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35是雞肋?
而AL-31發動機的尾噴口,外層磷片采用每兩片大磷片夾一片小磷片的結構,在外觀上,大磷片和小磷片交錯組成圓形的尾噴口。
首次降落遼寧艦的552號是俄製發動機,554號是太行發動機。(詳參【圖博館】:中國航母)
下一篇:空難政治學
陸殲16掛霹靂17導彈首次曝光 400公里超視距截擊預警機2023/12/08 中時
《中國軍網》2023/12/08照片,展示4架殲-16戰機編隊飛行,掛載了高達10枚不同型號的空對空導彈。其中2架殲-16在左側機翼下各自掛載了一枚巨大的空空導彈,按照霹靂-15近4米推算,霹靂-17至少超過5米。配備雙向數據鏈系統,能實現「A射B導」的功能,亦即由預警機探測到數百公里外的目標後將目標座標等資訊傳輸給殲-16,由殲-16戰機發射後,再由預警機和大型無人機等對導彈進行中繼制導。
霹靂-15射程已超200公里,霹靂-17會到400公里,已超了俄R-37M,也大超美國AIM-120D約200公里,在美新一代AIM-260尚未完成研發前,中共率先亮相霹靂-17,對美軍展示遠端打擊實力的用意非常明顯。中共目前已列裝數十架配備相控陣雷達的空警-500預警機,也擁有長航時的大型偵察/預警無人機,足夠對霹靂-17的作戰提供充足的支撐。
和飆風拚了 美願賣印尼36架F-15EX 搶3870億大單 2022/02/11 中時
就在印尼宣佈,將採購法製飆風(Rafale )戰機幾小時後,美同意將出售36架F-15EX。
回應相關新聞
買蘇30可以把F15吃夠夠
蘇-30是1989年老飛機、都卜勒雷達,性能比蘇-35還差....
可以買su35/su30配法國航電
相關新聞
俄將Su-30升級至Su-35,印度會參與,其他使用Su-30的國家是不小的改裝市場。
棄買俄製Su-35! 印尼鎖定美F-15EX、法國飆風戰機 2022/01/03
近日空軍參謀長公開表示,將放棄Su-35,轉而爭取美製F-15EX及法製飆風(Rafale)。
印尼於2018年宣佈向俄購Su-35,原本印尼擬以等值的棕櫚原油、橡膠和咖啡,採「以物易物」方式,向俄國購買11架Su-35戰機,但受到自身預算有限、與俄談判過程漫長,加上印尼憂心,採購Su-35恐違反美國2017年《以制裁反擊美國敵人法案》(CAATSA),導致美方予以制裁,因此「懷著沉重的心情放棄計畫」。
美媒:巴軍殲10C令印度面臨重大挑戰 全面超越蘇30 2022-01-05 軍迷圈
美媒《軍事觀察》報導,巴基斯坦已成為殲-10C“4++代”第一個海外客戶。
印度自20世紀90年代末部署重型戰鬥機蘇-30,並從2002年部署更先進的蘇-30MKI,目前有270多架正在服役。
蘇-30MKI續航能力比殲-10C高得多,可攜帶更多的彈藥,而印度最近從法國購買的“陣風”戰機,飛行速度和高度不但不如蘇-30,甚至也不如殲-10。殲-10是在蘇-30MKI問世16年後的2018年才服役,並受益於中國強大的技術基礎和研發規模,在航空電子設備,特別是感測器和電子擁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殲-10C的部有源相控陣雷達,雖然尺寸要比蘇-30MKI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小,但更難被干擾,探測效率也更高,電子對抗能力也更強。殲-10C的PL-15性能遠遠優於俄羅斯R-77和法國“米卡”導彈。在射程上,PL-15可以達到印度導彈的兩倍以上(R-77為110公里,米卡為80公里)。PL-15使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制導,不僅不易受到干擾,也更能鎖定隱形目標。在短程空對空作戰方面,殲-10C的PL-10短程空空導彈具有非常大的離軸發射角,要比印度優勢。殲-10C機身更廣泛使用複合材料,重量也更輕,推重比也更高。
殲-10C相對于蘇-30MKI的主要優勢在於,低得多的運營成本和維護需求,以及先進的電子系統和資料連結。這也被認為是使該機在2020年模擬空戰中擊敗俄制蘇-35的主要因素。
陸殲10C確定出售巴鐵 關鍵在PL15導彈WS10發動機 2022/01/04 中時
日前巴基斯坦空軍2022官宣視頻透出端倪後,巴國隨即對外放出殲-10C機隊將在2022年3月23日國慶中展示的消息,之所以從殲-10A直到殲-10C才成交,除了與印度購入飆風戰機外,殲-10C成功換裝渦扇-10向量推力發動機與決定搭配PL-15遠程空對空導彈,是關鍵。
霹靂-15可供巴JF-17(梟龍)Block3使用,但在雷達與與機動性等遜於飆風,對戰勝算不大。進口殲-10C後,只要掌握機會並運用適當的戰術,有機會先發制敵擊敗飆風。
殲-10C在2019年珠海航展傳出的是每架7000萬美元,接近梟龍Block3的5000萬。殲-10C甚至稱這次交易是14億美元購入36架,真是半買半送,當然也有可能是與其他交易項目捆綁在一起才有的價格。中國願意以如此低廉價格出售給巴國,除了雙方長期的關係之外,可以讓殲-10C有實戰檢驗的戰場。因為對於所有高價值軍事資產來說,實戰戰績才是軍火外銷唯一的硬實力,只要有一次機會擊敗盛名在外的飆風戰機,那未來的財源才真是源源不絕而來。
梟龍報價5000萬美元,阿根廷嫌貴要求降價,還拿印度施壓? 2021-06-07
5000萬美元的梟龍是否太貴?印購法陣風單價超過2億美元,瑞典JAS 39鷹獅已超一億,印度LCA光輝成本也7800萬美元性能是絕對比不過梟龍,所以梟龍有很好的性價比。
梟龍Block1僅1500萬美元。但是多批次改進,Bolck3已5000萬美元:換用了探距170km的KLJ7主動電子掃描(AESA)雷達,PL-15/10空空飛彈。
相關新聞
台灣買F16V要價1億2100萬美元逼近F-35B 專家說通膨驚人價格翻倍
空軍說明:F16V單機價1.21億美金 F35要1.5億美金以上
俄羅斯遇經濟抵制 Su-35戰機被大量退單 2022/01/04
俄羅斯的蘇愷系列戰機過去幾十年一直很暢銷,不過最近遇到退單潮。知情人士透露,由於美國與西歐陣營對俄羅斯經濟制裁,間接導致一些Su-35戰機的原本訂戶決定退訂單,包括埃及、阿爾及利亞、印尼都取消了Su-35戰機的採購案。
防衛部落格(Defense Blog)報導,Su-35之所以被退單,與它的產能受限有很大的關係,雖然俄羅斯掌握了大多數Su-35的生產工作,但是精密的電子設備卻需要從美國、歐洲和以色列進口,在美國與北約對俄羅斯進行工業產品的禁運後,就造成產能的延遲。
消息人士表示,「由於俄羅羅未能及時更換供應商,先前從一些歐洲國家和以色列進口的主動掃描陣列雷達和關鍵航空電子設備被扣住,影響3個國家對Su-35的大訂單。」
埃及也停止了30架Su-35戰機的採購,轉單到其他款式的戰機。鄰國阿爾及利亞也決定不買Su-35,而是把資金集中到Su-30SM 戰鬥機的性能更新上,現代化上。這對俄羅斯來說,是相對的好消息,雖然新戰機訂單取消,但至少現有戰機的性能提升也是一筆不無小補的商機。
Su-35剩下的出口希望在伊朗,報導稱,德黑蘭將於下個月與俄羅斯簽署一項為期 20 年的軍事戰略合作協議,可望購買包括 S-400、軍用衛星和埃及退訂但已完成的Su-35戰鬥機。
相關新聞
俄宣稱S400比西方好,S-300/鎧甲-S1被摧毀,但在利比亞不敢打以色列軍機,在敘利亞被土耳其無人機摧毀 (回應:主因是俄在雷達電子和軍用電腦領域嚴重落後,防空導彈武器形同虛設。)
中國徹底吃透了蘇-27嗎,青出於藍勝於藍,蘇霍伊王牌在中國!
2021年珠海航展,殲-16D電戰機公開亮相,是有史以來改裝性能最好的蘇-27血統戰機。
上世紀90年代,我國一共從俄羅斯引進了三批78架蘇-27,其中38架蘇-27SK單座,40架蘇-27UBK雙座。另外還進口100架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還自行組裝了大約70架殲-11A。隨後,中國以蘇-27為基礎升級的改進型號殲-11B和雙座的殲-11BS、殲-11D、殲-16等戰機。後中國又在蘇-33艦載機T-10K-3基礎上發展出殲-15艦載戰機。
蘇-35S取消機背大型減速板,可以靈活操縱襟翼、副翼、垂尾等控制台,節約的空間可安裝機內油箱,蘇-35S的內油量高達11500千克,比蘇-27多22%,而殲-16則仍保留大型減速板。
中國在改進蘇-27時,強調航電水準和武器,綜合戰力要超過蘇-35/蘇-30SM,殲-16配備了國產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而蘇-35還是“雪豹-E”NO35無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
一討論軍事就習慣于去黑某些廠和所,我堅決反對 2021-11-02
早在2012年討論基於鶻鷹發展而來的中型四代機能否裝備部隊時,就是有一個不斷黑沈飛和601所的人跟在我屁股後面罵我,不得已我才說要打賭。2021年海四首飛,2017的打賭限定與立項時間相差並不大。不過,今天我看到一些人仍然是那種亂黑,真的讓我瞧不起這些人。
相關新聞
國產五代艦載機外形與FC-31相似?設計理念截然不同! 2021-10-31 觀察者網 王世純
印媒:俄新型5代機比梟龍還便宜 印度可買來對抗中國 2021-07-28 軍迷圈
據《印度國防新聞》網站報導,俄羅斯輕型第五代戰機“將軍”很可能具備先進的隱身能力,但其售價將遠低於美國的 F-35。而印度空軍沒有戰機能與殲-20匹敵。因此印度將熱衷於購買,以幫助其在邊界上應對中國。
預計“將軍”戰機將在2023年進行首飛,並於2026年開始交付。該機採用單引擎設計,採用三角翼和傾斜雙垂直尾翼佈局並取消了水準尾翼。它裝備了推力向量發動機以及至少三個內部武器彈艙。最高速度為2馬赫,航程為3000公里,有效載荷為 7.4 噸。
與價格至少1億美元的F-35相比, “將軍”只有2500萬至3000萬美元。相比之下,蘇-35超過8000萬美元,而成飛公司殲-10C超過6000萬美元。中巴JF-17梟龍Block3, 5000萬美元。不過一款五代機想達到預定的價格總是非常困難的。例如F-35預估成本也僅為5000 萬美元。
預計中東、亞太和拉丁美洲國家都對“將軍”有興趣。
相關新聞
未收到外國採購申請 俄將自行撥款建造新型五代機
美軍方要求下一代發動機可以匹配F35戰機
F35B為何要登日本航母 美媒:就為對抗中國
日本想用F22+F35技術對抗殲20 但要等15年 2021-08-25
2021年7月,美批准出口日本105架230億美元F-35,數量到達147架,成為F-35的最大海外客戶。
F-35的局限性……
回應
看來阿三還沒被毛子坑爽
毛子航母都可以白送,將軍2500-3000萬美元有何不可。只是,想要相控陣版-加錢;想要帶光電塔-加錢;想要內置導彈-加錢……
所有軍火,在別人手裡都打不過布拉莫斯,到了阿三手裡,就賦予仙氣,是世界第一。
相關新聞
中俄印都有蘇30誰的性能最強 美媒排名
第一名:蘇-30SM2——俄羅斯
第二名:蘇-30SM——俄、哈薩克、白俄、緬甸
第三名:蘇-30MKI/MKA/MKM——印度、阿爾及利亞、馬來西亞
第四名:蘇-30M2——俄
第五名:蘇-30MK2——委內瑞拉、中國、越南、烏干達、印尼
第六名:蘇-30MKK——中
第七名:蘇-30K——安哥拉
回應
最強的應該是殲16.
相關新聞
蘇35罩門「雪豹-E」被動電掃雷達吃大虧 被殲16與殲10C的動電掃雷達壓著打
和印度軍演想摸清陸蘇-30底細 日本要以F-15迎戰
法國飆風演習大贏俄國Su-35 電戰系統取勝 2021/07/22 中時
一家中東軍事雜誌報導,埃及在上次的內部演習中,法國飆風 (Rafale)的電子作戰系統非常高明,成功干擾使 Su-35「失明」,贏得戰機對抗賽。Su-35引擎推力大、航程遠,機動性能優異,也有不錯的數位化座艙系統。雖然俄國聲稱,Su-35為4代++,然而埃及的演習結果,說明俄航電設備,性能還是與西方水準差一截。
巴基斯坦“梟龍”在土耳其力壓“陣風” 2021-06-21
“安納托利亞之鷹2021”多國聯合空軍演習,梟龍與F-16、米格-29和陣風同台競技。第一階段,梟龍在基本戰術動作、空中編隊、後勤保障等方面,表現優於阿塞拜疆的米格-29和卡塔爾的陣風。
梟龍報價5000萬美元,阿根廷嫌貴要求降價,還拿印度施壓? 2021-06-07
5000萬美元的梟龍是否太貴?印購法陣風單價超過2億美元,瑞典JAS 39鷹獅已超一億,印度LCA光輝成本也7800萬美元性能是絕對比不過梟龍,所以梟龍有很好的性價比。
梟龍Block1僅1500萬美元。但是多批次改進,Bolck3已5000萬美元:換用了探距170km的KLJ7主動電子掃描(AESA)雷達,PL-15/10空空飛彈。
相關新聞
台灣買F16V要價1億2100萬美元逼近F-35B 專家說通膨驚人價格翻倍
空軍說明:F16V單機價1.21億美金 F35要1.5億美金以上
同美關係親疏: 以色列買F35單價1億,日本2億,卡達買F15一架都3億 2017-06-30
中東和亞洲買美武器時價格都會上漲很多,因為很難買到美外的武器,而買美國武器也是為了尋求變相的保護。
F-35戰機專案失敗 美空軍終於認了 2021/02/24 中時
F-35除了為空軍開發F-35A,為海軍陸戰隊研製了能垂直/短場起降的F-35B,也為海軍打造了F-35C。而這複雜性推升了成本,繼而造成延遲,為設計增添更多複雜性,連帶再推升成本,結果惡性循環就這樣不斷下去。
印度蘇30MKI為何落後於殲16 實力不濟只能啃老本 2021-03-12 新浪軍事
蘇27是一款有著眾多的衍生型號和改進型。
殲16使用了大量的新型材料,同時在氣動佈局的細節上,做出了修改。這一系列的舉措就換來了隱身性能提高,空重降低。另外,殲16戰機的航電系統也做出了升級,新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普及,使我們掌握了對四代半戰機深度改進的核心,這些都是過去蘇系戰機所匱乏的。到目前為止,俄羅斯的航電工業和材料研發能力還是落後於我們,最新的蘇35S在中國空軍內部的對抗中一敗塗地,就是最好的證明。
與之對立的是,蘇30MKI在印度空軍內的道路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雖然仍在生產,然後不斷地誇大蘇30MKI向量噴管的作用。但實際上,印度在新機採購上選擇了法國的陣風。
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一流軍事強國的升級程度是大刀闊斧似的,殲16從最初的殲11B戰機基礎上衍生到這一地步,連機身材料,內部航電都予以了更換,只有這樣的舉措,才能保證戰力的巨大提升。而印俄,拿不出這樣的實力和毅力,更願意躺在功勞薄上,啃老本。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1-03-12/doc-ikkntiak9432350.shtml
空軍在西北實兵對抗影像曝光 殲11D可能已重生 2020-12-04 新浪軍事
殲-11D具有與殲-16類似的先進機身結構,裝備有先進紅外搜索與跟蹤系統、PL-10和PL-15新一代空對空導彈、改進型電子戰系統、新型座艙、WS-10發動機。但殲-11D在設計上更偏向空戰,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傾斜安裝方式與殲-16完全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機鼻結構和根部斜切雷達罩。
最後很可能是雙座佈局先天具有的優秀多工能力和遠航作戰能力,最終中國空軍選擇投產殲-16並從俄進口一批24架蘇-35SK來滿足急迫需求,殲-11D於是止步於原型機階段。這個決定背後也反映出我國空軍向攻防兼備空中力量的轉型,對純空優戰機需求有所降低。
不過現在殲-11D很可能已經以另一種方式轉世,那就是具有淺灰色雷達罩的殲-11B單座機的最新改進型——殲-11BG。從該機翼尖老式掛架可以看出,殲-11BG在改進上並沒有殲-11D那麼激進,升級重點放在相控陣雷達和WS-10改進型發動機上,適度升級策略也使該機的製造成本大幅低於殲-11D。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2-04/doc-iiznezxs5148895.shtml
官媒再度曝光解放軍蘇35戰機 光芒為何全被殲16搶走 2020-11-28 新浪軍事
原因非常明顯,儘管蘇-35航電已大幅精進,但還是比不上國產殲-16,最為明顯的就是缺乏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和頭盔顯示器。無論在航電先進程度、國產武器發射能力、體系配合作戰上,殲-16都完勝蘇-35,於是該機產能爆發批量裝備部隊的過程,也就變成了蘇-35逐漸被邊緣化的過程。
難怪俄媒最近老調重彈什麼中國打算採購第二批蘇-35了,俄戰鬥機對中國的吸引力早已大不如前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
回應
可以試買一點su57,打猴子白象用
這麼多死腦殘軍盲……無論現在的117S還是未來的產品30,這才是中國夢寐以求的神器!
印媒:印軍為何要警惕運20? 使用WS-20發動機載重將提高20% 2020-11-28 新浪軍事
運-20航程為7500公里,最大載重量為55噸,但W-20發動機能讓載重提高到66噸——以前58噸重的99A坦克必須要通過拆卸一些部件才能運輸。
太行發動機最新改型裝備殲16 尾噴管有明顯變化 2020-11-28 新浪軍事
近日網路照片顯示,新型WS-10“太行”發動機的一種最新型已裝備國殲-11B和殲-16,該發動機最醒目的識別特徵就是配備了全新設計的尾噴管,具有更長的收斂-擴張段(可能受到俄羅斯D30-F6加力渦扇發動機的影響),在外形更接近GE F100發動機的尾噴管。
印媒:蘇30為何總被F16擊敗?看看印巴空戰吧
據印媒《歐亞時報》報導,美國F-16已多次超過包括蘇-30在內的蘇制戰機。無論是在競高加索納卡、印巴南亞,還是在資源豐富的南海。
雙引擎蘇-30雖是4++代戰機,但F-16V搭載了相控陣雷達(AESA),同時還升級了電腦和駕駛艙。
回應
輕型的F16能改雷達,重型的蘇30當然能裝探測更遠,威力更大的相控陣雷達,老美為推銷胡說八道糟蹋俄國戰機,小編跟著胡說八道
你要知道兩國的雷達技術差距有多大。蘇30的雷達,旁瓣大,抗干擾能力差,這就意味著,F16電子對抗蘇30就瞎了。這些都是俄式雷達的老大難問題
每月4架 殲-20B量產拚逾百架 2020/07/16 旺報
俄媒報導殲-20A只生產50架左右,安裝有向量噴嘴的殲-20B將生產100至200架。中航工業估計每月可生產4架殲-20B。
相關新聞
俄蘇57換裝新向量推力發動機 別號「超級蘇愷」2022測試 2020/07/16 中時
俄媒披露蘇57因測試機載控制系統失靈而墜毀 2019/12/25 中時
俄5代隱形戰機蘇-57 為何連印度都嫌棄?蘇-57在隱身和發動機電子組件上不足。
俄米格蘇愷2公司將聯合開發第6代戰機 與美歐展開競爭
陸欲買12架蘇-57 抗衡美亞太F-35
回應
5代蘇-57連印度都不要,中國更不可能買, 6代?
莫斯科為了出口的行銷手法,蘇-57並不是俄真想要的隱形戰機。
俄軍蘇57將改成全電傳操縱 或可提高戰機生存能力2020-04-28
俄羅斯《消息報》網站2020-04-27稱,俄第5代戰機蘇-57上的液壓傳動系統換成電傳操縱系統,增強戰機的機動性能並簡化其維修工作,首架原型機應在2022年年中首飛。
按照計畫,電傳操縱的蘇-57將進行不少於2年的試飛,其間戰機的飛行性能和新設備的電磁相容性將得到檢驗。
相關新聞
俄蘇57赴敘未參加戰鬥成笑話 這次又派T14坦克"走秀" 2020-04-28 新浪軍事
回應
三代機早就普及全電傳操縱系統了,毛子的四代機到現在都還沒實現全電傳操縱,看來毛子只能靠核武器壯膽了。
俄新一代特種核潛艇即將下水 新添核武器戰力幾何 2020-04-28 環球網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新一代09851型特種核潛艇“哈巴羅夫斯克”號即將成為“波塞冬”核魚雷的標準載艦。“波塞冬”核魚雷採用核動力,可攜帶核彈頭,具備戰略打擊能力。
印度為何拒絕俄蘇57戰機?印軍列出該機一連串缺陷
印度曾經雄心勃勃地要與俄羅斯一起研製隱形戰鬥機,而中途卻突然放棄,美媒近日披露了其中的原因。
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2020-04-22報導,在俄羅斯製造的蘇-57戰機首飛10年後,終於準備將首批戰機交付部隊使用。蘇霍伊最初計畫在2019年底交付首批蘇-57,但因一起墜機事故,交付暫停。
蘇-57磕磕絆絆的發展歷程讓該機的研製充滿不確定性。早在2018年初,印度就宣佈將與俄共同研發蘇-57,印空軍想購144架,為設計工作投入60億美元,這將為當時陷入困境的蘇霍伊研發工作提供了資金保障和商業發展之路。但是印度在2018年4月又退出了合作開發計畫。
俄自用版蘇-57據說比印度版更為簡單,印度版計畫配備印度國產的航空電子設備,同時還能相容更多的武器裝備,但最終只停留在了紙面上。
印度空軍和國防部官員列出了蘇-57至少四個“在性能和其他技術特徵方面的不足”,包括AL-41F發動機不可靠、雷達能力不足、機身設計差影響隱身性能。
俄則回應,AL-41F只是在未來全新的、更為強大發動機造出之前臨時用的,雷達也是臨時的,未來將開發新型雷達。
但印度對於蘇-57機身結構設計差的抱怨似乎特別嚴重,除了易造成飛行事故之外,各種縫隙和角度結構還會增強飛機的雷達反射信號。
早在2013年就被曝出在蘇-57的品質把控上存在問題,至少有一架原型機的在機翼上打了“補丁”,以免在飛行時發生解體。儘管如此,也有媒體猜測,印度抱怨蘇-57的各種問題可能是出於政治動機,因為印度還計畫從法國購買“陣風”。
蘇35罩門吃大虧 被殲16與殲10C壓著打 2019/02/13 中時電子報
俄羅斯蘇-35戰機有最強「側衛」(Flanker)「超級側衛」,是蘇霍伊(Sukhoi)蘇-27家族中最強大的改良機型。俄國提及蘇-35時,都會大讚它所攜帶的雪豹-E被動掃描雷達,以及AL-41發動機。 然而,據新浪軍事報導,軍事評論人士透露,北京向俄方採購的24架蘇-35全部到位後,雖然解放軍空軍接收單位對引進的新戰機讚不絕口,但在實戰演練中,蘇-35卻被殲-16和殲-10C壓著打。
蘇-35一度被稱為4代半戰機,「雪豹-E」雷達(Irbis-E)意外成了它的罩門,以致與殲-16和殲-10C實戰演練時落居劣勢。「雪豹-E」是俄最先進的被動電掃雷達,藉由接收目標發射出的電磁波,來獲取目標方位,但是無法快速測量距離,需要經過多次探測,進行資料運算之後,才能獲得準確的資料。相對的,主動雷達靠本身發射的電磁波,能快速探測目標,並精準定位,在時間上搶占先機。
殲-16和殲-10C都安裝了最先進的主動電掃雷達,在戰場上,能利用雷達的優勢,快速鎖定機動性超強的蘇-35,繼而致勝。分析指出,長久以來,航空發動機一直是中國大陸航空工業的弱項。不過,戰機性能並非完全由發動機決定。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解放軍在戰機雷達的研製上獲得超乎許多人預期的成果,使解放軍戰機的戰力飆升。
根據中國電科旗下14所,38所與55所發佈的消息顯示,中國大陸在雷達研製領域已經躋身世界級行列。俄在最新的蘇-57上才安裝第一款主動電子掃描雷達,而解放軍已經在4代機上大量安裝了新型主動電掃雷達。
相關新聞
俄:中國已克服對俄發動機依賴,美捆綁烏克蘭坑華失敗
陸殲20最新曝光照瘋傳 已換裝渦扇10發動機 2019/11/05 中時電子報
近日在大陸網路上盛傳一組中共空軍殲-20的新照片,照片中顯示一架黃皮殲-20試驗機搭載了與原有發動機外型、顏色有相當差異的新發動機,應該是由殲-10C試驗多次的渦扇-10國產發動機。
報導說,照片顯示這架殲-20黃皮機所搭載兩台發動機噴管部位呈黑色塗裝,且噴口以及與機身連接處均被設計成鋸齒狀,與當下殲-20被認為是搭載的俄製AL-31F改進型明顯不同。
不過,報導認為,這意味著中共為殲-20所開發的目標發動機渦扇-15仍然未能服役,同時亦不想在殲-20發動機供應上受制於俄羅斯。渦扇-15目前進展到何種地步,外界並不知情,但開發受阻傳聞甚多,有聲音甚至認為到2025年後才能裝機。
另據《新浪軍事》指出,這些年大陸的渦扇-10發動機在結合中、美、蘇技術後,接連推出了多個改進型,技術成熟度和可靠性有大幅提升。渦扇-10系列現在已經有了A、B、C、D、G、H、X等多個型號,其中推力最大的是WS-10G的155千牛頓,號稱已追上俄羅斯蘇-57使用的 AL-41F1的147千牛頓最大推力。
報導說,過去殲-10A、殲-10B量產時由於渦扇-10尚未成熟,所以一直引進俄製AL-31FN發動機。但俄製AL-31FN發動機產能很低,一年也只能給大陸10台左右,使得殲-10系列量產很慢,後來到2006年後才大幅增加進口量,全部用於殲-10量產。現在渦扇-10成熟後,不論是殲-10或殲-20戰機的量產速度才能真正掌握在中共自己的手中。
相關新聞
殲11B升級後亮相:機頭變白或裝殲16同款相控陣雷達 2019-11-05 新浪軍事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11-05/doc-iicezzrr7310278.shtml
與殲20搭檔 陸殲11D發動機升級推力超蘇35 2019/06/25 中時
曾經一度傳出下馬後再度復活的中共殲-11D戰機,最近再傳出換裝新的國產發動機WS-10B推力達14噸,蘇-35的117S只有13.5噸,不過蘇-35採用向量噴管,如果用如殲-10C的向量版,其空戰優勢才會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據《新浪軍事》報導,先前出現在紀念中航工業試飛中心的宣傳片中,證實殲-11D仍在進行各種改版與配備試驗,片中機頭雷達罩的形狀卻是傾斜安裝了有源相控陣雷達,機身幾處變化顯示採用了一些更新的航電技術。
除了新的航電技術之外,殲-11D在氣動外形上的變化並不明顯,這一點同殲-16類似,殲-16曾使用過的一些例如複合材料設計製造的新技術,可以減輕機體重量,還能增強機體壽命。殲-11D還將配備最先進的空空導彈如霹靂-10/15,也具備與殲-15相同的空中加油設計。
不過,發動機一向是中共戰機的弱點,報導指出,原先殲-11D使用的發動機大約與殲-16同款的「太行」發動機,外媒曾指出殲-11D可能已改用太行改款WS-10B,這款改版發動機推力高達14噸,如果殲-11D確實改裝WS-10B,其推力將超過採用117S發動機的蘇-35戰機,因為這款新購自俄國的新式戰機發動機推力只有13.5噸。加上殲-11D重量較輕,在較大推力下能比蘇-35有更佳的機動性。不過,蘇-35採用向量噴管,高端機動性上有較大的優勢。如果未來殲-11D可以使用如殲-10C的向量版太行發動機,其空戰優勢才會發揮得更淋漓盡致。
殲16有「炸彈卡車」之稱,機載武器數量多且強。殲-11D兩個主翼下有8個掛架,機腹和進氣道下另有4個重載掛架,火力搭載不輸給殲-16。
中船重工已有GT-25000為何要引進日本30年前的H-25型燃氣輪機?
2019-04-28,中國船舶重工和三菱舉行H-25型燃氣輪機技術轉讓簽約協議。H-25研製於20世紀80年代,以現在乃至21世紀的標準衡量,它絕對不能說是最先進的。
日立的燃氣輪機技術最初來自美國的通用電氣(GE),H-25是日立結合多年製造MS5001的經驗GE的(MS5001燒室溫度980℃,熱效率27%,到20世紀80年代,其性能已經明顯落後),吸收了日立新開發的新材料、新工藝,特別是新型耐熱合金和葉片冷卻技術而研製的產品。最大輸出功率30MW與MS5001相同,但燃燒室溫度為1260℃,熱效率32%,燃料費用可以降低20%。
而中船重工七〇三所的GT-25000,原型是烏克蘭的UGT-25000。兩者雖然最大輸出功率相當,但在結構上有著相當大的不同。H-25繼承了MS5001的特點,採用的是單轉子設計,比GT-25000簡單。雖然導致H-25在重量和體積上比GT-25000要大,但可以通過對壓氣機和燃燒室的簡單放大,來獲得功率更大的燃氣輪機。H-80為H-25型的壓氣機放大設計,壓比從H-25的14提高到了17;通過提高空氣流量,將燃燒室溫度提高到了1300℃,最大輸出功率達到了89MW,總體性能與西門子公司的V64.3A相當。
H-25的這一特點,正好是GT-25000所沒有的,長期以來,中船重工直從事的是中小型船用燃氣輪機的研製工作,對於發電用重型燃氣輪機缺少研製經驗。
雖然理論上,七〇三所也可通過類似GE當年從TG180航空發動機到MS3002再到MS5001的路徑,從GT-25000的核心機發展出專用重燃,但這需要很長時間。引進H-25,可節省幾十年的時間,一舉掌握F級重型燃氣輪機的完整技術,儘快進入重型燃氣輪機市場。另外,七〇三所和哈爾濱電氣有長期的合作關係,中國重燃規劃哈汽輪和GE合作生產MS9001FA型重型燃氣輪機的任務。但由於GE的技術封鎖,哈汽輪尚未完全掌握全部製造技術。H-25技術源自GE的MS5001,而MS5001是後來GE發展MS6000/7000/9000的基礎。如果哈汽輪能夠獲得七〇三所的H-25技術,將會對哈汽輪完全突破F級重型燃氣輪機的核心技術產生極大的助益。
目前,中國重燃已有兩個來源:一是上海電氣通過收購義大利安薩爾多燃氣輪機技術,二是東方電氣從2009年開始的50MW燃氣輪機自主研製項目。如果哈電能夠通過與七〇三所的技術共用,實現重型燃氣輪機核心技術突破,就將成為第三個獨立核心技術來源。如果中國重燃規劃得當,中國在高鐵發展上的成功經驗,完全可能在重型燃氣輪機領域得到複製。
SB101高空試驗台1號艙兩年燒掉一艘18億元054A,這設備證明中國的實力 2019-04-18
長度22米、直徑3.7米的SB101最大推力測試能力達15噸,最近消息似乎建成了一座比SB101還要大的高空試驗台,不知是否與渦扇-15有關。放眼世界,英國已經因為國力有限,而將其發動機試車工作全部轉到美進行。俄也是憑藉著與美不相上下的高空台試驗能力,才在經濟被西方制裁的情況下,在航空發動機研製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的。
蘇-35在敘利亞俯空襲反政府武裝 衝轟炸暴露缺陷 中國可完美補足 2019-05-06 新浪軍事
蘇-35被譽為無與倫比的格鬥戰鬥機,但視頻顯示了俄運用制導空地武器遠落後於美國的尷尬現狀。
回應
為他國買賣蘇35做宣傳,垃圾機。鷹擊長空、唯中國殲16。
國產渦扇-10B向量發動機已不輸俄AL-31F 殲16戰機生產將不再受限 2019-05-06 新浪軍事
殲-16是以殲-11為原型研製的,可進行海陸空三方面打擊,此前殲-16產量只能滿足一個團,在前四年總數量還不到100架,渦扇-10B推力能夠達到14000公斤以上,壽命可以超過4000小時,目前殲-16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00架。
相關新聞
殲11B掛霹靂15導彈亮相 或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
渦扇10已衍生出7個型號裝備5款戰機 就連殲20都在用 2019-05-06 新浪軍事
經過20年的辛苦歷程,2005年渦扇-10/渦扇-10A成功定型,最大推力12.5噸,最開始安裝在殲-11,之後又裝在了殲-10以及殲-11B,期間發生發動機停車事件,所以並沒有大批量生產,之後轉而進入了渦扇-10改進型的研發!
在2008年左右,渦扇-10B/C相繼定型,最大推力達13.2噸,推重比也達8,渦輪前溫度提升到1800K,綜合性能達到了全球第三代渦扇發動機第一梯隊。
作為渦扇-15發動機的過渡型號,渦扇-10B小改版用在殲-20上已有幾年的時間。此外,安裝渦扇-10B向量推力版的殲-10B在去年珠海航展大放光彩!殲-15改進型也用過渦扇-10H防鹽腐蝕版進行試飛驗證,而殲-11D也有可能從一開始是就全面使用渦扇-10B發動機!
最後,為遠-20運輸機、轟炸機等研發的渦扇-20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其實也是基於渦扇-10研發的,畢竟此前的渦扇-10原型機的部分技術就來自于CFM-56高涵道比渦扇發動機!
綜合來說,渦扇-10至少衍生出了A/B/B2/C/向量版/H/渦扇-20等七個型號,裝備殲-10/11/15/16/20等至少五款機型,稱其為國產最先進的渦扇發動機一點都不為過!
向量版梟龍照片疑曝光 雙機展示落葉飄編隊機動 2019-02-16 新浪軍事
距安裝向量發動機的殲10B在珠海航展上進行的驚豔表演僅幾個月,網路上又傳出了梟龍已經安裝向量發動機的消息。
梟龍安裝向量發動機,首先非常有利於其本身的外銷。目前世界現役的戰鬥機除了美軍的F22,以及俄蘇30和蘇35,採用向量發動機的非常的少。如果外銷型梟龍採用向量發動機,有利於改善其瞬間盤旋有力和轉彎半徑。即便是面對F16這樣的高機動戰鬥機也會不落下風,和印度的蘇30MKI對抗也能保有與之相當的超機動能力。
梟龍向量版的出現,證明了楊偉總設計師“中國可以在任何一款戰鬥機上使用向量技術”表態的嚴肅性。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殲10、殲16、殲20等戰鬥機都將會出現向量版,從而讓這個尖端技術白菜化,中國也可能會因此成為裝備向量戰鬥機最多的國家。但這又會帶來一個問題:那就是對飛行員進行訓練的問題。畢竟向量發動機的操作對飛行員需要進行特殊的培訓,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飛行員也需要從頭開始。如果直接飛行員操作昂貴的主力戰鬥機進行從基礎開始訓練,顯然是不經濟的。
因此對中國航空部門來說,下一步最可能推出的可能就是向量版教練機。就是在教練10“獵鷹”高級教練機的基礎上,研發出升級版向量教練機。中國航空兵部隊的飛行員可以先在向量版教練機上進行各種適應性訓練,等到熟練掌握相應的超機動飛行技能之後,再操作向量版戰鬥機進行訓練。所以在中國大量部署向量版戰鬥機之前,先行發展向量版“獵鷹”教練機將是重中之重。(作者署名:洪超飛)
回應
向量梟龍?那真是太浪費這款向量發動機了
向量發動機這個說法就是錯誤的!向量噴口是獨立的!只要尺寸合適他能裝在任何發動機上!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6/doc-ihrfqzka6278143.shtml
中國引進蘇35後演習結果出乎意料:被殲16殲10C壓制 2019-02-12 新浪軍事
據軍事評論人士披露,中國空軍引進的蘇-35雖然被接受單位讚不絕口,但是在空軍實戰演練之中,蘇-35被殲-16和殲-10C壓著打,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俄最看重的蘇-35的裝備之一“雪豹-E”雷達成為了該戰鬥機的一個短板,讓其在同殲-16和殲-10C的實戰演練中劣勢盡顯,以至於被壓著打。
“雪豹-E”是俄最先進的被動電掃雷達,該雷達通過接收目標發射出的電磁波,來獲取目標的方位,但是無法快速的對距離測量,需要多次探測進行資料運算之後方能得出準確的資料。相對來說,主動雷達憑藉自己發射出的電磁波,能夠快速的探測目標並精准定位,在時間上能夠贏得先機。
殲-16和殲-10C都安裝了最先進的主動電掃雷達,這也是能夠對機動性超強的蘇-35進行壓制的主要原因。
雖然一直以來航空發動機是中國航空工業的短板,但是戰鬥機性能並不是由航發完全決定的。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在戰鬥機雷達的研製上取得的成果超過了很多人的預期,也正是在該領域的領先,讓中國戰鬥機的戰鬥力暴增。
中國電科旗下的14所、38所以及55所發佈的消息顯示,中國在雷達研製領域已經處於世界頂級行列。就拿戰鬥機的主動、被動雷達來說,俄在其最新的蘇-57上才安裝第一款主動點掃雷達,而中國已經在四代機上大量安裝了新的主動電掃雷達。
蘇-35同殲-16和殲-10C的實戰演練結果顯示,擁有AL-41發動機的蘇-35在實戰中並沒有佔據優勢,單發的殲-10C僅憑主動電掃雷達就能對蘇-35形成壓制。(作者署名:前沿哨所/再言)
相關新聞
中國新一批殲10C列裝 殲10系列數量已突破400架
中國空軍已裝備96架殲16 機身隱形塗料技術領先F22
回應
小編呀,我們的戰機那麼牛逼還買人家的幹嘛,腦子和你一樣是嗎
我看你才真沒腦子瞎起哄!買毛子裝備不代表它有多先進,別沒事先跪下。比如買蘇35一是戰略和經濟貿易需要,買他的石油和裝備,除此之外還能買啥?否則你光出口給毛子形成巨大順差誰會高興?二是買來瞭解掌握蘇35的具體性能和技術發展方向,畢竟我們的敵人很可能會裝備的,比如阿三和猴子,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數!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2/doc-ihqfskcp4498926.shtml
瑞典鷹獅戰機是蘇霍伊殺手?蘇35電子戰或難堪其一擊 2019-02-11 新浪軍事
最近瑞典和俄羅斯隔空吵了一架。瑞典空軍司令稱鷹獅是針對蘇霍伊戰鬥機設計的殺手,而俄羅斯專家則反駁說瑞典人在吹牛、而且暴露了瑞典人的自卑。
就實際戰機性能來說,瑞典人的說法沒有什麼硬傷。實際上現在所有的現役三代鴨式佈局戰鬥機,包括殲10、陣風、颱風、鷹獅,都是針對米格29和蘇27開發的針對性克制型號。在機動性和敏捷性設計上,特別強調跨聲速區域機動性、帶超載的高滾轉能力。
但相對來說,這種機動性上的針對設計,能夠贏取的空戰優勢幅度較小,而且不確定性較高。但是鷹獅的另一方面性能,實際上不只是鷹獅,而是歐洲高配版(有些國家的戰鬥機配置非常寒酸)戰鬥機都具備的針對俄式飛機優勢,就是壓倒性的電子戰能力,這一點在90年代以來的空戰中表露無疑。
新華社曾經刊發中國西部戰區空軍副司令員亢衛民的回憶文章,他駕駛蘇27在香港回歸期間執行任務時,被西方戰機實施電子戰干擾,導航、雷達火控、通訊全部失靈。如果這是實戰背景下發生,後果是不難想像的。事實上在90年代後的空戰過程中,絕大多數被擊落的俄式飛機,都是被歐美戰機火控鎖定了都不知道對方在哪。
瑞典本國雖然國土面積、人口有限,航空工業體系不足以完整的提供所有設備;但是這不影響它獲得美英法等國家的尖端產品,整機性能並不會因此受影響。
反倒是俄羅斯,現在自用的蘇30SM都還在努力解決國產化問題——原來出口的蘇30MKI上,大量關鍵的高性能電子部件、設備都是來自泰利斯等歐洲企業;本來歐洲就不會賣最好的東西配合俄軍機出口,而國產化過程中,這些部件設備的性能還要進一步縮水。瑞典人看不起蘇霍伊戰機,真沒有什麼說不過去的地方。(作者署名:候知健)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1/doc-ihrfqzka4906480.shtml
蘇35"眼睛"比殲11B小為何能鎖定F22 道理跟拍照一樣 2019-02-10 新浪軍事
有源相控陣雷達等先進感測器普及後,紅外感測器這種“光電雷達”的存在感一定程度上被刷了下去。而去年,一名在敘利亞服役過的俄羅斯軍人不斷放出了蘇-35使用OLS-35紅外跟蹤系統鎖定F-22、B-52以及F-15等美軍戰機的圖片。北國防務這幾天就來說說紅外感測器的一些知識,今天我們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先借蘇-35所用OLS-35的“小眼睛”談談紅外感測器的基本原理。
蘇-35所用的OLS-35並非俄最先進的,但相比蘇-27等使用的上一代產品已經好不少,全套系統的重量少了131千克,足足2個成年人的重量。
OLS-35的反射鏡以及從反射鏡所看到的底下透鏡組的口徑都比以前小約一半,解放軍殲-11B用的國產光電頭同樣如此,明顯比蘇-35的大。
這是為什麼呢?這其實和照相機的原理接近,兩者都屬於被動光成像。
從光學系統設計的角度來看,可以知道OLS-35採用較小的光圈。在感光度足夠的情況下,這可以換取較好的成像品質。光圈大,進光量多,影像會亮一點,或是在一樣的感光度下,曝光時間可以少一點,以捕獲動態影像。然而影像品質通常比較差,另一方面是大光圈時雜光也多。紅外攝影也是,甚至在紅外攝影中,雜訊會與光圈口徑平方成正比。
…..
既然這樣,那為什麼以前的OLS-27要“犯傻”搞大光圈?這裡必須知道兩者時代差距將近30年,用的組件差距太大。以前的感光元件的靈敏度比較差,所以需要大一點的進光量。這推測是有跡可循的。
傳統的紅外感測器通常是用到元件接收紅外線後電子特性的改變來感測,這會需要一定的反應時間來抓到信號,也通常有“慣性”,也就是需要時間“消除記憶”才可以用於下一次探測,這樣的元件敏感度比較差(相當於ISO小),就會需要大一點的信號量(大光圈)。而像OLS-35這種新一代的紅外探測器用的是量子原理,他只接收特定波長的光,而且反應更快,也就是ISO比較大,所以可以縮小光圈。(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同一個鏡頭,可以有多檔光圈,絕對不能說大光圈鏡頭畫質就差。大多大光圈鏡頭都是頂級鏡頭,只要縮一到兩檔光圈,畫質完爆普通的小光圈鏡頭。但小口徑的鏡片,加工易,成本低,口徑越大,加工難度成幾何級數上升,由此帶來的是成本的暴漲。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10/doc-ihqfskcp4017155.shtml
殲11戰機機背安裝減速板 為何蘇35戰機卻沒有? 2019-02-05 新浪軍事
俄制蘇-27和國產殲-11戰機兩台發動機之間的機背上,都有一扇減速板,蘇-30以及美國的F-15等的減速板也是設置在同一位置上。其他戰機基本都擁有減速板設計的,不過設置位置不一樣,可能不容易注意到。
減速板顧名思義就是用來降低戰機飛行速度的板塊,能打開收起的蓋子主要作用便是減速。在平時減速板將閉合和機體緊密貼合,減少阻力。減速板外表面就是飛機流線型的一部分,因此一般情況下無法察覺到這個減速板的存在。在需要減速時才打開,迅速增加戰機迎風面的阻力,從而迅速減少戰機速度。減速板結構的存在可以説明戰機在空中快速減速,便於戰機以更小的半徑實施戰術轉彎,戰機降落時也需要用到減速板,可以明顯降低戰機速度,説明戰機更快的停下來。
值得注意的是,減速板的設置也是有嚴格要求的。需要在機體中軸線上佈置或是在機體兩邊左右對稱佈置。如果是不對稱佈置,在打開減速板很可能導致戰機飛行方向偏移,在降落時還有可能導致戰機無法對準跑道,甚至沖出跑道。
殲-10的減速板位置與F-16戰機相似,都設置在機身後部,呈現出十字形佈置的四片減速板,每片減速板體積較小,並不容易注意到。F-18艦載機的減速板設置在兩側邊條翼的上部。
如今隨著戰機設計技術的進步,減速板這種結構重量大,佔用機體空間較多的結構已經是越來越不方便了,不合時宜了。如今已經有新戰機取消了減速板,需要減速時,則使用飛控系統統一操作戰機的氣動面,來達到減速板的效果。
例如蘇-35可通過操縱垂尾上的氣動面差動來增大阻力,達到減速效果。而不需要在機背上安裝高大的減速板了。蘇-35戰機取消減速板後,明顯增加了一塊機背空間,這個空間可以用來搭載更多的燃油和設備,對戰機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作者署名:柯洛廖夫)
回應
殲-20,全動式,變換的“角度”特別“大”,就起到“減速板”的作用…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05/doc-ihqfskcp3183623.shtml
中國空對地導彈可從窗戶打進去 俄導彈卻只能炸整棟樓 2019-02-01 新浪軍事
俄蘇-34在敘利亞使用X-35反艦導彈對付恐怖分子,通過蘇-34機載光學轟炸瞄準吊艙發回的建築物被摧毀的畫面,目標被精准擊中。
X-35U多用途導彈是X-35反艦導彈的改進型,“U”是萬能、多用途的意思,該導彈的出口型號為X-35UE(英文為KH-35UE)。
X-35U是作為蘇-57五代機的武器系統研製的四種空對地導彈之一,能夠摧毀從小型登陸艇到航母的任何海上目標,以及地面目標:防禦工事、庫房、倉庫、甚至軍用裝備。該導彈不受雷達干擾和高射導彈壓制。
X-35的搭載平臺多樣化,包括戰機、直升機和岸基導彈系統。即可以在卡-27和卡-28型艦載直升機上使用,也可以在米格-29K、米格-29M,蘇30SM,蘇-34,以及伊爾-38和圖-142M”反潛機等飛機上使用。
X-35U具有可折疊的彈翼和縮短的進氣道,發射重量550公斤,戰鬥部145公斤,速度高亞音速0.88馬赫300米/秒,最大射程為260公里。X-35U最大的改進是安裝了一個雙模雷達導引頭,第一種工作模式是雷達主動制導,甚至能夠以雷達成像的方式,識別艦船、海上運輸設備,還包括石油貯存罐、港口目標、陸上裝甲車輛等,從而能夠打擊陸上目標。第二種是被動制導,通過接收和測量敵方艦船發出的雷達信號,來進行被動的跟蹤,直至命中目標。
X-35U的性能西方和中國的反艦導彈設計相似,例如中國鷹擊-83、法國AM-39飛魚和美國AGM-84魚叉,這些導彈的特徵都是小型導彈,高亞音速,掠海飛行。X-35的優勢是多用途,例如美國斯拉姆是以魚叉為基礎,中國的鷹擊88也是以鷹擊-83為基礎研製的,這些空對地導彈都採用渦噴動力,射程200公里左右。中美的專用空對地導彈特點是採用光學圖像制導,比雷達成像的X-35U的精度更高。例如中國KD88H採用了紅外熱成像圖像制導,技術水準與斯拉姆空對地導彈相當,精度可確保從目標的窗戶(精確到第幾個窗戶)打進去。而雷達制導的X-35U就只能轟炸整棟大樓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01/doc-ihrfqzka2897271.shtml
中國購俄蘇35性能如何:雷達探測能力僅為殲16的80% 2018-12-09 新浪軍事
Q1:你個側粉,先從全域高度簡單吹一下蘇-35吧!
A1:依靠具備向量推力控制功能的大推力發動機,以及飛控-結構綜合設計,蘇-35實現了全包線內“無憂慮”操縱,是目前空軍綜合機動性能最為出色的現役機型;
Q2:行了別吹了,你老實說,蘇-35的機載設備還有武器啥的,水準是不是不咋地?
A2:這個事兒您不能一巴掌打死嘛!N035E“雪豹”PESA雷達,是實用化機載PESA中的終極產品,性能特點鮮明,具備350千米以上的探測距離——不過這一模式需要預警機的支援才能更好發揮。
受原理限制,“雪豹”比殲-16的AESA有差距,例如前者的上視探測距離,僅略大於後者對同類目標的下視探測距離;對地/海工作模式也不如殲-16的雷達豐富。另外,受限於俄光學器件產業水準,其OLS-35前視光電雷達(IRST)的性能也遠不如殲-16同類設備;兩者機載電子偵察能力各有千秋,但蘇-35機載電子干擾設備在架構和工藝上較落後。如果殲-16的探測能力和電子戰能力均設為10分,那麼蘇-35則可對應打8.5分和8分。
在機載武器領域,RVV-SD(R-77改進出口型)和RVV-MD(R-73改進出口型)的性能堪稱平平無奇,落後於霹靂-15和霹靂-10;即使把傳說中的KS-172超遠端空對空導彈拿來出口,其性能也弱於殲-16配套的國產型號。
………
Q6:還是發動機好了,117S發動機咋樣?
A6:AL-41F1-S(117S)向量噴口渦扇發動機性能非常出色,最直觀的印象是,並沒有大改氣動佈局增升的蘇-35,在不開加力不開矢推時的起飛距離,就明顯短於其他側衛,加力起飛距離比蘇-27短了200多米。
117S發動機的向量噴口(噴口上下擺動的軸線與飛機法線呈33度角,以簡單輕便的結構,同時實現在水準和垂直方向上的推力控制)及其控制原理,是蘇-35超機動性的保證。正如部隊飛行員所說,“其超機動性和非常規的機動能力,在未來空戰中和近距格鬥中會發揮很大的優勢”。
…..
相關新聞
中國殲16明年產量或突破40架 裝備國產渦扇10改航發
回應
我就不明白了,蘇35不好,幹嘛花那麼多錢買?
中國看中蘇35發動機,大航程大載彈量,可借鑒作用!蘇35雷達落後中國一代!
殲-10B太行WS-10向量發動機
關於“三面陣”,大家可能還會有這樣一個疑問,側陣不可能做大探測性能有保證麼?確實,側視陣的口徑大約是主雷達的1/2。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距離大約與口徑成正比,因此在相同工作模式下,側視陣的探測距離是主陣的1/2。但這問題也不是無解,側視陣如果信號累積時間延長,就可以增加探測距離,例如信號累積延長至16倍,探測距離就可以跟主陣一樣,當然這也意味著同時間能處理的事情會降至1/16倍。例如,如果主陣可以追30個目標,那側陣如果也要追30個目標,距離減半,以近距戰鬥與預警來說也很夠用,而如果距離要一樣,能追蹤的目標就剩下2個。但三面加起來處理的目標數還是比一面多。
因此,不難看出“三面陣”雷達技術仍是一個足以影響現代空戰的頂級技術。值得注意的是,按照14所的描述,其研製的“三面陣”雖然不是世界上最先出現的,但是探測視野卻世界最廣。很顯然,目前中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技術已經實實在在的躋身世界頂級行列。(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蘇57是多部雷達組成的陣面,而珠海航展這部有源相控陣雷達雷達集成陣面,是一部雷達組成集成多個探測陣面,完全不能和中國珠海航展的這部雷達相比
57機頭也是一部雷達三個陣面啊,襟翼和機尾才是單獨的雷達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03/doc-ihnknmqw2949050.shtml
很顯然,認為“三面陣”無用的觀點是錯誤的,我們可以假設這樣幾個場景來體會一下:
例如我們前段時間頻繁進行“繞島巡航”,以我軍目前的水準及時掌握對方動態不是難事,但對方如果有人一直在後面跟著搞些動作,我們飛機本身的雷達如果探測角度夠大能“向後看”,無論是應急反應還是對於飛行員的信心都是一個極大的加成;
超視距作戰是現代空戰的主軸,中遠端空對空導彈雖然都宣稱“發射後不管”,但在雷達導引頭啟動前飛機火控雷達其實還是得照著對方給導彈指令修正。在這個導彈對射過程中,如果我方的探測視野廣,那麼就可以邊進入脫離狀態壓縮對方導彈攻擊包線,同時保持對目標照射提供指令修正,這樣戰場生存能力無疑能夠大大提升;再假如,如果敵我雙方正在進行空戰,我方戰機利用雙方速度向量重合跑到敵機正前方的雷達盲區,敵人因地雜波變瞎,而我方戰機卻能夠用側面天線探測對方並發起攻擊,那麼作戰靈活性就將大大提升。
既然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西方國家怎麼不搞呢?這其實是一個誤解,歐洲國家也在搞。
那麼歐洲國家是怎麼弄的呢?他們採取的解決方式是讓有源相控陣天線轉起來,這樣同樣能夠大大增加探測範圍。大家可能會認為,都啥年代了讓天線轉起來都是也好意思說?其實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因為在傳統天線基礎上還多了數以千計的T/R組件,重量大增,真要轉起來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因此,目前世界上也只有歐洲採用了機相掃有源相控陣作為戰機“廣角”解決方案。
中國造世界首款三面陣機載雷達亮相 視野提升超2倍 2018-11-06 新浪軍事
2018年珠海航展,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亮相的多款先進雷達系統。其中非一款極具創新意義、能向後看,具備國際領先水準的KLJ-7A“三面陣”廣角機載火控雷達。這也是國際上首次有此類產品展出。
據介紹,相比于傳統的機載雷達,KLJ-7A雷達視野提升超過2倍,KLJ-7A是採用有源相控陣技術的先進雷達,具備對空搜索,多目標跟蹤,空地和空海目標搜索與跟蹤,高分辨 SAR成像,地形回避和氣象等功能,著重優化了與空戰相關的相關功能,可同時攻擊多個目標,相比傳統雷達,它可以讓戰機的戰場感知能力得到幾何數一級的提升。
通過三面陣體制拓展角度範圍有很多的優勢,比如可以敏捷脫離,可以在大角度大機動狀態下可靠穩定的跟蹤目標和制導先進空對空導彈,獲得進攻和防禦兼備的戰術優勢,使得戰機戰術更為靈活,極大提高空戰對抗和戰機生存能力,可以擴大雷達的搜索範圍,可以彌補相控陣天線波束偏離法線造成的性能下降,可以正側視成像提升成像效果,可以提高抗干擾能力等。
相關新聞
中航工業研製出全球首款機載風冷有源相控陣雷達
回應
何時可以升級為水冷?
就是很多老機器裝不了水冷,導致不能更換新硬體,現在這個硬體出風冷的了,相比水冷不僅省略了部分配件,讓機體重量更輕,體積也更小,能直接放在老式機械掃描雷達的位置上,完成無損安裝和替換
我一個菜鳥 求大仙怎麼看出來三面陣機載雷達?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06/doc-ihmutuea7574349.shtml
中國新型三面陣機載雷達亮相珠海 或將裝備殲20 2018-11-06 新浪軍事
從14所的表述和發佈的圖片來看,這個“三面陣”應該是原前向機載火控雷達的延伸,在機首兩側也各安裝2面雷達天線。
一般的機械雷達與相控陣雷達的視野都是±60度,少數機械雷達可以到±90度。也就是說最多只能管前半球,無法兼顧後半球,這就是盲區,對戰機就是潛在危險。
關於“三面陣”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俄軍的蘇-57戰機就採用了類似技術。不過,或許是因為俄首先採用,西方國家又沒用,大家並不看好,有觀點就認為體系作戰你一個飛機要那麼多雷達幹什麼?
對於太行向量版噴管的偏轉,很多人認為只有最外面的一小段會偏轉,其實這個小段的確是運動幅度最大的,但實際上起向量作用的是內部噴管擴張段,它的擺動通過作動機構帶動了外面噴管尾部的偏轉。簡單說它有內外兩層結構,內層相對固定,但通過連杆推拉作用,帶動噴管尾端向各個方向擺動,從而獲得向量推力。
對於戰機的機動性,向量噴口的作用更大,不僅提高了格鬥中的亞音速機動,同樣在高空超音速機動下其貢獻值比舵面更巨,美國F22在1.6馬赫下能做出6G超載機動和向量噴管分不開,在稀薄空氣下僅靠舵面很難做到大超載機動。另外在超音速巡航中向量噴管的配平作用比鴨翼或尾翼更大、更靈活,還能減小阻力,同時利於隱身,殲20鴨翼據說採用了全複材透波材料,但是對整體隱身性還是有影響。太行版向量噴管的成熟,意味著WS-15大推也快了,殲20完全版可以期待了,我國航發技術即將全面迎來黎明時分,而中推WS-19後續也有望加裝噴管,那時的殲31也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作者署名:007防務)
回應
好一個落葉飄/眼鏡蛇
哈哈,開始瞧不起人家了,眼鏡蛇動作是誰創造的呢……
俄羅斯的東西這麼多年了也沒什麼進步,被瞧不起很正常
比俄美歐在發動機上還差很遠,仍要努力啊!
扯吧,向量推力發動機你看這個世界有幾個國家有?除了美俄,歐洲都不行。反正在你們這些人的心裡潛意識就認為中國不如歐美,即使有一天中國在技術上全面超過歐美了,你們也不會承認因為那是你們心中的精神支柱,支柱一倒你就成了行屍走肉。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1-06/doc-ihmutuea7382837.shtml
俄火箭發動機生產商:正和中國洽談出口RD180發動機
2018-11-06珠海航展正式開幕,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在航展現場佈置了一片不小的展臺展示其生產的RD-180、RD-171航太發動機、空間站、火箭等產品的縮比模型以及火箭發射場沙盤等。在展位上的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總經理伊戈爾•阿爾布佐夫接受了環球網記者的專訪。
回應
人家當年可是傾全國之力研究出來的。
2021年國產500噸級就出來的,再不賣就真買不了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11-06/doc-ihnknmqx6880392.shtml
我向量版殲10B秀極低速通場 蘇35裝備117S航發已落伍
托2018-11-06航展的福,太行向量版殲10B表演了極低速大攻角通場拉煙,關於我兔這款向量發動機,有人又開始給它找爹了,說是抄襲俄羅斯蘇35的117S,真的是這樣嗎?
蘇35的117S向量噴管,不能全向擺動,只能單向偏轉,它通過內部的球面環結構實現偏轉,導致發動機後端很長,噴管重量和轉動慣量都更大,且不具備隱身能力,屬於上一代了。而蘇57的產品30作動機構過於複雜,且不緊致,稀裡嘩啦的,沒有太行向量版精巧和隱身效果好。
更早的歐洲EJ200向量驗證噴管,後來的俄產品30和我國的太行向量版,三者無一例外都是採用了內部作動機構擺動來帶動外部偏轉,偏轉幅度大,結構重量小,且利於隱身,原理和結構上都大差不差,是技術上的殊途同歸。
我們研製三元向量噴管的時間並不比產品30晚,況且高度保密的東西,抄襲有那麼容易嗎?動不動就說抄襲、模仿、山寨、逆向工程,實在不負責任。別人在發展,我們也沒閑著,更多是只做不說,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今天太行向量版的成熟,是多年的艱辛和汗水的收穫。
中國引進蘇35是對俄戰機摸底 但一關鍵系統令人失望 2018-09-04 觀察者網
中國引進蘇-35戰鬥機,現在來看很大程度上的考慮是對俄戰鬥機領域的進展摸底。蘇-35進入中國空軍服役以來,其飛行性能,尤其是向量推進與飛控系統的完美融合,令中國飛行員讚歎不已;但同時其電子系統的現代化程度,卻已無法滿足解放軍對於三代半戰鬥機的期望,不過這一情況倒也並不出乎解放軍的意外。事實上,早在展開蘇-35引進談判的時候,中方就曾提出要求給飛機安裝中國製造的電子系統,以融入解放軍空軍作戰體系,雙方為此進行了長時間艱難的談判。交付前,有俄方專家撰文稱,由於更換電子系統將需要太長的測試時間,趕不上交付的時間表,因此最終決定向中國交付的首批飛機將和俄軍自用型的設備完全一樣——事實上首批4架飛機是原本為俄羅斯空天軍生產的。而後面的兩批20架蘇-35,據稱進行了一些局部修改,如將其導航系統改為能接收北斗衛星信號。據稱還可能採用中國空軍的新型頭盔瞄準具等。但總體來說,其電子系統並沒有大幅度的改進。
雖然蘇-35電子系統不大可能讓已經擁有多型三代半、四代戰鬥機的部隊感到驚豔,但中國空軍採購的蘇-35是“對空套件”,相關武器裝備主要強調對空作戰能力,包括俄羅斯KS-172超遠端空對空導彈、R-77-1新型中程空對空導彈,R-74新型格鬥導彈等。儘管解放軍自身裝備的導彈中,這些導彈都有功能對應的型號,如霹靂-10、霹靂-15、霹靂-1X,但採購俄制導彈,至少有助於瞭解俄空對空導彈研製領域的最新進展,評估其新概念和想法的價值。
相關新聞
殲20國產航發鋸齒噴口曝光 15片擴斂片清晰可見:如果性能參數以及軸對稱向量推力噴管雙雙能滿足軍方的需求。那大家不用去羡慕F22、蘇57甚至蘇35了。
回應
這麼看來,24架su35將成為中國引進俄國戰鬥機的結尾曲,整機引進將成為中國空軍史上的絕唱。
別得便宜賣乖了,買人家SU35,不就是為了發動機麼,如今發動機到手,又返回頭說人家電子設備差.
拓展視野,開闊思路,取長補短,提升自己都要有好處。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9-04/doc-ihiixyeu3136709.shtml
中國接收蘇35後發現其軟肋 雷達太差被國產戰機壓制 2018-08-27觀察者網 席亞洲
蘇-35在解放軍部隊剛剛接收的時候,曾經因為駕駛它的都是以前開蘇-27SK的飛行員,對其評價非常高,認為什麼什麼都好,包括航電也有改進。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所有人的觀點都有所改變。尤其是,雖然因為該機的一些輔助設備仍不能符合參加“金頭盔”等比賽的需求,該機只能與友鄰部隊的殲-10C等我軍的三代半戰鬥機進行一些研究性質的“對練”……但已經非常明顯的顯示出,蘇-35的航電設備在實戰對抗條件下,並沒有什麼優勢,反而是經常處於被欺負的境地。尤其是電子對抗方面,採用無源陣雷達的蘇-35面對使用有源陣的殲-10C,基本上只有被壓制的份。
蘇-35都這樣了,蘇-27SM3、蘇-27SM、蘇-30SM等這些電子設備和蘇-35比都還差一截的飛機就更是……現在回想起來,當年中國堅持在國產殲-11系列飛機上採用我國自行研製的新型電子設備,實在是高瞻遠矚了。有飛行員甚至表示,將殲-16的航電設備裝上蘇-35,或許才能真正徹底提高蘇-35的作戰能力。雖然蘇-57號稱擁有全新的電子設備,但僅僅從俄羅斯在航展上拿出來的產品的集成化程度等方面來看——那還真是差得遠了。又不隱身,航電又差點意思,最重要的,國家錢又緊張……蘇-57終於“涼了”也容易理解。
…
回應
被吹了這麼久的su35,這篇文章是唯一敢說真話的
反正中國買SU35也不是為了雷達,而是為了發動機,雷達差再換就是了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8-27/doc-ihifuvph5969852.shtml
俄喜獲紅外熱成像設備:美剛卡脖子中國就雪中送炭 2018-08-27 環球時報
俄羅斯“軍隊-2018”國際軍事技術論壇於21日至26日在莫斯科州庫賓卡舉行。活動期間共展出超過2.6萬件武器和軍事裝備。
中國在這次論壇上展示了火箭炮系統、坦克、防空系統、反坦克武器等裝備。”首次參加這一論壇的中國艾睿光電科技代表表示,西方制裁禁止向俄出口技術,這為中國產品創造了新機遇。 “我們是紅外熱成像領域企業,就紅外成像技術而言,俄羅斯是依賴進口的。以前只有法國、美國、以色列等國家能夠生產,近幾年,中國公司已經取得突破,而且性能不亞於西方國家產品,我們認為,中俄關係發展良好,俄也會傾向於從中國購買這類產品。”
回應
歐美禁運幾十年了對中國,好奇晶片哪裡來的?
軍用專用晶片自己是可以生產的
總而言之,這部L波段襟翼AESA,用來探測對手隱身飛機可能勉為其難,充其量作為補盲大致測向手段,其真正的亮點還是對IFF、通信、資料鏈系統的偵查接收以及干擾能力!
相對于機頭雷達有限的視角(一般為120度),襟翼和機頭兩側都是可利用的空間,合理利用這些空間,將會獲得更為全向,無死角的感測器探測感知範圍。所以其實不僅僅毛子在想辦法利用襟翼這個位置,美帝也是如此。F22,F35的襟翼部分也放置了不少電子戰天線,用於被動測向定位或者說是EW的接收偵查。
但是毛子應該算是第一家用上襟翼AESA技術的,其基本思路是值得思考和學習的。未來可以利用更加緊湊高效的TR元件,進一步縮小襟翼雷達體積重量並提升功率容量,做大陣列,從12單元變為24單元等等,增加系統靈敏度和功率孔徑積(當然還得提升發電機的供電功率),能夠進一步增加襟翼雷達的作用距離,獲得更好的探測與電子戰效果,實現真正的多功能雷達系統,兼顧探測感知和電子戰!
我們的殲20呢?(作者署名:浩漢防務論壇)
回應
就毛熊那電子技術水準光靠嘴就能把牛吹上天!
得了吧,毛子TR模組元件都得成批成批的從中國購買。蘇57上不少電子設備零件也是中國賣給它的,你要說機動性比J20強還說的過去,航電系統小編你就別蒙新軍迷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6-06/doc-ihcqccip4825435.shtml
隱身飛機的rcs在l波段,小編個人認為一般來說會比x波段高1各數量級左右,即此時為0.1平米。不過給點面子,乾脆給個1平米吧。
對於F22/F35,此時rcs為1平米。探測距離為30km,凝視模式下為40km左右。
實在是慘不忍睹,不妨再多給點buff。首先,把系統損耗降低成5db(白日夢?),單元峰值功率增加5倍,即單機翼峰值功率由2.4kw變成12kw(整機耗電量增加了相當一部分啊,先不考慮這現不現實)。此時的探測距離為60km,凝視模式為80km左右。在如此不切實際的情況下,探測距離大概是這樣。
就是說L波段襟翼雷達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距離不會超過80km。實際上很可能僅40km不到。
最後是結論,L波段雖然在反隱身性能上具有理論上的優勢,但是在機翼上的線陣經過計算,探測距離相對於x波段機頭雷達存在相當劣勢。這還不考慮L波段線陣無法有效測高,角度解析度差等等不利因素。因此小編認為L波段AESA線陣的意義可能就是個大號IFF,說反隱身的話,可能最多就是邊緣大角度補盲一類的。這麼說感覺都有點牽強。小編的模型和剪水鸌給的有很大區別,但是結果卻較為一致,就是都不如機頭雷達。再次聲明,以上模型是個簡化版的模型,很多因素並沒有考慮進去,但是相信即便如此,也能夠反映一些問題吧。
那麼問題來了,毛子把這貨裝上去是為了啥呢?看隱身機還不如機頭雷達給力,那還能幹啥?其實也很好理解。大家注意這雷達波段,是L波段,這個波段一般用於IFF、資料鏈等用途(LINK16資料鏈即工作在這個頻段附近),毛子用這貨除了可以給自己做iff用,還可以截獲對手iff以及資料鏈信號啊!而且在襟翼位置利用較為可觀的天線尺寸,做到了普通iff天線達不到的增益值,相當於提高了偵查接收的靈敏度。對於敵方的非隱身飛機,這樣做增加了對其資料鏈等信號的截獲能力;對於隱身飛機,因為一般會採取低概率截獲(lpi)技術,一般情況較難以截獲其資料鏈信號,L波段襟翼AESA則可以用高靈敏度的接收系統嘗試去破解這個難題。當然,L波段的AESA也可充當電子戰系統用途,雖然只能覆蓋L波段裡一點頻率,但是可以充分發揮aesa的高性能優勢,去干擾對方iff、通信、資料鏈系統。
俄蘇57多動能雷達性能出眾可進行電子戰 超越我殲20 2018-06-06新浪軍事
小編之前看到剪水鸌寫的一篇分析蘇35用L波段探測隱身飛機性能的文章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先簡單說說小編的看法,這篇文章分析過程有沒有漏洞呢,當然有。他再一次引用了靠譜博士的那個論文,實際上那個論文對各四代的rcs演算法本身並不準確,得到的RCS可信度自然就不高。儘管文章有漏洞,但是最後的結果認為L波段襟翼雷達對隱身飛機的探測範圍不如機頭X波段雷達。這激發了小編的好奇心,於是準備自己建立一個模型來看看是不是這樣。下面是小編的簡單分析計算流程。
先簡單建立一個脈衝雷達模型,根據雷達方程推算威力範圍。為了方便起見,公式就選用基本的經典公式,代入發射機功率、天線增益、rcs,系統損耗、雜訊等等參數進行計算。
先看雪豹E。參數設定為,波長以10ghz為准,就是3cm波,系統總損耗13dB,天線增益38dB,峰值功率20kw。以上參數可以微調,但盡可能和毛子官方資料一致(比如峰值功率)。目標rcs可以變化,探測概率定為90%,虛警概率定為10^(-6)。
1、對於rcs為3平米的典型戰機目標探測距離為280km,切換成窄視角範圍,多積累波束(為普通搜索模式的10倍積累時間),即所謂凝視模式時,有400km的探測距離。
2、對於rcs為0.01平米的隱身目標進行探測時,探測距離為67km,凝視模式為97km。小編認為這兩個和其官方口徑較為一致,所以沿用這個模型對後續進行分析。
對於諸如F22 F35一類隱身目標,剪水鸌認為他們的迎頭rcs在0.001這個量級,這點小編不認同。國內參考資料多認為這兩者rcs在0.02~0.06平米這個範圍內,小編個人傾向國內資料,所以這裡對這類隱身目標迎頭rcs乾脆取個0.01平米吧。(RCS具體多少這裡不是重點,不作詳細討論)。所以根據之前的模型,雪豹E對0.01平米目標的迎頭探測距離在60-100km這個範圍內。
下面看看L波段襟翼雷達的資料。(關於這個l波段襟翼雷達,小編的資料比較匱乏,儘量選取能查到的俄羅斯設計所官方給出資料)。
工作頻率取為1.2GHz,波長是25cm。機翼一側是個12單元的線陣(AESA),這裡小編對該雷達盡可能高估優化。天線增益按口徑效率100%計算,為15dB左右。每個單元峰值功率為200w(根據官方宣傳值)。系統損耗為7dB(薩德的系統損耗在8dB左右,這裡小編給L波段雷達一個更低的值,buff一下)。
想當年中國空軍與國內軍工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解決了引進的蘇-30MKK/MK2使用國產PL-12等空空導彈,甚至國產KD-88、YJ-83K等空面導彈問題,如今怎麼反而對這個問題不在乎了呢?所以只能得出一個比較合理的結論,就是引進蘇-35並不是純粹的軍購問題。雙方接觸之初,還處於中殲-20、殲-16、殲-10B/C等沒搞定的時候,那時中國空軍可能確實想大量採購蘇-35。如今,則未必了。
中國空軍開始有購買蘇-35的想法,可能早於2006年之前,那時殲-10A才剛裝備部隊兩年,殲-11B的發動機也還處於問題不少、尚未成熟時期。結果蘇-35戰機的研發一拖再拖,拖過了殲-20首飛的2011年,拖過了殲-10B裝備部隊的2014年,一直拖到殲-20開始小批量交付的2016年。甚至殲-20還比蘇-35早了約1個月加入中國空軍。
有了這樣的底氣,中國空軍才會在2016年的時候接受了俄方不提供機載武器火控系統硬件、軟件接口的條件。也因為這一情況,說明空軍就算接下來行使了那24架蘇-35的優先購買權,未來蘇-35的總數量也不會多到哪裡去。這個情況有點類似中國海軍採購24架蘇-30MK2的事情。自2004年蘇-30MK2到貨後,俄媒體一直報導中國還會採購24架。現在看來顯然是謠傳。
如果多深入了解一下中國航空軍工近年來的飛速發展和進步,再回想一下當初不提供機載武器軟硬件接口的條件,不知蘇-35生產廠家未來會不會非常後悔?如果當初答應了這個條件,蘇-35可以比較方便的掛載和使用中國產的多種空空導彈,甚至空面(對地、對海)精確制導武器,而且也能更好地融入中國空軍作戰指揮體系,是不是就能更多地將這款戰機賣到中國?
雖說假設已沒有意義,不過這件事情也從側面表明,我國航空軍工已越來越能跟上空軍戰鬥力提升的步伐。如果再在航空發動機上獲得決定性成功,那可能中國空軍再進口戰鬥機的想法就會徹底消失了。
回應
SU35也就是發動機和雷達最讓PLA看重,其他的雖然也蠻厲害的,但是比中國自己的強不了多少。某些部分還不如中國自己的。
它的無源相控陣雷達咱還真看不上
他國的優秀裝備,能買到就買少量,不管是參考還是試驗還是別的,都是不錯的,並不一定是本國不行。沒有人知道中俄未來會不會有衝突,提前了解未雨綢繆不是壞事。而且才買24架,甚至不排除政治外交交易。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26/doc-ifyqzcxf6916455.shtml
中國購俄蘇35戰機無法完成界面漢化工作將不再採購2018.1.26新浪軍事
最快在今年之內,俄羅斯廠家將向中國空軍交付剩餘10架蘇-3,所有24架飛機將全部到位。兩年前中俄雙方簽訂蘇-35購買合同時,俄媒體曾報導中國在確定購買24架之餘,還保留了另外24架的優先購買權。不過時至今日,並沒有一點中國續購蘇-35的消息傳出。反而是與蘇-35有直接競爭關係的殲-11D,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至少有5架原型機在密集試飛。難道中國真的不會再購買蘇-35了?其實在當初簽訂購買合同時,中國曾同意了俄方的一個小條款,或許,某些伏筆在那時已隱隱埋下。
俄蘇-35設計方曾透露,中國空軍對購買蘇35提出了三點改裝要求,分別是:更換北斗導航系統、更換解放軍敵我識別裝置以及界面漢化工作。俄後來對媒體表示,廠方花了整整一年時間,也搞不定三點要求中的漢化這一項。在實際改裝過程中,發現成效並不好,蘇-35液晶顯示器上所呈現的漢語指令並不清楚,字樣太小也太模糊,以致根本難以閱讀。雖然還可以擴大顯示器的尺寸來解決問題,但這樣一來就要徹底改造駕駛艙,將直接延誤交機時間。
因此,中國空軍最終同意只改裝兩項內容,最後一項無需再進行。而連帶出現的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俄方不提供蘇-35的機載武器接口相關數據和軟件。這算是俄出口武器的慣例,中國空軍也同意了這個“小條款”,並經雙方協商體現在合同中。這絕不是說改裝武器掛載、發射設備和程序不重要,相反,能不能使用國產導彈武器,對空軍蘇-35來說太重要了。
時至今日,中國機載導彈武器、戰機綜合航電系統、機載數據鏈、處理器等技術水平,已大多超過俄。蘇-35不能使用我國國產新一代空空導彈PL-15、PL-10,或是現役改進型PL-12B等,只能使用俄式RVV-SD/R-77-1主動雷達製導中距空空導彈等武器,空戰能力距離中國空軍要求是會有距離的。
誰還敢質疑我國產發動機殲20也採用推力矢量控制技術2018.1.12新浪軍事
已經公開展示的中國航空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作為世界重要的軍工大國,在推力矢量發動機這樣的能夠很好的提高飛機性能的航空發動機技術的研製方面,中國也一直很上心。自蘇35進入中國的消息傳出的那天起,很多人就以為中國之所以在殲20已經基本成熟的情況下還堅持進口蘇35,目的就是為了仿製117S發動機的推力矢量技術,但是事實上中國的相關推力矢量發動機技術早已經在發展中,且技術成果在去年就有公開展示。
普通航空發動機提供的推力方向是固定的,和飛機的縱向中心重合或呈一固定夾角,而矢量推力發動機可將推力方向做垂直或水平調整,這樣做好處很多,如可使飛機起降滑跑距離更短,可使飛機機動性更突出,在失速狀態可給飛機一個有效的控制能力,調整推力方向可使飛機在阻力最小的迎角下巡航以增大航程等。
除了大家熟知的推力矢量技術可以很好的提高飛機的機動性能之外,戰鬥機採用推力矢量控制技術後可顯著提高戰鬥機的機動性和垂直、短距起飛等技、戰術性能。飛機就能以更大的仰角、更短的時間、更少的燃油、更快的速度以爬上更高的高空,獲得更遠的航程,給飛行員更大的自由,更難失速墜毀,但對飛行員來說會更有挑戰。
在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的研製方面,美俄無疑是當今世界的霸主,美軍F22為代表的五代機、俄羅斯蘇57隱身五代機甚至蘇35和蘇30那樣的典型四代機都應用了該技術,至今為止,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除了僅有的一次公開展示之外,公開的信息並不多,雖然中國航空發動機推力矢量技術水平的具體發展階段尚不得而知,但根據相關知情人士的爆料信息,中國推力矢量發動機技術已經達到了應用的技術標準,殲20戰機標配的WS15峨嵋發動機也採用該技術。(作者署名:利刃)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1-12/doc-ifyqqieu6006201.shtml
蘇35整個航電配置來看,雖然強調探測,但是很忽視敵我識別,敵我識別屬於非常初級的階段,也沒有任何非合作識別手段,實際上超視距攻擊能力並不會因為雷達探測能力提高有所提高,然後航電的被動體系水平仍然很低,缺乏先進的雷達告警系統,告警顯示仍然原始,雷達告警系統還是數字處理能力低下,不能判斷出雷達的型號,而中國出口的老爺機殲7的雷達告警就能準確的報出威脅雷達的型號了,電子乾擾只有電子自衛,還是原來的老的對X波段測角干擾的兩個吊艙,只是改善了算法和重複頻率,開干擾好像可以選擇避開自己的雷達頻率了,不像以前先乾擾了自己的,再乾擾別人的,而陣風戰鬥機的干擾系統很先進,可以針對不同的雷達信號採取不同的干擾策略,經過多次演習證明,非常強悍給力,不像俄那種傳統的粗暴拼功率。
蘇35戰鬥機採用了大屏幕顯示器,但是信息化程度還是不夠,信息融合差
現在對比看來,蘇35和陣風航電比較,除了雷達個頭大探測遠點,別的幾乎都是劣勢,而俄羅斯的空對空導彈R73和R77經過30年多年,很少升級,面對陣風先進的流星和米卡導彈,沒有多少優勢可言。
現代空戰,敵我識別是最大的攔路虎,空中充滿了各種目標軍用民用敵我混雜,看得清比看得遠更重要
實際上,蘇35航電,差陣風幾乎半個到一個等級,而這也是陣風賣的貴的主要原因,需要做進一步升級優化才能勉強匹敵,尤其是航電多傳感器信息融合,而俄羅斯傳統悲劇的光電技術和航電技術,讓這一切都變得很虛幻。(作者署名:大水)
回應
終於看到實事求是的好文章了,不迎合驢一樣的軍盲!
因為胡亂寫的東西太有爭議性被罵了很多次。現在連名字都不敢署了?
蘇35有那麼落後嗎?作者以為中國的軍隊是傻瓜嗎?買這麼一款戰機竟然這麼落後,竟然比印度的智商還低?我看是作者的智商有問題吧?
作者有點胡說八道了,誰說印度不買,印度最近也要買蘇35,以前不買是因為蘇35還沒有完全研製成功。
現代化空戰靠的是體系聯合作戰而不是哪一款先進戰機,而體系聯合作戰,中國空軍為什麼那麼喜歡蘇27系列的雙發重型殲擊機,主要是載彈量,如果是爭奪制空權,蘇35起飛時完全可以不掛載附加油箱,完全可以搭載10枚霹靂15中遠距空空攔截導彈和4枚霹靂10近距格鬥導彈及新型多功能電子吊艙這共掛滿15個掛架,這就意味著我空軍起飛一個架次的戰機就相當於對方起飛2個架次的飛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22/doc-ifypxrpp3298395.shtml
現在問題來了,難道那麼多國家都對毛熊有成見,飛機便宜好用都惡意打壓?這個因素,也不能完全排除,但是技術方面來說蘇35還是有很多短板的。
從指標來說,蘇35才是真正意義完全版本的蘇27,實現了40年前的夢想
現在蘇35和陣風,做飛行表演時候的機動性差不多,看不出多少本質的差異來,由於推力矢量技術的應用很大成都彌補了蘇27原始雙發動機吊艙寬間距設計和單薄的後掠翼機翼滾轉和盤旋的弱項,加上發動機性能有所提高,最大推力增加了2噸,飛機的加速性能進一步提高,據說無外掛時候可以在1.1-1.2倍超音速巡航,這一點和陣風也很類似。
平台機動性差距不大,剩下就看航電水平,說起航電來,很多人想到的就是蘇35機頭那個1.2米的無源相控陣大雷達,號稱400公里外發現敵機,還有類似F35的密布機身的光電告警設備,以及比較神奇的機翼襟翼雷達。
SU35這個航電,簡單來說,還是設計蘇27時的思路,對探測能力的極度不信任,所以它搞出多套系統進行探測,機頭大雷達,機頭紅外系統IRST,襟翼雷達,但是這些探測系統各干各的,沒有數據融合,相互間因為是安全備份關係,也就各自不相干,簡單的說就是這三套系統探測的目標不會給你顯示在同一個顯示器上,而陣風的雷達,電子戰和光電都可以在一個屏幕上同時顯示目標情況,而且光電還帶了高清功能,幾乎和雷達探測距離同步,雷達看到目標的同時,光電也可以給一個高清圖像進行識別,這種非合作識別模式,非常先進給力,和F35一個水平,也是我國殲20的一個亮點。
蘇35航電數據沒有傳感器融合,最終結果就是,你要看誰的信號,主雷達的,機翼雷達的,機頭光電的,機身光電的,飛行員必須手動按7,8個按鈕來回切換,然後不停的計算,真是很費勁,而陣風的不需要那麼麻煩,直接可以看到。
另外那個襟翼雷達,一個是工作在L波段,另外一個只有一條線陣天線,雷達波束成型的話只能形成一個垂直機翼的很寬的扇形波束,這種波束掃描對於空中雷達來說地雜波太多了,而且探測距離也不大可能遠,最大的可能還是導彈逼近的探測,和定向的保密通訊的天線,結合光學系統,作為導彈告警系統比較合理。
蘇35的襟翼雷達,實際上來說,由於尺寸限制,指標一般,用途不是很廣,移植了蘇57戰鬥機蘇設備
中國蘇35對抗印度陣風結果如何:除探測距離外無優勢2017.12.22新浪軍事
陣風戰鬥機是法國達索公司花費30年開發的先進戰鬥機,爬升快加速快,機動性好,航電先進,操縱靈活,座艙設備使用舒服在三代半機裡面幾乎一枝獨秀,好評如潮,在世界各國戰鬥機招標中屢屢獲得排名第一,但是因為價格的問題,屢屢失敗,比如瑞士,韓國,新加坡都是。
陣風戰鬥機有顏值有內涵,是最近10多年多次國家戰鬥機競標的必勝客,但是價格太高,多次失敗收場
而蘇35是俄羅斯最近30年花了很多錢砸出來的最終一個精裝豪華完整版蘇27,大幅度加強結構,克服了原先蘇27的軟骨病,基本完美解決了三代機最重要的誇音速空戰區域,過載嚴重下降2.5g的問題,而且設計變本加厲,擴大機頭直徑,加大了脊背油箱,垂尾內增加了油箱,總內油增加到12噸,內油容量和航程繼續佔據世界戰鬥機航程排行榜首位(殲20內油和航程還在保密,暫時不列入成績,估計以後公開會給大家一個驚喜)。
蘇35,發動機和飛控做了加強,飛行表演更精彩
蘇35飛控系統採用了先進全權限數字化飛控,替代原來落後保守的俯仰模擬式飛控和橫測向機械飛控的混合體設計,飛機操縱性能有所提高,原始蘇27為了防止過快抬頭的笨拙設計,做了一定放鬆,抬頭更快一些了,而且最最牛的是,蘇35採用了推力矢量技術,能表演眼花繚亂的各種機動性能,在珠海航展上收穫了一大波粉絲的愛。
我國最近買了24架蘇35,部署在南方,而且還有可能繼續購買的趨勢,以此同時,印度經過多輪評測終於選定從法國購買36架陣風。
陣風破天荒的採用雙發設計,彌補了40年單發幻影戰鬥機在爬升和加速的不足,外加陣風的先進航電和武器,對於我國的殲10和殲11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只有出動殲20才能輕鬆拿下。
現在問題就來了,讀者腦洞大開,希望在不出動殲20這個作弊大殺器的前提下,讓我國買來的最強戰鬥機蘇35和神牛的最牛戰鬥機陣風打一架如何,看看勝負歸宿誰家?
當然,這個問題其實早有答案,答案何在,最近10多年世界各國戰鬥機招標,有多次蘇35和陣風同台亮相的機會,比如韓國和新加坡,印度,在這些戰鬥機招標中,蘇35幾乎都是第一輪就被淘汰的選手,而陣風幾乎都是每次競標的王者,幾乎每次都因為價格和保護費問題,得分不得獎。
接著是飛機以坡度爬升,在高點時劇烈調頭,大約是4秒,波戈丹表示,這動作能用在重複攻擊目標。
再來是飛機不在垂直面或水平面盤旋,而是在傾斜平面盤旋。蘇-35在過程中切換到超大攻角滾轉,也就是飛機的指向繞著飛行方向滾動,這是有實戰價值的。波戈丹說,例如盤旋中飛機遭遇對手,他就可以用這個方法迅速改變指向,搜尋並摧毀敵機。
接著飛機進行大法輪機動,在極短的時間以極大攻角實現360度筋斗,過程中飛機幾乎停留在原地,在幾分之一秒內飛機機尾朝前,有負的重力負荷。
再來是“落葉飄”動作,飛機先垂直鑽升,到頂端時翻個筋斗,然後機腹朝下以90度攻角落下,過程中進行可控水平螺旋,可隨時改出。表演時,飛機的高度約是300米。
後來又做了一個高攻角滾轉,並且幾乎維持靜止,維持在70度攻角與70千米/小時。
接著以200千米/小時進行迴轉,這對專家來說是有指標性的:大攻角、低空,而飛機卻仍穩定可控。再來是750千米/小時下進行9G迴旋。
接著是改良過的尾衝,蘇-27與米格-29做尾衝時,是先垂直爬升,到最高點時機尾朝下掉落,之後再改出。而蘇-35到最高點時打開後燃器讓飛機維持在最高點。
然後飛機以70度攻角逐步加速到350~400千米/小時後,在2秒內完成超大攻角迴轉。接著進行“空間迴旋”,即先朝一個方向進行7G迴旋,然後以約100千米/小時、60度攻角朝反方向改出,高度約是600米,飛機完美的可控,接著降落。
可以說,這就是蘇-35幾乎所有場合表演的“套路”,雖然會受具體氣象條件的影響,但萬變不離其宗。
需要指出的是,俄溫度範圍很大,冷的時候-40度,熱的時候會+40度,印度常常會將蘇霍伊戰機出現意外歸咎於“水土不服”,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蘇35所謂超機動都是在低速段做出來的,以損失能量為代價的所謂超機動和自殺有什麼區別?
現代空空導彈過載是40-50G,蘇35的過載是9G,如果被空空導彈鎖定,也沒有逃生的機會。現代戰機航電落後的話,一切都是白忙活。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1-26/doc-ifypceiq2753996.shtml
蘇35航展表演被諷花拳繡腿被中國蘇35教官這樣駁斥2017.11.26新浪軍事
在上週舉辦的迪拜航展上,俄羅斯的蘇-35戰鬥機第3次走出國門前往國際航展展示,意圖打動潛在客戶。值得注意的是,全部3次出國執飛表演任務的都是俄功勳試飛員波戈丹,他作為蘇-35的首飛試飛員見證了蘇-35的成長,可以說是最了解蘇-35的人之一。據報導,去年中國蘇-35的種子飛行員前往俄受訓時,波戈丹就作為教官參與了教授工作。
迪拜航展期間,波戈丹接受俄塔社採訪,詳細介紹了蘇-35的超機動表演,並講述背後的一些故事,採訪頗具參考價值。今天,北國防務(微信ID:sinorusdef)就將部分內容編譯供大家參考。
一提到蘇-35的表演,很多人第一反應當然就是“花架子”、“繡花枕頭”。那麼這些表演真的一無是處?特技飛行在實戰中有意義嗎?波戈丹指出,在專家眼中特技飛行是非常有指標性的,因為飛行表演是在低空或超低空,在這種限制下能有出色的可控性,表示飛機很安全,這對飛行員來說相當重要。此外,這些特技動作在戰鬥中相當重要,飛機能損失速度,指向空間中任何位置、維持任何攻角,而且還維持可控。
蘇-35的出色機動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發動機的矢量推力技術,那這個矢量推力是否需要特殊的控制系統嗎?據波戈丹表示,不需要,飛機自己會控制矢量推力。唯一特殊的是飛機有超機動模式,在該模式下會取消攻角限制,飛機可以飛到±180度攻角。
通過視頻或者現場觀看,很多人對蘇-35的表演應該都有印象。但具體有什麼門道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楚,波戈丹挑重點對整個路數作了介紹:
首先是短場起飛,蘇-35在3~4秒內就由靜止加速到170千米/小時然後起飛,起飛距離只有約300米,這麼短的起飛距離可以在受損跑道上起飛。
起飛後幾乎垂直爬升到頂端后調頭,向下飛到原來位置,軌跡呈現長橢圓形。波戈丹強調,這個動作展現飛機高超的推重比,而且蘇-35連續做兩次,沒有損失速度。波戈丹,認為除了蘇霍伊戰機鮮有其它能辦到。
殲20列裝開始大批量生產中國靠一科技能年產四個團2017.10.14新浪軍事
日前,國防部證實了殲-20的試飛行程十分順利,目前已正式列裝空軍,雖然不知道這次具體列裝了多少架,但對於我國空軍是一個歷史性時刻。殲-20列裝也充分說明了中國開始打算量產,究竟年產量有多少架,同樣是軍迷們想關注的話題。
然而,殲20的生產線是採用了中國一項先進黑科技“脈動生產線”,所謂的脈動生產線其實就是一種非常先進的生產飛機的方式,按照特定的節拍,使飛機在生產線上以固有的節拍移到五個操作站位,有效節省每道工序間的消耗時間,提高飛機裝配的效率與質量。說白點就是類似生產汽車流水線一樣。
隨著殲-20已列裝我國空軍,量產型殲-20的數量逐步增大,目前中國面臨急需更多的發動機,然而引進俄製AL-31系列發動機的產量再也滿足不了殲20的生產需求。幸虧中國早已未雨綢繆,自主研發匹配殲20國產發動機。殲-20換裝國發試飛照片就是一個佐證。
中國終於迎來了一款可以匹配殲20的國產發動機,同時也昭示著中國已擺脫俄製AL-31的依賴與製約,據專家分析認為,一條“脈動生產線”開足馬力生產1年至少可以生產出24架殲-20,四條同時生產1年可以產出96架等於四個飛行團編制。
值得關注的是,有媒體報導,俄突然鬆口主動解開對中國發動機領域的封鎖,並同意出口400台發動機給中國。雖然殲-20換國發試飛,但目前國產渦扇發動機並未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此時對於俄就是一個機會可以大量出售發動機,不然以後就再也沒了機會。(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14/doc-ifymvuys9675820.shtml
俄羅斯或將看家寶貝出售中國助殲20全面超越F-22 2017.10.14新浪軍事
媒體首次報導俄羅斯會出售中國AL-41發動機的消息,此前在2013年中國採購蘇-35戰鬥機之際就有國外媒體分析認為中國是看重蘇-35安裝的AL-41,這些隨蘇-35一起交付中國的AL-41將會裝配到殲-20上。對此俄航空工業界最高級別的官員明確表示:這不可能。中國若要獲得更多的AL-41,那隻能購買更多的蘇-35。
如果真如俄羅斯軍事專家所言,俄羅斯出售這款先進的發動機給中國,對中國的幫助將會非常大,殲-20將會立馬安裝AL-41,性能將會全方位超越美軍F-22和F-35。
不過,有分析認為,俄放出可以出售AL-41發動機給中國的風聲,或有深層次的考量,除了中俄戰略合作,也可能是看到了中國航發的研發速度驚人,再不出售用不了多久中國可能就不會購買了。
近期中國殲-20在測試一款中國完全自主開發的新型發動機渦扇-10B,這是一款比目前殲-10、殲-16裝配的國產發動機要先進的多的產品,這款渦扇-10B研發所用時間比渦扇-10研髮用時短很多,這表明中國在航發領域進步非常快。而之前分析認為的殲-20指配的發動機渦扇-15也已經在測試中,或在2020年左右完成研發。
目前媒體披露的渦扇-15的性能指標同AL-41和F119發動機相差不多,如果這款發動機研發完成,中國將不再需要購買俄羅斯的AL-41放眼全球,只有中美俄三國在研發五代戰機,俄羅斯現在不出售這款裝備,數年之後將找不到任何一個買家。
如果俄羅斯決定出售AL-41,中國決定購買,這或許是美軍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趕緊賣給中國,再不賣,沒機會了!中國發動機研製速度很快。
中國現在是來者不拒,只要是好的東西,價錢合適,有多少要多少,至於中國自己研發的先進東西,那不會更不應也不能停,需要的資源、技術,需要多少給多少,市場銷路嘛,中國人口多,市場大,再多的東西填下去,就如同石沉大海,除了一陣漣漪圈圈外,立馬就歸於平靜如鏡湖般的寧靜。
觀點三:“受制於人論”
我們買了那麼多年AL-31,已經夠丟人的了。現在又出現整機採購的情況,簡直是開歷史倒車。一旦戰時俄國人斷貨,我們的空軍豈不真成“空軍”?
WS-10A定型後,我們已具備和俄國人討價還價的資本
駁斥:
作為蘇-27的“復刻版”,殲-11用AL-31豈不天經地義?WS-10並非為其專門研製,由於性能接近才成為蘇-27動力系統的國產化替代方案。有人會說殲-10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用AL-31,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國邁入三代機門檻時主觀意願與客觀生產力脫節,如果非要追求“國貨”動力系統而導致型號研製停滯甚至下馬,這恰恰才是“受制於(自己)人”,這才是對國防建設的不負責!
我想反問一下持類似觀點的朋友:美國PAC-3反導系統中部分電子器件由日本供應,為何無人擔心日本一旦斷貨將導緻美軍無法抵禦流氓國家的導彈攻擊?
觀點四:“應急作戰論”
一種善意的聲音認為我們採購蘇-35是為了應國土防空之急,在中美空中對抗中不落下風。
面對頻繁在半島上空炫耀武力的美製三代改進型和四代機,su-27系列已難有建樹
駁斥:
這些朋友連觀點一的認識水平都不如,三代機再改也是三代機,如何去對抗四代機?更何況戰爭從來就不是單件兵器間的對決,而是整個作戰體系乃至國力的對抗。末日科技救不了納粹德國正是基於這個道理。更何況這還是一種尚未與我國空軍作戰體系整合的武器平台,就這樣拿去正面肛美國人的作戰體系,結果可想而知。此外,區區24架飛機如何在萬里海防線上與數量同樣佔上風的敵機周旋?即便是24個霸天虎也得被累吐血。
我們真正的措施是在國產三代機尚未結束研製的時候就啟動四代機總體及配套分系統預研!就在這種不利局面下,我們竟搶在俄國人前面率先定型了四代機。(作者署名:空天米格)
回應
駁斥的好,那些沈飛破產論,國產發動機不堪重任,不然的話,為什麼要買蘇35論,蘇35可以暴打f22論,等等,都應休矣。殲20,我們已經創造了奇蹟,我們已經走到了昔日的老師的前面,我們的太行已經超越了三姨夫,我們的國發已經在殲20試飛,為什麼在我們的網壇上充斥著不滿,埋怨?發動機很多人恨鐵不成鋼,但到現在為止,俄唯一領先我們的,就是117s的矢量噴嘴,推比十的發動機他們也在試制。中國人是愛國的,多一點平常心吧。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0-03/doc-ifymkwwk8055234.shtml
沈飛為何不關閉殲11生產線轉產殲20 受成本利潤制約2017.10.03新浪軍事
近日,網上出現幾張國內某場站裝備疑似蘇-35SK的照片,再度引爆中國是否應該進口蘇-35的爭論,現羅列幾種典型觀點予以批駁。
觀點一:“三代機無用論”
國產四代機殲-20已經列裝部隊開展試驗試飛工作,大批量生產指日可待。在這種背景下根本沒必要繼續採購三代改進型飛機,後者的綜合作戰能力必然較前者低,有這錢不如用於擴大殲-20生產線,並關閉三代機生產線。
駁斥:
這種軍迷起碼還知道三代機再怎麼改進也無法對抗四代機,比那種叫囂“米格-21照樣肛F-4”的不知高到哪裡去了。但他們的邏輯卻完全脫離實際:首先,如果關閉殲-10和殲-11生產線,目前正在使用三代機的部隊還怎麼維持日常訓練和戰備巡邏?都坐在宿舍裡等殲-20下線麼?有網友提出讓沈飛轉產殲-20,報廢的三代機工裝和原料你給賠?沈飛難道不是企業不考核經營成本和利潤?其次,我軍尚存不少仍在使用改進型二代機的作戰單位,他們能否一步到位適應四代機?再次,我們的先進高教機尚未普及。即便四代機產能爆表,飛行員培訓能否跟得上?
以前南北都能造二代機的時候,你們說這是大鍋飯、重複建設,要搞市場化改制,不同院所、廠家間要引入競爭機制;現在幾個總體單位終於能以較高起點各搞一攤了,你們又祭出計劃經濟那套全國大協作、全國一盤棋的思路,希望沈飛、西飛等獨立企業實體“犧牲小我”無條件轉產自己“心儀”的飛機。精神分裂世所罕見。
觀點二:“三代機仿製失敗論”
我們的三代重型機抄了半天仍然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繼續買來抄咯~
駁斥:
這完全屬於閉目塞聽,殲-11一直在改進。得益於我國電子和自動化技術方面的突飛猛進,目前殲-11最新改進型和殲-16已經裝備主動相控陣雷達、兼容第四代空空導彈和各種國產空地制導武器,在一些單項方面顯然已蓋過蘇-35SK。如果對蘇-27的總體設計沒有十足把握,何來如此深入的改進?但我們也應看到,蘇-35SK也擁有一些我國尚未工程化的先進單項技術,比如117S發動機採用的全向矢量噴管就值得我們研究。此外,蘇-35作為蘇-27家族的頂級型號融入了俄羅斯對於未來空戰的思考,對殲-11及其衍生型號的進一步改進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我們只採購24架顯然不是拿來作戰,而是側重於研究的。
推力矢量發動機在空戰中的作用實際上被大眾媒體誇大了,飛行表演中的華麗動作也很難在空戰中派上用場。
一個重要原則在於,對於三代機而言,正常的交戰速度和高度,其氣動控制面完全能夠實現飛機的最大過載,這時候受制於飛機的可用過載,推力矢量系統完全用不上。正如曾與F-22戰鬥機進行過空戰訓練的英國“颱風”戰鬥機飛行員所說的,推力矢量系統發揮優勢的速度區間遠遠小於戰機的“corner speed”(又稱為機動速度,是指能夠產生最大過載的最小空速,超過這個速度,可能對飛機結構造成破壞,低於這個速度,飛機達不到最大載荷,飛機以這個速度進入纏鬥比較有利。)而這個機動速度通常在400節上下。而且,如果貿然打開推力矢量系統將很快喪失能量。
當然,推力矢量系統也並非完全是擺設。兩機交叉後相互盤旋咬尾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減速的過程,如果在盤旋過程中無法達成攻擊角度或者沒有完成有效攻擊,進入低速區間的時候,推力矢量噴管則可以保證指向的優勢和飛機的穩定性,這一點是沒有推力矢量系統的飛機很難做到的。另外,在高空,例如在30000英尺的高空,飛機氣動舵面效率下降,機動性也隨之下降,F-16在最大過載只有3G左右。
當然,即便不用推力矢量,蘇-35S的機動性也應該是在殲-16之上的,但是殲-16攜帶的霹靂-10的各項性能也在蘇-35的R-73之上,這又進一步中和了蘇-35的機動性優勢。畢竟,轉一轉脖子,遠比戰鬥機兜圈子更容易。在近距離空戰中,雙方的不確定性增大。當然,還需要注意的是,同樣的導彈,大離軸角發射要比小離軸角發射,射程會降低一些(因為導彈拐彎會損失能量),對命中率可能也會有影響。所以平台機動性高,還是有優勢的。
實際上,在未來的作戰中,蘇-35更有可能成為殲-16的搭檔,它們兩種機型揚長避短,協同作戰,或許成為最佳拍檔。(作者署名:看空天)
回應
對於601沈飛來說,不吹噓真的會死的。
此文還真不是吹噓沈飛。而是對中國航空電子系統技術的超讚。俄Su35並不可怕,如果Su35安裝中國的航地,那就太強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29/doc-ifymmiwm0967199.shtml
毫無疑問,雙方的對抗將從超視距開始。我們先來看看蘇-35“雪豹-E”雷達400公里的探測距離。“雪豹-E”為何能夠達到如此遠的探測距離?實際上,很多媒體也注意到這個400公里的探測距離是有條件的。這個距離很可能是通過增加雷達波束駐留時間獲得的。所謂駐留時間就是波束在一個波位停留的時間,停留的時間越長,可以接收的返回脈衝個數就越多,經過相干積累運算就能發現更遠的目標。這就好比人朝著某一個目標盯著看,要比只是瞥一眼會看的更清、更遠是一個道理。但是,這也會降低搜索速度,減少數據更新率,甚至會影響到同時跟踪和攻擊目標的數量。另外,那麼大的能量盯著目標,就很容易觸發其告警裝置。
殲-16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延長波束駐留時間理論上更不成問題,甚至可以延長到秒級別。但是,這種增加探測距離的方式意義有限,並不適合火控雷達常規探測。
雙方的雷達都足以在己方機載武器射程外發現對方。在有預警機支援的情況下,任何一方也沒有必要過早開雷達,這樣反而容易暴露自己。這樣,殲-16的霹靂-15射程優勢以及有源相控陣雷達抗干擾能力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反觀蘇-35的“雪豹”雷達,在殲-16的電子戰系統面前,探測距離很可能“歸零”。總之,在超視距空戰中,霹靂-15和有源相控陣雷達以及先進的電子對抗系統將賦予殲-16相當的優勢。
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相比傳統機械掃描雷達和無源相控陣雷達在波束靈敏度、掃描範圍以及帶寬和電子戰性能上優勢巨大。
那麼,蘇-35能否快速通過這個劣勢區域,進入近距離空戰呢。在通常的交戰速度和高度下,目前三代機攜帶的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中距空空彈的實際發射距離通常在30到40公里左右,霹靂-15可能會更遠些。有人可能會說,兩機對頭直飛從這個距離到視距那是“分分鐘的事”,但問題是在實戰條件下,遭遇攻擊的一方不太可能仍然傻乎乎的直飛去“撞導彈” ,除非他能確認對方的雷達完全被自己干擾掉了。大多數情況下還是要做出側轉、U轉彎的機動動作。但這些動作將尾部和側翼亮給對方,使得己方在進入視距空戰時仍然顯得被動。
即便進入視距內,也未必是蘇-35的天下。蘇-35的推力矢量系統經常為人所樂道,但真正的情況很可能是,推力矢量系統帶來的過失速機動,不僅僅在超視距空戰中完全用不上,就是在視距內空戰中的作用,也被遠遠誇大了。
殲16空戰對比蘇35有哪些超越可率先發現蘇35並開火2017.9.29新浪軍事
談到殲-16,一個避不開的話題便是,同為蘇-27系列戰鬥機的高端改進型,它與中國引進的蘇-35誰更強一些。
有的人在對比之前就下了結論:如果蘇-35不如殲-16,那還引進蘇-35作何用?但實際上,中俄軍貿是一個複雜的軍事和政治議題。不是簡單地誰好誰壞的問題。蘇-35本身肯定有很多值得中國學習的地方,特別是117S發動機,另外其機體的修形、雷達軟件、飛控等都有很大的參考意義。而且,隨著中方外匯儲備的充盈,引進裝備再也不像上世紀90年代那樣捉襟見肘了。想一想,中國老百姓都跑去國外買馬桶蓋了,軍方花錢豐富一下自己的裝備線,大概也沒必要做過度解讀。
蘇-35是俄對“側衛”系列戰機的終極改進。
由於殲-16目前透露出來的信息非常有限,所以很難做精細的對比。但是一個可能為更多人接受的現實是,殲-16的平台性能,仍然不及蘇-35的。
殲-16雖然對結構進行了較大的幅度的調整,而且大量使用複合材料和鈦合金,也很有可能對飛控進行了優化,但是至少從目前透露的照片來看,並未對氣動做出調整。甚至就連基背的大型減速板也未取消。相比之下,蘇-35儘管氣動也只是修形,但是變化要比殲-16更大一些。可以認為蘇-35是使用了蘇-27系列的第三代機身。其機身有所放大,對氣動外形進行了修型,機翼加大,內油增加,再加上兩台推力強大的117S推力矢量發動機,在航程、航時、機動性尤其是過失速機動能力上全面超過殲-16是大概率事件。
而在航電系統方面,蘇-35貌似也不差。雷達紙面性能看上去不差,其“雪豹-E”雷達對3平米目標前向最大探測距離達到400公里的。儘管尚沒有殲-16雷達的探測距離數據,但是似乎其正常情況下的最大探測距離恐難超過400公里。而遍布機身各處紅外傳感器似乎也要比殲-16數量有限的紫外導彈逼近告警器更為高端一些。
但是如果換一個思維,讓他們在空中對抗,很可能就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蘇-35遍布機身的紅外傳感器要比殲-16簡單的紫外告警器更先進,雷達探測距離也更遠。但是其雷達為無源相控陣雷達,體制上相對落後。圖片來自於網絡。
蘇35抵中國後為何至今未露面三原因致其未形成戰力2017.9.9新浪軍事
2016年底,在4架蘇-35來到中國之後的消息被媒體競相報導之後,這款之前因為不確定中俄簽是否署合同而顯得“神秘”的戰鬥機,便再次以另外一種方式“神秘”起來——至今尚未正式露面,這種神秘感甚至讓一些人再次懷疑中國是否真的已經引進了蘇-35。
有軍事觀察員對“迷彩派”分析認為,從中國新型軍用飛機的裝備資料來看,如果想讓蘇-35出現在軍方的報導之中,那麼可能需要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蘇-35在解放軍空軍必須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儘管中國並沒有公佈IOC相關標準,但是參考其他國家戰機形成初始戰力的標準來看,基本都少不了三個方面。
一是具備一定的數量,一般不應少於10架(大體是一個中隊的數量),美國要求首次列裝的F-35A數量為12至24架,F-35B為10至16架,而F-35C為10架。
二是飛行員要得到較充分的飛行訓練,要有足夠的飛行小時,美國規定F-35A的飛行員,其平均飛行訓練時間不應少於1千小時。
三是要進行實戰化的訓練,美國明確F-35A要能在對抗環境中,執行基本的近距空中支援、遮斷和有限壓制敵防空或摧毀敵防空的訓練任務。
而從蘇-35進入中國後的公開資料來看,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飛行員訓練時間上,都無法滿足蘇-35進行實戰化訓練的需求,想要形成初始作戰能力,至少得等到2017年的10架蘇-35全部交付完畢之後。
此外,還有一個技術方面的問題需要考慮到,那就是蘇-35的系統集成性非常的高,它採用了俄最新的航電系統、雷達系統,飛控系統、武器系統,發動機還採用了推力矢量技術,這都會增加中國飛行員“駕馭”蘇-35的難度和時間。(作者署名:迷彩派)
回應
肯定不會露面啊,估計正在某車間里大卸八塊呢
當然拿去拆開研究啊嘻嘻
原本就是買來 然後拆開看看在組裝好 再拆開再組裝研究的
之前的新聞都報導過,中國本來就想買三到四架,其實就是買回來研究一下俄羅斯技術的剩餘價值。
*材料以及人工成本
與美英法等國的飛機製造商不同,中俄的飛機製造材料以及人工成本是相對低廉的。而且隨著產量的提高和技術熟練程度的提高,單架戰鬥機的人工成本會逐步降低。
*利潤
軍品銷售的毛利率非常高。讀者若有興趣,可以查閱我國一家以軍方為主要銷售對象的上市公司,天和防務的財務報表。據統計,該公司的毛利率曾一度高達96%,最低也在50%以上。沈飛的毛利率自然不能與天和防務相比,但軍工產品的高毛利率是一個客觀事實。如果我們假設沈飛的平均毛利率為30%,那麼每架殲-15的毛利就將達到1.2億元。
價格與戰鬥力同步增長
殲-15的價格印證了一項曾被或多或少忽略的事實,即曾經以廉價為主要特徵的中國武器裝備,在我國的軍工行業水平追趕世界一流水平的過程中,其生產成本也正在迅速追趕世界一流。
那麼,這裡就要引入一個重要問題:單價4億的艦載機到底貴不貴?如果縱向比較,在我國武器裝備體系中,這個價格無疑是昂貴的;但如果拿美國和法國的主流艦載機與之相比,這個價格又相對低廉的。
至於殲-15是否划算,則完全是另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以中國最新引進的蘇-35為例,價格在7000-9000萬美元之間(依據配置不同),殲-15的價格已經逼近了蘇-35,但兩者的作戰能力顯然不在一個檔次上。而以昂貴著稱的F-35C,其最新批次(第9批次)的平均售價為1.322億美元(不含發動機),可知一架F-35C大致相當於兩架殲-15。但從作戰效能上看,F-35C的綜合能力又要領先殲-15一代。
但是,不管這個問題的答案如何,殲-15作為我國首款艦載機,國家既已投入了巨額研發費用,形成了寶貴的經驗財富,便不會被輕易地拋棄。筆者認為,殲-15的命運恐怕不會像有些媒體或者專家所言,會輕易被更先進的隱身艦載機所替代,而是將在相當長時期內成為我國艦載機的絕對主力。
從成本控制的角度出發,力挺殲-15的原因有二:
首先,殲-15研發已經投入了大量經費。
第二,下一代艦載機的研製耗費更為巨大,而我國的國防預算能否支撐需要權衡。
回應
al31不是毛子发动机吗,歼15怎么不用ws10
殲20用ws10b了
为什么不一步到位直接购买比先进俄的美国发动机呢?你想买人家不卖。
換裝國產發動機必然的戰略需求。但殲20最終定型可能是渦扇15,雙發總推320千牛,這將使殲20戰力又上一個新台階。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04/doc-ifykqmrv8707359.shtml
殲15艦載機為何身價達4億?光發動機就值6600萬2017.9.3澎湃新聞
中國的武器長時間以性價比高著稱,但近日,海軍航空兵飛行員袁偉處置空中特情,挽救一架殲-15的新聞經過央視報導後引發強烈反響。在事件的後續的報導中,官方媒體首次披露了殲-15接近4億的單價——這個數字立即引發了各方的強烈關注。
一架艦載機的造價高達4億,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但如果進行橫向比較,我國的殲-15仍屬於“物美價廉”。不過,4億的單價也足夠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我國軍事裝備發展的路徑正越來越接近一般規律:單價高企是當前世界主流武器裝備發展的趨勢,傳統意義上的物美價廉變得越來越難。因此,一國武器的數量和質量不僅要滿足未來戰爭的需求,更要符合國防預算的承受能力。
2017年6月,美國海軍官員在國會聽證會上證實,美海軍計劃在2018財年投資12.5億美元採購14架F/A-18E/F,折算成單架價格為90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億元)。對比F/A-18E/F的價格,4億的殲-15在主流艦載機中仍算物美價廉。
殲-15的身價從哪來?
官媒此次提到的“4億”應該是指海軍從瀋陽飛機製造公司採購殲-15的價格,該價格應包含了沈飛的研發成本攤銷、製造成本以及合理的利潤。製造成本的概念容易理解,更為重要的是,在裝備價格中“攤銷的研發成本”的佔比可能不低。
不過,研發成本的攤銷是按照預期產量來進行的。假設殲-15的研發成本為400億人民幣,預期產量為200架,那麼每架殲-15的攤銷費用就是2億人民幣,如果預期產量是300架,那麼攤銷金額就會降低至為1.3億元/架。因此,如果殲-15的生產線能夠持續下去,海軍持續採購,未來殲-15的價格還會有下調的空間。
那麼,除了研發成本攤銷,殲-15單價的大頭還有哪些呢?
*發動機
去年珠海航展期間,曾有報導稱中國再次向俄羅斯訂購100台AL-31發動機,單價為3300萬人民幣左右。
殲20換上國產太行B型發動機推力可達14噸2017.9.4新浪軍事
△網上出現的殲-20使用新發動機圖片
首先,這架殲-20還塗有黃色防銹漆,說明是剛剛下線的新機,是殲-20的第一個改進型號——殲-20A的首架原型機。類似的,運-20更換國產發動機後,也發展出了第一個改進型號運-20A。
其次,這架殲-20更換的究竟是國產發動機還是傳聞已久的俄羅斯117S,即AL-41F1S呢?事實上,這張圖片較為清晰的展示了尾噴口內側結構,尤其是內部擴張調節片上半部分的多個擾流片。而這一結構特徵正是“太行”系列發動機所獨有的。因此,基本上可以確定此次殲-20真正的換上了中國自主研發生產的“太行”系列發動機,有了一顆“中國心”。
而且,可以看到這種新型“太行”收斂調節片的尾端還特別採用了類似美國F-35所用F135發動機尾噴口的鋸齒設計。此前,也曾有過相關的公開報導,稱606所的科研人員專門為提高發動機尾噴口的隱身性能而研發了收斂調節片鋸齒設計這一技術。那麼,將其最先應用在最新的殲-20上,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根據公開資料介紹,“太行”B的加力推力14噸級,推重比9左右,與之前殲-20裝備的俄製AL-31FM相當,甚至某些指標還有所超越。因此,換裝“太行”B,滿足渦扇15服役之前殲-20的飛行性能需求也問題不大。
由於這幾年成飛戰機產量增加迅猛,殲-10C、殲-20所需要的99M1系列發動機的量很大,而俄的產能卻有限,並且這幾年的質量也有所下降。WS-15雖然是殲-20的標配發動機,但離能夠真正使用還需要數年的時間,為了保證殲-20的正常生產,以及為了國防安全的需要,增加了殲-20A。
同時,這似乎也證明了以前那個傳聞,那就是殲-20的生產速度會非常快,訂單量很大。不出幾年,殲-20戰機就可以出現在北部、東部、南部、西南各關鍵性地域,對周邊國家空軍形成“代差”優勢。
回應
變相說明WS15不太順利,用的是毛發.
你跪久了吧,什麼都往毛子臉上貼。
很順利, 需要定型測試的時間
中國人的成功,就是國內那些國賊走狗的失敗;中國人的失敗,就是國內那些國賊走狗的成功;隨著中國人的成功越來越多,國內那些國賊走狗的失敗也越來越多,說不定哪天這些國賊走狗,失敗得沒有希望,就一個個跳樓跳河去全部死光光。
我們軍方一定要多使用太行,盡可能的多用,多提出問題,這樣,太行才能做出最好的發動機,經驗來自實踐,帶著問題發展,才會不失時機,才能實現赶超.
“太行”可以幫助國產戰鬥機出口世界!
西方唱衰俄最新蘇57隱身戰機印度卻眼饞心急
在高端武器裝備方面,印度向來把中國當做比拼對手,當中國順利研製殲-20隱身五代機時,印度的眼饞與焦急情緒急劇上升,無奈LCA戰機數十年的坎坷研發經歷,讓印度國防工業部門實在沒有信心研製五代機,只能寄希望於俄羅斯。據早前媒體報導,俄印商定了基於T-50項目(T-50近期改名為蘇-57)聯合研發第五代FGFA的合同草案,各投入40億美元。而127架第總造價估計為250億美元。在該項目的談判中,印度一直堅持自己必須得到所有必需的代碼,並能獲取關鍵技術,以便本國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對飛機進行升級。
《商業內幕》2017-08-16報導稱,雖然俄媒稱蘇-57是“空中幽靈”,但一名參與研髮美國隱形戰機的資深科學家稱之為“聲名狼藉的飛機”,設計上有許多明顯的缺陷。報導稱,蘇-57預定搭載的兩種最可怕武器——Kh-35UEm亞音速反艦巡航導彈以及具有核能力的“布拉莫斯-A”超音速巡航導彈,都不能適應戰機的內部武器艙,必須懸掛在機翼上,這絕對會破壞隱形效果。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16日報導稱,俄對採購蘇-57似乎不那麼熱心,因為除了隱形性能之外,最新蘇-35提供了與蘇-57相同的功能。因此,俄羅斯不願意花錢在一個在他們看來提高極為有限的系統上。
《商業內幕》認為,莫斯科計劃在2019年之前只採購12架蘇-57,總採購量可能不會超過60架。莫斯科的極低購買數量表明,還在發展的蘇-57“已經失敗”。美國“戰略之頁”網站則認為,無論如何,當前蘇-57的很多性能並不符合第五代戰機的標準,表明俄羅斯航空工業的創新能力下降明顯,如今全球仍只有美國與中國才具備研製五代機的能力。
中國專家認為,就外形設計和氣動佈局而言,蘇-57在隱形性能方面確實要比美國的F-22、F-35以及中國的殲-20等典型五代機要差,但是西方多少有些唱衰的味道。實際上,五代機本身十分複雜,就連經驗豐富的美國,研發F-35時也是問題不斷。從這個角度看,蘇-57面臨的困境也並不是那麼不可思議。
回應
1架阿帕奇就1億美元了,1架五代機才2億美元?賣給印度估計起碼3億美元吧
有分析稱,殲-16通過搭載這兩種新型導彈,在空中預警機的支持下,其戰力會大幅增加,一旦在戰場與其遭遇並遭到攻擊,對於任何第4+或5代戰機而言都將難以徹底擺脫。此外,殲-16還擁有更強大反輻射作戰能力,並能夠搭載鷹擊-91(YJ-91)遠程反艦/反輻射導彈和CM-102反輻射導彈,對敵方進行精確打擊。此外,在最大載彈量為12噸的情況下,殲-16戰鬥機可以發射鷹擊-62(YJ-62)和鷹擊-83(YJ-83)以及鷹擊-12(YJ-12)反艦導彈,具備很強的打擊水面艦船的能力。如果該機經過一次空中加油,那麼其航程可以超過6000公里,足以對第二島鏈的關島甚至中國周邊國家構成威懾。預計殲-16在加入中國海軍和空軍後,將成為中國未來10~15年戰役戰術級空中打擊的主戰裝備,與殲-10B型三代半多用途戰機形成高低搭配,兩強聯手有望對中國近海形成強大的火力威懾。
殲-16若與殲-20搭檔將成絕配
在實際應用上,殲-16將在空警-500預警機的指揮下,成為在中國周邊完成製海、制空任務的核心角色。對於這種戰機戰術應用,有說法認為,未來中國的第4代製空戰機殲-20如果扮演“踹門”角色的話,那麼,殲-16等戰機將會執行“橫掃”任務,既在殲-20打開攻擊敵人的大門之後,再使用殲-16之類戰機來擴大戰果,從而讓任何嚴密的防禦在中國殲-20+殲-16的聯手下都功虧一簣。(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7-31/doc-ifyinvwu4054614.shtml
殲16為何與殲20登場閱兵兩機搭檔可破任何敵國防禦
在2017.7.30舉行的解放軍建軍90週年閱兵式上,空軍殲-20、殲-16和殲-10B等多型裝備接受了檢閱。雖然殲-16受關注程度沒有殲-20那麼高,但作為未來空軍的核心裝備之一,其首次亮相背後的信息也值得關注。殲-16是在殲-11B基礎上研發的最新多用途的戰機,其綜合性能優於殲轟-7A殲轟機和蘇-30MKK2戰轟機。據悉,除了比較擅長的對地作戰任務之外,殲-16還非常重視制空作戰能力,可謂是中國多用途戰機的最新力作。
多年前,中國曾從俄引進蘇-30MKK2,軍方對該機的性能感到滿意,於是“中國版蘇-30MKK2”問世,這就是殲-16。不過,除了全新的電子設備外,中國對殲-16進行的最重要的升級是增加了“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這型雷達的性能優於蘇-30MKK2和殲轟-7A採用的雷達。採用AESA雷達使殲-16攔截敵機時的活動範圍大於上述兩種機型,並能同時攻擊多個地(海)面目標。這型雷達還能與中國的其他武器平台——包括無人機——實現數據連接,從而提高它們的戰情察覺能力。
在攜帶空戰武器上,殲-16具備攜帶兩種新型空空導彈的能力。一種是近距格鬥彈霹靂-13(PL-13)。據稱,霹靂-13長度約為3.0米,直徑170毫米,翼展500毫米。這一數據要超過目前世界上現役所有格鬥導彈,接近於兼顧中程攔截的法國“米卡”導彈。從氣動外形來看,霹靂-13採用邊條翼設計,邊條翼的形狀和在彈體上的位置接近於俄R-77的彈翼,導彈尾部的氣動舵面外型類似俄R-27的倒梯形外型,尾部可能採用了推力矢量設計。有國外軍事專家指出,霹靂-13的性能與美國最先進的AIM-9X不相上下,在空戰時,幾乎沒有誰能擺脫它的鎖定。
另一種是曝光不久的霹靂-15(PL-15)遠程空空導彈,這種導彈約3.7米長,直徑約200毫米,因為使用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所以使其射程達到150~200公里。這將超出現有的美國空空導彈的射程,使得PL-15不僅對像F-35這樣的戰機構成威脅,也對轟炸機和空中加油機構以及空中預警機成嚴重威脅。此外,近期外媒報導指出,殲-16還在加緊試驗一款超遠程空空導彈,據說該彈射程超過500公里,超過了美俄所有的遠程空空導彈。當然,最厲害的是殲-16還具備掛載國產幾乎所有最新型號電子戰吊艙作戰的能力,包括中國近年來自行研發的多種型號如KG-300G電子乾擾吊艙以及其改進型號,這使其可以適應當前最為複雜的電子作戰環境,同時在電子對抗方面不處於下風。
俄S500與美THAAD比有何優勢?反應時間完胜2017.1.26 新浪軍事
發射方式上,S-500優勢突出
S-500毀傷能力未顯優勢
機動生存能力:薩德佔優(楨:?)
回應
(楨:俄宣傳S-400的三大優勢:超遠距離探測能力,攔截能力,及超級強大的抗干擾能力。實質上,探測能力雖標稱600千米,實際上是敵方預警機或者大型電子戰飛機,而不是隱身戰機了;超遠的40H6導彈,400千米,但不代表著最遠攔截距離;超強抗干擾和反隱身能力的實現也非常粗暴和簡單,居然有5部雷達涵蓋VHF,L,S,X波段!
S400就是S300的升級版,無非是升級了導彈系統、雷達系統和控制系統,但中國上述三個系統在技術上遠遠超過了俄:紅旗9的射程,以其彈長和彈徑約同S-300、大於愛3,只要在彈體減重、改善空氣力學、和增強火藥引擎效率等之上下功夫,紅旗9B/26/19/不難追上S-400/S-500的4/5百公里。
美2017.1.18在日本部署F-35B隱身戰機 中國雷達可在上千公里外監視:如JY-26、JY-27A、YLC-20、DWL-002、JL3D-91B米波反隱身雷達;高頻天波超視距雷達,探測範圍約為900~3500公里,可執行第一島鏈外“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的實施;量子雷達/衛星,不但可以讓現有的隱身技術完全失效,還不會被干擾和欺騙。)
相關新聞
美環球戰略網2016.1.27解放軍反導尖兵紅旗-19(動能1似美THAAD) 紅旗--26(似美SM-3); 反衛星尖兵動能2(基於東風-26/21) 動能3(基於東風-31/41)先後曝光
紅旗9為何能獲4國訂單在土測試9發全中打開局面
俄S300發射後墜落:炸毀2台發射車4枚導彈2016.12.05(回應:俄的航天發射、導彈發射接連受創,不是偶然,是經濟、科研、管理……的綜合反映。)
2017.1.13以色列F35打敘利亞 俄軍S300/400反隱雷達卻沒反應
2015.12.21以突襲敘斬首真主黨領導,S400又成了擺設!
2017.4.7美59枚巡航導彈襲擊敘利亞,S400又成了擺設!
相關新聞
港媒稱中國高超音速武器可突破世界任何防禦體系
美軍斥資30億美元研新反導系統為攔中國高超音速武器
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為何能趕美超俄:天河1/2號超級計算機+JF12/18高超聲速風洞
專家:中國或可用高速滑翔彈頭全球打擊航母
美國《航空與空間技術週刊》2014-1-27稱DF-31配高超音速彈頭射程將增50%,從8000增到12000千米
中國M20遠超俄伊斯坎德爾導彈 可6馬赫末端變軌打擊
在導彈打擊事件兩個月後,“砲彈”所屬中隊開始恢復在伊拉克上空執行部分任務。他們的飛機表現“毫無瑕疵”,即使是在那些設計時沒有考慮到的任務中也是一樣,例如近距離空中支援,“砲彈”說,到5月28日,“猛禽”已經執行了1150個架次的任務,其中497次是近距離對地支援,自2014年以來,已經發射了1572件武器。
在近距離對地支援任務重,F-22的表現一樣超過所有其他飛機,不管是F-15E、B-52還是A-10。F-22使用精確制導小型炸彈,例如GBU-32,作戰效果明顯超過了它。
儘管F-22能夠很好的執行近距離對地支援任務,但它畢竟和A-10這樣專門執行這個任務的飛機不一樣——對於戰區指揮官來說,F-22只是多了一件能夠用來完成任務的工具。
總體來說,F-22的首要任務依然是空中優勢。
一邊是敘利亞被F-22羞辱,一邊T-50卻無法入役,即使勉強去了敘利亞,結果可能依然因為隱身性能差被羞辱——真是大寫的尷尬
“我們的地面部隊自從1953年4月15日以後沒有遭到過空中攻擊,這是因為美國空軍能夠統治天空(觀察者網注:原文如此,越戰期間越南空軍的'查舖查理'大概是被'選擇性遺忘'了)。”他說,“而在現在的敘利亞,F-22就意味著制空權。”
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認為,這篇充斥著洋洋得意味道的文章中,至少透露出一點,就是F-22作為一種高度隱身的戰鬥機,在敘上空給俄空軍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原本為對抗F-22而開發的T-50“難產”至今,無法按計劃發揮作用,而幾年前到處吹噓的各種“反隱身”技術“腦洞”在敘上空也被證實全是虛妄。一邊是俄羅斯媒體自吹蘇-35的雷達探測距離400公里,能遠距離發現F-22,另一邊則是F-22用公用頻道嘲笑蘇-35是“睜眼瞎”。還偶爾通過開關彈艙或者其他手段,在俄雷達上“閃現”一下,簡直是“花樣戲耍”。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一種與F-22具備同等隱身性能,能與之堂堂正正對抗的飛機才能壓制對手的氣焰——然而現在俄沒有這樣一種飛機,只能任由美國人羞辱。
不過對於中國人來說,幸好。6月14日,山西北部上空,殲-20以五機編隊密集飛行,可能為今年晚些時候某重大禮儀活動進行彩排。
回應
所以說明J20的重要性。。T50這3.75代戰機就算了。會被F22虐死的。
中國有反隱形雷達,正好到敘利亞去打靶啊!
正規渠道不好,針對性太過明顯,外國不法商販走私也許會被我們疏漏掉
http://www.guancha.cn/military-affairs/2017_06_17_413758.shtml
“如果你可以知道你需要說服的飛機在哪兒,而他根本看不到你,那麼就很容易讓它們知道製空權在誰手裡,”,“砲彈”中校說:“如果他們根本找不到你,他們就會很不舒服,所以他們就會有壓力按照你說的做。”
冷戰期間,在拌飛的時候到對手頭上桶滾,這個動作在美軍中有個專有名詞“Flippin The Bird”,被認為是羞辱對手的做法
當然,現在大家都知道,“最大美粉”的飛行員經常學習這種冷戰先進經驗
隨著美俄緊張局勢升高,F-22執行此類任務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在“戰斧”攻擊後,莫斯科方面強烈指責美國,並終止了與美國在“降低衝突區”問題上的合作。
但美國仍能和“非聯盟”的飛機進行直接通訊,通過國際公認的非加密緊急通信頻道,“砲彈”中校說F-22有點像四分衛(觀察者網注:美式橄欖球中組織進攻的核心位置),它要通過高精度傳感器確定戰場上每個“演員”的位置,然後通過緊急頻道告訴俄國人他們該往哪飛,以及要他們“讓開路”。
“砲彈”說,F-22能夠飛進敵方控制區,進入敵人戰鬥機和防空系統的射程範圍之內,而對方仍無法探測它的具體位置。因此空中優勢就建立起來了——雖然允許對方自由飛行和地面行動,但卻能產生足夠的威懾力。
“如果我們需要讓他們知道我們因為某種原因來了,我們就讓他們知道我們的位置——通常是威脅他們不要去乾一些我們不想讓他們幹的事。”他說。
在4月6日之後的幾個星期裡,“砲彈”和他的中隊在一段時間內全部執行敘利亞上空的任務。除了“與'非聯盟'飛機溝通”——或者說就是威懾他們——之外,F-22執行了掩護友軍部隊的任務,包括驅趕可能轟炸友軍部隊的“非聯盟”飛機,和為友軍部隊壓制地面防空火力,偶爾他們還執行對地打擊行動。
他表示,與“非聯盟”飛機的互動都很“專業”,並且補充說,他的中隊沒有遇到任何“值得他們抬抬眼皮”的事情。
根據美媒之前的推算,蘇-35的雷達就算能在400公里距離上發現1平方米雷達反射面積的目標,實際探測F-22的距離也只有36公里,如果是實戰,蘇-35早就被擊落了
事實上蘇-35雷達的所謂400公里視距,是一種特殊的工作模式下才能達到的性能,使用這一功能的時候,需要有預警機或其他手段提供的目標位置信息,然後蘇-35的火控雷達對這個而距離上的目標進行精確測定,用來引導超遠程空空導彈,換言之,它並不能提高蘇-35搜索F-22的能力
美媒炫耀:F-22戰機在敘上空“說服”俄戰機利用隱身性羞辱對手
作為美國最先進的戰鬥機,F-22“猛禽”最近很忙,2017.5.5,中新網報導,美國空軍F-22戰鬥機在阿拉斯加攔截了俄羅斯圖-95“熊”式戰略轟炸機。6月14日,美國《航空周刊》雜誌網站刊發文章《F-22如何在敘利亞上空“避免美俄衝突”》,文章中提到,利用F-22戰鬥機的隱身特性,美機能在不被對方發現情況下,實施威脅,從而達到“說服”俄機的效果。觀察者網軍事評論員表示,在這個時刻美媒隔空喊話,反映出在沒有隱身第五代戰鬥機,又與美國緊張對峙的前提下,俄羅斯空軍的窘境。
文章稱, 一位美國空軍F-22戰鬥機中隊指揮官接受了該刊採訪,應他的要求,文章中只透露他的呼號:“砲彈”(Shell),這位美國空軍中校目前正指揮著一個中隊的F-22“猛禽”戰鬥機,執行一項關鍵性的任務:避免敘利亞上空的美俄衝突。
據報導,自2014年來,F-22就被部署到敘利亞執行作戰任務,它執行了打擊地面目標、為地面部隊提供近距離空中支援,以及掩護傳統戰鬥機不受地面防空火力威脅(觀察者網:在敘利亞能對美軍戰機產生這樣威脅的似乎只有敘利亞和俄羅斯“山毛櫸”和S-400導彈了,這表明F-22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扮演類似EF-18G“咆哮者”這類專業電子戰飛機的角色)的各種任務。
據報導,在4月6日美國用“戰斧”導彈攻擊敘利亞目標後,由於美俄空中對峙形勢緊張,F-22開始“扮演美俄溝通的重要節點”,“砲彈”中校說,具體的方式則是讓F-22戰鬥機用國際通用頻道向對方喊話,“這種隱身戰鬥機在說服'非聯盟'的飛機合作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
報導說,F-22目前執行的任務包括充當空軍的指揮控制飛機和高空情報蒐集飛機,此外還能作為情報蒐集和監視平台,甚至指揮和控制地面部隊。但具備躲避雷達探測能力的F-22最獨特的任務,還是“說服'非聯盟'飛機合作”。
日本吹上天的心神戰機露出馬腳中美髮現都被騙了2017.5.24新浪軍事
自從美國最新的五代機F35在2006年首飛以來,包括中俄日韓、土耳其、印度等多個國家相繼開始研發,中國殲20已交付空軍,俄T50也正在試飛,接著就是日本的X-2“心神”技術驗證機,已經進行了10多次試飛,剩下的韓土印等國的五代機項目,要么還停留在圖紙階段,要么還停留在縮比概念外形的階段,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中美俄作為世界軍力最強的三個國家,研發五代機可以說是順水推舟,但日本卻讓人有些吃驚。近些年來,日本的防衛預算雖然節節攀升,但撥給航空自衛隊的卻不多,主要是撥付給海上自衛隊。在日向級、出雲級兩型準航母亮相的時候,日本的航空自衛隊卻陷入F15壽命消耗殆盡卻無機可換,F2數量不足的泥潭中。因此,日本自己研發五代機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動力。
“心神”從外形上看,該機採用了常規佈局,可以明顯看出F22和F35的痕跡,設計上缺乏創新技術,比如說從進氣道和尾噴口可以拆穿“心神”的所謂先進技術,中國的殲20、殲31、美國的F35都採用了DSI進氣道,是目前最利於隱身的先進設計。這項技術近幾年才逐漸被中美兩國掌握並運用到了戰機設計中,美國的F22因為定型時間較早,仍然採用傳統的附面層隔道進氣道,而X2則照搬了F22的這一部分設計,可見日本的研發人員並未掌握DSI進氣道的設計要領。
再看該機的尾噴口。該機的尾噴口兩側有3片瓣式結構,這個結構就是矢量推力結構最早出現的折流板設計,通過轉動來改變發動機尾噴的方向,但這種結構不但沉重而且會造成推力的極大損失,當這種結構偏轉超過10度時,造成的推力損失接近30%,而在25度時推力損失接近60%。殲20目前即使沒有使用矢量發動機,也沒有採用這種不成熟的技術,倒是日本卻以驗證機的名義將其堂而皇之裝在了飛機上唬人。
實際上,日本自己並不想研發所謂的五代機,一方面自己的核心技術都來源於美國,另一方面,日本希望購買美國的F22,但是由於美國國會嚴禁F22出口,加上F35售價高昂,因此日本就宣布要建造一款五代機,其實只是想壓價F35。不過日本最後還是硬著頭皮把“心神”出來了,不過並非最初聲稱的五代機,做出來卻成了一個比F16還小的驗證機。(作者署名:觀察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24/doc-ifyfkqwe0960895.shtml
........
俄媒稱售中國蘇35戰機與俄軍配置相同並非閹割版2017.5.8新浪軍事
俄羅斯軍工信使網站發消息稱,中從俄接收的24架蘇-35與俄裝備的蘇-35配置一樣,並非像媒體所報導的那樣,交付中國的蘇-35是所謂的“閹割版”。
美國《國家利益》網站在去年曾發消息稱,俄交付給中國的蘇-35與俄自用版有所不同,一般來說,俄武器裝備都會有出口版和自用版兩種型號。
除了戰鬥機和成套配件外,俄消息人士還曾透露稱,今年在交付中國10架蘇-35的同時,俄很可能供應一批最新的AL-41F1S發動機,同時極有可能向中國轉移該型發動機的生產技術。(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回應
又在吹鹅毛!
越解釋,越模糊,越模糊,越?!
俄美聯合忽悠
蘇35可能是中國從俄羅斯購買的最後一款戰鬥機了。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5-08/doc-ifyeychk7143789.shtml
蘇35首次與F22抵近對抗美軍領先一代碾壓俄無懸念2017.5.8新浪軍事
根據美國媒體報導,2017.5.3晚俄羅斯空軍兩架蘇-35S戰鬥機護航兩架圖-95MS戰略轟炸機逼近美國阿拉斯加海岸,美國空軍出動兩架F-22進行攔截,外界稱之為“冷戰之後俄美兩國最新戰鬥機第一次碰面”。
不過這次碰面毋容置疑說明一個事實,美國空軍主戰飛機比俄羅斯作戰飛機在性能領先了一代,空戰碾壓俄羅斯空軍沒有懸念。
F-22是當今第一種第四代作戰飛機,它具備良好隱身性能,可以進行超音速巡航,配備有先進的航空電子系統和威力強大的機載武器,是當今最先進作戰飛機,相比較之下,蘇-35S是俄目前最先進作戰飛機,它是蘇-27S重大改進型,也可能是最後一種改進型,它在蘇-27S基礎上改進了機體、動力系統、航空電子系統等,整體作戰能力比蘇-27S有較大提高,但是與F-22相比,可能還是有一代差距。
隱身戰鬥機在超視距空戰之中對陣非隱身戰鬥機幾乎有絕對的優勢
蘇-35S與F-22相比,最主要一個差距就是隱身性能,它讓F-22面對三代及三代半戰鬥機佔據幾乎絕對優勢,相比較之下蘇- 35S受到原始設計限制,沒法在隱身性能進行太大改進,有資料說蘇-35S採用了鍍膜座艙蓋、取消機頭空速管、改變部分結構、塗敷吸波材料等隱身措施,讓飛機RCS有所下降,大約從15平方米下降到5平方米左右,不過這個指標與隱身戰鬥機還有較大差距,因此蘇-35S對陣F-22可以說處於絕對劣勢。
機載航空電子系統方面,F-22配備有APG-77有源相控陣雷達,它擁有大約2000個T/R模塊,平均功率大約4KW,蘇-30S火控雷達是IRBIS-E無源相控陣雷達,平均功率5KW,儘管IRBIS-E平均功率要大於APG-77,但是考慮到無源相控陣雷達損耗要大於有源相控陣雷達,所以IRBIS-E探測距離應該不會超越APG-77,並且後者在多用途、能量管理等方面佔據優勢,至於蘇-35S那個所謂機翼L波段反隱身雷達,考慮到天線孔徑太小,增益很低,加上機載能源供應系統難以提供較大功率,所以這個雷達探測距離和精度都不會太理想,應該沒有太大實用價值。
機載武器方面,F-22配備有AIM-120D中遠程空空導彈,它採用多脈衝固體火箭,而蘇-35S配備RVV-SD,相當於AIM-120C-5,射程遜於AIM-120D,這樣F-22在超視距空戰之中面對蘇-35S幾乎是絕對的優勢,
中國以製造研發渦扇-15,不過,目前尚沒有其要研發成功的消息,中國航空發動機方面與美歐俄差距太大,不客氣的說,這種差距是全方位的,包括設計、材料與工藝等方面,中國甚至缺少製造這些先進發動機所需要的尖端數控機床等設備(?)。
至於雷達航電系統,中國的網絡戰能力外界了解不多,不過可以推測的是,像F-35那麼強大的網絡戰能力全球獨此一家(?),中國軍隊儘管在這方面一直在努力,但依然差距有些大。中國研發的有源相控陣雷達近些年比較受人關注,中國網絡和媒體認為殲-20上安裝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媲美F-35上安裝的AN/APG-81,不過,國外觀察家認為,憑藉在機載雷達研究方面的底蘊和技術實力等,中國的機載雷達技術在迅速進步,但要趕上美國花費了數十年事件研發成功的個AN/APG-81,恐怕可能性不是很大。
回應
飛機的設計真的能前後兩半分開設計?黑沈飛,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
這種文章,豬寫的!一架飛機居然分開設計,一家設計前半部份,一家設計後半部份。夠弱智的!
這些所謂專家的水平嘖嘖
他們原來還說殲20是吊著的模型呢,還說中國無法研製阻攔索呢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我們曾經不是被他們說的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嗎?事實呢,北斗、神舟、天宮、高鐵.....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sm1481338.shtml
二、還有據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對比F35與殲31自己誰更強?稱與美國先進戰機對比,殲-31電子裝備可能比較弱,具體表現在雷達、紅外線搜索和追踪系統、數據鍊和傳感器信息融合。雖然殲-31在技術方面落後於F-35,但是中國正研新型遠程導彈霹靂-15,性能非常類似於歐洲“流星”導彈,霹靂-15在動力方面也採用噴氣發動機,射程非常遠,其末端性能遠超美國的AIM-120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中國導彈比美國強這點是美媒承認的,導彈強也是戰時取勝條件之一。
三、殲-31的尺寸略大於F-35。機體更纖薄,翼展大,截面積小,因而空氣阻力小,從而在機動性能上佔據上風。但殲31憑藉內燃油可保證該機作戰半徑可達1250千米,已超F-35作戰半徑1000多公里。這兩點也是戰時取勝條件。
通過以三點信息分析認為:如果有一天殲-31與F-35在戰場空中短兵相遇來個“捉對廝殺”。殲-31對上F-35絕對能佔上風取勝,當然並不能說明一切,畢竟F-35在美軍體系中主要用於對地面攻擊。中國空軍真正實力地位將取決於殲-20、殲-31以及其他先進戰鬥機的綜合搭配,以及具體的戰略戰術運用。
國外觀察家看殲20:機身後部設計有瑕疵影響制空能力2017.5.1新浪軍事
由於遇到難以跨越的經濟和技術困難,有消息稱俄羅斯的T-50研製計劃或許將被擱置,但殲-20已經小批量服役。
儘管中國的網絡和媒體認為殲-20雖然不及F-22但足以超過F-35,不過,國外觀察家對殲-20的看法卻不怎麼一致,認為殲-20更加類似於一款遠程截擊機或者是輕型戰鬥轟炸機,也就是說,殲-20的製空能力可能並不如想像的那麼強大。
殲-20的前向隱身能力十分出色,這得到了國內外相關專家的一致認同,這裡不得不提到成都飛機在隱身等方面的積極探索,不過,對殲-20的後半身隱身,尤其是發動機與機身連接處會形成強烈的雷達發射區,根據某些消息,在殲-20的設計中,沈飛集團利用上層政治路線強勢介入,負責後半身設計,而這正是殲-20後半身隱身設計不完美的重要原因。
殲-20目前仍在使用俄進口的留里卡AL-31發動機,這種80年代誕生的發動機,僅僅能讓殲-20飛起來,根本不可能實現五代機標準的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能力,儘管中國進口了蘇-35安裝有性能更強大的117S發動機,即便是為殲- 20安裝上117S發動機,也無法達到五代機要求的超機動性和超音速巡航能力。
殲-31戰鬥機2.0版的試飛定型,與剛剛下水的001A型航母舾装列裝時間節點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在001A型航母正式入役的時候,我們或許能夠看到新型的殲-31在其甲板上起降。(作者署名:虹攝庫爾斯克)
回應相關新聞
看見標語,就反感沈飛
好事,沒有必要黑,你黑成黑沈,都是自己國家的,發展好不好嗎,黑你嘛了比
對小編就一句話:中國海軍領導喜歡重殲,有絕對優勢,因此F31沒希望!沈飛洗洗睡吧!
海軍領導告訴過你?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sm1508456.shtml
三點或可證明:殲-31與F-35“捉對廝殺”能取勝2017-04-05
隨著殲-20已經正式服役,但中國目標也非常明確就是將殲-20打造為一款能夠與美軍F-22、俄國T-50相抗衡的第四代戰機。殲-31也公開亮相無疑表明,中國軍方現在變得更自信、更透明。殲-31已進一步成熟,中國空軍也將必然列裝這款戰機。如果讓殲-31與F-35來個“捉對廝殺”結果會如何呢?
殲-31飛機具有高生存力:低雷達可探測性、低紅外輻射特性、優異的電子對抗性能、低易損性設計;多任務能力:強大的目標探測和外部信息綜合能力、優異的態勢感知和信息共享能力、超視距多目標攻擊和大離軸角全向攻擊格鬥空戰能力、對地和海面目標精確打擊能力、適應複雜氣象條件和廣地域使用能力;優異的綜合保障能力;高性價比。
F-35被作為美國空軍主力,從21世紀初開始研發,2009年開始裝備,目前有三個子型號(A為普通起降,B為垂直起降,C為艦載機)。具備較強的生存能力和隱身性能、精確的攻擊能力以及較低的造價,作戰半徑1000多公里,巡航半徑2000多公里。不也也存在很多問題。速度不夠快(只有1倍多音速),性能穩定性也很可疑。
一、中航工業董事長林左鳴自信豪言:殲-31上天一定能把美國F-35幹掉。殲-15總設計師孫聰:在殲-31研製這架飛機的時候,其實潛在對手就是致勝F35。但是我們做下來,可能會有方方面面的,有的可能比它好一點。能否PK掉F-35講究四個字:'一快、二騙、三準、四狠'。從中國這兩位專家的豪言解讀就可看出殲-31PK掉F-35相當自信,按他們地位與身份不可能空口白話的。
2.0版FC31戰機再次試飛未來上001A航母並非不可能
據網絡消息,2017. 4.27,中國在研的第二款五代隱身戰鬥機殲-31,在1架殲-11的伴隨下,完成了一次飛行測試。
殲-31是主要面向外貿市場的一種戰鬥機,外貿代號FC-31“鶻鷹”。從網曝新照看,與1.0版的殲-31相比,2.0版的機身似乎大了一圈,垂尾也由梯形改為了後掠型,另外外形上主翼切尖、主翼後緣前掠角度增大。
與外貿出口相比,軍迷們更加關心的是另外一個設想,即殲-31能不能搭載上中國的航空母艦。
由於殲-20尺寸較大,不一定適合屬於中型航母的中國001系列航母。另外,殲-20作為空軍未來主力,其產能主要是要供應空軍航空兵的使用,可能沒有精力改裝生產艦載機。
那麼殲-31會不會上艦呢?殲-31上艦其實有三方面的優勢:
一是中型艦載戰鬥機是未來艦載機發展方向。
目前,隨著F-14重型戰鬥機退役後,世界上只剩下俄羅斯的蘇-33和中國的殲-15,而使用的航母均是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級中型航母。在這類6萬噸級的中型航母上,如果使用蘇-33或殲-15時,載機量只能達到30架不到。在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級航母設計之初,蘇聯是希望能在這艘航母上使用雅克-141型垂直起落戰鬥機,這樣的話,使用中型化的雅克-141可以使航母能夠攜帶戰機達到60架。
在蘇-33研製的同時,蘇聯還研製了米格-29K中型。雖然在蘇-33戰勝米格-29K,但是在使用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包括尺寸太大,載機數量達不到航母戰鬥力的需求。因此,俄使用現代技術,又復活了米格-29K,未來可能代替蘇-33成為新一代的艦載戰鬥機。
此外,法國的“陣風”、美國的F-35、F/A-18、印度的米格-29K等常規起降的艦載機都是中型戰鬥機。
二是第五代隱身艦載戰鬥機將更具海空優勢。
目前最優秀的艦載戰鬥機要數F/A-18E/F和陣風,而隨著F-35隱身艦載戰鬥機的陸續列裝,將與其他傳統艦載機形成代差,在未來海空戰中取得碾壓式優勢。
中國要取得對F-35的優勢,殲-31發展隱身艦載戰鬥機是符合海軍航空兵發展需求的。
三是殲-31戰鬥機在001A型航母上起飛是有可能的。
正如上面所說的米格-29K,其尺寸和發動機動力等均和殲-31相似,也說明了殲-31上艦的可能性。
無論是引進技術還是逆向測繪仿製,殲-11D如果應用蘇-35技術進行改進,都會是很大幅度的調整變動。尤其如果要根據蘇-35的機體結構和氣動佈局來改進殲-11D的話,甚至還要進行風洞測試。
所以,利用蘇-35相關技術對殲-11D進行重大改進並不是不可行,但可能會耗費很多時間。具體如何取捨,還要看中國空軍自身的需求。
所以,未來殲-11D可能有兩條發展路徑:一是像當年的殲-8ACT驗證機那樣,成為國產新型戰鬥機子系統、設備、技術、材料的專用驗證機。畢竟中國空軍勤儉節約的傳統從來沒有丟,4架已製造出來的殲-11D原型機不可能就此廢棄。其完整的重型雙發戰鬥機機體可以完全模擬出多型戰鬥機的飛行效果。除了上述驗證項目,殲-11D原型機還可以測試太行IPE和國產矢量噴管。
殲-11D原型機如果真的成為專職技術驗證機,將大大縮短國產戰鬥機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研發時間。畢竟其模擬效果遠比伊爾-76等大型運輸機平台要真實得多。所以,這一可能性可能超過60%。
第二條路徑,就是利用蘇-35的發動機、矢量噴管、機體結構、氣動佈局、飛控系統等技術對殲-11D進行類似“推倒重來”的改進。然而,在殲-20很快會批量服役,殲-10C/D進展順利,殲-16已批量服役的現實情況下,中國空軍會否有耐心等待大改版殲-11D “鳳凰涅槃”,實在很難說。所以這一可能性預計不超過40%。(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
本來殲11D就在持續改進中,小編前一篇可能停產,後一篇寫起死回生,完全無中生有搞出兩篇文章來,稿費很好賺
切,小編撲風做影的能力也是到家了呀!
沈飛不行… 我替小編總結下吧
我為自己不懂事的孩子亂發文章胡說八道向大家致歉!
蘇35才進來幾天啊,就摸清技術了?吃透了?要真是這樣那未免中國科研人員也太牛逼了。
SU35除發動機外,有什麼地方能超過J11D?連有源T/R組件都造不出,都從中國進口,還泥馬有臉吹SU35?想一想,朝鮮戰爭以後,俄式飛機打過幾次勝仗?擊落過幾架F-16/F-15?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tf9242200.shtml
中國殲11D戰機再度試飛 蘇35技術或將助其起死回生
2017.4.28,有北方某城市網友拍攝到殲-11D時隔多日再度進行了約80分鐘的飛行測試。此前,殲-11D研製單位曾傳出消息,該項目已經被“叫停”。殲-11D首架原型機自2015年4月首飛後進度一直不快,第4架原型機於去年底首飛。
與殲-11D機功能和定位類似的蘇-35於去年聖誕節飛抵南部戰區空軍某場站。至今年初,中國空軍可能加大蘇-35採購量,同時停止殲-11D研製的消息開始不斷傳出。此次殲-11D突然再次進行飛行測試,是否預示著該研製項目出現轉機,“復活”有望?
據悉,殲-11D項目確實為中國空軍先行立項,在向相關飛機研發和製造院所、廠家撥付了少量經費後,該項目得以啟動。按照空軍的要求,殲-11D必須裝備推力達到14.5噸的國產“太行”IPE發動機,多用途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數字電傳飛控系統;可以發射PL-10、 PL-15、PL-21等所有新裝備或在研先進空空導彈;具備空中加油能力,裝備火-飛-推一體化綜合控制系統。這些技術指標不可謂不高,其中最難達成的是發動機、飛控系統要求。而這兩項,恰恰是俄羅斯蘇-35的強項。除此之外,殲-11D的性能指標都要超過蘇-35。
殲-11D目前使用的發動機為“太行”成熟版,其推力相比殲-11B裝備的“太行”並無顯著提高。增推型太行IPE目前剛結束試飛平台測試,還未裝上哪個型號的國產戰鬥機進行試飛。預計該型號發動機會在殲-20、殲-11B/D、殲10C/D等國產戰鬥機上進行測試。
蘇-35的大推力發動機加矢量噴管使其擁有了“不可思議”的機動性。在見識了這種機動性後,中國空軍也對國產戰鬥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殲-11D如果不能裝備太行IPE和矢量噴管,空軍基本不會對其再產生興趣。
此外,無論是殲-11B、殲-16,還是殲-11D,國內院所都沒有對其機體結構進行大的改動或重新設計。所以這些型號的飛機仍部分繼承了蘇-27系列機體結構不強,機身壽命不長的缺點。雖然殲-16、殲-11D加大了複合材料應用比重,也在機體強度上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但並沒有使這些缺點有本質性改觀。
所以說,國產大推力發動機和矢量噴管遲遲不能進入實用階段,嚴重阻礙了殲-11D戰鬥機進入中國空軍服役的步伐。
蘇-35的引進合同是否包括上述核心技術的引進內容目前尚不得知。有消息指出,在首批4架蘇-35加入中國空軍後,殲-11D的研製單位已現場體驗和研究過蘇-35。
殲-16的變種殲-16D於2015.12.18首飛,並於數日後發布了照片。我們來看看照片透露了哪些有限的信息。
殲-16D去掉了30毫米機砲與紅外傳感器,因為它不是一款旨在用於近距離空中格鬥的飛機。沿機身方向加裝了新天線和用於電子戰的共形陣列天線。殲-16D改變了機頭整流罩的形狀,可能為了容納一種更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最重要的是,殲-16D的機翼翼尖安裝了新型電子戰吊艙,類似於美國EA-18G“咆哮者”電子攻擊戰鬥機在翼尖安裝的ALQ-218電子支援偵察吊艙。這些電磁傳感器能夠分析雷達頻率,協助確定雷達波發射裝置的位置。此類數據對於乾擾雷達或者瞄準和摧毀雷達都非常有用。
這就是我們能夠確定的所有事實,畢竟中國空軍沒有詳細介紹其最新戰機的習慣。下面就讓我們做一些可靠的推斷吧。
如果想提高干擾和打擊雷達的效率,殲-16D很可能配備了乾擾發射機以及反輻射導彈。最大的可能性是,飛機將在機翼和機身下方懸掛兩到三台干擾器吊艙,每一台對應不同的雷達頻率。據說這些干擾器可能同樣使用了有源相控陣技術。
即使滿載電子戰設備,殲-16D依然能夠空出12個掛載點中的6個,用於攜帶武器。中國擁有三種可以遠距離追踪敵軍雷達的反輻射導彈。CM-102射程62英里(1英里約合1.6公里),彈頭重176磅(1磅約合0.45千克),很可能具有精確打擊海上和地面目標的能力。中國還自主製造了俄羅斯Kh-31P的國產版本,被稱鷹擊-91。其射程稍遠一些,同時具有反艦功能。最後是參照霹靂-12對空導彈研製的雷電-10反輻射導彈。當然,基本型殲-16能夠掛載的其他武器,殲-16D基本都能攜帶。
中國已經部署了另外一種殲轟-7,曾被拍到攜帶乾擾器吊艙,而且能夠攜帶多種干擾發射機。不過,殲轟-7的機身沒有集成電子戰設備,所以就電子戰平台而言,它相比專門設計的電子戰機型會受到更多限制。
中國還有一些體型較大、速度較慢的飛機可以在對峙區域發揮干擾支援作用,比如裝備了電子戰設備的運輸機和轟炸機。
中國兩艘001型航母上的殲-15通過類似的升級工作研製出殲-15SD雙座電子戰飛機似乎是可行的。
電子戰飛機最有可能用來對付擁有強大防空系統的美國海軍艦艇。
當然,僅僅干擾雷達並不等於自動戰勝了防空系統。但乾擾確實能夠削弱雷達的有效探測能力和覆蓋面,使大批進攻性導彈或者飛機更有可能突破防禦。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5-01/doc-ifyetwsm1486183.shtml
轟6K不只會射巡航導彈還可執行1500千米反艦任務2017.5.1新浪軍事
目前解放軍可執行空對艦任務的戰機主要有JH-7/7A、轟-6G、蘇30MK2等型號,殲-10也可掛載激光制導炸彈對海岸目標、海上小型目標實施打擊。在這些戰機中,JH-7/7A、蘇30MK2屬於戰術飛機,作戰半徑(1500-1650千米)不及轟-6K(超過2500千米),掛載的反艦導彈也多為中型彈,如果要掛載鷹擊-12,則基本只能帶1枚。蘇30MK2據稱已可掛載國產反艦導彈,但重型反艦彈的掛載能力也比較有限。
相比較美軍航母戰鬥群、核潛艇可在距離我國海岸線2000千米處即可發動戰斧巡航導彈攻勢來說,解放軍現有反艦戰術攻擊機、轟炸機作戰半徑顯然不足以執行“拒止/反介入”任務。而不能有效打擊敵水面艦艇編隊的話,高新6號遠程反潛巡邏機也不能在高空情威脅的情況下前出攻擊敵核潛艇。
轟-6K不僅是我軍作戰半徑最遠的戰機,也是對面(地/海)攻擊能力最全面的戰機。從軍報此前的報導可知,轟-6K可通過高速數據鏈獲取軍用衛星、地基戰略預警雷達、大型預警機等多種渠道的實時情報數據。其配備的火控系統、射控系統也具備,或者經過簡單改裝升級後可具備發射長劍-20巡航導彈、鷹擊-63A/B重型對面導彈、鷹擊-83K/KH中型反艦導彈、鷹擊-12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的能力。
目前解放軍空軍已裝備了至少4個團的轟-6K,總數達80架,最多可發射480枚長劍-20,足可“滅國”。
參照美軍發展的戰斧巡航導彈反艦型號,在執行反艦任務時,轟-6K具備打擊1500千米(長劍-20反艦型)、400-600千米(鷹擊-12、鷹擊-63B)、200- 300千米(鷹擊-83K/KH)等的多個距離內敵方水面艦艇編隊的能力。
而已裝備中國空軍的,作戰半徑超過1600千米的蘇-35,蘇-30MKK/MK2,殲-16等,都可以護衛轟-6K機群執行遠程反艦任務。(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相關新聞
牛逼,美俄歐都搞不出這種老爺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5-01/doc-ifyetwsm1430473.shtml
美稱中國殲16D電子戰飛機可干擾美軍艦雷達防空系統
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2017.4.29刊登題為《為什麼說美國應該提防中國的電子戰飛機》,作者為塞巴斯蒂安•羅布蘭。全文如下:
我們要討論的是中國殲-16雙座攻擊機的一種改進型號。殲-16模仿了俄蘇-30MKK,可與美國的F-15E相比擬。在俄羅斯設計的基礎上,殲-16升級了航電設備,包括裝備了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
殲11D項目真的下馬了? 蘇35來對時候了,內情不簡單2017-04-07大國神兵
在蘇35戰機引進後,有關殲11D項目疑似下馬的消息就不脛而走。我們了解到,殲11D項目當初的目標就是為了趕超俄羅斯的蘇35,雖然,動力方面還未完成突破,但至少要在航電,機載雷達,火控系統上達到或超越蘇35,作為沈飛和成飛重點攻關的殲11D和殲20,肩負著構建我國未來5代機高低搭配的使命。
殲11D是殲11B的升級版,目前從機頭雷達罩大小來看,應該換裝了AESA有源相控陣技術,新機換裝了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該機光電雷達右置,說明左側有空中加油管。
目前國內針對殲11D下馬的推測無非出於以下兩點原因:其一,殲11D自亮相到現在也已經有兩年多了,但是現在殲20已經服役,殲11D的存在顯得尷尬而又臃腫;其二,作為殲11D的開發商,沈飛目前負擔的任務過重,不僅要為我國下一代艦載機的研發工作加班加點,還要繼續推進殲31項目的發展,因此,同時進行3款戰機的開發工作無疑是非常困難的。就拿成飛來說,這幾年除了殲20以外,最大的研究項目也只有殲11B/C等版本,並無精力開發更多項目。
雖然這兩大原因確實有站得住腳的道理,但是,在筆者看來,殲11D項目恐怕承擔的不僅僅是蘇35一樣的角色。當時殲11D項目一出,不少軍迷第一感覺就是,這是類似於美國F15的「鱉版」項目,類似於F-15SE「沉默鷹」。然而,殲11D恐怕承載的還有更多任務,在目前國產殲20還沒有形成建制和戰鬥力以前,殲11D作為國產最先進的重型戰鬥機,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協同已經訂購的蘇35承擔相當繁重的任務,而且,以殲11D平台發展的專用電子戰戰機也是未來我國的中間力量。我們知道,美國在F-22形成完整戰鬥力之後花了很長世間專門研製了E/A-18G「咆哮者」電子戰戰機,而該機也是由F-18平台發展而來的,筆者預估,殲11D以後肯定也有類似發展項目。
最後,不得不說,蘇35來的真是時候,在國產殲11D項目的衝刺階段,或許這些蘇35的利用價值不僅僅是動力方面的,更多的也能為殲11D的發展指點迷津。蘇35固然強大,但遠沒有軍迷想像中的那麼神話,至於殲11D項目是否真的下馬了,通過分析來看,想必答案已經不言自明。
https://kknews.cc/military/y83enob.html
筆者認為,現在的情況很像20餘年之前——彼時我軍的第三代戰鬥機殲-10A、殲-11A剛剛定型或者首飛,同這些飛機同步進行的還有殲-8III(後來藉著殲-8F的殼子復活了)和殲-7G,這些第二代戰鬥機堪稱“趕上了末班車”,同樣借助第三代戰鬥機的某些成熟裝備進行了盡可能的技術升級,諸如殲- 7G加裝了頭盔瞄準器以提高其纏鬥能力、殲-8F加裝了PL-12型中距主動雷達製導空對空導彈以提高其超視距空戰能力,還一度傳言“接機飛行員住滿了招待所,力壓殲-10成為空軍主力”,結果自然是非常感人——殲-8III停止研發,殲-7G和殲-8F/H各裝備寥寥數團即草草宣告結束。
無論如何,中國空軍在今後的幾年內裝備數量最大的必然是J-16系列
現在的殲-11D和蘇-35很可能也是同樣的結果——在殲-20已經開始服役的情況下,要真的大量裝備殲-11D和蘇-35,必要性恐怕就沒那麼大了— —筆者一直認為,即便殲-11D加入空軍的作戰序列,和蘇-35的總數加起來可能也不會超過120架。在這種情況下,時間優先壓倒能力優先,現貨壓倒期貨顯然是理所應當的結論。
當然,殲-11D的情況不妙並不意味著它徹底銷聲匿跡——作為我軍歷史上“最強三代半”,它的部分現成的分系統諸如相控陣雷達、第四代綜合航空電子系統、改進型發動機和FADEC等等,都可以直接用於殲-11B的中期改裝。就好像我軍裝備數量不少的殲-8DF一樣,未來出現一種“殲-11BD”完全可能。而蘇-35SK戰機雖然性能喜人,甚至“出人意料”,但也並非完人——蘇-35SK所配備的機載武器技術水平已經落後時代,其電子系統則是過於“劍走偏鋒”,就和改裝前的“現代”級驅逐艦一樣無法無縫銜接到我軍新一代系統中。
更何況,雖然空軍的當前目標是“戰鬥力優先”,但長遠來看我們的根本目標還是“建立完全自主和國產的空軍作戰體系”,蘇-35如果不進行改裝,在十到十五年之後的空軍戰術體系裡恐怕會再度顯得十分尷尬,因此,也並不排除蘇-35在未來的改裝中可能同樣會藉鑑部分殲-11D的現有成果,給蘇-35安裝中國電子設備和武器,這是在雙方引進談判期間就爭議過的問題。
總而言之,我空軍的大規模轉型升級已經全面鋪開,筆者最後希望“國貨”、“俄貨”群體們少些爭論,畢竟一支強大的攻防兼備的人民空軍符合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管它是用國產武器還是俄羅斯武器武裝起來的。
作為殲-11B的後期型,新製造的這部分殲-11B很可能已經試用了一部分已經用在殲-16和殲-11D上的成熟裝備,有模糊不清的圖片證明,某架新建造的黃皮殲-11B似乎在光電探測系統上有了一定的升級,這多少說明了一個問題:空軍試圖使用殲-16和殲-11D上的成熟技術,來保證殲-11B的戰鬥力持續提升。
我們不可否認,相比較殲-11B型戰機,殲-11D確實取得了我們力所能及的最大進步:換裝了改進型“太行”IPE發動機和配套的航空發動機全權限電調系統,將機載火控雷達更新為第三代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並將航空電子系統基本升級至第四代戰鬥機水平,加裝了空中加油系統。升級之後的殲-11D型戰機基本具備了配合殲-20等第四代戰機進行製空作戰的能力,尤其是在我空軍未來的主要預設戰場台灣以東的西太平洋上,殲-11D所具有的較強態勢感知能力和空中加油能力將賦予其戰術使用上很大的靈活性。但是,我們不得不認為,殲-11D相對中國空軍,確實有點“來晚了”。
這個問題分兩個方面來說:
一是戰機的技術水平方面看,殲-11D和蘇-35SK毫無疑問處於同一層次上,甚至殲-11D的電子系統技術水平還要超過蘇-35。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從機身結構、飛控系統、發動機成熟性等方面,相比蘇-35還有一定的差距,沒辦法如最初計劃的那樣,立刻投入批量生產。
這種差距未來當然可以彌補,但還是那句話:需要時間。在我國空軍已經開始一邊補第三代戰鬥機的課,一邊開始向第四代作戰系統全面升級的情況下,到底有無必要等這些時間,筆者的態度是:從支持國貨的角度來看當然可以等,但是從空軍戰鬥力的快速生成和保證研發資源全力投向第四代戰鬥機乃至第五代戰鬥機的角度考慮,反而沒必要再等。
二是在瀋陽的工人兄弟們的產能方面,這一問題實際上不要贅述——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112廠目前的生產工作,相信絕大多數軍迷都會用上“不堪重負”這個詞— —目前已知的排進生產計劃的機型已經包括了:從低速生產重新轉入全力生產的殲-11B/BS、從全力生產轉入低速生產的殲-15和殲-15電子戰型、一直在全力生產的殲-16、即將低速生產的殲-16電子戰型。此外還要擔負著幾型新機的快速試制任務,在2020年後很可能中型第四代戰鬥機也要加入豪華午餐。每一型新機都堪稱國之重器,每一型新機都在戰術體系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這種情況下還能擠出多少油水繼續改進殲-11D?怕是很難回答。
畢竟我軍還有迫切的戰備需要,台海和西太平洋方向的應急作戰從新世紀就開始提,一直到現在依然是我國空軍隨時都可能要面臨的主要問題,有一型能夠快速提高我空軍戰鬥力的成熟裝備為什麼不用?
不過,所謂靠山山倒,靠人人走,蘇-35雖然不錯,但看起來繼續大量採購將受到俄國產能的嚴重製約。共青城廠的生產能力一直難以大幅度提高,就算俄羅斯以後幾年都和我們“平分”其每年20多架的產能,對於中俄兩國空軍來說也都有點杯水車薪之感。
中國空軍兩大主力國產機型:J-10A和J-11B,兩者數量架起來就已經達到約500架
話又說回來,肯定有人想以此引申到“國貨不行”上,那最近這八年生產的200多架殲-11B/BS絕對有話要說。殲-11B、殲-10的同時大批量生產表明,只要是能增加我軍新型戰機的數量和提高空軍戰鬥力的舉措,軍方都是熱烈歡迎的。
……..
不只是空軍,海空航空兵也已經裝備了3個團的J-11BH/BSH,這些飛機已經開始在南海上空嶄露頭角,圖為美國P-8A在南海拍攝的執行攔截任務的J-11
隨著殲-20戰機的逐漸入役和蘇-35加入空軍作戰序列,相信殲-11B的這一任務肯定要逐步轉給真正的四代機殲-20來承擔。
但是,這同樣不意味著這一第三代重型製空戰鬥機就要立刻退出歷史舞台。此次傳言“殲-11B恢復生產”,筆者認為更有可能殲-11B的生產從來就沒有真正停過——畢竟還有一些部隊正在持續換裝這一戰機。同時,隨著空軍和海軍裝備殲-11B/BS的航空兵團同樣開始向航空兵旅升格,這些部隊也面臨著缺編的問題。
而且這些缺額還很難用其它機型來彌補——上世紀90年代進口的蘇-27SK和蘇-27UB已經相當老舊不堪大用,我們自行生產的殲-11A雖然大多數機體較新,卻基本上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在同樣完成整編後還能剩下多少用於機動調劑存疑。何況,殲-11A和殲-11B不同生產批次的技術狀態存在較大差異,放在一起裝備使用定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殲-11B從低速生產重新轉入高速製造的狀態,再一下子生產出幾十架飛機來保證作戰部隊滿編就顯得十分緊迫了。
不過,對於後來者而言,從“亦步亦趨”到“比學赶超”再到最後的“彎道超車”還是要按照基本法來的。在現階段,我軍各種機型的發展思路學美軍,也沒啥大毛病。
比如,大家抱以厚望的殲-16的戰術定位就和俄軍蘇-30SM有著明顯不同——蘇-30SM依然偏重製空任務,最近在敘利亞戰場的實戰也多是掛帶著R-27ER、 R-27ET、R-73這種空對空武器擔負制空戰鬥機的主責,很少看到它攜帶精確制導武器去舔地。而殲-16在露面之初就有了“鱉版F-15E”之稱,顯然這是一種和F-15E類似的,在具有強大對地攻擊能力的同時還具有不俗的空戰性能的雙重任務飛機。
說清楚了上面的問題,我們可以對最近的傳言分析一番了。還是先說說蘇-35SK的問題吧,對於蘇-35這只從2012年開始就一直在晃悠、最近終於落地的靴子,筆者的態度一以貫之:從中短期的情況看,有它對我國空軍意義重大,但是從中長期的角度來看,有它當然更好,沒它對空軍也只構成戰術上的影響,不會構成戰略上的缺陷。
作為一種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的深度改進型,蘇-35S確實在一些分系統上採取了獨到的技術,比如它那個“怎麼看怎麼都不行”實際上效果卻出乎意料的“雪豹”雷達,比如它的機體設計,比如它採用了自適應技術的綜合電子對抗系統。據說,我空軍對該型機的評價是,之前低估了這種飛機。
但是,即使有了這些獨特的性能,蘇-35仍無法與四代機公平對抗,而某些過於“劍走偏鋒”的技術對我們參考價值還是有限。
……..
總之,蘇-35對我國空軍的正面意義就在於保證了我國空軍迅速擁有了一種足以和第四代戰鬥機配合擔負制空任務的重型戰鬥機。當然這裡面也有負面意義,就是嚴重打擊了部分國人的自信心,感到難以接受並很快聯想到“國貨不行”上。
對於這些人來說,很不幸的是,我們很有可能還要繼續進口蘇-35(?)——首先還是編制問題,既然航空兵團要升格為旅,那麼24架蘇-35的編制肯定是不夠用的,所以似乎在合同之外再採購一批以保證部隊滿編顯得順理成章。同時,再追加採購一到兩個旅大約60架飛機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一是航空兵團將以實施基地化改革為重點,在吸收場站雷達等部隊的基礎上升格為航空兵旅,取消航空兵師的建制,旅由戰區指揮所直接指揮。改革前,我空軍航空兵團級部隊與場站相互分離,各師之間空域劃分比較破碎。而新的編制體係無疑將擴大戰術空軍的訓練空域面積,提高部隊的協同保障能力和減少指揮層級。
二是我要強調的,部分航空兵團即將撤編。前段時間,軍報暗示強擊航空兵即將退出歷史舞台。部分裝備“二十年老窖”、“三十年陳釀”老機型的航空兵團據消息也要撤併轉隸。這表明,新成立的航空兵旅編制規模將會擴大。往日編制黨們嘴裡的“24架大法”(改革前,我軍航空兵團部隊一般裝備24架戰機)有運轉不靈之虞。往後的航空兵旅定編可能是32架。一個航空兵旅多出這麼多飛機的編制來,為了戰鬥力考慮,不可能長期缺編,這意味著解放軍空軍短時間內需要一大批現代化戰鬥機,而且還要能直接融入我軍現有作戰系統。
這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空軍的換裝壓力。
進入2000年以後,我空軍戰術飛機的裝備更新基本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2006年殲-10完成IOC,同年殲-11B首飛成功,2007年殲-11A的04批次完成交付,2008年殲-11B的01批次下線,2009年殲-10B首飛成功。差不多每年完成一個小跨越,硬是在16年的時間裡把靠著不到80架蘇-27SK/UBK撐門面的空軍建設成了一支擁有150多架蘇-27/殲-11A、200多架殲-11B/BS、100餘架蘇-30、280餘架殲-10A/S、100餘架殲-10B/C以及250多架飛豹的規模堪稱世界第三(如果算實際堪用飛機數量可能是世界第二)的戰術空軍(含海軍航空兵)力量。
但是,面對著2016年美國空軍、美國海軍航空兵甚至美國國民警衛隊的機海,我們的空軍雖然不再是“小學生”,可也沒跨過“高中生”的門檻——尤其是美軍已經在以每週一架的速度建造F-35的今天,提起我們自己的兩個戰術飛機製造廠的總產能和平均生產效率,加上一半的戰術空軍還沒實現三代化的基本現狀,仍然是“一把辛酸淚”。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戰術體系的建設。網上俗話說,“兔子是最大的美粉”,換言之就是美帝有的我也要有,美帝沒有的我也要想想。我的東西比美帝的好那當然是善莫大焉,如果比不上的話也不能差的太遠。這種堪稱簡單粗暴的思維方式雖然容易引起一些人的質疑,即美國空軍的建軍思路是否完全適合我國國情,但卻在無形中減少了多次試錯的成本。
“飛豹”停產,表明中國空軍裝備自主化底氣更足!
“飛豹”在中國空海軍指戰員中位置“不輕”,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它是空軍裝備自主化的“標杆”,是此前空軍少有的從整機到動力裝置生產完全實現國產化,不受制於人的主戰裝備之一。“飛豹”的存在,意味著即便外軍卡脖子,也無法影響我軍戰鬥轟炸機部隊的可靠戰鬥力。同時,“飛豹”的生產質量和可靠性也很受用戶歡迎,其“秦嶺”渦扇-9發動機自仿製成功並實現全面國產化以來,質量一直十分穩定,可維護性好,出勤率高,受到空海軍用戶的好評。一款戰機先進和好用與否,不能光看技戰術指標,即便是指標再先進,如果整天趴在“機窩”裡執行不了任務,那也是毫無用處的。“飛豹”作為一款口碑極好的“好飛機”,它的停產,表明中國航空工業又有了新的技術革新和進步,能夠生產新的自主化裝備予以替代。如殲-16戰鬥機將使用的“太行”渦扇-10B改進型發動機,在近幾年的使用中這款可靠性和可維護性得到極大提升的發動機,受到了空海軍用戶的肯定和好評,無故障時間、實際使用壽命等關鍵性指標都顯著提升,真正成為一款“好用”的發動機。而假如將來增推型的渦扇-10C甚至渦扇-10D服役,必將使殲-16如虎添翼。
結語
至此,我們可以自信地給出異常肯定地結論:“飛豹”停產,絕對是件大好事!中國空軍將辭舊迎新,迎來一個嶄新的輝煌時代!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4-10/doc-ifyecezv2931289.shtml
相關新聞
飛豹戰機或已停產 未來不排除引進蘇-34 (?)
飛豹戰機服役23年後停產,殲16成僅次於殲20的新寵
殲11D項目為何將下馬(?) 沈飛重點在這3型戰機已無產能2017.4.4觀察者網
最近,軍迷群體裡的兩個傳言又把殲-11B和殲-11D這兩型戰術飛機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一是本來已經停產了的殲-11B開始恢復生產;二是殲-11D隨著蘇-35SK進入中國空軍的戰鬥序列而遭到巨大衝擊,有可能直接面臨著下馬放棄的厄運。
就這兩個傳言,筆者一直想說點什麼,為了避免我們的討論成為克勞賽維茨口中“無意義的爭執”,我們在研究這兩型裝備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是我軍正在推進的空軍建制改革。從現有情況看,所有的戰術空軍部隊都在進行“頸部以下”的大規模變革——根據已披露的內容,我們可以推斷此次改革主要包含如下兩個方面:
中國飛豹戰機已停產為何對空軍而言絕對是件大好事
2017年3月,有媒體援引來自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的消息,稱中國空軍和海軍目前的主力戰鬥轟炸機“飛豹”已經正式停產。按照軍用飛機服役規律,一型戰機停產,往往意味著其不再生產並裝備新的部隊,至此進入了服役生涯的中晚期階段,不久的將來就將會被批量生產的更新一代戰機所取代。對於“飛豹”停產,軍迷朋友在表達喜愛、不捨之餘,自然會有新的疑問:“飛豹”停產,對於中國空軍而言,是好事還是壞事?
“飛豹”停產,表明中國戰術打擊飛機升級!
自1994年首批量產型開始交付海軍,1998年正式設計定型,被稱為“飛豹”的殲轟-7/7A戰鬥轟炸機至今在空軍、海軍航空兵部隊已裝備近270架。這款我國自主研發的雙發串列雙座超音速戰鬥轟炸機航程遠、載彈量大,是我軍主力戰術攻擊機之一。
“飛豹”的服役,曾是中國空軍從防禦型空軍向“攻防兼備型空軍”轉型的標誌性裝備之一,新“飛豹”的總師唐長紅院士在接受《兵工科技》雜誌專訪時就曾評價,“飛豹”的問世使得中國空軍第一次擁有了戰術攻擊能力,對於中國空軍的戰略思想和觀念是一次巨大的衝擊!
圖注:新“飛豹”戰鬥轟炸機
而今,“飛豹”停產,而中國打造新型“攻防兼備”空軍的腳步非但沒有停下來,而且還越來越快。這就表明,“飛豹”停產絕非後繼無人,更新一代的性能更優異的戰術打擊飛機肯定將接過“飛豹”的槍,將中國空軍的進攻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這款新型戰術打擊飛機,當然就是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和瀋陽飛機工業公司在國產殲-11BS基礎上研發的殲-16。殲-16採用國產先進渦扇發動機、先進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和航電系統,性能全面超過此前的三代機殲-11B。同時它兼顧制空任務和對面精確打擊任務,在飛行性能、格鬥機動能力等方面全面優於“飛豹”,既能在第一波制空戰鬥中與敵軍空中優勢戰鬥機抗衡,也能在其後的對地、對海打擊任務中發揮突出作用。由於殲-16比起“飛豹”幾乎先進“一代”,因此將成倍提高我空軍的戰術打擊能力。此前殲-16處於領先試用和低速生產過程中,“飛豹”的停產從側面表明殲-16很可能已經進入高速穩定量產(即批生產交付)階段,不光定型在即,而且將在未來幾年里大批裝備我空海軍部隊
圖注:殲-16多用途戰鬥機,將是“飛豹”的替代者之一
第三個是綜合國力和技術。俄在經濟實力上從來沒有能與美國比肩的時候,它在很多技術上也都落後於美國,尤其是工藝和材料技術——比如作為航空發動機中最關鍵的核心部件渦輪盤和渦輪葉片,俄羅斯無論是在工藝還是在材質上都還難以達到高壽命的要求。
當年中國因為研製殲10,先後從俄引進了近600台套AL-31FN。但這些發動機工作壽命太短,已經有一部分損壞無法再使用。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就開始立項研發太行發動機渦扇10系列。它於1978年預研,1987年立項,2005年12月28日完成設計定型審查考核,歷時27年。太行是中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大推力、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它結束了國產先進渦扇發動機的空白。太行由中國航空研究院606所研製,是國產第三代大型軍用航空渦輪風扇發動機。採用大推力涵比及全自動數字化控制系統,推力達到12000KGF-14000KGF(公斤力9.8N/Kg)。目前已大量裝備中國第三代高性能殲-11B。
我國自行研製的太行改進型發動機採用了大量先進技術,如單晶渦輪葉片和整體粉末冶金渦輪盤,如今這些技術均已經突破技術瓶頸,並開始規模化生產。據悉,在應用這些技術的基礎上,太行改(WS10A)的使用壽命達到了2000至3000小時,雖然僅為歐美產品的一半,但已經遠遠超越俄產品。(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回應
壽命只是一個參數,現在還是得用俄發動機啊,看來中國發動機還是有缺陷.
因為空軍還有很多SU27和SU30,還有J10A,一架飛機,生產出來用的什麼發動機,以後就得一直用了。換發動機是要做改動,甚至局部重新設計的。
殲10C/11D/16/20換WS-10B;梟龍/殲31換WS-13;運20換WS-20了,殲20就耐著性子等WS-15吧.
我們所有軍工包括汽車的心臟都依賴進口.
你說的是多少年前的事了!奇瑞,長安,長城,吉利,比亞迪,都有自己的發動機好吧,只是整體性能和BBA還有一點差距。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27/doc-ifycstww1354224.shtml
中國航空發動機突破瓶頸 改進版太行壽命已超俄1倍2017.03.27 新浪軍事
一直以來,俄羅斯航空發動機都存在著壽命過短的問題。如AL-31F標稱首翻期壽命可達1000小時,然而使用過程中根本達不到,實際上AL-31F的總壽命才900小時,大修壽命僅有300小時。這款發動機被用於我國殲10和殲11上。按照每年約240—300小時的訓練和值班飛行時數來計算,通常不到時4年就需要更換全新發動機。對平均壽命可達到20年之久的戰鬥機來說,如果4年更換一次,就需要約5台,這不能不說是巨大的浪費。
國防科技大學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研究中心軍事專家王群教授表示:“相對於美國等西方國家,俄羅斯航空發動機在性能上是有差距的,並一直因壽命過短而為人詬病。如果相關數據沒有錯誤的話,分析應該接近實際情況。”
航空發動機壽命是衡量航空發動機性能的重要標誌之一,它的參數或指標主要包括有發動機工作壽命、首翻期壽命、翻修期壽命等。
發動機工作壽命即發動機壽命,是指發動機在規定的使用條件下,從開始使用到最終報廢所應該達到的累積總工作時間。首翻期壽命也稱第一次或初次維修前使用壽命,是指全新的發動機從開始使用到首次維修時的工作時間。翻修(期)壽命有人也叫大修壽命,是指發動機在兩次翻修之間的工作時間;
資料顯示,美國F-100、F-110軍用航空發動機工作壽命和首翻期壽命一般都可達4000小時和1000小時。有媒體還曾報導,美國新一代的工作壽命甚至超過了10000小時。而俄要差一大截,拿與美國F-100、F-110同代的AL-31F來說,其工作壽命只有900小時,首翻期壽命也就是300小時左右。
為什麼長期以來俄航空發動機壽命要普遍低於西方呢?
王群分析認為,其主要原因可歸納為三個方面。一個是設計理念。很長時間以來,前蘇聯都不如美國那樣財大氣粗,並始終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下,所以它依照其戰機在二戰的生存狀況,認為開戰時戰機壽命也就是一兩百個小時左右,與其花大的代價在發動機的壽命指標上,不如騰出精力、時間和資金等提升發動機的其他指標或戰機的性能。
第二個是財政壓力。前蘇聯解體後,俄一段時間內國力衰弱,經濟處於崩潰邊緣,人才和技術嚴重流失和分散,航空力量受到重創基本難以為繼,別說發展新型軍用航空發動機,就是改進或生產原有的都舉步艱難,心有餘而力不足。
除了院士的身份之外,陳祥寶還是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代表、航空發動機研發人員,因此《中國日報》的這篇報導給曠日持久的“殲-20發動機”之爭畫下了一個句號:殲-20目前配備的仍是俄生產的發動機。(?)
不過,這篇報導中,並未明確殲-20將要使用的哪個型號,因為對殲-20來說,至少有兩個選擇:一是太行改WS-10B,二是大家期盼已久的渦扇-15。
而 “上機測試時間不會很久”表明,還處於“初始飛行前規定試驗階段”,正準備進行初始飛行(也就是科研試飛階段),都還要經歷“設計定型”這個階段,才能開始小批領先使用,因此並形成初始戰鬥力,仍然還需要一段時間。從近年來公開的報導來看,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已經處於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各種發動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任何工業產品都有著嚴謹的科研規律,網友們對中國發動機的研發應該報以一個平靜的心態,不能過度樂觀,也不能妄自菲薄。
在《中國日報》的這篇報導中,陳祥寶院士也指出,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正在努力追趕世界頂尖航空發動機技術,但是依然還有很長的路才能趕上美俄等發動機強國。舉例來說,中國目前能夠生產發動機的兩個最重要零件——單晶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和粉末冶金高溫合金渦輪盤,但是在大規模的量產中,產品的質量不是很令人滿意。總體來看,能否製造可靠的發動機是時間和毅力的問題。通過成功的道路上充滿挫折和失敗,世界各發動機強國都經過了這個過程。(作者署名:迷彩派)
回應
一款已經成熟的發動機,要裝在一款新設計製造的飛機上時,都要經過測試。小編用 “預計上機測試時間不會很久”,就推斷還處於“初始飛行前規定試驗階段”,太漏!
這個新浪網站上,有人老放屁!不著譜。
這些大便該歇歇了,專家都發話殲20換WS-10B了,你們就耐著性子等渦扇-15吧,發這些爛文讓人噁心!
飛機的進氣道部位,是飛機上面氣流最強、紊流湍流最多的部位,空氣在機頭被劈開,後掠到進氣道附近,被進氣道的格柵叉開,紊流流走,相對平穩的氣流送入發動機,在這個部位氣流的流速最高,因此這一塊地方的塗層磨損也最快。
F-22在美國空軍到現在也不是一個出勤率很高的機種,但就這不太高的出勤率,也影響到了進氣道附近的塗層,出現了過早剝落的現象,所以就需要每隔幾年,就修補一下這個部位的塗層,簡單說就是把原先脫落了一半的塗層鏟掉,刷一層新的。
當然,作為採用第二代綜合隱身技術的F-22,它的隱身手段比起F-117、B-2也有進步,不那麼依賴吸波材料。美國在向國外兜售F-35的時候就說過,這一代的隱身飛機,隱身能力大部分來自於外形設計,就算沒有美國原裝的隱身塗料(美國當時不打算在出口型飛機上給用原裝隱身塗料),也具有很好的隱身能力。但恰好,進氣道附近的雷達隱身卻不能不依賴隱身塗層,因為進氣道裡面就是渦扇發動機的渦輪壓氣機、風扇,雷達波如果從這裡照進去,是會被扇葉反射出來的,只有依靠隱身塗層,才能把這些漫反射的雷達波吸收掉。也就是說,F-22和F-35,如果機身其他部位沒有隱身塗料,影響不是很大;但是進氣道附近如果沒有隱身塗料,問題就大發了。
2016年8月, 美國空軍授予洛克希德•馬丁合同,建立一個“進氣道塗層修理流程線”。第一批准備維護12架進氣道塗層磨損最嚴重的F-22。這12架F-22如果按期完成塗層修復,今後美國空軍就以每年24~36架的速度,把所有的F-22都送到這裡都修復一遍。
那麼給這12架飛機補油漆的價格是多少?6100萬美元,折合每架飛機500萬美元,而修補的塗層的面積只佔F-22表面積的6%!(作者署名: 光頭藍雲)
相關新聞
中國機群穿越海峽卻不見日軍機?日戰機4對1戰術崩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15/doc-ifychhuq4684879.shtml
殲20換國產發動機再現疑雲究竟用太行改還是渦扇15
“殲-20即將配備國產發動機,預計上機測試時間不會很久”,2017.3.13的《中國日報》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祥寶談及國產發動機的這篇報導一出,立即引發了大量的關注和討論,因為在此之前,關於殲-20目前到底使用何種(國產還是俄製)發動機,一直是媒體和網友們爭議的焦點。
不過,就算蘇-35S沒有用到大修,必須考慮到,敘一年是直接丟到境外前線一年,而且又是戰場狀態,條件一定是比承平時期以及本土機場狀態嚴苛。這正好是一個絕佳的試驗機會,所以提前對蘇-35S做大修,或許可以順便看看在戰場條件下機況如何。
畢竟現在蘇-35S的壽命是比照西方戰機去設計,而西方戰機的壽命在實戰中是不是真的那麼好,說真的目前沒有那種足以提供考驗的戰場。要知道當蘇-27早期型壽命只有2000小時,發動機壽命只有900小時,大修週期300小時,西方戰機的壽命跟大修週期已經跟現在的蘇-35S一樣是幾千小時與破千小時,甚至還比蘇-35更好,西方戰機有的壽命還達到8000甚至10000小時。
這個差異有一部分是來自作戰思想,蘇聯認為實戰條件下不可能有東西可以用那麼久。然而,蘇聯這種設計就導致和平時期要消耗大量資源去保養跟換新,因此從蘇-35、蘇-30MKM、米格-35開始,壽命比照西方達到了6000小時(?)。
但在戰場環境下是不是真的能這樣?所幸現在正好有敘經驗,或許提前大檢修可以驗證一些壽命方面的設計也未可知。(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15/doc-ifychhuq4676420.shtml
美F22戰機有多嬌貴塗層修復補一塊漆就要500萬美元2017.03.15新浪軍事
F-22是當今世界空戰能力最強的王者。F-22有人號稱比F-35還便宜,的確F-35剛量產的時候報價是1.2億美元,而F-35現在核算的費用已經漲到了1.6~2億美元,川普砍價也沒砍下去多少。
但是F-22後期維護和升級的價格就沒那麼親民了。畢竟十幾年過去,各種通脹,CPI指數上漲,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也需要利潤,因此給F-22升級維護的價格也水漲船高。2016年,美國空軍發現F-22進氣道附近的隱身塗層磨損嚴重,於是準備招個標,找個公司把這一塊的漆補上。
F-22用的是美國第二代隱身塗層,它的隱身塗層相比第一代的F-117和B-2,已經耐用了很多。B-2據說是每次降落之後都要補油漆,因為當時研製的隱身塗層為了達到隱身效果,堅固耐用程度就不管了,所以飛機飛一次,因為氣流的吹洗和震動,降落下來,渾身上下塗層就跟頭皮屑似的往下掉。F-22因為用了海飛絲去屑洗髮水就好多了,第二代隱身塗層在保證雷達隱身性能的同時,塗層壽命也很高,正常情況下是不掉頭皮屑的,但有一個部位例外:進氣道附近。
蘇35在敘利亞的實戰大戲演砸了?剛回國就拆解維修2017.03.15新浪軍事
近日,俄電視台在一段俄國防部副部長視察共青城飛機製造聯合體的畫面中,披露了一架現役的紅色06號蘇-35S正在廠內進行維修工作。
從飛機機身上的塗鴉可以看出,這架飛機應該是去年1月底赴敘利亞首次執行作戰任務的4架蘇-35S中的一架。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這兩批次蘇-35S都是從生產廠家下線後,直接前往敘利亞執行任務的。
也就是說,首次實戰、同時也是剛服役1年左右的全新蘇-35S在執行完任務回國後就到廠家返修了。這是不是就證明蘇-35不靠譜呢?顯然不能這麼認為,畢竟蘇-35S出廠即赴戰場本身已經證明了俄軍對它的高度信任。
從機身上的塗鴉可以看出,這架“紅色06”號蘇-35S在敘利亞至少了170次對地攻擊任務,實際出動執行護航任務次數可能更多,也就是說至多不到2天就執行一次實戰任務。
至於蘇-35S返廠到底修什麼外界無從得知,但服役僅1年的蘇-35S就返廠確實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今天,北國防務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就通過披露的畫面和有限信息說說蘇-35S返廠可能是乾什麼。
首先要先確定的是,蘇-35S這次進廠是升級改進?還是保養?還是修理?每一個都有可能性,但是又有矛盾。
如果說是升級改進,依據作戰經驗修正一些設計,本來就是有可能的。而且這4架蘇-35S是2016年出廠,已經使用一年多了。這種新飛機每一小段時間就做小改是可能的。不過,以蘇-35S的現狀,需要的改動應該以軟件為主了,這通常可以在前線完成,不一定要進廠。而且在保修畫面可以看出,連進氣道可調斜板都已卸下,可見就算有做改進,也不是返廠的主因。
如果是平時保養,為何要進原廠?
如果是故障修理,那飛機帶著故障還要自己從敘飛回俄又飛回遠東,也太神奇了,所以應該不是故障修理。
合理推測或許應該是進廠做些改進,然後順便做保修。蘇-35S的大修週期是第一次1500小時,之後1000小時。而它設計上壽命是6000小時或30年,即以每年200小時計算。蘇-35S在敘總共也就4架,值勤一年,任務或許吃重,但另一方面敘的主力是蘇-34、蘇-30SM等,蘇-35S在那裡有點像是陪練,因此在敘利亞一年就用到要大修的可能性應該不高。
首先是殲10並不屬於輕型戰鬥機,而是中型戰鬥機,自重和尺寸都較大,AL-31FN提供的推力本就是勉強夠用。其次殲10在不少地方的阻力優化上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它設計時,我國雷達研製能力還不夠強,需要更大的體積才能滿足探測性能需求,這就使前機身比理想的設計要粗、重不少。而且殲10為了照顧未來更換太行發動機的需求,只得選用更重的可調進氣道,而且進氣道截面積要按進氣流量更大的太行來設計。這又帶來了很大的重量和阻力增加幅度。
三:80年代國內沒有錢,且作戰需求有限
選擇單發佈局最根本、也是最讓人無奈的原因,就是窮,就是沒有錢;單發三代機的結構製造費用,比雙發二代機的結構都要貴不少。何況雙發佈局的飛機成本和單發相比,除了機身結構製造要花費更多的材料和加工成本以外,每架飛機多一台發動機,日常使用時,雙發佈局由於自身阻力更高、重量更大,消耗的燃油也多很多。
此外國內80年代對於作戰性能的需求也比較有限。一方面是空軍立足於國土防禦,因此對大量掛載武器彈藥、以及這種狀態下的航程沒有明確的需求。另一方面,國內空中力量的現代化通信指揮系統建立完備,已經到了21世紀之後了;在80-90年代,國內空軍對飛機的組織作戰能力非常有限,飛機飛的遠一些,就脫離指揮範圍了。
當然,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誰也想不到後來中國包括經濟等各個領域,能以如此驚人的速度發展;殲10在當時的選擇,仍然有很大的合理性。而當時的總體規劃,在今天所表現出來的局限性,也只能算是歷史的遺憾了。(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中國的雙發戰機早就有了,就是殲11。
Q10已沒有多少提升空間了,應加速退出替代Q10的雙發中型機,或者以Q31為基礎的準隱形中型戰機。
美國缺錢嗎?為什麼要造單發的F16?
還真是缺錢,因為沒有哪個國家能有那錢全上重戰。美國空軍當年倒想用全用F22,然而國會老爺死活不批,結果就是F15(約500)和f16(約1000)機隊老化,F22機隊也是這麼個情況。
俄就沒有單發戰鬥機。
雙發機不一定就是重戰啊(mig29就是雙發輕型戰鬥機,雅克38系列就是三發垂直短距輕型戰轟)。而且毛子也是有單發戰鬥機的,米21 23(米23還是毛子第一代單發重型戰鬥機,也就是後來的8爺原型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02/doc-ifycaafp1572485.shtml
殲10裝俄製航發性能不令人滿意換雙發可解決大問題2017.03.02新浪軍事
雙發相對於單發在安全性上的優勢,並不只是顯而易見的一台發動機失效,還有一台發動機能頂著。從更深的角度來說,雙發飛機本身推力/飛機重量的比值就要大,發動機承受的工作負擔小得多——尤其是急加速和急減速時。而且有另一台發動機幫忙的時候,很多發動機從故障發生到徹底喪失動力的時間也要長得多。
尤其是殲10這樣的高敏捷飛機,本身在設計意圖上就允許、鼓勵飛行員進行更粗暴、更狂野、更猛烈的極端性操縱,把飛機的高機動性發揮到極限。這個過程中,飛行員不可避免要大量的頻繁推拉油門桿,使發動機在各種過載變化、惡劣進氣條件下的轉速和溫度都處於反复的劇烈變化中。
飛機設計本身就特別吃發動機的壽命,對發動機可靠性特別苛刻;而我國不要說在80年代,即使在今天也不能說是航空發動機研製很成熟的國家。而且就當年來說,中國引進蘇27和AL31F系列發動機是誰都沒有想到的事情。殲10最早的備選發動機裡,除了測繪仿製米格23發動機的渦噴15以外,太行並不是一個很可靠的選擇,更不用提渦扇6改;從技術角度來看,單發設計的安全風險實在是太高了。
毫無疑問,殲10即使在三代機裡也是飛行性能出眾的型號。但這種出眾,更多的是體現在和動力關聯比較弱的環節上。比如它不僅允許以非常高的速度(270~300度/秒,達到飛行員耐受的生理極限)左右翻滾,而且這個滾轉極限速度在極大的速度範圍內都適用——比如蘇27這樣機翼機身容易變形的飛機,到了高速區域,尤其是低空高速區域根本不能放開了滾,否則就是結構損壞甚至是直接解體的下場。
其次在不要求保持高度和速度不損失,而是飛機把自身的能量(包括高度帶來的重力勢能、速度帶來的動能)一口氣用出來,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半徑完成一圈盤旋的情況下,殲10的盤旋性能就和滾轉能力一樣,在三代機中都是頂尖的第一梯隊成員。而且這個能力在跨音速區域仍然有效——蘇27和米格29,在超過0.8倍音速以後,盤旋性能要下降30%,以避免失控。
YF-16 與F-4 比盤旋能力,其中內圈是YF-16
然而以上兩種機動在盡情發揮時,基礎都是靠著此前蓄積起來的能量。一旦面臨直接考驗動力水平的性能,比如從低速到高速的衝刺時間長短、從低空到高空的爬升時間長短;尤其是懸掛多枚導彈,使阻力——特別是跨超音速下的阻力大幅增強以後,殲10這方面的機動性就只能說是非常平庸了。這種問題的根源在兩個方面。
但這些都不代表佔位或指向會失去效用,舉個例子,用同一種導彈,要打位在旁邊90度的目標,如果我指向它再發射,導彈直奔目標而去。如果我用離軸發射,導彈要消耗能量大轉90度,射程會減損。如果對方配備跟我一樣的導彈而且指向我,那在第二種情況下就可能出現我打不到它但是它打得到我的情況。
△R-73是世界上最早具備大離軸角發射能力的導彈之一,但導引頭研製的滯後,導致俄羅斯研製全新一代空空導彈面臨困難
因此即使在現代的離軸空戰,導彈射程長一點、飛機指向好一點仍有優勢,這也是蘇-35這類戰機超機動性能的意義所在。這裡還要注意到,超機動時的劇烈指向對飛行員來說或許會構成負擔,這時飛控系統的輔助就很重要,或是要發展合適的動作。蘇-30MKI、蘇-35的“落葉飄”就是可控的平螺旋,用矢量推力自由的在水平方向左偏右偏,這對飛行員來說很簡單,不會有搞不清方向的問題。
說越肩導彈出現後超機動無用有失偏頗,但另一種浮誇超機動優勢的觀點當然也不可取,例如“超機動躲導彈”。
用高機動“規避”導彈純粹是想像中的東西,即使飛機散架了也機動不過導彈。與其說是“規避”導彈,不如說是“協助反制”導彈。導引頭或火控系統的鎖定能力其實是有局限的,一般來說單純情況效果都不錯,但只要有復雜機動、電子反制、團體飛行等條件之一,就有機會減少鎖定能力。
△現代空戰中,要躲避導彈,超機動、隱身、電子對抗等都是必要要素
因此在適當時機以高機動搭配干擾措施,一方面有機會讓導引頭失效,另一方面就算沒失效,導彈跟著做大機動時也會損失能量而折損射程。超機動在這裡的價值在於比一般飛機能更劇烈的改變速度與方向,例如在極短的時間內突然減少相對於雷達的速度,這時再搭配電子反制措施效果就會比較好。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如此,實際操作如何還有待觀察,但總之不是想像中的“躲”導彈就是了。
回應
小便不只是聰明過頭,還是邏輯有問題。所謂超機動都基本是過失速機動,也就是損失飛機的速度,來實現大離軸的機動。如今的空空彈的不可逃逸區都相當大,當飛機被鎖時,只有快速或加速的逃離,破壞鎖定,此時飛機保持速度最重要,而且要做大機動。若像小便搞個什麼落葉飄過失速,就像立了個固定靶必死無疑。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3-02/doc-ifycaafm4706584.shtml
殲10殲11掛霹靂10導彈戰力倍增卻不能因此否定蘇35 2017.03.02新浪軍事
隨著具備越肩發射能力的新一代大離軸角空空導彈的服役,現代空戰中的格鬥樣式發生巨大變化。在去年的珠海航展上,已經在殲-10/11系列現役戰機上使用的國產新一代格鬥空空導彈霹靂-10首度公開亮相,這標誌著我國在這一領域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並憑藉後發優勢後來居上。
越肩發射無疑是個好東西,但在中國引進具備超機動性能的蘇-35後,越肩發射能力卻成為一些否定超機動性能的論據,這或許就值得商榷了。今天,北國防務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就來說說越肩發射與超機動性能的關係,以及超機動被神話的一點。
一種觀點是,現代格鬥導彈都是全方位打擊的,直接離軸發射就好,根本就不需要飛機自己指向。
這種觀點認為,以前的格鬥導彈只有在狹小的區間可以發射,所以需要搶位、指向,這時候超機動就很重要,但是現代的格鬥導彈可以離軸發射,飛機不需要指向也可以打到旁邊甚至後面,所以靠導彈就好了。而且飛機再怎麼超機動也超不過導彈,所以超機動無用。
如果這麼想的話未免把導彈看的太神奇,其實導彈的性能必須在特定條件才能充分發揮。以一個導彈的最大射程是100千米為例,並不是它任何時候都可以打到100千米外的目標,畢竟我機在飛,目標也在飛,彼此的速度、航向、高度都是變量,這些都會影響導彈射程。例如,大家都頭對頭飛行而且都不做高機動,導彈就可以發揮射程,如果目標在逃逸,射程馬上掉到20千米以內,如果目標做高機動,導彈或者鎖不上、或者鎖住了,接著做高機動而損失能量進而損失射程。
△珠海首次亮相的霹靂-10,其機動性能出色
正因如此,導彈在實際使用上,都會有“佔位”的需求,也就是載機必須盡可能達到能讓導彈發揮鎖定能力與射程的狀態,例如速度、彼此高度差等,只有在極端情況下還是允許發射,但效果已經不能保證。因此並不是說有了全嚮導彈就不需要佔位。
全嚮導彈的優勢在於,最早為了發射格鬥導彈,載機除了要盡量佔位外,還要用自己的正前方對著目標的後方,難度很高。後來出現全嚮導彈,只要把自己的正面指向目標的任何方位就可以,而最新的越肩/大離軸角導彈甚至是目標只要在離軸角內我就可以發射導彈。
中國採購蘇35屬於國外採購,實為綜合性合同,許多項目要包括在內,備品備件,以備用發動機等,會做為合同附加內容部分,以及人員培訓,售後服役等等都在包含在合同中,這自然會提高的合同總額。
向中國出口本身就是外貿性能,俄方總要有一定利潤空間,可以說,蘇35的合同中,俄方已經很克制了。 要知道2009年以後,國際軍貿價格出現了波動,軍品價格直線上漲。 不說,法國陣風戰機的價格漲幅,連梟龍戰機的單價也漲到3000萬美元以上。 所謂1600萬的說法,只是有人利用,俄羅斯國內的合同不以美元為計價單位,盧布兌率又不斷變化,再加上,近年物價的變化,編造的小小傳說,至於其目的,大家都明白。 (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其實我們看重人家發動機矢量技術。
不錯了,還是良心價,美國不賣,歐洲不賣,除了俄羅斯的,別國的估計也不符合中國的國情,即使買,又能買到什麼?F15?中國不需要,F16短腿,F18?美國估計也不賣。法國的坑死了,印度買的都過2億一架,其他的也不符合國情需要。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28/doc-ifyavvsh7179276.shtml
中國購蘇35價格比俄軍自用版高多少? 其實只貴了30% 2017.02.28新浪軍事
蘇35戰機一直大家關注的話題,一直存在諸如:蘇35合同不存在,交付要推遲等流言,2016年12月交付第一批蘇35交付讓此類言論不敗自破,於是某些人又把矛頭指向蘇35的價格,叫喊:俄軍自用的蘇35只要1600萬美元,中國版蘇35比俄軍貴五倍!
那麼俄羅斯賣給中國蘇35戰機價格到底有多少水分? 其實只要仔細查閱一下資料,不難發現。 所謂俄軍自用單價1600萬美元的言論,完全基於這樣的表述過程:俄軍在2015年簽訂的合同為:以600億盧布購買50架蘇35,再以1美元兌換74盧布的兌換率,把單價定位為1600萬美元。
筆者查找了一下資料,發現原始資料被人為的修改過,按俄媒體公佈的消息,2015年12月,俄國防部簽訂了一份採購48架,而不是50架蘇35的合同,也沒有提及金額為多少,僅以引用某消息人士的說法:1000億盧布,平均單價近21億盧布。
再向前推,2009年時,俄軍方以660億盧布的價格簽訂了採購48架蘇35的記錄,那麼當時的平均單價約13億盧布。 隨後筆者又發現,盧布一直處於貶值狀態,2009年時,盧布對美元為:1美元兌換30到32盧布,那麼平均單價為:4500萬美元左右;2015年的兌換率波動很大,不過也維持在50到60盧布之間,那麼21億盧布可以4000萬美元以上。 注意一點,目前的兌換率為57盧布,1美元兌換74盧似乎比近年的歷史最低點還要低一點。
現在答案出來了,俄方自用的蘇35價格在4000萬美元以上,僅為向中國出售的一半。 再回頭看,國產殲20的價格,實在太划算了,目前有關殲20的單價說法,最高也只有1億1千萬美元,低一點只有8千萬,如果進入大批量生產,則價格更便宜。
至於說,俄方是不是漲價過高的問題,其實不算高。 俄軍採購蘇35屬於國內採購,實際僅為整機價格,許多項目可以不包括在合同內,比如:備用發動機,俄軍方可以直接向發動機生產企業訂購,不必由飛機製造商再轉手,其它的備品備件也一樣,武器、彈藥等更不會包括在合同中。 按俄國內的說法,實際也不低於6000萬美元。
最終,蘇-35發動機的製造商“土星”科研生產聯合體提出了一種巧妙的設計,發動機軸承前端的整流罩用透波材料製造,裡面是有特殊設計的幾何形狀,可以將來自正面的雷達波,以及從葉片多次反射出來的波集中反射到進氣道壁的特定區域,在那有吸波塗料將其吸收。
這樣一來,除了風扇葉片前緣無可避免有正向回波外,雷達波會輾轉彈到吸收區而被吸收。
用這種做法,吸波材料只要用在進氣道壁即可,這裡的塗料不須負擔應力,也可以用厚一點,這樣不論吸收能力還是可靠性都會很好,而且絲毫不損氣動效率。這一技術很可能已經用在了蘇-35上。
“土星”為何會採用這種設計?我們可以首先來理清一下進氣道與隱身的關係。
像蘇-27這樣的直進氣道,約佔正面RCS 的60%。介紹隱身技術的文獻一般都簡單的說直的進氣道會直接反射回波,所以RCS很大。雖然結果是這樣,但真實機制不是介紹的這樣。
當雷達波從進氣道直直地打進去時,除了轉子前端以及風扇前緣會直接反射回波外,打到葉片上的波不可能直接回彈,因為葉片是有角度的。這些波會在風扇結構反射來反射去,有一些也許往裡面鑽,就不會構成回波,有一些則往回彈,但很難剛好跟進氣道平行,他們通常打到進氣道壁。類似地,轉子前緣整流罩的回波有些也會往進氣道壁彈。
如果進氣道壁沒有處理,這些回波最終離開進氣道,也就是回到接收機方向。這時風扇葉片、進氣道壁、轉子前緣都會“貢獻RCS”。
這種複雜腔體的RCS有時還比幾何截面積更大。因此說“雷達可以直接看到葉片”大致上是對的。但那主要是複雜腔體多次反射結果,並非真的直接由葉片反射而成。
如果用蘇-35這種措施,就可以將筆直進氣道、發動機在正面的RCS局限在由葉片前緣所造成。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17/doc-ifyarrcc7613731.shtml
回應
蘇35隱身方法簡單粗暴卻非常實用?
相關新聞
俄等離子隱身導彈曝光曾經的黑科技如今卻淪為教具2016.12.21 新浪軍事
十幾年前,俄羅斯曾試圖發展的等離子隱身技術曾是一個倍受關注的“黑科技”,然而這麼長的時間過去該技術並未投入使用,關注度降低之餘也成了人們揶揄蘇/俄“不切實際”的談資。
中國購俄蘇35怎樣實現隱身 方法簡單粗暴卻非常實用2017.02.17新浪軍事
談到三代半戰機,人們首先會想到的往往是兩個標誌性的元素,即先進的航電系統以及動力系統。其實在此之外,三代半戰機在其它各個方面都有明顯的提升,如為了提高生存能力會盡可能的在飛機隱身方面下功夫。
雖然這種“隱身”與四代機相去甚遠,但往往比早期的同類機型提升非常明顯。像美國的F-18E/F雖然比早前的F-18C/D尺寸大出一圈,但雷達反射面積僅有後者的三分一,“陣風”、“颱風”等典型三代機雷達反射面積也與之相當,在1平米左右,甚至可能更小。
那麼剛剛進入我國,同為經典三代半戰機的蘇-35在隱身方面又做了什麼呢?今天北國防務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關於蘇-35的隱身性能,俄官方資料曾有過數度提及。2007年的資料指出,蘇-35加強了正面+/-60度內對X波段的隱身措施;2009年莫斯科航展的廣告牌上指出,蘇-35的一系列隱身技術使其雷達反射面積( RCS)減少5-6倍。
以蘇-27這類雙發重型戰機RCS約10~15平方米計,也就是說蘇-35的RCS約在1.6~3平方米左右,雖然相比美國的F-18E/F、歐洲的“陣風”、“颱風”還差不少,但已經與輕型的米格-21相當,進步不小。
蘇-35的一系列隱身措施中,有一些是相對“常規”的。蘇霍伊公司在上世紀末就跟進了隱身技術的發展,並且在蘇-27M上進行了大量實驗,這些成果無疑被用到了蘇-35上。如座艙蓋用專門的鍍膜阻止雷達波進入座艙;具有隱身外形的雷達透波罩,它可藉由等離子濃度選擇屏蔽的波段;機身、進氣道、發動機前緣葉片、外掛武器、發動機噴嘴等處都塗有吸波材料。
此外,蘇-35也許還在進氣道上下了大工夫,採用了獨樹一幟的設計。
蘇霍伊的設計師認為,不論是美式的短S型進氣道還是用在舊機改良的進氣道屏蔽器,都會破壞效率。在T-50戰機上,他們就用傾斜安裝發動機的方法,形成一種氣動力上幾乎是筆直進氣道,卻有S型遮蔽效果的進氣道。
T-50是全新戰機可以用新的設計,那氣動佈局沿襲蘇-27的蘇-35該怎麼辦呢?十幾年前計劃初期盛傳它要像F-18一樣用屏蔽器,而俄羅斯自己的文獻上提到用在葉片上的隱身塗料。不過葉片上的塗料要承受機械應力,而且也會影響發動機性能(因為為了騰出空隙給塗料用,會影響氣動效率)。
中國又山寨一款先進裝備助直19精確打擊能力猛增2017.02.16新浪軍事
近日,被網友稱為是“長弓版” 武直-19的照片在網絡上再次曝光,與普通武直-19不同的是武直-19在旋翼頂端安裝了一個類似阿帕奇武裝直升機的機載毫米波雷達,因此一些美國軍事論壇的網友抱怨“怎麼又被中國山寨了一款裝備”。
該型雷達還能穿透偽裝物和樹葉識別固定目標,最後顯示實波束視頻和合成圖像;顯著縮短捕獲目標的時間。按照美國人的說法,配備了機載毫米波雷達之後,武裝直升機的攻擊能力比沒有安裝的提高4倍,生存能力提高7倍,戰場綜合作戰能力提高27倍,可謂效果顯著。
我國的直升機工業起步晚,技術上一直處於追趕的姿態。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研究毫米波雷達,中國軍方也是在2003年嘗試將其運用於直升機。所以武直-10和武直-19的初生產版本都沒有配備毫米波雷達。現在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解放軍武直-10、武直-19的改進就成為關注的焦點;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改進方面就是要配備機載毫米波雷達,以縮小與美軍AH-64E的差距。根據相關資料來看該型雷達性能已經超過了原版的長弓毫米波雷達,因為美長弓毫米波雷達仍舊採用拋物面天線和機械掃描體制。不過目前還只看到武直-19進行了部分安裝,現階段它將於武直-10配合,把偵察的信息反饋武直-10和其他直升機上,讓其他直升機的駕駛員不必承擔繁重操作任務,同時也可以減少暴露,提高戰場的生存能力。
由於武裝直升機在現代戰場的重要地位,隨著中國直升機,光電紅外和毫米波雷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解放軍未來的武裝直升機會愈加驍勇、出色。(作者署名:鼎盛軍事)
回應
裝上毫米波雷達就說山寨 我也是醉了
不要叫小編叫小便吧
憑什麼說這是山寨的?其實小編才是山寨的。
小編是美狗!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16/doc-ifyarrcf4202268.shtml
美媒《國家利益》:亞太現航母軍備競賽中國將有6艘壓倒周邊
俄媒軍工綜合體網站的評估,中國三大艦隊擁有700多艘水面艦隻和潛艇,已完成控制第一島鏈的階段目標,2020年前將完成在第二島鏈,到2050年時建立可在世界大洋任何地點執行任務的遠洋海軍。
原來中國這麼牛!中日科技力量對比!
全世界都認為中國軍工強大日本憑啥武器自信超中國
中日軍力全方位對比:再來次甲午戰爭中國還會敗嗎2017.1.17新浪軍事
回應
此甲午非彼甲午!北洋海軍十年未添一艦,日軍都是速度快的新船,射速也快,還是開花彈!清軍是大傢伙,射速慢,實心彈!日本軍艦買得晚,已比我們先進,裝備新,速度快,船身小,更適合當時渤海黃的狹窄的作戰環境,而且西方賣軍艦給我們的時候,已經在算計我們,看看砲彈就知道,讓我們無法與他們一戰……其他自身原因,講太多了……
印度展示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還不如中國出口貨先進
在2017年2月14日,印度航展拉開大幕。在本屆航展上印度拿出不少國產航空裝備方面的產品,其中一款戰機用的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引起關注。近年來,給戰鬥機裝上相控陣雷達似乎成了高性能新戰機和改裝老戰機一個必選項目,有科技實力的國家紛紛研發自己的產品,當然,雄心勃勃的印度也不例外。
從印度這款機載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的外形來看,不僅口徑不大,工藝方面也顯得很粗糙,最早它出現的時間是在去年的2月。這款雷達型號為L-273 Uttam AESA,計劃用在印度國產LCA MKII型“光輝”戰鬥機。根據印度介紹,其具有約786個T/R模塊,對目標的探測距離是0.25公里至150公里,T/R模塊數量集成這麼少按照現在的標準來說已經很落後。
反觀中國準備給印度眼中釘“梟龍”戰機準備的國產出口型KLJ-7A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它具備超過1000個T/R模塊,作用距離達170公里。據介紹其水平已經達到了美國F-35的APG-81雷達級別。這還只是中電科的外貿產品,真正為殲10C/殲11D/殲16/殲20配備的有源相控陣火控雷達性能將更加先進。作者署名:空軍之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16/doc-ifyarrcf4210741.shtml
結語
蘇聯航空發動機走過的崎嶇之路,對於從一開始就師從蘇聯的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我們應該充分研究和吸取蘇聯航發事業的經驗和教訓,避免再走蘇聯已經走過的彎路,這對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騰飛也能發揮非常重要的作用。
楨:太行大修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美國民用發動機4000,軍用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都是從短到長,毛子AF-31開始也是30,美國的F100也讓F15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圍觀日本戰機的菊花!發動機研發實力不如中國2017.01.22
近日在日本展覽上有網友拍攝到了日本T-4教練機、F-4、F-2戰鬥機的發動機噴口細節。其中多裝備美製發動機或其日本授權型號,只有T-4使用自研發動機。實際上,日本航空發動機研發實力遠遜中國,目前尚不能研發大推力航發。
央視評論員:“中國爆買客攻陷日本”讓誰不高興了2015-10-04
相關新聞
徐實:造出日本筆尖鋼壟斷後,中國製造要向更高領域衝擊
中國東北成功研製T800碳纖維赶超日本 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東北經濟新活力:瀋陽i5數控機床/新松機器人/T800碳纖維打破日本壟斷(回應:老搞東北標題黨有意思?讓人反感! 對於東北一點兒都不了解的人就在這裡瞎噴?瀋陽經濟是不好沒有人否認,難道現在有一個好的企業你們都看不下去了嗎?)
2016世界超算TOP500榜首神威太湖之光,運算速度93PFlops每秒十億億次
天河二號将升级至每秒十億億次
日本向中國發起挑戰--計劃投入1730億美元建設效能達130PFLOPS的超算。而中國接受了挑戰--中國著手研發峰值效率為世界最快計算機十倍的超算。美國也有可能參與這場爭霸賽。
奧巴馬2015年設定的2025年超算目標(每秒100億億次,當時世界冠軍天河二號才5.49億億次)卻被中國E級超算提前8年實現
中科院與阿里巴巴2015-7-30合作成立亞洲首個量子計算實驗室,希望通過10-15年的努力,能夠比目前超算快百億億倍;到2030年,研製具有50-100個量子比特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中國10億人,每個人能分到10萬台天河二號的運算能力)。
目前,被廣泛研究的爆轟發動機主要有三種,分別為駐定爆轟發動機、脈衝爆轟發動機和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其中最後兩種目前已經作為最有研究價值的發動機選型,而被多個國家重點研究,目前,美國國防部先期研究計劃局(DARPA)、美國空軍科研辦公室(AFOSR)、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NRO)、美國能源部(DoE)都在研究這種發動機,可見重視程度之高,美國為啥重視中國取得的科技成果,因為美國人在這一領域第一次開始落後了,這是美國始料未及的,如果中國率先研製出真正實用化的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那對美國來說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超越,中國也很有可能在發動機領域第一次彎道超車。
https://kknews.cc/zh-tw/news/mgrkmoz.html
蘇-35是雞肋?
(楨:中俄蘇-35採購案一波三折,各種猜想都有,但多從中想買但俄不急售分析,這種分析欠全面性析判。
1.中俄領導人考量的是兩國的戰略關係,而不只是軍方的單一武器問題。
2.即使是蘇-35本身,中方此時也非急需,買更多是為了部分技術之參考。
3.了解上述二點,頭腦便能較清楚,而不會陷於網上噴糞!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04982
兩因素令俄航發可靠性不如西方中國屢犯同樣毛病2017.01.16新浪軍事
2016年11月,俄羅斯海軍航空兵一架新型米格-29K艦載戰鬥機在“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上進行著艦訓練中失事墜毀,據事後調查元兇很可能是其使用的RD-33MK供油泵故障導致雙發失效。而同樣是在11月,蘇-35的發動機117S首次以AL-41F-1S的新命名亮相,它是俄現役最先進的軍用發動機,但其全週期壽命也僅為2000小時,遠遠低於西方同類發動機產品。俄航空發動機的壽命和可靠性為何不如西方發動機?
薄弱工業基礎是主因
發動機配套戰鬥機的思路有問題
發動機的研製規律和飛機是不同的,發動機的研製週期比飛機更長,技術更複雜,難度更高,一個飛機項目研製週期一般15到20年左右,而一代航空發動機研製時間25~30年。不應該將發動機作為飛機的配套子系統,與飛機採用相同的研製週期進行研製。
同理,當J10所用引擎WS10A太行發動機優於俄SU27SK原用引擎AL31F時,俄又推銷J11(俄在中生產的SU27SKM)的AL31FN。在此同時,WS10的BCD型也在研發中,俄又傳出要提供五代機(即美四代機F22)所用引擎AL31FNM1(它的向量噴口在滿功率以及加力推力的狀態下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給中國。
之所會如此,除了中方想引進更佳引擎科技、俄方不願使去市場、尤其中俄間旣合作又競爭的戰略關係外,也體現了唯有自主自力發展,才有可能與他人談判(不只引擎如此、其它領域亦然),這對台軍IDF的雙小引擎應也些啟發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83580434
中國新型圓筒爆轟式發動機實現突破性進展,技術已經超越美國2017-01-05
中國為何在最近如此高調宣布這則新聞:發動機已經開始彎道超車?
近日,一則官方新聞讓中國軍迷圈炸開了鍋,據了解,由美國航空航天學會(AIAA)出版的美國航空航天期刊(Aerospace America)近期發表了2015年美國及全球航空航天的綜述,並用四分之一的版面介紹了王健平教授領導的北京大學工學院燃燒推進中心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的研究進展。
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是一種基於爆轟燃燒方式的新概念發動機,具有一次起爆、燃燒速度快、熱效率高、結構緊湊等優點,有望帶來航空航天推進技術的跨越式發展,近年來受到世界各主要國家的高度關注,燃燒一般分為兩種模式,即爆燃燃燒和爆轟燃燒,我們常見的渦輪噴氣式發動機就是爆燃燃燒模式,這種模式下燃燒波傳播速度為米每秒量級,能量傳播的很慢,而爆轟燃燒的傳播速度可達到千米每秒量級,能量級別數十倍甚至百倍於傳統發動機。
同樣推力情況下,普通發動機長3米,自重1噸,而連續旋轉爆轟發動機可能只有0.5米長,自重200千克,對於飛行器來說,這將徹底改變現有設計的遊戲規則,最大飛行速度馬赫數10的戰鬥機,馬赫數20的客機將不再出現在科幻小說中。
爆轟發動機就是通過一定手段,將燃料壓縮並點燃,再通過類似於爆炸那樣爆轟波在燃燒室頭部沿圓周方向旋轉傳播;燃燒後的高溫高壓產物經膨脹幾乎沿圓軸方向迅速噴出,產生推力,簡單講,目前,爆轟發動機就像是在發動機內進行成千上萬次可控制的小爆炸,通過這些爆炸來推動飛行器,一旦這種動力系統獲得突破,人類的航空器發展史將翻開新的一頁,就如同從氫氣球到固定翼飛機一樣,爆轟發動機是人類航空史上的一個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新捷徑。
有消息稱,中國在購買蘇-35SK後,也購買了一部分117S進行測試,俄同意單獨出售117S並可能同意轉讓技術。不過,近年來俄兩家主要發動機製造廠商都遇到了人員流失,生產質量管理水平下降等問題,同時對外宣傳時產品數據有所誇大。有消息表示國內測試的Al-31FN series 3實際推力並不比標稱13.5噸推力的國產渦扇-10B有特別明顯的優勢,而可靠性、質量穩定性方面還不如後者。
回應
只能說中國投入幾千億(?)研究航發仍然進展落後,沒有創新能力,一直在仿造從來沒跟上
搞笑,請問你知道什麼是創造力嗎?中國不過是以前落後太多,現在能趕到這一步已經讓全世界都為之震驚
1樓傻缺,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在互相模仿,你看那飛機,汽車,坦克,吃的用的,不都差不多嗎?中國頂尖的黑科技多的是,根本不存在所謂的模仿,你說的創造力也就指是誰強誰弱而已。這樣說你能明白嗎?
中國經濟總量是俄羅斯5倍,工業規模實際超過俄20倍,各項工業技術指標都超級過了俄,俄軍工已經停滯發展了,以後就看中美競爭了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2-16/doc-ifyarrcc7431995.shtml
中國發動機
(楨2012-11-17補: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動輒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其實各形發動機、中國多已能生產,但未大量裝備、仍從俄進口之因有:1.可靠性不足。2.生產線不像實驗室未能量產。3.為與俄維持戰略關係。回想【圖博館2007-04-06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小引:
綜觀共軍戰機所用引擎型號的種種猜想與爭議,牽涉到複雜的仿製、自製與外購等自己科技自主實力和外國(俄為主)軍政經的優勢及利益。 以共軍雙龍:梟龍J7MF和猛龍J10所用引擎為例,就折衝於中俄間。當WS13天山渦扇發動機(以名山和「渦扇」併音來代稱引擎,米格29原用引擎RD33的國產改進型)研發出可供J7MF使用時,俄便也才願提供更佳的RD93。雖然J7MF可用自製引擎還包括渦噴WP13FⅡ、渦噴14昆侖發動機、甚至渦扇9秦嶺發動機(依此,中巴合作FC1所用引擎,即使俄在印度抗議下,仍會提供RD93,其因是FC1不只有中國引擎可用,法、以等國也想搶食。)
印度為蘇30換蘇35航發對抗中國先天不足再改也沒用2017.2.16 新浪軍事
目前,號稱“亞洲第一航展”的印度航展正在班加羅爾隆重舉行,由於印度是現今世界上最大軍火進口國,且在東西方世界中左右逢源。因此,印度航展幾乎聚集了世界上全部的航空航天界軍火巨頭。
俄羅斯聯合發動機集團總裁在航展上應景的表示,可以為印度提供蘇-35的AL-41F-1S發動機用於蘇-30MKI的升級。
關於蘇-30MKI的升級,印度方面其實已經提出了很久,並將其稱作“超級蘇霍伊”。而俄羅斯和印度的實際接觸大約始於2015年中,目前雙方並未簽署實際合同。因此,現在主要還是處於俄羅斯為印度提供各種“建議”的階段。
關於蘇-30MKI的細節,此前已經披露了一些內容。整合大量的印度製造硬件是項目的一大重點,如確定的有導彈逼近告警裝置、雷達告警接收裝置、通訊設備、數據鏈、翼尖干擾機以及新增的管理計算機腦等。此外,新的座艙顯示系統、雷達高度計以及導航輔助設備也在考慮當中。
武器方面,整合印度國產的“布拉莫斯”-A巡航導彈同樣是重頭戲。此外,還包括整合現有R-73E 和RVV-AE空空導彈的最新改進型號——RVV-MD和RVV-SD。
雷達性能提升方面,俄羅斯廠商給了一個兩步走的發展路線:首先是保留現有的無源掃描天線,但採用新的軟件和提升信號處理能力;然後才是採用新的有源掃描天線,增強使用性能和可靠性。
至於說,“超級蘇霍伊”能改成什麼樣,這個問題其實就好像把F-22的設備裝到F-15上,F-15跟F-22會有什麼差別呢?類似的,蘇-30MKI不管怎麼改,他就是4代的機體,用上各種最新的設備,很像一般人所誤解的蘇-35。而蘇-35實際上一開始就大量使用五代戰鬥機的設備,被視為五代機設備的試驗平台,因此機體結構也有相應的更改。(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2-16/doc-ifyarrcf4207900.shtml
中國單獨購買蘇35發動機進行測試俄或同意轉讓技術
俄羅斯衛星網2017.2.15報導,印度空軍將在蘇-30MKI現代化升級後為其換裝蘇-35S使用的AL-41F1S(117S)發動機。蘇-30MKI目前裝備的是12500kgf推力的AL-31FP,而蘇-35S使用的是AL-31F的改進型117S發動機,最大推力可達14500kgf,具備推力矢量能力。在全球第四代戰鬥機開始普及推力超過13000kgf發動機的趨勢下,印度空軍為其主力戰機換裝更大推力發動機顯得合情合理。
這裡唯一要哭死的是日韓,為了維護美日美韓聯盟,2013年韓國也宣布採購40架F-35,總價值7.4萬億韓元(約合69億美元),單價高達1.8億。 2011年日本決定向美國採購42架F-35A,該軍售方案還包括在日本本土建設組裝工廠,合作方是三菱重工公司,並提供戰鬥機維護和維修技術培訓。 首批4架F-35A在洛馬的美國工廠組裝,剩餘38架由三菱總裝,目前首價日本型F-35A已經下線。 韓日F-35的裸機價格分別為1.8億和1.08億,裸機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出廠價(飛離價格Flyaway cost),一般只包括機體、航電和發動機,是飛機從生產廠轉場飛行至採購方的整機價格,不能反映出該機的實際採購支出。 日本採購42架F-35的總價格要超過200億,總體單價約5億。 (作者署名:科羅廖夫)
回應
想靠價格開拓市場,可F35價格壓到了8500萬,雙發的鶻鷹,拿什麼拯救你?
你真的信f35能降到8500萬?可能是縮水版的。同學你貌似對米國的無恥一無所知啊
美國的軍事概念從來都是軍火商想出來的,適不適用並不重要.只要騙到錢。川普和他的團隊(許多都是軍人出身)比誰都了解
基本和買白粉利潤一樣,生產線有了以後都是鈔票
美國軍工的利潤太高了,怪不得美國軍工幹得那麼好。
美國戰機的合同是2-4份分開簽,一份主機合同(包括除發動機的一切)、一份發動機合同(直接找GE或PW簽,與主機廠無關)。如果需要還要簽一份保障條件合同(比如原來部署F15的基地現在要部署F22\F35 ,要花錢升級),一份武器合同。
喔?原來如此、、、夠黑的
肥電降了價,利潤不下降,套路很深啊?研發費用已經花出去了,覆水難收,不能打主意了。那就只有以下幾個辦法了,一是降工資,剋扣工人血汗錢,估計不好辦;二是降配件價格,讓配套廠家承受損失,也不太可行;三是擴大產量,走量;算來算去只有兩條辦法比較現實了,一是賣裸機,發動機另算、軟件另算、配件另算、雷達另算、輪胎另算,呵呵;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讓盟友出血了,日韓的機機只怕要3億一架了,還有灣灣ATM機,一架10億,利潤有保證了。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26/doc-ifxzyxmu8053307.shtml
美軍F35戰機大幅降價將與中國進口蘇35價格相同2017.01.26 新浪軍事
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不滿和施壓,美國軍火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春節前發表聲明,決定響應總統號召,對F35戰機揮淚大甩賣,進一步限制F-35價格,計劃到2019年,將F35A單價降低到8500萬美元,但這種降價不會損害該戰機的計劃利潤和該公司的資本收益。
美國政府一直是洛馬的大客戶,2016年收入的近80%都來自美國政府軍火訂單,而最新的F-35又是這家公司的“搖錢樹”,洛馬在2015年超過20%的收入都是靠銷售F-35取得的。 在美國國防部去年12月份的最新採購合同中,平均一架F-35價格超過1.02億美元。
F-3機的研發一直備受價格因素困擾,美國國防部高層更曾以“採辦瀆職”來形容前任官員採辦策略的失誤,認為F-35在研發完成前即投入生產,導致先期生產的戰機需要進行一系列昂貴的追加改進。
洛馬消息顯示,自F-35研發以來,單機的價格已下降超過60%。 而且還將繼續降價,從現在每架約1億美元,到2019年降至每架約8500萬美元。這與中國向俄採購的蘇35單價8300萬差不多。
以色列是美國以外第一個得到F-35的國家,每架1.1億購入33架。 2016年12月12日,首批2架F-35交付以色列空軍,以軍接機以後,立即對敘利亞進行了空襲,俄軍部署在敘利亞的防空系統毫無反應。 以購買F-35的1.1億是有條件的,有大量以航空製造企業參與了F-35項目,如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生產F-35A的機翼,埃爾比特公司為F-35研製的第三代頭盔顯示系統,埃爾比特系統-旋風公司生產F-35中段機身的複合材料部件。
戰鬥機的銷售單價是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數字遊戲。 一架戰鬥機的費用支出,可以包含很多分項目,比如研發費用,比如基建費用,甚至包括新機庫、新跑道等等,還比如操作費用,包括燃油、導彈等武器、人員、支持、升級等等,這些錢都可以算在一個戰機項目裡,也可以單獨支出。 這些不同的費用總額,再除以戰機的總數,都可以得到一個“單價”,但是不同口徑下的單價可以相差十萬八千里。
洛馬聲稱F-35的單價在兩年後降至8500萬,這顯然是在敷衍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 因為早在2015年,洛馬就多次宣布,到2018年或2019年,將把F-35的單價降到8500萬。 這次只不過是再次玩數字遊戲而已。
要用有源相控陣,又是軍方要的,那就要講求高度自製,特別是關鍵組件。為此便引進了西方生產線來自行製造T/R模塊,這過程中本來就要經歷學習期,因此初期的T/R模塊甚至一交貨就出問題,而且試驗過程中好幾次拆卸雷達以解決問題。
在這初期的生產過程還有一個非技術性的致命傷——資金。有好一段時間,預定要用於添購設備或改善產線的資金都沒有如期到位,為此貝里多次出面喊話。最離奇的是那幾年剛好俄羅斯經濟不錯,國防經費也很多,可國家給了經費,廠商卻沒有如期拿到。當時的國防部長是謝爾久科夫,在他任內類似的事情層出不窮,這也是後來被撤換的原因之一。
受制裁影響俄軍許多武器的生產受到影響,如海軍護衛艦的發動機,目前俄羅斯正著手通過國產解決這些問題
之後又遇到新的問題,烏克蘭問題導致西方對俄實施制裁。這一行動確實影響了許多新系統的進度,但這並不是因為有關鍵技術被卡在別人手裡,而是因為許多不是很重要的基本零件因為製裁要自行生產,技術上不難,但是就是要時間。2014年俄國被制裁以後有關新進度的新聞出現得沒有以前頻繁,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當中對N-036雷達影響較大是生產T/R模塊後要品管,而這種高科技產品的品管往往也要專門的檢測設備。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也是可以用買來的設備進行,但是被制裁,不好買或買不到,就拖累了質量。(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回應
中國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已經發展兩代了,俄不是從中國進口T/R模塊,現在量產都是問題。一個手機和筆記本都不會生產的國家,媒體還臭不要臉的吹噓中國盜竊他們的雷達技術,我呸!
中國第一!你高興就好
樓上的太極端!那是為祖國感到驕傲而已.
俄開始吹牛逼了,當初吹無源雪豹怎麼怎麼牛,中國第三代主動相控陣裝備J16了,J20四代相控陣,噴子又說瘦死駱駝比馬大,這駱駝已經瘦的沒骨頭了,一個壯馬一個死駱駝誰強,別弄個中國超越俄羅斯很驚訝,中國電子工業本來就逼俄發達,配套完善。資金充足。電子戰中國根美國過招不斷,美國在也不可能向上世紀90年代那樣戲耍中國了,俄如此大膽是因為他有戰略力量核武器,美忌諱的不是俄常規武器力量.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24/doc-ifxzuswq3370622.shtml
試驗證明高可靠性
N-036雷達的實驗型於2008年11月完成,第二部則在2009年完成,第二部開始已屬於原型機。2012年4月首次在飛行中開啟雷達,並在同年夏天開始正式進入雷達試飛階段。截至2013年的莫斯科航展,雷達的第一階段飛行試驗已經完成,但沒有完全發揮潛力。
其中,最令NIIP專家驚奇的是,N-036的性能在初始試驗階段就幾乎滿足設計需要,如此順利的新機試驗是專家們前所未有的經驗。
2015年4月,雷達通過初始試驗並且開始國家試驗。在初始試驗中雷達已驗證乎所有的空對空與空對面模式,在國家級試驗中,開始進行與武器的整合。國家級試驗中由T-50-3與T-50-4進行雷達試驗,雷達性能依階段漸次增進,以逐步滿足技術指標。T-50-4上的雷達就比T-50-3還好,T-50-5的會更好。
不意外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在試驗中展現了超凡的可靠性。以往的新雷達在試驗階段總會出現發射機、高頻電路等的故障,這在N-036上面卻沒有發生,整個系統一直很穩定的運作。這款雷達最早於2012年7月在T-50-3上進行飛行試驗,到年底共進行約20次飛試,除了試驗初期就多方面達到設計需求之外,在年底T-50-3進廠檢修改造時,NIIP也將上面的N-036帶回試驗台上檢修,發現雷達性能沒有改變,不需做任何維修即可繼續使用。
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T-50-4,該機於2012年底首飛,2013年夏進行檢修改造,至當時共完成100次雷達的飛行試驗,NIIP同樣將他帶回去檢修,發現雷達性能與出廠時相同,不需更改。
至今,在雷達的性能與設計上,N-036算是相當順利,畢竟NIIP是40年的相控陣雷達老字號,而許多新技術也已經先在蘇-35的“雪豹”-E上嘗試過了。
會受西方制裁影響嗎?
關於T-50雷達的負面新聞主要圍繞在它的影像計算機模塊,有源相控陣雷達的T/R模塊要用半導體製程大量製造,而這正好是蘇聯工業的弱項。
因此在發展“多用途前線戰鬥機”(MFI)時,明明知道美國要用有源相控陣,而蘇聯也有技術,但就是考慮到可靠性,所以N-014雷達仍是NIIP所熟悉的無源相控陣。在俄第五代戰鬥機T-50/PAK-FA規劃初期,NIIP也建議用無源相控陣雷達就好了,因為他們有把握讓無源相控陣雷達跟有源相控陣匹敵。不過軍方的要求是“給我有源相控陣,剩下的你們想怎麼做都行”。
深度:俄T50量產排障順利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量產2017.01.24新浪軍事
在去年進行的珠海航展上,為俄第五代戰鬥機研製雷達系統的“提赫米洛夫”儀器製造研究所(NIIP)總裁尤里•貝里接受北國防務採訪時表示,T-50雷達系統的研製順利,已經準備交付使用。
昨日,貝里在接受俄塔社進一步稱,量產的T-50雷達已經開始T-50上進行測試,沒有發現什麼技術問題。
T-50的無線電系統統稱為“多用途整合式無線電系統”(MIRES),包括雷達、電子戰、通信等一開始就視為一個大系統進行規劃,盡量使用相同的組件、軟件以及計算機,並且盡量共享天線。
例如雷達與“喜馬拉雅”電子戰系統的程序架構就是共通的。由AIST-50天線饋電系統來管理各種無線電的收發,而雷達天線也可供相應波段的電子戰、通信系統使用。在雷達方面,共有N-036前視雷達、兩個N-036B側視雷達等3個X波段雷達與2個可動前緣襟翼上的N-036L型L波段雷達。
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採用功率10~12W的砷化鎵單元,前視雷達有約1526個單元,側視雷達單元較少,但可用延長信號累積時間來補充探測距離。側視雷達與前視雷達的發射導管排列方向垂直,也就是對不同的極化方向優化。這3個X波段雷達構成的視野達到+/-150度。
N-036B側視雷達N-036B側視雷達
用功率來算,1526個10~12W的單元總功率超過18kW,如果考慮有源雷達能量效率、損耗較小的優勢,其功率應當相當於“雪豹”-E雷達,那麼探測距離應該更強。然而一直到2015年尤里•貝里還說,“雪豹”-E的探測距離仍無法超越,為此他們做了研究,找出讓有源雷達距離可以趕上“雪豹”-E的方案。
論證結果是做得到,只是需要在基本組件等方面在下功夫,因此或許是散熱等問題讓組件實際上無法發揮10~12W的能力。
可動前緣襟翼上的N-036L型L波段雷達可動前緣襟翼上的N-036L型L波段雷達
雷達系統的計算機是N-036 EVS,其由2台Solo-21計算機與1個轉換器組成。該轉換器用於在兩台Solo-21之間以及對外的模擬與數字數據交換。
Solo-21計算機的外殼與以前公佈過的Solo-35-03一樣,傳輸接口也類似,其中Solo-03的信號處理能力達每秒800億次,重量相當於“雪豹”-E的Solo-1與Solo-02的總和,而且有大量且多種通信規格,可當影像計算機使用,它也被用在俄製機載激光試驗機上。因此T-50的雷達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至少是蘇-35的兩倍以上。
準確的說機翼上的是雷達天線。長波雷達天線尺寸大,毛子巧秒得解決了這個問題。長波雷達是隱身目標的剋星——雖然不能給出精確位置,但可知道大體位置
真是扯淡,前緣襟翼那麼點縫隙,雷達系統不要主機沒有重量是吧!功率大了體積大耗電大裝不進去,功率小了沒用處,而且這個裝上整個飛機的重心都要發生變化,整體配重又要搞!你真把戰鬥民族當成天頂星人了?
裝得再多也比不過美國最新雷達,只是一個靶機。電子工業落後,就會導致整個戰機戰力水準低下。泰國的瑞典鷹獅這種輕型戰機都能擊落中國老式的SU27就是案例。雷達質量不過關,不是靠數量能夠彌補的。
殲20和31除機首有源雷達外,均採用分佈式機身傳感器,將各种红外激光雷達電視和其它無線天線均正合入機身四處,殲20機的智能蒙皮更是感知修復能力超強、在機翼上安雷達,也只有電子水平落後者能想出來的笨辦法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19/doc-ifxzuswq2644314.shtml
深度:中國購俄蘇35戰機還有另一絕技機翼上有雷達2017.1.19新浪軍事
據媒報導,俄已向中國交付首批4架蘇-35,很多讀者只知道蘇-35具有推力矢量發動機,機動能力與隱身四代機不相上下,由此認為它很厲害。 殊不知,發動機優勢僅是蘇-35眾多突出能力之一, 該機還有一項世界其他三代機絕無僅有的獨特能力——在機翼上裝雷達!
世界上各型戰鬥機,一般在機頭安裝X波段火控雷達,由於雷達安裝在機頭位置,雷達視野遮擋小,但同樣是因為雷達安裝在機頭位置,卻受安裝空間影響,視野範圍都受到較大限制,一般都只能覆蓋方位120度的視野。 同時,仍然是安裝空間較小的原因,雷達天線不可能很大,要想獲得火力控制所需要的足夠精度,就只能採用較高頻段或較短波長,這就是戰鬥機載火控雷達為什麼通常採用X波段的主要原因。
而蘇-35在機頭安裝了火控雷達的同時,另外還在機翼的前緣安裝了L波段機翼雷達,其主要出發點顯然是出於擴大機載雷達視野的考慮,由於在機翼前緣佈置雷達,可以將雷達視野擴展到全部前半球,也就是將雷達視野從機頭120度擴展到機頭180度,這一點顯而易見。
機翼的雷達,之所以採用L波段,而不再採用X波段,主要是出於增加探測距離的需要。 X波段雷達雖然精度很高,但是由於波長較短(3cm左右),其在大氣傳播過程中由於水分子的吸收,能量衰減很大,所以探測距離不可能很遠; L波由於波長較大(25cm左右),更適合遠距離傳播,其探測距離可能更遠。 事實上,地面或機載的遠距離搜索雷達,例如美國的鋪路爪雷達、E-3和E-737預警機雷達,更多地採用更低頻段、較長波長的雷達,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在相同天線面積的情況下,較低頻段的雷達相比較高頻段的雷達,其測量精度較低。 但蘇-35機翼上佈置的雷達,由於翼展相比機頭有著更大的尺寸,L波段雷達在方位方向上的天線面積要顯著大於機頭的雷達,因此,L波段雷達獲得與機頭X波段雷達相當的測量精度,應該是可以預期的。
回應
用長波發現敵機後再用短波雷達跟踪,完全是胡扯!你發現都發現不了,如何還談跟踪啊?所以你必須藉鑑別的長波雷達來發現!而傳統戰機的短波雷達要遠距離發現隱身敵機,必須大大加強功率,但這對小機身的戰鬥機來說基本不現實!所以領袖才英明想出來讓蘇35長波雷達發現敵隱身戰機後,戰機高速沖上前去縮短距離,那我傳統短波戰機雷達自然就能精確跟踪瞄準敵隱身敵機了,反正發射中程導彈也要衝上去到50公里之內才能發射!
四:國內的殲16比蘇34更適合未來作戰形式
目前國內裝備的蘇27系戰鬥轟炸機,主要有蘇30MKK以及基於該平台、即將定型並大規模服役的殲16。蘇30MKK在國內的口碑相當好,結構顯著加強的同時全機重量增加不大,機動性上的下降對於空戰影響不是很明顯;能發射R77主動中距導彈和精確制導武器,又使它能非常好的兼顧空戰和對地對海攻擊任務。事實上在霹靂-12穩定下來以前——或者說直到今天,蘇30都是中國的空防中堅力量。
和蘇34相比,蘇30MKK在對地攻擊能力上的主要不足來自於三個方面:低空穩定性不佳——它還是延續的蘇27家族最早的半模擬電傳、半機械的混合飛控;沒有裝甲防護,低空突防時生存能力弱;能夠使用的蘇式精確制導武器種類較少,對地作戰能力弱。
而這些問題,前兩個在現代作戰模式下已經無關緊要。後一個,我國的殲16已經更換自主研製的新型先進航電和國產精確制導武器系統——現在我國這方面比俄羅斯裝備水平更高,性能更強,殲16對地作戰能力強過蘇34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繼續開發中國版蘇34的並列雙座型號;即使是不加裝甲以減小增重,用可動邊條取代鴨翼,減小氣動阻力和航程損失;但是除了飛行員交流更為方便,疲勞度有所降低外,不會獲得什麼明顯的性能優勢。反而由於重量和阻力增加,機動性能下降的問題仍然無法避免,最多也就是比蘇34好看一點罷了。
事實上,在殲16換裝全新的航電與武器系統後,現代戰場上,蘇34能做的殲16不僅能做到,而且還能做得更好。反而殲16在空戰與對地對海能力上的高度平衡、極佳的任務靈活性,是無論蘇34還是殲17都無法取代的。全新研製一款殲17這樣機型的巨額費用,足以用來裝備多得多的殲16,實在是得不償失。
其次對於低空活動的飛機來說,在突變的氣流中保持飛行穩定非常重要;否則這樣的飛機就很難利用峽谷等複雜地形,進行超低空突襲。而鴨翼在抑制這種突風變化上,由於它位於重心之前比較遠的地方,配合飛機尾端的水平尾翼或者襟翼/副翼進行綜合化控制,能形成極大的控制優勢。為了配合這一功能,蘇34更換了數字電傳(蘇33還是模擬的)飛控,並具備突風抑制功能。
然而前機身的截面積暴漲、添加鴨翼、空重增加30%(僅裝甲重量就達到1480公斤),都給蘇34帶來了巨大的阻力和重量。這使它後來索性更換了固定式進氣道減重,最大速度從M2.35下降到M1.8。此外蘇34的機動性也下降的非常厲害,即使是僅掛載空對空導彈,也無法遂行製空權爭奪的任務了——它太笨重了。
三:現代作戰中,中遠程精確制導武器已成主流
蘇34的設計中,雖然強化了對於對地精確制導武器的應用,但設計總體要求其實是延續了蘇24的思路,強調低空突防、臨敵轟炸。在二戰後較長時期內,由於技術水平的限制,戰鬥機進行低空和超低空飛行時,雷達和導彈無法從地面反射的雜波信號中準確的發現、跟踪、鎖定住戰機,更不要說有效命中了。
然而隨著雷達探測能力的不斷增強(不止是地面防空雷達,也包括戰鬥機火控雷達的下視能力)和導彈技術的進步,低空突防的戰機越來越難以藉助地形掩護自己的行踪和甩開導彈。尤其是到了今天,如果誰面對美歐中——也包括俄自己的防空體系,繼續玩低空突防,基本上和找死沒有區別。
圖:在海灣戰爭中,執行低空突防轟炸的英國狂風是損失最慘重機型。
現代戰爭中,戰鬥轟炸機要安全高效的執行任務,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中高空,遠程投放精確制導武器。精確制導武器與射程幾乎無關的高精度,既使戰機只需要出動更少的架次就能擊毀目標,又使戰機避免了只有非常靠近目標才能保證命中概率的風險。
比如美軍的JDAM炸彈,即使是沒有加裝滑翔彈翼的普通版本,也能讓戰鬥機在11000米的高度上投擲,然後藉助高度的勢能與速度的動能,實現24公里甚至更遠的射程。這個距離上防空系統對於戰鬥機這樣信號特徵比較小、而且機動性又很強的目標,命中能力下降的已經很厲害了。目前美軍所有的戰鬥機,都能投放JDAM炸彈。
俄刊評價蘇-34戰鬥轟炸機,稱其落後無用2008.8.7東方網
俄羅斯《真理》報日前刊文對俄軍事航空工業的現狀進行了分析。文章作者指出,俄最新式的蘇-34多用途戰鬥轟炸機目前已開始裝備部隊,但與同樣剛剛開始服役的美國F-22A“猛禽”戰鬥機相比,其各項技術指標均已落後,無法有效對抗美空軍的新式戰機。而這種差距充分反映出了俄航空業目前的狀況。
功能多而無優勢?
單從宣傳來看,蘇-34無疑是一款非常出色的戰機。然而,如果對比美國正在全力生産和裝備的F-22A便不難發現,蘇-34其實已全面落後。
蘇-34,翼展14.7米,機長21.94米,機高5.93米,空載23271公斤,最大起飛重量44399公斤。速度(高空)2500公裏/小時,(低空:)1400公裏/小時,航程: 4000公裏(有空中加油時無航程限制)。
蘇34設計思路早已過時 中國殲16比它更優秀實用2015-11-02 候知健
近日網絡上不斷有所謂“殲17”的照片流出,這種疑似中國版蘇34鴨嘴獸的型號迅速成為了熱點。然而一方面,這些照片的真實性令人存疑;另一方面,蘇34並不如很多人想像的美好。
一:現在流出的照片系PS產物
二:蘇34強化低空飛行時的穩定性和操縱性,但損失高速能力和機動性
上世紀80年代初,蘇聯空軍提出需要新型飛機來取代蘇24,要求這一型號最好能兼有前線轟炸機和殲擊機的能力。當時蘇霍伊設計局決定在蘇27UB(蘇27的雙座教練機)基礎上研製蘇27IB,在最初的設想中,蘇局並沒有修改氣動佈局;只是強化了飛機的載重,改進了機載設備和火力控制系統,能夠使用更多的武器——尤其是空對地武器。
在1983年完成初步設計以後,蘇聯空軍對初步方案很不滿意,要求蘇霍伊進行大改。其中非常關鍵的一條,是沿用蘇24的並列雙座佈局;這樣更符合蘇聯空軍的使用習慣,並且能改善飛行員之間的協同和休息,能夠提高戰鬥效率和飛行安全性。新的蘇27IB方案在1986年獲得批准,由馬爾齊洛索夫作為主管設計師,定型後命名為蘇34.
蘇34和蘇27雙座教練機相比,在平台上做了很多重大改進:採用鴨嘴形前機身,並安裝鴨翼,形成三翼面佈局。這其中鴨翼起到了兩個重要作用,首先是前機身的增重(尤其是座艙裝甲)後,需要鴨翼來平衡重心的前移,保證飛機仍然能操縱靈活。
圖:前機身截面積暴漲
深度:繼蘇35之後俄這3款軍機將可能再獲中國訂單2017.1.9新浪軍事
俄羅斯正式交付中國4架蘇-35的消息,得到中國軍方媒體的確認後,讓以為中國不再需要購買俄軍用整機的網友們黯然傷神了好久。但這種情緒平復了之後,很快就有一些媒體刊文分析認為,在國產運-20服役和殲-20進入部隊試用之後,蘇-35將是中國引進自俄的最後一種軍用飛機了。
但事實真的那麼樂觀嗎? 迷彩派將藉本文探討一下,未來還有哪些俄羅斯生產的軍用飛機可能會繼續得到中國的訂單。
一、伊爾-76MD/伊爾-476(伊爾-76MD-90A)大型運輸機
儘管目前中國的運-20已經開始正式裝備部隊,但作為中國第一款國產大型運輸機,考慮到飛機本身成熟度和生產線建設等問題,運-20的生產速度在開始的5年左右的時間內並不會很快,年產量可能只有個位數。 在這種情況之下,中國可能仍將不得不進口俄羅斯的伊爾-76MD運輸機,甚至包括相當數量的二手伊爾-76MD。
二、伊爾-78/伊爾-78M空中加油機
無論是早期的殲-8D、殲-10系列、蘇-30,還是近年來入役的殲-15、殲-16,以及剛剛入役的蘇-35,其空中加油的需求,顯然是3架伊爾-78加油機無法滿足的,而運-20在剛剛生產的初期,想要滿足運輸需求的同時再改裝為足夠數量的空中加油型號也不現實。
三、蘇-34戰鬥轟炸機
在殲-16戰鬥轟炸機的數量短期內無法滿足需求的情況下,使用蘇系戰機經驗非常豐富的中國空軍如果能獲得一定數量的蘇-34,並非沒有可能。(作者署名:迷彩派)
回應
蘇34已經過時
還是沈飛沒本事,蘇27玩到現在還改不出蘇34!
中國海/空軍根本不需要SU-34。沈飛吃飽撐著搞個沒人要的東西幹嘛?海航的J-10,J-11B都會經常巡邏東海南海。驅逐美日戰機的主角其實是J-11B。
蘇-34是專門設計為完成遠程轟炸任務的戰鬥機,其載彈量航程等指標都是殲11系列比不了的,並列座艙合併了許多儀表,減輕了飛機重量,節約了成本,飛行員之間可以面對面交談不必用無線電通訊,並列設計可以使兩位飛行員駕駛輪換,在長途的奔襲中保持體力。而串列座艙的殲11或者飛豹在長途奔襲中飛行員是不能輪換駕駛的,而且飛豹和殲11無論航程和載彈量都遜於鴨嘴獸,所以中國引進鴨嘴獸還是很有意義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09/doc-ifxzkfuh6226029.shtml
回應
Su35發動機壽命4000小時,反觀天朝殲-15,去年一個降落動作、就白白犧牲一個飛行員.
你說蘇系飛機是大毛摔的多?還是俺們摔的多?
楨:太行改WS-10A大修時間是6-700小時,全壽命是2-3000。美國民用發動機大修4000,軍用1000-1200. 任何新發動機都是從短到長,毛子AF-31開始也是30,美國的F100也讓F15全部停飛好長時間。 美媒戰略之頁2011.7.20稱WS-10A壽命1500小時超AL-31的900 但可靠性/産量不足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07/doc-ifxzkfuh5924578.shtml
殲-11戰鬥機 維基百科
殲-11 (北約代號:側衛B+ FlankerB+)是獲得俄授權生產的Su-27SK,由瀋陽飛機公司建立生產線,俄供應主要零件與系統後建立生產與組裝能力。之後,沈飛以蘇-27的氣動外形加上國產的航電和武器系統等開發了衍生機型殲-11BD/16。
技術規格
空重:16,380 kg(36,115 lb)
載重:23,926 kg
最大起飛重量:33,000 kg
發動機:2×AL-31F或者WS-10
推力:79.43 kN / 89.17 kN
後燃器推力:122.5 kN / 132 kN
性能
最高速度:2,500 km/h 於高空 (Mach 2.35)
航程:1,340km 於海平面/ 3,530 km於高空
實用升限:18,500 m
推重比:1.07
衍生型
殲-11A
俄零組件在瀋飛組裝的原始型號,生產了104架,但目前服役之殲11A已換裝國產飛彈警告系統。
殲-11B
殲11B使用AL-31,後續量產換裝太行渦扇WS-10。使用主動電子掃瞄陣列雷達(AESA)與國產航電與電戰系統,還比蘇-27增強了對地攻擊能力,成為重型多用途戰機。(楨:殲11B用AESA? 時至今日,還是有不少朋友,甚至一些專家稱殲-10B準備了主動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這當然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殲-10B裝備的只是被動無源相控陣雷達(PESA)。2009年殲-10B立項時,中國的AESA項目並沒有成熟方案。已有過多次因子系統研製進度跟不上而導致型號研發失敗教訓的空軍和軍工,應該不太會再次冒險。 殲-10C/D使用AESA/WS-10A.)
殲-11BS
殲-11B的雙座型。
殲-11BH
殲-11BS的海軍型.
殲-11D
機首雷達罩變更,外界認為該改良是更換AESA的空戰機。
殲-16
以蘇-30MKK/MK2標準研發的型號,然而瀋飛並沒有解釋殲-16與聲稱具有多用途對空/對地打擊能力的殲11B之間差別之處(楨:AESA /WS-10A與PESA/ WS-10之別?)
不過現在折射式平顯已經是明日黃花,因為受到光學系統的限制,折射式平顯的視場較小,另外由於採用了CRT,系統長度和尺寸較大,顯示屏對於振動比較敏感,所以框架較多,並且為了增加視場,還採用了雙組合玻璃設計,進一步增加了系統的框架的數量,因此整個系統的重量、尺寸隨之增加,這對於戰鬥機來說是非常不利的,在這種情況下衍射平顯就出現了。
衍射平顯採用全息原理實現顯示,採用曲面玻璃代替常規的平面玻璃,陰極射線管產生的字符或圖像經玻璃的半鍍銀面反射,疊加到外景圖像上。字符或圖像由玻璃顯示屏下的透鏡聚焦於無窮遠處,有效地呈現在飛行員面前,因此它的視野遠大於折射式平顯,另外它的顯示更加全面,尤其是可以顯示紅外系統的圖像,可以讓飛行員在晝夜惡劣氣侯條件下仍舊可以保持對外界事物的掌握,由於衍射光學系統對於振動不敏感,所以衍射平顯不需要復雜的固定框架,不但擴展了飛行員的視野,也減少了系統的體積和重量,這對於戰鬥機來說是非常寶貴的,進入新世紀之後,各國戰鬥機紛紛用衍射平顯替代了折射式平顯。
配備衍射平顯的蘇-30MKM
它採用的是陣風的平顯
蘇-30SM也採用了這個平顯,不過法國禁運之後,蘇-30SM又換回IKSH-1M平顯
採用新一代衍射平顯的國產作戰飛機座艙
進入新世紀,中國相關單位也研製了衍射平顯,目前已經發展了兩代,第一代衍射平顯已經裝備殲-11B、殲-10B/C,第二代衍射已經裝備殲-20,並且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面公開亮相,相比較之下俄羅斯在遲遲沒有研製出衍射平顯,從相關資料來看,俄新一代蘇-35S、米格-29K/KUB配備的都是IKSH-1M平顯,顯現俄在這個領域不但低於西方國家,與中國的差距也在拉大。
俄米格-35配備的是IKSH-1M
米格-29KUB也採用這個平顯,顯現俄在這個領域與中西差距越來越大
馬來西亞在引進蘇-30MKM的時候,選擇了法國泰利斯公司的CTH3022平顯,它是陣風戰鬥機配備的衍射平顯,採用單塊曲面全息顯示屏,既可以顯示飛行操縱和武器瞄準備字符,也可以顯示前視紅外圖像,另外它在結構上進行了許多優化設計,減少了體積和重量,俄在為蘇-30MKM兼容CTH3022平顯的時候,就明顯感覺它優於自己最新的IKSH-1M平顯,自用型蘇-30SM上面也採用了這個平顯,不過烏克蘭危機之後,法對俄禁運,因此有消息說新生產的蘇-30SM已經換回了CTH3022,所以中國可以向俄推銷國產新一代衍射平顯以替代CTH3022。(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俄售華蘇35座艙採用折射式平顯 比中國戰機落後一代2017.1.7新浪軍事
蘇-35S的座艙,可以清楚看到採用雙組合玻璃的IKSH-1M平顯
2016.12.25,中國空軍採購的蘇-35SK回國,蘇-35SK的座艙雖然採用了大屏幕顯示器,但是平顯仍舊是比較落後的IKSH-1M平顯,就技術水平來講不但要落後於西方國家先進戰鬥機,也不如中國新一代戰鬥機。
中國相關單位已經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面展出採用新一代衍射平顯加一體化顯示器的座艙顯示系統,已經達到當今頂尖水平。
蘇-35SK配備的IKSH-1M平顯仍舊是採用雙組合玻璃的折射式平顯,從系統技術水平來講,它與蘇-27SK配備的ILS-31平顯幾乎沒有區別,所謂折射式原理是計算機接收接口單元送來的數據,處理後產生信號,控制CRT內的電子束產生圖像,再通過一組平行透鏡和一片半透明鏡在顯示單元上投射出圖像。外界光線可以透過顯示單元,但僅有來自CRT的光線會被部分反射進入飛行員的眼中。當年蘇-27SK引進的時候,中國空軍對ILS-31經過評估之後認為,它的技術水平與中國空軍殲-8B上面的JHK-13E平顯係統相當,根據世界飛機電子顯示器手冊一書,JHK -13E平顯同樣採用了雙組合玻璃來提高瞬時視場,增強瞄準光環的抗過載能力,不過低於中國空軍為殲-10、殲轟-7A研製的新型平顯,這些平顯採用了更加先進的信息處理系統,配備了戰術輸入控制面板,具備更強的功能。
俄自用的蘇-27SM同樣採用ILS-31平顯
上世紀90年代之後,俄在平顯係統領域的發展處於停滯狀態,中國空軍在本世紀初引進蘇-30MKK的時候,驚奇的發現蘇-30MKK雖然配備了新型座艙多功能顯示器,但是平顯依舊是ILS-31,連俄自己的蘇-27SK也沒有平顯,而中國空軍新型平顯已經投入實用,印度在引進蘇-30MKI的時候,則選擇了以色列的EL-OP SU967平顯。蘇-35SK配備的IKSH-1M的技術水平與中國空軍第二代折射式平顯和蘇-30MKI的SU-967平顯相當,屏幕下面採用了戰術輸入面板,通過按鍵來實現不同功能和模式的轉換,由於實現了數字化,IKSH-1M通過軟件的擴展就可以實現更多的功能和模式,並且可以更方便的與航空電子系統相交聯,IKSH-1M還增加了一個小屏幕的中視顯示器,用於顯示飛機通信頻率、導航信息等圖像。
ILS-31的技術水平與中國殲-8B上面的JHK-13E平顯相當
技術水平低於中國空軍第二代折射式平顯,圖為採用這種平顯的FC-1
印度蘇-30MKI配備的以色列平顯
但是有些地方確實不排除焊死。例如有可能一些平常不會壞的零組件,模塊化以後,把它焊死,他正常情況不會壞,壞了就換整個模塊。事實上這在科技產品是行之有年的事情,這一方面可以防止使用者窺伺機密,另一方面也可以釐清責任。
例如,如果不這麼處理,結果使用者因為拆解而導致故障,那故障的責任到底是誰的呢?說是生產者的也不對,因為使用者拆解了,說是使用者的,誰能證明使用者拆解了?因此科技產品中很多部分都會有類似封死、或是用鉛封處理,甚至更厲害一點做成拆開就會自己壞掉。這樣就可以輕易確認東西是否有被拆解過,能釐清故障時的責任。
組裝中的蘇-35準備安裝發動機
這是科技產品常見的做法,保障交易雙方。因此如果蘇-35的發動機真的這麼做,並不能說中國吃了大虧。交易本來就是這樣,我花錢買我要的產品,我也要保障,但是我怎麼用這產品原廠不會知道,所以原廠會要求要用原廠耗材、不能自行拆解,我照著原廠建議,就應該發揮原廠宣稱的功能,如果沒有,我就可以說這是有問題的,要求保修服務,這樣責任義務清清楚楚。反之我不照原廠建議使用又自行拆解,出了問題,原廠當然不負責。
像蘇-35這種數字化飛機,上面又有復雜的材料技術,根本不是可以逆向仿製的。這種情況下,做一些“封死”的處理,可以確保售後服務,又可以確認中國有沒有拆解的行為,以後萬一中國作出類似的東西,至少可以比較輕易的判定,究竟是偷偷山寨的,還是自己功力到家自己做出來了,這其實是保障雙方的機制。
回應
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美歐,高新技術上面處處防著中國,這激發了我們也要研究出來的壯志雄心的同時,將來我們比他們先進了,這一套也必須用在他們身上,除此之外,還得防止一部分漢奸為了個人私利而出賣先進技術,所以也應該立法防著這類事件產生。
過去現在和未來,技術壟斷哪個國家都會,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研發,為什麼要輕易分享給競爭者?何況還是潛在的敵人。別說國家,就是靠技術吃飯的個人,也不會輕易分享安身立命的技術。
中俄武器沒有代差。為什麼美不敢武n力威脅俄,你懂的
北約的導彈都擺到家門口了,還要怎麼威脅?俄羅斯牛,土耳其打飛機說打就打了,還不是嘴巴上抗議,估計不是因為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的原因,是因為普京那幾天剛好吃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05/doc-ifxzkfuh5390197.shtml
俄售中國蘇35發動機是否被焊死 背後真相其實是這樣2017.1.5新浪軍事
日前,有媒體援引外媒報導說,俄最近向交付中國交付了4架蘇-35戰鬥機,而為了防止中國複製並獲取先進技術,俄方已將蘇-35的發動機關鍵部位“焊死”。要接觸到發動機的核心部位,就必須將整個發動機破壞掉才行。
看到這種新聞防務菌是哭笑不得的,然後搜了一下最初消息源,對於國內首先轉載的媒體實在是有點無語,這個大家自己去感受一下。
那發動機“焊死”這事兒到底有多扯,北國防務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就來說說這事。
現代發動機的原理與構造早已不是秘密,最關鍵的是材料。就連俄羅斯設計第5代發動機的總設計師也說,現代發動機的設計已經沒有秘密了,直到下一種新原理的發動機問世之前,發動機的突破就是從材料著手。
材料是無法逆向仿製的。一個材料裡面有什麼成分,這個用現代分析技術可以輕易的、精密的獲得,連成分比例都可以精密獲得,問題是一樣的成分一樣的比例,製作過程如溫度、壓力、時間這些,都會大大影響材料性質,而這些過程是無法逆向掌握的。
就算材料做出一樣了,還有加工,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加工特性,甚至加工過程也可能影響材料的性能。就好像炒菜,一道菜有哪些成分都不難知道,但是要炒得好吃,那些料先下那些料後下,用大火還是小火,爆炒還是慢火,都會影響口感,所以吃到大廚做的美食,正常人就算知道配方也複製不出來,除非是實力相當的高手才可以做得很像,但即使這樣,也還是有差別的。
所以發動機最關鍵的材料,給你看你正常情況也逆向不出來,如果逆向得出來,表示你實力到家,不用給你看你也做得出來。而這些最關鍵的部位,不外乎風扇、葉片、燃燒室、渦輪等,都是要活動、而且要維護的,要怎麼焊死?
除了材料以外,現代發動機的另一個關鍵是控制系統,但目前控制系統的電子部分已經數字化,蘇-35的發動機控制的電子部分甚至整合到KSU-35控制系統裡面。拆開他,看到的就是一台計算機,從計算機外觀是無法複製裡面的軟件的。
117S發動機局部特寫
因此發動機最關鍵的兩個環節,材料與數字控制,根本不可能用“焊死”去防山寨,因為完全沒必要。
據分析,俄做手腳的地方有兩處,一是對117S發動機做了防技術被盜的“技術處理”,對該發動機的核心機的關鍵位置進行了“焊死”;二是出售給中國的蘇-35是專門的出口版本,和俄自用的機型不一樣,可能在先進性能上無法和前者相比。
蘇-35使用的117S發動機
其實,儘管外界解釋中國對蘇-35有兩大期待,但就現實來看,所謂的“雪豹-E”相控陣雷達並沒什麼特別之處,而且中國在這方面的應用也很先進,不但殲-10B、殲-16和殲-31全部應用了中國國產的主動相控陣雷達,而且還有可能已超過了俄羅斯的水平。但是,很可能俄羅斯也在這款雷達上做了手腳,所謂出口版本也就是降低了該雷達的技術特性。但最關鍵的地方,也就是蘇-35的動力系統,應該是俄做手腳的關鍵所在。由於外界猜測中國在殲-20項目上唯一的不足,就是沒有合適的國產大推力發動機,因此對於引進蘇-35並獲得117S,也就是AL-41F1S十分期待,但在俄羅斯“焊死”關鍵部位後已徹底堵死了這條路。
這樣嚴酷的現實,也逼迫中國不得不考慮自力更生,因為在核心技術上,即便是所謂的全面戰略合作夥伴俄羅斯也不願意對華轉讓。但現在為殲-20配套的渦扇-15技術還有待繼續磨合和試驗,在該機前兩個批次的生產中裝機的可能不是很大,所以其一些設計性能暫時很無法完全發揮出來。當然,由於殲-20的性能還無法完全達標,這將讓日本和美國鬆一口氣,從而可以讓他們的F-35的壓力還達不到最大值。但一旦中國在3年內量產渦扇-15並實現裝機,那麼,即使是更先進的F-22部署到中國周邊,恐怕也沒有什麼優勢可言。(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發動機問題這個瓶頸何時解決,搞發動機的這群人應感到羞恥
靠買是買不來強國空軍的
我們中華帝國超強的吸收學習能力,勢如破竹,一律拿來全複製,全吸收,最後研發新的哈哈
中國的逆向工程世界最強,全部焊死照!樣生娃
蘇-35的117S矢量發動機並沒有比殲-20上WS-10A有明顯的優勢,但矢量推力系統可給WS-15作為參考。
媽的,聽風就是雨,整天放屁。這種搧風點火新聞只是想讓我們官方去證實一下,都是刺探情報的間諜。有本事你們這些三流國家擊落一架看看不就知道焊沒焊。
所以說新聞特別是網絡新聞,如果不帶點腦子去看,世界末日都有人信。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05/doc-ifxzizus3770859.shtml
讓人想不到是,頭盔瞄準具已成為殲20的相對於F22的一個優勢,美製F22尚不具備使用頭盔瞄準具的能力,原來它設計於上世紀80年代,那時這一技術尚沒有流行,也就列為標準配置,後來想加時,才發現一個問題:這事難辦!原來硬件上,沒有預留相關的接口,軟件上也沒有考慮這個問題,直到目前為止,F22尚沒有安裝頭盔目視瞄准設備。與霹靂10類似的AIM-9X,且由於技術上的原因,直到2016年初,才配備到F22上,且因機載的設計問題,不具備越肩發射能力。
F35的頭盔瞄準具,看其外形與中國展出的型號有多在的區別?
美軍自已曾做過研究,與以軍進行了一系列空中格鬥對抗,以軍憑藉頭盔瞄準器獲得超過90%的勝率,後來美方又通過空中格鬥模擬發現,配備頭盔顯示系統在同等條件下,可以把戰損比由1.8∶1提高到3.8∶1;效果非常明顯。
論到頭盔瞄準具,也只有靠F35來彌補了,它的頭盔瞄準具系統為美國最新型號的產品,可能在功能上比殲20的同類系統更好,可惜F35的整體性能與殲20有差距,畢竟為低檔五代機,故而美軍一直想把F35的系統搬到F22上,不過這個技術難度太大,等於把F22的航電系統重新設計一下,F22為上世紀90年代的技術及設計,F35則為最新技術,相差20年,技術上差了好幾代。所以,如今處理,對於美軍都屬於頭痛的問題。反正,目前情況下,如果殲20與F22進行空戰格鬥,那麼F22必然要裝備上相當吃虧的。(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去屎吧小便,還沒開打就說佔據優勢
這篇文章是在分析設備的優劣,經過比較得出各自的優勢點。你偷換概念瞎噴啥?要是按照你的邏輯,老美的十條航母來圍攻我們的遼寧艦也沒有優勢咯?!畢竟沒有真槍實彈的干過挖鼻屎挖鼻屎挖鼻屎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1-05/doc-ifxzkfuh5395898.shtml
深度:俄對售華武器做手腳逼中國裝備研發自力更生2017.1.5新浪軍事
據台灣聯合新聞網2016.1.4報導,大陸媒體稱,首批一共4架俄蘇-35戰機,12月25日已抵達河北滄州飛行訓練中心,正式交付中國大陸,將進行蘇-35飛行員培訓。俄羅斯擔心大陸訂購蘇-35是為了獲取其先進技術,因為此前已有先例,雙方簽署了一項協議以保護知識產權,戰機將受到保護,不會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被複製。俄專家透露,若中國大陸要接觸到發動機的核心部位必須將整個發動機破壞掉才行,對大陸出口的蘇-35發動機被仿製“幾乎不可能”。
殲20配這款裝備僅2公斤重對陣F22時卻能佔據優勢2017.01.05新浪軍事
如果細心的話,大家會發現國產殲20戰機似乎沒有安裝機砲,那麼它可以適對近距格鬥那?現代空戰依然無法避免近距格鬥,特別是五代機之間,近距離格鬥依然為主要作戰方式,誰也沒法遠距離上開火,大量應用隱身技術,不僅雷達發現的距離很近了,雷達製導導彈也一樣只能在非常近的距離內鎖定目標,無法進行視距外空戰。
殲20採用的方案很簡單:頭盔瞄準具加新格鬥導彈,這也是殲20坐艙設計強調視野好的原因,讓飛行員可以環視周圍,幾乎形成360度的視野,通常情況下,飛行員至少可以看到8公里內的目標,如果能見度好,或者利用輔助手段,比如:紅外跟踪儀,那麼可以監視範圍可以達到20公里內的一切空中目標,頭盔瞄準具實際與飛行員頭盔已經容為一體,其重量僅為2公斤多一點,飛行員帶上它之後,只要目標進入飛行員的視野,那麼就可以對其進行鎖定與攻擊。
這是殲10上加掛霹靂10
除了頭盔瞄準具,還要配套的格鬥導彈,殲20採用最新的霹靂10,任何戰機被盯住就跑不掉了,因為霹靂10為國際第四代紅外空對空導彈,不僅可以越肩發射,可以攻擊載機側面,甚至後方的敵機,也就是說,想從背後偷襲殲20也一樣難辦,而且該導彈採用了紅外成像製導,現有的紅外干擾彈對它無用了。
我軍列裝的早期型頭盔瞄準具
頭盔瞄準具的歷史不算短,上世紀60年代,美國就開始研究,不過最早應用於攻擊直升機上,以與機載航炮聯動,到於戰鬥機的應用則不成功,主要是配套的格鬥導彈達不到需求;原蘇聯則首先將其用到戰鬥機上,如:蘇27,與R73空對空導彈進行協作。
上世紀90年代,中國引進蘇-27時,也一併引入了配套的頭盔目視瞄准設備。以今天的標準,它的相當原始:結構簡單,功能更單一,只能用來引導近距離紅外格鬥導彈在120度範圍內的瞄準,可是當時卻是最先進的技術,後來中國加以研究,仿製出國產型號,現已有我軍戰機的標準配備,甚至一些舊型號戰機在改升中,也將其列為項目之一,比如:殲8。
珠海航展上的國產型號
殲20設計的時間較晚,自然充分考慮到了,如今它裝備的型號更為先進,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展出了國產的頭盔瞄準具,是否為殲20使用的無說明,也沒有太多的具體介紹,只能明確至少:能顯示武器瞄準標記,還能把當前飛行的主要信息(比如高度、速度、過載等),以及機載觀察瞄准設備的電視或者紅外圖像也疊加到飛行員的視線裡。
殲-10D、殲-11D/16目前還處在研製階段,目前能夠批量列裝部隊的四代半戰機只有殲-10B /C系列,四代半戰機的產量上又顯不足。中國空軍還有數百架殲-7等著換代,對新裝備的壓力可想而知。蘇-35SK雖然和中國最新的戰機比不佔顯著優勢,但和空軍大量服役的殲-10A、殲-11B相比,性能優勢卻是明顯的。加上蘇-35已經在俄空軍磨合服役多年,差不多已經把新裝備初期遇到的各種問題都解決了,可謂狀態正佳。也許也正因為這個時間節點算得上最後一個機會,俄方才加快了交貨速度.
至於蘇-35的推力矢量系統和整合相關設備的綜合飛控無疑是該機的一大亮點。我國在推力矢量技術研究上雖然不晚,近年來也有好幾款配套研製了矢量噴口,但由於沒有進行過裝機試驗,雖然在結構上已經有所突破,但在如何綜合應用矢量推力上依然顯得經驗不足。蘇-35矢量推力不再像當年出口印度的蘇-30MKI一樣需要單獨的操縱桿進行操作,自然也是中國空軍值得借鑒的產品。
蘇-35的117S發動機並沒有比殲-20上已經裝備另一款俄製發動機有明顯的優勢,但依然可以給中國並非高枕無憂的航空發動機工業作為重要的參考。
至於之前各方討論的所謂蘇-35攜帶國產武器的問題,實際上我軍在現役的戰機上部分解決了這一問題。目前我們已經觀察到中國空軍的蘇-30MKK攜帶國產的電子戰吊艙,也看到了海軍航空兵的蘇-30MKK2使用國產PL-12空空導彈。把國產裝備嫁接上俄產戰機對於中國而言也是駕輕就熟的活了,讓蘇-35換一套“行頭”也不算太困難的事情
回應
中國購買蘇35至少有三個好處。一、可以了解俄戰機的性能。以後三哥裝備上了,我們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訓練。二、軍火貿易是兩國政治互信的重要表現。中國購買蘇35,其實也是做給美國看的。當今世界的格局依然是中俄聯手對抗美國。三、通過軍火貿易給俄輸血。俄在西面跟北約鬧得越大,對中國來說就越有利,所以說中國需要支持俄跟北約鬧,中國無法直接給俄錢,因為我們跟北約國家關係還算不錯,但是可以通過石油長期合同,軍火合同來給俄支持。所以說我們購買蘇35,其實是用一筆錢,達到三個目的,從這個事情來看,習近平還是很有魄力,很有戰略眼光的。補充細化兩個主要因素,並加以解釋。
1,平衡外貿順差。2,補充產能不足。
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7_01_01_387186.shtml
一周軍評:在蘇-35身上我們還能學到什麼?2017-01-01施洋
本週,號稱中國空軍的“聖誕禮物”的第一批4架蘇-35SK戰鬥機被確認已經抵達了遂溪的空軍航空兵某師,正式納入中國空軍序列,並開始進行飛行訓練。至此,傳了很多年的中國採購蘇-35的消息終於以買家秀的形式塵埃落定。
至於認為引進蘇-35是“逆向民族主義”的,其出發點也不難理解。中國空軍自行研製的殲-20已經開始交付空軍部隊,其大規模量產計劃也已全面鋪開。作為中國第一種,也是全世界繼美國之後首先交付部隊的第五代戰鬥機,該機的性能毫不遜色於全世界最先進的F-22A,在面對各種傳統第四代戰鬥機甚至各種4.XX代的戰鬥機時,更是具備全面的壓倒性優勢。在這種時候轉而繼續向俄羅斯採購沒有那麼先進的蘇-35,看起來確實是有些許不可理喻。
中國航空工業和中國空軍的發展目標之一,當然是要最終甩掉這一副拐。不過在殲-20剛剛交付部隊沒多久的現在就把拐朝地上一扔,合適嗎?合適不合適,還得看看蘇-35和中國當代航空工業的問題。
毋庸置疑,隨著殲-20的交付部隊以及中國在五代機技術上的全面突破,中國航空工業在戰鬥機領域的最終產品上,已經在綜合性能上超越了俄羅斯的戰鬥機。這直觀地反映在殲-20與T-50兩款五代機所代表的技術水平和研製進度上。不僅如此,殲-20技術所衍生的諸如殲-10B/C/D、殲-11D、殲-16等四代半戰鬥機也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客觀地說,蘇-35的航電系統雖然頗有特色,但其以無源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蘇-35在這一領域可能不佔優勢,而在機載武器領域,由於俄下一代空空導彈研製進展的延遲,蘇-35依舊只能使用上世紀末的那套俄製空空導彈,隨著中國新一代的霹靂-10、霹靂-15等空空導彈的服役,中國在這一領域也將建立起優勢。
無論是“雪豹”雷達,還是R27+R77+R73的“老搭檔”空空導彈對中國方面都沒有太大吸引力,來中國的蘇-35會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改動是可以想見的事情了
但是有一點不能忘了,那就是在對比中國空軍的技術裝備時,必須考慮到武器裝備的進度和中國空軍的規模。殲-20當然好,但產量目前還不大,未來即使全面增產能夠實現,其昂貴的價格和相對有限的產量也不可能讓空軍全面換裝。
簡單的說,如果一開始就要把國產武器整合在蘇-35上,那解放軍既要訓練飛機的操作,又要拋開原廠建議自己研擬飛機與導彈的用法,這會拖延形成戰力的時間,對解放軍不利。
因此,目前蘇-35的飛機導彈原裝進口對中俄雙方都是最有利的。 對中國來說可以簡化談判程序,快速形成戰力,對俄羅斯來說也省事。 等中國試用這些原裝蘇-35,就知道哪裡好哪裡不好,這裡的好壞就可以明確的有責任歸屬,該在使用端改的就自己改,該是原廠改的就原廠改。 用習慣以後再整合國產武器,到時候就算出問題,也很快可以知道問題是誰的。 (作者署名:北國防務)
任何戰鬥機在研發初期都會有配套的武器,彼此都是量身訂做的。 搭配起來就可以達到它的作戰需求。 蘇-35也一樣,它有超強的探測能力,敵我識別也可以識別到那麼遠,導彈也可以打那麼遠。 如果沒有對應的武器搭配,蘇-35就不能發揮它宣稱的所有功能。
中國為何不急為蘇-35配國產武器?印度好高騖遠是前車之鑑
蘇-35在俄羅斯已經通過國家試驗,包括武器系統以及作戰課目的試驗,也就是說,如果搭配原裝武器,這些武器不只經過試射,甚至整合在一起進行作戰試驗。 因此飛機導彈都原裝的話,買來的就不只是測試好的產品,而且是測試好的“功能”,這樣只要人員訓練上手了,就可以作戰了,而且是可以發揮想像中的作戰能力。
以解放軍空軍熟悉蘇-27家族的情況,以及蘇-30MKK服役不到一年就形成戰鬥力的情況來看,中國接收蘇-35S的半年到一年內應該就可以有戰鬥力了。
反之如果整合國產武器,我馬上看到兩個潛在的問題,首先是整合試驗又要拉幾個月甚至一年(俄羅斯國家級試驗武器與作戰部分就用了約1年),再來是中國武器的設計畢竟與俄羅斯不是完全一樣,特性不同,戰法就會不同,這時戰法又要摸索,不見得能發揮蘇-35宣稱的能力。
在4代戰機上,火控計算機有武器的參數,然後在需要用武器時,可以用自動或指示飛行員操作的方式,讓飛機盡快進入適合發射導彈的條件。 例如飛行員現在發現150千米外有敵機,打算發射導彈把它打下來,而當下的飛行速度與高度不一定可以發揮這射程,這時飛機就會自動、或是告訴飛行員要爬升高度、要加速等等,然後到了可以發射導彈時,會提示飛行員隨時可以扣板機了。 這種模式下用什麼導彈好像都沒差別因為中間有什麼突發狀況飛行員可以自己會去應付。
可是在第5代戰機上會以人工智能來協助飛行員。 例如現在戰機被敵機鎖定或攻擊,專家系統就會衡量各種措施,例如該規避還是該反擊,還是邊規避邊反擊。 等等,然後分析出成功機率,建議給飛行員。 專家系統分析的依據,就是戰機、武器、敵機的性能參數。 如果今天要整合霹靂-12+霹靂-8時中方給的參數不齊全或是不正確,就可能影響專家系統的有效性。
而如果是用“作弊”的方法,也就是讓飛機以為它掛著R-77實際上是掛了霹靂-12,那麼飛機也許依據R-77的特性做出了什麼建議,用在霹靂-12是不是還適用? 這也是問題。
中國為何不急於為蘇35配國產武器印度是前車之鑑2016.12.27新浪軍事
隨著蘇-35抵達中國,很多人關心它能否融入中國的作戰體系,能否使用品類更加齊全的國產武器。
就這個問題,我們在此前的報導已經提過,俄技術集團的官員明確對北國防務表示蘇-35未來可以使用國產武器,但那是“另一個合同”。
那麼中國為什麼不一步到位,直接要求俄方讓蘇-35使用國產武器呢? 今天,北國防務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就從程序和技術兩個層面來解讀這個問題。
就程序層面而言,蘇-35這一平台非常複雜,接近第五代戰機的架構,這意味著它的很多功能是在軟件層面體現,而不只是硬件,所以不是勾選要買的硬件列表,這個飛機就是你要的性能,而是還要去探究你買到怎樣的軟件。
就像買蘇-27SK的時候看到上面有光電探測儀,就知道它可以用光電探測。 但是蘇-35的光電探測儀,除了單純的探測外,還可以拿去輔助導航,這些多的功能硬件上看不到,都是在軟件層面。
除此之外,武器的搭配也要選。 不管事對空還是對地,在一般的100-150千米射程等級的武器之上,還有射程300千米級的武器,這些武器一定比較強,但也一定也比較貴,要如何搭配? 所以僅僅是買原裝貨,就有一堆事情要談。
如果要整合武器不是把武器掛上去就可以打,需要導彈與飛機的接口,就算整合好了,導彈跟飛機可以溝通了,也還要試射,畢竟武器的特性不一樣,用起來是不是哪裡要改其實也不知道。 這整合過程需要多的時間跟金錢,花的時間多了,對中國沒意義,花的錢多了,也沒意義。 因此整合武器,幾乎是另一筆軍購。 為了一個整合武器,把整個軍購項目拖在那顯然不太妥當。
一個前車之鑑就是蘇-30MKI與蘇-30MKK,它們的技術基礎是一樣的,就是蘇-27M的開放架構下放,然後客戶要什麼就改什麼。 中國1998年買原裝的蘇-30MKK,1999年原型首飛,2000年裝備,整個過程快到像去超市買東西。 而印度1997年購買,完整的到2002才服役。 其中俄羅斯負責的部分1999年就差不多整好了,拖那麼久就是在等印度決定上面的外國航電配置。
技術上的問題,簡單的說就是改掉了原廠設定,那這個產品還能不能發揮需要的功能? 如果不行,責任算誰的? 這就好像所有的科技產品都要求用原廠零件,如果不用原廠零件、擅自改裝、或是擅自拆解,出問題就不保修。
如果一旦爆發我們最不希望看到的:上千架飛機直接混戰(當然發生概率極低),那麼蘇-35劣勢就非常明顯;只能在自己體系內支持自己,跨區域活動受限,彈藥也受限。根本無法跟中國的預警機、電子戰機、甚至殲-20和殲-16等等完成數據鏈銜接和共享,無法融入中國的戰時指揮、後勤體系。那麼這120架蘇-35只能孤軍奮戰了。
綜上所述,中國如果想獲得絕對控制權,指望蘇-35和殲-20形成高低搭配,是絲毫取不得任何優勢的,未來亞洲天空的空戰怎麼打,這個事只能靠中國自己摸索了。就算真有了120架蘇-35來應急,最終只能淪為配角,真正的主角現在還沒全部上場。(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本文作者是一個標準的軍盲,你拿美日軍火商的黑錢來貶低中俄SU-35也請先打打草稿。日韓總共買100架F-35你就敢吹1000架,F-35連飛行都有問題(美軍中已經出現數次大範圍技術停飛)你就敢吹作戰性能“先進”,美日軍火商也是瞎了眼,僱傭你這種“中國磚家”級員工,你美爹日舅早晚被你們這些孫子吹破產!
以後別發這種無聊的話題,你知道1000架要多久才能生產完?等它生產完,中國六代機都服役了,你知道f35多少錢一架嗎?日本2017年的軍費預算,美元500億不到。一架f35是2.5億,他一年什麼不干也就買200架f35。5年滿編。這得多SB的才能幹出這事啊,還是說小編SB?
瞎掰掰的文章,怪不得那麼多崇拜小日本的,就把日本車,日本技術當成寶,其實算條毛線,有錢,有人才,中國人有什麼不能整出來,膜拜小日本的多,卻從沒想過中國人也能做出來!
單論空軍實力,日本早就不是中國對手了。用了30年的F15根本不敢大機動過載,過載一大就是天魔解體。再說隱身戰機,現在中國殲20年產36架,以後還會增加。日本一年能得到36架甚至更多的F35嗎?明顯不能。在說,殲20是重型製空戰鬥機,F35是對地攻擊為主的戰機。怎麼打?結論,中國空軍的對手不是鬼子,而是美軍的F22
日本買600架F35?估計小編得把安倍賣了也買不夠600架!
喲呵?天朝戰機那麼牛,敢去釣魚島領空內飛一圈嗎?
沒人敢回麼?看來真打碎了吹子們的玻璃心……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你真是把無知當個性啊。有些事因為爭議所以不能幹
有啥不能幹?你不是全面壓倒日本了麼?你們吹子不是能橫掃日本,咋不敢打呢?
這人是不是傻子啊?
傻子兼噴子
好像還很牛逼
人家領工資呢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26/doc-ifxyxury8740775.shtml
另外,超視距空戰是依靠半主動、主動雷達導引的遠程或中距空空導彈,空空導彈上搭載的雷達發射功率小、天線孔徑小,所以導彈對隱身戰機的探測也成問題。現在一般的看法是,雷達導引的空空導彈無法在足夠遠的距離上有效鎖定隱身戰機,從而導致命中率大幅下降。美軍正在研製增大射程的AIM-9X blk2紅外導引空空導彈(中國PL-10),希望能在未來隱身機之間的空戰占得先機。還有F-35的綜合光電瞄準系統(EOTS)對格鬥空戰可能也很有幫助。
所以,我們現在不應再考慮蘇35是否打得過F-35。我國現在正在研製殲20、殲31等隱身戰鬥機,將對抗F-22、F-35的期望放在它們身上才是正道。按現在的進度,日本獲得F-35戰機不久,殲20也將進入現役。我們應該有自信,中國國防未來會變得更強。(作者署名:超大軍事)
回應
該文通篇都是硬傷,這裡試指出其中2例:1,F-35的天敵FC-31機內載油作戰半徑是1250公里,就比你所吹的F-35性能更勝一籌!2,蘇35雖然也是蘇27系列機,但它的機內油量是近12噸,如果加上副油箱將高達16噸之巨,可不是你移花接木貶低的“9噸”!
本來引進蘇35也不是針對F35的吧,F35再如何如何也是有隱身性能的,不過,用來對付周邊的蘇30陣風F15F16應該夠了吧?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26/doc-ifxyxusa5447751.shtml
日空軍差距有多大:蘇35加上殲20就能全面領先嗎
據港媒報導稱,中國未來計劃採購500架殲-20,而且特別註明是”B狀態“,也就是搭配渦扇-15國產大推力發動機的型號。而俄衛星網早在2015年就認為,中國未來或許會採購120架蘇-35。而在更早的2010年,就有中國專家分析,未來亞洲市場上至少會擁有1000架F-35的各種型號。
這1000架F-35中,日本可能會包攬大多數份額。日本現有F-4、F-15J、F-2就有450架,如果再算上海上自衛隊一直垂涎的F-35B短距離\垂直起降戰機,那麼日本拿下600架F-35的市場份額完全沒問題。
再看中國,500架殲-20的生產工作可能要持續10年左右時間,這期間面對較大的機型空缺,能夠選擇蘇-35作為中間銜接也是少數能夠看到的合理選項。
其實這就凸顯出了中日空中力量之間最大的差距:“一套體系”和“兩套體系”,日本如果完全換裝F-35,那麼等於是海空一套系統。
不幸的是,F-35高載油係數的優點卻導致外界對其空戰性能作出了不公評價。F-35機內油量8噸,一般將其空戰時油量算為4噸(半油)。而蘇27系列機內油量算上超載油箱為9噸,但計算時卻以其主油箱5.2噸、半油2.6噸來計算。油量計算的差異,會根本上逆轉真實的情況,F-35在大眾眼中就成為一隻“大笨鵝”。
所以,近年有航空專家通過採用蘇27的載油係數來介定F-35空戰時的油量。其實這樣對F-35仍不公平,因為F-35單台F-135發動機油耗要小於蘇27系列的2台AN-31F,同樣載油係數下F-35的飛行距離比蘇27系列更遠,但這遠比白增加2噸多燃油重量好多了。計算方法經過優化後,業界發現F-35在瞬時盤旋、穩定盤旋、單位剩餘功率這三項基本機動性能均達到三代機最好的水平。實際測試時甚至出現,F-35沒收起起落架,而伴隨觀測的F-16需要間歇打開加力才能跟得上的情況,這說明F-35的亞音速加速能力非常強悍。美軍試飛員是這樣評價,F-35的加速能力優於F-16,飛行品質和機動性能則與F-18類似。
所以,F-35的機動性能根本不差,在空戰常發的高亞音速段,與蘇35等第三代戰鬥機不相伯仲。很多人還忘記了一點,F-35的武器是全部內置的,武器外掛會使飛行阻力大增,引致機動性能下降。蘇27、F-15之類飛機在掛彈後最大飛行速度均由超過2倍音速,下降到約1.7倍音速,這其實與F-35差不多了。所以,在實戰中,機動性能最好的三代機表現還真不一定比得上F-35。
對於蘇35,媒體對其採用的“雪豹E”相控陣雷達也多有關注,認為這是打敗隱身戰機的關鍵。但實際上雪豹E只是一部無源相控陣雷達,由於內部電噪聲問題,無源相控陣雷達的探測距離不如同等條件下的有源相控陣,正因為如此,美軍跳過無源相控陣,直接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
俄羅斯人在武器性能宣傳方面的浮誇是臭名遠揚的,雪豹E號稱對F-16大小目標探測距離是350公里,對隱身戰機探測距離是90公里。但實際上這所謂的最大探測距離,不過是將雷達波集中在俯仰很小的角度內進行掃描,如果敵機與我機的高度差較大,則無法探測到目標,所以這基本上是一個沒任何實戰意義的數據。事實上,美軍F-22使用AGP-77有源相控陣雷達對同型機進行探測,大多數時候也只能在視距內發現目標。
印尼與俄談判購蘇35價格將高於中國要用土特產換2016年12月26日新浪軍事
據俄媒報導,雙方近日正在印尼采購8架蘇-35的計劃合同框架下就“補償方案”繼續進行討論。這份合同預計將價值11.4億美元,中國購買的8300萬美元的價格要高出不少。但是這個價格應該包括武器配套以及備用發動機,同時印尼還想獲得蘇-35的“技術轉讓”,很可能是技術保養和維修。由於只購買8架,數量實在太少,俄不是特別感興趣,於是印尼放棄了技術轉讓這個想法。即使現在簽訂合同,印尼至少將在3年之後才能接收到首批戰機,因為蘇-35的唯一生產商——阿穆爾河畔共青城航空廠現在正在忙於已簽訂的國內外訂單,根本無暇顧及印尼。
在2011至2015年間,俄天然橡膠的年進口價值平均為1150萬美元,這要歸還5.7億美元不知道要還多少年。印尼提出的其他建議購買的產品包括:木製品、化工產品、電器及電子產品、貴金屬、加工咖啡、加工魚、蝦、藻類和煤。(作者署名: 小飛豬觀察)
回應
印尼印度傻傻分不開,看成阿三了,果然阿三兄弟思想都那麼獨特
印度買的陣風單價快2億了,比f35的報價還貴。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2-26/doc-ifxyxusa5496743.shtml
蘇35能否對付日本F35:情況十分不樂觀2016年12月26日新浪軍事
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中國引進蘇35、日本引進F-35的消息相繼傳出,有關蘇35與F-35空戰性能的比較開始多起來。較為廣泛的看法是,F-35雖然是隱身戰機,但機動性不及蘇35,蘇35只要能進入近距空戰,擊落F-35的機會就較大。
情況果真如此嗎?我們不妨先看F-35的機動性是否如傳說中的差勁。
在美軍的設定中,F-22負責爭奪制空權,F-35則偏向於對地打擊,其實F-35的項目名稱就叫作JSF(聯合打擊戰鬥機)。F-35雖然採用單發,但最大起飛重量約30噸,比F-16多出超過10噸,已屬於不折不扣的重型戰鬥機,“低配”也只是相對F-22而言。F-35的載油係數(載油重量/機體重量)很高,機內油箱可滿載8噸燃油,在攜帶2枚2000磅炸彈和2枚AIM-120中距空空導彈的情況下,作戰半徑高達1100公里。
在東部戰區,空軍蘇30多,在南部戰區,就很少了,而且還沒殲11B(楨:? 2016.7.19-21南部戰區海軍航空兵師殲-11B南海上空長槍短劍齊射!)。所以南部戰區急需一款長航程重型空優機。既能單獨活動,出去攔截,空戰,也能為H6K護航。具備先進空戰能力和空中加油能力。在目前殲11D還需要時日的時候,先買蘇35,是一個很不錯,甚至也是目前唯一可行的做法。尤其是考慮到現在南海和東海方向緊張局面的話。
東海方向飛機多,還好一點。南海就主要靠海航了。雖然東海面臨的壓力也大,南海周周邊相對要弱很多,雖然空軍用殲10也在南海空中加油,提高航程和滯空時間,但畢竟自己飛的遠,才是更踏實的。
這兩年中國在南海造島,海軍在南海很是出風頭,把南海當做了自己的自留地。空軍則不停的的穿插第一島鏈,演練轟炸關島,和日本空中摩擦,順便擁抱個台灣啥的,在西太的戲份足。在南海,隨著造島的不斷進展,海軍在南海的空中優勢更大,可以前置部署。空軍就更需要一款能長航程在南海上空轉圈的飛機了。所以蘇35來南霸天,就非常及時而且應景了。
南海,不光是中國和外國的事,雖然軍委肯定也有統一部署,但是海軍和空軍之間,相互別別苗頭也不錯。無論殲20還是殲11D 殲16,都不會第一時間給海航,所以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幾年,海航在南海最先進的遠程戰鬥機就是殲11B了,當然還有航母也會經常溜達,殲15也會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南海上空。空軍就可以利用這幾年時間,從蘇35開始,在南部戰區,部署更多更先進戰機,風頭不能都被海航搶了。尤其是,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現在的空中力量也在提升,無論是蘇35還是殲11D 殲16,當然殲20更好,裝備南部戰區,都是力量的切實提高。
另外,從賣家的角度,以前買蘇27蘇30,都是先部署華東,離俄羅斯遠點,讓賣家放心,這次直接部署到廣東,離的更遠,讓俄羅斯更放心。(作者署名:鼎盛軍事/軍美)
回應
屁話,拿蘇35就是跟人搞摩擦的,現在的對象就是日本,越南。用殲20跟越南搞摩擦,人家發現不了你,你怎麼去搞摩擦?難道去研獨角戲?
說的對,35氣動外形比較好,機動性強,適合互相挑釁,20上去,都飛過去了,對方都發現不了,怎麼挑釁?
20適合清剿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26/doc-ifxyxusa5491321.shtml
2、非隱形機的重型的殲11D/殲16系列需要補足光電系統和超級機動性的短板。(楨:殲10BC/11BD/15/16安裝全向红外/紫外告警系统!)
3、非隱形機的中型的殲10B/C系列,原有先敵發現優勢和瞬盤優勢相繼喪失,軍中排名進一步延後、地位進一步有所弱化。其作用在於用來對付不同的其他敵方機型,例如韓國F16、台灣F16等機型,以及用於出口。(作者署名:超大軍事yes413)
回應
如果“殲20在百公里外可6次擊落蘇35”,那麼美國的F22可以在百公里外擊落我們的殲10、殲11幾次呢?
同一件事只能我們說別人,不能別人說我們。
殲20那麼牛逼,你花錢買35不是2b麼
毛子打敘利亞不要錢嗎?除開資源毛子就只有武器了,國家戰略噴子你不懂就不要多讀書少BB.
噴子狗知道什麼。未來10年內中國會大規模裝備殲20?J20成本高,技術還不成熟,蘇35已經很成熟了,或者說你覺得一架飛機從研製到服役到大規模裝備很容易?看看美國的F35吧,這都多少年了,現在還有好多問題,前不久還宣布停飛!買蘇35可以榨取技術,可以提高空軍實力,未來10年內還是4代半機占主導地位.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2-26/doc-ifxyxusa5452745.shtml
蘇35戰機正式交付中國部署地點有玄機讓俄放心
據香港《東方日報》網站2016.12.26報導,首批一共4架俄蘇35戰機,25日已抵達河北滄州飛行訓練中心,正式交付中國,將進行蘇35飛行員培訓。報導稱,外界預計蘇35若正式入列,中國空軍將能深入東海和南海參與作戰行動。
目前中國自己3代機,殲10系列很好,問題是腿短,國土防空還行,要出去的話,還是不夠給力。現在出去,主要就靠殲11B和蘇30。而殲11B又沒空中加油(楨:? 殲11B實現首次空中加油普訓2013-11-17中新網),殲11D和殲16現在還沒公開(楨:?網開了!)的列裝消息。
空軍殲11B和蘇30要出去,除了自己活動,現在很大一個任務是掩護H6K前出。要掩護H6K的話,就需要護航飛機有更大的航程,需要空中加油能力。目前只有蘇30,而且蘇30是多用途,只用來空優和護航,其實有點浪費。
三、SU35與殲11D/殲16模擬對抗
殲16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大於殲10C,探測距離應該超過號稱的260km,具體數據不詳。SU35的被動相控陣的探測距離號稱400km。兩者RCS基本相同。中距戰,到底誰先發現誰,缺乏具體評估數據。但是,不論殲16是否先發先射,SU35的360°光電系統、告警系統,以及閃避能力,好於殲16。中距戰當中兩者可能對射,但是SU35有自己的生存優勢。
進入近距戰WVR,殲16在超級機動能力方面不如SU35,光電系統不如SU35。殲16的優勢還是在於大離軸發射PL10E。敗落的可能性居多。殲16應更多用於對抗、打擊F16、F15J等型,以及用於對面攻擊。
上述空戰結果,意義之一在於評估雙發差動矢推實現超機動性、對於空戰的增益,以及,有助於反思如何升級殲11系列。
四、SU35與殲10B/C模擬對抗
殲10B/C一定程度能模擬印度即將引進的陣風的空戰性能。J10B/C對於老款SU27與SU35的戰果,將會完全不同。殲10B/C對於老款SU27,完全可以先敵發現、中距離先敵攻擊,逼迫SU27閃避、以及閃避中喪失能量,然後再進入近距戰,近距戰SU27系列利用推重比優勢,殲10利用瞬盤優勢,可以互有勝負甚至有金頭盔格鬥報導、SU27贏面略大。但是,SU35不一樣。
號稱260km以內探測距離的殲10B/C與號稱400km探測距離的SU35相比,由於各自RCS不同,兩者中距離互相發現的時間可能接近,這樣BVR中距戰兩者可以相接近或者SU35略勝。兩者都具備導彈來襲警告能力,殲10B/C據稱是紫外告警系統,SU35是全向360°光電告警系統,SU35的全向告警系統略勝一籌。同時SU35具有超級機動性,多模式閃避模式和能力,強於殲10B/C。總體看,殲10B/C對於SU27系列的中距戰優勢可能不再。
進入WBR,繼中距戰喪失先敵發現優勢之後,殲10B/C原有的瞬盤優勢,可能在SU35矢推帶來的超級機動性面前繼續喪失。只是有PL10E的大離軸發射的優勢,可以大離軸瞄準和發射。而SU35則還有其他超級機動性優勢、以及略微的或者一定的空戰推比優勢。WVR總體還是SU35佔據上風。但是還取決於飛行員的訓練和戰術戰法的應用。
結論是:1、隱形機可以利用隱形優勢制定合理的“突入90km邊緣射完脫離伺機再進”的戰術,在中距戰方面連續打擊SU35,這一戰術可以確保隱形機殲20或者FC31中距戰有勝無敗。並希望以此戰術、逼迫SU35閃避損失能量、為本機的近距戰積累能量優勢。但是,隱形機殲20自身的超級機動能力、還是需要提高。隱形機FC31的空戰推比則需要重大提高才行、超級機動能力也需要具備。
FC31v1.0的雷達假定採用J10C的主動相控陣,探測距離研判為260KM。可以先敵發現SU35。可以先鎖定。FC31v1.0的腹倉有四枚中距彈,可以在突入90km一定距離射擊SU35。SU35此時也發現FC31v1.0及其導彈,展開超機動進行規避。鑑於FC31v1.0的號稱隱形性好,甚至略好於J20,SU35對於FC31v1.0的發現距離最遠不過90km,因此,這時候FC31v1.0的正確戰術之一,應該是脫離SU35達到距離90km以上距離,繼續保持SU35看不見自己的狀態,然後,再度發現、鎖定SU35,再度發射攻擊SU35,直到打完中距彈。打完中距彈FC31v1.0可以回家。
但是,萬一進入WVR,這時候FC31v1.0完全喪失隱身優勢,FC31v1.0的推比不足的劣勢、尾煙過大的劣勢、以及機動性根本不是SU35對手的劣勢,可以使自己成為SU35逐鹿的目標。儘管這時候FC31v1.0仍舊有PL10E的大離軸發射的優勢,恐怕不足以補足劣勢。這樣看,FC31v1.0的近距戰的戰果,肯定差於殲20。除非將來升級發動機到一定程度。(楨:FC31v1.0的發動機RD-93,FC31v2.0的發動機WS-13A)
這裡話也說回來,FC31將來有升級雙發矢推差動實現超級機動性的潛力。那時候,兩個各自都有超級機動性的戰機在WVR狀態PK,FC31的勝率會提高很多。這是後話。
(楨:殲31第一架原型機採用俄製RD-93,第二架則換裝了國產WS-13A,推力比已近於9 ,比RD-93僅8的水平高許多,也因此,速度由早期的1.6馬赫,提高到1.8馬赫,作戰半徑也達到1200公里,相當於航程3000公里以上,如果採用外掛方式,那麼其載彈量可達8噸。這個技術水平要超過了F35,它的最大速度僅為1.6馬赫,航程2200公里,作戰半徑只有800公里,最大載彈量也只有6噸。究其原因,中國沒有強行要求有垂直起降的要求,所以不必考慮安裝升力風扇等內容,這樣機體結構設計受到的限制小,內部空間有效利用率高,自然航程等提高。也別以為殲31非常輕,它只是比殲20輕,實際上空機重在13噸以上,正常起飛重量在17噸以上,最大起飛重量達到25噸,僅比F35輕一點,比殲10要重上不少,也超過米格29艦載機20噸。也因此,有關殲31不如F35的言論,需要重新找到證據了。)
蘇35對抗殲20戰果如何:殲20百公里外可6次擊落蘇35 2016.12.26新浪軍事
蘇35來到中國,已經成為現實。蘇35具有飛火推一體化、雙發矢推差動超級機動性、360°全向光電感知、長短波結合超遠距離凝視的被動相控陣雷達、以及14.5噸推力強悍發動機。是全球第一款裝備有四代機技術、用於反隱身作戰和空優作戰的戰機。對於中國空軍來說,蘇35還有技術榨取的意義,以及,更有與中國空軍現有機型模擬對抗演練、發現自身不足與檢視升級方向的參考意義。(楨:殲10BC/11BD/15/16安裝全向红外/紫外告警系统, 殲31/20安裝綜合光電瞄準系統,除了發動機/航程/超機動,其他不落後。蘇-35雷達探距400公里,但遠距離跟蹤目標不穩定等缺點,導致其標稱的超遠探測距離沒有實戰意義!)
以下是筆者心目中蘇35與各機型對抗的可能結果:
一、蘇35與殲20對抗演練
殲20的主動相控陣雷達的尺寸,研判為大於等於殲16。探測距離研判為大於260KM較多。SU35的雷達以及光電系統、號稱對於隱形機以及來襲導彈的發現距離是90km。殲20率先發現SU35並且佔位攻擊。SU35儘管能夠發現來襲導彈予以規避,但是需要閃避、並且為了閃避需要損失能量。殲20如果保持不進入它的90公里距離,它還是發現不了殲20,還是無法展開對於殲20的反擊。殲20只要保持在SU35的90公里之外或者偶爾突入90km距離之內,還是可以不斷相機佔位攻擊。按照內置中距彈4~6枚計算,有4~6次擊落SU35的機會。
進入BVR近距戰,SU35的超級機動能力佔據優勢,而殲20的瞬盤與PL10E導彈擁有大離軸發射的優勢。兩者各有優勢。看飛行員如何應用戰術戰法。但是,即便SU35贏得了反擊機會,殲20也有全向360°光電系統,可以有效預警SU35發射的導彈,也可以採取措施規避,只不過規避措施不如SU35之多。關於WVR,可以預計兩者不會出現XX:0的結局。應該至少是XX:X的結局。
上述結果,對於未來殲11系的升級,有參考意義。
話也多說一句,未來如果殲20升級發動機,實現“鴨翼+發動機雙發矢推差動”、實現比SU35更強的超級機動性,那SU35更沒戲。這是後話,很遠的將來的後話。
二、SU35與FC31v1.0對抗演練(楨:FC31v2.0?)
首先說明FC31v1.0目前還可能是不完全狀態,不具備對抗演練的能力。此處的對抗演練屬於貼主發出來探討。
單晶葉片技術我們已掌握
近日一些外媒上流傳著一些攻擊“太行”發動機不好用,技術落後的“雜音”,稱我國並未掌握渦扇發動機單晶葉片製造技術,“太行”發動機壽命僅為50小時,遠不如AL-31F的800小時。而本屆航展上,展出了幾十件單晶粉末冶金發動機部件,包括各種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粉末冶金製成的渦輪盤等核心零部件,其中DD9第三代單晶高溫雙層壁冷高壓渦輪導向葉片等,已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充分錶明,單晶葉片材料研發和製造技術我們已經掌握。根據2005年《中國航空報》關於“太行”發動機長久壽命試車的報導,試車試驗長達40多天,每天試車十幾個小時,因此當年“太行”壽命大概在600~800小時,如今10多年過去了,“太行”歷經不斷技術改進,使用壽命應該會有更大的提高,應該已經超過800小時。隨著繼續使用和不斷改進,“太行”的技術狀態會越來越好,越來越可靠,越來越先進。
回應
流浪恆星A 幾個矢量作動後,噴口飛邊了
你噴了那麼多年嘴都沒歪,那麼結實的東西怎麼會飛!
網易是出了名的美粉集結地。
流浪狗一看見有飛機,發動機之類的帖子,比狗看見屎都高興,又可以噴了
太行好不好不用媒體的數據來澄清,就憑太行敢裝在殲15和殲10B上就說明不錯,一款是艦載機,一款是單發,誰敢拿大量飛行員的生命來做宣傳或者說試發動機?太行用3-400台行動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28/doc-ifxyawmp0373366.shtml
最後,大推力發動機,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117S。這款發動機紙面數據、性能很先進,伴隨的可靠性差等非議也不少。具體如何,用了才知道。如果真如俄羅斯人自己說的那麼先進,那麼其應用技術,對借鑒了AL-31F相關技術的太行發動機的持續改進,是有一定補益的。
行文至此,意思已很明朗。蘇-35的引進,24架的數量之於中國對3.5代以上,4代以下戰機需求量的巨大可謂杯水車薪。對中國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來說,靠進口彌補數量之差也很不現實。所以整機引進是手段不是目的。蘇-35的剩餘價值在技術方面,但這些技術對中國戰機的幫助,已與當初引進蘇-27系列戰機有了天壤之別。(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
網傳的很多消息不可靠,真假難分,要以我國軍方發言為準
馬上就要到12月底了該是蘇35交貨的時候了,還有購買蘇35更多的是政治因素,所謂的技術山寨真看不上,一架飛機60%的採購費用都是航電,其它的才是發動機,而俄的航電真的很差,連座艙安裝的顯示器都是採購法國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8/doc-ifxyawmp0418862.shtml
新型太行發動機將使用矢量技術尾噴口可轉動10度 2016.11.28新浪軍事
2016年珠海航展,以事實粉碎抹黑中國發動機的謠言-太行改進型發動機透出新信息圖注:新亮相的“太行”改,從其外機匣管路來看,分佈更為合理,體現出其可維護性大幅提高
從外形上看,此次展出的太行發動機,部分壓力管路,採用了高調的金色系塗層裝飾,顯得非常耀眼。從相關管路的佈局情況看,管路佈局緊湊有致,令人一改過去外機匣佈局有些雜亂的印象。
或將採用矢量發動機技術
除了“太行”樣機展品,從背後的展板上的圖中可以看出,該型發動機的全向矢量噴口的轉動角度為10度,應該屬於小角度矢量發動機。
大家不要小看小角度矢量發動機技術,它是更高水平矢量發動機技術的基礎,相信,隨著未來的小角度矢量發動機的逐步列裝和使用,會逐步積累數據,放開限制。基本達到類似117S那樣的大角度偏轉的矢量發動機的技術水平也是指日可待的。
考慮到今後至少20年內,中國空軍主力戰機將是由相對少量的四代機殲-20,加上相對大量的三代半戰機殲-11D、殲-16、殲-10B(C)及後續改進型,三代戰機較新機型等組成,上述問題的解決和改進,是迫在眉睫的需求。
所以,通過蘇-35的引進,幫助中國軍工摸清俄對蘇-27系大改的技術和原理,並隨後應用到國產蘇系戰機的改進上,是蘇-35的最大剩餘價值。如同當初引進蘇-27、現代級、基洛級等項目,這次中國引進蘇-35,完全不能排除有機體結構、飛控系統等方面技術引進的隱含條款存在。也就是說,如果蘇-35引進是一個系統工程的話,其包含的技術引進子項目,才是更重要的部分。
蘇-35在2014年珠海航展上的精彩表演令觀眾大呼過癮。“落葉飄”等動作更是將其出色的機動性展現得淋漓盡致。一般認為,三翼面設計等結構改進,全數位飛控、更大推力發動機的應用,是蘇-35機動性、加速性、結構效益大幅度得到提升的幾個關鍵因素。
首先談機體結構、氣動外形。這是一個延展性很強的問題。雖然該技術對已服役的,數量較大的蘇-27、殲-11系列改進並無幫助,但對殲-11D後繼改進的幫助顯然是巨大的。如果筆者猜測的蘇-35技術合作子項目真的存在,不排除這種改進已提上日程。此前漢和援引所謂中航工業官員的話稱,將啟動重大工程,研發中國版蘇-35。這種說法自然有其荒謬處,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值得關注,說明利用蘇-35相關技術改進殲-11D後續機型絕不是空穴來風。
同時,通過蘇-35項目,摸清三代半雙發重型戰機的氣動佈局、機體結構等,對我國軍機氣動外型研究也有一定意義。蘇-35及其師兄蘇-27的氣動佈局在世界上都是處於一流水平,儘管我國四代機殲-20已試裝,但從戰機研發歷程來看,很多關鍵環節,我們的基礎理論等仍較貧乏。所以,從對機體結構研究,對氣動佈局研究方面來說,也是很有益處的。
其次是全數位飛控系統。這項技術如果能引進消化吸收,現實意義較大。它將可以幫助中國軍工徹底解決殲-11BS、殲-15等國產電傳飛控系統未能與俄式血統戰機100%融合的問題。同時,對殲-11D及後續改進型的飛控系統也有幫助。
如此,將來中國軍工推出一款借鑒蘇-35機體結構、氣動佈局優點,裝備國產先進航電、機載雷達,配置太行改進型發動機的雙發重型3.75代戰機,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當然,如此深度的融合改進,筆者仍認為,絕不能簡單稱之為“中國版蘇-35”。
蘇-35首批年內交付中國空軍基本是大概率的事兒了,咱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型飛機來到中國後,按照優良傳統,空軍和軍工會對它進行怎樣的“解剖”,進而從它身上榨取多少“剩餘價值”?比如當年現代級引進後,如今頂板、音樂台雷達已成中國海軍艦艇標配之一,紅旗16導彈武器系統、130艦炮系統等也從現代級身上受益良多。更不用說蘇-27的引進,對中國空軍實力提升的巨大作用了。
我們都有四代機殲-20了,更別說跟蘇-35同級別的殲-11D都出來了,為啥還要買俄三代半戰機?在這裡,筆者只說一句:做決策的人絕對不是傻子,既然拍板要買了,肯定是這型飛機的引進,能在軍事、技術方面,或者哪怕在政治、外交方面能為中國帶來收益。只要這種收益大於為購買24架蘇-35付出的外匯,那就是筆值得的買賣。此文純粹討論軍事技術上可能帶來的收益。
需要明確的是,時至今日,中國軍工技術水平已達到相當高度,早已不復當年引進蘇-27時的水準。所以蘇-35能榨取的剩餘價值絕對沒有它的師兄蘇-27那麼多。24架的數量已經是中國為能與俄達成相關協議作出的最大讓步了,所謂保留續購24架的意向,也不外乎跟當年引進蘇-30MKK2一樣,很可能只是說說而已。
蘇-35的機體結構、氣動外形、飛控系統,相信會是中國空軍最感興趣的地方,也是存在剩餘價值最多的地方。至於發動機,當然也有價值,但可能從中獲取的收益沒那麼大。航電、機載武器等,反而是中國相對於俄羅斯有優勢的地方了,所以也會有剩餘價值,但可能真的會比較少。
中國大量有蘇27系血統的戰機急需升級換代
自引進蘇-27戰機後,無論是自行組裝生產的殲-11,還是經過改進的殲-11B(BS),殲-16、殲-11D,中國軍工無論是整合國產機載武器、換裝國產發動機,還是換裝國產電傳飛控系統、新型航電、新型雷達等等,改進力度不可謂不大,但卻沒能成功改進蘇27系的機體結構和氣動外形。注意,是成功改進、提升,不是說沒有過改動。
同時,殲-11BS、殲-15等應用的國產電傳飛控系統,總體上實用、可用,但也不時有與俄式血統戰機不兼容,可靠性有問題的案例出現。
最後,蘇-27雖以飛行性能優異著稱,但畢竟已問世多年,在其後誕生的颱風、陣風等戰機,飛行性能早已有所超越,更不用說F-22等第四代戰機。
俄後來還接收了一批蘇-27SM3,共12架,這些飛機是和蘇-30M2同期加入俄軍的,其實這些飛機是共青城廠用當初認為中國空軍還會繼續訂購更多蘇-27和蘇-30而生產出來的多餘零件拼湊的產品。基本上也就沒有後續了。而此前所說的蘇-27SM2,其實就是後來的蘇-35BM,和現在的蘇-35S了。
在21世紀頭十年,70架蘇-27SM幾乎就是俄空軍添置的最主要的戰鬥機了,俄羅斯兩家蘇-27系列主要生產廠,共青城和伊爾庫特,一個為中國製造蘇-30MKK,一個為印度製造蘇-30MKI,產量都不小,但都沒有交付給俄空軍。
也就是說,21世紀頭十年,之所以國際市場上到處充斥著蘇霍伊系列,根本原因是俄軍沒錢,買不起。
因此到了2010年以後,隨著俄軍開始大量採購蘇-30SM、蘇-35、蘇-27SM3等機型,俄出口戰鬥機數量應聲下跌,並不是共青城和伊爾庫特不想做外貿生意,而是國內訂單的優先度肯定要排在外貿的前面。
所以,指望著把我們手頭75架蘇-27SK,104架殲-11飛機全部替換成蘇-35,那其實就是純屬做夢。
週末又出了一個大新聞,中國空軍兩大主力殲擊機師掩護轟-6K,同時從台灣南北兩側飛過,在台灣以東洋面實現“握手”。這兩支殲擊機部隊是正準備接收蘇-35SK的南部戰區航空兵某師和正在參加“紅劍16”演習的東部戰區航空兵某師。在這次前出行動中,中國空軍還專門出動飛機去驅逐日本航空自衛隊負責攝影的飛機,弄得“中國空軍御用攝影師”這次沒拍到什麼好圖片。而剛剛在台灣參加了“聯合演習”的新加坡軍隊裝甲車在香港被扣留,顯然也不是一個偶然事件。
回應
俄蘇式飛機的生產和沈飛所處的位置有些像,生產能力總是趕不上需求。遼寧和瀋陽應該在工業轉型中利用當地航空工業發展的契機,多為沈飛創造有利的環境,擴大自己工業轉型的路子,發展航空工業周邊小企業,讓整個城市都能在中國航空工業起飛中獲益。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28/doc-ifxyawmp0377609.shtml
中國引進蘇35能獲多少剩餘價值相關技術可改進殲11 2016.11.28 新浪軍事
當年引進蘇-27系列戰機,是“雪中收炭”。如今引進蘇-35戰機,只是“錦上添花”。
同一時期,“土星”廠被俄政府重新國有化,兩家企業在所有製上的差異消失了。更雪上加霜的是,不久後“禮炮”公司能力很強的總經理退休,這讓“禮炮”和“土星”兩家的形勢又一次“逆轉”。原本認為會繼續大量訂貨的蘇-27SM飛機改裝工作草草收場,新一代蘇-35S的發動機沒他們的事兒,似乎是山窮水盡疑無路。
幸好後來又半道殺出個蘇-30SM,這種基於伊爾庫特公司為印度研製的蘇-30MKI在俄軍新掌門人紹伊古的強力推動下,大量進入俄軍服役,連帶著它使用的99M1的產量也上去了。再加上,東方某大國的單發四代半、雙發五代機都用了“禮炮”廠的AL-31FN(東方大國的五代機使用和殲-10C通用的發動機,所以就算要換土星的117S,也得讓該公司先研製一個機匣改在下方的型號出來),這讓“禮炮”的盈利率在2015年突增18倍,站穩了腳跟。
現在,根據俄發動機聯合公司的協調,“禮炮”和“土星”兩家在新一代“30工程”發動機研製中各自分攤一定工作量,顯然是考慮到為了讓兩邊都有飯吃。俄發動機工業兩家主要企業之間的競爭還會繼續下去。
不過,俄90年代-21世紀初的人才斷檔在上一代老工人陸續退休之後顯現出了影響力。“禮炮”公司近幾年生產的99M2性能已經趕不上紙面數據了,其他方面和“可靠性趕上渦扇10”的117S似乎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了。畢竟今天俄羅斯可以從國外買先進設備,但一時半會再也找不到那麼多優秀的技術工人了……確實有點靠山山倒,靠人人走的意思,說到底解決發動機“心髒病”,還是要靠自己。
本週俄為T-50研製的“第二階段發動機”,號稱完全基於2004年以後的技術研製的“30工程”首台發動機開始試車台試車——這已經比他們最早宣傳的試車時間晚了兩年,至於裝上T-50試飛,就不知道要拖到什麼時候去了。他們的計劃是2017年要裝機試飛——總之估計它的實際進度是趕不上WS-15的,從現在俄方人才缺口,而中國連初始設計有點問題的渦扇-10B都能搞定來看,未來中俄在高性能航空發動機領域態勢可能會發生逆轉。
說了幾句發動機的閒話,我們回過頭來繼續說蘇-27SM,俄先後改裝了70架,成為了俄軍中性能較好——事實上應該說是“有能力執行作戰任務” (因為其餘蘇-27狀況實在不佳,已經接近不能飛行)的機型。
蘇-27SM,該機雷達電子設備和中國空軍殲-11A相當,發動機是99M1,在整個21世紀頭10年裡,俄空軍的“現代化”基本就是指改裝了70架該型飛機,可以說該機撐起了俄羅斯的一片天
俄空軍2014年以來採購飛機的力度頗大。這一年,他們獲得了約142架固定翼飛機。2015年,這個數字稍有減少,為126架。
排除掉其中的運輸機等機型,俄在2020年前可能建立一支擁有600架現代化作戰飛機的空軍部隊,目前還完成不到一半的任務。
相比之下,21世紀初那幾年,俄空軍幾乎沒有獲得像樣的戰鬥機。
當時,俄空軍最主要的更新項目是,用為中國、印度研製蘇-30MK系列多用途戰鬥機而研發的一些技術來改裝自己的蘇-27S。
不過,敘利亞上空的風頭也被蘇-30SM搶走了一部分,俄前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曾長期將這種戰鬥機“阻擊”在俄空軍裝備序列之外,在現任國防部長紹伊古強力推動下,這種飛機才加入俄軍服役。反過來也刺激了共青城廠盡快解決蘇-35的各種問題,從這一點上來說,蘇-30SM在俄軍中的意義倒是和蘇-35對中國的意義有點像。
這也就是蘇-27SM飛機的由來,這種飛機在俄空軍的地位類似中國殲-11B,採用了N-001V雷達。這部雷達是在為中國開發的蘇-30MKK的N-001VE基礎上簡化了部分對地功能(沒錯,你沒聽錯,俄羅斯自己用的是“猴版”)而來,不過與原來的N001雷達相比,這個雷達具備同時跟踪10個目標的能力,已經是很大的提高。此外,蘇-27SM改用了“禮炮”工廠生產的AL-31FM1發動機(也就是99M1)。
“禮炮”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這家是一直為蘇霍伊公司的老底子——共青城廠提供發動機的老廠子。21世紀後,該廠因為中國空軍AL-31FN訂單(這家企業一度計劃和中國黎明公司成立合資企業,在中國生產AL-31),比俄羅斯另一家發動機研製生產聯合體“土星-烏法”日子好過,而且還更換了許多新設備,一時間風光無兩。
尤其是99M1裝備俄軍後,俄軍方面盛讚這種性能比AL-31F改善甚多的發動機“沒有用國家一分錢”就發展出來了。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又出現了117S毛病不斷,而99M1質量過硬,深受好評的情況。“禮炮”廠又更進一步推出99M2,這種應中國要求開發的發動機在熱端部分得到了進一步改進,使該發動機在性能上也有了和117S競爭的資格。在蘇-27SM3上,就使用了這種發動機。
可惜好景不長,風水輪流轉,對“土星-留里卡”設計局感情頗深的蘇霍伊公司最後還是選了“土星”為主來研製第四代發動機,而中國也因為自己的WS -15進展順利,對進一步投資幫助“禮炮”研製99M3興趣不大。這讓“禮炮”撞到了“玻璃天花板”。
中國空軍飛越宮古海峽戰機預先驅離日本拍照飛機2016.11.28 觀察者網
26日,中國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表示中國空軍於11月25日按計劃組織航空兵前出第一島鏈赴西太平洋遠海訓練,出動多型戰機同時飛越巴士海峽、宮古海峽,達成了既定訓練目的。日本自衛隊在宮古海峽拍攝到六架中國軍機,而巴士海峽方向或有空警2000和空警500組成的編隊。
本週,蘇-35戰鬥機來華的消息又傳出一波。據傳中國空軍飛行員已經駕駛蘇-35 “放單飛”,年底前可能駕機回國。
有意思的是,到現在還有人在說中國不會購買蘇-35,或者俄尚未與中國簽署出售蘇-35合同。
這兩種人心態哪個更糟呢?我也說不好,反正他們都不實事求是。
蘇-35首批交付據稱是4架。後續會以什麼速度交付,我們也還不清楚。不過考慮到換裝部隊的需要,筆者覺得差不多兩年能交付24架,換裝“南霸天”手頭的殲-11就已經不錯了。
有個段子,說中國空軍早期的殲-11中期延壽該怎麼辦?答案是延什麼壽,直接買蘇-35不就完了。
可惜的是,這也僅是段子。
事實上,俄羅斯共青城廠生產蘇-35的速度並不快。2014年,該工廠交付了12架蘇-35,2015年則是14架。
相比之下,沈飛2015年生產的各型殲-11系列飛機加在一起超過了40架。
2015年8月,俄聯合飛機製造企業與國防部達成協議,2016-2020年間將以每年10架的速度向俄軍交付蘇-35。
這樣一來,如果從2016年開始,生產速度和2015年相當的話,那麼每年可以對國外用戶交付4架飛機,到2020年交付20架飛機——當然,在這段時間裡再稍稍提高一些產量或許也還是有可能的。可除非他們有能力把生產能力提高到24架/年,那麼中國才算還有機會和他們探討“第二批”蘇-35引進的問題。
換言之,中國空軍採購蘇-35的數量,不是因為我們不想多采購,而是按俄方現在的生產計劃,到2020年前,俄方也就能交付這些飛機,差不多夠我們換一個團。
由於T-50研製進展緩慢,或許蘇-35頭上“俄空天軍現役最先進戰鬥機”的帽子還得戴10年。這也就意味著,“2020年以後所有生產出來的蘇-35都可以用來外銷”這個美夢大概是要落空的。
從進攻到防守,不變顏色的防空壓制
隨著蘇聯的解體,氣勢磅礴的進攻戰略已經被更加謹慎的防守戰略所代替,核戰爭已經不再是空軍的主要選擇了,歷經半世紀的防空壓制戰術,隨著它所處的大背景的變化而變了顏色,紅星耀眼的年代一去不復返!軍隊分配來的防空壓制任務越來越少,新式武器的研製被無限期拖延下去。雅克-28PP一直使用到90年代中期全部退出現役;蘇-17則參與了1993~1995年第一次車臣戰爭,那裡沒有西歐平原的密集防空網,也因此沒有更多防空壓制任務,到1997年只剩下2個蘇-17M3R/M4R的航空偵察團。
但防空壓制的傳統並沒有隨著不景氣的經濟而被拋棄。俄空軍越來越意識到如今的電子戰已經超越了僅僅在空戰中實施作戰支援的領域,日益成為在現代戰爭空中戰役最主要的作戰手段,建設新一代的空中電子對抗部隊成為複蘇防空壓制戰術的第一步。更多的使用無人干擾機和投擲式一次性有源干擾機成為新時代防空壓制的特點。根據俄軍的經驗,投擲式有源干擾機可以在所有的頻段或部分頻段對被壓制的通信信道實施阻塞式乾擾,其效果比專用電子戰飛機在遠距離支援干擾效果好。
紅色空軍那種在核條件下粗曠型的防空壓制戰術在可見的未來是不會再出現了,新軍事革命衝擊著俄羅斯這一代的軍人,適應新時代的防空壓制戰術將在他們的腦海中形成。回味蘇聯防空壓制戰術的發展,對發展我軍的防空壓制戰術有著積極的作用。也許在不遠的將來,在某次局部戰爭中,俄製反輻射導彈將會撕裂敵人的防空網,掀起另一次紅色突防!(作者署名:虹攝庫爾斯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5/doc-ifxyawmm3336182.shtml
特別是米格-25BM(“狐蝠F”),這種由米格-25戰鬥機發展而來的快速核攻擊轟炸機並不是專用防空壓制飛機,卻被空軍廣泛應用到這一領域。該機可以爬升到“霍克”防空導彈射高以上的21000米安全區飛行,由多架米格-25BM組成獵殲小組,吸引對方雷達開機,再用速度高達3,6馬赫的Kh-58進行攻擊。另一種核攻擊方式也在80年代裰提出,即使用米格-25BM攜帶核彈以最大飛行高度和最大飛行速度通過北約防空導彈密集區,通過戰術核打擊破壞敵防空體系。其中一部分米格-25BM在1983年開始就被部署到了波蘭,配合第164偵察聯隊作戰,處於了鐵幕的最前線。
更多Kh-58配合“雪暴”指示吊艙,在蘇-17M3/4上使用。面對越來越先進的北約防空網,所有的戰術飛機上都配備了自衛用電子戰系統,如蘇-17M3/4上使用的“海妖”SPS-141/142/143吊艙、蘇- 24M上的“天竺葵”SPS-161/162吊艙、米格-25RB上的SPS-151/152吊艙、蘇-27的SPS-171和米格-29的SPS-201吊艙等。使用電子戰設備成為蘇聯飛行員作戰飛行的原則。
在Kh-58之後,防空壓制理論進一步得到發展,這就是意識到“速度是關鍵”!高速導彈對於新一代防空系統來說是最好的殺手,留給防空系統反應時間越少,打擊的有效性就越高。Kh-31P作為紅色蘇聯最後的反輻射導彈,在蘇維埃大廈倒塌前夜進入了空軍服役。導彈採用整體沖壓噴氣發動機推進,速度超過3,6馬赫,質量600千克,比Kh-58更輕便靈活,具有與Kh-58相同的導引頭波段和更優秀的目標定位能力,命中精度達到5 ~7米,即使目標雷達突然關機,圓概率誤差也僅有20~30米,最大射程110千米,大於美國的“哈姆”高速反輻射導彈。1991年Kh-31P掛載於蘇-24M上,並正式加入紅軍武器序列。
1977年底,位於莫斯科軍區加里寧地區的第274殲擊轟炸機團裝備了最新型的蘇-17M3殲擊轟炸機,這種在蘇-17家族中服役數量最大的改型從此出現在蘇軍編制中。
該機掛載了新型的“雪暴”目標搜索吊艙和SPS-141MVG Gvozdika主動雷達干擾吊艙,而新一代反輻射武器——Kh-25MP(西方稱AS-12 Kegler)也作為蘇-17M3的標準配備出現。小巧的體積使Kh-25MP使用相當靈活,這是蘇軍第一種專門設計的由單座戰術飛機攜帶的小型反輻射導彈,由Kh-25(西方稱AS-10 Karen)戰術空地導彈發展而來,彈長3.57米,彈徑0.275米,發射重量320千克,發射高度1000~12000米,戰鬥部裝89.6千克烈性炸藥。
Kh-25MP使用一台整體式沖壓發動機,採用慣性和被動雷達尋的複合製導,具有高空和低空兩種彈道。高空彈道時飛行速度2.5~3馬赫,射程40千米;海平面低空彈道時,飛行速度1.2馬赫,射程25千米。Kh-25MP既可以作為專用反輻射武器執行防空壓制任務,也可以作為自衛武器掛載在米格-23等多種戰機上。該彈能有效對付“羅蘭”和“響尾蛇”等機動近程防空導彈系統。配備小型反輻射導彈的蘇-17M3裝備部隊,提高了殲擊轟炸機群的生存能力,也使執行防空壓制的戰機具有對付遭遇目標的能力,飛行員對其更是稱讚有加。
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北約新一代防空雷達採用了諸多電子對抗措施,極大提高了雷達抗反輻射導彈的能力,加上相控陣雷達技術的應用,這使蘇軍原有的反輻射導彈作戰環境進一步惡化。傳統的機械掃描雷達對空搜索時,採用寬波束掃描,雷達波束極易被截獲,為反輻射導彈上的被動導引頭提供指引。而新型電掃描相控陣雷達一般採用針狀波束快速掃描(即窄波束加短時間閉鎖),使反輻射導彈的被動雷達導引頭難以持續捕獲到目標雷達信號。為此,專門對付相控陣雷達的第三代反輻射導彈Kh-58(西方稱AS-11Kilter)被開發出來。這是一種大型固體燃料反輻射導彈,類似美製AGM-78“標準”反輻射導彈,導引頭具有多目標記憶和鎖定功能,可以對付“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的AN/MPQ-53雷達。
Kh-58最大射程160千米,可以安裝集束炸彈戰鬥部和核彈頭。Kh-58被用於蘇-24M、蘇-17M3、米格-25BM等戰機。
蘇軍沒有專門防空壓制單位,蘇-17M、蘇-24等都作為普通攻擊機使用,但在戰時裝備這些機種的航空兵部隊只要掛載相應的導彈和吊艙就可以配合電子乾擾機部隊執行危險的防空壓制任務。通常情況下每個攻擊中隊中也會有2~4架戰機裝備反輻射導彈和殺傷/燃燒彈,作為機動反輻射力量,壓制空中走廊中突然出現的敵人防空單位。
攻擊機群通過雙方戰線結合部前,紅軍砲兵部隊會首先攻擊分佈在北約陸軍前方梯隊中的近程防空導彈連和自行高砲連。由於Kh-28的任務彈性並不好,無法攻擊機動性強的近程防空單位,所以空軍一般避開這些單位,不得已時也會使用炸彈或火箭彈進行強行打擊。而對於遠程防空導彈陣地,防空壓制小隊在進入敵方導彈攻擊範圍前40~50千米處爬升至500~4000米(針對“霍克”導彈系統)或於120千米處爬升至2000~6000米(針對“奈基Ⅱ”導彈系統)。當防空導彈系統的火控雷達發現攻擊小隊時,射程110千米的Kh-28反輻射導彈已經發射了。因為Kh-28具有射程優勢,所以攻擊一般在敵人的防區外進行。
打擊過程中當敵方雷達關閉時,機群則可以低空接近防空導彈陣地,使用炸彈或火箭彈將其摧毀,整個行動由米-8SMV電子戰直升機作為支持,它的電子乾擾有效距離超過了100千米。一旦北約防空導彈陣地之間的鍊式結構被打破後,更多的作戰飛機將利用空中走廊向敵方的縱深突防,而雅克-28PP機群將使用強大的電子乾擾覆蓋空中走廊兩側,戰鬥機也將保護攻擊小隊,進一步掃清作戰區域。
這一時期的蘇軍防空壓制理論是根據前期信號蒐集的數據來製定作戰計劃的,這是一個複雜的、缺少靈活性的模式。在大規模突防的時代,蘇軍諸軍兵種高度集成,力求達到整體上最大優勢,大規模使用砲兵、航空兵對敵目標區進行不間斷打擊,坦克裝甲部隊選擇突破點快速大縱深突進,在這個進攻模式下,北約前線防空體系很難保持完整性,一旦一點被突破,面對的就是蜂擁而至的各種突擊機群,必然被強大的壓力所壓垮。
冷戰末期最後的攻勢防空壓制
到70年代中期,蘇聯空軍一直缺少像“野鼬鼠”編隊那樣的靈活防空壓制戰術。技術決定戰術,Kh-28龐大的體積和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使其作為前線航空兵裝備在使用上受到很多製約,掛載Kh-28使原本就不佳的機動性喪失殆盡。
新服役的蘇-24(“擊劍者”)戰術轟炸機此時被用於防空壓製作戰,2枚Kh-28導彈被安裝在蘇-24的翼根掛架,在裝有PNS-24綜合導航觀瞄系統後,蘇-24能在夜間及惡劣氣候下以良好的導航精度通過敵防區,該系統可實現地形跟踪、武器製導、目標搜索鎖定和指示、雷達告警和反輻射導彈發射等,整合了Kh-28反輻射導彈的蘇-24成為當時蘇軍防空壓制的重要力量。
除此之外Kh-28還被裝備在蘇-17M(“裝配匠C”)殲擊轟炸機上,蘇-17M在機身下攜帶1枚Kh-28,由於機體內部空間不足,只能在戰機的右翼下掛載配套的“米泰爾-A/AV”吊艙,作為Kh-28的發射定位/跟踪系統。該系統是一個通用吊艙,最初只適合對付“奈基Ⅱ”系統,而蘇-24的PNS-24系統則可以覆蓋更大的頻率範圍,並能發現導彈導引頭探測性能之外的“霍克”防空導彈系統。最終通過給Kh-28M安裝全新導引頭,使蘇-17M也具有了對付“霍克”AN/MPQ-33/39目標照射雷達和AN/MPQ-34低空目標搜索雷達的能力。
蘇聯相信絕大部分北約防空目標的位置在戰前就能探知,大規模空襲計劃能夠以此為依據進行製定。前線航空兵殲擊轟炸機將會深入敵方300~400千米,而裝備蘇-24和圖-22M轟炸機的轟炸航空兵部隊將負責400~800千米之間的戰區。早在衛國戰爭結束時,蘇聯紅軍就具備了在300~500千米的寬大正面上同時指揮多個轟炸、強擊航空兵的進攻作戰能力。
此時各機種將使用多條空中走廊,並由地面導航至預定的定位點,隨後由各機群領隊將航線指向各自的目標。空中走廊寬約40~50千米,可以便2~3個攻擊群串列從低空穿過,機群間相隔約10千米,時間間隔2~5分鐘。一個攻擊正面達到100~150千米的集團軍群會為空中攻擊機群選擇兩個這樣的空中走廊。第一批突防的機群將是負責防空壓制的機種,他們攻擊和壓制那些由己方情報探明的防空導彈陣地,臨時出現的防空單位雷達信號由隨隊進攻的電子偵察,對抗飛機蒐集,即由米-8SMV(“河馬J”)電子對抗直升機負責,並配合米格-25R(“狐蝠B”)和蘇-24MR(“擊劍手E”)完成攻擊性偵察任務。
突防的原則是摧毀所有空中走廊內的中遠程防空導彈陣地。在整條航線內,“奈基Ⅱ”防空導彈系統並不是具有威脅性的單位,因為最小攻擊高度1000~1500米列於低空突防的防空壓制機群來說等於是擺設,但對於跟進的其他高空作戰機群和需要爬升投彈的機種來說,“奈基Ⅱ”仍然是必須重視的敵方單位,所以必須在第一波突防時將其摧毀。
為進一步保護在空中走廊中作戰的空軍戰機,以及確保走廊的穩定性,蘇聯在60年代初開始積極發展反輻射導彈和電子乾擾戰機。1963年1月,彩虹設計局開始研製Kh-28反輻射導彈,這種被西方稱為AS-9 Kyle的導彈是蘇聯第一代戰術反輻射導彈。在研究計劃順利進行的同時,1964年1架雅克-28L(“陰謀家B”)轟炸機被改進為可以攜帶2枚Kh-28導彈的防空壓制戰機,改進後的戰機被賦予雅克-28N的新編號,“N”是攜帶導彈的意思。機上原有的DBS-2S“蓮花”數據鏈轟炸系統被取消,裝上了帶有雷達尋的和警戒系統的跟踪雷達。雅克-28N、Kh-28和機上的跟踪雷達系統共同組成了K-28P武器系統。這是專用防空壓制戰機系統的唯一一次嘗試。K-28P系統在1971~1972年的空軍演習中使用過,蘇聯空軍發覺它的性能不能讓人滿意,因為作為需要70年代服役的裝備,雅克-28這個平台太老了,已經失去它往日的光輝,蘇聯空軍需要一種更完善的防空壓制飛機平台。
當雅克-28N作為防空壓制戰機退出戰爭舞台時,同樣在一個平台上發展起來的電子乾擾戰機雅克-28PP卻在核戰爭體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20世紀60年代雅克福列夫設計局在雅克-28基礎上研製出電子對抗型的雅克-28PP,“PP”代表對抗飛機。雅克-28PP機身內部安裝了很多電子對抗設備,這些來自於圖-16PP(“獾H”)大型電子戰飛機的設備,被分成3部分,分別由3架雅克-28PP攜帶。另外飛機每側翼下攜帶有57毫米的火箭發射巢,火箭彈的戰鬥部為金屬箔條,可以乾擾敵方雷達。雅克-28PP設計跟隨空中打擊編隊一起突防,在穿過由電磁脈衝打開的空中走廊時,雅克-28PP使用乾擾器和乾擾火箭在編隊的前方和兩側形成電子乾擾屏障,來壓制敵方防空系統,以此保護攻擊編隊。
大規模常規戰爭時代的防空壓製作戰
1967年12月,北約正式通過一項靈活反應防禦原則,強調常規作戰以及防止使用核武器。蘇軍陸軍將領對這一概念表示歡迎,對其在歐洲戰場上的常規武器優勢地位深信不移。而對空軍則意味著沒有了核爆炸後電磁脈衝的掩護,必須依靠常規武器對北約防空系統進行壓制,掩護攻擊機群通過對空火力網。
此時,作為K-28P系統的遺產,Kh-28並沒有和雅克-28N一起被否決,而是作為標準戰術機載武器被繼續發展。Kh-28於1975年裝備部隊,用於攻擊敵方地面和艦載雷達,彈體長6.03米,彈徑0.49米,飛行速度3馬赫,彈重700千克,動力裝置為一台液體火箭發動機,提供3種被動雷達導引頭,以適應打擊北約防空體系。
冷戰中,蘇聯和華約最重要的戰區是在西歐,而其戰略思想中的關鍵詞是“進攻”!在以華約為進攻主體的戰爭中,給敵人以不間斷的空中壓力,保障坦克集群的快速推進,在美英還未完全反應過來前,佔領歐陸!那時一般認為歐洲戰爭的空戰階段在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下只會持續3天左右,如果不使用核武器則不會超過一個星期。在空中戰役中,20%的空中力量將運用到目標偵察,其餘將攻擊重要的戰術目標。大規模戰爭中空軍的主要任務是消滅對方的核武器投放單位,也就是說無論開局是常規戰爭還是核戰爭,其結果始終是雙方爭奪核優勢,核武器投入使用在當時的戰爭設想中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上世紀60年代,西方主要防空導彈系統以美國的“奈基”Ⅰ/Ⅱ型和英國的“警犬”系統為代表,這些遠程防空導彈系統給蘇聯戰術轟炸機的突防帶來了極大的麻煩,蘇聯航空兵以伊爾-28(“小獵犬”)戰術轟炸機組成的核武器突擊群只是二戰戰術轟炸的延續,幾乎沒有低空突防的能力,在高強度的作戰中自身的生存都很難保障。
在裝備了超音速的雅克-28(“陰謀家”)戰術轟炸機後情況有所改觀,雅克-28核突擊時典型武器為1枚1.2噸的戰術核彈,當量10萬噸。作為戰術轟炸機,雅克-28的性能在當時是比較先進的,1850千米/時的飛行速度遠比只有805千米/時的伊爾-28更具突防性。後期型雅克-28(“陰謀家C”)的“首創-2”轟炸雷達也比伊爾-28所裝備的RPB-3雷達工作距離更遠,分辨率更高。雅克-28憑藉自己的高速可以躲避西方當時一部分戰鬥機的攔截,擁有更好的生存性,但是在西方大規模部署遠程防空導彈後,雅克-28也成為比較容易擊落的空中目標了。
在蘇聯核戰爭軍事理論中,與其找出精確打擊敵人防空設施的辦法,還不如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核武器。在大戰初期,蘇軍將使用戰略火箭軍的戰略導彈和陸軍戰術地地導彈進行核突擊,空軍則負責打擊大規模攻擊後倖存下來的地面目標。由於核爆炸產生的大範圍電磁脈衝,將使絕大多數防空雷達和製導雷達失去效用,電磁風暴將為後續跟進的轟炸機群掃開一條安全的空中走廊,數以千計標有耀眼紅星的各型戰機,將在多條這樣的空中走廊中突防西方,掩護作為主要攻擊力量的坦克集團軍的前進。
7月24日夜,英國轟炸機群飛向漢堡。出乎德軍意料的是雷達熒光屏上出現了成千上萬架英軍轟炸機。高炮靠雷達提供數據,雷達受到干擾後,高炮只能胡亂射擊。英國的791架飛機中有728架飛抵漢堡上空,高爆彈、燃燒彈似雨點一般落在漢堡市內,許多高炮陣地被炸毀,大批建築物淹沒在火海中。
其實,德軍雷達上出現的成千上萬架轟炸機,只不過是英國人為壓制德國雷達發明的一種鋁箔條干擾方法。這是二戰中電子對抗的精彩一幕。
而在以坦克和裝甲集群突擊、大兵團快速機動為特點的蘇德戰場,空軍是作為近距離支援的重要力量被配屬到集團軍中,與坦克集群一同向前推進。而很少作為戰略力量對敵人的縱深戰略節點進行打擊,面對的電子作戰環境遠低於西方戰場。蘇德雙方並沒有比較突出的電子突防作戰戰例。盟軍在1944年6月6日~7月18日進行了舉世矚目的諾曼底登陸戰役。在這次戰役中,英、美聯軍成功地運用了通信欺騙、反雷達偽裝、干擾佯動、火力摧毀等多種電子對抗手段,保障了登陸戰役的勝利。戰役使遠在莫斯科的蘇聯軍政首腦們很快意識到未來戰爭的模式將隨著小小的電子而改變。
蘇軍在戰後的空軍建設中,突出了電子對抗和防空壓製作戰的作用,摸索中不斷前進,形成了有蘇聯特色的防空壓製作戰,紅色突防成為始終懸在北約防空部隊頭上的一把利劍。
核戰爭時代的防空壓制
如果說電子對抗推進了空襲樣式的進一步發展,那核武器則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面貌。戰後一切作戰都圍繞著核武器這個巨大的指揮棒運轉。蘇聯的防空壓制理論也不能脫離這個指揮棒。蘇聯空軍在實施防空壓製作戰上與其西方的對手有著很大的不同。蘇聯的戰略戰術一切都是以核條件下聯合作戰為基礎,各軍兵種只有放在這個大背景下運用才能發揮最大作用。防空壓制並不是專門的空中作戰樣式,而是戰術層次上對空中突防作戰的一種支持。蘇聯空軍並沒有建立一支像美國那樣的“野鼬鼠”電子打擊群,而是要求在盡可能多的載機上安裝反輻射武器。與美國空軍在越南戰爭和後來伊拉克戰爭中表現出的對臨時出現的目標進行攻擊能力不同,蘇聯空軍的宗旨始終是在大規模空中戰役中對已知的敵人防空設備進行預先規劃式的打擊,以保障更大規模的空中突擊集群的順利作戰。
俄空軍如何進行防空壓製作戰為何無專職電子打擊群2016.11.25 新浪軍事
蘇聯在二戰後的空軍建設中,突出了電子對抗和防空壓製作戰的作用,並在摸索中不斷前進,形成了有蘇聯空軍特色的防空壓製作戰。
雷達是英文“Radar”的譯音,而英文Radar一詞又是英文無線電探測與測距字頭縮寫詞。雷達作為一種電子裝備,服務於人類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1935年英國人研製出比較完整的雷達整機,它能探測到60千米外的轟炸機。1938年美國人製造了第一部防空火控雷達。同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生產的第一部KhAF艦載雷達裝於美國“紐約”號戰艦上。1939年英國人在飛機上安裝了第一部機載預警雷達,從此作為20世紀最偉大的無線電應用創新——雷達開始走上軍用舞台,猶如在蒼茫大海上找到了一種遠距離、不受氣候影響的探照燈,可以隨時隨地地搜索、跟踪各種來襲空中、海上、陸上目標。雷達的問世,開闢了近代戰爭的新紀元,標誌著初步信息化戰爭的開始。
1940年8月13日展開的“不列顛之戰”中,雷達首次被大規模應用到了國土防空作戰上,完善的雷達警戒網使戰爭呈現出單向透明的局面,早期預警使英國空軍用時間換空間,能夠將最大的兵力集中在德軍重點突防的空域,盡可能地打擊敵人威脅最大的轟炸機。雷達的使用幫助英國空軍粉碎了納粹的“海獅計劃”,也給戈林的德國空軍帶來了極大的威脅。雷達與反雷達作戰在那時就已經展開了。由於當時德軍並沒有有效的電子對抗設備,只能使用硬突擊的戰術,即使用俯衝轟炸機等機群突擊已經探明了的防空雷達站,但在英國空軍佔優勢的國土防空作戰中,這樣的突防戰術常常伴隨著大量的人機損失,效果並不明顯,也不能完全破壞英國的雷達警戒網。在空中突擊的同時,德國還使用滲透的間諜特工等對英國雷達警戒網甚至是防空指揮中心等重要節點進行破壞和突擊,但由於英國諜報和保衛人員的努力,這樣的攻擊也沒有給德軍帶來多少好處,伴隨著的反而是大量諜報人員的暴露和犧牲,得不償失。
在德軍還沒有領會防空壓製作戰的精髓時,英國卻因為自身使用雷達的經驗,找到了對付防空雷達的重要突破點。1943年7月,英國空軍制訂了轟炸德國漢堡的“罪惡城作戰”計劃。然而,漢堡有80個高炮中隊、22個探照燈中隊和3個煙幕施放中隊進行對空防衛。其雷達警戒系統也有較高的工作效率。
購買SAM系統永遠比維持戰鬥機機隊要便宜得多,所以從經濟角度來看,購買並部署6套SAM系統來保衛自己的國家要比維持50架戰鬥機容易得多。在必要情況下,“野鼬鼠”要敲掉的就是這種防空網絡。
隨著F-4G在1996年的退役,一種新的“野鼬鼠” F-16C的Block 50/52開始服役, Block 50安裝通用電氣的發動機,Block 52安裝普惠發動機。這兩種發動機的推力級別相同,所以Block 50/52批次的性能基本一致。
F-16在“沙漠風暴”行動中也發射過HARM,但要依賴F-4G的引導。一開始,F-4G老飛行員們對這種小尺寸輕型戰鬥機的生存能力表示嚴重關切。在分秒必爭的戰爭中,這也是新“野鼬鼠”平台獲得任務勝利的關鍵。
F-16“野鼬鼠”的解決方案是先進航電,Block 50/52增加了一台HARM航電/發射界面計算機(ALIC),負責在發射前對AGM-88 HARM導彈進行目標方位和距離數據的預編程,使HARM可順利飛到目標附近。
該機的主要作戰武器是AGM-88 HARM II和“百舌鳥”,還可掛載TI公司的AN/ASQ-213 HARM瞄準系統吊艙(HTS)。吊艙掛載在進氣口右側,內部安裝有超級靈敏的接收機,可對威脅信號進行探測、分類、測距,並將數據傳送給HARM導彈和座艙顯示器。該吊艙使Block 50/52具有HARM導彈的自主發射能力,這種SEAD能力擴展了“戰隼”的任務清單,填補了F-4G退役後的空缺。在密集威脅環境下,Block 50/52也可以不依靠吊艙而是從RC-135“鉚釘接頭”飛機獲得經過優先級排序的目標信息。
Block 50/52現裝備8個美國空軍中隊,其中一些部署在歐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前沿基地。儘管這種飛機缺少了一名專職電子戰軍官,但通過其升級雷達和航電設備、JHMCS、先進瞄準吊艙和HARM瞄準系統(HTS),成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致命平台。與美國空軍的其他F-16一樣,“蝰蛇”是一種體型小、推力強大、超級靈活的戰鬥機,成為美國空軍SEAD/DEAD任務的骨幹力量。
超級“野鼬鼠”已經誕生。
對製空權最大的挑戰仍來自防空系統,美國空軍仍需要能深入敵境並解決特定威脅理的先進飛機。SEAD/DEAD任務永遠不會消失,而且已經被規劃為F-35的主要任務之一。(作者署名:空軍之翼)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5/doc-ifxyawmp0109496.shtml
把F-4E改裝成F-4G涉及幾處機身和眾多的系統更改,其中安裝APR-38 RHAW佔了大頭。該系統佔據了F-4E的M-61A1 20毫米加特林機砲的空間,麥道公司的工程師們不得不重新設計顎部吊艙和機鼻內部結構的各個組件,以安裝與RHAW相關的25個外場可更換單元以及顎部天線罩。RHAW共有52個天線,分佈在顎部吊艙、座艙前方、機背、垂尾頂部。天線的放置位置經過了精心安排以提供近似球形的信號覆蓋,能探測來自所有方向的威脅。F-4G的電子戰軍官後座艙增加了一組任務專用顯示器,前座艙只有細微變化。
與RHAW無關的改裝就比較少了,F-4G的中線硬點經過修改可掛F-15的2270升副油箱,油箱滿載時,F-4G的過載限制為6g,油箱用光後,就可以用機身最大過載限制了。中線油箱還解放了機翼內側和外側的兩個武器掛點。F-4G還重新布了線以掛載AIM-7F和新型AIM-9,前機身右側的“麻雀”半埋掛架經常會掛一個自衛干擾吊艙。
F-4G可掛載AGM-65A/B/D“小牛”導彈和Mk82 227千克通用炸彈,以及CBU-52集束炸彈。反輻射導彈除支持“百舌鳥”和“標準”外,還通過一個軟件補丁和新掛架支持新的NWC/德州儀器AGM-88A高速反輻射導彈(HARM)。機身的另一個堪稱重大但相對來說價格便宜的改進是換裝J79-GE-17E無菸發動機,額定推力5384千克,加力推力8119千克,消除了其他型號F-4的著名尾煙。
F-4G在作戰中會在接近目標區域時下降到一個非常低的高度,用丘陵甚至樹林掩藏身形,避免被目視或雷達探測到。在一次典型的“百舌鳥”攻擊中,F-4G會悄悄接近目標,然後4.5g拉起,滾轉倒飛,然後拉桿到5g並發射導彈,隨後再次滾轉到正飛姿態進入俯衝,逃離或進入轟炸航線。
在1991年的“沙漠風暴”行動中,F-4G證明了自己的價值,遵循“野鼬鼠”“第一個進入,最後一個撤出”的座右銘,與其他飛機一起實現了現代戰爭史的最一邊倒的空中行動之一。“野鼬鼠”任務已經成為空中作戰獲勝的關鍵。
F-16“野鼬鼠”
儘管從越戰起,美國空軍就已建立並保持著名副其實的空中優勢地位,但小國裝備的綜合防空系統(IADS)卻帶了確實存在的威脅。美國最近唯一的空戰損失僅是“沙漠風暴”中的一架F/A-18“,不過同時有更多的飛機被SAM和高砲擊落。在現代空中作戰中,考慮到技術進步和部署IADS的成本效益,來自地面的威脅正變得越來越嚴重。
但贖罪日戰爭徹底改變改項目。在1973年以前,以色列人並不認為地空導彈和雷達指揮高炮是嚴重威脅,但在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在埃及和敘利亞大規模部署的蘇制防空網絡的打擊下損失慘重,其中最突出的武器是具有低空防禦能力的SA-6無線電指令制導與末段半主動雷達製導地空導彈和ZSU-23-4P四管23毫米自行高炮。雖然以色列空軍最終發展出對付這些系統的有效戰術,但已經損失了100架,佔以色列空軍A-4和F-4E機隊一大部分。事實上在戰爭首日下午,以色列空軍在戈蘭高地上空的行動就幾乎止步不前了,直到採取了對抗高炮和地空導彈的緊急補救措施後局面才有所改觀。以色列空軍宣稱的大約1%的總損失率的水分很大,他們在戰爭初期的損失率驚人,尤其是近距支援任務。
能自行機動的SA-6是最先問世的蘇聯新一代防空導彈系統,其設計目的是清除戰場上的執行近距空中支援和遮斷任務的敵機。這類系統都能機動並且能跟上行軍中的裝甲車輛和機械化步兵,其中許多系統的雷達採用了更加難以乾擾的連續波體制。在越戰中,美國空軍戰術空軍司令部擊毀了大量北越坦克(超過700輛,許多是T-54)和重砲(超過250門130毫米火砲),這給蘇聯人敲響了警鐘,發展出以地制空理論。顯然,蘇聯雷達製導武器的密度正在增加,而且向著能承受重度干擾的複雜而帶光學備份的頻率捷變系統方向發展。
這些情況表明,新的先進“野鼬鼠”必須能在低空靈活飛行,以躲避戰鬥機和地面防空系統的獵殺並提高對地攻擊的精確性。該機的RHAW必須覆蓋範圍更廣的雷達頻率和脈衝參數,同時還能提供使用常規彈藥執行“盲目”攻擊時的準確性。該機的火控系統必須與RHAW高度集成,以便兼容研發中的新型彈藥。
美國空軍在贖罪日戰爭後實施的第一步是嘗試把F-4D改裝成新“野鼬鼠”,一架F-4D被用作武器系統發展的測試平台。但用F-4E來改裝顯然更合適,不僅內油更大,J79-GE-17發動機的推力也更大,此外還具有新的APQ-120火控雷達和能大大提高轉彎性能的前緣縫翼。於是美國空軍決定把116架69財年的F-4E作為基準機身改裝成新“野鼬鼠”,編號為EF-4E,但鑑於改裝的幅度之大,編號在後來改為F-4G。第一架F-4G於1975年首飛,第一架作戰飛機交付於1978年。
其中,利頓/達爾莫維克托ALR-46可以處理16個輻射源(如雷達),在排列出優先級後把數據傳輸給包括干擾機在內的其他子系統。F-105G的機身表面增加了眾多的電介質面板,機腹兩側也多了兩條長條形的整流罩。
儘管A型“標準”導彈的局限性很大,但能發射“百舌鳥”和“標準”的F-105G還是相當成功。1968年,安裝了馬克森電子公司引導頭的AGM-78B問世。戰術空軍司令部仍需要新的“野鼬鼠”飛機來補充數量有限且持續減員的F-105G,他們選擇了保留了諸多艦載機特點的麥道F-4C“鬼怪II”。F-4C的改裝內容包括安裝利頓ALR-53遠程尋的接收器以及ALR-46,ALR-46用於威脅分類,ALR-53用於精確定位輻射源。改裝後的飛機通常被稱為EF-4C。
在越南戰爭的下一階段,隨著北越擴大部署地空導彈和不斷更新裝備,“野鼬鼠”飛機的任務也更加繁重。SA-2後期型和SA-3地空導彈的雷達工作在高於導彈接收機的頻率上,降低了“野鼬鼠”們的作戰效率。儘管如此,美國空軍在1972-1973年發動的“後衛II”戰役還是打斷了北越防空系統脊梁,“野鼬鼠”飛機掩護了大多數攻擊機群飛向目標,並在他們撤出時提供保護。
越戰結束時,美國空軍已經損失了幾十架“野鼬鼠”飛機,42名機組乘員戰死、失踪,或被俘。出現這麼大的傷亡並不奇怪,因為“野鼬鼠”在每次任務中都要面對令人難以置信的危險。用美國空軍退役中校艾倫•拉姆的話來說,他們就是“捉SAM的捕蠅紙”。據估算,“野鼬鼠”摧毀(或協助摧毀)了超過40座SAM陣地,但該數字並不足以說明“野鼬鼠”的真實戰績。當“野鼬鼠”在空中盤旋時,北越SAM雷達操作員往往會關閉雷達以求自保,這樣就使美國攻擊機群能在相對低威脅的環境中作戰了。由此挽救的飛行員生命雖然無法統計,但對於攻擊機群來說,“野鼬鼠”的確是上帝派來的天使。
第一代“野鼬鼠”們證明了SEAD任務的效果,揭示出該任務在美國空軍整體戰略中不可或缺的地位。由於SEAD任務是如此重要,所以美國空軍戰後在內華達州內利斯空軍基地的美國空軍武器學校專門設置了SEAD課程。
贖罪日戰爭與F-4G“先進野鼬鼠”
越戰結束後,戰術空軍司令部顯然需要新的“野鼬鼠”飛機來取代F-105G和EF-4C。新系統必須能夠應付歐洲戰場的高威脅環境,F-4D的機體被認為是一個很好的設計起點,於是他們啟動了先進“野鼬鼠”發展項目。
“百舌鳥”與“標準”
由於F-100F存在的缺點,1965年末美國空軍決定用F-105F雙座型來執行“野鼬鼠”任務。F-105F拉長了機身、加高了垂尾,保留了F-105D令人印象深刻低空高速飛行能力。F-105F“野鼬鼠”安裝了利頓/Antekna AN/AYH-1雷達尋的與告警系統(RHAW),併升級了利頓記錄儀。1966年5月,首批F-105F“野鼬鼠”抵達呵叻。當年7月,F-100F“野鼬鼠”執行了最後一次SEAD任務。
F-105F和其機組要面對嚴峻的挑戰,到1966年8月,北越已經部署了超過100座SAM陣地。F-105F掛載AGM-45,在較遠距離發射導彈攻擊SAM陣地的雷達天線,“野鼬鼠”們很快發展了新戰術來提高“百舌鳥”的殺傷力。
稚嫩的“百舌鳥”在戰場上的表現並不好,雖然“百舌鳥”與之前的非制導武器相比給SAM陣地造成了更大的威脅,但其射程仍顯不足——只相當於SA-2的約一半。而且斯佩里製造的早期批次導彈的引導頭接收機靈敏度較低,導致EF-105F不得不先以無制導方式發射導彈,引導頭抵近到一定範圍之內才能鎖定目標。由於引導頭在導彈機動包線外鎖定目標,導致許多導彈因此錯失目標。為此中國湖調整了接收器的增益,之後出廠的“百舌鳥”導彈的引導頭都被預調到針對特定類型的雷達。
到1967年,遊戲規則被再次改變。北越很快學會了看見“百舌鳥”發射就關閉雷達,來讓導彈失去目標。美國海軍的短期應對措施是發射5英寸火箭模擬發射“百舌鳥”,這樣不管雷達開不開機都會遭受壓制。
1966年美國海軍在反輻射導彈的發展上邁出了一大步,海軍武器中心和通用動力公司合作以RIM-66A艦載防空導彈為基礎研製出了AGM-78“標準”反輻射導彈。這種導彈具有改進型火箭發動機和“百舌鳥”的引導頭,射程和威力都比“百舌鳥”大得多,但它最棒的特點是可預編程製導,在這種模式下,載機的目標識別與獲取系統會在發射前嚮導彈裝訂目標坐標,引導頭的接收機只起到更新目標位置和提高精度的作用,即使引導頭失去目標或雷達關機,“標準”仍會飛向目標,只是精度差點而已。
美國海軍很快就給EA-6A電子戰平台裝上了“標準”,而戰術空軍司令部也把自己的F-105F升級成了F-105G。F-105G的後座是專業電子戰軍官(被稱為EWO或“熊”),機身內安裝了數字化的ALR-46 RHAW和利頓APR-35接收系統。
經過改裝的F-100F對雷達的攻擊武器包括20毫米機砲以及兩具LAU-3火箭巢,每具內裝24枚火箭。伴隨行動的普通F-100F戰鬥轟炸機則使用常規炸彈攻擊目標。這項計劃被稱為“野鼬鼠”(Wild Weasel),因為這種兇猛的小型哺乳動物會進入獵物的洞穴中進行捕殺。
“野鼬鼠”們在加里•威拉德少校的領導下開始了匆忙的新任務訓練,這種任務就是現在所謂的“防空壓制”(SEAD,發音為seed)。一個月後,該小隊就秘密前往戰場,在1965年的感恩節抵達了呵叻泰國皇家空軍基地。
於是,“野鼬鼠”和北越防空系統之間的貓捉老鼠遊戲拉開了序幕。他們的第一個任務是在越南和老撾的邊境地區飛行收集電子情報,旨在建立起對北越防空系統的態勢感知(SA)。
1965年12月22日,“野鼬鼠”飛行員拉姆上尉和電子戰軍官(EWO)多諾萬上尉在一次任務中完成了史上首次SAM雷達獵殺。
“野鼬鼠”們執行的SEAD任務很危險,他們需要飛行在攻擊機群前方以吸引北越SAM陣地的注意力。這大大增加了“野鼬鼠”們暴露在敵方火力前的時間,他們需要把炸彈和火箭精確投射在SAM陣地上然後拼命逃跑。在SAM陣地被壓制時,攻擊機群就能從容轟炸然後安全返航了,“野鼬鼠”們會全程保持壓制,因而贏得了“第一個進入,最後一個撤出”的座右銘。
SEAD任務初見成效後,“野鼬鼠”們就把努力方向從“壓制”轉向了“摧毀”,也就是“防空摧毀”(DEAD,發音為deed)任務。DEAD任務也被稱為“鐵手”任務,通常4架F-105D/F伴隨一架F-100F“野鼬鼠”出擊,組成“獵人-殺手”編隊。F-100F負責對目標進行識別和並使用機砲和火箭進行標記,F-105D負責轟炸。執行“鐵手”任務的F-105F與F-105D不僅裝備了火箭彈、炸彈與集束炸彈,而且有新型AGM-45“百舌鳥”反雷達導彈。
F-100的主要問題是航程有限,其作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加油機部署的製約,而且只能依靠2.75英寸火箭彈、20mm機砲和炸彈在低空抵近“扇歌”雷達和SA -2陣地進行攻擊。“雷公”是美國空軍的新型主力對地攻擊機,這種身軀龐大的戰鬥機速度和載彈量都比F-100提高不少。
稍後,F-100F可以掛載AGM-45A“百舌鳥”,具備了更強大的打擊能力。百舌鳥為被動制導,可以沿著敵方雷達波束一直追踪到發射機。1966年4月18日,F-100F在攻擊北越雷達站時第一次使用了百舌鳥。
1965年7月24日,北越SAM擊落了一架美國空軍的F-4C“鬼怪II”戰鬥機,第二天,一枚SA-2又擊落了一架飛行在18000米高空的美國無人駕駛偵察機,空中作戰的態勢已經被不可逆轉地改變了。
美軍向討厭的SAM陣地發起報復性打擊,但遭到了失敗,因為北越佈置了假導彈和假陣地來迷惑敵人,打擊行動收效甚微。
美軍飛機在SA-2的直接或間接打擊下,損失還在繼續。為了逃避雷達製導SAM的威脅,攻擊機群被迫低飛以避開導彈的性能包線,卻又落入防空火砲(AAA)的射擊範圍內。北越導彈陣地在空域拒止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對於任何轟炸行動來說,飛機損失率必須保持在較低水平,3%是不可接受的,5%則是災難性的。如果SAM同時發射足夠多的數量就能產生恐怖後果。
美軍的機載干擾機只能解決部分問題,而且會損害飛機的有效載荷/航程能力,他們需要更有效的措施來應對SAM帶來的致命威脅。
因此,使用飛機直接攻擊SAM陣地的雷達就成為了一種極具成本效益的戰術,並在“滾雷行動”期間投入使用。美國空軍戰術空軍司令部和美國海軍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摧毀北越SAM陣地的監視雷達和SAM瞄準雷達上,這兩個軍種都建立起沿用到今天的防空壓制理念。海軍在A-4和A-6艦載攻擊機上掛了“百舌鳥”,空軍則尋求專業化的防空壓制飛機,一開始改裝了屈指可數的幾架F-100F雙座機,並把它們稱為“野鼬鼠I”。
“野鼬鼠”的誕生
1965年10月,十名經過甄選的美國空軍飛行員聚集在佛羅里達州埃格林空軍基地參加一個高度機密的項目,該項目名叫“野鼬鼠”,旨在研究應對北越SAM威脅的新裝備和新戰術。
他們的座駕是幾架經過改裝的北美F-100F,用於識別、標定、攻擊北越的SAM發射場,尤其針對薩姆的引導雷達裝置。應用技術公司(Applied Technology Inc。)做許多先期工作,這家公司以為U-2發展的電子對抗設備為基礎研製出一套反SAM設備,在最後定型的系統中,F-100F裝備了AN/ APR-25雷達導航和告警接收機,可以探測出北越SA-2火控雷達的S波段信號以及改進型SA-2系統的C波段信號,並且還可以探測到北越戰鬥機機載截擊雷達的X波段信號。座艙內安裝了“威脅儀表板”,其中包括一個用於顯示威脅信息的陰極射線管。AN/APR-26接收機專用於探測敵制導雷達在發射導彈時產生的功率變化,並在座艙儀表板以紅色閃爍信號燈告警敵方已發射薩姆導彈。IR-133接收機具有比AN/APR-25導航和告警接收機更高的靈敏度並可以通過分析信號源指出威脅性質。
在2014年和今年的珠海航展上,我國軍工企業展出了一款代號為CM-102的超音速反輻射導彈。根據介紹,該導彈可掛載殲擊機、強擊機甚至無人機,最大射程100公里,戰鬥部重80kg。該導彈導引頭工作頻率為2-18GHz,對典型雷達命中精度cep不大於7米。可見,這是一款使用靈活、發射包絡寬、精度和威力都不錯的新型反輻射導彈。鑑於該導彈為外貿型號,根據經驗可判斷,同等水平甚至更高水平的供中國空軍使用的新型反輻射導彈,離出現也為時不遠了。
此次紅劍演習裡“野鼬鼠”分隊的出現,表明中國空軍的防空壓製作戰戰法已趨成熟,體系化特點亦日漸明顯。隨著機載武器性能的提升,中國空軍的SEAD作戰能力必將得到跨越式發展,號稱編織了“世界上最嚴密防空網”的呆灣可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了,千萬不要行差踏錯。(作者署名:百戰刀)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5/doc-ifxyawmp0104782.shtml
深度解析美空軍防空壓製作戰:隱形戰機將深入敵境2016.11.25新浪軍事
美國空軍使用戰鬥轟炸機對敵防空火力進行壓制與摧毀的戰術可以追溯到二戰末期階段,當時美國陸航的P-38、P-51和英國皇家空軍的“颱風”使用槍砲和火箭進行德國空軍的高射砲陣地進行了攻擊。在接下來的朝鮮戰爭中,雖然防空壓制領域中的電磁壓制並沒有什麼進步,但卻導致了專用雷達殺傷反輻射導彈(ARM)概念的誕生。
1963年,中國湖的美國海軍武器中心把一套實驗性的導引頭、戰鬥部和引信安裝在一枚AIM-7“麻雀”導彈上,創造出了史上第一枚反輻射導彈。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利用這個測試項目的研究成果,德州儀器公司研製出了AGM-45A“百舌鳥”反輻射導彈,並由斯佩里公司分包生產,悄然拉開了反輻射導彈家族發展的序幕。
SAM的威脅
隨著蘇聯雷達製導地空導彈(SAM)的完善,在越南戰爭中,北越開始將其作為主要的防空武器並大規模部署,嚴重影響了美軍的空中突防戰術。
1965年3月,一場針對北越地面目標的空中遮斷戰役——“滾雷行動”開始了。對此,北越開始加強他們的防空力量,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65年5月,北越上空的美軍偵察機發現了第一座地空導彈(SAM)發射陣地,部署有蘇制S-75“德維納”導彈系統,也就是大名鼎鼎的SA-2“導線”導彈和配套的“扇歌”探測和定位雷達。
運-8電子情報偵察機外觀上突出的特點,就是機身前部兩側裝有大型天線整流罩,看起來像得了腮腺炎。該機安裝的這型機載電子偵察系統,主要用於搜索、截獲地面和水面雷達發射的無線電信號,並可以對發射信號的雷達進行定位,其輻射源被動定位精度也很高。所以說,空警-500忙不多來不要緊,咱們有專業人士來幹雷達定位的活兒。
轟油-6的作用不需贅述,它可以為殲-10、殲-8加油。在編隊中,轟油-6既是護航戰機的奶媽,也是電子攻擊機的奶媽。當然它的載油量有限,還是期待更大、更專業的加油機出現。不過,也正是此次演習的一張運-8電子偵察機和轟油-6同框的照片,讓筆者有了空軍演練多機型編隊開展SEAD作戰的概念。
攻擊機、主角:殲-10B
據稱,殲-10B配備了相控陣雷達,雷達的換裝,最直接的結果之一就是賦予了殲-10B對面精確打擊的能力。就本次演習而言,就是殲-10B掛上了鷹擊-91,成為SEAD作戰的主角——電子攻擊機。根據上圖判斷,殲-10B在演習中的掛載應該是3個副油箱+兩枚鷹擊-91+兩枚格鬥彈(圖中僅1枚,另一側為演習數據吊艙)。可以看出,由於殲-10本身掛載能力限制,以及鷹擊-91較重的重量,掛載量偏少。但還是那句話,有什麼樣的裝備就打什麼仗。96年台海危機時,就算用陸軍牽引火砲上民船,就算那時空軍戰機還是以殲-7為主,也沒能動搖我們維護國家主權和統一的決心。
殲-10B演習中是實彈真打,那枚反輻射導彈直撲實物雷達標靶,雷達頃刻灰飛煙滅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根據此前的分析,這個標靶模擬的正是台軍的現役主力空情雷達。
現在看來,中國空軍SEAD作戰的短板已不是載機,殲-10B(C)、殲轟-7系列、蘇-30MKK、殲-16等戰機均可以執行電子攻擊任務。那麼研發新型、更輕的反輻射導彈就顯得更為急迫。輕型意味著掛載量的增加,也就意味著單次出動打擊目標數量的增加。而新型意味著智能化程度更高,針對的雷達波段更多。畢竟,Kh-31P的性能很可能美軍已摸清,台軍也可能由此獲得了相關情報。而Kh-31P的國產版鷹擊-91,自然也不可能再保住多大的秘密。
但需要注意的有兩點:一是實戰中,為了保證攻擊的突然性、隱蔽性,戰機很可能選擇從遠離台海前線的二線機場分別起飛,經過空中編組後,才飛往目標區域。這樣,航程自然拉長了;二是在行動中,從護衛攻擊機抵達發起攻擊空域、攻擊機展開攻擊,到攻擊完成後撤退,是需要一定時間的。在此期間,殲-10A除了執行掩護、驅離任務,還需要進行警戒巡邏,這樣算下來,需要的留空時間就大大增加了。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此次演習中,殲-10A會“滿掛”副油箱出擊。這還只是延長戰機作戰半徑和滯空時間的手段之一,在後面我們會看到,東部戰區空軍還出動了轟油-6。此前筆者曾寫了篇小文,為殲-10A的掛載和航程遺憾,其中就說到了出動空中加油機會增加整個編隊導調的複雜性和難度。沒想到隨後公佈的圖片立刻“打臉”。不過這臉打得高興,這說明中國空軍貼近實戰、強調體系,是作戰能力大幅提升的表現。
空中加油機加入SEAD作戰分隊,說明空軍在嘗試從更遠距離、以更隱蔽的方式突然發起對敵防空系統的打擊。打仗就是要出其不意,越不按常規套路來,越可能取得更大成果。當然,轟油-6與殲-10A的搭配,並不一定就是實戰中的第一選擇。既然是演習,就要對各種戰法進行演練,對各種情況進行模擬。在實戰中,條件允許的話,出動航程更遠。載荷更大的殲-11(B)為攻擊機護航,顯然會令任務完成更游刃有餘。因為,出動的機型越多,對導調、通信、情報支援和傳輸的要求必然越高。
支援保障軍機:空警-500、運-8“腮腺炎”高新機、轟油-6
在這支“野鼬鼠”分隊中,支援保障飛機雖然既不能與敵機作戰(用機載硬武器作戰),也不能對地攻擊(同前理),但發揮的作用卻是巨大的。
空警-500航程超過5000公里,雖然不及空警-2000,但用於距離較近的台海作戰顯然是很適合的。相比較幾型“前輩”預警機,空警-500機身後部兩側有凸起的平面天線整流罩,有分析認為這是電子偵察天線,以此為前端的電子偵測系統可準確獲取雷達輻射源、電子對抗干擾源等的定位信息。顯然,此功能正是SEAD作戰所急需的。當然,空警-500最主要的任務還是提供戰區空情情報,指揮引導護航戰機清除對編隊的空中威脅。那麼不要緊,空警-500如果分身乏術的話,另一張“紅劍”演習的圖片裡出現的飛機,可是專門乾電子偵察的活兒的,那就是赫赫有名的運-8高新四號機,也被稱為“腮腺炎”機機。
一知半解不懂裝懂的就不要出來瞎BB了,遠程空空導彈有很多種,可以是多級發動機依次點火的,到達一定射程之後拋掉一級發動機,二級發動機和剩下的彈體繼續朝目標衝刺,其實就相當於是普通中距彈加了一個助推器,當然具體的技術細節要復雜得多,要解決多級發動機依次點火,雙向數據鏈的遠距離傳輸控制,就不是一般國家能做的了的。
別理它,這是個釣魚貼,想領gou糧用的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25/doc-ifxyawxa2691982.shtml
詳解中國空軍電子攻擊部隊:5大軍機保障殲10B攻擊2016.11.25新浪軍事
一支體系完整,由多種機型組成的SEAD作戰“野鼬鼠”編隊已然成型
11月中旬以來,東部戰區空軍數十支部隊在鼎新基地參加2016年“紅劍”體係對抗演習。據分析,其對手是擁有赫赫有名的航空兵某師“南天霸”的南部戰區空軍。關於這場演習,至今軍報、央媒還未有落幕的報導。期間,各種精彩、火爆的圖片和視頻均已公開,其中筆者最感興趣的是壓制地面防空系統(SEAD)演練。眾所周知,由於美軍越戰期間對越防空雷達的攻擊行動和專用戰機的歷史,執行SEAD作戰被“野鼬鼠行動”,參與行動的空中打擊編隊也被稱為“野鼬鼠”分隊。
基於作戰需要,中國空軍的SEAD任務需求是比較現實的,比如呆灣,比如朝鮮半島,甚至中南半島。雖然空軍的機載反輻射武器、掛載這些武器的戰機已曝光多年,但今年“紅劍”演習中的SEAD作戰演練仍看點滿滿:殲-10B掛載鷹擊-91反輻射導彈攻擊實物雷達標靶。然而,最值得關注的,卻是將不同圖片、畫面拼接起來,你會發現,一支體系完整,由多種機型組成的SEAD作戰“野鼬鼠”編隊已然成型。可以說,這樣一支空中電子攻擊分隊,也許它所攜帶的反輻射武器還比較老舊,但參與的機種卻均為世界一流(準一流),而中國軍工新近開發的先進反輻射武器裝備空軍,也只是早晚的事兒。
下面,我們就根據公開報導畫面,一一了解一下中國空軍“野鼬鼠”分隊的構成。
護航戰機:殲-10A、殲11(B)
此次演習中,東部戰區空軍殲-10A多以3個副油箱,一定數量中距彈、格鬥彈掛載露面。這表明演練中開展的是遠程打擊任務。對中國空軍而言,最有可能實施SEAD作戰的對像是呆灣。呆灣海峽最寬處剛過400公里,對殲-10A 1000餘公里的作戰半徑來說,顯然比較寬鬆。
英媒感嘆中國新型空空導彈太了不起:輕鬆超越美國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2016.11.23報導,專家們通過分析試射照片,得出結論認為,該導彈長19英尺(約合5.7米)、直徑約13英寸(0.33米),意味著可以打擊遠達300英里(482千米)處的目標。
分析師杰弗裡•林和P•W•辛格說:“這太了不起了。這種導彈可以在射程上輕易超越美國(以及其他北約國家)的所有空空導彈。”
報導稱,這兩名分析師對一架攜帶了兩枚超遠程空空導彈的殲-16起飛時的照片進行了分析。
這種新型導彈的雷達系統得到了大幅改進,並且擁有紅外/光電導引頭和衛星導航系統。
一份中國科學雜誌2015年的一篇報導透露了該導彈的可能飛行軌跡。
該報導顯示,一枚超遠程空空導彈在被一架戰鬥機發射後向空中攀升了15千米,抵達30千米的高空。
接下來,導彈在遠程雷達和衛星導航的綜合製導下,以超音速向包括隱形戰鬥機、隱形轟炸機在內的敵機俯衝。
俄羅斯導彈專家說,中國這次掛彈測試是在俄羅斯發射了一枚能夠在13分鐘內抵達英國的超音速導彈後幾個星期進行的。
回應
第一,這個導彈的長度和直徑以超音速飛行飛不了500公里,500公里射程的空空導彈打巡航彈可以,能打中快速移動的飛機那叫扯淡,以1.5超音速飛完500公里要20分鐘,那時候敵機呢?誰會開發射程500公里的空空導彈
好像就你聰明似的。哪個目標不是移動的,有雷達和衛星制導,管你目標往哪飛呢。按你的說法,120公里的也是扯蛋,1.5倍飛120公里需要近5分鐘,那時候目標在哪裡?
中遠程空空彈最多能做幾個G的機動,你以為是格鬥彈翻跟頭都行,在距目標二十五公里最多三十公里處,彈上雷達打開紅外匹配後才能鎖定戰機,彈上雷達功率很小,一般鎖定距離是二十公里,然後才能攻擊,除非導彈離戰機十公里,戰機內沒有導彈逼進告警,才有可能擊中,否則,戰機一旦發現中遠距彈逼進,做幾個大的規避動作,就可甩開中遠距彈。這就是被空空導彈擊落的戰機大多是格鬥彈幹的原因,美機用中距射程80公里的彈擊落過幾架飛機,可那是在距敵機20公里處發射,發射後彈雷達直接鎖定後的戰果,500公里飛20分鐘,你別說預警機地面雷達和敵機雷達紅外發現不了它
沒有當年急買的蘇27、蘇30等,美國鬼子還不知怎麼在你頭上撒尿呢。當年你怎買飛機幹啥?直接建一個重型飛機生產線多好。
你能二到這種程度也算是不容易,我就給你上上課,提高一下你的知識儲備,當年中國會造飛機嗎?當年買是為了學習造,現在蘇系飛機基本都吃透了,現在買既可以從中學習一點知識,更可以彌補一下產能的不足,兩全其美,何樂不為。
從俄購買戰機,除了軍事價值,只怕更重要的是政治價值,在他困難時能幫就幫他一下吧,如今世界的三足鼎立,少了俄羅斯可不行!決不能讓他在經濟上垮了,某大國在軍事上打壓中國,在經濟上打壓俄已是公開的秘密!
花錢買東西,也是一種外交手段
作者多慮了。中國既引進了蘇35,又擴大了生產線。兩者都做了。很多國家機密,不會讓媒體隨便知道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5/doc-ifxyawmp0101740.shtml
俄官員稱俄方將會如期向中國交付蘇35戰鬥機
據俄衛星新聞網2016.11.23消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行政長官維亞切斯拉夫•什波爾特表示,向中國提供蘇-35的工作將嚴格按進度進行並將按合同如期供貨。
什波爾特在9月表示,境內的阿穆爾河畔共青城飛機製造廠(蘇霍伊公司分部)將在年底前向中國提供4架蘇-35。
此前有報導稱,中俄於2015年簽訂了提供24架蘇-35的合同。目前俄空軍裝備了48架蘇-35,不過未來5年它們的數量將增加一倍多。國外也感興趣。衛星網稱,阿爾及利亞、埃及、委內瑞拉和越南也是潛在客戶。
回應
俄官員說“如期交付”,就一定不可能如期交付。這個謊言國家官方的任何話,都必須反著聽。
很多軍迷不長腦子,買蘇35是政府之間的行為,沒有政治問題的分歧是不會毀約的。
請不要買蘇35這種飛機了,幫助俄經濟可以用買其他更好地產品來幫助,不要落後的東西。
中國造不了的,材料加工不行,發動機葉片材料加工和材料是核心機密
24架恰好是中國空軍一個標準戰鬥機團的裝備數量,同時又接近目前沈飛半年的戰機生產量,對於中國空軍來說這是個非常可觀的數字。考慮到目前中國空軍面臨的換裝壓力仍然不小,最後一個全二代戰機師剛剛完成第一個團的換裝工作,這批蘇-35S如果確實能夠交付仍然具有很強的實際意義。
然而,即便蘇-35S性能再優異,也必須注意到該機仍然屬於一種四代戰機,較之殲-20存在顯著的技術劣勢。而比起目前中國空軍的主力機型殲-11B,蘇-35S雖然技術上有優勢,但並不能形成代差,在體系化作戰下兩者差別更加微弱。事實上,相對於中國新一代的“四代半”戰機,蘇-35S只能說互有長短而不能說全面佔優,同時俄羅斯航空工業過於拖沓的生產進度使得蘇-35S即便落實對華出口訂單具體交付日期也遙遙無期——對於亟需更新現有裝備的中國空軍來說,這種以犧牲整體換裝速度為代價換來的有限質量提升根本難以容忍。
而與其將希望寄託於不切實際的蘇-35S,事實上還不如擴充國內目前的戰鬥機產能——如果沈飛的生產能力擴展到目前的1.5倍左右、實現殲-11D、殲-15和殲-16同時生產,在不影響目前生產進度的前提下半年新增生產的戰機數量就已經相當於所謂的蘇-35S訂單數量。或許短期看來新建立生產線投資過高,但由於中國空軍以及外貿客戶對於新戰機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這意味著新建一條重型戰機生產線實際上仍然是十分划算的買賣。考慮到美國空軍也計劃將目前的F-15系列戰機繼續升級延壽使其能服役到2040年左右,新建立生產線生產的戰機“出廠即落伍”的潛在風險實際上也非常低。總之,相對於引進蘇-35S,新建戰機生產線無論如何也不會更加“虧本”,從長遠打算哪個選擇更加合理其實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作者署名:軍機圖)
回應
35再多也在27上升級了下,沒必要去特地搞生產線,家裡在27基礎上改的飛機還不夠嗎?買了也是扶貧
就怕被扶貧的還是一頭白眼狼,重演東郭先生的笑話。
在上10條重型戰鬥機生產線也不如老老實實的自己擁有1條性能穩定的戰鬥機發動機生產線,不行,你就是不買s-35 自己造多少飛機還是要買更多的芯....
那有那麼簡單,熟練工人上哪找?你以為建條生產線貼個招工廣告招到人就能生產呀?
中國買24架蘇35是否划算不如再建一條戰機生產線2016.11.25 新浪軍事
關於俄羅斯向中國出口蘇-35S戰鬥機的問題已經成為媒體、學界和網絡上的熱點話題,近期這個問題由於俄國內一些消息渠道聲稱蘇-35S對華出口並未具體落實而再起波瀾。目前國內外對於中國引進蘇-35S的問題存在很多誤解,而由於一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偏見,這種誤解的程度甚至還在進一步加深。
蘇-35S是一種由蘇-27S深度改進而來的戰鬥機。按照國際上較為流行的劃代標準,技術水準高於蘇-27S、F-15C等第四代,因此被稱為“四代半”。蘇-35S在設計上突出機動性和火力,為改善蘇-27系列傳統上高亞音速到超音速過渡段飛行性能下降(即通常所說的“跨音速陷阱”),蘇-35S對機身結構進行了改進設計和加強,同時採用推力更大、具備矢量噴口的117S型渦扇發動機作為對結構增重的彌補,實現了在推重比基本維持蘇-27系列一貫水準的條件下機動性能的大幅提升。
此外,由於機翼結構加強、新增了重載武器掛點,同時又改進了雷達和火控系統,蘇-35S目前在俄羅斯空天軍服役的戰機中具有最好的多用途能力。而數字化電傳飛控系統和飛火推一體設計,則使得蘇-35S在操縱性、敏捷性和智能性上位居世界前列。總體來看,蘇-35S設計水平高、技術標準優異,在目前已經服役和準備服役的重型戰鬥機中僅次於F-22、殲-20和T-50,與F-15C後期改進型和殲-11D性能相當。
中國空軍各型現役戰機中,沒有任何一個型號在總體性能上達到蘇-35S的水平,這引發了外界對於中國引進蘇-35S目的性的猜測。目前蘇-35S上確實存在一些領先於中國現有戰機的技術,但需要注意的是,這並非是引進蘇-35S的理由——從24架這個傳聞中的訂購數量來看,中國空軍若引進蘇-35S,主要目的必然不是研究其技術,而是確確實實需要將其作為一種填補目前先進戰機數量不足的應急措施。
目前,殲-11系列的唯一生產方瀋陽飛機公司正在集中全力生產殲-15艦載戰鬥機和殲-16多用途戰鬥機(有消息稱殲-11B已經停產,但未見公開報導予以證實),而殲-11D的批量生產尚需時日,這使得中國空軍目前面臨著先進戰機裝備上的極大缺口——殲-15為海軍使用的戰機型號,而殲-16雖然也具備較強的空戰能力但側重於對地對海攻擊任務,因此用於遠程巡邏和防空的戰機目前事實上處於更新的空白期。
現在俄以舉國之力開發PD-14發動機,要和西方發動機在民用市場上展開正面對決,從決策上是完全正確的;不這樣做,俄羅斯發動機行業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但從實際操作角度來說,PD-14項目從成熟到能夠有力的反哺俄羅斯發動機行業,中間需要的時間和金錢根本無法衡量,現在沒有人能確定那一天能不能到來,什麼時候到來。
尤其是由於二十多年來,相較於蘇聯時代的大幅度萎縮,俄發動機行業非常匱乏新鮮血液。隨著在蘇聯解體前就投入工作的老工程師、老技師因為年齡和疾病不斷流失,而相關崗位的薪金待遇又無法吸引到優秀的人來工作並長期就職,近些年來的俄製發動機的質量控制正在非常嚴峻的下滑。
在現在俄糟糕而無望的經濟形勢下,甚至不需要十年,由於航發體系的人口結構交替變化,俄發動機就有可能迎來製造裝配質量的大崩盤。而中國如果不抓緊現在真正將自己的發動機做到真正紮實可靠,十年後恐怕就要遭遇比現在還嚴重的心髒病瓶頸。
中國的航空發動機行業要真正強大起來,就一定要吸取蘇聯和俄羅斯的教訓;在國家經濟還足夠強壯的時候,要有足夠的投入把發動機行業扶起來,使之具備參與全球競爭的基本資格;不能只盯著軍用發動機,只有在民用市場上參與高強度的開放競爭、並且站穩腳跟,用全球多個國家的錢來養活自家的發動機,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才能夠正常、健壯的發展下去。(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作者的觀點很有遠見,論據生動而嚴謹,是一篇難得的居安思危的好文章!支持作者的觀點,要想強軍必須先要富民,民用攤子做大做強了,軍用的也就有了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無限資源.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3/doc-ifxxwrwk1765260.shtml
真正的發動機強國,它的發動機行業是絕對不能僅靠本國財政來輸血維持發展的。它必須佔領世界範圍內的市場,讓全世界大多數國家交錢來供養自己的科研力量;高度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同時也將逼迫發動機行業必須真正的把功夫下到產品的性能和品質上;粗製濫造、敷衍了事、造假矇騙的企業,在這種環境下唯有被淘汰。
而優秀的發動機製造強國,又能反過來又用自己的產品促進本國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並輸出來影響和控制其他國家的經濟貿易和政治決策,為本國爭取更大的利益,形成良性循環。而現在,只有美國、英國、法國能做到這個水平。
蘇聯的滅亡,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其國家建設理論和實際人類發展需求的脫節,如狗屎和蛋糕一樣存在本質性的、不可調和的分歧。投入海量的金錢人力物力所換回的技術成果,總是僅僅用在只能成為沈重經濟負擔的軍事裝備開支上,始終等不到為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出潛力,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失去價值。
圖:PS90A發動機和伊爾96,這玩意在毛子本國都賣不出去
等到蘇聯開始醒悟過來,開始做PS-90這樣試圖滿足國際民用商業市場競爭水準要求的產品時,長期拉下的差距根本沒有來得及彌補,整個國家都隨之解體。在蘇聯解體以後,工業體系的瓦解、國家和地區的政治動盪乃至於激烈的軍事衝突,徹底打垮了俄經濟。
這種時代背景下,蘇俄大量的科學家、工程師、高級技工要么去了西方和中國,要么長期得不到新的項目鍛煉,知識體系老化、技能水平退步十分厲害;而新一代人,更是嚴重缺乏培養的資金和項目。
俄至今,其發動機行業除了除了RD33和AL31、D30-KP等幾個蘇聯時代的成熟系列,能夠通用軍用市場出口賺回利潤以外;其它方面都是一塌糊塗,比如大涵道比發動機領域,整個俄國內市場都已經幾乎完全被以CFM-56為代表的西方產品所壟斷。
在發動機行業本身的收入,根本不可能支撐起新一輪的全面技術進步和新血液培養的前提下;只有國家財政的扶植和輸血,才能幫助俄發動機行業借助後發優勢實現快速追趕——超越西方那則是妄想,美英法的發動機一刻也沒放鬆過發展。但在油價暴跌以後,本來就要靠賣資源才能撐起經濟增速的俄羅斯哪裡有錢投入?比如英國羅爾斯•羅伊斯發動機公司,光是對開式轉子設計的可行性研究,就燒掉了12億美金。以俄現在的經濟,能拿出多少個12億美金?
殲11D在中國這些年對殲11的摸索下,研發出來更適合中國的重型戰鬥機,而該機除了發動機不如蘇35,其他部分都比蘇35更強,包括全新設計的電子系統和武器系統,而這些卻是蘇35的弱項。
現在殲11D已經問世,正在少量生產,如果中國把殲11D徹底搞順溜了,中國還有買蘇35的必要么?現在俄羅斯這麼吊中國胃口,沒準吊到最後,把自己給吊沒了。(作者署名:圖說軍事)
回應
中國已經不需要引進蘇35了,殲20再有2~3年就可以形成作戰能力了,況且有反隱雷達,F22、F35的隱身能力,已經不會起太大的作用了,機動性也不是美軍飛機的強項,殲11系列足以應付這段時間了,並非特別需要蘇35,只是想減輕殲11系列的壓力,也想藉鑑一下猴版117S發動機經驗!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23/doc-ifxxwrwh4988417.shtml
十年後俄航空發動機行業恐要崩盤中國應該怎麼辦2016.11.23 新浪軍事
圖:俄PD-14發動機
圖:美國GE公司在60年代初的軍用核心機計劃,衍生出了F101軍用發動機
圖:F101發動機又衍生出了世界上最暢銷的大涵道比發動機CFM56系列
圖:GE公司YF120變循環發動機
圖:GE公司主導研製的F136發動機
在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在發動機研發上碰到了非常大的困難,長遠的問題在於沒有錢,俄在推動全新構架的發動機體係發展上舉步維艱;而現在最緊迫的問題則在於,沒有錢又導致沒人,在現有的發動機生產上,都已經越來越難以嚴格保障生產和裝配質量水平了。
無論是新材料開發、新工藝設計,還是在發動機上應用各種新的理論——比如怎樣才能更高效更穩定的壓縮空氣,如何才能更好的提升燃燒效率;每一項細小的改進,常常都需要最好的技術人員、最好的實驗設備,用大量的時間、消耗掉難以計數的原料,才能得到可靠的改進措施。
足夠的高薪,才能留住多數高學歷、具備豐富工作經驗的人員;各類頂級的精密儀器採購,維護一樣是極為昂貴的開支;就連發動機自身的運轉測試,每個小時燒掉的燃料和消耗掉的壽命成本也是代價不菲。
圖:GE公司正在研製的下一代三涵道變循環軍用發動機。正是依靠在CFM 56家族上賺的超巨額利潤,GE公司才有本錢一次一次的在軍用發動機上屢敗屢戰(每次都是輸在技術太超前、成本和風險失控概率高),一次又一次挑戰技術最前沿、性能最先進的未來軍用發動機設計。
當然通過進口蘇-35,研究俄從蘇-27進化到蘇-35的具體做法、技術經驗是可能的。消息來源認為中國的航空軍用發動機工業,已經擺脫了挪用俄製發動機的階段。
漢和認為,中國進口24架蘇-35的思路與當年進口24架蘇-30MK2,進而研製國產殲-16是完全相同的。即:中國已經制定了中國版蘇-35的計劃,關於航電、雷達的實驗工作,已經在殲-11D上進行。在此基礎上,通過換裝大尺寸風扇太行發動機的改進版殲-11,就成為中國版的蘇-35。目前沈飛公司並未給中國版蘇-35定名,也許會稱作殲-11F之類的。
漢和最後還稱,中國極有可能不會進口第二批蘇-35,因為在進口了24架蘇-35之後,就會進行研究,在殲-11D的基礎上開發自己的蘇-35。
回應
我記得是300,現在什麼時候又變成400了?
300台那是多久前報導的?好像是年頭吧
漢和?不是說中國殲20是真的,就停辦嗎?怎麼還在呢?
流浪恆星A :人家說的是“20是真正的五代機,停辦”,顯然沒達到讓人家停辦的標準
你當年不也說過J20不存在麼?俗語管你們這種人叫說話如放屁一般。
跟流浪廢什麼話,讓他卑微的活著吧。
中國人民有志氣有能力,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我相信我們的科技工作者!加油!
流浪恆星A:中國人民有志氣,具體表現是吹牛逼
比如你。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23/doc-ifxxwrwh4993635.shtml
深度:俄售華武器變卦逼中國出招蘇35或賣不出去了2016.11.23 新浪軍事
蘇35出售給中國最像的一次是在2014年珠海航展,俄媒這些年“出售”給中國的蘇35,恐怕沒有一個師也有一個團了,但卻總沒有確切的信息。而近日,俄宣布了俄並沒有給中國簽署蘇35的買賣協議,意思是說,這個協議還在談,這下就尷尬了。
但是為何遲遲不買呢?此前已經多次說要購買,但最終卻仍然沒有成功,這更符合俄羅斯一而再再而三變卦的民族習慣。
不過,俄這麼拖著想讓中國就範估計太簡單了,畢竟現在的中國不是當年的中國了,中國不買蘇27就沒有別的買,而現在,即使中國不買蘇35,中國也有可替換選項。那就是中國正在憋的大招:殲11D。
漢和稱西方低估中國航發進度 400台太行已裝備部隊2016.11.23 環球網
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11月刊報導,經其詢問得知,中國希望獲得更多的117S發動機。對此,俄羅斯聯合飛機集團總裁尤里•斯柳薩里表示,這個情況他並不清楚。出口蘇-35的正式合同已經簽署,目前只是按照合同行事而已。按照俄出口的規則:雙發戰鬥機的備用發動機是2台。因此24架蘇-35出口中國,中方最多應該獲得48台117S。
漢和稱,其他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俄航空工業界權威人士表示:正式的蘇-35合同,並沒有向中國出口配備6台117S的款項,這也許是中國方面的希望。這些要求會在今後討論子協議時加以研究。而且這些討論、協商,是由俄聯合發動機集團公司、國家武器進出口總公司負責。因此,俄聯合飛機集團的官員不清楚這些事情是正常的。
文章稱,俄航空工業界的確有人認為中國可能挪用117S用於國產的下一代戰鬥機。而就在範堡羅航空展的稍前時期,中國航空工業界的權威人士透露了相當重要的戰略性消息:中國已經啟動了自己的下一代殲-11改良方案。其基本的戰術需求是:殲-20是不能很快、大批量裝備部隊的,目前依然處於最後試飛過程中,2017年應該開始進入部隊試用階段。因此在殲-20裝備的同時,改良殲-11,依然是中國空軍的重大發展方向。基本的構想與俄蘇-35的開發是相同的。即現在已經開始改良“太行”發動機,通過加大風扇尺寸的方式,增大推力。
此外,在殲-11D的基礎上,對於機身後部進行重新設計,安裝新的“大風扇太行”發動機。目前試飛型的殲-11D使用的是AL-31F發動機。
漢和稱,中國航空界的權威人士對漢和表示,殲-11D已經開始試飛,與蘇-35有所不同的是,殲-11使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根據中國官方的報導,太行發動機目前已經生產了400台裝備部隊,改良加速進行之中。為了加大投資,中國成立了類似俄羅斯聯合發動機集團公司那樣的部門,通過多個發動機企業聯合的方式,加速開發太行的改良型。
漢和稱,有來自中國航空界消息來源表示,外界低估了中國發動機的研製速度,實際上,過去2至3年來中國對發動機的投資相當大。過去的確出現過把AL-31F大量挪用到殲-15、殲-11B機的情況,但是今後已經不大可能通過大量挪用117S的方式,來改裝到殲-11D改良型、甚至殲-20上。
中國國產太行發動機,因為是雙發機型,並且繼承自殲-11的氣動佈局,使用雙發太行發動機完全沒有問題。殲-16的研製工作從中國獲得蘇-30MK2多用途戰鬥機之後就已經開始計劃進行了,但是目前的部隊裝備速度依然相當緩慢。實際上的原因與殲-15是相同的,在生產過程中,需要對零部件進行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這方面需要大量的模具、和特製的生產器材,這都需要時間。
目前,中國北方飛機製造廠,更多的重點在於殲-15、殲-16、殲-11D上。而這幾款機型目前處於技術積累階段,因此並沒有進入高峰生產階段。尤其是殲-15,一方面要生產滑躍起飛型號,另一方面要研發彈射起飛型號,任務確實比較繁重。因此,殲-16的產能不高,也可以理解。
俄政治和軍事分析研究所副所長亞歷山大•赫拉姆奇欣曾2次在俄《軍工信使》週報上撰文,殲-16的研發是對蘇-27系列吃透後的深入改進行為。不過,中國北方仍處於對蘇式戰機仿製階段。技術難點要想真正的得到突破,並且以自己能夠處理方式加以消化、運用是相當困難的,這需要時間。他舉例道,例如殲-15的機翼設計,只有當真正開始改進後,才會發現生產和製造的困難性。
原本俄方面擔心,中國殲-16的成功試飛會波及當時的俄中蘇-35的合同,尤其是殲-16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除了沒有矢量推進的117S發動機,其餘方面跟蘇-35沒有實質上的代差。但是現在來看,中國用24架蘇-35的訂單說明,殲-16的量產速度提升未必會很快。因此,俄方認為還有希望進一步爭取蘇-35戰鬥機的下一批訂單。
俄專家儘管只是一面之詞,也道出了外界對中國殲-16項目的擔憂。不過,顯然殲-16這個項目還在堅定的推進下去,尤其是各種改進型的出現,無疑未來,在談判第二批蘇-35時,中俄肯定會圍繞殲-16、殲-11D和蘇-35任務區間的重疊展開交鋒,到時候才能看到中國航空事業是否已經進入到全面開花階段。(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產能不行多建幾條生產線不就好了嘛!要么是性能還不夠好!
噴子這智商!你以為裝配飛機跟你在東莞廠子里糊紙盒子一樣簡單?
垃圾沈飛窩囊廢,活力和創造力不足
殲11各種改型,殲16殲15及電子海上雙座各種改型都是沈飛的。殲-15、殲-16之所以沒有大規模生產的主要原因是,沈飛目前殲-15滑躍型和彈射型研發、生產任務太重以及WS-10B產能不足。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12/doc-ifxxsmic6100310.shtml
深度:俄羅斯專家分析中國殲16戰鬥機為何還沒裝備2016.11.12 新浪軍事
最早在網絡上驗證“殲-16”這個型號的存在大約是在2010年,到了2011年得以確認一款雙發雙座重型多用途戰鬥機正在試飛中,由於機號為1601,也被大家稱為殲-16。十分湊巧的事,在2011年1月11日,中國的殲-20進行了首飛。而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以空軍低可視度塗裝的殲-20的雙機表演也讓大家領略到了五代戰鬥機的風采,可殲-16卻“只聞快門聲不見機出廠” ,作為一款殲-11的深度改進型,卻鮮有大規模列裝的消息,這讓人不禁要問:殲-16都問世許久了,怎麼還沒有裝備呢?
好在,近日網絡上出現了大批最新的殲-16空軍塗裝的照片,其數量達到14架以上。而這也說明了,目前殲-16已經完成了工廠試飛階段,準備小批量裝備中國空軍。這也解答的另一疑問,殲-16是會優先裝備空軍還是海軍?由於海軍的飛豹戰鬥轟炸機JH-7大量型號也已經到壽,後續新改進的JH-7B型也就是傳說中的“隱身豹”卻也遲遲沒有下線,所以空軍和海軍航空兵其實都需要殲-16這樣多用戰鬥機。顯然,空軍比海軍提前一步,即將裝備殲-16。畢竟空軍的飛豹數量太少,強-5攻擊機外掛能力也太弱,多用途的蘇-30MKK儘管已經破解了飛控系統,加掛國產武器,可機體壽命也消耗殆盡,綜上所述,空軍對於殲-16需求更迫切一些,所以大批出廠的殲-16採用空軍塗裝也不奇怪了。
在今年早些時候,有官方媒體公開了殲-16在中國某試訓基地的畫面,說明殲-16目前處在正在中國空軍試訓之中。而隨著殲-16的小批量服役,中國空軍的作戰部隊的變化也隨之而來。目前中國最為主力的戰機如殲-10C、殲-20、殲-16等,都是先投入試訓基地,然後才分發其他作戰部隊。這是基本的裝備規律,試訓中心承擔著戰鬥機的大綱編寫工作,新機裝備他們是非常正常的,不過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殲-16優先裝備的是空軍部隊。
殲-16整個項目之大,讓中國海空軍都會從中收益。目前,中國下一階段繼續研製殲-16電子戰機、干擾機、電子偵察機等等改進型號,部分設備已經進入測試,並且在網絡上有相關照片得以驗證。並且,中國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獲得了Kh31P型反輻射空對地、艦對艦導彈,目前國產化型號被稱為“鷹擊-91”,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不斷的改進後,殲-16多用途戰鬥機也可以掛載鷹擊91導彈,承擔反雷達作戰,反艦作戰的多用途作戰功能。
彈徑、長度、翼展,霹靂-12都比AIM-120A/B要大不少,更不能與AIM-120-C5相比
就算是按體積非常緊湊、國內現在還沒有這個尺寸中距彈的AIM-120-C5來說,其尾翼尺寸447毫米,彈長3650毫米,彈徑178毫米。就算FC-31掛的是4發AIM-120-C5,需要的彈倉空間也必須明顯大於3000L以上。因為還必須留出防止碰撞的安全餘量、液壓彈射機構等額外的空間佔用問題。
這意味著在FC-31上,它必須把比一架基本型米格29所有內部油箱加起來都大的空間,用於武器艙。而即使是FC-31無論如何去籌措空間和優化設計,比如放棄兩倍以上聲速飛行能力(米格29最大飛行速度),允許飛機設計出更大的機身截面和機身內容積,但最後能用於儲存燃油的空間,都不可能比米格29M/K大。
FC-31的1250公里作戰半徑,只有可能是在掛載大容量副油箱、攜帶很輕的製空武器掛載方案下才有可能實現,此時它根本無法保持隱身狀態。
無論是對地、對海,還是製空的未來作戰,對於中國來說,都只有殲20這樣的重型機才能滿足要求。(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mig29最新改進,作戰半徑也是達到了千多公里。FC-31全重28噸。內油不要擔心。小編也不問問MIG-29的全重20噸。米格當年就是設計前線戰鬥機的。要求是有較好的空戰能力和能在簡易機場起降。所以對航程要求不高。米格戰機航程短不是設計失誤而是設計時的取捨。說氣動佈局對巡航沒有幫助的話,生搬硬套到FC-31上是荒謬的。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06/doc-ifxxneua4243388.shtml
深度:殲20機翼下疑似出現4個外掛點可載三款裝備2016.10.09 新浪軍事
近日,網絡出現一批殲20隱身戰機的高清圖,讓大家看到了更多的殲20機身細節。從一些細節判斷殲20機翼下面可能存在左右各2個外掛點,這樣的設計可能是潛在的可以讓殲20執行一些強度低、威脅小的非隱身作戰任務或者外掛副油箱執行遠距離轉場。
殲31生產線曝光有何玄機 成史上中國最大軍貿項目2016.11.06 新浪軍事
針對FC-31未來發展問題,中航工業現場工作人員對“迷彩派”介紹稱:我們有關注到互聯網上一些質疑的聲音,但作為軍用產品來說,它的發展遵循著嚴謹的科研規律,潛在客戶也對該機有著嚴格的評測和判定,而所有的這些都不會受到互聯網聲音的影響。該工作人員還強調,對於目前的項目來說,產品的成熟度在某種意義上更為重要。
國內知名的《知遠防務評論》刊文分析稱,殲31雖然在公眾面前消失已久,但中航工業在國內外的大小軍工防務展上頻繁帶模型參展,在世界各國“刷臉”,可見其重視程度,證明了官方並未將其打入“冷宮”,恰恰是戰機技術趨向成熟的重要徵兆。
有軍事觀察員對“迷彩派”分析稱,從目前公開的消息來看,某些國家對隱形戰鬥機有著不小的需求,在今年年底以色列的首批F-35到貨後,這種需求將變得迫切起來。從目前的國際軍貿市場來看,“鶻鷹2.0”是唯一與F-35不存在代差的戰鬥機產品,也是目前某些國家最易獲得、最易掌握的戰機。如果中國還能夠輸出一些技術輔助這些國家的航空業發展,將會使得FC-31項目外銷更有吸引力。該觀察員還認為,隱形戰鬥機相關技術對任何一個國家都非常重要,零散的購買這種情況更不適合“鶻鷹”項目,因此FC-31要么0出口,要么極有可能超越“東風-3”彈道導彈和出口巴基斯坦潛艇項目,成為中國最大一筆軍貿項目。(作者署名:迷彩派)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06/doc-ifxxnety7478543.shtml
深度:殲31動力系統與米29相同為何作戰半徑卻遠1倍2016.11.06 新浪軍事
珠海航展上,標註的FC-31作戰半徑達到了1250公里,FC-31既然用了兩台和米格29一樣的發動機,有著相同的油耗和推力表現,那麼噸位尺寸和航程就不會存在本質性的差異。
米格29早期型號由於設計方向問題和米高揚設計局做事一向比較敷衍,實際的機身內部容積利用效率不高,燃油儲存能力偏低。
早期米格29平台的基本航程(機內最大燃油,不帶副油箱)只有1500公里,必須帶1268升的副油箱才能實現500公里作戰半徑,只能用機場保衛者來形容。而之後從幾乎重新設計的米格29M開始,米格29系列將內油容量提升到了5700升,基本航程達到2000公里。從一般規律來說,FC-31的內油容量不太可能高於5700升。原因是隱身戰鬥機為了武器內置化,必須擠榨出很大的內部空間來安置武器彈倉。
FC31的影響力由於殲20的到來顯得觀眾對它不是那麼狂熱,但筆者覺得FC31依然算是國際上僅有的幾款五代機之一。FC31是滿足未來15年左右的軍貿市場以及戰場環境需求而自行研發的外銷型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其綜合作戰效能相比四代機要優異得多。其機長17.3米,機高4.8米,翼展11.5米,實用升限16000米,最大速度每小時1400公里,最大起飛重量28噸,雙發,機內燃油作戰半徑1250公里,起飛滑跑距離450米,著陸滑跑距離700米,整機壽命約6000/30ft/y。
FC31機體內外共有12個外掛點,包括機身彈艙內6個和外部6個。彈艙2噸和外掛6噸,可掛載品種豐富的武器彈藥/各種吊艙應對空空和空面作戰,尤其是利用隱身達到的高突防能力,而外掛彈藥作戰一般是為了應對較低威脅環境下作戰任務。大內油的設計保證了1250公里的作戰半徑,除了能外掛副油箱外還具備空中受油能力,作戰半徑將顯著增強。雖然目前FC31還是配備俄製RD93進行試飛,未來配上國產先進渦扇發動機後,FC31的高機動能力可能將得到真正的發揮。
中國是世界上目前唯一同時研發兩款五代機的國家,殲20已經取得成功,FC31的未來會怎樣還不好確定,依據目前中國現有的能力在隱身能力和機載電子設備、彈藥方面應該沒有什麼難題,唯一制約因素還是航發。
回應
熱烈祝賀國產FWS-13增推型發動機配套FC-31首飛成功(2016.7.4) 我們的工廠與沈飛挨著,經常見到沈飛的飛機在我們工廠頭上飛過,包括殲31。但是網上沒有這方面的任何消息!因為瀋陽的工人階級認為:國之利器不可示於人!
這麼小的機身按上兩個發動機,機身自重多少?油箱容積多少?載彈量多少?作戰半徑多少?雙發小機身注定了敗筆。
裝兩個噴子當發動機,廢物利用
那估計能超光速
颱風/陣風/米格29都是雙中推的中型機,當然有人會吐槽米格29腿短,然而FC31採用了大量的最新科技,比如3D打印一體成型大型構件,不但減重而且內部空間也有增加,並不能和老舊的米格29簡單等同。發動機目前也已經換裝國產的WS13E,比米格29的RD33推力有增加,航空電子設備更加不用說。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11-06/doc-ifxxneua4228379.shtml
而最後的一點是,117S具備矢量推力。要發揮出它的能力,殲20必須擴充和修改電傳系統的控制規律軟件,讓矢量噴口的偏轉能夠在各種情況下都與鴨翼、襟翼、副翼、垂尾等氣動面的偏轉,實現良好的相互配合。
殲20的研製單位在氣動和飛行控制上的水平非常紮實,雖然國內之前並沒有矢量推力發動機上實機的經歷,但要完成殲20與矢量發動機的整合對他們並沒有太多的困難。不過另一方面,在試飛的時間上則沒有辦法節省,因此就完成改進的時間來說,可能是三個改進中最長的。(作者署名:候知健)
回應
117s就以三代半的發動機連超巡都做不到,新浪一天到晚吹啥呀
你有哪款有推力矢量噴口,能超巡的?拿不出來才是50步笑百步呢
軍方都承認使用渦扇10B,矢量噴口的渦扇15近幾年就會量產.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11-06/doc-ifxxnety7466954.shtml
相關新聞
我軍尹卓少將披露:殲20已交付數月用的就是國產發動機2016.11.1央視
殲20能用小推力發動機超音速巡航 世界首創機頭折線+正升力鴨翼+小邊條+主機翼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升力體的氣動設計2016.11.04新浪軍事(回應:F22公佈的超音速巡航時間23分鐘左右,航程會縮短一半。)
中航曝光正在組裝改進版殲31:垂尾有巨大變化(圖)2016.11.06 環球網
珠海航展上,中航宣傳片中出現了一架正在組裝的殲31鶻鷹飛機(FC-31)。通過細節可以發現,這架飛機並不是首飛的原型機,而更像之前曝光模型上經過優化的機型。戰機垂尾進行了後傾與切尖處理,與殲31原型機差別很大。
殲-31,是中航集團瀋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針對國際市場需求,研發的第四代中型多用途戰鬥機其綜合作戰效能優異,具有自主知識產權。
殲-31鶻鷹飛機採用單座、雙發、外傾雙垂尾、全動平尾的正常式佈局,兩側佈置大S彎進氣道,全機隱身設計,配置內埋武器艙,採用兩台俄羅斯生產的RD-93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這也是FC-1的標準動力。
鶻鷹戰機不能進行超音速巡航,但將裝備中國國產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和綜合航電顯示系統,內藏式彈倉可以攜帶4枚霹靂-12空空導彈和各種精確制導空地彈藥。
殲20想換更大推力發動機有難度需做三大基礎改進2016.11.06新浪軍事
在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等原蘇聯國家的軍工企業迫於生存壓力,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提高自身產品的關注度和吸引力;各種眼花繚亂的編號命名變來變去——比如蘇35等等,也是那個時代留下的印記。
AL-41編號最早是指蘇聯時代開發的新一代發動機,推力和發動機體積重量都要比AL-31高一個級別;後來蘇聯解體,它的開發和應用也停滯了下來。而今天的AL-41,實際上是繼承了一部分老AL-41技術的AL-31大改型號,推力、發動機體積重量都小了一圈,但是技術運用的先進性和成熟度都更高。
在渦扇-15真正成熟以前,117S是中國能獲得的最好的、最可靠的高速發動機。但是要獲得117S帶來的性能提升,殲20也還要進行一些針對性的改進才行;這涉及到結構、進氣道的氣動外形、電傳飛控三個方面。
117S提升推力性能的關鍵舉措之一,是它大幅度提升了進氣流量。AL-31在極限狀態下,每秒鐘要吸進112公斤空氣參與燃燒,而117S則提升到了122公斤每秒。為了滿足更大的進氣流量要求,117S必須採用更大進口直徑的風扇,才能壓進去更多的空氣。
在出現進口直徑從905毫米提升到932毫米等外形尺寸上的變化以後,117S的安裝設計不可避免與原來的AL31F/FN會有所區別。不過117S原本設計的時候就強調要便於替換AL 31F,因此涉及到的機身結構變化並不會很大,是比較容易完成的。
而進氣流量增大帶來的第二個問題,就是相應的飛機進氣道設計要進行調整,重點是在保證隱身性能的前提下,放大進氣道截面,能通過更多的空氣。這在戰鬥機設計上也是很常見的事情,比如使用F110的F16,其進氣道截面積就比裝備F100的F16要大。
如果不改進氣道的話,飛機倒是能繼續湊合用,只是那就必須調低發動機流量,使發動機處於性能無法完全發揮的狀態,那麼殲20換117S的意義也就喪失大半了。國內的殲11B在更換太行時,就因為研製單位試圖盡量保留原蘇27sk的進氣道調節結構設計,只重新設計後調節板而前調節板不變,導致進氣道最大截面不足,最後不得不把太行發動機限制流量、調低推力。
俄媒最終的結論是,中國空軍現在正在經歷一場新軍事變革,在這場軍事變革中,俄式的武器裝備勢必只能成為中國的過度裝備。
因為無論是俄式的蘇-30、蘇-3,還是S-300/S-400等都無法融入到中國自己的C4I數據指揮體系中。這對未來來說是個巨大的短板,而中國未來的目標就是建造空、陸、海、天全面互融的超大型指揮網絡,是絕對不會允許存在這樣的短板空間的。因此,無論是對於蘇-35還是S-400,俄方都不會拿出最核心的源代碼跟中國分享、互聯。所以,中國勢必會完全使用自行研發的武器來最終替代這些引進的俄式裝備。尤其是中國現在已經在部分領域對俄實現了逆出口,未來中俄雙方的貿易會更平等,也就是說俄的機會會越來越少,此時積極交付蘇-35,也是為以後打好基礎,如果再拖1到2年,中國未來是否會續訂蘇-35就說不准了,如果現在交付蘇-35,或許未來為了替換中國早期引進的200多架各型蘇-27 /蘇-30,中國仍然會訂購蘇-35來填補空缺。再晚,俄自己都說不准了。這顯然才是俄方的此時交付蘇-35的真正目的。
顯然,我們可以看出來,俄方已經非常清楚的認識到了蘇-35和S-400幾乎是中俄軍事貿易最後的大蛋糕了,以後很難再有如此大規模的引進活動了。所以俄的態度從不斷拖延,來了個巨大的反轉,乾脆交付給中國俄式原版的蘇-35。而作為正在不斷前行中的中國空軍,除了繼續奮起向前追趕位列世界第一的空軍以外,沒有別的路可走。要么平庸下去,要不然就要奮發圖強,成為排頭兵!(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回應
買櫝還珠,我們急需發動機裝備j20。
之前早就說過,蘇35對已有殲20的我們來說,去年是雞肋,今年變雞屁股。因為過一年國產貨更加先進了,更加凸顯了蘇35的過時與整體設計思想的老舊。結果最後還是去買了雞屁股,讓人無語。更願意相信,這是買發動機送蘇35的行為
這麼說吧!有點過了!蘇35是不錯的,中國也不傻,蘇35有大用處。
深度:中國空軍發生什麼重大變化令俄急對華交蘇35 2016.10.14新浪軍事
最近最受大家關注的一件事情,那就是俄羅斯計劃向中國交付的24架蘇-35戰鬥機將會使用俄文原版提示而不是中文界面,俄方對此的解釋是如果要更換中文界面可能會耽誤交付日期以及顯示不完全等等理由。拋開俄方提出各種“理由”,我們更應該關注為什麼是現在俄決定向中國交付蘇-35,之前不是數度延誤了嗎?為什麼現在俄又開始交付了呢?最近俄《衛星》網刊發的分析文章,讓人發覺中國空軍目前現在已經經歷了脫胎換骨的重大變化,使得俄羅斯不得不做出變化。
在俄大多數人的眼中,中國還那個曾經還是大量引進蘇-27系列戰鬥機和S-300防空導彈的國度。而實質上中國空軍的自行研發的殲-10系列換裝率也已經達到了7成,只有少部分戰鬥機部隊仍然保留了部分殲-7作為機場防衛,近程快速反應使用。而地對空導彈防禦網絡更是獲得突飛猛進,原來的中國防空導彈部隊基本都是一水的紅旗-2,到了2015年,中國已經用紅旗-9、紅旗-12、紅旗-16換裝了全部重點防空區域的。根據俄方的解讀,這些型號的導彈都是第三代地對空導彈,已經覆蓋了原有S-300地對空導彈的防區,這也意味著中國主力防空導彈部隊的換裝率達到了40%以上,這已經接近於俄自己的防空導彈換裝率。並且中國原有的紅旗-2部隊的陣地很多也都處於撤防狀態,說明中國防空部隊單一陣地的控制範圍越來越廣,已經不用維持那麼大數目的紅旗-2數量了。
還有一個點讓俄媒特別關注,就是中國空軍的“藍軍“假想敵部隊的建設。由於中國空軍並沒有實際交手經驗,所以更多的時候藍軍部隊作為”磨刀石“的重任。中國的第一支”假想敵“空軍部隊成立在中國的西北基地,使用的是從俄羅斯購買的蘇-30MKK,近期也有殲-10進駐。俄認為這是模擬周邊F-16居多的態勢而準備的新動向。並且,中國還在這只”假想敵“部隊周邊建設了不少的綜合電子戰訓練實驗場,用來充分模擬”複雜的電磁環境下“的對抗場景。這一點非常重要,俄空軍自己長期都有假想敵部隊,他們研究歐美技戰術和飛機特點,使得俄空軍的戰鬥機飛行訓練水平始終保持在較高的水平線上。所以,俄羅斯人對中國”假想敵“部隊的水平更加關注,並把假想敵部隊的建設作為重要指標項來衡量,顯然中國空軍達標了。
京華時報:我國有望多久趕上其他強國?
吳國輝:一型發動機從設計、研製、生產到完善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週期,通常在10年以上。航發集團的成立,有利於加快新型發動機的系列化發展,集舉國之力,可望在重點型號發動機的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有望5到10年內趕上世界先進發動機現有水平。
京華時報:軍隊能對航空發動機發展起到哪些作用?
吳國輝:從軍隊來講,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科學提出軍事需求。
二是多用國產發動機。發動機研製生產有一定風險,技術的成熟與穩定需要一個發現問題、完善改進的過程。對軍隊來說,當然希望或者要求發動機性能先進、質量穩定、安全可靠,還要便於保障,但最核心的還是安全問題。對在部隊戰備訓練或者作戰使用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都能及時採集和科學分析,並且向發動機工業部門準確反饋,共同研究,有效解決,從而不斷提高發動機工業水平。
三是主動參與新型發動機的研發。
京華時報:在發展道路上,軍用發動機跟民用是否會有所側重?
吳國輝:從發動機的使用規律來講,過去先進發動機通常優先在軍用領域使用。但隨著航空的快速發展,現在世界先進發動機集團,市場份額主要在大量民用機上,大推重比、節能、環保、安全與自動控制的新型發動機日益在民用客機上運用,高超聲速、新循環體制新型發動機則主要在軍機上運用。航發集團建立以後,除了突出滿足軍用以外,也會注重滿足民機的發動機使用需求。只有軍用、民用兩翼齊飛,才能迎來中國航空發動機的蓬勃發展。
回應
主戰飛機百分之九十是國產發動機,那主戰飛機百分之九十還是殲7呢。
2000多飛機,二代機比重還很大,三代機也就300多。
“太行”已經大量安裝在殲-11/15/16等三代戰機上
唉!真擔心,如果中國飛機發動機突破後,噴子可怎麼辦,沒有噴點它們以後可怎麼活呢?
不用擔心,連汽車發動機都沒國產呢,你還是擔心擔心咱出的拖拉機柴油機總漏油,缸墊都不過關的事吧
其實把兩個噴子安在飛機尾部,動力絕對強勁,我國航發一下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哈哈 哥們高招!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9-05/doc-ifxvqctu6212548.shtml
□對話
有望5到10年趕上世界先進發動機現有水平
京華時報:我國在兩彈一星、載人航天、高鐵等多個領域取得傲人成就,但在發動機發展道路上為何如此艱難?
吳國輝:這主要是由航空發動機的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與高壟斷等特性造成。
客觀地看,我國在發動機領域跟美、歐、俄差距還是不小的。主要體現在幾方面:
一是發動機發展理念相對滯後。先進國家大都把航空發動機作為一個獨立產業、重要係統來管理與發展。他們的理念是根據發動機來設計飛機,而我們是先設計飛機,再來選發動機。結果是發動機拖了飛機的後腿。表現在發動機的發展道路上,就是長時間走引進、測仿、改進的老路,沒有適時下大決心堅定地走自主創新之路。雖然滿足了部隊的急需,但是沒有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從而喪失了一些自主發展的良機。
二是管理體制與管理模式相對落後。我國航空工業建立以來,是將發動機作為航空工業的一個部分、飛機的一個重要係統進行管理。這種體制與模式在計劃經濟時代有利於集中力量、統一行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長此以往,一方面,發動機產業各個所、廠之間在核心技術創新的資源競爭、協力攻關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協調現象;另一方面,總體上帶來小而全、分難聚,行不遠、舍難棄的糾結,結果必然相對弱化了發動機的專業性與重要性,不利於長遠籌劃、規模化生產與市場競爭。
美國、歐洲、俄羅斯則是組建像通用動力、普拉特·惠特尼、羅爾斯-羅伊斯、聯合發動機製造等集團公司來進行統一管理,利於產業規劃、優化資源、集力攻關、規模生產與市場競爭,形成了技術與市場的壟斷地位。
三是發動機整體水平偏低。主要體現為:性能指標上推重比低,經濟性上油耗比大,安全性上可靠性差,規格品種上產品有短板,生產規模上市場競爭力不強等。提高發動機的整體水平,從技術上講,需要突破發展理念、原創設計、優質材料、精密製造、工藝標準、系統控制等難關,也需要一個較長的研製、生產、試驗、使用與完善的過程。
京華時報:航發集團的成立能否徹底解決航空發動機的“心”病?
吳國輝:國家成立航發集團,為航發事業從體制上奠定了大發展的基礎。個人認為將發揮3個重要作用:
一是戰略規劃管理作用。
二是集團統一管理功能。
三是技術創新指導功能。
例如,國產殲-5、殲-6、殲-7、殲-8等戰鬥機,適配了相應的渦噴-5、渦噴-6、渦噴-7等系列國產化發動機。隨著“太行”發動機穩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已經大量安裝在殲-11、殲-15、殲-16等三代戰機上。
在轟炸機方面,轟-5、轟-6實現了發動機的國產化。運-7、運-8等運輸機使用的渦槳發動機全部國產化。
隨著直-9、直-8、直-10等整體技術的成熟,在引進的基礎上實現渦軸-8、渦軸-6、渦軸-16發動機的系列化發展,為我國快速擴大的國產直升機群提供了可靠的動力來源。
當前,我國航空工業正處於由大向強、由跟進追趕向比肩發展甚至彎道超越的階段,無論是新一代的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無人機等軍用機,還是大型客機、各類通用機,都迫切需要先進發動機強勁而可靠的驅動騰飛,航空發動機的又好又快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夢”的應有之義。
□追溯我國航空發動機發展史
上世紀50年代,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從零起步,走過了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1956年,中國第一台渦噴-5在瀋陽仿製成功,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航空發動機都以仿製和改進為主。
就算仿製也不容易,甚至在沒有操作手冊的情況下,要將航空發動機正確拆開都很難。例如,幾平米厘米的葉片上分佈著很多小孔,小孔的位置設置極為講究,都是根據記錄走向而定的。因此直至2002年,國產渦噴-14“崑崙”定型,中國才首次走完了自行研製的全過程,也一躍成為繼美、俄、英、法之後的第五個航空發動機生產國。
飛豹所用的就是國產“秦嶺”,這也是中國第一個通過購買專利並成功國產化的發動機產品。從引進到國產化,其間經歷了30年產業升級。1972年,中國與英國接觸,討論引進勞斯萊斯公司的斯貝民用渦扇發動機。1974年,在談判過程中,讓人驚喜的是,中國直接獲得斯貝軍用發動機的專利,這在當時屬於頂尖產品。然而,雖然擁有專利,當時中國的工業新材料等技術太過落後,直至2013年這一條國產化道路才走完,被裝備在殲轟-7飛豹上,飛豹也成為我國唯一一個完全擺脫對進口發動機依賴的主力戰機。
2005年12月,渦扇-10“太行”研發成功,成為我國首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性能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太行”的研發之路同樣頗為艱難。在試驗試飛中,先後發生各種技術問題和故障200多項。經過刻苦攻關,“太行”終於在殲-15上裝備,並於2012年首飛成功。今年初曝光的一組殲-20裝備上,
我空軍特級飛行員吳國輝透內幕:主戰飛機發動機九成國產2016.9.5 京華時報
作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航空發動機一直是中國航空產業的“心”病。伴隨我國第12家軍工企業在京掛牌成立,國人對這家專注航空發動機的企業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取得當年“兩彈一星”那樣的成就。昨日,為期4天的空軍航空開放活動落下帷幕,34型國產化武器裝備中20餘型軍機引來全國關注,同時也給人們帶來冷思考:對航發產業需求巨大的大國空軍,目前國產化佔比如何,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我們離航發強國還有多遠?
所謂的國產化並不是完全的自主研發
目前,我國航空發動機國產化佔比及性能究竟達到什麼樣的水平?近日,吳國輝在接受京華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我國在工業化進程中建立了獨立的航空發動機工業體系,仿製生產的發動機性能,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在主要作戰飛機中,國產發動機已經占到了90%左右的比例。
這裡所謂的國產化,並不是完全自主研發的國產化,而是經過了一個引進、測仿、改進、創新的過程。由於我國的工業基礎薄弱,為了滿足軍事上對航空發動機的強勁需求,採用蘇聯援助與引進生產的方式,在對蘇聯發動機生產技術引進、消化的基礎上,進行型號改進,逐步實現規模化、系列化國產,基本滿足我國空陸海航空部隊的需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生產的航空發動機整體性能與當時世界主流水平相比差別並不大,根本的差距是國產發動機是以仿製改型為主,沒有一型完全自主創新研製生產的發動機。
“不僅是沒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且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吳國輝說,因此,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美國、歐洲、俄羅斯的航空技術迅速發展,三代戰機普遍裝配渦扇新一代發動機的時候,我國仍然在渦噴系列發動機的改進上“打轉轉”,在引進仿製與自主創新的道路上猶豫不前,本來與世界先進水平不大的差距,一下子拉大了。不僅新一代戰機缺乏先進引擎的驅動,而且在役發動機也有一些質量安全隱患,被國人稱之為“心髒病”難除。
主戰機只有少量三代機裝備進口發動機
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已具備戰鬥機、轟炸機、強擊機、運輸機、教練機等多機種體系化飛機生產能力。與此相適應,建立了相對完整的發動機研製生產體系,具備了渦槳、渦噴、渦扇、渦軸等類發動機的系列研製生產能力。國產發動機主要裝配在殲擊機、強擊機、轟炸機、殲擊轟炸機等主戰飛機上,只有少量三代戰機裝的是進口發動機。
當殲-11D可攜帶霹靂-10和霹靂-15兩種先進空空導彈。霹靂-10為近程紅外成像製導空空導彈,具備離軸發射能力強、抗干擾能力高的優點,目前已經開始在殲-20和殲- 16戰鬥機上進行集成工作,類似於F-35使用的AIM-9X Block Ⅱ空對空導彈。霹靂-15為主動雷達製導遠程空空導彈,也是殲-20和殲-31兩種中國四代機的主力搭載導彈,類似於F-35使用的AIM-120C7空對空導彈。
目前,日韓兩國均訂購了四代戰機F-35,都具備在未來一兩年內對中國形成優勢的能力。而中國的殲-20有望在2017年開始量產,在2018年前形成初始作戰能力。在這之間,日韓兩國三代半戰機都對中國構成一定威脅,而與此同時,輪換部署到亞太地區的,F-35和F-22均對中國的空中安全構成嚴重威脅,而不斷部署到中國周邊的B-2和B-1等戰略轟炸機也需要先進的戰機去應對。所以,面對如此緊迫的形勢,中國必須要在加快四代機裝備速度的基礎上,再讓殲-11D和蘇-35搭檔來應急,從而確保中國的天空永遠都是安全的!(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回應
既然殲11D可以一手遮天,那為何解放軍還要買蘇35呢?
因為要扮演藍軍,模擬周邊國家的Su系列戰機啊。
中國有了殲11BCD系列,再有殲16,完全可以取消對蘇35的依賴了,怪不得中國有底氣只買24架蘇35,就是照顧俄羅斯企業復活呀,幫助普京打廣告而已!
蘇-35是雞肋?(楨:中俄蘇-35採購案一波三折,各種猜想都有,但多從中想買但俄不急售分析,這種分析欠全面性析判。1.中俄領導人考量的是兩國的戰略關係,而不只是軍方的單一武器問題。2.即使是蘇-35本身,中方此時也非急需,買更多是為了部分技術之參考。3.了解上述二點,頭腦便能較清楚,而不會陷於網上噴糞!)
深度:中國一新機再露崢嶸可對付美日韓隱身機威脅2016.8.15新浪軍事
最近這幾天關於美國要在明年向亞太部署F-35,而日本購買的同型機也要交貨的消息是甚囂塵上,各界人士也紛紛關注中國的應對之策。除了宣傳中國自產的殲-20也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服役之外,也有說法認為中國採購的蘇-35也面臨交付,據稱蘇-35可以應對F-35的威脅。其實,如果說蘇-35可以應對F-35,那麼,實際上中國還有一個選項,那就是國產的殲-11D,它集成了殲-16先進的“有源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和同樣先進中西混合電子設備,並且應用了更多的複合材料,可攜帶更先進的霹靂-10和霹靂-15,而其動力將由兩個國產的渦扇-10A發動機提供。
目前,在中國周邊的三代半戰機中,俄有蘇-35,而美國則有F-15SE和F-15K等,這幾種戰機均被稱為具有部分隱形的三代半戰機。而日韓兩國在升級自身裝備的三代戰機的同時,也採購了屬於四代戰機的F-35,事實上已對中國的三代機群構成極大威脅。因此,中國也要做這方面的準備,可以採取“以四代機技術改進三代機成為半隱形戰機”的發展模式,利用之前在殲-20和殲-31的研發過程中所應用的隱身技術為基礎,發展一種適應自身需要的三代半戰機,這就是現在的殲-11D。
有外媒分析認為,除了發動機之外,殲-11D在其他方面均比蘇-35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是殲-11D使用國產渦扇-10A發動機在性能上不如蘇-35使用的117S發動機,因此,在機動能力和航程上,殲-11D不如蘇-35;二是在機載雷達上,殲-11D使用國產主動電子掃描相控陣列雷達在性能上要比蘇-35使用的“雪豹-E”無源相控陣雷達先進,這是殲-11D最主要超過蘇-35的地方;三是殲-11D大量使用了國產的複合材料,致使其機體更輕,載彈量和載油量都有增加,但因為機體內部空間變化較小,所以在總攜帶燃油上,仍不及蘇-35,因此作戰半徑要略低於後者;四是殲-11D裝備的是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而蘇-35戰鬥機配備的是四餘度電傳操控系統,兩者或存在一定的技術差距,而殲-11D的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在技術上是領先的。
如有了俄發動機,殲-10戰機終於飛上藍天,殲-11A/B/D、殲-15/16/20得以通過技術驗證再換裝國產發動機加入中國空軍,S-300PMU讓長期徘徊不前的紅旗-9一飛沖天,SA-N-7讓紅旗-16成為054A的防空利器,R-77讓霹靂-12終於夢圓,53-65K尾流自導魚雷讓魚-6找到了技術突破口……
正是對俄技術的吃透,不但讓中國軍工掌握了現代化武器的技術原理,還可以藉此對其進行改進,在此基礎上再加上中國所掌握的西方技術,導致具有更高性能“中國創造”迅速出爐。現在來看,即使俄放下包袱敞開供應,中國所能選購的武器裝備也寥寥無幾,更不用說俄還有所保留。
即使是去年中國同意採購的6個營的S-400防空系統的合同和24架第4代++蘇-35戰機的大單,雖然外界認為中國在國產武器大爆發的背景下,還花費50億美元採購這些武器,是為了獲得“S-400的新雷達和新的超遠程導彈”和“蘇-35的機載相控陣雷達和117S發動機”,但更多清醒的分析者則與此相反,認為這很可能是為了和俄的戰略合作,意圖通過這兩項軍購來對俄“輸血”,以便讓其在與西方的決鬥中不被打倒。對此俄專家也心知肚明,有評論就感嘆道:俄應當明確地意識到,蘇-35和S-400的購買協議,很可能是俄所簽署的最後一批對華軍火成品出口合同。
從種種趨勢看,中國成批採購俄成品武器的可能性已幾乎不存在,但偶有採購一些單件或者配件的可能還是暫時存在的。而今後中俄武器合作最大的趨勢,已經從不久前普京總統訪華時所簽署的協議看出來了,那就是“唯有兩國設計師攜手努力,聯合研發精密設備,且不囿於軍事領域,俄中技術合作才有未來。”比如伊爾-96遠程寬體客機、推力為35噸的重型發動機、載重超過20噸的重型直升機等合作項目,甚至在新一代隱身戰略轟炸機等方面,利用俄羅斯相對雄厚的技術和中國雄厚的資金優勢,中俄互通有無進行深度合作,才符合當前兩國需要共同對付美國的霸權挑釁這一現實。
回應
俄不必擔心,中俄聯合開發武器,共同開發其他國家市場,這才是雙贏,才能有效抑制美國武器獨大的局面。
不要說普京擁抱中國,中俄是相互的需要.
中俄合作深度比起美日、美英,美澳合作,差遠了。普京依然放不下身段。
呵呵,美日叫合作?人家父子倆,不要侮辱了合作這個詞。
俄中也是父子嘛,慈父斯大林萬歲,武裝保衛蘇聯!
大爺 現在2016年了
中俄不是結盟,怎麼和那些結盟的國家比合作深度?
米日是高級互相利用,中俄是初級互相利用,米日是主僕,中俄是一山二虎的暫時相依為命
深度:這一刻普京悲傷又無奈 放下身段再次擁抱中國
儘管從金額上看,俄中軍事合作的規模仍與過往持平,但俄羅斯對華軍品的出口門類卻顯著收窄。這與中國軍工企業所取得的驕人成就密不可分。它已經能夠獨立製造出相當精良的各類槍支和裝甲武器、近海及遠海戰艦。據俄《專家》周刊2016.7.4報導,軍事技術合作幾乎一直都是俄中合作的最主要環節。早在10年前,中從俄購買各類武器,如驅逐艦、戰機、運輸機、直升機甚至導彈技術,年均交易額15億-18億美元。然而,自2010年以來,上述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俄羅斯應當明確地意識到,蘇-35和S-400的購買協議,很可能是俄羅斯所簽署的最後一批對華軍火成品出口合同。
關於中從俄採購武器,這對當時的中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戰略機遇,是幾乎唯一一個可獲得所需先進武器來源的機會。而對俄來說,獨立後的迷茫與徬徨以及失望接踵而來,經濟低迷和食物匱乏又讓國家和人民都經受著熬煎,西方承諾的援助和貸款也都成了天方夜譚,也唯有東方鄰國當時腰包漸鼓但又無處付款採購所需的先進武器。於是,用武器換食品衣物再加上部分硬通貨的付款,讓中俄兩國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一切從蘇-27SK/UBK開始,儘管這一交易是從蘇聯時期開始談起的,但真正實現交易卻是在俄獨立後進行的。儘管首批24架數額並不大,但確實讓當時完全是二代機天下的中國空軍眼界大開,而且幾乎同期進行的海灣戰爭也讓中國空軍明白,沒有先進的武器,要想抵擋西方國家的超級軍事力量,幾乎可以說是妄想。於是,再次採購第二批,引進蘇-27生產線,成為順理成章的事。而隨後,其他軍兵種也看到了機會,S-300PMU、S-300PMU-1、S-300PMU-2、“道爾-M1”防空導彈,基洛級潛艇,現代級驅逐艦,蘇-30MKK、蘇-30MKK2戰鬥轟炸機,米-171、卡-28直升機,伊爾-76運輸機等先後進入中國,並與這些平台一起引進了大批的配套武器,如R-77和R-73空空導彈,TEST-71 、TEST-96和53-65K魚雷,SA-N-7防空導彈,AL-31F發動機,KH-31P型反輻射導彈等等,這些先進平台+武器的引進,的確讓中國軍方和軍工大開眼界,事實上對中國的軍事現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從那個時代到現在,24年過去了,上述的很多武器型號,都已在中國有了孿生兄弟,甚至這些兄弟的性能都已遠遠超過當初引進的俄型號。但最主要的是,通過引進這些俄製武器及其平台,讓長期處於技術困惑之中的中國軍工找到了突破口,很多國產武器因此而取得重大進展。
深度:中國拒絕與俄合造最新潛艇一技術領先俄太多2016.7.5新浪軍事
俄羅斯建造潛艇的歷史相當悠久,技術水平也相當高,中國一共進口了12艘俄製基洛級潛艇,成為僅次於俄海軍的第二大用戶。後來隨著中國國產新型常規潛艇性能的提升,以及俄方又拿不出更好的產品,中國停止再訂購新的潛艇,直到2013年時,中俄成達4艘拉達級的合同,這是俄最新一代的常規潛艇,注意這次不是採購,而是聯合開發,雙方一起打造最先進常規潛艇。
然而,俄官方不久前宣布,在完成三艘拉達級後,徹底終止該項目。至於此舉的目的,俄方解說是:將集中資金研發第五代常規潛艇卡琳娜級,預計2020年後開工建造。也就是說,原因只有一個:中國拒絕與俄方繼續合作,且態度堅決,否則俄方不至於直接砍掉這個項目。
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俄即建立了良好的關係,特別是軍貿領域,中國一直為俄最主要的軍貿輸入國,其中,海軍裝備佔據了相當大的分額,潛艇更是相當重要的一項。隨著中國技術水平的提升,俄方為了爭取到採購合同,才許可中方參與研發工作。
從實際情況看,這一項目合作相當不順利,至於原因首先是它的設計本身存在問題。比如它沒有AIP系統,這可是現代常規潛艇的標配。俄至今沒有實用型的AIP系統,中國則已實用化。俄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新技術領域的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如今想實現造出一流的潛艇難度太大。
再有一點,中俄的合作,中方可不是印度,只要負責出錢即可,什麼事情都讓俄方做主,中方也要參與研發工作,也有自己的要求。比如採用自己的AIP與作戰系統等,這樣的要求很合理,但是俄方卻不會願意接受,一旦接受,等於整個潛艇進行大幅度的修改,也許最終的結果就是全新的潛艇,這可能是俄方無法接受的,這可能讓中方對於該型潛艇技術有全面的了解。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之後,中國技術水平雖不敢稱天下第一,但與第一的距離已相當近了,如果俄方不能拿出令人滿意的產品,那麼絕對無法吸引中國簽約。如今俄只能寄希望於新一代潛艇了,否則難改當前的局面。(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讓我們不要做白眼狼好嗎?不簽就不簽,你山寨人家不說,還惡語相加,這樣下去你還會有朋友嗎?
你知道毛熊肚子裡賣什麼藥?
自己有了,別人才會給你更好的。你沒有,那就賣給你破爛,你還得說謝謝啊。
做生意要互相得益,不合我們中國利益當然不會輕易合作!
其中,FD-2000可能是紅旗-9的首次出口,這種導彈因為土耳其招標的反反复复而為世人所熟知。FD-2000的射程為200公里,可同時對付8個來襲目標,反應時間只有12~15秒,一個營的打擊覆蓋面積可達3.2萬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如果在中國海南島部署一個FD-2000導彈營,那麼將為全島提供可靠的防空反導防禦,一般的小國家只要採購2~3個營,就能較好滿足自身的防禦需要。
當然,VT-4的消息特別讓人興奮。該坦克又被稱作MBT-3000,是為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研製的全新型主戰坦克。最最關鍵的是,VT-4解決了此前中國坦克長期存在的“心髒病”問題,首次裝備了先進的國產動力系統——自主研發的水冷1300馬力冷卻型渦輪增壓柴油發動機和CF-1000系列綜合傳動的一體化動力包,這使其機動能力不但大幅提高,還再也不用擔心被人卡脖子。同時,VT-4還應用了數字化全電炮控系統、導航系統、主被動防護系統、車載信息系統等新技術,特別是還能做西方坦克引以為傲的零半徑原地360°轉向特技,因而其各項性能和綜合作戰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VT-4的裝甲防護性能也是相當夠用的,足以抵擋目前西方主流的L44型RH-120毫米火砲所發射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或俄製125毫米穿甲彈的攻擊。據悉在數字化“獵-殲”信息化系統的控制下,中國自有技術的125毫米坦克炮發射的新型穿甲彈已經能夠擊穿1000毫米的鋼裝甲,可以擊穿世界上任何裝甲目標,包括美國的M1A2、德國的“豹ⅡA5”、俄羅斯的T-90等。此外,這種坦克還攜帶有射程高達5000米的砲射激光制導導彈,其反裝甲威力比上述穿甲彈還要厲害,據稱能擊毀現在所有世界最先進的主戰坦克的主裝甲+複合裝甲+反應裝甲,威力真是令人談之色變。
綜上所述,最近幾年中國在出口武器上,已經逐漸走出了低端惡性循環的泥潭,正在向高端方向發展,比如VT-4坦克雖然第一個採購國是泰國,但是該坦克的高端配置卻是主要為海灣石油富國準備的。實際上,在越來越多的武器出口上,正如美媒所指出的那樣,中國不斷贏得武器出口訂單不僅僅是出於加強經濟關係和地緣政治關係的考慮,還是因為技術本身過硬,當然也有中國不像西方國家那樣在合同中附加政治條款的部分因素。可以相信,代表著中國先進軍工武器技術的這些高端產品,必將像中國愈來愈多的“中國創造”一樣,成為更多國家的新選擇。(作者署名:軍評陳光文)
http://mil.news.sina.com.cn/2016-06-25/doc-ifxtmwei9295820.shtml
這些無人機用戶包括:哈薩克斯坦、沙特、阿聯酋、阿塞拜疆、埃及、伊拉克、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尼日利亞等國家。廣泛應用於反恐、偵查、邊境巡邏、軍演、反裝甲和斬首戰等領域,因為可以應用“北斗”衛星導航,同時也兼容GPS,以接近於美國同類無人機的性能但卻低得多的價格,成為更多國家的最愛。
在海軍武器出口中,近年也有不小的斬獲,如出口巴基斯坦的F22P護衛艦、S20潛艇,出口阿爾巴尼亞的C28A護衛艦,出口孟加拉國的C13B(056出口)型護衛艦,出口泰國的S26T潛艇等,都是比較先進的型號。這里特別對出口巴基斯坦的S-20型潛艇和出口孟加拉國的056型護衛艦作重點介紹。S-20型潛艇據信可以選擇配備AIP系統,幾乎就是中國海軍的039A型潛艇的出口型號,但為滿足巴基斯坦對抗印度核潛艇的要求,可能將專門為其設計可搭載巡航導彈的發射管,以便能夠發射潛射版的“巴布爾”巡航導彈,從而讓巴基斯坦使用相對廉價的AIP潛艇具備和印度攜帶潛射核彈道導彈的核潛艇一樣的核威懾能力。而出口孟加拉國的056型護衛艦擁有不低於大型護衛艦的強大火力,除了艦艏76毫米全自動主砲外,艦上還裝備有2門30毫米730型近防砲,4枚C-802(鷹擊-82)艦艦導彈以及8枚“FL-3000”(海紅旗-10)艦空導彈,其火力覆蓋了近中遠、陸海空各種方向的攻防需求,這樣的火力足以對一支現代化的艦隊產生足夠的威懾力。該艦可執行海上監視、巡邏、維權、搜尋、救援和作戰等能力,最主要是能滿足在熱帶海域執行任務的特殊要求。
在陸軍出口武器中,近年可謂是全面開花,從主戰坦克到裝甲車可謂應有盡有。對中國武器採購額和數量最大的國家當屬巴基斯坦和伊朗,但這裡就不錯贅述了,重點提到的是一些很少為人知的國家的對華軍購。比如阿根廷和委內瑞拉採購了VN-1裝甲車,委內瑞拉還購買了VN-16兩棲步兵戰車,孟加拉國、摩洛哥、緬甸和巴基斯坦等國進口了MBT-2000主戰坦克,秘魯購買了90B式40管122毫米火箭炮,泰國採購了VT-4主戰坦克和WS-32火箭炮系統,沙特和科威特採購了PLZ-45型155毫米自行火砲,沙特還專門採購了東風-21彈道導彈,阿爾及利亞和泰國也採購了更先進的PLZ-52型155毫米自行火砲,阿聯酋採購了AR-3型多用途火箭炮,印尼采購了C-705反艦導彈和30毫米730型近防砲,土庫曼斯坦採購了FD-2000(紅旗-9出口型)和KS-1A(紅旗-12出口型)防空導彈,而烏茲別克斯坦和泰國可能也採購了FD-2000導彈……
深度:中國武器出口憑啥眨眼間跨入世界前三位2016.6.25 新浪軍事
長期以來,中國武器相對於美俄來說,幾乎就是廉價和粗製的代名詞。但近期這種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據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6月22日發表題為《中國軍售的逐步勝利》的文章指出,隨著國內武器庫日益向高精尖發展,中國過去10年的武器出口在技術上越來越有競爭力,尤其是中國地面武器系統,在全球都有競爭力,或接近全球競爭力最高水平。現在,中國成為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的第3大武器出口國,中國武器的賣點是低價、服務價格合理、沒有地緣政治限制和升級包限制。最近,中國的三款先進武器,FD-2000防空導彈、VT-4主戰坦克和“翼龍”無人機先後打敗俄羅斯同樣參加競標的武器贏得三個大系列合同之後,中國所佔的國際市場份額似乎又擴大了不少。
這是美國國內主流刊物對中國出口武器罕見的點贊,也真的說明了目前中國武器出口的“井噴”之勢。的確,這幾年中國在武器出口上,發力不小,陸海空武器均有不俗的出口記錄。在空軍武器裝備出口中,主要是FC-1“梟龍”戰機、ZDK-03預警機、FTC-2000G“山鷹”系列教練/戰鬥機和各種類型的無人機等機型,雖然出口的用戶數量不是很多,但近期有顯著增加的趨勢。比如FC-1“梟龍”戰機近期傳出有斯里蘭卡和尼日利亞下單採購的消息,這使該機的國外用戶數量增加到3個。ZDK-03預警機雖然只出口巴基斯坦一個國家,但正是憑藉這種高性能的預警機,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可出口預警機的國家。FTC-2000G“山鷹”系列教練/戰鬥機是一種應用了很多國內最新技術的高教機,也可用於對地攻擊,去年曾宣布獲得了非洲某國的訂單,據說很有可能會進一步獲得更多出口。
在此特別值得大書特書的是中國的無人機出口。如果在前幾年,提到控制世界無人機市場的國家,當然非美國和以色列莫屬。不過,短短數年時間,這一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無人機由嶄露頭角迅速發展到暢銷全球。據分析,中國無人機出口的成功,絕不僅僅因為“便宜”二字,成熟而發達的無人機產業,是中國無人機在全球暢通無阻的堅實後盾。在軍用無人機裡,“彩虹-3”、“彩虹-4”、“翼龍”無人機都是鼎鼎大名,它們在近年可謂大出風頭,對這些國家來說可謂是不費多大力氣就能迅速掌握操控技術。
过时产品,浪费纳税人的钱,三艘还不抵人家一艘,这种航母还有什么卵用
不会走就想跑,你脑残吧,没看是积累经验吗
估计是让中国出钱了,中国是拼命国内吸百姓的血汗钱拿国外被人挥霍…
你纳税吗?
小王八蛋,你吃的用的一切花销都交纳不菲的税费。
大王八喷子,纳税是指所得稅!
中国要造几艘航母才敢硬气?
硬气不硬气不在航母,就算现在给中国一百艘航母也一样不敢硬气!
说的简单,人家航母来封门,就是看你航母不行,你喷子硬气有毛用?你能把人家的航母喷沉?
深度:昔日航母強國傲視海洋現在卻厚著臉用中方設備2016.6.25 新浪軍事
回應
小編真特麼能胡吹,歐美不是造不出來,人家看中的就是便宜,勿阿Q
無知可笑,你可以去查查中國振華產的吊機,世界頂尖的技術。
中國振華港機建造的2000噸級龍門吊,世界上最大,總高148米。但採用的是:芬蘭的科尼重機,所以,振華只是代工,並不掌握這台設備的核心技術。
相關新聞
港機「巨人」振華重工邁向深藍 不僅造「殼」更要造「芯」 2015-09-08
自1998年以來,振華重工一直占據全球貨櫃起重機訂單排名的第一位,連續17年保持全球龍頭地位。 然而,不為人所熟知的是,振華重工一方面加大在傳統港機領域中的技術升級,鞏固港機設備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另一方面主動向海洋工程裝備高端市場轉型進軍,向深藍的遠洋要發展要效益,研製開發的多項海工設備填補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
振華重工海工集團副總經理王文濤告訴記者,海工船舶或者平台上攜帶的各種機電裝備,無論技術含量還是價格,都要遠遠高於殼本身,「因此,我們不僅要造殼,更要造芯。」
王表示,公司共有近2400名科技人員,每年營業額的4%作為科研投入,每年約8億元,在同行中位居前列。 目前,在海工領域,振華重工已成為世界上能設計、製造大型起重船的「三巨頭」之一,自主研發的海工關鍵配套件也實現了向已開發國家出口。
解放軍確實在凸顯如武士道精神一樣的赴死精神,儘管很多人沒有看過一本書叫《武士道》
只有一點點相同,那就是不怕死。除此之外完全不同!武士道宣揚的是效忠日本天皇,武士道戰敗是要求切腹自殺,武士道是一種恐怖的瘋狂的滅絕人性的狹隘的恐怖思想。解放軍宣揚的是在必要的時候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可以犧牲自我,但是解放軍不會要求官兵打了敗仗就自裁切腹!不會要求各級官兵誓死效忠某個人,而是要忠於國家,忠於人民。解放軍這些年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軍事實戰有的人就覺得軍隊不行了?其實軍隊一刻也沒有放鬆訓練,一刻也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否則,邊境早就無法保持和平安寧了!你以為別的國家都是瞎子嗎?你以為美國空軍以前敢入侵我沿海城市,現在是良心發現了才遠離我們十二海裡嗎?
中國購買S400導彈車輛三百台 中印仍是俄最大買家2016.6.25
回應
從當年進口SA2開始,一直仿製,到今天21世紀了,還在進口,我們的科研人員是不是吃白飯的?就知道買買買!中國花這麼多錢培養出來科研人員死光了?
阿三比你還聰明:造不如買,買不如租
如果是靠自己研製s400的技術要投入的是這些錢的10倍都不止,還浪費時間,還有失敗的風險。不如買來然後把技術吃透,然後再升級
一樓完全不懂國際政治和國際貿易的基本原理和內涵。這種只買不賣的重商主義思維完全暴露了其無知。簡單的說我國與俄羅斯軍火合作是一種政治合作,從經濟角度也是解決我國高額外匯儲備的一種手段。而且買軍火又不能說明我國的的軍火就不行,我國的國防多數領域已經是國產為主,外購為輔,你不知道而已。況且軍火貿易提現了政治合作,這是你難以理解的。你巴不得中國回到自產自銷的自然經濟時代。
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将建成:整个工程进收尾(图)2016.6.25
近日,互联网曝光了在中国大连建造的首艘国产航空母舰——001A航母的施工照片。从照片来看,该航母现在已经完成了第6、第7个舰艏分段,第5个左舷分段,第5、第6个右舷分段吊装。通过照片分析,这艘航母的飞行甲板已接近安装完毕,只剩下舰首的滑跃甲板尚未安装,建造工程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
回應
昨天写的是“过半”,今天已“收尾”
能不能看了内容再来喷,过半是整个航母过半,收尾是飞行甲板铺设收尾
深度:這個國家扔下中國武器不戰而逃打仗為何不靠譜2016.6.25 新浪軍事
蘇丹軍隊之所以被稱之為第二支“解放軍”,因為其他非洲國家也有很多進口中國武器,但是極少有如蘇丹陸軍這樣,幾乎從裡到外都是中國造武器。
不過在2016年一次戰鬥中蘇丹政府軍遭到了反政府武裝的伏擊。反政府武裝只靠5人受傷的代價就繳獲了大量坦克,多輛輪式裝甲運兵車、挖掘機,以及大量滿載物資的卡車。很顯然,非洲軍人豐富多彩的個性就不能讓軍隊的意志統一。
所以不要小看解放軍的疊被子和走正步,它們是對軍人紀律意識的一種訓練,這樣打起來仗的時候才不會成為烏合之眾;上級命令能得到堅決徹底的執行,戰場上才有打勝仗的機會。軍隊作風和養成教育,是各國軍隊正規化的重要體現,軍人的氣質、形像也是經年累月養成的。從現實看蘇丹軍隊的失敗是因為沒有鐵的紀律,這仗肯定就打不好了。
往深的說就是軍隊需要有靈魂,當一支軍隊有了崇高使命和榮譽感,為了信仰這樣的軍隊是極其難以擊敗的,它的戰鬥力將遠遠超出同等裝備和數量的軍隊。最好的例子當然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了。(作者署名:鼎盛軍事)
回應
非洲人打仗,無非就是聽個響,打不打的中全靠蒙
別忘了阿拉伯軍遇見也門游擊隊也是這個樣,美式裝備丟的到處都是!
可見人才是關鍵戰鬥力
別說別的,人家非洲人都不同胞相殘了,不像有的人打鬼子不出力,打內戰把血本都拼上了,藉著外族入侵拉山頭分裂國家、竊取國土。
你是猴子請來的逗逼嗎
非洲的種族屠殺少了,有文化不
流浪恆星A 真的是不好用啊···
流浪狗怎麼又是你。你又想連累你娘一起挨罵?
敵人來了就踢正步、疊豆腐塊
狗永遠是狗,即使能站著走路
實戰看看,全是紙上談兵,全世界最無實戰經驗的軍隊.
可惜你主子的實戰不爭氣啊!你美爹的M1行?T90都打不爛,在伊拉克的坦克還被丟棄,實在是太好用了
西方容不下強大的俄國,那俄國會容下強大的中國?難道西方人吃肉俄國人吃素?只聽過臥榻之側不容他人鼾睡,沒聽過兩頭強壯的獅子友好相處的!中國和誰友好和誰加強關係,都必須以中國的國家利益為根本,而不能熱臉貼人家涼屁股,被人家坑還要跟人家合作!
有道理!
又被坑了吧!這世上只能靠自己。毛子靠得住母豬會上樹
大實話!
紅旗9造得出!相信不久將來生產出的比俄羅斯任何一款防空導彈都要先進!
不明白!能造州級導彈的國家造不出打擊400公里的S400,有軍迷麼?給解釋一下。
東方41多大個,S400多大個?而且戰略導彈圓周率公差50米以內都是可以接受的。S400攔截高速運動的導彈彈頭,精確程度得到厘米級,而且是400公里以外。技術完全不是一數量級的。
誰告訴你S400精度厘米級,驗證過嗎?僅僅毛子自言自語而已笑哈哈
厘米級太誇張,不過打飛機也不用厘米級。題外話,軍售方面,俄國一直在坑中國和印度,樂此不疲。
S400本來就是可買可不買的東西,這錢花不花都行,本來買的也不多
沒什麼,國與國的較量,到了2018年也拿不到,等到拿到時我們自己的早就研發出來了
所以,從俄的角度來看,雖然暫時還不具備如同美國那樣的對華遏制和打壓的基礎,但是提防和不為中國崛起加油卻是俄現在就能做到的。而不向中國出口戰略武器,不向中國提供最先進的武器,不向中國出口現有最優秀的戰機發動機,就足以說明俄的所有陰暗心理。
因此來看,中俄不太可能結盟,中俄都在互相戒備,這絕對不是什麼傳說,是有很多生動的事例擺在那裡的!(作者署名: 軍評陳光文)
回應
一個內容,換幾個標題了。一堆的所謂專家就報導一個新聞。今天我也是醉了。愛刪就刪。
幾個月以前,我就在新浪網上看過這篇報導,也是換過幾次標題,現在小編又把它搬出來了
這類新聞來回發!幾個月一個輪迴!記者不累嗎!?一會普京出面立馬給,一會廠長總裁部長暫時不給!
不要聽小編乎悠騙流量!
我估計也是瞎編的,讓國安請小編去喝茶,估計他也尿尿了!
普京就是一黑社會頭子,經常出爾反爾。
俄跟本就沒有信譽,這種國家不執得深交。
俄也是只雙頭鷹!
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家利益罷了!
中國是個二傻國家總在國際舞台被玩弄!大國之間互相來往那是有共同利益!永恆格言:只有永遠利益,沒有永遠朋友!啥禮儀厚道對待小人只能是被宰!
俄向來流氓,連日本都不如,想想至今仍佔領著中國140萬平方公里土地不還吧
毛孑翻臉比翻書還塊,我們一定要提防這隻白眼熊!
這算不算投資失誤,要不要也追究責任。
總做冤大頭!有沒有違約金?
沒有
俄看準了大陸只有向俄軍購一條路可走,所以隨心所欲。
這種S400不成熟的玩意,要他何用,我們說只要一套,他硬給我們6套,隨心你妹,懂什麼
訂金交了?你確實知道?
這篇文章不知消息從何而來,分明是在懷疑我們軍購談判專家們的智商了!文章作者肯定沒有見過合同文本。相信合同中交貨日期和違約賠付是一定非常詳細的!俄如果為了些許定金而不惜違約,估計那些許定金還不夠賠付違約金的!我們都有目共睹,多年來我們和俄的軍購何時吃過虧?我們的武器裝備從俄哪裡汲取了多少有益的營養?除了早期因經驗不足,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大的全球經貿佈局,想在國際經貿交易中佔中國便宜的國家已經很難找到了!
深度:俄對華軍售起波瀾中國採購S400導彈又遭延期2016.6.4 新浪
根據之前中俄兩國達成的出售協議,俄承諾將於2016年底開始向中國交付S-400“凱旋”防空導彈系統,但如今俄又變卦了。據俄衛星新聞網3日報導,俄製造S-400的負責人表示,俄羅斯不會在2018年前向中國供應S-400系統。而俄之所以這樣做的理由竟然是,其內部有規定,S-400現在生產很緊張,必須首先供應給俄軍自己使用,當裝備到一定規模之後,才能出售到國外。
現在的俄,手裡的奇貨是越來越少,而對於中國來說,可能僅剩下S-400和蘇-35這兩項可居了。對於幾近相似的理由——優先裝備俄軍自用,這純粹是不靠譜的理由,現在俄軍已經裝備了不少的S-400導彈營,實際上俄軍並沒有那麼很緊迫的需要。
分析俄推遲S-400交貨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四個:一是反正中國已經交付了預付款,俄不怕合同被取消,可能也要報復中國遲遲不簽訂合同讓俄所受熬煎;二是俄擔心中國裝備這種導彈後進行“山寨”,反過來對俄也是威脅,俄希望中國越晚得到越符合自己的最大利益;三是由於S-400的作戰範圍很大,對華交付是個敏感問題,俄將承受來自日本、韓國甚至越南、印度以及台灣的外交壓力;四是俄儘管表面看起來對西方強硬,但實質上現在迫切想和西方和好,尤其不想在西方就要解除制裁前因S-400交付中國讓努力付諸東流。
除了在交付時間上俄玩鬼之外,中國還要防止俄羅斯在技術上打折扣,因為早就有傳言俄將向中國交付“猴版”S-400——也就是在作戰性能上做過手腳的型號。比如S-400所真正具備價值且吸引中國採購的主要是可以使用40N6導彈打擊400公里遠的目標,但現在俄聲稱這種導彈還處於試驗中,極有可能會以射程僅為250公里的48N6導彈來替代,這將使中國採購S-400失去一切意義。因此,中國可以藉助俄推遲交貨的時間這一藉口,要求俄必須提供具有重要意義的40N6導彈,否則,中國的損失將更大。
縱觀近二十多年的中俄武器交易,可以發現,每當中國採購具有一定戰略意義的武器裝備時,俄都會顯示出少見的徘徊和猶豫,即使不在技術狀態上打折扣,也總要在交付時間上推三阻四。究其原因,很可能與俄對中國的戰略擔心有關。畢竟,中俄同是世界大國,又都懷著戰略崛起的夢想,可上天卻又把這樣兩個抱有雄心的大國放在一起,使得他們彼此不得不互相戒備。而從各自的發展趨勢來看,顯然,現在的中國的崛起之勢更加猛烈,而俄羅斯即使不遭受西方的製裁和打壓,其發展前景也沒有中國那麼好。
Kh-58UShKE(TP)反輻射導彈
這種新式武器實際上是一種Kh-58被動雷達製導武器的升級版本,所謂被動雷達製導就是導航和自動控制系統由慣性和寬帶無緣雷達組成,現在又在這上面添加一個熱成像末端制導模塊。這使得Kh-58的作戰能力獲得了極大的提升,可以在地面雷達目標在持續發出脈衝信號、暫停發出脈衝訊號或者發現導彈來襲式關閉雷達不發射信號的情況下,打擊精度大幅度提高。這種導彈除了可以打擊雷達目標以外,還可以打擊隨時出現的新目標。它也是俄羅斯未來五代機上的標配裝備之一,最大末端速度可達4馬赫,射程為10-245公里,導彈總重650千克,高爆彈頭149千克。俄羅斯也希望它能夠掛載到中國的五代機上。
Kh-59MK2空對地導彈
這是俄羅斯在老裝備的上又一次升級,中國早年曾引進過Kh-59MK空射反艦導彈,現在也有10多年的時間了。俄羅斯新公佈的是Kh-59MK2,首次採用矩形橫切面的常規氣動外形設計。這樣可以讓導彈的橫截面僅為40x40李敏。導彈彈體的重心上有個凸起的機翼,可以在運輸時把彈翼完全放到彈箱內。整彈長度4.3米,翼展2.45米,導彈採用了先進的分段艙段設計-衛星導航艙段和彈頭、慣性導航艙段、電子控制艙段、油箱、還有渦輪噴氣發動機。整彈重量770千克,最大彈頭重量319千克,還可以採用分彈頭設計。末端具備白光和熱成像引導頭,精度在3米內。導彈攻擊高度在50-300米不等,可以攻擊地面靜態目標和海上的大型目標。根據它的隱身設計也是為了能夠掛在到中國最新五代機上。
同步展示的還有KAB-250LG-E的小口徑衛星制導炸彈,先進短程空對空導彈(RVV-MD),先進中程空對空導彈(RVV-SD)這些都是俄羅斯壓箱底的寶貝導彈。雖然對外宣稱都在測試中,並不是對外銷售產品。但是展台唯獨對中國代表團全部開放,也說明了這次展覽的針對目標客戶相當具體,幾乎就是雙手奉上最新裝備讓中國率先試用的節奏。儘管發動機等先進產品未必能能在短時間內賣的出去,但是賣賣這些寶貝導彈給中國,也當積累口碑了。但是,中國在先進空對地武器上早已不是10年前的那種青黃不接的情況,俄羅斯的這次算盤極有可能會落空。(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4-26/doc-ifxrpvea1224578.shtml
深度:俄對華推銷多款壓箱底先進導彈 但中國都不買2016.4.26 新浪軍事
除了發動機還有什麼可以賣給中國的?這是繼蘇-35簽訂出口中國協議後,所有俄羅斯企業都在翻箱倒櫃搜尋的東西,甚至引發了全世界輿論的關注。由於中俄之間的關係被西方形容為“兄弟加哥們”好上加好的準盟友關係。所以是否會出口一些在國際上都罕見的裝備給中國成為了大家紛紛猜測的話題。
在2015年的莫斯科航展上,俄羅斯戰術導彈集團(KTRV)的展台上就多了幾款看似眼熟又顯得十分陌生的裝備,根據該集團的負責人所說“如大家所見,戰術導彈集團不僅僅從事空射武器的研究,也從事海軍和空間應用武器的研究。”當然最引人關注的就是首次面世的這幾款先進空對地制導武器。由於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曾經從俄羅斯購買了大量Kh-29空對地導彈和Kh-59電視制導空對地導彈,還有Kh-31反輻射導彈以及多種激光制導炸彈。可以說沒有中國的採購,俄羅斯的空對地導彈產業就熬不過那個寒冷的冬天。所以現在公佈的這些新裝備,也讓大家紛紛猜測,到底哪幾款是為中國市場量身訂造的呢?我們不妨看下其中的代表之作:
GROM制導武器(閃電)
這種武器可以翻譯為“晴天霹靂”,最早出現在2015年俄羅斯總理視察工廠時的影像中,但是並沒有過多的消息透露出來。一直到了2015年的莫斯科航展,Grom-E1導彈和Grom-E2滑翔式導彈兩款新式導彈對外展示,大家才能一睹它的芳容。根據介紹稱,這都是基於Kh-38MLE空對地導彈的衍生品,沿用了相同的機身但是在外型上有所變化。Grom武器使用常規氣動佈局,在底部安裝了一個可以伸縮的副翼模塊,還有一個可以伸縮的X-型可伸縮尾翼。這種設計比較獨特,說明它可以安裝到隱身戰機的彈倉內。根據廠家說法,Grom-E1導彈的發射重量為520千克,彈頭為250千克,採用火箭發動機推進,而Grom-E2實際上是個滑翔制導炸彈,採用130千克的高爆彈頭,這兩種武器都沒有配備尋地目標彈頭,依靠的都是慣性制導和全球導航系統複合制導模式。廠家雖然沒有透露射程,但是拍胸脯保證在任何先進防空武器的打擊半徑外就能安全發射;不過這兩種武器仍在測試中。
深度:殲11D/16已應用隱身塗層技術效費比不輸五代機2016.4.22新浪軍事
飛機隱身技術也許不算美國人最早提出,卻是美國人第一個將其實現,讓隱身技術成為最新的時尚航空技術,當然了,也刺激了反隱身技術的發展,隱身與反隱身技術之間的鬥爭也隨之開始。
隱身技術剛開始出現時,人們的感覺更多的是神奇,甚至難以理解,不過隨著人們對它的研究,它的神秘面紗早已被揭開,它原理等早已成為不算秘密的秘密。
人們很快發現隱身技術並沒有想像的難,比如:鎳鈷鐵氧體可以充當吸波材料的主要成分,也發現許多簡單地方法可以大大減少雷達反射面積,只不過此前沒有認識到隱身問題,所以設計上沒有加以考慮,隨著認識的加深,人們通過修改局部外形,變更材料,增加特殊塗層等方式,讓現有戰機的雷達反射面積大大降低。
中國對於隱身技術的研究應始於上世紀90年代,起步晚了一點,但是我們卻非常努力,到現在已有超過20年的研究時間,期間進行許多工作。
目前,已知我們至少試制了二種隱身技術試驗機,分別由殲七與殲八改裝而來。其中,殲-7試驗機主要用於研究座艙、雷達罩、進氣道等部件的隱身問題,包括採用吸波材料,隱身塗料等。殲-8試驗機則用於進行整機低反射信號的控制研究工作。
我們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比如:隱身技術中,非常關健的隱身塗層技術上,我們在2002年即研製出納米超細鎳金屬粉末吸波塗料。可惜這類技術無法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屬於高度機密,所以人們無從了解,也沒法比較各國在隱身技術的水平。
如今成果已開始顯現不出,殲-20與殲31完全採用隱身設計,美國人應用到F22上的各種隱身設計,它們也一樣不少地應用上了,包括:隱身外形,隱身材料,隱身塗層,隱身座艙蓋等,其技術完成可以與F22一比高下,可惜沒法對比,不知道誰更好。
現有型號戰機應用隱身技術的效果當然無法與殲20,殲31那樣的隱身戰機相比,但是雷達反射面積的大幅度下降卻有著非常重要的戰術價值,畢竟雷達的發現目標的距離與目標的雷達反射面積是成正比的。同時,這一做法遠比換裝全隱身戰機的費用要低太多,所以效費比非常高。(作者署名:麥田軍事觀察)
蘇35本身進行了大量結構改變,如果不採用矢量發動機,那麼機動性如何那?估計應是更差才對,只是採用矢量發動機技術之後,機動性反而大大提高了!
我們尚沒有矢量發動機技術,只能通過相對原始的辦法,比如:優化氣動,減重等措施來提升了殲11D的機動性,應該可以大大縮小與蘇35在機動性的差距。
殲11D的研製目的顯然以蘇35為競爭目標,至少為一個備用方案,也許正是它的推進,才迫使俄羅斯同意出口蘇35。如果蘇35的談判再拖上一拖,也許我們真會放棄,畢竟殲11D也是不錯的選擇,也許再過一年或二年,殲11D既可完成,那時既便在機動性上差一點,我們也會放棄蘇35。
殲11D(+殲16)完成首飛之後,俄羅斯在已拖了3年的蘇35談判中讓步,這中間就沒有一點聯繫嗎?我想這個消息讓俄羅斯感到了壓力,或者緊張了。對於美國人為這也許只是一般消息,對於俄羅斯則不一樣,一個涉及生意的大問題。(麥田軍事觀察)
回應
看到沒,中國搞研發,都是在別人基礎上,修修改改的,目的不是真正研發好的飛機,而是在購買談判時取得主動權而已,僅此而已!你靠那一幫國有研究機構,做夢吧.
你覺得中國的科學家如何如何的不好沒有創新能力,一你沒有資格評論!二,你有本事的話你怎麼沒成科學家?三你說這些話只證明你求本事沒得!
殲二十,31,還有什麼其他玩意,哪一個不是抄別人的呢?就說那外觀氣動佈局,人家才是原生設計的,明白?
殲20鴨翼佈局,F22常規佈局。兩個氣動佈局差別十萬八千里,到你這裡成了抄,瞎了你的狗眼。
崑崙,太行,吹了多少年了,達到實戰標準了沒?
太行老早就裝備Su27,今年又上了殲十, 16噸的渦扇20也在運20上定型。
中國戰機從殲10到殲20再到殲31你自己算算多少年,日本的四代機多少年了,上天了嗎,印度的四代機多少年了,上天了嗎?中國本來就底子弱,沒人不承認,有世界先進技術為什麼不能學?難道殲20,殲31還是修修改改?為了噴而噴.
中國高調曝光殲11D戰機為何俄比美國還要緊張2016.4.9 新浪軍事
中國航空發展史上,引進蘇27戰機也許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通過它的引進一下,我們學習與收穫的東西太多了,促進與推動作用不容低估。
如今蘇27在中國已經發展為一大家族,包括多個型號,至今也生產數百架之多,最早的國產化型號為殲11,初步改良的型號為殲11B,以及殲11BS,深度改型為殲15與殲16,還有一個我們不太熟悉的型號:殲11D。
綜合各方面的消息,殲11D絕對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型號,但是到底有多重要無法說清,因為有關它的信息非常少,目前可確認的信息,只有知道殲-11D於2015年4月29日成功首飛。
當然了,經過分析僅有的幾張照片,我們依然可以獲得一些信息。與殲11B相比,它的表面變化不大,但是細節上變化可不小。
航電系統完全更新,包括:有源相控陣雷達、前視紅外系統、全向紅外/紫外告警系統、新的電子對抗系統等,這樣的航電水平應當接近於殲20的水平,這顯然與國外的三代半戰機同級,也就是三代的機體上安裝四代機的航電。可以說,殲-11D在航電系統方面升級改進方面已經做了最大化,這類似美國換裝相控陣雷達的F-15C“阿拉斯加鷹”的改進思路,與俄製蘇-35相比,可能各有優點,談不上什麼差距。
機體又經過了一些小的優化,但總體變化並不大,估計目的有二個方面,一方面提高隱身性,蘇27設計的時間並沒有考慮隱身的問題,如今隨著對隱身技術的認識,只要通過一些細小的改進,也可以達不錯的隱身效果。
另一方面,應是提升空戰能力,比如:翼尖掛架從殲11B的梯形掛架改為了常規的一字型掛架,據稱是為掛載最新型的PL-10格鬥導彈。
以筆者看來,蘇27的原設計中氣動設計上就相當不錯,可以說是一大亮點。中俄在改進蘇27的過程中,對於氣動設計都有不小的改動,其後果必將重量上的增加,這對於機動性不利。殲11D,沒有做大的氣動改進,說明它想盡可能保持原蘇27的機動性,加上結構上的優化等,可能會帶來減重效果,所以殲11D的機動性可能會比殲11B更好!
既升級了航電,又保持機動性,那麼很顯然,殲11D的任務為:制空!也就是說,它是一款單純地制空型戰鬥機,並非多用途。也許我們可以稱它為中國版的蘇35,只要簡單對比一下殲11D與蘇35,那麼是否會發現,它們真正的區別就是機動性上的差距。
蘇-35 採用Irbis 被動電掃雷達,這是俄羅斯的傳統絕技。米格-31 的Zaslon 雷達上世界上第一種戰鬥機電掃天線雷達,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續被動電掃雷達的研究,印度的MKI 採用的BARS 就是階段性的結果。Irbis 是BARS 的進一步發展,至少在“功率口徑”(power aperture)上僅次於F-22 的APG-77,而高於F-15C 的APG-63(v)3、F-18E 的APG- 77 和F-16 Block 60 的APG-81。中國在雷達技術上也有了長足的進展,空警2000 和空警200 都用電掃天線。但現已公開的戰鬥機雷達還是平面縫隙天線,殲-11B 可能還不是電掃天線,這也是差距。但雷達是可以後期改裝的。按照中國現在電子技術進步的速度,殲-11B 在生產過程中可能就改用電掃雷達了。
總的來說,蘇-35 在技術上還是領先於殲-11B 一籌。這沒有什麼不可思議的,蘇霍伊在同一個平台上已經“磨”了30 年了,中國才開始“磨”;俄羅斯在雷達、發動機、數字飛控等關鍵技術上已經先走了好多步,中國落後了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不過中國的進步步子很大,更重要的是,殲-11B 在大量生產,後續的改進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但是蘇-35 的投產到現在還是氣若游絲的事情,即使不斷氣,最終產量也難說。工程技術的發展沒有什麼奧秘,就是要不斷實踐、不斷積累,就是要不斷地燒錢、燒時間,功夫到了,東西就出來了。中國在高速積累經驗,俄羅斯在勉強維持香火,時間在哪一邊不難看出。如果殲-11B 還落後於蘇-35,那殲-11C 幾乎就可以肯定領先了,要是蘇霍伊還繼續推出蘇-27 的新版本的話。或許,中國跳過殲-11C,而直奔傳說中的四代,而蘇霍伊那邊也終於推出T-50,那就是新的一輪競賽了。(作者:空軍之翼)
回應
中國有了殲11BCD系列,再有殲16,完全可以取消對蘇35的依賴了,怪不得中國有底氣只買24架蘇35,就是照顧俄羅斯企業復活呀,尤其到現在買賣合同還沒有簽署呢,實事求是的是幫助普京打廣告而已!
殲-11B採用太行,一般認為推力比AL-31要大。由於這是全新研製的發動機,正好和中國FADEC的發展同步,沒有理由不採用FADEC。太行核心來自通用電氣F110(CFM56),這是美國第二代戰鬥機渦扇(AL-31是俄羅斯的第一代戰鬥機渦扇),更為先進,因此潛力更大。通用電氣用來和普惠F119競爭的F120發動機核心就是從F110發展過來的。太行的推力轉向如果現在還沒有配備,那也是一個時間問題。
蘇-35 採用數字電傳飛控,蘇-27 採用模擬電傳飛控。模擬電傳飛控簡單、可靠、響應時間短,但數字電傳飛控可以軟件升級,提供幾乎無限的升級空間,便於不斷挖掘潛力。蘇-35 取消減速板就是挖潛的結果,用襟翼、副翼和其他控制面的複合動作,可以達到減速板的效果,而不用減速板的重量和體積。80 年代航空界流行CCV 佈局(也稱隨控佈局),使用大量的控制面,包括水平和垂直的鴨翼,實現複雜的機動動作。通過將傳統佈局的現有控制面的創造性組合,現代數字電傳飛控可以達到差不多的效果,而不用額外的重量和機械複雜性。蘇-35 取消減速闆說明了蘇霍伊對數字電傳飛控已經得心應手。殲-11B 肯定也採用了數字電傳飛控。殲-10、FC-1 已經採用數字電傳飛控,殲-11B 沒有理由不用。沒有取消減速板,說明中國對蘇-27 的氣動和操控還沒有達到俄羅斯的地步,還不敢冒這個技術風險。這是差距。
蘇-35 採用玻璃座艙,也就是用計算機顯示器取代大量的傳統儀表。玻璃座艙不是一個時髦,而是空戰信息化的必然。過去的玻璃座艙採用CRT,現在通常用LCD。傳統儀表的佔地是固定的,不同儀表之間要搶地方;LCD 可以在同一片地方在不同的信息之間切換顯示,並且用圖形、色彩、動畫等圖形顯示手段,極大地提高信息量,使飛行員從技術員升級到戰術家。俄羅斯作戰飛機的玻璃座艙化在蘇聯解體時剛剛走上軌道,但極端經濟困難大大拖延了進展。蘇-35玻璃座艙的實際水平還不清楚,但應該不低。殲-11B 也應該採用了玻璃座艙。中國戰鬥機技術的發展和中國電子技術的發展同步,殲-10、FC-1 和其他新型戰術飛機都採用了相當先進的玻璃座艙,殲-11B 沒有理由不用。如果中國和俄羅斯的計算機和民用電子技術水平可以作為一個參考的話,殲-11B 的玻璃座艙更先進也不一定。
深度:解析殲11B與蘇35對比動力上實際差距並不太大2016.4.7 新浪軍事
蘇-35 是蘇霍伊走了一大段彎路後,最後推出的第二代單座蘇-27。在驚世駭俗的蘇-27 基本型之後,蘇霍伊先後研製了三翼面的蘇-35(老)、三翼面加推力轉向的蘇-37(老)、前掠翼的蘇-47(臨時代號),但最後回到了常規的蘇-35,既沒有用三翼面,也沒有用前掠翼,連推力轉向都不能確定是不是使用。
我國的Su-27SK 改進型殲-11B,識別特徵是全黑雷達罩,翼尖階梯掛架,有些安裝太行發動機
(楨:殲10B/殲11D/殲16用數字飛控+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WS10B全權數字控制發動機FADEC +PL10/13空空導彈)
殲-11 基本型就是蘇-27 基本型。中國的引進許可限制很多,引進也不包括發動機和雷達。這十幾年來,中國的發動機和雷達事業有了長足的進步,加上對引進的蘇-27 摳細吃透,自然而然地推出了殲-11 的改進型殲-11B。
在中國引進蘇-30MKK 的時候,印度同時引進了蘇-30MKI。至今人們還在爭論MKK 先進,還是MKI 先進。事實上,MKK 也好,MKI 也好,兩者都不代表蘇-27 的未來,蘇-27 的未來在蘇-35 和殲-11B 之間。
蘇-27 的一個基本問題是隱身處理十分缺乏。在不改變基本氣動佈局的情況下,採用雷達吸波材料是最好的捷徑,蘇-35 和殲-11B 都採用這個技術,但從MKI 發展而來的蘇-30MK 沒有,是一個很扎眼的缺失。殲-11B 採用了相當比例的複合材料,如機翼蒙皮、垂尾、平尾,但蘇-35 不大好說到底用了多少複合材料,蘇-30 系列極少採用複合材料,俄羅斯飛機也沒有大量使用複合材料的記錄。如果蘇-35 還是鋁合金為主,那隱身性能可能略低於殲-11B。不過材料對隱身的作用不如氣動外形,兩者的氣動外形基本相同,可能把材料隱身上不大的差別都掩蓋了。但複合材料對減重的作用的明顯的,這一點上殲-11B 可能領先一步。
蘇-35採用加大推力的AL-41(117S),這和AL-31是同一個核心,而不是米格I-44的“正宗”版AL-41,但採用先進的FADEC。FADEC是全權數字發動機控制的簡稱,這是發動機版的數字電傳,可以實時對發動機工況最優化,保證可靠性、耐粗暴操作性、維修性。現在還不清楚AL-41是否採用推力轉向,但俄羅斯有這個技術,AL-41採用推力轉向只是成本和可靠性問題。沒有技術上跨不過去的難關。
三是科研和生產技術水平的具體情況。必須充分考慮現有工業基礎與科研技術能力,提出切實可行的發展途徑。要重點突出新一代轟炸機強大的突防能力和對地精確打擊能力。鑑於隱身性能是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重要標誌,我國研發新一代轟炸機也必須具有隱身功能。但隱身轟炸機涉及的技術門類多,複雜而高端, 必須下大力氣克服大量的技術難關。同時,在研製電子對抗設備、精確打擊武器、自身防護武器、維修設備等配套裝備時,也必鬚根據我國科技水平提出切實可行的指標。(作者張禮軍李偉單位:後勤學院國防大學)
回應
中國研發隱形戰略轟炸機的技術儲備還不夠,目前只能挖掘H6能力。
轟六其實還有改的餘地,運20的第五架試飛機已經改用渦扇20,如果轟六K也改用渦扇20,載彈量還會進一步增加。同時,應藉助俄羅斯的經驗,對長劍加大燃油攜帶量,增加射程。
轟六的進氣道無法裝下巨大的渦扇20,改用渦扇18
真是難為六爺了,老了老了還要繼續學習提高,還要繼續撐起轟炸任務的一片天,中國新一代戰轟何時能出來?
中國的新隱轟在哪裡?美俄都公開了,中國還藏著掖著嗎?
想套情報?別想了,我們根本沒有轟炸機,只不過是農藥噴灑機而已
據媒體爆料:中國新轟20隱形航程15000公里,可攜帶20枚巡航導彈對美國全國轟炸,如入無人之境
我覺得中國發展震懾美國本土的轟炸機,中國沒必要也沒這個能力,這活交給路基海基戰略導彈即可,新轟應盡量採用成熟技術,降低研發和使用成本,性能指標不需太高,但威力必須大,能對抗外來侵略和收拾周邊敵對國家即可。關鍵是能夠很快能很快搞出來。
決心難下,研製新型轟炸機是一場賭博,美國的B2,以及將研製的B21都是僅僅靠隱身突防,不(?)能攜帶大型巡航導彈,僅僅攜帶射程一,二百公里的防區外發射武器,一旦被雷達發現,被戰鬥機攔截,就是死路一條。誰都不敢說,十年,二十年後,雷達技術發展到什麼樣子,而研製一款新型轟炸機,至少需要十年,目前中國對付除美國以外的對手,轟六K已足夠了。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3-26/doc-ifxqswxn6422718.shtml
首先是具備較強的快速響應能力。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將具備短時間內完成重大作戰任務的快速作戰響應能力。能夠在戰爭打響的第一時間或戰前數小時從各種不同類型的機場起飛,甚至可以從公路、土跑道和短跑道上起飛,快速到達作戰地域。
其次是更高的高空飛行能力。新一代戰略轟炸機飛行高度可達18公里左右,這將超過目前大多數戰鬥機的升限。此高度以上的天空背景為黑色,將降低飛機被發現和遭受攻擊的風險;飛行高度的增加還會減小飛機整體的雷達反射面,提升其生存能力。
再次是良好的隱身能力。隱身技術是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必不可少的技術選項。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將廣泛採用隱身技術,通過減弱飛機的電磁、紅外特徵, 降低雷達反射面積,以高隱身避免或者延遲被對方發現,從而在復雜環境下突破敵人先進的防空體系,實現戰術上的突然性。與此同時,新一代戰略轟炸機將攜帶更先進的雷達、導航、通信、電子對抗系統和偵察監視系統等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具有很強的抗電磁干擾和高危環境下生存能力。
最後,是具有核常兼備的打擊能力。
除此之外,美軍明確表示,下一代戰略轟炸機有無人駕駛的可能。
新一代轟炸機不僅是重要的遠程打擊兵器,還是“三位一體”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戰爭命運的“大殺器”,是實現國家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所以,發展新一代轟炸機必然成為各軍事強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點之一。就我國而言,發展新一代轟炸機,既是軍事問題,又是經濟問題, 還是政治問題,絕不能盲目跟風,必須綜合考慮並統籌協調以下三大因素:
一是未來軍事鬥爭是否需要。要根據國家自身的戰略需求、未來可能的作戰環境、作戰方式,以及與現有作戰體系的融合,充分論證新一代轟炸機在我軍作戰體系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未來軍事鬥爭的需要,維護國家領空安全。
二是經濟能力是否可以承受。發展戰略轟炸機耗資巨大,是一件燒錢的事,費用不斷上漲是武器裝備發展過程中的普遍現象。為此,必鬚根據國家財力,從全壽命費用角度考慮清楚經濟可承受性,以及效費比等因素,確定我國新一代轟炸機的性能特點和指標體系。
第三,能夠對第二島鏈以西目標實施精確打擊。轟-6K的作戰半徑可達3500公里,長劍-10巡航導彈的射程1(2?)000多公里,具有很強的突防能力和精確打擊能力。轟-6K攜帶長劍-10巡航導彈後,其火力覆蓋範圍可達5000公里,將使人民空軍具備對“第二島鏈”以西廣大區域進行打擊的能力。
第四,它能夠提高我軍縱深打擊能力。轟-6K具備遠距離奔襲、大區域巡邏、防區外打擊能力。這意味著,轟-6K可以高空巡航的方式飛向目標,在距目標數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處發射巡航導彈後,按原路返航。此外,轟-6K可攜帶多種炸彈和導彈,能夠對敵海上和陸地重要戰略、軍事、經濟中心進行精確打擊。其作戰模式選擇多、完成任務種類多、打擊目標類型多,是不可小覷的遠程戰略打擊力量,也是高懸在敵對勢力頭頂的“霹靂神劍”。
第五,它能夠有效支援其他軍兵種作戰。一個轟炸機團一次出動可以摧毀多個戰役目標,這不僅可對敵對勢力形成巨大的戰略震懾,還能為後續攻擊機群打開空襲通道。因此,轟-6K在未來戰爭中能夠起到開路先鋒的作用,成為“首戰用我”的“鐵拳”。
轟-6K還可以與其他軍兵種的發射平台一起,同時發射巡航導彈,或者在獲得制空權後,對敵實施大面積地毯式臨空轟炸,形成連續、嚴密的火力打擊體系,對敵進行集中、多批次火力攻擊,有效摧毀敵集中的目標群,降低敵作戰效能。
第六,它能夠提高空中力量的生存和威懾能力。轟-6K航程遠、載彈量大,可長時間滯留在空中,防止對方的突然攻擊,從而提高我空中力量的生存能力。該轟炸機還是空基威懾的主力平台,可以迅速抵達邊境地區或其他作戰區附近進行威懾性飛行,形成防區外打擊態勢,震懾敵人,動搖其抵抗意志,迫使對方放棄侵略意圖,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當然,由於轟-6K是亞音速轟炸機,飛機平臺本身的突防能力較弱,只適合作為導彈平台在防區外實施打擊,或者在擁有絕對製空權的情況下實施臨空轟炸,還必須有大量戰鬥機護航。否則,其自身安全將受到極大威脅。
我國發展新一代轟炸機必須綜合考慮三大因素
作為大國重器,美國和俄羅斯一直十分重視戰略轟炸機的研製和發展。近年來,美俄分別提出了本國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的能力指標和特點。美國重點發展的新一代戰略轟炸機是“系統家族”遠程打擊轟炸機(LRS-B)(B-21?),俄羅斯則正在發展“遠程航空兵未來航空綜合體”(PAK-DA)戰略轟炸機。這些新一代戰略轟炸機主要具有以下特徵。
三是採用了最新電子設備。對飛機的前機身進行了重新設計,使之變窄,變短。機頭換上全封閉的流線形整流罩,加裝了新型火控雷達和搜索雷達。取消了機頭透明領航員艙和頜下雷達,改裝為雷達設備艙,安裝了新型前視紅外探測裝置和光學瞄准設備,加裝了GPS+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和標準數據鏈系統。為保證突防安全,轟-6上的機砲砲塔全部取消,尾部的無線電操作員艙也被取消,改為電子艙,換裝成新型主動被動大功率電子乾擾設備。
四是提高了駕駛的適用性。轟-6K載員4人,共兩排,每排兩人,統一安排在機頭。分別為駕駛、副駕駛、電子戰/通信官和領航/轟炸官,全部前向乘坐,並安裝了獨立彈射座椅。進入座艙由前起落架改為由前機身左方開門進出。
飛機還換裝了包括電子飛行、慣導、外掛管理在內的綜合航電系統和玻璃化座艙,安裝了6個彩色數字式多功能顯示器,使操作大為簡化。同時,還用電傳操縱系統取代了原有的“硬式”助力操縱系統,不僅大幅減輕了飛行員的負擔、提高了飛行品質,而且可節省很大的結構重量。
六大作用使轟-6K成為中國空軍進攻作戰的核心力量
作為我國新一代戰略轟炸機研發成功之前的應急空中打擊平台,轟-6K是中國現代化戰略空軍的標誌性裝備,在未來立體戰爭中擔負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使命。它不僅是中國空軍進攻作戰的核心力量,也是可靠的戰略威懾力量。雖然航程和載彈量與美俄先進的戰略轟炸機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轟-6K能夠執行中、 遠程轟炸等戰略任務,具備戰略轟炸機的典型特點。因此,許多人將轟-6K稱為中國的戰略轟炸機,並將其譽為我國“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它能夠增強我軍空中戰術打擊能力。轟-6K既是發射巡航導彈的良好載體,又可掛載空地導彈,還能攜帶20枚500公斤級衛星或激光制導炸彈。它既能以巡航導彈或空地導彈打擊地面目標,又可實施近距離轟炸。還可在空中未發射武器前隨時根據命令改變攻擊目標,具有很強的精確性和靈活性,可大大增強我軍空地精確戰術打擊能力。
第二,它能夠順利實施迂迴打擊。對於背對攻擊方向、且有極為堅固山石保護的洞庫類目標,如果沒有迂迴到目標正前方、能夠準確命中洞庫大門的高精度打擊武器,是很難對其進行有效打擊的。作為空軍的“巡航導彈發射機”,轟-6K可以遠程奔襲,繞過堅固山體,迂迴到洞庫大門正前方,從敵防區外對這類目標實施有效打擊。
轟6K載彈量提高至15噸燃油艙可選掛數噸重鑽地炸彈2016.3.26中國青年網
2015.9.3,9架轟-6K“戰神”遠程轟炸機組成氣勢恢宏的空中梯隊,列陣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這是中國新型轟-6K轟炸機部隊首次公開亮相。此後,轟-6K又多次在西太平洋訓練等活動中執行重要任務,在相關海域飛越國際水道,引起全世界的極大關注。
五大改進使轟-6K實現“脫胎換骨”
轟-6K轟炸機是在轟-6基礎上改進成的新型轟炸機。我國20世紀60年代生產的轟-6轟炸機,推力小、耗油量大、機身彈艙容量小,在未來作戰中存在“腿短、彈少、看不遠、打不准”等問題。近些年來,國產空射型長劍-10巡航導彈不斷完善,轟-6卻不能運載和發射這種導彈。
為了克服這些缺陷,有必要對轟-6進行加掛巡航導彈的改裝。因為這種改裝費用遠小於研製新型轟炸機或者引進國外轟炸機的費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果重新研製新型轟炸機,全部更新飛機平台,費用十分高昂。正因如此,就連經濟實力雄厚的美國,也不得不讓其老式的B-52轟炸機服役到2030年以後,到那時該機將達80歲“高齡”!
轟-6K的研製成功,集中體現了我國航空電子、材料技術的最新成果。不僅是近10年來我國航空製造業綜合集成能力的一次大展示,而且為其他老舊航空產品升級改造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通過一系列先進技術的應用,與轟-6原來的改進型相比,最新的轟-6k已經實現“脫胎換骨”的轉變。
一是提高了轟炸機的節油性能和航程。轟-6K換裝了低油耗、重量輕的D-30KP-2渦扇發動機,該型發動機已經成功應用在伊爾-76和運-20大型運輸機上。為適應新的發動機,對進氣道、尾噴等做了針對性重新設計和修形,發動機進氣口明顯增大,使推力增加了30%,耗油量減少20%。
二是提高了空地打擊能力。與轟-6相比,轟-6K的主體承力結構沒有大改,但機翼下增加了外掛點,可掛載6枚長劍-10巡航導彈或KD88空地導彈,最大載彈量可達15噸,有效提高了單機和單次火力攻擊密度。為了能夠攜帶重達數噸、體積龐大的鑽地彈,轟-6K將內部彈倉改為由大型可拆卸油箱組成的燃油艙,使之能夠在鑽地彈與油箱間進行選擇,既具備鑽地打擊能力,又能滿足執行其他任務的需要。
日本航空自衛隊F-15J 為日本航空自衛隊主力戰機,F15J只有發射半主動中距彈的超視距作戰能力,它可以發射AIM7F麻雀半主動雷達製導方式的中距空對空導彈。但是,F-15J不具備發射美製的AIM120A/B/C/D任何一型號主動雷達製導方式的中距空對空導彈,它的中距作戰能力屬於三代早期型的標準,大約跟中國空軍在九十年代早期從俄羅斯引進的蘇-27戰機差不多。
儘管F15J改進了雷達和電子設備,但此改進主要是為了兼容髮射自己生產的AA4主動雷達製導方式的中距空對空導彈,而不是AIM120A/B/C/D任何一型號。
日本於2004年開始升級F-15J,執行現代化改修計劃。計劃分為2個階段,主要是兼容髮射自己的AA4主動雷達製導方式的中距空對空導彈:....這個改修計劃已經執行十年,進度慢的甚至讓中國空軍都很著急。日軍一共計劃完成88架的現代化改進計劃,到2013年底,實際上只完成了56架。
日本航空自衛隊裝備的戰鬥機中,僅這56架F-15J改和15架F-2具備真正意義上的主動蛋超視距空戰能力,其餘的140架F-15僅能發射半主動雷達製導的老式麻雀導彈,而另外自行研發的60架F-2戰機也根本不具備主動彈超視距空戰能力,哦不,現在已經沒有60架F-2了,因為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與海嘯的影響,有18架F-2B戰機遭到破壞,其中無法修復的有12架,已被拆解,做成易拉罐了吧。
跟中國的軍事力量迅猛發展相反,由於持續的經濟低迷,日本的軍事力量建設正在逐步走下坡路。中日之間的力量對比已經發生根本性的逆轉,一度讓中國民眾擔心的日本海空力量已經不在中國海空軍話下。
客觀分析日本軍力,只是為了戰爭來臨時更快更好的打垮敵人。平時我們還是要多多宣傳日本的軍事威脅,就算日本真心不敢走軍國主義回頭路,我們也要把伊宣傳成正在走。
回應
日本戰機能保持95%出動率,中國能保持多少?
你可別替小鬼子吹了,F2在地震之後能剩幾架,不好說,F15J老舊不堪,在空中都掉零件,鬼子自己說的,別告訴我你不知道,就這樣,能能保持95%出動率?誰信啊
數量多有個毛用啊,人家以少勝多,咋地
怎麼個以少勝多法?給大家說說唄!拉著老美一塊上啊?
得瑟吧!日本F-15J雖然老舊,但換裝AESA雷達的根本不和傳統三代機一個檔次。
f2的相控陣是只有40公里的近視眼啊40公里還想超視距,自用的不行找美國爸爸要人家給個閹割型號還當個寶了
日本說:“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我有爹!”
上圖為美軍F-22A隱身戰鬥機在阿拉斯加飛行時攜帶的龍勃透鏡,一旦其進入戰斗狀態,不要說對方雷達很難發現,恐怕自己人也不是輕易能發現的。畢竟其雷達反射截面積只有0.01平米。
在我國殲20試飛測試期間,美國專家也發現了類似美軍龍勃透鏡相同作用的裝置,由此推測。殲20的雷達反射截面積應該和美軍F22處在差不多的水平,否則不需要攜帶該裝置,俄羅斯的T50隱身戰機從始至終都沒有發現攜帶龍勃透鏡的任何圖片。(作者署名:軍事天地)
龍勃透鏡:是由物理學家RKLuneberg於1944年發明的。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多面折射透鏡,其基本原理是,當雷達波照射在透鏡上時,在透鏡兩側形成兩個相互折射,對稱,並無限放大的影像。簡單的說就是軍艦上用來迷惑雷達製導反艦導彈的角反射器,只不過,在高速飛行器上不可能安裝角反射器那樣的大傢伙,但是隱身戰機在本國空域內飛行時如果不能被地面導航雷達探測到,將會出現很危險的空中事故。於是,對於隱身能力很強的飛行器來說,都會攜帶一個可收放的龍勃透鏡,告訴自家雷達,我在這裡。
回應
@Q506998:根據這段新聞,證明中國目前沒有能力發現隱身的f22,不然為什麼要裝角反射器?
根據這段新聞,證明美國目前沒有能力發現隱身的J20,不然為什麼要裝角反射器?
那是正常人的邏輯,你不能用來和Q5 說的,會被說你不文明
Q5:你這樣污衊我,文明嗎?
Q5你就是個狗畜生,你也有資格被污衊?
Q5:你有資格叫狗?豬狗不如的東西
Q5每次看到它的評論就那幾句,總想學文明,嘴上老罵人,你還說它說話在理?我也不知道你主子給你多少糧.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3-25/doc-ifxqswxk9643149.shtml
深度:日本僅剩70架算得上先進戰機而中國有400架2016.3.25新浪軍事
日本航空自衛隊現有4.55萬人,擁有370架作戰飛機,編成7個航空兵聯隊。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為日本航空自衛隊是一直精干高效、裝備先進的航空力量。.......其實,這些都是老黃曆。
2014年度的世界空中力量發展報告,稱美國擁有全球第一的空中作戰力量,擁有作戰飛機2740架,約佔全球數量的19%。排名第二的是中國,擁有作戰飛機1453架。緊排在中國之後的是俄羅斯、印度等國。
日本航空自衛隊從2000以後就毫無進步,目前已經光環褪盡。按照現代空軍先進戰鬥機標準,也就是擁有主動雷達中距導彈作戰能力的第三代戰機,僅有70餘架。遠遠少於中國空軍400架擁有主動雷達中距導彈作戰能力的三代機數量。
中國空軍之所以決定新機領先試用,是因為緊迫的戰略需求。儘管現在中國每年能夠生產殲-11系列、殲-10、JH-7A系列戰機100架左右,但仍然不能滿足空軍對新型戰機的需求,甚至需要從俄羅斯進口蘇-35戰機來彌補產能的缺口。
另外中國空軍也面臨著嚴重的戰略威脅,除了在日本和韓國部署有大批的F-16\F15等第三代戰機,美國空軍還從2016年1月開始,“暫時”在日本橫田部署共計26架F-22隱身戰鬥機。這對中國造成重大威脅。
以殲-10的研發歷程和裝備生產時間,樂觀估計,殲-20的首批新機將於2017年裝備中國空軍一個大隊,共計12架。以成飛的產能,可以在2020年之前再生產三個團的72架殲-20,屆時中國空軍將擁有84架具有強大作戰能力的第四代戰鬥機——殲-20。在最先進戰鬥機的力量對比上,中美空軍將取得一定的平衡,美國空軍在第四代戰機領域一家獨大的優勢,帝國主義在遠東小島上部署幾架愛撫娘娘就可以威懾一個天朝大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回應
@流浪恆星A:別說F22了,你先把先把歐洲雙風、蘇35這關先過了再說吧。
吹吧,現實的差距吹改變不了!
求雙風35的數據!別百度丟人!這個我們都會!
問題是他連百度都不行啊。根本看不懂
流浪這智商只能一輩子做狗了。
F22歷經實戰無數,已經無需任何自我證明,且美軍早已將新型戰機發展方向定義到更超前的理念!對國產新機熱愛更多需要基於客觀事實,而非盲目自大,不然只會淪為“義和拳”的笑柄
求f22實戰
看噴子噴了多少年了,真的沒有噴子還不習慣了。噴子加油,你們越噴,我們進步越快。
你有的我要有(雖然性能比不過),你沒的我也要有(區域拒止能力),質量一步步提高,數量慢慢下餃子,一鍋不夠再做一鍋,總有一天讓你老美連個狠話都不敢說。
深度:殲20隱身性如何一細節證明都能騙過自家雷達2016.3.25新浪軍事
從殲20問世以來就有各種猜測,其中問的最多恐怕就是,殲20的隱身能力到底怎麼樣?能不能趕上九十年代末設計的美國F-22猛禽隱身戰鬥機,雖然國產發動機還不太給力,起碼隱身能力能達到的話,也算很好。
對於已經量產的殲20的詳細數據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如一句名言所說的那樣:魔鬼,往往就藏在細節之中。殲20的一處微小細節,透露了殲20戰機強大隱身能力。上圖為龍勃透鏡特寫畫面。
深度:美國F22孤獨求敗的時代結束 殲20正式批量生產2016.3.25 新浪軍事
近日有網友在國內著名軍事論壇式貼出了幾張成都飛機公司的谷歌衛星圖片,圖片的細節顯示,被中國軍迷親切的稱之為“黑絲”的國產第四代殲-20殲擊機,已經進入批量生產狀態,將交付中國空軍領先試用。
這幾張衛星圖片是2015.2.16和12.26的同一地點歷史對比圖,地點為位於四川省成都市成飛工業公司的黃田壩機場,在機場滑行跑道旁邊的停機棚區域,停放著超過18架的殲-10B/C殲擊機,還有一架黃色塗裝的殲-20殲擊機,停放在地面畫有軸對稱標線的區域,這個區域是飛機製造廠的出廠戰機試車區。
飛機製造廠試車區的導流牆,通常根據生產的戰機型號來建造。此次曝光的衛星圖片,顯示在2.16,成飛的試車區有5個較小型的尾流導流牆,旁邊有一個較大的尾流導流牆。到了12.26,原有3個小型導流牆被拆除,新建了2個大型導流牆。對應的弧形頂停機棚也由6個調整為4個面積更大的。這些都說明成飛的殲-10戰機生產已接近尾聲,下一步將進入殲-20的批量生產。
很多西方軍事機構完全不能理解中國殲-20為何在尚未正式定型的情況下,就進入批量生產。通常全新戰鬥機的試飛週期大約在6到8年左右,而殲20的試飛只用了5年就進入生產狀態,這在洋人看來非常不可思議。
其實這是中國空軍的獨創——新機領先裝備試用體制。這種體制在殲-10的研製過程中形成製度化,就是在新型戰機尚未定型時,就提前生產小批量交付空軍試用,讓部隊盡快掌握並形成戰鬥力,同時同步進行最後的原型機試飛,可以極大的縮短最新型戰機形成戰鬥力所需的時間。
以殲-10戰機為例,1998.3.23,殲10-01號原型機首飛,1999年進入型號調整試飛,一共建造了6架原型機,分別是01~06號機。在2003年,殲10還在試飛時,空軍就決定先期裝備少量試用,邊試飛、邊定型、邊裝備。空軍第44師132團首批裝備了一個大隊的殲-10A,這開創了中國軍機在設計定型前進行小批量生產並交付部隊領先試用的先河。2003.12.25,殲10完成總體試飛的最後一個架次。2004.4.13,殲10通過國家設計定型審核,正式定型。從2003年到2012年的九年間,殲10A先後裝備空44師、空1師,空2師,空3師,空24師,空9師,海航4師共計7個整編團,另試訓中心一個大隊,八一表演隊一個大隊,總裝備數量超過220架。
中國全面解決發動機問題:歐俄都做不到 2016-03-10
殲-10C的WS-10B發動機
殲15用海太行H型發動機
殲十一的太行發動機
殲20測試的太行發動機
從已經曝光的圖片看,中國空軍和海軍戰鬥機的發動機都是渦扇十和改型,這是我軍裝備建設的重大成果,其對國防和國民經濟的意義絕對不亞於兩彈一星。
太行發動機的成功還代表著中國軍用民用動力(不僅僅是航空動力)的全面解決,不但天上的三代、四代重型戰鬥機全是國產動力,軍用大運和不久將來的大客機都會用上國產大推力發動機。另外,中國的新型大艦如055也會用上國產發動機,還有各種用燃氣輪機發電的發電廠,進口石油、天然氣的管道加壓也都將是國產燃氣輪機。所有這些都與太行發動機的成功、成熟、可靠有關係,甚至是直接關係。
想到俄羅斯雖然能生產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但是艦用燃氣輪機仍然解決不了。
日本現在只能造出5噸推力的小渦扇發動機,能不能飛起來還不知道。日本雖然能造成套的發電設備用的燃氣輪機,但是核心機是進口英國的,日本最大的出雲號航空母艦和一萬噸的愛宕級驅逐艦的發動機是美國的LM2500。
最後總結一下,全世界軍用和民用動力全面解決的只有美國和中國,歐洲和俄羅斯只能算半個,日本半個也不算。
發動機終於換國產的了 但專家們卻笑不起來 2016-03-11
最近,一組殲20戰鬥機照片,引起國內外媒體高度關注,據悉,兩台發動機不同,其中一台是國產去呢FWS-10B“太行”改進型發動機。
目前來說,渦扇-10推重比在8左右,而最新的“渦扇-15”峨眉發動機的推重比在10左右,和國際先進的航空發動機相比仍然有差距,比如美國F22上使用的F119推重比達10.2,而F35使用的F135達到了11.7。而中國的全新技術採用系統發展壓縮系統氣動、結構設計方法,構建新的高推重比航空發動機體系,在這個體系的幫助下,中國可以通過新原理研發新型航空發動機,推重比可以達到15。
除了戰鬥機用小涵道比高推重比的渦扇發動機外,中國在大涵道渦扇發動機、直升機用渦軸發動機等方面依然和世界有較大差距。
軍事專家雷澤告訴記者,雖然中方自行研製的FWS-10B獲得了成功,最大推力不到13.3噸,而俄AL-31FN-M1達到了14.6噸,這些發動機對於殲20來說,推理上還遠遠不夠,未來殲-20的原配發動機——WS-15還需要進一步加快研製速度。
殲-10A不得選用AL-31FN,
裝備99M1(AL-31FM1)發動機的殲-20和殲-10C
量產的99M1發動機被批量運用在殲-10B/C戰鬥機
AL-31發動機各型號列表 - 維基百科
AL-31F,123 kN,用於蘇-27
AL-31F3 ,125.57 kN,用於蘇-33
AL-31FP,123 kN,印度的蘇-30MKI
AL-31FN,127 kN,J-10A
AL-31F M1,135 kN,J-10B,J-20,蘇-27SM, 蘇-30, 蘇-34
AL-31F M2,145 kN ,蘇-27SM, 蘇-30, 蘇-34
AL-41F1S (117S),142 kN,蘇-35
AL-41F1 (117),147 kN,T-50
WS-10發動機各型號參數 - 維基百科
型號 推力 生產日期
WS-10A 132kN 2005年
WS-10B 135kN 2008年
WS-10C 100kN 2008年
WS-10D 120kN 2008年
WS-10G 155kN 2009年
WS-10H 125kN 2010-2012年
WS-10的早期型號與裝備F15、F16的F100、F110類似,推重比在7:1至9:1。其下一代WS-15推重比在10:1以上,推力在180千牛以上的渦扇-15。
因此西方國家格鬥空空導彈大多采用配備有邊條翼的正常式氣動佈局,PL-10也採用了這樣的氣動佈局,它的一個特點就是升阻比較高,鴨式氣動佈局舵面升力雖然大於正常式氣動佈局,但是舵面誘導阻力也大於後者,所以就全彈升阻比來講,仍然要低於正常式氣動佈局,另外正常式氣動佈局可用攻角較大,彈體對於全彈升力貢獻增加,不僅在低空可以獲得較好的機動性能,在高空攻擊性能也得到有效的提高,配合推矢量技術,四代格鬥空空導彈的低空過載可以超過50G,在高度超過1.5萬米,速度超過M1 .5的情況下,仍舊可以獲得15G左右的過載,完全可以勝任攻擊四代作戰飛機的任務。
俄羅斯新一代格鬥空空導彈K-30/K-MD
實際上前蘇聯當年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其-30/K-MD近距格鬥空空導彈也採用了與西方新一代格鬥空空導彈相當的邊條翼佈局,以提高導彈的性能,但是這項工作一直進展緩慢,所以俄羅斯空軍只得繼續改進R-73。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國產空空導彈師從前蘇聯/俄羅斯,經過不懈的努力,已經實現對老師的超越,可以說是“青出藍而勝於藍”。)(作者署名:小飛豬鼎盛軍事)
回應
流浪恆星A:不要扯淡了孩紙,空空導彈水平俄絕對在中國之上,而且差距還不是一點半點,那些個傳說是不足信的。
你的根據是什麼?別人是人云亦云,你是逢中必反。對已經存在的事實還在瞎bb。
流浪恆星A:俄作為老牌軍 事大國,你說超越就超越?輕易相信那才是真正的人云亦云右哼哼
你的依據就是這個?
中國有超過俄的領域一點不奇怪
流浪恆星A:哪個領域(別忘了拿出靠譜的證據)?
你沒有看到俄從中國進口綜合補給艦了嗎,俄的無人機技術能比得上中國嗎, 你知道俄這些年來一直吃前蘇聯老本嗎,現實擺在那裡,俄長期經濟困難能有多少經費搞科研,被中國超越有什麼奇怪的,你不知道是你孤陋寡聞還是狗眼看人低
流浪恆星A:狗眼看人低的是你才對,人家還啃老本?“彭博社發布的最具創新性經濟體排名顯示,俄進入全球創新經濟體15強,排名第12位,超過澳大利亞、挪威、比利時、英國、荷蘭、加拿大、中國等國家。”
臥槽 你竟然說毛子的經濟
信口胡言!本來不願回應狗吠,但這狗也太自吠得意了。能把這篇文章看懂的人必須接受過總體設計的系統教育,也是人與狗的標誌性區別。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3-04/doc-ifxqafha0375267.shtml
從俄羅斯自己公開的資料來看,R-77-1只相當於AIM-120C5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而美軍已經裝備更加先進的AIM-120C7,更加先進的AIM-120D也已經進入現役,根據海外的資料,中國空軍最新PL-15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採用了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性能相當於AIM-120D,而俄羅斯與之相近的R-77M(產品180)還在發展之中。
近距格鬥空空導彈方面,俄羅斯空軍蘇-35S目前配備的RVV-MD只是R-73的小幅度改進型,仍舊保留了後者的鴨式氣動佈局,甚至連紅外成像製導系統都沒有,只是將原來的多元紅外制導系統替代成了雙波段紅外制導系統,相比較之下,紅外成像製導系統已經成為第四代空空導彈的普遍配備,西方各國新一代格鬥導彈、國產PL-10格鬥空空導彈都採用了紅外成像製導系統,這樣RVV-MD在靈敏度、抗干擾能力等方面就要低於西方新一代導彈和國產PL-10格鬥空空導彈。
RVV-MD與R-73幾乎沒有區別
沒有採用紅外成像製導系統
另外RVV-MD仍舊保留了R-73導彈鴨式氣動佈局,種佈局的優點是陀偏角與導彈攻角相同,舵面偏轉讓全彈升力增加,有利於提高導彈的響應特性,由舵面偏轉到形成所需要過載的時間常數小,導彈操縱性好,另外由於位置靠前,避開了彈後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因此總體設計和結構佈署也比較方便。
不過鴨式佈局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首先是小展弦比舵面可用迎角偏低,否則就會出現氣流分離,等成導彈的失速,這樣由於可用迎角較小,尤其是高空高速情況下,根據相關資料鴨式氣動佈局的導彈在低空的可用過載可以接近30G,但是在高空就會直線下降到10G以下,在三代作戰飛機以及早期作戰飛機,空戰多在中低空進行,但是在四代作戰飛機,考慮到超音巡航,所以它的飛行高度較高,在這種情況下,鴨式氣動佈局的缺點就被放大,所以我們看到新一代紅外空空導彈多放棄了這個佈局。
採用邊條翼的紅外米卡空空導彈
同樣佈局的IRIS-T空空導彈
俄蘇35戰機將配中國國產導彈中國已超越俄老師2016.3.4新浪軍事
根據海外媒體的報導,中國空軍將會在今年接收首批蘇-35S戰鬥機,令人矚目的是這批蘇-35S將會具備掛載國產機載武器的能力,可能包括國產PL-15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和PL-10紅外成像製導格鬥空空導彈。
從相關資料來看,俄羅斯空軍現役蘇-35S配備的是R-73/RVV-MD近距空空導彈和R-77-1/RVV-SD中距空空導彈,這兩種導彈在性能上要低於國產空空導彈。
國產PL-15中遠程空空導彈
國產PL-10格鬥空空導彈
實際上國產空空導彈的發展就源於前蘇聯/俄羅斯的空空導彈,以國產PL-12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為例,它的末段主動雷達製導系統就來源於R-77的9B-1103M末段主動雷達製導系統,它是R-77的第二代末段主動雷達製導系統,與第一代9B-1348E相比,採用了數字化信號/數據處理系統、光纖陀螺等先進技術,體積和重量降低,探測距離得到提高,不過至到前蘇聯解體也沒有完成研製,由於俄羅斯經濟不振,缺乏經費,所以研製處於停滯狀態,最後由中方投入經費,才完成這個系統的研製,9B-1103M引進到國內之後,有關單位又對其針對它的缺點如存儲容量小等進行了改進,目前國產末段主動雷達製導系統又經過了升級提高,採用了主/被動複合探測、有源相控陣等新技術,戰術技術指標又有了較大的提高。
R-77採用的第一代9B-1348E導引頭
第二代9B-1103M導引頭
俄羅斯方面一直致力於完成R-77的全國產化,眾所周知,前蘇聯的軍工系統是在全加盟共和國范圍內進行配套,隨著前蘇聯的解體,許多元器件的生產廠商成了外國廠商,因此俄羅斯不得不重新在境內建立這些廠商,由於俄羅斯經濟情況一直不佳,所以這項工作困難重重,R-77國產化型號R-77-1(產品170-1)計劃在本世紀初完成,但是進度一推再推,至到近期才裝備部隊,此前俄羅斯空軍不得不仍舊採用R-27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相比較之下,西方國家乃至中國空軍都完成了從半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向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的過渡。
駐敘利亞的蘇-35S同時掛載R-27和R-77-1
R-77-1/RVV-SDR-77-1/RVV-SD
俄羅斯認為R-77-1/RVV-SD相當於美國的AIM-120C5
這名專家同時指出,由於體系配套上的原因,這些優勢的進一步發揮仍需時日。首先,蘇-35機載武器相對落後。即便中國引進了R-77和R-73的改進型,實際上也和當前西方最先進的以AIM-120C7和AIM-9X為代表的新一代機載武器有一定差距。儘管蘇-35與三代機的對抗中能實現先敵發現,但未必能追踪 實現先敵發射,總體上看其平台優勢可能會被武器的劣勢抵消。第二是中國缺少與蘇-35配套的空中加油機,難以進一步發揮蘇-35的航程優勢。目前的轟油-6加油機的載油量十分有限,為蘇-35加油有些力不從心。因此,要充分發揮蘇-35的平台優勢,還需要配套裝備和體系的進一步建設。
專家認為,總體來看,蘇-35給中國空軍帶來的是“錦上添花”。蘇-35在如今中國空軍裝備序列中的地位遠遠無法和上世紀90年代引進的蘇-27相比。蘇-27的引進,讓中國空軍有了代的提升,甚至是跨代的提升。而在已經擁有殲-20等四代機和先進的三代半戰機的情況下,蘇-35引進充其量是在當下中國防務預算充足的情況下,豐富武器庫的舉措。蘇-35也成為中國工業界觀察俄羅斯技術進步的窗口,但這不是以前引進蘇-27的仰視,而是平視和有選擇的借鑒。
回應
蘇-35應該不會部署南海,而是東海
東海空域面積小,飛不了幾分鐘,就要掉頭返航,用蘇27就夠了。s
蘇-35只是一種在老機型基礎上的改進型。
客觀,透徹,實在。東西的確不錯,但並沒有俄羅斯吹的那麼神,俄國人帶有廣告促銷性質。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中日釣島之爭 中艦南海逼退美艦 俄建軍原則 《戰爭之道》 殲-11性能之猜 SU-27家族關係 Su-35 蘇-35是雞肋? )
專家稱蘇35對中國影響難比蘇27 只是錦上添花2016.2.22環球網
“俄羅斯將在年底前向中國提供首批4架蘇-35戰機。”關於中俄的蘇-35合同,俄塔社20日給出了最新進展。外國媒體還聲稱蘇-35如果部署南海,將“改變這一地區的局勢”。中國專家認為,蘇-35理論上可以出現在包括南海的任何空域,它巡航南海有三大優勢。但一些條件限制了優勢的進一步發揮,它在中國空軍中的地位遠遠無法和當年引進的蘇-27相比,沒必要把蘇-35捧得那麼高。
俄塔社報導稱,去年11月,俄中兩國簽署購買24架總價值超過20億美元的蘇-35戰機合同,俄方將在今年底前向中國提供首批4架蘇-35戰機,剩下的戰機將在未來2年內交付中國。
俄新社20日則以“中國擁有蘇-35戰機將改變亞洲地區局勢”為題報導稱,在俄媒報導俄將於年底前開始向中國交付蘇-35戰機後,美國媒體發表文章稱,有理由認為,中國希望將其用於保護自己在南海爭端島嶼空域。“如果這成為事實的話,亞太地區地緣政治局勢將發生根本性變化。”文章稱,蘇-35戰機將讓中國在這一地區具備極大的優勢,美國及其盟友將不得不考慮到這一問題。此前俄羅斯《觀點報》報導稱,一些中國媒體報導稱,中國向俄購買蘇-35將用於在南海島嶼巡航,這種戰機在短跑道上起飛能力可使它被部署到南海的人工島上。
中國專家認為,如果中國裝備蘇-35消息屬實,那麼它當然可被派往南海巡航。蘇-35巡航南海有三大優勢:第一大優勢在於航程提高。改進後的蘇-35機內載油量由蘇-27的9.4噸增加到11.5噸,提高20%。此外,蘇-35還打破蘇-27系列的傳統,在兩個機翼下掛點攜帶兩個1800升的副油箱,進一步提高了航程。這樣可以為該機爭取更多的滯空時間,特別是在南海方向。第二大優勢在於該機的傳感器性能得到提高,包括探測距離號稱達到400公里的“雪豹”E雷達,既有利於該機在超視距空戰中先敵發現,也有利於獨立作戰,甚至可以充當小型預警機。第三大優勢,由於採用了推重比接近10並安裝推力矢量噴管的117S發動機,該機格鬥能力提高較大。
太行我軍自己都不願意用,難道非要面子把飛行員生命當兒戲嗎?
殲10/11裝的2-300台太行讓你吃了?
航空發動機和園珠筆頭之類的,需要真材實料和真功夫才行的,你以為靠搞點流氓軟件或者山寨點什麼就能成功嗎?
噴子怎麼噴中國也改變不了中國用30年走完西方200年的路。圓珠筆頭,不是中國研製不出來,是產業化,規模經濟問題...高鐵,中國砸10萬億,現在世界前三,未來前景一片廣闊,政治經濟軍事報酬豐厚。圓珠筆行業砸錢進去有必要嗎?全球化生產,美國波音是自產自足的嗎?一架737美國祇組裝,通過研發費用收入和後期保養收入,這難道不和中國高鐵一樣?還有軍用領域,由於不考慮報酬,中國高新技術已經是世界領先。航發那塊,你怎麼唱衰也沒用,太行,僅次於英法,跟毛子持平,美國領先,但美國領先世界的何止只有航發那塊,法國M88和美國差距多少?
"中國用30年走完西方200年的路"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當說道我們的文明時,就說我們有5000年的歷史,當別人指出我們的不足時,就強調...你怎麼不說西方才用200年就走完我們5000年的路呢。
講人文歷史的話,我們中國有5000年曆史。講真正的科技發展史,的確是從新中國成立以後才開始發展的,這樣說有錯有矛盾嗎?
發動機應該交給華為,只需要200億,按照華為的管理體系、激勵方法、創新模式,獲得的成果一定遠遠大於國企。國企根本不是乾事的地方。就這體制砸3萬億再過100年中國也不會真正的強大起來
兩彈一星、飛船、核潛艇,不是國企造的嗎?
兩彈一星在最艱苦的年代研發出來,說明技術不是有錢就可以買來的
國企是不行,可華為也不可能。
看了有些人的評論,感覺英才輩出啊,又是採用華為的末位淘汰制,又是體制問題等等,我問一下請問蘇聯是什麼體制?世界又有多少個國家能造發動機?能造發動機的國家體制都是一樣?人云亦云。得出這種結論不覺得浮淺廉價嗎?!
美俄戰後集中了最好的科學家,不惜血本的投入。我們如果沒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估計現在還跟大清差不多,大家都在掙快錢,沒人搞研發,人心浮躁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蘇-35是雞肋? 中國軍工 《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中國製造業 中國山寨經濟 )
中國將建航空發動機集團整合所有研製單位投資350億 中國證券網訊據外媒2016.1.19報導,知情人士稱,中國最快本月將宣布成立國家航空發動機集團公司,將分散在相關公司的航空發動機業務整合注入該集團。據悉,相關資產涉及40多家單位,幾乎包括中國所有航空發動機相關研製單位,總資產達1100億元人民幣。此外,中國政府和包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在內的多家國有企業還將再向新成立的公司合計投資約350億元人民幣,中航工業預計不再成為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中航稱花再大代價也買不來先進航空發動機2015-8-3 航空發動機的研製究竟難在哪兒?航空發動機是經典力學在工程應用上逼近極限的一門技術,本身俱有超常的難度。具體說來,航空發動機是為飛行器提供動力的熱力機械,需要在高溫、高壓、高速旋轉的條件下工作,對研製的要求很高。...為何需要那麼多錢?根據統計,過去50年,美國投入航空發動機預研經費就超過1000億美元。裝備美國第四代飛機F22的F119發動機,從最初的部件研究到具備完全作戰能力歷經32年,其中僅驗證機研製和原型機研製共投入31億美元。...這麼多錢用在哪兒?航空發動機研製,必須藉助大量的經驗數據,這些數據只能靠自己試驗獲得,也要消耗大量物資和能源。...個別試驗是不是可以省略?我國在航空發動機研製過程中也曾想走捷徑,省去一些試驗不做或做的次數少一些,但最後產品技術問題集中暴露,還得補充投資做試驗,而且耽誤了項目的總體推進。...講這些不是為了要錢,而是講清楚航空發動機產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離不開大量的投入,更依託於一國的總體科技經濟實力。換個角度看,航空發動機研製雖然費錢,但研製成果運用的時間也很長,不會花一大筆錢、幾年就過時。國際上,一些型號的航空發動機成型後三四十年還在用。
回應
F-35不開加力沒法超音速巡航
西方被打臉的還不夠多嗎?中國有膽量上j20就有信心搞出四代發動機,用不了多久四代航發必將出現。美國人不是預測我們的四代機要到2020年以後才能出驗證機嗎?結果如何呢?
英媒完全在胡說八道,再過在10左右,中國完全能夠生產出能和英美媲美的航空發動機
英國人還說大陸吃不起茶葉蛋,你們信不信
(楨:另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楨2012-11-17補:網上憤/糞青型的軍迷,動輒以「心臟病」罵中國發動機,其實各形發動機、中國多已能生產,但未大量裝備、仍從俄進口之因有:1.可靠性不足。2.生產線不像實驗室未能量產。3.為與俄維持戰略關係。回想【圖博館2007-04-06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小引:綜觀共軍戰機所用引擎型號的種種猜想與爭議,牽涉到複雜的仿製、自製與外購等自己科技自主實力和外國(俄為主)軍政經的優勢及利益。 以共軍雙龍:梟龍J7MF和猛龍J10所用引擎為例,就折衝於中俄間。當WS13天山渦扇發動機(以名山和「渦扇」併音來代稱引擎,米格29原用引擎RD33的國產改進型)研發出可供J7MF使用時,俄便也才願提供更佳的RD93。雖然J7MF可用自製引擎還包括渦噴WP13FⅡ、渦噴14昆侖發動機、甚至渦扇9秦嶺發動機(依此,中巴合作FC1所用引擎,即使俄在印度抗議下,仍會提供RD93,其因是FC1不只有中國引擎可用,法、以等國也想搶食。) 同理,當J10所用引擎WS10A太行發動機優於俄SU27SK原用引擎AL31F時,俄又推銷J11(俄在中生產的SU27SKM)的AL31FN。在此同時,WS10的BCD型也在研發中,俄又傳出要提供五代機(即美四代機F22)所用引擎AL31FNM1(它的向量噴口在滿功率以及加力推力的狀態下可以上下左右旋轉)給中國。
所謂中國進口蘇-35是為借機引進117S發動機這個說法。117S實際就是AL-41F-1S,屬於AL-31F系列的升級版,和殲-10所用的AL-31FN相比,最大推力分別為14200公斤和12500公斤。相比之下,WS10A最大推力13200公斤,俄T-50的117(AL-41F)推力在15700公斤以上(未來計畫18000公斤)。另一方面,按照中國引進蘇-35的時間表,獲得117S的時間也和中國四代機研製進度配不上。
根據申銀萬國的報告,WS10各型號的參數如下:
型號 推力 生產日期
WS-10A 132kN 2005年
WS-10B 135kN 2008年
WS-10C 100kN 2008年
WS-10D 120kN 2008年(定型)
WS-10G 155kN 2009年
WS-10H 125kN 2010-2012年
WS10與裝備F15、F16的F100類似,屬於推重比在7:1至9:1之間的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其下一代發動機據傳聞應為類似F22推重比在10:1以上,推力在180千牛以上的渦扇-15。
英媒稱中國發動機需30年才能堪用 砸3000億美元(楨:?) 2016.1.30環球網
據英國路透社網站1月28日報導,中國在過去30年建立了強大的戰爭機器,讓中國的戰機足以和西方的戰鬥機在戰爭中抗衡,但是倫敦的國際戰略研究所的軍事航空部門的高級研究員們卻認為,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遠遠落後於西方的聯合技術、普惠、通用電氣、羅-羅等公司。
文章稱,由於發動機問題,中國的殲20和殲31戰機不能像它們的競爭對手F22和F35(楨:?)一樣進行超音速巡航,或者在不使用加力的時候進行超音速飛行。它們只有進行加力飛行的時候才能逃離雷達的偵測。而居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表示,中國戰鬥機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可靠性的問題。
文章稱據中國軍事專家表示,由於發動機技術的不成熟,中國戰機不能達到和美國戰機一樣的表現,而中國戰機很可能在未來幾年和美國戰機在南海產生更多的接觸,但中國戰機在亞洲一些具有主權爭議的領海上空和美日戰機相比處於劣勢。
文章稱,有消息人士表示,中國戰鬥機發動機的開發在這幾年毫無疑問處於優先的狀態,估計中國在未來20年將花費3000億美元來進行民用和軍用航空發動機項目研發。有消息稱中國已經聘請一些外國工程師和前空軍人員來進行發動機的研發工作。在未來的20至30年的時間裡,中國所做的工作和投入可以讓中國擁有可行的軍用發動機。
中國的戰鬥機製造歷史緣於20世紀50年代,從仿製俄羅斯戰機開始,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研發本土戰鬥機。目前中國最先進的發動機是WS10A,從1980年代末開發以來,據稱已有超過250台WS10被裝備到殲10和殲11上(新浪军事出鞘2015.4.29公开 J11D/J16已换太行300架)。但該發動機不能產生足夠的推力(楨:?),而且維修週期短。中國試圖改進WS10A,但可靠性一直是重要的問題。為了填補這個缺口,中國已經進口不少俄羅斯發動機,包括購買24架蘇35——目前俄羅斯最先進的現役戰鬥機,安裝先進的發動機。
阿三人家拿錢能貨比3家!這就是有朋友走遍天下啊!
嗯,三哥的確朋友遍天下,買武器從來不怕花錢,開始俄說送個航母給三哥,最後改裝的費用都夠美國造一個新的核動力航母了!還有所謂的俄印聯合研製的T50,其實引渡不過乾的事組裝活,但是還得拿一大部分的錢出來,的確是貨比三家,可是怎麼這貨越比越貴了?
流浪恆星A:8300萬美元,裸機附贈兩近兩中四枚導彈,就這些···
你媽的流浪狗不知道飛機訓練要地面的飛行訓練器的嗎?地面和飛機的通訊指揮都是用美狗吼的嗎?
看現在的國際形勢,外交糟透了。看現在的國內形勢,經濟糟透了。總結:無能之王
中國就是犯賤外交手段太爛
我覺得中國最近幾年的外交手段還是可圈可點的。
不要跟豬狗說那麼多,豬狗怎麼可能懂?有些人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他們的目的就是噴!
(楨:一群理盲濫情的霉體酩嘴政剋冥眾鄉民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憤青糞青屌絲 在鬼打架!另詳參【圖博館】: 蘇俄建軍原則 蘇-35是雞肋? 法國 Rafale 颶風戰機 呆子凱子軍購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
這樣就有了2016年年初俄同意將FGFA降低到80億動。印度看到研發成本大大降低,提升了對FGFA項目的興趣。
雖然FGFA同PAK FA相比的確有了一些改進,但並不是重新設計一種戰鬥機。筆者懷疑,可能戰鬥機研發的確遇到了一些問題,但俄也存在故意延緩FGFA項目的嫌疑。因為它很快就有PAK FA可以使用,相比之下印度則沒有,它的需求反而要急迫得多。也就是說,俄故意拖讓印度多提供資金。現在印度還投得相對較少,但等它越投越多之後,再想撤出已是不可能,這樣俄羅斯就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意圖決定研發成本和戰鬥機的價格了。
更令筆者肯定的是,第一批次的FGFA將在俄生產,後續的批次才在印度。
俄出口的任何一種武器,裡面都流露著其非常狡猾的精明。在出售中國蘇-35的合同談判期間,俄就希望中方能夠大批量採購,但中方一再堅持只買24架,後來俄最終沒能頂住壓力,不得不同意要求。不過,單價是比較貴的。俄式的狡猾還體現在向印度提供“維克拉瑪蒂亞”航母之上,這是個大坑各位已經知道所以就不再贅述。看來FGFA戰鬥機項目又是俄羅斯人埋下的一個伏筆,這次印度人面臨的最終解決也只能被宰。
這麼多年來,也許印度人還沒有學會如何同俄人做生意。中國早就品出了俄在武器貿易方面的道道,所以堅持自主研發。畢竟,技術掌握在別人手裡,只能處處受制於人。任何人提供武器和技術給你,背後都是想獲得最多的外匯,怎麼可能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回應
如果不是俄經濟困難,根本不會賣給中國,為了平衡實力,最重要的是俄一直把中國當威脅!
小編又在胡謅了,買戰鬥機這種高端軍用產品,買的時候不買一大堆的零件和一些輔助設施?如果中間再有一些技術轉讓,這些都是需要錢的好不好!還有現在俄有求於中,中國是傻子嗎?在這個節骨眼還被人坑?
敢問蘇35除了117S發動機還有什麼技術創新?有什麼可轉讓的?
說那些廢話沒用。你中國要是能造出那樣的發動機何必受那洋委屈?
再貴也要買誰叫我們要,人家肯賣給你就已經好的了。你去買F35啊100億一架看買不買得到
飛機單價不是合同除數量,還包含很多東西,另算的是以後單獨買的,貨比三家有屁用,法國還給降價了嗎。最後還是買了36架花了88億,照你說法單價2億多,那為啥126架是200億呢?
我們是一錘子買賣。印度是先體驗,辦會員。然後慢慢宰。
這樣就有了2016年年初俄同意將FGFA降低到80億動。印度看到研發成本大大降低,提升了對FGFA項目的興趣。
雖然FGFA同PAK FA相比的確有了一些改進,但並不是重新設計一種戰鬥機。筆者懷疑,可能戰鬥機研發的確遇到了一些問題,但俄也存在故意延緩FGFA項目的嫌疑。因為它很快就有PAK FA可以使用,相比之下印度則沒有,它的需求反而要急迫得多。也就是說,俄故意拖讓印度多提供資金。現在印度還投得相對較少,但等它越投越多之後,再想撤出已是不可能,這樣俄羅斯就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意圖決定研發成本和戰鬥機的價格了。
更令筆者肯定的是,第一批次的FGFA將在俄生產,後續的批次才在印度。
俄出口的任何一種武器,裡面都流露著其非常狡猾的精明。在出售中國蘇-35的合同談判期間,俄就希望中方能夠大批量採購,但中方一再堅持只買24架,後來俄最終沒能頂住壓力,不得不同意要求。不過,單價是比較貴的。俄式的狡猾還體現在向印度提供“維克拉瑪蒂亞”航母之上,這是個大坑各位已經知道所以就不再贅述。看來FGFA戰鬥機項目又是俄羅斯人埋下的一個伏筆,這次印度人面臨的最終解決也只能被宰。
這麼多年來,也許印度人還沒有學會如何同俄人做生意。中國早就品出了俄在武器貿易方面的道道,所以堅持自主研發。畢竟,技術掌握在別人手裡,只能處處受制於人。任何人提供武器和技術給你,背後都是想獲得最多的外匯,怎麼可能有天上掉餡餅的好事。
回應
如果不是俄經濟困難,根本不會賣給中國,為了平衡實力,最重要的是俄一直把中國當威脅!
小編又在胡謅了,買戰鬥機這種高端軍用產品,買的時候不買一大堆的零件和一些輔助設施?如果中間再有一些技術轉讓,這些都是需要錢的好不好!還有現在俄有求於中,中國是傻子嗎?在這個節骨眼還被人坑?
敢問蘇35除了117S發動機還有什麼技術創新?有什麼可轉讓的?
說那些廢話沒用。你中國要是能造出那樣的發動機何必受那洋委屈?
再貴也要買誰叫我們要,人家肯賣給你就已經好的了。你去買F35啊100億一架看買不買得到
飛機單價不是合同除數量,還包含很多東西,另算的是以後單獨買的,貨比三家有屁用,法國還給降價了嗎。最後還是買了36架花了88億,照你說法單價2億多,那為啥126架是200億呢?
我們是一錘子買賣。印度是先體驗,辦會員。然後慢慢宰。
印度法國36架陣風88億美元合同2016.01.25達成協議 兩國領導人緊抱新德里
回應
兩億美金一架還有多,f22都差不多夠了吧!
除了煤鍋人的B2 估計也就阿三的陣風最貴了
你忘了本子的F2了
印度太有錢了,但願售後服務沒問題,不會當冤大頭。
當定了 一艘航母都能被坑了又坑的國家 都指望不來他不當冤大頭
印度被俄羅斯耍了,現在又開被法國耍
沒辦法,他自己造不了啊
感覺應該含有技術轉讓的費用,如果獲得不了F35的話,陣風應該是印度能獲得的最好的艦載機了。
上趕著給別人送錢,還特麼感激涕零的,印度阿三也是醉了,算的上這個星球上最特麼錢多人傻的典範了,法國人不但成功把陣風推銷出去了,而且不給技術和生產線,印度阿三想修理的話,還能坑一筆,不像中國跟巴基斯坦,梟龍的生產線都給出去了,人家自產自銷,就基本沒中國什麼事了,包括當初中國賣土耳其紅旗9也是轉讓技術.
俄為何高價賣中國蘇35 卻低價為印度打造五代機2016.1.29 新浪軍事
2015年11月,俄羅斯同中國的蘇-35戰鬥機合同最終敲定。合同總金額為20億美元,24架蘇-35,單機高達8300萬,俄自用的蘇-35為4000~6500萬。與之相比,俄印最近卻達成一項協議,將聯合研製的FGFA第五代戰鬥機的研發費用從120億降低到80億:在開始研發的第一年,俄印各提供10億;在隨後的6年裡,各5億。成本對半,成果共享。
FGFA是在PAK FA(T-50)第五代戰鬥機的基礎上改進而來的。按俄官方說法,FGFA同PAK FA相比,改進的地方將有43處,包括隱身、超音速巡航、傳感器、航空電子設備等方面的性能。FGFA發展兩個機型,一種供俄使用,一種供印使用。有消息稱,除了俄印使用,也會出售給其他國家,市場總銷量將達到1000架左右。
前景是非常誘人的,但項目的執行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首先是採購單座和雙座型號的不斷變化,這表明兩國在FGFA的要求方面存在著反复。另一方面,雖然合同表面上看起來是平等的,但俄印在這個項目上的合作並不平等。按照要求,俄承擔85%,印承擔15%的研製工作,而雙方平均承擔一半的成本。
FGFA戰鬥機項目不妙的地方是一再的拖延。俄本應該在2015~2017年之間向印提供3架樣機進行評估,但至今飛機的影子都還沒見到。由於項目遲遲沒能打開局面,印度曾經一度想撤離這個合作。
中國版蘇35明年得首批4架 比國產戰機強湊合用2015-11-19 新浪軍事
今日,俄羅斯和中國簽署了供應24架多功能戰機蘇-35的最大軍機合同,交易額達20億美元。
目前中國空軍購買俄羅斯35戰機只能有一個解釋,中國現有的三代機對付不了美、日的三代機,特別是它們的升級版。美日的F-15升級版已經達到三代半的水準。而中國的殲-20戰機即使在2017年服役,但是生產數量的不足。那怕不是我們對俄羅斯蘇35戰機並很滿意,但總比自己的強點吧,湊合著用吧。
俄羅斯軍工技術部門對中國有戒心是正常的,大國之間皆是如此,但說戒心很重則不然,中俄之間的合作其實非常廣泛。如果說俄羅斯對中國戒心很重,那俄羅斯對美國豈不是恨之入骨了?對歐洲豈不是欲除之而後快了?相比之下,和中國關係已經很融洽了。
回應
我认为苏35的引进已经很难说是由于飞机某一个组件大大超越我国现有水平了,包括发动机。拿来借鉴的意思肯定有,但是更多的是政治考量而不是技术考量.
依靠别人临时应急可以理解,一辈子依靠别人就令人费解了?航空发动机为什么长期搞不上去,甚至拿着样本几十年都造不了可真应该反思了。
中國這腐敗體制能出什麼東西,看看一汽二汽自主就知道了。
唉,看到這就知道你要上台,也是個貪官。
小编这水平。117s发动机对中国来说意义不大,太行发动机脱胎于对通用f110的模仿,整体设计理念比al31f要先进的多,燃气室循环结构跟以al31f为基础的117s有着天壤之别,唯一可借鉴的是向量发动机的转动结构但这个并不难。另外117s发动机的可靠性也是比较差的,设计寿命4000小时,但在实际使用中只达到了800小时左右,安装在t50上也发生了三次事故。另外su35的无源相控阵雷达,相比国内已经装备的有源扫描相控阵雷达已落后。总体上来讲su35s并不是一款先进的飞机。个人认为su35的引进一个是弥补国内战机产量的不足,另一个原因是促进中俄政治友谊,仅此而已,小编把su35看得太高了。
要是产量不足只买24架?摆明了就是套俄国佬发动机技术去的。
这逗逼一看就知道是军盲,你知道中国的歼十一年才产几架。你以为战斗机是生产线上的普通产品出模么?现在中国又要产j15又要生产j11b d基本上超出了中国航空界的生产效率,等型号淘汰老旧无用的su27sk,这24架能成立两个中队部署两个军区。只是象征性的购买兼顾缓解产量的不足.
一口氣研12種發動機 中國航發以後不看別人臉色 2015-11-17
長期以來,中國自行研製的各類型航空飛行器好像都在跟心髒病作鬥爭,一方面一系列新型作戰飛機橫空出世,另一方面中國研製的多款主力戰鬥機和飛行器還在使用俄製發動機,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例如目前已經列裝的270多架殲-10,採用俄製AL-31FN發動機,最新的殲-10B採用俄製AL-31FN-M1改進型,運20使用的俄製D30,梟龍和利劍隱身無人機使用的RD-33等等。
不過,中國顯然不可能永遠使用國外發動機,近日,美國多家雜誌稱,中國正在同時推進12款發動機的研製,這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航空發動機發展計劃。
第四代大推力發動機——渦扇-15已經完成地面台測試和地面高空台測試,即將進行飛行台測試階段。為國產大飛機研製的長江-1000發動機已經取得關鍵性突破。
為運20飛機配套的渦扇-20發動機已隨伊爾76高空台試飛升空,渦扇-20生產線已經落戶西安紅旗廠,並開始加緊施工。
推比達到9級的中等推力發動機獲得立項,9800kgf級S3-2型技術驗證機已經開始進行核心機測試,推比為12級的某四代發動機已進入預先研究計劃。
為殲10B和殲11D上進行試飛的渦扇-10正在進行定型試飛,為梟龍和鶻鷹研製的渦扇-13發動機已經裝機試飛。此外,渦軸-10、渦軸-11、渦軸-16等一系列直升機發動機已全面推進研製工作。
除了具體項目上的獲得進展之外,中國發動機相關生產製造和材料應用技術也開始獲得大量成果,2011年,太行發動機核渦扇-13發動機的FGH96和FGH97專用粉末盤設計定型。2013年至2015年,中國先後完成多款高性能擠壓機,讓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可以自行製造高性能發動機葉片和渦輪盤等等。
殲11D讓俄寢食難安:再不降價蘇35賣不出去 2015-11-17
總體上來說,殲-11D戰鬥機和蘇-35戰鬥機各有優勢和劣勢,殲-11D在飛機的隱身性能、複合材料應用比例和數字傳動方面也要優於蘇-35,但蘇-35裝備有117S發動機和更加優化的飛控系統,在動力和飛行控制方面,要強於殲-11D戰鬥機。因此,殲-11D的出現與蘇-35並不矛盾,我國重型戰鬥機缺口很大,大批飛機已經急需替換,僅靠自己生產顯然難以替換上述飛機,所以購買蘇-35也是一種解決方案。
不過,蘇-35購買案如果繼續拖延,中方很有可能放棄,因為中國不可能無限期等待俄羅斯讓步,蘇35也不是非買不可,殲-11D的出現告訴俄若再不降價,蘇-35出口中國的希望將越來愈渺茫。
如果不出意外,未來中俄兩國展開共同軍事研發的領域會越來越多,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在軍事裝備領域與俄羅斯的差距越來越小,中俄在軍事裝備的互補方面的需求會越來越大。過去和現在,主要是我們從俄羅斯買裝備,未來俄羅斯能從中國進口的東西也會越來越多,也必然會出現俄羅斯從中國採購裝備的情況。
日稱中國VT-4坦克多項關鍵系統均優於俄軍阿瑪塔T-14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2015-6-9日發表了題為《這種中國坦克可以擊敗俄羅斯的T-14“阿瑪塔”主戰坦克嗎?》的報導,編譯如下:
中國北方工業集團公司最近聲稱,它的VT-4坦克在自動化技術、可靠性、靈活性和火力控制系統方面都超越了T-14。
目前,俄羅斯只有一種用於出口的新型坦克T-90,而我們有低端的VT-2、中端的VT-1和高端的VT-4,覆蓋了國際市場上幾乎所有顧客的需求。”
回應
有主動防禦系統嗎?T-14 有.
有啊,中國99A的主動防禦是打擊對方的觀瞄設備。還可以燒毀光學觀瞄系統。歐美哪個坦克有?
T-14 主動防禦系統用也只是在對付恐怖分子跟打巷戰時才有用,如果是正面的坦克大戰.
(楨:T-14 雖用了無人砲塔,但由其正面才700毫米的裝甲防護力和平射的主動防護系統,可知假想敵並中美歐等99A…主力坦克穿甲彈或能攻頂紅箭10…反坦克導彈、而是非主力坦克或車臣反恐時被打地火燒T-72的RPG火箭彈。另詳參【圖博館】: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 蘇-35是雞肋? 三代機大車拼 裝甲車主動防護系統 共軍ZTZ-99式坦克 印T-90S與巴MBT-2000 )
中國因何還購買俄國武器 買蘇35對俄經濟支持2015-6-10 佔豪
在中國軍事科技越來越快發展的當下,在中國軍事裝備已經取得這麼大進步的背景下,中國為何還要不斷從俄羅斯買軍事裝備呢?關於這個問題,不少戰友問過,今天藉機簡單談一下。中國現階段仍從俄購軍備,主要有如下四個原因:
一、中國軍事裝備依然有短板。
中國從俄購買的軍事裝備中,中國短板部分是最重要的合作內容之一。譬如,中國在戰鬥機的航空發動機方面,不能滿足我軍需求。
二、中國的軍事裝備發展戰略與國防現實需求決定。
過去,由於我國軍事裝備長期落後於軍事強國,考慮到長期安全戰略需要和現實的經濟能力,中國軍事裝備研發採用的是“小步快跑”的策略。即,當我們研發出新的軍事裝備後,由於和軍事強國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一般不會去過大批量地裝備,而是在小批量裝備後立刻投入新的改進和新裝備研發當中。這樣,我國就可以盡量節省軍費開支,加快軍事裝備的研發速度和進城,這樣的戰略有助於我國快速縮短與軍事強國在裝備領域的差距。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包括美國、歐盟在內的軍事強國,都一直對華軍事裝備禁運,我國實際上可以買到的軍事裝備只有俄製武器。當然,隨著我國軍事科技的進步和我國自給能力的增強,未來從國外購買軍事裝備會越來越少。
三、俄軍備瘦死駱駝(蘇聯)比馬大,中俄軍事合作有很大互補空間。
相比俄,中國軍事裝備的研發雖然追趕得很快,也在獨立自主和吸收他國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和進步,某些方面中國在技術方面甚至已赶超俄,但就整體而言,我國仍一直處於追趕狀態。
基於上述現實,中俄在軍事裝備領域未來有很大的合作空間。譬如,中俄在直升機領域和打飛機領域的合作已經開始,在航天領域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四、中俄全球戰略協作夥伴合作關係中,包括軍事方面合作的推進。
中俄是全球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俄在發展兩國政治、經濟關係時也正在推進相適應的兩國軍事關係。從俄購買武器,除滿足自身裝備需求外,也有對俄在政治、經濟領域支持因素存在。在俄與西方正處於尖銳對立的情況下,中俄的軍事裝備領域加速合作,一方面是中國對俄羅斯在經濟領域的支持,另一方面中國也可藉機將俄原來不太願意賣給中國的裝備買回來。譬如,S400,SU35除了是要滿足中國的過渡需要外,很大程度上也是對俄羅斯在經濟上的支持,所以購買的架數並不多,只有24架。
殲-16戰機與我國空軍的轉型 2015-5-29
摘要 :近日,網上出現了可能是我國殲-16殲擊轟炸機服役的圖片,它表明我國空軍多用途作戰能力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進入90年代隨著技術的發展,同時冷戰之後各國普遍削減國防經費,現代戰機發展趨勢就是增加多用途作戰能力,因此國際市場上F-15K/SG、蘇-30MKI/MK2大型雙座多用途戰機大行其道。
蘇-30MKK是我國空軍目前主力多用途作戰飛機,不過它的航空電子系統、機載武器的戰術技術指標還需要完善,如它使用的NO01VE雷達只是NO01的改進型,不如F-15SG的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它的精確制導武器也比較落後,多為電視、激光制導武器等。
還有就是這樣的遠程攻擊機也是比較敏感的作戰飛機,我國也不想依賴進口,所以決定自行研製殲-16殲擊轟炸機.
殲-16和蘇-30MKK一樣,在機翼下面增加了一個掛架,從而負責重型對地攻擊武器,(蘇-27系列機腹掛架位於兩個進氣道之間,限制空地武器的體積和尺寸,不利於掛載JASSM這樣外形不規則的武器),這個機翼也出現在殲-15和殲-11D,這樣就可以配備國產隱身防區外攻擊系統、重磅鑽地激光制導炸彈等,另外殲-16也在座艙左側增加了空中加油系統,為此IRST光電系統右移。
殲-16和殲-10C、殲-11D一樣,加裝了AESA,會採用雙脈衝固體火箭發動機的PL-12改進型超視距空空導彈,完全可以對抗法售印AESA+流星空空導彈的陣風F3戰鬥機.
殲-16/11D配備的是FWS-10發動機,它的性能優於AL-31F,例如採用了FADEC系統,不過可能還需要將12多噸FWS-10的加力推力提高到14噸才更能發揮殲-16的戰術技術指標。
http://bbs.huanqiu.com/thread-3258086-1-1.html
關於出鞘公開殲11D的解讀 2015-4-29
殲11D這個項目其實早就開始了,後來某國家領導人拍板暫停了殲11D的項目,主要為了給研製殲15S,殲16騰出技術人員,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可能會購買大量的蘇35作為主力空優重殲。後來蘇35這個採購項目愈發不明朗,變數越來越大,軍隊又重啟了殲11D的研製計劃。其實殲16並不是中國的空優機並不能代替殲11B,各司其職嘛。殲16上的AESA是607所研製的,主要用於對地。殲11D上試驗的AESA是14所研製出來的,主要用於對空。其大名鼎鼎的1473(殲10A),和1493(殲11B)雷達都出自14所之手。殲11B的性能確實不堪用,飛行包線甚至不如殲11A,其依然採用模擬飛控,敏捷性和滾轉性能極差,並且依然存在著跨音速過載陷阱的毛病(數字電傳就能治愈跨音速陷阱)。因而如果蘇35成功引進殲11D就會下馬,其研究成果將用來升級殲11B的航電和雷達,但是殲11D本尊將不會服役。如果蘇35沒有被採購,相信不遠的將來14噸太行+四代航電+數字飛控+14所AESA+配新型空空導彈的掛架的完全體殲11D將會生產服役。
http://lt.cjdby.net/thread-2003279-1-1.html
俄蘇35戰機一關鍵系統來自烏克蘭出口中國遇阻2014-7-31 新浪軍事
新浪前方特派員最新消息,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總裁波戈相週二在莫斯科指出,蘇霍伊航空聯合集團已經將原由烏克蘭供應的蘇系列戰機配件重新佈局生產,重新啟動的生產廠家主要集中在葉卡捷林堡一線,整個配套工程啟動將在兩年之內。俄羅斯軍工專家認為,除蘇-30、蘇-34、蘇-35等系列戰機液壓和自動化供油系統60%由烏克蘭供應外,俄羅斯直升機、艦船動力、戰車動力等約45%來自烏克蘭。此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召集包括蘇霍伊航空集團首腦開會,商討俄羅斯軍工企業克服危機,依靠自身技術力量,完成國內外軍品訂單的議題。
回應
我怎麼感覺是黃俄不要臉?
國家間只有利息,沒有永遠得朋友。這句話傻子都知道,眼下美國重返亞太,明擺著針對中國。我們現在和大毛都是各取所需,報團取暖。黃俄你妹啊,你是用屁眼想問題得嗎?腦殘無腦噴,被漢奸美分誘導得無腦憤青,你們什麼時候才能獨立思考問題?!或者說你TM就是個美分!
美狗們的利益是美國的利益,不是中國的利益,所以跟這些狗說是白說!
中國的戰略是,右手拽住俄羅斯往前走。左手拉住烏克蘭不鬆手。
在烏克蘭問題上,衝突各方都希望得到中國的支持。然而中國卻不能支持任何一方......我們當“裝聾作啞”,努力保持與各方的實際交往!中國應抓之機會極力發展自己,當我們的拳頭足夠強大時,需要與誰合作,就可隨心所欲......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7-31/0949793114.html
淺析烏克蘭內戰是否會影響未來中俄軍事合作2014-7-31 新浪軍事
烏克蘭局勢與俄烏關係的的變化,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中烏兩國軍事技術合作的發展。從“瓦良格”號航母、野牛級氣墊船再到大功率燃氣渦輪機、坦克動力、雷達、航空發動機等。那麼面對烏克蘭的亂局,中烏軍事技術合作會駛達終點嗎?
全面而復雜的軍工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繼承了3594家軍工企業,職工300多萬人,其中直接從事武器生產的有700多家,職工140多萬,覆蓋了海、陸、空、天、電子等各個方面,從基礎研究到高新產品研發。獨立後,烏克蘭本應擁有不低於俄羅斯的軍工產品,但是實際的銷售業績卻是相差很遠。這一方面源於俄羅斯的刻意打壓,畢竟同為蘇聯加盟共和國,絕大數武器都是蘇聯體制下合作生產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烏克蘭軍工不得不放棄單純的成品出口貿易模式,開始進行技術上的合作,中國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收益的。
“心臟”是烏克蘭給的
中烏軍工合作,除了轉讓“瓦良格”號這一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大型項目外,在艦船、坦克、飛機的動力系統,特別是各型發動機方面,表現最為突出。
目前中國諸多水面艦艇,包括“瓦良格”號在內,還有“中華神盾”艦所用的燃氣輪機DN/DA-80,而改良後的DN/DA-80,其可靠性、可維護性、大修週期、使用壽命均超過烏克蘭原裝。燃氣輪機是現代化大型戰艦的“心臟”。《漢和防務評論》稱,中國在上世紀90年代就從烏克蘭“曙光”機械設計科研生產聯合體引進了UGT-25000燃氣輪機,不過當時沒有轉讓技術。進入21世紀後,因經濟窘迫,烏終於同意轉讓全部技術。雖然國內已經基本實現了UGT-25000的國產化,但在大量訂貨時,小規模對烏克蘭採購零件設備也會成為其重要的一項的生意。
2006年,中國與俄羅斯“金剛石”設計局談判,要求購買一定數量野牛級氣墊船同時轉讓技術,但是俄羅斯方面要價太高並且技術轉讓不順利,於是烏克蘭方面就成了第二選擇。烏方很快接受了中方的要求,決定在本國建造兩艘“野牛”級登陸艇出售給中國。
但是這筆交易很快遭到了俄羅斯的反對,因為野牛級登陸艇的及時部件50%是需要在俄羅斯完成的,這次俄羅斯態度十分堅決拒絕提供包括燃氣渦輪機在內的關鍵部件。而烏克蘭方面認為這筆軍購買賣有助於烏克蘭軍工,所以也不退讓。最後中國通過協調俄羅斯方面,大家各做一個讓步,俄羅斯方面提供50%的技術支持。
但是,2014年3月,“海洋”造船廠所在的辛菲羅波菲爾市已經作為克里米亞共和國的一部分加入俄羅斯聯邦。由於俄方在該項目之前一直處於反對狀態,未來中國想獲得相關技術的難度和代價可能會陡增。
烏克蘭洲際導彈技術對華影響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繼承了三分之一的航天工業,從業人數一度高達20萬人。位於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市的南方機械製造廠是烏航天工業最大的生產企業。該企業研製生產的SS-18重型洲際彈道導彈,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導彈,可攜帶10個55萬噸分導式核彈頭以及40多個誘餌,在世界上都可以說是首屈一指,難怪它在冷戰時期一問世,北約就將其稱作“撒旦”(惡魔)。直到現在,烏克蘭仍以其高性能的“天頂”、“第聶伯”、“旋風”三類系列運載火箭而躋身航天大國行列。
蘇聯解體後,由於失去了原來源源不斷的資金、穩定的產品訂貨、集中統一的供給和管理以及缺乏市場經濟條件下工作的知識和經驗等原因,烏克蘭的航天工業一度陷入困境,生產數量大大削減。為重振烏克蘭航天工業,國家宇航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將所有航天工業企業聯合起來,按市場經濟的要求對企業實行改革和重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烏航天工業迅速下滑的趨勢。然而由於國際航空發射市場競爭極為激烈,市場依舊不樂觀。
而中國與烏克蘭“南方”設計局有大量的合作。其代表作是RD-120液體火箭發動機和與其配套的RD-8姿態控制發動機,據稱前者是中國新型“長征”5運載火箭YE-100主發動機的原型火箭。
合作前景並不樂觀
中烏兩國因為國土相隔甚遠,幾乎不可能發生地緣衝突,向中國出口武器對烏克蘭國家安全完全沒有損害,中國因此往往能以相對很低的成本獲得烏克蘭保留的蘇聯技術。同樣的技術,俄羅斯開出的價碼則經常數十倍於烏克蘭。
但是目前烏克蘭由於缺乏資金,同時沒有推進科研的動力,其大多數技術已經停留在蘇聯解體時代無法前進。儘管中國一度需要學習這些技術以實現追趕,但當中國已經超越前蘇聯技術水平,中烏軍工合作的道路,也就不可避免會越走越窄。
同時烏克蘭政局動盪,親俄勢力不斷擴大甚至敢於公開獨立組織軍隊對抗政府軍!另一方面這些親俄勢力都是出於烏克蘭東部,屬於傳統親俄勢力。俄羅斯必然控制這些地區,通過控制這些地區達到將這些軍工企業技術轉移到自己的國內。這也是為什麼烏克蘭顏色革命後親西方政府上台後,中烏軍購貿易比較順利 (比如烏克蘭金髮美女總理季莫申科低價賣給中國的蘇-33原型機T-10k-3戰鬥機,從而發展出殲15),反之親俄政府則必須看俄羅斯的臉色來辦事。
未來中烏軍事合作可能已經戛然而止,因此中國未來必須加強自身軍工的發展,從而擺脫對國外技術的依賴。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7-31/1741793206.html
詳參【圖博館】:俄烏戰爭 蘇-35是雞肋?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2014-08-01 08:40:47
中國殲-16戰鬥機換裝最先進雷達 或已批量生產2014-2-23 環球網
近日,知名軍事論壇上出現了由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國產殲-16戰鬥轟炸機,早前出現的1601號原型機相比,這次曝光的1612號殲-16有著不小的改進指出,最明顯的就是殲-16取消了機頭空速管,雷達罩採用淺灰色塗裝,說明其換裝了先進的機載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而其機身1612的編號以及進氣道0102的編號則說明其已經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有可能已經試裝解放軍航空兵部隊。
殲-16戰鬥機由國產殲-11系列戰機發展而來,由於此前的殲-11BS雙座戰鬥機的外掛架數量和掛載能力偏低,主要用於對空作戰,因而對地、對海攻擊能力有限。而殲-16戰鬥轟炸機則在保持自身優異的空戰性能的同時,還可以掛載重型攻擊型武器執行更加廣泛的空中打擊任務。此外,從2012年的珠海航展上可以看出,中國的精確打擊武器近年已經得到了充分的發展,作為最新研製的國產戰鬥轟炸機,殲-16在載彈種類、數量上將超越中國現役的同類機型,推測其可以掛載除戰略武器以外的所有空基發射武器。
從照片分析以及綜合中國航空工業近年來的發展來看,殲-16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頭盔式顯示系統(HMDS)、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IRST),採用了一定的隱身技術,具備典型的“三代半”戰機特性,綜合作戰性能比國內現役的蘇-30MKK/蘇-30MK2有顯著提高。在世界著名的航空專業雜誌《國際飛行》公佈的2013至2014年度世界空中力量發展報告中,具備三代半戰機特徵的殲-16和殲-10B一起,分別入選2014年度世界戰鬥機性能綜合排名第八名和第九名。
回應
中國人能造出什麼好東西?都是垃圾, 因為中國人就是垃圾
中國的院士、博士、等等什麼士磚家,不是用錢買來就是評分估得來,別指望有什麼發明創造,能山寨就不錯了,所以沈飛山寨經常生產俄鴨機不變換型號騙經費騙軍迷,吹逼了新式飛機,其實大家也心知肚明,俄鴨機在中東戰爭中就是靶機。
狗屁的睜開你的狗眼看看,殲16用的是太行!
所有武器都是你仿造我,我仿造你!日本狗連仿造都不會,都是買的美國貨
一幫腦殘,沒事在這裡瞎咧咧,罵人的要麼是分裂份子,要麼是日本人,要麼是對社會有消極心裡的人,別跟這些人瞎掰 ,這些人都是腦子有問題!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2-23/0757765488.html
俄不擔心蘇35會喪失技術稱中國已超越複製階段2014-2-16 新浪軍事
據俄羅斯機器製造資源網2月14日報導,俄羅斯聯合飛機製造集團公司總裁波戈相2月14日在2014年新加坡國際航空展上表示,他不擔心向中國出售蘇-35最新型殲擊機之後可能會被複製的問題,因為在飛機製造領域任何複製都無法促進行業向前發展。
波戈相在回答俄塔社記者提出的一旦售華蘇-35可能會被複製的問題時表達了上述觀點。他認為,複製技術,包括未經許可的擅自複製,並不能使航空工業生產出符合所有現代化要求的高品質技術裝備,因為對現代航空工業的要求一直都在快速變化。飛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鮮活機體,至今還沒有任何一個成功複製飛機的實例。
俄聯合飛機製造集團公司總裁波戈相在談到一些國家的公司經常擅自仿製其他企業產品的問題時強調指出,複製別人的高科技裝備只會在初始研發階段產生一定的成效,並不是取得進步的正確途徑。如果不能向前看,那就不會成功。
波戈相總裁補充說,在俄羅斯和中國的軍事技術合作中,雙方都在向前看,都在面向未來,而不是回頭看。他認為,中國同行已經跨越了這個(複製)階段,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先進技術。
回應
嚷發動機不行的人小心點兒,想想以前那些人的下場——說中國搞不出預警機來的人,說中國造不出神盾艦來的人,說中國的導彈打不到美國的人,說中國搞不出高性能電腦來的人……這些人都去哪兒了?是不是都轉到發動機這兒來了?
這也正是俄羅斯急於就此談判的原因。再不然就掙不著錢了。
三代半機山寨什麼?中國已經有兩款四代機在試飛了。嘲笑發動機不行的人,有本事你為祖國的科研事業出力啊,坐在這裡冷嘲熱諷有毛用
讓別有用心的人和敵對勢力說中國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吧,新中國照樣堅定地走在自己的大道上。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2-16/1053764468.html
據俄羅斯《軍工信使》週刊3月12日報導,“戰爭很無聊”網站的西方專家們認為,俄羅斯空軍同時採購蘇-30M2、蘇-30SM、蘇-35這三種蘇-27改進型號殲擊機的合理性值得懷疑。
目前俄羅斯正在生產和採購三種型號的先進戰機,都是蘇-27多用途重型殲擊機的深度改進型號,由蘇霍伊設計局設計,分別在阿莫爾河畔共青城飛機廠和伊爾庫特集團伊爾庫茨克飛機廠生產。西方專家認為,這種決策相當奇怪,可能會增加大量財務開支。相比之下,美國空軍目前正在JSF(聯合攻擊戰鬥機)概念框架下努力裝備統一型號的戰鬥機F-35“閃電2”。美空軍發言人聲稱,需要採購1763架該型戰機,替代目前還在服役的大多數飛機,提高空軍作戰潛力。俄羅斯則正好相反,目前卻在同時採購三種型號的現代化殲擊機蘇-30M2、蘇-30SM和蘇-35,每種型號採購數量僅為數十架。
俄國防部沒有解釋上述殲擊機採購原則。專家認為,在戰機出口數量減少的背景下,此舉可能和努力維持兩家企業運轉的願望有關。這種策略也會對改善俄空軍戰鬥力產生積極影響,畢竟俄空軍現役戰機主要是上世紀80-90年代交付的產品。另外,由於最新型第五代戰機T-50在俄國內外已經家喻戶曉,因此俄空軍裝備蘇-30M2、蘇-30SM和蘇-35的消息受到的關注相對較少。
………………
西方專家認為,俄空軍是否有必要同時採購三種型號的蘇-27家族戰機值得懷疑,而且這個問題相當現實。或許只生產一種型號的飛機更為合適,但是兩大航空裝備生產企業之間的競爭使情況變得較為複雜。在蘇-30家族飛機享譽國際市場大量出之時,兩家生產廠商的競爭不算什麼嚴重問題。在三種型號的飛機中,蘇-30M2的性能最弱,升級潛力不大。此前還有媒體披露稱,俄羅斯是在和中國的蘇-30M2交易流產後才為本國空軍採購這種飛機的。蘇-35S的突擊特點是使用更加強大的航空發動機、更加完善的航空電子設備和武器,以及新型機載雷達。蘇-30SM的生產協調較好,造價低,兩名機組人員的存在可以執行更加複雜的作戰任務,更加有效地培養飛行員。
目前這些飛機的出口前景相當模糊。已經擁有大量蘇-30家族飛機的國家,特別是印度和中國,目前正在積極利用許可證技術生產新飛機。馬來西亞寧願租賃,而不願採購額外數量的蘇-30MKM戰機。據悉,印尼可能會購買蘇-30家族戰機替代老舊的F-5,但是即使簽訂了供應合同,殲擊機進口數量也會相對較少。
西方專家認為,俄決定同時採購三種型號的飛機,可能是由必須維持阿莫爾河畔共青城飛機廠和伊爾庫茨克飛機廠的生產所決定的。而且,俄空軍使用全部三種型號的飛機,也能使它們對外國用戶更具吸引力。
回應
曾經無比強大的蘇聯空軍,解體成俄羅斯空軍後,竟然淪落成吃老本,40年無先進飛機服役的狀態。可悲呀。只能依靠著蘇27為藍本改來改去,大量優秀人才嚴重流失,航空界的倆強爭霸局面被拉開如此之大,可惜呀。
三款蘇30比三款F35的相似程度更高,西方專家為什麼不質疑F35,當心上當。(楨:一分為三、三合為一皆有問題!)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3-12/0740768325.html 2014-03-12 09:54:56
全球僅殲20和T50可抗美 印度參觀T50後批不可靠2014-2-3 環球網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1月30日報導,印度空軍軍官有一次機會檢驗俄羅斯新出的第五代戰機T-50樣機,這是俄羅斯針對美國F-22戰機做出的回應。而據出資60億美元用於T-50研製的印度說,俄羅斯這種戰機陷入了大麻煩。
印度軍官說,按照當前的樣子組裝的T-50不可靠。俄羅斯雷達承諾性能優異,而實際上卻能力不濟。印方還指出,T-50隱形性能也不令人滿意。
T-50戰鬥機重34噸,比其將取代的33噸重的蘇-27操縱起來更加靈敏,電子系統提升很多,隱形而且可以超音速巡航。俄羅斯承諾戰鬥機壽命為6000飛行小時,發動機壽命為4000小時。俄羅斯承諾配備世界一流的航空電子設備,以及對飛行員來說非常舒適的駕駛艙。使用很多助推器和遙控自動駕駛儀,將使飛機的操控比早前的蘇-30(曾經非常靈巧)也更加靈敏。
報導指出,印度人的苦惱是,這些改進與追加的投資相比似乎不值。T-50比蘇-27至少貴50%。(基本配置)將要大約6000萬美元(齊全配置至少還要多花50%),相當於頂級的F-16的售價。蘇-27最初是針對美國的F-15而研製的。
T-50並非要直接匹敵F-22,因為俄羅斯這種戰鬥機隱形能力自愧不如。但是如果其操控性和先進的電子設備名副其實的話,該機將超過F-22除外的所有戰鬥機。如果T-50的售價低於1億美元,那將有很多買家。不過看來T-50的價格會更高。當下,T-50和中國的殲-20是僅有的有可能抗衡F-22的競爭者。與F-22一樣,T-50的研發費用不斷增加,看起來T-50的售價至少要1.2億美元(包括分攤的研發成本),但是生產數量要在500架以上。俄羅斯希望製造多達1000架。由於成本高昂,F-22只製造187架。
現在有5架T-50樣機在試飛。2010年1月,T-50首飛。現在又有5架樣機訂貨,如果順利,第一批成批生產的70架飛機在2016年可以訂貨,這個10年末可以交付。2014年將有一些樣機交給俄羅斯空軍試飛。估計會有更多延期,尤其在印度人發佈評論後。
報導稱,自T-50首飛後,俄羅斯和印度做了很多修補工作。儘管T-50是俄羅斯隱形能力最強的飛機,但是這方面不能與F-22甚至F-35或B-2相比。俄羅斯人顯然強調的是操控性而非隱形能力。印度希望隱形能力更強而且想要雙座飛機。T-50的發動機和防禦電子設備的問題很難解決。這讓T-50與F-22或F-35相比存在很大劣勢。這些問題顯然是交付推遲的主要原因。
中國AIP潛艇
【圖博館】前評「蘇-35是雞肋?」曾說中國非採購俄羅斯阿莫爾級潛艇而是俄中合作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3月訪問俄時與普丁總統決定的,當美國海軍作戰部副部長福格森2013-11-14登上東海艦隊333號元級潛艇,就証實了中國已有AIP潛艇。
中國的AIP正是俄願與中合作之關鍵,而中國看中的是阿莫爾級之靜音系統,但AIP≠靜音,不然會像網上噴子在亂噴糞,傻傻分不清AIP有三種:德國西門子公司的212A潛艇之燃料電池在工作時在工作時不發出任何噪聲不發出任何噪聲,瑞典的斯特林發動機、俄羅斯的閉式循環柴油機均存在活塞做工動作,都會發出大量噪聲。閉式循環柴油機還有有氣體要排出艇外,因此只能在較淺的深度運行(大深度下壓強大,排出氣體困難),而排出氣體也會暴露潛艇位置。
說啥:假如元級採用了AIP技術那就搞笑了。柴油發動機的基洛級潛艇在世界都有海底黑洞之稱。元級採用AIP技術反而噪音大,豈不是自相矛盾?潛艇不論採取任何降噪措施,主要都是為降低發動機推進系統發出的聲音。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23115
據俄羅斯《軍工信使》週刊4月30日(提前出版)報導,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特別任務部經理尼古拉-季米久克在4月14-18日馬來西亞吉隆玻DSA-2014國際防務展上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俄武器在亞太國家非常受歡迎,出口前景廣闊。至於向中國出口蘇-35殲擊機的問題,相關談判談談停停,暫時遠未達成具體協定。
與亞太地區國家的合作一直在俄武器出口中佔據最大份額。現在亞太市場競爭最為激烈。畢竟許多地區國家的地緣政治野心顯著增加,需要靠真實力量來支撐。另外,分離主義和恐怖主義團夥的威脅和數量不斷增加,反海盜鬥爭也很尖銳。亞太國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現代化武器裝備和技術來維護國防和安全,為此不斷投入大量資金,自然引發了世界軍火巨頭的爭奪。
季米久克認為,與前來參觀的亞太國家軍政領導層和商界代表積極接觸對俄羅斯參展商來說是一個主要亮點。能在展會上簽訂合同當然最好。但是現在軍事技術合作的主要趨勢是從直接供應向緊密合作,以及各種形式的補償貿易過渡。合作條件由買家主導,他們都有意發展自己的高科技產業。俄羅斯願意在此方面展開完全平等的合作,這也是俄方的優勢之一。此外,俄可以提供獨特的合作方案。比如在向馬來西亞供應蘇-30MKM殲擊機的合同補償協議框架內,2007年俄方把馬來西亞歷史上第一位宇航員送到了國際空間站,這顯然不是每個武器出口國都能做到的。
俄官員指出,在本屆防務展上,馬來西亞有意探討購買數十輛T-90S坦克的可能性。早在2000年,T-90S就在馬來西亞採購招標框架內參加了叢林和沼澤條件下的測試,表現非常好,在技術方面沒有問題,可惜沒能中標。在DSA-2012防務展上,馬方還對改進型T-90S坦克的性能和戰鬥力產生了興趣。在體現的新技術數量方面,它實際上是一種全新的坦克,量產型T-90S的戰鬥性能,包括火力、防護性、機動性,都上了一個臺階。遺憾的是,這些接觸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不過,馬來西亞仍然需要現代化主戰坦克,俄方相信自己的裝甲車輛完全符合馬軍方需求,因此希望能夠再次討論這個問題。
季米久克透露,馬來西亞國防部計畫宣佈招標採購一到兩個中隊的多用途殲擊機。俄方暫時打算派出更新後的蘇-30MKM參加競標。不過,飛機的最終面貌將在收到正式報單並且分析招標技術要求之後形成。鑒於俄方出口的蘇-30MKM使用順利,以及馬空軍特技飛行表演隊還使用配備RD-33發動機的米格-29N 殲擊機,俄方相信自己有很大的機會中標。另外,此前俄在DSA-2012防務展上簽訂的向馬來西亞供應RVV-AE空對空導彈的合同正在順利履行,第一批導彈已經交付給用戶,第二批導彈將在今年年底前交貨。
至於向馬來西亞供應“山毛櫸-M2E”中程防空導彈系統的談判問題,雙方仍在努力推進。馬方將宣佈公開招標採購此類武器,俄方計畫參加。預計馬方還將招標採購近程防空導彈系統,俄方將派出“鎧甲-S1”爭取中標。現在俄方正在展示這些武器系統,邀請馬方專家瞭解它們的生產情況,觀看作戰效能演示。馬來西亞高度重視對自己來說非常迫切現實的防空問題。實際上,亞太國家整體上一直都對俄羅斯防空系統擁有很高的興趣,因此俄方在吉隆玻展出了一系列防空兵器,包括 “道爾-M2E”和“針-S”防空導彈系統。另外,俄還向馬來西亞國防部高官展示了米-171SH軍用運輸直升機,它們能大大提高馬軍的機動性,在實施特種行動時無可替代。
在海軍武器裝備方面,馬來西亞軍方首先關注的是與保護200海裡經濟區有關的產品,俄方為此推薦了“幻影”、“雄鷹”、“貓鼬”等巡邏艇,以及各種一體化近海監視系統。另外,馬方還對“短號-E”、“短號-EM”和“混血兒-M1”反坦克導彈系統表現了相當大的興趣。另外,印度海軍潛艇事故沒有對潛在用戶對俄羅斯“阿莫爾-1650”潛艇的興趣產生任何影響。亞太國家對大噸位船舶不感興趣,他們最關注的是小型艦船、中型柴油潛艇,包括氣墊船。亞太國家高度重視近海防護,為此需要海上和空中目標偵察設備,需要能向所有殺傷兵器傳達指令的統一指揮所。
對於俄羅斯是否恢復和中國方面有關蘇-35殲擊機供應談判的問題,季米久克回答稱,這種談判時而重新恢復,時而再次暫停。然後再恢復,個別時候在個別方面還陷入僵局,雙方不歡而散,然後重新思考。總之,距離達成具體協定暫時還很遠。
回應
談談停停說明了!中國不怎想買!也不怎麼需要!
純技術角度看完全不必引進,現實需求角度看可以少量引進,政治角度看應當讓大家都覺得我們必須引進,因為這樣可以拉攏俄國,擠壓日、印、越、菲,順便敲打美國。
http://mil.news.sina.com.cn/2014-04-29/1338776709.html 2014-04-30 09:02:23
上了普丁的當?陸高價購入俄S400防空系統消失之謎2024/03/26 中時
曾經轟動一時的俄羅斯研製最新式且號稱無敵的S-400防空導彈系統,在這次俄烏戰爭中未聞有任何表現且多次在戰場失利,中國花天價購入2個團S-400後亦未在共軍演習與報導中出現。當初把性能吹捧上天的S-400經過測試後完全達不到俄方宣稱的能耐,只好把它部署到南方一些防空壓力較小的城市,並搭配國產防空導彈作補充。加上S-400在這次俄烏戰爭中有多次被摧毀,已嚴重挫傷共軍對俄製武器的信心。
中國從90年代開始就向俄羅斯購入防空導彈系統,早在1991年蘇聯解體、海灣戰爭結束的時候,中國就從俄羅斯引進了首批4個營S-300防空導彈系統,1994年和2001年又引進第2批和第3批總共8個營S-300。2003年俄方出台升級版S-300PMU2,解放軍又再購入一批,合計20年間共採購了24個營S-300,耗資計18億美元。
進入21世紀後,俄羅斯又推出號稱性能更強大的S-400防空系統,能夠使用最遠高達400公里的多種射程導彈,還能攔截超音速戰機、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無人機與高超音速武器等多種目標。中國於是在2014年簽約訂購買2個團S-400,每套單價5億美元、總價30億美元,分別裝備於6個導彈營。這次採購帶動了土耳其與印度下定決心訂購S-400,分別是土耳其以25億美元購入2套,印度以55億美元購入5套。土耳其這項交易還得罪了美國,最終迫使美國撤回土耳其參與F-35戰機合作案,大幅改變了美土兩國做為北約盟國的戰略合作關係。
陸媒曾就中俄S-400的交易分析稱,中國在2014年已開發出紅旗-9防空系統,但仍對俄採購S-400,主要有2個因素,一是以軍購體現中俄的緊密關係,二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關係惡化,必須大幅加強備戰,但國產防空導彈產能不足,只好對外採購應付迫切的需要。
其實S-400與蘇-35戰機一樣,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軍事技術進展非常有限,很多號稱先進的新式武器並沒有在前蘇聯的軍工基礎上有更大的進展,整個軍工系統腐化成風,俄媒的報導也以吹噓居多,在中東與非洲戰場面對差距極大的弱勢對手還過得去,一旦遇上較有實力的對手就會醜態百出,這也是為何俄烏戰爭拖延了2年多還處於僵持狀態的原因之一。
相關新聞
印度購俄S400到貨 中印邊境部署殲20有危險?
俄軍武出口重挫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