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31 05:00:00阿楨

杜甫:世界百大作家27

杜甫

File:Dufu.jpg

杜甫書法《嚴公九日南山詩》拓本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一號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唐朝現實主義詩人,其著作以社會寫實著稱。生於中國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祖籍湖北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因其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又因為他搭草堂居住在長安城外的少陵,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1],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2]。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在身後,杜甫的作品最終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作品集為《杜工部集》。[4]他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也被稱為「詩史」。[5]
家世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祖上是漢朝御史大夫杜周、晉朝當陽侯杜預。
七世祖:杜乾光,齊司徒右長史。
六世祖:杜漸,梁邊城太守。
五世祖:杜叔毗,北周硤州刺史。
高祖:杜魚石,隋朝河內郡(懷州)司功、獲嘉縣令。
曾祖:杜依藝,唐朝雍州司法、洛州鞏縣令。
祖父:杜審言,洛州洛陽縣丞、吉州司戶參軍、膳部員外郎
父親:杜閒,武功縣尉、奉天縣令。
早年
杜甫早年的生活情況記載很少,主要從他的詩歌中得知。杜甫生於712年2月12日[6],準確的出生地尚未知曉,但估計在鞏縣(今鞏義市)。他的祖父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一個有名的政治家和詩人,「(審言)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為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7],他的父親杜閒,曾官至兗州(今屬山東)司馬、奉天(今陝西乾縣)縣令,「審言生閒,閒生甫」[7]。杜甫的母親是清河東武城(今屬山東)人,在杜甫出生後不久就去世了,父親杜閒續娶盧氏[8],杜甫並沒有從盧氏身上得到多少母愛,反倒是他二姑擔當了母親的角色,把小杜甫撫育成人。杜甫有一個哥哥,早夭,有三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和一個同父異母的妹妹,杜甫在詩中常提到他們,但杜甫從未在詩中提到他的繼母[9]。
杜甫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10],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11],可見杜甫是個早熟的孩子。杜甫幼年很是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12]。但這個早熟孩子超強的記憶力和出眾的文學才能,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11]。
出遊
杜甫在青年時代曾數次漫遊。十九歲時,他出遊郇瑕(今[山西猗氏縣])。二十歲時,漫遊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他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杜甫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游。[13]開元二十九年,他返回洛陽,築室首陽山下。約在此時,與司農少卿楊怡的女兒結婚。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為梁宋之游。之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四載秋,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14]的深厚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10],「快意八九年,西歸到咸陽」[10]的齊趙之游。
入仕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鬱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15]。
File:Du Fu.jpg
杜甫畫像,見於《晩笑堂竹荘畫傳》
天寶十載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直到十四載,才得授一個河西尉負責剝削人民的職務的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16]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門即聞哭泣,原為稚子餓死。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流離
就在這個月,「安史之亂」爆發。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皇逃往成都。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是為肅宗。這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立即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詩人目睹國家的殘破以及叛軍的殘暴,感時傷事,寫下了《春望》、《哀江頭》、《哀王孫》等不朽詩篇。至德二載(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鳳翔)投奔肅宗,「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17]。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詔三司推問,幸賴宰相張鎬救免十二月肅宗召回杜甫復任左拾遺。天寶十七載,五月,賀蘭進明陷害房琯杜甫遭株連,從此受到肅宗的疏遠[18]。閏八月,敕放鄖州省家。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從此永遠離開朝廷。[19]
當年年冬,杜甫由華州赴洛陽,二年春,返回華州,正值唐軍九節度使鄴城戰役使郭子儀六十萬大軍潰敗,朝廷大肆抓丁以補充軍力,杜甫就沿途所見所感,寫成著名的組詩「三吏」、「三別」[20]。七月,杜甫棄官去秦州(今甘肅天水),開始了「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21]的人生苦旅。在漂泊的旅途中杜甫全家備嘗艱辛,一度瀕臨絕境。十月,缺衣少食的杜甫攜家離開秦州,南赴同谷(今甘肅成縣),想解決衣食之憂。不料到同谷後,生活狀況不僅沒有改善,反而完全陷入飢寒交迫的絕境之中。杜甫在詩歌中用字字血淚記錄下這段最為艱苦的歲月,「男兒生不成名身已老,三年飢走荒山道。長安卿相多少年,富貴應須致身早。山中儒生舊相識,但話宿昔傷懷抱。嗚呼七歌兮悄終曲,仰視皇天白日速」[22]。
入蜀
十二月初,杜甫於無奈之下再次逃難,攜家離開同谷入蜀,於年底抵達成都,時任成都尹的嚴武是杜甫的好友,他給予了杜甫許多幫助,杜甫的生活開始安定,「武與甫世舊,待遇甚隆」[23]。因為這一年之內奔波流離,不斷逃難,杜甫稱之為「奈何迫物累,一歲四行役」[24]。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一家在親友們的幫助下,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築茅屋而居,即為著名的成都杜甫草堂,杜甫送嚴武入朝至綿州(今四川綿陽)。因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叛亂,被迫流寓梓州(今四川三台)、閬州(今四川閬中)一帶。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朝廷召他為補京兆功曹,他卻不去任職。二年正月,嚴武再任職成都,幾次寫信希望杜甫回來。六月,嚴武表薦杜甫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又稱「杜工部」。
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退出嚴武的幕府。四月,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五月離開成都乘舟南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戎州(今四川宜賓)、渝州(今重慶)、忠州(今重慶忠縣)至雲安(今重慶雲陽),次年暮春遷居夔州(今重慶奉節),甚至以船為家,「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18],杜甫詩有「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25]。杜甫居夔州近兩年,寫詩四百餘首。
去世
大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攜家出三峽,經江陵、公安,暮冬抵岳陽。之後,詩人漂泊湖南,貧病交加,瀕臨絕境。大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死在湘江舟中,時年五十九歲。[26]杜甫因「風疾」病逝[27]。
杜甫的逝世至今都是學術界討論的一個話題。一些專家認為杜甫是因糖尿病而死,並在杜詩中找到證據,「我多長卿病,日久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孫城」[28]。長卿病是指司馬相如患有的消渴症,即糖尿病。一說杜甫人在耒陽,為洪水所困,十餘日未進食,後來耒陽聶縣令雇小船來接他,並且贈送許多牛肉、白酒款待,杜甫一夜食盡,竟大飽而死[23][29][15],郭沫若據此認為杜甫是吃了「天熱肉腐」之物,因食物中毒而亡[30]。杜甫靈柩停厝在岳陽,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由他的孫子杜嗣業移葬於河南首陽山下。但現在杜甫的墳墓有八座,分別位於河南鞏義市、河南偃師市、湖南省耒陽(今耒陽市)[31]、平江縣等地。
File:DuFuStatue2.jpg
成都杜甫草堂中的雕像
詩歌
分期
杜甫詩歌現存1400多首,寫詩可分四個時期:
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杜甫曾先後遊歷吳、越(今江浙一帶)和齊、趙(今山東北部、河北南部),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有詩贈李白,「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14],堪稱快意。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可惜的是,由於兩人後半生際遇都相當坎坷,這次分別之後便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僅獲得少許資助,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15],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一邊,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任職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九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在嚴武的幫助下,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成都少尹兼御史徐知道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返成都。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千餘首,佔全部杜詩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
作品集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18],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註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32]
特色
取材方面,杜甫是社會派詩人,趨向現實主義,內容廣泛,富時代性,取材於政治興亡,社會動亂,戰事徭役,飢餓貧窮和貧富懸殊。杜詩善於描寫當時歷史實況,反映唐代由盛轉衰的現況,故有「詩史」之稱。從安史之亂至入蜀之前,杜甫經歷了大時代的動亂,寫下大量的實錄式寫實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寫實之作,如名作《麗人行》,反映上層社會的奢淫。
思想方面,杜詩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憫人,憂國憂民,洋溢著仁民愛物的情懷和濃烈愛國主義色彩,有「詩聖」之譽。杜詩善用理智去仔細觀察人生社會的實況,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體會人民的苦樂,有強烈政治意識,繼承並發揚詩經、漢樂府民歌及建安文學的寫實精神。
手法方面,杜詩善寫人物對話和獨白,選取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和事件來描寫。杜詩也善於抒情,結合抒情和敘事,又結合抒情和寫景,寄情於景。杜詩敘事注重客觀描述,讓故事本身直接感染讀者,而少發議論。
語言方面,杜甫寫作態度非常嚴肅,語言精煉,用字準確,形象生動,多姿多采,並善於運用民間口語。
體裁方面,杜甫作品眾體兼善,五七言古體、律詩絕句,無所不工。他往往用不同的詩體,表達不同的內容,敘事多用較少格律限制,便於鋪敘描寫的古體詩,抒情則多用近體詩。
杜甫大量創作七言律詩,作品內容廣泛,技巧純熟,注重聲律對仗,格律嚴謹,語言錘鍊,為歷代典範之作,達到極高的成就,使七律創作臻於成熟。他又開創「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描寫社會的民生疾苦。
風格方面,杜詩主要風格是沉鬱頓挫,風格多樣,豐富多姿,或雄渾奔放,或清新細膩,或沉鬱悲涼、或辭藻富麗、或平易質樸、或通俗自然。杜詩融冶吸收前人藝術技巧,發展成一種獨特的新風格。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33],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34]。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塗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讚美」[35],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於「沉鬱頓挫」。
吳沆《環溪詩話》評杜甫晚期詩句「恣肆變化、陽開陰合」,又云:「惟其意遠,舉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吳沆又說:「凡人作詩,一句只說得一件事物,多說得兩件。杜詩一句能說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里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里,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為妙」[36]。
File:Cao tang.jpg
成都杜甫草堂內景
杜甫的詩歌兼備多種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37]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於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於斯也。」[38]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氣。「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39]是他的創作風格。
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並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40]。唐末王叔文當永貞革新垂敗時,反覆吟誦杜詩「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以抒悲憤[41]。王安石表彰杜詩「丑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的成就[42]。陳善《捫蝨新語》卷七:「老杜詩當是詩中《六經》,他人詩乃諸子之流也」。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詩詳註集成序》亦稱「杜詩者,詩中之《四子書》也。」胡應麟在《詩藪》中說:「唯工部諸作,氣象巍峨,規模巨遠,當其神來境詣,錯綜幻化,不可端倪。千古以還,一人而已。」
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鍊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例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43]就是杜詩鍊字與對仗高超的體現。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造性也是他文學創作的獨到之處。[44]
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45]。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証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另一說是,杜甫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26]
但也有不喜歡杜甫詩者,楊億就不喜歡杜甫,劉放《中山詩話》云:「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
影響
File:Dusieonhae.jpg
翻譯成朝鮮語的杜詩
唐代
中、晚唐寫實詩人如張籍、白居易、元稹、杜荀鶴、曹鄴、皮日休均受杜詩影響。杜甫開創「即事名篇」的新樂府詩,描寫民生疾苦,下啟中唐新樂府運動。韓愈詩氣勢雄壯,沉雄博大、奇險生硬、拗折艱澀、喜以文為詩,乃受杜詩影響。李商隱詩濃麗沉鬱、氣象高遠、造語精工,亦受杜詩影響。
宋代孫僅《讀杜工部詩集序》說:「公之詩,支而為六家。孟郊得其氣焰,張籍得其簡麗,姚合得其清雅,賈島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陸龜蒙得其贍博。」
唐人學杜詩的較少,[46]葉少蘊《石林詩話》說:「唐人學老杜,唯商隱一人而已。」王安石亦稱「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一人而已」。[47]李調元《雨村詩話》認為:「學杜而處處規,此笨伯也,終身不得升其堂,況入其室。唐人升堂,惟李義山一人而已。」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風格和格律上的創新所導致的,某些評論家認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膽古怪。他在世時關於他的參考資料幾乎沒有,只有6名詩人共11首詩。而且這些詩關於他的影響這一方面,都沒有提及他是詩歌和倫理觀點的模範。
然而,就像洪業說的一樣,杜甫是「中國唯一影響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的詩人」。公元九世紀時他的作品開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積極評價來自白居易,他推廣了杜甫部分作品倫理觀點,儘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這些觀點。除了白居易,還有韓愈,他撰文以此批駁反對李杜的聲音,捍衛了他們的美學地位。同時,這兩位詩人的詩文中都有杜詩的影子。
杜甫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自白居易後,影響了皮日休、曹鄴、聶夷中、杜荀鶴等人的創作,從而形成一個現實主義詩派,在晚唐的詩壇上獨領風騷。
宋代
江西詩派的始祖黃庭堅詩宗杜甫,江西詩派有「一祖三宗」之說,「一祖」即為杜甫。江西詩派師法杜詩奇峭的一面,黃庭堅認為杜甫作詩,無一字無來處,而江西詩派亦要求字字有來歷。江西詩派亦喜用始於杜甫的拗體。
宋代黃庭堅、陳師道等,專門探究杜詩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詩派」,之後的王安石、蘇軾[48]、陸遊[49]、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響,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詩,自序裡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50]杜甫更廣泛的影響是,杜甫的作品將律詩從文字上的遊戲變成了抒發政治抱負的載體,對後來的詩人政治題材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51]。
File:DuPuJiangGe.jpg
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杜甫江閣全景
海外
杜甫不只在中國流名,還揚名海外。1481年韓國將杜詩翻譯成韓文,叫《杜詩諺解》。他對日本文學影響相對較晚,直到十七世紀他在日本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杜甫對松尾芭蕉的影響尤深。杜甫也是美國作家雷克斯羅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歡的作家。[52]
杜甫對後人的影響還有道德方面的。二十世紀,美國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認為杜甫所關心的是人跟人之間的愛,人跟人之間的寬容和同情:「我的詩歌毫無疑問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響。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域裡最偉大的詩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親切。」[53]
地位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後的一些年,沒有受到多少嘉獎和重視[54],高仲武編《中興間氣集》專門選錄從肅宗到代宗末年這一時期的詩,竟未選錄杜詩。《河嶽英靈集》亦未選杜詩。今存唐人選唐詩十種選本中,除韋莊《又玄集》選杜甫七首詩外,其餘選本均不選杜詩。
公元十世紀初,五代詩人韋莊找到了草堂遺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55]。
到了宋朝,杜甫的聲名達到了頂峰,蘇軾首倡杜詩「集大成」說[56],其《書唐氏六家書後一首》詩云:「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
宋朝理學的發展確保了杜甫作為詩的典範和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蘇軾闡釋了理由:「古今詩人眾矣,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飢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57]他思考的能力鑄就了他的影響力,出於他對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嚮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學習他對窮人的悲憫,文學家學習他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清初文學家金聖嘆,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讚賞。[58]
紀念建築
File:Du Fu cao tang.jpg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有二處,分別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肅省成縣,前者較著名。
杜甫江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
杜甫墓祠,位於湖南省平江縣安定鎮小田村。
杜甫故里,位於今河南省鞏義市。
少陵台,位於山東省兗州市。
杜公祠,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畔。
杜甫陵園,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城區西北5公里處的康店鎮康店村西部邙嶺上,佔地34畝,有杜甫墓,及其長子杜宗文,次子杜宗武之墓。
注釋
1潘德輿《養一齋集》卷一八《作詩本經序》:「三代而下,詩足紹《三百篇》者,莫李、杜若也……朱子曰:『作詩先看李、杜,如士人治本經。』雖未以李、杜之詩為《經》,而已以李、杜之詩為作詩之《經》矣。竊不自量,輯李、杜詩千餘篇與《三百篇》風旨無二者,題曰《作詩本經》。」元稹《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稱杜甫詩超過李白。
2岑仲勉的《唐集質疑•杜甫世系》考證杜甫為杜預十四世孫,又考證出杜甫為杜預第四子杜耽之後。
3王京鈺. 《概论日本汉文学中的杜甫受容》. 《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 第7期 (簡體中文).
4 杜甫. 新華網. 2009 [2009-08-22] (簡體中文).
5孟棨《本事詩•高逸第五》、《新唐書》卷二百一《杜甫傳》
6.712年2月12日 杜甫诞生. 搜狐. 2009年 [2009年8月16日] (簡體中文).
7.0 7.1 歐陽修; 宋祁. 《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文艺上•杜审言》.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97. 
8岑仲勉《唐集質疑•杜甫祖母盧氏考》
9張忠綱. 《历代名家精选集——杜甫集》. 江蘇省: 鳳凰出版社. 2006..
10.0 10.1 10.2 杜甫; 彭定求. 《全唐诗•壮游》.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60. 
11.0 11.1 彭定求. 《全唐诗•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60. ISBN 710100638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簡體中文).
12杜甫; 彭定求. 《全唐诗•百忧集行》.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60. 
13唐代詩人杜甫簡介. 中國華文教育網. 2008 [2009-08-23] (繁體中文).
14.0 14.1 彭定求. 《全唐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60. 
15.0 15.1 15.2 歐陽修; 宋祁. 《新唐书•卷二百一•列传第一百二十六•文艺上•杜审言•孙甫》.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97. 
16杜甫; 彭定求. 《全唐诗•官定后戏赠》.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60. 
17杜甫; 彭定求. 《全唐诗•述怀一首(此已下自贼中窜归凤翔作)》.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60.
18.0 18.1 18.2 辛文房. 《唐才子传•卷二•杜甫》.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91.
 19中华传统文化 第四十一讲 杜甫诗(八). 佛山圖書館. 2001
20 即《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和《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21杜甫; 彭定求. 《全唐诗•咏怀古迹五首(支离东北风尘际)》.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60. ISBN 710100638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簡體中文).
22杜甫; 彭定求. 《全唐诗•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60. 
23.0 23.1 劉晌.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杜甫》. 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2.
24 杜甫; 彭定求. 《全唐诗•发同谷县》.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60. 
25杜甫; 彭定求. 《全唐诗•旅夜书怀》.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60. 
26.0 26.1 杜甫——悲悯天下的诗之圣者. 中國華文教育網. 2007 
27杜甫病逝年代至今仍有爭議,一般專家引杜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詩中有「十暑岷山葛,三霜楚戶砧」句,又有「春草封歸恨,源花費獨尋」句,斷定杜甫流寓湖南三年,至大曆五年冬自潭州赴岳州病卒。仇兆鰲《杜詩詳註》對《風疾》詩逐句詳註,據此詩「歲陰」、「冬炎」斷定杜甫「卒於五年之冬」。仇兆鰲於《風疾》題下注云:「《詩譜》謂卒於夏,減卻少陵半年之壽,為可恨也。」;張忠綱在《二十世紀杜甫研究述略》一文的《杜甫生卒行跡的考辯》一節稱「大曆五年夏卒於耒陽」。丘良任《杜甫之死及其生卒年考辯》認為是大曆六年去世。王輝斌撰《杜甫〈風疾舟中〉詩新說》認為《風疾舟中》係大曆六年冬所作,由於辛京杳牧潭的胡作非為震驚朝廷。翌年春天,辛京杳被召還長安,由蕭十二繼任,杜甫以詩贈之,並以為杜甫卒年當在大曆七年的春天。
28杜甫; 彭定求. 《全唐诗•同元使君春陵行》.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60. 
29 裴庭裕. 《明皇杂录•别录》.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94. 
30郭沫若. 《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四卷•历史人物•李白与杜甫》. 北京市: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2-1992. 
31光緒十一年(1885)《耒陽縣誌•卷四職官》載:「王禾,宋景定年間(1260-1264)任耒陽縣令,杜墓立有石碑。」
32杜甫. 《杜詩鏡銓•卷五》. 上海市: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33鍾嶸. 《钟嵘诗品校释》. 北京市: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0. 
34杜甫; 周祖詵. 《隋唐五代文论选•进鹏雕表》. 北京市: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0. 
35劉廷富.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 2005, 第10期 (簡體中文).
36《環溪詩話》
37元稹; 楊軍. 《元稹诗文选•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北京市: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4. ISBN 702004484 請檢查|isbn=值 (幫助) (簡體中文).
38 秦觀; 王醒. 《秦观集——中国家庭基本藏书•论韩愈》. 山西省: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4. 
39彭定求. 《全唐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60. 
40韓愈; 黃念然、胡立新、官春蕾. 《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调张籍》. 廣西自治區: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 
41韓愈《順宗實錄》卷五
42《杜甫畫像》,《臨川先生文集》卷九
43杜甫; 彭定求. 《全唐诗•登高》.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60. 
44莫礪鋒. 《杜甫评传》. 南京市: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45孟棨; 何言語煥. 《历代诗话统编•本事詩•高逸第三》. 北京市: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3.
46陳師道《後山詩話》云:「唐人不學杜詩,惟唐彥謙與今黃亞夫庶、謝師厚景初學之。魯直,黃之子、謝之婿也。其於二父,猶子美之於審言也。然過於出奇,不如杜之遇物而奇也。」
47《蔡寬夫詩話》引王安石之語
48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四十一載:「苕溪漁隱曰:東坡詩云:『圖書跌宕悲年老,燈火青熒語夜深。』山谷詩云:『弓刀陌上望行色,兒女燈前語夜深。』蓋皆出於老杜『廚人語夜闌』之意。」楊萬里《誠齋詩話》云:「詩家用古人語,而不用其意,最為妙法。……老杜有詩云:『忽憶往時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飲令心哀。』東坡則云:『何須更待秋井塌,見人白骨方銜杯。』此皆翻案法也。予友人安福劉浚字景明,《重陽詩》云:『不用茱萸仔細看,管取明年各強健。』得此法矣。」 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一稱:「杜甫《觀安西過兵詩》云:『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故東坡亦云:『似聞指揮築上郡,已覺談笑無西戎。』蓋用左太沖《詠史詩》『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也。」
49楊大鶴在《劍南詩鈔序》中評道:「放翁之於李、杜皆時時有之,而皆不足以定放翁。」
50莫礪鋒; 黃天驥.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 》. 北京市: 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2005.
51劉大傑. 《鲁迅谈古典文学》. 《文藝報》. 1956年20號 (簡體中文).
52. Service or Reclusion: Tu Fu's Confucian Dilemma. Hermitary. 2004年 [2009年8月16日] (英語).
53約翰•費爾斯迪勒. 《“闪亮的鳟鱼悬浮在激流中”:肯尼思•雷克斯罗斯眼中健康与神圣的万物》. 《外國文學研究》. 2007, 第1期 (第29卷) (英語).
54當時潤州刺史樊晃編《杜工部小集》六卷,序說杜甫的詩歌只在江漢一帶流傳,杜有「文集六十卷,行於江漢之南,常蓄東遊之志,竟不就。屬時方用武,斯文將墜,故不為東人之所知。江左詞人所傳誦者,皆君之戲題劇論耳,曾不知君有大雅之作,當今一人而已。」。王贊曾說:「杜甫雄鳴於至德大曆間,而時人或不尚之。嗚呼!子美可謂無聲無臭者矣。」(《玄英先生詩集序》)。
55 杜甫草堂博物馆概况. 成都文化旅遊網. 2009年3月23 [2009年8月16日] (簡體中文).
56陳師道《後山詩話》記載蘇軾之語「蘇子瞻云:『子美之詩,退之之文,魯公之書,皆集大成者也』」
57蘇軾. 《东坡集•卷二四》. 北京市: 線裝書局. 2001.
58 朱東潤. 《杜甫叙论》. 北京市: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 
參考
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杜甫
杜甫,2003,《杜工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市,
黃珅,2004,《杜甫心影錄》 中華書局,上海市,
郭永榕,1996,《杜甫文學遊歷:杜少陵傳》 文史哲出版社,台北市,
曾棗莊,2001,《杜甫在四川》 學海出版社,深坑鄉,台北市
蕭滌非,1983,《唐詩鑒賞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市
謝思煒,2005,《唐詩名家誦讀:杜甫詩》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市
莫礪鋒,1998,《杜甫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 南京大學出版社,江蘇省 
華文軒,2001,《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杜甫卷•上編》 中華書局 ,上海市 
莫礪鋒,《杜甫的文化意義》(上,下),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2004年9月。
洪業著,曾祥波譯:《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北京:中華書局,2007)。
馮至:《杜甫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吉川幸次郎著,李寅生譯:《讀杜札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
外部連結
杜甫詩選全集共一千一百四十一首
杜甫
見證歷史的杜甫杜甫——生平事蹟
杜甫草堂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9C%E7%94%AB

杜甫_百度百科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鞏義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集為《杜工部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1]
年少優遊
杜甫因青少年時因家庭環境優越,因此過著較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學,七歲能作詩,“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2],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3]。他少年時也很頑皮,“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複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4]。
杜甫在青年時代曾數次漫遊。十九歲時,他出遊郇瑕(今山東臨沂)。二十歲時,漫遊吳越,歷時數年。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鄉參加“鄉貢”。二十四年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他的父親時任兗州司馬,杜甫遂赴兗州省親,開始齊趙之遊。[5]
天寶三載(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陽與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李白相遇,兩人相約為梁宋之遊。之後,杜甫又到齊州(今山東濟南)。四載秋,轉赴兗州與李白相會,二人一同尋仙訪道,談詩論文,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友誼。秋末,二人握手相別,杜甫結束了“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漫遊生活,回到長安。
仕途不順
天寶六載,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由於權相李林甫編導了一場“野無遺賢”的鬧劇,參加考試的士子全部落選。科舉之路既不通,杜甫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轉走權貴之門,投贈干謁等,但都無結果。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鬱鬱不得志,仕途失意,過著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6]。
天寶十年正月,玄宗將舉行祭祀太清宮、太廟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於是在天寶九載冬天預獻三《大禮賦》,得到玄宗的賞識,命待制在集賢院,然而僅得“參列選序”資格,等候分配,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沒有得到官職。
天寶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個河西尉這種小官,但杜甫不願意任此“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的官職,朝廷就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低階官職,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長安也十年有餘,為生計而接受了這所學無用之職。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甫入門即聞哭泣,原來稚子餓死。就長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見聞,寫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戰亂流離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次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是為肅宗。這時,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立即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王維被嚴加看管,但因官小,未予囚禁。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鳳翔)投奔肅宗,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詔三司推問,幸賴宰相張鎬救免十二月肅宗召回杜甫複任左拾遺。
杜甫在唐肅宗乾元元年(西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西元759年)秋,任華州司功參軍。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遺,因直言進諫,觸怒權貴,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遊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台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歎和憤懣。
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時值安史之亂,他時刻注視著時局的發展,在此期間寫了兩篇文章:《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和《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為剿滅安史叛軍獻策,考慮如何減輕人民的負擔。當討伐叛軍的勁旅——鎮西北庭節度使李嗣業的兵馬路過華州時,他寫了《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的詩,表達了愛國的熱情。
乾元元年(西元758年)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為,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乾元二年(西元759年)夏天,華州及關中大旱,杜甫寫下《夏日歎》和《夏夜歎》,憂時傷亂,詠歎國難民苦。這年立秋後,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而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西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一帶)。杜甫在華州司功任內,共作詩30多首。
杜甫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 也稱“浣花草堂”。後被嚴武薦為節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節縣。
兩年後,離開奉節縣到江陵、衡陽一帶輾轉流離。唐代宗大曆五年(西元770年),詩人病死在衡陽市湘江的一隻小船中。
在他最後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間,他雖過著“生涯似眾人” 的生活,但卻寫了《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歲晏行》等一千多首詩。 杜甫的詩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詩風基本沉鬱頓挫。
父輩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一個北方的大士族。其遠祖為漢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他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為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不過兩支派甚遠,杜甫出自杜預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預少子杜尹。
杜甫的祖為唐初詩人杜審言。杜審言很有才華,但恃才傲世。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合稱“文章四友”。唐高宗咸亨元年(西元670年)擢進士第,為隰城尉。後轉洛陽丞。武后聖曆元年(西元698),坐事貶吉州司戶參軍。卻在此時得罪同事郭若訥、長官周季重,兩人合謀誣陷杜審言,定了死罪。杜甫的叔叔杜並年十三,刺殺周季重,事震朝野。
杜審言因此不死,被武則天召入京師。又因欣賞其詩文,授著作佐郎,官至膳部員外郎。後因勾結張易之兄弟,被流放到峰州。但不久又被詔回。
杜甫的父親為杜審言長子杜閑,生母為清河東武城人,但在其出生後不久就去世,父親續娶盧氏。杜甫由其姑母撫養長大。杜甫有兄長,早夭,三個同父異母弟及一同父異母妹,杜甫在詩中常提及他們。但杜甫極少提到繼母。
妻子
杜甫于30歲時,暫時中斷了在齊魯燕趙間的漫遊,回到洛陽,在偃師縣西北的首陽山下築就陸渾山莊,然後迎娶了弘農縣(天寶年間改靈寶縣)司農少卿楊怡之女為妻。司農少卿為主管農業和財政的副部長,與世代為官的杜甫家可謂門當戶對。妻子小他十多歲,想來是一位知書達理、聰慧賢淑的女子。遺憾的是杜甫並沒有用他的大手筆為愛妻立傳,甚至我們連楊氏夫人的名字也無從知曉,但杜詩中卻多處提及她,雖然片言隻語,一鱗半爪,但從那飽蘸深情的筆墨中,我們對詩聖背後那個含辛茹苦相濡以沫的偉大女性,還是不由得肅然起敬。
兒女
育有兩子宗文、宗武;一女鳳兒。
文學成就
杜甫詩“有集六十卷”[7],早佚。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王洙輯有1405篇,編為18卷,題為《杜工部集》。錢謙益編有《箋注杜工部集》。楊倫說:“自六朝以來,樂府題率多模擬剽竊,陳陳相因,最為可厭。子美出而獨就當時所感觸,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隨意立題,盡脫去前人窠臼”[8]。
詩歌成就
在杜甫中年因其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他的詩詞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風格,而以沉鬱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詩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表達了崇高的儒家仁愛精神和強烈的憂患意識,因而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杜甫一生寫詩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並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流傳下來的詩篇是唐詩裡最多最廣泛的,是唐代最傑出的詩人之一,對後世影響深遠。杜甫作品被稱為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是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作。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于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著作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春望》、《絕句》、《望嶽》等等。
創作經歷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一生不得志,只做過一些左拾遺等小官,雖然被後世稱為“詩聖”,詩歌被稱為“詩史”,可在唐朝當時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
有一首《戲為六絕句(其二)》就是寫“初唐四傑”的:“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詩人的自比,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歲以前)
所謂“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十九年(時二十歲)開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之後杜甫再漫遊齊趙。之後在洛陽遇李白,兩人相見恨晚,結下了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于東魯,再次分別,這便是“詩仙”與“詩聖”的最後一次相見。此期間的代表作有《望嶽》、《房兵曹胡馬詩》、《贈李白》等。
困居長安時期(三十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當朝宰相李林甫為了達到權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說無人中舉。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的職位。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誌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連舉行了三個盛典。杜甫借此機會寫成了三篇《大禮賦》,玄宗使待制集賢院,但並未得重用。
為官時期(四十四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書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份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書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西南漂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人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穀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嚴武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泊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衡州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陽樓》等大量名作。其中最為著名的詩句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而《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更是千古絕唱。
詩歌風格
杜甫的詩歌在語言上,普遍認為具有“沉鬱”的特點,“沉鬱”一詞最早見於南朝,“體沉鬱之幽思,文麗日月”[9],後來杜甫寫更以“沉鬱頓挫”四字準確概括出他自己作品的語言,“至於沉鬱頓挫,隨時敏捷,而揚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10]。對杜詩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其詩歌風格的形成,與其恪守的儒家思想有著密切關係。同時,杜甫處於盛世末期,少時有雄心壯志,“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11],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國運衰微,加之仕途不濟命途多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也使杜詩詩風大有轉變,趨近現實主義。而杜詩對意象選擇的個性化,是杜詩語言的基礎。常在杜詩中出現的意象,例如古塞、秋雲、猿嘯、殘炬、急峽、危城、孤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觀,以及織女、老婦、老農、嫠婦等普通百姓,還有官吏、將軍、惡少等權貴勢力,都表現了杜甫對“中興濟世的熱切,對淆亂乾坤的指斥,對橫行霸道的憤慨,對漂泊流離的悲傷,對生靈塗炭的悲憫,對物力衰竭的惋惜,對博施濟眾的讚美”[12],而正是這些沉重情感的表達,使得杜詩的語言趨於“沉鬱頓挫”。吳沆《環溪詩話》評杜甫晚期詩句“恣肆變化、陽開陰合”又雲:“惟其意遠,舉上句,即人不能知下句”。吳沆又說:“凡人作詩,一句只說得一件事物,多說得兩件。杜詩一句能說得三件、四件、五件事物;常人作詩,但說得眼前,遠不過數十裡內,杜詩一句能說數百里,能說兩軍州,能說滿天下,此其所為妙”[13]。
杜甫的詩歌在風格上,是兼備多種風格的,元稹這樣評價杜甫:“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14]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於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眾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於斯也。”[15]例如杜甫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就可以看出杜甫的豪氣。主流觀點認為,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鬱頓挫,語言精煉,格律嚴謹,窮絕工巧,感情真摯,平實雅談,描寫深刻,細膩感人,形象鮮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16]是他的創作風格。就杜詩特有的敘事風格和議論風格而言,有學者認為是受到《詩經•小雅》的影響,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調,又與《離騷》相近。也有學者認為,杜詩具有仁政思想的傳統精神,司馬遷的實錄精神。還有觀點認為杜甫詩作具有“人道主義精神”。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曾把杜甫與李白並論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17]。王安石表彰杜詩“醜妍巨細千萬殊,竟莫見以何雕鎪”的成就[18]。陳善《捫虱新語》卷七:“老杜詩當是詩中《六經》,他人詩乃諸子之流也”。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一《杜詩詳注集成序》亦稱“杜詩者,詩中之《四子書》也。”
杜甫的詩歌在格律上,具有煉字精到,對仗工整的特點,符合中國詩歌的“建築美”,例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19]就是杜詩煉字與對仗高超的體現。另外,在體裁上杜甫有許多創新,例如他在五七律上的創造性也是他文學創作的獨到之處。[20]
杜甫的詩歌的內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題材廣泛,寄意深遠,尤其描述民間疾苦,多抒發他悲天憫人的仁民愛物、憂國憂民情懷,杜詩有詩史之稱,這種說法最早見於晚唐,“杜逢祿山之難,流雍隴蜀,畢陳於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號為詩史”[21]。到宋時成定論,但詩史之義各有各說。人有以史事注杜詩,認為杜詩為紀實的詩,可以補史證史,所以稱為詩史。這種說法只重史事之虛實真假,而輕視詩的情感特性。有人認為杜甫具史識史見,其筆法之森嚴,可媲美漢朝歷史學家司馬遷。而詩有評人評事者,皆可“不虛美,不隱惡”[22],故號詩史。此說可取。另一說是,杜甫之詩之所以號詩史,因其悲天憫人,感時傷事,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23]但也有不喜歡杜甫詩者,楊億就不喜歡杜甫,劉放《中山詩話》雲:“楊大年不喜杜工部詩,謂為村夫子。”
書法成就
杜甫在書法的創作觀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從記載來看,他的書體以楷隸行草兼工,整體以意行之,讚賞古而雄壯,注意書寫中的速度、節奏、筆勢、墨法等等內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書家了。同時,他對於唐代隸書家的讚揚、對於曹霸、張旭的評價都足以使他在書法史上留下聲名,而他的“書貴瘦硬”說更是奠定了杜甫在書法理論史上的重要地位。
“書畫相通”,這是中國藝術史及美學史上富於民族特色的文化現象。杜甫知畫又知書,今人如安旗即有言:“除文學外,杜甫對其他藝術也很留心。例如書法,‘九齡成大字,有作成一囊’,他不但本人從小就開始學習書法,後來在他的《觀薛少保書畫壁》、《觀張旭草書圖》、《李潮八分篆歌》諸詩中,我們還可以窺見他對書法的興趣和修養。”又雲:“後人常以‘沉鬱頓挫’稱杜詩,頓挫者,指詩的章法曲折,意境深遠。……這不是和書法的‘一波三折’等筆法相通麼?
思想核心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詩風沉鬱頓挫,憂國憂民。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情願為解救人民的苦難做出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
後世評述
《杜工部詩話選》
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老杜變化開闔,出奇無窮,殆不可以跡捕。如“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遠近數千里,上下數百年,只在“有”與“自”兩字間,而吞納山川之氣,俯仰古今之懷,皆見於言外。藤王亭子“粉牆猶竹色,虛閣自松聲”,若不用“猶”與“自”兩字,則餘八言,凡亭子皆可用,不必藤王也。此皆工妙至到,人力不可及,而此老獨雍容閑肆,出於自然,略不見其用力處。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仿用之,偃蹇狹隘,盡成死法,不知意與境會,言中其節,凡字皆可用也。
詩語固忌用巧太過,然緣情體物,自有天然工妙,雖巧而不見刻削之痕。老杜“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此十字殆無一字虛設,雨細著水面為漚,魚常上浮而氵念,若大雨則伏而不出矣;燕體輕弱,風猛則不能勝,唯微風乃受以為勢,故又有“輕燕受風斜”之語。至“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深深”字若無“穿”字,“款款”字若無“點”字,皆無以見其精微,如此,則讀之渾然,全似未嘗用力,此所以不礙其氣格超勝,使晚唐諸子為之,便當如“魚躍練波拋玉尺,鶯穿細柳織金梭”體矣。七言難於氣象雄偉,句中有力而紆餘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悲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後,嘗恨無複繼者。
禪宗論雲間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機,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函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其深淺以是為序。余嘗戲謂學子,言老杜有此三種語,但先後不同:“波浪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為函蓋乾坤句,以“落花遊絲白日靜,鳴鳩乳燕青春深”為隨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門回,五月江深草閣寒”為截斷眾流句。若有解者,當與渠同參。(摘自宋葉少蘊《石林詩話》)
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也。近世詩人惟杜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此,不可遍舉。(摘自宋司馬溫公《續詩話》)
孟嘉帽落,前世以為勝絕,杜子美九日詩雲:“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傍人為正冠”,其文雅曠達,不減昔人。謂詩非力學可致,正須胸中度世爾。(摘自宋陳師道《後山詩話》)
余頃年游蔣山,夜上寶公塔,時天已昏黑,而月猶未出,前臨大江,下視佛屋崢嶸,時聞風鈴鏗然有聲,忽記少陵詩“夜深殿突兀,風動金琅鐺。”恍然如己語也。又嘗獨行山谷間,古木夾道交陰,惟聞子規相應木間,乃知“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之為佳句也。又暑中瀕溪與客納涼,時夕陽在山,蟬聲滿樹,觀二人洗馬於溪中,曰此少陵所謂“晚涼看洗馬,森木亂鳴蟬”者也。此詩平日誦之,不見其工;惟當所見處,乃始知其妙。作詩正要寫所見耳,不必過為奇險也。
凡詩人作語,要令事在語中而人不知。余讀太史公天官書“天一槍培(注:改為木字旁)矛盾動搖角大兵起〔注:不知在哪斷句,存疑〕”,杜少陵詩雲:“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蓋暗用遷語,而語中乃有用兵之意,詩至於此,可以為工也。(以上摘自宋周紫芝《竹坡詩話》)
古之作者,初無意於造語,所謂因事以陳詞。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紀行役爾,忽雲“或紅如丹砂,或黑如沾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此類是也。文章只如人作家書乃是。(以上摘自宋強幼安《唐子西文錄》)
老杜不可議論,亦不必稱讚,苟有所得,亦不可不記也。如唐太宗,相者如是之雲:“龍鳳之姿,天日之表。”而老杜詩雲:“真氣驚戶牖”,可謂簡而盡。又經昭陵詩曰:“文物多師古,朝廷半老儒。直辭寧戮辱,賢路不崎嶇。”太宗智勇英特,武定天下,而能如此,最盛德也。老杜衡州詩雲:“悠悠委薄俗,鬱鬱回剛腸。”此語甚悲。昔蒯通讀樂毅傳而涕泣,後人亦當味此而泣者也。齊梁間樂府詞雲:“護昔加窮褲,防閑托守宮。今日牛羊上邱隴,當時近前面發紅。”老杜作麗人行雲:“賜名大國虢與秦。”其卒曰:“慎勿近前丞相嗔。”虢國秦國何預國忠事,而近前即嗔耶?東坡言老杜似司馬遷,蓋深知之。(摘自宋許顗《彥周詩話》)
後世影響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複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偁、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190。
杜甫雖然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後的一些年,沒有受到多少嘉獎和重視,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風格和格律上的創新所導致的,某些評論家認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膽古怪。他在世時關於他的參考資料幾乎沒有,只有6名詩人共11首詩。而且這些詩關於他的影響這一方面,都沒有提及他是詩歌和倫理觀點的模範。然而,就像孔慶翔說的一樣,杜甫是“中國唯一影響隨著時間不斷增長的詩人”。
西元九世紀時他的作品開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積極評價來自白居易,他推廣了杜甫部分作品倫理觀點,儘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這些觀點。除了白居易,還有韓愈,他撰文以此批駁反對李杜的聲音,捍衛了他們的美學地位。同時,這兩位詩人的詩文中都有杜詩的影子。
西元十世紀初,五代前蜀詩人韋莊找到了草堂遺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26]。這一個時期,中國刮起了“新樂府運動”的狂潮,杜甫作為這一次現實主義詩歌運動的啟發者備受推崇。杜甫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自白居易後,影響了皮日休、曹鄴、聶夷中、杜荀鶴等人的創作,從而形成一個現實主義詩派,在晚唐的詩壇上獨領風騷。
到了宋朝,杜甫的聲名達到了頂峰,黃庭堅、陳師道等,專門探究杜詩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詩派”,之後的王安石、陸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響,文天祥在獄中作了200首集杜甫五言詩,自序裡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代言之。”[27]魯迅也評價過杜甫,“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裡似的”。而杜甫更廣泛的影響是,杜甫的作品將律詩從文字上的遊戲變成了抒發政治抱負的載體,對後來的詩人政治題材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宋朝理學的發展確保了杜甫作為詩的典範和他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蘇軾闡釋了理由:“古今詩人眾吳,而子美獨為首者,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他思考的能力鑄就了他的影響力,出於他對建立良好社會秩序的嚮往,他深受政治家的推崇,改革家也學習他對窮人的悲憫,文學家學習他在藝術手法上的創新。
清初文學評論家金聖歎,把杜甫所作之詩,與屈原的《離騷》、莊周的《莊子》、司馬遷的 《史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王實甫的《西廂記》,合稱“六才子書”。在當代,杜甫對國家的忠心和對人民的關切被重新詮釋為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含義,而他本人因為使用“人民的語言”而受到現代研究者的讚賞。
杜甫對後人的影響還有道德方面的。二十世紀,美國現代詩人雷克斯羅斯認為杜甫所關心的是人跟人之間的愛,人跟人之間的寬容和同情:“我的詩歌毫無疑問地主要受到杜甫的影響。我認為他是有史以來在史詩和戲劇以外的領域裡最偉大的詩人,在某些方面他甚至超過了莎士比亞和荷馬,至少他更加自然和親切”。
杜甫不只在中國流名,還揚名海外。1481年韓國將杜詩翻譯成韓文,叫《杜詩諺解》。他對日本文學影響相對較晚,直到十七世紀他在日本擁有和在中國一樣的名聲。杜甫對松尾芭蕉的影響尤深。杜甫也是美國作家雷克斯羅斯(Kenneth Rexroth)最喜歡的作家。
軼事典故
憤斥皇親
唐王朝,尤其是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無疑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王國裡,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已孳生著崩潰的徵兆。終於唐王朝迅速走向傾覆的轉捩點——“安史之亂”的發生。杜甫獲悉這種情況後,覺得當權者不顧民生只顧自己享樂的做法,定然會導致國家的敗亡;於是他便大為憤慨地揮筆寫下後來被選進著名選本《唐詩三百首》的詩作,亦即題為《麗人行》的七言長篇古詩。該詩由於把楊家那炙手可熱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膽的諷刺和深刻的揭露,成為一首名副其實的“史詩”;而人們還從中概括出一個成語“炙手可熱”,用來表明氣焰很盛,權勢很大的那一號貨色。
死因之謎
多少年來,杜甫給後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學、史學界針對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種死因:
一、病死說
翻閱莫礪鋒、童強著《杜甫傳》,關於杜甫的死,書中是這樣寫的:“冬天到了,詩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陽的舟中。……一顆巨星就在這無限的孤獨、寂寞中隕落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16頁)。
二、賜死
此說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觀的名義寫的《杜拾遺補遺》。這種說法自提出後,後來歷朝歷代的學者對此說進行批駁,並明確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問題,即:唐玄宗死于寶應元年,也就是西元762年,怎麼能又在770年賜死杜甫呢?
三、自沉于水而死
原因:此說源於偽託唐朝韓愈名義撰的《題杜子美墳》提出“三賢(指屈原、李白、杜甫)同歸一水”的說法。三人懷沙自沉,這顯然是一種沒有絲毫根據的想像。
四、食物中毒而死
提出此說的是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郭沫若的這種說法同樣具有猜測性,幾乎沒有文獻作為依據純屬于個人的文學創作。
五、消化不良而死
杜甫的死和饑餓有著斬不斷的聯繫,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一說是連續餓了5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炙(炙:烤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因許久未進食,腸胃難以承受,最終因消化不良而死。
紀念設施
杜甫草堂,有二處,分別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和甘肅省成縣,前者較著名。
杜甫墓,在河南鞏義康店邙嶺。
少陵台,位於山東省兗州市。
杜工祠,位於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畔。
杜公祠堂凡有數處,自成都﹑耒陽、夔州外,又存四祠。"四祠指江原﹑鄜州﹑同穀﹑劍門諸祠。今耒陽有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橋、杜陵書院等遺址,在杜甫遺址的基礎上辟有杜甫公園。杜甫遺願要歸葬首陽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窮困無力做到,只好暫時掩埋于耒陽,死後四十三年方由其孫杜嗣業扶柩歸葬于河南洛陽偃師首陽山下,在首陽山下也有杜甫墓。今陝西省西安城南長安少陵原有“杜工部祠”,為明代創建,解放後全面修整,辟為“杜甫紀念館”。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最初為杜甫所建草堂,後經五代前蜀時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茅屋使之得以保存,杜甫草堂是經宋、元、明、清多次修復而成,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規模和佈局,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的博物館。歷代僅杜甫墓、杜公祠題詠多達六十餘首。
杜甫江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天心區湘江中路二段,屬於園林仿古建築,為紀念唐朝詩人杜甫所建。與橘子洲、嶽麓山隔江相望,距天心閣不足一千米。江閣園林區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800多平方米,主閣共分四層,高18米。2002年長沙市政府決定正式修建,2005年9月19日整個建築全面建成並通過專家驗收,隨後向市民進行試開放。
墓地
杜甫晚年窮困潦倒,代宗大曆三年(768年),全家經今湖北入湖南,沂沅湘以登衡山,溯湘江而上,大曆五年繼向郴州探親,因耒水暴漲遇阻,寓居耒邑,耒陽聶令禮為上賓。是年,杜甫因貧病交加,死于耒陽至衡陽湘江舟中。聶令治葬築墓,背經向南,墓周砌石欄,正面有南宋石刻橫貼有“唐工部杜公之墓”。
唐天佑四年(907)環墓建杜公祠,背北面南,四合院式封山樓房,土木結構。正中主殿設杜甫檀香木雕像,東、西廊房10數間,供祭祀守墓用。宋代在杜公祠旁建杜陵書院。
1940年,湖南省政府重修杜甫墓,省政府主席薛岳重修杜工部墓石碑於墓前。
1956年7月墓祠定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5年,耒陽一中建校,將祠主殿拆除,僅後棟西廊房及清人彭而述殘碑。
1996年,耒陽市政府對墓及下殘房進行了維修。今耒陽留有杜甫墓、杜公祠、杜陵橋、杜甫書院等遺址。
故里
杜甫故里位於鞏義市城區西北5公里處的康店鎮康店村西部邙嶺上。占地34畝,座北向南,主體建築有大門樓、杜甫大型雕像、雙層亭、詩聖碑林、杜甫墓、吟詩亭、望鄉亭、草亭、獻殿等組成。整個景區種植花木3000餘株,奇花異草點綴、綠樹成蔭、松柏輝映,巍偉莊重,各種設施具有園林建築風格,已成為邙嶺上閃閃發光的一顆明珠。
  杜甫故里建有紀念館,陳列歷代杜詩版本和研究杜詩的論文,杜甫世系表以及“三吏”、“三別”詩意畫等。每年接待遊客2萬人次,門票收入10萬元。1963年6月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2211/9582491.htm?fromId=2211&from=rdtself

圖博館】:《杜甫》

  相對於《詩仙李白》,影視對《詩聖杜甫》似冷了些,但見《大唐詩聖杜甫》,且網上有關這部電視劇的資料,也少得可憐。
  這個嘛,如同其詩吧,內行人較欣賞李白詩之意象豐沛且鮮明,外行人又能容易看出李白之才子風流,杜甫則太聖不可親了。
《詩仙李白》已或正在拍的有:
香港ATV(亞視)1983年電視劇《劍仙李白》
大陸2008年4集黃梅戲音樂電視劇《詩仙李白》
大陸2008年40集電視連續劇《李白》+李白卡通電視劇《江湖私塾》

大陸電視劇《大唐詩聖杜甫》

導演:張多福 演員:吳旗,楊靜,路特丹 
劇情:  
  本劇通過引人入勝的故事,激烈複雜的矛盾衝突,起伏跌宕的情感糾葛,生動地刻畫了杜甫一生當中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的心路歷程,細膩而準確地向觀眾展示了詩聖杜甫這個一生“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為國為民”的偉大形象。 
  大唐盛世在他青少年的心靈中灌鑄了政治開明、國強民富的帝國形象。使他懷有志國濟民的偉大抱負,奠定了杜詩坦蕩博大、浩然高歌的風格。安史之亂後,朝庭的腐敗,權貴之間的勾結,壓迫和殘害!使得他與廣大百姓,天下寒士一樣備受壓抑沈倫,飽嘗屈辱辛酸;逃難流亡。 
  通過杜甫的人生際遇和心理髮展軌跡,以及命運的大起大落,達到了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社稷為重”、民次之、君為輕”的理想,充滿了人道主義和人文精神的光輝形象。
http://www.tqpub.com/thread-175254-1-1.html

《大唐詩聖》觀後感

 經常在中國音像商務網查有什麽新片子賣,到貨了,基本上網上就有了。昨天看到了有傳說中的老片《大唐詩聖》,網上一搜,確實有下載,可是速度極慢,現在還沒下載完。這兩天只找了個在線觀看的地址粗粗看了一遍,居然把最後兩集的集號弄顛倒了。下午出去電腦市場買來了碟片,還好碟片沒有顛倒。  
   杜甫題材的電視劇,我是有些擔心的。杜甫的生平沒有現在影視劇的“看點”,胡編亂造更是我不願看到的,這個度不好把握。要是讓大部分編導選擇,恐怕是寧可委屈杜甫的。前幾年聽說拍柳永,我很興奮,可是這《書劍情俠柳三變》出來之後,我失望之極,胡編亂造不說,裏面的詞沒有一首符合劇中的情節環境。竟讓柳永在晴空萬裏時吟出了《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酒江天),至今心有余悸。不過我昨天看網站上的介紹,此劇的導演和攝影都是張多福,一個比較老派的的,想必不會太胡編亂造的,而且電視劇只有區區18集,也沒有多大的“發揮”空間,放心了些。
   電視劇是從杜甫結束遊曆,趕赴長安開始的。大概就是杜甫自傳詩《壯遊》裏“快意八九年,西歸到鹹陽”的時候。杜甫渡船中邂逅李白,李白離開長安,邀杜甫一起遊曆,杜甫則要入長安,追求“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兩人最終分手。杜甫在長安失意後也曾想學李白,可是房琯貶官留了封信,說要是所有耿介之士都歸隱,官位就都被小人占據。杜甫因而開始了十年的求官生涯,卻因《麗人行》,《兵車行》等不合時宜的詩作多次失去了機會,生活潦倒,幼子在家餓死。安史之亂逃出長安後,混了個左拾遺。又因《三吏》、《三別》引起肅宗不快,更因上疏爲房琯申辯觸怒肅宗被貶官,後幹脆辭官入屬,投到小舅子嚴武幕下,嚴武病死後,“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漂泊了八年而死。  
   手裏有一本蕭滌非先生的《杜甫詩選注》,按杜甫的生平經曆編選,我因而對杜甫的經曆有些了解,劇中杜甫經曆的主線是基本真實的。不過還是有兩個重要的虛構人物。  
   一個是在杜甫生活中斷斷續續陪伴了二十年的船家女青青,第一集杜甫寫了半首《絕句》給她,並在李白的撮合了與之拜堂,後來因父親遺命娶了楊五妹,青青被縣丞張正興逼迫離開了家鄉,在長安煙雨樓做了歌女,化名白鷺。後杜甫在長安期間,青青爲她的許多詩作譜曲,並時常接濟杜甫一家的生活,因青青化名蒙面,杜甫多年生才知道她的身份。安史之亂時,青青爲救落于叛軍之手的杜甫嫁給張正興,後來唐軍收複鞏縣時杜甫爲了避免戰禍,提議肅宗赦免投敵的張正興而引起青青的強烈不滿,隨父入蜀,杜甫入蜀後又相遇,後青青父親與一些百姓被嚴武冤殺,嚴武也在母親和杜甫等人的嚴厲斥責下內疚病死。最後一集杜甫離開蜀中時,青青不願同去,杜甫把絕句的後面兩句續完相贈,杜妻楊五妹把一個兒子過繼給青青與她相伴,一葉孤舟離去。  
   另一個是楊國忠的女兒楊瑩,更富傳奇色彩。是杜甫剛入長安時結識的朋友,起初在長安給了杜甫很多幫助,把他的作品通過楊貴妃呈給玄宗。杜甫與楊國忠鬧僵後,也一度回避楊瑩,楊瑩識破化名白鷺的青青的身份,讓青青出面,一明一暗在一些重大事件中鼓勵幫助杜甫,比如杜甫鄰居-從安祿山軍中逃回的大將麥莊探明安祿山有謀反意圖,杜甫把消息帶到長安卻沒人敢報時,楊瑩就想通過楊貴妃上報,不過被楊國忠撞見,楊國忠擔心證據不足,怕惹禍上身銷毀了證明材料。後不滿楊瑩與杜甫交住過密想把她一嫁了事,楊瑩離家出走,與結識的一批江湖武人開始了漂泊生活。事迹也更驚天動地,先是憑人脈搞到了安祿山准備的龍袍,半夜放回了家裏,第二天楊國忠拿進宮告安祿山謀反時碰到祿山也在宮中,說是龍袍是給玄宗訂的,被人偷了。嚇得楊國忠回家就把龍袍燒了。楊瑩幹脆自己動手,行刺安祿山,失手。後更與一群江湖人物把杜甫從叛軍占領的長安救出,受箭傷而截肢。後被青青父親所救一起入蜀,病死蜀中。  
   青青與楊瑩,一個多年搜集了杜甫所有詩作,一個刻印成集,最後在杜甫離開蜀中時青青把幾大箱詩作交給了杜甫。據青青轉述,杜甫曾說楊瑩能讀懂杜甫的所有詩作,是一生知己。而青青是杜甫所愛,卻因生活、戰亂等原因雖多年相伴卻沒能捅破最後的一層紙,直到最後分離。青青與楊瑩互訴心事時曾說杜甫愛的天下人,她沒有想過要奪杜甫對天下人的愛。  
   這兩個人物,杜甫分別以兩首詩相贈,都是多年完成。給青青的《絕句》,前兩句第一集就寫完了,李白曾解道“兩個黃鸝鳴翠柳,柳青。一行白鷺上青天,天青。一明一暗”,後兩句最後一集分別時才交給青青。青青這個人物,實在在杜甫詩中找不到痕迹,勉強附會一下,杜甫自傳詩《壯遊》中回憶青年時遊曆,曾有“越女天下白,鑒湖五月涼”之句,或許遊曆時期真有某個女子留在了杜甫的記憶深處。不過青青不是越女,是杜甫的同鄉,總體來是一個爲吸引眼球,不想使電視劇過于枯燥而虛構的人物。  
   而楊瑩,從她出身高貴最終流落草莽,我很早就猜出她是劇中安排的《佳人》的原型。不過《佳人》有“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之句,而楊瑩終身未嫁,不知劇中怎麽安排這個矛盾,最後杜甫當著病重的楊瑩的面吟完這首佳人後,楊瑩悲歎,這首詩是杜甫自己的寫照,佳人是杜甫自喻,杜甫引爲知己。算是解決了這個問題。不過《佳人》,蕭滌非先生注本中還是同意黃生的見解“偶有此人,有此事,適竊切放臣之感,故作此詩”,認爲是與白居易《琵琶行》的創作背景相似,這也和劇中安排的杜甫楊瑩的關系類似。  
   還有一些人物,就是一些杜甫關系密竊的百姓。不能說是虛構,杜甫的創作來源大都是這些百姓,比如杜甫的鄰居麥莊,是安祿山手下的大將,發覺發祿山謀反企圖後逃回,應該就是《後出塞》組詩主人公的原型。《後出塞》的主人公也是行伍二十年,不願參與謀反逃回。不過後出塞裏“中夜見道歸,故裏但空村。惡名幸得脫,窮老無兒孫”,劇中相對好了些,有妻有女,有杜甫一家鄰居。不過他女兒女婿後來又當了一回《新婚別》的原型。還有杜甫在長安時曾無住處,被青青安排到侍女桃葉家中暫住,見到官兵拉夫要拉走桃葉的爺爺。有感而作《兵車行》,還有在返回鳳翔路上遇到拉夫而作《新安吏》、《石壕吏》等事件中碰到的百姓,也都不能說是虛構的。
 蕭滌非先生注本中在《三吏》、《三別》前破例用了一頁多的篇幅評論,有一段話,說鄴城兵敗後“爲了迅速補充兵力,統治者便實行了漫無限制、毫無章法、慘無人道的公開的拉夫政策。但是統治者的這種罪惡,以及有民在這種罪惡的政策下隱忍一切痛苦去服兵役的愛國精神,史書並無記錄,是由詩人杜甫來填補這一空白的”,劇中青青和一些百姓都要求過杜甫多寫一些有關老百姓的詩。這部分詩可能比較壓抑寫實,不太適合在文人聚會等閑暇時流傳助興,娛樂審美作用少一些,但是卻有蕭先生說的記錄普通百姓的生活思想作用。就像現在有一些歌是讓人唱的,渲泄情緒。可是還有一些歌不是專業的歌唱家喊破嗓子也唱不出來,這種歌就是讓人聽的。  
   還有一些虛構人物情節,比如杜甫在長安遇到的孫輩杜三水,陪伴他十年,後杜甫介紹他去投奔嚴武,官至五品,嚴武在蜀中開殺戒後辭官經商,全劇最後江中邂逅杜甫,一頓酒肉撐死了杜甫。還有與杜甫同時入京的吳良(無良),起初在楊國忠面前拿《麗人行》、《兵車行》等詩作告狀邀功,後又在肅宗面前拿《三吏》、《三別》告狀,使杜甫失去了不少爲官的機會。後被查出“楊黨”曆史,免官到蜀中見到楊瑩後想抓楊瑩回京邀功,半路被嚴武抓回,最後瘋了。這些人物的設置都比較普通。可見張多福等人的想象力和現在一些善于編故事的影視人比還是差一些的。
   劇中對杜甫死的是采用了撐死說,杜甫饑餓多日後江中遇到孫子杜三水,杜三水大擺酒肉孝敬,當晚杜甫去世。撐死說來自正史,而蕭滌非先生則堅決主張杜甫是病死的,以杜甫絕筆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爲證,記得余光中先生以杜甫臨終回憶的語氣寫的一首詩也是在船上爲背景,病死說也是很有依據的,不知道哪一個更可靠。  
   我覺得電視劇完全虛構可以說胡編的一點是杜甫行醫的經曆,杜甫在長安時生活所迫開了一家藥鋪行醫,楊瑩還暗中資助過。楊瑩行刺安祿山中了毒鏢逃入山中後還是杜甫半夜上山爲楊瑩亂骨遼毒的。全劇結束前一段旁白說“在高度饑餓下行醫一生的杜甫忘了一個簡單的道理”,腸子餓細後大吃牛肉才去世。杜甫不是陸遊,通醫術,曾行醫恐怕是電視劇的發明了。  
   可能是有意爲之,電視劇的畫面比較昏黃。杜甫除了初到長安的一陣子和穿朝服時外,基本上破衣爛衫,到最後更是形同乞丐。其他人物也大都如此。其實前面稍稍加重一些開元盛世的氣象,與後面作些對比效果可能更好些。《江南逢李龜年》、《劍器行》這些詩都有這種對比感慨。我有個比較牽強的想法,青青這一人物承擔了一些曆史上李龜年的位置,在長安,李龜年是歌者,青青也是,同樣和杜甫共同見證過開元盛世,戰亂後都飄零四方。所不同的是,青青起初與杜甫多在一處,最後八年才分別。而李龜年只在杜甫死前幾個月與杜甫邂逅一次。都和杜甫一起經曆青春年華和太平盛世的一去不複返。   
   還有一些情節處理上,我覺得不夠到位,比如杜甫身陷叛軍期間,過多表現青青、楊瑩、親友如何救他,被抓時家人如何擔心,安排與親友來往過密,失去了表現《月夜》、《羌村三首》這種思念親人、久別重逢的戲劇性感人場景的機會。前陣子《大秦帝國》第三十九集衛鞅回崤山探親時我就想起了《羌村三首》裏的詩句“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裏志......”,本來很想在劇中看到,可惜沒有。  
   這兩天網上查了查有關這部電視劇的資料,少得可憐。杜甫的演員吳旗,楊瑩的演員路特丹的資料幾乎沒有。青青的演員楊靜的介紹倒是找到了,不過所列作品也才區區四五部。近年唯一算是有些影響的角色就是《長河東流》中的費娥了。導演冷門,劇集冷門,演員更冷門。好不容易找到唯一的一則評論,裏面有一段話:
   坦率地講,我喜歡老杜的詩文,卻不贊成他的處世態度。他善良、誠實和正義,是性格的主流,值得肯定。但造成他及親人、好友(楊瑩、青青等)的災難性一生,除了社會原因外,與他不諳世事,不辨是非,不知進退,固執己見,執迷不悟的個性不無關系!  
   確實,曆史沒有給杜甫實現他“致君堯舜上”的理想的機會,可是就算有機會,杜甫也不見得有實現這個理想政治才華。所以杜甫最終才辭官走向了民間吧,不過杜甫的政治才華比起李白應該還是強一些的。  
   最近能讓我動筆的電視劇不多,這部電視劇能讓我碼這麽多字,除了杜甫本人的原因,也因爲確實是一部好劇吧。 
http://post.pplive.com/topic_515568.html

杜甫詩賞析

【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曾祖父時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甫年輕時正值開元盛世,有前後三次歷時十年的漫遊生活,足跡遍及吳越齊魯等地。二十四歲時曾赴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落第。三十六歲時,玄宗下詔命天下有一藝之長者都可到長安應試,杜甫再次應試,由於奸相李林甫的阻撓,又未錄取。後來他向玄宗獻三大禮賦,又向達官貴人投贈詩篇,仍無結果。直至安史之亂爆發的前夕,才得到一個管理軍械庫房的小官。旋即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奔四川,長安陷落,杜甫被叛軍俘獲,身陷長安。後隻身逃脫,投奔在鳳翔即位的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不久因疏救房管險遭不測,獲宰相張鎬相救後被貶官。次年因關內災荒,杜甫棄官攜家入蜀,曾在嚴武幕府中做過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嚴武死後,杜甫遂乘舟東下,在夔州、潭州等地飄泊,最後病死于長沙至岳陽水路途中。 
  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憂國憂民的情懷,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作品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時代現實,被後人稱為“詩史”,他的詩歌眾體兼備,藝術精到,被後人稱為“集大成”。杜甫詩歌題材豐富,風格多樣,他在一生廣泛的閱歷中寫有許多山水詩,有著獨具的特色和成就。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期漫遊齊趙時所作,詩寫泰山景色的雄奇秀麗,以及登上日觀峰的新奇感受。岳、岱宗,在這裡都是指泰山。 
  詩以問句開篇,久聞泰山之名而未曆其境,對於一個正在“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的青年詩人來說,其亟欲登臨探勝的心情自是不言而喻,這一問,就把這種心中底蘊和盤托出,同時引出下文以實景作答。一旦登臨,則泰山雄偉壯闊仍令人驚歎不已,只見一片青黛之色,似乎鋪灑齊、魯兩國之境而猶“未了”,以極開闊的眼界襯托極壯闊的山勢,而這種開闊的眼界也正是登高望遠時的真實感受。泰山不僅山勢高峻雄偉,而且峰奇景秀,使人感到大自然似乎有意識地把所有的神秀之氣都集中到泰山來了。詩人登上日觀峰之後,正當東方日出,這時山峰的東南一片燦爛,而山峰的西北卻仍陰暗隱晦,詩人站立峰頂,同時感受著“昏”、“曉”兩重世界,這是只有登臨日觀峰才能得到的奇特感受。一個“鐘”字,表明詩人進入了神秀薈萃處,一個“割”字,則表明詩人站立于陰陽分界點,用字奇妙精警。觀日出之後,詩人遍覽峰壑,山中雲氣摩蕩,似乎是由自己胸中生出,張大眼眶,極目四顧,只見歸山眾鳥似乎直往眼中飛來,這也是人在山中才有的獨特感受,同時鳥歸山表明時至傍晚詩人仍流連忘返。暮色漸濃,詩人不得不下山結束此次游程,但遊興未盡,只能作“會當淩絕頂”之預期,以再遊之預期使遊興得到延伸,也使詩意豐厚,予人以悠長回味。絕頂指泰山玉皇頂,因為詩人此次游山只登臨了日觀峰,未暇登臨泰山極頂玉皇頂,所以留此預期。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渼陂,原名五味陂,源出終南山,環抱山麓,故址在今陝西戶縣西南,是唐時遊覽勝地。岑參,盛唐時著名詩人,是杜甫的好友。這首詩是杜甫與岑參兄弟同游渼陂時所作,描寫了天氣變化中渼陂的不同景象,以豐富的想像表達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全詩充滿濃厚的浪漫氣息和想像色彩。 
  開篇二句交待遊覽緣由後,即迅疾轉入對渼陂景色的描寫,暗示對渼陂嚮往已久,詩寫岑參兄弟之“好奇”實亦詩人自己之“好奇”。然而不料風雲空變,剛到渼陂即逢狂風大作,天色驟變,渼陂頓時波濤萬頃,天地暗淡,本來極高的興致一下子變成了憂思,是否會葬身魚腹已難逆料,而眼前的惡風巨浪更隨時會將小舟掀翻水底,“何嗟及”表明了這時的真實感受。俗話說,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急風驟雨來得突然,去得也迅疾,忽而風平浪靜,眾多遊船升起了片片錦帆,一時間歌聲四起,水鳥輕飛,特別是雨後空氣特別清新,菱葉荷花乾淨得如同剛剛洗過,終南山倒映于水中,水波蕩漾,如夢如幻,使遊人沉浸其間,幾乎忘卻了時間,船到雲際寺時天色已昏暗下來,不久一輪月魄躍出藍田關映入水面,更是如詩如畫。正是在這樣夢幻般感受中,詩人進而馳動神奇的聯想。“驪龍吐珠”、“馮夷擊鼓”、“湘妃歌舞”、“金枝翠羽”一時並集,簡直進入了神仙境界! 
  杜甫詩向以寫實著稱,山水寫景也被人稱為“圖經”,因此這首詩的神奇想像就特別引人注目,體現了杜甫詩藝術創造的多樣性成就。
 
  【兵車行】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複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此詩是杜甫與高適、薛據、岑參、儲光羲同題賦詠之作。高適等人皆以登臨覽眺的闊大景觀抒發嚮往功業的壯偉襟抱與樂觀精神,唯獨杜甫詩截然不同,表現了對繁華表面隱伏的深刻危機的預感與憂慮。開篇即標明“登茲翻百憂”,首先與高適等人“披拂欣大壯”的欣悅情調劃清界限。同時以“象教”關合佛寺,引發思緒。象教,即佛教。接著寫登覽所見,面對千里秦川,他感受到的不是“五陵佳氣”,而是山河破碎,顯然是大亂將興之預言。最後又以清醒的意識昭揭朝政腐敗、賢人失路等促發危機之根源。杜甫此詩向被視為同題諸作中“壓倒群賢,雄視千古”(仇兆鼇《杜詩詳注》),根本原因正是這種超越同儕的對現實問題的著眼點與先覺性。
 
  【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此詩描寫賀知章、李璡、李適之、崔宗之、蘇晉、李白、張旭、焦遂等八人嗜酒的生活與狂誕的生性。此八人為同時人,皆與杜甫交遊,都曾生活于長安。杜甫此詩以洗練的語言、速寫的筆法,將他們寫入一首詩中,在表現他們具有豪放、曠達的共同的性格的同時,又細緻刻畫出各自不同的嗜酒習慣與特點。這種以酒為媒的栩栩如生的群像圖,正是當時文人狂放縱逸的普遍風氣的集中寫照。此詩一韻到底,句句押韻,每人一段,二、三、四句不等,形式、結構甚為獨特。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闊。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窮年憂黎元,歎息腸內熱。取笑同學翁,浩歌彌激烈。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顧唯螻蟻輩,但自求其穴。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以茲誤生理,獨恥事干謁。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沉飲聊自適,放歌破愁絕。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淩晨過驪山,禦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瑤池氣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慄。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中堂有神仙,煙霧蒙玉質。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群水從西下,極目高崒兀。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撐聲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老妻寄異縣,十口隔風雪。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饑渴。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吾寧舍一哀,裡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至夭折。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澒洞不可掇。
  此詩作于天寶十四載冬安史之亂爆發前夕,杜甫已有明確預感,聯繫自身的淒涼遭遇與統治者的荒淫昏聵,因而放歌抒懷,成此名篇。開篇至“放歌破愁絕”為第一段,直抒情懷,由竊比稷契的抱負與居然瓠落的遭遇構成的複雜矛盾心態,表達得百折千回、層層深入。瓠落,指空廓而無用。自“歲暮百草零”至“惆悵難再述”為第二段,夾敘夾議,同經驪山所見引發“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強烈對比,表達出對統治集團的強烈抨擊,對民間疾苦的深切同情。嵽嵲,形容山勢高聳貌。蚩尤,蚩尤與黃帝戰,嘗作霧以迷惑對方,這裡用以代指大霧。“北轅就涇渭”至終篇為第三段,寫路途經歷與返家情景,由自身淒慘遭遇推己及人,以關懷民瘼、憂患時局作結,“詠懷”二字通貫全篇。澒洞,形容大水無際貌。
 
  【悲陳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四萬義軍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軍至。
  陳陶,地名,即陳陶澤,又名陳陶斜,在長安西北。肅宗至德元載冬,唐軍與安史叛軍戰于陳陶,大敗,杜甫其時被困長安,作詩悲之。前四句寫戰敗情形,詩人並不完全客觀描述,而是首先將“十郡良家子”規定“四萬義軍”的性質與構成,詩人的主觀態度與立足基點即明晰可見。後四句轉筆寫長安景象,群胡“血洗箭”、“飲都市”之驕橫與都人“向北啼”、“望官軍”之悲傷形成鮮明對比,進一步渲染此次戰敗的慘烈程度。而在民族危亡的關頭,既悲傷生民塗炭,更盼望中興光復,顯然代表著全民族的情感與願望。
 
  【哀江頭】
 
  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憶昔霓旌下南苑,苑中萬物生顏色。昭陽殿裡第一人,同輦隨君侍君側。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至德元載秋,杜甫離鄜州欲投奔剛剛于靈武即位的肅宗,途中被安史叛軍擄至長安,觸景傷懷而作此詩。首四句寫長安淪陷後舊日勝地曲江的淒涼景象,“為誰綠”既點明江山易主,又逗起下文。中八句寫昔日曲江繁華景象及明皇貴妃遊樂情形,“同輦隨君”暗用班婕妤不與漢成帝同輦之典事,寓含對玄宗荒淫誤國的諷刺。末八句抒寫傷情悲慨,以致心緒迷亂而不辨南北。詩中情感複雜,諷刺、痛惜、傷悼諸端交織,可視為大唐盛世之挽歌。
 
  【北征】
 
  皇帝二載秋,閏八月初吉。杜子將北征,蒼茫問家室。維時遭艱虞,朝野少暇日。顧慚私恩被,詔許歸蓬蓽。拜辭詣闕下,怵惕久未出。雖乏諫諍姿,恐君有遺失。君誠中興主,經緯固密勿。東胡反未已,臣甫恨所切。揮涕戀行在,道途猶恍惚。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靡靡逾阡陌,人煙眇蕭瑟。所遇多被傷,呻吟更流血。回首鳳翔縣,旌旗晚明滅。前登寒山重,屢得飲馬窟。邠郊入地底,涇水中蕩潏。猛虎立我前,蒼崖吼時裂。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車轍。青雲動高興,幽事亦可悅。山果多瑣細,羅生雜橡栗。或紅如丹砂,或黑如點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齊結實。緬思桃源內,益歎身世拙。坡陀望鄜畤,岩穀互出沒。我行已水濱,我僕猶木末。鴟鳥鳴黃桑,野鼠拱亂穴。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潼關百萬師,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殘害為異物。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髮。經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結。慟哭松聲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嬌兒,顏色白勝雪。見爺背面啼,垢膩腳不襪。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海圖坼波濤,舊繡移曲折。天吳及紫鳳,顛倒在裋褐。老夫情懷惡,嘔泄臥數日。那無囊中帛,救汝寒凜栗。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羅列。瘦妻面複光,癡女頭自櫛。學母無不為,狼藉畫眉闊。生還對童稚,似欲忘飲渴。問事競挽須,誰能即嗔喝。翻思在賊愁,甘受雜亂聒。新歸且慰意,生理焉得說。至尊尚蒙塵,幾日休練卒。仰觀天色改,坐覺妖氛豁。陰風西北來,慘澹隨回紇。其王願助順,其俗善馳突。送兵五千人,驅馬一萬匹。此輩少為貴,四方服勇決。所用皆鷹騰,破敵過箭疾。聖心頗虛佇,時議氣欲奪。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軍請深入,蓄銳伺俱發。此舉開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積霜露,正氣有肅殺。禍轉亡胡歲,勢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綱未宜絕。憶昨狼狽初,事與古先別。奸臣竟菹醢,同惡隨蕩析。不聞夏殷衰,中自誅褒妲。周漢獲再興,宣光果明哲。桓桓陳將軍,仗鉞奮忠烈。微爾人盡非,於今國猶活。淒涼大同殿,寂寞白獸闥。都人望翠華,佳氣向金闕。園陵固有神,掃灑數不缺。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此詩與《北征》作於同時,共三首,本篇原列第一首。詩寫離亂乍歸情狀。前四句描寫夕陽西下時分遠客歸家情景,“先聞鳥雀而後見客至者,從家人耳目中寫出”(吳見思《杜詩論文》),從方位看,鳳翔在鄜州西南,因而夕陽西下遠客歸家圖從杜妻眼中看尤為生動。後八句寫與家人、鄰里乍見時悲喜交集之情,世亂生還,妻孥不敢相信,鄰里亦聞訊滿牆圍觀,夜闌秉燭對坐,無法入睡,這三個畫面由“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之感慨串為一體,既刻骨銘心,又含蓄蘊藉。
 
  【洗兵馬】
 
  中興諸將收山東,捷書夜報清晝同。河廣傳聞一葦過,胡危命在破竹中。只殘鄴城不日得,獨任朔方無限功。京師皆騎汗血馬,回紇餧肉葡萄宮。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過崆峒。三年笛裡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成王功大心轉小,郭相謀深古來少。司徒清鑒懸明鏡,尚書氣與秋天杳。二三豪俊為時出,整頓乾坤濟時了。東走無複憶鱸魚,南飛覺有安巢鳥。青春複隨冠冕入,紫禁正耐煙花繞。鶴駕通宵鳳輦備,雞鳴問寢龍樓曉。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汝等豈知蒙帝利,時來不得誇身強。關中既留蕭丞相,幕下複用張子房。張公一生江海客,身長九尺鬚眉蒼。征起適遇風雲會,扶顛始知籌策良。青袍白馬更何有,後漢今周喜再昌。寸地尺天皆入貢,奇祥異瑞爭來送。不知何國致白環,複道諸山得銀甕。隱士休歌紫芝曲,詞人解撰河清頌。田家望望惜雨幹,布穀處處催春種。淇上健兒歸莫懶,城南思婦愁多夢。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
  此詩作於乾元二年春唐軍克復兩京後,對於平叛大好形勢,詩人歡欣鼓舞,喜形於色,正因真情流溢,使得此詩成為歷來大量平庸“頌”體文學中的難得佳構。全詩四轉韻,每韻十二句,自成段落。首段總述戰場形勢發生重大變化,捷書夜報,失土收復,叛軍已成覆卵之勢。鄴城,在今河南安陽。朔方,指當時任朔方節度使的郭子儀。第二段接“中興諸將”,以排比句式頌揚李豫、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等人的謀略風度。成王,指肅宗太子李俶,後更名為李豫,即位後為代宗。郭相,即郭子儀。司徒,指當時任檢校司徒的李光弼。尚書,指當時任兵部尚書的王思禮。第三段陡轉,以攀龍附鳳無功受祿者與已罷相的賢臣房琯、張鎬作對比,寓含深婉諷意與政治眼光。蕭丞相,漢代蕭何,這裡喻指房琯。張子房,漢代張良,這裡喻指張鎬。末段再于舉國稱賀中寓警醒之意,最後歸結於對休養生息、民間安定的期盼,足見其民胞襟懷。此詩以頌為主,頌中含諷,體式齊整,韻調鏗鏘,既有“四傑體”之流麗,又含雄渾跌宕之氣。宋人王安石選杜詩,嘗標榜此篇為壓卷之作。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看門。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唯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杜詩中的“三吏”皆通過詩人親自見聞寫出,“三別”則分別塑造三個人物形象,由詩中主人公說出其遭遇。《新婚別》主人公是一新婚別夫的少婦,《垂老別》主人公是一垂暮別妻的老翁,《無家別》主人公是一從軍歸來又被征入伍而無家可別的兵士。比較起來,《無家別》反映戰爭造成的民間疾苦尤為沉痛而典型。此詩前十四句寫亂後回鄉所見,中四句寫辛勤勞作、孤獨貧困的生活,後十四句寫無家可別的心理活動,層層轉折,刻畫入微。結句“何以為烝黎”,前人謂為可作“三吏”、“三別”六篇之總結(浦起龍《讀杜心解》),實亦正是整部杜詩中此類作品之中心所在。
 
  【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穀。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杜甫至成都後,於浣花溪畔建草堂,此詩因大風破屋有感而作。首五句寫大風破屋的迅猛之勢,“卷”、“飛”、“渡”、“灑”、“掛罥”、“飄轉”等一系列動態,既構成破屋的過程與景象,又牽動著詩人的視線與心弦。次五句承“茅飛”,寫群童抱茅,無可奈何。再八句寫屋破又遭連夜雨之苦況,進而聯繫起“自經喪亂”之遭遇,使一己憂歡暗含了社會性內蘊。末六句承此構成社會性襟懷的猛烈迸發,希冀廣廈萬間庇天下寒士,不僅顯示了其民胞襟懷之博大,而且成為古典詩歌中憂民題材的一個表現範式,為後世文人廣泛運用。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玳筵急管曲複終,樂極哀來月東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此詩是杜甫晚年居夔州時觀公孫大娘弟子李十二娘劍器舞有感而作。劍器,是古代武舞曲名。詩前原有序,概述幼時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情形,並追憶張旭見公孫氏舞而草書長進事。全詩以劍器舞為中心,在今昔情形的穿插比照中展開思緒,抒發感慨。首八句追憶公孫氏之超絕舞藝與神妙舞姿。次六句寫眼前所見李氏之舞,既喜公孫絕藝猶傳,又頓生感時撫事之慨。再六句直抒五十年盛衰之感。末六句由當筵哀樂引發時局之憂思。金粟堆,即金粟山,在陝西蒲城東,明皇泰陵在此。瞿唐石城,指夔州,詩人當時居住地。唐代詩人觀樂舞之作甚多,大多局限樂舞本身或感傷一己身世,杜甫此詩則於樂舞之今昔對比中見五十年治亂興衰,足見詩人稷契襟懷無處不在,此詩之根本價值亦正在於此。
 
  【房兵曹胡馬】
 
  胡馬大宛名,鋒棱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托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
  此詩是杜甫早年漫遊齊趙、裘馬輕狂時所作。詩詠胡馬,藉以言志。房兵曹,胡馬的主人,大約是杜甫的朋友,兵曹是官職名。詩的前四句實寫,先交待馬之產地,大宛,是漢代西域國名,以產“汗血馬”著稱,可見此馬為良種。再刻畫馬之骨相,尤見其不凡,宛如一幅逼真傳神的胡馬圖。後四句虛寫,表現馬的才德品格,而由“托死生”三字實隱含著禦者的角度看,馬之才德描寫顯然具有了象徵意義,既勉勵房兵曹為國立功,又暗寓著詩人自身的抱負與心志。杜甫一生常借詠馬抒懷,將此詩中馬之神情與杜甫晚年筆下病馬形象比照,真義自顯。
 
  【畫鷹】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聳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絛鏇光堪摘,軒楹勢可呼。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此詩與《房兵曹胡馬》大約作於同一時期。這是一首題畫詩,詩人通過對畫鷹形象的描繪,抒發了嫉惡如仇的情懷與積極進取的心志。首聯點畫鷹之題,一個“殊”字說明畫作及畫中物的雙重不凡。中二聯細摹鷹之神態,不僅“聳身”、“側目”之動態可見,而且表現出“思”的心理狀態及“勢可呼”的與人相呼應之勢,至此,畫鷹顯然已經活化,並暗含了人格化特徵。末聯承此意,想其何時展翅搏擊,直接以真鷹期待之,自身襟抱隨之昭揭。
 
  【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此詩懷念李白,並對李白詩歌加以熱情讚美。前四句熱情讚美李白之詩,先以“詩無敵”、“思不群”概述其超凡脫俗的意趣與詩藝,再以“清新”、“俊逸”描述其詩歌風格特徵,並以對唐代詩人影響甚大的庾信、鮑照相比。後四句抒發懷念李白之情,“渭北”、“江東”相距萬里,則二人離情自見,而何時樽酒相對、重與論文之期待,亦正表現了思念之深。此詩特點,“純於詩學結契上立意”(浦起龍《讀杜心解》),以贊詩起,以論文結,由詩轉到人,再由人轉回詩,使對人與詩的“憶”融為一體。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此詩作于杜甫被安史亂軍擄入長安之時。詩寫望月思家之情,卻從家人眼中寫出。首聯,見月懷妻,卻隱去長安望月之人,留下鄜州“獨看”之人,不僅使兩心相映,且使所懷對象如處聚光燈下那樣突現出來。頷聯,由懷妻念及兒女,先以“遙憐”直注情流,又言兒女未解思念自己,曲折之中強化思念之情。頸聯承“閨中”寫妻子望月情狀,霧濕雲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念愈深。尾聯寄想團圓之日,以“雙照”回映“獨看”。全詩從月色中照出,句句是虛想之象,字字是刻骨真情。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此詩于困陷長安時,傷春感時而作。開篇寫春望所見,“國破”二字,觸目驚心,“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司馬光《溫公續詩話》),可見一片荒蕪破敗景象。頷聯寫春望感受,花、鳥娛情之物,卻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可見傷感程度。頸聯寫時局與家境,烽火連天,因國破,而家書萬金,因烽火阻隔,“時”與“家”的命運已連為一體。尾聯寫自身春望形態,是愛國思家之情的集中表徵。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詩是杜甫初至成都時尋訪諸葛武侯祠堂有感而作。詩以“尋”字領出“丞相祠堂”,並貫穿全篇。前四句尋訪諸葛祠,以“柏森森”、“映階碧草”、“隔葉黃鸝”描繪祠堂的自然景境,而著一“自”、一“空”字,則頓然形成淒寂氛圍,促生感物懷人之慨。後四句尋想諸葛功業,“三顧頻煩”、“兩朝開濟”概其功業,而“老臣心”顯然激起自身共鳴而帶有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對諸葛功業未竟一灑英雄之淚,亦是杜甫身世之自傷。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餘杯。
  此詩題下有自注“喜崔明府相過”,崔明府是杜甫舅父,可知為舅父來訪喜作。前四句寫草堂環境及客至情形,“春水”、“群鷗”相伴,既含超塵脫俗、忘機物化之心境,又見客來不易、人跡罕至之特點,在此情形下,為客掃徑,為君開門,顯然平添喜悅情趣。後四句寫待客情景,“無兼味”、“只舊醅”見家境貧寒,但徑以待客,則樸實親情畢見。而呼取鄰翁相陪,進而渲染樸實生活情趣。全詩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詩風亦清新質樸,語淡情濃。
 
  【後遊】
 
  寺憶曾遊處,橋憐再渡時。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客愁全為減,舍此複何之? 
  杜甫兩次遊覽新津(今四川成都西南)修覺寺,前一次已有《游修覺寺》詩,因此這一首題為《後遊》。詩寫重游修覺寺時的感受,描繪了春天的優美風光,抒發出詩人熱愛自然山水的情懷。 
  優秀的寫景詩大多融入詩人的主觀情感,形成情景交融的意境,但通常都是先寫景後抒情。這首詩卻是先寫情後寫景,表現出與傳統模式的差異。正因為是第二次遊覽,所以“寺憶重遊”、“橋憐再渡”,憶起前次遊寺的情形,再度走過必經的小橋,不由得對橋也產生了感情,未遊而情已至。懷著這樣強烈的主觀情感去游山觀景,山水景物在詩人的眼中自然會帶有別樣的色彩,由主觀情感的外射而形成所謂的“移情”現象。因此,在詩人看來,江山風物都敞開著懷抱,似乎在等待著人們來遊覽,而花草樹木,則更是略無私心,任憑人們踐踏攀撫。這樣一來,江山、花柳皆被賦予了人的情感,客觀的自然幻化為有情之物,且通過詩人之“憐”與“江山”有待的雙向交流,既深化了“後遊”的感受,更體現了詩人“民胞物與”的博大襟懷。五、六兩句才寫眼前之景,因雲開霧散、天空晴朗,所以使人感到廣袤的原野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而時至暮春,日照時長,所以沙岸溫暖宜人。寫眼前景其實也是一略而過,著重的仍是寫一種感受。正因這樣美好的感受,使飄泊在外的愁悶都一掃而光了,自己真恨不得在此地長久地流連盤桓了。以“客愁”作襯墊,更顯出遊興之長,進一步渲染修覺寺景色之迷人。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這首詩以“喜”字統領全篇,描寫雨及雨夜景象,著重在於抒寫欣喜之情。開篇點明春雨,以“好雨”暗含題中“喜”字,“知”字絕妙,賦予雨以知覺,雨知季節,當春而發,所以為“好雨”。正因這雨知時節,有知覺,所以它隨著微風暗暗地進入夜間才開始發生,而且以濛濛細珠般的雨粒無聲地滋潤著自然萬物,唯恐對萬物造成摧殘和損傷,由雨的知覺、雨的動作進而寫出雨的胸懷和道德,對“好雨”帶給人的“喜”作極度渲染。詩人由於感受到好雨的來臨,於是不禁喜而外出觀看雨景。初一外出,漆黑一片,天空黑雲密佈,猶如一口翻蓋的黑鍋,連門前小路都無法分辨,逼真地再現雨夜情形。然而正當詩人于漆黑一片中茫然四顧時,卻突然發現江上一點漁火,照亮了夜空,正因“雲俱黑”才顯出“火獨明”,也正因“火獨明”才更顯“雲俱黑”,兩句相反相成,運思神妙,同時一點漁火的出現,意味著有人的活動,從而於暗夜中傳達出生活氣息和勃勃生機,這又是一重“喜”的表現和感受。末聯馳動想像,面對夜間雨景,自然會想到雨後曉景,那曉景究竟如何呢?只見一片“紅濕”,是好雨潤開了鮮花和鮮花沾凝著好雨的狀態,而“花重”表明花枝經雨紅濕下垂,且遍佈整個錦官城中,其壯觀景象可想而知,對此,人們的喜極之情可以預料。以預想中的“曉”反襯現實中的“夜”,以曉晴反襯夜雨,既寓含由夜而曉的時間過程,更見出雨的作用和價值,更啟人以無限的春思和美好的遐想,以前伸之筆寫足夜雨之“喜”。
 
  【閬水歌】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憐日破浪花出,更複春從沙際歸。巴童蕩槳欹側過,水雞銜魚來去飛。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
  閬水,即嘉陵江,長江上游支流,在今四川東部。源出陝西鳳縣東北嘉陵谷,南流南充、合川經重慶入長江。下游在合川附近納渠、涪兩江後水量大增,橫截華鎣山處形成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峽。這首詩是杜甫在閬州(今四川閬中)時所作,描寫嘉陵江美景。 
  詩以“嘉陵江色何所似”發問領起,先以江色引起興致,接著用“石黛碧玉相因依”作答,江水碧如玉、綠如黛,畫出嘉陵江迥然不同一般的水色。寫完江色,再寫江景。東方一輪旭日升起,如同從浪花中一躍而出,而江邊春草萋萋,仿佛春天正是從這江邊的沙灘上生髮出融融暖意,紅日與綠水,白沙與青草,相映成趣,景色鮮亮。“正憐”與“更複”的互為綰合,表現出詩人觀景感受的增強,也顯示出詩歌審美境界的深入。除了這樣優美的自然景色,江中還有勇敢的巴地兒童駕著小舟乘風破浪,飛快地駛過,船頭的水鳥則時不時鑽入水中銜出一條鮮活蹦跳的魚兒,貼著水面飛去,充滿了生活氣息,也增加了詩的情趣。詩人不禁感慨這裡的山水景色實在太美了,太令人牽腸掛肚了,而在這樣的感歎之餘,突然又引出更美之處──“閬州城南天下稀”,閬州城南三面皆臨嘉陵江,風景極為優美,尤以城南三裡處的錦屏山為最,那才是天下少見的美景呢!在美景之外,又有美景,而這最美處究竟如何,則不作明說,讓讀者自己去想像,去回味。 
  這首詩純用白描手法,以極為樸素的語言,描畫出極為鮮亮的色彩和極為生動的景象,足見詩人駕馭語言藝術的技藝之高超。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多病所需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江,指浣花溪。杜甫住成都時,在西郊修建了一座草堂,就在浣花溪畔。這首詩寫浣花溪畔夏日景象,以及自己的清幽生活。 
  這首詩的特色在於通過對景事的描寫,表現自己淡泊平靜的生活。在具體描寫中,則是由寫景引發出情事,由情事構造出景境。一條清澈的溪流,彎彎曲曲,環抱著村莊靜靜地流過,從景境的總體佈局上為全詩構定悠閒平靜的氛圍和基調。接著寫事。僻靜的江村本來就很清幽,加上正逢夏季,日長天熱,人們為躲避酷暑,懶於活動,所以整個村莊更顯得幽靜異常,“事事幽”對情事作總體的概括。以下則對景和事作具體的描寫。巢息梁間的燕子,忽而從堂上飛出,忽而又從屋外飛入,稍遠處,鷗鳥時而在水上飛翔,時而相互依偎于溪邊的沙灘上,一切都顯得十分靜謐悠閒。處在這樣的景氛中,自己又在作什麼呢?老妻將白紙畫成棋盤,準備來下棋,小兒子將縫衣針敲作鉤狀,準備去釣魚,足見清閒無事。最後抒發村居感受,老病之身,所需唯有藥物,除此之外還能有什麼更多的要求呢?杜甫晚年住在成都草堂的幾年,是生活相對安定的時期,這樣的感慨,固然含有人生失意的暗淡情懷和報國無門的無可奈何,但安定的環境畢竟給詩人留下閒適的心理空間,使他有條件在幽靜的環境中閒適地寫景、寫事和抒情。
 
  【絕句】
 
  江動月移石,溪虛雲傍花。鳥棲知故道,帆過宿誰家? 
  這首詩是杜甫在成都草堂時所作。此題絕句共六首,這是其中的第六首。詩寫浣花溪糝畔晚景,詩人在細緻的觀察中表現出自然的生機和野趣。 
  杜甫在成都時期的山水詩,由於閒適安定的生活,造成他觀察事物的精微細緻,所以他在這一時期的寫景詩往往多從細微處著筆,如“芹泥隨燕嘴,花蕊上蜂須”之類,精細極致。這首詩也是以細微觀察取勝。自然山水本為靜態,此詩卻首先以“江動”二字使之變為動態,溪流波蕩,石依水邊,月光傾瀉,這是一幅典型的月夜靜景,但在詩人的細緻觀察中,由於月光偏移,水波蕩漾,月在動,水在動,因而使人感到似乎石頭也被移動了,動靜本來是相對而言的,長久地凝視著移動的月光和江水,則不感覺其移動,而本來不動的石頭相對于月光和江水卻明顯地移位了,這是一種凝神細察中的奇特感受。同時,天上片片雲彩,映照在澄明的溪水中,岸邊花影婆娑,同樣倒映水中,因此使人感到天上的雲彩與岸上的花草相依相傍。如果說,月光移石是一種水準的視線,那麼,雲傍花草則是一種垂直的聯結,在這樣的空間結構中,這幅月夜江景圖畫也就立體化了。對靜景使之動化,對動景則進而使之意識化。鳥兒熟悉了環境,認識自己飛來飛去的道路,所以歸棲迅疾,而漁船返航,片片帆影飄飄蕩蕩,似乎不知駛往何處,無意識之鳥兒與有意識之漁人在實境中的表現似乎正好相反,恰恰形成一個倒位,在這特定的環境中又似乎特別合理。立意奇警,餘韻無窮。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遊。
  此詩作于成都草堂,因水勢泛溢、景色美妙觸動詩興而自述創作理想。首聯直表平生一絲不苟的創作態度,頷聯語意一轉,自言老來作詩逐景抒情,隨意而成。頸聯回到眼前景象及自身生活環境。尾聯筆意再次宕開,企望思如陶淵明、謝靈運之寫景,妙造自然。此詩因江上值水而作,卻僅以頸聯略及水勢,其餘皆為對如何描景入妙的思索與追求,這就在“眼前美景道不得”的意味中反襯出奇美壯觀而又無可言喻的江景。因而此詩既是創作理想的自述,又是一種獨特寫景方式的創造。
 
  【戲為六絕句】(其五)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此組七絕是杜甫以詩論詩的名篇,本篇原列第五首。該組詩針對當時詩壇風氣而發,直表自己的文學主張。前三首論庾信及四傑詩,認為他們雖有“六朝錦色”的一面,但亦有“淩雲健筆”、“龍文虎脊”的一面,不應輕易否定。後三首批評時人不及前賢並指明正確的創作態度。此首中明示愛古而不薄今,並重風騷傳統與清麗新體的相容態度,正是這一組六首論詩詩思想之核心。這一思想解決了唐代前期詩壇上長期存在的復古與新變的矛盾,標誌著實踐上形成“既閑新聲,複曉古體”的盛唐詩在理論上的自覺與成熟。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首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廣德元年(763)春,杜甫流寓梓州時聽到安史亂平的消息,寫下這首飽含激情之作。首聯以“忽傳”、“初聞”寫突然到來的捷報及自身喜出望外之情。頷聯寫闔家激動之態,落腳於“喜欲狂”。頸聯再述狂態,而自然逗出“還鄉”之意。尾聯承“還鄉”,以四個地名貫穿而成,一氣而下,充分表達出急切心情。全詩除第一句敘事點題之外,皆為抒發驚喜之情與喜極之態,既曲折盡意,又一氣流注,被後人贊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浦起龍《讀杜心解》)。
 
  【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此題絕句共四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詩寫成都草堂附近景色,借山水景象曲折地表達內心情懷。 
  全詩四句話,四個景,前兩句著重寫景,後兩句即景生情。這四個景都是從草堂室內寫出,以視窗為鏡頭攝入景象。先在室內聽到鳥鳴,循聲望向窗外,才知道是兩個黃鸝在翠綠的柳條間啼鳴,而正在這時,又見一行白鷺向遠方飛去。“黃鸝”與“翠柳”,“白鷺”與“青天”,互相映襯,構成一幅色彩明豔的圖畫,加上黃鸝的宛轉啼鳴和白鷺的優美姿態,自然會引人興味盎然。然而,隨著白鷺飛向青天,詩人的眼光被引向更遠的地方,由於春和景明,萬里無雲,一眼就看見綿亙千里、終年積雪的岷山,這裡的雪景與前面的春色顯然極不調和,如同輕快熱烈的心情一下子跌落到清冷落寞的境地,形成劇烈的反差。於是乎詩人不忍再看下去了,趕緊將視線收回,然而就在這一瞬間,看到了門前停泊著從萬里之外的東吳而來的船舶,心理頓時又活躍起來,他想,這些船舶既然可以從東吳而來,就一定能夠乘它順江東下,那樣就可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實現回鄉的願望了。這四句四景,忽近忽遠,忽動忽靜,相互間看似略無聯繫,但實際上在詩人的心理深層,共同表達出見春景而懷家鄉的濃厚的故鄉情結。
 
  【絕句漫興】(選二首)
 
  腸斷春江欲盡頭,杖藜徐步立芳洲。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 
  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筍根雉子無人見,沙上鳧雛傍母眠。
  此題絕句漫興共九首,這裡選取的是其中的第五首和第七首。詩寫江邊暮春景物,隨著自己在江邊漫步所見隨意寫出,所以詩題“漫興”。詩中寫景雖然帶有隨意漫筆性質,但其中攝取的景物皆足以代表暮春時節,加之詩人敏銳的觀察和細緻的描摹,使得詩中所寫實際上成為生動的暮春風景畫卷。 
  前一首詩寫漫步江畔所見景象,由所見景象產生聯想,抒發了詩人惆悵鬱悶的心緒。詩以“腸斷”開篇,為全詩構定基調,“春江欲盡頭”點明詩人所在的地點,暮春時節本來就易於引發傷春之情,而面對這江流的欲盡頭,則無疑更使人產生一種窮途之感。杜甫棄官入蜀,既是避亂,更是“因人作遠遊”,與腐敗的政治、黑暗的官場齟齬難合所致。因此,杜甫居住成都時期雖然生活相對安定,但心理上其實並不平靜,被拋棄的感覺時時困擾著他的心靈。在這樣的心理支配下,本來是春天的美好景物在他的眼中也有了異樣的感受,柳絮飛舞,他覺得太“顛狂”,桃花飄落,他覺得太“輕薄”,景物完全擬人化了,成為了世間蠅營狗苟之徒的喻象。此詩以情取勝,景中不僅充滿著情緒,而且成為內心發抒鬱悶愁懷的直接載體和管道。 
  後一首詩隨意攝取暮春時節的幾個具體畫面,並通過形象的喻比和生動的描繪,表現出自然的生機和意趣。一、二句寫植物,楊花紛飛,散落小路,如同鋪上了一層白氈,荷葉初生,又圓又小,如同青色的銅錢一樣點綴在溪水之上,楊花白,荷葉青,楊花落地如氈,可見其多,荷葉出水相疊,可見其密。三、四句寫動物,小野雞剛剛孵化出來,不能遠舉,只能躲在筍根旁邊,因其極小,所以“無人見”,而小野鴨雖然靠近水邊,卻也不敢遠遊,所以在沙灘上傍母而眠。四句詩四個景,看似各自獨立,互無聯繫,但將其聚合起來,恰恰構成暮春時節的特有景象,且對每一具體景物的描繪都十分精煉而準確,既貼切又逼真,使平凡的景物具有了豐厚的審美意味。
 
  【江畔獨步尋花】(選一首)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江,指成都草堂附近的錦江。這一題七言絕句詩共七首,這是其中的第六首,詩寫黃四娘家繁花似錦、鶯飛蝶舞的春景,也是詩人江畔獨步尋花的結果和收穫。 
  杜甫向來愛花,所以有逢春尋花之舉。詩的開頭直接標揭“黃四娘家花滿蹊”,省略了尋花的過程,而將尋花而得花的喜悅突現出來。全詩都貫徹這樣一種喜悅之情,因此對花的描寫就並不細緻而具體,而是表現為一種迫不急待的飽覽情態,詩的整個節奏也顯得流暢而迅疾,使人一氣讀下,直至終篇,如同與詩人一道沈浸在猛然發現花海的極度興奮的感受之中。詩人尋花之際,突然發現前方一片花海,連路都被掩沒在花中了,足見花的範圍之廣,走近細看,則每一棵樹上都是繁花似錦,花朵繁密,連樹枝都被壓得低垂下來,足見花勢之盛。後兩句超出花的本身來進一步渲染,蜂蝶成群地遊戲飛舞,似乎在此留連忘返,黃鶯在樹枝間宛轉啼鳴,似乎在此盡情歌唱,生動地描繪出“戲蝶”與“嬌鶯”的自由和快樂,而這自由與快樂正是緣于鮮花盛開、香氣馥鬱的環境所吸引,因此寫鶯、蝶,正是意在進一步突出花的魅力。同時,蝶戲、鶯啼,有形、有聲、有色,與花海匯融,無疑使花的整體圖景更為生動,更為充滿活力。這兩句詩用語通俗,又以疊字作形容,卻取得音調和諧、對仗工整、色彩明麗、形象生動的效果,是歷來為人所廣泛傳誦的名句。
 
  【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
  此詩廣德二年(764)作于成都。上年安史之亂剛定,吐蕃複擾長安,代宗奔陝,朝內宦官專權,朝外藩鎮割據,本詩為憂時之作。首聯提挈全篇,見繁花似錦而傷心,是因“萬方多難”,因果倒裝,起勢突兀。頷聯寫登樓所見,“錦江春色”、“玉壘浮雲”飽含著對祖國山河的讚美和對民族歷史的追懷。頸聯堅信朝廷不改,警告寇盜莫侵,詞嚴義正,浩氣凜然。尾聯轉思當今君主之昏聵無能如蜀後主劉禪,而自己空懷諸葛之志,卻僅能吟詩自遣而已,以憂歎之結回應開篇“傷心”。此詩中之景,純是情懷,情懷抒發,全憑意象,且聲宏勢闊,氣象雄偉,向被稱為“杜詩之最上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今重慶奉節)時所作。詩寫秋日登高時的所見所感,抒發了詩人暮年窮愁落寞之悲慨。 
  這首七律是杜甫的代表作,明代評論家胡應麟曾稱之為“古今七言律第一”。其藝術特色不僅在於格律精嚴,氣勢雄渾,而且典型體現了杜甫晚年律詩中虛語省略、實詞填砌、意象密集、圖景隔斷的藝術結構特徵。詩的前四句寫景,先是展現眼前景,“風急”、“天高”、“猿嘯”、“渚清”、“沙白”、“鳥飛”,兩句中寫出六個獨立的圖景,其中具有生命的猿嘯、鳥飛,一個徘徊難進,一個則悲慘哀鳴,景象的本身已具悲秋傷感的氛圍。緊接擴大視野,從具體景物進而到對整體秋氣的描摹。落葉蕭蕭,摧人神傷,長江滾滾,使人感慨,況且這景象竟然“無邊”、“不盡”,是那麼地廣大遼遠,不僅構造出悲壯宏闊的境界,而且將人的神傷感慨推向廣大無窮。後四句即直接抒寫鬱鬱愁懷和重重悲慨。流落他鄉,一重悲,長期流落,二重悲,離鄉萬里,三重悲,時值悲涼之秋,四重悲,暮秋登高,觸目驚心,五重悲,獨自一人登高,顧影自憐,六重悲,以多病之軀獨自登高,七重悲,而一生為病痛所累,八重悲,兩句中含有八重悲慨。同時,時局艱危,生計困窘,滿面憔悴,兩鬢霜雪,想要借酒澆愁卻因肺疾而剛剛戒酒,鬱結無從排解,愁苦更為不堪。 
  這首詩前半景中含情,後半情由景出,情景交織,渾融一體。詩語極為凝練,詩風極為雄闊。八句皆為工整對仗,略去虛詞,全用實詞,意象密集,思緒跳躍,顯示出藝術結構的巨大張力。
 
  【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永泰元年(765)春,杜甫離蜀東下,此詩大約作於舟經渝州、忠州一帶。上四句寫旅夜景況。首聯對起,於“細草微風”的環境中襯托“危檣獨夜”之聳立,頓生孤寂之感,而以堅實之“岸”與不定之“舟”對照,更添飄泊無依之寓意。頷聯宕開,寫舟中所見夜景,星垂平野,月湧江流,景面之大包容六合,尤顯“獨夜舟”之渺小。後四句抒旅夜情懷。頸聯以反語洩憤,名實因文章而著,官不為老病而休,言外之意甚明。尾聯自傷前程,鷗之飄飄,恰如舟之泛泛,“一沙鷗”既與首聯“獨夜舟”構成絕妙互映,又為飄泊傷感提供了生動的意象。由此可見,前半寫景,而景中寓情,後半抒情,而寓情於象,堪稱情景相生、互藏其宅之範例。
 
  【秋興八首】(其六)
 
  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花萼夾城通禦氣,芙蓉小苑入邊愁。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此組八首七律作於夔州,本篇原列第六首。此組詩由夔州秋色起興,描寫了暮年孤寂的生活與心境,並由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引發對昔日繁華的追憶。前三首寫夔州境況,第四首轉折,由“百年世事”之感引發“故國平居”之思。後四首即分別描寫長安宮苑及勝地的昔日情景。本篇思長安曲江,感今昔之榮悴。首聯將自身所處“瞿塘峽口”與追想中“曲江頭”之間的“萬里風煙”一筆聯“接”於一片“素秋”背景之上,使思緒貫通,任意往還。頷聯以“通禦氣”、“入邊愁”並列,抓住治亂頓異、哀樂乍變的瞬間強化盛衰之感。頸聯寫盛時,“珠簾繡柱”、“錦纜牙檣”,極見繁華瑰麗。尾聯歎衰世,“可憐”二字將“歌舞地”歸為幻滅,而“帝王州”則又於哀痛之中寄寓中興之望,醇厚之情溢於言表。此詩地域交錯,今昔穿插,思鄉跳躍,氣局騰挪,是杜甫七律傑出代表作。
 
  【詠懷古跡五首】(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此組七律五首作於夔州,分別詠夔州及三峽一帶的庾信故居、宋玉宅、明妃村、永安宮、武侯祠,寄懷古跡,抒寫自身家國之感。本篇原列第三首,因昭君村而有感於昭君遭遇,暗托自身飄泊之慨。首聯以“群山萬壑”奔赴之勢托出昭君村,足見山川靈秀鐘毓,殊異尋常。明妃,即王昭君,漢元帝宮女,後嫁匈奴呼韓邪單于,其出生地昭君村在今湖北秭歸。頷聯以“一去紫台”、“獨留青塚”概盡昭君悲劇的全部過程。青塚,即昭君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南郊,據說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獨青,因而得名。頸聯以“畫圖省識”寫元帝之昏,以“環佩空歸”寫昭君之怨。尾聯直寫昭君怨恨之深遠,既含始不見遇之怨,又有故鄉難歸之恨,而“千載”、“分明”、“曲中論”云云,則又顯然使昭君之怨延展而成為詩人之怨,從其“一體君臣祭祀同”的感慨與“飄泊西南天地間”的傷懷,可見借昭君而自怨的內涵實亦包含著遭昏君棄置與故鄉歸未得的雙重意義。
 
  【諸將五首】(其二)
 
  韓公本意築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
  此組七律五首作於夔州,杜甫痛感當時朝中將帥無能,故作詩以諷,以七律之體作政治議論詩,乃杜甫首創。本篇原列第二首,有感于韓公築城拒胡之功業轉瞬即廢,反而引胡救己,造成胡患無窮。首聯明贊韓公功業,暗責諸將無能,“本意”二字,全詩核心。頷聯“盡煩回紇”、“遠救朔方”即非韓公“本意”,以“豈謂”、“翻然”轉接,諷意顯然。頸聯對照今昔,今之胡來潼關失險,而昔之國興猶在眼前,盛衰之劇,發人深思。尾聯虛捧“至尊”,實咎“諸將”,“何以”斷喝,語意冷峻,言簡義深。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岳陽樓,嶽州(今湖南岳陽)西門城樓,是唐玄宗開元初年的宰相張說貶岳州時所建。樓聳城上,下臨洞庭湖,視野極為開闊。這首詩是杜甫晚年流寓湖湘時登岳陽樓之作,詩中描寫了登臨岳陽樓所見洞庭湖的浩闊景觀,抒發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歎與憂世之情懷。 
  此詩開篇點題,以“洞庭水”與“岳陽樓”對舉,標明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同時也為以下寫景的特定性打下伏筆。所登者為岳陽樓,所見者即洞庭水,因此詩的描寫重點在水,由“昔聞”與“今上”領起,洞庭水在詩人的意識被分為兩層展開,給人以明晰的時空概念,昔日是由“聞”而知,今日則是親“上”而見。所見如何?只見水面浩茫,吳、楚兩國之地因此而裂分東南,巨浪滔天,天地日月似乎都在其上日夜漂浮。洞庭水面如此浩大,既是登臨岳陽樓的真切感受,更是詩人特定時期主觀情感的投射結果,由此便引出下文的自述懷抱。水坼東南,關山阻隔,故而“親朋無一字”,天地萬物皆飄浮水上,“老病”之身僅存“孤舟”,更顯得孤寂無依。同時,見湖水浩闊,如感大地崩裂,天地飄浮,顯然具有山河破碎的政治寓意,正是因此,結尾聯想到關山之北戰亂未已,使人涕淚長流,憂國之情躍然紙上。 
  唐代詩人描寫洞庭湖的名作,向以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為境界闊大之代表。若與杜甫此詩相比較,則高下自見,孟詩僅局限於“雲夢”、“岳陽”,杜詩則推擴至“吳楚”、“乾坤”。尤為重要的是,杜詩由景生情,由家世之憂上升至社稷之憂,與孟詩相比,其胸懷闊窄之分,更是一目了然。
 http://www.duxieba.cn/jzxs/ShowArticle.asp?ArticleID=685

【圖博館】:李氏王朝的囈言   李隆基

  「那个不孝子!」
  年過七十,沒了左右手的唐玄宗,只能從心所欲地朝東北方向的大明宮開罵。
  「有種到大街上去罵街呀!」
  分不清是軟禁玄宗的門外爪牙之声,還是幻音?
  玄宗彎著腰縮回太極宮的長生殿,活像一隻縮頭烏龜。
  那當然,龜可長寿了,不然怎會取名玄武門。只是從大唐開国以來,烏龜和女人一樣,均是唐皇的不祥之物。
  我怎会被不孝子關在龜籠裡?
  那得怪自己,住在興慶宮好好地當太上皇,便能安享遺年。沒事站在臨街的樓上接受群眾的歡呼幹嘛。安史之亂後,你的開元天宝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別老回憶著上元節(元宵)和你的千秋節(生曰),整个長安,尤其你的興慶宮所在的東城,那通明的灯火照亮著殿上的龍鳳,至今仍在唏噓地伝唱。
  是嗎,唱來聽聽如何?
  本不該讓垂死的政客玷污無邪的詩,可憐你囚禁等死,就自賤一回。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怎不是「火樹銀花」「人約黃昏後」?這明明是龜籠長生殿的寫照,怎会是興慶宮的鬧元宵和慶生日呢?
  那是你死後的杜牧憑吊廢墟之作。
  你耍我啊!
  你不是天子嗎,能通古今未來?
  我還便秘。
  你呀,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之前才被李輔國(我的宰相?不是死了!老痴了,李輔國是肅宗的太監,李林甫才是你的宰相。)派人從興慶宮大門前攔截到此,還敢伝唱當時的風光,小心,連龜殼都沒得住。
  他敢!不孝子不是親自來請罪了,說是李某的擅自非為。
黑白臉誰不會,不然事後李某會升宮、又將你的左右手侍衛長陳玄禮、大太監高力士流放出宮,他二人不知替你幹了多少髒事,陳在玄武門殺了毒死你伯父中宗的韋后,你才當上玄宗;高替你拉皮條拉到你子寿王的老婆楊貴妃,你又亡了国。沒了他倆你還能幹啥?等死吧!
  我就說嘛,宦官沒有个好東西,別的不說,當初就是李輔國慫恿太子北上靈武不與我一道入蜀,而且自立為肅宗,迫我交出玉璽。繼李某之後的魚朝恩更是外行領導內行,監軍指揮郭子儀等九位節制使攻打洛陽叛軍,大敗,又怪罪給郭。
  五十步笑百步啦,安祿山攻打長安時,你派去的監軍宦官邊令誠不是迫使高仙芝、封常清出兵潼關,不許便被你殺了;接替的哥舒翰嚴守潼關,又被楊國忠搔到你的癢處,「大兵在握,不出兵,意圖謀反」,在宦官監軍多次迫使下,出關兵敗,長安失守,你逃亡蜀地。
實在諷刺,平時只知逢君斂財的高力士、楊國忠,偶而做對了一件,說節度使安祿山會反,你不信,結果反了,從此你又對握有大軍的節度使疑神疑鬼。
  說三道四很簡單,你在其位做看看。各種訊息何其多,你怎知誰對誰錯。旣然都不可信,乾脆都疑。
  那咱別再跟政界人物哥哥豬,結交些詩人如何?你盛唐的才子們。
文人無行,平時結黨結派滿口諫言,亂時降的降逃的逃,那个憂國憂民忠君愛国了,真愧孔夫子。
  詩聖杜甫啊!其他也依聖人「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民貴君輕」「革獨夫之命」的教訓。你逃的最快,還有臉說別人。
  是嗎?反正囚居無聊,就風花雪月、賦頌風雅一番,和我養的詩人閒聊。
  記得開元時有天我到王維的辦公室,孟浩然來不及離開、躲在床下,王維向我推荐老实說出(王維這種人会為朋友冒不敬之罪名?是怕欺君之罪吧!),我答道:「我早聞他的詩名,何必藏呢,出來吧。」我有意給他机會,要他吟首詩來聽聽,結果他念啥你知嗎?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這些文人就是多愁善感,愛吃還歹勢,那是真心要隱居,還不是想找終南捷徑,自己不來找我,說我棄他,那就回南山去吧。我會不知他如何向張九齡求官的: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揻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老孟就是搞不清楚狀况,對習於奉承的唐皇怎可真性情,念些應制八股詩即可,就像杜甫就以<三大禮賦>向你求得官職,不然連詩仙李白都因真詩而見棄,還記得他如何描述楊貴妃嗎?忘了!別裝了,他是酒醉被你從酒樓用馬強馱到賞花會上「斗酒詩百篇」而成的。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国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沈香亭北倚欄杆。

  未免太美化楊肥婆了吧?
  不!楊自認醜化她與趙飛燕一樣私通男人。
  還不是高力士在煽風,楊又曾替你的乾兒子安祿山「洗三」(唐人習俗,嬰兒生後三日洗澡以示新生)。
  還是杜甫有人臣樣,為感激我給他官做,在上任前回家省親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途中經過華清池,就詠懷道:

非無江海志,瀟洒送日月。生逢堯舜君,不忍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厦豈云欠。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

  你看看,他還直誇我賢如堯舜,國力穩如大厦,朝臣忠心耿耿,那有你說的預知了安史之亂(此時安史已發兵,只是尚未伝回京而已。)
  你讀的詩不但是選集而且是選段選句,難怪你会被李陽安蒙騙。前面是他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期望,繼續讀下去,便知他如何批判你在華清池的享受,再對比家人百姓生活之悽慘,你還堯舜呢?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嵲。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懽娛,樂动殷膠葛。賜溶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荣枯咫尺異,惆悵難再求。

  他一个小官,回途非但沒官驛可享用,還歷經萬險。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群冰從西下,極目高卒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橕声窸窣。

  我又不是沒入過蜀,他北上的經歷、和李白的<蜀道難>差不多,大半是詩人的誇大之詞。
  看來一个安史之亂還不足讓你清醒,不孝子應讓你一人流放邊疆,才能真正感受到行不得之苦。
  杜甫的思鄉之情勝過了艱途,不料一回家所見是:

入門聞号咷,幼子饑已卒。吾寧捨一哀,里巷亦鳴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鴻洞不可掇。

  即使喪子,杜甫還憂慮失業及戍邊者。
  他是詩聖呀,我只是多情明皇。
  輕薄之徒,虛情假意!杜甫對李白用情可深了,尤其安史之亂時,李白捲入你們李家的政爭(不是「永王之亂」?啥亂?還不是你想以永王制衡肅宗,反而引起兄弟內鬥)因加入永王起義失敗而被不孝子判流放夜郎,杜甫在蜀積思成<夢李白>二首: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濶,無使蛟龍得。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恐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此時李白在幹嘛,那有心情想小他十一歲又汲汲於功名的杜甫,忙著向各方人士求救,但都沒用,要不是大赦,他得老死夜郎了,而不是如一般所言中央高官救了他。大唐官員我了的很,要是沒利害關係,誰会幫誰,更何況是不孝子的叛徒。
  王維當時官司(安祿山攻下長安時半推半就地當了敵官)已了(怎能善了?不就善偽!)也居高官,他愈加獨善其身,沒事隱居輞川別墅,難得上京辦公。之前天宝三年李白被我免官時,他就不吭声了,更何況現在。
  王維一心向佛,看淡這些宛如雪中芭蕉的夢幻泡影。
  少來了,早年他還求過公主科舉考上狀元,他當官必要時還是會與同僚交际一番,有些還不錯,比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不知王維為人者,還誤以為他多愛交朋友,那知他是送安西都護府的副使才寫的,這種交际詩和唐人送別的折柳習俗一樣,多到柳枝為之光禿。
  詩無利,只要好詩便能流伝。識時務者都是無可無不可的,那像杜甫連李白被赦了三年(761)都沒人告知,還在苦哈哈思念<不見>加注啥「近無李白消息」。

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竟獨憐才。
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而此時李白在幹嗎?流經蜀地白帝城時伝來大赦,他樂了,而我反被囚長生殿。他一樂,經三峽東下,寫出<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声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你也不錯呀,半抄半偷地寫了首<傀儡吟>,終日吟唱不已:

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夢中。

  跟你太上皇的形像很神似,可和民間伝說不同,尤其白居易的<長恨歌>將你在太極殿的囚居描述的簡直天上人間春夢無限,什麼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這只不過是詩人將民間有關佛教的<歡喜國王緣>的变文說唱故事改編而來,藉以滿足一般人對生離死別的愛情撫慰,和懷念「開元天宝盛世」的一去不回。
  不過由此也転移了你對安史之亂應負亡國之責呀,尤其經後代詩詞戲曲不斷地演繹,對你的認識除了風流皇帝俏貴妃之外,誰還管「開天盛世」「安史之亂」。對比之下,隋焬帝就倒霉了,不但遺臭萬年,還被色情小說選為最佳男主角。
  那只安史之亂,之前就已有警訊。天宝十一年杈臣李林甫死,楊國忠繼相位,二次侵略雲南的南詔国,官兵死傷廿万,杜甫的<兵軍行>記下悲慘情形: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牽衣頓足攔道哭,哭声直上干雲霄。去時里正與裹頭,武皇開邊意未已。
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
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犂,禾生隴畝無東西。
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
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声啾啾。

  你至今還不知南昭是怎麽打起來的?翻翻檔案吧,哦,沒用,那些全是楊某給的造假公文。真相是南昭王帶著老婆到北上長安朝拜你夫妻倆,途經雲南時被你的太守勒索且姦了其妻,才迫使他起兵殺了張太守。唐軍南攻,南昭王解釋起因並求和,不許,結果就是唐軍多次大敗,慘狀如詩人所反映。
  反映啥?讓人討厭而已,難怪求官不如王維順利,該學學王維在別墅焚香念佛、品茗吟詩,即使他有二座別墅我也不会去查他有無貪凟,聽話不鬧事嘛。
  你搞錯了,終南別墅和輞川別墅同指在終南山下輞川邊的一座別墅。
  管它幾座,只要聽話就好,沒事寫寫禪詩,竟境多高,我抄幾首給你体悟体悟: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响。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人閑桂花香,夜靜青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我們是在談詩能否反映社会,你扯啥禪詩?
  就只能由你定詩題,你不是說詩無邪、詩人有感而發而已。我問你啥最無邪?空靈最無邪!那些摻雜著多情浪漫、媚俗、憂國憂民的「雜詩」怎能跟脫離一切空靈的「純詩」相比,一真一偽,高低立判。
  難怪安史之亂期間,詩仙李白逃離你的不孝子追捕(757),詩聖杜甫也逃到你的不孝子那兒(759),只有詩佛王維不斷升官到升天(761),隔年詩仙也升天了、順便帶你的不孝子上天,那你呢?
  不久前已走了。
  你們只關心自己的江山,杜甫則將沿途所見,寫成了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太長了,甭引,放在檔案裡,有興趣者自查即可。
  那我就擇一<石壕吏>讓你這个昏君羞愧。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置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寫完「三吏」與「三別」,詩聖對你的不孝子徹底失望,棄官而去,一路從甘肅転輾至四川。
  「士」人會對「仕」途絕望?騙肖!一有官做,連詩仙都会不顧老之將死,投奔而去。李白聽到太尉李光弼率了百万大軍駐守臨淮,雖已六十一高齡仍奔赴,不幸病逝。
啥病?
  「腐脇疾」,就是腋下爛了啦!
  不是伝說中的「投河撈水中月」而死,多掃興。
  比你絕食而亡有氣魄,他還留下<臨終歌>,歌云:

大鵬飛兮振八商,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左袂。

  怎麼?遊仙不成想當西楚霸王了。
  你的心腸真硬,人家杜甫自己流落各地還念念不忘李白。
  那是他草堂沒建成之前的事,詩人閑時才会想到朋友,一忙起來,別說李白,連高适寫給他的信,他都沒回。此時(761)高适由彭州刺吏高升西川節度史,而杜甫在好友成都市長嚴武的幫助下,於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了座「浣花草屋」。直到死前(770)不久船經長沙時,發大水,停船,不知預知死亡紀事,還是跟我一樣,走前想整理一下文稿,他突然翻出高适正月初七「人日」寄給他的信,他不禁邊誦邊哭道<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開,迸淚幽吟事如昨。

  接下來就一堆追憶歌頌高适的詩句。人之將死其心也善,補上一封寄不出的遲到信,之後船到岳陽便病死了。
  還好,你沒聽信伝說,說是脹死的。
  難道我會因自己絕食而亡而詛咒他脹死嗎,太侮辱我了。什麼他是受困洪水,餓了五天沒吃東西,來陽縣令得知派人送來牛肉和美酒,他狼吞虎嚥,以致脹死了。
  散了。該死的都死了,不該死的也死了。