校。假如哈佛不看膚色光憑成績錄取,亞裔孩子的SAT成績就不需要比白人高140分,比拉丁裔孩子高270分,比黑人孩子高450分才能被錄取進哈佛了。加州理工學院不玩“多元化”的遊戲,光憑成績錄取學生,於是亞裔學生比例從26%猛增加到42%。
最後,“人家的統考可以考好多次”。國人可能都知道,SAT不一定在高中最後一年考,有能力的學生高中第一年考也可以;一年有好幾次。問題是,國人可能不知道,類似SAT,ACT那樣的考試,並不是考得次數越多越好的。因為這種統考的題庫裡面就這麼幾套題目,你考它個十幾次,總會碰到曾經考過的題目,得高分的可能性當然就比只考一次的人要高。因此,大學當然也知道這個情況的,於是,你考十幾次得到的最高分,跟人家考一次就得到的分數雖然一樣,但是你肯定不會被錄取。被大學錄取的可能,是跟你統考的次數成反比的。
第二件被國人誤導的美國教育傳說就是”美國孩子讀書時不用被政治洗腦“。這個真是大笑話。咱們先不要說美國的私立教會學校每天要上宗教課給學生用宗教洗腦的事情了,就說公立學校吧:從小學開始,學生就要學習背誦”國旗誓言“,無論你是美國人還是外國籍拿綠卡的非美國人,還是非法移民,一律要每天向國旗念叨國旗誓言,發誓要向國旗效忠,向美國效忠,為上帝治下的不可分裂的美國製度和自由奮鬥。
跟在中國不同,美國學校的成績評定不是根據一次考試來決定的,每一份作業,每一次考試的成績,都是升大學的時候的評估標準。一個學生,偶爾考一兩次試考得好並不困難,可是每一次作業,每一次考試都是滿分,就不容易了。美國為什麼會有世界最好的大學而中國沒有?答案就是美國這些最好的大學招生的時候,挑選的學生不僅從高中一年級開始,學的每一門課所做的每一份作業,每一次考試都是滿分,任何的入學統考比如SAT, ACT 之類的都滿分,提前學的大學課程也滿分,而且,還參加國際競賽得獎,有空參加各種課外的運動,參加各種課外的研究,參加各種課外的義工,多年如一日......能做到這樣的人,會有時間談戀愛嗎?每天能睡超過3個小時已經不錯了吧?這樣的人,已經不能用“學霸”來形容了,簡直就是學“神”了吧?
總結一下,美國教育的傳說,其實都是中國的童鞋們想像出來的,或者童鞋們沒有真正生活在美國吖!假如來美國看看,真的在美國的公立學校讀幾年書,就知道怎麼回事啦!
再聊國人被誤導的美國教育 2015-12-28
方老師在博客發了一個學生關於美國教育的殘酷真相以後,有的讀者在跟帖討論中,又說出了幾件國人被誤導的美國教育的傳說,讓方老師不得不再就這個話題多說幾句:
第一件國人被誤導的美國教育傳說就是:“美國孩子不用高考,沒有一考定終身的概念。人家大學是用來申請的,而且統考是全國統一標準,不像中國北大、清華在北京的錄取比例是其它省份的幾十倍;而且人家的統考還可以考多次,以最高的一次分數為準。”
這段話裡面有對的部分,可是很多地方都是對美國教育不了解而導致的錯誤。
首先,“美國孩子不用高考”,應該是“美國沒有像中國的高考那種形式的考試”。但是,這不等於美國不存在為了選拔學生進大學而產生的考試,這些考試,無論是考核範圍和種類,都是中國的高考無法相比的。比如國人很多都知道SAT只考數學和英語;ACT除了數學和英語之外還加上一門科學。
8. 在美國學英語學得快
真相:來到美國,我發現原來學得快的是廣州話!我們學校百分之六十以上是中國人,中國人之中大部分是來自廣東的移民,再加上來自香港和澳門的移民同學,他們都說廣州話,於是,說各種其他方言的外省同學很快就學會了廣州話,尤其在一些學校裡面,中文雙語教育就是用廣州話進行的,老師上課就講廣州話,聽不懂的外省同學,過了幾個月就學會了,畢竟是中文,比英語容易多啦!(對比起來,我們方老師上中文課講普通話,已經很中國啦!)然後,在學校裡面,中國同學當然是在一起玩了,中國人在一起,誰敢說英語的,不被人嘲笑裝13才怪呢!我們玩微信,玩QQ,刷微博,連非死不可都是刷中文的,看電視也是中國的節目,玩中文遊戲,上中文網,一到街上就是中國人開的大排檔茶餐廳吃烤串臭豆腐......現在都全球化了,50年前的中國人來到美國,就跟中國完全隔絕了,只好學英語,融入美國的文化。現在我們在美國舊金山生活,除了地點不一樣,所有生活習慣和方式都跟在中國的時候一模一樣,學英語學得快?我只能呵呵了。
9. 美國有很多課餘時間,很多有趣的課外活動
真相:有很多課餘時間的是不讀書的美國學生好不好。你用腳指頭思考都能想得出來:一個從中國來的學生,高中才來到美國,英語就已經落後美國學生起碼十年了,即使一天當兩天用,也要追五年才追得上,美國高中才讀四年,有可能有很多課餘時間嗎?另外,美國的學霸雖然很快就能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可是要上好大學,自己要給自己加料,要上補習班,要參加各種國際競賽,要到大學裡面去脩大學的課程,讓自己在申請大學的時候競爭力更強,要想辦法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哪裡會有課餘時間?至於“有趣的課外活動”,美國那些有錢的世家子弟可以跟著他們的父兄籌款,打高爾夫,擊劍,在遊艇上主持救濟非洲災民的慈善活動,我們這些新移民有這個本事嗎?
10. 美國學生很自由,可以談戀愛,不會被班主任說“早戀”
真相:這個傳說部分是真的:美國的老師不會管學生戀愛,甚至會鼓勵學生談戀愛(稱為“約會”,不是中國人所認為的那種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但是,談戀愛,至少要“談”吧?我們有時間嗎?
美國老師上課還用一種古董,叫" overhead projector",讓我對科技如此“發達”的美國大開眼界啦,這個東西是用一塊塑料紙,上面用筆寫了要教的東西,然後放在上面,通過光線反射,投影到銀幕上面的。老師寫完一段,然後就用濕布把寫在塑料紙上的字擦掉,然後再寫。哇,這種“高科技”,讓我對落後的美國簡直蔥白得五體投地!我真是超級懷念我的母校那高大上的教學樓,那現代化的電腦投影和老師精心製作的多媒體課件,那專業化的科學實驗室......美國哪裡先進了?明明比中國落後起碼五十年好不好?看著好多不會用電腦的美國老師,用最純樸的方法教導著我們,而且,還教出了每年那麼多諾貝爾獎得主,我再也不相信傳言了!
5. 美國是一個人人平等的國家
真相:美國學校裡面的欺凌很嚴重,白人欺負黑人,黑人欺負中國人,黑社會爭地盤,組織學生賣淫販賣毒品......老師也有任性的,想給A 就給A,想給你F就F,人人平等真是一件笑話。種族歧視仍然存在!
6. 美國進名牌大學很容易
真相:來到美國,上那種藍翔技校那樣的學校(比如“清泉學院”)都不容易呢,還敢想哈佛?不用考試的“市立大學”,社區大學,年滿十八歲就人人都能上,交錢就能上的野雞大學克萊恩學院也有啊,你確定來美國就上那種大學?假如想進好點的大學,在美國反而比在中國更難進,因為美國好大學的招生官在招美國學生的時候要考慮多元文化,不能只招中國人,要考慮我們將來是否能成為美國未來的領導人,於是,我們要想辦法做義工,當領袖,去扶貧救弱擔任國會議員的助理。這種事情我們這些小留學生和新移民能做到嗎?假如家裡不是美國長期財雄勢大的家族,有機會去當神馬議員助理嗎?可是,美國大學招生官到中國去招生,當然就全部招中國人,而且也不需要考慮將來這些從中國招來的人能否成為美國的未來領導人。我們這些在美國的華人,想上美國名校,只能拼成績,賺人品,靠上帝佛祖保佑了。
7. 美國道德素質教育好
真相:美國很多學生都敢當著老師面用粗言穢語罵老師。美國學生道德敗壞,只要不違反法律,都沒問題,更加沒人去教育他們,因為美國的公立學校是禁止進行道德教育的。
2. 美國的課程簡單
真相: 來到美國高中,我才發現,原來加減乘除是給弱智的特殊教育學生讀的;上下左右過春節吃餃子是給不懂中文的ABC和老美學的。我學的數學深得要命,我讀的中文連我在國內的小伙伴都說難,我做的中文作業連我在國內的語文老師都不會做。也是啊,國內的語文課本哪裡會像我們這樣,會既學魯迅又學金庸;既學哈金又學嚴歌苓;您知道莫言跟高行健的小說技巧跟美國哪個小說家類似嗎?您知道比喻跟比擬的區別嗎?您知道怎樣用“拈連”跟“移就”這兩種修辭怎樣用嗎?......好吧,您是學霸,這些都會,算你狠;但是我擔保您的語文老師肯定不知道原來“雙聲”叫做" alliteration",而“疊韻”叫做"assonance"吧?好,您的語文老師也是英語老師,我擔保她絕對不會知道" aposiopesis"是“跳脫”這種修辭法!還有那些叫做“AP”課的大學先修課,連學霸都要超級汗的,難得要命!以後,誰說美國的課程簡單,我直接跟誰急!
3. 美國的午餐好吃
真相:看到美國學校的午餐我就崩潰了!說好的牛排呢?可樂呢?“塔可”是什麼鬼?腫麼在中國的“塔可鐘”從來沒見過?還有,表示一開始我不知道那些像翔的不明物體是神馬,後來才知道是墨西哥餐的豆醬,要多難看有多難吃,尼瑪黑暗料理麼?可樂在校園裡面甚至是不能出現的,因為含糖,政府怕未來的國家主人年紀小小就得糖尿病,於是禁止在校園提供或者出售含糖飲料,不僅汽水可樂,連蘋果汁都不能出現。青菜只能是生沙拉,當然不能有那種好吃的沙拉醬,因為不健康。分量非常少,因為怕學生吃飽了就會肥胖。可是,小學生跟高中生同樣的分量;男生跟女生同樣的分量,難道我們是機器人麼?
4. 美國學校的設備先進
真相:來到美國之後,我欣喜地期待上學的時光,那一人發一台的蘋果電腦!可是,事實讓我又一次失望啦!學校的電腦竟然是十年前的!有的還用巨大的那種15寸顯示屏,可能都有30年了。我們用電腦要到電腦室,啟動一台電腦的時間,我在微信已經跟同學聊了十分鍾天了。學校好多課室還是用黑板的,老師用粉筆!他們堅持原始的手寫方法來教書,他們竟然根本就沒聽說過什麼叫“課件”!也對哈,幾百塊錢美元一套的微軟辦公室軟件,老師的工資又不高,誰買得起啊?
為了讓什麼都不想做的學生能跟非常聰明努力的學生在一起上課,"專家"們就創立了"多元智能","分層教學","以學生為本"這樣的垃圾理論。所謂"以學生為本",就是讓學生自己挑想學什麼,怎樣學,或者不想學什麼。"多元智能"就是斷定某些學生只要具備某種能力,就必須給予好成績。比如一個學生籃球打得好,但是考試永遠是零分,根據多元智能的理論,這個學生考試就必須給予及格的成績。至於"分層教學",更加是讓水平差異極大,弱智和天才學生都必須在同一個班上課提供了理論基礎。
綜上所述,美國公立教育改革的很多理論,都是一些自欺欺人,或者是讓政客用來炫耀政績的垃圾,中國教育不需要,也不應該學這樣的理論,更加不應該把一知半解的東西通過自己的想像,就當作美國公立教育的普遍適用原則加以大力炫耀推廣。近年來,中國教育因為盲目崇拜美國教育而撿起的垃圾理論非常多,除了"素質教育","建構理論"之類,還有比如中國人盲目接受美國的所謂"公平教育"理念,取消了重點學校,使用"學區"來分配學生(於是"學區房"現象亂成一片害人害己),可是美國的"學區"根本就跟中國不一樣。垃圾"公平教育"理論,甚至還讓中國人撿來取消天才先修班,取消重點班,班裡面有一個學生程度不如其他同學,全班都不許學程度高點的內容,全班要陪著這個學生。至於中國人在學習美國垃圾理論指導的教學方法更加比比皆是!長此以往,中國教育將失去自己的特色,最終淪為邯鄲學步的可悲後果。
美國公立教育的十大傳說與真相 2015-12-17
美國教育一直在國人眼中是先進的代表,學習的榜樣。國人YY 出來的美國“素質教育”甚至還被寫上了中國的官方文件中要求全國學校推行。但是,真正的美國教育是怎樣的?隨著越來越多的小留學生來到美國讀書,美國公立中小學教育的真相正慢慢地呈現在國人面前。下面,我們來看看方老師班上的一位小留學生是怎樣吐槽美國教育的:
1. 美國的課堂輕鬆
真相:然而,到了美國後,我發現實際不是這樣的!手機在課堂依舊是不能出現的,如果在課堂玩手機被沒收了,還會被送到訓導主任辦公室,會被打電話回家叫家長來開會!考試沒有也是假的。小考一個星期一次,測驗無數,大考一個月一次,天天上課抄一大堆筆記,回家還有許多作業!跟想像真是天壤之別!
綜上所述,因為有大學要求的原因,美國高中的分班教學非常的細緻嚴格,對程度高的學生有高級的課程,高級的班給他們上;程度低的學生也有適合他們程度的課給他們上。“擇班”雖然有學生和家長的參與,但是主要還是根據學生平時和考試的成績來分的,保證了分班的公平。同時,因為學生挑選的是課程,而不是教師,這樣就保證了不會出現“挑名師”的不公平現象,因為“名師”開的課並不一定是該學生需要上的課,或者是適合他的程度的課。另外,美國的分班教學是建立在走班制的基礎上的,走班制可以用不同課程的方法把不同能力的同一個年級的學生分到不同的班裡面去學習,讓學生可以得到最有針對性的教育,也讓同一個程度的學生互助方便,教師教學效率更高。
分班教學,正是美國教育成功的一個原因。
中國教育為什麼喜歡抄襲美國公立教育的垃圾理論?2016-04-30
美國公立教育經常要進行"改革",幾十年來美國公立教育的改革就從來沒有"成功"過。這種現象的出現,大致有三個原因:政客為了升遷或者製造政績,打擊政敵;教育界被迫無奈的權宜之計,或者是工商界對教育界的倒逼。
首先,美國公立教育的所有改革,很多都跟政客為了升遷或者製造政績分不開的。.......所以,公立教育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改革,很多都是教育委員們為了將來在從政的路上升遷或製造政績而推出的,目的很多根本就不是為了改進教育,讓學生受益。例如,"禁止設立精英重點學校",就是打著"教育公平"的旗號進行的。政客通過推出這個政策,給人以"努力為民眾爭取公平教育"的印象,可是,對學有餘力,能拔尖的學生,就剝奪了他們接受最適合他們的教育的權利了。這種不公平的現象,因為精英學生所在的家庭佔少數,無法用選票驅逐這些無良政客,於是便經常殘害精英學生。
其次,美國公立教育的改革很多是迫於無奈產生的。因為美國是K-12年級一共十三年的義務教育,學生假如不想讀書,在課堂上搗亂,學校對此是毫無辦法的,老師也束手無策。為了讓一個吵鬧得天翻地覆的教室看上去還比較正常,教育"專家"們只好想出一些自欺欺人的"理論",讓公立學校的教室不那麼難看。比如,為了讓學生可以合法在課堂吵鬧聊天,"專家"們就創立了"建構理論教學法",讓學生們通過小組協作等方式,在聊天中"建構","探究","發現"自己要學的東西。(結果是什麼也沒學到)
美國是怎樣進行分班教學的?2016-09-04
美國公立教育一些由左傾放縱派炮製出來的毒草“理論”,往往會披著“素質教育”的美麗外套悄悄溜進中國教育界,讓沒有時間緊跟國外最新的教育理論,英語也不怎麼過關的中國教育行政領導紛紛上當受騙。方老師最近發現,國內的學校竟然連“分班教學”都不敢提了,用“分層教學”來取代,而且,像“重點班”這樣的東西,更加是如同洪水猛獸,要國家教育部門三令五申不准設立,這種受騙上當,被美國垃圾“理論”毒害而自毀長城的做法,真令方老師感覺痛心。
美國公立學校在“政治正確”的垃圾思想指導下,視"tracking" (按能力分班教學)為洪水猛獸,已經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了,但是,這種在美國小學和初中能夠實行的東西,在美國的高中非常難實行,到了美國大學,更加是不可能的事情。假如連美國的大學都取消分班教學了,哈佛耶魯斯坦福之類馬上會變成連藍翔都不如的學校,根本就不會是全世界精英學子嚮往的聖地了。
中國不能設立重點班,不能“擇班”,不准“分班教學”,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些非常充分的理由(比如教師資源的分配問題和學校資源的調配矛盾等)。但是,假如用了美國的垃圾“理論”來為不准分班教學辯解,就十分可笑了。.........
美國的高中擔負著向美國大學輸送合格學生的任務。假如一家高中開設的課程和畢業出來的學生無法達到大學的要求,認證機構馬上就會發現,該高中就有被列為“野雞高中”的危險- 開設的課程不被中立的學校認證機構承認,大學當然也不會承認該校的成績,這樣,該校的所有學生都不會有資格申請全美國四年制的大學。同時,假如任何公立高中的課程不被承認的話,是要向全社會公佈的,這樣的爛學校當然不會有任何人進,只能關門大吉。所以,沒有人,哪怕是左傾放縱派“理論家”自己,會不顧一切把自己的孩子往這樣的學校送。
在這樣的嚴格要求下,決定了美國公立高中必須進行分班教學,不可以把程度不一的學生全部弄在一起上課。
美國怎樣進行分班教學?簡單來說,就是把學生根據不同的能力,分到不同的班去學習。這個“分班”不是固定的,假如學生有進步,可以從低級調到高級的班去。以方老師所在的高中來解釋一下我們是怎樣做的吧:..............
胡汛:我們的研究中,有兩個發現是創新的:
第1, 乳酸陰離子和氫離子的協同作用,使得腫瘤細胞在葡萄糖很少時非常節約地利用葡萄糖,在沒有葡萄糖進入的情況下進入“休眠”狀態,當有葡萄糖供應時即可恢復生長。提出了乳酸根和氫離子在腫瘤細胞耐受葡萄糖剝奪中的重要做用,發表在2012年的Journal of Pathology。
第2, 乳酸解離成乳酸陰離子和氫離子,它們改變了腫瘤細胞的代謝模式,讓它從非常浪費變成非常節約,提出了腫瘤細胞的雙重代謝模式,發表在2014年的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和2016年的Oncotarget雜誌上。
在我們之前,日本研究人員發現,人體的正常血液中,糖的含量是6mmol/L,但腫瘤中如胃癌只有0.1 mmol/L;另外一個研究中,科研人員發現,腫瘤中存在間歇性或者持續性的葡萄糖缺乏。為什麼這樣的情況下,腫瘤還能活?我們的研究可以來解釋它。但是,可能離真正的證明,還有一段路。
我們在小鼠身上的實驗證明,在腫瘤旁注射碳酸氫鈉之後,可以觀察到腫瘤的大面積壞死,符合我們在實驗室的發現。雖然TILA-TACE是在TACE基礎上的一個治療,但小蘇打的作用,是非常關鍵的,而不是調節口味的佐料。
問:這個治療,有沒有什麼副作用?
晁明:從我們的研究來看,副作用不大,完全可以耐受,因為是局部的化療,遠小於全身化療的副作用。
問:接下來有什麼研究計劃?
晁明:目前,我們正在對所有經過這項治療的病人的情況,做一個統計。eLife也希望我們報告後續的研究進展。
另外,我們還在做一個工作,看看不使用化療藥物,能否取得同樣的治療效果。這項研究中,病人都是接受化療的。如果可以(不用化療),對病人來說,就可以大大減輕痛苦和醫療費用。
問:對網絡上的關注、爭論,你們是怎麼看的?
晁明:對於科學問題,重要的是,用嚴謹的研究和實踐去證明。
胡汛:我們的研究是一個進步,但離終極目標還很遠,接下來,作為我,希望有個安靜的環境,回到實驗室腳踏實地地做研究。我是一個基礎研究工作者,接到很多電話和Email來詢問,詢問的都是臨床問題,而臨床治療,我是外行,希望大家能理解。
回應
科普對公知大V噴子無效。噴子就是宇宙牌發動機,屬於永動機類型的,啥都不需要,就可以持續噴勃
http://news.sina.com.cn/c/nd/2016-09-25/doc-ifxwevmf2217396.shtml
問:有效反應率100%,是什麼意思?
晁明:醫學有非常專業用語,向老百姓通俗的解釋,可能會引起誤解。簡單說,就是腫瘤對這項治療有反應,如果沒反應,就是無效。
其次,反應到什麼程度,才算有效?這方面,有很多標準。比如RECIST標準,這個標準主要針對放化療的效果,治療後腫瘤縮小50%認為有效。
另外還有EASL標準,也是本研究中採用的標準。栓塞治療,肝癌的縮小需要經過很長時間,EASL標準主要看壞死率,壞死了多少,壞死50%以上認為是有效。
在我們的研究中,40例病人有效反應率100%,這個數字是真實的。後來又做了上百例,當然也有無效的,但總的有效率在90%以上。
問:40人的研究,樣本量是不是太小,無法說明問題?
胡汛:臨床研究,有大樣本研究、小樣本研究,我們這次是一個小樣本、單中心的研究。
我們開展的研究是探索性的研究(Pilot Study),前沿性的研究。我們只是引領性的作用,向大家報告了這麼一種現象。
晁明:臨床研究,有很嚴格的入組標準、排除標準。與真實的治療場景肯定不一樣。
問:十幾塊錢的小蘇打可以“餓死”癌細胞,是否意味著將來的治療費用可以大大降低?
晁明:提高療效減少了重複治療的次數,總體的醫療費用一定會得到降低。比較大的肝癌腫瘤,可能會需要很多輪次的cTACE,但這個療法提高了治療的有效性,可以減少治療次數,從而減少總體治療費用。小蘇打是一種非常便宜的藥物,並沒有增加原來基礎cTACE的費用根據初步研究結果,反映出來的腫瘤殘留率相對治療效果提高80%
胡汛:根據腫瘤殘留率來講,在這個研究中,單次治療後TILA-TACE組腫瘤平均殘留百分率是cTACE組的腫瘤平均殘留百分率的1/6,用腫瘤平均殘留百分率反映出來的相對治療效果提高了80%。
問:TILA-TACE是一個全新的治療,還是在原有治療手段上的改良?怎麼評價小蘇打的作用,是否真像有些人說的那樣,只不過一點佐料?
晁明: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是上世紀70年代,由日本學者提出的,一直沿用至今,確實有療效。但這個治療有一個瓶頸,療效不高。所以我們兩人一直在探討,如何能提高療效。於是,有了TILA-TACE。
胡教授2012年發表的研究,是腫瘤治療思路的創新,是機制的創新。所以TILA-TACE 是有科學背景的,不是改良,是創新,是中國學者提出來的一種新的治療思路。
問:小蘇打是如何治療癌症的?喝小蘇打可以治療癌症嗎?
晁明:喝鹼性水確實有益健康,這是公認的常識。好的礦泉水,一定是偏鹼性的。但是,鹼性水是否有抗癌的作用?這個沒有研究。口服鹼性水,是否能抗癌?我也不清楚。國外確實有個報導案例,一個腎癌患者,不能手術、放化療,醫生推薦他喝蘇打水。但這是個別案例,不代表嚴謹的科學,是否是小蘇打起了作用,不知道。
我們的研究中,採用的治療方法是直接針對滋養腫瘤的血管,向瘤體注射碳酸氫鈉(小蘇打),而不是喝小蘇打。我們始終認為,這只是一個初步的研究,真正的科學需要反複驗證。很多人給我打電話,第一個問“是不是真的?我可以斬釘截鐵的說,我們的研究是真實的。
問:小蘇打治療癌症,除了肝癌,對哪些惡性腫瘤有效?
晁明:本研究中有非常嚴格的定義,針對原發性的肝細胞肝癌患者。其他腫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但是胡教授團隊發現的原理,對很多實體腫瘤有共性,具體如何治療,需要進步一探索,比如腫瘤的部位、血供條件、能否進行栓塞等等。
比如,腫瘤長在腦部,栓塞的時候很難避免正常組織不受損傷;再比如,肌肉部位的腫瘤,栓塞必須很仔細,否則會造成肌肉壞死。
問:所有的肝癌患者,都可以嘗試這種新的治療方法嗎?
晁明:首先希望公眾明白一個事實:腫瘤是一個全身性疾病,需要綜合治療。即使在我們的研究中,也需要其他科室的配合,比如放療,肝癌很容易侵犯大血管,治療癌栓就需要做精準放療。
TIlA-TACE目前針對原發性肝細胞肝癌的終末期患者,我們還沒有突破。從醫學角度來說,腫塊大於3公分,就算中期;有脈管侵犯或肝外轉移,就屬於晚期。大量腹水、黃疸,這些屬於本項治療的禁忌。
問:這個治療,什麼時候可以大規模的推廣?
晁明:今年6月份,我和胡教授參加的亞太心血管國際年會上,已經介紹了這個方法;今年5月,我們主辦的一個創新高峰論壇上,也介紹過,這其實就是推廣,其他醫療機構如果感興趣,有能力,也可以開展這種治療。
但是,就我們的研究來說,後續還需要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至於,什麼時候才能成為一種成熟的、常規的治療項目,結果是自然流淌出來的,我們不追求速度。
丁超:小蘇打餓死癌細胞?能別這麼標題黨嗎 2016-09-26
最近,中文媒體上,關於癌症的一則新聞成為了熱點:浙大附二醫院胡汛教授團隊研發了“TILA-TACE”療法治療晚期肝癌,被媒體稱為“小蘇打餓死癌細胞”。
首先要說的是,這則研究是客觀存在的,並且發在了著名的期刊《eLife》上。
但媒體的報導存在很大偏差,以至於跟現實已經拉開很大差距了。作為腫瘤科醫生,我收到了不少私信問詢,因此覺得有必要談一下。
要點一:小蘇打不是用來吃的
要點二:光用小蘇打是不行的
1. 癌細胞的新陳代謝產物主要是乳酸
2. 積累的乳酸可能幫助癌細胞長勢更旺盛
3. 小蘇打可以中和乳酸
要點三:新療法只針對特定癌症
回應
我很擔心會有騙子藉著熱點、炮製小蘇打水賣給患者喝來抗癌。
現在的很多媒體人總想搞個大新聞。
我覺得腦子正常的人在看過那篇原始報導後並不會產生用小蘇打或者吃小蘇打就能治癌……丁香園的這篇文實際上就是自己樹靶子自己打,很好玩么?!
原來的報導裡說得很清楚,醫療團隊發現了比現有阻斷更有效的方法,這是對現有療法的一次改進,而且目前看很有潛力。同時文章裡說,目前只能針對血管分佈較簡單的肝癌,而供給系統比較複雜的肝癌或是更為複雜的腺癌就還不行
我不知道一個正常人在看過這樣的文章後怎麼能得出吃小蘇打治癌的印象,更不知道這篇所謂打臉文的作者又是擁有怎樣的邏輯.認為別人看完這篇文會產生吃小蘇打治癌的印象……
小蘇打可以“餓死”癌細胞?當事醫生回應質疑2016.9.25每日經濟新聞
這兩天,因為“小蘇打餓死癌細胞”的新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上上下下的電話都被打爆了,上至院長下至急診科,都接到了無數諮詢電話。
新聞一出,瞬間在網絡上引起熱議,有人捧,有人噴,而癌症患者視為救命稻草,甚至有患者直接從四川飛到了杭州。
這個局面,是兩位教授不曾料到的。今天,本報記者再次採訪了兩位教授,對於網友們關心的幾個關鍵問題,以及網絡上的爭論,做出了回應。
問:eLife 是個什麼樣的學術雜誌?
胡汛:eLife ,由美國著名的斯頓醫學研究中心,德國的Max Plank Society(馬克斯·普朗克學會)、英國的Welcome Trust(惠康基金會)共同資助創立,為非營利性雜誌。總編是諾貝爾生物學獎得主、伯克利大學著名生物學家Randy Schekma,它的20個資深編委中,有10個是美國科學院的院士。
自主創新的同時,我國還參與多個國際合作的望遠鏡項目,包括世界上正在研製的兩套新一代巨型望遠鏡——30米光學望遠鏡和平方公里陣射電望遠鏡。
30米光學望遠鏡拼接主鏡將具備9倍於當今最大望遠鏡的集光能力,圖像分辨率也將比當前所能達到的最高分辨率高3倍。根據不同觀測目標和方法,它的探測深度將是現有望遠鏡的10至100倍。
平方公里陣射電望遠鏡項目由兩套先進的望遠鏡設備構成,一套是位於南部非洲的蝶形天線陣,另一套是位於澳大利亞的低頻孔徑陣列。蝶形天線陣由200面拋物面天線組成,看起來像“衛星鍋蓋”;低頻孔徑陣列由超過10萬個偶極天線組成,看起來像“電視天線”。它們將被科學家用來觀測宇宙“黑暗時代”,並蒐尋地外文明的蛛絲馬跡。
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鄭曉年說,天文學研究和天文設施都是開放的,先進的天文設施建起來了,就需要優秀的研究團隊。國家天文台正千方百計吸引國內知名專家和學者,利用大射電等先進望遠鏡開展前沿科學和應用技術的研究,爭取早出成果。
相關新聞
中國天眼背後秘密:國外沒看上該方案中國決定自己造 其實早在1993年、1994年間,天文領域就已經在進行國際方面的合作,準備研製巨型天文望遠鏡,參與國就包括中國,而且中國科學家還拿出了具體的方案,但很遺憾,方案沒有被採納。考慮到這個方案的可行性,中國最終決定自主研發這一項技術,這才有了今天的天眼!
回應
這套裝備,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中國反介入的手段,有了質的提升。美國的所有秘密,都將不是秘密。
說真的,我真不太清楚這跟國家安全有啥關係?
古代火藥也是因煉丹需要發明出來的,看起來跟國家安全沒關係。可誰又能想到火藥演變成的彈藥,成為西方列強敲開中國大門的利器。
錢多撐得,首先飽飯都談不上就他們爭沒多大意義的第一
你還吃不飽飯嗎?
看來科學家還真是高上,不贊同不用上稅去給科學家燒。高上的人就算天天拿錢去燒出一個個天下第一,也不用去搞民生咯。
改革開放令到十幾億人脫離平困,這就是沒有發展民生的結果?
噴子口口聲聲說民生,卻從來不知道如何發展民生?殊不知尖端科技的突破就民生髮展最大的推動力
說的好,我每次都看到有人出來說民生
“發現更多脈衝星,從脈衝星中遴選出脈衝信號穩定的毫秒級脈衝星,將來有望應用於空間飛行器導航領域。”嚴俊說,目前國內外相關研究都處於概念階段。
今天天文領域講究立體化作戰,僅有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還遠不夠。從某一點看宇宙,視野有限,望遠鏡要形成陣列才能發揮更強威力。
“大射電擅長的觀測頻率是中低頻,而高頻的亞毫米波、毫米波領域也需要更強的望遠鏡,才能形成比較完備的觀測體系。”朱明解釋說。
按計劃,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將和我國其他5座射電望遠鏡組成“天眼”群——甚長基線乾涉測量網,並主導國際射電領域的低頻測量網,從而更好地獲取天體超精細結構。
未來5至10年,大射電等項目只是我國大望遠鏡建設浪潮的前浪。據嚴俊透露,中國12米光學紅外望遠鏡已初步通過專家評審,有望於“十三五”規劃期間立項。
目前,我國最大的光學望遠鏡是位於雲南麗江的2.4米光學望遠鏡,與國際上領先的西班牙10.4米光學望遠鏡、美國10米光學望遠鏡和日本8米光學望遠鏡等仍有較大差距。
12米光學紅外望遠鏡建成後將為暗能量本質、引力波源光學認證和研究、太陽系外類地行星探測、超大質量黑洞、第一代恆星等前沿科學問題提供在國際上有競爭力的觀測平台。
有紅外望遠鏡,就有紫外望遠鏡和X射線望遠鏡,我國正計劃把望遠鏡家族的基地拓展到空間領域。
今年年底,我國將發射自主研製的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它可以進行寬波段大天區X射線巡天成像,具有獨特的觀測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體多波段X射線快速光變的能力,並可以監視天空的高能爆發現象。
“隨著我國空間站逐步具備維護在軌航天器功能,建造中國版'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嚴俊說,立體化作戰的望遠鏡集群,不僅將大幅提升我國在天文科學與技術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還能廣泛應用於導航、定位、航天、深空探測等領域。
天文學領域的技術看上去顯得“高大上”,但實際上離我們的生活卻很近:射電天文學家在研究中的副產品WLAN技術,成了今天每個人生活都離不開的WIFI技術的前身;天文學類地行星的研究,讓我們有了與“來自星星的你”交流的靈感……
為了建造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我國天文學家等待了22年,研究和建設團隊也從1994年以南仁東、彭勃為核心的5人小組擴展至上百人。
中國造世界最大球面射電望遠鏡今日啟用口徑500米
2016.9.25,有著“超級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將在貴州平塘的喀斯特窪坑中落成啟用,吸引著世界目光。
1609年,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用自製的天文望遠鏡發現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的環形山,成為利用望遠鏡觀測天體第一人。
400多年後,代表中國科技高度的大射電望遠鏡,將首批觀測目標鎖定在直徑10萬光年的銀河系邊緣,探究恆星起源的秘密,也將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刻度。
宇宙到底有多大?這是人類秉承探索發現的天性不斷追尋的問題。在發現未知地帶的征程中,中國天文人將不畏艱苦、不斷創新,奏響探索宇宙的新暢想曲。
望遠鏡“鍋蓋”越大越靈敏,500米的“超級天眼”究竟有多靈敏?科學家打了個比方,有人在月亮上打手機,也逃不過它的“眼睛”。
而對老一輩天文學家來說,擁有這樣的望遠鏡一直是個夢。我國天文學長期落後,主要受制於望遠鏡設備。
二戰後射電天文學方興未艾,接連湧現類星體、脈衝星、星際分子和微波背景輻射四大天文發現,而我國在這一領域卻長期處於空白狀態。
走過蹣跚學步、仰望西方強國的階段,近年來我國陸續建成5座射電望遠鏡,口徑從25米到65米不等。不過,與美國的305米口徑和德國1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相比,我們的射電望遠鏡觀測能力還比較有限。
“天文設備按國際慣例都是開放的,但中國人要獨立申請使用國外望遠鏡比較難。國內外設備差距比較大,缺乏平等合作的基礎。”國家天文台“百人計劃”研究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工程科學部主任朱明說,只有走自主研製之路,才可以扭轉這一局面。
國家天文台射電天文研究部首席科學家、“千人計劃”專家李菂說,中國大射電在很多領域都具備超強的能力:發現氣體星係有望在過去的基礎上提高10倍,發現的脈衝星數量有望翻倍,有望發現新的星際分子……
射電望遠鏡誕生至今,人類發現約2500顆脈衝星,它們全部位於銀河系內。科學家們將中國大射電首批觀測目標鎖定在銀河系外,希望依靠其超群的靈敏度搜尋河外星系的脈衝星。
杭州工廠老闆:開價七千為何招不到一個技術工?
杭州一家襪廠的老闆姜宇,開出每月7000元的工資,依然難以找到所需的技術工人。
據《新京報》記者趙毅波2016.9.23報導稱,姜宇所經歷的正是已經席捲沿海製造業多年的“招工難”,一方面是用工成本上升,一方面則是即便高薪也不易招到合適的技術工。
按姜宇的說法,在他的工廠裡待遇“不會比電子廠差”。但即便每年招的人數並不多,且工資提高到比同行業高三成,卻並沒有足夠合適的人來應聘。
報導稱,目前製造業高級技工缺口超400萬人,襪廠老闆稱年輕人不喜歡進工廠,專家則表示,需花大力氣發展職業教育。
人社部數據顯示,從行業需求看,80.6%的企業用人需求集中在製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這三個行業,其中又以製造業佔比最高,達34.7%。其中技師、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高級工的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較大,分別為2.0、1.94、1.81、1.77。中國2.25億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僅製造業高級技工缺口就達400餘萬人。
“年輕人不愛進工廠”
姜宇告訴新京報記者,年輕人不愛進工廠是技術工短缺的主要原因。“現在其實找工作的人並不少,問題是年輕人普遍想做電商、開網店、做服務業,不喜歡進工廠做製造業”。
如何解決製造業“缺人”?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工急缺的問題,不少企業開始實施內部培養。據富士康宣傳負責人此前介紹,公司目前正通過教育手段來提高公司生產效率。富士康工會設立了IE學院,員工在此可接受培訓,所獲證書也能得到國家認可。但對於一般企業來說,普遍急功近利,並不願付出這麼高成本。企業把工人培養好容易,但卻很難把對方留下來。
在企業主動內部培養的同時,國家則試圖從教育制度改革上為製造業“缺人”尋求出路。2014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讓每個人都有出彩機會。同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
回應
中國曾經有一套完整的企業技校加師傅傳帶的技工培訓體系,現在都被華而不實的市場化“大學”取代了。於是不得不回頭走老路。
臨床上,晁明給出解釋:“常規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cTACE)切斷了腫瘤的'食物通道',然後我們再用碳酸氫鈉去除腫瘤內的氫離子,相當於不僅不給腫瘤'吃飯',還讓它去健身房快速消耗,迅速'餓死'。”
令人欣喜地是,他們進行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用cTACE治療了37例病人,18例有效;用TILA-TACE治療了40例病人,40例有效。
而且在這個臨床研究中用TILA-TACE治療的肝癌都是難治型肝癌。
而國際上綜合報導,cTACE治療的平均客觀有效率位35%。35%到100%,這樣巨大的對比,不僅讓國際同行在接受這篇文章時,非常慎重,就連兩位教授也一直是帶著懷疑在進行這項研究。
“目前初步統計,病人的中位生存期,已超過三年半;後續還需要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如果證實有效,對肝癌治療來說,確實是一個飛躍。”兩位專家表示。
回應
了不起的醫學發現,更可貴的使用和廉價藥物就可以殺死癌細胞。向兩位醫生致敬:該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這絕對是拆歐美醫藥資本的台,估計很快搞事的就要來了
小蘇打殺死癌細胞的前提是葡萄糖含量很低。人體葡萄糖含量很低是有生命危險的。想採用這個方法治療癌症,必須支付昂貴的生命維持費用,不會是廉價方案。
不是說是靶向的嗎
這代表著癌症治療的新思路。流行的西方醫學的治療思路是對抗性的,你長出來我就殺死你,治療的是病症的表象與結果,而且主要靠藥物和化療來單純殺死癌細胞,結果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也把病人折騰的半死,最後還是未能完全戰勝癌症。我相信浙大醫生的這種治療方法源自於中國思維的食療,治療根本,從癌細胞攝入能量入手來抑制、餓死癌細胞。所以中國思維是可以為世界的很多疑難問題提供不同思路的。
重大突破!癌細胞竟被中國醫生用這種方法弄死了
據新華社2016.9.24報導,他和研究團隊一起發現了“餓死”癌細胞的新療法,並發表在國際生物和醫學領域權威雜誌elife上,得到了國際著名腫瘤學者的肯定。
“癌細胞也需要'吃'東西才能生存,剝奪它的食物,癌細胞就會死亡。”浙江大學腫瘤研究所教授胡汛說,就是循著這個看似簡單的原理,他和研究團隊一起發現了“餓死”癌細胞的新療法,並發表在國際生物和醫學領域權威雜誌elife上,得到了國際著名腫瘤學者的肯定。
經過多年基礎研究,胡汛發現葡萄糖是癌細胞必需“吃”的東西,照理看剝奪葡萄糖癌細胞就會死亡。但實際上葡萄糖供應不足時,腫瘤沒有餓死還不斷生長。
胡汛道出了其中奧秘:腫瘤中有大量的乳酸,乳酸解離成乳酸陰離子和氫離子,成為癌細胞的兩位“幫手”,讓其自身能夠根據“食物”的多少決定“消耗”多少。
兩位“幫手”協同作用,使得癌細胞在葡萄糖含量很少時,非常節約地利用葡萄糖;在沒有葡萄糖的情況下進入“休眠”狀態;當有葡萄糖供應時即刻恢復生長狀態。
因此,若想有效“餓死”癌細胞,不僅要剝奪葡萄糖,還需同時破壞乳酸陰離子和氫離子的協同作用。在葡萄糖飢餓或缺乏的前提下,只要去除這兩個因子中的任何一個,癌細胞就會快速死亡。
研究人員用鹼如碳酸氫鈉(小蘇打)來去除腫瘤內的氫離子,就可破壞乳酸根和氫離子的協同作用,從而快速有效地殺死處於葡萄糖飢餓或缺乏的腫瘤細胞。
2012年起,擁有30年臨床經驗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放射介入科醫生晁明和胡汛團隊一拍即合,投入到對原發性肝細胞肝癌新型療法研究中,並將這種方法命名為“靶向腫瘤內乳酸陰離子和氫離子的動脈插管化療栓塞術”,簡稱“TILA-TACE”。
日稱中國人或將頻獲諾貝爾獎 科技水平是否已超日本
日本《產經新聞》2016.9.22文章,原題:中國科技水平已經超過日本?“我正在想,運用高科技的自動駕駛時代已經到來。如果(日本)不努力的話……”日本科技政策擔當大臣(兼)鶴保庸介9月6日在記者會上強調說。鶴保之所以對日本科技的未來表示擔憂,是因為近年來日本的科技水平明顯下降,而中國卻急速赶超。有專家甚至斷言稱,“在科技領域,中國無論質還是量都已經超過了日本。”
在日本被譽為“夢幻反應堆”的“文殊”號核反應堆在竣工時被寄予厚望,但因故障頻頻目前實際上已經處於廢棄狀態。還有因人為失誤運行不到3個月就停擺的X射線天文衛星“瞳”等,這些都令日本“科技處於世界最先進水平”的自負心理深受打擊。相比之下,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舉全國之力提昇科技水平。中國的研發投資已遠超日本。2013年,中國的研發費用高達35億日元,約為日本的2倍。而且,這一差距今後還將擴大。在研究人員數量方面,日本目前為84.2萬人,而中國有148.4萬人。中國的研究論文及被轉載的論文數量也遠超日本。
15年前,日本的科技領先於中國。但之後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第3個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並且實現了探測器的月表行走。今年8月,中國又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海洋開發領域,中國研發出超過日本“深海6500”、探測水深達7000米的海洋調查船。中國自主研發的超級新型計算機性能也勝過日本的“京”計算機。
雖然日本人近年來在物理、化學、生理學和醫學這3個分量很重的自然科學項目中屢獲諾獎,獲獎數量也在亞洲名列前茅,但大多是以數年前取得的研究成果獲獎。再過10年或20年,中國人頻獲諾獎的時代或許會到來。去年,中國本土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就似乎預示著這種趨勢。
回應
別的不知道,至少吹牛逼領先日本一大截
貶低你日爹?你的免費狗糧你日爹不發給你了!
35億日元相當2億多人民幣,隨便一所普通大學研究經費都超過這數。你上網查查,華為一個公司的科研經費是多少錢?
對了,幾年前見過個數字,僅全國重點大學都在35億美元,200多億人民幣。
清華快小200億了,北大也差不多
的確不靠譜,但日本人還是很有憂患意識的
憂患意識談不上,整天想著如何干掉中國倒是真的.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9-23/doc-ifxwevmf2068507.shtml
日媒:日本頂尖大學為中國學生洗淨“國內學歷背景”
據《日本經濟新聞》2016.9.20報導,近些年,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等日本一流大學湧入了大量中國留學生。對於推進國際化的日本大學來說,雖然表示歡迎,但內心也不完全是喜悅的。報導稱很多日本一流大學在世界上排名並不高,而此類大學正成為在中國恐怖高考中落敗學生的“復活之地”。
“如果在國內上那樣(不入流)的大學,自己的未來恐怕毫無出路”,今年4月進入早稻田大學人類學專業就讀的袁一雯說。22歲的她非常文靜,面帶微笑對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經歷。
採訪安排在去年她就讀的東京某大學預備學校的教室。與在祖國時落寞的情緒不同,現在的她面對記者時充滿了自信(?)。
中國人開辦的預備學校專門招收中國學生
2016年5月,早稻田大學實際在籍的中國學生人數就達到了2550人,比5年前增加了40%,佔了留學生總人數的一半左右。有的報考生說,在早稻田留學生入學考試考場裡一看,全都是中國人。東京大學的中國學生人數也比5年前增加了40%,比例占到了外國學生總數的44.6%。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中國學生會以日本大學為留學目標呢?“大約有一半都是高考失敗或考研失敗的學生”,楊校長說。
東京大學已經跌落到亞洲第七位
雖然中國學生大量湧入日本,但日本一流大學的地位卻不容樂觀,在國際上的排名持續低落,而且這個狀況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今年6月,《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發表了亞洲大學最新排名,東京大學去年還是第1位,今年跌到了第7位,京都大學則從第9位跌到了第11位。另一方面,中國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則分別上升到了第2位和第5位,成功實現了逆轉。
另外,實際情況是,中國最頂尖大學北大和清華的畢業生做出留學決定時,對像國並非日本,而是歐美國家。
日本大學國際排名較低,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即使如此,為了眼下找工作,還是有很多中國學生湧到還未完全失去魅力的日本大學,而為了追求所謂的“國際化”,日本的大學也不得不依賴這些中國學生。同床異夢的中日雙方被裹挾在這場日益升溫的留學大潮之中。
回應
哦去日本上大學的大部分都是有錢的失敗者啊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去日本留學的都是失敗者嗎?好吧!我覺得也是。
一不小心就暴露了真相
百分之99 考不上2本的
喜聞樂見!挺好!
(八)鼓勵科研人員到種子企業開展科技創新。鼓勵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種業科研人員在履行崗位職責、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經單位同意到種子企業兼職從事科研育種工作,或者離崗創業,從事科研創新和轉化工作,在原則上不超過3年時間內保留人事關係。科研人員兼職期間,應與所在單位其他在崗人員同等享有參加職稱評聘、薦獎評優、崗位等級晉升和社會保險等方面權利。
(九)完善種業科研人員評價考核和培養引進機制。健全種業科研人員分類評價考核制度,堅持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基礎研究人員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應用研究人員突出創新轉化和市場評價,將企業兼職成效作為評價指標,不將論文等作為限制性條件。鼓勵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設立一定比例流動崗位,吸引具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科技人才兼職,建立產學研用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與有實力的企業合作,聯合培養企業需要的高端育種人才。鼓勵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積極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對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採取特殊政策,實現精準引進。
(十)明確種業科研成果權益。種業科研成果覆蓋育種創新全過程,包括植物新品種權、專利、著作權、技術秘密等。改革單位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定或完善相關規定,明確科研成果完成單位、科研團隊及完成人相應權益;要全面梳理已有科研成果,依據規定明確權益到人。要嚴格界定成果完成人范圍,成果完成人必須對成果實質性特點做出創造性貢獻。
(十一)推進成果轉移轉化和公開交易。鼓勵採用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開展轉移轉化。應當通過協議定價、在技術交易市場掛牌交易、拍賣等市場化方式確定科研成果價格;協議定價的,應在本單位公示成果名稱和擬交易價格,公示期不少於15日。
(十二)規範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成果轉移轉化所獲得的收入全部留歸本單位,納入單位預算,實行統一管理。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應當兼顧科研成果完成人、成果轉化人員及科研單位等方面利益和事業發展。
(十三)強化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研究。
...........
具體來說,就是要把好科研項目的三道關口。一是立項審查關。對於一個科研項目是否具有立項的價值,應當有更完善和全面的評價指標,尤其要注重安全性、有效性的評估;二是嚴格對科研成果進行審查與管理,避免大量非成果項目的放行。對於已提交審查的科研成果,應採取市場化的評價,看是否有潛在的客戶和使用空間,是否具有創新驅動的價值。若難以達到使用和推廣的標準,那麼就應將其排除在外。三是要倡導與企業合作,用需求去引導和規範供給,讓科研項目的設立與市場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總之,只有實現研發與使用並舉,將政府、科研機構、企業等多元主體,按照市場的邏輯聯繫起來,科研才能避免自話自說,其成果才能更接地氣。
五部門關於擴大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 2016-08-10 銳科技
農業部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於擴大種業人才發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
一、切實提高對改革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二、明確改革總體思路、基本原則和目標
(三)總體思路。
(四)基本原則。激勵創新,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積極性,統籌推進種業基礎理論創新、技術創新、品種創新、管理創新,激活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兩大資源,實現種業創新能力提升與可持續發展。
(五)改革目標。建立種業人才培養、評價、流動和科研成果權益改革的新機制,培養引進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種業科技人才,取得一批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和重大應用前景的突破性種業科研成果,成果轉化收入明顯增長,形成一批典型示範;到2020年,構建起以科研院校為主體的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相對分工、相互融合、“雙輪驅動”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為建設種業強國提供堅實支撐。
三、落實改革重點任務
(六)確定改革單位範圍。
(七)實行科研人員分類管理。各省(區、市)各改革單位要按照有關規定要求,報上級主管部門備案後,出台科研人員分類管理辦法,規範科研人員兼職取酬、成果作價持股等事項,明確審核審批和公開公示等要求。職務的科研人員可以兼職和兼薪。
避免科研泡沫化評估機制需大改 2015.11.27新華 唐偉
11月26日,自然出版集團發布了《轉型中的中國科研》白皮書。白皮書分析,目前中國的科研評估系統和其他許多國家一樣,都嚴重依賴SCI論文發表數量等單一的評估標準,不太重視科研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力。白皮書還稱,中國缺乏將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有效機制,這也阻礙了社會和經濟影響力的實現。(11月26日《解放日報》)
統計顯示,我國每年至少有3萬項科技成果問世,有7萬項專利成果誕生,然而其轉化率只有10%,與美國的80%相去甚遠。雖然有專家指出,受參照指標差異的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率難以統計,現有的統計也並不科學,很多數據缺乏必要的支撐依據,屬於一種“偽數據”。但必須承認的是,受評估標准單一化的限制,國內科研成果的轉化率確實處於低水平,而科研成果的泡沫化也值得正視。
雖然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屬於一個世界性的難題,但這個問題並非沒有解決辦法。相比國外,國內科研成果雖多,整體上卻是多而不精,大而不強,無效的論文數量太多,引用率排在百名開外,與第二科研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符。同時,在很多關鍵領域和重點行業,核心技術的瓶頸問題依然未能得到破解,比如發動機技術、網絡信息化等,核心技術依然被國外壟斷。究其原因,就在於時下的考核指標體系重研究輕應用,重論文輕實踐,研發與運用脫節,科研成果自身的可利用率低,難以實現產業化運作、市場化兌現。
若是只有研究的投入與論文性產出,沒有市場化和產業化的終端成果,那麼科研成果就難以名副其實,不具有真正的可利用性,也就無以助力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眾所周知,中國是論文大國,但很大一部分論文屬於職務晉升和職稱評定的務虛性論文,還有一些是為了爭搶科研經費的虛假性論文。再加上較為普遍的學術不端等行為,這些因素綜合作用,導致了以論文為載體的科研成果存在極大的水分。
在現有的體制下,政府負責科研投入,科研機構或者高校負責研發,而企業卻無法將其使用,投入、研發和使用環節存在嚴重的脫節。投入大量的科研經費所生產的,往往是一堆中看不中用的論文。雖然基礎領域的研究成果,未必能盡快被使用推廣,並給經濟和社會帶來實質性的改變,但這種以論文作為評價標準、不太注重其成果產業化的科研評估機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哈佛新生 嗑藥的比抽菸多2016-09-20聯合報
美國哈佛大學校報「哈佛深紅報」引述校方對大一新生的背景分析資料報導,今年的新生大多沒有性經驗,但有極高比率的人拿iPhone,男性服用迷幻藥的比抽菸的多。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這些人都是美國未來的政商領袖,但近五分之一新生曾在考試或做作業時作弊。這些新生在政治上偏好自由主義,大多數有宗教信仰,是社群媒體的重度使用者。資料顯示,今年新生中白人最多,占百分之五十五點七為近年來最低;亞裔排第二,占百分之廿六點六為近年來最高,去年為百分之廿三點五,接下來是西語裔和非裔。
近三分之二新生沒有性經驗,五分之二新生不喝酒,四分之一新生吸過大麻。讀過私立學校的人最有可能試過毒品,包括古柯鹼。
香菸幾乎在今年新生的生活中絕跡,尤其是男生。幾年前,五分之一男性新生抽菸,但今年僅百分之二點五,比服用迷幻藥的百分之三還低。
近百分之八十新生使用iPhone。在社群媒體方面,今年新生使用推特的比率較往年下降,只有少數人在用,相反地,八成新生在用Snapchat。哈佛不愧是臉書發源地,有臉書帳號的新生比率雖比往年的將近百分之百稍微下降,但仍有百分之九十六。
一成六新生的家裡超有錢,家庭年收入五十萬美元(約台幣一千五百八十萬元),這些超有錢學生中,三分之二有親戚是哈佛校友。不過,也有一成六學生來自年收入不到四萬美元(約台幣一百廿七萬元)的家庭。
政治意識形態上,被問到支持哪位總統候選人時,多數人一面倒支持民主黨的希拉蕊.柯林頓,就算在支持共和黨的學生中,也只有極少數支持川普。猶太學生最不可能支持川普。
為了給大獎評選提供科學專業和學術支撐,未來科學大獎成立了九人制科學委員會。第一任委員會包括兩位數學家(夏志宏、田剛)、兩位物理學家(丁洪、文小剛)、兩位化學家(何川、謝小亮)、兩位生物學家(饒毅、王曉東)和一位計算機學家(李凱)。這樣的人員設置是為了兼顧目前科學大獎已經設立的兩個獎項。
據介紹,遵循“程序正義”的原則,未來科學大獎評審過程,引入了提名權與評審權分離、評審委員與被提名人不接觸原則等規則。大獎採取提名邀約制,提名人涵蓋海內外華裔科學家,如斯坦福、伯克利、麻省理工、普林斯頓等相關學科的教授;也涵蓋了港澳台、中國大陸在科學領域有成就、有想法的眾多科學家。科學委員會的成員不參與提名,在任職期間及其後兩年,也不能被提名,以保證大獎的公正與公平。
科學大獎自2016年1月宣布成立後,很快成立了監督委員會,主席是清華法學院教授高西慶先生。同時也邀請畢馬威作為外部審計團體,全程監督評審的每一個步驟和程序,確保整個評審過程的公正性。
據悉,未來科學大獎將於2017年1月15日舉行頒獎典禮。
(綜合光明網、中青在線等報導)
未來科學大獎揭曉 清華薛其坤、港中大盧煜明各獲百萬美元
2016-09-19 下午,由未來論壇啟動的未來科學大獎正式揭曉,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獲生命科學獎,清華大學薛其坤獲物質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被期冀成為“中國的諾貝爾獎”。獎項的面向對像不限國籍,但需要是在大中華地區(包含中國大陸地區、香港、澳門及台灣)完成的研究,研究需要具備原創性、長期重要性和巨大的國際影響。
未來論壇成立於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未來論壇首屆年會上,在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老先生的見證下,未來論壇科學家委員會各位委員及未來論壇諸位理事正式宣布啟動未來科學大獎。
現年52歲的盧煜明現為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李嘉誠醫學講座教授及化學病理學講座教授,同時兼任醫學院副院長及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盧煜明的獲獎理由是:他基於孕婦外周血中存在胎兒DNA的發現在無創產前胎兒基因檢查方面做出的開拓性貢獻。
物質科學獎得主薛其坤,中國公民。1963年生於中國山東。1994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現為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的獲獎理由是:他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和單層鐵硒超導等新奇量子效應方面做出的開拓性工作。
據介紹,未來科學大獎在設置上吸收了國際知名獎項如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和科學突破獎的經驗,同時也做了創新。比如,在捐贈模式上,其他獎項多是由一個家族或個人捐贈,未來科學大獎則創新了聚合眾人之力的捐贈模式,獎金來源於未來論壇理事的自願出資,並選擇公共聲譽優良、社會貢獻突出且深度認同科學價值的行業領袖定向捐贈,每項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未來科學大獎作為由未來論壇創始理事自願出資、定向邀約其他個人和機構共同出資的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目前設立了“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兩大獎項,獎金各為100萬美元,以捐贈款項授予前一年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華裔科學家。其中,生命科學獎涵蓋對生命現象和本質的重要研究以及有應用意義的工作,物質科學獎涵蓋物質科學相關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此次,生命科學獎由丁健、李彥宏、沈南鵬、張磊捐贈;物質科學獎由鄧鋒、吳亞軍、吳鷹、徐小平捐贈。
他覺得花在真正的學習數學上的時間很少。”據他說,打開兒子的課本,基本上每一頁都是“Work with your group”(與你的小組協作),“be prepared to share with the class”(準備在課堂分享),“brainstorm”(頭腦風暴),“discuss with your team”(與你的小組討論),“explain to the class”(在課堂上解釋)。就像文革時,說什麼之前先要說“毛主席教導我們”。
這樣一來,“低年級的數學課成了語文課,高年級的數學課成了社交課。這樣下來,真正的數學內容就學不多,數學好的同學都受不了這樣的緩慢拖沓節奏。”
學者王小東在微博上對此評論稱:“奧巴馬的教育改革完全是作死之道,問題是怎麼攔住中國教育部的官僚及教育理論界的'專家'帶著中國追隨美國作死。唉,還是大英帝國聰明啊,走中國原來的路!” 2014年,英國教育部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Elizabeth Truss)曾率領教育代表團訪問上海,考察中國教育,借鑒中國經驗,以幫助提升英國學生的數學水平。此後,五名中國教師赴英國漢普郡綜合學校“支教”了一個月。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俊則表示:“所以美國的粒子物理這種大科學團隊裡,年青人動嘴的一大堆,談物理都眉飛色舞,都想展現leadership,動手編程擰螺絲的沒幾個,實不足懼。”
美國學生只剩下表達能力強了?也不盡然。有網友提出異議,貼出照片:“加州的好學區競爭很激烈,這是早上7:30,本學年學校7年級奧數競賽報名的盛況。”
此時此刻,“奧數”一定熱淚盈眶。
回應
美國的數理化基礎教育已經被作死了,科技研發是由資本力量吸引印裔華裔人才在撐著,什麼時候研發總支出被中國比下去的時候,華裔科技人才徹底回流,美國科技領先的大廈就倒了。窮盡一生為兒女拼來西方教育,卻發現學到高中還是小學水平,而且充滿政治正確。
數學是生產力的標杆啊,資本家才不會讓你好好學呢孩子們。
http://www.guancha.cn/SunWu/2016_09_19_374715.shtml
直到2010年6月,美國終於頒布“共同核心”,開始搞“全國一盤棋”。50個州中的45個州接受標準,得克薩斯州、弗吉尼亞州、阿拉斯加州、內布拉斯加州在州內部分地區推行標準,明尼蘇達州接受語文標準,不接受數學標準。
圖中藍色的為已經採用“共同核心”標準的州
為推動教育改革,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力爭上游”計劃,為積極推行“共同核心”的州提供更多教育撥款。但一些家長因擔心孩子不適應而不接受“標準”,一些看重教育自主權的人批評“標準”企圖把華盛頓的政治意志強加到地方。
可以看看歐美媒體是怎麼說的。去年10月,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了在Reddit網站上流傳的一份美國三年級的數學試卷。試卷上,5x3=5+5+5=15的答案被判錯誤。家長們紛紛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批評美國的“共同核心”。
按照課標的要求,正如教師在試卷上用紅筆標註的那樣,5x3要用3+3+3+3+3來計算。在後面一題中,要通過畫一個矩陣來計算4x6,學生的答案又被判錯,從照片看,教師給出的正確答案則是學生所畫的轉置矩陣。
不過“共同核心”標準的辯護者稱,這樣的評分很重要,這種訓練能幫助學生到了九年級更好理解多元微積分。關鍵是讓孩子們明白在做什麼,而不是得到正確的答案。
這種說法很牽強,儘管可以把積分看成是“進化的乘法”加以理解,但兩者沒有必然關聯,由於乘法滿足交換律,學生的答案在數學上顯然是正確的。
也有辯護者稱,這和“共同核心”無關,因為“共同核心”只是設立每個年級的教學目標,由各州各地區的教師自己安排教學計劃來滿足這些標準。但無論如何,“共同核心”已經成了眾矢之的,連喜劇演員Louis CK都抱怨他女兒家庭作業中的奇怪問題。
除了奇怪的問題和解法,還有家長抱怨“共同核心”在“小組討論”上走極端。
一位華人家長在朋友圈吐槽,兒子學校的數學課用了“共同核心”,他上的代數II全是集體討論,“測驗的成績不是看個人成績,是小組裡隨機抽一個人,他的成績就是全組每個人的成績。上了兩個多星期了,一開始兒子還有耐心,但是組裡每個人的水平不一樣,有的人就是跟不上。
孫武:美國是怎麼把數學課上成語文課的 2016-09-19
最近,一篇關於小學奧數的帖子在朋友圈被頻頻轉發,令奧數界人士紛紛表示無辜“躺槍”。如今真相大白,數學花園探秘(迎春杯)全國組委會主任陳平向記者澄清,帖子中的題目都不是奧數題——此“小學奧數”題均改編自美國早年的部分智商測試題。來自美國的智商測試題,改編成漢字的版本,最後竟讓中國的“小學奧數”成了“反人類”。多少年來,奧數總在風口浪尖上,有一本書就叫《奧數是個替死鬼》,這樣的套路,大家應該早就熟悉了。可是死了那麼多次,奧數還要時不時被拿出來鞭屍,實在讓人同情。
問題當然是出在媒體,但奧數界人士也有責任,手裡有免死的王牌,卻沒有打好。快跟我念:“美國一直是奧數強國……奧數強國……奧數強國……”,“美國也搞奧數集訓……奧數集訓……奧數集訓……”,一定要用背聖經的語調,念得特別虔誠。
不過近年來,這一招也要不好使了。因為在世界第一強國的教育界,也有一個像奧數一樣的替死鬼,被批得體無完膚,顏面掃地,那就是“共同核心”(Common Core)標準。你知道在華人的微信朋友圈裡,是怎麼黑“共同核心”的嗎?
比如,一位哈佛MIT雙碩士馮曉丹(Daniel Feng),逃離加州去弗吉尼亞,“孟父一遷”只為孩子教育躲避“Common Core癌細胞”。他貼出了一張圖來進行說明,圖中第一格,是通用的算術方法,第二格的算法,體現了Common Core提倡的創新思維。他在最後寫道:“即使我們能有幸把男女同廁、同性戀婚姻、升學招工AA制、非法移民時尚化等毒瘤一一割除,不刨掉Common Core的老根,美國仍然沒有未來。”原來美國教育界已經丟臉成這樣了,你見過哪個中國家長對奧數有這麼大的仇怨?
那麼,這個被黑得這麼慘的“共同核心”到底是什麼?
早先美國教育是沒有“舉國體制”的,在美國著名的報告《國家處在危險中》發布之後的26年裡,美國各州教育體系相對獨立,中小學課程和測試標準各不相同,沒有全國統一標準。
力壓哈佛 普大奪全美最佳大學2016-09-14 世界日報
權威學校排名機構「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13日公布2017年全美最佳大學(Best Colleges Rankings)排名,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大學連續第四年力壓哈佛大學,全美第一。
根據2017全美最佳大學排行榜,除了高居前兩名的普林斯頓、哈佛外,芝加哥大學和耶魯大學並列第三,哥倫比亞大學與史丹福大學並列第五,麻省理工學院(MIT)第七,杜克大學與賓州大學並列第九,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第10。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編輯、內容總監(chief content officer)凱利(Brian Kelly)指出,排行榜綜合大學畢業率、新生留校率(retention rate)、同行評價等多個因素評出。「比起學校的地理位置、學費等,家長其實應該更關注學校的畢業率和新生留校率,因為畢業才至關重要。」
根據排行榜數據顯示,今年綜合排名前十的大學畢業率高達95%,新生留校率為98.1%;前十名的文理學院畢業率為93.9%,新生留校率96.6%。
在文理學院方面,威廉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依然高居第一,安赫斯特學院(Amherst College)與衛斯理女子學院(Wellesley College)分列第二、三。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首席數據研究員默斯(Robert Morse)認為,近十年來在排名上進步最大的名校當屬芝加哥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芝大從10年前的第九名,上升至今年並列第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從過去排第16,到這兩年躋身前十。」
在公立大學排名方面,柏克萊加州大學穩居第一,洛杉磯加州大學與維吉尼亞大學並列第二,安娜堡密西根大學第四。
排名第五至十的公校包括: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威廉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 Mary)、喬治亞理工學院(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爾灣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以及聖地牙哥加州大學(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回應
這排名真是見鬼了。以學校錄取率來看,史丹彿是第一,哈彿第二,耶魯第三,普林斯頓前三名都排不上,杜克也進不了前十。更神奇的是南加大這個大爛校居然還排在UCLA前面。這個編輯凱利是紐澤西人,把普林斯頓排第一,東岸學校排在西岸學校前面,根本就是個人的偏見。這種排名還是看看就好,別太當真。
她說,她們居民在地世代務農,中研院初初發展的時候,卻徵用了周邊居民的土地。這些土地上蓋了很棒的幼兒園,卻不是這些當地居民可以優先享用的教育資源;這些土地上蓋起了圍牆,牆內有五星級飯店來開設的高級餐廳和咖啡廳,但這些優雅昂貴的地方,也不是她平時習慣去消費的場所。她談到的,是鎮民與紳民之間的消費風格歧異,以及伴此而生的社區公共資源分配爭議,這讓我想起了牛津。
中研院所反映的鎮民與紳民風格歧異,以及伴此而生的社區公共資源分配爭議,這讓我想起了牛津。 圖/聯合報系資料圖庫
台北市政府對於中研院周邊空間的發展願景,是借重中研院在國內科技研發的重要角色,在它週邊推動相關產業前進,並蓋一條空中廊道,將研究機構、產業園區、高鐵和捷運站、和高級百貨商場之間串連起來。
我很好奇耆老會怎麼想?她以後主要的消費和生活空間會在地面,而知識菁英卻時常行於空中。我同時想起英國科技產業的空間藍圖,一度計畫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之間打造一條科技產業廊道,將知識生產機構和相關產業劃在廊道之內,進一步區隔廊道之內與廊道之外的世界。
牛津鎮民與紳民的故事,是世界各處很多知識生產機構的空間鬥爭縮影。研究機構的發展,時常被描繪為替當地社區帶來就業機會,許多政府也將研究機構的發展,看作是都市發展計畫中的重要手段──特別是促成科技產業聚落的手段。然而在地居民未必全盤接收這種簡單的論述,也未必總是正向地認知這些發展。自有大學的歷史以來,如何與社區共生,是各地的研究機構持續面對的難題。
http://global.udn.com/global_vision/story/8664/1948775/
另一方面,這些牛津大學和周邊的私立寄宿中學的菁英學生,也時常對鎮民展現輕蔑的態度,許多學生戲稱鎮民為「鎮仔」(townees)或「平民」(plebs)。「鎮仔」一詞指的是穿著休閒衣著、運動鞋、配戴閃亮的假珠寶配件的鎮民,用以嘲弄鎮民服裝風格不若菁英正式高雅;「平民」一詞則來自於拉丁文──一種傳統上是上層階級才會學習的語言,它指的是血統平凡、缺乏高貴出身的人。這些稱呼帶有貶意,尖酸地嘲諷牛津鎮民的社會地位和品味低落。
像是卡麥隆和強森所屬的布靈頓俱樂部,在鎮民心中就以醉酒、鬧事和喧嘩聞名。圖為影射布靈頓俱樂部的電影《高富帥俱樂部》。 圖/電影《The Riot Club》劇照
縱使械鬥的狀況已不常見,但不同階級的階級處境仍讓牛津的「鎮民與紳民之爭」綿延之今。圖為結束期末考的牛津學生,正在街上履行狂歡的「傳統義務」。 圖/路透社
鎮紳之爭不只在英格蘭
大學和它們所在的社區之間的衝突,不只發生在牛津。除了歐洲,許多亞洲和美洲高等教育機構所在之處,都有學術機構周邊鎮紳衝突的記錄和研究,這些衝突彼此之間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大學所在社區的經濟結構,時常是它與大學衝突的重要原因,學生與鎮民的階級差異造成的行為模式差異是一個問題,公共資源的分配和稅賦承擔也時常造成爭議,因為大學佔用了社區的公共資源,稅賦上卻未必能與鎮民們等比承擔。以美國為例:許多富有的大學原本依法享有房地產稅減免,然而房地產稅是地方政府重要的稅收來源;如此一來,這些大學對社區公共建設的財源極少付出,然而其師生卻對當地社區的公共服務帶來沉重的負擔,這使得鎮紳嫌隙漸起,在這個鎮紳利益衝突的背景下,大學才慢慢發展出一系列回饋社區的計畫。
那麼台灣有沒有類似的故事?
在牛津求學和工作多年後,終於有機會返鄉。回到台北,時常造訪中研院,一次和一位當地耆老閒聊,她談到中研院便激動了起來。
同時在政治方面,牛津大學在英國政治界菁英的影響力,意味著政治特權的延續。一直到20世紀中期,牛津大學的畢業生都還能自己選出一席屬於「牛津大學」的國會議員。直到邁入21世紀之際,牛津大學在稅收和地方政治上也都還享有若干權利。
牛津大學在英國政治界菁英的影響力,也隨著帝國的威望而踏遍國際。圖為2012年回到母校牛津接受榮譽博士的翁山蘇姬。 圖/歐新社
當代消費空間與階級
在本世紀,牛津大學雖然仍然是上層階級嚮往就讀的學校,並持續產出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界具有影響力的校友,然而,上述的政治特權──包含稅收、警察和選舉權──多數已不復在。不過,這並不表示鎮民與紳民的隔閡已經完全消失。
舊日菁英和平民生活的差異,在消費和生活風格方面仍然被保存下來。在1900年和1931年,成年男性在工廠工作的薪水分別約是73英鎊和153英鎊;然而,同時期的牛津大學生零用錢卻大約是300英鎊。即使到了今日,儘管中產階級和國際學生大量湧入牛津大學,牛津大學和週邊昂貴的私立寄宿中學,仍然有許多來自菁英家庭的學生,享受較一般牛津受薪階級收入更優渥的生活。
這些的差異,至今仍表現在日常生活的空間區隔裡,譬如說:鎮民和紳民常去的酒吧並不相同,彼此不常混同。鎮民的酒吧是當地居民歡聚的所在,紳民則常以酒吧作為學術知識產出的場所,學院文人在此討論創作的構想,《納尼亞傳奇》、《魔戒》的作者都在這些紳民酒吧中發想和相互切磋。這兩者在外觀和訂價上雖無顯著的差異,彼此之間距離也不過數分鐘的腳程,但鎮民與紳民仍然會魚貫走入屬於自己社會位置的酒吧,坐入數百年前已暗暗訂好了的空間秩序。
鎮民的酒吧就單純地是當地居民放鬆喝酒歡聚的所在,但紳民的酒吧卻是承擔「學術知識碰撞」使命的場域。圖為孕育《納尼亞傳奇》與《魔戒》的知名酒吧「The Eagle and Child」。 圖/維基共享
紳民與鎮民的消費場所雖然有所區隔,但彼此仍時常在街道、醫院和其他公共服務的空間相遇,因而引發各種輕蔑、嫉恨和憤怒的情感。
像是卡麥隆和強森所屬的布靈頓俱樂部,在鎮民心中就以醉酒、鬧事和喧嘩聞名。這些從伊頓等昂貴的私立寄宿中學畢業的年輕男學生,群聚在市中心,開著高分貝的座駕,在許多街區呼嘯而過,破壞公物後再以付高額賠償金來收尾。鎮民對於這些衣著談吐得體,行為卻令人搖頭的年輕學生感到憤怒,稱之為「菁英流氓」(posh hooliganism)。
在牛津大學,居住在大學城的鎮民與學院裡的紳民之間的衝突已經有數百年歷史。其中最為人知且最血腥的一次,發生在1355年,一場鎮民與紳民在市中心酒吧的口角衝突,升高為數百名學生與附近城鎮居民互毆的流血衝突,造成60多名學生和30餘位鎮民死亡。越鬥越狠的牛津鎮民與紳民,在中世紀的流血衝突甚至促成了學者的逃亡——其中一部分牛津學者避居劍橋,才創設了今日的劍橋大學。
大學城的空間權力關係通常十分微妙:大學是仕紳生產知識的地方,而它所在的城區,通常是為仕紳階級服務的鎮上勞力工作者所生活的地方。
在牛津大學,居住在大學城的鎮民與學院裡的紳民之間的衝突已經數百年,越打越狠的衝突,亦曾經流血衝突逼迫學者們的逃亡。 圖/牛津大學
中世紀大學城的鎮民與紳民為什麼衝突?
在經濟上,牛津城那時的經濟結構非常倚賴牛津大學的消費,大學是當地貨品和服務的最大購買者。鎮民的工作以供給大學日常生活必需品為主,包含了肉販、鐵匠、裁縫、木匠...等。也因此,牛津大學對價格談判享有無上的優勢,使得當地鎮民階層深感自己的經濟生活,被已經相對優渥的紳民階層剝奪。
在政治方面,鎮民和紳民各有其法院,但又想擴張自己法院的管轄權。大學在當時還擁有自己的警察權,對大學週邊的街道都進行了宵禁,也引起居民的不滿,最終導致鎮民對紳民的反撲。
鎮民與紳民血戰,換來的是之後數百年更多的羞辱。牛津大學與統治圈和宗教圈緊密的關聯,使得大學被持續賦予更多的特權。在1355年的浴血之戰後,每一任的牛津市長被命每年需給付牛津大學關於血戰的賠償金,並須每年親至大學教堂為此進行懺悔,一直到了19世紀,牛津大學才終於放棄了這些權利。
在經濟上,牛津城那時的經濟結構非常倚賴牛津大學的消費,大學是當地貨品和服務的最大購買者,而鎮民的工作則以供給大學日常生活必需品為主。 圖/維基共享
工業化與階級鬥爭
到了19和20世紀,學院內的紳民和以勞力工作為主的鎮民之間,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歧見,開始以新的形式出現。
19世紀工業革命後,許多牛津的保守菁英階層反對在當地發展工業;然而,對於當地勞動階層而言,工業意味著就業和收入。不過在20世紀,牛津城仍發展成了英國汽車工業的重要根據地,而仕紳階級建議將汽車工廠遷離,這些經濟利益衝突,亦勾起了數百年來紳民與鎮民不愉快的回憶。
王彩鸝/私立科大教授 跑得比業務員還勤 2016-09-11
上周私房新聞寫「招生寒冬, 私校拚固樁」,私校招生變成買方市場,老師化身業務員,學生待價而沽。有技職生看到報導說,私立科大教授比業務員還跑得勤,高職畢業前那一個月,幾乎天天同一個教授都會到校光顧,最後只拿到兩張畢業證書回去。
彰化一所私立高職,畢業生約2000人,一半升學,一半就業。區內四所大學和科大搶食升學的1000名學生,科大日間部要求的統測分數比較高,就有私校祭出招生術,入學掛夜間部,實際是可以到日間部上課,保證半年後學籍可以轉日間部。
私立高職學生因家境、讀書意願等因素,天龍國以外的私立高職,有半數畢業生直接進入就業市場,早已符合蔡英文總統期盼的,18歲年輕年先就業再升學。一位私校技職生說,高職生打工的待遇滿慘,時薪120元都不到。中部地區某職以傳統產業居多,薪資平均落在22K至30K。
科大找不到學生,竟然有高職一半學生不升學,連可以半工半讀的進修部也不念。一名高職生說,我們雖然不會念書,頭腦倒是清楚,大部分的學生清楚那些學校,念了等於白念,寧可把註冊費省下來,買機車甚至儲蓄。
大學城、空間與階級:牛津的鎮民、紳民鬥爭史2016/09/09 康庭瑜
自脫歐以來,各國的大報小報都紛紛關心起牛津大學和英國統治階級人脈密不可分的關聯。許多報導討論牛津大學富家子社團「布靈頓俱樂部」(Bullingdon Club),描述前首相卡麥隆和同黨脫歐大將強森,如何透過這個只招收上流社會男學生的社團相遇和相交;也有報導追蹤現任首相梅伊和她在牛津大學地理系同窗女同學們,紛紛婚配給同校的菁英和貴族,在今日英國的政治經濟界叱吒風雲。
這些故事都把牛津校園描繪為英國上層階級複製優勢的重要空間;但事實上,這個空間中的成員十分複雜,並不總是為上層階級服務——在牛津大學數百年的歷史中,上層階級在這個空間中的人脈和錢脈累積,其實也時常受到其它階級的挑戰。
大學城的空間權力關係通常十分微妙。大學是仕紳生產知識的地方,而它所在的城區,通常是為仕紳階級服務的鎮上勞力工作者所生活的地方。前者是穿著學袍的紳民,後者是在地居住與工作的鎮民,兩者之間時有衝突,被稱為「鎮民與紳民之爭」(town and gown)。
中國大學開學季為家長準備愛心帳篷 CNN發文探討子女獨立
發表時間:2016-09-12CNN特意撰文報導中國大學裡“愛心帳篷”,在過去的五年中,天津大學每年都會在體育館搭設“愛心帳篷”給家長,為他們提供免費住宿。此外,也有些高校會在體育館鋪席子供家長夜間休息。
嬌生慣養?
中國高校體育館內擠滿家長的圖片在社交網絡引發熱議,不少人質疑:中國的孩子是不是太嬌慣了?
有一些針對天津大學此舉的批評聲認為,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
當然,“直升機家長”並不局限於中國。
中國的千禧一代享受著父母與祖輩的雙重溺愛,不少人擔心這樣下去他們會變成無法照顧自己的“小皇帝”。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他認為這個問題被誇大了。“中國高校的開學季每年都有這個現象,家長陪伴孩子一起前往大學。在他們看來,這可能是一種慶祝家庭首位成員考上大學的方式,”熊說,“這不過是分享快樂,沒什麼不妥。”
熊金奇的父親說:“因為孩子行李太多,我們也想順便出門旅遊,所以決定送他來學校。但是現在附近旅館已經訂滿,所以只能在帳篷裡睡覺。”
熊金奇認為:“雖然我也很期待自己獨立生活,但我有父母陪同,並不意味著我被寵壞了。”
回應
送一下孩子就叫不獨立?當年我們貶低自己的80後90後的時候,可曾想過今天中國的80後90後是全世界最強的一批80後90後?
法國總統和部長的非婚生女搬家,媽媽陪著去叫母女情深。中國家長陪著兒女去大學看看叫寵壞的一代。好有趣啊。
這我就奇怪了,單單從美劇裡面來說,孩子升大學,家長開車送孩子去學校的例子就一堆,他們就不獨立了?我承認,中美家庭觀念、教育方式不同,在一些地方中國孩子沒同齡的美國孩子成熟。但是只以這個來判定一個時代年輕人?我們等著瞧,看哪個國家的孩子更強,我對中國的90 00後有更大的信心。不信20年後再看。
新儒學的第一步應該是對舊儒學中的精華與糟粕進行辨證批判,省得那什麼利用尊師來綁架學生之類的事情出來,還有尊師思想中徒弟不能反駁老師之類的也是糟粕,這方面我更喜歡亞里士多德的:我愛我師但我更愛真理。
對儒家的很多東西是被有意歪曲過的。哪有對師父的盲目服從。子曰:“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子路因為懷疑孔子行為不端,直接就表現出不高興,這是對師父的盲從? 儒家拜的“天地君親師”最上的是天地宇宙大道,而“師”在最後。道是最高原則,與你說的吾愛吾師更愛真理沒什麼區別。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應該繼承發揚,這不錯,但畫面中的跪拜場面令人噁心,如果以這種方式接受儒學,只能造就一種卑躬屈膝毫無尊嚴的奴隸人格。
西方式的下跪求婚很多人會覺得很浪漫.上跪蒼天,下跪父母,一直是中國人表達感恩的最質樸的方式,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跪拜父母會讓你覺得沒人格?現在的學生最缺乏的就是感恩和敬畏之心。
在實踐上,大陸新儒學的一些學者積極支持、引導民間儒學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大陸一些地方自發形成了民間儒學。民間儒學可以理解為在民間、在日常生活世界裡的儒學,或民間組織推動發展的儒學,既包括鄉村儒學,又包括城市社區儒學,還包括各地書院的重建。其主要目標,是使儒家文化的做人做事之道即儒家仁義之道在國人的心中紮根。從一定意義上說,民間儒學的發展是儒學靈根自植、融入當代社會的積極探索,能使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等儒學的核心價值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百姓的生活指引與安身立命之道,從而實現安立世道人心的價值目標。為推動民間儒學發展,一些大陸新儒學學者紛紛到民間去弘揚儒學,把會議儒學、書本儒學轉化為民間儒學、生命儒學。雖然其形式還有待探索、成效還有待檢驗,但這種努力值得肯定。(作者為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
二、著力建構新的世界化儒學(當今聚焦)成中英
.......
回應
批孔是政治,不是學術。
不知道孔子是誰,網友就瞎扯,居然大部分認為荒謬。我完全贊同中央挺儒,唯有挺儒,才可以回歸傳統,糾正左派右派的錯誤思潮。唯有回歸傳統,中共的統治才有合理合法合情。
唯有回歸傳統,中共的統治才有合理合法合情?一派胡言!
只有儒家的麼?法家的,墨家的都不行麼.不回歸怎麼就不合法了麼,(那麼前30年,推翻國內外敵人的血都白流了麼,從1840年以來的血都白流了麼)回歸能讓科技更進步或者社會更和諧麼
一種意識形態是否被大多數人接受,取決於能不能解決現實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脫離了實際問題,脫離了物質基礎來談意識形態的優劣,就是犯了形而上學,犯了本本主義的病。最終不免淪為像牙塔中一小群文人學者的小眾玩物。
正確的方向應該是重返諸子百家時代,公元前1000年前後,包括宗教在內,世界各地同期都出現了文化轉折標誌性人物,這應該並非偶然,綜合起來以世界歷史視野重新梳理人類文明發展脈絡,這才能找到清晰的方向. 儒家只是其中一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等,在我們的文化發展脈絡中同樣是至關重要的,決不能重返董仲舒,否則我們要在文化上犯方向性的大錯誤. 中華文明不是儒家文化的等價詞,是汪洋博大,不拒來者的. 提綱挈領。反對儒學一家獨大。
在肯定其成就的同時也應看到,港台新儒學存在不少局限性。儒家價值系統在現代港台社會仍然有其價值和意義,但需要重新定位。歷史和現實昭示我們,將儒家的終極關懷、道德理想主義的合理因素融入我國新文化體系中,甚至使其超越國界、融入人類新文化體系中,都是必要和可能的。但像一些港台新儒學學者所堅持的那樣,試圖將儒家“內聖外王”的基本結構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則是不可能的。現代生活非常複雜,發揚儒學在現代生活中的價值,必須實現儒學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大陸新儒學的界定與發展走向
大陸新儒學(家)究竟如何定義,學界見仁見智。有人以此相標榜,但學界卻不以為然,因為他們持封閉的立場,脫離了時代與現實。因此,需要為大陸新儒學(家)正名。中國哲學界一些專家的看法是:就其主流而言,所謂大陸新儒學(家)或新時期中國大陸的新儒學(家),是受當代哲學思潮特別是現代新儒學思潮的影響,面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的實際問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西方哲學互動的背景下,以儒家哲學思想的學術研究為基礎,積極調動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促進儒學與現代社會相適應,並創造性地詮釋儒學精義、推動儒學現代化與世界化的學派。大陸新儒學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即強調中西融合與儒學的根源性、當代性、開放性、包容性、批判性、創造性和實踐性。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新儒學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都取得了積極進展。
在理論上,大陸新儒學在儒學新話語體系的建構上頗有創見與貢獻。比如,湯一介的天人、知行、情景“三個合一”論,龐樸的“一分為三”說,張立文的“和合學”,蒙培元的“情感儒學”,牟鍾鑒的“新仁學構想”,陳來的“仁學本體論”等,在國內外都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大陸新儒學的哲學思考受到西方新思潮、新問題的啟發,也對後者予以回應和批評。對於儒學經典,大陸新儒學是接著講而不是照著講的。大陸新儒學思考的中心是傳統儒學與當今時代的關係問題,致力於調動儒學資源回應時代的需求和挑戰。受到現代西方哲學“拒斥形而上學”“反本質主義”的影響,大陸新儒學大都主張消解形而上學,或者只承認廣義的形而上學的意義,主張終結狹義的形而上學,把真實的“情”放在最高地位。
近代以來,中國遭受西方列強侵略,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有人持“思想文化決定論”,把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歸結為中國思想文化落後尤其是儒學落後。這種觀點在甲午戰爭後愈演愈烈,在新文化運動中發展到一個高峰,形成了諸如“打倒孔家店”、全盤西化等極端思想。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絕對地對立起來,把清末的衰敗一概歸咎於傳統文化,無疑是簡單粗暴的做法。那時,儒學面對的困境是空前的。儒學從對社會無所不在的滲透,變成了西方漢學家所謂的博物館文化、圖書館文化或古玩文化。在這種形勢下,當代新儒學圍繞“返本開新”進行了諸多努力。
當代新儒學思潮反思現代性,反思唯科學主義,重視人類與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與價值理性,其論域、問題意識與思想貢獻主要有:跳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二元對立,重新思考東亞、中華精神文明與現代化、現代性的關係問題,批評把現代化等同於西方化的看法;提出開展文明對話與建設文化中國;揭示儒學價值與現代全球倫理、環境倫理、生命倫理的內在關聯;強調儒學與現代民主具有一致性;發掘儒學的“內在超越”意涵,論證安身立命的“為己之學”具有超越意義;等等。當代新儒學致力於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之源,闡述道德理想主義,肯定道德主體性,這對於糾正當代社會中存在的西方中心論以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是有積極意義的。
港台新儒學的成就與局限
港台新儒學最著名的事件,是1958年唐君毅、牟宗山、徐復觀、張君勱等人聯合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這個宣言主要是針對西方人對中國文化的誤解而發的。該宣言認為,“中國文化問題,有其世界的重要性”;中國文化不是“死物”“國故”,乃是“活的生命之存在”。中國文化的倫理道德思想和實踐,不僅是一種外在規範,而且是一種內在精神生活的根據。從孔孟到陳朱陸王的心性之學“是中國文化之神髓所在”,是人之內在的精神生活的哲學。由此,港台新儒學提出了“返本開新”的思想,即返回儒家心性之學的根本,開出“新外王”——現代科學和民主政治。
台灣鵝湖學派等繼承港台新儒學的思想,堅持其理念,繼續在民間起著弘揚儒學的作用。在台灣,分散在不同大學和研究院所的儒學教授們人數不多、力量不大,但他們堅持中國文化的理想,堅持中華文化認同,堅持中國經典與常道的闡揚、傳承與轉化,是難能可貴的。目前,這一陣營正處在分化、重組的過程中。
人民日報刊發整版文章探討“推動儒學融入現代社會”
據人民日報2016.9.11報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脈。近年來,社會各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不斷高漲。與此相聯繫,作為一種社會思潮的當代新儒學日益受到人們關注。如何充分發揮以儒學為主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與作用?如何認識把握當代新儒學的得失、推動其進一步發展?這是關係我們增強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課題。今天的《人民日報》觀察版刊發的3篇文章,圍繞這些課題進行探討。
一、當代新儒學思潮概覽(人民觀察)郭齊勇
新儒學思潮是當前我國社會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的社會思潮。深入把握這一社會思潮的來龍去脈,理性辨析這一思潮的功過得失,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當代新儒學思潮的發展脈絡與思想貢獻
新儒家用以指宋元明時期的道學或理學,最初是馮友蘭為方便西方漢學界認知中國哲學而使用的名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台灣與旅居美國的華人學者又用新儒家(學)指稱新文化運動後旨在復興精神性的儒家或儒學的思潮、流派與學者。為區別於宋明理學,後來人們一般以當代新儒學(家)指代後者。
現當代新儒學思潮形成於五四運動前後東西方文化問題論戰和“科學與人生觀”論戰期間,這也可以視為這一思潮發展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思潮發生在抗戰時期及抗戰勝利後的中國大陸。第三階段思潮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國台灣和香港地區。第四階段思潮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的海外,改革開放後又由一些華人學者引入中國大陸。第一階段思潮可以簡稱為“五四”前後的新儒學,第二階段思潮可以簡稱為抗戰時期的新儒學,第三階段思潮可以簡稱為港台新儒學,第四階段思潮可以簡稱為海外新儒學。其代表人物,第一階段有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張君勱等,第二階段有馮友蘭、賀麟、錢穆、方東美等,第三階段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第四階段有杜維明、成中英、劉述先等。
回應
人家都兜了一圈回來了,我們還要邯鄲學步嗎?
而我們國家正在解構公立重點學校,代之而起的是高昂學費的私立貴族學校和公立學校的劣質化。
我們貴族學校的水平比公立學校差太多了,還處在忽悠有錢人的階段。
沒那麼嚴重,私立學校不成氣候,重點中學都是公立學校
這個思路是對的,好在英國是民主國家,不可能這麼改。
英國工黨就是偽裝成平等主義者的資本家走狗。理由很簡單,英國工黨的所謂平等遊戲的參加者沒有富人,富人的孩子有錢都去私立學校了。不約束富人的平等就是偽平等,讓窮人在少量有限的資源中自己搞平等,或者說煽動窮人嫉妒窮人,踩踏窮人,也就是以窮制窮,讓窮人永不能與富人競爭的偽平等遊戲。英國首相特蕾莎的建議是從窮人中提拔人才,與富人競爭,不至於全部被工黨的偽平等遊戲幹掉。這仍然不是真正的平等遊戲。真正的平等就是取消私立學校,不管有錢人還是窮人都接受一樣的教育,只要成績好就能上好學校,也就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不觸及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是戲弄窮人。叫工黨的不一定是為工人服務的,反而是工賊。為什麼特蕾莎提出恢復英國文法學校設立呢?理由也很簡單!單靠有錢人那麼點人才是不足以產生強大的競爭力的。工黨的偽平等遊戲害苦了英國,讓英國在盛世中逐漸死去。
http://www.guancha.cn/global-news/2016_09_11_374085.shtml
英首相特蕾莎·梅擬恢復精英教育遭國內批評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2016.9.9宣布,政府將改革現行教育體制,讓所有學校通過能力測試選拔學生,從而使脫離歐盟之後的英國實施“精英教育”。但她的主張遭到國內多方抨擊。
英國的文法學校相當於公立的“重點中學”,其教育水平不亞於優秀的私立學校,但學生不用繳納高昂的學費。文法學校與普通中學的唯一區別在於,申請入讀時需要經過嚴苛的考試。入學考試在學生11歲(小學六年級)時進行。未能參加考試或落選者將按其所在學區就近入讀普通中學。
要求放寬天主教會辦學限制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英國工黨及宣揚平等主義的教育家們反對設立文法學校,認為其加劇了階級分化和中產階級的特權。1965年,英國政府宣布通過建立新的綜合學校,逐步取代原有的文法學校。1998年,英國前工黨領導人、時任首相布萊爾宣布禁止開辦新的文法學校。目前,英國有3000多所普通中學,但文法學校只保留了163所。
特雷莎·梅指出,當年針對文法學校和學校選拔學生的禁令已經不合時宜。“我們容忍了這個制度太長時間。這個武斷的規定阻礙學校挑選學生,並因教條和意識形態犧牲了孩子們的潛力”。
特雷莎·梅說,很多人仍然迷失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文法學校對社會階層流動是否有影響的爭論中。她強調,未來的文法學校不同於過去,而是真正多元化體制的一部分。她說,政府還將就宗教組織開設自由學校頒布新的規定,尤其要放寬天主教會開設自由學校的限制。
遭國內多方抨擊批評
英國教育標準局督學主任邁克爾·威爾肖預言,貧窮兒童在政府的新計劃中無法獲益。他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說,必須確保大多數學生都能在學校取得好成績。如果英國祇能確保前15%到20%的學生獲得優質教育,那將是一種失敗。
教師工會領導人凱文·考特尼批評政府的新建議是轉移視線和倒退。他說,教育資源和教師短缺才是真正問題。
反對黨工黨也表示,這項計劃會加劇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影子教育大臣雷納表示,政府應該關注面向所有人的學校,而不是針對少數人的學校。
金門大學有哪些福利 讓美國、阿根廷學生搶讀 2016-09-09 聯合報
國立金門大學昨辦新生訓練,今年共有779位新鮮人,校方向幸福新生代送「新生袋」。圖/金大提供
因為少子化,今年台灣大學招生成績「慘兮兮」,但離島國立金門大學成立以來年年「滿招」,主要是因金門福利多,縣府每年發就學津貼1萬元、交通券4千元,還有三節配酒等好康,加上搭車、看病免費,讓不少考生搶當「金大生」。
昨天金門大學新生訓練,今年17個學系招生成績仍是一片長紅, 共有779名新鮮人,除了大部份是台灣學生,還有60名境外生,包括香港、澳門、大陸、馬來西亞、印尼,更有來自美國、阿根廷的學生。昨天學校準備「新生袋」除了提供校園和金門相關資訊,還有兩張明信片,讓學生可以寄給家人報平安。
金門大學校長黃奇致詞,希望學生善用大學階段,學習獨立自主、自我管理的良好習性,確立人生發展目標, 認真學習「領導」與「被領導」能力。
遠從阿根廷來的19歲學生何尼可(Heis Nicolas),曾就讀於阿根廷國內的華興、愛育僑校,擅打桌球,何尼可的中、英及西班牙文流利,他對金門大學招生資訊相當感興趣,因此遠渡重洋到金大讀華文系,他跟師長的LINE對話也都用中文。
校方指出,金門環境單純、開銷省加上福利好,是不少家長放心讓孩子遠渡重洋來此念書的主因。據了解,金大學生福利多,指考第1志願錄取金大可獲2萬元獎學金,單一科目原始成績達前1%且學測總級分達頂標者,可獲得60萬元獎學金,最高300萬元。
回應
因為學校超收學生,很多學生根本沒宿舍住,只好在外面租房子,金門房租一個月最少也五六千,到底哪裡好了......只有學校賺大錢,學生苦哈哈
主要是"有酒喝"啦!!
回應
臨夏州不是號稱那個鬧伊斯蘭很嚴重的地方麼,說是修了3000多座清真寺,少搞點宗教迷信活動,多改善改善民生吧
這地方確實窮呀。這種房子都危房了。當地臨夏是回族自治州,把扶貧的錢全用到清真寺上了吧?早就听說自治的地方漢人被區別對待,難道這就是?
感覺是七十多的死老太太造孽!
在某些地區,封建的家長制依然存在,教育還不到位啊
這個入戶調查只是走走形式吧!一對夫婦養4個孩子,兩個老人,在農村說生活不困難顯然不符合常識。
西北某些區域可能超乎你想像,而且扶貧可不是政府說扶你,你家就能立馬起來的。這和被扶的人家的觀念和行為等各種事情相關
超生這詞存在,本身就是對人權的踐踏好不好。這年頭願意多生的漢族婦女,應該給予幫助而不是自我閹割的說人家超生,自我閹割準備給誰騰地方啊
那閣下何不去幫助那些貧困山區願意多生的婦女呢?還神TM人權踐踏
做為基層幹部,心裡堵得慌.對於貧窮,除了低保和危改,政府能想的辦法太有限.這一戶還好,沒有殘疾人,如果只生2個,肯定不會悲劇.其實家庭收入還可,男人在外打工,一年務工收入不會少於24000元,女人在家務農,很苦,吃可解決.但一個女人帶四個小孩,年齡差距又小,很累很累的.又無處傾訴,家庭冇矛盾,悲劇便發生了. 而評低保時,一定評不上,你家四肢健全,只是因為違反計劃生育,若無大病,群眾堅決不給評. 從工作經驗看,若非能人,政府對其執行好計劃生育,真的能減少貧困.可現在基本無法執行,群眾人權落實了,但又變相剝奪了生存權.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09_10_374043.shtml
官方回應甘肅6口服毒案:收入高於低保標準村里勸修房被拒
甘肅省康樂縣景谷鎮阿姑山村一家6口服毒身亡的新聞近日引發關注。報導稱,該村28歲女子楊改蘭持斧頭逼迫4子女服毒後,自己也服毒自殺。幾天后,入贅的丈夫李克英也以喝農藥的方式輕生。
2016-9-9媒體報導稱,楊改蘭家極度貧窮,住的是50多年的老房,“孩子們連穿的衣服都沒有”,卻在3年前被取消了低保。
康樂縣官方的通報,2015年這個8口之家總收入為38164.5元,人均純收入為4770.6元,高於農村低保標準。
另有媒體提到,家庭矛盾可能才是事件的導火索。這個家庭共有8口人,戶主是楊改蘭的父親楊滿堂,而他還有一個73歲的母親楊蘭芳。通報稱,2013年以來,當地政府曾6次動員這家人進行危舊房改造,李克英也曾花10000元買磚,卻遭到楊蘭芳和楊滿堂拒絕。楊改蘭夫婦也曾為孩子們購買了新衣服,但楊蘭芳不讓孩子在家中穿新衣服。另據天津日報“新聞117”調查,李克英的眼睛曾被楊家老奶奶打青。以下為新聞117報導節選:
入贅後的不和諧家庭
整件事情或多或少與李克英入贅到楊家有關。
..........
上海超強超短激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製造“最亮光源”
據人民日報2016.9.8報導,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SULF)研製工作近日取得重要進展:成功實現了5拍瓦(1拍瓦等於1000萬億瓦)激光脈衝輸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預計2017年將在全世界率先實現10拍瓦激光輸出目標,2018年建成面向用戶的實驗裝置。
超強超短激光被認為是人類已知的最亮光源,是國際激光科技的最新發展前沿和重點競爭領域,具有重大科技意義與應用價值。目前,世界多個國家投入巨資開展10拍瓦級大型超強超短激光裝置的研製,其中歐盟支持的項目計劃於2018年建成10拍瓦激光用戶裝置。
超強超短激光能在實驗室內創造出前所未有的超強電磁場、超高能量密度和超快時間尺度綜合性極端物理條件,在台式化加速器、超快化學、阿秒科學、材料科學、激光聚變、核物理與核醫學、高能物理等領域具有重大應用價值。
例如可用於研製台式化電子加速器和超快X射線源,對蛋白質中原子運動進行成像探測,揭示生命的奧秘;可用於研製基於小型化激光質子加速器的激光質子刀,進行癌症治療;產生的阿秒脈衝還可以用於探測原子內電子的運動,推動材料科學與信息技術的進步;超強超短激光還可用於產生反物質,研究天體物理和宇宙起源,將來還可能用於真空結構和暗物質的探測。
“1拍瓦相當於全球電網平均功率的500倍,10拍瓦的激光如果聚焦到10微米,達到的光強就相當於將照在地球表面的太陽光全部'聚'到一根頭髮絲上的10倍。”研究人員表示,在實驗室裡,如此大的功率其能量僅300焦耳,不及2000瓦微波爐運作1秒鐘能量的1/6,“因而十分安全”。
上海超強超短激光實驗裝置項目預計將首批建成3個用戶實驗終端。一是極端條件材料科學研究平台。二是超快亞原子物理研究平台:基於激光驅動產生的超快高能粒子束流與光子束流,在天體物理和未來能源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應用需求。三是超快化學與大分子動力學研究平台,實現有機大分子的結構測定等基礎研究。
回應
有錢搞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不如把錢花到民生上[手動滑稽]
“可用於癌症治療的質子刀是否有可能更小型化?在台式化加速器、超快化學、阿秒科學、材料科學、激光聚變、核物理與核醫學、高能物理等領域具有重大應用價值。” 手動滑稽看不懂漢語?裝傻還是真傻。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9_09_373919.shtml
浙江醫生參與發現寨卡病毒有效藥物,論著被美國媒體專題報導
據澎湃新聞網2016.9.9報導,已在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出現疫情、但尚未有疫苗和相應治療藥物的寨卡病毒,近日有了重大醫療研究突破。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派遣到美國國立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學習的重症醫學科醫生徐妙,近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全球權威雜誌《NatureMedicine》(《自然醫學》)發表了一篇論著,稱在6000多種備選藥物庫裡找到了三類治療寨卡病毒的有效藥物。
今年3月起,徐妙所在的美國國立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以及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合作,共同研究治療寨卡病毒感染的有效藥物。在徐妙等人發表的論著中,闡述了發現的三類治療寨卡病毒有效藥物,包括:Emricasan(一種半胱天冬酶抑製劑),可以有效保護腦神經細胞免受寨卡病毒的損傷;Niclosamide(氯硝柳胺,可抗腸蠕蟲)和CDK抑製劑(如PHA-690509),可有效抑制病毒的複制,而且相互間有協同抗病毒作用。研究表明,這些藥物對非洲型、亞洲型的和波多黎各型的寨卡病毒均有效。8月29日,徐妙醫生和美國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抗寨卡病毒感染及治療其引起的神經細胞壞死的小分子藥物的研究),以論著的形式在《NatureMedicine》上發表。三類有效藥物中最有可能進入臨床的是Niclosamide,這是個老藥,FDA批准的,上市已50多年,不存在專利問題。這個藥物如果在美國用於臨床寨卡病毒治療,國內也應該很快能用上。
當天,《華爾街日報》以(研究者發現寨卡病毒的新治療方法)進行了專題報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實時發布新聞(NIH合作研究寨卡病毒治療新進展)。同時美國和歐洲一些其它主流媒體也進行了相關報導:研究者不僅首次找到了治療寨卡病毒的小分子藥物,而且將所有的藥物篩選結果存入一個開放型的PubChem資料庫,與全世界的科研人員共享,為寨卡病毒的研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寨卡病毒(ZikaVirus, ZIKV),屬黃病毒科,黃病毒屬,主要由埃及斑蚊傳播。首先發現於1947年,原來只在非洲和一些南亞國家流行,引發的病症並不重,80%病毒感染者沒有症狀。但2015年起,寨卡病毒疫情在南美洲快速擴散,巴西甚至出現超過4100例新生兒小頭畸形。
近期寨卡病毒病例在新加坡激增,截至9月7日,病例數達到283例。今年2月,我國國家衛生計生委通報,確診發現首例輸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更多人,會習慣性的把老師稱為教書的。那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密歇根大學的碩士、博士來當個教書的,確實感覺大材小用了,但是孔子作為中國最偉大思想家的同時還是最偉大的教育家,難道現在要求教育家都不從事教育直接成家?還是教育再也不需要“大家”? 我惡毒的揣測,也許這些背後吐槽這個教師名單的人,當他們的孩子去上學的時候他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的老師都是他們曾經“嗤之以鼻”的“高材生”。 師者,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 那什麼樣的人可以為人師?
再回到這個“擬選定教師公示”,除了一位專業為經濟學,其他的也多是英語、中國語言文學、化學、政治、數學……回到中國數一數二的中學當老師,難道真的就大材小用了嗎?按照我的理解,這應該是專業對口,而且我會擔心的是他們也許還需要加強教師上崗前培訓——畢竟他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技能可能還有所欠缺。
很欣慰看到這樣的結果。即便他們為了戶口。甚至我個人認為,老師是有足夠的資格來享受更好的待遇和社會地位的。 很希望未來越來越多的名校大學生、真正的人才能夠回歸到那些利民生利未來的崗位。
對於每一個家長來說,我們希望孩子交給真正的有知識、淵博的老師手裡,而並非我們吐槽說天啦我們當年的那個同學居然當了老師。對於每一個學生來說,一個見多識廣,一個知識豐富,一個年輕幽默,一個知天知地,一個有詩和遠方的老師,或許能真正的獲益終生。
以上,沒有對陳先生任何的不滿,只是個人愚見而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64f61df0102wt21.html?tj=edu
清華北大畢業生當中學老師真的屈才了嗎?2016-05-31
今天早上看到這個告示。起初我是很震驚的。 就像財經專欄作者陳宗鶴先生在微博上表述的“震驚”一樣:清華、北大、人大、密歇根畢業的博士,不去搞科研、也不去企業研發,居然去當中學老師!
然,作為一個教育“邊緣人士”,作為一個家長,我的震驚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為什麼高級知識分子、“高智商人才”就不能從事教育呢?
我們先拋開人大附中這個光環不談,就當前的中國城市重點中學來說,現在對老師招聘的標準也多是重點大學碩士以上學歷。原因很簡單,學生素質的提高,社會對學生的要求提高,家長對教育水平的要求提高,中國未來對教育的要求提高——而且,因為擴招之後,大學生、碩士生並非再是天之驕子奇貨可居,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高校畢業生是765萬人,那麼教師,這個承擔著培養未來“重任”的崗位,招點兒高精尖人才,到底招誰惹誰了?
陳先生在微博中提到:“我並非看不起中學老師,只是那麼高智商,好不容易讀到清華博士的人去中學教課其實就為要一個北京戶口。真不曉得是教育體制的悲哀,還是大小城市差距下那本戶口薄裡透出的諷刺?”
這句話刺傷了不少人。 很多網友評論說:戶口可能是一部分考慮,但是這麼一棒子打死,算不算一種職業歧視? 正如2015年有一個新聞說“廣州狀元爆冷學醫”——醫學,多麼高尚的學科——醫生多麼神聖的職業,現在也淪落至此。我也不得不說,當金錢至上的年代,也難怪有人會有這樣的揣測:高端人才當教師,就是為了戶口和體制。
針對1952—2013年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近3000名高考狀元的求學與職業等狀況展開最新追踪調查及研究分析。報告顯示,在高考狀元志願選擇中,就讀經濟學、工商管理學等“賺錢”熱門專業的人數最多。 這個報告很直接的反映了現實的輿論和世俗的選擇:寒窗苦讀是為了鯉躍龍門,狀元及第是為了光耀門楣,高官厚祿才能衣錦還鄉。如果你讀書多年最後成了教書先生,估計隔壁家阿姨也會噗呲一笑說:哦,當老師啊……也很好啊,穩當,還能有寒暑假呢。
我越來越看不懂中國的教育:家長崇拜名師,但是他們拒絕孩子當老師;家長無比看中教育,但是他們自身輕視教育者…… 有個成語叫“尊師重道”,不知道還有幾個人真的知道中間的意思。
王貽芳:對撞機未申請到“十三五”發改委資助2016-09-09
預計總投資上千億元的中國大型對撞機,未能在“十三五”期間獲得發改委的支持;來自反對方的聲音,對未來項目立項與審批影響很大。
《財經》:如何看待反對聲音?是否會對王孟源的文章進行回應?
王貽芳:王孟源的文章沒有細看。對於不同的聲音,我沒有時間與精力一一去看、去回應,我只關注嚴肅的科學家對這件事的討論與批評。網上各種各樣的說法,太多了,我沒有能力與精力去顧及。
回應
我只注意到他說“王孟源的文章我沒有細看。”
王所長的每次答問,都能暴露出不少問題。1.超過標準模型的新物理,到底是什麼形式,現在有很多理論,我們也不清楚哪種理論是正確的。2. LHC到目前為止,哪一種都沒找到,但是不能說所有模型都是失敗的,因為還沒到做結論的那一步。3.到目前為止,LHC只獲得了計劃獲取數據的2%,還有98%的數據還沒取到。 翻譯成通俗的非物理語言:1.我們做高能物理的,目前就是提出各種假設,至於這些假設有沒有充分的依據,這些假設能不能被驗證,我們沒譜;2.我們就是這麼一直忙活著,我們在做高大上的研究,但不要問我有什麼成果。因為幾十年時間太短,幾百億美金太少。還要一直耗下去。3.歐洲的LHC,雖然耗資200億美元,6000個科學家的20年時間,只獲得了預期數據的2%。 這些年基本上是白忙活。即使你們不懂物理學,但上述文字應該看得懂吧。 結論只有一個:打水漂,響都聽不到!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9_09_373907.shtml
龍科多:為什麼94歲的楊振寧還要參加一場論戰 2016-09-09
雖然楊振寧支持高能物理的發展,雖然高能對撞機實驗一再證實了他的理論,但94歲高齡的他還是堅持發表意見,反對中國今天開始建造超大對撞機。
這並不是楊振寧第一次反對中國建巨型對撞機。
........對於這段歷史,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在回應楊振寧的文章中說:“(楊振寧)自70年代起就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幸虧小平同志聽從了李政道等其他著名科學家的建議,才有了今天的高能物理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及其重大成果……”
一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副研究員以“清風正陽”為網名,在知乎上稱楊振寧:“他從80年代公開反對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及其它加速器項目”,得到網友回复:“ 楊當年反對的是質子對撞機,不是正負電子對撞機。 ”
正負電子對撞機是質子對撞機的縮小版,由李政道精心設計,加入了同步輻射光源的應用設施。..........李政道和楊振寧態度雖有所不同,但都反映了對祖國科技事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楊振寧認為正負電子對撞機做得很成功,代表中國有相當聰明而且很有能力的人,而包括李政道在內許多人幫忙聯絡美國和歐洲實驗室的合作,都是有功勞的。對於加速器做同步輻射的研究,楊振寧也是支持的,當然,楊振寧並不認為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實驗結果在物理科學上有太大的意義。
由於這次爭論中,涉及一些歷史細節的誤會,這裡再次澄清:80年代初,楊振寧主要反對的是在明陵的附近建50GeV的高能質子加速器的計劃。而這一次,從他反對的理由看,他主要反對的也是丘成桐在新書中提出的在山海關附近建造的下一代質子對撞機。......總結來說,楊振寧的意見是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這不等於他反對高能物理學科的發展,不等於他反對在時機和條件成熟時建超大對撞機,也不等於他反對中國以符合當下條件的資金建造高能物理實驗設備。在科學爭論中,我們不迷信權威,也不只遵循經驗,但有必要將這位老人今天的堅持,其背景、其理由交代清楚。
http://www.guancha.cn/lonkeduo/2016_09_09_373900_2.shtml
中國成功研製百米級鐵基超導長線 世界第一遠超美日2016.9.8 觀察者網
中科院電工研究所7日宣布,該所研究員馬衍偉團隊成功研製國際首根100米量級鐵基超導長線。這是鐵基超導材料從實驗室研究走向產業化的新的里程碑。目前,世界上美、日、歐等國家的鐵基超導線製備還處於米級水平。
馬團隊於2008年在國際上研製出首根鐵基超導線材。2010年,他們首創鐵基超導前驅粉先位燒結工藝;2013年,成功製備國際首根高性能鐵基超導多芯線;2014年,率先製備出國際首根10米量級高性能鐵基超導長線,走出了線材規模化製備的第一步。
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進一步深入探索鐵基超導線材規模化製備工藝,通過對超導長線的結構設計研究和加工技術的試驗優化,成功解決了鐵基超導線規模化製備中的均勻性、穩定性和重複性等技術難點,最終製備出了長度達到115米的鐵基超導長線,奠定了鐵基超導材料在工業、醫學、國防等諸多領域的應用基礎。
超導應用產品有超導電纜、超導限流器、超導濾波器、超導儲能、風力超導發電機和超導變壓器等,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超導市場的潛在規模達到2000億元,其中核心的超導材料佔比30%-40%,約800億元左右。目前國內超導材料主要是依賴於美國和日本進口,價格昂貴,佔超導應用產品50%左右的成本。超導行業要發展壯大,超導材料必須要實現國產化。
回應
一根破鐵絲有什麼好報導的,我家還有300米的鐵絲呢
你家那個就是鑲上金邊也沒這個值錢
如果是美國搞出來的,可能已經被他吹出天際了。
http://mil.news.sina.com.cn/dgby/2016-09-08/doc-ifxvukhx4574394.shtml
北京一小學生11萬開學清單:包括文具和課外培訓費等 2016-09-07
據央廣網2016.9.6報導,近日,一位北京網友曬出了一張小學生的開學清單,該清單從書包、文具等名牌學習用品,再到校服、新鞋等各大品牌生活用品,最後到奧數班、鋼琴班、特長培訓班等一系列價格不菲的課外培訓費用,合計費用超過11萬,堪稱“天價開學清單”,該清單在網上擴散後,立刻引發了熱議。
有網友表示,沒有父母希望孩子從小輸在起跑線上,有經濟條件,才能給孩子好的生活和教育。富有富過法,窮有窮活法,好的生活和教育理念能給孩子更寬廣的視野,能負擔得起就不是問題!
也有網友表示,“天價開學清單”不僅會助長學生之間攀比之風,還會增加孩子的負擔。我們上小學那時候,沒上過這麼多培訓班,也沒買過這些名牌產品,每學期只有學費和借讀費、校服費,也照樣從小學讀到高中,從大學念到研究生畢業。小小年紀何必攀比?這樣養大的孩子虛榮心得多強啊!
不得不說這份“天價開學清單”折射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但一味給未成年的孩子買名牌產品、報各種各樣的培訓班,真的就能幫助孩子成才嗎?我們都明白物質的給予永遠不能彌補言傳身教的缺失。開學了,讓父母多一些的陪伴關心成為孩子最有力裝備吧!
回應
去掉各種高的嚇人的輔導班,也就幾千。這也是我反對教育商業化私有化的原因。富人你有錢也就罷了,可以報各種班,向西方學校私有化,貧困家庭基本就無法體驗優秀資源了.
只能說這個家族別有用心,博眼球,旅遊費、特長班、每月500零花錢,這都算在內?不是智商問題就是在炫富炒作出名,真富的話,用得著炫嗎?
就這水平:500*12=3000
所以需要家教啊
不要上了!上了也沒有用!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09_07_373724.shtml
新華社:中國該不該上馬超大對撞機項目?
據新華社2016.9.7報導,近日,一場關於中國是否應該斥千億元巨資建造超大對撞機的爭論引發社會關注。
以菲爾茲獎獲得者、數學家丘成桐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為代表的一方主建,認為這是基礎科學及高技術研究中具有標誌性的重大領域,可以在技術發展和人才引進方面產生巨大效益。
而以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為代表的另一方則持反對意見,認為項目耗時長、費用奇大、是個“無底洞”,且有美國終止建造大對撞機的“前車之鑑”。
科學的生命力係於偉大的新發現。通過大科學裝置尋找微小粒子,是物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方法,在此指引下,科學家們寄希望於通過超大對撞機來探索更高層次的微觀世界,從而找到宇宙起源的亙古秘密。
而建設大科學裝置意味著巨額的資金投入。不少國家為錢所困——經費不足是導緻美國超導超級對撞機計劃SSC終止的原因之一;日本文部科學省同樣在顧慮開支問題,期待更多國際資助。
因此,對我國而言,超大對撞機上馬與否,拍板前的辯論越民主、越充分,越有益於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建設創新型國家,要花錢的地方很多,有限經費投到哪裡,要遵循科學理性和行之有效的決策程序。
爭論各方要多發科學理性之聲,充分辨析什麼當投,什麼不當投,什麼必須現在投,什麼可以未來投。決策者要多聽科學理性之聲,胸懷創新自信又不妄自尊大,立足國情把握機遇與窗口,該出手時不猶豫,該堅守時不盲動。
對於超大對撞機項目的決策,首先,立項報告應當明確闡述立項依據和運行模式,科學意義和可預期的研究成果,以及對其他基礎研究和高科技領域可能產生的影響;其次,組織國內外小同行和大同行對項目的科學意義和其他效益進行評估,並形成專門評估報告;第三,經費預算應充分考慮大科學裝置的使用和維護也需要巨額投入,務求精準。
平等的學術爭論能為科學發現之旅輸入強勁動力和新鮮血液。不論超大對撞機項目是否上馬,何時上馬,頂尖的觀點交鋒迸發的理性之聲,都有益於孕育出不負祖國、不負時代的科學決策。
回應
不虧是官媒,堂正之言。
QS世界大學排名2016年版:12所中國大學科研實力進世界百強
QS世界大學排名2016/17綜合排名圖
本次《QS 世界大學排名》的結果基於過去5年全球100多個國家的74651名學者和37781家用人單位的同行評議,以及對全球最大論文數據庫Scopus/Elsevier中1030萬學術期刊和6630萬論文引用的數據分析。
英國QS全球教育集團在2016.9.6發布了最新的《QS世界大學排名2016/17》。其中,3所大學(清華24、北大39、復旦43)綜合實力進入全球50強。其中復旦大學上升8個名次至第43位,成為中國第三所進入世界前50的大學。清華大學再創新高位列第24位。麻省理工、斯坦福、哈佛位列前三。同時,12所中國大學科研實力躋身世界百強,僅次於美國。
全球研究型百強大學,中國連續兩年世界第二,共有12所,其中中國大陸7所,中國香港2所,中國台灣3所,僅次於美國的36所。
在彰顯科研產出和影響力的師均引用指標上,中國大學過去5年進步顯著。中科大全球第21,中國第一;浙江大學全球第45名,中國第二;超過英國劍橋大學(55名)。南京大學全球第62,超過牛津大學(63名)。上海交大全球第78名、華東理工全球第85名、南開全球第119名超過英國帝國理工(124名)。
在學術聲譽上,北大超過美國加州理工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在雇主聲譽上,北大排名超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和蘇黎世聯邦理工。
此外,在彰顯科研產出和影響力的引用指標上,中國大學過去5年進步顯著。其中,中科大全球排名第21,中國第一;浙江大學全球第45名,中國第二;超過英國劍橋大學。南京大學全球排名第62,超過牛津大學。上海交通、華東理工、南開超過英國帝國理工。
.........
回應
原來以為香港的大學好厲害,原來他們就是國際教師多和國際學生多,把分數給拉上去的,都是虛的。大陸學校這兩樣太吃虧了,多培養國內學生是好事,咱不要那個排名的虛名。
看到拖後腿的指標都是什麼國際學生比例之類的⋯⋯
香港這些大學這些年出什麼科研成果了?香港大學的排名還上升了,當真可笑
只要是英國搞的排名,鄉港大學永遠排名亞洲最前列,我孤陋寡聞鄉港中文大學到底搞出了神馬科研?港毒算嗎?
這種東西以後不要再發了,純屬扯蛋嘛
今天百強,明天百強,大家也就看個樂子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09_06_373618.shtml
5)中國科學家應積極參與ILC未來的建設與管理,並希望我國政府以實物方式貢獻約5%,這是作為重要參加國的必要條件。
6)希望國家盡快落實對ILC預研經費的支持。同時應適時啟動參加ILC項目的論證工作。
7)應該適度參加各種未來加速器的預研,跟踪國際發展,積累相關技術。
3. “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Higgs工廠(CEPC)+超級質子對撞機(SPPC)”是我國高能物理髮展的重要選項和機遇。
1)中國應該建立和保持自己的大型高能加速器研究基地,成為重要的國際科學研究中心之一。
2)在Higgs粒子發現之際,作為BEPCII之後的下一代加速器,在中國建造一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Higgs工廠是我國高能物理髮展的一個重大歷史機遇。該加速器可以仔細研究Higgs粒子性質,尋找新物理跡象,也可以降低能量作為Z-工廠運 行。
3)該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科學目標極為重要,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可以在同一隧道內實現如pp(質子-質子)、AA(重離子-重離子)、eA(電子-重離子) 、ep(電子-質子)等的對撞,使我國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保持先進,成為國際主要的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之一。
4)應立即組織隊伍,開展方案設計,研究關鍵問題,探討實現路徑,盡快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
http://www.guancha.cn/wangmengyuan/2016_09_06_373550.shtml
與會專家指出,探索物質最深層次的結構和規律是重大的科學前沿問題。Higgs粒子是標準模型最重要的粒子,對Higgs粒子性質的精確測量和尋找新粒子具有全局性的意義。我國提出的環形Higgs工廠(CEPC)及後續的超級質子對撞機(SPPC)的科學目標非常重要,是世界高能物理的製高點。中國高能物理將由此打開一個全新的局面,站到世界最前列。CEPC-SPPC是我國未來高能物理髮展的很好的選擇,相對別的選項意義更為重大。但是,CEPC的造價很高,三百億的項目國家不一定能批准。如果實在困難,可以考慮規模相對小一些的項目,使中國高能物理能持續得到發展。我國應把研究力量組織好,同時把Higgs工廠和尋找新的重粒子的兩方面研究都做好,爭取在兩方面都有所作為。CEPC既可作為Higgs工廠(與ILC一樣)對125 GeV的共振做精確測量,又可以在做完精確測量後改為50 TeV的質子對撞機,在尋找新的重粒子方面優於升級以後的LHC,將在高能研究最前沿研究中領先,這是CEPC-SPPC的重要優勢。
……
六、小結與建議
與會專家在充分交流與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如下基本共識和建議:
1.高能量是粒子物理髮展的最前沿,下一代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是大型強子對撞機(LHC)運行以後的自然選擇。
2.國際直線對撞機(ILC)經過二十多年的準備,已完成技術設計(TDR),建設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基本成熟,我國應積極參與ILC的預研與建造。
1)日本高能物理學界正在積極努力,提出承建ILC,並提供50%的經費,推動日本政府同意將其在日本付諸實施。
2)歐洲高能物理學界剛剛完成其戰略規劃(Roadmap),提出如果日本承建ILC,歐洲將積極推動並參加。
3)美國正在進行高能物理新的五年規劃的製定,其政府部門正與日本密切接觸,最終結果2013年底前將會揭曉。
4)由於其科學上的重要意義及技術上的重要性,我國不應該缺席ILC。參加ILC是我國作為世界大國的責任,反映我國在高能物理領域的地位,也是吸引國外科學家參加國內未來重大項目的需要。
以上情況反映出:1)高能量前沿是高能物理的最前沿,過去幾十年最重要的發現主要來源於此;2)高能量前沿的加速器與探測器技術也是最前沿,對未來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儘管歐洲與美國由於經費及其它問題不能承建ILC,但他們不能也不會缺席。我國過去由於各種原因,特別是由於ILC的前景不明朗,政府投入幾乎為零,高能物理學界也很少有人參與ILC的活動。這與我國的大國地位、高能物理髮展水平及其國際影響極不相稱,也對我國高能物理的未來發展不利。最近幾年,大家一直呼籲改善這種狀態,包括2006年召開的香山會議,但現狀並未根本好轉。2012年的國內ILC討論會形成一個共識:中國應該積極參加ILC,爭取貢獻5%左右,並爭取在技術和人員上能真正實現貢獻5 %所需的必要前期R&D政府經費支持。事實上,國內一直有人提出承建ILC,但高能物理學界的共識是:其造價和技術難度超過我們目前可以承受的程度。
王貽芳研究員表示,2012年在討論基於加速器的我國未來高能物理髮展規劃時,有人提出建造250 GeV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ircular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CEPC)並適時將其改造為50 TeV超級質子對撞機(Super Proton Proton Collider,SPPC),以使我國一步跨入世界最先進行列。特別是未來的質子對撞機,將使我國的粒子物理遠超國際上任何其他國家。雖然該設想面臨的技術難度與造價均比ILC低(楨:?),但仍然面臨巨大的困難,其可行性是本次會議我們要討論的重要議題之一。國際上也有人提出環形Higgs工廠的概念,並將其與ILC對立,宣稱其優點遠好於ILC。我們認為ILC已經過多年研究,技術較為成熟,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提出時間很短,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事實上,ILC與CEPC是很好的互補:1)技術上難點各有不同;2)可以去除ILC push-pull的選擇;3)物理成果互相檢驗。對中國來說,如果CEPC想得到國際支持,就需要我們首先支持ILC。我們應該參與國際上ILC的預研以掌握技術,並參與ILC建設以爭取科學研究的話語權。我們也應該探索在中國建設CEPC的可能性,並積極爭取國內外的廣泛支持,使我國的高能物理研究走到世界最前列。
其實我們不需要考慮這麼多細節,也可以很快地估計新對撞機對經濟和社會的可能貢獻。這是因為它們只是既有環形對撞機的放大版,完全可以比照LHC的例子:在花費了300億美元和6000多名博士級以上的研究人員20年的精力之後,LHC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什麼附加好處嗎?完全沒有。
所以看看最新美國能源部(DOE)科研撥款(2016):應用方面的錢(高級電腦,材料(Basic Energy Sciences BES),核聚變,生物環境)加起來大約35億美金,其中新設備建造3.5億。而高能物理7.95億,其中新設備建造6千6百萬。坦白說這其中的LBNF計劃前途非常不確定,還等著歐洲等表態財務支持才會繼續。從另一方面看,DOE從1996(蘇聯解體後)到2009年應用科研(高級電腦和BES)撥款增長了一倍。這是很驚人的!而高能物理和核物理完全沒有增長。2009年以後我知道這個趨勢更變本加厲。高能的Tevatron對撞機在2011年關閉了,在美國沒有代替計劃。國際線型對撞機(ILC, International Linear Collider)美國決定不建,也基本上不給任何撥款了。剛才提到高能物理7.95億其中絕大部分是資助大學教授和研究生,而不是新建科研計劃。這個錢不是那麼好砍,牽涉太廣一時不能動。要不然早砍了。但是高能物理大項計劃美國現在可是非常吝嗇了。我猜想隨著教授逐漸退休,研究生轉行脫逃,這個經費會再往下走。與此同時BES經費再從2008年的12.8億跳到了2016年的18.5億!高級電腦經費從2008年的3億5千萬跳到了2016年的6億2千萬!形勢一片大好!美國人不是傻瓜。看到美國精準、務實、冷血的科研重點分配,再看到中國一些人盲目地追求高調的理想,侈言對文明的貢獻,令我不寒而栗。
另外對於所謂王所長忽視ILC的論調,實際情況是中國從來沒有拒絕參加ILC合作組,也沒有表示過對自由電子激光技術的不關心。投入ILC5%的貢獻,對於整個中國粒子物理方面的預算其實是很小的,但是一樣可以取得重要參與國的地位。別說什麼為啥中國不自己建造ILC,這個難度不是拍拍腦袋就能搞定的,遠超出中國現在的技術儲備能力。轉一篇三年前的香山科學會議第464次學術討論會紀要:
……
王孟源:回答王貽芳所長,高能所更該攻克什麼技術
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後轉往金融界 2016-09-06
【9月5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發文,回應了楊振寧《中國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對撞機》一文。應觀察者網邀請,最早公開實名反對中國建設超級對撞機、引發後續討論的王孟源先生,也撰文對王貽芳的文章進行回應,王孟源還提到了高能所更應該全力攻關的是被美國封鎖的技術。】
..........
回應
有理有據,好文章,贊一個!
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後轉往金融界,呵呵!
你呵呵個啥呀?人家親身參與過美國那個爛了尾的對撞機工程,爛尾後失了業才轉行金融領域的,你覺得你比他更有發言權麼?
我是外行,以前我覺得要建。但這幾天,把正反雙方的文章一看,我覺得反方的更能說服我。
唉,如你這樣的人不多,大多數人因為不喜歡楊振寧,就一味地去噴他,我因為支持楊振寧,在觀網被噴,在超大被噴,真的很是失望,觀網網友的嚴謹和理性呢?
以身為孟源兄的同鄉自豪!在台灣很難見到這樣儘可能注意客觀、就事論事的文章,幾乎所有的政策討論,都必然變成先前哈佛丘什麼教授的那種人身攻擊模式,只會噴地位、噴立場、噴關係,不然就是扣帽子直接抹殺人格。依愚見,孟源兄在大陸沒有根基,也不可能前往重操舊業搞物理,是個沒有利益瓜葛的局外人。無論從其行文風格和學經歷,都有相當的說服力。這樣的人理當作個智庫成員,被困在台灣這口井裡著實可惜。我個人沒什麼才學,也甚想回大陸為祖國盡份棉薄之力,那怕是一顆小螺絲釘,能參與到這百年一遇的建設良機裡來,都是幸福的。德不孤,必有鄰。
中國現有的那個對撞機快退役了吧,舊的退役,新的沒造那以後這個領域就沒中國人甚麼事了。這種風險........
這是什麼扯淡邏輯,生拉硬扯。中國的北京電子對撞機是李政道精心為中國量身定制的高性價比的對撞機,投資額和運行成本都不高,還出了不少成果,為什麼要退役?少拿丘成桐這個大忽悠主推的這個假大空的加速器來對比北京電子對撞機
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甘陽先生最近在講話中引用了一副對聯來說明大學的真正精神:“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幅著名的對聯,來自中國明代書院。對書院這個中國特色,也有必要多說幾句。從誕生那天起,書院便向社會下層和民間士子開放,招生不設門檻,入學無戶籍限制,只要有志於學業的,不分貧富,不論地域,均可入學,即孔子所提倡的“有教無類”。
回應
懷疑作者上過大學嗎,大學宿舍裡的氣氛可不是國外那種單人間雙人房可以比的,還屌絲精神,現在什麼都可以往屌絲上湊嗎
我們天南海北各民族的同學一律平等的住在一起,這就很了不起,雖然條件差,也沒有影響學習和生活,還增進了友誼
一間宿舍,二十平方,入住八人,上下四床,四個櫃子,外加一桌,四年生活,朝夕相處,一生兄弟,終身難忘,集體主義,永放光芒。
記得上大學剛看到宿舍確實失望至極,覺得好破好破。不過住了一陣子,和同宿舍的兄弟們朝夕相處,同學同玩,感覺日子真是好溫馨好愜意啊!我想大學畢業後很少有人不懷念那段日子
身為一個南京本一學生(宿舍算是全省最差,空調都是去年才裝,南京的夏天你們懂的),同學沒有人抱怨過宿舍怎麼樣,頂多夏天說兩句學校怎麼還不裝空調。
今天參觀了武漢大學宿舍(研究所生),1_2人一間,邊上就是櫻花大道,呵呵呵
這是鼓吹大學宿舍私有化的節奏啊!
現在很多的大學宿舍條件已經非常好了,難道還要住賓館星級酒店嗎?
美國一學期單人間一萬二美金,國內你全年都住四星級酒店都可以。
我們學校的宿舍一個月1200美元,兩人間不過管飯
女兒澳洲國立,單間,每年14000澳幣,約等於70000人民幣,這還是便宜的,在悉尼墨爾本,兩萬到三萬澳幣。真心懷念我們的大學宿舍,還有食堂。
於是抱怨的重點又變成,國家沒有提供選擇的餘地,不能多掏錢住條件好一點的宿舍並且同時享受校內生活便利。對此,需要明確,中國大學沒有全面的禁止退宿的製度或規定(不排除個別學校的規定),總體上是允許選擇在校外租房的。而在校內提供更多選擇,既非國家的義務,也沒有實現的可能,在校學生如果都有單人或雙人宿舍房間,所需的建築面積要翻倍都不止,超出校園範圍,也難以保證到教學樓的距離,通勤時間短的便利與校園內的服務自然無法享受。
至於中國大學為留學生提供了更好的住宿條件,也基本是與更高的價格對應的。雖然外國留學生可以申請中國獎學金,中國留學生也可以申請國外獎學金,這種優惠也是雙向的。而中國的名牌大學不收有錢校友的子弟,不搞特殊不收高價學費,與美國的國情更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不排除一些學校的住宿條件確實還有改善的空間,近年來,中國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已達到了國際標準,雖然經費依然有限,不少學校即便沒有蓋新的宿舍樓,也採取了加裝空調,重新裝修宿舍等行動。
一些人還批評,學校規定大學生統一住宿,只是為了便於管理。這是可以大方承認的,中國大學有盡職盡責的樓管阿姨,半夜查寢點人,節假日統計學生去向,學校將學生的人身安全責任攬在身上,將學生髮生意外事故的概率降到最小。在中國大學宿舍,你不會看到抽大麻開party,也不需要行賄保安。
作者稱沒有隱私空間,就導致了學生精神狀態屌絲化,進而影響學習態度。由沒有隱私空間,就推導出人的精神滑坡,這在邏輯上很難成立,事實上也不正確。中國名牌大學的宿舍條件並不比普通大學好,許多樓都是歷史老建築,這並不影響就學於此的學生中,許多後來成為了著名的科學家。在普通的住宿條件下,中國頂尖高校培養的本科生,從歐美貴族學校培養的學生那裡,搶下了歐美頂尖大學的無數研究生獎學金。因此,將宿舍問題延伸到對中國大學生生活方式與精神狀態的否定,僅僅是主觀臆斷。
用一句時髦的外交辭令來總結就是:我們反對把寢室問題政治化。過去,批評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最喜歡引用的是“大學之大,非大樓之大,乃大師之大”,當時的公知尚且尊敬《陋室銘》中“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那樣的精神。
現在,中國大學培養的學術人才不斷湧現,今非昔比。有人卻說宿舍簡陋說明了在大學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問題上出了偏差,中國大學是在培養屌絲。
孫武:中國大學宿舍比美國一百年前還差? 2016-09-06
最近,一篇題為《為什麼中國的大學宿舍環境比美國一百年前還要差?》的文章,又在朋友圈火了起來。文中稱,大部分中國大學中,“居住條件民工化:不少大學的宿舍條件還不如富士康的民工宿舍;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和精神狀態屌絲化:沒有自己的居住空間,沒有自己的學習空間,沒有任何隱私可言。學生的私有財產得不到保護,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相互影響,誰都過不舒坦。”而這最終導致了“學習過程糊弄化,屌絲的生活環境帶來屌絲的生活狀態,屌絲的生活狀態帶來屌絲的學習態度。”
對於類似的觀點,叫好的人很多,特別是一些在校的大學生。這也是這類文章為什麼每到開學季又能重新被熱傳的緣由。而當他們畢業後要找房子租時,許多人又懷念當初的校園宿舍,甚至想賴著不走。原因很簡單,以十分之一的市場月租金,中國大學的宿舍是具有很高性價比的。因此大家都很難否認,中國大學宿舍,這種在美國根本找不到對應的“商品”,是物有所值的。
那麼中國大學宿舍的條件是不是惡劣的呢?“在全世界也是少見的。別說和英美日這樣的教育發達國家比,就連不少非洲大學的學生住宿條件都要比中國好很多。”這是文章告訴我們的。文章要說中國大學的宿舍條件全世界倒數,這與事實不符。在莫斯科留學的好友告訴筆者,俄羅斯大學的宿舍條件還不如國內,而且但凡本市的學生一律沒宿舍住。中俄的教育體制曾經非常接近,特別是在中國大學宿舍建樓的年代,這種比較也就有了更公平的基礎。至今,俄中都沒有走到美國那樣程度的大學產業化。
而像文中所舉的美國大學生宿舍,價格昂貴,供應有限,很多學校不允許研究生或者非新生住校。用這些精緻的個例來與中國大學宿舍中條件較差的相比,就有失偏頗了。而據留學美國的網友普遍反映,美國大學周邊居住條件非常好的房子的房租,要比美國大學學生宿舍的租金便宜(或者基本持平)。
用一個不完全恰當的比喻,美國的宿舍系統是私家車的系統,而中國的宿舍系統是公交車的系統,很難直接比較。至於中國的國情是否能實行一些人鼓吹的教育私有化,這是另一個複雜的問題,這裡不便展開。
高能物理的前途在哪裡,見仁見智。中國現在沒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但國際上有,而且很多,楊先生的看法顯然與大家不同。不僅現在不同,過去幾十年都不同。楊先生自70年代起就反對中國建造高能加速器【文末注4】。幸虧小平同志聽從了李政道等其他著名科學家的建議,才有了今天的高能物理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及其重大成果,也有了我們的同步輻射光源、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平台為全國的科技界服務。面對未來,我們應該更多地聽取科研一線新生代科學家的意見,他們才能引領我們的科技事業興旺發達,領先國際。
參考文獻:.........
回應
30年的長期飯票,而且還是3000億,夠所長的18代後代花了。
和3000億投入相比,收穫含糊不清,紙上談兵居多。
大神們的辯論咱們看不出門道,但我只知道一點,如果不撒點種子,就別指望能有收成。
這不是種子,這是下血本,或者是說把種子撒在石頭上了
吵來吵去都沒有說到問題的根子:中國該不該“在國際合作者支持下”國際空間站/嫦娥工程/......?該!必須該!但國際空間站沒中國的份,伽利略導航拿中國人當SB .....。那現在,如果,我們提出這樣一個要求:大型對撞機要實現大部分關鍵設備國產化,所謂的”國際合作者“還能保持如此友好的姿勢嗎?
學術上的爭辯固然是一方面,但重要的是另一方面。要看這個項目是否能讓歐美開放一些精密的高新技術給中國,是否能因此強化中國的這方面短板。這才是政治上的重要考量。研究基礎科學本來就是不能指望很出成果的,要看到的是其進展需要的設備才是代表著人類工業文明的尖端發達程度。這點上大型對撞機只不過是個更極端的例子罷了。
王所長如果還在乎國家的整體利益,就應該組織高能所全力攻關這項被美國封鎖的綫性對撞機和自由電子激光技術,那麽只需不到10億美元(不需要達到
日本ILC的能級和尺寸,只要足夠當光源就行了),就可以幫助許多中國的化學家角逐未來的諾貝爾獎,比起SSPC那個打水漂的計劃,要强多了。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9_05_373483.shtml
a)高性能超導高頻腔(應用於幾乎所有的加速器)
b)高效率、大功率微波功率源(也可應用於雷達、廣播、通訊、加速器等)
c)大型低溫製冷機(也可應用於科研設施、火箭發動機、醫療設備等)
d)高速、抗輻照矽探測器、電子線路與芯片等。
同時我們還可以在精密機械、微波、真空、自動控制、數據獲取與處理,計算機與網絡通訊等技術方面領先國際,可以培養上千名頂尖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引進上千名國際頂尖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形成一個國際化的科學中心。如果有第二階段,2040年起每年70億人民幣的投入,可以帶動高溫超導材料、超導磁體等應用技術的實用化,並國際領先。這個產業的規模大概遠遠超過700億人民幣。除此之外,也許還有出人意料的新發現、新技術。至於高能物理科學發現的直接應用,目前我們無法預料,但這已經不重要了。對物質結構和基本粒子的研究,其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六)楊先生反對的第六點理由是高能所三十年來的成就不高,超大對撞機90%的工作將由非中國人來主導,諾貝爾獎也不會是中國人。
高能所從建立到現在已有四十多年,其發展主要還是最近三十多年,從建立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開始。國家對高能所在高能物理研究方面(高能所還有天體物理、多學科及應用研究)的投入,除人員建築、實驗室及設備、研究經費之外,主要科學設施是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2.4億元,1984年),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6.4億,2004年),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1.7億,2007年)等,一共約10億元人民幣(當然1984年的2.4億還是很多的)。與國內其它領域相比,比如楊先生提到的生物、凝聚態、天文物理等,無論是總數還是人均,都絕對不算多。這些投入取得的成果、各種國內外獎勵,這裡不一一列舉,與國內其它領域相比,絕對不少。這點投資,與國際上比,差好幾個數量級;但取得的成果,還是可以跟他們比肩的,至少我們現在是國際高能物理領域四大實驗室之一(CERN,Fermi,KEK,IHEP)。至於中國人得諾貝爾獎,我覺得無法預料,也不是國家對基礎科學投入的目的,更不是我們個人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我們追求的是對自然界的理解和掌握。
(七)楊先生反對的第七點理由是高能物理的前途在“新加速原理”和“幾何理論”,不在大型加速器。
另一方面,增加的經費應該向哪個方面投呢?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經費中有相當大的一個比重是用來購買儀器,而且主要是外國儀器(楨:!)。而如果我們花10年的時間投入300億建造加速器,90%以上的錢會花在國內(楨:?),會推動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和市場佔有率,會培養成千上萬的有能力自己設計與建造設備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這將大大推動我國科學儀器設備的發展,同時也會推動其它領域的發展。
(四)楊先生反對的第四點理由是高能物理學家想尋找的“超對稱粒子”和“量子引力化”都未被發現,未來希望用對撞機發現猜想中的粒子也是不會成功的。
建造大型對撞機的科學目標自然不是楊先生所說的那樣。......但CEPC可以將希格斯粒子的測量精度提高至1%左右,比LHC好10倍,這就可以確認希格斯粒子的性質,判斷希格斯粒子是否與標準模型預言完全一致。......我們會關心理論物理學家的預言,但絕不會依賴他們。現在就預言對撞機會發現或不會發現猜想中的粒子,有點過於武斷了,這也不是國際高能物理學界的主流意見。
(五)楊先生反對的第五點理由是七十年來高能物理的大成就對人類生活沒有實在的好處,未來也不會有好處。
七十年來,高能物理有許多成績,其發展出來的技術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沒有高能物理,就沒有(楨:?)同步輻射光源(發展自正負電子環形對撞機)、自由電子激光(發展自正負電子直線對撞機)和散裂中子源等裝置,我們現在的許多生物、地質、環境、材料、凝聚態等方面的進步就無從談起。沒有高能物理,今天在醫院裡的很多檢查與治療(MRI,PET,癌症的放射性治療等)就不會存在,或者不會那麼先進,或者會推遲出現,許多人的生命會被縮短,生活質量會被降低。沒有高能物理,就沒有(或者推遲出現)觸摸屏,智能手機就是一個夢想;沒有高能物理,就沒有WWW網頁,大家就不能上網,網絡經濟更是無從談起。人類從WWW網頁中得到的收益,已遠遠大於此前對高能物理的全部投入。
中國建大加速器對我們有什麼實際的好處呢?第一階段300億人民幣的投入(2022年起,每年30億),至少使我們可以在以下技術方面實現國產化,並領先國際:(楨:?)
如果這第一步成功,CEPC有新物理的跡象,且高場磁鐵所需新型超導材料技術成熟,其價格降到合理水平(比如~20元/千伏安米),我們可以走第二步質子對撞機(SPPC)階段,工程造價在1000億人民幣以內,時間是在2040-2050年左右。這裡如果減去國際貢獻約30%,中國政府應該出資大約300億人民幣(每年30億)和700億人民幣(每年70億),但不包括未來的通貨膨脹。
(3)這個價格估計是否可靠,是不是會成為無底洞而重蹈美國SSC的覆轍?
國內大型工程成功的案例很多,高能所建所40年以來,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散裂中子源、ADS注入器等超過億元的大型加速器及探測器工程中,均按工期、指標完成,實際造價與預算相比,連5%都沒有超。我們有成熟的估價、建造、管理經驗。(楨:?)
(二)楊先生反對的第二點理由是中國目前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還有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超大對撞機不是燃眉之急,目前不宜考慮。
任何一個國家,特別是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必須考慮當下和長遠,不可偏廢。民生問題當然要解決,而且這也確實是目前國家預算支出的主要內容。
.......
在下一個五年計劃開建大型對撞機,是我們在高能物理領域領先國際的一個難得的機遇。首先新發現的希格斯粒子質量很低,使我們有可能提出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這個方案來研究它,而且這個環形對撞機還有機會改造成質子對撞機,有長達50年以上的科學壽命;其次,歐洲、美國和日本手頭都有項目,20年之內很難騰出手來,我們的競爭環境相對較好;第三,我們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經驗,剛好這個機會是我們的長項,有技術和人員隊伍的積累。這個機遇期的時間窗口只有10年,失去這個機會,下一次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同時我們有極好的大型地下工程施工經驗,中國的經濟仍處於高速發展期,也處於轉型期,有建設能力和科學需求。因此大型對撞機是一個各方面都合適的項目。
( 三)楊先生反對的第三點理由是建造超大對撞機必將大大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的經費。
中國的基礎研究經費目前佔研發經費的比重大約是5%,國際上發達國家一般是15%。所以從數字看,基礎研究經費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大約每年1000億人民幣以上),不存在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研究經費的情況。
最後談談王所長所舉的附加好處中,唯一有新實用意義的例子,也就是自由電子激光。正如環形對撞機縮減尺寸和能級之後,可以用來做同步輻射光源,綫性對撞機縮減尺寸和能級之後,就成爲自由電子激光。不過同步輻射是老技術,中國早就有了,臺灣和上海在過去兩年先後啓用了相當先進的同步輻射光源,而綫性對撞機和自由電子激光,卻是中國沒有的經驗和技術,偏偏它是目前最佳的硬X光源(亦即波長很短的X光,同步輻射是軟X光),脈衝極短、解析度極高,不止可以看見個別原子,甚至可以看見個別電子從一個原子跳到另一個原子的過程,是研究化學反應的最先進工具,在軍事上也有發展成太空武器的潛力。正因如此,美國雖然不願意自己掏錢來建ILC,也不肯轉移技術給中國,最後硬是把日本拉出來買單。王所長如果還在乎國家的整體利益,就應該組織高能所全力攻關這項被美國封鎖的技術,那麽只需不到10億美元(不需要達到ILC的能級和尺寸,只要足夠當光源就行了),就可以幫助許多中國的化學家角逐未來的諾貝爾獎,比起SSPC那個打水漂的計劃,要强多了。
http://newsblog.chinatimes.com/duduong/archive/51054
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貽芳回應楊振寧:中國建大型對撞機,正是時機2016-09-05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通過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回應楊振寧的意見。原文如下:
(一)楊先生反對的第一點理由是造大加速器是無底洞,因為美國的SSC造價飆升,半途而廢,浪費了30億美元。歐洲的強子對撞機花費了100億美元。中國的大加速器不可能少於200億美元,甚至是一個無底洞。
(1)美國的SSC為什麼會失敗?大加速器都是無底洞嗎?
......
中國的政治與美國完全不同,對大工程建設實際上有其優越性,偶然性較小。SSC失敗,不代表我們就不能建造大型加速器。我們應該要科學仔細地分析,同時要做好國際合作,做好管理,控制預算。
(2)到底需要多少錢?我們規劃的大型對撞機項目(以周長為100公里算 )分兩步走:第一步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建設階段,約在2022-2030年間,工程造價(不包括土地、“七通一平”等)約400億人民幣。
首先,當年歐美會花大錢建Tevatron、SSC和LHC,并不只是爲了找標準模型中最後的幾個粒子(即t-quark和Higgs),更重要的是爲了找超越標準模型的粒子。Higgs的質量是125GeV,其實是出奇的輕,這叫做Hierarchy Problem,它背後的機制是過去40年高能物理研究的絕對焦點。很多物理學家認爲這個機制包括了質量和Higgs差不多的粒子(這個觀念叫做Naturalness,超對稱是最流行的理論),所以SSC和LHC都被針對性地設計來找這些粒子。上個月LHC正式宣佈什麽都沒找到,那麽超對稱固然是錯的,Naturalness也一樣錯了,而且是錯到1/100的精度。現在我們對Hierarchy Problem的機制一無所知,Naturalness有可能一直錯到1/10000000000000000。王所長的SSPC只比LHC的能階高7倍,所以基本上是拿幾千億來賭Naturalness只錯到1/700,這顯然是勝算很小的賭博,就算賭贏了,也對國家社會完全沒有貢獻,頂多得到一個諾貝爾獎的虛名。
其實事先預測Naturalness會出錯的論文是有的(我指的是真正邏輯自洽而且簡潔的理論,不是超對稱利用幾百個自由度撐出來的硬拗;我所記得的,一般預測Naturalness錯到1/10000000000000,還沒有預測只錯到1/700的,所以王所長要拿幾千億民脂民膏來爲自己豪賭個諾貝爾獎,是完全沒有理論依據的),但是高能物理的主流對他們一向嗤之以鼻,很多期刊連審都不審。這是因爲高能物理界一直和現在的王所長一樣,在全力勸説政府投資到昂貴的對撞機上,如果走漏了風聲,讓評審者知道有可能什麽都找不到,就可能拿不到錢。還好高能物理理論在30年前就是第一個建立了論文預印本(Preprint)的互聯網檔案庫的學科,所以回頭挖墳并不難。中國高能理論著重在現象學和QCD上,兩者都是不錯的研究題材,但是如果有餘裕,可以考慮是否組織起來,有系統地去找出這些預測正確的論文,然後擇優深入研究。
既然大自然已經選擇了要打破Naturalness,高能實驗面臨了一個大沙漠,環形對撞機的投資與報酬完全不成比例,實在應該另謀著力點,我建議專注在中微子上。中微子實驗的耗費遠低於對撞機,而實驗成果是有理論保證的。除了大亞灣這類中微子振蕩實驗之外,至今還沒有專注於洪荒中微子(Primordial Neutrino)的研究。只不過這類研究需要的不是大筆公家資金(費用應該遠在一億之下),而是研究者的巧思,必須能從頭設計,因此很值得有志的實驗者探求。
楊先生說高能物理對人類未來不會有好處,王所長舉了很多個以往的例子。姑且不論過去不能精確預測未來,而且很不幸的,這些例子都與王所長想做的新對撞機沒有關聯,例如同步輻射,這是1945年開發出新的Synchrotron後發現的副作用,但是CEPC和SSPC并不是新設計,只不過是既有的環形對撞機的放大版本,怎麽可能偶然發現新的作用呢?又如放射治療所用的高能粒子,也是在1940年代或之前就發現了,如果王所長想用70年前的歷史來預測未來30年的科學發展,是不是應該先解答爲什麽過去70年在對撞機上投資一直成指數曲綫增加,卻沒有更多的類似貢獻呢?(其實這是因爲粒子的能階越高,就越不穩定。高能物理到1950年代之後,能階已經高到新粒子必然極不穩定,還沒有飛出一個原子的直徑就已經衰變了,那當然不可能有什麽實際用處。這個道理王所長應該也懂才對啊。)至於WWW,那是一個CERN的職員發明的,但是和高能物理卻沒有關係;就好像愛因斯坦寫下相對論的時候,是專利局的雇員,但是我們不能把相對論算成專利法的好處之一,不是嗎?
其實我們不須要考慮這麽多細節,也可以很快地估計新對撞機對經濟和社會的可能貢獻。這是因爲它們只是既有環形對撞機的放大版,完全可以比照LHC的例子:在花費了300億美元和6000多名博士級以上的研究人員20年的精力之後,LHC給人類社會帶來了什麽附加好處嗎?完全沒有。LHC最重要的技術是超導磁鐵,但是歐洲因此而在磁浮列車上有了突破嗎?完全沒有,最新一代的磁浮技術是日本推出的,只花了不到LHC一半的時間和少於5%的預算。理工科出身的人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現代科技已經極度專精,同樣是超導磁鐵,用在對撞機和用在磁浮列車上的就不完全一樣,而真正困難的研究,就在於這些不一樣的地方。王所長列舉的一些技術,全都是對撞機專用的,若要轉移到實體工業上,所需的研究等同從頭開始,實在遠不如把那幾千億人民幣直接投入有實際需要的方向。
楊先生說高能所的成就不高,王所長不同意;這是中國物理界内部的人事問題,我不知詳情,就不予作評,這裏只談談我對中國高能物理未來發展的一些評論和建議。
王所長計劃建造的 CEPC和SSPC,總預算是1400億人民幣,假設這是今年的幣值,依當前的匯率等同210億美元,基本上和LHC的總價一樣。但是SSPC的尺寸比LHC大四倍,能階高七倍多,照理應該貴四到七倍之間。所以在邏輯上這有兩個可能:第一是王所長能保證在未來30多年的建設期間,有一連串舉世獨創的突破,不但打破全球對撞機價錢隨時間上升快於通貨膨脹的傳統,而且反其道而行,能壓低造價四倍以上。第二是高能物理界造對撞機的傳統依然健在,包括低估預算四倍左右。
不論實際預算是多少,一個超千億人民幣級的計劃必然會擠壓其他基礎科學方面的投資,這不但是常識,而且和中國的基礎科學總預算是否增長是兩回事。正如王所長自己提到的,中國的基礎科研資金比先進國家少了三倍,如果給凝態物理、量子糾纏、天文物理、聲學、光學、生物物理、混沌理論、化學物理、宇宙學、低溫物理、結晶學、流體力學、高壓物理、核子物理和非對撞機的高能物理(基礎科學還包括化學、生物、數學等等大類,受篇幅所限,這裏只列出部分物理領域)的資金因爲新對撞機而停滯不前,不正是王所長宣稱不願見到的嗎?
王所長反駁楊先生的第四點理由時,說建CEPC的理由不是要找超對稱粒子,而是要研究Higgs;這又是玩弄語法的例子。CEPC的能階與LHC相當,LHC找不到超對稱粒子,那麽CEPC當然也找不到。懂高能物理的讀者都知道楊先生指的是SSPC;所以王所長真正應該回答的問題是SSPC的科學目標是什麽?至於CEPC要花400億人民幣(相當於60億美元,假設沒有被低估)來研究Higgs,這對懂高能物理的讀者同樣是很奇怪的,因爲不但LHC這個質子對撞機已經在研究Higgs了,日本也即將建造ILC(國際綫性對撞機)來做同樣的研究,它的性能和CEPC完全相當,同樣是電子對撞機,只不過因爲是綫性的,所以不但價錢低些(目前預算是50億美元),運作費用也遠低於CEPC這樣的環形對撞機(因爲它沒有同步輻射,所以用電省了很多倍),而且會比CEPC早好幾年運行,CEPC的任何發現,都必然會早已被ILC發表過了,因此CEPC的科學價值絕對是零,那麽它在邏輯上唯一可能的作用,就是作爲一個開門的楔子,以便有藉口先投入預算來挖掘隧道,使國家考慮是否升級至SSPC時,已經有沉沒成本。王所長對SSPC的科學目標語焉不詳,實在也直接影響到CEPC的全部合理性。
加速器這種東西還是等20年再考慮吧,反正中國不建就更沒有哪個國家能建得起來了,競爭根本不存在,現在建只是燒錢餵飽國外的儀器公司。另一方面,國際空間站沒中國的份,伽利略導航拿中國人當SB,加速器這種燒2個航母戰鬥群去賭博的鳥事倒是跳得無比歡騰,賤不賤啊。要說追求理想,Apple公司手握數千億美金的現金,怎麼不搞一個加速器啊,也讓國內的公知精英們再集體高潮跪舔一下。
學術上的爭辯固然是一方面,但重要的是另一方面。要看這個項目是否能讓歐美開放一些精密的高新技術給中國,是否能因此強化中國的這方面短板。這才是政治上的重要考量。
王孟源又有最新回應王所長的文章了,觀網趕緊轉載吧
http://www.guancha.cn/GuoXiaoMing/2016_09_06_373534.shtml
王孟源回答王貽芳所長
當SSC在美國國會經歷評審的時候,剛好是我博士畢業,到德州加入了Weinberg的研究團隊。Weinberg是SSC背後的最重要推手,在那段時間爲SSC到處奔走。在每周組裏開會,也必然會把最新發展和大家分享,所以我對SSC預算被裁的來龍去脈有真正的内綫消息,比起王所長所依據的那些書應該還要準確些。SSC原本的預算在1987年是44億美元,到1993年被裁的時候,總進度不到20%,隧道挖了不到1/3,但是預算已經漲到120億美元。國會決定放棄已投入的20億美元資金之後,Weinberg在組裏會議總結教訓的時候,很後悔一開始把預算數字壓得低過頭了:若是早把實際上接近200億美元(1993年幣值,相當於330億2016年美元,超支比率約爲450%)的真正費用分發到各個工業州的轉包商去,德州議員就不會在國會孤立無援。
SSC被裁之後,LHC仍然繼承了高能物理低估預算的傳統,不過在程度上汲取SSC的教訓而輕了些。在1998年開建時預算是26億美元,到2008年完工實際花費了90億美元(相當於101億2016年美元幣值),超支比率只有346%,這就是王所長所說的“雖有超支,但并不是太多”。當然LHC比SSC便宜,并不止是因爲它的能階低一些,更重要的是因爲它沿用了CERN既有的現成隧道和基礎設施,包括水、電、路和建築。在SSC的預算裏,這些項目占大約一半,所以如果LHC必須從頭建起,總花費應該在200億2016年美元左右。建成之後,LHC的運作花費大約是每年12億美元,至今八年,總共又花了將近100億美元。
為了認識質子、中子和電子這三種粒子的本質,高能物理的標準理論已經發現了60多個粒子,用60多個粒子來解釋三個粒子,這種解釋效率太低。這60多個粒子很多不是自然界觀測得到的,必須有對撞機粒子對撞才能觀測到,觀測完以後這些粒子又消失了,就是壽命及短。楊振寧顯然對這個理論保持了清醒的頭腦,有對這個理論可被取代的科學態度。李政道和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就是對高能理論完美的質疑,提出宇稱不守恆的論點,他們重新整理了已有的實驗成果,支持了他們的論點,後來吳健雄實驗再次證實了他們的論點,他們因此得到諾貝爾獎。
............
科學研究不是那麼勢利眼,不能急功近利,科學研究應該允許一些不著邊際的好奇心探索。作為戰略投資,國家決策就不一樣,投資講回報。作為國策投資項目,建造大型撞機更重要的不是驗證高能物理的某一個猜想,而是要著眼怎樣用項目提高中國整體科技水平,怎樣配合創新產業的發展,怎樣吸引國際頂尖科學家和工程師來華工作。項目評估要對項目相關各個利益集團和政治勢力的厲害衝突保持清醒認識,要防止這個項目誘導中國物理學界誤入歧途鑽進象高能粒子物理的牙塔出不來,反而阻礙了中國科技發展大計。
回應
給王所長留了點面子,王不是搞科研,王實際是在搞工程
這個反駁合情合理。
資源總是有限的,值得大投入進行研發的項目數不勝數,如果不計成本,每一個方向都可能會產生重大突破,但不分輕重緩急,不求性價比的投入不是做預算,做規劃的人該做的事情,那是研究者的問題和慣性思維,不當家,不知道柴米油鹽的貴。
我們看一下中科院發布的,由白院士領銜、200多位專家歷時1年多深入研究推出的《科技發展新態勢與面向2020年的戰略選擇》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我認為這些才是真正關係國計民生的領域,應重點加強支持。未來10年中國可能發生的19項重大科技突破包括:新原理航空發動機樣機將有望研製成功量子通信率先取得突破、自主可控的基礎軟硬件平台產生重大突破、普惠計算獲重大進展、模塊育種和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等技術成為未來育種重要手段、幹細胞整體研究水平進入國際第一陣營、生物醫藥實現局部跨越式發展、工業生物製造技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泛在製造信息感知與網絡技術獲重大突破、先進材料實現原創突破和全面提升、煤炭資源清潔高效綜合利用形成新興產業、地球深部勘探關鍵技術與核心裝備實現自主研發、規模化可再生能源發電及分佈式電網實現商業應用、廢物能高效清潔利用催生“城鎮礦山”新興產業、區域高壓直流電網建成、載人航天和嫦娥工程及其他空間重大工程產生重大突破、空間科學衛星形成系列、以載人深潛器為標誌的深海探測勘察技術實現跨越發展、海洋新技術重大突破促進藍色海洋經濟快速發展。
我支持楊振寧,因為丘成桐顯得太理想化,而楊振寧的高度明顯更高,符合國家戰略!自從習大大關於科技創新的講話後,整個中國的科研思路已經發生了轉變。過去你可以去隨意做研究,只要你感興趣就行;那麼現在科研的目的已經轉向了兼顧興趣和需求的角度,即,科研應該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圍繞國家的戰略需求而佈局。要優先支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科技領域,重點突破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強新興前沿交叉領域部署。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9_04_373357.shtml
郭曉明:楊振寧給高能物理的困境留了個面子 2016-09-06
最近,網絡媒體公開討論中國是否建造大型對撞機的問題。丘成桐支持中國建築大型對撞機,而楊振寧則反對。如果我們不深究大型對撞機究竟解決什麼問題,而只就資質和學術權威而論,當然是聽楊振寧的,因為楊振寧是高能物理規範場理論的創建人,而丘成桐是數學家。
楊振寧在文章最後提到:“不建超大對撞機,高能物理就完全沒有前途了嗎?不然。我認為至少有兩個方向值得探索:A. 尋找新加速器原理。B.尋找美妙的幾何結構,如弦理論所研究的。”
.................
B.有些高能物理學家希望用超大對撞機發現“超對稱粒子”,從而為人類指出解決此二問題的方向。
但是找超對稱粒子已經有很多年了,完全落空。今天希望用超大對撞機來找到超對稱粒子,只是一部份高能物理學家的一個猜想。多數物理學家,包括我在內,認為超對稱粒子的存在只是一個猜想,沒有任何實驗根據,希望用極大對撞機發現此猜想中的粒子更只是猜想加猜想。
(五)七十年來高能物理的大成就對人類生活有沒有實在好處呢?沒有。假如高能所建議的超大對撞機能實現,而且真能成功地將高能物理學更推進一大步,對人類生活有沒有實在好處呢?我認為短中期內不會有,三十年,五十年內不會有。而且我知道絕大多數物理學家都同意我的這個說法。
(六)中國建立高能所到今天已有三十多年。如何評價這三十多年的成就?今天世界重要高能物理學家中,中國占有率不到百分之一、二。建造超大對撞機,其設計,以及建成後的運轉與分析,必將由90%的非中國人來主導。如果能得到諾貝爾獎,獲獎者會是中國人嗎?
(七)不建超大對撞機,高能物理就完全沒有前途了嗎?不然。我認為至少有兩個方向值得探索:一是尋找新加速器原理。二是尋找美妙的幾何結構,如弦理論所研究的。這兩方面的研究都不那麼費錢,符合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總趨勢。
回應
中國科學院遺傳學博士李雷回應王貽芳:
中國目前一年基礎科學投資才500億人民幣左右,這500億涵蓋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材料,天文,地球科學和計算機等領域,而大型對撞機投入能會擠占其他學科的投入,特別是倍受關注的材料科學。
可能一些知友覺得每年投資30-50億給對撞機不多,我給舉個例子吧,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共審批了183億,涵蓋了自然科學領域,其中北京市一家獨占38億,超過20%!而單位排名里上海交大高居第一,5億。而5億是901項支持,平均不到60萬。973計劃夠牛了,大概是3000萬左右,一般是好幾個科學家承擔,下面還要細分很多。這就是國家對科技的投入,少得可憐,除非國家快速加大投資,否則,基礎科學發展必然會滯後。
很多人覺得中國很有錢,其實都知道一均下來少得可憐,而且目前中國經濟面臨巨大問題,連續的寒冬和L型讓未來預期十分不明朗,還有數億農民與農民工,還有急待解決的環保問題,教育問題,醫藥健康問題,而大型對撞機這種投資超級大,產出週期超長的項目,完全可以稍微放緩一下。
中國目前是否應建超級對撞機美耗資數十億無收穫2016.9.5 觀察者網
觀察者網多次關注超級對撞機的爭論,刊發了《遊說中國建超級對撞機是美國的戰略忽悠嗎》《大型強子對撞機並未發現新粒子中國還要建對撞機嗎?》《丘成桐、王孟源激辯:中國要不要建設下一代高能對撞機》等文章。
由於丘成桐與王孟源近日的辯論中,涉及到了當代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1957年第一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教授,楊教授9月4日授權科普公眾號“知識分子”公佈他的意見。
丘教授的理解有誤!我絕不反對高能物理繼續發展。我反對的是中國今天開始建造超大對撞機,原因如下:
(一)建造大對撞機美國有痛苦的經驗: 1989年美國開始建造當時世界最大對撞機,預算開始預估為30億美元,後來數次增加,達到80億美元,引起眾多反對聲音,以致1992年國會痛苦地終止了此計劃,白費了約30億美元。這項經驗使大家普遍認為造大對撞機是進無底洞。
目前世界最大對撞機是CERN 的LHC。2012 年6000 位物理學家用此對撞機發現了Higgs 粒子,是粒子物理學的大貢獻,驗證了“標準模型”。LHC 的建造前後用了許多年,建造費加上探測器費等等加起來一共不少於100億美元。高能所建議的超大對撞機預算不可能少於200億美元。
(二)高能所倡議在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費用由許多國家分攤。可是其中中國的份額必極可觀。今天全世界都驚嘆中國GDP已躍居世界第二。可是中國仍然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還少於巴西,墨西哥或馬來西亞,還有數億農民與農民工,還有急待解決的環保問題,教育問題,醫藥健康問題,等等。建造超大對撞機,費用奇大,對解決這些燃眉問題不利,我認為目前不宜考慮。
(三)建造超大對撞機必將大大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的經費,包括生命科學,凝聚態物理,天文物理,等等。
(四)為什麼有不少高能物理學家積極贊成建造超大對撞機呢?原因如下:
A.高能物理學是二戰後的一個新興領域,此領域七十年來有了輝煌的成就,驗證了“標準模型”,使人類對物質世界中三種基本力量有了深入了解。可是還有兩項大問題沒有解決:
甲)對剩下的第四種基本力量,引力,的深入了解還有基本困難。
乙) 還沒有能了解如何統一力量與質量。希望解決此二問題當然是所有物理學家的願望。
具體來說,凝聚態物質,粒子物理研究,星系結構、形成與演化、超導量子的探測與應用等備受關注的基礎科學前沿,腦科學與類腦智能研究,器官的修復再造,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以及基於疾病分子分型的普惠新藥的研發等關乎百姓生命健康安全的科研領域和方向,均被列入有望實現跨越發展的重大突破。
同時,中科院還將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專項行動,重點推動一批基礎好、見效快、帶動性強的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並積極參與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北京、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支持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發展,支撐和服務“雙創”。同時,加強黨建和創新文化建設,積極開展科學普及等工作。
中科院理化所新研究:讓液態金屬機器能跑能跳 2016-08-31
1991年,電影《終結者2》中出現了一款強大的機器人T-1000,這個用液態金屬打造的機器人無論遭遇到多大的傷害都可以瞬間自動復原,甚至可以隨意改變身體形狀和臉部容貌。這種變形機器人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的目標之一。
近期,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聯合清華大學研究組,首次報導了由液態金屬驅動的金屬絲振盪效應、金屬顆粒觸髮型液態金屬跳躍現像等,並研發出鍍有磁性功能層的自驅動液態金屬機器乃至以液態金屬為車輪的微型車輛,其中2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
此前,液態金屬機器均以純液態方式出現,固液組合機器效應的發現和技術突破,使得液態金屬機器自此有了功能性內外骨骼,將提速柔性機器的研製進程。
觀察者網注意到,這個科研團隊的帶頭人是中科院理化所雙聘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劉靜。
2013年6月,把液態金屬做成打印“墨水”,劉靜團隊首次研發出紙上直接生成電子電路的技術。一年後,團隊又研發出世界首台室溫液態金屬打印機,借助該設備,只需在計算機上設定程序,就可以“打”出個性化的電路系統。2015年初,劉靜帶領的團隊造出世界首台液態金屬機器的相關論文引起《科學》等權威網站的關注,被形容為製造出“終結者”。
...........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8_31_373056.shtml
中國量子技術爆發:首台核磁共振量子陀螺樣機問世
洲際導彈上的控制艙段主要設備就是陀螺儀,陀螺儀好壞決定了導彈的射擊精度。目前小型導彈使用的是激光陀螺儀,但體積仍遠沒有達到量子陀螺儀的芯片級尺寸。
2016.8.16,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升空,一時間,量子技術成為了熱點話題。而在量子傳感領域,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三院33所自主研製的基於量子技術的核磁共振陀螺原理樣機也於不久前橫空出世,使我國成為全球為數不多的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之一。
“說起核磁共振,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醫學上的檢測手段,而核磁共振陀螺的原理與之有很大不同,其操控手段更加豐富、可靠。”33所專家表示。核磁共振陀螺是基於核自旋磁共振頻率在慣性空間的不變性原理,測量角動量獲得方位信息,簡單地說,就是通過精密操控原子實現導航定位。
相對於普通慣性導航產品,核磁共振陀螺在精度、體積、重量、成本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優勢。以它為核心部件構建的微小型量子導航系統可實現米級定位精度,也就是在微機電陀螺尺寸下實現光學陀螺的精度,在無人駕駛車、無人飛行器、微納衛星和個人導航等民用領域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也許有一天,擁有屬於自己的微納衛星,坐在無人駕駛車上隨時操控衛星,實況收看奧運會的任何一個喜愛的比賽項目,對普通公眾來說,將不再是夢想。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8-31/doc-ifxvixeq0833098.shtml
相關新聞
中國2016.8.16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 後續或部署20顆
中國量子計算研究獲突破成功研發半導體量子芯片
美媒熱炒用量子雷達探測殲20 中國已研製出同款
中國科學院發布“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提出60項重大突破
2016-08-31,《中科院“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在京發布。中科院院長白春禮介紹了編制“十三五”規劃的總體考慮和主要目標。依據《規劃》,中科院選取了八大創新領域和兩類公共支撐平台,並以此為基礎凝練60項重大突破方向和80項重點培育方向,藉以優化科技佈局。
新北營養午餐弊案 32校長有罪【聯合報2014.05.17
教育史上最嚴重的新北市中小學營養午餐貪汙弊案昨天宣判,卅八名涉案校長中,有卅二人被認定有罪,分別被依洩密、貪汙治罪條例等罪判刑三月到十年六月,四人無罪;兩人審理中病故,公訴不受理。
相關新聞
午餐弊案宣判 校長協會支持上訴
直言集/歷史共業 不能當A錢遮羞布【聯合報記者饒磐安2014.05.17
營養午餐 北市最浪費! 1年倒掉1.8億
嫌營養午餐難吃 北市5個小孩就有1個沒吃完
營養午餐浪費 教長:應教學生粒粒皆辛苦2016-05-30 聯合報
回應
哈哈哈...學生會告訴教育部長,這是我的飲食自主!!!
給沒錢吃飯的小孩發了份免費午餐 美國學校食堂大媽被開除 2015-12-24
在美國愛達荷州波卡特洛市,歐文中學的一名食堂員工被開除,原因是她給一個沒錢吃飯的12歲小女孩免費打了份熱乎乎的午飯。據這名員工透露,上級領導曾告訴食堂員工,孩子飯卡餘額不足時,員工應該拿走餐盤,並且把食物倒進垃圾桶。鮑登說,她當時本想自己付那份1.7美元(約合11元人民幣,觀察者網注)的午飯錢,但是她的上司拒絕了。之後的那個週二,25學區董事會舉行了會議,最終決定開除她。
另據觀察者網查詢,類似的事情今年6月也曾發生,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城市奧羅拉。學生沒錢付午餐,餐廳經理還是把飯發了出去,她本人隨後被學校開除,理由是違反了學校政策。
回應
這個事情如果是發生在中國大陸,公知大V噴子鐵定會淚流滿面,痛心疾首,頓足搥胸,滿地打滾,然後一臉“憂國憂民”的死狗樣,陷入沉思。畢竟你們的嘴臉,我們已經看過太多次了。
人權哪兒去了?公知不是一直拿中國的人權說事兒嗎?這會兒開始談規矩不講人權了?
法律中國要對罪犯講法律的時候,他們要求中國講人權。中國要求美國對飢餓兒童將人權的時候,美國還沒說話,公知先出來說:要講規則
小孩子本來就有免費午餐,這裡還要錢,要錢還好,免費一餐也不行,從員工工資裡扣也不行?人性呢?你的人性哪兒去了,跪舔也講點道德吧,別太丟人。
中央財政五年投入近1600億用於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據中國新聞網2016.8.30報導,中國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五年,中央財政共投入近1600億元人民幣,學生健康改善情況明顯。
為促進教育公平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高和改善農村小學生健康水平,國家決定從2012年春季學期啟動貧困縣農村小學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工作。國家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將在甘肅省58個試點縣全面實施。
2012年秋季開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組織各試點省、地、縣疾控中心每年開展一次學生營養健康狀況監測評估。監測範圍從2012年的414個縣逐步擴至2015年的652個縣,包含12000多所學校、160餘萬名學生。
監測結果發現,2015年,監測地區男、女生各年齡段的平均身高要比2012年高1.2厘米到1.4厘米,2015年各年齡段男女生的平均體重分別比2012年多0.7公斤和0.8公斤。其中,6至11歲的小學生的平均身高和體重的增長幅度更為明顯。
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後,試點地區學生每天吃到三餐的比例由2012年的89.6%升至2015年的93.6%。反映“吃不飽”的學生減少,2015年學生反映午餐、晚餐“總吃不飽”的比例分別為2.9%和3.1%,較2012年午餐、晚餐“吃不飽”的比例4.7%和5 %略有下降。
同時,監測地區中小學生的貧血率從2012年的17%,降到2013年的14.8%、2014年的13.5%和2015年的7.8%。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曉峰表示,與全國學生生長發育相比,營養改善計劃試點地區學生身高體重仍低於全國農村中小學生的平均水平。學校食堂營養配餐能力、食物供應有待改進,學生營養知識水平待提高、飲食行為待改善。
回應
教材免費了,又有營養午餐,十二年制義務教育試點,越來越好了.
這也是扶貧的一項內容啊
花其中百分之一的錢用於審計和監督效果會更好。
這種東西,往往管理消耗大於實際效果。所以,不能給錢,只能發放食品券。而且最好通過網絡發放,不能通過各級的有形的手(即破壞政策的效果,浪費資源,以後由於腐敗把人抓了,也是對乾部不負責任。)
難道上面不知道消耗大?大了還得做,這是沒辦法。至於用網絡發食品券,我覺得你想多了.
就算裡邊有腐敗問題,難道就不推廣了?一點良心沒有,這個是給窮人孩子的!哪怕有浪費!
加強監管,又不是不推廣。
若不看小學,只看初中階段,是否又重視“國學教育”呢?答案依舊是否定的。筆者在訪問師大附中國中部(即大陸稱的初中)教師後得知,目前該校使用翰林版的國文教科書,其中與儒家經典相關的就只有收入《論語》四則(“學而時習之”、“見賢思齊焉”、“日知其所無”、“譬如為山”),而且是在初中一年級上學期的第六課,只佔該學期教授十二課中的一課而已,佔比極低。
若不將國學範圍定義為只限儒家經典,再加上古詩、古文、絕句、律詩、宋詞、元曲以及語文常識對聯等,初中一年級有7課、初二10課、初三8課,總計在初中三年學習的70個課目中只有25課,僅佔比35%。
大陸目前的中學“國學教育”則與台灣不盡相同。以貴州省貴陽一中使用的語文教科書為例,不僅選入《論語》、《孟子》的部分篇目並要求背誦,還加上一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版)的《先秦諸子散文》作為獨立選修教材,其中收錄《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共計26篇選讀文章,範圍比只取材於儒家《四書》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還要更廣;重慶市二十九中使用的是人教版語文教科書,內容選取《孟子》(“寡人之於國也”)、《荀子》( “勸學”)、《大學》,還有賈誼“過秦論”與韓愈“師說”的古文選,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人的詩選,加上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節選,內容非常豐富。
在獨立教材方面,有選修的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單獨成冊給授課教師自由使用,除了收錄《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尚搜羅了戰國的屈原(“湘夫人”)、《莊子》,漢代司馬遷,魏晉阮籍、陶淵明,唐代高適、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白居易、杜牧、韓愈、柳宗元,南唐李煜,宋代周邦彥、歐陽修、蘇洵、蘇軾、李清照、陸游,明代歸有光、張岱,清代那蘭性德、方苞等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作品,時間跨度從先秦到清朝之長,比《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有過之而無不及。
.............
http://www.guancha.cn/xuchenpin/2016_08_30_372842.shtml
許陳品:原來台灣國學正統只是條產業鏈? 台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
2016-08-29,有媒體深挖大陸“讀經熱”背後的商業鏈條,指其為“殘酷試驗” 。文中提到了台中教育大學副教授王財貴,他於1994年在台灣發起“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運動,隨後來到大陸宣講。
大陸的“國學熱”確實多多少少受到台灣的影響,比如此前被捅破傳播騙局的《弟子規》,就是從台灣流行起來的,因為台灣一向被追捧為保有“國學正統”,自然讓某些大陸民眾趨之若鶩。
坊間說法普遍認為“中華傳統文化保存在台灣”,但台灣至今真的保存了很好的“國學教育”傳統嗎?
台灣的“國學教育”現況還不如大陸
自1956年起,台灣地區高中課程中安排了“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科目,屬於高中國文科教科書之外,列為必選的內容之一,因此在教學現場的使用相當普遍。該教材選取儒家經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四書中的經典章節,涉及做人、處世、內政、世界觀、群體觀等各方面內容。
到了1966年,大陸因“文革”,中國某些傳統文化元素遭到破壞,教育體係也受到影響;為有別於“文革”對文化造成的衝擊,當時台灣領導人蔣介石發起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復興儒家為主,整理傳統文化、去糟粕留菁華,並吸取西方文化的精粹,揉合中西文化,與大陸“文革”分庭抗禮。
政治性因素意外促成台灣重視“國學”的文化運動,《中華文化基本教材》自然也成為極為重要的載體之一。
但2006年民進黨執政時,重本土化而欲“去中國化”,將《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大幅縮減並改稱《論孟選讀》,並取消必修改成為選修。
經筆者採訪台北市立國語實小的高年級教師後發現,目前小學國語課(即大陸稱的語文課)每週僅有5節的授課時數,與過去9節時數相比減少近大半。
以目前該校使用的翰林版教科書來說,不僅沒有教授任何如《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與古典文學相關的正式課程僅有四年級下學期第七課“不識廬山真面目” (蘇軾《題西林壁》),五年級上學期第八課“古今西湖詩選”,以及六年級上學期第八課“古詩文選讀”。在小學六年的學習歷程中,只有三課的語文課程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真可謂鳳毛麟角。
知道自己和別人差多少更加重要。說句不中聽的,要是一個學生,那怕是小學生,如果會被1,2分的差距打擊到,那他完全沒有任何資格活在這個世上。好就是好,差就是差,1分,那怕半分之差也同樣是不可磨滅的差距。分數的意義就是告訴你,自己還差在那裡,承認並接受差距,然後調整以期將來之進步,這要做不到,我都不知道還能怎麼活下去。
國外都開始檢討所謂的素質教育,想要學習中國的教育,結果我們又在學國外。這到底誰對誰錯呢?
聽張維為演講,好像有過類似評論,大意是”國內一些知識分子,媒體。正在把中國引向西方失敗道路上去”
這種教學方法聽起來有點像日本所謂的寬鬆教育,那個東西在日本貌似坑了一代人,所以我對這種教育改革真有點擔心。為人父母的誰不希望孩子在輕鬆快樂的環境裡成長?但現實社會競爭如此激烈,更別說還有高考這道關卡,小學就灌輸重在參與的理念是不是有點脫離現實了?
科舉能從隋唐一直到延續到明清,最大的優勢是是能實現階層流通,現在的高考(全民精英教育)也是。所以並不是現在的打分制有問題,而是教育體係與社會現實脫節的問題,尤其是大學。從前段時間的語文課改到所謂的“素質教育”你就明白現在教育系統裡都是些什麼玩意,純粹往西方的爛裡引。拋開地域教育資源壟斷(本地戶籍優先)不談,所謂的“素質教育”在中國現在的全民精英教育面前就是一坨屎.
上海9月起全面推行小學“等第制”評價不再實行百分制
2016-08-25,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從上海市教委獲悉,從今年9月開學開始,上海將全面推行小學“等第制”評價。上海市教委基教處調研員朱蕾早在多年前就在上海的某所小學見到過“理想的教育”。如今,她很願意看到這種理想模式在全國推廣。
這所學校的一名學生,因為數學總是學不好,信心嚴重不足。有一次,數學老師給他做了10道測試題,他做完後的結果是60分,10道題裡有4道題完全不得分。令朱蕾欣喜的是,老師並沒有在他的測試卷上寫下難看的“60分”,而是告訴這個學生,如果他能在一周時間內自己學會這些題目,可以給他重新評分。除了自己看書外,他還可以向同學、家長、其他老師求助。一周後,當這名學生拿著塗改得亂七八糟、用過各種解題方式的試卷交給老師時,數學老師給了他一個大大的“100分”。
朱蕾告訴記者,未來,得到這樣“待遇”的學生在上海將不會是個案。因為,根據新的“等第制”評價方式,這樣的學生至少能在“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兩個重要方面,得到A或者優秀。
改變評價方式,家長的焦慮你懂嗎
學校方面,或許有足夠的時間提前適應評價方式的改變,但家長呢?2013年時,上海開始在小學一、二年級實行基於課程標準的“等第制”評價,其主要特徵是不進行書面考試、不用分數評價、不排名、不佈置書面作業等。
這一看似對學生、家長、教師都有好處的科學評價機制,卻在當時被一些家長“吐槽”。一些家長因為擔心一、二年級抓得太鬆,三年級跟不上,而給孩子在課外報很多補習班。如今,小學中高年級的評價制度改革又來了。這難免會讓一些家長摸不著頭腦並且備感焦慮。
回應
這個是害小朋友,你中考,高考還不是以分數進學校?這個基礎不好,高年級更累!
簡直就是扯淡,到了期末一堆A,根本就沒有區分度
現在是三六九等,過去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從此以後,30分到100分的差距從70分變成了3分(從D到A),大人孩子都高興,原來學霸也不過如此嗎。
標準越模糊,差距越好掩蓋。
然後再推家長給老師打分。
然後公辦小學的信譽徹底完蛋,私立小學要打破頭了
——叫停“低價招標”,明確各環節檢測內容。浙江、上海、深圳等地標中明確要求,原材料進場要進行複核、檢測,甚至每批次均須見證取樣。竣工驗收前,在監理、建設和使用單位見證下,或由學校邀請家長、教職工代表等共同對合成材料面層成品取樣,由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相關檢測,不合格項目不得竣工驗收。
——建立市場准入和黑名單制度。除了在檢測方面高標準、嚴要求,上海等地的地方標準還明確要求建立“學校塑膠場地施工企業黑名單”制度,將違法違規情節嚴重的施工企業列入“黑名單”,並適時向社會公告。深圳對於塑膠跑道面層因有害物質檢測不符合規定而需拆除的,場地面層工程的承建商和監理單位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政府採購主管部門納入企業誠信不良記錄。
強化監管敦促落實避免新規落地“紙上談兵”
深圳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介紹,“孩子們的跑道接連出現問題,不完全是因為沒有國家標準,塑膠跑道生產企業也不是做不出來好東西,而是因為市場監管力度不夠,導致標準沒有嚴格執行。”
“還要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李宏武說,要提高市場准入門檻,把好施工單位的入口,專業項目要由專業公司承擔,避免層層轉包。同時,監管方必須是業內專家,而不是隨便一個監理公司。
不少專家及業內人士建議,目前對於塑膠跑道等學校合成材料運動場地建設和使用,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監管體系和詳細方案,明確教育、體育、住建、環保等相關部門的責任分工,建立多方聯動、各司其職的監管體系,並加大責任追究力度。避免出現“有標準難落實”等情況。
回應
事實證明,放開資質並不是什麼好事。有些行業就是需要一些門檻,看似增加了成本,其實安全保障不知道高了多少,要不什麼阿貓阿狗都能進,就中國這國情,誰能放心。
過猶不及,有毛病吧。誰沒事趴著吃跑道?要不要出台個啃咬建築物安全標準?啃咬農藥化肥安全標準?
強調修詞,懂不?
幼兒園塑膠場地。
要求啃咬也安全不是叫你去吃,就像要求餐具消毒不是叫你去吃餐具一樣
大家小孩都在跑道上運動,運動的時候是有可能不小心摔倒,摔倒牙都可能磕碰掉,當然有可能會有跑道上的顆粒飛濺到嘴裡。如果啃咬都是安全的,這樣的跑道難道不好嗎?最少在鍛煉身體的地方對身體本身沒有損害,雖然可能會導致成本提高,可是製定標準的同時,就應該考慮這些成本和安全的因素。
多地出台塑膠跑道新標準甚至要求“啃咬也可以保證安全”
新華網2016.8.24報導,為確保塑膠跑道原材料、施工流程、質量檢測等有據可循,湖南、深圳、上海、浙江等地已陸續出台地方標準,劍指“毒跑道”。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頒布的塑膠跑道的質檢標準有《合成材料跑道面層》和《體育場地使用要求及檢驗方法第6部分:田徑場地》等兩項國家標準,但這兩項國家標準只是“推薦”並非“強制”標準。
“相關國標中對跑道面層中的有害物質限量做了規定,但目前來看涵蓋的檢測內容太少了。而且該標準仍舊是對跑道面層的檢測,而非對跑道空氣的檢測,更無法評估陽光暴晒後跑道將釋放多少有毒害氣體。”清華大學化學系基礎分子科學中心博士生顏磊說。
參與製定《湖南省體育設施建設協會塑膠跑道建設質量標準》的湖南省體育設施建設協會會長李宏武告訴記者,“湖南標準”主要對協會旗下近70家會員單位形成約束,這些單位包括塑膠跑道的材料、生產、施工方,在湖南塑膠跑道的市場佔有率達70%以上。
記者採訪發現,相較於現行國家標準,新出台的地方標準提高了校園塑膠跑道的相關指標,明顯擴大了有害物檢測範圍,並且對進場材料、施工過程、跑道成品等各環節都明確了必須檢測和監管的內容。
——擴大有毒害物檢測範圍。目前關於學校運動場地合成材料面層有害物質限量的技術指標,國家現行標準明確檢測的為苯、甲苯和二甲苯總和等7個指標。“深圳標準”引入了對多環芳烴、短鏈氯化石蠟和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釋放率(TVOC)等限量標準。“浙江標準”也新增了TVOC、甲醛釋放率2個指標。
各地新標準除了擴大有毒害物檢測範圍,還對現有國標中的相關檢測指標進行了提升。根據一些地方標準,塑膠跑道甚至“接近室內地毯標準”或“啃咬也可以保證安全”。
——引入“氣味評價法”強化管理。雖然“是否有毒、毒性如何”需要準確的實驗數據,但也不能忽視異味問題。因此,“上海標準”強調了對有毒有害物質釋放量,尤其是對暴晒情況下釋放量的考量。浙江則建議學校在室外溫度較高時,可在上、下午課前分別對合成材料運動場地氣味進行評估,評估結果為3級及以上的暫停使用。相關評定小組由身體健康的在校教師、學生家長或校外專家等5人擔任。
大學生對暑假生活“不滿意”,袁辛認為可能有很多種原因。在她看來,如果從人際交流方面來講,每天的刷屏就只是在觀看別人的生活,從而缺少了有效的交流互動。還有可能是一些大學生已經習慣了在校的忙碌生活,以至於假期一閒下來就滿心的負罪感,覺得閒下來對不起所有人。她建議,不管是媒體、專家、學者或是父母、老師,都需要正確地引導學生們內心的想法,用一種正確的態度對待暑假。“我們可以在暑假到來之前就給他們一些建設性的意見,讓他們充分享受這個完整的閒暇時間,所以說怎樣利用好、規劃好假期時間是非常關鍵的”。
提及假期規劃,曹國東同樣認為,大學生虛度暑假的現像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缺少規劃。這個規劃首先是對大學4年的整體規劃,除此之外,還包括課餘時間的規劃,長短假期的規劃。一個好的規劃是我們不虛度生活,不荒廢大學時光的開始。
作為輔導員,哈爾濱師範大學教師劉國權希望學生能享受假期,勞逸結合,多陪伴父母和親人;同時也希望學生有一定的自律能力,別讓假期的美好時光在“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和“醒了拿起手機,放下手機睡覺”等無聊狀態中匆匆流逝。
哈爾濱師範大學教師解洪興也表示:“習慣與態度不是一天養成的,父母有責任,評價體係有責任,媒體宣傳也有責任,建立社會服務或實踐積分機制,把他們引向社會,引向自然,服務社會責任和擔當。”
大學生暑期調查:一半受訪者基本宅家刷手機2016.8.24 中國青年報
8月,中國高校傳媒聯盟在來自全國的1937位大學生中發起投票,55.06%的大學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機度過”。同時,在面向180餘所高校的622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中,72.87%的大學生受訪者表示曾對暑假有過規劃,其中36.34%的規劃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36.28%的大學生受訪者對自己的暑假生活表示滿意,52.73%的大學生認為滿意程度與金錢無關。
暑假“打開”方式多樣化
選擇刷手機的“宅”方式超過半數,67.19%受訪者承認自己有手機依賴症
在受訪的大學生中,55.06%的大學生表示暑假基本宅'在家刷手機度過”,67.19%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手機依賴症,其中認為自己“重度依賴,手機就像身體的一部分”的大學生佔9.46%。
56.03%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平時也有“手機依賴症”,沒有隨著假期的到來而改變。同時,31.9%的學生表示在暑假中,自己對手機的依賴加重。來自四川一所高校的大學生李元哲坦承,每天自己都會有8到14個小時是與手機為伴的,主要是通訊和看資訊,這個狀態對他來說是穩定的,不存在特別多或者特別少的時候。這個暑假他給自己定的主要任務就是陪陪家人和休息。
“玩手機的時間總是過得很快,有的時候會發現一天什麼都沒做光玩手機了,但是根本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大學生陳佳男描述著自己的感受。在她眼裡,手機便利,而且可以通過搜索引擎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自己的精神世界“寄居在數據移動端承載的那些豐富多彩的內容裡”。但她同時承認,“這帶給了我極大的麻煩,厭惡社交,沉浸於自己無意義的趣味之中,正常的作息時間被打亂,人生觀也被網絡所浸染,對於現實世界和身邊的人缺乏足夠的關心和關注”。
對假期“滿意”佔少數,52.73%的大學生認為滿意程度與金錢無關
調查結果顯示,72.87%的受訪大學生對暑假作過規劃,45.15%的受訪者認為規劃“執行較差”,12.56%的受訪者表示“基本荒廢”。在暑假滿意度問題上,36.22%的受訪大學生對自己的暑假生活表示“滿意”,52.73%的大學生認為滿意程度與金錢無關。而對暑假生活“不滿意”的主要原因包括“自製力差,有惰性”“計劃落空”“沒有明確規劃”。
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阻斷“瓷娃娃”母親遺傳病,生下健康寶寶
2016-08-21,一例通過新一代PGD技術(胚胎植入前診斷)阻斷成骨不全症母嬰遺傳的健康嬰兒順利誕生。經全面檢查,這名嬰兒目前各項指標完好。
成骨不全症,又稱“瓷娃娃”,輕微碰撞都會造成患者嚴重骨折,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PGD俗稱第三代“試管嬰兒”技術,是指對胚胎或其他相關細胞進行活檢,通過遺傳學檢測後將無疾病胚胎植入子宮妊娠,從而出生正常子代。PGD技術使得從源頭上阻斷和消除家族遺傳疾病致病基因對下一代的困擾成為可能。
“國際首例”
據澎湃新聞查詢當前文獻發現,這是國際首例基於NGS(NGS即“下一代測序”,又稱高通量測序,發展已有約十年,與傳統的測序技術相比,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的SNP單體型分型PGD技術阻斷的病例。
目前國際上能採用PGD技術干預遺傳疾病發生的其他病種包括脊髓性肌萎縮症(SMA)、常染色體隱性多囊腎病(ARPKD)、進行性肌營養不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神經纖維瘤病等70餘種單基因遺傳病。
上海輔助生殖技術領跑全國
今年1月29日,我國首例應用核型定位(Karyomap)基因芯片技術進行PGD的試管嬰兒誕生。據悉,核型定位基因芯片技術由複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上海集愛遺傳與不育診療中心首次引入並應用於國內臨床實踐。
核型定位的原理是,在攜帶缺陷基因的染色體上尋找獨特的遺傳標記,就像指紋。利用這些標記,人們可看到感興趣的基因所在的染色體片段,並確定這個片段是遺傳自父親還是母親。這讓科學家能夠確定該胚胎是遺傳了基因的正常版本,還是突變版本。
與測序相比,核型定位可以同時覆蓋更多的位點,比如有的試劑盒含有30萬個重要位點,可視為“覆蓋全基因組”。
當然,這不同於直接測序,來自父親和母親的基因還可能發生重組等變化,存在誤診或漏診的可能。
同樣是今年上半年,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表示,國內首例採用單細胞高通量測序聯合核型定位技術,對遺傳性甲狀腺癌致病基因RET進行篩檢後的健康嬰兒順利誕生。
單細胞高通量測序聯合使用,可以有效地彌補核型定位的不足,提供更準確的結果。
中國的父母,只要是識字的,在孩子八個月後儘量早的讓孩子開始認字,不必追求質和量,但一定要持之以恆。只有建立起足夠的腦迴路,才不會在智商上輸在起跑線。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24個字記住就夠了,別亂推卸責任了。
說別人,我國呢?我上大學那會兒,學校裡(理工院校)農村子弟佔六七成。去年回學校,跟老師們聊起來,現在三成都不到了。很多大學比如經貿類外語類的,農村孩子佔比更低!不光是城鄉差別,城市裡,條件好的能買學區房、上各種班,進好學校可以找各種人脈關係。條件一般的只能硬考。我這東部城市,初中升高中硬性淘汰一半以上,條件不好的孩子很多就上職校,高中都考不了。十萬八千里外的英國,人家孩子成績怎麼樣跟我們毛關係沒有,關心關心咱自己的階級固化問題吧 !
可是人家就是父母有錢啊,有條件啊!大部分父母的錢都是自己辛辛苦苦賺來的吧?中國的大部分家庭幾十年前都是窮屌絲!是什麼原因短短幾十年造成了你所說的這些現象?除了國家想辦法促進教育公平之外,最大的解決辦法就是你自己努力,改善你下一代的教育質量!而不是在這裡純粹噴人家父母比你家父母有錢!起點不同是命中註定的,這個世界上本來就沒有所謂純正的公平!只有盡量做到公平而已!
在中國寒門學子上升比普通家庭難度較大是事實不假,但根本談不上“很難翻身”如果寒門學子上升比普通家庭難度低,那我們還奮鬥個什麼勁?寒門學子自己就要有清楚的認知,要趕上其他人,自己就需要付出多得多的努力,並且自己必須這麼做。如果寒門學子的思維變成了:我們條件不如人家,所以就應該給我們更好條件啊。那寒門就可以永遠留在寒門了。
而在英國,低收入家庭似乎被施魔咒,其子女的學業水平較其他群體嚴重偏低,且貧富決定成績這樣的論調已蔓延於整個英國社會。
英國政府把年收入低於某一水平的家庭劃為貧困家庭,而來自貧困家庭的子女被教育管理部門、媒體等廣泛稱為disadvantaged students(貧困學生)。貧困學生只需在學校登記,即可享受學校的免費餐。2014年畢業的小學生,有超過30%在過去的六年中申請過學校的貧困生免費餐。這部分學生中,只有67%達到了小學畢業時所應具備的讀寫和數學水平,該比例比來自非貧困家庭的學生低了16%。並且,貧富學生在學業成績上的差距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還會進一步拉大。
造成英國貧困學生成績低的原因非常複雜,不僅來自學校,家庭、社會、文化和教育制度的設計或許才是產生這一問題的更深層的原因,而英國政府在對待此問題上的種種政策都無意抑或有意地忽略了社會底層家庭對待教育的態度以及公立教育制度自身的問題。雖然有學者提出,對貧困生在教育方面的幫扶政策應該以家庭或者社區作為主要的切入點,但在崇尚個體獨立的英國社會,其實施難度非常大,因為這會冒犯低收入群體而影響選票。另一方面,若改變公立教育中“寬鬆”的教育理念,則精英統治層自身的社會地位將會被撼動。因此,讓學校充當貧困生教育問題的替罪羊是政客們最好的選擇。
英國工黨的新黨魁左翼人士傑里米·科爾賓在一次工會聯盟集會演講中指出,“英國有那麼一群人,他們不希望我們接受到太好的教育,不希望我們思考得太多,不希望我們了解我們到底從哪裡來”。這席話或許是對英國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學業水平嚴重偏低這一問題根源的很好解釋。
專題 > 中西教育
日本宣告“寬鬆教育”失敗,捧素質教育的該看看
回應
英國的階級固化從出生就開始了。看過一部英國記錄片《56UP》-14個孩子的50年不同人生,太恐怖了。所以現在堅決反對打著素質教育自主招生旗號的階級固化,保衛高考統招應試教育——底層人民的唯一通道!
根據2014年全英格蘭GCSE考試成績統計,只有35.1%的英國本土白人貧困學生達到了中學階段的學業合格標準,這一比例只有白人非貧困生達標比的一半。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華裔貧困家庭子女的GCSE成績達標比例高達83.1%,基本與華裔非貧困生的達標比例(85.7%)相當,其差異在所有族裔中是最不顯著的。
人社部報告:黑龍江遼寧河北等6省份養老金入不敷出 2016-08-15 07:44:24
《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5》顯示,城鎮職工與城鄉居民兩項養老保險累計結餘近4萬億元。去年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收益率達到3.1%,這是近7年以來的最高。2009~2014年的企業養老保險基金收益率分別為2.2%、2.0%、2.5%、2.6%、2.4%、2.9%。2012年以來,企業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餘不斷擴大,但是,可支付月數由2012年的19.7個月下降至2015年的17.7個月。其中,黑龍江的企業養老金可支付月數僅1個月。
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當期“入不敷出”的省份在快速增加,由2014年的3個擴大到了2015年的6個,分別是:黑龍江、遼寧、吉林、河北、陝西和青海。
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介紹,4萬億元的結餘很多都在個人賬戶裡面,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險制度遇到了撫養比的挑戰,兩年內必須解決養老金制度的轉型。
不到3個職工要“養”1個老人
......
現在養老金面臨兩面受制,一邊是降費率減少來源,一邊是很多地方需要財政轉移支付確保發放,中國兩年之內必須解決養老金制度的轉型,包括:夯實中央統籌基礎養老金,做大職業年金,管好個人賬戶。實施延遲退休政策和職工醫保退休人員繳費政策都是必然的。
回應
今年9省提高最低工資標准 上海2190元最高
給大家講個笑話:計劃生育好,政府來養老!
和計劃生育有什麼關係。在黑龍江,大把的人不交養老保險的。
有計劃生育,中國如今已經14億人了,要是沒有呢?不是為計劃生育洗白,實在是看過太多人為了要個男孩連生四五個,都不管自己是否能養活孩子。沒有完美的政策,重點在於解決如今的問題。
閭曉晨:在英國,貧富決定成績幾乎已成共識?
英國伯明翰城市大學國際教育學碩士 2016-02-11
如果有人說低收入家庭孩子的學業成績就一定比其他孩子低,不少人一定會反駁這種說法的荒唐。即便當今由於城鄉差距等所引起的教育不均衡問題在中國凸顯,但在對待子女教育上,“寒門家庭”並沒有出現普遍的妄自菲薄的心態,更不會出現普遍的區別對待和降低教育預期的情況。出身寒門,但勤奮努力並獲得學業上成功的勵志故事仍廣為流傳。
美國老兵緣何無家可歸:申請補助費時政府項目沒效果
據人民日報2016.8.15報導,美國退伍老兵規模龐大,且長期面臨諸多現實困境。根據美國勞工部公佈的數字,2016年美國退伍士兵達到2120萬人,占美國成年人口的9%,每年新退伍的士兵約20萬人。美國住房和城市發展部公佈的數字顯示,2014年美國共有4.7萬名無家可歸的退伍士兵。此外,還有13萬多退伍士兵生活在收容所或者過渡安置機構。除了無家可歸外,退伍軍人在醫療、融入社會等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專題 > 美國政治
美國“旋轉門”:越改革轉越快
怎樣讓腐敗的,變成合法的?
美國黑人家庭財富趕上今天的白人要多少年?228!
回應
不單單是軍火商和巨商大賈需要打仗,美國底層也需要打仗,把世界打爛了就可以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大旗下滿世界駐軍,很多矛盾都會迎刃而解。
該,誰叫你們去打無辜的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的人民。替美國賣命的下場就是淒慘。
為國而戰的人下場淒涼的結果就是無人願當兵,然後就是用錢買僱傭兵,最後就如同羅馬一樣滅亡
退伍軍人再來次“向華盛頓進軍”吧,這次記著帶上裝備,別被國民警衛隊鎮壓了。
美版呼格案:少年被逼供,服刑9年終翻案
據新華國際客戶端2016.8.14報導,受學習障礙症困擾、審訊時無律師陪同,遭遇“欺騙式”質詢,美國未成年男子9年前頂著謀殺罪名入獄。在多次翻案申請被拒後,該男子終於在本月12日申訴成功被免罪,三月內有望重獲自由。
回應
記得米國某年用“DNA證據”重新檢驗死刑案,當年就複查出300起死刑審判結果有誤,於是整個複核程序後來不了了之。米國檢方胡亂入罪臭名昭著,這也是米國廢除死刑呼聲之所以大的原因,別忘了,這是個以私刑立國的國家。
幸虧是個白人,要是黑人,你就是申訴100次都沒用!
這個不客觀了,我印象裡觀網就報導過美國黑人翻案成功的。
美國的問題在統計學上反映出的種族歧視。
民主的美國怎麼可能逼供,絕對的胡說
只要敏煮這都不是事
呼叫美國中紀委徹查
技術發明
31、水稻栽培 32、豬的馴化 33、含酒精飲料的釀造 34、髹漆 35、粟的栽培 36、琢玉 37、養蠶 38、繅絲 39、大豆栽培 40、塊範法 41、竹子栽培 42、茶樹栽培 43、柑橘栽培 44、以生鐵為本的鋼鐵冶煉技術 45、分行栽培(壟作法) 46、青銅弩機 47、疊鑄法 48、多熟種植 49、針灸 50、造紙術 51、胸帶式系駕法 52、溫室栽培 53、提花機 54、指南車 55、水碓 56、新莽銅卡尺 57、扇車 58、地動儀 59、翻車(龍骨車) 60、水排 61、瓷器 62、馬鐙 63、雕版印刷術 64、轉軸舵 65、水密艙壁 66、火藥 67、羅盤(指南針) 68、頓鑽(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69、活字印刷術 70、水運儀像台 71、雙作用活塞式風箱 72、大風車 73、火箭 74、火銃(管形火器) 75、人痘接種術
工程成就
76、曾侯乙編鐘 77、都江堰 78、長城 79、靈渠 80、秦陵銅車馬 81、安濟橋(敞肩式石拱橋) 82、大運河 83、布達拉宮 84、蘇州園林 85 、滄州鐵獅 86、應縣木塔 87、紫禁城 88、鄭和航海
回應
文明古國,發明太多了
沒說到點子上。世人都以為,中國古代的發明多與現代文明和生活無關,只是自己與自己玩,你的列舉恰恰又再一次驗證這一觀點。我們的歷史學家和科技史學者沒有盡到責任,抱著西方學者的結論,人云亦云,一直都在為歐洲文明中心論提供佐證。其實略選一些中國古代的重大發明,加考證和論述,都可以改變這個局面。例如:自宋代發明紙幣起,中國就已建立起以國家信譽支撐貨幣經濟政策體系的雛形,在元代銀票依流行起來(匯票的雛形),朱元璋還建立了紙幣與國庫黃金儲備掛鉤貨幣體系;中國的文官制度深刻地影響了現代各國的文官政府制度,古代歐洲政體就是國王加幾個輔政大臣,沒有按需要分工的、多層次多分支的行政辦事機構體系;中國至元朝初期為止,就已幾乎窮盡初等代數問題的全部算法和解法,在宋末已出現符號運算(被歐洲人稱之為半代數,因為這些符號不是歐洲人認可的),可以說中國在元代已基本完成構建初等代數問題算法和解法的大廈(也包括常見規則的幾何面面積和幾何體體積的算法),在這些知識通過阿拉伯人傳向歐洲,在歐洲流行2-3百年後,歐洲突然在短期內爆發式出現了以個人命名的與中國古代數學算法和解法相應的全部初等代數定理,可以說,現代科學技術最基礎基石,即初等數學,其兩大支柱(初等幾何和初等代數)之一——初等數學,發祥於中國。
四大農作物栽培貢獻 不遜於“四大發明”
縱觀古代歷史,一些科技知識可能是多地起源的。不過,可能更多較複雜的科技知識是通過傳播而被不同文明分享的。比如,中國人通過多種途徑向世界貢獻了水稻、大豆和茶等作物栽培方法,以及絲織、瓷器、造紙、印刷、火藥、指南針等方面的技術,也引種了小麥、棉花、玉米、馬鈴薯和西紅柿等作物。
事實上,中華民族的科技創造力至今尚未得到大眾的充分了解。我們的祖先最先栽培了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最重要的豆類作物——大豆,最重要的果樹作物之一——柑橘,三大飲料作物之一——茶。這些作物栽培技術的傳播,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貢獻並不遜色於“四大發明”。
比如水稻栽培就使稻成了世界第一大糧食作物,世界上有一半以上人口以稻米為主食。據介紹,中國、印度和東南亞都可能是水稻最早的馴化中心,但中國作為亞洲栽培稻的起源地的觀點已獲得越來越多的考古學證據支持,中國史前栽培稻遺存的出土地點已達167處,時間在萬年以上的就有四處,其中江西仙人洞遺址和吊桶環遺址中發現了距今約12000年的稻作遺存,湖南道縣玉蟾岩遺址中還出土了目前世界上發現年代最早的水稻標本。這些都為中國是亞洲栽培稻起源地的說法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
中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共88項)
科學發現與創造
1、干支 2、陰陽合歷 3、圭表 4、十進位值制與算籌記數法 5、小孔成像 6、雜種優勢利用 7、盈不足術 8、二十四節氣 9、經脈學說 10 、四診法 11、馬王堆地圖 12、勾股容圓 13、線性方程組及解法 14、本草學 15、天象記錄 16、方劑學 17、製圖六體 18、律管管口校正 19、敦煌星圖 20、潮汐表 21、中國珠算 22、增乘開方法 23、垛積術 24、天元術 25、一次同餘方程組解法 26、法醫學體系 27、四元術 28、十二等程律 29、 《本草綱目》分類體系 30、系統的岩溶地貌考察
水運儀像台是北宋建造的大型天文儀器系統,是集渾儀、渾象和計時裝置為一體的天文台。它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將水輪、齒輪系、控制機器、計時器、渾象和渾儀等集成為一個機械系統,反映了設計複雜機械的高水平;其次是發明了由桿系和秤漏等構成的控制機械——天衡,其功能相當於近代機械鐘錶的擒縱機構。
從漏壺均勻流出的水注入水輪的水鬥,驅使水輪轉動。在桿係與秤漏等構成的機構的控制下,水輪做均勻的間歇轉動。通過齒輪系甚至還有鏈傳動,水輪同時驅動計時裝置、演示天象的渾象、觀測星空的渾儀。計時裝置以木偶搖鈴、敲鐘、示牌、擊鉦、擊鼓等方式報時、報刻、報更等。渾儀主要由三重環構成,其內層的“四遊儀”帶有一個望筒。水輪驅動“四遊儀”隨天運轉,可以使望筒跟隨星空目標轉動。這個設計是後世轉儀鐘的雛形。
相比之下,有些發明創造在技術的複雜性方面不甚突出,卻曾對文明進程產生過不小的影響。例如,馬鐙雖構造簡單,卻顯著提升了騎兵的戰鬥力。
馬鐙是騎馬時的踏腳和支撐裝置,通常近似於半橢圓環狀,上方由皮革、鐵等具備較高強度的材料製成鐙環,下邊緣可以木或藤條為芯,外麵包裹上鐵片或皮革,做成較寬的踏板,一般成對垂於馬鞍之下。上馬時,騎者可以腳踏一側馬鐙跨上馬背。騎行時,雙腳穿過馬鐙,起到幫助穩定身體的作用。疾馳時,騎者以馬鐙為主要支撐點,站在馬鐙上,上身前傾,人馬結合更緊密,使得騎手的雙手更加自由,並能在馬背上進行左右方向的動作。
據考證,中國在東漢時期已經出現掛於馬左側、輔助上馬的單鐙。南京象山王廙墓中一件陶馬俑所配雙鐙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雙鐙實物資料,出現年代應不晚於4世紀初。
發明之後,馬鐙很快傳播到東北亞的高句麗地區,並通過突厥等草原游牧民族向西傳播。6世紀末至7世紀初,薩珊波斯人從突厥人那裡引入馬鐙,並於7世紀將這一技術傳給阿拉伯人。在7世紀早期,阿瓦爾人把馬鐙帶向東歐和拜占庭,並逐漸向北歐和西歐等地傳播。
馬鐙在軍事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它使騎士在戰鬥中能更大地發揮武器效能,因而進一步促進了重騎兵的發展。因此,這是一件看似微小但歷史作用巨大的發明。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四大發明之外還有80餘項炫酷創造 2016-08-09
說起中國古人的“先進科技”,很多人首先一定會想到“四大發明”。的確,“四大發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但它們還不足以全面展現中華民族科技成就的全貌。那麼,中國古代到底有哪些科技發明創造?日前,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研究所公佈了“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名錄,88項成果告訴你古人的創意有多“炫酷”。
除了一些容易準確地分類定名的科技發明,88項中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中還有一些需要作適當的概括。例如,“天象記錄”就概括地反映中國古代天文觀測的成就。據悉,中國古代擅長天文測算,積累了大量系統的觀測記錄,其中的新星和超新星觀測記錄還為現代科學家研究超新星、射電源、脈衝星、中子星等高能天體作出了重要貢獻。
介紹,中國古代的天象記錄中,最有價值的是涉及日月食、彗星、太陽黑子、新星等資料。史書中彗星、流星、新星等記錄的詳細程度和精確程度,可使現代人根據這些記錄精確地確定其位置、亮度和運動變化過程,很多記錄對現代天文學研究也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其中日食記錄最突出的應用是研究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利用現代推算的某次日食同歷史上這次日食的實際觀測數據比較,可得出地球自轉長期變化情況。而歷史上留存的可靠日食記錄主要來自中國。中國歷史有1000多次的彗星記錄,最早見於《春秋》且已經把彗星當做天體了。相比之下,西方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直到16世紀一直把彗星看做大氣中的燃燒現象。
自商代到17世紀末,中國史料上記載了90多顆新星、超新星事件,是世界上非常珍貴的天象記錄。20世紀50年代,中國天文史家席澤宗整理髮表《古新星新表》,詳盡考查了這些記錄,為現代恆星演化理論做了非常重要的印證,是中國古代天象記錄應用最精彩的篇章。
有些發明創造未曾持續地發展,或實用功能有限,卻體現出非凡的智慧和技藝,如水運儀像台等。水運儀像台集成了計時、天象演示以及天文觀測的功能,創制者發明了巧妙的“擒縱機構”,並以成套的繪圖表達機械構造,展現出中國人設計複雜機械系統的高超水平。
作為一個從事核物理工作的科研人員,堅決反對這種浪費。基礎研究的領域很多,不要浪費金錢和人才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這個黑洞裡了。
我覺得這事無論是簡單反對還是簡單支持,都並不足夠理性。
現在國外科學界拼命忽悠中國建各類大型科技裝置,理由千奇百怪,其真實的背景是西方經濟極度不景氣,只好讓中國人出錢建項目,這些科學項目都是短期內很難出成果或者只是一種試錯的項目,其算盤很精:一是幫著養國外的科學家,美其名曰海納百川,引進人才;二是如果出了成果,順帶分享,如果涉及到專利,國外分享大頭;三是推銷科研裝置。其核心的目的就是藉腹生子而已。如果對我的話有懷疑,只需要想幾個問題:一是國外成熟的,或以帶動中國發展的科研項目為什麼不在中國搞?比如下一代飛機發動機、電子芯片;二是過去為什麼不拉上中國一起搞,現在突然這麼熱情?三是國外對我們封鎖的領域,中國不能參加,而中國類似的領域,國外卻要參加。比如國際空間站之類的;四是像熱核聚變等不知猴年馬月能成功的,國外卻很熱情中國一起參與,而像核電站之類的卻拼命對我們封鎖?
看了評論,只感到某些中國人精明但不聰明,為反對而反對,小農意識依然強烈。就怕亂花錢,寧可修幾段地鐵,也不能搞無謂的科學探索。呵呵。
美國不小農,你讓美帝搞唄!
此物動輒佔地六七十平方公里,造價高達上百億美元,這其中的道道白痴都知道這個美國佬心裡打的什麼算盤。剛才上網隨便找了一下此人事蹟,發現此人戰鬥力奇強,我國內從大小學生到老師教授,從官員到體制皆為此人批鬥對象,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感覺是個大坑
我們不是要閉關鎖國,而我們在冷靜分析,理性對待。科研我們一定要搞,我們也要吸納國外的人才,但我們不能盲目,不能別人一夸一捧,甚至把使命感往你頭上一套,都找不著北了。要立足我們的國情,找准主攻方向,注意輕重緩急並與國情相結合,才能事半功倍。
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希望在長城入海處建設下一代巨型對撞機
據新華網2016.8.7消息稱,菲爾茲獎獲得者、著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希望,實驗物理最重要的項目——巨型對撞機能夠落戶於此,成為中國基礎科學原創性突破的誕生地和“海納百川”般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的平台。
目前,全球最大、能量最高的粒子加速器是位於瑞士日內瓦與法國交界地區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可在微觀尺度上模擬宇宙大爆炸後的宇宙初期形態,幫助科學家研究宇宙起源並尋找新粒子。2012年,正是在這台對撞機上,科學家宣布發現了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終於完成了粒子物理所謂的“標準模型”。
而LHC目前已經達到其設計能量,要進一步尋找和發現新粒子,就需要建設能量更高的機器。2016年初,丘成桐和合作者的新書《從萬里長城到巨型對撞機》在國內出版,書中除講述粒子物理學如何改變人類日常生活,也探討了中國建造巨型對撞機的可能性。目前這一重大項目正處於論證階段,丘成桐對此項目的最終落地持樂觀態度。
若能量更大的巨型對撞機能夠在中國落成,尋找超對稱粒子,將是科學家們下一個目標。一旦超對稱粒子被發現,整個物理學前沿與數學前沿都會改變。
雖然這項工程需要很大資金投入,但丘成桐看好項目在技術發展和人才引進方面的巨大效益,“這會引起西方科學陣營的遷徙,遠遠超過單獨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學的效果”。
在大型強子對撞機所在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有來自20多個成員國的3000多名工作人員,每年還有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多名合作科學家及訪問學者。那裡匯集了全球粒子物理研究領域的高端人才,每年產生1000多篇博士論文。
丘成桐預計,項目建成後,至少會有五六千名各國一流科學家為做實驗舉家遷往中國,且長期居住,這會對中國基礎科研產生深遠影響。“20年前可能中國沒有能力做這件事,但現在中國是上升中的大國。對撞機的建成將是對國際科研、世界和平乃至人類文明的貢獻,也是對中國國際形象的提升,”他說。
回應
這個丘成棟鼓吹對撞機很久了,在美國沒找到下家,現在又在中國寫萬言書這一套。
經過幾十年的大忽悠(吹噓宇宙終極理論之類的) 在歐美眼看國王的新衣即將穿破,這位名利熏心的教授竟然跑回來忽悠,真是無語
材料物理和凝聚態物理才真正能解決國民生活的實際問題,高能粒子物理現在近乎於玄學。這個丘成棟鼓吹對撞機很久了,在美國沒找到下家,現在又在中國寫萬言書這一套。
《紐約時報》吉娜·科拉塔:過剩的科研人員與稀缺的教授職位 2016-08-02
在學術界,終身教職的吸引力相當大——它意味著穩定的工作和崇高的學術聲望,另外不可忽視的還有指導開展前沿實驗的機會,而事實上這些實驗通常僅由下屬負責日常打理。現實情況是,儘管有許多人渴望獲得終身教職,但在所有獲得科學或工程博士學位的人裡,最終僅有不到一半的人夢想成真,做到學有所用、人盡其才。
其他人則最終分散到產業界、商業界以及其他行業,從事有趣的工作,獲取可觀的收入,同樣為社會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然而,當他們最後選擇放棄學術生涯的時候——攻讀博士學位需要4到6年甚至更久,在博士後崗位甚至要耗費十年以上,那時他們已然步入中年。在那些臨時的低薪崗位中,他們消耗了青壯年的大好時光,接受了大量不必要的高度專業化訓練。他們受訓是為了成為學者,在他們看來,不能成為學者便是失敗。
這一市場逐年緊縮,而支持科研的聯邦經費始終是不充足的,工作機會是非常有限的。
但是我們要停下來思考一下,難道我們不需要更多接受過專業訓練的科研人員嗎?他們的研究能夠引領新知識、新產品、新療法的出現。難道很多公司不是正在引進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方面的專業人才嗎?
這取決於具體的領域:生物(博士數量遠超教職位)、化學(同上)、計算機科學(少量教職位,但該行業人才缺口大,公司急需大量計算機專業人才)。
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為例,僅僅為了一個空缺的助理教授職位,通常就有400位申請者參與競爭,這其中許多人是“超級大牛”。
近年來,生物醫療科學一直是重災區。從1993年到2013年,攻讀該博士學位的人增長了83%,從105000人暴漲至192000人。雖然許多人在其他領域找到了工作,但只有約一半的人在學術界謀到了職位,而且僅有四分之一獲得了終身教職。
..............
回應
這個文章看著古怪,美國的博士問題不是太多了,是旁門博士太多而正經博士太少了,大家都扎堆去讀金融,藝術,歷史,語言,神學等感性專業,對社會發展有貢獻的化學,物理,數學等枯燥專業,可是一直供不應求的。
物理,數學供不應求,你是在搞笑吧,每年放出的教職,哪個不是幾百人去搶
英媒稱中國不再是科研新星:高質量研究已成常態
近日,在貴州一處海拔4410米的山頂,中國科學家開始建設“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靈敏度最強的宇宙射線探測裝置。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2016.8.1報導,科學家打算修建一個容積超過北京“水立方”兩倍的水池,希望捕獲來自遙遠深空的神秘粒子,藉此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比如證明愛因斯坦的宇宙理論有錯誤。
報導稱,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坐擁12億元人民幣預算,建設期將跨越五年時間,而這只是中國內地開展的眾多大規模硬件項目中的一個。世界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已在貴州完工,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即將升空,而政府還在考慮更加宏偉的項目,比如世界最大的粒子對撞機以及載人火星探測工程。
中國去年的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2%以上,研發投入規模在全球僅次於美國。
位於上海的華東師範大學是一所以培養教師為宗旨的高校,但該校科研人員依然撰寫了大量“世界級”論文,2015年的發表量達到2012年的兩倍以上。華東師範大學吸引了美國紐約大學、得克薩斯州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頂尖研究院所的學者前來參與合作研究。
《自然》雜誌在其官方網站上稱,中國內地有太多像華東師範大學這樣的研究機構,“我們可以專門為它們辦一整本雜誌”。
但上海學術期刊《細胞研究》的編輯王杰(音)認為,資金、硬件和科研隊伍的規模尚不足以把中國變成真正的科研強國。在她負責的學科里,中國科學家已經在幹細胞、結構生物學等少數領域取得領跑地位,但在其他許多領域裡,他們仍在追趕西方科學家的腳步。
回應
科研離不開經濟實力,如今中國國力強大,絕頂聰明的中國人甚麼都可以拿下。
然並卵,教育不改革,全是書呆子,缺乏創意
現在中國的學生可是搶手貨,英國已經要求全面引進中國式數學教育了。
當中國科研人員在埋頭追趕西方的時候,遊手好閒的噴子們拿著手機在噴
中國的科研都是國家給錢的!外國的科研都是資本家私自讚助的。所以中國的科研進展速度快是必然的!但是裡面又容易滋生腐敗
只要能控制住學術腐敗!那麼加大投入是必須的!
換個方式噴吧,缺乏創意.腐敗是世界所有國家都存在的,只要不是巨貪,都不會管的
有學生覺得,在“三疑三探”的輕鬆氛圍下上課,他們很高興。而部分學生和老師認為,儘管這種教學模式初衷是好的,但在操作中遇到現實的尷尬。學生小胡(化名)說:“同學們講題一節課下來講不了幾道題,下面坐著的同學有時還跟不上,等於一節課什麼都沒有聽到,甚至同學講題講的還有錯,老師再重講一遍,特別浪費時間。老師每節課只講10多分鐘課,講不完就往後推。”
郝金倫說,“三疑三探”並不是說,孩子提出多少問題老師就在課上解決多少問題。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但有些老師因為增加了負擔嫌麻煩,習慣於按照多年來背好的課灌輸教學,對於學生的不斷提問,他們覺得是節外生枝很厭煩。
是否水土不服?
涿鹿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多為山地、盆地和丘陵,縣內最偏遠的學校距離縣城130多公里。大多數學生靠考試改變命運。縣的一流學生去衡水、石家莊讀高中,二流的學生去張家口讀高中,剩下的學生才在涿鹿中學唸書。近幾年,每年縣里都有100多優質生源流失。
同時,教師隊伍也跟不上教改要求。大堡學校校長李樹杰說,我校有50名教師,大多數老師是近幾年招的特崗老師,且我校位於偏遠山區,老師的流動性大,有的老師參加一年工作就調走了。去年我們學校調走了18名老師,只能補充一些大學畢業生。沒有足夠的優秀老師保證全方位推進教改,大部分老師的教學素質和能力很難勝任,在推行“三疑三探”過程中老師大多疲於應付,缺少主動思考。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家長更多在意分數和升學情況,很少在乎學校採取什麼教學模式。許世民認為,如果完不成教學目標,保證不了學習成績,就必須學生少講、老師多講,“不能為了教改而教改”。
李迎春表示,“三疑三探”是涿鹿教育改革中的一項內容,儘管叫停了“三疑三探”,但不會停止教改的步伐,仍會學習借鑒先進的教學方法。
回應
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沒資金沒優秀老師你還想玩素質教育?貧困縣還是老老實實應試教育吧,這樣孩子還有希望你個貧困山區,搞這個不是作死嗎
這是拔苗助長,這種教學只適合大學自主性強的學生。
感覺這玩意兒就和共產主義一樣,聽起來美好,但真要在現實中實施,幾乎不可能,那得全部的學生的思想(肯學習)素質(不會故意搗蛋)學習能力(接收能力強)等等各方面都達到一個極高的水準才可能成功,除非多少人裡選拔,否則一個普通班級怎麼能達到那種水平?所以這種實驗注定會失敗的。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07_30_369494.shtml
河北涿鹿教改調查:老師疲於應付課堂紀律都難保證
據北京晨報2016.7.30報導,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教育和科技局局長郝金倫,日前因當地政府對他在全縣中小學推行了兩年的“三疑三探”教學模式全面叫停而辭職。他的辭職信在網上傳播後,引發社會熱議。有人認為,這位改革帶頭人以辭職表達對教學改革擱淺的無奈;也有人認為,郝金倫所力推的教育改革被叫停是觸碰了現實之礁。
郝金倫:改革停掉非常可惜
“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由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運用拓展四個環節組成。簡單說,就是區別於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它雖然體現了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卻在涿鹿遭到全面叫停。他說,改革做了兩年,因為部分家長的呼籲就停掉了,非常可惜。“我是不能容忍灌輸式的課堂,所以辭掉職務”。從2014年5月到2015年3月,涿鹿縣所有中小學,不分年級、不分學科,所有課堂都逐步採用這種教學模式。
反對聲:三疑三探耽誤孩子
“三疑三探”推行以來,家長反對聲音不斷。2015年7月,迫於家長反對壓力,縣政府叫停了位於縣城的一所小學和一所初中使用“三疑三探”,其他學校繼續實行。今年7月5日,300餘名家長呼籲叫停“三疑三探”。當日下午,涿鹿決定全面叫停“三疑三探”。
一位四年級學生家長陳曉峰說,“學校採用'三疑三探'後,考試少了,考了也不公佈成績、不排名次,我怎麼知道孩子學習的好壞呢?我還想著孩子能排前幾名,以後有機會去外地念中學呢!”家長徐海兵說,“升學靠考試成績,別人都在擠時間,我們卻在丟時間,多耽誤孩子啊。”
記者在與家長交談中得知,部分老師因完不成教學任務、課堂氛圍混亂反對“三疑三探”,還在與學生家長交流中傳播,並在貼吧、微信圈中持續發酵。
學生是否受益?
涿鹿縣副縣長李迎春說,“三疑三探”教學模式符合新課標要求,有利於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進、推行這種模式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推行的方式方法上有些欠妥。
據了解,學校在落實“三疑三探”的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老師素質良莠不齊,疲於應付新的教學模式,教學任務完成不了;保證不了課堂紀律,學生不是在討論而是在說閒話。在一些一線校長看來,這個改革是順應時代潮流的,但應該逐步滲透,通過試點帶動改革。
關乎1千萬人“鐵飯碗”!高校、公立醫院或取消事業編 2016-07-29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舉行2016年度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在介紹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時明確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後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
所謂“不納入編制管理”,就是取消事業單位編制,但保留事業單位性質。而之所以要保留事業單位性質,主要是考慮到高校、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不能完全推向市場化,還要由財政進行差額撥款。在全部取消事業單位編制之後,未來高校和公立醫院將會實行全員合同聘任制。
我國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始於2011年,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一階段任務 ,主要內容是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劃歸或轉為行政機構,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從事公益服務的繼續保留在事業單位序列,強化其公益屬性。保留下來的事業單位分為兩類,承擔義務教育、基礎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等基本公益服務,不能或不宜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單位或機構,確定為公益一類;承擔高等教育、非營利醫療等公益服務,可部分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單位或機構,確定為公益二類。
由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承擔,不能由市場配置資源的那部分公益服務,公共財政仍須全額撥付經費,而不能把這些統統推向市場;由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承擔,可以由市場配置資源的那部分公益服務,有的需要向公眾收取費用維持非營利性運作,有的可以改由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向公眾提供。無論哪一種方式,都需要公共財政予以補貼和保障,如果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公立醫院、高校就會提高收費標準,由此加劇“看病貴”、“上學貴”,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向公眾提供的醫療、教育服務,也會因政府購買價格過低而影響質量。這些代價最終會轉嫁到公眾身上,公眾將成為政府“甩包袱”的受害者。
有數據表明,目前中國公立醫院在編人約800多萬,高校教職工233萬餘人,而對於高校的非在編人員,官方尚未統計,數量十分龐大,“編外人員多的單位有的能占到一半,少的也有20%—30%左右。”在高校取消事業單位編制之後,將會逐步縮小編外人員與編內人員的待遇差別,解決編外人員面臨的多種問題。
此前有媒體報導,經過調查發現,“毒操場”、“毒跑道”之所以一路“綠燈”查不出來,其背後是劣質產品盛行、低價中標、違規施工、標準缺失、驗收不嚴,相關環節的監管形同虛設。
據了解,針對“毒跑道”事發後暴露的相關標準缺失,一些地方已經出台或正準備製定地方標準。專家認為,雖然標準的修訂很必要,但也不可操之過急,應由國家部門統一協調,並以科學性和專業性作為支撐。
馬雲的鄉村校長計劃是不是“異想天開”2016.7.21 週歡
馬雲再次在教育公益上下重本:2016年將投入1200萬元,尋找、支持中國優秀鄉村校長。這就是“鄉村教師計劃”的升級項目“鄉村校長計劃”,馬雲為此項計劃做的預算是“10年投入兩億元。”目標是為中國培養5萬名鄉村校長,讓5萬名校長去影響500萬名鄉村教師。
此項目是從義務教育階段的鄉村學校入手,最終被評選出的20名優秀校長會到國外“回爐學習”。學習坐標:國際知名學府。學習內容:管理方式,辦學理念,教育模式。
馬雲說:中國鄉村教師原來有四百多萬,現在只有三百多萬,問了問離開的原因,校長太爛。
一個看似開玩笑的原因,深究起來確是一個最直白的原因:“你們不用笑,你們單位也一樣,有的時候不是公司不好,就是討厭這個老闆。”
……但是這個背後有個很可怕的現實:中國的校長的任命不是由校長個人決定,不是每個人在誘惑面前都能記得初心。
再一個問題,隨著城鎮化進程和扶貧移民搬遷步伐的加快,大批農村兒童跟隨打工家長進入城市,留在勞務地上學。哪怕在中部省份不太偏遠地區的農村小學教育現狀也是生源 不夠,學校合併——那麼校長評選中,校長必須是有領導力的、應該對學校規模有一定的要求,這會不會出現地域不公平的問題?比如,北上廣的鄉村學校和真正的中西部地區的鄉村學校同時參評,如何能夠合理的進行選擇?
包括後期50萬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的經費的落實、成果的驗收……都還是個未知數,但是我們可以滿懷希望拭目以待。
畢竟公益這個事情,邁步出去很難,難在你在逆流而上,難在你在做一些別人不理解的事情。
女生幫同學練下腰致其九級傷殘被判賠1.6萬2016.7.24大洋網-廣州日報
廣州日報韶關訊一位中學生幫助同學做武術動作,不料卻導致同學受傷,經鑑定傷殘程度屬九級。事後,受傷同學一紙訴狀將幫忙的同學及學校告上法庭。韶關市武江區法院昨日向媒體通報了這起因“助人”而引發的人身損害糾紛案。
武江法院審理認為,事故發生時,張某與王某均為12周歲,已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應當意識到沒有老師指導及防護的情況下私自練習下腰動作存在危險,但二人對此予以忽視或者已認知但輕信能避免危險,自行練習下腰動作,導致張某摔倒受傷,因此雙方對損害結果的發生均有過錯,應各自承擔與過錯相應的責任。
法庭認為,在本案中,王某對自身力量及張某體重估算錯誤,同意了自己無法辦到的請求,未做到一般謹慎注意的義務,對於事故應當分擔一部分責任。
法庭審理髮現,事故發生時,上課學生24人,分成兩排,一共12張墊子練習前滾翻、後滾翻,該範圍應該是老師可控的範圍,而且,練習下腰動作與練習前滾翻、 後滾翻動作的高度明顯不一致,但是,老師當時並沒有發現及製止,導致事故發生,故韶關市某中學存在教育、管理不到位的情況。因此,被告韶關市某中學對本案事件的發生具有一定的過錯,應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回應
不能扶老奶奶過馬路,不能下水救人,再加一個不能幫助同學做運動
幫還是不幫,這是一個問題?
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多大的陰影啊
幫人的孩子受到巨大傷害,殺人可以無罪,幫人卻要擔責,是非黑白完全混亂
這年頭,幫人也不是隨便幫的,搞不好就把自己幫進去了
教育部:入校裝備產品須先經危害性測試2016.7.26 京華時報
關於新形勢下進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學裝備工作的意見》指出,建立裝備新技術、新產品進入學校的科學實驗和論證機制,經過危害性測試和教學適應性評價的技術與產品方可進入學校。
部分地區校園裝備存在質量把關不嚴
校園裝備招標採購需要明示地標國標
減少“運動式”配備鼓勵配可升降桌椅
“毒跑道”事件頻發專家稱因缺乏有效監管
近兩年來,校園“毒跑道”事件層出不窮。從今年5月20日開始,成都、北京、瀋陽等地曝出了校園“毒跑道”事件。而在2015年,據不完全統計,“毒跑道”至少波及江蘇、廣東、上海、浙江、江西、河南等6省市,具體城市則多達15個。
科技部:我國將啟動量子計算機研發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6.7.22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中國創新成就與未來五年部署有關情況。圍繞深空、深海、深地、深藍等“四深”方面的內容,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在會上介紹,在深藍方面,我國要繼續部署超級計算機,形成能力,還要啟動量子計算機研發。當然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
深空方面,我們國家有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目標是要建立空間站,在此基礎上,“十三五”期間我們還在考慮啟動火星探測的問題。此外在這次重大項目中,我們還在考慮空間開發利用全方面的問題,如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空天地一體化網絡等,我們都有一個系統的考慮。
深海方面,下一步,在深海資源勘探、國家海洋權益維護方面,我們還有大量的關鍵技術需要予以重點突破。其中,一個重點部署的任務就是深海空間站,要用深海空間站這樣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來集成提升我國深海技術和裝備的系統開發與研究。除此之外,海洋重點裝備研製、深海裝備開發、深海傳感網絡開發也是我們要加強研究的重點。
深藍,指的是網絡空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高技術。現在我們的超級計算機在國際上已經領先,但是現代網絡空間的信息安全與維護問題,也是當前網絡時代大家關心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這次15個重大項目部署的重要內容。虛擬空間的安全對於國家權益十分重要。
深地方面,不光是地球深部的礦物資源、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也包括在城市空間安全利用、減災防災等方面內容。我們對地質的了解是重要的基礎性工作,淺層一點關乎到城市開發中地下管網、基礎設施建設,深層關乎國家重要戰略資源和能源開發利用,所以這項工作對於國家資源開發、城鎮化建設都非常重要。
回應
美國的政客在鬧選舉。咱們國家的領導在幹正事。這就是區別。
上海交通大學公佈世界最大暗物質實驗二期首個結果
2016.7.21晚,上海交通大學鴻文講席教授、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PandaX(熊貓計劃)實驗負責人季向東博士在英國舉行的兩年一度的國際暗物質大會上正式公佈了PandaX二期500公斤級液氙暗物質探測器運行的第一個物理結果,在3.3萬公斤/天的曝光量下,未發現暗物質粒子踪跡,對可能的暗物質候選對象得出了最新的限制。這一探測的靈敏度處於當前世界最高水平。
中國率先開展世界首個人類CRISPR臨床試驗
根據Nature網站2016.7.21的報導,中國科學家將在世界上率先把採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改造的細胞注入到人體內。
由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腫瘤學家盧鈾(Lu You)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計劃在下個月開始在肺癌患者中測試這些細胞。這一臨床試驗已在7月6日獲得了華西醫院審查委員會的倫理批准。
賓夕法尼亞大學免疫治療臨床研究人員Carl June說:“這是向前邁出的令人興奮的一步。”
當前已有一些人類臨床試驗採用了基因編輯技術幫助患者對抗HIV,其中包括June領導的一項試驗。June還是美國一項已計劃好的臨床試驗的科學顧問,這項試驗也是採用CRISPR–Cas9修飾細胞來治療癌症。
上個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顧問小組批准了這一項目。但該項試驗還需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及一個大學審查委員會開綠燈。美國的研究人員說,他們可能在今年年底啟動他們的臨床試驗。
無效的化療
中國的這項試驗將招募罹患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放療和其他治療均無效的患者。
盧鈾小組將從招募患者的血液中提取出T細胞,然後利用CRISPR–Cas9技術來敲除細胞中的一個基因。該基因編碼了一種叫做PD-1的蛋白,正常情況下PD-1發揮作用檢查T細胞啟動免疫反應的能力,防止了T細胞攻擊健康細胞。然後,再將它們重新導入患者血液中。
日本北海道大學生物倫理學家Tetsuya Ishii說,在採用CRISPR方面中國以行動快速著稱,但有時候太快了。
中國的生物倫理學
據盧鈾說,他的研究小組能夠行動快速是因為他們有著癌症治療臨床試驗的經驗。
June對於中國研究小組衝鋒在這類試驗的最前線並不感到奇怪。“中國高度重視生物醫學研究,”他說。
Ishii指出,如果這一臨床試驗按計劃啟動,將是中國在CRISPR基因編輯領域一系列率先舉動中最新的一個,包括第一個CRISPR編輯人類胚胎(Nature:中國科學家用CRISPR/Cas9改造人類胚胎, Nature:中國科學家再爆CRISPR編輯人類胚胎),第一個用CRISPR編輯猴子(中國科學家Cell發布靶向基因編輯里程碑成果)。“當談到基因編輯時,中國總是先行一步,”Ishii說。
據BBC報導,源自中國的方法在2014年就開始引入試點。他們還在試點至今的Elmhurst小學採訪了已經接受兩年教育的小學生。小學生說:“我喜歡數學的每一方面,數字、計算,通過每一步去發現答案。”“我喜歡代數,那就像解謎。”
BBC報導說,在中國人眼裡,“更好的辦法是先讓學生理解每一個概念,再繼續向前”;而英國的教育根基太淺:“有一英里長,但只有幾厘米深,太多的東西填進來。”這聽著才像“填鴨”啊……
回應
感覺吃大虧了,類似孫子兵法被老外學去
為什麼要教他們痛苦學習?讓他們快樂成長!不快樂,毋寧死。讓他們在快樂中爛下去吧,求求你們別管閒事。
早年的數學界裡面的菲獎(相對於數學界的諾貝爾)裡面大部分都是美國人,近20年,裡面美國人越來越少,近年來,本土成長的獲獎美國人一個都沒有了。這都是美帝公立學校的“素質教育”的結晶。就這水平還忽悠我們,想忽悠我們,請拿出真材實料。
幸虧教育部當年沒聽網上那些雞湯忽悠
一個國家是否生機勃勃,關鍵在於這個國家是否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善於學習,勇於改變。從這點上看,英國在近代是所有國家中做得最好的。
需要告訴大伙的是,英國是歐洲列國中最擅長調和折中,最不死守偏見教條的國家。遠有光輝孤立,折衝歐陸;近有加入丫頭行一聲驚雷,華麗轉身。現在放下BBC常見的架子,帶頭直接學習中國作為後發者的製度,不過是民族特性的又一體現罷了。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07_17_367762.shtml
8000所小學將用中式方法教數學 英國網友怎麼看?
英國教育部2016.7.12宣布,半數小學將採用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的數學教學方法,涉及的小學總數約8000所,撥款達5400萬美元,觀察者網此前也做了報導。
然而,這幾天陸續有國內媒體發表評論,稱“英國孩子們也要死記硬背學數學了”,“'死記硬背'法的漂洋過海,或有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徵象,但也不足以體現填鴨式教育的高人之處”。
當然,這種論調在英國也有市場,可隨意貼標籤的說法早就被英國官方打臉了。英國教育部說,這種精通式數學教育方法(mastery approach)包括全班教育(as a whole class),並使用高質量的課本。
全國數學優質教育中心網站上對精通式教育方法的說明
全班教育則強調集體互動,而不是在教師解釋後,由個人或各小組較為緩慢地互動練習。另外,將更為重視課本,而不是現在的學習單。
教育部還指出,將鼓勵小學生使用物品和圖片,把數學概念,如抽象思維、數字和符號等具象化。“精通式教育方法”讓全班共同進步,同時鼓勵出色的學生深化理解。
重視基礎、加深理解,哪裡就等於“死記硬背”了?
教育部的學校事務主管尼克·吉布說:“我們將見證本國數學教育的複興,我相信年輕人將為未來的學習和21世紀的工作崗位做好準備,過去我們聽到太多人說'我不會數學',這將成為歷史。”
全國數學優質教育中心的主管查理·斯特里普更為直接:“與有些報導相反,精通式教學不是死記硬背(rote)的學習和訓練。當然,會要求小學生能夠回憶乘法表和關鍵知識,這是學習和使用數學的重要基礎。精通式教學注重深度的概念學習,為將來的教育建起穩固的基礎。”
印媒:印度政治人物視科學為奢侈品而不是增長引擎
印度《經濟時報》2016.7.15文章,原題:印度和中國對待科學的態度截然不同和很多年輕科學家一樣,赫格德必須在讀完博士後努力在全世界找工作。不過,與其他印度留美學生不同,赫格德來到中國做博士後研究。那里和印度一樣,以前並沒有博士後研究的傳統,但現在這樣的職位比比皆是。
赫格德在武漢待了兩年,這段工作經歷令他洞悉中國的科學、心境、工作文化以及研究態度。雖然在他研究的重離子物理領域,印度科學家比中國多,但中國正在開創新的科研領域和大型研究團隊。實驗室資金充裕,在用人上更加靈活。
過去40多年,中國一直在飛速發展,與此同時,他們在科技和工程研究方面投資巨大。中國領導人多數是理工科出身,相信科學改變國家經濟和社會的能力。“中國在戰略技術方面的主導地位是通過規劃實現的,並非碰運氣。”印度國家高級研究所名譽教授拉馬穆爾蒂說。印度沒有這類規劃。實際上,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印度政治人物視科學為奢侈品,而不是增長引擎。
和在印度不一樣,外國科學家很容易在中國建立實驗室。結構生物學家拉爾夫·堯赫2013年從德國搬到廣州時亦有同感。他現在有充分的學術自由,更不用說資金支持和盡情招募外國學生了。不過,令他驚訝的還是地方政府的態度。儘管他所在的研究所屬於中科院,但廣東省和廣州市都提供了資金支持。堯赫說,這種模式是中國獨有的。(作者哈里·普拉卡特,向陽譯)
演講中,許吉如還提到了她的敘利亞同學,除了同是留學生,兩個人都還有一個身份,而一個是敘利亞難民,一個是中國國民。而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是否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而安全感所帶來的自由選擇的權利,是一個國家賦予年輕人最好的禮物。這意味著你就算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都會被善待,因為你的背後是一個穩定的國家,而世界對你的國家充滿敬畏。
回應
國家並不是第一位的,我認為國家最多只能拍第三,人民應該排國家前面。
烏克蘭人民、伊拉克人民分分發來賀電,表示,我特麼當時也是這麼想的。
沒有國,哪有家?
為什麼要把國家和人民割裂開來?國家和人民本來就是一體的!一個國家,包含了她的國土,人民,文化等等,一個沒有人民的國家,還能稱之為國家嗎?
一個人在一個國家生活了二十幾年還是個糊塗蟲,留了個學,突然就有了健全的人格個價值觀,你信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怎講?生下來我們就享受這穩定安寧的生活,這種狀態就像空氣陽光,覺得天然地擁有,不走出來就感覺不到她的珍貴。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07_11_367049.shtml
哈佛畢業中國女生:沒有安全感對國家和國民是怎樣的體驗?
沒有安全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相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能給出自己的答案。但是沒有安全感,對於一個國家和他的國民而言,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們需要來聽聽一位中國女學生的演講。演講者畢業於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學習巴以沖突、敘利亞內戰、伊朗核交易,她去過以色列,也有敘利亞的同學。她以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國家帶給國民的安全感是什麼。
在北京衛視2016.7.8播出的《我是演說家》第三季的節目中,這位畢業於哈佛大學的中國女學生許吉如在《國強則少年強》的演講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中國給予中國國民的安全感是一份不基於任何條件,不需要努力,我們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而這種安全感所帶來的自由選擇的權利,意味著你就算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都會被善待,因為你的背後是一個穩定的國家,而世界對你的國家充滿敬畏。
許吉如在演講中首先提到在以色列的經歷,今年春天她所在學院組織同學去各個國家實地調研,學習巴以沖突、敘利亞內戰等內容的她選擇了去位於中東地區的以色列,這個國家多災多難,但卻是國際強國,所以對它充滿了興趣。
但有兩個細節奠定了她對於這個國家的看法:
一個細節發生在機場,安檢人員將其當做恐怖分子般盤查,而這是以色列的常態。
另一個細節發生在機艙內,一次再常規不過的飛行安全著陸,機艙內竟響起了掌聲。
在她眼裡,以色列雖然在科技、國防、軍事、工業等各個領域都是世界強國,但這是一個普通國民都沒有辦法得到安全感的國家。
“這樣的不安全感,一旦滲透進每一個國民他自己的生活中,一旦蔓延進每一個國民他自己的心裡,會讓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這份心安理得意味著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釋你國家存在的正當性,你不需要時刻去提防國土安全,你更不需要擔心國破家亡而流落他鄉。”
“這份安全感是一個國家給國民最根本的安全感。”
而這種國家層面的安全感,是拋開個人因素不談,只因享有國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於恐懼。
看書和看APP對兒童視力影響無大差異2016-07-10
用APP當教輔、做作業是時下中小學教學一種很“潮”的做法,然而使用APP閱讀是否會影響孩子視力,導致近視?據科技日報7月9日報導,近日,記者走訪了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中山眼科中心眼屈光專科副主任楊曉在接受采訪時,首先介紹了我國和廣州地區中小學生近視發生率的一些現狀。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近視患病率僅次於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廣州地區相關數據更不容樂觀,2014年廣州市中小學生、幼兒園視覺健康、視覺環境及其相關因素現狀調研數據顯示,廣州市中小學患病率42.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7—10歲開始進入近視高發年齡,12歲達到發病最高峰。
在談到家長擔心APP閱讀會影響孩子視力時,楊曉明確表示,看書和看APP對視力的影響結果不會有特別大的差異,關鍵的問題還是要把習慣養好,比如足夠的戶外活動時間和適當的近距離用眼時間等。楊曉說,廣州市中小學生視力不良的行為發生率比較高,主要包括用眼距離過短(90.7%)、作業時間過長(78.5%)、握筆姿勢不正確(44.7%)、趴在桌子上讀寫(63.1%)、躺著看書(51.6%)和關燈後玩電子產品(48.7%)等。
中山眼科中心視光學部高級視光師盧金華的看法,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APP閱讀影響視力的根本在於“用眼距離”。他說,“閱讀的界面或者電子產品的屏幕越小,人們為了看清楚,眼睛離屏幕就越近,而視物距離減半,對睫狀肌調節能力的刺激就會翻倍”。兒童尤其是幼兒使用iPad等電子產品時,由於手比成人短,眼睛到屏幕的距離更近。幼兒被平板電腦和精彩畫面吸引後,會情不自禁地把臉貼近電視,對視力的傷害更嚴重。盧金華因此建議,不要讓年幼孩子獨自使用電子產品或者看書,督促孩子與屏幕保持30厘米的距離。盡量減少學齡前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每次不要超過15分鐘。
外派大陸薪資 躍亞太第二 2016-07-10 經濟日報
亞太地區外派人員薪資調查概況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國際人力資源機構ECA International發布最新年度調查顯示,被派駐到大陸的員工薪資待遇上升至亞太區第二名,中層管理人員平均年薪為29萬美元(約新台幣937萬元);外派至台灣的員工待遇在亞太區名列第13,只贏三個國家,且更是從2012年一路下滑。
中新社報導,計算外派人員的薪資待遇時,通常考慮現金報酬、福利及稅務三個主要因素。其中,福利包括住房、國際學校、水電開支或汽車津貼等。此次共有170個國家地區的320多家企業參加調查,共分析超過1萬名外派員工的薪資狀況。
調查指出,外派至台灣的員工薪資在過去12個月期間減少了6%;現在,中階管理人員外派至台灣的典型外派薪資約每年22.1萬美元(約新台幣714萬元)。
ECA亞洲區域總監關禮廉表示,員工外派至台灣的薪資待遇較亞太區部分國家來得低,主要是因台灣的住房租金及國際學校學費較為便宜;以企業提供外派人員的住房及教育等福利津貼來說,外派至台灣的福利津貼成本幾乎是香港的一半。
調查發現,被外派到大陸的員工薪資在過去12個月中上漲5%,在亞太區漲幅最大,排名由第四名上升至第二名。目前,駐大陸的中層管理人員的整體薪資,達到平均每年29萬美元。
駐香港外派人員整體薪資待遇在過去一年中下降2%,目前,駐香港中層管理人員的整體薪資平均每年26.7萬美元。
日本是亞洲外派員工薪酬最高的派駐地區,中層管理人員的整體薪資為平均每年32.9萬美元。由於日圓兌美元匯率大幅貶值,駐日本外派員工的整體待遇也比去年的37.5萬美元有所降低。
馬來西亞比去年排名下降兩名,排在斯里蘭卡和巴基斯坦之後,目前是亞太區外派員工整體薪資待遇最低的派駐地區,平均薪資待遇近17.6萬美元。
回應
Bruce Liu · 浙江大學-学生
台湾人说,大陆落后台湾10年,现在看,是反过来了。
多地高校漲學費:舊標準執行10多年成本遠超學費
據新京報2016.7.10報導,在廣東省明確將調整公辦普通高校學費後,7月8日,華南理工大學率先公佈了2016年的最新學費標準增幅為20.2%,最高增長了1690元。新的收費標準只針對2016級本科新生,並不涉及2015級及以前的在校生。
學生家長:漲學費可接受,住宿費不能捆綁漲價
內蒙古、海南執行時間未定
重慶、安徽啟動調價消息不實
【延伸閱讀】
1 高校學費為什麼要漲價?
多省份:學費標準執行了10多年,生均培養成本已大幅提高
內蒙表示,公辦本科高校的生均教育培養成本,每年約為1.8萬元,而學費僅為3000餘元,地方要承擔1.5萬餘元。海南生均撥款,每年已經達到1.2萬元以上。
2 上調的學費都花哪兒了?
廣東明確,上調學費不能用於償還學校債務,確保用於學生培養上,高校需公開使用明細賬目,同時壓縮三公經費,確保學費增加收入用於學生培養上。比如教室投放多媒體,學生公寓修繕,實驗室設備的購買,以及貧困學子的學費減免、勤工助學崗位的提供、生活補助等等。
3 如何確保學費使用透明?
湖北高校全面實行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制度,學生交的費用都應註明收費項目、標準、依據、執行時間、舉報電話等內容,並通過校園網設立專欄提前向社會公示,公示時間不得少於30天,未列入清單或未落實提前公示要求的收費,學生有權予以拒付,並向價格、教育主管部門舉報投訴。
回應
應該漲,沒有一個社會能夠只漲工資不漲價的。
正常發展的社會就應該只漲工資不漲價。不然,工資漲了,所有的物價同步甚至超前上漲,這算什麼發展?
別人不一定看的懂你在說什麼,你自己都不一定知道自己在說啥。
適當的通貨膨脹是促進消費的必要手段。
教育不同於其他商品,這是一種福利待遇,不能隨意漲
教育是一種福利? 幼兒園一年一萬,支持漲一點,我大學一年4600學費
一萬都是便宜的。我孩子學費漲到一月倆千了。
海南某中學女孩3天2次打同學:我就是想引起爸爸注意
海南日報2016.7.5消息,一個多月前,兩段關於記錄校園暴力的視頻仍在網上廣泛流傳,引發社會強烈關注,而兩段打人視頻的主角都是在瓊海市某中學讀初中一年級的女生小倩(化名)。
對於這個頻繁惹出事端的女兒,父親焦躁卻又束手無策,只能帶著怨氣拋出一句話:“都是那些社會青年,把我女兒帶壞了!”而對於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他似乎仍未真正認識到。
5月22日,小倩被校方給予記大過和留校察看的處分——這是學校能夠給予學生的最高處分。然而,李校長也認為,這種處罰並不能解決問題,但是如何把一名打人女孩拉回成長的正軌,他也沒有有效的辦法。
掌摑視頻·校園打同學事件持續發酵
...............
回應
有未成年罪犯保護法保護小太妹,打了也白打,那麼不打白不打。
明明是保護未成年人免受侵害的法律,現在卻成了保護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這個法律是有問題的,需要修改。
還有未成年帶頭組團搶劫的,成年的都入罪坐牢了,帶頭的卻家長領回家教育。
這些孩子不是缺愛,是欠揍。像我們小時候一樣,多被教訓幾頓,人自然就正派了。
這是實話。
孩子不學好,關老師P事啊。最瞧不起這樣的家長和網友了,出了事不自己身上找問題,成天盯著學校和老師。人家欠你們的啊!素質差那是你家教問題!
很多未成年犯罪者的家庭環境都十分特殊,除了刑罰之外,社會對特殊家庭的幫助和支持也很重要。
都是藉口
素質教育跟不上來,都忙著高考去了。
明明是學習不用功,閒著慌。
看樣子,只有坐牢才有可能改變一個即將成為惡棍的人的命運。
坐牢也沒用……青春期本來主是個危險期。當父母的還是多操點心吧,真抽她一頓都比扔寄宿學校完全不理好。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6_07_05_366435.shtml
中日小學生機場讀書照獲不同評價 網友:有些人跪久了不知道怎麼站起來了
據說,幾張日本小學生的機場讀書照,就讓有些人的軟骨病犯了。
據中新網微信公號2016.7.4報導,前不久,泰國有一位網友在自己的FB上發表了這樣一組照片:
這一幕發生在泰國的清邁機場,照片中一群日本孩子們在機場候機的時候,沒有玩手機,沒有追跑打鬧甚至是大聲說話,而是一人一本書捧在手裡。
隨後,幾篇名為《日本學生在清邁機場的驚人一幕!中國人沉默了......》、《日本這個國家為什麼讓人感覺到可怕?》的熱文在網上迅速擴散。
網友們的留言也都是一片激贊:
而就在這組圖發佈出來之後沒幾天,7月3日,一組西安小學生的照片同樣引發熱議。
據西安網報導,十幾名小學生參加赴日本的夏令營交流活動,由於機場出關安檢需要排隊等候,在等候時都拿出隨身攜帶的書席地而坐,安安靜靜地閱讀等待,他們隨身攜帶的行李箱也都整整齊齊地依次有序擺放。
然而,同樣類型的事件,只是因為國籍不同,地點不一樣,就得到截然不同的評論。來看看一些網友的吐槽吧:
日本小學生機場讀書就是素質高,而中國小朋友同樣的行為,就是作秀了?
這雙重標準搞的,讓很多網友看不下去了……
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6_07_05_366458.shtml
堅定信心,鼓勵探索,包容失敗
習近平總書記在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提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
“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是新時代的主題,與我們每個人有關。應該熱切期盼能有更多的大科學工程問世並取得突破,為塑造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和積蓄未來發展的潛能助力,為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戰略性、基礎性和前瞻性的貢獻。
當然,有質疑聲也有好的一面,質疑聲越大,代表監督的力量越大。隨著國家投入增加,數量龐大的科研基金決不能大水漫灌,一定要嚴格落實,在支持重要項目、培育優秀人才上發揮更大作用。如果每一家科研機構,都能科學有效地管理基金,避免尋租腐敗、揮霍浪費,那麼公眾一定會更加堅定對中國科研的信心,鼓勵探索、包容失敗。
回應
妥妥的一股公知味道!這幫噴子有給貧困生買過一頓午飯沒?死人的人血饅頭吃不夠,還要吃活人的?
美國花這麼多錢科研幹什麼,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不如給黑人買營養午餐!
美空軍斥資20億美元開始研製第5代戰機發動機(推力增加10%節油25%),將用於新型製空戰鬥機或改裝F-35。
回應
化這麼多錢研究殺人武器,還不如賣個飯盒給美國的窮人吃
相關新聞
FC-31鶻鷹/FC-1梟龍戰機使用國產9500公斤推力的中推WS渦扇13-E代俄RD-93(推力8300)發動機 2016-7-1首飛成功
L15獵鷹教練機使用國產渦扇-17代烏克蘭Al-222-25(推力4118)發動機 2016.5.30首飛成功
造“天眼”不如給貧困生買午餐?媒體:科技與民生非魚與熊掌關係
央視新聞2016.7.3消息,當天位於貴州黔南州平塘縣大窩氹的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最後一塊反射面單元成功吊裝,這標誌著FAST主體工程順利完工。預計於今年9月全部竣工,開始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
中國“天眼”FAST順利完工,舉世矚目!近些年,從世界上最大望遠鏡到最深實驗室……一項項大科學工程不斷拓寬了中國科研的維度,被BBC稱為“中國的科學革命”。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研投入比例增加,中國的科研支出增長迅速。中國現在在研發上的投入已經超過GDP的2%,這個比例比歐盟高,並且有望在2020年前達到2.5%,超越美國。
中國發表的研究論文的數量超過了除美國以外的任何國家,每5篇全世界範圍內引用率最高的論文中,大約有1篇會有中國研究者的名字出現。
沒有經濟回報的科研不做也罷?
在全國為中國“天眼”順利完工歡欣鼓舞的同時,也有一些“刺耳”的聲音出現——“不過是'放煙花',與民生無益”、“花了那麼多錢去探測看不見的東西,還不如省錢給貧困學生買午飯”.......
科技與民生,從來就不是魚與熊掌的關係
事實上,大科學工程往往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度,對國民經濟部門的“溢出效應”非常高。例如,我國的大飛機製造工程近年來投入巨大,C919等大飛機製造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研製大飛機的過程中,需要跨學科、全方位的努力。一旦取得突破,將為我國的材料科學、電子技術、航空航天、精密工業、儀器儀表等諸多產業帶來成果和效益,這將極大地反哺工業、製造業和民生領域。又如,針對瘧疾的那場戰役,在投入之初誰都看不清前路,更多是政治層面對於抗美援越的考量。然而,許多年後,當屠呦呦站在諾貝爾醫學獎的領獎台上時,我們才能看清,這項大科學工程對於人類究竟意義有多深遠。
大科學時代背景下,科技與經濟、社會、自然以及人類的關係,都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科學與技術的相互作用越來越強,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並日益走向一體化。而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實力,越來越取決於組織大科學工程、組織重大科技項目、掌握關鍵技術的能力。
“一戰”結束後,法國效法美國,想把“庚子賠款”的一部分退還給中國,併計劃在法國辦一所大學,專門吸收中國學生去留學。作為著名的華商和非政府組織負責人,加之在中法兩國的政界都廣有人脈,這件好事就落在了李石曾的頭上。於是,他專門辦了一個銀行,把法國的庚款存入其中,並創辦了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來經營這件事。
1916年,蔡元培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即於當年聘任李石曾為生物系教授。
1918年6月,毛澤東的恩師楊昌濟應北京大學之聘,舉家遷居到了北京,居住在鼓樓附近的豆腐池胡同9號。而兩個月後,即這一年的8月15日,毛澤東、蔡和森、肖子升、羅章龍等“楊門弟子”一行二十餘人,便浩浩蕩盪追隨導師而來。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出省,也是他第一次來到北京。
他們是有備而至。
按照當時民國教育部的規定,師範生畢業後需立即工作,不能繼續升學。而此時的楊昌濟則告訴弟子們說,他們雖然喪失了進入北京大學或中國其他大學深造的機會,但卻可以去法國勤工儉學。
經楊昌濟的託付,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介紹毛澤東等4人,與李石曾在其位於香山的別墅見面。在看了毛澤東起草的赴法勤工儉學計劃書後,李石曾當即答應:為湖南青年先辦三處留法預備班,分設於北京大學、河北的保定和蠡縣。
儘管執筆了留法勤工儉學計劃書,但毛澤東本人卻並沒有出國留學的打算。
在1920年3月14日致周世釗的信中,毛澤東說,欲改造中國,有兩件事是最為急迫的:其一,是對中國歷史上的治理經驗加以系統地整理與批判;其二,是做實地的調查研究,而這兩項當務之急的工作,都不能在國外做。
毛澤東不願出洋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他放心不下母親的病。
此前,毛澤東曾經給蕭子升寫信說:“然母病在廬,倚望為勞,遊子何心,能不傷感!”而旅途中的他不禁這樣感慨:“刁斗再發,餘音激壯,若鬥若擊,中夜聽之,不覺泣下。”在赴京前,毛澤東寫信給兩個舅舅,感謝他們照料病重的母親,並打算在秋收之後,接母親去省城長沙治病。毛澤東是藉錢來北京的,他必須生活。一個說法是楊昌濟直接找校長蔡元培批了一個條子給當時的北大圖書館主任李大釗(但今天的北大檔案館並未留下這樣的資料),而另一個說法則是時任北大圖書館館長的湖南同鄉章士釗出手相助—但無論如何,當時接受了毛澤東這個貧寒書生的人,便是長他4歲的李大釗。
.........
韓毓海:從“兄弟”到“同志”2016-07-02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五百年來誰著史》
1918~1923年間,世界和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大變革。在短促的5年之間,毛澤東由信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無政府主義者,成長為替勞動者謀解放的馬克思主義者。
在這短短的5年間,毛澤東的父母和恩師楊昌濟相繼去世,他獲得了令他終生驕傲且心碎的愛情,成為一個的丈夫父親。毛澤東由湖南長沙的一介書生,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隨即又成為中國國民黨的主要領導人;由一個小學教員,成為中國政治領域和思想文化領域中冉冉升起的新星、巨星。正是在此期間,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德國爆發了工人階級起義,終結了“一戰”,而中國則爆發了五四運動,誕生了中國共產黨。
這5年決定了毛澤東的一生,注定了毛澤東的人生不會在寧靜的校園裡度過,從此後,他便永遠不可能像他自己所期望的那樣,當一個“教書先生”了。
而這巨變如風暴走過夏季寧靜的原野,來得如此迅疾而猛烈,事先幾乎毫無徵兆。
1918年6月,毛澤東和新民學會的大部分成員先後畢業,而擺在他們面前的最現實的問題,便是升學或者就業。新民學會的成員都是抱負遠大的青年,他們的共同意見自然是繼續學習深造,而且是出省乃至出國去深造。而恰好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機遇擺在了他們面前——留法勤工儉學。
留法勤工儉學這件事,與李石曾這個人物最有關係。李石曾的父親是前清軍機大臣李鴻藻。李家非常有錢,李石曾1902年隨駐法公使孫寶琦赴法留學,他在巴黎巴斯德學院的畢業論文是《大豆的營養研究》,李石曾畢業後在法國經商,辦了一系列企業,其中最著名的是巴黎豆腐公司。他從家鄉河北蠡縣招募了一批老鄉,在巴黎生產幾十種豆製品,而恰逢當時法國流行素食主義,結果豆腐公司賺了大錢。蠡縣,因此也被稱為北方的僑鄉。
李石曾因把中國的豆腐引進到法國而發了大財,但他的抱負卻是要做一個有思想、搞文化的“儒商”。他和蔡元培共同參與“一戰”期間負責招募和遣散中國赴法勞工的勞務中介機構——惠民公司的經營,並在吳稚暉等人的協助下,在巴黎辦了一本《旅歐雜誌》 ,宣傳“四海之內皆兄弟”和勞動互助,當時,這就叫作無政府主義學說。而如果用今天的話來說,李石曾經營的那些機構,便是“非政府組織”(NGO)。
【對話袁嘉瑋】
澎湃新聞:你在衡中的學習感受是怎樣的?
袁:感受有很多,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激情——那種追求夢想的激情。但也有讓我不太舒服的校規,比如中午要午休不能學習之類的,但是後來我也理解這對健康有好處。
澎湃:有人認為,衡中的學生大多是沒有創造力只有分數的“考試機器”與書呆子,但今年衡中有30多人因其特長和全面發展,獲得了清華、北大保送或者自主招生資格。在你的接觸和感受中,學校裡兩耳不聞窗外事的學生是不是更多?
袁:我還是覺得有自主創新意識的同學比較多,現在很少有那種兩耳不聞窗外事的人了。大家都是比較順從自己的個性的,很多同學還是個性比較鮮明的,不是那種所謂的考試機器,高分低能的那種。
澎湃:你對外界“衡中軍事化管理過於嚴格,不利於學生心智發展”的言論怎麼看?
袁:其實所謂軍事化管理就是校規校紀一類的東西。但是在衡中,那些校規校紀大部分發揮作用是在學生一開始接受引導的時候。如果心裡裝著那種對夢想的激情,那麼很多事學生都會自發來做,大部分人都會成為一個奮鬥者而不會成為一個懶惰者,所以在外界看來好像是校規校紀讓我們能夠做到這樣,實際上發揮作用的時候並不多。
澎湃:備戰高考時是否有過負面情緒?你是如何面對處理的?
袁:有過,但也很快化解了。因為我不是一個人在奮鬥,老師的鼓勵,學長學姐的經驗,加之身在遠方父母給予的寄語,都給予我很大的幫助。在離高考比較近的一段時間裡,我的成績莫名其妙地出現了普遍下滑的狀態,當時心裡確實感覺比較緊張。後來得出是我原來的方法不太適應現在的複習,也不再適應我的能力水平,便進行了一定的修正,成績就慢慢提上去了。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07_01_366069.shtml
衡水中學只有考試機器和書呆子?狀元回應:很多同學個性鮮明
2016.6.23凌晨,高考成績公佈之後僅半小時,河北衡水中學高三575班的袁嘉瑋接到了清華大學招生辦的電話。說希望我能參加一個優秀新生夏令營。日程約有10天,同行的優秀新生有20來人,白天由清華的教師帶領他們參觀一些校內有名的實驗室和校外一些知名的企事業單位,如汽車實驗室、眾創空間、人民日報社和中國證券,每天晚上是大家互相交流的時間。
早在高一時,袁嘉瑋定下的目標就是清華和北大。2015年高二暑假時,他也曾報名參加了清華大學組織的學科體驗營。袁發現,同行的也有幾個衡水中學的同學。那次7天左右的體驗營包括了豐富的活動和一次考試。
袁說,意志堅定不是憑空獲得,而是積累自磨難。在農村念完了小學,到縣城念初中,再到衡水市上高中,學校的水平不斷提升,我自己的能力也要逐步跟上。而在“跟上”的過程中,袁遇到過諸多的困難和挫折。
就好比他剛到衡水中學的第一學期,成績居於中游,班主任說他吃飯、跑步好像都慢半拍。但一路走來,袁學會了在日後的學習中摸索、梳理、總結、提升而後慢慢靠向前列的能力。
985、211不再繼續?教育部回應:年內啟動雙一流 2016.6.29 新京報
有消息稱:國家將廢除“985”“211”工程。昨天下午,教育部向新京報獨家回應稱,中央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做出新部署,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記者註意到,“廢除”傳聞來自教育部官網6月23日發布的一份文件,當中382份規範性文件被宣布失效,包含《關於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等“985” “211”工程以及重點、優勢學科建設的相關文件。
昨日,教育部在回應中肯定了“985工程”“211工程”取得的成績,但也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及創新驅動發展等戰略,“對高水平大學建設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
教育部稱,中央對新時期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做出新部署,將“985工程”、“211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特色重點學科建設”等重點建設項目,統一納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重點建設存在身份固化、競爭缺失等問題
事實上,關於此輪教育改革早有頂層設計。去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下稱《方案》)。
記者註意到,教育部提到了“績效”。《方案》對績效的定義是:建立激勵約束機制,鼓勵公平競爭,強化目標管理,突出建設實效,構建完善評價體系。
追訪1 近兩年已不提“985”“211”工程
追訪2 “雙一流”建設將加入滾動淘汰機制
政府要強化績效評價,對支持力度動態調整。此外要避免身份固化。要形成開放機制,對支持的學科適時調整。引導高校把工夫放在日常質量提高、一流水平建設上。
新建設方案會給一些之前沒入圍985和211的學校一些機會。此外,以前入選的高校,並不一定會被確定為雙一流。
河北省某高校內部人士稱,之前學校沒能入選211,雙一流對學校建設是很大的鼓勵。各校處於同一起跑線上,有利於調動學校積極性。
回應
什麼“211”'985'“雙一流”,不要折騰了,讓高校自由生長,就是最好的。
目前中國式教育是因為中國有著特殊的用人制度,如果用人制度不改變或調整,那麼我們現有的教育模式是不可能改變的。
一流學校之間,比如985,211境界線上的學校會有競爭,但是根本上,一流大學和二流之間仍然有本質區別,這不是稱號的問題。
制度所限,中國不可能有世界一流大學。
中國的衛星,原子彈,載人航天,北斗導航........難道是外國人種搞的?
想不到,《自然》會在這個問題上給中國點贊 2016-06-29
近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與日本理化學研究所干細胞倫理學和管理專家道格拉斯·西普應邀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並非野蠻東方》的評論文章。文章就近期針對中國科學家發表的兩篇關於胚胎基因編輯的文章所引起的倫理爭論以及對中國科研管理政策的誤解,進行了分析解讀和回應。
道/裴認為,中國在監管涉及敏感倫理問題,尤其是生物科學研究方面的經驗也許值得世界借鑒。在他們看來,西方對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特別是涉及人類胚胎研究上的倫理問題的擔憂有點過度誇大。事實上,中國在修改人類卵子、精子或胚胎的基因,以及在科研中更廣泛地使用人類胚胎方面都表現出了謹慎和克制。
第一篇報導人類胚胎基因組修飾的研究文章曾被《自然》和《科學》拒稿,據稱是因為審稿人出於對倫理問題的擔憂。道/裴認為,諸如此類的研究無論在何地開展,都會引發爭議和激烈討論。同時,海內外的評論者往往還會假設,中國科學家和其他人士對早期人類胚胎的命運並不關心。然而,依據中國現有的規定以及社會規範,這種印像在本質上是錯誤的。
作者認為,就使用人類胚胎的研究而言,可以說中國的方法策略或許比許多國家零散的法律體系更為高效實用。中國政府強有力的政策規範與一貫立場——禁止用於生殖,但允許進行研究——使科學家得以在規定明確的“安全區”內開展研究。事實上,中國作出的巨大成就,特別是在基因編輯方面的成績,在一定程度上應歸功於這種明確性。
他們同時指出,在事關這一全球性挑戰的討論中,中國應獲得同等的話語權。值得欣慰的是,去年年底中科院和英美的學術機構共同組織了全球首個關於人類基因編輯的國際峰會,積極參與主導這一具有改變人類技術的倫理與技術發展的討論,這是前所未有的。
回應
剛打了一棒子當然要給個甜棗。
無論正面反面,看待西方人的言論,必須自己心理有個警惕心。
要自己有信心,不然會淪為別人言論的傀儡
西方在很多事情上都被它那一套政治正確的所謂道德倫理束縛住了手腳
其實就是他們自己在秘密研究人種進化,然後忽悠中國不要搞這些,所以讚我們在倫理方面保持克制。就像轉基因作物一樣,一幫不懂生物的媒體人在報紙上忽悠說轉基因作物多麼可怕。那美國研究的可歡了,崔永元的那次報導看的我心裡堵的慌。嚴重拖累了中國的轉基因作物商業進程。
網傳湖南新化一小學生“被罰站”跳樓身亡警方:老師沒體罰
新華社長沙2016.6.25專電(記者白田田)24日,網傳湖南新化縣一名小學生因為被老師在走廊罰站而跳樓身亡。記者從湖南省新化縣委宣傳部了解到,警方調查後稱整個事發過程中老師並沒有任何體罰、辱罵學生的言行。
起因是老師調了他的課桌位置,心生不滿情緒。
警方初步查明,23日,吳某所在班級的學生要求組織班會活動,慶祝小學畢業,吳某和另外三名同學為此在放學後將教室內的課桌搬成回字形。24日8時20分,前來上語文課的汪老師發現這一情況,而且班內學生比較喧鬧,要求學生將課桌恢復原狀。吳某一直坐在原位不願搬動,且有抽泣行為,老師和同學對他進行了開導勸慰。8時53分,汪老師開始上課並組織學生朗讀課文。約8時55分,吳某突然用雙手拍擊了一下擺在邊上的書包,同時起身快步衝出教室,翻過走廊護欄跳了下去。
回應
一言不合,作弊被抓,換位不換,超市偷東西被抓,跳樓自殺...
悲劇!學生和老師都是,就怕以後老師不敢管學生,那中國的教育就完了!
這件事老師沒有什麼過錯,我們更應該追問的是,為什麼現在孩子的心理這麼脆弱?
家庭教育,父母溺愛肯定是一方面原因,但整個社會的輿論環境,難道就沒 有問題嗎?某些人還在鼓吹寬鬆教育、快樂教育,孩子打不得碰不得,在學校老師被捆住了手腳,在家裡反家暴法又過度保護孩子。
某些人的目的就是要摧毀中國的未來。
翻身就能從走廊跳下,這校長應該是剛上台的,換成一般的早拉上鐵絲網或乾脆封堵了
這棟教學樓在我上小學一年級之前就建好了,那是1998年,至今校長都不知道換了多少屆了!
以前我們的學校都是這樣的,沒有高高的欄杆和鐵絲網,那是監獄才這樣。我們不也是都好好的活著的麼?先去追問一下現在的學生怎麼心理素質那麼的弱?以前經常被老師罰站也沒想過這舉動。哎,替那位小學生的父母難過,子不教父之過!多放點心在孩子身上吧
看來以後教室要裝無死角監控了。
匿名烏坎村民:林祖戀絕不是清官 我們不能被人當木偶當槍使
2016-06-23,陸豐市官方新聞網站“陸豐在線”首頁推薦了一篇題為《烏坎村民心聲:我們不能被人當木偶當槍使了!》的帖子,以下為文章全文:
沉默猶豫了多天,看著我們烏坎村一些人的表演,甚至是在香港美國記者的組織下進行“自發”配合的各種表演活動,實在看不下去了!烏坎人這是怎麼啦?難道黑白顛倒、被人當木偶、被人當槍使,你們都樂顛顛?有的人口口聲聲共產黨萬歲,還打著紅旗,可為什麼你們願意聽從外國人、香港人的指揮?你們要討回的林祖戀真是清白的嗎?
作為烏坎村的一名小村官,林祖戀對我有過培養之恩。他的確有口才,有水平,動員能力強,但是人也是會變的。林祖戀大權在握後,變化太大了!今天的林祖戀早已經不是當年的林祖戀!烏坎村的老百姓,我們想一想,林祖戀當年許諾的東西,他到底兌現了多少?村集體經濟這幾年搞得這付樣子,難道後面沒有他的花招?他戀的是烏坎村的老百姓還是金錢?
我本人親歷的有一件小事,就足以證明林祖戀戀財的程度,真是觸目驚心!烏坎學校要以50萬元招標塑膠跑道,最後某一家企業以42萬元中標,而在林祖戀“首肯”下,居然從42萬中拿了8萬元回扣!(呼籲檢察機關對此調查!)小學生的健康他林祖戀可以不管不顧,只要有回扣拿!這麼一個小項目,他林祖戀都敢拿回扣,村里其他項目,凡是經過他手的,難道會清白嗎?!
我們烏坎人很老實很淳樸,但我們的善良再也不要被某些能說會道、會導演的傢伙們利用了。林祖戀決不是什麼清官!我們一定要擦亮眼睛,我們拒絕當演員!
一名老烏坎人6月23日
回應
然而你們是被自己選舉的村長玩弄
選主任買沒買票?這些村民是不是沒拿過買票的錢?真的是不是那麼純白如雪?如果拿過那個錢就是自己約的砲,含淚也要打完.
無非就是買票或是宗族勢力,現在的農村選票都是這樣來的,我村里今年就剛投過,反正選來選去,都是村里大姓的當選!
中國基層選舉就是一個鬧劇,多少農村因為所謂的選舉鬧的雞犬不寧,畫虎不成反類犬!
請加上“現在某些地方”這幾個字,並不是全部基層選舉都是鬧劇。
應該反過來,基本都是,某些地方不是。
回應
一人一票不是能防腐嘛
哈哈,公知大V噴子把人都忽悠瘸了。
可又是什麼導致這些黑作坊和無量施工隊“大有市場”呢?
一個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工程招標的過程中,仍然只看重價格低廉這一唯一標準,而不是在價格和品質中進行綜合考慮。結果,通常來說要至少200元/平米左右才夠得上合格的中檔塑膠跑道,在為了追求低價中標,以及在工程層層轉包中攫取本就不多的利潤,竟然能被壓到低於100元,乃至50元!大家恐怕不難想像這種價格之下出來的跑道,都是什麼貨色了。
可為啥之前這個問題大家都沒關注呢?
因為我們跑道通常建設在露天操場這個開闊的地方,即便有毒化學物質超標,刮陣風可能就吹散了很多。因此長期以來這個問題都沒有被關注。但隨著中國各地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小學被“包圍”在了高層建築之中,難以擴散的劣質跑道的有毒揮發物也漸漸聚集了起來,毒害著我們共和國的花朵.. .
這件危害中國兒童的事情,遠比央視報出來的可怕!
最後,耿直哥再給擔心的家長們支個招:如果您孩子的學校的跑道也存在這個問題,除了要和學校溝通後,請有檢測跑道經驗的專業檢測機構,全方位的進行檢測(也就是不要僅僅檢測國標的內容,也要檢測國標之外可能存在的污染物)。
另一方面,我也希望中國的小學都能夠學會對孩子的安全負責,對學校的所有涉及孩子的工程都加倍上心,嚴格檢測,理性招標。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個學校希望毒害孩子,但學校的無知和疏忽,卻同樣可怕!
但最重要的是,我希望國家能夠盡快修改跑道的檢測標準,加入這些別遺漏的,卻同樣危險的化學物質。雖然我也理解國家標準必須照顧我國各地發展水平不均勻,乃至工業發展水平滯後的現實,但至少對於孩子的健康這一塊,我們理應有更嚴格的標準。
回應
經濟條件不好的地區可以直接用土跑道嘛
還是原生態的跑道好。
因此,央視的記者如果是僅僅因為塑膠跑道的原料是“廢舊輪胎”,就認為這是有毒的,那麼顯然這種說法是片面的,甚至還會因為這種誤導,影響“廢舊輪胎回收”這個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很重要的行業的發展。但是,央視追踪毒跑道問題,以及通過挖掘其製作材料去尋找問題的方向,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因為魔鬼,確實隱藏在毒跑道的材料之中!
比如,雖然央視將問題歸咎於“廢舊輪胎”是錯誤的,但被央視曝光的黑作坊中,在加工廢舊輪胎的過程中,卻可能加入了各種有毒的原料!
首先,他們可能加入了含有超標多環芳烴(PAHs)的橡膠油。這種能增加塑膠跑道原材料柔韌性、同時還能極大降低成本的有毒化學製劑,其實早在去年就有媒體在報導毒跑道的問題時披露過。
其毒性在於,超標的多環芳烴,通常會誘發皮炎和呼吸道的問題,長期接觸更會降低免疫力。其中,如果長期接觸“大量嚴重超標”的多環芳烴,甚至會致癌!
其次,在生產主要是“塑膠跑道”的過程中,雖然業內常見的工藝是使用一種名為TDI(甲苯二異氰酸酯)的化學物,但不規範的黑作坊在生產時卻會導致TDI出現未完全反應的情況,從而產生游離的TDI——而這是一種毒性很強的化學成分,對眼睛和呼吸道具有嚴重的刺激作用,可能引起呼吸道炎症!
接下來,在施工階段,一些黑心的施工方為了降低成本和提升跑道的表面效果,從而應付國家的標準,還會在鋪設跑道的過程中加入各種劣質的溶劑、催干剂和增塑劑!
其中劣質溶劑中會含有超標的毒物質苯、甲苯和二甲苯。這些物質具有刺激性異味,會造成皮膚瘙癢、頭暈等症狀。
而廉價的催干剂中則會含有超標的重金屬。比如超標的鉛在與兒童的皮膚長期接觸後,會滲透進身體內部,造成血鉛超標,也就是鉛中毒。
至於塑化劑則是毒性最大的,這種用來增加跑道彈性的化學製劑本身可能包含多種有毒化學成分,其中鄰苯類塑化劑會令兒童絕育,而含有超標短鏈氯化石蠟( SCCP)的還會損害內臟!
但令人極度遺憾的是,目前我們國家現行的針對“田徑場地”的國家標準,僅僅規定要檢測跑道層面中的苯、甲苯、二甲苯、游離TDI和四種重金屬.所以,這便導致一些學校的毒跑道在國家規定的檢測標準中是“合格”的,但實際上卻潛藏著有毒化學超標的情況!
廣東檢方:林祖戀涉收受烏坎學校塑膠跑道回扣 2016.6.23財經網
原烏坎村支書林祖戀插手烏坎學校塑膠跑道工程,從中收受回扣,42萬元的塑膠跑道拿了8萬元回扣。記者就此向汕尾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了解,該辦負責人表示,已經註意到網民的反映。該辦負責人同時指出,汕尾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關心學生健康成長,決不允許侵害學生權益現像出現。
回應
8萬元的巨額賄賂!我信了。去機場接人的雷洋都能順道嫖個娼,當村長的老林不吃回扣簡直不科學。
要查你了,你就有罪了;不查你,你是個清官。
反正都已經查了,就把所有有問題的屎盆子都扣他頭上吧,俗稱洗罪。
這種新聞,水軍敢出來洗林。
基層也要有監督
陳水扁也有監督,結果呢?
你認為陳水扁是冤枉的嗎?你行得正,企得正,誰也動不了你,放屁。
陳坐牢。林坐牢......
開個玩笑,是不是釣魚執法,塑膠老闆榮立一等功
應當徹查全國所有學校的塑膠跑道問題,做塑料跑道的還有沒有人性,為了一點錢傷天害理,祝這些危害社會的人斷子絕孫.
檢察院辦案緊扣新聞熱點啊!有才!
國家檢測部門如同虛設? 有毒跑道,有毒食品,有毒飲料,有毒的用具,都是檢測部門的功勞!
這件危害中國兒童的事情,遠比央視報出來的可怕!2016-06-23環球時報博客
近日,央視發布了一個關於中國家長們越發關注的學校“毒跑道”問題的調查採訪,其中將“毒跑道”的問題部分歸咎於了被回收利用的“廢舊輪胎”上。
可事實上,“廢舊輪胎”並不是毒跑道問題真正的靶子,罪魁禍首另有其人。而且我們必須告訴大家,這毒跑道真正的問題,其實更加的恐怖....
事實是:“廢舊輪胎”雖然是全球公然的“有害垃圾”,但其危害性並不是在於它們的“廢”和“舊”,而是在於這些廢舊輪胎非常難以處理,不論是填埋還是焚燒,都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所以,目前全世界公然的有效的處理廢舊輪胎的方式,恰恰就是“回收再利用”——比如將廢舊輪胎碾碎,做成塑膠跑道或其他橡膠製品。
清代皇子“減負”難:康熙讀書曾累到咳血2016.4.6 北京晨報
在歷代皇帝中,清代對子弟教育最嚴格。
清代皇家教育到康熙“平定三藩”後才確立正規制度,據《養吉齋叢錄》記載:“我朝家法,皇子、皇孫六歲,即就外傅讀書。”意思是皇子虛歲滿6歲便開始讀書,早5點到下午3點,共10小時。一年只能休息5天,即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生日、自己生日,此外連除夕都不能放假。
雖然是凌晨5點開始上課,但皇子需凌晨4點到書房複習前天的功課,夏天雖熱,皇子讀書時卻不允許使用扇子祛暑,每學一個字,即要寫100遍,一段課文,要朗誦120遍。
康熙皇帝年幼讀書,自己曾累得咳血,故四書五經能倒背如流,而乾隆皇帝14歲就能做到這一點,故深得康熙喜愛。
皇子們除了學習漢文經典外,12歲以後還要學習滿文,14歲開始學習騎馬、射箭,教習由滿蒙諳達充任,他們無師傅之稱號,見皇子時須下跪請安,自稱奴才。皇子長大後,還有武功課,包括拳術、鳥槍、刀劍、火器等。西方傳教士張誠曾說,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夏天,康熙帶著7個皇子巡視塞外,整整一個月裡,這些皇子終日躍馬揚鞭,搭弓射箭,不亦樂乎。
據野史載,乾隆時上書房總師傅是名臣王杰,後來在扳倒和珅中,他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次乾隆到上書房閒逛,看王杰正責罰讀書不用功的皇子下跪,感到很生氣,說:再怎麼說,這也是皇子,將來可能當皇帝,怎能不顧君臣之禮?王杰回答說:“教者堯舜,不教者桀紂,為師之道乎!”意思是教得好,可能成明君,教不好,可能成暴君,老師必須有師道尊嚴。乾隆無可奈何,便令皇子復跪。
當然,這只是野史作者的理解,事實上清盛期皇帝幾乎每天都會去上書房巡視,康熙尤勤,每天9點左右到上書房聽皇子們背書,有時下午四五點鐘還會再來一趟,帶著大臣們一起聽皇子背書。皇子們直到結婚分府後,方能免除此番苦役。
醇親王奕在《竹窗筆記》記載:“如屆時功課未完或罰書罰字,俟師傅準去吃飯方去,隨侍內諳達、太監等無敢催促者,下書房亦然。師傅在書房惟吃晚飯。某屋唸書及某人在某間下屋均由上指定。”清人趙翼在《簷曝雜記》中對此曾大發感慨:“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
中科大首次實現傳輸信息量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
2016.6.2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發布重要科研成果。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先導專項首席科學家潘建偉及其同事的合作下,中科大在20公里的光纖線路中實現了量子指紋識別,傳輸信息量比現有經典技術的極限低84 %。這次實驗不但是世界上首次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也是首次在實驗中觀測到量子信道容量相比經典信道的優越性,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物理學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最近幾年,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全球首顆量子通信科學實驗衛星有望在7月發射,京滬幹線大尺度光纖量子通信骨幹網也將於2016年下半年建成。除了可以提供無條件安全的信息傳輸手段,利用量子力學的疊加原理,量子通信的信息通道容量也能實現飛躍,其中一個重要技術就是量子指紋技術。
雖然量子指紋識別的相關理論早在2001年就被學者提出,但受限於各種技術條件,國際上以往的實驗都未能突破現有的經典信息系統極限。按照中科大新聞網的報導,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李力等人,與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人員通力合作,還得到了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超導電子學卓越創新中心、中科院-阿里巴巴量子計算實驗室、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門的支持。
據悉,潘建偉小組搭建了具有主動相位補償的20公里長雙Sagnac干涉儀,在光纖線路中實現了量子指紋識別,結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超導實驗室研製的超低噪聲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最終實現了傳輸信息量比經典極限低84%的量子指紋識別。這不但是世界上首次突破經典極限的量子指紋識別,也是首次在實驗中觀測到量子信道容量相比經典信道的優越性。
歐洲物理學會網站《物理世界》援引國際著名量子通信專家Norbert Luetkenhaus的評論:“這項研究將開啟其他很多(量子通信)方面的應用。”
回應
不明覺厲(雖然不明白但好像很厲害)啊,點個贊先
傷自尊。每一個字都認識,就是不明白說什麼。
一天之內又是量子基礎粒子又是量子通信,之前發動機材料突破加長征七,要不要這麼囂張啊!
回應相關新聞
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捕獲馬約拉納費米子 造量子計算機的完美選擇之一
中國造出世界首例真實穩定可逆單分子電子開關
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裡的中微子是一種可能的馬約拉納費米子。但是,令科學家十分頭疼的是,要證明這一點卻是非常的困難,必須觀察到一種所謂的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的現象。儘管科學家做了很多努力,但在過去的近80年中,物理學家一直都未找到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證據。
2016年初,中國的科學家終於發現了這類神秘粒子存在的跡象。上海交通大學大賈金鋒教授研究組與浙江大學許祝安、張富春研究組,南京大學李紹春研究組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傅亮教授等合作形成的研究團隊,率先觀測到了在拓撲超導體渦旋中存在馬約拉納費米子的重要證據。
“事實上,我們所發現的馬約拉納費米子並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粒子,而是一種準粒子,但它同樣符合馬約拉納的預言。準粒子是凝聚態物理中一個重要概念,它是描述某種體系中大量粒子集體行為的一種方法,也就是說把傳統意義上的某種粒子的集體行為的某些表現,看作是一個粒子的行為(即準粒子)。這樣可以大大簡化模型,便於正確表述某些具體物理現象的物理機理。”
賈金鋒介紹說,粒子和準粒子的關係就像球員和球隊的關係:一支足球隊中每個球員可以看作是傳統意義上的粒子,球員之間相互配合可以看作是粒子之間的非常複雜的相互作用,雖然每個球員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整體上球隊卻會表現出來一個統一的風格。例如西班牙國家隊可以用傳控足球風格來描述,意大利國家隊則是體現了一種防守反擊戰術。我們可能不了解隊中每個球員的特點以及球員之間的配合情況,但是他們整支球隊卻像一個準粒子一樣可以比較簡單地被認識。
也有科學家一直認為,至今還沒有被直接觀測到的中性超對稱費米子很可能組成了宇宙中大多數甚至全部的暗物質,而這種中性超對稱費米子可能就是一種馬約拉納費米子。因此,觀測到復合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對於揭開暗物質的謎團也許又進了一步。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6_22_365052.shtml
上海交大科研團隊捕獲馬約拉納費米子 造量子計算機的完美選擇之一
據央廣網報導,上海交通大學科研團隊在實驗室裡成功捕捉到了一種物理學家尋找多年的神秘粒子——馬約拉納費米子。這種粒子既是困擾物理學界80多年的正反粒子同體的特殊費米子,也是未來製造量子計算機完美選擇對象之一。
美國東部時間2016.6.21(北京時間22日),國際頂級物理學刊物《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賈金鋒教授及其合作者的論文:“Majorana Zero Mode Detected with Spin Selective Andreev Reflection in the Vortex of a Topological Superconductor”。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賈金鋒研究團隊率先觀測到了在渦旋中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的踪跡,同時也提供了用相互作用調控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有效方法。在過去的80年裡,粒子物理學家一直在搜尋馬約拉納費米子,此前,已有美國、荷蘭等國科學家宣稱找到這種粒子“跡象”。這次中國科學家成功“探測”到了它的踪跡,意味著人類在量子物理學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許離人類跨入量子計算時代的夢想會邁進一大步。
圖為上海交大賈金鋒教授在實驗室。
在物理學領域,科學家把構成物質的最小、最基本的單位叫做“基本粒子”,它們是在不改變物質屬性前提下的最小體積物質,也是構成各種各樣物質的原材料。
在粒子世界裡,住著兩大家族:費米子家族(如電子、質子)和玻色子家族(如光子、介子),它們分別以物理學家費米和玻色的名字命名。一般認為,每一種粒子都有它的反粒子,費米子和它的反粒子就像一對長相一模一樣,但脾氣完全相反的雙胞胎兄弟,兩兄弟一見面就“大打出手”,產生的能量甚至會讓它們瞬間湮滅。
然而在1937年,意大利物理學家埃托雷·馬約拉納預言,自然界中可能存在一類特殊的費米子,這種費米子的反粒子不但和它自己長相一樣,脾氣也完全相同。兩兄弟站在一起就像照鏡子,可以說,它們的反粒子就是自己本身,這種費米子被稱為“馬約拉納費米子”,認為其在量子計算中可用來形成穩定的比特。
從正面看,分子電子學的歷史說明即使對不可能的夢的追求也可能激勵重要的發明。當白日夢失控的時候,特意的改革可以把研究方向轉入更加可持續的軌道。自從Sehon崩潰以後,相關的政府項目不但提供資助,管理和協調研究,而且,監管結果的質量,從而使得分子電子學能夠面對各種各樣的材料穩定地處理各學科和研究課題,關於分子計算機的負面的討論也減少了。今天放慢而又穩健的路子可能把神話般的夢想最後變成現實。
回顧分子電子學發展的整個過程,發人深省的地方很多。創新的路可能很長,也可能幾起幾落。創新主要靠科研人員的努力,但科研管理人員的眼光和多方協調對創新的成功也極其重要。科研人員要有堅韌的毅力,但決不可搞學術不端,那樣只會推遲創新的發展。從更廣的範圍看,科技創新首先需要全國人民有獨立思考的創新意識,才能發現創新人才;這些人有的有創新想法;極少數能做出創新成果。道路是曲折而又漫長的。創新成果是否有價值,最後還要到實踐中去檢驗。當然,短平快的創新也是有的,但“新”的深度不同,創新的影響和效果也會不一樣。(節選自閔應驊教授文章)
回應
沒有商業化,一切都是假技術。
對,只有鍵盤俠才是看得見、摸的著的真技術!
這不是重點!西方文明人發明的,才算真技術;西方人用的,才算時髦有商業價值的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6-22/doc-ifxtmwei9088883.shtml
石墨烯電極和二芳烯分子穩定的碳骨架以及牢固的分子/電極間共價鍵鏈接方式使這些單分子開關器件具有空前的開關精度、穩定性和可重現性,在未來高度集成的信息處理器、分子計算機和精準分子診斷技術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
這項研究工作使得在中國誕生了世界首例真實穩定可控的單分子電子開關器件。Science的審稿人盛讚該工作,說“數據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在以前的任何文章中還從來沒有看到過具有如此強大開關功能的分子器件”。
郭雪峰課題組博士後賈傳成、Abraham Nitzan課題組博士後Agostino Migliore、郭雪峰課題組2013級博士研究生辛娜和徐洪起課題組黃少雲副教授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郭雪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braham Nitzan和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徐洪起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教育部基金的資助。
背景資料:
分子電子學的沉浮
40年前,紐約大學的研究生Arieh Aviram在其博士論文中說:“從自然得到啟發,使用許多物理現像中的分子可以微型化電子元件到分子大小。”他的這個想法是革命性的,那就是用單個有機分子去取代矽晶體管和二極管。
從1950年代後期起,計算機和其他設備的電路把複雜的圖形腐蝕到矽片上,有些人想是否可以生長到單個分子裡面,其功能像電子電路或元件一樣,也許會更快、更小,而且容易生產。這成為了分子電子學研發的主要動力。
但是隨後的研發並不是一帆風順,受制於材料和原理,整個分子電子學可謂是緩慢前進,獲得突破十分不易。
但目前看,分子計算機要做到像奔騰芯片一樣,那還遠得很,那需要一大量經費,還得半世紀的起落。期望分子電子學趕上快速發展的矽技術只會失望。在過去的40年,處理器從每平方毫米250個晶體管發展到1千萬個。今天的矽集成電路,晶體管長度10個原子,厚度只有一個原子,雖然平均大小有100納米,分子元件要做得這麼小現在看不可能。但是,兩者都在努力使之融合。
中國造出世界首例真實穩定可逆單分子電子開關
原標題:Science刊發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郭雪峰課題組在單分子器件研究中取得的重要進展
利用單個分子構建電子器件有希望突破目前半導體器件微小化發展中的瓶頸,其中實現可控的單分子電子開關功能是驗證分子能否作為核心組件應用到電子器件中的關鍵步驟。在過去20年,分子開關被廣泛的研究,但僅有的幾個單分子光開關器件研究工作都只能實現單向的開關功能,如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分子電子開關存在著巨大的挑戰。最近,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郭雪峰課題組聯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braham Nitzan教授課題組、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徐洪起教授課題組及其他合作者協力攻關,利用二芳烯分子為功能中心、石墨烯為電極成功實現了可逆單分子光電子開關器件的構建。
這一研究成果於2016.6.17以“Covalently bonded single-molecule junctions with stable and reversible photoswitched conductivity”為題在線發表(Science 2016,17,1443)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科學》)上,併申請了發明專利。
郭雪峰課題組圍繞著單分子光電子器件研究這個難題,開展了長達8年的潛心鑽研和持續攻關。早在2007年,課題組就利用碳納米管電極和兩種二芳烯分子構建出了具有從關態到開態單向開關功能的單分子光開關器件。在該普適性石墨烯基單分子器件研究平台的基礎上,課題組進一步設計合成了三種結構改進的二芳烯分子,並構建了單分子光開關器件,但遺憾的是,仍然只實現了從關態到開態單向光開關功能。
理論分析揭示,在這些前期的體系中,分子和電極之間存在著強的耦合,從而導致分子激發態的淬滅將功能分子鎖在了閉環構象。分子和電極之間的接觸界面一直是分子電子學領域研究的核心基本科學問題,如何有效調控分子和電極之間的界面耦合是在器件中實現分子本徵功能的關鍵。基於這些前期積累,通過理論模擬預測和分子工程設計在二芳烯功能中心和石墨烯電極之間進一步引入關鍵性的亞甲基基團,所得實驗和理論研究結果一致表明新體系成功地實現了分子和電極間優化的界面耦合作用,突破性地構建了一類全可逆的光誘導和電場誘導的雙模式單分子光電子器件。
台媒:在台灣,你為何不要當大學教授?
《聯合報》2016-06-21刊登台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嚴震生的文章稱,大學教授在傳統認知中,有專業的知識權威,有崇高的社會地位,是政府及產業諮詢的對象;享有清譽,但又無需安貧,獲得尊重,還可滿足樂道。我多次與學生分享,認為自己是台灣最快樂的教授之一。
然而,台灣近年來高等教育的走向、少子化帶來的衝擊、和社會氛圍的變化,及親眼目睹後輩正在走的崎嶇路,讓我感受到大學教授目前像是一份工作(job),頂多不過是項職業(profession),而不再是一種委身(commitment)或志業(vocation),與理想中的呼召(calling)有相當的距離。個人認為下列幾項理由,就足夠讓年輕人對它不再充滿幻想。
第一、它是投資報酬率極差的一項行業,單單是到海外取得學位(島內大學並不信任自己研究所畢業的博士)的時間及花費,和擔任大學教職能夠獲得的薪資不成比例。更糟的是如果沒有其他的工作經驗及謀職技能,在大學職缺不斷縮減的情況下,將會因缺乏就業市場的競爭力而遭社會淘汰。
第二、以目前台灣社會科學領域的就業市場來看,許多剛獲得博士學位在未找到正職之前,有可能得先擔任博士後研究一、兩年,若能留在專業領域並且有優異研究表現,可能還有機會成為助理教授。然而目前能爭取到博士後研究都不容易,我有幾位優秀的學生已轉到學術行政或是民間企業工作,不再對大學教職抱有幻想。
第三、即使有了博士後研究的經歷,如果未能有幸到學生來源無虞的公立大學任職,而是進入私立科技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不僅要擔心工作是否有保障,還要配合學校協助招生,或負責行政工作,無法完全投入教學及研究。在時間遭到排擠、缺乏具體研究成果的情況下,很難再找到更理想的工作。
第四、即使進入公立大學擔任教職,目前各校都有6年升等條款,如果未能在期限內升任副教授,將會遭到解聘的命運。這6年可能剛好是你30、40歲的時間,可能有年幼的孩子需要陪伴,或許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不但蠟燭兩頭燒,偏偏還要為保住教職拼命做研究,女性助理教授的挑戰更為嚴峻。
第五、好不容易升等成功後,並不能如海外教授一般獲得終身教職,因為台灣的大學教授每5年還得接受一次評量,若後續沒有研究表現,同樣也會面臨解職。個人就曾在校教評會參與過相關事件的討論,親眼目睹到即使你投入許多精力在教書和照顧學生上,學校要求的還是可以量化的期刊論文。
我國繪製出世界首個人類全腦連接圖譜 2016-06-20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腦網絡組研究中心蔣田仔團隊聯合國內外其它團隊通過6年的努力,成功繪製出全新的人類腦圖譜:腦網絡組圖譜。該圖譜包括246個精細腦區亞區,以及腦區亞區間的多模態連接模式,突破了100多年來傳統腦圖譜繪製思想,引入了腦結構和功能連接信息對腦區進行精細劃分和腦圖譜繪製的全新思想和方法,比傳統的Brodmann圖譜精細4-5倍,具有客觀精準的邊界定位,第一次建立了宏觀尺度上的活體全腦連接圖譜。
據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17日報導,自2011年以來,這項系統性研究工作的部分成果陸續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 Cerebral Cortex, Human Brain Mapping 等刊物上發表,累計20餘篇。引起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
人類腦圖譜是理解腦的結構和功能的基石。腦圖譜的發展由腦科學自身發展及神經技術的重大突破等因素共同驅動,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目前最常用的腦圖譜還是100多年前德國神經科學家Brodmann在單個人的屍體組織標本上利用細胞構築繪製的腦圖譜,即Brodmann圖譜,雖然國外有些實驗室試圖利用超薄切片技術、染色技術以及顯微觀察技術,基於腦標本的超薄切片構建細胞構築概率腦圖譜,希望在一定程度上細化Brodmann分區,但是由於不能針對特定個體進行腦區劃分,而且耗時耗力,其應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近三十年來,以非侵入性磁共振技術為代表的一批成像技術可以在體、無創地對人腦以前所未有的時空分辨率進行成像,可以測量包括腦的形狀和大小,連接腦不同區域的神經纖維,以及腦不同迴路或通路的功能活動變化等。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在獲取大樣本活體腦影像的基礎上,能夠對腦結構和功能區進行精細劃分並製作出適用活體個體的腦圖譜。目前雖然已經有一些基於磁共振圖像構建的腦圖譜,但是基本都是基於結構磁共振成像,在腦區劃分上主要基於溝回拓撲分佈,而且腦區定義非常粗糙,甚至存在明顯的錯誤,很難與腦的功能解剖相對應。
...........
腦網絡組圖譜是人類腦圖譜發展和神經技術進步的必然趨勢,是腦科學、認知科學、認知心理學等相關學科取得突破的關鍵,它能為解析神經及精神疾病神經環路的結構和功能異常,並為發展新一代診斷、治療技術方法奠定堅實的基礎。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6_20_364690.shtml
林祖戀當年是由烏坎村村民直接選舉出來的村官,有著別樣的“民主試驗田”意義。按理,林祖戀應該特別珍惜這個為村民服務的機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依然步人後塵。這樣的尷尬,應該不止是林祖戀個人。
儘管你是“民主典範”,但在中國也沒有特權,必須依法辦事。
大潮退去,看誰在裸泳!
都快5年了,土地的問題還沒解決,當地的官員是有多無能,法治是有多混亂啊!林祖戀上訪之前突然被抓,全國主流媒體大部分沉默不語,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這個問題所謂主流媒體的西方標準是不利的: 鬧事後民選上台的鬧事者貪污腐敗,在村民中不得人心,未掌權的鬧事者繼續鬧事,這麼不普世的事情怎麼會有媒體報導
買地是村委會幹的,當年的村幹部和現在的村幹部都是烏坎村民自己選的,村委會是村民自治組織,你找“官員”什麼事?官員為你擦屁股你還訛上了,呵呵。上任的村幹部貪污受賄跑路的不是一兩個,包括林祖戀都是村民投票上任的,這說明什麼?你好意思提媒體,媒體自己都不好意思提當初大吹特吹如今烏煙瘴氣的烏坎。這說明什麼?
我突然想起去年還是前年陸豐有個村集體造毒品
這種地方,還是強制分流算了,去修個水庫/垃圾焚燒場/核電站什麼的
村民能自治,母豬可上樹!應該撤銷鄉,鎮政府一級,把3個小村合併為一大村,建立村政府,直接歸縣政府領導!集體所有製已經名存實亡,應該取消。土地國有化,取消土地出讓製,改為出租制,每10年向國家交一次租金!國家稅務局同地方稅務局合併。
全國人大會副委員長田紀云:依法治國重在依法治官而不是治老百姓
回應
這話的邏輯是只有壞官,沒有壞老百姓,這不是實事求是的認知。依法治官和依法治民並不矛盾,相反,都要治,難道依法治國的“國”裡只有官,沒有民?
依法治國應該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存在側重治誰的問題
人人平等是遠大的理想,依法治官是目前的現實
陝西高校首次錄取20名職業農民為期三年學習農業生物技術
據陝西新聞網2016.6.19報導,陝西省富平縣20名職業農民日前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這是陝西省首次錄取職業農民上大學。9月,他們將走近校園,接受為期三年的全日制高等職業教育,學習微生物應用技術、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等農業生物技術專業知識。
台媒:大陸高薪搶台灣本土博士部分國企開放實習 2016-06-20
雖然在今年兩岸會談上,大陸並未宣布具體惠台措施,但在促進台灣青年登陸就學、就業,鼓勵兩岸學術交流等方面,大陸說到做到。
據台灣中國時報消息,在台灣,博士滿街跑卻找不到教職時有所聞,為此,大陸正擬定廣招台灣本土博士至大陸地方大學任教的計劃,一年底薪至少近百萬台幣( 1台幣約等於0.2人民幣),加上研究經費後,達到150萬至200萬台幣的也大有人在。條件比台灣優渥,累積經驗後更有機會轉至重點大學教書,不用有留洋名校學歷的背景,也能在大陸尋得“小確幸”。
已陸續有文化、淡江大學等博士,到福建泉州師範學院、廈門理工學院任教,台灣助理教授薪水約7萬。
大陸將先從福建、廣東、江蘇及浙江等4省市,廣收台灣博士到區域性的大學任教,不再像以前只找留美,或已在台灣當教授者。
浙江溫州8所大學院校近日開展招聘活動,在薪資方面,普通教師的基本底薪就有約100萬台幣,加上生活補助、研究費,年薪近200萬元台幣,而且沒有升等壓力,更可幫台灣解決博士失業問題。
大陸自今年台灣520大選後,一直檢討青年交流政策,一名涉台官員說,“只打高射砲、只挑高富帥”,是台青政策效果不彰的主因。為此大陸全國政協日前委託海協會、涉台學者密集至上海、福建、廣東多地考察調研。
一名參與考察的海協會人士說,就是鼓勵普通、一般的台灣青年到大陸就業。目前台灣老師雖可到大陸大學任教,但高中以下尚無法任教;大陸方面將進一步放寬大陸中小學教師資格,讓台灣“流浪教師”可以到大陸一展長才,甚至還考慮向下開放至幼兒園層級。
實習是台灣青年了解大陸社會的重要窗口,大陸國企開放台青實習不再只是做做樣子,無敏感性的金融、證券等服務業,讓台灣青年實習也成常態,並列入年度績效考核。
到大陸創業,也不再要有什麼新創的發想,福建廈門、平潭將不再以年為單位,而是改以每月補助等更實際方式。以廈門“雙百計劃”為例,除每個月有人民幣500元至1000元不等薪資津貼,還可以給予最高每月2000元的住房補貼,盼進一步將台灣青年“國民化”。
回應
台灣7分博士來搞,從幼兒園開始讓台灣大腸花大學生來洗腦?如果這不是台媒造謠,那我只能是黨國這是他媽的藥丸。
陳凱歌:讓愛電影的人不用高考,也能讀上海電影學院
據澎湃新聞2016.6.17報導,16日,陳凱歌帶著超豪華的師資陣容,以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院長的身份出現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高峰論壇,公開提及他的“電影人才培養藍圖”:“我們一直希望打破既定的模式,讓在社會上可能沒有機會通過高考進入電影學院的年輕人,以另外的途徑進入上海電影學院。這些人有可能是真正最愛電影的一批人” ,陳還表示,“中國現有電影人才的招生模式是通過高考招生,但經驗告訴我們,從學校進入另一個學校,這樣的路徑對於培養好的電影導演,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從2015.7.5受邀擔任上大上海電影學院院長至今,陳四處尋覓優秀師資。同為知名導演的同窗兼好友田壯壯被他請來,出任上大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導演系主任、首席教授;知名攝影師趙曉時出任攝影系主任、首席教授;知名表演藝術家奚美娟出任表演系主任、首席教授……這些重量級的業界大師聚在一起,想為中國的電影人才培養做些實實在在的事。
回應
這貨是嫌中國電影水平還不夠低,把中國電影往死裡整嗎?熱愛數學的人可以不參加高考…… 熱愛語文的人可以不參加高考…… 熱愛天文的人可以不參加高考…… 熱愛航空的可以不參加高考…… 拜託,高考考的只是基礎知識,如果連特麼基礎知識都沒有,光憑熱愛就能搞出好東西?你自己信嗎?
難道通過高考報考影校的不是愛電影的人嗎?既然愛電影你就要加倍努力考上影校!上個學光想著走後門,這他媽的都是某導演某演員的子女才會幹的事吧!
然後畢業拍神劇?
繞過高考自主招生,最後必然是近親繁殖、錢權優先,受損害的是教育公平
為啥總有人看不起高考?
因為有人想把人民群眾當豬養,像美國一樣,公立教育散養,私校精英教育,然後名校需要名流推薦信,讓精英階層壟斷上升渠道。
他不是看不起高考,而是因為他的作品在電影這行不招觀眾待見,時不時出豪言壯語一翻,這拿高考說事八成是找共嗚,以此來套取小青年歡心。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6_06_18_364546.shtml
國務院:為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兒童提供12年免費教育
中新網2016.6.16電 國務院近日印發《關於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意見提出,對於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兒童,要提供包括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在內的12年免費教育。對於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隨遷子女,要將其義務教育納入各級政府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範疇,全面落實在流入地參加升學考試政策和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支持特殊教育學校、取得辦園許可的殘疾兒童康復機構和有條件的兒童福利機構開展學前教育。
回應
再發展五年,應該可以在全國推行十二年義務教育了
乾脆免到大學畢業不是更好!
大學要是好好讀書不混日子,還真不花錢。獎學金交學費,再隨便勤工儉學掙生活費,完全沒問題。自己混日子,還希望國家承擔學費,這就是不要臉了。
聯合早報:新加坡積穀防飢應對企業裁員
中新網援引新加坡《聯合早報》2016.6.16報導,新加坡裁員人數上升。文章分析了其中原因,包括週期性的經濟因素及結構性的失業等。文章認為,從國家的角度而言,勞資政三方有必要攜手合作,避免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大幅度的裁員浪潮。從個人的角度而言,有必要積穀防飢,量入為出,避免過度借貸。
貧窮本身是罪嗎? 2016-06-17
紀思道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普利策新聞獎得主
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文明世界開始關閉負債人監獄。人們意識到,把欠債人關進監獄這種做法不僅野蠻,而且還很蠢:他們進了監獄就更不可能還債了!到了21世紀,美國卻恢復了一整套負債人監獄體系——實際上,這個體係就相當於給“貧窮”定了罪。不信我的話,不妨跟著我去塔爾薩市的縣監獄看看。我第一次去那裡考察時,有23人因無力償還政府罰款和各種費用而鋃鐺入獄,其中還包括一位女性,她因為沒有車牌而受到罰款,卻因付不起而受到監禁。
..............
回應
人權民主自由呢
人一旦陷入貧困很難擺脫。惡性循環,全世界都一樣。
爭奪科技大數據:高影響因子期刊出現“中國陣營”2016-06-15
《細胞研究》在國際分子細胞生物學領域期刊中排名升至第九;創辦僅兩年的《國家科學評論》,首次亮相即進入全球綜合期刊前五;創辦於2013年的《光:科學與應用》已成為國際光學界頂級雜誌……昨天,湯森路透發布2015年度《SCI期刊分析報告》,一批中國自然科學學術期刊表現搶眼。
最新出爐的SCI期刊分析報告涵蓋了來自81個國家和地區的234個大類的11365本期刊。
自2010年首次進入國際細胞生物學領域發表原創論文核心期刊前10%的行列,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主辦的《細胞研究》繼續高歌猛進,這次以14.812的影響因子,首次超過《細胞-分子細胞》,排名該領域核心期刊第九。與之相隨,《分子植物》《分子細胞生物學報》《細胞與分子免疫》等生物醫學雜誌的影響因子也超過5。
2013年由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創辦的《光:科學與應用》去年獲得了14.6的影響因子,今年雖略有下降,也達到13.6,已穩居光學領域頂級期刊的地位。
最受關注的是《國家科學評論》(NSR),首次亮相即獲得8的高影響因子,進入全球綜合期刊前五名,排名緊隨《美國科學院院刊》。這本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綜述性期刊,創刊目標就是“在世界科學舞台上發出中國聲音”,
回應
什麼時候可以用中文發表呢?很期待!
1很簡單,評職稱不再一昧用國外期刊為標準,而只看文章本身水平時!2不過很可惜,你是等不到了,因為國內一流學校只看外國期刊文章數量,從不看文章自身質量。3他們潛意識裡,洋人的水平比國人高,以投國外期刊為榮,以投國內期刊為恥。以上是現在學術研究大致風向。
只用中文發表估計我們是看不到了,畢竟英文的地位是兩屆世界霸主共同造就的。
不一定,世界變化很快
按金燦榮的說法,那時就是中華民族真正復興了!
中國雜誌不使用中國法定語言這是什麼性質問題。
不是什麼問題,因為本來就不是給沒理工農醫碩士以上學位的人看的
呵呵,中國的科學雜誌卻是英語發行!
因為這類頂級科學期刊是面向世界刊登科學論文和麵向世界發行的。在英語還是世界語言的情況下,外國學者不可能用漢語發表,他們也無法用漢語閱讀。除非中國為了面子不歡迎外國人用英語在中國的科學期刊發表論文,也不希望外國人訂閱和讀懂中國的期刊。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6_15_364150.shtml
美國大學校園性侵案猖獗哈佛大學一年發生33起
美國斯坦福大學性侵案2016.6.2宣判,全美輿論陷入沸騰,校園性侵歪風再度引發高度關注。據美國教育部調查,2014年,全美超過100所大學一年接獲10起以上的性侵案通報,常春藤名校布朗大學以及康涅迪克州立大學一整年更發生高達43起性侵案,另一所常春藤學府達特茅斯學院也有42起,連哈佛大學都有33起。
“事關公民權利和公共安全,學校不能再將性侵案當成公關危機處理。”美國大學女性聯盟(American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Women)副會長馬茲(Lisa Maatz)表示,“案件就發生在校園裡,鴕鳥心態無濟於事。”
受害者隱匿不報性侵案犯罪黑數高
但是,這難道是指名校更常發生性侵案件嗎?其實不然,根據犯罪學“犯罪黑數”概念,由於受害者擔心報復等原因,警方獲知的犯罪數量通常小於實際犯罪數量。而比起其他刑事和傷害案件,性侵案的受害者經常擔心他人眼光,或身心難以承受冗長、赤裸的法律程序,因此更容易選擇隱匿不報。
致力通報透明化有助性侵犯罪曝光
學生家長有權知悉校園性侵通報比率
2016年開始,美國聯邦教育法也調整規定,讓學生和家長有權了解每一所學校的性侵舉報比率,過去這項數據雖有公開,但是被歸類成極為籠統的“強制性犯罪” ,沒有區分性騷擾、性暴力或性侵。
新規範將性侵獨立拉出,引用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定義,明確指出“在沒有受害人同意下,無論使用性器或任何物品插入陰道及肛門,或是用性器插入口腔”都列入性侵犯罪,希望統計報告能因此更為精確。
不過這項統計仍有不足之處,例如統計中只列出了直接以性侵報案的案件,不包括因調查其它案件所發現的性侵犯罪,而許多學生性侵案件更常發生在校園周邊的宿舍、租屋處等地,因此整體犯罪情形仍然低於所知。
斯坦福性侵案受害者控訴文撼動美國社會
6月2日一紙斯坦福大學性侵案判決讓全美輿論陷入沸騰,19歲的游泳健將特納(Brock Turner)性侵一名酒醉女性,然而他雖然被指控三項重罪、最高可被判14年徒刑,但法官卻以“擔心摧毀他的前途”為由,僅判處6個月徒刑,而且緩刑3年。對此,美國社會群情激憤,上百萬人上網連署要求這名恐龍法官下台。
回應
公知大V噴子: 希望國的性侵不能叫性侵,叫性教育。
35.(1)上圖反映了哪些經濟現象?(4分)
(2)個稅起徵點的上調收到物價變動、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財政收入多少、收入分配公平性等諸多因素影響,運用經濟常識說明其中兩個因素的影響。(8分)
36. 運用人大製度和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知識分析說明上述材料。
回應
看題目覺得法國人務虛,中國人務實!法式片湯話聽著唬人,但仔細想想根本沒有什麼卵用。
法國作文考試就像是一場無聲的哲學沙龍,每個人在紙上畫上玫瑰花瓣,小資們一看就受不了高潮了;中國試題好不好單說,一定要結合實際,一定要前看後看,務實很傷玻璃心啊。
法國就跟戰國時的齊國一樣,好空談,好詭辯。
法國佬的題很有八股味道,中國的題更像策論
脫離實際的東西想多了,能收穫一大批聖母
魏晉玄學和清談是一千七八百年前中國發生過的事情,而2500年前的老子就說過“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兩個時代(春秋、魏晉)都屬中國歷史上最亂的時代。看來法國人熱衷於做中國最亂時代的事情,不求解決問題,永葆鑿空之論。
中國哪有考題失敗啊 挺貼近生活啊,而且指引學生在生活中遇到問題之後的思考方式,有哪裡不好?說中國考題失敗的,絕壁是微信朋友圈雞湯文看多了.明顯中國的題目更好啊
這是形而下對形而上的嘲諷嗎?
沒什麼優劣之分,分工不同而已
中國的題目都是有標準答案的,答案就在教科書裡,何談思考,何談高深,笑
這樣才能公平的考試打分錄取啊!像法國考試那樣沒有標準答案你就爽了,誰有錢誰就能進好學校,屁民別說一輩子了,子子孫孫都得在爛學校裡循環。
物理數學和哲學還是不一樣的,物理數學作為自然科學,是有標準答案的,即便像分子的無規律運動,也是一種標準答案,理論物理雖然有理論兩個字,但也不是說那就是物理學家沒標準答案的自由發揮,他還是物理,有標準答案,只是標準答案什麼時候被找到的問題,哲學不會,兩個觀點徹底相反的理論,可能本身就沒有答案,沒有對錯,看問題角度、價值觀不同,答案都可能不一樣,這也是社會科學跟自然科學的最大區別
中國的考題才是真正的往精英培養。西方社會強盜發家裝上流社會,無論它們這群蠻夷多會裝逼,只要一回望它們侵略殖民的'豐功偉績',就能看清它們沾著第三世界國家的鮮血吃饅頭,就著第三世界國家民眾的生命和喝牛奶的吃人獸性。
http://www.guancha.cn/GuanZhe/2014_06_11_236599_1.shtml
2013年江蘇高考政治卷
36. 【選做題】本題包括A/B兩小題,請選定其中一題,並在相應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若兩題都做,則按A題評分。
A[經濟學常識]
凱恩斯在《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指出:“如果財政部把用過的瓶子塞滿鈔票,而把塞滿鈔票的瓶子放在已開採過的礦井中,然後,用城市垃圾把礦井填平,並且聽任私有企業根據自由放任的原則把鈔票再挖出來,那末,失業問題便不會存在,而且在受到由此而造成的反響的推動下,社會的實際收入和資本財富很可能要比現在多出很多。……挖窟窿總比什麼都不做要好。”
(1)概括上述材料所揭示的理論觀點,並對該觀點進行評析。(6分)
(2)凱恩斯在上述材料中的理論觀點對當前我國經濟實踐有什麼啟示?(6分)
2011年上海高考政治卷
33. 今年3月由特大地震造成的日本核洩漏事故發生後,“中國海域會遭受核污染,以後生成的海鹽會帶有核輻射”、“攝碘可以預防核輻射”等說法在社會上流傳開來,引起一些市民恐慌性搶購食鹽。部分超市趁機漲價、囤積居奇,致使事態進一步加劇。上海市政府用最快速度採取多種措施,平息了食鹽搶購潮。72小時後,市場秩序恢復正常。運用經濟常識簡要回答:
(1)從現代市場的特徵看,部分企業助推食鹽搶購潮的行為違背了現代市場的哪項要求?(2分)
(2)在平息食鹽搶購潮中,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列舉一項可能措施,並說明該措施如何讓市場需求回歸正常,供求關係回復平衡。(4分)
四、材料分析題(共36分)
閱讀材料,完成第35、36題:
今年4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在中國人大網上公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全文,就個人所得稅起徵點等內容向全社會徵求意見,公眾高度關注和參與,截止5月9日,中國人大網收到了超過20萬條的意見,創人大立法在網上徵求意見數新紀錄。
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即個人所得中的免徵額,收入既定條件下,起徵點愈高,收入中需納稅部分就愈少;起徵點愈低,收入中需納稅部分就愈多。自1980年我國開徵個人所得稅以來,個稅起徵點有過數次調整(見下圖)。
關哲:中法高考題能PK嗎?
【觀察者2015.6.8按:“ 幾乎毫無例外,近年每逢高考,網絡上都會盛傳法國高考作文題。”這句話是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關哲,在去年《中法高考題能PK嗎》一文中的開篇之語,不想今年果然再度應驗。今年的微信熱傳標題叫作《法國高考作文題(2006-2014)看了你才知道什麼叫差距》。所以現在有了新的說法:德國的良心下水道,法國的博大高考題。】
幾乎毫無例外,近年每逢高考,網絡上都會盛傳法國高考作文題。通過對比,無非是要顯出中國語文教育很low,外國教育高大上,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我們欠國家甚麼”;“沒有國家(政府)我們會更快樂嗎?”;“我們是否有責任追求真理?”,試想這些題目出現在中國高考作文裡,會產生怎樣的反響?
笛卡爾、盧梭、柏格森,最重要的法國思想家往往會成為考題的首選,可見法國對本國思想家的重視,難怪說假如有一場哲學家的世界杯,法國隊攻擊力最強。當然,在刊載2006-2013年法國高考作文題的同時,我們也隨手找了幾道近幾年中國政治高考的題目,將一道考題從整張卷子、學科建設和考試評分體系中單獨抽出來,不知道能不能秒了法國高考,法國的公共知識分子們看到後是否會感嘆中國高中生不可戰勝。
法國高考作文題(2014-2006)
2014年
★文科考生試題(三選一)
1. 藝術作品能培養我們的感知力和領悟力嗎?
2. 我們是否應該為獲得幸福而窮盡一切手段?
3. 闡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1972年著作《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中的選段。
★社會經濟科考生試題
1. 擁有選擇權是否就意味著自由?
2. 為什麼人需要尋求認識自己?
3. 闡釋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1958年著作《人的境況》中的選段。
★理科考生試題
1. 人活著是為了幸福嗎?
2. 藝術家是否是他個人作品的主宰者?
3. 闡釋笛卡爾1628年著作《指導心智的規則》中的選段。
★音樂舞蹈專科試題
1. 文化的多樣性是否會阻礙全人類的團結?
2. 我們能否對真理漠不關心?
3. 闡釋哲學家康德1795年著作《道德形而上學》中的選段。
...........
“白鹿原”成最難考題?歷年“文藝”作文題目匯總2016.6.7新浪讀書
2016年高考拉開序幕。6月7日上午11點30分,隨著語文科目的結束,備受關注的高考作文題也隨之出爐。此次北京高考大作文題為二選一。除去《神奇的書籤》,另一個題目《“老腔”何以讓人震撼》引發熱議。網友紛紛留言:“太難了”、“心疼北京考生”、“還好我畢業了”。
2015北京高考大作文:
《說起梅花》表達了作者對梅花“深入靈魂的熱愛”。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種物使你產生了“深入靈魂的熱愛”,這樣的熱愛為什麼能深入你的靈魂?
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題:
根據顧城的《憂天》:我仰望著夜空,感到一陣驚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會變成流星,無依無附在天宇飄行。哦,不能!為了拒絕這種“自由”,我願變成一段樹根,深深地紮進地層。
2013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題:
中國作家豐子愷:孩子的眼光是直線的,不會轉彎。
英國作家赫胥黎:為什麼人的年齡在延長,而少男少女的心靈卻在提前硬化?
美國作家菲爾丁:世界在失去偉大的孩提王國,一旦失去這一王國,那就是真正的沉淪。綜合上述材料,你有什麼所思所感?
2011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題:
猶太王大衛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
契訶夫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不會過去。”
這兩句寓有深意的銘文,引起了你怎樣的思考?
回應
無恥的出題人,很多多年從事文科有關成年人,社會精英,中層,下層,都沒聽說過此作品,為何幫死者推銷此書?真為文學嗎?請中紀委查查此次北京高考出題人,和《白鹿原》作品的關係?為了推銷此書,也不能害了廣大考生呀!
書店的書有很多,上幾十萬種.《白鹿原》一定要看嗎?不看《白鹿原》,作文就是零分?本人愛好文學也是多年,也沒去看白鹿原呀?清華、北大、科大的本科生,有多少看過《白鹿原》的?。出題人究竟和死者是麼關係?讓全國高考生為你的朋友弔喪嗎?綁架全北京考生弔喪,太卑鄙了,太自私了,太自以為是了,算個JB,滾回家去
挖鼻屎,逗!這是為春晚打廣告嗎?現在還有多少人看春晚。
垃圾題目 出題老師更垃圾。這種行將就木的所謂藝術形式是腐朽和落後的。春晚一聽 太難聽了 而且吐字發音晦澀難懂。
這樣的考題只能說明中國的教育和考試模式處於畸形狀態。
公知大V噴子就是一個哼哼!不噴英國赫胥黎/美國菲爾丁/契訶夫的小說,猶太王大衛戒指銘文?
英媒:中國超1/3以上兒童近視此比例大大高於西方
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2016.6.6報導,中國兒童室內活動太多,學業壓力太大,該國近視增加。如果不加干預的話,到2020年,近視人口將超過50%,達7億多人。
研究認為,主要原因是能讓眼睛注視遠處物體的戶外活動時間太少,且學業壓力太大,注視屏幕和書本的室內學習更多。
2012年近視的社會和經濟負擔為720億英鎊,佔GDP的1.3%,中國製造商瞄準了這一危機帶來的商機。
回應
死記濫背
現在的孩子確實太苦了,家長也辛苦!我們的教育部門應該想一想如何給孩子減壓,給家長減壓。說實在的,小孩子補課排的滿滿的。這是誰之錯啊!
台學童肥胖盛行率26.8%全球16 上網看電視時間是運動7倍 2012/10/21
(楨:愈教改愈快樂學習愈懶電玩,故聯考和課業壓力非近視之因!詳參【圖博館】: 教改 快樂學習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電玩與暴力 3M博視燈 《減肥當然難了》 《愛慾》 《美之偽科學》)
比起中國的義務教育,日本的寬鬆教育輸在哪?
Chivn 慶應義塾大學政策學博士前期 2016-06-08
沒有野心,沒有競爭意識,沒有協調性。
“寬鬆一代”這是世人冠以他們的名字。
2002年的教育改革導入了每週五天制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減少、絕對評價的體制。
1987年出生的、被稱之為“寬鬆第一代”的他們今年29歲,面臨著人生的重大選擇。卻遇到美國次貸危機;好不容易進入公司,第一年的三月就發生東日本大地震。“因為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所以大家都是最棒的。”明明被這麼教育過,反應過來時才發現:“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社會。”以上是日本電視台於2016年4月首播的連續劇《寬鬆世代又如何》的預告簡介。而“寬鬆一代”在日本,基本上就是一個貶義詞。
回應
我只想說先別急著笑日本,我們很多地方都在重複日本教育這條不歸路!
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
素質教育就是有錢人家孩子搞音樂搞體育上名校,窮人家孩子瞎玩一通後進技校,這樣一來中國漸漸地就可以分成上下兩層啦。
BBC紀錄片中沒敢講的故事:西方寬鬆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會分層 是誰在污名化中國普及式的精英教育?目的是什麼?
說真的,亞洲人真心不適合“寬鬆教育”,亞洲人天生追求平等不喜歡階級劃分。
CNN華人員工刊文稱高考失利是一件好事 遭網友諷刺
2016.6.8,CNN刊登了一篇署名Shen Lu的文章,題為“為什麼高考失利是我遇到過最好的事”(Why failing the gaokao was the best thing that ever happened to me)。作者為CNN的員工,曾參加2009年高考,不幸失利,進入國內三本學院之後無心學習,之後退學,前往美國愛荷華大學主修新聞。
她寫道,“事實上,我對當年高考失利心懷感激。如果我去了中國某所名校,我便永遠無法感受西方的教育了——這個系統亦不免瑕疵——我也無法理解教育的真諦” 。
CNN將文章推送至臉書和推特,引起網友熱議。有網友認為,高考是相對公平的,不可以全盤否定。同時,有網友指出,作者拿著父母的錢支付美國大學高昂的學費,本身便屬於特權階層,與多數考生有著本質上的差異。以特例代表典型,並不合理。
CNN將文章推送至臉書和推特,網友反映不一。
高考的確不是唯一的出路,但不能全盤否定高考:
高考是相對公平的,中國好大學都是公立學校。ps. 中國大學的學費真的便宜。
笑死我了,親愛的沈璐小姐。我完全同意高考不是一切。但因為你父母出得起高昂的學費,你才能轉學到美國。那就是特權,雖然不全是你的錯。所以請不要把特例當作典型。我很欣慰你提到了農村考生,對他們來說,高考是改變人生的機會。
我有個韓國朋友,他說他更喜歡美國學校是因為韓國學校作業太難了……
CNN員工覺得最難的測試應該是測謊吧!
回應
抹黑中國不遺餘力啊,開始噴高考了,高考是最公平的製度了吧,完全沒有門閥、出身的限制,給了所有人同等的機會
這都能被cnn推送?學新聞的門檻真tm低,還是去美國學的,目測一個嶄新的公知即將產生。
難怪CNN越來越完蛋,招人都招些高考失敗的能不完蛋嗎?
還尼瑪三本分數輟學出國深造?沒有錢,你深造個屌?富二代跟我這個農村屌絲說:高考不是唯一選擇,呵呵
不要給自己的蠢找藉口
在中國,考上北大清華又出去留學的不知道有多少,而且國內好多招聘看重的是國內的重點大學,至於出去鍍金回來的海龜現在也沒那麼得瑟了.
每年高考總會有別有用心的來做文章。想搞個大新聞。這不。早上一開手機。野雞網頭條。上海拒絕美國接納。
什麼網
鳳凰網
回應
我只想說先別急著笑日本,我們很多地方都在重複日本教育這條不歸路!
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
專家們嘴裡的素質教育就是晃點人的,基礎能力一樣才要比基礎以外的素質,Y的你基礎都比不過人家誰還看你的其它素質
素質教育就是有錢人家孩子搞音樂搞體育上名校,窮人家孩子瞎玩一通後進技校,這樣一來中國漸漸地就可以分成上下兩層啦。
BBC紀錄片中沒敢講的故事:西方寬鬆的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會分層 是誰在污名化中國普及式的精英教育?目的是什麼?
說真的,亞洲人真心不適合“寬鬆教育”,亞洲人天生追求平等不喜歡階級劃分。
西方思維就是這樣,滿滿的分類和對抗。素質和學科能力是對立的嗎?相互促進更多。西方人的慣性思維就在這裡,不斷對事物分類,認為不同事物之間的普遍關係是矛盾和對抗,忽視相互促進。基礎知識和創新的關係也是這樣,沒基礎知識就奢談創新也是西方帶起的風氣。
http://www.guancha.cn/Chivn/2016_06_08_363244.shtml
1.教學內容的削減與課時減少
2.以“寬鬆且充實”和“寬鬆且豐富”為口號
3.不上課的“寬鬆時間”開始了
第一次《學習指導要領》改革雖然削減了課時和教學內容,但沒有通過在草案時期被提起的“學校五日制”。
1989年,第二次改革被通過了,1994年第二次修改過後的《學習指導要領》正式在日本的高中實施(1992年在小學實施,1993年在初中實施),此次又有幾個新的特點:
1.相比之前,教學內容的削減與課時再次減少
2.導入新學力觀(評價體系)
3.小學一二年級不再設社會和理科兩科目,同時新設科目“生活”
到了此時,“學校五日制”依然沒有被寫入到《學習指導要領》中。然而隨著第二次寬鬆教育改革,公立學校慢慢地開始將每個月第二第四個週六定為停課日。此前全日本的高中生可是都要上六天學的。
到目前為止,改革沒有對整個教育體係有著根本性的改變,可以說僅僅是換湯不換藥。
然而,於2002年在初中開始實施(2003年在高中開始實施)的第三次修改的《學習指導要領》可完全不一樣。主要變化如下:
1.教學內容與課時減少了三成
2.完全貫徹每週五天課的“學校五日制”
3.導入絕對評價制度
4.新設“綜合的學習時間”這一概念
所謂的絕對評價制度是學生的成績不再以分佈的範圍顯示,而是以分數顯示。此前學生的期末成績大多是1-5五個等級,5分為最高,佔全部人數的7%。五個等級符合正態分佈,以表示學生成績在總體當中的位置。就此項改革來說,是有利的。因為五分制僅僅反映出在該班級的成績分佈,不能客觀評價學生掌握的程度,導致時常有5分的學生轉學以後變成3分的情況。同時學校欺凌事件嚴重,時常有為提升自己的成績而搗亂讓別人不能學習,但自己卻不努力的例子。
現在我們常說的“寬鬆教育”是2002年的第三次“寬鬆教育改革”。很明顯可以看出,第三次和前兩次有著本質的區別,尤其是三成的課時削減和周六放假。削減的課時不但代表著削減了教學內容,對於數學計算的訓練也大幅度減少。這導致接受過“寬鬆教育”的學生基礎知識不紮實,同時大量需要背誦和高重複強度訓練的能力無法得到提高。這兩項改革所埋下的禍根在此後幾年裡逐漸顯示出來,最終引起整個日本社會對“減負”的反思。
.............
比起中國的義務教育,日本的寬鬆教育輸在哪?
Chivn 慶應義塾大學政策學博士前期 2016-06-08
沒有野心,沒有競爭意識,沒有協調性。
“寬鬆一代”這是世人冠以他們的名字。
2002年的教育改革導入了每週五天制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減少、絕對評價的體制。
1987年出生的、被稱之為“寬鬆第一代”的他們今年29歲,面臨著人生的重大選擇。
高中時,週末即使是休息也要去補習社;大學三年級,想要參加就職活動卻遇到美國次貸危機;好不容易進入公司,第一年的三月就發生東日本大地震。
“因為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所以大家都是最棒的。”明明被這麼教育過,反應過來時才發現:“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競爭社會。”
以上是日本的日本電視台(NTV)於2016年4月首播的電視連續劇《寬鬆世代又如何》的預告簡介。
該劇講述被社會概括為“寬鬆第一代”的三個難兄難弟為了工作、家庭、戀愛以及友情困惑著、躊躇著,最後勇敢面對生活與人生的故事。
“'90後'真是不行啊。”相信大家可能聽身邊的人說過這一句話,“90後”獨特的成長環境導致他們在社會中的特殊地位。不過還好,“90後”在中文語境裡倒也稱不上是什麼貶義詞,社會對其評價有褒有貶。而“寬鬆一代”在日本,基本上就是一個貶義詞。
故事要從寬鬆教育說起
1957年,前蘇聯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給歐洲國家極大的震撼。據研究者稱,此事讓西方開始反思,前蘇聯究竟以何優勢領先其他國家發展了航空航天技術。人們將其歸功於前蘇聯高難度的數學教育。於是歐洲開始在高中教育中引入向量和矩陣等高難度知識。數學變得難了起來,理科隨之也變得難了起來。
當時,日本也遵照歐洲諸國加大高中數學的難度,然而很快社會開始對這種“填鴨式教育”展開批判。
在全世界範圍轟轟烈烈的數理化科目加強難度運動後,日本社會開始反思這樣的教育是否只能培育出考試機器,而不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材。
於是,日本社會又走向另外一個極端。比“增負”運動更加轟轟烈烈的“減負”開始了。1982年,改革後的《學習指導要領》正式在日本的高中實施(1980年在小學實施,1981年在初中實施),這被稱之為“寬鬆教育”的開始。改革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徐實:文科生看過來,知道自己找工作為啥難麼 2016-06-06
最近有幾位年輕朋友向我抱怨“就業難”的問題:他們在985、211高校都有華麗的學歷,文科專業的碩士、博士看起來高大上。可是一到畢業季,就業的壓力便來得格外殘酷——在一線、二線城市找個能夠解決戶口的單位非常困難。就算僥倖找到飯碗,微薄收入養活自己都費勁,說到養家、買房就沒法不頭疼。
我對這些年輕朋友表示深深的同情。客觀地說,他們都是勤奮向上的好青年,否則不可能通過極其嚴格的選拔機制進入985、211高校。那麼,為何這些頂尖高校的文科專業畢業生仍會面臨就業困局呢?不能將原因簡單歸於他們個人,而應當思考高等教育制度本身存在的問題。不客氣地說,文科專業今天的就業難,恰恰是文科專業十幾年來野蠻生長的結果。
從1952年-1953年的全國高校院系調整,直到1998年開始的全國高校擴招,在這四十多年的時間裡,除卻文革期間短暫的混亂,我國高等教育長期貫徹兩個理念:一是“少而精”,控制高等教育招生規模,但是盡最大可能保證教學質量.二是教育為工業化、現代化服務,高校專業設置應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實際人才需求高度吻合,保證學生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應當說,這兩個理念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是非常符合實際的。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等教育普及化是歷史趨勢,所以才出現了1998年以後的全國高校擴招。.........有些人質疑全國一盤棋的大局觀和教育領域頂層規劃,認為這會妨礙高校的教學自由。這種質疑純粹出於無知——美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但美國同樣有高等教育的頂層設計,只不過未必出自教育部,而出自院校聯盟和行業協會。譬如,美國律師協會對高校法學院的招生和律師牌照的發放都有名額限制,防止行業內出現供過於求、待遇普遍降低的狀況。
回應
為什麼難找工作?四個字——注水豬肉!注水學校,注水老師,注水學生。學院都升格為大學,中專升格為學院,就連技校也趕著換塊招牌——XXX高等專科學校,或者XXX職業技術學院。
比我在台灣看到多年來討論文科衰落的任何文章有料多了
側面論述了這些年來公知的產生確實具有廣泛的現實基礎
說到點子上了!一群不務實事,卻心比天高的人,最容易被忽悠了!
明白古代憤世嫉俗的文人怎麼來的了
美聯社:助學貸款不給力,美國女博士自食其“麗”
【美國大學教育一直為國人所稱道,其創新性、初期的通識教育以及學生對學術的熱情在中國大學校園廣為流傳。但正如有光亮就有影子,在光鮮校園生活的角落裡,一些問題正暗暗滋生。隨著教育撥款的減少、各種費用和房租的上漲,美國學生的生活日趨拮据。正在這時,異性交友網站侵入了校園,一些經濟拮据的女生似乎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據統計,每當繳納學費的日子到來,交友網站的註冊用戶數量就會迎來一個高峰。觀察者網馬力譯自2016.5.29美聯社網站。】
今年春天,坎蒂絲·卡沙妮(Candice Kashani)畢業於維拉諾瓦大學法學院。多虧了一項古老社會活動的現代互聯網創新,這名學生沒有欠下任何助學貸款。
剛上大學的第一年,即使算上獎學金,卡沙妮的學費缺口還有5萬美元之多。情急之下,她打開了一個交友網站,這個網站專門將有資金需求的女性介紹給願意提供幫助的男性,作為代價,獲得幫助的女性必須陪男性出資者吃喝玩樂,甚至提供性服務。其實,這是一個介紹包養服務的網站。那些有錢的老男人被稱為“乾爹”(sugar daddy)。三年過去了,卡沙妮已經陪過好幾個“乾爹”,她將無債一身輕地從大學畢業,而很多同學卻已經背負了數十萬美元的助學貸款。
隨著大學學費和學生公寓租金的上漲,在美國,此類交友網站的人氣越來越火爆。但是,這些網站真的讓女生們大鬆一口氣了嗎?也許,她們背上了比貸款更加危險和具有壓榨性的負擔。
琳·柯邁拉(Lynn Comella)是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大學的性別與性學研究所副教授,她說很多女生在面對學費負擔時從事脫衣舞、賣淫或者網絡視頻表演等工作並非個例。但包養網站的出現相對來說還是個新的社會現象,她坦言自己也並不十分清楚此類網站的細節。
喬治華盛頓大學社會學教授蘭·韋茨對色情活動的犯罪行為頗有研究,他認為此類網上活動帶有“賣淫性質”是不容否認的。
..........
這位哥倫比亞大學的女博士表示,即使拿到博士學位離校之後,她也打算繼續維持與“乾爹”的關係,並不急著找工作,因為失業可以延後她償還70000美元的助學貸款的日期。“我走上這條路,雖然一開始在道德上有點接受不了,但付房租和還貸款的壓力讓我別無選擇”,女博士說。
...........
回應
公知說的對——美國的孩子自己工讀性上大學!
針對有人把大學畢業生起薪和農民工相比,並提出農民工逆襲,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認為這種比法並不合適。數據顯示,2015年農民工月均工資剛剛邁過3000元門檻,起薪要更低。如果盯著個案,農民工中的確存在月薪近萬乃至更高的人,但高校畢業生招聘中更不乏用人單位搶著要、開出幾十萬元年薪的事例。
高校畢業生的起薪是近年屢被提及的話題。“大學生不如農民工”的對比,也因為涉及職業和階層的歧視而招致反感。類似比較還催生了集體示弱,諸如“白領不如農民工”“嫁白領不如嫁農民工”。這不光是一種調侃,還是一種矯情。高校畢業生的薪酬標準,並非由農民工群體所決定,而是取決於市場供需關係,基於群體利益的單方強化,對其他群體都不公平。
藍領們工作條件的惡劣、工作任務的繁重,非外人所能想像和承受。江蘇崑山市28萬元年薪難以聘到高級電焊工,浙江杭州月薪6000元招不到合格的數控機床操作工,河北唐山月薪5000元招高級電焊工卻無人應聘……物以稀為貴,月收入過萬元的月嫂也罷,還是略帶“傳說”的快遞小哥也好,其薪酬的高低受市場控制,而非人為左右。不過,當服務業越來越發達,並成為經濟的絕對主導後,從事服務業或者製造業的藍領們,收入與地位雙提升,則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社會分工不一樣,從事的工種不同,在工資待遇上必然存在差異。市場才是最終決定因素,而不能靠偏好說話。當一個職業已相對飽和或者供大於求,那麼薪酬下降甚至面臨失業都屬於正常現象。按理說,這本是最顯淺的道理,卻未能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以至於對高校畢業生起薪耿耿於懷。
一方面,市場素養不足則缺乏對規則的敬畏,也會忽視市場規律的作用。這恰是最核心和最關鍵之處,沒有基本的市場維度,評判立場就會出現偏差;另一方面,缺乏職業的平等尊重。恰是以身份取人、以貌取人的積弊,造成了群體間的割裂與對立,人為造成了用工市場的結構性過剩。一邊是藍領的絕對短缺,一邊又是白領的相對過剩。在“最難就業季”的成色越來越足的情況下,市場不會相信抱怨,更不會受到“個案”的左右。
人力資源的配置,最終要由市場說了算。政府該做的就是搞好服務,用大數據公佈整體情況,並作好結構性分析,還原真實的薪酬結構,並輔之以合理的輿論引導。
人民日報微信:同樣是公務員,為什麼有人年薪4萬有人40萬?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2016.5.28發布消息:公務員,向來是一個關注度很高的職業。在這座圍城裡,牆外的人看到了福利待遇,一心想進來;牆裡的人又想出去,因為收入著實不算高。
近日,雲南省德宏州公開招聘11名聘任制公務員,年薪30萬至42萬元不等,讓很多人羨慕不已。讓人眼紅的還有各種福利:其中州級3名,公租房租金由財政承擔、0.6萬-2萬不等的獎勵金;瑞麗市8名,聘期內提供100㎡以上住房、公務用車或交通補貼、報銷每月一次探親的往返機票……
這回網友不高興了,“你們怎麼不哭窮了?”那些不明白同樣是公務員,為什麼有人年薪4萬有人年薪40萬的girl/boy,因為你們忽略了三個字——“ 聘任制”。
什麼是聘任制公務員?
《公務員法》第95條規定:“機關根據工作需要,經省級以上公務員主管部門批准,可以對專業性較強的職位和輔助性職位實行聘任制。”
.....
薪酬待遇和聘任門檻永遠成正比。當你抬著頭羨慕別人的高薪時,不如低下頭給自己長點本事。
回應
聘任制?最後演變成古代的“師爺制度” 造成了官員的不務實事,空談。而把事情交給師爺去做。
第一個踩你,是因為你小說電視劇看多了,只知道師爺好像很厲害。韓信、張良也比劉邦厲害,但是稱帝的是劉邦,不是他們,不明白這裡面的道理,就不要亂說話,謝謝。
今年中國765萬大學生就業創歷史最高路在何方
摘要:美國《僑報》2016.5.23刊文稱,2016年,中國高校畢業生創下歷史新高。解決就業,需要多管齊下,給予心理輔導,不再挑肥揀瘦,樹立先就業後擇業的意識。
別再對大學畢業生起薪耿耿於懷了2016-05-27 中國青年報
摘要:社高校畢業生的薪酬標準,並非由農民工群體所決定,而是取決於市場供需關係,基於群體利益的單方強化,對其他群體都不公平。
BBC關注中國科學革命中國學者:目前真是科學家的好時光(多圖)2016-05-23
英國廣播公司近日(BBC)關注中國的科學革命,他們進入這些頂端的中國實驗室和科研場所,採訪了大批中國一線科研人員,以大量的圖文關注中國在五大領域的最新進展,包括天文觀察(天眼看星空——FAST望遠鏡)、生命科學(豬眼看世界——豬角膜移植人體)、中微子探測(尋找奇怪的粒子——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深海科考(探險幽深的海洋——彩虹魚無人潛水器)和航天(飛向浩瀚的太空——載人航天和探月計劃),堪稱一部紀錄片。
從世界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實驗,到大範圍內推廣最新醫學進展;從幽深的海洋到遙遠的太空,一步步推進探索的極限,中國科學研究正在展示出萬丈雄心。
回望幾十年前,在全球科學排名榜上,中國幾乎是榜上無名。現在,根據科研投資和發表的學術論文總數來評估,中國僅次於美國。
儘管突飛猛進,中國依然面臨挑戰。
下面這五大重要的科研項目,既彰顯中國的實力,也揭示中國的弱點。或許有助於理解這樣一個問題:中國是否能夠成為全球科研領域的領跑人。
一、天眼看星空
..........
回應
“道德、合作、透明度、研究質量等方面,中國仍然面臨挑戰。”中國的科學突破就不道德,比西方跑得快就不合作,不白給西方用就不透明,中國祇能是劣質的代名詞就研究質量。沒錯,這的確是正宗的BBC新聞稿。
美國霸氣小護照,德國良心下水道,全民醫療索馬里,俄國白送房一套,印度恒河有療效,日本夏令營呱呱叫,舌尖韓國很美妙,英國美食就是好,喜迎民主伊拉克,阿富汗自由炮火少。烏克蘭個個有選票,不丹生活質量高,若問全球哪裡差,最大輸家我天朝。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5_23_361428.shtml
幼兒園小紅軍教育讓大V驚呼想移民 網友:國外兒童玩真槍
2016-05-22,擁有41萬粉絲的大V@雷頤發微博稱:在一個群裡,一群年輕的爸媽突然在討論為了孩子要不要移民。他們曬出這兩張照片,還說前些天芒果台播出一位歌手領著一群幼兒園大的孩子唱“毛爺爺說……”
小編查詢發現,雷頤貼出的兩張圖最早來自北京瑞豐律師事務所的@李方平律師微博,他介紹道:幼兒園組織的小紅軍教育。隨後,@李方平律師曾多次轉發自己的微博並發表評論。但隔天@雷頤轉發圖片時,卻在描述中加入了“群”、“家長討論”、“移民”等更吸引人的字眼。於是,許多網友認為這樣的方式是將“殺戮、暴力、仇恨”的種子深深植入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他們高呼著“救救孩子”。
但更多的網友卻認為不必上綱上線,這只不過是孩子們的一次娛樂體驗而已。有網友甚至貼出了圖片評論:國內幼兒園的玩具刀槍就把你們嚇到了,真移民了可全是真傢伙,心臟受得住麼?
據《每日郵報》8月28日報導,在美國,專門為4歲至10歲兒童設計的步槍一年能銷出6萬支。美國家長們非常熱衷於一款口徑5.6毫米的步槍,紛紛給自己的孩子買上一支。步槍外觀看起來像玩具,有女孩喜歡的粉色,也有男孩子傾向的藍色,而實際上它的確是致命的武器。比利時的攝影師給持槍的女孩們拍了照片, 這些照片引來了社會各界的熱議。
網友@挫把子豬豬則一連給出了好幾張外國兒童玩真槍的圖片。
網友@zrzmonkey 表示,美國還有童子軍呢,他們玩的可都是真傢伙。
並且,美國兒童槍擊案的發生概率之高更是超乎你想像。
去年,《華盛頓郵報》報導稱,美國幼兒槍擊案約每週發生一起。而今年,這一頻率大大提高。自今年1月1日至5月1日,全美已經發生23起此類事件,而去年同期是18起。在當今的美國,同一時期內,槍支殺人的數量與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幾乎持平。
2015年初至今,全美各州幼兒槍擊案發生數量分佈圖
而俄羅斯的童子軍更是每日練飛刀學拆槍……
回應
大V恨的不是紅纓槍,是紅軍、共產黨
願意移民就移民唄,走的越多越好,好像我們會挽留你們似的。一個人要想走,什麼都能成為理由,以孩子之名為由移民,我但願你們能在國外為孩子找到天堂!好走,不送。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6_05_23_361358.shtml
2016中國野雞大學名單曝光 容易弄混高校 2016-05-19
野雞大學也稱“學歷工廠”、“虛假大學”、“學店”,其辦學以營利為目的,通常採用與知名大學院校容易混淆的名稱,以混淆視聽的方式招收學生,以各種手段鑽相關國家法律漏洞,濫發文憑。野雞大學所涉及的欺騙既有假學校,也有假學歷。
野雞大學有哪些特徵?
一、沒有獲得國家級認證機構的認證。
二、沒有教學設施。
三、無需在訪問學校或與學校人員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即可獲得文憑。
四、與教師沒有或很少有交流。
五、模仿正規高校,有意取與著名學校類似的校名,以達到欺騙目的。
六、可以在註冊後數天、數週或數月的時間拿到文憑。
七、有些學校沒有教職工;即使有,他們的文憑也是從本校或其他“野雞大學”獲得。
八、工作經歷可折抵學分。
九、以每個學位為單位收費,而不是以學期或課程為收費單位。
十、鼓勵潛在的學生盡快註冊,以免學雜費上漲。
如何辨別野雞大學?
一、看辦學時間。“野雞大學”辦學時間短,有的一兩年,有的三五年,沒有傳統和文化底蘊;
二、看教學設施和教學場地。一般大學都有教室、行政樓、圖書館、電腦房、操場等,而“野雞大學”的硬件配備極其有限;
三、“野雞大學”專業非常狹窄,基本上市場上熱什麼,就開辦什麼專業。
四、教師資源依靠外援。
五、中介宣傳時非常商業化,甚至誇大該學校文憑、證書的作用。
六、招生標準“飄忽不定”。張榜公佈時學校要求明明很高,但學生的平均分勉強夠60,雅思成績還不到5.0,中介卻滿口應承說沒有問題,肯定能上。
七、為了賺取更多學費, “野雞大學”根本不會考慮學生的學習背景和具體情況,而是惡意安排諸多課程。
最後郵箱君送上一份野雞大學名單。
全國118所"野雞大學"完整名單
據百度百科:
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是歷史第二悠久的全球大學排名,第一次發佈於2004年,僅次於《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03年)。2009年10月前,QS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合作,發布世界大學排名於《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稱為“THE-QS世界大學排名”;2010年起,QS以原有的方式繼續公佈自己的排行榜,泰晤士則採用新的方法,並推出自己的世界大學排名。
目前QS排名同世界最大的學術出版集團愛思唯爾合作推出,現涵蓋世界綜合排名、學科分類排名;三個持不同準則的地區性排名(亞洲、拉丁美洲、金磚五國)、全球頂尖年輕大學排名、全球最佳求學城市排名。
QS排名與《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usnews世界大學排名(US NEWS)》以及《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並稱為世界四大大學排名。因其問卷調查形式的公開透明而獲評為世上最受注目的大學排行榜之一,但也因具過多主觀指標和商業化指標而受到批評、爭議不斷。
第六位法國
身在巴黎的學生可以“坐享”身邊兩大教育資源,巴黎高等師範學院和巴黎綜合理工大學,前者世界排名第23,後者為40位。值得注意的是,法國國內的頂尖學府都開出了“平民價”,每年的學費平均低於1000美元,同時對國際學生和本地學生一視同仁。
第五位加拿大
加拿大共有3所學校擠進全球前50行列,包括第24位的麥吉爾大學,排名第34位的多倫多大學和排名整50位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通常被視為是美國教育的“廉價版”,同時申請程序相對簡單。
第四位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有7所大學都進入了全球前100的行列。相比之下,只有美國和英國手握更多的世界頂尖學府。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排名第19位,尤其在學術聲譽和國際教員的評估項目中得到了頗高的分數。澳大利亞的大學都非常熱衷於國際化,並時刻準備迎接大量的國際學生。
第三位德國
雖然德國僅有4所高校入圍世界前100,同時得分最高的慕尼黑工業大學僅排名第60位,但是德國的教育資源相對均衡,幾乎每座主要城市都有至少一所世界頂尖學府。在世界排名前250的排行榜中,德國共有15家高校上榜。同時,德國在2014年全面取消了收學費的政策。這也是每年許多學生選擇在此深造的原因。
第二位英國
英國共有18所高校入圍全球前100。排名前十的就有4所高校。其中,劍橋大學排名第3,牛津大學排名第6,倫敦大學學院排名第7,帝國理工學院排名第8。如此傲人的成績,即使是國際學生學費居高不下,也依然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赴英求學。
第一位美國
美國高校在世界前100名中獨占了30個席位。其中麻省理工學院榮登世界高校榜首。美國高校的數量之多和多樣使每個學生都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讀書環境,而且即使是“選錯了”,簡單的轉學程序讓學生永遠有“第二次機會”。
英機構稱中國高教實力世界第8 教育公平同比提升45%
據《光明日報》2016.5.18報導,全球高等教育權威“QS全球教育集團”18日發布“2016年全球高等教育系統實力排名”。在這份旨在評定高等教育機構所處最佳綜合環境的排名中,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系統實力位列世界第八名,超過位列第九的韓國和第十的日本,亞洲第一。
該排名使用進入世界大學排名的世界一流大學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其他關鍵指標,對不同高等教育系統所處的環境進行綜合評估,希望通過綜合對比,協助政府出台有效政策,積極促進所在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系統的發展。
此次排名是中國大陸過去3年中取得的最好成績,也是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系統實力第一次超過西方經濟強國七國集團中的日本和意大利。美國依舊佔據首位,英國、德國、法國和荷蘭則代表歐洲攬下十強中的四個席位。數據顯示,去年,意大利高等教育系統實力全球排名第八,日本第九,中國大陸僅列第十一。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大陸高校在政府財政投入和產出上得分最高,為99.9分,以0.1分的微弱差距惜敗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與去年相比,中國大陸在所有有利於發展高等教育的指標上都有提高,尤其是教育公平一項,比去年提升45%,系統優勢一項年增長10%,財政投入年增長1%,頂尖大學年增長0.3%。
第十位日本
日本有兩所學校入圍QS世界大學排名前50,分別是排在第38位的京都大學和第39位的東京大學。由於生活成本相較其他國家明顯偏高,日本也為國際學生提供了額外的財政支持。
第九位韓國
韓國和日本一樣,有兩所學校進入前50。排名最高的是處於低36位的首爾國立大學,韓科院,即韓國先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排名第43。
第八位中國
清華大學是中國最著名的高等教育機構,排名世界第25位。北京大學排名41位。到2020年,外國學生來華的留學人數將達50萬人,“國際範兒”更加濃郁,留在國內讀大學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第七位荷蘭
荷蘭在世界排名前100的大學中有五所學校入榜,其中阿姆斯特丹大學排名第55位。而馬斯特里赫特大學雖然僅排名世界第169位,卻是校齡“50歲以下”組別的前50。該大學頗受國際學生歡迎,並且近一半的本科課程是英文授課。
德育主任鄧暢老師說,通過處分和警告,可以使違紀學生在同學面前感到恥辱,痛定思痛後改正違紀行為。與此同時,有更多的違紀學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其中不乏鄧老師眼中的“乖”學生。幾天前他在全校住宿生會議上重點強調,不准將熱水澆到樹下,而在他眼中一向乖巧的九年級學生葉強,當著他和其他同學的面,公開將洗腳後用下的熱水澆到宿舍外邊的樹下。
同輩群體之間的日常交互性和與教師之間的身份界限,迫使乖學生為了防止自己在同輩群體中“被排斥”,假意通過不嚴重的違規,與官方權威展開抗爭,進而獲取同輩群體內部的認同感。
來自官方的“處分”和“警告”,本想作為直接懲戒的柔性藝術,通過在同輩群體內部製造被圍觀的特殊身份標籤,以同輩群體的集體鄙視和個體孤獨來實現官方教育的懲戒目標。但是,卻往往忽視了現實中在孩子們中間流行的“反學校文化”,使貼標籤的目的走向了反面。(李濤)
(本文中所涉縣市及縣市以下地名、人名均屬化名,對在本課題研究中提供寶貴田野幫助的機構和人士表示由衷感謝!)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國際學術輯刊《中國農村教育評論》執行主編)
http://www.guancha.cn/LiTao/2016_05_16_360502
在中國古代的教育實踐中,師者的懲戒權一直與師道尊嚴相聯繫,也與道統秩序相統一。在現代,教師對學生懲戒的權力日益被法律所規約,其背後初衷本是規範教師無節制、不合理的過度與過量的懲罰而致的惡意體罰——這甚至導致學生受到嚴重傷害和死亡。各種頻發的惡性公共性體罰事件,也使立法者認為部分教師很難把控懲戒與體罰之間的內在區別,懲戒總是被無意間變成體罰,因此通過更為複雜的立法技術嚴格控制懲戒的使用權,才能從根本上杜絕體罰發生的可能性。
由此,傳統的懲戒,諸如用戒尺打手板、罰站、抄寫作業等,儘管已經做了修正,但是因為難以道明其與體罰的模糊區別,逐漸被拋棄。更多的直接懲戒,冠以警告、記過等特殊身份標籤,以柔性藝術方式展開。
因為義務教育階段不得勒令學生退學或開除,故義務教育階段只能施用警告和記過這兩種柔性直接懲戒方式。它們都被嚴格地分維度,通過量化手段予以施用,日常校園生活被冷冰冰的量化次數完全管控了。
底層孩子們的違紀次數被嚴格記錄並歸檔,但儘管如此,鄉校的孩子們,特別是高年級孩子們,對這些被圍觀的所謂特殊身份標籤,並不是非常懼怕。相反,父輩文化和同輩群體內部所形成的灰色共同體文化,往往抵消了特殊身份標籤所帶來的羞恥感。
如九年級男孩齊磊所述:反正學校也不敢開除,再怎麼處分和警告,最後也就是請家長,剛開始還覺得挺害怕,後來習慣了,請家長來也就沒什麼感覺了,反而嫌學校小題大做。李元元則說:我爸最煩學校了,屁大一點事就電話通知他來,他在蜀市打工,按天計酬,來學校一趟,就耽誤他賺一天的錢,所以,他也不來,還罵老師多事。一旁的黃平接著插話:還是我爸看得最清楚,他在我八年級的時候就經常說,雲鄉學校反正也沒幾個能考上高中和大學的,大部分都要出來在社會上混吃喝,在學校裡不犯點錯誤將來怎麼能混社會呢?
學校內部底層孩子們在“垂直抗爭”(對抗老師和學校)和“平行抗爭”(對抗其他同輩群體和個體)中所形成的日常江湖,如兄弟幫、霸王團等底層孩子抱團取暖所形成的灰色次文化共同體,也對官方的“處分”和“警告”悄然賦予了另外一種“英雄主義”的文化內涵。李元元告訴筆者:沒有個處分、警告啥的,都不好意思在兄弟幫混。而齊磊則在一旁暗示:我們的成員都必須通過檢驗,看是否足夠“Man(男人)”!
“痛并快樂著,長點記性”的傳統懲戒方式
.......
181名住宿生卻只有兩名生活教師從事住宿管理的現實,使雲鄉學校這些底層的孩子們白天在痛苦的時間、空間、關係、知識多元規訓後,晚上熄燈就寢後,積極尋找似乎難得的自由機會,而黑夜提供了白天學校空間密集監控所不具備的現實條件,再加上對學校夜間管理人手不足的自信和僥倖,雲鄉學校住宿生晚上違紀率顯著高於白天。
當筆者問住宿的女生是不是只有男孩子才這樣調皮時,不少女生居然集體發出噓聲:“這算什麼,他們是住平房,要翻牆出去分分鐘的事,我們出去都是要先跑到二樓廁所邊,然後順著牆外的水管往下滑到一樓才能翻牆出去,前幾天才幹過。”
鄧暢和張麗向筆者證明這種狀況的確存在。正是因為如此,鄧暢才向學校申請一定要盡快裝上夜間效果好的攝像頭,清晰監控學校圍牆周邊的情況。
面對住宿生屢禁不止而強度每況愈增的日常違紀,鄧暢還是會動用打手板、罰站、抄寫作業、面壁思過等常規性的直接懲戒手段,目的是製造直接的肉體疼痛。按鄧老師的話講,叫做讓他們“痛并快樂著,長點記性”。
為防止被學生貼上體罰的標籤,老師一般都不會直接動手,而是讓違紀學生之間展開“自我教育”:違紀學生中的一方扮演教師的角色,對另一方展開像秀場一樣的“訓斥”和“打罵”,而另一方則顯然需要積極假意配合,不時發出尖叫,以示直接懲戒的程度激烈,表示自己會“長記性”。但事實上,違紀學生達成巧妙的共識,表演與事實之間的懲戒差往往恰到好處,因為過一會兒就會輪到彼此角色互換。
後來,因為雙方互利的博弈表演,打手板這樣的直接懲戒發生事實上的修正,特別是在三人以上的違規事件中,往往採取交叉懲戒的方法來“長記性”,如第一人打第三人,第三人打第二人,而第二人打第一人。而兩人間的違紀處罰則多采取罰站,特別是在夏日和冬夜,借助於強烈的陽光和刺骨的寒意,這種疼痛更利於“長記性”。
來自官方的處分和警告反而被冠以英雄主義的標籤
教育與懲罰罪犯的目的和初衷不同。學校懲戒公開的目的是: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和管理,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使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在此目的基礎上的懲戒原則是:教育為主、重在預防;分析原因,對症下藥;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熱情幫助、不能歧視。
農村寄宿學校:學生相互體罰才能維持紀律
李濤 《中國農村教育評論》執行主編 2016-05-16
中國日益開放的中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和農村學校佈局結構調整,使在外務工人員收入日漸寬裕,且更為重視教育。他們更願意將子女送到農村家鄉所在的中心城鎮就學,進而出現了既留守又流動的新格局: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逐步向家鄉所在的中間城鎮聚集,特大城市中的流動兒童回流,村落校點中的留守兒童上移。村落校點虧空而被撤併、中小城市和鄉鎮中心校擁擠、大城市學校學位緊縮性持平,將成為中國當下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不可避免的教育現實。
在此教育現實中,筆者所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西部底層孩子階層再生產發生的日常機制及策略干預研究》持續深入中國底層鄉校,探尋寄宿制學校內中國子代們的日常微觀生活世界:在寄宿制學校已經成為中國農村教育半壁江山的宏觀背景下,在寄宿鄉校演變成為略帶福利色彩的資格競賽遊戲中,寄宿制學校中的中國子代們究竟遭遇了何種複雜的校園“懲戒術”,以至於日常管理從“直接懲戒”走向“間接懲戒”直至“故意無視”;在此基礎上政府主導推動的自上而下分解式關愛體系又如何屢屢受挫,以至於需要重新反思和檢討:對這群寄宿制學校中規模龐大的中國子代們,如何實施有效的成人世界的關愛。
能否寄宿鄉校演變成略帶福利色彩的資格競賽
........
自2006年實施“兩免一補”政策、2008年實行城鄉義務教育全免費以來,各地農村學校寄宿已徹底免費或給予不低的住宿生生活補助,在農村學校寄宿已不能構成農村家庭的經濟負擔,相反,這種不用由一個家庭成年勞動力每天接送的現實,確實解放了勞動力,有助於家庭成員全身心投入到各種能夠增收致富的日常實踐中去。上學距離變遠,使底層孩子能否寄宿鄉校日益演變成為一項略帶福利和獎勵色彩的資格競賽,同時,懲戒也悄悄與住宿搭建起了內在復雜的關聯。
在胎兒的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乾細胞正常的增殖、分化、遷移,對大腦的構建至關重要。經過五天的感染,感染病毒的小鼠的表現出腦腔擴大,皮層變薄,整個鼠腦變小。
許執恆團隊不但成功建立了寨卡病毒體內感染模型,而且通過全基因組表達譜分析,他們發現大量與免疫、小頭畸形、寨卡病毒的潛在受體及細胞凋亡相關的基因出現明顯異常。這為進一步研究“寨卡病毒導緻小顱畸形”的機制奠定了基礎。同時,寨卡病毒感染體內模型的建立,將會推動寨卡病毒治療藥物篩選的進程。
危險!孕婦與備孕者請遠離
研究者提示,伊蚊叮咬是寨卡病毒傳播的主要途徑,不過也有輸血、性接觸導致病毒感染的報導。
ZIKV的感染者中,只有約20%會表現輕微症狀。
典型的症狀包括:急性起病的低熱、斑丘疹、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足小關節)、結膜炎,其他症狀包括肌痛、頭痛、眼眶痛及無力,症狀與登革熱相似。
另外少見的症狀包括腹痛、噁心、嘔吐、黏膜潰瘍和皮膚瘙癢。
症狀通常較溫和,持續不到一周,需要住院治療的嚴重病情並不常見。
孕婦或者計劃懷孕的女性最好避免前往寨卡病毒仍在傳播的國家和地區。另外,越來越多報導發現寨卡病毒可通過性接觸進行傳播,因此準備懷孕的家庭,夫妻雙方都盡量不要前往寨卡病毒仍在傳播的國家和地區。
也許有人說,“我不出國,不就安全了嗎?”也不盡然,根據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報告,截止2016年3月10日,內地發現12例病毒攜帶者,均為境外旅行感染,而病毒學家則表示,海南和台灣有快速傳播寨卡病毒本地流行病例的較大風險,主要原因在於,這些地方都有埃及伊蚊出沒。
現在,我國科學家的研究不僅提供了第一種研究寨卡病毒導緻小頭畸形的動物模型,還為進一步研究寨卡病毒的致病機制和相關治療打下了良好基礎,將有力推動寨卡病毒的防控。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5_13_360147.shtml
我國科學家首次證實寨卡病毒感染導緻小顱畸形
美國時間2016.5.11日12:00,《Cell Stem Cell》網絡版發表了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許執恆團隊與軍事科學院秦成峰團隊合作的工作:寨卡病毒在小鼠體內感染神經前體細胞並導緻小顱畸形。
2016年4月,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首次聲稱很可能是寨卡病毒(ZIKV)感染導緻小頭畸形和其他的出生缺陷。全世界眾多研究機構都在加倍努力,以確認嬰兒小頭畸形和孕婦感染寨卡病毒的關聯性。
在這場競賽中,我國科學家拔得頭籌,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證實了寨卡病毒感染直接導緻小頭畸形!
2015年中以來,寨卡病毒感染在南美洲暴發,並在全球範圍內播散蔓延,我國已發現多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人,因此,也面臨輸入並引起流行的風險。
與之前比較溫和的病情相比,2015-2016美洲疫情爆發特別值得人們警惕,當寨卡病毒在巴西爆發的同時,突然出現了大規模患有小頭畸形的嬰兒出生。從2015年3月到2016年3月,巴西有6000多名嬰兒被診斷患有小頭畸形,和往年相比高出了20倍,而這些嬰兒的母親大多感染了寨卡病毒。
鑑於該病毒在全球流行的嚴重性, 以及奧運會即將在巴西舉行,國際衛生組織(WHO)宣布寨卡病毒感染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確認!寨卡病毒感染直接導緻小頭畸形
小頭畸形是一種罕見疾病,嬰兒在子宮或者嬰儿期大腦發育異常,從而導致頭部明顯變小。患有小頭畸形症的嬰兒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大腦發育明顯異常,智力發育顯著遲緩,有的患兒會出現癲癇、運動障礙、語言障礙及行為異常。
寨卡病毒屬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單股正鏈RNA病毒,是一種通過蚊蟲進行傳播的蟲媒病毒,與登革熱病毒、日本腦炎病毒及西尼羅病毒同屬。
秦成峰團隊在國內首先成功地從感染病人體內分離出一株寨卡病毒亞洲株系。許執恆團隊利用小白鼠建立感染模型,將病毒注射入胎鼠的側腦室後,檢測到病毒在小鼠腦內可以大量複製增殖,病毒感染神經乾細胞後會阻礙其正常增殖,分化,並引起神經凋亡。
扯!南榮科大校長夫妻涉賣假文憑斂財百萬2016-05-12 勁報
臺南地檢署自去年接獲調查局調查處提報檢舉情資,指出私立南榮科技大學校長黃聰亮與擔任助理教授的妻子吳洛瑜涉嫌販售偽造「英培爾大學」假學歷,並自行辦理聘任講師及講師升等助理教授資格,初估不法獲利數百萬元。
南檢表示,自黃聰亮103年當任南榮校長一職,與妻子吳洛瑜對不知情民眾謊稱,可透過廣道即能取得國外博、碩、學士學位或金融證照,並以數十萬元代價,販售偽造哥斯大黎加共和國「英培爾大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及外國金融證照。
再者,黃聰亮又因擔任該校教師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向校內未具升等助理教授資格等多位講師,要求以15萬到55萬元不等價格,遊說購買「英培爾大學」之博士學位(含學歷證書、學位論文),檢調追查發現,亦有數篇假造國外期刊論文作為「著作升等」使用,取得不法獲利數百萬元。為此,將黃聰亮、吳洛瑜夫妻兩人以違反貪污治罪條例、詐欺等罪嫌,及恐有勾串共犯、證人及隱匿湮滅證據之虞,向法院聲請羈押。
無題可刷難考高分 新SAT亞洲首考嚇退中國考生
據《華西都市報》報導,上萬準美國留學生關注的新SAT考試亞洲首考2016.5.7日在香港舉行,相比往年5月的人山人海,香港最大的SAT考場——亞洲博覽中心今年顯得有點冷清。“人數少了很多!”不論是考生,還是現場工作人員都反映,今年考生少了很多。以前至少需要開2-3個展館才能容納考生的萬人考場,今年只開了7號館一個。估計只有2000名左右考生。
“第一場考試大家心裡都沒底,不知道難度怎麼樣,很多考生都不敢冒險。”改革後的新SAT考試讓多數刷分黨考生無題可刷,無法取得高分,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一位留學培訓界資深人士甚至預測:“可以確定,幾年之內,中國考生SAT滿分、高分滿天飛的情況將不再出現。一些語言培訓機構由於缺乏足夠多的真題,無法創造滿分神話,也將面臨大洗牌。”
6小時絕對是體力活
考生實力與分數不匹配迫使SAT改革
SAT考試是進入美國名校的敲門磚,其開發機構為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其提供的SAT成績受到美國4000多大學的認可,基於向高校提供更有效反映學生真實水平的成績,SAT考試宣布今年進行全新改革。SAT考試和中國高考不同,考試題目出現重複的機率較高,對考生而言,只要不斷刷題,就有可能遇到相同的題目而取得高分,而這並不能體現出考生真實的水平。
另外一個改革原因,是近兩年來SAT考試幾次疑似洩題事件。
新SAT考生需簽保密協議
“所謂的真答案,通常是指利用全球考場的地理時區時間差,在提前開考的地區考場安插“臥底”去考試,想辦法把考題偷出來然後立刻掃描傳回中國時區的考場。
為了避免試題洩露,增加了要求考生簽署保密協議的條款。3月新SAT美國首考,把一些超過22歲的成人考生轉考到了5月。
如果網上有流傳這些場次的考題,那隻能說明發生了洩題事件,洩題對考生來說意味著不公平。”
回應
只要是標準化考試,那些考試培訓機構總能想到辦法。過幾年新SAT就會被破解。
歐美一直眼紅五大利器,全世界僅中國擁有2016-04-24
1.中國造世界最大集裝箱船“中海環球”號
“中海環球”貨輪長400米,寬54米,約10層樓高,船體超過4個標準足球場,可裝載19100個集裝箱。相當於兩艘遼寧艦的排水量。此次航行是“中海環球”的首航,它從中國上海出發,前往歐洲四國。
2.八萬噸模壓機: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
迄今為止,僅有中國、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幾個國家有能力研製和生產類似設備,在此之前全世界最大鍛造等級為俄羅斯的7.5萬噸壓機,我國的8萬噸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該機總高42米,重約2.2萬噸,單件重量在75噸以上的零部件68項,壓機尺寸、整體質量和最大單件重量均為世界第一。這是中國二重歷時10年打造的世界“重裝之王”。
3.中國造世界首台十一米七軸六聯動螺旋槳加工機床
海軍潛艇的靜音性能是衡量潛艇戰鬥力的核心指標,長期以來中國海軍的潛艇的噪音就廣受外界詬病,美軍甚至揚言,中國潛艇一出港就能被偵測出方位。而製約潛艇噪音的核心部件就是潛艇尾部的螺旋槳,七軸六聯動螺旋槳加工機床的投產將極大助力中國海軍潛艇噪音性能的質變。進而,我國海軍的核潛艇就具備了與美軍在太平洋爭鋒的本事。
4.中國首台萬米級無人潛水器:能著陸馬里亞納海溝
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研製的我國首台萬米級無人潛水器“彩虹魚”號和著陸器,在南海成功完成4000米級海試,標誌著中國人探秘“萬米深淵”邁出了實質性的第一步。國際上對海洋的深度區間劃分是:3500米至6500米為深海,6500米至11000米為深淵。全球海洋的深淵海溝有26條,總面積超過美國本土。那裡存在著深淵生物圈等獨特資源,等待人類的發掘。
5.人類天眼:中國貴州超大型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
投資7.3億元、世界迄今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2008年12月26日在貴州省平塘縣一片名為“大窩氹”的喀斯特窪地中正式啟動,預計工期5年半。
FAST是世界在建的最大射電望遠鏡,借助天然圓形溶岩坑建造。FAST的反射鏡邊框是1500米長的環形鋼樑,而鋼索則依托鋼樑,懸垂交錯,呈現出球形網狀結構。
人教社:小學語文教材“嚴重西化”不符合事實
2016.4.20,察網發表了署名為寶貝安靜的文章《和平演變要從你的孩子搞起?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已嚴重西化》,隨後包括《旗幟》雜誌等多家媒體進行了轉載。該文作者“從網上查找了一下人教版所有六個年級的語文課本。結果發現確實存在極大的問題”。該文羅列了小學語文教材中諸多課文,認為其中內容充斥大量“謳歌外國人、讚美外國人的文章”,並指認其為崇洋媚外心態下的西方價值觀。文章認為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對課文人物的塑造具有傾向性:歐美和日本人物具有“誠實”、“關心同學”、“聰明善良”等優良品質,而中國人物則有“懶惰”、“不守時”、“蠢笨”、“自私”等缺點。
觀察者網也曾刊發署名林書友的評論文章《小學課本里真的藏著“和平演變”?》。4月27日,人民教育出版社通過其官方微博對“教材西化”指責進行了反駁,指 其“不符合事實”。全文如下:........
回應
我的小孫女出了幼兒園,上了小學一年級。關於節假日,她嘴裡不是聖誕節,就是萬聖節,中國的傳統節日幾乎不說。這說明,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接受的知識有問題。
重點是老師都是崇洋媚外
主要是家長崇洋媚外,老師不表現的洋氣就不受歡迎需求決定供給
相關新聞
史上首次!國民黨立委2016.4.29“課綱微調案”佔領立法院主席台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史盲與史屍 中華民國很敏感 福佬沙文主義 去中國與俄國化 論語與中國風 《漢字的故事》 ABC在中國失寵了? )
習近平同知識分子座談: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
2016.4.26,習近平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習強調,勇立潮頭、引領創新,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品格。習指出,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廣大知識分子要堅持國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終胸怀大局、心有大我;堅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國國情,放眼觀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實事求是、客觀公允,重實情、看本質、建真言,多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獻計出力。知識分子有思想、有主見、有責任,願意對一些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幹部要就工作和決策中的有關問題主動徵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歡迎他們提出批評。對來自知識分子的意見和批評,只要出發點是好的,就要熱忱歡迎,對的就要積極採納;即使一些意見和批評有偏差,甚至不正確,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寬容,堅持不抓辮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各級領導幹部要善於同知識分子打交道,做知識分子的摯友、諍友。
CNN:中國巨大投資促成科研黃金時代
2016.4.28,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把目光轉向了中國蓬勃發展的基礎科學研究。報導稱,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大投資,更新硬件,吸引人才,大規模發展科研,取得了諸多成就,在基因科學方面尤為突出。比如,不少中國科學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創造了從尿液中提取乾細胞、用血液測試檢測癌症、編輯猴子基因等重大科研突破。
報導稱,中國對科研的投入已經佔據經濟產出的2%,超過歐洲;科研論文發表數量也已經躍居世界第三,僅次歐美。
報導感嘆,“未來的科技已經在中國發生。可以在這裡期待更多的重大突破。”
以下是報導全文,觀察者網獨家翻譯。........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五四運動史》)
國務院常務會議:推進中職教育免除學雜費推廣現代學徒制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16.4.27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把提升最貧困地區教育供給能力和最困難人群受教育水平作為重點任務,提高教育質量,是夯實發展基礎,促進教育公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實現全面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舉措。會議確定了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措施。一是促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合理佈局教學點,按標準配置教學設施和教師。改善寄宿制學校教學、圖書、就餐、取暖等條件,加快消除“大通舖”現象。到2018年基本解決縣城和鄉鎮學校超大班額問題。繼續實施營養改善計劃。擴大鄉村教師特設崗位數量,採取免費教育、學費補償等方式為鄉村學校定向培養教師。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完善中職學校生均經費標準,逐步分類推進中職教育免除學雜費,提高職業院校辦學能力,推廣現代學徒制,推行校企聯合,強化實習實訓,增強實踐和就業創業能力,為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創造條件。三是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新建和改擴建一批普通高中,提升鄉村高中辦學條件,加快實現寬帶接入,率先對貧困家庭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到2020年使中西部地區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四是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擴大中西部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14個省份各重點支持建設一所高校。繼續擴大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農村招生規模。五是辦好農村學前教育,支持普惠性托兒所和幼兒園尤其是民辦托幼機構發展。六是加大對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政策傾斜力度,加強民族地區“雙語”教育,增強學生髮展能力。搞好特殊教育學校和特教資源中心建設,提高殘疾人受教育比例。會議要求,要強化地方發展教育主體責任,通過改革創新留住人才、用好教育資源。
回應
農村家長對中職還是有偏見的,他們認為寧可讓孩子打工,也不能在中職學校裡學壞。有一些中職學校校風不正,意志力薄弱的學生很可能被帶“偏”。這應該也是中職教育招生難的原因。
當越來越多讀了所謂”大學“混得還沒職校出來的人好的時候,家長的觀念會變的,農村是最現實,沒城市那麼多”浪漫“思想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國式媒體監督 《謠言》 )
在美新疆留學生:中國填鴨教學 反成助力2016-04-26 世界日報
新疆學生米麗娜‧努爾買買提。 (記者楊青/攝影)
「有同學以為我是墨西哥人,也有人以為我是亞美尼亞人,我開口說中文,大家都嚇一跳」,24日獲得2015年中國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的洛杉磯私立伍德伯里大學(Woodbury University,Burbank)建築系中國新疆學生米麗娜‧努爾買買提表示,當年很不喜歡的中國填鴨式的教學,現在卻讓她在美國受益匪淺。
來自新疆克拉瑪依油田的米麗娜現為伍德伯里大學建築系四年級學生,來美留學生之前,她已在中國首都醫科大學完成了四年臨床醫學學習。2009年來美留學,是今年獲得中國優秀自費留學生中兩位新疆籍留學生之一。
「開始來美也到處亂撞」,米麗娜表示,隻身一人來到美國,語言、文化、環境、學業,都是壓力,她開始的時候甚至對自己的專業舉棋不定。後來在國內搞建築工程設計的父親鼓勵她選擇建築,才發現「在美國學建築的中國留學生,真的很少」。
但萬萬沒想到的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和四年的醫學專業大大地幫忙她在美國轉學建築,「當我用人體結構圖畫出建築架構圖時,教授們都嚇一跳」,米麗娜表示,由於中國同學少,與美國同學朝夕相處,所以很快能融入校園生活,尤其是,小時候在中國接受的填鴨式學習方式,使得她在美國大學的學生中很快能夠觸類旁通,在建築理念與寓意上更深更廣,令同學和老師刮目相看。
這位正在報考哈佛大學建築研究院的中國留學生表示,「我以前很不喜歡中國填鴨式教學,現在卻偷偷在心裡感激它」。
400多萬買學區房還是移民金融業女高管也在糾結 2016-04-25
買學區房還是移民?這個最近在朋友圈被刷屏的話題,也是北京的金融業高管徐女士所糾結的:為了兩個孩子的教育發展,花400多萬元買一套約50平方米的學區房;用差不多的資金投入辦移民。
“無論選擇哪一樣,都要費盡心力及財力,很累,但真的沒辦法。”徐女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現在加上舞蹈、鋼琴等四類教育培訓,我們每個月(兩個孩子)的教育支出已經8000多元了。”
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刺激著幾大產業的迅猛發展。首先,學區房一直是房產交易市場的暖冬產品,受二手房升溫及“二孩放開”等影響,目前的學區房諮詢量明顯上升;其次,隨著“移民爸爸”放棄買學區房,選擇移民的故事被大量轉發後,包括徐女士在內的不少家長也動了移民的念頭;此外,2007年達到1238億元規模的課外輔導市場,2015年已經突破了6000億元。
回應
我的觀點是有錢就去移民,別留在國內一臉委屈的和中低收入家庭搶資源
以前移民是因為要追趕國外,現在移民是因為國外輕鬆,移民吧。快樂教育等著你哦,空氣好,教育好,房子大,沒壓力,物價低,人和善,素質高.......
舞蹈和鋼琴可以砍掉,畫畫和書法什麼孩子沒多少興趣建議也取消為好,本來也不是必須開支,有這錢還不如多買些優秀的兒童科普讀物給孩子看,還能優化知識結構。省出來的時間帶孩子出去旅遊,感受下祖國的大好河山。當然了,最好還是移民出國,對大家都好,畢竟資源有限嘛!
第一財經日報這種漢奸黴體還在鼓吹移民,我只能說說的好,這些既得利益者趕緊滾蛋,趁早把資源讓出來最好
這文章完全是誤導,其實在美國,如果走精英之路,至少是百萬美元的學費。美國一樣分學區,好的學校所在的學區房價你移民後買的起?
精英就是這樣啊,平時都是叫著國企私有化,醫療私有化,教育私有化,到自己頭上了都買高價黃牛號去公立醫院,買高價學區房上公立學院
這些人真是笨,好像全中國就這麼幾個重點中學似的。想辦法把孩子搞到那邊,比如把戶口轉過去或者買房什麼的,成本要低得多。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
經合組織《2014年教育概覽》報告顯示,法國每年在每名大學生身上投資1.54萬美元。2005年至2011年,法國的這一投資上升了15%。所以公立大學的學生繳費是遠遠不夠實際教育開支的,而且在經費不能大幅增長的情況下,越多的留學生就會擠占越多法國學生的資源。
公立大學裡這些由教育部批准設置的分院和專業,套用中國的概念,就是計劃內招生。法國公立大學嚴格履行學生繳費走總賬制度,就是說各分院各專業學生繳納的費用,都是簽支票直接繳給大學總部的會計部門,各分院和各專業無權沾手這些收費;而且分院和專業無權隨意開設計劃外項目,所有國際的專業合作課程也受教育部規定,不能任意制定學費數額,所以他們也不能從中得利。而他們所需要的經費則由大學本部下撥,雖然會根據註冊學生人數和成就有所增減,但是和他們收取的學費沒有直接關係。
於是這樣實際上造成的一個後果,就是各分院和各專業的院長主任不能從更多的收費中受益,但是他們要承擔職責,解決開班所需要的教學資源,比如教室、教師以及相關的活動安排。
.......
回應
好文。部分國人面對洋大人往往會自行腦補,把洋大人放在神聖的位置。不過,通過文章也看到,法國官方對留學生的收費和管理還是比較成熟的,值得我們學習。感謝樓主的分析。
很多國內媒體都有意無意的犯這種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不去調查,只是自己從仰視的角度腦補。
為什麼海歸越來越掉價,還不是中國的家長一窩蜂地把孩子送出去,外國大學為了錢也不會管生源質量,兩廂作用之下海歸水準大跌,牌子已經被砸掉了,所以現在外國大學已經開始不顧吃相了,皮包大學也多的是,這裡要提醒下那些家長們,別為了混個外國大學文憑被騙了
現在的海龜早就不是當年的海龜了。我們單位同事的幾個凡是孩子出國的,幾乎百分之百的都是在國內被高考淘汰的貨色。比如我們的營銷副總的孩子,在初中里幾乎就是墊底的角色,去年出國“深造”,到大霉裡賤讀高中去了。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 《國家精英》 )
苗柔柔:為什麼法國大學院長不願意招收更多的國際碩士生?
法國“中國與盧瓦爾協會”秘書長 2016-04-19
最近筆者在國內某知名日報上讀到一篇文章,講述法國的教育。其中有這麼一段話,“(作者)曾在巴黎一大的一個學院任院長助理,幫院長處理一個國際碩士項目。要按照中國人常規的做法,這個收費不菲的項目完全可以做得越來越大,最後學校掙得盆滿缽滿。但出乎我的意料,從世界各地來報名的人越來越多,最後院長反而決定將碩士班的招生人數限定在60人。法國人這種不為金錢所動的執著,令人欽佩。”
讀到這裡,筆者不禁搖搖頭,覺得這位作者恐怕有些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了。儘管他曾任院長助理,但似乎對法國公立高等教育的某些細節、尤其是財會制度還不太清楚。筆者自己也曾經在法國昂熱大學負責中國留學生項目,前後做了十多年,自認對這個問題還是有些發言權的。
現在的歐美大學,無不把招收更多的外國留學生作為學校的工作重點,一來學校要擴大國際影響力,提高學校本身的聲望;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賺錢,用外國留學生的學費補充學校的經費。留學生的學費已經成了許多歐美大學的重要財政來源,近些年來人多錢多的中國留學生更是各校爭奪的重要目標,既能刷聲望又能賺錢的事為什麼不干呢?
文中所提的這位院長先生不願意招收更多的國際碩士生,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法國大學的財政收支體係向來嚴格,一切都要受教育部的監督。收入主要分幾個部分: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性撥款占到大頭,通常能到百分之八十以上;還有學校的各種收費,各院系、各專業以及各種培訓、合作的學生繳費;和其它來源,比如校友以及企業的讚助什麼的。
國家和地區的撥款基本上是固定數目,慣例每年會有一定的增長,但不會太多。學生繳費包括註冊費、學費、醫療人身保險費,也可以收一點學校器材使用費等(中國人會統認為是學費,但是對於法國大學來說,註冊費和保險費都不是學費),但總體受教育部規定,各個年級各個專業的註冊費用不會有太大的差別,而且數額不高,基本上從兩百多到兩千多歐元之間不等。中國留學中介大力宣傳的法國大學免學費,實際上是模糊了中國人和法國人的學費不同定義,免了學費不一定免註冊費、保險費或其它費用。
日媒:中國科技實力超過日本的背後真相是什麼?2016-04-19 環球時報
摘要:日本國立研究法人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特別顧問沖村憲樹認為,中國的科技水平已經超過日本。
日本《讀賣新聞》4月18日文章,原題:超越日本的中國科技實力——背後不為人知的真相從中國人爆買日本家電產品的現象來看,或許很多日本人認為中國的科技水平“仍處發展階段”。但是,從國家在科技研發的投入、最近發表的論文數量及大學的世界排名來細細分析,中國展現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形象。
日本國立研究法人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特別顧問沖村憲樹認為,中國的科技水平已經超過日本。他從以下幾點對中國超過日本進行了說明。
第一,向中國研究部門提供人才的大學和研究團體數量急速增加。中國的大學數量是日本的4倍多,並且還在不斷增加。學生和研究員數量也在激增。建國以來,中國一直貫徹“科教興國”戰略,近十年來,中國科技研發費用以年均20%的幅度增加,2009年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二。
第二,用“海歸政策”留住人才。在訪問中國的大學時,筆者註意到每所大學的校長都很年輕。而且,許多校長都能說流利的外語。約十年前,出國留學的人學成後幾乎不回國,政府因此提出“海歸政策”,為他們提供專用住宅、解決配偶工作及安排子女教育等,吸引許多人才回國在研究機關和大學任職。
第三,中國產學研合作緊密。在“國家大學科技園”的推動下,產學研合作發展迅速。同時,中國名牌大學與世界頂級企業的研發合作也不斷擴大。而且,在電子通信、納米科技材料、尖端測量技術、生命科學、環境技術和臨床醫學等6大領域,中國的研究水平、技術開發水平和產業技術水平均處於世界前列。尤其在太空研發領域,中國占據絕對優勢。
中國科技水平和研究水平之所以急速提高,是因為中國經常以世界第一為目標大膽地提出國家計劃,一貫將振興科技作為最重要政策,鼓勵研究領域創新,激發研究者熱情。而這也是中國的科技政策與日本的本質不同之處。(作者馬場煉成,豐豆譯)
拒絕“放羊式”、“培訓式”管理
《意見》嚴禁在本院校章程規定的EMBA辦學地點以外開展教學活動,嚴禁與教育機構聯合培養研究生,嚴禁“先上課後入學”。加強研究生課堂考勤、課程考核、論文開題和學位論文答辯過程的監督檢查,嚴禁降低標準授予學位、“花錢買學位”等行為,嚴肅查處教學評價中的權力尋租和不正之風。規範境內外遊學、訪學、考察等實踐教學活動,不得以遊學、訪學等名義,前往景點觀光旅遊。
《意見》中還要求EMBA院校嚴肅課堂紀律,嚴格審查論文答辯制度,拒絕“放羊式”、“培訓式”管理方式,保證畢業生的理論實踐水平。在師資聘用方面,原則上行政管理人員不得擔任教學任務,對教師資質進行審查把關。國家也會全國70多所EMBA院校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進行教學效果審查和財務廉政考核,對有嚴重違紀的院校進行警示和督導。
業內呼籲由市場選擇優劣
香港城市大學商學院副主任竇文宇表示,海外沒有統考,每個學校有自己的招生原則,或者他選定第三方的GMAT考試。國外EMBA教育中一般是MIX混合型,會要求提供考試成績,但如果你的工作經驗非常豐富,或經歷突出,也可靈活處理。比如測試申請人的數理、推理、語文、邏輯等基本能力。我們對國內EMBA品質擔憂是正確的,但是不是通過全國統考解決?
品牌聯盟資訊股份公司董事長,同時也是國內第一批EMBA學員的王永認為,監管EMBA質量固然重要,但“優勝劣汰”的工作應交給市場.各學校培養對像不一樣、專長也不一樣,所以不贊同教育部統一考試。但對教學紀律、論文可以出台明確要求,沒有達到可以整改。其實很多學校有EMBA也分出高下了。很水的學校有的已經招不上學生了,要求嚴格的學校品牌會更大,因為這是非國民義務教育,應該是市場淘汰的過程。
回應
好事啊,靠硬功夫考
大快人心!
教育部新規:EMBA明年起全國統考嚴禁花錢買學位嚴查權力尋租
一場被業內稱為“史上力度最大的專業學位整頓行動”正在展開:自2017年起,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將納入全國統一的碩士研究生入學,由教育部統一劃線、各學校按需調整錄取;並且從今年12月1日開始,各院校不得再自行組織EMBA招考。
這是教育部自2016年取消在職研究生聯考,將在職研究生考試納入全國碩士研究生統一入學考試後,又一納入全國統考範疇的專業學位研究生。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EMBA遍地開花,逐漸成了一種“潮流和身份的標誌”,並且EMBA總體質量近年來有所下降,功利性越來越重,甚至商界裡編出著名的“商業圈子、名校牌子、學位位子”這樣的“三子登科”順口溜。
2002年7月,中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批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32所高等院校開展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各院校開始陸續招生。中國EMBA教育採用EMBA市場化運作模式,國家賦予培養院校招生、錄取和培養方式上較大的自主權,使EMBA教育基本上與市場的實際需求接軌。教育部該文件打破了現行16年的EMBA自主招生模式。
EMBA屬於具有學位的在職培訓,旨在培養高度政治素質、責任心和職業道德的企業中、高層管理者,以更好的適應現在日益激烈的商業競爭環境。學員一般平時工作,利用周末等業餘時間進行學習,整個課程週期在18個月以上。EMBA學員至少要修滿16門課程,包括社會經濟理論實踐、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學、營銷管理、商務英語等等。
現行錄取標準是兩封企業雇主或業內名人的推薦信和一篇企業管理相關論文,學員再參加院校組織的面試,合格後方可入學。評判標準多樣,錄取靈活性較強。
起初,這是為了讓企業管理者利用業餘時間,更系統地學習和交流管理方法,但由於EMBA完全自由的自主招生政策,現在的培養學校存在入學審核不嚴格,招生標準不統一、教學質量、學生質量參差不齊,收費混亂等現象。而且在職學習只有周末上課,課堂學員考勤制度執行不嚴格、畢業論文水平不過關、課時無法保證卻可順利畢業,部分院校甚至出現“花錢買學位”的現象。
教育部:6成“海歸”是女性擇偶難是回國主因
教育部2016.3.25發布《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顯示近幾年每年回國人數與出國人數的比例為70至80%,即絕大多數留學人員學成後選擇回國就業。教育部最近公佈的數據顯示:有79.87%學成留學人員選擇回國發展。
2014年我國留學回國就業人員中,女性比例高於男性,佔59.16%。80.70%的留學回國就業人員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9.49%為博士研究生學歷,9.81%具有本科和專科學歷。留學人員回國比例持續提升,主要是因為國內發展環境更具吸引力。而女“海歸”較多,主要是由於在海外找工作、戶籍、解決個人問題都相對困難。所以今年的留學生春季招聘會將與FESCO (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相親會,解決留學生們的實際問題。
從專業來看,不同學歷背景的人群留學專業方向存在較大差異。博士學位的主要專業方向有化學、材料、經濟學、電子與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和計算機科學。而碩士研究生學歷人群中,人數比例較高的專業方向為金融、會計、工商管理、管理學和國際商務等。本科和專科的專業構成接近於碩士研究生學歷組,主要為工商管理、經濟學、會計等。
博士去美國、碩士愛英國,本專科去韓國最多
北上廣深吸引力下降,近5成海歸碩士月薪不足5000元
三分之二願意進企業,創業意願僅有3.32%
留學潮
美媒:中國留學生太多成大學教學“負擔”
留美大學生不滿周圍全是中國人轉學至小學校
中國學生是德最大留學生群體獲資助遠不及巴西
回應
月薪不足5000還有這麼多人搶著回來?不是說好了,混不好就不回來了的嗎?看來國外更不容易找到工作才是真的。
同事中先後有幾位海龜碩士美女,實話實說,除了家裡比較有錢、比較會打扮、偶爾飚幾句英文以外,確實一無所長,包括其專業領域。
留學過的女人,相當比例私生活比較亂。
我就知道觀察者網的直男癌們會酸。說好的男人更有家國情懷呢?一看到不符合自己的想像的就開始攻擊這群女學生私生活,我就不信去外國的男人都守身如玉的。
回來也不好解決婚姻問題吧,畢竟現實就是男高女低比較容易
相對比國外好,國外結婚後就成了家庭婦女,很少有就業,更別說做自己的原專業。外國女人結婚後就沒有自己的姓氏了。
公知大V噴子:國外人權保障比中國好多了,女人結婚後都沒有自己的姓了
說的太對了,國內那麼多女權主義者叫喊不平等,張嘴就說別人直男癌,事實最打臉。
新媒:中國88所大學學科進全球400強位列全球第二!
新加坡《聯合早報》2016.3.22文章,原題:QS世界大學排名公佈中國 88所大學學科進全球400強當地時間3月22日,總部設在倫敦的QS公佈第六版《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國88所大學的學科入選全球400強,位列全球第二。
根據最新排名,中國有88所大學學科進入全球前400強,僅次於有164所大學進入400強的美國,位列全球第二。此外,英國排名第三(78所),德國第四(51所),法國第五(50所)。
清華大學有3項學科入選全球前10強,分別是建築、土木工程和材料。北京大學有兩項學科入選全球前10強,分別是現代語言和語言學。
另外,中國還有7所大學的65個學科排名進入全球前50強,在去年50個學科的基礎上新增23%。其中,北京大學26個,清華大學21個,上海交大9個,復旦大學4個,同濟大學3個,浙江大學1個和中國農業大學1個。
回應
妖怪召喚術——日吹
公知大V噴子日日噴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共的國企社保與醫保改革 流感政治學 )
我不妨舉些具體的例子。美國的大學生中,許多人不要說閱讀,就是連too和to、than和then的區別都不知道。這還怎麼讀書?程度低,學校無微不至地給補課,還有一幫諮詢顧問、心理專家提供服務。最為極端的例子,就是有些學生有閱讀困難症,即腦子有些缺陷,無法處理文字信息,有點類似殘疾人了。按照美國國會通過的法律,這些人有受教育的權利,學校要照顧。於是,這種學生上課,有專門的人陪著幫助記筆記。這麼昂貴的教育,當然不可能沒有效果了。更不用說,美國各大學爭相建設豪華宿舍、豪華健身房等設施,最終的賬還是會折入教育成本。總之,美國大學的業績,建立在巨大的投資之上。這代美國大學畢業生為此背上的學貸總額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成為美國的下一個債務危機。奧巴馬最近試圖推動國會通過法案,試圖緩解學貸負擔,包括減免部分學貸,但遭到了共和黨的封殺。
可見,美國大學畢業生在全球化競爭中,比起芬蘭、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同齡人來有著致命的弱勢。雖然美國大學的教育比較有效,但因為中小學基礎沒打好,無法四五年內補回來,絕對素質不如人。最要命的是,畢業往往背一屁股債,難以買房、創業,整天為了還債、付房租而奮鬥。如果事業需要繼續深造,則意味著更多的學貸,一點緩衝的餘地也沒有,難以為長遠考慮。這也是美國社會流動性不如歐洲的原因之一。芬蘭的孩子只要聰明勤奮,一路讀完大學研究院,不用操心費用,事業起步時無債一身輕。即使父母沒錢,大致也能和富家子弟在差不多的起跑線上競爭。美國的大學,則是錢堆出來的。光聰明未必管用。父母沒錢,你即使能讀完也要面對巨大的債務負擔。
總而言之,美國的大學,對於支付得起學費的人來說,還是能夠提供有效的教育的。但是,僅靠大學的優異,無法解決義務教育根深蒂固的問題,更無法解決貧富過度分化的社會痼疾。這也就造成了一大怪現象:美國充滿了世界一流大學,但整體的國民素質,卻在發達國家中處於下流。
薛涌留學預備課程
回應
作者似乎很幼稚,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美國的創新能力很強大,經濟很強,國民素質很好。否則如何做世界老大?
美國的大學是“世界一流”嗎?2014-08-01薛勇
美國的大學是“世界一流”。這已經成了共識,或者說常識。根據倫敦的Times Higher Education的全球大學排名,美國大學佔據了頂尖的25所大學中的18所。根據上海交通大學的全球名校排名,美國占據了頂尖25所中的19所。中國當今的留學潮,也是以美國為首選目的地。
然而,美國有4000多所大學,質量參差不齊。另外,大學排名,往往是按照學校的設施、資源、教授、研究成果等等數據衡量的結果。如果拿學生質量進行比較,又會是怎樣一番圖景呢?
Kevin Carey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文章,引用的就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人能力評估”的測試數據。比如,24個發達和中等發達國家16-29歲受過大學教育的人口的數字測試平均成績,奧地利第一,326分,比利時第二,325分,芬蘭第三,322分,捷克和日本並列第四,318分…… 各國平均為305分,美國僅296分,倒數第八。文字測試成績,則是芬蘭第一,日本第二,美國的成績好於數字測試,但依然低於各國的平均線。所以,以大學生的平均質量而言,美國的大學,在世界24個發達和中等發達國家中,明顯處於劣等地位。
那麼,這是否證明美國的大學多是“菜校”呢?也不盡然。美國的大學生之所以素質這麼低,是因為中小學的基礎太差,靠大學四年追不回來。這同樣可以用“成人能力評估”的測試成績衡量出來。其中一個最為簡潔的辦法,就是比較一下各國的大學畢業生和高中畢業生在“成人能力評估”測試中的得分。大學生比起高中生來,當然會得分高不少。但美國和芬蘭,大學生比高中生的分數高出48分左右,居世界第一。比利時緊隨其後。日本的大學生比高中生僅多出22分。可見,在美國、芬蘭的大學裡,學到的東西最多,提高幅度最大。但是,因為美國的義務教育水平太低,學生進大學時已經輸在“起跑線”上,靠大學幾年很難追回來,大學畢業時學生的絕對成績,還是落後於大多數發達國家。日本的大學,可謂表現平平,學生水平提高的幅度不大。但因為上大學前基礎打得好、起點高,靠吃老本兒也依然能保持相當領先的素質。
芬蘭的大學對本國學生是免費的,美國的私立大學則一年費用動輒五六萬美元。本州的州立大學,也要兩三萬。當然,世上沒有免費午餐。免費的大學教育最終要納稅人埋單。這是歐洲相當普遍的現象。美國的大學生們,在大學裡獲得的進步不過是和芬蘭學生並駕齊驅,美國大學生所獲得的提高,成本特別大。
學測48級分進台大森林 系主任說話了2016-03-10聯合報 袁孝維
繁星入學放榜了,學測四十八級分進台大森林系成了討論的話題。身為系主任,我看到兩件事情,第一、大家不甚了解繁星計畫的原意與質變;第二、台灣的高教在拚命修補中學教育的破網,結果補成了一張爛網。豈不堪憂?
第一、繁星入學原意是要降低城鄉差距,讓表現傑出的弱勢高中生可以進入前段大學就讀喜歡的學系,而不以學測成績為唯一的考量。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然後就有學生特別轉到鄉下或私立高中就讀,有學校為學生造假成績,有學生為了進台大而選擇學測標準寬鬆學系,管他什麼興趣或志向。
我相信大部分繁星生仍是在立意良善政策下進入台大就讀,但其中也不乏存在變質的繁星生。所以有些人課業跟不上同儕,有些根本是策略性選擇學系就讀,不論如何,都是令人沮喪或浪費了高教資源。
第二、我們的中學教育沒有提供讓年輕人了解自己、探索性向的環境與機會。訓練出一批讀書考試的機器人,卻妄想擠進大學之後,再藉由大學教育來喚醒他們內心的渴望,不啻緣木求魚。
所以台大減少必修學分,放寬轉系要求,鼓勵輔系、雙主修、學分學程,減少授課周數,訓練老狗翻轉教學…花樣之多,令人嘆為觀止!殊不知,本質沒有改變,我們複製歐美的高教伎倆都只是皮毛。我們以為增加了大學裡的自由與彈性,其實只是在將中學所織的破網補成爛網。
在推甄入學口試裡,聽著千篇一律「我喜歡親近大自然,進而想要保護森林環境,啟蒙於小時候我的叔叔(或伯伯、或阿姨、或鄰居)帶著我爬山、認樹認動物…」,然後我看到這個學生又申請物理、電機、法律,怎麼可能有這樣寬廣的興趣?還是怎麼可能如此可悲的沒有自我?進到了大學,再依循著成績高低來轉系,彷彿轉到了學測成績高的學系就是賺到了。
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眼睛的閃亮與求知欲,是老師們最大的動力與欣喜。在現行的氛圍下,我們想要打破過去大學聯考的僵化與不人性化,期望藉由推甄、繁星來改善;然而,很可惜的,執行多年,卻讓人有些懷念過去的大學聯考是公平的,不耍心機與手段的,是窮人可以翻身的。
培養中學生開始探索自己、思考未來志業,以興趣為導向選擇大學學系就讀,否則台灣高教最大的危機,是學生不知為何來念書,老師不知為誰在教學。
樓上很多人提到了那1%,就算1%吧。非常殘酷的事實就是,我們的基礎教育扼殺了那1%的發展潛力。你能想像的,一個物理學天才卻要花同等的時間去學習英語化學語文等等,留給物理的學習時間,只能是六分之一或是八分之一。這就是為啥我們國家有大量的基礎應用型人才,創新卻是短板。
別逗,我見過的學神天天打籃球也能上清華。真正的天才能被考試難倒?
真的,層主別逗了,那1%就是邊玩遊戲都能上頂尖大學的天才,這種人在什麼環境都是能冒尖的。
天才向來就是在教育體制外成長,所以教育體制和他們沒有關係。體制確保的都是大多數人的公平,少數天才覺得自己牛逼就不要上學,自己家教.
其實,奧巴馬的數學也很差的!不信,他肯定算不出下題:美國在南海折騰,每天花5美元,從中國獲得1美元的補償,折騰3天下來,美國的損失比中國多了多少美元?
德國柏林爛尾機場將再度後延至2018年
據德國《圖片報》2016-03-08報導,柏林勃蘭登堡機場再出問題,因防火措施不過關,再次延遲交工。
這項當地政府的“面子工程”如今徹底成了財政拖油瓶。該機場原計劃交工日期在2011年,卻因多處設計失誤和施工缺陷,遲遲不能啟用。
回應
新機場有超過兩萬處不符合規定的地方:如線路管道鋪設不達標;登機辦理台數量過少;行李傳送帶數量不夠;製冷設備功率太低;機坪跑道若兩架飛機並排起飛,可能出現空中衝撞等危險事故;噪音污染治理要重新設計等等。元首如果在世,立馬把責任人押送威斯豪辛!
公知們早就說過了人家工人福利好,哪像某國工地天天開工不休息的
又一個神話破滅,公知們能醒過來了嗎
公知們是裝睡,能醒過來嗎?
這事充分說明了德國人的嚴謹不符合要求,無條件返工。不像某國為面子忽視質量。網易,我明天可以來上班嗎?6美分就妥妥的
人家都是5美分,你想破壞市場規則嗎
有這麼長時間,中國人都能建好幾個機場了。嚴謹的德國人你真的不打算讓基建狂魔給你演示一下嗎?
呵呵,你讓德吹馮小剛情何以堪哦,啦啦啦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德國與日本的省思》 中國山寨經濟 中國製造業 《教改錯在哪裡?》 快樂學 《學習已經落伍了》 神童製造所 《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 《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 《非學校化社會》 )
美國人的數學有多差? (2+2+5)÷3 把美國大二學生整懵了 我們採訪到了出題的中國老師
假設有2隻老熊貓和1只年輕熊貓,老熊貓每天生產兩碗麵條,年輕熊貓每天五碗,請問,平均每隻熊貓生產幾碗麵條?
相信答對這道題的你,並沒有什麼自豪感。當然,看完這篇文章之後得另論。今天,小編刷微博注意到這條消息:“仍有學生解不出來,令人遺憾。但這位小朋友通過畫圈圈數數的方式找到了答案,這是要點讚的!”
看完這段描述,我基本肯定這應該是位小學老師了。但是本著認真、負責任的態度,還是私信確認了下。看著這位老師的回复,我有點蒙圈了。
“大二以上學生的選修課……”
What?大二?!
好吧,怪我忽略了“美國學生”這幾個字。可就算一直聽說美國基礎教育對計算能力有多不重視,我也是萬萬沒想到,這樣國內一年級都會的算術題,居然是大二學生的期中試題?還有很多人表示太難了?
........
回應
為了讓1%的人更好統治,當然最好把剩下的99%變成傻子
然而國內現在有一群人明明自己就是那99%之內的,反而想要主動去當傻子
中國是把所有學生當精英來培養
美帝大搞愚民教育,中或輸
不能一味迷信西方教育思想,反智教育要不得!看看好多國人都被洗腦成啥樣了?!
美國人的題目都是這樣的,要保證小孩開心有趣。國內課改也一樣,真正學習的有幾個?
呵呵,你懂什麼是課程改革嗎?他把學生當成課程建設的主體,並以學生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
人的智力是有差異的,這是客觀現實。但是又有那個家長承認自己的孩子傻。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就要在智力平等的基礎上教育每個學生和要求每個老師。
這樣的文章能說明什麼?能說明為什麼四成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來自美國,為什麼世界頂尖的科技在美國,世界上最有創意的大腦在美國,為什麼美國對全世界的高精尖人才具有吸引力,為什麼中國清華,科大,交大等等名校的工科系整個係都在美國
說明1%的精英們拿諾獎,當蓋茨,指揮兔國99%的人掙美元,在將美元借給美國養活99%的蠢材。
中国发现世界最早草本被子植物:震惊世界(图)2016-03-08新华网
1.64亿年前 中侏罗世地层中的一种草本植物化石被我国科学家发现,这个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草本被子植物的发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前人提出的被子植物演化观。这一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发表在中国近日出版的《地质学报》英文版上。
这一被命名为渤大侏罗草 的植物化石,是渤海大学古生物中心的韩刚教授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发现的。植物化石看起来是一个典型的草本植物,虽然不到4厘米高,但根、茎、叶、果保存完整。
“果实的出现表明该植物已经成熟,指向其被子植物属性,因此渤大侏罗草无疑是一个被子植物。”研究者韩刚说。
这个看似平常的结论考虑到侏罗草出土在中侏罗世年代就变得意义非凡,因为目前欧美植物学界大部分人认为被子植物起源于早白垩世,而渤大侏罗草的年代比早白垩世提早了大约4000万年。
我国著名植物学家李秉滔用“了不起的发现 ”来评价渤大侏罗草。
他告诉记者,被子植物是当今世界上最为繁盛的植物类群,但是其起源和早期演化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先前的植物系统学家认为被子植物中木本类是最为原始的,而草本形态被认为是从木本演化而来的。渤大侏罗草的发现,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教科书中常见的被子植物演化观。
本次研究的合作者包括渤海大学刘雪凌,国家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刘仲键教授,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詹克平博士(法国籍),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毛礼米、王鑫博士。
81、建設50個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產業基地。
82、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
83、新增用氣450億立方米,替代燃煤鍋爐18.9萬蒸噸。
84、對江河源頭及378個水質達到或優於III類的江河湖庫實施嚴格保護。
85、開展1000萬畝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復和4000萬畝受污染耕地風險管控。
86、建設5座中低放射性廢物處置場和1個高放射性廢物處理地下實驗室。
87、推進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關係國家生態安全核心地區生態修復治理。
88、建設大尺度綠色生態保護空間和連接各生態空間的綠色廊道。
89、推進邊疆地區國土綜合開發、防護和整治。
90、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27萬平方公里。全國濕地面積不低於8億畝。
91、發展特色產業,實現3000萬以上貧困人口脫貧。發展勞務輸出,實現1000萬人轉移就業扶貧。對“一方水土不養一方人”地區約1000萬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搬遷。
92、改造建設百萬公里農村公路。
93、讓未能升學的貧困家庭初高中畢業生都能接受職業教育。將所有符合條件的貧困家庭納入低保範圍。
94、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實施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加強普惠性幼兒園建設。
95、重點支持若干所高校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
96、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
97、重大慢性病過早死亡率降低10%。每縣重點辦好1-2所縣級公立醫院。打造30分鐘基層醫療服務圈。
98、青年體質達標率達到95%%以上。
99、實施中華古籍保護計劃。
100、建設講好中國故事隊伍。
回應
樁樁件件關乎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社會發展、民生幸福,我舉雙手贊成,並且充滿必勝信心!
TG這點比較好,言必行,行必果。
好大的手筆!好大的氣魄!我被震驚了!
發揮社會主義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用事實來回答置疑再好不過。
制定正確的計劃,政府的有力執行,人民的努力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
第一項就是自己所學的專業!爽 不過要達到第14項的條件,就得讀完博士在回國了。不光對國家的未來信心滿滿,現在對自己的未來也有信心了。
除了中共,誰也沒有這樣的大規劃,大擔當,大躍進,大光明!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6_03_05_353022.shtml
51、建設城市群交通圈。
52、新增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約3000公里。
53、實現村村直接通郵。
54、加快構建車聯網、船聯網。
55、推動駕駛自動化、設施數字化和運行智慧化。
56、建設高效智能電力系統。
57、對燃煤機組全面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
58、開工建設常規水電6000萬千瓦。
59、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
60、推動緻密油、油砂、深海石油勘探開發和油頁岩綜合開發利用。
61、建設水電基地和大型煤電基地外送電通道。
62、建成國家石油儲備二期工程。擴大天然鈾儲備規模。
63、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0億畝以上。
64、建設引黃入冀補淀、引江濟淮、引漢濟渭、滇中引水、引大濟湟、引綽濟遼等多項重大引調水工程。推進南水北調東中線後續工程建設。
65、建設西藏拉洛、浙江朱溪、福建霍口、黑龍江奮鬥、湖南莽山、雲南阿崗等大型水庫。
66、建設西江大藤峽、淮河出山店、新疆阿爾塔什等流域控制性樞紐工程。
67、基本完成流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244條重要河流治理。
68、推進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加快推進約1億人居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69、培育形成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鮮明的新生中小城市。
70、發展具有特色資源、區位優勢和文化底蘊的小城鎮。
71、建設一批新型示範性智慧城市。建設一批示範性綠色城市、生態園林城市、森林城市。
72、建設海綿城市。
73、建設地下管廊(網)。
74、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0%。
75、實施特殊類型地區發展重大工程。
76、在膠州灣、遼東灣、渤海灣、杭州灣、廈門灣、北部灣等開展水質污染治理和環境綜合整治。
77、突破“龍宮一號”深海實驗平台建造關鍵技術。
78、在北極合作新建岸基觀測站,在南極新建科考站,新建先進破冰船,提升南極航空能力。
79、逐步形成全球海洋立體觀(監)測系統。
80、實施重點用水單位監控工程。
21、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
22、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追溯信息系統。
23、實現“百縣千鄉萬村”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工程。
24、加快大型飛機研製。
25、發展新一代和重型運載火箭、新型衛星等空間平台與有效載荷。
26、發展深海探測、大洋鑽探、海底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等裝備和系統。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開發和工程化。
27、研發新一代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
28、研製高檔數控機床。
29、大力發展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和軍用機器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各領域商用。
30、開發適應各種耕作條件的先進農機產品。
31、研製核醫學影像設備、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無創呼吸機等高性能醫療器械。
32、開發應用具有中醫特色優勢的醫療器械。
33、研製先進化工成套裝備。
34、培育集成電路產業體系,培育人工智能、智能硬件、新型顯示、移動智能終端、第五代移動通信(5G)、先進傳感器和可穿戴設備等成為新增長點。
35、加速推動基因組學等生物技術大規模應用。
36、加速北斗、遙感衛星商業化應用。
37、發展儲能與分佈式能源。
38、大力發展形狀記憶合金、自修復材料等智能材料,石墨烯、超材料等納米功能材料等高端材料。
39、全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0萬輛。
40、建設高速大容量光通信傳輸系統。
41、建設物聯網應用基礎設施和服務平台。
42、支持公共雲服務平台建設,佈局雲計算和大數據中心。推動貴州等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建設。
43、加快國家統一電子政務網絡建設應用。
44、打造電子商務國際大通道。
45、構建國家網絡安全和保密技術保障體系。
46、高速鐵路營業里程達到3萬公里,覆蓋80%以上的大城市。
47、加快推進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約3萬公里。
48、建設川藏鐵路等沿邊鐵路。
49、建成北京新機場。新增民用運輸機場50個以上。
50、大力推進上海、天津、大連、廈門等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高港口智能化水平。
“十三五”,中國要上的100個大項目 2016-03-05
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隨著今年全國兩會漸入佳境,今天,發改委也公佈了“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用全國人大發言人傅瑩的話來說,“十三五”是我國第一個百年目標的最後一個五年,大家非常期待,希望能夠吃到“定心丸”。
工信部部長苗圩上月表示,工信部今年的一個重點任務是啟動實施飛機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重大專項
可是,嫌文件太“硬”啃不動怎麼辦?別擔心,這五年里中國要做的100件事,都在這裡了:(新華社記者:任珂、方棟、李來房 整理)
1、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
2、深海空間站。
3、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機。
4、腦科學與類腦研究。
5、國家網絡空間安全。
6、深空探測及空間飛行器在軌服務與維護系統。
7、種業自主創新。
8、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9、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10、重點新材料研發及應用。
11、在優勢科研領域設立一批科學家工作室。
12、在重點學科領域培養扶持一批青年拔尖人才。
13、培養1萬名精通戰略規劃、資本運作、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會法律等專業知識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
14、引進1萬名左右海外高層次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遴選支持1萬名左右急需緊缺的國內高層次人才。
15、每年培訓百萬名高層次、急需緊缺和骨干專業技術人才。
16、在全國建成一批技能大師工作室、1200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培養1000名高技能人才。
17、確保建成高標準農田8億畝、力爭10億畝。
18、建設國家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和研究體系。建設海南、甘肅、四川等國家級育制種基地和100個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
19、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億畝。
20、建設500個全程機械化示範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0%左右。
《自然》確認中國煤製氣里程碑式重大突破:高效低耗
2016-03-04,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透露了這一最新研究成果。
據悉,包信和院士(現任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教授)和潘秀蓮研究員領導的團隊在煤氣化直接製烯烴研究中獲得重大突破,顛覆了90多年來煤化工一直沿襲的費托路線(簡稱為FT ),他們摒棄了高水耗和高能耗的水煤氣變換制氫過程,創造性地直接採用煤氣化產生的合成氣(純化後CO和H2的混合氣體),在一種新型複合催化劑的作用下,高選擇性地一步反應獲得低碳烯烴,破解了傳統煤化工催化反應中活性與選擇性此長彼消的“蹺蹺板”難題,為高效催化劑和催化反應過程的設計提供了指南。這項成果被業界譽為“煤轉化領域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
回應
每天來觀網,中國真的是一天一個變化,讓人都反應不過來,今天技術突破,明天創新發明,後天太空探索,大後天海洋戰艦……中國的強大一步步走出來了。
居安思危,現在油價便宜,不等於能一直便宜。中國終究是煤多油少的國家,要基於煤炭來解決化工問題。將來石油再漲起來,汽車可以變電動,但就目前的技術,塑料和橡膠還必須靠石油。如果搞定這個,將來山西就會是個超級“油田”了,每個小區都會有非常廉價的大型塑料玩具(托這次油價下跌的福,大型塑料玩具已經從高檔小區向普通居民區普及了)
要讓普通百姓懂的,就需要簡單明了,講了一堆科學術語,誰明白?浪費好題材,希望通俗易懂,好東西才能及時推廣。
來,你用普通老百姓懂得語言科普一下啥叫引力波和時空彎曲。這是新技術,本來就是辛辛苦苦研究出來的科技前沿,其他國家的科學家還沒搞明白,你就想讓老百姓都懂,你咋不一口吞了天呢。
此文一般理科生都能看懂,發明新方法關鍵是兩點,改變了催化劑種類和反應發生的場所。
你不懂就對了,如果你都懂了,那就不能稱作“里程碑式重大突破”
你只要懂這東西很牛逼即可
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做到所謂的通俗易懂的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煤礦》《石油世紀》 中國石油大戰略 大陸環境危機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
研究稱顯示屏令2050年地球半數人口將會是近視 2016-02-28
電腦、智能手機、平板、虛擬現實顯示器...人類越來越多的時間都花在凝視著眼前的顯示屏上。一項研究對這一趨勢發出了警告,認為到2050年地球半數人口都會是近視,其中五分之一的人有失明的風險。專家建議父母讓孩子多去室外活動和定期檢查眼睛。
根據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的估計,目前全世界有20億人口近視,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會增長到50億,高度近視的人數也在快速增長。
回應
這是一個很好、很對的建議。據報導說有5歲小孩因大量時間玩Ipad,導致近視眼900度,天哪!建議我國教育部很好的研究如何防止兒童和少年近視的大量產生。否則,今後招飛行員、宇航員、特種兵甚至外科醫生都很難很難。
外國落後了,中國早已超過50%,咱們中國的大學生快要接近100%了。外國朋友們,你們就哭去吧。
我小孩子沒玩手機,沒看電視、電腦,一樣近視眼,才小學四年級。繁重的功課,擠迫簡陋缺乏光線的教室,可能是主要原因。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快樂學習 眼睛鬧水荒 3M博視燈 提升網路訊息 《誰在上網》 網路社會學 網路解憂丸 電玩與暴力 《質疑資訊社會》 《網路裡的小孩》 《兒童與電視》 搜尋成癮 《誰沒部落格》 誰是宅族 越寫,越聰明? 越讀,越聰明? 《電子書》)
王四新:校園欺凌,輕罰就是縱容 2016-02-19 環球時報
據美國媒體報導,南加州3名中國留學生施虐同胞案於17日在洛杉磯波莫那高等法院宣判,三被告人分別被判6年、10年和13年監禁。從美國法律來看,在一些州,未成年人並沒有被作為特殊的群體,而且也沒有減輕懲罰情節。
此消息經國內媒體報導後,有不少國人感覺判的重,認為如果這起案件發生在中國,處罰應該輕不少。從美國媒體披露的案情看,雖然起因是年輕男女留學生之間因戀愛關係引發爭風吃醋而導致,但年僅18歲的中國留學生嫌犯用非法綁架、關押及殘忍手段折磨另外兩名女留學生,而且導致兩人嚴重受傷。這些在美國法律裡都是非常嚴重的犯罪行為。
從美國法律來看,在一些州,未成年人並沒有被作為特殊的群體,而且也沒有減輕懲罰情節。美國是通過對凌虐者嚴懲,來表達對這一行為的否定態度,從而達到對同齡受害者的保護。
同時,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就是通過司法判決來輸出的。法律上的懲戒顯示了對某種行為的絕對不容忍。回到此案,美國法院對中國留學生的判罰,體現了對受害者的尊重。
不少人認為,這3名留學生的行為與中國國內的校園風氣和法律環境有著一定關係。在國內,類似的青少年之間欺凌事件最近頻現於互聯網,施暴者大多只是受到批評教育,頂多被退學,極少受到法律的製裁。
但筆者認為,現代社會需要對這種思想做出調整和糾正。現代社會傳媒發達,孩子成長比以往更快,現在十四五歲的孩子很多東西都會了。所以我們不能固守原有的年齡界限,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應作出適當調整。如果在明白的情況下,不承擔刑事責任,那就成了縱容,變成法律的漏洞。尤其最近少年凌虐的視頻經常流傳網絡,由於未受到足夠嚴厲的懲戒,引起一些青少年模仿。所以,國家法律應該對這種行為堅決說“不”。(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副部長、教授)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教改錯在哪裡?》 教改與體罰 體罰與霸凌 體罰險熱賣 快樂學習 )
中國科學家:願在巴西建蚊子工廠2016-02-23 環球時報
全世界每年有數億人因蚊蟲叮咬患病,而最近出現的能致“小頭娃娃”的寨卡罪魁禍首也是蚊子。為對付蚊子,各國研究人員想了很多辦法。我國中山大學教授奚志勇所帶團隊的技術全球領先——生產和釋放攜帶共生菌沃爾巴克氏體的雄蚊,它們與野外雌蚊交配後產下的卵將不會發育。21日,奚志勇前往巴西參加寨卡疫情防控專家會議。作為中國的唯一代表,他將把中國的蚊媒絕育技術介紹給巴西。
環球時報:去年7月啟用的廣州沙仔島蚊子工廠,產能已達每週100萬隻?
奚志勇:我們廣州的蚊子工廠去年已經達到這個產能。我們這個生產工廠是世界上最大的,面積超過3500平方米,有4個車間,每個車間按照現有技術能夠每週生產500萬隻雄蚊。我們的目標是未來5-10年達到每週25億雄蚊產量,基本清除中國南部各省重要人類居住區的傳病伊蚊。
環球時報:路透社最近稱,美國生物技術公司英創鬆的子公司Oxitec將在巴西設立新的轉基因蚊子工廠。據報導,他們去年在巴西皮拉西卡巴釋放了2500萬隻轉基因蚊子,使該地區蚊子幼蟲減少了82%。同轉基因技術相比,我們這個技術有哪些特點或優勢?
奚志勇:兩者各有優點。我們這個最大優點是它是一個徹底的天然系統。我們沒有在環境中加入任何外源的東西,我們使用的是一個自然界天然存在並且人類一直都在接觸的共生菌。去年,在持續釋放區我們投入了約650萬隻雄蚊,最終達到幾乎百分之百地清除蚊子幼蟲。在釋放的最後一整個月裡,我們最終只監測到一個孵化的幼蟲。而成蟲的控制效果,也達到97%。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我們的技術跟轉基因技術比更有吸引力。
環球時報:這個共生菌滅蚊技術是中美聯合開發的?
奚志勇:確切地說,這是中國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合作項目。參與項目的人員超過9成是中國科學家,主要資助方是中國政府,但項目早期也得到美國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和蓋茨全球健康大挑戰聯合基金的資助,獲得了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支持。現在關於沃爾巴克氏體共生菌的應用研究都基於我們團隊在2005年取得的技術突破,故我們是這個核心技術的首創者。
相關新聞
各界專家研發對抗“寨卡”方法包括製造轉基因蚊子等
科學家發現“寨卡”病毒或已擴散至普通蚊子
另參【圖博館】:是小黑蚊咬的 疾病政治學 流感政治學 中共的國企社保與醫保改革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如果說第一位“偽民社科”身上還有那麼一丁點學術氣息的話,第二位“偽民社科”在筆者看來則是不折不扣的妄想家。在一次人大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辦的演講活動中,此人令現場的所有中國老師和學生汗顏。此次活動的主辦方邀請到了美國著名的學者約瑟夫·奈,演講主題為“中國共產黨的軟實力”。在演講結束後的問答環節中,此人“自告奮勇”地冒出來說想要發表一些評論。他首先聲明他當年的主修外語為俄語,聽不懂英語,所以評論的主要依據是主持人對約瑟夫·奈演講主要內容的陳述。再之後的幾分鐘內他滔滔不絕,雖然我們始終無法準確把握其核心觀點,只記得他的言論涉及了中國政黨制度、民主與自由、中國社會問題、科研機構與高校弊端等諸多話題,還汲取了一些中國政治陰謀論的“智慧”。他還聲稱中央政策研究室的老師已經採納了他的意見。儘管主持人多次請其陳述自己的問題,此人仍然激情四射滔滔不絕,現場的其他人無不一臉尷尬加苦笑。
“百花齊放”的人文社科學界難免出現“偽民社科”,這些奇葩們開得一朵比一朵鮮豔。想去實現全球治理的完善、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實現和中華民族的複興令人敬佩,只是你們提出的藍圖太過耀眼。儘管我們不能一概否認這其中的膽識和魄力,但畢竟真正的學者取得成就不是來源於自己的憑空想像,而是多年的辛勤付出和一點點的積累以及嚴謹踏實的探索。
回應
我現在明白天涯房產,國觀之類的地方存在的意義了,總得有地方圈住這些東西(公知大V噴子)啊
“偽民社科”們醉心於自己的臆想之中,對各種晦澀的學科術語操之即來,然而研究的材料多來源於各大論壇、網站,研究資源缺乏可信性,研究方法混亂,推理過程邏輯跳躍、錯誤百出,缺乏對經驗事實的充分了解。他們只記得“大膽假設”,不在乎“小心求證”,更是將“論從史出”活生生地變成了“史從論出”、“有論無史”、“有論假史”。更令人無語凝噎的是,他們總是擁有超越常人的自信和無比執拗的性格。秉持著“哲學家們的任務是改變世界”這一信念的“偽民社科”們大多幻想著能夠改造社會,因此這些人廣泛地在媒體與社交平台等領域發聲,他們造成的負面效應與自然科學界的“偽民科”相比可能更大。
因為校園的開放性,筆者在人民大學學習期間就遇到過這麼一些“偽民社科”,常常以其令人瞠目的行為和理論來擾亂正常的教學與研究活動。在這些“偽民社科”中,就有這麼兩位讓筆者記憶深刻。
第一位據其個人的介紹是資深的國際政治學與中國外交研究者。作為一名聽眾,他在2016年1月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舉辦的“中國國際問題高級講壇”上受到了諸位參會者的“充分關注”。在為期三天的講壇上,他幾乎在每位老師授課結束之後都會非常積極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在主持人沒有邀請他的情況下,他也會自己跳起來,先對主持人做一番批判,然後再發表其係列高見)。北大的王緝思教授、國防大學的李莉教授等學者先後有風度地回答了他的問題,儘管他的問題有些讓人哭笑不得:“釣魚島現在處在這種危機情況下,中國到底能不能,有沒有決心到釣魚島進行核試驗?”“我們的'一帶一路'將引領大批中國企業走出去,那麼中國到底準備何時推動全世界創立保護我國企業利益的國際法?”……更誇張的是,他聲稱自己的成果已經吸引了法國、德國等國家學者的重點關注,更是有很多專家想要與其建立合作關係。據現場的一位博士生介紹,此人經常出現在人大哲學院、歷史學院等活動中,老師們也拿他沒有辦法。
程超:除了偽民科,還有“偽民社科” 社科工作者 2016-02-23
郭英森藉著美國科學家探測到引力波這一重大發現也跟著火了,也許這是他的“科學研究”取得最多人關注的一次。網絡普及了,知識卻追不上網絡的步伐,一些缺乏談資的人一次又一次地醞釀著社會話題,又一個鮮活的“被嘲笑的夢想”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在眾多微博大V和微信平台的推波助瀾之下,老郭儼然成為了民間科學家的成功代表,也成為了網絡民粹對中國科研體制乃至政治體制進行口誅筆伐的最新案例。引起我們思考的是互聯網帶來的網絡民粹的狂歡一次又一次掀起輿論新的高潮,而我們卻顯得如此無力。
有關民間科學家的討論不是一個新的話題,在媒體上我們不時就可以看到一些不是科班出身,沒有經過嚴格的方法論訓練,並且游離在體制外、沒有固定資金支持的學術愛好者們滿懷熱情地進行研究的報導。不得不說,他們之中的確有很多前輩腳踏實地、不辭辛勞,取得了令人欽佩的成果。這些人理應得到我們的敬意,因為他們付出的努力也許超出了我們的想像,是真正的中國民間科學家的代表。
然而,有一群“偽民科”卻更能吸引眼球,郭英森應屬這其中的代表。“偽民科”的特徵也很明顯,他們操弄著玄乎其玄的前沿理論,總是自稱取得了驚為天人的研究成果,自稱因為體制原因一直沒能得到重視,缺少伯樂來支持其進行研究或是將研究的成果付諸實踐。如果你缺乏專業知識,他們會耐心地向你闡述他們的研究成果;而如果你具備相關的專業素養與他們進行辯駁,得到的卻往往是“顧左右而言他”、驢唇不對馬嘴的回答,或是直接憤而拂袖而去,不願與爾等“才疏學淺”之人繼續交流。
自然科學領域有了“偽民科”,那麼人文社會學科領域自然也相應的存在著一批“偽民社科”。因為某種程度上人文社科領域內的研究相對來說容易起步,“偽民社科”在中國是一個更龐大的群體。並且由於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也更難被證偽,“為民社科”們彷彿“半仙附體”,敢做敢言。因此,在許多人文社科領域的論壇、演講等學術活動中,出現長篇大論發表觀點的“偽民社科”實在不是一件新鮮事。
教育部“放大招”正式提出實施多校劃片學區房或白買 2016-02-23
中國哪裡的樓市最火爆?當然是一線城市,特別是北、上、深。
一線城市哪種房子最貴?當然是學區房。
據中國經濟網報導,教育部辦公廳近日正式下發了《關於做好2016年城市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擇校衝動強烈的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積極穩妥採取多校劃片。
根據《通知》要求,多校劃片會將熱點小學、初中分散至每個片區,確保各片區之間大致均衡。在具體操作中,實行多校劃片將通過隨機派位方式分配熱點學校招生名額。派位未能進入熱點學校的學生,仍應就近安排至其他學校入學。
教育部:鼓勵地方推行多校劃片
..........
中西教育
OECD:滬初中生全球第一教師也遠超國際均值
回應
攢了一輩子的錢買了套學區房,說沒就沒了。你擴大名校招生範圍,我們雙手支持。你把我的確定名校機會剝奪,這就是你們的公平正義?你的問題憑什麼通過壓迫我的方式解決?!
學區房降價了是好事,雖然我也同情房奴,但是你跟那些降價了就到開發商那裡鬧的那些人有什麼不同?
可是學區製被廢了,考試制恢復了嗎?若廢學區製改成全市統一考試入學制,我舉雙手贊成。現在是廢除學區製,改成劃分制,請問這是更公平嗎?
學區房都快被有錢人承包了,何來公平?入學標準就是考試成績說了算,社會問題政治化有意思?
這只是需求側的計劃,多少年已證明沒什麼大用。必須師資強制流動,達成各校水準平均,做供給側改革,才能供需平衡。
其實抽走師資更直接,將名校的師資抽走三分之二乃至四分之三,不信看中國高校的五大母校。
一個學校之所以成為名校(小學、初中),師資優秀僅僅佔很小一部分因素。你仔細看看各個城市名校所在區位就可以發現,好學校周邊的居民層次都是比較高的!比如北京市的中關村幾個小學,景山學校等等。擇校現象古今中外都有:古時候有“孟母三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西方國家不同社區的人因層次不同,所在社區學校水平也會有差別。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 )
大陸小學語文考卷 你能答多少 2016-02-20 中央社
「鑿壁偷光」講的是誰刻苦學習的故事?你若能答,先不要太自負,因為這只是中國大陸小學語文考卷命題之一,且是最容易的。
南方都市報今天在一則報導中整理出廣州市各小學各年級上學期的語文試卷,發現有些問題許多人都答不出來。
為此,報導整理出部分試題,有淺有深,表示讓小孩和大人溫故知新,但似乎也有考驗讀者之意。
據報導,在「鑿壁偷光」的選擇題上,答案選項有司馬光、匡衡、蘇秦、孫敬。
報導列舉的其他試題由淺至深包括:
─下列詩人屬於「初唐四傑」之一的是誰?選項有有王維、杜甫、李白、駱賓王。
─魯迅原名周樹人,以「魯迅」為筆名寫的第一部白話文小說是什麼?選項有「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孔乙己」。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這話是誰說的?選項有魯迅、方志敏、李大釗、許地山。
─「自然史」是哪一位作家的作品?選項有布豐、法布林、王爾德、狄更斯。
─「最後一頭戰象」的作者沈石溪寫了很多動物小說,下列哪一本是他有代表性的一部?「白牙」、「狼王夢」、「小戰馬」。
─下面哪個不是詞牌名?選項有浣溪沙、鳥鳴澗、西江月、如夢令。
─「故園無此聲」的前一句是什麼?選項有聒碎鄉心夢不成、夜深千帳燈、風雪夜歸人、清泉石上流。
─「一徑竹陰雲滿地」是北京頤和園月波樓一副對聯的上聯,請問下聯是什麼?選項有近水遙山皆有情、一城山色半城湖、半簾花影月籠紗、四面荷花三面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出自哪一個名勝古地?選項有杭州、上海、鎮江、邗江。
─關羽敗走麥城是在今天的哪個省分?選項有湖南、湖北、河南、四川。
─第一個發現和研究甲骨文的人是誰?選項有倉頡、王懿榮、王國維、刁戴高。
─漢字的演變先後經歷了哪幾個階段?選項有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金文、甲骨文、隸書、小篆、草書、楷書、行書;甲骨文、小篆、金文、草書、隸書、行書、楷書;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
─「花甲一週尚餘半百歲月;古稀雙慶猶欠三十春秋」、「花甲重逢還長三七歲月;古稀雙慶更多一度春秋」,這兩副壽聯分別是蘇軾和乾隆寫給兩位壽星的,猜一猜,這兩位壽星分別是幾歲?
選項有120歲和130歲、110歲和141歲、110歲和140歲、100歲和135歲。
寶劍鋒芒磨礪出,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想成功就要付出汗水。說實在的歐美所謂的發展天賦的素質教育基礎假設有問題:不在激烈競爭中測試,怎麼能知道孩子真正的天賦是什麼?所以你看日本的乒乓天才兒童在上海根本站不住腳,就是因為我們是舉國體制、平等教育,平等篩選,激烈競爭中選出來的種子要厲害的多。。
非洲童鞋的視力排名肯定世界第一。
發展美國快樂教育的學校犯罪率70% ,3億美國人占世界人口2%,但美國監獄裡的犯人佔全世界監獄裡犯人的22%,美國對監獄的貢獻很大.
教育不公平什麼時候解決呢
我想說你對公平的概念理解有問題,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自然包括教育。一個人的出生和存在跟自身的天賦素質,家庭環境社會環境都息息相關。每個人的身份機遇和努力程度都決定著自身處於哪個階層,社會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個結構,沒有區分度的人類組成的社會請問你見過嗎?而教育公平就體現在賦予每個人有基礎教育的機會,賦予每個人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至於你們所說的農民工子女不能去上海讀重點中學的不公平才是對其他地區或者職業教育的歧視,這才是不公平的思想根源。社會是分層的,高等教育屬於稀缺資源,自然不可能人人都能獲得,能讓千千萬萬學子通過考試,不看你的背景,只憑成績這已經是一種公平了。
再平等也不能把阿甘招進重點中學。人的智商是不平等的,阿甘的智商是75,如果跟智商100 的同學在一起,沒得混,也沒法教。
1)我們在這裡討論9年義務教育,你卻.....2)上海早就不允許“民工學校”,民工子弟和本地小囡一起上學;3)“百分百上區重點高中”?估計你說的是私立學校,一年學費5萬;4)上海中考更本不是你想像的“花錢就可以上”,只有50%可以升高中,其餘三校生。但是市區二級重點高中招生人數幾乎佔了高中的75%;5)“他們的子女再優秀,也只能去職高。”---這是你胡扯了,這些“優秀孩子”只是不能在上海高考,誰都不可以攔著他們回家鄉高考。你如果認為這樣不妥,你能不能給一個可行的方案?6)你可以看看上海的入籍方案,標準很低,完全不需要是“特殊人才”,這個標準都達不到,憑什麼要讓他們“優秀的子女”入籍?
這篇來自OECD的報告高度讚揚了上海的教育水準,這是我們中國的光榮,但沒想到竟然有這麼多醋罐子胡噴。
經合組織:上海初中生全球第一 教師專業水平也遠超國際均值2016-02-19
上海初中生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中兩次獲得全球第一,成績之好讓很多國家大為驚嘆。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18日發布“教師教學國際調查”(TALIS)項目報告,上海初中教師水平在全球也很牛。
經合組織的報告指出,上海教師年輕化、專業化水平遠超國際平均值;教育個性化和多樣化超出普遍想像;教師各項專業發展活動優勢顯著。不過在進行個別化教育和信息技術應用方面,上海教師尚待加強。以下為澎湃新聞報導:....
“上海教師年輕學歷高,重團隊學習”
調查顯示,上海教師年紀輕,平均為38周歲,比國際均值低5歲,是除新加坡(36歲)外最年輕的教師群體;上海教師學歷水平高,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初中教師達98.5% ;上海教師專業準備充分,在學科內容方面準備充分的達97.9%,在教育教學方法方面,準備充分的達96%,顯著優於TALIS國際平均水平93.9%和89.7%。
上海初中教師專業發展活動優勢明顯,不僅參與率高而且強度最大。上海初中教師在過去一年參加過某種形式專業發展活動的達97.7%,是參與率最高的國家(地區)之一,國際平均參與率為88.7%;上海教師一年中用於各項專業發展活動的天數達62.8天,是國際均值(27.6天)的兩倍還多。
“上海教師不讓學生死記硬背”
上海教師重視個性化學習的教學方法。70.9%的上海教師報告過去一年參與了個性化教學方法的專業發展活動,是所有國家(地區)中比例最高的。同時,75.1%上海教師認為需要個性化學習教學方法方面的培訓。
上海教師不讓學生死記硬背,在所有教學方法中,上海教師運用最多的是“總結內容”(90.2%)、“檢查作業”(89.8%)、“學生個別回答問題”(86.8%)以及“結合日常生活”(85.5%)。其中“總結內容”和“學生個別回答問題”是所有國家(地區)中運用比例最高的。
69.0%的上海教師經常使用小組合作學習,國際平均為48.8%。在這方面,上海與東亞的韓國、日本、新加坡顯著不同,這些國家經常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比例均在30%左右。
.......
回應
如果沒有減負,優勢應該會更大一些。
苦了童鞋們,書包換成了拉桿箱,過早的告別了童真,成了學習的機器。有統計過上海童鞋的視力全世界的排名嗎?
羅暉說,從國際上看,直接用於科研項目的資金佔比40%左右,總體上符合科研經費的實際情況。特別是擁有高水平科研基礎設施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間接經費比例相對更高。當然,不同的項目特點不同,這一比例可能有一定變化,不可一概而論。某一個特定的比例,也難以成為衡量一個科研項目資金使用是否合理的標準。
一篇5年前的失實報導直到如今還在持續發酵,這背後也反映出社會各界期待科研工作多出創新成果,十分關心經費的使用。那麼,有關部門如何加強經費監管?發現違規違紀問題後會如何處理?
“加強經費監管目前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覆蓋所有課題的財務驗收和審計工作,這也是所有項目結題時都要做的;另一種則是選擇項目進行抽查的巡視檢查和專項審計工作。”科技部科技經費監管中心副處長金小娟告訴記者。
“最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為存在違規違法使用經費的個案,就以偏概全、把全國的科技人員都拉黑了。”劉東金說。
回應
中國科研經費居然僅用了40%就取得如此大的成果,要是用80%那還得了!
按5年前的情況,就算失實也是誇大而不是沒有。
我姑父拿學校給的經費請我們家全家出去吃飯。
你姑父誰啊,哪個學校的,叫什麼名字,職位是什麼?
哦,餐飲也是給在工作狀態中的科研人員工作餐的吧,不包括七大姑八大姨全家吧,他就是好不容易申請個項目,所以有點想在全家面前揚眉吐氣一下的意思,我們也理解。
反正餐飲費就這麼多,用來請親戚了,到時候工作餐可能就要自己處理了.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能者多「導」 學者真好賺 中國式媒體監督 《謠言》 )
人民日報駁六成科研經費流失:5年前的失實報導如今還在發酵
據人民日報2016-02-15報導,前不久,一篇題為《60%用於開會出差萬億科研經費去向何處》的報導稱:“近些年,一批諸如廣州科技和信息化局系統科研單位頻發貪腐,引發各方對科技經費投入方式的廣泛關注。而事實上,過去數年間,全國科研經費大概只有40%是真正用於科技研發的,60%都用於開會、出差等”。
事實果真如此嗎?記者日前進行了深入調查。
財政支持的科研課題中,會議費和差旅費佔比一般不超過總支出的10%.關於我國每年的科技經費投入,國家統計局和科技部、財政部每年都會發布年度統計公報。以《2014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為例,該公報顯示,2014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3015.6億元,其中企業、政府所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經費支出所佔比重分別為77.3 %、14.8%和6.9%。也就是說,在這上萬億元經費中,企業支出占到70%以上,政府的財政支持佔小頭。
“60%”“40%”的數據究竟從何而來
記者通過在網上檢索,發現最早的來源是2011.8.31一篇題為《科研經費催生多少富翁》的報導。文中提到,“中國科協的一次調查給出了更為直觀的數據: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僅佔40%左右,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
這篇報導刊發後,當時引起較大反響,並被多家媒體轉載。雖然當時中國科協嚴正聲明這是“不實報導”,但此後數年,“40%”的說法卻依舊被不斷引用和提及。
那麼,中國科協的“調查”究竟是怎麼回事?記者專門到中國科協進行了核實。
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院長羅暉告訴記者,該報導對這組數據的解讀嚴重失實。中國科協在2011.9.8就對該不實報導做出過公開聲明予以澄清。
羅暉說,按照有關規定,科研經費分為直接經費和間接經費。其中,直接經費是指直接用於科研項目的資金,包括設備、差旅、諮詢、勞務費等支出,間接經費是指間接用於科研項目的資金,比如建築物、設備的折舊和使用津貼及設備改造費用、管理費用以及例外費用等支出。
“用於項目本身是指直接經費部分,不包括間接經費,更沒有所謂的'科研經費流失'表述。上述報導沒有弄清楚科研經費的構成,將直接費用之外的其他費用均視為科研經費流失,並憑空得出'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的結論。其後,一些媒體在缺乏調查的情況下轉載引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公眾對我國科研經費使用情況的認識。”
中國本土引力波探測工程“天琴計劃”正在立項
2016.2.11,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宣佈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印證了愛因斯坦的預言。記者12日從廣州中山大學了解到,中國本土重大引力波探測工程“天琴計劃”已經於2015年7月份正式啟動,部分關鍵技術研究已有具體進展,目前正在立項中。
根據此前的設想,“天琴計劃”主要將分四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完成月球/衛星激光測距系統、大型激光陀螺儀等天琴計劃地面輔助設施;第二階段完成無拖曳控制、星載激光干涉儀等關鍵技術驗證,以及空間等效原理實驗檢驗;第三階段完成高精度慣性傳感、星間激光測距等關鍵技術驗證,以及全球重力場測量;第四階段完成所有空間引力波探測所需的關鍵技術,發射三顆地球高軌衛星進行引力波探測。
中大將在珠海校區鳳凰山建立山洞超靜實驗室。此外,激光測距地面台站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啟動,我們將做一個空間,三顆衛星通過激光連接的探測器,來探測引力波是否存在。
完成全部四個子計劃,大約需要二十年的時間,投資大約150億元人民幣 ,將面向全球招募一百人左右的教師團體,四五百人的研究、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博士後。
此次歐洲科學家率先探測到了引力波,對於實施“天琴計劃”的影響如何?中大天文與空間研究院院長李淼表示,“這個發現僅僅是人類探測引力波的開端,因為這個發現僅僅限於可能輻射引力波很多種源中的一種,即合併的雙黑洞系統,且處於銀河系外。”
李淼介紹,中國目前在進行的引力波研究,主要還是胡文瑞等科學家將要參加的歐洲引力波探測ELISA項目,而中山大學“天琴計劃”是中國本土的重大引力波探測工程。
回應
騙納稅人的錢而已,見多了
你納過多少稅
中國在前沿科研上總是跟在國外的屁股後邊,引力波到底有什麼用?
連你都不讀書研究,有什麼資格讓別人去研究,能跟上已經很錯了
主要是可以探測暗物質,黑洞:1、驗證廣義相對論的正確2、探測宇宙的起源3、聽到宇宙深處星系變化的聲音,以前觀察宇宙只能用望遠鏡看,現在可以用引力波聽。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地球沒人較自然行)
隨著內地社會的崛起,香港面臨重建自身優勢的挑戰,香港年輕人感受到的問題很多來自於地緣經濟形勢的變遷。然而這不是政治問題。試圖用簡單的政治手段來解決盤根錯節的現實困境,世界沒有這麼便宜的好事。所謂民主要能解決一切的話,這個世界從中東到拉美,再到東南亞,早就處處洋溢著幸福的歡聲笑語了。
部分港大學生“投身政治”,增加了學校排名下滑的壓力,結果是不僅損害他們自己的利益,還讓學校裡的廣大同學受到牽連,因為他們港大學歷的含金量將面臨萎縮。
每個時代和每個地域的政治都有自己的鮮明烙印,而對它的認識卻常常不是當時就能搞準的。部分港大學生雖然讀書的條件好,但情懷的塑造環境不夠開放。這樣的逆耳之言那些年輕人未必能聽得進去,不要緊,他們會在今後的生活磨練中得到答案。
回應
待香港變臭港,就是驗證社會主義優越之時
選擇加入第三世界,是港人民主的選擇,希望中央成全他,不要再給優惠政
自作孽不可活
民主思高潮,興奮退卻之後,就是動物性交後的癱軟失落症。
不要嘲笑,在站中一次名次就上來了!趕快!
本來就是個高估的學校,現在這個排名雖然下降了但高估的更厲害了,它應該是斷崖式下跌才對。
其實搞不搞政治運動,港大的排名都得下降。過去香港是東方明珠,全國的頂尖人才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往香港湧。但是現在內地有錢之後,首先最頂尖的學生不去香港的大學,改去清華北大了,內地頂尖高校給教授的待遇在這幾年也猛增,吸引了海外人才的回流,千人計劃一批又一批,香港的優質生源和師資都必然不斷流失
越來越佩服那個遼寧的狀元小姑娘,真有先見之明,一見勢頭不對立馬退學港大回來上北大,要不,弄個越來越不值錢的港大文憑,將來得悔青了腸子。
另詳參【圖博館】:中國大學排名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大學評鑑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港澳粵經濟 香港回歸十年 藏疆港台獨之毒藥 假學術自由之名 假民主自由之名
環球時報:港大排名暴跌——政治化誰能救?2016-01-29
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公佈最新全球百大MBA排名,香港大學從去年的28位猛跌至44位,不僅跌到了香港第三,也低於多所內地大學的商學院。香港大學還在世界的其他大學排名中不斷跌位,比如它的QS世界大學排名連續4年下跌,去年隻及30位。《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公佈的2016年排名港大落後於北大和清華。在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最近6年的排名中,港大從20位一路下滑到最新的44位。
與此同時,港大卻在政治領域風頭出盡,它是2014年“佔中”活動師生出動最搶眼的學校,“佔中”的主要策劃者之一戴耀廷就是港大法學院副教授。它也是這幾年校內抗議活動最活躍的香港名校,屢次發生過學生抵制人事任命等校務管理、包括衝擊校委會的事件。就在當下,部分港大學生正在舉行“罷課”,以反對特首對校委會主席李國章的任命。
港大校刊《學苑》在政治上的激進也是出了名的,它是“港獨”主張的最早刊登和傳播者之一,搞得特首被迫站出來表態反對。
很多人都傾向於相信,港大這幾年的嚴重政治化趨勢是其國際排名越來越低的基礎性原因。而香港社會近年泛政治化的大環境既影響了港大的內部氛圍,也影響了外界對這所原本香港“最高學府”的觀感。
大學排名是有很多具體指標的,“政治化”與否本身不是標準。但是師生熱衷政治必然會分散投向學術的注意力,校內政治撕裂和學生政治熱情高漲還會侵蝕學生的部分就業機會,因為有些用人機構可能會產生顧慮。據港媒報導,很少“鬧事”的香港科大去年首次超過港大成為最受雇主歡迎的香港高校。
在平穩的社會裡,大學通常不會扮演社會政治中心的角色,學生走向政治一線的現像在第三世界裡更多。比如在美國和歐洲,大型抗議活動的主力一般都不是學生。中國“文化大革命”時學生“造反”十分活躍,此外各國各地學生成為突出政治力量的例子,也大都有社會欠發達的大背景。比如“阿拉伯之春”中這種情況就很多。
造成上述情形的原因是複雜的,但事實卻很冷酷:香港大學的政治化趨勢與發達社會著名高校的普遍情況格格不入,它顯得劍走偏鋒。西方社會或許願意看到港大成為攪動香港社會的政治焦點,但到頭來又會因港大以及整個香港的混亂而對它們產生更多優越感。香港如果非朝著第三世界的方嚮往下走,誰又能救它呢?
打造智能製造設備中國品牌
劉勁松博士是全球半導體封裝設備領域資深專家,回國後創辦上海微松工業自動化公司,致力於打造中國智能製造設備品牌,自主研製的WMB1100型晶圓植球設備應用於9款iPhone手機芯片製造上,在芯片智能製造裝備上突破了國外長期壟斷,改變了我國高端自動化設備全部依賴進口的狀況。2015年,劉勁鬆又推出代表業界頂尖水平的第二代智能製造機器人裝備生產線,在《中國製造2025》宏偉藍圖中,一點一滴地書寫“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做全球風電行業領導者
2014年,無錫江陰遠景能源公司創始人張雷再次被《福布斯》雜誌評為“中美年度創新10強”。遠景公司目前已成長為全球最大智慧能源資產管理服務公司,新增風電裝機排名位居全國前三,是國內最大的海上風機供應商。2015年7月,遠景能源主導研發的EcoSwing超導風機技術,得到了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近1億元人民幣的研發支持,這也是中國企業迄今為止在歐盟拿到的最大金額研發支持。
實現3D打印器官醫療器械行業產業化
2008年袁玉宇和他的師兄徐弢回國創辦了廣州邁普科技有限公司,將生物器官打印這一3D打印領域中最難的技術帶回中國,開啟了創業之路。2011年,該團隊成功研發出第一個再生型植入類醫療器械產品,即第一代人工硬腦膜產品“睿膜”,並在英國劍橋大學醫院、德國PK醫院等歐洲著名腦外科醫院廣泛使用,應用於數万名患者的腦膜修復手術。這是全球首次實現3D打印器官醫療器械行業的產業化,同時也給神經外科醫療領域帶來了革命性影響。
建設國際一流現代種業研發平台
張健在國外長期從事轉基因育種研究,回國後創辦華智水稻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從國際農業巨頭企業引進7名高端研發專家。2015年6月,經農業部批准主持建設國家水稻分子育種創新平台,以種質創新、分子育種、生物信息、品種測試和種子檢測五大技術支撐平台為基礎,著力提升大規模、高通量、集約化和標準化的高效精確育種能力,建設國際一流的現代種業生物育種研發和技術服務創新平台。
攻克電動汽車的“大腦和心臟”
精進電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蔡蔚回國後,迅速攻克電動汽車的“大腦和心臟”——電機系統總成和整車控制等核心關鍵技術。目前投入量產的內置永磁磁阻式同步電機,具有轉矩密度高、轉速範圍寬、調速性能好、低振動噪音等優勢,不僅成為國內第一個實現大批量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而且打敗了國外眾多競爭對手,獲得訂單5億美元。蔡蔚在接受我國電動汽車領域“十三五”規劃撰寫任務時說:“下一個十年是新能源汽車時代,我們一定要實現彎道超車。”
第一個擁有全球知識產權的單克隆抗體新藥
四川大學教授俞德超發明的“康柏西普”,是中國第一個擁有全球知識產權的單克隆抗體新藥,為無數老年黃斑變性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眼疾而盲患者帶來光明,徹底結束了美國在同類藥品上的壟斷。“康柏西普”也是中國第一個獲得世界衛生組織非專利藥物名的國產藥物。
俞德超創辦的信達生物製藥有限公司,已建成覆蓋腫瘤、眼底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等領域,擁有7個全球自主知識產權創新藥物的產品鏈。2015年3月,信達生物與全球500強企業美國禮來製藥達成戰略合作,是迄今為止中國生物醫藥領域金額最大的國際合作。
超高純鈦煉出“中國純度”
超高純鈦屬國家戰略性新材料,長期以來只有美國霍尼韋爾、日本東邦和大阪鈦業3家公司能生產,並對我國嚴格限制出口。寧波江豐電子材料公司董事長姚力軍帶領團隊自主研發攻關,將純度為99.8%的海綿鈦提純至99.999%的鈦晶體,再通過真空電子束熔煉設備,將晶體鑄造成高純度鈦材。目前,“年產250噸電子極低氧超高純鈦項目”已正式投產,產出了中國第一爐低氧超高純鈦,徹底打破了美日等國長期壟斷。該項目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並具有能耗低、產品附加值高等特點,將為延伸有色金屬產業鏈提供核心技術支撐,帶動我國新材料產業發展。
4青年當街小便暴打老師包圍警車大喊“俺們是未成年人”
“僅僅是製止了他們的不文明行為,就下如此狠手把他打成這樣。”2016-01-22上午,在河南省漯河市第三人民醫院住院部某病房,漯河市民蔡愛蘭指著病床上的丈夫李志超告訴記者,她愛人已躺在床上十多天了,由於尾椎骨骨折,至今還是不能坐立。
回應
不要讓未成年保護法變成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法。
恢復勞改!!通通抓去勞改10年!太可惡了!
這就是公知、大V把握治國話語權所帶來的惡果,中國社會未來還會經歷類似的很多大陣痛,很多的公知當他們發出聲音的時候,他們不是從國家利益、民族生存與發展的角度,而是從他們所信仰的民主、自由、人權的角度來發出聲音。在中國教育領域,他們把個體的人權無限拔高,凌駕於整體利益之上,在中國的中小學校,學生是不能批評的,只能表揚與讚美,而教育的一個最基礎的功能是要讓人明辯是非,正確的,應該表揚,以強化這種良好行為,錯誤的,應該批評與懲罰,以糾正這種錯誤行為,這是教育最基本的規律與手段,而這現在,在中國的中小學校,這種教育功能與手段已經明存實亡,中國基礎教育,已經失去了它最底層的教育目標與功能。十多年來,公知們利用學校在教育過程中過渡侵犯學生人權的個別案例,成功的引導社會輿論,對學校與教師施壓,現在,只要做一個統計調查,全國至少有70%以上的中小學教師,對學生嚴重的錯誤行為,教師們是不願、不想、不敢進行批評與懲罰,學生只能讚美而不能批評,這就是很多中小學教師的自保之道,更為可笑的是,前幾年,教育部不得不做出 一個聲名:“班主任有批評學生的權利”。各位看,這是不是很好笑,還有更好笑的,這個聲名,另一層意思就是,科任教師是沒有批評學生的權利的。由此,我們的孩子的任何的行為,他們只收到讚美,而沒有得到批評,由此,後果就是有些未成人無法無天,沒有是非觀念,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到很多未成人殘忍的虐待自已的同學的案例等等,好吧,公知們已經勝利了,這就是他們要達到的目標,而中國社會在現在與未來,將要承受陣痛。
半數英國高校限制“言論自由” 3年里共頒布148條校園禁令
英國《泰晤士報》2016-01-18日稱,英國大學的言論越來越不自由,超過半數的學校對言論限制非常嚴格。英國“Spiked”網絡雜誌的一項研究發現,被調查的115所高校中有21%不准發表極端性、攻擊性和批斗式的言論;39%的高校禁止極端主義演講,42%禁止攻擊性玩笑、評論或歌曲。
報導稱,過去3年,英國各高校學生會共頒布148條校園禁令,比如不准銷售《太陽報》等小報;不准出售《查理周刊》;不准演唱帶有歧視性的歌曲;不准像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橄欖球協會那樣,散髮帶有性別歧視的宣傳材料;不准成立與性產業有關的健身俱樂部,等等。
報導說,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限制言論自由的禁令最多,其次是愛丁堡大學、利茲大學等。去年,人權活動人士瑪利亞姆被禁止在英國華威大學發表演講。曼徹斯特大學禁止了一場兩名女權主義學者間的辯論。
校園裡的審查活動越來越多。代表英國各地大學的大學聯合會理事長丹德里奇表示:“大學可以辯論有爭議的話題,也可以闡述有爭議的觀點,但這一切都應該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進行。”
回應
公知大V噴子的言論自由?
看了一下英國這些大學所禁止的言論的相關內容,比如說禁止出售查理周刊,禁止唱歧視性歌曲、禁止性別歧視宣傳、禁止性產業健身俱樂部等,應該說,這些禁止是相當正確的,相反,如果禁止這些內容都被認為是限制言論自由,那這些言論應該限制,否則,人類必將更加淪喪人品、人格、道義、道德等正能量,必將人將不人,也必將人將不仁。支持這些英國大學用自己的限禁條例對言論自由進行的重新詮釋
回應
同理,智商也與基因有關。
越傻比越快樂!失敗的逗比國家還他麼最快樂!
很好理解。不患寡而患不均也。
文明的高度決定追求的高度
這是什麼研究。大陸網民公知大V噴子早發現了。
人家那都是絕望到底後的反轉。又或者人家就骨子裡就認為這樣的社會才是常態。中國這樣的才不正常。南美哪些民族其實造反都不會造的。說道底就是整個民族就不會治國,誰上台都一樣。習慣了就快樂了。哪像中國人的理想完美主義啊。不和上帝一樣完美哪就就是不行。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國式媒體監督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真有哈台族? CP值與小確幸 《快樂經濟學》 幸福城市排名? 庶民經濟 基因能分好壞?)
評論中國的有些人明明跪著,卻認為自己是昂首挺胸的站著。這些中國人自以為自己聰明,自以為自己會思考,美其名曰獨立,其實本質還是西方中心論的奴隸,膝蓋就沒有從地面抬起來過。用的工具,用的思想,都是西方打一槍畫個靶子的東西。就好像西方國家攻擊中國不足的地方,不承認中國的進步,而中國卻把西方對中國的評價拿到了自己的課本上。用的基礎和論據全是西方來的,中國的學術話語權失落,在這個基礎上思考,必然永遠的跪著。可惜這些中國人絲毫意識不到自己是跪著的,絲毫體會不出中國學術話語權的失落。
我們在1949年10月1日就永遠站起來了。可惜現在有人站著覺得不爽,非要跪著
對啊,我們就是嚴己寬人的民族。
香港理工大學研究稱幸福感與基因有關 2016-01-15
這些年,隨著台灣告別了“台灣錢淹腳目”的高速增長時代,年輕一代又陷入安於“小確幸”的迷茫之中。面對“幸福感”這個話題,台灣各個階層、各個群體,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最近,來自香港的一項研究結果卻給出了創造性解釋:幸福感與基因有關!這麼個無厘頭的“研究成果”沒想到在台灣卻得到了回應,下面就是台灣媒體對此的報導:
你常覺得不開心嗎?這也許是基因造成。研究發現,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如果擁有某種基因變異體,幸福感較高,但這種基因變異體卻不在台灣人身上。
在經濟發達、生活便利的台灣,卻“幸福感普遍不高”
香港理工大學和保加利亞瓦爾納自由大學共同進行的一項“世界價值調查”顯示,幸福感與國家繁榮或個人安全無關,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謀殺率和搶劫率全球最高,但兩地區的人卻感覺最開心、最輕鬆。
這是因為這些國家的人體內有一種調整大麻醇類神經傳導物質的對偶基因,該基因可增強愉悅感並減少疼痛。此對偶基因存在比例較高的民族,如墨西哥、加納、阿爾及利亞、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快樂度排名較高。而在中國香港、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伊拉克、約旦、泰國的人民體內,該對偶基因存在比例較低,幸福感普遍不高。
謝謝邀請,我終於有機會可以吐槽了,預備,開始!
1,前幾天我的一個回答又引起了議論關注(即關於“中國驕傲之處”的問題)。
有些人開始罵我。我歡迎大家指出我的不足,但是不要罵人。你的嘴不但是來罵我,也是去親吻你的媽媽的。
2,私信或評論不回复然後來罵我的。
幸好我沒時間回复你,哼!
3,說我營銷和刷粉的。
您看看我的平均點贊和評論數。真是刷粉的話我估計我要有馬雲爸爸那麼有錢才行吧。謝謝媒體還有朋友以及所有關注者幫我澄清。
4,說我不好好答題的。請不要只看問題標題,也看看內容。再說我有沒有好好答題。
5,說我營銷的。我如果真的在營銷,我營銷的是我對中國的愛,是營銷我的看法,是營銷快樂和友誼。
6,說我打廣告的。
好吧,我在這裡正式打廣告。下面我推薦幾個大家不熟悉不知道的東西:要購物,上淘寶。一般人我不告訴他。...請廣告商等會給我打錢,謝謝。
7這個題目是要吐槽,所以你如果覺得我的回答不好或者不喜歡,請不要看。
謝謝所有人的鼓勵,我不會理睬一些人的。就是把他們說出來,大家一起開心下。不要擔心。污衊我的人,鄙視你,哼!
回應
中國人口中的外國是一個集所有外國優點於一身的神奇國家....
後來我發現其實是他們給中國定了很高的標準......... 這個解釋好可愛,我喜歡
。妹子,你太甜了!不過我想那些公知大V噴子是不會領情的,祝在中國生活愉快!
因為我們都保留著天朝上國刻骨銘心的深刻記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公知美分帶路黨必須把標準抬高到這個標準才可以,否則怎麼黑啊。比如發動機,中國的航空發動機僅次於美俄英,遠遠強於德日,世界第四。這個排名事實上已經不錯了,結果噴子給發動機製造出第0的標準,第四是垃圾,必須強過俄美英,排第0才可以,這樣才能噴下去。事實上,中國人的特點是不怕封鎖,不怕被罵。這些都能成為激勵中國進步的力量。就怕溫水煮青蛙,毫無壓力與危機感。所以噴子客觀上也激勵了中國的崛起。
3、中國的火車速度快。寧波到北京2100公里,只要400元多,7小時到達。(有評論告訴我火車票是595元,距離是1365公里。我記得我買的時候價格確實是400多,距離是我在地圖上按比例尺估計出來的。如果這裡說的有問題,我道歉。 )
4、飛機安全。中國的客機失事我估計是全世界最少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註意到。有些人會說失事了政府會隱瞞,我只能說請你說話用腦子。
5、建築水平。中國人建設高樓和道路的速度很快。有一個72小時建成了一個大樓的視頻在國外很火,地點是中國長沙。我知道很多人會說質量不好,但是我想說的是中國建築水平其實是有名的好。這是西方社會的共識。中國建造橋樑和鐵路的技術是全世界最好的。我在讀高中世界歷史的時候學到的。不相信的人自己去看書找下資料。
6、外語水平。中國大概有4億人在學習英語。如果以後這些人都能說不錯的英語,那麼中國會是全世界說英語最多人的非英語國家。當然這需要包括我在內的所有外教以及老師的努力。
7、商業水平。我來中國開始最大的驚喜就是中國的商店居然晚上9點後還有這麼多開著,週末居然這麼多人開店。想想我們加拿大,真的都是淚。
8、治安。這個14億人口的國家讓我感覺很安全。這真的是一個看不見的能力。想起我去過的這麼多國家,我覺得中國真的很安全。
9、女人地位。中國女性的地位可能不是全世界最高的,但是我覺得真的挺高的。最起碼整體上我感覺大多數人對女性還是很尊重的。
最近我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很多中國人總是一直批評中國。我開始是覺得他們不愛中國或者太愛西方。後來我發現其實是他們給中國定了很高的標準。世界第一還不夠,要比所有國家好出很多很多很多才行。有時候我覺得這才是最值得中國人驕傲的。
截至觀察者網發稿,蘭蘭的回答已得到約13000個贊,包括人民日報微信在內的許多媒體昨天(14日)也進行了轉載,閱讀量也是各種10萬+。
到這裡,故事本來差不多就講完了……
但是,在今天上午(15日),觀察者網小編髮現,上面只相當於答案的“一半”,因為蘭蘭又對問題進行了一些新的補充(,對答題後引發的關注和爭議進行了回應。謝謝蘭蘭授權觀察者網發布這兩篇相關回答。
“作為HR來說,我們可能會因為海歸學生的名校學歷為他盡快安排面試,給他們一個機會。但這並不等於就一定會錄取,或者許諾高薪酬。”章月建議海歸畢業生應注重對自己綜合素質的提升。“一般有國外名企的實習經歷,承擔過重要的角色,甚至獨立做過一些項目都是更易吸引HR的亮點。”
章月強調,畢業生在回國後需認清當下的現實,對自己有一定的職業規劃,一些崗位仍需從基礎做起。“出色並不等於會有相應的機會”。
回應
留學≠人才,海外鍍金回來拿高薪,那是二十年前。
建議這些留學生們好好讀一讀《改造我們的學習》這篇文章先引一段“ 幾十年來,很多留學生部犯過這種毛病。他們從歐美日本回來,只知生吞活剝地談外國。他們起了留聲機的作用,忘記了自己認識新鮮事物和創造新鮮事物的責任。”
“中國有哪些值得驕傲之處?”被這個加拿大妹子的回答萌哭了2016-01-15
這兩天,一個簡單的問題在網上火了:中國有哪些值得驕傲之處?
其中,一位生活在中國的加拿大妹子給出了令人觸動的答案……
蘭蘭,真名Negar Kordi,媽媽是加拿大人,爸爸是伊朗人,來中國5年,現在寧波大學商務漢語專業讀本科,今年大四。觀察者網的讀者可能對她已非常熟悉,去年12月,我們已經介紹過這位在知乎“一周爆紅”的妹子。當時,她在知乎註冊賬號“吃貨國的外國小公舉”,到現在,粉絲量已逼近20萬。
蘭蘭的“ 中文十級 ”早已經名聲在外。“小公舉”、“甜豆腐腦和五仁月餅”……不說別的,光看下面這段自我介紹就能感受到她的中文功力。
不過,許多老外也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蘭蘭受到巨大關注還有另一個重要原因,她可是一位“華氣的洋人”。說起中國的好處來,比許多中國人還激動。
這不,1月9日,藉著本文開始的問題,蘭蘭“這個外國五毛又要來讚美中國了”……
1、找工作最容易的國家。我不是說找一個喜歡或者很多錢的工作。我的意思是工作機會。只要別太懶,在中國找工作真的很簡單。很多人其實不是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很多人就是懶。我認為,中國真的是現在世界上工作機會最多的國家。
2、快遞速度很快。中國這麼大,快遞只要不出現特殊情況,3天內就到了。在我們國家,3天內就到了的快遞才是出現了特殊情況。一般一個星期左右。
《中國留學生回國就業藍皮書》數據顯示,多數“海歸”剛回國後的月薪在1萬元以下。73.5%的博士生、86.6%的碩士生、88.0%的本科生月薪不到1萬元。32.8%的博士生、40.86%的碩士生、47.74%的本科生月薪低於5000元,如此收入水平與國內同等學歷的畢業生相比,優勢並不明顯,“海歸”的光環不再耀眼。
“過去企業招聘時,'海歸'可能是加分項,而現在留學回來的大有人在,海歸的競爭力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強。”章月分析,如今歸國留學生眾多,許多崗位的需求又相對固定,海歸與本土畢業生相比,優勢不再突出。“有時HR更願意招一個國內名校的畢業生。他們有世界500強的實習經歷,同時對本國本行業的情況也較為熟悉,工作起來更快更容易上手。
另一方面,海歸留學生回國後“水土不服”,也是影響其就業的一個因素。
《中國留學白皮書》的數據顯示,超過一半(53.80%)的海歸人員回國後一直難以融入國內環境。智聯招聘發布的《2015年中國海歸就業與創業報告》顯示,54.4%的海歸回國後漸漸地融入國內環境,32.7%的海歸回國後能較快地融入的國內環境,一直很難融入的佔12.9 %。
“許多海歸國內的社會關係網絡因在國外上學而斷裂。加上國內一些崗位飽和、'近親繁殖'等因素,海歸回國求職的形式也更嚴峻。”章月說。
據《中國留學白皮書》的統計,86.0%的海歸回國後6個月內找到工作。有57.80%的海歸處於基層崗位、27.40%的海歸處於中層崗位。與此同時,海歸收回留學成本時間也更不相同:5年及以上的達到49%、4年佔11%、3年佔18%。數據顯示,海歸學生第一年年均薪酬只有8.3萬元,第二年則達到13萬元,第三年突破32萬元。
從數據上看,留學資金成本收回時間長、就職於基層崗位,在回國就業的留學生中非常普遍。不過,從海歸就業前3年的薪資水平變化看,留學的優勢仍然非常明顯。因此,留學的成本和收益,不能簡單地用畢業後前幾年的薪資去衡量,需要留學生對自己的就業方向有清楚的規劃。
在工作滿意度方面,《2015年中國海歸就業與創業報告》數據顯示,海歸的工作滿意度偏低,雖然有36.4%的海歸選擇滿意,但46.4%的海歸對目前的工作不滿意,選擇非常滿意的僅有1.2%。同時在被調查人員中,80.0%的海歸認為現有薪資水平低於預期。76.5%的海歸回國後有跳槽的經歷。在跳槽的頻率方面,兩年內跳槽的占主流,高達39.5%;3-5年跳槽的佔28.8%;5年以上再跳槽的僅佔8.2%。
超七成在外留學人員學成後願意回國專家:未來5年中國將轉為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國
據《中國青年報》2016-01-15 報導,基於國內的創業環境和經濟發展勢頭,越來越多留學海外的學子選擇回國發展。據教育部統計,2014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45.98萬人,各類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36.48萬人。相比2013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和留學回國人數都有進一步增加。出國留學人數增加4.59萬人,增長了11.09%;留學回國人數增加了1.13萬人,增長了3.20%。
2014年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發布的《中國留學生回國就業藍皮書》顯示,超過70.0%的在外留學人員表示學成以後要回國。有專家預測,未來5年,中國將迎來回國人數比出國人數多的“拐點”,中國將從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國,轉變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國。
面對激烈的競爭,海歸在就業過程中也屢屢出現“期望與現實不一致”,“回國後水土不服”,“不願從事基層工作”等問題。
根據教育機構新東方發布的2015《中國留學白皮書》的數據,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的眼中,海歸的優勢是視野更加開闊(46.78%)、思維更加活躍(19.54%)、外語水平高(17.61% )和適應能力強(16.07%)。但同時,海歸也存在著好高騖遠(42.17%)、易跳槽(33.38%)、盲目自信(20.70%)和團隊協作能力差(3.75%)等劣勢。
在北京一家創業型互聯網企業做HR(人力資源管理)的章月告訴記者,一些海歸畢業生對工作的期望比較高,他們“看不上”瑣碎的工作,不願意從基層做起,但是很多崗位恰恰又要求具有一定年限的經驗。
劉然的期望薪資是每月1.3萬~1.5萬元,每年發十五個月的薪資。“我覺得只有這個水平才能與我的留學經歷相匹配,並且在一線城市生存。”劉然說。
章月認為,劉然的心態代表了當下多數海歸年輕人的求職心理。“曾有一個在國外念研究生還未畢業的同學來我們公司應聘,她對互聯網的了解程度僅僅是'感興趣',沒有任何實踐經驗,一開口就問年薪有沒有20萬元,中意的也都是主管類的、要求有三年以上相關行業工作經驗的崗位。”章月介紹,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說,一般只有技術類崗位年薪才會達到20萬以上的水平,非技術類崗位的薪資要結合求職者的個人經歷、相關實踐經驗等因素綜合考量。
英國首相卡梅倫:每個老師都該成為“虎媽”
不滿有人說“英國孩子不用背乘法表,直接用計算器就行”這種荒謬言論,2016-01-11,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倫敦北部伊士靈頓發表演說,呼籲老不列顛的教育界,要學習“虎媽精神”,好好錘煉英國孩子。“輕視知識就是輕視我們下一代的生活機會,這種觀念是徹頭徹尾的錯誤。”卡梅倫批評上屆政府推行“人人都有獎品”的價值觀束縛了處於弱勢的孩子,是時候結束了。而與之相對,虎媽的“戰歌”高唱“行動,努力,相信你能成功,並且鍥而不捨”——始終在精英學校貫徹,如今應該推行至整個教育系統。
“虎媽式教育”似乎要為保守黨政府的新政策服務。
......
回應
不認同。西方教育還是挺優秀的,否則也不會這麼多科學技術都是由他們推動的。東亞都推崇虎媽教育,造成孩子不快樂,整個社會也壓抑,這其實挺不好。
看看歐美的實驗室吧,多的是亞裔學生,看看矽谷吧,多的是印度人,不可否認,歐美的精英教育確實很優秀,但那是在大多數人屏蔽在外的小天地
知識的積累從來都是苦功夫,歐美的精英教育同樣如此。所謂輕鬆學習快樂成長意味著你未來的成功與快樂被提前透支
西方那些知名科學家,大多數也都是在嚴格教育下成長起來。像費曼這種特喜歡玩的大科學家,剛上大學時就擁有了研究生水準的數學能力。不嚴格,不努力,不付出,那才叫不好。
所謂快樂教育就是為階級固化服務的東西。出身已經不平等,教育再不平等,人生能快樂?天才如仲永也會傷的。
所謂快樂教育,就是精英上,天才上,其他人滾。如果中國一直實行這種教育,恐怕您也屬於後者,也沒機會在這裡發表言論了。
贊~~~而且西方推動技術革命和進步的時候也是死記硬背,後來玩PUSSY了才開始放羊,但是陰蒂貴族學校依然是嚴苛的管理和學習,這些人培養出來都是社會精英,反而勞工子弟為主的公立學校是愛咋咋地,否則老美陰蒂有錢人都送子弟上私立學校的原因
也不完全對,悟性好、智商150的人用功1小時大概應該相當於智商100的普通人的3小時
也許智商高一些的確實效率高一點,但是同樣不花足夠的時間的依舊不能成為大師。神童夭折的比比皆是。肖邦從小就是天才,但是他從小每天練習多長時間樂器,你要是知道可能會嚇死你。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快樂學習 洪蘭的快樂學習偽科學)
讓台灣博士生語塞的一句話…2016-01-08 聯合報
繼茶葉、鳳梨酥之後,台灣現在最有名的特產是什麼?或許就是便宜又耐操的台灣人。薪資長年停滯不前甚至是倒退,如今已經讓台灣的廉價人力資源遠近皆知。
一名一直未能在台灣找到正式教職的博士畢業生,日前到廣州一所大學面試,坐下來後,院長開口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提供的待遇比你們那裡強多了吧!」一時間讓他語塞。
他表示,從美國畢業回台後,因為找不到正式教職,他必須北南各地兼課,扣掉交通費,每個月收入也就台幣三萬多,這對於結婚有一個小孩的他來說,生活真的非常辛苦。
他說,當年要去美國念書時,他完全沒有想到,拿到博士學位竟然也會有找不到工作的問題。
台灣今天之所以能吸引大陸積極前來攬才,絕不只是因為薪資成本低。中新社指出,福建在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及現代高校過程中,台灣高校的開放式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研究能力,台灣師資具有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亦符合福建現代高校的教學預期。可見「質優」也是原因之一。
無力提供年輕人合理的發展機會,是台灣教育體制與產業結構一個嚴重的問題。若想避免人才過度外流,開放並吸引更多陸生來台或許是短期可行方法之一;但台灣多數學校師資待遇低廉,卻對來台的陸生收取高額學費,且限制重重,頗有「兩頭賺」之嫌。若師資待遇無力解決,台灣社會就該給這些勇敢西進的教師多一些祝福。
相關新聞
陸大學登徵才廣告 大舉挖我高階人才
陸大學刊徵才廣告 陸委會:已通報教部查
回應
怎麼會有拿博士就能在大學任教的心態? 其實答案就是憎多粥少的問題而已。現在不談一般的博士,名校畢業者眾,連哈佛畢業的都未必能補上講師.
...台灣高校的開放式教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研究能力,台灣師資具有豐富的...?師生戀?........經驗?嘿嘿黑....HAHAha....
怪東怪西,好像都是別人的對不起你,怪自己吧 !
怪東怪西是台巴子的主要能力之一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教革會 《教改錯在哪裡?》 流浪教師 博士生 10年後將供不應求?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
美學者用25年考察88個家庭發現:階層不平等,從童年開始2016-01-04
上個月,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中產階級家庭所佔比例已不到一半,從1971年的61%減少到49.4%。近期,皮尤中心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階級、階層之間的不平等,從每個人的童年就開始產生,家庭、教育的不平等,往往導致不平等的再生產,中產階級家庭與工人階級、貧困家庭子女的差異正在擴大。
社會學家安妮特·拉羅(Annette Lareau)對這一現象早有洞察,早在其《不平等的童年:階級、種族和家庭生活》(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一書中,她就從社會學再生產的角度分析了教育不平等這一過程是如何在家庭、教育機構和社會中不斷地再生產:....
回應
階級固化800年的社會,這種常識也需要研究,可見愚民到了什麼程度!?這也是公知所鼓吹的西方教育!中國至隋唐以來,就知道教育是改變階級固化,提供上升通道的有效途徑!所以才有科舉!
科舉不是教育制度,只是個公務員選拔制度好不啦,相當於今天的公務員國考制度。
還不是麼,讀書改變命運,一招榜上有名,從此平步青雲!
西方的教育是為了鞏固階級。中國的教育是為了上下流通。
說的好像中國不是一樣
所以窮苦大眾越來越懷念毛主席,不管那時候窮不窮,人人平等,人人都是人。
我們需要公平,不是平等。上升的路徑必是平等的,至於而達到的高度卻是看個人努力的。
有人學習到深夜,有人打麻將到深夜,是不是應該一樣窮,然後才叫平等。多勞多得是平等,還是一樣窮是平等?
真正令人作嘔的是,某些群體一直妄圖讓人民迷失在所謂“人人平等”的幻夢中不可自拔。
一些人天生比另一些人聰明,基因還代代相傳,不公平吧?
“階級因素雖然不是決定性因素”?階級因素就是決定性因素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國家精英》 《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 《選舉社會及其終結》 《中國書院》 《九品官人法考論》 )
現在的美國社會也是拼爹的時代。有條件的人買得起學區房、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現在越是好中學、好大學,窮人家孩子越少)。沒條件的小孩上到高中就不上了,打工去吧(在很多地方的農村這是普遍現象,有的縣城縮減到只有兩三所高中)。畢業後,有條件的家庭動用各種社會關係幫孩子找到好工作,以後又用各種人脈關係幫助他們往上爬,不是這樣麼?
認為寬鬆教育能夠“激發孩子的創造力,讓孩子的思維更活躍,學習更加有效率”的觀點,完全是可笑之極的。人的懶惰是天性,更別說是沒有自控力的孩子了,如果學校提供的教育十分寬鬆,那麼有動力去主動努力學習的人往往是鳳毛麟角,大部分只可能是在玩樂中安享自己的青春,根本不會有什麼自我探索的想法。 關於寬鬆教育,日本倒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自從昭和時代的工業化階段結束,進入平成時代之後,在日本社會當中寬鬆教育越來越成為主流呼聲,但是有趣的是,社會上越是鼓吹寬鬆教育,那些官僚、政治家和富豪就越是將子弟送進那些以管理嚴格著稱的私立和公立精英學校裡面,以升入好大學為最終目標,接受十分嚴格的教育。
唉,說到底,是資本主義社會,資產階級佔據主要社會資源後在教育、發展權上對無產階級惡的排擠作用
資本主義社會本來就是資本為王,要不然為什麼叫資本主義社會?
觀察者網:中西教育專題
http://www.guancha.cn/ZhongXiJiaoYu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 《德州美國夢》 《國家精英》 《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 )
而對於精英階層而言,最大的恐慌莫過於群氓這種破釜沉舟的行為,因為當他們的孩子坐在同一間教室,跟同一個老師學鋼琴,會給人“區隔”消失的幻覺。儘管窮人是通過透支自己的身體才有可能讓孩子獲得這樣的機會,但這種瞬時的“幻覺”也會讓精英感受到他們“排他性的私人空間”被侵犯了。在這個意義上說,窮人的孩子們越“自然成長”,越少學習文化技能,越少建立“習慣”,就越少可能積累文化資本,越少機會晉升至精英階層,資本的空間、權力以及文化也就越容易世襲。所謂“拼爹拼媽”,拼的就是這種世襲的可能性。越新興的中產階層越拼,越焦慮,因為他們知道後代拼的將是他們所積攢下來的資本。如果不把《虎媽貓爸》一類的育兒劇放置在這樣的政經脈絡之中,而只討論做虎、貓、狼哪種角色更正確,是沒有意義的。教育不單是個性或家庭問題,教育是製度、社會結構(階級、性別、種族)、文化等因素共同決定的。給自家狗戴兩塊Apple watch的成功人士、海歸王思聰與成千上萬叫他老公、問他家缺不缺狗的盧瑟們之間的差距不是爹媽的教育,而是爹媽的階層。極端一點說,真正決定孩子命運和未來的也許不是我們扮演什麼樣的父母,而是我們能否真正做點什麼改變這個“贏家通吃”、“資本為王”的世界。
回應
大家所說的西方的“快樂教育” “素質教育”實際上指的是西方大眾的公立中學,真正精英的私立中學從來是秉承嚴苛的“精英教育”體系; 一定要比較,西方大眾的公立中學有點類似中國普高(其實遠遠不如中國的普高的教育水平),私立名校類似於中國的重點高中(這點倒是比較像,很看重教育的結果和成績)
現在的我國社會,拼爹的時代。有條件的人買得起學區房、給孩子報各種培訓班,讓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現在越是好中學、好大學,窮人家孩子越少)。沒條件的小孩上到高中就不上了,打工去吧(在很多地方的農村這是普遍現象,有的縣城縮減到只有兩三所高中)。
從何時起“虎媽”取代了“慈母”?
這不得不提2011年轟動世界的暢銷書《虎媽戰歌》。這本被《洛杉磯時報》描繪為“像病毒一樣蔓延”的著作,不僅是一個母親講述如何嚴苛地教育兩個女兒的故事,同時把戰火引向了中美的教育觀以及文化傳統的差異。作者耶魯大學教授蔡美兒出身精英家庭,但堅持採用畢大千和杜峰的方式教育女兒。而兩個女兒驕人的成就也令美國人自嘆弗如,甚至奧巴馬當時在國情咨文中也要提到中國虎媽,提到美國教育要改革,應該向中國和印度學習。無論是美國要向中國學習,還是中國要向美國學習,這種反思與對照都是出於“發展”的考慮。很多中國父母認為美國科技發達,社會文明,所以應該效仿美國的教育方式;而很多美國人看到中國崛起,開始從教育上反思他們為什麼被中國人赶超。
因此,這種焦慮不是中國家長獨有的,也不是中國的“80後”成了父母才產生的,而是全球中產階層的普遍焦慮。因此“少年中國安在”式的追問顯得視野有些狹窄。如果我們讀了中國學者出版的《不一樣的童年:中國農民工子女調查》一書,我們會發現《虎媽貓爸》之外的另一種現實:農民工家中的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的童年。連上學、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這些茜茜們看來最正常最基本不過的事情對農民工子弟而言,都是奢侈品。所以兒童的教育優劣與其說跟父母的個體性差異關係更直接,不如說社會結構的作用力更強大。就整體而言,無論是在種族、階層還是性別的意義上處於社會邊緣的父母,無論自身多麼努力,要想培養出擠進主流社會的精英,希望都很渺小。
布爾迪厄用習慣、區隔、文化資本等概念構建了他自己的社會結構模型。社會精英的位置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種將精英們的做法傳播向全體社會成員的努力都會失敗。而且精英與群氓之間的界限不是一成不變的。就好像虎媽畢勝男,今天是精英,明天也可能是群氓;在穿衣戴帽上有品味,可是在教育孩子上可能暴露了你的粗野。區隔不是永恆的,區隔不是單一標準的,區隔是一種無所不在的網絡,持續不斷的行為。而這難以逃脫的區隔之網,在我看來,恰是通過波德里亞所說的“物的符號化”過程完成的。正如前面所分析的《虎媽貓爸》,在一部被明星、廣告和商品充溢的情節劇裡,孩子既是消費者,也是被消費的對象。直白地說,孩子被物化和符號化了,孩子如同大人們身上的LOGO,上什麼學校、讀什麼興趣班、有什麼才藝這些本身其實並不被看重,人們看重的是這些符號所標示出來的社會地位。
但當唐琳口口聲聲地說美國先進的教育理念如何如何的時候,她究竟指的是什麼?
到底是加州麻省還是內華達路易斯安那,誰代表美國?是常春藤還是社區大學,誰代表美國的教育水準?是公立還是私立,誰代表美國的教育風格?唐琳所講述的美國,一方面沒有考慮美國每一個州每一個學區每一個學校都可能有自己不同的教學風格、教學大綱、教學重點,另一方面故意遮蔽了美國的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之間的深刻差異。事實上在美國,越是精英的學校,學生壓力越大,競爭越激烈。獲得過普利策獎的美國記者愛德華·休姆斯在臥底了一年加州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之後,寫作了《夢想的學校》,第一章的標題就令人震驚:“4是有魔力的數字:4小時睡眠,4杯拿鐵,4.0”。很多美國中產家庭的孩子從小學開始過的就是這樣的生活。越是中產階層的父母越注重從小進行“協作培養”,送去各種文化機構,學習各種文化技能,積累足夠的文化資本。而身處底層的父母由於自身生存壓力太大,無暇照顧孩子也無力送去機構學習技能,所以這些孩子反倒“自然成長”,擁有更多個人的娛樂和遊戲時間,擁有更“快樂”的童年。
其實,美國人的教育理念也是百家爭鳴,各執一詞,而且經常受到歐洲教育觀的衝擊和洗禮。盧梭、蒙台梭利、華福德、夏山這些相對比較注重孩子個人成長的、歐洲首創的教育觀念和實踐也讓美國很多家長心生嚮往。
焦慮的中產階級父母
既然不是中國的教育觀徹底不行,也不是中國的家長素養特別低下,世界其他地方也都在質疑自己的教育,家長也都陷入普遍性的焦慮之中。那麼,我們到底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童年,什麼樣的教育?或者換句話說,孩子的童年應該由我們負責嗎?我們能主導嗎?
童年/兒童之所以在今天中國變得如此令人不安和焦慮,一方面是因為近幾年的生育高峰帶來的“嬰兒潮”,使得70、80、90年代人同時做父母,而40~ 60年代的祖輩又同時參與養育,因此各種矛盾不斷激化。另外,隨著中國崛起,中國培養人才的方式和訴求也受到世界性的關注和爭論。
《虎媽貓爸》——被遮蔽的美國教育真相 2015-06-23
by小疼 華南師大文學院教授,哈佛燕京學者
5月底,長達45集的電視劇《虎媽貓爸》終於迎來大結局,也收穫了橫掃網絡的白熱化討論,無疑是今年最重要的一部現象劇。筆者作為某重點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家長、家庭情節劇的研究者,似乎必須來趟一趟渾水,湊趣談談這部劇。
儘管《虎媽貓爸》引發的是兒童教育問題的大討論,但嚴格來說,正如劇的英文名所表明的,Tiger Mom,這是一部《虎媽傳》。它講述的是“虎媽”畢勝男在職場、家庭、情場等不同情境中如何不屈不撓、不依不饒直至完全主宰自己的命運,並且成功地將家裡家外關係理順,帶領全家走上“和諧”之路的故事。其中“小三”唐琳是個海歸教育學家,而她打動畢勝男丈夫的重要法寶是她“先進的”教育理念。唐琳一度憑藉這一利器俘獲了勝男的公婆、丈夫以及女兒,將勝男置於孤家寡人之地。同時,劇中的親家大戰也是圍繞著外公與奶奶二者的教育目標與方法的差異展開的。導演姚曉峰說:“在這部劇裡,我要把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方式告訴大家。”
那麼這部劇到底向我們揭示了什麼“最好”的教育方式,又批判了哪些“錯誤”的教育理念呢?
《虎媽貓爸》的“教育觀”究竟是什麼?
被嘲弄的“虎媽”畢勝男“必勝訣”
何謂“美國先進教育理念”
唐琳與杜峰的兩場辯論被視作傳統與現代教育觀念的大對決。這場PK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外的教育觀孰優孰劣;二是孩子需要的是成功還是幸福;三是孩子是否可以主導自己的成長。在辯論中,杜峰強調我們中國一直都有很成熟的教育理念,是千百年來形成的,用不著崇洋媚外。而唐琳則鼓吹“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注重的是探索和鼓勵;中國傳統教育是填鴨式教育,磨滅孩子的個性,必須反思”。杜峰信奉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宣揚成功學;而唐琳則說快樂遠比成功重要。孩子不需要成功,孩子需要的是幸福感。杜峰認為性本惡,他不相信孩子能自我管理,能明辨是非;唐琳則認為性本善,只要告訴孩子全部真相,孩子就會做出合理的判斷。最後唐琳獲勝,似乎杜峰所代表的“腐朽功利專制”的前現代教育觀終於遭到了清算。
技術能力不平等,這也會世代沿襲。美國的最好成績和最差成績相差很大——雖然高分不如日本、芬蘭和荷蘭那麼多。家境優渥、父母受過良好教育的測驗者的成績,與家境貧寒、父母未受良好教育的測驗者的成績,兩者分數差距最大的國家即美國。
美國之所以成績下滑,原因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其他國家正在迎頭趕上、甚至開始領先。美國的教育與培訓系統在新的全球條件下已經無法滿足需要。
情況沒有好轉的跡象。核心教育標準(Common Core)是各州州長採用的全國性標準。兩黨竟對此口誅筆伐,著實令人遺憾。許多家長從小沒有接受過高水平的教育,自尊心卻很高,他們一旦發現美國許多學校沒教好孩子,就暴跳如雷。(這些測驗肯定有問題,他們家孩子最棒了!)有些自由派和教師團體不喜歡強調考試。(雖然美國教師協會主席蘭迪·魏加藤Randi Weingarten贊成核心教育標準。)共和黨人現在站出來反對——雖然他們幾年前大唱讚歌——因為奧巴馬政府支持。
回應
完全不用替美國人擔心,人家有悠久的人才輸入歷史。
噓!沒有知識不要緊,快樂第一,我們這裡正流行這快樂教育呢。
在中國玩快樂肯定不行,中國流行的是科舉,不考個第一什麼的,機會都沒有。這考第一,沒有頭懸樑的拼勁肯定不行。
我們還是想想自己國家的教育問題吧,美國教育再失敗起碼也是幾十年後的事情了,而我們的教育一直都是這個老樣子,死水一灘。除了學費改革了外其他東西沒見的有什麼進步的,而且還有退步的趨勢
基礎不牢要想像力何用?造空中樓閣?
基礎和創新力的關係還真說不太明白,我想應該是一種平衡關係。沒有基礎或基礎太差肯定不行,數理化語外樣樣都不行,肯定創不了新。但如果在基礎訓練上花費過多的時間,阻礙了個性的發展,創新能力也會有問題。
他們不過是一年級的孩子,六七歲,一上午3個半小時,他們做完語文做算數,做完算數畫畫,畫完閱讀……沒有課間休息,沒有課間操。這令我大為震驚。很多人,包括我,都以為美國的小孩子上學都是在玩,沒學什麼。其實他們挺忙的。但細看細想,他們的效果並不好。一個小時以後孩子們都累了,注意力開始分散。到了下午,孩子們真是到了充耳不聞的狀態。
回應
我兒子上幼兒園大班,教室基本也是這個格……
原來去美國的姿勢分子啥也不會,只會旅遊,那還是留在美國等低保吧
親身經歷下美國神話並與大家分享,這有啥不好,總比高桑陳桑瞪眼說瞎話強吧
扎卡里亞:知識分配不均的美國還有未來嗎? 2014-05-04
by法里德·扎卡里亞《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後美國世界》
托馬斯·皮克提——法國經濟學家、長達700頁的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認為自由市場會造成財富分配不均,且這一局面會變得世代化,不利於選賢任能。其解決方案是大家平時掛在嘴邊的“向富人徵稅”。但如果真的讀過這本書,那大家心裡一定清楚,皮克提認為“長期來看,推動平等的主要渠道是傳播知識與技能”。
不管怎麼說,印度和巴西等國在1970、1980年代實施的稅率極高,但並未創造全民共享的經濟成果。相反,東亞國家識字率高,勞動力技能也在提高,他們同時實現了經濟增長和相對公平。這不是要反對高稅率,而是說,從長遠來看,教育仍然是重要議題。唉,這正是美國現在沒做好的領域。
如果說,讀了皮克提的書讓我們知道財富分配不均,經合組織(OECD)最近發布的報告則提醒我們,美國的知識分配不均同樣令人不安。該報告考察了發達國家成年人掌握技能的狀況。3600萬美國成年人僅掌握低端技能。這不僅是指老工人。三項測驗門類中的兩大類——數學和技術效率——美國年輕人的成績都是墊底。這些在16至24歲之間的年輕人,正是踏入美國勞動力大軍的主力。
美國的境況非常令人不安。美國人均GDP世界第二,但這項測驗幾乎樣樣考砸。語文和技術能力都低於平均分數線,而16至65歲年齡段的算術能力則是倒數第三。有趣的是,皮克提的祖國——法國——大部分科目考得也很糟糕。
當前世界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以西方價值觀為主流的名已經無法體現和解釋新時代的實,這是中國知識分子難得的機遇。但是,前提是要警惕理性的自負和知識的僭越。霍布斯所批評的不講權力和現實、只講權利和合理性的現象,歷史上多次出現,今天也仍然無法免疫。知識分子應該跳出意識形態的教條,特別是西方價值觀的窠臼,熱情擁抱複雜現實,回答眼前的問題,為民族復興和未來世界秩序提供新的價值體系。若認識不到歷史的變遷,徒懷過時之名,硬納新時代之實,則難免徒留悲聲遺響於天地間耳。
回應
很想說 你如何定義知識分子?
本文中指的“知識分子”主要是脫離生產實踐的知識分子,比如新聞、傳媒、教育、文化方面的。打個惡意滿滿的戳兒的話:文科生。
我在美國小學做代課老師 2015-12-29
by五月 自由撰稿人,旅行記者,美國半職代課教師
一年級的孩子,怎麼說呢,個個像小天使一樣可愛,可他們基本沒有課堂紀律的概念,一會兒要上廁所,一會要喝水,一會肚子疼,一會跑過來把頭靠在我懷裡,搞得我摟著不是推出去也不是……難啊,自個兒從來沒有養過孩子,真不知拿著些小肉團怎麼辦。這些小肉團兒們還是學了點東西,簡單的加減法能做,但三位數還沒學到。
今天最令我震驚的有二。第一,這個小學一年級老師不分科,一個人教一切,美術體育列外。雖然一年級一切不過是語文、算數、閱讀、手工……那也不對勁啊。這和我小時候的體系實在不同,我自個心裡狐疑了一天,不停地默默權衡兩種不同體系的利弊。第二是,小孩子8:15進教室就再也不出來,直到午飯時間,課間沒有休息!
中國的孩子們和家長們,你們還羨慕美國的教育嗎?嘿嘿。
回到家我和朋友煲電話,我迫不及待地給她講我的新發現。她也驚訝,她說她樓下就有一個小學,每隔四五十分鐘,就听到驚天動地的喊聲。從窗子望下去,成群的小孩子們像子彈一樣呼嘯著射出教室。她知道是下課了。
這才正常嘛。美國小學不是這樣。孩子們進了教室就別想出來,閱讀完了直接上算數課,算數收起來馬上就是語文……有的老師還給我留言:不准他們上廁所。我沒聽他們那一套,孩子舉手要上廁所,我立刻批准。萬一他們尿進褲子裡誰負責?
英國近代著名政治哲學家霍布斯痛感於英國革命帶來的混亂局面,早就批評了知識分子基於自以為是的價值觀念,對他們並不在行的政治事務指手劃腳的弊端。霍布斯批評當時鼓動革命的民主紳士,說他們受了些高等教育、讀了點希臘羅馬文獻,就以為自己成了治國的行家,實際上不過是“業餘書生政治家”或“博學的愚人”(learned folly)。
今天的中國社會已面臨嚴重的名實混亂。幾乎任何一個公共議題,都會引起社會觀念的分裂。僅以2015年為例,圍繞霧霾、浦志強案和毛澤東誕辰等,都發生了廣泛而情緒化的辯論。難道真是今天的中國人格外浮躁,以致於不能在一起“愉快地玩耍”了?
並非如此。有爭論是正常的事情,然而細讀這些辯論,會發現總有不少公知和意見領袖像霍布斯所批評的“博學的愚人”那樣在撕裂社會觀念、將爭論引向極端。他們的錯誤就是幾乎閉眼不看現實,一切從自己的價值觀教條和業餘政治知識出發。他們似乎相信,一切社會問題都可以代入憲政、自由或私有化的公式,“標題黨”就可以代替對現實問題的深入分析。
在紀念毛澤東誕辰之際,我們尤其應該記得,毛澤東對中國20世紀革命和解放問題的思考,既不是依靠“洋八股”——從清末到新中國建立之間的十多部憲法都未能完成建國使命,也不是依靠“黨八股”——靠玩弄馬列概念來“嚇人吃飯”給中國革命帶來了無數失敗和災難,而是認真研究中國問題的現實,提出反映現實需求的理論,才翻開了中國歷史新的篇章。
今天的不少知識分子,卻仍在犯各種八股的毛病,且擅長將無法有效回應現實問題的挫折感歸疚於體制的壓抑和自由的限制,似乎一旦解開束縛,他們那些簡潔如數學公式般的教條就可以點化萬物。須知理解和管理人類社會都是高度複雜的任務,光靠端起“獨立思考”的架子或擺出“受難先知”的姿態,並不會自動消除業餘書生政治家的無知和局限。
在這個名實混亂的時代,知識分子應該怎樣做?從人類觀念史來看,知識分子最重大的使命就是給各自時代提供一種名實關係。在這種爭論或正名的過程中,把準時代脈搏、響應現實問題的知識分子有望重塑名實關係,提供新的普遍性觀念,或時代精神,做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
霧霾、浦志強、毛誕,我們就不能一起愉快地玩耍了?——名實混亂與知識分子的使命
by范勇鵬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 2015-12-28
每當世界激盪變化,舊的世界秩序無法存續,新的秩序尚未誕生之際,總是會出現名實混亂的危機,即管子所謂“名實相怨”——概念與現實之間的錯位。而文化精英此時自然會就名實問題展開激辯。
先秦儒家最早掀起了名實之論。從孔子的“正名”論,到荀子的“制名”論,再到董仲舒的唯名論,中經墨家、名家等的辯論,實際就是一個由禮崩樂壞、名不符實,到依據新的現實來確立新的名和禮,再用這套觀念來建構穩定社會秩序的歷史週期。
在中世紀的歐洲,飽受政治失序危險的折磨並捲入教權王權鬥爭的基督教知識分子,也用晦澀的神學語言爭論名實問題,阿奎那等唯實論者主張抽象的普遍性,羅吉爾·培根等“唯名論”異端派則主張特殊性的真實,為近代實驗科學點燃了第一盞劃破黑暗的微光。雖然彼名實之辯與中國有不同的含義,但同樣是圍繞著觀念與現實之間的錯位而展開。
不管在哪裡,什麼時代,只有敏銳地感知到現實的變化、坦然承認觀念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者,才能客觀認識世界的趨勢,並“制名以指實”,提出順應現實且能引導現實的觀念體系。相反,如果抱守過時的名,拒不承認實的日新月異,不僅對個體是悲劇,甚至還會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正所謂“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
名實不當而引起混亂局面的情形,古已有之,今猶為甚,因為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現實的變化擁有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近代的波蘭,無視歐洲民族君主國的競爭優勢,固守其貴族民主制,結果招致土裂國亡。大清帝國昧於世界潮流,殘守舊統,喪權辱國。二戰後的英法,無視力量格局的變化,幻想因循殖民主義的舊例,結果遭遇蘇伊士運河之辱。西方的民主推廣人士,抱著意識形態化的自由民主觀念改造“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結果卻處處看到了所謂“民主”的失敗。西方學術當局巨額資助“民主失敗”研究,無非是給觀念的殭屍作最後的美容。“阿拉伯之春”諸國人民追求權利的鬥爭無可厚非,但卻未能跳出西方價值的邏輯陷阱,既無法保障社會存續所必須的政治秩序,又無法創建適合本土伊斯蘭文明的新制度,導致今日的人道災難,使自己的祖國再一次成為大國政治的跑馬場,堪稱是“以名害實”的標準案例。
考得太多
學前班小孩平均參加4.1個考試
在白宮發布的一段視頻中,奧巴馬錶示,“適度的考試,可幫助我們衡量孩子在學校的進步,也能幫助他們學習。”但是,“我也聽到父母對過多的考試表達擔憂, 老師們為了應付考試承擔了許多教學壓力,而且這剝奪了教育和學習的快樂。”在長達10頁的計劃中,白宮提出將採取一系列措施幫助教育者結束不必要的評估方式,並將考試時間限制在總課時的2%以內。
通常情況下,美國學生從學前班到12年級,平均要參加112個必須的標準化考試。而相比之下,在國際考試中成績勝過美國的國家在他們的學生時代只需要三次考試。這份新的調查發現,美國考試負擔最重的是八年級學生,他們平均花費25.3個小時在考試上。這種模式甚至影響到了學前班的小孩,他們平均要參加4.1個標準化考試。
調查還發現,學生們的考試似乎集中在二月和五月,其中許多為冗餘考試,同一門課程,學生需要參加結課考試、預修課考試以及期末考試。在40%所調查的學區中,考試結果往往等到下一個學年才會出來,這對想要通過結果幫助調整教學工作的老師來說完全沒有用處。
研究分析了2014至2015學年66個學區的考試,不包括平時老師們所出的小測驗次數,也沒有將學生為了準備考試而所花費的時間計算入內。研究顯示,學生們的課堂被試卷塞滿,試卷包括來自國會、教育部、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所下達的考試指令。
考得有理
《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一刀切
………
考得心煩
美國多個州已陸續減少考試次數
………
http://lx.huanqiu.com/lxnews/2015-12/8268712.html
你沒法想像,美國中學生有多辛苦
多
美國學生從學前班到12年級,平均要參加112個必須的標準化考試。在國際考試中成績勝過美國的國家,同等學生大約只需要三次考試。
累
美國的學生一年需要花費20-25小時在考試(不包括學校層面的考試)上。
4.0 4小時4罐咖啡
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績4.0,他們一天只睡4個小時,灌下4大罐拿鐵咖啡,為的就是能夠熬過一整夜。
給中國孩子的啟示
美國教育很“美”?那是誤讀!美國的中學到底是什麼樣的?或許我們真的有太多誤解。最近,一批早期的中國移民家庭開始在網上抨擊那些短期到訪者和交換生構建的美好中學圖景,並斥之為“不負責任,譁眾取寵”。
當留學日益低齡化,我們或許真有必要認識一個真實的美國中學生活。美國記者愛德華·休姆斯,曾獲最高新聞獎普利策獎。從2010年秋季開始,他花了一學年時間,在加州一所公立高中惠特尼高中蹲點。他在這所學校聽課,和學生聊天,採訪學生和老師們,還在這個學校教一門論文寫作課,甚至也親自參加考試。這本書描述了惠特尼高中的學生群像。有人說,惠特尼高中並不代表美國所有高中,惠特尼的高中生也不代表全美高中生。
但是,華裔女孩田田的母親一直強調:“直到現在,許多人依然在誤讀美國的中學生活、美國的中學生。事實上,美國有一大批學生刻苦努力,成績優秀,追求卓越。
日前,美國首份關於國內最大的66個學區的綜合性調查發現,大多數公立學校要求學生參加了太多的標準化考試。調查顯示,過去10年間,美國學生從學前班到12年級(類似中國的高三)平均要參加112個標準化考試,其中多數是多餘的,學生們一年需要花費20~25小時在考試上。
據美國媒體報導,為改善這一狀況,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社交網站臉譜網上發表公告承諾,政府將著手減少公立學校花費在考試上的時間,並將這一時間限制在總課時的2%以內。
記者蹲點美國高中:學生每天只睡4小時2015-12-28 重慶晨報
美國記者愛德華·休姆斯,曾獲最高新聞獎普利策獎。他花了一學年時間,在一所公立高中蹲點。一年的體驗,讓他寫成一本書,書名叫《夢想的學校》 。
這本書描述了這所高中的學生群像: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績4.0,他們一天只睡4個小時,灌下4大罐拿鐵咖啡,為的就是能夠熬過一整夜。
在相似的一所美國高中,華裔女孩田田的經歷,也如出一轍。
競爭始於開學第一天
田田進入斯卡斯代爾中學,進校第一天,分班考試!原來,學校將對數學、科學、第二外語等科目實行分層教學,光數學就有五個等級的班,自幼成績突出的田田每個科目都考上了最高等級。和許多美國高中類似,斯卡斯代爾中學要求學生必修數學、英語、科學(包括生物、化學、物理)、歷史等。儘管下午3點放學,但學生要花大量時間完成作業。
有一次,田田花了整整3天完成一份17頁紙的小論文。起因是歷史老師在課上播放了關於“奴隸制”的三部電影,並據此佈置論文:“這三部電影是如何反映美國奴隸制這段歷史的?”
中學生寫論文要達到什麼水準?曾有學生洋洋灑灑地就某一事件寫了很多認識,結果被老師痛批。“沒有自己的觀點,僅僅是材料的堆砌!”
課本就有100多斤
有人曾測算,美國高中生一年要背112磅的課本,約104斤。有時老師甚至不上課,讓學生泡在圖書館查資料、寫論文。“答案沒有正確或錯誤,只是你得有見地,並且自成邏輯!”田田重複著老師的口頭禪,美國教育從小強調批判思維,學生壓力巨大。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死記硬背。除了必修課,美國的中學生還須應對大量的選修課。
在田田的高中,幾乎90%的家長都給孩子請了家教。與中國的學生需要應付期中、期末考試不同,美國的考試次數更頻繁,並且每次考試成績,都與“前途”相關。
這也夾雜著美式“高考指揮棒”效應。
而當同學們在成績上難分勝負時,課外活動成為競爭的又一個戰場。一個殘酷的現實是,在美國大學申請表上一直有“特長”欄,學生不僅需要列出特長,表格下有“得獎地區:州、全國、世界”的等級提示。如果不是成績斐然,不算特長,特長必須“與眾不同”。特長欄空白的學生,基本不可能被名校錄取。據環球雜誌
美國女大學生因高昂學費被迫下海拍A片;也難怪美國女大學生因貧窮賣淫的數量超過100萬;美國教師與未成年學生性交案,平均每天超過兩起;縱然如此,美國的強奸案常年高居世界第一,秒殺印度。
美國高等教育非常不平等(請參考《美國寒門難出貴子》一文):上美國名牌大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潛規則:捐款,一個字,錢!(請參考《多少錢才能登上常春藤盟校的船》一文)大部分美國窮學生只能在名校門外張望;絕大部分美國公立大學學生不能按時畢業;就讀美國最具競爭力高校的學生,70%來自收入排名全國前25%的家庭。出生貧寒的僅為6%。美國只有20%的貧困學生成績進入了國際學生比較項目成績前25%的行列,而中國有超過60%。美國教育同樣存在戶口限制:美國各州大學對州內學生和州外學生收費是不一樣的(州外學生收費要貴很多)。(西方教育真相,請參考《寬鬆的西方教育偷偷完成社會分層》一文)
美國基礎教育,一個字,爛!美國政府由於財政困難,削減基礎教育經費,不少中學連教材都沒有,一些公立學校的老師整夜在網上搜索資料來準備第二天教給學生,當局甚至為了省錢單方面解除教師勞動合同;因缺錢,美國不少學區中小學提前結束學年;美國近一半的孩子都在大量人口為糊口而掙扎的社區中上學;美國公立中小學校貧困學生超過一半;五分之一的美國學生每年曠課達一個月;美國44%性侵犯發生在上大學之前(強姦是美國最被低估的犯罪!);美國中小學不僅性和毒品氾濫,而且學校存在嚴重的歧視和虐待,尤其對優等生連發學生自殺事件;美國文化中反智主義太嚴重,最明顯的是在中小學。大家最想當的是cool kids(酷小孩),cool kids都是不愛學習的,如果你愛學習,大家都認為你是nerd(書呆子),嘲笑你孤立你;男女非常不平等。美國文化從小就宣傳女生要hot(性感),要slutty(風騷)(看某些美劇就知道啦,呵呵),對於女孩子學習是很大的干擾。中美基礎教育一些情況,請參考《美國夫婦為何送女兒中國上學》一文。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5_12_24_345829.shtml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台灣有白吃的午餐 《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 《文憑社會》 )
給沒錢吃飯的小孩發了份免費午餐美國學校食堂大媽被開除 2015-12-24
在美國愛達荷州波卡特洛市,歐文中學的一名食堂員工被開除,原因是她給一個沒錢吃飯的12歲小女孩免費打了份熱乎乎的午飯。據這名員工透露,上級領導曾告訴食堂員工,孩子飯卡餘額不足時,員工應該拿走餐盤,並且把食物倒進垃圾桶。鮑登說,她當時本想自己付那份1.7美元(約合11元人民幣,觀察者網注)的午飯錢,但是她的上司拒絕了。之後的那個週二,25學區董事會舉行了會議,最終決定開除她。
另據觀察者網查詢,類似的事情今年6月也曾發生,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城市奧羅拉。學生沒錢付午餐,餐廳經理還是把飯發了出去,她本人隨後被學校開除,理由是違反了學校政策。
回應
規矩是拿來遵守的。假如因此每個孩子都說自己沒錢肚子餓又該怎麼辦?法律不是橡皮筋,今天這樣解釋明天就可以那樣解釋。
這才是洗地的水平,都學著點,5美分不是那麼好拿的。
人權哪兒去了?公知不是一直拿中國的人權說事兒嗎?這會兒開始談規矩不講人權了?
這個事情如果是發生在中國大陸,公知大V噴子鐵定會淚流滿面,痛心疾首,頓足搥胸,滿地打滾,然後一臉“憂國憂民”的死狗樣,陷入沉思。畢竟你們的嘴臉,我們已經看過太多次了。
公知精英哭暈在廁所:爹啊!這個可咋掰啊,瞎掰嗎?
法律中國要對罪犯講法律的時候,他們要求中國講人權。中國要求美國對飢餓兒童將人權的時候,美國還沒說話,公知先出來說:要講規則
法律公知可是講過,在偉大的美利堅合眾國里,人權是高於主權的,所有人都是平等,自由的(黑人和窮人已經哭暈在廁所)!
小孩子本來就有免費午餐,這裡還要錢,要錢還好,免費一餐也不行,從員工工資裡扣也不行?人性呢?你的人性哪兒去了,跪舔也講點道德吧,別太丟人。
自由民主在美國的功效- 美國屁民自由民主的上學(上不起學):自由民主的美國政府善於搜刮民膏民脂,是一個靠學生貸款榨取巨額利潤的政府,是一個靠剝削學生髮橫財的政府(每年從學生身上榨取的利潤高達數以千億;是利潤哦,不是學費;美國上千萬的屁民因學費欠債數以萬億!);國高昂的大學費用迫使上千萬的大學生都有巨額學生貸款欠債;美國數以萬計屁民退休後還在還學貸;難怪美國大學生告訴奧巴馬:一個工薪階層的家庭是很難供得起孩子上大學的;
因為中國在進步,日本也在進步,而且日本進步的幅度不一定比中國小。你以為日本回原地踏步不前嗎?所以說天涯論壇零幾年還認為中國2020年都無法超過日本哦.我知道了,你下一步就該說是人均GDP而不是總量了問題是就算比人均GDP中國也比美國和日本任何一個國家增長得快,所以說我很好奇人均GDP之後該怎麼轉進。是不是要繼續改口說其實你指的是科學?還是素質?總之轉進是永遠不會結束的。中國一天還在進步某些人就一天不舒服.
“中國高質量的科研產出在2012年到2014年期間增長了37%,美國在同一時期則下降了4%”,美國和日本在科研產出上的傳統優勢地位在明顯下降。你認識字不?
某些人不看文章是病,得治.
又看到這個一輩子沒去過美國的屌絲了。你整天yy累不累.
美國進步的數據呢?
我記得在過去,中國社科院的專家說中國2020年GDP能超過美國,現在看那隻是一個笑話。中國是在進步,但若說可超越美國,想太多啦。
按平價購買力計算中國已經超過美國了,即便GDP 2020年超不過老美,2025年之前也會穩穩超老美,到時候你個美狗的干兒子就哀嚎吧。
方舟子咋說的:中國學術界每年向外國'進貢'數十億的論文版面費,觸目驚心。
原話其實反映了一個現象,但絕非數十億這麼觸目驚心。舉例來說,2013年全年,中國SCI論文只有23萬篇,其中收費的論文一般不超過五分之一(其實比例很可能低於十分之一,因為大多數嚴肅刊物都是對作者免費,對讀者收費的),也就是最多5萬篇,即使有這麼多付費論文,平均每篇論文出版費用是500美元,總共也就人民幣1億多點。況且去所謂的收費熱門刊物Nature Commun.和PLOS等看看,中國人發的論文其實並不佔最多數。Open Access是一種趨勢,不僅中國這麼做,美國、歐洲等國家都在這麼做。方舟子有沒有說過這句話,我不清楚,但是這麼說一定是假的,,而且很有可能是網特、別有用心的人員刻意用來中傷、阻礙中國科研進展的言論,而不明真相或者對科研一知半解的人不負責任隨手轉載,煽風點火,唯恐中國科研不亂。利益相關:我發表過十幾篇國外的SCI論文,美國的、英國的、德國的、荷蘭的都有,沒有一篇是付費的。倒是發表了幾篇國內學術刊物,每篇文章收取了數百到一兩千元人民幣的版面費。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12_22_345580.shtml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美國企業做不出來的東西,政府做,之後慢慢企業可以做了,可以發現利潤了。在讓渡給企業。中國不也是一樣嗎,企業沒有實力研發的技術政府搞,搞完之後與企業進行產學研對接。進入市場,產生利 潤,這樣的例子在中國簡直多如牛,不能計數。
NASA也關門得了,投了那麼多錢到宇航,和市場有啥關係。五角大樓拿那麼多錢買先進武器幹啥?與經濟有一毛錢關係?歐洲粒子物理實驗室可以關門了,投入100多億美元,既不能吃,也不能喝,有嘛用?美國有14%的人飯都吃不上,歐債危機搞得大量國家要破產。這些無用的科研花那麼多錢,為什麼不花在那14%的吃不上飯的人身上?
同樣事情,美國做就是正確,中國做就是原罪。正好說明決定你們觀點的是屁股而不是腦袋。但也請噴的時候腦子清醒些,不要自己打自己的臉。
好想看看十年後的中國和美國的差距還會有多大。
首先美國與中國在高科技產出本來就相差甚遠,中國的基數要想比美國和日本都要小的多,所以增速要比美國快。中國在進步,美國也在進步,而且美國進步的幅度不一定比中國小。你以為美國回原地踏步不前嗎
你說的有些道理,在基數低的情況下,增長率很容易上來,簡單的數學問題。不過,我之前看過報導,我們國家在研發上的投入會在幾年之後追平美國(是實實在在的研發費用,不是增長率),達到某種國際標準的實驗室全球最多(是個數,不是增長率),按照一般分析,研發為10年一個週期,現在大家看到的多數是N多年前播撒下去的種子,而今天在科技研發上下大力氣,會在未來幾年後出現更壯觀的科技井噴。 拿論文數量來說,美帝是集世界優秀的科學家於一身寫出了數量最多的論文,我們有質量的論文絕大部分都是中國人寫出來的,而按照現在的趨勢,高質量的論文數量也會在幾年內追平(是數量,不是增長率),中國人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在追趕世界最優秀的科學家組成的集團,難道這樣還不值得讓人感到驕傲和振奮麼?別小看自己的祖國了. PS:我猜你可能會想,中國即是投入了大量的經費,憑一些中國教授也搞不出什麼東西,沒有美國人效率高,我承認這裡確實有參差不齊的水平,會造成大家的偏見,但就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說,教授和“叫獸”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2015中國自然指數:全球高質量科研總體貢獻 中國位居第二僅次於美國
2015.6.17,英國《自然》雜誌 發布的《2015全球自然指數》(Nature Index 2015 Global)顯示,中國科學院的自然指數在全球科研機構中位列第一。半年後的12月17日,《自然》雜誌增刊發布《2015中國自然指數》(Nature Index 2015 China),分析了從2012年到2014年中國三年的研究成果,顯示中國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已僅次美國。
自然指數顯示,如按照加權分數式計量(weighted fractional count,WFC),中國高質量的科研產出在2012年到2014年期間增長了37%,美國在同一時期則下降了4%。《自然》雜誌官網報導的按語是:美國和日本在科研產出上的傳統優勢地位在明顯下降。
中國基礎研究
2015《自然》指數:中國高質量科研產出僅次美國
中國研製出“超強電池”材料:充電7秒續航35公里
《自然》2015十大人物中的中國面孔
量子計算:中國研究組走在谷歌前頭
回應
南方周末:質量上去了,數量呢?
南方周末:數量上去了,質量呢?
兩標題可以輪著來~~
實際上就是現在有錢了,科研這東西,只要錢砸下去了,總是能出點東西的
嗯,就讓沙特砸它幾個出來。
不光是錢的問題,建國後普遍建立的義務教育體制、改革開放後高考恢復每年幾百萬計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校畢業生、完整大而全的工業基礎體系、繁多的國有集體事業研究體系、埋頭苦幹夯實基礎科技的國有企業、越發崛起緊貼市場需求的民企科研投入……缺一不可,形成合力不可能不出成績,而且不會停下來。各種跡象顯示中國的突破性創新發展已經上路了,接下來的20年中國將迎來中高端產業的突飛猛進時期,二十年後,中國產品山寨,粗製濫造的帽子基本上可以甩掉了。高GDP,就有高端科技.就是沒有製度或種族之分. 中國加錢,加速工業化!
【辣評日本】日本陷入教育與財政兩難的死循環2015-12-18
日本財務省和日本文科省又開始互掐了!
如今,日本全國有70多萬名公立中小學教員,這些人所領的工資三分之一出自日本政府,從2015年度預算來看,僅向這些教員支付的工資預算就達到了1萬5284億日元左右,占文科省全年度預算的3成左右。
為了減輕財務負擔,日本財務省以“少子化”問題加劇、中小學生人數減少為理由,要求文科省削減師資力量。日本財務大臣的智囊團“財政制度等審議會”建議稱,2024年日本小學一年級到小學三年級學生總數將會變成94萬人,公立學校每個年級學生總數將比目前減少2萬人左右,因此文科省要在今後9年間削減教職員工3萬7000人。
日本文科省聽後很抓狂,堅稱不能這樣做,否則不僅是教育、日本都要出大事。文部科學大臣馳浩表示,雖然中小學生人數在減少,但校園內的欺凌問題、逃學問題卻越來越嚴重,需要開展特別日語指導的外國籍兒童也越來越多。要想對應解決這些問題,不僅不能大幅減員,還應該多增加流動性教職員工。就這樣,針對教育部門增員還是減員,日本文科省與財務省正展開著激烈的攻防戰。
什麼叫流動性教職員工?目前,日本根據學校規模和一個年級的學生總數來決定固定性教職員工人數,全日本有63萬多正式僱傭的固定性教職員工,和6萬4000多非正式僱傭的流動性教職員工。受“少子化”影響,固定性教職員工總數在1985年達到巔峰後逐年減少,而流動性教職員工卻逐年增多,2014年人數達到了1998年的兩倍之多。
流動性教職員工屬於“革命的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一般用來對應小班教學、校園欺凌問題、以及發育障礙兒童的個別指導。
如果日本財務省以財政預算強行壓迫日本文科省減員,不僅會弱化教育質量,讓日本失去“教育大國”地位,也會導致今後勞動力素質降低、弱勢群體生存環境惡化。但是,在“少子化”的大環境下,不對教職員工精兵簡政,日本的財政狀況顯然難以支撐,只能靠增稅、學費漲價、繼續舉債來拆東牆補西牆,到頭來,這些天文數字般的債務就站在不遠處,等著長大了的小孩子們來背負。日本就陷入了這樣的一個進退兩難的“死循環”,恐怕不是一時半會能解開的。
高中生:台灣對大陸看法過度封閉2015-12-21 聯合報
緬甸政治領袖翁山蘇姬率領全民盟(NLD)選戰大勝、大陸一胎化解禁,都要靠網路才知道?來自全國各區上百名高中職學生,昨怒吼台灣欠缺國際觀,電視媒體黃金時段新聞都「不重要」,重要的國際新聞只輕描淡寫,或是擺在冷門、沒人收視的時段。
九月反課綱浪潮過後,教育部認為應正視高中職學生的意見,讓他們有暢所欲言的管道。因此,十一月連續兩個周末,聚集上百名來自各地的高中職學生代表討論數個議題,昨提出一百多頁完整報告。
針對「全球移動與國際視野」部分,高中職學生代表普遍認為台灣國際觀不足,對於中國大陸的看法也過度封閉,還經常自我膨脹,希望政府可以解決缺乏國際視野的問題。
高中生代表、高師大附中田莘說,學生容易被媒體影響,但是台灣電視的新聞都看似「不重要」,國際新聞集中在深夜、低收視時間,希望媒體可以製作有分量的國際新聞。
她舉例,翁山蘇姬選戰大勝,以及大陸廢除一胎化等新聞,都是上網才知道,電視新聞不是沒播,就是輕描淡寫。
她說,和各地高中生討論後,大家都認為媒體若國際新聞做得好,對全民的國際觀助益很大。高中生們甚至建議,是不是由政府來補助媒體,比如做到一定數量品質的國際新聞就發放獎助金。
高中生們更在報告中指出,缺乏國際觀之外,還對國際有認知偏差,比如不停學英文,以英語系國家文化為學習對象,卻忽視對其他文化的重視。
國教署主任程彥森回應說,台灣很小,確實沒有辦法把門戶關起來,學生不僅要從台灣看世界,也要讓世界看到台灣。教育部有很多國際交流政策,未來要思考怎麼讓更多學生知道。
「年輕人發出的光和亮,可以讓世界看到台灣。」教育部長吳思華也於現場鼓勵高中生說,國際移動很重要,可以讓人視野更高。年輕人思考事情時,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或站在台灣的立場,還是站在世界的立場看?答案就會不一樣。
回應
基本上台灣就是兩隻青蛙,一隻是坐井觀天的青蛙,另外一隻是在鍋爐裡被溫水煮的青蛙
病態『台式民主』的下場...鎖島!●自大、自傲、自慰的鬼島,不稍幾年就被大陸遠遠拋在後面,至今仍無法接受、難以適應!●多位鬼島學子s到大陸交流,才發現...原來世界這麼大!
中紀委機關報:有教授歪曲黨史對學生說“你們被忽悠”
中國紀檢監察報2015-12-19 在頭版刊發題為《以“揭秘”為噱頭歪曲黨史,是什麼後果?》的文章,其中提到,有高校歷史系教授,身為黨員,歪曲黨史,面對學生質疑,用“你們被忽悠”等理由搪塞而過。
回應
我上大學的時候,學校裡也有2位這樣的老師,經常搞講座、沙龍忽悠學生。
我們經常去文科類系串門(大家懂的),聽下講座裝下23(必須的),後來實在聽不下去了,組團去砸場子經常搞得公知下不了台再後來,我班的同學拐走了幾個文藝女青年,於是被宣佈為:別有用心的騙子。不受歡迎
現在大批的公知大V噴子做的無非三件事,其一:為N多年前就被廣大民眾拋棄的反動的逆歷史的國民黨洗白。其二:為言行一如潘金蓮的名聲早已臭大街的美國大唱讚歌。其三:對黨和政府的無法避免的失誤進行抽離誇大或乾脆捏造以用來攻擊煽動,挑起仇恨製造分裂。對此有三問,其一:國民黨要是能洗白,那當初幾萬萬打倒他的人民都是白痴了,你有那麼高的智商?就說現在的國民黨,不斷弄陰謀算計分裂,在台灣都活不下去了,你們想扶他來大陸上位?一副白痴相,一副奴才臉!其二:不說美國滿世界作惡了,就說美國國內的吹上天的民主政治,通過選票上台的總統,你敢否認其不過是資本寡頭和壟斷財團的牽線木偶?你認為他會為人民服務?白痴,要是真有那麼高的覺悟還不如把政治獻金直接發給窮人了!國內矛盾愈發深重,老美自己都覺得那一套玩不轉了,你還要俺們學他?說實話為了掙點美分你們也是蠻拼的表現出色還可能撈張綠卡,你們還得涕淚四下的說祖墳冒青煙了。狗奴才啊!其三:你們想推翻共產黨,問題是誰上台?在美國不跪著舔就沒飯吃的神棍?不賣肉體給基督牧師也一樣沒飯吃的民運分子?還是你們這些早已淪為奴才的狗,然後把人民變成奴才的奴才?你們不過是妄想改變政體國本來為國內一部分見不得光的先富者保駕護航並由此興許可以得到塊帶點血絲的骨頭,奴才當成這樣真夠下賤的。最後申明一點:俺既不是團員也不是黨員,馬列什麼的更是一竅不通。
http://www.guancha.cn/politics/2015_12_19_345245.shtml
另詳參【圖博館】: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假學術自由之名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鄉 習李三中全會
台北宣布取消實施了40年的寒暑假作業
台媒:10萬小學生高呼自由了,不過也有網友多了些擔心……
有時候真的不怪作業好嗎!
近幾年,大陸的中小學生寒暑假作業也有所改變,機械重複性的書面作業有所減少,形式多樣化的手工作業、體驗式活動花樣迭出:
回應
台灣暑假作業何時取消?不能搞季節歧視,要自由平等。
以後台灣的大學5分就可以上了
乾脆直接別上學了多自由- -全民文盲更好忽悠不是嘛- -
支持小學國中大學全取消,有愛來做
台灣開始實行反智教育!為了以後騙選票服務。
那寒暑假就有時間跟著大哥哥、大姐姐去搞學運、幹革命了。
別的沒啥。就是這麼大個島拿來養豬有點可惜了
小時候,太陽花豬豬,萌萌噠,民主的光輝沐浴下快速長大嗷嗷叫著,肥沃了寶島...
不做作業等於多元?台灣是不是被西方教育那套忽悠瘸了?彎彎自打民主化之後智商真是越來越感人了。
大陸應該通過各種方式鼓勵彎彎這樣做,鼓勵彎彎去工業化,社會小清新化,彎彎回到農耕社會最好,讓他們生活在田園風光裡多好。
因咽廢食,不學無術,後患無窮。
吐槽可以,但是作業的效能還是有的,即便你是抄的。
寒暑假作業最主要的功能不是為了多大的提高學生的成績,而是為了拴住學生的心
法國野雞大學被查 涉嫌助上千中國人偷渡 2015-12-18
據法國《費加羅報》報導,法國警方經過一年調查,近日破獲巴黎一所詐騙集團運作的商學院。該院以假入學許可,每年協助500-1000名中國大陸籍年輕人非法入境。
回應
千方百計偷渡出去,到了之後才發現自己真是個傻逼……
傻子多出去一些,能提高我國平均智商。
實際上他們只是利用留學生的身份在打工賺錢,也有從事違法勾當的
就是什麼什麼巴黎職業技術學院跟馬賽國際美容美髮學院是吧
將來發現法國還不如中國,將來法國改名成法蘭西伊斯蘭共和國啦!
外國學位,除有歷史的學校(牛津劍橋之類的),其餘基本上都是擦邊球或者乾脆野雞
呵呵,這類野雞大學美國更多,很多中國留學生就是這類野雞大學畢業的,最後又跑回中國騙吃騙喝的。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教革會 《教改錯在哪裡?》 快樂學習 中國大學排名 大學評鑑)
日本一校長嫖娼1.2萬女子拍14萬張照片留念
據日本《讀賣新聞》2015-12-17報導,因涉嫌違反《兒童色情禁止法》遭日本警方逮捕的橫濱市立初中前校長高島雄平,17日在橫濱地方裁判所結束了對其的首次公審。警方稱,他在過去的20多年間曾對1.2萬名女性實施嫖娼。
據報導,被告高島雄平已承認公訴事實。日本檢察廳以“被告實為慣犯,對受害少女造成的精神損失不可估量”為由建議判其有期徒刑2年,但被告律師要求執行緩刑。據悉,橫濱地方裁判所將於25日下達判決。
據起訴書記載,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高島雄平曾在菲律賓當地旅館中對3名12~14歲少女實施嫖娼,並拍下少女圖像保存在存儲卡中。此外,警方還稱,高島已承認在過去20多年曾對1.2萬餘名菲律賓女性實施嫖娼的罪行,其中有1成是未成年女孩。這些女性的年齡從十幾歲到七十多歲都有。
涉案男子高島雄平從1988年開始的3年間,被派到菲律賓工作。他向警方交代稱:“這期間在當地首次嫖娼。”之後,他曾到過菲律賓65次。
高島雄平對幾乎全部的女子都拍過照片,在警方沒收的14萬張照片上,他按照不同對象寫有編號。針對拍照動機,他交代稱:“為了留下回憶。”
高島雄平在1988年開始的三年間,曾在菲律賓的一所日本人學校中任職。之後回國在橫濱市立中學擔任校長一職,直至2011年離職。據日本警方透露,嫌疑人供稱自己在菲律賓期間就已經有嫖娼行為,回國後更是利用各種機會到菲律賓繼續進行此類活動。
高島還稱,他在菲律賓當地與多名女性發生過上述行為,其中至少有一成都是未成年少女,而其犯罪動機則是“壓力太大”。高島在1993年還參與編寫過一本教育手冊,稱之前在菲律賓所學頗多,還大談“內心的豐足”。
日本如何應對少女“援助交際”
………
回應
和捕鯨一樣,此乃“國粹”。
怎麼沒有定體問?應該解散全日本初中了
至少他不是公費包二奶!這個沒啥好指責的。
祝你女兒早日遇到這樣的校長,日日被搞,反正對你來說也沒啥好指責的.
這都能去攻擊體制,I服了U
你也不看看他的用戶名是什麼,有什麼好奇怪的?估計就一愣頭青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公知大V噴子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 援交妹的心聲 寫<莎喲娜啦‧再見> <蘋果的滋味> 《玫瑰玫瑰我愛你》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啥是黑鮪魚文化?)
1982年,保羅•艾倫因病離開微軟。此後,他一直忙於投資事業,現任Vulcan公司的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由於擁有微軟股份,他是福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榜名單之一。
10.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史蒂芬•霍金今年70歲,英國人,是一位開創性的理論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其IQ得分為160。霍金在接受微軟全國廣播公司(MSNBC)採訪時表示:“吹噓他們智商的人都是失敗者。”不過,他的IQ被廣泛地傳為160。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1959年17歲的他入讀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後不久獲得一等榮譽學位,接著轉到劍橋大學研究宇宙學。1963年,他被診斷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後來喪失活動能力。不過,這並沒有讓其喪失堅強的意志,他最終成為科學領域的名人。
他1970年代與彭羅斯聯手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因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同時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也即隨著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正因這些科學成就,他被稱作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另詳參【圖博館】: 神童製造所 快樂學習 《學習已經落伍了》 兩岸文教界在搞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7.安德魯.懷爾斯爵士(Sir Andrew Wiles)
安德魯•懷爾斯爵士今年59歲,英國數學家,其IQ得分為170,他在2000年被封為爵士頭銜。
安德魯•懷爾斯爵士1953年4月11日出生,1974年畢業於牛津大學默頓學院,1977年在劍橋大學克萊爾學院獲博士學位,1982年任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教授。他的最大貢獻是,於1995年證明了困惑數學家358年之久的“費瑪最後定理” (Fermat"s Last Theorem),成為數學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截至當時該數學問題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列作世界“最難數學問題”。 1998年,在柏林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茲獎授予安德魯•懷爾斯特別獎。
8.朱迪特•波爾加(Judit Polgar)
朱迪特•波爾加今年36歲,匈牙利人,是一位國際象棋大師,其IQ得分為170。她於1976年7月23日出生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其父親試圖證明,小孩如果從小就接受特別培訓將會取得傑出成就,在她的父親教育下,她和兩個妹妹的成功可能是對其父親教育理論的極好驗證。她是一位國際級別的國際象棋大師,而她的妹妹也同樣成為了大師級別的棋手。
1991年在她15歲時獲得國際象棋大師頭銜,截至當時她是獲此殊榮年紀最小者。波爾加是目前世界唯一的女性世界冠軍,無論是快速還是古典國際象棋比賽,她曾擊敗的現任或前世界冠軍有:阿納托利•卡爾波夫(Anatoli Karpov),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鮑里斯•斯帕斯基(Boris Spassky),瓦西里•斯梅斯洛夫(Vasily Smyslov),維斯林•托帕洛夫(Veselin Topalov),維斯瓦納坦•阿南德(Viswanathan Anand),魯斯蘭•波諾馬廖夫(Ruslan Ponomariov),亞歷山大•卡利夫曼(Alexander Khalifman),魯斯塔姆•卡西姆達扎諾夫(Rustam Kasimdzhanov)。
9.保羅•艾倫(Paul Allen)
保羅•艾倫今年59歲,美國企業家,其IQ得分為170。
保羅•艾倫1953年出生於美國西雅圖,中學畢業後入讀華盛頓州立大學,但為了追逐編寫商業軟件夢想,他在兩年之後輟學,後來與從哈佛大學輟學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聯手於1975年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布奎基創立了微軟公司,開始銷售BASIC解譯器。1980年,微軟在艾倫牽頭下以5.9萬美元買下稱作QDOS的操作系統。隨後,微軟按照IBM要求對功能齊全的QDOS進行修改。最後,微軟的產品獲得IBM認可並被IBM採納作為新電腦的操作系統,這次合作成為微軟以後發展的重要基礎。
3.金雄鎔(Kim Ung-yong)
金雄鎔今年50歲,韓國人,其IQ得分為210。
金雄鎔出生於1962年3月7日,2歲時會說四種語言,1966年在他4歲時進入韓國漢陽大學(Hanyang University)物理系特別班學習。1970年進入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從事熱物理學和核物理學的研究生研修,在15歲前獲得了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1974年開始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從事研究工作,1978年回韓國繼續學習,最後獲得韓國國立中北大學(Chungbuk National University)的博士學位。截至2007年,他還擔任國立中北大學兼職教授。目前是土木工程師。
4.里克•羅斯納(Rick Rosner)
里克•羅斯納,美國的電視劇作家,今年52歲,IQ得分為192。
里克•羅斯納是電視節目Jimmy Kimmel的編劇,有著不平常的人生履歷。他出生於1962年5月2日,包括做過脫衣舞男、裸模、溜冰服務員和保鏢等。
5.加里•卡斯帕羅夫(Garry Kasparov)
加里•卡斯帕羅夫今年49歲,IQ得分為190。
加里•卡斯帕羅夫1963年4月13日出生於阿塞拜疆首府巴庫,是一位俄羅斯(前蘇聯)國際象棋特級大師、曾經的國際象象棋冠軍、作家和政治活動家。在22歲的1985年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國際象棋冠軍。
在20多年的國際象棋職業生涯中,加里•卡斯帕羅夫的世界頭號棋手的地位保持長達20年之久。2005年3月11日在第九次奪得利納雷斯國際象棋超級大賽冠軍後,他宣布退出國際象棋職業生涯,轉而將其精力投入政治活動和寫作。他曾參加2008年俄羅斯總統競選,儘管他當時被西方認為是普京的反對者,但是其支持者畢竟較少,因此後來退出競選。
6.詹姆士•伍茲(James Woods)
詹姆士•伍茲今年65歲,IQ得分為180,好萊塢實力派男星。
詹姆士•伍茲於1947年4月18日出生於美國猶他州維爾諾(Vernal),與大多數明星不一樣的是,他還是一位高材生,上中學時就開始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修學線性代數。曾經獲得美國高考語文滿分800分、數學799分,獲得麻省理工大學全額獎學金。在麻省理工大學畢業後從事演藝工作,自那以來已獲得三項艾美獎和兩項奧斯卡提名獎。伍茲的代表作有,《突破煉獄》、《美國往事》、《賭國風雲》、《等待黑色黎明》和《殺手日記》等。
當今在世智商最高的十大天才 華裔陶哲軒列榜首 2012-09-06
全球有50%人的智商得分在90至110之間,有2.5%的人有智力缺陷(IQ得在70以下),有0.5%的人是接近天才或天才(IQ得分超過140),有2.5 %的人在智力上非常優秀(IQ得分在130以上)。
不過,如果將IQ得分作為判斷一個人智力的合適的量的標準,這個衡量標準是很主觀的並且一直成為辯論的主題,因為有的人認為成就更加能夠判斷人的智力水平。
上週六,根據IQ得分有國外媒體評出了當今在世智商最高10大天才。其中今年37歲的華裔澳洲人陶哲軒以智商得分最高而位列榜單第一位置。
下面是按照IQ得分從高到低的排名名單:
1.陶哲軒(Terence Tao)
陶哲軒,今年37歲,華裔澳洲人,其IQ得分為230。
陶哲軒父母均畢業於香港大學,1972年他的父母移民至澳大利亞,1975年他出生於澳大利亞,是家中的長子。陶哲軒兩歲就研究數學,8歲升入中學,曾參加美國SAT(美國高考)數學部分測試得了760分的高分(滿分為800分),9歲修完大學數學,十三歲成為最年輕的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獲得者,1996 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後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24歲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全職正教授。2006年獲得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
2.克里斯托弗•希拉塔(Christopher Hirata)
克里斯托弗•希拉塔,今年30歲,美國人,IQ得分為225。
克里斯托弗•希拉塔曾跳過中學,並且14歲進入美國加利福利亞理工學院(Caltech),13歲獲國際奧林匹克物理金牌(參加該競賽最大年齡為19歲),是截至當時年紀最小的該榮譽獲得者。16歲就職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從事火星移民研究。2001年,在18歲的時候他在加利福利亞理工學院完成了數學學士學位。在四年之後的2005年,他完成“弱引力透鏡理論及數據分析” (Weak Gravitational Lensing Theory and Data Analysis)論文而在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克里斯托弗•希拉塔為加利福利亞理工學院天體物理學助理教授。
4.在2000年之後的留學生一代,“出來前就定了一定要回去!”“我喜歡美國,但是我更愛中國,因為那是我的祖國。”成為其主流思想。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一直發展迅速。但是2000年過後,中國的經濟發展可以稱之為飛躍式發展。中國從2000年世界GDP排名第七,至2010年排名世界第二。基本只有火箭速度可以形容。縱觀歷史,這個數據也是可怕的。德國維持世界第三將近40年,日本更是維持世界第二45年。這一段的時期是中國大發展的機遇期,00代留學生不願意缺席中國經濟大發展的歷史背景選擇回國占多數。
這一代的留學生,大部分家庭比較富裕。屬於自費留學生佔大多數,很少會有80年代、90年代出國留學為生活所迫的辛酸經歷。而且留學生呈現“低齡化”和“目標明確化”,這更加劇了中國留學生選擇回家的趨勢。父母也願意讓孩子回國陪自己,甚至子承父業。一部分受訪者表示:“我喜歡美國,但是我更愛中國。因為那是我的祖國。”
更重要的一點是,08年經濟危機之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失業率高達10%以上,這讓中國留學生無法找到“稱心的工作”而選擇回國。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矛盾心理成為這一代留學生回國尋找更好就業機會的重要原因。當然,有些同學出國就是為了永久的愉快的玩耍,就當樓主沒有說話。。。有錢成這樣會被那誰劈的!
我們分別了解了不同時代留學、出國人才的時代背景和機遇,我們可以看出——隨著中國的不斷發展進步,出國人才的選擇也在不斷的變化的發展。“海歸人才”已經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焦點,我們應該尊重這些人的選擇。因為他們可能是時代的犧牲者,更可能是時代的創造者。也許我今天認為出國是正確的,但是十年之後,也許中國的機遇已經被你錯過。
另詳參【圖博館】:《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2.八十年代出國第二批華人,如同北美崔哥一類人——想見見美國資本主義花花世界,結果現在基本被打臉了。
80年代過後,中國放寬了留學生的範圍,加上中美關係持續友好。(沒辦法,誰讓蘇聯掐吧中國太嚴格了。)如同北美崔哥一類的高級英語知識分子加入到了留學的潮流當中。他們到達美國之後,並不和第一批受到中國政府照顧的留學生一樣的待遇,他們一切都需要自己去解決問題。
這一代留學生是最辛苦的,家里大都沒有很多錢。一切的生活都需要自己努力,在美國祇要你努力就能成功。例如,北美崔哥是靠炸“糖油餅”在美國生存下來的。這其中的心酸我想很多異地工作的同志都深有體會吧。但是如果當時北美崔哥如果作為北大學生留在了上海、深圳、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我想崔哥的成就也許更高一點吧。
正值蘇聯解體的前夕,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鬥爭不斷地激化。資本主義佔據了上風,貌似這一代的移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到了今天,我們看到了一個日新月異的新中國。08年經濟危機之後,一向主張自由經濟市場的美國政府開始掌控通用汽車公司,國家政府控股60%。歐洲也開始重新整合國有大公司,防止經濟危機擴大化。“資”和“社”之間的爭鬥已經轉向融合,然而中國已經搶得了先機,然而他們的選擇其實是錯誤的。
3.在九十年代出國的華人,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力量,李彥宏、馬雲已經成為中國的風雲人物。
我們知道,互聯網技術是美國人發明並創造的。1991年後稱為WWW(World Wide Web),基於超文本協議――在一個文字中嵌入另一段文字的-連接的系統。互聯網技術因此進入了高速發展的機遇期,李彥宏和馬雲這樣的出國經驗讓他們受益匪淺。
1999年底,身在美國矽谷的李彥宏看到了中國互聯網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務的巨大發展潛力,於2000年1月1日在中關村創建了百度公司。出國的經驗讓他們了解了最新的科技動向和潛力,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1995年年初,馬雲作為翻譯來到洛杉磯溝通落實一起高速公路投資未果後。從洛杉磯飛到西雅圖找比爾,比爾領馬雲去西雅圖第一個ISP公司VBN參觀。1995年4月,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公司杭州海博電腦服務有限公司成立。三名員工是馬雲、馬雲夫人張瑛和何一兵。阿里巴巴能有今天,90年代的美國的互聯網公司給馬雲打開了財富的“潘多拉魔盒”。
留學美國的中國人心態在變化已經不吃香了 2015-12-15
今年十二月,關於《外交政策》的調查顯示,中美在教育、媒體、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差異讓留美中國學生常對美國欽佩有加。但同時,他們也開始對(北京)治理偌大一個中國心生敬意。隨著出國後的中國人對美國的了解不斷的深入,中國的茁壯成長讓中國出國和留學的人們產生了矛盾的心理。
去年,北美崔哥的一篇名為《勸你不要來美國》的脫口秀在國外華人和中國華人引起了不同的反響聲音。國外華人聽完過後,總是一股淡淡的憂傷認為北美崔哥說出了他們的心聲;在中國華人圈子卻遭遇了冷遇備受質疑。正在準備出國留學的人們和已經出國留學的人們產生了巨大的分歧,可見不同的時代人們看待移民的角度和想法是不相同的。只是隨著中國不斷地發展壯大,我們中國人對待移民美國的心態是不斷發展和變化的。時代不同了,導致了機遇不同,人們的想法和看法自然不同了!
1.最早一批出國留學“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確實是為了祖國的科技未來著想的。
1978年12月26日,正處在聖誕假期中的美國迎來了一批特殊客人——52位來自大洋彼岸的中國留學生。這是中美建交之後的首批中國留學生,在美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剛剛複出不久的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不僅僅要提升自己的大學水平,同時要派人出去學習,這樣好有個比較,看看我們自己辦的大學到底怎麼樣。”
不可否認的是,美國的教育行業確實是世界領先。尤其在高中階段之後,中美之間的高等教育差距不小。這主要源於美國高等大學教育的悠久歷史,例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等世界名校。在培養世界先進人才方面,美國擁有豐富的歷史和經驗。這一點出國學習是早期出國的中國人最早的想法。(清華大學也和美國脫離不開關係,民國時期美國主導參與中國一千多個高等學校建設,佔全國90%以上!老蔣為美國打工也是無可奈何的,知識分子大都是美國背景學校出身。)
最重要的是,中國的科技進步在70年代開始進入遲緩期,60年代輝煌的年代已經過去。中國需要美國先進的教育體係來重新幫助中國恢復高等教育學校恢復新的生機和活力。美國也同樣需要中國這樣巨大的市場來維護自己久陷於越南戰爭後的經濟泥潭避免被日本和歐洲等國搶奪的經濟利益。所以美國人願意幫助中國教育,中國市場給美國帶來了復甦動力。
回應
......
湖北一中學放學晚10分鍾 家長翻牆入校打傷校長
回應
......
另詳參【圖博館】:啥是直升機父母 教改與體罰 體罰與霸凌 教革會 《教改錯在哪裡?》 大專自生自滅 美國的科學真的天下第一? 超級電腦大戰 地球沒人較自然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2015國際物理學十大突破 中國科研成果居首
2015-12-11 ,歐洲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公佈了2015 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完成的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當選“年度突破”,位居榜首,量子瞬間傳輸,中國人又近了一步。其餘九項亞軍突破則排名不分先後。此外,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團隊的“外爾費米子研究”也入選其中。外爾費米子(Weyl fermions)是一種無質量且具有“手性”的電子,未來將可能在量子計算機、低能耗器件等方面有重要應用。
科技前沿
施一公等5位中國科學家獲《自然》傑出導師獎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示腫瘤細胞如何穩定複製
回應
又是技術,中國的技術一直是世界領先的,如瓷器和山寨等,但理論就不行了
觀網有過科普,論山寨,日本美國都比中國牛逼幾百倍,所以,請你不要看到中國的成就,一副如喪考妣的酸溜溜小丑樣。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12_12_344434.shtml
中山大學一年拆並整合近20院係有學院成立半年又撤銷 2015-1-6
中山大學12月7日,在陸續公佈了十餘項院系調整後,再發布11項院系調整的通知:撤銷外國與翻譯大學院;恢復外國語學院、翻譯學院建制;恢復生命科學學院建制、撤銷教育學院……更名、撤銷、恢復、整合,大規模又突如其來的調整,帶來了一系列諸如專業縮招、導師辭職、校區回遷、學科重心偏移等問題。
針對各方質疑的信息公開問題,座談會最後,李善民表示,在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意見徵求和消息通告方面,校方會做出更大的努力。此外,不少師生表示,決策公告時,自己完全是被通知的一方,並沒有被徵詢意見的餘地。
“拆了又合,合了又拆”並非一時一人所決定
學校從年初開始,由羅俊校長帶領相關職能部門,逐一對所有院系開展走訪調研。參加調研的院係人員,主要是院系負責人和主要教師代表。調研時,充分聽取院系關於目前建設情況和未來規劃的匯報,發現和查擺問題。接著由學校發展規劃部門組織專家討論並製訂初步方案,方案往往經過多次修改。第三步,方案提交學校學術委員會討論審議,有的直接通過進入下一環節,有的進一步進行修改(學術委員會由30多位來自各個學科的專家教授組成,中國科學院院士、藥學院教授陳新滋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校長不擔任委員會任何職務)。最後,方案提交學校黨委常委會審議通過後發布。
美媒:多年留學美國改變中國人的情感與理智是這樣嗎?
美國《外交政策》2015-12-07文章,2014年30.4萬中國人在美大學就讀,約佔國際留學生的1/3。
調查顯示,中美在教育、媒體、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差異讓留美中國學生常對美國欽佩有加。但同時,他們對(北京)治理偌大一個中國心生敬意。
這並不代表美國軟實力的勝利。超過60%受訪者認為,在美學習令其對美國的看法更積極,僅23%的人態度轉為消極。乍看,這似乎顯示了對美國價值觀的接納。但對多數受訪者而言,對美國的尊重增加並非意味著對中國開始抵觸。55%的人認為在美學習後,對中國形象的看法更加正面,只有22%的人看法變負面。
這樣的結果並不讓加州大學政治學教授黃海峰感到意外。他說,當留學生把對美國的抽象了解轉化為具體經歷時,好感會增加。但同時他們發現,美國土地並非像聽說的那樣閃閃發光。而信息自由流動和各種觀點交融,讓一些留學生深深理解,治理一個複雜和龐大的中國絕非易事。如果在中國國內,他們可能認為(這種觀點)是政府在說謊。這種調查頗具價值。
相關新聞
日媒:日本學生留學為何會捨棄美國並轉向首選中國?
回應
隨著自己的年齡增大,隨著自己的閱歷增多,以及隨著對西方社會的理解逐步加深,留學人員趨向於更加支持中國政府,而對西方媒體各種妖魔化中國的種種伎倆更加嗤之以鼻。
我沒出過國,年輕時也是個憤青,隨著閱歷的豐富,我成長為一個堅定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支持者,雖然我不是黨員,也不打算入黨,我也不是政府官員,這輩子也做不了官,我深切地感覺到,治理這麼大個國家實在太難了,照搬西方那一套肯定死翹翹,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不會有如今的大發展,當然這不是說我們的黨和政府就盡善盡美了,還有無限廣闊的需要改進的空間,但習總在反腐問題上表現出的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手段,再次說明中國共產黨不是一個僵死的黨,她有很強的自我糾錯能力,我對我們的國家有信心!祖國,加油!
美國繼續吹牛,只要中國未被分裂,中國人不再像以前那樣易被洗腦,想用“民主”這種智障學問來治理一個超大的國家顯得無能為力,槍支,財富過多集中少部分人還沒解決了,而我們的腐敗,習大大說做就做了。
美國留學好像高人一等嘛,特別是在美國大學做了教授,好了不得!剛剛那位美國叫獸就大鬧飛機,只應商務艙不讓他蹭座,還咬人。真有氣質!
http://oversea.huanqiu.com/article/2015-12/8131638.html
當年,北大聘請相聲演員侯寶林做北大教授,沒聽說北大有什麼質疑。侯寶林、齊白石這些大師,不要說博士,就連大學也沒讀過,但在知行合一的學術傳統中,他們恰恰是今天的大學裡最需要呼喚的鮮活學術養分。再看一看美國的著名NBA和football球員來自美國名牌大學的不勝枚舉,哈佛、MIT、普林斯頓、杜克和耶魯並不拒絕體育精英的加入,相反,這是歐美大學的另一個形象與維度。
大學最重要是有大師做教授,一所綜合大學有各個研究與實踐領域的大師做學校的教授,那是這所學校風氣興盛的起點。否則畫地為牢,在一個封閉保守的環境下談學院派會使一個大學失去學術生氣。法大不能聘請體育專家做教授,那體育大學要聘請法學家做兼職教授豈不也要遭受體大學生詬病了。可今天的社會,體育大學的學生難道不該多掌握些法律知識,增加一些法律課程嗎?至少中國現在還缺少一部完善的《體育法》。
今天的社會無論是一個人,一個學校,還是一個國家,不往綜合素質提高,不朝綜合國力發展能行嗎?真心希望我們法大招聘與一所綜合大學相應的各界專家、大師為兼職教授的政策不要動搖。
鄧亞萍受聘一事,倒是應引發法大人反思。一是應注重對學生辦事遵守程序的培養,想了解鄧亞萍的聘任程序,可否先通過校內程序(楨:公知大V噴子回應:否!),把事情原委都了解清楚,發現問題,學校行政解決不了,再往社會上求助媒體不遲。二是法大平時就要多和媒體做溝通,公佈新聞發言人和電話,建立良好的公共傳播關係。世界上最好的溝通莫過於開放話題與討論,這樣大家有疑問,便於向校方了解。這類動輒就製造輿論虛驚的事就少了。
http://www.guancha.cn/LiuJiPeng/2015_12_09_344014.shtml
教育部:聘名人要有序規範 法大:鄧亞萍3年任期不收報酬
中國政法大學聘請鄧亞萍擔任兼職教授事件引發大學內外熱議。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許濤回應稱,正常的教師交流流動是可以的,但要有序,要規範,下一步教育部會給高校更多指導。法大表示,鄧亞萍3年任期中,不收報酬,除了完成講座任務,還要每年無償指導大學高水平運動隊訓練兩次。
中國政法大學宣布聘請鄧亞萍擔任兼職教授之後,有學生要求校方公開聘任標準和程序,也有教授表示不欲與鄧亞萍共處法大,同時有教授認為這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對於聘用鄧亞萍的程序問題,法大黨委宣傳部2015-12-7回應新華社稱,鄧亞萍首先填寫了《中國政法大學兼職教授申請表》,經學校體育教學部學術委員會同意,體育教學部向學校人事處提交了聘任報告,經學校人事處報主管校領導審批後,才正式聘任鄧亞萍為學校體育教學部兼職教授。學校聘任嚴格遵守了《中國政法大學關於聘用兼職教授、講座教授、客座教授,授予名譽教授的暫行辦法》中的相關規定。
鄧亞萍受聘教授風波應引起法大人反思 劉紀鵬 政法大學金融研究院院長
從這一系列報導所帶來的扭曲的輿情導向看,我認為不必小題大做,更不必正題反做。即便鄧亞萍不是英國博士,清華學士,就憑鄧亞萍在體育方面的成就,只要法大體育教學部從體育教學提出,法大都應破格批准。
中國政法大學有十多個學院和眾多科研機構,不僅有體育教學部研究體育競技,還有人文學院教授音樂和書法。何止鄧亞萍,如果今後我們還能聘到彭麗媛、宋祖英、范曾為法大的兼職教授,來法大講授音樂和書法,難道不是一件好事情嗎?法大並非只有一個法學院,法學也並非一個不能交叉的學科。在今天的互聯網傳播語境下,知識跨界與融合是一個學術機構必須要面對的課題。法大聘請人文與體育精英來做的並非法學教授,法學院,商學院都可以提出聘請本專業的專家做兼職教授,體育部和人文院、外語學院為何不能呢?
註冊率不到3成 大專67校系快滅頂 2015-12-05 聯合報
教育部昨公布一○四學年度大專校院各校系註冊率,竟有高達六十七校系註冊率不到三成,學生只有兩、三人,宛如大學「家教班」,其中有四個校系掛蛋;且不少頂尖大學博士班註冊率也掛蛋。教育部宣布,明年將減招一萬四千個名額,其中博士班減招八百人。部長吳思華昨天表示,明年五月大學放榜前,會讓大學退場名單「公開透明」,讓家長與學生參考。
一○五年號稱虎年少子化淹水線,將減少二萬一千多個大學生,但淹水線還沒沒頂,各大學註冊率就拉警報。
註冊率掛零的四科系,包括高雄海洋科大微電子工程系、中洲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台北海洋技術學院的數位遊戲與動畫設計科與海洋休閒觀光科。
此外,包括和春技術學院、桃園創新技術學院、大華科大、東方設計學院、稻江、亞太創意技術學院等校,連續兩年都有數個科系招不到三成學生。
教育部次長陳德華坦言,已有十校列入黑名單,其中二所是已退場的高鳳與永達技術學院,另八所有七所是私立技職。他強調,註冊率低於五成的學校就不會給獎補助款,並已委託高教評鑑中心進行教學品質專案查核。
另一方面,頂大熱門科系都有缺額,台大學士班五十四個系組中只有十個系完全註冊,熱門的牙醫系、法律系、財金系等都有新生沒去報到。且台、成、清、交等頂大博士班註冊掛蛋率也很嚴重,凸顯頂尖人才斷層。
私校協進會理事長、文化大學校長李天任透露,不少註冊率低迷的學校都已有轉型盤算,只是不敢暴露規畫,怕招生會更慘。
吳思華強調,本月中「高教創新轉型條例」草案將送行政院,預計排入下個立法院會期。立法院若能趕在明年五月前通過,就能保障下學年度新生的註冊權益,避免學生誤踩地雷學校。
回應
台灣奇蹟,台灣之光,國際笑話,夜郎自大,無藥可救.
相關新聞
不相干科系學生混在一起上課...大學關門潮不能再擺爛
「我從未向你們乞討」 台大陸生談納保貼文被刪
歧視不除 陸生為何要來台?
另詳參【圖博館】: 大專自生自滅 教革會 《教改錯在哪裡?》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陸生來台
中科院專家:請核心期刊走下神壇!2015-12-03張曉林
中國(楨:不只中國 乃國際通用!)“核心期刊”從過去的檢索手段,如今演變成為科研評價的絕對指標這種現狀反映著背後僵化的量化思維,亟待改變。請核心期刊走下神壇,倡議發展更加豐富多元、求真務實的科研評價機制。
………
回應
此類問題的關鍵性本質在於非專業的管理隊伍,更可怕的是把標籤變為斂財的渠道和資源......
假大空同樣存在於文化學術界,用金錢等不正當手段得到的“成果”“獎項”------,起到更大的腐敗效應、
http://news.sina.com.cn/zl/zatan/2015-12-03/09375045.shtml
(楨:上下問題乃古今「台」外之國際通病,只不過欠「理性」的學術評審傳統之東方尤甚!)
相關新聞
台灣10年高教評鑑(核心期刊)到底誰受益? 2013-10-17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台灣學者扭曲(核心期刊)審查程序 集體作弊的殺傷力2014.07.13賴鼎銘(世新大學校長 )
百餘篇核心期刊論文被撤 理由是發現第三方機構有組織地為這些論文提供了虛假同行評審服務 有外國雜誌靠中國投稿費養活 2015-11-13
論文抄襲 德教長博士頭銜被摘2013-02-07 歐洲不乏因博士論文剽竊而下台的政壇領袖
教授衝論文量 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國科會)跟屁型沒用 2013-9-16
國科會:大學升等審查應重質不重量2013-9-16
(國科會)論文抄襲 判蔡武雄賠大同大學千萬 2013-05-10
代寫論文市場夯 「槍手」猖狂開起門市2012-11-04
台灣立院三讀 代寫論文最重罰百萬 2013.06.01
最高院:教授非公務員 不能貪汙論罪 2013-04-13
教授研究費 台灣立院三讀除罪2013.06.01
揪抄襲 教授不比學生少2013.08.17 周伯戡(佛光大學教授)
全球皆抄襲維基百科 抄到沒了風格?2013-11-07
論文抄襲風盛 軟體檢測難遏止 2011/01/18
哈佛集體作弊 60人勒令休學 2013-02-03
解讀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2015-8-13
中國版大學排行榜前十8所在美國 外媒:荒謬2015-8-28
全球最佳大學排名 台大第167創新低 2015-9-30
英媒發布亞洲大學排行榜北大清華排名均上升
全球大學工程類排名 北京清華第一2015-10-07
另詳參【圖博館】: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能者多「導」 網拍報告 中國大學排名 大學評鑑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渴盼輝煌》
中國科學家實現在玻璃表面直接生長石墨烯
新華網2015-11-28 報導,北京大學一課題組利用化學氣相沉積的方法,通過優化生長條件,在玻璃表面成功實現石墨烯的直接生長,有望加速石墨烯材料與玻璃產業的融合,推動石墨烯玻璃大規模應用。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材料》近日對這項最新研究進行了報導。
玻璃是成本低廉、透光性好的傳統建築材料之一,而石墨烯是一種由碳原子構成的單層片狀結構的碳材料,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堅硬、室溫下導電性最好並擁有強大靈活性的納米材料。將石墨烯與玻璃結合生產出的新型複合材料石墨烯玻璃,將極大拓展玻璃應用空間,引發玻璃產業從大批量低附加值應用到節約型高附加值應用的革命性轉變。
據悉,當前石墨烯玻璃通常採用液相塗膜或轉移的方法獲得。這些方法獲得的石墨烯薄膜不可避免地存在表界面污染的問題,從而嚴重影響石墨烯玻璃的性能。同時,傳統製備方法因操作繁複、成本高、產率低等問題,也難以滿足大規模應用的需求。發展一種在玻璃基底上直接生長石墨烯的新方法,是目前相關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據了解,由於石墨烯玻璃兼具玻璃的透光性,以及石墨烯的導電、導熱和表面疏水性等優點,未來可應用於熱致變色窗口、防霧視窗以及光催化等方面。劉忠範院士表示,相信石墨烯玻璃在未來將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對於玻璃產業和石墨烯材料而言都至關重要。
壁虎的“爬牆基因”找到了 發表時間:2015-11-28 13:39:16
科技日報2015-11-27報導,南通大學顧曉松院士的研究團隊與華大基因、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浙江大學沃森基因組科學研究院聯合完成了壁虎基因組測序,這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爬行動物基因組測序,為了解壁虎的適應性進化和生物特性提供了基礎,相關研究於11月25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早前科學家發現壁虎可以在垂直豎立的玻璃表面高速爬行,緣於其腳底部長著數百萬根極細的剛毛,而每根剛毛末端又有更細的分支。這種精細結構使得剛毛與物體表面分子間的距離非常近,從而產生分子引力。雖然每根剛毛產生的力量微不足道,但累積起來十分可觀,使其更容易捕捉食物和躲避捕食者。同樣,遇到敵害時,壁虎會自斷尾巴,並再生新的尾巴。為了解壁虎的適應性進化和生物特性,研究人員對壁虎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和分析。
顧曉松及其研究團隊對一隻成年雄性壁虎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獲得了一個25.5億對鹼基的全基因組序列,他們確定了其中22487個基因的位置和功能。研究人員發現,角蛋白基因家族的規模增加和壁虎有黏性的剛毛的形成有關,剛毛讓壁虎能夠捕捉獵物並且黏在光滑表面上。研究團隊還分析了與尾巴再生相關的基因的演化,並且確定了與這些動物從晝行轉化成夜行生活方式相關的特定基因,這些基因被稱為視蛋白基因。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有助於深入了解壁虎演化史,也有助於仿生粘合技術的發展,同時對於斷肢再生和再生醫學的相關研究也有重要意義。
另詳參【圖博館】:基因能分好壞? 兩岸文教界在搞 中國經濟成長之謎 中國製造業《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鄉
校長陪餐製關鍵不在“陪”2015-11-27 人民網
近日,廣東出台關於學校學生食堂陪餐製度,規定從2016年1月1日起實施,校級領導每月應至少陪餐一次,每學期陪餐4次以上。此外,每學期各食堂陪餐次數20次以上。(11月27日《信息時報》)
學生在學校食堂就餐,本不需要工作繁忙的校長陪同。有關方面做出關於校級領導到學生食堂陪餐的製度安排,其用意十分明顯,就是要推動學生就餐問題得到全面有效解決。因此,校長陪餐製關鍵不在“陪”。
校長陪餐,關鍵要解決好食品安全問題。全國每年都會發生多起學校學生食品安全事件,一些學校的學生在食用食堂飯菜之後,出現過各種不適甚至是中毒的情況。究其原因,是由於學校食堂經營者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管理疏漏,而使用了過期食品或質量不合格食品。學校校長要把陪學生就餐當成檢查食堂的機會,仔細查看食品的質量,查看食品製作加工、碗筷清洗流程是否符合衛生要求,督促學校職能部門加強學生食堂監督管理,保證食品安全,防止出現食品價高質次甚至是不安全、不衛生的問題。
校長陪餐,關鍵要解決就餐困難。許多學校每到就餐時間,食堂里便總是人頭攢動、擁擠不堪,買菜的窗口更是如此;有的食堂由於座位偏少,致使一些學生只能站著就餐。有的學生形像地形容“到食堂吃飯跟打仗一樣”,感嘆“怎麼在自己學校的食堂吃個飯就這麼難”。學生吃得不好、不舒服,直接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精神情緒和學習效果。學校校長要通過親自排隊打菜,切身感受學生就餐的困難。要大力改善學校食堂基礎設施條件,督促食堂經營者適當增加工作人員,多開設飯菜窗口,延長開飯時間,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就餐環境。
校長陪餐,關鍵要落實責任。校長陪餐不能搞特殊化,不能把校長安排在食堂特定區域,不能擺好飯菜等校長來就餐,而要讓校長和學生一起排隊,付費購餐,同區域就餐。不能讓校長陪餐製流於形式,出現校長陪餐時食堂菜品比平時好,價格比平時低,校長陪餐時一個樣,而校長不陪餐時又是另一個樣。在實行校長陪餐製後,仍然出現食品安全等問題的,要嚴肅追究校長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總而言之,實行校長陪餐製,並不是校長去學生食堂吃頓飯那麼簡單。學校校長要增強問題意識,把陪餐作為了解學校飲食保障的渠道,作為加強與學生交流溝通的橋樑,增強解決問題的緊迫感、責任心,使學生們能夠吃得放心、吃得安心。
另詳參【圖博館】:台灣有白吃的午餐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鄉
影評 ( 全部57 )
我本來不是對韓劇感冒的人,根本原因就是嫌韓劇節奏太慢了,而情節也是千篇一律講著他愛她,她卻愛他的故事。當初看這部劇純熟偶然,一個獨自待在寢室的五一長假,而校園網上又只有這一部看似有點意思的電視劇。應該說,這部劇的前半部分——既他們在美國的那部分——是拍得相當好的。不僅沒有了以往韓劇的拖曳感,而且難得地充滿鬥志與希望,沒有落入一般韓劇你儂我儂的愛......
重溫後的啟迪
《愛在哈佛》是我完整看過的唯一一部韓劇。......
理想主義童話
此片最大的特點是塑造了一個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女性形象。......
韓劇經典
看完愛在哈佛三天時間~第一句要強調的是這片子情節不拖沓,少看半級就錯過了很多精彩情節~在我看過的韓劇中算頂尖的經典!......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756844/
哈佛大學公開課 一場思辨之旅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869A2E580D6BD878
另詳參【圖博館】: 《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政治自由主義》
風雨哈佛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f_K_Oo7N8
風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 (2003)
劇情簡介
麗茲(索拉·伯奇Thora Birch飾)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父母酗酒吸毒,母親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貧窮的麗茲需要出去乞討,流浪在城市的角落,生活的苦難似乎無窮無盡。
隨著慢慢成長,麗茲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走出泥潭般的現況。她從老師那裡爭取到一張試卷,漂亮的完成答卷,爭取到了讀書的機會。從現在起,麗茲在漫漫的求學路上開始了征程。她千方百計申請哈佛的全額獎學金,面試時候連一件像樣的衣服也沒有。然而,貧困並沒有止住麗茲前進的決心,在她的人生里面,從不退縮的奮鬥是永恆主題。
影評( 全部529 )
很偶然在BT上發現有人發《最貧窮的哈佛女孩》,又名《風雨哈佛路》,這片子找了很久,還找來原著小說來看,今天終於看到電影版了。這是一個很好的電影....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33990/
愛在哈佛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RiVg_0zOm4
愛在哈佛러 브 스 토 리 인 하 버 드 (2004)
劇情簡介
前往哈佛留學的金賢宇(金來沅飾)第一晚就把偶遇的女子李秀茵(金泰熙飾)錯當成妓女,彼此都留下十分差勁的印象。而在學業上一開始又遭遇到不順,最想報讀的教授不給他機會上課。又在圖書館遇見打算在閱覽室過夜的秀茵,二人再起口角。
當金賢宇和秀茵解釋清楚誤會之後,他開始為她著迷,這個女子一邊打工一邊求學,還是照顧艾滋病患者的義工,活得飽滿又充實。
學業上,賢宇不僅得到教授認同,還引來了同學正民的妒忌,當正民知悉自己父親的死亡與賢宇的律師老爸有關,而愛慕的秀茵又與賢宇出雙入對時,更是出陰招阻撓賢宇的各種努力。
畢業後賢宇被秀茵影響,幫助毫無能力的人打官司,追查污染案。此案涉及太多人的利益,賢宇和秀茵都備受威脅,這時秀茵病倒,還被查出患有白血病……
“觀天巨眼”明年將睜開“天眼”探索宇宙2015-11-22 中國青年報
11月21日,工人在安裝反射面面板。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有望在2016年9月建成,建成後將成為世界級射電天文研究中心。
有人說,如果今後一二十年裡,地球接收到外星人釋放的信號,那一定有FAST的功勞。
儘管這種說法在一些科學家眼里為時尚早,但也在某種程度上道出了這個世界上最大射電望遠鏡的厲害——一旦建成,就是人類迄今為止看得最遠、看得最清的望遠鏡,許多人類探索宇宙的未解之謎,都有望從她身上找到答案。
FAST雖是射電望遠鏡,卻不喜歡待在一個有電的環境裡,哪怕是一丁點的電波都難以忍受。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FAST工程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曾有一個形象的說法,不要說用手機,就算是附近使用電器,或者幾十公里外有飛機向地面發送信息,在FAST那裡都會造成一場電磁風暴。
為了照顧FAST的“情緒”,科學家們不得不把她的出生地選在中國西南部的偏遠山區——平塘縣克度鎮金科村。FAST饋源支撐系統總工程師、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朱文白向記者回憶,這裡原本是一片萬籟俱靜的田野,但對FAST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產地。
科學家們把這個產地稱為大窩氹,所謂大窩氹,就是一個大水坑,也被稱作“天坑”,這裡不通電線,最近一個鄉鎮在5公里外。
在FAST建成以前,世上已存的最大射電望遠鏡有兩個,一個是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一個是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國阿雷西博300米望遠鏡。FAST建成後,與前者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與後者比,綜合性能則提高約10倍。
FAST的一大特點在於,鋼索網結構可以隨著天體的移動自動變化,帶動鋼索網上活動的4450個反射面板產生變化,以觀測到任意方向的天體。
FAST覆蓋了當今射電天文的三大主流熱點方向:宇宙演化、脈衝星探測和星際分子。
回應
坐等噴子公知“西部人民還在吃草”的評論,還想看看天天大喊“美國探索未來,中國專注過去”的人有什麼反應
謝燦等人篩選了果蠅的12536個基因,發現了唯一一個磁感應分子——MagR。在信鴿眼睛的視網膜中,MagR與CRY在同一位置出現,也就是說,它們共定位。它們似乎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分子機器。
在體外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MagR與CRY在溶液中會自發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短棒,MagR位於軸心,CRY包裹在外側。MagR也可以單獨形成一個短棒。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短棒像是一個真正磁鐵,它會吸在鐵珠上,也能像一個真正的指南針一樣,隨著外界磁場的變化而轉動。
人們此前的研究發現,鳥類的磁感應能力依賴光照,在只有紅光存在的情況下,部分鳥類的磁感應能力大大減弱,在藍綠光存在時,其磁感應能力較為準確。
謝燦研究團隊認為,MagR與CRY形成的分子機器使光磁偶聯,它既能感光,又能感磁。在陽光或月光等光線存在時,信鴿利用其視網膜細胞的這一分子機器捕捉到地球磁場信息,並轉化成電信號,這一電信號被神經細胞傳遞到信鴿大腦中,然後信鴿作出決策,決定飛向哪裡。
由於MagR可以單獨形成短棒狀結構,研究人員認為,一些生物可以在沒有光存在的情況下,通過地球磁場導航。
刷新誤解二:生物磁性基於鐵原子而非四氧化三鐵
美國科學家1978年還提出CRY蛋白的“自由基對理論”,認為該蛋白感光後,產生自由基對,從而產生內部磁場,目前沒有新的實驗證據支持這一理論模型。
此外,還有研究認為,磁鐵礦——四氧化三鐵(Fe3O4)可能是生物磁性產生的原因,而且有科學家在鳥喙中發現了含鐵的磁小體。但隨後鳥喙中的鐵被證明來自於巨噬細胞,而非神經細胞,難以轉化和傳遞地磁信號,該理論模型一直遭到質疑。
但謝燦等人的研究則認為,生物磁性基於鐵原子,而非四氧化三鐵。
但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由於該研究沒能揭示出MagR複合物感應磁場的細節機制,德國慕尼黑大學的地磁學家邁克爾•溫克範(Michael Winklhofer)認為,謝燦的發現可能只是實驗被污染才得到的結果,自己將通過實驗來跟進謝燦的發現。如果最終被證實是真的,那這個發現真的是揭開磁感應分子機制上的一個巨大進步。
回應
就他媽見不得中國人比你好
這個可以獲得諾貝爾獎!
Nature就是這副嘴臉,中國人的稿件,多半是審半年多拒稿。等到在別的刊物發表,它們再來關注……我們組已經被Nature玩了好幾回了,哎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11_18_341717.shtml
北大被搶發論文教授發表論文:首次發現生物體內“指南針”
2015-11-17,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材料》在線發表了標題為《一個磁性蛋白生物指南針》的研究論文。該論文意味著,人類首次發現了動物體內的“生物指南針”。
謝燦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課題負責人),他告訴澎湃新聞,該研究發現了一個磁感應受體蛋白,即磁感應分子MagR,回答了“生物是如何感應到磁場的”這一問題,且至少在兩個方面刷新了人們對磁感應的認識。
一位國際評審專家評論稱,該研究成果極為重要,可能是幾十年來磁感應研究領域最新穎的成果之一,該研究第一次回答了磁感應領域多個懸而未決的關鍵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該論文的通訊作者謝燦,正是在“清華北大學者論文被搶發”風波中與張生家發生糾紛的當事人之一。
4月份,清華大學正在引進的研究員張生家在一個合作項目中,從謝燦實驗室獲得了MagR等關鍵實驗材料。根據合作協議,謝燦要求張生家“不能在謝燦已投稿《自然》的論文發表前,搶發合作論文;合作論文須給謝燦署名”。此時,謝燦的關於MagR的研究論文已經投稿到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正在審稿中。謝燦稱,由於擔心該論文審稿受到影響,也擔心該MagR的發現權被搶奪,才提出了前述合作協議。
8月4日,謝燦將已投稿的論文轉投《自然》子刊——《自然•材料》。
9月9日,雖然遭到謝燦等人的極力反對,張生家將合作論文投稿到《科學通報》,並在5天后被正式在線發表。謝燦未獲得署名,張生家聲稱,謝燦先破壞了雙方的另外三個協議。
刷新誤解一:感磁的是MagR而非CRY蛋白
地球的磁場很微弱,但無數的生物,從鯨魚、海龜、龍蝦,到候鳥、蝙蝠和螞蟻,包括人類,都依賴地球磁場進行導航。
MagR形成的複合物是一個短棒,由蛋白質組成,尺寸小到分子尺度,但它仍然像是一個真正的磁鐵,能夠順著地球磁場的方向排列,能夠吸鐵,能隨著磁場的變化而轉動。
1995年,植物的感光蛋白CRY(cryptochrome,隱花色素)被發現。它被認為也能夠感磁,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磁感應分子。當果蠅體內的該基因被破壞後,果蠅就不再能夠感應磁場。信鴿等鳥類的眼睛的視網膜中也存在CRY蛋白,它被認為是鳥類的“指南針”。
但謝燦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人們被騙了,CRY蛋白只能感光,不能感磁,而之所以表現出感磁的特性,是因為結合了MagR。
大專院校專利申請 公校、私校不同調2015-11-11 《北美智權報》第145期
為了招生,許多大學都喜歡用專利數量作為研發能力的指標,彷彿專利申請量越多,學校的研發能力就越強。然而,這幾年來受限於經費限縮,台灣頂尖的研究型大學的專利申請量已經急速萎縮,大專院校的專利申請策略也轉往較容易獲證的新型專利。如果此一趨勢成為常態,對於高教品質乃至於研發人才的養成,將帶來相當嚴重的負面影響。
既然整體台灣的專利申請量都在衰退,來自大專院校的申請量也不太可能逆勢成長;然而身為台灣研究型大學領頭羊的台、清、交、成,加總的專利申請量不但沒有持平,反而還衰退地更加嚴重。103年時,來自整體大學院校的專利申請量比100年時減少了約10%,但這段時間內台清交成的申請量卻衰退超過30%,顯然不尋常(圖1)。
換個角度看,申請量變化的全貌可能更清楚。100年、101年時,前十大專利申請大專院校在發明專利與新型專利的申請案量還維持在約莫1比1的比例上;但102年、103年開始出現相當嚴重的失衡,發明專利的申請量只有40%上下,申請主力全面移轉至不須實體審查、獲證速度較快的新型專利(圖2)。其中,連續四年蟬聯大專院校界專利申請量龍頭的遠東科技大學,更是長期以新型專利為申請主力,發明專利只占總申請量的10%上下(圖3)。
現在也比較能解析大專院校的專利申請變化內涵了。學研機構的申請量隨著大趨勢一同衰退其實相當合理,但研發龍頭的申請量居然衰退得更嚴重,顯示在高教經費日益緊縮的時代,申請程序繁複、成本花費也高的發明專利就成為首先開刀的對象。這也是近年來新型專利申請量暴增的原因:只要不去深究發明專利與新型專利的異同,一般人很容易誤以為專利量越多就代表這個學校的技術能量越強大,對於招生原本就不易的私立學校來說是很大的誘因。
只看數字不懂內涵 容易劣幣驅逐良幣
專利是讓研發成果市場化的重要工具,學校產出好的專利後,經由技術授權或者衍生創業後獲利再挹注校務,才是專利運用的目的,如果因為政府補助不足而縮減專利申請根本是本末倒置。同樣地,專利數量也不該當成研發的唯一績效指標,否則只是逼得更多學校用簡便的門路來做業績,反而淘汰掉認真辦學的人。
12年國教後…私立國中學生數反增2015-11-14聯合報
少子化浪潮下,各級學校學生數逐年減少,但私立國中學生數自100學年度、首批十二年國教學生入學後「逆勢」逐年增加。103年公立國中人數較100年減少7萬3725人,私立國中卻增加3725人,這樣的「公減私增」變化,以都會地區最明顯。
「公減私增」現象到高中端回歸「同步」,近三年皆為「同降」。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觀察,高中、高職學生已開始分流,但國中升高中一直有升學壓力,家長總有「進好國中」和「考好高中」和「上好大學」畫上等號的迷思。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指出,教育部已留意到此趨勢,數據變化有很多原因,例如配合十二年國教,私立高中除了家戶年所得在148萬元以上者都免學費;當經濟不是影響因素時,家長、學生選讀空間更大。但林坦言,十二年國教入學制度變動,確實有些家長不放心,私校多是完全中學,相對穩定。
不放心升學制度 家長不選公立
家長團體觀察,顯示家長在十二年國教推動後,對公立國中的不放心和擔憂。且在升學制度不穩定情況下,部分家長寧願選擇可直升高中部的私立國中,省去升學麻煩,又可以提早擠進高升學率的明星私校。
吳福濱指出,十二年國教上路,但公立國中適應制度改變的速度不夠快,教學沒有因應變革活化,學生自然不斷往私校流動。長期下來會造成貧富落差日趨嚴重,更不利社會階級翻轉。吳說,只要克服國中升高中的升學壓力、落實免試入學,這樣的現象就會自然改變,呼籲政府和公立學校重視。政府要堅定免試、就近入學政策,讓十二年國教真正成功;而公立學校要面對市場機制挑戰,提升素質,才能與應變能力較佳的私校競爭,不被淘汰。
回應
全家盟永遠都是倒因為果。私校大熱門,是因免試制度,升高中免試難道升大學也不用考試? 如果要爭取好大學,免試反而造成不利,所以大家寧可把孩子送到私校去,彈性教學,更努力唸書,直攻大學。這才是私校爆漲的原因。如果真的如吳福濱先生所說,是因為公立學校教學不夠活化? 那各位看到的私校教學活化了嗎? 還是更重視學科、更多複習、更提早把學科教完? 私校分明就是更不活化,更強化學科,才吸引這麼多學生的。
相關新聞
「有責無權事難為」 台南44校長申請明年退休(回應:標準的主任出事校長擔)
河南高中生留遺書水庫溺亡疑因班主任發起公決
“兒啊,你走了,我們怎麼辦?那麼冰冷的水庫,你怎麼就想不通往下跳呢!”2015-11-12上午,河南商城縣城關鎮的李明、王茂潔夫婦依然沉浸在喪子之痛中。
11月7日,他們的兒子李震宇在學校附近的鐵佛寺水庫留下遺書後不知去向。11月11日,李震宇被發現溺亡於學校附近的鐵佛寺水庫。李明夫婦說,事發前,因為孩子上課玩手機,班主任讓全班同學決定孩子的去留。“孩子肯定是自尊心受挫,不堪壓力走上了絕路。”李明說。對此,校方暫無回應。
隨後,記者從多名學生處證實:11月2日,李震宇上課玩手機,手機被班主任沒收。當天,班主任組織全班同學集體表決,稱如果超過半數同學同意,就讓李震宇離開本班。
“李震宇比較活潑,和同學們關係也都不錯,學習成績在班里中等偏上吧……”“他們班80個學生,絕大部分都投了反對票。然後,班主任就讓這些學生罰站了一堂課。”
中西教育
李政道之子:曾有40年中國精英來自無產階級
經濟學人版美國大學排名耶魯1270位
回應
管理犯錯的學生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但願你娃兒以後也能享受到這種野蠻獨裁式的管理。
好吧,以後你的兒子上課玩手機,下課搞對象,老師就當沒有看見,肯定很高興了.
這事決計不能怪罪到老師身上,這老師應該得到同情。換位思考一下,你會同意我的。
換位個屁啊?你怎麼不換到學生的位置上?
你那裡看到老師打擊報復了?現在的人呀,唯恐不亂。你家小孩以後也不要送學校了,我估計沒學校敢要你家孩子的,有你這樣的家長
兒啊,你為什麼跳得下去呀?憑這句話就知道這個孩子是怎麼慣出來的,養不教父之過也
贊成,現在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說不得,難養
老師也管不得,學校管不好是老師的責任,讀書成績不好還是老師的責任,管的嚴點照樣是老師的責任。
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5_11_13_341200.shtml
經濟學人發布美國大學排名耶魯排1270位 2015-11-12
美國大學的排名向來版本五花八門,現在又多了個。上月底,英國老牌期刊《經濟學人》首次發布美國大學排名,這也是《經濟學人》在上月發布2015年全球全日制MBA排行榜後再次發布學校榜單。
不過這份榜單在發布後讓很多人眼鏡碎了一地,許多常春藤及公立名校未能上榜,而一批四年制非職業導向的學院卻名列前茅;而一些廣為人知的傳統名校卻排名倒數:榜單中,排名第一的華盛頓與李大學和排名第二的巴布森學院,大部分人聞所未聞;而耶魯、萊斯大學等名校在這份榜單中,居然分別位列倒數第6和第5,要知道這份榜單共有1275所學校!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名校都這麼悲劇,榜單中前十的知名大學也包括了哈佛大學(第4),德州農工國際大學(第7)和賓州州立大學思古吉爾河校區(第10 )等名校.
事實上,在美國,大學排名一直是個受到爭議的話題,各種各樣的排名系統引發爭議不斷,其中對它們的一個常見批評就是排名不能充反映學校對學生求職的幫助。例如最內學生和家長熟知的USNews版本。
有評論認為,USNews美國大學排名無法衡量大學對學生的培養和幫助,只能顯示哪些學生選擇了大學,而這些學生本來就是萬里挑一的優秀人才,這些學生即便沒有進入USNews榜單上TOP30的大學,也會一樣出色。
那麼大學的價值究竟該怎麼衡量?高逼格的《經濟學人》自然有獨特地計算技巧,它結合美國教育部近期公佈的公共數據,對美國大學生讀大學前的經濟背景和畢業後的收入狀況進行比較,最終以幫助學生增加收入的能力為主要考量。
納入統計的因素則包括了:SAT平均分,性別比例,種族比例,學校規模,公立或私立以及所選課程組合等信息,還加入了所在州的經濟狀況和所在城市的工資水平;是否設有本科階段的商學院(因此能吸引傾向於從商的學生);接收聯邦政府助學金的學生比例(判斷家庭收入);以及是否為文理學院。
具體來說,《經濟學人》給出了每所學校學校畢業生年收入的預期值、實際收入中位數以及兩者之間的差額,即“超出預期的回報率”。差額越高,排名就越靠前。
不過,這麼另類的排名方式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有人質疑一所大學的價值難道僅以學生收入的表現衡量?不少美國媒體對此的報導也充滿了戲謔。
看來,高逼格的計算方式同樣也無法讓很多人滿意。更有讀者指出《經濟學人》雜誌做大學排名本身就有損逼格啊。
http://www.guancha.cn/economy/2015_11_12_341067.shtml
創辦人靠蓄奴致富 哈佛法學院學生要求換院徽2015-11-12旺報
美國哈佛法學院學生最近發起換院徽活動(Royall Must Fall),原因是院徽標誌來自於富商羅伊爾(Isaac Royall Jr.)的家族紋飾標誌,而羅伊爾當年致富的過程卻是靠奴隸交易起家。(圖取自美國哈佛法學院官網)
美國哈佛法學院院徽。(取自維基百科)
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被認為是法學殿堂的美國哈佛法學院,有學生發一起要求學校更換院徽的活動(Royall Must Fall),原因是這個有3捆麥穗的院徽標誌竟來於學院主要創辦人羅伊爾(Isaac Royall Jr.)的家族紋飾標誌。羅伊爾當年致富的過程是靠奴隸交易起家,抗議學生認為看到這樣充滿種族歧視的徽章在學校各處出現,讓人覺得受到侮辱。
不過,學校當局可不這麼認為,理由是羅伊爾蓄奴雖是事實,但當年他捐款給哈佛大學同樣也是不可抹滅的事實。
哈佛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丹尼爾‧柯揆雷特(Daniel Coquillette)最近完成一本新書,裡面詳細描述羅伊爾家族蓄奴、捐款成立哈佛法學院的過程。柯奎雷特說,羅伊爾確實是個殘暴的蓄奴者,但他不覺得法學院需要換院徽。因為,不管他的蓄奴行為怎樣殘暴令人不齒,但是他捐錢創設哈佛法學院是不爭的事實。要改變這個院徽,形同無視史實的存在。
不過,抗議學生可不這麼認為,這個打倒羅伊爾的活動還在進行,有20多名支持者已經計畫召開會議打算擴大參加群眾,向校方請願換院徽。
哈佛法學院這次要求換院徽的活動不是首例,在南非和英國已經有過大學學生要求學校移走多個與殖民時期有關的徽章或標誌。
另詳參【圖博館】:美國民族大熔爐 中華民國很敏感 攻占馬桶府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在美國的中國媽媽:美國數學老師算出441-344=118 網友討論中西教育
2015-11-10,著名學者王小東在微博分享了一位在美國的中國母親對美國教育的看法,藉此批判一味崇尚美國教育、怒罵中國教育的做法。那位母親說,兒子的美國數學老師算錯了一道國內小學畢業生都會算的題:441-344=118……
這位在美國的中國媽媽表示,自己親眼見到兒子的數學老師將441-344算出了118的結果……還貼出了圖片……她說,若非親眼所見,完全不敢相信。
有網友根據這件事分析了中西方教育的優缺點:
有網友認為,無論什麼事,都需要付出,所謂的“快樂教育”並不靠譜:
當然,也有網友努力為美國老師辯解,結果……
回應
一個多年前因為被大學洗腦仇G而移民國外的朋友(現在已經變極為堅決的5毛了)以前回國跟我見面聊天時講,西方的基礎教育,是讓天才更天才,中等和差的學生放任自流;而中國的教育更看重整體水平的提升。所以西方可能有些掩蓋不了鋒芒的天才,但普通孩子更容易變成社會負擔;而中國可能有些讀死書的天才被埋沒,但整個社會的教育成就是非常出色的。
不管怎麼說,反正中或輸是肯定的 [哈哈]
我是沒看到有國外什麼拔尖的大學。
如果沒有拔尖的教育,那麼中國現在那麼可人的科學成績是哪兒來的?科技是一種軟實力,是要經過不斷的積累才的。新中國才60多年,而美國平穩的二百多年啦!這能比嗎?新中國依始,中國連一輛汽車都造不出來,如果不是錢學森這樣的人,從美國帶來其二百年來的軟實力的東東,中國能造出原子彈嗎?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5_11_10_340801.shtml
楊振寧:很多中國人認為教育體制不好這是錯的2015-11-6 南方都市報
楊振寧在妻子翁帆的陪同下步入會場,會場立刻響起熱烈掌聲。
93歲高齡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清晰,回答問題時娓娓道來——— 這是昨日在南方科技大學做講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給人留下的印象。他認為,中國和美國教育體制各有各的好,中國年輕人應給他一些美國啟發式教育,而美國小孩可讓他適當地多做習題。
回應
年輕時不為國效力,老不要臉回來享受,他比錢老差多了
這才是智者,我不是說中國教育很好,但只有那些不善於思考的人才一味的抱怨,還有罵人的你想想楊老的地位在美國可以安享晚年了,那他為什麼還回中國呢。
讓人家甚麼時候回來?66年前回來十年間肯定被鬥死,要不然就是白白浪費時間,78年之後人家已經年紀已經大了,而且85年之後才重開回來的通道!鍵盤俠越來越多,今後不看評論也罷。
教育制度好為什麼學渣那麼多
因為人渣多
楊振寧說的是對的。網上一堆學渣有資格評價教育制度?簡直貽笑大方!還是那句話,不是讀書不行,是你讀書不行,關鍵是你不行!
我告訴你們,現在的青年學生為什麼會變壞的核心,一個電子書,一個暴力網游,這二樣前者思想腐蝕,後者行為暴力。罪大惡極!
爺爺和孫女輩的結婚,還張揚你的能耐。你帶頭攪亂社會道德婚姻的倫理。還不知道腳大臉醜的說教育!
個人生活不加評論!說的很有道理,愛因斯坦曾經有一句話:成功=1%天份+99%努力
男女只要達到法定年齡,雙方自願,都可以依法結為夫妻,全世界任何國家的婚姻制度都是這樣規定的,要想做一個合格的噴子需要多點知識才行啊!
http://news.sina.com.cn/c/nd/2015-11-06/doc-ifxkniup6150537.shtml
另詳參【圖博館】: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情書》 海龜與烏龜
美國學生普遍過度疲勞為追中國學生累慘自己
聯合新聞網2015-11-3援引美媒報導,為了縮短與中國或印度學生學業水平的差距,近年許多美國學子從幼兒園開始被要求加重家庭作業負擔,但有愈來愈多家長認為,這種教育方式會培養出一群過度疲累、睡眠不足的下一代,而且沒有充分科學證據可證明,家庭作業的多寡與學習成效成正比,因此全美各地要求教師免除家庭作業的呼聲已日漸高漲。
美國部分學校也開始聆聽這些訴求,賓州瑞德勒學區最近公佈的新政策,即明示家庭作業不該干擾學生健康和福祉。另外,新澤西州如普林斯頓學區和西溫莎/平原學區,正試行在指定的夜晚、週末和節日期間,禁止讓學生回家寫作業。
相關新聞
中國學生韓國留學:稱和電視劇差距太大
美國新SAT考試向中國學生灌輸美國價值觀!
印度同學貶低中國,留加中國學生激辯中印優劣
看英網民怎麼評價中國學生的軍訓: 這有助於磨練紀律性和良好體態。你能想像英國也這麼做嗎?律師可能又要說這違反人權了。
回應
別學中國,你們可是人性國家
當年我就是被一個不佈置作業的年輕二逼教師給教殘了!孩子不管教不約束能學好?都學的給西方人一樣十多歲就有性生活了!
學習本來就是一個艱苦的事情,想著輕輕鬆鬆就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是不可能的。所謂快樂教育是忽悠下層人民的,你看歐美的私立精英高中,課業量比我們的重點中學還大些
惡補追中國! 美學童累慘、家長反彈 聯合新聞網
回應
原來現在輪到美國玩填鴨式教育。
扼殺創意,美國理性主義思維的甦醒!
花30分鐘寫家庭作業也要哭么? 扼殺創意? 導致睡眠不足?
鬼扯蛋!
日本人更喜歡到中國留學人數已超留美2015-11-02 觀察者網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報導,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統計發現,赴美留學熱從20世紀50年代到現在都未衰退,不過日本人留美人數已從一度高居第一跌落到第七;文部科學省數據顯示,日本人現在更喜歡到中國大陸唸書,這兩年人數已超越留美。
報導稱,日本人到海外留學全盛期是2004年,有近8.3萬人,之後一路衰退,2012年稍回溫突破六萬人。日本學者認為,這代表了現在年輕人不願挑戰國際社會,安於國內安定的生活。從留學國家來看,2004年赴美人數4.2萬人,佔所有日本留學生一半,2011年留美人數打對折,佔整體三成五,但赴大陸留學的人2009年起持續成長。
文科省官員說,“過去'留學'就等於'留美',如今留學的選擇十分多樣化。”許多日本大學與大陸有交換學生協議,以前日本企業喜歡聘用留美、留歐的人,現在更傾向找在亞洲留學的人。
到美國喝洋墨水的人減少,一大原因是經費問題。文科省說,2011年美國私立大學平均一年學費235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3萬元)、州立大學171萬(約合人民幣9萬),幾乎是日本私大、國立大學的一倍,加上這兩年日元貶值,到美國唸書相對更貴。
從全世界的留學趨勢解析,美國仍是各國學生嚮往的去處,2013到2014年間有88.6萬人,中國大陸留學生佔27.4萬人,十年內成長4.5倍。日本留學生從90年代前半的第一多,現在是第七,人數遠遠落後給第二的印度、第三韓國,快被越南留學生追及。
報導稱,事實上,世界都在爭搶亞洲新興國家的留學生,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及新加坡等在招募新興國家留學生下足功夫。日本人英文能力也吃虧,美國大學亞洲學生的托福成績,日本學生最差。
相關新聞
英稱中日關係令日企對中國投資降溫僅為東盟1/3
韓國接待中日首腦規格差別巨大:不同安倍吃飯
日媒稱中日民間論壇因措辭分歧未能達成聯合聲明
回應
都想做間諜吧
現在是學生以後就是日軍參謀這是日本對中國的戰前偵查而已!老伎倆了
日侵華時中國通就有一大堆!
2015年全球149個研究前沿發布中國在化學和材料領域貢獻度超美國
2015-10-29,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湯森路透旗下的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在京共同發布《2015研究前沿》報告,甄選出了2015年的100個熱點研究前沿和49個新興研究前沿,報告通過同學科同年度中根據被引頻次排在前1%的高被引論文(核心論文)來代表當前熱點內容,從數據看,美國在143個前沿(佔149個前沿的96%,下同)都有核心論文入選,且在108個前沿的核心論文數都排名第一(72.5%);英國、德國和日本分別在120個(80.5%)、106個(71.1%)和82個前沿(55%)有核心論文入選;中國在82個前沿(55%)有核心論文入選,在16個前沿的核心論文數為第一名(10.7%),超過英國的10個(6.7%)、德國的8個(5.4%)和日本的2個(1.3%)。其中,在化學與材料科學領域,中國在前沿的貢獻度超過美國。在該領域19個前沿中,中國在9個前沿中核心論文數排名第一,美國有7個。
………
回應
大v們不是說中國的高等教育不行嗎。培養出的學生沒有創新能力,想問問都是海歸出的成績嗎?
我一直以為小日本科技僅次於美國,看來不是,離英德都有一大段的差距。這麼看起來,小日本科技也就是個發展中國家水平。
1.有人無限放大中國科研經費貪污等問題,企圖製造輿論來扼殺或者拖延中國科研進步;
2.中國科研整體力量已經全面超過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一大票發達國家,但是,崇洋媚外心理在很多科研管理層依然存在。很多科研單位、大學在招聘和管理科研人員時依然相信海外經歷非常重要;
3.目前化學領域的研究,中國正走在世界前沿,湧現了一大批知名化學家,而且還有大批年輕化學家正在湧現。
4.未來10年將逐步見證中國在諾貝爾自然科學獎中繼續前行。
5.中國科研經費佔比依然很低,科研人員,不論頂尖的還是普通的,其薪酬依然不具備競爭力,難以吸引更多頂尖的優秀人才。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10_30_339491.shtml
觀察者網:中西教育
http://www.guancha.cn/ZhongXiJiaoYu
中國的教育制度一直為人詬病。僵化、缺乏創新力、機械、死讀書,國內教育的負面形像簡直積重難返。相比之下,彼岸的教育制度簡直是天堂,快樂教育、壓力小、不重書面成績、教育資源公平,這是不少人對另一個世界的美好遐想。然而對岸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中國教育自有其需割除的痼疾,卻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完全否定,不如思考如何借鑒別國教育制度的成功之處為我所用。
相關資料
東亞教育問題的根源在哪?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批評了日本的專利制度和整個東亞教育體系是浪費時間,年輕人應該學習不同的事情。
美國非贏利組織PLANS: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華德福
閭曉晨: BBC什麼時候拍英式“考試工廠”
英倫求學記:每天晚上堅持亮燈的不是圖書館,而是party
劉學偉:在法國接受精英教育,絕不比在中國容易
儲殷:寬鬆的西方教育,偷偷完成社會分層
陳玉 : 英國教師來信 上課像玩打地鼠遊戲
萬維鋼:常青藤的貴族綿羊培養模式值得中國大學仿效嗎?
龍科多:中國奧數最瘋狂?強國靠的都是集訓
陳志文: “奧賽”不敵美國後的中國教改思考
楊華: 他們說“讀書無用”,我忍不住笑了
海歸博碩士八成月薪低於一萬2015-10-28 經濟參考報
日前,中國教育在線與教育優選聯合發布的《2015年出國留學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留學回國人員中73.5%的博士生、86.6%的碩士生、88%的本科生和88.6 %的專科生月薪低於1萬元。
報告指出,自2000年起,留學回國的人數開始急劇增長,從2000年的9121人,增長到了2014年的36萬人,增長了40倍。截至2014年,改革開放以來,留學回國總人數達到了180.96萬人,占出國留學總人數的74.48%。這意味著,接近四分之三的出國留學人員選擇了學成回國,回國發展成了留學生的普遍選擇。
與海外留學高昂的學費和生活費相比,回國人員的就業收入水平並不樂觀。調查顯示,留學回國人員中73.5%的博士生、86.6%的碩士生、88%的本科生和88.6%的專科生月薪都在1萬元以下。其中,32.8%的博士生、40.86%的碩士生、47.74%的本科生、51.14%的專科生月薪在5000元以下。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陳志文表示,留學生的就業優勢逐漸減弱,海歸不再意味著高薪水、高回報,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市場中,留學生需要與本土畢業生進行公平競爭。這也讓中國的留學生和家長對於留學前景的認識越來越清晰,需要走出了盲目跟風的誤區,選擇更加理性。
相關新聞
港媒關注中國“海歸”激增:創業環境吸引人
留美海歸心聲:我回國難道只為年薪60萬?
http://edu.sina.com.cn/kaoyan/2015-10-28/doc-ifxizwsi5671771.shtml
華德福像邪教,用烏托邦的教育理念忽悠有小資思想的家長,最終培育出毫無社會競爭力、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普通大眾不要上當,去華德福的大部分是高收入階層,他們浪費得起。
對於這些傳邪教的應該嚴加取締。
為什麼散發著高級傳銷的味道
說白了,都是獨生子女,然後做媽媽的使勁寵,覺得自己家的都是寶,錯的都是別人。所以就有人利用這種心理賺錢了,一學期2W4,我就呵呵,過個二十年看看,啃老了。
就應該發展多種教育方式,適應不同人群。讓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的,去讀普通公立學校;讓那些有足夠經濟能力的,去讀相應的私立學校。這也是現代文明發展的特徵之一。文裡的家庭資產多半過千萬(北京中產,有房有車,資產千萬以上妥妥的),談小孩以後的社會競爭能力的,中國有多少家庭的孩子有資格和他們同台競爭的。
作為在上海有房有車的讀者回你一下,千萬資產在不犧牲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在北京上海連個區重點小學都不能保證。沒有經歷過不要瞎想。
看完文章不盡鬆了口氣,我兒子又少了一批競爭對手,趕快擴散出去,讓我兒子競爭對手再少一些。
看到【在丈夫的反對下,妻子堅持要將小孩送入華德福】,真的是忍不住直男癌發作,有些女人有時會對生活有非常不切實際的幻想,她們不知道這個世界競爭的多辛苦多激烈,做狼吃肉,做狗就只能吃屎.
作為女人的我,也完全無法那女的想法好嗎
只想提醒一下。就算認同社會達爾文主義,也先要明白,凡事都要有限度。斯巴達的教育,在極端的競爭壓力下,會教育出一群反社會人格。如果認為一個社會內部競爭的烈度不應該有所控制,不如以身作則,如果孩子高考失利,從懸崖上把他摔下去好了。
你這就是叫做自己樹個靶子自己打得嗨
除非這些小清新家長能把整個星球都變成清新的童話世界,不然就只是讓孩子變成不值得同情不值得在乎的犧牲品。
國家義務教育可是腓特烈大帝首創、俾斯麥首相完善的富國強兵之策,而且國內學的還是蘇聯的魔改版本/科舉考試的魔改版本,豈是殺雞都怕的小清新小確幸們可以妄議的?
得了吧,國內是標準英式私立貴族教育,土鱉是真心把你們當貴族養,奈何你們不要
小清新快樂教育嘛,國外公立的野雞社區學校多的是,還特便宜,犯得著巴巴趕來花大錢養豬崽?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5_10_28_339156.shtml
北京南山華德福:他們認為這個學校有愛與自由卻遭遇一場危機2015-10-28
正當打工者為了子女在城市入學而東奔西走,北京上海學區房炒到數百上千萬元,卻有這樣一些父母,甘願放棄城市裡的生活,帶著子女來到一個農村小學讀書,究竟圖什麼?
3年前,一個名叫南山華德福的小學在北京燕山腳下開辦,吸引了180多個中產家庭。家長們相信,這里山清水秀,遠離都市焦慮,而且學校理念與中國式教育截然不同:“愛啊,自由啊……每一個年齡段分得那麼細,從身體上你怎麼照顧他,心靈上你怎麼引導他,讓你感覺特別特別美好。”
然而這個舒適美好的學校卻也面臨著一場教育危機。這裡環境寬鬆,孩子的想像力得到了“保護”,但是傳統社會認為的基本功竟是驚人的欠缺。有的學生“6歲多了一個字都不認識”,還有人變得脾氣暴躁,表示“不想去上學了,不喜歡這個學校”。
有些家長已經對這裡失望了,她們決定遠渡重洋,帶著孩子入讀海外的華德福小學。她們覺得那裡的教育理念才是原汁原味的。
以下為《人物》雜誌報導:………
回應
作為一名經歷過華德福教育的父親,我覺得文章總體還是寫的比較客觀的。華德福當然有它的問題。但是,如果你真正深入了解過的話,就會知道,藝術教育只是華德福的手段,以藝術教育為根本,把文史哲數理化都融合起來了。華德福學校出來的孩子,動手能力絕對比傳統教育的孩子強一倍不止。
不就玩泥巴嗎?哎喲我去,趕緊送到我大農村里來,保證你們的子女妥妥的會玩泥巴
動手能力強只是一個優勢,未必代表思維能力也強,未必代表邏輯性也強嘛,至於會不會看到不同意見就噴那得長大了以後驗證,不知道那些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有幾個是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那些知名的成功人士又有幾個是這麼培養出來的.
學歷高見識短內心空虛的都市人,把子女當做自己的附屬品的父母們
呵呵,我一直覺得中國教育問題一半體制一半家長,如今看來,家長的問題大一些。
「去菁英」教育怎贏韓 台灣為何從蕭邦大賽消失
2015-10-22 聯合報 朱立安/大學教師(嘉義市)
本屆蕭邦鋼琴大賽第四名陸逸軒為美籍,父親陸志鴻來自台灣高雄、母親謝文君來自大陸上海。 歐新社
五年一度的音樂界盛事「國際蕭邦鋼琴大賽」結束,早從一年多前,國內在討論要不要辦台灣預賽時,藝文界的預測就很悲觀;沒想到成績一公布,亞洲人囊括前五名裡的四名,台灣「置身事外」,立即引爆網路論戰。
有些酸度破表的議論巧妙包裝在「樂評」裡,殊不知本次比賽有多達十幾位評審,當中更包括歷屆蕭邦大賽冠軍,我們譏諷評審的專業,並不會抬高自己身價。反而,某些情緒發言直接嗆「好想贏(冠軍的)韓國人」,坦白率真還較值得敬佩。
筆者自己一星期來熬夜看蕭邦大賽,很享受那麼多高中、大學年紀的才子才女散發對音樂的熱愛,氣氛不像你死我活的競爭,反而像音樂同樂會。台灣雖缺席這場同樂會,但嚴格說來,裡面有半個台灣人—第四名的華裔帥哥,父系有台灣血統。然而我們也學乖了,懂得不再亂貼「台灣之光」的標籤到處湊上熱臉。
整個事情背後的嚴重性是,我們教育不再能製造菁英了,今年音樂大賽如此,明年奧運也將如此。
台灣曾流行一句話:「我們不缺人才,只是人才沒舞台」,在音樂方面,文化部成立幾年了,近日除了醜聞一籮筐,見不到對文化環境的貢獻。像蕭邦大賽那些曲子,台灣學生也在練呀,但我們環境無法照拂音樂學子,滿街跑的代課教師和流浪教授,心思不會在學生身上,專任老師們又多一副等退休的公務員心態,音樂班體系在十二年國教多元教育口號下,反而搖搖欲墜,遑論把複雜的西洋音樂技術融入我們文化背景以萃取獨特風味,在國際上光大。
類似社團聯誼活動等級的藝術教育,已成為施政主軸,甚至把「輕鬆學習」、「翻轉」、「去菁英」當成教育改革之主要訴求,貶低了人才培育的重要性與專業性。近日網路上還流傳教育部花錢徵求的所謂「美感教育」主題曲,也不過就是到高鐵站快閃唱唱流行歌,算什麼美感教育?
想贏韓國,是我們大家共同心願,這次蕭邦大賽卻再次讓此願望落空。誠然,在一個普及到變平庸的教育環境,如何提升前段人才的高標準,是政府不可迴避的課題,才得以在後浪推前浪的態勢裡,與全球競爭。
回應
一窩蜂反菁英的心態,台灣青年都變得普普通通了!再加上過度強調本土,井底蛙的心態,造就目空一切的政治蠢民,台灣鬼島指日可待!
回應
你他媽看看農村吧,農村學校的萎縮恰好說明教育總體水平的提高好不好?
這種萎縮說明,哪怕是在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地區,老百姓對教育的需求也從有書讀升級到了上個好學校。
初中毛入學率達103.5%,那多出的3.5%是外國來的留學生嗎?那可是個驚人的數字。
有沒戶口的。
中小學教育還說得過去;高等教育中上?有點懷疑
不用懷疑,只是比頂尖的差一點,比覺發多數國家要強,說中上還是謙虛了點。
只是基礎教育第一罷了。高等教育不要說美國,恐怕就是鄰居日本,也比我們強。
中國的高等教育教出了全世界近半的理工人才,其效費比之高世界第一。中國人口站世界人口20%,工程師的數量卻將近一半,他們可是最有價值的核心人口。日本人口站世界的1.04%,理工人口卻只有0.52%。其實我反對把幾個數據,指標簡單的橫向對比。在比較中國教育水平的時候考慮過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的沒。
個人覺得要警惕教育精英化!意識形態西方化!這是可怕的!
繼續保持公立教育的高水平和主導地位。千萬不要變成西方那樣,私立學校是最優秀的,卻是昂貴的富人專屬,窮人孩子在公立學校裡放任自流。這樣富人繼續富下去,窮人繼續窮,社會階層固化。
中國的教育本質是奴才洗腦教育。
你已經被洗腦了,徹底地無藥可救了,除了像鳳姐那樣申請政治避難去美國別無他途
都想著鬧民主鬧自由像台灣香港中東就是主人了? 你們才是往溝裡帶人的傢伙呢
三是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一步縮小校際差距。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法律規定,推行學區製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合理劃定招生範圍,實行陽光招生,將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到區域內初中。2014年,19個重點大城市(包括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公辦小學就近入學比例達到97.9%,公辦初中達到95.4%。目前,全國已有918個縣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國家認定。
四是加大對特殊群體扶持力度,進一步縮小群體差距。健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全面覆蓋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2014年,全國共資助各級各類學生8500多萬人次,比2009年增長31%;資助總額超過1400億元,是2009年的兩倍。五年來,全國各類資助資金累計達6300億元。擴大殘疾人受教育機會,基本實現30萬人口以上且殘疾兒童較多的縣都有1所獨立設置的特殊教育學校。著力解決隨遷子女受教育問題,2014年全國義務教育學校共接納隨遷子女1294.7萬人,80%在公辦學校就讀,10%由政府購買學位在民辦學校就讀。2015年,29個省(區、市)近8萬名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了高考。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初步建立。
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發展的物質基礎。袁透露,2012年,中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2萬億,佔當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28%,是中國教育發展史上很大的一件事。2013年,全國教育經費突破3萬億,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2.4萬億,比2009年翻了一番。
此外,中國全面啟動考試招生製度改革。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為導向,全面啟動恢復高考以來最全面、最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製度改革。
上海、浙江啟動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積極探索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減少和規範高考加分項目及分值,全國性鼓勵類加分項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項目減少63%,13個省份取消所有地方性加分項目,大部分省份普遍降低分值。推行高考成績公佈後填報誌願,完善平行志願投檔方式,增加學生選擇機會。自主招生選拔安排在全國統一高考後進行,不得採用聯考方式。
2015年,大學生創業及參與創業達42.3萬人,比上年增長6.8%。
教育部還重視勞動教育,切實改進學校美育,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監測數據顯示,目前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下滑趨勢得到遏制,學生的速度、柔韌、力量、耐力等身體素質指標穩中向好。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中國教育水平已進入世界中上行列
2015-10-12,在北京舉行的“輝煌十二五”系列報告會第五場報告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透露,中國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義務教育普及率、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均超過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中國主要勞動年齡人口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達到15.83%,人力資源強國建設加快推進。
袁表示,“十二五”時期,中國學前教育入園率大幅提高,2014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0.5%,比2009年提高19.6個百分點,提前6年實現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2020年70%目標,入園難得到緩解。
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有效鞏固,小學淨入學率達到99.8%、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03.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2.6%,比2009年提高1.8個百分點。
高中階段教育入學機會進一步擴大,毛入學率達86.5%,比2009年提高7.3個百分點。
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逐步提升,毛入學率達37.5%,比2009年提高13.3個百分點。
繼續教育參與人次快速增長,上千萬老年人通過老年大學、遠程教育等形式繼續學習,各類人員參與社區教育等各類學習活動達上億人次。
教育公平方面,袁稱,“十二五”期間,針對教育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中國加大政策、資金、項目等傾斜扶持力度,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教育部為此做了四方面的努力:
一是切實辦好農村教育,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等工程,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和教學點辦學條件。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年惠及3200多萬學生。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大學的人數,自2012年起實施國家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等專項計劃,2015年共招收7.5萬名學生,比上年增長了10.5%。
二是提升中西部教育發展能力,進一步縮小區域差距。提高中西部省份高考錄取率,擴大“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規模,十二五期間累計安排招生計劃90萬人。據初步統計,2015年,錄取率最低省份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從2010年的15.3個百分點縮小至5個百分點以內。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中央財政投入160億元,加強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提升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水平,2014年少數民族在校學生達到2501萬人,比2009年增長11.5%。
少年班神童今何在:牛人輩出,“讓他們按常規讀書才是摧殘”
中科大少年班出身的尹希2015年9月初當選哈佛大學最年輕華人正教授後,沉寂數年的少年班再次回到公眾眼前。
之前媒體關於少年班的最後一次大討論,是在2008年。當時,南方周末刊文《寧鉑,遠去的少年天才》,講述昔日第一神童進入少年班後,一面陷入自卑的痛苦,一面又不得不武裝成一個天才的樣子,最終遁入空門。一時,少年班“拔苗助長”的聲音一時鋪天蓋地,不少觀點認為,少年班已成黑洞,令部分神童泯然眾生。
真實的少年班,是否是急功近利的試驗場?
近日,澎湃新聞走訪數名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生,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討論少年班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沒有意義。”曾經的江西省高考狀元、在中科大與少年班混合編班共同接受少年班教育的劉志峰迴憶,“ 碰到像這些真正的聰明人,你讓他按部就班一定要上完高中三年,反復溫習,其實是種摧殘。 ”
“少年班對我科研事業成長有極大的幫助,總體來說應不遜於地球上任何一所大學的任何program(項目)。” 從少年班近代物理系畢業21年,李巨已是麻省理工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終身正教授,他認為自己在少年班收穫了異常紮實的基礎理科教育。
中國科學院計算研究所研究員、人工智能專家陳天石回憶少年班生活說,他們當時一樣踢球、看電影、甚至打架,非典時跳窗翻牆到網吧打遊戲。
這些少年班成員也不認可“神童在少年班普遍變平庸”的說法。劉志峰每年都與少年班同學聚會,他們“有的是公司董事長、行業的領頭人,或是一家公司的技術負責,平均生活幸福指數不錯,極少有生活狀態非常差的”。
他也略知寧鉑近況,他說,當年出家的寧鉑在佛法上的造詣頗深,還俗後在學校教學量子力學課、中醫課,佛學課,“依然是優秀的大學教師”。
………………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5_10_15_337677.shtml
【金磚四國或將成為下一輪諾貝爾獎的霸主】
近年來,日本人在諾獎角逐上的發力,讓我們看到了更多國籍的人去爭奪諾獎的可能性。雖然從諾獎得主的名單看來,美國依然佔據著科技大國的位置,但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卻是來自日本、中國、巴西、俄羅斯、南非等世界各國。
「人才招攬」、「學術交流」成為更多國家進行科研專案時關注的重點。以前,在非洲、亞洲和南美等經濟、政治和社會基礎設施不發達的國家,建設和維持高品質的高等教育體系都很困難,更不用說贏得諾貝爾獎。但現今,發展中國家正在穩步提升,從在高尖端領域完全依賴於國際合作,轉變到輸出高尖人才,與科技大國進行國際合作交流,一切轉變都讓這些國家獲得諾貝爾獎成為可能。有美國科學家指出,尤其是金磚四國,若在未來十幾年內,持續保持經濟穩步發展,在研究領域與更多世界先進國家進行合作,也可能迎來獲得諾貝爾獎的爆發期。
回應
一個優秀的學者能獲得諾貝爾獎,是對其學術研究的肯定。各國都有優秀學者,問題是在哪裡做的研究,以及研究的主題。諾貝爾的獎項多在研究發表之後2-30年甚至更久之後才推選出來。乍看之下,許多研究都是顯學或普世認同,但基礎研究是純粹的科學,在理論研究和驗證階段,卻可能是極為冷門缺乏關注而且欠缺經費挹注,無以為繼。在亞洲國家中,日本國內能培養出眾多拔尖學者與曠世研究,主要因素我認為是
1. 日本在亞洲現代化較早,引進科學教育和建立科學資源較其他國家早。戰爭加速科學發展,雖然日本戰敗,但在機械,土木,農業,醫學,理化等領域已經成就了與亞洲國家非常大的差距。而中國在二戰時期的科學能力相當落後,二戰後又因內戰與鎖國等造成國內科學的進展緩慢。韓國則是被殖民,國內資源被掠奪,統治者而並未留下太多科學能力。這樣的先天差距,所表現出來的諾貝爾得獎指標大概也反應2-30年間的落差。
2. 日本經濟有一段長時間的富裕且為亞洲獨強,政府與私人機構有能力投資在廣泛的基礎研究,並承擔風險。以維持科學領先的優勢。日本在基礎科學的投資上嚐到好處,因而能持續長期的支持,甚至成為一種國民風氣。
3.日本國內人口超過1億,且國民教育水準非常高,因此各項領域人才資源充沛。
這些要素與是否同為考試教育系統的國家,其實關聯不大。
應試教育的日本人 為什麼拿那麼多諾貝爾獎?2015-10-10周末畫報
日前,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醫學獎、物理學獎與化學獎,日本人將其中兩枚獎項收入囊中,中國也收入一枚生理醫學獎。此時,韓國《中央日報》登出韓國與日本、中國,在諾獎自然科學領域的獲獎比例分別為0:21與0:1。明明都是亞洲典型的應試教育國家,日本人為什麼這麼能拿獎呢?
【日本科學技術基本計畫】
自2001年以後,每隔幾年,就有幾個日本人獲得諾獎,原來,這是因為日本有一個科學技術基本計畫,2015年已經是該計畫實施的第四期。而具體的做法之一,便是鼓勵學者發表更多的高品質論文,增加發表論文在國際上獲得好評的比例,像諾貝爾獎獲得者輩出的歐美各國一樣,在50年間爭取有30人獲獎,其二,是在日本創造更多集合各國優秀研究者的研究據點,創造出世界高水準的研究成果。
2002年獲得諾獎的日本人有2人,2008年有4人,2010年有2人,2012年有1人,2014年有3人。僅僅12年間,就有12名日本人得獎。從PDCA循環原則的C(CHECK,檢查)來看,在計畫經過了三分之一的時間前,就完成了三分之一的目標,則視為計畫順利執行。接下來,日本政府也將進入PDCA的A(ACTION,行動)階段,對科學技術基本計畫進行改善,以更好地完成30人諾獎目標。
【大學才是研究者的基礎教育】
《每日新聞》對此給予評論,雖然越來越多的日本籍諾貝爾獎獲得者,是在舊時的帝國大學(舊時日本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機構的總稱)取得博士學位的,但若他們沒有在大學本科時,接受紮實的學科基礎教育、培養堅持不懈的學問探究精神,是絕不可能取得如此成就的。
對此,日本社會也展開了對大學職能的進一步議論,更多人認為,大學是發現個人潛能,為有能力者儲備經驗以等待機會的地方。現在,日本的大學,繼續堅持為想要學習的人提供學習場所,專注於培養學生們的專業基礎知識。老師們為了挖掘學生身上的可能性,制定一系列嚴格的學習目標,學生們只有嚴格遵守課表時間上課,甚至花更多時間去學習才行,想要輕鬆取得學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總歸來說,老師也只是一個「敲門磚」的作用,只是通過反復練習與課堂討論,是不可能獲得諾獎的。也許梶田就是這樣一個天生的研究者,他自己會安排好所有的學習計畫,父母從不給他設置學習目標、規定練習題的數量與學習時間,在他的少年時代,幾乎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景。
為什麼在美國華人不如印度人成功?2015-10-14(楨:?)
雖然印度裔占美國總人口不足1%,但印度裔在大公司的高管的人數僅次於白人,遠遠超過華裔。印度正在成為一個“盛產”CEO的神奇國家。為什麼印度裔比華裔在美國更成功呢?華人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些什麼?我們的孩子如何揚長避短迎頭趕上呢?
印度的主要出口:CEOs
谷歌CEO,43歲的桑德?皮採(Sundar Pichai)
2011年《時代周刊》刊登文章《印度的主要出口:CEOs》。文章說,美國500強公司的CEO中,美國人最多,其次就是印度裔。
今年8月,谷歌任命43歲的印度裔美國人桑德?皮採(Sundar Pichai)為首席執行官引起轟動。百事可樂、微軟、Mastercard、Adobe Systems、Sandisk等大公司近年來都由印度移民執掌。此外,兩個美國最保守州的州長是印度裔,白宮高級顧問以及美國衛生總監也是印度裔。
微軟CEO,48歲的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
收入最高
印度裔家庭生孩子的個數較多,三世同堂一起生活的比例高,但這完全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家庭收入與教育水平。2014年的美國人口調查顯示,美國的印度裔是所有種族中收入最高的,家庭收入中位數達到了91,195美元,遠超白人的50,740美元,也超過了華裔的84,300美元。印度裔的很多家庭是男主外,女主內,許多女人並不出去工作,丈夫沒有後顧之憂。而華裔多數夫妻雙雙打拼職場。
教育水平
根據2013年美國聯邦勞工部的數據顯示,25歲以上就業人口中,印度裔76.1%有大學學位,華裔是56.8%。
承擔風險
在矽谷,印裔佔就業人口的6%,但16%的初創公司都有印裔參與創辦的足跡。願意離開印度而移民海外的人往往有冒險精神,具備了企業家的特質。
面對歧視
萬事達卡總裁及CEO,55歲的辛格?邦加(Ajaypal Singh Banga)
成功土壤
2015年,派思諮詢研究了美國500強企業CEO國籍分佈。85%的企業由美國本土人領導,15%為外籍或外裔CEO。這75名外籍或外裔CEO中,印度10名,英國9名,加拿大7名,澳大利亞6名。香港和台灣各1名,中國大陸無人上榜。
百事可樂董事長及CEO,60歲的英德拉?努伊(Indra Nooyi)
英語水平
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印裔語言佔優勢,但不是他們職業成功的主因。華裔說英文沒問題,但是要走到高層,用英文辯論,闡述觀點的時候就會顯出弱勢。
人脈資源
印裔精英階層,很注意幫助本族裔。華人精英不在少數,但很少提攜本族裔人士,多處於單槍匹馬狀態。
紐時:美國亞裔群體為何如此成功 2015-10-14 世界日報
在美國的學校裡,亞裔表現優異的比例格外地高,在整個美國社會中也是如此。亞裔的收入高於包括白人在內的其他群體,其教育程度也比其他任何群體都高。「紐約時報」近日撰文分析,這原因是亞裔自身的努力、穩固的家庭和對教育的投入。同時亞裔的成功並非昭示著歧視的年代已經成為過去。
紐約時報報導,在新出版的學術著作「亞裔美國人成就的悖論」中,作者珍妮弗‧李(Jennifer Lee)和周敏注意到,美國亞裔移民近幾十年教育水平很高,甚至比美國人的平均學歷還高。
即使工薪階級亞裔的孩子往往也表現出色,積極向上。這種差異似乎並不是智力差異造成的。
一項研究追蹤了一群一開始智商一樣的華裔孩子和白人孩子,但他們長大後,55%的亞裔進入了地位較高的職業,相比之下白人的比例僅為三分之一。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管理人員,白人的智商需要達到100,而華裔只需達到93。專家據此認為,亞裔的優勢不是智力本身,而是如何利用智力。
該報導的作者表示,其中一個因素在於東亞儒學長期以來對教育的強調。同樣,對教育的重視也有助於解釋猶太人的成功。
東亞移民通常竭盡全力地進入好學區,或為了孩子的教育做出其他犧牲,比如將家裡最好的地方讓給孩子學習。
還有證據顯示美國人認為聰明的孩子會得到A,而亞裔更多地認為努力的人才會得到A。事實很可能介於兩者之間,但結果是亞裔孩子沒有拿B、乃至拿A-的藉口。
穩固的雙親家庭也是一個因素。很多亞裔群體的離婚率比全美的均值低得多,有證據顯示雙親家庭陷入貧困的可能性較低,尤其對於男孩來說,成就還會更高。
老師的期待也會發揮作用。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認為,教師若對某些學生的期待高,讓他們感覺自己有能力,於是他們最終變得能幹起來。而認為亞裔學生都聰明努力的正面刻板印象可能是亞裔在學業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珍妮弗‧李和周敏還表示,亞裔的成功遠未說明不存在歧視,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歧視的存在。他們表示,亞裔努力在數學和科學等具有清晰衡量標準的領域取得成功,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避免遭到歧視——在任何情況下,很多亞裔仍然感覺有難以衝破的「竹子天花板」。
相關新聞
相關新聞
美國亞裔能力強 卻衝不過「潛規則」
還有比party更瘋狂的,那就是在校園裡裸奔,可惜包紙只看到最後一點,可惜而英國的不少地方看起來似乎還沒我們的二線城市發達。說好的資本主義起源地,發達國家的王牌領軍者呢?全英國分為兩個地區:倫敦地區和非倫敦地區。只有去了倫敦才能感受到些許發達範,可不巧,這個地區滿滿的都是中國人。怪不得全英國人都認為中國人有錢,連牛津街的商店發的都是中文宣傳單,恍恍惚惚紅紅火火,那一刻包紙以為英國被反殖民了,大英帝國藥丸啊!
更令人驚訝的就是開學時節,校園裡熙熙攘攘。勵志教育文總是說西方父母在子女18歲時就完全不管孩子、讓其獨立,但我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
大學的新生周里,英國父母也和中國父母一樣,不僅親自來送孩子,甚至七大姑八大姨全家上陣。包紙所在的學校擁有歐洲最大的大學校園之一,平時空空蕩盪,迎新這天,汽車排起了長龍,學校只有提供免費的公交車才能緩解巨大人流帶來的衝擊。
一個新生加一對父母,這是標配;一個新生加全家,這是日常;一個新生加所有的親戚,已加入KFC豪華套餐。
包紙的捨友是一個英國男生。第一天他的爸爸媽媽就親自送他來宿舍。他們不但吭哧吭哧地和他一起搬運如小山一樣的行李,還幫他整理房間,直到一切都安頓完畢才和男生離開。男生解釋道,其實在英國的家庭中,新生開學是一件很big的event,很多情況下,父母都會請假來送孩子上大學。這麼說來,可憐天下父母心,全世界的父母都是一樣的。部分英國父母會在孩子上大學後出現焦慮症,大學也會貼心地給他們一些建議,幫助父母和孩子更好地適應大學新生活。
不過,孩子們“辜負”父母心大概全天下也是一樣一樣的,這男生再次體現了英國人愛喝酒的特性,窗台上書桌上很快就全是酒瓶子啦!
英倫求學記:每天晚上堅持亮燈的不是圖書館而是party 純圓的包子2015-10-13
伴隨著瘋狂的party音樂,新生季終於落下帷幕,腐國的日常開始了。震聾欲耳的音樂聲似乎與我們印像中傳統的英倫高冷紳士風完全不一樣。恰恰相反,圖書館晚上2點關門,Party就要堅持到3點再結束,總之,人走的就是party風,不high到天亮誓不罷休。
很多時候我們對英國的印象來自影視文學,但其實電視劇中更像美圖秀秀下的英倫日常.來到腐國之後,我所經歷的一切似乎一直在顛覆此前對英倫的印象,說好的紳士風度似乎一下子就碎掉了:橫穿馬路闖紅燈,這是腐國的日常;party過後草坪上滿地都是垃圾,這是腐國的日常;下午五點鐘街上的商舖準時關門,滿大街空無一人,這也是腐國的日常;警察局大嬸辦公至今還在默默堅持手寫,效率奇低,這也是腐國的日常。
傳說中的英國人風度翩翩,有禮有節,隨時隨地西裝革履,就像夏洛克和華生,但為什麼我看見的腐國日常都是屌絲生活,和BBC裡的英國完全不搭界?想想也對,畢竟足球流氓最早就是來自英國呀!
除了喝酒,英國人最愛的就是party。熱情奔放的巴西人和阿根廷人到了英國簡直如魚得水,隨時隨地為了任何理由都可以high起來,“這道題不會寫,那我們辦個party吧”,“這道題終於寫出來了,我們辦個party吧”……
每晚八點半起腐國都準時舉辦party,但好像重量不重質。迎新周的每個晚上都有不同的組織舉辦party,酒水免費,不過大家純粹是為了找一個喝酒的地方,認識新同學,黑暗的燈光下,晃晃身體純聊天,連disco都不怎麼跳,真的就是純、聊、天。喝盡興了,一群人出去在馬路牙子上繼續喝。尤其是大學新生,剛剛脫離爸媽的管束很興奮,有的是時間,就是沒錢,於是會先提前在寢室喝超市買的酒,喝夠了再去酒吧,找到人大家就出來繼續喝,為了喝酒也是拼了。
據相關媒體報導,在中國高校中,大學教授年薪最高可相差70萬,並且,在當今高校行政化與市場化的交互作用之下,出現了“三奔一荒”的現象,即奔錢、奔官、奔項目以及荒學術。
針對這種說法,鄒農儉教授認為,“'三奔一荒'現像有,但不是普遍現象。奔項目與做學術往往是一致的,奔項目不是壞事,有了項目,指導研究生才有資格,才有意義。高校教師應有一定的科研要求,特別是層次越高的學校,科研的要求越高。因為要指導研究生,帶碩士、博士,導師沒有課題,指導學生就缺乏力度,對學生也沒有吸引力。一旦有了課題,對本科生、研究生來說,都是莫大的激勵。”
結語
關於高校教師收入多寡的新聞屢見報端,富教授和窮教授的兩極分化也著實讓人心酸。在目前高校薪酬分配製度缺乏實證研究的基礎之下,教師們所做的轉型之舉,實則也是被逼無奈。當教師們每站上一次講台,所得收入只有三五十元,寫出科研論文、忙於企業項目的代價是用一隻煙盒上草書的提綱講完整節課;而越來越多的學生覬覦著手握豐富科研資源的教授,試圖分得一杯羹時,我們不禁要問:項目與教學,究竟如何兼得?
回應
81.9%的青年教師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特別是34.6%的青年教師年收入在6萬元以下。反過來理解65.4%教師收入在六萬元以上!這在普通城鎮是中等偏上的等級
你要是和普通大學畢業生比,也是高的,但是去大學教書,最少得博士學位,一般還有博後經歷,這樣普遍就三十歲以上了,你大學畢業十年還拿不到十萬嗎?更何況,中國隊青年教師的年齡界限是四十五歲以下
實驗室的項目的錢他敢拿去買車嗎?
項目的錢學校扣除管理費之外,是按比例發獎金的,我知道有個老師每年幾千萬的項目,年終獎金能拿幾十萬,也算不錯了。
怎麼不把其他隱形福利算上呢?
現在哪還有福利房?公務員都沒有了。很多大學老師房子都買不起呢。
數據告訴你:窮教授和富教授差別有多大2015-10-09
高校目前所實行的是績效工資制,也就是俗稱的“賺工分”。簡言之,這是一種以教學、科研工作量和院校收入為基礎,決定教師工資額度的分配製度。在各種不確定因素的共同影響下,這間接促使了教師工資收入的逐步分化。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組織的2013年部分高校教師收入情況調查顯示,年薪在10萬元以下的教師佔比近一半,20萬元以上的佔比不足5%。另一方面,工資額度與教師職稱高低有直接關聯,相鄰兩級的平均工資差異由低到高不斷擴大。
從教師自身能力水平來看,高層次人才與普通教師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漸拉大。在上述薪酬調查中,採集的高層次人才樣本包括兩院院士、中組部“千人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近年來,青年教師逐漸成為教學科研的主力軍,但是,35周歲左右的高校青年教職工收入水平卻普遍偏低。81.9%的青年教師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下,特別是34.6%的青年教師年收入在6萬元以下。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院長鄒農儉教授表示,青年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享受到福利房,這與體制外的社會類似,只要能解決房子,其他都不是問題。
中國大學教師的平均收入水平在全球究竟處於哪一檔次呢?2012年4月,《紐約時報》報導稱,芝加哥大學國際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教授飛利浦·阿特巴赫做了一項揭全球28個國家大學教師“家底”的調查。結果顯示,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剛入行的大學老師收入為每月259美元,是全球“最低價”,而中國大學老師的平均工資也僅為720美元。相比之下,加拿大老師的收入居於榜首,分別達到中國老師收入的22倍和近10倍。
“窮則思變”的老師們如何“發家致富”?
1. 工資低?沒關係,去院里當個官!
作者在對南京多位高校教授和講師的採訪中了解到,鑑於目前的高校教師人事薪資體系,在校內擔任或兼任行政職位的教師在薪資水平上較普通教師有較大優勢,兼職者所掌握的行政、學術資源更加豐富,“兩頭挑”讓過度行政化成為薪酬分配趨向不公的重要因素。換句話說,當個官,連錢也好賺了。
2. 講課費不夠?這有什麼,科研、商業走起!
來錢最快、效率較高的當屬科研項目和企業兼職。不過,能否從中持續不斷領到真金白銀,到手的又有多少,則跟對口專業的市場化、所屬高校的知名度密切相關。一般來說,應用性學科的外來主動項目多,基礎理論學科的可申請項目則少得可憐。
全球大學工程類排名 北京清華第一2015-10-07 中央社
中國大陸清華大學的工程類專業排名,在一項最新的排行榜中首度超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位居全球第一。
大陸觀察者網今天報導,「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每年8月發布的美國大學排名,備受外界關注。隨著高等教育的全球化,更於2014年10月正式推出了2015年全球大學排名。
2016年度的世界大學排名6日發布,在工程類專業排名中,清華大學從去年的第二名躍升至第一名,超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等美國知名理工院校。
工程類前10名中的全球大學中,中國大陸占有4席,除清華大學外,還有排名第4名的浙江大學,排名第7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名列第10名香港城市大學。
另外,其他前10名的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排第3,南洋理工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並列第5,史丹佛大學和喬治亞理工學院名列第8及第9。
回應
今日還有幾多豆腐工程呢?努力檢討免給香港媒體做笑柄...
这么排名就是特地弄出来给香港媒体当笑柄 拿回去笑吧
台灣人 永遠無法企及的世界第一 居然還在井底整天呱噪
科舉制堪比“四大發明” 影響全球用人觀 2015-5-14 中國新聞網
西方當時有人驚嘆,中國的科舉制度是一項偉大的製度。倪方六5月5日 表示,他們認為這一制度應該與中國古人發明“四大發明”一樣,是重要的發明創造,影響了全球的用人觀,直至目前,還有今後。倪表示,早在100年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即點破了—— 現在各國的製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還是從中國學的。孫中山說的這話是有根據的,並非臆斷。
英國對此興趣最盛申請考試招聘官員
在14世紀,歐洲來華人士便將中國自隋唐以來實行的通過科舉,即統一考試的選拔人才模式,向本國做了詳細介紹和推薦。其中,英國人對此最有興趣,“英國當時的學術界和開明官員,力主仿效中國文官取仕手段,機會均等,公開考試。1853年,英國王室任命查理·特羅維廉和斯坦福·諾斯科特兩位爵士,負責英國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擬。後他們向國會提交了《關於建立英國常任文官制度的報告》,報告中的主要觀點就是建議學習、實行中國的科舉制度,通過公開、競爭性的考試手段來招聘官員。”
影響了全球用人觀可與四大發明媲美
據倪方六介紹,兩爵士的報告被英國國會採納。此後、法國、美國等許多歐美國家都把中國的考試制度“拿了過去”。“歐美人認為,科舉比當時他們'領導說了算'、'世襲'等用人模式先進、公平,中國的科舉優點多多,至少使官員重視文化知識的學習,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質的官員。 ”
“但是,如同發明了火藥只知道用來做鞭炮煙花逗樂,不知用於槍砲子彈殺人一樣,雖然中國人創造性地發明了科舉考試模式,但這一手段後來卻成為束縛中國人思維的一個繩索。”倪方六表示,而歐美人卻知道活學活用,把這一中國人發明的選拔人才方式進行了改造,使之成為讓中國這位發明者反過頭來要學習、“取經”的考試模式。
原因在哪?一在考試內容落伍,二在考試模式未變。
倪方六表示,中國傳統的科舉考試內容在長期時間內呆板、重複、單調,《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成為千百年來的必考科目,固化了人的創造性思維。而西方不同,結合當時的工業革命和民主、人權的需要,考試內容豐富而又科學,智力水平、知識結構、實用技能、心理素質,統統納入考試的內容,而不僅僅是書本上死記硬背的東西。
另詳參【圖博館】:《教改錯在哪裡?》 搶救大陸大學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鄉
大一新生座談 媽寶充斥好傻眼2015-10-5中國時報
成功大學今年舉辦新生家長座談會,往年僅7、800名家長參與,今年竟湧入1500多人,一口氣闢4個會場才足以容納,家長提問踴躍。(圖片已做模糊處理,曹婷婷翻攝)
家長提問五花八門,但均聚焦於孩子生活瑣事。如有人關心幾點熄燈?怕小孩作息受影響,多數媽媽則關心有無洗衣機?唯恐小孩無法應付髒衣服,甚至還有父母憂心孩子高三忙升學準備,大一課業進度跟不上,希望學校加高三補救課程。
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王立昇觀察,這幾年學生家長參加新生座談說明會的人數明顯增加,反映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還有人提議要在大學成立家長會,或者學生選不到熱門課程,竟由父母打電話到學校抗議,或家長寫e-mail給校長。
台大學務長陳聰富也表示,大一新生搬進宿舍時,經常看到父母滿頭大汗幫忙提著行李箱,自己卻只顧著低頭滑手機的畫面。更誇張的是,為了想就近了解小孩的狀況,搶著當圖書館志工、打掃志工,造成台大志工人滿為患。
長榮大學大眾傳播系助理教授、職涯輔導老師張瑛玿說,她曾遇過有女大生父母擔心女兒住宿,原本拜託老師多關照,最後因放心不下女兒隻身在外地生活,隔年立刻在附近購屋。
台南應用科大林姓老師則分享遇過最扯的案例,班上一位學生媽媽,某日致電要求「我的小孩第一次一個人在台南過生日,你可以幫他過生日嗎?」原來,該生的媽媽不捨初次離家的孩子頭一回獨自在異鄉過生日,讓老師又氣又好笑。
師問:到底誰上大學?
多年來一直在授課大綱上註明「不歡迎爹寶、媽寶來修課」的政大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提到,曾遇過學期末有家長打電話來,「想帶孩子全家出國旅行,機票日期剛好遇到期末考,可不可以幫我孩子提前期末考?」
劉宏恩說,過去學生上了大學,生活多半開始要靠自己,但這幾年家長愈來愈保護孩子,愈來愈多家長出席新生座談會,還會問說「宿舍有沒有熱水?」、「房間清潔由誰維護?」、「室友如何決定?」、「如果室友不好相處,要如何換房間?」這在以前是比較難以想像的事。
回應
父母不斷奶, 叫孩子如何斷奶?台灣的問題在教育, 教育的問題在父母!
動不動就說大陸子女有公主病,王子病。原來台灣也是一個鳥樣。
台灣的未來如果是要靠這些孩子撐起,台灣就真的逐步在衰敗。
其實不是孩子的問題,都是戰後嬰兒潮自認菁英的爸媽惹的禍,因為他們自認為台灣孝順的最後一代,被遺棄的第一代,所以擔心害怕的介入性動作
全球最佳大學排名 台大第167創新低 2015-9-30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2015年將調查排名的大學數量,從2014年的400所加倍到800所,同時更重視大學在全球的聲譽調查,雖然台灣有24大學入列全球前800名大學,但整體排名表現並不理想。
負責這項調查的主編巴堤(Phil Baty)說,台大跌到12年來的最低水準,排名第167,顯示全球大學的競爭愈來愈激烈,許多大學獲得政府的投資,不論是歐洲或亞洲國家的競爭都很激烈,雖然台灣的大學傳統上有很強的系統,但在面對其它國家快速大量投資高等教育的劇烈競爭時有些跟不上。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的世界大學排行榜調查,使用來自產業的研究收入、聲譽調查、有博士學位教職人員人數、研究被引用次數、國際學生人數、與國際學者共同發表學術論文數量等13個指標進行分析。1041001
加州理工學院雖然是所規模小的大學,但有十分豐沛的經費,教師可以在強大奧援下盡情進行創新科學研究,每3名學生配1位老師,師生關係十分密切,培育不少優秀科技人才。
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是進行調查12年來,首次有非美國與英國的大學衝上前10名。成功的關鍵,除了瑞士政府提供充裕的經費鼓勵創新,更重要的是高度國際化。
亞洲地區龍頭不再是東京大學,國立新加坡大學排名第26名,傲視亞洲,東京大學則退到第43名;大陸北京大學與清華大學分別排42名和47名。
世界前20名大學依序是:加州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史丹佛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倫敦帝國學院、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芝加哥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耶魯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倫敦大學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賓州大學、康乃爾大學、多倫多大學、杜克大學
大學爭搶學生,具有爭排名、生存壓力的現實考量;家長對聯考的鄉愁,則反映社會對於多元公平與適性選才的觀念衝突。這些現實與觀念矛盾交錯的結果,也犧牲了孩子的多元適性和完整的高中教育。
例如,「甄選派」強調甄選生大學成績較好、休學比率較少,這固是事實(楨:?);但該問的是,有些甄選生率爾休學,那麼備審資料對該系的認識、面試表現的熱情,難道都是假裝的?此外,學測與甄選程序掏空了高三的學習,又豈是多元適性之本意?又如,「指考派」批評「多元入學」變成「多錢入學」,阻斷偏鄉翻轉與弱勢翻身的機會,這是事實;但不論指考或甄選,皆是高社經地位學生佔盡優勢,這也是事實。而指考生海填志願,按落點分發,談不上多元適性;如果再唯成績是論,扭曲的就不只是高三的課程,而是整個高中的學習生涯了。
對許多甄選生來說,高三的課堂學習甚至連雞肋都談不上;對許多指考生而言,高三生涯則只剩下補習、複習、模擬考壓縮的片段講義。事實上,高三課程本來就是為了進大學的預備而設計,部分進階內容更提供提前修習大學課程之用。因此,學生棄高三課程如敝屣,卻在上大學後繼續進補習班,或到大學再作補救,根本是本末倒置。
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與探索,當然很理想,但這不應該是放牛吃草,而應納入課程規劃。例如十二年國教課綱的彈性學習與校訂課程規劃,的確存在這樣的空間。在此之前,站在教育立場,總不能告訴孩子,所謂課綱與課程只是雲端文書罷了。
失落的高三學習,會讓高中教育坍塌。不只高三課程,整個高中三年的完整學習,都不應被掏空。延後學測時間,不使三年制高中壓縮成二年制;甄選與指考比例平衡,以免窄化高中三年完整的多元學習。教育是本質面的樹人工程,甄試分發則是技術面的分流工作,如何避免技術壓倒本質,是改革的核心思維。
失落的高三學習 會讓高中教育坍塌 2015-09-28 聯合報社論
多個教育團體發起連署,要求學測延後至五、六月舉行,以顧及高中三年完整學習,並要求入學制度朝「考試分發為主,甄選入學為輔」調整;由於台大校長楊泮池等上百名大學教授參與連署,備受矚目。這項呼籲不僅再度掀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爭辯,也掀開高三學習名存實亡的窘境。
目前大學入學制度的設計期程,讓三年制的高中快要變成「二年制」了。學測在高三寒假前後舉行,範圍只包括高一、高二課程;高三生上學期拚學測,下學期忙甄選,高三課往往有名無實。俟甄選放榜,上榜者根本無心於課堂,落榜或不滿意者則轉攻指考,形成「一個教室,兩個世界」的景象。越來越多學生只讀了兩年高中,就準備當大學新鮮人了。
教育部和大考中心、招聯會及各高中研議改善之道。短期方案,是讓大學各校系針對高三下成績太差的錄取生補救教學;中程方案,自民國一○七年起學測國、英加考高三上學期課程;長期改革,則包括學測是否延後到六月,是否和指考「兩試合一」等。最後的結論,應會在一○七年配合十二年國教課綱完成升學制度調整公告,一一○年上路。
這波大考改革的戰火,明顯混雜著現實考量與觀念衝突的拉鋸。
首先,是少子化衝擊下的大學,利用制度優勢或招生策略爭搶學生。目前是「先甄選、後指考」,且甄選生名額逐年提高,有些大學擴大篩檢、甚至藉由面試時間等方式「卡住」學生,許多學生則不願忍受苦讀煎熬及指考風險而接受。在這種情況下,比起固守指考名額的台大,以甄選為主的清大在招生市場上顯得更具優勢,部分科系篩選門檻甚至超越台大。當頂尖大學招生已然如此,其他大學的生存競爭更是激烈。
其次,是社會對聯考制度的眷戀。多元入學制度一直無法排除多錢入學、期程繁複、階級固化、城鄉差距等質疑,因此,恢復聯考之聲也從未止息。這次大考改革連署,雖不否定繁星推薦照顧偏鄉弱勢的初衷,也同意個人申請能提供學生多元能力的表現機會,卻認為升學亂象頻傳就是「類聯考」的分發名額劇減所致,因此回頭主張「考試分發為主,甄選入學為輔」。
杭州高校迎新典禮學長給學妹“當牛做馬”
迎新花樣年年有,今年招數特別奇。2015-9-20,杭州樂園舉辦了一場特殊的迎新典禮,可謂是真正的“會玩”。據杭州娛樂報導,杭州數十所高校的千名高年級學長戴上牛馬面具,放言甘心為學妹們“當牛做馬”,氣氛high到頂點。活動主辦方杭州樂園介紹說,在面具下進行的歡樂迎新,會消除新生對陌生環境的恐懼,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大學校園。小編只是想問一句,這麼紅果果地搶學妹,讓學弟情何以堪吶!
據悉,9.26-11.30,杭州樂園將舉辦面具節,融匯東西方多元面具文化,有面具狂歡大巡遊、鍋莊主題面具派對、歐洲宮廷假面舞會、個性面具快閃等精彩紛呈的活動。
回應
這樣的高校培養的男人都他媽的是個下賤雜種嘛,日後能指望他們嗎
這就叫有個性嗎?現在的年輕人。
不忍直視啊,學妹騎學長。要不要說得這麼直白,現如今的大學,唉
師兄當的好牛郎啊!
大學,能量都集中在褲襠了!
現在的學生都是叼絲心態啊,一點氣質和魅力都沒有了。
上聯:愛國愛家愛學妹
下聯:防火防盜防師兄
橫批:男狼女盪
看到面具就想到sm,一定是因為我太變態了。
學長的心思:今天你騎我,明天我騎你
學長的心思:白天你騎我,晚上我騎你
化妝舞會不像,集體操不像,相親也不像,原來是操蛋的迎接新生
變態的人生觀。
關你屁事啊!吃飽了撐的!什麼都要吐槽!最噁心你這類五毛噴子
另詳參【圖博館】:面具與偶像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鄉
天文學=占星術? 22%美國人搞不清2015-09-12 世界日報
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10日發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人的科學成績不佳。圖擷自「B.C. & Lowy」YouTube
分享丕優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10日發布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美國人的科學成績不佳,只能得D。而且,有22%的參與者搞不清天文學和占星術。
這項調查檢視了美國人在地理、物理和天文學方面的知識。3278名參與者回答了調查中的12個問題,雖然這很難作為評估全面科學知識的標準,但是這些問題中很多都是大家在學校學過或是經常能在新聞中看到的。
在12個問題中,參與者平均答對了7.9個,換算後平均成績僅為66分,也就是D。在3278名參與者中,僅有6%答對全部問題,26%的參與者只答錯了1到2個問題,27%答錯了3到4個問題。成績最差情況為,答錯11個問題的占1%,答錯10個占2%,答錯9個占3%。
上學時間越長的參與者在調查中正確率越高,比如有研究生學位的參與者平均正確率為9.5,那些高中都沒念完的參與者平均正確率僅為6.8。
在性別差異方面,男性比女性略勝一籌,男女參與者平均正確率分別為8.6和7.3。但是在本次調查中,男性參與者受教育時間比女性稍長。
在族裔差別方面,白人表現比西語裔和非裔好,他們的平均爭取率分別為8.4,7.1和5.9。
在調查中,最簡單也是正確率最高的問題是地球三層的名稱—地殼、地函和地核。參與者中有86%回答正確。
這項調查是在2014年8月11日到9月3日進行的。
“醜校服”的真問題 2015-09-10
據台灣中央社 2015-9-8報導,英國廣播公司(BBC)關於中式教育的紀錄片,除了引發對中英教育方式的思考,也有人開始檢討,與英國校服相比,中國大陸校服寬鬆無美感,反映出美學教育缺失,幾乎是沒有明顯男女區別的運動裝,“臃腫,難看,質地粗劣,毫無美感可言”。有學者指出,這種去性別的服裝,反映出“部分教育管理者對女性身體和性的恐懼”,也是“審美的粗鄙化”。
然而,在筆者看來,校服不好看,根源並不是管理者的審美觀問題,而是管理者缺乏民主管理意識,用自己的審美觀,代替了家長和學生的審美觀,即家長、學生在校服選購時,根本沒有參與權、表達權和決策權,只能被動接受管理者的安排。這比管理者缺乏審美情趣,更可怕。
回應
又是個西方中心主義的論調。教育質量教育觀念教育體制不如別人,現在就連穿的校服也是西方的好。中國培養的是勞動者,要的是樸實無華,中國的未來不需要華而不實西裝革履的人。要西裝的孩子可以上所謂的貴族學校。國家教育的根本,不是培養貴族。
一個現實問題,校服要美必須布料質地要好,想想目前校園的環境,適合穿質地好的衣服嗎?幾天就弄得又髒又皺.第二增加家長的負擔,目前城鄉仍然有大量不富裕家庭,幾套質地好的校服那是要上千元甚至幾千的! 目前的校服其實是學校無奈的選擇,學校還真不那麼怕學生穿出美和性徵來(學校現在戀愛都不怕,還怕這個),在校服問題上指責學校是不了解學校的表現.
校服的設計標準:1)廉價,每個家庭都能承擔。當然如果國家有錢到可以免費給學生髮校服了,這條標準可以考慮去掉。2)容易清洗。丟到水里撒點洗衣粉揉幾下就能洗乾淨,晾一會兒就能晾乾。3)穿著可以不受束縛地做運動。跑步、踢足球、打籃球等等。基本上,這三點,目前的校服都做到了。網上那些所謂別的國家好看的校服,在我看來,就個好看而已,很不實用。
現在小學一年級的校服最小碼是80的,可以穿到三至四年級。
真是扯淡!中國的校服樸實無華,且有利於活動課勞動課和體育課,對學生的成長有利。別在那小資了。
美國教改缺失?SAT成績 10年最低 2015-09-05 世界日報
大學理事會3日公布的報告顯示,今年高中畢業生的SAT成績沒有進步。圖為學生準備SAT。 (Getty Images)
分享今年應屆畢業生的大學入學測驗「學術性向測驗」(SAT)平均成績僅1490,為2005年該測驗改革以來最低,令人擔心美國高中生的學業水平。
大學理事會3日公布報告指出,今年SAT分數比前一年降低七分,是十年來最低,三個測驗單元閱讀、數學和寫作均至少退步兩分,該測驗各單元滿分800分,總分2400分。
大學理事會成績評估主任辛蒂‧席梅塞說,她為五年來高中生的大學入學測驗分數沒有進步極感擔憂。今年SAT成績達到1550分以上者接近42%,此分數是做好上大學和就業準備的標準,61%亞裔學生、53%白人學生達到此標準,西語裔和非裔的比率則低得多,分別為23%和16%。
華盛頓郵報指出,SAT成績持續下降,高中生的聯邦測驗及其他學業評估也沒有進步,反映教育改革有所缺失。專家說。SAT測驗結果顯示,小學生的閱讀和數學成績的進步,並未能改善高中生的成績;這表示,數十萬青少年,尤其貧窮環境成長的高中生,沒有為升入大學做足準備。
雖然明確指陳SAT成績退步的原因很困難,但教育界認為,改善高中教育面臨許多挑戰,其中包括貧窮、語言障礙、父母教育水準偏低,以及許多都會地區存在社會病態現象。
席梅塞說:「若依舊按照過去的做法,成績永遠也不會進步。此測驗結果是個警訊,驅使我們採取行動,幫助更多學生做好升學準備。她指出,將與非營利的「卡漢學院」(Khan Academy)合作,提供免費網上SAT輔導課程,該理事會希望藉此消弭無力負擔補習課程學生所居的劣勢。
今年應屆畢業生參加SAT的人數為170萬人,創下新高,去年應考人數為167萬人。全美參加另一大學入學測驗「美國學院測驗」(ACT)的人數約為190萬人。
大學生活費20年間漲10多倍基準線1200元2015-9-1 鄭州晚報
近日,南京審計學院團委官方微信“南審青年”為新生推出一份《大學生生活費預算》,稱“土豪型一個月1500元,小康型1200元,溫飽型1000元,日子還能過得下去的800元”。
真的是這樣嗎?記者採訪了部分“過來人”——鄭州不同學校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發現鄭州的大學生生活費懸殊很大,1500元在鄭州只能算小康,而學校類型是造成生活費差距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對20年前上大學的70後來說,月生活費上千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我是70初的人,1991年上的大學,是師範類院校。”如今從事教育行業的王女士說,當時國家的師範類院校還有補助,因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入學時帶了300元錢,一個學期過去,一分沒少。
回應
評論真是看不下去了,一個個都在吹牛自己當年如何勤工儉學諷刺現在的大學生是敗家子,不去找工作,我真醉了。大學是學習的地方還是勞務市場?難道上大學就得找工作才能混下去?他們是來學習知識還是打工的?你們不去吐槽通貨膨脹,不去吐槽國家大學生伙食補助沒有到位,居然吐槽自己的師弟師妹,你讀的書都讀狗肚子去了吧~不要忘了,你孩子以後也是要上大學的。
你要明白,滿18歲算成年人了,國外的大學生都開始脫離父母獨立生活,當然中國國情不一樣,但也不是你舔著臉朝父母伸手要錢的理由,父母給你基本的學費和飯錢已經很不錯了,如果想生活的更好就該自力更生,而不是你無恥的想當然該給那麼多錢滿足你豐富的大學生活,成年人懂嗎?思想別停留在未成年!
http://edu.sina.com.cn/gaokao/2015-09-01/0749482501.shtml
然而,英國的公立中學與我國的不同,它比較嚴格地貫徹了學區製度,在13-14歲這個階段,它的學生處於一個魚龍混雜的自然狀態,基礎較差的孩子跟不上中國老師的教學進度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雖然都被冠以公立的稱呼,但西方的公立教育是大眾教育,中國的重點公立中學是精英教育。兩者比較其實是拿我們的上馬比英國的下馬。以此來判斷誰的基礎教育更好,其實完全偏離了真相。與自由散漫、福利過度的公立教育不同,西方私立精英學校的風紀嚴格、學業壓力巨大,要想跟上其教學進度絕非易事,在許多地方甚至比中國的重點中學還要殘酷。坦率而言,如果中國老師遇上這樣的學生,可能展現的將會是另一個效果。
在近十年來,中國的教育無論是在大學還是在中小學,都經過了一系列深刻的變革。這種變革既出於中國教育對中國社會快速變動的回應,也在很大部分出於向西方學習的目的。一些人常拿英美公立學校來做素質教育的模板,強調快樂學習,強調減負,結果造成了公立教育在內容上的縮水,質量上的下降。這實際上逼迫著家長們在課外時間投入更多的資源,而無力購買教育資源的孩子則越來越難以通過自己的勤奮在課堂上彌補這種資本上的差距。
國外一些嬉鬧散漫的所謂現代公立教育,其實不過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標準公共產品。我們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不能把這些標準當做西方教育的真相。中、日、韓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顯得比西方社會要殘酷,但這恰恰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一旦所謂素質教育的改革,讓貧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那麼用更加殘酷的平民教育來填補差距就成為了必然,而這恰恰是超級中學出現的根本原因。
坦率來說,在西方社會,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開心、幸福的中小學,但“更少的學習、更多的遊戲、更寬鬆的管理”,實際上意味著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與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會資源。與中國教育以顯性的應試來劃分學生群體不同,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說到底,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不同,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在BBC的紀錄片中,英國學生的頑劣,似乎再次印證了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更為出色的慣常判斷。這種判斷又總是引發“為什麼中國學生在大學階段後勁不足、創新不足”的老問題。而有關討論,最後往往會被聚焦到“中國的應試教育不鼓勵創新”這一結論上。
然而很奇怪的是,這樣一個“常識”似乎完全忽略了我們近鄰日本與韓國的情況。作為近幾十年來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兩個創新大國,這兩個國家的教育體制,恰恰是以“應試”為鮮明特徵的。如果我們仔細了解一下韓日中學的自殺、高考复讀現象,去他們考場外看看各種“請神符”,我們就會發現:他們的應試甚至比中國還要殘酷。為什麼他們的應試就沒有妨礙創新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相對優勢,是一種不恰當比較得出的結果。
在BBC的紀錄片裡,英國學生的確跟不上中國老師的進度;但不能忽視的是,英國公立中學與中國公立中學雖然名為“公立”,實質卻相差甚遠。來英國教書的這幾位老師,基本上都來自中國優秀的公立中學。在大多數中國城市,小升初的環節已經相當激烈,能夠擠上重點公立學校的孩子往往都經過了非常良好而嚴格的教育。這意味著,這幾位老師在英國中學採取的教學方法與標準,其實是針對中國精英學生的基礎與天賦而形成的。
寬鬆的西方教育,偷偷完成社會分層by儲殷 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一部由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正在中國網絡世界走紅,有關中外教育比較的話題也再次引起公眾關注。紀錄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與中國教育的刻板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印證了某種長期以來的“常識”。
大多數剛到歐美髮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 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閒聊時的重要談資。
可是在這些印象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故事。我在聯合國機構工作的時候,曾經有一位特別不喜歡當地的美國同事,每天都在計算回家的日程,幾乎是熬著過日子的節奏。我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回國工作呢?他告訴我,在這裡熬著的最重要原因,是聯合國能為其僱員報銷三分之二的子女教育費用,而他回國祇是一個普通教授,很難負擔起孩子上私立中學所需要的學費。我又問道,“那為什麼不去免費的公立學校呢?”這位同事笑笑的表情像極了國內到處借錢買學區房的家長。幾年以後,我去了美國,發現當地小學下午3點放學,但是只有黑人鄰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歐美的中小學的確與中國的中小學存在巨大不同,在那裡,學生可以不承受任何壓力。然後在快樂幾年之後,大多數的孩子也就這樣了,他們或者去社區大學再混幾年,或者直接去找些底層的體力工作度日,或者直接開始拿失業補助,在街上閒逛。在美國,一個不去輔導班補課、不花大價錢去學習才藝參加社會活動、豐富自己履歷的孩子幾乎沒有可能進入名牌大學。歐洲的情況好一點,因為當地的社會福利較高,很多學生能夠較容易地進入好大學,可是這不並意味著在公立中學沒有打下良好基礎的他們能順利畢業。我在魯汶時曾驚訝於大學生天天狂歡,一位教授冷冷地告訴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過是來這裡吃喝幾年,體驗一下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是拿不到學位的。”
【延伸閱讀】英媒發布亞洲大學排行榜北大清華排名均上升
英國教育雜誌《泰晤士高等教育》6月10日發布2015年亞洲大學排行榜,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分列第4位和第5位,排名均上升1位。
排名前三的大學依次是東京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香港大學,與去年保持一致。
今年排行榜以學生人均教師數量、論文影響力、國際化程度等13個指標作為評判標準。在百強榜單中,包括21所中國大陸學校、11所中國台灣學校以及9所中國香港學校。
日本進入百強榜單的大學數量則較去年有所減少,降至19所。另外,除東京大學與神戶大學等外,15所大學的排名較去年下滑。
另一方面,第七屆《QS亞洲大學排名》於6月10日發布,中國共有110所大學列入亞洲300強,再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國大陸佔了74所,中國台灣佔28所,中國香港有7所,中國澳門則有1所。新加坡國立大學在該榜單中排名第一。
【延伸閱讀】英國智庫發布金磚五國大學排行榜中國蟬聯榜首
英國高等教育智庫QS在7月8日發表的第三屆QS金磚五國大學排行榜中,中國有67家大學進入前200名,前10名榜單則佔據了7個席位。清華大學繼續排在榜首,北京大學緊隨其後名列第二,上海復旦大學則佔據第三位。
同樣進入榜單前10名的還有莫斯科國立大學、印度國家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巴西聖保羅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
回應
上交大的排行榜是學術排行榜,並非完全意義的大學排行榜!使用了客觀的指標和透明的數據,結果是得到大學學術界認可的。學術水平的進步是需要歷史積澱、好的學術氛圍、人才的儲備競爭、良好的管理機制和必要投入為保障的,國內大學的差距不是靠短期突擊投入就能抹平的。
中國版大學排行榜前十8所在美國 外媒:荒謬2015-8-28 參考消息網
據美國斯里爾利斯特網站8月26日報導,這份年度排行榜由上海交通大學世界一流大學研究中心發布,排行榜從共計1200所大學中篩選出前500名,根據加權指標為每所大學打分,如某所大學的科研成果、教師質量和師均表現。
以下是排行榜顯得有點荒謬的地方:哈佛大學以滿分100分位列榜首,比第二名斯坦福大學高出26.7分,比第三的麻省理工學院高出29.6分。此外,自2003年該排行榜開始發布以來,哈佛大學每年都以滿分奪得第一。2003年,斯坦福大學得分為83.5分,是與第一名差距最小的一次。排在前10名的大學除了英國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兩所大學之外,全部為美國大學。美國自2003年以來在完全可預測的大學排行榜上引領全世界大學。
排名結果表明,我國高水平大學在數量指標維持高位水平的同時,質量指標正在快速提高。科研規模方面,上海交通大學和浙江大學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高居世界前15位;頂尖成果方面,清華大學在英國《自然》雜誌和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的數量已經非常接近世界百強大學的平均水平;頂尖人才方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的高被引科學家數量也已經達到世界百強大學的門檻。
同時發布的2015年“世界大學學科領域排名”和“世界大學學科排名”顯示,國內大學也有明顯進步。上海交通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的醫科排名位列世界第101名至150名,這是我國大學首次在競爭最為激烈的醫科排名中躋身世界前200;理科排名中北京大學排在世界第43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進入世界百強。
相關鏈接
上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簡稱ARWU)自2003年首次發布,評價指標全部採用國際可比的客觀指標和第三方數據,包括獲諾貝爾獎和菲爾茲獎的校友和教師數、高被引科學家數、在英國《自然》和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被科學引文索引(SCIE)和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錄的論文數、師均學術表現等。
特權:哈佛與統治階層的教育
作者: (美)多塞特 2014 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作者羅斯·格雷戈里·多塞特獲得傑出教育的夢想終未能在哈佛得到實現,他發現學校里充斥着精英主義、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以及權欲和野心。學生及其父母,甚至校方管理者和教授,都將大學視為通往高收入和精英階層的踏腳石,而非獻身於卓越學術研究的機構。他對《平權法案》、「政治正確」、生源構成、分數制度和課程改革等問題進行了剖析,生動地描繪了現代大學生活的圖景:酗酒、惡作劇、性生活探險、攀爬社會階梯和鑽營求職門徑等等。
羅斯·格雷戈里·多塞特,生於1979年,美國保守主義作家、博客家。他是《大西洋月刊》的高級編輯、《國家評論》的影評人以及《華爾街日報》等報刊的撰稿人。他經常出現在電視和博客網站的辯論節目里。2009年,他取代威廉姆·克里斯托爾(William Kristol)擔任《紐約時報》評論版的專欄作家,成為該報保守主義聲音的喉舌。多塞特是《紐約時報》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評論版專欄作家。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施特勞斯樓B32宿舍的瓦解
第二章 古老的男孩俱樂部
第三章 蘇珊娜·帕美的奇異生涯
第四章 求知的門徑
第五章 愛情故事
第六章 安全的性生活
第七章 自由主義者的內戰
第八章 最后一個夏天
第九章 之后的日子
異域察論:德國和美國教育學研究
作者: 彭正梅 2015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
德國教育學和美國教育學代表了西方教育學的大陸傳統和英美傳統。前者強調教化,后者強調經驗的不斷改造。
「教化傳統」強調以知識為中介的、人與世界的異化與復歸的無窮辯證,指向人的內在完善;「經驗不斷改造的傳統」則關注經驗的開放性及其社會可能性,強調教育對社會的改造。就學校教育而言,前者強調指向某種社會共識的教學論,后者強調指向動態及多元的課程論,前者與人文主義傳統關系密切,后者與心理學和社會科學關聯較深。
彭正梅,安徽六安人,生於1969年11月,1993年畢業於安徽師范大學化學系,1999年於華東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獲博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曾留學德國和美國,長期致力於德國教育學、西方教育哲學、知識論、比較課程論與教學論研究。
目錄
前言
第一編 德國部分
第一章 赫爾巴特的審美的世界展示和道德教育
第二章 赫爾巴特教育學思考的辯證特性及其與杜威的比較
第三章 生命、實踐和教育學學科身份的尋求:「教化」的歷史考察
第四章 教化:對人文學科的一個基本概念的確定與界定
第五章 現代教育學的若干成就
第六章 重建北美教師教育中被遺忘的關聯:莫倫豪爾與教育關系
第二編 美國部分
第七章 美國個人主義精神與教育思想
第八章 布魯納的新自我觀及其教育意義
第九章 赫什的新保守主義教育思想研究
第十章 康茨的改造主義教育思想研究
第十一章 伊里奇的非學校化教育思想研究
第十二章 諾丁斯的教育思想研究
第十三章 施瓦布的教育思想研究
第十四章 格羅姆的宗教教育思想研究
第十五章 美國多元文化傳統與課程意識形態
結語 美國教育的危機抑或杜威作為未來
附錄:德國普通教學論傳統、危機與新方向:對德國教學論專家邁爾的訪談
最新研究顯示英國學生幸福感太低 校園暴力和師生關係等問題嚴重
5名中國教師赴英任教以中國學校全勝告一段落,中國教師走了,但國內外對英國學生的關注仍在繼續。據《衛報》2015-8-19報導,一份兒童協會的最新研究顯示,由於廣泛存在的校園暴力,英國學生的幸福感非常低。據這份調查,大約有50萬10~12歲的英國學生在學校遇到過身體暴力。而在接受調查的人中,38%表示上個月還被同學打過。
這個調查選取了53000個樣本,都是年齡在10~12歲之間的學生,分別來自英國、德國、挪威、韓國、波蘭、西班牙、愛沙尼亞、土耳其、羅馬尼亞、阿爾及利亞、南非、埃塞俄比亞、哥倫比亞、以色列和尼泊爾。
幸福感調查將英國學生和另外14個國家的同齡人做比較,結果顯示英國排在不幸福榜的第12位,比埃塞俄比亞和阿爾及利亞還低。
除了 被欺凌,英國學生還相對更容易產生孤立感。在調查中,一半學生抱怨上個月還有過被孤立的經歷。相比之下,男生被打的可能性比女生高50%,而女生被孤立的可能性比男生高40%。
談到對校園生活的看法,11%的學生表示不滿意,尤其是師生關係。英國師生的親密度,在15個國家中排名倒數第二。學生們普遍對學習內容(排名11)和學習夥伴(排名12)不滿意。
英國學生對自己的外表特別不滿意,女孩對自己外表的滿意度和自信感排名墊底,僅高於韓國。而且,女生對身材的不滿是男生的2倍,這一性別差異在其他國家的同齡人中並未見到。
回應
那些說英國教育不講紀律是重視創造力、想像力的,這回不賴中國老師了吧
只有在失去的時候,才懂得珍惜。
人家不是講快樂教育嗎?怎麼幸福感就低了呢?
開籠子,放公知,洗地!
且慢!容我給它們打了疫苗再放出來![挖鼻屎]
英國學生就是太閒了,才會那麼惹是生非,中國學生學習忙死了,哪有時間折騰!
我送你一個我創造的專有名詞:(英式)校園達爾文主義。校園裡的自由,你沒有相應的度,強者欺人,弱者被欺。英國這種情況遠遠多發於中國,是其文化結構的必然。
英國精英學校還有學長制呢,把恃強凌弱制度化。不愧是海盜本質。
另詳參【圖博館】: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鄉 教革會 《教改錯在哪裡?》 體罰與霸凌 快樂學習 《如何教出資優兒》 男女大不同 《校園暴力》
陸生求學狠如狼 台籍生看傻眼2015-08-20 聯合報
兩岸學生大不同,當台灣大學生還愛掛在臉書分享吃喝玩樂,上海復旦大學台籍生丁于珍發現她的網路社交圈上,多的是大陸同學發表政策看法、時事分析;積極認真造就的硬底子,讓她深感陸生狼性十足,每天都在充實自己,好機會一降臨就狠狠抓住。說的難聽些,台灣不少學生像井底之蛙。
北京清華大學台籍博士生徐偉軒形容,大陸人考上北大、清大像「中狀元」的概念,從各地擠進窄門的學生,各個能力強到像「怪物」;上英文課時陸生拚命往前坐,跟老師對答如流,台灣學生則拚命往後坐,總要低頭討論後才敢回應老師。
為當上學霸(指很會念書),陸生早上七點到圖書館報到,深夜才回宿舍,時有耳聞,讓丁于珍訝異的是,即便是很小的作業,陸生都認真看待,分組、分配每人工作,就為了完美呈現,不像台灣大學生習慣「抄來抄去」。
陸生企圖心、目的性強,讓她感觸也很深。許多大陸學生從大一就鎖定職涯方向,積極到會計事務所、諮詢業徵求實習機會。陸生也很敢於推銷自己,不像含蓄的台生,選班長時總相互謙讓推拖,但陸生當選班長後的發言,卻是「我以前有過什麼經驗,可以幫助班上」,兩岸學生自信心高下立判。
回應
台灣的年輕人也很忙?忙著不勞而獲的募款?忙著抗議?忙著丟鞋子?忙著睡街頭?忙著連養他的父母都不要了?忙著被政客利用?忙著幫政客數鈔票?忙著當路人甲.乙.丙..?忙著選舉?忙著想一夕成名?忙著想一步登天?忙著想一夕致富?反正很忙?也很茫?非常的忙?也非常的茫茫茫.........?)
相關新聞
參觀上海醫院與機場 柯贊上海進步多稱回去要更努力(回應:台灣我去過,其南部,如果就城市建設而言,大概就是大陸縣級水平。台北、高雄和台中也就省會城市的水平。)
留學生歸國累計已過半 13%海歸一直很難融入國情
2015-8-16第十屆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1978-2014年我國留學回國人數為180.96萬。2005突破10萬,比2004增加約53%。近5年超過131萬人,特別是2014達到36.48萬人,比2010增加172%。至2014,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351.84萬人,其中仍有170.88萬人在國外,這些人成為中國在海外最大的人才庫和所留學國家創新人才的組成部分。
智聯2015中國海歸就業創業網絡調查的對像以80後和90后海歸為主,留學國家以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為主,共計收到913份問卷,其中78.4%受訪者是2010年之後歸國。
據智聯集團首席執行官郭盛介紹,現在的趨勢是海歸越來越多,海歸越來越平民化、多元化。以前的海歸多是社會最頂尖的人才,現在的海歸越來越年輕化,層次越來越多。
郭盛認為海歸分為大海歸和小海歸兩類,大海歸往往是指精英海歸,在金字塔的中間和底層是大量的年輕海歸。海歸最大的困難是他們覺得比較難以融入國內的環境。
能較快融入國內環境的佔32.7%,漸漸融入的佔54.4%,但有12.9%一直很難融入。
僅有15%受訪者認為自己在人脈網絡方面佔優勢,47%受訪者認為自身在這方面處劣勢地位,“國內的關係網絡因在國外上學而斷裂”。
中國政法大學李曙光在當天的論壇上表示,絕大多數海歸都來自市場經濟法制特別完善的國家,回到中國容易被國情所困,特別是在創業創新方面面臨很大的困惑。
李曙光認為,我們的法,如何更好的注重人性,更多的尊重人格,更多的尊重個體,(尊重)個體的生命價值和個體的權利價值?
相關新聞
中國成第三大留學目的地超過法國
回應
別回來多好!在國外,多尊重個人價值啊,還可以整體提高我們國家的形象。這個中國就給我們這些三流大學生來建設吧,不麻煩他們了,讓他們干點更有意義的事情。
你要是錢學森回來就讓你統領航天部,你是個垃圾什麼都不會裝什麼比。我見過幾個留學回來的,第一個,我問他:英國什麼好啊,他說,英國酒吧好,比中國的牛逼,便宜隨便喝。第二個,學習馬術,就是照顧馬,業餘時間就是麥當勞打工,第三個,張嘴美國經濟學怎麼怎麼,中國該怎麼怎麼,我說你開辦過企業嗎,在那裡任何一個企業做過管理或者任何工作嗎,沒有,除了白人告訴他的他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沒幹過,他認為中國必須學習美國的一切,尤其是政治制度。
那個國家進步最快他的體制就是最好的體制!進步不進步你看不懂,數據你也看不明白嗎?中國增速7%,美國小於4%,這說明我們比他們先進才會進步的快,整天損中國的噴子你們真看不見嗎?
和噴子說這些有什麼用?他們吹著空調坐在電腦前嗑著瓜子,哼著小曲,微信陌陌勾搭幾個小妹,想著明天要不要去上班,反正家裡有父母養著。他們呼喊著社會的不公,只因為他們不能坐享其成,或者不是夢想的有錢人。
每次看到噴子說“不敢打之類的話”我就想笑了,你難道不知道武力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麼”,一天到晚叫著“打呀打的,”真打仗了,你們這些噴子願意上戰場?如果你們只是純粹的“無腦的愛國青年”那還好,當然如果是“國外僱傭的水軍,”我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又到了月初了,“發狗糧的時候了”.
套用網上流傳的一段話:中國真是真心不容易,國力要和美國比,福利要和北歐比,環境要和加拿大比,機械要和德國日本比,華為中興要和蘋果三星比,聯想要和IBM比,長城奇瑞要和通用豐田比,龍芯要和INTEL,C919要和波音空客比... 一個國家的製造vs整個世界全部高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5-08-13/0938836972_3.html
另詳參【圖博館】:超級電腦大戰 專利權大戰 兩岸高科技之消長 中國製造業 大學評鑑 《龍行天下》 高科技資匪無罪 《模仿是為了創新》 中國山寨經濟 中國崛起(二) G2《中國模式》 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 《渴盼輝煌》 中共的國企社保與醫保改革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中國軍工《中共科技先驅》中共軍質量何時世界第一?
客觀評價毛澤東時代的科技成就
問:中國重大的科技成就都是在毛澤東時代取得的,如兩彈一星、沙眼衣原體、牛胰島素、雜交水稻、青蒿素、哥德巴赫猜想的1+2。改革開放30多年,論文發了一大堆,有什麼比得上毛澤東時代的成果?
答:這種觀點雖然錯誤,但比前面的幾種觀點還是要高明不少。因為它舉出了若干項真實的成果,並且諷刺了科學的春天80年代,那時由於向錢看的社會風氣,經費不足,腦體倒掛,許多科研人員流失。
其實正因為那時成果比較少,所以才把每一個難得的成果都大加宣傳,寫進了課本里。而現在成果太多了,課本里寫不下,媒體和公眾的注意力也大部分轉到科技之外去了,所以對有些人造成今不如昔的錯覺。因此我想對這些朋友們說:我完全理解與支持你們對腐敗與社會不公的道德義憤,不過請不要因此影響對科技問題的客觀評價。
回應
難得的好文章,希望對那些低水平的噴子和眼界窄短的人能有所啟示,就怕他們連看完這篇文章的耐心和勇氣都沒有,那就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了。
你別忘記了,中國噴子數量也是世界第一的。你不懂大家都懂。
別意淫了,連款像樣的飛機發動機都造不出來,更別說其他領域的差距了。
別酸了,連像樣的高鐵都搞不出來,美國有什麼用
流浪恆星[遼寧瀋陽]這種話估計也只有中國人能說得出口,而德國日本法國這樣的鐵路技術翹楚都不會有這樣的豪邁氣概。
德國日本那叫過氣翹楚,法國麼。。。。。流浪你不懂的話,真的別發言好麼.
過氣?先不說德日、法國在化學、生物、航空製造、機械設備等領域處於全球尖端,德日的高端製造業同時都是世界一流,某大國製造業離開日德機床馬上就全部歇菜,樓上這個傻比哪來的自信。
如果你要是知道美國福特車使用的機床來自於中國製造,我不曉得你這個喜歡舔外國菊花的噴子有何感想?
詐唬也是一種戰術?
問:聽說過去幾年美國突破了許多關鍵性技術,中美實力差距再度拉開了?
答:這種說法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中美這樣的大國,都不斷有許多進步。只提美國的進步,假想中國停著不動,才會得出這種離譜的結論。固然可以舉出美國突破的許多關鍵技術,但同樣可以舉出中國突破的更多關鍵技術。對於這麼大規模的問題,憑印象舉幾個例子是不夠的,需要定量統計。前面列舉的各種數據就是統計。任何沒有預設結論的觀察者都會看出,中美差距是在縮小而不是拉大。相信這種奇談怪論的,說到底是對科技了解太少,對美國迷信太多。
俄羅斯的正面與反面
問:俄羅斯的國際論文發的少,是因為他們不屑於在英文雜誌上發文章。俄羅斯的科技比我們強得多!更加以人為本!中國的高檔次論文超過俄羅斯,是恥辱而不是榮耀!
答:這也是一種典型的錯誤論調,錯誤在於混淆增量和存量。如前所述,我們爆炸式發展的時間還比較短,某些領域科技的存量可能還不如其他一些國家,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俄羅斯。但是在各種增量指標上,我們遠超俄羅斯。這無論如何都是好事,把這當恥辱的人,心態太扭曲了。
俄羅斯的優勢基本只剩軍工、航天和資源開採,這都是蘇聯時期的老本。在其它大多數領域,俄羅斯已經顯著落後於中國。一個非常有諷刺性的例子是,中國一汽與俄高爾基汽車集團成立合資企業,在米亞斯烏拉爾汽車製造廠組裝解放牌卡車。一汽是當年蘇聯援建的,結果現在老師不會造汽車了,只好請學生幫忙。
蘇聯解體後經濟崩潰,俄羅斯科學界遭受了一場大劫難,許多科學家不得不離開了科研,或離開了自己的國家。普京上台後雖然有所改善,但投入仍然很不足。我認識的一位經常訪問俄羅斯的老師說,俄國的科研人員大都是50—70歲的,年輕人很少。因為科研的收入太低,年輕人大都在外面打兩份三份甚至五六份工,編程序之類。這樣還願意搞科研的,只能說是真愛了。
然後,中國的基礎研究已經對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李振聲的雜交小麥養活了全世界數以億計的人口,屠呦呦等人的青蒿素拯救了全世界數以百萬計的瘧疾患者,師昌緒的材料學研究大大提升了航空發動機的性能,徐光憲的稀土化學研究是中國稀土工業的基礎。看不到這些的人,是自己目光如豆。
最後,騙經費的人有沒有?有,例如偽造“漢芯”的陳進。但合理的結論是打擊假的,支持真的,有些人卻要把孩子連洗澡水一塊倒掉,那就太荒謬了。
諾貝爾獎情結
問:中國為什麼還沒人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答:其實得過了,楊振寧、李政道1957年拿獎時還是中國國籍。當然,如果把問題改成“為什麼還沒有新中國培養的人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那就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了。對此簡短的回答是:不要急,會得的。諾貝爾獎授予的是經過檢驗、得到公認的成果,往往是幾十年前做出來的。日本近年來多次獲獎,是因為日本在20世紀80、90年代科研經費高速增長,獲獎者的成就大多是那些時候做出的。中國現在已經有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成果,如薛其坤等人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楊振寧認為這是諾貝爾獎級別的,而且還在不斷產生新的重要成果,如最近的預測和發現外爾費米子。可以確信,幾十年後一定會出現中國科學家獲獎的高潮。至於具體什麼時候得,誰因為什麼成就得,那就很難預測了。
重要的是,現在的基本圖像是百花爭艷,不能確定哪一朵最先綻放,而不是只有一兩朵,即使綻放了也不代表春天到來。在諾貝爾獎問題上,有些人處於悲觀的極端,認為中國永遠得不了(體制問題!),而另一些人處於憤世嫉俗的極端,聲稱諾貝爾獎純粹是西方的陰謀。這話用來說和平獎、文學獎或許可以成立,但用來說自然科學獎就離譜了。不要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耐心點,自信點。葡萄是甜的,而且你必然有吃到的那一天。
至於說中國的科學體制,當然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但這個體制畢竟實現了中國科技的快速發展,可見總體上還是成功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體制再好,沒錢也乾不成事。用飛機來打比方,體制好比機身佈局,投入好比發動機。發動機推力不夠,再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機身也飛不起來。推力夠了,一塊磚頭都能飛上天。投入不足對中國科技的損害比體制問題大得多,許多被一般人歸結為體制問題的,其實是投入不足造成的。人云亦云地談論體制問題,是缺乏技術含量的無聊行為。
問:(某人對楊振寧《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的評論)我的天……最後一節完全不敢苟同……估計全世界都公認中國學生是最聰明最勤奮最守紀律的……可是……那又怎麼樣呢?看看現在的中國,問題難道是出在人還不夠聰明身上嘛?麻木冷漠的國人,專制獨裁的體制,沒有大無畏的勇氣挑戰這個社會的世俗,再聰明的學生也只是百無一用。
答:這是一個很典型的觀點。它反映了一種很典型的錯誤思維模式:取樣錯誤。許多人看看自己和身邊的人,覺得都不怎麼樣,於是就對范圍大得多的問題喪失了信心。但是別忘了,搞科研的不是這些人,而是那些最聰明、最專業、最有好奇心的人,社會中最先進的少部分人。其實“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普遍現象,如果你身邊的人水平都不高,那很可能是因為你的水平就不高。
許多領域都符合“二八定律”,即20%的人乾了80%的事。對於科研,這個比例相差得只會更高,比如說10%的人乾了90%的事,甚至是1%的人乾了99%的事。印度的文盲率比中國高得多,還有神奇的種姓制度,可是人家不照樣探索火星嗎?
星空與導彈
問:中國發了這麼多所謂高檔次論文,對生活有什麼影響?純粹是騙經費的!
答:這也是一種很典型的觀點,它反映了很多人的淺薄和傲慢。
首先,人類的追求不只有物質生活,好奇心與求知欲也是基本價值。你完全可以低頭看路,但不要冷嘲熱諷那些仰望星空的人。
其次,基礎研究決定了人類能夠達到的上限。
再次,基礎研究的效果要通過應用研究、生產試驗、工業生產等多個環節,才能傳導到日常生活。確實不是立竿見影,但這絕不是輕視基礎研究的理由。當然,中國的傳導機制還不夠通暢,成果傳化率還不夠高,在這方面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科技新聞在你身邊
問:中國的科學已經這麼厲害了?我怎麼感覺不到?
答:因為你沒有關心這方面的消息。如果你關心的話,就會看到很多。例如2015年3月,理化所和清華大學製備了一種液態金屬機器人,含鎵的液態合金吸收一小片鋁以後,就可以在電解質液體中運動很長時間,能夠蜿蜒前進和變形,被比喻為終結者。
2015年3月,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天津康希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發出了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針對性強,穩定性好,並具備大規模生產技術條件,優於美國、加拿大的需零下80度冷凍保存的1976基因型疫苗,已經治癒了一名英國女兵和一名意大利男護士。
2015年4月,科大建成國際最先進的反場箍縮磁約束聚變實驗裝置“科大一環”,我為此寫了篇《科普核聚變》以及補遺。2015年5月,中國科學家研發的脫細胞角膜基質“艾欣瞳”上市,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完成臨床試驗的生物工程角膜,為全球6000萬角膜盲患者帶來復明的希望。2015年6月,南開大學製備了一種特殊的石墨烯材料,用光一照就可以運動,包括太陽光,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這樣的材料,可望實現光驅動的飛行。固然中國的科學宣傳還有很大的改進餘地,但你如果閉目塞聽,只關註明星八卦、飛短流長,那即使有再多的科學成就,你又怎麼會注意到呢?
人云亦云與取樣錯誤
問:中國的科學界不是黑幕重重嗎?中國的科學體制不是僵化落後嗎?中國的科學成果不都是造假的、花錢買的嗎?
答:中國這麼大,科技人員這麼多,自然難免有陰暗面。美國也是如此。但你如果以為全都很陰暗,那就大錯特錯了。向一流期刊投稿時,審稿人水平很高,而且卡得很嚴,一心想挑出你的毛病來把你拒掉,造假的有多大機率過關?至於說花錢買,就更可笑了。不要說一流期刊,二流的你去買一篇看看?這都是不可能的事。當然,有些低級的期刊上會有一些甚至很多低價值的以至造假的、花錢買的文章。不過學術界都知道這些期刊水平很低,不會把上面的文章當成像樣的學術成果。向一流院校求職時,低級別期刊的文章不但沒有正面作用,而且有負面作用。總之,把科學界當成商場官場,是無知無識者常犯的毛病。科學是最客觀、最公正、最富智慧含量的人類事業,許多在別的領域適用的在科學中是不適用的。
中國量子信息的成功之路
我們來看一個中國的例子。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是世界領先的,多次刷新了傳輸距離的世界紀錄,有一些試驗性的政務網絡已經在運行中。科大的上海研究院在研製一顆量子衛星,預計2016年發射,用來做衛星與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實驗。如果成功,就可望建立星地一體的絕對安全信息系統,有非常高的軍事與民用價值。
中國的量子信息研究一大半在科大,科大有三個大的研究組:郭光燦院士、潘建偉院士、杜江峰教授。這裡來講講潘建偉的成才之路。潘建偉在科大碩士畢業後,到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安東·塞林格(Anto Zeilinger)教授組裡讀博士。1997年,他們在《自然》上發表了一篇題為《實驗量子隱形傳態》(Experimental quantum teleportation)的文章,潘建偉是第二作者。此文第一次實現了量子隱形傳態,即科幻電影中的傳送術(電影當然是大大夸張了的),入選了《自然》雜誌的“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後來潘建偉回到科大工作,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人才缺乏。為此他自己繼續到國外開展合作研究,同時有針對性的選派學生跟隨自己或送到歐美各個先進研究機構學習。派出去的每個人做不同的方向,回來後互相取長補短,團隊逐漸成形,就一點點顯現出了合作效果。潘建偉團隊從當初的單方向派人去海外學習,已經變成有來有往,目前有2位外籍教授、6名外籍留學生,分別來自德國、法國、加拿大、巴基斯坦等國家。
我們來比較一下拉比、鮑林和潘建偉。他們的成長道路很相似,都是先到先進國家學習,然後回國建立團隊,把本國提升到先進水平。有些過於保守的人反對出國留學和對外交流,認為關起門來自己搞才是正道,這固然是錯誤的。但更多的人是過於悲觀,認為中國永遠都只能跟在人家後面跑,不可能搞好科學,這就更加錯誤。我親耳聽到過地位很高的人言之鑿鑿地說“中國人不會創新”,這種人的危害比保守派要嚴重得多。正確的態度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如果說中國沒人才,那麼耐心培養不就是了?以中國人的文化底蘊、勤奮程度和天分,只要按照科學規律做事,持之以恆地投入,沒有做不成的。
……如果這位學生被一些當時所謂的好老師所教育,這些老師所知道的只比學生多一點,並常常被學生超過甚至輕視,那麼沒有人會懷疑這位學生的品味低下。這位學生髮現只要他稍加努力,他就能超過他所在的大學中擁有最高榮譽的人;他開始認為自己是一個天才,工作的動力隨之消失了。旁邊的小土丘讓他感到自己是一個偉大的人,但他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他無法比擬的大山。……在美國人的心中,期望與賭博的慾望被混為一談,除了它們的名字不同之外,每個機構都在混沌中昏睡,期望時間的流逝能帶來繁榮昌盛。……有太多的地方學會被冠以大而不當的名稱,每個學會都有自己的知名人士,他們有特權將他們在早晨散步時發現的某些多出一支腳的螃蟹描述為無價之寶。……它(按:美國科學院)沒有辦法獲得像偉大的英國皇家學會、或者是在巴黎、柏林、維也納和其它歐洲首都和大城市的偉大學院的地位。……在科學方面,我們國家還沒有出版過或者即將出版任何中小學教材以上的書籍。……我們國家所做的物理學工作還不足以支撐一個物理學期刊。”
看到這些,你會覺得美國的科學弱爆了。當時肯定也有很多“良心”人士宣稱美國不可能搞好科學。但他又說:“慷慨給予是美國人最優秀的品質,這個國家所需要的將會在將來的資金中得到支持。……美國人在小事情上不缺乏發明和創造,當同樣的精神被用到知識和對科學的熱愛上時,它就會變成研究的精神。”羅蘭的結論是熱情洋溢的:“我們知道這個國家前進的速度:我們看見城市在一夜之間拔地而起,其它的宏偉事業也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前進。我們看見了正在建造的物理學實驗室,我們看見了對接受過全面訓練又不懼怕數學的物理學家的大量需求,需要他們做教授或加入到所謂的現實生活中。也許我們與所有真正的美國人有著同樣的感覺,我們的國家正在走向繁榮昌盛的未來,我們將努力成為世界科學的領導,就像我們今天努力成為世界財富的領導一樣。”當時的美國和現在的中國是多麼相似!
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有人有錢就能搞好科技,這個道理雖然正確,卻不容易讓人相信,因為許多人特別不自信,說得好聽點就是太有憂患意識,憂患過頭了。1999年左右,楊振寧到科大演講《近代科學進入中國的回顧與前瞻》,結論是:“以下的幾個長遠的因素是使得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能夠有輝煌的科技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一個是需要有聰明的年輕人,有頭腦做科學研究;第二是需要有重視紀律、重視忍耐心、重視勤奮的社會傳統;第三要有決心;第四要有經濟條件。……中國在20世紀裡有前三者,到了21世紀我認為將四者俱備,所以我對21世紀中國科技的發展是絕對樂觀的。”當時我十分不以為然,因為中國有太多的問題,腐敗,專制,貧富差距,世風日下……所以,楊先生,您是不是老糊塗了?後來隨著眼界的擴大,卻越來越發現楊振寧講的是完全正確的。他這些道理看起來很質樸,簡直土得掉渣,但卻是“重劍無鋒,大巧不工”。這正應了《道德經》裡的話:“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美國的昨天和中國的今天
其實從歷史上看,經濟強國科學崛起幾乎是必然的,過程比一般人想像得直截了當得多。19世紀末,美國已經是全球最有活力的經濟大國,但科學水平還很低。1883年,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任會長亨利·奧古斯特·羅蘭(Henry Augustus Rowland,1848—1901)做了一個演講《為純科學呼籲》,被後世稱為美國科學的獨立宣言。他在演講中激烈批評了美國科學的狀況:“美國的科學只存在於未來,它沒有今天和過去。……我們厭倦平庸,這是我們國家所遭受的詛咒。……難道我們總是匍匐在塵土中去撿富人餐桌上掉下來的麵包屑,並因為我們有更多的麵包屑而認為自己比他更富裕嗎?……教學工作會消耗大部分精力,這也是絕大多數在教授職位上不進行任何科學工作的人的一個藉口。……這類的事實(按:美國的許多所謂大學只有幾位教授、十幾名學生和幾萬美元的經費)只會存在於一個民主的國家,它所自豪的是將所有的東西都降低到同一層次。……要讓他們(按:美國的大學生)知道他們只接受了一半的教育,他們與世界上的一些人相比如原子般微不足道。 ……那些拿最高薪水並擁有教授職位的人今天所做的事絕對不是純科學研究,而是科學知識的商業應用,目的是增加他們已經很高的收入。
電信,美國有思科,中國有華為、中興。4G標準,美國有FDD-LTE,中國有TD-LTE。搜索引擎,美國有谷歌,中國有百度。電子商務,美國有亞馬遜、eBay,中國有阿里巴巴、京東。社交媒體,美國有臉書、推特,中國有微信、微博。汽車,美國有通用、福特、克萊斯勒,中國祇有奇瑞、吉利、長城。電動汽車,美國有特斯拉,中國有比亞迪。手機,美國有蘋果,中國有華為。高鐵,美國還沒有,中國占世界一半以上。大飛機,美國有波音,中國的商飛正在研製C919。液晶顯示,美國幾乎沒有,中國有京東方……這個名單可以列很長。基本的特點是,大多數領域美國領先,但差距在縮小中。也有些領域中國領先,如預警機、火力發電。有些領域美國占壓倒性優勢,也有些領域中國占壓倒性優勢。
能在幾乎所有領域和美國正面對抗,而且還互有攻防的,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家。其他西方國家由於體量較小,又缺少國家意志,在四代機、搜索引擎、電子商務、社交媒體、手機等領域基本都放棄了。日本放棄得更多,除這些外還有電信標準、導航系統、大飛機等。俄羅斯只能抓軍工和航天,在大部分領域裡都退出了競爭。只有中國在全面發力,在每場競賽中都不缺席。
這裡有一件很有趣的事。對中國,大家批的是:為什麼汽車不如德國?芯片不如美國?機器人不如日本?液晶不如韓國?這種批評背後的意思是中國應該在每一個領域都做到第一,否則就是失敗。其實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所有領域都是第一,這是個脫離實際的要求。怎麼不提德國的社交媒體不如美國,美國的高鐵不如日本,日本的手機不如韓國,韓國的太多東西不如中國?他們是不是也該痛心疾首地反思?
不過這個脫離實際的要求也有正面意義,就是說明中國人民內心非常驕傲,自我期許極高。我們銘記著天朝上國的榮光,知道自己在歷史上全面領先過。面對困難,我們總是認為內因是主導因素,自己搞好了就沒有過不去的檻,堅信人定勝天,君子自強不息,士不可以不弘毅。這其實是大國特有的一種自信,一種盲目的自信。大國的這種自信雖然盲目,雖然不合邏輯,但仍然是有價值的。它多次使大國的人民煥發出不可思議的勇氣和創造力,完成了許多偉業。
日常生活中反映的科技水平
看完這些統計數據,再來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現在一個典型的中國中產家庭擁有這些物質財富:房子,汽車,計算機,智能手機,大屏幕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多種家具、衣服等。在這些服務業上花費不菲:教育,醫療,養老,餐飲,電商,娛樂,旅遊,健身,美容等。享受這些公共設施:高速公路,高速鐵路,飛機場,電信,醫院,學校,綠地,劇院等。還有軟環境:良好的治安,高效的政府服務,快捷的物流等。這樣的生活和美國中產家庭有多大區別?區別不大。中美中產家庭生活的相似之處遠遠多於不同之處。
區別總是有的,如美國人賺錢更多,買高檔汽車更容易,出國旅遊更方便,飛機場更多,如果能進名牌大學,就能受更好的教育。不過中國占優勢的地方也不少,如治安普遍更好,高鐵網絡更發達(美國還沒有高鐵呢),中餐更好吃(美國大部分的飯店就是悲劇),電信網絡覆蓋度更高(中國有村村通,美國在不賺錢的地方就不通)。2014年,中國人和美國人的預期壽命分別是75.15歲和79.56歲。總體而言,中美中產階層的生活屬於同一級別。不同之處屬於各有千秋,而不是瞠目其後。從收入看來似乎相差很多(中國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1/7),但實際生活質量卻相差不遠。這是因為中國的中產比例低於美國(但中產人口高於美國),也因為美國的貧富差距比中國大,少數的富人拿走了太多的資源,還因為美國是一個高成本的生活體系,消費效率比中國低。
工業技術水平
再來看生產中的技術水平。第四代戰鬥機,美國有已服役的F-22和F-35,中國有試驗中的殲-20和殲-31。航空母艦,美國有11艘核動力航母,中國祇有一艘從買來的瓦良格號改建的遼寧艦,蒸汽動力,據說國產航母正在建造。衛星導航系統,美國有GPS,中國有北斗。導彈防禦系統,中美都有。導彈打衛星,中美都有。彈道導彈打航母,只有中國有。有源相控陣雷達,中美都有。預警機,中美都有,中國的有源更先進。超高音速飛行器,中美都在試驗中。空間站,美國、俄羅斯等16國共用國際空間站,中國有天宮。太空探索,美國的探測器登陸火星,中國祇到月球。芯片,美國有Intel、AMD,中國祇有龍芯、華為麒麟。操作系統,美國有windows、iOS、安卓,中國沒有像樣的代替物。
五大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數據
基礎研究的產出可以用科學論文度量,下面我們再來看應用技術的產出,用專利度量。世界五大知識產權局是歐洲專利局、日本特許廳、韓國特許廳、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和美國專利商標局,五局處理了世界80%的專利申請,承擔了專利合作條約95%的工作。從2012年以來,五局每年聯合發布統計報告。
2014年五局共收到230萬件發明專利申請,其中最多的是中國,高達92.8萬件,佔了40%!其次是美國,57.9萬件。日本、歐洲、韓國分別是32.6、27.4和21.0萬件。這是中國連續第四年居於發明專利申請量第一的位置。跟2013年相比的增速,中國也是最高的,達到12.5%。美日歐韓的增速分別是1.3%、-0.7%、3.1%和2.8%。
再來看發明專利的授權。2014年五局共授權了95.54萬件發明專利,其中最多的是美國,30.1萬件,佔31%。其次是中國,23.3萬件。日本、韓國、歐洲分別是22.7、13.0和6.5萬件。中國的增速12.3%最高,美日韓歐的增速分別是8.2%、-18.0%、1.9%和-3.1%。
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每個知識產權局的申請人都來自全世界,不只是自己國家。美國專利的國際化程度比中國高不少,吸收外國智力成果的能力值得我們學習。
研發人員與經費
看完了專利,再來看國家在研究上的人力物力投入。科技部《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14)》顯示,2013年我國的研究與發展(R&D)人員總數為353.3萬人,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4年中國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為13312億元,比2013年增長12.4%,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09%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前文中2014年WFC世界前十位的國家在2012年的R&D支出佔GDP比例是:中國1.98%,美國2.79%,德國2.92%,日本3.39%(2011年),英國1.72 %,法國2.26%,加拿大1.73%,西班牙1.30%,瑞士3.41%,韓國4.04%(2011年)。中國的比例處於中等偏低,不過在較快地上升,中國的研發支出將在2019年前後超過歐盟和美國,躍居世界首位。
高校與科研院所排名高校與科研院所排名
以上結果對科學界之外的人來說可能有點意外,但對科研工作者來說很正常,因為符合我們的日常感覺。僅僅十多年前,中國的一流文章還非常少見。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科技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都出現了爆炸性的增長。現在想在科大這樣的單位獲得副教授職位,五篇一流文章算是起步價。
美國的一流和二流大學的研究水平是非常高的,隨便拎出一個教授來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還有一大波諾貝爾獎得主。不過中國的進步非常快,現在中國一流大學的研究水平我覺得已經接近美國的二流大學了。
中國的上升勢頭之猛可以從各國2014年與2013年WFC的對比上看出來。美國下降0.8%,德國上升1.0%,日本下降2.3%,英國上升0.9%,然後六到十位的法國、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韓國都是下降的。中國呢?上升14.9%!這是個什麼概念?如果保持14.9%的增速,5年就會翻一番。如果中美都保持14.9%和-0.8%的變化率,8.7年後中國就會趕上美國。
然而這還沒完。WFC是每月更新的。現在顯示的是從2014年6月到2015年5月的統計,跟2014年12月的數據相比剛好過去了半年。僅僅半年時間裡,中國的WFC又從5026變成了6318,增長25.7%!按照這樣的速度,兩個半年即一年就會增長58%,達到7942。與此同時,美國的WFC從18643變成17448,下降6.4%;德國從4077變成3939,下降3.4%。在半年時間裡,美國對中國的比例從3.6縮小到2.8,中國對德國的比例從1.3擴大到1.6。如果這種令人咋舌的速度持續下去,中國超越美國所需要的時間就不是9年,而是3年!我們有可能在2017年就看到!此外,俄羅斯(338)排在第十九位,中國是俄羅斯的18.7倍。
發表在《自然》與《科學》雜誌的WFC,從2014年6月到2015年5月,國家中最高的是美國(860),然後是英國(144)、德國(116)、法國(67),中國(58)只排在第五位。研究單位中最高的是哈佛大學(75),而中國科學院(17)只排到第十五位。這裡固然有《自然》與《科學》對英美特別照顧的因素,不過也反映出我們在頂級論文中的地位比在一流論文中的地位低一截。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優勢主要在於次頂級的成果。後面將會談到,這是一個具有某種普遍性的現象,而且與中西的歷史與文化有關。
解讀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2015-8-13 觀察者網
【BBC關於中國教師在英執教的紀錄片,再度掀起了中西教育對比的大討論。在正反雙方的唇槍舌劍中,中國科技水平自然躺槍,比如缺乏重大突破,本土科學家沒有拿過諾貝爾獎等等。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真的是靠低技術撐起來的?中科大副研究員袁嵐峰博士賜稿觀察者網,詳細分析了中國科技水平在世界上的位置。(作者:袁嵐峰化學博士,中科大副研究員作者主編的《大復興》一書將收入此文,預計由中國發展出版社2015年10月出版。) 】
科技與文明等級
科技水平是國家實力、人民生活水平的最本質的標誌。當今世界科技水平最高的國家顯然是美國。中國跟美國有顯著差距,但屬於同一級別。
基礎研究的論文與期刊
更詳細地說,科學技術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工業技術、生產經驗等多個層次。先在這裡介紹一下基礎研究的現狀。
自然指數
近年來,《自然》的發行者自然出版集團提出了一套衡量國家或研究機構基礎科研產出的指標,稱為自然指數。他們挑選了68家一流期刊,統計每個國家或研究單位在這些期刊上發表多少論文計數(article count,AC)。
2014年12月,自然公佈2014年(2013.12-2014.11)的WFC。美國排第一,18643。中國第二,5206。德國第三,4077。四到十位是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西班牙、瑞士、韓國,從3371到1151。超級大國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不在前十之中。可以看出美國非常強大,WFC是中國的3.6倍。但中國排第二,達到德國的1.3倍、日本的1.5倍。
再從研究單位的角度看,WFC最高的是哪一家?答案是中國科學院,高達1209,是第二位哈佛大學(852)的1.4倍。也許你會說這不公平,中國科學院是由許多研究所組成的,跟一個大學沒有可比性。然而第三位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729),第四位是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721),它們都和中國科學院類似。可見至少在科學協會之間比,中國科學院排第一是沒有疑問的。再仔細想想,一個大學有很多院系和專業,而像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這樣的研究所只對應於大學的一個學院、一個系甚至一個專業,所以把協會和大學的科技產出做對比也未嘗不可。
英國上課像玩打地鼠遊戲 by陳玉 牛津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現就職於英國一所私立女子中學
2015-8-4,BBC2推出的教育節目《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在中英兩國都受到廣泛關注。筆者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見聞和體驗。
回應
看了下片子的評論,個人以為就算有英國人意識到他們的問題,也不可能糾正了。就讓這些人自己感覺好去吧。這些人根本不知道現在中國的教學法的根源是英國19世紀,後來被日本學回去再攙雜上德意志的公共教育的一些因素,最後被中國留學生轉到中國。這基本上是這些國家國力上升的教育基礎。
這個模式的公共教育就是:學會基本知識,技巧,能力,目的不是培養天才,領導人,天才,領導人不需要也不是能教育出來的,是受教育人中的機率問題。要把每個學生都按天才,領導人的模式培養,結果就是連基本的工業勞動力需求都達不到,。
美國人是意識到歐美教育空心化的問題,KIPP(針對窮人,全面採用類中國的教育模式:校服,課堂紀律,通識系統教育)和common core(建立全國統一的標準教學大綱)都是有益嘗試。
問題是製定的標準差的離譜。由於要已經被捧起來的學生(由奢入儉難)家長(老子孩子天下第一,美國天下第一)承認自己不足,努力逼迫孩子學習已經是很難的事情。加上被教師工會慣壞的老師(不想擔責任)所以標準那是可勁的往低裡走。
有趣的是中國不少地方還鼓吹什麼素質教育,真以為自己是貴族了。
學校應該是教授知識體系,紀律性和合作。而家庭才是真正養育一個人如何成為一個人的。中國不少家長把應該家長教授的責任轉嫁給學校。
尊師重教是中華文明的優良傳統。五千年不倒,自有它的道理。英國人喜歡自由民主,學習效率差的課堂教學,就讓他們喜歡去吧。中國的基礎教育才是符合人的發展規律。
英國精英公學兩大特點源自歷史上的學長制度與體罰制度,當然都已經在近年廢除。這兩制度反映了英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即等級制度和尚武制度。大英帝國的基礎是建立在軍事勝利上的,所以英國傳統教育實際上高度強調男性的陽剛之氣。
誰相信有快快樂樂就能學本領的好事誰就是傻子,經驗告訴我們,給孩子時間,孩子絕大部分會用於玩耍,而且是那種毫無意義的玩耍。
http://www.guancha.cn/chenyu2/2015_08_10_329992.shtml
中國教師赴英國“支教”被BBC扭曲? 南外老師:挑最亂的播
最近,英國BBC製作的中國教師赴英教學紀錄片,似乎“深刻地”展示了中外教育的巨大差異,描繪出一幅中國老師和英國學生格格不入的景象。
然而,觀察者網注意到,當事的中國老師說:這不是事實!紀錄片中的中國教師之一、來自南京外國語學校的李愛雲就指出,紀錄片第一集中展示的紀律混亂情況,是“從最初最亂狀況裡挑了最亂的”。一名兩度赴英的上海老師也直言,“我們去的小學,那裡的小孩子都非常守紀律”,BBC所攝製的紀錄片“是假的”。
更加諷刺的是,赴英教學的中國教師基本都是來自國內發達地區的國際化中學,比如南京外國語學校,本就是小班化教學,4點鐘放學。但英國人為了貫徹自己認為的“中式教育”,硬要改成五六十人的大班、早7點到晚8點的作息時間,連中國老師都有意見。
這種紀錄片的效果也就很明顯了,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文章就質問,“中國教育和俄羅斯教育一樣,擅長製造機器人,為什麼這對英國的部長們如此有吸引力呢?”
英國也講紀律,甚至比中國更嚴厲
BBC紀錄片中暴露的中國老師與英國學生的衝突,大部分都是圍繞課堂紀律問題。這也迎合了一些流行的觀念,認為中國教育就是一味地強調服從權威、一切為了考試,而英國人則崇尚個性、自由。
英國《衛報》率先批評了中式教育:中國學校是考試工廠,中國已逐漸意識到超前教育的愚蠢之處,為何英國政府卻下決心效仿這種教育方式?
這篇評論文章表示,BBC向觀眾宣揚一大迷思:中國教育比英國教育好。但半個世紀以來,雖然美國和英國在PISA等排名榜上始終表現差勁,卻在學術研究、科學專利、發明創新、繁榮、創造力等方面引領全球。對他們來說,民主活力很重要。而中國教育和俄羅斯教育一樣,擅長製造機器人。為什麼這對英國的部長們如此有吸引力呢?
回應
BBC的傲慢與偏見,一貫如此.紀錄片被商業手法影響傷害的一個案例,太強調衝突、矛盾、強對比、戲劇性,而紀錄片本來應該是如實反映,通過角度選取、鏡頭塑造、剪輯等使事情層層展現在觀眾面前並引起思考的。
中西方教育方式究竟孰優孰劣?2015-8-6 新京報
在很長一個時期,國內外大多數人恐怕都認為西方教育優於中國。不過,隨著中國的崛起、特別是上海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PISA)中歷年來的優異表現,西方政府、學校和社會公眾開始變得不那麼確定了。歷來遭受詬病的中國教育似乎也成了一種可與西方平等競爭的教育模式。此後,英國教育大臣到中國“取經”以及中國教師赴英國支教的報導甚至讓人們一度有種窮人翻身、形勢逆轉的感覺。
我身邊有不少人都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要比西方的更紮實。因為很多中國孩子到了西方的學校不但可以跟得上他們的課程,而且還能取得優秀的成績。而反過來,就很難了。
在BBC的中國式教學實驗開始前後,有第三方機構對參加實驗的學生進行了數學、科學、英語和中文測試,假如實驗班的學生的學業成績更佳(這估計並不會讓人感到十分意外),是否可以說明中式教育更好呢?
我認為未必。甚至對於這種比較是否成立,我都有深深的懷疑。因為教育方式只是實現特定社會目的的一種工具。這就意味著不能直接拿中西方的教育方式相比,而同時要考慮到他們在各自社會中的功能,這樣才能確保比較的等值性。
在我看來,中國教育方式更適合中國社會的現實需要,而西方的教育方式更適合西方社會的現實需要。
而西方學校所培養的具有創造力、批判性、勇於提出自己見解、善於為自己的利益辯護的人正是高度依賴創新的西方社會所需要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同樣都是成功的,因為它們都有助於培養所在社會欣賞的人才(不一定是社會真正需要或應該需要的人才)。
同時,中西方的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問題。西方教育的問題是許多學生學習動機不足、懶散、缺少進取心,而學校放任自流。中國教育的問題是孩子、父母以及教師為了取得好分數而付出過高的代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比較中西方教育方式仍是有意義的,但目的不是為了分出勝負優劣,而是相互借鑒和學習。這才是國際比較與交流的應有之義。因為最理想的教育方式肯定既非中式教育,也非西式教育,而應該是不同教育方式的合理結合。
英倫學生“受不起”中式教育?2015-8-6 海外網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2012)結果,在65個參賽國家(地區)中,英國學生的數學、科學、閱讀三個科目成績排名分別是26、21、 23。相比之下,中國小伙伴強多了:上海學生三科全部排名第一,甩出英國同齡人幾條街。
雖然英國媒體一再強調,一次測試並不能判定教育制度的優劣,但是本國學生與東方同齡人的巨大差距,以及失業年輕人越來越多的社會現實,還是引起了不少擔憂。其實在2014年,英國首相卡梅倫就開始在全國推行十年來最大的教育改革,並派出官員來到上海,觀摩中國的教育方法。一年過去,成效如何暫且不說,主張“分班教學”以及“政府指定教材”等措施確實使得這場教育改革的確有強烈的“傳統主義”和“精英主義”的色彩。現在,作為英國乃至世界一流的媒體,BBC在這樣的輿論背景下推出這麼一部紀錄片,恰恰也反映了英國主流社會對於教育制度的反思。是的,他們開始找尋改變的突破口了。
中國是不是取經之處
這部紀錄片之所以在中國引起輿論界軒然大波,根本上是源於網友對中國教育體制的“不自信”。中國傳統“填鴨式”的教育被國人詬病不是一天兩天了。現實情況是,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雖然可以在各種競賽中拔得頭籌,卻在學術研究、科學專利、發明創新、繁榮、創造力等方面遜於西方。所以,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開始對建立在中國的英國私立學校趨之若鶩,中國留學生也前仆後繼地奔赴英美大學深造。這樣的對比也是在本次輿論風波里,西方媒體和中國媒體質疑的主要原因。
當然,不能因此說中國教育沒有可取之處。尊師重教的傳統思想、勤勞認真的學習態度以及紮實的基本功等等,都是我們傳承了千年的寶貴的學習精神。對於安於現狀的西方學生來講,適當學習一下或許不是一件壞事。
歸根究底是要適應本國國情
一部紀錄片引發的中英教育文化的探討的確耐人尋味。然而,這畢竟只是一部紀錄片,是蒙太奇加工後的產物,難免會有誇張和演繹。而紀錄片中暴露出來的種種矛盾,以及輿論場上的觀點碰撞,其實更多是兩種文化體系、兩種教育觀念的碰撞。我們難以力斷孰是孰非,不過,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摒棄什麼,學習什麼,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制度,這才是中、英兩種教育制度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中國教師赴英“支教”:我得控制情緒,不然我就瘋了2015-8-03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五名中國教師被派往英國漢普郡綜合學校“支教”了一個月,他們得出結論稱,英國高福利體系使學生缺乏抱負,紀律性差,容易懶惰。課堂上甚至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一個小姑娘得知某歌手離開一樂隊後,哭著跑出教室。中國教師對此大為不解……趙偉(音譯)老師認為,英國學生缺乏動力,即使他們不工作,他們手頭也有錢,他們根本不擔心。但是,中國學生知道不能這麼做,他們清楚,要刻苦學習,努力工作,才能賺錢養家。
然而,這套方法並沒有打動英國教師。一位教師稱,整套方法枯燥,而且學校的紀律也並非如中國教師所言那樣寬鬆。他還補充說,我不認為我們的學生表現得不理想,是因為福利制度。
那英國網友呢?點贊數排在前三的網友是這麼看的:
他們說得對。英國教育越來越不成體統,老師沒有老師的樣子,學生沒有學生的樣子。政治正確'口炮黨'(觀察者網注:原文PC brigade,指Political Correct brigade,意為那些四處奔走,口裡充滿了荒誕的政治正確的人),心頭滴血的自由黨,以及接任的政府官員要為此負責。群眾眼睛是雪亮的!
有來訪者,他們應該好好表現。為學生辯解,就是問題之一。我自己也是老師。
我相信他們是對的。這些學生就是三到四代人培養出來的,而這些人就是靠福利制度活下來的。”
回應
可能貴族私人學校培養精英,普通學校故意培養懶惰愚昧的順民以便於控制
二八法則永遠適用。如果我們學習那種西方所謂的教育模式就是害了自己。
二八法則永遠適用。20%的人擁有80%的資源,他們中出現了80%的精英!
國際主流的快樂教育素質教育原來就是這個結果啊,教改您要往哪裡走。
“'民主”才是根源。
早點回來吧,何必要給他們提高教育質量呢,吃力不討好。
肯定想否定了,如果真用了中國的教學,那還不累死白皮教師?
中國人為何與國際哲學奧林匹克獎項無緣馬哲非西哲全部2015-7-22
在7.4-16舉行的第56屆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科目除了數學,還有物理、化學、信息學、生物和哲學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支持,與奧數的熱火朝天相反,國際哲學奧林匹克競賽(IPO)之與中國的交情是最薄弱的。2013年,新東方揚州外國語學校的楊時雨是第二個自己通過網絡申請取得參賽資格的中國人,中國從未派國家隊參賽過。
奧哲從1993年開始舉辦,2015年第23屆賽事剛在5月完成。跟其他奧林匹克學科競賽一樣,奧哲是中學生競賽。2001年起,奧哲由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FISP)主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管理。奧哲比賽擬4個題目,參賽者從中選一個,在4小時內以英文、法文、德文或西班牙文作論文一篇,參賽者所選作文的語言不能是其母語或其國家的官方語言。論文的評核標準有五:跟題目相關;對題目的哲學理解;自圓其說;論證有力;獨創性。比賽設有金獎、銀獎、銅獎、榮譽獎。
把共23屆的奧哲英雄榜掃一過,可以搜羅到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曾經奪冠的有出產了黑格爾和康德的德國,東歐的波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南歐的意大利、北歐的丹麥和芬蘭等。這些國家奪冠不難理解,因為題目本身百分之九十九取自歐洲哲學傳統,尤其歐洲大陸哲學傳統。那麼,土耳其、阿根廷、以色列、韓國、印度、以色列之躋身英雄榜作何解釋?最接地氣的原因是,這些國家中學有哲學課程,而且是關於西方哲學史的。挪威是一個反例。
回應
我也想問問小編: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把地球上的一切榮譽都包圓呢?
呵呵,這文章一股公知味,跪舔吧公知。
咱們學的馬哲列義毛思鄧,跟西方偏唯心的哲學套路不同,根本就是雞同鴨講
東西方哲學的精髓是大異其趣的。各有所長,以西方中心論的主流思路,東方哲學思想去參賽就是自找沒趣,同數學的客觀不一樣,哲學是主觀的,在一個主觀的環境中你被判斷為輸,你服氣嗎?就算嬴了又如何?
說的好,我們有自己的哲學,西方的了解一下就行了。
老子孔子孫子韓非子,中國的哲學就很多,有本事讓中國人出題試試,看看冠軍是誰?話語權不屬於自己,乾著急有個屁用。
維特根斯坦之後,哲學只剩後現代
扯淡,哲學也搞奧賽?繪畫有奧賽嗎?書法有奧賽嗎?
那些題目不過是歐洲中心論的體現而已。沒有必要去接軌。
廢話,用西方哲學標準去評判東方哲學中國能得獎嗎?
http://www.guancha.cn/culture/2015_07_22_327778.shtml
不只考試,太多的教育治理措施值得我們去反省。
在擇校的治理上,很多專家認為,根本原因是資源不均衡,不能滿足老百姓的需要,其中一種手段就是削峰填谷,肢解名校。
豈不知,美國這個社會教育經濟先進發達的國家,至今仍然是不均衡的,能上HYP(美國人夢想中的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的學生,大多數來自1000所左右的高中(美國有3萬多所高中)。學區房這個詞也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來自美國。華裔移民在美國、加拿大等西方發達國家,為擇校而不惜代價購買好學校所在學區的住宅,讓房價大漲,備受當地居民責難。
我們很多專家、“公知”,盲目地把責任推給所謂名校,似乎打倒了名校、肢解了名校,就可以做到資源均衡,解決擇校。顯然,名校會倒下,隨之倒下的可能是教育質量,尤其是優秀人才、拔尖人才培養體系的倒塌,但擇校的矛盾依然不會解決。因為中國人到哪裡都要擇校,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
奧數的批判與治理,只是代表了我們近年在教育改革上的一個縮影。中國教育,需要改進的還有很多,我們不能妄自尊大,也不應該妄自菲薄,更需要在全面理解、把握先進教育理念以及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國情與文化,制定合理的措施,而不是被輿論裹挾、被“公知”綁架,最後盲目照搬。當然,這需要決策機構有擔當,能頂住壓力,做正確的事情,也需要呼籲專家、“公知”,多接一點地氣,多了解一些中國國情,而不是從理論到理論,從理想到理想,從而誤導公眾、誤導輿論、誤導政府、誤導教育!
回應
這次美國獲獎學生也說,他們都是經過辛苦集訓的。
快樂教育基本上是瞎扯淡,可你再去看看哈佛、耶魯的學生是快樂教育嗎?圖書館24小時不關門,怎麼快樂?!社會精英是快樂出來的嗎?如果老師對某學生徹底失去信心了,就是表示讓他自己快樂去吧!
如果認為學生笨到無可救藥,就一起哈啤吧...
http://www.guancha.cn/ChenZhiWen/2015_07_21_327530.shtml
奧賽不敵美國後的中國教改思考 by陳志文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2015-7-21
最新一屆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美國21年後第一次超越不可戰勝的中國,獲得第一名。好事者還貼出了2010年奧巴馬總統在白宮接見奧賽獲獎學生的照片。
與此同時,奧賽在中國一片喊打聲中,從政策層面全面退出各級保送生與加分的指標體系。
但美國的大學卻一如既往地喜歡這些奧賽的獲獎者,不僅歷屆在奧賽中獲獎的美國學生都如願進入了名校,中國的留學顧問也會告訴你,美國高校最看重的,第一類就是各類奧賽的成績。赴美的孩子們如果有這樣一個獎項,GPA差點兒也沒關係,因為這是你最重要可靠的學術水平與能力的證明。
奧數在中國近年經歷了一場罕見的跌宕起伏的發展過程,近些年備受抨擊,乃至被妖魔化,似乎教育的種種罪責,奧數第一。
在小升初取消考試後,中國的家長、學生想找好學校,好學校想找好學生,不能考試了,用什麼尺子衡量學生?數學,這個學科之母的位置就凸顯出來,而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奧數競賽成績,於是在中國掀起了一場奧數熱。2009年楊東平教授喊出打倒萬惡的奧數,掀起了批判奧數的一場熱潮。
奧數万惡嗎?奧數本無罪。有罪的是異化奧數背後的東西。但不幸,奧數繼高考之後,成為中小學教育的萬惡之源並被狂轟濫炸。直至今年,其終於被正式取消了在各級升學考試中的標杆與尺子的價值。有人恨不得對其斬盡殺絕。
顯然,不是打倒奧數就可以解決問題的。這甚至會帶來更大的負面效應。但是近年的教育改革,卻往往在輿論與“公知”的裹挾下,被迫推出了許多值得商榷的做法。
長期以來媒體輿論,以及很多“公知”對各級考試題橫加指責批判,認為考試難度推動了負擔的加重。無論什麼考試,動輒被扣上偏題難題怪題的帽子,於是各級選拔性考試不斷退讓,降低難度。考試越來越趨於模式化,向水平測試邁進,“萬年不變”的基礎題分量越來越重。包括高考在內的考試開始發生著根本性的變化,女狀元越來越多,高分考生也越來越多。
中國高教學會會長瞿振元透露,北京某著名大學對東部某省新生的長期監測表明,以數學見長的該省學生,數學成績與水平下降明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高考試題難度的大幅度下降。
難度降低,考試水平化,模式化——要得高分,核心就是仔細、不出錯——這正適合了女性性格特點。以分數為核心錄取依據的背景下,這種選拔性考試水平化,恰恰強化了應試教育,而不是緩解了應試教育。
英媒:美國破天荒地在國際奧數比賽擊敗中國
據英國《衛報》2015-7-報導,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英國隊的領隊、巴斯大學的傑夫·史密斯博士說,這是自1959年開始舉辦的奧賽歷史上最難的一張試卷。
報導說,獲得金牌的門檻分值——每年根據參賽選手的發揮而有所變化——被定為26分(總分為42分),是有史以來最低的。美國隊奪得五枚金牌,擊敗了老贏家中國隊。英國的6名學生在104個參賽隊中排第22名。
比賽連續舉行兩天,參賽者每天有四個半小時的時間來解決三個問題,範圍涵蓋幾何、數論和代數。學生不需要掌握高等數學如微積分的知識,但這些問題非常難。比賽不許使用計算器。
來自康涅狄格州的美國隊員、17歲的邁克爾·庫拉爾說,整個六月,他和隊裡其他五名16歲到18歲的隊友待在集訓營裡。在提到比賽時他說:“這絕對比我們過去參加過的比賽要難得多。我認為很多隊伍都沒有真正習慣。”在他說話的時候,他的隊友在玩手機,邊吃蒸米飯和咖哩牛肉便討論比賽。
報導說,他說他們處於優勢在於他們的教練曾拿很難的試卷來訓練他們。“我們第一天就設法遙遙領先。”
報導說,每個國家最多有六名選手參加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這些青少年是世界上還沒有上過大學的最好的數學天才。除了非常有天賦外,很多選手接受了多年的培訓,學會解決奧賽的問題。有可能選手能夠理解問題在說什麼,但卻仍然不知道如何解決它。奧賽的問題都沒有簡單的答案,否則這些最棒的數學天才就不需要在每道題上花90分鐘時間來解決了。今年,在104支參賽隊中,有74支隊伍得了零分。
回應
說好的美國素質教育呢?
素質教育搞的不僅創新比不上美國,奧數也比不上了
看過比分,中國隊在P3失分非常厲害,可能P3的題型跟以往的明顯不同。
看到那些反奧數就令人噁心!
我想問的是,中國隊呢……連22名的都報導了……
第二名,美國隊裡面是華裔教練+2華裔隊員,否則……
這個才是重點,觀察網竟然漏報?
就算你在中國拼倒了所有人,整個中國輸了又有何意義?在應試教育的體制裡,是不可能產生天才的,沒有天才如何領先其他國家。
應試教育在隋朝就開始了,你想說什麼?
去WIPO看看誰的國際專利多 大家都用英特爾的芯片,唯獨中國有Tianhe II,而美國卻沒有Sky River II 真特麼會創新.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5_07_17_327184.shtml
教改走過頭 快樂學習不快樂 2015-7-14
教改打著「快樂學習」的口號,廣設高中大學,修改課綱減輕學生學習壓力,但沒有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拉低學生的平均素質,給廠商難以提高薪資的藉口。台經院院長林建甫今日投書中國時報時論廣場認為,教育應加入適度「壓力」,讓學生學會克服學習的不快樂,才能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以及自我學習能力。
日本2002年也推行所謂「寬鬆教育」,將教學大綱中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減少了3成,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但事後發現,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下降,學習態度也不佳,讓整個「寬鬆世代」被認為難以和以前的世代相比,也引發階級不易翻轉的憂心,
林建甫表示,「快樂學習」應用在國小、國中階段可能有意義,但高中課程深度明顯提升,而大學教育內容廣無邊際,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從中獲取所需的技能與知識。若學生不能了解學習的不快樂需要意志力來克服,那永無垂手可得的果子。
「減輕壓力、快樂學習」的教改已走過頭,林建甫認為,未來的教育應往「適度壓力、熱情學習」的方向調整,才能培育出更好的下一代。
相關新聞
林建甫專欄-快樂學習?那是騙人的!
美國中學的走班制取消了班級嗎? 2015-5-19 方老師
美國絕大部分中學是實行走班制的:老師不動,學生到老師所在的課室上課。中國不少學校也在進行“走班制”的實驗,比如北京十一學校,北大附中等。不少家長和準備開始走班制實驗的學校的校長和老師們自然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美國為什麼要實行走班制?究竟走班制適用於中國國情嗎?
即使是正在實行走班制的中國的學校,參與其中的所有人,也有不少問題。比如:
1.美國中學是否都是沒有固定的班級?中學階段孩子也是非常需要情感支持,走班制很難讓老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建立比較穩固的情感聯接。而且,中國以往的那種集體的溫暖似乎也喪失了。這樣的說法有道理嗎?
2. 這樣的管理方式的初衷是什麼?利弊有哪些?
要回答上面的問題,首先要了解:為什麼美國的小學不走班,但是中學卻走班了。
美國的小學絕大部分是一個老師教一個班,學生全天都呆在一個課室,讓一個老師教所有的科目。這是歷史造成的原因,結果變成了一個傳統,大家都不想變了。
但是,美國的中學就不同了。因為美國沒有如同中國“高考”那樣的東西,學生在中學畢業以後有不同的選擇:不想讀大學的;讀兩年制社區大學的;讀職業訓練學校的;讀普通州立大學的;讀重點本州公立大學的;讀私立大學的;讀全國名牌大學的;讀著名文理學院的......等等,在高中階段的準備是完全不一樣的。另外,美國不少大學的招生是跟專業密切掛鉤的,一個總成績很好的學生,假如在高中上的課跟所報的大學專業沒什麼關係,很可能輸給一個總成績不如你,可是專業掛鉤的課程成績很出色的學霸。因此,我們現在很清楚了:美國中學要實行走班制,是跟美國的大學自主招生製度密切相關的:有怎樣的大學招生製度,就有怎樣的高中上課制度。假如美國實行如同中國那樣高考招生製度,相信美國的走班制也沒法建立起來。這跟是否素質教育,或者是否發揮學生創造力,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那麼,美國中學是否真的沒有班級呢?當然不是!美國中學都有一個東西叫家房(Homeroom),有的地方也叫諮詢課 (advisory)。這個東西就是學生的母班了。很多中學,學生每天要先去一次家房,然後才各自到不同的課室上不同的課的。
印度考試作弊案40餘人離奇死亡續:官員堅稱很自然 2015-7-1
印度馬德雅省一宗超級大舞弊案引起關注,兩年來牽涉其中逾40名證人和被告相繼離奇死亡,使案情更撲朔迷離。省政府內政廳廳長高爾說,天天都有人因不同原因而死亡,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不必調查。
馬德雅省專業考試局舞弊案是該省持續多年的錯綜複雜醫學院入學考試,以及教師、警察、食品檢查員等公職考試超級大弊案。牽涉的舞弊手法包括僱傭槍手應試、操縱座位安排,甚至應試者付費後只需將答案紙留白,當局會安排專人填答。
新德里電視台報導,2012年舞弊案曝光開始調查後,涉案約3000名政客、高官、商人當中,有1800到1900人入監服刑,約500人在逃。然而,在多名牽涉本案者相繼離奇死亡後,案件更加撲朔迷離。
有爆料者聲稱遭遇死亡威脅。國大黨要求中央調查局調查死因,遭執政的印度人民黨拒絕。
相關閱讀
俄羅斯小城叫停瑜伽稱:像邪教
回應
再自然不過,都是神的旨意
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選票決定出來的官員,視人命如草芥的底氣就是足!
它代表了民主的人民嘛
不用懷疑,人家印度是全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怎麼可能有陰謀呢?就直接死了,很簡單啊
印度應該更多些這樣的法官,我們表示歡迎
對於三哥來說強姦和自殺再自然不過了,這才叫淡定。
昨天有人說民選的政府【贏了競選也不好過日子,整天被媒體、在野黨、選民盯著,出點小錯誤就被罵,出大錯就別想連任,不得不累死累活地去解決生民生的醫療、教育、養老、就業、食品安全等問題】
民主萬歲,民主是萬能的,強烈譴責***起個標題抹黑一個剛起步的民主國家,你們這樣做是有罪的。
看見印度官員這樣,我就放心了
這民主怎麼了,定體問!
呼籲民主導師山姆大叔出來走兩步!
我們最多罰款,在印三,就直接弄死!
高考協助作弊,中國是要進監獄的好麼
天啊,美帝、聯合國和人權組織怎麼全都裝啞巴了?
這真是個標榜自由文明的先進國度,你們可曉得壟斷獨裁的中國官員說了這話後果是什麼嗎!
自由地生,自由地死,自由地做任何事情,印度真是個天堂。
公知們應該改換門庭,去幫助下他們的心目中自由女神照耀下的體諒天朝一般大的聖雄甘地的國度
皿煮髮指國家...不去解決事情,卻去解決發現事情的人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5_07_02_325441.shtml
教育部回應清華北大招生罵戰:不得惡性搶生源
新京報2015-6-29快訊(記者許路陽)針對近日媒體報導的個別高校以不當方式吸引高分考生報考的現象,教育部新聞辦官方微博“微言教育”今晚首次回應稱,教育部已要求相關高校遵守招生工作紀律,切實維護招生工作秩序。
回應
管用嗎?官腔十足。首先要拿教育部是問!
現代社會爭奪人才很正常,也很重要。國際上,美國哪項入境移民政策不是有利於搶奪人才?國內獵頭公司每天都在幹什麼?搶奪人才?千人工程,百人計劃都是乾什麼的?不要等到落後了再反思。感念不能與時俱進真的很可悲。
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人才就是要搶,不但要從國內搶,還要到國外搶!
白岩松:高校搶生源暗戰由來已久 不止北大清華 央視 2015-6-29《新聞1+1》
不止是中國的高校搶,其實國外的高校也搶,像牛津和劍橋也都搶,但一個重要的區別就在於,中國的高校只能靠分數。但是像牛勁、劍橋等等他就可以各自展現自己的這樣的一種實力去吸引,因為它的自主招生的權限非常大,。
回應
為什麼不能搶生源,優秀的人才肯定是受各方關注的。
這就是教育產業化商業化的必然結果,沒什麼值得驚訝的。
說清華北大沒用的,你見過清華北大的學生麼,你知道人家多努力多厲害麼。
這個道貌岸然的公知狗又特麼出來亂吠了,最好的方式,主動辭了吧,別裝B了。
印度考試舞弊涉案1800餘人40餘人神秘死亡權貴捲入
印度媒體2015-06-29 報導,印度中央邦此前爆發了大規模考試作弊案件,案件曝光後印度成立特別調查小組逮捕了1800餘涉案人員,目前已有大約40人神秘去世。有消息稱,考試舞弊儼然已經成為一場龐大的生意,此案可能涉及官位最高、最有權勢的人,案值高達數十億。
相關閱讀
印度高考生:兄弟考上理工學院因賤民出身被村民攻擊
印度開發新坦克取代“阿瓊”
印度鐵道部長做瑜伽,睡著了……
回應
查了一下,騰訊,網易,新浪,搜狐那些所謂自由媒體,公共知識分子全都失言失眼失聲。而貓眼有一條但沒回复,天涯也是一條帖子,七個回复。我們國家的媒體包括zxb究竟被滲透到何種地步.
中國公知天天叨唸印度民主,印度社會發生的暴力、壓迫、剝削要是發生在中國,中國早革命N次了。
最大和人口最多的米煮國家~公知,大v,驢屎告訴我們這是咋回事呢?
我注意到,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FT中文網三大西方報紙的中文版完全沒有這個印度腐敗命案的報導,我敢說,如果這事兒發生在中國,他們一定會鋪天蓋地的報導的。這就是西方選擇性的新聞報導,在這裡他們稱這是自由,也就是說想報導啥就報導啥。
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就這德性!
民主國家太可怕了.
民主的作弊
民主國家有選票,竟然也會作弊?哈哈
死人是不會投票的,命都沒了選票何用?
印度的賤民甚至普通平民性命如草芥。
我們與三哥沒有不同,好吧
是你與三哥沒有不同,好吧。誰跟你我們,你是你,我是我
這種純抹黑的話應該讓他拿出證據啊……
哎,反正就是隨手抹黑,你要是知道哪裡有作弊而且沒人管的,可以舉報啊……中國高考很嚴的好吧,處罰一直很重。
選票在手,其他都是浮雲。話說回來,阿三的賤民不是算牲口嗎?怎麼算到人裡面去了?
印度種族和語言可謂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印度的政府效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但從印度製造的LCA、阿瓊坦克、航母、驅逐艦等的高效率就讓世人嘆為觀止,因此當西方說印度因為民主體制將取代中國成為發展最快大國而歡呼雀躍時,我是真的醉了。
我最佩服啊三鍋這個國家了,全都是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
http://www.guancha.cn/Neighbors/2015_06_29_325020.shtml
另詳參【圖博館】:中國與印度 《公共知識份子》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傅正:這就是民國的教育改革 2015-6-13
一年一度的中國學術界盛事高考已經落下帷幕,溫州大媽都可以繼續跳廣場舞了,然而高考題帶來的風波卻在繼續。全國一卷作文題原型遭人肉,估摸著還會有人拿出大師輩出的民國高考說事。吐槽也好,仰慕也罷,都不能代替事實求是。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傅正今天就來談談民國高考。
隨著中華民國的成立和新式教育的展開,各所高校自主招生,自行其是,導致高校招考內容與中學教學內容嚴重脫節,這反過來進一步損害了高校招生的公平性。許多人津津樂道的錢鍾書數學15分進清華外文系,吳晗數學0分進清華史學系等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事例,正是這種體制的產物。
更要命的是,這種無序化經營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大量浪費——有的學校招不到學生,有的學校生源極為充足,有些考生同時被三個學校錄取,報到率低下。與之相伴的是中國教育史上最大的奇觀:從總量上而言,高校年年報考人數不足;另一方面,廣大民眾得不到基本的文化普及。如此成功的教育,折射出的是中國社會的巨大分裂!
誠然,我們應當承認國民政府普及教育的善良初衷,可僅憑善良初衷遠不足以為民國洗地。試問,動機如此善良、規劃如此縝密,卻每每走到初衷的反面,這難道不正說明了整個民國的問題不在於領導人的個人善惡,而在於無可救藥的結構性腐敗嗎?這個極少數人像活在天堂、大多數人像活在地獄的時代,卻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理想時代,不能不說是廣大底層人民的失語。梁啟超曾痛心疾首於二十四史終不過帝王將相譜牒。如今在民國范兒的鼓譟下,民國史似乎重新成為了一幕幕宮鬥戲、才子佳人戲。或許民國熱真的是出於時代進步,以至於我們可以溫飽思淫欲,而不用再憶苦思甜了。
回應
垃圾一樣腐爛的民國居然有人喜歡?
果粉口中的民國,是大師們的民國,不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的民國。
知識分子羨慕民國,一是文化優勢,作為面對無知群氓的文化精英,那種感覺不是一般的好!二是經濟優勢,同樣生活在民國初年的北京,在教育部任職的魯迅月入大洋數百,想買房就買房;而駱駝祥子想買車,一年多才攢了一百塊大洋。三是自由擇業的優勢,當時軍閥林立,彷彿戰國年代,魏國不行就去齊國,齊國再不行就去燕國,只要有三寸不爛之舌和三寸不爛之筆,不愁沒處吃喝。現在全國統一了,要么在體制內,要么領狗糧,選擇面窄多了。
http://www.guancha.cn/FuZheng/2015_06_13_323200.shtml
沒有愛馬仕的高考不是好體制2015-6-13虎娃
高考談人生,那是雞湯,馬雲談人生,那叫夢想。高考談夢想,那是假大空,王思聰談夢想,那叫好老公。往好裡說,這叫雙重標準,往壞裡說,這叫很壞的雙重標準。
人們總認為是糟糕的教育禍害了社會,但這就好比把出軌算在了小三一個人的頭上,在這場清算裡,關係首先就理錯了——教育從來就不是外在於社會的好嗎?它不但內在於社會,而且還會反過來對教育提出更為算計以及自我保障的要求,學區房、補習班一個都不能少。
當今天的教育愈發受制於已然主導社會環境的具有懲罰性的逐利邏輯,而應試化的不斷縱深與精於算計的社會理想是硬幣的兩面,當分數可以並且只能與未來的貨幣進行兌換,教育就別無選擇。
所以不要說什麼中國的教育只為了把你培養成有用的人,在今天具有壓迫性的普遍性之下,它要不這樣做,你非得跟它拼命。於是,哲學果真是培育偉大的心靈,還是並沒有什麼卵用,開心買包包時會告訴你。
一方面,今天的人們拒絕崇高,把現實理想徹底地搭建於非超越性的物質積累。另一方面,人們又藉助法國高考題召喚崇高,並以此抨擊中國高考低到塵埃里。
今天的它究竟是盧梭的法國還是蘇菲瑪索的法國,究竟是星漢燦爛的法國還是變賣家產的法國?我讀書少,你可別騙我。讀過笛卡爾又如何,能闡釋阿倫特又如何,考試題目這麼高大上,怎麼就沒有選拔出一個偉大的心靈站出來智慧地處理一下法國社會與伊斯蘭世界的關係呢?
因此,真正的問題並不是為什麼中國的高考出不了這麼高大上的題目,而是為什麼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回應
有些學霸考上清華北大出國留學做金融搞核工,而有些上課睡覺下課泡妞上網的人卻在這抨擊中國教育、高考的不公.....這些人是誰?自己心裡有數
http://www.guancha.cn/HuWa/2015_06_13_323199.shtml
留學必看:美國野雞大學前100的名單2015-05-27 網易教育
如何認清美國野雞大學?
1、是否具有後綴為"edu"的網站。"edu"網站為美國教育部控管的網站,在美國要申請以edu為後綴之網站必須同時具有兩個基本條件: 機構必須註冊為大學而非其他商業機構; 該大學的註冊時間必須在一年以上。具備後綴為"edu"的網站是一個美國大學起碼和最低標準的標識。
2、是否具有頒發MBA等學位證書的資格。在美國,不是所有的大學都具有頒發MBA等學位證書的資格,大學所在州的教育事務部,必須對該大學可以頒發MBA等學位證書的資格出具證明。
3、是否通過美國教育部認可機構的評鑑
4、學校是否在州政府註冊,美國加州政府網http://ke-pler.ss.ca.gov/上可以搜索到該校之註冊時間、註冊地址、聯繫人等原始註冊材料,並可以進一步用e-mail等方式向美國加州政府核實。
5、去美國要關注建校歷史,建校是否具有足夠的歷史。最少要五年。
6、該大學所在州本地是否有教學校區。決不能僅僅是美國州教育部門最低要求的25平方米。
7、去美國留學該大學所在州本地是否有全職的教職員工。就算一個網絡大學,其全職教職員工也至少35人以上。
………
以上100所大學就是去年被披露的野雞大學的名單。
相關新聞
英國多個機構聯合打擊「野雞大學」
北京嚴查「野雞大學」 4所學校年檢不通過
美國名校被逼急:怎麼可能開除8000中國留學生
美國大學生噩夢:未獲學位卻貸款債務高築
美一大學生因成績問題用棒球棒打死母親
亞洲百強大學中國高校贏日本日本網民不高興
國外考試作弊怎麼抓?韓國秋後算賬德國官民協力
http://lx.huanqiu.com/2015/lxnews_0527/54912.html
專家稱衡水中學是國際教育的奇蹟
中新網衡水2015-3-14電,來自山東、遼寧、海南、四川等25個省、市、自治區的千餘名教育工作者云集河北省衡水中學,第十八屆全國高中教師專業發展論壇暨高三教學策略研究衡水中學現場會在此間召開。國務院政府特貼專家、嘗試教育專家、特級教師邱學華稱,衡水中學是國際教育的奇蹟。
邱學華說,從國際上來看,能不能找到一所學校像衡水中學一樣高質量的?沒有!美國哪一所中學能夠每年有100多人考入哈佛、麻省理工……不可能,英國、法國也沒有。衡水中學一年考入最頂尖學府的是104人;86.6%是一本線,且含金量很高; 2600多個畢業生考入211重點大學……。
只要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只靠加班加點、死讀書來考上清華、北大是不可能的。據邱學華介紹,現階段媒體已經把衡水中學妖魔化,好像孩子們都是在監獄;理論界也是是非不分,搞得老師糊里糊塗,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邱學華表示,取得這樣的成績首先要有好的領導班子,要有一批高質量的老師,再就是德育為先,讓學生自己學,這需要很多綜合條件才能成功。
不只中國有毛坦廠美國也有高考工廠2015-6-10 新民晚報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河北衡水中學、安徽毛坦廠中學這些高考工廠再度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而在美國,一所與中國的高考工廠有幾分類似的學校KIPP (Knowledge Is Power Program)也在最近悄然走紅。特立獨行的規章制度,毫不避諱地升學目標,這是一所並不那麼自由的學校,卻正在給它的學生帶去夢想。
奇特的“知識就是力量”
KIPP其實是美國公立學校系統中的一個特許學校,其在招生、募款、課綱、校規都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平均每所KIPP學校獲得的捐款也比普通學校更多。這所成立20多年的學校目前在全美有162所分校,學生人數超過6萬人。相比一般的普通學校,就讀KIPP的學生中,黑人和西裔比例超過9成,而領取政府補貼免費午餐的窮人孩子更是佔據87%。其畢業生94%的高中畢業率,82%的大學錄取率都要高於全美平均水平,後者的這兩個數字分別是91%和64%。如果拿美國貧困家庭子女8%的大學入讀率來衡量的話,KIPP已經不折不扣地成為窮人孩子心目中的一所夢想學校。
勤奮和獎懲成關鍵詞
………
http://sh.xinhuanet.com/2015-06/10/c_134314212.htm
相關新聞
別拿美式衡水中學作類比 2015-6-12 光明網
高考改革方案_百度百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決定 》提出,推進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試行學區製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 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 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註冊入學。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 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 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拓寬終身學習通道。
作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國家關於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2014年9月4日正式發布,這也是恢復高考以來最為全面和系統的一次考試招生製度改革。
目錄
1改革路線
2改革歷程
3改革內容
4重要意義
5制度建設
6改革舉措
7實施時間
8具體措施
9招生製度
10相關新聞
11最新政策變化
12具體方案
威權管理有用嗎? 中山教授:華人家長式領導,很微妙2015-6-10 聯合晚報
東西方的企業領導風格很不一樣,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王安智長期投入研究「華人領導理論」,他發現,華人企業的家長式領導,例如痛罵部屬或威權領導等,都是西方教科書不能做的事,但華人不僅做了還有企業因此成功。
亞洲大學排名 台大再被超越 專家:台灣名次會愈來愈後2015-6-10 聯合晚報
英國高等教育機構QS公司今天公布2015亞洲大學排名,台灣連續三年有12所大學進入前百大,但台灣大學被大陸復旦大學超越,今年排名退後一名列第22,台師大排名上升11名,是國內進榜學校進步最多的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則再度蟬聯亞洲最佳大學。
今年中國大陸共有25所大學進入亞洲前百大,其中16所排名上升,排名最佳的是北京大學上升一名排名第7,北京清華大學上升三名排名第11,復旦大學也從去年的22名進步到第16名;台灣只有台師大、台科大等五校排名進步,其他入榜學校排名多退步。
長期研究世界大學排名的台大圖書資訊系教授黃慕萱表示,大陸去年只有21校進入亞洲前百大,今年一口氣增加到25校,台灣則三年都只有12校,各校排名「停滯不前」,大陸的北大、清大排名卻一直前進,主因是台灣的大學數量太多、經費不足,「可以預見,接下來的世界排名,台灣名次都會愈來愈後。」
教育部長吳思華表示,大陸高教近年急起直追,教育部將增加經費用於大學國際化、硬體設施、高教人才培育,預計6月下旬就會提出「青年養成方案」,提供國內博士生研讀和出國補助經費,支持博士生全心投入研究,提高國內高教創新人力。
亞洲大學排名前十名的學校分別是: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大學、韓國科學技術院、南洋理工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北京大學、首爾大學、香港城市大學、浦項科技大學。
台大研發長李芳仁表示,亞洲許多國家都把心力投注在重點大學,台灣卻是「大家都要有飯吃」,才讓排名始終無法前進。
美大學澄清:8000中國留學生被開除數據有誤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澄清:“8000中國留學生被開除”數據不准確
中國青年報 北京2015-6-9電前幾天沸沸揚揚的“3%在美中國生8000名被開除”的涉事學校之一——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中國辦事處負責人由超今天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厚仁沒有到俄亥俄州立大學任何一個官方部門索要數據,它發布的白皮書中涉及學校的數據也相當不准確。
2013~2014學年,俄亥俄州立大學因學術或非學術原因被開除的中國留學生約為40人左右,2014~2015學年這個數字也是將近40人,與按照白皮書的人數和比例估算出來的1000多人相差甚遠。
中國高考對歪果仁是怎樣的體驗?分分鐘把英國學霸虐成渣!2015-6-10
首先來認識一下幾位能作的學霸:前牛津Alex,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Hari,前雅思考官Big Ben,還有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的Vicotria和格拉斯哥大學的Stephen。與中國盆友探討後,他們先選了幾道高考數學題目:
時間:20分鐘科目:高考數學正確率:0%
那這些被數學傷透了心的學霸們挑戰起英語來又是什麼情況呢?
時間:20分鐘科目:高考英語正確率:85%以上
回應
英國還是有清醒人的,他們已經引進我國的教育了。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還要搞西方國家的快樂教學、素質教育麼?
暫時現象,英國已經引入我國數學教材,以後平民統一起點,貴族比平民還努力,哈哈。什麼樣的教育跟受教育者沒關係,只跟這個國家的整體智力水平有關係。說這話可能有點兒傷人,但從整個國家的高度來看,的確就是這麼殘酷。物競天擇,你不努力就只能成為別人的墊腳石。還快樂教育?還素質教育?
數學做不出來我可以理解,可是連英語老外都做不對是不是我們的英語教育出現了問題?
你實在沒的噴了嗎?明擺著告訴你,中國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另外,中式英語就是中國人給英語定的規矩。這就是話語權的爭奪,懂?
美國學霸驚呼原來中國人不是那麼死讀書2015-6-10 1 中國青年報
當美國查普曼大學市場學助理教授尼古拉斯·麥爾走進上海的中學後,這裡的景象令他驚訝不已,“我原來以為中國學生成天就是埋頭讀書,除了讀書沒有其他生活,現在看來完全不是這樣。”
5月28日、29日兩天,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康奈爾大學、查普曼大學的120餘名在校大學生和老師,應上海市浦東新區團委的邀請來上海觀摩。這場把美國學霸請來上海的行動被稱作“全球名校嘉年華”,其產生的實際效果是,讓美國學霸重新認識了中國、中國學生和上海。
尼古拉斯·麥爾告訴記者,他在美國加州認識很多中國家長,他們總是盯著孩子的成績不放,對成績的要求遠遠超出一般的美國家長,所以他覺得中國孩子們只會讀書 。在聽說要參觀幾所中國的中學、參觀中國的創業孵化器後,他覺得應該和美國完全不一樣。
他特別注意創新精神的培育,他認為,如果一個學生只是學習而沒有其他任何娛樂活動的話,那他一定是一個缺乏創新力的人,因為他沒有想像力。但在最近,被認為創新力很弱的中國,卻不斷在美國創造奇蹟,我的很多學生在使用小米手機、華為手機和聯想電腦,這些都是中國的品牌,他們很喜歡。
這次來中國,尼古拉斯很想看看,死讀書的中國人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至少在建平中學,他找到了一些中國未來創新的源動力。這所上海市示範性高中,學霸雲集,高考一本率可以達到90%左右,然而,那裡的學生除了學習以外,籃球、乒乓球、太極也都打得很棒,還會吹奏老外從沒見過的中國民樂,老外擅長的交響樂這些學霸也能勝任。
在上海自貿區,當自貿區政策研究局局長張湧用一口流利的英語向學生們介紹上海自貿區政策時,美國學霸們都忍不住驚嘆起來——這個上海自貿區的官員,竟然是畢業於耶魯大學的金融博士。
另詳參【圖博館】:兩岸文教界在搞啥《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ABC在中國失寵了?
英媒:“中國“貓爸”的軟實力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虎媽”2015-6-10 環球時報
英國《金融時報》6月8日文章,原題:中國 “貓爸”的軟實力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虎媽”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虎媽”,但其他國家也有凶猛的貓科“動物”。大女兒僅20個月大時,我就把她送入學前班,並深信若她像其他孩子一樣等到兩歲後才起步,將永遠考不上哈佛。上週,她剛參加完高一學年期末考試。就不說成績了,但我可以肯定地說,本應等到她再大一些再讓她上學前班。
如今並非只有我一個人在重新思考對學步幼童進行教學訓練的觀念,即便在(“虎媽”盛行的)中國亦是如此。近來熱播的一部電視劇叫《虎媽貓爸》,主題無異於老生常談卻又令人莫衷一是:到底是“嚴苛”還是“溫柔”才能催生出最佳高考成績?
“與上輩人不同,如今中國的80後父母更能意識到快樂——而非僅僅是學業能力——對孩子的重要性”,中國某美式教育幼兒園的負責人如是說。現如今,中國的“貓爸”肯定比以前更多了。
中國政府似乎也正站到“貓爸”這邊。有報導稱,上海市今年開展的教育條例改革,已令參加競爭激烈的私立幼兒園和小學的入學面試人數減半。媒體表示,相關改革的目標是給讓孩子就讀名校的狂熱降溫。看來“貓爸”們正(在中國)占得上風。
楊輝宇(音)是名年輕爸爸,孩子即將上小學,他認為中國學前班的填鴨式教育純屬浪費錢,“這些內容,孩子上學後遲早會學到。”他說,若兒子每晚被佈置一個半小時以上的家庭作業,“我會讓他把沒完成的作業還給老師。”與現今許多中國家長一樣,他打算寓教於樂,“他洗澡時,我可以講阿基米德的故事傳授物理知識。”放學後,他會把孩子送到課外班嗎?楊說,“絕對不會,除非他願意。”可別讓“虎媽”聽到這番話。(作者帕提·沃德米爾,王會聰譯)
但是對於私立大學,特別是頂尖的哈佛、耶魯、MIT、芝加哥、斯坦福等來說,入學標準則極為嚴苛。美國學生要想進入這些大學,需要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努力,必須要在最好的私立寄宿制學校完成基礎教育,一點一滴積累自己的履歷,其辛苦程度絲毫不亞於在中國準備高考的學生。其入學競爭之激烈,往往要比中國高考還要嚴重——高考只看成績,美國頂尖大學除了要看成績,還要看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其他表現。拼的不只是孩子,還要拼爹,而且拼得更加赤裸裸,更加無所顧忌。
原因很簡單,美國私立大學並不關注公平問題——這是公立大學的責任——它們只錄取那些未來最有可能成功的學生。家庭條件好的學生,不僅在校期間容易培養,更重要的是,畢業之後他們可以獲得家庭乃至家族的支持,更容易在社會上取得成功,從而可以為大學帶來更高的聲譽和更多的捐贈。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高考要比美國公平得多。
因此,美國頂尖大學的錄取率通常都在10%以內,私立的哈佛和斯坦福甚至不到6%。從表面上看,中國重點大學的錄取率約為0.3%。但二者實際上不可比,錄取率雖然是6%,但這意味著是在100個敢於申請的優秀學生中錄取了大約6個人。這樣的入學標準,當然是嚴到不能再嚴的程度。
借鑒要找好參照系
有些人到美國轉了一圈,看到許多大學的畢業率只有70%多,就想當然地認為美國大學都是嚴出。其實在那些最頂尖的大學,出口倒還真不一定太嚴。哈佛入校後6年內的畢業率為97%,8年內的畢業率高達99%;斯坦福的數據為95%和96%;芝加哥的數據為93%和94%。這些數據和北大、清華等的數據其實差不多。原因很簡單,這些學生入學時都經過了千挑萬選,並且支付了很高的學費。只要不是太過分,大學一般也會允許你畢業,只不過成績單沒有那麼好看而已。美國是一個實用主義哲學盛行的社會。如果畢業標準過於嚴苛,學生們付出的成本過高,既不利於吸引優秀的學生,也不利於學校的長遠發展。
回應
就喜歡這種揭開畫皮的文章。觀網的這些文章在這個被公知壟斷的輿論場中為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有理有據的真相。
另詳參【圖博館】: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海龜與烏龜《公共知識份子》中國式媒體監督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寬進嚴出的大學真的有嗎 2015-6-7
極具迷惑性的“寬進嚴出”
我們曾經聽到許多關於美國教育的觀點和故事,有些很有道理,但也有一些似乎違反了基本常識,如美國學生不用功讀書、大學招生不看重成績之類的例子。固然中美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和傳統等諸多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異,但就教育本身而言,其基本規律應當是大致相同的,差異再大也不至於越出人類社會所共有的常識邊界。
此次遊學美國,時間比較充裕,我得以更從容更細緻地近距離觀察美國教育,又發現了另外一些類似的誤讀。許多人認為,美國大學寬進嚴出,給每一個人提供了充分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入學後嚴格把關,用高淘汰率確保人才培養質量。與之相比,中國大學嚴進寬出,入學前的高考競爭過於激烈,入學後雖然放任自流卻基本上都能拿到畢業證書,幾乎所有高校的畢業率均在95%以上,由此導致中國大學的人才培養質量很低。
這個觀點極具迷惑性,很容易贏得歡呼和掌聲,卻是一個在邏輯上不成立的偽命題。在世界上的所有國家,優質教育資源都是稀缺的,任何一個高水平大學,都不可能放寬對學生入學條件的要求。即使公立大學也是一樣。
反之,中國大學的入學競爭的確非常激烈,但嚴把入門關的嚴進有什麼可以指摘之處嗎?和美國不同,中國的教育資源——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依然匱乏,在不可能實現所有人都上好大學的情況下,嚴進反而是確保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至於對中國大學寬出的批評更加不符合常理。任何一所大學都有對學生畢業的基本要求。寬和嚴的標準是什麼?難道一定要有超過10%的淘汰率才算是不寬嗎?
美國大學嚴進勝過中國大學
在某種角度上,說美國大學寬進也沒有什麼不對。許多名字聽上去很唬人的野雞大學,只要交錢就能入學,一些兩年制的社區大學,幾乎報名就能入學,標準已經寬到不能再寬的地步;許多州立大學,對本州學生的入學條件也放得很寬——它本來就是為本州公民服務的。例如,加州大學有十個分校,除了頂尖的伯克利分校、洛杉磯分校、戴維斯分校和聖巴巴拉分校——這四所大學的入學競爭極為激烈——之外,其他分校都可以比較充分地滿足加州學生的入學要求。
奇觀!中國942萬人參加高考 家長擠爆揮旗送別
中國固定於6月7日舉行的高考是最重要的全國性考試之一。中國高考全名為「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也就是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歷的考生為了進大學所進行的選拔性考試。由於人口眾多競爭激烈,高考對於學生與家長幾乎成了戰場,甚至可見到家長列隊向學生巴士揮旗打氣的畫面。
《東方日報》報導,中國教育部日前宣布,今年全國共有942萬人參加高考。由於人數太多,像是北京每天便要派出逾百名特警在考場外巡邏,並安排100多輛救護車提供醫療服務。此外,號稱「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毛坦廠中學,安排42輛巴士分批將學生送至考場,大批學生家長和當地居民夾道送別,蔚為奇觀。
高考竟也帶動考場周邊私人住宅及飯店房價上升,如河南鄭州考場附近的飯店房價飆升6倍,相當嚇人。
相關新聞
中國高考942萬人2015-6-5登場 出動無人機防作弊
高考,不止在中國——國外高考也瘋狂!
除了中國高考還有哪些國家一考定終身?
孔慶東2015-6-5:追捧狀元不理性抹殺狀元更不對
“烏托邦的地圖集”公號擁有者留學前朋友圈賣書:多名買家收到重複書籍
另詳參【圖博館】:《教改錯在哪裡?》 快樂學習 《拒絕聯考的小子》 流浪教師 繁星黑洞 多錢入學當然公平 中國大學排名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一個台灣小留學生到哈佛之路》 搶救大陸大學 《大陸名校領航手冊》 神童製造所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海龜與烏龜鄉
美國近1/5就業人口大學輟學 蓋茨提醒:別像我一樣 2015-06-04
美國時代周刊網站上月曾刊出美國最著名的10名從大學輟學的成功人士,比爾·蓋茨位居榜首。然而據cnbeta網站4日報導,近日,比爾·蓋茨與美國芝加哥城市學院校長海曼進行了一次深入對話。隨後,蓋茨發表了一篇博文,“他指出,儘管他本人中途輟學開始了他的生涯,但是對於大多數人,大學畢業是更容易通向成功的道路。證據表明,大學畢業生不僅能夠取得更高的報酬,相較學位更低的人,他們也能夠更健康地生活。他們的職業技能和訓練也是美國經濟發展和保持競爭力的保證。他指出美國勞動力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接近1/5的美國就業人口中都以各種方式參加過大學教育,但是沒有獲得學位。
美國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發達的國家,每年有1750萬大學生在高校就學。然而根據哈佛教育研究院報告,美國僅有56%的大學生能在6年之內畢業,畢業率在18個經合組織成員國中是最低的,南新奧爾良大學的大學生畢業率居然只有4%。根據美國教育部的統計,分族裔來看,亞裔大學生畢業率最高,而非洲裔的大學生畢業率最低,只有三成的學生畢業,加州有近1/3的黑人大學生中途輟學。
回應
何不食肉糜世界首富版,老蓋子啊,他們不是學你,是念不起大學!
能看看標題不?這說的是美國,美國的學費你不會查查?有的是讀不起找助學貸款,結果畢業以後還不起貸款的
教育產業化在美國已經很成熟,上學貸款,畢業還貸,大家統統為資本打工。至於比爾蓋茨,那也是億萬分之幾的概率事件,對於學子的追求來說,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老比這個表演,只能說明他也不能得罪資本。
http://www.guancha.cn/america/2015_06_04_322152.shtml
另詳參【圖博館】:微軟強娶雅虎 《大陸名校領航手冊》搶救大陸大學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海龜與烏龜《公共知識份子》 快樂學習《學習已經落伍了》高學歷高失業 流浪教師 兩岸文教界在搞啥 大專自生自滅學
希望當代的年輕人,能夠找到自己人生的正能量。學會用客觀的方式,用自己的邏輯去辯證思考問題。要成功,第一條,就是不要盲從。你那怕想找人學,也千萬不要向人生失敗者們學。
回應
想用宏觀的成功來掩蓋微觀的問題根本就自欺欺人。……
拿數據出來,不要滿篇的也許以為,最看不起的就是你這種人。
滿滿的正能量,用數據把那些狗漢奸批駁的體無完膚。
應該這樣說:一部分人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
應該改成這樣:住不到好房,上不起好學,看不起大病。
我們的國家目前真的存在很多問題,我們不應該迴避,許多網友把國家社會罵的體無完膚,並不是不愛國,而是希望這個國家能變的更好,這是人民的正常訴求,雖然有的時候罵的有點過。一味的自誇我們比鄰居好多少,只會讓我們忽視各種問題,錯過發展機遇。
不管怎麼說,你住在大街上嗎?你家孩子因為沒錢而輟學了嗎?你因為沒錢看病而在家喝白開水嗎?
政府都承認醫療改革是失敗的,素質教育沒能推行,房價已經到了不能不調控的境地,你竟然還在洗地。你到底是替政府辯解還是高級黑呢?
和噴子解釋沒用的,看不起病買不起房?一般小病一個療程就是幾百上千,我說的還是便宜的,大部分人住的是老家.
托毛主席洪福,我父母在那時候分到了32平米的地,但我買不起房在家啃老。學校接受了社會主義教育,出了社會原來不是那麼一回事,跟資本主義差別不大,萬念懼灰,回家等死。
樓主挑撥人民之間的矛盾。你還是小屁孩。毛爺爺的時代,你可能還不在你娘肚子裡呢。去問你娘吧。她知道,會告訴你真相。
在毛毛統治的27年中,中國大部分人都穿過補丁衣服。生病只有赤腳醫生。大學停辦。7,8口人住4,50平米房子。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717904
美國的名校,就是兩類人,一類是有錢人(學費從3.5萬起,常春藤4-5萬起,還不算課本費和生活費。),一類是頂尖的聰明人。而這二類人,也是後續統治美國的人群。
中國大學學費大多約5000,超過10000的大多是專業(例如文體類的,醫科,藝術類的學費比較高)。加上吃住在學校裡,生活費相對還是可控的。
我換算了一下,中國大學生學費,佔家庭可支配收入比重遠低於美國。
美國的醫生收入很高,基本上全是20萬美元起(美國的律師們,也不是吃素的)。美國的醫生和醫院,有點像是挂靠關係。我朋友去看病,醫生十分鐘檢查結束。開了點藥,就寄了近1000美元帳單過來。醫院另外的帳單所有加起來,高達2萬多,保險公司處理了大半部分。自費部分2000多美元。醫院和保險公司有多黑,大家完全可以想像。
對比一下國內。樓主家小朋友得了肺炎。我剛好在休假,就全程負責照顧他了。按正常流程,要先到社區醫院治療,這樣才能走醫保。樓主直接帶小朋友去市裡最好的兒童醫院,所有費用人民幣700多。我的美國朋友反應是:你真有錢,居然敢自費看病。當我說到總費100多美元時,他的反應是:不可思議。
美國人醫療費用佔收入的比例遠高於中國,自費數十倍於中國人,結果也只比中國人多活三年了。公知們所謂的看不起病的中國人,比全球的平均壽命多活了6年,比發展中國家多10年。
我不是說中國的醫保沒有問題。但是僅從效率,服務質量,和收費來講,我感覺也還是有可取之處的。中國最可怕的地方,太多網友,願意去相信不好的東西。
在JY們嘴裡,中國各種污染,醫療也不行,食品安全也不行,結果中國人比大多數國家的國民活得要長多了。
在JY們嘴裡,中國人紛紛移民,結果統計顯示,只有世界平均的1/5。
如果沒有那些JY,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其實挺美好。
JY在任何國家,其實都是人生失敗者,只能看到陰暗面,成天在網上說自己月薪千把塊,是國家企業對不起他。他們的失敗不是國家造成的,而恰恰是他們人生的負面情緒造成的。他們在任何國家,都依然會是失敗者。
國人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觀點太武斷 2015-05-28
網上公知JY大V們,喜歡描寫當代中國正處於水深火熱,一般喜歡用:中國人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這個排比句。大堆人在罵,我如果多說,也難免會被罵。所以我只列一點客觀數據。
大家只看到中國人買了2200萬輛車,看不見,中國人每年購買上千萬套商品房子,中國居民的自有住房率高達85%以上,尤其年輕人住房比例,遠高於絕大多數(發達)國家。
公知們一直告訴我們,美國的普及教育是免費的。真相是,大多沒有免費午餐,尤其是公立學校,可能在收費較高的私校會中午包餐。
美國也有學區房,買或是租好的學區房,就有機會(注意是有機會)上這所好學校。所以房價也會被炒起來,這和國內幾乎是一樣的。國內大多數地區已經普及9年基礎教育,部分地區已在普及12年教育。中學以下學費基本是象徵性的,收費高的大多是私校。這個現象,在美國也很普遍,私校學費約1-2萬美元。
中國教育水平整體超過美國,不要拿什麼素質教育之類沒有辦法客觀衡量的東西來討論。PISA的結論也支持我的觀點,中國中學生在全球能力測評中,是排第一名的。
美國人真要是素質教育高,也不會頂尖的美國研究類大學裡,充滿著華裔或是中國留學生了。麻省理工MIT的那些教授心裡清楚的很,要招又便宜,又好用的學生為自己打工,還是要從中國科技大學這類學校裡找。我在MIT玩了半天,只見到兩個黑人,遇到的一半左右的學生是東方面孔,這充分說明,玩理工類,還是我們東方人強。
美國窮人住差的區,治安亂,學校也差,孩子中學畢業後,能進社區大學(2年畢業,相當於專科)已經算是聽話懂事的孩子了,出來後收入也是遠低於美國的平均水平,一般只能從事低端的工作。而他們的孩子,又重複他們的故事。
中產家庭的孩子,條件好的會送孩子去好區上好學校,或花2萬美元一年學費上私校。等上大學階段,要麼上本州大學,每年1萬,加上生活費,2萬多,三四年下來,花掉父母10萬。如果支撐不了,就申請學生貸款。現在美國,畢業十年八年,學貸還沒有還清的,大有人在。這種中不溜的學校,是很難出現創業天才或是大企業CEO的,大多數就是社會的骨幹,但是絕對不是精英層。
美國社會的固化,可以比中國還要嚴重。
台灣論:邏輯邪34/66
《台灣論》係啥米碗糕
怎會變台獨的專利品呢
應該學美國民族大熔爐
族群融合擺脫族群幽靈
美國還不是熔成WASP火爐
好比台灣論成福佬沙文主義
對中華民國屎很敏感很史盲
又有獨特的台獨屎觀道德觀
中國反日是盲目的民族主義
台灣親日是皇民的愛國主義
忘了日本殖民台灣屎有多臭
如此屎盲啊,那就來聞香一下,屎上最無情無義的阿楨屍哲,如何依理性專業事實、析判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nationalism,民族國家主義、族國主義),國家主義(nationalism),種族主義(racialism,種族偏見、種族歧視),帝國主義(imperialism),是四種相關但又各具特質的概念。從廣義來看,古希羅、英、法、德、日、美、俄、中等都具四種特質,其實只要能力允許都會兼具,比如台灣民族主義就含有河洛種族主義、台灣國國家主義、和經濟上東南西進的後帝國主義。但就狹義而言,民族主義產生於君主專制之後。國家主義是指國家具無上權威,對內外均可為所欲為。種族主義是指白人優越論,尤其希特勒的滅種運動。而帝國主義是西方族國主義興起之後為爭奪市場和殖民地而產生的。
後三者人人皆貶之,但民族(愛國)主義則令人愛恨交加,其因是它夾雜著從共同的語言、宗教、血統、習慣、風俗、文化,到求國家統一而強調民族靈魂、文化傳統、國家精神,再到積極地擴張民族國家的對外發展等。以西方民族國家形成來看,均包含了這些,由此可知Arendt認為西方資本主義之前的民族國家因是人民基於真誠,主動組成政府和國家,是其有公共領域政治自由的國家,故不會像資本主義下的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對外擴張,是謬,台灣民族主義亦然!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318452
文藝復興:邏輯邪30/66
都已啥時代還在掰文藝復興
屍人不是想復辟古典的文藝
是因人文與人本有同一邏輯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
台灣教改的核心是人本主義
愛說笑
文藝復興是歐洲理性化關鍵
是中國現代革命學習的對象
教改是改革理性的教育制度
是兩岸後現代噴罵對象
二者八竿子打不到一起
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
尤其鄉民憤青糞青噴子那管那麼多
反正亂打亂罵一通誰管有沒有邏輯
這個嘛,廣義的人文主義是指:「一種以研究古典語文為基礎,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和學術運動」,並隱含著樂觀主義、現世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狹義的則是指古典語文的研究和國語運動。只是當時歐洲的國語運動是想將方言提升到與拉丁文同樣精緻層次,而非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古文太精緻故要廢,要用我口說我語的粗俗白話文。
精緻只是說說
粗俗白話文也不算啥
網文更進化到粗暴的外星文
都根源於同一邏輯:個人享樂主義
不論是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
或者人本的快樂學習
人文只是說說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8160050
孔子學院 全球遍地開花2014-6-8
孔子學院是大陸為向世界推廣漢語、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了解所設的官方機構。學院由大陸教育部下屬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辦)管理,總部在北京,境外孔子學院皆其分支機構。
今年4月17日北京發佈藍皮書《中國文化發展報告(2013)》顯示,至去年底,全世界已有120國家、地區設了440所孔子學院和646個孔子課堂,共1086個,孔子學院已成漢語推廣和體現中國「軟實力」的文化品牌。
2010年至13年,孔子學院數量以每年3、40所速度快速增長。在孔子學院推動下,「漢語熱」席捲全球。孔子做為中華文化代表,在全球開班授徒,讓國際了解中華文化發揮了一定作用,且成為華人海外文教核心。
據《中國文化傳媒網》,2010年約1億外國人學漢語,但到去年,學漢語外國人達1.5億人。
全球分布看,歐、美和亞洲是孔子學院分布最密集地區,分別為149所、144所和93所。歐洲的英、俄、法、德和義大利;美洲的美、加和巴西;亞洲的韓、日、泰,開辦量最多且規模最大。
孔子學院的發展也呈多元趨勢,除以漢語推廣為主的普通孔子學院外,還創建各種特色孔子學院,如中醫孔子學院、商務孔子學院、旅遊、音樂、舞蹈、飲食文化孔子學院等,走出一條推廣文化新途徑。
這些受漢辦直接領導的學校,向國外大學提供資金、教師和教材,對一些缺乏資金、又想開設亞洲課程的大學來說,就像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彭博》調查,目前包括美國史丹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哥大均已成立孔子學院。這些大學只提供校舍,大陸漢辦負責教材、影音資料、多媒體和教師薪資,很多情況下還負責提供教師。
回應
孔子假道之學壓抑扭曲多少中國人個性為強迫性格?儒教是壓抑的教條式哲學,非自然人性的哲學!深入了解佛學後便知
儒家所講的天性是渾然天成的,是人人俱備的良知良能,也是佛家所說的真如本性。你若不瞭解儒家的精神,那麼你也不可能瞭解佛學的核心思想。古代所有高僧大德,無不從儒入佛,以佛証儒。你所謂的教條,其實與佛家的持戒並無二致。
如果孔子在世; 根本看不懂經過文革後; 中國的文字,也不了解現代人的語言; 孔子學院應該由台灣人主導,身為中國人後代子孫; 我對孔子學院校長常常提出抗議; 要求應該推行正 (繁)體字,
孔子看得懂繁體字? 按照你的說法, 你應該毫無壓力的讀得懂大篆小篆咯. 文字服務於使用者, 文化傳承自歷史, 對於文化, 更應該注重於其中的精華而不是拘泥於形式.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專刊公布2014年亞洲前100名大學,台灣有13所大學擠進亞洲百大,亞洲大學是唯一新進榜的學校,位居第83名。但是台灣上榜學校總數比2013年減少4所,整體排名由第2名退至第4名。
亞洲百大前5名分別是日本東京大學、國立新加坡大學、香港大學、南韓國立首爾大學,及中國北京大學,其中前3名維持不變,首爾大學在去年位居第8,而北京大學比去年進步一名。
台灣大學仍維持在第14名,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各退步2及11個名次,分居第34和38名。台灣進榜的學校還有成功大學(44)、中山大學(46)、國立台灣科技大學(52)、中央大學(54)、中國醫藥大學(57),及國立師範大學(70)。
亞洲百大分別來自13個國家,日本共有20所大學上榜,是亞洲之冠。中國和南韓各有18及14所學校排進亞洲百大,整體分居2、3名,香港和新加坡則各有6及2所大學上榜。
回應
看看煽動民粹的教授`研究員及學生,台灣的大專院校如此水平可以理解!
台灣大學的成就,不止侷限於世俗的標準。環顧全球,除台灣外,沒有別國的大學生能主導政局。台灣應向世界發聲,改變大學評鑑標準,如果不從,我們去路過泰晤士報。
很棒!而且應該建議泰晤士報評鑑裡面加一個項目: 五年級留級生,每天無所事事,只會上街頭無病呻吟的要加分。
以後應該列一個世界大學政治系科排名,台灣保證佔據前十名。若沒有就派二神帶人去包圍評選機構讓他們看看什麼叫做正港的政治系,那就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我比較好奇的是,印度在南亞,不也是在亞洲嗎? 如果說菲律賓、越南等這些東南亞國家,沒半所大學位於前百大,這我不意外。但印度難度會沒有嗎?
所以,名列前百大比例的多寡,也是綜合國力的一個縮影。
印度的大學生讀書能力極強,特別數理文方面。
這就是教改的貢獻,教改的目標就是搞死台灣的教育。
看看這段時間許多"叫獸"的言論,不意外台灣的大學排名退步。
稿子別亂發 請問中國醫藥大學,元智大學,中原大學是公立大學嗎?
金磚五國大學10強 中國佔6席2014-6-18
BBC引述環球教育智庫QS發表最新金磚五國大學排行榜,中國的大學在前10名榜單中佔據了六個席位,清華與北大分別是第一與第二名。
出現在前十名的中國大學依次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安徽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榜單中國部分並不包括香港與澳門。金磚五國則是指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與南非。
該報導還指出,在QS世界大學排名中,不論是清華還是北大,都沒有進入學術引用率指標的前200名,也沒有任何一所中國大學進入全球100強。 2014-06-19 12:23:09
陸高考作文「門與路」「改劇本」超難2014.06.08聯合報
大陸高考(大學聯考)昨天考語文試題,作文題目引起熱烈討論。
新課標全國一卷的作文題目是「山羊過獨木橋」,在運動會中,原本兩人在橋中間相遇只能一人通過,結果有兩人雙雙通過,要考生討論此爭議。新課標全國二卷則是要考生談圈養野生動物反而使其失去覓食能力。
北京卷作文羅列北京老規矩,如笑不露齒、話不高聲等,引發考生哪些思考。網友吐槽說,「父母不是北京人的考生,如何寫北京老規矩?」上海卷作文考,「可以選擇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須穿越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四川卷作文是「人,只有在自己站起來之後,這個世界才能屬於他」,網友吐槽說:「四川考生拿到考卷時,應全部站起來!」至於江蘇卷作文考「青春是不朽的」,網友嘲諷說,「這是赤裸裸向『致青春』致敬啊!」
湖北、山東與遼寧的作文題雷同。湖北卷為「上山看風景,有人說好,有人說不好。」山東卷為「從窗戶看風景,有人說好,有人說壞。」遼寧卷則為「祖孫兩人坐在山上看風景。」
網友爆影星鍾漢良「洩露」廣東卷作文題目。因為廣東卷要考生比較黑白底片與數碼科技的時代,鍾漢良日前剛好在微博上談到這方面的感想。福建高考作文是「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懸崖,有人想到的是棧道橋梁。」
網友們公認安徽卷的作文題目最難。安徽卷中,先描述有演員改動劇本台詞,一位表演家和一位劇作家為是否違背創作原意,引發爭論。浙江卷的作文題是「門與路」,門是路的終點,也是起點,可以擋住你的腳步,也可以讓你走向世界。
大陸廿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今年大陸高考作文題目對考生提供不少思辨的空間,例如山羊過獨木橋(全國卷)、劇本修改誰說了算(安徽)等,但相對地也限縮學生發揮想像力。至於湖北的風景、福建的空谷等,就有些陳舊,學生很容易走上套路答題。
他建議說,作文主要是測試學生的思辨、表達能力,如果出題者的思維更開放,或者出多個題目由學生擇一寫作,可以使作文題目更多元化,也較能評鑑學生的真實水平。
回應
大陸現在的發展真的跟20年前台灣很像.台灣當年的升學壓力文憑主義現在完全復製到大陸上.
大陸的作文考題真的很有創意.許多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發人省思.跟印象中傳統守舊八股教條的共產社會完全不一樣!
會考紛爭/會考作文分級多 變文青選秀?【聯合報/龔化中/學生家長2014.06.08
其實作文在國中教學中只是國文課程的一部分,將它獨立列成考試科目,反而加重學生課業的負擔。在國文老師本身也沒把握,如何教學生拿到六級分情況下,學生只好求助補習班,抄襲背誦各式各樣「六級分範文」,努力揣摩評分老師的喜好。這樣真的能減輕學生的負擔,達到十二年國教的目的嗎?恐怕只會適得其反,造成滿街的「私塾」,重現「八股文科舉」的盛況。
在這麼不平衡的條件下,會考變成只為「文藝青年」量身訂作的選秀大賽,其實真正的「文藝青年」也未必想念明星高中,但又不得不硬著頭皮擠了進去,以後反而很容易適應不良,由「文青」變成了「憤青」。這些無知的官員,還真是害人不淺啊!
至於作文的題目,也應加以簡化,從重視文學技巧的抒情文,改成實用的論說文與記述文。例如寫家書報平安,或寫一篇投訴隔壁鄰居半夜高唱卡拉OK製造噪音的文章。畢竟我們希望國中生具備的是「清晰的表達能力」,而不是「華麗但空洞的文藻」。
學會歌頌「漂流木的獨白」,難道真的是「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嗎?
回應
台灣的教育,簡單講,只有選擇,沒有討論,傳統的八股文老師,除了考修辭,講人生大道理,還能有甚麼呢
家長意見多是教改一改再改最後四不像的原兇。如果已經發現廣設大學是錯誤的政策,要讓野雞大學降格回專科學校甚或高職,是否升學考試也該回歸30年前公平又簡單明瞭的聯考制度了?
莫名其妙的教改
會考紛爭/拿修辭套招 葬送思考【聯合報/龔越/中學生2014.06.08
出於好奇,我讀了幾篇會考作文的「樣文」。我讀後的想法就是:每篇作文都已被無數的修辭及技巧,還有刻意的優美文字所淹沒,造成了一個極為嚴重的情況──文章重點被忽略。
「面對未來,我應該具備的能力」,這題目的目的,應是要看出不同學生的想法,然而卻因台灣教育的作文評分標準,失去了文章主旨和表達確切「想法」的實用性。
我認為會考作文,並未評估學生真正的溝通及思考能力。這樣的教學方式會讓學生們變得害怕創新,而作文的訓練反而降低學生的思考能力。
會考紛爭/多元怎能加總 讓各校特招吧【聯合報/劉兆明/輔大心理系教授
台灣推了幾十年的多元入學,但基本上仍相當欠缺多元的概念與思考。
由於社會仍被傳統的單元思考模式主導,所以常常將「多種效標」誤會為多元效標。專家學者及教育行政人員都極富想像力,不論是升學或評鑑,都會想像出各種指標,然後把它們加總,作為錄取不錄取,或通過不通過的單一指標,這就是災難的開始。
由於指標都很重要,所以每一個想要進好學校的學生(或是想要升等的老師,或想要通過評鑑的系所)必須具備十項全能。但人畢竟不是全知全能,無論多努力,最後總是遭遇無情的挫折,學習與工作都成了苦差事,社會也產生了更多的不滿與怨憤,最終都要為這樣的單元思考付出代價。
真正的多元入學要怎麼做呢?根據多元效標概念,學生只要在某些方面有特殊優異表現,就應該可進入心目中理想學校。不能再迷信滿級分或5A加1,明星學校可以有數理資優班,專收數理天才(即使作文3級分),也可以有語文資優班,培育文學藝術創作天才;各高中為吸引到最好的學生,就必須發展出真正特色,不應該只有明星與社區高中的區別。
政府資源也不能只投入在那1%的天才或10%的菁英身上,必須讓社會及家長看到資源的合理分配,高中均質化及發展特色高中,才不再是口號。
結果真正的天才被埋沒,所謂的菁英高中將會愈來愈平庸,但是普通高中的素質卻未必因此提升得上來,這不正是所謂的緣木求魚,而且是不斷地向下沉淪嗎?
不要再期待會有一種公平萬能的制度或標準,讓人人都能各得其所。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的,是認識天地萬物運作的基本法則:生物多樣性(在人的社會,就是多元化)。物種不可能脫離複雜的生態系統而單獨存活,人類社會也不可能只靠單一的價值標準永續發展。
回應
怎麼會沒有一種公平的制度呢?40年前的聯考就是公平的制度,公平的考試制度是窮鄉僻壤經濟弱勢的小孩出頭的保障,陳水扁不就是例子嗎?陳水扁那個時代如果就搞多元入學,陳水扁有可能讀台南一中?有可能上台灣大學?劉兆明自己也是通過舊日聯考制度篩選出來的,怎麼反過來批判政府培植菁英不對呢? 2014-06-08 09:18:08
世界大學排名「台大名次曝光」下滑20名 冠軍蟬聯9年 2024/10/09 中時
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特刊(THE)今天公布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台灣大學排名第172,退步了20名。此外,中國醫藥大學,排名位於第301至第350名區間。亞洲大學、台灣科技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和台北醫學大學等,落在第401至500名區間。
前10是英國牛津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史丹佛大學、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英國倫敦帝國學院和美國耶魯大學。
中國大陸清華大學(第12名)、北京大學(第13名)、復旦大學(第36名)。
回應
這個排名有客觀嗎?英美全包了!
所以亞洲應該有自己的排名,不能讓優秀亞洲學生外移到英美,損失自己人才。
從學生會到校長都綠油油,整天忙著去迎合綠蛆的指令,豈有閒暇工夫去治校?
日媒曝「亞洲十大美味泡麵」!台灣上榜3款 它勇奪亞軍2024/11/09 中時
《日本經濟新聞》發起亞洲泡麵評選,評審包括文化推廣大使、泡麵專家、烹飪研究員,記者、飲食文化研究員、泡麵愛好者等7人。他們選出的第一名是新加坡叻沙泡麵Prima Taste,湯頭呈橘紅色,由椰子粉熬成的,再搭配蝦肉。第二名是台灣熱「滿漢大餐:蔥燒牛肉麵」。第四名是泰國的Yum Yum奶油冬蔭功麵。6到10名分別為韓國八道的炸醬麵、農心的浣熊麵、台灣的曾拌麵「香蔥椒麻口味」、泰國iMee綠咖哩雞肉麵以及台灣KiKi推出的蔥油拌麵。
回應
要以銷售量排名
不能以銷售量排名,不然中國多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