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8 07:00:00阿楨
艾米莉•勃朗特:世界百大作家61
艾米莉•勃朗特
艾米莉•勃朗特,19世紀英國小說家、詩人,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僅僅度過了三十年便默默無聞地離開了人間,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說《呼嘯山莊》卻奠定了她在英國文學史以及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此外,她還創作了193首詩,被認為是英國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艾米莉•勃朗特,英國女作家。她的祖先是凱爾特人和摩爾人的後代,所以從情感上更親近蘇格蘭人。夏洛蒂•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出生于貧苦的牧師之家,曾在生活條件惡劣的寄宿學校求學,也曾隨姐姐去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學習法語、德語和法國文學,準備將來自辦學校,但未如願。艾米莉性格內向,嫺靜文雅,從童年時代起就酷愛寫詩。1846年,她們三姐妹曾自費出過一本詩集。《呼嘯山莊》是她唯一的一部小說,發表於1847年12月。這些詩歌集中體現了艾米莉對壓迫和禁錮的叛逆精神,反映了她渴望自由、平等和愛情的理想。她從少年時代起就開始寫詩,三姐妹之中,艾米莉的詩作最有價值,她以樸素見長,格律富有音樂性,感情充沛,引人入勝,篇篇都是詩人自己內心激情的流露。艾米莉曾被譽為19世紀22位傑出詩人之一,代表作品有《老禁欲主義者》,《紀念品》,《囚徒》,《晚風》等, 英國著名詩人及評論家馬修高度稱讚她是”拜倫之後,無人能與之媲美的”最傑出的詩人。艾米莉的大部分詩篇都是描寫大自然,幻想的貢達爾王國的悲慘事件或自己的親身感受。她常獨自徘徊在荒野中,體驗大自然中與人靈息相通的那一瞬。她的詩在內容題旨和藝術手法上都有著創新和超前。這些詩歌節奏韻律自然明快,堪稱為“詩作的精英”。
社會背景
艾米莉•勃朗特所生活的三十年間正是英國社會動盪的時代。資本主義正在發展並越來越暴露它內在的缺陷;勞資之間矛盾尖銳化;失業工人的貧困;大量的童工被殘酷地折磨至死(這從同時期的英國著名女詩人伊莉莎白•巴雷特•勃朗寧的長詩《孩子們的哭聲》,可以看到一些概貌)。大女兒瑪麗亞(1814),二女兒伊莉莎白(1815),三女兒夏洛蒂(1816),獨子勃蘭威爾(1817),下邊就是艾米莉(1818)和安妮(1820)。後面四個都生在位於約克郡曠野的桑頓村②,勃朗特先生便在這一教區任牧師職。一八二零年全家搬到豪渥斯地區,在曠野的一處偏僻的角落安了家。她們三姐妹就在這個地方度過了一生。
家庭環境
一八二七年她們的母親逝世,姨母從康瓦耳群來照顧家庭。三年後,以瑪麗亞為首的四姊妹進寄宿學校讀書。由於生活條件太差,瑪麗亞與伊莉莎白患肺結核夭折,夏洛蒂與艾米莉倖存,自此在家與兄弟勃蘭威爾一起自學。這個家庭一向離群索居,四個兄弟姊妹便常以讀書、寫作詩歌,及杜撰傳奇故事來打發寂寞的時光。夏洛蒂和勃蘭威爾以想像的安格裡阿王朝為中心來寫小說,而艾米莉和小妹安則創造了一個她們稱為岡多爾的太平洋島嶼來杜撰故事。
她們的家雖然臨近豪渥斯工業區,然而這所住宅恰好位於城鎮與荒野之間。艾米莉經常和她的姊妹們到西邊的曠野地裡散步。因此一方面勃朗特姊妹看到了城鎮中正在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曠野氣氛的感染。特別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內心卻熱情奔放,雖不懂政治,卻十分關心政治。艾米莉和她的姊妹繼承了他的正義感,同情手工業工人的反抗和鬥爭。這就為《呼嘯山莊》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這個家庭收入很少,經濟相當拮据。三姊妹不得不經常出外謀生,以教書或做家庭教師來貼補家用,幾年來曆受艱辛挫折。呼嘯山莊的出版並不為當時讀者所理解,甚至她自己的姐姐夏洛蒂也無法理解艾米莉的思想。
一八四八年,她們唯一的兄弟勃蘭威爾由於長期酗酒、吸毒,也傳染了肺病,於九月死去,雖然這位家庭中的暴君之死對於這三姊妹也是一種解脫,然而,正如在夏洛蒂姊妹的書簡集中所說的:“過失與罪惡都已遺忘,剩下來的是憐憫和悲傷盤踞了心頭與記憶……”對勃蘭威爾的悼念縮短了艾米莉走向墳墓的路途,同年十二月艾米莉終於棄世。她們的小妹妹安妮也于第二年五月相繼死去,這時這個家庭最後的成員只有夏洛蒂和她的老父了。
告別人世
這一位後來才馳名世界文壇的極有才華的年輕女作家,當時就這樣抱憾地離開了只能使她嘗到冷漠無情的人世間,默默地和她家中僅餘的三位親人告別了!她曾在少女時期的一首詩中這樣寫道:
“我是唯一的人,命中註定無人過問,也無人流淚哀悼;自從我生下來,從未引起過一線憂慮,一個快樂的微笑。在秘密的歡樂,秘密的眼淚中,這個變化多端的生活就這樣滑過,十八年後仍然無依無靠,一如在我誕生那天同樣的寂寞。……”
她在同一首詩中最後慨歎道:
“起初青春的希望被 融化, 然後幻想的虹彩迅速退開; 於是經驗告訴我,說真理 決不會在人類的心胸中成長起來。……”
但是她很想振作起來,有所作為,卻已掙扎不起,這種痛苦的思想鬥爭和瀕於絕望的情緒,在她同一時期的詩句中也可以找到:
“然而如今當我希望過歌唱, 我的手指卻撥動了一根無音的弦; 而歌詞的疊句仍舊是 ‘不要再奮鬥了,’一切全是枉然。”
在英國十九世紀現實主義女作家蓋斯凱爾夫人(1810—1865)的著名傳記《夏洛蒂•勃朗特傳》(“Life of Charlotte Bronte”)裡,有一段關於艾米莉•勃朗特彌留之際的描寫: “十二月的一個星期二的早晨,她起來了,和往常一樣地穿戴梳洗,時不時地停頓一下,夏洛蒂和安,雖然滿懷難言的恐懼,卻還抱有一線極微弱的希望。……時至中午,艾米莉的情況更糟了:她只能喘著說:‘如果你請大夫來,我現在要見他。’這時已經太遲了。兩點鐘左右她死去了。”
艾米莉•勃朗特的一生就介紹到這裡。英國著名詩人及批評家馬修•阿諾德(Matthew Amold,1822—1888),曾寫過一首詩叫做《豪渥斯墓園》,其中憑弔艾米莉•勃朗特的詩句說,她的心靈中的非凡的熱情,強烈的情感、憂傷、大膽是自從拜倫死後無人可與之比擬的。
勃朗特三姐妹
1847年,《簡•愛》和《呼嘯山莊》在英國先後出版。這兩部作品的出現,引起了文學界強烈的轟動;而這兩部不朽的名著竟出於名不見經傳的兩姐妹之手,更成了英國文學史上的佳話。這兩姐妹就是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夏洛蒂的《簡•愛》因題材的新穎和感情的真摯立即引起當時評論界的重視,而艾米莉則憑著《呼嘯山莊》這部有著奇想像力的小說在英國文學史上佔有突出地位。一家三姐妹佔據了英語文學名人史中的三個席位,恐怕連眾多男性作家都自歎弗如,無怪乎會有絡繹不絕的崇拜者們在英國哈沃斯的勃朗特故居尋覓三姐妹留下的痕跡。她們是深受當代讀者歡迎的作家,其作品已經多次被改編為各種影視劇和話劇,成為螢屏和舞臺上經久不衰的一支力量。尤其是《呼嘯山莊》、《簡•愛》,更是數次登上大銀幕。她們以自身的行動為後世轟轟烈烈的女權主義運動打響了頭炮。
艾米莉
夏洛蒂和傳記作者告訴我們,艾米莉生性獨立、豁達、純真、剛毅、熱情而又內向。她頗有男兒氣概,酷愛自己生長其間的荒原,平素在離群索居中,除去手足情誼,最喜與大自然為友,從她的詩和一生行為,都可見她天人合一宇宙觀與人生觀的表現,有人因此而將她視為神秘主義者。其實人與自然的關係,從來就是人類文明史上重要的命題,愛米麗不過是步歷代哲人、隱者、科學家、藝術家後塵,通過生活和創作,身體力行地探尋人與自然的關係。
由於艾米莉一生經歷簡短,她既未受完整系統教育,又沒有愛情婚姻實際體驗,人們對於她能寫出《呼嘯山莊》這樣深刻獨特的愛情絕唱也曾疑惑不解。他們自幼相互鼓勵、切磋,以讀書寫作為樂。這一方面大大沖淡了物質匱乏之苦;同時也培養鍛煉了他們的寫作功力。
艾米莉的寫作,從詩開始,她在著手創作《呼嘯山莊》之前十六七年間,陸續寫出習作詩文《貢代爾傳奇》。《貢代爾》這部詩體傳奇虛構了貢代爾聯合王國一個成員國的公主若西納,到最後成為聯合王國女皇這一生如火如荼的愛情和轟轟烈烈的業績。這是一部充滿浪漫情調的仿英雄傳奇。她還創作了若干短詩,如今所見,僅近二百首詩。姑且不論它們本身的藝術價值,這些文字起碼也是創作《呼嘯山莊》這部不朽之作的有益準備。換言之,她寫《呼嘯山莊》,是她寫詩的繼續。她的詩,真摯、雄勁、粗獷、深沉、高朗,這也是《呼嘯山莊》的格調。
生平年譜
1818年
四月二十一日出生於英國東北部約克郡的一個小鎮。其父派崔克•勃朗特為一名牧師,母親為瑪麗亞。布朗威爾。
1821年 3歲
母親瑪麗亞•布朗威爾因癌症及肺結核去世。姨媽伊莉莎白便負起照顧他們兄弟姐妹的責任。
1824年 6歲
兩位姐姐進入英國中部一所專收擔任聖公會聖職者的女兒所設立的學校。八月,和夏洛蒂、妹妹也進入該校。
1825年 7歲
因學校環境惡劣,飲食不佳,使得兩位姐姐先後染上肺結核而去逝。和夏洛蒂、妹妹也離開這所學校。
1831年 13歲
十五歲進入位於洛罕德的寄宿學校。
1832年 14歲
自寄宿學校返回家中指導自己的弟弟妹妹們讀書。
1835年 17歲
前往倫敦學習繪畫,但因無法進入皇家美術學院,不久之後便回家。六月,重返洛罕德的寄宿學校當一名教師。
1836年 18歲
首次投稿卻遭到退稿。
1838年 20歲
辭去教師的工作和妹妹安妮一起回家。
1839年 21歲
得到第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好友艾倫的牧師哥哥享利向她求婚。
1842年 24歲
和姐姐至布魯塞爾留學。姨媽伊莉莎白去世。
1843年 25歲
返回布魯塞爾的學校教書。深愛著亞傑爾,但未獲回應,深感苦惱,這段愛戀最後無疾而終。
1844年 26歲
和妹妹們計畫開辦一所學校,結果因收不到學生而作罷。
1845年 27歲
以筆名克拉•貝爾發表作品。
1846年 28歲
以筆名創作的詩集於五月自費出版。父親的白內障惡化,和夏洛蒂陪他到曼徹斯特開刀。 1847年
29歲
《呼嘯山莊》於十月十六日出版,並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1848年 30歲
弟弟布朗威爾因為長期酗酒及吸食鴉片,且因債臺高築而日漸頹喪,健康情況每下愈況,於九月病逝。十二月,以三十歲之齡病故。
代表著作
《呼嘯山莊》是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這部小說通過一個愛情悲劇,向人們展示了一幅畸形社會的生活畫面,勾勒了被這個畸形社會扭曲了的人性及其造成的種種可怖的事件。它被認為是英國小說史上最奇特,最具震撼力的一部小說之一。這部悲劇性的小說描寫了吉卜賽棄兒希斯克列夫被山莊老主人收養後,因受辱和戀愛不遂,外出致富,回來後對與嘉瑟琳結婚的地主林頓及其子女進行報復的故事。
《呼嘯山莊》通過一個愛情悲劇。整個故事的情節實際上是通過四個階段逐步鋪開的:
第一階段敘述了希斯克利夫與凱薩琳朝夕相處的童年生活;一個棄兒和一個小姐在這種特殊環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感情,以及他們對辛德雷專橫暴虐的反抗。
第二階段著重描寫凱薩琳因為虛榮、無知和愚昧,背棄了希斯克利夫,成了畫眉田莊的女主人。
第三階段以大量筆墨描繪希斯克利夫如何在絕望中把滿腔仇恨化為報仇雪恥的計謀和行動。
最後階段儘管只交代了希斯克利夫的死亡,卻突出地揭示了當他瞭解哈裡頓和凱蒂相愛後,思想上經歷的一種嶄新的變化——人性的復蘇,從而使這出具有恐怖色彩的愛情悲劇透露出一束令人快慰的希望之光。
因此,希斯克利夫的愛一恨一復仇一人性的復蘇,既是小說的精髓,又是貫穿始終的一條紅線。作者依此脈絡,謀篇佈局,把場景安排得變幻莫測,有時在烏雲密佈、鬼哭狼嚎的曠野,有時又是風狂雨驟、陰森慘暗的庭院,故事始終籠罩在一種神秘和恐怖的氣氛之中。
詩選
她的詩還包括《憶》,《歌》,《希望》,《我獨自坐著》,《夜晚在我周圍暗下來》等。
憶
你冷嗎,在地下,蓋著厚厚的積雪
遠離人世,在寒冷陰鬱的墓裡?
艾米莉•勃朗特
艾米莉•勃朗特
當你終於被隔絕一切的時間隔絕
唯一的愛人啊,我豈能忘了愛你?如今我已孤單,但難道我的思念
不再徘徊在北方的海岸和山崗,
並歇息在遍地蕨葉和叢叢石南
把你高尚的心永遠覆蓋的地方?
你在地下已冷,而十五個寒冬
已從棕色的山崗上融成了陽春;
經過這麼多年頭的變遷和哀痛,
那長相憶的靈魂已夠得上忠貞!
我一生的幸福啊,都已和你合葬。
可是,當金色夢中的日子消逝,
就連絕望也未能摧毀整個生活,
於是,我學會了對生活珍惜、支持,
靠其他來充實生活,而不靠歡樂。
我禁止我青春的靈魂對你渴望,
我抑制無用的激情進發的淚滴,
一旦在那最神聖的痛苦中沉醉,
叫我怎能再尋求這空虛的人世?
歌
紅雀飛舞在岩石穀中.
百靈在荒野上空高翔,
蜜蜂在石南花間,而花叢
把我美麗的愛人隱藏;野鹿在她胸口上吃草.
野鳥在那兒做官孵卵,
他們啊——她之所愛,
已經志了她,任她孤單。
我料想,當墳墓的暗牆
罷了,讓他們爭奪榮譽之風,
或去追逐歡樂之影,
死之國土的居住者啊
已不同往日,無動於衷。
即使他們永遠望著她,
並且哭叫到淚泉枯乾,
她也靜靜睡著,不會回答,
哪怕答以一聲長歎。
吹吧,西風,吹這寂寞的墳,
夏天的溪水呀,小聲丁冬!
這兒不需要別的聲音
安慰我愛人的夢。
夜晚在我周圍暗下來
夜晚在我周圍暗下來
狂風冷冷地怒吼,
但有一個蠻橫的符咒鎖住我,
我不能,不能走。
巨大的樹在彎身,
雪壓滿了它們的枝頭;
暴風雪正在迅速降臨,
然而我不能走。
我頭上烏雲密佈,
我下麵狂洋奔流;
任什麼陰鬱也不能使我移動,
我不要,也不能走。
希望
希望只是個羞怯的友伴——
她坐在我的囚牢之外,
以自私者的冷眼旁觀
觀察我的命運的好歹。
她因膽怯而如此冷酷。
鬱悶的一天,我透過鐵欄,
想看到我的希望的面目,
卻見她立即背轉了臉!
像一個假看守在假意監視,
一面敵對一面又暗示和平;
當我哀泣時她吟唱歌詞,
當我靜聽她卻噤口無聲。
她心如鐵石而且虛假。
當我最後的歡樂落英遍地,
見此悲慘的遺物四處拋撒
就連“哀愁”也遺憾不已;
而希望,她本來能悄悄耳語
為痛苦欲狂者搽膏止痛,——
卻伸展雙翼向天堂飛去,
一去不回,從此不見影綜。
(飛白譯)
我獨自坐著
我獨自坐著;夏季的白晝
在微笑的光輝中逝去;
我看見它逝去,我看著它
從迷漫的山丘和無風的草地上消失;
在我的靈魂裡思潮迸出,
我的心在它的威力下屈從;
在我的眼睛裡淚水如湧,
因為我不能把感情說個分明,
就在那個神聖的、無人干擾的時辰,
我四周的嚴肅的歡悅悄悄溜進。
我問我自己:“啊,上天為什麼
不肯把那珍貴的天賦給我,
那光榮的天賦給了許多人
讓他們在詩歌裡說出他們的思索!”
“那些夢包圍了我,”我說:
“就從無憂患的童年的歡快時光起;
狂熱的奇想提供出種種幻象
自從生命還在它的風華正茂時期。”
然而如今,當我曾希望歌唱,
我的手指卻觸動一根無音的弦;
而歌詞的疊句仍然是
“不要再奮鬥了;一切都是枉然。”
楊苡 譯
http://baike.baidu.com/view/9142.htm?fromtitle=%E8%89%BE%E7%B1%B3%E4%B8%BD%C2%B7%E5%8B%83%E6%9C%97%E7%89%B9&fromid=2265499&type=syn
咆哮山莊
第一版封面
咆哮山莊主人恩蕭從利物浦帶回棄兒,就是主角希茲克利夫。恩蕭視希茲克利夫如己出,其子興德來則嫉視之,其女凱薩琳則與之兩小無猜。後主人去世,興德來對待希茲克夫如奴僕,凱薩琳雖深愛希茲克利夫,但卻答應田莊莊主之子哀德加求婚希茲克利夫得知此事,大受刺激,遠颺而去。三年後希茲克利夫突然以紳士的姿態返回咆哮山莊,開始展開有計畫的報復行動。
《咆哮山莊》是愛美萊,白朗特唯一的一部小說。全書的情節相當複雜而具有戲劇性,時間延續三十年以上,結構奇特而精密,敘述的手法不止一次使用倒敘法,也不止由一人口述。人物雖然多,卻分別屬於兩個家族,期間的關係安排的平衡有序,堪稱英國寫實主義小說傑作。
當時因為內容對人性醜惡的描寫而遭致非議,被稱為是一本「可怕而野蠻」的書,書中寫盡了寂寥的荒野、偏僻的古堡、粗暴的愛情,氣氛陰霾而深刻,於時人所不容。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小說逐漸的被主流社會所認同,並且被認為是勃朗特姐妹所有的作品中最為出色的一部。艾米莉獨特的氣質,對世界的感悟,對荒原的依戀和描寫,給這部小說增添了獨特的審美意味,這是這部小說明顯不同於維多利亞時代其他小說的原因。其中也繼承了象徵、恐怖和神秘等描寫技巧。
有人認為,《咆哮山莊》、《李爾王》和《白鯨記》是英語文學中的三大悲劇。1948年英國作家毛姆(WS Maugham)說:「《咆哮山莊》的醜惡與美並存,而且它所表達的力量也是一般小說家難以企及的……我不知道還有哪一部小說其中愛情的痛苦、迷戀、殘酷、執著,曾經如此令人吃驚地描述出來。」並推崇為世界十大小說之一。
呼嘯山莊: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 2006-07-28
從前,以為讀《呼嘯山莊》最好的氛圍,是狂風閃電的暴雨之夜;現在忽然覺得,要在故事表層的狂野不羈中,品出最深處的寧靜如水的悲涼,還是要在雪落無聲的冬夜讀。
呼嘯山莊,其實是一個成長與背叛的故事。
成長本身,就意味著對純美童年的背叛,和對醜陋成人世界的妥協。凱薩琳心神不定地跨過了那道門,而希斯克利夫卻始終執拗地停留在門外。
當凱薩琳已經認識到身世不明且一無所有的希斯克利夫絕非結婚的物件,很清醒地說出“嫁給希斯克利夫就有損我的身分了”,那一刻,她已經暫時地脫離了瘋野任性的童年時代,變成個理智世故的成年女人。
而希斯克利夫,那個在所有人眼中都壞得像魔鬼的希斯克利夫,他的靈魂深處永遠是那個無拘無束的吉普賽兒童。他根本拒絕凱薩琳那些成人世界的“理由”,在他心目中的凱薩琳,永遠是那個跟他一起到處去闖禍的野丫頭小凱西。他的邏輯簡單無比:如果天堂沒有凱薩琳,那麼天堂就是地獄;如果地獄裡有了凱薩琳,地獄就是他的天堂!
於是,在失去了凱薩琳之後,心已死去的希斯克利夫只專注地做一件事:把這個已經沒有了凱薩琳的醜陋世界徹底毀掉。
廢棄的呼嘯山莊,青草在風裡匆匆地生長。鬧鬼的傳說依然在愚昧的村民中代代相傳,我看到月光下,小希斯克利夫和小凱西的靈魂,正在茫茫的曠野中攜著手奔跑歡笑。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61323/
誰得到了愛,誰無法恨,誰是誰——讀《簡愛》和《呼嘯山莊》
《外國文學史》上是把勃朗特這兩姐妹一起介紹的,其中重點介紹的作品自然是《簡愛》與《呼嘯山莊》。我拜讀這兩本大作的時間相差甚遠,但我還清楚的記得看書時的分別感覺。看簡愛時只覺得平淡,膚淺如我向來愛的是基督山伯爵這類情節背景廣闊跌宕起伏的小說(我後來一回想,這種“優秀青年被突來的厄運襲擊、經歷磨練後天降巨財/才,然後捲土重來,最後把曾經在困境中傷害過自己的人一一幹掉”不正是我一向愛看的唐家三少、我愛番茄寫的網路小說套路嘛),太現實了,就像當代社會中時不時出現的勵志真人真事,而故事裡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瘋女人”與靈魂的呼喚在小說中顯得格格不入,我是咬著牙、懷著“這是名著”的心才斷斷續續把它完整啃完。而《呼嘯山莊》,我也不愛看,就兩個山莊之間的事才多大點事啊,不是基督山伯爵那類對吧。最重要的是,故事完全經不起推敲,情節發展不合理,而且幾乎小說裡沒幾個人正常!《呼嘯山莊》根本就像瘋子的幻想,不像一本傳統意義上寫給讀者看、帶來閱讀的快感的書。但我一開始讀就停不住了。明明故事開頭已是希刺克厲夫復仇的高潮,如果這是一個知音家庭類的社會慘案我們也知道了結果,可以就此略過,但我做不到,我讀到倦了(不是煩了)停下來歇歇,腦袋中就似乎有荒原上的厲風向我刮來,呼嘯不停,推動著我呼喚著我繼續閱讀。我迅速卻完整地讀完了這本小說,並非想知道過程、結局,只是想快點讓這呼嘯的風停止。
讀完就讀完了,兩本書讀完了我都沒有轉過頭來思考分析。我是那種不求甚解的人,讀書就像我吃飯一樣,管你平淡小菜還是美味珍饈,都是狼吞虎嚥,而且吃完只按自己感覺說好或不好,要是提起吃的菜,只記得嘗到的味道,壓根不會去研究它的成分、做法。忒膚淺了是不是?所以我羡慕那些吃了美食就會去研究然後自己做出來的人,我也羡慕那些提到文學作品就能分析得頭頭是道、絲絲入微的人。我只記得味道。就好像我只記得感覺。
但專業課上再講到這兩本小說時,老師要求我們分析思考一些問題。這可難倒了我。我回味了一遍小說,然後想破了腦袋,也不知道怎麼用專業一點的文學評論的方式來敘述我對那些問題的看法。我還是只有感覺。那我也只好就說說自己的個人感覺了。純屬個人感覺,沒有科學依據和系統分析論證。夏洛蒂和艾米莉這對姐妹同為女性作家,但她們的作品一個把描寫的重心放在了女人的身上(簡愛),一個把重心放在了男人的身上(希刺克厲夫),我感覺這是有原因的,《簡愛》和《呼嘯山莊》的主要人物(當然主要是指主角)正是兩位作者自身外在內在的映射。
姐姐夏洛蒂是一個平凡的堅強獨立的女子,她堅持用自強向上改變命運。兩個大姐姐早逝,她成了家中孩子的老大,早熟,需要承擔掙錢供弟妹們上學的責任,所以她擁有“家中老大”普遍擁有的沉穩、堅忍、平實的性格特點。所以《簡愛》是現實主義,這幾乎是夏洛蒂的個人傳記,簡愛就是夏洛蒂。因為簡愛,也是夏洛蒂信奉“女兒當自強”,所以男性——羅切斯特先生在小說裡不過是個襯托,他和夏洛蒂沒什麼關係,只是用來襯托著簡愛的平凡偉大,回應簡愛獨立平等的愛的觀點。而小說中的另一個比較突出的女人——“閣樓上的瘋女人”也是夏洛蒂。瘋女人與她的所作所為,使得女主角和男主角的婚姻門不當戶不對、不合法的問題迎刃而解,這個瘋女人正是夏洛蒂內心少有的不切實際的少女式幻想的反映。因為夏洛蒂知道這樣想有點瘋狂,所以閣樓上的女人是瘋的,因為夏洛蒂清楚這樣的想法不現實,所以不自覺地讓這個在故事中出現的瘋女人顯得突兀虛幻。最後,托夏洛蒂這一生過得雖然苦但至少有愛的福,《簡愛》成了一本淡淡的暖色調的書。
再看妹妹艾米麗。家中6個孩子,去掉早早過世的兩個姐姐,內向的艾米麗在家裡排中間,既不被重視也不被寵愛,再加上苦難的生活,久而久之造成了她外表冷漠平靜,內心炙熱瘋狂而且敏感自我。短暫的人生中,她沒有享受過現實的愛,甚至找不到具體的人來承擔自己的恨。這樣一座看似平靜的活火山需要爆發出來,於是她爆發了,在《呼嘯山莊》裡。《呼嘯山莊》幾乎全是冷色調的,寒冷陰鬱。小說突出的人物較多,但重中之重必然是希刺克厲夫。在我看來,自卑自傲敏感激情的希刺克厲夫就是艾米莉。曾有人說,艾米莉身上表現的“男性特徵”很明顯,但艾米莉畢竟不是男人,在當時的文明社會中,她不能像男人一樣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於是她構建了呼嘯山莊這樣一個荒涼野性沒有文明的世界,然後她創作出這樣一個男人,能做她不能做的,說她沒有說出口的話,能愛也能恨。越是壓抑,一旦找到合理合法的宣洩口,就如洪水巨浪般鋪天蓋湧出。因此艾米莉筆下的希刺克厲夫愛恨瘋狂極端到了一種非人的地步,這是因為希刺克厲夫就是艾米莉的靈魂,人不會做不能做的事,靈魂在思維的曠野中都能無拘無束地疆界地開展。不可忽視的是,《呼嘯山莊》描寫的重心雖然是男人希刺克厲夫,可除去希刺克厲夫,第二重心並不是男人,而是女人凱薩琳。如果說一句同理可證,我想,凱薩琳大概也是艾米莉吧。純真、天真、虛榮、一點叛逆...凱薩琳是艾米莉與生俱來的女性天性,是她靈魂中男性部分之外餘下不多的少女情懷,是現實中生活了30年的女孩艾米莉的投映。別忘了,凱薩琳認為希刺克厲夫就是另一個自己,她說過:“我愛他,是因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艾米莉借化身之一凱薩琳之口,坦白了更愛靈魂中的自己而非現實中的自己,只因為那個自己更像自己。
必須說還有一點我的感覺。我大愛楊苡版的翻譯,跟文段無關,只為名字。我認為光是男主角的名字的翻譯,就做到了信達雅,足以讓我來回咀嚼品味。更別說“呼嘯山莊”這一名字就是從楊苡版開始的。以往的“咆哮”是有瘋狂憤怒的感覺,卻沒有“呼嘯”那種自由凜冽、毀滅性強的意味,這可是艾米莉和Heathcliff無法安放的激蕩的靈魂啊!說說英文原著中艾米莉為男女主角設定的英文名字。小說中男主角希刺克厲夫(Heathcliff由Heath和Cliff兩部分組成。Heath意為荒地,尤指石楠荒地;Cliff指的是懸崖峭壁。Heathcliff這個名字就賦予他桀驁不馴、狂暴猛烈的性格。女主角小名Cathy,為Catherine的簡寫(同Kathy),Cathy被描繪為可愛年輕的金髮女子,充滿活力,外向,有趣,且和善,有些人則認為Cathy是被慣壞而且以自我為中心的女孩;大名Catherine(Katherine的英文形式),希臘語中的“純真”,人們對Catherine這個名字有兩種看法:一是美麗,優雅,處於上流社會的世故者,拘謹,嚴肅,舉止合宜;一是普通的女人,友善,受歡迎,又有教養。這名字絕不是隨便取的,名字與人物性格如此貼近,妙得很對不對!再回看譯名,有讀者表示:“主角Heathcliff翻譯成‘希刺克厲夫’總感覺怪怪的,還是翻譯成‘希斯克利夫’比較好”。要我說,也許從音譯上看,‘希斯克利夫’稍微貼近些許,但從意譯上看,‘希刺克厲夫’無可非議,勝過前者百倍。希—信念,刺—自尊敏感,克—隱忍壓抑,厲—兇猛、礪砥(磨刀石),夫—自然是男人。這樣一個有著堅定信念、自尊敏感、隱忍壓抑、兇猛如同磨刀石一般粗糙堅硬的男人,以愛恨為刀在身上磨厲,傷害了身邊所有的人。他沒法在現實中生存,也沒法在小說中被毀滅,只能自我毀滅。現實世界中的他——被激情和絕望卷起砸下的艾米莉也一樣。三十而終。風來風去風無蹤,為誰編織了迷夢。世間萬物此刻都沉默 ,只聽風呼嘯而過。於是風終於自由了,不用被束縛在一個地方作困獸之鬥了。我亦為她的解脫感到快樂。這片土地上,風聲終於停了。
伍爾夫認為《簡愛》想說的是“我愛,我恨,我痛苦。”我在想,誰得到了愛,誰無法恨,又有多少個誰誰還在痛苦呢?可能是,全人類。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987226/
姐倆PK一下 2006-12-16
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一文裡列舉了兩種藝術類型:日神式的和酒神式的。
日神額冠博帶,面孔端莊,體相雍容,阿波羅的生活是標準的貴族生活,一種均衡的,不劇烈的,完滿的生活。一種清醒,理智,有風骨的生活。日神式的藝術也是古典主義的標準藝術,一種宮殿氣息的藝術,象古希臘雕塑般有著靜穆的偉大和高貴的單純。
酒神狄奧倪索斯則不同,他半人半獸,眼神迷亂,醜陋不堪,酷愛在山林遊蕩,動不動就醉臥荒原,在自然與心靈之間展開半瘋癲的沉思和迷狂,酒神式的藝術象古希臘的悲劇一樣,真氣充盈,浩瀚流走,是現代主義的標準藝術,一種山野氣息的,被內在的心靈火焰所炙烤的藝術,一種消散了理智與情感區別的藝術。
簡愛毫無疑問是日神式的小說,一部出身平民而嚮往貴族的(雖然嚮往的是貴族的精神生活),室內的,理智的,陽光普照的,理想主義的,古典的小說。是的,一部標準的知識女性人生指南和成長手冊,即便是對於當代女性,對於她們追求一種體面而殷實的生活,仍具有非凡的指導意義。
呼嘯很顯然是酒神式的小說,書裡從未流露過一絲對精神貴族的嚮往,從沒有提升自己精神境界的願望,它是真正的平民小說,甚至比盧梭更平民,因為它不象盧梭,沒有一絲針對不平等的抗辯色彩。它是真正專注的熱戀著它的自我,那荒原的氣息!那無止息吹刮著的風!那種心靈的魔域!真是具有攝人心魂的神秘力量,讀這書你根本來不及受陶冶,顧不上被感動,你是它的俘虜,它是你的主宰,它是荒原之神的宮殿,只接受流浪者的朝拜。
說到文藝,你沒法分清作者的才情有多少給了技巧,有多少給了激情
它們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東西。你沒法分清作者的情商和智商哪個更高一些。他有多少過人的精神體驗,就有多少能力把這體驗傳達出來,我輩愛好者每每歎息某某把自己想說說不出的東西說了出來,這都是自欺和他欺的,你說不出,那是你沒有,如果你有,你就必能說出......最好的東西不是獨來的,它和所有的東西同來。泰戈爾很對,語言的神聖和貧乏都在這裡面了。
兩部小說在技巧上的差別更明顯,中文系的女生們最初練筆的時候,最容易選簡愛作為範本,它的結構簡單,基本沿著時間敘事,它認真的講了一個女人的戀愛史,對社會的陰暗面作了適當的批判,它的一切都是那麼適度!多少優秀的醜小鴨為它抹眼淚啊,它的理想是那種經過適當的奮鬥和爭取,就可以摸到的理想,一種現實的理想,一種相對的理想,這對於既想奮鬥又想享受奮鬥成果的人來說,真是具有無比的誘惑呢。
而呼嘯的結構則適應它的性格,甚至時間本身也被勁曆的狂風扯碎,一種精心拼接的回憶和閃回,時間無條件的服從了無垠的空間,它的理想是絕望的理想,是超越生死疆界的理想,怎一個愛字了得?這是令人粉身碎骨的理想,但凡對日常生活有點留戀的人,在這座宮殿前請留步,這是給有宗教狂熱的傢伙預備的祭壇,它是農民的地獄,流浪者的天堂,它無情的擊碎關於文明和家園的夢幻,它教唆人們把自己獻給未知和黑暗。
艾米莉.勃郎特凝視著曠野,像是對身邊的夏綠蒂,更像是自言自語的說:你就是一刻不停的愛,愛上80年,也抵不上我一天的愛...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100666/
呼嘯山莊 Wuthering Heights (1939)
導演: 威廉•惠勒
編劇: 本•赫克特 / Charles MacArthur
主演: 梅爾•奧勃朗 / 勞倫斯•奧利弗 / 大衛•尼文
劇情簡介• •
電影《呼嘯山莊》改編自艾米莉•勃朗特同名小說。
此版在第12屆奧斯卡獎評選中獲得最佳攝影(黑白片)獎。
迪恩先生把一個叫希斯克利夫(勞倫斯•奧利弗 Laurence Olivier 飾)的吉普賽男孩帶回呼嘯山莊。女兒凱西(梅爾•奧勃朗 Merle Oberon 飾)愛上了他,但又不願放棄優裕的生活。希斯克利夫得知後悄然離去,凱西則嫁給了鄰居艾德加(大衛•尼文 David Niven 飾)。幾年後希斯克利夫風度翩翩地回來了,買下了呼嘯山莊。艾德加的妹妹伊貝拉愛上了他,他與伊莎貝拉結婚卻對她冷淡無情。凱西也因為悲傷過度而瀕臨死亡。希斯克利夫心神錯亂,在哀悼凱西、期待死亡中捱過了20年。他對周圍一切人都極端輕蔑、百般折磨,直到凱西的幽靈在一個嚴冬的雪夜把他召喚到他們最喜愛的荒原上某個地方,在死亡中重新聚會……
一部打磨得光滑和柔順了的呼嘯山莊 2006-08-16
平心而論,苛求它在100分鐘的時間內盡顯原著所有的狂野,粗礪,殘忍,極端等一切是不公平的。但我必須對凱薩琳去世那個溫情脈脈的情節表示抗議,原本火花迸射,拼盡靈魂呼喊的時刻竟然被弄得如此順順貼貼,如此安穩,沒有一點悸動,沒有那讓人恐懼的愛與無盡的折磨,那麼呼嘯山莊就喪失了靈魂。
所以這只是一部溫情和浪漫化了的呼嘯山莊。勞倫斯奧利弗雖然有那麼些陰鬱,卻不夠粗野,殘忍,狂暴——當然這位莎翁的王子畢竟不是真正的希茲克裡夫,電影的篇幅也不夠描寫“那個怪物”全部的復仇或者說愛的方式。凱西則是我不滿的主要根源,她被弄成一個虛榮而不夠勇敢的女人。而凱西,在我心目中她是荒野上不受拘束的狂風、焚燒靈魂的烈火,那個呼喊出“我的靈魂和他是一個料子,我就是希茲克裡夫”的至情至性者,在電影裡竟然文文靜靜一心做起畫眉山莊的好太太來,真讓人味同嚼蠟。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066600/
上個世紀經典愛情片的共同點 2008-12-21
其實開頭就可以預知到結局。
矯情一點說,他們都是最最純澈的言情故事。
比如說《魂斷藍橋》,
比如說《巴黎聖母院》,
還比如《茶花女》等等等等。
我一直都認為上個世紀的美人才是真正的絕代佳人,
而由此他們所表演的愛情故事也是最最單純和感懷的,
我是說最開始的刹那感覺,所以灰姑娘的故事經久不衰。
那時的編劇也好,還是那時的作家也好,
其實都是單純而富有理想的。
只是為什麼現在的我們看來覺得是“俗套”呢,
因為我們被玷污了。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92412/
第74名:美國影片《呼嘯山莊》——影史100部愛情典藏完全解讀
這部電影與原著小說的敘事方式相同,倒敘的結構將鬧鬼的段落放在全片最前面,把全片的悲情格調先渲染給觀眾,充滿浪漫主義的色彩。而在片尾,哈奇夫最後在懸崖自殺,跟隨凱絲而去,再一次將故事推向高潮,把這段感情昇華到更高的層次。其實通觀全片,哈奇夫的愛情和復仇是影片的主線,從這條線中可以牽扯出當時那個畸形社會的種種醜惡面目。漢得利、凱絲、林頓,都是這個社會中人性醜惡的一份子。漢得利,以貌取人,自私自利,下手狠毒,不擇手段;凱絲則愛慕虛榮,愚昧無知,甘願為了金錢背叛哈奇夫;而林頓則是勢利小人,以為有錢就會有一切。他們構成了當時社會的縮影,而哈奇夫這種重情重義的人只能被欺壓,遭背叛。哈奇夫的鹹魚翻身寄予了作者的希望,也是對虛偽道德的反諷。艾米麗•勃朗特在重點塑造這個人物時,有同情,也有憤慨;有惋惜,也有鞭笞;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心情是極其複雜的。
《呼嘯山莊》出版後一直被人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說”,是一部“奧秘莫測”的“怪書”。原因在於它一反同時代作品普遍存在的傷感主義情調,而以強烈的愛、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無情的報復,取代了低沉的傷感和憂鬱。它宛如一首奇特的抒情詩,字裡行間充滿著豐富的想像和狂飆般猛烈的情感,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呼嘯山莊》曾多次被搬上銀幕,在1939、1953、1970、1992等多個版本中,最經典的莫過於1939年威廉•惠勒執導的這個版本。它較好的把握了陰鬱的氣氛,將愛情悲劇刻畫的盪氣迴腸,頗具感染力。演員的表演也很見功力,尤其是反差極大的人物身份被詮釋的可圈可點。奧利弗•勞倫斯無疑是本片最大明星,這是他在《王子復仇記》之前有一個令人難忘的表演。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196138/
呼嘯山莊 Abismos de pasión (1954)
導演: 路易士•布努埃爾
編劇: 艾米莉•勃朗特 / 路易士•布努埃爾 / Pierre Unik
主演: Irasema Dilián / 豪爾赫•米斯特拉爾 / Lilia Prado
感情的力度:偏執與瘋狂 2010-09-30
看了努布艾爾的《呼嘯山莊》,想在豆瓣上寫個評論,不料一搜,出來了十個版本的《呼嘯山莊》,最早的是美國1939年的版本,最晚近的版本是2009年英國拍的。努布艾爾是1954年在墨西哥拍的,位列最早的第二。
這說明這部小說不斷地激發著藝術家的靈感,使得他們一次又一次地把它搬上銀幕。
想當年還是少年時,《呼嘯山莊》把我讀得汗毛直豎。我第一次知道愛與恨可以如此強烈、如此深刻、如此地驚天動地,甚至如此地使人神聖而有尊嚴。在我當時所看過的外國小說中,從來沒有如呼嘯山莊那樣的偏執而瘋狂的小說,那種瘋狂勁挺適合當時少年孤癖又自賞的心境。
今天看了大師努布艾爾(我以前並不喜歡他)的版本,覺得拍得真不錯,那種瘋勁是拍出來了。
結合情節,我有幾點感觸。
1、沒有不愛虛榮的女人
女人是不會跟著一個乞丐過一輩子的,除非她自己也是一個乞丐。但凡有點條件,女人的眼晴總是望上看的。即使女人暫時愛上了一個潦倒男,那也是她堅信這個潦倒男其實有前途,如農村女嫁給右派等。
凱茜從畫眉山莊回來後,完全把希斯克利夫拋在腦後,再遇到希斯克利夫時,她眼中的那種絕情與冷漠是多麼可怕呀。於是凱茜內疚了,她撕掉了畫眉山莊的漂亮衣服,想重做回原來的自己,嘴上不斷念著愛希斯克利夫,但一個變心的女人最終會把內心的罪惡感轉變成對激起她罪惡感的人的痛恨,所以她最終說出了她是多麼希望希斯克利夫消失。
冷酷呀,它的名字叫女人。
很多人說癡心女子負心漢,似乎易變是男人的特點,與女人無關。而實際呢。女子只會對比她條件好的男人才癡心,而對比她條件差的男人是一點不癡心的,一旦有條件更好的男人向她獻殷勤,她翻起臉來一點不比男人慢。
2、英國的等級觀念頑固異常
我們看到,個人內在的特質並不重要,而家庭地位、財富才是根本的。希斯克利夫原來是當家庭的養子撫養的,也是紳士階層。但養父死後,他就變成了僕人。於是同一個人神情、外貌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同時在外人眼中也變得一錢不值。讓一個小姐嫁給這樣一個地位卑下的人,真是太難了。
3、希斯克利夫的的發財
觀眾都希望希斯克利夫能有財有勢,一洗所受的屈辱。但想想有幾個受屈辱的窮小子後來能活出樣子?大多不是應驗了女子沒有嫁給他們是正確的結論嗎。但由於美國這個冒險家的樂園存在,使艾米莉勃朗特這位一生住在英國鄉村的閨房小姐,可以編寫一個離奇的復仇故事。
4、凱茜愛希斯克利夫嗎?
如果希斯克利夫是紳士集團的一員,凱茜肯定是愛他的,但他如果是個為社會所輕視的人,那她也會輕視他。如果希斯克利夫繼續當他的馬夫,那麼凱茜肯定會覺得她拋棄他完全正確的,她再也不會在內心找到一絲對希斯克利夫的愛意。
所以希斯克利夫最好的報復是必須使自己富有,超過她老公的富有,才能真正達到報復的目的。同時他也要受人注目,為其他女子愛慕,才會使她有悔意。而有錢後的希斯克利夫很快博得了凱茜小姑的愛。這樣的親戚關係,使得凱茜連眼不見心不煩也做不到了。
5、希斯克利夫愛凱茜嗎?
希斯克利夫當然是愛凱茜的,但那種愛是帶著恨意的,是愛恨交加的。希斯克利夫一刻也不會忘記凱茜的絕情與無情。除了死,是無法解開這種愛恨交加的感情的。希斯克利夫只為復仇而活著,但這種恨後面的底色是最強烈的愛。
希斯克利夫達到了復仇的目的,但有多少希斯克利夫繼續當著馬夫呀!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770736/
呼嘯山莊 Wuthering Heights (2011)
導演: 安德里亞•阿諾德
編劇: 艾米莉•勃朗特 / Olivia Hetreed
主演: 卡雅•斯考達裡奧 / 尼古拉•博利 / Steve Evets / 奧列佛•米爾本 / James Howson
看過這個安德里亞•阿諾德的短片《WASP》和前作長片《魚缸》,如同坐著一輛醉駕前行在混亂郊區的汽車裡,手持攝影帶來的強烈失控感,又確鑿無疑的強調著青春就是讓人眩暈的。也由於這番極具個人風格化的特質,我堅信這個女導演理應是反映一個多月前英國各大城市青少年騷亂的最佳人選。於是,當她的名字出現在威尼斯電影節競賽單元的《呼嘯山莊》時,熟悉阿諾德的人都大吃一驚,雖說原著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不是簡•奧斯丁那樣的維多利亞時代小清新,但也絕對重不到得讓全身攜著荷爾蒙騷動勁的作者導演來重構經典吧。
帶著就是要看意外的好奇心進入這個烏雲遮蔽、荒草猛長、泥濘不堪的新呼嘯山莊,立即就被捲入份外陰霾到消弭了故事性的氛圍中,並十分入戲的跟著《魚缸》裡的青春步調悲痛前行,狂亂的原野之風將影像也打個支離破碎,卻也完整滿足著就是期待對經典文學差異化讀解的求知欲。
就像一定要將現實倫敦郊區的騷亂少年,丟到山地草芥中血脈噴張去爭鬥一樣,導演居然給這座新呼嘯山莊帶來了黑人版的希斯克利夫(詹姆斯•豪森飾),原著中被百般欺淩以至起了報復之心的男主角,也就因此在當下帶來一番關於種族歧視問題的現代性討論;而新版的女主人公凱西,也意外的採用了好評如潮的青春殘酷類型電視劇《皮囊》中的卡雅•斯考達裡奧,註定燃起一番拳拳到骨狂亂綻放的青春火花。
別指望導演能給你一個文學中的典雅英國,“艾米莉•勃朗特的原著充滿了暴力、死亡與殘酷色彩”,這是阿諾德的深刻讀解,並在實際操作中克服著內心的矛盾,“面對荒野、鳥群、飛蛾、狗兒、天空,我對這些事物都心存感激,但卻不能因此將這個故事變得更加美好平和,這其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此,我們看到的是山莊屋外的泥濘土坑、空鏡頭恣意馳騁的丘陵山地、下個不停的暴雨、雨中困得發抖的牛羊,以及雨後目不暇接又於故事脈絡無關的蜥蜴、靈雀、飛鷹、魚蟲。在阿諾德的影像裡,理性蒙太奇和聯想蒙太奇的運用實在是太多也太過癮了——當然我相信會有不少觀眾覺得是毫無節制的無聊——動物們殘酷的叢林生存法則,同樣也屬於這個註定只能是家庭外來者的希斯克利夫。
新版希斯克利夫的童年時光,就沒規規矩矩穿過哪怕一天新衣服,不是在泥土裡被主人親生子亨德雷揍個滿地找牙,就是和凱西在荒原裡青梅竹馬的打滾。而放棄了原著時態交織並敘的電影,又以線性時間的結構將痛苦的童年拉到全片近2/3的篇幅,將希斯克利夫偶爾品嘗到的甜蜜放大到最濃烈,也註定了未來時間裡他對凱西的依賴,以及失去後的巨大悲痛。手持攝影攜著觀眾注意力,一次次狠命的將希斯克利夫的肉身砸到曾經兩小無猜的牆壁上,讓那些入戲的觀眾在暈頭轉向間深度品嘗愛情重傷。
表現主人公成年後的電影畫面,突然將狂亂的手持攝影收住,也暫時遏制住了少年時的激越。婚後凱西的那套鄉間別墅雅致極了,五顏六色的花朵和瓜果,被穿透樹葉的斑駁光影雕飾得透亮極了。就連原著裡帶著報復欲望歸來的希斯克利夫也不忍去破壞,電影在男主人公回歸後的行為劇情上對小說進行了大幅刪減,只留下安寧別墅生活與焦躁佔有欲的強烈情緒衝突。也因此,阿諾德成為真正跳出小說束縛的人,這不再是仰仗於名著的改編作品,而是一部處處閃亮著個性光芒的真正作者電影,作為第七藝術的電影媒介,很長時間沒讓世人看到這種超脫而獨立的藝術自律性了。
看似變得輕佻的凱西,並非那種需要艱難抉擇的古典美人,而成為敢愛敢恨的現代女子。卻也因懷揣著青梅竹馬深情以及限於時代背景的牽絆,而從此奄奄一息。看著她最終病死在希斯克利夫懷中,兩個真正相愛的人始終沒能擁有彼此時,我不可避免的從內心哼唱出Kate Bush那首百轉千回的名曲《呼嘯山莊》。
“我回家了,我的愛人,冷酷的希斯克利夫,你讓我魂縈夢牽,你是我唯一的主人。”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02000/
當古典遭遇野性能量 2012-05-04
當初,李安以東方人的身份,拍出了簡•奧斯丁經典名著改編的《理智與情感》,他對人物情感的揣摩,對時代場景的還原,令西方世界大為震驚。準確說來,西方改編拍攝這類經典文學名著的頻率,絕對不下於國人改編起金庸武俠。就說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整個二十世紀至少改編了二三十次,要想脫穎而出,當真是需要些功夫。如今,安德里亞•阿諾德再次挑戰這項任務,她的做法是延續自己以往作品的風格,四個字謂之:簡單粗暴。用在別的地方,它可能是貶義,對阿諾德而言,這卻是她的成名之道,劍走偏鋒,有別那些過度沉溺於個人情緒的女性導演。
表面上,阿諾德只是採用了一些吸引眼球的做法,比如把克利夫弄成了一個黑人小夥。然而,《呼嘯山莊》的最大特點是通篇採用現代拍攝技法,像長時間的手持攝影、幾乎要貼到人臉上的特寫、對大風大雨的癡迷表現、循環往復的空鏡頭……單說馬背上兩人相戀的段落,當真是細膩得驚人,除了頭髮和身體的味道,仿佛還混雜著原野的濕意和芳草的氣息。如若是傳統做法,那電影必然是以正反打對話為主,固定鏡頭和移動軌道,搭配上舒緩的配樂,適當地煽情,老生常談。反觀現在這般生猛的視聽方法,阿諾德幾乎構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脫離了19世紀但又沒有徹底離開文本的古裝世界——不看片中的主人公,他們雖然沉默寡言,說起話來還是文縐縐的。
對沒讀過《呼嘯山莊》小說原著的觀眾來說,看這部電影確實是一樁災難,導演刻意減少對白,突出情緒。他們理不清人物的關係,更加搞不懂兩個人怎麼就愛得死去活來,甚至時不時仰躺地上,感受起愛情風雨的痛苦洗禮,當真是摸不著頭腦。對讀過《呼嘯山莊》的原著黨來說,他們會覺得新奇,鏡頭搖來晃去,有如內心撞擊。哪怕是電影散發出來的鄉野泥土氣息,恰也前所未有。電影前半部是各種惡劣,惡劣的天氣、惡劣的肢體衝突,人物情緒,狂亂難收。當克利夫往凱薩琳臉上抹黑泥,他用一種並不溫柔的方式示愛,《呼嘯山莊》的調子就定下來了。
阿諾德強化了人物身上的偏執色彩,他們認定了事理,咬住不放。回想阿諾德的短片《狗》和《黃蜂》,再到長片《紅色之路》和《魚缸》,她是如此偏愛這類女性主角,更加喜歡維護她們的偏執。無論身處於何等困難的環境,在導演看來,只要能秉持天性,她們就值得去肯定和表現。與此同時,阿諾德也喜歡以動物來喻指,《狗》和《黃蜂》不說,《魚缸》裡老去的白馬,《呼嘯山莊》裡的飛鳥蜂蝶,這些東西都是寓意明顯。或許在動物身上,阿諾德能發現原始的欲望和野性的衝動,掙脫束縛,尋求自由,那就是她在女性主角身上希望看到的情感特質。一旦動物們遭遇不測,那也預示著主人公命運堪憂。
如果以作者論來看待《呼嘯山莊》,那凱薩琳就是又一位元阿諾德作品的典型主人公。前半段少女時代的故事,她不修邊幅,脾氣暴躁,看上去沒啥吸引力。電影拍得冷峻不已,她就活得愈發粗糙。換話說,在阿諾德的個人世界裡,周圍世界的惡劣,只能令主人公更加頑強,更加堅韌地生存下去。到了後半段,被放逐的故事突然中斷,人物突然正常起來,呈現了一個好似經過修飾美化的嶄新世界。這個時候,大光圈和淺景深的鏡頭開始產生了另一種效果。我們驚喜地發現,凱薩琳不僅貌美如花,身上還不時加帶著光環。凱薩琳和克利夫都變好了,然而結局從一開始就已經寫好,身份的差異、家庭的悲劇、彼此的猜忌,這些都阻擾了他們的相愛。最後,可能是原本的悲劇因數,可能是阿諾德就不願意給觀眾一個太過輕鬆的結局,那有如《魚缸》裡少女看著老去的白馬,青春要過冷河。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有情人難成眷屬,人們翻的是同樣的書,結尾不曾更改。
正因如此,從影像風格來看,《呼嘯山莊》當真是風風火火,改得天翻地覆,然而從人物命運和結局設定來看,它的內核依然是忠實於原著,不曾偏移。只是在電影節評委和評論人士看來,無論阿諾德怎麼個玩法,《呼嘯山莊》只是她的一次試驗——寄身於名著的技術試驗。她如此熱愛這些注滿了野性能量的電影畫面——以至於不願意把後半段稍加刪減,更適合觀眾去觀賞。無論如何,這名生猛的英國女導演依然值得期待。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14632/
氛圍多於敘事 女導演的詩性表達 2011-09-21
去拍攝一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往往不討喜。由於載體不同,小說的讀者去當電影觀眾時,總是會覺得文字的時空被電影局限了。並且由於時長的限制,電影對於小說中情節的篩選、人物的刻畫和細節的處理,也很難令每個觀眾滿意。普通小說尚且如此,改編像《呼嘯山莊》這樣的文學名著,就更有難度。光是建立在這部小說改編上的電影,就已有至少10個版本。不過英國新銳女導演安德里亞-阿諾德顯然銳氣不減,喜歡挑戰。她帶入68屆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這版《呼嘯山莊》,儘管被一些觀眾認為是改得“面目全非”,但從整體的氛圍而言,並不脫離原著“緊張離奇的浪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情緒甚至是更為貼近的。
去評價一部名著改編的電影時,對原作的遵循度,往往成為一個臨界點。事實上,這跟本片導演阿諾德所說,每個導演從書中選取的點會不一樣,是不謀而合的。因為每個觀影的人,從電影中感受到的原著精神,也不一樣。一個忠實的小說粉絲,可能會無法接受改動過大的電影版本,這並不能作為評判影片好壞的標準。同理,極為遵循原著的改編,則可能會在某些電影迷的眼裡,覺得平淡無趣,失之個性,這也跟電影的品質無關。
其次,“遵循原作”跟“獨立創新”,是兩個完全不相對立的點。遵循原作所強調的,不應該是外在的設置,物的一致;而應該是遵循作品內在的精神,例如人物的性格、命運,情節和情感等。從這一點上來說,阿諾德做得不但不差,相反十分出色。在某些觀眾看來的“面目全非”,例如把山莊的背景放在了農莊,吉普賽人改成了黑人這些,根本不影響劇情的設置和人物的塑造。影片中,不管是少年希斯克裡夫的粗魯,少年凱西的野,還是成年希斯克裡夫跟凱西之間的糾纏,以及愛情悲劇的命運,都滲透自原作,並且在阿諾德非常個人化的影像裡,彰顯她對作品的獨特理解。阿諾德談到,第一遍閱讀原著時,她只是瞭解和感受作者的的思想,自己是沒有思考的。第二次閱讀時,她才開始有了獨立於小說的見解,並最終把那些打動她的點,融於自己的理解力,搬上螢幕。
演員出身的阿諾德,對影像的理解與把握非常之感性。她的這版《呼嘯山莊》,情節只進行到原作的三分之二處,停留在希斯克裡夫和凱西這一代。然而影片的篇幅並不短,有129分鐘之長。相較之前那些把故事講完整的改編版本,阿諾德顯然更重視把情緒表現完整。她放棄大量對白,改用直白生動的影像來刻畫人物和呈現關係。運用大量的動植物特寫,環境全景,自然與人的各種關係與調度,體現出非常強烈的導演個人意識和風格。阿諾德說,自己拍片是依賴直覺的,從片中那些陰鬱的泥土,暴烈的大雨,和陽光裡厚重的灰塵中,並不難看出這一點。而這些元素從沒有脫離敘事主體,感覺的強化也沒有混亂章法,這在女導演的作品中,實在難能可貴。
儘管這個世界上最好的電影,幾乎都是男人拍出來的,但男導演永遠拍不出女導演拍的那種神經質似神秘敏感的東西。單拿今年三大電影節上的作品做比較,就可很清楚地將男女導演的情節區分開來。從柏林電影節到戛納再到威尼斯,男性導演的作品一律邏輯嚴謹,節奏分明。而女性導演的作品則風格強烈,情緒豐富。女導演的作品整體品質並不高,但無一例外地具有非常感性和詩性的畫面與表達。這次,相較之前大多數男導演拍攝的版本,阿諾德的版本似乎更貼近女性的視角。她著墨在氛圍上的影像,遠多過於敘事,這既可看作是導演獨立于小說作者的創作,也算是導演對作者情緒的揣測。二者幾乎可以得兼。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04175/
講講攝影 2011-10-06
影片風格化的攝影成就很高。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其中非常多的特寫,特別是有關動植物等自然景象的特寫,營造了一個蕭瑟、怪異的氛圍:牆上的蝴蝶、蛾子,地上的昆蟲和疑似屎殼郎堆的球;仰拍倒掛的野雞的嘴被馬撞倒時的變焦鏡頭;希斯克利夫深夜逃離呼嘯山莊時駕馬疾馳的輪廓幾乎閃閃發光;當希斯克利夫扼死野兔時,兔子得到了一個與人同等待遇的特寫鏡頭——被摁在地上的兔子側對著攝影機,眼球暴凸。
片中有我能想像的最美的騎馬同遊的鏡頭:凱薩琳騎馬載著希斯克利夫時,鏡頭許久地注視著凱薩琳在風中飄揚的長髮,和馬頭上飛揚的鬃毛;伴隨著希斯克利夫的呼吸中,他的手在凱薩琳腿邊的馬肚子上來回摩挲。
另外有一些攝影手法在名著影片中也顯得十分大膽。諸如片中希斯克利夫多次以頭撞牆時,跟著他身體的擺動來回平移的鏡頭,和影調對比極大的轉場——上一個鏡頭希斯克利夫還在黑暗中逃離呼嘯山莊,下一幕刺眼的陽光就晃白了鏡頭。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122531/
上一篇:夏洛蒂•勃朗特:世界百大作家60
下一篇:拉辛:世界百大作家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